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说欧洲是博士的天堂?

使用CN2/CN2GIA顶级线路,支持Shadowsocks/V2ray科学上网,支持支付宝付款,每月仅需 5 美元
## 加入品葱精选 Telegram Channel ##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天坑专业,在瑞士度过了 20-30 岁的大部分时光,拿到了硕士博士。如果说在瑞士读书的优势,我觉得有下面几点:

1. 钱多。我这些年靠博士的工资,去了二十多个国家。后来毕业离开瑞士去别的地方工作,退回了部分养老金。这些年除去自己的花费,还陆续往国内打了 30 万,就这样还能剩下十多万。

2. life-work balance 我自己读博是 955,周末和晚上不看邮件,也没人期待你回邮件。年假 25 天,一般两周回国,三周在欧洲玩。邮件设置自动回复,等回来再看就好。

3. 平等尊重。可能是我待的地方的原因,无论读书还是工作,我身边的这些 “上级” 都没什么架子,也没什么“权威感”。错了就可以指出来,有道理就可以讨论。你只要做好自己份内的事,就没人找你麻烦。偶尔老板可能让你给他的 funding proposal 提提意见,他还会说感谢。

4. 就业前景。博士毕业,基本具备了国际化的就业能力。身边毕业的博士除了学术界,很多人直接找英美 + 欧洲工业界的职位。

5. 风景好。瑞士真的很美,说风景如画一点也不夸张。在瑞士的这些年,尤其是在春天阳光明媚的时候走在街上,真是发自内心的感叹大概这就是岁月静好,现世安稳吧。

知乎用户 rq cen 发表

我只是个法国的硕士,但是身边博士很多,对体制也了解地比较多。

本科清华硕士巴黎综合理工,都算是各自第一梯队的大学校吧。

首先从奖学金制度上保证了博士对导师没有强烈依附关系

在法国,博士奖学金是由政府发放的,不是由导师提供的,因此在经济上博士不依赖于导师。严格来说,导师和博士,包括硕士之间都是同事关系,不是上下级关系。我所在的课题组经常出现博士既是一作也是通讯,导师只挂二作或者不挂名的情况。

虽然在奖学金的申请当中,特别是研究计划方面,导师也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但是对于导师来说,这相当于是给自己申请到一笔额外的劳动力经费,还是非常愿意全力支持的。

不像有的国家和地区,博士的人员经费是从导师的项目经费中支出,导师把握着博士的经济命脉,学生不得不对导师言听计从,经济依附关系严重的制度下下级感到不自在是正常的。

其次在文化上从不宣扬奋斗,宣扬生活至上

法国的文化使得人们都非常重视生活,生活第一,工作第二。我的法国同学们经常讲 “美好的一天从下班开始”。

在国内经常听到上级讲 “连工作都不行还有什么能行?” 法国人却会说“连生活都搞不好还有什么能搞好?”

迫于环境的压力,即便是非常热爱科研的同学,仍然非常重视搞好自己的生活,废寝忘食的 “科研狂人” 在欧洲很难出现。

由于这种文化使然,在相关的制度上,对加班限制得非常严格。比如我们学校如果下班后和周末要加班,需要专门申请,并且出于安全和保密考虑,禁止单独加班。

不过正是在这种思想的作用下,与其他崇尚 “work hard play hard”“狼性精神” 的地方比起来,欧洲的竞争力和创新能力显然落后。

最后是高福利保障,让科研工作者没有后顾之忧

很多欧洲国家的高税收高福利可以确保任何公民都不会饿肚子、露宿街头,因此大家也没有任何焦虑,我们实验室就有 30 多岁,已经结婚生娃,还在开心地做博后的瑞士人,他只要做科研就很开心,当不当教授无所谓。收入高了要烦心的事业多,要交的税也多,如果不是热爱权力影响力想要改变世界,位高权重对人生的性价比是很低的。

选择做科研在收入水平上并不比同样学历的人报酬更丰厚,学历高的人的幸福快乐也并不明显比学历低的人多,大家都是在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没有生存的压力。

在有些国家,“某某博士” 可能是个很值得尊敬、值得自豪的抬头,但是在法国,绝大多数人不在乎称谓的什么高帽子,还不如现实中昂贵好看的花帽子。

整体来看,欧洲博士算是外界给予的压力最小、保障最充分的地区了,这与大环境是分不开的。

但是这样的大环境还能维持多久呢?

知乎用户 德华 发表

高赞回答

1 - 德国一篇论文也没有也可以博士毕业,你老板觉得可以就行了,还是牛校哦。压力不大,周六日加班会被同事说。

2 - 老板从来不让你帮他做他的事,你只要做自己的博士工作就可以。他帮你改论文,支持你毕业,但你不用帮他写基金、改论文,更不用说私事了。大家更像同事,不像国内的上下级关系。

3 - 好学校的老板学术水平和论文都很牛,毕竟老牌强校,别看人家上班时间短,但他们上班时间都在干事,不耍手机,不会为了论文做无用的事。

3 - 工资高,具体看拿到什么奖学金,CSC 算最低的,一般老板会补一点,达到平均水平,到手 1500 欧吧

4 - 和导师是合作关系,一般待人平等,如沐春风,真把人当人看,值得去体会。当然也有奇葩导师,但遇到的几率很小,毕竟整体氛围在那里。

5 - 假期多得要死,如果周四放假,周五也不用上,不像国内还要补回来。

6 - 申根签证,欧洲游,到处玩,挺好的。

7 - 不好的点可能是,老板对论文太佛系,回国不好混。就在欧洲的话,博士学位还是很吃香的。

看到大家对德国读博士挺感兴趣,我再补充几点(20210821):

8 - 关于德国学校和导师对论文要求不高的问题,我只是说一篇论文也没有也可以毕业的可能性(具体看毕业学校要求,通常不变态),本人见过实例,我上一届的师姐就是没有论文毕业的。但本人不水啊,我的毕业也是发了行业内顶尖论文的。再说了德国的博士真的很难水的,就算小论文不多 if 不高,大论文要过关,也要有 solid 的结果才可能拿到学位的。

9 - 有人担心答主现状,答主在德国待了 4 年,18 年回国,经过国内国外这么多年的探索,觉得还是爱不来国内发文章那一套,总是感觉太假,没有啥意义,自己骗自己,加上觉得高校太卷了,就进了某世界 500 强做材料研发,收入还行,已经买车买房,研发出来一两个产品,直接干国外化工巨头,成就感满满,目前还挺喜欢的。所以,除了安利欧洲读博,我想安利一下搞研究的各位也可以考虑一下工业界,现在挺缺人的,待遇也比高校好,国家产业升级需要大家的理论知识,不要线型思维,不是读了博士一定要去高校卷的。

10 - 关于人与人的关系,本人信仰于东来 “从奴性到个性” 的理念,相信人性美好!德国经济发达,最底层人的福利也不错,所以看到更多的是人性美好的一面吧。刚去的时候很吃惊万恶资本主义国家居然不那么压榨劳动力,没有明显的阶层压迫,三观震裂!第一天教授开车来接我去上班,我 Sir,Professor xx 那样叫,人家不好意思,让直接叫小名,你能想象叫你家教授小名吗?见识一下挺好,至少当我们牛逼后对下属或境遇不如我们的人不至于延续原有的习俗,那么 mean,各种 pua,读研究生和博士工资不高,比上班还累,还得受人格侮辱,比如让学生叫爸爸,让学生帮忙辅导自己的孩子学习,帮忙打扫卫生,洗车,甚至性侵、逼死学生,我谴责这些 gouri 的奴隶主(不是说欧洲没有,只是相对少,没有崇洋媚外的意思)。

11–德国高校和研究所平均教育和研究质量都挺高的,而且大学多,我上学那个村附近就 4-5 个叫的出名字的好大学,没有啥太差的学校,只是排名没有美国英国高,那是因为评价标准是它们自己定的,德国高校每一个都有自己的特色,比如亚琛工大的机械专业,德国人不会玩 “大大大,合合合”,所以指标不过关,虽然搞过 U15 TU9 啥的,但效果不太好,排名还是没有冲上去。

12 - 博士一定是有奖学金的,德国不太可能自费读博士的,要么我国的 CSC,要么德国的,好像德国的奖学金在我国有 CSC 后就少了,最好问一下你的未来导师,他自己可能就有经费,里面包括了招博士的费用。

13 - 关于语言:德国读博士一般不要求德语的,英语过关就行,因为德国到了教授级别英文一般都过关,平时的工作用英文几乎不会有压力。可以在去之前学点皮毛,只要保证在超市买东西能应付两句即可,如果实在想融入当地生活再学不迟。另外,德国很多大学的 master 也有英语项目。

14 - 欧洲高校相对比较好申请,因为注意的人少,一般人出国就认为是去美国、英国、澳大利亚、加拿大这些英语国家,加上经过我国科研训练的硕士研究生,比欧洲 master 的水平高很多,从实验到论文写作投稿都干过一遍,直接上手,用过都说好!

想到再补充

赠人玫瑰,手留余香。为我点赞,我为你祝福,祝你身体健康、生活幸福、事业有成、家庭和睦、万事如意……..

我是

@德华

,生猛的留德女博士。简单介绍一下我自己,985 本硕,留学德国知名高校 4 年,现为某国产世界 500 强研发攻城狮,懂点升学、考研、保研、读研、读博、留学、求职、职场、创业、人生,点关注不迷路。

知乎用户 林德博格​ 发表

现在在荷兰读博士也快接近一年了,来谈谈自己的感受吧。我想,对于绝大部分来欧洲读博士的朋友来讲,之所以觉得 “欧洲是博士的天堂”,无非是因为以下几点:

  1. 。欧洲 (不包括英国) 的博士生大致分为三类:岗位制博士(算大学员工)、奖学金博士(CSC、大学奖学金、玛丽居里项目等)、自费博士(一般都是拿公司赞助等),工资相对于国内的博士生的收入来讲,上了一个台阶。1) 岗位制博士生税前工资在 2000-5000 欧 / 月不等,不同国家有所差别;2) 奖学金博士生的话,CSC 博士生在绝大部分国家工资约为 1400 欧 / 月,玛丽居里项目的奖学金税前约为 3000-4500 欧 / 月不等,大学奖学金的话不同地区不一样;3) 自费博士生(企业赞助那种),一般也在 1500-4000 欧 / 月不等,看具体国家和政策。个人觉得,有的时候真的是一分钱能难倒英雄汉。有了基本的工资(尽管不多),至少能自己交上房租、吃上饭、买了医疗保险也不担心没钱治病。这点基本的钱至少能让你活得像个人。因为你可以一个人住 (不用再住宿舍),也可以做自己想吃的菜,甚至去自己想去的地方。当然,土豪肯定不会在乎这一点。
  2. 选择的余地。相比于美国、中国大陆而言,欧洲绝大部分国家 (德国可能除外) 的博士生都比较佛系。至少有一点,我在这边很少听到有博士生因为学业压力而自杀。对于绝大部分专业而言,这边的毕业要求中规中矩,不会活生生把博士生逼成论文工具。举个例子,荷兰这边计算机专业博士生的毕业要求一般也就是 3-4 篇较好的 conference/journal paper(给你一个适当的下限,不设上限)。只要稍微努努力,目标还是可以实现的。有的师兄师姐,博士四年发了一二十篇,最后留在了学术界;也有的师兄师姐,勉勉强强挤出来了两三篇,最后跑去业界 / 政府上班了;还有的跑去业界上班,还顺便兼职了大学的 postdoc(一周一两天那种)。不管你的选择是哪一种,导师一般都会给你足够的尊重。用一个知乎的段子来讲:“欧洲的博士生从实验室回家的路上脸上都是笑嘻嘻的,大陆 / 美国的博士生从实验室回家的路上都在不停地骂骂咧咧。”就我个人而言,我比较喜欢这种 “进可攻,退可守” 的状态。当然,科研天才肯定不会在乎这一点。(科研天才们都想拿最好的资源,做最难的事情,发最屌最多的 paper;而像我这种普普通通的人,就比较喜欢这种有退路的安全感。)
  3. 逃离内卷。这个内卷是各个阶段的内卷。1) 博士申请:就美国前三十的学校以及中国 top3 的高校而言,博士申请 (就计算机相关专业而言) 一年比一年卷,各路神仙打架。相对而言,欧洲比较小众,可以避开各路大神 (主要是来自于大陆的内卷大神:几乎满绩点 + 顶级论文几篇 + 高英语成绩 + 大牛推荐信 + 富有,中国人口占了世界 1/5,内卷在所难免。);2) 博士在读:欧洲的大部分导师都比较佛系,习惯性地放养学生,一般不会 push 学生发论文,更别说去让学生去自己公司打工这种事情了。来自导师的压力是一方面,另外一方面便是来自同龄人的压力了。实话实说,这边的绝大部分博士生都比较佛系,基本找不到一个 997 的人。一到度假时间,大家都出去玩了。我还是喜欢这种感觉(虽然这看起来很理想主义):” 我搞科研、我发论文、我熬夜写作、我废寝忘食,这是因为我对自己研究的东西十分感兴趣,我停不下来;而不是因为我为了内卷而发论文,我为了留在学术界而牺牲自己,为了拿人才引进而不断努力。“ 3) 博士毕业之后: 全世界的学术界都很内卷、很难留下,欧洲也不例外。但是如果你的目的不是留在学术界,而是去业界的话,欧洲也是一个不错的选择。拿着不高不低的工资(相对美国而言比较低,相对于大陆而言还行),享受着老牌资本主义的福利,你不用 996、不用担心 35 岁被辞退、不用担心买不起房,你可以活得像个人。对于有移民倾向的人来说,博士毕业在欧洲比较容易拿永居甚至入籍(瑞士等极少数国家除外)。当然,我还是希望众多留学生回去报效祖国。
  4. 较好的资源。1) 就学术资源而言,虽然不能和漂亮国并驾齐驱,但是也是蛮不错的了 (目前而言,应该不在大陆之下)。2) 就工业资源而言,欧洲有很多的大的企业(500 强),这些公司的研发能力和创新能力在世界也是首屈一指的了(虽然分散到不同的国家)。3) 就文化资源而言,这是我比较看重的一点。你可以身临其地地感受很多你在电视上、网络上曾经看到的地方,圆自己的梦。

最后,读博士只是人生的一部分而已,没有必要为它牺牲太多(尤其你的生命)。


分割线以上为原回答。今天稍作更新 (2021.10.06):

  1. 各位求学校和国家推荐的,除了数学 / 统计 / 计算机专业相关的,可以在评论区等待他人回复,因为我真不了解其他专业 。
  2. 各位一棒子打死除了美国 / 中国大陆 / 德国以外的博士 / 博士生的,真不知道你们的博士教育是如何进行的。如果你没有读过博士,我可以原谅你;如果你读完了博士还是这样的话,真替你感到悲哀。
  3. 大学排行榜的话对博士申请参考性不大,无论是 QS、THE、Shanghai Ranking 或者 US news,都难以做到客观。博士申请的话,更多地是看所处国家、导师、课题、经费、毕业出路等各种因素。对我个人而言,兴趣是第一的。
  4. 发现部分人始终认为 “卷 = 好”,“难 = 好”,“苦 = 好”,“放松 = 垃圾”,“自由 = 垃圾”,“活得好 = 垃圾”。按照某些说法:“科研是需要时间来堆积的”(言下之意博士就应该无休止地加班加点),但是我想问一句:科研只是读博士这几年吗?你的人生就只活这几年吗?真正爱科研的人,应该把科研当作一生热爱的事业。某些国家和地区的博士教育,确实靠压榨能在短暂时间内出一定成果,可是最终结果不是“遍地是卷王,短暂又辉煌” 吗?所以,如果将学术功利化和量产化,很容易将一个人在短暂的几年之内压榨至尽,使其对科研不再有任何兴趣。
  5. 最后要强调的是:你愿意去卷是你的自由,不要拉着别人一起去卷。说不定卷着卷着大船就沉了。

附录 1. 个人比较推荐的欧洲读博国家及其大学列表(UK 的大家都比较熟悉,故略过)

知乎用户 Jaddy Zhao​​ 发表

说说我近几个月在德国的体验。

一年 28 天带薪假期,每天 8 小时固定工作时间,周末不需要加班。所有行业

作为 PhD,想要多做事情是你的选择,但你也可以对老板说不,且没有人会因此记恨你。

我们实验室有个技术员大叔,每天 5 点上班,1 点下班,据说因为住得远来晚了找不到停车位。

有次跟教授约去拜访另一个教授的时间,他打开 schedule,里面有好几段安排和爱人度假的计划。

前两天因为出差借宿教授家:3 层的别墅,有专门的按摩房、桑拿房、琴房;墙上几乎没有留白:从当代到现代到启蒙运动时期再到原住民,各种各样的艺术品和各种题材类型的藏书。

在欧洲,如果你的教授们过着天堂一般的生活,那你的生活一定不会差。

知乎用户 张磊​ 发表

2020.7.12 更新

最近在一个优质播客(Calling From)中稍微分享了一下自己在欧洲几年的经历,欢迎收听。

No.3 Call 在欧洲做认知神经科研究是什么样的体验_calling from_人文_喜马拉雅 FM

======= 以下为原答案 =======

在欧洲快 8 年了,有些见闻可以分享。

先简单介绍一下背景:本科心理学,之后一路都是认知神经科学,研究大脑如何进行认知活动。硕士在西班牙(1 年),博士和一年过渡性博后在德国(5 年),博士期间在瑞士科研实习(9 个月),现在在奥地利进行博士后研究(1.5 年)。另外,通过和朋友聊天,对荷兰、北欧等国家的博士 / 博后也有所耳闻。

说实话从来没听说过 “欧洲是博士的天堂” 这种说法,但如果真的是的话,我可以肯定地说不是英国,而是欧洲大陆,尤其是西欧、北欧等国家。下面说几点我的经验见闻,抛砖引玉、管中窥豹。

  1. 学生 / 员工的二元身份体系。至少在德国、瑞士、奥地利,博士生是有两重身份的,即同时是大学的学生和大学的员工。是学生这点很好理解,有学号、可以选课、享受学生福利等等,与国内博士生并无区别。也是员工这点对很多人来说很新颖。是员工意味着与大学签订雇佣合同,交保险、上税的同时享受员工福利(包括并不限于假期,见 2)。那为什么有这种二元身份呢?因为在上述国家为代表的西欧 / 北欧国家,对博士生的普遍认知是学生同时又是科学家(junior scientist),这也是为什么很多博士生的雇佣合同都不是 100%,而是比如 65% 等。因为大学认为,学校雇佣你,那你 65% 的时间就要为大学工作,即创造科研成果与价值。具体来说就是设计实验、收数据、分析数据、写文章等。但同时你又是博士生,还不是什么都会,那剩下给你 35% 的时间自我发展(self-development),比如去上一些研究生的课程或者学一门技术等等。当然了这只是纸面上的区分,实际你怎么划分自己的时间很自由。不过其实你也可以说学校抠门,不想给你 100%,这个另当别论。(其实德国很多工科、物理的博士生职位都是 100%,因为这些专业的学生硕士毕业进工业界就可以拿到很好的收入,学校这样做其实也是迫不得已,用来招揽博士生。)另外学生的身份是拿学位的前提。你得先在学校里注册成学生,学校才能给你发学位对吧?这里要特别指出的是,很多人说在马克斯普朗克研究所做博士,或者亥姆霍兹研究所取得的博士等等这个说法,严格来说是不准确的,因为所有这些研究所都不具备授予学位的资格,一般会有个挂靠学校。比如莱比锡的马普认知与脑研究所,每天上班以及有的研究工作的确是在马普开展,不过最后学位的实际授予单位是莱比锡大学。

  2. 员工福利。紧接上一点,这点单独拿出来说。这里主要指员工假期与社会保险。员工假期指带薪假期,德国的话是 30 个工作日上下(每个联邦州个有区别)。大家通常在复活节、暑假(8、9 月)以及圣诞三个时间结点休假。复活节一般是回家与家人度过,暑假一般是去山里或海边休假(因此夏天实验室里基本见不着人),圣诞的话圣诞前是回家(类似春节回家),圣诞后可能有选择性的去别的地方休假(比如去山里滑雪)。不过作为不过圣诞节的中国人,我在欧洲的前 5 个圣诞节都是去欧洲其他地方浪去了,包括德国、葡萄牙、西班牙、希腊、意大利等等。另外要说一下社会保险,这里主要指医疗保险和失业保险,因为这两个与博士期间的生活直接相关(养老保险也是交的,这里不表)。像德国 / 奥地利几乎是全民医保,你作为雇员与雇主各交一半。什么意思呢,如果你的博士工资是 2000 欧税前每月(在扣除税、保险等等之前,通称税前),如果你的工资单上写着 300 欧用来交保险,那实际上你的雇主(大学或研究所)也给你交了 300 欧。那实际上你的税前工资至少价值 2300 欧,你享用着 600 欧的保险。很多别的回答说欧洲税高(以及交的保险高)怎样怎样,我觉得这个话分两头看。你作为一个健健康康的人不怎么去医院也不担心失业的话,可能确实有点儿冤;但你交的这些钱保证了其他人在需要的时候有保障,当然你自己需要的时候也是有保障的。那怎么体现的,医保的话,简而言之,你去看病的时候出示保险卡,等待看病,看好病就走,70-80% 的情况下一分钱不用交(另外 20-30% 是医保不包的,比如补牙需要特殊材料啊,或者受伤之后需要做理疗啊之类的)。需要买药的话,分两种,一种处方药一种非方药。处方药顾名思义就是拿着医生开的处方才能买,没有处方的话买不到。最常见的处方药是止疼片。这种药一般也很便宜,同样道理,医保 cover 了其中很大一部分。我在西班牙的时候买过几次处方药,每次都是 2 欧不到。非处方药的话就像超市买白菜一样,随便买;这种药一般价格略贵,医保不包。常见的非处方药比如各种保健品啊、喉糖啊之类的;很多感冒药其实也是非处方药。再说失业保险(这个我不说的不一定准确,有说错的话欢迎指出)。至少在德国的话,交满一年失业保险的话就能享受失业保险。每月的失业金是失业前税前工资的 80%。在德国境内的话可以领最多 12 个月失业金,德国境外欧盟其他国家的话是最多 6 个月。这个对博士生是很有用的。比如你博士一直拿的是 65% 的合同,一直交失业保险,最后一年马上合同结束了,导师也没 funding 了,怎么办?赶紧去劳动局申请失业金。这样相当于无形把你的博士时间又延长了一年,何乐不为?!缺点是因为你合同到期了可能你导师也让你把桌子清了走人回家办公,但这个无伤大雅,依旧可以回来随时和导师讨论。

  3. 与导师的关系。这个也紧接上条,因为你是大学 / 研究所的员工,你导师也是,那么你们就是同事关系。当然这里可能有个上下级,毕竟你导师比你多吃几年盐。但如果导师是欧洲人的话,这个关系基本上是会很平等的,大家都互称名字(first name),不用叫 professor 之类的。而且欧洲这边一般不看重通讯作者。至少我自己的情况,我通常都是一作兼通讯,导师是 senior author 偶尔兼个通讯(看他心情)。这个主要是因为通讯作者嘛,回答读者问题,你想啊,一个研究你做的,细节之类的肯定你比导师清楚得多。即使导师收到了读者邮件也照样转给你,那还不如做个顺水人情让你当通讯作者(尤其是如果你的导师知道中国很看重通讯作者的话)。另外欧洲导师一般不会有学生是自己的附属品这种略显畸形的思维,比较尊重学生作为一个个体独立的人格,以及接受每个人都有不一样想法这种多样性。批评的话一般也是很尖锐地指出学术问题中的不足,骂学生这种暂时还没见过。

