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中国电影票房 9 年来首次降低?
知乎用户 gudetama 发表 再这样发展下去,国内就没有电影院了。 咱们可以管他叫 多媒体自习室 知乎用户 忍无可忍无需再忍 发表 我只想说:我想看电影,只是 tm 的想看电影,别总想着给我上思想政治课! 记得前几年,去电影院看摔跤吧爸 …
当年初贺岁档的《热辣滚烫》狂卷票房 34 亿时,电影投资人绝对不会想到,今年的观影人次会减少 3.6 亿
要知道,一张《热辣滚烫》的电影票均价 48 块!以这个标准冲进电影市场的投资人们,得少赚多少亿!
但是,贺岁档之后,看电影的人数暴跌,每一个档期的观影人数都无法超越往年。
刚刚过去的平安夜,数据也创下了近五年史上最惨平安夜票房纪录。
原因其实真的很明显。
总结一句话就是:
票价涨了,电影反而不好看了
当人们不再消费一个东西的时候,根本原因肯定是这个东西本身有问题。
不要去外部,比如短视频找借口,要拿放大镜看自己。
电影票价已经去到四五十块,贵的六十七了,电影好看程度却不升反降。
去年我们盘点的时候,虽然很多人都很乐观,觉得国产电影干掉了好莱坞大片,一片繁荣,但其实,那只是烈火烹油。
现在我就来说说,今年电影不好看表现在哪里,其实这些不好看,基本是把去年的缺点发扬光大。
电影不好看的第一个原因:打拳题材,劝退男性观众
我是个女性观众,我对打拳是没有什么执着的,既不反对也不赞成。
我看电影的角度,是这部电影说了人话,表达了人类的真实的感情和行为,触动了我,至于叙事主体是谁我根本不在意,所以,我也对老登电影没有什么清晰的界限。
但是,现在的打拳电影已经不分青红皂白了,基本上都是讨好女性,针对男性,而不是真正的平等的女性叙事。
这会导致买票进电影院的人数骤降。
去年《消失的她》让大家看到了打拳电影的红利,今年的《好东西》继续跟上。但是,票房不升反跌。
电影投资人应该要多看专业的行业分析报告,不要看营销号的吹捧。
多想想,
进电影院的都是什么人呢?
各种节日档期一定是合家欢或者情侣档。
你觉得全家人会去选择看打拳电影吗?伤了和气!
你觉得情侣会去看打拳电影吗?男的为什么要傻到花钱买罪受?
能去的,一定是忠实的打拳女性观众。
但是,一直以来,你看哪部电影是靠纯女性观众的?
对,《热辣滚烫》,然后呢?
你看《出走的决心》票房高吗?
你看《好东西》票房高吗?
打拳电影真的只能赚一次。
贾玲的口碑并没有因为《热辣滚烫》而飞升,相反的,她今年算是奖项颗粒无收,并且电影备受争议。
这种争议,可能电影营销角度看,黑红也是红,一定要有人讨论,电影才可能会有人看。
问题是,这一部以后,男性观众会学聪明的。
现在是一个人人都想当名人的年代,是短视频出镜的年代。
再也不可能会有一家独大,垄断娱乐舆论的情况出现,靠一两个大 V 来忽悠观众进电影院的时代已经过去了。
众说纷纭会影响观众的判断,观众被骗一次两次,还会被骗三次吗?
不会了,过份打拳,已经影响到观众对电影的选择了。
我举一个不过分的女性叙事的正面例子:《山花烂漫时》,虽然这是一部电视剧,但是相比宋佳本人演的《好东西》,实在是要好得多。
所以,我的意思是女性叙事确实是现在的潮流,但是过分打拳,会打掉男性观众。
没有男性观众,你就失去了一大半掏钱的用户。
电影不好看的第二个原因:粉丝电影,劝退路人观众
去年《满江红》的票房,大概让电影投资人相信,仅仅靠粉丝经济,就足以撑起整个电影市场。
然而,今年朱一龙的《负负得正》,王俊凯的《749 局》和赵丽颖两年扑的《乔妍的心事》、《浴火之路》都证明了,这种看法是多么错误。
粉丝,一定是一个基本盘,这个认识是正确的。
不管这个艺人在外人看来演戏多么没眼看,粉丝一定会无条件掏钱、宣传、捂嘴、骂路人一条龙服务。
但是,粉丝只是基本盘,人数远远没有微博显示的那么多。
很多数字都是虚的。
你想想,微博显示朱一龙粉丝三千多万,一人一张电影票的话,怎么地轻松过十几亿吧?就算只有一半的粉丝去看,怎么地也应该有七亿票房吧?
但是猫眼显示少了个 0 啊!
你能想象这是去年《消失的她》的主演作品吗?
说明了什么?
扛票房的从来不是明星,而是题材,而是电影好看不好看。
去年能忽悠观众进电影院的打拳 + 明星,今年不行了,说明观众成长了。
真的不要忽略观众。
电影投资者相信的那种,只需要忽悠粉丝,不需要观众,哥哥姐姐也能扛票房的想法,真的是错误的。
关注观众想看什么,拍观众想看的电影,这个简单的电影标准,是时候被电影从业人员捡起来了。
电影不好看的第三个原因:薪酬分配不均匀,没有好故事
电影导演固然很重要,但是电影最重要需要一个好故事来给导演拍。
为什么张艺谋早期的电影得到人民群众的喜欢?
因为剧本依托的原著都是名著。
而《满江红》为什么争议那么大?
因为故事真的太差了。
真的只能忽悠观众一次。
编剧在内娱影视剧的话语权一直是备受诟病的一点。
排除洗钱的嫌疑外,我们能看到的很大一部分的收益是给了流量明星。爽子当年的自爆,让人民群众一片哗然。·
她那样的演技都能拿那么多钱,明显就是德不配薪酬啊。
而谁拿的钱多,谁就有话语权这是职场常识。
所以,电影能不能讲一个好故事,根本不是专业编剧所能左右,导致加戏,围绕流量明星和资源咖改戏成了人尽皆知的笑话。
这就让观众会产生一种,哦,有谁谁谁演肯定不好看,要演技没演戏,戏份还都围绕他。
大家都不相信编剧能给大家一个好故事。
比如我去年看了黄晓明的《最后的真相》,是我很喜欢的悬疑题材,看完很失望,我特意从香港跑到深圳看的。
从那以后,我就决定,不再看黄晓明演的戏,因为我知道戏份一定都想办法围绕着他,编剧肯定没有话语权,我看不到好故事。
这个问题已经很严重了,不知道电影从业者自己意识到没有。
不仅如此,我感觉明年会更糟,今年贺岁档,我就不大看好。
因为今年的电影奖项让观众非常失望,观众的的选择无法被看见,被看见的都是观众认为的资源咖。
那么,观众就会觉得自己被电影创作者抛弃了,既然如此,观众就会放弃电影,选择其他:。
一般人认为的市场,是好东西价格贵,差东西被淘汰,这是市场选择的必然结果。
但是,到了内娱电影,变成了观众不喜欢不选择的电影层出不穷,观众喜欢的艺术家却得不到认可,却又偏偏要观众来掏钱。
当观众是什么?提款机吗?
观众被忽悠进了电影院,出来骂骂咧咧,电影从业人员赚钱了,再投资拍的依然还是烂片,他们从不感激观众,也不倾听观众的声音。
那么,观众为什么还要去电影院看电影呢?
你们赚钱了也不给我们看好的,你们不赚钱对我有影响吗?
反正我们就是看不到好的,我干嘛还去电影院?
所以,大家就选择不去电影院了。
我希望 95% 以上的圈内的演员、导演、编剧都知道这件事:
你们现在的当务之急不是创作、不是传播文化、不是搞艺术。你们的当务之急是把屎尿屁嬉皮笑脸烂俗商业片这个级别的东西弄明白。
你们只是一帮文化课停留在初一初二,高中虽然读了但是约等于一张白纸,对于你们的本职工作理解还停留在联考校考时考那个 b 编导和电影学院背的一些基础知识,本科阶段主要聚焦于蹭组、打炮和到处 social 的半文盲。
你们搞电影不是因为你们热爱电影,也不是因为你们有天赋。只是因为你们有的人有搞电影的爹妈,有的人有张好皮。当然,你们当中大部分人只是因为家里有几个闲子,自己又只是个学牛顿三定律学不明白、除了上网打架就是啵嘴打胎的神人。因为十五六觉得学电影听起来很牛逼就非要学电影,家里也索性让你用艺考 “绕开” 高考。
老中影视圈前些年的虚假繁荣给了你们错觉,那就是你们配得上这些钱和地位。这是天大的错觉,这个错觉让你们觉得你们赚钱是因为你们有天赋有实力,要追逐艺术,要成为某种艺术家、人文思想的承载体、社会阴暗面的发声人。
但其实你们没有那个资格,你们大部分人都是中产以上家庭出身,你们没见过底层,也不知道什么叫底层,你们对底层的理解停留在抖音。不是把脂粉卸了抹点灰你就像底层了,你可以用这种方法冲击各种公司花钱帮你内定的奖项,但是那不叫追逐艺术。
你们没资格做人文思想传播者,因为你们根本不懂任何一种人文思想,你们觉得女性主义很有道理迫不及待要发声只是因为女性主义符合你 cosplay“反压迫扛旗人” 的精神需求和公司用你这个人设割十几岁女拳入脑的蠢小孩的韭菜捞钱需求。
你们没资格做社会阴暗面的发声人,因为你们就是社会阴暗面本身的一部分。你们热爱发声不是因为勇敢,恰恰是因为怯懦。你们知道这个国家的政府对文艺界的管控欠缺,哪怕拍出再逆天的东西也不会出事,最多就是不允许你在国内上,不影响你在国内外吃香喝辣,甚至你作为公众人物可以去往某些反 d 一线运动都不会动你。
但是你们不敢真的横眉冷对那些同行,那些洗钱、潜规则、合伙搞金融诈骗的同行,你们还是会笑眯眯的和他们在一个电影节、一部电影、一个综艺上出现并且互相称赞演技和人品,一口一个 “老师”“大哥”,因为你怯懦。
你当然会怯懦,你连一点钱都不想失去,甚至你自己或者你的公司也干了这些事,你怎么会不怯懦呢?
你们应该明白,你们当中大部分从来就没创造(假如你们的东西能称为创造的话)任何有艺术价值的东西。你们能赚钱只是靠两点,影视圈的虚假繁荣和挠痒痒。
在过去的二十年里,中国人迅速膨胀了各种需求,包括约会、聚会的需求。情人节哪怕放一张照片情侣也会去看,这让你们赚钱,但这不是你们的能力。这是虚假繁荣。
你们爱拍的女权、农村人被人欺负,其实和真正的女性主义和农村困境也无关,你们只是想象是那样,只是正好给物质过度丰盈,精神无处安放的豆瓣文艺青年挠痒痒,所以他们会给你们花钱,他们看你们的电影本质上和包工头去店里洗脚没区别。只是因为豆瓣中产文艺逼声量极大,给了你们 “我是代为发声” 的错觉。
现在经济下行,潮水退去,票房的虚假繁荣被人民用脚投票打破,中产庞大的声量也再盖不住对你们嗤之以鼻的声音,这种情况下居然还屡屡搞女拳之类的得罪一半的人,让自己的目标群体 - 50%,很难想象在你们的眼里自己是怎样伟大的存在。
但是事实是这样的:
你们的作品没有艺术价值,就连商业价值也欠奉。你们现在还没资格踏上艺术探索的路,因为你们连基本功都还没有。
先拍好屎尿屁和合家欢吧。
已经不想回答这个问题了。
省一张电影票,买两杯奶茶喝,多好。绝对不会喝奶茶喝到气鼓鼓。
哪怕不花钱的看电影,今年单位发的免费票,都扔了至少三次。
干点啥不好,非得进去坐两小时,被塞一嘴。
真的烦都烦死了,现在巴不得电影、院线马上去死。
再问,春节档的《魔童闹海》也取消观影计划。谁不知道春节档会涨票价? 磨刀一年,杀猪几天的破行业。
观众不看电影,是观众会死吗?电影业自己作死,凭啥要观众救场? 凭你们会居高临下骂观众不懂欣赏唐狮? 凭你们会搞男女对立?凭你们不给《流浪地球 2》颁奖?凭你们会刷分、洗钱、偷票房?凭你们捧没演技的娘 giegie?凭你们连主旋律都拍成勾石?
电影死的时候能不能安静点?就属你们会嚎。一年产值抵不上一部游戏的行业,哭的好像国民经济支柱房地产似的。
软实力搞不成群众也懒得逼你们搞了。电影拍不成,其他文娱游戏的路子也能走。就像国足不成器,那就当成国运平衡器。一帮被洗脑洗坏的搞新闻、搞艺术的,压根不知道屁股该坐哪边,该用什么声音讲什么样的中国故事。竖子不足以为谋也。先关注六代机吧!真理的范围又扩大了,早晚自有大儒为我辩经。
《热辣滚烫》《满江红》这种电影,在网络上免费了我都不想浪费时间去看。
郭帆如果把《流浪地球 3》掏出来,你再来看看大家的消费能力。
前几年我们县看一场电影就 19.9,场场的人都很多,有的电影我甚至去看了三次。好像是去年开始,原本 19.9 的一场电影变成了 29、39 等,到今年动不动就 39.9、49.9 到更贵,原本一家人看一场电影花不到 100 块钱,现在 100 元可能不够一个人看电影(包括爆米花和可乐)。今年志愿军上影的时候,我带娃和侄儿看电影想让他们感受一下爱国主义教育,但只给他俩买了票,因为我打开猫眼时看到票价好贵,两个人加上爆米花花了 150 元。我就坐在外面等他们,以前我不想看他们想看的电影,我就会去买别的电影来看。这次他们看了出来说,超级难看,跟长津湖不一样,我侄儿甚至看睡着了。今年一年了就看过《熊出没. 逆转时空》、《热辣滚烫》、《功夫熊猫 4》、《哈尔的移动城堡》、《志愿军:存亡之战》。当年看《哪吒之魔童降世》才 19.9 / 张;看《热辣滚烫》50 / 张。如果去市里,电影票更贵。当初我看长津湖的时候坐的全景声激光巨幕厅,10 几排位置,都坐满了人,候场的地方收费的按摩椅都坐满了人;看的时候电影院里一片抽泣声。到存亡之战时,我侄子说他们影厅里不到 10 个人。我在候场的地方等他们时,就我一个人孤独的坐在那里按摩。拍出来电影是越来越不好看,价格却越来越贵。倒不是说必须低价吸引人,内容也不吸引人啊。
我觉得应该换一种思路。减少的这些不看电影的人,是什么人?
情景 1: 本来不看电影的人,因为某些社交原因,去电影院看电影。结果排片儿是《热辣滚烫》《满江红》《749》这种好电影。至此,这些人觉得:这钱花的真 tm 直。从此再也不看电影了。
情景 2: 小概率看电影的人,因为某些社交原因,去电影院看电影。结果排片儿是《热辣滚烫》《满江红》《749》这种好电影。至此,这些人觉得:我 tm 花钱自己买罪受。看电影睡个觉都睡不着。从此,再也不看电影了。
情景 3: 因为某些喜欢的电影上映了,去看电影的人。结果排片儿是《热辣滚烫》《满江红》《749》这种好电影。他们想:老子花钱就看这玩意儿?这是我能看的东西吗?至此,再也不去电影院了。
我就属于,山猪吃不了细糠。这些个好电影,我是一部也看不了。虽然我是穷鬼,但是我的钱,黄老爷想必是看不上的。
一个行业要有未来,一定要伺候好付钱的客户群体,满足客户群体的情绪价值——这是一个不言自明的道理,电影作为一个行业也不例外,只是,这个行业里很多人自以为了不起,自以为行业特殊,完全忽视了客户群体的诉求和培养,所以,这个行业变成这样也完全不值得同情。
类比现在被 DEI 搞得乌烟瘴气的游戏行业,明明电子游戏的消费客户群体主力是男性,客户群体要的好玩,客户喜欢看美女,结果游戏产业搞出来一堆 zzzq 的玩意,功夫都用在了刀背上,游戏当然也不好玩,客户群体不买账,游戏当然下场惨淡。
对于电影业也是一样,要搞清楚自己的客户群体基本盘是什么人啊,不要以为客户来看你的电影是天经地义的啊,要知道人家来看电影可是要掏钱的,而且几十块甚至上百块的电影票也不便宜,如果你拍的电影不能满足他们的情绪价值,人家为什么要花钱来买罪受呢?
现在电影圈里有一些人的心态就是——电影是尊贵的艺术,你们不来电影院看电影就是亵渎艺术。
我呸!
谁也不比谁尊贵多少好不好!
你要真追求艺术就别收电影票,搞清楚电影就是一种商业活动,观众买票看电影,你就应该伺候好观众,你伺候不好观众,活该观众不买票去电影院。
2024 年我国网络短剧的收入已经超过了电影院线收入,但并不是说短剧抢了电影的基本盘,短剧的基本盘是三四五六线城市的服务业打工人,这些打工人一天工作很长时间,晚上好不容易休息一下,不要指望他们有心情去电影院看一百多分钟的叙事,几分钟一集几秒钟一个爆点的短剧适合他们的生活休息节奏,就算没有短剧,他们也不会去电影院的。
去电影院看电影的用户基本盘,主要就三类,一类是家庭,另一类是情侣,还有一类是特效党。
无论哪种,都把电影院当成一种仪式。
第一类,家庭,而且是收入不错的家庭,逢年过节去全家看个电影,全家乐呵乐呵,这个基本盘对电影工业来说其实相当不错,因为一次收割一家人。但是,家庭当然看的当然是合家欢类型的影片,有多少父母愿意带孩子去看有床戏吻戏的电影呢?所以,照顾家庭基本盘要拍老少咸宜的电影,这一点国内似乎也就动画片做到了,电影制作方对于合家欢电影非常不感冒。
第二类,情侣,情侣其实是非常适合收割的用户群体,因为情侣也不在乎电影质量怎样,能看就行,他们就是把看电影当成恋爱共处的一种方式,但是,你不能指望挑拨男女对立的电影还能吸引情侣去看吧!现在很多国内电影的基调就是打拳,还自我感觉良好,却不知道自己已经丧失了一大块基本盘。
第三类,特效党,这类人去电影院的原因就是觉得一些特效只有在电影院里看得才爽,每年这类电影也不少,除了电影本身的质量,剩下来就看排片了,可是,我们已经知道很多以特效见长的电影排片却被挤压,这就很有意思了,完全是和钱过不去,这背后原因很复杂,咱就不深究了。
你看,家庭、情侣、特效党三个电影院客户的基本盘在 2024 年都被蹂躏了一圈,观影次数减少难道还值得奇怪吗?
其实中国的观众真的挺宽容的,而且消费能力也真不低,就拿 2024 年上映的《异形. 夺命舰》来说,这片因为众所周知的原因不可能大规模宣发,但是居然也在年度排行榜上居于第十位置,而且中国地区的票房超过了美国地区的票房。
一个主要原因,就是《异形》系列从未如此少被删减就搬上大屏幕,几年前《异形. 契约》上映的时候,我在电影院从头到尾没有看见异形!
