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作家方方的《武汉日记》英文版在亚马逊预售?
知乎用户 千里江陵 发表 众所周知,郑渊洁是老阴阳师了,lbw 是新时代孔乙己 知乎用户 Freezind 发表 照这个趋势下去,这书在欧美得被禁:“表面上看你说的是中国,但谁不知道你想讽刺的是…?” 知乎用户 留学生日报 发表 我们 …
她是那种一边抱有知识分子个人主义骄傲一边受新中国社会主义集体价值观教育的人,她习惯了把这两个视为互相对立互相敌视不相容的阴阳两面,而生活则告诉她两者可以兼顾。她憎恶这种苟且的兼顾,又无可奈何,只能以无可更改的命运为此种兼顾作最终辩护。
从道德出生不道德,不道德中也有道德。无知的粗鲁野蛮的父亲憎恶二哥脱离原生家庭向知识分子家庭献媚的行为,然而在听到杨家父母的噩耗后,却毫不在意的帮助杨家兄妹。一个完美的父亲却会出轨,一个完美的警察却强暴女性,一个完美的老师为了报复出卖卧底的警察。市侩的飘云的行为艺术却使人有所得。
方方的新写实就是真实吗?琐碎的真实事件的拼接未必是真实,正如她书中的一大主题,语言和文字能够塑造真实,因此真实只能是个人的真实,对他人毫无意义。他人看到的真实只是自己想看到的真实。英雄是不能永恒存在的,在外界的期望下人以文字以自我的期望将一个个有缺陷的人塑造为英雄,又迅速抛弃英雄,给英雄留下一地破碎的自我。
在这种对传统英雄叙事的反叛中,她自己也走入新的囚炉。有人说她批判人在狭小环境中的异化,不如说她在不断变幻的三十年里对命运的由恐惧到接受。接受命运的无常,接受世界的宏大,接受人的渺小,接受永远找不到精神家园的事实。
这个世界真的很荒唐,最不希望穷苦百姓翻身的人,借着一场灾难摇身一变,就变成了穷苦百姓的 “代言人”。
疫情期间贩卖焦虑,是发国难财的一种形式。
做批评者容易,做有建设性的批评者难。方方日记我也读过几篇,感觉套路是这样的:
1. 描写一个悲剧,不合理,生离死别的故事
2. 推出如果政府,官员,社会怎么怎么做,就可以避免悲剧
3. 描写自己因为某些侥幸,不凡躲过了悲剧,但是悲天悯人地想到了其他人
4. 如果被质疑,用万能反问句 “难道 wh 政府就完美到了无须任何改进的地步吗” 或类似语言终结话题
接下来我们可以仿写一下,老王的彩票
双色球又开奖了,这次居然是 7 连号 1234567。老王最小的数字是 11,很明显,一个都没中,这是他在 20 年的买彩生涯中不断重复的悲剧。但这一次不一样,老婆和他说了,如果再出现买了 7 个号一个都不对的情况,就要离婚。现在老婆已经在法院提起了诉讼。老王没想到当了一辈子好人,老了老了居然成了被告。
平心而论,老王对彩票算不上痴迷。他只买双色球,一次一注倍投 5 倍,一周 30 块,买一个梦想。如果老王决策正确,考虑到出七连号的可能性,那他应该早就实现了他的人生梦想。
彩票给人一夜暴富的梦想,但实际上大多数购买彩票的人,工资学历都不高。我很庆幸,我的收入让我不需要靠购买彩票来博得生活的转机,我的学历也让我充分了解彩票不可信,可是还有千千万万个老王,他们怎么办呢?他们每周守在电视机前的时候,可曾想过自己注定中不了奖?朋友给我发来了一些图,其实他们的希望,从一开始都就不存在。
有人说,彩票毕竟功大于过,募集了一大笔资金。还有人说,彩票就是智商税。我认为他们说的都不对,民生的需求永远应该是第一位的,比起我们有了什么新式武器有了什么重大发明,我更关心有没有人吃不上饭甚至负债生存。就算政府已经用彩票募集的资金做了一些事情,难道我们的民生体系就完美无瑕到不需要任何改善了吗?
冬天已经过去了,虽然依旧寒冷。从硕大的落地窗看出去,彩票站的生意依然红火。大白天我拉上了窗帘,不忍心继续看。有时候甚至觉得各做各的梦也挺好,毕竟在强大面前,呐喊若真的有用,又怎会走到今天这步?
武汉人,很喜欢方方的一部作品。
叫《万箭穿心》。
改编成了电影,B 站可看。
女主角泼辣,虽然人不算坏但情商极低。她总觉得自己为了这个家好,但从来没有去理解家里的人,后来她逼死了出轨的丈夫,然后又被儿子扫地出门。最后挑着扁担,坚强地生活下去。她身上弥漫着一种倔强劲儿,像个斗犬,时刻保证自己在战斗的状态,和命运斗和生活斗,和丈夫斗和儿子斗,和婆婆斗和帮忙搬东西的民工斗。
她有错么,看上去除了嘴贱似乎也没大错。她有城里人的优越感但没什么文化,斤斤计较但也不坑人,不过却因为认死理把自己和身边每个人逼到墙角。她一定要分个胜负,不能商量,必须有输赢不能和解。她赢了,于是丈夫跳了长江。她又输了,儿子把她赶出家门。
作为武汉人,不得不说作者很了不起,她的刻画非常到位。身边有很多这样性格的大妈,每次碰到必须绕着走,她们身上的斗气让人害怕。她们会强迫你接受她们的观点,让你活在她们的价值体系内。因为经常和这类人打交道,导致我养成了遇事就退缩的习惯,有些事说不过我会逃,我知道被这种人和你卯上了之后有多大的破坏力,她们损人不利己,让人恐惧。这个故事更像一本给所有人下的战书,它高喊着 “我就这样你想怎么滴?”
可能作者本人也是这种人。
或者说从那个时代过来的人,心中有一团这样的怒火。
不管她是否有恶意,但她是肯定想要和什么东西战斗的。
这是属于她的英雄主义,她渴望在万箭穿心中成就自我。
所以万箭穿心的小说我看了好几遍,却又觉得少了点什么。作者可能也觉得少了点什么。她似乎想要批判又没有批判,想要夸赞又没有夸赞,所以李宝莉就这样悬在了半空中,无法落地也没办法升天。这个故事在把残酷的现实丢在你面前的时候,少了一份怜悯,也少了一份希望,更没办法让人愤怒,只能让人唏嘘,让人恐惧。
可能时刻在战斗的李宝莉,到最后也不知道自己为什么会混成这样。写下她的方方,大概也不知道。所以到最后她也变成了李宝莉的样子,除了手上多了几套别墅,甚至能得个诺贝尔奖,但依然万箭穿心。我们不能苛求那个年代过来的人每个人都平和,就如同我们不能去苛责李宝莉。但…… 遇到这种人我还是会绕着走。
不过可以预见的是,随着时代的车轮滚滚向前,她和李宝莉的市场会越来越小。
李宝莉和汉正街的扁担一起没落,消失在了历史中。
取而代之的是一群快递小哥繁忙的身影。
她们值得我们同情。
但体制内、有几套别墅,顺便还能名扬海外的作者值得同情吗,可能吧。
不过都是听人说的,不用负责任的。看嘛,殡仪馆一地的手机是听医生朋友说的,特效药是什么教授朋友说的,无证中医也是朋友介绍的,跟车追遗体是记者朋友说的……
有人会说方方都说了自己去查证,请问你们有查证吗,只会说她说真话。口区
我一位华尔街的朋友刚给我发了张照片,照片上华尔街头扔了满地的无主手机,而这些手机的主人,都在天台上排队。多年之后我才知道,华尔街没有雪,冷的是资本家的心……——圆圆《落三鸡日妓》
一个非常 “韩国电影” 式的人。
为什么呢?上面永远是坏的,而且坏的彻底。下层永远是好的,再不济也是被上面带坏的。百姓总是更倾向于这种 “义愤填膺” 的人,毕竟那叫什么?那叫“英雄”。
各种无中生友,文章漏洞百出还一帮人跪舔,笑死我了,反对她的都是极左,都是某运动后的余孽,好大一顶帽子 。
等等,我道歉,那个帮助她送亲戚出国的辅警可是一名难得的带好人呢。这不是特权,毕竟,文人的特权怎么叫特权呢?
补充,这几天我新学习了一个句子:
1 对老美我宽以待人对国内我重拳出击=如果不对脚下这片土地严格,那我才有愧于这个社会
2 怕粉丝爆破匿名=不敢光天化日说话
我曾经在怎么评价《切尔诺贝利》这个美剧的回答里说过,可怕的不是人们被他所说的引导,可怕的是有部分人竟然希望西方话语拍一个这样的纪录片来宣传武汉,现在看来方方不仅是想要这么一个作品来讽刺中国,她甚至自己把剧本准备好送给人家。
我相信等疫情结束她会申请政治避难移民,然后担任编剧和别人把那本日记拍出来恶心人民的。
如何在封城下的武汉做一个相对客观的人
我觉得要求封城下的武汉人做一个相对客观的人真是件蛮难的事,人类历史上从未有过的千万人大都市被完全禁足式封闭,除了亲离死别、生活大痛外,还有每天一篇的方方日记。
我是方方日记的忠实读者,虽然从文字上我更喜欢另一位武汉女作家池莉,但学医出身的池莉除了封城后告诫大家一定要禁足式隔离外,就再没了声讯,而方方老师却在每天发声。
我第一次转发方方日记是在 1.29 的朋友圈,这之前的第一篇,方方老师居然有跟旺旺洗地的嫌疑(好像已删除),而且她开初的几篇充满着淡定,也有为火神山医院的建设在激动,对不同看法的回应也是网络式的调侃。
这都让我无条件的推崇起方方老师来!
直至大约情人节以后,武汉人的朋友圈开始频繁出现为方方日记而引起的争论及争吵,我才发现方方日记的上墙留言变成为一面倒支持她的,但支持的语言越来越不够客观,而朋友圈持不同看法的人士中越来越多我平时很敬重的人。
即使这样我仍然不反对方方日记,因为封城中武汉人的争吵不失为一个发泄情绪的渠道,即使方方老师日记变成为方方大妈日记,又有什么关系呢?
但是最近几天,方方日记起了莫名其妙的变化,我写了一篇 “在武汉,有多少方方就会有多少圆圆” 的文章,结果在朋友圈被围攻,说:不正面赞美方方就是反动,你们家里肯定没死人,坚决捍卫方方老师等等。
我一下子变得非常惶惑,难道在封城下的武汉做一个相对客观的人就一定要跟方方日记表态吗?于是我开始跟方方日记的公众号留言,果然从来没上过墙,而如下这些言论却能上墙:
我恍惚间开始疑惑起方方老师来,昨天方方老师在微博发言,几乎把不同意见的留言全部往极左路线上指引,这让我非常的诧异,这难道是一直标榜只记载个人感受的方方老师吗?于是我在她微博跟帖说:
“我也是武汉人,客观的说吧,对于方方老师的日记,看者有不同的意见是正常的,而且赞同日记的人士中也同样存在大量用语恶毒的赞同之人,甚至有说:“反对方方日记的都是家里没死人的”,这就不是太好,我个人觉得这跟方方老师有意无意把不同意见引向所谓的路线极左有一定关系吧!”
迅速有相当多的武汉人点赞留言,语气都几乎非常的平和,绝对没有我们这一代搞不清楚的啥极左极右的,我们只知道打游戏是需要左右手并用的。
我个人觉得无需去猜测方方老师的起心动念,我更愿意相信方方老师也是被禁足封闭后的不一定合理的情绪反应。
但对尊敬的方方老师,我想说的是:在封城下的武汉,想做一个相对客观的人,真的得每天跨越您那带节奏的日记,还得有各种核实事情的精力和渠道,谢谢您不断在提升武汉人民的智商情商和分辨能力!
接着想说说今天日记里艾芬医生的事:
基于一个刚好特别了解中心医院的武汉人(我不是医护人员),艾芬医生前期的工作是非常努力和奔走的,可是李文亮医生殉职后,她个人在身份上提了很多直接要求(基于口德不展开了),这种要求超出了中心医院的抉择范围,再加上管理层的综合能力欠缺,对艾芬医生的安抚不够,产生了艾芬医生跟媒体的诉说。
而媒体(《人物》)如果能像财新网和南方周末那样从事情的全面深入调查角度入手来展示也会很有意义,可惜《人物》不知道是因为专业能力不够还是企图心不对,把艾芬医生扯成了发叫珠(武汉话)的人,发叫珠是个敏感词被不断删帖,于是又开始出现为被删帖而义愤的网络狂情,生旦净末丑各种情绪全部登场!
吃瓜群众不信自己去查一下,前天《财新》写中心医院的文章依然还在,今天南方周末的这篇我觉得也不会被删,做为一个武汉人,同体大悲,特别理解武汉人在艾芬医生事情上的情绪发泄,但鄙视一些外地人(特别是移民海外的一些人)的人血馒头式的网络狂欢。
我觉得要在封城下做一个相对客观的武汉人,可否把这一多月来世界各地的疫情处理对照来看,看看哪些是人类和人性共同的盲区和问题,哪些是不同体制下不同的优和弊,这样可能会他山之术可以各自攻玉一些。
比如说被称为日本 “吹哨人” 的日本传染病学专家、神户大学岩田健太郎教授因为把他在 “钻石公主号” 拍的视频于 2 月 18 日晚间发布在视频平台 youtube 上,而被日本厚生省踢出局,且被要求删除了网络视频。
比如美国的疫情处理上,凡涉及重大的发布必须由副总统彭斯签批。
比如目前英美法的疫情数据上因为是以确诊为标准,而目前试剂远远不够,确诊的门槛高而造成数据实际上也形成了相当大的瞒报。
说这些不是要引向新闻联播式的思维方式,而是纵向的空间和横向的时间能够让我们不做装在套子里的人,这些资讯也不要全看央媒的也不要全看洗稿式自媒体的,VPN 看外媒并不难,而且以我个人的对比,国内的财新系南方系的文章还是扎实而靠谱的。
不要陷入一个定式,不要凡事都搞阴谋论,我们的某种执行力也是惊人,比如昨晚武汉市青山区 127 街坊垃圾车拖猪肉的视频刚在群友间传起来,不到两个小时所在街道的书记和主任被立即免职,不到六小时青山区副区长被党纪立案调查!
想起电影《星际穿越》 里引用的那首诗:
Do not go gentle into that good night, 不要温和地走进那个良夜,
Old age should burn and rave at close of day; 白昼将尽, 暮年仍应燃烧咆哮;
Rage, rage against the dying of the light. 怒斥吧, 怒斥光的消逝。
Though wise men at their end know dark is right, 虽然在白昼尽头, 智者自知该踏上夜途,
历史给了我们武汉一个星际穿越的亘古良机,让我们尽可能做一个相对客观的人,不负如来不负卿!
看了她的微博,对这一段感触很深:
有时候想,一届政府,如果不把民生放于至上位置,再来一次 X 冠病毒,依然会延续今年的灾难;一众官员,如果眼睛不看百姓,只盯着上司,垃圾车拖食品的事情,同样会一而再。没有以人为本的概念,也不站在百姓的角度思考和做事,是现今官员很大的问题。仅用官僚主义来形容,恐怕不够。这也不全然是人品问题,而是他们身处于某个机器之中。这架机器的快速运转,导致他们的眼睛,只能盯着他的上级,而无法看见芸芸众生。正所谓人在江湖,身不由己。
方方老师的批判太犀利了!
在人民生命面临重大危险的情况下,有些 zf 采取行动:封锁重点疫区;全面排查疑似患者,能收尽收;全国支援疫区,一省包一市;短期内建立两座医院和大量隔离舱……
有些 zf 则原地躺倒:明明全世界都知道病毒的恐怖了,还欺骗人民说不过是大号流感;实在瞒不住了,就让人民靠自身免疫优胜劣汰……
正如方方老师说的,这的确不是官僚主义的问题,也不是官员人品问题,而是国家意识形态上的根本问题!
此时此刻,想起一个多月前被刷屏的三句话:
“灾难并不是死了两万人这样一件事,而是死了一个人这件事,发生了两万次。”
“时代的一粒尘埃,落在个人身上就是一座大山。”
“他们的死只是一个数字,哦,或许连数字都不算。”
我就不懂很多答主引用的这句话:
国共两党政要们的日记:毛泽东日记不涉政治 蒋介石日记一天不漏
这是黑谁啊???
曾有日记抗战,醉生梦死丢江山,梦里反攻大陆
今有日记抗疫,厅级待遇悲民众,键盘泪目呻吟
曾记否,“学良参见吾记”,一声哀泪
今何叹,“朋友发来图片”,一地手机
“所著不为示人与自我粉饰”,却令下属抄录副本,绝口不语 “四一二的秘密”
“下笔保持诚实与正义之感”,却受昔日同窗采访,闭口不谈 “殡葬馆的手机”
同是抗日革命笔杆,润之气吞山河,毫无内斗之欲、失败主义情向
往事一缕烟,纵然被逐海峡之外,丧家之犬尤吠傲然,也算他有点骨头
而今两面人,惊乎委身体制之内,高台之尊竟书反骨,且笑她没点出息
一个名曰 “千古”,此话不知怎蒋?
一个称之 “良心”,抱歉我有点方………
正经人谁写日记啊!
她是一个美国人都站出来为她背书的作家…… 有内个味儿了
3.16 补充: 武汉网友发的一些观点
再补充下汪主席自己的观点….
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方方:我一朋友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不对,应该是 “我一朋友的茅屋为苛政所迫歌”
一开口就是老公知了。
容不得得他人对她的批评,只要你一不同意她的观点 (没有言语攻击),就拉黑并且送你顶帽子,真的是太跌眼镜了。
微博解禁后写的首个微博 说不在乎高楼大厦 要看对弱势群体的态度 这说法和龙应台的不在乎大国崛起只在乎小民尊严有毛区别
这个作家最大的优点 就是 朋友和下属多
新的一篇微博 继续说 听到的一些民众买菜不方便 贵 外地捐赠的蔬菜怎样怎样。事情可能是真的,但是以我们这等屁民接触的村里百姓来说,没那么多抱怨的,最多就在吐槽说
没怎么运动在长胖
东西这个时候贵是应该的那我们节俭一些
这时候不出去是在做贡献和为自己
肯定有戾气的 肯定不会是多数
你发这段文字时候 说没夹带私货 姥姥!
