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水又至疫情猝发,这个深夜我想起一件往事
洪水又至,疫情猝发。这个深夜,我想起一件往事。 四年前的一个隆冬寒夜,我在北京西站的候车大厅里等车。站厅空旷,我不耐枯坐,于是站起来漫无目的地四下走动,就在这时,一个声音唤住了我: “这位大伯,看您长得面善,我家孩儿都饿了两天了,您给几个钱 …
唯物史观并不否定英雄人物的作用,否定英雄人物的历史观是形而上的,容易陷入宿命论当中
我在研究义和团相关史料时意外地发现:当时中国境内外各种势力对义和团的看法,居然达到了惊人的一致——
他们都认为义和团是一群愚蠢的暴民。
慈禧太后、端王是这么认为的,所以他们要利用义和团打击 “挟洋自重” 的光绪(虽然实际上光绪并没有这么做)、巩固自己的统治地位;
徐桐、刚毅等辈利用义和团,更多是为了满足其对传统文化迂腐的认知;
三大总督(湖广总督张之洞、两江总督刘坤一、两广总督李鸿章)敌视义和团,认为义和团破坏了清廷与洋人达成 “均势” 而维持的统治秩序;
帝国主义者残杀义和团,是因为义和团阻挡了他们对中国的侵略;
甚至连维新派也歧视义和团,认为是义和团的斗争遭至帝国主义的侵略。
只有孙中山先生对义和团给予了高度评价:
义和团的人格,与庚子辛丑以后,一班媚外的巧宦,和卖国的奸贼比较起来,真是天渊之隔。可怪他们还笑义和团野蛮。哼!义和团若是野蛮,他们连猴子也赶不上。
其(义和团)勇锐之气,殊不可当,真是令人惊奇佩服。所以经过那次血战之后,外国人才知道中国还有民族思想,这种民族是不可消灭的。怎样评价义和团?
这说明什么呢?
说明只有站在人民这一边,维护人民利益的人才是英雄。
因此,站在唯物主义史学的立场上、站在人民的立场上,“**英雄史观”和 “群众史观” 是不冲突的。**英雄从人民群众中诞生、代表人民的利益、得到人民的拥护,进而带领人民在斗争中取得胜利、创造历史;
倘若某些人在斗争中妥协、退缩甚至投降,站到了人民的对立面,那他就失去了人民的拥护,也就不再拥有 “英雄” 的光环和荣誉。
历史上还有一类特殊人物,他们主观上并不愿意为人民的利益而付出(甚至敌视人民),但由于历史的机缘巧合,其为自身利益作出的努力刚好与人民的利益诉求相契合,那么这类人也是一定意义上的英雄。
比如土匪长期盘踞某地、欺压百姓,并不代表人民利益;但日军侵略当地时也侵犯了土匪的利益,于是土匪组织当地民众奋起反抗,客观上维护了人民的利益,其在抗日战场上的表现亦可谓之 “英雄”。但此类“英雄” 对历史的推动是极其有限的,与前者不可同日而语。
红楼梦和现在的网文小说有什么区别?其中一个最明显的区别就是对 “仆人、丫鬟” 的描写。
现在电影、电视剧、小说里的丫鬟小厮,只有两种:忠心的和不忠心的。忠心的那就是对主人忠肝义胆上刀山下火海,万物以主人为中心。而但凡不忠心的,那就是真的不忠心。但是真是这样吗?丫鬟小厮他们也是一个人啊,他们最关心的不该是他们自己的利益吗?主人,不能说他们算个屁!但和他们自己的利益比起来,一切都忒往后稍稍。
这才是符合人性的描写,丫鬟小厮有他们自己的喜怒哀乐、有他们自己的爱好厌恶、会从他们自身出发来评判一件事。事实上人很容易陷入误区:对主人忠心的丫鬟小厮是以主人为世界中心的描写,忽视了丫鬟小厮的人性,把他们当 npc。而忽略了,其实侧重 “不忠心” 也是一种以 “主人” 为中心的描写,同样忽略了小厮们的人性。。他们会不会忠心,只取决于是否符合他们自身的利益以及平日里主人对他们怎么样,感情是否深厚。
这其实就是英雄史观和群众史观的区别。英雄史观认为,英雄振臂一呼,群众就像 npc 一样群起响应,誓死追随。但其实英雄算个屁,任何人都只会从他们自身角度考虑问题,打美国,让我捐一个亿?可以、绝对没问题、双手支持,可你让我捐一头牛?wqnmd 吧!打日本,让我把命捐出去?可以、绝对没问题、双手支持,可你让我捐一年工资给西部同胞?wcnmd 吧!
英雄史观忽略了人的本性,把一个人当成了 npc,认为人没有思维没有私心,认为英雄可以主导集体。就像贾家一样,那些奴仆们知不知道贾家没了,他们也完了,他们知道,但你要革他们的命,让他们从此饥一顿饱一顿,共度时艰,他们同意吗?他们不同意。当然这并不是说 “群众” 就是自私的,而是说 “人” 都有私心,贾家的奴仆只顾自己,贾家的主人也是醉生梦死,有今日便不管明朝。
教员批评过一种观点,即 “唯物史观不否认英雄的作用。”
教员说,这是半吊子唯物史观,因为英雄就是群众中的一员。
以前一直不太能理解教员这句话的意思,既然是英雄了,又怎么会是群众呢?
直到前段时间热播《觉醒年代》,对陈延年兄弟很感兴趣,就搜了一下。结果发现了一篇气炸人肺腑的文章。
1927 年,陈独秀先生的长子陈延年烈士,在上海被反动派残忍杀害。买办文人负生在《语丝》杂志上发表反动文章,恶毒攻击、诋毁陈延年烈士及其父陈独秀先生。
通篇看完,不禁气炸人的肺腑。
全文如下:
五七 陈延年该死之理由
作者:负生
著名之共产党徒陈延年,(即独秀之子)在沪被杨啸天司令枪决,人心称快。其实当他未枪决之前,我早已经知道他要枪决的。这是从吴老先生(吴稚晖)的预言中算就的。“恶人恶报”,此乃 “天理昭彰”,我们当然没有什么惊异了。所可惊异的是吴老先生的神相。
他老人家在今年总理蒙难的纪念会中,曾经这样演说过:“陈独秀这个人,诸位想已经闻名过了。但见过他面的恐怕还少吧?这个人的相貌,简直难看极了!额骨有这么宽,(用手作比势)嘴巴有这么长;(用手作比势)眉往下这么湾,(比)鼻往下这么钩。(比)真是 “天地之厉气所钟”,简直不像个人。还有他儿子,哈,那才是 “有其父必有其子”。他儿子和他差不多,无论穿上怎么好的衣服,也和乞丐一样。…… 不久我们打到了武汉,把他们俩捉来给诸位看看。…… 我虽不是相面先生,但以他俩那种面孔来推算,我敢断定他们将来不会有好结果。……”
我当时听到他老先生这番妙论后,就牢牢的记在心上,老实说,我对于相面之术,是颇为信仰的。果然不出吴老先生的预算,不久陈延年被捕的消息传遍沪宁了。吴老先生特为此事还和杨啸天司令打过一次电报。可惜电文已经找不到,意思大概是这样:
啸天仁兄…… 陈独秀之子延年,厥状极丑:额广,颏长,眉掛,鼻钩,有似怪物!其人曾在法国某大学毕业,性极能耐劳受苦。前在沪曾扮过人力车夫,以期与下层阶级接近。…… 此人既捕,党国前途,实利赖之。可喜可贺。……
这样看来,陈延年之该被枪决的理由是:
一,相貌丑恶,命中早已注定。
二,性能耐劳受苦,曾扮过人力车夫。
有此两层原因,其被枪决也宜矣。于此我更佩服吴老先生之神相惊人!若金刚嘴李铁嘴之流,真当愧死。谁言 “思想界先驱” 以“锯斧主义”自命的人(指吴稚晖),就不懂所谓精神文明耶?(完)
愤怒的话就不说了!单看这个无耻败类列出来的两条理由:尤其是
第二条:性能耐劳受苦,曾扮过人力车夫。
我看的时候,除了愤慨,还有的就是不理解。因为在我从小受到的教育里,劳动群众是正面的形象。即使是古书上,也不会有这种公开侮辱劳动群众的话。
所以,这里面就牵涉到一个极其重要的观念,那就是:民国这帮买办文人的心中,劳动群众是 “该死” 的。这种观念,绝对不是中国人的观念,说白了,这种观念是西方传来的,在深受西方文化影响的民国是主流观念,甚至今天的中国还有一定市场。
在西方文化中,民众就是乌合之众,从柏拉图骂雅典平民,到莎士比亚剧作《尤里乌斯 · 凯撒》中见利忘义、风吹两边倒的市民,再到 19 世纪盛行的各种讽刺小市民、劳动人民的小说,甚至美国西部乡土文学中对老实农民的贬低…… 在社会阶级分层明显而持久的西方社会,群众从来都是卑贱的。
所谓的民主,不过是贵族阶层的相互妥协罢了。正是因为有这种截然划分的阶层,才会产生所谓的民主,而所谓的民主,不过是一群贵族利用一群群众去打另一群贵族罢了。
从雨果和狄更斯的作品里可以看到,当时的巴黎和伦敦,哪个不是贫民窟遍地,老百姓朝不保夕,命如蝼蚁。
西方老百姓也就是二战后的 70、80、90 到 2000 年过了几十年好日子而已。
回头再来看教员讲的,把英雄和群众分开甚至对立的观点是半吊子唯物主义就很清晰了。
这种观点是西方的 “唯物主义”,在他们眼里,英雄是上层社会所独有的,也就是上层社会中能带给他们利益的精英就叫英雄。自然英雄就不可能是群众中的一员。
而我们中国,《史记》里就明确了陈胜吴广这样的人是英雄。只不过在一些特定的历史时期,他们又会被污名化而已。
所以,英雄史观和群众史观相对立是一个伪命题。就像问一个人:你妈妈和你爸爸谁才是你的家人?这个问题是不成立的,因为他们就是家人的组成部分。
何谓英雄?带领群众一起过好日子的才叫英雄。那他必然是群众中的一员。不然,像我们常说的 “脱离了群众”、“不知民间疾苦” 这样的人,会维护群众的利益吗?他们知道群众需要什么吗?所以,英雄必然出于群众。和群众没有天然的界限。
还有一个方面:你看《大决战》里,林老总霸气宣言:“我不要伤亡数字,我要你攻克 XX”。你仔细想想,伤亡的是谁?没有这些伤亡,没有这些群众,你能攻克哪里?林老总固然是英雄,没有群众,没有群众理解他的战略部署、执行他的战略计划、不顾牺牲换取胜利,哪还有什么 “英雄” 林老总呢?
英雄属于群众,群众产出英雄,二者不可截然分开。否者,就中了西方文化的毒了!
“人民万岁!” 是教员经常强调的一句话。这不是一句场面话,而是他老人家打心底里就这么认为的。
我支持群众史观,但我过的是英雄史观的生活。
我觉得吧,如果承认 “英雄史观”,那么也需要承认 “英雄人物他妈史观” 一一因为没有英雄人物他妈就不会有英雄人物本身,那么英雄人物也就无法去改变历史了。
实际上,因为英雄人物也是肉体凡胎,其个人的生死存亡往往在某种情况下就掌握在众多未知小人物的手上(如毛在浏阳之团防局团丁,在城南庄则国军某轰炸机飞行员),于是哪怕按照 “英雄史观”,当一个“群众” 在改变 “英雄” 的命运生死时,也就等于 “群众” 同时改变了历史。
如果仔细把历史的细节拉近一点就会发现,在一个年代如果出现了一些英雄人物成功的改变了时代,那一定在同一时期有更多 “和英雄做了类似的事但功亏一篑” 的人物存在。
像爱因斯坦提出的广义相对论其实是吸收了同时代不那么有名的像什么希尔伯特、迈克尔逊 - 莫雷实验,洛仑兹麦克斯韦…… 的研究成果。他提出狭义相对论只是为了总结出一个既符合已知物理理论又能在排除掉 “以太” 的存在还能自洽的物理模型。于是他假设了光速不变。然后立刻就有数学家和物理学家指出他的假设存在 bug,动摇了经典力学模型。于是他又不得不继续打补丁,把经典力学也给改了。其实他自己对此也不那么有自信。
朱元璋推翻大元之前先打败了同为抗元义军的陈友谅张士诚。后两者在当时才是真正的抗元主力。
三国时代虽然有仨主公,但同时期也有吕布袁绍刘表马超这些割据一方的诸侯作为配角的存在。
教员诞生的那个时代中华民族正处于危急存亡,无数国人都在探索救国之路,共产党当时只是各大势力中最不起眼的那个。在教员之前,党内有李大钊、陈独秀…… 党外有袁世凯、李鸿章、谭嗣同…… 哪个都比他有学问有实力,有人想学日本引进兰学,有人想学英国搞君主立宪,最终都失败了,从苏联引进的马克思主义也不是一开始就成功,在一开始还存在路线之争…… 直到长征之前,共产党在国内还是作为一股 “匪” 的存在,始终没有走入正轨。
教员不是神,他的全部经验和能力都是在斗争中逐渐获得的。更何况他上有以周恩来为代表的黄埔军校的精英辅佐,下有以贺龙为代表的民间组织支持和协助。他也犯过错,在他的晚年……
陈胜吴广打响了起义的第一枪,但当时势力最大的是项羽,然而项羽也是当时各路诸侯中的一个。最后却是刘邦这个一直被项羽压着打的老流氓称帝了。
马斯克在走通电动车制造路径之前,人类科技其实已经具备了造出特斯拉的全部条件,甚至连特斯拉这个公司都不是他开的,他当时发现所有搞电动车的工厂里特斯拉是看上去最有前途的那个,于是他买了股份,先是和技术核心 + 创始人马丁 · 艾伯哈德紧密合作,然后再把他一脚踢开。
spaceX 的可回收火箭,首先发动机是基于已有技术基础开发的,NASA 提供了大部分技术和工程师,可回收火箭的想法是苏联人首先想过并实验过的,美国媒体为了造神,一切功劳全都压给马斯克,这方面透露的信息很少,很多蛛丝马迹都被抹除了。
高斯和拉马努金都是天纵奇才,但高斯那个时代数学体系本就是刚刚建立不久,《几何原本》被传入欧洲也就才三四百年,研究数学本就是极少数人在小圈子里所做的最前沿的工作。哈马努金如果不是生在印度,如果他生在高斯的时代……
当你站在巨人的肩膀上,你很难不出成果,前提是你得先站上去。我在上初中的时候,第一次接触代数,我就意识到多项式是可以作为一个问题深入研究的。然后我独立发现了多项式的通项公式,所有 2 次多项式的性质都可以推广到 n 次上来加以研究,那么有没有可能将代数思想用在其他领域呢?这很难想到吗?
牛顿之前有伽利略、开普勒,而自然科学是在教会的资助下发展起来的……
历史如果拿着放大镜看,里面全都是细节,数不清的细节。
英雄史观实际上是结果论,就是经过漫长的岁月之后,人类回头去看当时谁最后成功了,就把谁捧成英雄,一切的功劳、罪责都归于他。但实际上在任何英雄辈出的年代,都是这个年代本身首先提供了英雄出现的时代背景作为土壤,然后大量的人们在未知面前不断试错,最终有一个人或一股势力误打误撞的成功了。
这是横向对比,即使是纵向对比,你也会发现这个英雄人物也并不是从一开始就一直正确,他也经历过迷茫怀疑南辕北辙走弯路,最后能够成功很大程度上凭的是运气。甚至有时候和他同时代的其他人比他更有希望成功,但他的竞争对手突然英年早逝……
史观要基于史料,我认为英雄史观没什么说服力。
===================== 关于广义相对论,网上搜索到的,当然也不足以平息争论 ===
2.7 黎曼几何
爱因斯坦开始思考如何把时空几何和物质运动联系起来,但是困于数学工具的寻找,于是,他求助于他的老友,也是他的大学同学格罗斯曼。那时格罗斯曼已经是苏黎世工业大学的数学教授,应爱因斯坦之求,格罗斯曼放下手中的工作,开始帮助爱因斯坦。在查阅了一批文献后,得知当时一些意大利数学家正在研究和发展黎曼几何和张量分析,这或许对爱因斯坦有用,他建议并帮助爱因斯坦钻研黎曼几何的相关知识。
2.8 走向广义相对论
爱因斯坦推测物质的存在会造成四维时空的弯曲,万有引力正是时空弯曲的表现,由于万有引力只是时空弯曲的几何效应,所以不应把引力看作是真正的力。在纯引力作用下运动的质点都应看作是不受外力作用的自由质点,即质点做惯性运动,应沿着时空中的 “直线” 行进。弯曲空间中的 “直线” 即所谓的短程线或测地线,因此,弯曲时空中,自由质点应沿测地线运动。
爱因斯坦认为建立新理论的关键是寻找两个方程,一个是物质如何决定时空弯曲的方程,称其场方程,另一个是描述不受外力的自由质点在弯曲时空中做惯性运动的方程,称其为运动方程。爱因斯坦在格罗斯曼的帮助下很快掌握了黎曼几何,并投入到寻找场方程的努力中,这一尝试耗费了爱因斯坦很长的时间和精力,他设想方程的一端为描述时空几何的项,而另一端是描述物质存在状态的项,曲率项的猜想并不容易,爱因斯坦尝试了很久,但是一直没能得到场方程的正确形式。爱因斯坦到德国后,又与希尔伯特探讨,希尔伯特不愧是一位数学大师,爱因斯坦和他作了短时间的讨论,几个月后爱因斯坦就给出了场方程的正确形式,从而建立起广义相对论。
《爱因斯坦谈数学对他创立广义相对论的影响》
蒋迅
爱因斯坦, 图 1, 强调了以上的科学家对理论物理的贡献, 从图 2 至图 8 依次为, 他的老师闵可夫斯基 (Hermann Minkowski), 他的同学和朋友马赛尔 • 格罗斯曼, Marcel Grossmann,, 德国数学家高斯 (Carl Gauss)、黎曼 (Bernhard Riemann)、克里斯托费尔, Elwin Christoffel,, 意大利数学家里奇, Gregorio Ricci-Curbastro, 和列维 - 齐维塔, Tullio Levi-Civita,
《数学文化》季刊第一卷第三期刊登了一篇 ukim 的文章:《关于广义相对论的数学理论》,介绍了广义相对论的数学背景以及关于数学家对黑洞形成机制研究的历史。数学无疑对爱因斯坦创立广义相对论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但令人奇怪的是,在爱因斯坦的论文里并没有提到数学家对他的影响。这是为什么呢, 难道爱因斯坦出于什么原因忽略了数学家们的贡献,
《美国数学通讯》2009 年第 1 期有一篇阿丽西娅 • 迪克斯坦 (Alicia Dickenstein) 的文章 “A Hidden Praise of Mathematics” 揭示了其中的秘密。原来其中的奥妙似乎并不复杂,本来爱因斯坦在第一页就表达了数学家对他的工作的重要性,但是这一页在从德文翻译成英文时由于某种未知原因而漏掉了,而英文是实际上的世界语言,于是给人以一个错误的假象: 爱因斯坦在发表广义相对论时没有提到数学家们的贡献。现在,笔者特意把缺失的一页附在这篇短文里,希望它能让中国的数学家 (还有物理学家) 们也了解一点这段历史。
下面就是漏掉的一页的英文稿:
![](data:image/svg+xml;utf8,)
手稿复印件第一页 (部分)
The theory which is presented in the following pages conceivably constitutes the farthest-reaching generalization of a theory which, today, is generally called the“theory of relativity”; I will call the latter one ? in order to distinguish it from the first named ? the“ special theory of relativity,” which I assume to be known. The generalization of the theory of relativity has been facilitated considerably by Minkowski, a mathematician who was the first one to recognize the formal equivalence of space coordinates and the time coordinate, and utilized this in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theory. The mathematical tools that are necessary for general relativity were readily available in the“ absolute differential calculus,” which is based upon the research on non-Euclidean manifolds by Gauss, Riemann, and Christoffel, and which has been systematized by Ricci and Levi-Civita and has already been applied to problems of theoretical physics. In section B of the present paper I developed all the necessary mathematical tools ? which cannot be assumed to be known to every physicist ? and I tried to do it in as simple and transparent a manner as possible, so that a special study of the mathematical literature is not required for the understanding of the present paper. Finally, I want to acknowledge gratefully my friend, the mathematician Grossmann, whose help not only saved me the effort of studying the pertinent mathematical literature, but who also helped me in my search for the field equations of gravitation.
在这一段里,爱因斯坦清楚地指出,是数学家、他的老师闵可夫斯基 (Hermann Minkowski) 最先有了四维时空的思想。虽然闵可夫斯基是爱因斯坦的老师,但是爱因斯坦经常旷课。闵可夫斯基曾经感慨地说,“噢,爱因斯坦,总是不来上课?? 我真的想不到他能有这样的作为。”事实上,爱因斯坦不是一开始就重视闵可夫斯基的四维时空概念的。他说,“既然数学家们已经开始要攻克相对论理论了,我自己就不再理睬它了。”但是这个观点很快就得到了纠正。这多亏了他的朋友和同学马赛尔 • 格罗斯曼 (Marcel Grossmann)。爱因斯坦在格罗斯曼的帮助下,寻求表现自己思想的数学工具,正是格罗斯曼向爱因斯坦强调了非欧几何的重要性。所以,爱因斯坦最后还特别提到了他。爱因斯坦也指出了德国数学家高斯(Carl Gauss)、黎曼(Bernhard Riemann)、克里斯托费尔(Elwin Christoffel),以及意大利数学家里奇(Gregorio Ricci-Curbastro)、列维 - 齐维塔(TullioLevi-Civita) 的工作对理论物理的重要性。他说,正是很久以前的数学家们从形式上解决的问题使得物理学家们得出了相对论的命题。这话一点不假。
爱因斯坦描述广义相对论,用到的数学就是弯曲空间上的几何学,列维 - 齐维塔在这种几何学上做出了突出的贡献。所以,有人问爱因斯坦他最喜欢意大利的什么,他回答是意大利的细条实心面和列维 - 齐维塔。
不过,在这一页手稿里,爱因斯坦确实没有提到希尔伯特 (David Hilbert)。而正是希尔伯特在爱因斯坦之前的第五天也向普鲁士科学院递上了一份关于引力学的手稿。所以关于广义相对论,希尔伯特和爱因斯坦的优先发明权也有争议。不过这个争吵也不复杂。首先,是爱因斯坦到哥廷根去给希尔伯特等很多数学家做的报告; 其次,希尔伯特表现出了高姿态,他说,“发现相对论的,是作为物理学家的爱因斯坦,而不是数学家”; 再者,后来发现的一些新材料似乎对希尔伯特不利。因为他是编辑,对文章发表有些控制。尽管如此,还是有一些人仍把广义相对论的作用量称作爱因斯坦, 希尔伯特作用量。
埃米 • 诺特 (1882-1935) 是二十一世纪初最著名的数学家, 她对数学和理论物理都作出了杰出的贡献
在发表了这篇重要的论文之后,爱因斯坦又从德国女数学家埃米 • 诺特 (Emmy Noether) 在 1918 年发表的关于不变量理论 (Invariant theory) 的论文中受到了启发。一些广义相对论的新概念就是根据诺特定理得到的。爱因斯坦对于哥廷根歧视诺特很看不惯。当有人问诺特是不是一个伟大的女数学家的时候,爱因斯坦说:“我可以作证她是一个伟大的数学家,但是对她是一个女人这点,我不能发誓。”1935 年,诺特去世的时候(才 53 岁),爱因斯坦写了一个悼词。他写到:“纵观现在的数学家,诺特是最显著的具有创造性的数学天才。”
非欧几何创始人匈牙利数学家
亚诺什 (1802-1860) 和俄国数学家 罗巴切夫斯基(1792-1856)
还有两位数学家也许应该提到: 鲍耶 • 亚诺什 (Jonas Bolyai) 和尼古拉 • 罗巴切夫斯基 (Nicolas Loachevski),因为他们分别独立地创立了非欧几何(Non-Euclideangeometry) 框架。鲍耶的论文过于简短,高斯在知道他的工作后也没有声张; 罗巴切夫斯基又在科学研究中心以外的俄国,结果他们的结果没有被广泛认识。到 1868 年,意大利数学家犹金尼奥 • 贝尔特拉米 (Eugenio Beltrami) 发表了论文《非欧几何的解释》中指出罗巴切夫斯基和鲍耶创立的双曲几何可以在伪球面上实现,非欧几何才逐渐被关注起来。
对于爱因斯坦和数学家的关系、引力场和数学的关系,ukim 的文章已经写得很详细了,本文不再重复。事实上,ukim 对近年来数学家在爱因斯坦的重力场方程的进展也做了详细的介绍,实为不可多得的精彩文章。
但是这第一页到底是怎么漏掉的呢, 这至今仍然是一个谜。有一种猜测是,这篇重要文章后来被收进了一个德文的爱因斯坦论文集里,而英文版是从这个论文集里开始翻译的。偏偏在这个论文集里,这篇文章的第一页遗失了。这有可能是因为打字员拿到的原文副本装订不紧,把第一页丢掉了。似乎爱因斯坦从未意识到他对数学家的感谢之词失踪,所以他从未做过解释。这些都是猜测。这些猜测的原因在迪克斯坦的文章里有讲到。好在这一页终于被发现了,尽管花了这么多年的时间。
总之,爱因斯坦在建立广义相对论的过程中,直接和间接地使用了当时的最新数学成果。这一点得到了爱因斯坦的承认,也为后世所公认。新发现的这一页为爱因斯坦还了一个公正。
分情况
比如在苏联建立的时候,我们就需要用群众史观来解读历史,得出苏联是人民的选择这个结论
在苏联解体的时候,我们就需要用英雄史观来解读历史,认为苏联解体不是人民的选择,承认即便是一小撮人也能决定历史的走向。
看了一大圈,很多人思考问题的方式简直是再典型不过的二极管,把 “英雄史观” 和“群众史观”完全对立,水火不容,而忽视了从 “英雄决定论” 到“群众决定论”实际上是一个渐变的连续谱。
比如,最极端的英雄主义者,可能认为到了 1944 年德国还有机会打赢战争;而最极端的群众主义者,则可能认为把铁木真随便换个人也能建立蒙古帝国。
但这样两种极端分子都是很少的,更多的人比较中庸,比如没有秦始皇,秦还能不能完成大一统?有人认为秦王位子拴条狗都行;有人则认为嬴政的领导不是换谁都行,但无论哪类人都不会觉得到了子婴的时候秦还保得住江山。
也就是他们都承认英雄只能在 “一定程度上” 决定历史,但这个 “程度” 到底有多大,你去问 10000 个人肯定都不太一样,统计一下就会形成一个连续谱。
所以所谓的英雄史观和群众史观,无非是争论英雄的作用大到什么地步,这是一个定量问题,而不是定性问题,比如你可以把英雄作用在 40% 以上的观点称为英雄史观,以下则为群众史观,这个数值是多少你可以随便定,每个人的标准也都不一样。而很多人的常见误解就是把它视为 “黑” 或“白”的定性问题,从一开始的讨论方向就错了。
斯大林讨论过这个问题,认为唯物主义并不否认英雄,有人说马克思主义否认英雄的作用,否认英雄人物在历史上的作用,斯大林嘲笑那只是一些把马克思主义庸俗化了的人。
路德维希:马克思主义否认个人在历史上的卓越作用。而你毕竟还承认历史人物的卓越作用。你不认为在唯物主义历史观和你的见解之间是有矛盾的吗?
斯大林:**不,这里没有矛盾。**马克思主义一点也不否认卓越人物的作用,或者说,一点也不否认人们创造历史。在马克思的《哲学的贫困》和其他著作中,你可以找到正是人们创造历史的话。可是,人们当然不是凭什么幻想,不是随心所欲地来创造历史的。凡是新的一代都要遇到在他们诞生的时候就已经具备的一定的现成条件。伟大人物只有善于正确地认识这些条件,懂得怎样改变这些条件,才有一些价值。如果他们不认识这些条件而想凭自己的幻想去改变这些条件,那么他们这些人就会陷于唐 · 吉诃德的境地。因此,正是根据马克思的看法,决不应该把人和条件对立起来。正是人们创造历史,但是只有当他们正确地认识他们所碰到的现成条件的时候,只有当他们懂得怎样改变这些条件的时候,他们才能创造历史。至少我们俄国布尔什维克是这样了解马克思的。而我们研究马克思已经不止十年了。
路德维希:大约在三十年前,当我在大学读书的时候,许多自认为是唯物主义历史观信徒的德国教授向我们宣传,说马克思主义否认英雄的作用,否认英雄人物在历史上的作用。
斯大林:这是些把马克思主义庸俗化了的人。马克思主义从来没有否认过英雄的作用。恰恰相反,马克思主义认为这种作用是相当大的,但是要有我刚才所讲的那些附带条件。
说服力并不重要,背后隐藏的东西才重要。
无利不起早,天天熙熙皆为利来,这两种观点背后的目的都是为了争夺蛋糕。
英雄史观,说的是英雄人物、精英创造了历史,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目的就是想说,英雄人物,帝王将相,人民富豪,精英们应该坐天下,掌控天下,拿大块蛋糕。
群众史观,说的是人民群众创造历史,创造了财富,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目的就是想说,人民群众应该坐天下,掌控天下,平分蛋糕。
前者为精英争利,后者为群众争利。国际歌说劳动群众创造了世界,就是给劳动群众争利。
在利益面前,没有调和商量的余地,也没有真理,什么说服力,都是狗屁,蛋糕才香喷喷。狼要吃羊,羊不想被吃,双方都不需要讲理,讲理没有用。谁说的是真理?羊说的是真理,说得口干舌燥,狼会承认吗,有用吗?羊要么让自己强大,把狼干掉,不被狼吃;要么认命,被狼吃,说一句话都多余。作为人民群众的一员,你愿意相信精英创造历史还是愿意相信群众创造历史?
资产阶级为了维护自己的剥削地位,维护自己人上人的生活,居然还说财富不是雇工的劳动创造的,而是资本家的商品买卖创造的。资本家把雇工造的一台电脑卖到 8000 块,资产阶级就说是资本家创造了财富。这样说的目的是什么?秃子头上的虱子,明摆着的,就是给资本家争夺利益,想说资本家把这 8000 块装腰包里是合理的,穷人不要眼红,不要仇富。
作为被剥削阶级,剥削阶级的话,我们一句都不要信,不信谣不传谣。他们那里天花乱坠,咱这里雷打不动地盯着蛋糕,他们多拿就不行。
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哪个更有说服力呢?我们都知道是唯物主义,但你要是洛克,霍尔巴赫的唯物主义,那到最后你就必然陷入不能自洽的矛盾中,最后走向康德,黑格尔的唯心主义。这也就是马克思所说的 “能动的一面反而被唯心主义发展了”。
有人很生动的形容,如果说贝克莱是主观唯心主义,那么洛克就是客观唯物主义,黑格尔的客观唯心主义比洛克高到不知哪里去了,马克思的哲学,就被形容为主观唯物主义。可以理解为,马克思把唯心主义与唯物主义统一起来了。
机械的唯物主义,比黑格尔的唯心主义离马克思主义更远。但我们仍然称马克思主义是唯物主义,因为他是承认物质第一性,但这种承认远不是洛克,费尔巴哈那种狭隘的理解,而是把人的主观运动和客观世界统一起来理解,永远处于一个互相作用的状态。
这也是为什么马克思主义的群众史观的意思,你理解的那个英雄史观还是群众史观,所谓 “历史究竟是人类中的少数精英决定的?还是由占大多数的群众创造的?” 这个问法本身就是机械的,精英要从群众中出来,群众要在一定程度上受精英领导,这是人类社会亘古以来的发展模式,也是永远处于一个互相作用的状态,直到量的变化产生质的飞跃,从分封建制制度到资本主义民主制度再到社会主义先锋队制度,一直是这个样子的。
任何一个对科学哲学有所了解,读过库恩、波普尔等科学哲学家著作的人,都知道拿牛顿爱因斯坦等科学家做例,来证明英雄史观是不可行的。
就算是自然科学,全部的知识也都被当下的范式前设所影响。而每个时代范式的出现也是权力斗争的结果。
-《科学革命》库恩
此处举一个例句,库恩实际上用了大量的论证说明了其合理性,大体的意思就是说,科学的进步和社会的进步是相互纠缠的,社会不进步的基础下,科学家的想象力和作用于某项科学技术的投入是极其有限的。具体可以去看书,在此不表。
而离开以科学家证明,英雄史观还剩下什么呢?根据奥卡姆剃刀原则,此时就算你对群众史观爱不起来,也应当果断将英雄史观和一切宗教都悬置起来,将他们交给迷信的信徒,而不是实实在在的社会科学。
历史是这样创造的:最终的结果总是从许多单个的意志的相互冲突中产生出来的,而其中每一个意志,又是由于许多特殊的生活条件,才成为它所成为的那样。这样就有无数互相交错的力量,有无数个力的平行四边形,由此就产生出一个合力,即历史结果,而这个结果又可以看作一个作为整体的、不自觉地和不自主地起着作用的力量的产物。因为任何一个人的愿望都会受到任何另一个人的妨碍,而最后出现的结果就是谁都没有希望过的事物。所以到目前为止的历史总是像一种自然过程一样地进行,而且实质上也是服从于同一运动规律的。但是,各个人的意志——其中的每一个都希望得到他的体质和外部的、归根到底是经济的情况(或是他个人的,或是一般社会性的)使他向往的东西——虽然都达不到自己的愿望,而是融合为一个总的平均数,一个总的合力,然而从这一事实中决不应作出结论说,这些意志等于零。相反地,每个意志都对合力有所贡献,因而是包括在这个合力里面的。
——1890 年恩格斯致布洛赫的回信
历史是多种因素共同参与,其中一个或者某几个因素,在某一个时期起决着定作用。而这些因素,往往在传统史书中不是那么明显,因为古人未必能科学总结和观察。
比如吐蕃的衰落,因素有很多,但归根到底是气候变化这个单独因素导致内乱之后再也无法恢复,来 1000 个李世民朱元璋或者 1000 万勤劳群众,照样没屁用只能饿死。
片面争论群众主导还是英雄主导,跟中学老师扔出一个辩论题,是智商重要还是情商重要,然后看你们这帮双商都有问题的相互辩出狗脑子一样。
其实都不对。
真正的马哲史观叫历史唯物主义,讲的是自然世界的演变,人类社会的发展,以及人类世界和自然世界的运动以人类的劳动为纽带而结合为循环上升系统。
所以决定人类社会的历史的发展和进步的根本力量,既不是英雄(很多时候被误解读为少数精英),也不是群众(很多时候被误解读为乌合之众),而是人类改造自然世界的劳动,以及从劳动中得到了成长的劳动群众。
考虑到人民占据了劳动者和劳动的绝大多数,所以一般我们会称为 “人民推动了历史进步”,但真正准确的说法,其实还是“是谁创造了人类世界,是我们劳动群众”,在劳动群众里,也会有相当一部分劳动出色的人民英雄和劳动英雄,但它是就劳动过程和结果而言的,且和劳动群众本为一体,和目前社会所指的很多“统治精英”、“财富精英” 这类因其对劳动产品的分配和占有权而定义的“英雄”,在概念上不是一回事。
我当初也不理解!!!现在理解了许多,大家一定要理解这个朴素但重要的道理。
承认人民创造历史才是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才是真正的唯物主义,唯物史观!
不承认人民创造历史,过分夸大英雄人物就不是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
首先,任何人,生下来就要吃就要穿,**活下去生存下来永远是第一位的!**琴棋书画,舞文弄墨,创造发明还有其他活动,永远是第二位的!