只要给观众喜欢看的,照顾他们的情绪价值,观众自然会去电影院。
端着架子批评观众不支持电影,不想想自身原因,那这个行业衰落消亡也就随它去吧,不知道尊重客户的行业不值得同情。
知乎最近类似的问题很多,不输出情绪认真地讲,主要是因为今年缺乏符合大多数观众观影需求商业类型大片。
票房永远是头部大片拉起来的,讨论度也往往是围绕头部大片来的,而无论是《战狼 2》还是《流浪地球》,还是《哪吒》《熊出没》,又或者是《红海行动》《唐人街探案》,他们都是非常成熟的商业类型片,是能够满足最大公约数的观众的观影需求的,《哪吒之魔童降世》爆火不是因为它是中国动画,而是它在它那套类型片叙事里已经完成地非常纯熟,外加中国动画点燃了情绪,所以他才大获成功,其他票房榜上的影片亦是如此。
你看今年的动画,除了稳如老狗的《熊出没》跟追光系列 ip 的《白蛇》(这个还沾了传统故事的光),其他动画怕是你连名字都没听到过。
哦对,还有《雄狮少年》,其实,如果没有持续霸榜的争议热搜,《雄狮少年》可能凉掉的更快,大概率跟《落凡尘》《小倩》这些电影一样悄无声息地播出几天后然后下架了。
而像被网友集火的几部影片,比如《好东西》,比如《出走的决心》,这些确实就是非商业类型片的小众片子,她们在往年也就是为了表达某种观点某种议题的片子,可能不会上任何榜单(《爱情神话》在当年已经算小小出圈了,也没上啥榜单),悄无声息地上映一段时间就消失了,票房能有个一两亿就已经是大赚,电影艺术不可能全是商业类型片,像这种片子在哪个国家哪个时代都会有,只是今年没有商业类型大片,导致《好东西》能一直霸占榜首数周,让它承担了原本该商业大片承担的舆论。
而当商业类型片杀回来的时候,你会发现票房立马好起来了。
你看《误杀 3》,是成熟地不能再成熟的商业类型片,上映首日就达到了近 9000 万票房,前几天的平安夜大盘才 3000 多万,《小小的我》是有粉丝经济,到周日就被《误杀 3》斩落了,当然,《小小的我》的叙事本身也算是一个有迹可循的类型片。
看看周票房,这俩直接把这周拉回到了国庆后最好的成绩了。
所以你们老骂陈思诚,但还是陈思诚最懂观众,还得靠其来救市。
所以我还是相信当有高口碑的商业类型大片上映的时候,电影市场会再度繁荣的,不是观众不爱看电影,实在是时无英雄使竖子成名,而竖子又无法赢得最大公约数的观众的喜爱,自然引起了对整个行业的讨伐。
这种情况应该不会持续太久,我等《流浪地球》《哪吒》王者归来。
讲个笑话,本世纪目前有三部大陆电影评分达到 9 分,分别是:2010 年的《让子弹飞》9.0 分、2018 年的《我不是药神》9.0 分、2024 年的《好东西》9.1 分。
如此傲人成绩,堪比 “宋真宗泰山封禅”。
年度票房冠军,则是制作成本高达 3.5 亿元的减肥片《热辣滚烫》,狂卷 35 亿票房——再多上映几天可能就要超过《流浪地球 2》的 40 亿,但是 10 亿的制作成本有效弥补了这一差距。
但有意思的是,《好东西》和《热辣滚烫》我迄今没见几个热梗流出,也没见什么有热度的二创,这严重违背了一般神作的规律。
就这几部片摆在一起,我觉得但凡是个人都会觉得羞愧,有没有数据女工已经不是值得讨论的问题。
《好东西》的导演邵艺辉一共指导过三部电影,前两部分别是 4.6 分的《既然青春留不住》和 8.1 分的《爱情神话》,到了第三部片居然就创下了华语影坛的历史评分记录……
这种东西真就… 说实话你自己绷得住吗?
就今年的电影,不说《流浪地球》吧,哪怕是多几部《八角笼中》、《孤注一掷》、《长安三万里》,我都可以接受,而《年会不能停》、《飞驰人生》、《长津湖》这样的,放在一些节点,我也会去看…… 但今年除了春节档,后面的一些片我是真一点兴趣都没有!最近一次去看的就是刘德华的《焚城》——我特马直呼上大当了!……
圈钱、洗钱、搞对立,尤其还有那种上来就说我有 “原罪”,来跟我卖“赎罪券” 的…..
片是不怎样,票价倒是上涨了
——你凭什么啊?谁给你的自信?
不会拍就别拍,菜就别怪观众不行。
普通人一个月去一次电影院的钱是有的,但是得值回票价这个要求不高吧?——看个电影五六十,小城市吃顿稍好点的饭也就这个价了,你够这个情绪价值吗?
#春眠不觉晓#
2024 年对全世界来说都是艰难的一年,票房低点实属正常。
世界动荡,有多少国家在为新的格局变化付出惨重代价?
多少本来可以顺利产生的订单、可以便宜售出的货物在这几年被各种因素消灭了,所有人都在痛苦。
我们已经算幸运的了,隔三差五还有一些令人振奋的消息传来,都不说乌克兰、叙利亚、加沙了,想想日本、韩国、德国…… 不知多少国家已经整年、甚至几年没有听到过好消息了。
最近几年,宜休养生息、坚持学习和积累,降低风险投机倾向,多为黎明破晓的新阶段做好知识、技能、心态、团队上的准备。
没有工作不必急,降低消耗,不断寻找的同时利用这段难得的机会成本较低的时间好好学学专业、多深入了解和广泛接触自己行内的前辈和同行。
不要把冬天看成坏事,要把冬天看成可以好好睡觉、比赛谁睡得香、睡得足,到了春天发大奖的好事。
只管安心,我们已经是世界上最走运的一方,局势是向我们走来的。
不要任由一些东西打乱了你自己内心的平安,把自己宝贵的休息和修炼时间浪费在无谓的恐惧中了。
其实电影倒是不妨看看的,其实最近几年中国电影进步挺大的。
愉快的、稳定的、有框架、有计划的努力,要比焦虑的、疲惫的、盲目的抓挠要好。
放松,日拱一卒,不期速成。
周末去看电影,挺好。
《3A 游戏在中国没市场》
电影圈各种神仙都有,有要教育观众审美的,有要教育观众三观的,有要教育观众男女对立的,甚至还有很多自成体系,形成内循环的电影,自己拍电影,买水军,刷票房,得大奖,一条龙服务,根本就不需要观众的
我劝各位就不需要操电影圈的心了,他们拍电影根本就不是为了挣钱,如果太多人去看,说不定引起太高的热度,反而会给电影圈的人员造成麻烦,会耽误他们的正经工作的
谁敢带女朋友带老婆去
这个问题其实没那么复杂
商场一楼实际上就是一个消费指向标
七八年前的商场一楼基本都是化妆品、首饰店,现在呢进去一看卖车的、卖手机的、卖电子产品逐渐成为主流
对于商场来说,谁租我商铺不是租呢,结果市场得出结论就是男性消费现在已经大于女性消费水平了
然而电影这几年能够让男性走进影院的电影你倒是多出一些啊,上一次能够引起大量男性走进影院的也就是《流浪地球 2》,结果还被《满江红》给超过了,不知道是不是真有这么多粉丝,反正《满江红》周边基本没人买,倒是《流浪地球 2》的周边直接秒空,所以《满江红》这电影没注水,电影投资人你自己信吗?
然后现在的电影有面向男性的吗?基本没有,你明摆着逆市场,那还说毛?等着亏本吧
你别老搁这说大家不去看,当年还说中国没有 3A 游戏的市场。
但是问题是,现在游戏界是真拿出来 3A 了。你今年电影界有个 damn 的好电影啊。
你到后年看看球 3 的票房不就知道大家到底愿不愿意去电影院了
整个电影市场给我感觉是一种割裂感,一种与现实的割裂感和疏离感,一种与大众走向对立的感觉。整个圈子充满了自上而下的洋洋得意。
文化圈的人好像个个都是种把自己当成哥白尼和伽利略,他们个个有种真理掌握在少数人就是他们自己手中,大众都是白痴,但是文学或者说社科不是自然科学,哪来的什么真理,文学和社科应该是服务大众,是现实社会的反应,促进社会的发展。
首先从题材中,今年整个市场的题材算是多样的,好东西这些却没有一个是大众所关心的或者所能经历的,一部好的作品应该扎根于大众,服务大众,现在呢,个个都以自己小众的观点为荣。
比如,现在的雄狮少年的建模不被大众接受,说实话不是啥真理,坚持这玩意除了傲慢没啥可说的。
电影圈是高高在上的,对现实是脱离的,他们不把大众当成平等的关系,他总是对大众进行教育。简单来说,就是电影圈根本不知道大众观影的情况。
打个比方,贝多芬和肖邦的作品肯定是伟大的,李叔同曾经把肖邦和贝多芬作品进行改编,这就是葬礼进行曲,这绝对是大师的作品,但是你把葬礼进行曲在 ktv 播放,生意不好,就认为经济不好或者大众不懂得欣赏,这就是他们的逻辑,况且他们的作品还没到贝多芬的程度呢。
文学或者说社科要始终扎根于大众和现实,就像我认为周杰伦在中国有这么大的影响力,很大程度是契合大众的需求,我从来不认为周杰伦的早期作品晴天等会比青花瓷差,但是青花瓷等作品把周杰伦推向新高度,因为周杰伦流行的时代是公知横行的时代,日吹,美吹在网上肆无忌惮,中国产品被质疑,中国文化被质疑,如果说周杰伦的作品有多好,不如说周杰伦的中国风作品切实大众的需求,中国当时需要建立文化自信。
说多了,准确来说,就是整个电影圈严重脱离生活,我从来不认为电影工作者需要多高的学历,但是他们需要时时关注新闻,了解社会动向。
大众了解的是啥,比亚迪流行,华为和小米的争论,这是东大产业化升级的形式,讲师大行其道,这是中国大众逐步了解世界。
现在的文字工作者缺乏阅历,我从来不认为文科有啥权威,文学重要的阅历,所谓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现在文学不如当年,因为当年很多人有过下乡的经验,生活经历要丰富的多。
这就是充斥着康有为和东林党,他们不知道改变,也又空谈,当然不被大众。
说句难听的,就是你把讲师的经历改编改编拍成电影,都比电影圈那些电影票房高多了。
ps: 没想到有感而发会有这么多朋友讨论,有人觉得我拿肖邦举例不妥,有人说流浪地球二也是不符合现实,这实际上也是符合现实的。
现实不止是内容上贴近现实,还有行动上尊重现实,中国电影观影人群大头是情侣和上班族,他们在工作劳累之余,他们去电影院是放松是开心的,流浪地球符合人们的想法,知乎喜欢贬低主流电影吹韩国电影,实际上主流电影更符合大众,韩国电影大众并不喜欢,千百年来,人们爱看的是梁祝,三国演义,七侠五义,人们爱看的是英雄故事,爱看爱情故事,你们吹的那些人们不来看,电影本质上就是评书的进阶版。
至于说肖邦的作品,我只是想说再好的作品也有适应的场合,孤芳自赏是没有用的,要联系群众实际需求。
从历史数据经验来看,
美国大萧条的时候,
美国人看电影的次数是更多了。
但天朝自有国情,
这个不能机械的照搬,
主要原因:
天朝老百姓收入更低,
天朝电影票价格更高,
之前市场泡沫期间的溢价,
接下来十年会打回原形。
一个乐子。
坏东西走了之后。
一个普普通通的周六,单日票房久违的过 2 亿了,给一群业内人士和影视博主吃了速效救心丸 + 安宫牛黄丸,前几天的心梗、脑梗双双痊愈了。
今天票房的前四名,分别是:
《小小的我》一个残障的坚强男人
《误杀 3》一个为女儿复仇的勇敢男人
《名侦探柯南》一个可大可小的聪明男人
《误判》一个擅长武打的魅力男人
看,到底应该拍什么呢?
我们再看看今年三部现象级大片
《热辣滚烫》开年王炸巨献,一个愤世嫉俗的减肥女人
《出走的决心》下半年崩盘开场,一个抛家弃子的脱产女人
《好东西》9.1 神作引领四季度票房寒冬,两个被脱产导演幻想出来的小布尔乔亚内核的独立女人
这些电影有什么共同点?
为啥观众不去电影院,因为正常人为啥明知有雷点,还要去趟雷呢?
男观众和情侣观众,去看这些电影,图什么呢?
这个答主写的非常好:
现在的电影工业已经完全不需要观众了,只需要投资人和导演们自 high,然后:
莫名其妙的题材,大水灌溉的宣发,自娱自乐的评分,虚空生成的票房,
深夜场都能自动满座,大家坐地分钱……
要观众干嘛?
如何看待 2024 年平安夜电影票房血崩? - 四十年四的回答 - 知乎
《热辣滚烫》票房第一
《特等英雄黄继光》《冲锋》没法上院线
你问我们为什么不爱去?
为什么大家不爱去看电影?
这叫要从什么是电影说起。电影是什么呢?电影是一种娱乐大众的载体。如果说一种娱乐方式,买账的人越来越少,那么肯定是它自己本身出了问题。
因为大环境越困难,大众就越需要娱乐,这种需求只会越来越多,而不是越来越少。满足不了这种需求,只能是你自己的问题。
要么是不够廉价,要么是质量差,要么二者皆有。
没有别的原因,主要就是太烂了,完全不抱希望的那种,宁愿看一二十年前的老电影,电视剧也一样,什么周星驰,新白娘子,吕颂贤笑傲江湖,乌龙山剿匪记,一双绣花鞋,潜伏,等等这些都反复看,常看常新
几十块钱换成硬币拿来打水漂也比看你们拍的电影有意思。
电影行业崩了很正常,又难看又贵,它不崩谁崩?
我纳闷的是北美电影市场怎么还没崩?
2023 年北美电影市场年度票房达到 90.7 亿美元,较前一年上涨 20.7%,全球占比 26.8%
就他们拍的那些烂片,免费我都不愿意去看,他们是怎么卖出去那么多票的?
这也说明好莱坞电影还要烂一段时间,不亏钱,他们是不可能改变的
《小美人鱼》这种烂片还能卖 5.8 亿美元的全球票房
真特么离了大谱……
这种电影,倒给我一百块钱,我都坚持不到电影结束
还是口味重的人多啊
刚在 B 站看到,“影视女性上桌元年”
去年一个《芭比》一个《消失的她》垃圾中的垃圾,但好歹还有《奥本海默》,今年就全是逆天了。
愿意拍这些,哈耶克的大手自然会发力捏
少点类似于长津湖的电影就好了。
时至今日,电影的沉浸感依旧不是手机,平板,电脑能给你的。
大家越来越不爱看电影,那除了电影不好看,充斥着各种政治正确,还能有什么原因?
人性导致的。
满江红,热辣滚烫,铁原,三部电影,对国产电影的打击可谓是毁灭性的。
首先是满江红,很多人走进电影院前以为是岳家军对战金军的恢宏大作,然后发现是剧情贼烂的剧本杀。
热辣滚烫,原版电影花了 100w 三天拍完,咱贾总花了 3.5 亿拍了一年,卷走 35 亿票房。这部人类史上都难得一见的顶级大烂片对观众的热情打击实在太夸张了,很多人都怀疑人生了。
然后是铁原,zzzq 电影,烂的程度丝毫不比满江红差。
还有个 749,就不说了。
这些电影烂的程度已经达到人类无法想象的境界了,人类根本无法想象烂到这份上的电影到底是怎么拍出来的。
就这几个烂到足以载入史册的电影,卷走了百亿票房。
你们觉得还会有人认真拍电影吗?
相比于往年,今年的观影人次很少,
但却是未来十年最多的一年
在黑神话出来之前,国产单机游戏市场是个什么情况?
是大家不想在国产单机游戏上花钱吗?
是大家不爱玩国产单机游戏吗?
是大家都没钱买游戏了吗?
是中国玩家素质太差,只会玩氪金手游吗?
所以,菜就闭嘴多练,别怪大环境,别怪什么短剧,别整个行业都像个没有逻辑思辨能力的巨婴。
大家都忽视了热辣滚烫这部电影,给观众带来的伤害有多严重。
电影这东西,除了粉丝,很少有人去关心某位明星有啥电影要上,等上映以后才知道,而且绝大部分人看到铺天盖地的电影宣发,贾玲减肥 100 斤,票房强势等充满噱头的内容后,正好赶上有时间,心想着那就买两张票瞧瞧去,其实李焕英也基本上是这个路子,
不过热辣滚烫,这一招更是炉火纯青,靠着 360 度无死角的宣发,铺天盖地的围绕着贾玲减肥这个点去造势,等到村口情报站的老太太们的聊天内容都是贾玲减肥 100 斤,沉默的大多数一看,好家伙,这电影好歹得去看一下,然后,,,,然后就被喂了屎。
大部分人不会到网上去骂娘,只会说,我真特么 sb,花钱买屎吃,以后爱谁谁。
应该还有贾玲骚操作的原因,对自己以前的形象来了个否定,合着你给我喂屎,我还得给你磕一个?这下把好些粉丝也恶心到了。
男人不买单,凭什么要集美们自己花钱看?
一个行业的下滑,往往不只是单一因素。
1、没有好的题材
今年大部分的电影都是滥调陈词,没有一点新意,缺乏创新难以在市场上立足。
时代在改变,电影工作者也要与年轻人同频,去深入了解当下的年轻人喜欢什么?要从题材、风格到角色、情节,去迎合市场大众的口味,消费者才会买单。而不是不思进取,一成不变,翻来覆去把题材换个包装又来一边。
2、经济下行消费降级
这应该是今年我听到最多的词。失业的失业 ,降薪的降薪,还有拖欠工资多月未发的。
2024 电影主要消费群体在 33 岁,这个年纪大部分上有老下有小,面对不太乐观的经济,不敢放开去消费。在我们的传统思维模式里面,人要有 “居安思危” 的意思,于是,今年大家都在省吃俭用存钱,不是真的买不起那张电影票。
3、娱乐习惯不同
自媒体时代,短视频、短剧的兴起,可供娱乐的方式多种多样,使得消费者在娱乐上可供选择很多,从而分散了对电影的关注度。大家不会再盲目跟风消费,只有努力拍出好的电影,大家才会买单。
4、演员的自我修养
流量为王的时代,当下很多年轻演员沉不下心打磨演技。以前为角色去体验生活,为塑造角色去深入体验不复存在。演员和角色不贴合,容易让观众出戏,无法和电影剧情产生共鸣。
一部部的烂片,让观众的包容消耗殆尽。
颠覆电影行业的大洗牌已经不远了。
电影的基础是什么?
是剧本。
传统编剧圈子壁垒严重,无法形成内卷,创作老化保守,不思进取。
一旦打破壁垒,开启行业内卷,就会诞生大量优质剧本。
最典型的例子就是战狼。
没错,战狼。
战狼的编剧是一个写手,他可太懂爽文了,第一部电影直接让他上了编剧票房的排行榜,具体名次忘了。
再参考短剧。
短剧都是网文写手编的,直接用网文当剧本,火爆到要国家政策干预降温。
你要说让这帮网文写手写个什么传世巨著,他们办不到。
可要是搞娱乐化作品,他们可太行了。
一旦电影短剧化,让写手来写剧本,谁行谁上,能把那些传统编剧全都卷死。
很多人看不上网文写手。
可实际上,写手编剧本,至少不会编出 749 局那种屎一样的东西,我们是有职业道德的!
