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评价粮票?

使用CN2/CN2GIA顶级线路,支持Shadowsocks/V2ray科学上网,支持支付宝付款,每月仅需 5 美元
## 加入品葱精选 Telegram Channel ##

知乎用户 一个大镖客 发表

我妈 80 年代和我爸结婚进了单位,当时是农村户口,我爸是城镇户口。城镇户口有指标,就像现在北京户口,不是你想落户就能落户的。

我妈生了我以后,两人都没有粮票。没有粮票就只能去黑市买粮食,价格是粮站的三倍以上,买了粮食,工资基本上就花光了。

我外公外婆在农村看我们可怜,就种了很多萝卜。每个星期天,我外婆都会挑着一大担萝卜来我们家,充作主粮。

我小时候因为营养不良身体不好,我妈一度以为我养不活。好在单位有医院,职工子女看病就是象征性给个一两毛,医生有时候也会给我多挂一瓶葡萄糖。说到这里我就想起后来我初中那些农村的同学,头发又细又黄像老太太,身体瘦弱,蹬自行车都像要死一样。

我对小时候的事情记忆不多。大概高中的时候,我外婆有一次回忆起以前的生活,说,我小时候还吃过油条,你妈你舅小时候都没吃过,你也没吃过。

我妈进城之前就是有些人吹嘘的乡村教师,我外公就是有些人吹嘘的赤脚医生。

我上学的时候曾经很瞧不起农村同学,觉得他们恨时代、恨国家、歪心眼、又笨。现在觉得十分羞愧。

知乎用户 王子君​ 发表

谢邀。

必经之路,因为当时国家所掌握的资源还支撑不起法币。

我个人觉得,不能认定粮票是五十年代才诞生的事物。如果从货币角度来衡量,粮票的形式在抗日战争时期就很明显了。

是蒋委员长给八路军发军饷么?是南泥湾和减租减息

最直接的体现,是解放战争里的淮海战役里,前线推小车的民工:

挑运军械弹药的,每百斤每百里,发粮(秋前小麦秋后杂粮)32 斤;每运一个伤员 50 里,发粮 30 斤,需担架搬运的 40 斤(人需要照顾,奖励更高)。

为什么说动员百万民工就真能整出来?因为蒋委员长那边的还乡团在屠杀农会,重建乡绅秩序;而解放军这边在分地、在发粮。

你是农民你跟谁?

为什么不发钱呢?

因为日本人、伪满洲国、蒋委员长、各地军阀,都发了一堆废纸货币。各边区政府,嗨,太小太分散,发了也没人认。

农民被折腾怕了,要么给贵金属,例如银元,要么给粮食。

银元我党也是很紧张的,但粮食还真发得起。随着土改的快速推进,地主阶级被推翻,大量农产品剩余可以集中到国家手里。

例如解放东北后,东北废了至少 16 种捐税,油煤的税率从两位数降到个位数,结果粮食征收和税收反而暴涨:

47 年黑龙江征收公粮 28 万吨,48 年则是 38 万吨;松江省 47 年是 19 万吨,48 年是 28 万吨。

嫩江省 48 年前 7 个月的税收就有 96 亿,比 47 年全年还多 37 亿。

齐齐哈尔的商户 46 年只有 1600 余家,49 年暴增到 4300 余家,49 年的税收比 46 年增加 1000 余倍。

一边要打解放战争,一边要给农民商户减租减税,结果总收入反而暴涨。这就是最直观的解放生产力,也最直观地反映了乡绅地主阶级被淘汰的必然性。

这就是正义。

其实回头看,我党是以 “现代化组织 + 粮本位”,打败了“封建帮会组织+半现代金融本位(银本位和废纸法币)” 的国党。

49 年爆发在上海的 “米棉之战” 就是典型:

当时我党手上只有 2000 万斤粮,上海入冬前需要至少 4 亿斤粮。

上海滩(当时的中国华尔街)放话,只要囤积 “两白一黑”(白米白棉黑煤)不卖,就能搞死上海。

不是空话:十个月之内,上海粮价涨了 66 倍,

怎么解决?50 年上半年,上海国营粮店从全国调了 17 亿粮食到上海(不肉疼,那时候全国已经可以折出 514 亿斤细粮)。屯粮的私营店卖 16 万元一斤?我国营店卖 8 万元一斤。

自己到黄浦江底找个雅座吧。

想明白这个道理,再去想粮票。

新中国成立之初,是不可能建立现代金融体系的。全面抗战的 12 年里,全国通货发行量增加了 144 亿倍,物价上涨了 8500 多亿倍。恶性通货膨胀是个巨大的历史包袱(前面一斤粮 8 万元也能看出来)。

“37 年 100 元法币买头牛,49 年买几粒米”,这个故事是写在教材里的。

所以深吸一口气想想:

你的底子是被战争摧毁了的社会环境;

你有四亿多人民要养活,靠的是和清朝没啥区别的农业生产;

你还要工业化,从不算多的农业剩余里挤出一部分,向斯大林卖江西蜜橘和山东大葱,来换工业设备和图纸;

换来的工业能力还不能立刻投入民用生产,必须继续大规模投入长期没有经济收益的军工。因为冷战了,马上是抗美援朝。

只能靠统购统销和粮票。

国家来收大部分农产品,然后以粮票的形式进行分配。这样至少在国计民生最基础的吃饭问题上,不用背过去恶性通货膨胀的包袱,也极大减少外部战争风险对市场的干扰。

工资稳定,脆弱的初步工业化稳定。发多了,还能根据粮票的发放数据,来形成最基础的计划经济。

从中央到基层的 2400 余个地方及部门,发了上万种粮票。从面粉大米高粱玉米豆子,到挂面切面米粉年糕点心,到米饭面条馒头包子馄饨,都要票。

除了基本的粮和油、猪牛羊、鸡鸭鱼、蛋、糖、豆制品、蔬菜,汗衫、背心、布鞋、手帕、肥皂、手纸、洗衣粉、火柴,也是要票的。

电器、手表、自行车、香烟,也是要票的。

以前翻资料时,记得有作者吐槽上海人的精致,因为上海独有 “半市两” 的粮票,25 克。

老一辈平均的生活、对工资的不敏感,很大程度上是因为货币在当时的市场流通里没啥大用。票证背后所象征的计划管制才是核心。

真正的货币,其实就是粮票。典型是当时的全国通用粮票,一斤抵两毛钱。

本来到 60 年代粮票的种类就开始缩减,这意味着大量交易还给了市场。

中苏论战、越南战争、第二个五年计划的半崩溃,新中国工业化遭受沉重打击,外部环境急速恶化。

大量资源不得不重新聚合回国家手里,形成了一直到 70 年代末期的粮票繁荣期。

到了 80 年代初,反复确认粮食不再是问题,国家有足够的资源在全国范围内支持货币价值了,才慢慢放开,停用粮票。

但也造成了价格闯关和双轨制的波动,并深刻地影响了整个 80 年代。

1993 年,随着粮油的敞开供应,粮票终于走进了历史里。

知乎用户 Jack Dong 发表

从这个问题下就能看出知乎现在的主要用户群体年龄都太小,以为 “粮票” 是为了实现公平。只能评价“太幼稚了”

我的家里还保存有一些粮票,粮票只是个统称,不仅是粮食,从吃到穿,生活大大小小的一切都需要 “票” 作为凭证才能购买。

不知道大家看没看过《人世间》这个电视剧,第四集,1970 年代的背景,剧里军事学院的副院长为了感谢主角帮助他,请他和他几个朋友到家里吃饭。

在那个人们普遍吃不饱饭穿不暖的年代,军事学院院长的家里的餐桌上不仅有鱼有肉,还有葡萄酒。那个年代的普通人,别说是否喝得起葡萄酒,根本就是没有资格喝的。葡萄酒这样的物资只能军事学院院长这样的阶层的人有 “权力” 去享用。说好的 “公平” 呢?

粮票是一种调节物资紧缺的不得已的分配手段。但包装成为了消除阶级、实现公平的利国利民好政策,甚至鼓吹计划经济的美好就大可不必了。

电视剧毕竟是文艺作品,不能反映历史全貌。顶多可以作为一窥当时生活的形象呈现。真实样貌还要靠史料。

“粮票的使用,在粮食短缺的情况下,对保证居民的口粮供应起过重要作用,但也带来了许多麻烦。特别是在 “文革”中,粮食配给本来就比较紧张,又动员大家 “主动” 要求减少配给数量,人们生活就更加困难了。例如,对不同职业和岗位的人群,要核定不同定量标准和各种粮食的比例,男性女性还有差别。粮票以地方为主,只能在当地指定的粮店凭户口本发放,如果要到外地出差,还要由单位开介绍信去兑换全国通用粮票。地方粮票定期使用,过期作废,而全国粮票无时间限制,因此居民都想方设法把节省的地方粮票,兑换成全国粮票加以保存。这样全国粮票无形中就变成一种 “有价证券”,记得当时一斤全国粮票可以换一个鸡蛋,几斤全国粮票可以换一个当时很时髦的塑料盆等等。”

为什么会出现粮票?

事实上,粮票不仅没有解决 “供需矛盾”“平抑物价”,反而掩盖了真实的“供需” 情况。换句话讲,是一种人为制造的“需求”,你需要多少并不是你觉得需要多少,而是 “上面” 认为你需要多少。

很多人怀旧,怀的其实是他们从来没经历过的 “旧”。还是那句话,你可以抱怨现在,但怀念那个年代绝对是 “没脑子”。


“昨天,我们家聊天,也聊起苏联垮台。孩子们告诉我,二十世纪的世界有两个重大的历史现象。政治上的重大历史现象,是苏联的崛起和消亡;在经济上呢?则是近三十年来亚洲四小龙的崛起。这两年,除了四小龙外,泰国、印尼、马来西亚也迎头赶上。四小龙和东南亚诸国的人有中国人聪明勤劳吗?我看未必。我跟李光耀讲过,华人实际上在经济上可以做另一个犹太人。华人在政治上一盘散沙,没有核心,但有市场取向的功利和敏锐,有庞大的市场和网路。李光耀也同意我的观点。我们落后的关键还是我们从五十年代起,不抓经济而抓阶级斗争,搞一大二公的社会主义。我这里不是说社会主义搞错了,但我也不能说我们完全搞对了。老百姓生活什么都要票,什么粮票、布票、烟票、酒票满天飞,什么都得排队。长此下去,苏联的今天就是我们的明天。

“粮票、布票、肉票、鱼票、油票、豆腐票、副食本、工业券等百姓生活曾经离不开的票证已经进入了历史博物馆,忍饥挨饿、缺吃少穿、生活困顿这些几千年来困扰我国人民的问题总体上一去不复返了!”

知乎用户 Deep Van​ 发表

一言蔽之,市场经济年代按钱分配,计划经济年代按地位分配,你是农民还是城里人,是干部还是工人,是处级还是科级,直接决定你能分到啥。

这种情况下基尼系数是失真的。因为很多东西没票据买不了,还有更多东西连票都没有,比如特供的进口电影。

怀念这个年代的人,如果是失意的旧贵族,那可以理解,要是祖上是普通人,基本可以判定是傻逼。毕竟那年代 80% 的中国人生活在农村,生活质量还不如今天的印度贱民。

知乎用户 星星的车票 发表

翻了前边几个的答案,粮票都快成利国利民的好政策了。

我就想起《我爱我家》里讲爷爷要饭的这一段 “旧社会他生活还行,是 62 年要的饭!”

话说圆圆带同学文良回家,这孩子是个人精,看见和平夸和平,看见小保姆夸小保姆,看见老傅就夸:圆圆,我真羡慕你,有这么个好爷爷,我就没爷爷!

圆圆:不能够,你没爷爷你爸爸从哪里来的啊?那怎么有你啊?

文良:我是说,我从来没见过我爷爷,我爷爷早死了,听我爸爸说,爷爷活着的时候,也不是什么正经人,就是个臭要饭的!跟咱爷爷哪里比去啊?

老傅:不能这么讲啊,旧社会穷人去要饭那是因为。。。。。。

文良:旧社会他生活还行,是 62 年要的饭!

老傅:62 年,那是因为我们工作中的某些失误嘛。

文良:你看出差距了吧!你爷爷一失误,我爷爷就要饭!

再摘点资料,就当口述历史吧。

咱们都是老百姓,就看一下粮票统治下的老百姓过着什么样的生活。

以下内容摘自虹影的自传体小说《饥饿的女儿》

虹影,作家,1962 年生于重庆。


饥饿与我隔了母亲一层肚皮。母亲在前两年中一直忍着饥饿,剩下粮食给五个子女。

当时这个城市的定量成人二十六斤,“主动” 节省给中央两斤,节省给本省两斤,节省给本市两斤,节省给本单位两斤,落到每个人身上只有十八斤。其中只有六斤大米,其余是杂粮——玉米、大豆、粗麦粉之类的东西。四川人很少尝过饥饿的滋味,饥荒一向是水土流失的黄河流域的事,在长江嘉陵江流经的肥沃土地上,粮食从来像年轻人的毛发一样茁茁壮壮。

我们家的五个孩子,都在生长发育期,各个都是抢着要吃。

要吃,也有办法:买高价饼,一个饼要两元钱,相当于一个工人两天的工资。我们家一个月的余钱全用来买这种高价饼,也只能每个人半个。过什么节下决心后才去买一个饼,遮遮掩掩拿回家,每人一小角。

三天两头,便有公安局戴着手铐,将我们家附近这几条街上的一些人铐走。抢国家粮食仓库的判刑,全是十年以上。再饿死人,国家的粮仓必须满满的,预备与苏修美帝打仗用。说夜猫溪一带的人,十有七八做过偷鸡摸狗见不得人的事,真是一点也不过分。为了填饱肚子,很少有几个人能够响响当当拍着胸膛说:我们家一清二白。我们院子里有一家人,四个儿子有三个进监牢,轮换着出出进进,才使一家人没饿坏。

菜也是按票定量供应的,每人每天只有几两,卷心菜连菜带皮一起卖,不然菜边皮都会被人哄抢。做豆腐滤下的豆腐渣,也是定量分配的东西。花生油榨油剩下的渣,挤压成紧紧的一个大圆盘,是美食,有后门才能弄到。老百姓能自己弄到的食品,是榆树的新叶,是树皮剥开露出里面一层嫩皮,在石磨上推成酱泥。那年四川树木毁掉不少,就是这样剥光皮后枯死的。野菜野蕈,早就被满山坡转的小孩,提着竹篮子、背着小筐摘尽了,抢吃野蕈中毒的孩子多得让医院无法处理。

大姐带着弟妹们,到附近农村去采一种与草不太能分清的香葱,她让弟妹们在草里找,自己钻进农田里偷菜。农民守命似地守着几颗菜,一发现就拿着长棍子猛追狠打。

三哥绝不会跟着大姐去挑野菜,也不屑于与其他小孩在山坡或田坎上慌神地打转,也不在那些蹲坐在江岸石礁的垂钓者中求运气。他靠江吃饭,再冷的江水也敢跳下去。只要看到有什么像食物的东西从上游冲下来,什么菜皮、菜叶、瓜皮之类,他能游出好几里。

……

他还是幸运者,有不少用这种方式寻食的孩子葬身江底……

三哥从江里捞回一把萝卜缨那天,他的脸骄傲地在家人面前转动,吃东西时,故意发出响亮的声音。

哪怕一家人,每个人都眼珠瞪得好大,生怕自己少吃了一口。有时他们还为互相偷藏起来的食品,吵闹大打出手,大姐个儿最大,吃亏的自然不是她。

知乎用户 老书​ 发表

一次大的经济危机带给一个社会的伤害,几十年都难以走出来,严格的户籍制度和粮票制度就是五十年代末六十年代初经济危机的结果。

我母亲回忆五十年代中期,她从农村来到省城哥哥家读书,外公是地主,土改了,没能力让母亲去大城市读书了,外公就让母亲去省会的哥哥家读书。到了合肥后,舅舅去单位开了一个证明,上面说我单位某某同志的妹妹来这里投亲读书,请求派出所登记户口之类的话。然后我妈就自己放学的时候顺便去派出所登记了一下,户口就从农村变成合肥市区户口了。就这么简单。也就是说过去户口只是一种居住登记而已,对人口居住情况进行管理的方法。

到那场危机后,因为粮食缺乏,开始减少城市人口,严格的配给制度,城市户籍和粮食配给直接挂钩,接着和工厂招工挂钩。这种惯性一直持续到 93 年取消粮票才逐渐放弃,但是至今教育依然严格挂钩。整个国家最刚性的社会制度莫过于此。

知乎用户 安风你压我头发了 发表

题主啊

90 年代取消粮票布票的前提是啥?

粮食和布的供应已经非常充足了

说起来,70 年代的四三计划,80 年代的 “我们节省点,多进口点”

他们有没有想着 90 年代取消粮票以后功劳不是他们的,是后人的?

有没有去贪天之功?

没有好吧

而前期的粮票和布票,则尽量的保证不会有人能拥有大量的粮食和布

我当时是看一个伤痕题材的小说,就是从外国回来,去饭店吃饭,除了钱还要粮票,可他身上没有那种

总之就是各种反思

我当时想的是:要不是粮票的话,这些人岂不是能随随便便去买大量的粮食了??

这不就是解放前生产力不足,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节奏了么

知乎用户 老岳 发表

有这么一个段子,马未都讲的。

北京人去上海出差,不认路就向路人请教,一个上海人非常热情地带他到地方。到门口之后,上海人有点不好意思地说:同志,能不能帮我换一点全国粮票。北京人赶紧掏出自己的全国粮票,和上海人递过来的五斤上海本地粮票换了,才相互道谢离去。回去之后还感慨,看看上海人就是脑子活,看你是出差的就热情带路,到了地方再提要求,你也就不好意思拒绝了。

全国粮票那可是非常珍贵的,除了全国畅通无阻之外,还可以 “买” 到地方粮票搞不定的紧俏玩意,平民百姓一般来说只有出差者才能凭单位介绍信在粮店换取。所以出差通知一下来,出差人第一件事就是赶紧换粮票。还要在旅途中尽量省着点用,毕竟是硬通货,省下来就能落自己口袋。

在北京上海等中心城市的饭馆里,能看到很多这样的换粮票者,除了确实投机倒把赚取差价之外,大多数的情况是粮食关系不在本人的生活地,或者是配给地方粮票不够吃的,只能用全国粮票填肚子。其亲友就用自己所持有的地方粮票换取全国粮票再给他寄过去。大多数时候大家都相互体谅能帮则帮,因为在饭馆找零的也是地方粮票,所以换粮票对于出差者而言没有什么损失。换粮票者多陪点小心,或者帮忙提行李找座位,一般不会被拒绝,一天下来能换出三五十斤全国粮票。遇到较真儿的可就麻烦了,投机倒把的帽子一扣下来,搞不好要进局子的。热情似火的年代嘛,大家普遍都很有激情,也是可以理解的。

懒得写正经东西了,就着早饭写个段子供各位消磨时间。每次看到这种问题,总能看到那么几个账号在上蹿下跳,真是有趣。


另外要注意,按理说使用全国粮票的情况应该用全国粮票找零,但据我所知当时普遍是以地方粮票找零的。就像你在香港用人民币消费也可以,但是人家不会给你按汇率换算,找零也只用港币。而且虽然人人都知道全国粮票的价值高于地方粮票,但是在 “消费” 时是等价的,所以就提供了巨大的寻租和盈利空间,滋生了腐败和黑市,也是扭曲市场机制的一个极好例证。例如,出差者可以用全国粮票在当地黑市上换取面值更多的本地粮票,省下来的全国粮票就可以给家人孩子 “买” 好东西了。

再比如说你是北京人,持全国粮票去上海出差,结果装着上海饭馆给你找零的半斤上海地方粮票没吃完就回到北京,那可就麻烦了,这半斤粮食就没法下肚了。最好的解决方案是等着单位里谁再去上海出差,等他把全国粮票换出来之后,说几句好话,用上海粮票跟他换全国粮票。这样你俩才能都把这半斤粮食吃进肚里。麻烦吧?麻烦就对了,不麻烦怎么消耗你们如火的激情呢?毕竟火气太旺对身体不好,那个伟大的时代就是这么关心人民群众的健康。

不掌握这种生活小窍门,你们穿越回去准得饿死。饿死了再回来知乎上发牢骚,那就是只能是 1450 了,诋毁那个心里只装着人民的年代,全知乎共诛之共讨之,勿谓言之不预也。

知乎用户 零五 发表

我父亲是一九六零年考上大学的,那时他才十七岁。

那一年,我的外曾祖母因病去世了,奶奶后来告诉我,“你的外曾祖母是小脚女人,没法下地干活,本来她也没病,但就是什么都不肯吃,咬紧牙关,灌都灌不进去。她是想省下来给小孩子们”。奶奶是个很坚强的人,自我的爷爷在抗战胜利那一年的除夕夜被几个醉酒的日本兵打死后,她就一个人抚养六个子女长大成人,其中还包括遗腹女 – 我的小姑。可是,在她告诉我外曾祖母的死的时候,分明还是哭了,以至于让我记忆至今。

大伯是个不听话的孩子,什么也学不进去,家里没什么吃的之后,他就跟几个小伙伴带着枪躲进了茅山的深山里头,隔三差五地在半夜里往家里的院子里扔一两只野鸡。过年的时候,还扔了一头野猪,就是被村干部拿走了,只留了个猪头。尽管如此,在大伯的帮助下,我的父亲总算还能有口饭吃。

父亲的高中在乡里,大部分学生都是农村户口,而他的高中自建国后就没人考上过大学,班主任跟他们那些饿得不想学习的同学说,“我知道你们没有希望考上大学,但是你们要抱有一个考上大学的希望,这样才能活下去”。父亲听进去了。

父亲在这一年开始了他每天只睡三四个小时的疯狂学习,饿急了,就拼命地勒裤腰带,直到连抬眼皮的力气都没有。后来,他考上了苏州大学,也是他们高中那年考上的独苗。

而父亲最大的动力来自哪里?就是粮票啊!即使在 1960 年,考上大学就意味着城镇户口,意味着有了粮油关系,意味着可以每月发十几斤粮票,在农村的家里就能省出一点口粮,父亲的妹妹们多少就可以多吃点。

1992 年,我也考上了大学,去食堂吃饭的的时候,买饭还是要用粮票。第二年,粮票在学校里正式废弃了。那一天,漫天的纸屑在宿舍的窗外飞舞,我也把剩下的粮票撕碎了扔了出去,阳光把这些花花绿绿的碎片渲染得分外美丽,象是在庆祝一个时代的落幕!

知乎用户 万乃石​ 发表

毛主席领导时期的行为方式有一个特点,总目标是靠一个纯理论在支撑,在具体手段上不敢简单相信任何理论。

所以当时从来没有那种听了某些经济学家一忽悠,就一条道走到黑的事情。所有的具体手段都是在总目标引领下,逐渐探索积累出来的结果。

粮票的最初的雏形是红军时期的军用粮票,因为根据地分散在全国各地,体系也相对幼稚,所以出现了 “借谷证”“公粮票”“兑米票”“领粮证” 等等各式各样的初级粮票。用处集中在向红军或者人民政府的粮仓领粮食,或者向群众领粮食,让群众事后凭证到人民政府的粮仓领粮食。

此时的所谓粮票身兼 “借据” 和“粮票”“货币”三重功能,是供军队灵活使用的。这是一种原始的按需分配,各个部队不是按照谁势力大、谁级别高进行分配,而是按照这支部队有多少人、需要多少粮食而进行分配。

到了抗日战争时期,边区票统一了各种票证的功能,成了当时中国少有的硬通货。因为边区没有贵金属储备,就创造性地用生活必须品的实物作为储备。当时不仅解放区都喜欢使用,连国统区和沦陷区都以边区票为信誉良好的纸币。

但在解放战争后,人民政权开始进入城市,这就出现了以前从未遇到的情况。在农村打倒地主后,农民各个家庭之间的生产力差距不大,只要有人有地就能自给自足。在新的土地兼并出现之间,农村几乎不存在一个拥有超级购买力的群体。

但城市不一样了,这里有民族资产阶级,有资产无数的寓公,还有高级知识分子。。。这些人都有着比普通人强的多的购买力。但刚建国时中国还是小农经济为主体,物资生产非常有限,如果这些拥有巨大购买的群体过多地购买生活必须品,必然导致底层无法获得足够的生活资料。但又不能剥夺他们手中的货币,毕竟都已经换成了人民政府的人民币。

为了在资源相对不足的情况下尽量公平分配生活必须品,就想起了当年按需分配的各种粮票。货币可以按劳分配甚至按资分配,但生活必须品,尤其是粮食必须以平均主义的原则按需分配。这样就保证了有钱人即便大手大脚,也不会浪费劳动人民的生存资源。

粮票是在起飞阶段保证人人都不要被丢下车的安全带,这种按人头分配的制度极大地降低了新中国原始积累阶段的社会代价。

知乎用户 季退思 发表

粮票是一套工业化积累系统的一个支柱,结果这个系统崩了,粮票本身却存活下来并且扭曲成了被承载过多意义的奇观。

以前的答案总结的其实很好:落后国家要发展工业——剥夺农业剩余——统购统销——农业集体化——限制农业人口进城。这就是斯大林模式。

为了把农村的财富转移到发展城市工业里去。农业集体化的下一步必然就是限制农民进城,粮票制度下农村人无法在城里买到粮食,也就不可能无序涌入城市产生在城里生存的贫民窟,粮票实际上简单粗暴的保证了农民与工人无法互相转化。

可是,因为大 JUMP 巨型失败了。实际上 CCP 在农村几十年的威望已经大为折损,以至于并不能继续从农村正常实施 “剥夺农业剩余”。农业税征收 + 农业统购 的比例,实际大大低于 57 年以前的水平。

1956 年,征收 + 统购,一共拿走了粮食总产出的 25%。似乎斯大林模式 前景好得很。

然而 1962 年这个比例是 13%。1978 年,这个比例也只有 15%。62-78 年这期间基本上都在 13-15% 之间波动。国家没有得到商品粮食和农业剩余收集,农民也没有得到人民币和工业消费品供给。

粮票成了 国家获得的粮食 总量不足 情况下的被迫之举。

直到 1984 年,实行包产包干比例为 74%,当年国家获得了超过两千亿斤粮食,占当年粮食产量的 25%,相当于回到了 1955-56 年的水平。1985 年甚至罕见的出现了农民卖粮难。于是,粮票又不需要了。

要知道 1950-1954 年全国大部分是私有耕地的情况下,国家可以从农民那里得到的粮食是总产量的 16-17%。

人民公社好,62-78 年这期间基本上都在 13-15% 之间波动。

国家没有得到试图获得的 充足商品粮食和农业剩余收集,农民也没有得到期望获得的 人民币和工业消费品供给。吃了没有结果的苦。(注意,是没有结足够果实,不是没有必要。)

粮票,在系统设计本身失败时,粮票本身却存活下来并且扭曲成了被承载过多意义的奇观。

知乎用户 涂子​​ 发表

21 世纪的知乎最玄幻的一点,就是经过了粮票制度的人都在骂,但没经历过这个时代的人反而各种编着花儿夸。

失禁失禁。

一言以蔽之,票证制度是战时经济的一种标配,不仅中国,日本,德国,苏联,包括美国这种二战时期生产环境最宽裕的国家也搞过,它当时有个生活物资管理的配给单。

WWII Ration Books

物资紧缺的时代下搞这种东西是有其必要性的,尤其是战争这种时期。但是战后将其常态化、长期化却是苏东阵营经济模式的特色。原因也很简单,掌握分配大权的官僚部门不用对下负责,他们要 “看得见的手” 不要“看不见的手”。只要不被上面问责,没有半点动力去改善老百姓消费。毕竟计划经济模式里,最不需要在意的就是消费者需求。至于什么平抑粮价啊,改善分配啊,徒增笑耳——你平了特供还是改善了小白桦?事实上在我经历的粮票制度的尾声,各种物资奇缺哄抬价格、不平等阶层的待遇犹如天堑才是常态。

票证经济,并不是说只有买粮买油才要票,而是从食物到衣物,从岗位到级别,统统都是管制发放的。而市场经济,是一种基本人权。抖音上我记得有个东北小哥的短视频,很精辟地总结了为什么东北发展不起来。因为重工业它就不是个重视消费者的领域,而轻工业的发达是典型的市场化的反映。你在东北开个小厂,客户大多都是厂里混个温饱的,消费侧就输;供应链上,你没关系拿不到地拿不到政策,原材料优先都是给大厂的,你发展个啥?拿头去跟长三角珠三角比?

