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抑郁症患者超 9500 万,如何看待人大代表建议「抑郁症纳入医保」?

使用CN2/CN2GIA顶级线路,支持Shadowsocks/V2ray科学上网,支持支付宝付款,每月仅需 5 美元
## 加入品葱精选 Telegram Channel ##

知乎用户 人民网​ 发表

作为精神科医生,我看了这个题目之后无限困惑——抑郁症不早就纳入医保了吗?仔细读之后才发现,是提议纳入门诊慢病病种。

这篇回答来讲几个相对专业的问题:

1. 抑郁症目前到底有没有纳入医保

抑郁症是医保病种,但是不属于门诊慢病。(全国大多数地方)

也就是说,病情严重的患者,需要住院的,住院期间产生的住院费是可以报销的,门诊复查开药自费。如果提案通过,纳入慢病病种了,那么门诊开药,检查,心理咨询也可以报销。

评论有人纠正了,说门诊开药达到一定额度可以报销。

这个是门诊的一个综合报销,先自己垫付,然后报销,和慢病病种还是不一样的,慢病是建立一个专门的档案,专款专用,每个月拨钱的那种,不用自己垫付。

2. 关于抑郁症是否应该纳入门诊慢病,并非一个新提法,早就开始论证了

2016 年的时候,我参加过一个医保的会,当时就是讨论增加几个门诊慢病特病病种的。其中有儿童哮喘,抑郁症,还有肾内科的一个肾病综合征之内的我记不清了。

我当时就是作为精神科的汇报人,讲了抑郁症纳入慢病病种的必要性:抑郁症是慢性病,平均服药时间长,复燃率高,劳动能力下降,大部分不需要住院治疗,所以纳入门诊慢病有利于抑郁症的规范化治疗,将惠及很多抑郁症患者。

3. 为什么普遍没有实施,我认为和钱有关(我猜的)

宁静医生在评论里问,辽宁没有纳入慢病吗?从他的惊讶里我推测北京已经纳入门诊慢病了。

记得当时参加那个会的有各级医保领导,那个时候才知道了一件事,就是医保和医保不是一家,基本以地级市为单位,很多市的医保是入不敷出,早已负债累累的。有钱的市医保领导表示支持,医保已经入不敷出的市医保领导忧心忡忡(真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那次开完会,也没什么结果,不了了之。

4. 什么叫门诊慢病病种

就是针对一些高发常见需要长期服药的慢性病(比如常见的糖尿病,冠心病等就是门诊慢病病种,也需要达到一定的标准)的门诊治疗的事儿,通常必须在定点医院治疗_(当时我们医院就是希望能成为一个定点医院)_,患者需要有明确诊断并且符合一定的标准之后,到定点医院建立档案,审核通过后每个月会给一定的额度,专款专用,只能用于开相关的药和做该疾病的相关检查。

抑郁症纳入慢病病种,就和糖尿病冠心病一样,是一个普通慢性病了,减少病耻感和歧视。

5. 很多人担心标准是什么,会不会标准过宽,成为某些人的敛财工具

当时我参加的那个会提出的标准是,需要在三甲综合医院精神科或二甲以上精神病专科医院确诊并经过住院治疗之后仍需服药治疗的患者。

具体细节肯定会多方讨论,但绝对不可能随便一个门诊医生听了 5 分钟病人陈述随便下个诊断就能报销了。

医院也不是随便哪家医院都可以,是定点医院(基本都得是三甲医院),关于慢病的管理也已经有非常成熟的体系。

我是非常支持并且期待提案通过的,提案通过了,有很多意义,一方面给抑郁症正名,抑郁症就和糖尿病冠心病一样,是一个高发的慢性疾病,第二是划定全国统一标准,减轻疾病负担,有利于抑郁症的规范化治疗。

知乎用户 太阳照常升起​ 发表

抑郁症诊断缺少可以客观考察记录的阳性指标。如何避免医疗机构和医生通过虚假病人和放宽诊断标准赚钱?

有的朋友只是恶劣心境和注意力缺陷障碍,在庸医诱导和自我暗示下填了一个量表,就 “抑郁症” 了。几年来不断强化不良暗示,长期服用精神药物,没病变有病。过几年遇到了负责的医生说明真相,他还不接受:“缺德庸医不懂共情你知道我来到医院做了多久的心理建设么?”

我支持抑郁症日常用药像高血压、糖尿病那样纳入象征性收费和免费提供的国家基本医疗服务。在此之前必须通过集中采购等方式让医生和医疗机构不能指望开相关药物赚钱。必须培养足够多的合格医生。

知乎用户 邓铂鋆 发表

接下来我要说的话很难听,很难听,我已经想到了一定会有人来喷我,甚至还会追到我私信骂我,但是我希望大家都冷静下来想想这是不是事实。

在我看来,抑郁症纳入医保当然没有问题,作为一个心理咨询师,我自己也接待过很多深受抑郁症困扰的咨询对象,每次看到他们陷入心理泥潭的状态的时候,我都会感觉十分难过。

但是!但是!但是!

我强烈呼吁,一定要加强审核,建立足够高的门槛,给予真正抑郁症患者应有的尊重!拒绝 “抑郁症” 成为一些人的 “财富密码” 和“挡箭牌”!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类似的经历,或者身边有人经历过抑郁症的困扰,现在很多人是怎么确诊抑郁症的流程我给大家介绍一下:

首先,需要在医院挂精神科的号,到时候医生会先对你进行一个初步的诊断和聊天,然后会让你去隔壁诊室做一个心理评测。

大部分的评测,就是给你几套心理量表,现在常见的有以下量表:

【自评量表】

Zung 抑郁自评量表(SDS),Beck 抑郁问卷(BDI),快速抑郁症症状自评问卷(QIDS-SR)

【临床他评量表】

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 蒙哥马利抑郁量表(MADRS)

不知道大家发现什么事情没有:没错,这个过程,很大程度上是依赖于患者的主观判断的!

也就是说,如果只是简单的做心理问诊和心理量表,其实并不能完全保证患者真的是处在一个抑郁状态,也很难真的去确定患者的抑郁程度的。

而且虽然这句话很不该说,但是这就是客观事实,我今天也就豁出去说句实话:那些量表,你找一个心理正常的人,在他情绪状态很差的时候去做测评,也容易检测出来问题。

所以,有相当一部分人开始意识到了这个测评的可操作空间有多大,于是他们开始动了歪脑筋:只要我在问诊的时候,和医生谎报我的情况状态(毕竟抑郁症的症状网上都能查到),然后在测评的时候,什么选项都往严重的选——我是不是本来好好地,也能测出来自己是抑郁症?

你可能会觉得这群人是不是吃饱了撑的没病也给自己找病?但是想一想:抑郁症真的是一个很好的挡箭牌——

这个症状是心理疾病,而且没有攻击性,正常生活的时候和别人几乎是差不多的,所以很难求证;

而且因为是心理疾病,所以别人都不愿意去触碰患者,甚至对患者稍微有一些责备和批评都会受到指责,被冠上一句 “这个人都抑郁症了你还要逼他,雪崩的时候没有一片雪花是无辜的!”

…… 多好的挡箭牌啊,你根本就没办法证明,因为本身那个测评和诊断,都是可以当事人主观操控的。

一出事,一要背锅,一有什么错误不想面对,就祭出自己的抑郁症诊断报告:“我是抑郁症,只能我欺负你们,你们不能欺负我哦。”

不客气的说,之前我和一个经纪公司的人吃饭的时候,那个人还和我透露,假装自己抑郁症来甩锅转移视线的事情,他们业内知道的,不止一个。

我真的很生气:因为这些人不仅消费了公众的善意,而且还让很多真正患有抑郁症的群体没有办法得到重视,反而成了被戏谑和嘲笑的对象。

所以,抑郁症患者真的需要帮助,但是最重要的事情是:提高筛选的门槛,严格诊断的流程,杜绝假冒抑郁症的情况出现。

抑郁症患者本身就不会喜欢社交,心理高度敏感脆弱,很多抑郁症患者连和人说话都是困难,自己就算知道自己的病症也往往选择默默承受——与之相对的,是大把谈笑风生,享受曝光的人,一口一个 “我是抑郁症”,把“抑郁症” 当成了自己的财富密码和挡箭牌。

他们这种嚣张的行为,是要所有真正的抑郁症患者为他们买单。

所以我真的希望国家可以在这一方面加强审核的管理,对于假冒抑郁症,消费抑郁症的群体进行严格的制裁——这也是对抑郁症群体的一个极大的帮助。

作为一个心理咨询师,每当我看到现在已经对于抑郁症麻木和戏谑的人,我都感觉到十分痛心:

