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称奥密克戎首例或因国际邮件 专家指误导源头恐引起反效果

使用CN2/CN2GIA顶级线路,支持Shadowsocks/V2ray科学上网,支持支付宝付款,每月仅需 5 美元
## 加入品葱精选 Telegram Channel ##

北京称奥密克戎首例或因国际邮件 专家指误导源头恐引起反效果

2022年1月19日美国之音

记者:林枫

华盛顿 —

中国卫生官员表示,北京市的第一例本土奥密克戎病例源头可能来自一份从加拿大寄出的国际快件。但对于新冠病毒通过邮件或其它物体表面传播并引发人员感染的说法国际社会早有广泛共识,即其可能性极低。专家表示,误导民众把精力放在防范可能性极低的事情上会起到适得其反的效果。

病毒来自国际邮件?

北京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副主任庞星火1月17日通报,北京1月15日通报的当时唯一一例奥密克戎本土病例可能是由于曝露于一份被病毒污染的国际邮件而感染的。她表示,该邮件1月7日从多伦多寄出,途径美国和香港,于1月11日送达。该名患者接触了邮件外包装和文件纸张首页,并于1月13日开始出现症状。庞星火说:“综合病例流行病学史、可疑物品样本检测结果以及病例标本的基因测序结果,不排除其经境外物品而感染病毒的可能。”但庞星火没有说明,邮件上的奥密克戎样本与确诊病例的病毒基因是否匹配。

与此同时,深圳市疾控中心也表示,该市的首例奥密克戎本土病例可能也是接触到被病毒污染的来自北美的国际快递而感染。该病例1月12日接触和分拆了来自北美的快递,未做个人防护,14日出现症状。从中国官方公布的情况来看,北京和深圳的首个奥密克戎病例似乎都是在接触了被病毒污染的邮件或快递后两天发病。

这是中国官方提出新冠病毒可能是通过冷链从境外输入中国之后又将病毒来源对准国际邮件。但学术界以及包括世界卫生组织在内的国际社会普遍认为,新冠病毒通过物体表面传染给人的风险非常低。

专家:极不可能

罗格斯大学(Rutgers University)新泽西医学院(New Jersey Medical School)微生物学、生物化学与分子遗传学教授伊曼纽尔·戈德曼(Emanuel Goldman)对美国之音表示,北京的首例奥密克戎病例不可能是通过接触到被病毒污染的邮件而感染的。

他说:“人们感染上这种病毒是通过呼吸道,而不是接触。自从我在《柳叶刀》杂志上发表了第一篇论文表明物体表面上找不到活体病毒后,去年又有很多人员进行了大量的研究。有些认为在物体表面上发现了病毒的实验其实是在实验室的环境下进行的,并且使用了大量的病毒,与真实世界的(病毒)水平无关。”

北京疾控中心副主任庞星火表示,对有关邮件进行了环境采样,经核酸检测后均显示为阳性,并“检测出奥密克戎变异株特异性突变位点”。

戈德曼对此表示,这只能说明病毒曾经在那里存在过。 “你有时候会在(物体表面)检测到病毒的RNA,但这就好像是病毒的尸体,” 他说,“这是一种脆弱的病毒。它在自然环境中很快死亡,你只能通过呼吸感染它。”

世界卫生组织(WHO)曾在 2020年7月9日,也就是新冠病毒大流行的早期发布过一份有关新冠病毒传播的报告。该报告称,尽管有一致的证据表明SARS-CoV-2(新冠病毒)可污染物体表面而且病毒可以在某些物体表面存活,但没有具体的报告直接证明病毒能够通过物体表面传播。自那以后,人们对新冠病毒主要通过哪些途径传播有了更多的了解。

美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CDC) 2021年4月5日发布的一份有关新冠病毒在室内环境通过物体表面传播的科学简报说,人们感染SARS-CoV-2的主要方式是通过接触具传染性病毒的呼吸道飞沫。人们亦有可能通过接触被污染的表面或物体而被感染,但一般认为这种风险很低。报告说,“由于影响环境传播效率的因素很多,与直接接触、飞沫传播或空气传播相比,SARS-CoV-2通过物体表面传播的相对风险被认为很低……很少有COVID-19病例可能归因于物体表面传播的报道。”

麻省理工和哈佛布罗德研究所(Broad Institute of MIT and Harvard)博士后研究员、美国亚裔分子生物学家曾昱嘉(Alina Chan)发推文援引上述美国疾控中心简报的数据称,通过国际邮件感染新冠病毒的机率不到万分之一。她的推文写到,“从国际邮件感染COVID的机率有多大?我想说这几乎是不可能的,除非他们是通过气溶胶+吸入信件的方式。”