所以为什么改开前穷得一家人穿一条裤子的大穷省广东(一个辽宁就能吊锤广东),改开后短短十年就压倒性超过了共和国长子的东北?

不要以为票证经济只是管你吃饭。票证这玩意限制民众消费的背后,一定是各种人上人消费 play。

无数个这样的秘密商店为苏联上层社会服务,为 “我们的共产主义贵族” 们服务。上层人士可以在这些特殊商店里购买苏联国内稀缺食品,如鱼子酱、蝗鱼、鲑鱼和出口伏特加,以及 “资产阶级的” 享乐用品,如法国白兰地、苏格兰威士忌、美国香烟、瑞士巧克力、意大利领带、奥地利皮鞋、英国呢绒、法国香水、德国晶体管收音机、日本录音机等。
  这就是被莫斯科普通市民所艳羡的 “小白桦商店”。
  在莫斯科最大的国营商店 “古姆” 的三层一个偏僻角落里有一个“100 号分店”,也是专为上层人士设立的。在军人商店的地下室有一个只为军官服务的秘密商店。特殊裁缝店、特殊理发店、洗衣店、化学洗染店等专为特权阶层服务的各种商店以及食品店遍布莫斯科,约有 100 处之多。
  苏联一位记者指出:“对于上层人物来说,共产主义早已经建成了……”
  这就是苏共的高级干部所享有的特供。为了维系这种特殊待遇,他们毫不考虑代价。

人想吃葡萄,应该能喊出来 “我要吃葡萄”,

也应该有人有这个权利去找葡萄,送葡萄,卖葡萄;

而不是有人能跳出来说 “我觉得你吃萝卜就够了不需要吃葡萄”

“从今以后只有持有我发的葡萄票才能买葡萄”

这无非是对市场流通的一种寻租货币,一种对财富的变相掠夺罢了,更不要提配套的一系列身份、户籍的限制。票证,就是一种对人天生应有的消费权力的剥夺而已。编出花儿来夸,也不过是往茅坑里的石头缝里雕核舟记,手艺再精致,也不过令人作呕。

不然问问上海体会过一个月配给管制的各位,物价平不平抑啊?生活改不改善啊?

知乎用户 温煦律师​ 发表

粮票并不代表整个计划经济或者配给制度。

都说票证票证,实际上其他计划经济国家除了特殊时期外基本只用 “证”,实际上也就是一个简单的签收本,拿上身份证限量供应品两边签字盖章以示东西配发到手了事。只有中国长期大量使用印钞防伪工艺印制大量的小钞票一样的粮票和其他配给票。

粮票(这里不仅指粮票,还包括什么布票油票副食票工业票。。。)反映的事实是尴尬的,那就是中国内部中间体制的高度不稳定性跃进就是一次洗牌,之后的灾害有人逃荒,有的干部被冷置,有的突起。刚刚调整好没几年又是 66 年,各级 “革委”彻底将地方洗牌,再过十年 “革委” 又全部被干趴下。。。迟至 1984 年,中国才开始试行居民身份证制度,这时候建国都 35 年了。

因为政治结构不稳定,很多时候能被牢牢掌控的只有中央和基层,中间层是非常不稳定和混沌的,因此造成了种种中国特色的经济现象。**企业为什么办社会,部队和一些部委院所为什么有大院?因为他们缺乏政治属性结构稳定,没有像地方政府一样动辄被干翻重建,在这些机构管辖范围内他们是有大量的精确数据和档案进行精密管理的。**这些大院和厂区规划科学、设施完善、干净整洁、井然有序,它们更像是传统意义上管理严密的 “城市”,票证时代的城区,往往比较混乱,市中心都有大量的平房大杂院,很多市民在作坊一样的小集体就业,相比更像“城市” 的大院和厂区,城市本身有点像城郊的庄园。

因为政治结构经常被拆毁重建,管理水平无法持续提高,不能进行**数目字管理,**缺少精确高效的管理,城市被迫将各种权力实际下放给各种基层组织和已经公有化的各种经济组织。因为没有办法点对点的发放各种物资,所以就要用复杂的工艺印制各种粮票各种物资券,避免下级组织和个人进行仿冒。然后将这些具备高度防伪性的小钞票按照各级组织上报的数字发放下去,由他们进行精准的对接。

票证时代,一个人违法乱纪被代表国家的公检法收拾了并不见得可怕,但是如果他要被自身依附的单位收拾了绝对是可怕的,刑满释放回来重新落户找个单位工作领粮票吃饭日子照过,但是你要说哪天你户口突然没了,或者没有单位接受你吃不上饭那绝对是天塌了,还不如去找个牢坐。

因为 “粮票” 代表的 “单位” 比 ZF 更强势这一现象,票证时代的本国城市建设也迥异于其他计划经济国家。具备高度开发效益的城中心往往因为政府缺钱没法开发,效益高的单位往往在自己的自留地星罗棋布的建设。如果穿越回票证时代骑车闲逛,你往往会发现从北上广到县城往往城中心依旧一大堆年久失修的平房,反而不太繁华甚至很偏僻的地方有建设的非常好的大院、家属院、厂区。

因为政治结构经常被打乱,造成经济的交流和统制集中度也不高,并不存在 “全国上下井然有序一是一二是二” 这样一种情形。各个县市往往都搞了自己的一套小工业循环体系。这使得中国始终存在一个公有体制的 “半市场化” 经济。即便在 “极左” 的 WG 时期,全国各地都是漫山遍野采购员业务员全国四处跑,四处打探、讨价还价和彼此对接有没有各种物资、原料,有没有更好的供应价格和条件。。。这样一种结构也使得本国的市场经济转型没有想象中阻力大。

知乎用户 汉唐天 发表

评价:我觉得粮票制度是计划经济下不得不走的一步,细想在计划经济下的确没有什么好办法。

先说说我对粮票的理解吧,算是个人猜测,我觉得粮票的原因不是一直我们认为的粮食生产不足,而是另有原因。这个应该是统购统销政策的副产品。(我查到的数据,从 49 年开始到 57 年,人均粮食一直在增加,粮票开始于 1955 年,当时不存在粮食不够的问题)

事实上存在一条逻辑链,我们来逆向推导:发展工业——剥夺农业——统购统销——农业集体化——限制农业人口进城——粮票制度。要做到前一条,都必须先完成后一条,而这个链条的最后正是粮票制度。

我 来解释一下,发展工业需要资金,而新中国没有钱,因此很自然想到,利用农业来供养工业。怎么做到呢?工业要想发展无非开源节流,也就是工业品有销路价格 高,工人工资低。怎么降低工人工资?一定是有一个最低限,也就是工资必须能购买足够的粮食,因此粮食价格越低,工资就可以更低。所以,问题就清楚了:通过统购统销,低价收购农民粮食,保证低粮价低工资;同时把工业品用高价格卖给农民,这样农村的财富就会流向城市

统 购统销为什么还要集体化?这是苏联的经验。苏联在 20 年代曾经搞统购统销,执行的第一年,农民发现粮食价格很低,都不卖粮食。结果,由于城市只能从政府手 中买粮,所以粮食出现危机。最后不得不用武力筹粮。第二年,农民因为粮食被强行收走,所以普遍自发减产,结果政府再次征不到粮。上次是农民有粮不卖,这次 是无粮可卖,结果政府被迫再次强行收粮,这导致 20 年代苏联的大饥荒。于是,苏联政府索性将土地国有化,才避免了之前的问题。所以,要想统购统销,仅仅管住流通领域是不够的,还要管住生产领域,从而整合上下游产业链。因此要搞统购统销,农村集体化势在必行。 (农村集体化绝不是搞社会主义,根据马克思的说法,农业公有是很漫长的事。再说建国后刚搞了土改,没几年就又集体化,这不是折腾吗?好比 2010 年,给你 套房,2015 年又说这房归国家。。。。要知道在全国平分土地是多大的工程,耗费多少人力物力。事实是,土改时没想集体化,后来为了发展发现不集体化不行 了,才推翻之前的说法)

集体化之后,实际上是为了把农村的财富转移到城市,这个过程显然对农村是不利的,相对城市来说农村非常艰苦,故而 农村人向往城市就成了自然的事。然而如果农民可以自由到城市定居,那就意味着农村劳动力的减少,城市需要供养的人多,对政府来说意味着粮食生产减少而粮食 开支增大。所以农业集体化的下一步必然就是限制农民进城

如何限制农民进城?户籍制度是最好的保障,农村户口就在农村住, 互相监督。但是仅凭这点还不足以束缚农民在土地上。因为中国历朝历代都是用的这个方法防止人民迁徙,但是效果也没有那么好。所以粮票制度就诞生了,如果你 是一个从农村进城的人,你是没有饭吃的,因为你没有粮票,就算乞讨也会被警察遣返。城市人的粮食都是由所在工作单位发放的,没有户口各个单位是不可能录用 你的。**所以,在粮票制度下农村人不可能在城里生存,正是粮票保证了农民与工人无法互相转化。
**

再次回顾这个逻辑链,就会发现粮票制度是最终的安全阀。保证把农民关在农村,防止他们因为被剥夺而逃往城市,从而保证农村向城市的输血管可以源源不断的运作。

发展工业——剥夺农业——统购统销——农业集体化——限制农业人口进城——粮票制度

**
有一些旁证,那就是粮票制度是和统购统销一起出台的配套制度,粮票的废除也是在允许人口流动之后。
**

1953 年,中央政府决定实行粮食统购统销政策,包括粮食计划收购政策,粮食计划供应政策,1955 年 8 月 25 日,国务院全体会议第 17 次会议通过《市镇粮食定量供应凭证印制暂行办法》,紧接着,国家粮食部向全国发布这一暂行办法,很快,各种粮食票证便铺天盖地地进入社会。

粮票的取消是到 1985 年,是因为大量农民到深圳打工,却没有粮票,所以由深圳开始最后到全国取消粮票。

以上只是一个猜想,若是猜想成立,那么这个链条的起因是发展工业,在当时的情况下应该说是对的,但同时也产生了巨大的代价,是非曲直大家自行分辨吧。

知乎用户 忠君爱国洪承畴 发表

粮食配给制 = 粮票,没有粮票寸步难行。

农民一天有多少粮票?

统购统销催生粮票

早在苏维埃共和国时期, 中央苏区发行了临时借谷证、借谷票以及各类米票。③抗日战争时期和解放战争时期, 晋察冀、晋冀鲁豫、山东、华中、陕甘宁等根据地和华中区、华北区、中原区、晋绥边区、东北地区等解放区都在社会上发行过粮票。据不完全统计, 这些不同时期、不同地区、不同类别的 “区票” 超过七百种, 已成为珍罕品。这些票证, 是中国共产党在粮食供应制度上的有效变革, 为星星之火的燎原提供了保障。或许正是由于有粮票发行所取得的历史作用为借鉴, 中国共产党在建国后, 仍采取了粮票制度作为解决粮食供应与购销问题的根本方法。

凭票供应的实质是对紧缺资源的定向、定量的配给制。巩固新生的人民政权是中国共产党在严酷的战争结束后作为执政党的重要任务。从中国的国情来看, 粮食问题不仅仅是社会问题或经济问题, 而且是一个极其重要的政治问题。为应对粮食供需矛盾, 提出并制定实行粮食等农产品的统购统销政策, 是粮票制度产生的现实因素。陈云在 1953 年全国粮食会议中提到: 全国粮食问题很严重。在市场上的粮食销售量、出口粮、军队和机关人员的口粮、储备粮以及库存粮都不能减少的情况下, 为避免粮食混乱, 粮食差额只能靠统购统销来解决。

确立粮票制度, 一要靠群众和基层干部积极参与, 二要牢牢掌握政府对经济运行的集中控制权。因此, 在新中国确定中央政府对粮食的管理与供应开始, 就是在全国统筹统支的大前提下, 略微给予地方机动性。这种掌控经济运行的方式, 在一定程度上也是中国共产党在井冈山时期、延安时期领导经济方式在建国初期的延续。

**作为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 苏联也曾实施过带有战时体制特征的定量供应举措, 这无疑是中国学习苏联模式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借鉴。而且在当时, 由于紧张的国际局势和相对孤立封闭的国际处境等不利的国际因素, 也加剧了中国粮食供应不足等突出问题的出现。**粮票制度正是在这种国内、国际条件下应运而生的。但是, 粮票制度发展为一种与以往或是与当时其他国家不同的一种制度性经济现象、政治现象和社会现象, 这则是由中国特殊的国情所决定的。如研究者所说:“票证制度是中国特定背景下历史性的产物, 是统购统销政策制度化和控制严密化的结果, 反过来又成为统购统销长期推行的一种制度上的、认知上的保障”⑤; 另一方面, 当在一定历史条件下实行的统购统销制度与社会主义制度挂钩时, 粮食流通制度则演变成实行经济计划化的重要一环。计划经济不只是一种社会资源的配置方式, 而且是粮票制度出台的体制条件。在计划经济体制安排下, 统购统销政策在实施过程中并没有因为粮食短缺危机的缓解而停止, 反而得到不断加强和完善。

从 1953 年实行统购统销政策、1955 年国务院制定《市镇粮食定量供应暂行办法》开始, 到 1993 年国务院颁布《关于加快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的通知》, 粮票制度的发行和管理制度的起止过程大体上可划分为以下三个阶段

从统购统销 “八中选一” 的决策过程来看, 不难发现陈云在当时之所以坚决主张实行该制度, 是在面临严峻的粮食困难形势下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⑥统购统销政策确立后, 中共中央作出《关于实行粮食的计划收购和计划供应的决议》, 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也发布了《关于实行粮食的计划收购和计划供应的命令》, 全国各地 (除西藏和台湾外) 在 1953 年 11 月底和 12 月初即开始在城乡特别是农村贯彻粮食统购统销政策。⑦到当年 12 月中旬, 统购统销制度基本上达到了家喻户晓的程度。虽然早在统购统销实行前就考虑过会出什么乱子, 也曾预计会有什么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 加之在推行过程中主要由于经验不足等原因, 在局部还是产生过一些不当行为, 确实出现了一定程度的混乱。陈云在农村实地调查后, 又提出了定产、定购、定销的 “三定” 办法予以补救, 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统购统销的不足之处。正是由于坚持 “一切从实际出发,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的工作方法, 以及不断自我纠正错误失误、不断自我完善政策措施, 才促使统购统销这一制度得以长时间执行下去。

为了贯彻粮食计划供应政策, 健全市镇粮食供应制度, **1955 年 8 月 5 日, 国务院全体会议第十七次会议通过了《市镇粮食定量供应暂行办法》。⑧该办法规定, 统销由凭证购买, 按户核实, 改为按人定量供应, 并发行粮票。**其内容主要是四证三票制度:“四证” 即实行市镇居民粮食供应证、工商行业用粮供应证、市镇饲料供应证、市镇居民粮食供应转移证;“三票” 即全国通用粮票、地方粮票、地方饲料票。要求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委员会应根据本办法制定实施细则, 发布施行, 并报国务院备案。粮食部统一印发全国通用粮票, 其余地方票证则由各省市、自治区、直辖市粮食厅 (局) 印发。根据粮食部下达的修正 “关于全国通用粮票暂行管理办法的通知”⑨, 各地粮食部门相继印制发行了本地区的粮票, 并建立了相应的粮票管理制度。从此, 国家粮票和地方粮票 (军用粮票不在本文的讨论中) 正式进入流通领域, 粮食供应走上计划化和制度化。当然, 由于国家大地域广, 地方情况千差万别, 在执行的过程中有快有慢, 有先有后, 但都按照国家文件要求予以制定并推行开来。

在三年困难时期至特殊前期, 我国粮票制度得到进一步巩固与强化。粮食物资越是紧缺, 票证越是泛滥, 这与历史进程呈现反向相关趋势。在以粮食主食为核心的饮食结构中, 困难时期下调的粮食定量难以满足需求, 饥饿成为了普遍情况。由于饥饿, 营养不良, 许多地区相当普遍的发生浮肿病,。⑩中央通过抓紧粮食调运; 压低农村和城市的口粮标准; 提倡 “瓜代菜”; 提高粮食收购价格, 实行农副产品奖售、换购办法; 紧急进口粮食; 大幅度精简城镇人口等措施缓解粮食紧张, 收到了效果。11 这段时期, 是粮票管理、发行在地方确立与强化的关键时期。致力于保障粮食供应的粮食管理机构地位更加突显, 根据粮票发行配合政策的要求, 各种票证铺天盖地地充斥于群众的日常生活中。这一时期的粮票, 都从属于初期统销粮票。

第二阶段, (略)

随着改革开放的启动和不断深化, 国家对粮食政策和粮食管理体制也作出一系列重大调整。1979 年以后, 逐步缩小计划管理范围, 扩大市场调节比重, 逐步开放粮食市场, 允许多渠道经营。随着粮食分配和价格的放开, 开始只是在不触动计划经济体制的前提下, 引入市场因素, 将单一的统购统销转向计划定价与市场定价结合的价格 “双轨制”。据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发的《关于进一步活跃农村经济的十项政策》 (15) 规定: 自 1985 年起, 除个别品种外, 国家不再向农民下达农产品统购统派的任务。粮食取消统购, 改为合同定购。合同订购以外的粮食可以在市场上自由交易, 这是统购统销制度取消的重要步骤, 也是粮票制度松动的一种表现。之后, 国务院批转商业部等八部门试办郑州粮食批发市场, 则是深化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的重要尝试。

1993 年发布的《国务院关于加快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的通知》 (16) , 正是鉴于粮食流通体制改革取得成效而出台的。该通知明确了粮食价格改革的总原则: 统一政策, 分散决策, 分类指导, 逐步推进。文件要求, 争取在二三年内全部放开粮食价格。这就标志着国家正式取消全国范围的粮食统销。随后, 国务院同意了对天津市放开粮食价格的请示, 更进一步将粮食购销的计划体制转向市场经济体系。随着全国范围的粮食统购统销政策依次逐步取消, 与此相随而生的粮票制度也走向解体并消亡。按照国家文件相关规定, 全国各省、市、自治区的各种粮票版本及库存粮票都要按管理权限分期分批先后销毁。从此, 粮票就在新中国经济领域谢幕了, 粮票制度也随之退出了历史舞台

新中国粮票制度作为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探索时期实施的一项重要的制度, 在整个发展过程中凸显出以下五个特征

一是政府主导。粮食统购统销政策的实施, 关系着 5 亿农民和 8000 万城镇居民的吃饭问题, 事关重大。陈云曾提出在粮食问题上要处理好四种关系: 国家跟农民的关系、国家跟消费者的关系、国家跟商人的关系、中央跟地方以及地方跟地方的关系 (17) ; 并且指出, 唯一可行的办法就是统购统销政策。陈云的主张, 在党内得到广泛认可。在统购统销政策中, 无论是计划收购、计划供应, 还是国家严格控制粮食市场以及中央对粮食实行统一管理, 政府的主导作用都是无可替代的。为此, 中共中央在推行粮食统购统销的 “决议” 中强调, 必须做到“全党动手, 全力以赴”。在政府主导下, 农民的粮食生产以及市镇居民的粮食消费与市场的直接联系都被割裂, 伴随而生的粮票制度也被政府牢牢控制。粮食流通管理都由党中央国务院统一规定, 地方政府只是在既定的方针政策原则指导和要求下, 根据当地具体情况制定实施细则, 但仍需上报备案, 以防政策变形走偏。粮票的印发是由粮食部和各级粮食厅、局来负责的。地方粮票的收发管理单位, 一般从上到下分为四级管理: 市粮食局、区 (县) 粮食局、粮管所、粮店 (站) 。所有程序都是在政府的统筹安排下, 正常有序运行。由此不难看出, 政府主导无疑是粮票制度的最大特征, 由此映现出, 行政手段是当时解决粮食问题的主要方式。

二是不可交易性。粮票制度的确立, 是为国家统购统销政策护航。计划时期的粮票, 只是一种购买凭证, 它本身并不具备经济学意义上的交换价值, 是不能直接用于交易的。也就是说, 如果没有粮票, 即使有钱, 也在那个计划经济时代买不到所需的物品。因此, 国家对于黑市交易粮票是严厉打击的。当然, 反过来说, 只有粮票, 也是买不到东西的, 还必须付钱购买。粮票只是粮食交易的一种合法入场券和凭证。在这一点上, 粮票制度又体现了计划经济时代票证的一切特点: 货币必须和票证配合使用才能购买到商品。这也是它与建国前发行的有价粮票的一个重要区别。当然, 粮票 “黑市” 也随之而来。正是由于这种收益性, 让粮票的黑市交易由小部分不法分子的投机行为活跃成为一种政府头痛的社会问题。

三是个体性。这主要是指粮票发放所依据的是社会个体, 而非组织, 即按人定量的办法。在全国,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委员会根据市镇居民的劳动差别、年龄大小以及不同地区的粮食消费习惯, 确定市镇居民的具体供应差别和每月口粮定量标准。《市政粮食定量供应暂行办法》中就将区域细分为: 以大米为主食的地区和以杂粮、面粉为主食的地区。劳动者也有特殊重体力劳动者、重体力劳动者、轻体力劳动者以及机关、团体工作人员、公私营企业职员, 店员和其他脑力劳动者的区别, 大、中学生也是供应对象。年龄划分有十周岁以上, 六到十周岁, 三到六周岁, 不满三周岁, 供应量依次递减 (每个等级相差五斤左右) 。 (18) 粮票的具体使用与储存, 最终是落在社会个体的身上。即每一个拥有粮票的人都直接与粮票发生联系。

四是时效性。**粮票的使用一般都有时间限制, 过期作废, 作废不补。**具体的使用期限则是根据粮食形势的变化而改变的。以北京市为例: 自 1955 年起, 北京市粮、面票开始实行按月印制, 分级发放, 当月有效, 过期作废。1968 年 1 月起, 改为按月发放, 全年有效, 但实际上年底并未作废, 仍继续使用, 成了过期有效。1971 年改为按季发放, 分月使用, 过期有效。相当于取消了使用期限。1975 年之后, 执行按月发粮票。当年有效, 按期清理的办法直至 1993 年粮票停止使用。全国其他省、市、自治区也和北京市一样, 对粮票的使用期限也有所要求, 具体规定一般都直接印在粮票票面上。

五是身份性。从历史的观点来看, 粮票制度是中国城乡二元结构的一个重要写照。供应凭证分为市镇居民粮食供应证、工商行业用粮供应证、市镇饲料供应证、市镇居民粮食供应转移证、全国通用粮票、地方粮票、地方料票七种。严格的户籍制度不仅限制了农村人口流入城镇, 也明确了粮票适用和供应范围。粮食关系与户口紧密挂钩, 粮票成为一种身份和权利的象征。值得重视的是, 这种身份性的突出之处是, 不同的社会地位与社会身份对应不同适用的粮票。在这种语境下, 值得一提的是, 农民虽是粮食的生产者, 却不是粮食的自由支配者, 也不是粮食的优先供应对象或特定供应对象, 甚至在粮票制度时代, 农民是粮食供应的弱势者和奉献人。在日常的社会生活中, 农民须得自备粮食出门; 在繁重的劳动之下, 粮票使用不够, 只能以 “瓜菜代”, 甚至只好被动地忍饥挨饿。粮票制度是那时经济管理甚至是社会管理所亟需, 它的对象是社会人, 因而不能不重新造就人的身份性差别, 并在运行中突出和强化城里人、乡下人以及其他职业性差别。这或许可以看作是粮票的社会附加值吧!