并不是他们不善良,并不是他们刻薄,而是他们之前的善良和温暖,被一个个别有用心的人消费了。

而真正需要帮助的人,却只能躲在黑暗当中,默默地承受着一切。


以上,我是能靠颜值非要靠才华的 @国士九颜,我想用我的文字让每个人都拥有爱与被爱的能力。

知乎用户 国士九颜 发表

将抑郁症门诊治疗纳入医保,值得考虑

近日,有全国人大代表指出,调查显示,2019 年我国抑郁症发病率达到 2.1%,并呈现出逐年上升趋势,全国抑郁症患者超 9500 万,成为心理健康问题 “重灾区” 之一。但抑郁症干预治疗可及性不足,重点人群干预有待加强。目前,抑郁症尚未纳入医保门诊慢性病病种,心理咨询更未能进入医保范围。她建议加强抑郁症防治工作,健全社会心理服务体系,细化社会保障措施,将抑郁症及心理咨询纳入医保门诊慢性病病种。

作为发病率最高的单病种精神疾病,社会对抑郁症的关注度在逐渐提高。呼吁将抑郁症门诊治疗纳入医保的声音,前些年就开始出现。这次全国人大代表再次进行呼吁,值得相关部门考虑。

此前有精神科专家指出,目前仅有约两成抑郁症患者被干预,不到 10% 的确诊为抑郁症的患者会接受抗抑郁治疗或服用药物;延迟就诊、擅自停药、因病耻感不愿看专科医生等不规范治疗现象比比皆是。这背后,就与抑郁症尚未纳入医保门诊慢性病病种有一定的关系。

一方面,未纳入医保,直接加剧了患者的医疗负担,严重影响到抑郁症的防治效率。抑郁症作为慢性病,患者服药时间,包括需要接受的心理咨询周期都较长,且一般费用较高,这对多数家庭都是一笔不小的负担,从而导致相当一部分患者缺乏足够的治疗干预。有专家就称,目前抑郁症的治疗率仍然显著低于其他慢性疾病;另一方面,社会对抑郁症本身就存在一些误解乃至歧视,未纳入医保也容易进一步强化患者和社会对于抑郁症的 “负面” 认知,甚至加剧其污名化。

长期以来,某项疾病是否纳入医保,一个关键的争议就在于其成本考量。但应该看到,在考量医保系统的压力时,更不容易忽视患者的压力。目前全国抑郁症患者接近 1 亿,抑郁症已成为常见病,这本身就是对于无数家庭和个人的巨大威胁,将这种突出性的、常见性的疾病纳入医保,更能彰显社保体系的兜底功能,也是社保体系最应该发挥作用的地方之一。更重要的是,未将抑郁症及心理咨询纳入医保门诊慢性病病种,未必就是控制医保压力的最优方式。

此前就有报道称,由于抑郁症的门诊费用无法享受医保报销,只有住院病人才能报销,因此导致一部分住院病人在急性期治疗后 “出不了院”。有专家就表示,某城市至少有一半的精神病人“不该继续住院”。显然,如果能够将抑郁症治疗纳入医保门诊慢性病病种,就能够减少“只有住院才能报销” 所带来的“过度治疗”,有利于促进医疗资源的合理分配,也让更多抑郁症患者有更理性、科学的治疗选择。从这个角度而言,不应该过于夸大抑郁症纳入医保可能给医保体系带来的压力。

此外,抑郁症门诊治疗纳入医保后,也有利于带动精神疾病医疗资源的投入。此前有调查显示,中国的精神疾病医院、门诊、医生严重不足,经费和人才都处于紧缺状态。这显然与抑郁症等精神疾病目前的发病率和患者规模形成了巨大矛盾。适时将其纳入医保,并由此推进相关医疗资源和治疗体系的投入与完善,宜早不宜迟。

当然,除了将其纳入医保,全社会对于抑郁症的认知,包括预防常识、重视意识等都还有待全面加强。但是,相较而言,纳入医保是一个更紧要的、且 “牵一发而动全身” 的大事,它有助于带动其他方方面面的改进。在这个问题上,我们应该乐见其尽快有实质性的突破。

知乎用户 光明日报​ 发表

更新一下

我爱人「抑郁症」,吃药五年了,上周刚把药停了。

[

「抑郁症」不是病

搏小白的视频

 · 896 播放

](https://www.zhihu.com/zvideo/1350820238636773376)

把「抑郁症」纳入医保门诊慢性病病种,体现了国家加强抑郁症防治工作的决心。比心。

只是有个概念,很多人都搞混了。

「抑郁症」不是病,而是症状。而症状,不是根源,是表象。

实际上,绝大多数抑郁症患者在生活中遇到了重大的挑战,如成年人的失恋、离异、事业困境、投资失败、丧亲、死亡忧虑、人生意义缺失,青少年与父母、老师、同学的人际冲突、学业困难、性侵经历等等。西方有几十项研究证明了抑郁症是由负性生活事件导致的,更有研究明确地指出,75%的抑郁症是由 “羞辱或困顿” 性的生活事件所致,20%由损失 / 丧失所致,5%由危险事件所致。[1]

把「抑郁症」纳入医保门诊慢性病病种,如果我的理解没错的话,是开药更便宜了?

有个问题:

为什么很多得了「抑郁症」的人,反反复复,好了又犯,好了又犯?

方向错了!

就像刚才提到的,「抑郁症」只是表象,吃药只是处理表象。抑郁症的治疗,根本上是如何面对人生挑战的问题。这不是生理医学、药物所能解决的,而是心理咨询与治疗领域、社会支持领域、甚至是人生观或哲学观的问题。

正是因为很多人把「抑郁症」当做病来治,才反反复复的好多年,一直不能断药。

把「抑郁症」纳入医保门诊慢性病病种,当然很必要。

但是真正要治疗「抑郁症」,把「心理咨询与治疗」纳入医保、把志愿者团体服务纳入医保,显得更加迫在眉睫。

另外,让大家重视自己的心理健康,加大心理科普的力度,才是真正根治「抑郁症」的良方。

「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

名医扁鹊,有两个哥哥。

@搏小白

专业拯救不开森

参考

  1. ^ 抑郁症真的是病吗 https://mp.weixin.qq.com/s/Xcubge_SdDlnirvZ6Kgv0w

知乎用户 搏小白 发表

我有好友的太太因为严重的抑郁症 zs 了,这个故事非常非常悲伤,给我巨大的震撼。他当时差点过不去,还好这些年走出来了。所以我不管生活中还是网上从来不拿抑郁症开玩笑,也非常非常痛恨拿抑郁症哗众取宠的行为。

9500 万抑郁症,这是不是多了点?如果这个是真的,是不是更应该研究一下产生这个数量的社会诱因?比如控制一下 996 或者房价什么的?

知乎用户 一直住顶楼 发表

作为慢性病,抑郁症加入医保行列当然是应该的。

抑郁症首次治疗平均服药时间长,复燃复发率高,终身服药率高。

这种现实情况下,纳入医保,确实能给患者带来实际意义。(不仅仅是基于费用的治疗保障,这一举措也可以有效提升抑郁症人群的就诊比例与社会接纳度,普及心理疾病就诊的必要性的同时降低社会层面对于精神类疾病的歧视。)

抑郁症的药物治疗真的是效率最高的方案,先把这一步保障了在考虑更多吧。

但值得一提的是,如果有一天,心理治疗纳入医保,哪怕只是减免部分费用,**那才是真正意义上打破心理咨询乱象的举措。**这样能够倒逼行业规范,强制专业从业人员质与量的输出。当然,这条路就目前来看很漫长。

对于心理咨询的吐槽(评论区更精彩~),我在这篇里写了,就暂不赘述。

[如何看待 25 岁女孩欠二十万外债抑郁失联,父母愿卖房还债?​www.zhihu.com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446250760/answer/1748956856)

更多心理与教育分享, @晴天

知乎用户 晴天​ 发表

非常赞同,关于抑郁症,目前有两个社会现状需要解决:

1. 抑郁症患者人数较多,专业精神医师储备较少,供需失衡。

如题目所说,抑郁症目前已经成为一种多发病,全国泛抑郁人群已经达到 9500 万。

但目前中国只有约合 30000 精神科医生,供需不足。有相应数据统计显示:中国目前只有 30% 左右的抑郁症患者得到了及时的治疗,70% 的抑郁症患者并没有得到有效救助。

2. 抑郁症患者病耻感严重

社会大众对抑郁症缺乏正确的认知,很多长辈面对孩子的抑郁症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认为只是 “想太多了”“多出去走走就好了”,

与之带来的,是很多患者病耻感非常重,不愿意去就医,更排斥吃药。

我曾推荐过很多感到自己有抑郁倾向的咨询者及时去医院就医,做专业测量(如 SCL-90)及相关咨询,但反馈者寥寥,很多人是去个一两次就没动力选择自我消化了。

但很多抑郁症的临床药物如帕罗西汀,需要一段时期的服用,才能逐渐产生效果。

抑郁症可治愈但复发率较高,所以治疗时需要遵医嘱按时服药,再搭配相应心理咨询。

最后科普一下抑郁症的典型症状,如果自己或者身边的人有类似情况,请鼓励他及时就医,避免耽误治疗:

1. 生活活力丧失,对身边的事物失去兴趣,经常感觉匮乏和无聊。

2. 精力和注意力下降,经常感到疲倦。

3. 睡眠质量下降,经常性失眠,浅眠。

4. 饮食出现问题,食欲不振或者暴饮暴食,肠道功能很容易受情绪影响。

5. 出现躯体化障碍,情绪的问题会映射在身体上,出现诸如腹痛,头痛等症状。

知乎用户 宏桑 发表

“抑郁症纳入医保” 当然是件好事。但也不见得全是好事,它也许会带来药物滥用的问题——这也是我对抑郁症诊断标准的疑惑。我认为,我国社区医院的精神科医生 / 心理医生 / 神经内科医生的业务能力让人堪忧,他们对抑郁症的诊断能力或许达不到专科医生的水准。

为什么呢?本人所在的高校有若干所附属医院,经常与我们学院有项目合作(因为本院开设了社会工作专业)。在一项关于 “大学生精神状态干预治疗” 的项目中,我发现,不管是附属医院还是社区医院,医生之间对抑郁症、焦虑症的判别标准可谓天差地别。有的医生只看 SAS 和 SDS,只要达到中度就开药;有的没有达到中度,仅仅是轻度也开药。但病历上却没有写明是“抑郁症”,而只写了“抑郁状态”。为何会如此?我私底下问过几位医生,他们的回答几乎是“吃吃抗抑郁的药,总比不吃好”、“一般主动来求助吃药的人,我们都会答应他先吃药看看再说”。

医生这种做法可能有他们自己的考量。但整个项目下来,给我的感受是,在心理科,是不是没有药物滥用一说啊?是不是只要主动提出吃药的患者都应该予以开药?是不是如医生所说 “吃吃药总比不吃好”?

在这方面,权威机构尚没有一个统一裁量标准,仅仅强调 “要遵医嘱服用”。这一方面可以解读为权力下放、尊重医生;另一方面也不经让人怀疑,这是否会造成药物滥用?尤其是在抑郁症纳入医保后,受低价吸引,是否会带来更为普遍的药物滥用现象呢?

这个问题是有进一步讨论的必要的。

知乎用户 威尼斯的泪 发表

只能说,这样的提案从导向上是好的,让我们更重视抑郁症等一系列精神障碍或者心理疾病。但实现起来还是有很多困难。

1 如何界定什么是抑郁症

这个太难、太模糊。

近年来和 “抑郁” 有关的诊断越来越多,诸如什么轻度抑郁、中度抑郁、抑郁情绪、抑郁状态…… 相信大家在自己的诊断书里看到的大部分都是这种。

我想题目里指出的 2.1% 的抑郁症发病率,应该指的是这些诊断的合集,而不是早些年所认为的那种重症的抑郁症了。

为什么精神科医生给我们的诊断总是这么模糊?

因为没有条件做更精细的诊断。坦白说,除了那种住过院的患者,住院期间医生会通过一个比较长的周期观察症状的变化而做出诊断;门诊一两次,都是非常粗略的诊断。但你不能说这个诊断不对,因为本身精神科的诊断就是从症状出发的。

而且,医生确实有可能根据一些其他的考虑(比方说,是否会为患者带来不良的社会影响)而去更改诊断。比如,有人说现在都诊断为 “睡眠障碍”,开的实际是抗抑郁的药物;这真的是很巧妙,有些是照顾到了患者的病耻感,也有些是为了避免社会歧视;我甚至听说有的专科医院的普通精神科门诊没人愿意去,但“睡眠障碍科” 总是挂不上号,其实看病的医生是一样的。

其实,现在连我们作为心理咨询师,看一个来访者的诊断书都是带着参考的态度的。一般诊断要配合开的药来看。在无法直接和来访者的精神科医生沟通的情况下,医生开具的药物的种类、剂量,有时比诊断的名称更能传递那个医生在接触这个病人的时候真正看见了什么、内心的判断是什么。

但是,假使这个被诊断成 “睡眠障碍” 的就不给他纳入医保慢病,诊断成 " 抑郁状态”的就纳入,那不是很滑稽吗?但如果不是这样,又怎么去界定怎样的患者的治疗可以纳入医保慢病呢?

2 心理咨询是否能纳入医保?

许多的来访者 / 患者对心理咨询的态度是非常矛盾的。一方面,许多人希望能通过咨询而不仅仅是药物解决问题,这是一个好的、进步的方向,因为确实许多人的抑郁是心因性的,如果靠药物去控制住了抑郁的症状,但这个人的人格特质、关系模式不改善,很快又会在生活中遇到冲突、激活他们抑郁的场景,然后这个人很快又抑郁了,这就是大家认为 “抑郁症” 总是复发的原因。

但另一方面,心理咨询是一个成本很高的工作,这个成本高到目前大部分的公立医院暂时无法提供足够的资源做这件事。

这几年,我关注到有些大城市的精卫中心在做一些新的尝试,专门设立一个心理咨询中心,收费向社会心理咨询机构看齐,基本也是几百元一个小节,甚至也会向社会去招募一些心理咨询师去补充这个团队。事实上这是一个好的尝试,因为来访者有时更信任公立医院一些,这样降低了来访者去尝试心理咨询的心理门槛,当然提升了经济门槛。

但是,这样的咨询费要医保承担吗?不是扣医保个人账户的钱,而是一旦患者有了某个诊断以后,国家要持续地为这个患者掏出额外的费用。这不是一笔小钱。别说是我们国家,就算是发达国家,也很难实现。我们国家的公立医保,目前还是停留在保底的水平上。

以上是我觉得困难的地方。

但是,只要有相关新的提案出现,对于公众整体的启发作用其实还是看得见的。它其实是一个宣传,让这些问题刷一下社会热点,又走进公众视野。许多因素在启动了这样的碰撞之后,会慢慢有新的方向。这些都会带来行业的进步,也会帮大家的生活变得越来越好。

知乎用户 心理咨询师彭烛璇 发表

建议知乎诸位冷静一点。

有几点请搞清楚。

第一,在部分省份,抑郁症已经在慢性病补助当中,可以在就诊的精神专科医院门诊申请填报。由于当地经济,医保性质不同可能获取 1-3k / 年的药品补助 + 免费体检。那些还没有纳入的省份,麻烦查一下贵地区其他慢性病补助的额度。

第二,不要对心理咨询纳入社保抱怨各种不切实际的幻想。原因有以下

a 心理工作者不愿意屈就于医院工作,专科医院的心理工作者有一部分都会拥有一些奇怪的背景。

b 社保核算内的心理咨询是按照医院定价按比例报销的,能报销到 100 / 次就不错了。

c 由于一些奇怪的,大众无法理解的,但又不得不做的原因,心理咨询的社保审定会逐年越来越严格。

d,由于一些都知晓的,但大多数大众都不了解的原因,社保 YCML 的情况越来越严重。由医保来支撑心理咨询,您还不如直接吃桃子吧。

第三,劳动部造的孽,让卫生部擦屁股,现在还让财政部顶缸。

我建议这位委员不如换个提案,建议全国范围内的不记名青少年网络心理干预体系。一样是花钱,还是填补了当下国内青少年心理干预的空白。为祖国的下一代保驾护航。

(这个也算是抄作业了,北美有相关体系,建立后对减少青少年自杀自伤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知乎用户 宁静 发表

抑郁症很普遍,但是抑郁症治疗不是。

除了了一些药物之外,很多治疗方式的行业标准还很模糊。治疗效果也因人而异。

纳入医保的解决方法,出发点是好的,落到实处不一定有那么大的效果。

如果只报销药物,对于患者帮助很有限。

如果把心理咨询之类的其他治疗方式纳入医保,可能有一些灰色区域,容易让人钻空子。

但也有可能反向推动抑郁症的治疗更进一步的发展,走向正规化。

不过只是可能,我不是很看好。

知乎用户 RunTime Error 发表

作为心理从业人员来说,我是支持抑郁症纳入医保的。

比起其它症状,抑郁症的特点是复发率高,治疗时间长,经济成本较大。许多人抑郁症看不好,有部分原因在于开销太大中途放弃了治疗,面对每次几百块钱的心理治疗费用,还有各种药物开销,一般家庭很难承受。

除了抑郁症,我还特别希望强迫症等其它治疗时间较长的症状都纳入医保,这样的话能够让更多的人能够减轻看病的压力,不会太顾虑于经济方面的开支。

而医生这边,也能够按照正规的设置对患者进行治疗。

另外,我还希望能够把外面心理咨询机构的费用也一并纳进去,就是除了心理治疗之外,心理咨询的也可以纳入医保。

在现实工作中,对于抑郁症医生、咨询师等群体配合是较为密切的,医院的资源比较有限,时间也很紧张,很多时候医生对于心理咨询工作常常没有太多时间去做,都会推荐和医院合作的咨询师去完成。

然而,现在心理咨询师的身份也比较复杂,如何界定这里面的工作范围职责,和医生密切配合,也很考验管理上面的要求,目前已经有很多医院提出诉求,希望能够开放有临床经验的心理咨询师入驻医院里面,参与心理方面的工作。

