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复感染新冠的人
**文 ****|**吕煦宬 魏荣欢 **编辑 **| 毛翊君 “第一次感染后,我开始查论文” 申同学 25岁 在读神经科学博士 4次感染 我是中韩混血,在国内读完小学就去韩国生活了。我第一次感染新冠是在去年10月,那时刚到英国求学一个多 …
一
越来越多的死亡新闻,提请更多人留意。
现仅举几例。
一起是,网传华西泌尿外科,一位23岁的研一医学生,阳性发烧了3天仍在一线上班。在寝室休息时疑似因爆发性心肌炎导致心脏骤停送EICU,但没抢救过来,不幸于2022年12月14日22点08分去世。
华西医院对传言进行了澄清,称该研究生并非是阳性发烧后坚持上岗3天,而是只发烧了半天——不管怎样,还是承认了发烧,但对是否阳性顾左右而言他。
事实上,是否阳性这一点很重要,大家也很关心。那就是,阳性与爆发性心肌炎之间,究竟有没有什么关联?
另一起是,12月12日,前沈阳金德队球员王若吉,因感染新冠引发基础性疾病恶化不幸去世,年仅37岁。
王若吉职业生涯成名于2004年。当年他效力于沈阳金德,司职前锋,为俱乐部贡献3粒进球,从2004年至2007年共出场46次。2010年中甲赛季结束王若吉因伤退役告别足坛。退役后的王若吉在沈阳从事青训教练工作。
还有两起悲剧更令人唏嘘。
其一是,四川建院32岁博士王腾,感染了新冠病毒,他发现自己有了症状,为了不传染给夫人和孩子,独自去另外一套住宅自我隔离。12月13日凌晨去世。
其二是,一个考研学生留校备考,发烧休克去世,几天后才被发现——没说是否感染新冠,但当下情势,不能排除这种可能性。
二
事实上,这段时间,有不少死于新冠者,如科技日报总编辑陈泉涌发帖说,北京防疫放开后不到十天,我接连两次惊悉噩耗。
一是中青报原副总编辑周志春,77岁,8日去世。头天核酸呈阳性,居委会准备第二天复检,不料周当晚1点多去世。
二是北京长城战略研究所的创始人、所长王德禄,更年轻,66岁……前两天上班发现阳了,13日下午发烧,晚上吃了退烧药睡下,当陪护人员发现时已无生命特征。
当然,陈泉涌也说,“据我了解,他俩都有基础病,周作过咽喉手术,王有高血压、心血管等病。”
清华北大日前密集发布讣告,多名老教授去世,至少有部分与新冠感染引发并发症有关。
但我之所以特意列举前面四起死亡事件,是因为,死者都是年轻人,最大的才37岁,且是足球运动员,身体素质肯定强过大多数同龄人。
这至少表明,新冠病毒不完全是拔掉了牙齿的老虎,如果不加以防范,年轻人也可能成为它咬噬的对象。
在这里我首先要声明,并不能因此而怀疑当前的放开政策——我知道肯定有不少人开始埋怨、咒骂“放开派”了,称其为“躺匪”。事实上,之所以选择放开,原因非常简单,第一,病毒传染性太强,防不住了。郑州今年出现疫情的时候,当时发言人的一句话仍言犹在耳:现在病毒是宝马,而我们是拖拉机,根本追不上。
如果说一定要硬着头皮扛下去,那代价根本不可承受。
第二,病毒的毒性已大大下降,死亡率已低于流感,这是一种公认的事实。
三
但是,这些年轻人的死亡,还是给我们敲响了一个警钟,即,不能从一个极端滑向另一个极端,从过去对病毒的过度恐惧,滑向对奥密克隆的过度蔑视——朋友圈里,相关恶搞的段子比比皆是。
报道称,运动员王若吉所得的基础性疾病,已经被证实为糖尿病。而我国糖尿病患者大约有1.25亿,与日本总人口相当。由于症状不明显,很多人根本不知道自己得病。根据《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20版)》统计,仅有36.5%的人知晓自己患上了糖尿病。
而新冠病毒,绝不仅仅只对糖尿病“特殊对待”,高血压、心脏病、阿尔茨海默症、肿瘤、慢性肾功能不全等基础性疾病的患者,都可能成为它攻击的目标。
而这涉及的,又将是一个庞大的人群?
我所担忧者,是感染高峰尚未到来。
如果说真的九成人都得感染一遍,考虑到巨大的人口基数,届时会有更多死亡病例出现。网上有一张各地感染高峰时刻表,那是一根令人望而生畏的陡峭的曲线,我们要做的,是让死亡曲线变得不那么陡峭。
英国《金融时报》12月7日报道,“中国大规模的感染浪潮将使新冠病毒有机会变异成新的变种”。这句话很吓人,虽然它未必发生,但我们也得为可能的变数提前做好准备。
总之,千万别轻视病毒,尤其是一个席卷世界的病毒。
除了个人要加强防护,掌握必要的医学常识外——最近,因乱服药而去世的案例也不少,甚至有人因喝水太多导致昏迷并紧急送医——各地要加大医疗资源投入,比如增加病床床位等,以应对可能的医疗挤兑。
最不可思议者,近来很多药店的感冒药被一抢而空。张鸣教授发问,独家生产的莲花清某能够挨家挨户派发,许多厂家可以生产的感冒药为什么做不到呢?
阳过了的张朝阳发帖说,关键是感冒药。只消耗了两粒布诺芬……所以不需要囤药,突然大峰面积感染,要让没钱没资源的老百姓有退烧药,尤其是老年人。“
网上看到一张截图,说原价十几块钱一盒的给小孩退烧用的美林,被炒到了4000元。
尚不知真假,倘若为真,令人出离愤怒,一则我们连给孩子退烧的药也供应不上,简直是耻辱;二则疯抢之下某些囤积者的良心,已到了发黑发臭的地步。
这些天全国大范围降温,对很多人来说,这是一个漫长的冬天。各位善自珍摄,愿大家都能穿越它,一起抵达来年的春暖花开。
**文 ****|**吕煦宬 魏荣欢 **编辑 **| 毛翊君 “第一次感染后,我开始查论文” 申同学 25岁 在读神经科学博士 4次感染 我是中韩混血,在国内读完小学就去韩国生活了。我第一次感染新冠是在去年10月,那时刚到英国求学一个多 …
㊟《良医 第一季》 新冠病毒变异至今,具有非常强的传播力,加之我们应对病毒的思维和行为模式在转变,最近身边就有不少朋友感染。到了这一阶段,如何做好个人防护,万一不幸感染又该如何应对,以及家中常备的医药应如何选择等,成为我们要学习处理的新问 …
**文 ****|**金金 吕煦宬 **编辑 **| 王一然 ****马阿姨 53岁 **** 全********家同时感染 女儿24岁,儿子18岁 我家小娃娃(儿子,18岁)先发烧,烧得特别严重,快40度,吃退烧药就降下来了。他会头疼、眼 …
**编者:**随着疫情防控措施的逐渐放宽,个人感染的概率也在增加,为帮助大家做好准备,邀请一些感染过新冠病毒的朋友来分享经验,以供参考。 1、来自澳大利亚的匿名网友 感染和治疗情况: 2022年5月,疑似感染。我前一天上班,和一个病人坐在一 …
至今,COVID-19已经持续 3 年。 但随着病毒的变异和社交媒体上各种真真假假新闻的传播,很多人对新冠仍然存有疑问。 人们尤其担心,感染新冠后,对身体造成的伤害有多大。截至发稿前一天(2022年12月1日),“新冠后遗症”曾6次出现在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