分析这些特征, 有助于把握新中国粮票及其粮票制度的社会影响及其历史意义。

首先, 粮票及其粮票制度保证了低生活水平条件下老百姓的吃饭问题, 也就意味着在低生产力水平下保障了人们生存的基本需求, 就是以不饿死人为底线, 虽不能吃饱, 但起码不至于饿死。吃饭是人类社会的首要问题。粮票制度是调节粮食流通体制的重要环节, 对缓解粮食供需矛盾在当时起到了预期的积极作用。在平衡农业生产基础上, 也起到了支援工业建设的作用。

其次, 经济是社会的基础, 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 经济资源控制是实现社会整合的有效手段。粮食是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经济资源, 粮食短缺使得粮票也成为一种重要的社会资源。由于政府具有整合经济资源、社会资源等功能和特性, 通过实施粮票制度, 达到平抑物价、稳定市场、保障供给的经济目的, 继而实现稳经济、稳社会、保民生的政治目的, 这对巩固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地位和建国初期新生的国家政权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最后, 任何一种新生事物所起到的促进社会变迁作用, 要靠实践检验, 具体地说, 评估粮食及其粮食制度与新中国最初半个世纪的紧密关联度, 要看它触及人民群众日常生活的深度和广度。当粮、油、布均需凭票供应时, 就意味着人们的社会生活开始步入票证时代。一方面, 粮票作为一种发行范围广、时间长、影响深的票证, 在人们的社会生活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重要角色。市镇居民出生、婚嫁、死亡等人生重要阶段都与粮票有着直接的关系。另一方面, 粮票还与当时发行的油票、布票、棉票、烟票等各类票证形成一个社会性的票证网络和票证格局, 除它们同时产生社会互动外, 它们之间也产生程度不等的交叉互动。以粮票为重要显示度的票证是人们生活的一部分, 人们在现实生活中, 绷紧着票证神经, 产生票证依赖和票证情结

1993 年 5 月, 在全国首个使用粮票的北京市停止使用粮票。至此, 全国 29 个省、市、自治区, 已有 27 个宣布粮票作废。虽然之后还出现过反复, 一些城市又重新印发粮票, 但是, 最终的结局不能改变。粮票退出历史舞台后, 仍有零星的粮票散落于民间进入收藏领域, 成为现当代历史文物

引自

论新中国粮票制度的兴废

张艳国 彭白云

知乎用户 木易佳鸟 发表

但凡经历过这一个月以来,上海保供制度下的物资短缺、囤积居奇、物价飞涨、大小官员从中巨额牟利贪污的现实的人,都不会对粮票制度说上一句好话。

知乎用户 吉良吉影 发表

不评价,就说个故事。

我爸年轻那会,还是 wg,他给生产队办事,去城里买东西,到了就饿了,找了个地方吃面条,那时候粮票还是很珍贵的,我爸也只能省着用。

一碗面没吃完,发现旁边有个中年人盯着他看,我爸就和他聊天,那人说坐火车来办事的,粮票掉了,吃不了饭,只能饿着。我爸于心不忍,拿出自己的粮票,请他吃了碗面。

办完事,我爸回家,和我爷爷感慨,幸好有粮票,不然真要饿死人。我爷爷说,他从光绪年间出生,经历了清末改朝换代,民国军阀混战,日军侵略,最后内战,一直都没粮票,也没饿死,怎么现在没粮票就要饿死了呢。

知乎用户 Canicularis 发表

粮票制度是为了配合粮食统销统购政策的产物。

20 世纪 50 年代初期,我国粮食供求矛盾十分尖锐。在 1953 年 10 月,陈云在全国粮食会议上作了题为《实行粮食统购统销》的讲话,认为当时全国的粮食形势很严峻:收进的少,销售的多,不少地方已经开始发生混乱,东北的灾情最为严重、北京、天津的面粉不够供应,收购计划完不成购销差额将达到 45-58.5 亿公斤。

当时粮食征购困难的原因在于当时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陈云指出:” 农民收入增加了,生活改善了,没有粮食的要多买一点粮食,有粮食的要多吃一点,少卖一点,结果我们越是需要粮食,他们越不卖”。

那如何解决呢?既然市场上的粮食不能减少,减少出口的主意不能打,军队和机关人员口粮不能减。唯一可行的办法就是在农村实行征购,在城市实行定量配给,严格管制私商,调整内部关系。

他比较分析了各种解决办法:又征又配,只配不征,只征不配,原封不动,“临渴掘井”,动员认购,合同预购,各行其是,认为除又征又配外其他办法都不可行。但是 “征购” 的名称有些骇人,“配给”的名词也不太好听,粮食部长章乃器就提议把 “配给” 改为“计划供应”。于是陈云把上述办法的名称定为 “计划收购”、“计划供应”,简称 “统购统销”,而粮票作为销售端的配套方式就此诞生。

对于城镇居民而言,粮票不仅保证了最低限度的口粮供应,同时还是一种隐形的福利,由于国家执行低买低卖的政策,国家每年都要大量对粮价进行补贴,在实行的第一年国家销售粮食就损失了 2.55 亿元,到 1987 年时,城镇粮食销售量为 739 亿斤,而国家财政为此支出高达 276 亿元,1988 年时又突破 300 亿元,成为国家一个巨大的包袱。

但对于农民而言,统购统销极大的损害了他们的利益,由于工农产品剪刀差的存在,农民出卖农产品后获得的购买力极其低下,严重挫伤了农民的积极性,使得农民开始消极对待农业生产:如 1954 年湖南醴陵全县 7 区 7 乡的 2683 户中,过去有 2145 户养猪,现在杀了猪不养的有 300 户,卖了猪不养的有 333 户。安徽临泉县 1954 年全县当年 58.5%的黄牛也被宰杀。而这种情形发展到 1955 年春便显得更加严峻和不同寻常,各地农民闹粮、抛荒、抢粮事件接连不断发生,农业副产品生产大幅度下跌,同时要造成了计划经济时代严重的城乡贫富差距。

粮票的另一大作用则是限制农民向城市流动,确保城乡二元制度的稳固。

在粮票制度下,农民虽是粮食的生产者,却不是粮食的自由支配者, 甚至不是粮食的优先供应对象或特定供应对象。在那个时代,农民是粮食供应的弱势者和奉献人,在日常的社会生活中,农民须得自备粮食出门,在繁重的劳动之下,粮食不够.只能以” 瓜菜代粮”,甚至只好被动地忍饥挨饿。

因此,粮票成为了一种身份和权利的象征,能够按时按量领到粮票,就意味着取得了城市居民的身份,能够享受国家给予居民的一系列待遇。这是农民羡慕已久、求之不得的事情。农民要想改变自己的农民身份,取得一个 “吃粮票” 的资格,除了升学、参军转干之外,再也没有其他道路可走,而这条道路又是非常狭窄的。粮票既是这条道路的通行证,也是分隔工农、阻断城乡的一道难以逾越的屏障。

知乎用户 合田一人 发表

社会主义也有米店,资本主义也有粮票。

改革的大潮比人们预料的要来得迅猛。1993 年 5 月 10 日,北京放开粮油价格,取消凭票、凭证、定量供应办法,粮票停止流通。为了实现 “粮食商品化,经营市场化” 的目标,全国粮食购销价格逐步放开,国营粮店销售和利润锐减。这年 8 月,本报刊发《粮价放开后粮店干什么》,说的就是粮店 “过去管别人吃饭,如今给自己找食”。
40 余年国营粮店一统天下的局面被打破了。粮食系统因此受到了猛烈冲击,销售额一时全面下降。仅据东城区粮食局统计,去年 6 月粮食销售 615 万公斤,而今年 6 月仅销出 240 万公斤,同比下降 60%。在 6 月份全市粮油订货会上成交量仅是去年同期的一半。资金不足、设施陈旧、负担过重等不利因素使国营粮食企业陷入困境。有人戏言:管别人吃饭的行业自己快没饭吃了。
到了 1994 年,本报报道显示:国有粮店亏损日益严重,面对这种情况,各区政府有计划地关闭了一批粮店。“全市粮店已由过去的 1156 家降至 817 家。” 为了脱困,不少粮店拾起了微利小生意,1995 年 5 月 16 日,本报刊发《七粮店开办 “一角钱专柜”》,说的是爱民街便民粮店销售的小针、顶针、耳挖勺、窗帘夹子…… 方便居民。而且粮店装修完重新开业后,经营方式已改成超市化管理,由计算机统一收款。
转换机制、增加品种、多种经营,1995 年末,从当时的市商委传来消息:曾是本市 “四困” 重点之一的城近郊八个区 592 家亏损粮店已经全部扭亏。大部分粮店都改善了购物环境,增加了经营品种。不少粮店经营起小百货,或者开办商店、台球厅、家务服务、彩卷冲扩、汽车配件、运输、旅馆等第三产业,有的办起了高中低档的餐馆。小粮店 “转型” 后纷纷走上了扭亏脱困之路。

93 年粮票粮本退出历史,粮油敞开吃,市场就是好,真的是这样简单?

那可能还是有一点曲折才进步。

![](data:image/svg+xml;utf8,)

![](data:image/svg+xml;utf8,)

85 大减产之后,粮食生产一直无法重现 84 诡异奇迹般的特大丰收,用科学实验的原则来说不具备可重复性,未免会引起一些吃饱了没事干之人的闲话。到 1990 年,全国粮食总产量总算再创历史新纪录,产量接近 4500 亿公斤,出现了全国范围内的第二次农民 “卖粮难”。与上年粮食市场价格相比,全国的水稻、小麦、玉米价格分别下降了 25%、49%和 34%,再次向全社会传递了市场粮食过剩的信息。1991 年和 1992 年,又出现全国粮食持续减产。结果在 1993 年底,全国从南到北粮价大幅上涨。1994 年的市场粮食价格与上年比,水稻上涨了 150%、小麦上涨了 117%、玉米上涨了 157%,出现 1952 年以后全国粮食价格涨幅最大的局面。

1994 年下半年,国家大幅提高农产品收购价进行宏观调控。根据调查,于 1994 年底和 1995 年初,在湖北、湖南、黑龙江、浙江、辽宁、安徽、内蒙古、吉林、山东、四川、福建等 11 个省区的大中城市重新启用粮本粮票。(经济与信息. 1995(05))

根据收藏爱好者的收集显示,北京市做到了未雨绸缪:

北京粮票是在 1993 年 5 月宣布停止使用的。随着粮票的取消,粮食的政府定价也同时取消。北京的 1000 多家粮店也先后开始了企业改制,他们和市场上的粮食商贩竞争价格,自谋生路。1994 年,粮价一下子涨到了近两块,市民和政府都感到了压力,粮食局提前印好了粮油供应票,向国务院请示恢复使用,国务院批示要慎重,争取挺过来。还真挺过来了,到了 1996 年,粮价又回复到了一块钱的水平。这让几十年习惯了标准粉一毛七,富强粉两毛五的北京人,体会到了市场带来的不确定性。
在这时期北京市政府印了两版粮油供应证,分别是 1995 年 7 月和 1996 年 6 月的。1996 年 6 月的得到的比较早,8 张一套的小型张(8 张印在一张上,有撕开线孔)。现在得到的 1995 年 7 月北京粮油供应证是整版的大票,没有打孔,整版共有 360 枚粮油票。
珍稀荧光大版粮票 - 1995 年 7 月北京粮油供应券
非常难得的粮票珍品,幅面宽 53CM,长 70CM,看得出是 4 个小版的组合,整张 360 枚粮票。整版单面印刷,纸张较薄,四周印有裁切线、色标、字体。

但是毕竟市场经济就是好,因此重新开票事件对各大经济学、农学界的老胡们还是造成了不小的冲击。经济学家们发表了一些文章进行讨论,如《部分地区重新启用粮本、粮票》《对重新启用 “粮本” 调查与思考》《粮票卷土重来》《购粮本会卷土重来吗?》《广东拒绝粮本》。总的来说,专家认为 “粮本不是解决粮食供应的长远之路”,改革的问题只能深化改革去解决,重新开票对 “追求营养的高收入群体” 没有影响,启用粮本是地方政府调控之举,与过去资源短缺导致的政策大不相同。当然了还是广东最有骨气。

路透社的改开 30 周年征文活动说:

“那是一个无论买什麽都凭票供应的时代,没有票证,你的生活将寸步难行。买布要布票,买米要粮票,买酒要酒票。在某些时候,钞票还没有票证管用,因为你有钱也不一定能够买到东西。” 父亲经常用这样的话来教育我要忆苦思甜。父亲的话让我半信半疑,因为我们都是花钱在街上买东西,而不是用票证。可是後来师范毕业,却让我与票证来了一次亲密接触,让我赶上了票证的末班车。
1995 年 7 月,我师范毕业,分配到一所农村学校教书,被告知需要将粮油关系转到所在乡镇去,我最终将得到一本 “市镇居民限价粮油供应证”。有必要办这本粮油供应证吗?现在市场上粮油供应很充足,大家都可以敞开买,而且价格也公道。回家把自己的想法跟父亲说了,谁知父亲勃然大怒,他说:“我们家祖祖辈辈都是务农的,粮油供应证是城镇居民身份的象征,你现在是城市户口,跟我们不一样。你如果嫌麻烦,我陪你去!”
父亲的话句句在理,我只得答应了。在父亲的心目中,有城镇户口是很了不起的。城镇居民的确和农村户口不一样,这是中国实行城乡二元化管理的结果。有很多政策农村都享受不到:比如城市兵退伍後可以安排工作,某些工厂只招城市待业青年……
不只是父亲,其实很多农村人都羡慕别人有城市户口。城市和农村,二者之间似乎存在着一条看不见的鸿沟,那是天壤之别。而我居然不想去领 “市镇居民粮油供应证”,怪不得父亲要发火呢。
办证跑了很多部门,也走了不少的冤枉路。我们先在学校里向老师打听办证的程序,老师说你肯定要到县粮食局去,他们就是管城镇居民粮油关系的。县城的粮食局在哪个位置我也不知道,好不容易在街上问了很多人,找到了粮食局,可是办证的人又出差去了。问明白别人回来的日子,我们就带上师范毕业证,户口本,接受学校的介绍信给对方看。工作人员验明正身後,又在一份文件上盖章,然後让我拿到区粮站去。又是一番折腾,找这个找那个,总算在半个月後领到了我的粮油供应证。封面是牛皮纸,上面有:户主姓名,编号,所属镇乡居委会和发证单位,光公章就盖了三个。里面是粮油供应人员登记表和购买粮油登记卡。
父亲拿到我的粮油供应证,看了又看,摸了又摸,激动地到处与老邻居们分享。那本粮油供应证,简直成了标志我城镇户口的身份证。
可是这本粮油供应证,一直没有在我身上发挥作用,里面的登记卡一次也没有填写。市场上出售的粮食和菜油,都是大量供应的,而且比粮站出售的质量还好。後来城镇户口也不管用了,你只要有钱,就可以买到城镇户口。如果你在城里买了商品房,那麽你们全家都可以转成城市户口,只要你们有收入来源。再说现在人们也不想放弃农村户口了,因为农村免除了农业税,农民得到了很多实惠。
这本粮油供应证,现在已经十四年了,我仍然妥善地保存着。我觉得,粮油供应证就是计划经济的一个象征,在我们这样的市场经济条件下,它更加具有收藏价值,因为它揭示着我们曾经走过的一段崎岖的发展之路。

插曲结束,完全取消粮票建立市场之后想必就好了,一定是这样。

似乎有点偏题了,不管怎么说,大家生活都好就完事了吧!

知乎用户 大头鹅 发表

票证制度最先是从粮票开始实行的,是对 1953 年实行统购统销后的一种制度上的保障。但一开始陈云主持全国粮食工作也说,这只是一种暂时措施,只要消费品增产可供应市场的需要,就应该取消。只是到后来的宣传,特别是毛将这个政策与社会主义改造相结合,逐渐给我们的印象就是它就是计划经济、社会主义的一大特征。

首先说下统购统销为啥实施。

早在 1953 之前,我们就存在公私多种粮食经营,也就是说,存在两种市场价,一种是牌价,一种是市价。刚开始的国营控制了 80% 以上,特别是三反五反,然后就发现管的太紧,适当放松以后,1952 年私营活跃起来,活跃就出现了新问题,到了 1953 年霜灾,物价高于牌价之前百分之 15%,与国家争夺粮食资源,我们党就处于很被动的局面。

还有一方面就是我们的优先发展重工业目标啦,我们工业化起点低,资源短缺,要啥啥没有。而当时以农业为原材料占了轻工业的百分之 80 以上,使得农业剩余就成为了工业化资本的重要源泉之一。也就成为了农业合作化的一个催生剂。既然小农经济分散而且短时间没也不能实现大幅增产,那我就把你们集中起来…… 还有一些别的原因就不赘述了…

然后说说这个粮票,与统购统销相伴而生。我们对他的评价一方面肯定是保证了一五计划顺利实施之类的。但它的消极作用也是很突出的。

粮票这个东西基本上你日常用品基本都能用这个解决,有效解决了商品粮大需求与供应不足的矛盾 , 解决了大部分人的吃的问题。在当时也是被当成新社会的优越性来宣传的 , 但这样就给人形成一种认识误区 。**人们忽视了分配问题的彻底解决最终取决于生产的长足进步这一事实, 而过于关注分配领域的调节 , 淡化了对社会体制反思,**以为越统制越好,而不是用生产领域激励机制,不是用价格来调节商品供求, 因而一旦商品匮乏, 循着粮油票证的惯例, 发行各种票证, 人为地限制消费, 而不用价格手段去刺激生产 , 最终造成短缺经济的运行模式 , 造成了人们生活的 “数字化生存” 态。城市居民在这点上应该感受挺深了。

第二,它限制了人口流动。本来是为了方便人们的日常流动, 但在事实上, 却给人们的日常生活流动带来了极大的不方便 。对于城里人来说, 在自己的定量范围以内领取地方粮票和全国通用粮票才能在外就餐 , 在各地流动, 农民没有粮票, 活动半径更加有限, 特别是 1958 年, 城乡户籍二元化管理后, 农民就更加被束缚在土地上, 如想进城 , 只能自备充足的干粮 , 如想出省, “含油” 的全国通用粮票就更加难得了。甚至没有粮票, 在城里都不能住院看病。在票证供应的背景下, 城乡二元化结构实际上是被强化了 。实际上是一种个人越来越依赖国家,国家的权利在扩大,而社会领域在缩小,这与现代国家的发展趋向恰恰相反的。

最后还是要说,农民真苦啊,诶。

知乎用户 的人​ 发表

粮票确实是统购统销的一环,但粮票制度不等于统购统销,很多答案只分析统购统销的影响答得有点偏了。

例如剪刀差,限制城乡人口流动的目的,有其他制度,比如户籍,公社,供销社等起主要作用,粮票制度能起的作用很有限。比如农村人私自进城,能挣到钱就能换到粮票,困难千万重,粮票实在不值一提。

粮票制度作为分配侧的制度,解决的就是产品如何按照设计分配的问题。

中国粮食长期不足是一个基本的事实。中国人不是印度人,对吃是有要求的。这不是粮食产量上升,以及没饿死人就能掩盖的。

粮票制度一方面能够保证(城市)每个人都能有基础的口粮,10 个人分 9 个馒头,每人 0.9 个,而不至于有一个人没馒头。

另一方面也控制需数的极端化和波动。比如一个地区只买油几乎不买肉,或者突然全体抢主粮,无疑会给保证供给增添巨大负担。有粮票制度就能从容调拨物资,避免这种结构性短缺。

粮票制度的另一个作用就是,保证工业品的销售。城市工人的工资普遍高于粮票,大家普遍有钱没有东西买,所以以老三大件,新三大件为代表的工业品,上架就被抢购。反之,如果没有粮票限制,人们就会去买食品,布匹,于是造成加大基础商品的缺口的同时,却无力再消费工业品的现象。

粮票的缺点其实也就是计划经济的缺点,计划赶不上变化,计划失误就会造成大量浪费,同时严重影响政府信用。

总得来说粮票制度还是成功的,保证了社会稳定和社会财富增长。它也随着生产的提高,而成为了历史。

知乎用户 胡说八道​ 发表

粮票不是货币,类似于买车买房摇号,是一种限购手段,否则当时肉价几毛钱一斤大家敞开吃早就撑死了。

但是至于为什么宁可限购,也不让肉涨价,反而要压低农产品价格,抬高工业商品价格,这就是牵扯到一个神秘的问题了,这个问题叫剪刀差

至于剪刀差下,农业户口是不是二等公民,这就是另一个不能讨论的问题了。。。

知乎用户 乌托邦宰相 发表

为了农业国家快速工业化(尤其是重工业优先发展)的必然以及必要举措。


计划经济时期的一系列配套的社会经济制度(票证制度、统购统销、农村合作化运动、地区粮食自给和城乡隔绝的户籍制度)其实有着内在统一的逻辑——为重工业优先发展的赶超战略服务。

新中国为什么选择快速重工业的战略呢?主要有两个原因:第一,优先发展国防工业(冷战格局、强敌环伺),国防工业的基础是强大重工业;第二,来自于苏联的建设经验,参考使得苏联迅速强盛起来的重工业发展模式;基于上述原因,中国选择了重工业优先发展的赶超战略。

但是农业国家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战略存在一个非常大的问题,这种战略与农业国家的要素禀赋之间存在矛盾。

重工业建设有三个特性:第一,建设周期和投资回报周期很长;第二,技术落后,生产重工业机器的设备必须依靠进口;第三,重工业一次性投入非常大,对资本投入要求很高。同时贫穷的农业国家也有三个特性:第一,农业经济剩余少,资本严重不足,借贷利率很高;第二,可供出口的产品少,故而外汇较少;第三,缺乏统一储蓄市场,资金难以动员集中。

重工业的三个特性与农业国的三个特性之间,存在明显的矛盾。

  1. 利率很高,然而重工业建设和回报周期很长,因此无法支付高额的利息;
  2. 出口不足,外汇很少,但重工业需要大量外汇进口设备;
  3. 剩余不足而且资金分散,但重工业要求的资本投入很大。

如何解决这些严峻的矛盾?计划经济体制是问题下的最优解。国家对一切市场经济下会出现的矛盾之处进行干预。

第一,对于利率高运用行政手段对银行进行干预,将利率压到远远低于市场利率的水平(甚至运用财政拨款手段取代银行贷款,可以理解为零利率贷款),降低企业使用资本的成本;

第二,政府直接干预汇率,人为高估本币价值,压低外汇价值,使进口设备变得便宜,缓解外汇短缺问题;

第三,对于资本不足问题,除了建立由国家控制的统一储蓄银行体系以最大程度的集中已有资金外以外,**还需要维持已建成企业的高利润以作为下一期的投入。**维持高利润有两个途径:1. 给予企业垄断地位从而获得高额垄断利润;2. 压低各种投入要素的价格,包括资金,原材料和工人工资。若工人工资被压低,则为了维持生存必须进一步压低所有生活必需品的价格(粮食、服装、住房等)。这也就是以粮票为代表的一系列票证制度出现的原因。

总结来说,就是通过国家强制力建立起利率、汇率和要素价格全面扭曲的价格体系。从而强力解决重工业化与农业国要素禀赋之间的矛盾。


扭曲的价格体系暂时解决了上面的三大矛盾,但扭曲的价格体系会随之产生新的问题,那就是短缺经济的出现。

首先是过低的利率,利率是资金使用的价格,压低利率,重工业使用资金当然变得便宜了,但轻工业、农业使用资本同样也便宜了,对于资本的总体需求就会加大;与此同时,过低的利率会减少储蓄,资金的供给却下降了。于是出现了短期内资本需求远大于供给,资金出现短缺。(外汇和生活必需品的价格扭曲也会带来供小于需的短缺,逻辑与利率扭曲类似)

过去有一种说法将计划经济称为短缺经济,其实短缺正是要素价格扭曲(压低)的结果。由于出现了全面的需求大于供给,为了把短缺的资金、外汇、原材料用到政府优先发展的产业上,必须制定经济计划,确定资源使用的优先级顺序,再根据计划运用行政手段对资源进行配给。

以上就是 First30year 中国计划经济体系(宏观上扭曲价格体系、行政上计划配置资源、生活上短缺经济)形成的原因。事实上这是历史条件下,保证资源最大化配置在政府优先发展的资本密集型的重工业的最优制度安排。


经济社会是一个互相联结影响的整体,因此在传统经济体制下,为了配套重工业化的模式,农业农村也必然诞生相应的制度政策。这些制度主要包括四个方面:统购统销、合作化运动、地区粮食自给和城乡隔绝的户籍制度。

1. 统购统销的原因:

统购统销从 1953 年开始,开始的原因是 Party 发现农民开始不愿意将农产品卖给 gov 了(《陈云文集》)。而在 53 年之前,农民非常愿意将粮食卖给政府。以至于陈云感叹人民变了。其实并非是人民变了,而是经济环境变了。建国以后到 53 年,国家还并未实行计划经济体制,实行的是休养生息以及符合新民主主义社会的经济政策,和农民的交易采用的是市场价格,再考虑到土地改革农民对党的感恩,农民当然乐意将粮食卖给政府。53 年一五计划开始实施,为了企业创造高额利润以作为下一期的资本投入,政府开始压低要素价格。政府的粮食收购价格随之降低。农民开始不愿意将粮食卖给政府。统购统销的政策随之而来。