  4. 收入。前面说了,博士期间是要签合同的,所以有工资。德国的话实际收入其实相当于 13 个月工资,暑假之前有一小笔 “度假经费”,11 月时有一笔 “圣诞经费”,相当于年终奖。奥地利的话,更有意思,实际 14 个月工资,具体怎么把这剩下 2 个月发下去用人单位自己决定。维也纳大学的话是每三个月多发半个月工资,合起来 14 个月。不论在哪个城市,最大的支出是房租,通常来说房租不超过净收入的 1/3 的话生活基本上会比较富足,该吃吃该喝喝该玩玩,偶尔还能存几百。大多数西欧国家的博士生收入标准在网上都是可以查的,十分透明。

  5. 工作与生活的界限。我第一次给导师周六发邮件的时候不知道轻重,后来导师告诉我尽量不要在周末发邮件。其实发的话也不是不可以,反正就别指望导师在周末回邮件就是了。不过至少根据我自己的观察,欧洲本土的博士生一般周六还是比较放松的,周日的话也会在家工作一会儿。

  6. 毕业要求。这个很难统一。学校跟学校不一样,导师跟导师不一样。德国的话博士论文可以有两种形式,一种跟国内一样的传统形式(两三百页那种),一种叫 cumulative thesis(累积论文?)。cumulative thesis 指的是,当你达到了学校 / 老师事前规定的发表要求的话,把发表的文章放在一起,前边写个总的引言(相当于说明书)把你做的这些研究串起来,后边再写个总的讨论就 ok 了。这种情况下博士论文的实际篇幅很小,40-60 页左右就够了,然后附上论文。这里说一下评价 / 考核标准,不是说有文章能写 cumulative thesis 的人就一定会比写传统论文的人获得的成绩好(对,至少德国 / 奥地利不是 “过” 和“不过”,博士论文与答辩合起来是有成绩的),主要还是看所做工作的质量。我的话答辩的时候只有一篇一作的文章,所以写的是传统形式的博士论文,但委员会还是给了最高成绩,summa cum laude。

  7. 毕业找工作。这里先默认找学术圈的工作,我所在的领域的话基本是要做博后的,很少有博士毕业能直接找到教职。所以这里说说找博后。我在博士最后一年写论文的时候申请到了自己学校的一个过渡性博士后基金,基本就是用这个钱来完成博士期间的收尾工作或者做个 follow-up 的实验,再者用这个时间来找博后工作,毕竟名字都说了,“过渡”嘛。这一年对我来说有两层意义。一是钱是我自己申的,不依赖于导师与学校,在心理上逐渐 “摆脱” 导师,能自己独当一面,二是我在写博士论文期间基本把所有分析又都做了一遍,巩固了很多统计与数据分析的技能,然后去开会的时候又让别人知道了我会什么他们不会的,建立了两个国际合作。再之后我就找到了现在的博后职位。如前所说,我只有一篇一作的文章。不过博士期间我与合作者开发了一个基于 Stan 的用来做 MCMC 贝叶斯认知建模的软件包(有一篇文章,我是三作);这种分析在认知神经科学还比较新颖,所以现在的导师可能是看中了我这个能力以及统计分析的能力,及其能够给整个实验室带来价值。简而言之在欧洲的话,找工作真的不一定看 paper,更重要的是看能力,你能给新的实验室带来什么。各个实验室的老板当然是希望招到来之即战的博士后。这里其实想强调一下,我十分建议博士生们在博士期间能够学有所长、学有专长。在你自己的领域,你就是专家,比导师知道的多是很自然的,而不应该是少见的。我在博士的最后一年导师也会过来问我问题而不只是我去问他(之前的话导师是根本不会过来找我问我问题的,因为他什么都会啊……)。学有所长、学有专长之后,找工作都是很自然的事情。

  8. 学术交流的自由。基本上欧洲大陆的经费,至少在认知神经科学领域,还算比较充足,每人每年大概有 1000 欧的差旅经费,用来参加学术会议等。至少我经历的情况是,只要我能 present 一些东西(talk,poster),导师就会支持。很多导师说实话已经不太有动力东跑西跑参加会议了,他们其实很希望学生去,然后回来给组里分享。另外最近几年兴起了在 Twitter 上进行学术 networking。我个人很是推崇。学术 Twitter 有至少三个好处(1)及时的职位信息,(2)及时的新文章新成果,(3)即时的问题反馈。其实都是信息不对称和信息时效性。十分推荐大家都纷纷搞起学术推!另外我的是 @lei_zhang_lz,欢迎关注。

  9. 旅游。欧洲大陆的话基本上都是申根国家,申根国不设边检,坐火车坐飞机之类的有时连护照签证都不看。这其实是欧盟的根基之一,国与国之间的互免协定才造就了如今欧洲。我个人的话,在这几年也是没少出游,去了大大小小 150 多个城市吧。一开始基本是主流城市游(巴黎、罗马之类),后来因为喜欢上了公路车(见 11),之后的旅行目的地基本就是阿尔卑斯的各大高山 pass 了。(说个题外话,为什么 2020 的新冠病毒在欧洲爆发初期不太好控制?申根互免是其中原因之一,z 客们不希望有事儿没事儿就触碰欧盟的根基与试探底线。)

  10. 生活与个人爱好。饮食的话我随遇而安,欧洲的食物我基本都能接受,自己也做一做,不是问题。如果中国胃比较严重的话,那就中餐馆吧,大城市(阿姆斯特丹、柏林之类)的中餐馆水平还是很高的。个人爱好的话想重点说一说,如果你的兴趣爱好与欧洲有哪怕一丁点儿关系,那么你的生活将会非常丰富。对,我说的就是足球、自行车、徒步。我从 1998 年看球,体育新闻每天看,我对欧洲城市名字的了解基本上靠看球。比如德国人很惊讶与我为什么会知道科特布斯、霍芬海姆之类的地方,我就跟他们说看球啊。另外就是自行车,即使你不关心自行车,估计也听说过环法吧?另外还有环意大利、环西班牙,它们并称欧洲三大环赛,另外还有大大小小各种百年以上历史的自行车比赛。我从 2016 年开始骑车,因为骑车去到了很多之前根本想不到会去的地方(比如传说中的圣培露水源地,见下图一),认识了很多朋友。再者就是徒步远足,这个在欧洲各地尤其是阿尔卑斯山区极其盛行。基本上来说在欧洲如果喜欢运动的话真的会很丰富多彩。(欢迎访问我之前的一个回答:在欧洲自行车骑行是什么感觉? - 张磊的回答 - 知乎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22084163/answer/262980564

稍微说说欧洲做博士的缺点吧。其实最大的挑战是时间管理,说大了就是自我管理。上面提到了,欧洲的话整体比较自由,你自己不着急的话导师其实是不怎么着急的。比如我之前一个同为博士生的同事,他设计实验时比较完美主义,又各种纠结,做了两年半预实验,导师实在看不下去了才跟他说先这样吧赶紧开始比较重要,这才开始正式实验。此前的两年半导师都是很 nice 地给建议,很少 push。所以这种情况下只有自己 push 自己。我博士前 3 年基本上是导师过来关心关心我的进展(我跟导师就是隔壁办公室),不过到了后期差不过都是我天天催导师给我改文章,完全反过来了哈哈。

下面图片时间,都是骑车的时候照的。

知乎用户 Tristan Du 发表

说些我看到的,可能算泼点冷水。

坐标瑞士,法语区和德语区都待过,生化环材专业。

工作时间上,一般节奏在 965 到 996 之间。一个有趣的现象是晚上和周末的实验室里一般都只有中国人在干活,至于原因,显然不完全是中国人个个都热爱工作喜欢自愿加班。

工作保障上,欧洲博士生身份属于学校 / 州 / 联邦雇员,读博士是要签合同的。但是合同往往并不是一次直接签到毕业,而是一年或两年更新一次合同(也有丧心病狂的老板只签半年的)。这就意味着博士生随时都有被动 quit PhD (被开除)的可能,因为续约与否其实主要是还是看导师意愿,被开除的年年都有。

工资收入上,由于欧洲近年来的经济情况,目前仅有西北欧、北欧国家以及瑞士存在较多的 fully funded position,其余如德法等国的中国博士生大多还是受 CSC 等国内资金资助,比起来还是美帝制度更舒心。同时,由于经济形势问题,目前大多数的欧洲博士生的合同多为 50% - 80% 的合同,即税前工资为此位置全职的相应比例,理论工作时间也为法定工作时间的相应比例。

毕业时间上,延毕率确实没有北美和国内那么高,毕竟拿 CSC 的导师也不好意思延你,拿这边工资的导师拖你他还要多花钱…

吃饭上,开始感觉妈的智障,后面取决于个人能不能适应了。

暂时想到这么多,欢迎评论区提问。

以上。

知乎用户 二少 发表

多谢各位厚爱,补充几点:

1, 很难说哪种导师好。凡事都有两面性。比如放羊性导师,Viva defense 的时候会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因为也知道没有花多少时间指点你,不会为难你。博士期间也可以游山玩水,撩妹子,很惬意。但是能不能学到东西就看你自己造化了。 至于我导师,虽然能学到东西,但是战线拖的太长,心智不成熟很难熬。

2,相比于国内的博士,这边的博士生活很纯粹。Lab 有三个秘书帮你处理报销出差问题,你专注于自己的学术就好。我记得我以前经常要早起去新校区帮老板报销水电费,一个小时的公交,有时候人多,要自己倒贴中午饭钱。老板更加不会让你申请 funding,那是博后做的事。如果你想挣点生活费,可以做 TA,差不多 13 欧一个小时。

3,Python 和 R 选择的问题。如果你只是单纯的做数据分析和机器学习,这两种语言没有区别。R 主要是有很多统计学里面的数据库。但是如果你想进一步搞深度学习,python 更有优势。而且从工业界普遍度来讲,python 更加广泛。

4. Ph.D 毕业情况. 有去工业界的,有留在学术界的。学术界:两个做 Recommend System 的同事,一个去了多伦多大学做博后,一个去了代尔夫特理工做博后。工业界:一个做 DM 的去了 CIA, 一个去德国著名大企业。所以基本上能毕业,不用太担心,AI 的浪潮还没有退去。

5. 不要问我学校和导师了。其实个人觉得自己挺失败的,很水,毕业才发了 2 篇水会议,有点愧对对我寄予厚望的老板。

最近国内要过年了,我也边忙着边补充实验边写 thesis,争取 7 月份毕业。算上今年已经三年没有跟父母一起过年了,惭愧惭愧。提前祝大家新年快乐,阖家欢乐。

-—————————- 以下是原答案。

坐标西欧,CS 博士最后一年,大数据方向。 最近新来了几位师弟,他们选择欧洲的原因大概是因为美国 Ph.D 太苦,前几年要修许多学分,而且毕业时间长,动辄 6 年。欧洲生活比较悠闲,前几年不要修很多课。

欧洲 Ph.d 一般都是拿着 50% 薪水的正式职位。奖学金上面的期限都是 minimal 4 years. 至于满了 4 年后,老板会不会继续给续,看老板为人。我们实验室 50% 的人都有最后一年青黄不接的时候,还好 CS 的人在网上找个活干不难。如果能碰到一个给你发钱直到你提交论文那天的老板,简直是中了大奖。

工作时间,没有限制,不打卡。因为每个人的 work style 不一样。有的人喜欢在家里干活,有的人晚上干活效率高。 只要你有 progress,跟老板见面的时候有得聊,不来实验室都可以。 但是一般周末只有印度人和中国人在加班,很大原因是跟老外聊不到一起,问候了天气和周末过的怎么样,不知道说什么了,不如干点活。

毕业时间,一般都是 5 年左右,我们实验室最短毕业的是 4 年半,最长的有 6 年多还没有毕业的,这个完全看老板。我们实验室有放羊性老板,有亲自调教性老板,有共同打拼性老板。

放羊性老板一个月见不了一次,每次见面不到十分钟,因为他一般都是飞来飞去的搞 social。因为最后一年写论文的时候,每写完一章都要发给老板看,如果老板一个多月才给你反馈,那简直是你的噩梦, 原本 6 个月可以写完的论文会硬生生给你拖到 1 年多,如果又遇到青黄不接的时候,真是欲哭无泪(6 年多还没有毕业的那位师兄属于这位导师名下,因为忙着养活自己做项目去了)。这种老板比较适合那些混学位而且有志于毕业后赚钱的童鞋。

共同打拼性老板,本身喜欢掌握大方向,想问题,想解决方法,学生完成一部分,然后写论文,发顶会,皆大欢喜,类似于国内的硕士培养模式,非常适合那些动手能力强而且不想动脑的童鞋。

最后就是亲自调教性老板,也就是我老板。每周一次 regular meeting, 每次至少一个半小时,有时候一周两次。我还是个新人的时候,我师兄抽着烟给我说了个趣事,说我老板的风格就像海军军官训练新兵的时候,不管你会不会游泳,先扔下水再说,你快要沉下去了,递给你一根棍子,拉你上来。这类老板非常爱惜自己的名誉,如果你没有达到他心中成为 independent researcher 的标准,他不会放你走。跟着这类老板,可以学到很多东西,包括准备 PPT 演讲,写论文,做学问。但是非常累,因为他就算知道问题的答案,也只会隐晦的跟你说我觉得可以从这几个方面入手,你要这几个方面都试过了,才知道答案。**这类老板非常适合那些励志于扎根学术界的童鞋。**有趣的是我那些毕业的师兄师姐们,每次回来都会跟我们叮嘱好好跟着老板学,毕业后你会发现大有用处。

社交方面,不要期盼能交到什么朋友。基本上读博的,都有自己的目的,多发文章或者磨砺每个方面的技能,没有时间也没有心情去跟那些本科的 party animal 玩。当然这边本科拿到荣誉学位直博的那类 Ph.d 的人例外,他们照样玩,照样 high。基本上加我微信的学弟学妹都是有求而来,要么就是问精算要不要转到 data science, 要么就是问 python 和 R 我应该选哪个。

当然,哪个地方都有非常不好的导师,了解一个到时候的为人最直接的方法就是问那些在读的或者以及毕业的 PhD。遇到一个好导师,对你的影响巨大。

知乎用户 樰羽 发表

坐标荷兰,博士第三年了 ,感觉是——谁说欧洲不是博士的天堂,但是,谁说欧洲就是博士的天堂呢……

欧洲是博士的天堂:

1. 欧洲的博士是工作性质,有员工福利:即使是国际奖学金学生,不是合同博士,也有 staff 的身份,那么就会享受到员工的福利,比如打印免费,咖啡免费,圣诞礼物……

2. 欧洲博士 3-4 年,相比于美国 5 年的博士学制要短,并且没有那么高强度的课程要求,课程相对轻松;相比于国内 3-4 年的博士,欧洲博士的优势是平等的师生关系,老板没办法要求你做不该你做的事,你有拒绝的权利,来这以后很多时候老板做事都是商量着来,不会让你周六开会……

3. 欧洲博士科研更轻松,因为每个实验室都有技术员,很多基础实验要用的东西,技术员都会给你准备好,不用你东奔西走地找材料,白手起家地做实验,提前告诉,他们提前备好,你只管做好实验就好了……

4. 欧洲的博士都是有开会的 budget,所以开会不用看谁的脸色,有很多开会的机会……

5. 欧洲博士更体面,工资水平还可以,除去房租和生活,净收入至少 1000 欧,起码是国内博士很难达到的薪资水平。跟老板 meeting 也是平等相待,一般直呼其名,基本不会存在帮老板干杂事的情况,用同学的话说,不在国内读博,因为不想天天给老板取快递……

6. 欧洲博士不会被卡,不会被老板压榨不让毕业,欧洲政策就是鼓励博士按时毕业,你不毕业,老板拿不到教育部给的研究补助,他巴不得你到点赶紧毕业……

7. 欧洲博士工作时间工作地点自由,这是合同里写的,老板从来不会过问你什么时间上班和下班,也不会要求你要在实验室,你有自我安排的权利和机会……

8. 欧洲博士假期好多,重点可以任意时间休假,老板鼓励休假,理由,老板说,科研需要休假才能不断有灵感……

欧洲也不是博士的天堂:

1. 压力很大,因为欧洲博士都自己做项目,老板帮你,啥都需要自己积极推进,你不着急,不抓紧,6 年毕不了业也没人催你,因为毕业是你的事,不是老板的事……

2. 从长远看,科研的竞争是全球的,除非你留在欧洲,不然你需要尽可能多的成果,而成果需要时间投入,所以从这个角度看,在哪里读博都一样,都需要及时出成果,所以就业的时候你就不会觉得这样的环境有多天堂……

3. 老板很忙,很多学生,所以很多时候需要你跟老板提前预约时间讨论问题,你不主动,很有可能一个月两个月老板都没时间搭理你,科研进度就慢了…… 还有,科研经费不充足,很多奖学金 phd 没有自己的科研经费,也是很影响科研的……

4. 欧洲人做事很慢,所以今天订试剂可能要好久才到,有些事要很久才能办下来,因为人少,所以人工费又慢又贵,有时科研起来也很崩溃……

5. 食物真的是跟国内差远了…… 商店很早就关了…… 生活便利跟国内比差远了…… 有些项目的科研经费也比国内差远了……

更多欧洲读博经验欢迎浏览我的专栏——欧洲留学:

https://zhuanlan.zhihu.com/c_1135142940455395328

知乎用户 arne 发表

从德国工程博士角度解读一下。

  1. 签合同,有基本工资保障。

比国内博士生高非常多,税后比 CSC 过来的博士生高一倍。但是不要觉得能发财,只是正常生活没问题的水平,毕竟物价也不低。下图是 2020 年博士或博士生的工资表,一般刚读博的学生是 1 阶,一年后升到 2 阶,三年后升到 3 阶等等。再后面更高阶基本都是毕业的博士了。

税前咋一看还不少,税后其实也就 3 万欧左右。不得不说发达国家税收真狠!

2. 导师就是同事,和谐

这一点我个人认为比第一点还要重要,因为钱大家都能赚到,但快乐不一定。和谐的关系是开心科研必不可少的一环。说到这里不得不吐槽网上那些什么帮导师取快递之类的新闻,简直恶臭。

3. 绿卡 / 永居可以在读博期间拿到

如第一点所说,读博要签合同,要交大量的税,当满足一定条件后(在德国是 2 年,第 21 个月末就可以提交申请),就可以申请永居卡了。也算是一个小福利吧。

4. 校企合作紧密

很多人也许并不想干一辈子科研,而是想拿到头衔后进入业界赚更多的钱,这无可厚非。那么学校和企业之间密切的合作就显得非常关键。注意,这里的企业不是什么导师自己开的,让你去当廉价劳动力的公司,而是那些世界 500 强之类的大企业,毕竟能提供大量研发岗位,让博士物尽其用的大多也都是这类大企业!

5. 假期多,很自由

我记得合同时间是 39.5 小时每周,理论上都是 955(当然实际会多干一些,毕竟是为自己打工),年假 30 天。加班时间可按 8 小时 / 天 换假期或者钱(不多)。

此外,没人会问你什么时候来,什么时候回家,非常自由。

6. 环境优美,食品安全

这点上,天朝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希望越来越好!

知乎用户 言犹未尽 发表

我在欧洲有多年的硕博经历,从自己以及身边诸多博士的体验出发,不得不承认,

欧洲确实是博士的天堂。

一 对于国内想读博士的人来说

欧洲由于都是教授自己申请的项目,所以教授对于申请者的选拔具有高度自由。

我们思考一下,一个项目完成的因素取决于什么?取决于项目实操者的素质。

比如你去理发,肯定要 tony 老师傅给你整,而不是一个新瓜蛋子。

我们国内的硕士教育很领先,很多硕士生,尤其是生化环材发的文章,

在这边都够博士毕业了。

所以,来自中国的申请者,如果语言过关,论文够厚,很有可能就会得到教授的青睐。

而不会管你到底是 985,211,一本,二本,三本。

这样,很多来自普通学校的不普通课题组的同学,往往能一举进入欧洲知名高校,

完成人生逆袭的第一步。

而且有的导师会对你口语有要求,但不会对你英语成绩过分苛刻。

只要你能交流,导师就敢要你。

二 学生 / 职员 二象性

你在欧洲读博,身份既算是政府雇员,同时你在大学也注册为学生身份。

这个就值得好好说道了。

既然算是雇员,就得签工作合同,享有法律保护的福利。

比如三十天带薪年假,无上限免费医保,带薪父母假等等诸多好处。

德国工科博士,像机械,计算机,电子等,如果代课的话,

一般就是给全职了,这时候一年要给出

5w 欧 (2021 年标准),大约 40w 人民币的样子。

如果是理科比如化学,很可能只给半职,但是还是和导师的心情相关。

文科,艺术类不懂,希望有朋友可以补充。

你有学生的身份,意味着你可以入住廉价的学生宿舍。

可以买一张学期票,随意地在州内乘坐各种交通工具。

三 轻松而愉悦的心情

由于欧洲一般教授才招人,所以他们没有非升即走的焦虑。

更愿意踏踏实实把精力花在真正的学问上。

导师一般都有自己的秘书,所有报账啊什么的都由秘书完成。

你只需要完成自己的实验即可。

导师一般希望你把他看做同事,而不是上级。

我第一次见导师的时候,我称呼 Professor Doctor 某某某,

导师笑着对我说,你可以直接我的名字,不用加 Professor。

平常聊天就像朋友一样,不必像老鼠看见猫一样。

欧洲一般不准加班,所以读博的很多下午五六点就回家了。

和美国比起来,简直轻松得不知道到哪里去了。

四 好的就业环境

在美国,计算机被叫做宇宙机。只有读计算机的才能找到工作。

而在欧洲则不同,欧洲有很多传统企业的大厂。

什么石油,化工,机械,汽车,制药,随便哪个拿出来都是响当当的牌子。

划重点,这就意味着,在国内那些被打入天坑的学科,生化环材机,

在这里,读到博士,很容易能拿到研发工程师的岗位,

很多人工作几年后,很容易达到年入十万欧的水平。

五 毕业的压力小

我去过美国,他们那里读博压力非常大,读博读成抑郁症的都碰到过好几个。

而相比来说,欧洲读博非常佛系而优雅。

这边只要教授认为你的学术水平达到了,就可以按时毕业。

而不用非要去追求什么高影响因子论文。

大学的研究所很多时候都坐落在风景优美的地方,每天心情都很好。

更重要的一点,导师非常尊重你的学术意见。

导师经常对我说,不管什么样的大牛,就算是诺奖,他有了错误,

你也要坚决地指出来,而不必尊重什么狗屁权威。

六 移民的机会

由于欧洲很多博士岗位都是合同制,所以会被算入永居计算年限。

很多时候,往往你博士还没毕业,居然就拿到永居了。

如果想要看看哪所学校适合自己,可以使用大数据匹配,比如下面的测评可以试一下。

大数据智能匹配你的专属留学院校和专业

点击跳转至第三方

终上所述,我认为,欧洲是博士的天堂,

没毛病!

知乎用户 蒙蒙 发表

博士天堂,有几种不同的解读。

首先的关键是读博士的人到底为了什么?

