如何看待浙大社会学博导冯钢的言论?

使用CN2/CN2GIA顶级线路,支持Shadowsocks/V2ray科学上网,支持支付宝付款,每月仅需 5 美元
## 加入品葱精选 Telegram Channel ##

知乎用户 未进化的鲤鱼王 发表

很多回答都已经很好了就不掺和了,就说一件事,关于问题描述,包括一些回答提到的,女博士 / 硕士因为要结婚生孩子可能要修产假所以影响工作。因此女生不适合做科研。

那是因为有些男博士 / 硕士事业心太强了,他们的老婆还特别支持他们(内心里有没有一点怨言就不知道了),生孩子带孩子都自己来,绝对不麻烦老公。

要不然,碰到我导师这种,你就知道男博士的老婆生孩子影响不影响工作了。

我到美国的那一年,我导师的老婆刚生了二胎。我导师就在 Orientation 上出现了一面,跑到我面前说了一句:“我面试的时候记得你,你以后跟我把”。然后就失踪了。后来才知道,他老婆生个二胎,他申请休了半年。那半年我给他发邮件什么的,回复特别慢。我导师跟我说:“对不起啊,主要是你邮件来的时候,我经常左手抱着孩子右手在炒菜,没空回。然后之后带孩子忙就有时候忘了”。

我导师的二女儿就是这么被他带大的,这中间影响我导师科研工作的事情就多了。比如说有时候我要和我导师 meeting,我导师又要带孩子,只好把小姑娘装在个篮子里提到学校来。我和我导师一边讨论问题,还得一边看着小家伙别乱爬爬丢了。比如说,小姑娘晚上睡觉惊醒了,一定要喊爸爸,不喊妈妈。搞得我导师有段时间睡眠质量都出问题,白天经常晕乎乎的,我和他说城门楼子,他和我说火车头子。比如说,小姑娘身体不好,有一年我们那儿闹流感,小姑娘一个不小心一次得了两种。导致我导师临时取消课(当时我都到学校了,看到邮件说不上课了)。比如说,我们几个同学去导师家过感恩节,小姑娘抱着最帅的一个男生大腿就不放,对另外几个长得一般的男生就不搭理,搞得场面灰常的尴尬。

哎。说起来我导师也就是,大男人,家庭观念这么重。他老婆是个自由职业做网站设计的,经常可以 work at home 的。他居然还要亲自带孩子,为了带孩子还影响工作。就这样,我导师都有一次私下和我说,觉得他老婆为他牺牲太大。说如果他老婆不是为了他,不会到这么一个鸟不拉屎鸡不生蛋的大学屯来。如果在大城市,他老婆的才能肯定能更大的发挥。所以你看,我导师这种一看就不适合做科研。恩,可能这就是为啥他现在 40 出头,也就是仅仅做成了我们领域一个大家都知道名字的小牛而已,做不了大牛啊。

话说我们领域另外一个比我导师更牛一点点的小牛,女性,不到 40 就评到了正教授,而且在这期间还生了两个娃。她老公也是搞学术的,但是没有她厉害。你看这女教授肯定就是自私,都让老公带孩子了,搞得老公的学术搞不好,自己倒是学术搞上去了。

话说我们学院的 director of graduate study,他和他老婆是一对神雕学侣。我们学院搞活动,夫妻两个就把两个孩子都带来,爸爸牵一个,妈妈牵一个。结果爸爸和妈妈的研究方向并不一样,所以就变成了爸爸牵一个在和一群教授聊天。妈妈牵着另外一个在和另外一群教授聊天。很难看到两个孩子在一起。你看这妈妈也是不懂事。老公都是领导干部了,肯定两个孩子都应该她带啊。她还要忙着和一群教授聊天,孩子还有一个要让当领导的爸爸带。

PS: 我这么直的勾钓鱼还有鱼上钩,哎。。。。我该说什么呢。

知乎用户 山羊月​​ 发表

谢谢

@北走

的邀请。

我看了本题下面大多数答案以及冯老师自己接受的专访。冯老师在专访中提到自己的原意是表达对推免制度的不满,自己的微博被「百分之一百曲解了」。我理解冯老师实在谦虚了,因为他在微博里至少两次点出自己对女性从事学术的态度,对推免制度本身却没有任何直接的批判。

那么冯老师在微博中提出的「学术界不是女性的地盘」的「经验观点」是否经得起考验呢?

这里向大家介绍一个华盛顿大学的研究项目:Gender composition of scholarly publications (1665 - 2011) (学术发表中的性别构成(1665-2011))。该项目的研究人员分析了 JSTOR 学术文献数据库中 1665 年到 2011 年发表的约 200 万篇,覆盖 1765 个研究领域的学术文献中的作者性别。

这里有知友可能会问:如何才能准确区分作者性别呢?华盛顿大学的研究人员采取的方法是利用美国社会保障管理机构(U.S. Social Security Administration) 的婴儿出生姓名数据。研究人员判定,当一个名字在姓名数据中属于男性的概率大于等于 95% 时,使用该名字的学术论文作者就被认为是男性。同理,当一个名字在姓名数据中属于女性的概率 95% 时,使用该名字的学术论文作者就被认为是女性。没有满足这两个条件的名字将不会被包含在研究中。

通过这样的姓名识别方式,该研究给出了这将近三个半世纪中,男性和女性在各个领域学术发表的比例。总体的数据是,21.9% 的学术发表来自女性,78.1% 的发表来自于男性。但这里我们还要考虑到历史上对妇女的教育歧视,因此研究人员把这三个半世纪划分为两个阶段:1665-1989,1990-2011。

在 1665-1989 年这个阶段,仅仅 15.1% 的学术发表来自女性,84.9% 的学术发表都来自于男性。然而,在冯老师所在的社会学领域,21.9% 的学术发表来自于女性,78.1% 的学术发表来自于男性。可以说在这个阶段,社会学是少数女性研究者可以积极参与的学科。在一些二级学科,比如家庭社会学,性别研究,儿童早期研究,女性研究者的贡献度甚至达到 30% 到 40% 左右。

在 1989-2011 这个阶段,女性研究者学术发表比例大大提高,达到了 27.2%,男性研究者则为 72.8%。可以说这是一个女性研究者迅速崛起的阶段。而在冯老师所在的社会学领域,女性研究者学术发表的比率达到了 41.4%,男性研究者为 58.6%。而在家庭社会学,儿童早期研究和性别研究三个领域,女性研究者发表的比例都已超越了男性研究者,特别是性别研究领域,女性研究者的发表比例竟达到了 66.8%。

承接上述研究,北卡罗来纳大学教堂山分校社会学系副教授 Neal Caren 分析了自从 2008 年到 2012 年以来,美国 49 种社会学学术期刊论文中的作者性别构成,如下图所示:

可以看出,在全部 49 种社会学期刊中,有 11 种期刊女性研究者发表比例已经超过了男性研究者,占据全部期刊总数 22.4%。哪怕女性学者发表比例最低的《数学社会学期刊》中,女性研究者发表比例也占据了 21.6%。而就整体数据而言,女性研究者占全部发表人数的 45%,男性为 55%。我们完全可以说,在社会学领域,女性研究者占据了半边天。

同时,Caren 副教授还指出,美国社会学协会的注册会员中女性占据了 53%,男性为 47%。马里兰大学社会学系教授 Philip N. Cohen 发表的另一篇博文中更给出了具体的会员性别在不同学科中构成数据。如下图所示,可以看出美国社会学协会大多数领域中,女性会员的数量都超过了男性。尤其在性别研究领域,接近 90% 的会员都是女性。

Cohen 教授进一步指出,自从 1994 年开始,美国女性社会学博士的数量就超过了男性,在 2005 到 2007 年连续三年甚至超过了社会学博士总人数的 60%。

综上,通过四类关于社会学领域的学术分析——1665 到 2011 年间 200 多万学术发表中性别构成,美国 49 种学术期刊论文作者性别构成,美国社会学协会会员性别构成和美国社会学博士性别构成——我想我们可以给出一个明确的结论:在冯老师所在的社会学领域中,女性研究者完全可以和男性研究者分庭抗礼,在很多研究领域中(家庭社会学,性别研究,早期儿童研究)中甚至是超越男性研究者的主力军,在美国社会学界 11 种学术期刊中的发表数量都超过男性研究者,在美国社会学协会中的会员数量超过男性研究者,并且在美国获得了比男性更多的社会学博士学位。「学术界不是女性的地盘」这句话,是彻头彻尾的谬误。

有评论指出这是美国的数据,不能代表中国。我对此的理解是,中国社会学发展距美国还有几十年的差距,因此当前的数据可能对应美国几十年前的阶段(比如中国社会学博士数量上男性可能仍然比女性多),但我们发展的大方向和路径是一致的,中国性别研究近年来的蓬勃崛起就是例证。同时,1665 到 2011 年 200 多万篇学术文献可不仅仅针对美国研究者发表的论文,而是包括了中国在内所有以英文发表的论文,它的结果已经展示了一个世界范围内都无可争议的历史趋势,即女性研究者会更加广泛参与到社会学的研究中。综上所述,我相信我们可以有足够的自信宣称,无论是在哪个国家社会学领域的发展中,女性研究者都将扮演至关重要的角色,甚至在很多领域的发展中起主导作用。

参考资料:

The Gender Gap in Sociological Scholarship

Gender segregated sociology

Gender composition of scholarly publications

知乎用户 蕉庵秋霁 发表

简单说一下吧。

我觉得这里有一个比较根本的问题。中国社会学自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开始草创及恢复,换而言之,那个时候不得不从哲学系等学科调入社会学的师资——比如此次事件中的这位博导——和不少五六十年代出身的前辈一样,并没有机会接受过现代社会学的训练。不仅是社会学,九十年代直到新世纪,经济学、政治学等其他社会科学中的经验研究(而非政策研究或者思想史概念史)占的比例都很小。结果是,这位冯老师一方面没有经验研究和社会结构分析的能力,另一方面又继承了中国学术界官僚界广泛存在的男权与父权思维并以为常识而而不自知。

如果把冯博导的发言当成一则田野材料,那么社会学研究者不是简单地重复受访者的观察(同样也不是简单的驳斥),如 “女生不适合科研”,“中年男教授都是直男癌”,“农村的人都懒惰游手好闲”,“亚洲人不适合民主”,“资本家就是要剥削工人”,而是找到生活经验背后可能的社会结构和权力在场,了解这种观念是如何被结构性地生产出来的,并科学地研究分析。一代人有一代人能做的事,传播真正社会科学的思维方式,是吾辈社会学人的职责所在。

知乎用户 「已注销」​ 发表

我对这个事情的看法很矛盾:

感性上,我对他的话有同感。但理性上,我知道他是错的。

1. 感性上,我对他的话有同感。

我现在就在一个女生占大多数的实验室里,她们的表现很符合 “混文凭” 这种描述。

她们总是试图把我捧到较高位置上,那样就可以让我替她们干一些活了——甚至连本该在我上面管事的师姐都这么干。

出野外时都像是千金大小姐,怕累怕脏怕风吹日晒。导致师门形成惯例:男生研究生期间会出很多次野外,女生只要象征性出一次就行了。

2. 但理性上,我知道他是错的。

特别是我在读的专业领域,是个少见的 “偏理工类,同时女性学者很强” 的专业。

可能是因为国内这个方向的奠基人郝诒纯院士就是女性(从师承上来说她是我们的祖师奶奶)。

郝院士一生有过很多遭受性别歧视的经历,但她凭借自己的优秀表现让所有人闭嘴,为女性在地质学领域的地位做出巨大贡献。

在她的青年时代,我国重男轻女、歧视女性的封建观念很严重,一般知识妇女都有强烈反抗这种落后观念、争取男女平等的意识。郝诒纯把人们认为 “女生学不了地质” 的看法,与这种观念一联系,更激发了她要为女性争口气的思想,要用自己的实践证明女生和男生一样会成为合格的地质工作者。
**然而,地质学毕竟是野外实践训练和室内理论学习并重的学科,学起来需用较多的体力劳动,女性学习困难自然会多一些。**当年她的老师们全都年富力强,有丰富的野外实践经验。男同学大多人高体壮。最初参加野外实习,只觉得老师们健步如飞,登高如履平地,她们几个女生一路小跑,赶到观测点,老师已经讲授过半,回到驻地整理野外学习记录时,本子上多半空白,虽然好心的男同学会借给她们抄,但是,像这样能够学到什么呢?无怪不到一学期,女生走掉了一半。她不愿放弃选学地质的初衷,可是怎么办?想起了袁老师讲过的 “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 那句古训,**她用心思,想办法,找到了一条良策:努力增强自己的体力和体能。**那时没有健身房、体育馆和锻炼身体的机械设备,好在走出校舍就是郊外,她就每天走出去练一阵跑步。上大学时,战乱切断了她的家庭接济,她每周四次到城里打工,往返走路要 90 分钟,她坚持步行,返校途经翠湖公园,还找个僻静处练十来分钟的快步走,昆明附近山多,每逢节假休息日,她常约几位要好的同学出去练习登山。一次野外实习,需要跃过一条小溪观察对岸的露头。她迟疑好久不敢跳,耽搁了全队的时间,招致了老师的批评;没有跳好,一脚落水又引起同学们的窃笑。为了以后不再出洋相,她给自己增加了在郊外跨沟渠、跳田埂的锻炼项目。
郝诒纯的自我锻炼收效很好,第二年到野外实习,再也不怕路途险阻和崎岖,步行、登山的能力和技巧都有提高,不但不再掉队,还超过了文弱一点的男同学。至此她具备了接受野外地质训练的条件,她认为这是学地质的最基本的基本功。是使她能在老师们的精心培养和严格要求下学会系统的野外地质知识与技能的基础,也是她后来能够长期坚持地质工作的基础。
……
在西南联大,郝诒纯仍然是学生运动的积极分子,是西南联大党的外围组织——群社的发起人之一,连续两届当选为西南联大学生会主席。学习地质,野外工作的艰苦和生活上的困难,她是有思想准备的,但是作为一个女性,在学习和工作中遇到的一系列歧视却使她很不理解,很不服气。在进行野外实习的时候,她和同学们一起来到一平浪煤矿、个旧锡矿,但女同学却被拒之于矿井之外,理由是:女人下矿井,矿井就会坍塌。大学毕业了,郝诒纯想进中央地质调查所工作,那里的条件也许会好一些,但得到的答复是:“不欢迎女的”。去新疆总可以吧,边远地区别人不一定愿意去,但新疆地质调查所所长回答说:“如果你是男生,我就要你。” 对此,郝诒纯十分气恼。在老师们的帮助下,她在云南省建设厅地质调查所谋了个 “技士” 的职位。她一面工作,一面苦读,准备考研究生。1943 年,她居然真的考取了研究生。不过,郝诒纯并没有按时读完研究生,因为抗日战争后期大后方社会治安极坏,女生出野外搜集论文资料非常危险,导师为她安排了两名低年级男生陪同出去,但学校经费困难,三个人的花消相当一部分要自己筹措。她自己的生活费都很困难,到哪里弄这笔费用呢!直到 1946 年到北大任教后,才在导师的建议下,利用早年陪同导师到滇西搜集的资料补写了一篇研究生论文。但她无法拿到研究生的毕业证书,因为她原来是清华大学的研究生。但她得到一项比证书还有意义的奖励,1945 年,因她在当研究生期间学习成绩优异,获得了中国地质学会颂发的“马以思女士纪念奖金”。**抗战胜利后她回到北平,要求进北京大学当助教,谁知理学院领导坚决反对地质系聘任女助教。**北大地质系主任孙云铸原是郝诒纯的导师,在他的大力帮助下才被录用为助教兼系主任秘书,不久由于她工作努力认真,成绩好,被推选为北大教师中最年轻的校务委员会委员。
……
郝诒纯回国后不久,一项新的任务又摆在了她的面前,北京地质学院院长高元贵把一项援外任务交给了她。60 年代初,根据我国与古巴签订的技术援助协定,要派人帮助古方开展白垩—第三纪海相地层和微体古生物研究,指导地下水勘探和石油普查。当时的古巴,社会很不安定,巴蒂斯塔政权被推翻以后,一些旧政权的人员和外国反对势力相勾结,不时地在各地制造事端。这时到古巴从事技术援助工作,要担很大风险,何况还是个女性。但郝诒纯却毫不犹豫地接受了这项任务。她到古巴以后,受援单位一看,原来中国派来的专家竟是个女的,训练班不办了,只让她做点室内工作。然而他们的野外工作成果质量很差,没法以此进行室内研究。于是,她就带上跟自己学习的两名大学生,出发到野外看 “标准剖面”。她手把手地教给他们实测地质剖面的技术方法,两位大学生受到了系统的训练,于是古巴主动向我大使馆提出,要求将郝诒纯延聘一年。在援古的第二年,郝诒纯把古巴 5 个省全跑了一遍,原来停办的学习班也重新办了起来,她培训的地质制图和野外地层调查人才,充实了古巴各地的地质机构。

我们学校这个方向上在职教授总共就四个,有两个是女性。

同门当中最后从事科研的师姐很多,师兄很少。

近几年硕士毕业的(也就是我认识的)男生只有一人读博,女生则有四人。

我不能因为身边的女生很水,就否认女性在这个专业领域上的努力和成就。

知乎用户 陌如冰​ 发表

有人问为什么男生中愿意坚持一口气搞七八年科研的比例较大,我试着回答一下这个问题。

其实东亚国家女性接受本科以上教育并进一步从事科研的比例要高于多数欧美国家。这个统计结果乍一看很反直觉,但只要你理清一个逻辑就通了。那就是,东亚国家对科研工作者虽然尊重,但并不视之为绝对意义上的 “上层阶级”,就跟教师在一般人的概念里无阶级属性一样,科研工作者也是脱离一般意义上的阶层划分的,但欧美国家对于科研工作者的认知就比较高了,读研读博出来做科研,不仅是社会认知上高,经济待遇和财务能力上也高,因此搞科研是可以切实改变自身的阶级属性的。故而,在更坚持“男赚钱养家,女持家教子” 这一传统理念的东亚国家里,男人搞科研便等同于放弃阶级晋升的梦想(若你是很低很低的阶层出身就另当别论),放弃更好的养家糊口的机会,放弃了很大一部分的 “婚姻责任” 和“议价权力”,潜在的沉默成本很大,而女人则无需为此烦恼。

知乎用户 「已注销」​ 发表

费孝通,中国近代最伟大的社会学、人类学家之一,也是中国社会学论文引用数最高的作者。

他在巨著《江村经济》的致谢部分写道:

最后,请允许我以此书来纪念我的妻子。1935 年,我们考察瑶山时,她为人类学献出了生命。她的庄严牺牲使我别无选择地永远跟随着她。谨以此书献给我的妻子。

费老的妻子王同惠也是一位优秀的人类学家,在一次考察中为了营救受困的费老不幸遇难。

我为什么要说这些呢?因为题目中这位冯钢教授,正是自诩为费孝通先生的学生。现在他说 “学术界不是女性的地盘”,不知道老先生泉下有知,作何感想。

我不太想赘言道理,因为这里的道理实在太简单了:无非是个例不能推广到整体;无非是历史遗留不能当宇宙真理;无非是性别歧视既没有道理、也没什么益处。不明白这些道理的,大概更多是不愿意明白吧。

然而,一个自诩为大师学生的人,一个国家顶尖学府的教师,在微博上大放这一串既无科学根据也毫无社会益处的厥词。一个学者,在可能最需要通过统计学工具研究、最忌讳以个例推广全体、最强调相关不能代替因果的社会科学领域工作,却拿着自己极为有限的个人经历妄论 “普遍规律”。不知费孝通老先生泉下有知,作何感想。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本人社会学女博士,大四本科保研,读研一年后转为直博生。我们本科班 30 人,性别比 1:1,毕业后继续读研者近一半,男女比例 1:2,研究生毕业后继续读博者,1 男 3 女。完全不是冯教授所说的那种情况。此虽为个案,也至少是一直接反证。

此外还想说几点:

1. 免试推荐的研究生中,性别比例失调,这在文科学科中本是常见,没什么奇怪的。这一方面说明了女性在本科时的学习能力(至少是学习态度)普遍较好,另一方面也是因为在社会学科的本科生中,女生一般多于男生;

2. 读研为混个学位者确实大有人在,但我坚决反对为这些人贴上性别标签 。何人证实过读研期间女性会不如男性专心?有人提到过,有女学生在读研期间怀孕生孩子,而无心学习。这样的例子确实也有,但总是少数。这就是我们经常会遇到的角色冲突的一种,即女性作为妻子承担的家庭再生产责任与作为学生的学习责任发生了冲突。而且,你们又是否观察过,如果妻子怀孕生子对男研究生的影响呢?如果他们的学习没有受到丝毫影响的话,我估计他们也不是什么好丈夫和好父亲。如果有人要说在这期间,男性受到的影响会比女性小的话,我也不否认,但这是因为整个社会对女性在此方面的家庭再生产责任的定位与期待多于男性。那么,大家又凭什么据此来批评女性呢?

