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 2016 年华西村负债 389 亿,说明了什么?

使用CN2/CN2GIA顶级线路,支持Shadowsocks/V2ray科学上网,支持支付宝付款,每月仅需 5 美元
## 加入品葱精选 Telegram Channel ##

知乎用户 狂乱 发表

2020 年四月十日。

随口一说居然得到这么多人的支持,深感荣幸,我看了大家的回复,再多说几句。

1,华西村企业到底是不是集体的,不确定,但是巨量债务肯定是集体的,不是吴家人的。

2,有人说负债经营没问题,这就可笑了。华西村企业现在的利润连债的利息都还不起。稍微有点风吹草动就要破产。那时候这债怎么办?

3,我说这体制有问题。一个是说落后的(吴)家族式管理水平和模式,没法支持目前的企业规模,这也是企业没有及时转型的原因。

第二个是说,华西村这个分配体制,村民得到的太少,大量账面余额被管理人员控制了,实际上村民是没有拿到 20% 的,这个和企业经营情况好不好没关系,纯粹是分配制度不对。

大家都不傻,企业没问题时候,村民拿太少,眼看企业要完蛋,但是这债估计也轮不到每个村民来还。那企业生死管我啥事?

大家都没积极性。那还玩个屁啊。

~~~~~~~

说明他这体制有问题呗。

大家都不傻,全体村民分红 20%,吴家占据所有管理岗位,实质上占了 80% 甚至更多。

普通村民谁会尽心尽力?吴家谁会尽心尽力?

这样的典型家族企业,规模小的时候还可以依靠相对优秀的带头人发展。规模越大,越僵硬,死得越快。

最后说一句。这种玩法,不叫集体企业…

知乎用户 klxmouse 发表

华西村的成就和他们自称的 “社会主义” 关系不大。主要原因是出现了一个天才式的干部吴仁宝书记。以下粗体字为吴书记情况,常规字体为普通村 / 大队的水平。你来对比看看。

吴仁宝最初是乡政府下放的国家干部、后来又是卸任的县委书记、自己放弃任职的地级市部门领导,一个处级干部管了一个村,豪华配置(对比:其他村 / 大队里多是勉强有点文化的当干部,有点培养前途的人都被弄到城市学习工业化、到部队当技术兵种,毕竟当年中国工业太落后了、国防太危险了,抽空农村从经济到人才的一切来发展城市,也许是不得不付的代价)

吴仁宝 196X 年就给华西村做过远景规划(对比:直到今天,许多村里还是私搭乱建、杂乱无章,更高级别上,仍然有许多干部拍脑袋决策)

他在大跃进的时代偷偷开五金厂!(对比:其他大队和县城搞大跃进,为了钢铁产量,把居民的锅勺、锁头都扔进土高炉熔炼,最后成为废品疙瘩)

吴仁宝并不满足于这些。1974 年,他认为 “发展农业也就是填饱肚子,老百姓手里没钱。” 早在 “以粮为纲” 的年代,吴仁宝就开始寻找致富之道,随着改革开放到来,工业兴村的路径选择终于正大光明地浮出水面。(对比:网络业党的兴起也才十年的事情……)

吴仁宝的操作让公社成了楷模,群众的生活得以改善,在群众中必然收获巨大威信,因此在改革开放中能说服村民集中财产,不要分家(对比:绝大部分公社社员都被大跃进、浮夸风的骚操作搞怕了,谁都知道拖拉机是一个整体时候才有农业价值,但他们不再信任干部,所以把拖拉机拆成零件拿回家才能放心)

改革开放初期中国全是真空区,蓝海区,指挥全村资本的吴书记理所当然地碾压了三心二意的散户和创业中的个体户,规模开始扩大。但你以为这样就行了吗?

用现在的眼光来看,**吴还是第一批炒概念、搞营销、拉投资、找赞助的人之一。**只不过 2001 年的人炒纳斯达克,2015 年炒 VR 眼镜,2017 年炒人工智能,2019 年炒华为 5G,而 1978 年的吴仁宝结合时代背景,他炒了红色概念,描述的是集体化的前景,受众是老干部老将军,受众手里有闲钱更有政治资源,给他批点贷款,那就是今天的创业者拿到了天使投资,还 A 轮 B 轮的拿,NB 了。

当然,伟大的创始人总有衰老和逝世的时候,这往往给企业带来沉重打击**;**

**更难过的是经过 40 年改开的风雨磨练,吴仁宝书记当年的天才绝学已经被越来越多的人掌握了,**1978 年的吴仁宝的作法对中国绝大多数民营企业是降维打击,201X 年大家的水平都上来了,华西村主持大局吴书记之子不可能再复制降维打击的过程,他面临的是密集的公平竞争。

此时华西利润水平下降、日子过得更紧,甚至遇到困难,那都是有可能的。

知乎用户 喵大人 发表

12 年我陪行长去华西村的时候,行长就告诉我华西已经不行了,不是说资不抵债,而是说他没有现金流了。他的三大产业钢铁纺织旅游,其中钢铁纺织都是夕阳产业半死不活,红色旅游自从那什么之后就不行了。他完全就在靠这家银行借钱还另一家银行,好在无锡给他无限的后盾,但这是看在老支书还活着的面子上,现在就不知道了。

知乎用户 安风你压我头发了 发表

沈浩说小岗村以前集资办企业,结果没几天就倒闭,然后企业资产就到了个别人手里了

我估计就是沈浩不好详细说,就是到了按手印的那几家手里了

这个算是又蠢又贪。

华西村是吴家占大头,但是还是给居民分红的

算是虽然贪但是不蠢。比现在私人企业老板良心多了,而且他这个负债也还是良性范围

不贪又不蠢的,只能是民主制度,职工大会等等,让工人自己参与管理,不然多严密的规章管理,多严格的经济审计,厂长或者经理都得往自己家里扒拉……

有良心又有能力的,少,而且他也管不了以后啊

以前看过一本书,是一个公社的企业,厂长是大家推选的,带着大家从煤球炉子开始做起,然后攻坚克难解决暖气片生产,企业发展壮大,后期都有了自己的发电厂,但是这个厂长病故以后,家境还是原来那样,也就是厂长时候的工资。

后续没多久就是企业划分到上级,然后倒闭,后续的厂长低价买下了企业,私有化以后立刻扭亏为盈……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说明现在的营销号越来越不要脸了,自问自答仅仅是为了打广告

知乎用户 neo anderson 发表

私有制的大背景下,华西村尚且如此,某走狗经济学家鼓吹的其他由乡贤组织的合作社会如何?大致可以猜得到。

私有制的大背景下,搞小集体,不过是把合作社成员的利益集中起来交给小集体的实际控制人,帮助他们聚敛财富,完成资本原始积累。

往大了说,地方国企其实也一样。

关于某煤集团的债券违约​mp.weixin.qq.com即使不考虑国企员工未来的命运,卖掉了地方国企,就卖掉了区域经济的经济抓手和聚宝盆,丧失了对国企员工的影响力。谁获得了地方国企的控制权,谁就在当地有极强的影响力。不卖地方国有企业,就是没完没了的无底洞。

知乎用户 田锋 发表

[为什么坚持走毛泽东道路的村庄个个都很土豪?​www.zhihu.com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40681696/answer/144976862)

以前的答案 可以用下

知乎用户 依然 发表

华西村说是集体企业,其实是家族企业。

知乎用户 方鸿渐 发表

孙喜耀(随母姓),吴仁宝之孙、吴协恩之子,2008 年澳洲留学归来之后曾担任吴仁宝秘书。2009 年,由孙喜耀担任总经理的江阴市华茂计算机技术有限公司成立,注册资本 1000 万元,工商信息显示,江阴华茂从事计算机软硬件、互联网、数据库等业务。另一方面,江阴华茂也在频繁进行对外投资,包括无锡华西文化产业有限公司、苏州晟丰软件有限公司、江阴市网漫计算机技术有限公司等 11 家公司,主要为 IT 领域。

试问如果他是一个普通村民之子,就算他再有能力他能创办这个公司吗?他的创业资金哪儿来的?华西集团是集体企业还是家族企业?这还只是冰山一角,据不完全统计,老书记吴仁宝的 4 个儿子及其家族,可以支配动用的资金,占整个华西村资金总量的 90% 以上。实际上华西村、华西集团大大小小的职位都被吴家人或者近亲属把持了。

谁的华西村?

干脆改名叫吴家村得了

华西村民看似家家别墅、豪车、有工作,实际上别墅、汽车产权不是自己的,村民住的房子只是村里的房子,因为任何一个华西村村民不能拿出宅基村的使用权归属的法律文书。村民年底分红只有 20% 能拿到手,其它钱作为 “入股” 留在账上,需要时还得申请报批,这跟土皇帝有什么区别,村民敢反对村干部吗?你要真是家族企业倒也罢了,关键是你打得是集体企业的招牌,无偿使用村里的集体土地,集体资产。以上还只是华西原始村民的待遇,后来合并进来的周边村更惨,别墅汽车没有份,只是被安排去华西集团工作,代价就是土地被无偿使用。

据报道 2010 年的时候,华西三村的几个农民到江阴市去查社保的情况,结果被告知,从 2004 年开始,华西村已经给周边村的每一户人家,都办了 “失地农民”。而这件事,一直瞒了稀里糊涂的村民 6 年,所有人都一直认为,土地只是暂时借给了华西村,谁也没有想到的是竟然是村干部私自拿去卖掉了。

知乎用户 朴素 de 冷杉 发表

华西村早晚是药丸的,当年华西村之所以能够在全国独树一帜,不是因为这个村有什么独家秘方,非要说有,那就是吴仁宝的个人思维活络,在当年 “跑步前进” 特别好使的时候利用无锡驻京办给自己拉来了第一桶金,华西村的主要经营范围是钢铁、矿产、纺织、烟草和旅游业….

钢铁现在已经是不折不扣的夕阳产业,山西的李兆会当年何等风光,胡润富豪榜上也是榜上有名,现如今已经因为债权纠纷成为了失信人,而自 08 年金融海啸以来在俄罗斯的矿业投资已经是打水漂了,剩下的像什么纺织在华西村所占比重都不是很高,至于旅游业… 当年没人搞的时候还凑合,现在遍地农家乐,不一定非要去华西村。

华西村不过是诸多国内家族式企业的一个缩影,靠先人一步占公家和民营两头的便宜发际,能撑到现在已经是奇迹了,我朋友有句话是 “SHZY 社会有两种,一种是梦里的,还有一种是现实里的” 没成为现实之前是梦里的,在现实里撑不下去了,亡了,又成了梦里的….. 大大的苏联是这样,小小的华西村也是这样。

知乎用户 樯橹灰飞烟灭 发表

华西村就是靠违法乱纪,破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起家的,只不过在特殊的时期下,乘着历史的东风,吴仁宝一系列小聪明被赞美为脑筋灵活,致富能手,其实在当时的政策法律下都是违法。

小聪明可以富一时,但不能安一世。早就应该调整发展的路子了,但无奈旗帜不能倒,儿子要接班。。。

知乎用户 风大 可稍息否 发表

我也不知道华西村到底怎么了,但是我知道一件事:

即便是在这么多人嘴里这么差的华西村,这么一个被很多人竭尽全力不遗余力塑造成所谓 “打着集体经济的旗号” 的“伪集体经济”,某些人都无法容忍。

尤其是在欠债这件事上,我们经常看到的言论,是有本事的人才能欠下几百个亿。那么为什么从来没人说看到欠债三百多个亿就知道华西村是有本事的呢?

因为他们连说梦话的时候都不愿意说出哪怕一个字的集体经济优越性。

哪怕他们早就竭尽全力不遗余力的全方位多角度的证明华西村不是集体经济了。

**问题不在于华西村是不是集体经济,也不在于华西村是不是要倒(我把这句话加粗一下,看看有些人到底是语文不行还是视力不行。当然,我希望只是他们的语文不行,而不是能力不行)。**华西村即便真的要倒了,这也是无所谓的事情,重要的是,从这件事情,我们看到了资本的倾向。

**他们畏惧集体经济。**所以华西村只要有这个倾向,有这个色彩,在他们眼中那就是洪水猛兽。

至于欠债几百个亿的资本家,因为欠债被捕入狱又重新出山的资本家,因为欠债而逃到国外的老赖资本家,诸如此类,那都不算事儿。

对于某些人来说,谁欠债谁才是大爷。

在资本遇到欠债的情况时,欠债是光荣的。当 “集体”(哪怕是一个被他们反复论证不是真正的人民集体的 “集体”)欠债的时候,欠债会死。

对你,他们的要求是 996,恨不得 007。对他们,则是他们就是大爷,不论他们是不是欠债。

资本上反国家下虐小民,在对待集体经济时表现出了他们对人民具有刻在骨子里的敌视心态。

刻骨仇恨,不光是无产阶级革命时人民对三座大山的感情,同样也是不光是革命时期而是任何时期三座大山对人民的感情。

华西村到底是不是集体经济,我现在已经不知道了,我也不想知道了。铺天盖地的信息,各种号称公众号的大号小号,都在讲他们不是集体经济。那么既然华西村不是集体经济,你们对华西村的刻骨仇恨又从何而来呢?你们的行动证明,即便华西村不是集体经济,但是只要华西村沾了集体经济的边,有助于提升集体经济的声望,你们就敌视他。

所以你们敌视的就是集体经济。

私人的企业也会构成一个集体,为什么你们不敌视他们呢?

996 的打工人和你们无冤无仇,你们为什么要敲骨吸髓地压迫他们呢?

