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刚出生就被医院判死刑的婴儿值不值得倾家荡产去救?
知乎用户 紫霞仙子 发表 记住,选择权在你。 医生为你和孩子的将来考虑,会建议你不救,因为抢救回来生活质量很差,家庭负担也很重,人财两空的时候更是惨剧。不要用爱发电… 爱就是爱,爱是精神力,不能发电,不能变成医疗费充进账户,不能变成通用货 …
我的家人,知名专家。一早上医院放出 20 个号。但是加号能加到 100 去。她退休返聘,没有任何业绩压力,也没有自己要多赚钱养家的经济需求。就是觉得那些大老远从全国不知道哪个旮旯拐角,遇到了疑难杂症解决不了,跑来找她的人可怜。就一直加号。她的专家号,15 块钱。外面黄牛能炒到上千的号。你去找她,跟她说 “黄主任,我 xx 来的,实在挂不上号了,孩子烧了三天了,您给看看吧。” 她就会给你一张小纸条,上面龙飞凤舞的写着她的名字。你拿着这张小纸条,就可以省掉一千块钱。
她的一早上,也是 4 个小时。上门诊之前,她还需要带着学生们查房,以前当科主任的时候,她还有一些部门管理工作。她一早上看 100 + 的病人。中午饭都吃不上。她在她的专业范围内,五分钟解决了病人的诉求。难道不是她牛逼的体现吗?难道不是为了给后面从定边来的高烧儿童,从马岔村来的病毒性脑炎孩子,腾出看诊的时间吗?
她是我的母亲,我一生都以她为傲。
最后说句虐心的,别人至少还有五分钟,我生病了人都是扫一眼,说一句吃啥药就去上班了。人家的眼里是苍生,自己的孩子嘛,反正死不了,药都开了,吃去吧。
作为一个医生我给你说一个医院常见的规则。
如果你去了一家正规医院,门诊大夫看了一眼你的病情和相关检查化验,没等你详细说完你一大早准备好的一大堆台词,他就给你开了药,完事立马下一个。
那么恭喜你,你的问题是个小问题,有成熟的治疗方案,且容易治愈。
如果你去了一家正规医院,住了院,满怀期待得等着主管医生查房,跟你聊病情。结果来了一个不年轻也不老的大夫看了你一眼,做完查体,问完病史,然后就神秘失踪了,不久之后拿来几张检查申请单。然后除了早上下午的查房,最后到出院前,基本上见不到主管大夫。
那么恭喜你,你的问题不大,有现成的治疗方案,而且比较容易治愈。
如果你来到一家正规医院,门诊大夫见到你,看了你的病史和相关检查化验,反复问你相关症状,和以前的就诊史,甚至连家族人员的健康状况都问个遍。然后开了一堆检查,之后做完之后仍然没有急着给你开药而是建议你住院治疗。然后你不打算住院,但是他还是在劝你尽早治疗。为了避免纠纷他甚至让你在门诊病历上签字证明你自己不愿意住院治疗,并且一切不良后果自负。
那么,你的病情可能远比你自己想的严重。你想单纯吃两副药就想治愈,似乎是行不通的。
如果你来到一家正规医院,住了院,自打你进入医院见到主管医生的一刻起,那个医生反复了解你的病情,并且做了一堆检查之后还给你不断新的检查。每天除了你的主管医生随叫随到,还有好些个陌生的医生来了解你的病情。并且时不时还有别的科室的医生也来了解你的病情,医生查房交班的时候用英语或者其他你听不懂的词汇描述诊断,家属隔三差五被叫去谈话签字,而且你的治疗方案一变再变。
那么,问题不小,至少是个疑难杂症,可能一个科室搞不定,绝症也不是不可能。
其实,有些人抱怨门诊医生看病时间短,你是不知道,有些重病病人多么羡慕他们。
不说了,夜班划水,病历还没写完呢。
就我自己的亲身经历来答一波。
神兽出生没多久,给她洗澡的时候发现屁股上有个黑痣。开始大概是芝麻大小,第一次发现的时候还以为是粘上去的脏东西,擦不掉才确认是长上头的。后来这个痣随着神兽长大也长大,到她三岁多的时候已经有黄豆大小了。
那时正好我们在北京生活,去了儿研所挂专家号。惭愧的是专家具体名字我记不起了,一位很慈祥清瘦的奶奶(经评论区提醒我自己去搜了网上视频确认是刘晓雁专家)。等着就诊的时候总觉得时间漫长,看看快中午了,忍不住去问专家诊室门口的护士,会不会到中午下班的点就不看了?护士说:放心吧,挂了上午号的就一定会给你看的,多晚都看完。
到我们了,里面两张相对的桌子,专家面对门坐着,只负责看诊,对面坐着两位年轻的医生负责记录打字。基本上就是几分钟的时间就给了诊断结果,想想后面还有等待的人,不是特别着急和非搞清楚的问题也不好意思问太多。
给的方案是切除这颗痣,属于门诊手术,专家亲自动手。原来每周有一天下午专家是不看诊专门做门诊手术,可以预约日期但具体第几个做要当天排队。
手术这天,我一早就去排队了。候诊的人依然那么多,多到我担心专家是否还能有时间来做手术。
我们排在第一个手术,护士姐姐们让我们把孩子放在手术台上趴好,说家长到外面等。我想这下坏了,小朋友肯定要哭闹的。
就转身的当儿,一个护士姐姐啪的一下放了一大罐糖果到神兽面前,说:来,挑一个。勇敢不哭的孩子还可以多挑一个。
我出门,专家进门,我都怀疑她有没有吃过中饭。
后来,神兽被送出来的时候,眼睛里有泪花,但没有嚎啕大哭这样,手里还抓着两颗糖。
手术很成功,回到家她就没事人一样的在床上跳了。
感谢医术高明的专家和深谙孩子心理的护士姐姐们。看诊看多少时间不重要,解决问题就好。
我们的一位社会学教授,曾去上海某三甲医院做田野调查。
因为很多医学名词听不懂药名也不知道,只搞了半个月他就放弃了。可就是这半个月,他发现他所跟的科室医生,桌子上不放水杯,到了中午休息时才喝水——有次他就问医生:“作为医生,你不知道人应该多喝水吗?”
医生说:“当然知道,可你想想,喝了水,你总要上厕所吧。每天看上百个患者,我每个患者只能给他们两三分钟,可如果你是患者,排队一小时,等号一小时,结果刚好轮到你,医生就要去上厕所,上完厕所回来,问你三句话,就打发你去做检查,再花一个小时检查完,医生又两分钟就把你打发走了,你是不是会觉得很不满?”
后来有次休息他又问医生,每个患者两三分钟,真的看得准吗?医生告诉他:“很多病症吧,你不来看医生,可能会困扰你好几年,或者虽然时间不长但你很难受,所以患者很容易觉得高估自己疾病的严重性;可对我们医生而言,和你类似的症状我一个月就看成百上千个,有的真的只需要看一眼就能百分百确定了,直接开药就行了。”
后来他参与医疗政策制定的一位医学院院士交流,请教 “中国为啥不像美国一样,每天减少医生的排号量,这样患者的满意度不就提升了吗?”
院士反问他:“如果我们的三甲医院,每个医生每天只排十多个号,你觉得谁更容易找医生看上病?穷人还是有钱人?”
“大概率是有钱人。”
“对啊,学习老美那套,医生少排号,搞预约制,每个病人看二十分钟,病人有啥问题尽管问,看病开导安慰一条龙,病人满意,医生也很轻松,多好!
可问题是,真这么搞,在我们国家现阶段优质医疗资源有限的情况下,恐怕只有有权和有钱的人才能享受到了。我们是社会主义国家,我们要尽最大的努力,让从中西部砸锅卖铁来上海寻医问药的穷人有机会享受到优质的医疗资源。”
说清楚了道理,院士又补充道:“当然,这样最委屈最辛苦的,是我们医疗工作人员。所以不管是带学生,还是带年轻医生,我都会跟他们讲清楚这其中的道理,让他们知道自己在为什么而吃苦——虽然这改变不了他们的状态,但可以优化他们的心态,多些理解,少些抱怨和坏脾气。
也希望你作为社会学老师,能一起传播这些常识,让听你课的学生,未来可能的患者们,对我们的医务工作多些理解。”
以前我也曾抱怨过排队三小时,看病三分钟,可听了这位老师的课程之后,我没再因为这个抱怨过,我想,这大概就是理解的力量。
时间长短得看医生在干嘛。
上个月因为右上腹持续隐痛,就诊于某医院,在线挂号费 92 块钱,看简介是个 80 多的老爷子。
进门诊大厅取号后,等了大概半小时轮到我。
进门刚要敲门,里面一个头戴蓝色塑料消毒帽的老爷子大声喊:“莫要敲了,门开着呢敲啥子么!你是(低头看屏幕)xxx?” 进门屋里是俩人,老爷子对桌坐了个小姑娘,低头看着电脑屏幕打字。
接下来就是快速发问环节
“啥子地方不舒服?”
“右上腹隐痛两月余,夜间更明显,偶尔牵连背部和剑突。”
老爷子抬头看了一眼,对小姑娘说,“这个好问,你来问!”
小姑娘抬头看看老爷子,又看看我,扶了下眼镜,我下意识也扶了下眼镜。
小姑娘问:“多大年纪?” 老爷子瞬间瞪眼,“啷个多大年纪?你电脑上有的嘛!叫你问病嘛!”
小姑娘缩了缩脖子,结结巴巴半天问:“有纳差吗?” 老爷子继续瞪眼:“你问啥子呢?你问啥子呢?病人搞得懂你问啥子吗?”
老爷子这一声震得我也一缩脖子,赶紧回答:“饭量没问题,以前吃多少现在还吃多少。。。。。。”
小姑娘刚要再问,我看着她眼镜片后面都蒙上水雾了,赶紧抢先说,“具体疼痛部位在第 8 到第 10 肋骨之间,之前疼没注意过,所以没留意疼痛和油腻饮食是否相关,因常年在高原工作,有高血压和红细胞增多病史 2 年,轻度脂肪肝 3 年,一年前做过肛瘘手术。发现疼痛后,饮食睡眠情况无改变。您看能否开一个腹部彩超,开一个生化,保险一点再查一下肿瘤标志物?”
小姑娘仿佛松了口气,“好的!好的!” 老爷子对我点点头,拦住小姑娘:“还有啥子忘了的?”
小姑娘再次紧张起来,问我:“你还有什么忘了的?”
我也懵逼了,你问我?我哪知道,老爷子又不吼我。老爷子和蔼的问,“你在西藏工作哈?”
我点点头,老爷子又问:“吃没吃过生肉之类的?”
我恍然大悟,赶紧点点头:“经常下乡,风干的半风干的生肉经常吃!您要不再给我查下包虫病?”
老爷子不满地瞪了小姑娘一眼,“没错的嘛!你咋个背的书?好几年也不进步?乱弹琴!害死人!(后面一大通方言听不懂了,想起来有一句大概是以后别出门诊了,到手术室拉钩去之类的)”
然后老爷子和蔼地告诉我,这里彩超可能得排好多天才能做,在这里做完检验之后,去其他三甲医院排一个彩超,拿着报告来给他看,一周之内来都不用再重新挂号了。告诉完我,吆喝小姑娘,“叫下一个!”
十多分钟,批评小姑娘用了一大半时间,这挂号钱我是不是得跟她要回一半?
三天之后,胆囊炎。
以前在瑞士读博士的时候,也经常跟导师看门诊。每周一次,每次 6 个病人左右。要看上教授的门诊,大概需要三到六个月前就开始预约,因此看教授门诊对病人是一件很重大的事情。
到了门诊那天,很多病人都精心打扮、穿着,很多人还带着鲜花和自己做的蛋糕来送给教授。到了预约时间,先在等待间等候,环境很舒服,有咖啡、有杂志,秘书会问些简单情况。开始问诊,先要寒暄一下,Bonjour、salute,你气色真不错之类的,后面再详细的询问病史、例行检查,病人想说多久就多久,我坐在傍边学习,还有个计费卡,每 15 分钟 80 瑞郎(和美金差不多),看完了还要拥抱、再见。一上午就看六个病人,气氛融洽,每个病人都满意。
回国后第一次看门诊是在普通外科,一打开电脑我吓傻了,我的天呐,七、八十个号,这怎么可能看得完啊。第一个病人进来,我例行问候,检查之前先洗手消毒,把听诊器捂暖和,详细询问、检查、处置,大概花了半个小时,病人还挺满意的,第二个病人也如此。一个小时后开始看第三个号,结果外面炸锅了,病人都不满意等候时间太长,一个病人开始骂骂咧咧 “个斑马的,会不会看病啊,不会看病就滚回去,隔壁医生已经看到十五号了,尼玛这边才叫三号,老子要等到明天!”
一看外面走廊都挤满了人,群情汹涌,没办法,只好简化流程,加快进度。一个月以后,我已经彻底适应了这种转变,嘴巴上问病史,一只手去摸包块,一只手开检查,这个病人没看完下个病人就进来,三到五分钟处理一个病人,就这种快速看法,一上午忙到没有上一次厕所、没有喝一口水,也没有完成上午的号。到月底工资单一看,一上午挣了几十块钱吧。
别说了,去西南医院看病,医生看了三秒钟,是真的只有三秒钟,就给我把单子开了。。。
我头上有个疤,从我记事起就有,这些年随着我脑袋长大它也跟着长大。
时不时流血,二十多年从未完全愈合过,但是不痛不痒,也没有其他症状就一直没管它。
后来工作了,多少觉得有点影响仪容仪表,就想着这么个疑难杂症,我必须找个大医院好好看看,给他治了。
然后就去了西南医院,挂号,进门跟医生说清情况,医生让我头低下来她看看,然后我就低头,刚低头医生就说:
“噢,你这个是头皮痣。” 然后转身就开始开单子,“激光点了就行了。”
我没反应过来,“呃… 真的吗?要不要再看看……” 我甚至都怀疑医生看清楚了吗……
“不用看了,你这个是头皮疣状痣。”
……
后面用激光去了… 也确实没再长了…
以下这篇文章叫,这碗面你付了多少钱,看完以后你会有所理解的
某一次开座谈会,有机会和领导们坐在一起讨论中国的医疗。
一位领导对我抱怨中国医疗的服务太差,并给我举了一个切身例子。
他带家人去某医院看病,要拍片子,到了拍片子的楼层他找不到路,就问登记室的一位姑娘。
姑娘连头都没抬,一边忙一边伸手举起一个牌子,上面写着:门诊拍片请直行然后右转。
这位领导非常生气,他说:我知道你们很忙,也知道每天有无数人来问路问得你口干舌燥,但是你这种头也不抬就举个牌子的做法,实在太不尊重人了。这种服务态度实在太差。虽然医院的医疗水平很好,诊疗效果也非常满意,但是这种服务让我非常不舒服。
然后他问我:阿宝医生,你一直说中国医疗是全世界最优质最廉价最便利的,不知道你怎么评价这种头也不抬举个牌子就把患者打发了的医疗服务。
我说:你吃过面吗?我和你讲两个吃面的故事。
第一个故事,是我听一位大学教授讲的。
这位教授有一次外出讲课,讲课的地点是一座五星级的高档饭店。课程安排非常紧张,中午没有时间休息,只能在讲课间隙吃碗面。
他顺口问了一下那碗面的价格,答案是一碗面 200 元。注意,这是 20 世纪 90 年代的 200 元。那时候,大学教授一个月的工资也就是这个数。
教授吃了两口,他叫来服务员,说:你们这面太咸了。
大概 10 分钟后,服务人员推着一个桌子过来,上面放着另外一碗面,还有一堆瓶瓶罐罐。
服务员说:非常抱歉我们的面做咸了,这是一碗给您新做的面,里面放了上一碗面一半的盐。如果您觉得太淡,可以用这些调料自己调一下。如果您还不满意,我们还可以给您再做碗新的。
教授满意了。
他解释说:我不是一个喜欢挑毛病的人,如果在大排档吃面,咸点我就忍了。但这是一碗 200 元的面,200 元的面就得有 200 元的服务。 (这一个故事很久以前百家讲坛上金正昆的教授讲礼仪时候后也提过)
第二个故事,是我看电影看来的。
周星驰有部电影,叫做《食神》,在影片中,落魄的周星驰来到大排档,点了一碗杂碎面。
周星驰一边吃一边抱怨:萝卜没挑过,筋太多,失败;猪皮煮得太烂,没咬头,失败;猪血又稀又烂的,一夹就散,失败中的失败。最惨的是猪大肠了,里面根本没洗干净,还有一坨屎,你有没有搞错?
对此老板娘的回应是默默递给他一张纸:拿纸去擦擦吧。
电影当然有夸张搞笑的成分,就算是大排档也不能在大肠里面真的留一坨屎。真有一坨屎的话,即使是大排档也绝不会给你张纸让你擦擦就得。
但是,很明显,在大排档吃饭,无论是萝卜皮筋太多猪皮太烂还是猪血不结实,你都只能将就着。老板娘不会为此抱歉更不会给你换一碗。
这就是五星酒店 200 元一碗的面,和夜市大排档 2 元一碗的面的区别。你嫌 200 元一碗的面做得咸要求重做,那是天经地义理所当然的。
你嫌 2 元钱一碗的面萝卜筋太多猪皮太烂要求重做,你是矫情。
好了,面的故事我讲完了,请您扪心自问:中国公立医院给您做的这碗面,是五星级酒店 200 元一碗的,还是大排档 2 元一碗的?(这里纯指公立医院服务,不是医疗水平)
如果你不清楚的话,可以参考以下数据(以下是好几年前的数据):中国顶级的专家号一个几十块钱,一次抢救 12 块钱,一次心内注射 6 块钱,一次皮试 5 毛钱,一次注射 1 块钱。
别和我扯什么免费医疗。天上不会掉馅饼。这世上,从来不存在所谓的免费医疗。
所谓的免费医疗,无非是国家为你买单,而国家的钱,其实还是纳税人的钱。
所谓的免费医疗,其实就是一部分人把自己的劳动,无偿地让渡给另一部分人。
任何医疗服务都是有成本的,离开成本去谈服务,那是耍流氓。
曾经,中国的某个城市,护理系统领导脑袋发热,要全面提高护理服务水平,要求护士负责给患者洗头洗脚剪指甲。
这样会增加多少工作量?他们没考虑。护理人员够不够?他们没考虑。需要增加多少护理人员才能平衡增加的工作量?他们没考虑。增加这些护理人员需要投入多少资金?他们没考虑。
他们只是自信满满地说:我们一定可以做得更好。
不到几个月时间,全市护理人员怨声载道,并出现大量离职。最终在基层的强烈反对下,这个 “可以做得更好” 的政策不了了之。
中国目前医保和新农合的覆盖率,已经达到 95%,远远超过美国水平。请问,以中国现在的国力,我们公立医院的服务,应该做成五星级酒店,还是做成夜市大排档?
在国民医疗保障方面,全世界的原则都是:低水平,广覆盖。这种国民的基本保障,只能做成大排档,而不能做成五星级酒店。否则,没有哪个国家担负得起。
中国公立医院,应该为谁服务?为有钱人和权贵?还是为穷人和平民百姓?
每年夏天,郑大一附院的停车场,晚上都有大量的患者和家属露宿,他们,连几十块钱一晚的旅店都舍不得住。
这些贫穷的患者,他们会介意住院环境拥挤吗?他们会介意医生五分钟处理一个病人吗?他们会介意问路的时候服务人员头也不抬举一下牌子吗?
对他们来说,最最重要的东西,就是过硬的医疗水平,和低廉的价格。而这,正是中国医疗正在提供给他们的东西。
中国的公立医院,如果要做成五星级酒店,那就注定只能为极少数权贵和有钱人服务。而我国最伟大之处,恰恰在于,他把中国的医疗,从只有权贵富人能消费得起的五星级酒店,给改造成了绝大部分普通老百姓都消费得起的大排档。乡镇医院是大排档,县医院是大排档,三甲医院是大排档,北大协和同样是大排档。(其实这里明眼人都能看出来,五星级酒店就代表看半小时,大排档指看五分钟)
在大排档里吃饭,对中国已经数量不小的高收入阶层来说,是一种非常糟糕的体验。与那些晚上睡停车场的患者不同,他们住惯了五星级酒店,受不了大排档的拥挤和吵闹。
这些人,不应该去公立医院,而应该去高档私立医院,而且,高端的商业医保也涵盖这些医院的服务。
他们去了高端私立医院,既可以获得优质服务,又可以给普通患者腾出资源,让国家可以给普通患者提供更好的服务,报销更多的药物和治疗。
但是他们偏偏不肯去。
不肯去也就罢了,他们还天天指责大排档竟然没有五星级酒店的服务水平。
更麻烦的是,与睡在停车场的群众相比,这些人掌控着话语权,甚至决定着中国医改的方向。
有人言之凿凿地说:美国梅奥诊所医生每天只看几个病人,每个病人看至少半个小时,是因为医生没有经济指标。中国医生之所以五分钟看一个,是为了薄利多销,是为了追逐利润,是见利忘义不尊重患者。
瞎扯!
如果真的为了逐利,北大协和最好的选择绝不是薄利多销,而是和梅奥一样,减少供应,加剧短缺,拉高价格,将服务目标定位高端客户。所谓 “薄利多销”,其实就是以低廉的价格让中国普通人有机会获得顶级医疗服务,这恰恰是对患者,尤其是低收入患者最大的爱护和尊重。
好了,说这么多,咱们回过头来。
我认为,那个一边低头工作一边举牌子回答问题的姑娘,没有什么好抱怨的。当然,医院如果有条件,最好改善一下硬件措施,比如设置更多的指示牌和路标等。
服务的改进永远没有尽头,没有最好,只有更好。
但是,每一个 “更好” 都是要花钱买的。
烧伤超人阿宝《这碗面你付了多少钱》
最近一篇新文章,值得分享一下,因为就这个问题的一些回答我看的毛骨悚然
過客:如何看待 “50 万自费买的药都在医保目录里” 这种现象?
评论区有人质疑我:你不能拿外国的薪酬水平来对比中国的薪资对比,工作量不同,收入水平也不一样
好,我就把数据摆上来我们不妨比较一下中美医疗费用的价格。
在美国,预约挂号的费用,一般为 120 美金左右, 无需挂号的急诊,问诊费用一般为 450-600 美金, 急症加救护车加消防车,7000 美金到 12000 美金不等。
美国阑尾炎手术的费用,约 26000 美金。美国生一个孩子的成本,包括产前检查, 生产机婴儿护理, 平均 52000 美金, 而美国一次心脏支架手术的费用,可达 50000 美金以上。2010 年美国全年医疗总支出到了 2.6 万亿美元, 平均每人 8402 美元。
完全不需要罗列出中国对应的数字,即使考虑到两国经济水平的差异,即使考虑到八倍于中国的人均 GDP。这个医疗服务的水平也大大低于美国的水平, 仅相当于对方的十几分之一,甚至几十分之一。而且,这是在包括了一直被公众和媒体诟病的药费和检查费后的差距。
多少外国新闻上,昏迷需要抢救的人最后的一句话是不要叫救护车,为什么?因为支付不起昂贵的抢救费。
就这样很多人认为:中国公立医院没有体现出公益性。我简直无语。
敢问,怎么才算公益?一个黑市上能值几千块的国内最优秀的专家的挂号费只有十几块钱几十块钱,这还不叫公益?一次心脏内注射只有 6 块钱,这还不叫公益?一次皮试 5 毛钱,一次静脉注射 1 块钱,一次抢救 12 块钱,这还不叫公益?如果这还不算公益,请告诉我怎么才算公益???!!!
几年前有位大妈义正词严的指责医生:你们看大处方,做大检查,病人一到医院就从头到脚扫一遍 CT 核磁,推高了医疗费用。
我无奈的告诉她:中国去年(2016 年)的数据,三甲医院的门诊次均费用只有 253.2 元,而二级医院只有 166.4 元。也就是说,在中国最好的医院就诊,挂号费检查费药费治疗费手术费全部加起来,仅仅 40 美元,不足美国医生非预约挂号费的 1/10。
医疗是一个严谨的行业,无论检查还是药物,都有明确的指证和规范,医生所拥有的弹性空间,其实很低很低。
很多人心目中,医疗应该是这样的:花几块钱,挂个最好的专家号,完全不用等待就见到医生,对方耐心细致的服务,不用检查,开十几块钱的药物,回家吃了就立马痊愈。以这种标准来衡量,中国当然看病难看病贵。
与绝大部分人认为的相反,中国的医疗服务水平绝不落后,中国事实上给国民提供了远超于中国国力的医疗保障。
**这么多年后的今天,随着通货膨胀,货币贬值,很多地方特需的顶级专家号已经涨到 200,最便宜的专家号是 7 元,其次是 9 元、14 元、100 元、200 元、300 元。**但是我就不明白了,200 块你们去做头发做指甲吃饭逛街购物打电玩买皮肤一点也不犹豫,为了健康看个病意见这么大?那些来怼我的人我真的是无言以对。
不过也是,世界上本来没有让所有人都满意的事情,如果真的对医院意见很大,那就请照顾好自己不要生病,我也希望大家都能健健康康,谢谢了
最后引用一张图
那些来找我抱怨挂完号只看三分钟的朋友们,给你们一个建议,去私立医院吧。这和你挂多少钱的号没半毛钱关系。医生做不到微笑服务,做不到宾至如归,并不是因为医生修养不足或者素质低下。事实上,医生这个行业的平均学历,在所有行业中是名列前茅的,像北上广的大医院,没有正规的名校研究生学历,基本是进不去的。
这些名校毕业的硕士博士,都是高学历人群,平时和人聊天也都是面带微笑温文尔雅,举止非常得体。但一到了门诊,这些平时温文尔雅的高级知识分子,基本就笑不出来了。
原因无它,在医疗资源有限,国家经济实力有限的国情下,病人太多了。
以我为例,在前几年的时候,出一天烧伤门诊,基本要看 80-100 个病人。
上午门诊出诊时间是三个半小时,210 分钟。以 40-50 个病人计算,每个病人平均就诊时间只有四五分钟。
在这四五分钟的时间里,你要把病人叫进诊室,问清楚病人的病情,等病人脱衣服,给病人拆包扎,给病人检查创面,给病人处理创面并包扎,给病人开药取药,给病人写好病历,给病人交待清楚各种注意事项,等病人穿衣服,交待清楚下次复诊时间,给病人计费开条,指导病人去缴费,在病人缴完费后还得检查缴费凭据。
说四五分钟,其实根本不可能每个病人都四五分钟。因为每次门诊,都会有至少七八个比较复杂的病人,这些病人要么创面范围大,要么病情复杂,要么情况较重需要联系安排住院,要么病人想法特别多各种找茬不配合。这些病人花费的时间,都远远超过四五分钟的平均时间,而这些病人额外耗费的时间,都得从其他病人身上找补出来,这样一算,大部分病人的诊疗时间,可能只有三四分钟,甚至更短。
所以,每次出门诊,都和打仗一样,医生要抓紧每一秒钟的时间,尽快的完成诊疗。
在疯狂的节奏之下,平时彬彬有礼的绅士,平时温柔体贴的淑女,都变成了急赤白脸的催命鬼。
“小伙子你赶紧走两步,快进来,这点伤至于让人扶吗?磨磨蹭蹭干什么呢?”
“赶紧脱衣服,在医生跟前扭捏个什么?我这边忙着呢没空慢慢哄你!”
“我都给你讲两遍了你怎么还记不住?我说的时候拜托你认真点听行吗?”
“你老板多可恨多无耻拜托你不要再讲了,先告诉你到底受伤多久了?我都问了三遍了你还在骂你老板!”
“我说了肉可以吃,你又问我牛肉可以不可以,我说了牛肉可以你又问羊肉可不可以,我再说一遍:肉可以吃!听明白了吗?”
很多患者,都有非常强烈的倾诉欲望,但他们的倾诉会被医生不停的粗暴打断,因为医生没有时间听你讲打火机的厂家有多不负责任,更没时间听你复杂曲折的维权经历,医生必须在最短时间内,把自己需要的医疗相关信息问出来。
甚至,医生都没有时间听你的感谢。你对医生诚心诚意的致谢,吧啦吧啦的感谢他妙手回春的时候,他一边嘴上敷衍的回应,一边盼你赶紧走,他好叫下一个病人。
在这种疯狂的节奏下,几乎全年无休。
但绝大多数的医生还是会尽可能的给与患者更多关心,那种态度极其恶劣的医生也终究只是极少数,如果你遇到了,完全可以去投诉。我只是希望大家能多一份理解,理解这些只面对你三四分钟的医生,这也是我发这篇文章的初衷。
这题我会!
怀孕了,第一次 B 超是去公立医院做的。排队三小时,B 超五分钟,医生言简意赅:单胎,宫内,胎心很强,然后扯两张纸给我自己擦肚皮上的润滑液,关键两张纸一点都不够啊,我只能忍着黏黏糊糊的东西拉上裤子自己再去厕所擦擦。出来 B 超室,外面仍然排了长长队伍,所以医生只要看到小孩没问题就可以了,多余的一句不会讲,毕竟每天看那么多人,也太累了!
之后去了私立医院产检,每次做 B 超都是 30-40 分钟,而且 B 超床对面有一台大电视,我可以很清楚的看到 B 超画面。医生很多话讲,会一点点指出来看,这是宝宝的脸,这是腿,这是心脏,这是脊椎,这是脐带,这是手,这是脚。。。这半个多小时里,我能看到宝宝在吸吮手指,翻身,蹬腿,玩脐带啥的。B 超结束后,医生会拿之间帮我把肚皮上润滑液一点点擦拭干净。整个过程都是比较温馨舒适的,我老公也可以进去一同看 B 超画面。
当然了,私立医院比公立的贵了 3 倍不止!
简而言之,公立医院患者太多太多了,医生女的当男的使,男的当畜生使。三句话能说清楚的事,没必加多第四句。说多了这一句,后面的人就得多排一句话的时间。通常来说,去公立医院,医生言简意赅说明你状况一切良好。
而私立医院里,因为收费高,每天只安排那么几个客户,每个客户具体到几点几分到医院就可以了,不用排队,每个客户的看诊时间确确实实的就是安排了 15-30 分钟,客户舒适,医生也轻松啊!(对,没错,我写的是客户,对公立医院来说是患者,而在私立医院则是客户,毕竟 “代价” 不一样,待遇也不一样啊)
最后说一句,都 1202 年了,应该要明白,在美国,穷人是看不起医生的。那些写在公知文里的所谓医生花半个小时给你看诊,都是发生在私立医院,普通的门诊挂号 100 美金起步。国内的公立医院普通门诊挂号我挂过最便宜的 7 块钱,还是三甲医院,就是那次做孕检 B 超。之后去私立医院每次看诊都要多加 100 元,是额外多加的。。。因为我买的是孕检套餐,每次看诊我都选了非套餐里的医生,所以要多加 100,也就是说每次我去孕检都要花多 150 元。
多多体谅公立医院的医生吧,真的是不容易,工作量大又辛苦!
特地采访了一下一位在美国读书工作多年的朋友。
下面是她在美国看急诊的一次经历。
她吃晚饭的时候,吃鱼不小心卡了鱼刺,咽了几次没咽下去,觉得很难受,就去看急诊。大概六点多到的医院,然后被告知在候诊区等待,这个时候是看不到医生的,只有一个前台护士,还有保安。
九点多的时候,护士带她进了里面的候诊区继续等待,这个时候护士给她量了体温血压,做了一个疼痛量表。
不过这个等待区有休息的床。
环境也不错,护士看她睡着了还给她拿了一个毯子。这一等就是到了夜里两点。
两点多终于医生来看她了,医生首先自我介绍了一下,然后问她有什么不舒服?
她说自己卡了鱼刺,疼。医生问她为什么不吃阿司匹林。。。她说感觉有鱼刺,想看看。医生说 OK,然后给她开了一个 X 光检查。
其实作为专业的耳鼻喉科医生,我可以明确的说 X 光是根本发现不了鱼刺的,除非真的是非常巨大的鱼刺。
最离谱的事情还在后面,X 光结果出来后,医生指着片子里的一个高密度影说,这确实有一根鱼刺。可是我拔不了,我给你转诊到耳鼻喉科。
我一看那个白色高密度影,好家伙,这不是舌骨吗?
第二天我朋友还是去了耳鼻喉科,但是被告知医生已经没号了,他们叫日程排满了。又换了一家医院看上了耳鼻喉科医生,医生看着片子哈哈大笑,说那个急诊医生给你误诊了,这是舌骨。然后给她做了一个喉镜,没有发现鱼刺。
这就是美国一个拔鱼刺流程,最后,她收到了医保报销后 531 刀的账单,包括医生看诊,检查,电子喉镜,最贵的是电子喉镜,400 多刀。
在国内,一个鱼刺,急诊就有耳鼻喉科,间接喉镜,或者电子喉镜看一下,有立马给你取了,没有告知回家休息,有不舒服再来。大概 100 左右。
像我读书时候的导师,一上午 50 个号,他看病讲究快慢有度,该快就快,该慢就慢,一堆病人等着呢。有时候看完了,门口还有一些患者张望着,他会让我问问,是不是没挂上号。他说人家从外地大老远跑一趟不容易,老人还不认识字,可怜那,能看就看了,当天看完让人家回去,省钱。
entDR
242 次咨询
5.0
医学优秀回答者
362741 次赞同
去咨询
谢邀。
我们医院疼痛门诊平均每天一百个号左右。
若每个病人花半个小时,我每天工作 50 个小时,但是我每天只有 24 小时。
或者,我按照每天工作 10 个小时,可以看 20 个病人,剩余 80 个病人蜂拥而进,把我打死。
美国医院的疼痛科,颈椎病治疗费用中,一针(一个平面)折合约 3000 人民币; 通常每次需要打 3-4 针,10000 人民币左右; 通常需要治疗 3-4 个疗程,总费用 30000 人民币左右(只是操作费,不包括检查费、药品等其他费用)
我们医院的疼痛科,颈椎病治疗的所有费用加在一起不会超过 1000 人民币。
有人会问,那国外那么好,有本事你也去啊!
我就呵呵了,不好意思,我没这个本事。
那有本事你去国外看病啊,叽歪个蛋!
上周,俺们医院邀请了以色列的医生教授过来讲课,交流腹腔镜手术技术。他说,在他们那地儿,一年一个医生做这种手术的量也就十几个。我们这边医生问了,你们一个住院医是咋培养成主刀的呢?他说,得慢慢来,一个医生培养出来,六七年都过去咯。
俺在课桌下面瞎想吧,以后干脆吧你们那地儿的医生别送美国欧洲培训咯,送到中国来,保证你一年成师。不过,要知道这病人量了,你们还敢来不?
我老婆生完孩子哺乳后,觉得乳房不舒服,去医院检查,结果是乳腺癌早期。我们小两口就把孩子对给他奶奶姥姥去了省城的肿瘤医院。约的专家号,人家一看检查报告直接说住院吧,小手术,三五天就完了。进门到出门 10 分钟。。。
正巧那几天我脖子那长了个包,很疼(后来想起来那地方以前长过一个粉刺瘤,我们那的医生给扣出来过),我对象就老担心我也是癌症的话可怎么办,非得让我去检查一下。拗不过她就去找医生做了个检查。。。医生看着检查报告,摸着我的脖子,反复的看,摸了看,看了摸,搞的我怕极了。。。过了有 20 多分钟,来了一句,你这也不像癌啊。。。
我才反应过来,这里是专门的肿瘤医院,来这的 90% 都是癌症患者。。。我这不是癌症的,比我对象是癌症的专家花的时间还多多了。。。
说说我老婆这个事,去年 10 月份,孩子刚过了哺乳期,一直觉得乳房不舒服,因为她小姨和她妈妈都有过乳腺癌病史,所以她对这个很在意,就去三甲医院做了个 B 超,有个结节 0.5,初步诊断 4a 类,我们当地头号三甲医院的医生说现在很小先观察看看,如果有变化就立刻手术。因为良性的很少会有变化的。然后就每半个月去做一次 B 超。
一直没有变化,直到今年 3 月 20 号的时候 B 超上出现了第二个结节 0.3。医生说可以做个微创手术。。。因为当初他小姨在我们当地三甲医院做的手术没好,后来转到省肿瘤都晚期不能手术了,所以她不太相信本地的医院水平。所以第二天我们两个就到了省肿瘤医院。因为疫情期间就诊的患者相对较少,我们也很幸运当天约到了专家号。专家看了之前的那些报告,又询问了家族病史,就直接给安排住院了,让后给开了手术前需要的检查单,21 号 22 号两天住院检查,23 号就手术了。这期间无论是我们本地医生还是省肿瘤的其他医生都和我们说大概率是良性的。。。
这中间还有个小插曲,因为本地的医生说是做微创,省肿瘤专家说的是手术。我对象还和人家说为什么不做微创呢。医生和她说万一是恶性的,你不还得再挨一刀吗,而且微创是外边创口小,里边创口大。她还一直跟人家说想微创。然后人家医生没好气的和她说那听你的,给你安排微创。她看人家脸色不好了,又说听医生的,医生说怎么合适怎么做。那个医生说那就准备手术吧。
手术室里出来,她和我说感觉医生和她说是良性的,白挨了这一刀。过了有一个多小时。专家带着一帮医生过来了,和她说两个结节全是恶性的,一个 0.3 一个 0.5,都很小。发现的早,相当于捡了一条命啊。她说做手术的时候你不是和我说是良性的吗。专家笑着说,你那是睡着了做梦呢,都打呼噜了
然后专家开始现场教学了。回头对着那 20 来个年轻的医生说(3/5 个博士,剩下的也全是硕士),这个就很典型,年轻,结节很小,但有家族病史。无论检查结果看有多么像良性的,也要提高警惕。这个病例两个结节都很小,甚至很长时间 B 超都没发现第二个结节。但最终结果却是两个都是恶性的。那么小也是恶性的。。。遇到有家族病史的一定要谨慎再谨慎。。。
现在我对象做完了 4 次化疗,25 次放疗。还要再继续做 10 次左右靶向。然后还有一年的激素调节和营养恢复。
祝老婆一切顺利,永不再复发。
受公知影响太深了,公知就喜欢拿美国高端医疗对比中国大众医疗,但从来不提价格、工作量。
数据最直观。北京协和医院一年接诊量 226 万 \ 员工 4000 人。美国梅奥诊所一年接诊量 116 万 \ 员工 61100 人,等于说协和医院以梅奥诊所 1/12 的工作人员数量,完成了梅奥诊所 2 倍的接诊量,协和工作人员人均负荷是梅奥的 24 倍。梅奥门诊费 500 美元左右,协和挂号费一般 50 块钱左右。
花 50 元人民币就想享受 500 美元甚至更高的诊疗服务,是不是有点过分了。
我之前去北京大学口腔医院,看牙…
那个大夫态度真的一般,简单看了一下:补了不就行了?
去交费!
好像是两三百我忘了…
出门我就怂了,这尼玛态度哪行?
于是我去了个牙医诊所。
一进去,大美女就跟那儿嘘寒问暖,聊天谈心…
欢乐的就把牙看了…
做了个根管治疗,一套下来花了 12000…
看看两国医生的生活质量就知道答案了,这个高效的医疗卫生系统牺牲了多少一线医务人员的健康和生活.
这个话题我能答一下,闺女小的时候我被公司外派到中美洲的一个小国家,后面她也随军过去了。年龄小容易发烧感冒,自愈不了就得带她去看医生。私立医院,美国医生,挂号费 300RMB。先护士体测,其实就是量下体重,测下体温,简单问下病史。OK 到医生了再简单问问病人的情况,然后开药。对了药要在外面的药房买,医院里没有。加上护士体测的时间也就 10 来分钟,何来的 30 分钟?
后面我调到阿根廷,有当地医保,公立医院看病免费基本也不去,为什么?任何时间去排队都得排 3 个小时你去吗?去德国医院,挂号费 750 本币,排队基本也得有一个小时,问诊时间也一样几分钟而已,基本就没有你说的半个小时的时间。
所以也不知道体主哪里得到的消息,美国看病都是半小时,国内却只有 5 分钟?而且普通的头疼脑热医生要看个半小时还看不出来的话他就是一个庸医
你提问方式错了。应该是:为什么美国医生看病有半小时,中国医生只有三分钟?
原因是中国医生必须一天把美国医生一周的病人看完。
中国也可以。
下次看病的时候,去特需部或者国际部试一下,保证你的问诊时间不低于半小时,享受医院里最好的医师资源,全程和风细雨。
像那些普通部里不给开的药,这儿也都有。医生平常开了单子,让你去外面拿的那些药,这时医院也突然给开了。
可能很多人还不知道这个就医密码,现在知道了,下次可以去试下。
当然这么做是有前提的:
首先平均就诊费用要比普通部贵 3 到 6 倍左右;
其次这些费用,医保不给报销。
那么,你愿意自掏腰包,花比别人贵好几倍的价钱吗?
以住院为例吧。
公立医院普通部的床费,差不多是 80 块钱一天,贵点的公立医院国际部,1200 块一天。你要更有钱,也可以试试昂贵私立医院,8000 元一天。
就医体验上,是越来越好,到私立医院这步的时候,跟星级酒店也没差了,医生成了服务人员。
如果费用上可以接受,那国内的医疗资源不光在质上有保证,量上更是远超美国。就医便利度上,他们都不够看的。
关于特需部就医详情,可以看这篇文章:
医疗资源这块儿,其实各国无非三种情况:
第一类是英国那种,免费医疗,钱的问题好说,效率就甭指望了。中国台湾地区也类似,当然财政负担挺大的。
第二类是美国这种,个人只要舍得烧钱,医疗资源、诊疗技术就可以随便倾斜,所谓不惜一切代价。当然他们商业保险已经做得很好了,政府不兜底,也不见得真就落到个人身上。
第三类是我们这种,属于前两种的调和、折中。
由社保体系兜底,解决保基本、广覆盖问题,再没钱、再偏、条件再差,不至于让你有病无处看。不过体验上,甚至有时候包括愈后方面,也不能过分期待。此外医保报销也会设置起付线和封顶线,属于是帮你解决一部分问题,也不会让你旁边干瞧着。目标就是尽量不出现因病返贫,而不是有求必应。二者的区别,咱得心里有数。
当然了,你要是经济状况比较好,也可以完全跳过这个赛道,去追求就医体验。
不过多数情况下,大家关注的是第一种,也就是走社保。这时候就是分蛋糕的事情了。
蛋糕既然要往匀里分,吃蛋糕的人当然得往下兼容。
你想想,你一个月收入多少钱,全国人民平均收入多少钱?
在社保就医这块,不说一视同仁,也不能让大家拉开太明显的距离,对吧。就算真有偏向,也理应偏向弱势群体,对不对。要不然你让人民群众咋想?
如果觉得三甲医院拥挤,那也可以去河南的县医院里去看看,他们都是一样的人,花着差不多的钱(实际上城乡地区就医费用会更少一些,医疗资源也差一些,大体上算是保持住公平性了)。
如果那个条件能接受,那大伙在三甲医院排队时享受到的资源,已经很不错了。甚至可以说是相当不错了。
所以,只要还是在普通部就医,只要还是刷医保卡,排队一整天、问诊 5 分钟这种事情就不可能避免,也压根甭指望避免。
随着老龄化严重、医疗卫生占财政支出比例增大,往后还会越来越严重。
嫌蛋糕味儿不好,就这还不够吃呢。
不光是这个,大家就医习惯上,其实也有不少问题。
现在很多人,大病小病都往三甲医院跑。分级诊疗说了那么多年,有病先去社区医院,但是多数人也还是一切照旧,所有人都往医保—普通部这条路上挤,医疗资源能不挤兑嘛。
医学院敞开了招生也不行啊。
何况现在学医成本那么高,一个医学生学成得多少年,毕业了啥待遇?现在医药代表被取缔,灰色收入也被压缩了。
在知乎上,医学不知道是不是劝退专业,但劝人学医天打雷劈这说法我是听过的。
医保控费压力又那么大,医院给病人开个药都得算计着药占比,住院就明里暗里踩着 14 天这条大限,生怕病人多住一天,刚能动弹恨不得就赶你走。从上到下,都是又让马儿跑,又让马儿不吃草,确实难顶。
要实在受不了这些,没关系,跳过社保这条渠道,自己花钱去特需部就行了。
护士陪同专家问诊,各种检查不排队,就医资料递手上,同一家医院,你立马能体会啥叫如沐春风。
为啥?