艺术来源于生活,可不是来源于纯杜撰和道听途说
因为微博被禁言可惹了一帮公知了,各种跳脚,看着就烦心
这不是个作家 充其量只是个作者
最新的微博 说到的意思是 不能用正能量一词来掩盖少部分人的遭遇 看完一脸问号
然后刷 b 站看到意大利人们要求自由,议会的人对一戴口罩警示说 别给其他人造成焦虑感,引起恐慌。我特别希望这位作者有个意大利的朋友,韩国的同学也可以来来,美日的同行也可以问问
武汉日记太窄了 这位作者你得放眼世界啊
4.15 更新,很多朋友是通过方方日记或方方日记外文出版这些事了解到她的,大多数人对她的印象停留在满地手机,造谣女护士去世和扣极左帽子的事上。其实有时间有耐心的朋友翻翻她以前的微博以及微博评论,会发现这人顽固自私,反 d 反 g,而且还很双标无耻。现在我就扒一些大家不常见的(都是从她微博里找出来的 )。
一、转发一则共青团关于台湾 “当归” 的帖子
台湾 “当归” 寓意着什么,大家都知道,就在我们转发支持的时候,方老师的评论却跟大家背道而驰,她想表达什么?台湾不应该回归?“共青团里选领导人是可怕的”?
二、言论自由,辱骂自由
其实,方方的很多早年微博并不得大家支持的,经常一些观点不合的评论占领了她微博高地,只是那时的方方还没有流量,关注的人不多自然也没成为焦点。但辱骂声还是有的,有个人电话里骂了她 “有病”,方方怒了,连发几条微博怒怼人家,声称遭到攻击并向对方所在公司举报。
我很赞同她的这个观点,不管怎样,人身攻击是不对的,现在是文明社会,我们要以理服人。
但是,在面对香港港毒分子内地学生反击的时候,“理智” 的方老师站了出来,指责我们爆粗口丢人,有同学给她解释港毒先打人骂人的,方老师仍然站在理中客的角度教育我们要文明礼貌,不能在公开场合骂人。
且不说现在国际舆论情势下,“理中客” 这个词以及他们的做法已经受到多数人的批评和嘲讽,对文人以礼,对野蛮暴力之人也要文明吗?就怕你一句普通话还没说完就被香港暴徒打爆了脑袋。立场决定一切,方老师如果从站在暴徒的角度来看的话,那我们确实丢人了。
有人要说,她是作家文人,也许性格比较温柔易感性,接受不了粗言粗语的方式,那么,接下来
起因是方方因飞机起飞延误耽误她几个小时,在微博上抱怨,自嘲 “猪狗下等人”。其实评论也给她解释了,是她自己没搞清楚就把问题牵扯到整个中国体制上来。这更加惹怒了方方,对解释的网友破口大骂,我寻思微博是公众场合吧,方方打字应该是经脑子的吧。那么她自己对理性发言的网友爆粗口的行为算不算下流呢?又有什么资格教育爱国青年,并扣“流氓爱国” 的帽子呢?方方你这是丢你们作协的脸啊,你让那些高贵有文化的粉丝如何维护你呢?
暂时更新到这,有人喜欢看的话我会继续扒~
自嘲不是对自身的嘲讽吗?她即不是外交发言人又不是当地政府相关部门工作人员,只是普通的老百姓(她自己强调的)可以表达自己的看法立场,但能代表整个地区的人自嘲吗?这行为跟之前要求中国人民为疫情向世界道歉的阿丘教授有异曲同工之妙,虽然没有他严重,但这个很明显带有歧视意味(文中指新冠为武汉冠状病毒)的段子并没有起到自嘲的效果,相反评论里的武汉人民不愿意被代表也不觉得好笑,反而觉得是一种侮辱和讽刺。
国家外交部和媒体以及世卫多次申明不得将病毒与地区联系,就是害怕地域歧视,疫情面前人人都是受害者,而她的粉丝仍然以 “自嘲” 的方式给武汉车站起名“新冠”,究竟是何居心?
我查了下这个高铁站的设计,原意本不是这样的
所以在举国人民封闭在家抗疫,医生护士志愿者以及其他工作人员抗战一线的时候,方老师不惜暴露自己的愚昧无知来讲这样的段子,还带起了盲目迷信的节奏,方老师觉得好笑么?她真的如粉丝所说是为武汉发声的脊梁骨吗?真的是当代鲁迅吗???
武汉的脊梁,中华民族的脊梁:
是那些在疫情期间不惧生死的医护。
是熬夜上岗的警官。
是骑着电动车送药的外卖小哥。
是天天量着别人体温的社区工作者。
是紧急组建的口罩产线。
是每家每户待在家里的中国人民。
不是这么一个精致的作家,精致的精英。
仗义每多屠狗辈,负心多是读书人。
和杀拉里一样的女政客
武汉龙应台,但说实话,詹青云,周玄毅等所谓新一代 “精英” 和方方 / 龙之流没多大区别,对应不同年代人的口味换了个马甲而已。
本质都是歪屁股,加 “理中客”,加不同 style 的秀优越感来获得自我满足 + 吸引流量罢了,如果再搞出个悲天悯人的样子,就更令人恶心了。
P.S 人人都想当当代鲁迅,可是他们最后大多数是鲁迅笔下的苍蝇。看上去都是一样的 “尖锐刻薄”,但,差别在哪?差别在于,鲁迅的字里行间都能看出,他深深的爱着这片土地,国家和人民,但那些人,只是拿着放大镜找缺点来假装尖锐(比如詹某人那个逻辑机灵),本质爱的是小钱钱而已。
此时此刻,还轮不到文人上台蹦哒。这不是意识形态的灾难,更不是政治压迫的时局。这是关乎你我的一场战役。
我所受的影响很大,工程进度赶不上了,资金很紧张。整夜整夜在那干坐着,甚至是出门买东西的口罩已经用了五天,戴上能明显感觉到味道来。焦虑、紧迫、压抑,快要疯掉。这是我一个人普通人的状态,还是没有生活在武汉的普通人。
武汉人的生活可想而知。
这次的疫情因何就这样爆发成这样,整个过程中到底有多少失责之处,连我生活在农村的爸爸都说等过去之后,把武汉当官的都拉去枪毙了才解恨。
我当了一辈子农民的父亲都知道灾难过去才是问责的时候。你饱读诗书,大学教授的文人能不知道?此时出来蹦哒又是何居心?满足自己的存在感,证明只有你敢仗义执言?又或者是只为一吐自己的怨言?
如果是疫情结束,你写关于武汉这段时间的备忘录。我想我会去认真拜读,佩服你这位敢于反思的人,因为这个社会离不开批评家。批评制度才会让制度更完善,才会让我们这些普通民众生活的更幸福。
但是,此时此刻我只想听到院士们的声音,只想看到白衣天使们动态。此时蹦哒出来的文人,于我来说都是跳梁小丑。
我很慈悲,我想到武汉人的生活都会落泪,亲人离世的痛苦我曾经深深经历过。与我来说,“山川异域,风月同天”远不如一句 “武汉加油,武汉挺住” 来的震撼!这个时刻我们需要的是鼓励和感动,是灾难中的相濡以沫和互相打气。
更何况,一个能带着 N95 的武汉人代表不了千万的普通武汉大众吧!我在西安,这个疫情还没侵害严重的城市,周围人没有一个 N95 可以用。所以我想在武汉那样的环境里能带 N95 的绝非普通人。那么又何来的能代表普罗大众?
对了,能和学生在微博撕逼且没有撕过的人,能是好人吗?别只说你是一怒冲冠为弱者,你过了那个一怒冲冠的年龄。别是利益权衡之后的另有所图。不希望你成为司马三忌、方舟子之流!
消费此次疫情最成功的文字工作者。
方方又说我们是法西斯 哈哈哈哈哈哈哈
我到底是极左还是极右啊
如何成为一个极左?
在方方日记下面回复我怀疑你日记所写的的内容
方卫兵们马上给你定义 极左 粉红 红卫兵 文革余孽
新发现 我敢断言有一部分方方的粉丝根本没有好好的看她写的日记 要不然就是蠢 他们只知道方方在问责 是个为民发声的角色 殊不知方方是造谣式问责 说个故事能说多惨说多惨 然后就是抗疫工作不合格 问责
从最开始故事的真实性都是看运气 方方想问责的所人员又有多少是冤枉的了
-———————————————————————–
兄弟们看看那些公众号他们只会跟着流量走的
有钱就行了
社会科学狗屁不通 还想搞意见领袖 不怕成为第二个咪蒙?
-———————————————————————–
近日多次浏览方方微博
发现有个特点
很多方方粉丝的评论内容大概就是方方是当代最有风骨的文人 是社会的幸运等等等等 并无对文章内容的探讨
这种情况似曾相识
想了想同样的情况也出现在某著名反转基因公知微博下面
说白了 方方和催化钠就是他们心中的信仰 idol
对于他们来说 idol 写了什么说了什么做了什么都是对的 自己不用懂也不用思考不用证明 就是很对很对的那种
至于她本人 只不过是个无良 idol 罢了
典型空谈误国的圣母书生。武汉抗疫不啻于一场战争,打仗本来就要死人,要流血,要牺牲的。她以为打仗是过家家吗?建议送去阿富汗、金三角、叙利亚体验一下生活。
个人对她的评价是:武汉的龙应台。还有些蒲宁的影子…… 个人地位已高,却低头怜悯底层人民,被底层人民误以为是同类。
略符合 “百无一用是书生”,而自己寻求朋友帮助,一套操作却十分利索。她本人也说了,很坦诚:谁还没几个朋友呢?请朋友帮个忙怎么了?
这再正常不过。
然而我并不怎么担心,时间将证明一切,包括谁对人民的帮助大。
她的视角当然独特——来自一名普通市民,更容易引起市民共鸣。然而这里面也有官方媒体在报道这类题材的缺位,也有人民的精神世界比较不完备的缘故,ta 们的大脑无所凭依,就只好服从自己的感性。飘来飘去之后还是会发现:总是要落地的。
修改一下,增加几句话,说明自己观点:
我看了一会各位的答案,终于知道我心里的结在什么地方了。
方描述了很多普通人(尤其是弱势群体)的遭遇,她写这些,都是事实。然而众生皆苦,没有伊甸园。你看人过不了道卡,便觉得可叹可怜,但不能经常法外开恩的。要不然防疫策略就形同虚设。
所以我真正的疑虑在于,她自称是普通人(也许真认为自己普通),但掌握舆论的人,会成为无冕之王。一旦裹挟大众的情绪,很可能造成未知的后果。(啊,天呐,不知不觉我怎么变得这么…… 有上位者的自觉了么……)但我觉得我不是为斧头喝彩的树。我只是指出有这个事实的情况 [呲牙][呲牙]。
再说一个我最新的感受吧。前两天有一个博主 “卖白菜的大叔”,就是给 90 岁奶奶照顾 64 岁儿子照相的那位小姐姐,她的父亲因新冠出院后在隔离医院出现通气和脑梗的并发症而求助,当时很多人转发。因为武汉的一些流程,比如只能划区进行隔离救治,那个隔离点条件很差,而小姐姐父亲情况很不好,打了一个晚上的电话都没有转院成功。
当时下面就有方女士的粉说 “方女士不就是为你们发声吗?” 博主表明了自己的看法——因为博主不是很喜欢方女士的做法,遭到方女士粉丝的回怼。当然,我用回怼这个词比较理智,当时下面一片撕。我当时真的很恼火:别人的父亲在生死关头,你们却因为看法不同而不管别人死活在别人的 wb 下大吵大闹,你们为别人做了什么事?帮上忙了吗?
我很认同这位博主的一句话:先不说方女士是否为武汉人发声,如果她实质上帮助了一位武汉人我就觉得她行。方女士帮助了谁吗?帮助过她的日记里她转发的那些悲惨的人吗?
可惜,至少我没有看到她实质上帮助了一个人,也没有看到别人爆出她帮助过一个人。
所以,她的 “日记” 在我看来就只是一个躲在被窝写的小说,可以看看,仅此而已。当然,后面有人推动那就是另一回事了。
最开始看到这个老太太是朋友圈那句 “时代的一粒灰,落到头上就是一座山”。那个时候方方是谁也不知道。正值武汉疫情最牵动人心的时候,真是心有感触。但当时也没有去看 “方方日记”。
后来一张照片(殡仪馆)那一地手机,觉得这个绝对是谣言。但那个时候也不知道是方方女士发出来的,正好那一地手机又和 “魔女小西” 的医院视频几乎同一时间。我问家属(医务工作者),家属说,不可能,医院对待传染病都是有严格的防控,再难也不会这个样子!当时对发照片和视频的人就觉得厌恶,这是带节奏吗?微博当时都要疯了。
后来因为 “李神医”,终于从头到脚看了一遍 “方方日记”。不可否认的是,在当时大家都想了解武汉的时候,她的日记提供了一个了解武汉的途径,再加上她的描述符合当时大家的 “心理定位”,所以也是很多人相信或者喜欢的原因。
但是我估计大家忘了,“文学” 本身就是有加工的成分。她的日记里面为什么经不起推敲,也是因为所谓的 “艺术加工”,特别是 “李神医”那件事,我本身是反感的。医学、科学本来就是很严谨的事情,不是一个不经过论证就可以 “艺术” 地参加救治的事情。
看完日记,我只是觉得作家文字比较矫情,当一般文章看看就行,不可以划分到 “纪实文学” 里,因为要纪实,用 99% 的真去掩盖 1% 的假也是不行,更何况还不是 1 的假,更关键的是还用那不止 1 的假去带节奏,这不就是最高明的谎言吗?
我终于明白黑和白只占其一都不厉害。双面人才是最厉害的。
我今天怼了这位方方的铁粉,所以来答一下。
此人的日记简直是有趣至极,就好像流水帐,而且说的说的扯到了远处,本来疫情就是疫情,你写武汉的疫情生活是没有问题的,但是却有含沙射影的指责,和道听途说(什么火葬场的手机)诸如此类的东西。
而且她的日记特别能拽文,来回乱跳,而我们国家有一些人,总是把事情说的非常晦涩非常隐蔽,既然是要发表意见就不要用一些非常娇柔做造的文章。让人看了不知文章主旨,不是文章写得越繁复越好。
而且此人写的文章或者自怨自艾;或者顾影自怜;总之,是在不幸之中品来品去。
关于她的所谓的铁粉更是有意思,你说他两句他在那里跟你拽文,老是说 “你又写不出作品,凭什么去评价她的作品。“我想难道我不会做饭,就不能说别人炒的菜难吃?难道我不会制冷,就不能去评价空调的好坏吗。
有一些人,看了点东西就觉得自己无所不能,就敢于照搬,没有经过自己大脑的一番思考,其实只要自己想想稍微听听别人的意见,就不至于冒的傻里傻气,去看看别人是怎么说的,不要老是觉得的自己就正确,只有值得推敲的思想才是好的思想,当然要求不能太高,有些必须明确,而有些要求得适当放宽,一些所谓的什么什么头衔什么什么作家,老是没有就事论事的思想,说是怎么只能有一种思想?结果他调头就把删评论,给了你放宽的机会你又不许别人指责你,实在可笑至极。
古话有句说 “文死谏,武死战”。
文人之所以要用生命去谏言,因为他们知道自己多半不会死,还能落一个好名声,留名青史。
圆圆作为一位反土改的老作家;厅级老百姓;一月份医护医用物资短缺时候拥有 20 个 N95;武汉封城,辅警帮忙开私家车运送新加坡公民的人。她写的东西能信吗?能作为历史凭证吗?能代表武汉人民吗?
大意失荆州那个人,尚且还知道他是借了他父亲的光。圆圆侄女这个新加坡人到底知不知道她是借了谁的光?新加坡人的光吗?那班飞机撤了 92 个人,都是辅警拿小车一辆车一辆车运到机场的?
她的质疑是民主。我们的质疑是围攻。
果然是文明的灯塔。
(图片来源见水印,侵删)
她的成功告诉人们 只要朋友足够多 就能成为作 “家”
君子之儒,忠君爱国,守公正斥邪恶,恩泽当世流芳后世;小人之儒,专攻笔墨文章,只会雕虫小技,笔下虽有千言而胸中实无一策,此等文人就是日赋万言又有什么可取之处?
改动了一处,不然太过刻薄
我个人非常反感方方之流动不动就讲跪久了、奴性这样的言论。比起说我被 govern,我更认同我是这个国家的建设者。我切实的感受到,我的努力会被尊重,我的心声越来越被倾听,我的生活越来越幸福。
我很认同海大人文学院的院训: 理解社会,改变世界。这次疫情充分的反应了,在灾害面前,发达和发展中国家都一样会陷入慌乱。但不一样的是,作为没有别墅没有特权的平头老百姓,我们真的被保护的很好!世界上没有完美的人,同样也不会有完美的制度完美的 goverment。可我知道它在变好,我也知道变好需过程需要时间。比起一味的指责,我更相信要好好努力,做一个可以填补欠缺的人。
当然,这并不是说我没有自己的声音。肯定该肯定的,质疑该质疑的,反对该反对的。而不是像汪主席一样,一味的强调追责,一味的渲染悲痛,对国内国外双重标准,对不同意见恶语相向穷追猛打。
时代的一粒灰,落在个人头上就是一座山。可世界永远都不会是无尘的,并不是每一粒灰都真的有责可追。————————————————————————方方老师是一个特别真实特别负责任的人,她一贯实事求是,从不造谣传谣。
我怎么知道的?我一个朋友告诉我的(手动狗头)
——————————————————————————自由的方方老师最近开始疯狂的扣帽子疯狂的控评了,这种做法太不自由民主了。一个健康的社会不能只有一种声音,除非只有我方方自己的声音!