3. 因为免推生拿走了三个名额,而为那些有心走学术之路的考生担忧。这话实在令人难解其中逻辑。难道能拿到免推资格的学生就会比正常考试的学生要无心于学术吗?还是仅因为免推生中女性较多?要是正常考试进来的两个名额也被女生获得了呢(这是很有可能的)?那是不是整个社会学研究都没有希望了?

知乎用户 acel rovsion 发表

性别歧视都有人洗,呵呵。

明明是推免等选拔制度无法保证高概率地选出热爱学术的人。非要把锅甩到女性身上,某位男权者(而且作为社会学人对当今性别研究反应的性别歧视现状和原发性因素一无所知?)。另外,怎么不看看贵专业性别比和问问为毛你系男学生成绩弱呢?

女性名额占优是正常按照既定规则正当获取的,又如何被某些人以性别歧视来加以苛责?这些人毫无资格。

现代科研培养和合作体系,研究生和导师无非是某种契约关系(和老板雇佣员工类似),人家只要遵循你课题组或实验室的规则,人自己未来什么出路和什么个人意识取向干你这个老板什么事情(就算旧社会学徒工也不等于包身工啊)?你的要求仅限于工作场合是正当的。
您是真觉得自己是学阀还是门宦啊?要不要让没选择学术的研究生跪在您课题组列祖列宗面前,大喝一声 “不肖徒儿,从此废你武功,逐出师门”。

知乎用户 钮祜禄 · 狗懒子 发表

说明我国是一个言论非常自由的国家。

扯犊子扯成这样,屁事儿没有,还有不少本校师生跳出来为他辩护。

放在像美帝这样的暴政体制下,早八百年就被学校 fire 了。

冯博导的嘴脸像极了民国时代的满清遗老们:女人竟然开始上学了,识字了,她们识字完了不还是回家洗衣做饭当黄脸婆么,天亡我大清啊。

你大清怎么亡的自己心里没点儿逼数么?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对社会学还算了解,所以有点兴趣来回答这个问题。这个问题如果是一个理工科教授有这样的言论还情有可原,但居然还是一个社会学博导(问题涉及的性别问题本来就属于典型的社会学研究议题),而且还是 985 的!本来只喜欢就事论事,但因为确实本身对社会学也很关注,此前也没听说此人的名头,所以就破例趴了趴此人的背景情况。无法登陆浙江社会学系的官网,只在百度上查到了此人的简历,此人本科就读的是杭州大学哲学系,对此只能呵呵。国内不少搞社会学研究的都有哲学背景,可能哲学出路不好,转社会学搞理论研究,搞理论坐不了冷板凳,所以又有不少来凑热门问题研究。但这类学者普遍缺乏社会学研究方法训练,不懂定量分析,也没耐心做田野研究,所谓的研究更多的是阐述理念概念,很空洞,严格来说并不能算社会学研究。通过知网查询了一下此人的研究论文成果,在 80、90 年代在国内社会学最权威期刊《社会学研究》上也发表一些论文,主题主要涉及政治理论、马克思与韦伯的研究,数量不多。查询著作,除了看到他主编的社会学教材外,没有看到其他相关的专著。此人号称是著名 “韦伯” 研究专家,但通过上面的查询,恕我无知,实在看不出他在理论社会学方面有些什么突出研究成果,而目前国内介绍理论社会学研究方面的专家也很少有人提到他吧。看了一下他从事社会学研究的缘因可能还源自于他的研究生经历,1984 年他在南开社会学系读研。这里有个背景,社会学专业在新中国成立后被当成资产阶级学科取缔,在 1979 年后恢复重建。考虑到国内社会学师资的匮乏,费孝通等人以南开大学社会学系为基地,在 80 年代初开办社会学研究生班,邀请国内外的一些社会学名师讲学授课。目前国内的社会学权威大多来自这时期的研究生班,特别是 82 级的,像宋林飞、王思斌、李友梅、孙立平等人。冯钢在 1984 年入读,但很遗憾,他完全达不到和他同时期同学的水准。也许他接受训练的时间太短,社会学的专业素养基本没有体现在他身上。我以为一个社会学者或者说一个从事社会科学研究的学者,应该具备二个最基本的素养:一个是理性一个是人文关怀。理性,就是说社会学者应该能够应该能够应用专业知识分析社会问题社会现象背后的原因,避免做简单的价值判断。学者当然有言论自由,可以发表各种见解,但如果学者陈述的只是一个普遍人都具有的认识的看法,而注意不到这种现象背后的大家关注不到的原因,那这些见解除了制造更多的偏见与误解,看不出有任何价值。如果本意是是发表观点引发社会和公众对某种现象的关注,那还多少让人理解。但看不出冯教授的本意在于此,他的言论和回复里只看到一种粗俗的逻辑和低劣的价值观。举个例子来说,如果说“农村人普遍比城市人素质低”,这确实是一种社会事实现象,一般人都有这样的看法,但如果一个学者说出这样的论调他就不具备基本的学者素养,因为这种看似陈述事实的背后透露的是一种赤裸裸的饱含歧视的社会价值判断。讽刺的是冯教授还自认是著名的韦伯研究者,而韦伯倡导的学者应具备价值中立的原则看起来在他脑里有没有半点影响。他不关注女性科研成就问题背后的原因(姑且不论这个论调是不是完全成立),而只是一味宣泄他的大男子主义价值观念。社会科学研究者另外一个基本素养是人文关怀。学者不能说不能有情绪不能有价值判断,但这种情绪应该表现在学者对其关注对象或研究对象的理解上,能够从他们的视角来审视他们的行为和问题。为什么女博士科研成就不突出?这背后涉及中国社会的传统价值观念、女性的社会角色等影响。中国高知识女性的生存发展并不容易,一方面社会对她们有贤妻良母的传统价值期待,另一方面又没有完全放松对她们为家庭做出经济贡献等方面的要求。作为一个学者起码应该对女性在科研发展方面存在问题有一定体谅和同情,但完全看不出冯教授有这方面基本的认知,有的只是满满的鄙视唾弃。难于相信这种论调会出现在 21 世纪中国顶尖大学的学者身上。虽然浙大的社会学专业应该进不了全国前 10, 甚至可能进不了全国前 20, 但好歹也是 985 的高校。但浙大社会学博士导师无知粗俗如此,真让人惊讶,这样的学者说不好听就是只会挑逗社会情绪的小丑。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中国人获得诺贝尔奖的数量极少,目前在非文学和和平奖上,仅有屠呦呦一个人获奖。

考虑屠呦呦那个年代女性受教育仍然比较少,完全可以看出,中国男人不适合科研道路——就算给了他们优渥的学习条件,仍旧做不出优秀的能获得诺奖的成果。

并且同时也可以看出,中国男人远远不如欧美国家的男人,尤其在科研上,这可能是某种智商的差距无法弥补。

很抱歉我无意于嘲讽我国的男人,但是按照诸位洗地的逻辑,大概就是这样子的。不考虑我国的背景(科技落后的情况),但从结果,去推原因——于是我们可以得到中国男人都是辣鸡并且配不上中国女人的结果哈哈哈哈哈哈哈哈。

知乎用户 Destan Emrys 发表

这位教授的问题不单单在于歧视,而是他的科学态度和研究方法啊….

作为一个社会学教授,他的毛病主要有以下 的

1) 没有分清楚 事实 fact 和观点 viewpoint ….

他把自己的(可能对可能不对的)观点当成 100% 对的事实讲出来了…. 这位教授可能没有上过论文写作 101 吧,不然老师第一句话就是要将多用可能,有概率,其中某种,many, some 而不用绝对肯定的 must 之类的词。

  1. 没有充分地论证事实和支持观点啊

我私人觉得他可能也没上过 research101, 因为老师第一个月会讲论证的方法,比如说实验啊,然后数据分析啊, 而不会只用自己带有偏见的观察作为论证和支持观点啊,

这么写论文会被老师给 F 的

101 的老师肯定讲过 先入为主的偏差, 鸽子迷信 还有幸存者偏差吧

如果我是他,我会 1 找一个大于 30 个的减少偏见数据样本,当然越大越好,而不是只用自己观察到的例子

2 把性别设为变量,控制其他变量,研究性别和继续深造的关系 已经性别和学术成就的关系

3 做信度验证,然后得出一个结论 我有 95% 的确定度认为性别和学术成就 98% 正负相关。。。

3) 这位老师的逻辑不太行

我们知道,要全盘证明 / 否定一件事必须证明全集成立

但是要反证一个,给一个范例都行吧

这个老师都说了 10 不足 1,翻译一下就是有,但是很少,而不是没有, 这不是自己打脸自己说的学术圈没有女性踏入吗(大概这个意思,实在是不想再看一遍了)

4) 这个老师作为一个文科的老师,常识没咋有,知识储备也不太行,不关心时事,也不会用学术搜索。

说女性不能搞科学的,我拜托他稍微搜搜女性科学家

前有居里夫人 ,后有我们的屠呦呦 大大

是在不行研究下代数女神,WiFi 之母 ? 或者前段时间铺天盖地的颜宁教授?

要是说他是个搞文科的让她认识我们搞理工的女神们有点难度,那么你作为一个研究社会学的,

你不知道汉娜. 阿伦特、西蒙. 德. 波伏娃和玛格丽特. 米德 ????

没读过极权主义的起源?不知道存在主义的推广,平庸之恶 etc ????

老实说,私人认为我们学校教授肚皮舞的教授的社会学研究方法和逻辑可能都比这位教授在这个问题上表现的好吧。。。。

知乎用户 夜神 K2​ 发表

以下答案来自一个左派的我:

  1. 赤裸裸的性别歧视,如果这事儿发生在北美澳洲西欧,这位教授基本上可以直接下岗了
  2. 如果认为推免制度和研究生准入制度对于筛选 “优秀的研究生” 有严重的系统缺陷,就应该先好好定义“优秀的研究生”(比如毕业以后有没有走学术道路是否要成为评价标准什么的,凭啥想读个学位的人就不能入门呢?),然后把枪口对准制度、讨论改善方案,而不是把矛头对准依照合法流程通过了考核的女性。就好比很多人如果认为上路女司机车技差,应该讨论上路车机的必要标准,然后把矛头对准驾照考核标准过松这件事。
  3. 市场是双向选择,为 “有心走学术之路的考生” 担心可能有一点点多虑了。想走学术路线、自身能力又强的,路径依赖是最低的,根本不会在推免、考研这种残缺制度的树上吊死。写个漂亮的 research proposal 或者展示一下自己的能耐,直接先进工业界镀金或者留学海外了,不比在国内跟奇怪的教授、奇怪的同行、奇怪的体质摩擦来的省事多了。
  4. 可以观察到现行体制下,推免、考研成功者的性别分布有显著差异,这也是综合了候选考生性别分布、职业道路选择、科研能力分布和最终双向选择的各种因素影响后的结果而已。如果本来候选考生的男女比例就有显著差异,那通过考核的数量有差异毫不奇怪。更何况是这位博导的案例是个人文学科。
  5. 基于以上,根本没法得出 “女生不行” 或者 “男生不行” 的结论。如果想做这种表述,请加足够多的定语和状语。以及,表述不够专业、缺乏基本统计学素养的老师,我觉得大部分学科都可以直接 pass 了。
  6. “一位本土女硕士”认为他说了大实话,而 “一位海龟” 认为他的表述存在严重问题,虽然这不构成统计学意义,但是也是挺有趣的。

以下答案来自一个右派的我:

基于诸多留言表现出的阅读能力和对文明社会的规则表现出的毫无概念,那我说得不要脸一点。你觉得考过来的都是弱鸡,你不想要,那你倒是自己长点本事吸引点牛逼的人来报啊!牛逼的人没有吗?既牛逼又想做学术的人没有吗?你想要牛逼又想一心做学术不会突然请一年产假的男生,没有吗?拜托啊老师,商品经济社会啊,你想要人家,人家不要你啊。你要是牛逼你想招谁找不到啊?你以为就你挑别人别人不挑你吗?你说有牛逼的人想来但是考不上,你去找考核和筛选的制度下手啊这位教授!就告诉你,通过这种筛选制度,还能考得到你这给你选的就是这么多了,你爱要要不爱要不要,收为弟子的一刻你该做的妥协就已经做完了,她们不行这种事儿在入门之前你应该已经考察清楚了,之后还天天逼逼她们不行就没劲了。水水的她们为什么选你?你怎么知道不是因为做好了功课知道你很水在你那很容易划水?她们的不行和你的不行是有非常明确的因果关系的。不喷考核制度、不反思自己为什么吸引不来牛逼的人,反而强行用自己学生的个案,把自己失败的招生甩锅给一个性别并试图做广义的关联,真是够有种的。

知乎用户 影夜​ 发表

同一个游戏规则,男生赢了,就说,男生比女生强一切正常四海承平,男生输了,就说阴盛阳衰国之将亡。

这个论点真是太熟悉了。从小学考试,到高考成绩。

男生分数高: 男生就是聪明。
女生分数高: 死记硬背

男生理科生多: 男生适合学理科
理科状元是女生: 高考不适合男生阴盛阳衰。

那阳盛阴衰的时候怎么没见你们说话呢?

同一职位,女生不如男生胜任,因为女生需要兼顾家庭。显然男性不用兼顾家庭嘛。

谁给你的天经地义男生不用兼顾家庭?

总之同一个规则,只有男生赢了才正常,男生输了显然是规则不对。女生一旦赢了就要恐慌了。

想想为什么。

承认自己的智商能力并不是『天经地义的高于女生』很难么。
承认自己占尽了制度优势,一旦制度玩儿不转了还有人替你改,比如某些学校的录取降分,很难么?

拿到手里的就成理所当然是自己的。没拿到的利益那就是别人抢走的你们女生真是好大的胆子。

知乎用户 晚华 发表

想说的前面几位答主已经说得差不多了。

在看到这位教授的一系列言论后,我感到非常庆幸,十分感激自己摸爬滚打跪着考完了英语,来到了一个社会学者们拥有配得上头衔的社会学知识的地方学习社会科学。

这为我暗无天日的读文献生活增添了一抹微妙的劫后余生感,看吧,你要是不好好学英语,没准就摊上一个这样的导师。

我见过一心学术黑天白日啃文献做实验的,也见过成日厮混只想拿文凭的。

这和性别无关。

ps:我不想承认这位教授是费孝通先生的弟子,费老清名一世,没得被他这样诋毁。
-———————————–
为免误解,补充一下:

没有说国内社会学不好的意思。

我在国外与老师们讨论闲聊的时候也会透露出自己想读博士深造的打算,老师们无一例外,表示支持和理解。

没有见过一位导师拿我的性别说事。

知乎用户 天云 发表

单单抓着这个教授的言论

单单专注于研究生推免男女比例是没有意义的

从根源上来说,中国受教育人口性别比例正在发生着巨大的变化

家里有亲戚在某人口大县完全中学就职(既有初中,也有高中)

初中面向全县城招生,男女比例基本保持 1 比 1

高中面向全县招生,包括县城和广大乡镇

女生的比例出现了惊人的提升

在广大农村,父母外在工作,没有时间精力,也没有能力对子女进行严格的培养与管教

在这个前提下,女生天性听从老师家长的话,男孩更容易调皮捣蛋

女性在读书上出现了全面的碾压

以至于面向全县招生时,女性数量大大多余男性

理科班男女生 55 开,文科班女性数量压倒性局多

在此为背景下

大学的女性比例正在急剧提升

在大学中,男性面临娱乐诱惑同样大于女性

女性大学生基数的增加,再加上较少娱乐诱惑,女性在读研比例同样出现了提升

最为重要的事,初高中女孩数量多于男孩数量的趋势正在加速增强,并且呈现不可逆的趋势

这很有可能将来我们会处于一个女性为主导的社会

因为当前控制社会资源最多的主体年龄在 40 岁到 50 岁之间

他们生于 65 年到 75 年

在那个年代,女性读书被极大的限制

男性垄断了知识的获取

决定了当今社会主要控制力量为男性

那么在女性成为知识获取的主体

我们的社会将会由谁主导呢

不过最为讽刺的是

女性之所以在读书领域获得优势

是因为在幼年时期对老师,家长,学校规则的顺从

这种顺从为女性带来了好处

可面对社会对女性的种种压迫与歧视的时候,大部分女性依然保持了这份顺从

把大量本属于自己的资源与机会拱手相让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所以我认识的但凡真的想做人文社科研究的都出国了啊,好好写个 proposal 考个 GRE 的事,学术方向上还自由,总比在国内一个不小心碰到这样的老师一起互相拍马屁心里 mmp 强吧。

没有攻击国家的意思,之前一起工作的国内教授人就特别好,直接和我说 “不好意思,我在国内这么久又这么大了,我承认男女平等的意识我肯定不够,要是说错话了你谅解下。”

这位冯博导觉得自己没错的话,不如大家帮忙扩散下他的微博发言到墙外给全世界学者们欣赏。 相信大家看了纷纷会为冯博导言论倾倒?

