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的事件对「科普」有何影响?作为科普工作者,你有哪些感悟想与同行共勉?

使用CN2/CN2GIA顶级线路,支持Shadowsocks/V2ray科学上网,支持支付宝付款,每月仅需 5 美元
## 加入品葱精选 Telegram Channel ##

知乎用户 小侯飞氘​​ 发表

写学术论文通常要在文末注明 “Competing interests”,也就是所谓的 “利益相关”,因为如果你接受了商业性资助,那么当研究内容跟你的金主密切相关时,研究的客观性就很难保证了。

科普也存在这个问题。抛开我这种靠爱发电的个人用户不谈,科普团队想要存活必然需要盈利。但问题就在于,科普本身很难挣钱,而多数科普作者又难以像科研人员那样申请官方经费,因此很可能需要从其他地方拿钱。

而不管是接广告写软文,还是接受 “慈善机构” 的资助,都存在利益导向,拿了钱就会有 “利益相关” 的问题,因此客观性就不好说了。

学术界对 “利益相关” 问题解决方案,一是很多重要科研由官方牵头,避免完全跟着钱走;二是要求作者在论文里公开可能存在的利益关系,相当于给读者提个醒。

第一个方案其实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移植到科普界,美国的 NASA 就是科普界的一个标杆,说明官方机构如果真的投入资源去做科普,其实是可以做的很好的。而官方牵头,自然不用担心被某些势力收买。

第二个方案目前看来还不具备移植性,因为作者在论文里隐瞒利益关系,是可以被当作学术不端处理的。但目前并没有法律能够约束私营科普团队,让其不得隐瞒境外金主。说不定出台中国版的《外国代理人登记法》是个可以考虑的办法 [1]

参考

  1.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465889748/answer/1948829983

知乎用户 极萨学院冷哲​​ 发表

有很多时候,路走不下去,或者觉得很难走的时候,还是要回到初心上。

回想下自己最早做科普的动力是什么呢?

我相信绝大部分人都不是为了钱。正经的,想去赚钱,有很多方法,同样是写东西,也有一堆超过写科普的赚钱的门路。

我是个知乎新人,也是个科普新人,我当初做科普的时候的初心也特别单纯,希望能用自己的知识,去解答一些人的疑惑。

这一年多科普做下来,最大的收获就是大家的认可。我也犯过蠢出过错,虽然大家看到我有很多预言成真,但也有很多被打脸的内容。但犯错就立正挨打好了,这没什么丢人的。

我在知乎上唯一自己删过的一个内容,是有一次键政了,有好几个我的关注者给我留言,说不希望我参与这些,我想了想大家说的是对的。大家关注我还是为了获取到更多他们想要的知识,而不是看我跑出来喷人的,所以那篇内容我删除了,也是我在知乎上行回答了 1000 多个问题,写了 100 多篇文章,唯一自己删除的内容。

关于科普是不是就要为爱发电的问题,我的个人意见是,恰饭没什么问题。只要合理的合规的去做就好了。但有一个问题就是,商单最好有一个标记。让你的读者知道这篇是恰饭的,这点我在很多微信公号上看到过大家类似的操作,还挺好的。

说会我自己的知乎的收入,我以前总说我写知乎是纯为爱发电,然后为了验证这点我昨天在知乎上绑了银行卡,提了个现,给大家看看我这一年多的总收入。我研究了下看看,知乎的主要收入竟然是读者打赏的红包。我都挺意外的,我在知乎上写这么硬核的内容,竟然还能收到打赏。

船长在知乎十年的演讲中说知乎有多少月入 10 万的答主,我其实也挺羡慕的。

其实,我写科普确实也是有收入的,比如像给腾讯医典一类的平台写一些科普稿件,就是正常的稿费收入。还记得我第一次收到腾讯的汇款的时候,还写过一个朋友圈:这么多年,第一次收到腾讯的回头钱。

虽然这种稿费不多吧,但一般来说,一篇比知乎上一年的总收入还高。

那你说我不想在知乎上恰饭吗?我也想啊,谁不想有更好的收入以及体面的生活(罗老师大概是这么说的吧?)

我自己也好奇过,为啥知乎上咱家就接不到个商单呢?

@李雷

@陈子杨 Dr.outside

两个顶流跟我说我是个清流,鬼才想当清流啊,恰饭他不香嘛。

昨天一个知乎 MCN 的小姐姐加了我,问我有没有报价的时候,我回答的还是挺囧的。

我虚心的请教了下为啥我开不了张的原因。

emmm,我突然 get 到了。

好吧,碎碎念了一堆感觉有点跑题。

题目中提到的近期的科普事件,我的看法其实挺单纯的,中国的科普群体太大了,做科普又没什么门槛,比这些出事被曝光出来的人,更蠢,更坏的,在这一年多的时间里我也见得多了,尤其在疫情,疫苗,药物这块其实更是一个重灾区。无数人把政治,把利益,都掺进所谓的疫情科普里。

只是这些人的号不够大,还上不了新闻。但这样的号,也经常整出 10 万 + 的文章,影响虽然没这几个大,但是也很恶心人。每次我看到相关内容的时候就会默默的举报,甚至为了举报方便,我会专门会私信知乎的小伙伴或者是腾讯新闻和微信上的审核人员来加速投诉。虽然杯水车薪吧,但是遇到了还是要干。

如果真的非要讲近期的事件来看,对普通民众中对科普人的印象又被降低了多少呢?可以参照当年的贺建奎搞出来的基因编辑婴儿事件导致民众对科学界降低的信任度类似吧。

最后的最后,感谢所有关注的读者老爷们,你们的支持就是我发电的原动力。

知乎用户 司马懿​​ 发表

不至于的,受影响的主要是几个政治化和宗教化比较严重的科普领域,以后需要更谨慎,大部分都没什么影响。

有几个领域,比如素食、气候变化、环境保护、动物保护等等,这些算是科普最成功的几个领域了,影响力极大,甚至于左右了产业和世界各国政策法规的建立,也是政治化和宗教化比较严重的领域。

因为一般来说,科普就是作者一说,观众一听,听着很有趣感觉自己收获知识了给个赞,这么简单。科普的内容要么和读者本身没什么关系,属于星辰大海,宇宙万物的情怀;要么是帮助作者在生活中避坑的。这样的科普比较平和,一般和意识形态什么的也没关系。

但是上面几个领域,都有一些比较极端的苦行主义者,非常执着的认为自己的观点是对的,并且坚持折腾自己来实践理念,并且用自己的标准来要求其他人实践一系列的行为,来达到其所认为的「为了我们的未来」的伟大目标。全然不顾自己的折腾是否潜在的南辕北辙。

影响力大,有一群比较极端的拥护者和反对者,那就产生了选票的价值,而有了选票的价值,就有了政治价值。所以这样的话题也容易政治化。

而这些话题的政治化,也和美国的政治体制有关系。

科普在中国更多的是爱好,但是在美国是真的关系着很多科研人员的饭碗和事业的,像 NASA 每年都有大批的经费就用来科普,这样可以用较低的薪水吸引潜在的优秀雇员为情怀买单,也可以维持自己在民众中的支持来获得更多的经费。这也是美国科普做的比较发达的原因之一,专业队对业余爱好,优势明显。

可持续发展的话题确实也比较重要。但是如果正常的科普,很多问题都是有争议的,那么可能就没法得到人们普遍的重视,而不能得到人的重视,在一个选票的国家,议员和总统们就不能给这些方面充裕的经费来进行研究。

但是当上了各种拟人化、事实剪辑的手段之后,客观性丢了一些,效果就好多了,但是这也催生出了一些使命感过剩的信徒——这些人可能不能理解论文背后的争议,或者他们只愿意相信自己所接触到的内容——并且他们还恰恰是占据了道德优势的,毕竟保护环境、保护大自然,总不能说是错的。

所以部分科普受众的宗教化,就是这种选票政治所带来的副产品。为了让真正重要的科学研究得到重视,不得不承受一些把科学极端化、简单化的思想在民间蔓延的代价

所以,认清楚这些领域极端化思想出现的根源,保持适当的距离感也就好了。毕竟从领域分类来说,这些领域虽然重要,但是只是几个方面罢了。还有大量的空间,尤其是比较硬核的,门槛比较高的,还是意识形态中立的。


这一点,真的应该学习一下福奇说话的艺术。有一次参议院听证会,共和党参议员反复追问福奇:美国到处发生的游行,是不是促进了病毒的传播,应该限制?

福奇翻来覆去就是一句话:现在的科学证据表明,人群聚集有利于病毒传播。

议员问:游行是不是聚集?

福奇说:科学证据只表明聚集有利于病毒传播,至于其他的决策,那是政治问题,和我无关。

谁都知道游行一定是聚集,但是游行是出于某种政治目的的聚集。一旦福奇沾了「游行」两个字,那就是共和党议员想听到的结果了。

知乎用户 零度君​​ 发表

其实无所谓啦,科普和被科普也是一个循环递进的过程,屁股歪了迟早要还的

勉强算是一个科普作者吧,个人觉得创作的时候但求对得起科学精神就行啦,没想过那么多。反正也没打算靠这个挣钱,除了小管家送的月饼、粽子之类的还有偶尔有知友打赏,都是用爱发电……

商业合作一直都没有接过,我觉得恰饭收钱有点对不起我的那帮穷粉丝…… 大家都不富裕,但就这偶尔还有人给个十毛八毛的…… 就这每次写东西还要先查查文献和资料生怕翻车了……

当然,真翻车了,立正挨打 90 度鞠躬、删帖道歉就行啦……

和民科斗了那么多年,越发深刻的感觉到科普中对知识的科普反而是次要的,对认识世界的逻辑、科学的思考方式、伟大科学家成功背后的来龙去脉才是真重要。

总之,科普人自己得坚持科学原则。敢说、敢做,但不乱说、不瞎做。

知乎用户 螺旋真理​​ 发表

1. 取舍好恰饭和初心的关系吧,不该碰的别碰。

2. 遥想十几年前,几个知识普及性组织在联想桥附近扎堆活动的日子,可谓是民间普及事业的开端。

某某某某会找到了资本,就变成了现在这个样子;我们那个组织没找到资本,就各自散了,我就成了个体户,业余自己干。

咬定青山不放松,

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

任尔东西南北风。

——郑燮. 竹石

知乎用户 鱼昆​ 发表

完全中立的真空中的球形 “科学” 本来就不存在,学科范式决定了组织观测结果得出结论的方式,而支持着范式的到头来还是人。范式之间的矛盾与人和人之间的矛盾的联系是错综复杂的,哪怕对科学史家们来说可以总结整理,我们这些身在局中的人也无从厘清这一团乱麻。

而科普作为科研结论的缩句就更是这样了,从根子上来说所谓科普就无法在人与人的矛盾中独善其身。像 “聚变永远有五十年” 这种以讹传讹的例子不胜枚举,甚至都很难说清楚对一个外行人而言 “科普” 到底是打消的刻板印象更多还是造成的刻板印象更多——别忘了 “永远还有五十年” 这种梗也是来自科普的……

而不客气地说,科普的合法性来源很大程度上就是一种对科学的不完整模仿(或者说,“狐假虎威”)。科普之于科学就像大学学生会之于真实的权力机关。科普文章中的逻辑通常并不严密,往往需要让读者想象中的 “科学” 去填补空白——实际的论文里要是敢在论证过程中这么糊弄早就被审稿人打回去了。这就像学生会的 “权力” 背后没有暴力机关支撑,只能从正式的组织架构里 “借” 来合法性一样——平时看起来没什么问题,但一到 “改革” 时就会露出外强中干的本相。

这也就是说,科普文章的作者与读者之间其实并不存在像科学共同体与群众之间那么显著的权力关系。**反直觉的实验证据能说服读者,开启新一轮科学革命,而只是复读反直觉的结论却没给出完整论证的科普可没这么好的待遇。**归根结底,读者对科普的信任是出于一种对 “论证中的空白能被科学填上” 的信念,是读者在配合作者演一出名为科学的戏,而远非经历了科学研究本身。

从这一角度看,由于这信任才是科普实际上的合法性来源,所以群众能轻易推翻 “科普作者” 的权威也就不难理解了。

直白一点讲,“科普作者按照自己的意愿给论文缩句”实际上更接近一种特权而不是权利,是读者出于对作者的信任而愿意在论证的空白中脑补出科学方法的结果。如果某些前置条件决定了读者不愿意这样脑补,也就只有写出完整的论证过程才能得到信任。而要是过分地使用暂时的优势地位玩弄这种信任的话,沦落至与那些闹笑话的 “学生会干部” 接近的境遇也是完全正常的。

回过头来看,我作为一个多少写了点科普的人也是在把它当作类似兴趣社团的事情做的,完全是用爱发电。只要不非要指望说服谁、指挥谁的话,很多麻烦也都可以避免了。而那些以说服 / 指挥为目的的 “科普”,和日常的用爱发电也根本不是一类东西……

知乎用户 公孙敖 发表

先说个消息,欧阳自远院士会参加开营仪式,7 月初,届时我应该也可能去。(见文末活动)

我做过很多年与科普相关的工作,包括理论工作也做过一点。但我确实不是做科普的。以前忙的时候一年很多学校、xx 论坛(讲坛)都去做讲座,还有小学幼儿园等。从上海实验学校,到中山市的香山讲坛…… 还有商场等。忙的时候一周给报刊写一份专栏。从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到中国科协等也拿了不少奖,做过不少活动和项目。但我自认为不是做科普的。因为这些工作,我都是贴钱。我去中山讲座,给了我讲座费,但我送给他们一架全自动找星望远镜。我最基本的立场是无法且不能靠科普谋生、赚钱。我在科普上花的钱,很多都是给小女生讲故事后,520 给我的红包积累的,或类似性质的。中国还是个发展中国家,很多领域,只能贡献,无法求利。

另外,科普是一个非常大的概念。把科普局限在写科普文章、科普书籍上,是远远不够的。

1、中国科普的主力是各级科协。但非常遗憾,这个问题下没有科协的看法。中国科协自上而下,有很好的网络布局与基础工作。也对中国科普的基本数据非常了解。我与中国科协和省市科协共同工作近 20 年,获益匪浅。

在中国重要的学术会议、以及学术会议的科普专场,都得到各级科协的支持。

各级科协系统跟国外的合作,包括 NGO 的合作也是很密切的。因为中国还是缺乏科普(科学传播)资源,包括形式、理念、产品、人力资源等等。比如江苏省科协跟英国 BC 做过很多年合作,确实在科学普及方面有看得到的丰富成果。我记得当时 10 周年合作成书的时候,我还写过一部分。所以科普方面的国际交流、合作肯定是必要和需要的。但规范、细化管理,是目前短板。

2、非科协系统的科普是从 2005 年前后慢慢出现的。我们国家的公民科学素养是不够高的。

目标是 2020 年达到 10%

我国公民科学素质提升显著​baijiahao.baidu.com

在 2010 年只有 3.7%。所以科普既有必要性,又有切实的 “市场” 需求。这个市场需求是因为高速城市化后,居民内在需求,与新一代父母在孩子教育上的需求。

而作为科协系统的科普,因为对象是全国基层,因此在内容、形式方面,提供的可能是馒头;而城市新生代要的是炒菜,甚至是牛排。

在这个基础上,出现了科普市场。

谈谈我的看法

我跟英国 “科协” 的“主席”,交往多次,因为国际天文学会以及国际天文馆学会工作的原因,跟欧美一些科普大馆有很多深入交流、合作。比如我为什么在英国科协打引号?因为那是个公司,以公司形式运营科普。

他们的基本做法都是商业操作,政府补贴。这点看起来简单,实际上很难。因为科普涉及到科学专业度,以及专业科学的普及化。进而视觉化、商业化等等。

科普不仅仅是场馆建设,更是活动开展。而有效的、更好的科普活动,除了财力,专业人员之外,需要在组织、策划等方方面面有很好的能力。但有这个能力的人(比如我),做一段时间之后,就不做了。原因很容易知道。

要做科普,对专业人员有以下要求

1 会说人话,且说好人话。不管是写文章,还是弄展出,要把起点放在最多高中文科生这个点上。不然很多人不容易理解。这是沟通方式。我是花了几十年给 18 岁小女生讲故事才学会的。

2 要有科研经验,做过科研后,才能真正去领悟科学是什么。才能把关很多关节点。

3 丰富的知识面和扎实的基础。因为科普面对的科学问题非常丰富。我是花了几十年,天天回答 18 岁小女朋友各种小问题才学会的。比如天为什么是蓝的,苹果怎么黑了,知了为什么会叫等等。所以,从某些方面来说,喜欢提问的 18 岁女朋友,才是科普的生力军。

关于科普和商业、国家投入等

科普完全靠商业很难。哪怕星球大战这么成功,但 NASA 的科普还是科研经费按比例支出。完全靠游客收入是不够的。曾经与图卢兹太空馆的国际事务部主任交流过场馆运营,他们确实能做到门票收入基本抵销日常开支。但是门票本身(5 欧元不到),国家给学生做补贴。以及给学生旅途做补贴。他们年均能做到 60 万访客。而衍生品,比如图书、纪念品等,基本薄利,不赚钱。

图卢兹太空馆,场外休息的小朋友

而最近几年市场化的科普力量,试图来开发、分科普的蛋糕。其实很难。几个原因

1 需要大投入,没有场馆,没有事件,则根本谈不上长期的线上客流。线上客流是最后一批,而不是第一批。比如我们建造一个场馆,100 人,是在场客流。其中 30 人会做回头客,其中 15 人会进一步线上参加长期项目。但现在市场化科普,是直接进入线上。这在客流稳定度、质量方面都有问题。要有好的线上客流,需要场馆,需要事件(比如发布黑洞照片)。但市场化科普力量只能蹭热点。

哥白尼科学馆的火焰设备

火星车

科普望远镜

拉泡泡的小朋友

等待入场的法国小朋友

2 人力资源匮乏 科普工作是要不同层次的人力资源的,比如最基层做活动的,可能就是志愿者。小型讲座可能是研究生。而专业方面的管理人员,则需要有科研经历的专家。另外把科研转化成科普,真的不容易啊。我们会发现,最难的是说人话。

哥白尼中心跟孩子们活动的年轻人

最近我们在国内做了个基地,银河战舰港

这是效果图,6 月底能全部落成

陈建生、潘君骅等院士专门给与了支持。

这几天的施工现场

暑假会有活动

[童年之光,极光开营第一季,跟着科学家探 “火星”!​mp.weixin.qq.com

](https://link.zhihu.com/?target=https%3A//mp.weixin.qq.com/s/Hq4H_ZCWCwQp6ayDnuMPCw)

报名的时候请注明 bzhm,现场会有礼物。我有空可能会去。

希望孩子们能有机会去发展自己对科学的兴趣

知乎用户 Jaddy Zhao​​ 发表

一句话总结这些人缺什么,敬畏之心和人文关怀。

最近翻车的几个,ent 的背景不了解,回形针创始团队的背景受训和科学毫无关系,顶多算是自媒体出身。其实最初看到这样背景的团队能做成顶流,我心里就觉得挺悲哀,如果没有经过科研训练仅靠搬运加工二手材料去做科普的话,对科学又怎么会有深刻的理解和敬畏呢?更别提初心,自媒体科普无非是他们赚钱的手段罢了。

不因兴趣和情怀做事业也说得过去,但是没有底线,没有对国家、对大众、对真理、常识的敬畏之心,可不就是敌人指哪打哪,影响力越大,对民众的洗脑和毒害越大了…

在欧洲期间我去了很多科学馆,买了很多科学童书,也在仔细思考发达国家的科普有哪些值得借鉴的地方。截止目前,我的思考有如下两点。

  1. **科学艺术交叉学科人才的培养。**购买这些原创的制作精良的科普童书和衍生品时,我发现,这些作品的作者是科学绘画科班出身的硕士或博士,也就是说他们既懂科学,又有讲故事的能力,又能把科学通俗化、艺术化;同样因为想要做科普的缘故,我曾经也苦苦寻觅相似背景的合伙人,最终未果,因而放弃科普创业。

当然,科学艺术依然会是我未来十年的重要副业,如果有机会,能碰到合适的人,也很希望能更多的参与策展、原创科学类话剧、甚至电影的创作。

2. 国家公共建设层面更多的给予科普投入。好的例子,比如中科院科学开放日,能够让小朋友们真正的走进科学,了解科学。可提升的点,比如前文说的基础教育,再比如各个城市科学馆、艺术馆的维护和原创产出投入;科普经费的分发,不仅以流量而以作品为选择标准。

我们期待:随着科普形式的多样化,科普圈优币驱逐劣币,科学家、科学精神,科学与艺术会逐渐成为主流普世的价值观,全民的科学和艺术修养也会逐渐接近甚至赶超发达国家。

知乎用户 Zpuzzle​ 发表

作为此前曾经很长一段时间学习科学技术哲学的人,以及对科学传播进行过一定研究的人,在我看来要说清楚这个问题,首先还得把 “科普” 分个类,即对科学原理和知识的“科普”,以及对技术类知识的“科普”。二者不同的性质,会让他们之间有完全不同的传播逻辑。

纯粹的 “科普” 是肯定安全的,因为 “科学” 本身就是一种事实判断,事实判断只有 “真” 与“假”,而没有对和错,更谈不上屁股歪不歪。好比说一个数学模型,你总不能说它有什么问题吧?另外,如古生物、地质学等领域本身的安全系数就很高,出风显的概率也很小。

真正有风险的是 “技术”,因为技术本身就不是中立的。“技术” 所包含的并不是背后的 “科学”,同时也隐含了一种特定的社会组织关系和科学的实践路径,而为了达成同一个目标可以有不同的“技术” 路径,但不同的技术路径所产生的效果却是大相径庭的。

举个简单的例子,某地要建一个发电站,既可以建火电,也可建核电,但如果选择建核电,肯定要面临当地民众的质疑。即便你可以从科学角度如何宣传核电有多么安全,但依然没有办法消除普通人对于核泄漏的恐惧。

而从 “技术” 的实践性来说,任何一种技术的应用,都肯定指向于某一个特定的问题。但世界上并不存在完美的技术,这也就意味着任何技术一旦应用肯定都有利有弊。比如,天网工程在有些人看来是提升社会治安、提升执法效率的保障,但在有些人看来就可以是泄露隐私、监控民众。再比如,中国在去年疫情期间的严格的防疫措施,在科学方面没有太多可以指摘的地方,但在某些人看来这就是 “专制”、“侵犯人权” 的证据。

人并不是纯粹的理性动物,因此在看待任何一种技术的时候,每个人都必然会有在时是判断之外,有自己的价值判断。但在我看来,一个合格的科普作者,应该尽量隐藏自己的价值判断,或者至少让自己的价值判断做到中立——即便你心里并不这么想。

其实很多科普作者在创作的时候,很少会意识到自己在思想上的倾向性。但如果我们看一看大洋对岸,会更明显地意识到这个区别。在美国,如今学术界的大部分人都是支持民主党的——像我认识的某个在美国大学工作的朋友去年就说 “如果特朗普当选,我会立即回国”,而共和党的支持者普遍学历较低,且来自于中部地区和锈带。这就意味着,当你自认为站在“科学” 的角度来表达自己的观点时,很可能有另一半美国人是不会同意的——特别是当你的观点不是纯粹的科学观点,而是隐含了价值判断的时候。

一个科普作者的良心,应当在于面对各种伪科学以及违背科学的东西,他应当及时出来揭露,而在科学知识传播的过程中,应该做到尽量脱离价值判断。还是拿上面提到的核电来举例,如果你想科普核电站,那就正常讲核电站的建设、运营过程、发电原理、日常维护以及安全管理措施等等就完了,不要过度渲染核电站核泄漏的危害。(不是不能说,只是不要过度渲染)

回形针的问题,则在于他的视频,本身就隐含了过多的价值判断。比如知名最高的 “亚马逊雨林” 和“中国如何监控 13 亿人”这两期中,本来类似的问题是完全可以从全球农产品需求的变化对植被产生的影响,以及中国如何建设覆盖全国的可视化信息系统的角度,来进行正常的讲解。但他们的选题本身,就已经违背了科学传播的中立性原则。

另外,还需要说明的一点是,在讲解技术问题的时候,千万不要将技术问题升级到政治问题。好比说前段时间影响力很大的 “海鲜问题”,其实这个问题的本质无非是全球日益增长的人口对优质蛋白质的索取与海洋承载能力之间的矛盾,但只要脑子不傻的人都能明白,这个问题的解决必然涉及到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资源分配权的博弈问题,而这显然已经上升到了国际政治层面。这个层面的问题,并不是靠完全靠技术可以解决的——如果你没把握在这个问题之间做好平衡,并承受好以此带来的风险,那就不要冒险做这个选题。

以上说的话虽然多,但总结起来其实就一句话,那就是对于科学传播者来说,如果你认为你真的是在做 “科普”,请不要把“科学” 政治化,使其成为表达自己政治观点的工具。如果你想表达自己的政治观点,那么请在科学知识之外另行表达。好比说如果让我来做中国的天网工程这样的科普,在科普视频里我只会介绍天网工程的运行机制和效果。而对于天网工程可能会带来的隐私泄露等问题,我则会另外从 “如何保护公民隐私权” 的角度去探讨升级改进天网系统的方式,而不会像回形针一样采用 “中国如何监控 13 亿人” 这样含沙射影的方式——这种看似 “有胆” 的背后,恰恰是对 “科普” 本身的侮辱。

知乎用户 孙文约 发表

科学的精神是求真务实,是实事求是,是拨云见日,透过层层偏见尽可能地接触到客观现实。这种偏见可能是深深扎根在我们每一个人心中的,所以我们时时刻刻都需要保持着自我审视,以免让自己心中的傲慢阻碍了求真的道路。

科普工作者是为了向社会大众普及 “科学” 这个事物本身,不仅仅是特定的知识,也包括了科学的精神与方法,科学家攀登科研高峰的历史,科学共同体内部的交流沟通方式与话语体系,甚至是科学向产品转化的过程。

能够让社会大众了解科学,认识科学,乃至热爱科学,这是科普工作最为重要的。在这个过程当中,科学才是本位的,对科学的热爱才是最重要的。在浩瀚的大海面前,我们每一个人都是渺小而好奇的小孩。哪怕因为作者个人知识局限性有一些细节性的错误,或者不准确的描述,也有可能作为社会大众认识科学,并且对科学产兴趣的契机和脚手架。只要作者本人还能保有着求真务实的工作态度,保持着对科学本身的热爱,这种精神终究也会影响着社会大众的。

而科普工作,其受众对象是社会大众,其介绍对象是科学本身,作为知识文娱宣传工作的子领域,更应该注意方式方法,注意自己的心态,而不是单纯地硬进行工作,然后经历先冲动后失望的过程。某种意义上,正是因为科学没有那么普及,科学的精神还没有深深扎根于我们每一个人的内心当中,科普的工作才有这般如此重要的意义。(当然,如果科普工作者能够有更多合理合法符合科学精神的创收产业链和创收渠道就更好了)

我想,热爱着 “传道授业解惑” 的孔夫子,在周游列国困于陈蔡之间的时候,也仍然不会质疑自己的理想,也还能不断地强调着“有教无类,因材施教”。我想,我们每一个人都是站在前人的肩膀上,都曾为拓宽人类知识边界做出过努力,希望科普工作能够让更多的人感受到科学的魅力,薪火相传,文明不息。

http://s.zhihu.com/CfOCX (二维码自动识别)

知乎用户 翔宇情​​ 发表

首先,对科普博主的质疑一直存在的,没 Ent、科学松鼠会、回形针这些事情,类似的撕逼争执事件也非常多,我做相机咨询讲点器材知识都天天和别人互喷呢,题主你在这方面肯定是多虑了。

讲两个例子,一个是当年丁香医生的 101 条辟谣,热度非常高,非常多的人去质疑。

另一个是我朋友的公司兰拓科技,前几年逆向分析得出索尼微单的 RAW 文件是有损压缩的,索尼一没告诉大家,二没无压缩格式供大家二选一,于是写了篇文章说这事,当年引起轰然大波,差点让我朋友的公司做不下去。最后结局呢?索尼微单在固件更新里提供了无压缩 RAW 文件。那些喷他的人道歉了吗?没有。

你发现没有,这种科普从发布开始就一直会有人质疑,这特别正常,我记得知乎有个数据帝大 V 和另一个大 V 就人口问题撕了很久。我自己在知乎上写相机镜头的文章都天天有人和我争,这特别正常,有争论是好事。


其次你说有没有影响, 那肯定是有影响的,以前这些圈子撕逼互喷还停留在 “你说错了、瞎科普” 或者写长文一条一条反驳某篇科普文这样的级别上,仅仅是质疑科普作者的学术能力,过分一点的也就是人身攻击,但回形针等事件之后,再有科普作者被质疑,那就很有可能被喷 “收了境外势力的钱”,这可比质疑学术能力要恐怖的多,这涉嫌叛国了。所以 Ent、科学松鼠会、回形针等博主开了个坏头,把质疑从学术能力上转移到了“收钱” 上。

一旦 “加速” 了,最后会变成什么样子咱谁也说不准了。就像今天知乎热搜第一,乘客和司机有冲突并不是什么严重的问题,但有人玩跳车后,就会有其他人也开始跳车,那些老老实实开车的司机也会被牵连到。

很多人是没有理智的、他们会有模仿行为、他们会加速扩大化,赛雷三分钟发的实锤视频热度这么高,很多网友看到了就会模仿,一旦有人写的东西不符合他们的想法,就给人家扣收了境外势力的帽子,一定会有无辜的博主中枪。

最后的结果就是我们在客观的说美国某方面很强,也会被喷子们说收了境外势力的钱,喷子们可不管我们说的对不对,我吹索尼传感器就被人扣过精日的帽子,这怪谁呢?不还是怪回形针这些收了钱的人,把这个圈子搞烂了?