敌我之分,在对待不同的人所表现出的不同态度上,已经自然而然地表现出来了。

不是我们对你们没有幻想,而是你们让我们对你们没有幻想。

知乎用户 小小羊 发表

华西村这种东西,注定是无法推广的…….. (但不针对其负债率,负债经营是常用的事。其经营管理模式存在巨大的问题)

华西村兴起,最大的根本原因在于,在特殊时期,在吴书记的带领下,能拿到银行贷款。

而在那个时候,只要拿到银行贷款,没有干不起来的企业。 那个年代,银行贷款就是风口上的风口上的风(何况你搞的还是这些重资产企业…..)。 当然,其他原因也有,比如其相对优越的地理位置,吴书记经营头脑,村民努力工作,大环境下,特别是江苏民营经济兴起的大背景(尤其是苏锡常)。

其次,华西村跟集体主义也没有什么太大的关系,本质上就是披着集体主义外皮谋取银行贷款的极端个人主义罢了。说难听一句就是一个 “土皇帝”。 这种极端的模式过于依赖个人能力,更多的优秀人才无法被吸引进来,参与到企业的经营管理决策中去。风险很大的。

换位思考一下,华西村的出普通村民的儿子,即使非常聪明,天赋很高,能进入华西村日常经营中磨练,历练,为自己,为华西村做贡献吗? 其分配经营方式是注定吸引不到优秀人才的,假设你名校毕业,踌躇满志,请问你是愿意回华西拿分红,还是乐意去大公司赚更多的钱呢。 更不用说华西村的分红又是强制你再次入股,很大程度上你也只有享受别墅等财产的权力而没有支配权。最终只能导致回华西村的,要不没有野心抱负,要不没有能力。毕竟华西村的 乡下别墅 + 不能支配的分红,跟苏锡常一套自己能自主支配的房子 + 30 万年薪比,差远了。更不用说华西村还有内村和外村区别对待这种骚操作,外村现在吸引力就已经是非常低了,而内村…. 想进去只能靠婚嫁和血缘

当然,各位不用过于担心华西村,华西村短期内肯定是不会倒闭的

正如他兴起的原因一样,什么时候华西村无人问津了,或者被批判了,那么,也别管他负债怎么样,现金流怎么样,他肯定活不久了。

另外,华西村也不用过于神话,现在看来,苏南大把村子过的比他好。

你可以去看一下华西村的财务,经营数据

[华西股份 (000936) 股票_数据_资料_信息 ― 东方财富网​data.eastmoney.com

](https://link.zhihu.com/?target=http%3A//data.eastmoney.com/stockdata/000936.html)[华西股份 (000936.SZ) 经营分析 - PC_HSF10 资料​f10.eastmoney.com

](https://link.zhihu.com/?target=http%3A//f10.eastmoney.com/f10_v2/BusinessAnalysis.aspx%3Fcode%3DSZ000936)

知乎用户 王 pepsi 发表

本人在华西村工作四年年前被开,单说自己的感受。

1:大家看的各家住别墅,吃喝不花钱是事实,但是钱都被扣了,从他们的分红里扣了。

2:每次分红村民只能拿到部分,剩余的钱要在村里花掉(有同事家里被安排住在龙希酒店一个月,吃喝都在里面,就是为了把分红的钱花掉)。

3:村里面的小年轻毕业就安排工作,但说实在的太误人子弟了,底层村民干底层的事,反正百把个公司,这边干干,那边换换,20 几岁的人,眼里连光都没有。

4:最后吐槽下,用你时跟你讲党性,讲吴老书记的光荣事迹,宣扬共产主义。被开了后,补偿协议在手又怎么样,连 tm 赔偿款都不想给了。我想连万恶的资本主义都不敢这样吧。

知乎用户 川川医生 发表

如果只看负债 389 亿,与超过 500 亿的资产相比,并不算高,缺乏细节的资产负债率也说明不了多少问题。钢铁、纺织、酒店、海运、金融这些产业,要么是资金密集型产业,要么是回报周期长的产业,负债多是可以想见的。

华西村在吴仁宝的带领下,创造了全国嘱目的经济成就,比这更令人嘱目的是高举 “社会主义集体经济” 大旗所创造的巨大社会效应。从这两个方面看,说华西村是 “天下第一村” 是名副其实的。

华西村的成功,在于带头人吴仁宝在中国的每个历史进程中准确的踩到了发展点上。

60、70 年代就敢偷着做小作坊,改革开放后更是放开手脚高速发展。但这样一个旗帜性的村集体经济却也是不得不面对越来越严重的外部挑战。

但问题是,现在的华西村还是 “社会主义集体经济” 吗?

结论不能随便下,但有些情况却是可以说明一些问题的。比如看看华西村的人事情况:

吴仁宝的长子吴协东,华西村党委常务副书记、华西集团副董事长兼副总经理,还是旗下 8 家公司的法人。其女吴洁是华西村党委副书记。吴洁的丈夫孙云丰为华西村矿业有限公司董事长,也曾当过华西村党委副书记。吴协东的另一个女儿吴芳曾任江阴市常委副市长。吴芳的丈夫李庆,华西集团副总经理,也是村党委委员。

吴仁宝的二儿子吴协德,曾任华西村党委副书记、华西集团副董事长兼副总经理,已去世。

吴仁宝第三子吴协平,华西村党委副书记,集团旗下 8 家子公司的法人

**吴仁宝第四子吴协恩,现任江阴市华西村党委书记、村委会主任,华西集团董事长。**妻子孙惠芬,华西集团的采购部门负责人。

吴仁宝的女儿吴凤英,华西村党委副书记。丈夫缪洪达,华西村党委副书记,华西集团副董事长。

吴仁宝的侄女婿陶葵军,华西集团董事。

吴仁宝的外甥李满良,华西集团会计业务主管。

……

曾有这样一个说法,吴家 4 子可支配资金占华西村资金总量的 90% 以上。从人事情况上看,这种情况是很有道理的。

说白了,华西村村委开会与吴家开个家庭 party,没多大区别……

另外一个值得关注的是华西村的分配机制(华西村的分配机制并不为人所知,外人只能通过村民的一些讲法略知一二,而这些说法也不能说是绝对可靠,以下所说的也不过是网上传闻,也不一定完全可靠):

华西村中心村民,工资收入不算高,但福利高、奖金高。然而**奖金并不能全部领取,只有 20% 可领,余下的 80% 要入股。**入股后可分得股份分红,这样村民在集团中的股金会累积,越来越多,只要华西集团存在,每一个村民就都是千万富翁。

但是,如果村民离开华西村或不在村办企业工作,这些股金股份、房子、车子将全部收回!

这也就是所谓的 “纸上富豪”。

也就是说,村里给你别墅、车子、福利,给村民一个优越的生活,但村民却是处在 “被套牢” 的境况!

华西村是谁的,可能是村民的,也可能不是村民的。

答案只在华西村的村民心中。

知乎用户 吐司 发表

啊这个问题我正好遇到,我 就答吧!可能说到一些关于华西村题外的话。

我是张家港人,和华西村靠的很近。近得只要一抬头就可以看到华西村的黄金酒店。先说一些旅游吧,来这边旅游的人我看着是真的很少,只有一些赶热闹的看一眼就会立马后悔,各种盗版的名建筑,如 悉尼歌剧院,长城,故宫,白宫,哈哈哈哈可能从 0 几年来说,在网络不发达的情况下,人们的视野受限,主要信息来源从电视报纸得知,中央政策加大农村独立体经济的实行,使得华新村借着势头大搞旅游副业,局数据调查传统工业企业对华西村的利润贡献比例已降至 37%,而约有 64% 的利润贡献来自服务业。可以说只是跟不上时代了,底蕴还有,而且人们的信息采集也越来越快,就都没有人光顾华西村,传统工业项目华西村又出现了饱和。华西会越来越难做下去,我就等着拿个黄金酒店拆掉我去拾黄金!组团 + 1!

知乎用户 文以载道古律师​ 发表

以前关于华西村的负面新闻最多就是漠视个人权利。

现在讲负债, 就是有人想对他动手。

铁道部以前不是总被人讲负债 1 万亿吗? 人家资产那么多,负债 1 万亿就是毛毛雨啦。 但是,单讲负债吸引喷子嘛。

知乎用户 郑庄公 发表

哈哈,华西村负债 389 亿,得多少人幸灾乐祸啊。

但是这些人绝对不问问阿里、京东、万达、华为等等这些他们心中牛哄哄的企业负债多少说明了什么?

这些年,关心朝鲜、古巴人民的也多了起来,都说朝鲜、古巴人民生活在深水热火里,摆出一副救朝鲜、古巴人民于水火之中的架子,他们也绝对不提非洲印度人民的生活如何。

这些人喜欢搞双标。

这些人口头上最痛恨意识形态,说意识形态都是马克思主义臆想出来的东西,而实际上他们的骨头里都充满了意识形态,一切都是意识形态先行,只要是共产主义的东西,与共产主义沾边的东西,他们必恨,必然吹毛求疵,必然巴望赶紧灭亡。

这次,挑出来华西负债 389 亿,是想干什么呢?就是想说集体经济不行,集体经济必须灭亡。

可是要我说,华西村负债就对了,华西村如果破产倒闭就更对了,这恰恰说明了市场经济不行,市场经济非常烂,必须灭亡。

华西村才负债 389 亿,还太少了,破产倒闭都是有可能的。在市场经济里,没有一个企业能避免破产倒闭的命运,不管是集体企业还是私企。这说明了什么?说明了市场经济不好。

比方说一种病毒,很厉害,逢之必死,不管是老弱病残还是铁打的罗汉,只要沾上它就没有救,体弱的立即死亡,体强的最多能撑一两个月,那么这种病毒就必须被消灭,立即马上消灭。

市场经济就是这种病毒,它能让一切企业都灭亡,就是让经济管理博士、经济学教授来管理,也免不了一死,能撑上百年的企业绝无仅有,平均寿命只有几天。

所以必须消灭市场经济,实行公有制计划经济,让经济有统一计划,不再有破产倒闭,不再有经济危机。

注意,我们说的是公有制计划经济有优越性,没说集体企业有优越性。集体经济,在公有制计划经济里也要被消灭的。

集体企业,在私有制市场经济的大环境里,也只是一家企业,也得受制于市场规律,也要追逐利润,也要竞争,也要找市场,也要剥削外地员工的剩余价值,没有任何的特殊性,没有免死金牌,免不了死亡。

但是与私企相比,我们还是支持集体企业的,因为集体企业是集体的企业,不是老板一个人的企业,它的利润是集体成员的,对其成员有好处,惠及的人多,而不是只对老板一个人有好处,只让老板一个人发财。华西村企业能让华西村村民都住上别墅,还有免费医疗,免费教育,还享受退休制度,但是马云、任正非能让他们村的村民都住上免费别墅,享受免费医疗,免费教育,退休制度吗?只是他们自己享受罢了,连给他们抬轿子的人都享受不到。那些饱读圣贤书,自带干粮免费为私有制市场经济叫好的学子,不还是得 996,为房子、为医疗,为养老,为全家的吃穿发愁?你一个堂堂博士生,却没有华西一个大老粗农民的日子好过,这不怪私有制吗?但是你不仅不怪私有制,反而赞美私有制,要把华西集体经济搞垮,交给私人老板,让华西村民和你一样悲惨,或者比你还悲惨,以显示你博士的优秀,你这是蠢还是坏?

我们支持集体企业的另外一个原因是,从集体企业进化到公有制计划经济比较容易,比私企进化到公有制计划经济要省一大步。从私有制到公有制,一般步骤是,私有经济——集体经济——公有经济。

我们支持集体企业的第三个原因,是因为集体企业不比私企差。集体企业虽然免不了倒闭破产,私企也一样。私企也同样会倒闭破产,照样负债,这能说明集体企业不好而私企好吗?

有那么多人整天盯着华西、南街村的负债而对私企的负债,私企的倒闭破产视而不见,搞双标,只是立场的问题,屁股的问题,意识形态的问题。不喜欢公有制,恨公有制,就会喜欢寻找或者故意制造公有制的所谓负面的东西,一是给自己打气,二是巴望集体企业都赶紧完蛋。

既然集体企业在私有制市场经济里没有优越性,那么为什么华西村、南街村、大寨村这些集体都红火起来了呢?是因为它们还保留了前三十年的老底子,而且人多钱多,人多力量大,起步早。而当时搞单干的村,集体企业都被分了拆了卖了,一家一户单干的农民,都是光杆司令,要人没有人,要钱没有钱,无法办企业,根本就不能和它们竞争,只能靠种一亩三分地,卖个几十块钱过日子,无法致富。再说当时农民卖粮食是拿不到一分钱的,甚至还要欠国家的钱。都没听说过打白条吧?那时国家收购粮食都是打白条,不给一分钱,而最后这些白条也都不了了之。而且农民还得交这费那税。结果农民都被榨干,很多农民吃上顿没有下顿,不得不违法犯罪,或者卖血维持生存。卖血村就是那个时候出现的,那个时候犯罪率陡然上升。单干其实就是把农民都推进了贫穷的泥坑,还让一些人感激不尽。那个时候集体的农民都办企业发财了,单干的农民还是只能靠种地维持生存。小岗村就是例子。一步落后就步步落后,一代落后就代代落后。翻身跨越那只是几百万分之一的概率。

有人说,小岗村的作用就是让中国人吃饱了饭,这个作用很大。这是错误的。华西没单干,不也吃饱了?不仅吃饱了,还富了。再说,建国前中国单干了几千年,一直都没吃饱过,现在非洲印度都是单干,也没吃饱,能说单干能让人吃饱饭?单干让中国人吃饱饭就是天大的谎言。中国人能吃饱,其实是水利、良种、化肥的功劳,而这些没有前三十年的公有经济是做不好的,所以吃饱饭还是公有经济的功劳。公有经济对中国的富强起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现在公有经济已经没有了,被蚕食得只剩下一点点国有经济和某些地方的集体经济,但是仍然有人不甘心,希望它们统统垮掉,一点不剩,都变成某些大佬的个人经济,都装进某些人腰包才好。不得不说,他们的美好愿望是可能实现的,连很多穷人都支持他们,能不容易实现吗?