知乎用户 奈奈川川 发表

当我小时候想读书的时候 有人说 你一个女孩子家 随便读读就好了。
当我考上大学 他们说在大学找个学历好的男人嫁了就好了
当我说我想读博 他们说 读到那时候谁还要你 你男朋友压力呆多大啊。
也许有一天 我结婚了 我想去学习 有人会说你都结婚的人了 都当妈的人了 还学什么习 应该以家庭为主。

然后 那些学习远不如 就因为性别决定他们不用 “以家庭为主” 的人 说 女人根本不适合学习。

知乎用户 我不是双鱼座 发表

知乎用户 落泉 发表

不提那几个面试女生平时情况,不提她们面试表现,仅凭她们的性别就断言她们无心科研,应该给男性让位,你特么告诉我这不是性别歧视只是说了大实话。

那 xx 省小偷多,公司说你是这个省的极有可能也是小偷我们不招你哦,你是也说这不是地域歧视只是说了大实话。

知乎用户 可心酱需要吃药 发表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评论里拿 “你国” 两个字说事儿的,我很佩服你们抓重点的能力。我爱不爱国你需不需要翻翻我的其他回答?在我讽刺别人觉得 “国外的月亮真圆” 这种话的时候选择性装瞎?多自卑才能让 “你国” 两个字踩了你的尾巴似的条件出来破口大骂?

知乎上也不乏称知乎为 “你乎” 的,但如果真有人如此上纲上线让他卸载知乎的估计会被喷傻逼吧?

我由衷地希望可爱的小粉红们能一生都活在新闻联播的世界里,真的。

评论里问我 “直男” 和“直男癌”的区别的,我再说一遍,直男是指性取向,直男癌是一种不尊重女性的病。看到 “直男癌” 三个字就像我踩了你尾巴似的迫不及待跳脚出来对号入座的,你在掩饰什么?

另外有时候我一表示我平权,还没开始说别的呢,就有直男癌开始喷 “你肯定是个田园女权婊”,一副“我不管你是不是真女权反正你主张女权损害了我身为直男癌的利益所以我要喷你” 的逻辑。估计直男癌连真女权和田园女权都分不清吧。

以下为原答案:

你国有一个奇特的现象 (未必是原话,但本质是这个意思):

小学时女生成绩好:“男生贪玩,但比女生聪明,等到了初中女生成绩就不如男生了。”

初中时女生成绩好:“男生贪玩,但比女生聪明,等到了高中女生成绩就不如男生了。”

高中时女生成绩好:“经研究表明,女生的思维更适合中国的应试,死读书。”

大学时女生成绩好:“科研不只是看成绩,死读书是没用的。”

到了中科院,你们终于能拿出百分之九十多的院士都是男性来证明:“你看,果然女性不适合科研,智商不够。”

如果你觉得这个逻辑没问题,那么你一定要告诉我,我好预防性地拉黑你,毕竟我的原则是不与傻逼论短长。

你们用结果来反推原因,却故意忽略这个社会多年来对女性的压迫。在老院士还在读书那个年代,大多数女性连受教育的机会都没有。

面试时除非女性比男性优秀特别多,否则大多数人都会选择男性,究其本质原因,不过是女性事业上升的黄金期面临生育的问题。而不是女性智商不够。所以女性要爬到跟男性同样的位置,必须要比男性付出更多的努力。

你要知道,除了身体构造,男女之间并没有太大差别。男性多长根屌不代表大脑就大一号。

有时候会恶毒地想,等他们那个年代的直男癌们死光了,也许女权之路就会好走多了。看了那么多答案之后,我觉得依旧任重而道远。

这个教授,他不过是把大多数那个年代的直男的想法在公共场合说出来了而已。

知乎用户 kaidi Guo 发表

知乎用户 萝卜医生​ 发表

我只知道我们科一半以上的博导硕导是女性。我们肿瘤科前任主任也是女性,领导我科二十余年。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泻药

@mintmintx

对社会学的情况不了解不好评价,既然有部分人认同这个说法,并认为是根据 “以往经验” 的“统计规律”,那我来根据其逻辑说说我们专业的女博士相关“统计规律”。

1 毕业后从事科研工作的概率
100%,高于同专业男生。

2 就读期间结婚生孩子耽误科研的概率
0%,低于同专业男生。

3 加班
与男生无明显差异。

4 科研成果
与男生无明显差异。

结论:女生比男生更适合念船海博士。

除此还能得到结论,船海女博士都是长头发鞋码都是 36 粉底色号都是粉一白。

统计样本涵盖我校船海系所有博士生。
我可没用一个人的数据来代表所有船海女博士哦,我还有一个超可爱的师姐呢。

不认识这位冯刚教授,不了解他具体带过多少个社会学女研究生,10 个?100 个?这个数量级的样本就敢谈 “统计规律” 来代表所有社会学女生了?费希尔听了都想从棺材里跳出来打人了。

据我并不多深厚的数学素养来理解,所谓统计规律是表征随机事件的整体规律性,是基于大量数据的统计所得到的表现这些事物整体的本质和必然的联系。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每次看你们回答这些问题都觉得和你们并没有生活在同一个国家

虽然我的确是一个科研导向型专业里碌碌无为的女生,也没什么可以为女生代言的。

但我们系的科研学霸们,男生女生可是差不多一样多,都是人群中熠熠生辉的那种人。而且越是科研好学习好的女生越是长的好看气质好,一般目标是先去哈佛耶鲁斯坦福读博然后献身化学事业。。。

然而我曾经和 82 年生的清华学长(才比我大十来岁)交流过,本世纪初理工科专业的女生完全不是这样的。那时候想搞科研的女生很少,读博的普遍是长相中下,性格有点孤僻的女孩子。而且那时候大家对于女博士的看法也普遍比较负面,即使他们是清华的。

哦对了,我的实验带教老师也曾经说,现在的女孩子和十年前完全不一样,以前老师们都觉得男孩子做实验普遍动作快,但最近几年看女生一点也不差,做得又快又好,科研成果也多,相反垫底的男孩子非常常见。。。

我说这些呢,就是想说,现在女生在学校里给自己的定位和要求也和以前完完全全不一样了。知乎上每一个年龄段的人都只能为自己的时代代言,并不能够代表那些年轻女生的新鲜的、蓬勃的生命力。不管别人怎么说,大家都要坚定信心走好自己的路,我相信等到我们五六十岁的时候,世界会大不一样的。

知乎用户 John Hone 发表

居然有不少人认为冯钢的言论是 “实话”,做为学习理工科的男性,我觉得这简直是匪夷所思!

既然这个教授仅仅就某一点、无视现有的社会刻板分工对女性从事科研工作造成的影响,就可以断定女性的科研能力比男性低,那我就按此逻辑再找一个例子:

中国顶尖的女性科研工作者水平如何?科研领域的诺贝尔奖获取情况能很好的反应现状。

根据 wikipedia 统计,截止 2015 年,诺贝尔奖一共有 825 位授予男性获奖者,48 次授予女性获奖者,此外还有 25 次授予组织。居里夫人是唯一一位多次获奖的女性,她还在 1911 年获得诺贝尔化学奖,所以诺贝尔奖女性得主一共是 47 位。共有 16 位女性曾获诺贝尔和平奖,14 位曾获诺贝尔文学奖,12 位曾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4 位曾获诺贝尔化学奖,2 位曾获诺贝尔物理学奖,而 2009 年获奖的埃莉诺 · 奥斯特罗姆则成为唯一一位获诺贝尔经济学奖的女性。(加黑的部分为科学领域的诺贝尔奖女性得主)

PRC 迄今为止在科学领域的获奖者只有抗疟药青蒿素和双氢青蒿素的发现者屠呦呦,她也是中国首位接受本土高等教育且在中国大陆进行研究工作的自然科学类诺贝尔奖得主,以及第十一位拉斯克临床医学奖和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双得主。

如果如冯钢所言,“女生读研后继续走科研道路的十不足一,读研期间也少有专心学问的”,那为何如此多的中国大陆的男性科研工作者连 1 个诺贝尔奖都拿不到?这还是在女性科研工作者的人数远远少于男性,诺贝尔奖的女性得主只占总数的 5% 的情况下的现状。这位教授是在讽刺中国大陆的男性顶尖科研工作者的 IQ 比女性的低吗?

如果还不明白我想表达什么的,我再列一张图:

from:不要返航:如何看待浙江大学冯钢在微博上的言论?

知乎用户 顾夏之 发表

最让我感到害怕的正是他讲的是大实话。
这位教授,作为一个从事社会学研究的人,观察到了这样的现象,不去考究其社会背景,不去想其产生的原因,不去想性别失衡和性别歧视对这些考生的影响,就贸然下这种结论,还能把它堂而皇之不觉得有任何问题和影响地随意公开发表出来…… 社会学在中国的发展.. 性别问题在中国的研究… 到底是发展到了怎样的地步才会对这种言论如此容忍……….

作为一个老师不去想怎么引导学生,还要抱怨学生 “浪费指标”,大学的教育到底在专注于什么……………

作为一个学问肯定比一般人多的人,他都能如此下结论,那其他人心里的刻板印象会有多深……….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我是文科专业的女研究生,看到这个话题忍不住一答。

在我们专业,男女比例也是比较夸张的。保研面试和同学考研面试的时候,也见惯了导师能收男生就不要女生的客观情况。或者可以这么说,只要男生和女生站在同一个平台上,男生再差,也比女生更容易获得成功。我本科的同学保研推免一起申请一所名校,男生整体表现要比女生差一些,无论是成绩、专业素养还是综合素质。结果是女生一个没要,男生全录了,就是这么夸张。考研的更别提了。。。我没见过几个男生复试被刷的。

一个女生拿到推免名额的背后付出的努力,要比男生多很多。拿到推免名额又申请上名校的女生,真的很有实力。我身边保研的女生,哪个人的简历拿出来都能让人赞叹。到了研究生阶段做科研的时候,就算打定主意不读博,我也没见过女硕士天天混日子不好好写论文搞研究的。我师姐们,都是发了 C 刊,参加了学术会议毕业的。2 年的学硕,那要多能混日子才能发个 C 啊?
怀孕的问题我就更不想说了… 我们这一届,全学院 250 人左右,上一届,上上届也差不多这个数,我没见过一个在读怀孕的。。。
学术研究的问题真的看人。我天生就喜欢我们这个专业,我又对写作文特别痴迷,我一直就立志搞研究。我身边一年发了 2 篇 C 刊的姑娘,人家有能力,就是不愿意再读,你有啥办法???这也能让性别背锅???

唉…
保研面试也就算了,我们女生大不了多读读书,多写点文章,多做点项目,权当提升自己了。最可笑的是,毕业找工作的时候,任凭你简历再完美,GPA 再满分,只要性别一栏填了女…… 呵呵…… 我亲眼看见 N 个单位人力资源的小哥把女生的简历单独放在一摞,然后…… 然后就没有然后了…… 我也亲身经历过某单位校招负责人拿着话筒对全场说的那句:“我们不要女生。”

这个老师无疑是带着有色眼镜来看待女学生的。但是,只是他一个人如此吗?恐怕未必。他不过是替这个不平等的社会说了句他们认为正确的大实话而已。我们觉得这种局面不对,但是谁也改变不了,这就是无可奈何吧。

说到底,比起职场,学术圈对女生要温柔多了。至少评职称的时候人家看的是论文数量,不是性别栏。我想,这也是那么多女生愿意付出超过男生几倍的努力读博的原因之一。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根据以往经验,中国人总是作弊,这次考试居然考前几名的都是中国人,不把他们单独放一个教室关起来盯着考,真正诚实考试的学生怎么办啊。”
“根据以往经验,亚洲人经常研究考试题库,这次 SAT/toefl 亚洲考区平均分非常高,延迟他们的考试成绩,不然我们凭本事考的学生算什么。”
“根据以往经验,平民窟的这些小孩就是成绩差到不行,吃喝嫖赌自甘堕落,这个考区居然全部过了 AP 考试,一定是作弊,他们作弊都能通过,让那些家境家教良好的优等生怎么办。”

本人与他人真实经历与事件改编,自行体会为什么说这种 “大实话” 是歧视。
以上案例要说还能说出一大串,更加恶劣的指着鼻子说的都有,不止限于种族与民族,并且我也不否认其中一些 “大实话” 的刻板印象相当有道理有依据,无意去说政治必须多么正确。但偏偏我,与其他一些人做那一个特例也要被先侮辱人品或者能力一步,没有做错事的人非要替受益人顶锅,那几个人还愿意一直做这样本身就费劲的特例?
他真要说他的大实话也把这次的案例去掉啊,让那三个推免的女生怎么想?她们被推免就是挡了真正热爱学术的人的道?
我们对其他群体的刻板印象总是理所当然,无可避免。但当歧视真切侵犯到自己的时候,对方再有道理也会感受到委屈。

知乎用户 刘镇锐 发表

谢邀……

这事情吧,在根本上就是 “完全没有考虑过替代理论的可行性” 的问题……

剩下的都是次要的…… 希望他能拿出证据证明替代理论都或多或少地存在应用上的困难…… 否则的话,这恐怕就是一个典型的民科发言了…… 不过这年头还秉承着老一套定性方法的社会学科多多少少里面混着不少这样的民科,丝毫不奇怪……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事实是存在的,就是目前学术界的女性占比确实低。但此人从事实推出的根源和解决办法确实是令人恶心的。

缘由在于社会对女性的刻板形象,衍生出来的性别歧视,解决办法也应该是纠正刻板形象。
而他竟然得出了,保研女都是混文凭的结论,认为占了那些成绩不够格、但万幸性别达标的男性的天赋名额,话中所隐含的解决办法则是性别取仕,这明明白白的就是加剧性别刻板。
那依这人的逻辑,古代江浙学子科举成绩占优也是事实,那一定就是江浙学子天生智商高适合科举,北方学子哪怕靠实力考上了也是白白占了名额,跟南北经济水平发展一点关系都没有哈?

还不断有人说,他只是说出了事实。事实是什么呢?是女性科研占比低,是女性科研道路由于社会偏见而艰难。而不是女性科研能力弱!

一个非常有意思的偷换概念。

然而他之后还不断挂网友,回复的内容不堪入目,无法让人相信是一个接受过高等教育的人能说出口的话。
我还能说什么呢。
这竟然是一个社会学教授。

想到前不久清华还公开处理了因为婚外情殴打对象的博士,不隐恶的态度只会让人更加向往和崇敬。
而浙大百年清誉,是多少优秀勤勉正直的教师校友,多少年不断为社会做出贡献才积累起来的。

真心希望浙大能处理,不要让清誉却为这样一粒老鼠屎所染。不要让热度过去后,人们再也想不起冯钢的名字时,就会用 那个浙大的教授 来代替。

10.23 更新
很遗憾,有些朋友认为这位博导说的话没错,只是水平不够。
这就是我很无奈的一个地方,错而不自知,还自以为理性客观洞察世事。

存在真的即是合理吗?
错的事情无论多么常见,它也是错的。

这些朋友,他们放任冯教授话中隐含着的极大的恶意不顾,反过身来,以言论自由的名义说我以言定罪,造就思想犯,对他动手… …
我何曾要求定罪了,处理就是定罪么。这么抠着字眼地极端化曲解我的意思,难不成是传说中的 他对不对我才不讨论但你说的肯定是错的 打法?

错误的言论,人人都可能会说,只是这位冯教授身上的各种标签,教授,博导,浙大,社会学,都使得他公开发表的言论具有很高的社会影响力。这样一个极有影响力的偏颇言论,难道不应该及时被纠正吗?难道要放任它去对三观不成熟的未成年人,对那些对知识分子和权威充满敬畏的人产生影响吗?

知乎用户 并不酷 发表

本科加了实验室,研究生里女生比男生多得多。现在临近毕业,身边的男生打算很多,各种出路都有人尝试,女生基本就是继续读研。

可以说读研是本科毕业生最稳的选择了,直接工作、创业、转行等等都有很大的风险。男女性格是有差异的,女性比较求稳,男性愿意冒险。

所以研究生面试的时候女生更多也不足为奇,毕竟本科时男女比例均衡,毕业时分流了大量男生,女生则是能读研就读。

所以化学生物这种理科研究生,女生比男生多是很正常的,何况文科。

这位教授最让人不爽的是,他居然认为研究生毕业了不应该就业,应该继续科研。我请问浙大每年新聘多少教授研究员,又毕业多少研究生?可能会有几个天选之子,课题选的独到,研究又很顺,导师名气也大,毕了业被哪家大学相中,求得一席之位。那没人聘怎么办?在家喝西北风?

知道男生为什么不读研吗?因为聪明的男生早就想到以后要买房子结婚养家,才没闲工夫陪您玩科研,最后经费进了您的腰包,自己就得一张纸。说句实话,女生这方面压力小很多。

知乎用户 邓欣贤​ 发表

知乎用户 枭枭 发表

以前女性没有受教育权 ==> 历史证明学术界不是女性的地盘!

现在前三名都是女生 ==> 真为男生担心啊!

这竟然是一个社会学教授。

知乎用户 就叫我混球吧 发表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这个问题确实挺悲观也挺常见的,特别是对于我们这种就业前景模糊的社科。所以读研读博,然后在某个学校随便拿个教职成了大部分人的人生规划。

举几个例子吧。先申明,本人对于女硕士甚至是女博士没有任何有色眼镜,我只针对科研。

本科就进入导师组帮一个博士师姐搬砖,一开始师姐找了个小学妹,后面导师见人手不够就找我帮忙。刚开始资料搜集挺顺利的,到了后期任务越来越重,小学妹又因为有各种社团活动就把分给她的任务扔给我,那个星期每天凌晨三点才合眼,我也是第一次体会到咖啡因的提神作用。因为项目还没完,我上个周末叫她和我去图书馆找资料,她表现十分抗拒甚至还有些许不满。对于小学妹来说,我不能否认她热爱科研,她参加的科研比赛比我还多,但是我觉得她身上总是少了一些狠劲。

前几个月,我们院的博士保研名额出来了,一个女生。我问我们博士学姐,那个女生很优秀吗?她轻蔑的说,那孩子根本不学习,保博有两种一种是和老师关系好,另一种是科研能力很强,她是前一种。

前几天,在课上问了一个频繁参加科研比赛的女同学,我说,你以后会做科研吗?她说,应该不会,我其实挺想本科毕业后就去工作的,但是本科学历找不到太好的工作。

说实话,我们导师选学生也偏向于选男生,但碍于读我们专业的女生太多,所以也就习惯了读研镀金的价值观。事实上,做科研真没多高大上,反而 low 到你无法想象。我无法设想大部分女生愿意为了几行数据在偏远的农村生活 20 多天,每天走十几公里。我也无法设想大部分女生为了那虚无的科研目标,闭关修炼一个月,每天都是自己与自己对话。

其实,我真的不是针对女生,我只是针对没有科研抱负的混子而已。对于那些愿意为科研付出的女生,我表示满满的敬意。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快别冠以 “浙大博导” 的称号了,浙大嫌丢人。浙大德艺双馨的博导多了去了,可是人家不会像他,自己学着社会学,还拎不清因果缘由,透出一股学术不精,靠哗众取宠求关注的味道。

甚至,被反对就将低俗谩骂挂在嘴边,一副气急败坏的模样,修养可见一般。

此人被示众,警示大家慎重报考也挺好,哪行哪业还没几个没素质的人,远离这类人,博导中也分个三六九等,没必要想不开去做他的博,简直是自我贬低。

知乎用户 Alex S 发表

冯教授这逻辑反了吧?
且不说女生是不是真的无心科研,就算他周围的女生都拿个文凭就迅速结婚生子,那我们要做的也应该是想想女生为什么不做科研,如何让她们能安心做科研。——比如是不是刻板印象了?是不是社会诋毁女博士了?