为了科学,欧洲游优秀的现代科学基础和底蕴,科研经费,设备,早些年很好,现在也够用。更多的,有整体比较优秀和人性化的导师,有比较充分的自由度,不太需要为了文章而作自己不喜欢的方向。这些可以培养顶级科学家。

为了轻松,欧洲博士毕业要求相对低,工资相对高,学校管理和导师要求相对松散。这些可以放过混日子的人。

综合起来,上线很高,下线很轻松,可以说是比较天堂了。

不过这些都整体,个例是很多的。而且近些年欧洲经济活力比较弱,经费开始削减,设备也开始紧缩,博士的毕业要求变得严格。天堂在一点点的衰落。

知乎用户 德波拉 De 发表

谢邀。

瑞典 100% 合同 PhD candidate,硕士在荷兰。

提下这个合同百分比,我感觉拿 60%-80% 合同这种情况只在德国有?荷兰和北欧不拿全职的情况非常少见。


关于 “天堂” 一说,我觉得大概来源于:

  1. 导师与 PhD candidate 关系平等

PhD 项目框架内,学生有自由发挥的可能至少对于我的情况来讲,在每个 milestone 结束后,对于下一步研究内容 / 方向,我是有发言权的。老板也会考虑我的研究兴趣。

当然日常相处的感觉也是 “基于互相尊重的平等”,这个感觉让我觉得很舒服。

2. 工资水平较高,待遇较好

入职 3w 克朗,half way 后 3.5w 克朗,税率 23% 左右,单月支出 8000-13000(含房租交通),基本就是花不完。

当然还有各种 allowance,保险不用自己买,每年 28 天年假,春节回国 2~4 周不成问题。

3. 旅游方便

机票真的可以巨便宜。下图为哥本哈根机场出发,往返价格,单位为人民币

4. 生活环境还不错,景色也挺好

我觉得下雨这方面,比荷兰强。。。

就是冬天 11 月开始,到 2 月初,基本见不着太阳。。。。

5. 工作时长

一般 965,上限看自己。毕竟不是有种说法是 “PhD 是给自己干活” 吗

而且感觉我们有一种共识就是:

我可以自愿加班,但老板没有资格要求我加班

6. 毕业之后,不想 / 不能立刻开始工作的话,还有失业金可领

参加一些 association 后,PhD 合同结束后可以每月领 1w 多失业金,具体情况每个 association 不太一样。

7. 关于语言

绝大多数不要求瑞典语。英语即可。

但是,包括但不限于瑞典,理工科需要跟 industry 密切联系的,生物医学需要做 clinical 的,就,这类需要跟当地人大量接触的,一般会要求当地语言。

不明确要求成绩,但一般要 B2 左右才能过面试,约等于雅思 6 分 6.5 的水平。

目前想到了这些。

知乎用户 沈晨​ 发表

欧洲有点笼统吧,毕竟欧洲有 44 个国家,国与国之间的情况也会大不同。

比方说我在英国和荷兰都读过博士,这两个离得超近的国家却在博士待遇、考核、还有与导师的关系之间有着很大的区别。这里简单说一下我自己的亲身经验好啦(毕竟题主的问题也问的那么简约)。

待遇:

英国 – 博士被归类为 student,默认无奖学金,每年交十五到二十万左右人民币的学费(交三年)。运气好捡漏英国某个本来只对欧盟人士开放奖学金,用掉 80% 的奖学金交学费,每年省下个四千镑勉强糊口。

关于在英国读硕士如何能带奖直博请参考这篇:

Irene Shen:英国一年制硕士怎么读(才能带奖直博)?

荷兰 – 博士被归类为 employee,大部分有工资 / 奖学金(但是职位有限竞争激烈),每个月基本生活绰绰有余。如果是荷兰本地或者欧盟的奖,每个月还能省下几百欧四处逛吃。

关于申请玛丽居里欧盟奖学金请参考这篇:

Irene Shen:如何成功申请玛丽居里欧盟(文科)全奖博士?

考核:

英国 – 理论上第一年内(有时有拖到一年后)要做一个 confirmation review,看你适不适合继续做博士研究,不适合降级 MPhil,两年完成硕士论文毕业滚蛋;适合就继续做博士课题,四年之内写完论文进行答辩。答辩是否通过,论文需要怎样修改,答辩完当场通知。

荷兰 – 开工后一年半做一个 go-no-go meeting,看你有没有在认真做学问,project 有没有希望带成果完结,有的话合同续签 1.5 - 2.5 年,没有的话直接开除滚蛋。

与导师之间的关系:

英国 – 一般两个导师,一个负责学术指导,一个负责学外杂事,导师属于上级,一般干啥都要听导师的。平均一个月见一次导师见一小时差不多了(我交学费交你个鬼)。

荷兰 – 一般也俩导师(其中一个必须是正教授这一点有点奇葩),两个都是学术杂事双管齐下(分工不同)。一个导师平均一周一见,一个导师平均一个月一见,导师们更像是懂的更多的同事,你自己的 idea 也可以尽管发声。导师很负责,有时候是手把手的教(导师这么努力干活我也不好意思偷懒)。

其他:

还有关于欧洲读博的哪方面需要我补充的欢迎留言告诉我鸭!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我从旁观者角度回答一下吧。

身边人 1,同事,德国博士,没有文章回国,讲师 8 年,今年还是讲师。

身边人 2,同事,德国博士,一篇非 cns 系列 top 文章回国,讲师入职不到两年。

认识人 3,师妹,英国博士,今年回国,没有文章,目前没有工作。

认识人 4,师弟,英国博士,去年(或者今年)回国,没有文章,转专业入职企业。

认识人 5,同学,德国博士,博后,18 年回国,两篇专业 top 文章回国,入职 211。

认识人 6,同学,德国博士,博后,18 年回国,一篇还是两篇文章来着,入职 211。

还认识一些同学,大概印象就是,欧洲这边博士产出较少。如果能待住很幸福,如果回国,哪怕是转美国,手头没有硬货,只能惨兮兮。

产出少不意味着贡献少,但是普通人除了文章能贡献个什么呢。

有人说,为什么回国,是个好问题。随人吧,也有留下的,挺多的,回国的更多。我在国外待过两年,不适合我,好山好水好寂寞啊!

知乎用户 莲城清明​ 发表

英国生物信息博士在读。之前讨论周围的情况,也曾有过英国是 PhD 的天堂,PI 的地狱的想法。

英国很少有 tenure track,funding 也就三五年,时间一到,拿不到 funding,就只能关实验室。像我们研究所有 core grant 不用 PI 单独申 funding 的,也会裁掉产出后 1/3 的组。这对于年轻的我听起来非常地狱…… 定导的时候真的认真做了计划,万一导师出了什么意外,还能保证自己读 PhD 的安全

而 PhD 因为毕业没有论文发表要求,而有明确年限要求,一般可以按时毕业。如果像我们这种情况,工资是外部基金会或者其他机构资助,不是老板直接发,命门不在别人手里,上下级的关系都不那么明显 (英国奖学金少,前提是拿到奖学金或者家里自费问题不大,如果得靠自己课余打工兼职赚学费就不美好了)。

正常的工作时间是朝九晚五,一周 40h。当然回家主动加班没人拦着。工作时间其实也可以自己灵活决定,以前我有个学长,11 点到下午 4 点准时走,一周来个两天,其余时候都在家工作,还早早发了一作 nature method。。。面试的时候跟一个 PI 讨论,我问她觉得英国生活和美国有什么不同,她觉得在英国,大家真的在下班之后各自有自己的兴趣爱好,工作与生活更加平衡。

研究所的情况来看,基础设施和 pipeline 做得很完善。像生信的有专门的湿实验工作人员和测序工作人员 (研究问题主要落在湿实验的组就是有专门的生信团队辅助),学生可以从琐碎中抽身出来,专注于思考科学问题。

综上,我觉得「在天堂」主要就是指的一种平等自由、工作生活平衡、专注科研的生存状态。

但这样的 PhD 缺点也很显然,首先就是产出上的弱势,另外就是这种 training 之下如果不够自律会有后遗症,有种说法是普通情况下牛津剑桥的 PhD 找教职比美国本土的 PhD 多做 4-5 年博后。

知乎用户 Nemo​ 发表

虽然我没有见过欧洲博士,但是我知道是博士天堂的地方毕业了都不容易找工作。

这个世界上的每一份付出都被暗中标好了回报。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重磅更新!!

不知道 TUD 在做什么死,听说 Graduate school 领导班子换了。语言成绩提到了雅思 4 个 7,真心实力劝退。


更新:

读博两年了发现,导师催课题进度倒是挺积极的。每个小课题都暴风雨式地催着要进度,数据做出来后到写文章环节就不着急了,精雕细琢,一篇文章可以改半年至一年。每篇文章由于数据太多,都得顶着 8000/10000 词发,而且 introduction 是短小精悍的那种。我最近这篇的初稿都到 15000 了都能给删到 10000 以内。没有突出贡献的结果及其相关数据就直接给我删了!删了!好说歹说也是我做出来的,就给硬生生删了。动笔之前说好了要把这些结果写上的,但是写出来发现长度超了就变卦了。删掉后整篇都得做大调整以保持故事的完整性以及连贯性。拆成两篇投不同的刊那是不可能的。我导师在删了我几千词后语重心长地给我说:你在 PhD 这个期间学到的、做出来的东西应该是你报道、发表出去的几倍,所以不要想着做出来的东西一定都会发出去。我们只发表对这个领域有贡献的东西。你这个 project 的 idea 很新,不然我也不会拿到 funding 的,你做的东西肯定会有贡献的,要有信心。即使你做的被别人抢发了也没事,你一篇文章发不出去也没事,只要你按要求去做了,我都会让你毕业的。

我现在可算明白为啥欧洲的博士生文章那么少了。


更新:

发文要求没有全国统一,也没有全专业统一。各专业发文要求首先是和 funding 的来源挂钩,其次是导师要求,CSC 全看导师。然后我这边想提醒一下想回国找教职的小伙伴,很多欧美导师是不允许学生发 salami paper 的,有的爱惜羽毛的甚至不允许发 OA。据说有的亚洲老师会睁只眼闭只眼,所以你们选择导师的时候一定要根据自己的发展规划做好功课。


更新:

  1. 从 2019 年起,TUD 因为和 CSC 谈崩,CSC 学生的学费和板凳费目前需要老板自己掏腰包。
  2. 本科毕业直博理论上是允许的,只是成功案例少到可以忽略不计。最近知乎有个清华的大佬在宣传他自己成功的案例。大家也可以自行体会一下,要什么背景才有胜算。申请 TUD 非冷门学科带薪 PhD 的竞争相当大,毕竟 TUD 是公认的瑞士两所的备胎校。千万不要低估你们的竞争者,比如欧洲本地学生和拉美地区留学生,的实力。
  3. 许多 PhD 职位会在公开招聘前就锁定了候选人,甚至会有不拿出来公开招聘的时候(理论上是不允许的,可以举报)。这也算是欧洲的通病吧。我导师过去半年招了 5 个带薪 PhD,只有一个是完全公开招聘的,即没有提前锁定任何候选者。其余 4 个都是走过场,即在发布招聘广告前,坑就被圈子里的大佬内荐过来的候选者锁定了。
  4. 荷兰的永居种类有两种:荷兰普通永居和荷兰欧盟永居。最大的区别是在计算居住时长时对居留类型的认可不一样。前者计算在荷兰境内任何类型的居留。后者的话留学居留折半算,search year 居留不算,工作居留满打满算。

更新一下,每按时毕业一个 PhD,学院得到政府的 5 万欧奖励。具体怎么往下分,不清楚,反正 PhD 拿不到这笔奖励。


荷兰 PhD 在读,背景工科,现在是交叉学科,偏 economic allocation。随便码的字,有点乱。想咨询的可以留言。

荷兰博士一般四年,导师鼓励按时毕业,这样能收到教育局的补助,好像一个按时毕业的博士是一万多欧。题外话,申请荷兰永居或者护照的要求是连续居住五年 + 申请时持有不少于一年的工作合同 + 通过融入考试,如果硕士在这儿读的,毕业前就可以拿到永居或者换护照了。

毕业要求因专业和导师而异吧,我认识的博士包括我自己是四篇 peer-reviewed journal articles accepted,conference papers 不算。有些搞理论的好像两篇即可,工科类的可以两篇一区(听说过,但主要看老板)。这四年要 enroll 到 graduate school 里,主要上一些为博士量身定制的课。graduate school 是有学费的,除了自费 PhD,这个费用都是别人 cover 的。

荷兰这边的博士分五种?(荷兰人不在意的,没有歧视链放心,我就自己瞎分的,欢迎纠正)目前为止我见到过的:1)合同制,一般都是有 funding 的,或者是导师自己的 package 里的。所以一般都有现成的课题。叫 PhD candidate,算 employee,PhD 算工作经历;2)CSC,理论上叫 PhD student,自己想课题。graduate school 学费和板凳费由这边的学校或者导师自己付;3)合作项目,一般都有课题,跟其他大学的联合项目,或者是和 TNO 那种机构(算 TNO 的雇员,工资 TNO 付)、一些公司比如飞利浦合作的(算学校的雇员,工资学校付),在学校会有一个 promoter,4)industrial,企业赞助的博士(企业的雇员),跟自费一个性质,自己想课题;5)自费,自己搞定花费的那种,自己想课题。无论哪一种,如果是中国国籍的应该都拿短期工作 permit,一张 ID 卡一样的东西,相当于申根签,申根区旅游真香警告。

无论哪个类型的 PhD, 毕业发文要求几乎没差别,但有的可以 part-time 的,比如 industrial, 可以晚点毕业。full-time 一般是一周 36、38、40 小时,自己选,区别是带薪年假的长度。我是 40 小时的(实际工作时间肯定比这长,但合同上不能这么写),一年带薪年假是 41 个工作日,就是 328 小时。假期用不完可以卖钱的,不够用也可以花钱买。工资的话,硕士完了立马接着读博的合同制 PhD 应该都一样,第一年税后月薪 1900 欧左右(每年会涨),拿 14 薪,肯定赶不上硕士毕业同学的工资,但够用,每月 1000 欧能搞定的。外来读博的硕士有 30% ruling 的政策,上的税少点(其实就是养老保险少交点)。CSC 貌似一年 12 月每月 1350 欧?日常够用了。跟其他海外大学的合作项目不了解,跟荷兰本土的大学合作的就是合同制的。跟公司合作的但不算公司雇员的就跟合同制一样,但跟 TNO 合作的话会比合同制的高,工资是 TNO 付,工资跟工业界差不多,按工作经历来。industrial PhD 就是工业界正常雇员。自费可以是自己找 funding,也可以是自费。

我们学校目前我还没遇见过没有英文学位但拿到 funding 的,都是在英国,德国,香港,荷兰等等这些地区有一个英文硕士学位的。还有就是荷兰是很少收本科毕业直博的,我硕士的导师说他在这儿 20 几年只遇见过两个。荷兰,可能其他地区都这样吧,博士申请第一看中的可能是熟人推荐。过了才是英语交流能力(口语、写作划重点),科研能力,GPA 这些。当然,熟人推荐就说明这后三项也有保证了。交叉学科对专业匹配度要求没那么高,一些特别基础的学科对专业匹配度要求比较高。

每个 PhD 至少要有两个 promoter,至少 associate professor 才能当 promoter,我们学校是这样。第一年结束是要交一个 research proposal,就是 literature review,gaps,research questions, methods, publication goals。总结目前为止的进展,还有剩下三年的 time planning,主要是展现你有按时毕业的能力和信心。跟这个 proposal 并行的就是 go/no go meeting 了,决定你能不能继续的一个 meeting,相当于拿 proposal 做一个 presentation,然后等着被 committee 怼,但是继不继续主要是 promoter 的意思,committee 只能给建议。

不能按时毕业的多,很多。读不完的中途溜的或者 6、7 年后被劝退的也常见。实用型的专业毕业后找工作(包括博后)很容易,会荷兰语就更加分了。这边合格的博士都不会混得很差的,总有好的出路的,看自己的选择吧。如果像国内一样拿买房作为失不失败的标准的话,那荷兰太友好了。零首付买房,贷款是税前工资的五倍,自己准备点手续费和装修费就好了,每月房贷可能比租房还便宜。房价就阿姆斯特丹夸张点,其他地区一个硕士毕业生都能单独买房。

读博怎么说呢,自己的心要坚定吧,心无杂念。导师也要给力,我导师们就是太给力了,有点 push… 荷兰是读博的天堂吗?我不知道,没在国内做过科研,看大家的意思是不至于天堂但是确实要好点?但荷兰的食物是地狱,不接受任何反驳。秋冬风雨瓢泼,冲锋衣人均标配。荷兰人总的来说很开放,说话有时候会有点太直爽,总的来说感觉就是些傻大个(人是真的高,本地成年男性 180 都算矮的,毕竟女生 180 + 都比比皆是,本亚洲矮子已经习惯仰视了)。

感兴趣的欢迎讨论。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欧洲博士在读。每周工作 42 小时,每年 25 天年假。工资一年税后大概 30 万。老板不 push,但是三年发个三四篇行业顶刊算是标配。假期去了二十几个国家,平时住的城市看得见雪山森林湖泊,风景如画。在国内我好歹也是一线土著,读的也是华五,但是我从来没过过这么简单惬意的日子。别人读博士都焦虑,但我的博士是最开心的一段时光了;)

知乎用户 fei feifei​ 发表

中国博士生,民工水平收入;

美国博士生,无业人员救济金水平;

欧洲博士生,中产阶级水平。

工业革命的果实吃了两百年,剩饭还可以再吃两百年。

知乎用户 一捧烟 发表

首先,似乎近年来业务延伸到 phd 的中介增多,知乎上关于欧洲 phd 的提问的存在感也水涨船高,但很多时候这一印象其实是被 “以偏概全” 而美化了。

前排提示:作者酷爱中英混用,受不了的请立即点叉,通篇看完还要 ky 的祝你拿不到 offer。

§ 很多对 csc 的 1350€嗤之以鼻的人常抱有对欧洲 phd 的工资水平不切实际的幻想,事实上大量的欧洲岗位制 phd 税后并没有比 1350€多到哪里去,譬如德国,经济学通常 60% 合同,统计学 70%,绝大多数职位都在 50-80% 之间,一般只有计算机给 100%,而 60-70% 职位税后到手也就 1300-1600€,真正钱多的仅限于瑞士、北欧、荷兰(14 薪 + 返税)、奥地利(14 薪)等极少数国家,而这些国家的岗位制 phd 的录取比至少是 100:1,多数 150-200:1,欧盟内部学生都挤破头,中国学生能拿到这些国家岗位制 phd 的都是 outliers,尤其要是再挑一下这些学校的国际排名那就更少了

§ 欧洲以 “work-life balance” 著称,欧洲导师也经常被评价为“放养式”,所以很多人觉得在欧洲读 phd 很轻松。当然,不否认整体上比美帝和国内轻松,push 的导师少,学生人权比较有保障等,但事实就是,即使你拿的 work visa 签的 job contract 每个月 get paid,依然改变不了你是在为自己的简历打工的事实。我入学第一天我导就跟我说了一句话 “i don’t want to push you too much, but keep in mind, you should have publications to find a decent position after your phd and postdoc even becomes not that easy in today’s Europe.” 可能因为欧洲的 phd 基本上毕业都会做 postdoc 的缘故麻痹了很多人的危机感,但国内多数博士毕业出国的人就我个人了解的都是做 1-2 轮博士后,即 2-4 年,然而欧洲这边平均是 6-8 年,postdoc10 年以上的都大有人在,联系一下国内高校 35 的门槛,欧洲人因为教职少打算博士后慢慢熬所以 laid back 不代表你有条件 laid back

澄清了这两点以后再来说些 pros

§ 延毕率显著低于美帝(but 博士后周期长于美帝),这一点对于那些没那么坚定想要进学术界的筒子来说,毕业自然是越早越好,如果你读 phd 只是为了有一个进业界 research department 的跳板,那欧洲无疑适合(尽管工资低于美帝,但考虑到美帝 pr 难度和工签,欧洲也算性价比 top)

§ 福利比 csc 和一般奖学金制 phd 好,欧洲这边岗位制 phd 你缴了社保,通常就算 funding 到期,你也可以靠领失业补助延毕 1 年,我见过不少德国 phd 是这么操作的,补助金基本是你工资的 70%,csc 据我所知很多延毕一年的资助请求被驳回,只能自筹,而那种拿 zf or 学校奖学金的延毕期间也多靠自筹,个别良心学校会提供最后 1 年的钱,除此以外还有很多员工待遇,譬如我之前看到瑞典某答主就说入学每人发一台 iphone,西班牙尽管穷得很,但我们学校圣诞也每个 faculty 发了 gift box,有酒和各种零食,还是蛮窝心的,connection 和融入感都会更强,而且系里的很多资源你都可以无障碍使用,譬如 hr, fiscal advisor, lawyer,我从办签证到银行开户到办居留到退税基本都是找系里解决(尽管效率低下),你基本只需要操心你的 research

§ 尽管导师是你老板,给你发工资,但彼此之间并不会有很强的阶级感,我双休日发邮件有时候导师还会说 thanks for your diligence,因为我们彼此都知道,加班是我自愿的,而不是应该的

§ 跟老板以外的 prof 都更像同级的同事,午饭遇到会打个招呼坐下来一起吃,也会有人邀请你去他课上作为 guest 讲课(因为我们 Program 对 teaching load 有要求,所以会有这种邀请),认识的一个 lecturer 因为想倡议办个 online party 庆祝圣诞还特意发邮件询问我的意见,也会彼此关注推特,评论点赞,你不必叫他 professor,他也不把你当 student 而是 researcher

§ 前不久刚完成了一个 proposal presentation,教授们全程提了很多问题,但他们的态度并不是说你错了、你不应该 blablabla,而是 “我也不知道我的想法对不对,但你考虑一下这会不会更好”,所以即使收到很多 critical comments 也并不崩心态(很 mean 的教授当然也有,但我接触过的 prof 还是以友善的居绝大多数),我个人感受是,这让我觉得这是真的在 “交流”,而不是 “被指教”

§ 欧陆没有那么看重 ranking,顶校自然依旧有其光环,但非顶校也百家争鸣、各有所长,就像我面试的时候,我硕士院校在德国蝉联三届精英评选,而且在我所学的专业算 tier 1(当然跟 top1 比起来还是有差距),但我 phd 院校位于西班牙,面试的教授都没听过我硕士院校,但他们不会因为没听过就否定你,而是让你介绍你的学校怎么样,同样地,我也面过一些 qs ranking 远高于我硕士院校的学校,人家也并不以我是 lower-ranked univ 毕业的学生就刷掉我,postdoc 和 tenure 同理,我硕士院校的同专业 phd 去年和今年都有不止 1 个 place 去了专排和综排都高于我们的学校做 AP

大致就想到这些,都是个人经验,以友好交流为前提欢迎指正

PS:对了谁分享下领失业补助是用什么签证?据我所知学生签是不可以领的。

知乎用户 Honey​ 发表

坐标法国 ,CSC 土木工程在读博士。

1. 科研压力。

科研压力归根到底实际上是自己给自己的。然而,国内的科研压力更多来自老板和毕业要求(比如几篇 sci),当外界科研压力大于主动学习的科研动力时,会有被外界 push 的感觉而感到不适甚至相当痛苦。

而法国这边,个人而言,由于不卡文章数量,毕业有时候比较容易。当然,这种没文章的博士毕业生的就业前景不太好,总是要还的。另一个原因是,老板不会催做项目写报告,这些事情国外成长起来的老板都会自己做。因此,自己将会有较为充足的时间进行深度学习,当能够感觉到科研的乐趣时,内在动力将主导科研进程,这时候科研会变的有趣,科研压力会被极度缩小。

2. 导师

法国我所了解的几个导师所采用的方法都是在刚开始指明学生研究方向让其自主学习,碰到问题时可以随时讨论(一般情况下起步阶段老师可以完全 cover 自己的知识面)。随着科研深入,学生渐渐变为项目主导人,但是导师仍然能够给出十分有用的建议。在投稿和写作的过程中也会一直把关,认真修改学生论文。在讨论的时候虽然争论的面红耳赤,但是讨论结束也不会生气。反而是相互学习和借鉴。

3. 生活

先发展起来的这几个欧洲国家的人民普遍环保意识很强,环境优美,空气清新。由于造假面临十分高额的罚款,这导致法国的食物把关很严。另外,会收到来自政府的各种补助和免费社保,节省一大笔开支。

4. 文化

当然可以吐槽法国人低阶级民众天天罢工,躺平哭穷。但也正是这种自由的文化导致在法国读博士期间感觉自身的自由度非常高,选择权都在自己手上,从而带来幸福感。

总结起来,法国读博的整个过程都在被自己主导外加舒适的环境,导致科研过程很舒服。

最后不能忘记法国人民必备结束语:

Vive la France!