因为你不占人医院的医保费用了,全是自己掏腰包,还给人医院创收。
前面是医院请你客,现在是你请客。到这份儿上,那你就真是 “顾客就是上帝” 意义上的顾客了。
商业医疗险里面,有一类比较讲品质、讲就医体验的,叫高端医疗。
不光报销额度和覆盖面管够,而且非常讲究医疗资源的优质度。
它的适用逻辑,就是客户花一笔钱,调动覆盖区域范围内最好的医疗资源。
包括各地三甲医院特需部、国际部,还有和睦家这样的昂贵医院等等。
生病了就诊疗卡直付,医院给安排好一切流程,完事儿后医院找保险公司结算。
客户就完全不用担心就医体验的问题,也不用自己再掏腰包。反正有不得劲了,看就完了,不会让你等的煎熬,说到病情更是条分缕析,无比细节,保险公司还恨不得隔三差五送你套体检大餐。毕竟防病于未然,是给他们自己省钱啊。
有高端医疗保险的客户都知道,在医疗资源覆盖上,不光内地和港澳台价位不同,全球除美加、全球除美、全球医疗资源,这是等级梯次分明的三个水准,费用上也要差一大截的。
之所以这样,就是因为在美国的就医费用,远远高于世界上其它国家和地区。
当然也远远高于国内消费水平。
举个例子,比如说孕妇分娩时出现早产,这种也是比较常见的情况,需要送入温箱,实施观察治疗。
类似情况,在国内也就花费万把块钱,多了一般也不会超过 10 万。
但如果是搁到美国,总计费用会达到 170 万人民币。
这个价格差距,也确实难顶吧。
当然在医疗技术上确实没得说。
比如同样是孩子罹患视网膜细胞瘤,发现的比较晚的话,在我们这里最终结果就是眼球摘除。在美国纪念斯隆凯特林癌症研究中心,可以通过眼底手术保住眼睛,实现治愈,治疗费用 20 万美元左右。
20 万美元换保住眼球,虽然很贵,但恐怕多数人也觉得很值吧。这时候就不再是费用问题了,纯粹的医疗资源问题。
其它类似情况,比如癌症里的不同诊疗方案,前期的筛查,乳腺癌的保乳率等等,这些治疗效果方面,差距也都挺明显的,我们和美国的差距很明显,国内不同地区不同医院的差距也很明显。
所以调动医疗资源这个事儿吧,不光是个费用问题,它是和愈后生活品质紧密挂钩的。对此可以参考我的另外一篇文章:
我可以负责任地说,中国医生的临床经验绝对比美国医生好。不要被美剧误导了,以为美国医生都很牛逼。中国医生看五分钟,那是被逼出来的,一个早上要看一百个病人,你看看。美国还在那里预约,病人可能癌症早期拖到晚期了还没看上医生,你想想。
我的目标就是这一本临床医学小说,拍出好的电视剧,让大家知道我们中国医生的临床思维都是不错的。别说五分钟,有的地方留给医生的时间可能只有三分钟。虽然这是不好的,但没办法。以后会逐步好起来的。另外,你国内挂个号几块钱。美国挂个号多少钱?
我在中国美国都看过病,但在中国因为我爸就是大夫,所以我从小到大的病(除了看牙和配眼镜),都是他看的,针和吊瓶都是他把药拿回家来打的,有一次他还在家里给我把脖子上一颗存在癌变潜质的痣给割了,路子之野令人咋舌。但他主修外科,如果不是家里人,一般病人找他看病开刀基本就是大问题了,什么胃癌肠癌大出血、车祸把肝撞碎了,这里不展开多讲了,反正他在家给我讲得听得我一惊一乍的。
我爸给我看病哪用五分钟啊,基本不到一分钟搞定,发烧就擦酒精吃雪糕洗热水澡喝鸡汤,烧大发了再吃两片退烧的,主要靠身体硬抗;拉肚就只给吃粥吃青菜以及喝水,空着肠胃,空空就好了,只有某几年夏天去农村被传染上痢疾回来打了吊瓶;咳嗽就…… 咳嗽着,反正没哮喘,咳两天就好了。他的一贯宗旨是,能不吃药就不吃药,如果非得吃药就少吃,症状一旦减轻就靠物理疗法和食疗,所以现在我身体还不错,很少生病,偶尔感冒流鼻涕,在家躺一晚上就好了。
至于他看普通病人,速度也很快,他给的理由是,中国人多,医生普遍接待的病人也多,而且都在一个科室,看多了有些病只要看一眼片子就知道是什么该怎么办,不需要花特别多的时间,而且也因为病人多,所以医生做手术练手的机会也多…… 所以我爸切菜做饭特别麻利,过年别人送的鸡鸭鱼肉他几下子就能给分开装袋塞冰箱里去,这练过的和我妈和我这种笨手笨脚的没练过的就是不一样。
美国医生大概没看过那么多病人吧,而且他们更依赖仪器而不太相信经验。举个例子就知道了。19 年夏天,我在图书馆待着眼睛酸疼,看电脑屏幕就流眼泪。当时我觉得得了大病,赶紧去校医院看,当然,我们不叫校医院,我们叫 Columbia Health Center…… 但是名字的改变似乎并不能提高校医院医生的水平。校医院先预约——好在当时有空位,我就可以当天看,先在等位席等,然后来一个男女莫辨的护士把我带进诊室,开始查我的医疗信息,发现我两年都没去校医院看病,有些信息没有更新,于是又给我重新测了一遍身高体重血压提问,然后问我怀孕没有。我说没有没有,她说,你确定,我说确定确定,她说,那就不给你验了啊。我说,行。然后她又说,你这防疫信息填得不全啊,我说我有国际防疫本子(那时候还没有新冠),护士说,你复印一下,下次交到校医院来。我说,哦,好的。(不过现在也没有交……)
这就鼓捣了二十分钟。就是二十分钟过去了我还没看上眼睛。
然后护士说,你坐着吧,一会儿医生来。然后我就无聊地坐在枕床上,眼睛疼也不敢刷手机,就带着耳机听有声书。眯了大概十分钟吧,医生来了,医生又把我刚才那些信息在电脑上看了一遍,问我:之前给你开过一个治哮喘的喷雾,你哮喘吗?我说,不啊,就那会儿咳嗽,校医院的医生给我开的,但开完我就好了,也没喷过。医生说,这样啊,我说,啊。然后她又一通看,看完之后说,你眼睛这症状什么时候开始的?
好么,我来了快一个小时了,从身高体重体温血压问到防疫抗疫下一代,现在可算是到眼睛了。
我说,昨天吧大概,就是酸涩流眼泪。医生很严肃地 “嗯” 了一声,掏出个小手电,左边看看右边看看,说,你这像是过敏了。鼻子过敏吧?
我说,过敏过,就夏秋交际的时候流鼻涕,但现在没有。
医生说,我看像过敏。这样,先给你开点过敏药,你先吃着,然后我得把你推荐到眼科医生那去,你这得让专科医生看。
然后她又在电脑上一通操作,我就坐在诊床上看着她。她操作完了之后,说,药给你开好了,你去你家附近药店拿吧(估计是上次给我开哮喘喷剂那次电脑里有记录)。这是转诊单子,你回去打电话,自己约医生,抓紧时间。
我这一听,大事儿啊,立刻取了药,并打电话约了专业眼科医生,时间是第二天下午。
当然,我回家就给我爸发微信了,问他眼睛疼怎么办,可当时他睡觉呢,没回我。我就等到晚上,吃了一片校医院医生给我开的脱敏药——结果,我没等到我爸回我,就被这片药给撂倒了,连走回卧室的力气都没有,直接就睡晕在沙发上,直到第二天中午…… 一粒药让我睡了十六个小时,就这么神奇。
醒了之后,眼睛依然酸涩难忍,但我看了手机上我爸的回复,他说,在空调房里待久了,眼睛有点干,建议热毛巾热敷,以及熏蒸汽。我觉得他这方法太简单了,有点不信,何况眼科医生都约好了,我起来之后收拾一下就去看眼科医生。
到了眼科医生那儿,依然是先前台预约——虽然我有医保,但还是收了我 30 刀的 co-pay,哎,收就收吧。我坐在一群老头老太太堆儿里等啊等啊等啊,等了十五分钟,眼科医生终于见我了。一个白白胖胖、一看就养尊处优的眼科医生接见的我,态度极其和善地把校医院医生问我的东西又问了一遍,然后把我领到一个充满未来感、看起来超复杂的大型机器前面,说,给你看一下眼睛。我就像验光一样把下巴放在机器上的下巴托上,医生坐对面,特别认真地操作了半天,一边操作一边 “嗯,嗯” 地说,我心想,这得多大的事儿啊?他都 “嗯” 了。
然后,医生跟我说,你这眼睛有点干啊!
我去,和我爸在微信上得出的结论一样。
我说,那咋办?医生说,问题不大。只见他从兜里掏出一瓶药给我,说,此乃人造泪滴,回去一天滴三次,然后我再给你开一个药,你一天再滴三次,一周之后过来复查。
我说,行吧,多谢大夫了。就回家了,回家路上喝了一杯星巴克的氮拿铁还买了俩巴黎贝甜的面包。(看来病得还不算太严重,依然想着吃吃喝喝。)
结果当晚我接到家附近药房小妹来电,说,眼科医生给我开那药医保不包,一个眼药水 280 刀。啥?280 刀,眼药水?疯了吧?格列卫还有个印度药神呢。小妹说,可以致电医生让他给你换药。于是第二天我就给眼科医生打电话,结果没人接。
于是当晚我还是用了一下我爸教的热敷法。先把毛巾在热水里泡热拧干放眼睛上直到放凉,然后又打开我平均每半年用一次的松下喷脸仪(写到这儿忽然想到今晚可以用一下)倒进去外面买的纯净水(剩下的我都喝了)直到把喷脸仪里的水都喷光了,然后眨巴两下眼睛,本来想挤两滴医生送的人造眼泪来着,但忽然发现找不到了。哎,反正免费的,找不到就找不到吧。(是不是落星巴克或者巴黎贝甜了?)
本想着第三天接着给医生打电话说换药的事儿,结果大概因为有一天半没去图书馆吹空调以及我爹的热敷法起了作用,第三天就好了,眼睛清清爽爽,看东西也清楚多了。于是我又在家歇了一天。再去图书馆的话,回家就用热毛巾敷敷喷脸仪熏熏,一个夏天都没有什么事儿。(长期用电脑的诸君也可采用此方法缓解视疲劳)。
至于医生那儿,后来我又去了,又先等二十分钟然后付了 30 刀 co-pay 然后被医生看了 20 分钟。医生在高级机器上检查完之后,跟我说,嗯嗯,一点都不干了。我说你开那个药保险不 cover,太贵我没买,医生态度特别好、让人如沐春风般地说,你可以给我打电话,我给你换呀。那一刻他那张白白净净的脸上都被圣光笼罩着,像尊活菩萨。
回家一周后,我又收到眼科医生账单,50 刀。拜菩萨的香火钱?我寄了张支票过去,这事儿算是了了。一共花费:50(校医院医生开药)+30+30+50=160 刀,还不算我去医生那坐地铁和每次出来都要喝星巴克的咖啡钱和买巴黎贝甜的面包钱。160 刀我干点什么不好?另外,校医院开那破药我再也不吃了,失眠都不吃,一睡睡十六个小时谁受的了?160 刀大概还包括医生的态度钱,但校医院那护士态度跟大爷似的一点也不好啊,哼。
这事儿证明,以后只要不是要命的急症或者疑难杂症,一般问题我还是听我爸的话吧,虽然我爸偶尔态度有点差,而且经常用他们医院又住进来一个和我一样大的患者因为晚上不睡觉玩手机导致半身不遂的事例来对我进行威胁恐吓以求规范我日常作息,但他的办法确实比美国医生的好用。
美国那些慈眉善目的医生大概把时间都花在鼓捣机器上了——虽说机器测出来的比较准,但人的经验也不能不作数啊。而且所谓的看半个小时,大家也见到了,其实都是在等以及问一些比较基本的问题,并不是就眼睛问题做深入探讨。另外,17 年冬天给我开哮喘喷雾的医生你出来,我一下都没喷就花了 50 刀。
哎……
别闹了,抛开接待人数谈接待时间,就像抛开剂量谈毒性一样无理。
之前女友在校医院做实习护士时候,我每天接她下班。
学校医院装修和设施不可谓不豪华齐备,毕竟家长开放日的时候医院这些配套学生设施也是家长是否选择送钱,额不,送孩子来的重要决策因素。
平日医院里来看诊的学生真的不多,有时候一天能接待十个就不错了。
最忙的部分却是 pharmacy,每时每刻都有学生来取药,
有些学生上大学前就有一些病,美国常见的就是糖尿病,对,大学生,糖尿病,来拿胰岛素。
再就是抗抑郁治失眠的要很多。
最热门的诊室是治跌打损伤的,还有骨科,美国大学生爱好运动,平均两三天就能送进来一个扭伤的,平均每周一个骨折的,
学校里的到处都是的残疾人设施, 并非都是为残疾人准备的,很多都是给这些 “临时残疾人”
骨折了 脚扭了 韧带拉伤 进校医院,主治医生签个单子,就能去领一个残疾人停车证,俗称残 pa
谈半个小时?其实这种事儿也不一定存在。
美国每年都闹流感,有一年又得上了,难受的不行,然后去校医院看,医生一看症状瞥了一眼就直接开始写处方了。让我回家吃药。
不过家庭医生的确是愿意多聊天,毕竟他们都是预约制,平均给自己每天每个病人接待时间留足至少 30 分钟,要是后面没病人就聊天呗。从农场怎么样,到孩子上学,再到骂政客,无事儿不聊。
换中国医院就不行了,尤其是公立医院,人那么多,每个聊半小时,大家都不用看病了。
昆明最牛的一所公立三甲医院,专家号基本就二十,能上专家的基本都是博导和科主任。当年媳妇怀孕的时候,去建档排队,早上四点去,已经满满当当的排队人群,无法,只能请黄牛代排,一百到两百,但是七点放号的时候还得自己带着身份证去,不是本人不准挂…… 到看病的时候,二楼妇产科那个人啊,和公交差不多,没素质的也很多,抽烟的,滑米线的,抢座位的,地上经常会有各种不明物体容易让人滑倒…… 然后护士基本没什么素质,病例递给你用扔的,问什么问题基本不回答,多问一句就是骂,叫你自己去看贴在墙上的告示流程……
个人忍了又忍,还去了号称昆明最牛的私立妇产医院,n 年前顺产半月最低收费十万的那所,去了一次,媳妇就爱上了,那个服务,简直是享受,咬咬牙,准备在那里建档,结果被一个公立医院的朋友劝了回来,她说的很多内幕吓得我们一愣一愣的……
正苦恼呢,一个已经当爸的哥们告诉我,那所最牛的三甲医院里面有个科室,叫特需门诊,也叫 vip,叫我去看看,看看就看看呗,一进去,那个环境就跟普通门诊的完全不一样,要高级很多,人非常少 (预约制),护士漂亮温柔,休息区都是沙发,看病的医生还是那些专家,最重要的不同,一个号 360(后面涨到 720 了),除了产科,还有消化、肝胆、心血管等其他科室,看到这个情况,毫不犹豫的建了档,不同的是,普通门诊的建档卡是蓝色的,这里的是粉红色的……
自此以后,每次去产检,都是护士提前告诉你几点到,妳按那个时间去,最多等十分钟,查体这些非常温柔,详细解答,医生一般问诊时间都在十五分钟左右,你有什么问题都耐心回答。
然后去做 b 超,和普通号的在一起,亲眼看到很多排满的日子建档卡被护士扔出来说排满了,叫产妇去其他医院做,我战战兢兢的递进去,护士刚想骂,一看是粉红色的册子,立马温柔许多,加了个号提前做……
每次陪媳妇去的时候,都是一个人靠在休息区的沙发上睡觉玩游戏,媳妇在护士的陪同安排下,该检查检查,该问诊问诊,除了去做 b 超这些,基本不用我管,去 b 超唐筛这些从来没有等超过半小时的,所有医生护士态度巨好…… 忘了说了,我媳妇的主治医生是科主任,博导,号称本省最牛的大牛……
这个医院床位很紧张,走廊上都搭满临时床位睡满了产妇,生孩子嘛,大家懂得,护士每天都会来检查和冲洗,走廊上人来人往,真的是掀开就来,有些有屏风,有些没有,我每次去都尴尬的不知道眼睛往哪放…… 到媳妇快生的时候,我就很担心媳妇没床位要睡走廊,就去问了医生,医生告诉我,放心,vip 的一定有病房,一般是保证三人间…… 终于放下心来……
终于到生的时候,过了预产一周,去办住院,管床医生小心翼翼的问我,哎呀,现在人有点多,床位有点紧张,三人间估计没有了…… 我一下就炸了…… 医生又客气的说,但是有一间单人间刚好空出来,就是有点贵,比三人间一天贵八十问我愿不愿意…… 废话,谁不愿意谁 2b,别说多八十,八百我眼睛都不带眨一下的。结果就是顺利入住,独立卫生间,房间够大,两张床一个沙发,媳妇睡一张床,月嫂带小朋友睡另一张,我搭了个行军床睡旁边,这一住就是半个月才出院…… 期间无数的产妇和家属进来羡慕的聊天问候,到后面直接没事都锁门了……
大概算了下,如果在普通号,从建档检查到生完孩子,一切顺利的话大概几千块就搞定,报完医保大概自己出个千把两千;如果是在特需门诊,算二十次挂号吧,720 一次,单挂号费就多 14000 多,两者差了接近十倍。
写了那么多,只想说,医疗不仅仅是服务,如果你核心目的是看病,那么二十的和七百二的一样效果。如果你需要的是服务,提高十倍的价格大家愿意吗?
这题我大概能答一点。
在澳洲留学的时候,我在一个妇产科医生的诊所里工作过一段时间,前台工作,负责预约和结账之类的事情。首先,每一个病人的预设门诊时间是半小时,(也就是以半小时为一档来进行病人预约),如果是初诊病人或复杂的病例,时间有时会长一些,所以即使预约了某个时间段,可能按时到诊所后也需要稍微等待一会儿。
妇产科医生也算是专科医生,这位医生每周只有 3 天会在自己的私人诊所,还有两天在自己所属的医院。他是有床位病人的,这两天主要用于病房工作。
在私人门诊的预约时间一般是从 9:00 开始,到下午 16:00 结束,中午 12:00-13:00 是午餐时间,但是医生常常会过来打招呼,今天几点到几点我有事情,不要约病人。因此,每天满打满算可以预约的病人总量一般就是 ·10-12 个。一周看的病人大概也就 30-36 个吧。
在这半个小时里,一般医生干点啥呢?进门寒暄,打招呼,拉拉家常 5 分钟。病人问诊 5 分钟,检查 10 分钟(就在检查室内进行,需要抽血,有抽血护士),解释检查结果,回答问题 5 分钟,最后在我这里来缴费,预约下次时间 5 分钟。有的复诊病人,其实情况非常简单,真的病情可能就 2-3 分钟就说完了,那就话聊,聊个 15 分钟差不多了,送客。这多出来的时间,医生就出来喝喝咖啡,吃吃饼干,打个电话和老婆孩子聊聊天啥的。
我这个医生收费,初诊 120 澳币,复诊 80 澳币(还是十年前的价格),这是单纯的门诊费,如果比较复杂,需要转院或者手术,费用另算,血液检查、药物费用另算。
以这个时间安排来计算,这个医生一天是看不了几个病人。而且私人医生的主要目的是通过和病人建立良好的关系,保持长期诊疗关系,赚的是门诊费。中国医生就不一样了,医院绩效是按门诊量算钱的,挂号费也就 6 块,18 块,专家门诊也就 38 块,你看一个病人半小时,后面排队的几百号人不冲进来锤死你?? 当然,国内也有看一个病人半小时的地方,和睦家这类外籍医院就可以,门诊费一样国际接轨。
另外说一个有意思的事情,我一个朋友在澳洲总是肚子痛,去看 GP,我陪着一起去的。GP 是个华人老头,非常和蔼,问了半天也说不出个丁卯来,最后说了了一句:“我不知道你什么问题,但我可以给你开病假,再给你开点 penadol(镇痛药, 此乃 GP 神药,不管啥毛病 GP 都会给你开点)。。。。。” 我这个朋友当场发飙。最后我一个刚毕业的国内临床本科医学生,也没医师资格,目前还是一个非临床专业的留学生,全程指导这个 GP 如何进行腹部触诊,如何开具血液检查和 B 超检查,以及为什么要开这些检查等等,不过有句说一句,老头还蛮客气谦虚的,但国外的 GP 大概也就真的这个水平。
我是中国医生,也可以 30 分钟看一个呀,只要时间允许,一上午如果只有几个病人,那就慢慢看,把每个病人聊得心满意足,好评不断,挂号费贵吗?不贵,只要 25 元,还能报销。
但是时间不允许啊。一般半天门诊 3.5-4 小时左右,平均接诊 25 人次,所以平均就 8-10 左右分钟一个病人,比起 5 分钟而言,也是相当超值的了,加量不加价。
实际上大多数情况只需要 3 分钟就能做出判断了。正戏只要 3 分钟,其余时间都可以理解为前戏。
美国医生的情况就参考国内各种涉外私立高端诊所吧,医患进门先聊半小时,前戏做足,然后诊金 1500 元。有商保的人,都不用自己垫付,保险直接结算。
在意前戏的人,通常是很讲究的人,可以去买高端商业医保,去私立看诊,对自己好一点,没错的。
至于运动损伤,可以来找我看,我的门诊在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浦东分院,地处魔都金桥繁华地段,私立医院的环境,公立医院的价格,挂到就是赚到。
[运动损伤怎么办?简单几步就能轻松约到万医生的运动医学专科门诊 5657 播放 · 11 赞同视频
](https://www.zhihu.com/zvideo/1348023623408660480)
因为中国医生没得选,事实上美国医生也开始没得选了,个个病人都看 30 分钟每天时间肯定不够的,一般看一个病人都是 15-20 分钟左右(门诊),住院部大多也在 10-20 分钟之内。要不也看不完病人。国内的高效率我太了解了,完全是逼出来的,病人太多,医生太少,人挤人菜市场,三分钟看不完后面排队的病人会涌进来跟你理论,不过说实话,只有三分钟你能问出来啥?很多病都是需要仔细的问诊查体才能诊断的,而且病人一般听不懂术语,你们俩沟通效率还异常的低,最后肯定是大部分病三板斧模版开药和治疗,也导致开单子开检查的过度,毕竟把你支走了去排队医生就能腾出来看下一个病人了。我在国内实习的时候还见过 30 秒看一个病人的,还见过看患者第一句话是 “你想开什么药的”,想想挺搞笑的,本来长学制下来积累的知识应该在字里行间找线索然后做出各种鉴别诊断,再和患者解释背后的考量,最后被现实折服的成为了开药开检查的机器,思考和教育成了最不重要的环节。
蟹妖
中国医护工作者深爱着中国人民,以美国几分之一的人手创造出不知道比美国高多少的工作效率效率,而且跟经济水平相仿国家横向比较还很便宜。中国医护工作者的节操是崇高的。
因为美国医疗行业的核心目的,并不是治好更多的患者,而是让更多患者满意(从而赚钱)。毕竟美帝大部分医生服务于私立医院、或者自己开诊所执业,本质做的还是服务行业。患者满意度、回头率、是否会推荐别的患者,这些才是最核心的 KPI。
而满意,大部分时候并不等于有用(不然就不会出现奢侈品了)。而对于盈利性机构,满意一定是比有用更能带来利润的,莆田系就是很好的例子。
如果又能让人满意、又能有用,当然是最好。但是如果只能优先一点,从盈利角度,那还是满意。所以美帝从医学院灌输的理念,就和国内不太一样。
网上搜了个美国医患沟通课程的课件,大概翻译其中两页:
什么样的医生是一个好医生:对医生和患者做问卷,两者会给你截然不同的答案:医生们认为,一个诊断能力强的医生是好医生;而患者们认为,愿意倾听的医生是好医生,而倾听的能力是医生们认为最无关紧要的。
什么样的医生是一个好医生:和患者沟通是否通畅,是否表现出关心的态度;想办法让治疗过程更容易被理解;聆听患者需求,花更多时间提问和沟通。
相反的,医生们认为好医生的重要标准,是执业年数,和是否毕业于名牌医学院。
完整的课件可以看这个链接:https://www.slideshare.net/DoraKukucska/doctor-patient-communication-77009634
我自己是在美国学传播(communication)的,我的公关课教授是健康传播(health communication)领域的大牛,我跟过他的课题小组做了健康传播方向,所以对这个领域有了一些最基础的了解。
大概就是一群传播 / 沟通专家,会去调研患者(客户)满意度 / 反馈,来帮助制定医生在医患沟通中的执业流程。这些流程会成为大学里的医患沟通课程,和医院制定的医患沟通手册。
最后随便放几个美国的医患沟通手册给大家参考:
医患沟通手册:第八版
美国国家卫生院网站发出的一篇医患沟通综述:https://www.ncbi.nlm.nih.gov/pmc/articles/PMC3096184/
安德森癌症中心医患沟通手册:https://www.mdanderson.org/documents/education-training/icare/pocketguide-texttabscombined-oct2014final.pdf
我老婆去产检。
每次都是提前两周预约,比如两周后的周四早上 8 点。
当天现场等半小时。
从 8 点前台签到,等到 8 点半医生给你看。
医生只看 5 分钟。
平均一次的账单在 200-300 美元左右,如果不做任何检查。
检查价格 700 美元起跳。
如果你把等着的半小时也算进医疗时间,
确实美国医生能看半小时左右。
但这个算法,中国医生一样可以做到,价格还要便宜很多。
当然了,我有保险,而且是非常给力的保险,目前还没花过钱。
但我要感谢我的导师给我出钱,而不是纠结的美国医疗体制。
我导师是华人。
一下午一般要看三十到四十个病人,半小时一个的话我得看到第二天早上
论社会主义的优越性。
诊金不一样服务质量不一样……
我在国内配硬片隐形眼镜的过程:
测量视力的常规流程
医生帮我定了第一副眼镜
几周后到货,我去医院拿货
医生让我戴着眼镜看了下视力表,感觉没问题,就走了。
收了多少钱忘记了,反正很少,少到记不得
我在美帝配硬片眼镜的附加过程:
测试视力时医生详细询问了我的眼镜佩戴情况,包括一天佩戴几个小时,有没有拿下来就清洗,上一副是什么时候配的,午睡时取不取镜片。。
然后定了第一幅眼镜(之前的弄丢了)
到货了以后又预约,过去了一个月。拿到了以后医生又要求我佩戴,重新检查了一遍,我觉得没什么问题,但是医生认为镜片直径有点大,建议配一副直径小一点的。问我平时有没有什么不适感,我说可能眼有点干?其实感觉没什么大毛病。结果医生又给我开了两个治眼干的眼药水。
又差不多两周左右拿到了第二幅眼睛,DIA 较小,感觉确实灵活了很多。去取眼镜的时候刚准备走人了,医生又叫了个护士来让我把脱眼睛戴眼睛全程演示一遍纠正错误,卧槽,又过了好久……
最后我终于配到了一副感觉很牛逼的新眼镜,收了 200 美金,888888888.
资本主义:什么是加号?
社会主义:什么是品质?
不发达国家:什么是看病?
========
吐槽一句,通过社会主义分配方式可以得知,
其实是有时间不加班的人容易看到医生,活得长。
存钱没用,反正你怎么存都去不起国际部。
西方医疗体制是双轨制。就是公立医疗与私立医疗两种模式并行。
有钱人去私立医疗机构,自然能获得很好的医疗服务。穷人呢?就去公立医疗——花钱少甚至免费,当然获得的医疗服务也很一般。
但是公立医疗面对基数较大的患者群体怎么解决医疗资源分配的问题呢?
通过预约制来平衡。
普通人生病了,想看病就得预约。在西方发达国家一个小手术预约等到几个月甚至大半年是家常便饭。
这个预约制就解决了有限的医疗资源对应较大的患者群体的分配的问题。
不仅如此,预约制也降低了医疗工作者的工作强度,让就医的患者能获得医疗人员更多时间的服务,所以,在西方发达国家患者虽然预约等待非常痛苦(你也找不到地方撒气),但是真正就医时,体验还是很不错的。
下面我们来看看中国的医疗体制。
**中国的医疗体制带有很大的公益特征。**最好的资源在公立医疗机构,同时,公立医疗机构门槛低得不可思议。
一个三甲医院普通医生挂号费只要几元,专家号几十百元左右。这样低门槛自然会导致我们的公立医院每天接待的患者数量惊人。
**我们大医院医生每天接待的患者是国外同行的十倍以上。**所以,一方面我们的医生每天的工作量完全是超负荷运转;另一方面,我们的患者就医体验也很差——排队几小时,最后医生接待问诊几分钟就打发了,这个体验能好?
最后就是两头不满意——医生工作强度大,收入低很不满意,患者觉得医生问诊草草了事,心中也有怨气。
问题是什么?国家用最低廉的医疗价格向全社会开放了最好的医疗资源!
由于大医院门槛太低,所以大量的病人会用脚投票,涌入医疗水平更高的医院,加剧了医疗行业患者分布的不均衡——大医院人满为患,小医院门可罗雀。
说白一点,这种医疗模式其实就是扭曲了特定领域商品的价格。
怎么办?
彻底放开医疗价格,通过价格调节来实现患者的自然导流?
全世界 99% 的国家都是这样干的。
但是中国很难。
因为中国是社会主义制度,用价格导流对底层患者很残酷——其实就是剥夺了底层患者获得优质医疗资源的机会。
现在国家只是在通过医保报销比例进行隐形的价格调节——比如我们城市居民医保在三甲医院、二甲医院、社区医院的报销比例就有差别。但是这个力度远远不够。
因为中国的国情,我们只能在现行体制进行修修补补,动大手术是不可能的。
文章首发微信公众号,更多深度内容请关注公众号:猫哥的视界、猫哥的世界
知乎:花猫哥哥,哔哩哔哩:花猫哥哥 713
相关阅读:
原创 | 从泡菜到蔬菜:14 亿人人均蔬菜消耗量怎么做到世界第一?
作为一个底层社畜,2020 年还没出过国的废物,我回答这道题可能有些不太合适,但是呢,我还是想来胡说八道一番。
我没去过美国,所有对美国的了解都来自于网络和电视,但是貌似很多留学生都说美国的医疗。。。真的很贵,据说路边晕倒了都不敢叫救护车那种贵,咱们也不知道真假,咱们也不敢胡说,反正洛圣都的救护车还是很及时的,就是特么车技不大好,也没扣我钱》。。。。至于美国的医生看病要多长时间….. 反正我从洛圣都医院复活的时间取决于我电脑的 cpu 和显卡配置……..
我国的医院我也只去过济南的几所大医院,确实,速度很快。比如,我这周末刚去肛肠科看了我的痔疮(真尼玛疼啊),大夫从我坐下,到把我撵走一共没用 5 分钟,我这边说了两句话医生貌似连我的痔疮啥形状都了解了,三句两句就给俺打发出来了。不知道的可能以为这医生在敷衍你,但是我感觉不是
首先,这不到 5 分钟的时间,至少有一分钟,医生在听我说病情,
然后,剩下的时间几乎都是医生在告诉我该怎么处理这些小痔疮(主要是生活习惯方面的安排),非常详细,面对我偶尔的提问也没有任何一丝一毫的不耐烦,甚至连喝水都是在我起身之后才拿起杯子,说实话,就我个人而言,这个态度我已经非常非常的满意了,毕竟外面大厅加上走廊挂号排队的没有 100 也得有 80,而我到医院的时候才 10 点,要是每个人半小时。。。我觉得这位医生今天可能不用回家了。
总结一下:时间短并不意味着医生在敷衍你,或者应付了事,他只是尽可能的节省时间来治疗更多的患者,就拿我挂的肛肠科来看,整个春节下来,痔疮患者的数量不说急剧增加吧,至少得比各位手里的股票涨得快,而痔疮这东西,除了手术以外,我觉得医生给你看半小时和看五分钟区别真的不大,就算加上手指检查(学名忘了)也不会超过 10 分钟,当然,喜欢别人的手指在自己的菊花转来转去的感觉的老铁请自行门口蹲着 ···········
我看到还有些答主说到了收费问题。美国不清楚,毕竟没去过,最熟悉的是洛圣都医院,复活需要 5000 美元;中国医院,就说我这次看痔疮吧,只花了 6 块钱挂号费,医生不愿意给我手术,因为我太年轻,他觉得手术对我不好,给我说了几个生活习惯问题(戒烟酒,戒辣,坐浴),然后让我自己去药店买个痔疮栓,为啥不让在医院买呢?因为排队太麻烦,说不定还贵~
emmm 作为一个底层小屁民,之前最信任的是中国人民解放军,现在嘛,估计济南这几个医院的医生可以排第二位了~
我美利坚自有国情在此啊!
看着医保挺好吧?
但是,保险公司对医院每年的报销额度有上限要求。那么,分摊下来,对每个诊所、每个医生每天的接诊数量有限制。一天的工作时间是固定的,也即医生对每个病患的接诊时间必须不低于多少。
在另外一些国家,比如加拿大这种,是对医生一年的收入有限制。因为财政吃紧,每年都有新的医生加入队伍,如果医生都拼命接诊的话,按加拿大的全民医保,那每年接诊的数量必定大增,医保预算就超支了。
怎么办?限制你医生和诊所每年的接诊数量。你可以休假,可以一周只工作 3 天、4 天,但每次接诊能够从医保报销的费用是固定的。这样,就控制住了你的年收入。也确保了医保不超支。
代价就是,患者预约时间越来越长,有的人不愿等,小病就不去看了。或者能拖就尽量拖。
美国医保有政府的,大部分是私立保险公司的。但二者的运作方式差不多。
当然,不是说所有的看病都慢,有快的,代价是医保费更高。
另外一个,医生水平不行。很多医生边看病边用谷歌搜索答案。快乐教育,不记东西就是这样。再一个,英文专业术语不直观也是一个原因。
还有,诊所和医院无限搜集病人信息,看病过程每一步都要录取系统。这些信息可以卖给医药公司,用于药物和疗法研究,比如时下比较流行的 AI 诊断。
个人一直说歧途同归。
我们目前医保充足,将来会不会出现同样的问题,不好讲。
就知道下面一堆 “爽文”。
作为从来没出过国,一直接受国外看病难看病贵 “爽文” 教育的医生,写下自己的感受。
先入为主,美国看病难、看病贵。
美剧,纯粹是瞎扯,house doctor 中的精确诊断及治疗,绝对是小编瞎编乱造,帝国主义都是吃人不吐骨头渣的魔鬼。
日剧,更是白搭,白色巨塔中的因诊断失误而抑郁而亡的男主,更是不存在的,小日本怎么可能这么严谨。
工作后
所有病人来了,抗生素、抑酸药、补液,没效果,抗生素升级,会诊,病人死了,病情重,病人活了,命大。
深究死亡原因,为什么没及时发现?
从病人年龄、性别、既往疾病、一般生命体征、辅助检查结果深究的很久,某一天恍然大悟,这不是急性生理评分吗?
不对,这肯定是老外中的少部分人弄出来,打击我们积极性的。
此后从事床边血液净化,临床所有发现支持 KDIGO,更不用提心内的疾病治疗了。
一直从事中毒救治,想了想中华牌的中毒救治指南里写了个红花黄注射液,就很遗憾。
洗洗睡吧,看看爽文挺好。
赘婿挺好看。
中国医生要是条件允许也想半小时看一个
忍不住写个回答。几年前,慕名去北京协和医院眼科就诊,大夫是当时的眼科主任陈有信,第一次去是网上约的专家号 200 块,然后就知道了他的普通门诊是 16 块(时间太久记不清了,反正是很便宜),网上预约不到的话,一早上赶早去加号即可。后来第二次去就如是操作,七点钟在协和东院眼科诊室门口排队,到点护士过来登记加号,那次需要做个检查,当天已经约满了,他给写了条加个检查,做完已经是下午四五点了,交了费我又来找他咨询,为了多聊几句,我等到所有病人看完,那会已经六点多了 。回忆起来很是感慨,他给我问诊加上看检查结果的时间,加起来也就十分钟左右,网上放号一天估计是 40 个左右吧,实际上一天会看到百来个号,很多病友都是全国各地来的,我后来也认识了一些病友,很多也是隔段时间来复查,如果不是现场加号,很多人根本挂不到号,很多病友的疾病也无法得到及时的良好治疗,如果每个病人都超过五分钟,他的时间确实没法照顾到一天的就诊量,所以,只能凭借他良好的医术,尽量平衡大家的需求了。
几次就诊以后,对医生的职业有了更多的了解和理解,第一次为我的检查加号是因为我是外地来的,他第二天没有门诊,所以需要当天帮我确诊。有一次去复诊,看他中途从诊室出来,扶着一位年轻的巨痣病患者优先就诊(大面积黑痣,脸上也是,应该是侵害到了眼睛或者是其他眼科并发症),对于这个插队,没有人反对,只有感动和敬佩,那个病人的样子很多人都是会想敬而远之的,但是他可以出来扶他,这不只是同情,更是对病人满满的关爱、对医生职业满满的责任感。
真的很感谢他,超级有爱的医生,没有大牌医生的架子,更多的都是为患者考虑,看问题很精准,每次开药也是适量。通过他,我看到了医者仁心,看到了很多医务工作者的影子,也看到了很多医生的辛苦和无奈。希望更多人理解和支持医务工作者的劳动。
在美国经常跑医院的我,应该还能回答一下。
不会真有人以为美国医生看病看半小时吧?
如果第一次去就诊,基本流程如下:
先来个护士给我量体重,血压,心跳啥的。然后在屋里等,这时候可能十分钟已经过去了。
接着再来个医生助理进来问我啥症状,各种检查,详细记录。这个医生助理还做不了医生,书读得不够多,起码要再在医学院读个三年才能毕业做医生那种,所以可以把他们理解为半吊子,但他们确实为医生分担了不少工作。等医生助理检查完我,可能十分钟二十分钟又过去了。
接着漫长等待,真正的医生姗姗来迟,通常边走边翻看着我的病历,然后问些问题,再给我检查一下,告诉了我解决方案。这个过程也就 5-10 分钟。
后面又是医生助理进来,告诉我会给我配什么药,回家怎么修养等等。
后期看病的流程:
治病过程中遇到点啥问题,打电话发邮件,通常回复的不是医生助理就是护士。在下一次见医生前,会有多次化验指导,或者病情跟踪,这都是护士和医生助理完成的。就不像中国,化验了一下就拿着单子冲去找医生看看了。要治病过程中化验指标恶化了,病情加重了,医生助理会告知医生,这时候医生会打电话给我,具体问问情况,然后给个解决方案。
据我观察,美国的医院诊所,医生并不多,但护士和医生助理很多,特别是医生助理和医护助理这几年在美国需求量越来越大。大部分的基础工作,医护助理们都能扛掉,医生更像是最后判案的那个人。
我说点在知乎不太政治正确的话吧。
因为你的 “中国医生” 样本量太少了,在你眼里,校医院、社区医院的,那都不算医生。
就我家楼下那社区医院,你要是愿意,坐那跟医生拉俩仨小时家常都没事,反正他闲着也是闲着。
至于说看病?除了普通感冒那类反正也能自愈的病,你敢去看,人家医生都不敢给你诊。
这医院的主要业务就是老人、慢性病患者按方开药。除此以外,几乎就不看病。
我国的医疗体系和教育体系一样,资源极度不平衡,城乡差距极大,三甲医院和社区医院差距极大(简直就像是两种不相关的存在),造成的结果就是但凡不是自己去药房买点药就能对付解决的病痛,都想往三甲医院涌,农村、小县城治不好的病,也都挤到大城市三甲医院来治。
这个体系不是没有好处的。
好处是好钢用在刀刃上,专业水平优秀的医生能够接触大量病人,包括大量的疑难杂症病例,临床水平飞速提高,好的三甲医院的医生临床水平比美国同等级医生强不知道多少倍。
但坏处也是显而易见的,基层医生得不到什么锻炼混吃等死,老百姓看病也就越发不信任基础社区医院的医生,拼命往大医院涌,大医院的接诊量不得不成倍提高,以至于超负荷运转,一个病人分你五分钟可能都是多的。并且缺乏初步分诊流程,一定程度上造成医疗资源浪费(但这也不能怪患者,没有家庭医生,患者自己哪能知道自己是个小毛病还是什么大病的前兆表现?自然拼命往大医院去挤)。
美国则完全走了另一个极端。
无论它想不想,压根也做不到像我国这样优秀医疗资源在有限的大城市、有限的医院集中的配置。因为美国城乡差距太小,所有资源都没有向有数的几个大城市集中的趋势,大富翁、大公司、好学校、优秀人才遍部全国各种小城市大农村,医疗资源自然也无法集中起来。
在医疗上,这很可能是个劣势。
你大致想象一下,相当于你在国内,即使你是中产甚至以上,也很可能只能享受到社区医院那样水平的医生给你服务,医疗水平好坏…… 你听天由命吧。
对医疗行业从业者,当然好处是无论你是天才还是学渣,都有病人给你看,也都不至于超高负荷把人累垮,但是对优秀医生而言,没有医疗资源集中趋势也就意味着没有那么多实例、疑难杂症给你看诊,即便是个天才,临床经验怕也有限。
对老百姓而言呢,当然,你不用去那几个市中心三甲医院拼了命地争抢挂号了,也不用去人挤人人挨人的门诊大楼排几个小时队等医生给你看五分钟了——你愿意也没有,医保报销范围内,你就只能选择你本地医疗网络里有限的那些医生罢了。坏处呢,也不用我多说了,你只要想想,美国许多优秀高校都在大农村,行政级别、繁荣程度、人口密集度相当于国内的小县城,可能还不如,你的孩子若在小县城生病了只能找当地医生看,你能不能放心?
当然,那县城医生有得是功夫,一个病人能给你看好几个小时,但是医术水平嘛…… 你就自己猜吧。
对绝大多数留学生而言,你拿国内大城市三甲医院的医疗水平去直接对标你在美国医保范围内看的医生(尤其是初诊的家庭医生)是不太合适的。
当然,不可否认的是,从普通老百姓的角度上,确实在国内(但凡是城市家庭出身、或者毕业后落户城市的)普通打工人,只要能早起排队挂上号 / 提前网上抢到号,能忍受大医院的人挤人人挨人、医生的冷言冷语速战速决,那么几乎都能享受到优秀的医疗资源。在美国,这基本没戏。
但这种优势,在相当程度上,其实是医疗资源严重不均衡、靠少数优秀医生超负荷工作为代价达成的。
我很难说它好不好。毕竟国情不一样,美国像国内这样集中医疗资源根本做不到,国内真想像美国那样医疗资源平均化、逐层分诊也不一定能做到,而且搞不好比现在情况更糟。毕竟我国人民一向实在,是 “吃苦不怕、治好病最重要” 的。
不过我国目前这个医疗体系,对(城市)老百姓是挺友好的,对体系内的医生相当不友好就是了。
而对于老百姓,毕竟,好医生就那么多,想享受好的医疗资源,就只能接受每个人分不到多少时间的事实。要真逐层分诊了,不是疑难杂症、绝症,人家医生的面你都不一定能见到,回去享受社区医院医生每个人半小时的服务去吧。国内医患比是没有美国高,但要逐层分诊禁止越级,把社区医院医生等全都纳入进来,也未必做不到(至少每个患者 15 分钟总能做到吧),但是那样,恐怕抱怨的就不是医生态度、接诊时间的问题那么简单了吧。
医生:你什么问题。
我:最近咳嗽有点厉害,喉咙有点发痒,老是想咳嗽。
医生:张嘴我看下。
我:啊…. 啊~
医生:有点发炎,对了痰是黄的白的?
我:黄的。
医生:去,抽个血,拍个胸片。
此处仅仅过了 2 分钟。
————各种排队,抽血,拍片,等报告,1 小时之后。
我:医生我的报告出来了。
医生:胸片没问题,白细胞有点高,有炎症,给你开点药。
医生一顿敲键盘,1 分钟之后。
医生:去一楼结算下,顺便去拿药,没啥大事。
我:好。
此处仅仅过了 2 分钟。
====================== 分割线。
最近不知道哪来的愤青,说中国人如何如何多,医生有多不容易,还说我在嫌弃中国的医疗,笑死,我只是在阐述我医院看病的经历,事实都不能说?
如果你要一味的听好话,去看自媒体别上知乎,那边都是吹的。
还有,上面我去医院是因为我看了中医没效果,看了诊所也没效果,没办法了才去医院看下,放心我不会吃饱撑得去医院的。
美国及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主流医疗是一种商业行为,慈善医疗机构作为补充。商业医疗机构讲究的是体验是盈利及可持续发展。并不讲究公平,救济是慈善机构的事情。他没有义务救治进门的每一个人,可以拒绝任何一个非急诊患者。自己有定价权,可以定一个只有少数人可以承担的起的价格。可以实性预约制,不接待任何非预约客户。大夫头午上四个小时班,就约 7 个患者,多一个不见。每个人都有半个小时讨论病情。
我们不一样,我们的医疗机构是一种政府派出机构,一种特殊国有企业,承担着救济治疗的政治任务。我们有义务救治辖区内所有的病患,我们有义务救治任何一个有医疗需求的患者。医院没有定价权,定价多少全凭主管部门,我们定价的依据是让穷人也看得起病甚至不考虑成本。虽然有的医院实性预约制,但是可以加号,国家规定的诊疗时间就不到十分钟,再又各种原因的加号。还有很多门诊要求不限号,有多少人都得看。国家没有规定最短诊疗时间。国家要求空床比例,不允许空床太多。
前两天一波疫情过后,超声检查患者太多,多到每个检查诊室需要看近 100 人才能完成。我给算个账心脏检查需要 10 分钟,100 人需要 1000 分钟,这是近 17 个小时。而一天上班时间是 8 小时。能有什么办法?不停的干,干到腰快断了。中午倒班,轮流吃饭。一个个上班如同上坟。累死累活之际,接到四个投诉工单,三个投诉等待时间过长,影响她接孩子,一个投诉检查时间太短。每个投诉扣 2000,你还得挨个打电话给投诉的人赔礼道歉。人家不接受的话就扣 4000。平均到每个人头上就几百块吧。
就这种工作量,工资全部到手也就几千块吧。每天一个人给医院赚 100*200,也就 20000 多块吧。每个人看半小时?喝西北风去吧。
说是老美利益至上也好,资本主义的劣根性也好,但这个问题准确反映了两国的最根本的问题。
说句实在话,大部分中国亦或是美国医生,当医生的初衷都不是治病救人。不过中国人当医生更多的是求一个生活稳定,社会地位高。而美国求的是钱多、社会地位高。
作为一个在美国看过父亲访问半年多的人,我先来介绍一下美国医生的发展脉络。因为美国的医学培养体系和国内简直是天差地别。
美国没有 “医学本科” 这种东西,如果你要学医,你只能是在获得了一个本科学位后,参加医学院的入学考试,通过后再经过 4 年的学习,出来后你就是“医学博士(Medical Doctor)”,再自己找一个医院申请挂靠做三年的“住院医生(Resident)”,之后你就可以自主行医了。至于你是自己开一个诊所还是去大医院都没关系,收入啥的几乎没差距。
但是,这一个看起来和国内时间长度差不多甚至要更简单一些的培养过程其实是财力、精力的大比拼。
首先,美国有医学院的本身就很少。根本不像国内几乎随便一个 211 都有医学院,非 211 还有一堆 “医科大学”“中医药大学”“XX 医学院”。所以**美国医学院真的是每年几百比一,甚至上千比一的录取率。**
其次,在你获得 “医学博士” 学位后,你想要获得一个挂靠的 “住院医师” 地单位简直是千军万马过独木桥。常规等待排队等个三四年都是常事,这期间也是一点收入没有的。
最后,学医的花费可不像国内那么便宜。要知道据说巴菲特的儿子在没有父亲的经济帮助下,医学院 + 住院医师等待的 8 年间,光助学贷款就累积了 32W 美金,更不用说什么生活费啥的还没有计算在内。
但是为什么那么多美国人千军万马要去过独木桥呢?