反观冯教授呢?拿着结果当原因,进一步强化刻板印象,这种既得利益者逻辑才是最可怕的。

类似的还有:
一流大学中寒门学子的比例越来越低,证明穷人不适合读书,所以我们要减少他们的教育资源,少让穷人上大学?

知乎用户 中子豆 发表

再来政治不正确一把:现在女性在大学成绩的压倒性优势主要是因为现在大学的学习方式和考察方式有利于女性。

知乎用户 刘萧 发表

《每日人物》冯钢:““我活十辈子都不可能道歉””

2017-10-24 22:16:08 来源:每日人物

每日人物余晓宇报道

近日,浙江大学社会学系教授冯钢四年前的一则微博被网友挖出,引起了网络上一场关于 “女性是否适合做学术” 和“性别歧视”的争议。

在这则微博上,冯钢称:“昨天面试免试推荐的研究生,居然 5 女 1 男,性别比例失调,结果前三名还都是女的。根据以往经验,女生读研后继续走科研道路的十不足一,读研期间也少有专心学问的,大多混个文凭准备就业。免推生就这样拿走了 3 个名额,正常考试的名额就只剩 2 个了,真为那些有心走学术之路的考生担心啊。”

这条微博引发了网友在冯钢微博下的口水战。10 月 24 日,一些主要以女性为主的博士生、硕士生联名要求冯钢道歉,涉及美国、日本和国内多所高校。

1953 年生,1986 年起在浙江大学任教的冯钢告诉每日人物,四年前的微博 “其实是对推免制度的不满意”,跟当时参加推免选拔的学生没有关系,“碰巧这六个人里有五个人是女生”。他认为,有许多网友是在 “无理取闹”。对于网友的谩骂,他激烈地回应,“他们没有去理解微博本身的意思,上来就说性别歧视,然后拿生殖器骂人”,“我虽然是个教授,但我也是个人”。

面对联名要求他道歉的问题,他称自己不会道歉,“不需要解释”,“曲解它是你自己的事情”。

对话冯钢

“当时其实是对推免制度的不满意”

每日人物:这是四年前的微博,是什么时候突然被翻出来了?

冯钢:我也不清楚,好像是四五天之前。

每日人物:当时发微博是想表达什么意思?

冯钢:当时其实是对推免制度的不满意。推免标准是个应试标准,还不单纯是个应试标准,即各门课平时考试分数,还加上其它更多项比如说社团、社会活动、班干部、团干部,甚至包括晨跑,是一个综合性的标准。

那么以这个标准推免上来的,跟我们学校要求 “研究生(阶段)培养研究型人才” 这个标准,这两个标准是脱节的。就好像说学校让我们生产西瓜,但是给我的是冬瓜籽,并不是说冬瓜不好,冬瓜可能也很好,但它不是西瓜。你给我冬瓜籽让我生产西瓜,我怎么生产?所以给我留下两个名额,让我在所有瓜籽里自己去挑西瓜籽,这个比例太小,你说我要不要抱怨?

每日人物:冬瓜籽的意思是说不是你想要的学术人才?

冯钢:他们可能是很好的公务员,很好的企业家,优秀干部,这我都不管,但唯独不是学校要我生产的 “西瓜” 的标准人才。那我是不是该吐槽一下?

每日人物:在那条微博里你点到了 “女生”,这也是引起争论的一个原因。

冯钢:女生是另外一回事。我从教三十多年到目前为止,我能带上来的女博士目前只有一个,其他所有女生在硕士阶段都走光了,成为了很优秀的其他行业的人。按照学校的要求我是没有完成任务,我没有培养出女性研究型人才来。

每日人物:当时面试的情况是五个女生一个男生?

冯钢:对,到目前为止也只有这一个男生还在读博,这个男生后来去了复旦。

每日人物:你觉得你的表达是被曲解了?

冯钢:百分之一百曲解了。这本来是在说推免怎么才能成为更好的选拔相应人才的制度,对这个制度本身的问题提出一些我个人的想法,跟这些人没关系,跟性别歧视更没关系,你倒是可以说碰巧这六个人里有五个人是女生。

“他们没有去理解微博本身的意思,上来就说‘性别歧视’”

每日人物:被翻出来的时候你当时是什么想法?

冯钢:当时被翻出来下面的话就很难听了,我当然要反击。

每日人物:对这个事情突然引起争议你是怎么看的?

冯钢:我觉得这个事情根本就不是争议。没有人跟我争议我原来的意思,没人说推免制度本身的问题。他们没有去理解微博本身的意思,上来就说 “性别歧视”,然后拿生殖器骂人。我虽然是个教授,但我也是个人,你要是挨了骂你会不回骂吗?有人耐不住寂寞,然后找一个“政治正确” 的话题,找一个学术人士做靶子,来反玩“性别歧视”。你觉得这个用意有多恶毒?

每日人物:你的微博上是已经被骂声覆盖了吗?

冯钢:现在是在对骂,支持我的人和骂我的人在对骂。

每日人物:那生活中你身边的人怎么看这件事?

冯钢:我身边所有人都劝我不要理他们,关掉微博走人,但是我不行。我觉得这是个有恶意的有预谋的有组织的行为,那我必须除这种恶。

每日人物:这是你在微博上对网友的回应比较激烈的原因?

冯钢:对。

每日人物:在网上有人因为这件事情,对你的学术水平提出了质疑。

冯钢:这个可以在网上查,我根本不需要回应。可以去搜一下,查下我的成果表就可以,这种东西从来没什么隐私。

“我说过,我不歧视女性”

每日人物:你回复评论但是对于性别歧视没有明确回应,那你在学术上对女性有歧视吗?

冯钢:我说过,我不歧视女性。如果我有歧视的话,我还带那么多女学生干嘛?

每日人物:有人从你的微博读出你不支持女性做学术。

冯钢:证据呢?我不支持女性做学术的证据在哪?如果我不支持女性做学术,我这里带女博士,帮她改稿子,我让她们倒水,擦桌子,擦地板吗?

每日人物:也有人骂你是 “直男癌”。

冯钢:他们骂我是 “直男癌” 有依据吗?有依据的话拿出依据来。你骂人我要回骂,还说我粗俗,我又不能回骂。我已经跟好几个女生说过,我说 “你说的话已经很粗俗了,但是因为你是女生我现在不骂你”,这又被变成“性别歧视” 了。

每日人物:会觉得网友太偏激了?

冯钢:这不是偏激,是无理取闹。

每日人物:那你怎么看现在的一些女权主义?

冯钢:我觉得中国的 “女权主义” 可谓是唯恐天下不乱,就有些 “女权主义者” 素质极差,她们只要女性的权利,却不想承担女性的义务。

每日人物:在你看来女性义务有哪些呢?

冯钢:不是说男性和女性的义务不同,而是说只要你争权利,就有相应的义务。比如相互尊重就是一种义务。权利和义务是对等的,你不能只要权利不要义务。有些所谓的 “女权主义者” 甚至叫嚣“要消灭全世界所有男性”,“只要留下精子库就可以了”。

每日人物:你觉得她们太过了?

冯钢:这个叫过吗?这个就是恐怖主义。

每日人物:那你怎么看待平权主义?

冯钢:“平权”和 “不平权” 是要具体去定义的,在每一件事情上什么叫平权都是要具体去定义的,首先你得建立在一个基本的前提,那就是相互要尊重,相互要信任,如果没有尊重和信任,那么连对话的余地都没有。

每日人物:有人联名让你道歉,你怎么看这件事情?

冯钢:这样一伙人叫着 “政治正确”,逼着人家去道歉,去砸人家饭碗,这就是一种暴民政治。

每日人物:那你会道歉吗?

冯钢:我活十辈子都不可能道歉,我没有错,我要道歉什么呢?

每日人物:那你会在微博上对这件事情做一个解释吗?

冯钢:我不会做任何解释,不需要解释。清清楚楚说在那里,你要去误解它,曲解它,这是你的事情。面对有意的曲解去做解释,有意思吗?

知乎用户 萌萌 发表

这是一条 2013 年的微博,确实存在歧视女性的意思,人的思维是在改变的,哪怕当初是这么想的如果想法改变了,被人 diss 的时候诚恳的道歉也就过去了,没想到跟网友互骂起来,还特别难听,甚至对一些温和的建议也照样怼回去,从回答来看,并没有改变歧视女性的思维 。

女性学术道路中断的原因有很多 ,个人原因不想上升或者要回归家庭,这些都很正常,难道就因为可能会在学术道路中断就没有资格接受更高的教育吗,另一方面也是不承认女性不走学术道路从事其他职业给社会及家庭带来的贡献。

作为一个社会学博导,认识不到这些事情的本质,推进推免制度的改进,只是粗暴的归纳女性占位,呵呵。

知乎用户 蒋韶桦 发表

知乎用户 三人行 发表

先说结论:
1. 叫兽提的现象是存在的,但是是畸形的,叫兽的态度更是畸形的,一种在畸形现象里蔚然成风的盲目自信。实在恶心。
2. 看了好多匿名回答,大部分人默默认可这种畸形并且找现实中的各种理由解释,自我洗脑,认同并维持这种畸形。自我说理的逻辑一片混乱。

好多匿名回答都一副现实就是这样的摊手状,还一副诚恳的样子告诉大家,对的就是这样,社会就是这样的,大家就将就结合这个实际好好承认吧。
真的是温良顺从的好人民心态。
而我内心无数只马奔腾而过。

国内很多环境本身就很畸形,从上头就开始畸形,当然形成一些畸形的现象,大部分人生活在这个大染缸中,一直被洗脑地认为现实就是这样,大家都这样,那又有什么不对呢,好像大家都觉得见怪不怪了,好像这种存在就是合理的。毕竟大部分中国人的心态都是顺从恭敬的,所以有那些畸形现象时,一大部分人早已被洗脑并不觉得这有什么不对,觉得现实就这样,另一部分人觉得好像哪里不对,但最后那点可怜的独立思考都在强大的现实面前不堪一击,开始慢慢接受那些畸形,最后甚至认同和维持这个畸形现象。
大部分中国人都没啥批判精神,即使读博了又怎样,不过是又多了一个高级技工罢了,其实这与西方的学术精神是不符的,但那又怎样,好多人拿国情举特例,只想说有些道理是无国界的,别拿那些洗脑成果来解释国内那些奇葩畸形的现象,然后冠个特色 xx 之名,还一副道理就是这样的自信样。

答主本科硕士理工科 985 大学,国外工科博士在读,所以周围大部分人都是理工科,以我之局部观察,大部分名列前茅者的女生都是学术态度认真严谨,勤奋聪颖,所以那些诋毁态度有问题的,这个锅不背。至于那些匿名回答的,只够证明存在不具有统计学意义,拿出一段时间局部统计,只能用来吓唬人,根本经不起推敲和说理。如果有人能拿出严谨的趋势分析而不是绝对值分析,倒更能说明问题。

某个回答评论里有人拿来某一年的数据然后说你看这么多厉害的人都是男性啊,所以说男的更适合搞科研嘛!
我只想说这都什么狗屁逻辑。
某一段时间的数据只能说明当下的情况是怎样,请问这都可以推出谁更适合搞科研是从哪个逻辑推论出来的?谁更适合搞科研只能算作原因,而你拉的一堆数字只是结果,请问结果能推出原因吗?逻辑充分必要条件这种事有听说过吗!如果拿出两百年前搞科研的男女比例,恐怕女性为个位数,甚至是零,那么按照他的逻辑,是不是女性就不该搞了呢,那么今天越来越多的女性都在进入这个领域,所以今天是违背自然规律了吗?麻烦在说统计学意义的时候,搞清这绝对值的意义!!!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知乎用户 一念素心 发表

不知道博士,但是本科考研的男女比例确实女生高,我们这边一比二以上。
这还是建筑,土木工程,工管那些女生几乎不是考公务员就是考研,因为所有中铁局类型的招人根本不要女孩子,连女汉子也不要。关键,同年级男生觉得这样做是对的,因为女生不适合这样的工作。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知乎用户 詹绪源 发表

2017.10.27

事实证明了日后在学术领域将会和其他社会领域一样,性别会跟种族一样,都属于无法 “客观” 讨论的范畴,为什么呢?

因为所有我们现在所享有的高于动物性需求的东西都存在原罪,男性原罪、白人原罪,能怪谁呢?说好的要破除西方中心主义,现在倒好,直接来逆输出了。

绝育吧绝育吧,这年头世界想要消停点,一要下一代再也没有 “爸妈” 概念,全部国家统一抚养;二要全部“漂白”,选出个世界统一的肤色;三,干脆以后强力推行世界文和世界语,民族主义完犊子去吧。


基于最近还因为类似的事情莫名在朋友圈被怼了以及天天看到这个问题出现在我 TL 上,有些东西真的不吐不快。

——什么时候我们看待一个具有专家身份的言论不从有价值的分析角度来批判,而是各种泛泛而谈言论自由、性别歧视甚至对这个人刨根问底?(我说难听点,国内有几个社会学教授经得起这样抄底的?)

昨晚看到这个文章还没点进去看,今天就被公关没了?不过说实话,这种玩意整还不如不整,diss 一个有正规教职的教授不是从学术领域怼而是从写联名信比谁声音大,可谓是怂了。再说了,你万一要是真遇上个硬骨气的种,人家手把手描述招上的女研究生到底怎么 “学艺不精”,顺便来个各个学校的扩大化批判,那咋整?把男研究生也拉下水?

………… 别吧,写联名信的时候各个都以为自己是学界未来的希望和栋梁,日后吃信打脸成为教授口中的人就没意思了。

别说我什么不相信女研究生的学术自律,这年头国内人文社科能好好读书的、能真正在学术问题上有切磋交流的比例有多少,围城内的自己心里没数?还高赞答案里面动不动就跟博士、硕士生 “交流”…………emmmm 你不把交流内容说出来大家都还不会先笑你的。


基本上沿着 @acel rovsion 的答案中的一点

另外经济下行,社会生存成本急剧增高,大部分人都会考虑现实,希望快速变现。学术这种淘汰率高,周期长,难度大,收益预期不明的路线,选择的人变少本来很正常。
其次,直觉上说(未实证,反正贵系大佬也是微博上靠个人经验张口就来,我给他打对对胡而已)男权社会中男性经济压力更大,实际上在研究生 / 博士在业界回报率变低的情况下,男性选择继续科研的积极性反而更容易被伤害,相反女性说不定更稳当。而您个人经验不过是性别意识上把大背景的缺陷和性别身份混同了。

稍微展开一下。

将这位冯导的话按表达观点拆分意思如下:

1. 通过免试推荐的性别比女生多于男生

2. 在本科以上的研究过程中,女性留存人数比男性少,倾向就业或家庭(关键)

3. 在硕士招生名额确定的基础上,免试名额比考试名额多,影响有志考生

结合以上三点得出他自己最终的看法。

OK,我必须说不论是冯导还是很多的答案都在第二点上存在着一个很微小但是很专业的误解,那就是学术研究与工作领域、家庭领域的价值判断标准是否一致?既然不一致,那为什么要将个人选择取向与性别因素相挂钩?

1. 学术研究内不存在性别差异(别提那种什么男性更理性女性更感性),正如科学是没有国界的,科学家也是没有性别的。

我希望部分人请不要再拿什么 “从古代到上个世纪,男性在研究领域占多少,女性基本没有” 来做例子。学术研究领域的平民化连 100 年都不到,你们所说的这个时期别说性别了,穷人压根都没有机会接触到学术研究,而在这个时期能够学术史留名的女性哪一个没有经济基础?你们所说的现象出现的直接原因是社会原因,跟性别边都沾不上。而另外一批人总喜欢拿 “你知道提出 DNA 双螺旋里面有个女科学家的成果都被男科学家抢走了么,这是科学界中天然的歧视女性!”…… 额,我反正不知道你们认不认同,这种就是学术研究领域很典型的 “抢功”,你举出的女科学家例子我基本上都能举出双倍男性科学相同遭遇的例子出来,像拉瓦锡这样的在同时期很有牌面的人,就是因为得罪了 “同行”(马拉 + 佛克罗伊)直接在法国大革命期间上了断头台,你这能找出有同样待遇的女科学家么?