没有老百姓,没有人民群众种粮食,生产各种吃的用的东西,那些英雄人物什么也干不了,我从来没有听说过天天饿肚子,连自己的温饱都解决不了,都快活不下去的人,这样的文学家,科学家却想着创造文学作品,想着创造发明的。
一句话,正是人民群众的辛勤劳动,才为社会创造了衣食住行等各方面的东西。那些英雄人物不用再操心这些东西了,他们正是在这个基础上发挥他们聪明才智的。
所以普通百姓经常说,平平淡淡才是真,油盐柴米酱醋茶。因为一个人的一生绝大多数都是吃饭睡觉工作,都是平平淡淡,简单的吃饭做饭,简单重复的工作,这样看似枯燥乏味的生活占据了人的绝大部分。
而不是书上的电影里的,那么多精彩曲折的情节。 像你和我这样简简单单普普通通的人,过着简简单单普普通通的生活,承担着社会的基础分工。
可以说整个人类历史的发展过程,任何伟大的文明成果和历史事业,都是建立在劳动人民所创造的物质生产基础上的。
现在大家所追捧的人类精英,英雄人物爱因斯坦就明确说过这样的话:
“我每天上百次地提醒自己:我的精神生活和物质生活都是以别人(包括生者和死者)的劳动为基础的,我必须尽力以同样的分量,来报偿我所领受了的和至今还在领受着的东西。”
第 2 点,人民群众,只单单生产了吃穿住行的东西吗?并没有,人民群众还直接或者间接创造了精神财富。
直接的精神财富也有很多,比如各种民谣诗歌神话传说风俗等。
间接的精神财富,这个怎么理解呢?
因为艺术来源于生活呀!你看《水浒传》是不是一部伟大的小说,当然是的,四大名著之一呀!你说水浒传的作者施耐庵很聪明很有才华,我不反驳你。
水浒传描写的都是社会各行业的人生百态,大家要明白,这些都是人民群众的生活写照,如果没有人民群众这些活生生的例子,他施耐庵再聪明再天才也不可能写出这部小说来。让曹雪芹一生下来就坐在屋子里,没有看过外面的世界,只读点书,让爱因斯坦一生下来就关在黑屋子里,就给他点书,从来没有体验过外面的世界,他们 100% 的达不到今天的成绩。
还有那个清明上河图,人家创造的那幅画,基本上都是照着宋朝百姓真实的生活来画写的。所以说人民群众不但创造了物质的东西,还直接或者间接创造了精神财富,给他们提供了这么些原材料。
![](data:image/svg+xml;utf8,)
你如果还觉得牵强的话,我再举个现实的例子。为什么那些明星大腕们演技那么差?真的是他们不努力吗?我觉得也不尽然,他们听到观众那么骂他们,他们也会努力的。
演技那么差的真正原因是他们脱离人民群众的生活。他们没有体会过普通工作的压力,生活的艰难,不知道同事的白眼,没有忍受过领导的无端呵斥,不懂得生儿育女的艰难,不知道普通百姓的生活到底是个什么样子,有多少苦水,有多少幸福,他们没有坐过公交地铁,没有买过菜……
相反,那些抖音上真正来自生活中的人,没有经过什么科班训练,也不懂得什么理论方法,一些视频却那么真实,那么让人爱看。
第 3 点,我先问读者,中国古代改朝换代的力量大不大?当然大呀!把一个朝代一个国家都改变了,那这个力量来源于哪里呢?
答曰,人民群众!只有人民群众才有这样庞大的力量!读者朋友们,你们看那些封建皇帝的城池,宫殿还不坚固吗?**人民群众只要一起来,一个个都得倒下!**所以毛主席才说,真正的铜墙铁壁就是人民群众。千百万真心实意拥护我们的群众,才是真正的铜墙铁壁,什么力量也打不破,完全打不破的!
那些英雄人物再有能力再天才,不管是谁,不管他再有能力再天才,如果不顺着绝大多数人的心意,不为他们谋福利,他们算个屁哦!况且,所谓的天才和能力,很多都是在一个大平台上,不断在做事情的过程中磨练出来的!是在人民群众的事业中锻造出来的,领袖再伟大,也是人民捧出来的。
如果他们得不到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如果人民群众不去执行它,那他屁也不是!
英雄人物哪一个不是从人民群众中走出来的?有什么观音菩萨,神仙皇帝突然从天上掉下来,全知全能带领人民吗?以前没有,现在没有,以后也不会有。这些英雄人物不过是杰出点的人民群众,然后在人民群众的事业中锻炼磨砺出来更大的能力。人民领袖爱人民,人民领袖人民爱。
过去的,现在的,或者未来的这些英雄人物们,假使上帝不让他们出生。人民群众的事业中也会重新筛选出他们自己的领袖,这些新的领袖同样会名留史册,不是说没有现在的,过去的那么些个英雄人物,地球就不转了,世界就要停止了,全体人类就要无所适从,像一些人所说的那样,成了乌合之众,呆呆傻傻了。
改革开放我们成了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我们有了财富,什么是财富呢?这个财富 GDP 怎么创造出来的?我们怎么就成为了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了呢?
**还不都是亿万人民群众血汗干出来的。**大家想一想,假如你是工人家庭,农民家庭,你们家的财富怎么来的呢?不是每天日复一日,枯燥乏味的重复工作中创造出来的财富吗?重复枯燥才是绝大多数人的常态,哪有那么多曲折的电影情节?这样的重复工作,辛勤劳动构成了第二大经济体的每一份子。
我们跳出来,以国家的视角来看。国家与国家之间通用的是美元,只要有了大把大把的美元,你可以从任何国家买几乎任何东西,吃的穿的用的,农用公用机器装备。如果我们中国突然之间有了几十万亿美元,那不就一下子富强了吗?
那怎么才能有美元呢?不靠神仙皇帝,只能靠我们自己。我们看看家里有什么,可以卖出去换美元。我们可以卖资源,可以卖商品,可以卖劳动力。
如果我们几亿劳动力去国外打工,那就是卖劳动力,拿到的美元给了国家,国家给你换成人民币,我们就赚到了美元了。
如果我们几亿件吃穿用的商品卖给人家, 也可以赚到大把大把的美元,不是说,8 亿件衬衫换一架飞机嘛!实际上中国前几十年的 GDP,出口外销创造了相当大的 GDP,中国这个家庭积累了大把的美元,中国就走向了富强。
生产这些低端的吃穿用住的商品,中国成为了世界工厂,换句话说,全世界很多人的吃穿用住都是中国人生产提供的,这就是中国在全球的分工。现在我们想要高端制造,想要依靠科技进步创造财富,那么低端制造一点就没有了吗?劳动人民就坐享其成了吗?
**并没有!**低端生产,假使一天不在中国了,也必然要转移到其他国家,这是全球的分工,换句话说,中国的劳动人民不加班加点,就要其他国家的劳动人民加班加点。大家都是人,不过生活在不同的地方而已。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是关心这些人的人,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是赞扬这些人的人。
想一想这些成亿计的商品是老板们做出来的吗?他们起的作用有多大呢?千万加班加点的劳动者作用又有多大呢?创造出来的收益该怎么分配才好呢?
改开之初,大家都穷得叮当响,这些生产的资料,启动的资金,别人怎么会有,你怎么没有?如果你有当初的资金,机器设备,你有没有可能做成功呢?
现在说什么改革成果要与人民共享,不知道哪个狗东西发明出来的词,什么叫共享?我买了一大堆零食和我弟弟才叫共享,我拿了我弟的钱和我的钱去买回来东西,那怎么能叫共享呢?
当然我们要用辩证法,我们承认人民群众是真正的历史创造者,但并不否认英雄人物的重要作用,有一些杰出的人物是在时代中产生的,能够顺应历史的潮流,就会加快历史的发展,甚至决定个别历史事件的结局。当然也有阻碍历史的发展。
这些人站得高,看得远,解决历史的矛盾冲突的愿望更为强烈,为群众指出历史将要进行的方向。**顺应了这个历史潮流,符合了历史发展的方向,一些放牛娃,煤黑子,青年学生小人物成长为将军,领袖。**反对这个潮流,逆历史而上,往往碰的头破血流,再有能力的雄才,也不可能把社会拉回到奴隶社会,封建王朝。
人民群众正是看到了这一点,所以才真正拥护毛主席,喊到毛主席万岁;毛主席也是真正看到了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才会第一个喊出:人民万岁!
人民群众史观反映在战争中就是人民战争。所以毛主席在论持久战中明确指出:“兵民是胜利之本,战争的伟力支撑后的根源存在于民众之中,动员了全国的老百姓,就造成了陷敌于灭顶之灾的汪洋大海!”
**想一想我们抗美援朝为什么能够胜利?**原因有很多,但是最根本的一条还是因为这是一场人民战争。战士们在战场上拼命为了什么呀?他们就不想活下来吗?因为他们身后有他们的亲人,有祖国,党带领人民把那些欺压剥削他们的人打倒了,他们要保卫这样的制度,这样的生活。亿万群众加班熬夜志愿参军,志愿炒面,提供各种后勤物资,他们就不感到累吗,真的没有积极性,偷奸耍滑吗?他们为了这个国家,为了他们自己呀。
一句话,人民战争为了人民,人民战争依靠人民。
人民群众史观反映到历史书里,反映到文艺作品里,就是要为劳动人民唱赞歌,文艺要为人民服务。看看那洋洋洒洒二十四史,大多都是达官贵人,王侯将相,那些普通的百姓就没有情没有爱,没有值得书写的地方吗?我们跟当初的他们差别又有多少呢?
所以主席在《贺新郎 读史》中写道:
一篇读罢头飞雪,但记得斑斑点点,几行陈迹,五帝三皇神圣事,骗了无涯过客,有多少风流人物?盗跖庄屩流誉后,更陈王奋起挥黄钺,歌未尽,东方白。
主席说二十四史几行陈迹,不过是三皇五帝那些神圣事儿,骗了那么多,在历史中一闪而过的普通客人。主席读到盗跖,庄屩这些古时起义的人,他高兴啊,看到陈胜吴广喊出:王侯将相宁有种乎,他激动啊!
他强调教育为人民服务,强调文艺作品要展现人民群众的生活,抗美援朝给一个又一个的战士发奖表彰,称他们是英雄,是人民英雄,天安门前树立的是什么?是人民英雄纪念碑。他把在天门前树立他的雕像意见否决了,他让人民和英雄这两个词语结合在了一起。极少听到我们的将军元帅,被说什么世界名将谁谁谁,反倒是美国人爱搞什么 5 星,6 星上将。
我认为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热爱和擅长的东西,都有无限的可能,只不过有太多人被自己的出身,家庭,自己不曾拥有和经历的所束缚,尽管他们现在还在被束缚着。
但是我相信,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的理想一定会实现!
一句话,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历史的真正动力!
谢谢大家,我的想法说完了,希望大家多发表意见,多给我一点点赞和关注,多批评指正!
公号(梧桐木桥)偶尔会写一点文章
群众史观。
为什么鸦片战争到新中国成立,救亡图存用了一百年,就是在于这一百年实际上在培养整个民族的觉醒。
英雄史观有一定的道理。举个例子,大革命到长征再到各种战场,为什么大家舍死忘生都要保护那些领袖,就因为这些领袖掌握着先进的思想和方法。没有他们的带领,大老粗泥腿子们走不上正确的道路,还是会被反动派镇压,到时候大家还是贱命一条,任权贵鱼肉。保住领袖们,革命就更有机会成功,成功之后大家才能活出个人样。
但是,诚如古诗所言,时来天地皆同力,运去英雄不自由。个人无法一手回天。中国革命的成功是一百年里历代英雄前赴后继的成果,是先行者不断唤醒群众的结果。只有群众的基数够大,才能诞生出足够的英雄;只有群众觉醒,英雄才能带领群众夺取最终的胜利。
某部黄飞鸿电影里,姜大卫饰演的革命者看到诸多白莲教徒愚昧无知,精神崩塌了:群众愚昧成这样,这中国没救了。
英雄是那星星之火,最终照亮黑暗天空的还是群众那燎原之势。
故此人民英雄纪念碑上上溯到鸦片战争,因为这条救国路上的每个人都是群众的一员,都在为救国不断探索尝试。很多人没有看到成功,甚至没有看到成果,但是他们的行为影响了别人,最后的英雄脱胎自一代代传承之中。
最好的例子,谭嗣同有杨昌济蔡锷两个传人,这二人又分别有传人。
团结就是力量,都为梦中的明天。
“群众史观” 或者 “人民史观”比 “英雄、精英史观” 更具说服力。
反 “人民史观” 的人有一个重要论据。说,既然人民决定着历史的方向,那怎么解释人类社会中各种愚昧丑恶现象?怎么解释频繁的战争?这些黑暗面说明人民不但不是进步的,反而是落后的。
这个观点看上去似乎有道理,其实从一开始就错了。因为他们没看到人类社会的发展历程。
人类社会到今天的整个过程,从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再到今天的资本主义世界,这是一个整体不断进步的过程,是文明的曙光逐渐穿破黑暗照进人类社会的过程。
他们错在把人类社会因自然和社会因素固有的 “落后” 当做人为创造出来的东西,实际上人类历史证明了我们一直在克服、改变这种落后,并逐渐走向进步。
中学语文里有篇课文是刘禹锡的《陋室铭》,我不喜欢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这句。前后桌四人讨论的时候,其他同学也不喜欢。他们还提出了“惟吾德馨” 也让人不舒服,因为这种评论应该让别人说,自己评论自己,怎么能客观呢?讨论完了,我们还把这些观点写进周记当作业交了。
刘禹锡属于 “精英” 阶层,但是他不可能与 “白丁” 撇开关系。他是个脱产的文人,必须有农民供应粮食,手工业者供应服装和用品才能活下来。没有劳动群众,他就得自己种地、织布,哪有时间学习思考,那样就不存在精英了。
辛弃疾是个文武双全的大英雄。23 岁时率五十骑直捣万马敌营生擒叛徒,率众飞马渡江斩贼于市。《稼轩记》言其:“壮声英慨,儒士为之兴起,圣天子一见三叹息”。但是他离开了义军投入南宋朝廷,想依靠朝廷抗金,就再也不能建功立业,只能在诗词中无限嗟叹,了此一生。
人民之中诞生了英雄,离开人民的英雄就再也不是英雄。
如果你仔细思考下 “英雄史观” 的例子,看看他们的兴亡成败,反而会更相信 “群众史观”。
国民党右派和蒋介石特别看重洋人,注意国际观瞻,注重美国援助,喜欢拉拢军阀。他信基督教,娶个老婆宋美龄,都是那种只有黄种人的皮,却完全接受美国教育的人。但是他们对工农群众不好,不去关心他们的生活,压迫掠夺,滥发纸币。在国统区常有小职员和教师因为贫困全家自杀,工农劳动者更是凄惨,壮丁九死一生,中小地主都面临破产,喊出:“宁叫八路斗干,不叫中央军住一天” 的口号。东北的老百姓曾经热情欢迎国军,与国民党政府接触多了,却惊呼:“二满洲回来了”。白修德讽刺国民党官员虽有大批哈佛、藤校精英,但是对中国一无所知,甚至对重庆的了解都不及他一个外国人。说他们表面是一群闪烁的彩色按钮,面板后面却什么都没有,根本不工作。为人民服务会得到人民拥护,背离人民就死无葬身之地。
如果说人类社会是一棵大树,劳动人民就像根和树干,精英们是花朵和果实。花落果熟,只要人民还在,就能长出新的。若根和树干毁了,就再也谈不上开花结果。
过去生产力落后,可能要一大群农民才能供养一个知识分子。现在社会生产力突飞猛进了,我们就可以普遍接受教育,精英的权威也就逐步瓦解了。
当年公知大泛滥,不是他们自己多么有本事,而是背后有一大群人追随。没有群众,他们什么都不是。当这些人为食品安全、民生、公平呐喊时,群众的追随让他们兴起。当他们否定革命历史,谄媚洋人、仇中反华、污蔑烈士的时候,就被群众抛弃了。
“公者千古,私者一时”。他们却普遍配不上一个 “公” 字。
少不了有人自以为是人上人,自以为认知卓尔不群,理论精妙无比,实际上只是狂妄自负,根本没什么了不起。
讨论之前大家还是先看点书吧,你们这种没营养的辩论打来打去是真的没意思。
最有说服力的:
自称信人民史观,只是因为:“你竟敢质疑真理?” 同时支持 “中国人需要被管”,并在
这类高达七千多回答与数之不尽点赞评论的题目下,贡献出他们的回答、评论、点赞,一次又一次去宣扬 “大众是愚昧的”,并且说 “我是愚昧大众的一员,正因为我知道大众愚昧,所以我不如你们不承认大众愚昧的人愚昧”,就是柏杨那一套,将 “国人” 换成 “大众” 罢了
然而这种自恨者,却总冒充爱国(却瞧不起国民)主义,同时又自称佐壬
他们平日里认为自我之下皆为愚昧的大众,奉行半吊子社达(只接受社达别人不接受被社达)、精英主义,常说:“早该管管了!本来就该管管了!”,等被自我之上的人卷了,又说 “我信人民史观,我是人民,人人平等,凭什么卷我,人民群众喜闻乐见你算老几?”
——
至于我的观点,以前说的很详细:
——
我认为社会需要秩序,人确实应该被约束,但应该是互相约束,公民之间人人平等且权责对等
有人说 “中国人应该被管”,我说 “中国公民都是平等的,应当互相约束”(某些人别故意混淆应然实然,世界很难完备,但可以向完备靠近)
——
我不像某些人,说着信群众史观,却双重思想的,同时认为群众愚昧,认为 “愚昧大众应该被管”,而不是人人平等并互相约束
也不认为 “群众史观” 是被突然降下的启示
文艺复兴、启蒙运动铺垫了那么多年的人文主义思想,是无数人的血泪换来的,是辛亥革命志士们为之奋斗的,不是突然降下的启示,却被某些人异化成自相矛盾的双重思想,又用 “辩证的看待问题” 当万能借口
群众与英雄并不对立,而是相辅相成的
社会发展是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结果
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结果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决定力量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群众是英雄的创造者,而 “英雄” 也是群众的一员,它是群众的一部分而不是割裂开来。
恩格斯 “历史合力论” 认为:
“历史是这样创造的:最终的结果总是从许多单个的意志的相互冲突中产生出来的,而其中每一个意志,又是由于许多特殊的生活条件, 才成为它所成为的那样。这样就有无数互相交错的力量,有无数个力的平行四边形,由此就产生出一个合力,, 即历史结果,而这个结果又可以看作一个作为整体的、不自觉地和不自主地起着作用的力量的产物。”
英雄只是这意志中稍强一点的力,真正起决定作用的,仍然是人民群众。
打个比方,一个一百人组成的合力正好向东,
这时一个英雄给它施加了一个向北的力,它便转向东北,
可以说是这个英雄做了这个向东北的力吗?
不可以,这种史观就像是 “只吃十碗饭中最后一碗就可以填饱肚子” 一样荒谬,它忽视了前面九碗饭,也就是群众的力量。
可以说是这个英雄最终引导了这个向东北的力吗?
不可以,似乎在直观角度上,制定政策者引导了民心,但这是不正确的。力没有时间的概念,所有构成这个合力的力是同一时间起作用的。
同样的,政策的制定必须经过各种势力的角力和权衡,英雄是发言人、代表而非决定者,明清帝权巅峰,皇帝也还需看内阁、臣子脸色权衡行事,而臣子的意见,则来源于民生。
在英雄史观认为中,英雄是不可替代的,没有英雄则历史无法前进。它只看到一个较大的力,认为它的方向决定了合力的方向。
但事实是,合力的方向决定了它的方向,英雄绝不能逆历史潮流而动,这个较大的力对于历史合力的海洋来说只是一个较大的浪花而已。
人们看到浪花,高呼:浪花,你真漂亮!殊不知它的卷向,是由海面下默默无闻的庞大洋流流向所决定的。
![](data:image/svg+xml;utf8,)
就单纯讨论的角度,我想简单补充:
然后我想胡诌一下 “史观” 极端化可能的后果:
个人曾经的英雄史观的形成,是基于小时候看《三国演义》产生的(可能有人会和我一样)。那时候对英雄人物的情结严重,而不在乎小人物的命运。历史记录的篇幅注定了其只能围绕重点人物进行有限叙事,形成英雄史观并不奇怪。
**英雄史观不仅夸大个人的贡献,也夸大个人的错误。**停留于对个人的肯定和批判,难以进行深层次的剖析。典型的如将苏联解体简单归罪于戈尔巴乔夫与叶利钦,寄希望于安德罗波夫多活几年给苏联续命。
群众史观在否认或淡化英雄后,易将 “多数人” 这个概念神圣化、淡化偶然性,强化正确性,一切后果都是 “大众” 的抉择。以至于形成绑架和背锅。典型的如:“那时候就算没有张三,也必然有李四干这事”。
希特勒曾得意洋洋地说:
这个世纪最伟大的奇迹之一,就是你们从茫茫人海中发现了默默无闻的我。
所以说,**无论 “精英” 还是“群众”,都是中性的,都会有正确或错误的选择。**不是说大多数的选择就是正确的选择。
人民选择 “英雄”,“英雄” 也是人民的一部分。
把两者对立,肯定一个否定另一个,顺着这个路数捋下去,在解读我们的历史进程时,必然会出现大量不自洽的情况。或者和革命叙事发生冲突,或者推导出 “原罪论”“宿命论” 之类的糟粕,或者解读出别的更糟糕和恶毒的内容,最终效果都会是消解建立共和国过程的合理性和必然性。
而我们也应该看到,从写《考察报告》到写《论持久战》,那位先生从来不是凭借一己私智在占卜,在盲人摸象,而是深刻洞悉了人民的力量,并且因此充分了解如何动员、组织、以及和这个力量融为一体从而领导这个力量。
所以我们能看到那位先生在千里之外指挥千军万马如同亲临战场,草履布衣却能 “令海内之势如身之使臂如臂之使指莫不制从”,以前现代的技术水准训练出一支如同被现代化技术装备武装起来的无敌人民子弟兵……
他依靠的只是个人的智谋么?
当然不是,只是因为人民选择了他,并且信任他。
所以真正的英雄,从来不曾离开他的人民,也无法离开他的人民。
真正的 “英雄史观”,必然也是一部 “群众史观”。
否则那就不是历史,而是奥德赛。
你们有见过关于复杂 “动力系统” 的一些图像嘛?里面有各种各样的中心点,鞍点,结点,高阶奇点…… 有些受到条件的影响发生变化,有的一直稳定存在。你猜 “英雄” 到底是指其中哪一个?
赫拉克利特说 “万物皆动”。面对“人类历史” 这种高阶混沌动力系统,无论是 “人民” 还是 “英雄” 史观大概率都只是某种极为粗糙分类法的一体两面。我不相信创造一些说法,喊几句口号,这样就能对人类的发展有什么有效的指导或者预言作用。硬要我说,我会说人民都是骰子,英雄是一批出了点老千的不均匀而且能释放磁场的骰子,世界在整天掷骰子。新的事物应该出现,但我不知道是什么时候。
你见过不被人民所承认的英雄吗?
所以哪个更有说服力?
那么为什么只能是人民史观?
这恐怕还要从英雄的产生说起。
没有人天生就是英雄,对不对?起码中国没有,至于希腊的那些半神,我想应该叫他们神话更好。
英雄在成为英雄之前也是人民中的一分子,他在人民之中成长,受到人民潜移默化的影响,通过语言文字、通过行为举止、通过风俗文化等等。在这个过程中人和人之间会逐渐产生差异,有些人适合做某些事,有些人适合做另外一些事,而这其中就有一些人适合做决策。
决策是需要耗费大量精力的,而人们通过自然演化形成了好逸恶劳的习惯,既然有人适合做决策,那就有人愿意做甩手掌柜,把决策的事情交给他,自己乐得清闲。逐渐地大家发现,这些人当中有几个人的决策总是能够使得大多数人受益,于是受益的人就愿意把更多的决策权交给他们,而自己只负责执行他们的决策,于是产生了权力,权力就是一部分人出让自由从而换取更多收益的交易。实际上这就是一种风险投资,人民是投资人,他们用自己的自由投资了决策人,承担了失去自由但无法获得增益的风险。当然他们可以根据事态发展决定下一轮的投资是跟投还是撤出,自由是他们的,当然由他们说了算。
决策者获得权力的同时就必然的承担了责任,责任就是使得出让自由的人获取相应的回报,回报必须大于其单打独斗所能获取的收益,1+1 要大于 2 才能达到人家的预期,否则人家为什么要出让自由听你的呢?当然了,获得权力的人里面大多数都无法持续为大家带来增益,所以他们很快便失去了权力;另一些人还算及格,实现的增益将将达到大家的预期,于是他们可以维持权力,不增不减;而只有极少数人,他们可以超出大家的预期带来增益,那么投资人就愿意追加投资,赚钱的买卖谁不愿意做呢?这其中又有极少数人,他们可以持续为大家带来超出预期的增益,于是人民开始习惯性的相信他们,不假思索的跟投他们,直到他们离开这个世界。
当他们离开这个世界之后,人民仍然怀念他们为自己带来的幸福,为了怀念他们便给他们取了各种各样的名字,明君、贤臣、圣人、伟人当然还有英雄。
所以英雄就是人民用自己的自由做投资,一轮一轮投出来的结果,他们自然也就代表了最广大人民的利益。
说到这里一定有人会问,那为什么历史上只有英雄,却没有人民呢?
因为历史上在讲英雄的时候从来都是在讲他们是如何获得人民拥护的,所谓得民心者得天下,那么反过来看想得天下就要得民心,那么如何才能得民心?这才是历史上研究英雄的目的。
最终得出什么结论呢?
“一心为民” 自然就会 “民为一心”,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这是中国人几千年从未改动摇的理想,想要成为英雄,必然心怀 “大同”。当然,这个世界是一个混沌系统,没人说得清楚如何制造英雄,我们只能努力提升成为英雄的概率,至于最后能不能成为英雄,那也只能尽人事,听天命了。
干货在这不受待见,我把他们放在公众号 “墨子连山” 了……
写一本《英雄史观》,把功劳归为英雄,然后结尾写 “英雄就是群众,群众就是英雄”——这样的史观最有说服力
这两句话我觉得可以很好的回答这个问题:
“领袖来来去去,人民却是不朽的”。
“只有人民,才是创造历史的真正动力”。
接下来有必要反驳一下
的回答:
斯大林把除自己外的、列宁的同志们都打成了叛徒,这种行为比赫鲁晓夫献祭了斯大林一人来保住所有人还愚蠢。
能在短短 47 个字里出现这么多糟点也算本事。
首先,斯大林是把除自己外的其他列宁的同志们都打成了叛徒吗?当然不是,哪怕只看过《联共(布)党史简明教程》都不会说出这样的话:
这里明明说的是 “布哈林派 - 托洛茨基派”,难道布哈林派 - 托洛茨基派 = 除斯大林外列宁的所有同志?
当然这个可能不够直观,那么直观的材料在这里:
这些人里总不会一个列宁的同志都没有吧?
另一方面,那些被 “打” 成叛徒的人也未见得就曾经是列宁的同志,就比如托洛茨基本人,作为 “1917 年入 party” 的,擅长于中央作对的“老布尔什维克”,列宁不止一次地用嘲讽的语气评价托洛茨基:
直到列宁临终前都不忘提及他:
托洛茨基同志,正像他在交通人民委员部问题上反对中央的斗争所证明的那样,不仅具有杰出的才能。他个人大概是现在的中央委员会中最有才能的人,但是他又过分自信,过分热衷于事情的纯粹行政方面。
同样,即使是那些曾经是列宁同志的人,也很难说斯大林是 “安” 给他们罪名的,就连将莫斯科审判称为 “作秀” 的梅德韦杰夫的书中也提供了这样一些信息:
事实上,存在阴谋集团在当时的苏联党政军高层中是被当成事实的(随着档案材料的陆续解密,越来越多的俄罗斯历史学家,也包括一些西方历史学家也开始部分甚至全部认可莫斯科审判并非作秀的说法):
另一位见证了大清洗的重要人物评价道:
哪怕是当年 “大清洗” 的“受害者”之一的阿尔克斯尼斯的孙子在获得特许查阅有关档案之后,也得出了相同的结论,而这些档案直到今天都未完全公开。
同样值得一提的是,列宁本人是支持清党行动的。在国内战争结束后不久,布尔什维克就进行了一次大规模清党:
【俄共(布)】面对党员数量急剧增加,特别是自从党成为执政党以来,党内不可避免地混进了一些追求个人名利地位的异己分子,产生了党的队伍不够纯洁、党员素质良莠不齐的现象……1921 年 6 月 21 日通过了《关于党员审查、甄别和清党问题的决议》…… 结果共有 159355 人被开除出党,竟占到当时党员总数的 24.1%。
列宁高度重视清党工作,将其称为 “严肃而重要的工作”:
即使在病中,列宁也未忘记过过问使党和国家 “清洁” 的工作,有许多档案材料可以证实这一点:
至于说什么赫鲁晓夫 “牺牲斯大林一个人” 更是瞎扯。在讨论这一问题时,首先不要忘记赫鲁晓夫在大清洗中扮演的角色:
而在赫鲁晓夫上台之后,他 “牺牲” 的显然也不止斯大林一个人:
至于什么 “保住所有人”,当乐子看就好了。
还有,在肃反问题上建议不要拿教员背书:
专政的第一个作用,就是压迫国家内部的反动阶级、反动派和反抗社会主义革命的剥削者,压迫那些对于社会主义建设的破坏者,就是为了解决国内敌我之间的矛盾。例如逮捕某些反革命分子并且将他们判罪,在一个时期内不给地主阶级分子和官僚资产阶级分子以选举权,不给他们发表言论的自由权利,都是属于专政的范围。为了维护社会秩序和广大人民的利益,对于那些盗窃犯、诈骗犯、杀人放火犯、流氓集团和各种严重破坏社会秩序的坏分子,也必须实行专政。专政还有第二个作用,就是防御国家外部敌人的颠覆活动和可能的侵略。在这种情况出现的时候,专政就担负着对外解决敌我之间的矛盾的任务。
在一般情况下,人民内部的矛盾不是对抗性的。但是如果处理得不适当,或者失去警觉,麻痹大意,也可能发生对抗…… 匈牙利事件所表现的那种范围相当宽广的对抗行动,是因为有内外反革命因素在起作用的缘故。这是一种特殊的也是暂时的现象。社会主义国家内部的反动派同帝国主义者互相勾结,利用人民内部的矛盾,挑拨离间,兴风作浪,企图实现他们的阴谋。匈牙利事件的这种教训,值得大家注意。
首先是还有反革命。有人说,已经没有了,天下太平了,可以把枕头塞得高高地睡觉了。这是不合事实的。事实是还有(当然不是说每一个地方每一个单位都有),还必须继续和他们作斗争。必须懂得,没有肃清的暗藏的反革命分子是不会死心的,他们必定要乘机捣乱。美帝国主义者和蒋介石集团经常还在派遣特务到我们这里来进行破坏活动。原有的反革命分子肃清了,还可能出现一些新的反革命分子。如果我们丧失警惕性,那就会上大当,吃大亏。不管什么地方出现反革命分子捣乱,就应当坚决消灭他。
和一些刻板印象恰恰相反,如果按照某些人的说法来代入,列宁对待 “异己分子” 远比斯大林要严厉,从这份文件上可见一斑:
莫洛托夫回忆道:
在肃反问题上,我上面引用的资料说的已经很清楚了,由于各种曲解和恶意利用,肃反在相当程度上已经失去了中央的控制,但联共(布)中央并不是单纯地放任叶若夫和赫鲁晓夫等人一味 “杀杀杀”,而是在肃反还在进行时就积极开展了平反工作:
还要说明的是,即使是在苏修 / 新沙俄的标准下,肃反中被镇压的人仍有许多是罪有应得的:
另外不要说这些被驳回者中有滥竽充数的刑事犯,因为想要得到平反是必须提供详细材料的,而这一环节就很难导致会有刑事犯想滥竽充数,即使真的有一些人如此做了,其数量也不会有多少,对整体数字的影响可以基本忽略不计。而且,那些被苏修 / 新沙俄平反的人中也有一些实际上并不冤枉,只是出于政治需要而被平反(比如图哈切夫斯基案的一众涉案高级军官,我上面已经提到了这个问题)。
脱离群众的英雄,能有多厉害?
鲁迅
“有一回拿破仑过阿尔卑斯山,说‘我比阿尔卑斯山还要高。’这何等英伟,然而不要忘记他后面跟着许多兵。倘没有兵,那只有被后面的敌人捉住或者赶回,他的举动、言语都离开了英雄的界线,要归入疯子一类。”
时来天地皆同力,运去英雄不自由
实证检验:英雄史观还是群众史观
图片:世界名画《伏尔加河上的纤夫》
时势造英雄还是英雄造时势?唯物主义强调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但同时又不否认杰出的英雄人物在历史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可领袖人物所创造的改变背后,到底有多少是个人奋斗的力量在起作用?
这是一个历史问题,甚至也可以说是一个深刻的哲学问题。但今天,我们不聊历史,也不讨论哲学。让我们利用实证魔棒,拨开历史迷雾去一探究竟吧。
今天为大家推荐 Benjamin F. Jones 与 Benjamin A. Olken (2005)发表于《QuarterlyJournal of Economics》总第 120 期的文章《Do Leaders Matter? National Leadership and Growth Since World War II》。
国与国之间的经济发展存在横向差异,一个国家的发展也存在纵向的时间差异。有人发现,在 A 的领导下,国内一片萧条;但在接下来的 B 时期,整个国家欣欣向荣。那么,国家发展状况的异质性是否受到 A、B 个人因素的影响?也许有朋友会回答 “是,这显而易见的”。但从因果推断上来说,国家状况的好转并不一定是由 B 上台所导致的。因为,可能存在一股号称“历史进程” 的力量一方面促进了国家发展,另一方面又促进了 B 上台。例如,经济形势促使选民摒弃 A 而将 B 推向前台。A、B 更替的非随机性让我们难以识别领导人个人对国家的影响。因此,Do Leaders Matter? 这是个极难回答的问题。
如何移除 “历史进程” 的反向作用对我们进行因果推断造成的障碍?“历史进程”这个庞然大物不是我们凡人所能 “控制” 的,但实证研究员却拿起魔杖召唤神龙来对付 “历史进程”,这条神龙就是——“自然力量”!“历史进程” 不论有多厉害、多庞大,它终究还是要遵守基本法。但 “自然力量” 却毫不在乎。
无论在凡间掀起多大风浪的英雄人物,总无法控制死亡的到来,同样,往往也控制不了死亡如何到来。本期推荐的《Do Leaders Matter?》一文巧妙的以领导人 “突然更替”(前任领导因疾病或突发事故死亡)为切入点,将“A-B” 更替环节中的 “历史进程” 的反向影响剔除,实证考察了领导人个人的影响作用。
作者建立了一个庞大的数据库,涵盖全球 130 个国家 1945 至 2000 年间的领导人信息及领导人更替信息。最终提取了 57 个 “随机更替” 的领导人的研究样本。
上图是作者对领导更迭原因的统计汇总。很多领导人更迭是由选举失败、任期结束、自愿退休、被罢免等因素导致,但因为这些原因导致的领导人更迭很有可能是 “历史进程” 在作祟。作者仅保留了因 “自然力量” 引发的 “意外死亡” 导致的随机性领导人更替样本,这就规避了 “历史进程” 对因果识别造成的巨大风险。
随机的 “意外死亡” 冲击可以让我们通过比照死亡前后国家经济发展状况来解决问题——Do Leaders Matter?但同样存在问题,在任领导人的意外死亡本身可能会引发动荡不安的社会情绪进而影响经济发展。因此作者考察了 “意外死亡” 事件前后五年期经济发展状况。下图呈现了回归分析结果,统计推断显示,“领导人无关紧要”的零假设被推翻。经计算得知,领导人随机更替事件的一个标准化单位变动会促进 GDP 年平均增长 1.47%,领导者对经济增长有着显著的影响。在剔除过渡年及随后一年(t+1)的情况下及剔除过渡年及随后两年(t+2)的情况下,结果依然显著,这就排除了领导者对经济增长的显著作用源自于过渡时期暂时影响的可能性。作者又进一步剔除在位期较短的领导人样本(在位期少于两年),回归结果进一步强化了 “领导人对经济增长存在影响” 的结论。因此 “个人奋斗” 会影响“历史进程”。
基于 “自然力量” 引起的 “意外死亡” 冲击为我们进行因果识别提供了一个渠道。本文剔除了由选举失败、被罢免等原因导致的领导更替样本,因为这种领导更替可能本身就是被经济发展趋势等 “历史进程” 直接左右的。在因死亡原因导致的领导人更替样本中,本文又剔除了可能被人为操控影响的样本(如暗杀等),仅保留因自然疾病或突发事故等 “随机事件” 引发死亡的样本。但是,也许有读者要问,本文所整理的 “突然死亡” 真的是 “突然” 和“随机”吗?会不会这些看似 “随机” 或“突然”的背后也有猫腻?作者又以领导人意外死亡为被解释变量,考察了经济因素对意外死亡事件的影响。
回归结果显示,经济发展状况(多项经济指标变量)并不能有效 “预测” 领导人的突然死亡。因此,我们可以判定这些 “意外死亡” 的领导人确实是 “意外” 和“随机”死亡的(上图中,汇率变化系数的显著性源于极端值数据影响)。
死亡事件的 “随机性” 的验证保证了回归结果的可靠性,作者又对领导人影响做了进一步分析,分别考察了不同体制(专制国家与民主国家)、不同经济发展水平(低、中、高)等多重背景下领导人对经济发展的影响,结果不一一赘述。比较有趣的就是——
如上图所示,“个人奋斗”影响 “历史进程” 的状况仅仅适用于集权国家,在民主化程度较高的国家,领导人的意外更替对经济发展无显著性影响。“人亡政息”还是 “商君虽死,秦法犹存”?因为领导人更替引发的经济形势不确定性甚至社会稳定不确定性会让集权体制下的民众惶恐不安,在不确定性与“吾皇万岁” 之间,后者或许是一个更 “理性” 的选择。那么,在民主化程度较高的国家,Do Leaders Matter?