住院医生,其实在国内对标的就是 “实习生”、“规培生” 这一个级别,这一级别在国内其实就算是大医院都是 2~3K 一个月的水平。但是在美国呢?**年薪 3~10W 美金不等。**而美国的大致年收入中位线也就是 3 万美金左右。也就是说,你只要开始当医生,就算一个实习生都超过了美国一半的人的收入。
而正式医生则更为恐怖。我父亲的导师 Dr.B(科室主任),每周在医院 C 上 3 天班,另外三天去另外一个地方坐诊。而在这个医院 C,他的收入是多少呢?**年薪 80W 美金。**而且另外那一个坐诊的地方估计也是差不多的收入。而且美国是有房产税的,加州大概是估价的 2%。Dr.B 的房子,每年光房产税就有将近 20W 美金。也就是说,他的房产估值大概是是 2000W。他的身价可想而知。
那么,我们现在来谈一谈美国医疗的现状和与国内的区别。
首先,你不得不承认,美国的医疗技术真的单纯从 “技术” 层面就是比中国要现代化。请注意,我用的词是 “现代化”,而不是 “高端”。因为美国的医疗技术你说比中国都强,还真不一定。具体可以看我这一篇回答。
而为什么说是现代化呢?举个例子,在 2012 年,美国很多医院做胃肠内镜检查,就能 1 个医生、一个护士(助手)、一个麻醉师操作完成了。而中国直到目前,很多医院还是标配 “一个医生、一个助手、一个麻醉师、至少一个护士” 的架构。
而省下来的一个人的工作由谁来完成?由辅助器械来完成,什么牵引器、固定器等等多种多样的仪器。但是为什么中国不用这些仪器呢?因为贵。这种仪器虽然看起来简单,但是一台也是上万、上十万美金的水平。所以中国靠每个月几千的小医生当助手性价比比仪器要好多了。
而且,中国一个大医院常驻(随时你去看待在医院)两位数甚至是三位数的正式一线值班医生简直是再正常不过了,至少一半主治医生级别以上的医生们更是作为二三线值班医生随时待命去参加手术。而在美国呢?我父亲去访问的医院 C,心内科这么大的科室,就一个常驻一线值班医生,二三线值班医生更是几乎没有,病人有值班医生处理不了的突发状况?急诊科上。急诊科有多少医生?5 个主治以上级别医生。
那么像 Dr.B 这种科室主任平常干什么呢?我们之前说了他一周只在医院上三天班。就是参加门诊、做早就预约好的手术…… 没了。
对,就只有这两项工作。
那么病人有需要呢?出钱,我来会诊。一次会诊多少钱?上万美金起步。
那你每周 3 天应该能快速的做很多手术吧?抱歉,没有,手术台数个位数。
那你甚至每周都不一定有一次的门诊每天看几个病人呢?抱歉,个位数,偶尔两位数。
那你门诊一定能顺带把问题问的很细致,就像全身检查一样吧?抱歉,没有,就是像朋友聊天一样聊个 30 分钟,顺带帮你把你最主要的病情问清楚,且仅限本专科。
那你这种门诊应该不算很贵吧?抱歉,很贵,4K 美金起步,并且至少一个月预约。
有紧急病情?看急诊去,看什么门诊。
所以你说美国这种状态怎么可能跟中国的平价便捷的医疗比?
那很多人看了上面的内容,肯定会说,那绝大部分人应该看不起病吧?
那倒也不是,大家也都看得,只要有工作就看得起。
为什么呢?**因为只要你有工作,你的雇主就有义务为你购买医疗保险。而且部分医疗保险会包含 “家庭医生” 的服务内容。**也就相当于我们的社区卫生院的职能。
也就是说,你如果突发头疼脑热,家庭医生还是可以为你诊断一下的。说不定叫你多喝两口热水,或者建议你去到某个医院的急诊去就诊。
但是医保与医保是不一样的。有人的医保可能全额报销,包括你去口腔医院平常洗个牙都报销;但是有人的医保就是保你快死的时候救你不用花钱。
如果要说的简单点,一句话就可以说明白:我们是公立医疗,而美国是私立医疗。
这里的公立医疗不是说全额报销啥的(实际上城镇居民医保、新农合一年几百块,报销金额几乎上不封顶,只是按比例报销,这对大多数平民百姓来说比美国不知道好到哪里去了),私立医疗也不是说医院全是私立医院。
公立医疗是指国家大量贴钱给医疗系统,而私立医疗指的是全由病人负担。
所以中国的医生,一个上午的门诊量,可能就是美国医生一年的病人量。为什么?国家要求对民众的医疗需求一本满足!
至于你抢不到大医院的号,那你真不能怪国家、怪医院、怪医生,只能说怪中国医疗政策太好,民众太积极。
我们首先来做一个估计,一个医生一上午就算是 70 个病人吧。从 8:00 到 12:00,四个小时,240 分钟。也就是说**平均一个病人能花的时间 4 分钟不到。**医生上来问个病情表现,问个持续时间,多问几个问题,开个检查单子,三分钟就过去了。多问你几分钟?那我医生中午不要休息了?后面等着的病人的时间不是时间?所以一个医生稍微负责一点多问几句,上午门诊 12:00 结束但是看到下午一点是常事。
你说在中国看病病情能不能诊断清楚?绝对诊断的清楚。要知道医学是一门有标准的科学,你几个标准的症状一出来,以医生一个月上百病例,一年上千病例的经验,还判断不出来你大概是个什么病症?再加几个检查一确诊,好了你去住院治疗吧。你难道就那么不幸,偏偏就得了医生算上实习、见习见过的上万个病例都没有见过的一个的疑难杂症病例?几万分之一甚至几百万分之一的几率遇上了,你这也不能怪医生不是?
但美国呢?我用那么多高端仪器,我还要每年赚几十万,我不在你身上多收点钱,我还当什么医生?同时为了让你宾至如归觉得这个钱花的没那么冤不投诉我,我跟你多聊几分钟。虽然说不定你说两三句我就判断的差不多了,但是我要细致到你不觉得钱花得冤,于是乎我就会开始问:你什么时候出现的症状啊?出现前干了什么啊?平常生活习惯啊?…… 七七八八跟你扯一大堆有的没的但是对治疗没有很大的直接帮助的内容,治疗方案或许其实我早就想的差不多了,和你多聊一下,最后多跟你嘱咐几句,跟你提出些建议,你不就觉得我对你很关心、很上心吗?那你不就觉得钱花的不冤了吗?
我干嘛要自己活受罪,快速诊断叫下一个,让你觉得几千美金花的冤投诉我,我自己又累的不行呢,国家和医院又没有要求我这么做!
作为在美国,瑞士,印度,中国,都进过医院的,我还是很有发言权的。
先说瑞士,因为我最先去的是瑞士,读书、工作,一路下来还是非常认可瑞士的医疗系统的。记得到了瑞士一入校就有人带着去办理入校手续,其中就包括医疗保险。我那时才十七八岁,却仍会被询问性经验,和是否怀孕的问题,然后签字办理医疗保险。
读大学期间是真的没生病过,实习期间出过一次小事故,工作时手被意外割伤,伤口较深,直接去了公立大医院的急诊。一进医院,急诊前台看到我包扎着手,第一时间询问了情况,前台问了一下我的姓名和电话,问了社保号码,然后护士火速推了操作台小车来给我消毒和处理伤口。另外医生跑来看了一下护士的操作,觉得止血不够好,直接让护士闪开,自己亲自动手处理我的伤口,我身边还有另一个护士全程在安慰我,让我不要害怕,没有任何问题。我大概看了一下急诊室,全是躺在床上插着管子的病人。包扎好伤口后,医生还给我打了破伤风。给我预约了第二天和第三天的换药时间,并且急诊前台给我的公司打了电话,我被全薪放假一个月。
第二天第三天换药是在医院预约好的医生办公室做的。换药的经过我不细说了,但是我只想说的是,在我看来,外国医生的动手能力是真的让人捉急,的的确确是手拙。(我母亲是医生,博士导师那种,七十多岁还在坐诊看病,我母亲对国外医生的负面评价就是,动作笨拙,当然她也有正面的评价,比方说,认真负责,人性化程度高等等…)给我换药的医生,很年轻,说英文一紧张就口吃,说德语不会口吃,真的很搞笑。他可能怕我听不明白,全程都是德语英语双语在跟我对话,搞得我很累。三天换药后,他说按照规定我不需要再来医院就诊了,让我找我住址附近的家庭医生后续问诊换药,还帮我查了我住址最近的医生的联系方式给我。
我回家后联系了我住址附近的医生,发现竟然是我的邻居的老公。然后他给我每周预约了时间,检查伤口,换药。至于账单,我是一点都不知道到底他们制度是如何处理的。他说是发给我的公司跟我没关系。等到他认为伤口愈合了,他给开证明允许我回去工作,我才回去公司上班。病假期工资一分没少,老板还多给了个 50 瑞郎小红包慰问我。后来收到保险公司发给我的信,跟我要账号,要给我工伤赔偿,不多,也就几千瑞士法郎。总体来说,我在瑞士看病还是很愉快的经历。
后来也有小病小灾,预约社区家庭医生,看病问诊,有时候会需要等几天,但是看病的经历总是很愉快的,时间也不会很久。可能讲德语的人不会那么话痨,就是直来直往的问与答。我对瑞士的医生还是很满意的,特别是在瑞士的德语区有很多德国的医生开诊所,他们似乎比瑞士本地的医生更加尽职尽责。我以前的妇科医生就是德国人,非常和善,有急事打电话从来都会很友善的答复,紧急的预约也会安排助理协调时间。瑞士的医疗个人付费的比例并不是很高,医生不论公立还是私立都很棒。我大学同学在校急性阑尾炎直接进了大学附属医院,手术住院分文未付,说是在医院吃的超级棒。我是没在瑞士住过医院,所以真的无从知晓。
再说美国,我的老公是美国人,他在东海岸上班,我婆婆娘家是宾州德裔,所以我老公还是对东海岸情有独钟。我就可以吐吐槽美国家庭医生多无知。
我们家通常很少人生病,哪怕简单的头疼脑热都很少见的。我妈就嘱咐我,如果身体不舒服,实在不行就买张机票回国,不要在海外耽搁。有次我老公腹痛,又伴有发热,呕吐,叫了家庭医生来。这个大爷聊了快一个小时,屁事没想到,竟然要开止疼片。给我烦躁的,都想踹他两脚了。然后我问他我老公到底啥情况,他说可能是吃错东西 Stomach bug, 我……… 心里一万头草泥马奔过。这尼玛叫做诊断?我说不太可能,我们用排除法先排除了吃的喝的,然后各种分析,我陪着这医生分析可能的病因。最后我问有没可能阑尾炎呢?按压右腹是否有按压疼?他说他没检查。然后屁颠屁颠去给我老公按,都不知道叫我老公圈腿,那个按压检查的姿势也真的醉人。我老公坚持有按压跳痛,我想完蛋了完蛋了,这要是急性阑尾炎,就不知道啥样子了,看着这个家庭医生,我是真的头大。你知道什么叫做话痨吗??医生话痨是真的很让人讨厌的事,而且那么对话有用的没几句,全是废话,你说让人上火吗!最后医生是觉得怀疑可能有阑尾炎,但是还是开了止疼药先观察下。我当时已经恨不得把他赶出去了。我果断打电话给我老妈,确认好保守治疗的药,我拿出我带过去的药给我老公吃了,三天的时间,他基本上就好了。家庭医生打电话来问情况,我只说我老公好多了恢复了,敷衍过去结束。就这样账单来了小两千刀,虽然保险公司报了大部分,但是真的这样的医生值得付钱给他么!我当时就决定要换家庭医生了,然后我老公就被外派,我们开始了新的海外经历。
【后面还有对美国医生的吐槽,懒得看我印度就医经历的可以跳过下面的几段】
印度,我老公脑洞大开竟然在 07 年同意公司外派去印度!虽然是作为南亚分公司 GM,但是南亚总部竟然在印度的马德拉斯,又名金奈,Chennai。于是,我们千山万水的拖家带口去了印度,我家大儿子当时刚七个多月。
我们刚到印度,大概两周的时间,由于我还在给孩子母乳喂养,我突然间得了急性乳腺炎,很严重的那种。早晨还是好好的在给娃喂奶,中午就开始发高烧,畏寒高热,下午就烧到 39 度的样子。虽然也带了阿莫西林,但是口服了却并没什么鸟用。傍晚因为炎症,发炎的那只胸肿胀的像半个篮球,剧痛,摸起来像石头一样硬。我老公吓坏了,赶紧叫了司机,联系了最好的医院,带我去看病。
我永远都记得给我看的医生的名字,DR KUMAR! 据说还是印度第一个成功完成肝移植的医生,是名医,天天坐着直升飞机去各地给病人做手术那种。医院是当地最有名最大的公立医院,病患很多,但是没有国内三甲医院那么多人。因为公司提前安排了医生的问诊预约,我们一到,护士就让我们在 VIP 区等待。在印度人与人是有一定隔离制度的,貌似高种姓的人是不可以跟低种姓的人在一起就坐,虽然种姓制度官方已经取缔。没多久医生就让我们进了他的办公室问诊。Dr Kumar 的英文很好,显然是受过西方教育的医生,他一开始先自我介绍了一下自己的学历和资质经验,让我老公听了很满意,然后才给我做检查,并决定马上安排手术。恩,悲催的我,到印度不到两周就进了手术室。Dr. Kumar 是我和我老公讲了一下大体的手术流程,然后对于麻醉流程,他是这么描述的, 懂的自然懂了想不懂的自己琢磨哈,我不解释。
DR Kumar said: I’m gonna give u some Ketamine, you r gonna have a good trip and wake up. Then everything will be alright.
我跟我老公面面相觑。
I said: Errr, Ketamine? I don’t like Ketamine, you know…
我还没说完,DR Kumar 立刻就跟上了 “oh you don’t like Ketamine? No problem! I’m gonna fix u up with something else then. U will not feel fuzzy and u will wake up in a clear mind, just like that! "
Snap! 他同时打了个响指。
我跟我老公顿时陷入了我是谁我在哪我在跟谁说话的模式。这段对话成为了我们无数次吐槽印度医生的段子。
手术进行的蛮顺利,毕竟是个小手术,引流条和开放式的刀口是个 bug,我每天要去医院急诊换药。医院急诊的男医生,竟然看着我老公问我的病情: “what’s wrong with your wife? How does she feel?” 我试图回答,这个男医生一直无视我的话,我老公需要转述一遍我的话,医生才愿意接受。我老公说在印度女人说话男人是不听的,这是他们的劣行。我对这个急诊医生十分厌恶。辗转一个月,引流条拆了,刀口慢慢才愈合。谁又能想象,在温度 45 度以上的地方,我胸上刀口处漏奶漏了一个月呢!还好家里有空调,虽然平均两三个小时断一次电!
我家大儿子一岁的生日是在印度度过的,而且生病了,原因是我带着娃在自家游泳池游泳,可能印度的水不干净,孩子就感染了支气管肺炎。发烧咳嗽,但是医生又不肯接收他住院,每天都在辗转与医院和我们的住处。不得不佩服的是,印度的药是真的好用且便宜,虽然我们不需要自掏腰包付医药费,但是我看到了账单,真的超级便宜。医院的儿科医生很美,对我家大儿子非常有爱。儿科医生是英国海归的印度裔,非常有气质的女医生。我们在印度期间就选择了她一直给我家孩子做儿科医生。那次支气管炎的治疗虽然很折腾,但是孩子没有打吊针,口服药物一星期每天去医院问诊检查,孩子恢复的也蛮快的。这个印度儿科医生给我的感觉真的是我认识的医生中最好的,不明白这么好的医生为什么会放弃在英国的行医回印度呢?在印度我家儿子的疫苗接种一直都是这位可爱的医生亲自动手打针。肺炎球蛋白十三价疫苗我们在印度竟然可以接种到。
下面说说我在印度的产科医生,也是一位在英国学医行医后回印度的印度裔女医生。我在印度意外怀孕了我家二儿子,所以找了这位产科医生,原计划是要在印度安排二儿子的出生的。印度医院抽血的技术真心很差,美国医院在这一点也一样。因为要做产检,我被抽了起码六试管的采血,然后我的胳膊乌青淤血了一大片。(不要说是我自己没有按压好,我在医生家庭出身,这个不可能不会做,是的的确确采血技术太差造成的血管破裂淤血。)印度的医院的超声科也很保守,这一点与国内一致,并不像美国和瑞士产科医生和超声检查那么开放,允许丈夫陪护在场。但是,我们做超声检查时,医生破例让我老公进来陪了一次,还打印给我们几张胎儿的照片,真的很贴心。
我一直在咨询我的印度产科医生关于剖宫产头胎,二胎顺产的问题。就像我的瑞士产科医生以及美国医生的回答一样,她也是认为二胎是可以顺产的,非常积极愿意让我尝试顺产。(然而国内我的产科医生坚决反对,毅然给我剖宫产了。我的法国闺蜜头胎剖腹产二胎就是顺产,我英国好友的妻子也是如此,不懂为什么我在国内被明确拒绝了二胎顺产的要求,也许我的产科医生太保守,毕竟她认识我妈,也不想我出意外吧?可这就导致了我三胎再次剖腹产和四胎胎盘植入引产。)我的印度产科安排检查非常积极,而且每次问诊检查时间都是起码 30 分钟,一直都是我老公陪着的,我老公偶尔也会问些问题,她也很高兴回答。后来我们工作调动变化,我回国,需要她给我提供我的产检前期的病历报告,她很快就给我准备好了我的病历,效率真的快的不像是印度人。
好了以上就是我的海外就医经历。因为大部分海外医疗的经历我都没怎么花过钱,所以我的的确确对费用是比较无知的。只能说,大部分海外医生真的花更多时间在问诊检查病人,但是这并不能代表医生的优劣,只是问诊方式不同而已。
下面吐槽美国医生,真实事件,我母亲的病人亲历。事情是这样的:
我母亲的病人的孩子移民在美国,他大概六十岁,去美国探亲看孩子,其实也就是去美国帮着带上孙子。然后回国之前两周出现腹痛,儿子带着去美国医院各种检查,包括 CT,低辐射核磁等检查,最后医生诊断为腹膜炎。给开了药,具体什么药我不太清楚,但是并没有任何效果。老头子腹痛,低烧,最终回国,一回国就去找我妈看病。他是我妈的长期病号,有病就去找我妈那种。我妈安排了个超声检查,诊断阑尾炎,已经急性转慢性,只能吃药治疗了。那个病人美国治病账单是五万多美金,然后他和他家人要告医院误诊之类跟保险公司扯皮,他去找我妈开了病历证明美国医生的误诊。我妈还亲自给写了证明去。啧啧啧,五万美金的医疗费,做了全套检查,竟然连简单的阑尾炎都诊断不出?我不知道该如何吐槽美国医生了。
真的很巧,我老公也是当初疑似阑尾炎未被诊断出的啊。
最后我要讲我在国内国际医院的经历,一次对比下也是好的。
十五年前我家大儿子在和睦家做的婴儿包皮环切术(割礼),预约的儿科主任,美国医生,婴儿健康检查由助理医生和护士完成,问诊一个小时(各种聊),环切手术 5 分钟,我和我老公都陪同观摩手术全程,开了一大堆红霉素软膏和利多卡因凝胶,外面药店 5 毛一支的,北京和睦家卖 15 一支!门诊手术这一整套下来,好像是六千左右。
我家二儿子也是在和睦家做的包皮环切术。上一个儿科主任回国了,换了个德国的,我以为能更靠谱,结果一个多月以前预约好的门诊,医生忘了,自己休假去了。没办法,换了个华人医生,自称是在耶鲁大学附属医院多少年的儿科经验,blahblah,吹吧,反正也一时很难找到合适的医生了。我其实当时很生气的。我老公一开始态度蛮好。然后,问诊,基本上我们也不太愿意多聊,催着医生手术。这医生一听我俩要全程观摩,就开始慌。整个手术过程中,手都在发抖,各种错误百出,搞的环切的刀口一点都不平整。我老公也很生气。
那次还给大儿子打了肺炎球蛋白十三价疫苗,当时国内肺炎七价疫苗很少,我们在海外打的,回国需要打最后一次,所以联系和睦家打。给孩子注射这支疫苗的费用是 3800 多,我们在海外打这个是免费的。还好我家老三是个女儿。
我表弟本来媳妇怀孕想去和睦家生孩子,发现貌似不太靠谱就作罢了。我的一个法国女性朋友在和睦家生的孩子,说是无痛分娩,麻醉师给她打的麻药过量,她将尽两天腿还是麻木的。她自认为挺好,不疼,说给我听,把我是真的吓坏了。(相反,我的头胎紧急剖腹产是几乎生剖,用了最低计量的麻醉,全程无用;我的三胎剖腹产也是麻醉无效最终生剖一半麻醉师看到我着实太疼血压不稳定了给我了全麻)无痛分娩麻醉剂量能这么大的,我有点酸啊!
没在美国看过,但是我同一个病在加拿大和中国都看过,感觉加拿大和美国流程应该差不多,本过敏性紫癜患者就来强答一波。
先说结论吧:可能因为病人数量庞大,中国医生通常都是快问快答,根据检查结果和自己临床经验迅速对症下药,在有限的时间里尽可能多的看病人。而加拿大医生没那么多病人要看,他们要把一个病人的所有病史统统掏干净,从头到脚给你检查个遍问个遍,再不紧不慢给出一个结论。
2017 年 7 月,暑假,我的过敏性紫癜突然大爆发,两边从脚踝到小腿中部全是密密麻麻的血点点。当时选择了南充的川北医学院,第一次去检查的时候已经是尿隐血和尿蛋白统统 3 个 +。
中国,川北医学院:
提前在公众号预约挂号,经熟人介绍,我挂的是风湿免疫科。去了之后护士会叫号,我挂的号算比较早,第一次进去的时候是早上九点多。医生是个年纪蛮大的阿姨了,能看出来有白发的那种。我被叫进诊室其实还要在诊室里排队,医生在和上一个病人沟通中。
和上一个病人沟通完开好检查或者药之后,才轮到我,此时护士已经把下一个病人叫进来了。所以诊室里实际上永远有两个及以上的病人。我坐下就给医生说了我是过敏性紫癜,然后讲了一下最近的症状,给医生看了我腿上的血点点。医生也就问了一些常规问题,比如多久发现的,有没有什么感觉,然后开了验血验尿的单子,全过程应该不到 5 分钟。
拿上单子我再出去交钱做检查,验血结果要两个小时,验尿要一个小时,于是我趁机出去吃了个早饭。回来等结果出来之后,拿好单子,把报告单交给护士,等待回诊。此时,护士按照一个初诊一个回诊的顺序交叉叫号。到中午 12 点多接近 1 点的时候终于叫到了我,同样还是进去之后要等上一个病人检查完。
我这个统统 3 个 + 的报告单一到医生手里,她就皱起了眉头,然后告诉我要用激素。我和我妈对望一眼,还没有意识到事情的严重性,还想着吃激素长胖,能不吃尽量不吃。医生非常严肃地问我命重要还是长胖重要,先吃激素,要是指标降不下去,可能要用上免疫抑制剂。于是我们母女两默默闭嘴,老老实实听医生安排。
之后就是长期吃药生活了,一开始是 5 片甲泼尼龙,每个星期复诊一次,后来 4 片,每两个星期复诊一次,降到 3 片的时候病情开始反复又升到了 4 片….. 每次的看病流程也大同小异。预约挂号,初诊,检查,回诊,开药,几乎每次接触医生的时间都不到五分钟。我是幸运的,几乎每次都能抢到比较靠前的号码,但是由于整个流程关系,我每次都要在医院呆上至少半天,这半天,我看到的是什么呢?是从上午 9 点到下午 1 点,那位年纪很大的医生阿姨只出来过一次,急匆匆地跑着去了厕所。是下午 1 点多,我看好病离开的时候,诊室外面,永远站满了等待的病人。
**看病的人实在是太多了,医生根本没有多余的时间去做什么情绪安抚或者是情感交流,基本就是通过病人自述以及一些关键问答来迅速的确定病情,然后分配检查,再由检查结果配合自己行医经验快速开药。如果是复诊,这个过程会更快,毕竟不需要再听一遍病人自述了。**即使是这样,诊室外面的人群也从未散去过,病人源源不断地来,医生只能争分夺秒,尽可能多的在同样的时间里去看更多的病人。
后来到 8 月份时候,我不得不准备滚去加拿大去上学了,但是激素药这玩意儿不是想停就能停的,那会我还一天 3 片呢,也就是说,到加拿大之后我必须想办法去看医生了。而且医生阿姨告诉我由于国内的药品管制还是啥政策,她一次性最多只能给我开一个月的药,所以我必须抓紧时间。
加拿大,忘记了啥名字的公立医院:
到加拿大后,我个拖延症拖到了 9 月底才预约了校医院去做检查,此时我的激素药已经不剩多少了,然后我自己暗搓搓地减到了 2 片一天(蠢货行为,不要学我)。校医院倒是很快就预约上了,我跟一个医生大概说了我的病情,抽了血验了尿,但是她很显然对过敏性紫癜这玩意完全不熟悉,所以后来她直接把我的资料转去了另一家医院,并且预约好了会诊时间和检查。这里我就很迷惑,她也没经过我允许啥的,直接就帮我预约了,导致我接到另一家医院电话的时候一脸懵逼。
预约的医院离我家就一站公交哈哈哈哈, 也不知道是巧合还是校医有意为之,不过预约的时间是在半个多月后,然后检查时间没有定死,是要求我在预约时间的 3 天以前去做就行。于是时间就这么来到了 10 月中旬,我提前去做了检查,抽了我 12 管血,然后给了我一个超级大桶,让我把 24 小时内所有的尿液都保存到这个桶里,再给他们送回来。
不得不说他们做检查也是慢悠悠的。先拿着单子去前台报道,他们会给你换成另一种单子,然后坐下来等。等一个护士出来叫我名字,我跟着进到一个相对独立的小空间,拉上帘子。护士小哥确认了我的名字和出生年月日,接着开始打单子,打出来单子之后,一部分要贴到前台给我的单子上,一部分要贴到管子上。然后我不是抽了 12 管血嘛,每个管子都要贴,有两个管子是单独保存在另一个地方的,他又慢悠悠的跑出去拿管子。总之整个过程都是慢悠悠的,其实外面也有不少人坐着在等抽血,但是完全没有国内医院护士姐姐那个麻利的劲头。基本上就这个护士小哥给我抽血的时间,我感觉国内的护士小姐姐都已经抽完三四个人了。
几天之后,我如约来到了这家医院的肾病专科。第一感觉就是人少,我预约的肾病专科在医院四楼,进去除了前台的护士,就看到几个老爷爷老婆婆三三两两的坐着。我报了名字签到之后也坐下来,等待召唤。
大约五分钟后,就有男性护士来叫了我的名字,随即我跟着护士小哥进入一个单独的小房间,房间里有个那种很高的床,有满墙乱七八糟我不知道是啥的器材。进门后房间门就会关上,此时就只剩我和小哥两个人,然后就是长达半小时的询问。
基本信息,名字年龄之类的。
测身高,测体重,测血压,测了一些我也不知道是啥的指标。
夺命连环问:啥时候发现有紫癜的,有几年了,一开始有什么症状,吃了什么药,什么剂量,最近还有什么症状,你有没有其他啥病…. 总之问了我一大堆有的没的,虽然我来之前把我吃的药的英语都查了,但是很多稍微专业一点儿的问题就能把我问倒,护士小哥就必须想办法跟我解释,然后我再把我的回答努力用英语表达出来。
总之问了一箩筐问题,他的小本本写满了之后。他又叫我躺着,开始查看我的腿,然而吃了几个月药,我腿上早就啥也不剩了。又到处按按问我疼不疼有没有啥感觉,我能有啥感觉啊,我感觉我生龙活虎一拳打死一头牛啊。
反正差不多半个小时就这么过去了,我连医生都没见到。后来护士小哥就叫我安静等着,他拿着小本本出去了。过了大概十分钟,一个美女进来了,又是问了我一大堆有的没得问题继续让我躺床上到处按了几下,然后又出去了。
到目前为止,我都还没见上医生。
我就一个人呆着,也不知道过了多久,终于又有声音传来,然后门一开,一下涌进来四个人,我认识的只有一开始那个护士小哥。我当时第一反应就是,完了完了,我擅自减药肯定出事儿了呜呜呜呜呜呜呜,严重到这么多专家要来给我会诊了嘤嘤嘤,吾命休矣。
然后这四个人开始自我介绍,你好我是 XXXX 我是你的医生,你好我是 XXX 我是你的护士,你好我是 XXX 我是你的药剂师… 当时我过于紧张,听了个大概,实际我也不完全确定他们当时说的是不是这些了。然后那个医生小姐姐,真的非常漂亮,她就开始巴拉巴拉的疯狂输出啊,我完全跟不上她的节奏。不过我抓住了一些关键词,大概就是她们四个是一个小组,负责照看我,然后他们医院有什么政策吧啦吧啦,然后她又给了我一张纸,就是这个肾病专科的介绍,她们四个的介绍,然后一些常规问候语啥的(如果我没记错的话)。
然后她又又又问了一下我最近的身体状况,吃药的剂量之类的,最后她跟我说,我可以停药了。我当时整个人就?????搞了这么半天,这么大动静,你就是让我停药了???接着她又说她看了我的检查报告,所有的指标都正常了,刚才护士检查了我的身体状况也非常好,所以不需要继续吃药了,直接停药就好。 只不过我还需要经常复查,所以她已经帮我预约好了,我等一月份再来复查一遍没问题就行了。
我又不死心的再问了一遍我现在还吃两片药呢,这就停药了?小姐姐表示对啊,你现在好得很,直接停药,记得一月份来检查就行。接着她又问我还有没有啥问题,我晕晕乎乎地,也没啥要问的,于是这次就诊,就这么结束了。
差不多一个小时的时间,我就只在最后见了医生一面,得到了可以停药的消息,剩下的时间就是在各种等待以及被护士全方位刨家底儿。加拿大的医院,整一个就是那种慢悠悠的氛围。因为他们没有站满了走廊的病人,没有排长龙的待检验队伍,他们甚至人多到让四个人来服务我这一个病人,虽然我也没有啥需要被服务的地方。
然而在加拿大的看病历程到这里并没有结束。不久后,我们学校校医院还叫我去了一次,因为在公立医院抽的那 12 管血出的报告,我们校医院也拿到了一份。校医院的医生一脸凝重的跟我说我大体没毛病,但是携带有地中海贫血的基因(应该是这么个意思哈,英语水平有限),让我以后结婚的话尽量不要找同样携带有这个基因的人巴拉巴拉的。也就是说,他们抽我 12 管血不单单是为了检查过敏性紫癜,而是把我身体上能检查的毛病通通给我检查了一遍。
所以加拿大这边的医生就是,医疗资源多,一个医生也不需要面对那么多病人,而且她手底下还有大把助手,所以他们有得是时间去询问去检查去得到他们想要的所有信息,然后慢慢思考,慢慢讨论,慢慢给诊疗方案。
因为中国医疗高效运转的前提是建立在郭嘉压榨医护群体利益之上的
且中国病源数量是任何一个国家都达不到的量级
医生在有限的就诊时间压榨之下,被练出来的效率
五分钟看一个代表基本不可能有什么人文关怀
能搞清楚你得的是什么病,不给你误诊就不错了
以前认识协和的一个女生,内科医生,本科北医,硕博忘了在哪,好像是协和,后来去了新加坡。坡县的内科用的是英国的 PACS 体系考核,所以 Final 会用真正的病人来考核
有一个病人她一眼就看出来是库兴综合征
然而这个病人去过 Mayo 也没有给她确切的诊断
(真假不知,来自该医生自述)
拿国外医生同样的诊费给到国内医生
肯定没有不愿意给您看到半个小时的
但后面排队的病人愿不愿意
那可就因人而异了。
不要说看门诊快,在中国看病,几乎每一步都比美国快。
读研究生的时候我跟随主任看门诊,那时候还没有电子叫号,所有的病人堆在诊室门口,为什么都在诊室门口?那是因为诊室里面已经挤不进去了!
一上午多的时候要看八十个病人。病人之间经常因为谁先看而吵起来,有时候刚看完的病人因为有问题需要再问一下,都会被正在咨询的病人凶:没看到我们正在看病的吗!不要说超过五分钟,三分种,下一个病人就开始不停的催了。
后来有了电子叫号,秩序上好一些了,想着总可以安安心心看病了吧。刚开始确实可以跟病人仔细讲解,可是随着挂号的病人越来越多,预约护士一看看病时间比较长就会进来提醒,外面还有多少多少病人,得加快进度了。因为病人挂了号,如果不给看完,肯定会有纠纷。
再后来,每次挂号到 50 个病人的时候,我都会给门诊挂号处打个电话,把主任的号停掉,这样总算能好一些!但有时候并不允许停号,那样想来挂号的病人也会投诉,本来就是奔着主任来的,结果来了却不能看,又是纠纷!
之前有一个肝癌病人,在国内确诊肝癌以后想到美国去做手术,可是 2 个月以后,这个病人还是回到国内接受了手术,为什么呢?
家属跟我讲,在美国,挂号要预约一周,预约检查要一个月,然后再预约手术就不知道几个月了,根本等不起。回到国内以后,马上办理住院,三天以后接受手术治疗!
所以,国内看病真的很方便,这都是国内医生通过超负荷工作换来的,还请大家珍惜这来之不易的方便,多理解医生的辛苦,共同营造和谐的医疗环境,不要让医生劳了身又伤了心!
在美国找护士打过一针疫苗,用了半个多小时,还不包括 10 分钟的观察时间。勉强算是有过体验吧。到了那以后,美国护士先是跟我寒暄了一会,安慰了很多次 “It’s gonna be fine. You won’t feel the pain…” 感觉就是一堆然并卵的话。并且动作跟语速都很慢,而且因为我之前打过别的疫苗,我问了她这又没有什么关系,然后她说 “I don’t think so. But I need to consult a book.” 然后她就开始翻一本很厚的书,还给我看,说上面没写。然后又跟我寒暄,趁我不注意打了这一针。于是经过了半个多小时,终于打完了。
看了这个过程,题主应该明白了吧,美国医生护士给你看病的时候,虽然用了很长时间,真正用来看病的时间真正有多少?当然,他跟我的寒暄都是为了分散我的注意力,让我不会注意到这个疼痛。但是在中国,你是愿意疼一下,还是等半个月?所以,中国医生的时间虽然短,但是利用率高,是干货,外国医生的诊疗时间虽然长,但是有很多是人文关怀。依照中国的国情,当然还不足以让看病成为一个享受的过程,所以省略了这些锦上添花的过程也无可非议。虽然中国医生的诊疗时间短,请相信,以中国医生的水平,几分钟也足够了。
可能是患者量的原因,中国和美国都是 24 个小时一天,但是接诊量大概率是中国医生完胜,来看看中国牙科医生的一天,看看他这一天都干了些什么,看过以后,对这个问题,我们或许会有新的理解。
早上八点来门诊,
开门开电源,喂鱼,消毒,准备下午种牙,别问我护士去哪里了!!!
一个女孩十八九岁,在母亲的陪同下来拔下颌智齿,主诉右下智齿反复发炎……
六号牙医刚要上手,患者家属拒绝了!!!要求我们老板给拔,我说我们老板要九点半以后才来,你要乐意就等着。
其他几个大夫很识趣,根本不往前面凑…… 才八点多,要等一个小时,女孩妈妈对我说:“要是你能拔你就拔吧!”
这是赤裸裸地挑衅啊!!!
下颌神经阻滞麻醉,五分钟打完!
家长跑过来问:“拔下来了吗?”
我说:“刚把麻药打完…… 还没开始呢!这是在拔下颌智齿呢!随随便便拔半个小时很正常的”
家长转身出诊室,两分钟后,端着一杯水进来了,问:“拔完了么?”
我一乐说:“早就拔完了,正缝合呢?” 家长瞅了一眼器械盒里的智齿,不说话了。
麻醉拔牙缝合,前前后后一共用时十分钟左右,收费 300 元,当我正在前台写病例(别问前台去哪里了),老板娘跑过来,说别写了,费用也不收了,她是 X 医生(我们老板)的亲戚……MD,有忽然有一句话 **** 不知当不当讲!
给一个老大爷拔了一颗松动牙,老爷子给我点赞了!
来一男士洗牙,洗牙过程中六号牙医检查出几颗坏牙,补完牙后,建议他拔除龋坏的右上智齿,他说:“我这一会儿都消费一千多了,优惠点我就拔了”
“这样,你颗牙坏的蛮厉害的,要是很顺利,完整的拔下来了,就收你一百块,要是比较难拔,就三五百块” 见患者点头,打麻药开始拔牙。
不简单,三个牙根,还是叉开的!!!虽然拔下来了,但不是一挺子就下来了,于是打算收他 200 块。
患者咬着棉球,咧着嘴说道:“不能说话不算数啊!不是说完整拔下来就收 100 块吗?你瞅瞅这牙,有头有尾的。”
刚拔了牙,您就少说几句,最后收了他 100 块。
喝了杯水,来一女士,左上 4、5、6 三颗牙邻面龋坏,右下 6、7 邻面龋坏。患者异常暴躁,要求复诊次数尽可能少,于是左上三颗牙,右下两颗牙共五颗牙备牙做冠,其中左上 4、6 和右下 6 做根管治疗(封失活剂下周来做根管治疗)
这位女士的这五颗牙,备牙,补牙,封失活剂,前前后后一个多小时跟她吵了三次(方案,价格,复诊时间,治疗方法),说的我嗓子都快哑了,她属于你说什么她都听不进去,但是往外推她又不走。
水喝多了,去厕所,MD,厕所有人
等上厕所期间,又来一个大爷,上半口 6—6 氧化锆全瓷牙(大爷就是大爷),他是其他医生的患者,复诊,他的医生一直没闲下来,顺手给处理了一下,拔了一个左上三的残根。
接近午饭时间,来一女士,拔右上智齿,我那口镜一反,不是说拔智齿么!智齿呢?
右上智齿,烂的只剩下根了,齐龈!
不好拔!我说:“一颗上颌智齿,一般两百左右,要是单拔一个残牙,五十块就够了,但这是上颌智齿的残根,最少……"
“最少 250 ???” 患者有些紧张,她害怕拔牙,但这个残根导致口腔异味,她忍了很久,忍不了了。
我被她逗乐了,牙根并不长,只是视野不清楚,没有支点,最后收了她两百块。
中午去拿我的笔记本,开机找不到系统了,难道系统走丢了?一周前出现问题,花 100 块修好了,这才刚用一周,又黑了!再修修,凑活用吧,穷!
下午和老板一起种牙,22 岁女性,上颌左侧 4、5、6 三颗牙缺失,上颌右侧、4、5、6、7 缺失,上前牙 3—3 全部杀神经做根管治疗后做了氧化锆全瓷冠修复!
才 20 多岁,上颌两侧后牙缺失…… 一个惨字根本难以形容…… 今天是种右上 5、6、7 三颗。
上颌除了一颗左上七号牙,其余所有牙齿,要么拔了,要么做根管治疗做冠,才二十多岁!!!!
种完牙打扫种牙室消毒(别问我护士去哪里了)
下楼后,三个正畸复诊,有掉托槽的,粘托槽换弓丝日常。
来一女士,主诉右下后牙不适,查
右下 4 外观完好,但是颌面变色,疑似龋坏,赌一把,钻开一看
真的坏了,修修补补,交钱走人!
晚上下班,蹭老板的车回旅馆,朋友发烧,陪着去打针,吃饭,然后回来收拾出两个房间, 明天又来新人…… 烦,洗衣服,洗衣服!上厕所,洗自己,看书,码字。
MD!几点了?好像还没干什么,这一天就过去了!!!
洗洗睡了!
啊!洗过了。
那…… 睡了。
晚安!
原文链接:
我在三甲医院曾经给一个自称从美国回来的患者做过鼻内镜检查。本想着趁还早人不算太多麻利先做他十几个,好缓解 10 点人潮高峰期压力。刚给她放好麻药,就被她骂个狗血淋头,说她在美国的时候医生都很好,会给她讲很多东西等她充分时间作准备,不会一来就放麻药要求立马上床做检查。我当时很郁闷,一个上午我们一台机器得做 40 来个病人,有些还是术后处理,能做到认真细致不出差错就是好的,人人都要讲解的话,那真的是排到后天都做不完的了。当时也没时间跟她讲什么,一个熟练流水线医生 “工人” 做个普通检查上床操作下床最多五分钟完事。
我曾经想,如果以后这个岗位有很多台机器,每台机器都能配备至少一个医生,有没有可能能够让病人少排队,医患关系会更和谐一点呢?
1. 因为中国人口多,那么相应地病人也多。
2. 老百姓看病都喜欢去大医院,找主任。
不是中国医生五分钟能看一个,而是中国门诊医生五分钟能看一个。
为什么这么说呢?
因为我恰好今天被 “借调” 到门诊顶了两小时班。120 分钟,共接诊 22 个,平均每个不到 6 分钟。就这速度,还被门诊病人各种嫌弃我动作慢。
我承认我动作不算快。因为我常年呆住院部,在住院部,接诊住院患者的节奏没门诊这么快,询问病史加体格检查,一般半个小时,最快也要十多分钟。再加上,门诊系统和住院系统的电脑操作完全不一样,对于用惯了住院系统的我,很难马上切换到熟练操作门诊系统模式。
尽管再三要求患者排队有序就诊,但总是不停的有患者想插队,一堆人挤在诊室门口,七嘴八舌闹哄哄的,我真是头都要炸了!
![](data:image/svg+xml;utf8,)
我是努力又努力,压抑住烦躁情绪,尽量表现出温柔细心来对待就诊患者。直到我接到住院部的电话,医生说有位患者拒绝配合治疗,请示我怎么办。好家伙,我一听这电话就来气,怒火爆表,直接吼 “有什么好请示的,我现在没空去劝导,他爱住不住,不配合治疗就签字出院!” 电话一挂,门诊诊室奇妙的安静了很多。可能他们心里想着:哎呀妈呀,这个女滴好凶咧,快莫惹她!
![](data:image/svg+xml;utf8,)
唉,我是当不了门诊医生的,太闹心了。这顶班的两个小时,内心一直在喊:怎么还没人来救我啊!
中国门诊医生,真是被 “逼” 出来的速度!
温馨提醒:各位,去医院看诊,请先预约挂号,然后安静等待叫号,排队有序就诊!