这里面仍然有可以讨论和开放的空间,从目前了解到的情况来看,我只看到少数医院有这样的操作,大部分还是不敢去实施。一来保密原则难以界定;二来咨询师的市场太过混乱,医院也不敢保证咨询效果会怎么样,到时万一出了事,也要承担相应责任。

如果说,以后心理治疗和心理咨询都能纳入医保,这能够促进行业发展,大家的经济开销也会降低,也会更愿意花时间去接受长期的治疗过程,同时也间接打击了社会上鱼龙混杂的乱象。

希望这一天能够尽快实现吧,到那时心理从业者的春天才会到来。

知乎用户 王明灿​ 发表

如果抑郁症可以纳入医保,对抑郁症患者来说肯定是一件好事。

上个世纪 50、60 年代。科学家们研究发现,抑郁症患者大脑里面的神经递质水平是低于常人的。

所以科学家们就研制出药物来,帮助增加抑郁症患者大脑中神经递质的水平,以让他们能够重新拥有感受快乐的能力。但抑郁症的药物,要经过一段时间(通常是 4 周)才能见效。

期待提案可以通过,未来抑郁症及心理咨询可以纳入医保门诊的慢性病病种。

现在,人们对抑郁症和抗抑郁药有了更多的了解,但仍然存在误区。“抑郁症就像是心理感冒”,随着这种认识的传播,人们开始坦然接受抑郁症,并且接受抗抑郁药物治疗的人也越来越多。

但是对待抑郁症的治疗可不能像对待感冒的治疗那样想当然,抗抑郁药需在医生的指导下服用。

自作主张服用抗抑郁药,危害不少。(下面分享几个案例)

  • 掩盖病情

小王是个情绪波动较大的人,有时开朗,有时沉默。最近他常说活着没意思,也不愿看医生。王妈妈很着急,想起有个小姐妹也有类似表现,服用盐酸氟西汀(百忧解)后好了。

王妈妈**托人弄来几盒盐酸氟西汀劝儿子服用。**几周后,儿子有笑容了,但脾气也越来越大,以前对人很礼貌,现在却口无遮拦,而且一下子出手大方。并且有一次在餐馆竟然为一点小事与邻桌发生冲突,大打出手,头部还受伤缝了几针。

这下王妈妈不敢怠慢了,拉着儿子去看了心理医生,医生考虑小王是双相障碍,服用抗忧郁药物后导致了躁狂发作。

**医生点评:**简单的说,抑郁症有二种:单相抑郁和双相抑郁,这二种抑郁症的治疗是不同的。仔细询问病史,临床上至少有 1/5 的抑郁症患者是双相抑郁。如果没有及时诊断出双相抑郁,仅用抗抑郁药治疗,会使双相抑郁快速转相(由抑郁状态转变为躁狂状态),给本人及家人带来危害,甚至会演变成快速循环型的双相障碍,使病情难以控制。因此当怀疑自己或家人患了抑郁症时,最好去专业机构诊治,明确诊断后制定治疗方案。

  • 副反应大

老张原来是单位的领导,退休后一直没有适应 “闲” 下来的生活。最近又查出患了冠心病、青光眼,为此他几个月来一直闷闷不乐, 茶饭不思, 对什么也不感兴趣。他爱人有抑郁症,一直在服用多虑平,于是她按照自己的经验,给老伴服用自己的药。老张用了多虑平后,眼睛变得又干又痛,视物模糊,还出现心慌、胸闷,这才去医院。医生询问老张的病史,做了一些检查,认为老张的确是患了抑郁症,但服用多虑平后出现了严重的副反应

**医生点评:**不少患者喜欢打听其他患者在吃什么药,甚至会要求医生也给自己吃同样的药。但是,同样是抑郁症,不同的人,适合的治疗方案可能不一样;同一种药物,对这个患者效果好,副反应小,但对另一个患者可能是效果差,副反应大。医生选择治疗方案时会综合考虑患者的年龄、症状、病程、共病情况等来选择用药。所以,适合自己的药物,才是最好的药物

  • 药物相互作用

周阿姨有糖尿病,最近又患了抑郁症,去医院看过医生,服用了一段时间的西酞普兰,症状已有明显改善。女儿听说母亲在吃抗抑郁药,她想起婆婆去年也服用过抗抑郁药,现在家里还剩好几盒,反正都是抗抑郁药,不如拿来给妈妈吃。周阿姨吃了女儿拿来的药后,一天突然昏了过去,家人忙把她送到医院抢救,结果发现是低血糖昏迷。

**医生点评:**医生在为患者诊疗时会询问过去的疾病史、目前在服用什么药物,然后再制定治疗方案。**除了药物本身可能出现的副反应外,同时服用不同的药物,它们之间也可能会产生相互作用,使药效加强或副作用减轻,也可使药效减弱或出现不应有的毒副作用,影响治疗效果,甚至危害用药者。**周阿姨服用的降糖药与女儿给的抗抑郁剂间就是发生了相互作用,使原来降糖药的药效加强,引起了低血糖昏迷。

  • 似是而非

小明是高三学生。因为备考压力很大,胃口不好,经常失眠。几天前,模拟考成绩出来了,不理想,小明很难过,有时还暗自垂泪。他妈妈心想:儿子不会是得了抑郁症吧?她想带儿子去看心理医生,又怕影响不好。她**弄来两盒抗抑郁药,劝儿子吃。儿子吃了以后出现头晕、头痛、恶心等症状。**他妈妈很担心,只好带他去看医生。医生与小明交谈后,认为小明暂时不用服药。

**医生点评:**抑郁症是一组症状群,而不仅是情绪低落,而且这些症状持续至少 2 周以上。另外很多症状是与现实不符的,如很多抑郁症患者觉得自己工作能力下降了,脑子笨了,可他的同事、家人并没有这样的感觉。**遭遇挫折、环境改变时出现短期的抑郁症状不一定是抑郁症,这时进行心理疏导就可以了。有抑郁情绪不代表有抑郁症,而且抑郁症有不同的类型。**服用抗抑郁药前一定要经过医生诊断,确诊为抑郁症患者后,才在医生的指导下用药。

抑郁症除了药物治疗,心理治疗也是有效的治疗手段之一

药物治疗能够较快的缓解症状,心理治疗起效较慢,但能增加对自我的认识,更好的接纳自我,适应环境,使患者更持久的摆脱抑郁症的困扰。

文|焦玉梅(简单心理认证. 心理咨询师)[焦玉梅 上海市 上海市 幼儿 & 儿童 青少年 成年人 老年人 孕产妇 留学生 性少数人群 在线心理咨询​www.jiandanxinli.com

](https://link.zhihu.com/?target=https%3A//www.jiandanxinli.com/experts/61025%3Futm_medium%3Dcard-top%26utm_source%3Dposition)


社交恐惧、抑郁障碍、睡眠障碍…… 这些常见的心理疾病到底是什么?如何应对?

《不焦虑不抑郁手册》读书会,三甲医院精神科医生姜超给你权威的解答!

[简单心理​share.jiandanxinli.com

](https://link.zhihu.com/?target=https%3A//share.jiandanxinli.com/learns/511%3Futm_source%3Dzhihu)

知乎用户 简单心理 Uni​ 发表

如果把抑郁症,各种疾病,三高患者等全部排除。

中国的健康劳动年龄人群目前有多大规模呢?

很好奇。

知乎用户 嘻戏牛 发表

我个人觉得这是个不错的提议,毕竟治疗这个疾病真的又费钱又费时间又费精力,而且有打持久战的可能。

我们先来看看某网上心理咨询平台首页一些咨询师单次咨询的价格。据我观察,这个平台的价格通常都在 500~600 元 / 时左右,新手咨询师的价格会降低至 200~300 元 / 时:

这个平台价格比较均衡,而且不算特别贵,我在其他平台有见过 300~400 元 / 时到 1000 元 / 时不等的,而且这些都是网上咨询的平台。线下的我没了解过,不过我猜会更贵,涉及到一对一见面和差旅问题。

我们再来看看上海精神卫生中心精神科成人心理咨询、焦虑专病某主任医师的挂号费(截图自微医 APP):

有些答主对抑郁症的诊断标准提出质疑。额…… 抑郁症的诊断确实需要量表作为辅助,但也仅是 “辅助”,作为一个参考标准,而且在心理测试的过程中会有相应的机制检测你答题的真实度。而且除了做测试外,医生是需要当面对你的状况进行询问的。这也是为什么我们专业的老师会强调不要轻信自己在网上做的量表 / 测试结果,一定要去靠谱医院的精神科找专业人士诊断(划重点,靠谱医院的靠谱医生)

[全国抑郁症患者超 9500 万,如何看待人大代表建议「抑郁症纳入医保」?​www.zhihu.com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447323933/answer/1761263204)

有答主说抑郁症患者 “不喜欢社交,心里高度敏感脆弱,默默忍受症状”,我只能说不完全正确吧…… 俗称“微笑抑郁症” 的患者你连对方有没有生病都看不出来,也有患者积极寻求帮助主动他人建立联系、培养良好生活习惯的,你这样一棒子打死也会加重别人对抑郁症的刻板印象的_(:з」∠)_

[“我很好” 的背后是 “救救我”!如何识别身边的微笑抑郁症?​mp.weixin.qq.com

](https://link.zhihu.com/?target=https%3A//mp.weixin.qq.com/s/BRt-D0YH_a-mBh75SwqqfA)

以上。

知乎用户 无糖酸奶 发表

这是好事,必须大力支持,可以让很多抑郁患者也有机会感受到祖国的温暖阳光☀,

我抑郁了很多年,因为治疗抑郁非常昂贵,我是一个穷苦人,只能依靠着自己,拼着命才逃出了抑郁,这都已经算是非常幸运的了,

如果抑郁症可以纳入医保,很多抑郁患者就会因此受益,

虽然我已经走出了抑郁,但我至少不需要每次看到抑郁患者的无助再那样悲伤了,

希望这一天早日到来,希望更多的需要帮助的深陷抑郁内心悲伤的抑郁患者也可以有机会不再冰冷地艰难前行;

知乎用户 玉馨宁儿 发表

太好了!太支持了!