知乎用户 陈子杨 Dr.outside​ 发表

前段时间我谈了谈互联网对医疗行业的影响。

尤其是信息化时代,人们能够省掉很多时间,更加快捷、便利的享受医疗服务。

@知乎科学

的福,上央视新闻了……


有人吃着狗粮教导大家不能吃肉吃鱼喝奶,是新时期舆论战,舆论的阵地, 我们不去占领, 敌人就会占领。

所以,做一个好的自媒体,

在报道时事的时候,要有发现『好』的眼睛,

传播新闻的时候,应该多谈一谈时事跟用户的关系,

谈一谈用户如何能够追求到更加美好的生活,获得更好的体验。

我们很好,也一定能做的更好。

知乎用户 Gnok​​ 发表

我认为做科普,传播科学知识是手段,不是目的。最重要的,是传播科学精神,让每一个人都能在面对未知时敬畏而不退缩,面对已知时尊重但不盲从。

但运营一个科普性质的媒体,仅考虑科学是肯定不够的,还要做到足够的有趣以扩大受众。在一切都以流量为主的时代,做科普一定会涉及到你是否愿意为了受众而妥协,能妥协到什么程度。而据我观察,大多数科普创作者,在组织不断壮大的过程中都变得开始迎合观众,想方设法寻找话题(部分团体竟然还搞出了科普 / 科幻写作培训班,真是什么都做成了生意)。当然,并不是说这一点不好,人总是要吃饭的,付出都渴望回报,但恰饭也要有基本的原则。像是最近的几个组织和账号,很明显失去了在国内做科普的底线,那么被人民群众声讨也是咎由自取。

好的科普一定是出于创作者自身的兴趣,真心希望提升民众的科学素养做些力所能及的事。如果从一开始就为了混口饭吃,我只能说这样的组织或个人迟早会被反噬,坏了科普的名声。做科普不是没有门槛的,不是说查查文献,翻译翻译引用一下就万事大吉了。

知乎用户 B 喵喵 发表

科普是一件危险的事,很容易让人从 “我说话是有根据的。” 变成“我说的是对的。”

虽然有本质的不同,但是从前面那个阶段过渡到后边的阶段并没有标志,而且就算变成第二阶段也不见得会出什么问题。

但是,“我说的是对的” 这种状态,往往是步入深渊的开始。

只能说是人性使然,学会在赞美声中坚持初心可能是世界上最难的事儿。

知乎用户 ag 獭​ 发表

美分双标退出之后,如果由伪史论占据了他们空出的生态位,这也不是件好事……

科普的关键,在我看来是传播事实和理性客观讨论的态度。只要能从写科普,发现材料的过程中有所收获,那么无论外界的反应如何,自己都是有收获的,只要自己的内容有理有据,自然就不怕别人的污名化。

至于 “政治”“思潮”,这也不是一朝一夕,一人一力所能改变的。能坚持自己的本心,不为自己所鄙夷的风潮推波助澜,不把自己看成绝对正确的上帝,这就已经很好了。尽自己的努力,一点一滴的改变,如此而已。

关于影响,反正我也不赚钱……

知乎用户 子鱼​ 发表

没到那种体量,体会不到那种痛苦。但是越来越没兴趣在知乎做科普是真的。

花大力气写一篇文章,只有两三百人看。知乎帮我刷到的近五万粉丝在哪里?

各种新花招不断弱化传播知识的初衷,已经彻底四不像。娱乐八卦抖机灵,有点像当年的黄易新闻,但是毕竟人家叫新闻,你叫知乎。

知乎用户 空间之刃​ 发表

对于 “科普” 来说,没有任何影响。

当我们想 “被科普” 时,我们都看神马呢?

当然是这些了:

信不过国货的,也可以来点进口汉化的:

我觉得这个系列更经典:

还有这,很少有人提的科普读物,但我觉得不比 DK 系列差:

还嫌不够???

那这个够不够:

发现了吗,科普这东西,从来没什么问题。

真正的问题是,你追求的是 “科普” 还是“流量”。

自媒体、公号这种东西,把本来成体系的知识碎片化,再以猎奇的方式派发给公众,本来就是和科普工作背道而驰。

何况自媒体追求的是流量,科普只是形式,只是幌子。收割流量才是王道,谁在乎真正的科普是什么?

哪怕没有境外势力的渗透,他们也早晚会出事。何况他们的屁股本来就是歪的。

想 “被科普”,有的是办法,看公号只是猎奇找刺激。

看清这一点,大家也就释然了。

对于公众来说,该科普科普,该看公号看公号,没啥损失。

损失的只是公号小编:你做的不是什么高大上的工作,就是发个猎奇文章而已。高大上的工作轮不到你。之前被 “科普” 这个词迷惑了,现在可以回归本真了。

知乎用户 Phosphates​​ 发表

为什么我们需要警惕打着爱国旗号的流氓?因为这类行为一旦被默许,可能有些恨国党可以伪装成前者。我从来没说过不打击恨国党,比如对于 731 的洗地我也是很愤怒的。但是,为何我们不能将恨国党和 (伪) 爱国 (真) 流氓一起打击呢?

比如我下面提到的这个作妖人,天天打着爱国的旗号,但是做的事情却不一定对国家有利。他现在已经开始排挤具有海外经历的科普人了。对于这种行为需要警惕。


污名化这类事情已经有开始了。我近期退出了一个科普群,因为里面有人开始作妖了,弄得群里乌烟瘴气的。

我因为是美国加州大学的博士,在科普群里的单位也是如实填写 UCSD 的,然后就有一个人 (后来知道这个人本来在科普届名声不是特别好——居然还有一位知友直接根据我提供的有限信息猜出了是谁)以此为由头对海外单位的人员进行污蔑,还能得到一些人的支持。在一些打着爱国旗号的流氓眼中,出国留学已经成了一种 “原罪”。一怒之下我就退出了该科普群。

我自己的科普都是对得住良心的,无怨无悔。希望科普人都能做到对得住良心,也希望大家都要理性,别学那些作妖的人——(伪)爱国 (真)流氓对于国家的损害不亚于恨国党。

比如从理性的角度来看,你也会发现科学松鼠会洗地是不对的——在 731 部队之前有人做过该实验不能推出 731 没做过。

从理性的角度,你也知道那些叫中国人不要吃海鲜是不对的——那些人都是很明显的双标。


有人说,从理性的角度来辨别这些害群之马还不够,之前我们用理性就发现不了他们。但是问题是,如果这种非理性的方式得到滥用,将会成为一些流氓打击报复的方式——尤其在一些争议性比较大的领域。有些时候明明作者不是被资助的,但是就有人强行说是被资助的怎么办呢?比如我仅仅是因为美国博士这个身份,就会被人泼脏水——很多国内的顶尖科学家都留学海外过呢,有些还获得过海外绿卡。

比如如果有人不喜欢饶毅老师的近期观点,就开始提及以前饶毅老师是美国绿卡云云。这样的带节奏就导致有些人误认为饶毅老师是想害了中国(我相信饶毅老师是真心实意为了中国好)。

知乎用户 池龙 发表

当饭(科普领域)中出现了老鼠屎(别有用心夹带私货的假科普),指望食客(科普受众)有能力鉴别并去芜存菁是不可能的,只能靠(正常的)科普作者自己清除队伍里面的垃圾。

但是,在解决(正常的)科普作者靠什么吃饱这个问题之前,指望没有国家支持、用爱发电的普通科普作者对抗有组织和资金支持的假科普真颠覆的阴谋者,这也是无解的、不现实的。

所以,唯一有可能解决的方案是国家下场。但是有趣的是,可以想象得到,这反而也会激起普通科普作者的逆反心理。

别人无所不用其极,自己还要捆住手脚,这仗怎么打?

我想不出来。

知乎用户 圣弗朗西西利亚蒂 发表

往小了说,涉及团队的复合能力,往大了说,涉及产业结构演进。

做科普,仅仅需要懂某个学科的科学知识,然后转化为浅显的描述?仅仅需要生产内容的能力?是吗?真的是吗?

这相当于问,会写代码,就能做出像 90 年代的微软那样的公司?或者问,能写出优秀的操作系统,就能做出像 90 年代的微软那样的公司?

做任何事都需要复合能力。对于科普团队而言,至少需要:

第一,新闻能力。

这里的 “新闻” 是指大新闻(journalism),不是小新闻(news)。

“新闻能力”中最重要的一条,就是选题,也就是判断新闻价值。“新闻价值”绝不仅仅是 “吸引眼球之类的商业价值”,还涉及到“社会价值” 以及 “新闻伦理”,还涉及“对问题的敏感” 和“解决问题的效果”。

“新闻能力”正是产业结构中的短板。传统新闻业成长的时间太短暂,改开之后仅仅只有 20 年,互联网就来了,新闻业连一代人的积累都没有直接就崩溃了。现在,说得极端一点,除了国家队以外,没有 “新闻”,只有“媒体”。“媒体” 只是通道,通道极端发达,“内容”极端薄弱。

年轻的创业者和公众都缺少传统新闻的熏陶,供给端和需求端都不成熟。

第二,模式创新

科普,其实离 “科研” 较远,离 “教育” 较近。

科普,绝对不是学术从业者秀优越的地方,也绝对不是学术从业者退而求其次的退路,而是需要有各种专业技能的人才共同协作、不断学习、勇猛精进的领域。

现在,说得极端一点,没有 “教育”,只有“选拔” 和“培训”。

“培训” 当然可以是【商业行为】。最近翻车的可不仅仅是 “科普”,还有 “培训”。

而 “教育”,只能是【公益行为】。

【公益产业】则比【新闻产业】更不成熟,供给端和需求端都极不成熟。

注意,【公益】可能完全不像你想的那样。做公益所需要的专业能力可能远远超过做商业。公益绝对不等于瞎 JB 花钱,而是对花钱和挣钱的效率都有比商业更高的要求。

公益同样需要有盈利模型。公益和商业唯一的区别是,利润(公益行业里习惯称之为净资产变动)只能投入再生产,不能流入捐赠人腰包。

关于公益行业,参见我的另一个回答:

[从公益事业中赚钱,合理吗?​www.zhihu.com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21569299/answer/1941427719)

说的简单点吧,做科普,其实参照的不应该是学术上的【注明利益相关】,而应该是公益组织的【财务披露】。

可是,除了上市公司,有几个组织(包括企业和非企业组织)能把财务报表做清楚的?中小组织里,所谓的财务、会计,除了报税还做了什么?这些根本不是屁股歪不歪的问题,而是有没有这项能力的问题。

这些都是专业能力,都是团队需要的复合能力中的其中一项。

“科普” 的问题摆在那儿,“教育” 的问题摆在那儿,大众的需求摆在那儿,既然商业模式可能行不通,那是否可以考虑一下公益模式。这其实是给整个产业结构的演变提供了试探的方向。

知乎用户 鲁超​ 发表

简单讲几句吧,给自己留下一个 note,以不断自省。

一、向丁院士学习。

科普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首先站在 “人类命运共同体” 的立场上,通过科技进步和工业发展的手段,实现全人类共同进步。

二、我一直认为:科普是一个 “共同学习” 的过程。

我并不是因为知识比别人多一点,才做科普。而是因为我对某个知识点、某个领域感兴趣,才愿意钻研,才愿意向专家咨询、搜索各种材料,最后有点产出。

基于这个前提,写出的文字自然是希望接受大家考验的,有错被大家吊打而后改正,自己的学问就在这个互动过程中有所精进;而不会是居高临下的颐指气使:我比你懂得多,你必须听我的!你不听,那就是科普的环境不好,那就是你没有科学素养,没有被科普的资格。

能说出上面那些话的,不是合格的科普工作者。

三、实事求是,甄别信源

科学精神最忌讳先入为主,反复查阅各种资料拷问自己的知识盲点,才是正途。否则在科研上将很容易走入 “实验者期望偏差”。

抛开政治立场不谈,从科普的角度,ENT 就是犯了这样的错误。作为科普人,去查一下 731 部队的恶行难道很难吗?用一个 19 世纪的文献就能证明 731 没做这个事情?

典型的 “期望者偏差”!

四、我们的征途永远是星辰大海

科学的使命是拓展人类的认知,并进而拓展人类的生存空间。因此作为科普工作者,既要关心大众的生活,更应该怀揣一种使命感,志存高远,从更宽阔的范围,更深刻的高度去思考问题。

人类的历史告诉我们,从钻木取火开始,人类就走上了一条 “用继续发展来解决发展中遇到的问题” 之不归路。当我们达到一个新的目标高度以后,之前的问题都不再会是问题。

知乎用户 疯狂绅士​ 发表

这个没啥影响。毕竟他们讲的很多没啥深度,最关键的很多逻辑都是错的。

以科学松鼠会的那篇来说。

[科学松鼠会和 Ent_evo 就「731 人体试验」相关结论致歉,松鼠会账号永久停更,反映了哪些问题?​www.zhihu.com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463111735/answer/1923826158)

上面是我的回答。

有人把 Ent_evo 划归为科普作者,这点我极不认同。

虽然他所说的有一定道理。

即获得人体水分含量的数据不是来自 731 的实验,但是以此认定 731 没有做过烤活人的实验,这绝对不是科普的态度。

连科普的常识,科普的逻辑都没有。


[如何评价赛雷话金发布视频揭露「不让中国人吃海鲜」事件背后的反华组织利益链?​www.zhihu.com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465827983/answer/1948845112)

第二个就是系列不要吃海鲜的问题。

有很多理由可以劝诫人不吃海鲜。可是为什么单单是中国人。

这种逻辑就存在着问题。


不但是科普,还包括论文。所谓的学者也有歪的逻辑。

比如前不久的一篇哈佛的论文。

[发 sci 真的很难吗?​www.zhihu.com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325265633/answer/1480275554)

上面讲的论文的逻辑就很假。

值得注意的是那篇论文的作者,大部分是中国人(非华裔)。

这样的论文能发出来就比较扯。

作为科普工作者,不但要讲专业,而且要讲 “逻辑”。

这个逻辑是不用去受到思潮的干扰的,即所谓的 “鸽派”“鹰派” 之争。而是要在事实的基础上讲逻辑,做到有理有据。

在科研界,我们的确有很多是瞎掰的。

[DEMATEL_ISM 联用的方法论文错误分析,是什么导致了这种联用的方法全部是错的,而且目测可见​www.huaxuejia.cn

](https://link.zhihu.com/?target=http%3A//www.huaxuejia.cn/ism/dematelism/the_paper_is_shit.php)

比如上面找了 100 篇文章用的是某种分析方法,特么的,这 100 篇文章全部是错的。而且都是目测可见的。

如果观察一下会发现,有很多所谓搞科普的,就是那些文章的作者。这里就不点名了。

知乎用户 海阔天枫​ 发表

第一,“科普 “从” 输出方“来说,是一个涵盖了官方、机构,个人的体系。

先说官方,百度百科里

中国政府对科普工作的管理和协调机构是相对集中型的。为统筹管理和协调各部门的科普活动,使各部门都重视科普工作,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普及法》的规定,科技部负责制定全国科普工作规划,实行政策引导,进行督促检查。1996 年 4 月成立了以科技部为组长单位,中央宣传部、中国科协为副组长单位的国家科普工作联席会议制度,成员单位由中央、国务院和群众团体中有关科普工作的部门组成。随后,中国各地也相应地建立了地方科普联席会议制度,这对于有效动员各种力量开展科普工作,提供了制度上的保证。

@中国科普博览

@科普中国

在知乎上也都有账号。

再说机构,Ent,科学松鼠会,回形针,都算在这范畴中。而这样的” 号 “,B 站、知乎、微博上还有很多很多。

最后是个人,可以说就是各个行业的 “自干五”,真正的非盈利,就是希望通过自己的专业知识,去解释问题。比如

@庄有猫

@极萨学院冷哲

,关于新冠肺炎疫情的情况,我是期期都看,获益颇丰。当然别的方面,有些内容值得商榷。

第二,科普中的科学问题和技术问题,会涉及到 “基本原理” 和“社会实践”。

基本原理方面科普,不太容易出问题。当然对这个感兴趣的人可能也不是特别多。B 站上有个【H2 元素实验室】的讲化学元素,质量很好但关注不多。

但到了与社会之间相结合的场景下,其 “政治属性” 不容忽视。所谓的科学问题,导致的科学行动,最后会影响到我们每个人的实际生活。具体的请看下文。

[如何评价赛雷话金发布视频揭露「不让中国人吃海鲜」事件背后的反华组织利益链?​www.zhihu.com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465827983/answer/1948621204)

第三,如何看待 “Ent,科学松鼠会,回形针” 这些机构?

因为人家是要恰饭的,所以实际上他们和

@小约翰

可汗在 b 站,

@木鱼水心

在 b 站,还有观察者网在 b 站,没有本质的区别,都是提供 “娱乐产品”。

在知乎上也好、b 站上也好,真相研究认真问题,学知识,光看这些内容肯定是不行的。大部分人本身就是” 图一乐儿 “。所以,不要以为因为自己是 “科普” 就感觉高人一等。

Ent,科学松鼠会,回形针他们有问题么?

[补充那些回形针没说出来的知识点_哔哩哔哩_bilibili​www.bilibili.com

](https://link.zhihu.com/?target=https%3A//www.bilibili.com/video/BV1vU4y147tt)

你可以说他们有些问题是没认真审核,技术问题。但一而再再而三,或者是触碰了红线底线,作为流量很大的 “媒体”,就需要考虑他们的立场和对公众的影响了。

那么他们倒了,对中国 “科普体系” 有影响么?几乎没有。他们只是庞大体系中的一份子。

当然,要有也是正面影响。他们告诉我们一件事:

作为普通人也好,作为有心做科普的爱好者也好,在这个时代,在公开舆论场发声,是要注意提高一点 “政治敏感性” 的。大家都应该学习最新政治理论,坚定国家立场人民立场,提高能力,明辨是非。

知乎用户 算子 发表

我看过一本英国人写的书,书里讲到傅里叶分析的时候,说英国某某人在傅里叶之前几十年就已经做了类似的工作。

我没记住那个人的名字,我想绝大多数读者并不十分关心究竟是英国人还是法国人率先研究三角级数。

少数英国与法国的民族主义者可能会对这种问题感兴趣,不过万一 1956 年英法合并了,那么关心这种问题的人可能更少了。

我看苏联 / 俄罗斯的书,里面不乏有强调某某斯基、某某维奇在这个领域做了重大工作,某某公式应该重新命名的句子,不过我只是对书上写了这种句子略有印象,到底是哪个斯基、哪个维奇,我并不关心。

这种历史的细节,他们可能是对的,也可能是错的,但最重要的是,这妨碍学习科学知识本身吗?

科普应当以科学本身为重点,涉及的周边内容可以作为增强生动性的材料,但不是重点。

对各种暗示了荣誉感、羞耻感、厌恶感的材料的考据成本极高,理论上如果一个政权的精英都有共识的话,外人是不可能考证出什么纰漏的,只能是各说各话。

我试图相信苏联 / 俄罗斯数学家是严谨的,但 Fomenko 质疑金字塔等古迹是近代欧洲人伪造的。我想,他不可能说服埃及人希腊人,反之,埃及人希腊人也无法说服他。

当然可能有中国人基于一种欧美历史比我们短得多的想法而想附和 Fomenko,应当指出,他对长城也有质疑。

一个科学家对历史、政治等方面有激切的观点,读者观众应当将其忽略掉,挖掘其不受立场干扰的纯科学内容。

Fomenko 的数学著作,不应当被他的历史观点波及。

另外,科普这个词现在有些滥用了。

有的日本动漫下方评论区有一群人出来说给大家科普科普,我看到这些总觉得无比尴尬。

说成介绍,可能更准确一点。漫画家写长了吃书改设定的事也不是没有。

知乎用户 孙悦礼​ 发表

这么多年了,科普大 V 们不是做搬运工,就是传播错误认知,真的不惮以最大的叵测之心揣测他们可能真的是打着科普的旗号,传播错误认知,尤其是要把中国传统的文化都贬低为垃圾为目的……

所谓 “辟谣” 和“哗众取宠”,其实边界有时候也挺模糊的,做科普本身是要用通俗的语言介绍高深的知识,但肯定不是用偏颇的方式介绍,更不是让人产生误解,那可能就走向了科普的反面。

一些科普作者或者看上去在传播知识的人,或者想提升自己智识形象的人,其实只是先站好自己的立场,在自己利益相关的位置复述有利于自己观点的别人的知识成果,仅仅是传播,并没有参与到知识创造和生产中来。

特别典型的就是丢书袋,比如 xxx 提出过 yyy 理论,mmm 认为应该是 nnn 这样的…

我以前也这样,但是心智成熟之后,发现这其实只是让自己变成一个记忆棒和复读机,而且是有主观偏倚的传播者,真的知识创造不是这样的。

真的知识创造是要去质疑,探寻,追问,以及实证 (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然后自己提出一套方法和理论,至少可以自己推导和用自己的语言讲述他人发现的理论,不用引经据典,也没有明确的好恶和立场。

知乎用户 阿源老师​​ 发表

我也有这样的担忧,并且也实际出现了这样的评论

不过回头仔细一想,科普哪有不挨骂的呢?

我个人觉得这些事会强化对科普的的「政治立场判定」。

首先科普的人肯定是有立场的(不是说政治立场)。

因为在学术,每个人支持的东西本来就不一样,且学术很多本身就不是完全的定论,导致很多问题就会一直在这两边吵来吵去。

这类争吵本身只是观点的交锋,但是很多人会对这种交锋进行「政治立场判定」。

而又不能怪观众,因为确实有那么一些人,把政治立场伪装成学术观点交锋。

科普的出发利益点是什么呢?