还有,莫催医生,催也没用 ¯\_(ツ)_/¯
曾经在国内行医,现在在美国行医。
第一,美国医生看病人,一般一个病人 15-20 分钟,不是半个小时。
第二,美国医生在门诊看的病人,放到国内一大半都是要收入院住两天的。换句话说,国内的住院病人中大概超过 80% 在美国都是门诊病人。
我在美国看病人,简单的病人也是 5min 一个呀。剩下的 10-15min 时间都是在写病历 / call 医保 / 填单子。写病历要这么长时间?因为每个门诊病人都要写和入院病人一样的大病历呀。
还有一部分病人是年度健康随访的,也就是体检,也是 5-10min 搞定的。国内诸位体检也是要花半天时间的吧。
剩下的就是复杂的病人了,5min 必然搞不定的,但国内五分钟也搞不定啊,所以就收住院了呀。但美国住一天院几万美刀就没了,所以只要不急不登时就死人的管你再复杂再大病也不会收住院的。所以都是在门诊把检查都开好,患者去预约检查,等都做完来复诊,在想下一步。等他下次来的时候,你看一眼上次写好的大病历就知道怎么回事儿了,这次接着看检查,在给下一步方案。
我记得当年看小欢喜,区长的妻子乳腺有占位要活检,竟然住了好多天医院。在美国这是门诊手术,半天足以。一次不成功,下次在来门诊,还是半天。哪用得着请长假。
我在国内的时候,很多放疗化疗,都要住很长时间医院,但在美国都是门诊输液,预约好早上来下午走。
国内心内科做介入要住三天院,在这边也是门诊手术,预约好一天之内来回。如果术中不顺利才会收入院留过夜。
糖尿病的年度随访,必然都是在门诊做的,15min 搞定。国内都要收入院住上一周。
你要问我到底哪里效率高,我也不知道。
大概是,不看医生自己也能好的小病急症 + 大病非急症的,国内会看得更快一些。大病急症在美国可以直接走急诊收入院,一样很高效。但在一大些非必要入院治疗的项目上,国内却是既浪费医疗资源,又浪费患者时间,还要搭上误工的效率。
当然,我要狠狠的吐糟美国这个门诊病人要写大病历这条。他妈有必要写的你不让写我自己都会记下来,没必要啰嗦的病人为啥子要写这劳什子的东西。都是医保条款害的。
深圳某三甲医院提供一次和你扯半小时的专家特需门诊,500 人民币一次,不可走医保。
因为没有能够正常运转的分级诊疗系统,大部分人也没有家庭医生,所以很多原本只是自限性疾病不需要去看门诊的患者,以及慢性病并且没有出现病情进展的患者,都跑去大型综合性医院看门诊,对于这部分患者,医生通常也懒得解释,反正来都来了,也就将就着消费一下了。五分钟内开几项检查,比亲自交流查体能轻松。
讲一个发生在我身上的故事,可能与题目无关,但是蛮有趣的:
我是一个经常觉得自己得了了不得的大病的人,这好像是某种焦虑症,我自己暗暗称呼它为: 怕死症。
这病我是咋得的呢?就从我会用百度了以后…… 高三的时候胃不舒服偷偷用手机查查: 胃癌!吓得我屁滚尿流去找班主任,班主任连夜带我去看急诊,医生大叔一通检查结果我连个胃炎都没有。后面我还有各种各样作妖经历,动不动觉得自己得了脑瘤,得了红斑狼疮,得了紫癜,得了肝癌,得了冠心病,去医院各种检查……(唉,太丢脸了)
话说我年初又去了,这次我觉得我得了淋巴癌,因为腋下疼。去了医院医生摸了摸,按了按,就让我走,说没有得淋巴癌。我说我腋下疼,您都不仔细给我看看吗?两分钟就打发我走,好歹开个 b 超给我啊!我在门外看着上个病人你给他仔细检查详细询问了有半个小时,还开了一堆检查啊!
医生说你有没有乳腺增生?我说愣了下说有。他说你是不是快生理期了?我算了下还真是。他说你这就是乳腺增生连带的有点疼而已。至于上个病人我怀疑他得了比较严重的病,所以要仔细询问要他详细检查当然占用的时间长了很多。
我当时心里佩服极了,我说医生您真厉害,几分钟不到就看出这个是乳腺增生导致的,没有觉得我得了了不得的病。
医生微微一笑,把病例展开说: 你看,你年前来看过乳腺增生,就是我给你开的检查,检查的彩超全套里面已经包含淋巴了!哦对了,你看你年前来就医的时候主诉自己得了心脏病呢!
我……
怕是在美国时间长了,就不知道中国的实际情况?家附近就是一著名三甲医院,一年四季都是人潮汹涌、车水马龙。
有些是大老远的从外地赶来的,有些就是本地居民跑来看个感冒的。(如本人之流,有个头痛脑热的基本上也都是跑这家医院的,因为近,因为医院好。实际上自我感觉还是蛮惭愧的,因为真的不值得,家附近还有其他地段医院和社区医院倒是相对空闲一点)。
结果就是看个发热要排四个小时的队!四个小时那医生就是一个接一个的在看,连饭都没时间吃。病人等不及了还会大吵大闹一番。这简直比工厂流水线还可怕!好歹工厂流水线枯燥乏味也就算了,但是医生还得面对负面情绪的随时爆发。
大吵三六九、小吵天天有,还得面对胡搅蛮缠、插队这种事。一些真算不上什么大病的医生打发了还觉得没认真看,还在那希望医生多看看。总之这样的情况多不胜数就不一一列举了。
看了回答好复杂啊,其实原因就是一个:市场行为和非营利性服务的区别。
美国医生以就诊时间算钱,分了几个等级。相当于是你坐一天门诊收入基本固定,看 100 个不一定比看 10 个收入高。但时间短了容易出问题,比如诊断错误,相对收到法院传票的风险更高。而且基本使用预约制。那我宁肯轻松点,好好看 10 个。市场行为,公平交易,交易金额和质量成正比。
中国医生有个问题:不准推诿和拒诊病人。那来多少个你就得看多少个。更注重普惠性的社会保障作用。
再说直白点:美国医生的工作主要提供市场交易行为,更注重钱。中国医生的工作主要提供非营利性质的医疗保障,更注重覆盖面,就是量。
就我在中国看医生的经历,别说五分钟,三分钟你要能出来,我都来握手恭喜你。
详细情况我慢慢说,首先医生问你情况,然后开单子检查,这个过程比较快,可是检查完了又要排队等医生看结果,所以如果你号排在后面很累的,不断有人复检结果。从医生角度来看本来一上午都 40 多个号还要看结果,基本吧人家除了上个厕所喝个水其他时间都很忙。
但是对病人来说,看结果进去医生一看没问题,一分钟,两分钟把你打发出来了,通常他们看了结果没问题不会详细给你解释结果的,一句好了,或者下次体检产检时间一说,完事儿。
如果有问题,问题越大时间越久,如果一个人在里面待了大半会儿,基本说明情况有点复杂,因为医生医院怕出问题有义务有责任讲清楚。
国内看病待几分钟出来,可着乐吧。
某省级三甲医院副高专家挂号费 30 元,一天接诊 100 病人,门诊早上 8 点到 11 点半,下午 2 点半到 5 点,门诊时间 6 小时,360 分钟,平均每个病人 3.6 分钟接诊时间。
没到美国看过病,但到新西兰挂号看过,普通的主治医生 150NZD,合计人民币 900 元,门可罗雀的门诊,不用排队,进去就看,护士先做全面的病史询问,然后医生就和你唠嗑,问天问地,然后告诉你没多大事,开了点扑热息痛口服液,差不多二十多分钟。
不要求多,如果你把我门诊挂号费提到 200 一个,一天只看 15 个,那我每个病人也可以给你看 20 分钟,可以给你心理疏导,给你足够的人文关怀,你开心,我也开心,就是人民币不开心而已。
这样,你愿意吗?
只比就医时间和体验,不看医疗服务的付费,科学么?人性么?
以下皆来自本人从业亲身经历。
中国的高端私立医院,医生也是半小时看一个病。但是目前中国最优质的医生还是集中在公立医院。所以你在私立医院上千元挂号费能看到的靠谱专家(还有不靠谱的),很多也在公立医院,5 分钟一个的看几十块或者一两百一个号的病人。
同一个医生,五分钟看病,就很直接,直接问症状,看检查报告(没有的话就给你开单子去做 xx 检查),快速地下诊断,需要住院、手术的让你去哪儿哪儿办入院,要开药的就按照常规开药,没事的就喊下一位了。整个过程基本上是单向沟通,和病情无关的内容医生有的时候就简单应付,或者不回答了,显得很冷漠。
半小时看病,进门寒暄,做检查、看报告(诊室里有些检查可以直接做),然后下诊断,然后给病人娓娓道来,诊断的依据是什么(不管病人听不听得懂),需不需要治疗,下面有几种方案,一是…… 二是……,利弊是什么,风险大不大,一些小问题悉数解答,还会带着病人去办手续(有的医院有专门的护士来做这个)。整个过程有聆听,有反馈,还会时不时拉拉家常,而且医生会表现的非常为病人考虑,实际上采取的治疗方案是大同小异的。
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高端私立医院是预约制,一上午就三五个号,闲着也是闲着。公立医院一上午能二三十个号(中途还有走后门加号的),不赶时间怎么看的完。
**同样的医生,不管给他五分钟还是给他半小时,实际上医生诊断和制定治疗方案的过程是大同小异的。**如果是个靠谱专家,并不存在公立医院故意不好好看,在私立诊所才仔细看的说法。下诊断的水平高低和医生的能力相关性大,和医生就诊的时间相关性小。实际上大部分人的病都不是啥疑难杂症,对于那些大佬,就是秒杀,看一眼就知道了。就好比做一道数学题,高手一看,这题我熟啊,直接唰唰给干了,水平低,做不来的人,给他一整天时间也做不出来啊。
同样的诊断和治疗,三十分钟一个号的门诊必然更贵,成本摆在那里。门诊量越大,收的病人就越多,医院买设备、维护、人力成本才容易摊平,公立医院也要看成本的,盈利性医疗机构就更别说了。
不过五分钟门诊也确实太短了,缺失了很多基本的医患沟通,过高的效率和很长的工作时间也会导致一些误诊发生。我国分级诊疗体系不够健全,县、市级医疗机构水平不足,病人全跑到少量的大三甲医院看病。现在的私立医院还不成熟,面临公立医院的竞争,还有老百姓心目中的成见,很多私立医院陷入没病人 - 没专家 - 没病人 - 没专家的死循环,只能去做医疗体系中边缘化而又赚钱的部分(比如医美),没法给公立医院有效的减压。不过私立医院的未来还是可期的,参考民办教育的发展历程。个人作为医疗体系中的一份子,我希望今后的医疗环境能进一步改善。
今天一上午看了 61 个,还有因为人多等不到的病人嫌麻烦骂骂咧咧的走了,不知道下午还来不来。
我从八点钟开始,一刻没闲着,中间还经历了叫号机坏了,打印机坏了,电脑死机了各种问题,240 分钟 61 个,我真的只有四分钟给每一个人
你让我怎么办?能看完就不错了,我还要保持态度和蔼可亲,我觉得我挺不容易的了。
美国医生看一个病人用不了半小时,我去年过敏去医务室,我们学校里的美国医生看了我不到两分钟就告诉我他治不了。淦。
因为他们看病按时间算收费
我们看病计件
同样的手术,我们四小时搞定,一天干三台,手术费收得不多,一般手术也就三五千,而且看病人穷还经常减掉手术收费,尽可能为更多病人服务。
他们一周就做一台,四五个科室轮流上,大几十个医生,每人上去白活三四个小时,今天干到 5 点,别管做完没做完,缝起来,明天再划拉开,继续换一批人每人白活四五个小时。这样每个人都赚三四万美元,一共手术费能收到一百万美元。这叫一鱼多吃,雨露均占。
你们别不信
就比如椎弓根螺钉,我们医生的水平是,一次完成 4~10 枚的定位,透视 2~3 遍,1~2 小时内完成所有螺钉。
他们是每天打 1~2 颗钉子,每个钉子透视二十遍,每拧一圈螺丝透视一遍
是他们水平不行?我宁愿相信是故意拖长手术时间
至于这么长时间病人血是不是流干了,那跟他们收多少手术费有什么关系?流干了,那也要付钱啊。毕竟法制国家嘛
不服气?承认美国人磨洋工很难吗?
要不哪来的这个词
磨
洋
工
中国医生如果是在高端私立医院,每月门诊收入一万元起步,每天只需看八个号,提前半个月预约,每个病人看一小时都行。
中国医生如果是在公立三甲医院儿科,每月工资到手 4000 元出头,每天平均要看 80 个小病号…… 谁敢一个病号看半小时,就是嫌自己命长了。
秀一下:一次我在感染性疾病科看到俩老外(白人)用磕磕绊绊的汉语陈述病情,年轻的接诊医生说:“Can you speak English?” 然后一顿操作猛如虎,让去门口自助机上交费去检验科验血(都在同一区域)。连五分钟都没用上。俩人全程一脸懵逼不敢相信。
约十分钟后确诊了:疟疾。(他们半年前去过热带国家,发热来诊)
我们感染性疾病科医生不多,性别全是女,学历全是博士。
中国医生大多数被现实逼得见多识广精干麻利。
非常简单,如果中国医生不能用 5 分钟看完,那你就是看个感冒,也得排到一周以后去。
首先这是一个伪命题。我国嚷嚷了很多次分级诊疗,但是并没有建立起有效的分级诊疗制度,头疼脑热的小病和癌症都挤在大型三甲 – 也就是我国大排长龙、几分钟看一个病人的地方,有更多的诊所和医院是不饱和的。这导致看感冒也好,看癌症就诊也好,医生大多数都是几分钟打发,中国大型三甲的医患比例和美国不在一个层级上,不是 6:1(半小时 vs 五分钟)。
其次,中美两国医院和医生的盈收模式完全不同。美国医疗服务很值钱,一个医生一次门诊收费一两千美金的不在少数,甚至一些医技科室都可以开门诊,一次门诊收费大几百美金。医疗服务收入在整个医疗收入比例占比不低。
而我国毕竟是社会主义国家嘛,不能压迫人,所以人提供的医疗服务不值钱,只有看的见摸得着的检查和治疗值钱。大型三甲专家门诊在几十块的是多数,不要盯着极少数专家一次门诊两三千(门诊仍然是几分钟)。其他服务也很廉价,一晚上住院费还比不上最烂的招待所。所以到现在了,中国医疗盈利模式仍然是以药养医:通过提供更多的检查、(药物、手术等)治疗来盈利,当然现在集采后药品贡献少了。这就要求医生在门诊时间内,高效的筛出可以接受检查和治疗的病人,那当然是单位门诊时间内接诊病人基数越大,筛出来的就越多。
医疗有很强的社会属性,但本质上也还是商业。有一些患者少、但该患者潜在收益大的医院,比如某民营的 xx 国际医学中心,肿瘤科主任为了给你推荐各种昂贵的检查和药物治疗,不要说半小时,他甚至会在会议室内给你单独讲 PPT 呢 – 这是真事。
第三,以目前我国高通量、流水线的诊疗模式而言,大多数医院的医生都能在他 / 她的诊疗水平范围内完成诊断并提供诊疗意见,花上更多时间并不会提升她 / 他的诊疗水平。当然了,对于患者和家属来讲,半小时和五分钟的差别是巨大的。
如果我国做好分级诊疗、提高门诊费到一两千人民币并合理分配门诊收入给医生(哪怕提成 20% 呢),国内医生熬夜或周末加班,都是愿意看门诊的,一个患者半小时挣几百块,一上午看 8 个病人挣 2、3 千或更多,有啥不好的啊。那可真是做梦都会笑醒,巴不得一周出 7 天门诊呢!
因为对于大部分病种,遵循规范化的寻证问诊程序,不需要五分钟就能基本判断清楚病情、判断清楚需不需要紧急处理并明确需要做哪些检查然后就能完全确诊,每个合格的医生都是推理大师。
只不过问诊之前先建立信任关系、全程语气态度温和、问诊后交待注意事项确认患者都听明白了能正确遵嘱执行,半个小时都不够。
如果制度安排能给半小时时间,大部分医生都是希望能有半小时的,但是后面排着大队,有人冲进来催,哪能平静交流半个小时啊。
当然某几个 “发达” 国家的医生培养模式导致人均医生数和中国一样也是稀缺的,只是把排队从吵闹的医院大厅挪到院外预约排号系统,眼不见心不烦,这是另一个问题了。
你对比一下美国医生的诊金和中国的诊金是多少???
呵呵,评论区那个来 bb 的脑 cripple 的评论直接被我删了,懒得跟你们这种漏鼻讨论,评论也设置权限,懒得理你们。
其实不应该拿美国医院和中国医院比。
很多美国人可能一年到头去不了一次医院(hospital)。需要去医院的一般都有专家 refer 或者需要住院。
大部分美国人看病都是在本地诊所(clinic)。换算到中国就是我们的社区卫生中心、妇幼保健院这些地方。只不过美国诊所配备的是正规的医护、医疗设备和检验设备。
诊所有大有小。大的几十个医生,小的只有一两个医生。根据人口密度诊所的不同,资源可以调配。这样就可以有效地分散病患。
国外是比中国人少,但同时这种有病先在自家门口解决的方法也大大降低了医院的负荷。
中国其实也有一些这样的 “门诊”,平时打针吃药都没问题。但因为医生资历和医疗设备都没法和三甲医院比,人生病了还是要跑医院。
要解决看病难的问题,真正需要考虑的是医疗资源的下放和重新分配组合。
特别是在乡镇、在农村,需要建立专业的配套设施完备的诊所,需要尽职尽责的医生。否则一生病就要穿越大半个省城,路上的成本、病患的痛苦、家人的付出都太大了。
医疗资源分配问题解决好了,才能真正缓解看病难的问题。
其实吧,这个问题与中国人的特性有关系,中国人做事,本身就是麻利,中国人修路造桥,哪样不比别人快?咱们上学时老师就教,手术不能有废动作,问诊不要有废话。
其次,还是教员当年的理念在发挥作用,让老百姓都能看得上病,除了交通和地域,看病上,医院没有对城乡患者设置额外的障碍。
医学这东西,人命关天,当然是越细致越好。但医学上也有个问题,就是性价比。这里的 “价”,不仅仅指钱。
当年教员搞的赤脚医生,在现在看来,大多数非常不专业,但在那个年代,绝对是非常有效的。有人看病和没人看病,差别巨大。就算不专业,也比没人看病好太多。
现在的情况也是,中国医护 / 居民比很低,我们可以认为,花 1 个小时看门诊,有效分数为 95,那 5 分钟也能达到 90 左右。看病 5 分钟,医生也没闲下来玩 55 分钟,而是又看了 11 个病人,对不对。
另一点,不仅医生是急性子,患者也是啊,很多患者进来,就三个问题,“啥病?咋治?能活多久?”,没空跟你唠家常。
国情就是,咱们的医院,还是治病,不是保健康。就算是三甲,按饭店来说,也是食堂,管饱,不管口味。当然这样不算很好,但目前的情况,就是要先管饿着肚子的。所以,唠闲话没有用。
当然,病情复杂,需要花时间的,我们也不会 5 分钟打发,住院治疗会好好跟你唠,有时候术前谈话能谈一个小时。所以,明白了吧,看病 5 分钟,说明病得轻,病复杂的,院方全召集相关科室主任,花一个下午,专门讨论一个病人的情况(多数还免费)。
就儿科来说,我这个月的急诊工作量大概是 1200 多,加上复诊没有登记的,应该是 1400,忙的时候,差不多三到四分钟要看一个,不忙的时候,呃,没有不忙的时候。
一天的工作量就这么多,都是你的,没人帮你忙,同事也都在忙自己的事,看慢了,你下不了班,而且容易被家属骂。这三分钟,你要从罗里吧嗦的家长口中问出一些关键信息,要把奋力反抗的孩子压制住,并且撬开他的嘴巴看他的嗓子,要从他的哭喊声里去分辨有木有异常的心跳或者呼吸声,发烧的要验血,咳嗽时间久的要拍片子,并且寻找蛛丝马迹排除一些凶险的疾病,最终总结病情,得出结论,并且开处方,同时要跟家属交代病情,注意事项,不然他会在半小时内继续来找你。
如果病人少,我当然愿意用十分钟甚至半小时来解决这些问题,问题是不可以。我想儿科医生是全世界最盼望人口老龄化早日到来的人吧。
就单纯因为病人多。
其实,在哪个国家都有无数病人,美国的病人也很多,但是他们有两个办法,效果不错,第一是分级诊疗,体制近乎强制你必须先去一个家庭医生看病,有大问题再约下一步,这样让家庭医生有事做,也减少专科医生的任务,但是,这不是最重要的,事实上,中国如果实现家庭医生,三甲医院照样爆满,因为估计家庭医生会敞开了转诊,顶多把自己变成转诊台,最重要的是第二个因素,美国没打算广覆盖,而中国是广覆盖,福利性,事实上不论病人有多少,只要医院同意我一个上午限号 5 个,我肯定可以一个患者看半小时,保证患者就诊时长足够。
为什么国内三甲不愿意限号呢?
对于医院,上有政府要求,要保证门诊量以普惠群众,有营收要求,以前是以药养医,每个患者用药量是一定的,要想多卖药,就要多看病人,现在取消药品加成器械加成,手术费增加补不了这个窟窿,而且手术费太低,都很难覆盖成本,很多医院做一台亏一台,想要营收,门诊是最好的办法,门诊成本低,挂号费里利润相当高,只能靠多出门诊来弥补亏空,肯定不能减少门诊量,相反,强烈反对对于患者挂号设置门槛的做法,希望谁都能挂号最好。一般三甲一上午必须 25 个,一个患者 8 分钟左右吧。
对于医生,其实对于副高医生不缺患者的医生,没人打算多看,如果一上午限号 5 个,多数是赞成的,反正主要靠多点执业补充收入,只要医院不催,估计多数副高以上医生不会打算多看病人的。
对于患者,三甲和一甲门诊费用的差别不够大,肯定能去三甲就不愿意去一甲了。
只要不限号,看诊时间就是 5-10 分钟,这个就是放号量决定的。啥时候美国医院要求医生一上午看 25 个,中国医院可以限制 5 个号,情况就倒过来。
我也纳闷
为啥咱这种末流三甲也能忙到昏天暗地
看病五分钟?三分钟一气呵成的都有
直到那天去了趟下属的某个分院
恍然大悟。
————
三家分院,一家三乙,两家二甲
去的是三乙的。
之所以过去,是个来总院进修过的朋友,电话问我能不能帮忙顶半个夜班,他们科里有人结婚,晚上要去嗨,全科都去,实在调不开。
刚好没事,就答应了。
之前在总院上夜班,交接班永远是最忙的,分院这边还是检验科自己抽血,搞得我饭都没敢热,就等着来病人来标本。
从下午 6 点多等到到 9 点,整个楼道安安静静,好不容易来了个病人,结果人家单纯找厕所而已。
最后,直到到凌晨一点多他们嗨完回来
一个病人都没有,MD 一个都没有!
想想自己上周和小伙伴搭班,一晚上三四百个急诊标本,心痛的简直无法呼吸。
这特么什么概念?旱的旱死,涝的涝死。
那这又说明什么?
说明大家都扎堆去上级医院
下级很多医院根本无人问津
内裤掉色,蛋色不对都得去三甲看看!
————
瞅瞅这些医院的门诊量,多不?这是顶级医院
再来看看基层,根据某报道描述某些二甲医院的日门诊量仅为同地区三甲医院的 5%(未考证)
数据显示,我国共有二级综合性医院 3557 家,但平均病床使用率仅为 68.1%,多数陷入亏损。
北京多个二甲医院,偌大的候诊大厅里空空荡荡,3 个挂号窗口前几乎不用排队;急诊留观二室有 7 个床位,其中 3 个空闲;电梯间没有拥挤的人群,医院门口没有车水马龙,多个停车位虚位以待…
我不清楚美国那边怎么样,后面有空再调查,就目前这数据显示,在国内,二级医院有三分之一都是空闲的,如果你想跟大夫聊半小时,在医院里找个基层中的基层,再找个门口发霉的科室,大概率能聊半小时,有的聊半天都可以。
但如果你说的是三甲,抓着大夫聊半小时
(纳闷都聊写啥?聊育儿经验?)
大概率会被人砍。
到时候,新闻会这样写
“某患者没话找话跟医生聊天长达三十分钟,
被后续排队的 200 多名患者家属一人砍一刀”
——
最后,我建议,门诊看病从按次收费转为时长收费,超过五分钟额外收费,能极大打击患者聊半小时的想法。
答案非常简单,就是人多,因此没有那么多时间看病。
试想,按照美国人半小时一个病人,上午能看几个,8-12 点,能看 8 个病人。别人不说,就拿我自己,一上午挂多少个号?40 个号 + 前 2 天挂别的专家开检查的病人报告单回来了看结果大约 10-20 个 + 额外加号 5 个左右。接近 60 个患者,如果按照美国那么看,剩下 50 多个没看的咋办。上午下午一共得剩 100 多个患者没看,这是每天,剩下的患者不得把医院砸了啊。
所以绝大多数选择几分钟看一个患者,简单问问就开检查,以达到把挂号的病人都看完的效果,但是就会落下各种埋怨、投诉、网络谩骂。比如大夫太冷淡、比如大夫只会开检查、比如挂一个号 100 元就说 3 句话、比如大夫脾气太差、比如大夫蔑视 / 轻视 / 傲慢之类的评语比比皆是。
究其根源就是人太多,工作环境太差的原因。
我本人出门诊也面临这个问题,十几年来,我都用我自己的方式出门诊,工作方式的改变,赢得了绝大多数患者的满意。这个方式的改变的根源就是患者想多听一些关于自己疾病的解释,解释明白了患者满意度和依从性就明显上升,信任程度也大幅度提高,但是解释明白必须付出时间的代价,3 句话绝对解释不清楚的,碰到一个非常复杂的患者要想解释清楚得需要 20 分钟,耽误后面所有病人的诊治,也是得不偿失。
我选择的方法开始就是有点违背 “一患一陪” 的原则,一般叫进来 5 组病人和家属,大约是 10 个人,因为我科的疾病种类不多,比如胆囊结石息肉胆囊癌、比如肝癌肝血管瘤、比如胰腺癌、再比如体检发现小问题,等等,也就是很容易出现 5 个患者其中 2-3 个是同种疾病,或者类似疾病,这样第一个患者分析问题时也许用了 10 分钟,但是这里的很多问题,后面 4 个患者大概率碰上同样的问题,甚至包括哪里做检查,几楼预约之类的,也都是讲一遍后面就不用重复了。所以看似 10 分钟浪费了不少时间,其实后面的人就不用重复一些话了,还满足病人多听病情解释的愿望。因此那一段病人满意度极高。
这个模式有几个问题被人诟病:1、隐私问题:其他患者听这个患者的问题,的确有隐私问题,但是我曾经调研过 300 多个患者,在选择多聊一会有人旁听和注意隐私无人旁听但是时间必须短两个选项时,选择后者的不超过 5 个患者。2、秩序混乱问题:这个特别考验医生的组织能力,因为患者想听详细解释,人多的时候大家都会自觉的遵守纪律,一旦有人打电话大声点,马上就有人把他撵出去,所以这点看似人多乱,但是我被围在中间,大家都探头探脑仔细听讲,几乎不发生口角和纠纷,患者满意也就不会出现任何投诉和吵架的现象。
但是随着门诊管理越来越严,不断有卫健委下来检查 “一患一陪”,所以一医多患这个模式无法继续,这样门诊效率明显下降,然而我和我们的管理护士商量略微改进了一下,就是一次进来 3-4 对病人和家属,满足一患一陪,他们在走廊的凳子上坐着排队,我开着门看病人,他们在门口全都能听到,也能满足他们的听解释的愿望。所以当病情比较复杂时,门诊的病人也会得到 10 分钟还要多的解释,后面听到了一部分也就不用重复了,也就节省里时间。当然了疫情严控期间,还得严格要求,当然门诊患者数量也相应的减少了,基本也能让病人满意。
这些年的门诊基本都出到 12:00-13:00,因为病人渴望医生多讲一讲的眼神实在是令人无法几句话就打发走患者,尤其是很远的城市奔来的癌症患者,更是人生地不熟、不熟悉门诊布局、走投无路的情形比比皆是,多几句话就能让病人得到温暖,病人和医生的关系怎么能不好呢。
你在美国看医生?医生看你半个小时?哄个鬼可以,哄良心过分了。
美国看医生,前面是不是来几个不相干的人问问你的病情?留一句,医生马上来。然后坐着苦等医生。好不容易,医生来了,检查一下,沟通几句就是还有问题吗?实际上如果是非医学专业人士,根本听不懂也不知道要问个什么,你就得滚蛋了。至于检查?当天就拿不到结果,拿到了十之八九也不可能回头找医生,你得下次请早了。
这样你真的看医生的时间不也是只有几分钟,好的话也就十几分钟。
国内,如果从你测体温,学生问诊开始,到你看医生,除了房间不是单一的,其他的和美国有区别吗?而且你拿了检测结果当天回头找医生,医生会说下次请早?有些医生因为觉得你病重,还要你快去检测帮你预约,等你回来再下班。还有医生会给你说,如果拿到结果,下午几点到病房找我。
所以,这种莫名其妙的东西,少发问。
睡前再发点好玩的反常识
看皮肤病 40 分钟一个的朋友的明天的预约。(早满了)中国也不是没有。
22 分钟内看一个皮肤病患者是最好,但不代表价格管制下大家会这么做。
自由价格正常医学的医生是不是就一定给患者解释清清楚楚呢?
才不是,得看消费者信任程度和购买力。
双方自由抉择,详细解释是增加竞争力,但低价,也是,所以这个看双方意愿,但只要消费者选择是自由的就没问题,当然也看医生选择,我选择 20-22 分钟内左右沟通,市场未必遂我愿时,会改。
以下节选自 20 年代自由状态下的医学(当然主要是传统医学)看诊及收费。别说一天看 200-300 号,看 100 号还解释个毛线。附上工人薪金(哪来那么多钱糟践),一个月薪金 2% 一个 10%,甚至 20%—40%,这个还是很值得权衡的
-—————————————-
我跟随丁甘仁老师写方的时节,仍住在南市,一清早步行到英租界,沿途经过中西名医的诊所,当时有几个医生早晨七时已经开诊,夏应堂门诊六角六 (即小洋六角、铜元六枚),殷受田门诊四角四,唯有平乔路上的张骧云 (即张聋) 门诊取费二角二。西医陈一龙、庄德、臧伯庸收费都是小洋八角。
这种观察,对我将来开业很有帮助,看他们如何应付病家? 如何诊疗处方? 他们各有千秋,最有趣的是张聋,早晨六时,满屋子满天井都是伤寒发热的病人,都由家人用藤椅铺板抬来的,他家里的天井极大,里面有许多卖各式点心和粥品的小贩,专门供应给陪伴者的家属吃的。
这时张聋年纪已很老,他有两个儿子、两个孙子帮着料理,一天要看到二三百号,后来和他们相熟之后,才知道张聋的门诊虽然收二角二,但是有人只给几个铜元,他也一样替他们看病。
张聋家用只许用铜元,银角子丢在一只空火油箱中。所谓 “火油箱”,就是装五加仑汽油的方形铅皮箱,倒油的时候不过打两个洞,可将全部汽油倒出。张家就利用这种空箱,打一个放进银角子的小口,每天陆续把银角子丢下去,只能放进,无法拿出,积满一箱就送到密室中,子孙要搬都搬不动,抢劫偷窃都不怕的。
丁甘仁老师的门诊是一元二角,每天看到一百号左右,是全上海诊金最贵的一人。(按:后来安徽王仲奇、北京陆仲安到上海开诊,门诊取费二元、四元,但是每天求诊的人不过一二十人。)
-—————–
一个儿科医生月收入 2 万(2-3 线城市这是个中等的收入,可一般私家诊所还得 * 2-3)那么,医院支出为 3 万上下。那么 22 个工作日,每天 8 小时,那么每分钟的人力成本是 2.84. 考虑到大多数情况,儿科门诊是科室收入的 50%+,而太多不赚钱的业务占用更多人力成本,实际需要门诊收入补足,如果病房获利还好说不获利就拉胯了,举例一般儿科 40 医生同时门诊一般也就 4-5 人,护理操作绝对亏本,但护士收入也低,这里不算了,所以我们还需要一个 3-5 倍左右的加权,我们取不实际的最低 2 倍。而人力成本大约是医院支出的 22-26%(不这样算,单算毛利太费事了),默认医院没纯利,那么每分钟收入实现应为 2.84/0.26X2=22 多,为啥不解释很清楚了吧,时间就是金钱。
自由价格下会分化,但依旧会有大量不解释的,除非医疗资源吸引更多人参与进来,大家都做慢诊(这个可能不大),当然解释的也一定会有,且必有经济代价。
上面这段实际上是废话,成本这东西,很扯淡的,正常市场条件下价格取决于成交,和成本毛关系。把病房关了夜班取消,毛的成本都没了
-—————————————
破坏双方自由的交易的,不管是限号还是认为医生就应该解释清楚,实际上都不全面。不怕贵么?
我今天上午一刻不停才做了 70 张心电图,我特别希望一上午就做 10 张,其他 60 个做不上的另约时间!至于约到什么时候就与我无关了!
因为国外忙是忙在写病历、查体上,因为要应付保险盘查,有不合格的地方是拒付的
国内是忙在…… 患者太特娘的多了
所以国外的病历,是非常详实的。
用电子化序贯性病历(就是你的病历随着你看诊,一直更新)的医院,甚至连你祖上八辈儿都给你盘出来。
国内的病历,目前大多数情况下,还是按次记录,而不是按人记录,因为实在是弄不过来啊,数据量大到起飞了,连统一 HIS、LIS 都很难做到。——当然现在一直在稳步推进,部分医院好像已经能做到按人记录了
门诊病历就更是薛定谔的病历了,有时候写了,感觉又像是没写,反正不重要就不写
看病这个事儿吧,大多数情况下,复杂程度呈正态分布
你要是真着急的病,大多数情况下在国外直接高价挂个急诊转住院就行,当然急诊也不是去了就能看上
如果不是着急的病,大概率等约到时间也就自愈了
因为中国人实在太多了,而且不讲理的人占多数,医生实在没办法。如果慢点看,病人会骂医生,会吵架,会到上级领导那里投诉。医生不是不想好好给病人看病,可是医院要你创收,那么多病人等着要你看完,你能慢慢来吗?
病人认为他挂了号,要享受好的医疗服务,他需要医生认真听他讲述,但医生通常会让他讲重点,只讲与本次疾病有关的东西,病人肯定不高兴呀,他需要渲泄,需要医生的共情。医生呢则是想到这么多病人,怎样才能提高效率,怎样才能多创收,否则月底没完成任务指标,领导大会小会点名,绩效也没多少,房贷车贷,孩子兴趣班,补习班学费也没着落。本来国家有规定医院不能给医生定经济任务,但是现实中哪个医生没有背负着沉重的指标任务,完不成各种处罚。
所以中国医生只有加速看病,才能基本维持病人,医生和医院的平衡关系,否则就只有自己走人的下场。
所有回答都没说到点上,这是医疗体系问题,但都是医生在回答。
美国有两种情况。
第一种是常见的有预约制的,都是各种医保覆盖的,家庭医生或者专科医生的话,基本就是半小时一个,如果是 CT/MRI 检查,基本是一小时一个。
第二种过去很少见,现在随着移民和失业人口越来越多,越来越流行的,全自费的 Walkin Clinics,不预约直接到现场排队,医生看完一个就看下一个,有快有慢,快的就几分钟两三句话就转给前台护士开处方。简单的检查比如 X-Ray,也可以不预约直接到现场做,大概就五六十美元。
问题问的应该是第一种情况。
(待续)
跟你说,我就在中国的三甲医院里,遇到一个看个病看半小时的医生!!!我最后是哭着走出医院的,因为太憋屈了!真的是嚎啕大哭走出医院的。我现在非常喜欢那种看个病 5 分钟就看完一个病人的医生!!!(作为一个非医学专业的普通人,你就默认我没有医学常识啊,来杠就证明你说的对!)
起因是前段时间一直咳嗽,咳了大概有一个多月了,去社区医院挂了两天针水后发现没什么效果,并且估计晚上咳的太厉害,左肋骨上方有点疼,我也不知道是不是咳的太厉害了肌肉拉伤还是什么原因,关键那段时间,我一到晚上就发烧,可是早上起来后又莫名其妙不烧了。这种症状持续了四五天。我就决定,还是去医院检查一下吧!当时网上找了一下咳嗽,晚上发烧,左肋骨疼的症状,网上都建议挂呼吸科,还说这种情况一般要验血,因此我就决定第二天早上空腹去医院检查一下。
第二天早晨七点多,老公被电话吵醒,他们厂里有事情,他说很快就搞定,九点多陪我去医院,我也就在家优哉游哉继续躺着。想着九点多到医院也来得及。结果他十点多给我打电话说早上估计回不来。我一看时间,我都没吃早饭等着空腹去检查,万一要验血呢,不能再等我老公了。于是我赶紧收拾东西自己去了医院。去到医院已经十一点多,挂了个呼吸科的号,挂号处说早上没有号了,给我开了个下午的号,我排第九个。我一想,按照医生看病速度,下午一点半上班,我排第九个,两点怎么也能看完了。因此就想,我要吃了午饭,万一要验血,是不是我第二天还要请假。我干脆饿到两点吧,该做的检查做完了我再去吃。因此心大的我挂完号后就没吃午饭。
我一点半就准时坐在诊室门口等待叫号。我一直等到四点半!!!才轮到我!原因?原因就是医生看病人太慢!!医生询问的很细致,检查的很细致,最后给我开了个 CT 单让我做检查,也没有说要验血。那天我从早晨起来早饭午饭都没吃,也已经到了极限,饿的两腿发软,但还是去了 CT 室,结果 CT 室一排号,我排到第二天早晨再去做 CT。也就是说,我想着一天检查完的想法宣告失败,我第二天还是要来医院!瞬间饿了一天的委屈就全面爆发出来,我就搞不懂我脑子发什么抽,把自己饿成这样的意义何在?第二天又要请假去医院,在医院就是坐着什么事也没干干耗了一天。精疲力尽,饥饿感,等待了四个多小时的怨气,再加上身体也不舒服,在那一刻完全爆发了出来。我一路嚎啕大哭走出医院,然后打了张车去商场里,自己吃了顿自助。吃饱喝足,情绪也调整好了,才自己回家。
第二天我又乖乖去医院,做完 CT,排队等待,把结果拿给头一天的医生看。排在我前面的是两位老人,我终于知道这位医生看病为什么那么慢,我排第九个的号都能从一点半等到四点半了!!!因为她真的超耐心。两位老人看完病后,估计老人要住院,她非常耐心的还给住院的医生打了电话,安排了床位,耐心叮嘱两位老人下午再去,早上去没有人。老人因为住院押金和医保的问题,来回询问,她也一直非常有耐心的解答。老人年纪大了,记性也不好,也没有子女陪着,各种问题翻来覆去问,医生也很认真,最后写在了纸上。最后等到我的时候,已经过了十二点,幸好医生人也很好,没有按时关门下班,还是给我看了 CT 诊断结果,给我开了药。
医生对于病人很有耐心,病人遇到不懂的,不管是不是疾病知识还是住院还是医保,我也认为医生有义务耐心解答。相比起那种问个问题医生都一脸不耐烦的态度,我觉得这个医生给我的感觉确实如沐春风。但是,想到头一天,我看个病,在医院饿了一整天的傻缺操作,对于医生看个病五分钟的操作,我也表示充分理解和接受!!!
要看医院和经验吧,从小药罐子体质,很多医院都去过,三甲的是真忙,要预约有时候还要托关系,有一次得了很奇怪的病,具体表现就是吃下去的东西不消化,三天后就会全部吐出来,县级医院全都看过以为我是慢性胃炎,拖到后边严重脱水,打着葡萄糖去了省级的三甲,本来都以为是什么绝症了,结果看病那老奶奶拿起她的老花镜瞧了我一眼又问了下我的症状,和我妈说没啥大事估计的胃里的酶少了,给我开了点药就让我走了,全程不超过五分钟,还顺便教育了我一下和医生说话不要畏畏缩缩,她又不会吃了我。
与之相对的是我们那中医院,人挺少的,很多患者都是老年人,我去年慢性阑尾炎发作去找里面那老医生看的,今天因为压力太大又发作了还是去找他看,他还记得我,后来打吊瓶他也是时不时就从诊室溜达过来,问我疼不疼啊,有没有过敏啊,还问我妈怎么删微信好友……
简单来写写我自己的经历吧。
具体其实就是高血压,原发性的,在三四年间先后也去了几个医院,挑三个有代表性的就诊过程写。
价格上对比,朝阳医院诊疗费 50 元,医保报销后好像 0 元,开了大概 2100 元的药,其中包括大概 1700 元的中药(我都扔了),医保报销之后大概自付 1000 多?
协和医院国际部没有保险的话诊疗费大概是 1000 元,开了大概 100 元的药,都是西药。好像没报销吧。
和睦家我记得诊疗费是 1200 左右,也开了大概 100 元的药。另外和睦家会建议我在有医保的朝阳医院做所有的检查,朝阳医院的相关检查医保报销后的价格可能连和睦家的 1/20 都不到…… 但如果在和睦家检查,随便一个血常规似乎就轻松突破 600 元。
从个人感受来看,当然是和睦家感受最好。和睦家给我感觉最好的地方在于他愿意和你详细地说明你身上发生的问题的前因后果,也会向你认真说明他们的治疗方针,他们的思路和判断是什么样的,是如何得来的,他们为什么要这么选择——在这个过程中,他们会非常详细用我能听懂的方式向我讲解这一切。
朝阳医院的诊断是 “通知式” 的,我告诉你这么干,你就这么干吧。当然最近两三年的就诊体验其实是比之前好很多的。但是医生的确也忙,所以你能看到很多老病号其实会 “不停追问” 这一技巧,换句话说,你要主动问,你主动问 10 句,医生看忙碌程度和心情回答你 1-3 句。而且医生看着就已经累到吐血了,从体力、心情和时间上其实都不支持你追问下去。所以对于我这样脸皮有点薄的人来说,其实基本上开不了口,就是听个判决起来就走了。
协和医院国际部的大夫平日也在协和坐诊,所以国际部的诊断也是 “通知式” 的,简洁明了,一句废话没有。但国际部的价格和患者量其实能支持患者无限制地问下去——但这就有个问题,协和国际部的医生当然习惯了在协和坐诊的风格,所以哪怕是国际部,你不问,他也不会主动给你讲解,你问,他就给你讲解。这就要求患者得有问的意识,如果患者没有问的意识(如我),那体验实际上和朝阳医院没区别。
再回到和睦家,和睦家不需要你问,他从头就认真给你讲,往深里说这是两种 “医生” 定位的不同。和睦家的医生是有 “服务” 意识的,而其他的医生并不把患者看作服务对象。
从我本人的疗效来看,仅对于我个人,把整个病情的来龙去脉解释清楚,给我讲解用药的原理,会让我对整个流程更加了解和信任,从而自然而然地实现更好的 “医从性”。从实际的水平和药品种类看,和睦家开的药物也更 “领先” 一点儿,而且没有那些看着就不靠谱的中药。
从朝阳医院开出的药我每天要吃大概 20 粒,分早中晚睡前 4 顿,中药药片都巨逼大,吃着都累,这还是我扔了一些汤剂的前提下。大家心照不宣,这药少说一半是蒙事儿的,但是还是得吃,吃了大概 1 个月,完全坚持不下去了。血压变化并不明显。
从和睦家开出的药是每天 4 粒……
当然我也可以自己去开药,我也可以对大夫说您别给我开中药,但还是那句话,我不是特别擅长干这个…… 而且好歹我有报销,想想这些中药的收入可能帮助科室有结余看几个下岗老工人,也算聊以自慰了。
从最终的效果看,和睦家的医生在经历了 2 次药物调整(我对整个诊疗过程完全不抗拒,也就非常主动地去就诊,去服药)之后成功地将我的血压控制在 120/90。
你说是和睦家的医生水平比朝阳医院甚至协和国际部的老专家高吗?我不这么认为,但是有趣的地方在于,我对和睦家的医生有更高的信任和服从,从而让我更积极地接受治疗,最终得到了好的效果。
另外从最终的花费上看,不考虑商业医保报销的话,其实朝阳医院 / 协和国际部 / 和睦家的消费水平是接近的……
虽然我不是临床大夫,但是执业医师考试和临床大夫内容一样,还好当初考试的书没丢,给你看看就知道了。
这个是病史采集,也就是你要问的
病史采集,通俗的讲,就是你要问的,大部分你所说的五分钟都是这个内容。
看起来文字挺多,实际上很快就能了解清楚。
然后呢,你要进行体格检查。当然不否认有些大夫不怎么做这个了。毕竟实验室或者影像学检查之类的更直观更有效,总归也要做。
还有影像心电图之类的诊断内容,估计一般人也看不懂,就不打上来了。然后现在证据差不多够了,就开始诊断了。
而这些不都在你的五分钟里,只是前面的病史采集,或者体格检查在其中。
你觉得这些需要半个小时才能完成吗?
我没问题呀
只要医院这样实行,我保证可以跟你聊足半个小时
随便科普一下时间就够啦,甚至我还能当你的面查查最新的指南和文献
效率必须高,看不完哪行?后面还有其他医生排班。挂几个看几个,算起来 5 分钟算长的。
十二块钱一个的号咋还这么多事儿呢?
去汽配厂问问工时费多少钱?机修工的小时费比副主任医师还高有没有?还有比这更欺负人的嘛?