本文首发于微信公众号:学习是一个不断拔毛的过程(ID:laibamao)
群众史观其实是一个宣传手段。
那个时代,需要发动群众,需要把每一个群众都变成英雄,需要让每一个群众都当家做主。
而且教员也真的做到了这一点,并以此战胜了日本,战胜了反动派,清缴了土匪,在国界之外击退了美国。
他说 “人人如龙”,其实指的是他能让人人如龙,并希望以后也都是如此。
为了提升民众的自信心,让他们相信每个人都是主角,那一代领导人对历史重新进行了描述。
如果你愿意发动群众,那么你就需要坚定群众史观。
当然单纯的做学问的人,很难体会到这其中的逻辑关系,也不愿意研究这一套吃力不讨好的观点。
当你意识到历史观是用来塑造民族的,是往前看的,而不是图一个简单方便,就更能理解为什么当代坚持群众史观了。
当代群众做主,自然要深挖历史中群众的事迹,这是制度自信的一部分。
新中国的建立者们放弃了自己的英雄身份,为的就是把群众的地位提上来,塑造新的时代,历史也是政治的一部分。
当然是英雄史观。
每一个社会时代都有自己的英雄,如果没有这样的人物,历史就要创造出这样的人物来。他们充分体现了历史长久淤积的伟力,伟大的国度、伟大的时代发生的巨大事变,更容易造就伟大的人物。
英雄并不是随心所欲地创造历史,但他们比一般人更能突破所处环境的局限。他们是人世间最富有战斗力和生命力的一部分,为大多数人的幸福而奋不顾身地工作,虽然偶尔情绪低落。坚信事业正义而意志坚定,坚守理想信念而临危不惧。
极高明而道中庸。伟岸的英雄,往往没有装腔作势、盛气凌人的架势,极亲切极平常,就像普通百姓的邻家兄弟。不是所有的英雄都有惊天动地的丰功伟绩,只要能够将有限的自我投入到无限的人类正义历史活动中,将世俗的快感升华为脱俗的美感,合乎历史规律的要求,体现历史的价值,就能够代表人类共同的寻求,使得善良高尚的人在他们的墓碑前洒下热泪。
英雄不是圣人,也有意志薄弱犯错误的时候,但低飞的鹰本质上永远是受人尊敬,具有翱翔苍穹能力的雄鹰。难酬蹈海亦英雄。他们既能以大智大勇赢得事业辉煌,也能以自己的残缺失败成就历史的完美。成就他们完美性格的是超出常人的牺牲精神。光辉事业难免经历坎坷,志存高远必然遭到庸人的误解和奸邪者的构陷。他们作为新时代的先驱而为善良公正的人民所称颂,为浅薄的庸人所嘲弄。他们的英雄业绩已经永远铭记在历史丰碑之上,而那些嘲笑英雄的庸人必定为历史所嘲笑。
英雄属于阶级又属于人类,属于民族又属于世界,属于当代又属于长远。人世间的浑浊,方显出英雄的高洁亮丽,只有站在历史的远方,才知道珠峰的巍峨庄严。他们牺牲了有限的自我完成了无限的事业,是人世间真善美的体现,是历史必然性与合目的性的彰显,恰到好处地注解了短暂中的永恒,有限中的无限。正是悲剧的悲壮和伟大的伟岸之间奇妙的交织,才成就了历史英雄。
没有英雄可供崇拜的民族是可怜的,有了英雄而不知道珍惜的民族是可悲的。只是那些心灵完全肮脏极度变态的邪怪魔物,才对时代英雄不尊重不珍惜。(王传利 作者是清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
都能打入自己敌人的老巢了,还有什么比这更体现说服力的?
(完)
以绝对的群众史观来否定绝对的英雄史观是愚蠢的,以绝对的英雄史观来否定绝对的群众史观是恶毒的,承认群众史观的第一性、英雄史观的第二性,并承认其是对立统一、缺一不可的,这才是符合辩证唯物论的。
绝对的群众史观认为,历史是由广大人民群众创造的,与少数英雄人物无关;绝对的英雄史观认为,历史是由少数英雄人物创造的,与广大人民群众无关;辩证唯物论的 “史观”,不仅承认群众史观的第一性,即不仅承认广大人民群众是创造历史的主体,也承认英雄史观的第二性,即也承认少数英雄人物是创造历史的次体,且认定此两者是对立统一,缺一不可的;彻底的辩证唯物论的 “史观”,甚至可以将英雄史观纳入群众史观的范围,即认为少数英雄人物亦诞生于广大人民群众之中,其只不过是为了更好地区别两者对于历史的不同作用,才将其区别开来,化为群众史观和英雄史观两部分。
我们经常说一句话:“从群众中来,又到群众中去”,这很明显是符合 “群众史观” 的语境的。然而,经常为我们所忽略的,“谁”在 “从群众中来”,“谁” 又在 “到群众中去”,只要思考这个问题,便进入了“英雄史观” 的语境。绝对的群众史观是注意不到 “谁” 的作用的,绝对的英雄史观是注意不到 “群众” 的价值的,这也是他们为何会失败的根源所在。只有既注意到 “谁” 的作用,又注意到 “群众” 的价值的辩证唯物论的“史观”,才会在历史的实践中最终取得胜利。
在马克思主义诞生之前,无产阶级的革命运动就已然诞生了。可在马克思主义诞生之前,无产阶级的革命运动无一不是以失败告终的;只有在马克思主义诞生之后,无产阶级的革命运动才不断地发展壮大起来,并赢得了最终的胜利。
其为何会以失败告终?因为其只有 “群众” 的无序参与,而缺乏 “谁” 的有序指导。缺乏 “谁” 的有序指导的“群众”,其虽然有无穷的力量,但这种无穷的力量,要么像是尚未被探寻的矿藏,我们虽然无法否认其力量,但亦无法利用其力量;要么像是四面出击的攻打,我们虽然可以获得一定的影响,但绝对不能获得攻其一点的效果。要么力量没被使用,要么力量没被使用充分,其在强大且集中的力量面前,又岂能不以失败告终?
其为何会赢得最终胜利?因为其不仅有 “群众” 的参与,亦有 “谁” 的坚强领导,且 “谁” 的坚强领导是根植于 “群众” 的,其是先“从群众中来的”,然后才“到群众中去的”,即其并未臆造出一种并不存在的力量,而只是将原本就存在的力量,变成了有序的且集中的力量。也正是因为这种力量原本就存在,只不过经过了适当的“整合”,于是才能造成最真实、最有效的力量。
在这个过程中,“群众”原本就存在的力量是具有主体性的,没有这个主体性的存在,一切都将不复存在;“谁”对力量的 “整合” 使之有序且集中是具有次体性的,没有这个次体性的存在,一切都将归于 “有力无处使”。绝对的群众史观,只看到了“群众” 力量的潜在性,却无法将其发挥出来;绝对的英雄史观,只看到了 “谁” 对力量的整合性,却无法找到持久的力量源泉。这便是这两种存在,之所以会失败的原因之所在。
毛主席强调,要做人民群众的 “小学生”,那是因为其看到了人民群众的力量所在;但这丝毫不影响其强调,要加强党的领导,在任何时候,都绝不能放弃党的领导权,这是因为其亦看到了党的力量所在。也正是因为,其不仅看到了群众的力量所在,也看到了党的力量所在,并将这两种力量进行了完美的融合,使之化为虽然对立却又统一的力量,其才获得了战无不胜的永恒力量源泉。
承认人民群众的力量是一切力量来源的基础,亦承认此种力量需要一个强有力的组织的整合和指导,这是获得实践成功的基础和保障。要做好前者,就要心甘情愿的做人民群众的学生;要做好后者,就要兢兢业业的做人民群众的老师;但唯有先是好学生,才能后成好老师,这是我们应该注意的事情。
正常的群众,群众史观更正确。
废拉的群众,英雄史观更正确。
比如美国的央撒废物,连说句 “央撒人伟大” 都得著明是引用华盛顿的,不著明发不出来,甚至美国国歌歌词都不能单句发。实在是看不出来伟大在哪。
一杯黑咖啡倒进牛奶并加以搅拌,最后的结果必然是混成褐色;但期间形成的炫目拉花纹理,却有很多人沉浸其中,并不惜奉它们为永恒真理。
《七律 · 到韶山》
别梦依稀咒逝川,故园三十二年前。
红旗卷起农奴戟,黑手高悬霸主鞭。
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
喜看稻菽千重浪,遍地英雄下夕烟。
在中国二者是统一的,英雄就是人民,人民就是英雄。
谁也不能规定英雄就得是独立的、脱离群众的、无比超然的个体。
至少在我们熟知的近现代史中,英雄就是人民群众,是黄继光、董存瑞,是战场上每一个平凡但又有信仰的战士。
是石油工人王进喜、掏粪工人时传祥,是困难年代带领村民开山造田的陈永贵,是改开后仍然坚持红色道路的王宏斌。
是在资本极度稀缺的条件下,为新中国开山断岳修建 3 万公里铁路的铁道兵。是在机械水平低下时,挥舞铁臂令三河地动,建造 8 万座水库的劳动人民。
他们是群众,是人民,是无产阶级,更是英雄、是六亿舜尧。正是他们以凡人之躯开辟了新中国的历史。
人民万岁。
群众孕育了英雄,并通过英雄来实现自己的利益。
什么土地长什么庄稼,什么样的群众出什么样的英雄,毛主席这样的英雄只有在中国才能出,在印度只能出甘地、尼赫鲁。所以在英雄和群众之间的关系上,群众是决定性的,是因。
而英雄是群众的代表,是当时那个社会需求的集中体现。时势造英雄,时就是历史发展的阶段,势就是群众基础。
剥削阶级总是喜欢将英雄和群众对立起来,好像只有尽量区别于群众才是英雄,以此来证明他们才是天生的统治者。但其实英雄脱离了群众就什么都干不了,你把秦皇汉武放到罗马、希腊或者非洲去,他们能活下来都是奇迹,更别说什么创造历史了。
所以正确的观点是将英雄看做群众的代表,群众看做英雄的基础,他们之间是不可割裂的,是互相作用的,是一体两面的。
但从根本上来说,群众永远都是决定性力量。毛主席说:“只有落后的干部,没有落后的群众。” 因为群众是干部工作的目的,目的永远在前面,不去为目的服务的人就会被淘汰,为目的服务,并且服务的很好的人才会成为英雄。
如果批判群众史观,群众史观会说英雄也来自群众。
如果批判英雄史观,群众会说你说的对。
群众赢麻了。
(5/10)
“我认为‘群众史观’比‘英雄史观’更有说服力,但有的人的死亡让人无法接受。”
感觉甚为灵魂
一切真的历史,都是群众史
如果你认为这是英雄史,那么证明你看的不够细致。
一切英雄史,都是伪史
举个例子
英雄史观:
在那遥远的过去,伟大的马其顿国王,半神阿克琉斯的后代,亚历山大大帝,率领着他忠诚的五万希腊重装部队,对隔壁跨越亚欧非三大陆,超级巨大的史诗帝国波斯进行了天罚!
波斯的大军被亚历山大大帝轻松击溃,亚历山大大帝连战连胜,轻松击垮了整个波斯。
最终,半神之子亚历山大率领王之军势,应战波斯神王大流士的天军!双方在一片平原上展开了一场天堂之战!
纪念亚历山大大帝!他就是半神之子,世界的征服者!
群众史观:
公元前 350 年,有个国家叫做马其顿,这国家所处的土地盛产木头,所以靠买卖木材发家致富了。
在积攒了财富后,马其顿的国王腓力二世进行了军事改革,废除了原本的兵户制度(希腊公民兵制度),改用精锐常备军制度,就此拉开了马其顿和其他希腊城邦(国家)的军事力量。
公元前 338 年,马其顿凭借新式的职业步兵制度,正面击垮了雅典与底比斯,成为希腊霸主,统一了除斯巴达以外的希腊(以柯林斯协议制衡希腊各国,基本等于统一)
公元前 336 年,腓力二世得意忘形的将自己的雕像搬进了希腊神殿里,认为自己应该肉身成圣,被希腊极端宗教保守派刺杀,马其顿刚刚平定的诸国烽烟四起。
亚历山大临危受命接任国王。年轻的国王先依靠联姻安抚了伊比利亚地区,又花钱买来了色雷斯人的欢心,随后挥师南下击溃了底比斯并且屠城威慑希腊全境,终于降伏父王已经平定的诸国。
但此时,马其顿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危机。常备军制度的巨大弊端就是花销极大。上届国王腓力二世已经欠了其他国家五百个塔兰特的外债,而年轻的国王为了平定希腊又借了八百个塔兰特。现在马其顿负债一千三百个塔兰特(国库里的东西全卖了都卖不来七十个塔兰特),政府已经彻底破产。
为了转移财政压力,亚历山大决定侵略旁边的波斯帝国,抓捕波斯人作为奴隶贩卖,同时抢掠爱奥尼亚城邦地区的资源经济,以缓解马其顿内部财政危机。
而同时代的波斯帝国,已经是一具老迈昏庸的行尸走肉,内部藩镇割据军阀林立,一国之君大流士甚至需要雇佣兵组成自己军队的核心,著名的长生军早已是昨日幻影,整个帝国最会打仗的是一个雅典佣兵将军门农。而如此这番情况,大流士还是骄奢淫逸不理朝政,连浴室都是金子做的。
所谓的超大帝国波斯,这时已然名存实亡!
现在,马上就要破产的年轻疯狗亚历山大,率领五万虎狼之徒踏上了孱弱,腐朽的波斯帝国土地。
在一战告捷后,波斯十几个城池不战而降献出国库投降亚历山大。这些城池基本都是由当地家族统治的小军阀政权,对波斯压根不忠诚。
同时亚历山大也立刻传令回马其顿,处死了自己的叔叔和表哥,防止他们叛变。
亚历山大为了联合当地这些军阀政权,还原地认了个干妈。
但是就算如此,亚历山大依旧很穷,他兜里的钱只够下个月的军费,如果没有钱,军队就会哗变把他宰了
为此,他不得不解散了全部的海军,就是为了省点钱。这下子大军算是再也回不去希腊了,只能在波斯帝国的土地上一条路抢到黑。
而波斯的大流士现在焦头烂额,他的国家本身就风雨飘摇,内部起义,叛乱频发。如今又在海的另一边来了一群疯狗强盗。不镇压一下吃枣药丸
现在,马其顿的部队与波斯大帝七拼八凑的农奴 / 佣兵 / 军阀 / 匪徒军队对向立在了一处山地上,双方都有不得不打的理由。
大流士需要一场胜利告诉波斯他还管事,不然他就要被推翻了。
亚历山大急需要找个地方抢点钱,不然他就要被自己的军队撕成碎片。
这是一场大穷鬼 VS 昏庸帝王的战争!
—————————————————————
如果你把所谓的英雄故事拆开看细节,大概就是这么回事。
所谓英雄史诗,里面都是一地鸡毛。
毕竟大家都是人,谁还不吃五谷杂粮了。
所以亚历山大为什么能东征。
因为他爸军改了
因为波斯当时内乱了
因为马其顿穷
因为马其顿那地方有木头
因为腓力二世死的早
因为亚历山大太愣
那征服王的事迹跟亚历山大本人有关系么?
有,但是以上任何一条,都跟亚历山大这个人的重要性一样。
不然马其顿不长木头,你让亚历山大征服波斯一个试试?
不然马其顿不缺钱,你看亚历山大还搞不搞大征服。
这些要素甚至比亚历山大本人更重要,因为换成冠历山大,他成了马其顿国王也要东征,只是成功不成功的问题,但是要是盔甲马其顿不缺钱或者没木头,那压根就不具备东征的理论基础。
群众是成堆的颜料,英雄手里面拿的是画笔。探求源头,性质的时候找群众;探求结构,运用的找英雄。~
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
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
人民群众是推动社会变革的决定性力量√
群众史观√
英雄史观
大海航行靠舵手,万物生长靠太阳;同理,革命成功靠导师
哪个更有说服力你要看宣传对象是谁。
对历史知识较为匮乏的群体,目前还尚未发现比帝王将相的英雄史观更为有效的宣传手法,从少数代表人物入手能最快速度调动受众的心态,而且普罗大众也更乐于混淆浪漫主义表述,愿意相信超现实的英雄主义。
对历史有充足知识的人,则必然会转向群众史观。这些人已经知道了帝王将相所做决定必须要根据现实世界来,不可能喊一嗓子就凭空制造处不存在的人力物力。军队,官僚,钱财,粮食,这些都是限制当时人所能发挥的因素,英雄人物所做的决定通常只是在立足现有条件下权衡利弊之后的必然选择,因为大部分时候并没有那么多条路给人选,这就是时势造英雄。
我开头是坚信 “群众史观” 的,但读的书越多,越怀疑 “群众” 们的能力是不是被过分强调了。到现在已经几乎是一个 “英雄史观” 者了。
“群众决定历史” 的理论有点像 “因果报应”,比起事实情况,它更像是一种理想。
拿个离我们比较近的事举例: 日本侵略中国,是日本群众决定的还是日本法西斯头目决定的?目前我们官方的观点认为是后者。日本群众是善良的,只是受到了法西斯高层的蒙骗才来入侵中国。
那么其他的历史事件是不是某些政治集团蒙骗或强迫大部分人去做的?何为 “蒙骗群众”,何为群众自愿,其判断的标准依据是什么?为什么进步的历史都是群众发起的,而几乎所有的侵略反动的历史最后都被归咎到少数人头上?
在 “群众史观” 的眼里,似乎群众永远都是这么干净。进步是群众的努力,反动是少数人的阴谋。最后无论什么东西只要挂个群众的头衔就是绝对正确的存在。其实这种玩法并不新鲜,古代早就有 “得民心者得天下”“民贵君轻” 等说法,封建社会也以群众归附为荣。
可所谓的群众到底是真的有决定历史的能力,还是仅仅被当做帝王们的装饰品呢?
群众是人,而人是动物的一种,所以群众也拥有动物一切的弱点。
群众不仅可以被蒙骗,还可以被强迫,被买卖,被交易,被屠杀。如美国在美洲大陆上的行迹。印第安人反对白人,白人就杀光这些不听话的原住民; 白人不愿意干那些不体面的工作,就买来做苦力的非洲黑奴。抢人家的地,拐人家的人,白人们仍然可以公开宣称这是他们合法建设的国家。
如果 “英雄” 的手段足够高超,还可以驯化群众,pua 群众,用邪教思想控制群众,让群众主动为 “英雄” 服务。像印度种姓制度,贵族永远是贵族,低种姓永远要对其奉献。
“群众史观”有很大的局限性。它或许可以在某些理想状态下推定事实,但这种情况我至今没有找到。比起 “群众史观”,我们更需要用“群众价值观” 去评断事物。过度迷信 “群众史观” 不仅毫无意义,有时还会把我们带入歧途。
半个世纪前,缅甸套用 “群众史观” 和“历史总是前进”两个真理公式,强行把魏代汉禅从客观的历史捧成主观的民主革命。其基本逻辑大概是这样:
然而大量史料和出土文物却证明,曹操就是汉朝政府最腐朽的一批贪官污吏。曹操残酷害民的实物证据多的都可以出一本书了。
与其说曹操在澄清寰宇,不如说癌细胞可以拯救癌症患者。
这样残酷的曹操,到底是怎么驱使中国群众为他卖命的呢?答案是绑架——不是绑架个别的一家一户,而且绑架近乎全部北方民众的亲属。
中国群众在曹操的奴役下有没有做什么可以争取自身利益的事吗?做了,那就是舍弃自己父母家人的性命,拼命反抗暴君曹操的统治。中国人是全世界最重视家族的民族,即使粉身碎骨也不会轻易放弃家人,而曹魏的农民起义却仍然多达三十次,可见群众反曹意志之坚定。
但随着这些农民起义被不断镇压下去,人民对未来也越来越绝望。最后竟然出现政府剥削越重,起义越少的怪事。
为何老是有人说曹丕导致了曹魏政权的灭亡,曹丕没出什么大错呀?
群众不但没能决定历史,反倒被 “英雄” 驯化的连反抗的勇气都没有了,一如美国印度之故事。我实实看不出他们决定了什么。
难道群众对历史就这样毫无贡献吗?也不能这么说。虽然没能决定政治层面的历史,但在文化历史中,中国群众表现的一直都非常痛恨曹操。由于赵匡胤李世民等皇帝多是正面形象,曹操的坏名声和他篡权夺位不见得有什么必然关系。
到了宋代,人民文化水平有所提升,勾栏瓦舍大量出现。随着群众的骂曹声越来越大,士大夫阶层的文化也受到影响。在全社会的共同诉求下,曹操被踢出正统的庙堂,其白脸奸臣形象被痛骂近千年。
“我打不过你,骂骂你总可以吧。”“群众史观” 终于发出了一点点微弱的声音。
然而,因为缅甸总统李廷琰对曹操的个人喜好,“给曹操翻案” 的决议于 1995 年被提上缅甸国会。在强大的政府力量下,曹操迅速完成各种洗白,转变成为了一个正面形象。如今无论影视剧还是动漫作品,曹操不仅找不到什么明显的缺点,连原本历史上丑陋无比的外貌形象也变得高大威猛起来,俨然是一副众望所归的模样。
由此可见,只要 “英雄” 肯认真介入,“群众”们甚至连自己的文化阵地也守不住。更有趣的是,这位 “英雄” 偏偏是一个 “群众史观” 的笃信者。天下间再没有比这更讽刺的事了。
纵观中外历史,“英雄” 群众
(未完待续)
新回答:
第二次回答:
来说一说两者之外的第三种视角:物质、能量、信息流动带来的系统演化的视角
把人类社会看做一个由物质、能量、信息运转的系统,那么历史就是外生因素(气候、地理、国际交流)和内生因素(科学技术、内部派系博弈)引发的物质、能量、信息流动所导致的组织变化。
法国年鉴学派将历史分为了气候地理、制度文化、人物事件三个层次正与之类似。
随着物质、能量、信息的流动,系统在博弈中不断演化,又在演化中不断博弈。而小的博弈结果会积累为大的博弈,而大的博弈结果又会成为接下来小的博弈的约束条件。
而且,我们也不能仅仅关注于人类社会的历史,而应从更宏大的整个生物的演化史入手,这样很多微观基础的因素才能得到追根溯源。
1. 系统科学的世界观
我们将采取系统科学的世界观,将世界简化为一堆点(节点)和连接这堆点的线(连接)的一个个网络(系统)。比如把人视作节点,那么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就是连接,人类社会就是一个巨大的系统。
在这个系统之上,有三种要素不断流动:物质、能量、信息,它们被称为资源。
连接上流动的物质、能量、信息被称为流量,节点中存储的物质、能量、信息被称为存量。
资源的转换和配置。
系统借助外力才能保持或回归的状态被称为瞬态,无外力即可保持或回归的状态被称为定态(吸引子)。大多数系统总是从瞬态向定态发展,就像落在地面的雨水流入湖泊一样。
物质能量增加的系统我们叫做增量系统,比如生长期的动植物;物质能量减少的系统我们叫做减量系统,比如不断发光发热的太阳;物质能量保持在一定范围不变的我们叫做调节系统。
有一类系统,其可以通过不断收集和排出外界的物质能量与信息来保持自身结构稳定(新陈代谢),还可以不断自我复制(繁殖),这就是生命系统。
在漫长的时间长河中,从第一个细胞也是第一个生物 “露卡” 开始,生物通过不断复制(无性繁殖、有性繁殖)和变异(水平基因转移、基因变异等)产生不同的个体乃至种群,并经由选择(自然选择(物竞和天择)、性选择)淘汰掉大多数,存活下的少数得以继续繁衍,这就是自然演化。
在生命系统中,有一类生命可以将物质能量收集起来储存,这就是生产者(如植物);有一类生命则通过掠夺其它生命的物质能量为生,这就是消费者(如动物);还有一类生命则通过将死去的生命分解为无机物为生,这就是分解者。
人类是一种可以不断收集、存储、处理和传播信息的消费者。
基因和环境共同塑造了人。
让别人接收信息应当考虑其信息接收收益、信息接收成本和置信度。
人的基因和思维我们叫做信息内存量,人在他人心目中的形象和角色我们称为信息外存量。
物质能量的内外存量、信息内外存量就是一个人的全部。生命以自我复制或相似自我的复制(亲缘选择)为欲望,接着衍生出了人对物质能量和信息内外存量的追求。
2. 决策、博弈与组织
人的思维是怎么运行的呢?人通过收集、处理外界信息,然后传播信息或调动手中的物质能量的过程,就是决策的过程。
人的核心欲望在于追求物质、能量、信息存量的增加,当其达到一定量时就会复制下一代。
这些存量的增加即收益就是一个个吸引子,减少即成本则是达成吸引子的路径。矛盾就是路径交叉。
关键在于各种存量增加与减少的均衡。
根据新古典经济学的期望效用理论,在决策时人有若干个行动选择(a),通过计算每个选择在不同情况下获得的效用(v,可以简单理解成利润)和不同情况发生的概率(p)之积做出决定(选择积最大的行动选择)。
每个人做出不同的决策,决策间相互影响决定现实的局面,这就是博弈论的思路。博弈论主要分为参与人、每个参与人可采取的策略、从某个结果(策略组合)中获得的支付函数(利润)。
而一旦告诉某些人做某事(行动)会获得一定利润(激励),并使他相信(信任),那么他就会去做。
实际上,激励就是效用或者说支付函数或者说收益,行动就是选择或者说策略或者说成本,信任就是概率。
激励、行动、信任构成了模因,而模因是影响他人行为也就是构成组织的基础。比如宗教,其本质就是 “信上帝(行动)就能上天堂(激励)”,并通过神迹加以证明(信任)。
对于人而言,激励是一种吸引子,而行动则是达到吸引子的路径。
组织的激励可分为短期激励和长期激励。长期激励是其行动的动力,最好在其有生之年永远无法满足和验证,短期激励则是对其行动的纠正。前者让其运动,后者控制其运动方向。
激励的范围越广往往能动员更多人。如美国南北战争本是北方工厂主和南方庄园主因关税引发的冲突,北方提出的战争口号却并非是关税而是解放黑奴,这样就能获取更多的国际支持和黑人的支持。
在人与人的博弈中,会出现一些哪一方改变策略就会让自己受损的结果,这些结果被称为 “均衡”。均衡就是一个吸引子,博弈总会向均衡方向发展。新制度经济学认为,当一个博弈的参与人均达成均衡并不断维持下去时,制度便产生了。而均衡的变动便会导致制度的变迁。
3. 国家
人类兼具生产与破坏两大能力,并由此形成了生产集团和武装集团。
生产集团和武装集团间进行交换形成的。武装集团提供给生产集团安全(包括生产集团不受己方或其他武装集团侵犯、维持生产集团内部的秩等序),生产集团提供给武装集团物资(通过掠夺、税收等方式)。
但是,由于信息越稀缺越有价值,武装集团需要要一个信息中心来统一行动。而由于武装集团提供的安全是公共品,而生产集团对的物资却是分散的,也需要一个专门的物资中心来集中物资对武装集团进行供给和分配。于是,承担两者职能的行政集团诞生了。由于行政集团是两者的中介或者说结构洞,因此很快控制了两者。
气候地理、国际交流等外生因素和科学技术、内部派系博弈等内生因素则影响着整个国家的变化。
气候地理的变化往往会影响到国家的物质能量的获取和一些具体的制度(如道德习俗潜规则等非正式制度)。
如秦汉时期气候较热,关陇平原一片沃野而江南地区却是丛林遍布,于是帝国往往定都西安洛阳地区。
到了隋唐时期由于气候变冷和过度开发,关陇平原收成变少,以致于皇帝不得不前往洛阳就食。而江南此时得到开发,在安史之乱后逐渐成为帝国的财政支撑,而江南到长安洛阳的最大中转站正是汴梁。
到了元代京杭大运河全线贯通,北京成为元明清三朝都城所在。
内部派系博弈往往是某个生产集团迅速强大并与武装集团结成新的同盟,最终取代原有政权的结构。
比如日本幕末就是商业发展导致生产集团中的豪商集团崛起,并与没落的下层武士集团结成同盟,形成的新生产—武装集团推翻了旧的幕府集团,而黑船来航则加速了这一过程。
再比如美国独立战争就是英国在美殖民地的大地主不满英国损害其经济利益,于是组建武装反叛,并获得法国等英国敌对国家的援助,而美国在战争后又抛弃法国与英国结成同盟,从而获取了英国的资助。
国家通过人口与工具来控制物质、能量、信息,人口需要组织能力,工具需要科学技术。
4. 科学技术:农业、工业与商业
就科学技术而言,地球上最大的能源是太阳能,植物照射阳光将太阳能转化为化学能而生长,也就是将太阳能固定在了自己体内。然后食草动物通过吃植物来获取能量,食肉动物通过吃动物来获取能量。
后来人类就用小麦、水稻等植物收集储存太阳能然后吃掉,用猪羊等生物收集储存能量然后吃掉,这就是农业。
人们发现,许多天然存在的东西经过自己的打磨改造后可以变得更好用,比如用石头砸开核桃后里面的核仁可以吃,把羊皮缝好可以做衣裳,这就是最初的工业。其本质是物质和能量的转换。
羊皮转换成衣服,是物质形态的转换。机械能转换成电能,是能量形式的转换。这种将物质能量转换为更有用的形式的过程,叫生产。
可转换是有成本的,在物质能量转换过程中总会有浪费。
同时,人们还发现,如果 A 喜欢苹果手上却只有一个梨,B 喜欢梨手上却只有一个苹果,那么 A 和 B 之间进行交换就可以让各自得到更喜欢的东西,也就是所谓的让所有人都变得更好的帕累托改进,这就是最初的商业。因此任何一种高收益背后必然有着与之交换的难以替代的高价值。
但是,交换是有成本的。交换前人们要寻找交换的对象,要讨价还价,交换时人们要运输,交换后还要保障商品质量没问题。
而且交换还受时空的限制,这时,货币诞生了。货币便于携带,解决了空间的限制,便于保存,解决了时间的限制,使得交换突破了时空的限制。
人们渐渐发现,可以通过一些手段减少物质能量在转换过程中的浪费,这就是技术的提升,使得转换成本下降,转换效率提高。同时,新的更有效率的组织形式——工厂生产和工时制度诞生了,其也大大提高了转换效率。而要产生这种科学技术和组织能力上的革新,必然需要相应的激励,如市场回报和专利制度等,这也是工业革命最早发生在英国的原因。
而建立市场使得信息成本下降,发展交通使得运输成本下降,制定法律使得信任成本下降,总之,交换(掠夺)成本下降,交换效率提高。
喝酒、拍马屁等实质上也是一种利用信息存量降低交易成本或补充商品(让人精神愉悦也是一种商品)的手段,在交换效率(资源配置效率)不高时尤其重要。
转换成本和交换(掠夺)成本的下降意味着利润的提升,同时还吸引了更多人参与工商业,从而使得总利润迅速增长,国家获得了大量物质能量,这其中一部分用于扩大生产和市场,一部分用于发展武力保障前者,最终得以称霸。
这就是近代工业革命。
这个过程中,农村向城市提供粮食和劳动力,城市向工业提供粮食和劳动力,工业向城市和农村提供工业产品。
因此,还可通过获取农业剩余后直接拿来(而非通过商业交换)支持工业和换取国外技术,迅速发展工业后反哺农业。
5. 组织能力:模因与制度
就组织能力而言,生产集团和武装集团交换带来的合作剩余构成了国家最基本的激励,并促使人们采取服从国家的行动。之后,再通过宗教等其它模因进一步加强人们服从的行动,从而促使国家这一组织的稳定和运行。
国家用模因去与人们博弈,最终达成了均衡即正式制度(国家与被统治者间博弈而成的制度)。古代国家首先要确立对人员的划分和管理,即户制。之后再在户制基础上确立管理行政集团的官制、管理武装集团的兵制、塑造生产集团生产的产制、从生产集团抽取物质能量的税制。
通过户制整合生产集团力量,通过税制向行政集团和武装集团输送人员和物资,再用兵制和官制控制住武装集团和行政集团。
这些制度就好像固定的管道,在国家这个庞大的系统中输送着物质、能量与信息。
日本明治维新,就是在下层武士集团与豪商集团联合推翻幕府后,用新的模因与社会各阶层博弈(从尊王攘夷到文明开化再到明治宪法),通过赎买、欺骗、蚕食(温水煮青蛙)、胁迫、镇压、挑拨(带领一群人斗另一群人)等手段确立人员划分(户制的编户齐民、四民平等)、重组行政集团(官制的废藩置县、官制改革)、调整生产集团的生产模式(产制的土地改革、殖产兴业)和武装集团的构成(兵制的富国强兵,从秩禄处分到西南战争再到军事改革),并通过财政金融改革确立新的税制。
而国家内部集团的割裂也必将导致制度的撕裂。比如美国南北战争,北方的工厂主希望提高关税保护本国工业品,南方的庄园主则希望降低关税便于出口本国农产品和接受英国的廉价工业品,最终双方爆发战争。
正式制度后是统治者与被统治者博弈后的均衡,非正式制度如道德风俗潜规则等则往往是统治者间或被统治者间博弈后的均衡。
6. 产制:市场与金融(猜想)
市场交换是资源配置的方式之一。其通过确立资源的所属即产权,之后再以货币为中介进行产权交换。
人们有两种方法可以从市场交换中获利。第一种是生产商品,然后卖出获取货币,再用货币买入自己想要的商品,即 m0—c—m1。第二种是用货币低价买入商品,再等到高价时卖出,即 c0—m—c1。于是,商业诞生出两个回路,即生产—消费回路和低买—高卖回路。
对于生产消费回路而言,假设货币总量不变且不存在信贷(控制变量法,后面会加入),因为储蓄(这里的储蓄指的是不拿出去用,放在家里也算)的存在流通货币在不断减少,因此第二产业的资本家(图中的加工业资本家)注定总体上亏损,为了弥补亏损因此减产并转嫁给工人(裁员)和其他企业(内卷),最终生产规模逐渐缩小。此时产品供给相较需求减少更快,又引发通货膨胀。虽然如果还有几家企业残存的话储蓄可能回流,但再恢复生产规模很难了。这就是经济危机。
为了避免这种情况发生,国家有三个策略——印钱、信贷、调整储蓄(加入货币量变化和信贷)。印钱易引发通胀且储户的钱变相蒸发,信贷只能延缓危机(毕竟借的钱要还)且一旦钱还不上就会引发金融危机(金融危机使得经济危机的延缓机制失效,经济危机发生,因此现代经济危机往往始于金融危机),调整储蓄的方法包括存款利率和调整市场价格(市场价格低导致消费增多,储蓄就会减少)。
另外,采集业资本家也要面临巨大风险,这就导致了逆向选择。
谈及国际贸易,应加入一个新的对象某国充当的印钞机,不断印钞买加工业资本家的货物,这就由孤立系统变成了开放系统,而且加工业资本家可能会囤积了大量货币,采集业企业家赚的钱其实是在贬值(通胀)。
对于低买—高卖回路而言,只要不断注入资金,商品价格就会上涨。投资者完成一次低买高卖就会获取一定利润,正是他们从中获取的利润推高了商品的价格。直到资金不再注入,价格就会猛跌,这时手上拥有商品的人卖不出去,承受代价。这就是个击鼓传花的零和游戏,是部分人将钱给了另一部分人的再分配。有些公司赚钱靠的是对自己的股票高卖低买。在股市,资金是敏感的群聚性生物,都想带着大量同类跑掉。
7. 税制:财政与税收
在新制度经济学看来,古代统治者面临着两大矛盾:如何在保证自身安全的同时追求财富最大化,以及在追求财富追求最大化时面临社会产量最大化和统治者自身利益最大化的矛盾。
前者比如宋神宗派李稷去管理川蜀的茶叶贸易,横征暴敛但没引发动乱反得到嘉奖,宋徽宗重用蔡京充当白手套为自己敛财,明朝皇帝派太监去收盐税、矿税。后者如《大明王朝 1566》中的嘉靖皇帝将浙江织造局的钱收入自己口袋里。
8. 官制:分封制与科层制