哈哈哈

————————————————分割线

更新一波图片,哈哈哈

知乎用户 Temp Liu 发表

动物行为学,硕博都在荷兰。

我不认为欧洲是读博士的天堂,但至少和国内相比,欧洲优势巨大。

首先是和导师的关系。我们是合作者,而不是老板与雇员。导师想要说服我做哪些项目,必须有理有据,让我相信这样做符合这个领域的发展趋势,而这个问题也是领域的关键问题。同样的,如果我提出的观点也有理有据,老板无法强迫我照着她的想法来。如果真的就是两个人谈不拢,学校有很多独立仲裁机构来保证博士生(这关系里的弱势群体)的利益。我认为这种平等关系在学术发展上颇为重要,是以后独立科研德的重要基础。

额外提及一点,特别是生物学上,当涉及到动物实验时,科研计划不仅受到导师监督,还有学校和政府的相关部门评审,这些评审不仅保护了动物福利,更重要的是让你的科研计划更加周密详尽且有价值,而严谨的科研计划会直接转化为更容易发表的论文,无论数据如何,因为实验设计巧妙,不会面临做了一年实验憋不出论文的困境。这一点是国内完全不能匹配的。国内似乎有种把科研项目审查当成绊脚石的情绪,而根本没有意识到缺乏审查只会导致浪费实验动物、资金和博士的时间。

其次,在荷兰博士本身是学校的员工,所以有各种福利待遇,在生活上至少是可以花得开钱的,不会因为钱而在度假、社交、个人娱乐上亏待自己。而且因为本身的科研计划是详尽周密的,所以不会浪费时间(没有数据支持,但我觉得国内和北美博士缺乏闲暇时间的一部分因素是实验设计烂导致的大量不必要的重复劳动)。

另外,因为有足够的技师(technician) 和学生,很多时候博士生是处于安排项目和监督项目的地位(我在博士期间带过 6 个硕士和 2 个本科生,都产出了可以发表的数据),这可以让博士生同时开展多个项目,加速毕业时间。

当然,我不认为欧洲是天堂。因为哪怕如此,科研的压力也是很大的,只不过相较于其他地方,博主生需要操心的事情少了一点。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德国 CS 专业。

年假 30 天。导师从不要求加班。工资税前 3900-4600 欧 (不同阶段,同事工资组成略有不同),我税后现在大概是 2500 欧多一些。房租 630。将近 50 平,市中心巴士楼下很多,超市药店干洗店楼下一条街上都有。

大概一个月能存 1000 欧。因为比较喜欢旅游,欧洲内陆,每年至少回国或者去其他大陆的国家旅游一次。

我老板其实不管我。德国读博是工作,教课做项目发论文都是自己的工作,不该人催的。论文截稿的月份会主动加班,包括周末。一年大概 5-8 个月要投论文吧。

顶会发了 1.5 篇,一个 full 一个 demo. 外加 2 个 A2。大大小小一共 17 篇。对,德国博士要做项目,就能发文章,不过出来的结果发不了顶会。 我们领域顶会文章还是要理论,数学做的比较好看。

博士唯一的遗憾没有发更多顶会文章。这边没有那个氛围,不过导师很给力,谁的 idea 谁做的多就一作。而且很多时候 input 也真的非常有用。

可能就是有些孤独吧,但我觉得没有人唠叨你,有时才能看清自己真正需要的是什么。周末自己煮饭逛街健身房,看看其他领域的技术书或者英文小说也不错。很惬意。

当然也有很难受的时候,还是孤独,而且欧洲语言多,杂,读博又不能把很多时间放在学二外上。我的中国学生有留在德国,有的想念国内的热闹回去的。看人吧。冷暖自知。

德国冬天圣诞市场还是不错,吃吃喝喝

知乎用户 白毛小狼狗 发表

我觉得也分地方分组,主要是看组。

马普所的某些所谓牛组超级变态。博士生要求第一个半年结束的时候,手头就要有可以总结成文章的数据。如果不够,会直接给博士生一个 warning,并且给带这个博士的小老板(postdoc)一个面谈。再过半年,如果这个学生手里东西还不够出一个文章的,那么这个学生会被直接转走离开这个组。带这个学生的博后会被警告或惩罚。这种组不用说,一看就不是做催化的就是做生物的,反正肯定是文章通货膨胀最严重的领域的。

但是也有很多组保持着朝九晚五一周五天,大小老板学生都佛系的作息。比如

@黑皮大虎猫

现在所在的组,我觉得他们组的博士生简直就佛的不行,老板也不 push,然后科研经费还神奇的财源滚滚,不知道是怎么做到的……

知乎用户 湾区博士​ 发表

本人系荷兰马斯特里赫特大学的神经科学专业博士,对此题倒有确切体会。

从学术、生活、文化和今后就业这四个方面来看,欧洲确实可以获得 “博士天堂” 这一殊荣。

从学术上看,欧盟的无国界化,可以让你轻松去到各个国家的实验室交流、学习先进的技术、与先行者讨论以获启发。

比如 EURON 博士交换基金,就是链接着德国、荷兰、英国、法国和比利时等多个国家的神经科学学术组织,其会定期在不同国家举行大型的学术交流活动。

在我读博期间,我曾多次通过 EURON 与科研同仁进行学术交流,并在会上做了一次报告。

在会后,不仅会有丰盛的晚餐,还有一些团建活动。

在团建这种 “非正式交流” 的场合中,青年学者将有机会得到一些老前辈的青睐,从而为自己的以后“铺好路”。

在奖学金方面,欧洲更是给予了博士很大的支持,就我所知,只要你进入欧洲的神经科学系,就有无数的奖学金等着你去申请。

比如梵高奖学金,该奖学金资助荷兰的博士们到法国去做科学交流,以加强荷兰和法国的学术联系,符合条件的很容易获得。

另外,欧盟国家也是全球先进科技的领跑者,他们对科研的支持也算的上是不遗余力。

比如 Horizon Europe, 是 2021 到 2027 年欧盟设立的科研项目,其支持学术和商业领域的研究,涵盖了 28 个成员国和其他付费加入的国家,仅就神经科学和量子科技而言,Horizon 2020 的预算经费就达 10 亿欧元【1】。

此外,留欧博士的工资待遇相对来说比较丰厚。

欧洲博士的平均工资为 2000 欧元到 3000 欧元,博四可以达到 4000 欧元。

在待遇方面,国内博士确实不占优势。

-————————————

从生活上来看,欧盟的高福利可以让你的生活无忧。

比如带有孩子的博士们可以获得育儿津贴以支付托儿所的费用。

学校重视孩子的素质教育,开设的课程十分非常丰富,比如学校会开设多门外语课程,让你的孩子能够从小耳濡目染。

除了孩子教育之外,欧洲的住房大都是独栋的房子,带有花园和阳台,能让住了多年国内高层小公寓的你享受到别墅的住宅空间。

欧洲的假期也是非常繁多,比如圣诞节、复活节、狂欢节、耶稣降临日等等等等都是带薪假,除此之外,博士们还可以申请个人假期,大概是两个星期的带薪假。

欧洲的工作和生活是严格区分的,在你休假的时候,教授是不会随时找你谈工作或者修改文章的。

在欧洲,你的休息时间能够得到充分保证,国内是什么情况,想必大家都懂。

欧洲的生活节奏慢,让受累于快节奏生活的你可以好好慢下来,在办公室和同事们一起享受午后阳光。

-————————————

从文化上看,欧洲也确实具有底蕴。

欧洲蕴含着古老文明的痕迹,在欧洲读博不仅仅是学术的提升更是一种文化洗礼的过程。

你可以轻松去到古希腊文明看女神庙和苏格拉底讲学的地方,从荷兰到希腊的廉价机票非常便宜,从 20 欧元到 50 欧元不等;

去克里特岛看古老的米诺斯王宫;

还可以在冬天去西班牙享受阳光海滩和美食 Tapas,欣赏热烈的弗拉明戈舞蹈。

在我读博期间,我没有放过便宜机票和青年旅社,独自背包行走了二十多个国家,旅行见闻写成了旅行日志。

-————————————

欧洲博士的就业前景还算是不错

就我所在的神经科学领域,一部分人会比较容易的获得大学教职工作;

还有一大部分人也能顺利进入药企做药物研发,这些药企大部分是全球 500 强,比如强生、罗氏等,待遇十分优厚。

-————————————

凡事有利也有弊,欧洲读博也存在很多客观问题。

比如生活节奏慢导致实验室的配合周期要长,因此毕业时间长。

和国内比欧洲读博要容易,因为并没有一定发文章的要求,对比美国又相对散漫。

根据我的经验,如果能力比较弱的申请者要去小实验室,那里可以得到充分指导;

能力较强的申请者要去大实验室,那里的平台很大,能充分发光发热,但在大平台,每个人都很忙,青年学者很少有能够得到受指导的机会,这就全要靠自己去摸索了。

【1】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d41586-019-01566-z

-————————————

大家要有兴趣的话,也可以看看我和一些同事们的其他回答。

博士毕业去高校难度大吗?论文写不出来是种怎样的体验?出国留学归来的人在思维上和一直待在国内的人相比有什么不同?


本回答来自湾区博士科研导师安博士,马斯特里赫特大学精神卫生与神经科学学院博士。

如果这篇回答对你有所帮助,请不要吝啬你手中的点赞、喜欢与收藏。

湾区博士是由 200 多名博士组成的学术平台,提供一对一学术科研项目和背景提升服务。

如有问题,欢迎咨询:haiwanlaoshi。

知乎用户 小灰灰会飞 发表

在欧洲读书的欧洲博士不请自来,个人认为主要有以下原因:

1 欧洲博士待遇属于本国中等水平,工资足够不错的生活。

2 欧洲人会将生活和工作分开,不会感觉压力很大。

3 如果你的老板是欧洲人,相处会比较轻松,大多数不会很 push,而且尊重学生的想法。

4 去欧盟国家旅游非常方便。

知乎用户 Sarah 发表

这句话不要说的太早啊!

一个是要看读博士的过程。

再一个,是要看博士毕业了能找到什么样的工作。

知乎用户 森博 发表

1. 学生 / 员工的二元身份体系。

至少在德国、瑞士、奥地利,博士生是有两重身份的,即同时是大学的学生和大学的员工。是学生这点很好理解,有学号、可以选课、享受学生福利等等,与国内博士生并无区别。

也是员工这点对很多人来说很新颖。是员工意味着与大学签订雇佣合同,交保险、上税的同时享受员工福利(包括并不限于假期,见 2)。那为什么有这种二元身份呢?因为在上述国家为代表的西欧 / 北欧国家,对博士生的普遍认知是学生同时又是科学家(junior scientist),这也是为什么很多博士生的雇佣合同都不是 100%,而是比如 65% 等。因为大学认为,学校雇佣你,那你 65% 的时间就要为大学工作,即创造科研成果与价值。

具体来说就是设计实验、收数据、分析数据、写文章等。但同时你又是博士生,还不是什么都会,那剩下给你 35% 的时间自我发展(self-development),比如去上一些研究生的课程或者学一门技术等等。当然了这只是纸面上的区分,实际你怎么划分自己的时间很自由。

不过其实你也可以说学校抠门,不想给你 100%,这个另当别论。(其实德国很多工科、物理的博士生职位都是 100%,因为这些专业的学生硕士毕业进工业界就可以拿到很好的收入,学校这样做其实也是迫不得已,用来招揽博士生。)另外学生的身份是拿学位的前提。

你得先在学校里注册成学生,学校才能给你发学位对吧?这里要特别指出的是,很多人说在马克斯普朗克研究所做博士,或者亥姆霍兹研究所取得的博士等等这个说法,严格来说是不准确的,因为所有这些研究所都不具备授予学位的资格,一般会有个挂靠学校。比如莱比锡的马普认知与脑研究所,每天上班以及有的研究工作的确是在马普开展,不过最后学位的实际授予单位是莱比锡大学。

2. 员工福利

紧接上一点,这点单独拿出来说。这里主要指员工假期与社会保险。员工假期指带薪假期,德国的话是 30 个工作日上下(每个联邦州个有区别)。大家通常在复活节、暑假(8、9 月)以及圣诞三个时间结点休假。复活节一般是回家与家人度过,暑假一般是去山里或海边休假(因此夏天实验室里基本见不着人),圣诞的话圣诞前是回家(类似春节回家),圣诞后可能有选择性的去别的地方休假(比如去山里滑雪)。不过作为不过圣诞节的中国人,我在欧洲的前 5 个圣诞节都是去欧洲其他地方浪去了,包括德国、葡萄牙、西班牙、希腊、意大利等等。

另外要说一下社会保险,这里主要指医疗保险和失业保险,因为这两个与博士期间的生活直接相关(养老保险也是交的,这里不表)。像德国 / 奥地利几乎是全民医保,你作为雇员与雇主各交一半。什么意思呢,如果你的博士工资是 2000 欧税前每月(在扣除税、保险等等之前,通称税前),如果你的工资单上写着 300 欧用来交保险,那实际上你的雇主(大学或研究所)也给你交了 300 欧。那实际上你的税前工资至少价值 2300 欧,你享用着 600 欧的保险。

很多别的回答说欧洲税高(以及交的保险高)怎样怎样,我觉得这个话分两头看。你作为一个健健康康的人不怎么去医院也不担心失业的话,可能确实有点儿冤;但你交的这些钱保证了其他人在需要的时候有保障,当然你自己需要的时候也是有保障的。那怎么体现的,医保的话,简而言之,你去看病的时候出示保险卡,等待看病,看好病就走,70-80% 的情况下一分钱不用交(另外 20-30% 是医保不包的,比如补牙需要特殊材料啊,或者受伤之后需要做理疗啊之类的)。

需要买药的话,分两种,一种处方药一种非方药。处方药顾名思义就是拿着医生开的处方才能买,没有处方的话买不到。最常见的处方药是止疼片。这种药一般也很便宜,同样道理,医保 cover 了其中很大一部分。我在西班牙的时候买过几次处方药,每次都是 2 欧不到。非处方药的话就像超市买白菜一样,随便买;这种药一般价格略贵,医保不包。常见的非处方药比如各种保健品啊、喉糖啊之类的;很多感冒药其实也是非处方药。

再说失业保险(这个我不说的不一定准确,有说错的话欢迎指出)。至少在德国的话,交满一年失业保险的话就能享受失业保险。每月的失业金是失业前税前工资的 80%。在德国境内的话可以领最多 12 个月失业金,德国境外欧盟其他国家的话是最多 6 个月。这个对博士生是很有用的。比如你博士一直拿的是 65% 的合同,一直交失业保险,最后一年马上合同结束了,导师也没 funding 了,怎么办?赶紧去劳动局申请失业金。这样相当于无形把你的博士时间又延长了一年,何乐不为?!缺点是因为你合同到期了可能你导师也让你把桌子清了走人回家办公,但这个无伤大雅,依旧可以回来随时和导师讨论。

3. 与导师的关系

这个也紧接上条,因为你是大学 / 研究所的员工,你导师也是,那么你们就是同事关系。当然这里可能有个上下级,毕竟你导师比你多吃几年盐。

但如果导师是欧洲人的话,这个关系基本上是会很平等的,大家都互称名字(first name),不用叫 professor 之类的。而且欧洲这边一般不看重通讯作者。至少我自己的情况,我通常都是一作兼通讯,导师是 senior author 偶尔兼个通讯(看他心情)。

这个主要是因为通讯作者嘛,回答读者问题,你想啊,一个研究你做的,细节之类的肯定你比导师清楚得多。即使导师收到了读者邮件也照样转给你,那还不如做个顺水人情让你当通讯作者(尤其是如果你的导师知道中国很看重通讯作者的话)。

另外欧洲导师一般不会有学生是自己的附属品这种略显畸形的思维,比较尊重学生作为一个个体独立的人格,以及接受每个人都有不一样想法这种多样性。批评的话一般也是很尖锐地指出学术问题中的不足,骂学生这种暂时还没见过。

4. 收入

前面说了,博士期间是要签合同的,所以有工资。

德国的话实际收入其实相当于 13 个月工资,暑假之前有一小笔 “度假经费”,11 月时有一笔 “圣诞经费”,相当于年终奖。

奥地利的话,更有意思,实际 14 个月工资,具体怎么把这剩下 2 个月发下去用人单位自己决定。维也纳大学的话是每三个月多发半个月工资,合起来 14 个月。不论在哪个城市,最大的支出是房租,通常来说房租不超过净收入的 1/3 的话生活基本上会比较富足,该吃吃该喝喝该玩玩,偶尔还能存几百。大多数西欧国家的博士生收入标准在网上都是可以查的,十分透明。

5. 工作与生活的界限

我第一次给导师周六发邮件的时候不知道轻重,后来导师告诉我尽量不要在周末发邮件。其实发的话也不是不可以,反正就别指望导师在周末回邮件就是了。不过至少根据我自己的观察,欧洲本土的博士生一般周六还是比较放松的,周日的话也会在家工作一会儿。

6. 毕业要求

这个很难统一。学校跟学校不一样,导师跟导师不一样。德国的话博士论文可以有两种形式,一种跟国内一样的传统形式(两三百页那种),一种叫 cumulative thesis(累积论文?)。

cumulative thesis 指的是,当你达到了学校 / 老师事前规定的发表要求的话,把发表的文章放在一起,前边写个总的引言(相当于说明书)把你做的这些研究串起来,后边再写个总的讨论就 ok 了。这种情况下博士论文的实际篇幅很小,40-60 页左右就够了,然后附上论文。

这里说一下评价 / 考核标准,不是说有文章能写 cumulative thesis 的人就一定会比写传统论文的人获得的成绩好(对,至少德国 / 奥地利不是 “过” 和“不过”,博士论文与答辩合起来是有成绩的),主要还是看所做工作的质量。我的话答辩的时候只有一篇一作的文章,所以写的是传统形式的博士论文,但委员会还是给了最高成绩,summa cum laude。

7. 毕业找工作

这里先默认找学术圈的工作,我所在的领域的话基本是要做博后的,很少有博士毕业能直接找到教职。所以这里说说找博后。我在博士最后一年写论文的时候申请到了自己学校的一个过渡性博士后基金,基本就是用这个钱来完成博士期间的收尾工作或者做个 follow-up 的实验,再者用这个时间来找博后工作,毕竟名字都说了,“过渡” 嘛。

这一年对我来说有两层意义。一是钱是我自己申的,不依赖于导师与学校,在心理上逐渐 “摆脱” 导师,能自己独当一面,二是我在写博士论文期间基本把所有分析又都做了一遍,巩固了很多统计与数据分析的技能,然后去开会的时候又让别人知道了我会什么他们不会的,建立了两个国际合作。再之后我就找到了现在的博后职位。如前所说,我只有一篇一作的文章。

不过博士期间我与合作者开发了一个基于 Stan 的用来做 MCMC 贝叶斯认知建模的软件包(有一篇文章,我是三作);这种分析在认知神经科学还比较新颖,所以现在的导师可能是看中了我这个能力以及统计分析的能力,及其能够给整个实验室带来价值。

简而言之在欧洲的话,找工作真的不一定看 paper,更重要的是看能力,你能给新的实验室带来什么。各个实验室的老板当然是希望招到来之即战的博士后。这里其实想强调一下,我十分建议博士生们在博士期间能够学有所长、学有专长。在你自己的领域,你就是专家,比导师知道的多是很自然的,而不应该是少见的。我在博士的最后一年导师也会过来问我问题而不只是我去问他(之前的话导师是根本不会过来找我问我问题的,因为他什么都会啊……)。学有所长、学有专长之后,找工作都是很自然的事情。

8. 学术交流的自由

基本上欧洲大陆的经费,至少在认知神经科学领域,还算比较充足,每人每年大概有 1000 欧的差旅经费,用来参加学术会议等。至少我经历的情况是,只要我能 present 一些东西(talk,poster),导师就会支持。很多导师说实话已经不太有动力东跑西跑参加会议了,他们其实很希望学生去,然后回来给组里分享。另外最近几年兴起了在 Twitter 上进行学术 networking。我个人很是推崇。

学术 Twitter 有至少三个好处:

  1. 及时的职位信息
  2. 及时的新文章新成果
  3. 即时的问题反馈

其实都是信息不对称和信息时效性。十分推荐大家都纷纷搞起学术推!

9. 旅游

欧洲大陆的话基本上都是申根国家,申根国不设边检,坐火车坐飞机之类的有时连护照签证都不看。这其实是欧盟的根基之一,国与国之间的互免协定才造就了如今欧洲。

我个人的话,在这几年也是没少出游,去了大大小小 150 多个城市吧。一开始基本是主流城市游(巴黎、罗马之类),后来因为喜欢上了公路车,之后的旅行目的地基本就是阿尔卑斯的各大高山 pass 了。(说个题外话,为什么 2020 的新冠病毒在欧洲爆发初期不太好控制?申根互免是其中原因之一,z 客们不希望有事儿没事儿就触碰欧盟的根基与试探底线。)

10. 生活与个人爱好

饮食的话我随遇而安,欧洲的食物我基本都能接受,自己也做一做,不是问题。如果中国胃比较严重的话,那就中餐馆吧,大城市(阿姆斯特丹、柏林之类)的中餐馆水平还是很高的。

个人爱好的话想重点说一说,如果你的兴趣爱好与欧洲有哪怕一丁点儿关系,那么你的生活将会非常丰富。对,我说的就是足球、自行车、徒步。我从 1998 年看球,体育新闻每天看,我对欧洲城市名字的了解基本上靠看球。

比如德国人很惊讶与我为什么会知道科特布斯、霍芬海姆之类的地方,我就跟他们说看球啊。另外就是自行车,即使你不关心自行车,估计也听说过环法吧?另外还有环意大利、环西班牙,它们并称欧洲三大环赛,另外还有大大小小各种百年以上历史的自行车比赛。再者就是徒步远足,这个在欧洲各地尤其是阿尔卑斯山区极其盛行。基本上来说在欧洲如果喜欢运动的话真的会很丰富多彩。

欧洲做博士的缺点

其实最大的挑战是时间管理,说大了就是自我管理。上面提到了,欧洲的话整体比较自由,你自己不着急的话导师其实是不怎么着急的。

比如我之前一个同为博士生的同事,他设计实验时比较完美主义,又各种纠结,做了两年半预实验,导师实在看不下去了才跟他说先这样吧赶紧开始比较重要,这才开始正式实验。此前的两年半导师都是很 nice 地给建议,很少 push。所以这种情况下只有自己 push 自己。我博士前 3 年基本上是导师过来关心关心我的进展(我跟导师就是隔壁办公室),不过到了后期差不过都是我天天催导师给我改文章,完全反过来了哈哈。

回答二:

1、首先从奖学金制度上保证了博士对导师没有强烈依附关系

在法国,博士奖学金是由政府发放的,不是由导师提供的,因此在经济上博士不依赖于导师。严格来说,导师和博士,包括硕士之间都是同事关系,不是上下级关系。我所在的课题组经常出现博士既是一作也是通讯,导师只挂二作或者不挂名的情况。

虽然在奖学金的申请当中,特别是研究计划方面,导师也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但是对于导师来说,这相当于是给自己申请到一笔额外的劳动力经费,还是非常愿意全力支持的。

不像有的国家和地区,博士的人员经费是从导师的项目经费中支出,导师把握着博士的经济命脉,学生不得不对导师言听计从,经济依附关系严重的制度下下级感到不自在是正常的。

2、其次在文化上从不宣扬奋斗,宣扬生活至上

法国的文化使得人们都非常重视生活,生活第一,工作第二。我的法国同学们经常讲 “美好的一天从下班开始”。

在国内经常听到上级讲 “连工作都不行还有什么能行?” 法国人却会说“连生活都搞不好还有什么能搞好?”