主要是人口数量决定的,其次是看病程序 - 中国不需要预约,病了随时来,国外需要预约,约不上你来了也没什么用。
我在国内的时候没怎么看过病,除了两次轻微食物中毒和一次吃鱼卡了喉咙去看过急诊,印象中没去看过病,只是听说过有的大医院几点几点就把当天的号拿完了,不再放号了,所以我想国内的医院每天能看的病人的数量也是有限制的吧,也不是只要有人来医生就要看的。但因为国内的总体人口数量的原因,国内一个医生一天看的病人的数量肯定远远大于国外一个医生一天看的病人的数量。那一个医生一天就那么多工作时间,在有限的时间里看的人越多,平均下来每个人可以看医生的时间肯定越短啊。
不过国外的医生还有一个我一直不明白的地方,就是好象他们从来不吃午饭。因为你预约医生的时候,你可以看到他们一天的工作时间,里面没有午饭时间的。也就是中午 12 点到 1 点这个一般人午饭的时间段他们还是在看病人的。而且国外看的医生,你预约的时候就是预约的那个人,也不存在到了某个时间,某个医生出去吃饭,另外一个医生顶上的这种情况。所以一个医生从早上 8 点到下午 4 点半就是一直处在看病人的状态,没有休息的。
还有一个原因就是,我个人认为,国外的医生太较真了。我在法国的时候有过一次看病的经历。看的什么呢?看的灰指甲。很多人都知道灰指甲,也知道这个灰指甲非常顽固,怎么都治不好。国内有很多广告,也有很多药,但好象目前没听说谁真的根治了,或者哪个药真的能根治灰指甲。我在法国留学的时候,有一天就突发奇想,这个灰指甲国内就是治不好,法国是不是有什么特别的方法或者特效药呢?不过我去探探看。
好了,从预约开始,预约之后一个多月看到医生了。但很遗憾,我也有点傻,去看灰指甲还涂了指甲油,结果医生说不行,涂了指甲油没法看,回去把指甲油洗了再来。又预约第二次,第二次去了以后,医生让我坐在床上,把我十个脚趾头一个一个拿起来仔仔细细看了好几遍,我当时心想,这一看就是灰指甲啊,需要看这么仔细吗?结果人家不仅全看了好几遍,还把每个脚趾甲剪了一小块下来,分别放在一个小容器里,每个编上号。我问医生:这一看就是真菌吧,有什么药,你直接给我开药行吗?医生说:不行,要把你的脚趾甲送去实验室检验,看看是不是真的真菌。
我说:是真菌,是真菌,我自己知道。你就给我开药就行了。(实在不想等实验室检查,太耽误时间了,就想快点拿到药)。
医生说:不行,这个光靠眼睛看是不行的,你自己说是也不行,必须送去实验室检验。
最后的结局呢?又过了一个多月我回国了,没等到实验室的检验结果,这个也就不了了之了,灰指甲还是没治好。估计我的脚趾甲也被他们无情地抛弃了,呵呵。但这个灰指甲的故事还有下文,后来我又来了加拿大,没想到在加拿大治好了。
加拿大看医生也要预约,但是有一种不需要预约的诊所,运作起来跟国内的医院门诊很相似,随时去,拿号排队,按顺序看医生,就是诊所的规模一般都很小,跟国内的医院是绝对不能比的。这种诊所因为每天也是人满为患,医生看病的速度也是不慢的。
有一次我就去了这样一个不需要预约的诊所,继续去看我的灰指甲(生生不息地没有放弃,哈哈)。医生是一个老头,跟他说了情况,马上让我脱鞋脱袜看了一番,把脚抬起来,仔细看了几眼,然后拿出一个类似中文辞海似的很大的一本词典,查了查,就给我开了一个药。嘱咐我说回去一天一片,连着吃 6 个星期。
然后我问:6 个星期吃完了怎么办?我再回来找你吗?
老头诧异:还回来干嘛?吃完了你就好啦。
我:啊?这么简单?可能吗?要是不好呢?
老头:不好你就再来吧,不过不会不好的。
我将信将疑,毕竟在中国觉得根治灰指甲太难啦,怎么到他这儿就这么简单?反正药都已经开了,就回去试试看吧。一个小白药片,一天一片,6 个星期之后吃完了。刚吃完还看不到什么效果,就静静地等新指甲长出来,果真好了,现在 10 多年了,再没犯过。
有点偏题了,不过我的核心意思就是需要预约的医生就是约的每半小时看一个人,不需要预约的医生因为每天要看的人也很多,看一个病人也是就几分钟的时间。
一篇来自于 2017 年的系统评价文献中,一研究团队对 1946 年至 2016 年以英文、中文、日文、西班牙文、葡萄牙文和俄文出版的已发表和灰色文献进行系统回顾,用于报告初级保健医生咨询时间的文章。
通过对数据进行提取和质量分析,并构建线性回归模型来检查咨询时间与卫生服务结果之间的关系。
结果显示,在这涵盖 67 个国家的 28,570,712 次咨询的 111 份出版物中确定了 179 项研究中,世界各地的平均咨询时长各不相同,从孟加拉国的 48 秒到瑞典的 22.5 分钟不等。占全球人口约 50% 的 18 个国家与初级保健医生的相处时间不超过 5 分钟。同时,咨询时长与人均医疗保健支出、初级保健医生密度、医生效率和医生满意度等之间存在显着关联。
这种明显的差异主要原因在于,我们的门诊医生每天可能需要接待超过 90 名的患者。没有预约制度和每天接待的患者数是像巴基斯坦、孟加拉国和中国等时间最少的国家或地区的通病。
不过,尽管美国拥有最昂贵的医疗保健系统,但在医疗系统质量、效率、医疗服务可及性、公平性和健康生活的衡量标准方面,美国在 11 个工业化国家中排名最后。美国医生有足够的时间来为一名患者看诊,但在这个背后,甚至有超过三分之一的美国成年人因为费用问题,放弃了推荐的检测、治疗或后续护理。
如果说,过去几年有一个国家在医疗改革方面投入巨资,那就是中国。
但随着人口老龄化,上亿人患有慢性疾病,几乎还是不可能跟上对医疗保健需求的飙升。与人口规模相比,专业的医疗保健人员数量相对较少。而农村地区医疗设施和专业人员的稀缺,导致更多的人涌向附近城市的医院。除此之外,中国公立医院在缺乏足够资金支持的情况下,医院往往更专注于从服务和药品中获得收入以支付基本运营成本,更是加剧了这一问题。
众多问题之下,必会导致咨询时间变短,对患者的医疗保健以及医生的工作量和压力产生的不利影响。
2019 年,在一篇关于中国少数民族对医患关系的不同理解的文章中提及,根据对不同文化中医患关系的研究,医患关系可以描述为客户、顾客、被保险人、合作伙伴或朋友关系。鉴于 “朋友” 这个词可以表示信任、兴趣和更人性化的联系,那些认为他们与医生的关系类似于友谊的人更有可能对他们的治疗充满信心。在某种程度上,对治疗的信心是对医生的信心和信任的衡量标准。
作为普通民众,我们应该提高自我辨识力,不要被 “不良媒体” 乱带节奏,恶化医患关系。
作为临度科研,我们面向医生个人、医院 / 单位、企业提供各种科研咨询培训服务,包括研究设计、统计分析、EDC 系统、科研培训、实验技术等,有兴趣的朋友可以添加微信(linduky10)咨询沟通哦~
参考:
Irving G, Neves AL, Dambha-Miller H, et al 2017, International variations in primary care physician consultation time: a systematic review of 67 countries, BMJ Open, Doi: 10.1136/bmjopen-2017-017902
Yang Q, Zhang H, Yu M, et al 2019, Chinese Minority Perceives the Doctor-Patient Relationship Differently: A Cultural and Economic Interpretation, Frontiers in Public Health, DOI: 10.3389/fpubh.2019.00330
你先了解一下美国的人口和中国的人口对比,再了解美国的就诊预约制度,和中国的就诊制度以及老百姓看病选择医院的倾向,就能理解了。
美国医生半个小时看一个从保险拿 160 刀(1000 人民币),中国医生 5 分钟看一个到手不到 5 块钱人民币。你们还想怎么样?
就算开自费药拿回扣,收进病房增收,再加收点红包,那也都是辛苦钱。
谁说半小时看一个的?我就在美国,每次也就几分钟啊!问题问答完就成了,难道医生还留你喝咖啡吗?
我之前有段创业经历,就是利用起省城三甲医院名医的空余时间,接待从周边城市来的远程看病的人。这个是对两边都有强刚需的事情。
如果你体会过外地来的患者找一个好医院有影响力的医生有多费劲,就能知道我们这个看起来多有前途,比如一个深圳患者的疾病资料,我们先找到一个对口的名医,然后给医生看了觉得可以治疗,也有床位,就会让患者赶过来,然后在医生下班时间内谈病情和治疗方案。
我们的合作医院是广州中山系的两家医院,开始一切顺利。每个患者收费 2000 以上,视难度增加,最贵好像没超过 3000,服务主要有找到合适医生、看病绝对远超半小时、搞定广州看病期间的医生医院沟通的全部琐事。
目的让看病变得更快更舒适更专业,最长一个医生看病时间第一次面诊就超过 2 个小时。根据我们有限的运作期间,大概 7、80 个用户,事后家属满意度 100%。我们短短 3 个月就开始盈利。
不过,这个其实已经动了很多人的蛋糕。
首先医院是受影响的,本来医生的加班时间,其实也是要给医院创造利益的,但医院是不可能允许我们这个模式存在的,因为这个效率太低;其次,部分低收入患者也会受影响,医生正常的加号期间,沿途很多正常挂不到号的患者等在医生经过的医院各种走廊跪求一个加号,这个涉及到医院公平公正的形象问题。
最后在医院一纸禁令情况下我们无疾而终。
所以要说美国医生看半个小时而中国医生五分钟,非不愿为实不能为。如果给予医生足够的待遇,他们是能够轻松做到的,我们当时一个挂号 800 起,医生自然能有空陪患者慢慢聊,过后患者无不感动满足。而正常一个大医院,一个患者看病过程医生几块钱的面诊费,能服务好到哪里去?五分钟就很不错了。
我们也希望一天看十个人,而且每个人都按时计费,诊疗费药费另算,差不多看一次至少几千美金~我们一天看一百个尚且供不应求,患者排队把我们骂到死,如果一天限制十个,那另外 90 个人估计等不到预约上就要么自己好了,要么等死了。。。不多说,题主先了解一下美帝和我们的医疗模式和医保政策吧,美帝看病的是有钱人,进一次急诊几万美金没了,如果你是感冒发烧你敢不敢去?不危言耸听,网上留学生和外籍人士写的文章多了。
详细的问诊和体格检查至少要 10 分钟左右,简单的病历书写差不多也要 3-5 分钟。
所以,认真看一个病人 15 分钟是必须的。
国内之所以能 3-5 分钟看一个病人,是建立在牺牲问诊和体格检查的基础上的。
原因在于:
一,国内有效医生严重不足,注册医生 300 万,大半干行政,小半搞科研,剩下搞临床的死的死伤的伤,所以 15 分钟一个病人,预约怕是要等 1 年。
二,法律制度不允许。你在美国面对一个病人,体格检查没有气胸征象,你让病人离院,最后死于气胸,医生无责。国内体格检查没有气胸征象,你让病人离开,最后死于气胸,医疗事故鉴定委员会会问责你为什么不做胸片。
正因为国内医生的问诊和体格检查结论没有法律效力,所以做不做无所谓,只有实验室检验和特殊检查可以算客观依据,所以没那个必要去详细问诊和体格检查。
三,国外的医生主要收入开源于病人的挂号费,所以想要赚钱多就必须做好服务,赢来回头客。国内医生看病基本是献爱心,赚钱靠开单,所以就是检验检查药品耗材推销员,为企业服务。
结论,没有恶人,只有恶法。
美国我不知道,说一说我在荷兰看病的经历吧。
我的眼睛有一阵特别红,且痒,我就约了我的家庭医生,约在可第二天,还挺快的。
去了以后只有家庭医生的实习生接待了我,他对我的信息进行了一番录入,10 分钟过去了。然后仔细询问了我的病情,一边问一边把情况都录入了电脑,又 10 分钟过去了。最后他说,我给你检查一下,然后滴了一个黄药水,拿一个小小手电筒照我的眼睛看了一眼。说,我也不知道,应该是细菌感染吧,我给你开个药,你滴俩礼拜要是没好,再来。
过俩礼拜还没好,我又去了,这次还是那个实习生,然后聊了一会叫来了那位医生,翻开我眼皮儿看了看,还是不知道是因为啥。然后他给医院的眼科专家打了个电话,说帮我约个专家号,约在了一个半礼拜以后。
一个半礼拜以后还没好,我怀着激动的心情去了医院,到那等了快半小时,一个医生终于叫了我,又重新询问了一遍我的情况,还给我测了视力,然后给我散瞳,说让我等一下。
又过了十来分钟吧,真正的眼科医生终于叫我进去了!他拿着一个看起来比手电筒高级的机器看了看,说,你的眼睛看起来没什么问题,应该就是细菌感染,你回去再等 4 个礼拜应该就好了。如果没好,应该是过敏,你就吃俩礼拜这个抗过敏的药。我 6 个礼拜以后给你打电话看好了没。
我说,那不用开个药吗,很痒啊,会不会瞎**。他说不用,你之前滴了不也没用吗,如果是细菌感染,会自愈的。**
后来真的过了俩礼拜自愈了,再过了几个月,我收到了 172 欧的账单,大概是 1300 多人民币
真的,我花这快 200 欧也不知道是为了啥,是为了知道这个可以自愈吗?
因为你钱给的不够
如果你钱给够,我可以换个地方给你看半小时
或你去国际部试试?高端私立医院其实也行,你额外买的保险按本地三甲费用来报还是可以的
这我必须吐槽一下了
就国内医院这挂号系统,自带诊断属性的挂科室
去肛肠科挂号的大都是痔疮,肛瘘什么的,就是这么巧,惊不惊喜,意不意外?
你都挂进了这个科室,怎么好意思说你不是这个病?和着你在门口等那么几个小时,都是在浪费时间是么?
为了避免来回等待科室,你不得把自己的症状和教科书上的症状对清楚了再挂科室?这不是纯逗逼么?我知道我自己啥症状,知道病程,甚至我应该吃哪些推荐吃的药我都知道了
然后原来医院是你不知道自己是啥病,去让医生帮你诊断的,现在倒过来了,我觉得我得了这个病,医生你帮我看看我想的对不对?
如果你把每一种病,都单独分成一个挂号通道,看起来医生好像更专业了,但是其实是要求病人对自己的病更专业,自我筛选都做好了,医生只需要用器材确诊,然后看严重程度开药或者决定手术与否就行了,这不是本末倒置么?
怎么能够不快呢?
我妈妈,心脑血管专家,早已退休,还在工作。二十多年前出专家门诊时,一天就要看 80 多个患者,八点开门晚上五点关门,平均每个患者 6.75 分钟。
吃饭喝水上厕所这都是不可能的,排队的患者及家属都可以排到到室外。我越过排队的人群走到她面前,她都来不及抬头看我,我把带给她的吃的放到桌子上,她低头写医嘱,应该是看到了橘子还是苹果,就马上说到:谢谢了,留着自己吃或者给孩子吃吧。
来看她专家门诊的很多都是农村的,那时候还没有新农合,患者到了医院都担心住不起,但是住不起之前又担心不会被收住院,又想要疗效好又不想花太多钱,一个脑 ct 都不想做,但是没有这些检查报告根本看不了,甚至好多老年患者被孩子带来看病时都已经半身不遂了。
在北京生活的时候,当时父亲的眼睛面临失明的危险,想到去北京同仁医院看个专家号,我几乎用了一周时间每天早起四点去挂号,最后还是买的黄牛号才看上。
若干年后我到了美国,也做起了医疗服务,与医生医院打交道也是家常便饭。和母亲时常谈起中美医疗上的巨大差异,这与国情历史社会结构都有着最直接的关系。
人均拥有的医疗资源,平均医疗水平,医药行业占 gdp 的支出,中美之间都有巨大差距。与中国挂号就能看上专家完全不同,美国通过你的收入来限定你的医疗服务类型,每年的报税额度是你购买全家保险计划的标准。
保险类型的不同导致你看什么样的医生什么级别的医生。以白卡这种低收入人群的免费医疗为例,拿到白卡,收白卡的机构,你就可以随便看了。什么意思呢?就是只要这个医生接受白卡患者,这个医院接受白卡患者,你就可以免费接受治疗。
那接受白卡的医疗机构多吗?显然是不多的。但是白卡基本覆盖了美国的二级医疗护理机构,也就是可以有急诊的医院,或者这个医院是综合性医院,急诊是可以接受白卡的,但是长期治疗是不行的。
什么意思呢?就是说严重点,保证你不死在医院里,就必须出院了。这是最基本的医疗服务底线。
那比白卡高一些收入的人群购买不同类型的保险也可以随便看到所谓的专家医生了吗?答案显然是不行的。
几个方面决定了目前的美国医疗看诊状态:
1、家庭医生及转诊制度
无用质疑,家庭医生及转诊制度严重分流了患者集中到大医院看病,降低医疗资源挤兑的风险。家庭医生类似看门人的职责,站在专科医生面前。
2、保险体系的网络设置
与白卡类似,正常保险也分成不同类型,以及对应的网络内医生和网络外医生。显然,被网络系统限制,你的保险只能看网络内的医生,自然就无法看网络外的医生。那没有任何限制的保险,想看什么医生都能看的保险,可以买吗?当然可以,收入够了,交钱即可,每月的保费自然也是不菲的。
保险体系支撑下的美国医疗是限制美国医生看诊压力的主要因素,没钱看不到好医生住不到好医院这应该是放之全球而皆准的事实。
跟中国类似,美国人看不起病,也会发起各种筹款,只不过,中国 100 万治不好人也就基本上没希望了。但是在美国,治好了却来个上百万的医疗帐单可是个家常便饭,没有保险,普通人是很难支付的。
emmm 岂止是五分钟,看两眼 30 秒就把我打发出来的医生也遇到过。我脚着这不得说明人没事嘛?
五分钟就看一个,基本都是标准流程走一遍,说明没大事。真遇到严重的、危险的、复杂的情况时,大夫也会惊呼着把人留下,甚至出门左呼右唤找同事找前辈找专家。
另外,熟能生巧,同一个问题你看十遍二十遍可能还需要每一步都琢磨一下,如果看过一两千遍、一两万遍甚至更多,你还会需要停顿吗?都练成条件反射了吧。想想我国医生们的看诊强度,医院里乌泱乌泱的人,大夫们能有那样的熟练度也是必然的吧
最后,要感谢大夫们愿意五分钟看一个人,不然每个病人慢悠悠的看上半个小时,细致的各种症状、生活习惯、注意事项,聊去呗。反正一上午二三十个号看完就能交差了,管外边有多少病人看不上病呢。 5 分钟看完一个病人,一个小时就是 12 个,三个小时近 40 个,挤挤时间一上午能看五六十个号,辛苦的是大夫自己,受益的是求医的病人。
我现在在轮转急诊,有一个他们自己的 trainee 澳洲回来的。
很多时候我一个更 8 小时(含 1 小时吃饭时间,另外最后一小时默认不能看新症,否则会让护士、辅诊砍死)看的大约 30,我这个速度要放在内地早就被砍死了,我们这村里大约就是正常速度吧。
然而,澳洲仔看完我的记录后惊呆了。“怎么可能,怎么看得这么快的”。
另一个是尼泊尔人,中文半咸不淡的,和病人沟通都有困难,然而人家一个更期能看多少呢?
24 个,并没有比我少多少
而澳洲仔呢?15~16 个,我的一半
澳洲仔好歹还会中文,没有语言障碍。人家尼泊尔的中文说的不好,一样能看 20 多。就这个事情,我和尼泊尔同事也疑惑了很久,直到有一天,我们看到了澳洲仔是怎么看病的。
你好啊
你家里多少人?
有几个子女啊?
你抽烟不?
抽了多久啦?
……
好家伙呀我不是说这些问题不重要,相反这些问题非常重要,但是这是急诊呀,抓住重点,你先问这些无关痛痒的东西,对诊病有用吗?但是他跟我说那边看病都是这样的
所以你说为什么他们看一个就要半个小时?问这些东西对你现在解决问题有用吗?更重要的是,其实她问的这些问题之前已经有其他同事问过,并记录在档案里面了
因为美国医生看病是在太墨迹了,墨迹半天还不是要做各种检查。我开好检查你赶紧去做,结果出来了我就知道你什么病了,该怎么治怎么治,有啥可墨迹的。要这么墨迹,多少中国老百姓根本见不到大夫就直接病死了知道不了。
说到这讲个笑话。有一天一个医药公司的学术代表来串门,带了一大兜子沙漏。就那种小工艺品。非得送我一个,我说要这东西有啥用,她说看病计时呐。有二十分钟的,有十五分钟的,有十分钟的,问我要哪个。
我问她,有没有一分钟的……
没找到一分钟的,找到一个三分钟的,后来我拿回来给孩子玩了……
这个问题就好像:国外很多人都住别墅,为什么中国人要一家人挤在 80 平米小房间里呢。
有朋友留学回来,某国医院,去打点滴,医生会等你打完点滴再看下一个病人。
国外的医生好幸福。
国外的病人好惨。
大家都希望医生看别人越快越好,看自己时慢慢聊。不然每个人都看半个小时,一个早上就看 8 个人,你排到明年都排不到。
我之前看到一医生看疑难患者时间长了点,后面的患者直接冲到诊室要打人的。。。
美国半个小时一个人的门诊更注重人和人之间的交流,让病人理解自己的状况,知道自己有什么选择。门诊的目的是诊断病症,但美国的门诊同时还考虑到了如何让病人觉得安心,如何降低病人接下来在治疗中感受到的痛苦。
为什么要这样做?我觉得主要原因是美国缺乏公立医疗机构,你能看到的医生都是私立机构的。对比一下公立学校和私立学校,你会发现同样的区别。公立机构往往追求数量和质量,但个性化和用户体验就不那么在乎。私立机构更在乎用户体验,毕竟金主可以用脚投票,必须时刻侍候好,金主要个性化就让他们定制吧,只要生意能赚钱什么都好说。
如果美国有普遍的公立医疗机构,给得起钱的人才去看私立,半个小时一个门诊并没有什么问题。问题是美国没有全民医保,没有普遍的公立医疗机构,那半个小时一个门诊就把很多人拒之门外了。原本应该发生在公立和私立之间的差异,现在发生在私立和高端私立之间,低收入人群难以获得医疗服务。
高端的私立医疗服务,有几万美元年费的,广告里宣传的故事是:你儿子在市郊的私立学校打球导致骨折了,直升飞机把他接进市内大医院。最适合做这个手术的医生已经把手术约到了一个月之后,但他可以立即开始做你儿子的手术。
普通国家的医疗体系给予富人和穷人两种不同的服务。美国的医疗体系给予富人和巨富两种不同的服务。你想象一下一个国家没有公立教育机构,只有私教和高端私教。教师成立职业委员会,要获得教师资格非常难,学费非常贵,所以教师供应一直难以满足需求。结果大多数人通过网上看视频自学,偶尔付钱找私教解答一下,只有有钱长期请私教的人能够学习好。美国的医疗体系基本上就是这样子。
很多人舍本求末!
假设,
他们不看我就能确诊和给出好的治疗方案,
我也很高兴啊!
花什么样的钱,就能看什么样的病。你要是能像美国人看病一次花那么多的钱,我们也能做到一个人看半个小时。
你搞笑?中国 5 分钟看一个,一个医生一天看近 100 个病人,有人还嫌看病难排队时间太长,半个小时一个,一天只看 20 个,三甲医院一天门诊量近万,这样算下来将近 8000 个人到了门诊发现当天看不上病,还不把门诊大楼给拆了?
我有一次在美国腹痛发烧,去医院看病,医生一眼断定我得了流感,配了些退烧药,建议我在家休息几天就好。整个诊断配药过程 5 分钟,接下去就讨论了半小时中国抗生素滥用的问题,讨论结束后双方一致认为生病了不能滥用抗生素,要靠自己免疫力自愈比较好。回去再抗了两天实在不行了,买了头等舱睡回国内,晚上到医院挂急诊,看病的医生看上去很年轻,就诊不超过 5 分钟,马上开单检查出来是胆囊炎,有点严重安排马上住院,当晚挂了水后就退烧了,挂了 7 天恢复健康。
在纽约一个主任的号你当天去挂去看不等一个月的那种,要 200 美金的会员价。
如果是知名专家,一千美元一次。
如果是特别急诊,那就是 800 美元一次
但国内普通号 12,专家号 50,急诊号 12 块。
你这怎么比,你要是 200 美元付给医生,医生肯定也能跟你拉半个小时。
说五分钟有点儿夸张,你是没算上检查、复诊的时间。
对于专科来说,那点儿专业东西是烂熟于胸的,多数病情是可以迅速做出判断的,少部分需要进一步检查鉴别诊断,迫于挂号者的数量,对医生有提高效率节省时间的现实要求。
设想:如果管理病人数量下降 2/3,收入反而上升 1/3,谁不乐意呢?
不过是院方 “管理” 和自身需求,以及同行之间的竞争罢了。
有一个基本情况是,中国医生是全世界最廉价的。
我们先进行职业分析。
1、专业技术要求。应该说医生的专业技术人要求很高,学制上医科比理工农文法师商财等其他科类要求都高,现在普通高校本科学制 4 年,医科本科学制 5 年;文革前普通高校本科学制 5 年,医科本科学制 8 年。瞧见没有!学制长,说明专业技术要求高。你要说你家的保时捷汽车的零件比你人体的器官还精妙,你信吗?
2 、注意力。医生瞧病、动手术,得注意力高度集中,不能像你一样,一边做文件一边上 QQ 聊天,一边谈生意一边喝酒。
3、多种器官高度联动。医生瞧病讲听、闻、切、望,做手术更是眼睛、双手、耳朵、嘴巴高度配合。别的职业里,各种器官联动要求同医生一样高的,那主要就是司机了。司机眼睛、手、脚配合不好,后果你是晓得的啦!
4 、劳动强度。医生的活儿挺累。别的脑力劳动者不太需要动手。同一般人吃饭、睡觉、拉屎撒尿、啪啪啪、播种生孩子不能请别人代劳一样,医生给病人治病是要亲自动手的。关键是,这活儿还挺累,一个手术有时需要挺几个小时甚至几天,手术台下来腿不浮肿不太可能。其他职业里劳动强度比医生大的,大概只有建筑工人了。
5、责任和风险。医生给人治病,稍不留神,是会出人命的。别的许多职业不小心出点错,挨挨骂扣点钱,大不了丢了工作;医生不小心出点错你试试看,就算全国人民不千里追杀你,出事后心理阴影面积有多大医生心里才晓得。别的职业里,责任和风险有医生大的,那只有警察和消防员了。
医生的职业分析那么一做,那么我们一定认为,医生是很值钱的!那当然,国外比如米国,医生当然是很值钱的。但在中国不是,中国的医生不贵,很便宜。
那么,中国的医生有多便宜呢?
看挂号费!以三等甲级医院为例,现在主治医师的挂号费 10 元左右,正副主任医师的挂号费 20 元以下,专家挂号费在 50 元左右。
这就是中国医生的价值!
大家要问了,看个病,挂号、检查、治疗、买药,哪止这点钱哪?
没错,作个化验,照个核磁共振,开个药,花的钱港港的,但多数同医生的关系不大,化验检查花的钱那是给医院的设备和制剂的,药费是给药厂的。在咱国内呢是医药不分,但真核算清楚了,同医生有关系的就只有挂号费。
这个挂号费,比美发师、美容师或者汽车维修工的人工费低太多了。
可见我们大家是很愿意用很多很多的钱来整理自己的头发、整理自己的皮肤,维护自己的汽车的。
但是,中国人民表示,我们决不愿意花太多的钱来照顾我们自己的心脏、肺脏、胃脏、肾脏,我们决不!!!
不信,我们翻翻家庭开支的流水帐,看看我们一年花在头发、皮肤、汽车上的服务费是多少?我们看给出的医生挂号费是多少?
为什么?因为,中国的医生很廉价!
所以,中国的医生只能通过开药、开化验检查单,通过给药厂、医院的设备提高点流量,给自己可怜的挂号费之外,增加那么一点附加值。
我有一个中学同学,在一家三等甲级医院当院长。有一次我同她聊天,问医院的经营情况,她告诉我城区核心地段的这 100 亩地里,一年的流水也就两三个亿。我愤怒地批评她没有经济头脑。我强烈地建议她,把医院拆了,就把这 100 亩地拿来做房地产,她医院里的这些医生们就不会这样为这点血汗钱玩儿命了。
所以,我们的医生,如果有可能的话,还是可以改行当兽医,当美发师,当美容师,甚至当宝马奔驰汽车的技师。因为咱们的医生很廉价;同样,也因为,我们人类的器官,真的不值钱!
原因有很多,但最直接最简单的原因之一,我一说你就明白的原因,中国人口有多少,医生有多少,也就是说,按比例一个医生需要 “负责” 多少人的看病问题?中国医生也是人啊,也希望一个上午只看几个病人,一个病人看半个小时甚至更长,当然只能看几个病人,那么问题来了:这看的几个病人,如果没有你,你有意见吗?估计你早跳出来骂娘了,我好不容易请假出来,居然没看到病,你这个是什么医院什么医生,有没有一点医德?你看,原来你所谓的希望医生半个小时看一个病人,只用于你,不能用于别人,是只为自己考虑啊。
手动折叠
我可能比较有资格回答这个问题吧。
其实中国也有一个病人看半小时,看病需要预约的地方。
一线和新一线城市已经陆陆续续出现了这样的私立医院或者诊所。诊金一般比较昂贵,挂号费 400-3000 区间。这类医院或诊所往往是以循证医学作为依据来看病的,每天每个医生只看 10-20 个病人,且需要预约。医生一般比较年轻,年龄多在 30-45 区间。学历从本科到博士都有,基本都是全国排名前 100 的大三甲跳槽的。
网络上也有循证诊所的咨询服务,一次咨询费用大约在 100-500 不等。
这是我的 dream job。但因为种种原因,目前还没有勇气跳槽。我自己目前还在大三甲当主治医生,平时的工作和循证医学基本上没什么关联。但打开网络咨询的一瞬间,我立马会变成循证医生,每句回答都能找到权威的治疗指南作为依据。我面诊的挂号费 12 块钱,极限速度一个上午可以看 100 个病人。我网络咨询的费用 120 块钱,一天接诊 5 个是极限。
为什么同一个医生,看同一个感冒,区别那么大呢?
因为来看病的人群不一样。选择去公立医院看病的人,他是希望少花钱,疗效好的。选择去循证医学诊所看病的人,很多是经济条件极好,而且受教育程度极高,对新知识接受度好,对旧习惯有批判精神,才会接触且了解到循证医学的概念,才会选择去这样的地方看病。这样的病人,希望得到的治疗更专业和安全,治疗方案的背后有循证学数据的支撑。
我希望循证医学是未来的大方向。
但是,毋庸置疑的一点是,至少目前的情况下,国内循证诊所仅仅适用于看看小病,比如感冒、拉肚子、轻度的肺炎之类的常见病,或者去做做日常的健康体检、儿童保健。在这些无足轻重的小疾病面前,循证诊所往往比大三甲更规范。而重疾比如恶性肿瘤、狼疮等,急病比如中风、心梗、胰腺炎、中毒、外伤等,以及一切的疑难杂症,一定一定要去权威的大三甲,大三甲真的完胜一切私立医院,且完胜国外的多数医院。
首先,中国医生也不都是五分钟一个,分病人病情难易程度。就好比你做数学选择题,也不是都五分钟一个吧?简单的两分钟,难的可能十五分钟。
美国比中国的好处是,家庭医生已经筛过一遍了。所以转诊到医院的,都是有一定复杂性的。中国,随便一个人都可以挂大三甲,这就导致很多病人其实并不复杂,同时病人数量也很多。不快能行吗?当然也能快起来(因为有些简单)。
最后强调一下,美国看病各种费用高,医生慢慢看也能收入高。中国医生白菜价,看慢了,收入比不过医院门口买鸡蛋灌饼的。
谢邀,坑深,不跳。
美国留学生
我本人亲身经历去医院看病 没有预约,等于是急诊。进了医院先领一个号码 等了大概半小时 一个护士叫我进去 开始记录我的病情。记录的同时给我测量体重血压 然后一点点问我问题进行记录。其中还包括你是否对你住的地方感到不安全之类的 心理问题。
我是跟我朋友一起晚上去的。他陪同我的 他是本地人 native speaker 并且也是学的医学 会说中文 以便帮我翻译一些听不懂的术语。
问完问题后给我手上带了个条形码让我出去等。等了大概一小时才有床位。我就是身体内有点疼痛 可以自由走动但是他们硬是要我躺在床上让护士推着我。给我推到一个帘子后面等了大概半小时 医生过来检查。问了一些问题也就 10min 吧。说要做个 b 超 然后我就又等了一个小时。来了个新护士给我推进去做 b 超。做完后推出来等半小时结果 期间又来了个护士登记我的保险公司。(所有留学生都有医保)然后医生过来说没什么问题 就是要多休息 如果非要吃药就吃一些止疼片 不过不推荐。让我们继续等他写报告。大概半小时。然后终于完事了 可以回家了
我也陪过我朋友来过医院 流畅都差不多。他是过敏来的 会安排单独房间。我来的这两次医院 每一次几乎都有以下几点:1. 无论你什么问题 你只能躺着 2. 一次问诊会有 7-8 个护士给你服务 每次来一个 都有特定的目的(比如记录医保 尿检 推床 各种繁琐小事) 3. 最大的感受就是墨迹 但是检查很全面 把所有问题都列举出来一一排查 4. 与国内相比 国内医院排队两小时 看病五分钟 国外医院 很少排队 看病 2 小时以上。 5. 医生极不愿意给你用药(我学长高烧快烧晕了 来看病医生弄了俩小时告诉他回去多喝水)
保险 cover 了绝大部分。我这次去就收了 50 美元。 我陪我朋友(他是 local people 但是没有办保险)过敏一次看病花了 2000 多美元。而且不包括药。
给我感觉去医院都很费时间 有病还是多喝热水吧。
不是呀,和睦家的大夫也可以给你看半个小时的。只要你出得起这个费用。
改完题目咋又出现在我的列表呀。。。。。
原答:
因为问这种问题的人根本就没有接受过同等水平的美国和中国的医疗,在美国,你乖乖付着动辄一千美金的救护车账单,却要比对着国内廉价的公立医疗去装 13,除了把自己气坏了,有什么用? 你应该去找私立看病啊,越贵服务越好。
别装 13,免得装久了别人都不好意思拆穿你又觉得不拆穿无语得很。
国内专家号放号比普通号少,刚好那天加号人少的话,也可以看得久的。
我老师在深圳看诊,感染后咳嗽,检查带齐,比较好诊断;不影响生活的话,不太用吃药可以自愈的疾病。然后因为挂号费比较贵,400+,所以开始和病人聊天,仔细听患者讲病史的起承转合,有些话也是车轱辘再讲几遍,包括叙述当时的心理状态,老师反复安慰,又多次教授教咳嗽方式。然后看时间差不多了,患者也实在没话讲了,就让患者出去拿药了。
估计前后也有 20 多分钟吧。其实,这个 5min 也可以看完的。
最后,疫情紧张期间,平时不好挂的专家号,可以有惊喜。
我五分钟看不完。
这是指,问诊、完善相关检查、给出诊疗计划、完成当日医疗操作、预约下次就诊,当然还有相关病历的书写等。
所以为了看完患者,中午可能吃不上饭。又因为上门诊处于相对紧张的应激状态,中途不会喝水也不太想去、不太能去洗手间。
作为小医生,会努力精进自身医疗水平,以便提高看诊效率,节约医患双方的时间。
同时,也在思考怎样和患者沟通更明确、简洁、高效,同时具备安慰作用。
以便在诊疗得当的情况下,缩短每个患者在医院就诊、停留的时间,看完所有当日挂号患者。这样算是效率高嘛?
当然,如果患者没那么多,我也愿意和患者多沟通。无论是就患者的病情做更细致的解释,还是必要时围绕患者自身说一些有用的 “废话”,提供更有人情味的就诊体验。
一,中国医生经验丰富,效率更高。
二,觉得第一条不对的,解释下打飞的回国看牙的。
三,经过了 2020 年疫情后,还觉得美国医疗制度比较 OK 的,希望您留在美国向河山硕学习,就别回来了。
中国的小医院,大医院的院内会诊都可以。大医院门诊就别想了。一个病人十分钟,医生都有可能被揍,因为等时间太长。
专业代表着效率,看病其实是一个判断题,是与不是就是一个对号的问题
是的话,判断一下严重程度做出诊断证明,该吃药吃药该打针打针该住院就住院
不是的话,医生会告诉你,去挂个什么什么号,从新获得五分钟问诊时间
作为一个病人,我大概率会遇见医生两次,第一次做基础问询,然后开出相应检查,根据检查结果来开药什么的
我们生病了是一个事实,我们生了什么病需要判断,根据相应的检查来辅佐自己的判断,根据相关学识开药。
把一个人剁碎了也就那么几个科目,一个科目的常见病也是有限的
如果是几个部位得了不同的病… 那么住院后获得的问诊时间超级加倍,如果足够复杂还会会诊…
普通人生个普通常见病获得一个专业判断… 我觉得五分钟可能是怕一分钟觉得他不专业…
国情决定的。
其实要看半小时一个病人非常简单。一上午算四个小时吧,给约八个病人,每人看半小时,每个病人从头到脚查体,从爷爷奶奶家的病史问到兄弟姐妹们,保证事无巨细全部记录。要真这样了,三甲医院挂号得提前一年预约,您这又不高兴了。要想加快预约速度,也行啊,再开 5 倍以上的医院,增加 5 倍以上的人力,您也多交 5 倍以上的医保钱。看,简单吧。
最近刚好遇到一件事。一个美籍华人,身上有个黑痣长得很快,怀疑黑色素瘤,需要做活检确定是不是。在漂亮国的一家公立医院给他约到了十六个月以后,你没看错,是十六个月以后,2022 年 7 月。这要是癌,十六个月以后才能活检,等报告出来人都要挂了。这哥们一看不好,不顾疫情,宁愿隔离,想办法回国,顺利活检,加上隔离的时间也没到一个月。这效率你算算吧。
如果是你,你愿意选哪种?
医生看半小时,我看一个小时都行,但是后面的病人怎么办,我国又不是预约制看病,病人以前等一上午,现在每个病人看半小时,那后面的就得等到下个礼拜。
不知道你是什么情况不舒服,真的紧急情况你完全可以去医院看急诊。如果是不急的病,预约几天到几周是很正常的。你要知道,世界上大多数国家都是看医生预约制度,而且用了那么多年,说明这是行之有效的一套方法。
我和我家人在上海和加拿大都看过病,加拿大跟美国的不同之处是加拿大公费医疗,效率比美国只可能更慢。但是医生看病也是看病情分优先级的,包括去医院看急诊的时候,病情不严重的在急诊室等 7,8 小时很正常,病情有可能危及生命的,刚到急诊室就一圈医护人员围上来。以上两种情况我都亲身经历过。
每个病人肯定都认为自己最严重,但是急诊科预检护士会对病情进行专业和客观的评判,让真正紧急的病人获得最优先治疗的权利。我认为这是公平的。
在上海看病也不是随时想看的,除非你只是去社区卫生中心配常用药,如果去三甲医生看专家号,也是要提前几周在网上提前挂号的。并没有什么本质的不同。
另外,我和我家人在加拿大生活十多年了,跟家庭医生跟老朋友差不多,每次去看家庭医生,他都会先跟我闲聊十几分钟,问问各自家人的情况。有一次家庭医生的父亲去世,他谈到刚去世不久的父亲,语气都哽咽了。让我挺触动。聊天再加上问诊开方,算起来是要半个多小时。
我们在加拿大遇到的专科医生也很不错. 平时在家遇到情况,可以随时给专科医生写电邮咨询,快的时候几分钟就得到回复,慢的话第二天也会回复。比如我家人使用专科医生配的药物后有一些副作用,给专科医生发电邮咨询以后,专科医生当天就把缓解不良反应的药方发到我家附近的药房取药。
需要配常用药或者续方,根本不用联系医生,让药房的药剂师给医生发续方授权即可。药剂师得到医生回复以后会联系我们得空的时候去取药。一些大药房还提供免费直接配送到家的服务。医生给的药方可以在任何你觉得最方便药房取药,并不需要在指定的医院药房拿药。有一些大药房比如 Costco 的药房某些药物的价格可以比一般药房低 30%. 你也可以随时把已经放到 A 药房的药方转到其他你更喜欢的 B 药房去拿药。中国因为经济利益的关系,基本上哪里配的药方只能在这个特定的医院药房拿药。而且每次续方都需要重新挂号看病,给医生徒增负担。
至于各种检查,比如 CT,B 超,验血等,家庭医生开的普通检查需要自行预约,病情不严重的的确会被安排很久。但是专科医生安排的检查 - 一般优先级很高 - 都由专科医生的助理提前预定好,病人只需要到时到相应的诊室进行检查即可,并不需要排队等候很久而是可以按需检查。
如果你被安排等候几周到几个月才检查的只能说明相对你的身体状况,你的病情较轻,有其它病情更重的病人需要被优先检查。
在加拿大习惯了这种医疗服务,回到上海看三甲很不习惯,专科医生往往被一大群病人团团围住,压根不分先来后到,你在问诊的时候,随时会有其他病人或者家属插进来问话,让你感觉非常被动。即使在小房间问诊,也会有不识趣的病人私自闯进来,医生还得板起脸喝令他们出去。很多专科医生惜字如金,问问题态度不耐烦,估计病人实在太多,心里压不住火。
中国看病还有个大问题是药品滞后,尤其是一些在发达国家已经普遍运用了几年的新药,在中国往往还没引进。即使在上海这样的大城市,国外的新药也要晚几年才会上市。我 2013 年开始在加拿大使用的一款眼药水上海一直到 2016 年以后才有引进批准。但是, 中国医院另外有中医的选项,中医往往可以缓解一些因为西医西药引起的副作用,这是很不错的。
中国外科医生从技术上说是不错的,因为做的频次肯定比国外多,也许一天做的手术比外国医生一个月的还多. 但是其他科室的配套包括术后护理,营养康复,心理辅导等还是落后的. 即使在上海的三甲医院,可以说这些配套学科还没完全建立起来,或者说还在刚起步的阶段,不受重视存在感很低。这些只有经历过才能体会到。
写了那么多,好像跟问题并不直接相关。都是想到哪儿说哪儿。我发现国内网上很多人对外国的医药制度一知半解,有些人受生活阅历的限制,在国外呆的年份不够长,也或者还年轻,身体够好,去看的病情不严重,并没有很多的机会与国外的医疗机构打交道,并不充分了解里面的门道。还有些人道听途说,拿着一些不知道转了几手的消息乱宣传,而事实远非如此。
错,美国医生你哪能轻易看到?你得预约,完了等着,有些地方还要先给你邮寄一份问卷,你得填好邮寄回去才能开始给你预约,然后告诉你哪天几点几分过去。这叫什么?也就是挂号。注意这里不包括检查,检查得单独约。
你在国内怎么挂号?是不是跟上公厕差不多?是不是现场开单子做检查?你把这几个月忽略了怎么行?至于美国看一次病就上万块钱的价格我就当你财务自由,不细算了!
中国人多,这没办法。人多的话每个人分下来的时间就会少。
但你为啥又对美国看病贵的事实闭口不谈呢?医生是美国最吃香的几个职业之一,因为收入高,极高。穷人家庭看不起病的比比皆是。
但如果你在中国当医生,你就只能每个月挣几千块钱,好点的可能一两万。这在美国也就是别人的零头。更高的价格自然能享受更周到的服务。
可中国是个穷人也能去得起医院的国家,穷人也有活下去的权利。即使你是疑难杂症,但那也可以水滴筹。
在美国,穷人就只能等死。你说的那些能够随时随地找私人医生看上好几个小时的,是政客、财阀、硅谷高收入技术员和华尔街金融精英。
中国的医疗系统对穷人是比较友好的,再加上人口基数多,那些白衣战士一天可能要接待好几百位患者。你还怎么奢求他们给每人都看上半小时?
中国医生的医德是值得敬佩的,他们付出了很多的劳动、甚至还要忍受部分无理取闹的患者家属的谩骂、甚至肢体冲突,还领着不高的薪水。都这样了如果还不多加体谅,那么以后你就自己在家给自己开刀吧,真就对你越善良你就越能作呗。
你以为中国医生五分钟就能看一个,实际上中国医生五分钟能看两个。
第一,美国人口基数小,每个医生看的病人从数量和质量上自然不同;第二,美国医生协会对医生要求很高,医生一天看几个病人不是医生说了算的;第三,美国是热爱诉讼国家,医生都有自己的职业保险,防止医疗事故的潜在巨额赔偿,而审慎的看病流程的目的旨在最小化医生误诊的可能。
医生,我咳嗽了,给我挂水。
什么时候开始咳嗽的?有没有发热?有没有……
什么都没有,就咳嗽,给我挂水。
测个体温吧。
不用测,不发烧,挂水就行了。
喉咙给我看一下。
看了也没用,就挂水。
去化验一下吧,看看有没有细菌感染,要不要用抗生素。
你们这些医生,让你们挂水就挂水,花钱查什么?我自己的病我不知道?
你什么都不说,也不检查,这样没法治疗。
你们就是喜欢浪费时间,浪费钱,没医德,我家门口小诊所的 XX 主任就没这么麻烦。
……
不给我开挂水算了,没医德!
(五分钟够够的)
因为美国的贵就不说了,还要先预约,估计等几个月,您能接受么?
你得往根儿上刨。
美国的医疗服务,是一种商品,有钱才可以买,当然,你买医保也可以,但本质上,还是商品。
中国的医疗服务,是一种公共设施,是国家为了保障民生而设立的,所有的运营、建设、管理都是基于国家视角。
所以美国的医疗,是要让花钱的人享受好的服务,你排不上,买不起,那你活该。中国的医疗,是要让尽可能多的病人,得到基本的治疗,尽量提高效率,这是公共设施的使命。
作为普通老百姓,不要羡慕美国医生和颜悦色的哄着病人,甚至和你唠唠家常。
因为你未必是诊室里面的那个人。
这说明中国医生厉害,美国医生划水
我也想一天只看十个病人啊!你以为我愿意一天看一百多累得跟狗一样啊!