他们的愿望不仅理论上能够实现,事实上也能实现。上面已经说过了,华西村这些集体企业也是有可能倒闭破产的,连国企也是可能倒闭破产的,那么当这些企业都倒闭破产的时候,也就都会被装进私人腰包了,他们的愿望就实现了。

不是有人说嘛,华西村表面上是集体经济,实际上是吴家的私有经济,吴家拿了大头。这么说是想干什么?目的很明显,就是集体经济必须被废除。但是就是他们说吴家拿大头这个不知道是真是假。就算是真的吧,那么应该怎么办呢?当然肯定搞私有制最好啦。把华西搞成私有经济,让华西村人都把股份扔了,或者贱卖给吴家,让华西村经济变成吴家的私有经济,吴家占 100%,这些人就满意了。吴家拿大头他们不满意,吴家拿 100% 他们才满意。原来吴家拿大头他们不满意,不是替华西村村民说话,而是怪吴家拿得太少了,把华西搞成吴家或者某人私有的,他们才满意。

奴隶社会。一个叫自由农场的农场主把他的奴隶都解放了,恢复了他们的自由身。这件事传到了另一个农场,几个奴隶议论:

奴隶 a: 我估计自由农场的经济要崩溃。

奴隶 b: 肯定的。奴隶一恢复自由,谁不想跑,自由农场的经济还怎么搞?我看这个农场的农场主就是瞎折腾,不懂经济。

奴隶 c: 就是就是。奴隶一恢复为自由人,还得要工资呢,自由农场的成本不得增加,效益不得下降?那个农场主懂得狗屁的经济!

一个月后。

奴隶 a: 听说自由农场的工人跑了一半,另一半没跑的要工资,工资 5000 块一个月,还得包食宿。那个农场主正发愁呢。

奴隶 b: 果然不出我所料。活该!

奴隶 c: 太好了太好了!那个农场崩溃才好,我早就巴望它崩溃了,看它还解放奴隶不。我想明天就听到它崩溃的好消息。

奴隶 d: 还是咱们的主人英明,上次给咱们上课的时候,早就把这些都讲得清清楚楚了。我就喜欢听他讲课,涨知识。

奴隶 e: 解放奴隶,让农场效益下降,是可忍孰不可忍?边说边激动地站起来,挥舞着手臂,带得镣铐哗啦啦响。

事实告诉我们,推翻奴隶社会,推翻奴隶主,最大的阻力不是来自奴隶主,而是来自奴隶。

推翻封建社会,推翻皇帝,最大的阻力不是来自皇帝,而是来自忠实的臣民。

推翻资本主义,推翻资产阶级,最大的阻力不是来自资产阶级,而是来自无产阶级。

知乎用户 134768 发表

非金融专业人士,自己对家族企业的传承和发展感兴趣,才来答题。

1、华西村总资产 558.26 亿,负债 389 亿,都是 2016 年、2017 年的数据了。拿负债看衰华西村,拿总资产吹华西村的,都没必要。华西集团的三大支柱产业:钢铁,纺织,旅游,过去几年中行业情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2020 年了还拿着 389 和 559 谈,没道理。

2、评论里诟病华西村家天下的答主们,是有道理的。以下是江苏华西集团 8 董事:

2017 年 3 月,网易报道里披露的一部分人的亲戚关系:董事长吴协恩为原华西村党委书记吴仁宝儿子;包丽君(吴仁宝侄媳妇);何建南(吴仁宝远亲);陶葵军(吴仁宝的侄女婿)。更多的吴家人具体岗位分配,可以去这个新闻看:

[华西村党委书记吴协恩:媒体断章取义,集团经营情况好于往年​www.sohu.com

](https://link.zhihu.com/?target=https%3A//www.sohu.com/a/212256350_115479)

3、谁的华西村:吴仁宝的孙子孙喜耀浮出水面

这篇微信文章,除了提到更多吴家人的任职,也写到了华西集团 2017 年的资产布局。

4、某答主晒出了一张华西村像 zf 求援会的通告:

怎样解读新闻 “华西村总资产 542 亿,负债 389 亿”?其状况是否良好? - 爱飞的博文的回答 - 知乎

[怎样解读新闻 “华西村总资产 542 亿,负债 389 亿”?其状况是否良好?​www.zhihu.com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56816917/answer/622808249)

4、我认为华西村坚持家天下的模式是错误的。关于家族企业的统计数据,可以看下面一个答主写的。家族企业(不是指小餐馆、木工等小作坊)传到第二代、第三代的很少。企业是有寿命的,一个人的眼光是会过时的。而一个在旧时代成功的家族里培养出来的继承人,眼光未必能看见最新的东西。

[为什么中国没有出现百年家族企业?而欧美家族企业很常见?​www.zhihu.com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21545007/answer/554621411)

要拿欧美日韩企业都是家族企业杠我的,先别急。1、global family business index 发布的 10 大家族企业,传承过 100 年的有 3 家。除了科氏工业,其余 2 家中均使用家族办公室制度对企业进行间接影响,不参与具体管理。2、**家族企业的定义,是按照家族所持股份与投票权定义的,和企业里干活做决策的都是 X 家的人,是两回事。家族企业的成功,是第一代人有能力做成了大事,然后将股份分给子子孙孙,成为家族企业。而不是靠着亲戚们一起干活,创造出了辉煌的家族企业。**欧莱雅背后的舒莱尔家族;沃尔玛背后的沃尔顿家族;洛克菲勒家族,宝马背后的匡特家族、医药巨头默克家族等等,一般在第二代或者第三代,就不掌握具体经营权,由职业管理人来做事了。

韩国的家族企业,现代、乐天集团已经内部已经分开;三星还没真正传到第三代手中。日本的家族有 “养子制度”,直接把最能干的外人收养进入家族,改姓来管理企业。和中国人认为的家族企业是不一样的。

当我们谈 “经济的支柱—家族企业” 时,我们谈的是由某个家族进行控股的企业,不是从上到下,管理人都是 X 家和 X 家亲戚的企业。这些企业成功,少部分是连续两代(例如科氏工业、曾经的罗斯柴尔德家族)能人辈出,所以延续家族辉煌;大部分是家族在内斗到不可收拾之前,及时退出管理,成立信托,由经理人进行管理。

谈回到华西村,华西村是 “家天下” 模式,不是家族企业模式。家族企业虽然不干活,躺着享受既得利益,但是永远都有最合适的人来帮这个企业做决策。华西集团名义上不是私有制,然而主要管理人都由吴家和之前村委会的成员把持。一种可能是:举贤不避亲,最适合这些岗位的人,恰好都是这几家的人;另一种可能是,不考虑能力,考虑出身来决定在企业的地位。

如果是第一种,华西村当然可以继续延续辉煌。如果是第二种。。。

知乎用户 小刚 发表

不谈资产只谈负债就是耍流氓!

知乎用户 欧洲金靴 发表

“华西村破产”,每年一度被炒作的恶谣,近期以来又被搬出大做文章。

华西村以及执掌村舵 46 年的华西老书记吴仁宝(2013 年病逝),之所以长年累月被某些媒体(以南方系为首)污蔑泼污、歪曲解读,不过是因为其作为一个坚持走集体经济的农村典型、故而为自由化风潮所不容罢了。

就像他们几十年来持续不断丑化陈永贵一般,吴仁宝可以看做是陈永贵精神的化身延续,也是毛泽东治农思想的一种传承。

1964 年 2 月,《人民日报》曾发表过一篇名为《大寨之路》的文章,高度赞扬大寨模式,当时 36 岁的吴仁宝就拿着这份报纸在群众大会上朗读。

从此大寨的陈永贵成为吴仁宝的 “偶像”。

顶着 1965 年毛主席对华西村 “光明灿烂的希望” 的批示,吴仁宝带着公社村民制定出“华西大队学大寨十五年发展远景规划”,并提前七年实现了农产目标。

到 1969 年,华西大队的粮食亩产达到 1423 斤,人均分配口粮 590 斤,现金 130 元。

到 1972 年,华西大队实现亩产 2100 斤,完成吨粮田的目标,成为文化大革命中最知名的示范农村。

难能可贵的是,由于在 60 年代面临某些官僚极左势力一刀切 “减资本主义尾巴” 的极端威胁,吴仁宝还曾偷偷摸摸兴办小五金厂,坚持 “工业兴农” 和“集体主义”两只拳头一起打,最终让小五金厂十年时间创造 300 万产值、利润率逼近 40%。

后世的媒体,只会曲解吴书记 “也得向资本主义服软”,却完全无视吴书记事实上坚持集体分红、即便顶着某些村里老人压力也坚持不变色的施政风骨。

比如 2009 年 11 月 16 日晚间的新闻联播,央视在介绍华西村时就采用了这种阴阳失真的报道话术,绝口不提真正让华西壮大、共同富裕的法宝是集体所有制。

到 1978 年,中国农村面临体制性的瓦解分甭,吴仁宝治理下的华西村却拥有着固定资产 100 万、银行存款 100 万、外加三年口粮的家底。

这让华西村有了拒绝家庭联产承包、拒绝分田单干、拒绝包产到户的底气。

强顶着三中全会精神,吴书记在 80 年代初表示:“华西村现在的头等任务是要更大力度地发展集体经济,让大伙儿的生活更加富裕,全面富裕!这也是社会主义,而且是社会主义的根本目的。”

进入 80 年代,市场经济风潮席卷全国,吴仁宝率先给自己约法三章:“不拿全村最高的工资,不拿全村最高的奖金,不住全村最好的房子。”

进入 90 年代,原本被新中国压灭的黄赌毒死灰复燃,面临华西人逐渐富起来的现实,担心抵御不住诱惑的吴仁宝登报贴告示:“凡检举揭发华西人参与赌博,一经查实,奖励举报者人民币 1 万元!并为举报人保密。”

从 1999 年至 2004 年,镇政府按责任制合同、贡献绩效,批给吴仁宝的奖金累计达 5000 多万元,而他都留给了集体。

上级领导和华西集团公司的总账会计、现金出纳会计都找过吴仁宝,劝他 “作为华西掌舵人,应该拿最高的奖金”,吴仁宝的回复则是:“我要那么多钱干什么?还是留给村里,留给老百姓,作为华西的发展基金和流动资金吧。”

南方系过去针对华西村死死抓住不放的,就是泼一个所谓 “吴仁宝家族搞垄断” 的脏水。

但实际上,到吴书记 2013 年去世时华西 31 个正副书记中的 5 个吴书记的子女,均是通过十多年的工作而被村民民主选举选上去的。

同时,从 1961 年开始,吴家没有一人担任过财会职务,比如村党委会计等,华西的历史账目也是清晰可查。

2010 年,厉以宁曾为《赢在华西》做序,这在当时是一副很尬、很有趣的场景,如同一个和尚高喊 “老道万岁”……

但那篇序文里,厉以宁的用辞落笔是非常春秋的,先是抹去华西村和吴仁宝在 1979 年之前的努力、只歌颂改开后的成就;又称赞华西顺应现代公司制度、因而大获成功,罔顾华西坚持集体持股分红的事实。

到今天,吴书记已去世多年,小华西也已扩张为大华西,不可忽视和回避的问题在于,市场经济、特别是金融资本的 “生钱” 思维,也渗透进了原本看似堡垒坚固的华西村,某些资本雇佣的原始图景也在华西出现,乃至发生了挤兑丑闻。

近年来,频繁涉足互联网金融的华西村集团负债率节节攀升是不争的事实,但是相比于国内那些真正割惨韭菜的金融玩票集团动辄负债千亿、两千亿的负债率,媒体们针对华西村的报道总是笔墨带着腥臭味。

且要看到,华西遭遇负债高企的局面,这究竟是不是社会主义的 “锅”?

问一个大的问题:苏联解体,究竟是因为社会主义,还是它背离了社会主义?

谈华西村今天的困难,其实可以拿科技巨头华为来类比。

华为在 90 年代 “变卖潮” 中等坚持员工持股,这体现了某种集体主义的经济思路;但是到后期,所谓的集体持股和民主决策已经仅仅局限于华为高层和创始团队。

再比如华为内部发行的鼓吹血汗工厂模式的 “四大名著”(《火车头传》、《告研发员工书》、《原生家庭论》、《字字珠玑案例集》);再比如华为从 2007 年开始实行的“离职再入职”(规避《劳动法》规定的“入职十年需签订无固定期限合同” 条款)等等等等…… 对于华为的评价,显然要辩证。

那么对于华西村的评价,同样要辩证。

不论是新时期凸显的官僚主义,还是涉足金融扩张、接触私募基金而导致债务危机,华西确实走到了一个十字路口。

不过,既然要辩证,就不能无视从历史走来的事实。华西能有今天、能够成为天下第一村以致于被南方系媒体频频攻击,靠的就是毛泽东思想和社会主义;至于资本困局的形成原因,则又是另一番画面了。

毛主席所言:“因为我们是为人民服务的,所以,我们只要有缺点,就不怕别人批评指出。不管是什么人,谁向我们指出都行。只要你说得对,我们就改正。你说的办法对人民有好处,我们就照你的办。”

为华西加油,这是一个堡垒式的思想象征,不该变色,更不该因变色而被全盘地曲解。

微博:- 欧洲金靴 -

知乎用户 村长本为刀客 发表

首先对于大多数企业而言

负债说明越多说明企业发展相对较好,用普通人的思维想一下就知道,如果你业务不行谁会傻到借钱给你?