——————————————————————————这是方方之前为范冰冰华师事件发的微博,有兴趣的盆友们可以去搜索一下
这是很久之前范冰冰去华师宣传的事情。事情并不是方方说的这样,校方解释之后学生们表示很委屈,就去方方微博下面留言。
方主席就厉害了,含沙射影的把人家东海一粟的学校湖北经济计划学院叫做计院。讽刺的是,她在华师学生的回复下面,还说人家素质低
方方是厅级老百姓 属于高级老百姓 全程封锁时 一个电话就能让交管所派辅警过来送自家女儿去机场的高级老百姓
是可以在医生护士都用不上 KN95 时 一个电话就能让某个主编送来 20 个 KN95 的高级老百姓
不良文人。
评价完毕。
来个补充,闭门坐家大型自爆。
在封城期间,是如何利用特权把自己的侄女送出武汉的~
一边针砭特权,一边却各种利用特权
哦,忘记了,她可是湖北作协主席,厅级干部呢。
【以下仅评价文学成就】
从一个中文系学子的角度来看方方吧
1. 她是女性文学兼 “新写实主义” 的代表人物。
因为当初毕业论文写了她,所以作品基本上都有看过。她的长篇力度稍显不足,有《污泥湖年谱》,中短篇都很有代表性,其中《风景》《落日》《水随天去》都给人以直观的感受,平铺直叙的语言以一种旁观者的角度去诉说,揭露了当时社会的真实面貌。
大学的时候在图书馆看《人民文学》恰巧看完了**《软埋》,**方方老师笔耕不辍,这么大了还能写出如此有力度的作品。这部中短篇有些跟不上这个时代的感觉,但确实是实实在在的 “伤痕文学” 的作品。方方应该是有系统的学习西方的文学思想,尽管时代在变化,她仍然敢于去挖掘自己内心的想法,写成小说。
这部作品后来被禁了,因为一些涉及 “土改” 的原因,受到了很多 “fengjian” 份子的反抗。我在这个时代以为文学和政治的关系已经没有那么重要了,我也以为大家都可以正视 “文化大革命”“土改” 的一些过往历史。
谁知道呢? 我朋友圈还有不少人批评莫言是中国文学的叛徒呢?
对于文学来说,方方的作品是不错的,起码在文坛的中等水平。
2. 个性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了解当年的官司,“柳忠秧事件”,现在柳老师已经去世了,我也不太好去批判什么的。
中国是的人情社会,很多评奖存在 “跑奖” 的现象其实很多人知道。方方作为作协主席能够把这个事情揭露出来,我认为她是了不起的。
起码你在那个位置的时候你不一定敢。
从某种意义上我也挺欣赏她敢说敢做的个人作风的。
如果你也喜欢文学、心理学、音乐 and 泰国
欢迎关注我,咱们一起交流学习进步呀
看了几篇杀气腾腾批判方方日记的网文,才看了方方日记。感触良多。
方方是我很早就喜欢的作家,另外一个就是池莉。她今年竟然已经 60 多岁了,下笔的文字还是那么清澈透亮。看似婉婉道来,实则力道十足。
疫情开始不久,就看到方方的一篇文章喊话湖北文人不要谄媚。可惜,不是每个人都有风骨的。尤其是直接要求多歌颂不指责之后。
看了方方日记,真没觉得她在批判什么。有些事的确让人愤怒,但事实也证明了方方的愤怒不是造谣中伤。有些事她的确在提问,但没有抱着恶意。
作为曾经的湖北省作协主席,方方是一个曾经让我对作协产生好感的人。但没想到她离开之后,作协竟然会安排一篇没点名斥责她是汉奸的 “炮打司令部” 式的文章来体现对她的感情。
尤其搞笑的是哪些批判她只批判不讴歌的人。这些人大概看不懂方方在讴歌什么。她在讴歌整个武汉人,讴歌她认识不认识的医生,讴歌她认识不认识的民警,讴歌她认识的快递员、保洁员。就是没有讴歌领导。
这大概是让某些人不舒服的事。
理解一下武汉本地人的抗疫
我只知道,批判方方,想让方方赶紧消失的人中,大多数人真的是没有看日记,哪怕只言片语 (他们主要跟着主流节奏走)。极少的人看了日记,还是从微博截图看了几眼 (腹诽:我一看面相,那老妖婆就不是好东西)。10% 认真看了,这 10% 的人明白是怎么一回事,但他们未必会说,因为他们知道说了未必会有人听,或可能惹祸上身。
大家离方方好远啊!把她想象成了妖魔化的知识分子。汪主席,一面吃体制的饭,一面砸体制的锅,总归不是好人。
我想,她真的好孤独。
大家掐中几个不太关键的点来攻击日记 (6 套房,汪主席,吃谁的饭端谁的碗)。唉,这也是一种转移矛盾的方法吧。
我觉得,在如今的国民智商问题方面,舆论真的挺好操纵的。针对一个人,还是捧高一个人,都挺简单的。为什么这么简单呢?因为网民的智商在那儿摆着,真正明白的永远只是少数。但他们为了自己的利益和羽毛,聪明地选择了沉默。
中国容不下方方,其实就是不想正视黑暗【不想正视黑暗的民族怎么能快速改变并且强大?】我觉得,方方现在是孤独的【虽然不知道,最近其他作家都去哪儿啦?】。并不是她多坏,而是这个时代不允许这样。国民宁愿相信她的日记能引发一场战争,都不愿意相信只有正视黑暗才能更好的改变。就像古代君王觉得女人祸国殃民一样。这种对个人的归罪方式这回可是演绎的越来越淋漓尽致。
我越来越期待其他作家出来说句话。正确的批判方方,正确的批判网民,或者把心里想的说出来就行,他们集体失声了。谁都不想表现出不太 “聪明” 的样子。站队真的比说真话重要吗?
她发现在这样的背景下,就这样被人民以爱国的名义判了死罪,真的很奇怪。但她也无能为力。她成了卖国贼,间谍,汉奸。
人民的名义,就这样给她判刑啦?
群众的奋激有时候,真的让人无法,无法想象,也无法接受,你可以叫醒一个人,可是一群人?每当这种时候,都不合时宜的想起鲁迅的《药》,群众把战士杀了,用他的血做人血馒头,吃了治好自己的死症,以为就能解决问题。
现在写方方的自媒体号,50% 为了消费方方的热度。他们不关心谁死谁活,谁爱国谁卖国,因为这些又不影响他们捞钱。
这些网民喜欢看啥他们就写啥,大家喜欢攻击方方,我就迎合他。就这样,成千上万篇十万+诞生了。一个 0 粉丝的号,也开始有了几千个粉丝,有的人写了几年文章,没火,这次终于火了,历史让他明白了站队带来的归属感,他很幸福的运营着那几千个粉丝……
好多没有读过方方日记的人,一听到 6 套房就亢奋,一听到卖国就贼激动,一听到外国要索赔中国就特着急。他们恨这个女人怎么这么坏?把中国写的那么黑暗,呵呵,现实有过之而无不及啊!
方方好孤独,最顶级的孤独,是连自己都害怕自己。
现在,不太敢刷知乎了。因为,这上面好多人都沦陷了。我一说话,他们就叫我方孝子。一个人说话,一群人攻击。真的很可怕。
方方有些地方犯了错,比如她对极左的认识,好像有点偏。比如,她也许真的写了一些和事实有差距的东西。但撒谎必不是她本意。好多人叫嚣方方不去医院,不去华南市场,有什么资格说那么多?我觉得这个要求真的好高啊!要一个 65 岁的老人有神的能力,真的太为难这个人了。
她面对群情激奋的时候居然那么铁骨铮铮,不想违背自己内心的声音,越来越激怒好多人了。她有点儿应付不过来被她激怒的人了。
方方啊!
假如人民不会原谅你,你不要悲伤,因为他们生在这个时代。
最近在看肜新春编著的《民国经济》这本书,其中被誉为民国 “迁厂之母” 的林继庸先生的口述内容,有一句话是对汪精卫的回忆,原话是:
又记得汪精卫那时尚以革命者自居,曾大声疾呼救国奋斗,但自己却在租界内不肯踏进南京一步。
看到这句话的时候,不由自主地觉得用这句话描写同样姓汪,同样有 “主席” 身份的方方,也完全适用。
过去两个月,方方因为她的日记成了全网顶流,影响力怕是连蔡徐坤和肖战最红时期加起来都比不过,只不过这名声有点粪坑的味道。
不久前写了一篇骂她的文章《方方日记,是老公知们最后的哀嚎》
这篇文章发出来后,虽然有个别脑残粉来骂人,但还是获得了大量认可和支持。
在文章中,我用 “下贱” 来形容方方,现在觉得需要改变一下看法,她不是下贱,是下贱至极。
其实这篇文章写完后就不怎么关注这个事了,毕竟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思考,反对她的也不止我一个,没必要天天来用这样的人恶心自己。
只不过这两天看到她的日记居然被出版了,并且已经开始在亚马逊预售。
从写完到现在还没有半个月,不仅出版了还是外文版,不仅是外文版还是德文加英文双语同时进行。
最重要的一点是,日记名称不是《方方日记》,而是《武汉日记》。
看了一下别人翻译的英语和德语简介,内容大概是:
英文版简介:
《武汉日记》说明了社会不公、腐败、滥用职权、系统性政治问题阻碍了对传染病的反应(social injustice, corruption, abuse, and the systemic political problems which impeded the response to the epidemic)。
德国版简介:
《武汉日记》是一个独特的证据,证明了这场在短时间内蔓延到世界各地的灾难的起源。
恶狗磨了两个月的刀,最终还是递在了主人手上。
我必须把我的快乐分享过来
只看到一个昵称,就臆想出这么多 “罪行” 出来,甚至不会去百度考证一下就直接扣上帽子。看她天天“我的朋友说…”,我寻思着也不是你自己经历的啊,就能写出那么多字的日记“反思”,你从何反思起呢?关键是还造谣传谣,把人家还在抢救的护士说成“已经牺牲”,吃人血馒头可还行?
圆圆就一笑话,可惜信她的人还不少。
帮扩一下,美国公知铁锤石锤锤不可锤了吧
十问圆圆!
壹问:您为何说武汉殡仪馆满地无主的手机,他们的主人化为了灰烬?
貳问:您说梁护士已经去世,意欲何为?(Ps: 梁护士至今仍在抢救)
叁问:您认为美国小孩说杀光中国人的言论很好玩是怎么回事?
肆问:您对于台湾的看法是不应该回归吗?并且你认为新一代团员有问题?
伍问:您的特权别墅是怎么回事?
陆问:为什么你的书能在截稿两周后,被翻译成三种文字,并开始预售?并在说明上用这种含有严重负面情绪的词?并把英文书名中用上 oringinal 这个单词?(Ps: 这个单词的意思是起源地)
柒问:为什么你说健康的社会不应该只有一个声音,却又说攻击你的人都是极左?
捌问:为什么你的武汉日记只写武汉的负面消息,从来不提逆行者、工作人员、捐赠物资人员?甚至武汉解封这种标志性事件你都可以不写?
玖问:为什么你的消息来源都是听说,这也叫日记吗?
拾问:为什么你说你能代表武汉人,你没看到微博上的武汉人都在骂你吗??
方方的个人悲伤
1
不同的位置
是留给不同的屁股坐的
不同的屁股
决定了不同的脑袋
从此我们就是
各自位置上的座客
不必责怪命运
这只是我个人的悲伤
2
方方的日记结束了,一股股飓风汇聚而成的巨大风暴还未席卷,便已消散。
关注方方的微博已经是好几年前的事情了,这几年间她也引爆了不少舆论漩涡,但与这次的方方日记相比,之前的那些最多也只能算是局部爆点了。比如《软埋》被禁,最多也只是圈子里的人在关注。
方方日记我一直在关注,网上对方方的褒贬、赞扬与谩骂我也都在关注。毫不夸张的说,这两个月以来,我在朋友圈里每天都能看到方方。可能由于圈子的性质,在我朋友圈里赞扬方方的人数占了 95%。
网上有人说支持方方的人大多都是中文系的,有人说方方代表了公知圈子,也有人说方方日记让人群自觉分成了左、中、右。
前些天我一直想写一篇文章,叫《新媒体时代的对冲写作》,后来由于种种原因,过去一个月了也没写出来。
在我看来,无论新媒体还是旧媒体,写出来的文章都是为了输出观点,引燃情绪,客观性和真实性都是可以通过一些表达技巧进行处理的。很多文章引用的都是同样的素材,最终却能导向不同的结论,什么逻辑性啊自洽性啊,全都是可以放到一边的,只要能引燃一部分人的情绪,那这篇文章就成功了。
那么什么叫做对冲写作呢?就是一个团队,创建好几个帐号,针对同一事件,每个帐号发表不同的观点,这样一来,无论哪个观点更讨巧,这个团队都能够抓住热点,吸引流量。
比如针对方方日记,这个团队就可以发表文章 A,观点是:方方是中国良心!同时发表文章 B,观点是:方方是灯塔国良心!再发表文章 C,观点是:方方说的有对有错,我们不能一棒子打死,要给人说话的权力!
我给这三类观点分别命名为:黑脸派、红旗派和骑墙派。
当然了,命名没有褒贬,我就是随口起的名字。
黑脸派就是你 ZF 无论怎么做,我都想要挑点儿错误出来抨击一番。比如,某位被封杀的历史老师说,新闻联播我连一个标点符号都不信。
红旗派称美必称 “美帝”,每天看新闻联播都能热泪盈眶、热血澎湃、骄傲自豪。最近很多人都坚信病毒是美国放出来的,天天骂美国。
骑墙派坐的位置高啊,更理智一些,在论战当中往往也没有什么杀伤力。
论争最激烈的肯定就是红旗派和黑脸派。前些日子,红旗派看着女医生脸上的口罩勒痕,感动得热泪盈眶,但黑脸派就黑着脸指责官方,为什么总宣传这个?嘲讽红旗派,哭什么哭?
当然了,这三类只是粗略划分,要是细分的话,还能在分出来几十类。比如阴谋论者、中医吹、中医黑、女权派、伪女权派等等,都在这些天冒出头来,宛若雨后春笋。
3
不瞒大家说,由于我的写作习惯是正话反说,观点输出不清晰,甚至加上个双重引号再搭配个狗头都难以表达我的真实观点,所以导致很多黑脸派看了我的公众号之后把我误打成红旗派,已经有好几个朋友把我拉黑了。
正因如此,近段时间我才没有写什么文章出来。
绝大部分人看文章都是屁股坐正了才开始选文章的,他们的脑袋早就戴上了观点的王冠,扣得死死的。
他们通常是用别人的文章来论证自己的观点,由此引发情绪,用 “我真清醒” 优越感来自我满足。
大千世界,事件多如牛毛。这件事儿对不上我观点,还有那件事儿。
说实话,很多事情,真是说不明白。别说是有历史局限性了,就算是盖棺定论的历史,又有多少矛盾多少争议,说也说不清。比如昨天我看到有公众号写赫鲁晓夫,说他至少给苏联续命了三十年。我一看,这跟我学的历史不一样啊!于是开始翻阅了一些资料,对赫鲁晓夫的评价真的是呈两极化,而且都是罗列了很多的真实资料。
别说历史人物,就说还活着的。韩寒代笔门,说得清楚吗?在人均学历 985 的知乎,挺韩派和倒韩派每年都要就此事件论战一番,双方各执一词,同样的证据化作不同的武器。
4
尽管如此,我还是要为中国文人没有集体失语感到高兴。
西川说,杜甫是个伟大的诗人,他能处理好他生活的时代,同时代的文人都没处理好安史之乱。在这个评价标准上,王维只能算是二流的诗人。
面对时代,作家何为?
难道就是一直守着五十年代、六十年代、七十年代的历史时间,在 “农村那些事儿” 的土地上持续耕耘?
所以我觉得,茅奖给《生命册》就给对了,给《繁花》就给对了,给《应物兄》就给对了。
《方方日记》会不会出版我不知道,但我知道这肯定是文学作品,而且风格是与方方的作品一脉相承的。
谁通过文学作品学习历史、哲学、政治?
私以为,给文人一点儿偏执的空间,是件好事儿。
《风景》中,方方写道 “父亲和母亲能听到七哥的每一个音节都被庞大的车轮碾得粉碎”。这是历史的车轮,时代的车轮。宏大的社会语境将个人话语吞没了。
一个作家,以她的笔触在记录她眼中的时代,其中的偏颇、偏激、偏执,不也是重要的价值吗?
检验一个国家的文明尺度,从来不是看你楼有多高、车有多快,不是看你武器多强大、jundui 多威武,不是看你科技多发达、艺术多高明,更不是看你开会多豪华、焰火多绚烂,甚至也不看你有多少游客豪放出门买空全世界。检验你的只有一条:就是你对方方的态度。
5
很难想像,人均学历 985 的知乎,竟然会有超过 95% 的人站在了抨击方方的立场上。
方方这段时间在知乎掀起的惊涛骇浪恐怕超过了知乎有史以来对作家讨论热度,超过了金庸去世和莫言得奖。
而且很罕见的是,知乎上的网友竟然能够如此团结地抨击方方。
哪怕争议人物李敖去世时,褒贬人群也是各占一半的。
上一次这么一边倒的论战恐怕还是去年郑渊洁攻击曹文轩时,很多人信了郑渊洁的话,说曹文轩获得的安徒生奖是 “运作” 出来的。
6
赵老师看到知乎对方方的这些评论时,叹息声堆在屏幕上。他想起她这个一直在潜心耕耘的作家。她从未松懈,却也从未得到。他想,果然就只是你的个人悲伤吗?
【开头结尾化作自《涂自强的个人悲伤》的开头结尾】
方作家是武汉的大功臣,哪里像那些所谓医生之流,装着样子救治武汉,其实根本就是不作为。只有方方一直在尽心尽力的救治武汉,从人的生命到殡仪馆的手机,她都去悲悯。武汉要是没有方方,是不可能好起来的。现在这些人就是见不得她好,要搞黄她。
我们要记住她,这才是脊梁。要不断的从外面学习先进知识去批判自己的国家。真正的爱国就是如此,可惜假的爱国是不懂的。
武汉龙应台,一身文人酸腐气
(这只是我的一家之辞)
终于理解什么叫老太太的裹脚布了
中国一直不缺这样的人,在现代成熟社会这类文人是边缘化的,但在近代中国他们一直是掌控舆论的。我们看看欧洲美国,她这类人有么?有,但在社会中很边缘。萨特是西方这类知识分子拥有群众号召力的绝响,之后他们就边缘化了,回到了书斋,甚至在知识分子群体里都是边缘化的,当代社会知识分子掌控话语的是专业知识分子。律师,医生,工程师,码农们等。方方在这次疫情中的表现不奇怪。有意思的是她的影响小于她的前辈们。甚至国家力量在最困难的阶段都没打断他,看出来国家力量对她的蔑视和判断。她的影响力还是不小的,说明我们的社会依然没有进化到发达社会,她的影响力小于她的前辈,说明我们的社会正在进化中。
回到她的文字来说,真的很一般很一般。晚报水平。
兴,百姓苦; 亡,百姓苦。
方主席享政府供奉,不在家中好好呆着做贡献,却捉刀撕开普众伤口而作怜悯状,良心哪去了?