因为美国医生一天只看固定人数的病人,每个 30 分钟,看 10 个病人要 300 分钟,5 个小时;看 20 个病人就 600 分钟,10 小时,已经超时了。而中国医生每天要看 100 个左右病人,每个 5 分钟就已经 500 分钟了,8 小时 20 分钟。
以上时间还不包括中午吃饭休息时间。
如果中国医生也半个小时看一个病人,那你挂一个号得挂到什么时候,估计最快也得几个月以后。
挂号费一千一个,我能从扁鹊给你开始聊
一天门诊 10 个号我也能一个人唠半小时
每次门诊外面几十个我还和他们唠?
大体上没什么不同,都是看病。但是美国医生一般会先拉拉家常,然后把那些有意义的诊断资料(美国病人一般先去家庭医生那里看病,然后才能 refer 到上级医院,所以一般都有相当完善的检查结果)。然后医生会做出诊断和治疗建议。其他科不清楚,骨科的话保守治疗会给你一些基本建议,如果有必要再把你 refer 到康复科或者其他什么理疗专业机构。如果需要手术,就直接谈手术方案,手术注意事项,并且让秘书预约手术。期间,你可以问关于手术的任何问题,可以录音录像回去慢慢消化。如果碰到合并症较多的患者,医生一般会收集全部资料后与相关科室沟通,最后给你意见。
怎么看这个问题感觉都像有点儿挑衅的意味,似乎在说美国的医生负责任,中国的医生不负责。
但是中国的这种现象真的不能怪医生,我记得有一年冬天,看到一个新闻是采访北京儿童医院医生,那年不知道什么原因,感冒得肺炎的孩子特别多,结果全国各地的人都跑到北京去看病,结果医院里的病床远远不够用,走廊里,医生的办公室全是住院的孩子,这个被采访的医生就说:“很多家长都是过于盲目,很多孩子其实只是轻微的感冒,在当地的社区医院吃点药就能治好,结果非得来北京儿童医院看病。” 所以,我们才会看到这样一种现象,大医院天天人满为患,很多医生每天忙得连上厕所,喝口水的时间都没有,很多专家号都能被黄牛炒到几百上千元。
中国人看病有个什么心理呢?不管大病小病,哪怕就是个头疼感冒都必须得去大医院,而且还得挂个专家号,结果可想而知,本来就是小病,医生看一下就给诊断开药,5 分钟真的是够了。
评论里的回答都是正面的哈,我来个反面的~
先说结论:觉得国内的医生太忙了,问诊时间太短,以至于不能很好的分析和诊断病情,容易误诊漏诊,而且医嘱也很草率。
就说两个发生在我和我家人身上的吧:
前两年我妈一直流鼻血,流的频次和时间越来越长,很难止住的那种,在张家口下面的一个县检查,血小板只有 30 多!
当时吓坏了,觉得不是白血病吧?赶紧让她来北京,在北大人民医院血液科检查,做了腰穿,排除白血病,医生给出的诊断是血小板减少,但是没达到上激素的程度,医生建议能不上就不要上。ok,到这里一切都是正常的吧?问题是你倒是说一下不打激素那怎么提升血小板呢?啥也没给开,也没给任何建议就让我们走了,后来我在百度上查各种资料,给她买花生衣吃,血小板现在勉强维持在 100 左右,要是没有我去查,我爸妈根本不知道该怎么办?而且很多时候医生还特看不上百度查资料的,你一说百度查什么什么就开始阴阳怪气,你要是多说一句医嘱,我还去百度查啊,我不信你不知道花生衣可以升血小板!什么医嘱都没有,作为患者的我们咋办呢???
第二个是我。
这几年一直腰疼,特别是晚上睡觉老是疼醒,起来活动活动就好点,后面越来越严重,时时刻刻的疼,挂了北医三院的骨科,老套路了,进去问问哪不舒服,聊几句就开检查,ok 我去检查,回来一看片子没啥问题,就写个筋膜炎的诊断,让我去扎针灸。
ok 我去,还是在北医三院的针灸科室,一样的话术,哪不舒服?说了症状,看了之前拍的片子,就让我去床上趴着开扎,ok 我扎,扎了半年,丝毫不见好转,还让我坚持扎…
我是一向奉行专业的事交给专业的人来做,所以去医院都是医生让我干嘛就干嘛,无条件服从,哪怕你对我态度冷点热点也无所谓,一切为了治病!
后来因为疫情原因出门不方便了,就在社区医院扎,中间都是一样的剧情,但是本来也没对社区医院报太大的期望,扎了一段时间以后搬家了,换了个社区医院,第一次去,跟医生描述了症状以后,她的第一反应是:这么像强直性脊柱炎啊?
然后就给我科普这个病,并且让我去大医院做检查,拍 ct 查 b27 血沉 c 反应蛋白之类的,于是我又去北医三院,挂了风湿免疫科专家号,排队 1 小时,进去 3 分钟,老样子,说完症状开检查,检查结果出来,b27 阴性,血沉 c 反应蛋白都正常,ct 骶骨关节轻度退行,维生素 d 比较低只有 8 个,说检查报告不明确,无法确诊强直,开了一瓶维生素 d 让我回去吃,两个月后再去复诊,还是 3 分钟出来…
ok,我老老实实吃维生素 d,可是过了几天实在疼的受不了,想死的心都有,而且今年北京的气候… 雨水特别多,动不动就下雨阴天,真的遭罪啊,而且 2 个月后去复诊?就靠吃维生素 d?那我这两个月怎么过啊… 之前还靠针灸吊着,搬家以后这个社区医院的大夫高度怀疑强直都不给我扎,只让我去大医院检查。
越想越不对,重新挂了北大人民医院的风湿免疫科专家号,(想去协和挂不上)等了 4 个多小时终于轮到我了,给大夫看之前在北医三院的检查结果,还是说从报告来看不能确诊强直,但是又见我实在太疼,给我开了两瓶中成药,让我吃一周看看怎么样,下周再来,回家吃了一周完全没用,再去,给我开了两针益赛普,让回家观察一周再来,还是没用,今天又去,换成了可善挺,目前还没过夜,不知道效果,因为强直最大的挑战就是晚上睡觉会疼醒!说让我下周再去反馈结果,等于现在就是没能确诊强直但是当成强直在治。
其它的我都不说了,我就说一点:从我 1 月份去北医三院,到现在,足足浪费了大半年的时间!我也是最近才知道,强直的症状很明显,有的医生(譬如上面提到的社区医院的医生,听完描述会怀疑强直的可能性,但是中间我经历了那么多竟然没有一个大夫往这上面怀疑… 可能他们来不及想那么多,毕竟 3 分钟不到的时间,去掉患者描述症状还能剩啥呢?估计脑子里想的都是赶紧下一个…
有时候觉得有些医生不是医生,是流水线上的工人,听完描述机械性的开检查单,一点也不愿意多想一步,很容易发生漏诊误诊,归其原因,太忙?看病的人太多?我不知道,我也无意批判医生群体,只描述我和家人的客观经历,仅代表个人观点!
因为美国医生为的是赚钱
中国医生为的是全民健康
事实上如果你去那些挂号一千五
一分钟几百块的私立医院
医生也不介意和你聊天一小时
回答里面有很多北京顶级医院的专家,一个病五分钟。
但是县医院和乡镇医院有些科室都没有人,一个病就五分钟,过分了吧。
我告诉你:
因为中国医生没有监管,中国医生叫随便开药随便治,你比如肿瘤,你要是有责任心,那就认真检查,科学治疗。
你要是没有责任心,没有手术意义的病例,给他手术了也没问题。
你要是更没责任心,你给他开点中药,让他调理调理,也没错。
你要是心情预约,给他说一个偏方,让他回去自己捣鼓,也不会有啥问题。
中国的医疗事故,大不了赔点钱,也就几十万。
百分之 99 不用赔。
比如:
就以心脏支架为例,没有手术指证给放了支架,要是搁国外赔死你……
医疗事故赔偿每次都几百万美元,我让你瞎胡整。
一个医生看五分钟,一上午按照 3.5 小时计算,大约需要看 50 个病人。假如按照楼主的想法一个病人看半小时,一上午看 7 个,第五十个病人得拍到 4 天以后,不算后面四天进入排队系统的,这个政策执行半天的病人量,你得个感冒就得从周一等到周五。
其实按照正常来说,专业技能过硬的医生花几分钟的时间看看病人问问情况,只要病人说的是实话,医生对病人的问题也大概有一个判断了,剩下的无非就是让病人去做一些检查确认一下。
如果真的是那种经验丰富的医生几分钟判断不出来的问题,那都是疑难杂症了。
中国的公立医院本来就有为广大老百姓提供医疗服务的职能,所以为了保证让更多的老百姓看到病,让医生几分钟看一个病人是正常的,除非是病人数量不够。
美国的医生本来就没有为广大老百姓提供医疗服务的职能,所以当然医生可以选择少看几个了。
如果你说你在中国的公立医院也想看医生看上半个小时,我建议你可以选择乡镇卫生院或者社区医疗等,毕竟和三甲医院比起来,那里的病人数量少多了,医生当然有时间给你慢慢看了。
有时候你应该庆幸,你去医院几分钟医生就让你出来了。如果医生对外面的助手喊今天的病人都不看了,并且把全院这方面的专家都请过来,我就不信你能做到不被当场吓尿。
跟诊疗体系啥的没关系。
首先第一,医患比例!
前几年,看的数据。美国医生:患者 7:1,中国 1:30。最近不知道缓解了没有。总之,很夸张的一个数据。客观,被动的讲。中国医生没时间半小时一个病人。门诊而言,一下午工作 4 小时,门诊人数平均计算 20 人,一人平均下来,也才 12 分钟。这还要是,二三线城市医院,一些摸鱼大夫。都来拉平均值的结果。
且!我们的医疗从业人员,相对于患者而言,太少了!此消彼长,一个国内大夫要干国外两三个大夫的活。
第二,定位不同!
在中国,医疗其实是基础建设,国家提出要让每个人都看得起病,大病小病都去医院转转。美国人民不一样,他们看不起病,看病的成本很高。所以一般也不看。就造成了,咱们是患者众多,美国是医生较多。
第三,国外效率低。
主观原因!他们确实肉!有次在加拿大,烫伤了。想去校医室搞一点烫伤药。。。东扯西扯搞了将近 20 分钟。才把药给我,也没给我处理!这次疫情应该也能看出来。外国医疗,应对这种高强度工作的能力略显不足。不是,国内干活利索。是他们真的肉!
不会说,诊疗时间短,就造成诊疗质量差。咱们这种一线城市的大夫。门诊而言,每天火力全开能看七八十病人。跟开车似的,你说是天天开车路上跑的出租车司机车技高,道熟。还是开车上下班的上班族车技高啊!一目了然!
因为人家一天看几个病人,都得提前预约,看一次病几百美金,做个 CT 几千美金
我们一天需要看上百个病人,可以不预约,不给加号,一个 CT 250 元,如果你是医生,你教我怎么处理?
分析如下:
第一、医生的的病人非常多,在有限的时间内接诊那么大量的病人,也只能缩短每个病人的就诊时间。
导致这种状况的原因:
1、中国老百姓看病无论大病小病都喜欢往大医院跑,所以导致大医院人满为患
——解决的方法就是行政层面对病种的分层诊疗的合理引导,高水平的医院就接诊疑难病,基层水平的医院就接诊基层常见病。
2、该医生口碑非常好,能吸引大量的病人——解决的方法: 在于其所在的医疗机构的对就诊病人合理引导分流,以及加快工作效率的方法比如说一些重复的行为,完全可以由助手去完成。
**第二、医生的经验非常丰富,**几分钟时间心里面就有定夺。这样的医生,尽管给你的时间很短,但他的确给你解决了问题,那病人就不要去抱怨了。
第三、有些特殊的科室看很多常见病的时候其实也是能几分钟就看好的。比如说皮肤科,注重肉眼观察,而无需太多的问诊。本人就有一位业界内的同行朋友,皮肤科医生,一天的上班时间内。可以看 120 多位的病人,效果还是很不错。
第四、有的医生过于依赖实验室检查、放射科检查,依赖一些高精尖的设备检查,而忽视了体格检查,这样的情况往往会导致病人做了一大堆检查后结果没发现病因,这就很容易出现被人闹意见!临床的体格检查。是必要的。有经验的医生往往通过体格检查就能对疾病有个很清晰的认知,而且体格检查后进行的各种仪器检查就会有的放矢,也会给病人减少不必要的开支浪费。
第五。。。
暂时就写那么多了!
希望病人能理解医生!
医生也要切身为病人考虑!
国内某些莆田医院,进去能有一群医生护士围着你转一整天或者更久,你要愿意让他们全职陪你玩都行,什么时候被赶出来出来取决于什么时候钱包被榨干。
五分钟看一个的是以给更多人看病为目的的公立医院。
以前和一个加拿大医生聊过,她说她接诊每 15 分钟 45 加元。
就是来个病人,她询问情况判断病情出解决方案,差不多 15 分钟就结束,45 加元进账。15 分钟不够,就拖到 30 分钟,问点其它的聊点闲话什么的,交流详细情况稳定病人情绪嘛,谁也没法说什么,30 分钟后 90 加元进账户。一不小心进了 31 分钟?叮!再来 45 加元!
病人满意,纷纷表示这个医生态度友善,问诊仔细,认真负责;
医生开心,一个病人就挣了 135,如果换成 3 个病人每人 45,累还不说,多干多出错啊。
什么叫发达国家啊?
至于这钱从哪里来?谁在乎!
算排队的时间了吗?
国内如果采取美国那种看病的形式,只会加重你的看病时间成本。
因为中国人又多
关键看病还那么便宜。
具体情况不一样,这个大家都知道。还有就是观念不一样。
预约出去半小时,这个时间就是 “你的时间” 了,是属于病人的。我在欧洲作为中医看病的时候,公司第一个要求就是必须每个人半小时。就算你三分钟就能治好,也必须半小时。因为那是预约出去的病人的时间,不是你的了。
还有就是,他们也是按照时间算钱的。这个也是很大的一个因素。
至于中国,大家都了解,再说也没意思了。
因为一些现实问题 不得不牺牲医生和患者的双方利益
美国的医生体系,都可以在起点写本书,抖音直播了,这里面弯弯绕绕的东西可精彩了,名字我都想好了,我是怎么从普通人当上美国医生的
这个题我会,中国上海和美国湾区都看过不大不小的病。
从流程来说,在美国看病,先是前台接待,确认预约,第一次的话,填表建立档案。然后给你分配一个诊室,由护士大哥或者护士大妈进行基础的心跳血压等检查,并且跟你瞎聊天舒缓情绪,然后再医生过来跟你亲切友好的问诊。
一套下来,半个小时你才刚跟医生说上话。
如此美好的医患体验,代价就是没有医保的穷人(有钱人哪会没有医保)根本不配看病。
我一个骨裂的复诊,骨科医生小姐姐帮我检查一下,拍几张片子,账单是 600 美元 + 150 美元(拍片钱)。药的话自己去药店买,不过这个没多少,毕竟只给我开止痛片。(身边有个朋友比我更悲催,手骨折,手术账单好像是 2 万美元不到吧,要是没医保估计要回国躲债了。我开玩笑的。)
我有医保,给报销大部分,我自己每次复诊掏 10 块。当然每个月医保钱另算。一年就裂一次手的话说不定还挺亏,哈哈哈。
这样的复诊两周一次,直到康复。对于每个月收入 3000 块的普通人,怎么遭得住,别说低收入了。
当然这只是普通医生和常见病。你要来个疑难杂症啥的,我也不知道会怎样。估计看命硬不硬了,别没撑到著名专家的档期自己就挂了或者自愈了。
在国内的时候,也在上海三甲医院 7 点不到排队抢专家号过,看到了好多好多外地赶来求医问药的人。虽然要一早抢号,虽然要楼上楼下跑来跑去,虽然医生不会跟你唠嗑,赶紧看完你赶紧看下一个,但得到的是,绝大部分人,只要多花力气和一些钱,大概率能获得一次专家门诊的机会。
所以,医疗在哪里都是稀缺资源,看你怎么分配了。对于我来说,医保是公司买的,所以我当然喜欢美国模式。如果我自己掏钱买医保,那我肯定选医生臭脸 + 5 分钟,省下来的是实实在在的钱啊。
想要学习美国模式的时候先看看自己的资产吧,如果不是富人阶层,还是祈祷自己投胎在中国好一些。
我在澳洲看病,前后可能半个多小时。医生不仅给你看病,医生还关心你的心理、给你上医学科,这能不半小时吗?
我当时得了个 90% 的人都会有的病,但是不注意会造成很严重的后果,所以很焦虑。
医生除了给我做了检查后,还告诉我如果发展到下一阶段会用什么医学手段,再下一段会怎样,再下下段会怎样。事无巨细,保守治疗是怎样,激进一点是怎样。
这中间还一直安慰我,对我进行鼓励。将近 40、50 分钟下来,我觉得自己都快成医生了。
在国内看皮肤科也是,看了半个小时,医生一直在讲道理,怎么治疗,自己的焦虑导致了很多问题。医生闲的时候会解答,忙的时候懒得理那么多。
最后说一句,留学生可能 1 年 5000 块人民币的医保吧,看病不要钱,其他答案张嘴就来国内看病廉价的我看不下去了。一个咽喉炎能给我开 600 块大洋的药,随便做两个检查要 1、2 千,我没感觉哪里便宜了,至少比澳洲贵很多。
说啥国内看病快了,我在一线城市,基本你当天去医院挂号,根本挂不到号,提前几天在 app 上抢也抢不到。不过这跟医院运营水平关系很大,真的看运气有些差一些的三甲,不仅排不到号,付费排队、看医生排队、拿药排队,每一项都要半小时到 1 小时不等;一个简单的病情可能可以搞个一天,真的绝望。
还有一次,我在北京的帝都二甲医院看病(三甲医院太难挂号了),挂号费 50(普通号),去妇科看了一个不是病的病,被骗了 4000。做了全套妇科检查后确诊,宫颈糜烂,有个看起来五十岁左右女医生说这个是病,然后要做啥红外线还是紫外线照灯杀毒的。就被骗了 4000。这事情发生在 2018 年。
后来我是怎么知道自己被骗的呢?我去澳洲看 general practice(类似社区医院)的时候复查,除了做全套的检查没有问题后,医生告诉我宫颈糜烂(erosion)是正常的生理现象,某段时间雌性激素高了就是会出现,不用管它。这些全套的妇科检查,一分钱我没有花。
包括现在很多三甲医院还在卖一些医学领域学术证明没有任何用的特效药。
反正现在下面的答案,全都是医疗吹,但是在国内看病的经验告诉我,被骗、毫无用处的特效药这些是真的贵。然而,这样的行为还在医疗体系内盛行,拜托别吹了。
国情不一样,咱们社会主义国家保证着当天挂号当天看病,排队 2 小时看病 5 分钟。美帝国主义是预约三个月看病半小时。
国内有部分公立医院有类似 VIP 门诊限号,同一个医生特需门诊是普通门诊数倍,只要愿意花钱国内也有高端私人医院也会更细致
美国不清楚,只谈谈我了解的中英的区别。
像我这样的年轻医师,在国内出门诊通常都是被安排在周末,一般挂号的患者大概也有半天几十号人,如果不几分钟一个患者,半天根本看不完。诊费还不如一块蛋糕,我还宁愿不要这些诊费不出门诊,周末约几个好友踢踢球看看比赛呢。
再说说英国 NHS 公立医院的情况,我一般是跟我导师每月第一个星期一下午出 fracture clinic,都是预约好的复诊的患者为主,数量大概有 10 多个。流程就是问诊,查体,写记录,给关节活动评分,然后录音记录患者情况。如果患者是参加临床试验或者其他科研项目,还需要另外记录信息。不过即便这样,也就 10 来分钟每个患者,几个师兄弟分开看也用不了多久,一般 13:30 开始,15 点多就可以结束。
至于耽误治疗,我们专科的手术不涉及肿瘤,迟几个月做影响不大。公立医院排队几个月是肯定的,如果有些患者等不急,就只好高价去私人医院就医了。
只能说国情不同不能一概而论,国内医师见得多,人来了问几句就知道大概什么问题,开个检查或者药完事。就是目无全牛那种感觉。
丽水市中心医院肛肠科医生徐杰,故意伤害病人,术前做过标识,又确认过手术部位,在手术台上他还是丧心病狂的违法违规,故意切割的病人器官的正常部位,此医生性质恶劣,跟湘雅二院刘翔峰如出一辙。
医生数量一定的前提下,看病时间与等待时间为线性关系
这是一个数学题,你的题目已经把答案说出来了,真因为每个病人看的时间长,你才有预约不到看病导致耽误了的痛苦啊,嘿嘿 。如果不能改变,给你选择,一个是看不上病,但是看上了会问的很仔细。一个是几乎随时能看上病,可能没法问的仔细,但是都能通过最简洁的搞清楚病情。你觉得哪个地方的医疗对你有好处?
至于哪里对我们医生有好处,这个更加不用想了,安安稳稳看病,还能泡杯茶,不容易出错,不容易被砍。不过,想到这次疫情,也就自我安慰了
不是能,而是必须
外国可以一早上看一个患者,中国医生一天要看一百多人次(包括复诊),一天的时间总是有限的,号已经约出去了,总要在规定的时间内看完,所以就不得不迅速过
美国人的就诊一次病花费多少?中国人花费多少?
我们先看两个条件
第一,医疗需求刚性非常强,许多人不看病会丧失劳动力或者残疾甚至死亡。有病砸锅卖铁也要去医院。
第二,一个门诊医生的培养周期非常长。培养一个三甲医院门诊大夫,研究生毕业加十年临床经验。没有小二十年培养不出来。特别是医生的经验是需要拿病人练出来的,没有足够病号(练手),医学毕业生也成不了专家。所以门诊医生数量是很难大幅度提高的。
假设,一个病人原来看五分钟,现在看半个小时,那就有六分之五的人看不上病。而由于第二条的存在,门诊医生的供给是很难提高的。而由于需求的刚性,会把门诊价格提高到六分之五的人不能承受,不得不放弃治疗的地步。而且这个价格还真不是有钱就行。基于绝大部分人看不上病,以当前的医院运行机制,更有优势的是医院的各级领导,卫 ¥ 生厅领导,教育部领导,医 ¥ 保中心领导,血 ¥ 站领导,科 ¥ 技局,消 ¥ 防领导等部门,医院职工及其亲友。告诉你,金钱不是万能的。
美国
医生:下一个
我:医生我头疼
医生:没事,感冒了而已
接下来
医生:(喝水)
医生:(上厕所)
医生:(吃饭)
(30 分钟后……)
医生:下一位
中国
医生:下一位
我:医生我头疼
医生:没事,吃点药,下一位
嗯,美国医生应该是问诊,检查等比中国详细吧?
但是人家美国医生有制度保护啊
一天只看 50 个病人,看完收工,可以慢慢看,患者从上午等到下午都可以。
你想举报?不好意思,我们医生的工作就是这样的。
在中国?你一天只看 50 个病人?你还想不想要你的工作了?你去市内或者省内最好的三甲医院的候诊区看看等待的患者有多少就知道了
根本原因还是中国医疗诊金定价极不合理。像我们这样在医院工作的,医院诊金收费 30 元,分到我手上大约只有 5 元不到。所以我们只能像快递员、货车司机那样,少吃多拉快跑了。
给你两个选项。
你进了医院挂了号。
1 医生如临大敌,不得了不得了,全科来给你会诊,面色凝重,嘘寒问暖小心翼翼。
2 看一眼,“小毛病,开盒药自己吃吃就好了”
你选哪个?
我一个哥们上大学时候大腿上长了很多纹路,他跑去皮防所看,医生看一眼说你这个没治了。
一个五大三粗的男学生差点没哭出来。
“你这个是胖的,跟女人怀孕以后的妊娠纹一个道理,回去吧”
说说加拿大医生吧,加拿大医保总体比美国好一点。
两次生病,一次是摩托车坠车压倒脚,一次是切割时不小心把手指上一块肉切下来了。
有医保,前者在 walk_in clinic,就是国内的小诊所,等了一个小时;医生捏捏问问十分钟,自己拍个片半小时;医生反馈一分钟说完没事然后我走人。
后者去了大医院,走的 emergency 结果等了四个班个小时(…)血完全止住了才轮到我。医生拿了一片 bio-gel 给我处理了一下,十分钟,签完单子走人。
我不知道题主的三十分钟数据怎么来的,看病不用这个时间,两国医生在这方面没什么差距,但等待时间加拿大远超国内。尤其是割手那件事,国内估计加排队十五分钟搞定了。
开玩笑么,怎么可能有半小时。美国医生通常也就跟病人谈 10 分钟。要是跟你谈 30 分钟,你怕是可能会凉。
虽然面谈只有 10 分钟,但是在一个病人身上花 30 分钟倒是很有可能。美国医生事无巨细全都记录。我就买个人身保险,保险公司能把我去过的所有医院的医疗记录都查出来。
美国医疗收费也没那么夸张。如果没医保的话,见一次家庭医生诊费 100 美刀够了,跟祖国的高端私立医院差不多。
我来说个思路清奇的理由,仅作娱乐:因为两国的医闹方式不一样
国内一般医闹是医院门口拉横幅 / 冲进医院给医生一刀子,这东西你怎么样都防不了,因为病人是不会和你讲逻辑的
美国一般医闹是起诉医生 / 冲进医院给医生一梭子,后者是没办法避免了,而前者是可以避免的,因为律师需要讲逻辑才能赢
怎么避免呢?把你的每一步都写下来,然后要求病人表示同意才可以执行
什么意思呢?我要给你开药,我需要问,有没有过敏,有没有肝肾问题,有没有怀孕,有没有怀孕计划,有没有做过手术,还有一个特别绝的,有没有特殊信仰(什么不接受输血,不接受堕胎之类的)然后告诉你我要给你开什么药,都是什么作用,可能会有什么副作用,你还有什么问题吗?这些统统都记录下来,存档,如果病人要起诉,这些就是证据。
还有,为了一些傻 X,医生很难相信病人的话,尤其身高体重血压还是早上有没有吃东西,所以一般去看病的时候都会要求测一些基础的东西,即使这些可能用不上。
你能想象因为和病人说早上空腹不要吃任何东西结果病人喝了牛奶结果取消手术最后被病人起诉的吗?
所以为了这些傻 X 们,美国硬生生发展出了 5 分钟看病,写病历一小时的奇葩过程
至于被耽误的病人?和医生有什么关系?真的拖延病情了?冤有头债有主,请找傻 X 报仇去。
世界各国的医疗服务,不可能同时做到 医疗效率高 医疗服务好 医疗费用低
我国的模式是 效率高,费用低,但是服务就差点,比如 5 分钟看一个病人
国外免费医疗的模式是 服务好、费用低,但是效率也低,做个手术等半年
国外私立医院的模式是 效率高、服务好,但是价格也高,一般老百姓看不起。
你觉得我们作为发展中国家,为了覆盖更多的人群,医疗应该用哪种模式?
我最近牙疼,深有体会
为啥?
为啥?
截图为证
这还是疼痛剧烈无法忍受的急性症状
我都只想敷衍了事自己搞点丁香油算了
有多少病是这种急性的?
有多少病一开始只是小事儿,甚至无症状硬抗也能扛的?
运气差点的真能上午还在抱怨头晕下午都进殡仪馆了知道吗?
一道选择题,一位同学五分钟做出来了;另一位同学半小时做出来。你选择相信谁的答案?
一道数学选择题,一位同学五分钟没看出来,让你下节课间去问问班上的数竞金牌同学;另一位同学跟你前因后果唠了半小时嗑,然后说 “我觉得不打紧,不过我还是帮你约了另一位数竞金牌同学一起吃个饭,时间是高考以后,去的时候多带点钱主动把饭钱结了。”
你做了一套试卷,拿去给同学看,同学看了五分钟,联系了班主任,班主任跟你说:“同一个单元的知识点你错了一大片,这个单元我们重点看一下,放学别走”;拿去给另一个同学看,另一个同学非常耐心,一道一道跟你讲:“哦~ 这道题答得漂亮~ 这一道也是~ 不过这一道好像需要再考虑考虑,虽然那一道答得也很好。嗯,这儿还有一道也好像有点误差~ 非常好,我觉得你这个状态完全没问题,下个月你再做一套,我们持续关注。”
就我见过的十几位美国医生和差不多数量的护士来讲,我个人主观觉得美国 General Practitioner(大概率就是美国人的家庭医生)的水平上限不高,可能介于国内农村的卫生所(院)医生和城市社区医院医生之间),但是必须承认,美国护士的平均水平是挺可以的,无论是小诊所还是大医院,护士的业务能力都还说得过去,跟国内三甲医院的实习护士水平接近。
考虑到美国 pediatrics 和 obgyn 也就是儿医和妇产医生的整体水平也比较一言难尽,差不多感觉就是收入越低的科,医生水平也越低。护士大概是因为还挺卷的,所以水平都还可以。(美国一百多万医生,五百万护士(三百万注册的),中国近四百万医生,也是五百万护士,美国护士真就还挺卷的。)
甚至我想武断地讲,因为和公共健康最相关的家庭医生、儿医以及妇产医生无法给公众提供合格水平的医疗保健建议,甚至某种意义上家庭医生还是美国【止痛】药物滥用的 “直接罪人”,所以,美国整体医疗保健水平相对于其经济技术发展水平就过于落后了,预期寿命讲烂了就不说了,2020 年,美国幼儿死亡率(infant mortality rate,5.4/1000)在全球 195 个国家里面排第 50,孕妇死亡率(maternal mortality rate,23.8/100000)更是离谱的高,“工业化国家中排名最后一位”,比其他发达国家要高出一个数量级。
上图是 NPR 的(U.S. Has The Worst Rate Of Maternal Deaths In The Developed World),数据引用自柳叶刀这个文章:
https://www.thelancet.com/pdfs/journals/lancet/PIIS0140-6736(16)31470-2.pdf
美国 cdc 统计的最近三年的 MMR:
就算 “黑人不算美国人”,19.1、18.2 也很高啊,同年,欧盟平均是 8,中国平均是 16.9 呐(2000 年时候还是 89.4 呢)。
哦,有一个冷知识啊,医生的工资基本是消费者出的,5 分钟看完和半小时看完,光是医生的时间成本就差 5 倍,谁掏钱?对不对?
医生的时间成本还好说,器械的租赁成本算下来会更可怕,5 分钟一套 CT 和半小时甚至一小时一套 CT 这个钱的差距就海了,因为价格上升会直接导致需求减少,进一步拉长人均占用时间,一直螺旋上升到价格对某一个阶层不再敏感,抬价也不再导致需求快速减少方止。
所以,个人认为,医疗就医疗,服务就服务,医疗交给专业医生,越简洁越专业越好,服务交给按摩店和洗浴中心,越舒服越好。
我不从医生的角度回答这个问题,我只想说作为病人,你前面的人看病的人花了超过 10 分钟,你就会想操他妈了。
补充一句,我自己看病也希望快点,一是我也不想后面的人操我妈,二是我也知道重要信息就那么几分钟能问完,该做检查就去做,在门诊一直问没啥用。
美国看病半小时都算快的了吧?这之前你要预约多久呢啊…… 哪有天朝好 挂个号等个小半天就能看了
被逼的啊。
被现实逼的。
美国也并非每个病人都看半个小时,如果是疑难病历,多方转诊而来的病人看全美国、全世界的专家,也才充分沟通半小时,比如晚期肿瘤的新型药物临床试验治疗:史无前例!14 名患者试药后全部康复,直肠癌患者迎来重磅新疗法 (baidu.com)
大部分的普通病人,沟通时间也就是 15 分钟左右,也基本可以把病人的各种情况沟通清楚了。以笔者访学经历来看,一位泌尿外科医生一上午看 25-30 个病人,每个病人沟通 10-15 分钟,病人和医生都觉得比较合适。
中国的现实情况是:根本没有合理的转诊体系!病人自己在当地通过熟人推荐、自行了解、网上查询、撞大运等方法,稀里糊涂来看一位大夫,加上各种病历并没有齐全、各种检查并没有互通、没有基层医院写的简要病历,最后就是低效率沟通,所以大家才会觉得看 5 分钟就结束了,因为病人需要尽快去 CT 室做个 CT,需要去 PET/CT 赶紧了解一下转移情况。
如果大家多去看看北京上海顶级医院的肿瘤治疗,其实和美国也差不多,病人带着一大摞的外院病历,有的病人把整个治疗梳理得非常清楚,然后给专家看,整个过程和美国类似。
半夜过来更新一个最近发生的小故事。朋友家的孩子扁桃体发炎发烧去了急诊(现在澳洲疫情期间依旧是大部分 GP 不收),刚开始发了个朋友圈,大赞澳州服务态度好。我告诉他你这一时半会出不来,先别高兴太早,人家还不信。结果十几个小时之后给我发信息说 “我错了,我们还在医院等检查结果呢” 然后给我发誓下次回国一定多准备一些阿奇霉素之类的在家。
======
大家以为澳洲免费医疗,其实并不是这样。一般 GP(全科医生,啥病都能看,看不了就给你转诊)是患者不用掏钱,门诊费 / 挂号费政府付全价 $75,看诊时长十五分钟,有时长半小时的,全价 $110,需要提前预约,而且一般不给约。但是一些服务比较好的 GP 就会说,我的病人太多了,我要求病人自费一部分(一般是 $40)。这时候我不知道政府是补差价还是依旧全额给他们钱。
我以前经常看的 GP 现在就开始收费了,小气的我只好换 GP。一般免费的 GP 真的是,一分钱一分货… 转诊或者开药方免费 GP 就行,但是真的身体不舒服,还是花钱的医生见多识广。你也不想看到医生在你面前 google 你的病症吧?而且免费的 GP 需要提前预约,约好了还需要等。比如你约了 1 点,一点到了登记好,然后接着等,等个半小时一小时都是小意思。检查结果两三天才能出来,病一次你需要去看 GP 两次。感冒发烧你可能结果没出来自己都好了。
但是专科医生就特别特别贵,看一次 $200-$400 门诊费,其他的另算。
说到急诊,我真的想吐血。这么多年我在澳洲去过三次急诊。
一次是我连着高烧 3 天,烧到抽搐被去急诊,给我挂了生理盐水降温就把我打发了,再烧再挂水。知道烧到一周后才检查才知道我肾部感染。然后住院一个月,先是保守治疗,幸好挺过来了没有肾部切除。账单 5000+
第二次是啤酒瓶爆掉,碎片飞起来扎到我妈妈的额头,血流不止。我带着我妈飞奔去附近的急诊厅,结果活生生在大厅等了 2 小时。排到的时候都结疤了… 然后医生拿酒精棉擦了擦贴了邦迪…
第三次就是去年,孩子烧了三天,因为疫情 GP 拒绝接受发烧的病人,我只好不得已又去了急诊。就是个扁桃体发炎,开个消炎药就好,活生生从晚上 10 点一直呆到第二天中午 12 点。各种等各种检查,血抽了好几管子,孩子又困又累又害怕。
前几月,我妈腿上起了一块疹子,先是起癣,然后发黑发硬,我妈看了 n 次专科,花了快 $1000,直到要做活检(就是切下来一块皮肤送去检查)。我妈没辙了,和国内医生朋友视频聊天,人家看了看说,你这是神经性皮炎,贴块肤肌宁,贴了两次就好了…
妈妈的朋友,肾结石,免费的时候排到了年底,可是疼怎么办?医生给开了 Panadol…
我真的觉得,在澳洲生病,靠命硬,但是医生服务态度是真好… 你会真舒坦的病到自己好
为什么西方看诊时间普遍比国内长,其实一方面这是卫生部的要求,澳洲要求一个门诊一般是 15 分钟,而且要写文字报告,超时的次数一多上面就要调查,认为你这是浪费医疗资源。而国内也是一个道理,院长要求你一天看 100 个病人,上班 8 小时一刻不停你可不就是一个人不到 5 分钟嘛。而且西方的医生也想多看,因为他们是按人头收钱,看得越多工资越高。再有就是医疗经验,同样上班 8 小时,澳洲医生一天看 20-30 个病人,中国的医生一天 100 个,一年下来中国医生见过的病例比澳洲医生多 3 倍,那基本上不用翻书找 google 就能大概了解你的病情了。这让我想起我老公的拔牙历险。
前几年我老公智齿和前面的牙开始疼,澳洲拍片发现蛀牙了,医生说要拔牙,但是因为智齿离神经很近,需要找专科医生,专科医生看了(这已经过了一周了)说需要全麻手术,要约到两周之后,账单 1000+。我老公又疼钱又疼牙,而且被全麻的阵仗吓到,连忙咨询我国内的牙医。最后决定再熬一个月回国拔牙。回国去医院那天,我们先去拍片验血,然后半个小时报告就出来了。我老公拿了报告进操作间找医生,我在外面等着。等了半个小时,我老公捂着嘴出来了。我问他约到哪天拔牙,人家说 “拔完啦”。就是这么快,一上午的事情,澳洲敢给你拖一个月。医生说这都是小意思,一天拔几十颗,哪里需要全麻什么的。可气的是打乱了我们的计划,之后两周都不能好好吃东西。
美国的门诊也不是半个小时 我去的反正是最多十五分钟 我去过很多次三五分钟就完事咯
美帝基层医疗较发达吧。
三级医疗制度比较完善?小病社区看。别总挤医院
这个题目还是比较感兴趣,美国我没去过,也不了解,不过可以讲讲我个人的情况。
运动康复,公立三甲康复科工作,休息的时候会在工作室给些网上来的朋友或者转介绍来的朋友做做康复。
前段时间有个朋友的同事的小孩腰疼,想私下来找我看一下,因为我是付费评估+康复,说了价格,对方感觉好贵 (比医院普通挂号费贵个 100 多倍),说也找过医院的熟人看过,说小孩没啥大问题,回家静养休息就行。只是小孩一直疼,不放心,想再找我看一下,感觉在医院才花几块钱,在我这里要花 100 多倍的钱不值得。
我的线下评估是体态评估+运动功能评估+诊断性治疗+康复训练。整体下来大概一个小时。而不是在医院里简单问两句病情那么简单。
找律师咨询还要收个咨询费,找康复治疗师评估,难道免费?
无评估不治疗,无评估不康复。评估是比治疗还重要的一个环节。
我在某 APP 上,电话咨询一个国家知名专家,聊了二十分钟,如果加上写病历和开检查的时间估计也得半个小时了。我花了大几百,医院挂号才几十吧。贵吗?他的专家号黄牛都好几千,有时候还 tm 订不着。国家为了尽量多的人享受到顶尖医疗,已经靠行政手段把医疗市场扭曲的非常厉害。
效率问题,漂亮国医疗效率低下,以前有个纪录片,女的患癌症,觉得中国治不好,就跑去漂亮国,还是去的一间癌症专科。14 天只做了血常规和腰穿,连医生都没看到。后来散尽家财才回来。你说这期间有治疗手段啥的么?没有。并且还误诊了。这女的还相信漂亮国医生,觉得有救。最后就是标准结局。
这也是不负责任的一种表现。
有的医生说:国外专家一个门诊多少钱,我们一个门诊才多少钱?以此表达不满。也有的医生很是嘲讽的说国外医生才看几个病人啊,我们那么多病人呢,那么慢怎么看得完
我想告诉我的医生同行们:病人不是简单付了门诊费,而是信任你、把生命托付给你的,生命无价
另外我在美国跟着我的老师一起上门诊,她一个门诊也有 40 左右,一直看到下午四点,中途就是吃点带的干果点心。她的负责任让我看到了医生该有的样子。
我生病前专家门诊限号 40 个,我也是经常看到下午。生病后我把号改到限 30 个。如果自己不能看那么多的病人,那就少看几个。既然看了,就该负责任的解答患者的问题,疾病是一方面的治疗,交谈也是让患者心理上得到治疗。尤其是肿瘤患者,更需要医生的言语、耐心
N 年前,哥还是某国际著名手机代工厂流水线的一颗螺丝钉。
工作就是主板故障分析。主打全球售后服务。
对于这些板子我们是有严格的工序的,第一步先目检,看看板子上有没有掉件或者其他外观上的问题,一般把掉的件补上就 OK 了。
如果外观没什么问题,就用镊子检查一下问题功能的 IC 附近的一些小电阻电容有没有虚焊,如果轻轻一捣就掉了那多半是它的问题。
如果还没问题,那么就打开万用表示波器对着电路图检查吧(一般都只有外围电路的图,IC 内部结构是不知道的),如果发现哪个小件电阻 / 容值有问题,先换这个小件,不行了就换 IC。一般换个两三次还不好就报废了。
虽然也算所谓的技术岗,但估计你看完这个觉得这么简单我也行。是的,真的很简单,只要按流程走总不会太错,修不好大不了报废。但报废的是因为板子本身的问题还是维修的问题呢?
回到看病来说,现在医生诊病都有了 “临床路径” 了,像是我修主板打哪个良率高就打哪个。我大大小小医院也去过无数次,几乎都是挂的最贵的号,可是就是觉得他们看病的方法都差不多,先看一看,摸一摸,再开个检查单,然后这种药来一个疗程,不行了再换一种。换个医生几乎是从头再来一遍。客气的说这个要吃个十天半个月的完了再来。不客气的说放心吧吃完我这个药保证好好的(多见中医)。曾经有个白发苍苍的专家一次消炎药就开了四五种,他一定是想:总有一款适合你吧!
个性化医疗肯定会耗费更多的资源。五分钟一片板子哪有功夫去一个一个研究。打个 CPU 如果好了算你幸运,如果不好,也别介意,毕竟良率不可能百分之百。
按基本操作来说,门诊五分钟其实一套流程也就走完了。问题是,如果你再花 25 分钟跟病人唠嗑,那你被投诉或者被砍的概率将降低 90%
生活所迫呗,给你扔到三十年前叫不着外卖的年代,你也就会做饭了。美国医生看病得预约,病人到时间才来,一天看十来个病人大把大把钞票到手,心里美滋滋;中国医生一天上百号人,半小时看一个,后面病人可能就去小卖部买水果刀了,一天不管你看一百号还是二百号,该多少钱还是多少钱。美国医生好爽啊,但老百姓就惨了,看个病等上十天半个月的,还贵的要死。我是医生,但我不羡慕美国医生,因为我也会生病。
协和医院可以挂 900 元或者 1200 元一小时的超声专家号哦,真的会服务满一小时,给你讲解到你都没耐心听的那种
美国多少人口?中国多少人口?
美国医生一天看多少病人?中国医生一天看多少病人?
高级理发店一天剪多少人?10 元快剪一天剪多少人?
你要中国医生半小时看一个也行,那诊室外面一大堆人只能等到第二天。
你要是能按书上写的得病,几分钟一个很简单。
你要是得的病书上没收录过…… 自求多福
中国也有那种半小时一个患者的啊,就是那种几百几千一个号的高端私立嘛,环境好,态度好,钞票也好。
去看就是了。
钱惹的祸。一个专家号 30 块,8 个小时不休息,一天创造不到 3000 块收入,一个月 6 万块。医院拿一半,医生拿一半,这个医生还有 3 万块一个月的收入。如果半个小时看一个,收入要除以 6,医生只剩下 5000 块一个月了,医生基本要饿死了。如果半个小时一个,医生收入不变,那挂号费要涨到 180。
事实上,当挂号费给到位的时候,医生是愿意花半小时给你看病的。很多年前,我住在上海红枫路附近,那里有个华山医院的分部,算是国际部,对外国友人开放,挂号费 300。我家保姆得了鬼剃头,去那儿看病。医生态度好得令人难以置信,先是问病人家里最近有没有发生什么大事(保姆家房子被龙卷风刮掉了房顶),后来和颜悦色的解释了病因,日常需要注意的事项,并且让病人放心,这病很快就会好。最后开了一瓶华山医院自制的药水,10 块钱!整个看病的时间差不多就是半个小时。
最近又去过一次这个医院,改成医保医院了,教授的挂号费 100,看病时间 10 分钟左右。时间和挂号费的比例和以前保持一致。
美国医院医生看病时间长,那是因为美国医生挂号费贵。
中国医生有很多种。
那些 30 分钟收费 680 元,1 小时收费 1500 元的医生,随便搂。
如果因为中国医生收费 “高” 就去投诉、去曝光,没问题。
这些医生就此止步这一领域,相关患者可以改看中医。
多少钱呢?