2. 合作化迅速推进原因:

为了解决收购价格过低农民不愿意将农产品卖给政府的问题,提出了统购统销政策以控制了所有粮食交易的渠道。但有一点政府无法控制,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价格低于自己的劳动预期,农民当然会降低自己的生产积极性。一边城市里的需求在上升,一边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却在下降。解决这个问题通常有两个方法,

一是把价格升回来,二是加大对农业科技的资金投入提高农业生产率。但这两个办法都与资源优先集中于城市重工业部门的战略相违背。那么有没有什么 “又叫马儿跑,又叫马儿不吃草” 的不加大农业投入却能提高农业生产力水平的方法呢?经济学上有一个近似的办法——规模经济。小农经济里小土地的单个农户饲养牲畜成本很高,若几家合养,则大大降低了每户的成本并提高了耕作生产效率。另外合作后不再需要田垄也节省出一部分土地。出于规模经济的考虑,53 年开始了合作化运动。

3. 省级粮食自给自足原因:中国幅员辽阔,各地禀赋不同,因此会产生余粮省和缺粮省,市场经济下交易多余之粮即可。但上面已经提到,政府压低粮食价格,统购统销统一调配。那么对于余粮省来说,给国家交的粮食越多,就相当于隐形损失越多。因此余粮省不愿意多生产,缺粮省就必须实现自给自足。

4. 城乡隔绝的户籍制度:这是由于重工业创造的新增就业机会是很少的,甚至满足不了城市的劳动力增长。因此必须隔绝城乡,以免出现大量的失业现象。知青下乡亦可能有这种原因。


总结:以粮票为代表的票证制度以及一系列配套的社会经济政策,是快速重工业化的发展战略目标下国家运用强制力制造价格扭曲以解决发展禀赋矛盾的必要也是必然手段。

至于怎么评价,赶超战略时期的资本积累率在 20-30%,资本动员能力非常有效;工业占产出从 19.5% 提升到 49.4%;经济增长年均 6% 的增速不算慢;并且在原子弹、人造卫星等尖端领域实现突破。如果以重工业、军事工业以及航天工业水平作为衡量发展的指标,那么我们的经济是很有效率的,以农业国家在二十年间就快速实现了重工业化。

但代价同样是巨大的,支援工业化剪刀差之下农业农村发展的问题以及扭曲的价格配置下的带来的以短缺问题为代表的社会问题。

个人意见,重工业优先发展的战略虽然有悖于比较优势,依靠扭曲的价格和计划推进从而产生了大量的社会问题。但考虑到彼时国家的安全环境与周边局势,强大的军事工业是威慑体系的必要条件,唯有如此方能争取互相威慑下的和平。同时重工业也是参与国际分工成为世界工厂(而不是沦为原材料产地)的必要基础。后续的改革和开放政策也才有施展的空间。

[1] 参考书籍:林毅夫《解读中国经济》第三章 “赶超战略” 部分。

知乎用户 Gavin​ 发表

中国的各种票证大概用到了 80 年代末期了吧。我小时候是有印象的,“粮票换鸡蛋”……。

总的来说,我觉得采用票证这个机制还是利大于弊的,但是也不过是一种临时举措而已。主要应对的是中国当时的实际情况。既粮食不足,生产不足,就业不足,教育不足,总之啥都不足……。所以各种票证满天飞。那个时候还特别流行 “走后门”,权利获利的现象是很普遍的。

总之这个政策虽然客观上起到了一定的社会保障作用,但是执行的情况并不是很好,而且轻微 “腐败” 现象也很普遍。那个时代过来的人,普遍对那个时代没有什么好印象。

但是,话又要说回来,如果完全放开,那么我可以毫不客气的说,中国绝对会严重动荡。揭竿而起不是开玩笑。所以我认为这个机制还是能够有效应对社会物资紧张问题的。

网络上的普通人往往缺乏理性思考能力,这种情况非常普遍。很多人潜意识里面就认为这个社会物资是充足的,只不过是政府不愿意发给普通群众而已。还有很多人十分天真,认为我只要讨好 “外国人”,“有钱人”,“有地位的人”,等等,他们随便赏点我就能过的好……。

……

真实的世界上,你能依靠的只有国家,父母,有的时候兄弟也行。亲戚,妻子,子女,这些往往都靠不上……。假如国家不行,那么一切休提。

当然理想中的世界不是这样的。理想中的世界就是西方描绘的那样,民主,自由,富裕……。其实西方社会基本很难做到这些。

当然作为普通人来说,我们其实一半活在现实中,另一半活在梦想中,有人给你编织一个梦其实也挺重要的。我觉得我国政府这方面就做的很不好。修路不如修道嘛……。

知乎用户 冇喊冇得 发表

雀实,粮票这东西不能用好或者不好来评价。但是用粮票的那个时代,我们普通人是没有选择权力的,无论它好或者不好,你只有接受一条路。

比方这个米,就一言难尽。

我奶奶已经去世快 30 年了,可每当想起她,永远只记得她戴着老花镜,坐窗户边上认真选米的背影。印象太深了,为什么会这样。因为那时候的大米,里面充斥着大量沙子,谷壳和谷粒,还有稗子,每次做饭前都要花很多时间挑出来。而且淘米水都是黑黑的,因为只有仓库存了好几年的陈米才会拿出来卖给你们,黑色是外表发霉的颜色。

要等到 90 年代粮食放开以后,才逐渐吃到新米,好米。现在那样的米,只配喂猪。

改开几十年来,中国社会最大变化之一就是给了大众选择权。营造出相对宽松的环境,让每个人一定范围内可以选择自己的生活。

我知道现在知乎流行一股共产怀旧风,一群没吃过苦的年轻人,对当今环境百般挑剔,把前 30 年幻想成社会主义乌托邦。真把这帮年轻人送回去,估计坚持一星期都会哭爹喊娘了。

只有经历过才知道自由的宝贵,即使重复再多现在社会多么多么不平等,我都不会有任何回到过去的想法。

知乎用户 知乎用户 ywXgmd 发表

城里人嘴里的 “粮票” 是广大农村人心心念念的贵族待遇“商品粮”。

我爷爷是资深党员,开追悼会的时候,列了一长串职务,民兵连长、公社建筑队队长、XX 友谊水库第一劳动大队队长、大队书记、村长……

从我记事起,老人家就摸着我的头说,我娃将来能考大学,吃上商品粮,爷爷也跟着享福了。(90 年代的大学生那是真的天之骄子)

和我爷爷关系好的一个老头,他以前是国营煤矿的工人,为了让几个孩子吃口好的,特意去巴结管食堂的领导,就为了放假的时候多带点剩菜剩饭回去,食堂的饭菜油腥大,孩子们爱吃。

粮票制度的形成一方面是物资紧缺,另一方面是便于管控,禁止人口流动。

相比城市人,农村人活得跟个农奴好不了多少,种粮食的常年到头没吃过白面膜,各种野菜、洋槐花饭、开春榆树长出的嫩芽…… 都是上好的佳肴。

旧社会生活还行,他是 62 年要的饭。——《我爱我家》

那时候,是按照户口和行政级别分配物资,能用上粮票的那可是上等贵族,当然,那时候的工人也属于被统战的贵族阶级。以前当兵复员安置工作也看城市户口和农村户口。只有农民,数千年来都是耗材。

那个年代并不是红色天堂,没有经历过得 00 后怀念它我可以理解,但有些上了年纪经过那个时代人故意扭曲事实,那就是没有良心了。

我现在还记得我老爹花了好几千给我买的所谓城镇户口,就因为那时候上学可以去县城接受更好的教育。

话转回来,粮票制度的形成,一方面有资源困乏的客观原因,另一方面是人为因素造成的,主要是人为因素造成的。

我对那个时代一点都不怀念,不然我现在还在土里给城市里的贵族老爷们当牛马呢。那时候用特权办事可比现在疯狂多了,那是正儿八经的明目张胆。

那时候的农民可比现在的 996 辛苦了多了,那是一年四季都没有歇息的时间,就连冬季都得被拉出去干活,正儿八经的从早到晚。

知乎用户 杨谢谢谢谢谢​ 发表

粮票是那个封闭僵化的年代的特殊产物,是在计划经济年代物质严重匮乏、人民生活水平普遍较低的产物。

改革开放后,人民生产积极性大幅度提高,粮食产量年年增长。在农民们史无前例的惊人积极性下,我们终于第一次解决了全国人民的吃饭问题,这也使粮票这一象征着过去那个落后、封闭、僵化、保守、匮乏年代的产物彻底退出了历史舞台。这充分证明了,只有改革开放、只有分田到户,只有农民的积极性才能发展好我国的农业。

感谢伟大的邓副主席!感谢伟大的改革开放!感谢小岗村那些冒着生命危险勇于改革的时代先锋们!更感谢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这一史无前例、惊天动地的创举!

我的心中只有感恩!!!!

知乎用户 Eric Qiang 发表

1993 年春节,才废除 “粮油供应关系”、粮票。 这年春天开学,大学宿舍楼里地面全是学生仍的校内粮票(按照大学生迁入学校的粮油供应关系,每月定量 35 市斤)。

你咋不惊呼,为什么不在八十年代初期象废除布票那样也废了粮票,为什么又拖延了十年?


粮票与肉票,从下限看无疑主粮最重要;从上限(生活舒适)角度,哪个更容易实现敞开供应?

吊诡的是,六七十年代很漫长时期上海市的零售猪肉是敞开供应的。见《关于票证时代的集体记忆》,文中引用了《上海市价格志》《上海市副食品工业志》《上海粮食志》等地方志与档案、报道,并指出敞开供应时是按照国家零售牌价的九折销售,即 500 克 0.85 元。货源充足时,还多次临时按照八折、七折销售。

所以那个时代去上海出差,可以购买带回猪肉、肥肉的。

估计北京市都没有猪肉敞开供应。

肉票、猪肉和猪肉供应记忆……
(2018-10-22 10:15:55)

金大陆教授撰写《非常与正常——上海 “文革” 时期的社会生活》(上海辞书出版社 2011 年版)一书中,谈到了一个非常有趣关于历史研究中 “集体记忆失误” 事例。

从上海各个政府部门、商业部门(副食品部门、粮食部门、价格部门、饲料公司)等留存的档案中,确凿无误地证明了,上海在文革期间买肉确实不凭票,而且,至今也没有发现文革 10 年中的肉票样本:1 根据《上海副食品商业志》,上海在历史上曾经五次实行猪肉凭票、证供应:第一次是 1955 年 12 月 1 日至 24 日,前后仅历时 23 天。规定不分城市和郊区,每人每月发放 375 克(合 0.75 市斤)肉票,之所以刚实行凭票购买又立即废止的原因是当时生猪到货较多,怕猪肉积压;第二次是 1957 年 1 月 1 日至 1964 年 5 月 31 日,历时 7 年 5 个月。每人每旬 125 克(合每人每月 0.75 市斤)其间经历 3 年困难时期,其中,1961 年 8 至 12 月的每月下旬,全市居民有票而无肉供应;第三次是 1976 年 7 月 16 日至 1979 年,历时 3 年 2 个半月。市区居民每人每月供应 2 元钱猪肉(折合 2.36 斤), 春节加 2 元,元旦、五一、国庆各加 1 元;郊区城镇居民每人每月供应 1.5 元,春节加 2 元,元旦、五一、国庆各加 0.75 元;郊县农民每人每月供应 1 元,春节加 1 元,元旦、五一、国庆各加 0.5 元。第四次是 1984 年 12 月 23 日至 1985 年 4 月 20 日,历时 4 个月,市区居民凭 “上海市购物证”,每人每月供应猪肉 3.3 元(折合猪肉 3 市斤);第五次是 1987 年 11 月 21 日至 1992 年 5 月,历时 4 年 6 个月多。市区常住户口居民发给 “上海市副食品购买卡”,凭卡每人每月供应猪肉 3 元,回民等少数民族居民发给 “清真牛肉专用卡,凭卡每人每月供应牛肉 5 元。从以上资料可以证明,从 1964 年 6 月 1 日起至 1976 年 7 月 15 日,上海居民买猪肉不要肉票,敞开供应。历时 12 年 2 个半月。

教授通过考证发现,在文革 10 年中,上海地区猪肉是敞开供应没有肉票一说。当这个结论刚出来时,遭到大多数老或中年上海人质疑和反驳。
其实我是确实记得那时上海有太多各种票证,就是没有肉票,也就是说猪肉是敞开供应。1968 年以后,大批知青下乡,上海知青过年回家带什么农副产品都有,带猪肉极少,虽然那时农村根本没有国家供应猪肉,但要在农民过年杀猪时买点猪肉还是可以办到
说到 “肉票” 和“猪肉”,不由想起当年邻居王公公和王奶奶。这是一对 “独居” 老人,没有收入。大儿子早逝,就全靠小儿子寄钱赡养。小儿子一家都在美国,每年都委托香港朋友分几次寄来在当年还算可观生活费。虽然儿子在美国银行工作,儿媳却是解放前政府派往联合国雇员。由于不便通信,公公奶奶总在担忧哪天可能生活费会断顿不寄了,所以每次收到生活费都是存入银行,每月至多取出三元作为两人生活费(包括房租、煤、水、电费…… 等一切开销)。
王奶奶常年卧病在床,家务都由王公公承担。那时没有冰箱家家户户都是天天去菜场买菜,王公公买菜时既荤素搭配又精打细算,由于是北方内地人,他们少买鱼,经常每天割一两肉切肉丝炒蔬菜。听邻居大妈说,肉摊师傅都知道王公公,一角钱(当时猪肉单价 1.00 元左右)肉还肥瘦匀称,别人买是肯定不会给你割。亏得当时猪肉敞开供应,倘若与别一样有肉票,最小票面半斤,割一次肉他们要吃四、五天就臭了。王奶奶说公公最喜欢吃肉,王公公说奶奶身体不好要多吃肉补营养,经常一根肉丝你谦我让几个来回。当时人小不理解,觉得一根肉丝还这么费劲,现在想来真是恩恩爱爱……。
许多年后,王奶奶过世,王公公患老年智障且中风后卧床,请了保姆服侍。每天询问公公想吃什么菜,公公总用含混不清口齿说 “大肥肉”。每天一大碗红烧肉,而且只吃肥肉。邻居都议论说,每天一碗大肥肉,排便顺利,血脉通畅,所以长时间卧床不患褥疮
那时除了上海其余城镇猪肉都是凭票计划供应,农村更是除了自己养猪屠宰,国家是不供应猪肉
下放农村后,公社里只有非农业户口工作人员才有凭肉票供应猪肉。每年过年回家探亲,都尽可能带些肉松、午餐肉罐头回居住生产队。由于价钱昂贵,且途中还要转车,下车后步行多里山路才能回到生产队,所以也带不多,一般都是一、二个罐头,几两肉松。后来妹妹同学找到关系可以在食品加工厂买到半成品肉松,其实就是加了调料煮熟煮烂猪肉,单价每斤 1.00 元,与新鲜猪肉相当。探亲过年后离家前,妹妹会找同学买上两斤半成品肉松回家在锅里用文火翻炒。翻炒时可以撇出许多猪油,一般在出锅前会要用纱布裹上肉松挤出猪油,但是妹妹只在翻炒时撇猪油,最后那道挤油程序就省略了,所以炒出肉松油大,是想弥补农村油水不足。
对生产队农民不但没有计划猪肉供应,每年还有生猪交售计划,完不成计划是不能屠宰生猪。由于计划头数是生产队总户数 70% 左右,为了保证完成生猪交售任务,队委会就决定每户每年必须向国家交售一头生猪。
要保证过年有肉吃,一般农户常年生猪存栏要在两头及以上。人口少农户米糠少,菜园子(自留地)少,要养两头猪非常不容易,只见妇女、读书娃空闲时间就挽个篮子在田间地头山坡上挑野菜。生猪也大多处在半饥饿状态,一头仔猪一整年达到国家收购标准即出肉 80 斤以上就算不错。哪像现在生猪喂粮食几天就能出栏,那时粮食人吃都不够。完成了交售计划农户过年就能杀猪(当地称 “杀年猪”)吃肉了。也有许多人家两户合杀一头猪,即年初就协议两户养三头猪。
过年杀了猪,舍不得多吃腌成咸肉挂在屋檩上,逢家中来客或姑娘姑爷回门切上一点待客,细水长流要吃到半年后。上农户家作客能吃上几片有着哈喇味腌猪肉,你就是贵客了。每年端午、中秋节,生产队会选一户养成生猪经大队批准后宰杀,按人头每人半斤分配过节,单价按国家供应农村非农人口每斤 0.73 计价在年终分配时扣除。农户都愿自家猪被选上,可以在宰杀分配后留下一些头、脚、下水……,虽然也要花钱,但当时农民花钱在场上也买不到猪肉。要被选上届时你猪要够大,够大多了你要与队长、队委关系够铁。
那时街镇上饭馆敞开供应猪肉菜肴。由于地处丘陵近山区,河塘沟汊少,鱼少,饭馆菜肴猪肉为主 “炒肉片、炒肉丝、炒猪肝、炒腰花,放在一起就炒杂烩”,都是 1.00 元一盘。红烧肉分大、中、小碗,价格是 1.00 元、0.66 元、0.33 元。粉蒸肉也分大、中、小碗,价格是 1.00 元、0.50 元、0.25 元。难得会利用去镇上办事机会与同学一起走进饭馆,炒上一盘菜或买上一碗肉解解馋。
那时集镇和农村肉价都是每斤 0.73 元。猪肝、腰子、头、脚…… 等下水每斤 0.36 元。村里一农民擅长用臭猪肝钓鳖,为了吃到他钓鳖,每年夏天会去肉铺用香烟打点师傅,花上 0.18 元买上半斤猪肝。估计持有肉票人大都愿意买肉补充油水,不是家中来客或有病人,一般人买猪肝不多,所以在我苦苦哀求下,师傅免票供应了我半斤猪肝。
母亲一直说我从小就最爱吃肉,十六岁下放农村正是长身体时候。能吃、想吃但又经常吃不上猪肉,成了生活中最想。记得一年过年回家进门,父亲和妹妹正准备用晚餐。见我进门,就让我先吃。不知道我回家,只煮了两个人饭,桌上有一锅按惯例要吃好多天红烧肉、一碗青菜。实在太饿了,我也就不客气,端碗就吃。三下五除二就风扫云残,吃完了这一碗青菜,一斤猪肉煮红烧肉和两个人饭,只剩了几个煮在红烧肉中酱鸡蛋。看着正在下面条父亲和妹妹,嘴角泛着油花心满意足又满含歉意地说,这顿饭吃得太香了。
参加工作来到芜湖,成为城人就有了肉票。那时经常去街镇上,肉铺是关着大门,边上一个窗户上取下一块玻璃卖猪肉。窗边坐着一位妇女收票收钱,由于猪肉都是每斤 0.80 元,所以里面架子上是横挂着半片猪肉,师傅根据每人购买数量,拿着砍刀从前往后一片片割肉。好笑是,许多男同胞买肉都是统一动作语言,排到了窗口,交票交钱给师傅递烟,并说:师傅给割肥点。拿到割下肉后说:妈,这么瘦怎么吃啊。
单身住集体宿舍,一日三餐都在食堂解决,肉票就成了平时改善生活奢侈品。同事大多是 1958 年参加工作家在农村分居男,他们一般都会在每月休假时,把自己用肉票买一斤半猪肉带回家里。上海猪肉敞开供应,所以我肉票就是我们这些住集体宿舍同事一次酒宴食材采购计划。记得一次,用肉票买了定量一斤半猪肉,用豆腐票买了 20 块豆腐干(单价每块 0.01 元)。煮好了豆腐干红烧肉,遍寻宿舍没找到一个喝酒伴,不知那些家伙都干什么去了。没有伴就自己喝。这顿饭,我是一斤半猪肉,二块豆腐干,三两白酒,四两米饭。酒足饭饱后去了篮球场。
再往后,生活好了,全国猪肉都敞开供应了,吃猪肉已经不算什么事了,头脑中关于猪肉记忆也空白了,没了。

知乎用户 依然范德彪 发表

先想一想自己配不配吃全国通用粮票

知乎用户 刘凯​​ 发表

粮票是物资匮乏的结果,而不是原因,更不是输出价值观的工具。

在粮票时代,粮食供应标准分南北两种,每种分为九等。最高的是特殊重体力劳动者,最低的是小孩。机关干部恰恰只高于普通学生,低于所有的体力劳动者

南方以大米为主食的地区:
一、特殊重体力劳动者——四十五至五十五斤,其平均数不得超过五十斤;
二、重体力劳动者——三十五至四十四斤,其平均数不得超过四十斤。
三、轻体力劳动者——二十六至三十四斤,其平均数不得超过三十二斤;
四、机关、团体工作人员、公私营企业职员、店员和其他脑力劳动者——二十四至二十九斤,其平均数不得超过二十八斤
五、大、中学生——二十六至三十三斤,其平均数不得超过三十二斤;
六、一般居民和十周岁以上儿童——二十二至二十六斤,其平均数不得超过二十五斤;七、六周岁以上不满十周岁的儿童——十六斤至二十一斤,其平均数不得超过二十斤;八、三周岁以上不满六周岁的儿童——十一斤至十五斤,其平均数不得超过十三斤;九、不满三周岁的儿童——五斤至十斤,其平均数不得超过七斤。
北方以杂粮、面粉为主食的地区:
一、特殊重体力劳动者——五十至六十斤,其平均数不得超过五十五斤;
二、重体力劳动者——四十至四十九斤,其平均数不得超过四十四斤;
三、轻体力劳动者——二十九至三十九斤,其平均数不得超过三十五斤;
四、机关、团体工作人员、公私营企业职员、店员和其他脑力劳动者——二十七至三十二斤,其平均数不得超过三十一斤;
五、大、中学生——二十九至三十六斤,其平均数不得超过三十五斤;
六、一般居民和十周岁以上儿童——二十四至二十八斤半,其平均数不得超过二十七斤半;
七、六周岁以上不满十周岁的儿童——十八斤至二十三斤,其平均数不得超过二十二斤;
八、三周岁以上不满六周岁的儿童——十二斤至十七斤,其平均数不得超过十四斤;
九、不满三周岁的儿童——六斤至十一斤,其平均数不得超过八斤。

所谓特殊体力劳动者,主要是指一些有危险性的,比如矿工,铁匠,抡大锤的,这些才是供应顶端的人。

至于特供,其实大部分都是无法大量供应,需要用钱去购买的,这个里面要靠点关系,比如猪蹄,不能浪费,也很费柴火,要的人不多,是只需要用钱的。

还有一种情况就是可以用整米换一些碎米,一般一斤可以换一斤二两到四两,这个机会不是什么时候都有,要有一点门路。

前三十年不能说绝对的公平,但是粮票在那个物资短缺的年代保障了大部分人的生存权,使大部分人的父辈和爷爷辈不至于因为有钱人的挥霍而饿死。

真不明白,一群人如丧考妣诅咒前三十年,到底是为了什么?

知乎用户 清徽 发表

粮票是限制货币购买力,保证粮食能供应给大多数人的手段。

等于是平抑粮价。

当然粮票与其配套政策,有优待特定地域、城市的情况。

但这些政策是为了让国家能更快的发展重工业。

这样才有能力在后来用本国工业反哺农业。

当然国家能选择比较隐蔽的手段,发展轻工业,用工农剪刀差来获得农产品。

但是中国是一个后发国家。

除了英国这个第一个工业国家外,任何能发展成功的国家,都没有按部就班的一步一步从发展轻工业,再发展配套的重工业那样走。而是选择适合本国国情,适度提高发展重工业的速度。

那些试图按部就班的后发国家,比如印度。

在尼赫鲁以军事冒险集权,发展本国重工业,结果军事冒险失败后,也没有能力优先发展重工业。

他的女儿改变了策略,采用外国工业产品,发展本国绿色革命,好处是立杆见影的增产,结果是很快被国际工农剪刀差拿走了增产的东西

知乎用户 花村妇联主席​ 发表

某个制度的存在会倾向于维持自己的存在。

所以一个好制度最后也会变坏,粮票就是典型。

知乎用户 我到不了 发表

必然是 “好” 的。评价粮票制度,说是扶大厦之将倾也不为过。

有些人真是不当家不知道柴米贵,即使是当今时代,我国也没有完全摆脱粮食安全问题。部分农业产品过于依赖进口,但主体粮食已经可以保证国家的粮食安全。21 世纪以来,我国与国际四大粮商交手不断,彼此也是各有胜负。倒是隔壁菲律宾,快让四大粮商薅秃头了。

如今尚且如此,更别说建国后 50 年代到 90 年代了。40 年左右的时间,新中国接手的是百废待兴的国家,工业让国民政府破坏殆尽,通货膨胀比如今的日本严重多了,直逼津巴布韦。就这样,这 40 年时间我们要做多少事?