科层制官员的任免制度分为委任制、考任制、聘任制、选任制。古代的察举是委任制,征辟是聘任制,科举则是部分考任制部分委任制。汉时生产集团的地主通过察举制度对行政集团进行渗透和垄断,再进一步控制模因,从而形成魏晋门阀。唐时动乱给予旧门阀严重打击,而之后由于科举制而使得地主无法再对行政集团进行长期垄断。
官僚集团可分为两个部分,负责模因中信任的文化(模因)官僚和负责模因中行动的技术官僚。
如西汉时的儒士与胥吏之争,就是文化官僚和技术官僚间的冲突。
有时,也可将多种模因拿来互相证明对方。如宗教与以军事暴力为基础对的王权就可以互相担保。如西汉时董仲舒的天人合一,就是旨在用儒教的天命学说论证皇权的合理性,又用皇权来维护儒教的天命学说,即道在师儒和朕即国家的结合。
中央往往以三种方式超越科层制的常规运行,即运动式治理、督查制、项目制。
运动式治理如乾隆时期的叫魂案,督查制如汉之刺史、清之总督巡抚(中央派遣大员督查地方,后来往往成为地方一把手)。
9. 私有信息与制度运行
双方通过信息交流达成的均衡就是契约。
在达成履行契约的过程中,一方往往拥有另一方没有的私有信息。
在信息经济学中,拥有私有信息的一方叫代理人,不拥有私有信息的一方叫委托人。
信息不对称导致代理人在达成契约前或达成契约后对委托人占据优势。达成契约前因代理人占据优势使得委托人不愿达成契约的现象叫逆向选择。
解决方法即信号和激励,信号获取方法主要有两个,要么代理人自己告诉委托人私有信息(信号发送),要么委托人试探出代理人的私有信息(信息甄别)。
成文法就是一种信号发送,而考试则是一种信息甄别。
达成契约后代理人隐瞒自己的不按照契约执行的行为叫做道德风险。
如漂没。捞的钱一是称路途中损耗了。二是称装船船翻了,或者仓库被烧了,至于船里面仓库里面有没有货就不知道了。三是称被麻匪给劫了,如先假装做某事,让别人跟着做,之后自己做的成本悄悄补偿,将他人做出的收益占为己有。皇帝先出钱,大户跟着出,这叫集资。如果事后皇帝的钱如数奉还,大户的钱三七分成,这叫集资诈骗。唐宪宗迎佛骨,萧衍出家,莫不如是。
古代最高统治者的委托人往往是上天或人民,在被统治者服从的同时,统治者往往也要履行对委托人的承诺(激励)。于是当出现天文异象或灾害等上天示警时君主要根据天人感应理论罪己反思,平时君主要维护自己的明君和爱民形象等。但很多皇帝却暗地里纵容大臣为自己敛财,这也是一种道德风险。
道德风险的解决方法是设计一个机制,通过给代理人监督和激励来使其选择遵守契约。
第一,监督标准设计不合理,可能导致代理人行为与委托人的初衷偏离甚至相悖。举个例子,王安石推行青苗法,本意是借贷给需要的农户,但考核标准却是借贷农户的多少。为了达到监督标准,开始摊派不需要借贷的农户借贷,加重农户的负担,初衷和结果相违背。各种形式主义就是如此诞生的。
第二,监督过程存在收买勒索。代理人通过收买监督者,让他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反过来,监督者也可以以不让其通过监督为威胁,让代理人给自己好处。
第三,委托人给出实际情况无法达到目标,还不允许变通,这等于是逼着代理人作假。
第四,监督成本的问题,由于成本限制不可能全数监督,这其中就又有投机取巧的问题。
道德风险在两种情况下会被委托人接受,一是监督成本或激励执行成本(对守约的奖励和对违约的惩罚)过高得不偿失,二是弥补正式制度灵活性的非正式制度。
第一种情况,如伪装的二级信息。A 以为自己有私有信息其实没有,B 有私有信息却装作没有。如别人不知道你察觉他的野心,大家可以表面和气,别人知道你察觉他的野心,就会恐惧而反叛。
还可以是 AB 达成共谋,但不想外人知道(外人知道会改变信息外存量),存在私有信息。汉文帝时吴王的儿子被汉景帝杀了,于是吴王不来上朝。汉文帝于是说吴王病了,因此允许他可以不来上朝。不这么说的话,吴王不来上朝的行为就是反叛,汉文帝就不得不去讨伐吴王以避免其他人效仿,而目前却又不也是讨伐的时机。
第二种情况,契约在实际执行中可能会欠缺灵活性,这就需要一些契约之外甚至违背契约的非正式制度来维持灵活性,如某些部门的小金库。委托人对非正式制度的管理具有弹性,视情况有时打击有时纵容。
非正式制度也可能成为正式制度,如雍正时期的火耗归公。但非正式制度成为正式制度后,代理人需要灵活性的需求没有变,于是只好又创立新的非正式制度。黄宗羲定律便是如此,历朝历代中期会进行并税(将各种税收并为少数几种减少百姓负担),结果新的税种又出现,反倒导致百姓负担加重。
在信息经济学中,激励分为两种,让代理人参与契约的激励叫做参与约束,让代理人做出最有利于委托人的行为的激励叫做激励相容约束。
除此之外,还需注意收益的分配、成本和风险的承担。
成本包括信息成本、谈判成本、执行成本(包括监督成本)等。成本可由委托人承担(如委托人支付代理人劳动工资承担风险),可由代理人承担(如租金、包干),可由委托人代理人共同承担(如分成制),可由第三人承担。
包干这种代理方式往往是委托人许以一定激励,并对目标做出规定,然后代理人自身承担成本完成目标。其常见于对于委托人来说自己开发成本过大,而代理人自己开发仍有利润的项目。如明朝的卫所军户制度,就是政府将一些偏远地区的管理权交给卫所军户。再如北美洲的开发,也是英国政府将管理权交给个人。
若委托人或第三方承担执行成本,结果给的履行成本不足怎么办?代理人就不得不承担部分成本。而另一方面代理人承担执行成本,也可以报高执行成本,然后把多出来的部分揣进自己腰包。
第一次回答:
我来说一说第三种史观——物质、能量和信息的史观。
摘要:世界是一个物质能量信息不断流动的系统。系统是由节点和节点间的连接组成的网络,可分为与外界无物质能量交换的孤立系统、无物质交换有能量交换的封闭系统和有物质能量交换的开放系统。开放系统可分为物质能量增加的增量系统、物质能量减少的减量系统、物质能量在一定范围内波动的调节系统。时空间的多种可能性产生信息。人是一个物质能量信息不断流入和流出并保持结构稳定的开放系统。人的信息内存量分为激励、信任和行动,人可以根据这三者传递信息改变他人行动,这三者构成的模因也是组织构成的基本要素。组织是人类社会的最基本单元。宗教通过 “信上帝(行为)上天堂(激励)” 为组织的模因,并用所谓 “神迹” 加以验证(信任)。对于模因无法控制的对象,组织往往会加以排除。国家是生产集团和武装集团(如军队)相互交换产生的物质能量循环系统,生产集团向武装集团提供物资,武装集团向生产集团提供安全,政府作为交换的 “中间商” 提供信任和减少成本。农业是人用动植物来收集和储存太阳能。工业是人进行物质和能量的转换。商业是人类通过交换来获得各自更需要的东西。人类通过技术(信息)降低转换成本,通过市场、交通、法律降低交换成本,推动了工业革命。农村向城市和工业供给劳动力和农产品,工业向农村和城市提供工业品。国家最基本的构成单位是人和工具,气候、农业、工业影响着人口数量,模因影响着人口的合作,工业影响着工具。国家是一个物质能量信息不断流入和流出并保持稳定的系统,武装集团一般通过掠夺或税收来获取生产集团的物质能量,战争是通过向国家的某些节点输入物质能量或使其物质能流出而将其破坏。历史是物质能量信息变化引发模因变化从而引发组织、国家的结构变化。
一、物质能量信息流动的世界
世界的一切,都可以看做是节点(点)和节点间的连接(线)所构成的一张网。比如可以把人看做是一个个节点,而人与人之间的互动则是一条条连接,这些节点和连接构成的就是社会这张网。而在社会这张网上流动的,正是三个要素——物质、能量与信息。
每个人都是物质、能量与信息的载体,人与人之间的互动也正是物质、能量与信息的流动。因此解读出物质、能量与信息的流动,也便解读出了人类的历史与社会。
生物包括人类的身体本身是一个不断摄取外界有用的物质能量,排出体内无用的物质能量,也就是所谓新陈代谢来维持自身有序结构的系统。也就是说,生物就像一个漏斗一样,物质和能量不断进入其中又从中漏出。
A 喂 B 吃的,是 A 将物质和能量传递给 B,有利于 B 维持自身有序结构。A 揍了 B 一顿,是 A 将物质和能量传递给 B,损害了 B 的有序结构。A 对 B 说悄悄话,是将信息传给了 B。
二、农业与工业
地球上最大的能源是太阳能,植物照射阳光将太阳能转化为化学能而生长,也就是将太阳能固定在了自己体内。然后食草动物通过吃植物来获取能量,食肉动物通过吃动物来获取能量。
后来人类就用小麦、水稻等植物收集储存太阳能然后吃掉,用猪羊等生物收集储存能量然后吃掉,这就是农业。
人们发现,许多天然存在的东西经过自己的打磨改造后可以变得更好用,比如用石头砸开核桃后里面的核仁可以吃,把羊皮缝好可以做衣裳,这就是最初的工业。其本质是物质和能量的转换。
羊皮转换成衣服,是物质形态的转换。机械能转换成电能,是能量形式的转换。这种将物质能量转换为更有用的形式的过程,叫生产。
可转换是有成本的,在物质能量转换过程中总会有浪费。
同时,人们还发现,如果 A 喜欢苹果手上却只有一个梨,B 喜欢梨手上却只有一个苹果,那么 A 和 B 之间进行交换就可以让各自得到更喜欢的东西,也就是所谓的让所有人都变得更好的帕累托改进,这就是最初的商业。
但是,交换是有成本的。交换前人们要寻找交换的对象,要讨价还价,交换时人们要运输,交换后还要保障商品质量没问题。
而且交换还受时空的限制,这时,货币诞生了。货币便于携带,解决了空间的限制,便于保存,解决了时间的限制,使得交换突破了时空的限制。
人们渐渐发现,可以通过一些手段减少物质能量在转换过程中的浪费,这就是技术的提升,使得转换成本下降,转换效率提高。
而建立市场使得信息成本下降,发展交通使得运输成本下降,制定法律使得信任成本下降,总之,交换(掠夺)成本下降,交换效率提高。
转换成本和交换(掠夺)成本的下降意味着利润的提升,同时还吸引了更多人参与工商业,从而使得总利润迅速增长,郭嘉获得了大量物质能量,这其中一部分用于扩大生产和市场,一部分用于发展武力保障前者,最终得以称霸。
这就是近代工业革命。
三、市场与金融
人们发现了两种商业的玩法。第一种是生产商品,然后卖出获取货币,再用货币买入自己想要的商品,即 m0—c—m1。第二种是用货币低价买入商品,再等到高价时卖出,即 c0—m—c1。于是,商业诞生出两个回路,即生产—消费回路和低买—高卖回路。
对于生产—消费回路而言,在不考虑借贷的情况下,资本家收入 = 工人购买产品的钱(最大金额为工人工资)+ 资本家购买产品的钱。农民、服务业购买产品的钱也是资本家、工人购买得来的,算入资本家和工人购买的金额里面。
而经济危机的原因,正是某些人的收入高出了消费,导致货币流通中存在截留,在价格短期不变的情况下,有人赚了必然有人亏,最终导致贫富分化,贫者无立锥之地,社会动荡。
具体而言,采集业资本家赚取加工业资本家的钱(成本),亏损的加工业资本家又通过裁员来弥补损失,裁员导致劳动者也就是消费者减少,加工业资本家支出减少收入实际上也在减少,最终成为采集业资本家掠夺工人。采集业资本家面临的风险和竞争又加大了其成本。
截留就是储蓄,不论是资本家的还是劳动者的。于是解决方法之一是信贷,就是把存起来的钱又借出去,结果借出去的钱却又被部分人截留,还不上又导致了金融危机。
对于低买—高卖回路而言,只要不断注入资金,商品价格就会上涨。投资者完成一次低买高卖就会获取一定利润,正是他们从中获取的利润推高了商品的价格。直到资金不再注入,价格就会猛跌,这时手上拥有商品的人卖不出去,承受代价。这就是个击鼓传花的零和游戏,是部分人将钱给了另一部分人的再分配。
四、人类与信息
面对问题,人有很多种选择,每种选择都能带来一定价值,最终选择哪种,则取决于哪种选择价值最大。这里的价值包括了两个部分,即做出该选择 a 可能获得的利润 v 和实现该利润的可能性 p,价值等于两者之积求和。
信息正是改变可能性和价值的东西。一个人可以通过发送信息影响另一个人。信息储存在人大脑中就是思维,即信息内存量。而信息影响人的效果不仅取决于信息的内容本身,还取决于接受者的信息内存量,尤其是发送信息的人在接受者心目中的形象和角色(两人的关系),即信息外存量。
物质能量、信息内存量、信息外存量,便是一个人所拥有的全部。
五、组织的诞生
信息存量包括三个部分,激励 v、行动 a、信任 p,也就是前面所说的利润、选择、可能性。
那么,如果我们想要某人做出某种选择,就要让他做出这种选择的价值最大,这时的价值被称作激励。
激励可能是给他好处(胡萝卜),可能是承诺不让他受损害(大棒)。
激励可以分为长期激励和短期激励。短期激励时常满足以掌控其前进方向,长期激励永不满足以让其永受摆布。
如宗教的长期激励就是信则上天堂,不信则下地狱,短期激励就是各种聚会带来的愉悦感。
寻找共同激励,从而最大范围地组织动员一切物质能量包括作为物质能量信息的载体人类。
信息存量的激励、行动、信任是组织最重要的构成。
组织是分析人类社会运行的最基本单元。
六、国家的运行
郭嘉是生产集团和武装集团间进行交换形成的。武装集团提供给生产集团安全(包括生产集团不受己方或其他武装集团侵犯、维持生产集团内部的秩等序),生产集团提供给武装集团物资。
但是,由于信息越稀缺越有价值,武装集团需要要一个信息中心来统一行动。而由于武装集团提供的安全是公共品,而生产集团对的物资却是分散的,也需要一个专门的物资中心来集中物资对武装集团进行供给和分配。于是,承担两者职能的管理集团诞生了。由于管理集团是两者的中介或者说结构洞,因此很快控制了两者。接下来再编织出一系列激励、行动、信任(故事),降低管理两者的成本。
七、人口与工具
郭嘉最基本的要素是人口和工具。气候、农业、工业影响着人口数量,激励、行动、信任(模因)影响着人口的合作,工业影响着工具。
农业爆发革命(化肥)和农村土地兼并导致农村集约化生产,农业人口需求减少,于是涌进城市中,这些人口成为工业的劳动力和市场需求来源。工业生产的产品在城市中无法消化,又会涌进农村,实现对农村的反哺。
具体过程为农村向城市提供粮食和劳动力,城市向工业提供粮食和劳动力,工业向城市和农村提供工业产品。
八、财政与税收
国家是物质能量不断循环的耗散结构。
如何汲取物质能量,并如何利用信息来配置好这些物质能量便十分重要了。
而武装集团汲取物质能量的方式,要么掠夺,要么交易,要么税收。一般来岁,税收的长期收入最多。
尼采的超人更有道理。
我也不喜欢英雄史观群众史观这对名词。我信的是唯物史观,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该是英雄就是英雄;该是群众就是群众。
对「英雄史观」的抨击,大多没有考虑到「时间」这个东西。没有这个英雄,也早晚会有下一个英雄——但等到下一个英雄出现的时候,社会的客观条件难道还会与现在保持一致吗?那时候再出英雄还有用吗?
必然还是偶然,其实就是个概率问题,没有哪一方是绝对正确的。
去年 2 月我写过一个回答,可以用来说明一些问题:
从非典到此次疫情,中间隔了 17 年。假设我们的运气不好不坏,那么可以认为这个间隔的期望就是 17 年。用指数分布简单算一算,在非典之后,我们有 \frac{1}{5} 的几率苟到 2030 年,有 \frac{1}{9} 的几率苟到 2040 年,有 \frac{1}{16} 的几率苟到 2050 年。
20 年后或者 30 年后的医疗条件是什么样的?社会发展是什么情况?红十字会有没有变红一点?这个几率绝对值得一赌。
当概率或者说运气,帮我们争取到了足够长的时间,长到社会发生了明显的变化,长到经济基础得到了长足的发展,那么本应发生的事件就有机会能够避免。这才是唯物史观。
反过来说,当糟糕的运气拖延了我们足够长的时间,长到局势生变,错过了特定的时间窗口,timing 过了,出再多的英雄也没用了。
民众没有固定的脸谱,只是始终趋利避害的利益集团,而英雄这种东西只是非常时期的非常产物,稳定的常规秩序里没有英雄的位置,也不需要英雄。
———《血酬定律》
群众史观。人们往往只看到薪火的光辉,却忽视薪柴的奉献。
群众是英雄之源。当群众需要英雄的时候,他们就会召唤出英雄,并赋予英雄力量;如果某位英雄不存在的话,群众也会创造出另一个英雄。
这里的群众不是铁板一块的 “革命群众”。这里的群众既包括劳动阶级,也包括剥削阶级。
首先,群众是具体的人,他们有自己的利益,有自己的想法,有自己的悲欢。因此,群众不可能是一个整体,他们之间是存在矛盾的。
**其次,群众并非天然先进。**群众创造历史,既可以使历史进步,亦可使历史倒退。
最后,群众不是上帝,不能随心所欲地创造历史,群众创造历史必须遵守客观规律。
群众史观与阴谋论史观是矛盾的。阴谋论史观把一切 “罪恶” 都归于阴谋集团,本质上是一种英雄史观。
犹太阴谋论者往往喜欢把一切革命都认为是犹太共济会的阴谋。但事实上,“人类历史上的 “法国大革命”“十月革命”“辛亥革命”,乃至于伊朗的“伊斯兰革命” 以及影响波及中欧、西亚、北非的 “颜色革命” 等,都不是个别人的 “杰作”。”(1)
另外,很多自诩 “马克思主义者” 的人认为苏联解体、东欧剧变是因为少数叛徒的背叛和西方阴谋集团的渗透,这实际上也是一种英雄史观。这不是低级红,就是高级黑。毕竟,一个仅仅只要少数人就可以颠覆的政权,有何优越性可言?
另外,群众史观不是新的天命史观。群众创造历史,但历史却未必是人民的选择。秦统一六国,大清得天下,依靠的都不是民心,只不过是借助了群众的力量。
引用文献:
相互成全。罗马需要凯撒,凯撒需要罗马。群众决定广度,英雄决定高度。
群众史观说的够多了,说说英雄史观。
经学家把经念穿都不可能解释的清为什么奥勒良为什么能带领罗马走出三世纪危机。
经学家把经念穿都不可能念出毛的神来之笔,没毛,红军就被一波摁死了。
乌克兰这种连独裁者都懒得独裁的地方没有任何史观。
主要看解释历史时所处的立场和动机吧?
如果是要强调 “真理往往掌握在少数人手中” 或者 “天降伟人” 这些,那么无疑 “英雄史观” 更有说服力。
但如果要强调 “人民的力量” 和“历史潮流”这些,那么无疑“群众史观” 是更有说服力的。
可这两者本身也不是孤立和对立的,所谓 “英雄” 和“群众”本来就是一体的。
“英雄”更多是那些加速了历史的 “良性转向”(加快了社会进步进程)的人,反之就是“历史罪人”,是被历史进程和各种社会条件筛选,推到了风口浪尖的那部分“群众” 声音的代言人,不同的“英雄”,背后依靠的是拥有着各种不同诉求的群众们。
而 “群众” 是“英雄”们诞生的土壤,或者说“大环境”,没有一定的群众利益诉求,也就没有了特定的“英雄”。
同时,“群众”也是 “英雄” 实际执行自己想法和历史方向选择时所必须依赖的存在(就像任何重大决策,都是基于一定的社会群体利益诉求的,也都不可能只是一个人做出来的,都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去执行,没有了这些执行决策的 “群众”,也就没有了所谓的“英雄事迹”),所以“群众” 对于 “英雄” 来说并不是可有可无的工具人。
而 “英雄” 本质上是在 “群众” 的历史大势中,正好立于潮头,起到了一定 “指南针” 或者 “灯塔” 作用的那部分比较 “先知先觉”,或者正好具备各种条件,甚至只是正好处在那个关键位置上的人,即所谓“站在风口上,猪都会飞”(就像很多历史人物都是当时的高门大户,或者一方富豪,没有一定的社会条件,筛选不出各种“英雄” 来,真正白手起家的 “英雄” 是很少的)。
“英雄”本质上是各种 “群众” 声音的代言人,也就是说,无论多么神奇和高瞻远瞩的“英雄”,也不可能真的超越自身所处的时代,本质上仍是自身所处时代里诸多群众利益诉求中代表某一派的“代言人”。
单纯地强调 “英雄” 或者单纯地强调“群众”,将两者割裂开来,多半都有话题外的隐含目的,是一种刻意的引导。
历史只是个 argument,自圆其说就得了
当然群众史观更有说服力。
比如曹操屠徐州,就是一个简单的群众投票的结果。
曹操军的群众投的时赞成票,徐州群众投的的时反对票。除了这两拨之外,当时世界上其他所有的智人投的时弃权票。最后,曹操军的群众的票数占了上风,徐州群众被杀。
这个模型还可以更复杂一点,给所有投票的人加个权重。
曹操军是军事上的胜利者,投票权重自然高,徐州战败区的群众是失败者,投票权重低,难以驳倒曹操军的提案,被杀。那些徐州没有被曹操攻克的地区,虽然没有战败,但力量延伸不到战败区,所以权重是零,或者根本不 care 战败区的群众,权重也是零。其余地方的智人同理。当然,就算在战败区,也不排除某些家族实力巨大,虽然战败,但权重依然很高。他们可以重新提出自己不能死的提案,只要曹操军中没有足够的投票反对这种提案,这些家族也可以活下去。至于战败区的其他人,既没有力量反对曹操军的提案,也没有力量提出新的动议,也无法从别的智人区域拉来有权重的投票,最后只能被杀了。
提醒一点,用群众史观分析历史时,切忌把群众当成整体,理论上分的越细越好,但分的越细,计算量越大。一个好的平衡点时找个宏观小微观大的群体,作为分析的单元。很多时候,阶级是个不错的单元选择。
两者没区别。
当 “吊民伐罪” 这个大旗一扛出来,英雄观也是群众观,群众观也是英雄观。
群众呼唤英雄。
英雄代表群众。
老祖宗研究出来的东西几千年都没用烂。
真正有问题的是,你是要捧一个英雄,还是一群英雄。
斯大林把除自己外的、列宁的同志们都打成了叛徒,这种行为比赫鲁晓夫献祭了斯大林一人来保住所有人还愚蠢。
这个问题不好,会产生许多误导,于是缺少学术性。就一般而言,任何问题:A 理论和 B 理论到底谁更有说服力?暗藏一个结论,正确理论和错误理论相比,前者更有说服力。或者,说服力大小是检验一个理论是否真理的标准,这个结论是违反马克思主义的,对于摧毁共产党员的共产主义信仰有重要的作用。
在这里我要提出另一个问题且自问自答。就是,作为大规模向社会进行广泛宣传的宣传的宣传策略,向全社会宣传英雄史观和向全社会宣传群众史观,哪种会导致社会更快发展?我认为是后者,哪怕后者错误,也能做到大规模宣传错误观点有利于社会更快发展。我这里是作为宣传策略来研究,不关心什么是真理。
因为,每一个人都有一个脑,这个脑象 CPU 一样具有计算能力。一个社会就是很多人组成的系统,也就是一种计算机系统。一个好的系统,应该所有 CPU 的计算能力尽可能充分发挥,而不是努力找出最高质量的 CPU 让它高速运转,其它的 CPU 处于低效工作。
中国共产党以游击战起家,游击队员们三个五个活动,甚至一个孤胆游击队员活动。这些游击队员不是按被动接受指令而行动的,而是每一个人行动有一个优性指标,这个优性指标是,在各种行动选项中,哪一种对早日获得抗日战争的胜利更有利,是依托这个优性指标来计算出自己的行动的,而不是简单地服从命令的。他甚至要判断自己的上级是不是叛徒。
所以,向全社会宣传群众史观,宣传群众是真正的英雄,宣传普通人最伟大,宣传人民群众是上帝,感动上帝是行动目标,显然是对社会发展有利的。
参见
历史是谁创造的?是精英们创造的,还是人民们创造的?
这个问题在中国五千年以来的漫长岁月当中有过无数的思考与回答,孔子认为,社会的动向由精英控制:唯上智与下愚不移;
先秦时期商鞅认为人民就是驱动国家发展的牲畜,想要牢牢控制住,就必须使其饥饿、困乏、不知国政,但以上的二种回答都是把人民当做死的东西,仅仅只是国家发展的原料,仅仅只需要社会维持稳定的现状,阶级的流动完全固化塑造一个千年万代的封建帝国便可,但随着历史的不断发展,人民作为现实物质财富的创造者的地位才得到了承认,也就是唐太宗说的:“民为水,君为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但是这些论述始终没有将人民脱离物的范围,人民似乎始终是客体,而被人民服务的君王将相似乎才是历史的主体,或许有的人认为这句话是有一定道理,但根据历史唯物主义来说,虽然这句话提出了人民所生产的物质财富是 “创造历史的前提”,但是却不是 “创造历史的活动”。
换句通俗的话来讲人民所创造出的种种建筑,粮食工具等等构成人类文明的现实物质基础 “好比是舞台”,没有舞台唱不成戏,“但舞台不能决定在它所提供的物质条件许可的范围内演什么戏和哪些角色登场”。
也就是说,水虽然能承载着舟船,但是却不能决定能够承载着什么样的舟船,而决定这些舟船的是 “上流社会” 的精英。
正是这种唯心的英雄史观认为,把 “创造历史的前提” 和“创造历史的活动”截然分开, 认为人民群众的生产活动只是“创造历史的前提”,而不是“创造历史的活动”, 这是不符合马克思主义的。同样, 用舞台和演戏来比喻生产活动和其他历史活动的关系、劳动群众和历史人物的关系,也是不恰当的。
历史是谁创造的?这是早已存在的问题,从上面的分析中,我们可以知道在过去总是认为历史是少数杰出人物创造的,一直到马克思发现了历史唯物主义才第一次给予了科学的回答。他说人民才是历史创造的主体。
历史唯物史观肯定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并不仅仅因为他们创造物质财富, 提供使人类得以生活下去的物质资料。
同时也因为他们在生产中创造了推动社会向前发展的物质力量——生产力,当旧的社会关系阻碍生产力发展时,人民群众又是阶级斗争的主力军,是推动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正如腐朽的清政府阻碍了社会的发展,最终导致的下场就是人民起来将其推翻,在此后涌现了无数的野心家和政党在中原大地逐鹿,但最终人民只选择了真正为人民服务的中国共产党。
在创造精神财富方面,如果过去有片面性,强调 “源泉” 的作用, 而对科学家、思想家、艺术家的贡献估计不够, 那是应该纠正的。但决不能因此走向另一片面,认为只有科学家、思想家、艺术家才是“一切高级的科学文化艺术作品的真正创造者”,而不考虑人民群众的实践活动。
但是一些人为了否定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人” 的论据,就又提出:“如果不是研究社会发展史,而是研究政治史、军事史、教育史、艺术史、宗教… 等等,又怎么能离开帝王将相和剥削阶级上层人物的活动呢?”
这种提法恰好是把历史人物的作用同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作用决裂开来、对立起来,用非此即彼的方法,在肯定个人作用的同时,否定人民群众的历史作用。
唯物史观肯定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并不否认而且充分估计了个人的作用肯定杰出入物对历史发展有重大影响,能加速历史的发展。所以唯物史观并不反对研究历史人物,不过是反对不正确地对待历史人物。如把他们当作 “数世主”,“天生的贵人、 圣人”、“有本事从上帝那里窃取隐秘思想的人” 等等。
唯物史观认为不能离开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和人民群众创造历史这个前提去研究历史人物的作用。
的确,在历史上制定与执行政策,决定战争与和平,组织与指挥战争的,是帝王将相及各个时期的政治家、军事家、国务活动家等等。
但是,那些所谓的领导者为什么制定和执行这样的而不是那样的政策?一个政策能否取得成效?为什么发生战争?战争的结局如何?
如此等等都不能仅仅从帝王将相个人的思想动机去找原因,而是归根到底取决于当时物质生产发展的水平和要求,取决于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和愿望。
研究政治史不能只去研究政治家的话动,而不去研究经济发展的需要和人民群众的政治要求以及由他们所进行的阶级斗争; 研究军事史不能只去研究军事家的活动,而不去研究战争的经济根源、战争的性质和它同人民利益的联系。
因此,如果在历史唯物史观的指导下去研究历史,包括各种专史,就不能仅仅满足于研究帝王将相和剥削阶级代表人物的活动及其思想动机,而要研究产生这些动机的物质原因,特别要研究使整个阶级、民族行动起来的物质原因。
人民群众是生产实践和阶级斗争的主体,他们总是比较直接地反映生产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需要。所以历史人物能否正确地体现历史发展趋势,某种程度上反映历史发展规律和人民群众的利益、要求,才能在历史上有所作为,成为历史的促进者。如果同历史发展规律和人民的利益、要求相违背,就只能阻碍历史的发展,最终被历史抛弃。
总结:
人民群众的生产活动不仅仅是创造史的前提,也是创造历史的最基本的活动,决不能把物质生产排斥在 “创造历史的活动” 之外。这不仅因为没有物质生产就没有任何其他历史活动,也因为物质生产决定和制约着其他历史活动。
同时,社会发展史首先是生产发展史,正是由于生产发展的继承性和连续性,才形成人们历史中的联系,形成历史由低级到高级的发展。可见,劳动群众从事的物质生产活动,是最基本的、具有决定意义的历史活动,反对把生产活动纳入历史研究的范围,正是过去唯心史观的一个主要错误。
就比如说上古时期各种祭祀天地的礼器,正是因为古代的劳动人民对于世界的认知尚属于一种朴素尚未开化的阶段,因此将自身带入到天地当中,将自然界的种种现象与存在人格化,并且将自身对未来的美好祝愿以及诉求寄托在其中从而创造出了诸多神话传说以及民俗祭祀传统。
再例如先秦时期的献祭和殉葬,这不是古人未开化的愚昧和残暴,而是当时的生产力根本无法养活太多人口,只能对奴隶展开周期性的屠杀,这点就如同现在的经济危机一般,不同的是,现如今的经济危机,正是由于生产的过剩没有相对应的消费能力,只能通过消灭现有的生产力来维持资本主义。
而到了战国后期,随着铁器牛耕的出现,生产力提升了,开垦土地变得更加容易,这种献祭和殉葬就逐渐被废弃,同时各国也开始通过激烈的战争掠夺人口和土地,奠定了大一统。
生产活动决不是消极被动的舞台,而是决定和制约着演什么戏和哪些色登场的。重大历史事件的发生和杰出人物的出现, 都是由经济发展所决定的历史运动造成的。就像在小农经济的社会里,绝无可能产生在工业社会所诞生的科学社会主义。并且也正是由于新航路的开辟发现了丰富的地理物质资源与庞大的市场并且促使了科技的发展使得近现代工业大生产的诞生才使得商品的极大程度丰富,从而才给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现实物质的基础,经济运动决定历史发展的客观需要和必然趋势,在阶级社会里决定阶级斗争的内容。
生产斗争、阶级斗争和其他社会实践有了需要,就会发生一定的历史事件和涌现出代表这种需要和一定阶级利益的历史人物。当然,历史事件以何种形式在何时发生,历史人物在何时、何地出现,有什么样的特点,都有很大的偶然性。但是,“在这里透过各种偶然性来为自己开辟道路的必然性,归根到底仍然是经济的必然性。”——《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 4 卷第 506 页。
如果否认经济发展的必然性,就会把历史事件当作纯粹是偶然的,就会夸大历史人物的作用,把历史归结为个别杰出人物的动机,从而陷入了上述所说的唯心史观。
例如一战时期希特勒差点被一个英国士兵击毙,有的人可能觉得如果这个英国人当时开枪了,可能后来的第三帝国就不会再出现,但恰恰相反,苛刻的凡尔赛条约掠夺了德国无数的财富使得了德国产生了极为严重的囤货膨胀,让德国人民的财富一夜之间消失的无影无踪,使得德国人民积累的无尽的屈辱与仇恨,在这种情况下统治阶级必须要将德国人民的矛盾转移向别处,才能维持本国政权的稳定,因此假使没了这个希特勒德国照样会出希普勒。
而如果排除任何偶然性,把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完全归于必然性,那也会陷入机械的宿命论。
例如认为共产主义必将到来,我们完全不用做出任何努力,只需要平静的等到共产主义的到来就好。但事实是统治阶级并不会和言和气的跟你在谈判桌上聊家常侃大山,社会的变革必然会伴随着严重的社会危机以及流血牺牲,因此共产主义的实现也必须需要人民群众的的奋斗与努力。
对历史入物出现的必然性和偶然性,就比如认为英雄之所以为英雄,就是因为他集中了广大群众的意见。若一旦脱离了群众,他就会马上垮台。
因此一个英雄,照我们的看法,并不是他生来就是英雄。
假如没有群众,英雄也不会成为英雄。如果说历史上去掉几个英雄倒不算什么,如果把历史中的群众抽去,只剩几个光杆英雄,那么人类的文明史将会成为一片空白。
这种必然性是由什么决定的呢?归根到底正是人民生产的经济运动,是人民群众的物质生产活动的发展。
当然是人民创造了历史。
但是如果没有了那些人,本来是不会有这个答案的。
喊口号有啥用?