你要是愿意付同样的钱,中国的医生也能慢慢给你看。
美国医生什么样我确实不知道,但是我为什么五分钟看一个,我可以告诉你。
我曾经遇见一个甲减记性不好理解能力差的患者独自就诊,想明确的东西有点复杂,有的检查需要去外院,我仔细交代了 10 分钟,后面排队的患者破口大骂。
所以,五分钟一个,我也是没办法。
不要拿美国比较,中国人口基数多大,社保后大病小病都要看医生,仿佛不去就吃亏。全民社保前,哪一个感冒咳嗽会去找医生的?医院病床能保证 40% 就不错。因为公知洗脑,认为仪器才是准确的,导致大家把日常中医疗养方法和技巧都当成落后抛之脑后。结果就是西医院看病看到手软。
因为美国医生的挂号费是中国的一百倍以上,按照比例来算,美国医生看一个病人用时 500 分钟,也就是 8 个多小时才算合理。
不过中国也有挂号费贵的。上海那些涉外门诊挂号费都要好几百,境内居民也可以去挂号,不过还是比美国便宜。
低情商:美国医生是按分钟算钱的,他巴不得你多问一会。
高情商:高度市场化的美国医疗产业,能够分流不同层次的需求,让每个(有保险)人都得到最大程度的医疗服务。而中国人口太多医疗资源紧张,所以医生只能加快流程才能为更多人提供最基本的医疗服务。
现实现象
射雕英雄传里面,天资聪明又多金的杨康为什么败给愚钝的郭靖。我们抛开民族大义和是非善恶来,单纯分析两个人的成长历程。
![](data:image/svg+xml;utf8,)
①论资质,同样是缺少亲生父爱,被母亲带大。郭靖呆头呆脑,直到四岁时才会说话,10 岁左右才开始学武。江南七怪费尽心思教学,他却是教啥啥不会,学啥啥不懂,蠢得简直连抢救的余地都没有。而杨康长在皇宫中,聪明伶俐,讨人喜欢,特别是在前期非常讨老师丘处机的欢心。
![](data:image/svg+xml;utf8,)
![](data:image/svg+xml;utf8,)
②论物质条件,郭靖大漠中成长,虽不至于饿肚子,但也家境贫寒。杨康长在皇宫中,贵为金国小王爷,终日锦衣玉食,生活条件甩了郭靖十八条街
![](data:image/svg+xml;utf8,)
![](data:image/svg+xml;utf8,)
③论师资条件,在前期,丘处机和江南七怪是一个水平线的;后期,洪七公和欧阳锋是一个水平线的。杨康中期还偷偷地拜梅超风为师学习了一段时间。
在资质、物质、教育都优越的情况下,相比于郭靖的成就,杨康却败的一塌涂地,典型的智商高 + 师资强 + 物质条件充足,最后却成了学渣的代表。
这个结论荒谬吗?一点儿也不荒谬!
是不是像极了我们生病就医。我们经济优越,背景有人,托关系找了主任、教授、护长,最后的结果没有比别人更好。作为成功的商人和社会人士,却不得不接受这种收获远小于付出的结局,甘心吗?
原因分析
首先,资源虽多,但不一定适合自己,况且鱼目混珠,难辨真伪。
小说中,杨康学习学习教材很多,内容也很杂。除了老丘老师的八套卷四套卷,梅姐的《九阴真经跟我学》,还有王府里那些乱七八糟 “高手” 华而不实的《学习真经》、《高分秘籍》、《绝世武功速成大法》、《核心内功心法》之流。对于杨康这样一位刚入学海不久的小白而言,他怎么知道什么教材质量高什么教材质量低,什么内容是真金白银什么内容是大忽悠。加上杨康同学自身又财大气粗购买力强,难免 “这个标题党给我来一本”、“那个押题卷给我来一册”。最可怕的是梅姐这样的半吊子老师,拿着本盗版的《九阴真经》,自己根本还不懂这到底讲了个啥,就随便出了本《九阴真经之我见》祸害年轻人。自己都不懂,给别人讲的更是不清不楚,不三不四。最后杨康同学被盗版的《九阴真经之我见》搞得人不像人鬼不像鬼,只能说盗版教材毁终身啊!没有正确的老师指导和学习方法,再牛逼的盗版也不过是个坑,坑到你欲哭无泪。杨康同学放着老丘正经八百有内含有深度的教材不爱学,就爱学一些花里胡哨虚有其表的标题党,如此良莠不分,品位低下,混成学渣也是该啊!
郭靖就没有这么多资源了,身处大漠,从小训练骑射以及江南七怪老师的独家教材,学一门精一门,基础打牢,为以后更高深武功的学习奠定基础。
现实中,我们急病乱投医,独家配方、祖传妙方的资源层出不穷。除此之外各类高水平医院、医学大家、名医门诊等眼花缭乱,他们都适合自己的病情?名医也不是对所有的病种都精通。况且在治疗期间会出现各种小道消息,私人关系。在兜兜转转之间,我们就浪费了宝贵的时间,还有可能在药不对症的治疗时损害了身体。
第二,托关系找的大咖有多少精力和时间在你身上
小说中,前面分析中提到杨康和郭靖的师资背景不相上下,但并不代表教学成果也同样优秀。杨康的启蒙老师丘处机是全真教第一高手,王重阳座下最牛逼的弟子。但公务繁忙,需要处理全真教大小事务,同时有江湖众多任职,来找丘老师他办事的人也多,哪里会用心去教导杨康武功?因此丘老师一心多用,基本上属于教完武功就跑,教学态度敷衍,除了教点学习知识以外对自己学生道德、人品起不到一点教育作用。至于梅超风,她对杨康倒是有几分真心,没有非打即骂,但作为桃花岛弃徒,梅超风心中还是念着黄药师这个师傅,没有师傅允许,桃花岛的武功她是不会教给杨康的,九阴真经上的武功倒是教了几手,可也仅仅是几手!
江南七怪教导郭靖可以说是不遗余力,即便郭靖再笨,他们都不曾放弃过他,虽然这些人武功不怎么样,但数十年如一日的坚持贴身教育,吃穿住行在一起,发现一点不良苗头就及时纠正,而且除了教武功,更教如何做人,给郭靖学武之路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后期有幸结识洪七公,得七公传授降龙十八掌,在原有的基础上,多了一门 “绝学”,武功那自然是一日千里。
现实中,我们费尽心思终于找到了对症的专家,请明白一点,人家是专家并不是我们 “专门的管家” ,专家负责的也是社会大众疾病诊治和医疗工作的发展,这就意味着专家无法一门心思花在我们身上。而疾病的发生发展是复杂多样的,没有一种疾病是按照教科书来表现的,病程中的丝毫变化都预示着疾病的不同走向或者其他器官的变化。疾病的治疗确实是需要像江南七怪一样的贴身观察才能及时发现 “苗头”,及时纠正,才能得到更好的结果。
我们还能做什么——高质量的陪护!!
虽然,不同患者不同疾病受到发病时间,医疗干预时机、强度,患者自身状况,配合程度,家庭支持程度,经济状况等影响,最后的结局肯定是不同,不是单一因素就能决定疾病的走向。
![](data:image/svg+xml;utf8,)
在亲人患病期间,除利用好的医疗资源,我们能做的、更重要的就是高质量的陪护。好的陪护并不是上等的补品,宽敞明亮的病房,美丽温和的护理。而是对病人的心理疏导,疾病发展中各种蛛丝马迹的敏感发现,与医护专家有效的互动及信息沟通,及时的把信息反馈给专家,及时的康复锻炼指导。这并不是电话视频嘘寒问暖能满足的,也并不是每天来病房探视几个小时就能做到的。即使能满足 24 小时的陪伴,自己不具备足够的专业知识也无法识别病人发生的病情变化以及带来的后果。
阿医值班——医护人员信赖的陪护公司
“阿医值班” 是由从医十余年的临床医生合作发起的医疗陪护公司。业务涵盖医疗咨询、陪诊、陪护、养老护理、家庭陪护、医疗转运等方面。
医疗陪护是负责客户住院期间的陪护,每位客户的服务组都由后台医生、客户秘书、病房陪护阿姨三方组成。
客户秘书:负责总结客户病例资料、分析目前陪护重点以及可能的风险
后台医生:负责分析客户病历资料、每日检查结果、病情变化,同时提出指导建议,根据客户病情提出康复建议。
病房陪护阿姨:24 小时陪护客户,照料客户住院期间的生活问题,记录病情变化包括体温、疼痛、血压、心率、服药或注射药物时间、睡眠等,执行医院医生治疗意见并反馈给技术和后台医生,及时发现病情变化的蛛丝马迹反应给管床医生和后台医生。
阿医值班的陪护完全实现了家属精神、体力双解放。特别是其医疗数据的后台监控功能让住院医生和家属都能及时了解客户的病情变化,及时做出治疗调节。公司运行以来得到众多医务人员信赖,住院医生更放心自己的患者有 “阿医值班” 的陪护,更多的医务人员选择给自己家属聘请阿医值班陪护。
从杨康和郭靖的胜败看——为什么你托关系找了主任和教授,最后结果没有比别人的更好!
因为医生也需要休息,需要健全的制度去保护,需要有团队去处理医疗服务以外的鸡毛蒜皮。
我的本职工作就是为北美医疗机构提供口译服务。听过一个段子,国内的骨科医生来美国顶尖外科医院观摩学习,碰上一台手术,国内医生提前到达,等主刀医生。全部团队就绪,主刀医生开着直升机,驾着七彩祥云,停在大楼停机坪,下来做完手术,又开着直升机回家了。惊呆了国内来的学习团。关键是,据说,手术本身对于骨科医生并没什么高难度挑战。
外科医生是个技术活 + 体力活,所以手术医生比普通家庭医生赚的多太多。遇上什么事儿,在医生不违规的前提下,医院的顶尖律师团队优先保护医生。
国内也有家人在医院工作,公立医院改革办,医生收入跟绩效挂钩,医生们多了多少医术之外的业务压力?
这不是单纯 5 分钟或半个小时的问题,制度倾向把压力施加在基层或前线工作人员身上,然后我们在这里讨论是不是因为谁医术比较高。
我们这医生挂号费一般就是几十块钱一个人,然后 5-10 分钟看一个。
美国医生挂号费几十美金起步好吗…
要是挂号费能提到几十美金一位,我也给你看半小时,只要钱到位,一天就看你一个都行…
中国医生一天看多少病人,美国医生一天看几个病人?中国医生多少钱,美国医生多少钱,中国百姓多少钱,美国百姓多少钱?!记住国内大抢救 100 元。狗缝合伤口还的 200。
五分钟一个是为了速度,也能保证准确性
前几周我在上海的医院挂号排队,门诊,不是急诊,等叫号的时候真的吧耐心都耗尽了,走廊上全是人,座位也不够,差不多也是五分钟给一个病人开单子,检查,开药之类的,我还是觉得很慢。
我在想,为什么这么慢,就不能多增加点医生吗?其实我国的医生是远远不够的,美国每个家庭都能有家庭医生,我国可能十几个家庭才有一个医生,五分钟看一个很正常
如果按照美国那种诊疗费在中国看病,你也可以和医生聊半个小时。
相反你拿 10 块钱的挂号费去美国你猜能不能和医生聊个 5 分钟。
中国病人量大,相似病历案例多。
我妈一个二甲医院的主任医师,内科,一周看的病人,恐怕比某些国家医生一年的病人还多。
国情不予许你看病效率低。同样的病人看多了,瞟一眼都能立刻判断病情。
鼻窦炎这种病,我妈一天都能遇见个三五人,不怀疑细菌感染的,开点鼻喷打发回家,高度怀疑细菌感染的要么抽血确诊,要么直接抗生素用起。
而我在欧洲的时候,医生问了我五分钟症状,问了我为什么怀疑自己鼻窦炎,再翻出一本辞海一样的内科大全,查了十分钟告诉我,我认为你说的没错,你可能是鼻窦炎了,至于用什么药我还要再查查。总之小病等等就好了,大病等等就死了。
中国确实效率高,但是也有些隐患。抗生素滥用就是最大的问题。不严谨的医生,首先抗生素用起来。医患关系紧张。病人多想问两句,也懒得搭理,但凡多说两句,饭点就等着饿肚子吧,搞不好后面的病人还要骂街。不耐心解释吧,病人一头雾水,有时候还容易出问题。
我就诊过 zz,一家国内的高端私人医疗机构。医生基本上都是三甲跳槽过去的,注重循证医学。挂号费 300+,预约制,聊半个小时,让我回去观察或者开点小药回家吃,更多是跟我解释病因,注意如何护理。还会给我一个随诊二维码,相当于可以二次网上问诊。我觉得挺值的。但是这里,也只能就诊一些常见病。涉及到拍片等情况就没有设备了。
谁告诉你美国医生看病半小时的?只是预约制,半小时放个人进去。
普通小毛小病一样都是聊五分钟。就是好的美国医生会先说点客套话,身体怎么样啊,心情好嘛,然后再参杂一些问题来判断你的神智清醒程度。(亲身体验)
治疗前谈话都要半小时的病(排除精神向,神经向的)。如果没叫家属那算还好。还得叫家属的,基本可以考虑考虑后事。
大概因为地球的一天是 24 小时,门诊大夫的接诊时间是 8 小时,不知道美国大夫一天看几个,我是挂号 + 不挂号接近一百个。均下来我一个人给不了 5 分钟,因为还有当天和头天做完检查拿过来看结果的。所以国内说有病看大夫,真的是看大夫一眼就走。
医生和患者是两个世界的人?医患之间的信任,本就不该只是一张纸而已。
如果你愿意出 200 块挂我的号…
别说半个小时,我提着我的百宝箱直接登门出诊,在我电瓶车一半续航以内的路程还自负车费!
国内多的是一个病人看半个小时的地方呀!服务和投入是成正比的。
首先,中国的医生真的很伟大很辛苦回报不如付出,所以请大家去看病的时候对医生尊重一点再尊重一点。
美国不是看一个病人要半个小时,而是半个小时只看一个病人。别急,这两个表达区别还是挺大的。
美国看医生都是预约制,一般半个小时只接受一个病人的预约。比如约的 10.00,我 9.45 到诊所,check in,等着护士叫名字,进入诊室,护士做血压等基本检查,然后她离开让你等会儿医生。你在那里等啊等,有时候医生几分钟内来,有时候十几分钟,有时候半个小时。医生终于来了,看了两分钟,结束了。所以,美国不是看一个病人半小时,而是半小时只看一个病人。
美国医生很清闲的,待遇也超好,诊所 6.00 下班,可是 4.50 我看诊所就没什么人了。中国医生,待遇不高,忙的没有喘息的时间。一堆病人挤在一起,这个看完了,下一个无缝对接,连喝口水的时间都没有。他们真的很辛苦,很伟大。
我也可以半个小时看一个,但后面那个乐意吗?他进门儿抽我你管吗?
大概是因为大把病人被扼杀在社区医院了吧
因为收费太便宜。要是我们五星酒店只收不到七天酒店的钱,试试看。
看似高效的的表面下,是高误诊率和高营业额
因为在中国看病要排队两三个小时。在外国看病要提前两周预约。
因为在中国一个医生一天门诊量 70 到 120 不等。在外国一个医生一天门诊不到 20 个。
因为在中国平诊最多 3 块,专家诊不到 15。在外国挂个号就二三百。
摸个鱼,回答一下问题。
看病时间长短,要长期观察才有体会啊!
我有一年春节期间,由于长时间在南京一带活动,回到东北忘记保暖,就冻感冒了,挂急诊去看病。拿了号,发现前边有十来个病人。等吧!
只见最前边一个,衣服包着头,满脸血。原来是喝酒跟人打架,被刀劈脑袋了。止血包扎破伤风针什么的,好一顿折腾。
又有一个年轻姑娘,拿担架床推来的,酒精中毒,随时在口吐白沫和翻身呕吐之间切换,虽然身体有活动,但已经失去意识。
还有的是被炮仗炸伤的,大人小孩,各年龄段都有。
还有的急症发作的,总之大部分是躺着送来。
我在候诊室坐着,等了一个来小时才到。这时候我都惭愧得无地自容了,感觉是耽误了大夫救死扶伤。赶紧说自己是感冒,来开点退烧消炎的药回家吃就好。大夫还负责任的给量了体温、看了咽喉。这我还觉得大夫治我的时间长了,愧对满屋子流血的人。
在美国没去过医院,小病用阿司匹林顶着。但是同事有得病的,见过许多传奇经历。
一个同事刚到美国新墨西哥就犯肠胃病,买了医保去看。医生怕沟通不便,弄了个 “自动翻译机”,竟然是一部可视电话,打过去,对面一位亚裔翻译,沟通患者和病人。这样可快不了。医生说一句,翻译转述给同事,同事回答,翻译转述给医生。问答一番之后,医生刷刷点点,写了个条子给同事。同事拿给另一个房间的护士看,护士看了,二话不说,掏出来 “那么大一个针管”(原话),一下子抽了同事一管血。同事当场 “蹲地上缓了很久”(原话)。后来又叫他做 B 超、X 光什么的,都需要预约,但是时间不久,等待时间为两三天。账单断断续续寄了三四个月,总共好几千刀。医保报销之后,自己付出一两百。加上医保的钱几百刀,不到一千。这个医保是外来赴美务工人员强制必须买的,不看病也需要。这样一算也不算很贵。结论说是消化不良,叫他多吃菜(翻译员的原话是 “多吃纤维!”),否则有胰腺癌的风险(六个指标已经中了俩)。顺带一提,请医生看结果需要另外挂号,做 B 超和 X 光片,操作的人仅负责把片子和报告给你,必须要医生分析你的结果,坚持不对你的病情说一句话。挂号费好像是单独交,忘记多少钱了。另外的土著同事提醒他要多喝水,大沙漠里不比南京(土著同事来过南京),缺水干旱,必须每天补水几大杯。后来他在大沙漠里完全适应了,带孩子、开车、做饭,不在话下。我 2018 年去看他,他花六小时烤了一块牛肉给我,香的很,我吃了两顿才吃完。
另一次是在曼哈顿,一个同事两次出状况。一次是他跑步机上掉下来伤了腰,医院给上了一个腰托,还要他每周去做理疗。那次没看到治病细节,不知道情况;另一次是这个同事连续多日鼻子里流血,他自己上网搜索,看上去像鼻咽癌,有点慌,立即去看了外科,没发现问题又去了耳鼻喉科,也没发现问题。最后他辗转找到一个耳鼻喉科的专家,专家果然经验丰富,在 X 光片里发现一个小阴影,疑似肿瘤,叫他预约做切片。约到了一周以后,比我预计的快不少。手术预计一小时。那天他一个朋友陪他手术,从中午一直搞了大半天,四点多他打电话给我,说朋友有事先走了,请我去接他,吃个饭回家。去了之后,发现医生护士已经走光,他在病床上晾着。人脱离麻醉,走路如同醉酒状,步行不能完全自理。手术后鼻子里还在出血,没有任何止血服务。他只能自己拿一包纱布棉球,血流到一定程度就擦一擦,扔掉一个棉球。我俩坐地铁到东村吃饭,跟我讲,原来大夫切开一看,原来是有一颗鼻屎结石卡在他鼻腔里,压迫血管引发出血。大夫顺手给他摘出来结石,又热心的给他摘了一块骨头,帮助他呼吸通畅。我一边帮腔责骂这位主刀,一边吃完小炒肉和酸豆角肉沫,把他送上回家的地铁。
大部分情况下是不可能 5 分钟保证质量地看一个病人的。
我是中国医学院毕业的,我的老师们确实可以 5 分钟打发一个病人,可是:既往史你详细问了吗?手术史你问了吗?病人吸烟喝酒吗?病人目前在吃什么药、吃过什么药,有过什么反应?这些问题问一遍 5 分钟够吗?
我在美国内科门诊唯一可以 5 分钟打发一个病人的情况是:我的老病人,来随诊一个稳定的慢性病,最近没有发生过急性发作,药物依从性良好,病人没有别的问题,而且这个病的控制情况可以用客观的方式及时观察到,比如高血压。反例是糖尿病,即使一切都控制地完美,还是要跟病人仔细过一遍近期血糖控制情况、有没有低血糖症状、有没有药物副作用、有没有去看眼科、足科大夫,等等等等。
我这里说的 5 分钟是指花在和病人面对面交流的时间,看完病人是不是还要写病历?国内的医生寥寥草草在病人的门诊本子上画几笔,基本上就只写主诉、诊断、治疗、不适随诊。是不是应该至少写几句现病史、查体、鉴别诊断、和病人交流了哪些问题?这对病人以及以后的医生是不是会很有帮助?
此外,我进去看病人之前,至少要花 10 分钟看看病人电子病历里面有没有最近入院、别的医生的病历、化验结果,等等。国内医生一概都算在那 5 分钟面对面的时间里面,你就算再熟练,病人如果最近去看过另外一个专家,你是不是至少要花 1-2 分钟把另外一个专家的诊疗意见看一遍?
最后,你给病人开了药、开了检查,病人跑去做了,你第二天要在电子病历里面主动关注,然后电话告知病人结果,至少再花 1-2 分钟吧。遇到保险不报销病人的药,有时候还会有药房打来电话要求你去跟保险公司理论,我最长的时候跟保险公司磨了 1 个小时。
你说你是外科医生,你看病就是不问这些乱七八糟的问题?对,我知道你每天坐在门诊都是怎样思考的:
这是个什么病?
我知道:
能不能手术?(开始看片子)
能:来手术
不能:去看别人
我不知道:去看别人
你就是个看手术指征的机器,别跟我扯什么熟练不熟练,高中生大概培训 1 个月也能 5 分钟一个病人。中美的区别在于,你在中国可以随便推走不想做的病人,在美国你要是万一漏诊了一个你专业的疾病,耽误了病人的病情,等着被告吧。
这是个良性循环
中国医生耗时越短
看的病人越多
看的病人越多
经验越足
耗时越短
其实这个问题也没必要解释那么多,找各种理由或例子,其实归根结底就两点原因:一是病人实在多,医生实在少; 二是钱没给够。至于为什么会出现这两种现象,那就是另外的问题了。
首先真不是半个小时的。。。我再美国看过几次病,有非常快的时候,也有很慢的跟你聊天的时候。
其次,中国医生也不是个个都 5 分钟,也有十来分钟甚至更长的时间。
美国主要是医生一天看病的人数太少了,所以拖延太可怕了。你说的几天或者几周,我觉得你可能是误解了。几天或者一到两周是最快的了,除非是那种会员制的医院。
我在美国工作的时候,过敏性咳嗽,约家庭医生 2 周,拍了胸片转专科大夫等了 2 个多月。加上之前自己扛了 1 周多。大概 3 个月多一点的时候我看上大夫了。问题是在看大夫之前一个礼拜,我不咳嗽了。。。。
国内也可以啊,我康复师一个号就是半小时,而且挂号费只要 25,副高级的,一周只有 5 个号还是 6 个号,是一周!!可以加号,反正他就上半天!!
因为中国的医疗体系是人人享有平等的看病权利,医生没有拒绝病人的权力。
无论贫穷富贵,无论病重病轻,无论有罪无罪等等,都可以在医院平等的进行挂号,接受诊疗服务直到出院。所以中国人觉得即便感冒也要到大医院去看才放心,社区医院的医生都是摆设,技术不过关,管理有漏洞。这无形中既浪费医疗资源也加重医生负担,明明时间就那么多,可他们要成倍成倍的看病人,看不完还不能下班,几乎没有不加班的医生。
以下个人观点,如果美国医生面对一个人口大国和这样的医疗体系依然能维持住半个小时一个病人的速度,那么他离职的可能性就不小了。
分诊制度最蠢的地方就是当患者需要诊断的时候,ta 需要等;然后只有等只会造成两种结果:
1. ta 的疾病使 ta 死亡 / 造成不可逆的损害影响生命质量。
2. 自愈。
我去看病为的是及时知道发生了什么以避免第一个结果,这才是医生的价值所在。
不分诊就是国内的情况。
我也想半个小时看一个病人,可是诊室外面有等的病人在吵架骂街砸门啊,我能咋办啊
别人看一个赚你看一个多少倍的钱?
谁说中国医生 5 分钟看一个? 一分钟俩好吧?
看过一些国外的医疗纪录片,也算不上纪录片,就是一些国外医生接诊的现场录像。
让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一个患者外伤需要缝合伤口,大概也就缝三四针的样子,居然还要局部麻醉,光打利多卡因扎了都不止四针了。。。
我是一个医生,理智告诉我医疗不能私有化,感情告诉我还是医疗私有化好
希望某些人别把我们都逼到用脚投票
这是济宁市第一人民医院心内科预约挂号,4 分钟一个号。就这还有大批等着的病人,大家都还嫌看病难。如果我们也半小时看一位,你想想外面等着的病人看病不就更难了。
要不你试试中国看病半小时。我估计普通人连医院大门都进不去
半个小时至少 25 分钟是聊天,门诊费挂号费特别贵,药费的话相对便宜些。
不知道美国如何,媳妇在澳大利亚待过几年,看过几次病,有些经历
有一段时间有个什么检查抽血,抽血一个地方、看结果一个地方、看病一个地方、开药另一个地方
每一个地方都要约一周以上,从预约抽血,到最后看病,至少花了一个多月时间吧,最后也没说出个一二三,每到一处医生的态度是很好,预约了一个时间段,这个时间都是你的。。。
刚好有一次她在那边看病,我得了阑尾炎,直接去朝阳医院急诊,抽血、化验、B 超两三个小时全搞定,直接留下输液了。她就特别的感慨,还是国内的效率高一些。
对了,还有一个对比,媳妇在澳大利亚还看过牙,当时要做牙冠,但是又没有经验,就找当地的诊所问,对比一下,反正咨询每次至少 50 刀,随便聊几句,也没有什么有用信息。。
回国在北医三院拔牙,提前 4 天挂了特需号 300 块,到现场后我在诊室外面等,不到 10 分钟(大约吧,反正是很快)她就出来了,用很痛苦的声音跟我说:走吧,交钱,已经拔完了。
我去。这是啥效率啊,以前看病不都是先交钱,再给做吗?怎么进去一下出来牙已经拔了。两颗智齿拔牙 + 开药 567 块(这个钱数我记的很清楚),加挂号费 867 块,后来又拔了两颗,一共不到 2000RMB。据说要是在澳大利亚拔的话,估计至少 2000 刀。
我觉得不在于时间长短,看病 5 分钟,只要能把事情办完就行,一次看半个小时,最终不解决问题,一次一次的去,这样有什么意义。
我们国家医生是社会主义制度下为人民服务的那群人。资本主义国家的医生,他们是赚钱的那群人。
半小时?!半小时你真的能见到医生?是私人诊所那种吗?
我之前在奥兰多心脏疼,还去了个急诊,等待核实保险信息快一个小时,喝柠檬水二十分钟 ,护士测量血压身高体重训问既往病史半个多小时,做心电图又半个多小时,然后又等待了一会。
三四个小时我才见到医生…… 反正那时候我没事就是没事了,有事估计三个小时我也凉了……
中国也能半个小时看一个呀
人少的时候医生也会不急不忙和我们聊聊病情
我遇到过好几次
有一次半夜肚子疼看急诊,彩超医生反正也没什么事,给我认认真真照了半个小时。
人多的时候不行,医生愿意后面的病人非要和你打起来不可
五分钟就能看完的病
硬拖半个钟头
还觉得自己很高级
前几天身体有点不舒服,就去家附近的私立医院看了一下。
挂完号,就有导诊护士小姐姐带着我搭电梯,从电梯出来,又有另外的导诊护士小姐姐给我完成一系列测体温,填表的防疫手续,然后带着我去就医生。
要说一下,这边的医生,都是从三甲医院挖过来主任医生,还有不少教授啥的,技术上还是靠谱的,而且这些医生到了这边,态度很不错,就像高赞答案里讲的那样,也是先跟我聊天,问我春节都干嘛了,吃了些啥,有没有喝太多酒,有没有睡很完之类的。
然后开了两个检查,让我先去查一下,也是护士姐姐送到电梯口,下了电梯也有护士指引,到了检查那栋楼,依然有护士带着去排队,是的,在私立医院也要排队,不过我前面只有 3 个人,没有等太久就到我了,做检查没什么特别,不过给人感觉,医生的态度都很和蔼,我有问题也会耐心解答,不会有不耐烦的表情。
做完检查,我就自己回到了医生这边,因为检查结果还没出来,我和我对象就在医生办公室里等着,我对象问医生,我是不是什么病,医生还认真回答了,说了一堆原因,然后说不是你想的那样,以后别去百 d 查症状了。。。。如果是在公立医院,医生肯定会怼我对象:你是医生还是我是医生,那你给他看病吧!
没过一会,医生的电脑上提示检查结果都过来了,然后他看了看,又问了我一些问题,最后结论是,应该没毛病,就是春节喝酒,没休息好,折腾的,也没开药,就让我注意饮食规律,少喝酒,早休息,说如果还有问题,过一周再去检查,然后,就在和谐友好的气氛中,结束了这一次的会诊。
整个过程,刚好半小时多一点。至于花费嘛,虽然不像别的答主说的像美国那样,上千刀,但也花了 rmb 几百块,但如果是在公立医生,我挂号费 + 2 个检查,也就 100 顶天了。
当然,我觉得只要不是遇到百 D 上的那些骗子医院,看一些小毛病,公立医院和私立医院的医生,看出来的结果应该都差不多,只是这个过程中的体验不同罢了。
本来身体就不舒服,再去公立医院那种人挤人的环境折腾下,小毛病也成大毛病了,所以,多花几百块,我觉得也是值得的。所以,不是中国医生 5 分钟就看完一个病人,而是你的花费只够 5 分钟的服务,在中国也有能跟你唠半小时的医生,只是要贵一丢丢而已。
在美国半张储蓄卡要两个小时,在中国手机上自己都可以开卡,银行也就几分钟。国情不同
在中国其实你也可以享受到医生看一个病人半个小时的服务啊,给钱就行!
去年疫情的时候,老婆喉咙疼,去三甲医院检查,但是当时三甲医院不能做喉镜,就去了卓正医疗。挂号费 600,喉镜检查费 1100,加上开药,一个甲状腺炎,两千多就没有了。三甲医院看这样的小问题估计不用八百。
医生真的很耐心,我们挂的是当天最后一个号,从四点开始一直谈到五点多她下班为止。一个病人能看一个小时,谈的东西包括饮食习惯,生活注意事项和怎样预防病情复发。足足谈了一个小时。为什么她能这么有耐心呢?人家一天只看八个病人。平均就是一个小时一个病人,如果公立医院像这样看病,估计挂号费也要 600 多,你能接受吗?
其实现在公立医院也开了特诊,医生基本和门诊的医生一样,不过挂号费肯定不会少,想要好的服务钱肯定不能少啊,6 块钱的挂号费医生陪你聊半个小时?恐怕医院都要倒闭了。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article/497025
转发自 丁香园
最没想到的——外科住院医训练量远大于协和
在中国的时候,我们常常会以医院庞大的患者数量而在外人面前略显自豪,于是也形成一些印象,比如说外国医生看病人不多也很悠闲,但这种印象和北美实际是有很大偏差的,尤其是住院医培养阶段。在麻省总院神经外科实习时,每周轮换一个不同的病区,但是每个病区主管病人的都只有高低年资搭配 2 位住院医师,1 位像我这样没有经验的实习大夫,而这样一个小小的团队,居然要负责整个病区 25-35 个住院病人,这还不包括每天 5-10 个在留观室的急诊病人(当然在神外 ICU 每个病人都有自己的护士,也会帮很多忙),要参与病区的所有手术,相当于在协和整个病房的工作量,而这些工作在北京大约是 7-8 位住院医师加上 2-3 位实习医师来完成。
去年在 UCSD 的时候,我们医学生基本上每天 3:30AM 起床,吃过早饭之后 3:45AM 出门(搭当地医学生的顺风车),4:00AM 之前到达医院,开始 Pre-Round,4:30AM 早查房之前准备好全病房病人的信息,包括夜间的生命体征,意识状况,入出量和引流,静脉注射的液体和药物,以及基本的电解质情况(多数都是神外 ICU 护士记录好的,不用自己量,只需要填在早查房表上,查房的时候用英文报出来就可以了)。在波士顿没有能开顺风车搭我的同学,所以必须得搭早晨四点多第一班公交,这样等到 MGH 的时候住院医都快写完病历了。因为早晨出门早,所以傍晚回家就只能赶紧休息了(刚去的时候加上时差,有两次连晚餐都没吃,外套也没脱就累得睡着了,真是深刻的体验!)
没见识啊,天津和平区有家新世纪儿童医院,医生都是天津儿童医院退休主任,朋友实测,一个号陪半小时,区别是医生在天津儿童医院时挂号费 15,在这个新世纪 500,当然这是四五年前,那时挂号费还没上涨,普通号 3-5 元。
首先澄清一下,中国医生不是都是五分钟看一次的,本人去医院去的次数比大部分健康人都多一点,如果医生判断需要亲自检查的话大概你会花十到十五分钟左右,如果需要进一步检查还会多加一两分钟,当然没有必要的话就很快了,这种事情靠医生经验的,有些病可能我们病人自己觉得很懵逼,但是对于医生来说看一眼就知道了
好了,接着就是国内医疗是为了干啥的问题了,公立医院是为了解决大部分人看不起病的问题设立的,你可以看到他们速度很快啊,那是为了能够让更多的患者就诊,但是就算这样到了现在大的医院也需要预约了,不然那些热门一点的诊室一天下来接的病人都不知道得排队排到第二天还是第三天了,美国那边我就不是很清楚了,我也没去美国住过或者看病,但是我们可以知道美国的医院那绝对不是为了大部分人都看得起病设立的,他们是要赚大钱的,我们国内的公立医院赚钱都得想方设法从自己手下的医生护士手里扣一点……
曾经要补牙。
众所周知,口腔科属于非常难预约的,好不容易预约上了,看的时候,医生也只有几分钟给你,态度往往也不怎么样。
唯一的优点,大概就是能用医保卡,可以报销一部分费用。
后来,去了一家私人牙科门诊。
不得不说,真是挺贵的,每次的收费至少都是四位数。
但服务、环境、态度等等也确实非常好。
不需要预约,随时可以去,看一次的时间也许十分钟也许两个小时,反正超级有耐心。
这个问题个人体会非常深,说说自己的观点
我没在美国看过病,但俄罗斯做过手术,有着切身的体会。莫斯科冬天,白天气温通常在零下 15~20 度之间,下班路上,冰多,双手中拎着从超市买回来的食品,所以悲剧了,髌骨骨折。
下午 6 点多到社区医院,一层楼的社区医院挤满了同病相怜的人,整个社区医院只有区区三个医务人员,一个医生,一个护士,一个拍片。凌晨两点拍片、简单固定后转 莫斯科中心医院(整个莫斯科只有 3 所类似中国的三甲综合医院)。
治疗过程就不一一细述。挑两个经典的 case 说说。
case1:手术后两天要对小腿进行 B 超,主要是确认整个小腿是否存在血流堵塞。我要说的重点是:整个小腿的 B 超,生生做了近半个小时,那是一个仔细,过程中那位女医生居然休息了一下,泡了杯咖啡,和我唠起家常。
case2:俄罗斯,对没买保险的外国人,医疗是打包的,即一次性付了约 3 万五 RMB 的总费用。考虑到安了钢板,家里又有人是医生,担心可能感染。手术后,特意查了使用的抗生素(俄英双语的),居然是国内最低端的抗生素(药名给忘了),体温一直 38 度上下,持续了 5 天,向医生提出了要求,使用稍高端一点抗生素,医生表示匪夷所思,说这是正常的吸收热。果然第 7 天,体温确实正常了。
case1 可以很好的佐证:为什么中国医生的效率似乎要比国外高好多。case2,似乎有些偏题,实则不然。就是在莫斯科医院独处的时候,我想为什么会存在这么大观念的差异?
我的答案是面对感冒伤风或者其他疾病,中国人普遍存在这样的观念是:药到病除。 特别是小朋友生病,大人更是火急火燎,导致的后果是:全球绝大部分高端抗生素,都使用在我们国家。 其实这是一个非常可怕的现象,一方面严重消耗了我们大量的外汇储备,更严重的一面,我们可能面临无药可用的窘境。
把话题延申一下,当下疫情,如果我们国家放开,同时如果我们的观念又不转变,试想平时就人满为患的医院,届时必然被挤爆。纵然当前确诊后,绝大部分人症状很轻甚至没有,但架不住我们的老人和孩子,如果有个发烧,相当多的家属会送去医院,我们的医院显然不足以支撑。
所以我以为:无论就医,还是面对疫情,只有我们在观念上有了比较大的转变,相应的政策改变才是合适的。
注:疫情这个事,我无意对国家的政策发表意见,相信国家,评论的朋友也不要触及这个话题。
其实大部分疾病根据主诉、检查要思考个诊断方向差不多也就两三分钟,剩下就是确定检查用药之类,所以国内门诊医生 5 分钟可以搞定,而国外大部分时间都是安慰、沟通,心理按摩之类
问题还是出在穷,经济水平和空虚的医宝决定了单位价格不能开得太高,养活一个医院就需要更多的病源,平衡下来现在这样是唯一解。
实际的问题可能是一线医护薪资太低,医院能在市中心最繁华的大街上包一栋楼开分诊部,小医生拿着两千一月苦逼求生,讨论今年是不是该考个研究生。
你是喜欢慢的还是喜欢快的?
中国人口多而且全民医保(这个是美国不能比的),只比看病时间意义不大。据我一位到美国高访的老师说,某手术在美国收费 27 万美元,手术医师一天只做一台,早上开始,中午下台休息一下吃个午餐喝个咖啡什么的,然后再接着做。中国医师同样的手术一天一人要做三台,收费 7 万人民币,医保报销下来病人自费 1 万左右。能解决问题就行了,中国医师跟你慢慢唠嗑,你倒是从身体到精神都爽了,医师也挺轻松(挂号费太低,犯不着多看几个),后面的病人就倒霉了。话又说回来中国医师按 30 分钟一个的标准看,你的问题不应该是 “在美国预约三个月就能看病,为什么在中国要一年以后啊?”
在中国,正规医院里的一个老专家 5 分钟看不出你啥病,你钱包要不够厚,你就可以开始考虑买什么颜色的骨灰盒了
如果一次诊费你给我开 50 美金,我愿意上门两小时
看账单。
计费方法不同。一个是按时长计费,一个是按效率计费。
服务理念不同。一个是纯商业服务,一个还需要为人民服务。
群众耐受度不同。一个可以等到自愈,一个慢性病都想挂急诊。
被投诉情况不同。一个被投诉是服务态度原因,一个被投诉是没及时治好病。
医生收入不同。一个是上层阶级,一个只是职业医生。
医生价值观不同。一个是生意对象,一个是治病救人。
你想说中国医生不认真,外国医生认真呗?啧啧,这标题一出就想把谁锤死
没事五分钟解决,有事儿呢?我这但凡是个毛病,检查,排队的,最起码半天在医院~折腾好几天是常事……
还有就是国情不同,人口不同~任何事都是两面的!
美国的医疗贵到什么程度,去各大视频网站百度一下吧~
至于免费医疗的国家,一定记得!只有钱在自己手里的时候你才是上帝~不用你掏钱,那你就不是上帝……
不是因为中国的医务人员有多强大,而是中国的医疗资源太缺乏了,就是人均资源量极少。新冠病毒的爆发,就暴露了医疗资源的严重不足。
在资源配置方面,政府组织总体财政投入不足,公共卫生保健资源严重缺乏,同时各地区、各医院资源配置和人才配置严重不均衡,普通群众就医难、就医贵得不到根本缓解。若要改善医患矛盾,除了政府组织资源配置和人才配置外,在管理方面,还要完善有关法规和条例,加强行政监督、患者监督和社会监督,同时医院自身的质量管理也要加强。
你有听说过国家投入巨资研究癌症吗?没有,不能说完全没有,但真正投入的很少。还有登月研究、太空竞赛、军备竞赛等,国家出手阔绰。大部分的国家资源,都是用来保证嘴里说的 “重点建设”,至于医疗保健、教育、住房、养老等,就都是 “没钱”。
门诊完整的看病要 1. 采集病史,包括主诉(哪里不舒服),症状,起因,经过,过去有无其他疾病,家族史等等;2. 做体检:先头到胸部腹部上肢下肢检查一遍,要看、触、敲、听等;3. 解释清楚诊断是什么,之后治疗计划是怎样,平时饮食起居要注意什么,下次什么时候复诊等;4. 聊聊家常,关心一下病人之类的。请问 30 分钟奇怪吗?国内病人数量多,有时间这样做?
因为中国医生如果半个小时才看一个病人,不是自己饿死,就是被病人打死。
我的经验只有在加拿大看过家庭医生和诊所。家庭医生一般要预约,三天或者两天后才有位置,然后当天的也有,除非你早上八点就打电话过去,去到以后登记了,坐那等一到两个小时,就是干等,然后进去会诊室,然后就是各种问诊根据预约的内容进行基础检查,总共不到十分钟医生已经不在会诊室了,留下来的是和前台的工作人员的沟通,比如一些药方,一些预约检查的地址和联系方式等等,因为抽血 x 光什么的是在另一些地方,要开车去,可能在市中心,可能在另一个区,就很痛苦如果碰到要会诊,然后约抽血和 x 光,你就是要开车的距离跑三个地方。通常抽血的话是早上五点就开始排队,然后你可能只排到第八个,然后进去以后还是等。
我有碰到一个比较好一点的诊所,就是预约了是那个时间基本上只要你准时或者提前到,就是那个时间会诊你,之前的家庭医生因为搬走不通知,我也懒得再去,因为那个前台真的态度超差,而且莫名其妙地每次去都要灯一个小时以上,会诊十分钟。我就不再去了,以至于我很多时候都直接去看中医,针灸推拿。本来就是大小喝凉茶吃福建人的体质所以没差。
我觉得都是在于你是什么样的病人,和遇到什么样的医生。无论中西医,无论医生在那个国家地区位置,都是看医缘的。我之前有一年春节回广东,因为被子可能受潮了,然后本身就是极度敏感脆弱的皮肤,还有家族遗传的轻度湿疹,混在一起,然后就皮肤真菌感染了。就是斑点狗那样,疙瘩斑爬满了我的上半身,斑到之处奇痒无比。看的是我们家附近的正规医院,当时因为春节没什么医生值班,看我的医生让我撩起衣服看了一眼,就说是过敏,然后开了过敏药,全程连同挂号拿药四十分钟吧大概,然后吃了没什么效果,我就带着满身的真菌感染的上半身飞去了加拿大,因为痒到钻心了,第二天立刻去了那个诊所,那个医生也是让我撩起来衣服,他就前前后后看了一下那些一块块的疙瘩,然后开药,全程更短,半个小时左右。我后来涂了药,第二天就止痒了,那个药查了是治真菌的药。并不是说哪个医生更好,那个诊所的医生后来再没见过了,因为是轮流驻诊的,我只想说,真的要看医缘,因为后来那家国内的医院有开设一个很专业的医美皮肤科,后来脸上过敏,就是整个脸中成粉紫色,全是疙瘩,奇痒无比,挠破还会处水,找了那个医院皮肤科的医生看了脸上的过敏,然后真的就治好了,是过敏性皮炎,还是看医缘。
然后还有一个例子是听我妈朋友讲的,一个台湾的阿姨,她小声告诉我妈说,她之前检查了好像乳房有肿块?我没怎么听明白那一部分,就是说它应该是良性的,当时终究是肿块不好,然后加拿大的医生说要切了乳房,整个切掉,排期做手术半年之后。于是她回台湾去做了无创的手术,什么用不知道什么击碎里面的东西,然后等它自己慢慢排出体外,不用排期,立刻就能做。
我没有在美国看过病,但是有朋友在加州,他们说美国人一定要买医疗保险,一个月单人可以到 135 美金的费用,要是加牙齿的话还要再上去,要是全家的话,数字会更高,不买的话分分钟去一趟医院会被宰。
至于医生,我们国家的医生,每天看的人很多,每天每天高负荷。我很少去医院,有一次在家附近的另一家小一点的医院去体检,因为要考驾照,然后那里有专门的儿科,我就看到好多人抱着小孩,排队挂号,很多人,我以为很多人当时,后来去了市里面的中医院,哇…… 更多人,我都不知道队在哪里排,没见过大场面的我当场呆掉。
其实如果国民体量不是那么大的话,我们的医生也是可以放慢脚步去看病的,也看是哪里的医院那种级别的医生,其实我们很多医生都是在会诊方面很快速,因为时间就是金钱,讲究效率是我们的生活方式。至于美国或者加拿大,体量没那么大,但同样的医生也没那么多,所以很小的手术能排期到很后面,几个月半年是常态,他们的问诊方式其实也没什么特别,他们也依赖检查,只是检查地点跟会诊地点分开,所以他们能看相较长的时间,因为你预约了,所以会给每一个人留一个格的时间,可能一个格代表二十分钟三十分钟不一定的,我们的医生可能很多时候就是先会诊开了单子让你去抽血验血,先照个 CT 什么的,然后再根据结果进行进一步会诊,咋看一下就觉得我们只看五分钟,但其实可能不是那样。
也不是没有可比性,只是这边的话如果你不是急诊或者大病,很难去到 “医院” 去看病,我们是头晕目眩大手术小手术一律去医院,医院每天都跟打仗一样的,我记得小时候村里面也是有小诊所的,看诊的时间也像拉家常,我们家诊所跟诊所的医生都认识,因为小时候是常客。打着吊瓶医生都会过来寒暄几句。诊所没什么人聚集,但是病人会一个接一个,有时候就会只有我一个人在打吊瓶。那种慢悠悠地看病也是有的我相信。
美国的医生条件允许,因为预约就是预约,所以一天就看这么几个人,没看到的就要继续等,而我们也是挂号了就看,没挂上就继续等明天后天或者下一个医生。
有时候人口数字多一个零少一个零真的会差很多。
有点词不达意不好意思,祝各位身体健康,事事顺心。
你去国内的和睦家也能享受美国的待遇,你有钱去吗?
我是想一个小时,稳稳当当地看患者,重点外面几十个患者得同意才行。
特需门诊了解下
我用通俗的话来概括一下各大佬的意思
如果按美国的对患者的收费标准以及对医生的薪资待遇,别说半小时了,我能陪您聊半天。
没办法,坚持医院公益性质同时需要医院自行解决收入问题的必然矛盾
周瑜打黄盖
因为很多国家是按小时计费 每天限号
不是我看病每人 5 分钟所以一天能看几十上百个,而是一天就是有几十上百号人,我只能每次给人家 5 分钟!