写作发表原本是官吏、作家的特权,当今时代人人都可写作发表,但记录一定要真实,所谓真实不仅是事儿真,还要尽可能客观全面; 记录还要负责,为国家民族百姓负责。
抗战时期,中国军队一败再败,就具体战场态势而言难以抵抗日军攻击,记者写什么? 难道写我军一败再败? 指挥无能? 这么写可以,但也应写败退的同时也挫败了日军的战略意图,如果只写败退且公开发表与汉奸宣传何异?
小时候看过她的书,几年前就在微博关注她了。直到四年前,她家小区因为停电,她一天之内发了十几条埋怨停电、满腹牢骚、悲春伤秋的微博后,我就觉得她脑子可能有点不正常,取关了。
一个停电都能有这么多牢骚,疫情封城这种事她成神经病也不足为奇
把她当作龙应台一样来对待就对了。
其他的不要想太多,想太多就是破坏……。
一个熟练地使用嗡嗡嗡的手法,给与她意见相左的人扣极左派嗡嗡嗡余孽帽子的人
时至今日用的也还是这套说辞,毫无新意,不禁让人感叹文豪才尽。
你只是失去了双腿,他却失去了爱情啊
自行体会 (最后两张图来自微博)
看到清一水的黑,不吃惊,也很吃惊,也知道下面的回答肯定会有骂声一片,不过还是建议各位看官,调整心态,如果觉得我写的有点道理,可以给你带来一点思考,我不甚荣幸。哪怕不认可,也不用口吐芬芳,觉得哪里不对,欢迎有话好说,可以评论区聊一聊。如果话不投机半句多,那您也不必跟我争执,可以自己去写答案,我们互相尊重多种声音。
方方,作为作家来说,写万箭穿心,涂自强的个人悲伤等作品,还是比较关切底层生活的,文学成就不算很高,但还是有一些的。
作为这次封城日记发声者来说,是非常钦佩的,记录了武汉市民的痛和怕,爱和恨。当然,不否定她引用的一些据说,是假新闻,但是瑕不掩瑜(相比于文字里本身更多的价值),我们应该珍视有一个这样的人来发声,让我们知道武汉市民过着怎样的生活,这就是文学的力量,如果没有她,我们的那份感同身受就会弱一些,难道靠每天的数字播报来感知吗?
方方没有停止追责,这是当代文艺界普遍软骨病里的一个硬骨头,太难得了,也正因此,御用文人没有停止对她的抹黑和打击,意料之中,无论当下舆论到底如何看待方方,在当下的权力关系中方方确实得不到公正的看待。我相信文学是有记忆的,历史也是有记忆的,几十年,上百年之后,方方是人类正义永恒的维护者,那些垃圾只能还是归于垃圾堆,毫无争议。
评论区有个网友的回应特别好,不过分歧点应该在他认为有很多媒体和博主的价值也很高,方方也有很大的问题(一些腐朽陈旧的老观点,还有一股脑极左概括,事实上,我眼中的极左根本没现在网络这些这么低级,左、极左、左翼,伪左,不是一码事,很复杂),不应该受到现在的过誉,我部分赞同他的观点。
当然,评论区也有很多扯东扯西的,你说方方,他说方方曾经办的杂志,你跟他讲当代文学里权力、体制、文学生产关系,反问他,他跟你扯御用的概念,你跟他反问,他回答不上来,扯方方现在的那些个人问题,其实不否定,无非就是那些个事情,翻来覆去又陷入那些无休止的其他事情上面了。
另外一些阴阳怪气的,麻烦做个人自己开贴自己说去,在我评论区到此一游几个意思,证明自己很吊?辣鸡们。
4.9 更,获悉方方日记外文版出版,如果她坚持之前日记中的谬误不做修改给外国出版,这人基本没救了,闪光点也得被搞没。另,早期的渎职,甚至是迫害忠良,导致后续重大损失的罪责一日不被追责,方方日记里就具有不可驳倒的合法性。
近期各种渠道看了一下她的《封城日记》,对她的印象就像我平时对很多玩笔杆子的人的反感一样——除了穷酸就是以点概面带节奏,缺乏严谨考证和负责任的态度。
她记录的武汉,消息很多来源于 “我朋友”,各种朋友,有做医生的,有搞文艺的。。。看起来似乎得到的消息都很真实很有说服力,甚至比官方的统计数据还贴近事实。殊不知我们在网上看到的大多数传言,也是以“我朋友” 开头,这样一对比,似乎我们又要对其真实性产生怀疑了。。。
不过我先不质疑作者的立场,但是当今这个自媒体时代,网上人人可以发布消息,但是不是人人都会像正规新闻机构一样对消息去进行核实。所以我向来更倾向于相信官方媒体的消息,毕竟一个政府的信誉比某个我都不了解的人的信誉要可靠太多。
然后就是方方的文章透出浓浓的酸味。疫情期间,武汉医疗资源严重短缺,难免有家庭出现得不到救治的现象,这是悲剧,但是不值得一味的以偏概全以点带面。即便我相信作者只是想单纯记录某个家庭在整个社会中的凄凉,但是很多人看过之后会遐想——是政府不作为?是医院不救治?是社区不管事?。。。
这一延展开来,妥妥的节奏党!
传统相声段子《托妻献子》里面有这么一段话——人嘴两张皮,反正都使得,有个会说不会听的,你得顾全这个(脸面)!——现在来看大作家的 “这个” 还不如我“那个”
看了方方老师这一系列鬼斧神工的操作,不得不服气,姜还是老的辣。
你看看吧,方方,知名作家,但是很多人不知道。像我,也算一枚文艺青年,知道池莉、张抗抗,但唯独不知这位。
可人家在 65 岁高龄之际,在俊男美女霸屏当道、人才流量百舸争流之际,借着这次疫情,重新登上人生巅峰。
不仅把书翻译成各种英文德文,卖到全世界,还有望问鼎诺贝尔奖。
不仅如此,方方老师还成功引起了社会的极大分裂。
这次,不管是站方方的,还是反方方的,参与范围之广空前绝后,年龄涉及 18—70 之间大部分群体,学历覆盖小学到博士后的各个知识阶层。
很多有独立思考能力的高级知识分子参与其中,群里围绕方方事件辩论一个整晚的情况不在少数!
这,简直是现象级事件。
试问,整个中国,谁有这种本事,一方面尽享体制内好处,一方面还代表部分民意收割流量,同时还冲出亚洲走向世界被外国机构热捧。官方、民间、国内国外知名度;人气、流量、美元欧元人民币,
尽在方方老师一人手中掌握。
如此将名利双收进行到底的作为,舍方方老师其谁?
她唯一得罪的,不过是些无关紧要不认可她做法的吃瓜群众罢了!
方方老师是如何重上人生巅峰、做到名利双收的?
在这里,她已经给出一套教科书一样标准的操作教程!
在这里,咱们不讨论日记不日记的事了,老纠结在这里就没意思了。咱们要跳开日记,更上一层楼,纵观整个事情的布局,这才有意思。
我们来分析一下,一个精致利己主义者如何从无心插柳到有意耕种,巧妙利用国家灾难成就自我的过程。
方方一开始也许是无心之举。疫情在家,闲来无事,写写日记,同时也记录这段独特历史下的心里路程。
当时官媒失位,政府处置不力,武汉城内的人恐慌焦虑,武汉之外的人想了解武汉的情况,方方恰到好处抓准了公众的心理痛点,用记日记的形式,用悲天悯人的语言,夹叙夹议,一炮而红。
那时候,方方的日记也是符合大众心理预期的,所以会引起很多人的共鸣,所以会走红。
从这里还是能看到方方的老练,长期从事文学创作,对公众心理痛点的把握恰到好处。
专业机构研究过,一般情况下,涉及情色、暴力、秘闻、爆料、金钱、楼市、灾难、悲剧这些元素的内容,都容易成为爆点。
简单来说,负面新闻要比正面新闻传播能力强大的多,大家仔细想想,每次成为爆点的新闻,是不是都在这几个关键词中间?
所谓 “好事不出门、坏事传千里”,古人老早就知道了新闻的传播规律。
所以也有如今 “造谣一张嘴、辟谣跑断腿” 的说法。
方方不造谣,虽然她日记中多有不实之处,但我不认为她有意在造谣。
其实最可怕的不是造谣,而是有技巧的说实话,说一半留一半。
其实上半场,她的日记还是比较客观真实的,比如:
2 月 2 日,
“天气又开始阴沉,下午还下起了雨。奔波的病人们,会进入更加可怜的状态。在武汉,出门看看,除了人少灯亮,其实一切还是都还是井然有序的。生活物质基本不缺。只要没人生病,家家都很安稳。不是有人想象的一座炼狱。而是个安静的美丽的磅礴大气的城市。只是一旦家里出现病人,就会一片糟乱。到底是传染病!而且医院资源只有那么多。市民其实也知道,就是医生自己的家属生病,如若不是重症,也住不进医院。这几天,正处于专家预计的疫情爆发期中。估计我们还会相继听到或看到一些更严酷的信息。今天最难受的视频,是一个女儿跟在殡葬车后号啕大哭。妈妈死了,被车拖走,她无法为其送葬。将来或许也不知道骨灰在哪。在有着轻生重死文化传统的中国,这恐怕是儿女们心里最大的疼。”
但到了下半场,就光捡阴暗的一面说,正面的一笔带过,时不时的再来一两句阴阳怪气的评论。
比如:
2 月 14 日的日记:
说点别的:目前抗疫是大事,其他病人都在让路。但是,时间长了,有些病人让路就是死路。一些透析的病人或是病重到必须马上手术的人,恐怕也都危在旦夕。因为感染病人太多,许多医院都腾出床位,专门收治冠性肺炎病人。而大多普通门诊也已取消,这导致眼下生其他疾病的人,到了无处求医的地步。昨天看到肿瘤医院的癌症病人在哭诉。心想,这难道是个死扣?真的就无解吗?有些病人回家或许就是一个死。我们未必就没有其他办法帮到他们?
如果说,将感染性强的冠性肺炎病人转送到外省治疗,外省人民或许不肯;那么,把这些不传染而必须留院治疗的病人,征得双方同意,用车送过去,外省人民应该不会有意见吧?其实只是麻烦一点,花钱多一点。可这些病人同样是在顾全大局,政府完全可以给予一些补贴的。毕竟,这也是生命,也是救人,是应该去做的。哪怕招聘义工帮忙,或是呼吁社会捐助,大家也是肯的,不是吗?下午听说一个透析病人群里,已经有两个人死了。所以我想,尽管拐点没到,但援兵已至,主帅亦临,我们的抗疫工作也明显走上正轨。有些事情,是不是可以考虑得再细致一些?这病那病,其实都是人命。
2 月 16 日的日记:
“武汉现在是在灾难之中。灾难是什么?灾难不是让你戴上口罩,关你几天不让出门,或是进小区必须通行证。灾难是医院的死亡证明单以前几个月用一本,现在几天就用完一本;灾难是火葬场的运尸车,以前一车只运一具尸体,且有棺材,现在是将尸体放进运尸袋,一车摞上几个,一并拖走;灾难是你家不是一个人死,而是一家人在几天或半个月内,全部死光;灾难是你拖着病体在寒风冷雨中四处奔走,试图寻得一张可以收留你的病床,却找不到;灾难是你从清早在医院排队挂号,一直排到次日凌晨才能排到,有可能还没有排到,你就轰然倒地;灾难是你在家里等待医院的床位通知,而通知来时,你已断气;灾难是重症病人送进医院,如果他死了,进医院的时刻就是跟家人诀别的时刻,彼此都永无相见之日。你以为死者在那样的时候还有家人在殡葬馆相送?还能留下他的遗物,甚至,死者还能拥有死的尊严?没有了,死就是死了。拖走,然后立即烧掉。疫情的早期阶段,没有人手,没有床位,医护人员没有防护设施,大面积感染,火葬场人手不够,拖尸车不够,焚尸炉不够,而尸体上带着病毒,必须尽快烧掉。你们知道这些吗?不是人们不尽职,而是灾难来了,人们已经尽了全力,甚至超负荷,但却无法做到喷子们所说的那些。岁月在灾难中没有静好,只有病人的死不甘心,只有亲属的胆肝寸断,只有生者的向死而生。”
品一下,你细品。这大段大段的话,是不是有种一刀扎进心窝里的感觉。
事实上,2 月 16 号的时候,武汉疫情已经出现拐点,一切都在向好的方向发展。
灾难和悲情容易引起共鸣。这正是很多文章的写作技巧,方方老师深谙此道。
灾难,秘闻爆料(我医生朋友说,我这个那个朋友说),悲剧事件,方方老师文中这些小道消息,尤其引人注意。
要说前期写悲情呀、声讨呀,都能理解,政府确实做的不好嘛。
但后期武汉抗疫真是很给力呀,全国支援,火神山雷神山医院建设全程直播,网友积极互动,还有那么多志愿者、社区服务者,大家共同努力抗击疫情,武汉慢慢从悲情压抑中缓过来了。
大家都看到国家、政府、各个机构、基层工作人员的共同努力,也看到中国战疫取得的成就,这时候情况已经改变了呀。
咋就你方方看不见哪?
方方老师的日记依然保持那样的调子,看似悲天悯人,实则阴阳怪气,冷嘲热讽。
我个人猜测,走红后的方方老师已经不是一个人在战斗了。
成为全民网红后,应该有闻风而动的营销公司联系了方方,也有处心积虑的境外机构搭上方方了。
该写什么怎么写,恐怕已经不是冲着记录来的,已经是冲着利益来的了。
利益导向在哪里,文章方向就向哪里走。
疫情中后期,估计方方老师一边忙着约稿写稿,一边联系国外出版,一边网上骂战维持热度,忙的够呛。
其实这就是一幕大剧,主角利用剧情、环境,调动公众情绪,最后成功收割名利之后,完美谢幕。而观众不肯离场,如此而已。
至于那些开始支持方方的,后来看到方方出版外文书籍心里不舒服的,哎,你太入戏了。
这就是一部商业剧,你硬要把人家往伦理片上带,不是自己找不自在吗?
咱们普通吃瓜群众其实不必再争了。
我们还是担心这次疫情会不会令自己自己失业,下个月的房贷车贷能不能及时还上。
公众在网上争的头破血流,人家方方老师还是淡定地坐在大别墅里,默默地数着汇款单上的数字,脸上浮现出淡淡的微笑。
咱们还是好好学习一下,方方老师在 65 岁高龄抓住机会成功登上人生巅峰的技巧,脚踏体制内外好处尽沾的妙招吧。
姜还是老的辣!
最后,咱还是别瞎操心了,方方老师不管咋说都是体制内的人,骂来骂去人家还拿着体制内的工资。
请问你的工资是谁发的?
有空还是多关心关心自己的公司和老板,毕竟是他给咱发工资养家糊口的呀!
方方是个很普通的中国人,总之在她的身上你可以看到大多数中国人的影子。
骂她?可以。
但请了解一下抗疫诗。
我也不喜欢作协这个组织。
但更不喜欢强迫别人说他爱听的话的家伙。
一个别有用心之人,但是在前几天那个特殊的时代下。几乎所有媒体都变成了一种工具,说一种话的时候。
只有这位女先生站了出来,一方面装模作样地站在普通百姓的一边儿,另一方面,竭尽全力地运用特权,将自己的孩子送往机场。
在所有的几乎所有的宣传机构,新闻媒体都成为了一种工具的时候,唯有他用他装模作样的且掺杂私货的日记记录着他的现实。
是的,他的确罔顾事实,而且人品令人怀疑。
但是这一部日记的存在,本身就是对那些大唱颂歌的已经沦为了工具的媒体的失败。
这位女先生本人不并不值得尊敬。女先生的日记本身。无法当做今后历史研究的第一史料。
这位女士和她的作品的存在,本身就是对某些东西的嘲讽,也是某些东西失败的标志。
我是读过方方不少书的人,有一些观点。作为武汉人,池莉方方这么著名的作家,大作怎么也要拜读一下嘛。
远的不比王安忆严歌苓,方方跟池莉恐怕差了好多个六六,手动狗头~
虽然主打武汉牌,骨子里方方一点也看不上武汉,大家有兴趣可以翻翻她的半自传小说《乌泥湖年谱》。人家本是包邮区金陵人士,是很瞧不上武汉这大县城的。刚巧我看到网上有扒她家史的,说她祖辈是国民党高官,如果不是 49 年变天,方方女士也许还会成为一名作家,资产阶级作家那种呢。再看看她的微博头像,呵呵,吃体制砸体制不是她的本分么!
我没种,作为武汉人,我不敢在朋友圈发,谁喜欢方方谁取关我。为了一个妖婆,我才不想失去朋友!
我批判鄙视方方,是因为我越来越认清她水平太差。也许她现在很享受,虽然被很多她所说的极左棍子批判,但她获得了空前的关注,当作家没获得的荣誉和认同,从做公知这块获得了极大的满足。呸!
装傻真坏,人品极差!
其实发表什么样的言论是她的自由,写丧骂 z*f 也并非不可接受,但明知自己写的不可靠却坚持在国外初版,明知会对国家和同胞造成伤害还死性不改,就体现出了真坏!
明知道自己写的东西的致命问题,但回应别人的反对和质疑总是说不重要的,你说城门楼子,她说胳膊肘子,实在回应不了,就赏个:极左、小粉红、小战狼
人品差,字里行间都有显示,不赘述了。
首先,正经人不写日记,就算写也不会给人看。其次,就算想模仿前人写《拉贝日记》或者《安妮日记》,也要知道自己的立场。把一些未经证实且贩卖恐慌性质的内容放到网上会造成什么影响,我觉得这位方方女士一定做过很精密的计算。
说白了我其实很讨厌现今中国文坛上的一些人。年龄在 55 到 70 之间,经历过 WG 年代,也看见过一部分旧社会遗留下来的陋习。偏偏这群人还见过国外的月亮,曾几何时也掌握过一定程度上的话语权。
这些人,喜欢拿中国的垃圾房去比北欧的山涧别墅,拿中国的乡间小道,去比德国的 autobahn。
当年,当绝大多数的中国人还在谋生路,图发展的时候,他们已经是作协,文联等机构的成员,见过世面,看过风景,过着比绝大多数中国人要优渥且快乐的生活。
但随着社会发展,他们逐渐发现自己慢慢的跟不上时代,跟不上社会发展的速度。眼界一天比一天高,口袋一天比一天瘪(相对于他们自认为自己所属的那个阶层)自然而然就会想起那个曾经经历过的美好如天堂一般的国外,也就逐渐憎恨着自己所在的这片土地,这个制度,既不去思考自己的未来,也不去提升自己的业务能力。所以大家才会经常看到一些带着作家头衔的不知名人士搞出一些很神奇的新闻。比如某作协副主席的一篇得奖文章文章有 20 处错别字。
很多人,会因为心理不平衡而选择用批评他人的方式来获得内心的慰籍。特别是文人,而且还是经历过中国这些特殊时期的文人。一切的一切,只不过是为了拿回他们曾经的荣光,拿回他们认为自己曾拥有过的话语权吧。殊不知,现如今的人们早已不是当年人们。
方方,武汉作家
看过几本她的小说,
有点丧的《万箭穿心》,
比较丧的《武昌城》,
丧的不行的《涂自强的个人悲伤》
文字不华丽,很有武汉人说话的感觉。
建议少读。
再怎么批判此人,也动不了此人的官位影响不了此人的地位,确实草野间的斥责和批判根本撼动不了这种树大根深的人及其背后的势力。
方方日记搬运,每篇有我可能并不客观的草率概括。希望大家读过大部分后,理性讨论。长截图有些不很清晰(吃瓜吃到这个份上我很佩服自己)。
满嘴仁义道德,自己享受特权的人。正经人谁写日记啊
一个端坐家中、眼观四路、耳听八方、不爱说政府的好、就爱说政府的差、每日在线监督防疫、只接受称赞她的话、爱拉黑微博异议者、爱撰写小学生作文的被某境外知名组织奉为中国公共知识分子的日记作家。
2020 年它开心坏了,因为自己的伤痛文学有了无尽的延续。
一个故事写一半的人,一个给西方递刀子的人。
了解外网舆论环境的人都应该知道方方这波操作属于什么水平
龙应台武汉分台
同样是造谣,为什么方大人就安然无恙啊?