真的,在学术研究领域大家行事比大众想的龌龊多了,性别这种真的太无足挂齿了,宁可攻击性取向都懒得攻击性别。

2. 现代社会中专家体系与学术研究领域的剥离,专家体系的市场化使得社会领域极大程度上切入(污染)学术研究领域,最终导致社会生存目标与学术目标的重叠。

学术研究领域的变现能力是非常差的,社科领域又是最为严重的一个。直观点说社科这块就跟各平台搞直播的差不多,经手学生甚至还没有人家小主播 5000 粉多。明明日子也过得紧巴巴的,头上还要顶着一个 “专家” 称号,基本的社会生存问题一直是首要的思考难题,就跟个中下阶层的劳动者差不多(有兴趣的可以看下我校上半年部分教师 “走走路” 的原因,很富士康)。

但是这种冲突之所以很容易在东亚文化圈内形成各种各样的学术事故,可以说还是很有地域特色的。因为(能接触到学术研究层面的)女性普遍从金钱上承担家庭责任以及事实上组建家庭的义务中极大的解放出来,而现在的家庭也没有像以往一样对女性成员有更多财产继承上的要求,但是反观男性呢?整个中日韩的男性几乎都处于一种社会焦虑的状态(东亚圈其他经济发展相对没有这么市场化的没这么明显),学历 = 变现能力(社会生存要求)完全偏离了学术目标(研究 = 声望)。不可否认的是高学历对应的是高变现能力,但男性花费 4-7 年时间的压力远远高于女性在这同样 4-7 年内所面对的社会压力,“剩女” 还能当,“剩男” 可就不是当不当的问题了。

这种社会现实自然反应出来的就是女性在追求学历方面的自由度比男性更高,生存压力更大的男生通常在本科毕业时候就要对自己的未来做出个决定,但是女生则在准备保研、考研甚至是二战的环境更加宽松。这与以往学术领域的情况是恰恰相反的,因为以往男性之所以能够比女性在学术方面介入更多就是因为在财产、社会身份、家庭责任上更加自由,冯导的这段话背景恰恰是基于社会层面上的性别平等所带来的。

3. 反驳一个人最好的方法不是告诉他你错了,而是感谢他说的证明了自己的观点。

学术领域的具体情况确实是只能用 “我有个朋友”、“我身边” 来做证明,毕竟人在被问到行为原因的时候,下意识的自反性回应很大程度上没办法保证准确性,我反正向来不相信基于人自己给予回答的定量研究。

国内社科到底有怎么样的研究能力反正读过相应专业的人心里自己有有数(我不懒的话可以跟你们一期一期的吐槽《社会学研究》这期刊里面的文章怎么不靠谱),学术氛围和前景都不容乐观,要钱没钱要名望没名望,在 985、211(以后改口要叫双百是吧)学校内的社科混个学历走人的一大堆。别提什么对应专业的经典著作理解之类的高难度要求,对于很多学生来说,都是带着初高中学习方式来读的大学,4 年顶多就碰一下教科书和老师给的材料,恰好这种方式非常对我们的硕士生选拔机制胃口(除了免试,笔试不是一样糟糕,搞得好像硕士生考试的专业科很有 “学术范” 一样)。所以没有任何悬念,女性自然比男性在这类型的选拔机制中拥有优势,这才是真真正正从社会学的角度解释这个问题,不是学术研究堕落了,而是你能见到的就是这样的人,女生多了你不才有意见的。

学术研究领域其实跟电子竞技领域是一样的,菜是原罪,我们在讨论为什么一个 LOL 战队没法出线的时候,不要扯那么多人品差、出言不逊的东西,转发都是一个字——菜,就够了。那么对于顶着所谓国内重建社会学第一批人才光环的教授(不敢惹,惹不起,这批人基本上包办了目前国内大多数重点学校社会学系的管理层,所以帽子是要戴上的),转发一个字——傻,就够了。说他是不是真的存在性别歧视这个问题,我感觉他是真的没有过脑子想过的,毕竟你不能因为一个人喜欢听猪叫就认为这个人在侮辱某教吧,他可能只是真的喜欢听猪叫。

少上纲上线,生活更加美好。

搞什么联名信要人家道歉这种…… 恕我直言,以后性别全换成 1 和 0 好不好?不谈男女,不谈 man\female 好不辣。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这位老师说的是:

1. 学生里女生的考研保研成绩较好;

2. 他自己的学生里,读研读博的女生从事科研的比例较低,有成就的女性科研工作者相对较少;

没有任何的论断与歧视行为,说到底不过是在陈述现象,最多算是发点牢骚 / 开个玩笑而已

他说女性不能搞科研了吗?

他说他以后拒绝招女学生了吗?

楼上诸位拿着著名女科学家和 “我有一个同学” 这种特例当例子,怒斥学界性别歧视,甚至上升到人身攻击的,不觉得自己阅读理解得分偏低吗?

黑人和 LGBT 在台面上跳得越狠特权越多,民众对它们就越反感,隐性的歧视就越多,国内的绿绿越横行霸道无人管束,实际生活中愿意招聘绿绿的企业就越少,即使招聘了也不会有真正的职业发展机会。

与其讳疾忌医,我觉得有人愿意把现象说出来,引导人们从制度和社会风气的层面上进行反思和改变,实在是一件好事。

真心希望各位对这位老师口诛笔伐的学生们(尤其是女学生),你们能坚持走学术道路,并且在未来招收学生时,多多招收女学生,多多引导女学生走学术道路,而不是仅仅为了自己当下的利益在这里跳脚喷人。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说出了一定的事实,却归结错了结论。

就我现在的实验室情况来看,十四个人男女对半开,女生的学术热情确实不如男生。男生一般比较喜欢追根究底,导师没有说的事情自己也会去想。但是女生一般是完成导师说的实验任务,只知道做什么,却很少想做这些为什么,为什么不用做其它条件下的实验。

但是这不证明女生就不如男生,正好说明了现在女生仍然受父权制度的影响很深,在毫无知觉的情况下对自己进行规训,不自觉得将自己与社会所期望的女生的形象靠拢。慢慢对于事业的追求就会降低,而潜意识中告诉自己应该更注重家庭和感情。

知乎用户 哈 sea 发表

我觉得关键原因还是当前男生在硕士、博士阶段,面对导师指挥比乖乖女都听话,但是女生反而不那么听话,以女性性别可以要求到更多自主权。根本原因还在于,当前二十到三十岁女性拥有的生育能力是社会最高价值的资源吧,而这种资源的价值并不因为学历过低而贬值,也不会因为博士学历而明显增值,所以女生讨价还价的能力更强一些。

记得和导师就课题意见不一致的时候,导师以不让毕业威胁,我一拍桌子我不在乎,老子本科就有二十万年薪的 Offer,选择中科院不是为了干低端工作的。后来的科研道路就顺利多了,高端的没干着,低端的工作是苦了我上一届了,临毕业还和我说你和其他师弟都不一样,我给你干了那么多活,你倒是轻松,啥也没干。

如果情况反过来,像在美帝持枪自由的州,在狩猎期的时候,每个星期男生都组团去打野猪,肯定导师不敢说这种话,他会选择不同性格搭配。图片来自网络,在中国请勿模仿。

知乎用户 Kate 发表

我认为这不是歧视,仅仅是择优。原因参见此文章:

刘远举 : “歧视他人” 有时是必需的 _ 腾讯 大家

以下是此文节选:

歧视,是由个体实施的,那就从个体说起。对个体生命来说,趋利避害是最基本的本能,而趋利避害四个字,就是所谓的收益与成本,那么,经济学就是最基础的分析工具。

以研究家庭、犯罪和歧视问题闻名的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加里贝克教授,给 “歧视” 下了这样一个定义:只有当歧视者愿意放弃一定的利益,例如收入、利润、工资,或者享受,以便满足他个人的偏好时,才是歧视。

具体来说,当 A 为了自己的利益增进,同时导致了 B 的利益减小,B 的利益减小可以具体为利益受损或者感情受损。这种情况下 A 的行为只是市场经济下理性人的择优选择。而只有 A 为了使 B 的利益减小,不惜导致自己的利益也受损减小,即自己的利益受到伤害,这种行为才叫歧视。更简单的说,只有当一个人情愿伤害自己的利益,也要表达瞧不起,或损害另一个人,才叫歧视,否则,只能叫出于自利的择优。

地铁上,上来一个衣衫褴褛、散发臭气的人坐在座位上,旁边的乘客会本能地站起来远离他,这种行为不叫歧视。因为虽然远离他会让这个散发臭气的人感到不快,但其他乘客是为了自己的利益避免臭气,才实施站起来远离他的行为。如果上来衣冠楚楚的人,亮出暂住证之后,有乘客远离他,这才叫歧视。因为为了让这个外地人感到不快,乘客宁愿自己利益受损,承受站着的劳累。

以此类推,清华大学毕业的和一个高中生,企业选择了清华大学的,这只是择优,而不是学历歧视;选舞蹈演员要漂亮的,而不要行走不便的,这同样叫择优,而不叫歧视残疾人或相貌歧视。如果一味强调 “同等” 对待,那么就会伤害到市场经济的基础择优和竞争。

用这个原则可以轻易地判断出众多的歧视中,到底哪些是歧视,哪些只是择优。经过这个原则的筛选,能留存下来的真正歧视也所剩无几了。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别喷我。。。其实我认识的很多教授私聊时跟我说过类似想法,这几乎是国内很多大学的通病。
说性别歧视的,绝对没在理科实验室呆过。

坐标南开大学,这几年的实验室里明显感觉到女的比男的多,所以男的就成了宝。比如化学楼的某教授出了名的器重组里的男研究生,元素有机化学所进去一楼一片女生,男的很少,保研时男的都会被私下带去问愿不愿意直博,但是女的就不会。。。

类似还有很多,你可以说这是以偏概全,但绝不是性别歧视,从这些年毕业生情况来说,大部分女的毕业后不会从事相关研究,学习成绩好的女生到了实验室表现就明显开始不如之前同成绩的男生,而且有些女生还喜欢闲聊,心很散,女生多的实验室整个氛围都不怎么好。。。
我已经说得很委婉了,不要拿谁谁谁的例子反驳我,二本进来的研究生也有比 985 的好的,但是招生时还是会优先选本科就不差的,同理,选男的读研更可靠。差不多就是这逻辑

另外就是态度问题,这个非常重要。别给我谈什么女权,通常男人会被要求负责赚钱养家,苦逼的科研狗跟你们花花世界的 IT / 金融大佬们不一样,就算拿到博士学位前途还是很渺茫,混不好工资不到 8 千的大有人,科研厉害能靠专利发大财的非常非常少,绝大多数人的目标是多点文章高点影响因子,找一份体面的教职或研究所工作,而且这越来越难了,拿到上万月薪进企业也很不错。男的真的是把科研当事业,心甘情愿干到半夜大有人在,毕竟在这笑贫不笑娼的年代,科研对绝大多数人来说不是好出路。
但是女的就不一样了,别跟我谈个例,我见过的大多数女研究生都没什么激情,他们只是为了逃避就业压力读研,或者没什么追求的想要文凭,他们不会拼了命,因为没有生活的重担,只需要一纸文凭将来就能嫁给不差的人,而且女研究生通常长得不好看,这是经验,原因自己揣测。。。这年头穷养儿富养女的,大多数父母会把女人送出国找个好夫婿,镀金。而男的不出国可能觉得国内做也好,我们年级伯苓班我最欣赏的几个学霸都没选择出国。而理工科出国是很容易的,语言成绩都比别的专业低,不出去的往往是出不去。

说了这么多一定有很多人想骂我。。。但这些都不是我个人想的,我在生科院实验室,化学楼,元素所都干过,都是和教授们聊天时他们谈的。理科读研要求很低,我们化学院只要能不挂科基本能保研,本科一年三千五硕士一年五千,没人会看得起研究生的,除非你有科研成果证明自己,单纯的文凭什么都不是。而女生就更追文凭,不会像男生考虑赚钱养家以及自己能否坚持为化学贡献终身。
最后再强调一遍,并不是所有女生都不务正业,男生当中也有很多混日子的,二三本来的学生也有干的比本校保研来的的好的。以上全是经验得来的总体情况,套在个案上不适应,但是招生时很多老师肯定会抱有这些想法

知乎用户 李欣宜 发表

知乎用户 栖川​​ 发表

这人就是个学阀而已。

要占领科研阵地,搞学术话语权,毕业不(给)从(自)事(己)科(干)研(活)反倒加入家庭生活或者走出象牙塔工作的女生们当然就是他的敌人了。

学社会学的,还玩儿二元对立,真是书都读到月球去了。

毕竟真正的直男癌(包括直男癌知识分子)对他们之外的主体性毫无了解,因而任何一个正义的追逐对他们来说都是 personal 的仇恨(因为任何的正义的对不公正的追溯,都是在干扰他们特权的建立)”——转载自微信公众号【土逗公社】《致冯刚教授:是什么在操控直男癌知识分子不断重演偏见?》

知乎用户 瓦尔哈拉 发表

1. 充分说明这个问题是个笑话

浙大是否浪费了原来杭大文理的底子?

2. 再一次体现了某寝室三杰除了自吹,不过尔尔

3. 这个事情好像发生在 13 年,怎么现在又被拉出来鞭尸了

4. 说到学术和科研,除了又重新加入中国国籍的杨振宁先生,我国唯一一个有含金量的诺奖获得者是女性对吧?

知乎用户 汪阳​​ 发表

落一次俗套,实名反对所有以 “反性别歧视” 为核心论点的所有答案。

在我看来这个教授问题一点没有,并且忧国忧民,真 · 英雄也。

冯先生 86 年开始在浙大任教,至今三十余年了。

冯先生在自己的微博里用了一句话,叫做 “根据以往经验”,以往是什么意思,在我看来是过去这三十余年。经验是什么意思,在我看来是真实经历的意思。

然后,十不足一,就是敲定一个大致概率。

整段话的意思我觉得说白了就是:从我执教三十余年的经验来看,极少有女性博士愿意将科学研究作为毕生追求的。

至于后面,冯先生也表达自己的担心。

有问题?没问题。

其实大家最近应该没少被博士抑郁自杀的新闻刷屏,好好去看看那几个答案。博士不仅仅是一个学位,还是一种职业,说的矫情一点,博士是人类前进的先驱者,探索者。多少人终其一生只为了拓宽人类已知疆界的沧海之一粟,即便如此也已经难如登天。

大家都吐槽过,国内的科研不如狗。是啊,从名从利,科研都不是一个好选择,因为太苦了,而且不光苦,还不遵守天道酬勤这条铁律,做一辈子可能都没有什么大成就。

当下社会的主流思路还是权钱,很多人是想不明白为什么这些顶级院校的人愿意放弃高年薪且光鲜亮丽的前途,却投身于苦比的实验室的。越是这么想,越是有反差,也越是证明了这群人的高尚。

你可以卑微如萤光,但不能扭曲如蛆虫。

冯先生正是明白这条路太难走,也看过太多的辛酸,才知道为什么女生十不存一。

但是冯先生还是一个搞了一辈子科研,现在仍站在科研一线的学者,他希望有人愿意离开安逸的巢穴,手执智慧,脚踏顾勇,对抗名利,撕破混沌,一往无前。

要知道,这个社会经济再发达,金融行业再繁荣,技术应用再高超,没有基础科研的进步,人类永远都在原地踏步,永远都没有新的希望,这是全人类的事情,这也是教育本身的终极意义。

这个社会永远都不缺白领,但是这个社会缺少愿意与孤独相伴一生的真正勇者,在大多数人看来,他们是食古不化,迂腐,不懂得变通,不会适应主流社会环境,但他们将是人类历史上真正的隽永。

再回头看看冯先生的微博,我觉得他是自私的。从经验看,女学生都不愿意继续科研这条路,因此他高声疾呼,希望能让男学生获得更多的机会,目的是为了让自己门下愿意继续从事科研工作的人多起来。如果这种自私也要被诟病,那么这个社会真的毫无前途了。

完。

知乎用户 nullptr 发表

贵知还是有意思,女权毕竟在贵知政治正确,虽然大多是田园女权主义。

冯钢的课我上过,我还挺喜欢他的。其实他并不算是开地图炮,已经加上了 “十不足一、少有、大多” 这种限定词,何况是经验之谈。各位在喷他之前能不能先换位思考下,可能他真的没有偏见只是被手下的女硕士女博士坑得太惨了呢?

我父母都在大学当老师,他们也支持我女朋友读博士。但对于不了解的女生他们还是会劝他们不要读博士,对手下的女学生也颇有微词,因为根据他们的经验来看真的就如冯钢说的一样。我倒是觉得这个问题下面义愤填膺的女权斗士们真正的敌人不是冯钢,而是那些混子女硕博们。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他说的难道不对?不是事实吗?

本专业女博士人数略多于男博士,可如今真正在干学术的女性,仅一人而已(其他女博士混饭吃罢了),而好几个男博士已经略有成就,在本学科有些名号了,余下的也多在努力。

你是导师,你招谁?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知乎用户 辟克匿克 发表

大概就是显得老师自己的狭隘无知吧。我在研究生院学习了这么多年,男女 faculty 比例一直很均衡。我以前的导师伊朗女性,自己早就 tenure 了,老公一直在数学系当讲师,两人有两个儿子,一个医生,一个工程博士。我现在老板三十多岁女性,已经 tenure 了,三个小孩,老公因为专业工作不好找,在差几个档次的大学里当老师,还在 tenure 中。

我这两个导师可能都是个案,也可能有一定的代表性。她们都是家庭也能兼顾,事业更是雷厉风行。tenure 过程中怀孕生娃也没影响她们的职业进程。在有家庭支撑的情况下,女性如果自己想做好科研,完全是有这个实力的,但是试问这个社会多少个家庭愿意像支持男人的事业一样支持女性的事业呢?

今天的我读着自己喜欢的专业,做着自己喜欢做的事,身边太多优秀有着美好品格的人。我不把这一切想当然地认为自己应该拥有这些。毕竟我也曾经是一个毕业后想嫁给初恋,一辈子活在男人影子下的女性。我很幸运找到了一个鼓励我支持我读我想读的书,做我想做的事,支持我什么时候想生孩子就生孩子的男人。他的支持,让我做了很多尝试,得到了很多赞扬和支持,让我找到了自己。与此同时,我的工作经验和专业知识在他的求职过程中也起到了一定的引导作用,而我们在不同专业的知识和经验也是对彼此的知识和世界观是一种良好的补充。

支持女权是需要男人的修养、胸怀和气度的。这样的气度很遗憾并不是每一个男人都有。这样更显得真正用行动支持女权的男人是多么弥足珍贵。

知乎用户 ChinaTerran​ 发表

他主要讲了两个事儿:1. 女生能够满足 “读博候选者条件” 的人比男生多。2. 女生很难坚持走科研之路。而且人家写了一句话“根据经验”。

这句 “根据经验” 太重要了。因为 1 和 2 之间的内部逻辑是弱关联啊。很简单,由于现在女生读博多(男生少),导致被观察者女生多(男生样本少),导致女生放弃科研之路的人多(男生样本少就没观察)。这就是个观察者偏差的结果,要真用数据算百分比,恐怕男生放弃的比例还更高呢,毕竟总数少,按百分比算偏差更大。

但是,单独看 1 就很有意思了。为什么现在能满足读博条件的女生偏多? 毕竟男女在智力上是一样的,男女的社会样本数也一样,又都是婚前,怎么就出现这个现象了呢?

有人用强弱关系去思考和判断了。可是我是个金融狗,我相信一条 “经济这无形之手控制了一切”。

为什么女人生孩子这事儿会成为社会问题? 说到底还是 “钱” 的问题。那么企业和科研机构,哪一个对钱(薪资)不敏感? 自然是科研机构,也就是说,即使两者都存在生育歧视那么科研机构也应该是比外面的企业要温和。对吧? 这是小结论 A。结论 A 的镜像结论 a 是什么? 男人在企业更受欢迎,更容易被吸收、培养、发展,对不对?