当然了前面说的是大多数普通企业,但是华西村不一样,除了江苏的华西村、还有河南的南街村、山东的海德村、凤阳小岗村等等,这些村子都是所谓的实验村,为了验证某些理论,背后都有都有不同领导人的支持,这就导致很多很多市场经济环境中不可能出现的事情变得习以为常,比如政策绿灯,银行贷款等等,所以高负责不一定能说明华西村发展的好坏。

描述企业发展除了负债很重要的是负债率,

目前能查到的,根据深交所网站提供的信息,可以了解到华西村旗下最主要资产—华西集团的资产。截至 2016 年一季度,华西集团控制的华西集团旗下公司达到 208 家,总资产 541.93 亿元

另外还有一个有趣的数据,截止 16 年初华西集团负债 389.07 亿元,忽略掉小数点,跟题目描述差不多,但是题目说的是华西村,但是这个数据是华西集团的,很明显题目有向负面引导的意思。华西村除了华西集团之外还有其他资产,比如龙希国际大酒店、一吨金牛以及各种山寨建筑等固定资产,还有村民的住宅等等。算上这些华西村还是挺有钱的。

虽说华西村不穷,但我个人认为华西村的模式不一定能持续发展,

以前几乎是集中周边地区为华西村输血,然后华西村得以快速发展,然后再带动周边发展。但是随着我国目前的发展态势,沿海某些城市的村子发展超过这些实验村只是时间问题,

这就有点像港澳台,以前我们不熟悉套路,得学习他们,借助他们发展,但是尴尬的是我们学的太快他们有点跟不上,那么他们之前那些超然的地位待遇,最后都会慢慢消散……

知乎用户 幻十郎 发表

说明时代变了。

华西的本质不是计划经济,也不是市场经济,更不是家族经济,而是红色经济。通过为国家树立榜样来获取特许经营等政策优势,再把雪球滚起来。当然一开始启动的时候需要眼光和胆色,所以吴仁宝是一代人杰。

可一旦不再需要这个榜样,不管怎么变化,华西终究要回归它应有的样子。

知乎用户 我赶时间 发表

江阴,乃至整个无锡,早年比华西村风光的村子多的是,譬如原无锡县的西塘村,是江苏第一个亿元村,从这点讲,华西村没什么特别。比较特别的是,吴仁宝的公关水平,通过上层关系,成功把华西村打造成了改开样板。

华西村最大的成功来源于此,最大的失败也来源于此,样板化的万丈光芒掩盖了一切,祸根多年前就种下了。封建王朝式的管理结构,各种好大喜功不计回报的面子工程,内外勾结吃里扒外,国企私企集体企业的恶融合一身,走到今天这一步是必然的。实际上,华西村早就是个空壳,资产抵押给了无锡国联,酒店运营外包给了浙江人。

在中国,不管企业是国企、集体企业还是私企,能抗拒诱惑,远离政治这趟浑水的企业掌门人,才是一个真正的好掌门人。企业家玩政治,短期内风光一时,长期看只会迷失其中,最后连累整个企业。

知乎用户 括弧笑君 发表

小集体打不过大私有,小私有更打不过大私有。

卡批头利振制度下是不可能存在康米的,集体经济也只不过是公有制的小中小,微中微的组成部分。

没有全国统一的计划,不消灭私有制,盈利能力较差的公有制经济只不过是资本家的 “后备隐藏能源” 罢了。

如果认为 wa 西这种就是社会主义经济的失败,那真是让人爆笑如雷。计划经济几乎完蛋的情况下哪来的康米经济,傅立叶、欧文的康米吗?

这是好事,可以说明改良主义 “狗屁不通”“必将失败”。

赢!

知乎用户 小白读财经 发表

华西村,一个财富的神话,如今却负债百亿。这意味着华西的没落,还是时代的使然呢?

负债超百亿

华西集团旗下涉及产业非常广泛,钢铁、纺织化纤、旅游业、金融业等。2017 年的数据显示,华西集团的负债就已达 389 亿,到了 2018 年,更有媒体报道称超过 400 亿。我们都知道,负债是企业发展的正常表现,一定程度的负债可以助推企业发展,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然而华西集团近 70% 的负债率,而且还是实体产业,就不得不让人们深思了。

华西优势不再

当年的华西,纺织、旅游和钢铁是三大支柱产业,其中 “华西扁钢” 出口量甚至占到全英国总量的五分之一。但如今随着经济的转型,钢铁产能过剩,面临大范围亏损。数据显示,华西集团的钢铁企业毛利率自 2012 年起就已开始转亏,从之前的 2.32% 下降到 2012 年的 - 0.22%。现如今华西集团的博丰钢铁、华西北钢、华西南钢三大钢铁企业已全面亏损。剩下的纺织业属于典型的落后产能,面临转型或淘汰,海运业由于 08 年金融危机,连年亏损,唯独旅游业的门票收入还能盈利,但也是杯水车薪。

简单点说,华西村的致富靠的是倒买倒卖,旗下的企业产品都是低经济附加值产品,在时代不断向前背景下,淘汰或者转型是早晚的事。

“集体主义”

华西村的集体主义,上至企业管理,下至村民生活。包括华西村在内的许多这种致富明星村,都是基于农村集体经济发展起来的,“集体经济”和 “共同富裕” 是他们最终奋斗的目标。因此,华西集团的高层也就 “顺其自然” 地均由华西村书记吴仁宝的亲属后代来任职了。但是企业的发展是需要顺应时代的,包括其组织结构、运行机制以及分配制度等等,但华西村不一样,企业股份人人皆有,这么一来,人人负责就等于无人负责。这样的企业怎么能长久生存。

生活方面,村民的分红只有 20% 到手,剩下的钱作为股份留在村子账户上。车子、房子都是统一分配,村民子女从小学到大学,甚至是出国留学都不要钱,但有一个条件就是毕业后你最终得回到华西村工作。这种所谓的 “集体主义” 基础上培养出来的企业和人才,有怎么能够给华西村带来财富呢?等到企业需要新的人才接班或转型时,才发现原来剩下的都是传统行业的工人,而一旦转型,华西村也将面临着巨大的失业风险。

出路在哪里?

2003 年,吴仁宝的儿子吴协恩接班,上任后边立刻为华西村的未来寻找出路。逐渐华西村把目光瞄准了金融,开始涉足银行、证券、期货、基金等多领域。但无疑,千疮百孔的企业必定会拖累他们。负债几百亿其实并不会拖垮华西产业链,但就像温水煮青蛙一样,如果不思进取,固步自封,没落也就是时间问题了。

各位,这个问题的回答就到这里,如果你想学习更多的金融知识(股市、楼市、债市、汇市),可以关注小白老师的微信公众号 :小白读财经 (ID:xiaobaiducaijing),查看更多的原创文章和原创问答。

知乎用户 赛勃朋克 2077 发表

说明华西村村长应该找曹译文借点钱,争做曹译文家的打工人!

知乎用户 拾月金秋 发表

1,说明思维从灵活到僵化,开始思维灵活赚了钱,现在思维僵化赔了钱,

2,规模化会赚大钱,也会赔大钱

3,惯性使未来不乐观,未来会赔本破产,然后资产重组,运气好找到赚钱的路子继续高福利,运气不好找不到赚钱的路子,就老老实实种地吧,,

知乎用户 梁笑王 发表

我还记得当年报纸上还大肆宣传神木模式,最后神木什么德行大家也都清楚了,很多时候你得等几年再看。包括现在某些国家机构改革明明没有有些省份却根据某些人授意私自设立的部门,看起来很风光,里面各种黑料能曝一年,闯的各种祸纪委法院都当看不到,但这只是暂时的,其实大家都等着看笑话呢

知乎用户 进击的基洛夫飞艇 发表

这么说吧,能负债近四百个亿,说明当时就能借四百个亿,所以负债根本不是问题,美国日本国债比 gdp 都多,美国日本因为债务问题垮了吗?

信用货币时代,只要银行愿意借,那么其实负债根本不是问题,借新债还旧债就行。

只要还能得起利息,我们就认为你还是可以还钱的。

就算债务快顶不住了,把部分债务打包破产,让银行坏帐看起来不那么难看就行了。

关键在于,银行肯不肯配合这种村集体的演出

这也就是 “集体经济” 和“集体经济”的关键区别。

知乎用户 Leon 发表

在我国,劳动力密集型产业的日子,只能是越过越难过。

华西村当年是先走一步,提前开始了劳动力密集型加工制造业,但依靠村民是不可能有什么真正核心技术的,靠得是当时从文革思维中解放思想(当时也不容易)和今天看来非常初级的管理,来实现经济的迅速增长,这种模式也是上世纪 80-90 年代我国社会发展转型的缩影。

今天的中国,面临国外制造业转移,国内劳动力密集型、资本密集型向智力密集型转型的重重压力,然而是一个国家迈向发达国家的必经之路,不进行产业升级,就谈不上国家真正的繁荣强大。

华西村本质上是一个具有浓浓家族企业文化的大型乡镇企业,村民在村办企业打工,村民享有分红权,在今天这个社会发展水平背景下,搞搞小富即安还行,想把企业做大做强,华西村原油原有的模式以及不适应时代了,无论从管理能力(裙带村干部高管),技术能力(基本没有前沿研发能力),人才战略(村民为企业员工主体),企业文化(除了家族管理,不知道有什么现代企业的文化观,只记起一吨纯金造金牛)都已经落伍了,和国内先进的科技企业,制造企业已经距离越来越大,乡镇企业转型势在必行,有难上加难。

知乎用户 Promise 发表

事实证明,自由资本主义就算再烂,也能干的过官僚主义

知乎用户 王东来 发表

吴家要是聪明,等疫情过去之后赶紧往国外跑,资产能转移多少转移多少。

否则最后等待吴家的,估计不是什么好结果。

虽然国外疫情闹得凶,但也不是 100% 会得啊。

知乎用户 chenchen 发表

不看净资产规模来谈负债是没有意义的,规模越大的企业负债越多,适当利用债务资金可以帮助企业快速扩大规模。

知乎用户 猪猪侠 发表

行业兼并到了后期

任你再大的资产或银根支持

生产效率或科技含量不行,还是要出局的

知乎用户 常恐秋风早 发表

不上净资产,光甩负债,啥也说明不了。

或者说只能说明华西村资产>389 亿,且拥有不低于 389 亿的融资资质。

知乎用户 给我喝牛奶 发表

没参加工作,不懂资本的黑

肯给股份有分红的都是好企业,以后私有化了,就知道什么是社会的毒打

知乎用户 奢品汇​ 发表

碰巧去过华西村。也看过那些语录,随口说说。

负债说明不了问题。

不仅要看负债还要看资产。更要看资产的所有权和实际调配权。

什么意思呢?

华西村的总资产是多少?有人说 500 亿。

产业的性质,是那些产业?为何要这么多的负债。也有人说了,劳动密集型资金密集型。

这些资产,村民是如何分配的?

实际上这些资产的调配权在谁手里。

不说具体地方了,广东某镇,当地的村长给家家户户都搞了 3 套房子起步,而自己资产十个亿都不止。

华西村的村长可能都不止这个数了。

只要产业是一直在发展的,创造利润的,甚至于不创造利润其实都没有太大的关系,这种组织架构的延伸再延续多年没问题。

只要没人大手笔掏空转移资产就行。毕竟这是集体的。

知乎用户 光头强 发表

负债 389 亿,资产多少?负债总额不是评判财务状况是否健康的标准,资产负债率才是。只提负债不提资产,这个问题有带节奏的嫌疑。

知乎用户 海边的风 发表

这种情况,正常!好多南方的中小企业或者村办企业没啥太多的技术含量,只不过起步早,起早赶个好集!

知乎用户 王若枫 发表

1、企业生存要靠生产,不能靠贷款;

2、生产不能搞公社化吃大锅饭;

3、不注重提高产品品质、不提高生产效率、不降低生产成本的企业,抓生产也没有出路;

4、企业老板不图钱只图名,企业必死无疑;

5、经济体是搞经济的,不是搞政治的。

知乎用户 松云 发表

所谓的 “华西村负债 389 亿”,源于 2017 年初~ 年中,一大批 R 向网媒连篇类独的消息。

华西村旗下华西集团家底:总资产 542 亿 负债 389 亿

即便是在老消息中,也会明确说资产 542 亿,略高于 70% 的资产负债率,这还是大量土地与集体资产权益还没有核价或者核价期很早不体现真实价值,实际资产负债率更低。

2020 年中,使用老数据提问,这种极大的误导嫌疑,居然还有数千的高赞回答,呵呵.

以下为观赏时间

问题编辑日志

知乎管理员 锁定问题编辑
问题编辑锁定
#69180201501 •2020-11-17 14:01:53
编辑小助手二号 移除了话题
谣言
#69180180514 • 撤销 • 举报恶意编辑 •2020-11-17 14:01:44
编辑小助手二号 编辑了补充说明
ID 为 “小白读财经” 所谓的“华西村负债 389 亿”,是 2017 年中的老数据,提问者在 2020 年中使用老数据提问,有极大的误导嫌疑
修改理由:标点或格式错误 #69180169004 • 撤销 • 举报恶意编辑 •2020-11-17 14:01:39
编辑小助手二号 编辑了问题
如何看待 2016 年华西村负债 389 亿,说明了什么?
修改理由:标点或格式错误 #69180167928 • 撤销 • 举报恶意编辑 •2020-11-17 14:01:38

知乎用户 忠君爱国洪承畴 发表

统购统销好!!!