1、建国后第一件事就是出兵收复新疆、西藏等地。

2、同时全国各地剿匪

3、同时保持对台湾出兵施加压力。

4、同时要出兵朝鲜。

5、朝鲜战争结束后,回国从零开始搞工业。

5、搞两弹一星

6、搞常规军工建设、海军搞不起,空军要提上日常,陆军的坦克不能省。

7、对印自卫反击战

8、中苏交恶双方陈兵对峙,深挖洞,广积粮。

9、美国对越南用兵,越南战争爆发,抗美援越。

10、搞核潜艇,航母实在事搞不起。

11、对越自卫反击战

12、…………

剩下的省略不写了。总之,建国之后要做的很多。有答主说建国之后,粮食产量一直在平稳上涨,粮食够吃。是的,粮食产量是平稳上涨的,哪谁算过人口增长?医疗发展下,人民平均寿命增长,出生率暴增…… 算下来,在这时候沿用抗日时期的片区票的制度是最合适的。因为粮食是百价之基。

这里解释一下,剪刀差不是因为粮票产生的。剪刀差是苏俄提出的没错,但是剪刀差的特性是固定的。在市场经济下,粮食价格必然跑不赢工业产品价格。因为是人就要吃饭,农民实际上是在和所有人交易。粮食价格上涨代表用人成本上涨,工业产品价格也会根据此上涨,这是恶性循环。这么搞下去,国家就乱套了。你看美国农民富有?那是你没看到美国政府对美国农场主进行财政补贴,这世界上粮价能跑赢工业产品价格的国家就不存在,因为跑赢的时候社会就崩溃了。

那么农民怎么富裕?粮价 × 产量 - 成本 = 利润

懂了吗?正确做法是增加产量,你加粮价没有用的,你今天粮价加 1 块,明天你出门车票可能涨 3 块,用电涨 4 块。而且农业产品价格有个特点,在市场不稳定时上涨快,回落也快。但是工业产品价值只会上涨快,跌落却很慢,因为工业产品成本问题,其价格不会跌落低于成本。所以这会是一个不可逆的市场破坏。

待续……

知乎用户 legend​ 发表

用票证制度解决分配问题,在物资短缺的情况下是完全正常的,二战时期,欧美各国都是用票证来解决的,相当于一种配给制度。要是现在再来一场世界大战,大概率还是要使用票证来保证国民的生活资料。

物资短缺了还要搞市场经济,那就是典型的胡来了,到时候旱的旱死,涝得涝死,投机倒把,囤货居奇,发国难财得都来了。参见国民党在解放战争时期搞的,那已经不是割韭菜了,是直接割人头。

有人说中国解放后不是战时啊,这就太局限了,当时世界正经历着一场更大的一场全球战争 “冷战”。作为一个独立于冷战双方的国家,受到双方的排挤,日子确实难过,还要完成工业化,把中国从农业国的巨坑里拉出来,其困难不比抗日战争小。

而就是靠着这可怜的配给制度,中国完成了从无到有的工业化,把人口翻了一番多,给大量文盲扫盲,建成了大量学校,医院,培养出了一支生机勃勃的工人队伍。这怎么来看都是奇迹。

票证是没有办法的办法,没得选择的选择,可就是这种有饭大家一起吃,有难大家一起扛的原则,才令我们走到了今天。面对我们的前人,我们心痛他们的艰辛,更崇敬他们的精神。没有他们的披荆斩棘,就没有我们现在的幸福生活。

知乎用户 风过耳畔​ 发表

我举一个现在的例子。

印度现在的全球饥饿指数比许多非洲国家还惨,和朝鲜差不多。比如,2020 年,印度全球饥饿指数在 107 个国家中排名 94,属于重度饥饿,朝鲜 96,但印度仍然是世界粮食出囗大国,是世界最大稻米出口国。而中国现在每年进囗的粮油肉等,相当于 3 亿人的口粮。

想没想过,为什么?没有工业化,或工业化不充分,你种的粮食不一定能吃到你嘴里。

现在的印度和当年的中国多么相似,在中国人均粮食占有还不充分的情况下,中国仍是粮食出口大国。

但中国和印度又不同,中国是有计划地压缩所有人的口粮,通过出口粮食来购买工业化需要的原料、设备、技术等,也就是说中国人工业化原始积累是从每一个中国人嘴里省出来的。

当老蒋用金圆券把大陆的黄金、美元等硬通货约 10 亿美元搜刮到了台湾后,大陆几乎唯一的硬通货就是粮食了,因此,压缩所有人的口粮是迫不得已的选择。这 10 多亿美元对大陆意味着什么呢,大陆直到 77 年外汇储备才 9 亿多美元;老蒋带走的黄金,相当于大陆从 50 年~64 年 15 年的黄金开采总和,这也别说老蒋带走的微不足道了。

知乎用户 lalala 发表

没有更好的办法

当时主要防的不是资本家炒货,也不是奸商屯货

这么做是因为粮食总量真的不够,让上帝来分配也一样全体饿肚子

这种情况下开放市场,那就肯定会出现一大批为了吃饱而放弃一切的人,大城市富裕群体也会选择吃饱,导致剩下的人从还能勉强维持着变成饿到不行,从而导致全民为了填饱肚子付出一切

开放市场肯定不行,这个不用说

挨家挨户直接分配粮食,肯定会有大量的腐败问题,比如这家发好粮食另一家发腐败粮食,甚至直接缺斤少两的问题肯定免不了,而且以当时的环境而言大量腐败意味着大量人饿死

粮票的好处不仅仅是公平分配这么简单

粮票还好统计,粮站卖出去了 100 斤粮食,那粮站就需要拿出 100 斤粮票做对应

粮票还不会产生质量差别问题,所有粮食放一起大家凭票购买

粮食还好保存,可以让有需求的同志攒下点积蓄

所以粮票才会成为各个国家在物资短缺的选择,不止社会主义大家庭全都用过,连老美其实也用过

那么可能又有小机灵鬼会说,有钱人直接买别人的粮票不也还是一样吗,国家是怎么监管粮票交易的呢

答案:国家并没有管,也不需要管,在只能勉强饿不死的日子里没人会选择卖自己的粮票的

知乎用户 longjf126 发表

1、
中华人民共和国 历史上 的粮票、布票、煤票、肉票、食用油票,日用工业品购货券、副食品购货券,甚至部分地区还有洗澡票、肥皂票、鞋票、糕点票、面包供应票、糖果票、茶叶票、烟票、粪票、尿票等 各种 票证(包括每月定量供应的 粮食本), 这些个票证 约等于中国古代的 盐引、茶引,是国家控制和配置供应 大宗商品物资、生活生产物资 的一种行政统一管制手段,属于非货币有价票据(锚定实物物资或者以实物物资作担保 的 物资符号 ),建国以后盛行于 1980 年代及 1980 年代以前,大约是在 1990 年代逐步消失。
解放初期,市场商品供应短缺,某些特殊时期出现米面抢购潮,部分逐利商户囤积居奇,全国面临重大社会危机,在物资匮乏条件下,为保证基本生活需要商品的稳定供应,打击囤积居奇投机倒把扰乱社会秩序的行为,国家决定实行 “计划经济”,发放各种商品票证,定量分配商品。
1953 年国家颁布《关于粮食的计划收购和计划供应的命令》,实行粮油计划供应,划片、定点、凭证供应办法。
从 1955 年第一张粮票发行开始,新中国票证时代沿续近 40 年。粮票从 1980 年代开始逐步消失,正好对应的是中国自 1980 年代开始,中国国内粮食产量逐步增产稳产,能够基本满足粮食自给的背景,国内粮食不再匮乏而是逐渐富余,粮票也就没有了继续沿用下去的基础了。
【建国后最早的票证应当是 1950 年开始印发的粮秣票,即大米票、马料票、柴票、马草票。但这些应该是带有军管色彩的准军事供给票证,属于建国初期特殊供给票证,以锚定储备在册的供给物资为担保,是实物物资供应领取凭证,并不是通货,但具有 部分 “交易媒介”、“一般等价物” 的 通货 性质 。在某种程度上,部分 近似于民国时代的军阀军票、抗日期间 日本侵略者发行的军票、二战末期苏联红军在中国东北局部发行的苏联红军票,但区别也是明显的。】
当然,票证的使用,不是建国以后的创造,而是在建国以前就不同程度的存在于中国。
清代,以及民国时代 的 新式社团、 军阀、共军、蒋军、日伪 等等,都不同程度发行过 票证。

【据有关史书记载,作为古代粮票的雏形,我国早在东周时期便出现了一种用竹片做成的形如令箭的竹签,叫 “粮签”。当时,诸侯王公领用生活口粮时,要凭国君发给的这种 “粮签”,到粮库领取米粟。这种充当领粮凭证的 “粮签”,是我国最早的供给粮票。也就是说,中国最早的粮票出现在洛阳。】
【唐代府兵上番宿卫或远征边疆, 可得 “食券” 作为津贴之用,。
由户部发放的馆券、仓券,是驿使、征夫、“行人”、官吏及其随行家口 享受券食的凭证,与近现代 “粮票” 相差无几了。
“驿券” 随着唐代馆驿之制的发展已普遍用于驿递之中。驿券,其实也有部分 近现代 “粮票” 属性,对持有驿券的官吏,驿馆是有义务有责任向持有驿券者 供应马料。】

【宋代:入宋以后,券契使用就有 食券、驿券、馆券、路券、券给、券直等名目】

【宋代:粮食要券;口券(“生券” 和 “熟券”,“生”在宋代官方文书拟制中含有事先未准备的非格式文书之意,“熟”在宋代官方文书拟制中含有事先准备好的格式文书之意,有学者认为 “熟券” 属于宋代的 “本俸” 性质,而 “生券” 属于宋代的 “加俸” 性质,且宋朝的不同年代有不同含义),总体上具备 军用粮票 性质;】
宋朝的有价证券类别繁多 – 细论宋朝的有价证券
【明清时期:完粮串票、“漕米版串”;系赋役维纳缴纳粮食的证明,但可能具有近现代粮票的部分属性】
【清代 太平天国 “征收粮票”,】
【民国:国民党政府统治区 “粮食配给票”;共产党解放区 “临时借谷证”、“边区粮票”;】
美国 有救济福利性质的【粮食券】分发,主要给付美国的低收入的贫困家庭、贫困儿童、残疾人、年长者等人群的实物领取券。

图片来自网络

票证轶闻:
(1)
1962 年秋,周恩来总理请张爱萍、钱三强、邓稼先等 “两弹” 研制的领导、专家谈工作,而后请他们吃饭,每人一块油饼,一碗烩菜,中间一个砂锅里面有几个肉丸子。
尴尬的是,饭后秘书难为情地对大家说:“总理请客是自费的,但粮票是定量的,没有多余的粮票,所以请你们每人交二两粮票。”

(2)
1961 年夏天,学者吴宓准备从四川到广州探访陈寅恪,陈寅恪提前致信吴宓,交代其粮票事宜:“兄带米票每日七两似可供两餐用。”
2、
(1)
上海社科院刘社建博士认为:
在特殊的历史条件下,票证可能是维护当时经济体制运行的最好方法,也是优先发展重工业,农业为工业提供积累的必须手段;同时也是在当时消费品不足的情况下社会需要的一种分配方式。
当然,不利之处也显而易见,票证发行限制了公众消费,阻止劳动力自由流动。
票证的发行,最直接的结果是将劳动力紧紧束缚在当地,尤其是农村。
“非城镇户口” 不享受 票证的 “优待”,使农村劳动力的流动成为不可能——理论上,农村户口没有粮票,其他票证属于可以配给 但未必够 的情况 。
(2)
某专家的相反意见:
票证束缚了农村劳动力的自由流动,但不能以好与坏作简单判断。就当时的时代背景下,应该是利大于弊,只有把农村劳动力牢牢束缚在土地上,才能通过‘剪刀差’来完成工业所需要的积累,这对发展工业是有积极意义的。

资源是有限的,社会应该把有限的资源用在什么地方,才能创造出最大的价值?在计划经济下,没有一个合理的标准,完全依赖于计划体制中官员们带有想象成分的‘社会需要’。
比如,改革开放之前,中国最缺少的是轻工业产品。但计划体制时代人们却认为,对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来说,最重要的是重工业,所以大量的资源都投向重工业。结果造成消费品的严重短缺,老百姓需要的日常消费品没有一件不靠票证才能买到。
不宜过分强调票证的作用,归根结底是计划经济体制的问题。票证虽然是计划经济体制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但其本身并不能代表计划经济体制。
不过,如果放在更长远的历史背景下看,通过低廉的农产品价格提供给工业原料、帮助工业发展以及积累,其意义需要重新评估。

(3)
取消粮票:“粮食关系” 松绑后的社会巨变
来源:北京晚报 2013-11-04
中国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冯开文教授:
实行了 30 多年的粮食统购统销形成了以粮票为代表的中国票据时代,这种做法实际上对当时社会的发展进步起了至关重要的积极作用。国家以统一的低价格收购粮食进行分配,虽然牺牲了农民的部分利益,但是保障了全社会的供给,把有限的资源通过票据控制,限制消费,促使大家勒紧裤腰带,集中资源用于工业化建设和城市发展,确保了我国大幅度发展经济,快速完成了农业国向工业国的转变。
从 1985 年到 1995 年开始可以说是中国农业的黄金增长 10 年,农村土地承包之后,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提高;农产品价格放开之后,农民收入增加;这一放一提,促进了农业的高速发展。”1990 年我国粮食产量达到 4.46 亿吨,成为改革开放以来的高产年,而且从 1991 年以来粮食产量连续稳定实现 4.35 亿吨以上,1991 和 1992 年分别达到 4.35 亿吨和 4.42 亿吨,1993 年更是达到 4.56 亿吨,连续 5 年超过了 4 亿吨。“我国的粮食生产逐步实现了供求平衡,农产品基本告别了短缺时代。稳定的粮食生产能力和供求平衡,也成为我国取消粮票制度的直接动因。”

3、
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706938588664447203&wfr=spider&for=pc
在物资匮乏年代(供给不足),通过票证将物资进行尽量公平的分配,有利于社会稳定。
代价就是票证会压制通货(人民币)的使用范围,通货压制会限制商品经济的展开(损失效率)。
但建国之初在人民币使用范围较为狭窄(大面积使用票证,可以用人民币直接交易的东西较少),商品经济也并不发达的年代里,其实也没多少效率可供损失,票证经济后果是比较小的。
1978 年之后,随着改革开放的展开,中国物资匮乏问题逐渐解决,需求限制已经不再必需,已经具备条件以人民币作为统一的交易媒介。
1980 年代,人民币和票证(票证具有部分交易媒介特征,即通货特征)同时存在造成了物价上的双轨制,随之物价出现了一些问题。自 1993 年结束了票据时代。
票证肯定会限制需求,会消弱通货(降低媒介作用而减弱法币信用),不统一的通货会挤压商品经济的展开。以票证解决问题,会不会本身就是问题?

2022-04-28

————————————

4、

知乎用户 Auditore II​ 发表

一言蔽之,就是特殊历史阶段为了强行压低消费提高储蓄水平的临时反市场化措施。既然是反市场的措施,那比如会存在大量按照市场经济观点不合理的地方。所以,在市场占主导地位的今天,它的历史使命已经结束了,现在再怀念就纯粹是怀旧情绪发作了。

知乎用户 饼当 发表

有啊,打开控制台,输入 “show me the money”,然后全地图拍满巨型化肥厂,巨型石油炼化厂之类的,问题解决了。

在没有控制台的年代里,就靠粮票布票这些玩意,靠铁人精神,靠外交折冲弄来了四三计划。

知乎用户 土耳其偷着乐 发表

这下面的左壬就是不敢承认,共和国到了改开初期人均粮食产量才恢复到 1957 年这一事实,只能喃喃自语的在这重复说烂的话术。什么必不可少的牺牲,时代的局限性,探索路上一点小曲折,本意是好的,下面的人…… 前四个馒头,能不能发明个新术语啊,我都听烂了

知乎用户 昂纳克同志 发表

业余的马列读者来回答一下这个问题。(本人不是政治专业的,专业性基本没有,请不要引用我说的每一句话)

首先,你要知道票证制度是解决什么问题的,票证制度解决的问题是资源的有限性和人的需求的无限性之间的矛盾。就是让绝大多数人能享受到粮食或者其他产品。建国初期虽然粮食产量增长不假,但是我国人口基数大,粮食产量仍然不足,加上还要去援助第三世界,所以为了保证有限的粮食供给全国人民,就只能采用票证制度。说白了就是僧多粥少。

票证制度并不是长期的制度,而是一种权宜之计,这一点答主

@大头鹅

已经说明了,我不再详细分析。但是把票证制度和社会主义联系在一起就是一个大大的错误。首先,票证制度不是社会主义的专利,美国英国在历史上都有实行过票证制度,也是因为物资的有限性和人民群众需求的无限性的矛盾。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也实行过票证制度,但是苏联在 1936 年就取消了票证制度。

还有人说票证制度是罪恶的,因为他限制了消费,不让人民群众提高生活水平。这种说法细想之下还是有问题的,民国时候没有票证,也不限制老百姓消费,但是老百姓生活水平有啥改善吗?四大家族花天酒地,把纳税人的钱中饱私囊甚至转移到国外。票证制度就是限制了这些人的奢侈消费,没有让他们花天酒地,饿到了他们,他们才攻击的。

不可否认,票证制度也给人民群众生活带来了不便,其实更多的根源还是在生产出的产品太少,不足以满足人民群众需要,但是这些随着经济发展都是可以解决的,并不是绝症。

知乎用户 孙 Vincent​ 发表

问题是,负责分粮票的人就能保证公平吗?

金钱的贫富差距与粮票的贫富差距就有什么不同吗?

金钱的特权和粮票的特权又有什么不同呢?

知乎用户 moyuer888​ 发表

陈云传》里面提到,一对上海夫妻,都是知识分子。两口子月薪加起来四百多元。他们向政府提出不要这么多的钱,因为在票证经济下,钱多没有意义。吃饭要粮票,吃肉要肉票,穿衣服要布票,就连豆腐,榨菜都要票。没有票,拿着钱也买不到东西。也就是说,他们的很大一部分钱,成了一张张无法兑现的期票。票证的本质是破坏货币的信用,破坏多劳多得,按劳分配的社会主义分配原则。

五十年代末期,陈云回老家看望乡亲,乡亲们说过去我们吃干饭,现在我们吃稀饭。

八十年代,一位中国人在美国的航班上没有吃饱,想再要一份。结果被呵斥到 “你们中国人总是饥饿”

陈佩斯,朱时茂演小品,朱时茂:“我们的胶片很紧张”。陈佩斯:“就是人有多的”。

那是一个除了人多,其余一切都短缺的时代。我们不要才吃了几天饱饭就犯贱。

在一个短缺的时代,粮票确实起了尽量减少饥饿的作用,保证了人们能够活下去。但造成短缺的原因是,计划经济,闭关锁国,打乱仗,瞎指挥,搞一个接一个的运动。粮票是短缺的结果,是在恶劣的社会管理水平之下产生的。粮票不是良政,是一把辛酸泪,是无可奈何的选择。这一历史教训不我们能忘记。

不吸取历史教训的民族,注定重蹈覆辙。


照片中有各种地方粮票。它代表着粮票的适用范围。你拿着武汉市的粮票是不能去北京用的。也就是说,不但农民不能随意进城。就是城里人也不能在全国随意流动。这就相当于我武汉人要去北京,就需要换外汇。所以全国粮票就是最值钱的。那个时候,谁要是长得漂亮,我们就说,“哦哟,你长得像全国粮票呢”

知乎用户 1000 米恐惧症​ 发表

2000 年左右有人对比过中日人民身高、体质问题 [1]

2000 年 7-17 岁的青少年,他们是典型的 80、90 后,都赶上了取消粮票的 spring,而同时也是身高被日本人甩的最远的一代。

按主流的说法,那时候中国经济在改革开放中腾飞,日本在金融泡沫中失去了 xx 年。中国那时候完全是大赢。

那么,那时中日青少年的身高对比是怎么回事?

现在年轻人可能没听过一个故事,spring 的时候,有个美国女记者来中国访问,所过之处当地干部皆盛情招待,那时候有钱人菜摆满桌子还不满足,他们要报复性消费,桌子上的菜一层摞一层,极具奢靡之风。

这位美国女记者看到人民贫苦的生活,和 g 僚奢靡的享受,在宴席上愤然离去。

这还是一个很出名的典故,叫 “卡 *# 玛!& 罢 ***%¥宴”(去掉乱码)

那么当时的干部、富人报复性消费,报复的是什么呢?

很简单,就是粮票。

粮票是一个高度计划经济才能推行的神奇东西,它让你有钱也买不到超额的食物。

很明显,针对的其实就是有钱人。

当时中国还有收入差距,尽管比现在小。但工人和工人就有八级工资之差。大学教授、知识分子跟农民的收入差的更多。

如果按照市场原则分配食物,那一定会出现普通有钱人的狗吃战斧牛排,最有钱的人吃法国空运牛排,而穷人饿死的场面。

最公平的方法就是按人头分,一个人能购买多少米面粮油被票证限制。

想奢侈?对不起,您的配额不够。

但缺点也很明显,几乎得罪了所有能写字的知识分子。

因为知识分子普遍是收入比较高的小资或者中产,他们也想让狗吃战斧牛排。但粮票限制,他家配额就这点,够不够养狗都是问题。

所以粮票被骂是必然的结果。

粮票还带来一些意想不到的副作用。因为是按人头分的,有一个活人就有一份口粮。

所以过得滋润的反而是一些女娃娃生的多的家庭,因为吃的少。

男性青壮年劳动力却时不时就要面对吃不饱的问题。

我记得温铁军讲过一个故事,他年轻的时候吃得多,吃不饱,于是就去找女孩多的家庭的自留地里干点活,报酬是管一顿饭。

温铁军出生在北京,这个起点放现在已经是人上人了。给农民干活吃饭的故事,应该是他 1968 年插队时的经历。

后来也是在 spring,出现了大规模弃(女)婴潮。除了强制一胎化政策外,女孩的口粮分配价值被剥夺也是重要原因。

如果你是 90 后的话,你的同学里可能有一两个运气不算坏到极点的女生,她们只是被送给了城里的亲戚,而不是扔在路边等死。

历史和知识分子,都是会骗人的。

毛泽东时代的中国农业也绝非如今被描绘的那样惨不可言。维克多 · 李皮特曾指出,毛泽东时代中国农业的发展大大快于 1868 后至 1912 年日本明治年间备受称赞的成功的近代工业化时期。从 1952 年至 70 年代中期,中国农业净产量增长为平均每年 2.5%,而 1868 年至 1912 年间日本工业化最强阶段的数字也只有 1.7%。正如马克塞尔顿曾指出的:“1977 年中国人均占有耕地比印度少 14%,而人均粮食生产却比印度高 30%到 40%,而且是把粮食以公平得多的方式分配到了比印度多出 50%的人口手中。”
  经济统计资料并非告诉我们全部事情。经常有人指出,对于收入与消费的常规性测度并不能充分表明实际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还必须考虑到教育、保健、卫生以及老人与贫困者的福利措施等这样一些基本的而必要的方面的公共消费,但是这些东西是难以用标准的经济测度来数量化的。在所有这些领域,毛泽东时代都取得了伟大的社会进步,在大多数关键性的社会和人口统计指标上,中华人民共和国不仅比印度、巴基斯坦等其他低收入国家强,而且比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五倍于中国的 “中等收入” 国家要强。
在毛泽东时代,中国人由大部分人口是文盲的状况变成了大部分人识字。在农村差不多普及了小学教育,在城市几乎普及了中等教育,而且在城乡皆开创了成人教育和在职教育规划。基本的社会保护措施得到了贯彻,如禁止童工,还有农村最低限度的福利方案等,后者中最著名的是对最穷困者们的食品、物、住房、医疗以及丧葬费用的 “五保”。国营企业的城市工人们享有工作保障以及国家拨款的福利待遇。毛泽东时代结束之际,中华人民共和国完全能够声称,它拥有一个虽刚起步但相当全面的医疗保健体系,这使得它在所有发展中国家都独一无二。医疗保健以及营养和卫生的改善,共同造成了中国人寿命的极大增长,从 1949 年以前的平均 35 岁到了 70 年代中期的 65 岁。

节选自莫里斯 · 迈斯纳所著《邓小平时代:1978-1994,对中国社会主义命运的考察》

参考

  1. ^ 中日男子身高差异对比及日本学校体育改革的启示 http://qikan.cqvip.com/Qikan/Article/Detail?id=12152220

知乎用户 比尔海特十二世 发表

虽然我很喜欢兔子的颜,但是在粮票的问题下看见张楚寒,感觉还是很怪异。

不晓得这是知乎的什么操作。


粮票这个东西的本质,其实是以运作军队后勤的思路来运作消费侧。

粮票本身和吃不饱是没多大关系的,有一个城市户口,那就按月给你编制一份口粮,按照供给侧生产力,多少粗粮多少细粮、多少副食品。

只不过每个人要吃到这份口粮,不是去厂里找车间的 “司务长”,而是拿着粮票和钱去粮站买。

买粮去粮站,买其它去供销社,与其说这是商业机构,不如说是后勤机构。

在五十年代,与那群和人茬了二十多年架的老丘八聊商业,他们想的一定是囤积居奇、质次价高。

但是和他们聊计口下粮,一起吃供应,他们一定安心许多。没办法,当兵不办后勤,就要散伙嘛。

他们中的最长老,那位超级天才,对于八级工资制的厌恶和对供给制的欣赏是溢于言表的。

那伙人里最专业的 “经济学家” 陈青浦先生坐了小三十年冷板凳之后,拿出的巅峰之作无非就是个鸟笼子嘛。

如果你说连陈青浦都不够社会,那我也不和你辩,我们讲的也不是社会,而是科学社会。

“粮票” 制度的第一大问题,就是供应标准的制定问题。

首先就是半大小子吃穷老子,家里四个孩子,有那么十年是排排站都在十几岁这个区间,每一个都比成年人能吃,但是供应标准比照成年人是打折的。

所以,吃不饱就成了那个时间段的国民记忆。

此外,人为压低供应标准、各地供应标准不一致、资源分配不均,是另一个问题。

“粮票” 制度的第二大问题,就是储蓄功能问题。

制度设计的本意是要你把你这个月的一份全部吃光,下个月还有这样的一份,不需要你储蓄。

但是,有人就是得了仓鼠病,不屯东西不舒服斯基,还有人老家亲戚多,全家一年那点儿细粮指标都得储备起来,逢年过节老家亲戚来人了,做给亲戚吃。

本来生产能力有限,卡着营养标准定的量;陈三两中间扒一道皮,“支援国家建设”;粗粮给孩子们省点儿,细粮给亲戚留着。

于是就又吃不饱了。

我以前问过家里老人本地的粮食供应,算下来主粮每天能到一斤左右,一个月二十七八斤的棒子面 / 高粱米,三四斤的白面 / 大米,全吃到肚子里是将将够吃。

知乎用户 卧牛 发表

可以百度统购统销,百科里讲的很不错了。我们很多人很懒,当时主管财经的同志把话讲的很清楚了。

经济发展中关于民生最重要的指标就两个,通胀和就业,中国到 2010 年以前始终面临两个难题,人口过剩和产能不足。

产能增速赶不上需求增速是基本现实,从建国初年的 5 亿到改开时的 10 亿翻了一倍,各种产能能翻一倍吗?城市人口翻了 4 倍不止,还有工业原料使用也加倍。

在全部工业产值中,以农产品为主要原料的产值约占 50%左右,农副产品和用农业原料制成的工业品,在国内市场主要商品供应量中约占 90%左右,在出口总额中约占 75%左右