一开始我写科普,纯粹是为了好玩,编段子、反驳反驳谣言;一开始的知乎,也是很纯粹的学术观点交锋,那时候撕逼也仅仅停留在学术上,是真的开心。

现在嘛,也想做一做个人影响力,能赚点钱也是极好的。

其实每个人在科普这件事的诉求是不一样,没什么好共勉的,只希望一个纯粹的科普,不能假设立场,** 说的就一定是正确的。

[科普自媒体回形针发文称「公司严重失职,停更所有内容」,对此你有何看法?​www.zhihu.com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465889748/answer/1949182700)

知乎用户 Neoka2 发表

回形针的问题在于它在比较严谨的阐述科学事实的同时,故意埋了很多逻辑线,诱导读者推导出不利中国(建制)的结论。

比如南水北调里 “为北京人民输水”(逻辑结论为北京人人上人)

人工降雨里问 “人工降雨值得吗” 这个问题后却不回答,但列举了人工降雨的应用场景为奥运开幕式这种(逻辑结论为“不值得,面子工程”)

通过埋单一思路的逻辑线但不主动抖出结论,就可以使警觉性没那么强的人误认为这是 “自己” 推导出的结论,从而达到加深 “(自以为的)合法性” 的目的。回形针再通过人为操纵逻辑线的假定(premise),保证了所有的逻辑推导的结论肯定是不利于中国(建制)的。

这么搞 100% 是故意的,而且属于比较高级的带节奏,不是 50 块转个帖子这种乌合之众或者自动打拳机器人能做到的。赛雷查出核心编辑有美军编制也就不奇怪了。

同样的,科学本身是由方法论为主要定义的存在,既不是 “什么是科学”,而是 “什么过程使某些人类经验变成了科学”。

牛顿的万有引力不是自动成为了 “科学”,而是从对自然界的观察中得到的一致性,使牛顿的万有引力成为了 “科学”,直到人类更准确的观察能力使人类能得到更完善的 “科学”(相对论等)。

科普因为本身传达的并不是方法论,而是一种定义性(definitive),格式化(categorical)的认知传达,那他除了机械性复述课本的内容(不过这样科普就没意义了),本身就不可避免的掺杂了主观性以及目的性,因此也就不具备成为 “科学” 的条件。

换句话说,我借用鲲大

@鱼昆

的话,科普是一场戏,在 cosplay 科学。

Again,科普是一场戏,在 cosplay 科学。

无论是作者还是读者,都要清楚的认识自己在 cosplay,而不是在 “科研”,更不能代表“权威”。像回形针这样上来就“当代生活说明书” 的,直接一步到位试图成为权威的,就算它没有“国外势力”,其目的也是值得警惕的。

因为真要有心科研,首先你得搞个博士(笑)。

知乎用户 犬君拌汪酱 发表

对我而言没有什么影响

我学的是生态,做的也是生态相关的科普,按我这么多年一贯以来的说法,那就是 “如果我是图赚钱,我脑袋坏了去学生态?

你但凡在知乎上多逛几天,你就能看到程序员的收入有多高,做金融的前途有多光明。至于生态环材,那是要用一百八十种方式劝退的

我如果是因为想赚大钱所以去学生态,那只有两个可能:1. 我是 49 年加入果党的投资鬼才 2. 走私象牙需要生态学专业学位

∠(ᐛ 」∠)_手动滑稽滑稽

我是一开始就没打算读 “能赚大钱的专业”,也没打算去内卷的

本科读的生物技术,研究生读的生态环境,工作做的一直是生态相关的专业

一直以来的目标都只是 “一边做自己喜欢的事,一边顺便赚到能养活自己的钱

不过说实话如果某个方面你做的还不错,其实还是能赚到钱的

就不提工资,就算是生态科普,也是能拿到稿费的

我之前几年其实一直是有两个杂志的约稿,除此之外还时不时给一些公众号之类杂七杂八的地方供稿,这几年基本上一本正正经经的科普文都是 400RMB 往上的稿费,多的时候五六百也有

但我写这样一篇文章是需要查找大量的资料的,我手头有好多本昆虫学的书,然后还会去论文库里搜索大量的资料

比如我之前写的一篇《豪勋爵岛竹节虫:没人知道海浪会带来什么,是毁灭还是新生》,这是我写文章时候的部分草稿

每一段内容基本上都是源于一篇论文,像这样的一篇文章写下来,我基本没有一整个周末(2-3 天),是根本拿不下来的

[濒危动物的灭绝,对我们的日常生活会造成什么影响吗?​www.zhihu.com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438844114/answer/1678641039)

这篇文章最初是在公众号 “自然种子” 上发的,他们给我的稿费是 500RMB

我在知乎上也发过一次,结果问题阅读量低,就跟着沉了

不过知乎阅读量高的也有,比如这篇《鹤鸵:恐龙世界最后的碎片》

[有哪些不敢相信的事实?​www.zhihu.com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305784560/answer/1728375868)

原文发表于公众号 “自然种子” 上,稿费 500RMB; 后来又发表在杂志《金色少年》上,稿费 450RMB

四舍五入下,这是一篇至少价值 1000RMB 的科普文,而在知乎上,它获得了 6696 赞,以及来自于

@逯久伟

先生的两元赞赏!(感激不尽!)

同样的《蛩蠊:冰,火,与三亿年时光的囚徒》这篇文章也是,我写了至少三天吧,稿费也是 500+450RMB

[如何看待三江源野生动物荒漠猫数量仅剩不到 1 万只,保护生物多样性有多重要?​www.zhihu.com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396407740/answer/1238300681)

在知乎上获得 2024 赞与

@特特里

先生的 2 元赞赏(感激不尽!)

又或者我们直白地说吧,我发知乎就不是图钱

我因为国内银行卡不能用了,知乎的收入一直没提现,所以基本就全在这

我用知乎用这么久,一直到现在,全部收入加起来没我一篇科普文稿费高,我要是图钱做科普的话,我花时间发知乎是有病吗?再去多写篇科普文不香吗?

我拿写这篇回答的时间多去写篇科普文不好吗,要知道我因为太累太忙(忙着下班后打 dota!),所以之前几个月的科普文约稿我都推掉了

那可是好几千块钱啊喂!

(然而我实在太累了…)

而且说句实在的,你要是知乎关注了我,你要是看了我在知乎上发的那些高赞科普文,你就相当于白嫖了价值上万人民币(稿费)的科普文!

一点也不吹牛逼!

然而我平时是真的太累了… 所以最近知乎也不怎么发了

除了基本上工作日一天一条的 “万物皆可撸”(撸小动物)系列的科普想法,基本上也不太回答问题

就包括我写这篇回答的时候,我其实手头还有一个科普约稿还没写,而再过二十个小时我又得起床上班工作了…

这一篇是因为我本科时期的普生老师(也是现在的忘年交 2333)找我帮忙,所以我没推脱掉,不然我这个月杂志的科普文约稿也已经推脱掉了…

你要正正经经写靠谱的科普文,那真的是太累了,像我写文章的时候,每一句都要斟酌,不知道的绝对不胡写,存在争议的绝不会用信誓旦旦的口吻斩钉截铁地写出来,绝不会看了一篇论文就敢用全知全能的口吻写文章(此处该 at… 咳咳咳,算了不敢招仇恨)

然后最后回归正题,其实我写科普文,基本上就是出于一种社会责任感

我写的科普文很多时候是发给小朋友们看的(当然知乎上的大朋友、老朋友也可以看,老少咸宜嘛),然而如今少儿科普杂志上的那些 “科普文”,说实话大部分都是 “百度拼接怪”,一篇文章给我,我能指出十个错误 / 漏洞都算少的了,很多时候我更是能指出这一段是来自于哪一篇我看过的科普文

而很多网上充斥的那些所谓 “科普文”,各种震惊各种猎奇,唯独跟科普没什么关系

我小时候就非常爱看科普文的,小学时候看了整套的《十万个为什么》,订阅的《小火炬》杂志里的科普文每篇都看,稍微大一点后各种科普杂志都看

我写小说其实也是有稿费的,但之前之所以抽出本就有限的写小说的时间给杂志写科普文,很多时候我心里想的就是 “如果我不写这篇源自论文源自靠谱资料还有着我优美文笔的科普文的话,小朋友就只能看那些百度百科拼接出来的垃圾了”!

用曹操的话说,那就是 “设使天下无有孤,不知当几人称帝,几人称王!”(大雾)

所以即使我非常累非常想玩游戏,但之前基本每个月都会抽出一两个周末写科普文… 虽然我真写不了多少,但我真的希望能让小朋友们看到——

哦,原来科普文还能是这个样子的哇

而至于发知乎,除了想要女粉外(啧,男粉也勉为其难吧),其实还是因为社会责任感

舆论是一块高地,你不去抢占,别人就会去抢占

我有好多知乎问题,本来是太累了完全不想发了,但有时候看完某种高赞一本正经地说屁话后,满脑子都是 “这都是什么瘠薄”,最后还是过了一会咬着牙也发了我的回答

有的时候是真不想回答啊,但实在是看不下去,感觉假如我不试着站出来发点声的话,舆论的高地就被其它莫名其妙的回答占据了,或者不得不挤进去抢口吃的

而且恕我直言,知乎好些生态领域的科普大 V,你与其说他们科普功底高,发的内容扎实靠谱(个屁),不如说 ta 们 “凹人设当真一绝

仿若 “假如他们说得够理直气壮信誓旦旦,他们说的那些牛头不对马嘴的屁话都是真的一般

就好气啊_(´ཀ`」 ∠)_,逼得我下场发相反观点

写知乎有个屁钱啊!(朗声)

知乎上找我卖猫粮卖蛋白粉做推广的全被我拒绝了

主要是感觉我一个做生态科普的有什么好卖的啊,再说就他们给的那两个子,够我昧着良心帮他们带货吗?

好歹多给点是不是!(理直气壮)

总而言之就这样吧,我得去洗碗了

昨晚太困没洗碗就睡觉了,现在真的得去洗了…

有兴趣的话可以关注下这只犬君,生态方面还是相当靠谱的

就酱!

© 犬君拌汪酱 欢迎关注这条没什么时间写小说和科普文的生态狗!

知乎用户 DF-express 发表

我想,这种事情对科普根本没啥影响吧,只会影响那种 “科普”。

具体的话,可以问问某只藏狐

知乎用户 physixfan​ 发表

围观了一下,瑟瑟发抖。不阴阳怪气,我来试着稍微总结一下如何安全地写科普吧:

安全的科普:

  • 这里有一个 non trivial 的数学结论,下面我们试着来证明它。
  • 这里有一个反直觉的物理现象,下面我们试着来解释它。

不安全的科普:

  • 这里有一个自然现状,可能会让人类将来面临巨大的灾难,所以我们应该要做 XXX 来改变它。
  • 这里有一个技术现状,它目前没有被证明为不安全。

如何让不安全的科普变成安全的科普:

  • 这里有一个自然现状,可能会让人类将来面临巨大的灾难,所以美国人必须要做 XXX 来改变它,我们中国人了解一下这个现状就可以了不需要做什么,以便碰到美国人的时候可以给他们讲他们必须 XXX。
  • 这里有一个技术现状,它目前没有被证明为不安全,但是即使如此我们中国人现在也不能用,需要让美国人先用 100 年验证好了我们再用。

知乎用户 胡仙君 发表

我讲一下中国 “科普圈” 的本质。

中国科普人已经极度过剩了。没谁需要那么多科普人,本质上不过是,中国传统上文人写一首诗万人传诵,理科的高材生们小时候在校报上发一次文章整个学校都有迷妹(中国的国情,文章写得最好的肯定在理科班)。但是现在读了理科不知道细分到哪里的专业,写篇文章只有几百人看得懂,只有几个老教授审,稿子打回来满篇批得一塌糊涂。

那么每年出产数以万计的博士,都想要找回原先 “正常” 的生活(也就是像中学时代一样的生活,不过是进阶版),让博士找到社会中 “正常” 的位置,就是写一些云里雾里的东西,给不需要的人看,然后看了表达敬仰之情。这就是所谓“科普”。

他们又不可能没事在天涯社区或者贴吧上见缝插针就 “科普”(炫学)起来,那样显得很滑稽很 nerd。

其实他们理想的情况,自己的知识应该被一个女性 “超级观察者” 看懂然后景仰(所以那么多书生与鬼狐恋爱的故事,鬼神具有超级观察者特性)。但那个中学时代的环境已经不存在了。现实只存在一种可能就是博士学位换成地位或钱然后再转换成个人价值实现。但他们又觉得这样实在是俗不可耐。

那么果壳网就是精准捕捉到这个需求,花钱搞宣发把普通人的崇拜集中到平台上,然后分发给具体作者。有平台做后盾,在平台上写东西总算显得不那么 nerd 不那么滑稽了。

这本身是一个人生意义个人价值崩溃的问题,他们当然知道果壳用他们的稿子玩自己的私货,但没有办法,他们只有这么一个途径实现人生意义个人价值了。不管果壳再烂都必须死保。所以公知倒了若干年了,果壳还活着。

知乎用户 谢流远​ 发表

科普是伪知识分子最后的庇护所。

像博物君那样专心科普动植物知识肯定不会挨骂。

但是很多科学素养约等于百度百科的伪知识分子打着科普的旗号输出价值判断,甚至试图影响社会议题,出发点是屁股而不是脑子,那就肯定会被屁股不一样的人骂。

要么专心讲知识不要碰社会议题,要么就明着讲政治别怕挨骂。最怕那种科学水平没多高,还非要摆出理中客讲科学的姿态扭扭捏捏从屁股出发讲政治,完事屁股让人打了还委屈。

知乎用户 李狗嗨​​ 发表

一、科学没有国界就是扯淡。

我在加拿大博士联培期间,课题组计划与美国波音公司合作,但在签订合作协议时,波音公司强调,参与课题的课题组成员当中不得有中国籍和伊朗籍的学生,并且要求课题组老师保证,相关的资料对中国籍和伊朗籍的学生严格保密。因为组里中国籍和伊朗籍的学生几乎占了一半,最终该合作只能作罢。

所以我是绝对不会相信科学没有国界的鬼话,不仅仅科学家有自己的祖国,科学研究从来都是要看国籍的。如果别人没看,只是因为你的研究还不值得看,我们这些年吃伪善欧美国家的亏还少吗?

二、科普可以不谈政治,但不能无视政治。

这是当前一些科普作者翻车的根源,也是 “政治前提派” 与“科学独立派”双方的主要矛盾点。

有一些科普作者说:“谈及政治因素,科学就不纯粹了”。这句话表面上看起来好像有道理,但关键是有些人并不是 “不谈” 政治,而是 “无视” 政治。

就比如 “福岛核泄漏” 事件,哪怕是对日本官方给出指标和数据分析得再好,也并不能支撑其得出 “日本排了也没有事” 的结论,甚至还有人做出 “日本不可能排核废水” 的论断。你说这还是在 “科普” 吗?我反正是不信。

这种 “无视” 政治的行为弃己方立场于不顾,反长他人威风,这在战时就是投降派的典型代表。

三、科普作者需要找准自身定位。

科普全称 “科学普及”,这意味着其传播的内容一般为较为成熟,或者说业内普遍认可的研究成果,这些成果通常并非全部由科普作者本人原创。

这也意味着,科普作者自己其实也是以一个学习者和传播者的身份来面对读者,其汲取前人的精髓,整理成学习笔记式的文章,再传递给大众。

所以科普作者理应有学习者应当有的谦卑和传播者应当有的严谨,狂妄自大的科普作者必将(我说的就是 “必将”)招致反噬。

四、不忘科普的初心。

科普的社会价值,或者说最终目的是拓展群众的见识、解答群众疑惑、提升群众素质。任何脱离群众的科普都无法称为真正意义上的科普。因为主体都已经模糊了,还谈什么好与坏。

科普就像脱贫攻坚,知群众之所想,解群众之所急,说群众听得懂的话,关注群众喜闻乐见的主题,不断学习,虚心请教,苦练文笔,自然而然就会成为一名广受认可的科普作者。

知乎用户 莫神筋​ 发表

科普最麻烦的地方就是两点:

  1. 转化率低、收益小。任何事,没有足够的正向反馈就很难坚持下去。毕竟很多优秀的业余科普作者都是有正经科研工作要做,犯不着辛苦考据写出点东西(又不赚钱又不出名),还一天到晚跟人在评论区掐架。所以很多业余科普人往往坚持个几年,随着年龄越来越大、在单位接手的重要工作越来越多,就不再频繁在科普平台上发声。但实际上,科普更需要经验丰富、知识阅历充足的科研工作者参与,科普的内容才更加丰满和准确。至于专业科普团队,如果没有公益资金支持,只能向商业金主投怀送抱,不然就无以为继。投怀送抱的结果,当然就是产出的文章需要跟着资本导向跑,然后越跑越偏、越来越油腻,最终忘了初心、葬送了自己。
  2. 一旦涉及到社会、政治话题,做科研的人往往敏感度低就容易说错话、站错队。这事古往今来都有,不止 Ent。就 Ent 这个人,可以分两面看吧:当年看 Ent 介绍鲸落一文成名,你就会发现此人文笔不错、知识面也够;但另一方面,他不过就是一个被果壳、科学松鼠会捧起来、然后逐渐接受了自己大 V 设定的普通人,即使自己在历史方面明显也有知识盲区,却又缺乏作为公众人物的谨慎,“盲目自信型” 的嘴快就导致说错话、身败名裂。

除此之外,科普群体里很多人其实本就是理工科出身,不善言辞、情商低,现实世界里讲话都经常呛人的那种。因此相互之间交流的时候,与普通人互动的时候,说话都不怎么好听。这样不但不容易吸粉、可能误导普通人偏听偏信,不利于扩大科学知识能够影响到的人群,还可能在科普媒体之间相互树敌,搞得一盘散沙。

所以,我的体会是:

  1. 一个好的科普人、科普组织必须要得到足够、稳定的资金支持。这种资金支持是不以眼前利益为导向的,所以只能来自于国家层面。
  2. 科普组织或科普人的发言,必须要得到跨界支持,例如,让经验丰富的媒体监管、审核人员对原稿进行仔细审核和修改,再发送到公众平台。
  3. 减少纯科研人员、科普原稿作者与普罗大众直接进行互动的频率,转由专业的公众平台发言人来代表科普群体与普通群众互动,以此作为缓冲。

我能想到做得比较好的,就是狐主任所在的《博物》和背后的中国国家地理。当然,其实狐主任当年刚出来的时候,语气也不讨喜,还有人说他推销自己的杂志、恰饭什么的。但这么多年狐主任坚持下来了,而且中科院人才济济啊,比如博物杂志编辑林语尘,就为博物的形象做了很好的补充。狐主任渐渐出名的时候,正是高冷又油腻的果壳和科学松鼠会渐渐遇冷的时候。

所以,到底怎么做科普?从狐主任的努力中我算是有了一些体会。

知乎用户 肆惜​​ 发表

科普是一件需要情怀和勇气的事情。

长期需要用爱发电。

花时间、精力、热情去帮助一些受困扰的群体,有时候别人说两句暖心的话,瞬间觉得一切都值得。

但偶尔,会有人朝你扔臭鸡蛋,扔菜叶子…

真的会很难过,毕竟真心盼着他们好,但人家却觉得你有阴谋…

太难了!

且科普且珍惜,好好爱自己吧。

知乎用户 暮鸦 发表

职业科普壬是要吃饭的。我这种用爱发电做的所谓垂直领域科普你们看么?(说是科普其实更多像是自留的文献阅读笔记)俺寻思俺闲的没事发的学术味贼浓的正儿八经植物科普有几个人看的,越是闲闲扯淡的玩意点赞越多。

我搞的那些兰花分类和种植肯定不会有屁股问题。我要是写个用美利坚的水浇花长得好,我自己我看着都离谱。

我要是写了个东北大白菜的文化,起源和保护那你就得看我屁股坐在哪了。

但凡有点正经事干的正经人谁闲的没事写这玩意啊,但耐不住网友喜欢看这种玩意。什么科学史啊,自然保护涉及点人文的(这些玩意,大家还爱看,要做流量肯定从这搞。

尔曹身与形俱灭,不费江河万古流

知乎用户 墨子连山​​ 发表

科学是一种工具,工具本没有立场,但是人有立场。

如果我们只是研究理论,那么相对论在哪里都能很好的做出预测,这没什么问题。但是,一旦我们要把理论付诸实践,变成一种技术作用于人的时候,我们就不得不去考虑一个问题,我们的立场是什么?我们是为了谁的利益?

科学永远不会告诉我们目的,只有我们想清楚自己的目的之后,科学才会发挥作用,告诉我们怎样才能高效的实现目的。而目的是哪里来的?来自于我们的价值观。价值观不正的人,手里挥舞着科学和挥舞着砍刀有什么区别呢?无非就是想谋取私利,为非作歹罢了!

十几年前在欧洲那会儿,有个奥地利博士问我,说我们欧洲早就有火箭技术了,为什么你们中国人还要重复研究呢?

这话问得我竟一时分不清是敌是友。

本着大国风范,我弱弱的问,你的意思是,你们会把火箭技术共享给我们?

结果这货很惊讶,说你想什么呢?我们研究出来凭什么给你们呀?我是说,你们差太多了,没必要白费力气。

哦,一颗悬着的心终于放下了,没有冤枉好人。

但是也不能放过一个坏人不是?

我说要是有一天我们中国领先了,你们欧洲是不是就从此放弃研究了呀?

蕞尔小国就是没有气度,这点屁事儿就把这货说急了,转头走了,连欧盟都撑不起他的自信。

当然了,幸亏这货当时走了,如果杠下去,现在看来脸是不是都被打肿了?这种人是西方科学界的个例吗?他们的所作所为是很多人宣扬的科学无国界吗?

我们首先是中国人,如果连中国人都不做,那还做什么人?

知乎用户 姜元昊​ 发表

兵马未动,粮草先行。

科普的本质,是做媒体、做出版、做影视、做教育。

带了个 “科” 字,虽然看上去很“理工”,但实际上很“文艺”。

要把好事持续干下去,归根到底需要钱。

“自带干粮” 可以顶一阵,不能顶一辈子。

大公无私可以影响很多人,但有利可图才能影响更多人。

要有钱,就得有愿意出钱的人。

舆论的阵地你不占领别人就会占领。

人民群众不花这个钱,境外势力就会花这个钱。

谁出钱,谁就享受服务。这就是市场经济。

要让科普为人民群众服务,归根到底,得想办法让人民群众为科普买单。

官方要做的是两件事:一是找人,二是造势。得找到站得直、坐得正,又有做科普的人来,扶持出一批优秀典范;同时并给科普者创造真正能赚钱的好环境,形成科普者就该赚大钱的舆论声势。

这个看起来容易,做起来难。

找人难。优秀的科普者很多,但目前看来,一些善于沽名钓誉之徒,反而善于自我包装。官方其实也很难分辨。千里马常有,能发现千里马的伯乐不常有。

造势难。我们已经长期习惯于免费教育。怎么 “受教育” 还要收钱呢?其实一说大家就明白,受教育原本就是最贵的。上学的学费其实是 “税” 给出了,上辅导班的钱才是真正的价格。

咱们各位网友,要对那些好的科普者多给打赏,多给赞赏,多造舆论,让更多优秀的科普者被看到、有钱赚。

不我们还是要有理论自信的。正确的声音放在较长的时间和较广的范围里看,总归会比错误的声音更得人心。

知乎用户 Sean Ye​​ 发表

1、商单要标注「商务合作」

按照广告法规定,恰饭不要紧,也不要怕别人知道你在恰饭;标注一个「本视频和某某机构联合发布」,是对自己粉丝最起码的负责。

2、下单客户,要看相关资质

本身来说,这种境外机构能在境内给国内 KOL 下单,本身就是存在问题的。

如果是通过境内机构下单,那么境内的广告公司就要掂量一下,这种单子作为企业你能不能接。

有了企业这一道筛选,真正流到 KOL 手里的单子靠谱程度就会增加。

KOL 自己也需要有这个意识,你合作李宁、飞利浦、SKII、小鹏汽车这些知名品牌,起码在资质上人企业是齐全的。

这回这些自媒体掐错了环保饭,最多是关门歇业;如果被认为要背负连带虚假宣传的责任。

以发布虚假广告为例,《广告法》第五十五条规定:

第一,责令停止发布广告,责令在相应范围内消除影响;
第二,处广告费 3~5 倍的罚款,可能吊销营业执照;
第三,情节严重的,处以刑事责任。

比如之前快手的网络主播卖假货事件,如果最后主播自己不怂,封号罚款,甚至吃牢饭都有可能。

3、自媒体需要风控角色

如今互联网平台,DAU 在 100 万 + 的,有一个算一个,都有风控和 PR/GR。

因为有些流量,有些钱,你是不能赚的。

即刻当年没有懂这个道理,app 下架,然后连下过 app 的都打不开了,一年多后才恢复。

本来一个估值上亿的 App,瞬间就清零了。

自媒体团队相对下,但也一定需要一个风控角色,公共关系也好,政府关系也好,这个角色的人能够了解什么尺度的内容是合适的。

最起码,需要知道,国家的底线在哪里,网民的底线在哪里。

4、在敏感话题上,不要恰饭

当然,很多自媒体跟我一样,是一个人自己玩的,肯定没法单独去养一个公关关系的人(自己都未必养得起)

那就多上网,多了解哪些是网络敏感点,不可以碰。

我拿知乎举个例子:

美食、健康、美妆、3C、职场、母婴…… 各路博主都在接商单恰饭。

但是,有一路 KOL 基本不可能上榜。

这波 KOL 就是以刷政治话题加粉的键政向 KOL。

这波 KOL 本身就有包袱,键政的人收商单钱,这事情本身就很违和。

加上品牌方也会有担心,我下单他,他万一在一些敏感话题上自爆了,不是还要连累我们品牌。

所以键政 KOL 往往只能去接不合规的私单,私单的几个特点:

  • 容易被用户认为是垃圾广告;
  • 品牌方不敢公开合作,无法报备平台,没有广告合作标识;
  • 容易被删除

我始终坚信,

流量要来得干净纯粹,你如果恰极端流量,最后极端流量也会反噬你自己。

商单也是如此

恰正常商单,大家都省心;如果恰别有用心的商单,最后大概率是挣到了小钱,损失了大钱

知乎用户 运动医学万医生​ 发表

从科普这方面渗透实在是太恶心了,手段极其阴毒,本来我还是挺欣赏这样的科普方式。

科普内容不要夹杂私货,别人评价我的知乎内容太垂直了,MCN 都不太愿意赏我恰饭机会。

做科普就是要做和自己专业相关的东西,自己都不懂的东西,就不要去乱写一通,不太合适。

我就希望运动损伤的人群能够及时看到我的科普,学习运动医学的理念,不要被一些不怎么懂运动医学的同行给带偏了,譬如做了不该做的手术,静养了 1 年肌肉萎缩掉,做了莫名其妙的各种理疗以及各种土法治疗。

最后吐槽下,现代人只会看视频,看文字的阅读能力都退化了。有些视频,真的没营养。

知乎用户 Arthur Wang 发表

其实没啥影响,就是耽误所谓科普媒体拿外国 NGO 的钱了。没拿钱那些自然不在乎这个事情。

想拿钱吧,也不要妄图搅混水,根本不存在什么 “因为这些事情,会有人对「科普」产生一概的污名化。” 科普只是一个名词,不会有什么污名化,别乱碰瓷。

如果是所谓科普媒体,那就好好做科普,别扯什么误解。还是说做科普必须恶心一下中国人才能做出来?中国人是异位面生物,和这个世界科学不兼容?