(一)统购统销的历史背景:新中国工业化战略选择的客观需要 落后就要挨打是鸦片战争以来留给中国人民的最沉痛的教训。因此,尽快实现我国工业化成为众多仁人志士梦寐以求的目标。从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开始,饱受工业生产能力薄弱、武器装备落后之苦的中国共产党人就开始考虑怎样实现中国工业化的问题。 “一五” 期间国家新建了一大批国家的重点骨干企业,建立了比较完整的基础工业体系。

可是,被先进世界的几乎所有列强劫掠了百余年的中国,当终于取得了为自己积累的资格的时候,国力和民力均已近乎于衰竭。正如费正清所判断:“1949 年,在中国共产党取代国民党获得对中国的统治之际,中国的国民经济已经接近崩溃的边缘。具有前现代经济特征的长期结构性问题,诸如人均收入少、人口寿命短、积累率和投资率低、传统生产方式占优势等,与 20 多年国内外战争所造成的物力人力损失和恶性通货膨胀问题交织在一起。”[1] 造成了极端贫困的严酷现实。具体表现在:

首先,国民经济基础薄弱,生产力十分落后。1949 年新中国成立时,全国工农业总产值只有 466 亿元,仅为 1936 年的 64%。全国钢产量为 15.8 万吨,生铁产量 25.2 万吨,电力的发电量 43 亿度,煤炭产量 3243 万吨,棉纱 180 万件,原油 12 万吨,水泥 66 万吨。尤其是农业生产,1949 年与 1936 年相比,全国主要农具减少了 30%,耕畜减少了 16%,粮食减产了 24.5%。这样低下的生产力水平不仅远远赶不上资本主义国家,甚至比独立不久的印度的生产力水平还低。至 1952 年底,虽然经济恢复和发展的速度很快,但毕竟由于底子太薄,同世界经济强国比起来中国的差距仍然很大。

其次,经济发展格局极不合理。从经济区域布局上来看,至 1952 年底,全国工业的 72% 分布在沿海和东北一带,广大内陆除四川、湖北、山西等省外,其他省份工业几乎是空白。全国铁路长度的 94% 集中在东部地区,发电设备和年发电量的 90% 以上也分布在东北和东部沿海地区。从产业结构来看,1949 年工农业总产值中农业占 70%,工业仅占 30%。特别是重工业,仅占工农业总产值的 7.9%。到 1952 年底,工农业总产值中农业仍占 56.9%,工业占 43.1%,其中重工业占工业总产值的 35.5%,比重仍然很低。

最后,严重的外部威胁。新中国成立初期,以美国为首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就对中国大陆采取政治上孤立、经济上封锁和制裁的政策。特别是 1950 年 6 月朝鲜战争的爆发与中国的参战,西方国家对我国的封锁禁运更是全面升级。正常的产品进出口和技术进口受到严格限制,想获得建设资金更是难上加难。与此同时,大陆和台湾国民党政权仍处于严重的军事对峙状态,美国联合日本、台湾、菲律宾和泰国对中国大陆形成的半月形战略包围态势,使中国的国家安全受到严重威胁。 以上环境、形势和条件,迫使以毛泽东为核心的中共中央领导集体作出发展工业化的战略选择。换言之,正是在这种极端困难的环境中,中国共产党选择了摆脱极端贫困境地和尽快实现工业化这两个基本的经济发展目标。正如斯大林在论证苏联高速工业化的紧迫性时所说的:“我们比先进国家落后了五十年至一百年。我们应当在十年内跑完这一段距离。或者是我们做到这一点,或者是我们被人打倒”。[2]中国的经济发展水平比当时的苏联还要低,中国共产党人自然更为焦急。毛泽东曾很有感触地说:“现在我们能造什么?能造桌子椅子,能造茶碗茶壶,能种粮食,还能磨成面粉,还能造纸,但是,一辆汽车、一架飞机、一辆坦克、一辆拖拉机都不能造。”可以设想,不彻底改变这种落后局面,不加速实现国家工业化,新中国就无法摆脱和抵御来自国际国内政治和经济的严重威胁和压力。正因为如此,建国初期,中国共产党和人民政府迫切地希望尽快实现国家社会主义工业化。早在 1949 年 3 月中共七届二中全会上就提出要把中国由落后的农业国转变为先进的工业国。1951 年 2 月,毛泽东提出 “三年准备、十年计划经济建设” 的设想。1952 年 6、7 月间,毛泽东又系统地提出了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即: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对手工业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这条总路线确立了国家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基本战略目标,并以此指导整个经济建设工作。

对于中国共产党来说,要想在短时间内改变中国贫穷落后的面貌,其工业化道路只能有一种选择:即由政府启动、自上而下地进行社会主义初级工业化。中国这种初级工业化模式和道路的一般特点表现为: 第一,政府始终是工业化的发动机。政府不仅负责启动工业化开展,而且负责组织、设计并运用政权的力量推动和确保工业化进程的顺利进行。政府所以如此大量和积极地参与工业化过程,一是由于中国落后的经济形态没有为工业化的开展准备好物质技术基础和社会经济力量,二是由于没收官僚资本建立的国营经济创造了政府参与经济生活的条件。政府通过运用国家机器的强大力量,克服工业化所遇到的障碍,创造工业化发展的条件,并将极为有限的工业化基础条件动员和集中起来,用于工业化最关键的环节和部门。

第二,在极端贫困落后的生产力基础之上开展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只能是初级工业化,即它不是工业化条件充分具备并具有一定物质技术基础的工业化。初级工业化的基本任务就是启动工业化,初步建立完整的国民经济体系,使经济从传统的以农业为主的经济结构向传统农业和机器工业并存的二元结构转化。在这一阶段,农业在国民经济中具有重要地位,国民经济的积累主要来自农业。工业部门是投资的主要领域,其发展是粗放型的。

第三,中国的工业化是后发型的赶超工业化,即它是在世界一些主要国家已经实现了工业化的国际背景下开始工业化进程的,并以高速度发展为工业化的主要目标。它不仅同早发工业化模式和道路有着很大区别,而且同许多采取资本主义制度的后发国家也有很大不同。它是后发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国家在 50 年代中国所处的国际国内环境中,它的建设资金只能主要靠国内积累、自力更生;而改变贫穷落后局面的沉重历史任务,不能不使国家始终把高速增长和赶超作为首要目标;在丧失了工业化自身发展的历史时机后,不可能仍按照由轻工业再重工业的顺序演进,只能把重工业的发展作为经济建设的中心,置于优先发展的地位。因此,中国工业化不可能像早发工业化国家那样在过程中追求目标,并不断地在过程中校正目标,而只能是在目标既定的前提下设计过程,并易于以目标来纠正或代替过程,所表现出的基本发展特征就是 “赶超”。

第四,为了确保中国初级工业化目标的实现,中国共产党不能不学习和借鉴苏联 30 年代以后形成的 “斯大林模式”,其突出特点之一即是要从农业中提取积累以保证重工业的优先发展。 由此,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出,中国共产党在 50 年代确立在中国实现社会主义初级工业化的战略,是当时历史条件下唯一合理的选择。这也是需要实行粮食统购统销的重要历史背景。

(二)统购统销的直接原因:严峻的粮食购销形势

过渡时期总路线提出后,社会主义改造的最初的重要步骤并不是在生产领域进行生产关系的变革,而是首先在与农产品相关的流通领域,这就是国家对主要农副产品粮食、食油、棉花和棉布实行贸易垄断,即统购统销政策的实施。统购统销政策在其开始阶段是一项关于粮食购销的政策,于 1953 年 12 月开始实施,包括粮食的计划收购、计划供应,对粮食市场的管理等内容。该政策用行政手段对粮食的生产、加工、流通以至居民消费实行全面的计划控制,把整个粮食生产以及与粮食加工和流通有关的工商业全部纳入国家计划轨道。 为什么在以重工业为中心的大规模工业建设开始一年之后,实行了对粮食的统购统销政策? 第一是因为大规模工业建设所造成的粮食供求关系紧张的形势。

首先,大规模工业建设使全国城镇人口大增。1953 年城镇人口已达 7826 万,比 1952 年增加 663 万,比 1949 年增加 2061 万。城镇人口的激增,使国家需要向城镇居民和职工供应的商品粮大大增加。 其次,由于发展工业的需要,经济作物产区迅速扩大,加上其他缺粮人口,使 1953 年农村吃商品粮的人数增加到 1 亿。这样,到 1953 年底,城乡居民中近两亿人需国家供应粮食,使国内粮食销量由 1952 年的 467.8 亿斤猛增至 1953 年的 613.2 亿斤。 再次,土改后提高了收入的农民增加了粮食消费。据统计,1949 年农村人均消费粮食 370 斤,1952 年增加到 440 斤。1953 年秋在华北地区调查中发现:“过去山区农民一年只吃上十顿的白面,现在则每个月可以吃四五顿、七八顿。”[3]由于农民自给性消耗增多,加之农民都有防灾惜售的思想,国家粮食收购量势必减少。1951—1952 年国家收购的粮食占粮食总产量的 28.2%,1952—1953 年下降到 25.7%。 最后,当时的粮食市场是自由市场,农民除缴纳农业税(公粮)外,粮食可以自由上市。因此私商的抬价抢购也使国家的购粮计划难以实现。同时,为换取工业建设所必需的机器设备,这个时期的粮食等农产品出口也有增长。 以上种种,使得尽管 1952 年全国粮食总产量达到创纪录的 3278 亿斤,但在 1952 年 7 月至 1953 年 6 月期间仍发生了粮食收购危机、供求关系紧张状况。正如陈云指出的:“城市工矿区和农村经济作物区的粮食需要量增加得很快,但是农民不急于出卖他们的余粮,这是一九五三年发生粮食供不应求的根本原因。”[4]到 “一五” 计划开始执行时,粮食购销面临严峻形势。当时估算,1953—1954 年期间,国家需要掌握粮食 700 多亿斤,除农业税可以拿到 275 亿斤外,还需收购 431 亿斤,这在当时靠粮食市场显然难以完成。为保证大规模工业建设的顺利进行,为稳定物价,保证城乡人民基本的粮食供应,粮食统购统销政策势在必行。随后由于同样的原因,也实行了对棉花和棉布的统购统销。

(三)统购统销的实际执行:工业化资金积累的必由之路

如前所述,实现国家工业化是新中国改变极端贫困落后面貌的必由之路,是中国人民梦寐以求不能不追求的 “强国梦”。工业化发展战略确定后,接下来面临的就是工业化资金从何而来的尖锐问题。换言之,大规模工业建设所需巨额投资与资金短缺之间的矛盾,是实行统购统销政策的另一个重要原因。

一般来说,工业化内部积累有两种办法:一是日本明治维新后采用高地租高农业税方法完成国家高积累的 “明治模式”,其结果是国家与农民关系紧张,农民流向农业以外;二是苏联采用的农业集体化和工农业产品价格“剪刀差” 的方法。中国选择了后一种。陈云在 1950 年 6 月就讲道:“中国是个农业国,工业化的投资不能不从农业上打主意。”[5]1953 年 8 月,他又说:“至于缩小工农业产品价格的剪刀差,这是我们的目标,共产党的政权必须这样做,不能忘记。革命就是为了改善最大多数人民的生活。但是由于我们工业品少,也不要以为很快可以做到。这个问题我有责任说清楚,因为还要积累资金,扩大再生产。”[6]一波也认为:“在我们这样经济落后的农业大国,进行大规模的工业化建设,在开始一个时期内,要求农民多提供一些积累是必要的,不可避免的。资本主义国家筹集工业化资金,或者依靠残酷的原始积累、掠夺农民,或者对外掠夺殖民地,或者两者兼而用之。我们是社会主义国家,不能那样做。但是,如果不在相当一个时期内,要求农民多提供一点积累,工业化资金哪里来?当时党内党外都有一些同志过于同情农民,不赞成统购统销,他们的出发点可能是不坏的,但他们的意见是不对的,行不通的,因为没有考虑国家工业资金积累这一大的实际需要。”[7]在经济落后的农业国基础上开展的工业化建设,必须经过统购统销,来保证国家粮食供给,同时通过农产品国家定价的方式,维持大工业的低工资和低原料成本,然后通过大工业的超额工业利润,以利税上缴国家,集中起国家的工业化建设资金。操作过程中,即是以工农业产品价格剪刀差的形式实现农业积累向工业领域的转移。

“一五”期间国家的基本建设投资共达 493 亿元,超过原定计划的 15.3%,新建了一大批国家的重点骨干企业,建立了比较完整的基础工业体系。施工的限额以上的工矿建设项目 921 个,到 1957 年底,全部投入生产的有 428 个,部分投入生产的有 109 个。新增固定资产 492 亿元。在发展速度上,计划安排工业产值每年递增 7%,执行的结果,工业发展速度达到每年递增 18%。这样,“一五”时期就为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初步奠定了基础。此后统购统销的长时间实施,一直继续服务于两大目标:一是为日益增加的人口提供粮食供应,一是保证收购到国家必需的工业原料,并为工业提供资金积累。如果没有统购统销的支持,中国的工业化建设就不可能取得如此巨大的成就,中国人民 “强国梦” 的实现就会更加遥远。

(四)统购统销的事后质疑:“还有没有别的办法?”