服务于娱乐性,服务于观众读者,服务于商业化,不断优化内容,是写手的基本。
最后总结。
打破壁垒,剧本大赛,集思广益,谁行谁上。
因为「中式政治正确」。
我经常吐槽好莱坞范的政治正确,那简直是,视觉霸凌。
黑美人鱼,黑白雪公主,黑罗密欧与朱丽叶……
还有放过风的黑埃及艳后,黑人女性 007……
最近刷《豺狼的日子》,本来看的很开心,结果又是一个黑女主,作为一个影视从业者一点身材管理也不做,一丝演技都没有,就靠纯脸黑。
以至于只有这黑女主嘎掉的时候,我才情不自禁的爆发出了过年包饺子一样的欢快和愉悦。
但没办法,就一定要用社会议题来绑架影视创作。
所以迪士尼也感受到了票房寒冬。
不可能不寒冬,影视这事儿,有时候是讲元规则的。
就像是飞行员一样的,不能为了多元化、少数族裔平权、女性权利等等议题,就降低标准。
因为现实中的物理法则,不会参考这些人造议题。
一个战绩可查的反例,就是威尔史密斯参演的阿拉丁,票房就是不错。
威尔史密斯混出来的那个年代,欧美政治正确的议题还没有那么强大,哪怕有个烂片之王的称号,他当年也是真刀真枪的拼杀出来的,各方面技能是久经考验的。
丹泽尔华盛顿、摩根弗里曼、哈莉贝瑞,都是平等规则下混出来的,都扛得住。
而不需要像奥斯卡最佳影片「新规」一样:
2. 幕后创意部门负责人中至少两人来自代表性不足群体,或技术执行人员中至少六人来自少数族裔,或全体剧组人员中至少 30% 来自代表性不足群体。
3. 影片发行或融资公司须提供给某两类代表性不足群体带薪实习及职业培训机会。
4. 影片宣传和发行工作中,高层人员必须包含某类代表性不足的群体。
就,硬塞。
硬塞进去,又扛不住,那自然票房就要崩。
这甚至和经济形势什么的关系都不大,因为在经济史上,往往环境越不好的时候,影视娱乐越发达。
那什么是中式政治正确呢?
我们这边没有什么黑命贵议题,但有拳法议题。
说实话我觉得拳法没啥大毛病,这玩意儿就和宏大叙事一样,都有各自的受众,都能提供一定的情绪价值,都属于广义的娱乐行业。
但不能去挑战物理法则。
当一个影视作品最大的讨论焦点,都不在剧情、演技、装造、特效、音效之上,而是「主义先行」,必然注定了投机者的出现。
对的,就是投机。
前几天我去听了一个线下脱口秀,感触就很深。
拼盘类的嘛,六个演员轮番讲,层次必然有高有低。
但能凑在一起做卖票的商业演出,拉出来的演员都应该是水准线之上的,不能有一个突然很拉胯,拉胯到「混入感」太强。
不然我就会怀疑,是否有其他因素导致了这个拉胯的演员能上台,有关系?还是有身份?
但听完以后,我能明显感受到其中的投机。
有一位,主打自己的 LGTBQ 身份,讲的段子也全都是 LGTBQ 那些事。
这场脱口秀发生在成都,这类段子理论上来说是有受众的。
我又是常年混迹阿姆斯特丹,我名字里面还有个「小灵」,经常被别人误以为是个「小零」,所以我本人对这类话题完全不排斥。
但你段子不够硬啊。
台下除了零星的礼貌性鼓掌,笑声都没几个。
这个俱乐部我经常去,所以我知道其实是有技术远超这位投机者的其他演员存在,但这些演员的竞争对手就是能上台的另外五个演员,拼的是技术,而第六个上台机会,感觉就是为这个讲政治正确的人专门设置的。
他不需要竞争,他举出自己的身份,就仿佛拿了新时代的 VIP 通行证,他就能上。
这种机制,必然导致他的懈怠。
我就提一个细节,脱口秀演员都是在不断磨技术的,其他演员哪怕是同样的故事,每次讲我都能明显感受到进步,要么是气口的变化,要么是细节的丰富,要么是情节的优化。
而这位 LGTBQ,半年前听,三个月前听,最近这次听,一模一样。
他没有压力,自然也就没有改进的动力。
那最后他创造出来的娱乐作品,就是一坨主义绝对正确,但口感绝对反胃的东西。
所以,我们的影视从业者,在嘲笑西方政治正确导致制作出一坨坨奇形怪状东西的时候,应该多想想怎么趁机弯道超车,而不是眼看着他们掉坑里了,自己也出于纵容投机者把整个行业也往沟里带。
我知道影视行业由于本身的特殊性,对九漏鱼是比较纵容的。
但还是引用一段他们大概率没有学过的中学语文课文《阿房宫赋》:
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老爷们管的太宽,恨不得给脖子打码了。
完全不拿文娱当 GDP。
真不怪那些导演。
中国不缺天才。
不知不觉,我快半年没写影评了。
原因?
小部分,是来自身体。
做了侧弯手术后,我变得免疫力低下,肺炎频发,力不能支。
但与我身体相比,情况更危险的,是电影行业。
三季度票房下降 40%,超七成电影公司亏损、股票下跌……
其实,就算不统计任何数据,电影行业的现状,也已众所周知。
打开抖音、知乎等平台,只要输入 “电影行业”,你就会看到这样的热搜词:
为什么?
如此岌岌可危的状况下,电影圈的很多大佬,都开始想办法 “治病”。
先是成龙呼吁:
“在家看电影会降低观影质量,希望大家能到电影院去看电影。”
言下之意,家庭电视抢占了电影票房,观众不懂得真正的享受电影。
紧接着,张艺谋又表示:
“我还是希望大家能进电影院看电影,最好别在手机上看那个三分钟解说。”
“我真的很无语啊,作为一个电影导演,我每次看到这个解说都很难过……”
言下之意,是影视解说毁坏了电影市场,降低了观众对文艺的审美趣味。
对此,我想说——
“X 你 X 的 X。”
不好意思,我真的不想针对谁。
成龙跟张艺谋,都是我很尊敬的电影人。
但对于今天这样的行业环境,及这种指鹿为马的言论,我实在是忍无可忍了。
老读者都知道,作为一名瘫痪人士,我看了几千部电影,写了几百篇影评。
我真的真的非常热爱电影,而电影的存在,也确确实实改变了我的命运。
可最讽刺的就在于,就连像我这样的人,如今也越来越不愿意去电影院了。
而我之所以越来越不愿意去电影院,与所谓的影视解说根本毫无关系。
事实上,2020 年影视解说爆火时,我也曾经做过剪辑达人(现已转型)。
影视解说看似简单,实则需要投入大量人力,成本并不算低。
为了避免亏损,影视解说的一大收入来源,就是解说新上映的电影。
很多片方,都会在平台上,主动投放固定的素材包 + 奖金池,招募达人剪辑。
谁剪得好,谁给电影带来了更多流量,谁就能瓜分到对应的奖金,实现双赢。
即便是张艺谋的电影,很多时候也不会拒绝二创,拒绝影视解说带来的流量。
由此可见,影视解说不仅没有毁坏电影市场,反倒是资本与导演的一大助力。
那么,张艺谋为何还要怪罪影视解说,把观众不去电影院,归因于剪辑达人?
在我看来,是因为他看到了电影行业的衰败,渴望用自己的地位挽回些许。
可同时,他又不敢说出衰败的真正原因。
就像李斯,他渴望挽救大秦,但又不敢揭发赵高,不敢公布始皇帝的死讯。
所以,国内的电影市场,究竟为何会走到如此境地?
张艺谋,作为中国电影史上的活化石,他的每一部作品,都承载着时代意义。
我这篇文章,就从张艺谋的作品循序渐进,试图探寻一下,行业真正的病因。
注:本文并非针对张艺谋,只是希望从张艺谋切入,以小见大,探讨行业的困局
01
诈骗式的营销
方才我讲过,2020 年之后,影视解说的爆火,是当今电影营销的一大助力。
而在那之前,一直往回推到 2014 年,张艺谋总共拍过三部中小成本电影——
《归来》,豆瓣评分 8.1,知乎评分 7.6,票房 2.9 亿。
《影》,豆瓣评分 7.2,知乎评分 7.9,票房 6.29 亿。
《一秒钟》,豆瓣评分 7.6,知乎评分 7.4,票房 1.3 亿。
也就是说,这段时间里,张艺谋作品的口碑不低,但票房上限不过 6 亿多而已。
到了 2021,情况开始变得不同了。
那一年,电影的资方,真正嗅到了短视频平台的商机。
霎时间,抖音彻底成了电影营销的主要阵地,没有之一。
五一档,《悬崖之上》授权了大量素材,供各路达人剪辑。
张译上电刑、于和伟颤抖、余皑磊喷酒杀人……
正常情况下,抖音视频是不能出现香烟镜头的,我就曾因此被限流过。
然而,为了支持张艺谋,抖音官方竟带头违规,推送了于和伟吸烟的特写。
猎奇的画面,搭配精湛的演技,使《悬崖之上》热度爆涨。
其相关的视频素材,至少获得了播放量数十亿。
最终,《悬崖之上》斩获了 12 亿票房。
这一成绩,打破了张艺谋的个人纪录,成了他在国内票房最高的作品。
而这部作品,无论质量还是口碑,其实都并不比他之前的那些作品高。
此后,张艺谋的片方团队,就开启了暴走模式。
2023 年春节,《满江红》上映。
据张艺谋说,《满江红》原本想要开天辟地,拍成中国首部一镜到底的电影。
结果,却因难度问题,张艺谋放弃了一镜到底,放弃了开拓电影艺术的边界。
那么,与一镜到底相比,什么是不难的?
营销。
《满江红》的拍摄周期只用了 51 天,拍摄地仅用了一个大院。
它的豆瓣评分只有 7.0,知乎评分只有 5.8,创下了张艺谋作品的近年新低。
可它的票房,却达到了惊人的 45.4 亿。
不仅再次打破了张艺谋的个人纪录,杀进了中国票房榜前十名。
甚至还打败了同期的《流浪地球 2》,打败了前无古人的高口碑工业巨制。
有意思吧。
口碑近年最低,票房却是历史最高。
原因?
抖音。
电影院朗诵《满江红》、抓拍现场观众神演技、起诉发负面评价的大 V……
病毒式的信息轰炸,让这部称不上烂片,但也不算太好的电影,成为了冠军。
此后,包括张艺谋在内,国内的很多资本和电影人,都摸清了四件事——
电影能不能爆,跟质量没太大关系,只要不烂出圈就可以了;
观影是一锤子买卖,只要观众能进电影院,这笔票房就到账了;
比电影质量更重要百倍的,是如何营销,如何把观众哄进电影院;
哄观众进电影院最具性价比的方法,就是短视频轰炸,制造情绪价值。
2023 年国庆,“张艺谋每天在我手机里震惊八百次”,成了抖音第一热搜词。
《坚如磐石》的各种幕后花絮和猎奇镜头,犹如排山倒海,疯狂倾泄。
《坚如磐石》的知乎评分是 6.5,豆瓣评分是 6.0。
在张艺谋所有作品里,它的口碑仅好于小沈阳主演的《三枪拍案惊奇》。
然而,它还是拿下了国庆档的票房冠军,斩获了票房 13.5 亿(成本 1 亿)。
很多观众之所以买票,都是因为刷到了各种 “大尺度” 的电影片段。
可进了电影院后,观众们很快就发现,抖音上的片段,已经是尺度的极限。
甚至于,抖音上很多公开的片段,在电影里已经被删减了,根本就看不到。
如果再来一次、两次、三次,观众还会上当吗?
在我看来,电影市场之所以低迷,首要原因就是诈骗式的营销。
观众满怀期待地来电影院,本想体验震撼的视听,和深邃曲折的情感。
结果,却一次次被收割,只能味同嚼蜡地观影,再无精打采地离去。
那么,如今的资本和电影人,到底为什么非要这样干?
尤其张艺谋团队,作为行业的最高象征,难道他们不明白其中的利害么?
我猜,他们肯定明白。
但,他们也很无奈。
02
裹脚般的审查
业内透露,《坚如磐石》这个项目,本来不是给张艺谋拍的。
在张艺谋之前,片方先找了杜 Q 峰,就是那位拍过《黑社会》的导演。
杜 Q 峰接下项目,火速赶往重庆,采访了一些敏感人士,写了一版剧本。
重庆方面,也火速对杜 Q 峰的剧本给予了反馈:不通过,要改成主旋律。
就这样,杜 Q 峰放弃了项目,由张艺谋接盘。
《坚如磐石》开拍前,张艺谋主动对剧本大刀阔斧,加入了主旋律元素。
然而,电影拍完,还是被删改了整整一个小时。
什么概念?
一部电影,强行被删改了一半。
这种操作,就算让张艺谋的好兄弟斯皮尔伯格来,也不可能剪出好片。
那怎么办?
一个亿的投资不能白花,团队的付出不能白费。
为了避免血亏,他们只能且必须饮鸩止渴,透支观众的信任与期待。
想拍电影吗?
那就去忽悠观众吧。
不想忽悠吗?
那就赔光裤衩子,打碎牙往肚里咽。
或者像杜 Q 峰一样,干脆就别拍了。
要么不拍。
要么出卖。
——我敢说,当今国内真正有才华的电影人,大部分的选择只有这两种。
一个月前,杜 Q 峰接受外媒采访,对于电影行业的衰败,讲了惊人的言论。
由于本号还不想消失,因此就不截图那些言论了,有条件的可以自己去看。
我只能说,那些言论不同于成龙和张艺谋,绝非指鹿为马,确实针砭时弊。
可那些言论,目前看是没有任何作用的。
不管杜 Q 峰做什么事情,他都不太可能再当导演了。
而张艺谋,以及其他懂得迂回战术的聪明人,则会继续从事这个行业。
只是,我们眼界愈发开阔,腰包却愈发干瘪的观众们,还愿意买账多久呢?
03
与国际和时代严重脱轨
文章写到这里,想必有人会对我产生质疑:
“小罗啊,全球的电影票房都在衰退,你怎么单单只讲国内的问题?”
没错。
2024 上半年,北美的票房也同比下降了 20%,只有 35 亿美元。
同时,许多国家的电影市场,也都发生了不同程度的票房下跌。
但不同之处就在于——
2024 上半年,海外流媒体奈飞的营收,是 189 亿美元(1386 亿人民币)。
从 22 到 24 年,我们看不到的奈飞,营收高达 1043 亿美元(7609 亿人民币)。
美国的导演,如阿方索 · 卡隆、拉娜 · 沃卓斯基、马丁 · 斯科塞斯……
韩国的剧集,如《王国》、《黑暗荣耀》、《鱿鱼游戏》……
包括台湾地区的演员,如贾静雯、张钧甯、林心如……
许多电影创作者,都通过奈飞平台大放异彩,浴火重生。
说白了,人家那根本不叫行业衰退,只是媒介转移。
大量观众的目光,只是从电影院,转移到了电视上。
创作者的境遇并没有降低,反而机会变得更多了。
现在,我们再回头看看成龙的那段言论:
“在家看电影会降低观影质量,希望大家能到电影院去看电影。”
这种观点,或许不如甩锅给影视解说那样坏,但显然已经过时了。
因为,发烧友们都知道,如今的电视技术,在画质上已经碾压放映机。
抛开屏幕尺寸,5000 块以上的新款 Mini LED 电视,画质就已相当卓越。
观影家庭化,是大势所趋,也必将成为未来的常态。
那么,我们的流媒体平台表现如何?
最近,我们的龙头平台爱奇艺,公布了年报。
2024 上半年,爱奇艺的营收是 153 亿(大约相当于奈飞的十分之一)。
由此不难推断,爱优腾三家放一块,体量估计也不到奈飞的三分之一。
而海外除了奈飞,还有亚马逊、迪士尼、YouTube……
也就是说,即便在流媒体平台,我们的观众,也不太愿意为国产片消费。
为什么?
还是那句话——
忽悠能力太强,作品质量太差。
当他们不断在探索人性的深暗,开拓议题的边界时,我们许多年来却在原地打转,用各种套路公式,拍非黑即白的样板戏。
心思,全都用到了揣摩圣意上;投资,全都用到了公关营销上;导演,全都在拍违心的东西;演员,全都在想如何引爆流量池。
也许有人会说:你是不是过度解读了,现在大环境不好,票房低很正常。
我想说,一个正常的现代社会,经济越低迷,就越应该并且适合发展娱乐业。
一百年前,美国经济危机时,好莱坞轰然崛起,各种电影和音乐全面开花;
三十年前,日本泡沫破裂时,动漫和游戏迈向世界,至今仍处于垄断地位。
当人们面临压力与困境时,更需要寻求娱乐和艺术,抚慰自己的精神层面。
这种 “反周期效应”,或许就是《黑神话:悟空》狂卖的原因。
可惜。
这一年里,除了游戏《黑神话:悟空》,我们几乎没啥能拿出手的作品。
我们的物质经济有待上涨,精神层面也得不到抚慰,反而经常受气。
据传,《黑神话:悟空》的投资成本,是 3 亿。
这,是《黑神话:悟空》里的四大天王。
据传,《封神》每一部的平均投资成本,是 8 亿。
而这,是《封神第二部》里的魔家四将(四大天王前身)。
孰优孰劣?
一眼便知。
别误会。
在我看来,《封神》虽比不上《黑悟空》,但也属于是良心且高质量的电影了。
尤其与今年的票房冠军、据传投资成本 3.5 亿的《热辣滚烫》相比,《封神》简直就是神作水平。
电影行业,为啥会衰退成这副样子?
就算我不写,谁也不是傻子。
但我还是要写。
因为我热爱电影。
因为电影,改变了我的命运。
我不想辜负电影。
但我能做的,也仅限于此了。
如果你问我:出路何在?
我只能说:我不敢说。
现状不可描述。
未来无法预测。
一切皆有可能。
-
关注罗罔极,不定期推送有独立思考的高质量影评
老百姓看电影简简单单图个开心,享受家里没有的巨屏和音响震撼。可是有些导演为了吃流量恰烂钱,在那边整活瞎搞。
某个豆瓣评分 9.1 的电影预告片里关键字有:
“男性结扎”
“我们(男性)已经占据了太多性别红利”
“是的,我们(男性)都有原罪”
没错,导演从一百多分钟里精心挑选出来传达给我们的就是这种信息。
院线把这个片子放在圣诞节档期,瞄准恋爱中的男女大搞性别对立营销,实在搞不清这个导演是怎么想的。
不知道情侣中的男性看着这个预告片是会慷慨解囊还是豆瓣打高分?
不知道情侣中的女性会不会把台词送给男方?
抖音上看了下正片的剪辑,其实没有那么多的性别对立,基本就是一个轻喜剧搞笑片,虽然男性角色(包括小朋友)一律猥琐,但是没预告片那么极端。
特么导演精心剪辑就剪出这么个玩意儿来。
这已经不是烂片的问题了,是恶心观众了。
那个导演名字我记住了,至少我们家庭圈子里不会去买这个人的一张票。
就一部《热辣滚烫》中国电影已经玩完了,我可以去消费爱国主义,什么爱情电影,但是你不能铺天盖地的宣发,然后让我去电影院看一个胖子的减肥纪录片,最后出电影院看到这票房还要好,我只能说一句:这 真难吃。
热辣滚烫的成功是对整个中国电影的暴击。
庄稼收成不好,农民应该考虑的,是肥料有没有给足,杂草有没有除了,病虫害有没有防治,灌溉日照有没有保证……
唯独不该问庄稼,你为什么没有长好?