一个中国的媒体,面对国内的市场,拿着外国 NGO 的钱,做着恶心中国人的事情,还要拽科普过来垫背,也真是便宜都让它占了。

知乎用户 张学而 发表

1 不要把商业化的天天阴阳怪气、洗稿的果壳放过,反而优先追究免费团体松鼠会。

大家不要只看到回形针,要看到背后的大象公会,黄章晋,否则人家换个皮又能出来了。

2 正经科普产量高不起来,要做网络媒体起码需要每周两份稿子,单靠个人是很难实现的,还是要团结起来。不要被无良商业媒体打败收编

3 科普需要专职人员,科普需要写,润色,插画动画制作等分工协作。大象公会是私货大于干货的坏人集团,黄章晋沾边的就没好人,但是他们的捞钱 / 传播的专业性无可置疑,媒体策略是正确的

说到这里我说一个人,刘大可。刘大可和某些人是一个圈子的,也经常发表一些让人不太苟同的言论。发表的《混论博物馆》视频由于是选题后一周时间查资料个人完成,所以在专业方面被指出问题也不是一次两次。

但是大家要想一下:

a 稳定做出一周一个这种质量的视频,之前你们认为是可能的吗?之前其他同行都是半个月到一个月才能出一个比他劣质很多的视频。然后事实也证明了更新频次和商业化潜力的关系。他确实打通了一个商业模式,所以才有他出走后的回形针。

b 这个号之前也是大象公会旗下的,但是里面的政治私货数量和果壳、回形针比比看?

我不是赞扬刘大可,而是说,人家在做科普媒体上,是一个确实做到了专业化及格线的人。大家做科普,靠一个团队的话,应该以刘大可为下限作为标准。同时,商业化的时候请远离黄,姬这样的人。

知乎用户 你我的噫鸨 发表

我不知道有什么好担心的

这个时代无论是对科普者的初心,还是科普者的利益而言,都是有史以来最好的时代

真正有麻烦的是搅混水的少数人罢了

知乎用户 东南亚漂​ 发表

看了各位做科普的大 V 的回复,我觉得大家还是太乐观了。

实际上目前的社会已经进入一个泛意识形态化的时期,而且这仅仅才刚开始而已。

如果你没有体制作为保护,无论你写什么样的东西一旦涉及商业或者非商业的资助都有可能

被波及。目前无论是经济学者,媒体人,还是像你们这样的做科普的公共知识分子都必须需要体制作为保护,必须要表明自己的屁股位置在哪里。

知乎用户 平生我自知 发表

感觉没什么影响。

慌什么慌,先想想有境外 NGO 组织金主联系过自己写私货科普文没?如果没有,何必庸人自扰。

中国有 13 亿人口,搞科普的也不知道有多少,又有几个是被处理了的?

摸着良心说话,无论你是挺转基因还是反转基因,又有谁被抓过?

感觉现在做科普自媒体的是一片红海,而非蓝海。无论是为爱发电还是商业运营,搞这个的人太多,竞争激烈,远没到缺了谁地球就不转的地步。

一般人写文章,顶多就是内容敏感被封而已。能引起全民公愤?

写文章因观点相左被人围攻也无需太在意。懂你的人会懂,时间会证明一切。

知乎用户 杜云飞​ 发表

刚好可以借这个问题,回答一下我在上一个答案最后遗留的几个问题了。

在上一个问题最后,我提到:

回形针的这一系列科普,我们本来有很多可以讨论的问题,比如科普者与被科普者的关系问题,比如科学知识与意识形态的适应性问题,甚至于 “如果吃肉对环境有影响,是否能够推出吃素是应当的” 这种具有高度专业性和复杂性的伦理学问题,而不是沦落到这种可怜又可悲的贫乏之中。

跟很多人不同,我觉得最近很多科普博主出现问题,并不是他们有意识的要反对现政权,或者在政治立场和意识形态上出现了什么问题,而是他们对科普的理解,以及由此产生的价值观和方法论出现了问题。

1. 科普者和被科普者是什么关系?

很多科普博主,包括一些非常专业的科普人士,都在这个问题上采取了非常传统的 “缺省模型” 的立场,也就是说,他们把不掌握某种科学知识,视为一种缺陷,而他们就是帮助公众弥补这种缺陷的人,通俗地说,就是,“你不懂,让我来教你做事”。这实际上使得科普者与被科普者的关系更接近于师生关系。但是,师生关系成立的前提,是作为生的一方的承认,而我们很难想象,一个刷抖音 b 站的用户,会对一个短视频制作者产生这种承认,因此,当科普博主表现出 “我多牛逼,你们听我的,我来教你们做事” 的时候,就会引发被科普者的逆反心理,你的科普内容无论再深刻,再有道理,效果也就有限了。

2. 科学知识是否具有意识形态属性?

很多科普博主的科学哲学观都落后保守的可怕,他们基本上没有超过维也纳学派对科学客观性的认识,最多再加了一点证伪主义的东西。这种科学哲学观可能对一个科研人员而言足够了,因为他们没有必要考虑科学知识在离开实验室和期刊之后的命运,但是,对于科普博主而言,这种科学哲学上的落后,直接导致他们的科普活动注定无法成功。按照科学实践哲学的观点,科学知识的客观性是一种语境主义的客观性,也就是说,我们承认科学知识是客观的的同时,也要承认,具体的科学知识离不开具体的语境,通俗地说,这就是观察的理论负载。这也就意味着,任何科学知识的客观性,都不是永恒的和绝对的,而只能是相对的,它受到科学家和科学共同体的理论预设的影响。因此,任何具体的科学知识,都不可能脱离具体的理论预设和具体的语境,这种语境既包括科学的,也包括非科学的。具体而言,一个科学家对动物保护和环境保护的信念,就有助于他得到吃肉与环境恶化之间的关系的结论。

3. 实然性的科学命题是否能够推导出某种规范性命题?

具体而言,假如我们吃肉真的会导致环境恶化,是否能推出我们不应该吃肉?这其实就是休谟问题,既 “是” 与“应当”之间的鸿沟,一个实然命题未必能推出一个规范命题。关于这个问题,涉及到非常复杂的伦理学争论,很难几句话说清楚,但从我个人的观点看,对一个规范性命题的确证,依赖于 “理由空间” 中的 “给出理由和索取理由” 的实践,它绝不是由某一个实然命题决定的,因此,即便 “是” 可以推出 “应当”,二者之间也不存在一对一的对应关系,而是诸多理由的博弈。比如“我们不应当吃肉” 这个规范性命题,“吃肉会导致环境恶化”的确可以作为理由,但我们也不能忽略营养学、习俗,甚至个人的偏好、欲望都可以作为理由支持或反对这个命题,绝不能从某个科学观点直接推出能够指导实践的应然性命题。

因此,我觉得最近的事情给科普博主的启示在于,科普博主需要摆正自己的身份,他们是内容的供应商,是为公众服务的,不要好为人师,更不要贸然地从科学知识的领域向伦理学、政治学、公共政策领域延伸。最后,私心希望,科普博主们,学点哲学吧。

知乎用户 ZEGBUL​ 发表

没啥影响。

科普主要还是科普自然科学领域,而出问题的往往是出在和人有关系的地方。

比如说气候变化,单纯介绍科学事实没问题,但是如果给你说为了更美好的未来,我们要怎么样怎么样,那就要多个心眼儿了。

我是文科生,写的回答也往往是这方面的,但是大家都知道人文社科是个重灾区。但是作为普通人,自然也好,社会也好,都是不会懂太多的。所以我在之前的回答里提出了两个标准,就是看态度,第一,有利于中华民族整体利益,第二,有利于社会整体,而不是某个群体。另外还有一条限制性条件,就是不能捧杀。

有利于中华民族整体利益,有两个限定,一个是中华民族,一个是整体利益。中华民族意味着民族属性,就像翻车的吃海鲜,为什么外国人能吃,中国人为了全世界就要少吃?为什么只要求中国人,不要求外国人?美国人均温室排放世界第一,有谁去说美国人了吗?都想的是美国开门让我也进去对不对。整体利益意味着对某个个人不一定有直接关系,但是会有各种间接关系。比如华为,黑华为的就没停过,但是华为作为国内自主研发的标杆,代表的是中国企业往上攀登产业链的整体趋势,美国打压他完全是因为他威胁到了欧美掌控的高端产业,如果被打断了,那其它企业还敢继续走这条路吗?中国制造 2025 还能不能搞下去了?所以中国政府对此是坚决支持华为的。我在鸿蒙话题下看到有些说法简直可笑,他们说其他厂家为了不被美国断供,是不会考虑用鸿蒙的。这还没打呢,脊柱就已经断了。华为挺过来了,那其它企业自然也会跟进,继续往上爬,这就是中华民族的整体利益,也许你和华为没有任何关系,但是你总会涉及到跟在后面冲锋的其他企业,对吧。

有利于社会整体,这个简直是重灾区中的重灾区。我反对一切把社会划分出小群体的做法。远的有 16 17 年那会儿的同性恋话题,近的有女权话题。同性恋话题是因为这背后是个人主义和自由主义,天然是对整个社会起到解构的作用,解构相对于建构,你理解为造房子和拆房子就行。人类结成社会,本来就是牺牲了一部分个人自由与权利,集结在一起,来换取更大的利益,这背后是有或明或暗的一系列约束的。而自由主义和个人主义是对这些约束的破坏,如果形成普遍认识,那么今天这个群体闹一下,明天那个群体闹一下,最后这个社会就解体了。没了共同的大社会的约束,可能同性恋们高兴没两天,就被极端反同群体杀了,所以最后落到好处了吗?女权也是如此,男女平等,保障妇女权益是极好的,但是利用女权搞特权,那就是女拳,最后是男女对立,最后谁又能独善其身呢?防微杜渐,与其造成损失了再亡羊补牢,还不如先从源头抓好。

捧杀,就是打着为你好的旗帜,让你承担过多的责任与义务,或者造成难以挽回的损失。比如难民问题,又不是中国造成的问题,凭什么要去为其他国家买单?请神容易送神难。一个所谓的国际形象,抵不过乱七八糟的社会治安。宁波那事了解一下?黑人外教追求女生不成,就把她杀了,这还是当老师的,要是把难民引进来,不知道要乱成啥样。我这两年两次进看守所和监狱就是被警察叔叔请去做翻译的,犯人都是黑人。

所以纯知识向的科普没啥问题,但一旦和人有关了,不妨用我这两标一限来对照看看。

知乎用户 七海千秋 发表

有些答主认为近期事件只对政治化比较显著的领域的科普有影响,认为只要避开这些领域就好。

那我就问一句,什么领域算是政治化比较显著的领域?有明确边界么?

事实上,近十几年来,在中文互联网上,敏感领域的范围在不断扩大。单纯靠避开,只会逐渐避无可避。

某些科普答主现在之所以装外宾,是因为他们本来就比较品客,在政治面前不太喜欢谈科学和事实。不过,随着敏感领域逐渐扩大,敏感阈值逐渐降低,未来某一天,他们现在的爱国科普可能会因为品客程度不够高而变成他们恨国的证据。

知乎用户 刘海光​ 发表

对于民主基金会来说, 不仅仅是科普工作者容易被收买, 而是很多行业都会被收买. 比如艺术行业, 比如文艺工作者. 作家, 媒体行业, 民权运动者等等.

这是美帝的常见套路, 一开始也不仅是用于中国.

美苏争霸的时候, 美帝就这么干过.

美帝对外如此, 对内也如此.

在美帝内部, 有些科学家就是资本家, 有些资本家也是科学家.

你以为我说的是钢铁侠吗? 不, 我说的是孟山都.

[美国用种子控制全球粮食?为何孟山都被称为全球最邪恶的公司?​www.163.com

](https://link.zhihu.com/?target=https%3A//www.163.com/dy/article/GCTCUV600534HFB2.html)

所以, 收买科学家, 尤其是所谓的科普工作者, 让他们夹带私货, 为人代言, 是长期的处事路径和做事套路.

普通人, 对科学或者科学家经常有莫名的崇拜.

所以, 屁股坐歪的科学家的危害经常被人忽视. 打着科学的名义侵害别人利益的事情比比皆是.

比如著名的丁仲礼反问柴静的名场面.

回形针有关中国人肉蛋奶和巴西雨林的文字, 就应该遭受上图的责问:

中国人是不是人, 同样是人, 凭什么不能吃肉蛋奶.

只许美国人变球, 不许中国人吃肉吗?

有些人科普, 叫科普吗? 比如方舟子, 科学猫头鹰, 松鼠会, 大象公会, 回形针. 不过是建政嘴炮恨国带路而已.

没有俯下身子做事 , 只是高高在上发几个文章或视频就想教导别人的科普, 都是伪科普.

美国疾控中心日前宣布,自 2021 年 2 月 1 日零时起,在全美所有公共交通场所内实行 “口罩强制令”,范围覆盖飞机场、火车站、公交车和出租车等。至到 6 月 19 日解禁.

-—- 方舟子屁都不放一个.

真科普, 当然有.

知乎用户 Johann Faust 发表

我反而觉得,甚嚣尘上的 “希腊伪史论” 带来的科普压力更加让人绝望呢。

知乎用户 老友 e 面​ 发表

搞科普就搞科普,别夹带私货,别阴阳怪气,别偷换概念去洗地

大家都是学过阅读理解的,搞的那点破事大把人看得出来

知乎用户 Mute 绿的一批​ 发表

第一个问题:

有人污名化知名生物科普藏狐张晨亮吗?

答案是,基本上看不到。

那么藏狐有没有对国内一些情况做出批评呢?

答案是有的。

就我知道的,最近的,张晨亮老师就说过国内一些旅游景区卖某种蝾螈的干、国内乱放生导致生物种群混乱等等一些问题。

那为什么没有人指责藏狐是收了 NGO 的钱呢?

因为人干科普就是干科普,人就是一个普普通通搞生物科普的藏狐,意见领袖啥的人没兴趣当,有啥说啥,自己不懂的就不说,不确定的也不会一口咬死,不知道的就求朋问友力求准确可靠,自己犯错了就立正挨打。

不像是某些科普工作者,老觉得自个可以充当意见领袖,一个干地质的非得去掺和政治当意见领袖,对自己不知道的事情也要大肆发表意见,动辄党同伐异,拿着 “科普工作者被压迫” 的大棒子四处乱打。

你搁这做科普呢还是搁这当影子议员呢?

知乎用户 云子若点漆​​ 发表

谨以此文献给所有同行者。

很多人都在说回形针的屁股。我想说说科普人的肩膀。

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

李大钊掷地有声的勉语,历久弥新。

这件事,我似乎瞥见资本的恶。但我更看见了全民新知的时代下,群众明辨是非的眼睛。而这就是我们持续科普最大的动力。

**这个问题下的答主,多是有爱发电的同行者。**我们从事科普的初衷,就和探索科学一样,毫无功利心。这个问题,像是一场科普人的聚会,我们聚是一团火。而我们也是中国各行各业普普通通的从业者,学生,爱好者。我们是满天星。

如此银河般壮观的星空,亮堂堂。


蔡元培先生的就职演说,发表于 1917 年。百年之后,再读。你会发现我们处在一个多好的时代。

如今的社会风气啊,越来越苟且且敷衍。只顾眼前,道德沦丧。败坏德性的事,触目皆是。不是德行根基牢固的人,少有不被这种社会风气所污染。各位,国家的兴衰,要看社会风气是高尚还是低劣。如果都流行于这种社会风气,前途不堪设想。所以要有卓越之人,以身作则。尽力去矫正这种颓废的社会风气。诸君均为大学学生,地位甚高,肩此重任,责无旁贷。如果德不休,学不讲,还与这种颓废的社会风气同流合污。那亦是侮辱自己,更何谈,做他人的榜样呢。所以,品行不可以不严谨对待和修养。

以上来自《觉醒年代》,原文敬置于文末。

如今的社会风气可谓高尚。多少人拿着象征性的收入甚至无偿持续发电。跳梁小丑一蹦哒,立刻有无数卓越之士揭露其嘴脸。

而当今的卓越之士,不再是少数几位英雄式的斗士。而是一群。一群掌握着新知的人。这一群人,不求名,不问利。我们甘愿做这个时代的注脚。


科普的价值虽然还没能价格体现。但未来可期。时代,势不可挡。而当代中国人若要乘风破浪,没有谁能拦得住。

科技创新、科学普及是实现创新发展的两翼,要把科学普及放在与科技创新同等重要的位置。

蔡元培先生就职演说原文(部分):

二曰砥砺德行。方今风俗日偷,道德沦丧,北京社会,尤为恶劣,败德毁行之事,触目皆是,非根基深固,鲜不为流俗所染,诸君肄业大学,当能束身自爱。然国家之兴替,视风俗之厚薄。流俗如此,前途何堪设想。故必有卓绝之士,以身作则,力矫颓俗。诸君为大学学生,地位甚高,肩此重任,责无旁贷,故诸君不惟思所以感已,更必有以励人。苟德之不修,学之不讲,同乎流俗;合乎污世,己且为人轻侮,更何足以感人。然诸君终日伏首案前,芸芸攻苦,毫无娱乐之事,必感身体上之苦痛。为诸君计,莫如以正当之娱乐,易不正当之娱乐,庶于道德无亏,而于身体有益。诸君入分科时,曾填写愿书,遵守本校规则,苛中道而违之,岂非与原始之意相反乎?故品行不可以不谨严。此余所希望于诸君者二也。

知乎用户 北条泰时​ 发表

问题不在于收不收钱,而是你是不是真心在做科普。

我举一个例子,我最喜欢的中科院主办的一个科普杂志《科学世界》,里面每期一个主题,比如讲相对论,讲素数,讲引力和多维宇宙,都是从最简单的开始入手,保证把道理讲的浅显易懂。

从 05 年开始,几乎每期必买,当然看久了还是有疑惑,就是里面经常采访各种日本科学家,欧美的极少,中国更是几乎看不到,只有类似特高压、三峡水吧等中国科普专题才会有中国的科学家上镜。

后来我才明白,原来这本杂志本身就是中科院和日本文部科学省合办的,或者说就是买的人家日本文部科学省的官方科普杂志的版权,70% 日本科普文 + 30% 中国科普文这么一个集合体,这可以说不只是皇军官方认证,而是皇军本身了。

可是,有人质疑过《科学世界》屁股歪吗?没有,我这么一个老牌五毛都从没想过这本杂志跟日本关系这么深(就是日本编纂的),可想而知这本杂志的科学素养是如何的客观真理,以至于哪怕它就是皇军的官方人员,也可以让人信服。

暴雷的这几位,扪心自问哪个不是夹带私货被大家爆锤,之后才被曝光出拿境外势力的钱的?所以是不是真心科普大家一目了然,真心科普的,照搬皇军原文都可以让人信服;夹带私货的,哪怕你自带干粮也被大家怀疑屁股是人家的。

知乎用户 黄色节制 发表

我不是科普工作者,但是做传播挺多年,换句话说,

搞事,我们这些人是专业的。

近期科普圈这事儿,有明显的几头添堵的倾向。

一方跳出来表演秀下限;

一方逆向跳出来要求把搞科普的全部算成缓则;

又一方貌似平事的提出官办……

接下去就是提醒政治如何影响科学(这里把科普偷换成了传统意义上的科学)

等炒到一定程度,会怎样?

结局完全可以参照现在的女拳师。

正经做研究被一种猎巫似的狂热逼走,国家要花更大的成本来做一些本来很正常的事……

这些套路我们其实一点都不陌生,

地域黑,人种黑,恨国爱国…

先用貌似清清楚楚的正反两面对抗搞事,然后各种搅混水,所有该做的事,全部消解到无止境的扯皮中去,甚至最后为了平事,硬整出一个政治正确,是不是很熟悉的流程?

东南岛上的笑话,我们看了很久了,但是我们自个,也想成为笑话吗?

知乎用户 太史字母 发表

科研和科普是不一样的。

一个优秀的科研工作者,我们平时说是保持谦卑。

实际上,就是被现实频繁打脸,打完左边打右边,最后两个脸肿的比猪头还高,变成一个彻头彻尾的猪头三,最终在这个过程中深刻的认识到自己就是个臭 SB,能吃这碗饭纯粹是老天爷保佑加上一点点个人的奋斗。这样,自然就谦卑了。毕竟,大自然不跟你讲道理,而且也不会告诉你,这次你怎么错了,或者这次你怎么对了。甚至于它都不会告诉你你错了或者你对了,你对了或者错了都是要自己算出来。

而说实话,计算本身依赖于概率论,而概率论告诉我们,如果你用一个概率来描述一件事情,那么这就说明你认可有 “1 - 你给出的概率” 的概率,你说的一切都是错的。

而如果你描述的事情建立在一串概率上………………

甚至于,如果你描述的事情建立在一串概率上,而且你清楚的认识到这一串概率并不是事情的全貌…………

那么,你自己应该很清楚,虽然你言之凿凿,但天知道你说的到底是不是对的,这次你的脸会不会肿,以及肿到多高。

这不是那种撤稿级别的肿。什么事情混到撤稿这个份上,那说明你这个猪头三已经恶劣到别的猪头三都看不下去的地步。

但是,作为一个猪头三,你应该知道,自己这次说的话究竟有多大概率是对的。

毕竟有些东西真的就是,往好里说,叫” 灵光一现 “。往实际点说,就是遇到个难题揪到头发都没了突然拍脑门拍出来的解释,然后做实验跑通了。然后找到了一些稀奇古怪可能自己之前都没看过没想到的理论把这一切解释了一下。

仅此而已。所以知道为什么博士普遍是秃子了吧。自己薅的。

这是一个优秀科研工作者的自我修养:一个优秀的科研工作者,理应知道自己做的一切究竟有没有大家认为的那么靠谱,这一切究竟有多少是真实的,有多少是你出于各种各样的原因做的妥协。

但科普不是这样。

民众不是猪头三。民众没有被老天爷左右反复扇脸扇到变成猪头三。民众也不会喜欢体验一下这种过程。民众看科普并不是为了和猪头三们一起共情。民众并不认为科研是一个被人反复扇脸的过程。

民众认为科研是高大上的。它应该是一个完美的,流畅的,好理解的,有故事性的过程——当然我们都知道这是不可能的,但人家又不做科研,人家怎么想都行。

科普麻烦就麻烦在这里。科普的一头是一滩烂泥,而另一头是一群等着看花的人。

科普需要做那个从淤泥里长出来的莲花。

这就麻烦了。

因为这样,莲花开成啥样,和泥有关系,但不是全部。

莲花的品种是很重要的。

看花的人对花的期待也是很重要的。

这一切都使得,最后开出来的那个花,和长这支花的那个泥,之间的关系,怎么说呢。

就和艺术与生活的关系一样。艺术来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但没人会傻了吧唧的把艺术当成生活。

哦,好像还真有这样的人,那没事了。

但科普这方面的问题在于,几乎没有科普工作者把这一切跟民众说清楚。几乎没人跟民众说,我说的内容是经过加工的,是我从那滩泥里面取其精华取出来的,是我对一滩烂泥的科研工作进行总结归纳提高之后产出的东西。

它其实不是科研的全部。只是那一摊泥大家都不想看,所以我们就别看了。让那群生产泥的猪头三折腾去吧。

实际上不少科普工作者自己都没意识到这个问题。

这就麻烦大了。

那一摊泥之所以是一摊泥,是因为它要尽可能的保证正确。虽然绝对真理现阶段实现不了,但我们不管怎样都还是在追求真理的。追求真理有代价,而代价就是不管怎么好看的东西,你都得裹上一滩泥来证明你确实没搞错。

因此科研工作中,一切美好的东西都会和一滩你不想碰也不想看的东西混在一块,像一锅煮了三个小时以上的火锅。

然而,那支花,怎么说,它是开给看花的人看的。它并不是完全不在意真理是什么样子,但比起真理来说,看花的人对花的期待会远远的压倒真理。

然而,看花的人的期待是,他们想看真理,想看那一滩泥里美好的部分,但不想看泥。

这很麻烦,因为那些美好的东西之所以是对的,就是因为它们完美的融入了那滩泥里。融入不进去的都不是对的,无法让我们离真理更近。

所以,你看,问题就来了:

作为科研工作者,你必须要在正确和普及度之间找平衡。

你太正确了,你生产的东西里就会夹杂太多乱七八糟民众完全看不懂的东西。那么就没人看了。

你太普及了,那么你生产的东西就很容易被民众,某些别有用心的人,或者你自己,歪曲成其他意思。

美国的科普遇不到这个问题是因为他们掌握舆论,没大有人去发动力量歪曲。偶尔有,也都是一些小鱼小虾沽名钓誉,成品都很低劣,大家一看就知道不对。

问题有了,怎么解决?

很难解决。因为:一,民众不会主动去干猪头三的活,除非民众发现自己被骗了。

但民众并不容易发现自己被骗了,哪怕是猪头三们,隔行如隔山,一个猪头三恐怕也理解不了另一个猪头三究竟是怎么对的。

二,咱们国家的猪头三们并不关心怎么给民众展示它们是怎么拱烂泥的。猪头三们只关心自己今天早上吃啥,中午吃啥和晚上吃啥。咱们国家科研经费,纵向都是国家,横向都是企业,跟民众的关系有但有限。以咱们国家目前现行的制度,民众只需要保持对支持科研的热情和对科研事业成果的热情就足够了。对中间的事情不需要太关心。

三,民众并不喜欢猪头三们拱出来的烂泥。没人愿意知道科研过程中猪头三们是以怎样的姿势和力度把那些美好的东西拱出来的,也没人乐意知道那堆烂泥是如何证明那个美好的东西是真实的而不是个虚影。都说科普普及的是科学思想,但科学思想本身有多反人类反直觉,猪头三们应该都还没忘了自己读博的时候被打肿的脸,被薅掉的头发以及那些没坚持下来半路溜溜球的猪头三同学究竟有多少吧。

所以你看,问题很大,慌也没用。

知乎用户 胡喆 发表

科普啊……

控制论的创立者诺伯特 · 维纳说:“科学是一种生活方式,它只在人们具有信仰自由的时候才能繁荣起来。基于外界的命令而被迫去遵从的信仰并不是什么信仰,因为在这样的社会里,科学没有健康生长的基础。”

说句难听的,目前世界范围内的舆论场,不配被科普。

为什么呢?因为学术在当前当代的舆论场是最不被舆论场保护的,也是最不被尊重的。

不管你是什么学术泰斗,著作等身,网民那 90% 没怎么上过学的,随便看点骇人听闻的民科民哲,就能在网上把你从人品到学术到立场批得体无完肤。而且思维模式类似的人还极多,立刻数十万赞转发留言。

当今的舆论场在保护谁,在针对谁,其实有点眼睛的都看得到。

事实上任何称得上作品,都是有私货的,当然盲信学术权威一定不是好事,但那是学术圈的事,舆论不相信学术权威,那科普怎么做?而不夹带私货,又怎么做科普?把黑洞角动量方程放在这,学术上让你懂你至少专业要学五年,可能吗?所以本来科普就极难,然而舆论不管这个,你写了几十万字文案,如何编排特效让人懂都不重要,里面一句话让我不满意,你就道德败坏,你就德不配位,你就必须打倒。

事实上,这些人只是想发泄而已,压根也不关心科普,更不关心什么民智渐开。

现在知乎已经有一种万用话术:我就不明白了,那些说 xxxx 的,明显屁股都坐歪了,凡是说 xxx 的,不是极蠢就是极坏。

然后下面就几万赞。

我都不知道这是水军顶起来的还是知乎真的已经堕落至此。

我更希望是前者。

知乎用户 糖飘人间 发表

少来这一套,什么叫担心污名化?