现在很多抗抑郁药都是进口药物,比如心达悦,近五百元一盒,价格十分昂贵。另外很多新药因为研发成本贵,价格自然也贵。有时候还要搭配其他睡眠类药物吃,每个月都可能花费上千元。

心理咨询的价格也很昂贵。诚然,一个咨询师的培训投入了大量的成本,因此,咨询费高是可以理解的。

但很多抑郁患者因为支付不起高昂的费用,被迫中止治疗,会导致抑郁症复发,从而更难治疗。此外,很多患者会因为高昂的价格自责、产生悔疚感,非常不利于疾病治疗。

将抑郁症纳入医保还有助于规范心理治疗行业,帮助患者识别正规的心理治疗机构,患者也会更愿意前往正规的医院进行心理治疗。现在,有很多个人打着精神科医生、心理咨询师的旗号开黑心诊所、招摇撞骗,如果抑郁症能纳入医保,应该会有更少人去这样的江湖诊所。

更重要的,抑郁症纳入医保有利于提高人们对这一疾病的关注。纳入医报意味着从国家层面开始关注这一疾病,并给这一疾病正名。相信更多人能因此了解这一疾病,而更多患者也能不再恐惧别人的眼光。

知乎用户 Abby​ 发表

非常同意,甚至建议将抑郁症等心理疾病纳入劳动法的医疗期和病假的范畴,但前提是要有专业的从业人员和科学的诊疗方法,能够作出正确的诊断。一则可以减轻患者的经济负担和生活压力,从法律和社会保险的层面提供保障和帮助;二则,鉴于不规范的诊疗和咨询可能限于就诊者的主观判断,缺乏客观标准,也避免别有用心之人 “泡病号”,恃弱凌强。

身边有一些因抑郁症选择离开的人,有一些甚至早有预感,觉得他们早晚有一天要走这条路,试图挽留但也知道他们正在以不可控的力量挣脱,果然也确实没留住。如果有一天抑郁症和感冒一样平平无奇该多好,不被歧视,得到适度优待。那些深陷泥淖的人,那些无力呐喊的人,那些挣扎求生的人,会不会是最终活下来的人。

知乎用户 陈又青 发表

**非常支持抑郁症纳入医保,**抑郁症不再是一种 “矫情病”,这会让很大一部分人开始重视自己的心理健康问题。

抑郁症固然可怕。但比抑郁症更可怕的,是我们对它的认知缺乏、更是我们错误对待抑郁症的态度和方式。

据数据上显示,全国抑郁症患者有 9500 万人次,是我国疾病负担的第二大疾病,也是人类的第二大杀手。

但现实中有 “抑郁倾向” 远比数据上更多。

由于抑郁症在全国的科普性并不高,有大多数人对抑郁症是带有 “偏见” 或不理解的,导致部分患有抑郁倾向的人却不敢对外求医。

大家回想一下,身边是否会听到这样的声音:

抑郁症不过就是矫情过头而已
抑郁症就是自己太作,作出来的病
抑郁症就是太闲,不用为三餐烦恼闲出来的病

未能被普遍性的科普传播,抑郁症会被贴上 “富贵病、太闲、作出来” 等不被理解的标签。也正因为外部环境的不理解,很多有抑郁倾向的患者选择用 “微笑” 来保护自己。

殊不知,在心理学上这叫做 “微笑抑郁”。

01.

英国,诺丁汉,一位 16 岁的女孩 Maisie 选择用自杀的方式,告别了这个世界。

Maisie 生前家庭照(左)

经警方调查确认:Maisie 患有抑郁症。她的家人无法接受这个事实:在家人眼中,Maisie 是个听话乖巧、阳光开朗、爱笑又活泼的女孩,她怎么会…… 她怎么会是个抑郁症患者呢?

某天,Maisie 的姐姐在整理妹妹的遗物时,偶然间发现了 Maisie 写下的两个英文单词:

乍一看,Maisie 是在说 “I’m fine,我很好”。但当姐姐不经意间把这张纸条反转过来之时,她惊呆了,原来自己亲爱的妹妹早就在无声地向这个世界呼救:

“Help me,救救我”。

—— 若是可以早点发现妹妹需要帮助、若是能避免这样的悲剧,该有多好?

这世上还有多少像 Maisie 这样,即便内心饱受抑郁摧残、也在他人面前保持微笑的人?

这种现象,被称为 “微笑抑郁”。

有大部分抑郁倾向患者都觉得自己的笑容是一种自我保护,怕别人发现自己太过于 “矫情”,也正因为不正确的对待方式和他人冷嘲热讽的态度,很多患者都会错失正确的治疗时机。

「抑郁症纳入医保」除了费用上降低了老百姓的压力外,更利好的消息是可以让大众接受 “抑郁症” 并不是矫情的病。在心理学上,抑郁症也被称作为“心灵感冒”,感冒是很常见的一种病状,同理如果你有心理上的不舒服,是可以大胆地去寻医咨询。

**所以,我是非常支持抑郁症纳入医保,这将是所有抑郁倾向者的福音。**抑郁症患者服药周期长,复发率极高,且目前药物治疗抑郁症的方式得到很有效的控制。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在 2017 年的调查报告,全球大概有 3 亿多人罹患抑郁症,而我国大概有 5400 万抑郁症患者。到如今 2021 年,抑郁症患者的数量还在持续增长中。

如今,抑郁症已经是一种特别常见的情绪障碍。

如果抑郁的人看起来和其他人都一样的,我们要如何识别身边的隐形抑郁呢?

英国的雷丁大学心理博士研究员 Mohammed Al-Mosaiwi 及其团队打算从 “语言” 入手,用科学的手段寻找那些潜藏在语言中的信号。研究团队收集了 64 个 “心理健康” 网络论坛中、6400 名用户的所有文字数据,经过和他们的临床诊断信息交叉分析,得出了如下的结论:

① 患有抑郁症(或是有抑郁症状的人)会使用更多的 “单数第一人称”。

所谓的 “单数第一人称”,就是 “我、我自己(I,me,myself)”。相比这下,他们很少使用 “复数第一人称、第二人称、第三人称” (比如说 we,you,he)。

研究人员在报告中指出:这是因为抑郁者的注意力会更聚焦在自己身上。

注意:这不是说他们自私,而是在说抑郁者和其他人之间的联系比较薄弱。

② 患有抑郁症(或是有抑郁症状的人)会呈现更多的 “绝对化用语”。

所谓的 “绝对化用语(absolutist words)”,就是 “总是、不存在、绝对是、完全地(always,nothing,absolutely,completely)” 这种表达绝对程度的词汇(不分正面负面或是褒义贬义)。

研究人员解释道:这是因为抑郁人群,相比其他人,更会以 “非黑即白” 的两极视角来看待和理解这个世界。

他们还提供了具体的分析数据:在抑郁人群聚集的网络论坛上,“绝对化用语” 的出现频率比其他论坛高出了 50%。若是在以 “自杀” 为主题的板块内,“绝对化用语” 的使用频率更是高出足足 80%(我们知道抑郁症患者一直是自杀的高危人群,比如本文开头提到的女孩 Maisie)。

而当研究人员转而分析 “康复论坛(recovery forums,成功走出抑郁的人会聚集在这里分享自己与抑郁作斗争的经历)” 上的用词用语时,“绝对化用语” 的出现频率又显著下降,这再一次印证了他们的观点。

在研究报告里,Al-Mosaiwi 特别指出了一点:“人称代词和绝对化词汇” 与抑郁症的关联度,比 “负面情绪词汇” 更为紧密、更为可靠。也就是说:从抑郁的角度而言,一个人多说几次 “绝对的、完全没可能” 和 “我、我、我”,比 ta 多说几次 “伤心、难过、哭泣”,更为危险。

英国的心理学、语言学和电子工程的研究人员已经开始联动。他们下一步想要研发能够在大范围自动监测文字样本的人工智能(包括博客等线上渠道、还有线下渠道,如心理诊所收集来的患者日记),不仅能尽早地发现潜在的疾病威胁,还能通过文字来为可能的症状进行初步诊断和分类、辅助心理和精神科医生的专业判断。

当然,光靠这些语言信号还远远不够,我们还要结合其他生理和心理上的信号一起判断。

写在最后

这项措施是所有抑郁患者的福音,千万别带着偏见的角度去看待心理疾病问题。

国家纳入医保除了能让老百姓费用上降低压力外,更是让大众能意识到,心理疾病就和感冒、发烧一样,每个人都会遇到低谷的时候,都有可能患上轻重之分的心理问题。

如果患上心理上的障碍,千万别为了面子或怕别人瞧不起而不去咨询治疗,应当正确意识到这和感冒、发烧一样是很普遍的疾病,坦然地接受并对外求医是最好的方式。

最后,如果你想了解更多专业的心理学文章和回答,可以直接关注壹心理 - 知乎,感恩一路有你!