按照市场调节原理,这个时候就应该是投机居奇和恶性通胀了。就算打击投机,我今天想多吃一斤肉,可能就有另一家人吃不上肉了。

一句话,资本原始积累,集体化和统购统销推动工业化。但真是这么简单?领导同志们内部也有富农路线和集体化路线之争,到底怎么走完全取决于经济客观发展。

实行粮食统购统销(一九五三年十月十日)陈云

收购和销售两项比较,差额是多少呢?如果今年度销到了五百六十七亿斤,就比原计划多销了八十七亿斤;如果收购比原计划减少三十亿斤,差额就是一百一十七亿斤。
在粮食问题上,有四种关系要处理好。这就是:国家跟农民的关系,国家跟消费者的关系;国家跟商人的关系;中央跟地方、地方跟地方的关系。这四种关系中,难处理的是头两种,而最难的又是第一种。处理好了第一种关系,天下事就好办了。只要收到粮食,分配是容易的。
第一,在农村实行征购。不实行征购,是不是还有别的办法?我想过很多,从 “改良主义” 想起,最后还是想到了这个彻底的办法。又征又配。现在把我想过的所有的办法都提出来,请同志们考虑。
农村征购,城市配给,硬性办法。实行这种办法,我有点担心,因为跟每一个人都有关系,问题太大。如果在这件事上出了毛病,比新税制的后果要严重得多。新税制只是我们跟资产阶级的关系,而这是我们跟广大农民的关系。
只配不征。就是只在城市配给,农村不征购。在农村工作的同志一听到 “征” 字就害怕,说是不是可以慢一点征;至于城市配给,他是赞成的。实行这个办法,那只是关了一道门,就是说,我们在城市里面只准一个人买多少,不准囤积,也不准拿到乡下去。但是农民也有眼睛,也有耳朵,看到城市在配给,他就会不卖粮食。所以,只在城市配给,不在乡村中征购,我们就会买不到粮食。
只征不配。在城市工作的同志欢迎这种办法,他们说,农村征购是要的,城市配给可以慢一些。日本帝国主义在它侵占的地方搞过配给,国民党也搞得天翻地覆,现在人们一听到配给就头痛。我说,如果只在农村征购,在城市里面不配给,结果一定会边征边漏。你在农村中征购,换给他钞票,他拿到钞票以后,转一个身就可以再跑到城市的粮食公司里去买,结果,你征购到的粮食便会统统漏掉。所以,只征不配不行。
原封不动。所谓原封不动,就是照现在这样做下去,自由卖出,自由买进。结果必乱无疑。有的同志说,就准备乱它一年,看一看再说。但是,如果在乱了一年以后再来征购,那就要比今年就开始征购困难得多。
临渴掘井”。就是说,先自由购买,到实在没有办法的时候,再来抓大头,到占农村人口百分之十五至百分之二十的主要产粮区去征购。要这样做,必须考虑到两点:一是自由购买能不能完成收购计划?如果完不成,那就要多加小心。二是到明年二三月或三四月间粮食已经不够的时候,再搞征购,是否比现在就征购好一些?我说,那时候临渴掘井,还不如现在搞好。
动员认购。东北在一九五一年实行过认购,就是上面有一个控制数字,交到省,省到县,县到区,区到支部,支部开一个会,号召大家认购,认购不足就不散会。这个办法,可以称为强迫而不命令。不达目的不散会,还不是强迫?征购是要下命令的。我说,强迫而没有命令,还不如有命令而不强迫好。不强迫就要对农民做说服工作。
合同预购。就是订预购合同,按合同购粮。这个办法也好,但是今年来不及了。有人说,棉花订了预购合同,就买到了。我看,棉花之所以买到,主要原因是去年收获了两千多万担。如果棉花收成不好,订了预购合同,他也不会卖。现在粮食产量恰好不是多,而是不足。我们井不完全放弃预购,预购还是一个办法,但是有一个数量的问题。
各行其是。就是说,这个地方可以实行这个办法,那个地方可以实行那个办法。只要不妨害旁的地方而且能够完成任务,这种做法也可以试一试,但是要考虑到互相之间的影响。
上面这些办法,看来只能实行第一种,又征又配,就是农村征购,城市配给。其他的办法都不可行。如果大家都同意这样做的话,就要认真考虑一下会有什么毛病,会出什么乱子。全国有二十六万个乡,一百万个自然村。如果十个自然村中有一个出毛病,那就是十万个自然村。逼死人或者打扁担以至暴动的事,都可能发生。农民的粮食不能自由支配了,虽然我们出钱,但他们不能待价而沽,很可能会影响生产情绪。为了不影响他们的生产情绪,不仅要给他们钞票,还要供应他们物资。但是我们现在还不能完全做到这一点。因为农民要的东西百分之三十是日用工业品,百分之七十是牲口、农具这些东西,而我们一下子搞不到这样多的东西。毛病还可以举出好多,因为我们没有经验,意想不到的事情一定会有。
但是,回过头来想一想,如果不这祥做又怎么办?只有把外汇都用于进口粮食。那么办,就没有钱买机器设备,我们就不要建设了,工业也不要搞了
现在只有两种选择,一个是实行征购,一个是不实行征购。如果不实行,粮食会出乱子,市场会混乱;如果实行,农村里会出小乱子,甚至出大乱子。我们共产党在长期的革命斗争中,跟农民结成了紧密的关系,如果我们大家下决心,努一把力,把工作搞好,也许农村的乱子会出得小一点。而且,这是一个长远的大计,只要我们的农业生产没有很大提高,这一条路总是要走的。

关于计划收购预计划供应 (一九五四年九月二十三日) 陈云

从一九五三年以来,我国市场上出现了若干种日用消费品供不应求的现象。一九五三年上半年,在小麦遭受冻灾的地区,粮食的供求状况很紧张,下半年,食油、 肉类在许多地方也供不应求,不少城镇中都要排队购买。
粮食、油料、肉类、布匹供不应求的原因是什么?不是的。正相 反,解放以来,粮食、油料、肉类、棉花、布匹的生产量都是上升的,而且粮食、肉类、棉花、布匹都超过了抗日战争以前的最高年产量。
为了进口机器装备,我们必须用出口物资去交换。我国现在还是一个农业国家,能够出口的主要物品是农产品。如果在国内消费方面, 不能节省出农产品去出口,那末,我们就不可能进口机器装备来进行工业建设。因此,全国人民应该自觉地节省凡属可以节省的消费品,以便供应出口。为了保证人 民的需要,国家对于粮食、油料、肉类只准许一定数量的出口,对于其他农产品,那是应该尽可能首先供应出口,出口有余,再来供应国内需要。减少消费,当然是 一件不舒服的事情,但是我们必须在两者中间选择一个:或者是暂时减少可以减少的消费,以便完成国家工业化,由此来建立我国能够进一步地发展农业和轻工业的 基础,使我们有可能在将来迅速地增加各种消费品的产量;或者是尽其所有在国内消费掉,因而不能建设工业,使我国经济长期处于落后状态。全国人民自然应该选 择前者,不应该选择后者。我们以为,不但是现在,而且是今后十多年内,只能采取节省国内消费、首先供应出口的办法。只有工业基础建立以后,工业装备的进口 可以减少的时候,这种情况才能有所改变。
若干消费品供不应求的根本原因,是因为人民购买力增长的速度日益超过这些消费品生产增长的速度
过去吃得稀、吃得少的农民,现在 吃得干、吃得多了;过去为了交租还债、被迫出卖口粮的农民,现在不但不卖口粮,而且无需急于出卖余粮了。城市工矿区和农村经济作物区的粮食需要量增加得很快,但是农民不急于出卖他们的余粮,这是一九五三年发生粮食供不应求的根本原因
最重要的是从一九五三年起,国家开始了规模巨大的经济建设和文化建设,全国就业人数又大为增加。这样,就大大增加了社会工资总量和城市人民的收入

所以一切发展都紧跟客观规律。

把通过集体化农民组织起来进行合作生产,强行购销。定额发放城市人口工资和粮票,控制城市消费规模。

最终努力在 10 亿人口中挤出所剩不多的劳动剩余进行工业化建设。

上面不是没讨论过发展私人资本主义的富农路线,在中国这个人口规模和资源规模下根本走不通,我们不是美国。

知乎用户 被情暖的酒醉参赞 发表

所谓粮票、布票就是物质短缺 - 缺衣少食的情况下的配给制,在很多国家都出现过,尤其是战争年代,并不是中国独有。

几个高赞答案,把粮票说成利国利民的大好事了,这就有点离谱了。

中国 1992 年底才彻底废除粮票,换句话说,中国在和平年代花了 40 余年才解决吃饭问题,花了 40 余年才能放开吃,这是什么大好事啊?

中国粮票制度很不公平,粮票只供应给城镇人口,农村人口嘛,请看附图。

我们常看到说:改革开放时,中国一穷二白;改革开放取得了重大经济成果 —- 有不理解的人请看看联合国的报告:

【联合国在华四十周年系列专题报道】世界粮食计划署在中国的角色转变折射出中国的可喜发展历程 https://news.un.org/zh/story/2019/04/1030931 节选:

1979 年,世界粮食计划署开始进入中国开展援助行动,当时中国平均每 3 人就有 1 人处于饥饿状态。自 1979 年至 2005 年,粮食计划署在中国成功实施了超过 10 亿美元的扶贫和灾后重建项目。

世界粮食计划署驻华代表屈四喜告诉我们,上世纪 80 年代至 90 年代初期,粮食计划署在中国的援助行动曾是全球规模最大的援助行动。从 1979 年到 2005 年,粮食计划署总共在中国实施了 70 个无偿援助项目,直接受益人口为 3000 多万。

随着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以及消除饥饿进程的推进,世界粮食计划署于 2005 年结束了在华援助项目。

知乎用户 haha kim 发表

粮票在当时的国内外环境下可以说是最优解。

粮票是服务于统购统销政策的。

1953 年 10 月 16 日,中共中央发出了《关于实行粮食的计划收购与计划供应的决议》。这一决议是根据陈云的意见,由邓小平起草的。

统购统销政策可能是新中国最重要的政策之一,目的就是为了通过工农业剪刀差给新中国的工业发展提供原始资金。

统购统销政策的配套措施之一,就包括将公民划分为农业户口和非农业户口的户籍制度。

改开后,虽然已经不再需要搞工农业剪刀差了,但非农业户口上绑定了太多其他的东西,所以粮票依然存在了很长一段时间。

知乎用户 louzhiguo0000 发表

当时中国的生产能力低,物资缺乏,所以不能用钱想买什么就买什么,所以必须让每个人用粮票布票来买东西,所以每个人买到的东西是有限制的,这样就能使每个人都买到一定的东西。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为粮票叫好的,基本都是父辈爷爷要么是城市人、要么是工人,普遍认为,发展需要代价,代价当然是___。

为粮票叫苦的,基本都是农民,奉劝目前父辈爷爷是农民的,还健在的,多去了解这些背景,当时他们是怎么过来的,记录下来!

如果没有记录下来,再过二十年,三十年,就都忘了他们曾经都苦,认为农民生活是多好。

知乎用户 浪子背包客 发表

粮票的存在,1 是建立在公有制基础上的,2 是建立在 “节约粮食” 的基础上的。

公有制,按肚皮容量底线分配粮食(有多的再说), 粮票属于凭证,这个较容易理解。节约粮食的目的,是把粮食节约给国家集中使用——战备或出口等。

那时候讲究战备,新粮食下来不分配,而是储存下来做所谓战备粮,粮店里卖的多半是陈粮。战备粮的储存期限最短为 3 年,5、6 年不在话下,个别听说有超过 10 年的——怀疑淀粉都分解成泥了。

直接消耗方面,军队最多时在 500 万以上,大多是不用种地的正规军。当然公务员也不用种地。当时 80% 以上人口在农村,种地为主。

那时候细粮少,所谓细粮也多半是 “黑米黑面”,就是加工程度不够,带很多壳糠的米面。黑米黑面和粗粮口感差、不易消化,但更加 “节约” 也“粮食利用率高”。

出口方面,中国曾经多年是粮食出口大国,特别质量好的粮食更容易出口,虽然自己人并不太饱。

其它,还有借助这种秩序解决地区粮食调配问题——有些地区人多地少,很依仗粮食调拨的。

就是说,粮票是在特殊的历史时期、特殊体制下的特殊体系产物,是一种缺憾,但不宜简单地搞全盘否定。后来度过了艰难时期,社会经济渐渐捋顺,国家不再需要老百姓勒紧肚皮贡献,粮票也就可以退休了。

粮票,分地方粮票和全国粮票

粮票,其实是在每户的粮食定额里的。有粮食余量才有粮票可换。能换到手的多半是地方粮票,只能在当地使用,配合现金购买糕点、馒头花卷等粮食制品,下馆子也会要粮票。

在黑市,粮票可以直接换现金、鸡蛋、日用品。背后,估计是缺粮人群或特殊人群的需要——包括私营经济需要。

出差的时候才能凭介绍信换到有限的全国粮票。全国粮票的 “黑市价值” 往往高于地方粮票。当时的情况,几乎没有人未用过粮票黑市。到了后期(1980 年代后半叶),粮票黑市几乎公开化。

最后,其实当时虽然大体实行粮食配给,但 “有办法” 的人和部门,其实粮食宽松得多,“找人”换粮票司空见惯。粮食地下黑市或半黑市事实上存在着。

知乎用户 William Lee 发表

当时生产力条件下的必然选择。当时,生产水平落后,但人必须吃饭才能活着,只能开源节流两方面同时进行,一方面加强农业生产、加强收购,一方面控制消费。粮票就是控制消费的方式之一。

知乎用户 实话商人​​ 发表

其实现在也有粮票制度,就是房票,也就是限购政策。

如果房子不限购,你觉得房子会涨到什么地步?

同样的,在那个年代,如果没有粮票,你觉得那个鸡蛋得涨到多少钱一个,就算农民可以不买,工人怎么买?

人的必需品,又供不应求,那就只能价格畸形了。

知乎用户 啊啊啊啊啊​ 发表

你饿 2 天再来回答问题

你真的应该感谢毛主席,周总理,朱总司令,彭司令等一大批无产阶级革命家,

让你有时间,有空闲讨论这个问题,

没事去查一查印度死多少人,

再没事去查一查非洲饿死多少人。

再去查一下为什么韩国,日本基本听美国的?

你去调查一下日本粮食自给率,

你就知道为什么日本政治表现如此精分,

一边各种跪舔美国,一边还不敢得罪俄罗斯

知乎用户 郑庄公​ 发表

中国从 1955 年开始用粮票,那个时候还正是单干。上世纪三十年代,美国经济危机时期发了食品券,这就是中国的粮票。这些都是在食物不足时防止大量饿死人的好办法。

——————————以下为原答案:

当时粮食不足,粮票救活了很多中国人,而且促进了中国工业的发展。中国能有今天,粮票功高至伟。

知道什么叫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不?就是有钱人家挥霍浪费,穷人饿死。

知道产生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原因不?原因就是自由市场经济,没有粮票限制。

自由市场经济里,有钱人可以任意购买,不受限制。有限的商品都被他们买去了,他们把价格抬得很高,他们挥霍浪费,穷人没有钱,或者钱很少,买不到东西,只能冻死饿死。

能不能平均一下,把有钱人挥霍掉的那一部分商品匀给穷人,让穷人不至于冻死饿死呢?

这就要限制有钱人的购买数量。粮票、布票、肉票等等就起到了这个作用。

每个人,比方说一个月只发给你 30 斤粮票,你就只能买 30 斤粮食的食物,没有粮票,你就是有 100 亿块钱也买不到食物,这就避免了有钱人的挥霍浪费。节省下来的食物就可以匀给其他人了。这样就能养活更多的人。

当时中国虽然消灭了地主资本家,但是中国仍然有很多有钱人。那个时候对民族资本家的企业采取的赎买政策,不是没收政策,也就是国家拿钱买下这些资本家的企业。这些资本家虽然没有企业了,不是资本家了,但是手里有很多钱。当时国家之所以要买资本家的企业而不没收,主要是怕咱们无产阶级,咱们老百姓有意见,因为咱们老百姓都同情资本家,都说资本家仁慈善良,共产党对资本家太狠了,毒菜冷酷,所以当时中国才赎买资本家的企业,而不强硬没收。《1984》这本书不就因为控诉共产党对资本家没有人情味,搞极权,而得到咱们广大老百姓的普遍喜爱吗?

还有从民国过来的大知识分子,他们在民国时期的工资就非常高,新中国也给了他们高工资,他们也比较有钱。还有中共的高官,工资也比较高,比较有钱。

这些有钱人,如果不限制他们的购买力,他们肯定要买很多东西,挥霍浪费。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又得重演。

那么题主认为,这样限制他们的购买力,应该不应该呢?

有钱人当然义愤填膺,牢骚满腹。他们有钱花不出去,想过人上人的日子过不成,想大碗吃肉大口喝酒喝不成,肯定有意见。所以他们说他们的生活下降了,不如民国时期,共产党把经济搞崩溃了。

不过为了消除他们的意见,也为了把他们手里的钱给尽快消耗光,中国也想了办法,就是建了特供商店,里面的东西不要票,不是生活必需品,而是奢侈品,是普通商店买不到的,例如高档烟酒、高档手表、高档服装,价格很高。有钱人想买奢侈品,可以到特供商店里面买。这样他们的意见就小了一些。

不过,后来这又成了有钱人攻击共产党的一个把柄。他们说共产党搞特供商店,搞特权,让高官享受,不顾工人农民利益。这样共产党很难做。强硬没收资本家的财产,不给大知识分子高工资,不给高官高工资,他们有意见,咱们广大老百姓也有意见;赎买资本家的企业,给大知识分子高工资,给高官高工资,同时限制他们的购买力,他们还会有意见;给他们建了特供商店,他们转脸又来攻击共产党搞特权。这群爷很难伺候。难伺候的根源,就是他们不喜欢公有制,只要搞了私有制,让他们自由赚钱自由购买,让他们花天酒地,莺歌燕舞,让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他们就啥意见都没有了。

粮票制度不仅避免了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不合理现象,也极大促进了中国工业的发展。

现在很多博士硕士,大学者,学问都非常高,却不知道最简单最基本的知识。例如,人需要吃饭,人不吃饭就不能活,这个简单知识就很少有人知道。还有很多人不知道汽车火车机器都是用钢铁造的。

当时中国非常落后,几乎没有工业,算上日本在东北建的钢铁厂,年产钢铁才 61 万吨,年产石油 10 万吨。这点钢铁石油够干什么的?一家造一口锅都不够。那个时候,很多人家没有铁锅,烧水做饭都用瓦罐。现在被叫好的瓦罐粥,瓦罐汤就是从以前流传下来的。这种情况下,你说我想造多少汽车,建多少大楼,造多少电视机,铺多少铁路公路,让家家都有车有房,可能吗?不知道这些都得用钢铁造吗?而很多人就是不知道这个简单知识。他们以为只要我们一想造,一给人民经济自由,这些东西立即就都能造出来,到处都是大楼,到处都是车,家家都有电器。这是唯心主义,凭空想象。搞经济建设不是变魔术,往空中一抓就什么都来了。

所以要让中国尽快富强,发展工业,提高钢铁、石油等的产量是第一步。钢铁多了,石油多了,煤炭多了,才能造出来丰富的东西,米多才能做出来的饭多。

那么怎么尽快发展工业?当然需要大量的工人和技术人员。这些人要不要吃饭?当然要吃饭。他们吃的粮食从哪里来?当然要从全国人民口中挤粮食。从农民,从干部口中挤粮食。所以就要限制口粮,忙时吃干,闲时吃稀,只吃半饱。省出来的粮食给工人,给技术人员,给大学生。给工人发粮票,给技术人员发粮票,给大学生发粮票。千难万难也要保障工人,技术人员和大学生的口粮供应。农民,干部省出来的口粮多,养活的工人和技术人员就多,工业规模就大,工业才能得到最快发展。

工业发展起来了,能造出来农机和化肥了,又能促进农业发展,提高粮食产量,同时能够解放农民,让更多的农民进入工业。

经过二十来年的努力,到 1978 年,中国的石油年产量达到一亿吨,钢铁产量达到 3400 多万吨,1993 年达到 8956 万吨,超过美国,世界第一。钢铁产量十五年赶上英国,五十年超过美国的 “赶英超美” 目标提前完成。

如果当年不对粮食统购统销,不限制粮食消费,不尽可能节省粮食供应工业,而是自由消费购买,自由消费,能有那么多工人和技术人员从事工业吗?不可能。工业也就不可能那么迅速发展。

印度 1950 年钢铁产量是 200 万吨,比中国多两倍多,印度就没对粮食限制消费,没把节省下来的粮食用于发展工业,而是自由发展,结果怎么样?1978 年,中国钢铁产量达到 3400 多万吨的时候,印度的才是 950 万吨。差距就显示出来了。

现在中国被称为基建狂魔,到处都是铁路公路,大楼林立,汽车满大街,工厂遍地,还有飞机大炮坦克航母,靠的是什么?钢铁和水泥、石油、煤炭。没有大量的钢铁、水泥、石油、煤炭,拿什么造这些东西?变魔术?

很多人说,这都是改开的成就。改开之后,外资是进来了,但是他们只拿钱来,没拿钢铁、水泥、石油、煤炭来。他们是拿钱买我们的钢铁、煤炭、水泥、石油造出来的东西。如果我们不产这么多东西,他们拿钱能买到什么?他们又愿意来吗?

还有人说,公有制,人民公社用户口拴住了农民,不让农民进城当工人,所以农民才穷,中国才穷。这些人不知道人需要吃饭,工人需要吃饭。当时的粮食不多,养活不了大量的工人,只能有大量的人从事农业。缺少粮食的情况下,大量农民进城喝西北风?建国前的几千年,一直都没有户口束缚农民,农民进城的有多少?还不是 90% 以上都是农民。这些人都以为是户口束缚了农民,不让农民进城,他们还以为只要一放开户口限制,允许农民进城,农民就能呼啦啦大量进城。他们连人需要吃饭都不知道。

很多人别看学历高,知识很渊博,其实他们的知识都是空中楼阁,没有根基,连人需要吃饭,机器用钢铁制造这些最基本的知识都不知道。懂这些最基本最简单知识的人很少。孔子说,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这话很有道理。

最后补充个例子。前一段时间又看到一个攻击计划经济粮票的视频,说的是计划经济时期,老百姓吃豆腐都得凭票,排队购买。这是想讽刺那个时候贫困的。要我说,那个时候老百姓能凭票排队买豆腐就对了,说明那个时候老百姓幸福。排队也是要资格的,有资格才能排队。市场经济里,自由购买,不要排队,实际上是因为东西太贵,老百姓买不起,没有资格排队,所以才不要排队。如果房子 10 块钱一平方,马上就能排一百里长的队。因为老百姓买不起,能买起的极少,才不要排队。今天超市里一说鸡蛋特价,一下子就排几十米长的队伍,这是因为老百姓能买起。过去计划经济时期,东西特别便宜,就是针对普通老百姓供应的,每家都能买起,所以才会排队。那个时候,如果提高价格,不要票,自由购买,大量老百姓买不起,只有少数有钱人才能买起,当然不要排队,不过这不能表示老百姓幸福。如果当时豆腐一块钱一斤,不要票,随便买,几家能吃起?这就根本不用排队。而且豆腐店卖不了的还得扔河里去,埋怨需求不足。这个时候觉得幸福的是有钱人。现在买什么都不要票,不要排队,敞开买,不过普通老百姓缺东少西,并不觉得幸福。排队的资格都没有了。

评论区是不是进来许多幼儿园小朋友?

我说当年粮票对中国功劳很大,就是喜欢粮票,想回去过要粮票的日子?

腿摔断的人不得不拄拐杖,后来他腿好了,扔掉拐杖了,就能说拐杖没有功劳?说拐杖有功劳,就是喜欢拐杖,想回去继续拄拐杖?一个穷人没有粮食吃,不得不吃野菜度命,后来发达了不吃野菜了,就能说野菜没有功劳?说野菜有功劳,就是想回去吃野菜?

这个题应该作为智商测试题。

知乎用户 Anonymous 发表

因为粮食不足, 无法在市场上提供足够的粮食, 所以被迫使用配给制 (粮票).

配给制当然会带来问题, 但这不是配给制本身的错, 而是为什么会在和平时期出现物质短缺到需要配给制的错.

换句话说, 粮票制度本身不是问题, 问题是为什么会缺粮.