人们在评价新中国传统体制时期的统购统销政策时,往往提出 “统购统销是不是当时必然的选择”、“还有没有别的办法?” 之类的疑问乃至责难。殊不知,当时人们早已将各种可能都作了考虑。

首先,国家要从农民处取得更多的粮食,原靠的是实物税和商品交换两种方式。而在两种方式中,税收已经达到了极限。的《若干重大决策与事件的回顾》说明了这一情况: “建国头几年,国家掌握粮食,以征为主,以市场收购为辅。来自公粮征收和市场收购的比例,1951 年至 1952 年粮食年度为 61∶39;1952 年至 1953 粮食年度为 56∶44。鉴于各方面对农业税有不少批评,1953 年 5 月 25 日中央关于彻底做好农业税工作给各级党委的指示中明确指出:今后国家掌握商品粮,实行少征多购的方针,几年之内公粮征收数目稳定在 1952 年(即 348 亿斤减去特殊灾情的减免数)水平的基础上。这样,通过增加农业税来增加商品粮收入的道路就堵死了。”[8] 其次,在商品交换方式中,通过市场自由购销也已经不灵。在粮食供求紧张的情况下,若国家没有无限的财力可以极高的价格向农民收购的话,普通农民的惜售待沽和投机私商的抢购囤积共同作用,就会使国家收购不到必需的粮食,就会搞乱大局。 “1952 年 7 月 1 日到 1953 年 6 月 30 日这个粮食年度内,全国上市粮食 348 亿斤,国家和供销社收购 69.9%,私商收购 30.1%,粮食形势一吃紧,私商同国家争夺粮源的斗争更尖锐。1952 年冬一个短时期内,江西吉安市上市的稻谷全被私商买走。江苏徐州专区各县 1953 年黄豆收割时,大江南北粮商蜂拥而至,有个叫王雨农的粮商,一人就抢购 50 万斤。当年青黄不接时,浙江、湖北一些地方出现私商购买‘青苗谷’和‘禾花谷’。私商买走粮食,虽然也可以满足市场要求,但抬高了粮价,从而影响整个物价稳定。当时私商活动频繁的地区,粮食市价一般高出牌价 20% 到 30%。那时,国家经济实力很弱,人民收入低微,很难承受这样的价格。在粮食自由市场存在的条件下,粮食价格波动,会引起一系列物价波动,在旧中国饱受了 12 年(1937—1949 年)恶性通货膨胀之苦后,人们对物价波动十分敏感。如果放任这种波动,就会引起人心不安,社会震动,大规模经济建设就很难进行。”[9] 如此,工业化计划也必将落空。 再次,陈云当时也将所有的可能总共列为 8 种方案。除统购统销外的另 7 种方案是:只配不征;只征不配;原封不动;临渴掘井;动员认购;合同预购;不搞统一办法,由地方各行其是。仔细分析的结果是其他七种方案当时都不可行,只剩下第 8 种方案可能实行:又统又配的农村征购、城市配售,即统购统销。由此可见,统购统销是当时能够作出的符合实际的唯一选择。 总之,我们只有把统购统销政策放到当时中国的历史环境中去考察,才能深刻理解它存在的历史依据和必要性,也才能深刻理解中国共产党为此作出的艰苦努力和选择的合理性。

对长达三四十年的粮食统购统销,我们要注意其阶段性的变化。其前前后后对社会生活的影响及农民对其所处的态度差异是很大的。比如开始统购时没有固定的数量,农民的余粮均被基本征购去。这打破了翻身农民刚刚产生和有可能实现的 “自发” 梦,造成农民抵触情绪大。但不能据此就认为粮食统购统销的几十年里,农民都一直是有怨言、抵触甚至对立情绪的。因为后来随着粮食统购统销政策的不断改进和完善,如从多产多购的余粮征购,到能调动农民积极性、给农民吃定心丸的定产、定购、定销(三定),从三定到乡进一步改为三定到户;后来又于 1965 年开始,从一年一定改为更符合农民群众利益的、稳定农民负担的粮食征购任务“一定三年”(即三年一定),及 1971 年起的“一定五年”。对粮食统购政策的多次改进(特别是 1955 年的粮食“三定”),总趋势是这一政策越改越好。这样,农民的态度也由不情愿、不满意、抵触情绪大,转为欢迎、理解和拥护。不能只是一个评价。而这一点过去人们的研究往往不太注意。有的对长达三四十年的粮食统购统销仅论及开始几年而未研究到后期去,造成对其评价以偏概全。历史不是简单和直线的,在统购统销各阶段,农民态度、社会反映是不同的,不能一概而论,不能把复杂的事情简单化。否则,无论从总结经验的角度还是从吸取教训的角度,都有可能走向误区,影响对统购统销的客观公正评价。

下面我们着重从粮食 “三定” 前后的社会反响和农民态度的变化来看历史的真实。

(一)“三定”——粮食统购统销政策的改进与农民态度的改变

由于粮食统购统销(尤其是统购)牵涉到每个农民的切身利益,打破了农民长期以来自由掌握粮食的习惯,加上 1953 年首次在全国范围内实行这一制度,从政策出台到执行仅一个多月,时间紧任务重,又缺乏经验。所以统购统销在取得了扭转国家粮食工作被动局面的成绩的同时,也产生了一些问题。尤其是在一些地区出现了较为严重的强迫命令现象,造成了一些不良影响。

粮食统购统销的第二年是 1954 年。这年夏,作为我国主要产粮区域的长江、淮河流域及河北遇到了几十年罕见的大水灾,全国被淹耕地 1613 万公顷,成灾面积 1131 万公顷,受灾人口 6000 万人。大水灾造成这些地区粮食大面积歉收,但征购任务却未减少,各地在下达指标时又层层加码,国家计划征购 868 亿斤,实际征购了 891 亿斤,多征购了 23 亿斤。其中在非灾区多征购了 70 亿斤。致使一些地方在 1954 年的统购工作又出现较严重的强迫命令和挤走农民口粮的现象。农民手中并无评定的那么多余粮,工作组和干部就以强迫命令办法让群众卖 “余粮”,有的甚至实行冻人、押人、吊人、打人等违法乱纪作法,造成了农村的紧张关系和形势。不少地方,农民大量杀猪宰牛,不热心积肥,不积极准备春耕,生产情绪不高。对此,在《论十大关系》中也提到过。他说,我们“在粮食问题上曾经犯过一个错误。一九五四年我国部分地区因水灾减产,我们却多购了七十亿斤粮食。这样一减一多,闹得去年春季许多地方几乎人人谈粮食,户户谈统销。农民有意见,内外也有许多意见。”[10] 1954 年粮食统购统销中出现的问题,包括干部的强迫命令特别是购“过头粮” 而引起农民抵触情绪的情况,引起中央的高度关注。1955 年 1 月,陈云到江苏省青浦县实地调查。在座谈中,有的批评干部购了 “过头粮”;不少农民反映留粮过少,口粮短缺。陈云还专门调查了小蒸乡的挺秀村。该村有一半农户缺粮。缺粮数量从一个月到三个月不等。通过调查,陈云深感到,统购实施中确实有缺点和漏洞,应该加以补充和改进。随即他向中央提出农村的统购统销应该实行” 三定”的建议,即定产、定购、定销,要力求消灭卖 “过头粮” 的现象。

1955 年 3 月 3 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迅速布置粮食购销工作,安定农民生产情绪的紧急指示》。这个《紧急指示》在指出存在的问题及因这些问题而出现的紧张关系后进一步分析说:农民不满的主要原因是农民对统购统销工作感到无底;感到增产多少,国家就收购多少,对自己没有好处;感到购的数目太大,留的数目太少,不能满足他们的实际需要。《紧急指示》提出;必须进一步采取定产、定购、定销的措施,即在每年的春耕以前,以乡为单位,将全乡的计划产量大体上确定下来,并将国家对于本乡的购销数字向农民宣布,使农民知道自己生产多少,国家收购多少,留用多少,缺粮户供应多少。这样使农民心中有数,情绪稳定,才有利于缓和农村的紧张情况,有利于发展农业生产和国家有计划地控制粮食的购销。

1955 年春,按照中共中央、国务院的指示,大部分地区都把粮食 “三定” 工作贯彻到了乡。每个乡的粮食产量和全乡购、销粮食的数字都初步定下来。解除了许多农民 “统购无底” 的顾虑,群众对粮食 “三定” 都表示拥护,生产积极性提高了。他们说,粮食 “三定” 的办法 “能使国家和农民都早打谱,都有底,都当家,都做主”。“统购数字定住了,谁不奔着多收点粮”。许多农民重新安排自己的生产计划。原杀了猪还打算卖驴卖牛的农户,又重新盘算着在“三定” 后好好生产、发家、过好日子的计划。

1955 年 3 月 25 日,《人民日报》发表了一篇由通讯员刘凡采写的通讯《“三定”政策鼓舞了岳小桥村的农民》,介绍了浙江省萧山县农民对 “三定” 政策的拥护。该文说: 3 月 14 日,实行粮食 “定产、定购、定销” 的消息传到了浙江省萧山县岳小桥村。全村的农民立即欢腾起来,大家奔走相告:“共产党又兴了个好政策!”中农汪妙兴正在田里撬麦泥,听到这个消息以后,原来对粮食统购统销的一些顾虑打消了,忍不住放下撬子,兴冲冲地从田里奔跑回来,又笑又说,我知道这是共产党的好章程,他真摸到了我们庄稼人的心思![11]

(二)“三定” 定到户农民齐拥护

“三定”到乡后,农民对 “三定” 政策在总体拥护的同时,也还担心另一个更直接的利害关系问题。即是:乡里的数字是定了,我自己还是不摸底,自家究竟会卖多少粮还是没有个谱。有的觉得虽现在说 “三定”,但谁知到了秋后变不变?就是说,农民们迫切希望这个政策一是能够稳定下来,二是最好能将“三定” 落实到户,这样才觉得心里真正踏实、有底。 为了满足、回答农民的这些要求和疑问,进一步改进统购统销办法,1955 年 6 月,党中央、国务院在北京召开全国粮食会议,总结了 1954—1955 年度的粮食统购统销工作,调低了三月《紧急指示》中的 1955 年粮食征购指标,并草拟了《农村粮食统购统销暂行办法》。会议确定了农村粮食统购统销的几项原则:一是按农民的实际产量而不许高估产量;二是按农民的实际需要扣除农民用粮,按合理比例计算购量而不采取累进计购;三是将定产、定购、定销数字,进一步规定到户。

1955 年 8 月 25 日,国务院正式向全国公开发布《农村粮食统购统销暂行办法》。 《办法》规定:农村粮食统购统销,应分别核定每户农民的粮食产量,规定用粮标准,按户计算用粮量;对余粮户分别核定粮食交售任务进行统购,对缺粮户分别核定粮食供应量进行统销,对自足户不进行统购统销。且对核定的余粮户粮食交售任务,在正常情况下,自 1955 年起,三年不变,增产不增购。余粮户完成统购任务后的余粮,有权自由处理,自由使用。这种 “三定到户” 和“三年不变”的政策,正是农民所迫切希望解决的问题。因此粮食 “三定” 到户的《办法》,获得了农民的普遍拥护和欢迎。据统计,1955 年因实行粮食“三定”,农民占有的粮食数量比上一年度人均增加 40 斤。

对粮食统购政策的多次改进(特别是 1955 年的粮食 “三定”),总趋势是这一政策越改越好。这样,农民的态度也由不情愿、不满意、抵触情绪大,转为欢迎、理解和拥护。

为了准确贯彻粮食 “三定” 到户的政策,全国广大农村普遍开展了粮食 “三定” 到户的群众运动。如:安徽省共为此训练了 40 万各级干部;四川省各专区都召开了 1700 人到 4000 人的各级干部会议,直接把工作布置到乡;广东省各级领导机关抽出 1.6 万名干部下乡,且每乡都组织了几十人的宣传队伍。 经过 “三定” 到户以后,扭转了干部群众对统购统销的不正确认识,消除了群众的不满情绪,党群关系有很大改善,群众生产积极性大为提高。

如广东省南海县一位老农在 “三定” 到户后对他儿子说:“我从来都是拥护共产党的,去年购了口粮,冻了一夜,与共产党离远了,现在看共产党到底还是好的,今后要和过去一样对待他们。” 四川的广大群众说:“‘三定’是‘四定’,连我的心也定了”。“这回有底了,生产要展劲干。”他们还感慨地说:“现在‘三定’政策真正合理,增产不多购,我们要搞好生产才对得起毛主席。” 西安市郊区的群众也称赞 “三定” 是“四定”。他们说:“这下生产有底啦,粮食打得越多越好”;“‘三定’实际上是‘四定’,连心也定了”。 浙江省的农民说:“毛主席考虑真周到,办法越来越合理,把我们心里想的事都办到了。”有的说:“‘三定’是安心宝”,“过去觉得余粮户不如缺粮户,现在只怕收的粮食太少。”

全国农村的粮食 “三定” 到户工作自 1955 年 8 月起陆续开展,至年底工作基本结束。全国除西藏、青海、新疆外,各省、市、自治区粮食 “三定” 核定的数量是:定产 3547 亿斤,定购 1083.3 亿斤(其中公粮征收 429.7 亿斤,余粮统购 653.6 亿斤),定销 208.2 亿斤。通过 “三定” 到户,许多地方基本上纠正了以往粮食统购时农民卖 “过头粮” 的问题,农民留粮比 “三定” 前都有一定的增加。更重要的是它使农民吃了定心丸。所以农民都称 “三定” 为“四定”:定产、定购、定销,定心。从而较好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北京市郊区石景山鲁谷乡一位农民,在 “三定” 后撰了一副对联。 上联是:“毛主席号召‘三定’,人人高兴”; 下联是:“共产党规定‘四留’,个个不愁”; 横批是:“努力生产”。

这副对联生动地体现了农民对粮食统购统销 “三定” 到户的拥护和欢迎。

三农村改革表明:统购统销本身对农民生产积极性的抑制是很有限的

有的研究者在指出粮食统购统销多方面积极作用的同时,也强调它有限制价值规律在农业生产和农产品经营中作用的发挥、压抑了农民生产积极性进而制约了农业特别粮食生产而使粮食产量长期没有大的突破的消极作用的一面。这种研究结论虽较为客观、较为符合历史实际,但从一个较长时间段来看,这一观点似乎又对统购统销限制价值规律的作用、压抑农民积极性的消极、负面影响的一面估计有些过重。实际上,实行包产到户的农村经济体制改革之初的七八年(即 1985 年停止粮食统购前),国家在农村的粮食统购政策仍在执行(统销执行时间更长),但由于实行 “交足国家的,留下集体的,剩下都是自己的” 的包干(产)到户政策,将农民的生产劳动与自己的切身利益直接挂起钩来,使农民的生产积极性空前提高,尽管仍在执行粮食统购,但粮食产量却迅速增加,且农民并不在乎向国家交售征购粮,很难见到农民对国家统购粮食有什么抵触情绪(当然这时的粮食统购价格也有所提高。但这并非主要原因,因为这时工资、物价总体上也提高了)。可见粮食统购统销对限制价值规律、压抑农民积极性的消极作用还是很有限的,不宜估计过重。只要改变平均主义的体制,真正解放农村生产力,即使实行粮食统购,农业生产特别是粮食生产照样能迅速发展、粮食照样能大幅度增产。

以下我们着重从粮食统购统销政策仍在执行时的农村经济体制改革之初七八年,农业和粮食生产照样迅速发展的鲜活事实,来看看历史的真实。