去电影院干啥?
看那些见了女人就想结扎的奇葩?
东方不败把自己阉了也是为了练功。
他这个算什么?
计划生育宣传片?
关键现在也不搞计划生育了啊,
咋滴,非跟国家政策对着干是吗?
学星爷的无厘头?
那这导演脑子确实挺无厘头的。
搞笑的是,这玩意豆瓣 9.1。
哈哈,牛逼!
多拍点封神,热辣滚烫,749 局
明年更低
一开始流量明星 + ip 给观众喂屎。
后来流量明星 + ip + 互联网水军给观众喂屎。
现在流量明星 + ip + 互联网水军 + 谴责观众不支持电影综合立体式想给观众喂屎。
我想知道国内这帮影视从业者怎么那么多大辩。
屎里讨生活?
多拍点满江红,热辣滚烫。这类精品,再多拍点女拳手向的电影,明年会更好。
一张电影票才几个鸟钱,不存在舍不得,在各大平台喂屎也就罢了。好歹是免的,我恶心划过去就算了,还想让我去花几十块钱,两小时去自助!?滚他妈的。
以前郭德纲相声讽刺主流相声喜欢教育观众,结果现在完全市场化的电影行业比以前公家剧团还喜欢教育观众
去年一个个的抱怨主旋律太多了,好了今年没有主旋律了你们要饿死了
神经病一样的,你们不饿死还有天理吗
这不是女性电影元年吗?怎么没有动员女性反复观影呢?女性消费力呢?救一下呀
战↓,,,,题干即答案,,
才减少 3.6 亿,烂片也有人去看,看韭菜还是多。
一个拍妈的一个拍自己减肥的,人人都有自己的故事何必看你呢?
这是满江红和热浪滚烫带来的福报啊。
满江红,硬是抢流浪地球 2 的 IMAX 等大屏幕排片,我初六去影院,好时段都排给满江红,反正资方、院线都清楚,想看流浪地球的,会拖鞋,排片时间再阴间都得捏着鼻子认了。
看满江红这种的,能骗一个是一个。
我们有点骨气好不好!就不能创造个 0 票房春节档?
京圈们,各种资本们… 还在给我们喂 xiang 啊,还告诉我们这是艺术,我们就这么贱?
找点经典老电影,投屏到电视上,磕着瓜子,一家人热热闹闹看下,不好吗?
我们这里先不讨论什么导演的水平,演员的演技,艺术的价值,因为这些东西可以强行狡辩。
比如某些艺术家可以拿一个小便盆、过气罐头,标价几千万,说是艺术。
一旦纠结于讨论 “到底有没有艺术价值”,那些掌管着艺术话语权的一群人,总能胜利。
但既然讨论的是票房,是市场经济下的商业收益,
咱们就说说电影票作为一种商品,它在今天对观众的性价比到底如何。
我正好这两个周末都和家人去了商场,去之前专门看了有什么电影可以看:
《雄狮少年 2》,网上购票 45 元;《小小的我》票价 45 元;《名侦探柯南:迷宫的十字路口》日语版 340 元。
手机上看了一眼,我们就确定不去看电影了。
因为一家三口人,哪怕去看最便宜的《名侦探柯南》,也要花 120 元,只能在漆黑的影院里待 90 分钟。
而我在 B 站上买一个年度大会员,能在家里的投影上看 31 部柯南的大电影,还有上万部其他的经典卡通、电影,也不过就是 108 元。
如果选的电影太沉闷了,我至少还可以打开手机,玩着游戏、刷着微博看,或者快进到喜欢的剧情。
我们中午去吃的烤肉,很好吃,有一个专门的服务员始终面带微笑站在旁边帮助我们烤。一共吃了两个小时,也不过团购花了 98 元。
没去看电影,我们就找了个咖啡厅,环境很好有不少热带鱼缸,温度舒适,店员耐心热情,每人一杯拿铁,只要 28 元。
每点一杯咖啡还可以抽奖扭蛋。有贴纸和冰箱贴各种奖励,打卡收藏还送了一个质量很好的搪瓷杯。我们坐在那里玩了两个多小时跳棋、纸牌,老板亲自过来问对咖啡味道是否满意。
回家后我打开 STEAM 上买的《亿万僵尸》,游戏时间 100 多个小时,促销时候买的 28 元。
回顾这一整天的各种娱乐消费——如果去电影的性价比最低。
90 分钟的时间,在漆黑狭小的座位上,耐着性子看完一部电影,要花 45 元左右。
这样 “两分钟收一块钱” 的娱乐,对我来说太贵了。
而且很可能这步电影给你的印象还不如一集 Netflix 的热播剧好看,看到一半你就想要走人了。只是想到不菲的票价,又坚持在原地坐着看完。
电影给人的感动是什么时候呢?
或许是还没有流畅的可以观看视频的网速的年代,大家能接触到的影视只有电视上的节目。
家里看 DVD、录像带的话,又没有足够大的投影,只能看到电视的小画面, 既不够清晰,偶尔还会 “卡盘”。
再或者是消费上涨的五年前,大家对未来预期充满信心,花钱根本不算计,好电影也层出不穷。
这些时代下,大家去电影院才会觉得是值的。
电影这种 “第七艺术” 带给国人的娱乐冲击,在当时是前所未有的。
而如今,大家见多识广,又都没什么钱开始算计着花,电影的吸引力就急剧降低了。
那些撑起票房的大片,认真去看也就是网络段子的水平,一些小品演员、综艺谐星化身为知名导演、电影明星,在挑起电影行业的大梁。
这样 “两分钟收一块钱” 的娱乐,对大多数人来说,都太贵了。
说电影拍得不好看,多半导演要出来骂,要拿着几十亿的票房说你不懂欣赏有人爱看。
所以,不是你不好看,是我不配。
谁爱看谁看。
关注也说,阅读更多有趣的思想。目前国内的经济到底是属于什么状况呢?枪击特朗普的枪手是个什么水平?当年石油工人可以 “宁可少活 20 年,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 为什么现在年轻人连 996 都不愿意?
1、2 年前所谓中国电影工业制作水平已经赶超甚至吊打好莱坞是吹出来的。
2、老百姓不爱看电影了。
3、老百姓节衣缩食,减少消费。
以上,选一个
2024 年的票房大盘证明大片不可取代,2025 年春节档就是国产电影大片回归时刻。
如果拿不出过硬大片,电影院里只有小品和三观洗脑片可看,那电影就竞争不过短剧。
二十年前张艺谋、陈凯歌、冯小刚等第五代导演就做出过这个判断:文艺片和喜剧无法为中国电影市场带来繁荣,中国必须要有对标好莱坞的幻想题材特效大片。
只是当时中国还从来没做过这种电影,结果他们那代人摸索出来的 “大片” 就是《无极》《夜宴》《满城尽带黄金甲》这种水平的作品,被全国人民骂得狗血淋头,甚至变成初代鬼畜素材。
虽然未能完成这个历史使命,但这不代表他们当时的结论是错的,随着时间推移,这个判断的含金量会越来越高。
没事,马上唱响电影经济光明论!
流浪地球 2,成本 4 亿。
热辣滚烫,成本 3.5 亿。上映时被夸成催泪瓦斯,新时代圣经,过了那段时间以后,提起国产电影,都骂它烂,票房约 35 亿。
流浪地球 2,上映时被无数不明生物到处刷屏谩骂,过了那段时间以后,提起好国产电影却总也落不下他,票房约 40 亿。
满江红,和流浪地球 2 同期上映,铺天盖地的刷屏夸,过了那段时间以后,提起国产烂电影,却又总也落不下他,票房约 45 亿。
还有那个唐氏少年 2。
白天晚上没人看,深夜凌晨满座。
不需要观众,但需要营造很火的样子,就能有票房。
至于你问票房的钱从哪里来?
别问,问就是大自然的馈赠。
观众只是 PLAY 的一环罢了。
未来除了赛博魅魔的电影
我不会再走进电影院
……
(熊出没除外,熊孩子缠的我真没招)
12 月的好消息是一个接着一个啊。
比如成飞沈飞在教员的诞辰同时试飞六代机,比如西飞试飞空警 3000,让我等军迷大呼过瘾。比如今年全国观影人次减少 3.6 亿,让我等看不来思想流毒的影迷直呼大快人心。都是振奋人心的好消息。
那天听殷储老师一场演讲,里面有一句话特别经典,他说 “想当爹先给钱”,我为什么看到这个问题想到这句话呢,因为现在的电影给我的感觉是它想让观众掏钱,然后还要当爹,就比如《好东西》《舞狮少年》这些电影,前者教观众什么叫 “独立女性”,后者教观众什么是 “高级审美”。
很可惜,这种让受众付费受教育的地方只能是学校,电影行业说白了就是个娱乐大众的工具,你让大众心里舒坦了,高兴了,给你掏几十块钱没什么,反过来,反复给观众喂屎,还想让观众掏钱,还想给观众捂嘴,甚至扭曲观众的认知,恕我直言,目前电影行业的从业人员还没有邪教头目的本事。
只是说一种可能
有没有可能
只是可能啊
某个金融、税务、经侦方面的某个大哥给代码打了个补丁
然后
神奇的事情发生了
电影人找不到金主了
如果你不能用来洗钱我也就懒得帮你支撑虚假繁荣
片太烂!给观影者喂屎。
满江红、贾玲减肥,这些片都能搞几十亿票房,这是大片,还是小成本文艺片?
那一定是因为电影太优质了,垃圾观众看不懂
现在的国产电影,观众是最没必要的一环。
你不去看电影,不妨碍《满江红》们通过午夜幽灵场产生票房。
你不去看电影,不妨碍李庚希易烊千玺们通过量身定做的演技片给自己颁奖。
你不去看电影,不妨碍《长津湖》《志愿军》们完成宣传部门安排的意识形态任务。
你不去看电影,不妨碍《流浪地球》们鼓吹中国电影工业已经赶英超美的宏大 “史诗”。
你不去看电影,不妨碍《好东西》们实现了在大荧幕打拳的沾沾自喜。
你看不看电影,这些片子都会照常上,照常播。他们想要的票房,大奖,军功章一样都不会少。作为观众的你,还凑什么热闹?花自己钱配合别人,毫无必要
中国人讲不好中国故事是不要紧的,六代机量产以后,自然会有外国人把中国故事讲的比现在好十倍百倍。
一个结果往往有多种原因。
沿着时间线,能看到更多的原因。
老百姓收入没有预期了,消费收缩,不是刚需项目会放弃。经济年年增长的火红年头,老百姓都预期明天会更好,花钱自然而然的大方。如今,新常态已是第五个年头,低增长,从事高科技的人毕竟没那么多,时代的红利没能享受到,日子过得紧巴巴的是大多数。
电影创意欠缺。按理说,中国什么类型片都能拍,但看后有几部能令人回想的?除了拍摄成本屡创新高,创意屡屡跌破底线,甚至购买版权翻拍还自以为荣。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复杂的现实都没能帮到电影业。电影人的不思进取光思发财已泛滥。
官方管理失能。广电总局把弘扬社会主义精神文明落实了吗?对电影人的无节操约束过多少?审批了那么多片子为啥育不出好滋味的果实?《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广电局自己了然吗?
穷则思变。电影人新鲜血液太少,部分导演演员长期占领头部,早已富得流油,已经没有动力在预算有限创意取胜的路上走动了。
意识形态混乱。电影人的意识形态思维薄弱,老给观众倾倒西方那一套,那不如去看美欧日电影,还要观众吃嚼过一遍的?电影不是客观记录,它就是娱乐化的意识形态,是导的演的都是假的!电影人没本事搞中国意识形态中国叙事,模仿西方那一套都模仿不好。
片子拍得好不好靠才气,价格卖得高不高要看胆气。电影受众少不少不管,票价先提高再说,一部电影票房三十亿四十亿五十亿,多激动人心,拍电影比搞高科技还赚钱。中国电影人的美国大片综合症是病入膏肓的。
这么多回答本来不想写,但是看了有些回答绷不住了,简答一下。
2015 年阿里影业副总徐远翔在某论坛掷地有声地表示,今后阿里影业不会请专业编剧合作,而是选择用 IP、网络写手等来进行故事创作。至此,中国电影开始大数据时代和 IP 时代,靠着统计调查,筛选观众想听的想看的,直接把网文搬上荧幕。
筛选观众想听想看的有错吗?靠着几个关键词以及观众感兴趣的内容,就凑出来一部电影,完全不顾故事的架构和流畅性。
把网络网文点击率较高的,进行影视化改编送上荧幕。
最牛逼的是流量影视,从电视剧转战大银幕。只见连电视剧都拍不明白,居然敢演电影,连话剧歌剧对演技要求极高的都敢碰。
什么一遍不够看两遍,三刷都能看出来新细节,等等等等,靠着流量小生加上饭圈套路话术,中国电影在割韭菜路上一路飞奔,终于到了崩溃的边缘。
如何评价《好东西》拿下豆瓣 2024 年华语片评分第一?如何看待世预赛国足 0:7 惨败日本后不少网友评论 “中国足球是中国社会的缩影”?
早就说了千万别看不起中国足球,至少中国足球敢玩真的没比划过,而中国电影电视剧是设置高壁垒,生怕外人进来抢他们饭碗。如果你喜欢现在内娱,那么你就没有资格批评中国足球。
中国电影电视剧摁着头让观众反思,为什么你们不进来看,公开 diss 观众不懂电影不懂电视剧不懂艺术。
拍得难看不能说,拍得烂不让骂,反而要求你多看几遍。一遍不行看两遍,三遍还能看出来精彩细节,多看几遍就懂了。
一群高考三百分的人给你谈价值观,谈人生感悟,谈人生规划。
口头上谈想拍摔跤吧爸爸,实际拍得是不要这样姐夫,这 TMD 就是中国电影电视剧,公开给你喂翔,还要反问你为什么不吃。
去打游戏不好吗?
去公园走走不好吗?
去唱 KTV,去玩剧本杀,去玩桌游,明年昭和米国物语出来了,在家里玩那个不比看电影有意思吗?
拍得烂,我们选择不看,难道不行吗?
别的行业产品卖不出去
生产者都是赶紧反思 检讨 研发 更新
唯独电影产业
拍了大家厌恶的垃圾电影
还要按着消费者必须去影院观影
面子真是大
下图是一位在知乎有三千多粉丝、疑似电影业内人士给我的回复
业内共识 “乌尔善的电影工业能力国内第一”,那就别指望观众进电影院了。让我进影院看什么?看这四个唐氏患者吗?
电影行业快饿死吧
即使是龟男,在做着身边女性 ATM 的同时看那些女性独立自主,靠自己双手获得成功的电影也很难绷住吧。
一想到看电影消费全包,电影中不是在对抗睡魔就是在拙劣的煽情桥段憋笑,电影后还要因为电影里的情节认错买赎罪券,龟男也是忍不住轻哼起来。
原因其实很简单,而且大家心知肚明:
**没有现象级和热点影片。**观影市场的冷热和潮流相关性很强,上线的影片里面没有战狼、流浪地球这种现象级和唐探这种热点,很难掀起观影市场的波澜。
**劣币驱逐良币。**热辣滚烫、满江红(侮辱了这个名字)、乌尔善之流,消耗了群众对 “大” 制作(从资金量、营销量、剧组的“商誉”)的可靠性认知,让群众对观影市场失望,产生不信任感。
经济周期的影响。资本主义经济周期的推进导致国内内卷程度加深。大范围降本增效的内卷化导致,有消费意愿的中产工作时长进一步加长,没有消费时间,及时行乐的低产失业或收入降低,无钱消费。
你是问为啥现在穷人对花钱看有钱人演穷人没兴趣了么?
最近又去 b 站重温了一下新三国的切片,不由得理解中国文艺界是烂到了什么程度了。我甚至可以说一个个编剧逻辑水平就是酸腐文人的破样,知识储备甚至还不如认真读过书的初中生。
78 年以后流行平反,我是去甘肃哪个地方旅游,是个小电影城,拍大话西游那个,有个 cr 当中被打倒的 “文艺家” 平反了以后发了财给自己建了个博物馆。那介绍是讲得自己多冤多惨,然后把自己描绘成多么伟大圣人一样没了他世界就仿佛丢了一个瑰宝就差喊自己万岁了。这个人我名字都没听说过,看了他的事迹我都记不住名字,但是还是足以当一个例子拿出来看看现在文艺圈里面都是一群什么货色,给他们一点阳光就把尾巴翘上天,无比怀念旧中国几个文学家称大师,考四书五经就能升官发财的时代。
改开后最正确的就是得亏把这批人给丢文艺界了,没全霍霍进政界,否则我都不敢想象今天的中国会变成什么样子。就庆幸把这批人放文艺界顶多丢的是意识形态领域,而不去把生产给霍霍干净了,起码中国生产力是发展起来了。都一些什么货色,贾浅浅那种水平也就罢了,只不过是蠢而已。文艺界充斥着把人民当做敌人的又蠢又坏的东西,把自己看得天高,把别人看得纸薄。鼓吹王侯将相,才子佳人也就罢了,王侯将相才子佳人里面也有好人物啊,结果他们这群货色把所有人都当成是自己意志的隐射,就拿新三国为例,曹操认为养老百姓浪费粮食就应该都涂了很正常,死个爹跟中彩票了一样;刘备之所以仁德是因为他认为得民心可以得天下;吕布更了不得,直接变成了舔狗加恋爱脑,为了貂蝉随便被忽悠着乱砍人。这有半点人物塑造么?这分明就是编剧脑子里的政治的具象化,人家就这水平。
什么第五代第六代,我看他们是千秋万代了,生产关系比古人还封建,满脑子不是厚黑阴谋,就是谈情说爱。最可恨的是拍个志愿军,跟尼玛拍成贼配军似的。兵都不是人,打仗跟蚂蚁抢食似的乌压压往上扑。拍个打美国跟老佛爷瞧不起洋人所以宣战似得,只是打赢了,真都给我看吐了。
目前中国的文艺界的未来在互联网,在千千万万自发创作的劳动者与文艺先锋队的结合,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东西绝不是秦侩背满江红或者一个失恋女人减肥打拳。让目前那些把持文艺界的臭老九消失,牺牲流浪地球为代价也不为过,那些东西最可恨的就是饿不死他们,已经赚了多少亿了,他们甚至可以蔑视人民群众的需求,拍些垃圾来自我满足或者敷衍政治任务。那就滚得远远的,人民群众应该自己创造,自己满足,目前也是我们正在做的。
一个行业。
涨价喂大家吃屎,还要说大家穷鬼,没有欣赏艺术的能力,我是第一次见。
豆腐渣大堤被洪水冲毁、强制加层房屋倒塌,代工白酒被市场抛弃、电池爆炸手机没人敢买,这都是客观世界的规律和市场经济的法则,
独你垃圾电影业就死不得?!还有王法吗?
减肥纪录片票房冠军,
篡史汉奸片票房冠军,
该反思的到底是观众还是电影人呢?