如果你是个女生,或者你是个女生的父亲,你会得出 / 给出怎样的建议? 我认为,读研考博是大概率的。这比男女学习能力分析,男届学习强女届学习能力强分析,大小年什么的理论要靠谱的多。

再看无形之手,对第二条,为什么女生放弃科研之路的多。我们金融狗默认 “经济决定一切”。我大胆假设,科研人员很难过上目前普世价值观中的物质生活。注意,是物质生活。我没调查过科研人员的工资,但是我认为不可能太高。很简单的一逻辑就判断了,为啥现在都讨论程序猿? 还不就是工资高,现在没有人讨论科技猿就代表这群体工资很普通,起码社会整体不认同他们是高薪群体,这条妥妥的了。所以,就算现在给冯教授配 20 个男博士,最后能剩下的也是很少的。经济之手才不管什么男女。

知乎用户 Nick 发表

如果中国男性能像北欧那样同时休产假并且有带孩子做家务的意识的话这个教授就不会这么说了。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先打断腿然后说你果然跑不快。我还能说什么?我也很绝望啊。(摊手

讲个我上个学期的室友的故事,她是越南人,32 岁,已婚已育,为了工作晋升来欧洲读硕士,大概是在帕多瓦和巴黎一共两年。根据她每天视频哄孩子来判断小孩大概不超过五岁吧。

听说她有小孩我是非常震惊的。反正我自己现有的一切人生规划都是建立在不婚的基础之上的,如果已婚已育的话我觉得我自己是无法出来继续读书的。

我在看硕博项目的时候发现很多国外学校都会有 “woman in science” 之类的项目。如果真的有志向发展事业的话门路还是很多的,总归可以去更友好的地方发展。

知乎用户 天狗行空 发表

就这个问题,我分享几点我的想法,但要强调一点,我的想法是根据我的经历来的,可能有相当局限性,总能找出反例。

  1. 免试研究生靠的是大学本科的成绩,读大学的应该基本上明白冯说的是什么意思。

简单来说,就是大学里阴盛阳衰。女生的成绩总体水平高于男生的总体水平,无论推免也好还是考研,但是很多研究生导师希望招男学生。

我要强调的是总体水平,我一直认为一流的男生和一流的女生差别其实是不大的,做嘛嘛行,总是让人仰视。

  1. 为什么女生的总体成绩会比男生好呢?

最简单的答案是认真的女生比例高。这个我是有深切体会的,在研究生期末考的时候,会有相当一部分女生通宵准备考试。

但是我觉得更重要的原因是大学期末考试的考核机制,上过大学的应该都知道,现在的期末考试很多时候主要靠的是背。

规则是背,那么肯定是谁花的时间多,谁的效果好,应该说女生肯定总体花的时间比男生多。

背其实男生女生都不喜欢,但是如果想得到高分,那就必须背。好好学习,得到好的分数是绝对正确的观点。

女孩是乖的,男孩是淘气的,这是符合常识的,也就是说绝大多数男孩女孩都是按照上述原则成长起来的,所以我猜面对不喜欢但常识是对的事情,女孩更可能接受吧。

所以很多乖女孩的成绩很好。

  1. 导师为什么喜欢男学生呢?

因为要做事情了,做没有标准答案的事情了,做完也许比做好更重要!

由于大学的考核机制导致高分成绩中有相当一部分是 “死记硬背” 起来的,已经适应了你把答案给我,我来背的模式,能动性不足,特别是需要自己找问题的答案,需要重新培养思维模式,这是一个过程,因人而异的。

拥有过渡期的人显然产值比不上没有或很快过渡期的人,你说你是导师你喜欢那类人,科研学术何尝不是靠产值评价。

为什么男生在这方面强于女生呢?我觉得恰恰是因为本科没有好好学,没有被死记硬背荼毒。另一方面,为了应付考试,突击考试,变相的很多男生培养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最短的时间内,如何通过考试,在考试的基础上尽可能的多得分。

知乎用户 北斗星司​ 发表

高配版崔永元一个

(不过综合而言,考虑到名气和影响力,他还不如崔永元,或者说 “低配版崔永元” 更合适吧)

他的言论毫无逻辑性可言,胡乱推测因果关系,这一点倒是也和崔永元差不多。但崔永元不是学术界的人,冯刚却是社会科学的教授。作为一个学术界人士,说话如此没有逻辑,可谓失格。

作为一个教授,说话毫无素质可言,言论涉及歧视。当然他本人未必不知道这是歧视,我想更多还是故意为之,就是要挑起撕逼话题,以鼓动粉丝们暴力攻击质疑他的网友,可以说用心非常险恶。

挂人、间接鼓动粉丝搞人肉和网络暴力,与反对他的人直接当面谈,这一点也和崔永元先生很像。

这说明了在中国,相当一部分学文科的人的逻辑能力低到了什么程度,连教授都不例外。

知乎用户 张廖景 发表

知乎用户 crazy boy 发表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知乎用户 路灯 发表

我其实还是认同冯教授关于 “男生更专心搞科研” 的言论。一般来讲男生选择社会学科的肯定不如女生多,但是一旦选了,十有八九就是真爱了。但是女生选社会学科读研的更有可能是因为就业需要更高的文凭。因为现在的环境下社会学科想要找个好工作,学历要求就会很高,读研已经是必须的过程了。同样的,选择理工科的女生一般都很厉害,很热爱自己的学科,也会具有较强的科研能力。所以作为一名文科类学科的面试教授,肯定会希望能收到更有可能专心科研的学生,这是人之常情。

知乎用户 Toolman 发表

我只想问一句:重的一笔的实验器材,采样的时候你们有几个女生愿意去搬?愿意去搬的几个人中,有几个真能搬得动?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如果冯老师说的是男生而非女生估计就不会引起这么大动静了吧?女权已经成为一种政治正确了,屁大点的事就能被女权婊们吵上天,像挖矿,搬砖这种最脏最累的活 99%都是男生来做,也没见女权婊们指责这是性别歧视的,靠着政治正确为自己牟福利,采用双重标准,这就是所谓的女权!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本科 ZJU。

觉得这事没得洗。如果说最开始的微博只是个人的吐槽,后面的一些观点过线了。性别歧视方面回答已经很多了,确定的是他的认识很局限。

看到微博另一位老师转发,指出原微博的矛盾点在于,国外的研究生是本科后专业教育,目的成为专业人员而不是学术,而国内的研究生界限没定好。非常赞同。

国内研究生制度不管是考研还是保研,都是带师门性质的,上课事小,帮实验室干活更重要,时间短输出被动,算学术方面的临时工。

国内研究生 大部分倾向的低成本的专业训练 /“镀金” 和 严格的名额限制 / 激烈竞争 是矛盾的。于是有了占名额(不指男女)的说法。

更进一步,我不是人文那边的,猜测是他的学科不太热门,毕竟现在风气浮躁,所以不容易招到好的选择直接读博的学生,外面的研转博不如自己带的好,比较理想的是忽悠自己的研究生转博士生,有基础又有决心。在这个设置下,基于女生倾向专业训练、转博少的经验,有了那番 “肺腑之言”。

上面那段不是对他逻辑很差 + 性别歧视观念的洗地。

假设国内研究生也是和国外一样,高学费来维持体系,学校提供专业训练,教授决定学术招收和提供学术训练,不知道会怎样。可能是教授更轻松,学生竞争更激烈,最充分的资源利用未必是最公平的。

性别歧视是最确凿和最容易攻击,但是为了达到男女平权,需要改变的实在是太多了。冯纲的言论不能把招生制度和社会认识变差。

——————

听着 BGM,好像写出来的有点怪。。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知乎用户 维港畔的小屌丝 发表

他这个年纪的 985 人文类教授 / 副教授 / 博导 90% 基本都是混子

很简单一个评判彼岸准:SSCI 发过吗?都别说发过几篇

为啥中国人文科学这么落后 就是因为这群废物的原因 不学无术 吹牛逼最在行 还喜欢搞女学生 把耍流氓说成文人特点 草

最后 最近听说冯又开始搞啥脑科学了 我是浙大生物学毕业的 这么说吧当擦屁股纸都嫌硬

IF 10 分以下的 neuroscience 文章 真的不如擦屁股纸有用

知乎用户 淡淡的忧伤 发表

假设,男博士最后进入科研岗位的比例高于女博士,假设同样在科研岗位 男性比女性高。

仅仅基于这样的假设,也不能得出女性在科研能力上男性低的结论。

必须承认,女性在社会上,承担了更多的社会责任。作为妻子,可能要做比丈夫更多的家务,要生育子女,养育子女,教育子女。不去解决这些对女性的负担,直接简单的把大帽子扣在女性上, 真是无耻之极。

对于优秀的女性, 难道非要逼着女性在事业与家庭间做二选一? 如果是,这绝对是整个人类的损失。

知乎用户 周佳佳 发表

看 paper 看得好困所以来答题_(:з」∠)_

本科专业信息系统,文理兼收,男女比 1:2,最后有推免资格的同学里,前十只有一名男生。
博士专业资讯系统,名字其实是一样的,性质不太同,现在大概就是商科下比较偏计算机统计的学科吧,本级连同联培二十多名学生,男生不到半数。

只是客观数据,可以证明的或许是,女生在学习能力上不低于男生。

然后是态度。
我以前在票圈做过一个调研,关于对 女孩子最好找一份安稳的工作 怎么看
有一条评论是

我觉得先要看语境
如果是女性自己的想法的话
她想做什么就做什么
我们可以建议她去多开拓自己 但不能以此认为她世俗胆小
而如果是外界要求/提倡/建议/或者强制女性找稳定工作而本人并不同意
这就是强加意愿于别人之上 不过出于谁 出于何种原因 我都不支持 这是对女性群体的不尊重 不仅仅是个人意愿上 更是性别上的不平等和偏见
现代西方开展的第三次女权运动,也称为平权运动,不只旨在让女性解放,更是让男女受到平等地看待,让每个人都可以做自己。

这个问题其实我想了很久。
从社会层面上来说,许多工作确实对女性存在歧视。
一个例子是我采访过南大本硕材料的一个学姐,投对口专业,由于性别原因直接被筛简历。
还有亲身经历的是,在犹豫要不要来读 phd 的时候我也投过某家五百强企业,没有回音,我男朋友陪我投着玩,到了终面,人家跟他说可以推荐同学过来,他就把我的简历带过去了。
结果人家直接说,我看过这个,我们现在不要女生。
不得不说,做科研的一个好处就是你有成果至少不会因为你是女生而被看不起。

再说个人心态。
我的女生同学,不止一个,说过,其实我也不想多厉害,就朝九晚五的工作呗,女孩子嘛,有了家庭重心还不是在家庭上。
但也有,非常拼。人优秀起来啊,哪里还要看性别呢。
确实,女孩子可能要多承担一些与工作科研无关的责任,比如怀孕,人的精力是有限的,你说完全不被影响,我觉得也不可能。
而且人确实需要根据自己的身体状况啊生理特征等选择更适合自己的生活方式。
但是对家庭的责任,我觉得对于男女是一样的。

科研也不是多么高贵的东西。
不论性别,如果你只是想通过这个途径取得文凭,留个教职,虽然我觉得不是多么值得炫耀的事,但无可厚非。
如果你确实有做科研的能力跟热情,那就做,朝闻道夕死可矣,也很好。

就像我那个同学说的
如果有一天,我们的行为不以性别来判定,个人意愿能被尊重。
女孩子成为科学家很棒,成为家庭主妇也不是丢脸的事情。我过得每一天,不是浑浑噩噩,而是尽力找到一个对社会家人有益让自己开心的平衡点。
男孩子同理。
这才是真正的平权。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知乎用户 闲来无事的小卒 发表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仿佛听了一个远古的笑话。

像他这种大清穿越过来的老顽固(男性女性都有)一天不 go die,我国就一天不能踏进 21 世纪的大门。

说实话就我国某些高校制度,科研氛围来说,不管是男是女都能给废了。

知乎用户 于弦 发表

难道不是因为工作上对女性的歧视大,所以很多女性选择读研么…… 如果工作上没有很大歧视,女性早就去赚钱了,还读什么书。

还有就是和某博导聊天的时候,他也说,不管是男博导还是女博导事实上都是喜欢男硕士的。因为总觉得男生就可以随便点。女生总是比较敏感,不太好批评啊之类的。

emmm,我总会觉得女生如果要取得和男生一样的成就的话就一定要比男生更努力才行。其实是你自己不够努力,不够优秀。但是这样想又会觉得好像是皇冠病一样。太他妈鸡汤了。
我大学时候一个比较喜欢的女博导老师,在课堂里也会说自己平时会被别的男老师打趣说,不好好在家带孩子什么的。

知乎用户 原来不是你 发表

利益相关,本科社会学专业。

社会学确实是一个女多男少的专业,女生多意味着拿到保研名额的女生多于男生的可能性很大。以我们班最后成功保研社会学的同学们来说,确实是女生多,男生少。而且这些女生在我看来都是喜欢搞学术研究的学霸,是有真正学术追求的人。我很喜欢的我校社会学院一青年社会学讲师,芝加哥大学社会学博士,标准的江南美女,学术研究发表在国内外众多学术期刊上,可以说与男性相比根本不差什么。

有些老师有这种观念这不奇怪,现在大学教授招研究生,很多老师倾向于招男生,有很多原因,他说的只是其中一个。

知乎用户 宋明 发表

你不继续读博就说你没有科研恒心不如男人

你继续读博就说你没本事找不到男人

做人难啊,做女人更难

知乎用户 凡很高 发表

知乎用户 小花儿 发表

被某宝宝邀来答题,认真对待,咳咳!

  1. 大概率上讲推免研究生在成绩、学习能力、科研能力及自我管理上会更优更突出,高校教授在选学生时会优先考虑推免生。
  2. 文科类研究生女生比男生多不是很正常嘛
  3. 只要有兴趣做科研,女生的科研能力一点都不比男生弱的,认识好几位女研究生保送去浙大、南大等高校的博士,英语阅读及写文章能力非常突出。
  4. 是否将来会走学术道路,个人认为在保研阶段是看不出来的,大部分人保研或考研的时候都不知道研究生跟本科生差别在哪,只有研二或研三读过大量论文、发过问卷、参过会、写过文献综述之后才能有大概的判断,所以在这么早否定掉女生的努力非常不明智。
  5. 女生读博期间生孩子也没啥吧,不耽误上课不耽误发文章还不耽误解决人生大事,个人觉得应该点赞!
  6. 我觉得女生本身照顾家庭、还要工作或搞学术已很不容易,需要社会更多的宽容和支持。
  7. 即使到读博阶段也不一定都是喜欢科研,可能是因为将来想当老师有寒暑假啊
  8. 读研期间能有好的导师带是人生幸事,无论是否读博导师都能尽己所能地帮助自己更是不易,可遇不可求。
  9. 祝大家在自己选择的道路上一往无前,愈挫愈勇!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冯教授的言论确实不恰当,毕竟他是顶级大学的博导身份。

========

2020 年更新:

博士在读的女朋友跟我抱怨,说同届女博士毕业了,生孩子、发 SCI 一样没落下。 我问,paper 不是一作吧?不然很难有时间亲自做实验吧? 女朋友回答:她老公帮她做的实验。

我知道女人怀孕生娃辛苦,但这就是学术不端的理由了?

========

原答案的一些吐槽:

就跟 “不是 985/211 的简历我们不看” 一样,这的确是社会的现状。
专业女性不是没有,但相对男性,比例确实少很多。
当然,本人工科,重工业背景,视角可能有一定片面性。

1. 项目做错了,或者时间来不及了:
60% 的男生:骂他,催他,加班,好歹赶出来了。
60% 的女生:骂她,哭了。

2. 毕业以后干什么:
60% 的男生:研究所?公司?高校?不管哪个,关键要看发展前途,要看当前待遇,……
60% 的女生:能早九晚五,能顾家的。

3. 如果做研究没出息:
60% 的男生:就是没能力,没才华。
60% 的女生:不知道有没有能力,反正心里想的是毕业、结婚、生孩子、管孩子。

说这些,并不是看不起女性。
能力要匹配身份定位,这是生存的本能。
如果我穿越成一个女人,我也会做相同的思考和选择。

我只是针对这言论就事论事,并不想断言、建议什么。
好比一个游戏,牧师的输出相对逊色于治疗,而 BOSS 掉落宝物却根要根据伤害贡献来分配。
有一堆牧师(女生)要组团,而队长(冯教授)说只肯带一个,所以骂队长?
不要骂队长,该去想办法调整游戏平衡性才对。

知乎用户 柳上惠 发表

作为社会学狗,结合以往经验。说的挺对的。

回来补一下。首先说一点,我手头没有充分的数据,所以可能我的经验和我下得结论多少会存在一些概率上的问题。

关于读研女同学多,其实存在两个背景性问题,可能是需要被数据充分说明的:

  1. 目前无论是大学入学率还是研究生乃至博士的入学率来分析的话,可能存在一个结论:女性的入学率比男性高,或者,就目前来看女同学在考试方便较难男同学拥有更大的优势。且这一优势在不同的学科专业内表现出比较大的差异;(这个可能还有一个印象就是每年考研,高考时代的考试大省的学生就挺多)。
  2. 读书期间,女同学的生涯规划。目前国内大学生太多,研究生也会水涨船高。就现在高校招教师,不仅是博士学历了,要求海归学历的已经不仅限于昔日的 985211 高校了吧。所以不妨对硕士毕业生的流向进行一个调研。就我个人经验来说的话,一方面,硕士毕业后参加工作的比例比较高,不少学生都是将硕士经验作为跳板而已。另一方面,读研乃至读博阶段大多进入了女同学的适婚年龄。因此,且不论家庭背景的条件下,不妨去男女生在读研甚至读博期间的结婚比例。

这两个背景性问题之后,其实不难从里面总结出一些我们可以当作充分理由的归纳性结论:

  1. 目前女性在本升硕阶段,无论是免试推荐还是考研阶段比男性都更有优势;
  2. 读研到读博阶段,女性更有可能因为工作或生活原因,会有较大可能出现与教师学术期待相悖的行为。

冯钢老师在微博的吐槽,反映的其实是目前国内科研多数学科面临的令不少人极其蛋疼的问题。同时存在着几个大家在舆论里经常遇到的问题:

  1. 婚姻市场上男女学历不匹配问题,即剩女问题;
  2. 硕士已经不再是学术场域里最被期待的学术培养对象;
  3. 存在一批杰出的女性科学家,且作出较为卓越的贡献;
  4. 因为男生少,所以有了女生当男生使,男生当畜生使的说法。

其实这些不仅仅是冯钢老师在学科内遇到的问题,只是在大的教育环境、就业环境乃至婚姻市场下,存在的有关性别与教育之间的矛盾的一个正常 “现象”,且似乎已经持续了很长一段时间了。