我就一句话,群众常有而英雄不常有。
整个历史在 99% 的时间里,都是黑暗的奴隶社会。这时候群众干啥去了?是不是给人做牛马呢?
没有教员,那群人立刻回到历史周期,你以为呢?这个时候,群众去哪了?人还不是这些人,有区别?
群众形成合力的时候才有用,然而 99% 的历史时间里,群众都行成不了,往往被人分化。
英雄就是那个形成合力的关键,无他。
如果 99% 的时间里,群众都没有存在感,你觉得到底是什么史观?
如果时间到了马克思描述的人人发展的时代,那大家都是全面自由的,大家都有独立思考,那大家就都是主旋律。
然而,落后时代,群众注定发展不了,有各种认知缺陷。英雄就是来引导和教育他们的。
这个时候,英雄史观才是主旋律。
要讲历史唯物主义和时间节奏,只有到了新时代,群众才站到历史舞台。在此之前,群众在黑暗里瞎摸索,代表不了历史进程。
Ps.
群众只能给秦始皇们造长城和修陵墓,如果你把这个叫群众史观,那我也没有异议,毕竟这些奇观也是群众付出的。
然而,历史课本可没有你们的名字,甚至说,大部分这样的人连后代都没有留下。
接受真相才能改变当下,不是打击你们积极性。
恰恰是错误的史观,导致你们被忽悠,被利用。
伪经信仰者们就是缺乏基础的自然科学 + 社会科学训练,几句口号就把你忽悠了。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漂亮话,谁不会讲?然而每个周期大多都持续几百年,百年中,受苦受累的不是你,是谁?
我本人拥护群众史观,没有人民的主力军你哪来的政权,我认为罗伯斯庇尔这个革命领袖很有群众观念,尽管是资产阶级的,但满足人民利益,打击保皇党,屠杀人民愤怒的右翼分子。
群众史观不否定关键人物在历史进程中起到的重要作用和主观能动性,不然就是纯纯的宿命论。
而英雄史观则是英雄带领人民,人民似乎成了完全被动的工具,这也是不成立的。
我举一个例子,如希特勒被维也纳美术学院录取,是不是就没有了二战?
可是德国还在赔付战争赔款,可是魏玛共和国还在通胀,可是德国还有大批国土沦落海外,可是德国民众对魏玛政府的不满情绪还在,可是,德国还有枪。
没有希特勒,纳粹党依然存在,可能会换一个人上台,德国还是会挺近莱茵兰,因为这是他们的国土,德国还是会德奥合并,因为大家都是德意志人,德国还是会要求苏台德和梅梅尔,因为都是德意志人,德国还是会要但泽,因为那是普鲁士的领土。
这就是环境的力量,一个人不会顺大势而行,必被大环境淹没。
但是一个由希姆莱 / 戈林 / 马丁鲍曼 / 鲁道夫赫斯领导的纳粹德国能否击碎法国,能否强袭苏联,能否席卷巴尔干,这就是未知数了。
法国战役是希特勒参与策划的,国防军内部有相当一部分人不赞同这个计划,如果元首不是希特勒,是否还能强袭法国。
赫斯不赞同和英法开战,本位面他叛逃英国,那么如果他当上元首,是否有和英法议和的可能性呢?
这就是个人的因素,手握大权的人虽然不能随意而行,但是依旧可以有自己的决断和风格。
纯粹的英雄史观是否定群众的神话,纯粹的群众史观是否定主观能动性的宿命论,事实上历史既不能脱离历史的进程,也不能脱离个人的奋斗。
人民史观,是群众史观和英雄史观有机结合。多数百姓群众和少数英雄杰出人物,共同组成了人民。二者对立统一相辅相成,共同促进社会发展。
我们当然可以谈英雄史观,但这英雄是人民英雄,英雄从人民群众中来,英雄为人民服务。英雄之所以是英雄不是因为他她多么有钱有权,而是因为他她为国家民族,为人民人类做出了突出贡献。
历史是谁创造的?是英雄创造历史,还是奴隶们创造历史?这是历史唯物论和形形色色历史唯心论长期斗争的根本问题,也是两条路线斗争的一个根本原则问题。
几千年来,一切反动派总是竭力鼓吹唯心史观,把少数英雄人物说成是有 “天赋才能” 或代表 “神的意志” 的,是历史创造者,把人民群众诬蔑成只能受他们任意摆布的“群氓”、“阿斗”、“工具”、“泡沫”,要接受他们的奴役。这种唯心的“英雄史观”,是一种奴役劳动人民的精神枷锁。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这是历史唯物论的基本观点。历史事实充分说明:人民群众是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主人。
一切社会变革,都是人民群众革命斗争的结果。一切先进的思想和理论都是人民群众革命斗争经验的总结和革命意志的反映,一切科学技术都是人民群众实践经验的结晶,一切进步的文化艺术都根源于人民群众的丰富的斗争生活,离开了人民群众生产斗争的实践,连社会也无法生存,更谈不上历史的发展! 在阶级社会里,离开人民群众的阶级斗争,也谈不上历史的发展。“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这是颠扑不破的真理。
马克思主义认为 “奴隶们创造历史”,但这并不否认英雄人物在历史上的作用。在阶级社会里,英雄人物是有阶级性的,超阶级的英雄是不存在的。马克思主义认为,英雄人物不是凭空出现的,而是历史发展的产物。英雄人物只能在人民革命斗争中涌现出来、代表人民群众利益、符合历史发展的方向、推动历史前进的杰出人物。这种英雄人物的出现,正是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表现。英雄人物之所以能够在历史上起重大作用,就是因为他们反映了人民群众的要求,得到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人类历史充分证明这个科学论断。例如,被马克思称赞为古代史上“最辉煌的人物” 的斯巴达克,他原来只不过是古罗马的一个普通奴隶。奴隶起义的革命风暴使他成为一个指挥千军万马、冲击奴隶制度的英雄。
列宁说过:“一切真正革命的标志”,就是从 “被压迫劳动群众中,很短时间内就可以产生出十倍的甚至百倍的能够进行政治斗争的代表人物来”。各个时代的英雄人物是适应人民群众斗争需要而产生的,每当历史提出了新的斗争任务,就一定会涌现出领导群众斗争的英雄。但是,英雄人物如果脱离广大群众,就成为 “半截子英雄”。不少资产阶级革命家就是这样的历史上风云一时的人物,在革命初期,为了借用人民群众的力量,曾经注意满足人民群众的某些要求,因而能取得群众的支持;在取得政权以后,就漠视人民群众的利益,甚至进而镇压群众,结果失掉了群众的支持,为群众所抛弃,所忘却,有的则成了历史的丑角,被人民所打倒。由此可见,不是英雄创造历史,不是英雄创造人民,而是历史创造英雄,人民创造英雄。历史是奴隶们创造的。
一些骗子鼓吹英雄创造历史的唯心史观,完全颠倒了历史,其目的就是否定工农兵群众创造历史的伟大作用,就是为他们复辟资本主义的阴谋作反革命的舆论准备。正如马克思恩格斯一针见血地指出的,一切剥削阶级鼓吹唯心的英雄史观的要害在于 “最后得出一个答案:应该由贵人、贤人和智者来统治”。
摘自《〈社会发展简史〉参考资料》,上海市中小学教材编写组编,1972.09
很有趣的是,不甘心于群众的 “刺儿头” 是往往吹捧英雄史观的,自视高人一等的知识分子往往是吹捧英雄史观的,觉得委屈了自己的酸腐文人也往往是吹捧英雄史观的。
而真正的英雄、那些英雄史观中的主角们,则往往更看重群众史观。
英雄再厉害他也是一个人、个人能力再突出他也是一个人,再厉害的人,也只是烂命一条。没有群众的拥护和支持的人,他怎么做这个英雄?不能充分重视群众、不能充分动员群众的人,他怎么做这个英雄?
受命于天?君权神授?天命所归?那都是英雄已经成为英雄之后的粉饰,在英雄成为英雄的过程中,你问问他们,他是信从英雄还是信从群众?他是依赖英雄还是依赖群众?他们是很清楚的:没有千千万万的群众,有个屁的英雄!
迷信英雄史观的人,永远成为不了英雄,我觉得这是非常有意思的、也是非常讽刺的一件事。
“群众史观”。
从太平天国到义和团,我们看到了中国人民伟大的反抗精神;
从 “开眼看世界,师夷长技以制夷” 的抵抗派,“自强求富”的洋务派,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资产阶级维新派,以孙中山黄兴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再到以陈独秀李大钊鲁迅等为代表的资产阶级激进知识分子,我们看到了先进的中国人,为了救亡图存,积极探索救国救民的道路;
太平天国与义和团失败了,是因为政治上落后的农民阶级缺乏科学理论和先进阶级的指导;
地主阶级抵抗派和洋务派,资产阶级的维新派、革命派和激进知识分子掀起的救亡运动在不同程度上均以失败告终,是因为运动缺乏广大群众的参与。在近代中国,没有广大群众参与的运动是必然失败的。
而中国共产党的前 28 年,做的就是把两者整合起来,中国革命要取得胜利,既要有广大群众的参与,又要有先进阶级和政党的领导,因此,从本质上来看,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是无产阶级领导下的农民革命。这是由中国国情决定的(中国 80% 是农民,一旦把农民有效地组织起来,革命必将取得胜利)。
“群众史观” 是要重视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而不是否定英雄人物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党在革命斗争中有没有英雄呢?
答案是必然的,举两个例子。
东北抗联的杨靖宇、赵尚志、赵一曼,是英雄,三人先后为革命献出了生命,杨靖宇 “中国人都投降了,还有中国吗?” 和赵一曼写给儿子的遗书令我破防了。
为了保卫党中央,“龙潭三杰” 做出了杰出贡献。其中,钱壮飞同志为革命献出了自己的生命。
英雄是星星之火,最终照亮黑暗天空的是群众的燎原之势。
团结就是力量,为的是创造一个新世界,创造美好的明天。
这是一对伪概念。
真实概念是神主史观和民主史观的对立和冲突。少数精英和大多数群众从来不是绝对对立也不是绝对共融,罪恶爆发就对立冲突,遵行律法就和谐交融。任何人都可以在合适的时候成为正确行动着的少数精英,掌握真理挑战大多数暴政,每个人的良知都清楚这战争无处不在。权重也就是权柄上的秤砣,是汉语文化的精确概念,在欧美英语世界缺乏对政治的这种准确概念,只有堕落的伪概念即权力 (Power) 和权利(Right),与“英雄史观”和 “群众史观” 这对伪概念相辅相成大行邪道。任何人的任何言行,都由上帝亲自赋予历史权重……
英雄伟人是邪灵以肉身挑选人类女子所生,是巴别塔民主史观的领航员。
先知是神的代言人,是选民之神主史观的领航员。
天才并不是自生自长在深林荒野里的怪物,是由可以使天才生长的民众产生,长育出来的,所以没有这种民众,就没有天才。有一回拿破仑过 Alps 山,说,“我比 Alps 山还要高!” 这何等英伟,然而不要忘记他后面跟着许多兵;倘没有兵,那只有被山那面的敌人捉住或者赶回,他的举动,言语,都离了英雄的界线,要归入疯子一类了。所以我想,在要求天才的产生之前,应该先要求可以使天才生长的民众。——譬如想有乔木,想看好花,一定要有好土;没有土,便没有花木了;所以土实在较花木还重要。花木非有土不可,正同拿破仑非有好兵不可一样。
鲁迅先生《未有天才之前》
人民史观是历史的大方向,但强人集团(包括了英雄和大反派)能影响一个国家的几十年,这就是普通人的生活范围。
人类终有一天扬帆远航,强人决定了最早占领殖民地瓜分世界的是西方;
人类终有一天要工业化,强人决定了最先发达吃净红利的是欧洲白人、大英帝国;
人类未来也许终有一天要共产主义,强人决定了是你先实现按需分配,成为世界灯塔?还是别人先发达起来,最后拖死狗一样的精准扶贫、拉你一把;
具体到中国也一样,中国人终有一天过上好日子,但假如某个世界线毛先生秋收起义中了流弹提前牺牲,那个 2020 年里中国说不定还没统一呢。
在实际应用中,人民史观就和所谓真女权一样——真女权的来历,就是西方列强打世界大战,是男人都要上战场,机器没人开了,就发动妇女进工厂,利用妇女的劳力推动他们的战争机器滚滚运转,争霸世界。
别老说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这种正确的废话了,欧洲是一群分裂的封建国家,每个国家控制力都比较弱,这才有新阶级积累力量推翻国王的机会。
换到中国国情,只要社会治理能力到了大清的水平,统治阶级就足够压制一切新生产力的苗头。
具体到不同的时代、不同的事件,影响有所不同。
在啤酒馆暴动之际把希特勒消灭了,无法阻止德国的民族主义情绪推举出一个新的希特勒;
但如果在蒙古草原统一之际消灭铁木真,那么草原再出来一个有能力搅动世界历史的可汗就没那么容易了。
总体来说,时代越靠前,精英人物、偶然事件的影响越大,越晚近,大多数群众的影响越大。
来,读一读 “集体智慧的结晶” 这七个字。
一般说的英雄史观,和深度争论时的英雄史观,是两个概念。
前者一般说的是以英雄人物为中心、否定人民群众的历史作用的历史观。这个在三国圈里的蜀汉狂热粉里面极其突出。这些狂热粉粉将刘备诸葛亮扭曲幻想成为偶像人物,再将从蜀汉相府集团就开始炒作、到西晋篡位者司马炎以行政力量强化炒作、至少在刘表时期就在荆州运用名师炒作手法加工塑造的名士色彩极度夸大,就形成了他们已经走火入魔的、极度扭曲的英雄史观。
虽然我反复批评这种行为,但是收效甚微,他们并不知道自己在干什么。
后者则有所不同。
后者往往杂糅了前者的内容,也包括这种英雄人物至上的思想。但是同时也包括了唯物主义角度的英雄观念。
讨论一旦深入,原本宽泛而且粗糙的概念就会日益细分。但是网络讨论的弊病,要么就是新加入的讨论者往往不清楚之前讨论的深度,于是不断带入原本的宽泛粗糙未经分析的概念;要么就是了解讨论已经深入的讨论者当中,有的人足够深刻和精细的认识能力,看不到概念的细分问题,从而转化为蠢货;要么就是了解讨论已经深入的讨论者当中,有的人故意混淆概念的细分问题,从而转化为杠精。解决办法只有两个。一个是学术界的方式:建立高高的门槛,让讨论在少部分当中进行,从而加速度过杠精阶段;一个是信息茧房的方式:直接丢弃杠精和蠢货,选择有认识能力的人深入讨论。这两种方式的最终目的,都是尽快由浅入深,实现讨论加速,最终实现质的飞跃,得出深刻而清楚的结论。然后掌握了这些深刻清楚的结论以后,再回过头来看那些仍旧在表层问题上纠结的争吵,就可以高屋建瓴游刃有余地处理了。
英雄史观其实有两种。一种是与人民史观对立的同级概念。一种是作为人民史观下级概念而存在的英雄史观。
前者将英雄与人民对立,认为英雄独立于人民,教导人民,统领人民,控制人民,乃至诱骗人民。
我们读西方的小说、传记,类似于斯巴达克思,拿破仑的有关传记,甚至牛虻,都有类似的问题。
后者则将英雄作为人民群众影响下的历史运动中出现的随机人物。
我们读东汉乐府诗《东门行》,就可以注意到他的影响。
出东门,不顾归。
来入门,怅欲悲。
盎中无斗米储,还视架上无悬衣。
拔剑东门去,舍中儿母牵衣啼:
“他家但愿富贵,贱妾与君共哺糜。
上用仓浪天故,下当用此黄口儿。今非!”
“咄!行!吾去为迟!白发时下难久居。”
这首乐府诗是汉代乐府收集整理的诗歌。
现实来源是汉代城市贫民在孩子幼小、家庭收入微薄的情况下,迫于生计铤而走险的社会生活。从这个故事,我们可以看到一些类似于 “996” 的雏形。“996”是指工人们每天工作 12 个小时、一周 7 天里工作 6 天。实际上由于 2 月份只有 28 天,他们在 2 月往往只能休息 2 天。因为资本家通常是按照一个月上满 26 天计算的,休息则按照请假的方式处理。于是在 30 天的月份,一般情况下,工人尚且可以正常休息。少于 30 天的月份,也就是 2 月,他们仅有的四个周末就要牺牲两个。多于 30 天的月份,他们还要多干。所以,与很多义愤填膺的学生、学者所想的不同,“996”有时候会变成“9914”。于是在这样的情况下,工人(包括自命不凡的白领)被压榨得十分紧张疲惫,根本没有能力生育、养育——而且将来也必然没有能力养老——这种情形就和《东门行》十分接近了。而《东门行》实际上描绘得还不够惨烈。朱德在《回忆我的母亲》一文中就讲到,在民国时代,迫于生存压力,他的母亲尽管生育了十几个孩子,却不得不将他们中间的很多溺死。
东汉其实也是这样一个地狱。
我们现代社会养不起孩子,东汉就养得起了吗?东汉户籍人口甚至少于西汉,县邑数量远少于西汉。有人说,东汉人口其实是超越了西汉的。的确有专家估计东汉人口比西汉略多。但是这个估计面临着一个现实的重大疑问:
既然东汉人口比西汉还多,那么请问为什么东汉时代边境异族却能够不断内迁?
异族不断内迁说明东汉内部有很多空地。很多空地说明人口不足。说到底,东汉人口萎缩更容易解释异族内迁。东汉人口爆炸不容易解释异族内迁。
美国拉美化的原因之一就是美国白人不生孩子了,美国黑人也不工作了,于是缺少劳动力的美国不得不拼命引进拉美移民。
东汉引进异族移民的目的之一,同样是为了获取劳动力。这是一个很普遍的观点——当然,既然这个观点被我引用了,就会有人引经据典来证明这个观点是错误的。比如说他们会解释说东汉引进异族移民的目的之二是为了便于控制。至于一和二是不是有矛盾,他们就不管了。这些杠精大多都是学术上的失败者,甭理他们。
在社会制度基本没有发生改变的情况下,东汉人口统计数字明显少于西汉,说明人口萎缩才是最有可能的事情。
东汉这是真正的民不聊生。
与此同时,东汉社会的名士们,却在做一些充满了欺骗性的虚伪勾当。比如说被我举了很多次例子的荆州名士黄香。他 9 岁时母亲去世,因此十分悲痛。于是地方官就以此为由,举荐 12 岁的黄香去州郡为官。
这简直就是不要脸。
那么这是什么时候发生的事情呢?是汉章帝时期。
这么不要脸的事情居然就发生在东汉历史上著名的 “明章之治” 时代!
这还是东汉的治世!
我说东汉不过就是个人间地狱,三国是地狱的地下室。有的人还不信。那是,你们要是只看名士,那的确是不会信的。
可是我也看名士,为什么我就能看出问题来呢?因为我看名士的时候,看的不是类似于 “忠孝节义孝感动天” 这样的评语,而是 “死妈会哭天下无双” 这样的事情。
只看评语,自然就会在一千多年以后被东汉时代的豪门炒作洗脑,被灌满一脑子一千八百多年前的污水。
但是只看事情,就会觉得 “荒谬至极”。小孩子死了母亲有几个不哭的?这也天下无双?福利院里的孤儿莫非个个都是举世无双的天才?
难道东汉的豪门世家儒学名士死了母亲都是不哭的?
这特么是人?
东汉简直就是人间地狱!
这样的社会生活,以民歌的形式出现在汉朝宫廷里。东汉皇帝所听到的乐府诗歌,就是这样的内容。
在这样的社会现实教育下,东汉的名士和东汉的皇帝走上了不同的道路。
东汉名士进一步强化了他们矫饰取名的风气,而且串联起来,形成了门生故吏遍天下的盘根错节的关系网。袁绍家族四世三公,所以袁绍袁术可以在燕赵江淮都建立起庞大的关系网。卢植是天下大儒,也是门生众多,于是他的弟子刘备就可以从幽州到扬州都能找到关系可以反复投机,在各地跑来跑去做县尉、县令。
东汉皇帝为了维持统治,就不得不阻止这些儒家门阀、学阀、政阀无限制发展,给这些肿瘤过上一层保护膜。于是汉桓帝出台了党锢令,禁止结党。汉灵帝不但推行党锢,而且别出心裁,建立鸿都门学,以教授书画文学的名义建立非儒体系的人才,并派他们出去做刺史巡查各地。同时还釜底抽薪,要求那些垄断儒家经典的家族们拿出儒学典籍,向全社会公开,以传播儒家经典的名义,突破了这些世家垄断儒家经典解释权的特权。
皇帝并不是为了百姓,而是为了皇权。但是客观上这一举动有助于东汉王朝延续。
然而肿瘤,也就是癌细胞,哪里会管这个?
他们追求的是无限制剥削特权。对于癌细胞来说,如果他们的增殖会导致人体崩溃,他们并不在乎。他们只在乎现在是不是争取到了营养。
儒家门阀就是这样的癌细胞。
面对汉灵帝的 “政治迫害”,他们有意无意地推动了黄巾大起义。我曾经简单调查过邪教传播的规律,从时间上看,黄巾大起义所需的传教时间和邪教暴雷所需的时间差不多。
不管这些冠冕堂皇的儒家名士是不是真的在推动黄巾大起义,但是他们肯定有意利用了这次起义:
大儒皇甫嵩就抓住黄巾大起义的机会,要求汉灵帝解除党锢。汉灵帝第一时间同意了这一个建议。于是九个月内,黄巾大起义就在地主阶级的联合绞杀下失败了。
汉灵帝迫于阶级压力,被迫选择了与地主阶级的儒家势力合作。但是在阶级压力减轻之后,汉灵帝马上试图重启对朋党政治的打击。于是他组织起了对镇压黄巾起义的军功吏进行裁汰的政治运动。像刘备这样大儒卢植的弟子,就一点情面都不留,在裁汰之列。刘备舍不得官职,不肯挂冠而去,悍然发动兵变,袭击了前来巡查并且拒绝请托不予他见面的督邮。
面对汉灵帝的反击,儒学世家立即动员黄巾余部起义。在这样的情况下,汉灵帝被迫放任各地募兵。为了做最后的挣扎,汉灵帝决心以宗室为州牧,试图尽可能地避免各地军阀化。
汉灵帝这最后的努力也失败了。
他安排在各地的宗室,本身也各怀鬼胎。像刘表,本身就是儒学名士,甚至还是骨干中的骨干。于是这样的儒家骨干,就干出了自己在荆州祭天的僭越之事。儒家的道德,就纯粹是骗人的。他们讲道德的目的就是为了拿道德大棒打别人。
汉灵帝是什么人?他是地主阶级的一分子。只不过他这个地主阶级代表人物,追求的目标是维持国家统治。为此就不得不满足社会的一些基本治理要求。但是像卢植,皇甫嵩,以及袁绍家的那些儒学大师,追求的就是挖墙脚的最大特权。至于雷峰塔会不会被挖塌,那是皇帝才应该关心的事情。
地主阶级之间的矛盾也十分尖锐。
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下,诞生了类似于曹操这样世代为皇帝办事的皇权系人物。也诞生了类似于刘备这样名为皇叔其实汉贼的儒家系人物。就好像秦国的相国很多是关东士人,他们来就是为了替秦王打击秦国贵族的一样,曹操这样的人物生来就是为了替皇帝打击汉朝豪族的。曹操是历史造就的,然后他个人也有一些特性在起中,从而让他这一代的皇帝打手带有了曹操本人的特色。刘备这样的人物就像秦国贵族,他们当然在血统上要比曹操与皇帝的血统更近,但是在政治上却恰恰是敌人。
如果说东汉是地狱的话,那么刘备就是拿着铲子要在地狱里再挖个地下室。
不是刘备要在地狱里挖地下室,是东汉的儒家名士要在地狱里挖地下室,刘备只是他们中间的一员。
是历史社会现实造就了曹操,造就了刘备。
东汉社会的不同需求不同势力不同系列造就了不同的历史人物。这些历史人物经过巧合、经过必然,最终出现了几个杰出人物。这就是人民史观之下的英雄史观。
东汉社会是一个剥削阶级趋向于疯狂的社会,社会剥削极度残酷,民不聊生,人口下降。这就是东汉历史的定位。
历史上的东汉社会是非常复杂多样的,因此他所造就的人物也各不相同。这就是英雄人物的历史特点。
但是东汉社会就是东汉社会,他的裙带关系、结党营私,甚至不以为耻反以为荣,以至于名士们公然结党,甚至于地主阶级的内部矛盾巨大到了地主阶级主动利用农民起义打击另一派地主阶级的地步,这就导致东汉社会造就不出来足以超前解决东汉社会问题的人才。就是有,也会被东汉自己压制住。这就是英雄人物的历史局限性。
话说,近些年,由于某些人一再宣传的缘故,很多人都在讲左派的分裂问题,讲民众的分裂问题,似乎资本家是很团结的。其实资本家之间狗咬狗一直都很凶残。东汉的地主阶级狗咬狗,甚至都发展到找农民起义军来打狗的地步。现代这些资本家又有什么不同吗?他们同样如此。
剥削阶级的分裂,远比我们想象得要严重。当年红军为什么可以在各地建立红色割据?原因就是剥削阶级极度不团结、搞内讧。
剥削阶级越是喊什么,就越是没什么。
群众与英雄的关系,恰恰是辩证的。
我们目前争论的焦点在于群众与英雄的割裂与对立。
如果进行一个区分,那么群众被打为群氓,精英是群氓的领导者,而英雄这是精英中的精英。
仔细看,传统的英雄主义带有强烈的阶级色彩。
一个人成为英雄,必然的结果就是成为 “人上人” 乃至“超人”。
题主这个问题的前置假设就是认可具有传统阶级性的英雄。
然而,历史上从来不缺乏人民英雄,无非我们是否知道罢了。
举个最简单的例子,《亮剑》看过吧。
李云龙一身破毛病,你能说他不是英雄吗?
我只能说,群众史观并不意味着完全否定英雄,而是辩证的讨论群众和英雄的关系,不将二者割裂且对立。
所以带有阶级性的英雄史观,必然不如群众史观有说服力。
因而前者被包含于后者。
很多人误会了英雄史观
甚至英雄史观这个词儿本身就带着偏见
因为它不和群众对应
更准确的说法应该是 “个人史观”
如果我们以英雄史观视角讨论问题,就算我们不谈 “决定论”,只说历史前进的作用有英雄的一份
那历史倒退呢?
社会运行逻辑本质上是生产方式,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总和,是阶级矛盾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说群众史观还是个人史观,并不是要争论一个所谓的伟大不伟大
而是说,社会能够完成基本运转,其根本动力是人民的力量总和
一个落后的社会,它形成的原因是生产力生产关系的落后,而这一点,并不是某个人,某个组织能够决定的
第一个方面:组织可以领导人民,可以教育人民,但不能越过人民去决定一个社会的现实和未来。
这就是群众史观
这里不是说,比如希特勒失败了,是人民错了,还是希特勒错了,或者 GCD 胜利了,是人民的胜利,那么要是没有共产党,人民还能否胜利
这种 “小孩子分对错” 的问题
而是说,一个关键性的社会组织或许可以起到 “领导” 和“影响”的作用,但实际上对社会起作用的不是领导本身
没有正确的领导方向,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方式不去向正确的方向走,那么社会当然不会向着正确的方向进步
比如说还是希特勒,希特勒把世界搞成这个样子,如果按照人民史观,德国群众不负责吗?
这里就预置了某种想象,认为人民史观是一种 “人民群众是伟大的,所以好的时候是人民群众的力量,而坏的时候就要甩锅” 的史观
这种想象是一种将社会力量 “属人” 化的谬误
你是个司机,但你不是一辆车能不能跑的决定者,车本身才是
但你把方向开错了,你怪车?
第二个方面:关键的人、关键的组织,其本身也必然出自于广泛意义上的人民群众
从这个视角上不但可以理解关键人物与人民的关系,即,一个人,一个组织是热爱人民,以人民的利益为出发点,还是背叛人民,成为人民斗争的对立面。
而且还可以理解什么是 “阶级矛盾”,阶级矛盾的正确认识方式即可以以人民史观的角度去解释,正是因为我们不是从个人与个人的角度看到阶级矛盾,所以我们才能说,无产阶级革命不是在推翻某个“坏资本家”,不是要把某个资本家作为个体污名化,虽然在典型意义上来说,当年的资本家的污名也并不是“化” 出来的,但这不是关键
而是要推翻这个制度本身,要解放的是全人类,而不是 “共产以后杀全家”
而这种谬误和第一点中的人民史观认识错误一样,是讲群体的,社会的运行方式属人化,并强行赋予道德和主观意愿的谬误
从人民视角看待历史,我们才能有这样的理解
只从英雄的视角做历史观察,那么我们只能得到勇者恶龙的无限循环
呼人民万岁的人,他活着的时候,人民才会向着他高呼万岁。
群众和英雄,到底为什么是对立的?
英雄们确实一言天下兴,一怒天下惧。拿破仑巅峰时期随意一个决定,就能决定一个人的人生命运,甚至是整个世界的方向。
以至于黑格尔不由自主的将他看成了 “马背上的世界精神”。
当时黑格尔正住在普鲁士的一座城市,此时正好被拿破仑率军攻陷了。他从窗口向外张望,看到拿破仑骑着马在街上经过。
后来他给朋友写了封信说:“我看见拿破仑,这个世界精神,在巡视全城。当我看见这样一个伟大人物时,真令我发生一种奇异的感觉。
他骑在马背上,他在这里,集中在这一点上他要达到全世界、统治全世界。”
黑格尔并不是个谄媚者,他并不是要讨好这个法国来的侵略者。
而是他真的看到了 “世界精神”。也就是那个绝对精神的运动方向,换言之谁的行为符合这个方向,那么谁就是 “世界精神”。
后来马克思吸收了黑格尔这一点。但是马克思不止于此他看到了那个使得世界精神,成为世界精神的东西,人!
历史是绝对精神的外化,而表现这种外化的正是人!
也不想吊什么书袋了,其实就是鲁迅那句:“有一回拿破仑过阿尔卑斯山,说:“我比阿尔卑斯山还要高!” 这何等英伟,然而不要忘记他后面跟着许多兵。"
英雄当然伟大,但是使得英雄成为英雄的是人民!当时代的矛盾不可调和,世界开始痛苦。能体会这种痛苦并敢于站出来的直面这个矛盾的,就是 “英雄”!
很多人常常一谈 “唯物主义史观” 就是:“就算没有 A,也会有另一个 B 来完成。”
这句话背后隐含的意思其实是: A 其实没有那么伟大,他只不过借助了历史的趋势和人民的力量。就算现在一时没有 A,不久之后也会有另一个 B 来完成相同的使命。
这种想法将英雄与群众割裂开来,**仿佛英雄会自动在世界上冒出然后改变世界,而且英雄就不能是群众。**这正是马克思所批判黑格尔的 “仿佛只是坐着,绝对精神就会自己到达终点。”
但是其实 “唯物主义史观” 正好与之相反:群众必须去成为英雄,英雄必然是群众!
正是无数感受到时代矛盾,并且痛苦的人们在黑夜中不断寻找路径。在这个过程中付出了所有,包括生命。最终才诞生了那个带领人们走出黑夜的英雄。
他当然是英雄,但是 “英雄” 不只是他。
就像歌里唱的 “谁说站在光里的才算英雄?”
“英雄史观”和 “群众史观” 这种说法太二极管了。
宰相必起于州部,猛将必发于卒伍。 ——《韩非子》
“英雄”也是人,也是生活工作成功在人群之中的,世界上并没有什么天降的 “圣子”“圣灵” 之类的东西,也没有不经过社会实践就知晓一些的“先知”。
传统意义上的 “英雄史观”,往往具有把英雄“神格化”“先知化” 的倾向。而往往忽略了 “英雄” 本人的社会实践,活动的社会背景,成功的客观条件。
举个例子,如果没有国际共产主义运动,那么毛泽东大概率会变成 “湖南著名教育家 / 地方民主自治运动领袖”,而不会取得日后的成就。
所以,就有了新的 “英雄史观”,即以“英雄” 为引子,研究英雄活动的历史背景等等。比如《拿破仑时代》等书籍。
不过,其实这样的历史书籍,已经很难说是 “英雄史” 了,倒不如说是“时代史”。
谢邀。
当然是 “群众史观” 或者说 “人民史观” 更有说服力。
所谓 “英雄史观”,其实是西方哲学的产物。
例如尼采认为历史的主宰者是 “超人“,人民群众只是“超人” 用以实现意志的工具。
黑格尔则认为伟大人物在实现自身需求的过程中创造历史,代表人物就是拿破仑。
所以,“英雄史观” 的核心不在于英雄,而在于强调其个人主观意愿的作用。
这种观点的本质是认为,如果一个人的能力足够大(成为 “超人 “或者 “英雄 “),他的主观意愿就可以创造或者改变历史。
这正是 “英雄史观” 的真正缺憾之处,英雄伟人每朝每代都有,谁也不否认他们比普通人具有更高的智慧或者更强的能力,他们的一言一行都可以影响成千上万普通人的命运,但是他们的主观意愿真的可以改变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吗?