(一)包产(干)到户与粮食统购统销

1978 年底,安徽小岗人在安徽省委和凤阳县委的支持下,创立了 “家庭大包干” 的改革模式。这一年的小岗人干劲倍增,积极性空前发挥,生产上堪称创造了奇迹。粮食总产达到 6.6 万多公斤,是 1966 年到 1970 年 5 年的总和;油料总产达到 1.75 万公斤,是过去二十多年的总和。在此之前,小岗生产队从未完成过国家粮食征购任务,还年年吃返销粮,长期以来是三靠:吃粮靠返销、花钱靠救济、生产靠贷款。然而 1979 年大变:这一年小岗生产队的粮食征购任务为 2800 斤,但却向国家交售了 2.5 万斤,超额完成粮食征购任务 7 倍多!油料统购任务 300 斤,过去这项任务也从未完成,而 1979 年卖给国家花生、芝麻等油料 2.5 万斤,超额完成统购任务 80 多倍!可见小岗人完全没有因为国家对他们有粮、油统购任务而丝毫影响其生产积极性的发挥。小岗村是这样,其他实行了包产到户而大幅度增产了的地方同样都是这样。

当小岗村由一个 “讨饭队”“三靠队” 一年大翻身,一跃而成为全县闻名的冒尖村后,小岗人创立的 “家庭大包干” 的改革模式,也从小岗走向凤阳,又走向全省、全国,在全国逐渐形成燎原之势,在山东省菏泽地区,地、县两级过去都常设着一个临时机构——救灾办公室。每年冬、春两季,地委、县委都要组织救灾工作队下去发放救济粮和救济款。 该地区东明县沙窝公社柳里村大队,是黄河边上一个古老的村庄。改革开放前 1000 多人口中就有三四百人常外出要饭。1978 年春天,该队先把 600 多亩不种的荒地分给社员耕种,收了归自己,这些连草都不长的老碱地,居然长出了好庄稼,产量比集体的大田还多。1979 年初,他们又悄悄地每人分一亩地,收了归自己,顶口粮。秋收后,全村粮食总产量比 1978 年增加了 27 万斤,超过了历史上最高水平。这一下社员更来劲了。有人说:“能用竹竿钓鱼,为啥不能下大网去逮?干脆来个大包干,把地全包下来”。

1979 年 12 月 17 日夜晚,柳里村 247 户当家人聚集在一起,就全村土地实行大包干表态。结果,247 个当家人,494 只手齐刷刷地都举了起来,在寒冬一弯冷月的微光里,高高地伸向天空,俨然一片小树林。小柳村包干到户的消息在东明县不胫而走,像是干柴遇到火星,迅速燃遍东明县。不久东明县 99% 的大队都实行了包干到户,实现了土地大翻身、劳力大解放、生活大提高。

四川内江县 1979 年大春作物播种时,永东、同福、郭南公社的一些生产队就暗地开始了包产到户。从 1979 年到 1980 年初,全县有 142 个队自发地实行包产到户责任制。该县县委书记许文炳大力支持社员包产到户,并以整理自己的调查材料和个人亲笔信,向省地有关领导请求放宽对包产到户的限制。当好心人提醒他不要担这种风险时,他表示:“宁肯县委书记不当,也要支持群众搞责任到劳。” 有了县委书记和县委的支持,农民的生产热情空前高涨。社员群众说:包干后土地变厚了、面积变宽了(满种满插)、尿桶变大了、锄头变重了;栽种更快了、管理更细了、产量更高了、希望更大了。1981 年在小春严重干旱、病虫害严重、全县粮食播种面积减少 3.4 万亩的情况下,小春粮食仍比 1980 年增产 7761 万斤,增长了 7.4%。下半年又遭百年不遇的大洪灾,淹没农作物 81870 亩,全县粮食总产量达 70416 万斤,比 1980 年净增产 7497 万斤,其中水稻比 1980 年增加 3820 万斤,增长 14.8%。1982 年 2 月,当全省包产到户、包干到户的生产队还只占 60% 时,内江县 5117 个生产队全部实行了包干到户责任制。 山西有一个生产队,在公社和生产大队干部还在为搞不搞包产到户争论不休、迟迟不决时,群众却跑来告诉干部说:“你们不用争了,我们已经分好田了。” 在实行包产到户而使粮食生产大发展后,农民对国家统购粮食不仅没有什么怨言和抵触,而且大多都像小岗人那样争着多向国家交售粮食。

1981 年 3 月,中央办公厅转发了时任国家农委副主任的杜润生 1 日至 8 日到湖北、河南、山东的宜昌、荆州(重灾区)、南阳、开封和菏泽(困难地区)五个专区考察农村情况的考察报告《关于农村经济政策问题的一些意见》。考察报告说:“据一路所见所闻,深感农村形势比我们所想象的还要更好一些。” 这些地区社员的温饱问题已大体解决。农民喜气洋洋地说:“过去愁着没有饭吃,现在愁着粮食没处放,再不用出门要饭了。”“联产联住心,一年大翻身。红薯换蒸馍,光棍娶老婆。”“戏没少看,集没少赶,亲戚没少串,活没少干,粮没少收”。到处听到农民同样的呼声,希望国家的政策三几年不变:“一年不变有饭吃,二年不变有钱花,三年不变小康家,国家赶快盖粮仓”。[12]

“国家赶快盖粮仓”无疑是农民丰收后争着多向国家交售粮食的心情的自然表白。后面所述到的 “卖粮难” 的史实也正说明了这一点。

河南省的兰考县和山东省东明县,是他们这次考察过的县。这两个县属于长期落后的贫困地区。是生产靠贷款、吃粮靠返销、生活靠救济的 “三靠” 穷县。“这两个县都实行了包产到户或大包干到户。从 1978 年开始试行至今,兰考县已占生产队数的 80%,东明县占 90% 以上。经济效果显著。兰考县粮食总产量,近十几年在 2 亿斤上下徘徊,1980 年达到 3.1 亿斤;全县 1978 年还净吃返销粮 800 万斤,1979 年转缺为余,1980 年净交售 3200 万斤。”有个最穷的生产队,社员常年在外要饭糊口,包产到户后,一年人均口粮即达 586 斤。“东明县 1958 年至 1978 年 20 年间,净吃国家返销粮 4.5 亿斤。花国家救济款和累欠国家贷款达 7800 万元。现在也由缺粮县变为余粮县。到目前为止,国家已从该县收购粮食 6000 万斤,棉花 300 万斤,花生 740 万斤,芝麻 470 万斤。” 不仅还了国家的欠款,1980 年农村人口还人均储蓄 17 元。[13] 考察报告说,开封地区的登封县和菏泽地区所属各县均实行了包产到户,变化情况也与兰考、东明大体相同。

实行包产到户后,农民争着多向国家交售粮食的情况,在农村改革初期出现的 “卖粮难” 情况这一侧面也得到了说明。以下是改革初期农村出现的 “卖粮难” 的一些镜头:

从 1982 年开始,全国部分粮食发展形势好的地区就开始出现 “卖粮难” 的困扰。1983 年和 1984 年接连丰收,粮食库存基本上开始超标,就地消化的思想和进度也没有跟上变化,最终造成了普遍性的 “卖粮难” 问题,引起了全国人民的关注。 1984 年夏粮收购时,一位湖南老乡在收购站前满腹牢骚地说:洋得很,过去是没粮食硬要,现在是粮食多了怎么说好话都不收!这种颇富戏剧性的变化甚至让农民有点哭笑不得。

湖北省随州市万和区新城镇一位粮农讲述了他的卖粮经过。这位老伯去新城镇粮站卖粮,到粮站时已是下午五点多钟。只见粮站前卖粮的板车、手扶拖拉机排成了长蛇阵。卖粮的人个个汗流浃背,心急如火,可是粮站检验员却好像事不关己,做事漫不经心。太阳还没有落山,门外只剩四车粮了,检验员却说 “上边有文件,晚上不收粮”,硬是把卖粮者拒之门外。

一位老农是从山区来的,走了二十多里地,苦苦地央求粮站工作人员:“同志,我们离这里很远,还是请你收下吧!” 检验员瞪了他一眼,说,“都像你这样,我收到明天也收不完。” 另一位农民只好退而求其次:“同志,实在不收,请让我们把麦子放在院里,明天再卖行吗?”“不行,你们自己拉来的,自己找地方。” 后经大家再三请求,检验员才勉强同意把四车麦子送进了粮站院内。

怀远县是安徽省重点产粮县之一。随着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各项农村政策的推行,农业生产长期停滞不前的局面得到扭转,农民手中的余粮越来越多。但是由于前几年仓库库容较小,收购的粮食不能及时调运出去,以及议购议销卡得太死等原因,粮食部门在完成征、超购任务后,不愿敞开收购,加之供销部门不参与经销粮食,农民又不能长途贩运,结果也造成了农民 “卖粮难”。

江苏兴化县也是一个生产商品粮的重点县。从 1983 年开始,这个县就已经出现 “卖粮难” 问题。1984 年再获丰收,商品粮再次大幅提高。6 月下旬卖粮高峰期,曾有 400 多只粮船停在县粮站旁的小河里,造成严重的交通堵塞,空船出不来,粮船进不去,经常发生纠纷。大邹公社粮站旁边的河里,也积聚了好几百只粮船,焦躁不安地等待卖粮。一般来说,卖粮的高峰期,正是农活紧张的季节,农村俗称“双抢”,劳力和时间都十分宝贵,耽误了农时就是半年的事。但是农民卖一趟粮,即使粮食符合标准,往往也要耽搁好几天。县农委的一位负责同志说,最长的要耽搁 7 天。

安徽省肥东县的一位农民在写给他在北京工作的哥哥的信中说:人家都说农村形势好,我说不好。为什么呢?因为有粮食卖不出去。卖粮要走后门,有时在粮站等几天几夜,也卖不出去。 想过去,粮食部门动员甚至强迫命令农民多卖粮,粮食部门要求地方多调出粮;看今朝,反过来,到处出现农民 “卖粮难” 情况,他们都要求粮食部门多收粮,地方也要求中央多调出粮食。

诚然,“卖粮难”对于农民增收来说不是好事。有人说,“卖粮难”是种 “甜蜜的负担”,毕竟有东西卖不掉,比没东西可卖强。我们并不认同这种看法。因为“谷贱伤农”,它将从这一方面直接影响农民的种粮积极性。“卖粮难” 之后出现的连续四年全国粮食产量下滑的史实,就很好地说明了这个问题。然而这是另一个层面的问题。我们这里想要说明的是,在国家对粮食统购统销仍在进行的情况下,“卖粮难”、国家不能大量满足农民的卖粮要求,也确实能从另一个角度说明,粮食统购统销限制价值规律作用的发挥、抑制农民粮食生产积极性的消极作用是很有限的,在包产到户等各项农村改革政策的推行下,这种消极作用几乎可以忽略不计。换言之,过去粮食生产长期没有大的突破,主要原因并不在统购统销,而在于平均主义的体制束缚了农民的积极性。

在大别山深山沟里度过五十七个春秋的农民王驾远,写了一幅中堂,形象地勾画出了广大农民在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粮食工作取得巨大成就下的欣慰欢快、安然自得的心情。这幅中堂是: 傍山依水,瓦屋几间,朝也安然,暮也安然;耕种几亩责任田,种也由俺,管也由俺,丰收靠俺不靠天;大米白面日三餐,早也香甜,晚也香甜;涤良涤卡身上穿,长也如愿,短也如愿;人间邪恶我不干,坐也心闲,行也心闲;晚归妻子儿女话灯前,古也交谈,今也交谈;富民政策喜心田,如今娱乐在人间,不是神仙,胜似神仙。

从这位农民写的这幅中堂里所表现出的欢快、安然的心情中,我们也完全可以领略得到,在包产到户等各项农村改革政策使粮食连年增产的情况下,农民对国家要征购粮食的事,已完全谈不上有什么抵触情绪,甚至完全没有放在心上,倒是希望能多向国家交售粮食。当然也肯定不会因为要向国家交售统购粮而影响自己的粮食生产积极性。

引自

《粮食统购统销三题 》

唐正芒莫庆红

(作者系湘潭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研究员)

知乎用户 芊芊 发表

zf 更多是担任公共服务,监督,提供安全和秩序保障的角色。而不是经营者的角色。一旦即使管理者又是产权人,没有明晰目标,就会自我目标混乱。假如是看作是一家企业,去承担政府和社会公共服务和福利职能。企业肯定会疲惫不堪,人员冗杂。管理成本飞升。进入债务陷阱,在竞争中失败。假如是 zf 去经营企业。又因为产权不明晰,变得低效和什么横行。假如混做一体,村民则会以自由为代价。换取福利。这种福利的持续性值得商榷。新加坡的淡马锡也是国企。但是新加坡更是一个投资方和监事会的角色。

每个行业有自己的专业人士。跨界是非常困难的事。搞企业的人和搞政治的人,不是简单的同级调配一下就可以。

知乎用户 小山头 发表

先说数据,华西村集团总体负债 389 亿应该是 2016 年的一个数据,当年对应的总资产大约是 542 亿负债率大概 69%。

所以,首先题目这种说法就不严谨。所谓 389 亿的负债不是作为集体经济组织 “华西村” 的负债,而是 “华西集团” 下属企业的负债。也就是说,这些债是不会摊到每个村民头上的,无论企业还得上还不上,都不会要村民去还。

其次,389 亿负债多吗?负债经营是现代企业的基本特点。没有任何大一个企业是没有负债,靠自己利润积累发展起来的。举个例子,大家认为 “暴利” 的房地产企业一般负债率都在 70% 以上,甚至高达 90%,比如上市公司万科的负债率常年在 83-84%,万达常年在 70% 以上,金额都是以千亿计,人家不是一样好好的吗。关键不在于负债的金额,而在于用借来的钱干了什么。从华西集团 300 多亿的负债对应 500 多亿的资产看,至少可以说这些钱应该是投入了经营,用于赚钱了,而不是借来钱给村民分了。至少目前看,这些负债就是正常的企业经营债务,金额大,恰恰说明企业做的大。

我们这个社会正处在刚从传统农业社会完成向现代社会转变的时候。社会思想意思的转变对社会生活的转变有一个滞后性。很多思想还停留在农业社会。对 “借债” 这件事的误解就是表现之一。农业社会借债确实是非常不好的 “败家” 行为。因为农业社会劳动生产率低,剩余很少。据记载清末富庶的两湖一带,人均耕地不到两亩,每亩地年产谷物两百斤左右,两亩地也就四百斤粮食,人均一天一斤多粮食。也就是说,一般人家每年的收成只够维持一家人温饱,再加上来年种地的投入,很少能有再多的剩余。

如果遇上天灾人祸,收入不够生活,被迫借债,那就是很痛苦的事情。因为每年的收成,都是维持基本生活的,没有剩余支付利息,如果年景不好可能连本金都还不上,要想如期还款,必须压缩家人的最基本的生活开支。也就是必须节衣缩食,甚至卖房卖地。所以传统农业社会借钱就是 “败家” 的开始。

现代工业社会不同,由于劳动生产率大幅提高,工商企业生产本身就不是为了满足自己的需要,而就是为了销售盈利,生产的越多,卖得越多,赚得越多。只要利息不高到吃掉利润,那借钱越多赚得越多。借大钱是 “赚大钱” 的开始。

回到主题,银行等等金融机构不是傻子,华西村能借到 389 亿,说明,华西村确实挺强的。

知乎用户 哒哒哒哒哒哒 发表

因为他们没有发展房地产,没有发展莆田药业,没有发明拼夕夕,不然是全国首富了

知乎用户 本人比头像帅多了 发表

王健林负债这么多,能说明什么?