手懒不想打字了。
原以为知乎的受众文化程度高一点,分析问题会客观理性一点,然并卵!
新浪微博封了,原因嘛大家都猜得出来。我就是犯贱想试试知乎是不是也是一样。
本来打算多写点东西,但这两天看了知乎所有关于本话题的评论,就不写了,因为很多人根本没好好看,只是为了辩论而辩论,你死我活的辩论,非白即黑的辩论,和四十多年前差别不大。说明社会物资的进步,改变不了人性的弱点。
大道理没有但还是有点市井之言,戳下图!
接受讨论,不接受帽子和谩骂,要坚持也可以,你所说的就是我对你的回复。
当然还有武汉的伙计,就想抬杠说么斯我蛮好啊,这样吧,你如实地把 40 多天的经历描述一下(或者自己回顾一下吧,还是要考虑有手拙的),怎么搞吃的喝的屋里有没有病人等等,我们再聊。
我就是这样被封博的,和一个安徽的医生小姐姐讨论,然后讲了自己的经历,(哦,我是 97 年大学毕业的,在湖北黄石,离武汉 70 公里,老家鄂州,两公里可以进入武汉市区。)话题是关于前期因防疫延误了癌症、白血病等人员的救治的事。她说不下去了开始批评我代表不了湖北人武汉人,神马神操作啊?
我祖上从清朝迁到鄂州,已繁衍了十几代人 200 余户 800 余口,我爷爷的后人就百把人绝大部分生活在武汉及周边地区。我特么代表不了?一个外地医生没有进专家组没有援鄂在键盘上无比冷静说我们不专业不懂,这些人死了也是没办法不然去医院感染了还是会死不能因此否定 ZF 防疫措施,卧槽 “” 医者仁心” 啊!不当 WJW 主任书记屈才了!好吧,他们该死!
知乎封号吧!谢谢啦!
方方其实代表了国内大量的感性族群,过于放大刻画单个个体的生离死别,而忽视了国家整体上所做的努力,某某某很优秀,不幸去世了,某某某在家呆了多少多少天,不爱说话了,看问题看不到原因,看不到本质,片面说某某某得不到治疗,但是忽视了前期本来药品缺乏的客观事实。国家治理一定是要理性的,一定要客观全面的,如果任由感性冲昏头脑,就会出问题。如果让方方这种人来做指挥,优柔寡断,情况只会更坏!
–––––––––––分割线––––––––––––––
3.10
方方终于变成了她最讨厌的那种人。
“我想告诉大家,中国永远都会有方方”“更何况武汉地区额经历了巨大的磨难”“很多普通人”“令人不堪回首”“方方代表了从民间个人不幸感知这个世界的视角,这样的视角永远都存在,而且它尤其是文学最生生不息的源泉。”“我们社会一定要建立起让不同频道协调相处的格调和秩序,让它们共同构成时代总体上的建设性。”
(红星新闻:成都传媒集团旗下媒体)
《专访作家方方:我在记录的同时,也渡过了这次难关》
自正月初一开始,身在武汉的作家方方以日记的方式,记录封城后她在这座城市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武汉日记”一经发布,迅速流传网络。支持者认为她仗义执言;非议者认为她 “传播负能量”。3 月 11 日,方方回复红星新闻专访,言及写作“武汉日记” 背后的故事。
**红星新闻:**很多人受到您的鼓舞,说每天读了 “武汉日记” 才能安心;也有少数人谩骂、苛责。读者的评价会不会影响 “武汉日记” 的创作?
**红星新闻:**在您看来,对社会问题,作家有没有关注和解答的义务?
**红星新闻:**您不止一次谈到过独立思考的重要。在您的成长过程中,独立思考习惯的形成,来自哪些方面?
上观新闻是由解放日报社推出的新闻媒体
《专访方方:用 “泼辣” 形容我,是对我太不了解》
封城的日子里,发自武汉的方方日记成为一种现象。有人追看,有人追骂。
于方方来说,这不算太不寻常。这位曾任湖北省作协主席的作家几度成为舆论焦点。她质疑过 “跑奖者”,点名过职称晋升中的违规操作,也为遭遇不公的作家仗义执言。
**上观新闻:**你会为了写日记而去主动搜集、了解武汉城的各种信息,以便告诉 “外面的人” 吗?某种程度上来说有点像记者的工作?日记里,你还多次转发你认为靠谱的专业人士的建议。
**上观新闻:**其实你在刚开始写日记的时候就表示,现在的主要敌人是瘟疫,“我一定会和政府和所有武汉人站在一起,全心全意,共同抗疫。政府向市民提出的所有要求,我也会百分百配合。只是当时写到那里,觉得反思也很必要。由此,就反了一下思。” 这种习惯反思的精神,是出于个人的性格,还是小说家的敏感,或者是知识分子的责任感?
新华每日电讯是由_新华_通讯社出版的日报
《作家方方:没想到这幺多人读我的 “武汉日记” 现在仍不习惯》
因着有多篇以湖北武汉为背景的小说《水在时间之下》《武昌城》《涂自强的个人悲伤》,以及被改编成影视剧的《桃花灿烂》《万箭穿心》等,此次她以本土作家身份连续在网络发声而形成的 “日记” 被更多人关注和传播。
草地:日记中经常提到 “医生朋友”,大家都很好奇,这样的“医生朋友” 有几位?能不能描述一下他(们)?
方方:都是以前认识的医生。平时倒也往来不多。因为想打听疫情进展情况,所以经常找他们。具体是有三四个人吧。从不同角度给我信息。他们也很忙,但对我的提问,还是尽可能回答。不暴露他们的身份,是不愿意打扰到他们。
草地:您早前也当过记者,请问日记中所陈述的内容,其消息源来自哪里?比如官方发布、媒体报道、自媒体文章、“医生朋友” 等。有读者说,您并没有亲临一线采访或调研,会不会担心自己当下所掌握的信息不够全面,或者不足以把握疫情的全貌?
方方:我的信息是综合性的,我也每天看疫情进展情况。找医生朋友询问,还有同事同学邻居们的聊天。还有身边人及亲属发生的事。我只是个人记录,不需要把握疫情全貌,如果有人想通过我来把握疫情全貌,那是他自己犯傻。这就是个人角度的个人记录,更多的是个人对此事件的感受,所记录的也很多是个人事情。而且我也不需要全面。我只需要没有大错就行了。
(工人日报是中华全国总工会主办的综合性报纸)
《专访方方:劳动者没有想象中的恐慌感,他们的从容能传递给我》
她是一位著名作家,曾在湖北省作协主席的位置上因为敢于直言备受社会关注。她是一个记录者,在武汉 “封城” 的日子里,她放弃文学创作在网络上发布 “武汉日记”,再一次引起大众关注。她是武汉的一个普通市民,在“武汉日记” 中,她记录下自己生活的点滴,亦记录下自己对疫情的些许思考。
她是方方。
毋庸讳言,方方的 “武汉日记” 已成为无数网友围观、审视武汉这座城市的一面镜子。通过“日记”,他们与方方、与武汉悲欢与共。
(东方网:_东方网_是全国重点新闻网站,上海市主流媒体之一)
《专访方方:创伤只有经历过才能体会,武汉人永远都会那么直率爽朗》
新冠病毒肆虐,全国人民齐心抗疫。疫情重灾区湖北牵动人心;湖北作家方方和她的 “武汉日记” 打动人心。
有人说,阅读、分享方方的 “武汉日记” 已是宅在家中最大的奢侈;有人说,方方是武汉 “封城” 后向外扔石头传讯的“信使”,有人说…… 现在,让我们来看看方方自己怎么说。
**东方网 · 纵相新闻:**人力物力方面,全国的医务人员支援武汉、各地的物资也正纷纷涌向武汉,您认为武汉现在最缺的是什么?
**东方网 · 纵相新闻:**无论是您自己的文字中还是网络上流传的一些内容都表示,您最近遭受到很多造谣、甚至人身攻击,拿一些无中生有的事来误导网民,您的微博帐号也曾一度被封,对您造成了一些不良影响。对此,您之后会采取一些措施吗?
**东方网 · 纵相新闻:**您在日记中呼吁在抗疫中,请多些人道主义精神并加强下一代相关教育。您觉得当前有什么措施可以有效改善救治中人道主义精神的缺失问题?以及如何加强下一代对此的相关教育呢?
(中国新闻社是中国以对外报道为主要新闻业务的国家通讯社,是以海外华侨华人、港澳同胞、台湾同胞和与中国有关系的外国人为主要服务对象的国际通讯社。)
《独家专访:作家方方和她的 “武汉日记”》
因新冠肺炎疫情而 “封城” 中的武汉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受世人关注,著名作家方方每天一篇的 “武汉日记” 也因此走红网络。其平实的语言、生动的叙事、真切的情感、敢言直言的风格感染着每一位读者,被网民争睹为快。
记者夏春平采访后,(方方)赠送自己的著作《汉口的沧桑往事》,记者回赠方方 20 个口罩。
(中国新闻周刊: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侨务办公室主管,中国新闻社主办的综合性时政新闻刊物)
专访作家方方:保持自己的诚实和正义感,这是必须的
自疫情蔓延以来,身居武汉的著名作家方方开始在网络记述她所见证和思考的一切,她努力言说不停歇。
中国新闻周刊:1998 年洪水时,你也曾写过文章《把这一切都记住》。在你看来,在重大灾难发生时,将灾难记录下来,是写作者应有的责任吗?
中国新闻周刊:大概从什么年纪起,你开始认为自己是一个 “知识分子”?那个年纪,你对自己“知识分子” 这一角色的理解是怎样的?
问题并不在于她写得有多真,多好还是多假,多渣,仅仅是因为我们跟她不是一路人。关键点是她有否造谣吗?显然不是。
我们跟方方(们)的区别就在于:他们止步于倚靠着触目惊心的现象卖惨,哭丧。而我们受惨状刺激,会进一步采取行动,为了防止悲剧一再发生而拼命自助,自救。而这种拼命,方方(们)是不写的。
**但他们只允许自己写悲惨,却不让别人写悲壮。**他们写悲惨,要夸,要赞,要捧场。叫良心,吹哨。别人写悲壮,要反对,要批判,叫丧事喜办,粉饰,粉红。
反复说健康的社会不能有一种声音的是她,不让别人评论的也是她。反对特权的是她,享受特权的也是她。为医护人员鸣不平的是她,未在前线却享有夏先生专程送来的 20 个 N95 口罩的也是她。富有质疑精神的是她,质疑她的却是极左、是红卫兵、是要 “搞” 她的人。为什么总是她又总不是她?
结论:健康的社会只能有方方的声音!
作为公众人物,一个著名作家,发言应该是谨慎的,但是《方方日记》充满谣言、夸大、扭曲、双标。
凡是做的不到位的地方,方方都把它归罪于政府;凡是做的到位的地方,方方都把它归因为个人。
很多事情,已经涉嫌故意,是内心阴暗和扭曲世界的反应。把武汉和中国描绘成修罗场。这种论调,必然会被某些媒体利用。方方的行为… 是对无数医疗工作,无数参与到这次防疫的人的抹黑和侮辱。
我… 关注细节, 就不由得注意到她陈述的许多细节,只要认真地从科学、常理、逻辑角度去反思,就疑窦丛生。
我敢武断地说,方方所谓的医生朋友,实在有可能就是她自己午夜梦回牛早出来的。因为根本不会有任何一个执业医师,能说出如此神棍水平的话。
最后。我还有个疑问。她可是体制内的人,地位也不低,这种端起碗吃粮,放下碗骂娘,她难道就没有顾忌?不要说这是知识分子的良心,我也算个知识分子吧。有句老话,仗义每多屠狗辈,负心多是是读书人。我们知识分子,是最怕事的。
她以省作协主席之尊,诋毁另一位作家被告上法庭。
后来,在微博上因为观点不同,她一言不合就扣帽子,说我们是文革余孽之类的话。我气不过就在评论里质问一句:我们的批评权在哪里?选被拉黑,禁言三天。
苏联和东欧巨变以前… 掌权者掏钱掏名利请一些作家… 挖东欧挖苏联的根。西欧和美国… 拿一些惠而不费的奖励给这些作家… 后来苏联解体,东欧巨变,东欧和苏联的掌权者也摇身一变从官员变成了… 金融寡头。这时候,寡头们也不给这些作家… 钱了。
作家… 自己制造自己的本事有限,是靠外力推上去的,… 所以在被推上去的时间拼命捞好处。而中国的驴们也学精了,方厅长到时候也是小寡头。
我劝同志们多读点书,免得受知识分子的骗。
方方日记的几个主要思路如下:
没有超过 1000 赞的。
不知道各位,读了国内正规媒体对方方的评价,再看我们知乎作者在本问题下对方方的评价,是不是觉得恍若两个世界?
(超过 4200 赞)说:但他们只允许自己写悲惨,却不让别人写悲壮。
(超过 7200 赞)说:质疑她的却是极左、是红卫兵、是要 “搞” 她的人。为什么总是她又总不是她?
@老杨叔聊志愿填报 (超过 6600 赞)说:《方方日记》充满谣言、夸大、扭曲、双标。
《东方网》:您最近遭受到很多造谣、甚至人身攻击,拿一些无中生有的事来误导网民,您的微博帐号也曾一度被封,对您造成了一些不良影响。
《环球时报》主编:方方代表了从民间个人不幸感知这个世界的视角,这样的视角永远都存在,而且它尤其是文学最生生不息的源泉。
**《上观新闻》:**你会为了写日记而去主动搜集、了解武汉城的各种信息,以便告诉 “外面的人” 吗?某种程度上来说有点像记者的工作?日记里,你还多次转发你认为靠谱的专业人士的建议。
@孙召忠 (超过 1400 赞)说:她以省作协主席之尊,诋毁另一位作家被告上法庭。
《上观新闻》:这位曾任湖北省作协主席的作家几度成为舆论焦点。她质疑过 “跑奖者”,点名过职称晋升中的违规操作(这也是她被告上法庭的前因)**,**也为遭遇不公的作家仗义执言。
@赵德芳(超过 1100 赞)说:我还有个疑问。她可是体制内的人,地位也不低,这种端起碗吃粮,放下碗骂娘,她难道就没有顾忌?不要说这是知识分子的良心,我也算个知识分子吧。有句老话,仗义每多屠狗辈,负心多是是读书人。我们知识分子,是最怕事的。
《中国新闻周刊》:1998 年洪水时,你也曾写过文章《把这一切都记住》。在你看来,在重大灾难发生时,将灾难记录下来,是写作者应有的责任吗?大概从什么年纪起,你开始认为自己是一个 “知识分子”?那个年纪,你对自己“知识分子” 这一角色的理解是怎样的?
我:这位自称也算是知识分子的兄台,不太相信知识分子的良心。只知道吃了谁的饭,就别负心,要学会怕事,不能放下碗骂娘。要不然,连饭都没得吃。
@安风你压我头发了 (超过 1000 赞)的话,不知道大家如何理解。他在影射方方写日记,是 “掌权者” 掏钱掏名利请的,要挖根。方方还拿了外国反对势力的奖励。
这里的掌权者指的是谁呢?容我深入思考一下。
她是一个面对疫情,有嘴就行的人,节选自 2 月 27 日的方方日记
先来看一篇她的文章:
**《这些天在武汉的日子》**文 / 方方
感谢大家的关注和关心。武汉人仍处在关键时候,尽管人们已从最初的恐慌、无助、焦虑、紧张走了出来,现在已平静和安定了很多,但仍然需要大家的安慰和鼓励。到今天为止,至少大多的武汉人已经不再处于六神无主的状态了。我原想从 12 月 31 日开始,复盘自己在这一段时间从警惕到松懈的全过程,但是这一写,就太长了。所以,我还是先实时写一点新近的感受,再慢慢来写 “封城记录”。
昨天初二,依然冷风冷雨。有好消息,也有坏消息。好消息当然是国家支援的力度越来越大,更多的医护人员和解放军赶来武汉等等,让武汉人心安了许多。这些,大家都已知道。
我自己的好消息则是:目前我的亲人无一感染。我小哥尽管住在疫区中心,华南海鲜市场和汉口中心医院就在他家左右。而小哥身体不算好,此前也常出入于那家医院,所幸小哥小嫂并未有事。小哥说是已经备足了十天的菜,完全不出门。我和我女儿还有我大哥一家,都住武昌。一江之隔,危险系数比汉口略低,也都平安。尽管被封在家里,倒也没有觉得很无聊。我们大概都属于宅惯了的人。只有从外地回家探望父母的侄女和她儿子,有些糟心。本来是 23 号日坐高铁离开武汉,去广州与丈夫和公婆会合(其实真要去了,日子也未见得比武汉好过。)结果恰巧那天封城,没能走脱。封城将会到何月何日,是否会耽误工作及孩子上学,都是问题。好的消息是,我女儿的父亲,在上海住院,起先拍片,肺部有阴影,昨天也解除警报,应是普通感冒,未被新冠病毒感染,今天即可出院。如此,近期曾经与他一起吃过饭的女儿,也就不用再被严密隔离在她自己的住所(大年三十,是我冒雨开车给她送饭吃的!)