你不能只在票房好的时候才热爱观众啊。
话又说回来,大陆电影成这个样子,跟近几年热钱来得太多太快有关系。一部分是洗钱的,一部分是忽悠的,还一部分是追名的。就没几个踏踏实实拍电影的。
当然,类似流浪地球,人生大事这类片子,还是硕果仅存般的坚守,只要这样的电影上映,并不会被观众抛弃。
热钱离开大陆电影市场,恐怕是好事。香港台湾地区电影业,热钱离开后,电影拍得很好啊,血观音、周处除三害、大佛普拉斯、赛德克巴莱、阳光普照、军中乐园、老狐狸,等等。
我建议真正的有志向的大陆电影人,耐心一点,等热钱褪去,让观众看看到底谁在表演裸泳。
来不流浪地球 3 试试就知道了。
主要是还是夹带私货,太垃圾,恶心人。说实话,我都不能理解为什么那么垃圾的玩意儿,能有票房。
老婆公司发的免费电影票,选了一圈,等着票过期吧,垃圾一堆。
流浪地球 2 这种电影要是每个月都能上映一部学,我特么天天去影院
爱看电影啊。
几天前拿着订票软件翻来覆去的划,一个能看的都划不到,可是我想看电影。
于是一大早奔去了澡堂子,霸占了观影大厅 C 位,盖着毯子半躺在沙发床上,看完了《周处除三害》。
我琢磨着 “我都霸上 C 位了啊,十年不遇的机会,一定要扎根在这里,一口气撸完 5 部电影”。万万没想到,第二部电影居然是《哥斯拉大战金刚》。这电影其实也没什么罪过,但我实在做不到在刚看完《周处除三害》的情况下,连着看《哥斯拉大战金刚》。
看到 “探索地心生命” 那段,我的精神就崩溃了,在 “美国人是不是智障”,和“你不能因为这种明摆着的爆米花电影说一个国家的人智障,想想也不行,给我反思”,和“握草美国人果然是智障”,和“你够了,快反思” 之间反复极限拉扯。最终因为精神过于痛苦,只能放弃霸来的 C 位,滚去吃水果了。
那天过得太高兴了。要是没选澡堂子真去了电影院,精神被暴击后,都没处吃水果。
都是阴兵场,要什么观众?
这是院线,整个电影行业共同选择的结果。
现在的电影行业发达啊。玩法很多,票房可以自己刷,热搜自己买,奖项自己发,评分自己定。各个环节都不在需要观众参与了。不是么?
行业整体在淘汰观众。对就是在淘汰那些不愿意无脑掏钱进场的观众。你们不配看新时代,新玩法的电影。只有那些无脑为女拳付费的配看。
这就是自然选择。
你去找一头猪,把它放到金属笼子里。
笼子里放一个按钮,按完这个按钮有几率给食物和水,也有几率给笼子通电,还有可能什么都不发生。
起初呢,你把给水和食物的概率设置到 100%。你会发现猪会非常热衷于去按这个按钮,哪怕不饿,它也愿意去按这个按钮。
紧接着你把食物的比例降低,添加一些什么都不会发生的结果进去。你会看到猪按按钮的激情并没有下降,那猪还是在那不停地按按钮。
然后你每 10 次食物里添加一次电击。你会发现猪按按钮的频率断崖式下降了,它几乎不会去碰那个按钮,但是当它饿的受不了的时候,还是会去按。
紧接着,你在它按按钮的时候连续电它 3 次。你会发现这头猪,它宁愿不吃食饿着,也绝不会再去碰那个按钮。
也就是说,你要想让猪做什么,你得给它好处,或者至少不能惩罚它。哪怕什么都没有得到,平白浪费了时间,但是只要不惩罚它,那它还是愿意去按这个按钮的。可惩罚机制一旦开启,那就完了。
电影也是这样的。
起初我们看电影得到乐趣,再然后乐趣没那么多了,但至少没什么损失,再然后他们开始做巧克力味的屎,直到现在,他们直接把屎拿给你吃,并且告诉你这才是好东西。
猪都知道被电几次以后不去碰那个按钮呢。
你猜观众被电了几次了?
昨天下午去万达影城看了《误杀 3》。
电影品质还不错;时间是 14:30;大影厅;用的是 VIP 赠票;整个厅是赠票专场;不光送票,还送可乐和爆米花;赠票时还特别说明有抽奖环节。
即便如此,厅里只坐了不到一半观众。
好电影也没人看,不要钱也没人看,送奖品还是没人看。明显感觉到主办方的失望情绪——主持人强打精神把流程走完,默默离开了。
这就是电影的现状。根据灯塔数据显示,今年平安夜,票房不到去年的四分之一,只有 3459 万,而在 10 年之前,这个数据是 3 个亿左右。从 2018 年开始,就降到了 1 亿左右,而今年再次暴跌。
这不是电影的问题,是消费确实降级了。据某经济学家研究发现,对比三年前,现在主流的娱乐方式消费额均大幅下降。下降最多的是 KTV 和密室逃脱,其次夜店和酒吧,再往下就是电影。经济大环境对个人消费的影响,显而易见。
另外,看电影对时间、环境要求较高。简单来说,就是大概两个小时无打扰。但是,现在的工作节奏和压力都不是三年前了,纯粹的休息时间是很奢侈的。微信、qq、钉钉这些及时通信工具,其工作属性已经远超社交属性,随时一个工作信息甩过来,电影就中止了。久而久之,谁还能安心看电影呢?
满江红之后我就决定以后再也不去电影院了
烂片太多,天天教育观众跟观众对着来的低能白痴导演太多,电影行业爆死都是你们这帮垃圾导演、垃圾演员、垃圾从业者的罪!
一群以脱离群众脱离实际为荣,以教育观众为荣,以给观众喂屎为荣,以夹带私货讽刺体制为荣,以跟国际接轨为荣,以舔洋人屁眼为荣,以跟国家发展唱反调为荣,以解构爱国主义为荣,以诋毁中国为荣的歪屁股垃圾东西!
凡是人民群众喜欢的,它们要诋毁要丑化要批评要打压!
凡是人民群众不喜欢的,它们要吹捧刷好评锁评分,到处发通稿拉人站台!
它们就是扛着红旗反红旗的反动派!
点名满江绿、热辣肥婆、749、狗东西等一众垃圾!
这还有什么好分析的,就因为今年票房冠军是《热辣滚烫》
你指望高考三四百分的那群人能搞出什么花来。
事实证明,艺术跟文化,还有体育和文化,所有行业和文化教育都不能脱钩。不要拿一两个天才的例子反驳我。
我觉得是片太烂。
我之前一直有很多电影院送的电影票,直到过期我都没去看。
就连口碑很好的流浪地球 2 我都觉得很无聊,看到一半,我觉得我还得回家做饭,就离场了。
一个满江红一个热辣滚烫,这 tm 是给人看的电影?
你还别说,咱在上海,今年和老婆看了好几次电影,最大的感受真的是电影厅里空荡荡的,前几年去座位都坐满的,要是迟到了还得麻烦坐外面的观众让个地方然后走进去。现在你进去观众五分之一都不到,更有一次我俩包场,这还是万达这种大的电影院。
曾经一段时间,你开一个购物中心,开一个商场,一定要引进一个电影院,这样能拉动你商场的人气。看一场电影,然后商场里吃吃玩玩买买,可以消费不少钱。
所以,电影院其实是把消费者给拉到商场里消费的一个重要支撑点。
可是现在男女老少都在手机上花了太多时间,看电影可能不如手机的短视频有趣,对于消费者而言,去看一场电影,可能是花钱的开始,比如电影票 160 俩人,楼下吃个饭 200 多一点,起码要 400 元的开销。而同样在家可以舒舒服服刷手机,吃可以点外卖,社交也可以通过微信来实现,你看,围绕智能手机产生的快递外卖还有聊天软件直接把消费者的惰性给调动起来了。
有了智能手机,大家越来越宅了。而电影市场的萎缩,是这种宅导致的后果之一。
很多产业得靠把人都骗出来才能带动起来。现在商场,旅游景点,平时都空荡荡的,产业怎么起得来?
所以嘛,其实就是智能手机把人的时间都占了啦。大家都变懒了而已。
电影不好看?其实原来也没有多少好看的片子,况且本来商业电影就那么点固定的套路,大家看了那么多年电影,套路都摸透了,没啥新鲜的嘛。
“疫情影响”和 “短视频平台的快速发展” 是导致现在很少人去电影院看电影的关键性因素。
首先,疫情后的观众心理尚未完全恢复,部分消费者对于进入影院的安全性依然心存疑虑。
其次,近年来高品质电视剧崛起,尤其是短视频平台的快速发展,也在分流观众的注意力。
电影的顺序是故事、审美、解压,而短剧的顺序是解压、审美、故事。
现在是短视频时代,微短剧正逐步向各类网民群体渗透。
其原因不仅在于微短剧满足了观众快节奏、碎片化追剧习惯。
更在于其用高能、快节奏、强反转的剧情让观众在娱乐中获得情绪释放。
平台为了维持大家的注意力,会利用大家的喜好打造信息茧房。
只要你在这个视频上停留几秒,大数据就会记住你的喜好,不断给你推送相关内容。
可能有一些人会疑惑,微短剧这么火,为什么我没刷到过?那是因为你被排除在感兴趣的用户之外了。
微短剧有一种特殊的推广方式——投流,微短剧百分之九十的成本都用在买量上,所以,广告要精准投放到感兴趣的用户上。如果你本身对这些内容不感兴趣,是不会被推送这些内容的。
对于这种精准投放,感兴趣的用户自然也更容易上瘾。
中国电影评论学会产业评论专委会副会长朱玉卿指出,非节假日影院的场均观影人次有时甚至不足 5 人。
但电影质量问题才是电影人急需解决的,尽管有 “疫情影响” 和“短视频平台的快速发展”等因素干扰,但如果电影质量足够好,自然会吸引观众进场支持。
高票房电影需要回应时代的声音,满足观众的精神诉求。
我们看看 2024 中国电影票房前十名的影片会发现,这些作品或以其紧张刺激的剧情、或以其幽默风趣的对白、或以其震撼人心的视觉效果、或以其深入人心的主题,满足了不同观众群体的观影需求,共同构成了年度票房榜单的丰富色彩。
回顾 2024 中国电影票房前十名的影片,我们不难发现,它们在题材、风格上的多样性和深度,恰好契合了当下观众对于电影艺术的多元化期待与深层次需求。
无论是对现实生活的深度挖掘,还是对人性边缘的勇敢探索,无论是对童年记忆的温馨回溯,还是对未来世界的科幻畅想,这些影片都在以各自独特的方式,回应着时代的声音,满足着观众的精神诉求。
未来,业内或需重新审视生产与市场的关系,在与观众的喜好和变化保持同步的同时,更要推动内容的创新与多元化。唯有如此,才能逐步走出这场没有尽头的 “寒冬”。
要知道,好的电影并不只是靠钱堆砌出来的,靠的是对于电影最纯粹的热爱和对初心的坚持。所以这个时候,业内需要专心做电影,戒急戒躁慢下来,做一些小而美的作品。
希望在未来,电影行业能够迎来更多口碑与票房双丰收的电影,熬过这个影视寒冬,迎来电影行业的春天。
我是梦游威尼斯,一个现阶段开始专注于小说创作、影评和音乐推荐的追梦人!如果大家对我的文章内容感兴趣,请多多支持,你们的支持是我创作的最大动力,谢谢。
就拿烫冠军来说,
这电影像极了你们班文艺委员糊弄个诗朗诵上去交差的恶心活儿。没有任何一个观众期待一场诗朗诵,没有任何一个参与者喜欢抹着红脸蛋在台上慷慨激昂的感觉,这是纯粹的垃圾时间。
完事还不能黑,毕竟朗诵的题材大多伟光正,黑不得,表达不喜欢容易被扣大帽子,这像不像一整年来各种肤浅的 “女性成长” 题材?
这样无聊的节目拿奖了,整场文艺汇演的质量可想而知;票房冠军是这种瞎拼凑的鸡汤,还想着电影市场好。hei tui 恶心。
电影是来娱乐的,不是来受教育的
拍的什么狗屎玩意他们自己不知道?在这问啥呢问,满江红 2 你们会去看么?麻辣滚烫 2 你们会去看么?艹!老子在等流浪地球 3!我要看五遍!
2004—2006 年,我被无极、十面埋伏、夜宴打了个三连击,自那之后我下一次走进电影院是 2016 年,为了我童年的情怀《魔兽》。
三部大作的 PTSD,我用了十年时间来治愈。现在,满江红和热辣滚烫又来了个二连击,这次的 PTSD,观众们又需要多久来治愈呢?
感觉是资本绑架电影圈,资本认为可以通过宣传,排片,那一坨狗屎喂给观众,并且屡次尝试,最终观众拒绝吃屎。
现在不是反电诈嘛
电影诈骗也叫 “电诈”
被骗多了,大家长记性了,自然不上当了。
管你热辣滚烫还是冰冷寒凉,谁踏马爱看谁去看,几十块浪费两小时我不如家里刷脑残短剧,人家还知道几分钟一个爽点,电影院坐 2 小时除了积攒一泡尿毫无收获。
你等着流浪地球 3 出来你就知道有没有人看电影了
我都不知道什么肥婆减肥记什么唐氏少年什么龟男 - 原罪学者怎么好意思叫电影放在电影院里的啊
你盘子里装屎然后问人怎么不吃?我倒想问问怎么还有人吃,就这么馋屎里没消化完那点虾仁吗?
给我 2̶0̶ 40 元让我去电影院看,都嫌浪费我时间。
这个话题下面的很多答主还是太乐观了。我说个自己的预测吧:中国电影产业正在走向衰亡。
中国观众苦烂片久矣。大概从 2016、2017 年左右,电影票房中「非电影」的因素就不断涌入,并且量变逐渐引发质变,最终在 2023、2024 两年达到了巅峰,代表作就是《满江红》和《热辣滚烫》。
未来,《满江红》和《热辣滚烫》绝对会在中国电影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但这一笔不是因为名垂青史,而是遗臭万年,说不定会以「中国电影的衰落」为名留在教科书中。
单独提出这两部电影,不是因为《封神》《雄狮少年》《逆行人生》《花千骨》《红楼梦之金玉良缘》《749 局》《好东西》和好莱坞群魔乱舞的 LGBT 片不烂,而是《满》和《热》烂出了水平,烂出了代表,烂出了特点,为中国电影的衰落乃至衰亡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满江红》的贡献在于:完全不要脸
《热辣滚烫》的贡献在于:完全不需要观众
《满江红》融合了「歪曲历史恶心人民」「操纵水军网爆观众」「院线联合打压《流浪地球 2》」「肆无忌惮造假票房」等种种劣迹,而且这还是曾经「德高望重」的张艺谋的作品,可以说中国导演的代表人物已经完全拉下脸来了,为了抢一个票房冠军什么下三滥的手段都用了出来。
而《热辣滚烫》则更是绝中绝,电影的立项、造势、宣传、观影、影评、票房等各个环节都逻辑闭环了,从头到尾都不需要观众。一个莫名其妙的胖妞减肥 vlog,莫名其妙投入了巨资,莫名其妙跑完了整个环节,又莫名其妙获得了巨额票房,而该片甚至在舆论场没有一丝波澜。
这两部片彻底击垮了中国观众对电影行业的信心。《满江红》意味着一个大导演带着一群大牌演员用着历史最著名的 IP,也可以从片内到片外全方位无死角地恶心观众,并获得票房冠军;《热辣滚烫》则意味着一部电影彻底脱离了正常逻辑,从头到尾都不需要观众也能获得巨额投资和巨额票房。
正如其他高赞答主回答的那样,现在看电影,导演不可信、演员不可信、宣传不可信、影评不可信,甚至连票房都不可信,电影有没有观众都不重要——凌晨三点票房爆满可太秀了。
那既然如此,观众们为什么要看电影?要知道,在电影行业火爆之前,就有一个很流行的观影方法了,那就是直接在电脑上下载盗版电影。这种方法现在恐怕要复苏。
现在中国电影最大的问题就是,观众在看电影前,没有任何办法来判定「这部电影值得看」,因为所有的评判依据都可能是假的,甚至电影本身都不需要观众,毕竟你看《流浪地球 2》的票根上可能是《满江红》,毕竟票房 30 多亿的《热辣滚烫》毫无讨论度和名台词。既然没任何办法,那观影的唯一方法,可能就是过几个月等口碑尘埃落定后,直接网上下盗版了。
正因如此,我个人认为,中国电影目前的问题不是低谷,而是衰落,甚至是衰亡。看电影本来就不是人民群众的固定需求,垃圾电影和垃圾书籍、垃圾游戏一样,白送都懒得花时间去看。未来那么多年,唯一能让我走进影院的只有《流浪地球 3》了,其他无论是谁导演、谁主演的,我都不会有任何观看的欲望,毕竟谁都不愿意花那么多钱还受几个小时的罪。
经济环境只是其中因素之一,主要还是中国电影自己把自己玩死了,放着全世界最大的市场,最小白的观众,只想着怎么骗钱了,就没想着怎么拍好电影。
以前经济好的时候那点钱也无所谓,现在经济不好你还接着骗,那就是从头到尾没把观众当人看。
全球绝大多数的电影电视剧,你可以不花一分钱下载到 4K 高帧高码率还带杜比音效的高评分片源,想怎么看怎么看,你不需要在中国的电影院花钱找罪受。
有些行业就该让它吃不到饭,你每支持一次这些行业蛀虫,都会让这些蛀虫产生中国人好骗好糊弄容易失忆不长记性的幻觉。
他们越生产垃圾,你就越抵制,让他们自己玩,反正他们不也自己产销洗闭环了吗?
什么时候中国电影能达到韩国电影的及格线,你再花你血汗钱去支持也不迟。
三个字,不专业。
洗钱太直接,洗脑太尴尬,洗礼偷工减料,通通都不专业。越洗越难受,越洗越嫌脏!
以前拍电影看电影讲究求同存异,故事和观众尚在同一个世界,现在嘛,戏里戏外都是各奔东西了。
有谁喜欢对自以为是的东西买单?
或者是不准选 no ,必须选 yes?