“人民史观” 则相反,尽管认为 “人民创造历史”,但并不认为这种创造是主观且有意识的。
如果说无数个卑微渺小的个体组成的集合,没有共同的信仰,没有觉醒意识,却能够成为创造历史的主体,这种表述恰恰是对历史客观规律的承认。
因为没有哪个个体可以代表历史规律,只有 “人民” 这个集合可以。
中国的传统哲学,其实早有类似觉悟,看待帝王人物,从来不认为有什么大英雄能 “逆天改命”,而只相信成大事者必是 “顺天应人”。
天地革而四时成,汤武革命,顺乎天而应乎人,革之事大矣哉。
——《周易 · 革》
“天命” 即是 “人心”,所以历朝历代强调自己的合法性,都会把两者联系在一起。
于此同时,中国古代的历史学家们通常把能力超凡的英雄人物最终不能成功,也归结为 “天命”。
虽说还不能上升到总结客观规律的高度,但这种历史趋势非英雄个人的主观意愿和努力所能扭转的意识,已经远胜过起源于西方的 “英雄史观” 了。
亮之器能政理,抑亦管、萧之亚匹也,而时之名将无城父、韩信,故使功业陵迟,大义不及邪?盖天命有归,不可以智力争也。
——《三国志. 诸葛亮传》
个人浅见,以当今键盘政治的平均水平,谈这个问题的意义不大。因为大部分人的 “历史观” 都没有达到历史观的地步。历史观一定是高于我们日常中直觉性的不成系统的 “历史观” 的。
现实是每个人都以群众史观自居,以反对英雄史观为己任,但事实上如何并不清楚(我反正见过前脚坚持群众史观,后脚歌颂秦始皇为人民服务的)。
而且以大部分人的直球思维,只能看到一层,哪怕多一层都无法忍受。出现的人物多,就是群众史观,人物少就是群众史观。个人能力强一点就是英雄史观。哪怕英雄到最后失败了,被证明其实是无用的,依然是英雄史观。动辄以三观正确审判他人,本题大致也是其中一个分问题吧。反正只要我是正确的,论敌是错误的,比如 “英雄史观”,比如 “唯心主义”“虚无主义”,就齐活完事了。
我们要辩证的看,你比方说称赞资本主义的将军,资本家,政治家,说他们对历史发挥了决定作用,就是唯心的,片面的,落后的,主观的英雄史观。
称赞拜火教的几位教主,没有他们,人类就不得救,那就是唯物的,全面的,客观的,群众史观。
“美国史观” 才是唯一正确的
都不正确,正确的是人民史观。
要问哪种史观有说服力,首先要问什么人会读历史。虽然爷爷奶奶讲的村中往事也可以说成历史,但明显成文史在历史中占更大份量。所以读历史的人大多数是读书识字的人,在扫盲和九年义务教育铺开之前,大部分人只能由少数人解读历史。现在的学生一定要明白这一点,才能理解那一段历史。
英雄是少数精英,主要是是布尔乔亚知识分子,或者说地主家的少爷小姐。封建王朝的帝王将相,说难听点就是大地主,哪怕是太子,也是地主家的傻儿子。地主和布尔乔亚对群众的所作所为,很难是温情脉脉的,大多数是残暴残忍的。陈胜吴广虽然是穷苦人,也是英雄,只不过这类英雄在历史书上记载的少,因为他们很难像朱元璋那样成事,很难竞争得过这些天生就有车马钱粮,还有闲读书的人。所以英雄史观,看到的自然是这些含着金钥匙出生的人,而那些真正的寒门子弟大都默默无闻。所以英雄史观的问题在于狭隘且屁股歪。
群众是普罗大众,主要是农民和工人。一些所谓的中产阶级和小布尔乔亚知识分子们认为自己也是群众,口号喊得挺响,说群众的劳动创造历史,心里却想着让农民和工人先上承受最大火力,自己好在后面捡漏,美其名曰 “尊重群众的自发性”、“发动群众的力量”、“走群众路线”。如果群众自己什么问题都能解决,什么都懂,比你还做得又快又好,还要你何用?而在那个小学学历都吃香的年代,你指望着群众给你指条路?所以群众史观的问题在于找不准自己的位置。
因此,读过书的人、知识分子、有识之士,在面对这样一段历史,该如何自处?给布尔乔亚打工,指望自己能成为布尔乔亚?或者说布尔乔亚会像对家人一样对你好?被老板欺负了,底下的人会无条件地给你出头?等着接老子的班,觉得自己会比老子做得更好?坐等时代进步,群众自己觉醒?
所以要先于群众成为人民,而且要先于群众找到道路。尽管现实里还没有人民,但脑子里应该先有人民史观。急群众之所急,想群众之所想,而且凡事要赶在他们之前,做好人民的先锋队。要时时刻刻揭露布尔乔亚的谎言,清除群众脑子里的毒草,教育群众,让群众变成人民,团结起来为共同的事业而奋斗。
人民要团结起来,就要先做好榜样;人民要战胜困难,就要先想好办法;人民要富起来,就要先闯出一条路;人民要当家做主,就要先为人民服务。要有做高个的自觉,不要等群众自发行动起来,不要指望天上掉馅饼和布尔乔亚的怜悯。队伍前进时,要先去探路,不是拦着大部队先别走,而是走得比大部队快。这不是逞英雄,而是认清现实的紧迫时油然而生的使命感。
如果我们选择了最能为人类福利而劳动的职业,那么,重担就不能把我们压倒,因为这是为大家而献身;那时我们所感到的就不是可怜的、有限的、自私的乐趣,我们的幸福将属于千百万人,我们的事业将默默地、但是永恒发挥作用地存在下去,面对我们的骨灰,高尚的人们将洒下热泪。
——《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
无意辨析这样的问题。史观怎么样,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人们的阶级立场和阶级认知。
只要站稳了人民立场,很少有人会赞同英雄史观。
但请注意一点:英雄人物的作用有时是可以左右历史进程的。
打个比方,大明是必然要灭亡的,这是历史的必然,是人民群众终将推翻腐朽的封建王朝的必然选择。
但你说大清是不是必兴呢?其实不然,若非皇太极文韬武略,大清入关其实是小概率事件。
不能因为历史上发生了一些事,就说这些事都是必然的。这是宿命论,不是唯物史观。
英雄决定上限,民众决定底线,任何社会,任何国家,需要上限,也需要底线,上限和底线都是不可或缺的,关键在于上限主导底线,还是底线决定上限。
英雄的关键是质量,民众的关键在数量,任何社会,任何国家,需要质量,也需要数量,质量和数量都是不可或缺,关键在于质量主导数量,还是数量决定质量。
中国从秦朝到清朝,有根本的进步么?
没有,但是中国却是人类唯一没有断绝的传统文明,这主要就是民众的数量和底线决定的,而不是英雄的质量和上限决定的。
欧洲一些很小的国家,或者一些人口很少的民族,就能创造一种辉煌的文明,就能建立一个大帝国,主要就是英雄决定的,而不是民众决定的。
因此,英雄史观与民众史观,各有各的的道理,小国家和人口少的民族创造的历史,主要符合英雄史观,而大的国家和人口较多的民族创造的历史,主要符合民众史观。
如果将人类社会看做一个丛林,那么,英雄史观,就如食肉动物史观,民众史观,就是主要是食草动物史观。
现在西方主导的文明,就是一种食肉动物史观,而中国主张的和平发展,和平崛起,就主要是食草动物史观。
中国的体量太大了,如果中国像美国一样食肉,地球承担不起,中国自己也承受不起。
人类只有一个地球,食草动物史观,或者民众史观,更符合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但也不能完全否定英雄史观,毕竟少数英雄的研发创新和开拓进取,才是决定人类社会上限的关键。
英雄史观早在群众史观之前就存在着了。人类历史典籍,自人类进入文明社会,即进入阶级社会以来,几乎都是以英雄史观的笔法来书写的,而无论中外。群众史观才出现多少年? 只是在唯物史观问世之后,群众史观才会出现。而唯物史观如果从 1845 年,马克思与恩格斯共同发表《德意志意识形态》时算起,到今天才不过是 175 年而已。
英雄史观,来自于唯心史观。唯心史观认为,历史是英雄创造的,主要是英雄头脑中的思想、动机、意志等因素在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而且,由于英雄的出现都是随机的,所以历史的进程是没有规律可循的。如果我们足够幸运,我们的时候诞生出伟大的英雄,这就可能让历史上出来了辉煌的时期。如果我们不够幸运,那么我们的时代就可能诞生出庸人或者昏君,而我们就得倒霉。这就是根据英雄史观的逻辑所得出的必然结论。
唯物史观与之不同。马克思是从人类社会本质的活动,即生产劳动为出发点。人类社会之所以能够生存和繁衍,就是因为人类社会从事着生活活动。这种生产有两个根本性的大类,一个是物质资料的生产,还有一个是人口的生产。这两种生产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缺少任何一类生产,人类社会就不能存在下去,就会走向终结。在迄今绝大多数的历史典籍中,几乎没有记载人类生产活动发展历史的,记载的都是所谓英雄人物在政治上的活动历史的。恩格斯在马克思墓前的谈话中指出,马克思发现的唯物史观,指出了,人类首先要解决吃、喝、住、穿,然后才能从事政治、艺术、道德、宗教和哲学。而解决吃喝住穿的问题,完全依赖于物质资料的生产劳动。这就是说,虽然历史的典籍上没有记载过人类生产劳动的历史,但是如果没有生产劳动,人类社会就一天都存在不下去,哪里还能谈得到英雄们是怎样创造历史的呢? 所以人类社会的历史,第一个基础和前提就是物质资料的生活活动。而物质资料的生产活动完全是依靠广大劳动者群众所创造出来的。
我们读到的历史,只是人类社会历史中很小的一部分,至少不是大部分,更不可能是人类历史的全部。英雄们用自己的大脑来书写历史,用马克思主义的话说,这是以头着地的状态。他们把意识与思维的作用看成了决定性的。而在唯物史观看来,这都是处于第二位的。而第一位的永远是物质资料的生产活动。
马克思主义在它初创阶段,并不是一下子就提出了是群众创造历史的问题。马克思主义最早在谈到历史创造过程时是这样说的,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但是人们并不是随心所欲地在创造历史。这话的意思是,人们在创造历史的过程中是盲目的,而非自觉的。根据是,人们在历史活动中,最初所怀有的目的,在历史进程中并不一定都能实现。列宁说过,人们本来要打开历史的这一扇门,但他却发现他走进的是另一扇门。这至少可以说明,所谓英雄人物创造历史,英雄们本身同样也是盲目的,他们的历史活动的目的与最终的结果也不都是一致的。
当然,唯物史观只是群众史观的理论基础。马克思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中写道,德国的解放主要靠由工人阶级来领导,才能够得到实现。不知道这算不算马克思第一次提到群众创造历史的著作。马克思是这样说的:“那末,德国解放的实际可能性到底在哪里呢?
答:就在于形成一个被彻底的锁链束缚着的阶级,即形成一个非市民社会阶级的市民社会阶级,一个表明一切等级解体的等级; 一个由于自己受的普遍苦难而具有普遍性质的领域,这个阶级并不要求享有任何一种特殊权利,因为它的痛苦不是特殊的无权,而是一般无权,它不能再求助于历史权利,而只能求助于人权,它不是同德国国家制度的后果发生片面矛盾,而是同它的前提发生全面矛盾,最后,它是一个若不从其它一切社会领域解放出来并同时解放其它一切社会领域,就不能解放自己的领域,总之是这样一个领域,它本身表现了人的完全丧失,并因而只有通过人的完全恢复才能恢复自己。这个社会解体的结果,作为一个特殊的等级来说,就是无产阶级。
德国无产阶级是随着刚刚着手为自己开辟道路的工业的发展而形成起来的; 因为组成无产阶级的不是自发产生的而是人工制造的贫民,不是在社会的重担下机械地压出来的而是由于社会的急剧解体过程,特别是由于中间等级的解体而产生的群众,不言而喻,自发产生的贫民和基督教德意志的农奴等级也在不断地 - 虽然是逐渐地 - 充实无产阶级的队伍。
无产阶级宣告现存世界制度的解体,只不过是揭示自己本身存在的秘密,因为它就是这个世界制度的实际解体。无产阶级要求否定私有财产,只不过是把社会已经提升为无产阶级的原则的东西,把未经无产阶级的协助,作为社会的否定结果而体现在它的身上,即无产阶级身上的东西提升为社会的原则。无产阶级对正在形成的世界所享有的权利和德国国王对已经形成的世界所享有的权利是一样的。德国国王把人民称为自己的人民,正像他把马叫作自己的马一样。国王宣布人民是他的私有财产,只不过表明私有财产的所有者就是国王这样一个事实。”
真正从实践上解决群众创造历史的,是巴黎公社的武装起义。马克思在《法兰西内战》中以极高的热情赞扬巴黎工人们的伟大创举和他们的创造性。因为篇幅原因,这里不能引用太多的文字。这里只引用马克思在这部著作中的一段话:“工人阶级并不是要实现什么理想,而只是要解放那些由旧的正在崩溃的资产阶级社会本身孕育着的新社会因素。工人阶级充分认识到自己的历史使命,满怀完成这种使命的英勇决心,所以他们能够笑对那些摇笔杆子的文明人中文明人的粗野谩骂,笑对好心肠资产阶级空谈家的训诫……”
这寥寥数笔,就可以看到巴黎公社的战士们有着何等的创造力,他们在尝试着开创一个全新的世界。这难道还不是在创造历史吗? 这难道还不是历史的创造者吗?
俄国十月革命胜利后,消息付到了中国,李大钊写了一篇文章发在《新青年》上,题目是《庶民的胜利》。在李大钊眼里,庶民就是普通劳苦大众,庶民的胜利,也就是庶民创造历史的胜利。
再看中国革命。抗日战争胜利后。蒋介石声望如日中天。可是为什么在他发动反人民的内战后,仅仅三年,他就遭到了彻底的失败。这其中最重要的原因就是民心,就是人民支持我党所领导的人民革命。淮海战役的胜利,陈毅元帅说是山东人民用小车推出来的。革命者都能看到人民群众的力量,看到人民创造历史的事实。所以我党的群众路线就为一条最根本实现自己伟大目标的最基本的路线。
群众史观是个很容易被扭曲的词。
这个词里面隐含着群众是有主动权的,是群众主动去改变历史的走向的。
但并不是。群众作为总体是无知无识,没有方向且极易被所影响的东西。
所以存在的第二种不是群众史观,而是环境史观。
环境迫使群众作出同一个倾向的行为。就像天不下雨就会没粮食,没粮食吃会饿,饿了就会抢夺粮食造反,统治阶级会问为什么要造反,于是建立了义仓。
总的来说,这种观点我认为更加根本,即使是英雄也必然被这种大势所胁裹。但英雄也能通过自身影响,一定程度上改变环境产生的结果。
也就是说环境决定根本,而英雄决定了细节。
举个例子。
波斯对希腊的攻击,促进了希腊权利的集中进程。这是环境。
而最后,希腊勉强团结在了马其顿主导的科林斯同盟周围,这中间权利如何集中,以谁来主导,雅典,斯巴达,忒拜,马其顿中的一些人起了决定性作用。这是英雄。
因为马其顿没钱了,因为波斯对希腊的入侵,因为海对面的希腊城邦依然被统治,因为要掩盖科林斯同盟内部的矛盾,希腊人开始向波斯进攻。这是环境。
但这次进攻范围如此之广,进程如此之快,从纯粹的掠夺与报复变成了文化的传播与融合,则完全是亚历山大个人的坚持。这是英雄。
再举个例子。
20 实际初,民族主义的兴起,新技术的发展,对市场和原料的渴求让列强们的矛盾不断积累,广泛的同盟并没有解决矛盾,而只是让矛盾不断累积,必然有一场前所未有的战争。这是环境。
但这场战场什么时候开始,取决于某个塞尔维亚青年开不开枪。这是英雄。
社会变革,英雄的权重高。比如没有毛主席就没有新中国这句话,即使用辩证法来看,也是成立的。
社会进步或退步,群众的权重高。
比如改革开放四十年来,中国取得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群众遵纪守法,像我这样的废物都没有拖后腿,就是最大的贡献。
先来说点别的。
所谓文化人都有一个问题。
那就是在写作的时候非常容易把自己的想象力带入专业事项里,特别是他们不能理解的东西,外行人看了直呼内行,内行人看了就知道这是煞笔。
比如武侠小说,以某位号称专门写真实武术的作家,那个惨不忍睹。
但是你不能说,因为真东西最好只有自己家知道,假东西最好让外人猜的挠破头皮,这个想法在我有了闺女之后深有感触。
这个东西本身就是人的本能,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韭菜越多,镰刀越舒服。
带入到这个题目里,
英雄史观就是给别人看的,信的人越多越好,信得越迷糊越好。
人民史观就是给自己家人看的,研究的越深入越好,记的越深入骨髓越好。
英雄史观,就是主角光环,迷信有一个特异个体可以打破物质规律,逆天改命。
人民史观,就是众生平等,普遍性才是共性,特殊性是一定条件下的特殊反应,普遍性通过特殊性起作用。
如果教育自家孩子,一定是人民史观,这是研究所有问题的出发点。
比如唐太宗李世民,教育孩子是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一个成功者一定是深刻认识普遍性之后,再实事求是,对症下药。
有了这个出发点,才能正确地去研究事物,认识世界。
打个比方,韩信帮刘邦翻盘是怎么搞的?
明修栈道暗度陈仓。
这是建立在地形和水道的深入研究上才能成功。
诸葛亮这种 8s 级英雄,以十万人摁着曹魏跟司马宣王打依然功败垂成,不能复刻。
为什么?
因为地形变了,出川大军只能走两条路,直接限制了操作。
司马光这么牛逼的人,在资治通鉴里怎么教育皇帝的。
以三家分晋为始。
上来就是告诉你有个傻皇帝是怎么丢了江山的。
第一位,就是对皇权没有正确认识,你是皇帝也没有主角光环。
自古以来,成功人士教育后代一定是戒骄纵。
所谓骄纵,就是自命不凡。
自命不凡,就离完蛋不远。
所以,孩子可以不学英语,一定要好好学马克思主义哲学。
这才是屠龙之术。
举个栗子
曹操和司马炎有没有一统天下可以用英雄史观来看。
从张角董卓到杨坚李世民,多少英雄豪杰都没有统一即便统一也不长久,就需要用群众史观来看了。
人民是历史的主体,也是历史的创造者,
英雄来自人民,是人民的一部分,英雄在重大历史关头可以影响历史但不能创造历史。
英雄应持群众史观,群众应持英雄史观。
一般来说,只有英雄会被要求表达史观,那么合情合理的,他们只能持群众史观。因为他们知道谦受益满招损,而且一般情况下,英雄们是真诚的愿意持群众史观,他们知道群众的支持的价值。
不过,人家是谦虚,被谦让的群众们,还是有点自知之明,别大模大样的当仁不让啊。
=============================
这种话题吧,就好像要问,一个人的成功,是他的脑袋决定的,还是他的四肢、嘴巴、五脏六腑决定的?来,你说,一个人获得了成功,那么这成功应该属于他的脑袋,还是他的四肢、嘴巴、五脏六腑?或者更准确的问题是,这成果不应该属于他的脑袋,还是不应该属于他的四肢、嘴巴、五脏六腑?
或者说,一支军队在一场战争当中胜利了,那么,这个胜利,是属于统帅,还是属于士兵?或者更准确的说,是不属于统帅,还是不属于士兵?
再细说,一支军队,本来是一群流寇、乌合之众,在一位统帅手中转化为不败之师,那么,这支军队在战争中胜利了,那胜利是属于谁、又不属于谁的?
一支军队,已经是不败之师,在一个军事白痴的指挥下,虽然损失惨重,但是仍然取得了胜利,那么这个胜利,是属于谁、又不属于谁?
其实,这种问题真正想问的不是 “属于谁”,而是 “不属于谁”。
而这个问题的实质,是将一个本来完整自洽的行为主体,分成了两个互斥的独立主体,这本身就是错的。在这个错误前提之下的所有推论,都是错的。
对于一个主体的行为的既定结果,这个主体内部所有的参与者,只有其具体行为对这个既定结果的作用是损还是益的分别,没有对这个对应主体本身的行为结果的排他性产权归属的分别。
时来天地皆同力,运去英雄不自由。
人类社会是一场群体博弈,任何所谓的英雄,都是群体博弈的结果,所以他们才会拥有巨大的力量。可一旦他们跟大势相悖,就会力不从心。
秦始皇搞郡县制,最后六国旧人和新的豪强造反,秦帝国灭亡。
汉武帝搞推恩令,削弱诸侯,结果世家大族崛起,王莽篡位。
东汉帝国皇权羸弱,靠宦官和外戚维持,世家大族越发强大。
晋帝国完成统一后,迅速分裂。
两晋南北朝,多少最高统治者死于非命,世家大族依然风光。
玄宗时的唐帝国,风光无限,结果关东士族支持安禄山造反,帝国一蹶不振,军阀割据。
这些事单看起来,可以说是某个英雄糊涂或者失策。但连起来看就会发现,当时中央集权的条件不足,所以不管什么英雄,制定怎样的政策,总会有各种形式的地方势力崛起,抗衡中央。
那什么条件能达成中央集权呢?最关键的就是生产力,包括工具的制造、积累,土地的开垦、维护,道路升级带来运输、信息流通速度的提高,林林总总,不一而足。
这一切都依赖人民群众的创造,而不是某个英雄人物。
所以,在宋代这种能把铁器普及到民用炒菜的时代,杯酒释兵权就能完成中央集权。这并不是杯酒释兵权有多么高明,而是生产力的发展,能负担中央集权了。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英雄和群众不拖后腿就不错了。
英雄和事件的出现是结果,而不是原因。
看了很多回答
深刻的认识到【唯物主义史观】在一些人嘴里,只是【口号】而已。
我们知道,马克思在《路易波拿巴的雾月十八日》的时候,分析波拿巴上台的阶级关系的时候,他是这么说的
正如波旁王朝是大地产的王朝,奥尔良王朝是金钱的王朝一样,波拿巴王朝是农民的王朝,即法国人民群众的王朝。
波拿巴王朝所代表的不是农民的开化,而是农民的迷信;不是农民的理智,而是农民的偏见;不是农民的未来,而是农民的过去;不是农民的现代的塞文,而是农民的现代的万第 [88]。
如果人民群众,真的如我们官方教科书所描述那么伟大光荣正确,他们为什么选出波拿巴?
这不是一个在逻辑上矛盾的事情,如果马克思认为它的史观是所谓群众史观,这句话怎么理解?在这里,马克思不遗余力地批判当时的法国小农,这在人民史观之中,能够被解释吗?显然不能。
那么,如果你要坚持群众史观,必然走向三条路
1、认为,群众也是盲目的,这就一定走向民粹主义的灌输论,即列宁所认为,工人阶级没有自发革命意识,必须依靠少数人灌输给他们以革命意识。这样的理论符合马克思的观点吗?
完全不符合。马克思从来不主张需要外在的灌输,这样的观点,被后来普列汉诺夫称之为鲍威尔的复辟(即英雄史观)。
2、认为,群众没有价值属性,他不是伟大光荣正确的,那么他一定削弱共运组织的神圣性,要知道苏联模式认为什么?认为,D 代表群众,群众是伟大光荣正确的,所以 D 代表群众,代表历史,代表真理,所以他干的任何事情都是正确的。既然你不是历史的代言人,那你就应该乖乖地跟其他人一起通过议会民主去选出来
3、认为,群众是永远正确的,永远不会犯错误。那么他只能留下一条路,就是把那些 “错误”,统统视为是叛徒,统统成为人民公敌,要被专政。
所以当苏联的工业发展不顺畅的时候,斯大林就抓出了拉姆津、卡利尼科夫的工业党,农业大崩溃就有布哈林反党集团,苏联 30 年代大清洗,斯大林杀了那么多人,80%的中央委员都被枪毙了,而党却仍然正确,苏联的灾难都是由那些刀下之鬼造成的。
很显然,这种群众史观,根本不符合历史发展,完全是把自己的一厢情愿套在历史发展之中,还自诩自己是历史的代表。
其次,根本没有一个稳定的群众,阶级关系是变动的,并且阶级是相互竞争的,只有在一种情况下,马克思的理想的确会实现。
这就是,社会被激烈推到两个阶级完全分裂,就是一方是彻底的富有,一方是彻底的贫困,即基尼系数达到 1 的状态。
但是很可惜,这样的极端不平等的状态,在历史上从来没有出现过。
在这里我们要注意一个非常错误的理论,就是他们把历史中的应然和实然混淆起来,就是说,为了某个理想,可以牺牲当下的任何正义的东西。所以他们会认为,群众史观还是没有问题的
正如徐志摩所说,
他们相信天堂是有的, 可以实现的, 但在现世界与那天堂的中间隔着一座海, 一座血污海。人类泅得过这血海, 才能登彼岸, 他们决定先实现那血海。
这是近代历史观给出的一个极端错误的思想,他实际上把道德虚无化了,在这里成为了庸俗的存在即合理的辩护。
这是近代历史观调整的一个很麻烦的事情,因为传统的历史观,也有理想,但是他们的理想往往是前置的,也就是认为原始时代是多么美好的黄金时代,然后社会逐步堕落。这样的状态,不会造成道德虚无主义,反而成为了改良社会的动力。
而近代启蒙历史观,刚好是倒置,他们认为,未来是美好的,当下是不好的,所以为了未来的美好,是可以牺牲当下的任何东西。
20 世纪很多思想家,都在这里犯错误,
比如说胡适,他曾在 1926 年前往苏联访问,他在苏联参观了一些学校,就认为苏联的教育改革大有试验的勇气和成功之处。他在给徐志摩的信中说:
“苏俄虽是狄克推多 (dictatorship),但他们却真是用力办新教育,努力想造成一个社会主义的新时代,依此趋势认真去做,将来可以由狄克推多过渡到社会主义的民治制度”。
再比如说罗曼罗兰,
1935 年他去访问苏联,自己亲眼看到了共产专制的种种弊端,但是他把这些看法记在日记中,宣布这些日记要在他身后 50 年才能发表。因为他竟然认为,揭露这些真相,会有损苏联的光辉形象。
再比如说纪德,他说
真理无论如何痛苦,它伤人只为的要医好它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是因为近代以后,随着工具理性的膨胀,价值理性的萎缩,此时价值理性的承载者发生了动摇。
也就是说,传统社会的价值理性是一个稳定状态,比如说信上帝的人,就把上帝的话当成奉行的标准。但是当代以后,随着去魅,人们逐步不相信这些道德说辞,此时道德的要求又是人类所必须的。
于是有一部分思想家,试图把道德安插在历史发展过程中,但是历史充斥着罪恶,于是这层矛盾是无法解决的,当他设想未来是美好的时候,他怎么对待如今的不美好。
这实际上是一个现代社会的症结性问题,就是道德飘忽不定,以及普遍的道德虚无主义。
共产主义运动,本来是要解决这个问题,但是却把这个问题暴露无遗。
再比如说,海德格尔和萨特这些人,能不知道这些东西,但是他们就是心甘情愿为暴政和极权辩护。其实就是试图通过这种非正常情况,去解决这个问题,结果越解决越遭。
反而是庄子一语道破天机,庄子说了个寓言,他说
(从前)有个因为害怕自己的影子厌恶自己的脚印而逃跑的人,(他)抬脚次数越多脚印就越多,跑得再快影子还是不会离开,(他)自认为自己跑得还不够快,快跑不停,用尽气力后死去。
(他)不知道呆在阴处就没有了影子,静止不动就没有脚印,实在是蠢得可以啊!
英雄史观太直率,
群众史观太虚伪,
来回换着说,
说服力就好。
就最简单,人人都懂的一件事上看
人类是群体动物,不管你私心公心,啥价值观,绝大多数人类成就都是集体合作的产物,包括人类急需的安全、经济、生活方面社会秩序的建立,这无须赘述
政府是什么,拥有组织领导力的好人
黑道是什么,拥有组织领导力的坏人
普通人或者群众、老百姓是什么:缺乏自发组织能力的社会自然个体集合,或被组织者
那么抛开善恶不提,拿黑道或是革命者来说,比起群众,那就是大海一滴水,沙漠一粒沙,但是,几十上百人黑道可以横行乡镇城市,占群众总数百分之一的革命志士,可以组织起百万大军,成立政府开创伟业
所以你说英雄史观还是群众史观正确,等你靠少数精英骨干逐步滚雪球组织政府大军平定天下,在建国大会上高呼一切都是人民的功劳,就跟你是一个著名企业家,面对明星企业众人,你说你是个平凡人,一切都是员工创造的的一个意思,没有人会因为你说了什么就无视现实,只会给你光辉与功绩上面再增加一份谦虚的荣耀
人民史观 ≠ 群众对历史的普遍认知是对的
这是和科学性问题进行了混淆
人民史观 ≠ 民贵君轻
这是和价值判断问题进行了混淆
人民史观 = 历史唯物主义 = 认为生活着的人在历史中生活的方式决定历史的走向
它的真正含义是,如果你想做的一件事会让多半数的人的生活变得更为糟糕,那么这超过半数的人就一定会在自己实际的生活中想尽一切办法给你要做的这件事添乱,使得这件事大概率会因为种种看起来也许比较偶然的原因而走向必然的失败结局。
它是把既已发生的历史事实材料用科学方法加以研究,从而把人从 “尽人事,听天命” 这种认为 “冥冥之中的天命” 决定历史走向的神秘主义观点中解放出来,从而让人能够认识真正的历史规律,从而更好地主动掌握身为历史的一份子的我们自己的命运。让历史运动为我们追求更美好的生活(也就是实现解放)而服务。
也就是说,在历史中掌握了决策权力的当然可以进行决策,但他的决策绝非是任意的,他必须把历史中既已存在的社会意识,社会存在,生活着的人人的生活方式和交往方式,种种这些客观因素加以综合,才能做出决策,把历史创造出来。如果燕太子丹决定要用小当量核弹轰炸秦王宫对秦帝国实施斩首行动,那么很显然,他这个脱离历史条件的决策是无法实际地创造出任何可能的历史来的。
唯物史观,唯物在认为构建历史的材料只能是现有的客观存在。人民史观,人民在认为构建历史的素材只能存在于现实生活着的人的现实的生老病死悲欢离合之中。而社会存在就是人的现实生活。任何人一但掌握了构造历史的权力,就只能对这些实际存在的东西负责。你以为他可以自由去选权力的使用方式,实际上他根本没多少选项。
“群众史观”恰恰和 “群众普遍采纳的历史观点” 没有半点关系,甚至是背道而驰的。我不清楚有些人整天纠结来纠结去纠结到最后连自己纠结的到底是什么东西都没搞对,到底纠结的是个什么玩意,有这时间不如认认真真实际地看两本书,行几里路,锻炼下四体,识别下五谷。
首先,这个问题就非常奇怪,史观并不是用来说服人的,而是用来详细分析、研究具体历史事件的前因后果和经验教训的。非要说有说服力的话那指的应该就是对历史、社会事物的分析的科学性、准确性和实用性。如果从这个角度来回答这个问题,那么辩证唯物的人民群众史观无疑是更为科学和全面的。
首先说说所谓的英雄史观,英雄史观指的是历史是由英雄人物凭自己的主观想法做事,凭自己的人格魅力和简单的利益交换拉拢同僚、招募部下行动,完成历史重要事件。这种史观无疑是片面的、唯心的,首先将历史事件归结于英雄人物自己的特有的主观精神活动,割裂了该英雄人物和环境的关系,更割裂了所有该事件的参与者与环境的联系以及所有参与者和英雄人物的关系。在这种史观下,历史事件的一切成败、因果都被片面的看作英雄人物的个人能力强弱,或其敌对力量的强弱。这样的史观所描绘出来的只是孤立的英雄传奇故事或悲剧故事,而不是一个具有实用的、可借鉴的、可反思的历史总结。
群众史观,严格来说是辩证史观(群众史观是辩证唯物历史观的重要表现和方法),着重研究历史事件本质的、内在的根本矛盾,同时也兼顾外部矛盾和次要矛盾。辩证唯物史观首先坚持历史是广泛群众共同参与、实践的,包括了事件的发起者、领导者和具体的参与、合作、实践者。一个杰出的,能精确把握历史时期的主要矛盾、内在矛盾的英雄人物是及其重要的,没有一个好的掌舵人是很难发动群众走正确的路线并取得最后的成功的(就算获得了一时成功也维持不了);但更重要的是更为广泛的群众参与者,没有广泛的群众支持者,仅靠英雄人物自己的意志、思想、魅力等能力是无法真正获得成功的。辩证唯物史观充分的考虑了杰出英雄人物的个人能力,承认英雄人物的领导作用,更是一针见血的指出英雄人物也是群众,英雄人物从群众中来,更要到群众中去,与群众荣为一体,带领群众共同胜利。辩证唯物主义史观分析历史问题时全面充分的分析了历史时期的自然环境、社会环境等本质的、内在的矛盾,只有坚持以辩证唯物主义群众史观研究历史问题才能得出全面的、有用的、有研究和再实践价值的历史分析,而不是片面的只能做茶余饭后谈资的个人传记故事。
历史当然是群众创造的,也就是全人类共同作用的成果。逻辑层递关系就是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决定英雄施展才华的舞台。
比如说爱因斯坦这种物理学上不世出的天才,确实提出了一些超越时代的理论。但是如果人类整体科技发展水平达不到,他的理论永远是假设,无法证明,更无法应用,没有实际意义。而他理论的证明和应用需要大量学科的同步推进,而人类经济也必须能够支撑起相关的科研投入,这都必须有最基础的农业工业作为支撑。
至于政治人物,对人类社会的影响更轻微。你觉得古希腊或者罗马的某个皇帝英明或着昏庸一点对我们现在有什么影响吗。换个角度,项羽和刘邦哪个夺得天下和现在的美国人几乎没任何关系。
如果非洲草原上出现了一个非常强壮厉害的狮子王会改变整个非洲狮的命运吗?在我们人类看来简直是笑话,对人类来说也是如此,人类英雄史观就对于其它客观观察者来说也是荒唐可笑的。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英雄史观”有一个巨大的漏洞,就是 “特定的英雄创造特定的历史”,也就是说,不存在那种“没有拿破仑还有拿破罐”,“没有希特勒还有厚特勒” 这种问题,固定的英雄创造固定的历史,而换一个其他的英雄历史就会发生重大改写,甚至连类似的历史都不会出现。
“群众史观” 作为马哲的历史唯物主义史观,着实很难用一两句简单的话概述,而且我自己也没法确定是否理解,用官方的话是 “群众在历史中起决定作用,而不否定英雄的作用”,或许可以这样说明,比如仍然是拿破仑,法国几百年的改革和集中已经决定了法国的经济、军事、文化,同时人口的增加,技术的改革,也决定了资本主义茁壮发展,在矛盾达到引爆点后,就必然会产生大革命,就算大革命失败,或者对外战争失败,也不会改变法国生产关系,社会关系改变的事实,也就是 “没有了拿破仑,还有拿破罐”。
至于很多人爱谈的 “合力史观”,本身就是“群众史观” 的一部分,群众史观核心是整个人类千万年的历史进程,而英雄的作用则是在眼下的几十年之中。也就是“英雄造时事,群众造历史”。
而我个人来说,是比较倾向于长期历史由 “群众决定”,而短期历史由 “英雄创造”,就比如两千年前的秦始皇时期缔造了 “郡县制”,“集中制”,“大一统”,这种制度和文化无疑是适合中国的,但是在后来两千多年的历史中,分封、军阀、自治反反复复出现,到了今天也不能说完全的就和秦始皇时期的制度相同,但是他的理念无疑给中国历史变迁产生了重大影响,这就是群众决定了哪种文化和制度更适用,而英雄只是在某个时期提出的某种理念,顺便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所以未来是否还认为是正确的,适用的也未尝可知。这就是典型的 “群众史观”
谈到 “四渡红水”,我们都确定没有那一位就无法成功,但是没有他老人家,中国在一百年后能不能成为一个世界性大国,能不能在一千年后主宰人类的命运,这就不是一场战役的成败能决定的了了。
————————————————————
当然,当我们的目光只能放在百十来年,放在自己能理解的社会周边,这就是英雄决定的了,没了马云,中国也会在未来互联网技术发展以及人民的需求下产生发达的物流产业,但是我们能在现在就享受到,他的作用不可小觑,而且未来创造这段历史的,也会是下一个英雄不是吗。
有没有一种可能,英雄也是群众的一部分
其实这个问题很好回答,我的观点是,辩证看这个问题,英雄是在群众这个群体中所孕育的,英雄所做的贡献是全心全意的为了人民。如果将二者割裂看待,这个难道就不会显得非常奇怪吗?正如同如果毛不是为了广大群众的利益着想,他能取得如此的成就吗?如果英雄背叛了群众,他瞬间就一无所有了,所以他必须依靠群众才能取得力量。如果割裂看待这个问题,确实会提出这种奇怪的问题。
天平的两端是 “全人类” 和“个体”。
越偏向 “全人类” 的“群众史观” 占比越大。
越偏向 “个体” 的“英雄史观”占比越大。
在 “全人类” 这个全集的角度看,就完全是“群众史观”,而这个全集划分出的任何子集,如国家,民族,都会出现“英雄史观” 的影响,这个子集越小,“英雄史观” 的占比越大。
对 “全人类” 来说,子集的兴衰成败无关紧要,黄帝获胜也好,蚩尤获胜也罢,牛顿被苹果砸也好,羊顿被榴莲砸也罢,在全人类的角度,不过是历史螺旋上升的插曲罢了,牛顿生在哪对全人类来说都一样,只要他出来就行了,但是对大英帝国这一子集至关重要。
上古华夏部落混战,最后黄帝胜出占据中原成为强大文明,败者被逼退到边疆变成落后蛮夷,这不是群众决定的结果,取决于哪个部落诞生了强大的超常个体。中国北方草原的斗争就再明显不过了,哪个蛮族崛起,不取决于 “群众”,而是取决于谁诞生了强大的首领。
同理,西夏被蒙古灭族,印第安人被殖民者屠杀殆尽,古印度原住民沦为底层。这对于 “全人类” 无关紧要,人类这种群内部资源再分配罢了。但对于被屠灭的一方,生死攸关,难道是 “群众” 决定了他们的悲惨命运?