回到我们问题里涉及到的社会学学科内。这个比起一些理科专业更变态的背景条件是,在大学入学前,因为被分类到文科里,就已经存在比其他理工科专业拥有更为残酷的性别比例。可以说在国内大多数院校的社会学专业,可能都存在着男女比例大概 1:3 的入学情况。

增加几个经验性假设:

1. 家庭条件分布均匀。

2. 就业环境来看,社会学的就业环境让不少二流院校的孩子更愿意通过考研、公务员等方式来实现毕业分流。

3. 就目前大多数大学松散的教学环境和考试环境来看,女同学比男同学更有可能取得好的成绩。

4. 就以往的就业认知来看,女性比男性更有倾向留在包括教育在内的部分就业方向上。

然后我们不难去计算出一个男性获得免推或考研被录取上的概率。

这不是女同学的错,也不是老师不喜欢女同学的理由。但也应该看到,社会学的就业方向,以及当前大学的教学及考试环境已经为女性的道路选择提供了一定程度的便利。这其实在很大程度上增加了女同学在读研乃至读博期间存在非学术道路选择的概率。

从入学阶段的性别比,再到入学后的道路选择的概率。是导师判断学生是否学术前途的一个比较重要的因素。而影响同学们读研与否的因素,最主要的是就业环境,其实是家庭背景。因为刷学历,有助于让不少第一学历低的学生获得更好的教育。更不必说,人生特么还存在一种就业依赖,或者说是道路依赖。尤其是在我国大学教育与就业存在供需矛盾,尤其是像社会学这样的学科下,本科毕业读研究生,读研之后读博的这种路径依赖,不管是否是以学术为驱动导向的,当然至少是以他们所理解的 “以学术为业” 了。

多说两句。

像北清复交的本科生,留校读研的很少。他们的读研名额大部分都给保研的了,而次一级的高校,则是从诸多一二三本里录取学生。学习好一点的甚至可以直接上北清人复 (社会学里比较好的几个学校)。而这一批学生的生源质量,包括我在内,我自认为是不如这些好学校的。所以在学术道路的选择上,极有可能是低于教师们的期待的。

这里我很庆幸,我极有可能因为是男生,而有幸被录取的硕士。不过很遗憾,没有珍惜那两年好好读书,没能在这条道路上走下去。当然偶尔还是回去看看一些社会学的文章,偶尔会有令我蛋疼的文字。我偶尔也会跟读博的同学吐吐槽。

做学术这种事情,有时候像贾岛写诗,二句三年得;有时候则是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不过像社会学这种缺乏比较强硬的科学评价标准的学科,哪些是实打实的搞出有质量的学术,哪些是写此类文章得心应手如有神助,哪些是插科打诨,哪些是为发文章而发文章,懂的人都懂。

你看那个纯洁心灵的导演自称 P 大毕业的影视学博士的那博士论文。。哦,那博士是个男的。233333。

晚上刷了冯老师的微博,对于冯老师这等小性情是略佩服的。我的看法是,冯老师在微博上发表意见是一回事,浙大录用学生是否因为冯的意见而歧视女性是另一码事,一码事儿有一码事儿的处理方式。但是搞舆论搞所谓的道德施压,作为旁观者,我个人是很讨厌的。

我个人一向坚持的是,社会学家没有义务非要将所谓的价值中立贯彻到自己的日常生活里,就像我们也不应将日常生活的各种思想、习惯、行为随随便便带入到研究中一样

最后的最后,既然学术圈子里硕博阶段女同学都半边天了,那么问题来了,男的都干嘛去了?这难道不是更应该思考的问题吗?就目前的硕博待遇,尤其是文科,在考虑一下大多数高校的资金力量来看,经验性结论往往是,

对比不同性别学生脱产读研,甚至是读博的话。男生在硕博时期结婚乃至生育的概率小多了。原因:那点补助还不够给自己换台稍微好一点的电脑呢,别说给女朋友买包了,更别提给孩子做奶粉钱了。

我收获的教训是:如果真不是为学术而学术的话或者说经历不了硕博阶段的五味杂陈的话,从概率上,作为穷逼男屌丝,能别选择文科就别选择了!!!(滑稽脸~)

知乎用户 夏亦尧 发表

近日,浙江大学社会学系教授冯钢在个人微博上公开发表歧视女性的言论,引起舆论一片哗然。

昨天面试免试推荐的研究生,居然 5 女 1 男,性别比例失调,结果前三名还都是女的。根据以往经验,女生读研后继续走科研道路的十不足一,读研期间也少有专心学问的,大多混个文凭准备就业。免推生就这样拿走路了 3 个名额,正常考试的名额就只剩 2 个了,真为那些有心走学术之路的考生担心啊。

这条微博引发了网友在冯钢微博下的口水战。10 月 24 日,一些主要以女性为主的博士生、硕士生联名要求冯钢道歉,涉及美国、日本和国内多所高校。

然而,持续关注这起事件的网友们很快就发现,要求道歉的发言和帖子陆续被删,写联名信的同学们被校方约谈。那个看不见的权力已经站好了队。

随后,冯钢接受了新闻媒体的采访,他说他的微博想表达的是对推免制度的不满意,跟当时参加推免选拔的学生没有关系,碰巧这六个人里有五个人是女生。他认为,有许多网友是在无理取闹,并且冯钢否认歧视女性,是网友曲解了他的意思。面对联名要求他道歉的问题,他称活十辈子都不可能道歉。

关于冯钢是否有性别歧视问题,网络上部分公知大 V 是力挺冯钢的,并为其解释该言论不涉及歧视女性。

我们来先仔细看看题面,冯钢微博中提到 “根据以往经验,女生读研后继续走科研道路的十不足一,读研期间也少有专心学问的,大多混个文凭准备就业。” 这句话到底是中性还是涉及歧视。

冯钢说女性大多研究生毕业后即工作就业,很少会一直专心做研究,这一判断本身即是基于女性困境而造成的结果。何为女性困境?那则是我们民族几千年来的封建传统思维下对女性造成的方方面面的束缚和强压。我们说的歧视女性,是指对方无视真实原因,而将一切现象归因于 “性别”。这就像,当年西方殖民者侵华,瓜分土地,认为我们不堪一击,称呼我们为 “东亚病夫”,这算不算歧视?这是不是侮辱?

这起事件揭露出我们社会中存在的普遍现象,即大多数人对女性问题有意识或无意识忽视的情况。大多数人在看待某一现象时常常忽略我国平权教育的缺失,忽略封建传统思想的侵害,忽略法律法规的不健全,而空谈表面现象,再作出情感判断,这本身即已构成了歧视闭环。

现实是,在本次事件中,冯钢可以通过媒体背书,反击网友,他可以肆意宣布十辈子不道歉。而持相反观点的另一方呢?被禁言,被删帖,被学校约谈。现在连讨论女权的空间和机会都没有。我国现实普遍存在的性别歧视现象,不是女性不作为的结果,而是结构性不平等的结果。

网络现在弥漫着讥讽女权的声音,甚至已经产生各种污名化女权主义的帽子,比如 “田园女权”、“女权婊”。奇怪的是,女权主义者们根本没有任何空间和舞台阐述完整观点,打开电视、新闻、APP、报纸杂志、书籍,根本找不到任何对女性地位或者困境的详细分析和讨论。而盖章定论的否定声音却已排山倒海般袭来,这些人,他们根本都不知道他们反对的是什么。

每次谈到女权,都会有一种深深的无力感,因为女性权利问题是极其复杂的,涉及到历史、政治、法律、生活、职场、家庭等等各个方面。正因为问题的复杂性和牵扯面,所以很容易被其他人恶意曲解甚至逻辑错接。

中国女性群体面临的问题更是极具特殊性的,国外很多女权主义的方式很难移植到本土,比如美国今年初在华盛顿举行的一场女权活动,好莱坞明星斯嘉丽做了 7 分钟演讲,这种活动国内根本不可能推动成功。

所以对于我国的女权研究和平权教育而言,无法直接套用西方经验,目前很多探索才刚刚起步,那些刚刚苏醒的女权主义者们都还在黑暗中摸索和成长。而那些用各种方式不断打压,肆意抹黑,意图摧毁女性意识萌芽的掌权者们,不是蠢而是坏

知乎用户 聂可昱 发表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只要笔试面试过程公平公正,按照规章制度进行没有徇私枉法的,那这个选举就是正常的,实在搞不懂回答里有人为什么这么仇视那些努力的女性。

如果男性想要获得同样的名额,那么就同样努力不就好了。真正沉迷学术的应该不至于这点劲儿都不想使吧。说女性擅长考试的,要么说明这个考试内容不合理,全考的女性知识,要么说明了女性智商天生比男性高,记忆力也好。(虽然这一点我是不认的,我还是认两者平等的。)

再怎么说,如果男性在这个学科人数太少的话,可能是评分标准不完善 (虽然我实在想不出比笔试加面试更好的评分标准了,难道要加上性别么??男性自动加 20 分??),也可能是社会对于男女的学科期待不同,这个要改的话还需要媒体大量的正面宣传 (而不是打压女性吧好么?)。其实在我这边的工科实验室,男女比例能达到 5:1 就不错了,真的不是女性占了男性的研究生名额,而是男性研究生多在工科了。(滑稽

知乎用户 魏庄子 发表

他说错了,大部分男人也是混文凭的。

真正有心搞学术的,是不分性别的。

女人可能因为生孩子而耽误科研,

男人可能因为挣钱慢而放弃科研。

研究生有多大比例坚持做科研呢?

心理没有一点儿 数吗?

知乎用户 BaituBaitu 发表

知乎用户 LUSINA​ 发表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跟各位商量下,友善度的锅,不给我们直男背行不行?

我是一向支持无论学术还是工作,只看能力,不看人种和性别的。

知乎用户 芷溪 发表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知乎用户 渭水摸鱼 发表

我觉得男女在科研上面确实有别,谁优谁差与学科相关,但是直观感受,男性最终取得的成绩多于女性,至少因为女性会更多的承担家庭子女的任务而不能算心投入。这是客观事实,没必要讳言,看了很多答主都在大行政治正确,很奇怪。

男女有别,所以需要在政策上采取相关政策,给予更多的参与权,这是社会文明纠偏的体现。我支持。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先匿
上了某普通 985 社会学系教授的课,硕导,这个教授的研究方向之一就是女性歧视,但是他在讲一个女科学家成就的时候说
所以科学就不能掌握在女人手里,真的是一件很可怕的事情。

怎么说呢,有种无神论者开教堂的感觉,另一方面又有种站在男女之差异总是以消除歧视提倡平等被妖魔化了。

我的主观感受是从众多考研读研的人中挑选学术人才,基数大,择优的结果应该能覆盖男女智商和努力等各种条件差异,冯教授过于偏激了。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冯教授所说无非就是科研是一项高不可攀的事业,只有男生才最适合攀登。事实上,就我所知,大多数硕士博士都只是想凭学位找份收入不错体面点的工作,并没有如冯教授所说的那么高尚的学术追求,而且学术圈本身也是一堆蝇营狗苟,里面的套路也不比公务员系统公司系统少。所以我也不是很明白,冯教授的意思是选择就业的人没有事业?还是认为女生不能做好事业?还是说女生就该滚回厨房不配做事业?

不管您是有职业歧视还是性别歧视,我都建议您的女同事们先把您拉出去打一顿再说,毕竟人家跟您同事这么多年您竟然完全意识不到她们的存在(手动微笑)。

知乎用户 廖瞭 发表

知乎用户 123456 发表

来,一句一句分析。

第一句:“前三名还都是女的”。重男轻女严重;

第二句:“根据以往经验,女生读研后继续走科研道路的十不足一,读研期间也少有专心学问的,大多混个文凭准备就业。” 即使男生读研,继续走科研道路的也少,混的也多。也许根据学科属性,女生本来就是比男生多。

第三句:“免推生就这样拿走了三个名额,正常考试的名额就只剩 2 个了,真为那些有心有学术之路的考生担心啊。” 这句话才算是一个老师的担忧。

总体来说:男女平等在中国还只是新一代的意识,也是十分政治正确的。私底下虽然有人有歧视,但是也不敢公开。老一辈的人的思想并没有跟社会同步,同时面对新的传播方式,不清楚影响有多大,以为就是跟小范围的人交流意见,发发牢骚而已。

我的看法:最后一句老师的担忧,不无道理。免推生很多是按照成绩排名来的,但本科成绩优秀和以后的科研创新其实并不是十分相关。学习只是理解照搬已有的知识,不需要有判断。科学研究则是怀疑,创造。这些能力仅仅从成绩单上看不出来的。一般来说,学习阶段,女生的成绩往往比男生好,但是研究创新能力就不一定了。免推生拿走了三个,正常考试名额只剩两个。很多真正对科研感兴趣的,可能由于学校出身不好,在考试的时候可能就要被淘汰掉。老师对此惋惜是理所应当。不过这个问题基本是很难解决的。赢者通吃是这个社会普遍现象。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这位老师说了事实而已,通常来讲就是这样。包括以后在应聘过程中,女性薪水也偏低。这是因为很少有女性可以(注意这里是很少,而不是绝对)做到一门心思的工作 / 科研,而不管不顾其他的。其实在我看来,随着年龄的增长,社会环境使得女性的精力开始分散,并且根深蒂固的 “嫁个好老公才是最重要的” 思想不是一朝一夕可以改变的,即便读到了博士,这种思想或多或少存在着。

这位老师只是说出来了,更多的老师和 HR 是揣着明白装糊涂罢了,散了散了,多大点事

知乎用户 梁召 发表

凡事要看前因后果,不要急着批判受害者自卫的姿势太难看。

事实是,在冯教授专业内,在推荐、面试这种以 “人治” 为主的选拔中,女生占有绝对优势。

如果性别互换,那很显然这种情况会被认为是严重性别歧视的体现。

既然是性别歧视,那冯教授做一些批评,根据自己对学术圈的了解,传授一些人生经验,没有什么不对。

知乎用户 魁星 发表

你们这是在提醒博导们以后闷声歧大视吗?
毕竟,这个群体可不是混社会的,憋不住了还还许说一句。学术界搞起隐性歧视这种逻辑可是如鱼得水。

倒不如有一个表达、交流意见的平台好。
中国女权的问题,在厂妹,在最美女教师,在体制内,也在白领。不在学术圈。毕竟学术圈占人口总数太少。
因此没必要学美国那种明里一套暗里一套的做法。

知乎用户 Execublar 发表

人家根据自己经验说出自己的感想有啥问题???

那些说自己本科,硕博期间男女比例变化的不也是自己的经验???

他 30 年的经验就是女生坚持做学术的少,难道要他撒谎咯?

第二,人家吐槽焦点是现在选拔制度不能选出真心做学术的人,其实与男女都无关。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一个 社会学教授。。。。

还说什么搞 science

真搞笑。。。。

你有本事嫌女生,你有本事搞天体物理呀。

男女本科生比例 10:1 (个人通讯,某中科大男生),招个和尚班跟您一起走学术道路吧

知乎用户 随机森林里的剑龙 发表

这位老哥心情可以理解。如果我是老板,手底下的员工不管你是男是女,要是请一年假,肯定不行啊,还要不要秩序了?这个跟性别无关,我作为老板就是看不惯你下属事多,不可以吗?

他说的是都是事实。绝对绝对没有撒谎。女的确实不如男的对问题的真相更感兴趣,这一点没有什么争议的,我身边的人不管男女都承认这一点:男性比女性更擅长逻辑思考。女性也更追求生活和工作的平衡,这是各国的中国留学生交流得出的普遍规律。

但是他这个原因没找对。要解决招不到热衷学术的研究生的问题,不能靠赶走女性输入男性来解决。你就是 5 个全换成男的,也未必就有用。

他的话是真话,我乍一看也觉得没什么问题,因为确实也符合我的经验。可能和我是男的也有关,总之我没那么愤怒。可能是周围谈钱谈性谈旅游谈光鲜生活的人太多了,出现这位或多或少 “心怀天下” 的老哥也算是难能可贵吧。

知乎用户 易扬 发表

其实他们总说女权主义我也觉得很奇怪。男生能读研搞研究,为什么不准女生搞?有女生爱生孩子做家务,也有女生爱搞科研啊。我觉得这不仅仅是不尊重女性,是根本没把女性当做一个和他们一样的人来看待。一个人有实现自我的愿望不是很正常吗?人各有志不是很正常吗?

归根结底就是把女性视为生育工具。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知乎用户 道路以目 发表

可能各位以为只有清北的博士才叫博士吧。(笑)
扪心自问,这些读研读博的有多少是为了攀登科学的顶峰? 有多少是为了找个稳定工作然后结婚生子?
一边对学术没有兴趣,一边又要别人不歧视你,人家导师也很为难啊。

知乎用户 忘我 发表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知乎用户 leo lv 发表

知乎用户 笑书淋 发表

知乎用户 秦关 发表

知乎用户 郑子欧 发表

13 年微博我觉得算是偏见,看了虽然要吐槽,但不觉得恶心,不能说有普适性,但的确存在,只是他随手发的吐槽吧。题主发这条微博给朋友,大家应该会还算心平气和的。

不过觉得恶心进而愤怒的是后续骂战中关于 “历史证明学术界不适合女性” 以及 “婊子也是女的” 这种言论,这些反映出他的逻辑漏洞、无知、偏见,甚至让人怀疑他如何成为一个社会学教授,进而对浙大的高等人才表示失望,并再一次庆幸研究生选择了北大,一个五四运动的发源地、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地方,至少那个时代骂战也是有理有据的。

不过…… 事情不能孤立的看,看到有评论的截图,有些网友也说得挺过分的,估计有些言论是冯某没忍住,说了些脏话了吧。

知乎用户 律具人 发表

比如说中国人都头大,你说 “中国女人头太大了” 大体上不会错。
现在的博士有多少会走上学术研究的道路吗?别逗了。

很多老师不愿收女学生(现实),所以也有可能好一点的男学生流向了院士课题组、大佬课题组,剩下的显得女生比例较高一些。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北美火坑专业的政治不正确的共识是, tenure-track 时前三个学生和博后不要招女生,否则大概率毁掉你的职业生涯。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首先我觉得他不能这么说,有失偏颇

其次我身边他所指的这种大学生并不少,男女都有

实际情况其实大家心里有数

知乎用户 Mystic 发表

知乎用户 苏山姐姐 发表

如果有这样的博导
那我确实觉得读博没必要了

知乎用户 aksnes 发表

说两点吧:

1. 所谓经验之谈的合理性本身是这位浙大教授对制度更改的怯懦,从应然角度出发,我是支持女性平权。平权即人权。

2. 从客观现实而言,拥有大量未觉醒女性和巨量的男权思维男性并不是障碍。真正的障碍还是在这个趋向保守化的世界。阿道夫 · 希特勒在慕尼黑万人大会上的演讲说到:『那些知识分子还在关心我的手势此多么滑稽,引用有多少谬误』。高学历者总是对底层具有同情心而非同理心,真正的大多数二三本专科的父在性开放的中国相反更可能去把自己女儿送往女德班。

知乎用户 JUNYAN LIU 发表

先不扯性别,性别因素之后再加入。

假设你是一个教授,招来的学生成绩各个都不错,但不愿意发论文,更愿意去社会上闯荡。你是为学生高兴,还是想批评学生?