大家都是念过几天历史书的人,就算再怎么是非不分,也知道中国人刻在基因里的那条底线:

别他妈动我的餐桌

……

“科普”说白了无非是给 “非专业人士” 讲道理,夹带私货是一定的,最终都是为了赚点钱。当然也不缺那种为爱发电,无私奉献的,但这种一般容易饿着自己。

网络科普本身是一块很重要的舆论阵地,结果被渗得跟筛子一样。

正所谓有奶便是娘,没奶别装爹,只要外边还有人或者组织花钱,这种夹带私货的 “科普” 便不会少。该管的都不管,该花点钱也不肯花点钱,光靠掌握知识的人自觉和网友监督,想也不可能

没事少拉大旗扯虎皮,有钱能使鬼推磨,没钱能让人变鬼,这么简单的道理,科普人士心里有数,海专精们也别光顾着自己吃饱,哪怕给人留口汤呢。

至于题主担心的,你不碰那条底线,没多少人跟你计较。

知乎用户 艾子 发表

上午刚考完普生,后天考有机的贵物本科狗来强答一波

我只是一介本科生,远非科普工作者,但是我却绝非和科普无缘。

在我四岁的时候,我妈带我去了内蒙古博物院,第一次看到了恐龙的装架。阿拉善龙像镰刀一样的爪子,查干诺尔龙高耸入云的圆顶,原角龙和鹦鹉嘴龙像钳子一样的喙,让我看了就觉得很舒服。我一下就喜欢恐龙了。

后来我看了许多恐龙书,先是不分好歹地看见一本买一本,到后面越来越有鉴别能力,最后发现市面上绝大多数的恐龙书都是垃圾中的垃圾。有一个叫纪江红的,此人经常主编各种恐龙百科,内容之劣质骇人听闻,不同书我买了很多,因为当时我是路过书店就进去找恐龙书,看见一本就让我妈买,看了很多这个球的 “著作”,看透了他不同书都是复制粘贴换一下皮反复圈钱,本人雅称 “主编”,其实 P 也不懂,四处剪下来些东西就拼成一本书的恶劣本质。而且市场占有率还不低呢….. 要不然我买上这么多次!我五岁的时候把纪江红拉了黑名单,十五年过去印象清晰不减。

六岁看邢立达,董枝明作品《龙鸟大传》,我深深感到这才是恐龙书应该有的样子。之后我买恐龙书一定要买专门的搞古生物的人写的作品,就算不是真正的搞古生物的,如邢立达,起码也懂得这方面的基本的知识。之后看了不少邢立达,邢立达虽然现在名声不好,他早期写的恐龙书有的也错误连篇,而且他写恐龙书也是复制粘贴换皮换书名反复卖的惯犯,但是不可否认的是他的水平比起绝大多数中文世界的恐龙书作者不知道高到哪里去了,论古生物方面的专业素养,如果徐星战斗力是 100 的话,邢立达也就 50,但是你架不住其他恐龙书作者(如纪江红)还不到 1….. 而要论讲故事,搞科普,吸引人的能力,邢立达是极强的。学富五车的科学家,好多比不上他,这一点你看看邢立达出事以后多少粉丝袒护他你就知道了。在我看来,邢立达写书的态度很真诚,他总是去亲自拜访那些恐龙学家,并且详细写出从他们那儿得到的一手信息。所以看他的书,有一种体验感,能够真实地感到对于恐龙的激情,而不是只是诉说干巴巴的知识。

我当时以为邢立达就高的不得了了,但是我 7 岁的时候看了徐星博士的作品《未亡的恐龙》,我才知道了什么叫专业素养。7 岁的幼小的我,看着辐射演化,并系群,多系群之类闻所未闻的词语,还有那些骨学的东西,感受到了强烈的震撼。当时也没人给我讲这些概念是啥意思,也没有网络,书后面也没给解释,我就凭借顾名思义,看着那个汉字,然后想象他的意思,再读书,根据上下文猜测,竟然也就这么看下来了。有网以后,上网搜搜这个概念的意思,竟然和我猜的差球不多。再看邢立达,那肯定专业性就不够了。但是,非常重要的一点,如果没有前面的垃圾书和邢立达激发我的兴趣和探索欲望,我也不会去看更好的书。

八岁,我爸买了电脑,我开始上网,百度贴吧恐龙吧。我每天都逼我妈我爸听我说恐龙,不听,我就发火。家庭关系都搞紧张了。我一直都非常非常喜欢博物院,十岁,我妈直接把我送到内蒙古博物院当义务讲解员去了,让我去那讲恐龙吧,别在家烦她了。

于是我就从被科普者变成了科普者。我在内蒙古博物院讲了三年恐龙。这期间,内蒙古博物院的赵学东赵老师对我影响很大。他模仿 “真唱” 和“假唱”的概念发明了 “真讲” 和“假讲”的概念,他在经受了几十年的传统讲解培训后,敢于宣称那些东西都是假的,都是垃圾。他彻底抛弃了抑扬顿挫,手型站姿,露八颗牙的微笑,刻意的眼神交流等传统讲解培训的观念。这一切都源于他上世纪九十年代参加了中比联合恐龙考察,走出博物馆,走出讲解稿,走进了真正的工地现场,亲自去挖掘恐龙。他激动地说:“真正的讲解,是在看见之后的表达。当你看见了世界的美和神奇,你就会自然而然地想要把它表达出来。这时,你根本不用考虑什么抑扬顿挫了。因为,你带着真情实感向观众表达出来的声音,自然而然就会抑扬顿挫,重点分明。”我深以为然!现在赵学东躬耕于博物学的教育,带着孩子们走进山沟,走进农村,走进牧区,打制石器,制作弓箭….. 我看了都羡慕那些小朋友。所以这里我就产生一个观点,就是你要讲什么东西,你首先自己要有激情,要充分理解,然后再进行看见之后的表达。如果是为了追逐热点,他妈的,现查上三个小时维基百科,这样讲出来的东西就没有活力。

在博物院讲恐龙这段时间也对我很有裨益。

我知道了如何吸引观众,如何把激情传递给他们,讲科普切忌书面语,更忌讳显摆英文(不是不讲英文,而是讲完任何一个英文一定要立马说出汉语意思,你讲科普的最终目的是让别人懂,让别人产生兴趣,而不是显得你自己懂),一定要用口语,用最生活化的语言,不是那种矫揉造作的假生活化,如:“小朋友,你明白了吗?” 之类的 P 话,而是真真正正你生活日常中使用的语言。这样才能说进别人心里,而且听起来不会累。这也是我现在的观念,科普必须要生活化,但是千万不要囿于日常琐碎。

我知道了哪些观众是适合讲的,哪些观众是不适合讲的。神色匆匆的人不适合讲。穿正装的人不适合讲。拿公文包的人不适合讲。戴领带的人不适合讲。孤身一人的游客不适合讲。人数太多的游客也不适合讲。同龄人小朋友不适合讲。最适合的是三五人的小股游客,三五成群来,一个或者两个家庭,要么是年轻的中产阶级父母(看穿着打扮能看出来)带着孩子这样子。这也是我现在对科普的一个重要观点,科普,永远不应该追求让所有人喜欢。因为科普必定是一个看人下菜碟的事情,我在无数次被打断讲解甚至被嘲讽以后深深意识到这一点。那个男人说,要发动群众,你得先把群众分成什么农民,工人,买办,官僚资等等,然后再想想他们各个群体的利益和诉求,再想想你的政治理想,然后你就知道该发动谁,该联合谁,不该联合谁。和人打交道的事情,任何事都是这样,你要有一个定位,你搞这个科普,你的目标人群是什么人?什么人会愿意听你讲?必须事先想清楚。

讲了几年,我不想讲了。知道的东西重复那么多次,早没意思了。我就不去了,这段时间看了史蒂芬 · 杰 · 古尔德(就是间断平衡论的那个古尔德)的《自然史沉思录》系列的几本,一个是《干草堆中的恐龙》一个是《火烈鸟的微笑》。古尔德的作品,他的科学散文,我现在也是强烈推荐。当时我看懂了多少?不到一半。长大以后才看懂。他的文章是值得反复品味的,非常非常有意思,对我的世界观塑造很大。古尔德让我看到了那种更高层次的科普应该是什么样,针对有一定知识人群的科普应该是什么样。它不干涩,不枯燥,虽然生动,但是绝对够劲。

这个时期把可怕的科学全买了,然后一本一本看,喜欢就反复看。古尔德的书我觉得是高中生才能看懂的,反正我小学时代没看懂。而可怕的科学是完美符合小学生和初中生的书,从各个方面都符合小学生初中生的阅读需要,在小学生初中生领域这套书是完美的,没有缺点。虽然书中难免有一些事实性错误。

我的一个很重要的观念是,科普,普了什么?我绝不信科普普的是知识。爷他妈的从小到大看了这么多书,爷他妈的小时候还会背《论语》《老子》《周易》呢(现在想想都不可思议,咋他妈记住的?),现在呢?都他妈忘了。忘了个一干二净,忘了个盆光碗光,不留一丝痕迹,不剩一片云彩。科普普的是知识吗?是,但是不是最重要的。

科普,普了什么?我绝不信科普普的是科学思维。科普普的是科学思维,科学思维比知识更重要,现在很多专业搞科普的都是这一套思想,这一套思想在知乎也非常流行。对此,我坚决反对。你们可以想想你们自己产生科学思维的这个经历,你们的科学思维是怎么来的?你们的科学思维是别人原封不动告诉你的吗?不。科学思维是在学习了大量科学知识,知道了大量实验的实例,知道了足够的科学史知识以后,自然而然构建的,自然而然生发的。如果没有这个作为基底,科学思维是建不成的。抽象性的,概括性的科学思维是上层建筑,一个又一个具体的科学小知识是经济基础。这也是我们人类思维认知的规律,先具体,后抽象,先个别,后概括。科普普的是科学思维吗?是,但是不是最重要的。

我的朋友 XB 大师非常瞧不起科普读物。他指出:科普读物培养出来的是一批自以为懂得科学的废物。他们似懂非懂地记了一大堆科学结论,似是而非地满嘴宇宙量子,但是连一个最弱智的微分方程都不会解,满脑子几十光年以外的星星,但是连用麦克斯韦方程组求一些最基本的电磁波传播的参数都不会。

我作为一个从小看着垃圾科普或优质科普长大的,高考 P 也不会的,数理能力薄弱的一比的科普废物,这话听起来实在有些刺耳。但是,我细细思考,你细细思考,你会发现其实他说的挺对。这么多科普,只是给了被科普者自己 “很科学” 的虚假优越感,真让他算,让他搞,他也来不了,让他写个科学新闻哇,他连论文也看不懂。

现实生活中这种科普优越少年我见的不少,有的没考上一本,有的都没考上普高。我自己曾经也是傻逼科普优越少年,直到我发现自己数理能力鶸的一比,心里装的满满的只有对博物学小知识的集邮式的收集,而且还在随着时间的流逝不断遗忘。对于没有集邮基础的化学,尤其是他妈的我后天要考的有机,我更是萎靡不振。所以说科普到底带给了我什么?所以说做科普到底是想带给受众什么?科普的意义在哪里?科普有啥用?科普有用?科普有 P 用?人家社会人每天 996 凭啥把看 AV 的时间挪出来看你的科普?你长得比刘玥好看了?

我认为科普普的最重要的是对科学的兴趣。

你有了兴趣以后,知识这种东西,“千金散尽还复来”。我小时候看的恐龙,现在忘得差不多了,但是我现在还在看新的,再记新的。为啥? 有了兴趣了,爱见这玩意儿了,忘了还想看。人类本来就是会自然遗忘那些日常生活用不到的东西的,任何知识的传播者都必须承认这个事实并且牢记这一点。

你有了兴趣以后,事实,具体的东西知道的多了,高数那一套埃普西隆语言一学,你慢慢也会产生一种科学的思维,而且他是随着时间的流逝不断完善的。这样产生的科学思维是伴你一生的,不是靠硬灌能灌进去的。

你有了兴趣以后,不仅仅,远远不仅仅是你对科普普的这一个东西有了兴趣,而是培养了你的看得见的眼睛,以后你看到任何东西,都不会等闲视之,而是会看到他的美和神奇,这对你的整个世界观的塑造是非常有好处的。赵学东挖完恐龙,后来研究考古,民俗文化,他擅长看到民俗文化和自然环境的关系。像我,我通过喜欢恐龙,喜欢了古生物。通过喜欢古生物,喜欢了地质和生物。我通过喜欢地质和生物,喜欢了自然科学,也帮助我中学时代不会过得太苦。我通过喜欢古生物,喜欢了进化论,喜欢了科学史。我通过喜欢科学史,喜欢了人文的历史,喜欢了地理。所以我现在兴趣爱好很广泛。很多家长,我见过很多,担心孩子过早喜欢恐龙 / 火箭 / 汽车并且一门心思投进去会只见树木不见森林,一叶障目,坐井观天,这种担忧绝对是虚妄的。当你看得见的眼睛打开了,你的兴趣只会变广,你的生活只会丰富多彩。至于是通过喜欢什么,通过哪个领域的科普把看得见的眼睛打开,这其实不太重要。但是重点是一定要是优质的科普。

所以说科普他妈的到底带给了我什么?

我进了这个生科院,坑死人的专业,学着上不完又难的一比的课,每天头苦着,夜不能寐,学出来也没钱赚,周围的同学,有的是转专业成功,正在开心,有的是转专业失败,气的骂娘,有的是学有余力,心系辅修,有的是学没余力,只能愁苦。但是我却从来没怀疑过我选择的路。我要本科找个 985 念他妈的四年生物,然后考研去古脊椎所,然后回我的内蒙老家挖化石,挖到我死球为止。就算考不上古脊椎所,恐龙给了我会看且看得见的眼睛,他会让我受益一生。我会一直一直喜欢古脊椎,我会把看得见的眼睛分享给更多人,即使我考研失败,即使我最终没法挖恐龙,即使我过着 P 一样的生活,但是这样的生活也会因为古脊椎而丰富。

有人问徐星博士:研究恐龙对社会有 P 用?

他说:没直接的用。但是研究恐龙能让小孩喜欢生物,喜欢科学,他长大了可能会去学分子生物学,分子生物学就对社会有用了。你不能指望一个小孩一上来就喜欢分子生物学吧?

这就是我对科普的观念和定位。这就是我认为科普应该干的事情。

所以我认为,科普,一定要把受众,或者说主要受众,牢牢锁定在未成年人身上。以我个人的经验来看,人从上高中开始,从十六七岁开始,就不太听得进科普了,更不会把科普看的比 AV 还有意思。从上高中开始,人生就进入了压力全开模式。高考,考研,工作,压力只一个比一个大,没有一个比一个小。他们没有那个余裕再去找寻一双会看且看得见的眼睛。赵学东也在我们高中教选修课(我们高中搞素质教育,有兴趣性质选修课),他说高二的学生和高一比明显断崖式的眼神黯淡了,对他讲的东西也提不起劲了。这可不是他讲得不好啊,赵学东要是讲得不好,全内蒙就没人讲得好了。

小孩没钱呀!那咋办?我发现,社会上其实有一个消费潜力很大的中产阶级群体。中产阶级的家长最想让孩子拥有各种乱七八糟千奇百怪的素质,而且舍得花钱。所以,只要方法得当,搞科普的人是完全可以从他们手里把钱撬出来的。而且和什么少儿编程这样的玩意儿不同,我们搞科普,对孩子的人生发展是真的有用,而且有大用的。邢立达反正撬的不错….. 具体怎么撬,那是另一个问题了,我没有实践过,哈哈哈。

现在在视频网站上的这些科普,比如回形针,他主要把受众放在了大人身上,他想从那些平常就忙的一比的大人手里,把看 AV 的时间撬出来,看他的科普,而且他还特急着变现。那咋办?

我也是当 UP 主的(虽然我不是做科普视频的),我知道,这种情况下最方便的方式就是贴一个已经成型的热点,然后上来噼里啪啦一堆似是而非的观点输出。怕评论区吵起来了?你是不是傻,骂你的流量也是流量啊!他必须贴合生活,暴力贴合的那种,然后必须有爆点,把观众的情绪挑起来,无论是正面的还是负面的。至于观众看完以后是不是产生兴趣?他可不管。

这看似是回形针个别的问题,或者说什么 “领了拜登的钱”(这种 JWSL 论我是一向不信的),我认为,只要你选择从忙的一笔的成年人手里把打游戏看 AV 的时间撬出来这个生态位,那你最终一定不是要滑向追逐爆点,就是要滑向过度娱乐化。

鬼谷藏龙算优质科普人了,他的视频能有效激发观众兴趣。我是他的粉丝,也经常反复观看他的视频,从中能学到很多。但是他也不可避免地往这里滑。比如他对于鱼龙,恐龙的不公正评论,还有在私信里说的喜马拉雅鱼龙全是信仰,南巨也是信仰之类的不当言论,等等。我们必须看到这是一个结构性的问题,不娱乐化,不行。但是过度娱乐化,这个度在哪里,是搞科普需要揣摩的。

科普怎么娱乐化?鬼谷等人喜欢玩梗。但是梗都有生命周期。当你为了把你的科普视频卖出去而绑定的那些梗过气了,你的视频还有生命力吗?我现在反复回看鬼谷的早期作品,看到一些已经过气的的梗就会觉得有点尴尬。如果把这个作品,放在十年后来看,那就不是尴尬,而是迷惑不解了。

我认为,优秀的传播不是玩梗,而是造梗。不求你造的梗能够通行全网,只需要通行于你的作品以内,形成一个自洽的封闭小梗生态就足够了。这样的作品,你放到多少年后,他都好玩,都好笑,因为你的梗是内部的,不依赖外界。就像可怕的科学经典数学系列里的芬迪施教授,纯粹数学家们等,具体不说了,读过的都懂。英国的少儿科普作品好像是很喜欢这样的操作。这就是具体方法论的问题了,我在这里不展开了。

总结一下:

1、科普对被科普人的价值在于激发兴趣,带领他找到看得见的眼睛。

2、目前中文世界科普良莠不齐,且以垃圾为主,另一方面大量中产阶级家庭有给孩子疯狂花钱的倾向,中国的科普人员远远没有达到饱和,只是这个市场还没有被充分开拓出来。

3、科普必须要确定目标人群,心里要清楚你想给谁科普,想科普到一个什么效果,对不同的人群要用不同的方式。

4、科普理想的目标人群是未成年人,尤其是上高中之前的。

以上几点排名不分先后,今天就说到这儿吧,权当是为紧张考试周的舒缓了。

知乎用户 李三畏​ 发表

从体验看,科普的功能似乎需分论域:

1)在尚未严格数学化的论域,读者感觉科普的边际效用较大。比如,生物学。

2)在已然严格数学化的论域,则科普的边际效用则较小。例如,理论物理学。

究其原因,或在于当我们使用自然语言非定量化地描述一条科学原理时,都或多或少将冒严谨性流失的风险。不少刚入学的物理系学生也表示,他们感觉自己读爱因斯坦亲笔科普版的《相对论》比直接读他的论文还辛苦。相对于数学语言,有时候过量的文字描述似乎反而阻滞了读者的推理进程,从而导致有违科普的初衷。

知乎用户 Jason 发表

系列事件的根源由是国民整体科学素养偏低所导致的。

科学素养由三部分组成,科学知识、科学思维、科学实践能力,三者综合为科学素养。

有些事情,我们可能没有听说过,不具备专业科学知识储备,但是通过基本的科学思维,比如因果关系逻辑推理等等,或者通过自己查找相关资料(科学实践能力),能够得到自己的基本理性判断。

在美国的国民科学教育顶层设计机构所指定的标准中,关于科学教育的目的很重要的一点是 “希望受教育者可以参与公众科学问题的讨论”,这是一种基本的国民科学素养表现,在我们的基础教育里没有看到过这条初衷。

说到该怎么做,还是从娃娃抓起吧,他们是未来的希望,等他们长大成人的时候,能够具备自主科学判断力和独立思考能力,那时候怪诞奇事,自然烟消云散。

知乎用户 南有乔木​ 发表

我们不能自欺欺人,这些事件对【科普】领域当然有影响了,影响还蛮大。

你想一想,如果把一袋大米里的老鼠屎筛出去,这大米主还是以前的大米吗?

这样的大米煮出来的粥,还能是那个味吗?

那肯定是 —- 更好吃了呀。


说正经的,在无处不卷的中国,科普领域也是很卷的。

谁有钱,谁就有流量,就能占领头部生态位,就能吃香喝辣。

象回形针这样的拿了国外机构的钱的科普账号,有更多资金和资源做出精品作品,有助于吸粉和推广。如果不被暴露,他们在竞争中是处于优势地位的。

甚至,微博、B 站甚到贵乎这样的平台, 本身就是受资本影响甚至操控的,也更倾向于保护和扶持这些经过皇军认证的账号。

而那些小机构和个人科普作者,就很难和回形针们竞争流量。

一个缺少竞争和参与度的领域是没有活力的。

现在,这些屁股不正的头部科普玩家受到打击和限制,对整个科普领域和中小科普作者们不是天大的好事吗?

搞得我都想进军科普领域了。

知乎用户 好大的风​ 发表

社会科学我不懂,自然科学这边,绝大多数情况下不同的国家和人种、甚至人类和猿猴都没有太大的区别。因此如果要科普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最后的结论通常都是要减少人类的滥采滥伐过渡捕捞,而不会是单单减少中国人的海鲜摄入量,除非是有充足的证据证明中国的生产力已经远超国外一百年,以至于外国的捕捞能力相比之下不值一提。

知乎用户 maxdeath​ 发表

我不知道题主是从什么立场提出这种问题的,但是我想,作为一个立场没问题的科普工作者而言,最近发生的对科普作者的只有正面影响吧。那些拿了某些势力资助的作者可以做更精良的视频,拿更好的公众资源,让一群人赞叹 “好专业”,让不愿意拿钱的作者只能用爱发电,看着那些人点赞百万的视频里在自己的专业领域掺大众看不懂的私货,然后自己做的更客观专业的科普只有几百点击,这公平吗?

如何评价 3 月 21 日发布的「回形针 PaperClip × WWF」如何快速消灭全世界的森林?

以上是我去年回形针出事的时候的回答,我的立场非常明确:一竿子打死了这些人,对于科普的环境是一种净化。

知乎用户 XY Lee​ 发表

“客观性是一个被提出并强加给我们的神话。”

——Kiselev,俄罗斯 Rossiya Segodnya 媒体集团总裁

  1. 科普尤其是网络自媒体科普的公共属性使其与公共舆论难以割裂,任何主题都可能卷入舆论,因为利益相关不可避免。
  2. 公共舆论中的科普必然面对反驳金字塔中各个层次的反对,并且由于越底层的反对形式门槛越低,所以越底层形式的反对声量必然越大。

3. 网络科普中目标受众与实际受众并不一致。由于内容的碎片化,一部分科普对目标受众的能力可能有前置需求,但所有的实际受众都会做出反馈。网络社会中的反馈很容易形成舆情。

4. 科普内容生产者既不可能保障内容完全正确,也无法保障其观点完全 “中立客观”,与大众期望不符。

5. 当前处于一个相对高压的国际环境下,斗争形势严峻,民族主义高涨,大众既充满朴素的爱国主义热情,又充满对敌对势力的警惕。

6. 大 V 模式已经导致了实际上的 “因言举人”,但仍希望勿“因人废言”。“敌人支持的我们都反对” 那是傻 X,不被对手所左右才是正途。

7. 西方形象的崩塌,导致了大量原本被推崇的概念的消解,例如皿煮、公知等,目前,科普、甚至是科学这些词汇都有可能会步入后尘。但可惜的是概念消解之后并未重构,并未使其回归或赋予更为积极的含义。单纯的意义消解可能符合短期利益,但也许对社会的长期发展有害。类似于三体中的降维打击。

8. 科普工作应具备足够的政治敏感性,一为民族大义,二为保护自己。

9. 也许同样需要加强科学素养教育与科普,尤其是社会科学教育与科普。但尤其是后者可能会增加短期内的社会治理难度。

知乎用户 Queen Frank​ 发表

如果你科普相对论,量子场,石墨稀,那没啥影响

如果你科普李代数,非欧几何,流形,同样没影响

如果你科普三极管,门电路,处理器,还是没影响

如果你科普仙女木,克隆猴,史前人类,大约还是没影响

知乎用户 卡拉迦迪斯​ 发表

政治正确

知乎用户 一水遮夏 发表

科普最重要的是科普,不是观点的输出。

中科院的藏狐科普的就很好,就是给你单纯的介绍这是什么东西,长什么样,能干什么。

并且还能辟谣水猴子,这才叫科普。

如果科普带着观点输出,那叫观点,不叫科普。

回形针打着科普的名义,做着观点输出的事情,其实是在偷换概念罢了。

大家也都不明白科普的意思。

知乎用户 天星舰水手 发表

科学也要讲伦理道德,也要遵纪守法。

不能借着科学的名义,胡作非为。

何况是科普?

要不然,搞基因编辑婴儿的那位为何要被法办?

科普就认真科普。

不要屁股不正,夹带私货。

不要为了金钱等,借科普之名做出损坏国家社会利益的事。

中国 14 亿人有饭吃,有肉吃,有海鲜吃,凭的是中国人自己的本事。

凭什么要求中国人不吃肉不吃海鲜?