知乎用户 知乎用户 uzZLeC​ 发表

昨天一个朋友找我咨询癌症治疗问题,满满的受害者心理,看到这粮票二字有感而发。

中苏搞计划经济不是目的只是手段,第一阶段目标是逆天改命短期内走完欧洲佬几百年的积累阶段把重化工业水平和规模搞上去,因为第一阶段走得太辛苦导致很多人以为这一阶段是永远…

在这一阶段里,重化工业不仅来不及带动农业发展反而会吸走更多农业产出去养活工人,面对生活物资短缺最后苏联找到了排队、中国找到了票证这种解决方案。

我特别特别喜欢研究各种管制经济,比如现在搞了新医改,很多昂贵的新药被纳入医保,价格还挺 “便宜”。

你要知道任何东西都是 “有价” 的,做事以前先想好自己要什么放弃什么。

医保控费的大背景下,药是便宜了,但你能确保把处方开出来吗?最后怨气又怼向医生、医院,以为百分百是有人在里面吃钱搞事,却不想根源在短缺。就跟票证经济下粮食看起来不贵一样——但你得先有票、才能买到对应的物资。

PS:很多人买了商业医保的,我也买了不少,大部分这些保险都要求你先医保结算了它才赔付。我打个比方,吃火锅买一送二,前提你先有粮票。

知乎用户 林登小兵 发表

好东西,极大的保障了全国人民的吃饭问题。说这玩意不好的,可能就是欺负城里没买到粮食饿死的人不会说话吧。

知乎用户 璠璠 发表

没有。对于有限资源分配,票证制,是最好的。

钱的作用很多,是一般等价物,对于金钱发行只能按照社会经济发展,而非物资储备量。但是粮票则是按照物资储备量发行。每期粮票对应每期粮食储备量。

如果都是用钱买,

我知道的,1962 年,北京黑市一斤大米是 1.2 元。而当时我家老人一个月工资才 24 元,如果没有粮票,他的工资都不够自己吃,如何养活一大家子人口?而用粮票一斤才八分。这就够了 。

当年粮票结构的的复杂度非常高

各省,各地市,都有自己粮票,这是对应自己粮食资源分配,国家也有全国粮票,这是中央对于粮食储备资源分配。

所消费的渠道也不同,地方粮票多用于粮站,而全国粮票多用于饭店。

粮票再交到粮站,饭店核对之后,就会被销毁。然后领取本季新粮票,去购买材料用。

各地方粮食局再根据下季度粮食储备量,再发型本期粮票。各工厂企事业单位,按照职工数量领取粮票。

所以即便是一个地方,他的粮票每批花色也是不同,这样就能最大利用有限资源,防止有人囤积居奇。

全国粮票同样是这样。

这样如果市面上,因为还未兑换而一期粮票流通量少了,就表明有人囤积居奇。说明政府里面有人搞腐败

而一个普通人如果手里拥有与他身份关系不符的粮票数量。这说明在社会里,有人利用金钱囤积粮票。

以上都是犯法的,“投机倒把罪”


说个笑话。

那时候,外国向中国派遣,发展特务难度都很大。

给钱,买不到足够粮食,如果给粮票。全国粮票,请你解释你手里怎么会有如此多全国粮票。你是在哪里兑换的?

地方粮票。。。外国怎么能精确搞到当地地方粮票?而且还是当季的。造假都无从下手。

如果你手里有大量往期粮票,请问你这些粮票从哪里来的?别说你是攒的。

(个人手里有个几十斤旧粮票很正常,但是有个几百斤那就不正常了)

知乎用户 赛宝宝 发表

供应不足必须配给制

以保证每个人能获得最基本物资。

否则一旦有人囤积,比如粮食,就会有人饿死。

知乎用户 何何何 发表

粮票就是物资紧缺是时候,把货币对特定商品的购买力分割出来。被分割出来的这部分购买力纸币化。粮食对应的粮票,布匹对应的是布票。

大城市房子的购买资格,就是房票,性质和粮票类似。

缺点是权力寻租,优点是事实缩小贫富差距。

资本家当然要批判粮票,包括房产限购也要批判。

知乎用户 莫问天 发表

粮票票本身就是一个工具,谈不上好与坏,工具用好了就是好的,用不好就不好。

大家都知道,粮食安全,笼统的说就是让每个人都吃饱的。因为在这个世界上,物质不够的时候,肯定是优先满足一部分人的占有欲,直到饿死冻死那些没有物资的人,物资重新丰富了,再自由分配。

当时物质真的不够,所以不得不用这种统一规划的方式应付,结果就是绝大多数人勒紧裤腰带,但不至于大量饿死冻死,国家还能集中力量干一些事儿,完成一定的积累。

我不愿用粮票,因为我非常畏惧那种匮乏的生活,但我知道,今天的很多东西很多基础就是当时的人饿着肚子攒下的。

我们可以诅咒那些违背公德的人,但不要否定一样工具在特殊时期起到的重要作用。

毕竟,现在国外很多地方,真的还会饿死人,真的没有多少家底,真的会被随意的霸凌致死。

知乎用户 张砺锋​​ 发表

好不好棋我不知道。

我只知道,91 年发大水的时候,我们学校组织捐款,一帮小学生一毛两毛五毛地捐。

捐完了大概一周后,校长发通知,所有班级重新组织一次捐款,上次的钱已经交上去了,但是需要再捐一次粮票,否则灾民们还是没得吃。

知乎用户 专注绿化王胡子​ 发表

其实就是一种以粮食为准备金以保证货币价值的粮本位制。

很多人听说过金本位,银本位制,粮本位制很少听到。其实粮本位制早就出现了,只是在土工手上发扬光大了。

在边区时期,发行的边区币,就是粮本位制的货币,一直到解放后,慢慢放开。一直到五十年代中后期,出现了粮食等物资紧张,又采取了粮本位制,而粮票就是粮本位置的工具。

粮票的出现,稳定了粮价,进而稳定了物价。从粮票开始,五花八门的票据不断出现,一直到九十年代初,还发行过很多票据。而粮票,在那个年代,是可以当做硬通货的,特别是全国粮票,相当于那时候的 “美元”。走了全国粮票,才能出远门。

所以说,不能说,那时候吃不饱饭,是因为粮票的错,粮票总体来说,还是积极的,正面的。

知乎用户 石波清 发表

生产不足,为了维持下去,那不就得定量分配

知乎用户 潇洒的霪荡 发表

粮票制度是防止人口无序流动,造成粮食分配波动,产生饥荒。

但是,上海绝对没有粮票制度的。

知乎用户 路德维希圣 发表

粮票把人牢牢的禁锢住了,每个人都有粮食关系,每个人都有定量标准,比如张三得定量是每个月 28.5 斤,那么你凭粮食本可以在本地指定粮店兑购相应斤两的粮食。比如你在学校上学,或者在某单位上班,需要从食堂或者饭店解决一部分吃饭问题,你可以少买一些粮食,领取剩余定量的本地粮票,对,粮票是分省别的,防止你到处乱窜。只有因公出差,外地当兵等等,才会凭介绍信换取全国粮票,有了这种粮票你才能在外地吃上饭。

粮票问题解决了粮食资源不足时的最低吃饭保障,同时也防止了农民进城,小城市进大城市谋生等等可能,把人牢牢的禁锢在了乡土,除非官方调动你,你去不了外地。所以那时候甚至根本没有旅行之说,最多只能探亲。

知乎用户 阳阳 发表

粮票是时代的烙印,说白了就是食品短缺时代的食品管制券配给券,我小时想吃麻花,馋的不行,没二两粮票,只能回家要,不给趁父母不在家,只能 “偷",记忆犹新。只是回忆,和粮油本一样,配给制。

生产力落后,人多,没办法

知乎用户 洪权​ 发表

好,而且是解决货币交易弊端的妙招。

过去是物资贫乏的情况下,定量供应。可是粮票的本质却不是为了限量,而是另一个经济研究中的核心问题:交易壁垒。

玩游戏的童鞋应该有体会,每天游戏币发放,如同不要钱一样。问题是游戏币是有数量的。升级,合成都需要。经常不够用。

这就是两个基础属性:

1. 限制范围。

2. 限定使用路径。

必须有游戏币才能合成,那么这就是壁垒。限制了范围。

现在的社会物质丰富了,货币贬值的厉害,那么,农产品制造业越来越难以翻倍增值。这就是问题所在。

所以,生活用品与其他物品分离,是接下来要面临的问题。

粮票,或应该叫信用点制度,是补充内容。

一切商业的根本,其实不是货币,而是信用支撑。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我们这个时代,物质极大丰富,所以我们都不懂粮票是好是坏。让我评价粮票,我也不会评价,因为我真的不懂。我不懂时代,不懂经济,不懂历史,不懂生产,啥也不懂。我就是个普通的愚昧的平民,我们大多数人也都是一个普通的愚昧的平民。

既然我们这个时代的人不懂,那我们为什么不问问那个时代的人呢?我国 1949 年建国,距今才多久?上一代的人都还活着呢,直接问他们不就行了?

我知道自己愚昧,所以我愿意虚心求教。所以我就去问我姨姥了。我姨姥,今年 70 多岁,小学学历,当了一辈子家庭妇女,我姨姥爷家暴都默默忍了。她辛苦哺育两个孩子长大,直到晚年才因为孩子们孝顺享了一点福。她是典型的下层劳动妇女,勤劳善良,为家庭奉献了一生。这样一位妇女,对于粮票的评价,够不够典型?够不够有说服力?

实际上我并非看到这个问题了之后去问她,而是我们家很久以前就讨论过这个问题。我们家向来有女性讨论政治的传统,我姨姥来我家做客的时候,我们就讨论了这件事。

我姨姥,小学学历,和我一样是个愚民,不懂经济学的那些大道理。她就表达了一个观点:粮票是毛主席送给人民的礼物,她将用一生感恩毛主席带来的粮票制度。因为如果不是粮票,她根本不可能吃饱饭,更不可能在逢年过节的时候吃上肉和油。她一辈子敬重毛主席,把毛主席当成神一样来看待,就因为毛主席发了粮票。

我也是个愚民。我虽然有大学本科学历,学的却是汉语言文学,对经济学一窍不通。我知道我愚昧,所以不会对着自己不懂的专业问题瞎指挥。我只认定一件事: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既然我不懂,那我就无脑认实践就行了。实践就是我姨姥告诉我,粮票让她吃饱了肚子,一直活到 70 多岁,最终苦尽甘来,用前半生的辛苦换来了两个出息孝顺的孩子。她的人生非常坎坷,但是她还是吃饱了肚子,活了下来,最终享受到了人生幸福的可能性。而且在那个年代,像她一样的下层劳动人民太多了。她并非幸存者。

我相信她的话,我相信曾经生活在那个年代的一名下层劳动妇女对粮票的评价。你们如果不信,大可以去找自己的爷爷奶奶姥姥姥爷,去问他们对粮票的看法。他们的看法才是真正的历史,是永远无法抹去的劳动人民的历史。粮票究竟如何,不是专家嘴皮子上下一碰就能说了算的,而是千千万万真正和粮票一起生活了数十年的广大劳动人民说了算的。

人真正的愚昧,不在于无知,而在于对自己根本不懂也从来没有经历过的事随意指挥、大放厥词。就比如粮票。在正确评价粮票这件事上,有多少自诩为知识分子的学者被一位小学学历的下层妇女狂锤?一切事情都不能想当然,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知乎用户 banke 发表

那个啥,我是看到

@王子君

童鞋回答这个问题才看到的。我想先说一句人们经常说马逆的一句话:“你一直觉得大 V 说的很有道理,直到你的专业领域”。(票证经济正好略有研究)

粮票的答案应该是:票证经济是最大化动员社会资源(人力、物力)的最佳手段。

另外吐槽一句,法币币值主要受人们对相关政权的信心影响,而非货币所蕴含的购买力。(我知道教材上说的汇率长期取决于不同国家间的购买力平价,短期受交易情绪影响。 问题是它和现实不符合啊。 )


当时之所以推行以粮票等为主的票证经济是为了最大化动员国内的人力物力,而非其他原因。

我们市场经济以价格为枢纽调控社会资源在不同方向被使用,但是因为这种调控的盲目性,必然导致有大量资源在这种调控中被浪费,导致资源不能最大化利用。

这里还是以粮票举例,如果是法币为主的市场经济,粮食的购买和使用主要以货币为调控手段,这时只要有钱就可以购买粮食,包括囤积居奇。也就是说理论上一个人一年只能吃掉 400 斤粮食,但是如果他花钱买 4 万斤粮食浪费掉也是合理合法的。这样就有大量粮食被人浪费掉了。

但是如果是票证经济,每个人的粮票对应的粮食消耗是有限和可计划的,极大减少了这种资源浪费,那么就可以把这些资源投到其他方向实现最大化利用。

当时新中国刚建立的时候百废待兴,需要发挥一切人力物力快速建设国家。对于当时的中国来说,有美苏等国家的成功范例在前面,只需要照抄他们的答卷就可以迅速考个高分,所以这时必然才有计划经济调动一切资源,尽快把能抄的答案抄写出来。如果采用市场经济,任由全国几亿人各行其是的发展经济,我们肯定还是远落后于印度的局面。

但是等到我们把美苏 100 分的考卷中共同问题的 60 分抄完后,剩下的 40 分的各国自有问题答案就不能依靠计划经济来解决了。因为这 40 分是的问题每个国家自己独有的问题,没有答案可以抄,这时只有自己摸索答案这一个解决方法。这时就需要市场经济来解放生产力了。

计划经济的最大作用是将少数精英的共同决策效率发挥到极致,市场经济的最大作用是尽量调动其更多人的主观能动性。

当国家发展模仿为主时当然是计划经济最高效,当国家发展以解决不确定性为主时,因为市场经济比计划经济可以调动出更多人的主观能动性,所以这一阶段市场经济优于计划经济。

知乎用户 反思怪的克星 发表

希望某些人不要成为这种人~**你一个丫鬟,不觉得自己可怜,倒觉得自己锦衣玉食的主子可怜!**其余自行理解!

总之,到目前为止,TG 的初心还是没变~为民做主,为民谋福,一切以人民的利益为重!

知乎用户 eric 发表

小时候最高兴的就是那些走街串巷用各种生活用品和儿童玩具换粮票的人。

记得家里好像用 50 斤,还不是 100 斤粮票给我换了一辆电动小汽车玩具。可把我高兴坏了。

那个时候买粮食都是要粮票的,早上上学家里会给六分钱和二两粮票,用来买早点的。

知乎用户 何晔 发表

粮票有什么稀奇的。本人精通各类地方粮票,和全国粮票。还会粮票换鸡蛋。

票证这玩意就是计划经济标配。计划经济讲的是钱和物资完全匹配。比如给某个市供应一百斤大米和一百条毛巾。就要发一百份粮票和一百张毛巾票。不能直接用钱买的。因为如果只用钱的话,有人就会买两斤大米不买毛巾,这样就有另外一个倒霉蛋只能买两条毛巾买不到大米了。那他一家就要挨饿了。所以必须是钱加上票证才能买到物资,这样就正正好好每人都有一份了。

但是,实际上还是因为某种原因某些人多拿了,叫多吃多占,那剩下的就有倒霉蛋有钱有票都买不到了。所以呀,实际上到货以后一定要第一时间去排队,晚了就没了。所以那时候售货员相当吃香。也有没人要买结果卖不完的,那时候就可以不用票证了,我记得古巴糖就有段时间不需要票证。

所以粮票好还是不好,那物资短缺会好吗?有的人认为粮票就是平均主义。其实只能说一个地区内大致平均,地区和地区之间不平均的。计划经济里身份十分重要。没有身份寸步难行。

转眼间这个时代已经过去 30 多年了。反正以前没有想过今天这样物资极大丰富的时代,小时候和现在宛如两个世界。小时候和现在的朝鲜差不多。

知乎用户 齐本安之怒​ 发表

有人在那儿说印度,真的是搞笑,印度的事儿,完全不是因为没有粮票好么?印度那个事儿,是因为进出口管控失控的结果。

印度这个问题非常简单,之前,我在外省,看到一个现象,很多外省电器比北京,上海等经济发达的城市要贵。因为这些地方收入高于外省,且商业环境改善程度较好,很多电器厂商愿意投入该地区。因此,该地区价格被压下来了。而外省,不具备这个条件。

同样道理,假设,印度出口粮食能换来一笔不菲的收入。那么,印度必然也会出口粮食 以谋求短期的收益。这不是多少粮票能解决的问题,是出口创汇导向战略下的必然。也是一个穷困的本国市场下,物资流失的必然结果。

换句最简单的话说就是,强大,富有购买力的外部市场存在,才是人贱物价贵的根本。本国市场若购买力缺乏,人们的收入极低,那么,本国市场难以被尊重。就算是因特尔,耐克,近几年搞事儿虽多,但也不敢明目张胆在国内说自己的事儿。只有强大的本国市场,才能让外国企业尊重你。对于我国而言,邓公有一句话说对了,如果不能改善人们的生活质量,那就是失败了。

今天有一句话也说对了,要让人们享受到 gaige 的红利。

回到粮票,说真话,粮票确实在粮食匮乏时期,确实是起到一定作用。但实际上,它存在时间实在是太长了,这才是问题。若不是发展情况突变,本来可以早点儿取消的,如此而已。

知乎用户 南行​ 发表

粮票是特殊经济条件下的历史产物.

知乎用户 愚者 发表

票据经济是在战争中被严重损坏的民生经济想要复苏的一条最为有用的路,另一条是国外的大规模投资,不过意味着丧失主权。

票据说白了就是大政府在法币已经失去价值,财政彻底枯竭,政府即将停摆,市场没有一般等价物时,又要保障居民生活的一种手段。

票据就是政府信誉。

这一招一战后德国用过,苏俄用过,我们也用过,原因无他,战争把民生经济基础给完全摧毁了。

高度通货膨胀让内部经济萧条,所以票据的主要作用就是解决内部萧条,缺点是无法和外部结算。一旦经济恢复,生产的商品也无法销售到国外,也无法从国外购买生产资源。整个国家经济就会被困住,也是成也票据,败也票据。但是我国长期被国外封锁,所以票据也一直持续到 1993 年。

通过历史我们能弄清楚,发展票据经济的国家,基本都是经济体制独立于世界体系。

一战为什么是二战的延续。因为德国的经济体制与当时的世界独立于整个世界,无法从世界贸易上获取自己必要的资源,也无法将自己的产品卖向世界。当内部经济饱和,想要获得生产资源,扩大生产,在欧洲的封锁下德国也只剩一条路了,打他丫的,抢过来。

当然欧洲的金融贵族也知道这种事早晚会发生,不过他们心很大,认为战争吗,德国敢搞,他们随便就能镇压了。

当然搞金融的脑子没这么活跃,想不到战争技术发展的这么快,二战直接打断了欧洲三条腿,政治,经济,军事。巨大的灾难让金融资本改变了投资方式,二战后不急着催债了,先搞贷款恢复战败国工业生产,这就是马歇尔计划。

空一格 就看不懂马歇尔计划,他认为战败国都能要到钱,那他也能要到钱来打内战,可惜那时的党国在华尔街大佬眼里是一只垃圾股,不值得投资,宋家三小姐就是去美国国会上跳脱衣舞也拿不到一分贷款。

知乎用户 禁界 发表

苏联战后就取消了粮票,之后属于计划供给。

而走市场十几年的南苏联 94 年才取消粮票。

粮票和计划经济没有必然关系。

只和粮食供应是否充足有关系。

知乎用户 清风白衣 发表

家里父母双方都有攒粮票的习惯,小时候经常会拿出来看,然后发现自己家竟然那么有钱

记得没错的话把粮票加起来能够有 300 多市斤,后面几次搬家基本上都丢没了

不过姥爷家里面还有不少银元

知乎用户 不成村落夕陽邊 发表

希望那些大声叫好的跑步进入粮票时代哦

知乎用户 KSWP 发表

如何评价粮票 (票证),这个问题要辩证或宏观地看,这样才能看得更全面、看得更透彻、看得更直接。

艾跃进先生在一次演讲中解读中国人的哲学思想时,艾先生说过一句世界名言,他以三人争过独木桥为例(大意)——我是否能过去不重要,重要的是他没过去。

听艾先生一句话,那真是胜读万卷书啊,不仅醍醐灌顶,而且茅塞之顿开啊!艾先生的这个逻辑,不正是今天美国向全世界传播的那个普世价值观吗?

美国的普世价值观在解读人类的快乐和幸福时就有一句世界名言嘛——幸福和快乐是看到邻居的痛苦时所产生出来的一种感觉。

人比人得死,货比货得扔。我怎么把我们祖宗的教诲给忘了呢?!

对比才有意义,这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本法则。

如果把美国的普世价值观用在粮票(票证)上那简直就是如出一辙——我是否能吃饱不重要,重要的是公知们没吃的就行。

因此,取消了粮票之后,我们工人还是吃不饱,却把公知们养得是膘肥马壮的。我草!

这就是为什么今天还有那么多人怀念计划时代的原因,这是美国普世价值观对比出来的结果。

当我满足了之后就是要去对比,只要对比于我之不利,那我就吃肉骂娘。你不要问这是为什么,这就是人性的弱点,你改不了的。

其实,以上的这些逻辑,在今天的社会上那真是比比皆是——我是否能考上大学不重要,重要的是他没考上。

,,,,,,等等等等,我就不依依列举了。

从学术上来说,这就是一个阶级固化的问题——富人有多富不重要,重要的是不能容忍富人侵占我们穷人的利益。

简单地说就是,你公知们让我们吃饱了不重要,重要的是我们倒要想看看你公知们捞了多少?

只要进行对比,那就只能用平均的指数来进行衡量了,而不是用基本的满足来衡量了,这就是过去我们 “吃萝卜咸菜感谢 D” 而今天我们却 “吃肉骂娘” 的原因。

“吃肉骂娘” 的逻辑就是一个对比之后出现的差额逻辑,因为人类对比之后的欲望是无限的。

因此,今天的人们为什么十分怀念过去?其中的《人类社会学》逻辑原理很简单——只要公知们吃不饱,我挨点饿没关系。

(本文的思路为本人我之原创,仅代表本人我一个人的观点。若有雷同,那纯属英雄所见之略同)

知乎用户 妖灵灵妖 发表

无论高低贵贱按人头定量定价供给,这是物质匮乏条件下最公平也是最有利于发挥整体效率的分配方式,没有之一。

知乎用户 二十八個半鐵棍 发表

现在很多朋友(包括我)对某几本经典或者某种辉煌产生了一些兴趣,那么,我不由得产生了一个问题 “吃饱饭真的是人类欲望的第一位吗?” 很多朋友都会声称这是马克思本人的说法,即使他们的下一句可能是“xx 历来 xxxx”“吃饭要靠两 x”。但根据我本人的记忆

“一个历来被繁芜丛杂的意识形态所掩盖的简单事实,人们首先必须吃、喝、住、穿,然后才能从事政治、科学、艺术、宗教等等。”

这一段话来自恩格斯在海格特公墓的演讲,他被收录于我经常在百无聊奈的语文课作文写作技法讲授时间翻阅的高中语文教科书。

我说这一段插诨打趣的话可能并没有什么意义,但我想表明我的一个观点,我们现在的社会已经和马克思的社会有太多的不一样了。我不想进行具体繁杂的论述,但很显然,工人派对的艾德礼先生在上个世纪六十年代就已经大不列颠宣布建成了 “福利国家”。另一个显著的例子是,有六亿人月收入不足 2000 个某种计量单位的某个地区某个通过特殊方式获得了八个自然人继承者的某位大先生,可以在没有到达上述要求的情况下,坦然的面对镜头谈论一些让恩格斯惊叹的东西。透过这些之后,我们还可以看到这个地区的大多数经历过某些计划辉煌时代的老朋友会对市民社会存在这种现实感到一种独特的欲望而不是单纯的欲望(比如愤怒),而这个地区同时宣布自己解决了绝对贫困。

那么在已经大不一样的城市中像我这样的贫困阶层在哪个十字路口呢?三和的经验和某种现实告诉我们,除非某些大手不想你做,不然是可以在低生活水平的状况下维持生计的。(作为城市贫民阶层我没有来到过 “市辖区或不设区的市所辖的街道办事处毗邻的村镇中心” 以外的、陈女士宣传纪录片里面的那种农村)

既然我们已经无法用肉体体验到某种辉煌的生活;既然我们每次呼唤市场都只是在呼唤看不见的手;既然我们每次呼唤正义都只是要求解除一定的限制,但是现实又没有这样的事情。那么,我建议朋友在回忆辉煌史诗之外的时间里用弗洛伊德、拉康告诉我们的 “欲望 驱力” 这一对简单要素思考一下自己的需求到底是什么。

总而言之。在你高谈阔论计划年代的史诗时,当你无法真的面对你不可知也未知的焦虑时,你所需要的是否是你口中弊端无限的只有在来电了的地区才会存在的某种对言论不加过多约束的限制以满足你的一个 “欲望” “驱力” 的要求?

当然,如果来电这种说法在你可以解除一定的语言限制之后仍然保存下去,那我认为;你得多为你的欲望、驱力或者别的什么找点可能的宣泄口了。因为,我们害怕的或者我们喜欢的真的是现实没有的东西吗?或者,我们为这些东西在互联网上打字的时候真的能摆脱市民身份进行吗?

知乎用户 枯法者 发表

粮票就是超市会员卡,不买会员卡不给你提供服务,或者价格歧视。

实际上是公共产品供不应求的表现,原先粮食供不应求用粮票,现在商店和健身房供不应求,用会员卡。

综上所述,我们依然在用粮票,只不过是货币化粮票——会员卡。

知乎用户 萧楚白​ 发表

很多人喜欢用这种话来表述:” 当时也是没有办法”,“当时这么做是最合理的”,“当时的领导比咱们懂,比咱们高瞻远瞩”。

真的想想就好笑,我闭着眼都能提出来十个类似 “物价闯关” 之类的“败笔”。

然后有人提出来其他解决办法吧,就各种 “情况不允许”,“你行你上”(反正是既定事实了)。

错了就是错了,当时没提出或采取更合适的办法≠没有更合适的办法。

要按这么说,每一步都正确无比,高瞻远瞩,现在这局面,到底是怎么来的呢?