承诺的情绪价值喃,没三分钟就断供了,还真当大家没底线没标准了。
笑死
作为一个业内人士,每当我想说 行业下行、制作成本巴拉巴拉之类的时候,我都无法绕开两部电影:周处除三害 和 熊出没
我给大家说几个数据和相关分析,大家就能感受到了
1、周处除三害 原本只给了 20 天的排片,第一天的排片率是 8.9%
而它上映的第一天,春节档 其实已经快结束了,而 票房冠军依旧高居 20% 的排片,而在几天后,掉到了 15% 以下,大概 是因为善良吧
和周处除三害 差不多排片趋势的,还有一部电影,红海行动
不经意一提,冠军导演的另一部电影,平均排片也是 20%
2、熊出没
很多人可能没有注意到,熊出没 已经很多年都连续出现在春节档票房排名前列了
但是,大家都知道 生育率是在下降的,在过去十年里,熊出没的票房确实逐年上涨的
你不能只在你票房下降的时候 才感慨行业寒冬
3、票价
高赞说 一张电影票不如买两杯奶茶
笑死,这话明显就是数学没好好学
实际上,按照统计,从 2017 年到 2022 年,电影平均票价已经从 35 涨到了 52
最贵的是北京的春节档票价,75 一张
平均哦
一家三口去看场电影,仅票价成本就 220 块
而众所周知,近两年,我们的奶茶行业 是在降价的
我现在坐标南京高铁站,用饿了么点霸王茶几,4 杯 才 72 块钱
亲爱的,如果你看电影的时间不太对
一张电影票 等于 四杯奶茶
假装不经意的提一个新闻
你不能只在靠饭圈、营销、锁场赚的盆满钵满的时候相信哈耶克的大手
又在没人为你们产出的答辩埋单,骗不到钱的时候高呼救救中国电影
我摊牌了,流浪地球 1 之后,我就吃上大米饭了,流浪地球 2,我就吃上大米饭红烧肉了
之后,粗粮饭我偶尔吃两口,比如周处,大米饭掺着小米,还配了老干妈,吃的挺香。
所以,我不想吃屎了。更不想花钱尴尬抠脚坐一两个小时的吃屎。
不要问我咋知道哪个是屎,我是成年人了,我学过方法论,我会上网,我会看预告听大家反馈
别说大部分电影不管国内国外基本都是原味的屎,就算是巧克力的屎,我也能辨别,因为巧克力我都不吃了。
能解压,能有情绪价值的文艺作品太多了,很多电影都不如 B 站吐槽这部电影的 up 主的视频有意思,我还看啥,那几块钱我宁可打赏充电认真做点评和输出知识的人
更别说有些影视创作者不但尸位素餐,还洗钱,还教育观众,还屁股歪卖腐,还挑动民族矛盾。
本来就是粪车就请做好本职工作可以吗。
暴论完毕。
举个栗子
在误杀 3 这么一部没有任何打拳迹象的电影里,有名有姓的男性角色,好像除了段奕宏演的警察和局长还有那个没露面几次还没有台词的的园丁阿卢之外,基本全是恶人,包括男主角肖央。而女性,除了那个女人贩子之外,全是好人 / 受害者。
真 -《消失的孩子》,给我一种想跪下磕头赎罪的感觉。
让他们好好学习一下《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和鲁迅的《对于左翼作家联盟的意见》。他们又不愿意学,自以为是,动不动就是观众太蠢、经济下滑、大家没钱消费。就是不愿意承认自己菜。属于欠改造了。
发展到极端情况,就是那些喊着 “文明洼地”、“只有图”、“你支” 的群体了。某个教授移民美国,说 “美国只适合有钱人” 的,都算是实事求是的人了。
捶死 2024 年电影的原因,只有两个字。
胖猫!
2024 年一季度票房 163.56 亿
2023 年一季度票房 158.58 亿
春节档是小涨的。
胖猫事件是 4 月 11 日。
中国电影价格收入比比美国好好几倍,不是平民娱乐,是约会和合家欢社交。
约会需求是大头。
为了看片,在家看,看手机平板电脑电视都行。
为了约会,先吃饭后看电影,才会不在乎人均 100 元的消费和 2 个小时时间。
恋爱不太挑片,所以烂片票房并不少。档期更重要。
胖猫事件是个爆发点,之前有订婚强奸案等系列事件。胖猫是完美受害人。
胖猫后,恋爱需求大幅度下降,与恋爱消费的产业都出现明显下滑。
不恋爱,男人不再为女人花钱,看电影这个消费,男人自己去看就很挑片子了。
女人自己去看,消费能力有限,消费意愿也不足。
4 月份出事发酵。
2024 年二季度,票房同比下滑 28.7%
520 也冷了。
三季度继续男女对比加剧,票房下滑 43.8%
不恋爱,看电影的人自然就少了。
而电影业还在自己加码男女对立,拍《出走的决心》《好东西》
约会看这种电影,有出门分手的风险,这是《消失的她》验证过的。
幸存的情侣,至少男方是不肯花钱去看的,有钱,吃饭开房,哪怕是爬个山,去动物园看个猴,也比看电影风险小,
男女对立这个问题,现在还是加剧阶段,恋爱的人越来越少,舔狗为女神花钱,去看电影也不是好项目,
电影的下坡路还长着呢。
春节档合家欢能暂时回暖,平时的票房还靠情侣撑着。
不谈恋爱,愿意买高价电影票的就少。
我算过,按照美国的平均收入和电影平均票价。
我国电影票要 7 元一张才达标。
实际上,10 元左右,就可以把非情侣拉进电影院,不约会,单纯的娱乐看看大屏幕电影。
男女对立下,大幅度降价是电影行业唯一的出路。
翻了一下淘票票,我今年走进电影院的次数,才 12 次。
其中三次是去看老片重映:爱乐之城、哈尔的移动城堡、如父如子。
三次是陪孩子去看的:旺卡、功夫熊猫 4、排球少年之垃圾场决战。
真正去看的院线新片,不过六部:破地狱、小丑 2、姥姥的外孙、朱同在三年级失去了超能力、你想活出怎样的人生、临时劫案。
我也不知道该说些什么,每次打开淘票票想挑一部好电影,满眼不是动漫 ip 改编就是老片重映,要不就是明摆着我不会买单的银幕小品。
我们之前好大喜功,天天放卫星,天天吹单片票房又破纪录了、单日票房又破纪录了。
去年这个时候,我们的媒体还在抱着大基建的思维,对银幕数量这一类数据沾沾自喜,好像我们的电影产业马上就要超越美国了。
去年这个时候,还有人拼命跟我辩论,说中国电影质量其实很高,欧美不引进、不给咱颁奖是他们的文化霸权,不必理会。
电影产业整个生态的恶化,个个都假装看不见。
电影数量少了、种类单一化了,营销资源在几个头部大制作上过度堆积,小成本电影几乎不可能拿到排片,被各种挤死,这种风险,个个都假装看不见。
电影消费市场严重不成熟,假票房假评分泛滥,各项数据严重失真,个个都假装看不见。
中国电影这个明明初露峥嵘的产业,却抢先得上了资本主义晚期的绝症。
怎么办呢?我这个外行人是没有对策了,只能求老中医,给个方子治一治吧。
我截一张图,能回答两个问题!
因为电影行业现在自己玩自己的不需要我们这些观众啊。
我们花钱是为了开心,不是为了睡觉去了,想睡觉去宾馆好不好。
对了一个多小时大好几十快,比某些五星特价房都贵还是几百人一个房间,还没有床,我图什么?我什么都不图就因为我善呗!呸——
曾几何时,很多人认为电影就已经是消费降级的产物了,但没想到电影还能消费降级为短剧。
资产负债表衰退下,进入低欲望社会是必然。高净值人群的边际消费倾向很低,消费 / 资产占比几乎可以忽略不计,而广大的中产及以下则缺乏消费能力。详见我之前的知乎回答**《为什么很多年轻人陷入消费主义,点都点不醒?》。**
这么说吧 不知道怎么回事 之前 91 的会员明明永久的 上个月突然失效了 只能看十秒预览版
我几乎是没做任何思想斗争
又续了永久会员
我也很穷啊 那可是大几百块啊
而且不知道下次会不会又不能用了
然而 只要好看 人们真的舍得花钱
《热辣滚烫》是一部减肥励志题材的,也没啥大场面啊,投资 3.5 亿,是不是都用来吹牛 13 宣传了?
徐峥《送外卖》投资两个亿,我还以为有追车环节呢,也没有大场面啊,是不是用来吹牛 13 宣传了?
前几年张艺谋那个《满江红》刚出来,各种铺天盖地的吹,大投资好故事。。。我满心欢喜去看,都是什么玩意,拿观众当傻子骗呢
《周处除三害》投资 1000 万,你看看人家排的,成本不高也挺好看啊
以后,只要看到谁再捧个三瓜两枣出来就说自己花了几个亿,我无脑就抵制,什么臭毛病,都特么惯的。
该说不说,腾讯这个报告写的有点意思啊,搞了一个定力之年,确实是会写文章的,这个标题有点意思。
虽然看起来好像整体偏悲观,包括这个问题描述都是如此。
但是我想唱个反调,我认为没有什么问题,这个波折线。
因为他这个变化其实还好,你如果仔细的看 2022 年和 2024 年之间也就没有太大差别,2023 年是一个特例,就像 2020 年一样。
因为如果说你真的要看数据上有非常明显的涨幅,那你直接拿 2021 年和 2020 年比较不就好了吗?2020 年因为疫情的问题,全年的观影场次票房都大幅度下降,那你 2021 年的数据就好的不得了嘛。
同样的道理到了 2023 年他那个数据达到一个新的巅峰是为什么呢?是因为要消耗前几年疫情期间拍的戏,那些电影最后就是存货嘛,当然你到那个年份就确实是会端出来很多这样的作品,不管是好的还是烂的。
你到现在这个最开始的存货好的部分已经消耗的差不多了,就端一些烂的出来,这个票房自然就跌下来了嘛,其实没有什么太多需要去纠结的部分。
想想看《逆鳞》《749 局》《红楼梦金玉良缘》这种都不知道是多少年前拍的旧片,就趁着这些时间又端上来,当然肯定就非常容易消耗观众的观影耐心。
其实还有一些奇怪质量的电影,比如《浪漫的断章》《美人鱼的夏天》《绑架游戏》《一雪前耻》《全员嫌疑人》,就也很难填得起这个电影的腰部市场。
你看吧,大盘顶流作品带不动,其他的腰部作品质量又不够硬,怎么办呢?当然就是回到 2022 年的正常水平啦,没有什么问题。
而且你说要回到过去 2023 年也没有那么厉害,2019 年才是最强的。
然后,我更熟悉的是喜羊羊与灰太狼,我就讨论一下他吧。
最近几年有两部喜羊羊大电影上线,一部是《筐出未来》,一部是《守护》。
咱就是说这些上榜的名单是不是都是老熟人啊。
让人颇有一番疑惑,今夕何年呢?2022 年也有熊出没、喜羊羊和雄狮少年(当然他是 12 月上线的拿走了 8000 多万),2024 年还有熊出没、喜羊羊和雄狮少年。
熊出没就不说了,简直就是票房收割机,如果单独拉出来看的话,熊出没真的非常厉害,它完全跳脱在电影市场的经济规律之外了,而且票房就是这样,节节高升根本不受到任何影响。
在我个人看来,熊出没的票房能够达到 20 个亿远比哪吒 2 到 20 个亿更值得讨论——它向我们提供了一种路径,不是只有讲国漫神话改编题材,这种非常狭窄的赛道才会出现动画爆款。
合家欢动画也可以,甚至可以不用掺杂任何高度国风性元素。
好,说回两部喜羊羊,第 1 部喜羊羊是篮球题材。他当时的票房拿到了 1.6 亿;第 2 部喜羊羊是机甲战斗题材,票房没有过亿。
两部我都看了。
我觉得讲篮球题材的整个故事情节非常完整,叙事节奏张弛有度,小众题材获得关注更加新鲜,群像剧每个角色形象都有完整体现,包括最后还有零点几秒钟,再投一球灰太狼使出他的高光时刻。
可是到了这部守护,就有大量故事前情需要了解,包括里面的机甲三段变化也没头没尾,它除了酷炫和视觉表象以外,对于故事剧情本身的推动是漂浮的。
这一点其实在灰太狼办公室的 b 站官方评论区也有很多喜灰粉是持有相同意见,给人一种感觉就是编剧很敷衍,没有把这个故事编圆。
我是在想编剧敷衍故事简单粗糙,这是喜羊羊的个例吗?当然不是,它就是 2024 年电影整体编剧能力的下滑。
《毒液 3》《狮子王:木法沙传奇》《异形:夺命舰》《一闪一闪亮星星》《那个不为人知的故事》《我才不要和你做朋友呢》都有编剧能力不足的问题。
编剧能力更加趋向保守,更加趋向完成而不是完整。
雄狮少年第 2 部和第 1 部的区别也是如此,就不说他的建模,只说剧情,你其实会感觉到第 2 部的新鲜度要低一些,毕竟武术格斗真的太多了,舞狮还是很少见的。
新神榜杨戬到白蛇浮生也是同样的问题,整个叙事节奏是越来越保守,视觉特效也是如此。
新大头儿子小头爸爸 22 年和 24 年也都有上映,我们也会发现这个相似的问题。
所以这到底是为什么呢?我也不知道,是因为 ai 过于发达,然后编剧不想干活了吗?
因为互联网资本集团进军网剧产业了,互联网资本集团背后撬动政策合规,故意用政治正确,把电影产业给搞史了。
巧妙地打着复兴传统,政治正确,各种给电影产业立规矩,这个不让拍,那个不让说,各种挑刺,实体影院系统就完球了。
正好大家都上网看网剧。互联网资本大赚特赚。
再看网剧,好家伙,20 岁霸道总裁小鲜肉,爱上扫厕所 50 岁女清洁工。
你知道点击率是多少吗?6 亿播放量。
看懂这个大背景,你就知道实体电影一败涂地是必然的。
就像今天美国大选,本质是什么?
是新技术和虚拟资本的新钱,PK 金融系统老钱。巴菲特也要吃瘪,美联储直接成被告了。
用政策合规,打击竞争对手,跑马圈地,才现在主流玩法。
你看到的什么审查太严,那只是表象。
就像前几年,所谓环保表面上是全国性政策。
但现实里,北方疯狂断电,拉闸,驱赶化工厂。南方还大量立项化工厂呢。
前几日,张艺谋导演呼吁大家到电影院看电影,他对三分钟解说一部电影的短视频很无语,认为电影院观影的沉浸感是线上无法替代的,希望大家能共同守护这份独特的电影体验。
成龙大哥也发出了同样的呼吁,说在家一会吃面一会上厕所,无法专心看电影,还是要去电影院。你怎么看呢?
显然,张艺谋导演与成龙大哥都是站在电影从业者角度说的话,他们当然会希望所有人去电影院看电影,因为这是他们的工作。
那么,身为影迷兼消费者的我们,可以站在较为中立的角度来说一句,他们的话,我只能同意一半。
作为影迷,我同样认为几分钟带你看完某电影之类的短视频根本不能算作看电影,也同样认可张艺谋导演所说——电影院大屏幕带来的沉浸式观影体验是无法替代的,但这话仅限于好电影。
近年来,所有我们都能感受到,国产电影质量是一年不如一年,票价反而一年比一年高了。
IMAX 版票价普遍都在 100 元以上,“便宜” 一些的也在 55 元以上,普通电影票价一般在 35 以上。
很多不太懂电影的我们也许有过多次花了很多钱结果看的是烂片的经验,性价比太低,也就不愿再去上当。
对我们来说,看短视频解说与影迷看豆瓣性质一样,只是一种提前的 “避雷” 与“止损”。
二十年前,一部《英雄》,一部《无极》,宣告国产电影步入 “大片时代”,二十年过去,我们的审美早已改变,对大片也不是那么热衷,而影视从业者却依旧原地踏步拍着国产大片,想圆他们自己心中的 “大片梦”。
如今拍一部电影,动辄投资几个亿,全砸在请明星、后期特效、大场面上。
前期投入过高导致票价也水涨船高,最终,拍出一部导演自我满足的烂片,还反问我们:为什么不去电影院支持我们?
我倒是想问问导演们,电影拍那么烂还不承认,观众为什么要花钱给自己添堵呢?
比起你们拍的这些烂片,我宁可充个会员在家用投影仪或者 ipad 看看经典电影。
从 90 后开始,豆瓣、时光网等电影社区的评价成为了大家看电影的首选参考。
坊间早有传言——豆瓣评分高的未必好,但评分低的绝对烂。
到了 00 后,短视频异军突起,各种讲解电影的自媒体层出不穷,每个人都可以发表自己的看法。
很多看过电影的消费者会晒出票根再说出自己的真实评价供大家参考。
比起 “王婆卖瓜” 的影视从业者,人们还是更愿意相信普通观众的真实评论,这也成为了年轻观众避雷的一种新方式。
因此,一部新电影在网上口碑过低,再怎么宣传,也没人会去看。
经典影片重映票房依旧很高
近几年,很多以前从未被引进的经典影片开始被重新引进,如日本动画大师宫崎骏的《龙猫》《千与千寻》,意大利导演托纳托雷的《海上钢琴师》,香港导演王家卫的《阿飞正传》等。
今年 11 月,法国导演吕克 · 贝松的代表作《这个杀手不太冷》时隔三十年迎来了中国内地的首次上映,今年重映影片高达 20 余部,被誉为 “重映元年”。这些影片虽然大家都已经在网上看过不止一次,却依然取得了很好的票房成绩,这又是为什么呢?
因为只有经典影片才能够引起所有观众的共鸣。
导演们明白了吗?观众不是不爱看电影,只是不愿意看你们拍的烂片而已。对于那些经过时间检验的经典电影,大家还是很愿意花钱的。
降低制作成本、提高质量才是王道。
但是重视剧本是是国产电影的唯一出路。
别说什么爱不爱看电影了。
就最近这一年上映的电影,有多少是值得你去下个盗版高清免费看的?免费的都懒得看好吗?闲的蛋疼花钱去看?
我就一个问题:
是什么给了这群做院线的底气。
在明知道经济不景气的前提下还涨票价的。
我不喜欢看眯眯眼,你就给我换成大眼睛,你不但不换,还拍了第二部,还骂我没有品味,我干嘛要花钱找恶心,难道就因为你眼睛怪异?