迫于环境的压力,即便是非常热爱科研的同学,仍然非常重视搞好自己的生活,废寝忘食的 “科研狂人” 在欧洲很难出现。

由于这种文化使然,在相关的制度上,对加班限制得非常严格。比如我们学校如果下班后和周末要加班,需要专门申请,并且出于安全和保密考虑,禁止单独加班。

不过正是在这种思想的作用下,与其他崇尚 “work hard play hard”“狼性精神” 的地方比起来,欧洲的竞争力和创新能力显然落后。

3、最后是高福利保障,让科研工作者没有后顾之忧

很多欧洲国家的高税收高福利可以确保任何公民都不会饿肚子、露宿街头,因此大家也没有任何焦虑,我们实验室就有 30 多岁,已经结婚生娃,还在开心地做博后的瑞士人,他只要做科研就很开心,当不当教授无所谓。

收入高了要烦心的事业多,要交的税也多,如果不是热爱权力影响力想要改变世界,位高权重对人生的性价比是很低的。

选择做科研在收入水平上并不比同样学历的人报酬更丰厚,学历高的人的幸福快乐也并不明显比学历低的人多,大家都是在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没有生存的压力。

在有些国家,“某某博士” 可能是个很值得尊敬、值得自豪的抬头,但是在法国,绝大多数人不在乎称谓的什么高帽子,还不如现实中昂贵好看的花帽子。

整体来看,欧洲博士算是外界给予的压力最小、保障最充分的地区了,这与大环境是分不开的。

但是这样的大环境还能维持多久呢?

往期推荐

31/08 博士全奖职位更新

01/08 博士全奖职位更新

12/07 博士全奖职位更新

06/07 博士全奖职位公布

01/07 全奖博士职位更新

为加强科研合作,分享全奖职位信息,添加小姐姐微信 Fengsen1018 拉你入群(无备注不予通过),加入博士申请群,与同学探讨申请之路。

后台回复申请模板,添加小姐姐即可免费获得多种申请模板,包括不限于(语言证明,研究计划,套磁信)

- END -

知乎用户 April 发表

泻药。

没有去过欧洲,从侧面谈谈。

在美国交换的时候,周围有来自全球各地的生物学研究者。了解到每个国家的学者对未来的打算是挺不一样的。当时川普还没上台,外来人员的生存环境不这么严峻。

中国学者一般把回国和留美都作为比较理想的去向,当然也有有偏向的,特别想留下来,特别想回国的。

不少小国家的学者是特别想留美的(生活爆炸 Raj 就是个例子)。

但是,所有的欧洲人,几乎全部都是想回欧洲的。他们的目标就是在这边发个文章,然后回欧洲找个大学当教授。很少有人愿意留这边。

并且从努力程度上来说,一般是 中国、日本 > 印度 > 美国 > 欧洲。欧洲人每天按点上班,下班娱乐,生活惬意。

这也从侧面烘托出了欧洲生活条件好,压力小,生活轻松惬意,钱也多(至少美国的薪资没啥诱惑力)。所以我猜想,在欧洲做博士也是相当惬意的事吧。

知乎用户 Ziyang​ 发表

个人背景:瑞典硕士毕业,目前在香港读博,做 NLP 自然语言处理方向。

欧洲读博的优点我就不细说了,像 work-life balance,工资高,有些国家毕业就拿绿卡都是基操,不过我得在这里就打算去欧洲读 NLP 博的朋友提个醒。

1、欧洲大陆的博士是岗位制,可以算是学校的员工,这意味着你很难有机会全职去校外的公司做 research 实习;

2、欧洲大陆的大型互联网公司(Google、Facebook 等)的纯 research 机构太少,这导致了做深度学习的博士难以去到公司做研究型的实习,因为目前 NLP 乃至整个深度学习领域都需要依靠大量的算力,很多时候博士生需要依靠大公司巨量的算力才可以更好的推进自己的研究。

1+2 这两点加起来往往导致了欧洲 NLP/CV 方向的博士生的研究成果比不上北美和国内好的研究组,如果你打算毕业后在国内找教职或者找工作,这会更难,不过打算留欧洲的话就没这个问题了。

知乎用户 努力毕业的 33 发表

不请自来,想说说在欧洲读博的这五个月的感受。

坐标爱尔兰 爱尔兰不算留学热门国家,有关于爱尔兰读博的问题和回答很少。

爱尔兰和欧洲大陆不一样,读博不需要硕士学历,所以我身边很多比我小两三岁的年轻小伙子跟我一起读博一,也有和我一样大的年轻小伙子快要博士毕业了。

也没有职位制,读博的人都是学生身份,但是 Funding 来源可以有很多种。比如众所周知的 CSC,爱尔兰政府奖学金(IRC),Science Foundation Ireland(SFI) 的奖学金,还有各种公司企业的奖学金等等,都能 cover 学费和生活费,但是可能不会有太多结余。当然,也可以自费读博,好像有些欧洲国家不允许自费读博。学生身份还有一点好处就是,很多地方可以打学生折扣,比如买衣服保健品超市餐厅免费健身房等。

平等

虽然表面上是学生,导师却会把你当成同事。他们会让你直呼其名,你也有权利说不。我老板不止一次告诉我,不要因为他是我的 supervisor 就听他的,我如果不愿意可以不做他说的事情。平等是我感受到的最直观的东西。

人少

不仅中国人少,外国人也少啊。以前读硕士的时候,一个组就有包括硕士博士博后讲师老板在内的 30 多个人。现在呢,不算老板一个组里也就 3,4 个人。以前去学校库房领物资的时候,大爷大妈永远也不认识我是谁,但是在这里,院长、科研老师、技术师、行政人员、库房工作人员等等都认识我,还会叫我的名字和我聊天。

科研

科研方面,老板说这是我的项目,我可以规划自己的时间,没有固定的工作时间,他不会要求我太多。所以我已经从最初的早上 8.30,到 9.00,到 9.30,再到 10.00 到实验室(咸鱼就是这么炼成的)了。两周开一次组会,不用做 ppt,口头说说自己干啥了就行。对于深入的科学探讨,老板会提前跟我约好时间,大概一个月一次,不会像很多人的老板一样两三个月见不到,这点我觉得挺好,给我自由发挥的空间,但如果我跑偏了,老板也会及时把我拉回来。

助教

这边特别注重培养博士生的教学能力。我们每学期都要给本科生或者硕士生带课,lecture 或者实验课,用来抵一部分学分(我们是 Structured PhD ,有学分要求。)这让我体验一把做老师的感觉,课前备课,课后批改作业,给最后的成绩…… 虽然有点耽误时间,但很有趣。

工作和生活分开

有了双休,也有各种公共假期,有很多时间去享受生活,发现生活。而且假期的时候,老板是不会发来任何有关工作的邮件,他甚至会在他休假的时候把邮件切成自动回复,等休假结束在处理工作的问题。但对于博士生,我想说做到工作和生活分开还是挺难的,即使就是躺在床上休息的时候,也可能会思考实验中的问题,或者想想之后朝着什么方向做。但这样已经很好了,至少我还可以躺着思考,而不是不得不在实验室里干活。

产出

当初申请读博的时候只申了欧洲,可能是比较向往欧洲的慢节奏吧,来了之后发现果然慢。试剂有时候两周才能到,仪器坏了也要好久才能修好。虽然现在没有影响到我,还是会害怕在我课题的节骨眼上,等上十天半个月才能继续做下去。节奏慢了,可能产出也少了,虽然我们毕业没有文章的要求,可我还是心里很没底。如果没有足够的产出,未来申请博后职位或者申请高校职位就会有影响。之前从我老板这里毕业的两个博士都有比较不错的产出,希望我也能如此吧。虽然我没有很大的学术追求,可也不想成为无产出的博士啊,有点像后宫里没有孩子的嫔妃一样。

所以,说欧洲是博士的天堂,不是说欧洲的博士生很轻松,而是说来源于外界的压力会少一些,经济方面没问题,欧洲老板不会特 push,受尊重有人权。在读博的过程中,不需要再为这些事情烦恼,或许可以更专注更纯粹的做研究吧。

知乎用户 波尔德 发表

换个角度来看,为什么国内不是博士的天堂?因为导师的博士的关系如手工作坊的师傅和徒弟,徒弟如同师傅的私人财产,可以任意支配。遇到良心老板就愉快读博乐享生活,遇到丧病博导就被 push 到死敲骨吸髓。

欧洲博士为什么少有这样的问题?无它,有正式劳动合同,受劳动法保护,享受劳工福利而已。不管导师是黄世仁还是白求恩,劳动法摆在那里,导师就干不出太出格的事情。从这个角度来看,与其说欧洲是博士的天堂(虽然我讨厌天堂这种说法),不如说欧洲是一切上班族的天堂。每次看到修地铁的工人天气太热太冷都直接放假,大量重型设备就闲置在那里,一条地铁能修七八年的时候,我都在怀疑资本主义国家的资本家都是假资本家吧……

另外一方面,欧洲产业比较发达,工业界可以吸纳大量博士就业。不用毕业后抢破头的往高校挤。

知乎用户 叫我老君​ 发表

看你怎么看吧。以西班牙文科为例,科研氛围比较好,人际关系较为平等,导师也很少压榨你。

毕业只需要毕业论文,一般不要求必须发多少文章(有些系要求)。这样一来,你压力相对较小,比较有个人的生活。但是,这样一来也会产生一定的问题,最典型的就是这种氛围需要你有相当高的自觉性,和高效的时间安排。由于毕业不要求发刊,很多学生也就真的没发刊。。。糊弄糊弄毕业论文也就过了。等到找工作时,没有文章是一个硬伤,国内的高校几乎进不去,西班牙由于经济差,高校也没位置(西班牙应聘也看文章的)。最后后悔莫及。

天堂还是地狱,全在一念之间。

知乎用户 美移移民​ 发表

从移民的角度来说,能去欧洲读博肯定是很优秀的人才,但是不及北美。

加拿大博士的申请难度非常高,成功率不到 30%,申请条件也很严格,要求学生在硕士期间需要发表 2 篇以上国际论文或国家级论文。在申请信中,还要写明本科硕士期间在实验室协助教授工作的课题,以及自己的工作范畴。

比起隔壁无论是院校 & 专业数量还是学生人数,又或者是科研经费都充足的美国,加拿大可供选择的院校数量并不算多,经费也有限,不过,从学术含金量来看,加拿大从硕士开始就已经比其他国家和地区同等级别的学位含金量要高。

而且,比起申请学校的难度,博士毕业在加拿大似乎难度适中。通常 offer 上会写明毕业所需修满的学分,导师会将学分在完成课题所需的年限内划分好,做完一部分就可拿到该部分的学分,修满即可毕业。一半以上的学校会要求提交博士毕业论文,对读博期间发表文章或作出研究成果并未作要求。

加拿大博士留学生除了容易满足经验类移民条件外,毕业时也可直接申请省提名类别。只要从加拿大硕士毕业,雅思达到每个省要求的分数,就能申请省提名。加拿大的博士生现在基本都通过省提名获得枫叶卡。

绝大部分选择加拿大读博的学生都为工科生,毕业后就业率为 100%。不过,艺术类、电影创作类专业就业有些困难。这点其实不仅在加拿大,其他国家也都大差不差。

欧洲读博的瑕疵在哪呢?我给大家讲一下。

以英国为例。很多人关心的奖学金问题上,英国是比北美要吝啬的,申请到全奖和半奖的可能性很小,文科专业也很难拿到资助。

还有就是移民难,靠高学历移民英国的可能性非常小,因为英国政府一般会优先考虑欧盟学生,并且使用短缺职位名单来激励英国当地的高技术劳工填补空缺,降低英国对外来移民的依赖性。

所以即便它的含金量很高,但对于绝大多数留学生而言,毕业以后还是要面临回国的局面,很难在当地找到工作。

德国也是很多人读博的留学天堂。但是有语言上的障碍,因为它不是英联邦国家,官方语言不是英语,是德语。小语种学起来有一定的难度。而且德国教授通常很忙,他们更希望学生能自主做项目,有问题再联系导师,如果你是比较内向的性格,可能需要克服这一点,锻炼自己的动手能力,也不要忘了主动开口,否则学习起来会比较吃力。

知乎用户 大鹏展翅 发表

坐标荷兰。谈不上天堂吧,只能说大多数情况管理都是非常规范的。体制尽量规范和保护每个人(导师和学生)都合法权益,至少你可以是当一个人(人,人,人,重要的话说三遍)来工作学习和生活,导师也不会可以去干涉职责范围以外的事情,老板如果做的不好(或者那种好你没有 get 到)可以怼老板,怼错了,老板也会怼回来的。最好不要对比美国和大陆一些变态老板,林子太大,什么鸟都有。

我们部门虽然是个超大的部门,七个大方向课题组,PI16 个,phd 大概 90 人,博后 30 人,技术员 20 多个。中国人很少,差不多就我一个中国人,压力还是有点大,博士答辩要求比较高,老板也不会卡着最低的标准线让你水毕业,会影响声誉,他们不想丢那个人,他们更在意同行的评价,有的老板是按照更高的标准去要求你,有时候我只想发个五分的文章快点毕业,我不想要十分的或者分更高的,老板会说,不,你想,你需要,来,咱们奔着 CNS 或者二三十分的大子刊努力。五年是常事,数据和实验更新慢点课题组,phd 六七年也是正常,我们组,自己做实验的,都是六年起步,不过延期归延期,毕业标准不会降低,导师也会尽自己最大的努力,继续给你支付正常的工资(我们部门大多数老板会按照博士最高工资一直发到答辩,或着发到课题组破产),帮助你把项目做好,发文章达到部门的要求以及导师自己心里的预期,他们不会刻意的钻规则的漏洞。其实很难,欲仙欲死,内心不喜欢科研,不强大不淡定的真的不建议读这个 PhD, 因为你像读 phd 这么认真持续努力的工作六七年,去做其他事情,一样可以有所成就。不过毕业找工作基本不用发愁。高标准的要求,如果想找个普通的工作,是一件很简单的事儿。

知乎用户 拿提葵 发表

生物专业真不太了解。。。

其实这个说法我也没听过,可能因为社科类本来语言要求比较高,大部分学生都已经觉得苦了,没觉得是天堂吧。。。。。。

我说点比较 GENERAL 的东西吧,一是欧洲社会普遍发达,生活质量是要高很多,所以基本的外部环境就很吸粉。说真的,博士生和国内比起来,无论是办公条件还是科研环境都比国内好太多了。你不太会觉得自己是个苦哈哈的学生。过的说不上奢侈,但是都不错,过得去。

二,从学术的方面来说,导师不会压榨的太狠,而且如果你和导师不管什么原因无法合作,只要你自己努力改变这个状况,身边很多人是会支持你的,大部分时候,导师都不觉得这是个事儿,不会给你使绊子,而且导师也没那么大权力。

其实欧洲各国差别也很大,英国的博士相对来说待遇就比欧洲大陆差。而且基本上越富的小国,对博士越好(物质精神各方面)—— 所以钱是个好东西啊。

但是,就我个人认识的打小朋友并了解的情况来说,大部分国内过去的留学生是生活在社会之外的,其实并不了解当地生活。

知乎用户 李喆 发表

现在回想起来,那年冬天的波屯非常冷,室内供暖却又足过了头,里外都待得不舒服。我在老板办公室和他讨论完课题,按惯例闲扯几句,突然被问为什么选了这里。我盯着窗外的大雪发了会呆(当时英语也差,说复杂的句子前要在脑海中先过一遍),然后絮絮叨叨了好一会。记得有说,其实我考虑过欧洲,但从共事过的朋友们那里听说他们五六点就下班了,周末一般也不去实验室。这好无聊,我六十岁肯定想过那种生活,可现在才二十,能有机会在最顶尖的地方学习最前沿的技术,就心满意足了。

说实话里面可能有捧的成分,比方说用两个最的时候,但其他我是真这么想的。

当时每天早十晚十二,一周七天,没啥例外。不怕笑话,一年出去玩的次数一只手都数的过来。

后来机缘巧合来了欧洲,刚开始很不习惯这里的工作节奏。比方说周五晚上加班搞了一批数据发给同事处理。他周六没回我,周天还是不理我,周一早上见了面都没提这事。直到那天下午我才收到他姗姗来迟的邮件。

再后来不知道什么时候就习惯了。

现在感觉更开心了。我还是很喜欢做研究,但是没必要整的跟苦行僧似的。每年 X 周带薪年假不开心吗?花不完可以卖,不够了还能买。每天五点一过就没义务看邮箱了,真有急事就打电话找我。话说回来也没碰到过几次,除非是去喝酒(雾

放平心态接受自己是普通人,那我觉得欧洲是更好的选择

但还是冷啊!


一个更新,感觉没有那么爱喝酒了(?)以至于他们最近出去都不叫我了哈哈。

话说回来加班还是会的,毕竟是实验性学科,不过现在更像是为自己打工,所以动力要足得多。

本地食物确实还没习惯,这里的中餐也比不上本科学校后门那条堕落街上的,而我的厨艺还停留在大烩菜水平……

知乎用户 Diego 大叔 发表

要分国家。比利时鲁汶微电子系博士生压力比较大,有些老板时不时开除博士生,特别是 CSC 来的中国人。原因也不是你不行,是因为有比你更好的。

去那里读博,你需要智商高。

我在另一篇里面写过,在那里读博好比是生儿子(中 ISSCC, JSSC)。不能生儿子,甭管你是什么背景,都得低头做人。亚裔的则更要小心被休。

知乎用户 芊蔚 发表

真理!生化环材专业,博士法国

日常 965,每年春节回国三周假,其他假期正常。

前几天老板来国内讲学,我跑来玩耍,我和老板一唱一和描述美好的科研生活,老板向大家介绍了一下我的课题,都得了哪些奖,还让我给大家说说博士期间都去了哪些国家地区旅游。

主要听众是国内辛苦的硕士博士研究生,其实不太厚道。不过也此一时彼一时了。

知乎用户 知行 发表

你听说过美国博士跳楼的,但是听说欧洲博士跳楼的吗?

知乎用户 莫吉托燃烧吧 发表

学制短,工资高,美女帅哥多,导师给的压力适中,部分国家博士属于工作

不过至少我见到的成果比较多的人,都很努力,工作节奏比国内的还狠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时间

首先时间短,大多数人都是四年读完,三年毕业要很苦干(比如一个 wp 在 proposal 上计划 6 个月你 4 个月干完),同时还得加一点运气。不过还是比美国这种 5 年起底没有上限的好多了。

入学硬门槛

欧洲学校的入学标准基本就是 IELTS 或 TOEFL,而且要求还不高,很多 90 分就可以了,比美帝动辄 100 分的要求要好多了。如果你有欧洲硕士(要英文授课,有一定学分要求,一般欧硕都能达到),直接拿着你的硕士学位(最多就是开个附件证明一下语言是英文)就可以当作语言证明。简直不要太轻松。

工资

这个不同国家差别比较大,phd position 到手大概 1500-2500 欧不等,csc 的 1200-1800 欧不等。当然不排除有神人通过种种途径能拿到超过我列出上限的。也有比我上面列出的还低的。根据我的观察,中国人当中 csc 的比例至少 70%。比美帝要低不少,不过论消费比美帝也要低不少。举个例子,布鲁塞尔一个 studio 月租 500-800 欧不等,平均 600 左右,在波士顿没个 1300 美金怕是找都找不到。

申请难度

这个要注意。倒不见得比美国难,但是比美国坑。美国蒙起头来海投十几所和自己实力匹配的学校,总能中签。欧洲的 phd 全靠陶瓷。最好是坐到他办公室里对谈,不然发邮件 10 封能回一封就算好的了。

竞争压力

欧洲本地白人相对于专业技能,更重视领导力和思维能力。所以我的切身体会就是论能量化的硬实力,欧盟人不比东亚人,但是论英语,讲 ppt,讲 lecture,表达自己的观点,东亚人很容易被秒,对于部分东亚人可能会有挫败感。

总体感觉来说,欧洲白人工科技术能力弱于亚洲人(比如敲代码),数学物理能力大体相当,生物中国人没什么优势,经济社科中国人分分被秒。

总之不管是什么身份,人都是在现实中过活。读博很苦,不读博呢,好像也挺苦的。有些时候你没钱任性,有些时候你有钱了又发现没地任性。咱就是命运摆布的工具人,活该咱累死,就完事了。

知乎用户 巴黎第一假名媛 发表

大家说的都是内行的干货,我来说说外部环境。相比中国和美国,欧洲文化对世俗所谓的成功 “高薪,创业成功加赢取白富美” 欲望最低,所以读博的话相对压力小一些。

欧洲国家特别是经济较好的西欧和北欧,普遍结婚年龄高于中国和美国,而且很多人有孩子也不会结婚,所以相对来说对于博士生来说个人问题压力也小,不太会觉得身边的人都结婚生子了,自己跟不上大家的节奏了。

由于欧洲国家普遍福利较高,大家也比较少有奋斗的动力,别说和普遍压力较大的亚洲比,就算和美国比,也没有那种追求创业成功的 “美国梦”,再加上博士生的收入和其它人差别也相对较小,法国一部分博士大概可以拿 SMIC(法定最低工资)左右的补贴,有高有低,大概一万多人民币,法国有百分之 20 的人都拿这个水平的工资,所以说社会比较上压力较小。

欧洲的博士的平均年龄我觉得可能也是全世界最大的,我之前合租的舍友的妈妈是退休了以后在攻读艺术史的博士,保守估计至少 55 岁以上(反正也没有钱拿,感觉就是为了兴趣),听说欧洲其它国家也有很多年龄很大的博士。就连我们比较功利,比较美国化的商学院也有四十多岁的博士(但是商学院奖学金比较多,算是个特例)。我感觉博士生年龄上 欧洲 > 美国 > 亚洲

说一些没那么美好的地方,看了一下其它答主大部分都是理工科生,法国的文科生博士也有没有奖学金的,只有比较低的生活补贴,刚刚够租房和吃饭,所以也有生活比较拮据的。好在文科生很多都比较注重精神上的生活质量,所以还不会觉得太过难受。

还有就是语言问题,欧洲大陆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的小语种,虽然说读博可能研究中不太用得到,但是生活中还是需要掌握的,可能会有一些人因为语言的问题,难以融入当地的文化,感受到生活中的孤独和寂寞感,我觉得这是欧洲博士相对欧美最大的障碍之一。