因为中国医生收费低
1、人太多
2、医生太少
3、好医生更少
4、医生普遍工资太低(这个低,是对比某些没啥技术的行业)
5、医保,在某些情况下是好事,但是,过于普及的医保就变成了坏事(下到感冒发烧,上到癌症肿瘤,全都去找医生并不合适)
你知道啥叫见多识广不?
假如某病的发生率千万分之一,美国有几个患病的?中国呢?
某人,颈部淋巴炎,法国看了半年没看好,各种检查都做了,医生不知道怎么回事。后来发作得受不了刚好遇上回国,具体花了多久不知道,最多半天,打吊瓶一周,就好了。
欧洲的医生很少依赖自身经验和直觉,他们的诊断更相信各种生化检测和仪器检测,数据上没毛病就是没毛病。
中国的医生比较倚靠经验和直觉。
所以看病这件事的话,放在欧洲如果可以确诊那么后面的治疗相对来说会比国内好,因为有社保帮你兜底,但是如果没法确诊的,他们就只能抓瞎了。
几分钟的问诊在欧洲也是存在的,比如流感,因为流感有季节性,症状又比较集中,医生一问就知道。
我觉得欧洲最好的医生是儿科医生,那个真的是耐心,其他的话,真不好说。
说下我当学生的感受
我们科两位主任在全国也是有名气的专家,来找他们看诊的人很多,基本上半天二三十个号,八点到十二点看完。别看号这么少,不如大多数人的多,但是很费口舌,基本上都在重复同样的话。
很多人其实就是容貌焦虑,一直在问重复的问题,比如我们给她 ABC 三个方案,各有各的利弊,让患者自己权衡,能接受哪些,有的人就直接说不知道,让医生定,然后医生说了一个方案,做完手术或者治疗后不满意,来大闹。有些人心理问题很严重,也有的人对于整形美容的理解相当表浅,以为切掉一块皮就能解决很多问题,或者对自己不自信,非要我们给方案。基本上大多数人都是正常人(生理上),没有很大的疾病,觉着自己哪个地方不满意想整一下,通俗说就是变好看一点。
但是大多数人都是那种:
“我不懂,你们就是干这个的,你给我定”,
还有 “我就想美,你们说的方案好吓人,我要换一个不吓人,而且还能让我美的办法”。
就像大家去饭店吃饭
问对方吃什么
对方说随便
我说一个菜,对方说这个菜哪里哪里不行
我不管我就要吃,进入随便点菜的死循环。
这只是看门诊,很多人坐在诊室很难起来,对一个问题,要做什么手术犹犹豫豫,始终不能决断,到最后把问题让我们定。
不像其他外科,来看门诊的都是身体哪里不舒服,目标很明确就是治病,治疗方案也好选择,要么开刀,要么吃药。开检查,开药开住院一气呵成。
我们每天上门诊都是心累,因为让正常人做手术,变得更好其实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而且很容易有纠纷,很多人其实并不知道自己的情况,看到网上那些美女,做完后更好看了,就想要一样的结果。其实自己先天条件很差,有的甚至不能做手术,但是她们非要缠着主任给她做,有的人为了让主任给她做手术甚至赖在诊室不走,主任看诊一个患者都要插两句嘴,然后让主任看她怎样怎样,就像小孩子在地上打滚,轰都轰不走。
还有一部分人做完手术第二天就被吓到,然后直接跑过来,也不挂号就插队让主任给她看一下,是不是 “做坏了”,患者做完手术每天都极其焦虑,我们跟患者充分解释清楚,但依然不相信,每天举着镜子照,看自己哪里不满意,然后再找我们,恨不得 24 小时随时找到我们,心真的很累。
但我觉着我们看诊依然很快,不如美帝那边一两个小时一个病人。
国内私立,你只要花 400 块挂号费也可以享受坐在沙发上护士过来先找你收集信息,然后医生看诊半个小时,提前预约好到时间过来不用排队直接看病的服务。
你总不可能用路边吃盖码饭的价格享受海底捞的服务嘛。
何况国内看病,你出的是几份盖码饭的价格,给你看病的可能就是硕士导师什么的。你花这钱想找个五星级酒店后厨学过艺的厨师给你做饭都难不是?
30 分钟看一个也不是不行,就怕群众受不了。
一个诊室俩医生,一天都不说 8 小时了,医生吃亏,辛苦点,10 小时,半小时一个,两个医生,一天就看 40 个病人。
您受累,以后病了你得排队三天才能轮到你。
到时候别投诉医生就行。
什么,你说多来点医生?
那您受累,让你儿女全部去学医,这样虽然不能解决现在的问题,但最起码解决了后代的问题。
中国的医疗是全球最高效和价廉的,没有之一,不接受反驳
我小时候,手比较贱,拿了一颗黄豆,塞耳朵里了,拿不出来。去了村卫生室,拿不出来,去了乡卫生院,还是拿不出来。有好事者,说,黄豆会在耳朵里发芽,然后吸取脑浆生长,吓得我哇哇大哭,鼻血都哭出来了。
好不容易,跑去乡政府,坐着乡长的座驾—昌河面包车,去了杭州浙二医院,当时的情况是,呼吸急促,脸色苍白(多半是吓的)。一名劳动模范,乡人大代表,县三八红旗手,女车间主任,模范民兵(我妈)陪同,副乡长亲自驾车。
浙二五官科,一名年轻医生,花了一分钟,其中有半分钟是问话,就把豆子取了出来。
临了还来了一句,大惊小怪。
隔壁一个小孩(当时是大诊室,七八个医生在一个大房间里),鼻子里进了豆子,一分钟也取出来了。
这说明什么?说明中国患者众多,中国医生业务熟练啊。为什么中国的断指再植技术世界一流,那是因为中国断指断肢患者众多,医生接的多了,手熟了。
最后,要向医务工作者致敬,是他们的奉献,为我们撑起了一片晴天。
收钱多和看病人少,稍微摊开点看,这两条能解释大部分表面的差异问题呗。
不看表象,看医疗体系的结果。
中美平均寿命都是 77 岁左右,差不多。
人均 GDP 差 6-7 倍。
美国人看病的模式:少数人,有病随时看病;多数人排队看病、能不去医院就不去医院。
中国人看病的模式:少数人,有病随时看病;多数人也是有病随时看病,因为挂号便宜。
美国人均去医院看病次数少于中国,所以每次看病医生可以半个小时左右;中国人均去医院看病次数多于美国,所以每次看病医生可以 5 分钟也能基本解决问题。
医疗体系公式:
美国:高费用 * 较少的人均看病次数 * 很高的诊断结果(半小时)=77 左右的平均寿命。
中国:低费用 * 较高的人均看病次数 * 较高的诊断结果(5 分钟)=77 左右的平均寿命。
这个问题,只不过了是各自国情的结果显现,中国的模式适合中国国情而已。
中国模式对大多数人比较有利。
诊费和人数。
大多数国内医生挂号费才多少啊。
而且可以去大一点的三甲医院看看,医生一天要看多少病人。如果按国外的方式来估计真就炸窝了。
天桥下的路过摊,理发很快。比发廊快。
我没去过美国,不过国内看过服务外宾的医院,事先电话约好,过去看医院装修豪华,除了我根本没病人,护士先让我坐沙发上拿着我的保险卡帮我登记,然后领我去个房间,等了 5 分钟医生过来让我躺床上一边问一边听诊器听心脏,然后抽血化验都在床上躺着等,医生边上和你聊天,等报告送来医生看了几秒钟,给你开药告知注意事项就走了。过会护士把药拿来放袋子里给你带回家。全程不用排队,医生和蔼可亲,就是费用太贵,没有保险我是不会来的,这比普通医院贵几十倍呢。
医疗的不可能三角:
价格
普及性
服务质量
其实无论你放弃其中哪一个,目前你都能找到对应选择。
你要是哪个都想要,那只能去天顶星去看病了。。。
如果中国医生半个小时看一个患者,可能等到病好了才能排到号。
对美国的医疗不了解,但是对 2 件事物的比较,点对点比较是意义不大的。
这种所谓的比较我立马给你弄一个:
为什么在美国看病要预约,而中国挂号就立马能看上?
因为人家一个病人的门诊费是 300 美元
我们一个普通门诊是 6 人民币
市场调控
医疗制度的优越性也在此,保证大多数人能看的上病
你的问题,虽似平民简单,却很接地气,大众问题。
你的问题好简单,答复也该简单利落。
美国医生是美国医生啊,中国医生是中国医生啊!
美国人珍贵生命,美国医生敬畏患者,心存患者,更敬畏自己,尊重自己!
为了保护同行呗
要是你从家庭医生一步步熬过来了 你的专科医生一分钟就把治疗方案都拿出来 岂不是说明前面那帮人都是混吃等死的棒槌?
要有自己独立思考的能力
我妈是主任医,给我看病大概 1 分钟,大多数情况,她问一句,我答一句,她猜测啥病,我答哦哦,然后没事了,有事就是让我减肥。我妈也算专家了,给我看病,用时最长的,是催我吃药这个过程,当妈的,电话里唠叨一番,也正常。
非她专业的病,她问一句,我答一句,她猜测啥病,我答哦哦,然后她带我去这个专业的医生朋友那里,都是专家,不用挂号,和所有病人一样,等个 10 分钟,看病 2 分钟,开药 3 分钟,没病人时候唠嗑 5 分钟,回忆我小时候多么调皮捣蛋 2 分钟,结束。
当我内心知道,医生不会对我不负责任的时候,时间长短就无所谓了。时间短反而好,说明是常见病,不用担心难治。
有时间就吃大餐,没时间就吃快餐。大餐丰盛一些,但快餐只要搭配得好,营养价值也是足够的。
他们人少,所以病人也少。临床经验方面没有我们国家医生丰富。
还不是被逼的
如果可以每天固定 x 个号,多了不看还没有其他后果,不会被骂不会被砍,那我想大多数国内医生也不会半天四五十个号起步这样玩自己
可是不行
首先病人就不会有这么久的耐心,他们会很着急的问自己是怎么了,要做什么检查,开什么药
因为他们去检查和拿药的地方还要排更久的队,自然希望能快就快一点,不然半天和玩一样就没有了
而大夫呢,处理眼前这个病人的同时,还要应对突然闯入插队的病人,检查报告回来的病人,拿完药回来问怎么吃的病人,还有需要自己亲自检查的病人
很忙
半天半天不喝水是常事
所有人都很急,因为大家都知道,看病太花时间了
而且因为等待而和护士起冲突的病人比比皆是
很多病人有一种恃强凌弱的心理,在他们眼里,除了自己主治大夫以外,都是弱
面对大夫的时候不会说什么,唯唯诺诺,转眼遇到护士了重拳出击
看到自己管的病人和护士起了冲突,大夫心里会舒服吗
不敢慢的
为什么大夫经常打断病人的自述,因为病人常常说话抓不到重点,或者在无关紧要的地方重复 n 次
大夫心中的完美流程:清楚的告诉我主诉,病史回答迅速,我给出解决方案,下一个继续
这样病人不用等太久,大夫也不需要加班到一点半还吃不上饭,也不用耽误检查室等其他辅助科室的时间
冲突矛盾减少
皆大欢喜
我得说,如果后面一堆病人等着,中国医生还要扯五分钟以上,我觉得病人得怎么请假,怎么筹钱,怎么给家属说了
你都知道美国医生一看就半小时了,还会觉得他们要预约是因为太忙?
PS:要是在中国哪个医生抓着我病情详问半小时,我估计早就叫保险公司来报销重疾险了
你这种中美对比命题,很容易舆论诱导吧。
我们这行,美国医生工作量更大,并且收费基本在国内价格上乘以五十。
其他科我不懂,不予置评。
美国人均年收入 3.86 万美元,人均医疗支出 1.1 万美元。
中国人均年收入 3.2 万人民币,人均医疗支出 0.18 万人民币,折合 260 美元。
美国医疗的贵惨绝人寰。
留美学生都深有体会。
美国医生治病要计时付费,那自然是聊到你满意。
中国医生治病纯粹为治病,那肯定是看的病人越多越好了。
还真别抬杠,越好的医生越是这样,尽量多看病人。
知道为什么是预约吗?
因为等的人太多,时间太长,医生会被打死的。
当然 中国医生也是分情况的,也不是五分钟一个。
今年年初父亲到河南省人民医院看病。
多年顽症消化不良。
挂了专家号。
因为是多年顽疾,所以医生从职业、工作环境、生活环境、饮食习惯、病史、药史、遇事反应等分方面都详细做了了解,甚至进行了一番心理咨询。
足足聊了半个小时。
真的是佩服。
而我三个月前,一天突然开始胸闷气短,持续了一个星期,仍然不见好转。
于是到医院看了专家号。
医生听了一下心跳、看了 一下脸色,直接说:轻度抑郁症。
我:不会吧?精神疾病?能治吗?
医生:放松心情、多运动、少熬夜。不用治疗。下一个。
试一试吧,果然,症状消失了。
也就花了挂号费 15 元人民币。
这题我会!!!耳鼻喉老师讲过,同一个手术,他一天能做 21 台,21 个当天做手术小朋友手拉手能围着病房站一圈
而美国,一个医生,或者一个手术团队,同样的手术一天只做一台。
为什么?
因为美国这个手术费用是按时间收费的,一个小时多少钱这样的。
美国医生做这种手术一天只做一台,一台能做一整天
老师说如果你也这么付费,我也能把每一个细节精致到繁琐。问题中国医疗体系,
(_ _) ノ|
它不允许啊。。。。
医疗市场化、自由化的成果。在发达国家,看病要先预约自己的 “私人医生”,在约定时间去看私人医生,如果私人医生判断自己治不了,才给你预约到专科医院,你在约定时间去专科医院就诊。如果美国也像中国现在这样就医 “自由化”,任何医院任何专家你都可以去挂号排队,大概也要五分钟看一个。
因为他们贵啊
笑死了哦
我觉得问这个问题的人,可能没抓住重点,医生的职责,是治病,不是陪你聊天。如果你硬要说美国医生比中国医生好的话,你可以比较一下治愈率,当然这也不是特别严谨,但肯定比比较看一个病人的时间靠谱。如果你只是想找个人闲聊,那你找医生干嘛呀????
你管他看一个病人多长时间,把病治好了就完事了。
我实在不知道有些人在想什么,又想干什么?
说别的都会被 GZ 们说没出过国,抱怨瞎说。我们就说多年前哪位大明星在澳洲想尽一切办法回北京看病的真事来说。连那么有钱的大明星都受不了跑回北京才看好病。这没钱的人在澳洲会怎样呢………
三甲医院,普通门诊 12 块,专家门诊 35 块,国务院津贴专家 50,你说说还要啥自行车呢
老美修条路能修很多年还没开工,这优势杠杠的,一脸的媚态。
中国医生 5 分钟看一个,病人还排着长队等的心浮气躁、毛焦火辣的呢。
如果什么时候中国也具备,医生可以给病人看半小时的资源,那对于医生和患者都是一种幸运。
你不能在网上骂中国的医生不给病人好好看病,5 分钟就看完。
转头到了自己看病,就怨为什么医院里永远那么拥挤,等半天等不上。
大家要讲道理的嘛对不对。
这让我想那句很有趣的,“男人都恨美女拜金,等男人有钱了,就恨不得女人都拜金”。
我有一次半夜值班,凌晨一点多,一下子扎堆来了五六个病人。
其中有一个家属心急火燎的过来说,“我们病人很难受,年纪大了,赶紧给优先处理处理。”
我看了他一眼,说 “你看现在凌晨一点多了,能这个点来急诊的都是很难受的,出去等着”
然后他心有不甘的出去了。
在中国人的心目中,美国拥有着世界一流的医疗资源,而且其医疗保障体系也相当完美;但是事实上,美国也依旧存在看病难、看病贵的现象和状态。那么,其具体情况到底是如何的呢?
第一,预约。
一般来说,预约美国医院或者医生能在一周至十天以后看上算是运气很好了。同时,由于美国医生拥有自己开的私人诊所,不同项目存在不同的医生,所以在需要多种医生的时候就要约不同的医生,去不同的地方就诊和看病。
第二,奇葩事件。
首先,美国的手术前要扎好经脉套管,这虽然是护士最最一般的操作,但是竟然三个护士都扎不进去。其次,美国的医生和护士通常给人一种不信任的感觉,令人质疑其医疗水平。
第三,医疗费用。
在美国,有相当一部分人没有医疗保险,而这些人的医疗通常并没有保障。因为在美国治病费用高的惊人,即使是中产阶层,如果没有医疗保险,也无法轻易去医院治疗看病。
综上所述,美国的医疗资源和医疗保险都是集中在少数人身上,而由于美国贫富差距极大,所以其存在看病难、看病贵的现象也不足为奇。
只要不忙,怎么聊都行。我在病房管床,常规不忙时就 3~5 个病人,多时 10 来个。孕妇产妇大多比较焦虑,话也多,问的问题也多,经常担心这个担心那个,入院基本上我和她们每个人都聊半个小时。查房时也是讲话比较多,充分的沟通可以避免很多不必要的麻烦。
抢救时,俺只会大吼和骂人,谁都别跟我这瞎 BB 瞎磨叽。
所以我同事总笑我不能按时下班。
可能是业务不熟练。。
毕竟练手的机会少
参考李冰冰的事例
这只能说明你没在国内得过太严重或罕见的病,都是医生一个月能遇见上百个的套路疾病。
有一次貌似是遇见偶然误差,化验单上某指标离谱得要命,医生看了不少时间,最后得出结论,再验一次。
我去某著名医院呼吸内科看病,等待的时候无比漫长,但是等到自己时,医生问得特别详细,分析解释得也特别详细、耐心。
虽然我等的时间特别长,但是我就诊时的感觉特别好。
我也永远感谢那位医生,因为这个病症,我在好几家医院就诊过,也看过很多专家。只有这位医生第一次就诊就提出相反意见,开具检查项目也证实这位医生的诊断。
反正就算挂号难,我只要能挂到这位医生,我就挂她的号。
再次表示感谢!
最后回答问题:医生看单个病人时间长,效率肯定下降。我亲身体会,但是我愿意等。
更新一下!
我知道现在反美。当时回答这个问题只要为了共享信息而已,不要过度解读。盲人摸象的故事大家都知道,看到的角度不同而已。在国内,有不花自己一分钱的医保,也有病了没钱治的人。今年还出现有钱有医保但医院不开门的情况。所以,不能一概而论。
每个人都只能看到自己附近的小小圈层,往上不知道拜登是怎么看病的,往下不知道非洲移民是如何痛苦的。所以,如果要看爽文,很多信息来源,不差这一点。
美国的医生看病一下半个小时左右,不知道从哪里来的?我只知道去看医生,排队需要一个小时。
看病的时候,他需要反复确认你的症状,因为每个人选不像中国人那么聪明,到医生那边去了自己就把自己给诊断了。
医学名词,很多人全都听不懂更不用说是沟通了。所以你要表述的是哪里不舒服,哪里痛?
如果是医生级别高一点,还会有护士或者实习生来给你量体温量血压确认。所以半个小时是低估的。
很多人拿医疗费用的绝对高低来比较那是没有意义的。关键看付不付得起,费用低不是优越感的来源。非常简单的道理,如果你拥有一个城池,因为里面有非常好的资源又不是对外封闭,请问如何保证你的资源不被滥用。最简单的办法就是提高价格,然后给自己的臣民补贴。很多城市发送消费券也是一样的道理。只不过美国的医疗他用一个保险体系和医疗体系结合的方式,让大家都能够看得起病,但又避免了其他国家人来占便宜。比如说普通的药卖得极贵几百美元一只。效果当然非常好,但是你没有医保的话,价格非常贵。比如说一种湿疹的药膏八十多美元一只,而如果小孩子用医保的话是不用付钱的。
撇开系统不管,单独拿出某一个方向来讨论是没有意义的。有的高赞档案当中对比的时候提到美国的医院,这就是对国情不了解的结果。美国的医院没有常住的医生,医院,医生和药房是分开的。所以谁要是生病要去医院不太成立。只有紧急的才去所谓的医院,所谓紧急,只要不是马上死掉都不算。大部分人还是通过自己的医生,然后再去转专科这种方式,效率非常低,这是要吐槽的。
如果要说一个结论的话,在中国可能会因为没有钱而看不起病,因病返贫无钱治疗。在美国不会出现这种情况,无论收入多少,生病获得救治,是毫无疑问的,不会负债累累。
非常好奇这半小时医生和患者都在做什么?
这是得了什么疑难杂症,描述病情,诊断病情,需要半小时这么久。
哪怕医生把我全身上下摸个遍。把我个人简历问个清楚,似乎都用不上半小时这么久吧……
突然想到前两天有个病人,挂错科了,我说这个科的病我不太懂的,我帮你转到普外科去,他就在那边骂你们穿白大褂的态度怎么这么差,怎么会不懂呢,然后就说日本医生态度好啊什么的 我其实很想拍案而起 后来还是默默不说话 听他骂完结束 因为我实在没力气和他吵了 ==
且不谈诊金的问题。中国医生看一个病人花五分钟,病人要候诊一到两小时不等,不能再久了,再久难免要打骂;国外医生看一个病人半小时,大多数情况预约等候一周到半个月不等,不能再久了,再久病自己就好了。打骂?不存在的,警察叔叔盯着呢,保险不想要了?个人信用不想要了?
莆田医院的医生也是医生
也有执业资格的
你为什么不去试试呢?
你甚至都不用排队
中国如果是半个小时的话,咱们算一算时间,一天可以看几个患者,挂不到号的患者会不会闹,挂到号要等的患者会不会闹
如果你出国看病的话,你就会知道,中国是看病最容易的国家,最为百姓提供方便的国家,而在美国去医院看病很复杂,这个可以百度一下,美国是有家庭医生的
去医院
:“医生,我膝盖疼,每次弯曲这里像针扎一样,而且最近运动量大,我觉得是是半月板有问题?”
此时医生正好打完我的信息:“去做常规三项。”(名字我记不清了,就是抽血拍片)顺便补了句:“我觉得是风湿!”
我觉得我一个十几岁的怎么可能得风湿。转去另一家医院,说明情况后,医生直接让我去做磁共振。回来医生一看片子,问说:“是半月板损伤,你想怎么办?”
一句话把我愣住了,小心翼翼地问她:“咱就是说,能不能给我治一下?”
:“治不了!”
:“但是我很疼啊这个。”
:“我知道。”
:“那能不能通过什么方法给我缓解一下呢?”
:“没必要。要么做手术给你切了!”
:“那不做手术能不能缓解一下呢!毕竟我现在跑步都跑不了。”
:“那你就不要跑了!”
跟医生相处的时间,五分钟都没有。和第一个医生就呆了一句话的时间。全程就是快问快答模式。除了有些老年人说不清话。而且后面还有一大堆人等着呢,不快能行么。
中国挂专家号,也能看很久的。
我有一次在普通门诊遇到这位专家,也很快就看完了,之后我就只挂她的专家号了,这也算对人家的劳动尊重。
中国 30 秒好不好,5 分钟是最长的。
呃,我只在国外看过一次门诊,但国内半小时打底的私立门诊倒是看得不少~
就体验而言,国内半小时看一个的门诊,和公立医院 5 分钟看一个的门诊(公立特诊也可以半小时看一个啊其实!),感觉就是服务宾至如归。5 分钟的门诊惜字如金,医生有时候忙得头也不抬,一顿问话、检查,抓紧开药,好了,下一位。
我看过的一次国外门诊,以及一直在看的国内私立,在看症的问题上与我国公立大差不差。但医生看症之余,还会买一赠一该疾病的科普、日常保健建议,反正你要聊半小时,医生会认真地陪你聊半小时,绝对不敷衍。
至于说为什么很忙,就举个简单的例子吧~
我儿咽颊炎了,公立医院就写:患者自诉、查体的观察结果、疾病诊断、处方,还有一两句医嘱(例如发热随访)
到了私立门诊,病历上前面写的没什么不同,但医嘱起码有 200 字,建议吃什么、如何护理、什么情况要复诊,等等。你以为你是去看病,实际上你是看病 + 科普洗礼 + 消费医生护士的安抚。一个流程下来,你觉得内容详实,安排丰富,不然六七百块的挂号费让人很肉痛……
其实国内也有看半小时的公立,最近家里有亲属大病,看的对口科室一个病人整半小时完全是小 CASE,医生也比看感冒发烧的奈斯多了。问题是,这种体验不想再有了。
总的来说,日常小病小痛 + 极端大病,都是看公立好,大病私立看不了,小病能花 100 块真的不想花 700,社畜的钱来得艰辛。但有些慢性病,尤其是像过敏性鼻炎、慢性胃炎这类,私立能提供很好的养护建议和支持,就很值得花钱。
看大家都爱说故事
马太效应
“凡有的,还要加倍给他叫他多余;没有的,连他所有的也要夺过来”
真是肿瘤科的,那还真就服务好
但有些科室,反正也不管因为个啥,都乌泱泱的来排队来了
咱们得健全分级诊疗制度
说个题外话吧,如果中国再不重视基层医疗人员的待遇和社会地位问题,今后恐怕会面临大量的医护人员流失到国外的严重情况。
现在欧美发达国家对于基层医疗人员的需求非常巨大,有很多发达国家的基层医疗人员水平远远不如我国。
家里亲戚好几个都是医生,他们的辛苦是普通人想象不到的。
每次年节假日,家人聚会,他们大多数时间都是缺席,在值班。
尤其我姑是外科的主治医师,经常半夜被医院电话叫去急诊手术。
如果你是做生意的
甲货进价是乙货进价的 10 倍
利润率一样
你会努力卖甲
还是努力卖乙
显而易见的吧
对不对?
因为我们是人民的医院
如果病人少,我可以看一个病人花一个小时,做到完全倾听… 但是实际情况不允许
因为中国的制度不完善,没有对看病的诊断流程形成系统的量化。任何工作都是需要量化的,这样也可以更好的衡量劳动密度。
把医疗行业当成纯粹的服务业,把公立医院当成完全的服务机构,无休止的要求公立医院提供这样那样所谓优质服务的,都是大脑已经变成米田共的人!
如果粮食供给从满足全部人需求减产到只能满足 90% 人需求
就会涨价直到 10% 的人买不起粮食
这就是刚需
我们其实可以试一下,放开价格,让医生看一个病人时间不能低于 20 分钟
看看日常看病的人里面有多大比例是刚需
疾病都是很复杂的,没有说那边简单的说法
医疗是很讲究经验的东西,这个需要手把手教会,毕竟人命很大!
至于美国说看病半小时左右,这个完全没有依据的呀!不知道哪里来的数据。
美国大医院医生也很忙的,这个时间不可能分配的出来的呀!
毫无疑问是美国人给的钱多
你对美国看医生有什么误解?个人觉得现在大家的文化都提高了,很多东西,应该不会只是听说,或者只是靠想象了,因为毕竟大家很多人还是出去过的嘛。
在美国看医生简单来说比国内看医生没有什么不同,甚至还要没有国内那么方便。
从流程上来讲你都要先预约,没有预约家里医生通常是不看的。如果是直接急诊,那么就是排队久一点急诊当然不需要预约。然后是帮你量身高体重,血压脉搏这些东西感觉在国内,你看一个医生好像不需要啊,在这边看家庭医生这些东西通常都是要。至于到了你真正和医生交谈时间也是非常的短的,并不觉得比国内的更久,唯一的区别就是这里通常来讲是医生每一个房间来看你,他并不需要在一个房间排队,那么同样的情况是医生从你房间出去基本上就不会再理你了,有什么事你要再去找护士,因为他已经到了下个病人的房间里去了。
瞎扯,美国各州的指导基本上都是 ER 在 15 分钟以内,专科都在 20-30 分钟之类
现在的大医院,三甲医院,地区的中心医院,专科医院,基本上都是人山人海,病人是成千上万,很多的病人排一天的队,可是医生看病只有短短的五分钟。
每个病人都希望医生看病的时间越长越好。医生问病情,解释病情越仔细。越详细越好。这是人之常情,没有错。
说实话,中国医生也希望像美国医生一样在半小时内见到一个病人。为什么现在医患关系这么紧张?为什么现在很多患者对医生不满意?排队几个小时看病只有 5 分钟是患者对医生不满意的重要原因。
中国医生能像美国医生一样看病人半小时吗?
目前看来,绝对不可能!
据权威部门统计,2016 年,我国每 10 万人口拥有 240 名医师,美国的数据,2014 年(抱歉,我只查到 2014 年度数据),全美每 10 万人口拥有 265.5 名执业医师,二者其实差别不大,可为什么体现在给病人看病的时间上相差这么大呢?
由于非常重要的原因,美国实行了预约制,而我们才刚刚开始。
美国医生每天看病至少有 10 多名病人。当然,他有足够的时间去看每个病人。平均来说,一个病人只有半个小时。我们呢?过去没有实行预约制,患者有时在同一时间更加集中。因此,排队看病五分钟是很常见的。现在预约制度的实施比过去有所改善,但没有根本性的变化。
为什么?
因为国内的医院、医生不可能每天只预约十多个病人!据统计,2016 年,我国总的门诊和住院人次达到了 80 亿人次,中国的医生每天要看 5、60 个病人甚至更多,如果像美国那样就 10 多人,那么剩下的 4、50 人就一定是往后推,如此,你想想啊,这 80 亿人次的门诊量,猴年马月才看得完?
这就是为什么我们在美国预约一个月到半年,我们基本上可以在注册当天诊断治疗(一些热门专业和医院会更长),这也是为什么美国医生看了半小时,中国医生看了五分钟。一些西方发达国家甚至排队等了一年多,这在中国是不可想象的。许多人排了几个小时的队开始责骂他们的母亲。你让他预约 10 天、8 天、一两个月甚至半年吗?你可以想象会发生什么。
还有一个重要原因是,美国普遍施行了家庭医生制度,人家的家庭医生制度是非常成熟的制度,全美所有的医生水平不会相差的太远,他不像我们,想学别人,但学的 “四不像”,我们的病人,一有个头疼脑热,就习惯性的往大医院跑,虽然我们医生的人均数量与美国的差不多,但具体到每家医院每个医生,就是千差万别,大医院是人山人海,可大量的基层医院是门可罗雀,基层医院的医疗水平与大医院有一定的差距,这就是医疗资源分配极度不平衡造成的恶果。
最后,再给大家分享下我考 SUMEL 时候的资料包,里面有我之前的学习资料 + 笔记等都包含在内,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也祝大家都能成功上岸!
USMLE 美国医生 - 备考资料jinshuju.net/f/iJFzfw
因为美国医生一上午 10-20 个门诊,中国 50-100 个。
我是医生,没骗你。
如果我的门诊可以被限定为 20 一上午,我也能细聊,可是医院不允许,理由是要把挂了号的病人都看完。
打个比方:
普通门诊 50 元 = 5 分钟
美国医生 300 元 = 30 分钟
医疗资源的价格决定的
医生也得吃喝拉撒睡
没有一次性医生
呃… 这不是说明医生效率高吗?
再说那要是医生在门诊室突然慢下来了,拿着你的病例本反复看,然后不停的问你问题,舌苔胸音反复查,你什么想法?
真要是遇到这种情况我建议你想想遗嘱怎么写
今年常去医院,有两三个人在诊室里等着,其他病人看完了,医生指着我说你过来,我说另一个人先排队的,先给她看吧,医生说你们的简单点。先看,她的比较复杂等一会要说很多。
医生看了我的化验单说 情况挺好的,就是有点营养不好,要我吃点补品,我说我也不懂这些,让医生给我开补品名字,但是上次另一个医生给我开的那个吃了会吐,让她给开其他的,医生说了一个名字,让我去医院外面买,因为医院药房没有。
我的问诊全程也就 10 分钟不到吧,然后我去找药店买,但是没找到我就又回去找医生,看到那个病情不简单的病人还没有回去,坐在医生旁边听医生给她说病情。 这个主任的挂号费是 25 块。
最后想说 感谢国内的医疗资源,让我这样的底层也能放心无碍的挂一个培养了那么多年的经验丰富的医生的号,未来不知道会不会要接触那些几十万的花费的病,但是至少目前是很好的。
我也很好,医生也很好。
数学老师交分数题的时候经常会问:
比较过分母吗?
开始看一个半小时的时候你们哭都来不及
本人曾有幸在美国交流学习过一段时间,特来告诉你美国医生这半个小时是如何过的。
注意,以下是美国某州某医院家庭医疗门诊的情况,部分样本不代表全部。
第 1-7 分钟,进入诊室,和患者拉家常;
第 8-10 分钟,询问患者病情,并查体;
第 11-12 分钟,返回办公室,开药或者开检查;
第 13 分钟,回到诊室,告知患者前去取药或者做检查(当天不能获得检查结果);
第 14-15 分钟,回到办公室,完成电子门诊病历;
第 16-30 分钟,阅读、喝咖啡、吃爆米花,直到下一位预约病人到来。
因为中国人均医生数量不如美国多啊………
对于顶级医院的专家来说,他们的招牌就是最大的业绩,即便为了业绩,一天假设业绩需求 10 万,那么如果你是这个专家,如果为了简单,你愿意给 50 个普通人看病累得要死还被怨收费贵,还是愿意一天只给一个富豪看病,各种高消费医疗手段都用上,富豪还觉得你不愧是顶级专家,这 20 万花的太值了,说不定还能交个朋友扩展交际圈?好多大教授都选了第一个。
有些事我们可以自己不愿意做,但我们要尊敬那些愿意去做去奉献的人。
老规矩,先问是不是,再问为什么。
没在美国呆过,去过新加坡和澳大利亚,说一下英联邦国家的情况吧……
首先你进去不是直接和医生对话,而是由护士来咨询你问题,护士问完把有效信息写给医生,然后才等医生叫号(包括量血压什么的)。
进医生办公室之后,医生会再望闻问切一下,不过绝对没有半小时(可能因为我生的都是常见的小病吧),快的两三分钟,要检查的话(有一次忘了什么病了,医生让我躺床上做检查)大概十多分钟。
不得不说,这里的医生态度的确比国内好一点,更耐心,说话也比较慢,不像国内总是很紧张,但与之相对的,是一个诊所里最多只有十几个人,候诊间的座椅坐满了就不接待了,也不会有你去了就能挂号的情况。
另外,所有需要仪器的检查都不是在诊所做的(医院有,但医院得预约),如果你只是小病,OK,医生给你开点药就行,但如果你很不幸的需要做检查… fine,先去诊所,然后坐公交去照 X 光,然后再回诊所… 运气不好的话你要花三天。如果是更大的检查比如 CT 什么的,不好意思,排队吧… 等上几个礼拜很正常。我有一次需要做个什么检查要等两三个月,我干脆不做了(记得是发烧,想顺便查个啥)。
对了,之前我去拍 X 光的那次是为了拔智齿,流程是诊所 - X 光 - 诊所 - 预约牙医…… 当然牙医态度很好,给换衣服,给麻醉,给 N 多服务,大概两个护士 + 医生围着你转一个多小时,我另一侧的牙齿是放假回来在徐汇牙防所拔得,一个医生十分钟搞定。账单嘛… 澳洲千多,中国百多(同样是拔了两颗)。当然澳洲拔牙还有个好处他们允许我把牙齿带走,还给了个小袋子装着,中国我问能不能把牙带走,医生挥挥手让我了出去了。
国外一早上仨病人
我要是一早上仨病人我一个小时看一个
听老师讲过,中国人那么多,你去医院应该可以看到人山人海吧,貌似是因为我们基层医院不够发达,家庭医生也严重不足,很多地方直接就没有,这样子如果一个病人看一两个小时的话(我皮肤科老师一天可以看至少一百个病人,如果一两个小时一个病人的话,那一天就只能看十个都不到),很多人都会耽误病情,或者他都挂不上号,来不了医院,看不上医生。
无它,因为挂号费多少的区别。
在美国待过一年半,说点自己的体会。
美国的制度和我们不一样,楼主说的应该是预约好的病人。那种病人一般是诊断还没搞清楚,约了一个专科医生,想把毛病搞清楚。这种医疗服务一般是家庭医生和基层医生看过了,再往 specialist 那边转的。这种收费非常高,预约的时间也非常久,约个一两个月不稀奇。这种门诊医生一天也看不了几个。
题主说的中国的这个情况应该是说中国的门诊,中国的门诊好啊,妙啊,不用预约,随便都可以看,只要你想,工作时间号随你挂,还便宜,20 多块就可以了。那就造成了一个上午一个医生可能要看 40 到 60 个。平均下来,能看 5 分钟说不定还超过人均时长了呢。
中国还有个问题,每次开药都要去医院挂号,这也造成了很多患者其实是去门诊挂号的。美国就不一样,医生开了方子,病人可以拿着方子去外面超市的药房买药,老美的 pharmacy 不是药房哈,是类似于小超市哈,药品是超市里的一个区域。
在中国也能看半小时的,你去挂特需,10 年前,我老师的特需号,自费 500,那病人可以尽情地聊,聊到满意为止,在我看来,他特需门诊的医疗服务和美国医生提供的医疗服务,是完全 comparable 的
中国是检察一二个小时。
你要是身体没事儿,五分钟两小时你都没事。
你要是有事儿,五分钟两小时,你都要做 CT 彩超血常规巴拉巴拉,在这耗费时间干嘛啊?
是工作不饱和还是家里没空调?非要在医院耗着?
几十号人排队,一个半小时看完,岂不是要排到第二天去。
后面的病人会骂娘的。
北京遇上西雅图里面有句话说的好:我在国内一天看的病人比你一周看的都要多。
您要是喜欢时间长点,下次您割阑尾的时候我给你找两个兽医和一个会修闹钟的给您做手术,保证人家几个小时的手术能给您做一天。
其实当代西医看病的流程是这样的,挂号,问诊,检查,诊断,拿药或者配合其他治疗。
其实医生真正的作用就是两个:
问诊,然后判断你要做什么检查,开检查单子。
诊断,对你检查的结果进行判断,开药或者做其他针对性的调查。
好医生和一般医生的区别就是诊断的准确性。
除了疑难杂症,对于一般性的疾病,其实都不用医生判断,病人看了检查结果后基本也就知道是什么病了,然后就是开药,每家医院的药都不一样,医生只会开这些药,而且尽量开一些有惊喜的药。
所以如果现在弄一台只智能服务终端就完全能搞定!你只要把你的病症输入进去,机器就会给你开检查单子,然后你去检查,检查完后,你的结果其实就已经上传到终端了,机器根据检查结果进行判断,接着就开始开药就可以了!
在国内,公立医院要是仔仔细细交代你半个多小时病情,不是要准备后事情况也好不了多少了…… 当然如果是莆田系医院,那就另当别论。
同样炒一个宫保鸡丁,我要花半个小时,还不一定好吃。五星级酒店的大厨只要花 5 分钟,而且还非常好吃。
无他,水平高低,熟练程度不同。
五十个人在外面候诊
你看不完就不能下班
你试试一个病人看一个小时?
慢病还好说
急性病呢?腹泻,拉肚子,大出血,宫外孕,让人家慢慢等?
不打你才怪呢
中国的医院医生不限号
有多少病人就得看多少病人
我们也想好好看呀!
可是现实不允许呀!
我就想问,半个小时的,花多少钱预约多久
5 分钟的,花多少钱排队多久
中国人勤劳,如果也像国外那样每天看二三十个病人,首先,养家糊口就是问题,再一个,门庭如市的就诊人数也不允许你消极怠工。
在欧美等资本主义国家里,医生属于超高收入群体,每天看得病人数量又极其有限,大家有没有想过,医生群体的高收入来自何处, 羊毛还不是出在羊身上?
咱们的医生,工资奖金都是各个地方发展改革委核算好的,多劳很多才能多得,所以医生收入不会太高,很多基层医院的工资还抵不过当地公务 员。
在中国因为医疗资源紧张,尤其是在北京上海这样的全国医疗中心,医生面对的是全国的患者,所以在看诊前需要认真准备,同医生做好交流;
不太懂两国医疗体系有多大不同,但是对北京遇上西雅图的一幕印象深刻,就是吴秀波对着医生气愤的争执,她有 XXXX,你们都不知道该 XXX 么
就大概是处理经验非常匮乏
感觉未来医学发展突破口一定在中国
作为一名心内科医生亲身回答,我们科门诊常年爆满,普通门诊最多一天看过将近一百六十个病人,来算笔账,一天工作 8 小时,期间不喝水不去上卫生间满负荷运载,480 分钟均到每个人头上也就只有 3 分钟而已啊!!!我们也想慢慢仔细问呀,可是后面病人乌泱乌泱的,根本不允许啊,所以必须迅速提取关键有效信息,及时筛检急重症患者,做出正确预判。感谢我们国家吧,可以享受如此广覆盖的医疗!也请体谅下透支的中国医生!
你要是真的回中国,医生看一个病人半个小时试试?
外面怕是已经打起来了……
按美国医生收费,也能给你看一天
你腿断了我只要能等半年 人家给你看一早上都行。
被逼的
中国的医院看病是流水线化得看病,所有的病例都形成了各自一整套的套餐,这种方式是因为我们的医疗资源极度不平衡造成的,是由于大量的病人涌入了知名医院的专家门诊,使得专家们被陷在大量的普通病例里而被迫做出的妥协。要解决这个问题,就需要建立多级次的医疗分诊体系,先是社区门诊分流大量普通病例,接着是区一级的医院,分流病情比较明确但是需要留观的病人,接着是市一级医院,需要接待病情比较复杂的病人,省一级医院接待病情比较危重的病人。只有这样的分流,才能让各级医院区分开来,各自有针对性的配置人员和设备以及科室。当然,要提高对特权阶级看病的监督,对多金阶级可以采取自费的方案供其选择医院。
因为美国的人均 gdp 刚好是中国的六倍左右,美国病人付给医生更多的钱以换取更长时间、更加优质的服务也没啥问题。放到全社会的角度,美国在医疗行业上的消费远高于中国,更高的消费换更好的服务没有问题。
我感觉你这种水平的文章应该拿不了高工资,
那你为什么不问,美国医生的工资是中国医生的多少倍
本科留美,室友医学系我觉得我有资格回答。因为他们菜。我同学经常谈论医学生问题,有次就说现在年轻医生都是用 iphone 看病的,搜出来的东西不准确所以要问半天,老医生都挺嫌弃的。然后我在国内看病,医生问我两句基本就完全清楚病情了,所以老快了,我也开心,至少说明问题不大。
我是不太理解有人去医院还得觉得待得越久越好是啥子心态,可能嫌自己病不够大还要听听北京专家会诊?
疼痛科实习时跟着主任上过几次门诊,别说半小时,十五分钟外面排队的患者就炸锅了好嘛!然后我就要去负责安抚调解了!最怕高大壮的患者了好伐!某天两个大妈大战,给宝宝留下了阴影
我爱我的手术室,打死不转疼痛方向
问这个问题的人真去过大医院看过病吗
都是被逼的,中国医生也想半小时看一个人,可病人那么多,你让病人等着病人不一定等的了啊。我这边人不算多,一位坐诊医生一上午才 20 个号,你算算一个人他能分到十几分钟?更不用说人口密集区了。
美国那个要是不慢一点,私人医生怎么推出去?
那你让第 7 名以后的患者回家继续观察么??????????????????????????????????
中国医生门诊花半小时左右看你,你不担心么?
名医,有的每天可能 200 个号,他带着学生,不吃不喝看到结束,每个人 2 分钟已经非常好了。
医疗资源不允许 就这么简单
5 分钟一个?你说的是兽医吧?!
5 分钟看不出的病,一般得办理住院。
那当然是因为中国医生不如美国医生
。
。
。
。
。
。
。
。
。
。
。
。
挣得多。
你叫美国医生到中国来看病试试,从 8 点上班,半个小时看一个,一上午看六七个病人,那你觉得看病会不会比现在更难
一万美金账单有没有。
知乎用户 紫霞仙子 发表 记住,选择权在你。 医生为你和孩子的将来考虑,会建议你不救,因为抢救回来生活质量很差,家庭负担也很重,人财两空的时候更是惨剧。不要用爱发电… 爱就是爱,爱是精神力,不能发电,不能变成医疗费充进账户,不能变成通用货 …
网红刘翔峰火了。 什么,你还不知道他? 去知乎上的热帖看一看吧,各种匪夷所思的事迹,各种突破底线的操作,各种谋财害命的手段,简直罄竹难书。 什么完全无视手术指征,使用恐吓、煽情、道德绑架等低劣的手段忽悠病人做手术。 什么各种没有底线,利用机 …
医闹及若干病例 作者:清衣江 国内医闹,越来越频繁,越来越暴力。从我所看到的报道,似乎都是患者/家属无理取闹。 2月21日,一男子酒后服农药,被送到河南商丘市睢县中医院,抢救无效死亡。死者家属认为医生措施不当,当天辱骂、殴打医生。第二天,死 …
对在新冠疫情中战胜病毒的他们来说,身体上的伤害还不是最恐惧的,最大的是心理问题和社会问题 **【财新网】(记者 萧辉)**70岁的李爹爹在新冠重症隔离病房经历过生死关,他没想到,治愈回家后,还要忍受的被周围人冷落和躲避的“自我隔离”生活。 …
发哨子的人 作者:龚菁琦 《人物》2020年3月刊 接到武汉市中心医院急诊科主任艾芬同意采访的短信是3月1日凌晨5点,大约半小时后,3月1日凌晨5点32分,她的同事、甲状腺乳腺外科主任江学庆因感染新冠肺炎去世。两天后,该院眼科副主任梅仲明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