我觉得要辩证地看问题,
少了 3.6 亿人看电影,也就是少消费了约 100 亿。
这 100 亿不会凭空消失,大概率流入了其他消费领域。
非常有可能,流入了与衣食住行更加关系密切的领域。
也就是说,约等于基础消费行业获得了 100 亿的消费补贴。
我看挺好。
众所周知,去电影院看电影,有一部分是情侣。周末节假日出门约个会,逛街吃饭看电影一条龙。是不是很常见?吃一顿精致的可以发朋友圈的晚饭,看一部喜剧电影或者是英雄主义人类又赢了的大片,流程工整不会触雷。
结果呢,从《热辣滚烫》开始,刷着抖音,看着小红书,水着豆瓣,有些人觉得自己觉醒了。
今天看到一个特别离谱的截图,抽象到我都震惊了,第一眼看到眼睛都瞪圆了。
不知道这是哪里的帖子,还加了精。
太抽象了啊,评论区更加抽象,把电影里所有男演员称为老登。
在一个抽象的电影环境下,情侣不一起去看电影,是最优选择。
我的天,大受震撼,现在竟然有数前十女演员有多少,通过女演员的顺位来给电影做标记的。
如果接下来,导演也受到这样的影响,就如同欧美的 “政治正确” 一样。
电影院真的会空无一人。
接下来春节档数据还更差,最大赢家应该是《熊出没》。稳定的出品,躺赢。
这居然是藤子统计的。
知乎最近类似的问题挺多,那这个就认真回答一下吧。
之前提出过一个理论,很多互不重叠没有联系的娱乐领域,其实是存在相互竞争的关系的,因为一个人一天 24 小时的娱乐 / 休闲时间就那么多,如果拿去看电影了,那么游戏 / 恋爱 / 逛街等时间就少了。
中国电影市场在大片高成本制造 + 口碑票房双丰收的巅峰时代,是 2015-2022 年 (大概) 这个时间段,在这个时间段里面,哪怕中国的文艺市场上面,其他文娱形势也是同样蓬勃发展,诸如 14 年开始手游时代和短视频时代,手游和短视频依旧是现在中国文娱的主流。
而这时候的中国电影市场并没有收到这些新兴文娱的冲击,事实上,短视频的崛起反而为电影市场的复兴注入了不少的活力,很人在短视频的各种万象天引的引流下面愿意走入电影院,事实上,这也是少有的双赢的局面。
在中国电影的巅峰时代,不能说没有烂片,但好的电影依旧肘赢了流量 / 小鲜肉 / 影楼风的小时代,电影市场毫无疑问是良性发展的。
正如大伙期待《流浪地球》后下一个超级本土科幻电影 IP,但是却出现了 “上海堡垒” 一样,电影市场变成如今这种情况,出现了远比上海堡垒还要糟糕的东西。
原因个人认为有二
一方面,从电影制作者的角度来看,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盘子做大以后,总会有文青病的创作者想要和某些垄断快消品市场的巨头一样教育消费者。若是放在以往,这叫一锅老鼠屎坏了一锅粥,毕竟他们还是有能力的。
但如果你本身端上来的就是史,那大伙也没啥好说的了。从满江红的各种对历史的歪曲,到热辣滚烫这种对《百元之恋》拙劣的模仿。这种事情能干一次两次,能拿着单一例子给投资人炫耀,但无法真正意义上持续下去。
另一方面,从运营的角度来看,15-22 年电影市场的增长已经到顶,想持续获取投资人的钱,必须帮助他们进行一些见不得人的交易,所以烂片大投资绝大部分都不是用在电影上面;想要获得票房的增长和实际收入的增加,电影所覆盖的受众必须越多越好,也就是咱们经常说的 “扩圈”。
2014 年电影总票房 296.36 亿
2015 年电影总票房 440.69 亿,
2016 电影总票房 457.12 亿,
2017 电影总票房 560 亿,
2018 电影总票房 610 亿,
2019 电影总票房 642.66 亿,
2020 电影总票房为 203 亿,
2021 电影总票房 472.58 亿,
2022 电影总票房 300 亿,
2023 年电影总票房 549.15 亿,
24 年到现在仅突破 410 亿,回到 2015 的水平。
20-22 疫情的反复是其次,23 解禁之后证明了观影的基数还在,这证明了甩锅疫情也是不可能的。
在上述两个原因的推动下,文娱创作者和一些平时上不了台面的东西一拍即合,开始了给影院观众喂史的年代。
《满江红》捅了观众一刀,观众还能捂着伤口强撑:中国电影还有救,下一个会更好。
《热辣滚烫》接着又来一刀直捅左心室,观众躺地上垂死呼唤:谁来救救中国电影,我还是有钱买票滴。
看完 749 局,我连今年春节档观影计划都取消了。
没什么其他理由,让这种烂片上院线,我对整个影视行业的从业者表示严重不信任。
洗钱可以,我不参与。
都拍得太烂了
我宁愿抽包中华支持海军下饺子
让太平洋对面的漂亮国多点压力
好让好莱坞能有素材拍中美大战的电影
其实是不是因为诈骗集团被灭了,资本监控和管制变严格,税收监管从严且可回溯。
钱 xi 不了呗。回归到了原本该有的状态,再加之之前的烂片横行但却能所谓的大卖和所谓的高评,也让实际的观影者不再相信大导演和大明星了。
所以之前回归到本质才是好的,不管商业片还是艺术片高质量的作品现在才能赚钱。
而不是叫上个所谓的高价值明星就能带来高票房。
从业者也别叫苦,之前吃那么多肉,现在喝粥就叫唤吃不惯了,是不是因为你只配喝粥。
你说的情况我不了解。
我姑且瞎猜猜。可能是人民群众的收入提升太快,电影这种两个小时也就花几十块钱的娱乐活动,已经跟不上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花钱需求。
原因比较复杂,是多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包括经济变化、消费观念变化、文化变化及疫情等
首先是经济整体下行、消费观念整体趋向保守的形势下,票价及隐身其后的商业租金逆势上涨,将一部分观众排挤出了电影院;
第二,全球商业电影及其背后的文化产业过去几年深受疫情影响,但中国的电影从业人员似乎没有认识到全球的电影业都在过冬的现实环境,反倒迫切幻想重返 2019 年的好日子;
第三,极端女权的各种空想污染电影产业,公众电影有分裂为女性电影、公众电影两个部分的趋势;
第四,疫情仍然在,影院是受到影响最大的三密产业之一,有 10% 的人注意就会少 10% 的观众、有一半的人注意就会少一半的观众;
第五,电影产业过去几年整体萎缩产业能力急速下滑、而观众的欲望有增无减,新片的吸引力下降;
第六,新技术及新文化产业的冲击,5G 及 ai 技术带来短视频热,影响了影院电影的吸引力、影院电影必须与短视频进行博弈最终才能实现平衡,还要等一等才会知道是什么样的格局;
第七,其他原因
去年本来期待敦煌英雄的上映。后来无了。再然后看看片单都是些什么玩意儿。
想看的不给上,上的都是些看后让人不爽的东西。
不能强迫我消费看自己不喜欢的东西吧。而且现在票价太贵了。
就我个人而言不去电影院理由很简单,因为有了宝宝根本没时间。
等以后宝宝大了肯定还会是电影院常客,希望以后能多一些长安三万里之类的好作品,
少一些胖子减肥记和其他无病呻吟的情爱片。
甚至希望可以多一些纪录片类型的商业片,可以带娃去看,寓教于乐。
至于其他那些乱七八糟分析经济,没活硬整的关我 P 事,人少了我还觉得清净呢。
张国师和贾大美女为代表的大导演们,让百姓捂紧了钱袋子!
你们辛苦啦!做得好!
今年我在电影院里,看的最爽,嘴酣畅淋漓的电影是,一部十多年前的电影
爆裂鼓手,没有之一
除此之外,没有一个电影能几乎做到人让看完之后感到灵魂震颤到想马上重新走进电影院再看一遍的冲动
虽然论画面比不上沙丘 2,论流行度比不上死侍 3,论接受度甚至比不上异形夺命舰和弗瑞奥萨
但是这部电影的视听及内容仍然能比以上的任何一部更能够冲击到人的心灵
但是我并不想说哪部电影好哪部电影不好,好与不好虽然有客观的评定标注,但是放到个人头上仍然是一个很主观的事情。我想说的是今年你能不能找到一部电影能够让你在看过一遍之后能够抑制不住自己的说我一定要再去看一遍的电影
从整个电影行业的现状可以肯定的是对于大多数人都没有,有没有质量尚佳的好电影,答案是肯定的,但是重点在于你愿不愿意再进去看一遍
所以这不是片子烂不烂的问题,到底是什么问题导致的,这个问题太大了,可以肯定的原因之一就是电影行业的创作陷入了瓶颈,过去的模板式电影放在今天人们已经越来越不买账了,照着过去的套路拍下去,整个行业被流媒体取代也仅仅只是时间问题
昨天元旦,好不容易放了半天假。
想了想,好久没有去看电影了,于是坐在车上拿出最近上线的电影。
看了一圈发现就一部《迷宫的十字路口》想看,但却是重置版。
然而当年在高中无聊时,早就把柯南前十部剧场版看了无数遍了。
SO……
正在纠结之时,看了眼知乎,发现商务部马上要对牛肉进行立案调查。
看样子牛肉,马上要贵了。
于是我立马下了车,骑着我的小电驴到了超市,立即买下一斤牛肉。
回到家里做青椒牛柳。
然后又做了一大碗豆冲排骨汤。
就着饭,看着柯南就把元旦这半天给过了。
算了一遍花销,也就刚好一张电影票钱。
要是真在外面吃的话,还得买点烧烤吃,那开销又要大了。
最后……
你不能只有顺差的时候,才支持贸易自由。
整天当貔貅,在外面复刻奴隶制,怪不得被全世界唾弃。
商务部对进口牛肉进行保障措施立案调查,不针对特定国家和地区,哪些信息值得关注?
有没有可能是统计错了呀
怎么会少这么多呢
半夜十一二点满场的那些人肯定忘了算吧
快去加上吧
你不能只在统计人次的时候才想起来需要观众参与
以热辣滚烫,满江红为代表的这类电影我根本就不会去电影院看,甚至这些电影已经在爱优腾上面可以看了我都还没点开过,原因嘛,拍电影的你们自己去想
现在这样的影片质量,还要这么高的票价,说句不好听的,跟抢劫一样。
富婆减肥,亿万富翁送外卖,我们的电影实在太好了……
我一直在等一部抗疫电影,即使一百块的票价我都会去看。
因为没有比较好看、有吸引力的电影…… 就这么简单,有人说这是因为电影题材不好,还有人直指一些电影 “打拳”,这个逻辑谬误了,为什么?
因为《好东西》的票房是 7.1 亿,全年上映大几十部电影,指着颓势中票房好的个别电影说因为题材不好,这属于魔怔了,反而证明了这类特定题材的电影支持者是真的在 “熊市” 中仍然真金白银支持。
这差不多相当于假设车市陷入萎靡,大众朗逸仍然在萎靡的车市中获得不错的销量,然后一群人说车市萎靡的原因是大众朗逸这种车都能卖得好于是造成车市萎靡一样,逻辑错误…… 反而是朗逸粉丝在这种 “熊市” 下团结支持朗逸的销量。
电影观影人次下降永远离不开两个原因,1. 缺乏足够多的好电影;2. 电影的观影票价较高。
如果硬要说国内观影人次下降有没有什么特别的原因,个人以为自媒体的影评放大了缺乏好电影的弊端。
什么意思呢?就是除了好电影之外还有普通、一般水准的电影,但是自媒体夸张的影评通常会把普通、一般水准的电影直接批判为 “烂片”,大家在各种视频平台看过这种 “电影吐槽” 后就很自然的放弃了观影欲望。
最惨的莫过于《逆行人生》…… 不算上乘但是还是值得一看的电影,基本上是被自媒体带节奏给严重抹黑了……
不仅电影烂,还一堆 nc 粉、粉红维护。
结果就是制片方投其所好,好片难拍,拍烂片还不容易吗?导致近年来一部获得国际大奖的国产电影都没有。
不要说是什么 zz 对立的原因
当年美苏冷战最激烈的时候,美国人都把大奖颁给苏联人过。因为拍的是真 nb,不服不行。
现在还能比冷战更对立?
2024 国产椰鸡电影大奖即将揭晓!
《周处除三害肯定实至名归啊…》
《走走停停也很好啊…》
《年少日记也是有力的角逐者要我说…》
《非要说好东西也迎合了很多观众嘛…》
《卧槽 热辣滚烫是什么鬼!?》
因为这年代,【让子弹飞】过不了审,【西游降妖】会被家长投诉,【霍元甲】【叶问】这些电影的代表演员已经年近(过)花甲。
剩下的喜剧和科幻,都得小心翼翼,红线太多,能随口提意见的人也太多。
再叠加一个大多数人都不爱出门,缺乏向上希望的现状,舔狗经济失效,电影可不就断崖式下跌了。好莱坞也没好到哪去,人家是 zz 正确叠加陈词滥调无聊特效大家看腻了。
2024 年给我比较好观感的一个是【飞驰人生 2】还有一个是【周处除三害】。其实大家看电影不是去受教育的,现在的问题是越是引起人共鸣的玩意越敏感,这个核心矛盾貌似还无法解决。
我今年截止目前(1230)一共看了七十九部(不算重复购买的)院线电影,超过了 99% 的普通观众,作为电影院常客和影评答主,简单谈谈我自己的看法。
看到部分回答提到了电影票贵,其实和化妆品差不多都是利用了价格歧视的原理,只要愿意花点时间,把票价降下来很容易。
拿我自己举例,**超过一半以上都是 19.9 元一张,CGS 中国巨幕和 IMAX 的特殊场次大部分也在 30 以内拿下,总而言之一句话基本上没买过原价的电影票,没特意算过所有影票的均价应该不超过 25 元。**具体做法主要就是蹲淘票票的特惠,很多 19.9 就能拿到,再加上个别信用卡和支付宝等 APP 搞的活动,经常看电影的话均价不会特别高。
如果说觉得二十多(需要花点时间折腾)一张的电影票都算贵的,那就没法继续聊了,毕竟也就一杯奶茶钱。
那么,除了觉得电影票价贵的因素外,还有什么原因导致电影票房整体的下降?
我认为主要有四点。
以上四个原因我是按影响因素占比从高到低进行排序的,当然了肯定不止这四个原因。还有诸如互联网言论环境越来越恶劣导致极端评价增多两派互撕、片方档期选择失误和宣发策略失败等等因素,这些毕竟都是个例没有共性就不单独谈了。
**我认为院线市场越来越不景气最主要的原因还是普遍影片质量的低下造成的。**我自己今年看了这么多院线电影,不区分引进片和国产片的条件下真正能称的上佳作的不足十五部。而电影票房和影片质量并不一定是正相关的,票房它是很多因素综合起作用的结果,整体看今年叫好不叫座的电影也不少,这个是另外一个话题就不展开谈了。
上图是今天的实时票房榜,就拿 12 月来说我已经看了八部院线电影,分别是《小倩》、《雄狮少年 2》、《误判》、《破 · 地狱》、《猎人克莱文》、《“骗骗” 喜欢你》、《小小的我》、《误杀 3》。
简单分析一下上面的八部影片就能知道为什么大家都不怎么去电影院看电影了。
先说《小倩》和《猎人克莱文》,单论质量这两部虽然不一定垫底但却是最缺少卖点的。
《小倩》无论从人物造型、整体画风、故事剧情都离追光五年前的白蛇宇宙开篇的《白蛇:缘起》有很大差距,自然不能吸引人去观影;《猎人克莱文》是漫威苟延残喘的超英爆米花电影,在整个市场都对漫威电影审美疲劳后,漫威也想要尝试破局,这部作品的卖点是所谓的 “实拍”,意思是连特效都很少,爆米花电影里的爆米花元素都降低了,难道观众冲着它狗屎一样的剧情去吗?
再来说下《雄狮少年 2》和《“骗骗” 喜欢你》。《雄狮少年 2》电影质量中规中矩,可惜在第一部因为主角们眼睛问题引起舆论反对的声浪,结果第二部忽略了广大群众们的声音在眼睛上依然沿用了之前的造型,只不过这次引起的舆论抵制更加剧烈,造成最终票房离映前预期腰斩的情况,绝对是一个反面教材。观众就是上帝,忽视观众的呼声一意孤行最终的结果就是观众们用脚投票的下场。有些时候哪怕本身没有歧视的意图但引起了大量的反感就说明设计之初是有问题的就得改,直接硬钢的后果只能说主创们是求仁得仁。
《“骗骗” 喜欢你》是一部爱情喜剧,电影本身质量比较一般,但优点是核心卖点喜剧效果上还真有点东西,一方面得益于监制是大鹏,另外多个喜剧综艺出来的演员也让影片在喜剧效果上增色不少。至于另外一个卖点主要打的是《孤注一掷》孙阳金晨 CP 再营业,光这个噱头也会吸引一定的粉丝去。两项叠加预计票房能达到 3-4 亿,说明喜剧依然是最吸引观众的题材。
接着说下两部港片《误判》、《破 · 地狱》。今年内地作品质量比较一般的情况下,香港电影却有不少能让人眼前一亮的作品,这两部都属于这类。《破 · 地狱》单论质量毫无疑问是年度十佳,可惜因为讲的是死亡和殡葬议题,感兴趣的观众比较少,所以票房也比较一般;《误判》是甄子丹自导自演的动作电影,里面创新的使用了律政 + 动作的融合题材,整体质量其实比较不错,可惜甄子丹的票房号召力已经大不如前,档期又撞到了两个大热选手,两者叠加预期票房也只有 2 亿左右。
最后说下两部热门作品《误杀 3》和《小小的我》。影视市场已经很久没有出现过连续两天票房过亿的情况了,哪怕是圣诞档期 24/25 两天加起来都没有破亿,可见这两部作品的火热程度。
《误杀 3》其实按我说是妥妥的烂片,但是不得不佩服陈思诚的 “爽片” 在吸引观众走进电影院里的确有两把刷子。简单理解其实影片更适合的名字应该是《消失的孩子》,因为大体套路和《消失的她》如出一辙,都是充满缝合的强行反转电影。但是,影片演员阵容是真强,加上误杀 IP 的号召力和高能反转的“爽感”,票房走势一片大好,虽然不可能复制《消失的她》票房神话,但在如此冷清的市场环境下预期票房能来到 7 亿已经是非常亮眼的成绩了,今年票房总榜 7 亿能排进前 15。
《小小的我》能爆火和易烊千玺的粉丝基本盘脱不开关系,因为整个影片基本上就是易烊千玺的演技个人秀,他在里面的表演的确很惊艳,把一个 20 岁出头拥有各种烦恼和困境的脑瘫患者诠释的非常出色,如果是他的粉丝的话看这个电影会非常过瘾。但是,影片整体质量其实离导演的前作《妈妈!》还是有一定距离,在叙事上太过侧重主角个人,换了个主演票房肯定不会有现在这么火热是百分百的事情。一部偏文艺的电影能和商业爽片打个不分胜负已经非常牛了。
其实从上述八部作品就能很明显看出,在目前影视行业非常低迷的情况下,一部作品想吸引足够的观中进场拿到较高的票房是很难的。
具体需要什么条件我写过一个回答,不赘述,感兴趣的可以看下。
为什么感觉今年十亿票房的国产电影这么少?一部高票房电影需要什么条件?
前不久,为了救活院线的人气,张艺谋和成龙先后呼吁观众们走进电影院,前不久金鸡奖颁奖典礼也有很多制片人和演员以及导演感谢了买票的观众,这都证明整个电影行业已经感受到了大厦将倾的危机。
为此广电总局也想了很多招。
比如电影重映计划,像是八部《哈利波特》、《食神》、《海上钢琴师》、《流浪地球 2》3D 版等;
还有的是经典影片高清修复版和口碑佳作将陆续登录院线,比如《这个杀手不太冷》、《爆裂鼓手》、《攻壳机动队》、《完美的日子》等。
以上两种措施对整体票房增长的帮助比较有限,因为相关影片网上有很多高清资源,真正愿意走进电影院去重温经典的观众还是比较少的。
再来就是一定程度放宽了审核标准,让观众看到未删减版原汁原味的电影(主要是引进片),这才有了《异形:夺命舰》豪取 7.8 亿的基础。当然了 7.8 亿里面也有它自己质量上佳和 IP 粉丝数较多的因素。
并不是每一部享受同等待遇的影片都能有这成绩,比如同样一刀未剪的恐怖片由一美主演的《非礼勿言》就扑的很彻底只有三百万票房。
这恰好说明了电影质量和系列 IP 人气才是吸引观众走进影院的根本原因,而不是所谓大尺度的噱头。
影片质量在及格边缘的毒液系列终章《毒液 3》凭借系列 IP 积攒的人气和好莱坞成熟的特效制作优势,再叠加近期没有什么能打的对手,它的预期票房已经来到了 7 亿。
《毒液 3》和《异形:夺命舰》的票房都进了今年国内票房榜的前二十,这也表明像这种特效大片依旧在国内拥有不小的市场,影院的不可或缺性起码在特效大片上依旧具有不可替代性,这也是我回答电影还没有扑街的根本原因。
从暑期档和国庆档的总票房对比去年来看,说一句影视行业凛冬已至也不为过。现在早已经过了请几个流量明星就能赚得盆满钵满的时代,在娱乐方式越来越多元和压力越来越大的普遍环境下,如何真正创作一些高质量的电影吸引观众走进电影院才是救市唯一高效且正确的路径。
假如都是《抓娃娃》、《流浪地球 2》、《异形:夺命舰》、《第二十条》、《周处除三害》这样的国内外佳作,不需要呼吁观众们自己就会走进电影院观影。
现在可不是冯裤子说的先有垃圾观众才有垃圾电影的时代,得益于审美能力的提高和观影需求的变化,没有获得感和社交货币功能是很难让观众走进电影院的。
另外,其实国内票房大头主要都被喜剧片占据,而现在喜剧片才是扑街的重灾区,宁浩的《爆款好人》、《红毯先生》就是活生生的例子。
而像《孤注一掷》、《热辣滚烫》、《消失的她》这样依靠持续占领热搜卷奇观卷议题蹭题材的作品其实想要复制票房奇迹是很难的,观众对这种套路熟悉以后也不会一直上当的。今年同样类似操作的《默杀》票房直接回落到 10 亿级,《逆行人生》更是直接遭到全网抵制,证明这条捷径不是那么好走。
中国电影是不是真的可能扑街还是要市场说了算,今年已经有很多大制作赔的底裤都快没了像《异人之下》、《传说》、《解密》、《749 局》等。
各个强档期票房相比去年的大范围萎靡也让很多种子选手在定档越来越谨慎,也间接导致了明年春节档多部大制作、高预期、高票房系列电影续集直接面对面厮杀。
关于明年春节档影片的分析我写过一个回答,感兴趣的可以看下。
网传 2025 年春节档电影片单,其中包括《哪吒 2》《封神 2》《射雕英雄传》等,你最期待哪部?