多么希望这一类的好信息,每天都来一点,尽管封城,尽管关闭在家,至少我们心情可以轻松一些。
坏的消息仍然有。昨天白天,女儿告诉我,她熟人的父亲(本身是肝癌患者)疑似感染,送到医院,也无人救治,三小时便死亡,这大概是前两天的事。电话里,她也很伤感。而在昨夜,单位小李打来电话,说我居住的文联大院已发现两位被感染者。三十几岁,是同一家人。提醒我注意安全。他们的住处离我家大概两三百米。但我的住房是独门独院,所以我倒不会有更多的担心。倒是他们同门栋单元楼的邻居,会有点点紧张了。今天又听同事说,他们属于轻微感染,在家隔离治疗。年轻人,体质好,感染轻,应该很快能抗过去,祈祷他们早日康复。
方方,本名汪芳,女。汉族。 祖籍江西省彭泽县,1955 年 5 月生于江苏南京,成长于湖北武汉。1974 年高中毕业后在武汉当过装卸工,1978 年考入武汉大学中文系,获学士学位。 毕业后分配至湖北电视台工作。曾任湖北省作家协会主席、省文学创作系列高评委会主任,中国作协全委会委员,一级作家。
1955 年 5 月生于南京。
1957 年,随父母迁至武汉。
1974 年,高中毕业。
1975 年元月在武汉运输公司当装卸工。
1978 年,考入武汉大学中文系,获学士学位。在校期间始发小说及诗歌。
1982 年毕业后分配至湖北电视台,曾做过电视剧编剧、电视专题片撰稿人。
1989 年,调入作协湖北分会从事专业创作。曾任《今日名流》杂志总编辑。
2007 年 9 月 22 日,在湖北省作家协会第五次代表大会上当选为省作协主席。
2010 年 4 月 27 日,任湖北省第二届 “长江杯” 网络小说大赛评委。
2012 年 9 月 25 日,在湖北省作家协会第六次代表大会上再次当选湖北省作协主席。方方为中国作家协会全委会委员,一级作家。
2016 年 12 月,当选中国作家协会第九届全国委员会委员。
只表扬不批评是社会问题,不单属文学界
作家方方是一位风风火火的女性,性情粗犷豪放,颇有女侠之风。这一方面是由于家族基因在她身上的自然流淌,她的曾外祖父杨赓笙曾撰写过 “讨袁檄文”,而她自小也被长辈教导要做一个正派的人;另一方面,与她的成长经历有关,“文革” 时期,她曾在武汉市的运输公司做过装卸工,身上侵染了工人的习气,即便后来进入武汉大学中文系,成为著名作家,工人的 “底色” 却依然不改。
她在大学期间就开始发表小说和诗歌,后来进入湖北省电视台担任编剧。33 岁那年,她凭借小说《风景》获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被批评界认为是 “拉开新写实主义序幕”,成为“新写实派” 的代表作家。此后的三十年,她陆续发表数十部小说和散文,这些作品大多以武汉为背景,刻画底层人群的生存境况和爱恨情仇。
无论是《万箭穿心》中高傲倔强的下岗工人李宝莉,还是《涂自强的个人悲伤》中从贫寒农村考上大学、却终究难以融入城市的青年涂自强,他们身上都有坚韧不屈的性格,却最终都难逃命运的恶意,这些极具现实关怀的故事,都是社会残酷性的某种缩影。她最新的作品关注土改时期的悲剧,提醒人们不要让历史被时间 “软埋”。
近年来,方方频频因公开批评一些公共事件成为舆论焦点。即便身居湖北省作协主席的 “高位”,她却依然像个体制外的批评者,对跑奖者公开质疑,对某诗人职称晋升中的违规操作点名批评,也为遭遇不公的作家仗义执言,她对一般公共事务的关注和发声也远超大多数同行。而今已年过六旬,她仍像个愤世嫉俗的青年。
在新京报记者的追问下,她也发出了自己的心声,这里我只引用一部分:
新京报:能否举出几位你最推崇的中国当代作家和批评家? 如今的文学批评界,似乎更多地是在做 “文学表扬” 的工作,如何看待当下中国的文学批评氛围?为何严肃的文学批评传统会断掉?
方方:我们有很多优秀的作家和批评家,但不优秀而被吹成优秀的可能更多。中国是个人情社会,这样的社会形态,让人不好说话。得罪一个人,其实就是得罪一大片。如我,所有攻击我的事,都是从得罪柳忠秧开始。一个人可以结成多大一张网,我们是真不知道的。说谁的好话,漏掉了某些人,也一样会得罪人。媒体喜欢大家直言,但真正直言后,媒体既想显示自己公正持平,又惟恐天下不乱。
比方,九十九个人批评某件恶劣之事,只有一个人不赞同这种批评。但是,到了媒体那里,却会以五五开的方式出现。不知情的人们,又多会相信媒体,相信五五开。于是,是非就没有了。如此这般,就是很多想说话的人,也不会吭声。况且,连**媒体自己都天天做表扬,无论多恶劣的社会现象,也依然以表扬为主,怎么还要求作家、批评家站出来批评呢?**只表扬不批评,是个社会问题,不单属文学界。什么时候媒体能够站出来大声批评社会时,文学界的一边倒式的表扬恐怕也就打破了。大家在同样的土壤生长,不是吗?
新京报:女性作家在写作方面是否存在某些天然的优势或劣势?
方方:应该有。但不是在所有内容上都有。比方说,我最近重读的巴别尔的小说《骑兵军》,我觉得女性作家恐怕就写不出来这样的作品。但是女性作家因为情感丰富,心思细密,敏感并且富于想象,所以,女性作家写作是很容易的事。但是,把作品写好,却是男女作家都得共同面对的,没有哪个性别更占优势。
方方坦言,她根本没想过 “武汉日记” 如此受到读者追捧。“‘武汉日记’里面就是些零碎事,加上一点自己的感想,也没有像写散文那样去考究用词用句。**而微博本来就是个闲扯的地方,想到哪写到哪,随意自由,还经常不小心有错漏字。我也很奇怪,不知道为什么大家这样喜欢。**我本来是准备在春节期间完成一部中篇小说的,现在也完成不了。我的心和全国众多网民一样都集中在疫情上,定不下心来写小说,而写‘武汉日记’可以让我的心安定下来。”
疫情转机随时可能出现
对于疫情的走势,方方认为:“武汉的疫情现在应该是控制住了,转机随时可能出现。疫情的发展经历过几个阶段。一是经历过六神无主的恐慌阶段,这一阶段应该到初一那天结束。全国开始关注,高层发有指示,各地也派援手。老百姓心里知道,一旦成为国家行动,以中国的方式,肯定能控制住。所以武汉市民就不再恐慌了。但意想不到的是,此后大量的病人开始发作,武汉人进入了极其痛苦的阶段。发病的人越来越多,医院在猝不及防中根本无力救助到这么多人,而且医护人员也大量感染。那些天病人到处奔走,呼救无用就医无门,医护人员也快崩溃,这也是最压抑最无助最难过的阶段。应该说,省市换将,以及方舱医院建立,十九个省份驰援湖北,这个局面才慢慢缓解下来。现在已经见不到呼救无门的情况了,现在重症病人,几乎都是以前的存量。因为没有得到医治,拖延成重症。重症病人数量很大,因此死亡率还没有降下来。”
“我不是挑刺,而是反思”
方方在 “武汉日记” 中曾偶尔夹有直言和批评。对此,方方解释,正如她在 2 月 4 日的 “武汉日记” 中写的:“这么大的灾难扛得住扛不住都得硬扛死扛。但是就算扛着终也有憋闷不住的时候,我替你扛,你也得让我骂。”方方坦承,在 “武汉日记” 中自己也偶有对武汉市对前期疫情处理失误的埋怨和温和批评。“如果连发泄一下痛苦都不准,连几句牢骚和反思都不准,难道真想让大家疯掉?”方方说。
著名女作家,湖北省作协前主席方方女士,日前接受中新社记者采访,在谈到她在网上风靡一时的 “封城日记” 时,方方表态:“与政府绝对保持一致,绝对配合政府的每一项举动。”
方方是伟大的爱政府主义者。
方方,著名女作家,1955 年出生于南京,两岁因父亲调动工作,从长江下游的南京去了长江中游的武汉。当得知《南京晨报》是家乡的媒体时,方方说:“人们都说我是武汉作家,其实,说我是南京人,我会更加自豪。” 方方十分感慨地告诉记者,“在武汉生活得太久了,所以很熟悉;而南京,对我而言是一种情结,比别的地方更有亲切感,因为南京都是娘家人。”
三层楼的房子却没有厕所
方方的爷爷是南京大学中文系已故著名教授汪辟疆,居住在南京晒布场 5 号。1955 年,方方就出生在那个三层小楼里。“后因家中人多房少,我们一家住进爷爷隔壁的房子晒布场 2 号,那是著名诗人、哲学家宗白华先生的家。”方方说,“我也忘记是租还是借的了。”提及自己的出生地,印象最深的却是 “爷爷的房子是一个三层的小楼,却没有一个厕所,非常奇怪。” 方方笑着说。
方方告诉记者,当时这个三层小楼里,住着自己的婆婆、叔叔、伯伯、大姑、二姑,一大家有几十口人,关系都相当好。当时汪辟疆住在一楼,方方五岁时,和父母一起来南京探亲,“爷爷总是坐在侧门口,每当我路过那里,他便抬起腿一伸,在门口架起一道栏,不让我进门。直到我急得要哭时,他才哈哈大笑着收回他的腿。爷爷管我叫小妹。” 方方印象中的南京爷爷总是慈祥而可敬。
后来,因市政建设的需要,方方在南京的家,要从晒布场搬迁到峨嵋路,中途在鼓楼四条巷南京大学宿舍区短暂居住,现在房子都已经拆了,“一家人就被分散到南京的各个地方,以后探亲都要东奔西跑了。” 方方说。
在武汉,家里只买南京的盐水鸭
本来方方可以和一大群南京的兄弟姐妹度过快乐的童年。但是方方的父亲却要被调到武汉工作,“当时南京属于长江下游局,由于要建三峡,爸爸和很多同事都调到长江中游局武汉。” 方方告诉记者,去武汉的那天是一个很冷的日子,“三轮车拉着我们來到一个名叫‘刘家庙’的宿舍。这里刚刚建起十六栋红色的楼房。”
虽然全家都离开了南京,但是父亲对南京的情结一直挥之不去,“父亲的生活里充满了爷爷的烙印,他最喜欢南京了。在武汉工作一直不是太顺利,所有的亲戚又都在南京,他有一种举目无亲的感觉。” 方方坦言,父亲一直不习惯呆在武汉。“我小时候也很不喜欢武汉,实际上我们全家人都一直有一个梦想,就是搬回南京,好像觉得这一天还会存在的,但实际上后来也不太可能了。” 方方有点伤感地说。
执拗的父亲还经常提出不合理的要求,例如家里只可以买南京的香肚和盐水鸭,“可能是遗传吧,我家现在也只买南京的牌子,朋友也都知道我的习惯,所以经过南京,总会带上很多,每逢过年,我家墙上总会挂很多。” 方方笑着说。
在雨花台找爷爷的墓碑
1972 年,方方 17 岁,那是她第二次回故乡,不过这次留给她的却是悲伤和苦涩。南京爷爷已经去世,三层楼的老房子也被拆掉了,表哥领着她去雨花台望江坡公墓为爷爷扫墓,“可是到了雨花台,却怎么也找不到爷爷的墓碑。”兄妹俩顶着烈日,全身都被汗水湿透了,但是他们心里默默发誓 “一定要找到!一定要找到!” 寻找了很久,终于发现爷爷的石碑倒在路边,一抔黄土覆盖在爷爷慈祥的脸上,后来得知,是造反的大学生砸了爷爷的墓碑。
记者来到汪辟疆曾经居住过的鼓楼四条巷,以前的南大旧宿舍早已被拆,记者寻找了很久也没有收获,正巧遇到南大中文系退休的顾老师,提起汪辟疆,她满脸的敬意:“我那时还是南大的学生,汪教授中了风,半身偏瘫。但他仍然坚持著书立说。右手不能写字,便用左手写。他用左手写出来的字同样潇洒漂亮。” 当记者说起这件事时,方方回忆,南京爷爷同父亲有过许多通信,很多都是左手写的,“文革” 期间,父亲把这些信装进麻袋,藏在厕所的顶上,这使它们逃过了劫难。“爷爷坚忍不拔的精神,真是不知不觉地影响了我们的一生。” 方方语气严肃地说。
为爷爷扫过墓后,方方一直情绪不好,南京的叔叔伯伯怕她伤心,就让表姐带她去中山陵、玄武湖玩,“中山陵、玄武湖都很漂亮,不过心情始终不太好。” 方方向记者表示,30 多年过去了,但是一提及此事,心里就很不好受。
看到南京作家就像遇到娘家人
方方距离上次来南京已经整整 24 年了,每当遇到南京的作家,他们都会盛情邀请她 “回家”,“叶兆言、苏童啊,南京作家和我关系都很好,我看到他们就像遇到娘家人。” 方方透露,她第一次参加的文学活动是由南京《青春》杂志主办的,也就在那一次认识了不少作家。
方方笑说自己不知道为什么,每次下定决心来南京时,都被其他事耽搁了,就在年初,《钟山》杂志的主编多次问方方,“什么时候回来?” 可是方方的女儿今年要参加高考,当记者问,“女儿高考后有打算来南京吗?” 方方十分兴奋地说:“当然要去的,我已经和迟子建约好了,今年秋天应该会去,最迟明年春天。”
记者问:“为什么不在高考后与女儿一起来?”“南京的夏天太热了,也不好玩,我比较害怕热。” 方方还半开玩笑地说,自己对南京的感情是自私的,甚至不愿和女儿分享,“如果女儿想来,那就自己跟旅行社来好了。”
读起来,方方家族两个朝代都吃得开啊,政治运动也就搞出点小涟漪而已。
历史上,反清那都不是一般老百姓有资格反的。
平生不见方方面,
一读日记丈八长。
不是方方长丈八。
如何放屁在高墙!
方方女士是我国著名的作家,其作品《方方日记》在海内外广为流传,获得 “一致好评” 是深受美国人喜爱的“人民作家”,与 xg 愤青等不法分子一同被白宫称赞为“业界良心”
方方女士作品之精良,古今中外未之有也,诺贝尔文学奖评选定有其一席之地,但仅有一本笔记还不能确保一定能获得此奖,还需在写几本,形成一个系列,如若如此诺贝尔奖便是囊中之物
随着新冠疫情发展,美国成为了新冠 “震中” 死亡人数已达 78000 余人,其人民之惨烈,政府之无能,古今中外,为之罕见,此情此景,方方女士能不为之动容?
美国人爱方方女人,美国政府爱方方女士,为了爱她的人民和政府,方方女人定能站出来,远渡重洋,赴往大美利坚,为美国人民写一部《美国日记》,记录其政府之腐败,领导人之无能,人民之麻木,记录美国人民的水深火热,相信美国人民会对其感激涕零,美国总统定能为其颁发自由勋章,其作品定能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名利双收,何乐而不为?
有些职业,是门槛极低,但却对水平要求极高的,比如,文人。
偏偏每个从业者都抱着一颗指点江山的心,
有偏偏他们还爱走捷径,就是展示情怀!比如什么 “只在乎小民尊严” 巴拉巴拉的。这比必然导致忽视具体问题,而单纯做 “价值偏好” 判断。
说方方吧,不论她本人怎么想,她的粉丝必然是聚拢了大批某个价值观偏向的人,知乎当然主要是另一个偏向的人了。
但是,这个价值偏向争论很讨厌!
况且这个方方,鼓吹什么神医!其社会认知水平可见一斑了。对比一下,鲁迅当年对中医的认识,可以说是低门槛和高水平的鲜明对比了!
最后,别忘了一百年前的那句话,多研究些问题,少谈些主义!
不评价方方,说说她的书《软埋》。
首先讲内容。
看到一半的时候,就知道这里面讲的是很伤痛的东西。前部分已经讲清楚了丁子桃的遭遇,后半部分我以为是追寻,当然也确实是追寻丁子桃为何如此境遇,追寻的过程巧妙算不上吧,设定还是可以的,里面刻画了两个有伤痛的人,吴家名和丁子桃,最后是这两个有伤痛的人结为夫妇,而吴家名更是以一己伤痛之身在维护丁子桃,这是最巧妙的地方。小说没进行到这之前,我从没想到吴家名会是这样一个重要的人物,没想到他是一个隐忍有大爱的人,这就跟其他乱七八糟的小说写出来的那种天花乱坠的男主有不同之处啦。
其次,小说的形式。
我认可这样的形式展现出的伤痛,确实是太伤痛的东西,但是土改的时候,未必会没有比这更令人唏嘘的东西。正如后记中,结尾的写书人,他选择了记录,而主人公青林选择埋葬,那条通向秘密的地道青林没有走过去。
说一说不足吧,我感觉作者会更多重复我已经知道的东西,所以我对小说的内容掌握的很清楚,许多经历明明交代过,后文却又会反复出现。但是另一些魔幻一些的作家就不会让我有这种感觉。
以上。
人们说,武汉有两个代表作家,一个是池莉,另一个就是方方。
方方原作改编的电影《万箭穿心》在豆瓣上有个热评:中了万箭穿心的命,也要抱着光芒万丈的心。
这句话形容这次的武汉人民,也异常贴切。
疫情面前,每个生活在当前时代的人都被裹挟其中,每个人都用自己的方式主动或被动地参与并记录着这场突如其来的灾难。
其中,身为武汉作家的她,无疑是泥沙俱下之中,最凶猛的野兽。
方方
李文亮刚去,她便笔锋急转,扛起武汉人爽利大骂的大旗,直指一字未及李医生却满嘴魔魅短文的《长江日报》。
其中一篇短文,就是众人口诛笔伐的《相比 “风月同天”,我更想听到 “武汉加油”》。
方方在她的 “日记” 中写到:
“李文亮去世后,上海的报纸都用头版为他悼念,你们跟李文亮的医院相隔不过咫尺,你们的版面呢?”
自从转战微信写作,方方的 “封城记”——武汉日记就没有停下来过,越是风云跌宕,她越是临风不倒。
她的个人微信公号,目前仅存一篇与疫情有关的 “日记”。
是她在元宵节那天写下:尽管写一篇被删一篇,但还是要写。
为什么一定要写?