如果喜欢本文,欢迎点赞、收藏、评论。

世界和我爱着你。

知乎用户 壹心理​ 发表

这数据 9500 万不知道怎么得来的。

抑郁症目前来说对于医学界的人来说都是无解的。

精神病明显是有症状的,但是抑郁症这个真的很玄幻。

纳入医保是有必要,但是也要有监督机制,不然的话,容易成为某些所谓心理医生的敛财手段。

我身边有抑郁症的,那种试图自杀的还挺严重的,但是心情抑郁的大部分都是因为穷,或者是想太多,或者是生活,情感的打击,也就是一段时间的事情,这就不是抑郁症,毕竟众生皆苦。

知乎用户 童毅 发表

把抑郁症药纳入慢性病门诊医保,可能不是好事。

从医保套钱,是一门大生意,这个产业链的长度和深度难以想象。

有很多套医保药的贩子,他们很大一部分是天津那边医院里套出来的药,全都是很贵的药,什么拜糖平可定这一类,当地老头老太们去医院拿医保开出来,药贩子们按 2-3 折的价格收,然后再流通到其他地方。如果抑郁症的药进了医保,即便审核严格,也挡不住套医保,太多人靠套医保吃饭了。

我想最好的办法还是促进制药行业自研或者仿制,把药品价格打下去,变成那种患者完全可以自己负担的程度。

知乎用户 山贼 发表

我们单位的大小混子,最喜欢用我抑郁了这个理由去泡病假,公款看精神病医生,公款泡病假,不上班就风花雪月游山玩水,一上班就抑郁。

要说上班抑郁,我敢说所有打工人都是抑郁症。

知乎用户 金头大老虎 发表

我所在地区已经将中重度抑郁症纳入慢性病门诊,每年补助 1000 到 1500 元不等。但是据消息中度抑郁将要被踢出去,只保留重度抑郁症。

申请时要求提供指定医院病历(2 年内)一份,诊断书一份,申请表一张。

不知道我说的和题目说的是不是一个意思。

知乎用户 不戒方丈 发表

很难不赞同。

说实话现在抑郁症最大的问题是逐渐年轻化,由于现在时代开始发展人们对于心理疾病的关注度也开始逐渐提高,大家都或多或少的意识到自己的一些问题,于是更多的有关心理方面的疾病被发现。

但是!

在一些长辈眼里,心理疾病就会成了:

“不就是那么点事,你看开就好了。”

“哪有什么问题,就是你胡思乱想的罢了。”

等等…

即使有些家长想去带孩子咨询、治疗去,也会被昂贵的咨询费、治疗费给吓退。就像高赞里面老师说的抑郁症是 “慢性病”,治疗周期是真的长,而且也不是百分之百就能痊愈的。有的人一生可能都要靠药物进行正常的生活。

所以将抑郁症纳入医保可以说能帮助社会上更多抑郁症、潜在抑郁症患者得到更好的治疗。

知乎用户 小源同学 发表

首先要解决抑郁症诊断的主观因素。

现在的判断是主管判断。

以脑电图之类的客观指标做诊断,才有上医保的可能。

不然都是胡闹。

知乎用户 肥叔 发表

2021.03.04 更新

反对抑郁症纳入社保的答主们主要有 2 大理由,我将分别提出我的质疑:

第一、抑郁症诊断主观性强,容易被别有用心的人利用抑郁症骗取社保

这个问题不是在于抑郁症本身的诊断,而是在于社保资金的监管,抑郁症现在没有纳入医保,但骗保的新闻屡见不鲜,所以这需要监管部门的努力,以及大众素质的提高

第二、抑郁症难以治愈,会给社保资金带来巨大的负担

事实上 70% 至 80% 的抑郁症经过专业治疗后很快就能治愈,抑郁症会导致患者社会功能的损害甚至是丧失,治愈后,这些人可以成为经济的推动力量而不是负担。

下图是世界卫生组织发布的研究,国家每增加 1 美元用于治疗抑郁症和焦虑症,通过改善工作中的健康状况和能力,就会有 4 美元的回报。

-———————————————————————–

原答案

强烈支持!抑郁症入医保刻不容缓!李校长道出了广大抑郁症患者的心声!

作为曾经的 13 年抑郁症患者,我对广大抑郁症患者的经济负担有深刻的体会!

下面我将用自己的经历详细介绍抑郁症患者巨大经济负担:

一、我的基本情况

抑郁症类型:难治性抑郁症(已康复,难治性抑郁症患者是指使用两种以上药物控制病情不佳的患者,患者数量非常庞大,占总抑郁症患者的 20%-30%,据此推算,中国的难治性抑郁症患者在 1900 万至 2850 万人之间,所以大家如果关注就会发现经常有人说自己患了几年甚至十几二十年的抑郁症)

所在城市:某中部新一线省会城市,以下简称 A 市。A 市 2020 年的人均可支配收入大约为 48000 元。

婚姻情况:已婚,无子女

个人经济情况:只能从事简单的文职工作,平均一年收入 36000 元。无房贷、无车贷

二、首诊、复诊费用

我去过全国各地 13 家医院治疗,皆无法治愈,最终某外省著名精神卫生医院的一位医生将我治愈,此医生挂号费为 300 元 / 次,再加上来回的火车费用,价格过高,所幸他有网上门诊,1500 元 / 次,平均 1–2 个月复查一次,我就按照 2 个月一次算,一年要复查 6 次:

6*1500=9000 元

三、药品费用(文中的药品是我列举出自己服用过的,为了计算每年的药品费用,如果您有抑郁症,请咨询医生,切勿随意服药)

我服用过目前国内上市的几乎所有抗抑郁药,下图是我曾经整理的部分曾服用的抗抑郁药品:

最后使我康复的服药方案是:

拉莫三嗪 200mg / 日

安非他酮 300mg / 日

盐酸舍曲林 100mg / 日

我通过网络购买,价格相对便宜,价格分别是:

拉莫三嗪 82 元 / 盒(1 盒可以服用 7 天)

安非他酮 75 元 / 盒(1 盒可以服用 7 天)

盐酸舍曲林 75 元 / 盒(1 和可以服用 7 天)

一周的费用为 232 元,一年有大约 52 周(抗抑郁症药物需要足时足量服用,不可中途停药,否则以后更加难以治愈)

52*232=12064 元 / 年

三、心理咨询费用

本地精神卫生中心的心理咨询费用便宜,100–200 元 / 次。可是需要咨询的患者极多,需要预约排队,预约后要等 6 个月左右才能正式开始咨询。

所以很多人只能选择去心理咨询机构咨询。

我更换过数个心理咨询师(接受过认知行为疗法、精神分析疗法、人本主义疗法、催眠疗法、森田疗法等等),平均价格在 500 元 / 次,每周一次,一年有大约 52 周,减去节日,按照 40 周算:

500*40=20000 元 / 年

四、其他费用

还有各种心理测试费用。

并且因为长期服药,所以要定期体检,检查身体是否异常,这部分费用暂不计算。

五、总金额

9000+12064+20000=41064 元 / 年

最后将我治愈的方案至少是 41064 元 / 年,而我的收入为 36000 元 / 年,中间相差 5000 元,加上日常生活开销,是我难以承受的,只能由父母补贴。

六、结论

一些更严重的抑郁症患者还需要住院治疗,接受经颅刺激治疗等等,而国内高水平精神卫生医药并不多,医院所在地的患者只能千里迢迢到这些医药治疗,又是一笔巨大的花销。

所以我说抑郁症入医保刻不容缓!