很显然,冯钢选择了后者。那为什么学生成绩好,愿意去社会上闯荡反而会被批评呢?因为这些学生并不能给他、学校带来论文 / 学术上的直接收益。(有人说,去社会上闯出名气了自然也给他争光啊,那都是十几年后的事情了。)其实本质就是一种功利的心态。

那这种功利的心态又如何会与性别挂钩呢?这个问题其他评论都说的比较多了,大概就是女性本身社会职责,以及历史因素,给女性带来的压力大。具体不说了。

可以这么想,不读博的出路比读博更广,那读博是为啥?

大量样本举不出来,但本科毕业时,身边的成绩顶尖的女生,二十二三岁,十分要强,都有 “尽早在社会中实现个人价值” 的想法。而抱有 “我还年轻,多积累自己再闯社会” 想法的很少很少,因此选择读博甚至当教授的确实很少。这或许和社会普遍认为的女性最宝贵年龄段有关。 当然,她们之后不久就挣到非常高的工资了。至于男生嘛,毕业时不少还迷迷糊糊的,对自己未来的定位也不是很清晰。

由于女生读博对我带来不了啥利益,从我的观点而言,去社会闯荡是一种很好的选择。

但从教授功利的心态而言,明明是想招男生打工的,结果招到的都是高傲的女生,成绩好,不愿意发论文,没人发论文了,咋评优啊?论文因子咋整啊?工资咋办啊?那是不是该批评一下啊?

素质不高是肯定的,但至于不少评论说冯钢 “借机上位”,宣扬 “女子读书无用论”,我觉得是真的过多解读了(也许我这么说会被喷)。。个人认为,真要有女生给他发几篇论文,他肯定开心都来不及呢。就好比我老板(外国人)更爱招中国学生,对我们曾经说过,美国人虽然语言沟通能力比我们强,但发论文的勤快程度(大概意思)确实不行。。其实也不是歧视外国人,真要有厉害的美国人发论文导师当然也开心啊。

不是洗白是真这么觉得的,再加上性别问题比国籍问题敏感很多,但这种话私下说说可以,放到公开平台上公开表达,就是素质问题了。


知乎用户 狮叔 发表

照这个教授的理论,可得:

知乎用户 邓清 发表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我导师说过类似的话,不过出发点不同。

他老人家说,看到很多曾经很优秀很有学术潜力的女孩子,嫁人后就安于做家庭主妇了,或者就去开了个什么咖啡馆,小书店,文艺得不行。可就是再也没有当年那种学术追求了。他觉得很痛心。
而很多资质比较平庸的男生反而被收入和职称的压力逼着搞出了些成果,成为学界名人了。

知乎用户 颜团子 发表

我发现好多问题都是先生蛋还是先生鸡的问题,追踪下去就无解了。还不是因为女硕博士不专心才这么说 – 还不是因为女生受歧视才没法专心 – 还不是做得不好才被歧视…… 类似的还有同妻同夫问题地域问题 xx(包括但不限于宠物、明星、某个产品等等等)粉丝问题等。

很多东西本来其中就有历史和地域不平衡的因素,是诸多环节纠缠咬合在一起造成的一个映入眼帘的现状,因中有果果中有因,很难去做一个明确的归纳或者画一个清晰的流程图。真的争得出结果吗?

知乎用户 aaaaa 发表

我不知道下面这些人喷什么,拿自己的经验经历去反驳别人所处境地而做的判断,这些人真是读书读傻了吧。如果你所处的是冯刚教授那样的境地,你肯定知道他的判断是对的,而不是你看到的怎么怎么样。而且就别人 4 年前发的一个微博,今时今日被人翻出来,然后群民口诛笔伐,用心何其险恶。如果你见识足够多,你肯定知道冯刚这样的人很少很少,这样真性情的人,网上很难看到了。而且,你从他的第一段微博里面看出半点对女性的歧视了?他只是陈述了一个事实,然后表达了自己的担忧。5 个人免推生拿走了 3 个,而且这三个还是混毕业证的,后面的 2 个,又要白白浪费自己的心血,然后什么都做不出来吧。你们居然能扯上歧视,女权。真的不是读书读得多见识就多高,你们连最基本的看问题的能力都没有,不知道书怎么读的。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知乎用户 关中刀客 发表

知乎用户 刘三水 发表

首先,我们是不是承认男性和女性不同?

其次,我们是不是承认男性和女性各有擅长?

第三,我们是不是承认男女各自的擅长是可以观测到的?

第四,我们是不是承认个人经验是观测的一种方式?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知乎用户 莞尔 发表

作为社会学女研究生,身边都开始组织众筹告冯钢的活动了~!社会学学子的组织力量是很强的呀。我觉得,法律控诉倒不必了,但舆论批判是有必要的。一个社会学教授,居然对女性主义思潮如此无知,对学科中的价值观念毫无体认,以至于闹了笑话,遭了罪,可叹可叹。我们不应该把他绑在道德的十字架上,但必须要叩问他的学术素养,敲打他的学科价值!

一位社会学老师居然在社交媒体上发表如此价值不正确的言论,的确令人惊讶。因为 60 年代以后,在美国社会学界掀起了女性主义的范式革命,这一个革命与社会学对 “平等” 问题的传统结合起来,形成了社会学这个学科的基本价值观。“性别平等”在中国所获得的法律与道德上的保护虽然比不得美国,但是在社会学界(至少是新一代学人中)甚至其他社会科学界,绝对已经成为了价值共识,或者是 “政治” 正确。

冯老师说出这句话,并不是为了挑战什么政治正确。而是自自然然随口一说罢了,没想到点燃了火药桶,与大多数学生们的基本价值相违背,也给自己惹了不必要的麻烦。这恰恰说明在他的社会学教育和研究工作中从没有过 “性别平等” 的训练,对西方女性主义思潮对学生的影响一无所知,更对 “男性家长” 地位的毫无自我察觉。

看到这样直男癌老师,我一个女研究生秉着社会学的同理心,对他也是有同情的。说实在的,在人的世界里充满了自证预言。人们大力宣扬:女生做不好学术,女孩死学习。结果聪明又勤奋的姑娘进了研究生院就开始自我设限:我做不了学术,我不够聪明,我还是混个文凭毕业吧。冯钢这样有偏见的导师会在指导中偏私男生,同时女学生自己也有心理暗示,入学之后消极求学,马上实习找工作。更不可排除,个别女生早就接受了社会对自己的性别期待,的确如冯老师所说,从保研考研时就是奔着学历来的,根本无心学术,确实是白白占据了优秀的学术资源。

如此一来,现实结果就一遍一遍印证了冯老师的理论:女生做学术的寥寥无几。冯老师总是招不到一心学术的学生,自然不满。他抱着一个 “普通人的视角”,而非“学者” 的视角,就自然地归因到了 “性别” 上。冯老师大义凌然地拍着胸脯,觉得自己说了大实话,大家凭什么喷我?!这是对我的网络暴力,我要站出来反抗!如此义正言辞,凛然无畏。

哎,我知道,性别歧视在中国仍然很严重。高校是社会的缩影,社会学这门学科生长在中国社会上,也许难以免俗。个别老师对女学生的不重视,个别女学生对自己没自信是事实。但起码,绝大多数人仍然认可 “性别平等” 的价值观念,他们心里也许不同意,行为上也许不完全遵循,但至少不敢嘴上说出来,不敢在大庭广众之下叫嚣 “女性不行”。这好歹给予了“性别平等“一定的承认。就好比中国政府虽然无力给予农民工平等的待遇,但起码在《劳动法》上表达出了立场和决心,那么我们对政府还是有信心的。同理,只要大家能在“性别平等” 的价值上达成共识,我们不祈求马上实现性别平等,不要求直男癌们却都转了性子。但我相信,女性的生存环境会慢慢好转,社会平等将进一步推进,那么我也没什么好抱怨的。

但冯钢老师太过火,作为名校教授,在公共空间里是有一定话语权和影响力的。他不仅没有站在社会学学科固有的价值战线上,还直接挑战了关于 “性别平等” 价值共识,也难怪狠狠打脸了。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不是社会学界的内部人士,作为普通人表达下自己看法吧。

如果这是一篇学术论文,那大家自然可以举例推演驳斥,但这只是发表在个人微博上的动态,拉到知乎上批判一番是否有点小题大做了?

除去他的社会身份不说,就算是一个普通人,是否也应该有随意表达自己真实想法的权利呢?这种事我反而不希望以美国等西方国家为榜样,表面上说 “言论自由”,实则有太多太多的话题不可以谈及。哪怕只是无心提及也立刻被扣个帽子,这难道是正确的吗?

一个人有什么样的思想,说什么样的话,与他的生活经历有关。“以往的经历” 无非是他自己多年所感,仅代表个人想法,难道发个微博之前还要在世界范围考证一番?我自己是学工程的,我走在路上发现自行车棚很旧好像要塌了,我是不是还应该现场勘测计算证明有塌的风险才能发朋友圈?

有的人会说,他是教授啊,言论会造成什么样的不良影响,他不该负责任吗?我已经说了,如果这是一段在学术文章上的话,大家的批评自然没错,但这只是个人微博上的话,没有引导舆论,传播思想的意愿,很多答主直接上升到女权,是否钻了牛角尖?

至于好多答主直接举在学术上有造诣的女性学者,我就更不理解了。一个人如果有被宗教极端主义者迫害的经历而认为宗教不好,你去给他举宗教也有温和派的反例,表面上是证明他是错误的,但却忽视了他的想法来自自身经历,你列举的例子又能改变什么呢?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说性别歧视的各位别骗自己了!全世界企业高校到底有没有性别歧视你们心里没点逼 number 吗,怕有些女生的妈妈都会劝女孩子不要读太高出来不好找婆家吧,都是成年人了喝了那么多鸡汤别再扯什么个例好吗,统计和历史摆在面前,男生在科研路上走的更远的概率就是高,你会扯图哟哟,怎么不去诺贝尔奖里数数?人家整段陈述事实,发发牢骚,说男生比女生少太多根据私人大数据女生坚持科研的概率很小表示惋惜,就被你们死死扣住性别歧视的大帽子,还要联名叫人家道歉,哈哈哈哈,是该道歉,那批倔脾气的坟头草都快开花了。

另外提醒你们个事,完全没直接触及他人利益的 2013 年的微博现在挖坟,谁挖的,谁组织的联名,谁搞得宣传,底下那些恶毒的评论是谁发的,睁开眼睛想想,别给人家流量当枪使了还 high 个不行。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知乎用户 曲北北 发表

“根据以往经验,女生读研后继续走科研道路的十不足一”

这是要面对的主要问题,这是不是事实,没人去验证,这个问题怎么解决,没人在乎,只会揪着 “性别歧视” 不放,可以的。

知乎用户 DrugHunter 发表

感觉同学里女生学习认真的确实更多啊 2333

不过外科还是又体力差异的

想不通文科研究为什么还有性别差异,男性的经济压力显然更大吧

能在最需要钱的时候做学术的男性可能也不太多

知乎用户 湖北新媒体包子姐​ 发表

这个教授要么是长期脱离社会,要么就是脑子有些问题,众所周知,越是有知识的男人家暴打老婆是很多的,当教授只能说明他的学术素养,不能证明道德素养,更不能反映他的性格秉性。世界上只有两性,就是男女,上帝把生儿育女的重任给了女性,这其实让女性已经作出了莫大的牺牲了!如果世界上没有妈妈,怎么会有牛顿、爱因斯坦、康德、笛卡尔这些天才呢?也就是说,最牛的天才男人也是他妈生出来的,如果为了做学问和学术,连妈妈也不要了,这人类不就灭绝了吗?第二,女性的职场和学术尴尬是客观存在的,可是混日子和文凭男人还少吗?为什么只说女性呢?女性一边要打理家庭、生儿育女,一边还要工作学习,已经是难能可贵了!第三,科学界的厉害女性还少吗?居里夫人、吴健雄、爱丽丝汉密尔顿、屠呦呦…… 女性的工作周期与男性有不太一样的地方,但总体来说,女性的工作总时长和质量是有可能高于男性的!没有证据表明女性在学术上就低于男性,所以这位教授完全是熊孩子德性,回家让他妈妈抽两耳光就好了。

知乎用户 木水 发表

强调一点,这只是笔者自己的想法。
首先,这个话题能突然引发轩然大波,主要是两点: 第一个是话题的主语对象挑动了一段时间受压抑的敏感神经,第二个是说出这话的主体是站在一个国内超一流大学的教授的立场上说的。

女生在学业上的深造本身就面临压力,个中原因实在太多,不一一赘述,可是社会对于这个现象虽然不是置之不理,但是也是三缄其口的,至少大众也没怎么当回事儿,有的关注这事儿,偶尔说说,还要担心会不会被身边的人误会为思想极端的 “女权婊”,所以在表达这个问题的时候总在想着用什么样的词汇才不被误解,不被冠之以偏激的名头。可是关心男女平权的女生想尽办法整理措辞,生活中也尽力做到独立自强,但是很多发生在身边的事情真的很无奈的。

很有意思的是,我们国家的女权不同于欧美是从下到上,是从上到下的,毛爷爷一句 “女人能顶半边天”,在那个年代,女性仿佛一下子就被解放出来了,社会仿佛一下子接受了女性和男性有一样的社会地位,可是就因为突如其来的解放,也使得我们国家的女性解放呈现出特有的国情,即骤然的解放下忽略了许多女性除了获得走出家庭、能够工作的权利之外其他的权利,今天的中国社会舆论很少讨论女权,最大的原因就是很大一部分人认为我们国家的女性权利得到了很好的保障,那些说,我们国家的女性地位多高呀,对比一下中东、印度,你们诞生在中国真是太幸运了,前几年社会上特别流行一个名词 “女汉子”,即上得了厅堂,下得了厨房,写得了代码,查的出异常,杀得了木马,翻得了围墙,开的起好车,买得了新房,斗得过二奶,打得过流氓,天啊,这不就是超人吗?可是这却得到了当时很多女性的积极响应,看看这个社会,女性太强了,还需要被解放,被给予权利吗?我想这是大多数人的想法吧,可是女性精英凭什么要用这样的姿态才能获得世人的尊重?我想这应该是一个挺好的社会学选题。

可是探讨女权的问题其实对于这个教授的言论来说还只是一个契机,笔者认为人们只是将自己在生活中遇到的歧视加于这个话题之上。从这个话题引发的讨论可以看出,女生在工作、学习和生活上确实面临诸多压力。女性要很优秀才能竞争到工作岗位,可是得到同样的工作之后又面临升职加薪的不平等。笔者是某师范大学的大三女生,在大二上教育学课上,教授就说男生要是到中小学去当老师,以后多半就是校长,还有老师说考研复试时只要是男生就录取,平时的锻炼机会也总是向男生倾斜,受限于男女比例问题造成的这种差别,笔者很无奈也不想再说这种无意义的问题,可是对于文科女生被来就受工作上的歧视,将来还要受升学的导师的歧视,真的很扎心了。
再说一下对于在高校里看到的老师们对于女权的态度吧。笔者学文学专业,会学习西方文艺理论,讲到女权主义批评时,在一个女生占比为百分之九十的班里,没有一个女生主动讨论有关女权的相关问题,笔者向说明女权批评的同学提出问题了一个问题,类似于社会学放面对女性定义的一个词汇,却被当堂的老师驳回了,并说这个话题没有意义,再讨论下去就是一个哲学类的问题了,笔者当时碍于现实情况,并没有继续发问,在大学里,唯一可以好好讨论一下这个问题的机会就这样过去了,看着老师轻描淡写的搪塞之语,那就是这个社会对于女权表达态度的缩影。
同样是高校老师,还都是男老师,嘴上说着不歧视女生,希望女生自强自立,可是实际上自己内心正视过这个问题吗?

我想大众之所以这么愤怒,还有一个至关重要的原因就是代表社会话语权的高校老师说出这样具有歧视倾向的言论,势必让一些想要通过升学改变自己被差别对待的女生感到绝望吧。本来以为到达另一个层次,期待会被满足,只没想到还是另一个死胡同,就算视野再宽的人对你的态度还是和平凡庸俗的人的眼光一样的,还有那些大部分自身根本算不上优秀的、被社会眼光裹挟的、碌碌无为的女性说出一些让冯教授难以承受的话也就无可厚非了吧。

笔者始终觉得男女的权利从来就不是对立的存在,从公民角度看,男女都拥有公民的权利,但是也有公民的义务,没必要把男性女性对立起来看。关键是选择权,男性有选择 “娘” 的权利,女性也有选择 “汉子” 的权利,可是要把女性单独抽离出来赋予单方面片面的评价和角色定义,这恐怕是不妥当的,崇尚 “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 的冯教授面对女生占推免名额过多,好像导致学术人才后续深造的短缺局面,就贸然说女生不适合学术恐怕不太合适啊。
文人的狷介不是口无遮拦的借口。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知乎用户 天津明亚芝子​ 发表

混学历和性别有什么关系?

知乎用户 apple​ 发表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社会学我不知道,这个教授应该是性别歧视。

但是土木女生还是别报了,要上工地的,很伤皮肤的,除非你愿意吃这个苦。

一个快六十的教授带四个土木女博士,上工地之前实操又是涂这个又是涂那个,动手还要教授自己亲自动手。也难为教授一把年纪了。

知乎用户 day day 发表

最简单好用的 VPS,没有之一,注册立得 100 美金
comments powered by Disqus

See Also

作为女生越来越害怕男性,对男性感到厌恶怎么办?

知乎用户 发表 而且我这样的想法正常吗?我是不是也在搞双标?(一些女生也是这样我却不会对女生产生恶意) 把最后一条放到前面了,我问的主题是我这样是不是双标,并且怎么解决我现在这样的想法。 我没有特地指出一部分男生而是以偏概全我不是故意的,我 …

中国女权简史:三十年来女权主义者们做了哪些事

一、中国真的有女权 近日,中国人民大学政治学系教授张鸣近日在个人公众号撰写了 “中国真的有女权吗?” 一文。他提到,“中国的女权主义者似乎正在被围剿”,可见其并非认为中国没有女权,而是看到了太多歧视女性的现象,令他感慨中国女权的能量之小。发 …

为什么现在性别对立这么严重?

知乎用户 啊我是一条大鲨鱼 发表 给你们推荐一个人,张志军杀人案受害者家属侄女,大家可以去她主页里看看 [小白杨 yyyj​www.zhihu.com/people/xiao-bai-yang-yyyj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