“山川异域,风月同天。”
“岂曰无衣,与子同裳。”
这是方方对人情的感知,对社会的洞察。
也是一名作家本该有的气概。
2019 年 8 月,方方的微博被封。因为她反对街头集体爆粗。
方方失望至极,准备从此再不开微博。
2020 年 1 月 23 日,疫情大变,武汉封城,方方突然发现自己无路可诉。
她想写,想说,希望能做点什么。
当时的她,是小心翼翼的。
“我不知道这条微博是否能发出来,如果朋友看到,就请留个言,我知道可以发了。”
“微博有一种技术:就是你以为你发出去了,但其实没有人看得到。”
没人能看到的文字,犹如无人能听懂的语言,已经不能称其为媒介了。
她渴望,“封城记” 可以是抵达他人眼前、耳畔的力量。
不到一天,回复涌进,大家都看到了。
或许是不存希望,27 号,也就是两天之后,她才在微博上写下了第二篇 “封城记”。
这当然不是反应慢,而是作家执笔,总要先经历些事才好。
但不只是亲历病变封城,心绪难以平静,方方则选定了更儒雅的方式去对抗。
再开微博的她,此时的文字和笔调显得尤为质朴,温柔,字里行间不带一丝情绪。
她写了家里 16 岁的老狗,狗粮没了,慌得她紧急联系狗粮公司。
她写了口罩的紧缺并乐观预计,武汉缺口罩,但只要送货渠道能保证,抵达市民手里是不成问题的。
此时的她没有大包大揽叙述疫病群像,白描空城惨状。
她把自己嵌进了最微小的日常里,如细沙渗进溪流。
但到了第三篇 “封城记” 发表时,她的温柔成了人眼里的沙子,见不得。
有评论质问她,“那些病人命悬一线在医院直至死亡的时候连个床位都没有甚至无法收尸的求助微博你看了吗?我相信他们是无法从温暖的角度去看待这个人间。”
方方无言以对。
当今时代,温柔、善良很容易被贴上 “人血馒头”、“白莲花” 之类的名头。
为什么?
善太脆弱了,当它出现并坚持在场时,它总是披着一层强悍的外衣。
它需要自我保护,需要筹谋,需要知道什么时候可以前进或者退步。
这一点,方方早就明白。
1982 年,她发表小说处女作《大篷车上》,年轻人的故事,散文式的叙事,让文本具有相当的美感。
但很快,她便抛弃了这种虚无缥缈的风格,转为现实主义。
1987 年,她写下《风景》,写的是住在河南棚子里以扒车为生的一家人的故事。
方方把这一家里死去的老八搬了出来,让他的独特视角成了主线,像上帝一般看着生存环境是如此将人折磨得体无完肤。
这部作品为方方赢得了 “新写实主义的序幕”。
90 年的方方,以《白雾》《桃花灿烂》以及《乌泥湖年谱》一次又一次声讨了各种生存环境下的人性转变。
![](data:image/svg+xml;utf8,)
▲2005 年《桃花灿烂》被翻拍成电影
现实主义成了她的拿手好戏,成了她心甘情愿挖掘的苦痛。
尤其是《乌泥湖年谱》的幻灭最为痛彻人心。
在这部小说里,作者将目光拉回到了熟悉的领域:知识分子的遭遇
那是在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修水利工程的时代,知识分子们争先恐后现身这最辉煌的事业中,个个意气风发,神采飞扬,准备大干一场。
然而,现实却给了他们迎头一击。
他们为之献身的水利工程,不是无法建设,就是批示迟迟不下来。
岁月是残酷的,十年风华,磨尽了他们的傲骨,想要再起风帆时,却发现时代已经不是他们的了。
他们唯一能做的,便是如惊弓之鸟,等待下一次风暴的来临,以及死亡的来临。
宏大叙事有了,直击现实也有了。
作为方方本人,写作更是大海上的驰骋,带着她的勇气,带着她的梦想,一次又一次地穿越新的浪头。
2012 年,方方的同名小说《万箭穿心》被搬上大银幕。
她调转笔法,去掉时代的风浪,唯留下一个女人,一个武汉女人身上那千疮百孔的烙印。
电影《万箭穿心》
上世纪 90 年代,武汉弯弯绕绕的楼房里,李宝莉紧跟在丈夫和一个陌生女人身后。
丈夫出轨了,她要去捉奸。
来到旅馆里,她几次想要闯入,腿脚却不够利索,只能守在门外。
想来想去,拿不定注意的她报了警。
李宝莉向来脾气火爆,风风火火,卖场倒了多年袜子的她自认嫁了个工厂主任,一辈子算是定了。
哪成想,从小在市场江湖里烈火烹油的脾气,反倒让丈夫出了轨。
电影《万箭穿心》
报警自然没有好下场。
很快,丈夫被撤职了,下岗潮一来,更成了第一批下岗的人。
温室里的花朵,哪抵得住江湖凶猛。失业失恋的他,最终以自杀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丈夫一死了之,可死后的重担便落到了李宝莉身上。
她为了撑起好不容易得来的 “家”,为了让孩子上学,绝不向生活低头,从倒卖袜子的暴脾气,成了街头流窜的女扁担。
十年扁担路,她熬白了一头秀发。
电影《万箭穿心》
作为一个女人,她最终得到了同类人的爱情。
而作为母亲,品学兼优的儿子说她杀死了父亲,从此形同陌路,成年后依然视她为仇敌。
做错误的决定容易,赎罪却难。
获得人生容易,懂得经营却难。
《万箭穿心》是根据方方小说改编的影视作品中,名声最响亮的一部。
电影的口碑很高,票房却只有堪堪 300 万,上映两周,下线时无声无息。
有人说,票房低迷的缘故是因为真实。
是呀,李宝莉太真实了。
她狭隘,固执,自认为系上的铃,只要有她这个当事人在就一定解得开。
她虚荣且泼辣,明明是倒卖袜子的厂外人员,偏嫁了个办公室主任。
同时,她不服输,不信邪,拼了命要去跟命运争高下。
又傻又正直,叫人恨得牙痒痒却也佩服得五体投地,复杂到了极致。
电影《万箭穿心》
这样的角色最大的特质就是对观众没有亲近感。
但也正因为如此,她才能跳脱出电影,作为一个最为真实的现代女性呈现在观众面前。
就像方方自己,如今封城的武汉空荡荡,她却孜孜不倦地以自己的笔调,书写着疫情之下的私人经历。
她说过,“时代的一粒灰,落在个人头上,就是一座山。”
她有的是能耐去写人间百态,然而人间百态写多了,只会沦为一颗颗的催泪弹。
感情来得迅猛又高调,却意外地把人身上的人性去掉了。
方方原名汪芳,出身高级知识分子家庭,从小就被教育要做个正派的人。
别家的孩子成长为正派,要靠时代楷模,而方方的曾祖父杨赓笙就是现实例子,那是个在军阀混战时代里敢提笔写 “讨袁檄文” 的人。
然而,这样的人却在 70 年代那场十年浩劫里,被打得七零八落。
小学时,方方就因家里成分不好,只能呆在家,看书,听人讲故事,听起来烂漫,实则沦为失学儿童。
高中时,父亲去世,家道中落,正好武汉的一个运输公司招人,她便成了装卸工。
装卸工是社会的底层,那四年里,方方见惯了底层的形形色色,认识了各式各样的人,更受够了他人赤裸裸的蔑视。
或许是年少轻狂,又或许是绝望所致,方方将生活的希望交托给了写作。
她希望能改变自己的人生,希望写作能提高她的社会地位。
![](data:image/svg+xml;utf8,)
她成功了。
1978 年,写作小有成就的她,考上了武汉大学中文系,风光一时。
在读四年,她靠着发表小说得来的稿费,摆脱了原本贫穷无望的人生状态。
乍一听,这是一个典型的女作家的成功故事,纯粹,文艺,浪漫,激发幻想。
但与此同时,它能安放在任何一个人身上,作为最泛滥普遍的滴水不漏的故事永立于世。
而作为亲历者方方,又何尝不知这一点呢?
所以,她要写,拼命地写。
写下《武昌城》,写 1926 年的鲜为人知的围城战;
写《民的 1911》,全景再现辛亥革命里第一枪的波澜壮阔;
她要写下所有的时代,写下那些时代里,一群群挣扎着活下去的人。
2015 年,时任湖北省作家协会主席的方方火了。新闻标题是:大不了不当作协主席。
当年 4 月 18 日凌晨,方方网曝了 “T 诗人” 违规行贿作协领导,以求入局,其中还涉及 “T 诗人” 想让方方封口的威胁短信。
事情曝光,“T 诗人” 被人肉,网友纷纷叫好,作为当事人的方方却感到身后一股凉气。
因为要曝光的是她,要求道歉和正义的是她,其他的当事人要么不回应,要么一问三不答,只说不认识。
方方发现,无论是曝光前后,她都仿佛唱了独角戏一般孤零零战斗着。
委屈的话说出来,变味成了女人卖惨;狠话放出来,变味成了较真。
怎么办?
方方没有示弱。
此事不了了之后,她依然对公众事物保持清醒。
仅 2019 年一年,便可明志。
8 月,她挂了那些说话胡搅蛮缠的 “粉红青年”,直接说他们是不知爱国为何物的老鼠屎。
9 月,有报道称董明珠宣传自家饭煲,“撇开吃,血糖不升高”,方方直接转发:可信吗?
作为方方个人,微博是她的游乐场,她的言论自由地。
只要是有不公正的事发生,她总是第一时间发表看法,事无巨细。
武汉光谷大道二期通车,她摇旗呐喊说,再也不用绕来绕去地去江夏了。
粮道街被评为 “全宇宙最好吃的地方”,她也赶紧输出特别的经历,说那里不只是吃的宇宙,还是湖北美院学生最喜欢采风的宇宙。
方方的性格由此浮出水面。
遇到大事,她可以骂得温文尔雅,让人不知如何回应;
遇到小事,她也能迅速切换频道,享乐其中。
可封城之后,她的态度变了。
收起嬉闹,磨掉怒骂,与疫情有关的 “琐碎小事”,以一种前所未见的柔中带刚的方式呈现在人们面前。
琐碎里,一开始出现的是 “敌人不只病毒一个” 这样的话;
后来出现了 “武汉人的痛,不是喊喊口号就能缓解的”;
再后来,在得知专家和主政官员多方合力,在病毒面前仍是溃不成军时,她开始鼓励大家,放下小我,通力合作,希望就在前头。
愤怒,谁都有。
方方却选择了理智,温柔,甚至是自我抑制。
祈求官员们不推诿,通力合作。
祈求读到她文字的汉外读者们,能发自肺腑地相信武汉。
每个人都有选择自己进入历史的方式和自由。
而方方,人人都说她侠女豪迈,工人的烙印从未离去。
我却觉得,温柔与细腻才是她所拥有的利刃中最锋利的武器,是真正不会留后遗症的武器。
这就是人性,有了人性,我们才能勇敢面对那个一直存在却不被多提的关键问题:
灾难之下作为一个有血有肉的大活人究竟他妈的是个什么滋味?
方方或许不是最完美的写作者,却是众多人中冲在最前头,做得最好的一个。
这该是一个作家一生的追求。
方方日记的出发点是好的,然后中期走偏了,后期直接是走火入魔不听劝了。
作为一个文学青年,我看过方方很多作品,觉得万箭穿心,涂自强的个人悲伤,奔跑的火光真是特别精彩,特别好看。
然而啊,这日记真的太有问题了,虚假又短视,不过这居然是为数不多的了解武汉的渠道 —- 各大纸媒根本报道不出来有深度的武汉情况。
现在的纸媒真的收的好紧。而老百姓的阅读需求和文宣的强力约束的矛盾真的很大,方方日记的出现,非常不好,但也给有关部门提了醒:文宣口的大约束,正在限制激情而正义的作家的战斗力。
她是什么样的人不重要,重要的是她写的究竟是不是事实真相,哪怕是从非主流的角度。
一个健康的社会只能有我方方一个声音,反对的人极左帽子自己带好
知乎别删我了
纵使各路知友再怎么攻击方方,方方毫不掩饰自己的真名叫什么。
反观微博上那些攻击方方的,却都不用真名。
引用 @饺子的图,看看这个举报,义正言辞,可这地瓜熊老六好像从来没有透露过真名。
再看看知乎上一些攻击方方的答案,干脆就匿名了。
看看对方方的各种攻击,比如旧文人、无良文人,什么词都有。
可是,方方始终都没有匿名。
反观这些攻击方方的知友,标榜自己是正义的一方,怎么却连实名也不敢呢?
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方方和那些攻击他的知友,谁光明磊落,谁畏缩潜首,一目了然。
兼听则明。
任何声音都有它产生的土壤,从某种意义上说,任何声音都是客观事实的一个侧面经过了发声者的主观加工而成。
由于他视角的原因,他看到的只是局部的真相。
由于立场的原因,他的发声往往有利于自己的主观偏向。
庄子曰:“彼是莫得其偶,谓之道枢。枢始得其环中,以应无穷。”
所有看到听到的现象、立场都在环上,都有其相对面,无穷的立场,相互抵消,兼听则明,或可以得到环中心那客观事实。
作家方方是:国家把她抓进去都觉得太轻了,让她挂着墙上被唾弃才能解恨的人。
有人知道她家住址吗?路过的时候吐口痰,她恶心到了我,我写文章可能恶心不到这个无赖泼妇,广东那个柳某某死了还要被他恶心,我受不住,这样我们也来恶心恶心她!
挖她的过往是没有意义的,人非圣贤孰能无过,但是观其现在的行为,如那在你家坟头蹦迪的大侄女乔碧萝,你赶她,她说这还有没有王法,不能蹦迪吗?一些谋划你家财产的亲戚和不满你家规矩的人在下面鼓掌叫好,殊不知她的背后有人是想挖你家的祖坟!大侄女只是人家的探子,试试看看能不能一拥而上把你家祖坟挖了!
我们这些民众要团结起来,不落口实,依法办事,但是谁也不能不许我吐口痰吧?
跪求地址,花几百买个火车票去完成我的心愿!可以付费求地址!
欢迎方方也来我家吐痰,我可以对等的公开我的地址
东拼西凑,道听途说,应该输送方方去意大利抗疫前线去搞宣传。
二哥迷离之际念的那首诗:
我看见,那欢乐的岁月,哀伤的岁月——
我自己的年华,把一片片黑影接连着
掠过我的身。紧接着,我就觉察
(我哭了)我背后正有个神秘的黑影
在移动,而且一把揪住了我的发,
往后拉,还有一声吆喝(我只是在挣扎):
“这回是谁紧紧抓住你的?猜!”“死!” 我回答。
听哪,那银铃似的回音**:“不是死,是爱!”**
上万作协成员,没有一个是男儿。
她只是个敢说话的老太太,
而那么多人根本连一句话都不敢说,只有一个老太太出来说几句其实不怎么着调的话。这本身就是耻辱
从没听过这个人,百度了一下,她是 1955 年出生于南京,成长于武汉。
1966-1976 年,她刚好 11-21 岁,是她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鬼知道她经历了什么,可能还当过’hong’卫兵(瞎猜,没证据),那个年代,批 dou 自己老师、举报自己父亲母亲的事还少吗?这种事算什么。
她反对一切特权(对她无益),但是不反对她自己有特权(对她有益),从她成长经历来看,有这种极其自私的双标价值观也不是很奇怪。
她这种极其自私的价值观,从她微博的评论就可以看出来,评论清一色对他歌功颂德,其他不和谐的声音她看到了肯定拉黑、删除,她也 60 多了,真心老当益壮,不嫌累,估计有年轻人替她管理微博吧。。。
原来也是看了几篇,感觉都是絮絮叨好多都是叨道听途说,但也是了解武汉的疫情时期社会状态的一个途径
直到我看到一个愤青老乡,天天朋友圈转发并极力推崇的时候,我就不再看了
发现这条知乎下为汪主席辩护的评论最显著的特点就是,把汪芳写日记这个行为和她的内容不实夸大前后矛盾强行割裂开。然后就是一堆虽然,但是的句型。虽然他说可能有偏差,但他的声音是被需要,虽然可能不是事实,但她敢于发声,所以不能被批评。等等。
然而他们忽略一点,发声的内容是决定了她发声这个行为的本质,你没法划开的。
在社会性事件的的讨论中,什么是会被需要的呢?是不同的声音,不同的看法,不同的意见。这些交织汇集碰撞,才有可能解决问题。
方方的声音是不同的声音么?显然不是,因为她的言论是听来的,不真实的,不符合常识和逻辑的,加工创造过的,前后矛盾的,是改变了声音的本质的。(均有对比和实证)
不同的声音才是被需要的,方方不是,甚至它的作用是负向的。
人口渴了要喝水,喝怡宝可以,喝农夫山泉可以,喝依云可以,喝加了氯化钠的盐汽水可以,喝加了糖浆的可乐也可以。这叫不同品牌,不同口味的水。
但没人会去喝脏水,喝粪水,喝工业生产排放的污水。因为这些已经失去本质了,失去价值了,是散发着恶臭的,是混有大量杂质的,是污染环境的,是会让人感染上疾病的。
这就是汪前主席的 “方方日记”和 “不同声音” 的区别。
或者,她坦然承认这是一部虚构作品就可以了。就像项美丽的中国三部曲,一部纪实自传,一部虚构小说,一部半纪实。没有人会去计较。
而不是像汪芳一样,挂着纪实的招牌,写着虚构的文字,用前后矛盾的文字抽打着自己的老脸。
看到不少类似立场的品评论,就把我对某一条类似立场评论的回复贴出来。
自从我们高中语文老师在不断转发方方日记之后,我一直以来的猜想终于被证实了,
我的老师也是长于情感而短于理智,并最终还是落在了情感的窠臼里。
这条牛逼的评论已经被方方删除了,可能都怪我,我不过是在名单了提供了:前湖北作协主席汪方。
叫做江边咨询师的这位理性网友已经被方方粉丝喷成了筛子。
一个吃里扒外的两面人
其实看方女士的微博头像大概就能明白一二了……
方君近期的人设是: 普通人,受害者,某神奇医生的朋友……
之后的人设可能是: 一个敢说 “真话” 的人,一个独立思考的人,一个为民请命的人……
方女士日记的后续很可能是这样:
(1)疫情过后出版,并宣称拒绝获取任何收益;
(2)在各类平台宣讲该书内容,做出痛定思痛状;
(3)高调宣称微博又被封禁,继续贩卖被迫害人设;
(4)《日记》被译成英文(或其他),在国外引起轰动,然后获诺奖。颁奖词: 以一己对抗强权,直面悲哀与真理,知识分子的思考,人类的良心;
(5)若能出国领奖,获奖词: 不忍来领奖(然而还是来了);不能出国领奖: 处于众所周知的原因,我又被迫害了。然而,我并不屈服……
(6)全家移民国外,然后感叹: 我多么想念中国。
唱衰也好,歌颂也好,不过生意耳。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说到底,对于大部分人来说,周遭世界之外的人就是数字,没人关心,也不会关心。
也许方女士悲天悯人是个例外,然而,她不是。
1,大多数人根本就记不住几万真正干实事的医护与无数志愿者,但是他们却能记住这个疫情还未结束就开始吃人血馒头的坐在家里喝着咖啡敲着键盘的坐家。
2,有中国新闻周刊夏副社长这样老朋友想不出名都难。方方说的很多网上看到的大家都看得到,不需要她来吃人血馒头。别人都在忙碌救人,他们却在忙碌得采访坐在家里道听途说的作家,打造伤痕文学明星。我实在震惊,抗疫仍在进行,却有人坐在家里贪民之功吃人血馒头,武汉这个正在发生的真实故事,是一个个志愿者、医护人员与所有武汉人民共同谱写的,而不是一个道听途说坐在家里写二手日记的。
3,一个写了半辈子没出名,一边喊着不该给作协主席厅级待遇特权,一边又享受几十年不肯下来。这次终于靠吃人血馒头出名了。别人都在忙着救援帮忙。她倒好,坐在家里喝着咖啡敲敲键盘就出名了,一遍享受特权,一遍哀叹民生,可真是令人作呕!请问一边骂着不该给厅级待遇一边享受这几十年厅级待遇,你不羞愧吗?你真的是痛恨特权吗?我们不要听她说什么,要看她做什么。
2,她侄女撤侨自然有撤侨部门管理。你私自找交管局关系就是违规。被人戳穿用特权,她第一反应不是羞愧而是愤怒,前一天还说询问交管局,交管局派人,后面就扯谎成私人询问了?把指出的网友拉黑并打为极左,你们不是说好的不能只有一种声音吗?你大半夜爬起来把重复你话的网友删除拉黑是什么意思?这样顺我者是、逆我者删除拉黑的双标你不羞愧吗?