以上是我个人的经历和思考,不代表所以抑郁症患者,请大家批评指正。

祝健康

-——————————————————————

最近我开始发布一些我的抑郁症康复经历和经验,希望帮助更多的人,如果觉得我写的不错,请点赞 + 收藏,让更多的抑郁症患者看到,也有利于向普通大众普及抑郁症相关知识,谢谢大家。

-—————————————————————-

下面是我写的关于快速缓解心理压力的文章,如有需要可点击查看,我在患病期间经常使用这个方法减压:

[当面临没有把握、无法控制的事,怎样缓解巨大的压力和焦虑感?​www.zhihu.com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26159261/answer/1758077669)

知乎用户 郭书彦 发表

入医保很好,但是我觉得还不够。对抑郁症这样的心理疾病,需要体系化地加以重视。

从病人方面,要在社会上加强宣传,树立群众对抑郁症这样的心理问题的正确认识:既认识到这是个需要严肃对待的疾病、不可讳疾忌医,又要防止有些比较胡闹的群众拿这个当挡箭牌或者求关注的标签。

从医院的角度,要普及心理或者神经相关的科室的医疗条件的建设,避免地级市缺乏医疗力量,逼得患者不得不赶到省会城市就诊的情况,避免出现心理疾病的医疗资源挤兑。

从医务工作者的角度,要正确树立心理医生的考核准入机制,确保心理医生的质量;规范良莠不齐的心理咨询行业,以避免某些心理咨询师薅羊毛放长线的思路耽误病人的治疗,更防止无效的心理咨询薅医保的羊毛;要在学校层面完善心理卫生的建设。

最后,我看了下她的提案内容,不是很赞成她在职场企事业单位里提高心理卫生的重视度,这一步太快了,暂不适合现在的我国氛围。

其提案内容如下。

【人大代表建议抑郁症纳入医保】心理健康是影响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公共卫生问题和社会问题。目前,抑郁症已成为人类第二大杀手,我国疾病负担的第二大疾病。对此,全国人大代表、民进广东省委会副主委、广州市政协副主席、民进广州市委会主委、广州大学副校长李小琴建议,建立党政领导、部门协同、社会参与的工作机制,由各地卫生健康部门牵头搭建社会心理服务平台,加强重点人群心理健康服务,探索建立社会心理服务疏导和危机干预有效模式。
现状:抑郁症防治工作亟待全面开展
国家卫健委《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 年)》中将 “心理健康促进行动” 列为重大行动之一。目前,《全国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试点工作方案》已将抑郁症防治工作纳入服务体系范围,国家卫健委出台《探索抑郁症防治特色服务工作方案》要求,组织辖区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试点地区,将防治抑郁症作为试点特色项目。
调查显示,2019 年我国抑郁症发病率达到 2.1%,并呈现出逐年上升趋势,全国抑郁症患者超 9500 万,成为心理健康问题 “重灾区” 之一。“抑郁症发病率高,发病时间长,成为发病率最高的单病种精神疾病。”李小琴表示,目前,抑郁症防治工作亟待全面开展。首先,抑郁症知识普及性不足,“污名化”严重,社会对抑郁症的偏见和歧视有增无减。研究发现,早发现早治疗,超过 70% 的精神疾病患者可以治愈。但目前抑郁症的教育和普及还是比较落后,群众普遍缺乏防治知识和主动就医意识。第二,抑郁症患者底数不清,精神卫生流行病学调查亟待开展。各地尚未能定期开展精神卫生流行病学调查,尤其是缺乏抑郁症专项流调,抑郁症患者底数和患病负担亟需开展调查。第三,抑郁症干预治疗可及性不足,重点人群干预有待加强。目前,抑郁症尚未纳入医保门诊慢性病病种,心理咨询更未能进入医保范围。以广州为例,在实际治疗中,公立医院心理咨询收费标准为 300 元 / 40 分钟,私立门诊收费更为高昂。第四,心理服务人才不足,人才保障措施有待完善。非精神专科医院医师对抑郁症的识别率较低,校园、社区等免费心理服务质量参差不齐,即便筛查出患者也未能跟踪和开展相关治疗。
建议:全面推进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
针对当前抑郁症防治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李小琴建议,要总结试点地区经验成果,逐步推进各地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建立党政领导、部门协同、社会参与的工作机制,由各地卫生健康部门牵头搭建社会心理服务平台,加强重点人群心理健康服务,探索建立社会心理服务疏导和危机干预有效模式。
李小琴表示,要将抑郁症等心境障碍疾病纳入各级各类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加强心理学常识教育。搭建心理健康宣传网络,将抑郁症等心境障碍疾病纳入社区宣传,提升居民心理健康素养,破除抑郁症污名化和偏见。同时,要定期组织开展抑郁症流调,建立心理科普、测评、咨询、疏导、治疗、群体数据分析递进式服务体系。将抑郁症防治纳入工会职工服务,鼓励企事业单位在职工体检项目中增加抑郁症筛查项目。统筹指导公益组织开展心理服务进校园活动,落实各类学校抑郁症筛查,为师生建立社会心理服务电子档案。她特别提到,要细化社会保障措施,将抑郁症及心理咨询纳入医保门诊慢性病病种。
李小琴建议,要健全社区康复体系,将社区心理健康服务纳入政府购买服务内容,同时组建精神健康主动式社区服务团队和心理服务志愿者队伍,鼓励病愈人士作为兼职社工发挥同伴支持作用,为抑郁症早期筛查和患者愈后重新融入社会提供社会支持。此外,要建立社会心理服务专家库,建立一批实践教学基地,培养一批社会工作专业心理援助人才,在社会工作者继续教育培训中增加心理援助培训课程。

知乎用户 明镜磨心 发表

我以为抑郁症只是打拳的借口,没想到快进到骗保了。

知乎用户 刘甸初 2 发表

作为一名普通纳税者,我不同意。

心理学一直处于自然学科和社会学科的中间地带,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对于心理疾病的判定缺乏客观上的数据证据。

别误会,作为曾经服药两年的抑郁症➕焦虑症➕躁狂症患者,作为对于万般痛苦竭尽全力去感同身受的自恋及自卑人格,我对于抑郁症群体没有任何的鄙夷和不屑,我甚至不敢同情他们,因为我知道同情对于他们来说也是一种伤害。

可我依然不同意上述提案。

很简单,患者如何证明自己真的有抑郁症?

通过几套答题?

无论是多缜密的问卷,在回答过程当中,不可否认的是主观情绪基本处于绝对主导。

那还有什么,激素分析?大脑检测?

这些硬件手段,如今在问诊抑郁症的时候,依然作为辅助手段而出现。

也就是说,我们无法判定一个自称有抑郁症的人,是真的有抑郁症。

尤其是在这充塞无病呻吟的时代。

我向来提倡,所有人的所有痛苦都不应该被轻视。

但这不代表我认为所有人的所有痛苦都值得去花钱。

因为如今,我们还有太多太多,更值得花钱的刀刃。

比如,至今为止,我国的主要电视新闻媒体,还没有聋哑人的手语播报。再比如,针对双腿残疾人的便捷通道,依然没有得到大范围普及。

一个人说自己有抑郁症,很难从绝对客观的情况下进行判定。

而一个残疾人的症状,却是肉眼可见的。

步子迈得太大,容易扯到蛋。

抑郁症在实打实的医疗问题前,我认为,应该先往后稍一稍。

知乎用户 张不语 发表

那真的是挺好呀!

抑郁症治疗时间漫长,药费昂贵,这让很多家庭都负担沉重,病人的自责心理也重。

如果国家重视,政策具体执行,会惠及很多家庭的。

[

如何看待人大代表建议 [抑郁症纳入医保] ?

痴痴葬花人的视频

 · 296 播放

](https://www.zhihu.com/zvideo/1350759756051812352)

还有很多很多的学生孩子们,抑郁了,不知道也不敢该怎么去医院看,一来是不知道流程,二来是害怕昂贵的费用。

加强抑郁症防治工作,细化社会保障措施,将抑郁症和心理咨询纳入医保。那真的是做到了实事,不止是口号。

抑郁症越来越年轻化了,很多学生孩子都有抑郁倾向。如果能再减轻下负担就更好了,可能这挺难实行的吧,因为整个社会压力都大,社会现状是这样。

治根治本。

这个措施挺好,很有作用。

只是治标。

哈哈,好像一下有些贪心了,想要的更多了。还是很高兴国家重视抑郁症群体了!

愿社会能越来越完善,人的压力没那么大,心理更健康,人更快乐和幸福!