欧洲大陆读博不好的地方,除去一些欧洲优势学科或者是本土学科比如 “法国文学”,我个人感觉欧洲博士的生源还是比美国差一些,毕竟大家都会看重学科和学校的排名,在这些方面欧洲学校并不占优势,毕竟全世界优秀的生源都在向英美集中,所以有时候会听博士朋友说到这个问题,而且回国就业的话也会受影响。但是可能这也是大家相对压力没那么大的原因。

至于天堂,我觉得有点夸张了,在哪里读博压力都不小,欧洲博士得抑郁症的也不少,前文说到的结婚生子和个人成功的问题,其实欧洲也不是完全没有压力,只是相对小一些。

知乎用户 安迪 发表

这个欧洲肯定不包括法国

经费紧张工资低,工作拖沓效率低,互相扯皮烂事多牵扯精力。

博士生期间的居留算学生居留,不算在永居 5 年积攒时间里面,无论工资多少。

在法国外国高学历的毕业生被警察局故意卡点停止发放居留卡被迫回国的例子非常多,但是一些国家比如印巴人,那种法语不会说,学历几乎等同于没有的,十个里面有八九个怀里揣着永居卡。

我为什么知道,我在法国大量接触这两个截然不同的群体,深有体会的是,法国人把能够从事低级脏累活都丢给外国人,法国白人自己制定游戏规则自己从事轻松的高层的高工资工作,那些高学历的外国人不会去扫厕所或者去工地搬砖,反而会和他们竞争舒适的高级高薪的工作,所以法国人从国家制度上就把这些人材快速赶出国门,来上学消费可以,高薪而又轻松的职位必须法国白人占有。

比如一湖之隔的瑞士,开车过去看见一群白人在路边工地上干活,我感觉到了一些视觉震撼。

在欧洲其他国家那些脏累的活大多还是本地居民在从事,而在法国,这些工作是清一色的深肤色人种,或者东欧来的在做,白人在上面享受。

知乎用户 Alexa Cheung​ 发表

基于个人体验与对身边朋友的观察,得出下面几点:

1,给钱,而且很多。足够养自己和一个小家,平日不用愁账单付不起。

2,福利好,无太多后顾之忧,比如老婆孩子可以一起,或者有男女朋友也一并照顾。

3,手续简单,签证到期自然有公司的 HR 和中介及法律顾问为你研究怎么续签。

4,科研环境单纯,即便再复杂也不用做跑腿买饭的活。被压制的可能性较少。

5,熬不下去大不了就是不读,出来照样是工作,只是少了同时要教课写论文论文的活。

6,导师 Meeting 时间固定。特别气的时候该怼就怼,回去互相反思,改日互相道歉。

7,如果你觉得要延期了,教授们会安慰说可以准时毕业,并且他们也这么希望的。

8,假期多,周末自由。时间自己掌握,想忙的话即便公交车放假停运也会派车送你。

9,各种交流多,既能写会议论文又能锻炼上台技能还可以看行业动态,顺带旅游。

10,如果实在想休息又想拿工资还想名义上过得去,可以生个孩子休产假,男女皆可。

11,如果跟导师关系不好,这一年写 4 篇别的文章你还可以全挂你硕士导师的名字。

12,如果导师垃圾或者不作为,可以换导师哦~有不懂的还可以让别的学校教授指导。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我更新一下吧,前天发的答案,差不多 20 个人发评论了,我不知道里面有多少真的想找对象的,还是只想猎奇?不过大家私我的时候方便的话还是带上一些个人信息。。我觉得我诚意还挺足的,信息提供还算充分,但是对面如果只有一句话,就要联系方式,这就算了吧。。。

然后我真的真的不能接受姐弟,我非常非常不喜欢。我钟意比我大的男生。我是 97 年的,同龄及以后的弟弟们真的求求不要再私我了,我答案里也写了,4 年后毕业 28。研究生没毕业的也不要找我,你们还是先毕业为主 [sign]

最后。。我人在南欧,聊天顺利的话我不介意我去你的国家跟你面基。如果你愿意也可以来这边找我玩。但是我迷惑,兄弟们不要临时起意找对象好吗,加了聊天也不理?我看不懂。我认认真真想认识男孩子,认认真真主动聊天,如果你真的很忙,没时间了解新的女孩子,没有精力说感情,那你加我干嘛?还有加完我说不想找对象的。。。还有说根本不急的。。。。还有劝我不要急的。。。这种就别再打扰了,你慢慢来好了

………………………………

老师很尊重我,非常认可我,啥事都跟我商量着来,然后学校没有破事,不需要弄什么素质分,综合分,心理测评什么的,也不需要有事没事写材料做思想汇报。

就一点糟心,我找不到男朋友,家人催了,本人感情史简单,就谈过一段恋爱,一直无法接受外国人,心里过不去这个。同在欧洲读书的帅哥博士们有没有缺女友的哈哈哈哈,我长得绝对不丑,170/53,身材正常不驼背,腿直,无疾病无不良嗜好 [除了喜欢熬夜算吗],学习努力,做饭好吃,不乱花钱,衣服优衣库和 hm,不用彩妆,护肤品无印良品。家境一般,只能帮忙在国内一线城市很边缘的地带买房,第一学历 985,预计还要在欧洲呆 4 年左右。不行交个朋友也可以,假期可以去对方国家玩 T. T〔卑微了〕,好怕毕业 28 了回国相亲的场面,我觉得我把握不住 [捂脸]

评论已开启筛选 [羞]

知乎用户 PhD Planet 博士星球 发表

现在出国留学读博已经成为越来越多国内硕士研究生甚至本科生继续深造的首选,虽然国外高校或导师的全额奖学金、CSC 奖学金、日本文部省奖学金等各种奖学金政策为来自工薪阶层家庭并不富裕的学生提供了出国读书的机会,但是这些名额毕竟有限而且竞争非常的激烈。那么,很多实力不足、经济实力又一般的国内学生,如何实现自己的留学梦呢?今天就跟大家探讨一下除了拿全奖外如何降低留学成本的问题。

欧洲免学费地区

如果大家觉得获得全额资助的大学奖学金难度较大,可以考虑申请免学费或低学费的大学,或者提供学费减免的大学。像挪威、奥地利、德国、芬兰和瑞典等这样的国家为国际学生提供不同类型的免费、低学费计划和学费减免。以下主要介绍几个热门国家。

1)挪威

挪威的公立大学(state universities and university college)对包括留学生在内的所有学生均不收取学费,包括本科、硕士和博士研究生。但是学生必须支付每学期 NOK 300-600 的 semester fee。尽管挪威实行全部免学费的制度,但是要注意的是,其生活费水平远高于其他国家,大约需要 NOK 90,000-100,000 每年,折算成人民币:大约 80000 元 / 年。

2)德国

尽管自从 2014 年德国公布了将不对包括国际留学生在内的本科生和硕士研究生征收学费的政策,但是在一些州却还是执行不同的政策,比如 Baden-Württemberg 州从 2017 年冬季学期开始征收学费。对于非欧盟公民,本科和硕士项目需要缴纳每学期 1500 欧的学费。博士项目原则上是不征收学费的,因为博士一般都是雇佣制,通常是为研究项目工作,会获得相应的奖学金或者工资。德国的平均生活费大约 500-800 欧元一个月。

其实,很多欧洲大陆的国家的博士大多为项目聘用,只要录取了都不用交学费并且会得到奖学金或工资。导师一般不会招自费博士,因为担心学生会因为资金不足等原因读不下来。而且一个萝卜一个坑,一个项目就招 1-2 个博士生,坑满了自费来读也没有项目给学生做了。不过职位型的项目比较偏爱本地学生,对于中国学生而言,导师更希望学生走 CSC。

有条件免学费地区

以上说的是无差别免学费地区,无论你优秀与否,都可以享受免学费的待遇。接下来说的是需要用成绩来免学费的国家和地区。

1) 韩国

韩国的博士一般都是可以免除学费的,但是这个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免除,而是导师出钱帮博士生交学费,一般韩国的导师录取博士生,都会提供免学费的奖学金和部分生活费,并不像香港一样,一般录取就有奖学金。韩国主要是需要学生和导师商量,而且同一个学校不同实验的情况也不一样。

韩国的奖学金还是很丰富的,只要你学习成绩足够优秀,会有很多额外的收入。例如,弘益大学,对于韩语 4 级的申请者可以减免 50% 的学费,而达到 6 级的申请者可以减免 70% 的学费。对于博士而言,一般的奖学金都是可以覆盖学费的。我认识的一个在延世大学的博士生,免除学费后一个月还有 90 万韩币的生活费奖学金补助。

最最关键的是,韩国的实验室,晚饭是实验室出钱的,不用自己掏钱,这一下就省了很多钱,不知道这个福利是不是每个实验室都有,反正我当时在韩国时,周围的朋友都是这样的。而且,在韩国留学还可以打工,中国人在韩国打工的比较多,而且韩国中餐馆也多,打工的机会也不少。日本与韩国情况类似,都是比较容易靠实力争取奖学金的地方。

2)加拿大
加拿大博士研究生的学费还是挺高的,一年大约要 10 万左右。但是如果中国留学生申请魁北克地区的博士,可以申请魁北克免高奖,将会免除 90% 左右的学费。一些学校对申请者还有更多的优惠政策,如研究生绩点高于 3.2,就可以享受和本国居民一样的学费,相当于自带免高奖。因此如果自身科研实力不足以说服导师拿到全奖,就尽量提高自己的语言成绩和绩点,机会不可能给予没有一点优势的申请者的。

谈谈「如何降低留学成本」躺卧溪水边的宁静与惬意 — 我的德国读博记荷兰公派传播学博士申请经验分享

知乎用户 张华 发表

因为欧洲阶级更固化,竞争小,拿了博士基本就有可以舒舒服服躺平的资格了。

美国中国这种千层卷国家这方面就差挺多。

知乎用户 不会动的人偶 发表

看所有回答几乎都是 “博士生” 在讲求学的事,那可不是“博士”。只有顺利毕业取得学位才能叫博士好吗?

作为有博士学位,在德国工作的人, 我的感觉是至少大部分德国人对有博士学位的人还是会特别的尊重一些的。

薪资收入是一方面,据我了解相同 title 的职位,博士的起薪要比硕士高接近 30%。

另外在很多场合 Dr. 是可以跟 Herr、Frau 并列的一种称谓,很多人也很喜欢在名片上特别注明自己的博士学位,也更希望被别人称为 http://Dr.XXX 而不是简单的 Herr/Frau XXX。我第一从德国坐飞机的时候登记信息的时候就选了 Dr. 的称呼,值机的时候还被工作人员小小的赞叹了一下。

既然名、利两方面都有些优势,我想博士的生活应该是会比其他人好一些的。

知乎用户 Jura 发表

法学专业博士研究生,国内硕士 + 德国 LL.M

首先,特别感谢国内的纳税人给予我的资金支持,让我能在海外安心学习

导师决定读博幸福感

但如果单从师生关系谈,我觉得差不不大

我硕导人很好,国内熟识的老师也挺好的。

当然跟这边的博导沟通交流起来,还是不需要像国内那样拘谨。

主要区别还是在于,这边人际关系简单,周围朋友一般不会说 “谁比谁强,谁比弱若”,闲言碎语少很多 ···。

知乎用户 大橙子 cc​ 发表

虽然没被邀请,但是还是想强答一波。

18 年国内水硕毕业。在国内某大型央企工作三年后发现依靠自身现有水平很难再跨一个发展平台。于是不甘寂寞的瞄上了欧洲博士的机会。想着自己的学术生涯来一个灿烂的第二春。

目前我依旧在申请着,先后参加了奥地利及德国某某学校的面试,最后没去成的原因无外乎疫情之下 visa 太难了,那边的博导担心会耽误项目的进度,毕竟事关下一年的 funding。

给我的感觉就是今年太难了,疫情影响,欧洲本土内卷极其严重。以前的年份还会给报销路费供别国申请者现场面试,择优录取,优当然指能力。现如今似乎能不能按时报到反而成了决定性因素。

为什么选择欧洲呢,因为是 position 吧。工资,社保,正好可以让不喜欢工作的媳妇享受一下自由的时光。

本来都已经放弃了,目前的工作也算是有了主要的目标和方向。前几天去五台山,我媳妇儿说拜拜吧,许个愿,万一实现了呢。

哈哈,如果今年有好消息,我当然得去五台山还愿。

知乎用户 曼汉教育​ 发表

谢邀。

欧洲博士留学的优势:

  • 学制短,3-4 年就可以拿到博士学位
  • 丰富的学术资源,前沿的科学研究
  • 免学费(公立学校),并且学校也会有一定的生活补助,相对比较好申请奖学金
  • 开放自由的学术环境
  • 欧洲各个城市、国家的魅力;欧盟大部分国家都可以拿申根签自由出入~
  • ……

希望能给你一些启发~

曼汉教育曼博士,发起于曼彻斯特,重点分享领域:博士申请|海外科研人|博士就业|博士生活

以上为曼博士团队原创,如需转载请知乎私信曼博士

知乎用户 怒放心花 发表

20200120 更新。

最近听系里的中国前辈讲,欧洲的研究讲究大 paper,很多人喜欢攒大招,尽量投 NS。而美国注重短平快,第一个把文章发出来最重要。系里的中国同事聊天都是子刊起步,感觉他们都好牛。

-—

坐标北欧。因为竞争激烈,很多人自愿加班。系里周末加班的不止中国人,有时候也有国外的学生。事实上,中国人加班的也不多。老板是之前在欧洲后来在美国,他说欧洲比美国更适合读博。但博后可能美国更合适,因为本领域最强的几个组都在美国。我的情况,经常上午在家工作,下午一两点去办公室。最近我闹着要去其他地方交流,老板还帮我联系人了。感觉欧洲确实很舒服,

马上圣诞了,老板叮嘱最多的是,别工作,假期一定要出去玩玩。

知乎用户 九边 发表

因为根本就没这么一说,这话整体跟 “重庆都是美女”,“美国人不加班”,“英国人都是胖子” 一样,似乎好像有点道理,真去了就发现差异大极了,根本没法一概而论。

知乎用户 铁板魔彧​ 发表

欧洲不是,瑞士才是。

然而博士对于瑞士的学校来说,也是个廉价劳动力罢了。毕竟天坑专业的博士第一年每个月到手才三千多,而这边一个餐馆服务员一个月也可以拿这么多,甚至更多,还不算小费(小费不收税)。

知乎用户 工具人柱力 发表

法国在读第二年博士,分享一下个人感受。

工资

在法国读博士是签工作合同的,根据资金来源不同,工资会略有起伏。

如果是教育部的钱,基本税前 1700 欧 / 月,可以申请带实验课或者习题课,还能额外收入 300 欧左右。部分研究机构自己也会出资培养博士,比如我工作的地方,以及 CEA 等国有研究所。以我自己为例,博士工资第一年税前 2245 欧 / 月,之后每年涨幅 100-200 欧。还有企业博士,传说中的 cifre,工资水平可能更高,如果是大企业出资的一般待遇会很好。其余还有欧洲级别的奖学金,类似玛丽居里项目,也能有 3000 欧 / 月以上。相比之下,CSC 是最少的,如果是在巴黎的话基本剩不了特别多。

合同一般是 3 年整,结束之后就拿失业金直到找到工作或者离开法国,保证基本生活问题不大。极个别情况下可以延期,但需要申请,目前没见过。

工作时间

实验室工作时间会比较灵活,但基本也是周一至周五工作,周末正常不工作,周六也许能进办公室,但不鼓励。

我读博的地方上下班需要打卡,和正式员工一样。每周工作 35 小时,超出的时间可以换成假期,但一周只能攒 6 小时,超出的不算。午饭自动扣去 45 分钟,不管吃不吃。

上班时间在 7H-9H30 之间,下班 16H00-19H00,最晚可以到 20H,超出 20H 需要去门卫那登记再离开。我师姐第一年刚来的时候天天晚上九点多回家,还被老大约去谈话了。。。

还有,周六进办公室想都别想。

福利 / 假期

因为签了工作合同,所以享受法国劳动法规定的一切权益。法国节假日不调休,假期非常多。一年带薪休假 25 天,还有每周多工作的时间换成的假期 (RTT),最多可以攒 20 天。对正式员工还有各种别的假期,比如陪孩子的假,等等等等。。。。

如果是和研究所签合同,那员工可以享受企业的医疗保险,眼镜和牙医的报销额度极高。和实验室签合同好像是不享受,得自己单独买,钱到位了报销额度也可以很高。

企业工会也会有各种小福利,比如打折的门票,或者组织旅游,作为正式员工都可以享受。

导师 / 博士关系

很多人都提到了,这边导师和博士之间是同事关系,所以指导博士是算在导师工作中的。

当然了,这种事情因人而异,有的导师可能确实很忙,有的就可以每周都见面,聊一下进展,但是博士最终还是要靠自己。

对于我这种在研究所读博的博士来说,必须在某个学校的某个实验室注册,因为研究所不能发文凭。所以在学校的实验室也会有一个导师,不过相对来说见面不多。平时研究所里有小老板一周一个小会,大老板一般也会来,然后一个月左右和学校里的导师开个大会。

最近部门头头突发奇想,给个别博士又找了相对应领域的专家时不时跟进一下研究进度,所以我现在理论上又四个导师。。。。确实是好事,就是会太多了,一直在做 ppt。

科研水平 / 环境

就我自己触及的领域来说,法国的水平还是很高的,无论是工业还是学术都有拿得出手的东西。我现在做的一些和燃烧模拟相关的,在法国主要有 4 个机构参与,EM2C,Coria,Cerfacs,还有我在的 IFPEN,其余的也有但不是主攻这个方向。这四个机构之间人员来往密切,有这边读了博士去那边工作的,互相之间熟得很。有时候搞科研的同时也在搞关系,并且时间越久关系越紧密,某种程度上搞好关系也可以帮助科研。法国之外,欧洲之间的合作也很多,主要是和德国。和美帝关系也不错,我们就在帮美帝的公司开发燃烧模型。不过和国内没啥联系,比较尴尬。

其余方向不太熟悉,不好评价。不过在法国,好学生几乎都在工程师学校里,对工程师毕业生来说,直接就业是第一选择,读博的比例总体是不高的。所以谁去读博了呢?

科研压力

毕业没有硬性要求发文章,不过这年头发不出文章不科学。数量要求也不高,可能因为只有三年就毕业的关系,我这个领域能发个四篇已经是高产了。每年也要各种去开会,大的小的都有,特别的培训也会安排去,总体还是很愿意给博士花钱的。

一般会有中期答辩,不能算走过场但基本属于了解下情况,顺便梳理一下思路。我小老板说十年只见过一个中期没过被开了的。

就业

我们这行的博士毕业起薪在法国基本是 45K 一年的水平,不会超过 50K。据隔壁做实验的德国小哥说在德国能拿 70-80K,差距还是很大的,不过在法国工作时间少,拿的少也正常。我上学时候带我的老师,已经是教授了,一年也就 75K。不过有这个工资,贷个款买房是没啥问题的,没有后顾之忧,工作也能有积极性。

业余生活

如果工作的地方是小城市或者交通不便的地方,那基本会挺无聊的,能去大城市尽量去。去年我在南特和巴黎之间选的时候,也是基本没犹豫,一半是冲着巴黎这个城市去的。周末巴黎逛逛,恰个中餐喝个奶茶不是美滋滋。

还有申根区这么多好玩的地方,配上这么多假期,愿意花钱的话还是有很多地方可以去的。毕竟未来要是回国了,再想有这么多时间在欧洲走走逛逛可能挺难了。

PS : 语言是很重要的一点,虽说工作用英语足够,但在法国会法语还是很重要的。会不会法语,在法国过的是两种生活。

知乎用户 岸芷汀兰 发表

看完我的文章,你就知道为什么会有这种说法了。另外,欧洲博士的竞争力也是很不错的。欢迎关注我的个人知乎号,分享欧洲文化和生活及世界各国旅行经历。

undefinedundefinedundefined

知乎用户 北欧留学自习室 发表

说说我们比较了解的北欧吧:

  • 北欧读博不收学费,有工资
  • 北欧四国,除丹麦,其他三国 (瑞典、挪威和芬兰),读完博士有绿卡 (年限不同)
  • 国内劝退的生化环材,反而在北欧有着比较多的博士空位
  • 北欧的博导大部分都没什么架子,有一种 “一日为师,终身为父” 的赶脚

欧洲有很多国家,很多政策不能一概而论,德国读博还是比较苦逼的,北欧读博的话,相对轻松很多,氛围也比较好。

知乎用户 petitkang 发表

本人在挪威读生物信息博士,已经入最后一年第四年,描述一下个人和身边人的经历,所以回答非常有局限性。

在这里提到的博士是指 position 拿工资的,不是由 CSC 资助的。

博士在挪威属于工作,所以跟身边人都是以同事互称,去学校 / 办公室也都是说去上班。跟导师虽然仍然是师生关系,但是相较国内,上下级关系已经淡化很多,都是直接以名字互称。

博士开始阶段还保持着在国内养成的辛勤工作的好习惯,项目合作的同事发来新数据,我都是加班加点以最快速度分析完,发给负责下游工作的同事。但是后来发现只有我自己这样,我一早发给别人,别人也不会立马就看。而且后来目睹了一个同事拖欠我们数据长达一年之久,期间大佬催促也爱答不理,只有我跟他谈滑雪时顺便提一句数据的事儿,才会答复一下。在这样的成长环境中,慢慢学坏了。

即使学坏了变懒变拖沓了,靠着之前教育培养出的勤奋本质,仍然还是属于工作努力的。工作成果还是会得到项目组的认可。所以感觉咱勤劳的中国人在这种环境中,稍稍努力就可以做到出类拔萃。

由于是属于工作,正常拿工资,也可以理直气壮在任何时候跟老板提出要休假。所以当有朋友要来找我玩的时候,都是以他们时间便利为准,我任何时候都可随时翘班跑掉。如果项目因为我的休假而耽搁了进度,也不会有多少负罪感,毕竟每个人都这么做,观念就是休假和享受生活是我的权利。

读博又区别于工作,因为你不是在给导师打工,科研是你自己的事儿,老板不会催,全靠自己。课题组里不少人太拖沓,导致不能按时毕业,延期的现象比比皆是,有的老板有钱就直接出钱给你续合同,有的是老板给找一个别的小项目发工资,有的是凭自己实力或靠老婆,靠着生孩子给自己续合同。也有不少不续约博士合同,预计自己不能按时毕业就提前找工作,博士合同到期了就去工作,然后一边准备毕业,啥时候弄好了回学校答辩,也有的就直接不要那个博士了,反正也都开始工作了,那个答辩也就是个学位证书而已。

但是如果能从一开始就秉持认真态度,运气又比较好,项目进展顺利,paper 发得足够而没有毕业之忧,那就太幸福了。本人喜欢社交,跟国人和老外都玩得来,日历上除了开会安排外,还有满满的娱乐活动。曾跟朋友开玩笑说:我得努力挤出些时间用来科研。博三夏天的一个周末,在山里的小木屋里过周末,躺在椅子上晒太阳时,我跟身边的小伙伴很认真的说:好想就这样读一辈子博士。

博士作为工作的另一个好处就是,读满三年之后就可以拿永居,所以毕业后找工作时,就不必担心签证的问题。是最近在美国交流才意识到,签证问题也会成为一个大问题。

知乎用户 Boulevarden7 发表

国内博士,丹麦联合培养,国内国外都待过。这个问题我会答。相比国内而言,欧洲确实是博士天堂。如果你不相信,那你肯定没见过地狱。不幸却又幸运的是我既见过地狱又见过天堂。

三个方面:

首先是导师科研水平,欧洲导师的平均水平比国内要高,特别是 50 岁左右的博导。国内这个年纪的博导科研水平简直一言难尽。

其次是导师人品,国内大部分博导甚至部分博士认为导师是博士的上帝。博士在导师面前毫无尊严,相比较而言欧洲导师一般很尊重博士,在欧洲会体会到平等的感觉。

最后是相对不太重要的待遇,工资高消费低,博士期间也能有体面的生活。

有时间再细讲吧……

知乎用户 爱吃梨的小司 发表

分享一篇我们同学的回答~

首先自我介绍(谁让我还不够知名呢~ 只能每次先介绍一下自己让你们入入戏~):双非本科二战考上 985 硕士,毕业后来到荷兰的一个小镇继续攻读博士学位,专业也由化工转为实验物理,目测毕业后将 30+。

本篇想给大家唠唠博士经历是不是能够在某些方面改变或影响一个人。虽然我还只是博士一年级的小萌新,但在步入博二的这个节骨眼儿上,对于一年的博士经历还是深有体会的,望各位躺好,读下去~

  • 读博的初衷

人们总是喊着 “不忘初心”,开始我不明白,因为人生目标在每个阶段不都是在变的吗?为什么要一直坚持自己最初的愿望呢?要知道小学老师要求写的“我的梦想” 作文里,我可是把医生教师律师科学家警察等等统统写了一遍,因为我毕竟不知道将来自己能成为什么,如果这样,我该坚持哪个“初心”?