说明王健林没钱吗?

知乎用户 一条咸鱼梦 发表

说明在任何时代,只要懈怠了,就必然无法继续站在船头。

其实,在现代社会负债是很正常的事情,大到恒大地产提出要在三年内将负债降到 4500 亿,小到城市居民买房贷款,债务反而是信誉的象征,是美好生活的基础。华西村从上个世纪的模范村,到现如今,瘦死的骆驼比马大,依旧是很多农村可望不可即的存在,吃瓜群众就不用为华西村担心了。

这倒也不是让大家学会奋斗,只是说常青树不常有,还是要能享受得起美好,又做好随时下降的准备。

知乎用户 梦想与现实 发表

说明不了什么,任何企业都只是时代浪潮里的一粒沙,淹没在光阴长河里都只是时间问题,国家政权都不是永垂不朽的何况一个小小的企业。跟不上时代进步的速度就要被淘汰这是天经地义的,这与谁拥有企业毫无关系,技术的进步社会的变革都充满了不确定性,没有谁能准确的把握住每个变革的机会,公有的华西村有一天会倒,私有的摩托罗拉、北电已经倒了,航空业的霸主波音今天也摇摇欲坠要靠国家救济,百年汽车的通用福特也已经死过一回。所以,该怎么看?平常心看。

知乎用户 ggjj12345 发表

主要总结,

看了一下各位的回答,有大神,有打酱油的,有反派的,有和稀泥的,有答非所问的。似乎没人正面,较好地回答问题。

华西村负债 389 亿 RMB,说明什么?

若路甲一听此话,结论即出,天文数字,完蛋。

若深入一些呢?有评论说,人家固资也天文,破不了产。也对。

若再深入呢?前世,今生,成长过程,现况,详情很长,我也不知道。但是不妨碍我们进行猜测推理。

可以对比一下,华西村和华为。华为当时在国内的市场也是很被动的,是拼了老命才走出来的。后来走出去才把利润搞起来。而华西村好多年前,90 年后期吧?我们江苏苏北地区就听到传言说吴仁宝会到江苏来投资建一个塑料加工厂,会有可能把这个整个苏南苏北地区的塑料都收回来加工就地销售。而传言了几年事情不了了之。如果当时这个项目搞了,有可能江浙一带的小厂都要搞成倒闭。大概 10 年前吧有认识的人当司机啊,去华西村拉货。听说清关的等了将近一天,一夜?还是多久?,反正时间很长。 什么叫清关,知道吗?我也不知道。好像是打个比方吧,香港的货物到深圳这边来需要清关。这么个时间细节说明了什么?这个是外部环境。

那么内部环境呢?制度建设落后,没有跟上时代步伐。吴仁宝没有任正非的那样的眼光和魄力。技术的研究班子不够强。接班人班子不行。分配制度还不够优化合理适应行情,有评论说吴仁宝的家族利润利润分配占到了八成。没有发挥人多的优势,埋没了众人的智慧,更确切的说,智囊班子的不行。

总结,涉及到现实问题的都不是三言两语一两个原因能归咎得了的。

展望未来,照这么搞下去,华西村的竞争力会越来越差的。然后背的锅也会越来越重。

关键还是在人,一直以来,人的因素还是很重要的。相当重要。特别是领导人,智囊班子。

真的很希望华西村来知乎上寻找智囊班子的新成员。哎呀,真替他着急呀。

知乎用户 子非鱼 发表

知乎用户 超级无敌大帅哥 发表

华西村的现在就是 1978 年前的中国,急需一位改革先锋带领村集体走出困局,顺应局势!

知乎用户 lord kaiser 发表

看到有个回答说是 70% 负债率?那不是还挺健康么?

知乎用户 BORN 发表

389 亿是 4 年前的数据了,当然从资产负债表的角度看,华西村的债务比例其实不算特别高,但考虑到所涉及行业的性质,已经存在一定风险了。

但关键的问题不在这,如果你研究过华西村,你就会发现这根本就是打着 “社会主义集体所有制楷模” 的家族企业,主要的管理层几乎全部是吴家人,剩下的村民其实都是打工仔。说难听点,这是社会主义体系下的封建资本家族。

而华西村所涉及的行业大多是钢铁、建材、纺织、航运等传统产业,多年来这家人一直靠着这种地位固步自封,思维慢慢僵化,从来不向、也没有能力向先进生产力靠拢,昏招频出。

所以说华西村的问题其实是体制问题,当年由于时代的特殊性,他们依靠这种体制、打着擦边球发家,但是从长远来看,这种体制非常不利于企业的长远发展。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华西村是样板工程,兴于私有制,亡于家天下。私有制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出让劳动力、土地、资金等要素,赚取收益拿分红。

是不是集体经济、公有制经济,要判断它是不是集体决策,家族企业是做不大的。公有制为什么没有私有制有活力,根源在于其没有权力制衡,科学决策,人都是有私欲的。当私欲盖过理智,他的行为就会在错误的道路上越走越远。太过平均,劳动者又没有积极性。

邓公曾言,我们要防止右,更要防止极左,这句话是写进党章,警示后人的。极左追求极端控制力,贻害无穷,是邓公毕生经验和教训的精髓。

网传华西村的实际掌舵人

这就让人禁不住要问一句这究竟是集体所有制,还是家族企业,吴氏集团。

真正集体制企业做的好的,华为可以算一家,华为的决策绝不是任正非搞一言堂。华为的高管们集思广益,科学决策,这是华为保持强大竞争力的根本保证。管理人员,技术工程师,各个部门的代表充分讨论,集体决策。华为没有上市,股份为集体所有,任正非个人的股权份额也极为有限,公司员工每年的分红和薪水高达几千亿。

华西村的衰败或者破产有产业的原因,落后的产能,转型失败。债务是刚性的,资产不一定能盘活。组织形式也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的集体所有,一家独大。

权利没有制衡,容易损公肥私。做不到与时俱进,家天下是长远不了的,这是铁的定律。

知乎用户 暗 涌 发表

人家负债是为了更好的经营和运作,华西村上市的标的现金流还是很强的,2019 年报业绩预增 60%-80%

知乎用户 汉尼拔大人 发表

唉,最近大火的电影 “饥饿站台” 能隐喻一点。

知乎用户 迎客松 发表

这种以 “集体产业” 为名的家族企业破产是必然的,宣传这样的 “集体” 典范完全是在抹黑公有制,为私有制正名提供反面教材

知乎用户 洛素 发表

。。。。一堆扯这扯那的夕阳产业的 负债没到 200% 都是个屁 现在才 70% 而已,真的搞笑。

阿里腾讯的负债都是千亿级别 ,哪有稍微有点规模的企业没点负债的。

知乎用户 方建华 发表

说明什么,说明风水轮流转!

过去的成功的方法,就是现在失败的原因。

知乎用户 Reddinger 发表

我就在无锡定居,但我从没去过华西村旅游,多少年前就是皇帝的新衣,只不过花的是纳税人的钱去维护那张遮羞布,为了面子付出更大代价的事,这片土地还做过更大的新衣,一个村子烧多少钱不算什么稀奇,最后这块布遮不住了也不算什么稀奇,自有出来顶雷的。

知乎用户 Boris 发表

靠所谓私有制,小集体,实际上资本增值的速度并不见得高多少。大规模负债,无非还是没钱闹的,又不是那么会经营,就控制不住了。

华西村几十年下来,也没见有什么高科技产业,名气大无非是改开初期跟了时代的潮流,立了典型。可惜潮起潮落,有今天也正常。

中国无常富,无贵族是好事,说明社会在流动,是真正的人才竞争,后浪推前浪。等台上尽是老面孔,社会阶层固定了,各种社会矛盾就得尖锐了。

知乎用户 郭乃刚 发表

年少的时候. 曾经到过天津静海的大邱庄,依稀记得就是靠钢材等重体力重污染产业,后来华西村也走这样的道路。主要是产业升级在中国太难。大家都是路径依赖,靠拼价格跑量取胜,你走创新搞升级风险太大,过程太艰难。

知乎用户 工务局 发表

没有人觉得是过度资本(金融)的问题吗,本来各个中小微企业都在适应市场供给,健康发展,结果却被要求扩大 “规模”,融资,上市…;过度的资本化下的一片假繁华。而这种规模的扩大,实质局限在产能的扩张,而不是纵向深度扩张,形成产业链,也不是横向扩张最求产业多样化,天长日久,产能过剩,债台高筑。想改变发展方向却举步维艰。只能…

知乎用户 贾秋 发表

人家行事的时候,就编入教材,树立典型;

人家不行事的时候,就说人家是蠹虫,各种分析问题。

我呀就搁这儿看戏,不为所动。

知乎用户 佛祖也做春梦 发表

日本和美国国家负债也挺严重的,但还是发达国家啊,人人都向往的地方。华西村早几十年就过上了发达国家生活,还不满足吗?

知乎用户 豆子哥 发表

说明在实现共产主义共同富裕的道路上还有很多路要走。还很坎坷漫长,还需要摸着石头过河不能以一时成败论英雄。

这个过程很可能太过漫长导致我们的政府也有可能看不到。然后人类就灭绝了。

知乎用户 吃货不懂 发表

我看过一个小说,骁骑校的匹夫的逆袭,里面有个小商村,感觉很类似

知乎用户 刘秃子 发表

首先要定义华西村是什么。从经济意义上说,华西村是一个规模很大的家族企业。

不要说什么集体企业。任何公有制或者集体制,最后都会变成某个阶层或者人的私有财产。

这么理解,就没什么奇怪的了:一家债务负担重的家族企业而已,在中国并不罕见。

知乎用户 「已注销」 发表

华西股份 2019 年年度报告显示:

资产负债表:

资产总计 13,170,784,887.29 元

- 负债合计 7,287,505,146.46 元

= 净资产 5,883,279,740.83 元;资产负债率:55.33%

利润表:

利润总额:818,003,724.96 元;净利润:618,402,941.01 元;加权平均净资产收益率:11.59%。

现金流量表:

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498,838,987.07 元,经营活动现金流量增长率:353.9%。

很出色的财务数据,很健康的资产负债状况。在全国最优秀的三四千家最优秀的上市公司里排中上游了。

就这也能喷?

知乎用户 Ku Kl 发表

你这个片子………

走的路不对呀……

知乎用户 形而上 发表

美国负债十几二十万亿,说明了什么

知乎用户 QUEEN 发表

是这样,我刚才百度了一下华西村的人口大约在 3 万人,我做了一个简单的除法,发现他们人均欠债 130 万不到。这说明华西村的财务状况是很正常的,而且还很乐观,他们还没到掏空六个口袋的级别。

知乎用户 霜天晓月 发表

说明什么?

说明知乎上不要脸的营销号越来越多(有答主扒皮了)。

不动脑的网友也不少。

负债多少亿,怎么不提人家资产多少亿?

负债经营只要不超过限度是非常正常的。

当然华西村哪天垮了也正常,牛逼如苹果也有差点破产的低谷。现在波音也悬。

想引申这个那个的还是省省吧。

知乎用户 filed northern 发表

目前华西很多厂开始转制了,前些日子盘下了某国外光设备生产公司,参与 5g、物联网这波浪潮,也是在想积极转型吧,龙希大酒店似乎也抵给了海澜之家,五月底熔喷布生产线全面投产,去年玻璃栈道旅游项目也是意外不断,现在也停了,全方面消息来看大不如从前,当然这也是中国制造业目前的一个缩影,从前搞得那些厂都是劳动密集产业,就华西本地来说未来往高端制造业转型不靠谱的,只能寄希望于华西的投资战略,投资这东西结果谁又能说得准。苏州无锡这一代民间企业自发能力很强什么地方赚钱会最快时间入场,大多都是小富即安的思想,没人愿意更上一层楼,高端制造业投入太大,回本太慢,民间没人懂也没人愿意搞那些,发发小财,多开心

最简单好用的 VPS,没有之一,注册立得 100 美金
comments powered by Disqus

See Also

谁在饥饿年月喝掉了2000吨茅台酒?

坐落在贵州省仁怀市西北13公里的茅台镇,处在赤水河谷底的山坳里。闷热、无风,空气中弥漫着浓浓的发酵味,就像一个酒气腾腾的大蒸锅。每个茅台人都会告诉外来者,这里的小气候是独一无二的,离开了茅台镇,就酿不出真正的茅台酒。 “最普通的茅台酒也要存 …

如何看待任正非二女儿姚安娜官宣出道?

品葱用户 HatredKiller 提问于 1/15/2021 品葱用户 张二伯 评论于 2021-01-15 首先三俗一下…… 完整版的海报下边有一行小字:“破格公主”。公主,是负责点歌的。 然后吐槽一下这家人,爹姓任,姐姐姓孟,妹妹姓 …

前几个月共产党鼓吹粮荒的真实目的到底是什么?

品葱用户 HatredKiller 提问于 10/25/2020 前几个月整天正反手放消息旁敲侧击暗示粮食安全问题,到现在粮食没荒据说也没怎么涨价,不过几个月再也不提粮食的问题了。 那么前面不停暗示粮荒的目的到底是啥? 品葱用户 百里域 评 …

地产债务窟窿——负债8355亿的恒大背后

从今天中午开始,恒大求广东省政府救命的文件就在朋友圈刷屏,这份文件我这里就不贴了,只讲讲里面的主要内容:2016年恒大计划借壳深深房在A股上市,为了实现这个目的,恒大借了1300亿的专项债。但是地产公司借壳上市在国内其实是违反潜规则的,相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