子集规模越大,“群众” 的影响就大,战国七雄,三晋,秦楚齐,谁统一中国都是可能的,更取决于各国精英的决策战略,但子集放大到全华夏,必然统一的 “群众” 历史决定性的影响就更显著了。
华夏这个子集的特殊性就是它规模够大,所以很能分到一点 “全人类” 的光,具备相当比例的 “群众” 影响,规模小的子集,在历史中湮灭了不知道有多少,不诞生出“英雄”,甚至不足以在历史上有记录。但就是华夏,能存续复兴,也谈不上历史的必然。
群众史观是很无情的,就是章北海的那句话: 没关系,都一样。只要有飞船逃亡成功这个结果即可。但对于每个飞船来说,你舰长是褚岩决定了是你活下去而不是变成补给品。
这个背后是两种社会制度呀
是为人民服务,还是普通人只是统计数字
集体胜于个人,有组织胜过无组织。
我认为这是一个适合绝大部分场景的普遍规律,绝对一点,就是所有的场景都是如此。
组织度的上限和下限,也同样决定了集体的上限和下限。
而有了组织,就会有集体内的分工,承担不同的责任和功能。
所以,决定历史的,本质都是由大多数群众决定的,而不是少数精英决定的。
因为所谓精英决定的事情,不是为了自己决定的,而是为了其所属集体决定的,代表的是集体的意志。而且其中的错误和误差,只要积累到一定程度,就会导致集体的崩溃。
这些从历史上到处都是实际的例子。
而在这其中,使得组织越发强大,使得组织的上限或者下限提高,使得组织能够健康的延续,能够在其中占据正面的作用,我愿称之为英雄。
而这类英雄,人民群众喜闻乐见,崇拜怀念。
而这类英雄,从来都是把自己当作是集体的一份子,而不是集体的所有者。
问英雄决定了历史还是群众决定了历史,就好比在问是恐龙决定了历史还是哺乳动物决定了历史。
我们现在看来,当然是哺乳动物决定了历史,恐龙块头虽大,但在 6500 万年前不是已经被天外来石给消灭了吗?
但问题是,如果当时那块天外来石与地球擦肩而过呢?后来的历史会如何?
所以,既不是英雄决定了历史也不是群众决定了历史,是自然筛选。
我们总认为是我们创造了历史,但其实是历史选择了我们。无论英雄还是群众,都只是一批生命为了维持自己的低熵宏观态,在无法抵抗自然界熵增压力的情况下,被迫以信息的形式复制自己,让自己的这些众多复制品持续优化减熵方案,供大自然筛选。
英雄和群众都只是一份份作业而已,大自然如何评价,谁也不知道。我们认为的优,在大自然眼里,很可能就是劣。要不然后来就没人类什么事儿了。
这就是历史的本质。
群众提供基础,英雄提供变数。
做一个类比的话,如果历史上的大事是一个支流,那么群众是已经满溢的河水,英雄就是那个决堤的。
他是先行者,是活跃分子,是引燃油桶的火星,是刺进胸膛的刀尖。
而哪种历史观,取决于你想要什么结果。
比如想当爹的时候,肯定是英雄史观,“没有 xxx 就没有 xxx”,“xxx 拯救了全体 xxx”,“在 xxx 的领导下,xxx 才能如何如何”,这种时候自然是英雄史观。
当然是英雄 + 群众了,这两谁离了谁都不行。
我觉得这都是常识,中国革命就是这样搞起来的。
群众需要有人领导,组织,动员,才能发挥力量。怎么说呢,有点类似核聚变。而英雄只要脱离群众,那就什么都不是了。但是他只要在群众之中,那么力量就是无穷的。
英雄史观,
历史是由少数英雄领导的。
人民群众只是历史的车轮,而不是决定车轮动向的驭手与马匹。
我认为英雄是客观存在的。
个体和个体的能力是不一样的。有的个体能力强,有的个体能力不强,所以每个个体对历史前进做出的绝对贡献是不同的。贡献大的,我们就称之为英雄,贡献小的,我们就视其为平凡人,没有贡献之人是寄生虫,破坏了其他人之所贡献的人,则为公敌。
所以 “英雄” 是客观存在的。
但是成为英雄是否意味脱离群众呢?不可能。英雄是来源于群众的。英雄不可能凭空出现,就像没有源头的水不存在,没有根本的树木不能存活一样。一个人首先是动物,其次是人,再次是人民————最后,他做出对历史和人民的超凡贡献后,才是英雄。
所以我认为,“英雄史观”和 “群众史观” 都是正确的,但必须是群众史观把英雄史观包括在内。执著于英雄史观是真理或执著于群众史观是真理的两种思潮均有失偏颇。
我们尊敬英雄,不是因为他们是英雄,而是因为他们做出的,超越平凡的贡献。我们热爱群众,也并非我们自己是群众,而是因为我们每个人都能够成为英雄。
你不加宾语怎么回答?
说服谁?
是知识分子、半文盲、自居高等人的人、普通小市民、农民、人云亦云的、90% 以上的普通人、外国人、张三?穆罕默德 · 杰克逊?
为阁下补充几句话吧
如果你看过突变论和复杂系统论,知道 “相变理论” 类比动力系统的话,就会更清晰。
拿一些比较简单的迭代说,在参数上取某区间时,系统呈现稳定性,在某段区间时,系统呈现混沌性。这可能就是所谓的 “时势造英雄” 的一个体现,和平时代更不容易出现英雄。因为和平时期的吸引子大多是通常吸引子。
然而这些参数是由谁塑造的呢?
而更值得深思的是:这个动力系统并非只有前进一条路,君不见那非洲的食人族,君不见那复活节岛的石像。止步不前,或是文明倒退都是可能的。
我们会踏上何方之路?
唯物论,群众史观用经济基础,社会结构套在一切社会问题之上,妄图用一个简单理论涵盖复杂的人类社会变迁,现今一般的民科也不至于做这样轻佻的 “学问”,也只有一百多年前法律系专业又爱分精力去研究政治,经济,哲学,历史的民科会因为其历史局限而有这种行为,这种粗糙哲学对于人类社会概括的有效性甚至还不如定体问。唯心主义英雄史观同样没合理性,历史很多时候都由小人物推动,甚至小人物的无心之失重大的改变了历史走向,结果就变成了都是英雄,甚至于更接近群众史观了。
从历史的角度来看,各种偶然因素的参与主导了无序的发展方向。从物理角度来说,相对论认为宇宙大爆炸的那一刻一切过去和未来都已经发生,这是一种绝对宿命。如果以更高纬度的可能性去猜测,则进入可能真实的 “玄学”,比如某图书管理员曾经历过 13 次炸弹在身边爆炸,警卫员被炸死而自己一直毫发无伤的神迹,历史甚至可能是被某种意志设定好的,其存在就像一本电影,不由电影里的角色所影响。人类如今对世界的认知还太低级,对于历史妄图用一种简单,低级视角的理论来解读是荒谬的。
中华历史几个关键点,我试着列出来:
周公定礼
商鞅变法
汉匈之战
宋辽金元之变
甲午战争
精兵简政—抗美援朝
以上历史大变局,都是历史局势推动下,人们迫切寻求变化,而产生的偶然中的必然。
比如周公定礼,是早期部落转变成封建制度的必然。
商鞅变法是诸国为了互相兼并而逐渐演变出来的一种 “至强” 制度。
汉匈之战,是华夏为了谋求丝绸之路,而不得不展开的行动,从而演义出来很多英雄故事。
群众史观更有说服力一些。
英雄本身,是无数个群众里面,走出来的那些。而不是英雄带领群众,英雄离开了,历史就结束。
答案是,都不对!因为这个问题本身就有问题
历史既不是由 “英雄” 创造的,也不是由人民群众创造的,**而是由类似 “二八” 法则那样由那占百分之二十的一部分人创造的。**占绝大多数的 “八” 是没有意识的,是被另外一部分推动的。但是如果你说英雄人物离开凝聚在他身边的百分之二十的人,他单枪匹马也成不了任何事。
所以这个问题本身就是一个带有误导性的问题,让人不自觉的落入非 A 即 B 的陷阱。
这两个观点不是割裂的,只是描述的侧重点不同。不能拿着其中一个去否定另一个。
群众产生英雄,英雄引领群众。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英雄也是从群众中走出的,而不是扑棱着小翅膀,从昆仑飞下来的。
当然,英雄在这里不是指那些通天纹,黄袋子之类的家伙,而是那些能引领人民前进的人。
这个产生英雄的过程,
也就是我们俗称的,量变产生质变,
群众史观,侧重于描述量变及其过程,
英雄史观,侧重于描述质变及其重要性。
比如,老话说乱世出英雄,
就是因为乱世中,量变的过程会加速,人民群众改变现状的需求会加速,也就促进了英雄的产生。
不过,任何事物都不是一成不变的,
有时,量变重要,有时,质变重要。
而且产生质变的阈值不同、产生的性质不同……
所以才产生了各种冲突和矛盾。
群众和英雄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大抵就相当于过氧化氢和二氧化锰在制取氧气实验中的作用罢。
多元決定就是誰都不決定。歷史可能根本不管你是誰。群眾?英雄?都沒有決定歷史的可能。
真正的問題在於,史觀是用來看的,是一種觀。觀,不是用來推演,不是用來提供合法性,不是用來算命的。承認自己只能觀,方是史觀,只是看,你帶入誰看都沒有問題。覺得自己能從歷史裏面得到什麼,就不再是史觀了。超越了看歷史,那你帶入誰都不會成功。
他们喜欢告诉你:
秦朝之后是楚汉争霸,
汉朝之后是三国鼎立,
隋朝之后是唐朝。
但他们不说,中国古代凡大一统王朝都是被农民起义打伤元气,然后被帝王将相们捡漏。
秦朝被陈胜吴广起义打伤元气;
汉朝被黄巾军起义打伤元气;
西晋末年各地流民起义;
隋朝瓦岗寨起义;
唐朝末年黄巢起义;
元朝末年朱元璋起义;
明朝末年李自成起义;
清朝末年太平天国起义。
还是二八效应走起吧。
但由于历史的更迭是失序的,所以会出现”方向 “与” 落实“这两点。
按照数量而言,英雄总是少数,所以放在二,而对历史的权重,在方向上的作用是占八的,落实上还是二。
群众刚好相反,群众总是多数,所以放在八,而对历史的权重,在方向上的作用是占二的,落实上还是八。
每个人只能做好自己并带动他人,并不能把别人也做了,除非这个不是英雄,而是贼寇。
贼寇会利用群众,因为群众的方向性总是糊涂的,这不是看不起群众,而是群众必然面对着大量的不对称信息,并在仅有的信息中作出选择,此时群众会下意识地先选择自保,英雄则不一定会自保。
此时,贼寇们便可以挖空英雄王座了,建立多级自保筛选机(阶. x 级)来暂时维持历史的更迭,因为层压式结构才稳妥。
只是过去的人类历史,信息流通量太差,所以多级自保筛选机也不会放过机会来壮大自己,也就是过去那关于” 藩 “的问题。
说个难听的,在我看来这两者可以换层皮(专用名词)。
群众史观就像:无形的手。
英雄史观就像:有形的手。
两只手都拥有导致市场失衡或调整市场平衡的能力,但是用调整市场平衡是有形的手的固有称谓,属于有序时的。如果无形的手,那就得改口称” 重置市场(塑造新英雄)“了,属于无序时的。
无序转有序时始终会产生” 英雄 “这类无害化神像。
看完是不是觉得英雄史观怎么都不可或缺?而且作用又好像很大?
所以,我只能分开了”方向性 “和” 落实性“来谈。毕竟我们不修真,个人能力始终是有限的,热武器的产生影响了我们的认知而已。
不然,看看一枪未开的萨 * 姆就知道了,完全被直接手下架空。他是不是英雄我不知道,但他的想法没法落地,群众只能被动接受。
再反过来看看金三,没有被架空。他是不是英雄我也不知道,但他能落地,群众还是被动接受。所以一枪没开就输了的事情没发生。
要是看苏修,那更不得了,群众居然选了找人当主子不要自己当家作主。
如果把指挥者分级,那么高级的就是英雄,低级的就是群众;如果把指挥者们连同群众混在一起,那指挥者们就是英雄,群众还是群众。
按前者计算,英雄史观显然是不那么具备说服力的。
孤独英雄目前只存在于小说、影视作品里。
要是哪天出现了一个能肉身抗住人类至强武器的单兵出现,我再为此言论道歉认错也不迟吧?
我不知道 “群众史观” 是不是有说服力。
但是你有没有发现,几千年来所有王朝,选继承人都是按嫡庶长幼,而不是 “立贤”?
如果这几千年来中外所有帝王将相,真相信 “英雄史观”,那他们就该毫无争议地“立贤” 才对。毕竟如果他们认为历史是英雄创造的,那么这些希望王朝永固的人一定会选更英雄的儿子,而不是年长生母高贵的儿子了。为什么事实恰恰相反呢?
是不是这几千年来中外的帝王将相们,早就知道 “英雄史观” 是扯蛋的呢?是不是那些开创王朝基业的开国之君们,其实自己比其他人更清楚自己吃几碗干饭,自己这个 “英雄” 的实际作用有多大呢?
群众史观现在已经有点往神学方向发展了,即完全无视人的主观性和其他客观条件,只是一味的认为一切历史事件都是大势所趋,是必然的,命中注定的,没有 XX 还会有 ZZ,和神学里面的上帝决定一切,命中注定什么的颇为相似。但他们忽视了历史存在偶然性。很多时候,某次战役的成败,某个人物的生死都会对历史发展产生影响。
宋蒙钓鱼城之战,彼得罗夫阻止美苏核战争,亚历山大帝早逝都是例子。
还有就是他们没有分清楚什么是历史大趋势,什么是历史的偶然性。举个例子,发现新大陆是历史趋势,因为地理环境西欧更容易发现新大陆。但不是说一定就是西欧发现新大陆,当年维京人摸索出了从北欧到北美的新航线也是有可能的,北非柏柏尔人也是可能发现新大陆的,甚至当年采取跳岛战术的南岛人距离新大陆也只有一步之遥了。
此外,西欧也不一定是西班牙和葡萄牙发现新大陆,法国,英国,尼德兰,甚至是威尼斯都可能。
历史大趋势就好像升学,无论怎么样,所有学生最终都是要升学的,但升学以后你的排名还是不是原来那样可就不一定了。
个人理解,如有错误欢迎大神指正。
群众史观的意思是,从群众中诞生出一些英雄,他们负责指路,群众只有 “大多数时候混沌无方向的力量”,但是在明确的指引下,这些散乱的力量可以爆发出让所有人惊叹的奇迹。
英雄也是群众的一部分。
极端机械群众史观则认为,哪怕没有那几个从群众中诞生的英雄,事情依然会那样进行,只要有群众就好。
英雄史观大概相当于那个经典小故事,“在需要修理的机械上画一条线价值一美元,知道在哪儿画这一笔则价值 9999 美元,所以我这一划,需要收取你一万美元费用”。在这种史观里,英雄的作用非常大,群众的作用非常小,但也是必要的存在。
而极端机械英雄史观则干脆认为群众毫无力量,没有英雄,他们啥也干不成,必须要有一个巫妖王。
两种史观都很有说服力,只不过看被说服者自身站在哪个阶级的力场或者习惯用用哪种思维方式而已,谁的权重更高,也取决于被说服者能接受哪一种。
两种史观的极端机械情况,都是淤泥怪。
我个人认为。
历史的推进是无数的人,一同达成的。
但是不是所有人都往一个方向推进的,而是经过内部力的相互抵消、合成后,形成一个往某一方向前进的合力,引导着历史往某一方向发展。
历史的改变是 “英雄”,“少数人”,“偶然事件” 触发的。比如商鞅变法,陈胜吴广,白衣渡江,玄武门之变,陈桥兵变,开局一个碗,燕王扫北。
历史改变触发后,继续由广大的人民继续推进。英雄,少数人,只能创造一个当下的局面,要维持并进一步发展是要群众合力的。
同时,我们现在认知的 “英雄”,只是触发改变并被成功维持住的那一小部分人。历史中存在大量的“触发改变,但未被维持” 的事件。
比如古代无数次的农民起义,每一次被镇压的农民起义都有机会成为 “陈胜吴广”,“开局一个碗” 之类的历史巨大改变。
但是,他们触发了改变,并没有被维持,所以失败了。这些人也是 “英雄”,只不过不被英雄史观承认。
换而言之,历史就像一头牛车,走多远,走的快慢是所有人一起四面八方扯着缰绳一起决定的。
牛往哪个方向走,是看谁踹了牛一脚,而且得踹到蛋蛋上。
人民创造历史,英雄改变历史……
英雄史观是个伪命题。
目前所谓的 “英雄”,其实绝大部分属于 “追认”,即在他做完了某件事后,反过来认为他是英雄。
为什么要说这句话呢?如果你觉得历史是由英雄影响的,那么就代表你永远都只能从马后炮的角度去看待问题。你原先认为的英雄可能会变成凡人恶人,而其他的凡人却有可能变成英雄。
这样的史观是无法指导我们的。
把历史比成一条河,那么英雄是河流上的浪潮,而人民则是河水。
浪潮永远最吸引人注意,但是推动河流走向的永远是河水。
反正曹版和李版的「群众史观」没什么说服力。
两者都有说服力,牛人是将二者玩弄于股掌之间。
要求人民同意的时候,就是群众史观。宣传自己牛逼的时候就英雄史观。
左也是我说,右也是我说。
所谓英雄,之所以能成为英雄,也是因为他顺应了时代的要求,回应了民众的呼声,同时,凭借自己的才华,有力的加快了历史前行的速度。
英雄无法决定历史的最终走向,某个英雄的缺失可能会让历史走一段时间的弯路,但最后也会被绝大多数人民的根本利益取向所修正。
人民是真正的英雄,马克思主义坚持人民史观并不是否定英雄的主观能动性。参考 “民主集中原则”
群众史观。
同样是射杀重要人物,在欧洲一个疯子一枪挑起了一战。。。
另一个在韩国,1026 干掉了卡卡和虫豸两个韩国的头号人物,国家最终还是在朴正熙模式的军政府的道路上继续走下去。。。
根本的原因,还是在于群众,背后的经济基础和矛盾变化,也就是时势。。毕竟一战在当时已经洞若观火,而韩国的局势还没有质变的可能性。。。
请问,英雄史观和群众史观真正的争论点到底是什么?
一、是英雄的对历史的影响力大还是群众对历史的影响力大吗?
不是的,再极端的英雄史观也不能认为是教员一个人单枪匹马把数百万侵略者和反动军队斩于马下取得了战争的胜利。同理,再极端的群众主义者也不可能认为把一条狗栓到教员的位置上同样可以取得胜利。
也就是说二者对于历史影响力的理解并没有彻底否认对方,并认可单独的英雄或群众都不是对历史的决定因素。
二、争论点是群众是人还是物吗?
这个点讲的是,群众对于英雄来说,到底是如驱臂使的物,还是平等的人。英雄史观认为英雄指挥群众和指挥机器人没有本质区别,底线就是英雄下达命令,群众有意见保留,命令必须执行,最好群众没有意见,以英雄的意志为意志。群众史观则认为,群众的意志是决定英雄意志的。但是,没有谁能彻底决定谁的意志,因为提案权在英雄手里,否决权在群众手里。
三、什么是英雄?
英雄,到底是什么?在少年勇士屠龙保护村子的故事里,英雄很好界定,少年是英雄,恶龙是反动派,村民是群众。可现实要复杂的多。还是以近代史举例。英雄,是教员一个人,是中央小组,是整个党,还是所有人民。你看,这时候,说不清了。
四、英雄是不是群众?
基于第三个点,我们提出一个真正的问题,英雄本质上,是群众的领导者,还是群众的一员?也就是在问,英雄领到了群众,还是群众领到了群众。
其实这俩是对立统一的,“群众史观” 是高数,“英雄史观” 是算术。
英雄是一段历史的符号,是一段历史的概括,是一段历史的简化。群众史观需要很多史料的堆积分析,而英雄史观较好理解容易传播。讲历史如果先讲群众史观,不讲英雄史观,一般人很难入门。比如秦末农民起义,你如果要细细从睡虎地秦简开始讲秦律,从 “遇雨失期当斩”和 “遇雨失期未必当斩” 开始各种掰扯秦末的责任制,还要讲秦末用的生产工具,秦末的生产力,秦末的亩产,秦末的人民生活,秦末的交通工具,再描述秦末的人民境况,秦末的经济现状,加上来龙去脉,各种发展起因结果,三个星期讲得完已经很了不起了,等你讲到“秦末农民起义是历史的必然”,下面听众没跑光算我输。然后你还要讲我国政治制度的诞生、发展、变迁,指出从西周到春秋到战国大大小小的政治势力为了生存其实一直在做各个方向的努力尝试,踩过无数的坑,统一是各方利益反复博弈得出的结果,不是偶然现象,还要讲秦末汉初各方势力的种种军政细节,民心向背,论证 “必须要有一位巫妖王”(不是),又要三周,真的很少有人有耐心听这些东西。但是,人民群众本来就有成千上万人,包含成万上亿的细节,没有这些细节,很难讲得清为什么是人民群众塑造了历史。“群众史观” 没有对史料的丰富掌握,很难理解。
所以,不如简单粗暴,“说人话”,讲讲陈胜吴广,讲讲刘邦项羽,以他们为线索,串联描述当时发生的一系列大事,还能讲得声情并茂,眉飞色舞,听众好掌握,也不会犯困,一个上午包你齐活,这就是 “英雄史观”。“陈胜吴广大泽乡起义”、“汉高祖斩白蛇起义” 故事性强,传播性好,口沫横飞讲他们怎么学狐狸叫、怎么拔出剑来解剖一只体型巨大的爬行类冷血动物,大家就听得更起劲了。关于成千上万的人民群众的成万上亿的方方面面细节太过烦难,为了听众方便接受起见,最好只字不提,大部分人对历史的了解都是泛泛而谈,学点入门的算术买菜的时候用得上(划掉),聊天的时候有谈资,那就可以了。这种纯靠英雄撑场子的讲述方式能吸引到最广大的人群,但同时也很容易给大量的人一种错觉:历史吗?我懂。人民群众寂寂无名,碌碌无为,主要靠英雄人物带着他们前进嘛。就恰如很多人理解算数算得快算得准就是数学好一样。
其实历史发展到现在,中外史学家骨子里都是群众史观,对历史了解得越多,越能体会人民群众才是历史第一推动力。但是大众就是喜欢能侃大山的英雄史观,毕竟大多数人学数学的用途就是买个菜,不是吗?
最有说服力和证明力的是实证史观,完全从一手材料去还原历史事实,不将任何因素放在先验的首要位置。(当然其主要的批判是忽略了历史规律本身的相对独立性)
其次是马恩的唯物史观,以现实生活的生产和再生产为主线,结合历史材料叙述历史。
至于英雄史观和群众史观。。。。
英雄看自己也是个群众。
是时曹公从容谓先主曰:「今天下英雄,唯使君与操耳。本初之徒,不足数也。」先主方食,失匕箸。
英雄都得脱产 脱产需要人民
文明的延续从来就不是牺牲少部分的利益保全大多数
从来是牺牲大多数人的小利益 供养小部分人 保护所有人的大利益
比如说
人民的手推车 供养了 先烈无畏的热血
英雄在绝顶写下历史
是因为人民将他举的很高
而英雄所书写的历史下面
是人民的喜怒哀乐悲欢离合
所以群众史观相对正确
但群众史观只是历史唯物主义的一部分(甚至算是引申解读)
创造历史的是生产关系的变动
而从事生产的是广大劳动人民,也就是群众
英雄是群众选择的代表,虽然往往英雄最终并不代表广大群众的利益
但他们一定符合了广大群众的部分诉求
于是成为了英雄
英雄史观”或者 “精英历观” 比“群众史观”更具说服力。
历史是由人类中的少数精英决定的,不是由占大多数的群众创造的,英雄的权重比较高一些。
而 “群众史观” 从长期来看是一种有害的安慰剂,只会合理化民粹的破坏欲望。
从现实的历史来说
大部分历史事件都由少数人决定,是少数精英在关键时刻的选择才改变了历史的发展进程。
“群众”就好像是一个个 0,只有加上 “英雄” 这么一个 1 才能形成真正的价值呀,否则一切皆为虚无。
所以少数的君主、英雄、精英、超人才能引领历史发展,大众也愿意跟随天选的超凡伟人前行。
从现实的社会来说
人类感知学习到的模因以及形成的认同感,完全由少数精英创造。
比如说一个农民不会在意给谁种地缴税,只有少数社会精英创造和保存的独特文化才能组成民族要素,最终建构出大众的共同身份。
因此汉人即使被异族统治二百年以上也记得自己是汉人,而统治阶级是不一样的外族人,所以提出了 “驱除鞑虏恢复中华”,最终实现辛亥革命!
从历史唯物主义来说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人类历史就是经济和生产的历史,认为只需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就可以解释历史发展,甚至妄图总结出人类发展的客观规律
不否认从经济生产的视角看有一定道理,但是历史的发展的因素并非只有经济。
以为人类理性的大脑可以解释一切问题,规划好人类未来,这就是彻底的傲慢,必遭反噬呀。
所以所谓波动前进螺旋上升的历史进步论调是歪理邪说!!!
说得很好了。https://www.zhihu.com/answer/570439419
补充一点:
根据历史唯物主义,历史的变迁有其内在的客观规律。无论是英雄还是民众,都不能随意创造历史。
你可以这样创造历史,也可以那样创造历史,但是一定存在某个历史是你不能创造的——不论你是一个人还是一群人。曾有个人做了实验,结果头破血流。
说群众史观的往往自己就是大英雄,比如教员。说英雄史观的多是普通人。
印象最深的是邓公说的一句话 “如果没有毛主席中国革命还要在黑暗中摸索很多年”,这句话的潜台词其实是说 “如果没有教员,湘江之后不久就没有后来了……”
人的寿命和能做到的事总是有限的,而社会想要有大的变化往往需要一段比较长的时间。
英雄史观只能出现在小说中,社会的变革只靠少数人不行。
我是持英雄史观的,狮王总会面临雄狮的挑战,如果狮王败了,新王登基,雄狮会咬死所有前狮王的幼崽,拥有所有的母狮的交配权。
本来没有英雄史观,因为要讲 “群众史观”,所以搞了对立的 “英雄史观”。
当你觉得解释历史需要靠这两种观念的其中一个的时候,你就注定没法对历史有更进一步的理解了。
英雄从群众中来,是英雄自身的能力让他脱颖而出,也是群众的推举让他能力有了更好的发挥。
我一直是这么觉得的。
如果用人来比喻一个国家,那么人民可以说是这个人的肌肉,而英雄则像是人的大脑。一个人光有大脑没有肌肉,最后就会变成嘴炮被人耻笑,而光有肌肉没有一个有远见的大脑,有劲儿没处用还是轻的,搞不好还会弄伤自己。
在我看来,“英雄史观”和 “群众史观” 都只是在片面的强调其中一方压制另一方。我反对将英雄和群众割裂开来,因为脑子和肌肉属于同一个身体。但我也反对强调什么“英雄来源于群众”,因为即使细胞可能分化成脑细胞或者肌细胞,脑子也不是肌肉。
具体我们秉承的是什么史观?我说不清楚。
美国的电影透露出他们的价值观似乎很 “英雄史观”,但他们的行政又在鼓吹 “群众史观”。
我们自称是走群众史观路线,但我们的纸钞上的图案却又从 “群众路线” 变成了单独的头像。
美国人在谈到美国多强大的时候,会说这是民主的胜利,但在他们的领袖把事情搞砸的时候,却没人去询问当初是谁选他上台的应该负什么责任。
我们在谈到国家的每一次进步时,会说这是人民的力量,但在谈到动乱和屈辱的百年的时候,却会无视动乱恶化的一大原因的也正是人民的力量。
表现不同,口号不同,但最后都殊途同归的在民粹的道路上踩油门而已。
别忘了还有考古,死物不会说谎…….
“三年以来,在人民解放战争和人民革命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
三十年以来,在人民解放战争和人民革命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
由此上溯到一千八百四十年,从那时起,为了反对内外敌人,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自由幸福,在历次斗争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
我们正确的英雄史观应该是人民英雄。英雄也是人民。
英雄是人民的一部分,前仆后继的人民英雄,带来的历史。盯着那几个或者几十个英雄,是完全错误的。
归根到底是人民史观。
这两个矛盾吗?英雄难道不属于群众的一部分?
英雄怎么来的?难道不是变化发生之后,世人和后人再从群众之中选出有代表性的英雄吗?有谁从一开始就知道谁是英雄吗?
180 名宫女打不过 180 名士兵,孙武来了,带着 180 名宫女战胜了 180 名士兵,谁的功劳?
难道不是孙武和 180 宫女缺一不可吗?
为什么要两者对立?
如果一个地区每 180 人出一个孙武,最后这个地区的群众击败了另一群十倍数量的群众,是孙武的力量?还是群众的力量?
如果这两个地区的 11 倍群众合起来击败了 100 倍数量的群众,有孙武地区的 1 倍群众应该分多少功劳?
我不喜欢这个 “史观” 那个 “史观” 的贴标签,更厌恶哪一个 “史观” 自诩比其他角度优越。
历史已然发生,要尽量多了解发生的事情,交叉对比,了解事实的全貌,而是不囿于观点之争和设立禁区。除非有些 “观” 背后暗藏着想染指我思想能力的爪子。
背后是 “有道理史观(天不生 xx,万古如长夜)” 和“有利可图史观(不要试图教育人民,人民最清楚他们需要什么,人民的需求就是真理)”的对抗。
两边都很烂,没有水准之差,差别在两套史观导出的社会走向不一样。
前者会导致长期的共识缺失。
后者会导致迅速的社会窒息和漫长的整体滑坡。
历史主要是由全体生物创造的,还是主要由其中的灵长类创造的?
一个事实正确但是政治错误,一个政治错误但是事实正确。
“英雄” 所做为与人民群众相悖,那还应该算英雄吗?
英雄也是根正苗红的群众,也只有代表群众利益的人,才能成为英雄。比如袁隆平,黄文秀等人。
所以群众史观更有说服力,你们总不能认为不代表群众利益的人是英雄吧。
人民创造历史,英雄领导人民
决定与被决定,作用与反作用,这只是同义反复的诡辩。
我们普通人,总是会忽略掉一些事情。
当我们处在一个迷乱的交界点时,我们渴望英雄。这是由于我们是由已知走向未知。已知的部分,就是群体行为。未知的部分,则是个体引导,又被称为 “时势造英雄”。这是历史的发展方向。
这一次变化,关键时刻,决定了发展走向的人,被称为英雄。英雄是对事实的认证。
下一次变化,也并不是由个人英雄来引导的,而是群众共同推进的。上次的英雄能否继续做出关键判断,判断是否有误,那是这次的事情。
个人英雄付出之后,群众不跟进,那英雄行为不仅大打折扣,甚至可能付之东流,因而显得无意义。
所以从发展的方向来看,确实是群众史观是充分条件,也是英雄的诞生地。而我们往往记不住群众的选择,只记住了事件,以及事件的主导者。
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 但是他们并不是随心所欲地创造, 并不是在他们自己选定的条件下创造, 而是在直接碰到的、既定的、从过去承继下来的条件下创造。
——马克思
正像达尔文发现有机界的发展规律一样,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即历来为繁芜丛杂的意识形态所掩盖着的一个简单事实:人们首先必须吃、喝、住、穿,然后才能从事政治、科学、艺术、宗教等等;所以,直接的物质的生活资料的生产,从而一个民族或一个时代的一定的经济发展阶段,便构成基础,人们的国家设施、法的观点、艺术以至宗教观念,就是从这个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因而,也必须由这个基础来解释,而不是像过去那样做得相反。
——恩格斯
人猿相揖别,只几个石头磨过,小儿时节。铜铁炉中翻火焰,为问何时猜得?不过几千寒热。人世难逢开口笑,上疆场彼此弯弓月。流遍了,郊原血。
一篇读罢头飞雪,但记得斑斑点点,几行陈迹。五帝三皇神圣事,骗了无涯过客。有多少风流人物?盗跖庄屩流誉后,更陈王奋起挥黄钺。歌未竟,东方白。
——毛泽东
我认为英雄史观和群众史观可以举个简单的例子。
有一个深沟。
下面有一堆虫子。
在高处有一个被石头垫住的滚轮。
而英雄给了这块石头一脚。
于是这滚轮不可逆转的带着历史滚滚向前。
就算赢英雄反悔想阻止也做不到。
而我们一般把这种事件称之为导火索,转折点。
个人感官,我觉得这两种分法不太好,应该改成利用群众史观和被群众裹挟史观
英雄是历史的指引者。
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比如没有孔子就没有儒家,没有儒家,整个中国历史都要重写。
千万不要忽略英雄的价值,例如马克思,列宁,大林子,教员等无数英雄人物对于人类历史发展的指引作用。
但是光有英雄也不行,你叫列宁一个人冲进沙皇宫去推翻沙皇的独裁,他老人家一个人也办不到哇。
所以要辩证的看,英雄和群众是矛盾的既对立又统一的概念。
ヽ ( ̄д ̄;) ノ
都不对,“人民史观” 更有说服力。只有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
人民是什么?人民是实践符合历史发展方向的劳动者,其主体是绝大多数的劳动群众。但是,如果某个群众的实践是不符合历史发展方向的,那他也不属于 “人民” 范畴。
“英雄” 分为两种:
一种是剥削阶级的精英,比如二十四史里的王侯将相,这种人天生就在人民对立面,在压迫阶层。不过这当中某些个体在特定历史时期的特定方面,可能会有积极作用,比如秦始皇的封建(郡县)制度就是符合生产力发展需求的。但是,总体上看,这部分群体是历史发展的阻碍者。
另一种是为人民斗争、教育人民、发动人民、为人民谋幸福的英雄,比如李德胜、胡必成,他们本来就来源于人民,所做的事情中也符合历史发展方向,推动了历史进步,这部分英雄是人民的一部分,是人民中的杰出表率。
他说过:
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一部二十四史大半是假的,所谓实录之类也大半是假的。但是,如果因为大半是假的就不读了,那就是形而上学,不读,靠什么来了解历史呢?反过来,一切以为是真的,书上的每句话都被当作信条,那就是历史唯心论了。正确的态度是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它、批判它,把颠倒的历史颠倒过来。洋洋四千万言的二十四史,写的差不多都是帝王将相,人民群众的生产情形、生活情形,大多是只字不提,有的写了些,也是笼统地一笔带过,目的是谈如何加强统治的问题,有的更被歪曲地写了进去,如农民反压迫、剥削的斗争,一律被骂成十恶不赦的‘匪’、‘贼’、‘逆’。这是最不符合历史的。
他也说过:
百代都行秦政法,十批不是好文章。
熟读唐人封建论,莫从子厚返文王。
“英雄史观” 的本质是精英大众化,“群众史观” 的本质是大众精英化,看起来最终目的都是建立一个人人尧舜的最终理想,但实际上的路线是完全相反的。
大众精英化很好理解,就是通过推广强制义务教育,并且提高强制义务教育的完成标准,追求把曾经的社会精英标准变成社会普通大众的一个基础标准。
精英大众化则是相反的路线,让广大群众成为精英很难,那就干脆把广大群众排除出社会大众的范畴,只有精英才有资格被社会接纳就行了。典型代表就是古希腊的那一套民主玩法,只要把占据绝大部分的奴隶和平民排除出去,只把占据人口二十分之一的公民当人看,一瞬间就发现通过民主的实现一个人人尧舜的社会并不遥远。
两种路线都有可行性,唯一的问题在于,你的立场是哪边。
这两者的核心观念区别是……
你自己的人生,有意义还是无意义。
你自己是不是人。
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
一切当代史都是你自己大脑里面的世界观构建,指导你的行动,思维,和未来的方向。
而这两者不是争论出来的。
是比较两种不同的生物演化圈的对垒结果。
比如军事的历史上,航母战胜了巨舰大炮主义;
而现在嘛,你又可以把无人机蜂群战术对电磁炮看做新的航母对巨舰大炮的重演;
你可以把 UGC 与 PGC 做同样类比;
把可以把更多更多生物形态纳入群体与个体的类比;
……
答案是你在不同迁移类比过程中自己感悟自己去发现,自己去做自己去证明出来的。而不是争论出来的。争论跟真理无关。
人民史观和英雄史观的界限本来就不明确。
你完全可以在高呼 “英雄万岁” 的同时,也宣称英雄代表了人民。
你说这是英雄史观还是人民史观?