如果创造了一个创纪录的超百亿春节档证明中国电影暂时还没死也完全没到扑街的地步。要是明年春节档这个超强档期最后的自留地在众多强力影片扎堆上映的情况下也仅取得不到 70 亿的票房,那么留给中国电影和整个电影行业的时间真的不多了!!!
**起码就我这个电影发烧友而言,电影院观影是个无法被取代的娱乐方式。因为更沉浸、更专注、更好的色彩和画面细节、更佳的光影和顶级音响效果只要二十多块就能体验在我看来还是非常值的。**与之相比诸如可能要憋尿或者碰到不文明观影行为的同场观众的弊端我完全是能接受的。
说到底进影院看电影也只是一种普通的娱乐方式而已,自己开心就好!!!
现在工作越来越卷,负荷越来越大,人都快被工作规训成人工智能了,人的身体和精神已经承载不了高端复杂的审美和娱乐了。休息时间要么奶头乐要么休息恢复身体和精力,这就是美丽新世界的序章。
《热辣滚烫》这种都能卖到 34 亿,谁还会好好做?
现在就是劣币驱逐良币,观众用脚投票。
过去烂片能赚钱纯粹是观众的习惯问题,就说我吧,从阿凡达之后我就养成了去电影院看电影的习惯。
热辣滚烫后,把这个习惯戒了,毕竟现在钱不好赚。
现在的电影大致分为几类:
1. 主旋律电影,评分也不开,不晓得好坏,赢麻了,好了知道了。看过几部,稀烂。
2. 大肆宣发的电影。每天在各个平台强奸人的眼睛,上映之后反响一般,提名《热辣滚烫》。
3. 消费底层的电影。只会卖惨博同情,毫无深度,拍的稀烂,提名《逆行人生》。
4. 迎合女权的电影。蹭女性话题的流量,一上映就引发男女双方骂战,这种电影看不看都像站队,我懒得站队也就懒得看,提名《好东西》。
5. 面瘫爱豆演的电影。大型装逼耍酷现场,提名《无名》。
春节档的时候我就说贾玲国师等已经透支了许多人对电影的信任,结果被人追着骂。
屎就是屎,你看我一年花不花 1 毛就完事了。
之前女朋友没听我的去看了满江红,结果一脸吃了屎一样回来
现在已经不想去电影院了。
反而是现在 “逐渐衰落” 的港片
出了几个不错的片子
总结一下:流量明星、国师、嘉玲、包贝尔、刘德华,跑就完事了,99% 没毛病。
个人来说今年院线电影确实看的少,只看了《周处除三害》、《默杀》、《好东西》这三部。其他的,没了。而往年院线电影至少看了十几部,我以前的习惯是只看高分老电影,院线电影很看导演和当时口碑。而今年看的少核心原因是这些电影连口碑都没有了。
还没看之前,在各个平台看到的评价就一般。电影真不好看纯营销是压不住的。
很多人抱怨题材不好,我觉得不是。在经济低迷时期,宣传上需要正能量的东西,对于题材的审查会更严,现在的自媒体平台监管多严格啊,稍微敏感的内容就被封杀,更别说影响力巨大的电影了。但是上面既然要刺激消费,就必须平衡一下这个矛盾,官方允许放的观众不想看,观众想看的官方又不允许放。经济萧条的时候,电影是能够撑起消费的行业,是不是在监管方面得宽松一点?
今年演唱会可是一片大火,无非就是换了个行业洗 $_$
一个个自己拍的什么玩意自己没点数?
观众凭什么又要花钱,又要浪费时间的去电影院
之前 749 局那个导演破防,发表逆天言论就可以看出来,这帮人现在已经没有连鉴赏能力都没有了
一个厨子可以做不好菜,但是不能味觉失灵!
资本可以是为了降低风险、提高收益搞流量明星、搞大 ip,这是大家可以理解的
但是一个个拍那种烂玩意,还强迫观众买单,那大家可就不惯着你了
《热辣滚烫》《749 局》《满江红》《封神》《唐狮少年》只配这种结果!
电影本该是艺术,
但他们觉得群众不懂艺术,
他们觉得只有自己懂艺术,
他们决定教育群众什么叫特么的艺术,
然后他们现在快亖了。
翻了一下自己某团某眼的记录
口罩结束前有女朋友,3 年一共将近 100 个电影票,每年 30 张 15 次,这不算多吧
口罩结束后没有女朋友,这两三年 0 张电影票
好好说话就是舔狗经济崩溃了
不舔了,高端餐饮,挂了
不舔了,电影院,挂了
不舔了,化妆品,挂了
反过来,手机卖得好了,电脑卖得好了,
显卡、摩托车、PS5、steam,是不是都火热火热的?
我再说一句:结婚的是不是少了?生娃的是不是少了?
哈哈哈哈哈哈哈哈
半沟绿票房 45 亿,按平均票价 45 算,就是 1 亿人次。半沟绿拍摄时间 51 天,一年拍 6 部绰绰有余,这不就 6 亿观众了
庞统任耒阳县令,到任百日,终日醉酒,政事荒废,然而一旦需要,只消半日,就尽可理顺。区区 3.6 亿观影人次算啥,先荒废几年,大导国师宝刀未老,后起之秀减肥增肥仰卧起坐,一年 20 部亿人电影不就补回来了
热辣滚烫和满江红让大家发现电影根本不需要认真拍,只要营销好,找流量,打打拳就能轻松赚大钱。
所以这两年可谓是没几部真正在内容本身大投资的电影,拍成一坨坨屎,哪有那么多狗去吃。
你骗人感情的时候,把 TA 当舔狗、弱智、傻 X,只要 TA 还愿意跟你,你怎么作精都可以,一个愿打,一个愿挨,自己挑的嘛,偶像!
但当人看清你金玉没有败絮其中的事实,彻底清醒斩断孽缘的时候,你还 TM 把人当弱智傻 X,不反省自己,还妄图要求别人自我检讨继续伺候你,你脸挺大啊,一盘红烧茄子呼你脸上圆不圆?
你的作品有没有值回票价,观众心里清楚。
还是那句话,你可以用你所谓的作品侮辱观众的人格,但最好不要用你的优越感去侮辱观众的智商。
没有郭妲己那份心,就别扯那犊子蛋。
以前播过的老电影,以前花钱电影院看过的电影,想从网上再看看,还尼玛的得花钱,就你们这种吃相
还想让老子再去影院花钱???
真特么脸比屁股还大!
现在好了
看电视??电视机都没了还看电视?
看电影??电脑早改成游戏机了!!
消费习惯消费条件都没了!
你还想挣我钱??
对不起,给钱也懒得去了!
美国大萧条时期为何电影院生意没怎么受到冲击,那是因为当时一张票可以在电影院呆一天,很多失业的人找了几天工作太过疲劳就买张票去电影院睡觉,堪比现在的图书馆。可现在的电影市场什么概念?一个减肥 VLOG 都敢卖你 40 一张票!不买爆米花饮料两个人看个垃圾片都要花 7、8 十,有些人可能一天都赚不到这么多钱!这种电影市场,存在有合理性?
纯因为内容垃圾,与经济萧条没任何关系。
一个冷知识是,经济萧条往往伴随着文娱繁荣。
把观众忽悠进去给观众喂 shi。
这要能持续就有鬼了。
狼来了的故事小学二年级就学过。
在街边饭馆吃饭,三菜一汤一百五六十,没问题的
不想吃饭,又有点嘴馋,撸了一大把各种串子,一百来块也行呀
想吃清淡一些,一锅海鲜粥配一个酸辣空心菜几个白灼虾,七八十也合理
问题是现在一碗白粥要收我两百块,甚至有一些粥碗里还加了老鼠屎,几个意思?我与阁下无冤无仇,为何要把我当萨比?
有一部电影,叫《饥饿站台》。
里边是一个分了很多层的世界。
上层会获得最好的食物,不止吃喝享受,还要浪费甚至污染食物。
食物和资源越向下,就越稀少珍贵,而且很容易因为上层的恶意污染而别的恶心难以进食。
这是一个单向的逻辑。
真实的世界,远没有这么简单。
现实中很多东西,是要循环的。
你今天糟蹋的环境,早晚有一天,会返回给你自己。
你在上游往河里排泄的那些,闹不好就会在下游变成桶装水哪天再喝回到你嘴里。
你拍一大堆烂片洗钱,甚至还要夹带私货搞性别对立,奴性驯化别人,搞狭隘民族主义扭曲事实,扭曲历史。
把这个市场做的臭不可闻。
就要准备好观众们用脚投票离开这个恶臭的环境啊。
去年消失的她,满江红这种狗屎已经被骗过一次了。花钱吃屎这事儿可一可再不可三。
今年这热麻辣烫,好东西,出走的决心这种狗屎都不如的东西,给我两张电影票的钱我都不会看,你™还指望我花钱去看?
不知道为什么很多人说票贵,我觉得不是根本原因,十九块九的票我好像从来没见过,大都是三四十的,就是单纯不好看。
当年特斯拉引进中国,搞起了鲶鱼效应,把国内一票混吃等死的车企搞活了。
现在,郭帆算一条啊鲶鱼吧,我不信业内有人不羡慕的,但是又没那个本事,只能玩下三滥
那就烂呗,跟男足一样
因为影院喂 给观众呀。我想看《敦煌英雄》,但广电不让上,估计是因为涉及历史和民族主义。难道与历史有关,与汉民族有关的题材都不许出现在电影荧幕上???电影市场正在和电视剧市场趋同?荧幕上只有讨论男女感情,女性觉醒,儿童娱乐,犯罪警匪?
电影不能有深刻主题?
中国电影票房的崩塌,是从流浪地球 2“输给” 某个洗刷刷大片开始的,然后就是减肥日记的狂轰滥炸,彻底败光路人票房。
恭喜你们啊男易女贾。
希望电影行业这群狗屎死的时候安静一点,不要嚎来嚎去影响广大人民群众的心情,郭帆出新片时自有人去看,至于那些歪屁股的,麻烦麻溜 GunDan
老说什么中国电影完了,号召大家去看电影。
不是,哥们儿,我就问问你,我去电影院看啥呀?
是年初去看胖子减肥的《热辣滚烫》,还是年终看鸟人飞天的诈骗电影《749 局》,还是年底承受中年大妈临终幻想《好东西》,或者是被网友喷了一次后头铁的不行还非要歧视你眯眯眼的《雄狮少年》?
哥,您说哪一坨好吃?我吃还不行吗?
不看不是中国人!
我觉得现在这个状态非常好,请电影行业务必保持下去。最好是凉的透透的,才有新人带着新的电影工业在你们的骨灰里面重生出来。
在球 3 出来之前,我还有很多的游戏可以玩一玩。并不一定非得看电影。
今年唯一有动力想要去看的电影是宫崎骏的《哈尔的移动城堡》重映。结果工作太忙没时间,错过了。 在网上补了一遍中配。再就没有什么想去看的了。
说实话,不是我看不上那些写剧本的。
电影已经要死了,因为剧本太垃圾了。
现在你真让那些写网文的老作者来给你写剧本,不管是逻辑还是爽点,我告诉你完爆你电影几条街。
你自己去看短剧你就知道了,密集的爽点,几乎是爽到爆炸,但是纯粹为了娱乐而发展的。
等着吧,电影剧本洗牌估计不远了,他们不愿意,那就只能死了。
球 3 不上映,它们连偷票房的对象都没了。
本人球二刷了三遍
2024 年至今未进电影院
还不够,那个行业那个圈子:
1. 迷信 “数据”、“流量” 的投资者;
2. 这些大部分小时候读书文化成绩不行,甚至不务正业的 “电影人”、“演员”
还是吃的太饱了,赚钱对于绝大部分普通人来说太太太简单了。
所以他们觉得不管拍的什么垃圾,多脱离群众、脱离生活、多么荒谬,只要通过炒作,流量,就能挣得盆满钵满。
矫枉必须过正,
现在才那到那。
因为我们的电影市场是个宣发市场,炒作市场,而不是内容市场。当电影业者躺平摆烂,没有宣发炒作后,也就没有市场了。
比如贾玲就是深谙其道的宣发天后,我叫李焕英的成功,让她明白了正能量 + 高成本宣发就是赢得这个市场的标准答案,热辣滚烫又更加完美地论证了这一点。
知乎中争议最大的热辣滚烫,所有人都知道 3.5 亿的成本不合理,很多人解释为是洗钱,但如果真是如此就太明目张胆了,这样明显的犯罪可以让帽子叔叔轻松地拿到业绩,然而贾玲却安稳无比,说明她并不可能这么明目张胆。
这样高的成本,其实很显然绝大部分都用在了宣发上,那段时间贾玲减肥 100 斤的信息铺天盖地,狂轰滥炸,几乎没人能逃掉,这些都是需要成本的。
因为靠宣发成功也不是什么体面的事,面对高成本的质疑,贾玲也没办法出来解释,只能选择躺平,来淡化过度宣发带来的反噬。
除了过度宣发的反噬,打击洗钱,严查缴税是让更多电影业者躺平的原因。
我们对文艺作品有着最严格的监管,从业者没有不被束手的,水平越高,束手越严重,以前靠着洗钱偷税可以轻松赚大钱,很多人也就认了,跪着把钱挣了也好,挣钱嘛,不寒碜。
但现在跪着也不好挣了,37 分成变成了 91,很多人就不愿意跪了,于是选择了躺平。
从业者躺平,没有了内容,没有了宣发,自然也就没有了市场,这才是电影市场衰败到如此的主要原因,而不是什么男女对立,经济下滑。
经济下滑有口红效应,男女对立有先行者参考(日韩),都不太可能是主因。
一帮没文化的非得来教育观众
商业片都排不明白呢就想上艺术价值
不是不能讲艺术
但是就你们那水平配么?
还特么不如冯裤子呢
起码冯裤子拍商业片能及格
这不正好求仁得仁么?
前段时间看到一张截图,有博主说不爱去影院观影,理由是无法拉进度条也没有解说。
听起来荒诞,但时代变了,有这个习惯的人不止他一个。
有一次我看《异形》,旁边有个人一直在玩手机,还是折叠屏,开开关关,噼里啪啦。直到电影里的异形出现,她才开始认真观影。这种「情节平淡玩手机」、「情节紧张看荧幕」的行为,相当于拉进度条,本质上是选择性观看。
为什么很多人对电影没有耐心了,哪怕是一部还不错的电影。
可能跟手机和短视频有关。
下意识点亮手机,滑来滑去,看社交网络,看未读消息,是很多人的肌肉记忆,甚至是动物刻板行为。
有一天深夜我结束工作,本该休息,但我一直在划手机,划来划去。大脑没有指令,但手指一直在划。
这就是牛马刻板行为。一头驴已经卸了磨,但还是会绕着磨转圈圈。
另外也赖短视频。短视频讲究三秒上钩,如果没有在三秒内抓住人的注意力,就会被淘汰。
上钩只是开始,后续要强烈而持续的刺激,给人提供爽感。
很多短视频都是 2 秒一个镜头,大吼大叫,持续刺激人的多巴胺。
电影显然不能都这么拍,但很多人平时已经习惯了这样的刺激。
所以很多人观影会无聊。无聊干嘛呢?玩手机。
出走半生,归来还是手机好玩。那还不如直接在家玩手机。
手机和短视频已经把很多人的专注度废掉了。太多的人无法做到两个小时不摸或少玩手机。
另外,看电影还是有点奢侈的,不是说票价,而是时间。
2 小时电影算上路程,至少 2.5 小时。
上班族若有 2.5 小时的时间预算,可能更想做其他事。
虽然影院的视听效果不可替代,但如果只是为了放松娱乐,可替代的项目太多。线上观影、游戏、短视频、网剧等,可用碎片时间,成本更低。
我很爱在影院看电影,也爱躺着看无脑短视频,但我对电影市场的未来不太乐观。可能多年之后,去影院观影是一种小众行为,类似于把玩机械表。
现在看电影最大的门槛,不是票价,不是时间,而是两个小时尽量不碰手机的专注度,这跟人的习惯有关,也跟电影质量有关。
如果你能看到这里,说明你的专注力很棒并且具备一定的阅读能力,你已经赢了 90% 的人。
(本文首发于_2024 年 12 月 26 日)_
能不能别把票房不行怪经济和消费降级。
经济不好的时候往往娱乐业更好,看看游戏业,你一张电影票还能让人买不起啊
单纯自己菜,菜就多练,练不出来就改行,市场竞争就是这样。
这些年电影行业透支了多少信用,满江红,减肥,这种烂片单纯靠自己自产自销,铺天盖地宣发,造假,没观众都形成了产业闭环,他们也没把观众当回事。
大量关系户,资本户充斥各种圈子,没有能耐,却占据了关键位置,导致各个圈子的质量水平大幅下降,影视圈作为产出明显的行业,肯定最先暴露出问题
你以为光是演员垃圾,其实导演,制片,编剧全是垃圾
知乎用户 gudetama 发表 再这样发展下去,国内就没有电影院了。 咱们可以管他叫 多媒体自习室 知乎用户 忍无可忍无需再忍 发表 我只想说:我想看电影,只是 tm 的想看电影,别总想着给我上思想政治课! 记得前几年,去电影院看摔跤吧爸 …
知乎用户 毒眸 发表 回头看 2021 的春节档,像一场梦。 78 亿的票房新纪录,观影人次达到了历年最高,有 1.6 亿人次在新年伊始涌进了电影院。大家都愿意相信,电影市场的 2021 会是崭新的、充满生机的一年。 时间推移,变数发生。 …
知乎用户 四十年四 发表 崩了也不是那么重要。 因为国内的电影产业已经完成转型升级了。现在的电影已经不需要观众了。 莫名其妙的题材,大水灌溉的宣发,自娱自乐的评分,虚空生成的票房。 你们玩呗 知乎用户 苍炎之心 发表 又不是只有电影血崩 …
知乎用户 我的知乎 发表 媒体说得也没错。 今年春节档,如果观众没有守住自己的钱袋子、智商和记忆,又去看了垃圾电影,那中国电影确实是亡了。 只有大家都守住了自己的智商和立场,不去看垃圾电影,让中国电影行业的垃圾和蛀虫出清,中国电影才可能有新 …
知乎用户 远程畜牧学会 发表 亡了好啊! 只有现在影视界的朽木腐草全都一把火烧死,才能腾出空间让新生的一代的幼苗壮大。 所以我说,春节档一定要亡,当今影视圈都一起陪葬,然后中国电影才会好! 知乎用户 我的知乎 发表 媒体说得也没错。 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