知乎用户 痴痴葬花人 发表

由于抑郁症作为一种精神性慢性病,患者服药时需要一个 “上升——下降” 曲线的,这类药物不是感冒药,吃几天即可痊愈,也不是抗癌类药物,研发成本高,患者需求迫切,而是一种在许多患者看来 “可有可无” 的救命药物。

有钱人看一次病花 1000-2000 元照样可以活,但问题在于,没钱的人确诊抑郁症后,这类价格高昂的药物很容易使得患者产生投机心理即: 由于没有直接生理上的病痛折磨,很多确诊患者抱着 “反正就是心里问题,自己不去管他自然会好” 这类想法,或者压根掩耳盗铃觉得自己没病,抑郁症是骗人的。这也是为什么我国抑郁症病人逐年增加并产生越来越多的重度抑郁患者。

抑郁症药物是确保将身体内多巴胺和其他控制精神类分泌物维持在正常水平,从而让患者得以继续生活,药物治疗配合患者自己的运动是在短期内缓解抑郁症的有效方法之一。

同时在很多抑郁症患者的眼中、由于情绪调节系统崩溃,药物治疗的介入,容易让患者有 “吃了药即会变好” 这样的心理安慰,低价药物的提供也更能让患者愿意配合医生进行下一步治疗。

同时,结合自己确诊两年多抑郁症的实例看,即使患者治愈,减停药物也需要一定的时间和阶段,往往许多患者为了不再支付高昂药费擅自减停药物,轻者头晕恶心,产生不适,重者在擅自停药后出现严重截断反应甚至直接复发。低价药物保障可以让患者在治疗痊愈的过程中走好最后一公里路。

此外,抑郁症患者药物也对患者产生一定的副作用,许多患者为了避免副作用的痛苦对药物极其排斥,在本来就高昂的药价面前雪上加霜,拒不服药患者越来越多,最终导师病情加重。

综上,将抑郁症药物纳入国家医疗保障不仅是对庞大的确诊和潜在患者的有效帮助,同时也是通过此类形式告知患者需要正确、科学、认真的对待抑郁症,及早发现及早治疗,不要将其严重化最终导致悲剧发生,即使药物不是治疗抑郁症的根本方法,也应该是国家对于抑郁症患者关心的积极态度。

在国内庞大的人口基数的基础上,要确保社会压力日益带来的负面情绪,将抗抑郁药物列入医疗保障也是为庞大的人群提供兜底性健康保障,让人们在情绪病中也有普遍享受国家医疗带来的便捷。

最后一句话,抑郁症有时带来的偏见比其本身更可怕,国家在应尽早实施抗抑郁药物保障的基础上,也应该积极引导舆论方向,消除对抑郁症的偏见认知,确保患者拥有一个良好的社会治疗环境。

知乎用户 要啥没啥 发表

我对于人大代表建议的抑郁症纳入医保表示最强烈的支持!力挺本建议获得采纳!

目前有 9500 万抑郁症患者,我想这个统计数值还是保守了一些。有些人患了抑郁症或者有抑郁症的倾向,根本不会去看病。怕周围的人知道刻意隐瞒。怕单位知道丢了工作失去收入,更会伪装自己。

我身边就有不少这样的人。这些抑郁症宝宝们心里非常苦,但是还要装着坚强,装着快乐,他们的人生痛苦无比。他们的家庭关系,他们的婚姻关系都在破裂的边缘。

有些人也想去做心理咨询,但是心理咨询较大的费用需要自己承担,又望而却步。有些人想去精神病科看病,但是又怕别人异样的目光,没有勇气走进精神病的诊室。而且也被抗抑郁药的副作用阻碍了看病的脚步。

在压力和竞争日趋激烈的现实生活中,抑郁症的症状在正常的人身上,谁又能无其一二呢?大部分人有抑郁症的症状或者是有轻度的抑郁症,都会选择找些书来看,通过自己的调节来走出抑郁症的泥潭。

有重度抑郁症患者实在坚持不下去,快要到崩溃边缘的人才会去看病。而抑郁症的调理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少则一年、两年,多则三年五年,而心理咨询与药物治疗相结合,才可能有比较好的效果。但这样无论看病还是心理咨询,目前医保都不能报销,又给病人留下沉重的经济负担和心理负担。

人大代表提出的将抑郁症治疗费用纳入医保,让这些患病的抑郁症病人以及他们的家属看到了希望。给这些人大代表点赞!希望他们的建议能被采纳,为亿万的患者带来福音。

知乎用户 摩西妈妈 发表

不知道这个数据是怎么得出来的,抑郁症患者 9500 万,表示存疑。抑郁情绪和抑郁症完全就是俩码子事,一个是情绪失调,一个是功能性失衡。对于精神疾病,一定要对其鉴定,评判定很高的门槛。如果真的存在如此多的抑郁情绪,这已经不是医疗能解决的问题了,学医救不了中国人。

知乎用户 飞翔的蒲公英 发表

她特别提到,要细化社会保障措施,将抑郁症及心理咨询纳入医保门诊慢性病病种。

是好事,药还好,心理咨询是真 tm 贵,按照医院说的一周一次的玩法,一个月就好几千没了,我这种一二线城市的韭菜都觉得经济压力大,现实中也确实认识不少嫌贵不去医院就硬拖着的

知乎用户 有木桑 发表

真的纳入医保我疯狂打 call!!!!!

普通人可能没啥概念治抑郁症有多贵!!

基本上吃国产的话月支出也要 1k 左右…

首先抑郁症他就不是一个富贵病!!!

他不是个富贵病!!

而且其实农村抑郁症人群更多!!

但是一方面他们可能并不会发现自己生病了!一方面即使知道了可能并不会舍得吃药!!

还有很多重疾患者本来已经看病花了很多钱了… 再让他们自费抑郁症治疗无疑雪上加霜。

这病并不是光靠自己调节不吃药就能好的!!!不吃药他就真的好不了!!!

纳入医保真的很必要!!!

知乎用户 neikoladodo 发表

支持。

其实我一直好奇抑郁症是怎么判定的,毕竟定义本身就很模糊,那很可能会有人钻空子牟私利。

再想到平常总填这表那表,除了姓名年龄这些确定性的东西,其他很多提我都觉得选哪个都行,这会是高兴的,那会就忧郁了,因此我觉得应该有更规范的判定方法。

当然,对真正抑郁症患者我表示十分同情,毕竟我自己也有很长时间的半抑郁状态,天天失眠。很久之前,自己不太合群,很自卑也不太敢说话,很多年,也不知道自己有没有问题。

到现在,我觉得只有钱能让我快乐,让我因为缺钱的心病去付钱买药治疗,那我就很不开心了。

因此,不付钱或少付钱治疗,支持。

知乎用户 不眠鸟 发表

不是专科医生,也非心理咨询师,只是患者。但就此提议而言,是支持的。

只是据我有限了解,这个医保体系是非全国统一的,而且又是慢性病门诊那么问题在于人大代表讲的是 9500w 纳入,还是地方要强推行的——毕竟有些地方财政窘迫,本就无法纳入这些慢性病补贴——而一般精神疾病严重的朋友都是去至少三甲或省会医院的(有一定报销)——那全国统一后会不会造成情况变得复杂:比如患者数量的增加,财政的欠缺和工程的必要性,特别是医生的良莠不齐,和对于康复后的患者的工作呢?

去年卫健委就已经说了之后会重视精神 / 心理问题对大众的影响,而且在四类需要管控的人里,又会在高校推行量表,统一化管理。那么现在的两会提出纳入慢性病医保无疑是顺水推舟——只不过我们国家的实际患者数量或许该理一理,同时这又是对某些环节的重大挑战。

总之期待其情况的进一步处理,但对接下来的治疗变化不抱有其他想法。

至少仅作为患者,我想我国的心理 / 精神问题不太应该这样,9500w 人抑郁症,不算上其他的相关疾病就已经是全世界抑郁症的至少三分一,而在我国的基数也相当于约 14 个人里就有一个有相关问题的人。我 “不知道” 这是怎么算的。而且仅知乎的心理问题版块下的情况,我想又是很值得深思的。
就像有些回答者,不乏有专业人士,也说这个问题首先需要医生群体在此的提高,其水平不齐必然导致了误诊,漏诊,和一些无效的引导。
就我身边的案例,和我在网络上的经历而言。心理 / 精神疾病患者 “感觉受到帮助” 的数量在整个基数里很少,而公众的偏见也在于此——没办法满足,想的比较多,且负能量——相关情况是复杂的。

所以,在这样的环境下希望国家能够对此有长效的施行,但同时也作为个人希翼这不是自我慰藉。

最简单好用的 VPS,没有之一,注册立得 100 美金
comments powered by Disqus

See Also

人们对抑郁症有怎样的偏见?

知乎用户 Apcown 发表于 7/12/2020 偏见太多了。 “抑郁症?不会吧,你就是想太多了。” “我觉得我也有抑郁症,我这几天也心情不好。” “什么抑郁症啊,我看她就是不想上学(工作)” “怎么别人没有抑郁症,就你有呢?” “你看看 …

你们心情抑郁的时候做什么事情能开心一些呢?

知乎用户 简单心理​ 发表于 7/7/2020 文|简里里 简单心理创始人 我给大家讲个故事。 有一个小男孩,很晚才回家,妈妈问他做什么去了。他说他今天去安慰了隔壁家刚刚丧偶的老爷爷。 妈妈很惊讶,问他,你是怎么安慰爷爷的?因为即便妈妈作为 …

你怎么看待「网抑云」这个梗?

知乎用户 提剑书生 发表 1 “交作业。” 课代表站在我旁边。 闻言,我面颊抽搐,抱头而泣,在黑暗中硬生生挤出一个笑容: “你说,连作业都整不完的我,怎么给她整个世界。” 2 我被老师叫去办公室训了一节课,身心俱惫。 回来时同桌问我怎么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