1995 年美国学者布朗在其书籍《谁来养活中国?》中,认为未来全球的粮食生产都难以满足中国未来巨大的粮食需求。

最后的事实大家也知道,中国人的不仅有饭吃,还有菜吃,有肉吃,还将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里。

奥巴马,曾经说,超 10 亿中国人过美国人生活,全世界都将很悲惨。

再看看回形针等做的一些科普,以及背后团队成员,背后的利益链条。

他们难道不是在借着科普之名,做对内传声筒,大肆宣扬一些西方所谓的中国威胁论?

这样的科普是假科普,人人得而诛之。

知乎用户 铁树心 发表

最大的感悟就是,不要与智商不匹配的人对话。科普是一个与神父阿訇和尚道士们抢信徒的工作,也是信则有不信则无的玩意儿,和异教徒发生冲突甚至流血牺牲都是常态,你若认真,那就输了。

但人活当下,想不认真又很难,比如四个人打升级游戏,不涉赌资,无关盈亏,但只要坐下来玩了,你出错牌,对家会怨你,对家打错你也会骂他,而被对方打个光头或者你把对手打到落花流水,虽然只是娱乐,但整个过程都会调动你的情绪的,打牌如此,做别的也一样,科普工作者说白了与和尚道士念佛讲经拉信众没什么本质区别,都是想多发展一点自己的信徒,至于这些信徒跟着你对你有没有好处,那倒是次要的。你只是有了一个念头,以为自己是在传播真理,是在与邪恶的对手抗争,但事实哪有那么残酷!神学不负科学,科学也难毁神学,无论科学进展到何等境界,也依然会有沉迷神学并且坚决以科学为敌的人,坦然面对这些现象,本身就是对自己最重要的科普工作,你若连这关都没过,又谈何去给别人做科普。

知乎用户 波萨达斯星人 发表

这不是科普的问题,对科学的信仰的崩塌是全球性的,只是总算轮到中国罢了。当然这话并不是说中国也要变成人人抗拒打疫苗认为 5G 导致新冠的山巅之城,也许确实有可能会变成这样。但更重要的对科学的信仰其实也没啥好珍惜的,崩塌了就崩塌了吧。

出于吃专业饭的现状和长达数十年的规训,科普壬、科学的学徒和科普爱好者总是会觉得科学本身是神圣中立理性不容侵犯与动摇的等等。但跳出科学圈子,甚至在科学圈子内部,这些性质都不一定成立,不过是多年规训下,那些不信仰科学的异教徒已经在高中文理分科、大学选专业和考研的时候被排除在外,构成了科学 / 科普圈内部的精神手淫与纯化罢了。

现代科学不仅是政治的,而且现代政治也是科学的。这意味着科学根本不是洁白无瑕的白莲花,可以通过审判与政治和资本贴贴的叛徒与异端达成理想中的中立,又或是逃离政治,自顾自地宣言某方案是科学的。也因此,仅仅妄图通过科普壬内部的反思与精神手淫来试图度过这次风波不仅是无益的,更是在科学的信仰现有的人问题上一条路走到黑。因为一群已经深度信仰科学的人聚在一起只会反思谁纯度不够,谁背叛了信仰,而难以触及信仰本身所内涵的问题。

所以说,问题不在于科普内部出现了什么问题,而在于我们现在真的还需要科普吗?毕竟,科学仍然需要政治,但政治已经越来越不需要科学了。

知乎用户 xyPROBLEM9x 发表

心态一点影响都没有

林子大了,什么鸟都有

知乎用户 FFjet​ 发表

作为一个在不同平台上前前后后写过几篇面向不同受众的科普文的,也有过科普方面的一些感受,来谈谈自己的看法。

科普本不应该夹带任何类型的私货科普科普,普及的是科学,不是作者个人的喜好、个人的观点。这里私货指的是不能由客观事实得出的主观价值判断。更有甚者,科普的时候春秋笔法层出不穷,完全违背了科普的宗旨。科普工作者有义务将他所介绍的东西了解到位、陈述完整、真实。不能自己对不了解的东西胡说八道、自我想象,或者篡改事实,对某些事物故意避而不谈。这种现象的产生可能是由于无意也可能由于有意,但不管怎么说,都是科普工作者的严重失职。

Ent、科学松鼠会、回形针等无一例外都是严重违反了上面这些原则。

结合如今现状及个人的观察,我认为,做科普,要尽量回避一切和政治有关的领域,例如一些科技、军事、环境问题等等。在这种领域极易产生因政治而起纠纷,而不是科学性问题,并且一旦出现这些情况往往就超出了理性逻辑管辖的范畴了。除了科普本身因立场问题而歪曲事实之外,我还看过不知道多少次类似的场景:分明做的是客观的科普,却因为不那么「政治正确」受到一堆读者的谩骂;而那些利用「政治正确」吸流量的胡说八道,却能收割大量的叫好。因此,最好的方式无疑是避开这些话题,以免卷入没有必要的纷争之中。当政治卷入科学讨论固然是科学的悲哀,但在当前的时代背景下,也只能是眼不见心不烦。

而作为读者,在看涉及到这些领域的科普方面只能说谨慎为妙。最好的方式当然是自己搜索原版的资料,自己判断,以此来了解更真实的情况。

最后,我想说,科普作为一种特定历史时期下的产物,应当随着时代的发展、民众受教育程度的逐渐提高而淡出历史舞台。**在各种「伪科普」横行的现在,我想很多读者都能发现,绝大部分科普给自己是带来不了什么认知上的提升的。**因此,真正要想提高民众的科学素养,还是应该更应该有高质量、广泛的教育,而绝非依赖于科普。

知乎用户 弥漫 发表

这么多年过来,最后居然感觉《走近科学》才是科普标杆。从不废话,从不多说。

告诫各位 “科普作者”

一、不要把自己当成救世主,地球不需要你们拯救。保护生态不是为了保护地球,保护世界,是为了保护人类。

二、紧记 “自然科学” 的原则,如果结论和现实不符,那么要么是你观察错误,要么是论证方法错误,错的肯定不会是世界。

做不到的话,做不到的,你是普及科学吗?你是在传教。

知乎用户 勃嗷天 发表

个人兴趣科普是为了满足个体表达的欲望(阴暗一点你可以说为了满足装逼和怼人需要)。

国家科普是为了普及科学常识,建设理性的社会氛围,减少封建迷信(阴暗一点可以说忽悠更多小盆友来科研专业当韭菜)。

那…… 一个既不是国家也不是个人的组织突然给钱让人做科普,它是为了啥?

大部分,都是为了打广告。

例如我这两年比较欣赏的一个硬件科普 up

@浮梁卖茶人

。他 b 站的硬件科普视频动画制作质量非常高,我觉得可以算国内出色的科普视频制作团队了。但是他们的盈利思路倒是比较明确的:通过专业高质量的科普视频打名声,然后给自己的淘宝装机店引流,顺便接测评广告。

这是一个非常正常而且健康的商业思路,路人看到了高价值的硬件常识科普视频,作者获得了客户和买家。但是问题来了,那些只做科普的到底是什么商业逻辑?尤其是视频网站补贴都明显 cover 不了他们的成本的那种?

广告就广告,观众不反对高质量的广告,但是你要声明自己是广告。

待续

知乎用户 天懿 发表

一般你写个论文,

哪怕是借用某个企业的干涉仪测一下偏心,

你也得在致谢里提一句吧。

知乎用户 姜楠​ 发表

首先我不是科普工作者,只是工作勉强与科学相关。

其次我觉得近期的事儿不仅仅是科普的事儿。我记得很多人都说 “我不同意你的观点,但是我誓死捍卫你说话的权利”,但是有多少人真的能做到这点呢?比如这次的事件,你不同意某方的观点,其实只要摆事实、讲道理,把他的论点驳倒就足够了,特别是科普领域,本来科学就是讲实证、讲逻辑的,只要实证摆出来,逻辑推理过程说出来,就足够驳斥对方了。可是不,一定要从对方背景、动机把对方批倒、批臭。一定要上升到汉奸、带路党、洗白的高度。

当然我不只想说近期的事儿。以前也有。比如中医理论。有很多人批评中医、反中医,都要扯到什么中医利益集团、什么对科学的反动,真的有意思吗?我不认为中医是科学,但不科学的东西就要反对吗?

所以很多人并不是捍卫别人说话的权利,而是捍卫别人说自己爱听的话的权利,这点对双方都适用,包括对我自己。

我希望以后科普能真的就事论事,能真的摆事实、讲道理。不要深挖思想根源、不要揣测动机,不要运动式赞成或反对。但是这些应该只是幻想。

知乎用户 qlc Matrix 发表

回形针生意不算小了,早就应该自我净化,当生意大了,老板自己就会去规避意识形态方面的风险。这就是吴松磊不成熟的地方,一个疏忽就会让几十人的团队突然 over,而且这还是在踩过雷后,实在不应该,作为一个老板,这件事上他是不合格的。我个人是不相信,吴老板自己放着蒸蒸日上的事业于不顾,去勾结境外势力踩钢丝。

科普是一个很奇怪的行业,既难于挣钱,又要求极高。能从事科普行业的人,我都是很敬佩的,我见证了刘大可的退出,不想再见到回形针的关闭。

对于普通科普作者的影响,不外乎寒蝉效应吧。当然会对于别有用心的人就形成了一定的震慑效应。

意识形态的形势最近几年趋紧了,知乎的时间线上刷到的大多数都是屁股问题,看着那些只摆立场,光扣帽子的,一味输出情绪的回答,让我对知乎产生了一定的厌烦感。

知乎用户 白鸟飞鱼 发表

非科普人员,但是经常看科普作品。

主要观点,要花钱和花对钱。

现在互联网科普困境的关键只有一个——钱。

少数无私奉献高质量原创的业余科普人员短期或许可以引领一时,但长期来看绝不可能胜过高度成熟商业化的职业内容生产者。

掌权担责,做事拿钱。

赛雷话金还有其他视频阿婆主爆出来的约稿应该给钱的,而且大概率不是小钱。

这里补充一下,目前科普类的阿婆主收入主要还是依靠自己团队做视频,积攒粉丝,然后依靠广告主的约稿养活自己。钱是来自于广告主,约稿的内容自然要依照广告主的意愿来做,最起码不可能直接顶撞广告主。

这种模式显然是有一定内在冲突的。一旦科普的内容对广告主或者潜在的广告主的品牌和产品有损害,科普视频的真实性和完整性就必然受到极大的威胁,最后阿婆主不得不做出两难的抉择,要么放弃广告主的钱,自发电,但是这种情况下必然以质量的下降甚至于阿婆主的退出。而阿婆主选择接受金钱,长期来看,视频的真实性和完整性甚至于立场就可想而知。

我并非是要否定广告主约稿的商业模式。恰恰相反,我认为在当前经济水平下,如果全盘否定,对科普的影响显然是极大负面的。毕竟我们看科普视频,广告主出钱,我们还是多多少少薅了广告主的羊毛。我也并非完全反对广告,毕竟好的广告能够降低我们选择水平的精力成本。我们可以批判它,但如果我们找不到比这更好的模式,最好不要想着立刻禁止它,那只会让事情更糟糕。

既然广告主约稿模式无法改变,我们为什么不让政府部门成为广告主来约稿科普?

谈到政府出头,我们不得不谈下国家队入场的情况,或者说现状。

目前,不仅政府的自然科学部门的互联网科普没有得到重视,很多其他政府部门的公众号运营者也没有得到重视,基本现状可以用一个字形容——“惨”。其境况更糟于自发电的业余科普人员,毕竟自发电业余人员可以想不发就不发。一部分的部门公众号运营者是做着自己的本职工作,还要被拉去做公众号运营发文章,没有额外资源补偿,不少还有 KPI 考核。这些公众号的下场长期来看可想而知。我微信所关注本市电视台的新闻公众号,它的大部分文章都可以用标题党来形容。

我这里不得不提一件事。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409845498

我并不想把这个抄袭者再挂一遍,相反我也很同意云舞空城说出来的现状。当事学生事前被强拉上岗无薪发电,事后又被强拉出去顶全部罪。很多政府部门内的答主都有反映这种现状。

个别人员的问题可以怪到个人头上,但是这种普遍性的问题,政府方面要负有很大的责任。

如果我们不能提高科普经费,或者说给科普经费。这次倒掉一个,下次还会有一个。

花钱未必就能解决所有问题,但不花钱(资源)肯定解决不了大部分问题。这种问题的根本方法就是花钱。在这个缺口上,哪怕政府拨拉出一点经费建个木墙,也比没有强,大大降低此类问题的数量。

这里我还要解释为什么要增加政府花钱约稿这一途径,而不是全部给政府部门的公众号。

国家队有国家队的缺点。政府部门有时因为其他部门的顾忌,对不少东西都有严格拘束。比如槟榔,其背后是数量庞大的人员就业和经济支撑。没有卫生部背后撑腰,很难写出来。

科普是面对广大人员,不是单有知识就行的,要怎么把知识写的大部分外行人员也能看的懂看的进去是需要优秀的公共传播技术。职业内容生产者知识未必高于专业人员,但是他们能够把这些知识按照委托方的要求最大化传播。市场化下竞争的职业内容生产者,花同样的资源,更大的传播范围。

政府提供的金钱未必要全包,但只要达到一定份额。大部分的职业内容生产者就足以有底气,对境外搞事机构提供的资金说不。

知乎用户 那个人 发表

完成九年义务教育及素质教育就是最大的科普,其他的科普无关紧要。

百度知道百度经验百度百科虽然现在充满了乱七八糟的玩意,但它是个不错的东西,比看各种自媒体科普有用。

知乎用户 推背图象 发表

如果把此图悬挂在大堂正中,是否会觉得茅舍已经变得高大上一点?

知乎用户 怎么着中堂咱反呐 发表

我的感想就是,别看某些人 “你居然讲科学而不是讲政治” 喊的欢,动辄一副 “老子不干了” 的模样。

等明天有了经费,他还是忍不住要去伸手。

伴侣动物改不了 coprophagy 嘛。

伸了手,早晚必被捉。

只不过他们将变得更加隐蔽,将不得不去调整干货和私货的比例,使自己显得更加理中客。

这不是因为他们良心发现了,而是因为赛雷,和我们每一个人来过。

然后他们那些更隐蔽的私货和拿钱的证据链条,早晚也会一条条被揪出来。

人民群众就是在这个螺旋上升的过程里,既丰富了科学知识,又增长了斗争经验——这是双重意义的科普:谁说改造社会的科学就不是科学?

我就佩服教员的心胸,

人嘛,带病也可以用、也要用。

当塌房的风险越来越高,拿经费越来越困难越来越不值得,他们自己就转向了。

再说了,科普圈就一种声音?

科学?

你一个人代表科学?

算了吧。

知乎用户 听月上官 发表

今年的中科院学部学术报告会,就是很好的科普。

在我看来,这种报告不花大篇幅讨论具体内容,报告者更多的是就自己研究的某个方向,做一个总纲或者框架介绍,我不知道算不算类似于论文的综述。那么这种报告,让不是同一领域的其他院士也能够知道报告者的研究方向。而观众如果是抱着看方向而不是看内容的思维看这种报告,只要有点现代社会的科学与社会常识,应该也是能够从这个报告会中有所收获的。

虽然我不时从弹幕里看到有学生说看不懂。其实这是用看具体研究的方式看方向和总纲。

从这一点来看,很多科研领域的人,并不会做科普。而很多看科普的人并不懂得区分科普与科研。

从我第一次看这样的学术报告会来看,做好这类报告的人,对自己研究的领域从具体内容到方向都把握得比较到位,报告才到位。

科普要知道受众不懂的角度,与长期接受科学训练的不懂的角度,区别在哪里。

很多人在专业领域待久了,僵化的使用术语,注意不到专业表达框架与常识理解框架的鸿沟。不解决这个问题,科普只会科普个寂寞。本人学历普通,所以我很少回答自然科学领域的问题,但是有一个问题我感觉自己能够跨过这道界限,也就尝试回答类似问题,算是科普:

[为什么绝对零度是宇宙最低温度?​www.zhihu.com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349339134/answer/890530023)

请看看这个问题下,其他很多回答,是不是沉浸在专业表达里,不尝试跨过专业表达与常识理解的界限,所以这种表达只能算专业表达,不能算科普表达。

从这一点也可以看出,当下受教育人群存在明显不同层次的情况下,这种不考虑专业表达与常识理解界限的科普,作为普通人我与其看科普,还不如去进行专业学习。所以科普只能是科学教育的补充,无法取代科学教育本身。

出于兴趣科普的先不说,把科普当做工作和职业的人,与其批评科普对象不懂,不如反思自己目的与方式是否正确。

知乎用户 华生乐 发表

1)科学知识、科技信息,是全人类的财富?还是一部分人的专利?似乎有相关的讨论加以说明。

2)科普究竟是什么梗?公益启蒙或继续教育?公益广告?商业广告?舆论引诱?心理暗示?都有。

3)对知乎平台的期待:以科学态度解答或探究一切未知的值得信赖的专业学术平台。

知乎用户 楚 1 休 2 红 发表

有一说一

b 乎这问题下的人绑起来没有回形针影响力大

网上所有别的做科普的现在都没有水猴子影响力大

固定栏目稳定两三百万播放

博物还是稳的

国家地理也是稳的

科学世界也是稳的

当年感谢土豪期期买,我蹭着看了不少

但是这些稳的

就稳在不跨界当意见领袖

b 乎这些答主,问题最大的也是这里

水猴子你看他对无关的事情发表过什么看法吗?

回形针这种什么都科普的

就总会翻车了

你觉得他什么都懂

直到讲到你熟悉的领域,带节奏也是很恶心

顺便说句马逆

他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也是科普

然而就也是讲到你熟悉的领域就发现他很扯淡

知乎用户 半蓑烟雨 发表

我不反对科普赚钱,前提是你得正当的赚钱

这一点可以学一学 B 站的那些 UP 主,舞蹈区的,生活区的,影视区的,刑事区的,各有赚钱的妙招,还不惹大家反感

知乎用户 奥卡姆剃刀 发表

首先应该科普科学方法论

知乎用户 勃飞虎​ 发表

现在不光是科普,一切都在看立场,我最喜欢的 300 个 UP 主之一, 冲浪普拉斯,就曾经因为做商业史视频(偏向财经分析和历史介绍)而被 “左” 粉骂成资本家的走狗。这只是极端例子,更多的例子是 “恰饭” 论,一个 UP 做视频,没接广告的前提下,给某个东西说了两句好话,被当成恰饭来骂,这才是普遍的 “立场问题”。应该说,现在对于科普的争论,有一半以上都是 “恰饭” 争论,区别在于恰 “企业” 饭还是恰 “国家” 饭。

现在人看科普,扪心自问到底是看什么?如果无法总结,我提一点,看科普不一定是为了获取知识增长智慧。现在大多数人看科普视频,更多是在看 “猎奇”(找乐子)。人的观点是很难改变的,如果去接触自己观点外,或者说 “立场” 外的问题,也就是 “猎奇”,那么皆大欢喜,但如果看的是与自己观点相冲的东西,那么就会很不舒服。最经典的例子,除了冲浪普拉斯以外,就是果壳和科学声音了。果壳科普“洗衣机洗袜子比手洗干净且不会污染洗衣机”,科学声音科普“自动扶梯左右都站人对电梯好”,二者都被观众骂了,因为什么?因为这两个观点跟“公序良俗” 向冲,即使是符合事实的,也是不能提的。那么我们说,科普到底能不能增长观众的科学观念科学意识,看人。现在 “我是科学家 iSicentist” 这个公众号(代表中科院立场)这两年就在探讨关于 “科普” 的传播学,方法论问题,而我对他们的讨论持悲观态度,因为他们还认为科普能提升 “科学意识”,如果未来拿出了自认为的“成熟方法” 去铺科普,那么必定会翻车。

后面是扩展内容,写的很混乱。


科普,包括理科和文史哲视频在内,如果想要在科普深度上更进一步,如果说有点让百姓 “增智慧” 的想法,最终都会陷入立场问题。因为我们的很多东西,文史哲物化生,都来自西方。因为很多现在认同的 “真理”,在事实上是错误的,反科学的。因为现在在外面,有部分制度确实有优越性,不引入只是不确定是否符合国情。如果想要去“增智慧”,那么就要去碰最新的研究结果,最新的文史哲讨论,这些部分来自国内,但大多是来自国外的(事实的科研实力差距),科普者的水平,未必比研究生高多少,他最多只能保证这些问题的“境外 · 权威性”,“境外讨论度”,但未必会保证“意识形态正确性”。这中间有很多操作门道,比如说,你搜到的东西,是写在维基百科上“有权威性” 的知识,在国内没搜到相关知识,而国外搜到的文章(只是搜到的)统一口径说的都是这个倾向,好你写进文章里了,“欧洲各国为自身经济利益,帮助掩盖切尔诺贝利事件对欧洲的污染”,“靖国神厕建于明治,没有维护战犯倾向”,看,砸了。后者砸你还能说他屁股本来就歪,前者呢?

另外一点就是,时局的变化性。可能今天舆论上支持你的这个观点,你把视频做出来发布,发布第二天就不支持了,但你又未必对时局变化知情。罗翔当时在家读书,发几句话到微博被冲了,因为跟热点撞了,但是他是时时刻刻关注热点吗?未必。与时局变化相同的,还有事实的变动,比如一个火锅店收野狗的事件,以前的证据指向火锅店收野狗,你针对这个做了一期 “野狗携带病菌” 的视频,明显是为了蹭这个热度,但是突然证据就指向火锅店是通过正规渠道买狗,但是卖货的以次充好进了一批野的。那你在这件事上是不是完败。

如果涉及到境外势力的援助,事情还要复杂一步。现在经过两面针事件,是不是都认为 “境外组织罪大恶极”?实际世界上存在很多左翼组织,心跟我们是一起的,至少是有国际精神的。我在鸿蒙相关回答下就说过,“左翼” 在国外的发展,得益于 “右翼” 的有恃无恐,所以也不必对国外有左翼组织吃惊。关键就在于,如果有个组织请你合作,你怎么知道对方是真的“左翼组织”?两面针恰的饭当然是个人就能发现问题,但一些 NGO 组织(记住这是一类组织不是一个),如果你不去刻意追根溯源,真的就会以为他们是“左翼国际精神组织”,给你的材料里塞点雷,未必发现的了。假如说,咱们某个数据官方没公开,然后境外组织给了我一份全球的这个数据的记录让我去做一期节目,当中包括咱们的数据(国外是有满世界做调查的组织的,咱们也有),而全世界的数据都是真的,就咱们的注水了,用常识和数据还判断不出来,这就是一个雷点。

还有,作为一个个人,不可能保证不犯错,这在正常情况下,只要认错就是可以原谅的。但如果因为某个原因被猎了,那么以前的所有错误都可以被翻出来片面解读。这就是媒体人在 “道德” 上的天然劣势。所有人都不是圣人,而只要有需要,不是圣人的人就都是恶人。一旦在科普上出过一次错误,那么以后就留下了永久污点。互联网没有记忆,但互联网本身有所有人的记忆,只要不被删(比如马前卒改民族参加高考还去天涯论坛炫耀这件事,现在网上就没有证据了。但他知乎账号里的黑点他自己是没法删的)。

当然,如果你能一直把握公众立场,能及时删证据,做的视频非常水,或者就做已经实锤的视频,那自然可以永葆青春。实际上现在很多 “科普” 公众号就在干这样的事,别人几个月前做过的科普,观察影响发现都是正面评价,那我也仿照做一个。或者在公众号上说烂了的东西,一年提两次的东西,他拿过来做视频。例子就是塞雷话金车比特币的时候,用的思路就是差评公众号两个月前就用过的思路——自己做一个比特币来证明技术门槛低,连整个过程都抄过去了,只是换了一个区块链平台。反正都是给观众一个猎奇感,只要观众看的够少,就有市场可以挖。

当然,结合键政的科普对于现在的一般科普来说是绝对 “降维打击” 的,因为键政的饭圈优势和立场优势,使得键政科普可以为所欲为,就算出现事实错误,抄袭等道德错误,也不会像一般科普那样被车得抬不起头,反而会有粉丝去辩护。

知乎用户 逆炼归元 发表

[https://zhuanlan.zhihu.com/p/375481026​zhuanlan.zhihu.com

](https://zhuanlan.zhihu.com/p/375481026)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做科普呢,人的品质很重要的

比如不能抄袭对吧。

对,我说的就是云舞空城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我感受到有力量在攪混水,試圖將 “科普” 和這些犯錯誤的人和事等同起來。但是對於科普工作者來說,堅持做有質量的科普就好了,以 ent 為鑒,不要犯立場蒙蔽理性的錯誤,以回形針為鑒,不要自甘墮落成為一個武器。作為半個科研工作者我很希望科學可以真的普及,這樣有更多的人有興趣進行科學相關事業,社會對於科研的支持也更加大。

(重新瀏覽其他回答之後的一些補充)

儘管從科學相關行業的生態位來說,我這個 “半個科研工作者” 應該比 “普通民眾” 更接近 “科普工作者”,然而我時不時感受到一些科普工作者對“庸眾” 的傲慢。比如在這一系列事情之後便有人在抱怨洶湧的民意讓他們科學不了。

這只是洶湧民意的問題嗎?這是這些出事的科普組織或者人士立場先行而不顧科學的態度,導致他們偏頗的立場暴露出來,最後引起眾怒。同時,為偏頗的立場辯護也是很難在邏輯上站住腳的,暴露出來也是遲早的事。這種立場先行而不顧事實不顧科學思維的行為才是科普的敵人。就拿海鮮的事來說,討論海洋資源枯竭並提出建議的時候這些科普人士但凡比較一下全球的數據,討論如何更加合理地利用海洋資源都引不起這麼大風波,然而他們就捉著一個甚至消費比例佔不上大頭的人群說不要吃海鮮,怎麼令人不起疑心。

跟這樣的科普人士站在一起可一點都不光彩,不管從立場正確來看還是從科普的素養來看。然而他們終於自然而然地代表科普發言了,從這些人和組織的倒掉中感出悲涼來了,以至於將 “大是大非” 和科學對立起來了,“科普”就被他們打扮起來了。

所以我要更新我的感想:科普科學思想比科普科學知識更加重要。別讓科普閥出現了。

知乎用户 elielek 发表

我来翻译下一些答主的回答:科普越来越难了,怎么保证你我的团队里不出一两个美国军方的人呢?