但后来我放弃了钻牛角尖,我觉得对这四个字比较简单的理解是:不要忘了你当初为什么要干这个。于是在我读博之前就对自己做了一个 “初心设定”:我为什么要读博呢?为的是让自己养成一个良好的习惯。这是真心话。原因如下:首先作为化工出身的我并不会因为工作原因非读博士不可,硕士同学就业单位在我来看都很不错,薪资也在我的理想范围内,如果单纯为了一个好工作大可不必走上博士这条路;其次,我确实抱着博士毕业去高校的愿景,但目前(2020 年)的景气来看,我这种“出身” 即使拿着海龟博士的头衔也不一定能进我本科的高校,况且三年之后高校教师职位可能会进一步饱和,所以这也不足以成为我豁出去四年的理由;最后,如果我现在就出去就业,或者结婚成家,我觉得我很多方面还没有准备好,这也是为什么我决定利用博士四年来准备自己——即上文所说养成好习惯。

之所以想要拥有好习惯,是因为现在的我有一个很严重的坏习惯——做事拖拉(我已经很不愿意用 “拖延症” 这个词来描述自己,因为潜意识里如果把这种情况归结为一个 “晚期” 不可救治的症状的话,我就有无数理由说服自己躺在这个坑里不要改变——你看大家都这样,你看谁谁谁都是拖延症,你并不可耻……)。其次,我真的很想把自己打造成一个有效率的人,这样无论以后参加工作或者成家,相信自己都能高效动作、在工作和家庭之间做好平衡!

综上,我把自己读博的目标定为 “养成好习惯”。

  • 现在的状态

上面洋洋洒洒长篇大论喊出了自己读博的口号,那么你一定好奇我到底实现了没有?答案意料之中:没有。

这一点我想先 “推卸” 一下责任,说一说我来欧洲之后——基于我所在课题组经历——的改变。就像你听说的那样,这边的生活节奏确实很慢。每天早 9 晚 6,午饭 1-2h,这还是勤快的,懒人早 10 晚 5,午休看心情。尤其这边疫情过后,很多人直接宅家,那效率,只有懒人能懂…… 你可能要问:“老板不催你吗?”答:“不催。”譬如我,大小老板都是西式教育的产物,都是放养型,即使小老板偶尔问一下最近在干嘛,稍微敷衍一下他就适可而止了,绝不追究。你可能觉得不公平:“凭什么你们那么闲还能发好文章?”答:“闲是真的闲,发好文章那是假的。”如果闲下来了怎么还会有工作产出呢大兄弟?那是不可能的!这也是为什么我一年过去了什么数据都还没有!这一点上老天还是公平的,没有付出就没有收获。

我曾经听过不止一次这样的故事:中国人来到欧洲这边都是最勤奋的,每天 9 点前准时到办公室,待到最后一个走,然后突然有一天起晚了,不小心 10 点才赶到办公室门口,战战兢兢怕老板看到骂自己迟到,怕同事笑话自己今天来的晚,然而走过去推门,发现门还没开,自己是第一个来的!这样的事情重复几次,你来得晚也就变成了理所当然,因为大家都晚。所以不消半年,所有人都会被这边的节奏同化,都变成了 “懒人”。但问题是,有的人能在 10-17 点这七个小时内高效地工作,从而完成一天安排的工作量,而有的人只能拖拖拉拉混过这七个小时,结果当然差别明显。

这样的情况其实给了我实现 “初心” 的一个环境,然而显然我只是随着环境坠落了,完全没有能力达到自己的目标。

  • 工作节奏的变变变

我没有在使用芭芭拉小魔仙的咒语 “变变变”,我真的是经过了三个变的过程。

首先,硕士及以前我的工作或学习节奏,就是简单的靠时间累加。我这人不聪明,所以从小就只能靠刻苦,刻苦最直接的表现就是花了多少时间在上面,于是这一办法一直被我用到了考研及研究生毕业。这个办法也没有什么不好,尤其在国内,大家都争着做最努力的那个,都比着谁最后一个离开实验室,在那种环境下,我愿意付出我的时间,即使把自己 “贡献” 给科研我都毫无怨言,因为大家都是这样的。可是到了荷兰,人们开始提醒我——你要去找寻你真正喜欢的东西。十多年来的自我灌输使我坚信我现在做的就是我喜欢的!这样的话我在第一次和第二次别人问我的时候还能自信地、大声地喊出来,但马上他们的话就在我脑海里发酵了——因为我真的不确定自己是否要和化学试剂打一辈子交道。尽管表面上我还是在极力维持自己是爱自己所做的工作的,但内在的动力已经被打碎了,我开始幻想自己是不是真的可以跳出这个领域去做一些其他的事情。然而更悲催的是,我根本不知道我喜欢做的是什么。于是我只能继续做着手头的工作,却让一个声音在我脑海里不停徘徊——你不是很喜欢这个工作。

有了这样的意识,再加上这样的环境,当然不会在工作上付出很多,于是我把在 “天赋金字塔” 最底层的我也放在了 “努力金字塔” 的最底层,成了那个最没用的、混吃等死的人。

  • 对人生的再认知

这个小标题其实紧跟上一个话题,因为对人生的再认知让我的工作节奏再一次改变。

可能是高中时种下的种子:上了大学你就放松了!于是大学真的放松了四年,然而在发现就业不乐观后,努力了一年又上了硕士。当时以为上了硕士就放松了,没想到赶上硕士学历(相对)贬值,于是乎要上博士。后来以为博士毕业我就能找个稳定工作安稳度过下半生了,没想到博士来到了国外,完完全全改变了我对人生的计划。

博士是混不出来的。一年时间足以让我认识到出成果是多么难,然而当我跟同事讨论这个话题的时候,他们无情地告诉我,这就是人生,人生没有容易的事。我原来的人生设想是——在年轻时用功,在年老时享受。然而现实是,你需要一直用功,你几乎没有停下来的机会。就像上一个小标题里的问题:“你喜欢做什么?去做你喜欢做的事!”我一度回答他们:“我最喜欢做的事是睡觉和看电视。”我也确实一度将自己按在 “觉和电视” 里面出不来,然而我内心深处知道这不是长久之计——如果我有条件就这样一直混吃等死,我就一直这样下去了吗?如果不这样,我要做什么呢?是他们告诉我要做自己喜欢的事呀,我正在做我喜欢的事呀——睡觉和看电视。当下的我确实是享受的,但内心深处的焦虑在不断地滋长。如果我好好工作呢?回到工作的轨道上去,我能接受一辈子做工作的螺丝钉吗?不能。我辛苦工作不就是为了能有机会看看这大千世界吗?如果不让我享受那我为什么要工作?……

原谅我上面这一段的混乱逻辑,但这就是我当时陷入的死穴,就像在和谁较劲一样,我就是不要出来。但之所以说我现在的工作模式又一次改变了,是因为我接受了 “人生就是要不断工作不断工作不断工作” 这个设定。我接受了,人生只会越来越难,即使在欧洲这种生活节奏慢的地方,享受生活的短短时光也只能是生活的点缀而已,基调永远是在工作、在付出。

于是我再一次逼迫自己跳出慵懒的死穴,开始给自己制定计划,开始逼自己学习、成长、工作、付出。但这一次却不像之前那般飞蛾扑火,因为我知道这不是打完就散场的拳击赛,这是一场持久战,我要保存体力,保存一丝自己对美好生活的渴望。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我也从旁观者角度来提供一些案例。(不说学校名和专业名的,都是扯淡。)

其实一个人的圈子和一个人的屁股决定了他认识的样本。

样本 1: 女,荷兰 TU 数学博士,毕业后在代尔夫特理工大学当两年博后,之后到现在为 TUD 助理教授。

样本 2: 男,法国 CNRS 人工智能博士,毕业后回清华做了一年博后,然后现在为清华大学某工科学院助理教授。

样本 3: 男,荷兰阿自由经济学博士,毕业后直接入职上海某 985 助理教授,三年后跳槽为北京大学助理教授。

样本 4. 男,法国巴黎六大数学博士,毕业后为美国加州大学某分校博后。

样本 5. 男,法国巴黎十一大数学博士,毕业后为意大利某知名大学博士后。

样本 6. 男,荷兰莱顿大学计算机博士,毕业后入职东北某 985 博后,两年后变为助理教授。

样本 7. 男,荷兰 AMOLF 研究所物理学博士,毕业后留荷工作几年后回国,现为一家国企经理。

样本 8. (身份模糊处理)男,荷兰 XX 大学理工科专业博士,毕业后直接留下来当助理教授。

样本 9. (身份模糊处理)女,荷兰 XX 大学理工科专业博士,毕业后做了一年博后,之后留下来当助理教授。

样本 10. (身份模糊处理)男,荷兰 XX 大学理工科专业博士,毕业后回上海某 985 直接入职助理教授,现为副教授。

样本 11. (身份模糊处理)男,法国某工程师学校数学博士,现在为天津某 985 大学助理教授。

样本 12. (身份模糊处理)男,德国某大学数学多年博后,后直接入职东部某 985 正教授 + 行政管理职位。

样本 13. (身份模糊处理)男,荷兰 XX 大学计算机专业博士,毕业后在香港做了一年博后,然后西部 211 讲师。

样本 14. 男,法国 CNRS 人工智能博士,毕业为剑桥大学博后,现工作未知。

样本 15. 男,法国某顶尖工程师院校数学博士,毕业后在法国顶尖工程师 + 商学院任教几年,现在为某国际大银行 Data Science 的 director。

样本 16. (信息模糊处理)女,法国南部某计算机强校人工智能博士,毕业后为荷兰阿自由助理教授,现跳槽为德国某计算机强校副教授。

样本 17. 男,荷兰 XX 大学医学中心图像处理博士,现为荷兰 YY 大学医学中心博后。

样本 18. (信息模糊处理)女,法国西南部某大学数学博士,后入职巴黎某大学博后两年,现为巴黎某顶尖工程师大学助理教授。

还是那句话,你的圈子和你的屁股决定了你认识的人和你想说的案例。(上述案例若有虚构,则博士六年都毕不了业。)

那些口口生生说美国博士普遍好于欧洲国家博士的人,麻烦你不要把美国的顶尖大学和美国的顶尖专业(其实也就是计算机了)的样本去和欧洲的所有学校(三教九流的学校)以及所有的专业(生化环材以及各种理科专业)做横向比较了。

别人又不是傻子,能去斯坦福读计算机博士,还会跑到巴黎政治学院学市场管理吗?

只是麻烦你们比较的时候,遵从一点统计学原理。

知乎用户 Energy 攻城狮​ 发表

法兰西在读,能源系统优化方向,欧洲是个读博的好地方。对我而言,在欧洲读博士更像是一次人生的归零、重新思考生活的过程。东西方文化几千年的沉淀,会在办公室、车站、超市等等地方轻易刻画出差异感。

  1. 与导师对等的关系。导师很早就给出一个观点,在课题的工作中,我们是同事关系。日常讨论的形式经常是和导师翘着二郎腿在办公室头脑风暴,我提出问题和想做的方向为中心,他来帮助完善,真实感受到他在带着我成长。下班和放假时间,压根不会给我发任何工作上的消息,绝对的尊重休息时间。当然了,这个事要辩证的来看。他放假、休息的时候也根本不管文章的事(法国尼玛休假时间太多了,此处内心一万匹马 )。总之,工作环境让人开心、舒坦。
  2. 行万里路之便利。拿着申根国的长居卡,在欧洲大陆一年四季根本折腾不完,性价比之类的就不赘述了。推荐几个项目:瑞士 interlaken 到 lucern 一段的列车时间,强烈要求火车每停一站下来走一走,晒晒太阳,呼吸下那 “上帝的左眼” 般的美好。东欧随便行,真的可以随便,极低的物价水平顺便瞻仰一下红色老大哥留下的痕迹,岂不是妙事一桩。北欧看个极光、泡个露天温泉、看个鲸、北极圈里洗个澡,价格嘛,博士两个月工资不能再多了。夏季来个深度自驾游,在法国的中部住了几次小别墅,大几百年的老房子也不知道能不能把我的灵魂沉淀一下。最大之感受,欧洲人都不怎么急,慢慢的、好好的把生活打磨好,而且是因为喜欢这件事才花上一辈子的时间去做好。身边这样的人和事多了,还是很能让人沉下心来,做学问、思考生活。
  3. 出国了更爱国。这和更加会用辩证法看问题有莫大的关系。欧洲这些国家现在饱受政治正确之疼,被他们的媒体搞得稀里糊涂。每次办公室有人质问我台湾、香港的事,从刚开始的生气、对峙,到现在,会很平静的反问他们,利比亚、叙利亚的难民难道不是你们制度输出失败最好的证明吗?为什么你们有那么多敏感词汇不能说,却仍然觉得自己最自由?是你傻还是我傻。说的次数多了,就愈发深爱我们的国家,因为国家越强胜,说这话就越有底气。很明显法国学中文的人数快速增长,都在想法和中国人做生意,用脚投票,不跟你去争论谁对谁错。

说这么多,在欧洲读博,节奏可快可缓,全在自身,最好之处莫过于重新认识一下自己,重新去解读一下我们背后的文化。

知乎用户 空空​ 发表

坐标荷兰,实验室周末不让进。

知乎用户 月下白衣 发表

欧洲博士一年级在读,压力真的比国内小很多

国内的同学在抑郁,压力很大,还有很多应酬,感觉大学里黑暗面也挺多的。毕业年限限制逼着他们毕业。

而我们学校没有毕业年限限制,要求三篇发表论文,啥时候论文搞出来了,就可以毕业了。

我有个 50 岁的学爷,宏观老师说他都八年没见过这个人了,但是每学期开学他还来学校注册,然后也没来上过课,大家都是觉得慢慢学,不着急,今年不过还有明年呢,人生这么长,这个事比学习更重要,嗯,这个也比学习重要,推着推着,就不知道啥时候了……

开学的时候参加了学位授予典礼,在授予学位的十人中,有一个女的,剩下都是男的,男的都是白头发,要么就是地中海,都是大龄选手,也不知道呆了几年才毕业。

教授们非工作时间写邮件根本不回,借着开会的名义各种旅游度假,当然上课的时候说啥都行,下课就没影了,而且只在工作时间回邮件,私人联系方式不可能,处处透露着一种,没事别找我的感觉……

欧洲人真的很懒散,他们追求的是生活,大家开心为主,工作为辅,从小受到这种教育的你的教授们有这这样的人生观和人生规划,博士生过的当然非常滋润。

就因为这样,我有不少同学都觉得回国太辛苦了,各种加班,所以好多都想移民,在国外呆久了,三观,情商,看事情的方法,都和国内的同龄人格格不入,好多人都想随便找个喜欢的欧洲国家呆着,但是好多人又是独生子女,逼着不得不回国……

知乎用户 lwangls 老王老师 发表

天堂? 谁说的? 除了瑞士外,待遇不如美国。我在德国的时候,博士生的工资大约只有正式工的一半,一千多欧,称为半职。不少读博士的有家有孩子,压力山大!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坐标瑞士某校 PhD 在读。

每天来的比老板迟,走的比老板早,穿的比老板骚,吃的比老板好…

想起来一个工友之前说的话 “PhD 是人生最舒服的阶段了,毕业之后生活就没那么自由了”。

哎… PhD 工资要是能跟工业界大厂 match 的话,真想一直干到退休,自由自在搞学术的感觉太棒了…

不过在哪读博学术的压力还是一样大,头发该掉还得掉…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欧洲是博士的天堂?

真不知道,学识尚浅不了解,但是我知道中国是博士的地狱。。。。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终于看到个有冲动写回答的问题了。

天堂是实实在在对比出来的。本人硕士在上海某 985 巨坑组读有机。坑到什么程度呢,上下班指纹打卡,实验室安装监控,白天时间只能做实验,晚上才可以用来读文献写文章。导师管理如此严格,我们级三个硕士最后没有一个按期拿到学位证的。我还好,毕业当年 10 份拿到了,没影响工作。据我了解,另外两同学至今还没拿到,其中还有一个同学答辩都没通过。我们同级三个人本科都是 985 出身,每天在实验室干这么久还不能如期拿到学位证。管中窥豹,可见一斑。

毕业后,转行到了国内的一家锂电龙头企业。对了,工作还是偷偷摸摸找的。大家都说这家公司加班多,类。说实话,这些都是乐观存在的事实。刚去公司那会,经常晚上 10 以后下班。其实我在公司干还是挺舒心的,共事的同事都挺好,没什么糟心事。公司那点累和以前实验室比起来简直小巫见大巫。

后面偶然的机会来到了挪威一个小城市读博。入学轻轻松松,连英语成绩都不用。入学后基本保持着 845 的工作节奏。导师是个中国人,你不主动找他他从不会主动找你。如果我不主动找他,我怀疑我们一年都见不上一面。这边物价还是挺贵的,尤其房租不便宜。但是由于挣得比国内多不少,也能攒点小钱,不至于博士毕业回去两手空空。其实想留下来也很简单,挪威这边有博士学位找到工作就可以拿绿卡。至于能不能融入当地什么,这个还真没认真考虑过。组内有 6 个国家的人,反正没有一个挪威人。当然缺点也是有的,这边待久了可能有点无聊,还有就是回国可能跟不上节奏了。但是以后的事只能以后再说了,谁又知道呢。所以说好,和国内一对比,这边确实还可以。但是说是天堂确实也有点夸张了。还是要根据自身的经历看吧。有人来了可能觉得这边还不如国内呢。

知乎用户 RYOUTH 瑞御思​ 发表

单纯说一点吧:满足了要求就可以毕业,不会卡学位。你懂滴。

知乎用户 FourAF​ 发表

加不加班看自己,实验室里所有人和你都是同事关系,老板也是同事,他自己也是真心这么觉得的,所以只有建议没有命令。觉得自己是一个或者终将成为一个 scientist,而不会永远是一个唯唯诺诺的学生,我觉得这是和国内最不一样的我最喜欢的方面

工资高和假期充裕也要排在后边

坐标荷兰(食物那真的一言难尽

知乎用户 武德真君 发表

大概是因为历史悠久?所以早年间毕业的博士都生于欧洲死于欧洲?

知乎用户 森淼茂溢意大利留学​ 发表

天不天堂的我可能没有发言权,因为最高学历也只是到了硕士研究生,并没有往上考虑博士的申请。

但是在小编看到博士奖学金的时候,我承认酸了~

国家留学基金管理委员会喊你来

申请意大利博士奖学金啦

意大利博士申请时间大多情况下集中在 4-5 月,但因为国家留学基金管理委员会与意大利一些大学的合作协议,为中国学生开放了提前申请批次(不影响 4-5 月的全球申请),这其中的优势大家应该都懂的~

目前在 https://www.csc.edu.cn/ 国家留学网上可以查询到的学校有 5 所,分别是:米兰理工大学、帕多瓦大学、博洛尼亚大学、都灵理工大学、比萨大学,全都是科研能力超前的优!秀!院!校!接下来为大家提供一下简单的信息,顺便放上了相应链接,如果有问题直接留言提问。

米兰理工大学

米理的 CSC(China Scholarship Council)博士目前已经开始申请,相关信息已经在以下网页中公布:

http://www.dottorato.polimi.it/en/looking-for-a-phd/international-programmes/china-scholarship-council-csc/

关于申请时间:

设计类分为 2 轮,第一轮 2021 年 1 月 15 日截止申请,第二轮 2021 年 2 月 15 日截止申请。

其他全部专业只有 1 轮2021 年 2 月 15 日截止申请。

帕多瓦大学

网申截止日期:2021 年 1 月 14 日 13 时(意大利时间)

博士有 40 个大类专业,专业列表可以参考:

https://www.unipd.it/en/teaching-and-research/doctoral-degrees-phd-programmes/scholarships-chinese-phd-students(大类专业下细分更多研究领域,如 “工业工程” 博士专业下分化学与环境工程、材料工程、机械工程、电力工程、热机械工程研究领域)。

目前博士大类专业有 20 个全英授课。未显示全英授课的大类专业不表示必须会意大利语,只是在选择课程时候(因博士还需要修读几门课程)只能在英语授课列表中选择,具体细节可上各专业网站或联系协调员、导师。

博洛尼亚大学

截止时间:2021 年 2 月 12 日(意大利时间 13:00)

信息链接:

https://www.unibo.it/en/teaching/phd/information-enrolling-phd-programme/phd-programmes-in-collaboration-with-china-scholarship-council

共 48 个博士专业,涉及科学、法律、工程、人文……

都灵理工大学

都灵理工大学目前尚未开放申请,官网公布信息为 1 月中旬开始。

博士专业列表:

http://dottorato.polito.it/it/corsi_attivi

比萨大学

关于 CSC 项目的信息已经公布:

https://www.unipi.it/index.php/opportunities-and-exchange-programmes/item/7655-china-scholarship-council-csc

截止时间:2021 年 1 月 31 日

申请方式: 将主题为 _UNIPI/CSC joint Scholarship_的邮件发送至 cooperations@unipi.it

博士专业列表:

http://dottorato.unipi.it/index.php/en/

以上 5 所学校的申请材料类似,大概为:护照、个人简历、硕士学位证(在读证明)、研究计划、语言证书等。

同学们需要注意此奖学金申请需要先在大学完成申请,在确认录取后,于 3 月 10-31 日期间向国家留学基金委提交申请。

意大利留学 | 国家留学基金管理委员会喊你来申请意大利博士奖学金啦

当然除此之外,我们森淼欧洲博士混申项目的开通,更是一定程度的减小了欧洲博士学位申请难度哦


希望我的回答能对你有所帮助,如有任何关于意大利留学、意大利院校申请、意大利语学习等问题,欢迎随时评论、留言或私信进行咨询。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休息闲暇换换脑子写个回答,个人觉得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以及个人感觉各因素的重要性:

1 - 氛围,占 30%。无论身份如何,大家都很平等和气;大部分老板,也是对你客客气气的;极少出现那种对学生指手画脚骂骂咧咧 PUA 的;没有最直接的压力,状态就会轻松不少;最简单的例子就是我自己决定周末加班和被老板逼着周末加班,感觉压力完全不同,被逼着加班 9 成会骂骂咧咧的;

2 - 钱多,30%。就算最差的 CSC 也是 1300 欧元,只要你不去那些大城市租房,300 欧元合租一下就舒舒服服了,相比国内很多博士还要住宿舍好多了;况且还有很多岗位博士、企业博士这种爽歪歪工资更多的;

3 - 没有毕业发论文数量的压力,30%。任何事情都有两面性,老板逼你发论文的话可能你毕业的时候 publication 很多,但是肯定会压力很大;不逼的话就是欧洲博士平均发论文的数量都赶不上美国和中国;

4 - 环境好,10%。欧洲大多数城市(村子)都很小,人少,很安静,环境优美;有时候有压力的话跑 / 地铁 / 公交 / flixbus 到山上湖边海边休息一下就缓过来了(同学亲身体验:他压力大了就去海边跑步);很多学期票都能免费坐很远的火车,周末找个时间就能出国游了;休息还是很重要的。

另外我解决了吃饭问题,调料在手,我能把当地超市买的任何东西做出中餐效果;而且现在在线亚超越来越多了。
占比就是纯个人感觉哈。也欢迎大家留言自己的感觉,我回头统计个平均数来哈哈哈。

抱歉本人在忙毕业论文,时间紧张,暂无精力接咨询。

知乎用户 轻风 发表

坐标法国 理工科

到手月薪 1600 欧 攒钱买大件不可能但日常生活足够舒服

除法定节假日外 一年年假 35 天加 10 天的 rtt(也是假期)

我们实验室晚上 8:30 清楼 实际上 6 点不到就没人了 周末不让进

毕业的硬性要求是要求一篇国际期刊 / 会议

老师不逼干活

说白了就是纯粹的自己为自己努力

自己能想得开自己想要什么 心态摆得好 调整的好的过得当然舒服

知乎用户 一只特立独行的猪 发表

因为在欧洲读博士是一份工作

但是在国内读博士是当学徒工

知乎用户 Patrick 发表

英国在读博士,个人感觉主要还看个人,有的人每天论文,实验两班倒,有的人游山玩水好惬意,读博生活怎么样主要还是看自己的对自己的要求.