我是支持群众史观,历史大部分时候是由一些人推动的,而不是少数几个英雄。
比如秦朝末年的时候,如果陈胜吴广不出来造反,就没有其他人来造反了吗?当时刘邦都已经逃亡山里,英布也早已聚集起了一帮囚徒。这时候就差一个打头的了,陈胜吴广只是赶上了这个时候,没有他们起头,也会有别人。
而造成秦末局面的也不是秦始皇一个人的锅,一方面六国的残余势力还很强大,六国故地对秦的认同感不强。另一方面,秦朝也要安置秦国和六国在战争年代积攒下来的众多兵力,要合理的消化,所以上马了很多大工程。秦朝的徭役确实繁重,但是历史的惯性让秦朝也没有太好的办法。这也不是一个人能决定的。
所以在历史进程中,英雄的出现是必然,而哪个人能成为英雄则是偶然。英雄能在一定程度上改变历史的走向,但是却难以做出根本改变。
马克思一生都在反形而上学,没想到他死后他的历史唯物主义就这样被 “群众史观” 和“英雄史观”两个词语定义了。
二极管史观一定是不具有说服力的
否定群众作用的英雄史观一定是糟粕
否定英雄作用的群众史观也一样是 lese
辩证看待历史,承认双方都对历史的推动有重要作用没那么难
有时候确实是英雄的比重大于群众,比如说牛顿老爷子和工业革命
有时候也确实是群众比重大于英雄,比如说美国独立、苏联建立
二极管思维属实不可取
政治就是把自己人搞得多多的,把敌人搞得少少的。
猜猜什么更有说服力?
实在不想猜,看看今日之印度。
说服力这东西,代表不了真理,也不一定是事实。只是好听。
之前写的不对,没事。改了,然后就这样了。
推荐个视频你们自己去看吧:av759075115
当然是群众史观。
历史是人民创造的,是无数人共同奋斗出来的,绝不是单一的某一个人推动的。最简单的,现在世界的格局是哪个人造成的?还是哪个国家造成的?
乌克兰和俄罗斯打起来了,你说是哪个人造成的?
前几年伊拉克,叙利亚打的昏天黑地,是哪个人造成的?
美国的崛起和现在的相对衰弱,是哪个美国总统的造成的?
现在的世界局势风云变幻,三战的脚步声都似乎越来越近,是哪个人造成的?
两次世界大战,是哪个具体的人造成的?
任何一个重大的历史事件,都有非常复杂的原因,有无数的人被动或主动的参与,在前台纵横开阖的政治人物,只是站在了前台进行表演,如果没有无数的人在背后帮他们吧戏台子搭起来,谁还会认识他们是谁呢?当戏台子搭好了,从来不缺演员上台表演
我觉得今天中国能快进突破工业化的巨大鸿沟,绝对不是任何英雄或个人的成就,这个荣耀无疑属于中国人民。
这种改天换地的巨变也只有人民能够创造。
也许英雄在漫长的人类历史上长期霸屏,但是也只是干了点绣花的工作。
真正巨变的动力只可能来源于人民。
很简单,你们的历史观不是自己的思考,无法是教材洗脑而已。你们这群背书狂魔,和你们所厌恶的古兰经背书者其实是亲兄弟。
恩格斯并不主张群众史观,他主张历史合力论,合力论就是看谁力大,英雄力量过大,就是英雄史观,如果是川普布什这样的假英雄,就是群众史观。如果红军时代,除了毛,没有另一人有雄才大略指出正确方向(事实还真没有),那么红军就亡了,那么就应该用英雄史观。
群众史观是在大数法则的前提下的理论。因为民主选不到 99 分的奥巴马,也有一堆 98 分的候选人待选。但古代皇帝有个天才儿子和白痴儿子,换另一个可能就天翻地覆了。
这就是恩格斯的历史合力论。合力论不是各打五十大板,而是拒绝你们理解,因为恩格斯不喜欢背书狂魔学他的理论,怕玷污了他的智商。
况且,马克思的群众史观是用在封建社会替代原始社会这样的千年级历史变迁中,我们(其实是你们)把它滥用在百年级(其实是十年级)的各种小历史中,我觉得,还是微商适合你们。
两者都没有任何说服力,因为历史是由胜利者书写,并被胜利者的后代根据利益需求一再改写的,是一个任人打扮的小姑娘~
你自己干了蠢事糗事,你会如实的记录下来告诉自己的子孙而不加任何掩饰吗?
猴群里发生的各种事情,留给猴王和得势的猴子的印象,跟留给普通猴子的印象,能一样吗?罗生门看过没有?
只有在猴群里装设了各种猴子察觉不到的高科技设备的研究猴子的科学家,才能记录事实,但他们不知道猴子的真实感受~
因此历史这种东西,学习学习经验教训就行了,别太把它当回事,时刻提醒自己跟猴子没啥太本质的区别,进而对事物尽量保持一个客观的态度,才是有价值的~
英雄权重高啊。
很多关键结点跳出来一个具体的人发挥作用改变历史走向。
如果没有这个人,历史就不会这么走了。
没有张三也不会出现李三做这件事情。
因为机会只有这一次。
还有群众的选择难道不是英雄指引的么?
但凡成功的农民起义背后都有知识分子指导。
这些精英或者说这些精英集团才是历史的书写者。
自动热兵器大规模普及后,显然世界更加偏向于英雄史观了。
群众提供选项,英雄做出选择。
选错了就成狗熊了。。。。。
都有。
群众史观我不说了,高中教过,大家都懂,主要是说历史趋势的必然性,适合从根本分析问题产生的历史原因,具有研究价值。
这里说英雄史观,我认为群众史观忽略了一个问题。
在事件发生的时候,存在一个与事件本身无关的决策者,突然让他来做出历史的选择。
无论如何强调历史的趋势,这个选择依然是至关重要的。
如果一个领袖做出了勇敢的选择,那么称之为英雄是没有问题的。
举个例子,赵构,丘吉尔,斯大林。
他们都有做出历史抉择的权力,如果他们做出了不同的抉择,现在的世界大不一样。
这是英雄史观为之迷人之处。
与 “唯物史观” 相对的有个词叫“蝴蝶效应”。前者说的是宏观,后者说的是微观,而这个微观在历史尺度下的绝对体量可以非常大,几十年几百里千万人都不是事。你穿越回去把一个发挥过重要作用的名人抹杀了,世界线不发生剧烈变动是不可能的
英雄史观其实就是记不住所有群众的名字而采取的替代方案
就好像电影后面都有演职员表,但是那个太长没多少人看,所以在宣传的时候,或者片头大家注意力集中的时候会把导演制片和主演的名字打出来。
一种物质层面的客观条件的变化,会引起人民群众的普遍反应。然后有少数精英会对这些反应施加一定的影响以达到他们想要的结果。这在短时间内会起一定作用,在长时间来看还要看人民群众对这一作用的进一步反应。历史就是在这样的不断互动中推进。
我始终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人,帝王将相中少数杰出人物,归根到底不过是统治阶级中的代表人物,他们的历史作用同人民群众相比,同那些 站在历史火车头前面的伟大革命领袖人物相比,不过是沧海之一粟。
只有人民群众以及那些真正的革命领袖人物,才是最值得我们去热烈 歌颂的伟大英雄。
我们承认帝王将相中少数杰出人物的历史作用,但是我们知道,他们也同一切统治阶级中的人物一样,是人民群众的压迫者和剥削者,他们在为历史提供新东西的同时,往往伴随着残酷的压迫、剥削,而且是从统治者当前的利益出发的。
因此,我们在评述他们历史作用的时候,也应该对他们压迫和剥削的暴行进行必要的揭露和批判。
当然,有时为了集中阐述某一个方面的问题,可以着重评价他们的进步方面;对他们之中一些功大于过的历史人物,应该根据他们全部的历史活动去进行实事求是的历史评价,而不应该只就一点,随意苛求。
但是,无论如何,我们不可以无原则地去夸大他们的历史作用,牵强附会地去赞美他们的文治武功,甚至为他们的历史罪过进行粉饰和辩解。
英雄和群众一起创造时代,就以这个二十世纪中国最伟大的英雄来说吧,没有那位英雄的指引,中华民族必将冲进深渊,堕落与黑暗之中,但是如果没有勤劳勇敢的民众,就算是那位英雄在战场也只能当个炮灰,殖民者一个士兵也能把他一枪送上西天。
当然是群众史观更有说服力
所谓英雄史观,实际上是建立在 “一将功成万骨枯” 的基础上的,简单点说就是同时代会出现多个 “英雄备选”,并不是每个人都能成为英雄,更多的“英雄备选” 是会以失败告终,迎来惨淡结局的。你在当时那个时代根本不知道谁可能成为英雄,你甚至不知道谁是“英雄备选”
而 “群众史观” 不一样,你不论是身处那个时代,还是在后世去看那个时代的记录,都会明显感受到一股潜藏在水面之下的力量,那就是人民的力量,或者说是群众的力量,你不知道某个具体的人,但你知道这股力量早晚会搞出一些事情来,因为某些事情是必然的,是无法避免的,和撞大运一般的 “英雄史观” 相比,“群众史观”才是更严谨的必然结果。
多元宇宙(世界)观下的历史观……
见这问题,忽然想起,多元宇宙这种观察世界的奇特视角 / 模型似乎目前为止还仅限于世界观的程度。与之相应的历史观(人生观,价值观等等)…… 反正我没见人提起过……
这是思想世界中一片从未被人开发过的处女地吗?
说到这个,那我可就来劲了啊!
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思想游戏啊!
我来试着开发一下,全当抛砖引玉了。
…… 未完待续……
我本人既不是人民史观,也不是英雄史观。
人们经常把人民史观和英雄史观拿出来一起讲,好像看待历史只有这两个看似对立的视角,但这两个观点起码有一个共同的基础:即历史是由人创造的。
我首先对这一基础就不认可,我认为人类并没有独立创造历史的能力,也没有独立创造过历史,即便只看人类自己发展的过程,地缘、环境、气候、病菌等等人类之外的因素所起到的推动作用,更多时候也远远大于人类的自身意志,不管是个人意志还是集体意志。更不用提人类之前的 “历史”,那当然跟人类更是一毛钱关系也没有。
所以,我认为:历史就是历史,不是由谁创造的,只是曾经发生过的事情,“英雄”和 “人民” 也只是在其中扮演好了各自该扮演的角色。
在当前的新经济时代,在当前新疫情管控,
只有群众的英雄史观才是更有说服力的!
英雄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中国新时代抗疫谱写了一曲又一曲的赞歌!
“英雄史观”和 “群众史观” 到底谁更有说服力?
历史究竟是人类中的少数精英决定的?还是由占大多数的群众创造的?谁的权重比较高?
答:前者是错误的,缺乏说服力。后者是正确的,充满说服力。
人民群众创造人类历史。人民群众,是人类的主流主体,社会的主流主体,是生产力的唯一主体。人民群众如果贫乏群策群力,形成负面合力,附庸于有产阶级,就创造坏的历史,创造差的历史。人民群众如果富有群策群力,形成正面合力,超越于有产阶级,就创造好的历史,创造先进历史。输赢好坏都取决于百姓,取决于人民群众。猪马牛熊之时创造坏历史,豪义英雄之时创造好历史。
人民群众也离不开英雄。所谓英雄创造历史,是在人民群众的滚滚洪流当中、社会活动当中、历史进程当中,动员组织了人民群众的力量,或者利用发挥了人民群众的力量。没有领袖人物、仁人志士、英雄豪杰,会荒废人民群众的力量。
他说:人民的力量无穷,智慧无穷,群众是真正的英雄。
第一,这非常对。去做上述,做到上述,老天爷就开眼,将上述给你看看。求仁得仁,求利见利。
第二,事在人为。很多的人,不去做上述,做不到上述,从而坐井观天,就觉得人民群众如猪狗。
你的眼光心胸有多大,世界也就有多大。你的视野,是世界的边界。你是上帝视角,世界就无限。
这两个其实是有内在联系的
刘备卖草鞋,关羽卖绿豆,张飞卖猪肉时,你把他们归于群众还是英雄?
你认关羽是英雄,是从他被曹操封侯时算,还是从水淹七军算起?
我觉得强行区分开,主要是为了方便分析问题罢了。
“英雄史观” 和 “群众史观”
英雄史观就是群众史观
群众史观就是英雄史观
资本主义就是社会主义
社会主义就是资本主义
反派英雄就是正派英雄
正派英雄就是反派英雄
群众史观是根本,蕴含着历史的规律,而英雄史观是一种简写,代表着人类精神发展的程度。
假如我要写一本游戏史,英雄史观的写法就是抽出历史上影响最大的一百部游戏,分析它们是怎么创作、流传、演变的。这样能够最直观地表现每个时代最优秀的作品。但这样容易产生一种错觉,游戏仿佛从整个人类历史中独立出来并脱离于具体的社会基础在独立演化一样。
这些伟大作品并不是前一个产生后一个,他们之间并没有直接的因果关系。实际上是整个地球文明在发展,游戏作为地球文明的副产品也就表现出了发展。
群众史观的写法就要从每个时代社会形态、经济、文化、局势来分析,从而展现整个游戏行业发展的社会内在规律,当然一些优秀作品也可以作为一个时期的代表进行重点描写。
都不更有说服力。
征服高卢、让元老院恐惧的凯撒不仅仅是因为自身的能力和威望,还有那些跟随他南征北战甚至渡过卢比孔河的军团,否则凯撒万万不敢喊出「骰子已经掷出 / Alea iacta est」这句豪言壮语。虽然格奈乌斯 · 庞培不能跺跺脚就召唤一批军团出来,但他真的有能力集结和招募军队送凯撒去地狱陪老朋友克拉苏。庞培在最重要的法萨卢斯战役中兵败逃亡也是因凯撒的预备部队顶住攻势,如果这些士兵不能勇敢和忠诚地完成指挥官的任务,即使凯撒再聪明也无法获得胜利。
同理,征服阿尔卑斯山的拿破仑一世也是依靠无畏的法兰西士兵用身体铺平通往胜利道路的坑洼才加冕为王。拿破仑立起旺多姆圆柱炫耀自己的军事能力,然而日后的巴黎公社却把圆柱推倒,波拿巴甚至在特定场合是侮辱。法国国王路易十六在位时期得到大量民众支持,他领导的法国积极支援美国独立,直接影响到后来的一些重要历史事件,然而路易和王后最终被饿肚子的巴黎市民送上断头台处决,这些巴黎市民用激进方式改造法国的行为给世界带来更深刻影响。
但是,如果阿基米德、苏格拉底和欧几里得这些贤者从未诞生过,有可能文艺复兴和科学革命等推动人类迈向新时代的重要契机将消失,人类永远都会被困在黑暗中。如果某位穿越者把牛顿和高斯等大学者闷死在摇篮之中,谁敢保证世界不会因此发生倒退甚至崩溃呢?如果审判拉瓦锡时人们能够更理智些,谁知道这颗头脑会给新世界带来哪些变化呢?如果爱因斯坦不幸未能逃脱纳粹德国的魔爪,在毒气室或集中营里就这样死去,人们还能够独自取得同等物理学研究成果吗? 爱因斯坦的意外早逝是否会间接影响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的伤亡,如果核武器的研究是纳粹德国率先完成会发生怎样恐怖的事情呢?
历史是人民群众创造的,但需要英雄的引领。
英雄,也是人民的一员。
除非是一个响指结束游戏的灭霸。
所谓时势造英雄。
这个话题展开来讨论我有另外一个有趣的话题:
如果没有毛主席,还有没有新中国?
英雄也是群众,只不过是能力强运气好的群众。群众未必不是英雄,只是他们运气差些能力弱些罢了。你觉得哪个更有说服力哪个就对,一切在你。
点火技术和薪柴哪个更重要?薪柴变了同志们。
一直烧煤研究内燃机是没前途的。
重要的不是谁创造的,而是你是英雄还是普通人民
你是谁,你就该让谁更有说服力
一将功成万骨枯
大战役或许让人热血沸腾、荣耀临身,但你不会想做那个死骨头
能不能回答用唯物史观更有说服力?
尤其是现代社会,社会政经活动已经很难局限在一国界线之内了。
英雄史观与群众史观,本质是对社会生活的宏观、微观的两种不同视角,同时,由于人类社会的利益代表特征,两种史观都有着较强的立论支撑。两者很像太极,在宏观与微观中交织在一起。
也因此,如果非要问太极中的黑与白,谁更接近事实,倒不如说,黑与白的结合,才最接近本质。
波粒二象性问题啊
自然界的光,大家都能认识到它的波粒二象性,但是社会问题,又在走极端化
单独的人民史观 和 英雄史观都是不准确的
任何有价值的剧烈社会变革,一定的又大批觉醒的民众,以及嫩领导组织他们的英雄,缺一不可,更进一步,有什么样的民众和文化,就会孕育出什么样都英雄,但是真正的英雄,又能反过来重新用新思想塑造人民,推动历史进入下一阶段
一个阴阳互动生生不息的过程
古代可能是群众史观
未来可能就不是了。
拿长征举例,长征无疑是人类历史,堪称开天辟地的伟大壮举。
但是现在工业社会,却很难实现,越往后越难实现。
举个例子,假如当时统治者,不是反动透顶常凯申,而是稍微英明点。
常凯申拥有海量无人机,可以进行飞机空投,无死角的利用领空优势。
红军面对无人机军团,几万架无人机构成火力网络;试想,底层反抗的小米+步枪,能对抗这种力量。
事实上是不能。
从前,战争形态,人多力量大的战争;争取民心,才能建立人数多军队。
进入工业社会,人数不是特别重要;火器先进一点,就能实现降维打击。
鸦片战争为例,英军之所以能吊打清军;就是因为火炮射程远,真正意义上的一寸长一寸强。
可能就是一百米距离差距,就是两个时代差距;意味着清兵只能挨打,难以还手。
朝鲜战争,也是历史上、我心目中最伟大战争。
如果朝鲜战争,发生现在;如果不是现在衰败的美国,完成全面无人机的美军。
欠发达国家,真的还有一战之力吗?
阿塞拜疆代表中东小国,都能打出碾压压倒性战斗;你能设想,传统步兵坦克能怎么对抗上万无人机群吗?
那种优势,将是绝对碾压性的战斗。
这种情况,如果是手无寸铁的百姓;哪怕组成传统百万步兵,可能一天就会被无人机全歼、无火口。
这还没算上,从天而降的丈夫大伊万。
个人的力量,被压制的几乎看不到希望。
再假设,如果苏联没有研发 h 武器,美国足够反人类。
当时我国,真的对抗没休止的飞机 h 轰炸吗?
传统世界观,古代军事观,得民心得天下。
从满清开始,火器时代到来,那个时代已经结束。
工业时代,军工产能等于一切的时代;个人的力量,没办法对抗无人机群的。
无人机神国,已经是现实了,而不是未来笑话。
这种情况,一个码农就是最伟大将军。
一百个码农,轻易消灭百万军队。
这种情况,你还能设想,群众能战胜码农吗?
腾讯开出那么高工资给码农,不是百开。
设想一个场景。
广州所谓黑人问题,其实都是小事。
真实情况,腾讯排遣一千名码农到非洲,提供十万台无人机装备和补给。
再没有外部干涉的情况,码农本身足够反人类;一个月,可以地毯式消灭非洲所有活着的生物。
只是没挨重拳,不觉得。
你觉得亿计算非洲单位的人,能够对抗码农十万无人机吗?
你觉得这种码农军队,符合人民史观 / 群众史观,符合英雄史观。
醒醒,时代早就变了。
现在码农地位,不是地位太高,而是地位太低了。
为了世界统治者,不懂编程,甚至不算人。
才是我们面对的真实未来。
不知道。
但可以肯定的是唱完 “从没有什么救世主,也不靠神仙皇帝” 接着唱 “他是我们的大救星” 的人肯定是精神分裂。
唯物史观是辩证的,英雄也是群众中产生的,不是机械降神
分析绝大部分历史时期,运用群众史观是没有问题的;面对特殊的年代,尤其是变革时期,英雄史观也不是一种错误的角度
发展史观,英雄在早期有说服力的时候就是有说服力,群众意识自为之后群众就有说服力,下一个类 – 群主体自为之后就是下一个主体有说服力。
英雄史观认为英雄人物是决定历史发展的,但他解释不了飞机加大炮的蒋介石怎么被小米加步枪的共产党赶到小岛上去了?科技第一先进的工业国美帝为首的联合军,怎么打不过俩个农业国,在朝鲜吃了大败仗?
只有符合人民心声和利益的政府和道理,才会不断发展壮大,否则早晚会被灭亡!
人民史观并不否定英雄人物的推动作用,但英雄人物要在人民之间,而不是之外或是之上。否则就像国民党,初期也是反清朝的革命党,四一二堕落后,很快也就被代表人民利益的新势力所赶跑。
一个政权要不想灭亡,只能是不断革命,不断发展,始终不能忘记自己来自于人民,不然早晚会被推翻!
你看看古今历史,那些英雄人物,能留的下美名的,基本都是代表着当时人民的心声,这些英雄人物站在人民的立场上推动了历史的发展,所以才是说时势造英雄。时机到了,人民中自然会产生代表人民利益的英雄人物,密切的联系着人民。
就像毛主席那样的伟人,高呼 “人民万岁”,他是深刻认识到了人民的力量的伟人!反面就是蒋介石,那也是很厉害的人物,但代表的却是精英和特权阶层的利益,就算他在解放战争中打败了共产党,统一了全中国,但也是短暂的,不会持久!
这个问题其实跟另一个问题是相辅相成的,就是哪个阶级的人在创造社会财富?
精英阶层还是打工人阶级?
就像马云,他在推动银行改革方面当然是有功,但后期搞垄断,搞 p2p、金融服务,不把钱花在科技创新上,只是搞借贷,钱生钱,也就站在了人民的对立面了。
再看淘宝、支付宝,里面每一行代码、每一张照片,每一次活动,不都是打工人创造的?
包括精英阶层吃穿住用等等,哪一个不是打工人们所创造的?
伟人说过,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
请你检阅的一句歌词
请你检阅,英雄的人民!
还有一句话,时势造英雄。
如果如果没有陈胜吴广,也会有王胜李胜,张广赵广来领导秦末的农民战争。
没有罗斯福,也会有周斯福出台新政,挽救面临崩溃的世界经济。
都没问题,英雄史观对应的是历史的偶然性,群众史观对应的是历史的必然性,把握了偶然和必然的联系就行。
所以取决于这个事件到底是偶然还是必然,比如生产力的发展,奴隶制的废除。这个是历史的必然,这是由群众创造的历史大势,不管是什么英雄人物都不能阻挡这个潮流。这就是群众史观。但斯巴达克斯起义打得罗马军队节节败退,凯撒对高卢的征服暴打各路蛮族,这些是历史的必然吗?不是,那这个时候就是历史的偶然,是英雄人物领导的英雄史观。然后再进一步看下去,罗马旧制下对奴隶的压迫,角斗士的生存压力,那么奴隶为了反抗罗马统治起义又是一个整体的必然趋势,但究竟是谁,在哪里,每一次单独起义是胜利还是失败?这都是偶然,全看英雄。
历史大势是人推动的,英雄是这个人群的子集。
历史大势中,哪个来领导这个大势,这是英雄决定的,不是每个人都有那个能力和运气去领导其他人。
比如,华北平原一定有农民来种地,但谁当农民就是英雄决定的?
比如,蒙古高原一定要有人放牧,但谁去放牧,是由英雄决定的。
比如,辽阔大洋,一定有人去探索,但谁去探索是英雄决定的。
再比如,工业文明一定会诞生,但哪个民族来领导工业文明是英雄决定的。
再再比如更细节一点的,你家旁边依山傍水,地理位置很不错,有开厂的条件,但谁来开厂,并且还能把工厂经营得不错,这就是英雄决定的。
还细一点,城里一定会有外卖企业诞生,但谁当老板,谁当骑手,就是英雄决定的。
有句话叫风口上,猪都能飞,但雄鹰一定能飞得更高。
对我们普通老百姓来说,只要认清历史大势,你即便成不了英雄,成为支持英雄的群众,也可以有不错的未来。
但普通人往往对历史大势只有一种不确定的,似是而非的感觉,而英雄人物,就是能看清大势,并且利用大势的人。
先一句话回答问题:这俩都有局限性。整体来说我偏群众,因为英雄史观有硬伤。
但此群众,并不是民粹主义者嘴里那个群众。
我从来都不信群众的主观想法创造历史,集体是愚蠢的。
一亿个普通人能创造的只有纳粹,至于一亿个如我这样的废物死宅,那怕是能创造猪圈。
创造历史的是群众的劳动和技术,以及心中巨大向善的潜意识。而英雄,你可以叫他们领路人,也可以叫他们随机进步变量。其实这俩是一回事。
这就提到英雄史观的硬伤了——
你英雄再牛 B,你一年生产一亿吨钢看看?或者,在原始社会创造共和政府试试?在没有阴极射线管的条件下发现个原子结构瞧瞧?
客观规律决定了这办不到。
所以英雄伟大(以个人而言)但不可靠(以历史进程而言)。
所以不用相信群众(说出来的意见),但必须依赖群众(藏在心里的头脑和力量)。
在讨论这个问题的时候,应该把英雄和群众明确地分开。
也就是说,瓦特如果属于英雄,则不属于群众。
另外,当我们谈及 “就算没有 XXX,也会有 XXX” 的时候,后者不能拥有和前者一模一样的特质,必须抹杀掉一部分。
比如就算没有拿破仑,也会有拿破胎这种说法,这个拿破胎是不能有和拿破仑一样的特质的,不然就只是换个名字罢了。
承认这两个前提,我们才有必要继续讨论:为什么人民所创造的条件就在那,却只有瓦特改良了蒸汽机,只有拿破仑登上皇位?
很明显,瓦特的所有特质(比如想象力,动手能力,人生经历等),这些所有的特质的综合,是他改良蒸汽机的重要条件,缺少一个,都会让人民创造的条件白白浪费。
但我们又不能凭空捏造一个叫 “砖特” 的拥有瓦特所有特质的人,因为这就是瓦特,只不过是你改了个名字罢了。
因此,如果这个历史事件是必然存在的,那么这个英雄也是必然存在的,是不以人民群众所创造的条件而转移的。
如果不存在这个特定的英雄,这个历史事件就不会发生。
以上。
一样的,党说了,英雄是 “从群众中来,又回到群众中去”
英雄来自群众,群众产生英雄。中国没有外星超人,只有超人王进喜。
当然是人民史观。英雄史观不是史观,更多的是历史故事模式的一种自然延伸。
史观,是理论,不是故事。
你可以这么理解,群众是架构。经济发展的角度讲,人民是历史发展的限制器,是发展的上限,是玻璃天花板。英雄、精英是主观能动性。
英雄史观,其实就是听多了历史故事,产生的幻觉。
比如,是极小部分的英雄决定了二战后德日的发展,还是德日本来已经工业化的人口决定了其战后发展。
就单论人的因素。德国、日本的精英操作不错。但显然,决定性的因素还是其已经拥有了高素质的工业化人民。
历史螺旋上升,时代的进步与变迁是无数人民群众缔造的,这是群众史观。正是因为广大群众的存在,世界才会一点点从石器时代走到现代。
英雄从人民中来,没有李自成也会有张自成王自成,没有爱因斯坦也会有其它斯坦,这些说法都是对的。因为英雄是从人民中诞生的。
但是以此完全否定英雄史观是错误的。
毕竟王自成张自成不是李自成。其它斯坦也不是爱因斯坦。
换句话说,王自成领导的农民军,一定会和李自成采取完全相同的策略吗?一定会采取完全相同的施政方针吗?
群众史观只解决世界一定会走到现代这一个问题。
但是大明朝一定会亡吗?一定会亡在崇祯年间吗?亡了,但亡在谁手里?亡了,但是亡成一个什么样的状态?这些问题里民众史观只提供了一个大明摇摇欲坠的基础,但是具体会演变成什么样的结局,实际是英雄史观的范畴。或许换个皇帝真有可能让大明再苟二十年,或许换个王自成在亡了大明以后还能继续打败满清,这都是有可能的。
甚至造成大明摇摇欲坠的基础,一定程度也和朝廷上衮衮诸公有关,我们当然可以说没有这些贪官还会出另一批贪官。但是另一批贪官和现在这一批,贪污的力度不可能完全一样,大明或许更早或许稍晚进入摇摇欲坠的状态。但是就是这么点变化,在历史上带来的改变却可能不小。
群众史观主要决定了大明当前有摇摇欲坠的风险并且难以凝聚力量。决定了不管是天降伟人拯救大明还是大明覆灭变成其他政权,其生产方式和社会结构不会产生根本性变化。但只靠群众史观不能决定接下来的中原是大顺还是大清,或者是多方势力长期割据,因为还有个东西叫军事奇迹,而且越在古代影响越大。
群众史观决定的是历史前进的大方向,这个大方向总会达成,与英雄无关。但是英雄会影响达成的方式与速度。
比如相对论是一定会提出的,但是没有爱因斯坦,其它斯坦可能晚上五年十年被提出它。
这依旧符合群众史观,但同时也不影响英雄史观。
在举个例子,如果穆斯林联军没有接受停火协议,给了以色列喘息之机,以色列能否在中东站稳脚跟?很显然,这不是单靠群众史观就能解决的,英雄在其中起到的影响依旧十分关键。那么以色列存不存在,对历史的大方向有什么影响吗?对整个世界来说,工业时代还是工业时代,有它没它都是一样,什么时候能摸到下次工业革命的门槛谁都不知道。但对于穆斯林世界来说,或许这打断了穆斯林国家现代化一体化的进程。或许在未来穆斯林国家终究会现代化一体化,甚至应该说终究会现代化一体化,但是因为以色列的存在,这个结果可能晚了几十甚至上百年。
当然不可否认的是,随着时代进步,国家的动员能力越来越强,各种系统也越发复杂,个人能力强弱虽然仍然有不小的影响,但是相比古代却没有那么强烈了。一两次军事奇迹在古代完全可能直接决定国运,但在现代工业社会一两次军事奇迹显然得不到达不到古时候的效果。或许在更未来的时候,英雄已经起不到任何作用,或者说英雄根本就不存在了。但是在当下,在过去,英雄是毫无疑问存在着,并且在历史上扮演着相当重要的作用。
马克思史观不能简单的就一件事甚至不能简单的就一个朝代就一个时间来看。比如秦始皇统一六国。这件事秦始皇做到了,如果没有秦始皇中国会统一吗?如果你认为秦始皇知道了中国统一,秦始皇是这个过程中的绝对变量,那就是英雄史观。问题是秦始皇在这个过程中的贡献到底占了多大呢?秦国六世余烈,几百年积累,无数老秦人吃苦耐劳,节衣缩食供养国家,无数官吏兢兢业业扩土安民。这么看,秦始皇的贡献似乎就不算大,他只是这个过程中的一个小人物。这就是群众史观。但是英雄能不能塑造历史呢?很难。这个难不是说他做不到,而是改变不了历史趋势。比如现在是南北朝的奇葩皇帝转世到了秦始皇的位置上,整日不理朝政,杀人取乐,那么秦朝能统一六国吗?大概率不会。可能秦朝被赵国灭掉了。那么中国能统一吗?有两种可能。一是不会统一。一直保持着战国状态厮杀下去。再厮杀几百年,民众互相仇恨,直到一个国家 2 杀死了其他国家所有人。但是这并不影响整个历史发展。单独就一个郭嘉 1 而言,还是封建郭嘉,未来世界还会是资本主义主导,在遥远的未来,还是会 shzy,gczy。之一趋势不会因为秦朝没有统一就会改变。但是中国历史无疑改变了。第二是六国之中的某一个郭嘉 1 站出来,完成了统一的任务。这种情况下,历史无非是宋元明清换位了汉晋隋唐,中国历史变动不会很大。
英雄只能决定一国一朝的历史。比如,朱元璋比张世诚厉害,那么他登上了皇位。但是朱元璋对历史贡献大吗?并不大,还是封建家天下,中国历史没有改变,只是在轮回。这一点看,英雄并没有改变历史的能力。只有人民群众一点点改进了技术,发展了生产,最终推进了历史。
但是问题是人类历史只有 5 千年,马克思说的从整个历史来看,研究室时间尺度是多大呢?多久才算长期看来,历史是人民群众决定的呢?
英雄之于群众,好比水下冰川托举起的尖尖一角,好比土壤中盛开的鲜花
何者为本,何者为末,不言而喻。
剥削阶级与其走狗会告诉你人民是愚蠢的,必须要一个英雄来领导,但不会告诉你为什么人民愚蠢,没有人去把他们教聪明
领导人民的人会告诉你,人民的英雄来自于人民,他们是人民的一份子
无论真相是什么,必须认定咬死群众史观,这是政治正确,起码作为一个普通群众的时候,应该告诫自己不能把自己的命运完全交给别人掌控,不在于历史是不是真的这样运转,不在于是不是真的正确,而是需要一个心理支撑点,所以必须坚持群众史观为主,英雄史观作为辅助。
洪水又至,疫情猝发。这个深夜,我想起一件往事。 四年前的一个隆冬寒夜,我在北京西站的候车大厅里等车。站厅空旷,我不耐枯坐,于是站起来漫无目的地四下走动,就在这时,一个声音唤住了我: “这位大伯,看您长得面善,我家孩儿都饿了两天了,您给几个钱 …
知乎用户 青椒番茄 poi 发表 日本人写了一篇论文,总结了历届日本领导人对中国的 “道歉”。 我把论文研究的 PDF 文档放在这里,有想研究的同学请自取。 下载地址:戦争と謝罪表現に関する日中対照研究(日语,部分中文) ○代表道歉得到了中 …
本文转载自公众号 历史研习社(ID:mingqinghistory) 读书时候,有个老师曾经说过,你们不要以为全中国的历史都是一样的,山西就没有经历过南宋。突然意识到自己脑海里存在着的历史“惯性认知”有多么根深蒂固。读历史好多年,却没有意识 …
知乎用户 境界 发表 男主角的原型是保皇死硬派良弼? 好,既然你给观众喂 shi,我也要在这宣传一下了:良弼这个保皇死硬派是被四川同盟会的彭家珍烈士舍身炸死的,彭家珍烈士被四散炸弹弹片击中壮烈牺牲。 孙中山专为烈士题词:“我老彭收功弹丸。” …
知乎用户 小七 发表 好活啊,这种剧我也能写。 英法联军入侵北京的时候,一个英国贵族姑娘因为想到神秘的东方玩,就跟着军官父亲来到北京,结识了了乱军中的清朝阿哥。 在大清正义的阿哥劝说下,英国姑娘开始保护文物,圆明园被烧的时候抱着军官父亲的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