知乎用户 蛍之光 发表

政治正确,很重要。涉及到中国传统的,中国特色的,科普时,需要格外谨慎。

知乎用户 剑圣 发表

到底是一锅饭里面有老鼠屎还是一锅都是老鼠屎,很多人是分不清楚的,他们只想口嗨,历史为证,扣帽子太简单了

警惕爱国流氓,该拉黑拉黑,维权成本希望有官方支持下

知乎用户 楊肇峰 发表

在一個沒有講政治的環境的地方,“不講政治” 也成為了一種奢望。

科普,或者叫科技傳播(我校甚至還有這個專業),本身就是一種傳播學,是一種宣傳。而宣傳,有政治訴求是天經地義的。

而 “不講政治” 的政治訴求實質是對 “講政治” 這一要求的消極抵抗,是對去政治化的一種希望,是對近一百年內,泛政治化對人們帶來的傷害的一種反思。雖然說去政治化的嘗試經常失敗,因為希望去政治化的人一直被希望泛政治化的人裹挾,導致不得不參與到政治中來,正如這次的事情一樣。

但是既然沒有講政治的環境,被裹挾進來的話只能選擇 “講政治” 或者真的不講政治也就是沒法講話了。如果傳播行業包括科技傳播行業想要避免這一現狀的發生,需要更加積極地對抗試圖將 “講政治” 泛化的群體,努力幫助中國社會建立起能夠講政治的環境,讓所有人可以免於被公權力限制地公開表達自己的訴求,都能選出自己的代表來幫助實現自己的訴求。

最後,轉載兩篇可以講政治的地方的科普文章,給各位參考可以講政治的地方是如何借科普表達政治訴求的。

https://www.wsj.com/articles/marijuana-is-more-dangerous-than-you-think-11546527075

Professor explores marijuana’s safe use and addiction

附幾個帶引號的名詞解釋:

講政治:公開表達自己的政治觀點及訴求

“講政治”:即在任何事情上都要考慮大局,必要時需要犧牲自我。這是一直以來對黨員的要求。

不講政治:不願或不能公開表達自己的政治觀點及訴求

“不講政治”:無視政治,即消極地表達去政治化的訴求

知乎用户 楚流元皇彭侣 发表

就职于美国陆军生物实验室和被彭定康培训出来的意识形态战士和颜色革命打手。

折服于美国新自由主义的拥趸。

从 CIA 和 NED 及它们的外围拿钱做项目的雇佣兵。

偶尔犯错失误的科普工作者。

这四类人完全不一样,能混为一谈吗?

这个问题下的很多人是故意装傻,实则坏得冒油。

知乎用户 叶赫乎 发表

科普是公知最后的庇护所。不把政治站位放在第一位的 “科学工作者” 一律是石井四郎的继承者。

知乎用户 Dr 老爸的育儿经 发表

知乎这个平台,对于科普写作者来说,算是很友好的了。

就说我的医学这一类别吧,某些平台的文章,简直是不堪入目。

不过,知乎上的伪科学内容,不准确或明显错误的内容,还是不少。读者也需要鉴别,至于如何鉴别,我不说,因为利益相关。

知乎上的读者,总体层次确实要高一些,但是,说起科学精神,不少读者还是很需要加强的。(就是不讨好你们,咋地,不服?)

前两天,我回答了一个问题,本来是很简单的育儿问题,我引用的论据,也是医学院本科教材上的内容,照理说,是很基础,也早已被广泛接受的科学结论了。

但是,仍然有人不满,直接指出:“你们这帮砖家就知道制造焦虑,胡说八道!我就是怎么怎么不同。。。”

我当然不服气了:“我不是胡说八道,我确实就是专家,你的认知确实有误区。”

有的人就更不满了:“你还自称专家,让我的面子往哪儿搁?” 于是说到:“你知不知道专家是个贬义词!”

当然,别的谩骂也不少,甚至有医学院的学生表明身份来骂。也不知道你平时学了些什么,教材上的内容都没有搞懂,也好意思出来丢人现脸。。。

不过,对于谩骂,我不会客气,请放心,都会怼回去。

毕竟,我做科普,首先对事实负责,对真相负责,对科学负责,而不是对读者负责,一就是一,二就是二,绝对不讨好读者!

所以,我的第一点感想:

科学精神的普及,任重而道远,即使在号称人均 985 的知乎,仍然如此。

另外,科普作者的收益问题。

中国人的传统观念,向来是耻于谈钱的,觉得俗气!

但我就是一个俗人。所以,我也接过一些品牌问答。

知乎官方的品牌问答,审核很严,一般没有问题,虽然我也拒了一些,因为在我的细分领域内,我更懂,有些内容,或许官方审核认为没问题,但我认为不妥,所以拒了。

扯远了,言归正传。

回到这个问题:我为什么这么俗气?

因为我不愿意仅仅靠爱发电。

显然这不能长久,只付出不收获的事儿,你会干吗?

请想好再回答。

当然,知乎上确实有些作者愿意这样做,我表示钦佩,但不代表大家都必须如此。否则,高质量的写作者,估计会流失一大部分。

我认为,接品牌问答有底线就行,不把黑的吹成白的,而且,我希望可以明确标识出有品牌赞助(目前是有的,不过可以再明显一些),让大家看得明明白白。

即使打广告,我认为也是可以的,走正常渠道,标明是广告,为何不可以?

知乎用户 是辽远的海的相思 发表

对于这次事件,有人担心政治捆绑学术,是李森科再世的表现。我不同意这样的说法。

是谁先将政治引进科普工作的呢?不是现在这些狂欢的 “暴民”,而是被这些揪出的科普工作者;以前有没有人发现这些问题呢?有,然而他们没有一个人将其中的西方中心论之类的想法看作问题,反而想办法遮掩。民众给过他们很多机会呀。

只要我们稍稍回忆和思考一下,就会明白:沙俄事实上存在两个恐怖时代。一个在感情冲动下进行屠杀,一个是冷漠地、蓄意地进行屠杀。一个只持续了数月,一个则持续了千年以上。一个使千余人死亡,一个则使一亿人丧生。可是我们只是对那个小规模的、短暂的恐怖时代感到恐惧。然而,刀斧在一瞬间带来的死亡,能够比得上饥饿、冷酷的侮辱、残忍和悲痛的慢性屠杀吗?闪电在一瞬间带来的死亡,能够比得上炮烙之刑的慢性屠杀吗?短暂的恐怖时代所填装的棺材,只要城市里的一块墓地就能容纳下了,却有人不断告诉我们要为之战栗和哀鸣。可是,那自古以来的真正恐怖,那种不可名状,惨绝人寰的恐怖,其所填装的棺材,就连整个俄罗斯也容纳不下啊,却没有人告诉我们要看到这种恐怖的巨大规模,要寄予应有的同情。

如今一部分知友愤愤不平于” 暴民 “先讲政治再讲科学,可明明是这些科普工作者让民众看到这么做的可行性的;而他们只不过像含羞草,应激似的动一动罢了。现在我们不对科学,科普中可能存在的主观因素进行阐明,不做出系统性调整,而让民众们帮我们调整的话,代价可就大多了。

总之,就像毕加索说的那样:

这是你们的杰作。

知乎用户 艽野尘梦 发表

知乎的大 V 不要以为自己在某一学科有所研究,然后就跑的别的领域发表暴论,被人指出之后就撒泼打滚拉黑禁言洗地装死

如是,科普领域能清净一大半

某科普大 V 这是看带不动节奏删帖跑路吗?不懂 (=_=)

知乎用户 习乐​ 发表

  1. “科普 “尤其是“成人科普” 市场和获利空间有限,工作室诚信正直体面的经营实属不易,有毒资金可以轻易利诱收买,见缝插针。
  2. 科普工作者的政治素养,仍需要加强。大众也需要对知识背后的政治和意识形态,提高甄别能力。
  3. 艺术修养、情感导向和文化价值观隐藏在科普背后,但对于从业者同样是非常重要。
  4. 有理有据揭穿外部反华势力的阴谋行为。澄清事实。别让 “科普” 为国际政治矛盾背锅。

作为曾经的少儿科普从业者,还是希望多在对孩子的科学普及上下功夫。从知识,到思维,打好基础。赢在未来。等到有些事发生,可能就被动了。

最后,要对人有信心,科普的敌人是人性的愚昧、偏执和贪婪,而不是人本身。

以上。

知乎用户 钟宇斐 发表

我的感悟是,我不再信任非党员 / 有任职的民主党派人士做的科普了。

知乎用户 Anonymous 发表

我不是科普工作者. 但刚好今天看了许知远对吴国盛教授的访谈. 吴教授在访谈中说了两句话, 让我感触很深.

科学的精神是什么?
不计利害, 但问是非.

这句话, 无论是做科普的, 还是看科普的, 都应该深深的放在心里.

与君共勉.

知乎用户 不与傻 B 论高低 发表

我笑了,科普?查点资料问点人就敢出来做科普了,实际上产业碰都没碰过,敢不敢承认你们本质就是营销号。所有能够科普的东西,十二年义务教育过的人,都能查资料看懂,但是科普党,往往有那么一些优越感,这年头,谁还不是个知识分子呢?

知乎用户 牛排卷回锅肉 发表

大家矛头指向的是恰烂钱夹带私货的人,没有质疑科普活动本身,这问题问的好像是故意混淆视听

知乎用户 咱的拖拉机​ 发表

自强!对!我说的是自强!

归根到底这说的是一个行业问题。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回形针制作的视频质量都是极为上成的,至少在国内科普视频制作领域回形针是可以作为第一梯队的,央视和地方媒体也都采购过其的服务。正因如此,回形针一系的自媒体才能够到吸引到足够的受众,夹带私货宣传那点 “代理思想” 的时候危害才足够大。

科普工作生产出来的不是一个拥有客观实体的产品,监管机构不可能针对这个行业制定出一个像一般产品一样的质量标准,然后动用执法力量去维持这个标准。科普既关乎科学,又体现言论,这个工作既是在启发大众,也同时作为文化产品被大众选择。不要真的指望制定个 “科学言论法” 来作为标尺。

只要不是实打实说出侮辱烈士和国家英雄的言论,即使是阴阳怪气夹带私货,执法部门也不能因此去干抓人封号的事儿。我们在网络上遇到的禁封禁言事故基本都是基于各个平台依据自身喜好制定的有灵活执行标准而产生的。

我真的希望广大科普工作者如果真的立志去做这一行,就踏踏实实认认真真地去做,遵循科学的观点发表自己的看法。自媒体归根到底要赚钱,本身就是一个个市场竞争中的对手。科普自媒体的评价标准要选比 “偶像饭圈” 来的客观,回形针能够吸引大批观众不是因为他夹带的私货,而是其本身在视频内容制作上的精良。

如果真的要在这个时代做科普自媒体,就不要只看回形针的失败,还要看看回形针的成功。把科普不好做的主因归结于 “爱国流氓” 是个特别幼稚的行为,就好像在说自己公司的偶像火不起来都是因为对家的 “黑粉” 一样幼稚。

肖战的粉丝不能把王一博赶出娱乐圈,王一博的粉丝也不可能把肖站封杀了。回形针不是被黑粉黑死的,回形针的失败恰恰就是因为一个科普号不讲科学,而把科学当作意识形态输出的工具!从中国人肉蛋奶与巴西雨林的关系,到南水北调,再到人工降雨,无数的科普自媒体都站出来了用科学的方法驳斥了回形针的结论,不管回形针用了什么 “小作坊不严谨” 之类的借口,可它自己都认错了,结论就是不科学的。

广大科普工作者不要带着那种 “我就是科学” 的傲慢,科普是面向广大群众的,一般的科普知识基本都不在最前沿的科学研究领域。这些知识基本都是被无数次验证过的,说不上百分百正确,但是大致都应该有个公认且客观的结论逻辑。而且普通人通过一台电脑就足可以把大多数参考资料收集完整,这也是为什么很多科普自媒体会列出自己的参考材料以供观众查阅。科普的本质是把收集的信息整理好再传播出去,而不是真的在搞科研,你是在告诉观众而不是说服观众。

最后看到有些人抱怨说自己要做海洋类的科普都不敢了,自己讲保护海洋的话题就被 “爱国流氓” 冲了,所以得出结论经过谷 x、陈 x 佳、回形针事件后科普就不好做啦,都被舆论环境影响啦,海洋保护更是说都不能说了。

我不是说这种现象没有,这种打着 “爱国” 旗号攻击科普工作者的人就是欠揍!但是科普本身就不是给这种不讲科学和逻辑的人看的,因为这一部分人的行为就得出消极的结论本身就不科学。就好像听到有人说因为 “批判方方” 导致了以后没人敢说真话,没人敢批评政府一样荒唐。

我们不是没有优秀的科普工作者,睁着眼睛宣传说不能做 “保护海洋” 主题的人不是 “因噎废食” 就是“别有用心”。

无穷小亮,也就是全网熟知的 “藏狐” 张辰亮,光是最近的 6 月份就最少做了 3 期有关海洋的科普,除了介绍各类海洋生物人家照样大大方方介绍海洋生态保护的知识!最近一期还带着观众去看科学工作者们如何培育珊瑚、砗磲,讲到了因为气候变暖和人类活动造成的珊瑚白化死亡,之后展示科学工作者们如何把培育好的珊瑚 “移种” 到珊瑚遭到破坏的区域。在介绍国家动物博物馆的一集里,小亮还特地介绍了无数动物学前辈,其中秉志先生和张春霖先生两位是师徒关系,在鱼类学研究和水产培育养殖方面都有极大的贡献,我们如今吃的不少水产能够大规模养殖都要归功于这二位以及其他科研工作者。

大漠叔叔,虽说是个搞笑区的人民警察。可是人家作为一个海南本地人,做了无数期科普西沙、南沙的视频,亲自潜水捡垃圾,还积极科普各类海洋保护动物,告诫观众不要吃,不要碰。

所以,我们有优秀的科普工作者,我们有值得科普的知识。

你如果是个热爱科普的人,你应该庆幸回形针被揪了出来,因为这些家伙毫无科学素养,把科普当成工具用来攻击他人(国家)。

你如果是个把科普工作当做饭碗的人,你也应该庆幸: 群体里少了一匹害群之马、少了一个驱逐良币的劣币,曾经被它误导的观众会被重新投入市场,寻找更加优秀的科普内容。

大家爱科普,大家想看科普,这个市场会越来越大,竞争也会越来越激烈,希望每一位科普工作者都能够在未来的工作中收获成功与快乐,同时也希望你们带来更多优秀的作品。

知乎用户 鱼兔 发表

我必须重申一遍,中国做的最好的科普就是

九年义务教育+高中教育

好好学习,天天向上

科普

对于授予方来说,就是普及简单的科学知识。这里面是简单浅显的逻辑和概念。至少要基于最基本的三段论。另外,概念要多是公理性的,定理类的,如果是定义,那么就需要拓展。或是授予方主动阐释,或是接受方主动学习。

对于接受方来说,是主动去了解自己未知的,一知半解的领域。说白了,单纯的了解而已。谈不上学习,也谈不上掌握。如果你觉得看了一个科普视频,就掌握了知识,就可以去侃侃而谈。那么我希望你去学习一个成语,拾人牙慧。

同时,如果你觉得自己做了一个科普视频,就能做到教化,那也请去学习一个成语,妄自尊大。

当然了,科普里面的简单浅显,不是一概而论的

人文社科类的一些热门课题,大众经过初高中和大学的知识积累,可以结合更加详细的细节资料和理论,去科普。

理工类突出一个 “术业有专攻”,这里是不能瞎搞的。基于高中知识,辅以一些大学知识就够了。再往上,不适宜用科普,可以当做科普最后的一个课外作业,由感兴趣的有知识储备的人去主动。

知乎就有不少人说什么,科普类博主,科普类视频以后怎么办,内心中似乎就存在了阴影。

我觉得大家去看看最近的首汽女乘客跳车事件。是不是类似?这位女乘客对司机的一举一动,都有自己的解读和臆想,导致自己跳车。

你们看个科普视频,对其屁股和知识有了自己的怀疑,从而不知真假。

说白了,女乘客受限于自己,没有一套理性镇静的思考行为逻辑。你们看个视频,缺少理性辩证的行动力。

我不是产出者,也不怎么看科普视频。如果是单纯了解一个行业,我也只是单纯看看,不会到处谈见解,而是在有机会接触到行业人员时再去求教,单纯作为一个切入的话题,也不会认为一个科普就是正确的。如果是自己行业,那就看文献嘛。

我只是觉得大家对待 “科普” 要有个平淡心,对待自己要有个求知的心。

平淡心,是要对科普有个基本概念,这不是高大上的玩意。求知心,是要自己去追求高大上的玩意。

如果你只是看个科普,了解自己未知的东西。那么就记住,你只是打开了个门缝,你看到的不是全貌,自然也不是客观事实。

切不可,拾人牙慧,坐而论道

知乎用户 靠谱同学齐满满 发表

看了这个问题下面的回答,某些人在描绘科普圈正处于一种人人自危的氛围中,仿佛有一种无形的力量在阻止你科普。呵呵,危言耸听。

科普,即科学普及这一行为,本身是有目的性的,针对的是社会上的谣言以及民众的愚昧。不过得益于国内强大的基础教育能力(世界一流的小初高教育水平),相较于国外,国内的科普其实是比较难做的。

举个例子,传染病流行的三个基本环节是传染源,传播途径和易感人群,三者缺一不可,这是初中生物知识。我们一开始应对疫情,建立方舱医院收纳病人针对的是第一点,封城措施对应第二点,现在注射疫苗对照的是第三点。国家的举措之所以能推行下去,与普通民众学习过相关知识有很大关系,即使长辈不了解,受过全面普及义务教育的子女也能给他们解释。事实上,相当数量的科普就是晚辈对长辈在相亲相爱一家人的群里完成的。

而在西方国家快乐教育的环境下,培养出了一大批的反智群体,诸如口罩里有 5G 芯片、疫苗是比尔盖茨控制人类的阴谋这类谣言大行其道,甚至能引发声势浩大的游行。这类人群的大量存在,使得国外科普具有庞大的受众群体。而在国内,这种常识类的科普,年轻人是很难买账的,如果谁对我科普喝牛尿不能治肺炎,打疫苗不会让你的身体产生磁性,我会认为要么你是傻子,要么你把我当傻子。

事实上,我们小初高所学的知识,基本上涵盖了普通人一生需要的科学知识。国内科普作者的创作内容,对普通人来说,大部分是无用的,或者说只能起到每天一个吹逼小知识的作用。这会导致国内科普的受众,不会对科普工作者产生强烈的付费欲望。所以国内的科普工作者,要么用爱发电,要么接商业推广,要么就接受各种组织的赞助。但是我国政府对科普圈的舆论长期以来都是不重视的,科普圈缺乏政府的扶持,而海外 NGO 又十分重视这类宣传,所以国内科普圈存在大量被 NGO 筛选并扶植的科普组织,所以回形针这批人翻车其实是必然的,只是时间早晚的问题。

回到这个问题,回形针、孙一佳、ent 这些人翻车,影响的只是收了 NGO 资金的那批人罢了,如果你本身**坚持科学原则,不收不该收的钱,又要怕什么呢?**当然,搞得一些人不敢再乱收钱,科普圈断了一大笔资金来源,引起更大的内卷,也是科普人要考虑的事。

知乎用户 叫我小威哥 发表

学校里出了一个经常给同学讲作业时夹带些奇奇怪怪的价值观还和一些 “社会人” 勾勾搭搭的同学,被其他同学发现了想要老师教育他。

然后有人问,这件事情对班上有什么影响,同学们有什么看法?

于是,有几个同学就出来大嚷着,天呐好可怕,以后都不敢去上学了,怕被开除!

知乎用户 京东没有客服 发表

我记得在我们小时候的 “科普” 指的是自行购买各种百科全书,看 cctv10 科教频道,以及学校时不时请各行各业的专家老师来讲课。

至于今天的大多数所谓 “科教工作者”。

恕我直言你们大多数跟那些猎奇的公众号,微博上那群编历史的有多少本质上区别?

有几个肯为自己的言行负责?

有几个不是什么流量大做什么,自己都知道自己说的是扯淡自己还不是该怎么扯淡怎么扯淡?

这波除了公众号少赚了不少钱,说实话我看不出有什么实质性差距。

因为这整个行业本身对科普事业就是弊大于利的,这是一门生意。

知乎用户 刘成昊 发表

我觉得所谓 “科普” 中最大的风险其实是优越感。有优越感很正常,但是可能会害了自己。

以科普的要求用来鉴别资料出处,但是下笔时一定要记得提醒自己只是个说相声的 low 货。要小心觉得 “只有我最懂” 这种心态,同时切记不要碰一些不能碰的东西。

知乎用户 wyx191​ 发表

回形针那都不是网友调侃的拿狗粮那么简单的事了,那是正儿八经的美军,是实实在在的敌人。现在可以这么说,很多时候我们的很多猜测不仅不是阴谋论,甚至于,想得还不够多。用杨主任的话来说,就是把对面想得太好了

至于科普的问题,其实很简单,一句话的事:身正不怕影子斜

知乎用户 晨水 发表

科普就老老实实去做科普,比如藏狐小亮那样,大家都喜欢

要恰饭大家也不反对,毕竟用爱发电是不能长久的

但恰饭也得看是什么饭,为了恰饭连脸都不要了,甚至反党反社会,那你不被冲谁被冲?

明知道金主居心不良,还要去附逆当汉奸,这就不是科普不科普的问题,这就是立场问题。还别用什么言论自由来洗地,真要说起来,国内的言论自由不比欧美差,只不过各有禁区罢了。

知乎用户 阿鹅鹅鹅饿 发表

近期事件的实质:一些买办知识分子利用科普事业销售自由赎罪卷

解决方法:舆论阵地我们不占领敌人就会去。

这个时代博士多如狗,硕士满地走。

谁还不是个知识分子?

轮得到这些公交车知识分子来装逼

知乎用户 年华​ 发表

虽然我不科普,但这个问题我能答

没什么负面影响

你想想,回形针这种歪屁股,“科普” 了这么久,阴阳怪气了这么久,被人骂了这么久,还是百大,最终还是通过实锤才被批成现在这样的(即使如此,从 b 站压热度来看,它不见得 100% 凉)。

正经人做科普,离回形针的距离,估计差着 100 个季子越那么远,有什么好担心的?

我觉得更应该担心的是,以后还会有曲别针,大头针… 然后继续玩阴的,更隐蔽了。到时,即使大家都知道它是歪屁股,即使他们也知道大家都知道他是歪屁股,但还是能靠着狗粮和信息差,暗戳戳的忽悠大部分普通人

知乎用户 zu cheng 发表

我不是科普工作者,但是我想强行答,因为最近发生的事感触挺深的。好在这个问题下大多数科普的答主都比较清醒。

怎么说呢,科普科普,科里面有你的专业性,包括对应领域知识和研究方法,有些翻车在这里。普包括了你的目的性和立场,有些翻车在这里。当然还有翻车在了对于前面两个的认知上的全面误判加上有些动机不纯的嫌疑,并且这里可能面还涉及到很多奇奇怪怪的利益和资本,所以有些事我觉得没啥好洗的,如果是真的锤死就好了。希特勒演讲慷慨激昂他也是希特勒。

不过就我观察来看还想到些别的。我觉得科普科普拆开看不就是 “科” 和“普”两个方面吗。如果不恰当套用事实与价值的理论来看,“科”就应该完全注重事实,这一点我觉得很多经过考验和筛选之后的科普工作者基本都能做到吧。

而对于 “普”。在我看来,“普” 是一个传播学问题。网络传播大大拓宽了广度问题,但是也加大了很多难度。因为受众的不同知识传播的方式也有所不同吧。有时候可能简单粗暴的可以理解为怎么说话了。这一点其实比较成功的科普工作者也做得不错的。

另外我觉得科学科普不应该太多涉及到对于你科普的东西的本身的价值判断上,理想的科普应该像理想的新闻报道一样更客观一点。价值判断会发生在读者自己。价值判断或者说对于价值的解读不应该在科普本身,除非你不只是在科普而是在倡导,当然如果倡导是你科普的目的那就另说了。但我觉得那个并不是科普,就是倡导啊。如果是倡导就有可能发展到一个奇怪的方向,有点传教和洗脑的味道了。

当科普的目的不是传播知识而是倡导别的什么,那就有可能涉及到一些大环境的东西了。这几次翻车就有。我觉得任何发展都需要在一个稳定的大环境下进行。不得不承认新冠对于我们整个世界来说影响深远和巨大。虽然我们很快控制了疫情,但它也慢慢征服了世界。可能我们很多人连口罩都不带了,觉得完全回到了新冠以前的生活,但其实不是,他的影响已经深入到我们的生活了。全世界很多平衡在被打破。虽然我觉得新冠只是催化剂,但因为疫情带来的影响,全世界都慢慢趋于护己,全球化也没有以前那么太平了,在这个背景下的政治博弈,受疫情影响越大,越会趋于从慢慢提升我变成搞死你。政治是利益博弈,并不一定局限于对错而是利益最大化,现实世界不是柏拉图的理想国。这样的情况下,至少民间层面的警觉一定会加重,而科普面对的是一般人,这时候你倡导的东西就会被比以前更仔细的审视,一些夹带的恶毒的私货和话术也会被慢慢识破,或者可能有的一些之前不太在意的有一定问题的发言也会被扩大和不接受了。对于前者,没啥好说的,查清楚了往死里锤不用留情,对于后者,如果只是疏忽之类的问题,可能只能接受不得不立正站好认错和可能得不到宽容的后果了,这就是大环境的影响。这个确实很无奈,因为这是一个政治来找你的环境了,而这种广义的政治或者说其实可能只是斗争虽然有时候 low 也确实很广,但是也是一门和科学运行逻辑不太一样并且其实没有太多互信的 “学问”,如果接触不太多,还是尽量避免的好。政治交给政治家政客去博弈,键政交给键政人去做吧,从某种程度上来说键政也是“科普” 很表皮的政治,不挨着的圈子跨过去有时候会起冲突,毕竟键政大多图一乐,科普应该还是比较认真的吧。

最后呢,我觉得还有一个心态吧。科普工作者理论上还是喜欢做知识的传播者吧,希望你们的知识传播到更多的人那里去,说白了就是都挺有情怀的。不过情怀确实不能当饭吃,所以我觉得科普工作者想把传播知识从偏情怀和爱好转变成有实际的收益无可厚非。不过呢,还是看目的和方法吧。有时候遇到什么矛盾骂两句吵两句其实过两天也就散了,一直对线可能会变成恶心循环吧,现在这个环境确实不够好,但是如果你们愿意也可以试着解构一下是怎么回事。有些目的藏不住,有些做法做了就回不来了。

知乎用户 思炼易仁 发表

这跟科普有什么关系?就好像警察抓了几个开饭店的黑社会分子,就说开饭店的危险啦,这不是本末倒置,带节奏吗?