知乎用户 爱尔兰留学巴士​ 发表

欧洲在学术研究方面外界施加压力最小、福利最保障充分的地区,这与欧洲整体自由、民主的大环境是密切关联的

在欧洲得学校可以享受学生福利,与国内博士生并无差别,在博士期间的生活也是与社会保险挂钩的,另外,欧洲的教育体系是世界闻名的,学术方面 一般是指出问题中的不足,骂学生现象暂时还没出现过,再者,博士期间是签合同,所以会有工资:生活和工作的界线很划分,有自己的空间。还有就是从奖学金制度上保证了博士对导师没有强烈依附关系,其次在文化是生活至上,人是绅士的,有高福利保障,让你得生活工作没有后顾之忧。

知乎用户 Lebron 发表

又浪又慢 想做出成绩要督促自己 要不然回国没有竞争力的

知乎用户 j 猫 dora 发表

话说突然想起联合培养英国很多博导会向学生要 fund,你都是金主了,能不是天堂,,,

知乎用户 看看 发表

怎么可能是天堂?说这话的人以为欧洲导师个个靠谱,欧洲博士生个个过得美滋滋?做梦吧!

我表妹就在欧洲读博,以前挺水灵一丫头,结果读了三年博,都不回家,也不给我们发照片。最近逼着她视频聊一个,结果啊,这个黑眼圈已经靠眼镜遮不住了,一脸倦容,脸颊已经起褶子了。

其实我基本上每个月都跟她微信的,也大概知道发生了什么。总的来说就是导师没那么靠谱,对她的前途漠不关心,她三年实验就没做出东西来,当然也没发文章。她还想以后做博后,结果她导师说没钱留她,她还得去别的地方找。可是没文章怎么可能找得到。如果拿文章来衡量的话,可能中国博士生是生活在天堂吧。

知乎用户 二营长的意大利炮​ 发表

你应该反问为什么国内博士不去欧洲,而是去国内中学,小学做老师,或者街道办事处做居委会工作

知乎用户 金银铜铁​ 发表

学术自由度极高。顶级名校培养质量和视野都是国际接轨。

知乎用户 王小珊 发表

因为说的人大概没来读过博吧

知乎用户 西日韩留学吕老师​​ 发表

欧洲确实是博士最发达的地区,因为科研环境,条件都是比较好的,发达国家多,而且申根签,你比如你去任何国家做调查研究,都是可以直接过去的,所以欧洲确实这个方面的体系建造的比较深厚,然后欧洲尤其南部是属于大学整体含金量比较高,尤其是高端科技,技术是很有实力的,因为他们在高端科研的科学家,一些社会学科的教授是世界知名的,比如卡三,庞培,纳瓦拉,巴大等等,而且录取只是需要导师来去同意即可,导师的个人权重很大。这也是说你不用牵扯别的,专心做研究即可。

西班牙留学吕老师:西班牙博士申请是什么样子的呢?

知乎用户 暮雨濯夕 发表

有一次和一个美国的博士聊天,他跟我说,他很喜欢西班牙,他来西班牙旅游过很多次,因为感觉西班牙的建筑特别人性化,看着特别舒服,欧洲很宜居。他在美国,现代化的建筑,让人有一些压迫感,一座桥或者一条路蛮横地把城市分割开来,让人觉得缺少了那么点情怀。当然我虽然有美签,一直没去过美国,所以我无法对他的评论进行评判。他说西班牙人的性格也和美国人很不一样,节奏相对慢一些,待人也更和蔼亲切真诚些。(这应该只代表他的个人感觉)

著名哲学家阿多诺二战期间,流亡美国那些年,特别没法适应美国的生活。欧洲的哲学家一直很崇尚传统,他们认为美国对于科技进步的过度追求,及资本主义的过度发展,造成了一种传统价值观的流失。阿多诺曾经批判美国的流行文化,认为缺少生命力,造就了一种伪个人主义,没有起到升华人类精神的作用,相比起他们自己认为的欧洲的高级文化,是一种低级文化。欧洲哲学家都挺欧洲中心主义的。

但别的专业不敢说,来欧洲学人文学确实有一种天堂的感觉。各种图书馆,各种博物馆,各种艺术活动,可以说学习资源是极其丰富的。欧洲申根国之间旅游很自由,无数的历史遗迹等待着你去参观和发现。

欧洲的导师,至少我的几个比较亲密的老师,不会压榨学生,也没有抢一作这种事发生。相对来说,西班牙非常重视人文教育,我结识的哲学老师都有很好的教养,尊重女性,行为举止得体,很绅士。之前看有人评论美国米兔运动,博导给学生督导必须开着门。我的男老师没有一个是开着门给我督导的,这一点会不会说明他们对女生还有着最起码的信任。总的来说,会给学生很多温暖和支持,不是那种像两台机器在一起工作。而且有时候老师也会对学生很热情,私交很好,发展友谊,也不会太介意。这就造成每一个人都可能多了很多故事。

说欧洲毕业要求低的也不是完全没有道理,老师是因材施教,比如,特别有天赋的学生,老师会很关注,要求也高,要求的作业量也多,督导的次数也多。我的墨西哥同学听说我三个老师,然后我导师一周给我督导一次,觉得夸张。但如果只是想随便混个文凭,老师也可以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凑够学分,达到学术委员会的最基本要求就可以毕业走人了。看过一些论文,有的论文做的像一本目录,就是摘抄一个主题下多个作家的书,自己评论的不多,这样也能毕业。但对于有深度的学生,老师还是满怀期待的。

作息时间,我本人从不熬夜,我就跟导师说我不想得抑郁症,所以他不会太过 PUSH,他能接受我晚一点毕业。时间上很自由,管理不严格。课程自己选择的余地很大。一些和专业无关的课程,如果个人感兴趣也可以自己去听一听。

像西班牙这种经济一般的国家,毕业想留下来比英美应该是容易的多。

不同的专业提供的实习机会不一样,我们专业应该并不是那么容易就业,但从事自由职业很容易。我听商科和旅游这类专业的同学说,因为学校和企业有协议,所以他们实习机会特别多。

总的来说,个人感觉,在欧洲读书,挺愉悦的,没什么太多压力。估计回国会严重脱节,跟不上节奏。

知乎用户 想象之前​​ 发表

先问是不是,再问为什么。

如果你是劝退专业,想走科研(仅供参考,具体情况因人,学校,课题组而异)

1. 欧洲学校现在很难留下来,除了文章外,欧洲学校更看重教习能力,其次就是申请 funding 的能力(自带 funding 的优势明显)。教学能力说实话国人很难与本地人竞争,毕竟语言对于大部分国人来说是个坎。

2. 国内普遍看重文章,但不幸的是由于欧洲发文的效率与水平、以及课题组结构的限制,欧洲 phd 的发文水平很难跟美国分工合作(特别是华人课题组,可以理解为流水线)制度下的 phd 相比。

3. phd 毕业继续博后之路,最理想的选择是美国,可惜现在竞争激烈,除非自身水平过硬、运气好,发文劣势的欧洲 phd 要申请到一个理想的职位并不容易。所以,phd 毕业前记得申请欧洲的 funding(当然难度很大),自带 funding 的博后,没有课题组会拒绝的。

如果进入工业界

别的地方我不清楚,北欧这边的话,如果你 phd 后要留下来,自身语言过硬,那么机会还是很多的。如果要回国,找到个相当的工作,真的是不容易。

劝退专业之外的只是略有耳闻,不多说了。

在北欧,如果是 full time position,生活上会过的很舒服。csc 的话经济上就会紧巴巴的,福利也很少。总体上说,欧洲 phd 在生活上的确很自在,但在学业上和以后的发展上并不那么舒服。

知乎用户 AdmitWrite 留学平台 发表

本文由 AdmitWrite 留学平台入驻导师 布里斯托大学 李学长 提供

(注:导师学历已通过平台审核,真实可查)

前言

我去年从国内某 985 高校硕士毕业之后,就决定继续出国深造。

之所以选择生物科学专业是希望博士方向和本科硕士专业相衔接,毕竟学习了这么多年的基础科学,对该领域的学习还是充满极大兴趣的。

此外由于博士申请专业和本硕专业相近,申请的时候也会相对容易一些。

就这样,我顺利的拿到了当年九月份入学的资格。

具体的申请经历及申请中的重点,我之前写过一篇文章,感兴趣的同学可点击下方卡片查看,我这里就不细说了。

【留学申请】布里斯托大学全奖 PHD 怎么拿?这位学长有好方法!

今天最主要的目的还是借这个题目和大家讲一讲我的英国博士生活,希望能借此文章给想来英国读博,想来布里斯托大学读博的小伙伴一个参考。

就读体验

在英国读博士是一件很幸福的事情。

和本科硕士不同,博士生几乎不需要上课,也没有期末考试的各种烦恼。因此我们只有每年九月份考核的时候才会赶一次 deadline。

我们大部分时间都是坐在办公室里,平时只要固定时间见一见导师,汇报一下研究进展就好了。

因为博士生在学院里属于 Academic staff, 所以我们也有固定的上班制,周末是一定要双休的。

有一次和导师商量我要周末在实验室做实验,结果导师坚决反对,他认为周末就是应该出去放松的。

对于博士生而言,每天的生活也是很放松的。

因为虽然是上班制,但并没有规定博士生要在几点到几点待在办公室里。导师曾经告诉过我,如果你觉得在家效率更高的话,你也可以 “work at home”。而我更喜欢办公室的工作环境和免费的咖啡,因此每天都会去办公室。

而同年级的外国同事们就更为放松了,基本上都是 “三天打鱼,两天晒网”,没事情的话位置上永远是空着的。

因此出来读博的小伙伴一定要自己规划好自己的学习任务,在如此放松的环境下是极容易松懈的。

我所在的学院可能是因为聚集了一群 “生物学家”,总有很多欢乐的事情。

比如说,当我们入学的时候,学院特意把我们所有一年级的博士们都分在了一个非常大办公室,这样我们就有很多机会去认识很多来自不同研究背景的小伙伴。

有研究龙虾的,海豚的,蝙蝠的,真菌的,我们也通过不同研究背景之间的交流学到了很多有意思的东西。

读博士多交流是非常有必要的,而交流机会也有很多,比如说早上 11 点的咖啡时间。

所以我觉得读博士,做研究,一定要多 “喝咖啡”,多在咖啡时间与人交流,肯定能获得比较新奇的研究想法。

大部分博士生入学之后,会在导师的指导下,完成文献综述的写作。这个综述的写作一般在入学的三个月内完成,这段时间内都要对所选课题阅读大量的文献。

对于很多刚开始读博的小伙伴来说,阅读文献似乎是一种很枯燥的事情,有时候一天过去了,文献也没读完几段,或者好不容易读完了,转过身就忘了。

其实这个是完全正常的。

这里不妨分享给大家一个读文献的好方法:文献翻译

所谓文献翻译就是选取与课题相关的文献三四十篇,放在一个文件夹里。
每当打开一篇文献,就同时新建一个空白的 word 文档,对照文献的内容,逐字逐句的进行翻译。
最开始可能比较慢,但是当积累到一定数量的时候,读起文献来就会游刃有余了。

刚才说到读博士几乎不用上课的,只是每年参加一次年度考核。

所谓年度考核就是一些非导师的学术人员(比如说学院内相关领域的教授)对你一年来的情况进行评价,期间会进行一个比较小的私人答辩。

我在九月份刚刚通过第一学年的考核,发现考核基本上不难,但是也会有一定的压力。

因为评审老师会根据你提交的报告内容,问一些非常细节的东西。

据导师说,这些问题以后毕业答辩也会用的上。而且评审的老师的意见也是相当中肯的。

所以说,读博士其实过程总体上很轻松,但是有时候也是有适当的压力的。

校园生活体验

布大的主体校园坐落于布里斯托市中心(上图 1),大部分的楼都坐落在中心的克利夫顿区,只有少数的一些建筑,比如学生宿舍楼,运动场等,建在了离主校区比较远的地方。

学生宿舍楼的位置大部分都是很不错的,大部分都在离学校教学楼大概二十分钟之内的步行距离。

最远的活动场所应该是运动场,就是足球场,橄榄球场,网球场的所在地,离校园大概有二十分钟车程。

但是大部分同学都只会在学校附近活动,因此布大校园附近学生非常多。

布里斯托多山,因此过来读书的小伙伴要做好每天爬山的准备。

学校的标志性建筑是威尔斯纪念大楼(上图 2)。据说在楼顶上可以看到布里斯托市区的全貌。因为是学校的标志性大楼,很多重要的活动都会在这里举行,比如新生报到,入学典礼等等。

布大的校园活动是很丰富多彩的。除了各种各样的社团外,还有一些自己学院或者为研究生群体专门举办的活动。比如 PGR hub,会专门为硕博士生定期举办各种活动。

喜欢运动的小伙伴也可以参加学校 sports center 开的各种健身课程,对本校学生收取的会员费也非常便宜。平均下来会在 10-20 磅一个月。

具体的内容大家可以在学校学生会网站上进行搜索。其实大家入学后可以选择性的加入一些感兴趣的社团,也能遇到一些比较志同道合的朋友。

校外生活体验

布里斯托流行街头文化,市区内随处可见各种各样的涂鸦。因此也有涂鸦之城的名号。

而身边英国小伙伴告诉我,布里斯托最出名的应该是地下音乐(underground music),各种重金属摇滚等。

即便是这样多的流行文化混杂,反而让布里斯托成为英国最安全的城市之一。

若是从安全方面考虑留学目的地的话,布里斯托算是一个非常好的选择。

布里斯托有很多著名的景点,有位于市中心的布里斯托尔大教堂(Bristol cathedral),克利夫顿吊桥(Clifton suspension bridge,下图 3)以及市中心广场(harborside)等等。

每到周末,harborside 往往会有各种各样的活动,还有很多出来活动的人们。

从 Harborside 往市中心方向走,在河的另一边,有个 king street(下图 4), 是传说中的酒吧街,也是我们一起的小伙伴最喜欢的一条街了。

每到周末这条街异常火爆。如果有可以喝酒的小伙伴,不妨去这条街品尝一下布里斯托特色的苹果酒(cider),就在靠近河边的一个小酒吧里。

读博的经济问题

大家可能都比较关心读博经济的问题。

在英国读博士如果能成功申请到奖学金的话经济压力基本不会很大。

英国读博奖学金来源有很多,但是像英国自然基金 NERC (GW4+)奖学金,欧盟奖学金(Horizon 2020)以及一些企业奖学金大部分都是给英国和欧盟的申请人士准备的,所以其他地方的学生申请几乎是不可能。

当然也有一些例外。在这里像大家推荐一个找博士项目的网站:Find a phd ( https://www.findaphd.com):里面有各个 Phd project 的详细信息和奖学金机会以及申请条件等

在 funding 那一栏选择 “I’m a non-European student” 就好了,机会虽然不多,但是运气好的话肯定能找到一些的。

此外,本文主要推荐的就是 CSC——英国合作高校项目的奖学金,据我所知身边大部分的同学们都是申请这个奖学金过来的,所以这个可以说是英国读博主要申请的奖学金。

CSC 在英国是以合作项目的形式资助的,即由英国校方资助学费(免学费),CSC 资助生活费和往返机票,实验材料费往往是从所在院系申请。

因此要申请这个奖学金必须九月份入学,一定要先在一月初的时候先申请学校,等拿到无条件 offer 和奖学金提名之后再去 CSC 申请资助

此外,由于英国读博士体制和国内不一样,导师和学生没有直接经济接触,所以也就自然没有像国内一样的助研费了。

**但是,学院里或系里经常会有一些类似助教的机会(demonstrator)可供申请。**这类助教工作基本要求都不高,而且一般都会有培训,所以有机会的话大家还是可以去尝试一下的。

既能赚一些外快,又能锻炼授课能力,一举两得。

求职经历和职业发展

因为我的这个专业本身就业范围比较窄,所以以后很有可能会继续从事科研这条路。

在职业发展这方面我觉得大部分读博士的同学都不会担心,读博士的同学或多或少都会有一些心里建树的。

用三四年的时间,专心的做好一件事情,享受单调但有意思的生活,是我们大部人现阶段的生活状态吧。

相信很多同学都会觉得生物学是个大坑,读起来就得一路走到头。其实我觉得不一定是这样子。

从我自身的经验来看,读不读博完全看兴趣而定,基本上身边的不愿意读博的硕士同学都找到了相当不错的工作。

我觉得出来读书和国内工作都是一样的,而且只要努力,一定会取得相当不错的成果的

导师背景
英国布里斯托大学 (University of Bristol) 生物科学博士在读,南京大学生态学硕士,福建农林大学林学学士。
专注于自然科学研究方向的硕 / 博士申请,方向为生态学,生物科学,动植物科学与农林科学等。 丰富的海外生活与学术写作经验。
善于发掘申请人潜在优势,扬长避短,对专业兴趣与院校选择方面有独特的见解。 尤其适合生源成绩背景不强,学术基础薄弱的申请者。

以上由 AdmitWrite 留学平台入驻导师分享,有问题,欢迎来平台找学长学姐们咨询~

AdmitWrite,知名互联网留学平台,留学界的 Uber,已有超过 1000 名世界名校学长学姐入驻,实现美国 TOP30,英国 G5,澳洲八大等多个地区全名校覆盖。不管你是申请人文社科 / 商科 / 工科,还是申请理科 / 艺术 / 法学,在平台你都可以找到同专业名校学霸辅导。关注我不迷路,任何留学相关问题都可以私信 @AdmitWrite 留学平台~

本文来自 AdmitWrite 留学平台专栏——【海外名校申请经验】,专栏主要内容包括但不限于申请经历,就读体验,专业前景,就业分析等。想看更多的申请经历以及就读体验,欢迎关注~

海外名校申请经验

知乎用户 sweet 发表

来这边三个月了,除了 Push 不动导师,其他都很好,哭唧唧

知乎用户 既甜​ 发表

谢不邀。人在哈佛,刚下飞机。

开个玩笑。我坐标曾经英国牛津,生物专业。

有一点比较明显的感觉,是对人本身属性的看法。

欧洲从文艺复兴开始,弱化神之角色,强调人的价值。

美国则更为倾向于宗教(基督教)立国。

所以在欧洲,至少在英国,我从未听说过导师会把同一科研任务分配给不同学生 / 研究人员,搞组内竞争。但是在美国大学,生物领域,此事属常规操作。

当然,孰是孰非,难成定论。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提供一个加拿大对照组

几年前在加拿大读 EE PhD 的时候,奖学金 20000 加元,CSC 的同学不到这个数字不过导师一般会补到这个水平。去掉保险、学费以后每个月还剩 1300,去掉房租(合租)水电网交通伙食费以后还剩 500,每月再扣 100 攒回国的机票钱。温饱是够了,但遇上不顺心的事想用买买买派遣一下压力那是不可能的,但读博又有谁不会遇到困难呢?再想想未来就更迷茫了:留下吧,看着实验室的博后们每年拿个四万刀苦熬。回国吧,眼睁睁看着国内房价一年翻倍。所以,过了 qualification 后不久我就退了。虽然老板说留下来就让我加入一个工业界项目加工资,但我直接工作好歹比博后的钱还要多一些,而且几年下来跳一跳也达到博士在业界的入门薪水了,何必浪费那几年时间。

下面是对照时间。还没 quit 的时候听一个师兄说他女友在瑞典一个月 4w 克朗,大家听了都眼红得很。说实话我要有这么多钱肯定安心把博士读完,毕竟当初选择读博还是有那么点学术理想的。当然作为学渣这也就是想想而已,欧洲待遇高但是位子少,这我是知道的。所以,欧洲是博士生天堂也许夸张了一些,但足够的待遇可以最大程度地保障专心于科研,如果导师再给力一些,这应该是每个有学术理想的博士生都梦想的地方吧。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这问题都上逼乎热榜了,怎么还有那么多人往美国日本跑? 说真的为了拼命发几篇 sci 拿名校噱头读博受罪回国挤教职独木桥,还不如来欧洲享受生活回国就业或者继续欧洲来个万年博后千老。毕竟区别在导师是老板,还是忘年老友好兄弟。话说欧洲导师要敢骂学生,很可能就要吃官司了

最简单好用的 VPS,没有之一,注册立得 100 美金
comments powered by Disqus

See Also

中国研究生导师是否权力过大?

知乎用户 光荣与梦想​ 发表 现在对学术圈就那样,本科毕业写论文导师一面都没见过,微信不回,电话也一样(自己怀孕了,3 月 4 月生产和坐月子,接的学生也是最多的),从未有过任何的指导,但还是在指导卡上签了字,答辩一边不让答辩,理由是论文不 …

我的导师清华大学教授刘兵对我性骚扰

我的导师清华大学教授刘兵对我性骚扰 作者:龙缘之 在博士毕业前,我的指导教授(导师)对我性骚扰。这件事情困扰我数年,我想把它写下来。在我这边,这件事就此结束吧。 在2018年四月,我在北京清华大学读社科学院STS所读博士生第五年,正忙于提交 …

台湾学者龙缘之实名发帖曝光清华大学教授刘兵性骚扰

近日,台湾学者龙缘之(Lung Yuan Chih)在Facebook发帖,曝光其博士阶段的导师、清华大学科技史系教授刘兵在她博士毕业前对她进行性骚扰,称其是骚扰女学生的惯犯。 刘兵,男,1958年生,曾就读于北京大学物理系及中国科学院研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