美国疾控中心的简报说,“这些研究的结果表明,SARS-CoV-2通过物体表面传播途径感染的风险很低,一般低于万分之一。这意味着每次接触被污染的表面导致感染的机会低于万分之一。”

曾昱嘉对美国之音表示,她过去两年收集的大量数据显示,人们通过接触受污染的物体表面而感染上新冠病毒的证据为零。

“如果你看一下科学家在过去两年所做的文献,特别是关于COVID-19的文献,所有的数据,每一个证据都指向空气传播,比如气溶胶传播,或者指向飞沫传播,没有任何数据,绝对为零,指向有人是接触到了什么然后感染上了新冠。人们一直在找,但找不到任何案例。”她说。

罗格斯大学(Rutgers University)分子生物学家理查德·埃布赖特(Richard Ebright)对美国之音表示,通过物体表面感染病毒需要接触到刚刚落在表面的非常高浓度的病毒,然后再接触到口、鼻、耳或眼睛;或者是接触到刚落在表面的含有病毒的体液,然后再触碰到口、鼻、耳或眼睛。

病毒在物体表面存活多久?

科研人员早已对新冠病毒能够在物体表面存活多久做过大量研究。世界最著名的医疗机构之一克利夫兰诊所(Cleveland Clinic)早在2020年8月发表的一篇文章介绍说,新冠病毒通常在纸板和纸张等多孔物体表面存活的时间较短,但在光滑物体表面,如玻璃、塑料和不锈钢等表面存活时间较长。文章列举出新冠病毒在部分物体表面存活的时间表,比如玻璃为5天,塑料和不锈钢为3天,硬纸板24小时,铜制品表面为4小时。文章说,新冠病毒的活力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减弱,“仅在表面上检测到病毒并不一定意味着那里有足够的病毒使人生病。”

美国疾控中心的简报说,与非多孔表面相比,新冠病毒在多孔表面明显且相对较快的丧失活性可能是由于孔内的毛细作用和更快的气溶胶液滴蒸发所造成的。在典型的室内环境条件下,在常见的非多孔表面如不锈钢、塑料和玻璃上, SARS-CoV-2和其他冠状病毒的传染性在3天内(72小时)可降低99%。

误导民众?

到目前为止,中国还没有任何一位主流科学家或流行病学家公开质疑新冠病毒可以“物传人”。据中国官方的新华社1月18日的报道,中国疾控中心流行病学首席专家吴尊友表示新冠病毒通过“物传人”更容易引起疫情。新华社援引他的话报道说,“相比受到人感染,受到物感染的病毒量不同,病例容易出现无症状感染或轻症感染,往往发现不够及时,可能引发新的疫情。”

中国国家邮政安全监督管理局1月16日发通知,要求严防境外疫情通过邮寄渠道输入。通知要求,“按照精准防控、提级管控的相关要求,制定疫情高风险国家和地区进口邮件快件疫情防控处置方案;减少从境外疫情高风险国家和地区邮购、快递物品。”北京疾控中心副主任庞星火建议,收到境外邮件或物品时,要正确佩戴口罩和一次性手套,减少直接接触和交流。尽可能在固定地点取件,实现无接触交接。

但布罗德研究所研究员曾昱嘉表示,不把正确的防疫信息告诉民众、误导民众反而会起到反效果。 “强调冷链和国际邮件意味调查人员没有找对地方。如果你不从正确的地方寻找感染源,你怎么来保护社区?”她反问。

(XYS20220131)

最简单好用的 VPS,没有之一,注册立得 100 美金
comments powered by Disqus

See Also

中国追求“清零”将把国家置于灾难之中

中国追求“清零”将把国家置于灾难之中 作者:EZEKIEL J. EMANUEL, MICHAEL T. OSTERHOLM 2022年1月25日纽约时报 随着3000多名运动员、随行人员和媒体人员聚集在北京,中国政府采取了非同寻常的措施, …

乐观的疾控中心背上了锅

中国疾控中心现在已经处于风口浪尖之上。昨天全球医学类最高等级媒体《柳叶刀》正式刊发了由疾控中心等单位共同完成的《新冠病毒传播动力学》一文,引发轩然大波。在该文中以截止1月初的四百多例确诊病患为样本,计算出了新冠病毒的人际传播指数为2.2。该 …

新冠疫苗加强接种,多多益善吗?

新冠疫苗加强接种,多多益善吗? 作者:王晨光 来源:科学猫头鹰 新冠疫苗接种领跑世界的以色列,不仅很早就开展第三剂的加强接种(加强针),在奥密克戎(omicron)变异开始逐渐取代德尔塔(delta)成为流行毒株之际,又开始推送第四针,近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