5,她的报刊朋友违规将当时只有医疗人员才能用的医用 n95 口罩给了她一个坐在家里的坐家 20 个。你一天天醒来就是看信息,连侄女都能一个电话就有人帮你送,需要这么多医用 n95 吗?我在家两个月出去买菜十几次才用了两个普通 kn95 口罩, 回来后酒精擦拭消毒。1-28 武汉可是严重短缺医护用品啊!
6,她造谣满地手机过后一句轻飘飘的听来的就完事?你不是来源非常清楚吗?怎么不公布一下删了干嘛?还知道自己是在造谣啊?人家那个托人带儿子的只是顺路跟车都被调查,你凭什么不能被查?难道满口正能量的方方就是这样严于待人,宽以待己吗?中国新闻周刊标榜的的诚实与正义感哪儿去了?如此行事你们不羞愧吗?
6,究竟谁是勇敢的女性?谁是人民担当?你将那些救武汉人命的医护女性置于何地?纪实?巍巍冒着生命危险亲自去战场。你在武汉可有去前线帮忙?拿了那么多口罩可敢申请去一线真正的采访纪实?坐在家里敲着键盘,如此恬不知耻的接受朋友特权搞来的口罩,恬不知耻的公器私用还一副本就应该的样子。你连你楼下的志愿者都不如。甚至连一个测温度的小区保安都不如。
7,很多土生土长的武汉人。再普通不过了,没有做过作协主席,没有享受过厅级待遇,力所能及做自己能做的事情,这样普通的武汉人非常非常多。但可惜这里面没有方方。这些普通人他们才是最可爱的人。而不是坐在家里道听途说的方方。她不配。如果一定要有一个代表,池莉老师一开始帮助社区出谋划策提出配送上门到做志愿者,至今只有三篇手记且微博也没有开通,这样身体力行才是人民的作家。甚至这个土生土长的武汉餐厅小老板都比你写的好,比你方方能代表武汉人民。
8,还有方方老朋友中国新闻周刊夏副社长,全国有几百号牺牲在一线的志愿者,几万逆行者他们不去采访,却偏偏将一个坐家里喝着咖啡道听途说写日记的退休老干部打造成超越这些真正做实事的人,让她成为了明星,不愧是老朋友。你们是如何商议打造的伤痕文学明星?在夏副社长跑你家里送口罩时候就开始了吧?
9,巍巍远赴战争写出最可爱的人,方方身在武汉却闭门通篇听说?我从未见过通篇充斥着听说。一个朋友等字眼的日记。你可真是令人大开眼界啊。
10,看看同样武汉作家池莉,不但没有用特权送自己亲朋出去,也没为有什么特权朋友跑家里送医护紧缺的口罩而感到喜出望外,而是身体力行做了志愿者。
谁是人民作家。高下立判。
来源:今日头条
作者:作家圆圆
链接:https://card.weibo.com/article/m/show/id/2309404483082085335572?_wb_client_=1
翻到一部根据方方小说改编拍武汉的电影《万箭穿心》,好几个热搜元素,够应景的。电影的核心剧情反转和悬念都围绕着举报这件事,经历文革的人对于举报,将政治和社会力量引入家庭和个人生活是有着绝对否定情结的。
批判确实已经成为方方这代经历文革的人潜意识里的执念。但同样经历文革的王小波在批判否定社会意识形态的同时构建了精彩绝伦的个体世界,但方方在构建方面显得极其虚弱。
方方日记也是这个毛病,批判和否定的方向是对的,社会需要这样的声音。她毛病在于批判只是基于各种未经考证的传言,并没有完整的调研、逻辑和价值观的支撑,只有态度,那只是没骨架的皮毛。在微博微信时代态度和情绪的传播已经非常廉价了,大众不需要那些所谓的精英们的引导,这些情绪本身在民众中已经如山洪爆发了。没有了基石,这些精英们在洪流中注定会被裹挟走……
一个被网暴的老太太
上上个被黑那么惨的人是蔡徐坤
现在想起来他也没那么可恶,也就是歌不好听,篮球打的烂,结果 b 站鬼畜起飞,甚至断头都出来了,后来有人说是资本在黑他,人家后来捐款,与分裂势力划开关系,感觉是挺正能量的人,当时给他不少鬼畜点了赞,挺惭愧
所以在李文亮医生上面,我理解他误说了 sars;在方方被批斗时,亲自去看了看她是否真的如某些人所传的那样
希望大家了解一个人,要全面去看,请亲自去看看方方的书,不要人云亦云
我欣赏不来她的书,但我捍卫她说话,写书,出版的权利
还记得读大学时,还挺喜欢武汉文坛的两位女作家的,池莉和方方。那时年轻,以为作家笔下娓娓道来的对市井生活的白描,就是现实主义文学的真实的力量。
现在呢,经历过真实生活的爆锤,再看到像方方、龙应台这些论调,不禁失笑,一副为民发声的普世小公主模样,管你什么大江大河、世事沧桑,都没我傲娇的个人尊严重要!好想问一句,大妈你们几岁了?再一想,这角色不错呀,不用下场干事,顶个良心帽子站一旁使劲挑刺即可,动动嘴皮子就收获掌声鲜花的事,这大妈是越活越明白呐!是我年轻了!
是一位身有特权利用特权,并支持粉丝与轮子及白头鹰之音深度合作的老妇人
圆圆日记 - 尾巴篇
3 月 24 日:所有的质疑,都无法回应。
阳光越来越灿烂,但我心里却开朗不起来。
街上,好些军车已经部署到位了,有些已经开始巡逻,据说装载的都是实弹,我也不懂,数字越来越惊悚,但是大家都很高兴,也不知道为什么。
今天又有一个坏消息,灯塔之光上周在发布会睡着了,刚才,我的兽医朋友告诉我,灯塔已经熄灭了,熄灭在甩锅的第一线,愿火苗安熄。此刻,我很担心我的金毛,它太老了,就让它好好陪我最后一程吧。
这两个月攒了不少灯油,但是灯塔继任者还不知道在那,我得节约用油,所以这是最后的尾巴。
不要质疑我,我无法回应,但是,我会回来的。福西已经消失了,唯有我能顶替他,帮助伟大的灯塔取得胜利。
作家方方是一个就算在长得难看的人群里也属于比较丑的那一类人
额,对于认识的人也不能直接评价他是一个怎样的人吧。我家里有亲戚在武汉,那些天是真的特别恐怖,物资短缺,口罩,消毒液要有关系才能在药店买到(药店说物资是红十字会买的,希望不是这样),对病人分配不当,等等。好多的事在当时许多人是知道的,但是知道的敢不敢说就是两回事了。要知道,12 月武汉有一些医院就在传了,因为一些因素是不能说也不敢说的。方方女士敢于把自己的真实想法说出来,这是她的勇气,政府没有追究是政府的包容。她说的有很多情绪化的地方,我们应该体谅吧,毕竟在武汉当时病毒肆虐的几近恐怖的地方,作为一个人这都是很正常的反应吧。最后,我补充一句,我真的很烦知乎上说某某某是一个怎么样的人, 动不动对另外一个人(可能你压根没见过他 / 她)横加评论,好吗?
不得不说她可能还是会或多或少有一些优越感吧。
起初看了下方方日记原文,在她为周市长声援的时候我还是很喜欢她。因为帽子事件网上一片骂声,周市长的名声也一片狼藉(网络暴力真可怕)。
顺便说一下周市长的帽子。从昨天到今天,这事都在网上被人吐槽。如在平时,我可能会跟着嘲笑一番。只是当下,周市长正领着市府众官员为抗疫四处奔波,他的疲惫和焦虑,一眼可见。我推测,他甚至也想过事平之后自己将会有什么下场。人到此时,内疚、自责以及追悔莫及忐忑不安之类,他必然都有。然而,他到底是市府首脑,无论如此,都得振作起精神去面对眼前这件天大的事情。他也是个凡人。我听人说,周市长是很本分务实之人,口碑一直不错,他是从鄂西山里一步步实干出来的。可能人生中,从未遇到如此大事。所以,我想,我们是不是可以换一个温暖点的角度来看这个帽子事件?比方,或许他觉得,这样的寒冷天气,他戴了帽子,而总理没戴。他比总理年轻,这么戴着,显得颇为不礼貌,于是摘下来交给助手。这样想想,是不是好一点?
感觉作家很温暖,也很愿意发声。但我最搞不懂的是这里:
昨晚,陈村传我一个视频,是武汉一个年轻人拍下封城后每一天每一天的事。连续拍了好多天,我一口气看完。真好。以后有机会见到这小伙子,一定送他几本我的书,以表达我的敬意。还要告诉他,在某个寒冷而忧伤的夜晚,他的视频鼓励了我。
表示对小伙子的敬意是 “送他几本我的书”。
????
小伙纸高兴点,你要有免费的书可以收了~
文中也 “不经意间” 透露出自己的大哥是“清华毕业,华中科技大学当教授”:
回想起来,最早告诉我们有此病毒传染的,也是大哥。我们有个家庭群,其实就只我们兄妹四人。连嫂嫂和侄儿女们都没加入。两个哥哥在大学当教授,他们的同学和同事群信息经常很丰富。尤其大哥,他是清华毕业的,又在华科大当教授,所以他那里有价值的信息会多一些。12 月 31 日上午十点,大哥转了篇文章,说 “武汉疑出现不明原因肺炎” 并注有括号“(SARS)”。
我其实有一丢丢不太理解,如果说是医院医生的话,那么有价值的信息多一些可以理解,但清华毕业。。为什么和有价值的信息多一些有关?难不成是清华人都精通医学,远程感知病情?虽然我理解她可能是说大哥人脉资源都比较好,但是直接说大哥在华中科大当教授,认识的学生或者老师多就行了,和清华又有什么关系?
文中有种错觉是觉得自己更为理性,很多人可能远不如自己:
我自知,我再理性,也有承受不住的时候。而那些远不如我的人,恐怕更是。
我一般在写文字的时候不会这么写,不会将自己置身于一个高高在上的位置,不过我不知道她是咋想的,也有可能是我多想了。
更多的日记没仔细看了,但我总觉得这个时候去出版,急着出版,会不会有点操之过急?就算是真的为武汉发声,何不等到这次危机之后?中国本身在世界上就饱受谩骂,墙外的世界很多都把中国视为眼中钉,恨不得抓住点把柄。如果真的是为了社会责任感,何不再等等?等到全球疫情平稳之后,等到这件事不会影响中国在世界上口碑的时候,再拿出来让世人查看评判,这难道不是更加符合作家或者记者的崇高追求吗?
不过,任何人都有他自己的权利决定自己所做的事情,也要为自己所做的事情负责。其他人只能给建议,无权干涉。
方方老师的一句话
落到辅警小肖头上
就是一串霹雳
李文亮吹哨,孙笑川吹唢呐①,方方吹喇叭②,他们都对社会做出了贡献。
注:①台湾人谣言一直可以的,有人用孙狗头像造他们的谣,以彼之道还施彼身
至于为什么是唢呐,唢呐是白事乐器,给他愉悦送走,嘟嘟嘟~
②喇叭是一个叫 “傻逼喇叭” 的梗,有个录了 s↑b↓声音的喇叭,特别烦人,特别魔性,和方方写的东西一样
可能是个杠精吧
一个有很多朋友的人:不在医院去殡仪馆拍照的医生朋友,说美国瑞德西韦是唯一救命神药的教授朋友,交管局的朋友,还有那个纪委的人说她适合去纪委,不知道是不是她朋友。朋友遍天下,挺好。
现实版程心。
她不是揭开伤痛,引人深思,她是揭开伤疤,往上面撒盐
方方真的下知民间疾苦吗?她深入了解过底层民众的生存现状吗?日记里满是道听途说,恐怕对底层民众的了解也是二手消息,很少亲自直面。
没有系统性的认识问题,写出来的东西再客观也只是特例,而不是典型,特例抓人眼球,典型引人深思,更具代表性,更有现实意义。
电影万箭穿心拍的很不错,得意于导演和演员的出色演出,但故事的立意更像是一部家庭伦理剧,抓人眼球为主。
再说到方方日记,她在日记里表达了 “民众很伤痛——ZF 很无能——谁来担责任” 的观点。如果这就是日记所要表达的全部,那这日记和她的目的性值得批判,因为这不是本次事件的全部。
从全局来看,民众很伤痛是真的,政府很无能说的太过,很多答案已有分析,你可以说疫情爆发前期政府很无能,但在我看来决策失误是问题的关键,错误的判断造成了疫情的扩散,现在很多国家也在犯同样的错误,可之后政府所有力挽狂澜、壮士断腕的补救措施难道真的可以无视吗?方方无视了,因为她认定这是人祸。人祸就是你故意犯错,之后你所做的一切不值得称赞,不值得肯定!这显然和目前大众的观点不符。
再说谁来担责任,这个就呵呵了,我们都知道方方想要说什么,大家没必要揣着明白装糊涂,官员下台了这肯定不是她想要的结果,我们可以说我们应该吸取什么样的教训,我们应该如何改进我们的机制,但你说谁来担责任?你看方方在日记里用罪人形容,恨的咬牙切齿,仿佛某个恶魔故意带来了人间炼狱,她恨谁?武汉官员吗?
最近有人实名举报方方名下多套房产来源不明,这中了某些人的下怀,正如 GD 分子,巴不得被通缉,巴不得被抓捕,这成了他们的政治资本。方方日记已在国外出版,加上被举报,可以而知反华媒体沸腾成什么样了。
我们国家风风雨雨这么多年了,在发展的道路上从来要的都是建设性的意见和有现实意义的批评,方方这类人做不到。
不请自来,在这次世界战疫大战中,TG 的表现有目共睹,无与伦比的优秀。在对比中,无数国人的自豪感油然而生。封城期间大方向当然无比正确,但是依然有很多细微的不足之处,所以应该要容许不同的声音,即使这个声音多么的刺耳,多么的不合时宜。有人说方方为啥不批评欧美的防疫措施,双标云云,她在中国,在武汉,在封城的当下,当然关注的是自己身边的事情,这本无可厚非。保持宽容吧,一个健康的社会不应该只有一个声音。当然,她评论的很多事情与事实不符,这是她不够严谨的地方。
反共分子吧
看着替老百姓伸张正义,实则替自己的阶级来讨要权利
自以为是可以代表老百姓的精英知识分子,自以为是带领老百姓来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古往今来万户侯们的天选之子。
俺是老百姓,不要代表俺。虽然俺的老师没讲过戈多,居然,俺还知道沈园之外,陆游是个打虎将。
对比下方方和陈衍强作品的三观、文学性和趣味性
再看看方方指责别人和拒不认错的嘴脸
什么是 “杀人放火金腰带”?什么是 “跳梁小丑”?什么是 “袈裟绫罗立如佯佛”?
懂了吗?
知乎用户 千里江陵 发表 众所周知,郑渊洁是老阴阳师了,lbw 是新时代孔乙己 知乎用户 Freezind 发表 照这个趋势下去,这书在欧美得被禁:“表面上看你说的是中国,但谁不知道你想讽刺的是…?” 知乎用户 留学生日报 发表 我们 …
知乎用户 maomaobear 发表 方方 1955 年出生。 她妈上的教会学校,他爹 30 年代上的交大,属于民国地主富裕阶层。 这个阶层到了新中国是打击对象,她 2016 年的小说就是写土改的。 她家属于毛时代的过得很压抑的。专业技术 …
题图:小白,我家从小动物保护协会收养的流浪狗。(摄影:作者) 此刻,武汉数千名在疫情中离去的亡者的灵魂仍然聚集于武汉上空,与我们一起在等待追责,等待反思……直到那时,它们方能释然,升上天空,变成一颗颗闪亮的星星, …
本 文 约 37****00 字 阅 读 需 要 8 min 武汉封城第43天,也就是今天凌晨,方方在日记里写道:“一个人的记录,微不足道,更不足概括全貌,但无数个人的记录,汇集一起,真相便会以全方位形态露出水面。” 这应该是她对“方方日 …
3月10日。 天气真是太好了。阳光非常明亮。同事们在各自居住的院子大秀照片,全都是盛开的鲜花,姹紫嫣红。想起本来今年买好了2月6日去海南的机票,今天是返程时间。结果被封在了城里,没能走成。疫情走到今天,这次才能真正说:艰难的日子总算过去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