知乎用户 caicaiwoshishui 发表

这个问题本身就有问题。

“眼见了 Ent、科学松鼠会、回形针等事件,对你做科普的心态有影响吗?有哪些感悟和体会想与其他科普工作者分享?

同时也有点担心,因为这些事情,会有人对「科普」产生一概的污名化。作为科普工作者,可以做哪些事情,来避免这些误解,让好的科普继续为大众所接受呢?“

这几位翻车根本就不是在科普的事情上翻车…

该干嘛干嘛,屁股不歪啥事没有

知乎用户 arc 发表

所有觉得最近的事情是和 “科普” 有关的人,都应该去反思为什么别人不去冲藏狐。

想不明白这个的,你也别做科普了,可能硬件上达不到要求。

知乎用户 歌奥 发表

劝相关从业者端着碗,看看娘,先自己清理一下队伍

知乎用户 Nina Einstein 发表

我的 “殇值” 不低,非常崇拜美国人,所以我觉得要按照美国人的步子走。

现在美国人在内政上面干啥事都要讲政治,那么我们也要有样学样。讲科学的时候不要再假装 “无关政治”,要多讲政治。

要怎么讲?我的思路是讲历史。既然要学习美国的先进经验,那就要多讲美国的历史,特别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来的历史。

如果有人觉得美国的历史讲得片面,那就要有 “剖腹证粉” 的牺牲精神,跟杠精辩到底。

知乎用户 「已注销」 发表

这体现了现阶段我国面临的一个严峻的挑战,那就是很多知识分子仗着自己在某一领域有着一技之长,**屡屡在大是大非的问题面前,一味的讲事实和科学,而不去讲站队和立场。这是非常错误的,是缺乏大局观的体现。**他们看起来似乎非常理性中立客观,但实际上并不能为我们国家的发展起到最好的宣传效果。这种现象应当要引起警惕 。

知乎用户 千里一醉 发表

科普不会被污名化,几颗老鼠屎代表不了科普界。

回形针和 ent 之流妄图绑架整个科普界,怕是太把自己当一回事了。

知乎用户 故笑之 发表

看完回答才发现,怪不得会有回形针这种大 up 也会出现屁股坐歪这种事了,回答里的有的答主,就是一副 “这事让我很难做啊,我就是讲科学的文明人,跟你们这群人确实没法沟通啊,只能不说话了,等你们文化水平高点再跟你们交流” 的态度,底下还一群人大喊 666,俨然一副 独醒抱团的优越感,有这么多柴静,屁股怎么能做对呢?

知乎用户 月夜魔君 发表

无穷小亮犯过错吗?

犯过。

他批评国内某些现象吗?也批评,甚至直接动手

有人说他歪屁股吗?

除了被攻击长相似乎没人说他歪屁股。

那一直把思路往 “犯错就会被说是歪屁股” 方向上引导的都是什么人呢?

知乎用户 Epicurus​ 发表

科学政治化让真相距离普通人越来越远

西方的 “民主力量” 不遗余力地试图用精心粉饰的谎言潜移默化的影响国内人的心理,复制冷战的成功。

随着疫情揭开制度优势的谎言,环保是最新的战场,被政治裹挟的科学家们向公众传输着错误的真相。

与此同时,国内的逆行者们大肆渲染西方历史虚无说与入关说,本意是与西方话语权对抗,却只让更多人远离了真相。

对于普通民众,那怕是大学教授也很难了解本专业以外的内容,只能被错误的信息左右。

科普早已是一个战场,在这个战场上任何一方都不能算上正义,因为科学本应该不带立场,有了立场变成了政治。

知乎用户 Chow Anod 发表

这种名为科普实为带节奏的伪科普,淘汰掉就好了。

观众们真的从这些节目中学到了知识了吗?这些视频与其叫做科普,不如叫做学术杂锦。这些视频的视觉效果那么好,却根本教授不到观众任何知识。

我看过的回形针的视频不是很多,但是都没啥营养。举个例子,有个视频说的条形码的原理,这很科普了吧?一点点的说了扫描的过程,说实话我整个视频看完还是懵逼的。我还是软工专业的都还这么蒙,其他观众呢?

为啥会出现这样的现象呢?是我太 low 了看不懂?错了,是这种 “科普” 的形式就不对。用视频来科普,不是很好的方案,反倒是让人看了觉得制作这个视频的人很不专业,许多地方作者就没搞懂,所以不会教。

我这里给出一个正确的科普的打开方式:

澳洲小哥​www.bilibili.com

你把这个系列一集集的看,你看看是不是就看懂了学到了,是不是就觉得这个视频的作者真的够专业?为什么这些科普做不到这一点呢?因为知识不是一蹴而就的,你不把前置知识点科普了,你跟我一篇长篇大论说这些,我还是不懂。

我个人认为科普最合适的方式是百科,遇到不懂的词条可以跳转,看明白了再跳回来,中间可以用文字、图片,音视频来辅助理解,哪一点不比这类 “科普” 来的好,更能学到知识?

我不是科普工作者,但是我相信,真正的科普工作者,如果能轻易制作这么精美的视频,为啥不在维基百科上去完善上面的条目呢?为啥要制作这些看完了还是学不会知识的杂锦呢?如果嫌弃百科表现能力低,那可以组织一个团队制作一个支持科学视频播放器,支持视频跳转跳回,整理大纲的应用不是更好?实在不行,像人家一样做个系列,由简单到复杂,一步步让人进步也行啊。说白了,其实还是这些人并没有科普的意愿,仅仅是为了恰饭而已。

知乎用户 早为 发表

笑了,搞得谁在迫害科普工作一样,真把两面针当科普标杆了。

套用一句话,科普的知识没有国界,但科普工作者有国界。


b 站 up:吟游诗人基德

【【基德】将五星红旗插上火星!为什么说中国人挑战的是地狱难度?- 哔哩哔哩】https://b23.tv/vUQbVR​%E3%80%90%E3%80%90%E5%9F%BA%E5%BE%B7%E3%80%91%E5%B0%86%E4%BA%94%E6%98%9F%E7%BA%A2%E6%97%97%E6%8F%92%E4%B8%8A%E7%81%AB%E6%98%9F%EF%BC%81%E4%B8%BA%E4%BB%80%E4%B9%88%E8%AF%B4%E4%B8%AD%E5%9B%BD%E4%BA%BA%E6%8C%91%E6%88%98%E7%9A%84%E6%98%AF%E5%9C%B0%E7%8B%B1%E9%9A%BE%E5%BA%A6%EF%BC%9F-%E5%93%94%E5%93%A9%E5%93%94%E5%93%A9%E3%80%91https:

直接嘲讽印度的那次火星发射是好大喜功

他这个视频的播放时间是 2020.7.22,中国的天问甚至不知道能不能发射成功(更别说火星车了)。

但他直截了当地表态了,丝毫没顾虑打脸的可能。

(刚好两面针也做了个火星车相关的科普,两个 “科普” 可以对照看看)


大家熟知的狐主任小亮

【独家揭秘国家动物博物馆未开放展厅,你没看过的珍贵图片!- 哔哩哔哩】https://b23.tv/ewwobX​%E3%80%90%E7%8B%AC%E5%AE%B6%E6%8F%AD%E7%A7%98%E5%9B%BD%E5%AE%B6%E5%8A%A8%E7%89%A9%E5%8D%9A%E7%89%A9%E9%A6%86%E6%9C%AA%E5%BC%80%E6%94%BE%E5%B1%95%E5%8E%85%EF%BC%8C%E4%BD%A0%E6%B2%A1%E7%9C%8B%E8%BF%87%E7%9A%84%E7%8F%8D%E8%B4%B5%E5%9B%BE%E7%89%87%EF%BC%81-%E5%93%94%E5%93%A9%E5%93%94%E5%93%A9%E3%80%91https:

科普中国的生物学家如何证明美国对中国实施细菌战。这个视频的时间是 2021.5.8,这前后有什么大事儿大家也清楚。


所以,屁股歪了就是歪了(当然两面针是收钱办事),别搞得好像是正常做科普工作被铁拳砸了一样委屈。

也别跟我这儿阴阳怪气把态度极端化,扣帽子。

我们该关心的不是两面针该不该活,而是这么个个吃里扒外的玩意儿怎么能活过一年。(好吧,回去看了一下不止一年了,我最早发现问题是 2019 年的人工降雨篇,快两年了)

知乎用户 呸呸呸 发表

说起来有一个欢乐故事

不知道是不是很多人把 1+1=2 和 (1+1) 搞混了,反正时不时看到有人提到 1+1=2,说证明这玩意很难。另外还有些人呢,喜欢说 xx 是什么什么宇宙定理之类的话,比如 1+1=2,不能等于 3balabala

我有时候会友善地指出,1+1=2 可以由皮亚诺公理得出,(1+1) 是哥德巴赫猜想

但是事实上在我说了以后真的去看了皮亚诺公理的只有一个人

进行科普的团体与个人好坏先不论,科普面向的对象真的在乎或者需要科普吗?或者他们其实只是找一个可以为自己的某些看法背书的媒体自媒体新媒体呢?或者也只是在停止的火车上自己前后摇摆,假装自己在学习?又或者只是图一乐?

那么,对于进行科普的团体或个人,科普内容中,是迎合受众爱好更重要呢,还是内容真实更重要呢?或者是金主的利益更重要呢?

初中的时候我们都学过三视图,三视图出现就是因为二视图不够全面。那如果科普者仅挑事物的俯视图进行讲解,那这个讲解与视图是真实的吗?如果科普者对二视图讲解,而读者认为必须用三视图才行呢?如果科普者针对事物的三视图进行讲解,但是某些读者就是觉得作者在用斜二测画法讲解呢?

科普的团队和科普面向的受众,究竟分别需要的是什么呢?

知乎用户 Yimin Wang 发表

科普唯一的观念输出就是科学哲学,关于科学的定义,剩下的都应该是事实输出。当你需要掺杂你自己的三观,需要对事实精挑细选的时候,你做的就是宣扬你自己而不是推广普及科学。

知乎用户 linhe2100 发表

干一行爱一行,做科普就认认真真做科普,不要借科普贩私货,甚至接受外部投资搞不好的事情

知乎用户 给我喝牛奶 发表

硬洗核废水这件事,让我对某些科普人抱有戒心

知乎用户 哈哈 发表

谢邀

虽然不是科普工作者,但是喜欢看科普类节目。关注了这次整顿,发现这些科普类节目话语权过大,而且管理政策比没有配套,被一些别有用心的人钻了空子。其中,反独邪充斥其中。而且被他们掌握了话语权,甚至把手深入到了高校。用心及其狠毒。

对于真心想科普的工作者,其实是有好处的,把流量贡献出来,在监管下给人们献出更优秀的作品。

知乎用户 dingding 发表

毫无影响。有影响的肯定不是科普,而是科普背后的不可告人的内容

知乎用户 正 65537 边形 发表

李森科如果能知道的话,必定会流下感动的泪水。

知乎用户 傻某二​ 发表

没啥影响啊,他们的屁股问题跟我写科普有啥关系?懵……

至于很多答主提到的恰饭问题,但求无愧于心啦。真有好东西不收钱我也会想要安利,辣鸡玩意儿不想写也不会写,大不了不干了呗(所以我就真的辞职了 °¯᷄◠¯᷅°)。反正一两个广告不接又不会饿死,更扯不到屁股问题上去,广告主们只关心卖货,屁股歪了对他们有啥好处?

实际上我感受到的当下的科普问题是:关注某个话题或题材的人群终究是少数。对于科普者而言,如果想要出圈,就得迎合读者,写大多数人喜欢看的题材,写简单的结论,写浅薄的论证,那么点内容翻来覆去讲也讲烂了,然后只能创新形式,把本来就简单的文字再变成更简单的表格、漫画、一句话…… 最终也只是形成一个更大的信息茧房而已,失去科普本身的意义了。

(看了其他答主的回答还是很有收获的,还是会继续努力哒~૧(●´৺`●)૭)

知乎用户 微时故剑​ 发表

站好立场不就没事了?

回形针去美国科普,还会得奖金。

郭杰瑞在中国科普,也上了央视。

所以,你喜欢哪去哪就啥事没有。

立场会有不同,但是立场没有对错,你如果被骂了,基本上都是两边不讨好,你讽刺的肯定不喜欢你,而你讨好的多半只是利用你。

另外通常这些科普出现容易被发现的问题多半也是本身的知识水平不够,回形针就中国足球的视频就属于啥也不懂,但是就要硬 “科普”,那你指定被懂的人喷。你要是真知识水平够,也说不出那么些荒唐的错误观点。有时候一些科普作者明明是水平不行,反倒说是立场原因被喷,这不就是科普作者在用自己担心的 ZZ 手段?

所以只要是真科普,带着对知识的尊重,没啥可担心的,除非你本身就不怀好意。

中国人的平均教育水平在提高,对于知识的判断力也会提高。

知乎用户 赚他上山 发表

人类少吃海鲜:科普

中国人少吃海鲜:键政

美军雇员说中国人少吃海鲜:敌特

知乎用户 刘溪 发表

看看叶圣陶老先生,再看看两面针 · 吴。咱们就会有一个明确的,关于科普作者标准的解释了吧。

另。两面针都不是汉奸了,直接就是敌特了!

知乎用户 爱妃糖 发表

我关注的科普博主不多,因为是生物爱好者所以主要关注的是

@无穷小亮

,其他生物的科普博主也陆陆续续关注了一些;

回形针、松鼠会这些涉及到国际热点的科普工作者,我反而没有过多关注。

上面有一个回答说的挺对的,单纯的科普工作者主要来科普 “是什么”;但这些出事的多多少少涉及到国际政治,并试图告诉你怎么做。

其实生物方向也并非全然安全,比如涉及到保护动物、生态环境一类,只是从目前看来没有什么太大的问题,并且也成功地引起了大家对于各种奇特生物的认识和了解。

知乎用户 沉默的看客 发表

多大事?

搞科普的大大方方的把利益相关公布出来。

既然你们搞科普,自然问心无愧,做这点小事也无可厚非。

不敢?

那你只不过是一个做流量视频的,别假装自己是高贵的科普人了。

知乎用户 chy16 发表

要注意不要价值观输出, 道德绑架.

做到这些那基本上就没有问题了.

知乎用户 名字太重要了 发表

“科普”一词在使用上已经脱离本意 “ 科学 普及”,经常听到“科普一下” 这种类似 “百度一下” 的说法


回形针账户并没有说他是科普账号,回形针所发布内容也是类似生活百科类的常识,为什么题主在描述中认为他是科普账号呢?这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

↓比如什么叫科幻感?

↓读者们大概也认为科普视频账号应该是这样的吧,姑且称作 “科普感


正因为如此,“科普” 是一个宣传和传播领域的工作,说话要负责任。

知乎用户 波罗 发表

多去中科院网站看看。

知乎用户 萤火虫 发表

身正不怕影子斜,有些人紧张个啥?

知乎用户 Jenny Wang 发表

蛮感慨的。

有的时候你只是想做一些 “对” 的事情,可是突然发现时代不是你想象的方向,你的 “对” 变成了 “错”。而其他有些人你认为是“错” 却妥妥变成了“对”。

仔细一想,其实还是自己 “错” 了,抑或是,成年人的世界没有“对错”?

我若一生奉献科学,科学与我只有馈赠,又岂会有遗憾?遗憾的却是,我隔着火堆在跳舞,你们却当我 “井外势力”?

有人,很多人,哪怕一辈子做好人,做好事,留名者万中无一倒也罢了,最可怕的是你做了所有 “对” 的事情,时代给你封一个“大错特错”。

你想做科普,像其他答主说的那样 “宣扬科学精神”,但是发现很多事情是“科学” 解决不了的。甚至你一开口,就 “错” 了。

问题中提到的那些科普平台我曾经仰视过,但从来没有机会合作过,也不了解其运作机制,更不意图赞赏或批评,如今一想,竟是我幸?

今年的某一天,默默摘掉自己的资格认证,已经不再执着去做 “对” 的事了。

但是,我没 “错”。

知乎用户 yifanCH 发表

科普,科学普及,我觉得大家有必要真正认识到科学是什么。

科学不是工具,科学也不是手段或者目的,科学是事实,是已知的客观事实!是不以人意志改变而改变的事实。

科普就是将那些人类前沿发现的客观事实普及给所有普通人,这叫科普。

这里面有个问题就是,客观事实是有条件的,客观规律也是有条件的,没有人能看到全部的事实,所以部分的事实就会让普通人有理解上的偏差,而有意通过部分事实误导他人的所谓的 “科普” 原因来源于预设立场,真正的科普不应该预设立场,而学习科学知识也不应该预设立场,科学的普及甚至应该以不同的立场不同的角度来验证这是否是客观事实。

科学最重要的是以事实为依据,事实才是第一位的,否则都是 tm 假科普

知乎用户 营养教练傅康​ 发表

以前我百思不得其解的是,为啥科普可以赚那么多钱?

现在我懂了。

呸!恶心!

知乎用户 mare 发表

作为一个有心无力从事科普工作,用业余时间写点东西的知乎小透明,也来蹭热度分享一下自己的想法。

我并不是很喜欢那种把科学渲染得多么新奇,多么耸人听闻,多么跟你以为的截然不同的那类 “科普”。拿我熟悉些的物理类的来讲,各种讲量子力学难以理解,双缝干涉十分诡异,原来时空是弯曲的,世界可能有十几个维度。。。看一眼都觉得脑袋疼。一方面,所有这些结论是在什么背景,什么理论框架下得出的他们从来不谈,扔掉了科学来说最重要的逻辑,另一方面,把科学内容定位为一些奇闻怪谈的谈资,我认为也是不合适的。

人类有好奇心,对于奇闻怪谈天然有想要去了解的冲动。打着传播科学的名号借此超近道吸引更多的人来听来看(而且事实是许多人就吃这一套)就带来了很大的问题。这就能联系上回形针的事件了,明明是很违背常规认知的观点,听众却不会感觉不妥,因为这种奇闻怪谈式的科普已经是一种套路了,让有些人觉得科普就是拿打破人们的常规认知的大本营。在这样的氛围下,精心挑选出想让观众看到的事实,用专业的手法把跛脚的逻辑串联起来,一通搅屎下来,其中的问题就很难被察觉了。

所以,科普到底在 “普” 什么就是个问题了。我更支持科普所 “普” 的应该是科学的素养而非科学结论本身。不可否认有很多不符合大众常规认知的东西要有人去做普及,但是相比这类容易见效,容易迎合科普人群口味的内容,我认为科普工作者还应该重视起对科学素养的普及,引导读者去独立地思考。科学研究有很多 “平平无奇” 的结论,但每一个背后都是并不平凡的科学思维方式和深刻的科学逻辑,这些从来都是很好的科普内容。而且比起四处搜刮新奇的科学观点、科学家的八卦轶事给大众了解,致力于提高全民的科学素养,不是件更有意义的事吗?


(说句题外话,仔细想想,我对于奇闻异谈其实并没有很反感,哪怕是那种有些跟科学沾边儿的。个人就一度很爱听 老高与小茉 的胡扯八道,什么量子纠缠,穿越时空,外星人之类的。究其原因,可能是老高胡扯的过分离谱,并且没有给人一种高高在上,跟你说 “这就是科学,我这是在教你做事” 的态度,抱着听个乐儿的态度就真的听得很欢乐。所以科学不科学也不是那么要命的事儿,让人反感的是那些动不动就想借机来教育别人的家伙)

知乎用户 民间科学爱好者​ 发表

我仔细想了一下,科普至少对我来说作用不大。

科普也是有利益需求的,更多人看到,记住作者也会更有成就感,要是打算以此恰饭,走向猎奇的角度是必然的。

科普告诉我电灯不是爱迪生发明的,我记住了,隔天和女朋友吹逼的时候吹两句,体现我的 “博学”,除此之外还有任何价值么?知道电灯不是爱迪生发明这个信息,对我的生活毫无意义。

更多人需要的是什么?如何客观的看待事物,不至于被舆论牵着鼻子走;什么是信仰,怎么去看待信仰;对真实的追求,通过细节去判断结论而不是预设立场去选择性的找能够论证的细节……

这才是启民智,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反过来,受人鱼不如受人渔;就算要受人鱼也要挑有价值的,教科书里的鱼一定是有价值的。电灯不是爱迪生发明的为什么没被写进教科书里?因为他没价值嘛。也有教科书有意误导的事,这就不展开了。

所谓的科普,尤其是当科普的内容也会受到限制之时,它已经和 “走近科学” 没有本质区别。如果科普内容不受限制,造谣以哗众取宠也是会被考虑的选择。

总之,科普不如走近科学

知乎用户 魔力 发表

科普,问题算不大吧?

因为科学能被证伪,

大家知道这回科普的不对,

下回往更对了探索。。。

与此对立的,是那些邪教……

那可真的是…… 想一句编一句,满嘴跑火车啊……

但是他也能头头是道,能说的你很开心,说的你点头称是,说的你神神叨叨的……

这才是问题吧……

知乎用户 面朝大海 发表

近期什么鬼事件?打哑谜啊。

知乎用户 优格泡泡 发表

我觉得首先要明确一个问题:科普是否是中立的?我认为重要的是读者必须意识到科普并非中立这一事实。

这是一个很有迷惑性的问题。有些科普者会说:这当然是中立的。这是一个误区。持这种论调的科普者实际在通过强调知识的真理性来掩盖观念输出这一确实存在的性质。

知识的内容是中立的。但 “说这个知识”,“不说那个知识”。这是观点的表达。“用这种方式说知识” 和“用那种方式说知识”也是观点的表达。

举个例子。如果你列举植树造林的危害。这的确是知识。但由于你没有呈现植树造林总体的益处与危害。因此,听众判断就可以被带偏。“有”与 “无” 是最大的观点输出。比强调 “这一方面重要,另一方面次要” 还要激烈的观点输出。这也就是证言誓词为什么是“事实,只是事实,全部的事实”。选择性的表述事实也是能骗人的。

但全部的事实就是一切了吗?就高枕无忧了吗?

不是的。“怎么说”也是对观点的输出。根本而言,一切知识都要建立一些不直说的共识之上。持有不同的共识会用不同的表述,而接受一种表述也在潜移默化的接受一种共识。我听过一个很好的例子:当你用始皇帝这个词指代嬴政时,你就在默认其在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天下的人的地位。当你不用始皇帝而用嬴政指代时,你也就在排斥其在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天下的人的地位。你描述今天是什么日子,用农历 (注重传统或者注重农时) 或者公历(随大流或者不在意农时和传统,或者更贴近现代生活),用开国几年(国家认同感或者特立独行等等),某某事(大事件,生日,结婚等等)的纪念日等等都蕴含着观点的不同。

因此,必须指出,也许抽象的知识是中立的。但具体的知识,被人表述出来的知识。一定是带有观点性质的。

而对知识的中立性的强调,从相反角度可以理解为这是科普工作者将观点包装为真理的话术手段。是为自己争取话语权的手段。因此表现出似乎知识就是一切而至高无上无比正确的了,通过强调抽象知识的中立性来模糊具体的科普工作的社会性。在流量能变现的现代,科普作为一种吸引流量传播内容的工作不可能是中立的,完全利益无关的,超脱世俗的。更有甚者会通过强调知识的真理性而模糊决策并非知识而是建立在知识基础上的利益的均衡。通过抽离知识的可靠性来来打击某一决策,并将注意牵扯到知识上而忽略对这一决策所考量的利益的肯定(例如通过经济学来证明某一决策的效率不高,而将注意力从这个决策的目的是照顾贫困山区拉开,将这种利益方在一开始就排除在争论之外)。或者通过无关痛痒的知识上的漏洞来攻击某一决策,从而污名化决策,污名化这一决策照顾的利益,肯定这一决策损害的利益(英雄身上的蚊子)。又或者通过将某一假说刻画为共识来推动某决策的进行(例如通过讲全球变暖,来向发展中国家收碳排放税,卡住其他国家的发展等)。通过知识的真理性来营造其牵扯到众多利益的假象。

此外,必须注意的是科普工作者与科普工作以及知识还有知识表述之间的差异。作为一个具体的人,科普工作者必然有经济来源。而经济来源,经济基础必然影响到科普工作者的立场。因此寄希望于科普工作者的道德操守是无济于事的。此外科普工作者也不一定能意识到哪些表述在传达自己哪些立场。

尽管大部分传播 “有趣小知识” 的知识传播工作者的核心目的是恰广告钱,但这恰恰是立场的一部分。

因此,我更倾向于读者们心里时刻记住去分析一切表达的立场。但也必须记住不要一棒子敲死立场。因为立场也可以是在变化的。不如列举可能的立场,而不要敲定唯一的立场。

此外也支持科普工作者直白的表达自己的立场甚至利益相关。利益相关的背书,也可被认为是对自己立场的背书。相比于利益无关者的论断,思考上常更谨慎。

那么,看到这篇回答的读者可以试着来分析一下答主的立场。

最简单好用的 VPS,没有之一,注册立得 100 美金
comments powered by Disqus

See Also

科普、举报与流量:中国网络世界最新的猎巫战场

端传媒 在举报者眼中,如果说以前会见达赖喇嘛才算政治错误的话,现在就连和世界自然基金会合作也已经算勾结境外势力了。 2021 年 7 月 5 日,江苏省南京市,一个人骑单车经过一幅为庆祝神舟十二号飞船成功发射而创作的的壁画 今年六月底,哔哩 …

回形针与赛雷话题,最后会怎样收场?

知乎用户 原来如此 发表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465827983 如果方便,麻烦大家可以共同支持主话题,感谢评论区提供的链接,以下原回答 塞雷的视频 06.18 晚上 21:00 发的 视频中被扒皮 …

如何看待「回形针 ParperClip」对赛雷三分钟的回应?

知乎用户 申鹏​ 发表 只要良心不坏,眼睛不瞎的人都应该知道**,如果一个人、一个团体在一件相似的事情是总是一而再再而三地 “犯错误”,那就不是犯错误,而是在搞事情,不是它们的水平有问题,而是它们的屁股有问题。**回形针这些年做的所谓的科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