不是为了揪住问题不放,大家都摸着石头过河,用天津家长那句话: 允许出问题,出了问题咱们解决问题。

但是最大的问题是掩盖问题。

当时的人都还活着呢,这就开始高瞻远瞩了?

怎么都摸着石头过河,领导掉坑里了也还是正确的?那还摸石头干嘛呢?领导撒开大步走,咱们跟着不就行了?

——不是说搞分配计划制的就有问题,经济学也允许你在特殊时候这么搞——但不能本末倒置啊。

知乎用户 空空 发表

有啊,怎么没有?你让那些老爷们少吃两口肉,少拿点儿矿不就出来了?割韭菜就割韭菜呗,说的那么光明正大。18 家万亿企业,50 家千亿家族,忘了?

知乎用户 lwangls 发表

粮票一大弊病是限制了农民进城,农民是没有粮票的。记得上初中时班上一些女生粮票用不完,她们到集市把粮票卖给农民后买零食吃,可见当时农民进城深受无粮票之苦。

知乎用户 狼叔 发表

有一种说法,说建国后的前 30 年的中国人是最健康的中国人,因为有粮票管着,相当于隔三差 5 来一次轻断食,这人身上全是筋骨,没有肉,能不健康吗?

哪像现在,一个个都管不住自己的嘴,人一个比一个胖。什么三高啊,心脏病啊,糖尿病啊,心梗脑梗的都来了,其实都是富贵病。

所所以你问粮票好不好?这绝对是个好东西啊。就是当时有市民不慎丢了全家人一个月的粮票,自己想不开自杀了,挺可惜的。

知乎用户 如水 发表

特殊时期的特殊产物。这玩意唯一好处就是防止特务渗透。

由于农机,育种,优质耕地,化肥,以及,水利的条件限制。

导致了很长一段时间,粮食产量低,而且前期欠的太多了,直到五十年代也就是稳定生产环境而已。

这有限的产量还要反哺工业发展。

这就导致了农村和城市的粮食紧张。

相比之下,城里的人要想保持相对公平的粮食分配,就得按卡路里实行配给制。要不高收入群体,就能买到更多的粮,甚至加价买粮(虽然也有黑市存在,但整体可控,毕竟投机倒把,当年真有人管)。

举个例子,比如,电视剧奔腾年代里面的常家,如果没有粮票限制的话,这种收入高,且有股息,和家底厚的家庭显然能占用更多的粮食。

而像金婚里佟志两口子,佟作为技术骨干,文丽作为小学老师,虽然收入也很高,但孩子有四个,还有佟志妈妈要赡养这就导致了他们家很长时间内生活质量窘迫。

他们隔壁的大庄两口子,因为父母都在农村,且只有一个孩子,生活就好很多。

这样的事还发生在电视剧,人是铁饭是钢,和禽满四合院里面。老实说,拍的还是比较真实的,和我父辈的讲述大差不差。

其实说穿了,就是生产力低下时代的无奈之举。等到六十年代到八十年代,整整二十年,农机,水利,化肥等因素导致生产力提高了。市面上不要票的副食多了,大家不用再靠碳水维持体能了。

其实据老辈人回忆,七十年代中旬,日子就好过多了。但是还是不能天天吃细粮,但工资高负担轻的家庭,则能通过饭馆这些地方不要票买到馒头等等细粮。

粮票这玩意有多好谈不上,但对于普通来讲。可算是一种保护了。

但可悲的是,八十年代中后期,某些地方借由三提五统,巧立名目,各种乱收。由技术发展带来的红利,就成了多收了三五斗了。

此外,粮食关系的另一种衍生作用,就是让当时渗透的特务无处遁形。这里面电视剧风筝有一段说的相当真实。大家有兴趣可以看看。

而电视剧我爱我家里面文良的爷爷,六二年挨饿则纯属扯淡,93 年家里能参股燕莎的家庭,62 年挨饿也轮不上他爷爷。

知乎用户 yw mei 发表

半瓶水咣当,资源不足时如果随便不管控就必然会 “浪涌” 一波又一波。结果如何去看看海滩就知道了,大部分都变成没有棱角的沙子,一地鸡毛。

知乎用户 李溯本 Unancha 发表

本人生于1989年,对粮票本身已经完全没印象了;

不过粮票时代遗留的一种 “面食行规” 却对我影响很深远?

饺子六个一两,锅贴四个一两,炉包三个一两

包子一两一个,烧饼二两一个,面条三两一碗

有多少人知道 ↑ 我说的是什么意思?提示:干面粉。算不算太繁文缛节了?

本身我是ENXJ而且J得很极端的性格,一开始还容易喜欢繁文缛节?

最典型的就是初中学英语音标吧:仗着年轻精力旺盛,加上我天生就大脑特别活跃!

镇楼图,英国乌邦寺的:麈(四不像)Elaphurus davidianus

直到高中毕业跟楊帆学西班牙语,才明确:规则还是越简洁越好,英语只是另类~~

附,一点儿感悟:西班牙语像小孩儿说的,英语听起来更成熟?正如 “灰色潜规则”

三羊开泰:美 · 本能性-義 · 高效性-善 · 和谐性 → 不符合本能的 “直觉” 不需要尊重

链接:河图、洛书的根本原理是什么?

链接:八卦如何对应五行、天干、地支?

链接:一般人有哪些自以为是的错误直觉?

李溯本❤黄聖雅

知乎用户 三无小号 发表

等级制度既得利益者看旧既得利益者不爽

凭票供给制度是利用公权力废除钱作为物资分配的权力

粮票属于均贫策略的一张牌,把有钱人打下去

知乎用户 心旅 发表

都讲得太复杂了。

粮票功能很简单,就是确保穷人不被饿死的最好手段。其实质类似于战时的统一分配。

货币之外对于生活必需品再设分配票据,确保每个人可以买到维持生活的生活必需品,没有票就算你再有钱也不能多占。非常适合当时国情的好政策。

现在物资这么丰富了,资本仍然可以 “蒜你狠”“姜你军”。福岛地震时一个谣言就可以让老百姓将超市食盐抢购一空。在当年生产力落后,老百姓收入不高的情况下,这些生活票据有效地保障了老百姓的基本生活。

随着经济的发展,老百姓生活水平的提高,这些票据于九十年代慢慢淡出了市场

知乎用户 噼哩 发表

原始功能的货币(无金融属性)。

资本主义法权的残余。

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过渡阶段下的尝试。

低下生产力以及产业发展、地域发展失衡的背锅侠。


Q:是好棋吗?

如果认为建设共产主义是最终目标,那么在认识到货币对于资本主义的意义以后,推出的无论是工分、还是粮票,都是对建设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中资产阶级法权残余的必要处理方式。

因为在这个阶段尚未实现按需分配。

未实现按需分配,需求与产出必然不匹配,不匹配就会产生交换,交换就自然产生一般等价物,交换的残余逐渐积累就会产生阶级分化。

那么工分和粮票制度,就是试图把上一段的传递链条停滞在交换这一步,阻止积累进而阻止阶级分化。

效果也是显而易见:粮票无法购买土地、很难(很有限)收受贿赂、很难私有化国家财产。

如果目的仍然是建设共产主义,那么可以说,至少完成了预订的目标。

至于粮票 = 贫困与饥饿,那么我只能说理解狭隘。

因为如果开放自由市场,贫困与饥饿将会更加严重,因为流通市场是全国(甚至全世界),粮食与物质会聚集在少数富有购买力的人手中,即使有残余也会用于出口贸易。

认为货币化了就可以通过低下生产力实现吃饱穿暖豪宅新瓦,纯粹想太多。


Q:有更好的选择吗?

在以建设共产主义为目的的前提下:

如果抛开事实不谈,有,完全按需分配。

但是不可能,生产力与生产关系都达不到。

如果不以建设共产主义为目的。

那么粮票自然应该趁早扫到垃圾堆中,推出货币,开放金融与借贷,一块变两块,左脚踩右脚,快快登上人间天国。

知乎用户 南瓜匠 发表

说那么多没用的,就是政府可以用货币来购买劳动产出和服务,但劳动者不可以随意使用货币,本质上是稀缺经济下统制分配物资的一种形式,没有那么多实物对应政府超发的货币,农民手里大量货币没得用,只能存起来。

知乎用户 aogutu 葛忠涛 发表

粮票比钱更具备管控效应。

再结合组织帮扶的底蕴,

能很好的维持住那么大国家的管控。

~

百废待兴时,和平下的混乱最可怕。

谁都隐藏着搞混乱。

~

那时候是要先稳定住局面搞国家关键项目,

真正的战争级别的内忧外患的情况下。

知乎用户 徐辰 发表

粮票是在他任上取消的。

知乎用户 马列信徒 发表

作为 80 后,我见证了票证时代的远去。现在看来,在建国初 30 年,那个一穷二白的创业年代,票证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最起码的公平;但随着共和国在地球上站稳了脚跟,我们不用再挨打,再加上商品供应的日渐充足,票证退出历史也是必然。

知乎用户 星宿老仙 ame 发表

高赞回答:

21 世纪的知乎最玄幻的一点,就是经过了粮票制度的人都在骂,但没经历过这个时代的人反而各种编着花儿夸。

失禁失禁。

一言以蔽之,票

我想知道谁编着花儿夸粮票制度?能找几个出来我喽喽?

夸的到底是物资匮乏产生的粮票还是在物资匮乏情况下保证的公平,某些人在混淆的时候,是肯定明白的,揣着明白装糊涂。

知乎用户 扑克脸​ 发表

特殊时期的历史产物

知乎用户 枯骨 发表

没有粮票,在粮食供应很有限的情况下,只会发生富人多买粮,囤积粮食哄抬粮价,穷人买不起,之后就会发生大饥荒,对,当然限制了 “自由”,但是限制的是富人的 “自由”,保护了穷人

知乎用户 红花木棉 发表

粮票的本质就是粮食配给制。

配给制就是在物资不够的情况下,为了保证人们都能获得定量物资的一种手段,和制度没有多大关系。

假设这一年只有 2000 斤粮食要分给十个人,怎么样做才公平?

一种是自由交易随便大家购买。

一种是规定每个人只能买 200 斤。

只要脑子没问题的人都知道第一种方法会有人饿死。

至于饿死多少人,可就不好说了。

让十个人吃不饱,总比饿死五个人要强。

这是没办法的办法。

虽然这种制度可能让这十个人现在回忆起那个年代时候埋怨那个年代这种制度让人吃不饱饭。

总好过到时候只有五个人回忆自己那个时候花了很多钱买了粮食吃得挺饱要好。

毕竟另外那五个人也有活着的权利。

知乎用户 yashahime 发表

货币之外,另行票证,短期内是一种平抑市场的有效手段。

但如果长期实行票证,则证明政府失职。

因为物资短缺,不得不实行票证,长期票证,说明物资长期短缺,如果一个政府连基本的粮食供需都解决不了,这种政府只能说是,治国无术。

改革开放后,粮票在 1993 年彻底退出市场,但实际退出时间更早,因为物资充裕之后,就不需要叠床架屋,货币之外再搞票证。

知乎用户 风君子​ 发表

  • 你指的是在徐汇区发了十几张,但在浦兴只发了两三张的那种东西?
  • 你指的是很多老百姓忍饥挨饿拿不到,但是某些大院却嫌弃太 low 的东西?
  • 你指的是不准老百姓互相交易,但是却有很多持证合法以五倍价格交易的东西?

想知道「计划」和「分配」在现实中长啥样?看看爱丁堡的实际表现就知道了。


噢,我似乎造谣了,那个…… 不是五倍。

对不起。

知乎用户 娄老师 发表

一群一生没有摸过粮票的 90、00 后

声嘶力竭的歌颂粮票制度

真的让人忍俊不禁

仿佛没有粮票制度,中国就要完了一个

1、请自行了解中苏计划经济的差异

2、请了解中国历史上几千年没粮票

知乎用户 TSOl 发表

回答这个问题可能有点暴露年龄。家里还存了不少粮票,长辈恨得牙痒痒,但是又舍不得扔。

这个本身是为了体现优越性。

那个时候穷啊,是真的穷,吃不饱穿不暖。但是我国是太阳啊,怎么能吃不饱穿不暖呢?后面就可以解释为,不是国家穷,而是你粮票油票用完了。为什么会用完呢?因为大家都一样,为了体现公平嘛。你看厂长的工资和下井(各种矿井,我爷爷当时是厂长,我爸就下井)一样,厂长的粮票还没下井工人多。这多公平!你还抱怨什么呢?

于是乎那个时候虽然穷,但是大家都穷,穷得很公平。没吃饱不是因为国家穷,是因为你劳动不够,粮票用得太快。

知乎用户 赵守中 发表

在农业化转型工业化这个特殊背景下的产物

知乎用户 八扇屏 发表

1949 年以后,中国大陆进入和平时代,医疗卫生水平大幅度提升,人口出生率增加,死亡率降低,但是相应的生产力水平没有和人口匹配提升,造成了物资的相对短缺,粮票这东西是解决的手段之一。

知乎用户 狂飙突进 发表

因为要拿走农民的粮食喂养不生产粮食的城里人。

因为要出口粮食以换取外汇,用以购买苏修美帝的技术和机器设备,以发展工业尤其是重工业。

然后,在总量不足的情况下,通过计划使用,优先满足特殊群体,以及提高使用效率,避免边际效应递减。

以及,印度人均粮食远低于中国,却是粮食出口大国。以及,为什么吃皇粮、吃商品粮比吃自己种的粮香还顶饱。

知乎用户 刘洋 发表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48591611/answer/222489790

我突然喜欢编故事了。

继续讲:

今天是周末,我掰着指头数了数,这似乎是恢复六天工作制的第四年。996,初期确实有点不适应,但慢慢就好了。令人庆幸的是,今天是领各种票证的日子。我打开了手机——虽然功能有点少,比之当年的智能机差了许多。点开了 app 后,看到账户中多出来的 5000 单位电子货币与电子票证,过往的劳苦感觉终于有了回报。

原先的纸质粮票也被我换成电子的了,毕竟环保,而且确实方便不少。那时的记忆还留在我的脑海里。

物价飞涨,百姓叫苦不迭。多亏了各个企业在国家的号召下调控价格,我曾经粗算过成本,竟然成本都要比价格高。我不禁为这些企业的情怀而感动,我脑海中有一个词不断出现,对了,是了,这就是双轨制。因为附近的黑市也多了起来

可是必然的,资本少的企业先撑不住了,过了不到半年,民营企业家们都成了负债者,从此销声匿迹。市场上仅有国营企业的产品了,然而每次一开卖,都是投机倒把的大量哄抢,更有甚者,组织了一大帮人赌超市门口直接开买,买空超市后就在超市门口高价出售。可是国家为了百姓降低价格,税收不够多了,又哪里有这么多钱管理这些人呢?

这时一种声音出现了。粮票!起初迎来了众人的反对,说不能再双轨制。可他们又何尝知道,双轨制早已到来了呢?经过很多经济学家的一再解释,大家终于理解了粮票是个好办法。果不其然,使用了粮票的当下,大家过上了比高价粮时期更好的生活。

虽然粮票也可以交易,但至少是一种限制,大大打击了投机倒把,尤其是之后的电子粮票,要根据身份认证才可以使用。虽然有些吃不饱,但官方也有高价食品可以买,还是相当美味的。

知乎用户 小龙龙 发表

是不是一招好棋,与好与不好的评判、、、好像也没啥差别。

生产力发展,社会分配,都是有自身客观现实的,不是一拍脑袋冒出一招锦囊妙计能解决的对吧。物资有限的时候,用票证的方式规划分配,是自然而然的做法。

我想您可能以为票证是社会主义我国想出来的什么笨主意,资本主义国家有着更加高效科学的应对。不是这么回事,这东西更多的和物质财富的丰富程度有关,比如二战的时候物资匮乏,英美也使用各种票证,七十年代石油危机说美国也用过油票。都是不得已而为之。粮油敞开供应以后我国也很快废除了这些票据。

另外票证在那种情况下,代表着一种社会公平。打比方,前一段阿三需要氧气,需要呼吸机,东西很少,不够分的,那怎么办呢,据很多印度博主介绍,阿三的办法是,东西都流入黑市,有钱人可以去黑市买,这也是一种分配方法。你说公平么,金钱面前,人人平等,有它的公平在。但和我们说的生命面前人人平等的社会公平,就差的有点远了。所以真的有什么东西极度匮乏,那么尽量公平的票据分配方法就是一种可以考虑的方式。

您说有没有更公平合理有效的分配方式,即使今时今日,结合移动大数据,也许有可能,但一些底层分配原则应该也是不会变的。

知乎用户 包藏祸心 发表

过去的命根子,现在的收藏品。

知乎用户 KyKy 发表

问一下印度没有粮票,印度肯定人均粮食占有比中国高吗?

知乎用户 红伞伞 发表

粮票之所以会存在是因为生产能力严重不足,如果有人多买就会有人饿饭。

理论上来说,只有在生产能力超过消费能力的时候,才可以用商品化的粮食供应代替粮票,否则必然会造成饥荒。

而这即使在今天,其实也并没有能够实现。那么为啥今天没有粮票了呢?

因为我们参与了国际化大分工,能够通过劳动赚取大量外汇,从而从国际市场上进口到大量的粮食。

2020 年我国自产粮食 6.6 亿吨,进口粮食 1.4 亿吨。如果把进口的这 1.4 亿吨给去掉,那么粮票百分之百的必须重出江湖。

主粮供给可能不会出大问题,但肉,油,酒等消费肯定会受到严格限制,人口肥胖率也会得到很大的改善。

和粮票差不多的计划管制在房地产业表现更加突出。

2021 年全国各城市住房限购政策汇总

这里的所谓限购,其实就是房票制度,光有钱没有房票是不能买房的。

原因就在于土地和粮食不同,没法通过国际贸易进口来解决供给不足的问题,所以就只能实行限购措施了。

否则有钱人垄断房地产市场,穷人无立锥之地,后果不堪设想。

在当时有没有比粮票更好的选择?当然有。

如果从 50 年代开始实行计划生育,严格控制人口数量,那么就不需要粮票了。

有人会问:为啥不早点参与国际化大分工,賺取外汇购买粮食呢?

这个真不是你想参与就一定参与得了的。

和计划生育不同,参与国际化大分工是国际大形势发生变化的结果,并不是单纯的内政,只能顺势而为。

知乎用户 五水合硫酸铜 发表

粮票推出之初一直到 70 年代,它是为了不让缺粮的现实把人饿死而实行的一种票证制度,起到了很好的作用。在此之后的变化和废除则有复杂的原因,粮票(很可能是暂时)退出历史舞台既是粮食危机消退的结果,又是去除无产阶级法权的结果。

至于说粮票让人吃不饱的,建议自己去魔法种粮,积极性魔法原子弹下亩产可达十万斤。

知乎用户 xcj302 发表

现在有房票,车票。刚取消生娃票。

知乎用户 ufozhou 发表

生产力不足的必然产物

但是有一点很不讲道理

地方粮票要加上油票 才能换全国粮票

这就不知道到底在限制什么。

知乎用户 八里土人​ 发表

粮票是一个打脸 “高速发展 20 年(56~76)” 的最佳工具。

  1. 粮票的广泛使用,源头是 “粮食产量不足”,这个大家认可吧。
  2. 粮食不管经过多少层加工,当时 90% 以上用到食物中去了吧,没有像美国败爱家子拿着粮食去做工业酒精当汽车燃料。

好,认可上面 1,2 的,我们可以接下来讨论问题了。

  • 农村劳动人口偏多,不是不足;后期怕不够,还送去了一大批城市青年下去。

那么请问,粮食的产量都哪儿去了?有人跟我说每年经济增长 10%。增长的 10% 为什么没有带动就业呢?为什么还要那么多人被 “绑” 在农田上?

知乎用户 风云奔走 发表

就是一种分配 “已经征收上来的” 粮食的制度而已,是一件比较好用的工具。农民种地之后交多少税和粮票无关,工人每个月赚多少钱和粮票也无关,这东西就是限制了城市(工厂)居民的最高粮食消费数额,其实和购房上限是一个套路。很多城市对大家进行限购实际上损害了有钱人的利益,这样他们就做不了包租公、包租婆了,但普通老百姓的需求可以得到保证。同理,一个月限购二三十斤粮食的好处在于可以保证穷人的生活需求,不然粮食全被别人买光了穷人去哪里买?

知乎用户 新萌 发表

任何资源有限的情况下,粮票制度虽然容易产生腐败,但也保证了最基本的公平。

现在的房产限购、汽车限号,学区房五年一学位,本质上都是粮票。

感谢袁隆平吧。

知乎用户 不偏不易 发表

二战期间,各主要交战国都实行过凭票供应的配给制度,包括美国这样的土豪,在一些国家,战后还继续实行过一段时间的票证制度。中国的国民党统治区是个例外,结果就是严重的通货膨胀。

中国本来底子就差,建国后遭到美国全方位的封锁与制裁,六十年代又与苏联闹翻,八十年代以前可以说一直处于准战争状态。票证制度可以保障基本需要,抑制过度消费,集中力量发展经济,当时条件下没有更好的选择了。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很可爱的东西,很恶心的制度。这不是我说的,这是一个思品课老师上课时扯淡说的,以下内容为转述,不保证正确。不辟谣不传谣,谨慎点赞:

初中的时候,需要填写家庭成分。这看似简单的要求,却把年轻的女班主任气哭。

在这个年轻的班主任眼中,家庭成分无非是城市与农村两种,然而,学生交上去的内容却是五花八门,有户口没户口,既不是城市又不是农村的,还有黑五类的,等等。

甲同学父亲是城市,母亲是农村,生下来的大姐算城市,重点来了,二姐就不算城市户口,只能算农村,因为城乡二元体制就是人为分阶层,哪里能让农村嫁城市就子女全有粮票,给你孩子一个名额算很友好。所以二姐不算,甲同学更不算,而甲同学还有个弟弟,本来想送人的,连户口都没上。

那么,甲同学家庭成分怎么写,注意了,不是个人成分。而且,上头教育局要求严格落实摸底。为什么,那时候的中专职专很值钱,是要政审的,有些专业只要户口纯为城市的。报错了,考上了,再因为家庭成分退学,那就出大事了。

在甲同学小弟出生后不久,甲同学的父亲去世了。然后一家五口人就靠一个人的粮票(仅仅甲同学的大姐有粮油票)生存。那时候几乎啥东西买不了,好在自己院子养鸡生蛋还是可以。接下来就不知道怎么解决油票布票问题。

思品课老师又讲了他的乙同学的事情,乙同学确定是农村女生,她母亲是农村的,他父亲算黑五类的子女。众所周知,农村女性是不分田的,而黑五类也是什么都没有的。在乙外公去世时,村里就要把田地收回。乙同学父母不干,没有粮票还要收回田地,这不是要逼死了。

最后的解决方法是乙同学改了姓氏,不再随父姓而随母姓,以此证明乙同学父亲是入赘的。

知乎用户 桜之魔术师 发表

关于人民吃不吃得饱饭的问题,关键绝对不在粮票上,关键应该在于社会的生产力以及政府的立场。

有人用粮票时代人民吃不饱饭甚至有人饿死来抨击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这是不合理的。

我认为判断国家立场的最直接的依据应该是有没有出口粮食。如果一个国家一方面国民吃不饱饭、有人饿死,国家还在大规模出口粮食,甚至把这当成外汇的重要来源。那这个政府必然是一个坏政府。

如果国家没有大规模出口粮食甚至还有在进口粮食,那如果还有人挨饿。那就不是政府的制度问题了,那应该就得归为生产力的问题了。

总之粮票既不生产粮食也不消费粮食,生产粮食和消费粮食的都是人。所以单纯的受限于粮票制度的讨论是不能解决根本问题的。而发展生产力一直是我国的追求。

知乎用户 知乎用户 cPk126 发表

那是一个神奇的年代,

有的领导干部吃着特供的冰淇淋,有的人挣扎在饿死的边缘。

有些人的孩子穿着新衣服吃着糖果,有的人的孩子饿着肚子上山摘野菜。

你问他们为什么那时代那么神奇,

他们说走了弯路,是时代的阵痛,

不许再问了。

呵呵 这就是老百姓曾经支持的啊

知乎用户 马文彬 发表

“票” 就是 “定向消费”。

在经济学中,“资金”的流动是 “混沌平衡态” 的,他们会以消费、投资、衍生等为目的,自发的聚集,流动,从而形成一种在时间和空间上的 “宏观平衡态” 和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微观不可控状态”。

当时国家脆弱的经济基础,是无法承受 “微观不可控状态” 的出现的。

例如:宏观上,鸡蛋的生产和消费趋近平衡,但是不知道为什么突然鸡蛋需求暴涨导致鸡蛋价格上涨,这种情况在当前经济体制下,根本不成问题,国家在产能上、物资运输上都有足够的力量控制,包括猪肉。

但是在当时,这种问题国家解决不了!

所以 “票” 就成为了 “法币” 的“定向流通辅助工具”。

同时还有 “投机倒把罪” 和“计划经济分配制”这两个大哥在上面看着。

后来经济基础好了,物质不说极大丰富,好歹足够应付一些小波动了,这三样东西就随着改革开放退出历史舞台了。

而现在所谓的 “购房资格” 不也是 “房票” 的另一种形式吗?

知乎用户 方龙 发表

以后如果时局有问题,粮票制度自然就回来了。单就这个制度没啥好评价的,物资短缺还有统一规划的必然选择。

知乎用户 有我一号 发表

粮票,或者说票证,包括布票眼票等等等等……

是计划经济的产物,当时的物质匮乏,很多东西有钱也买不到,

一个城市 100 万人口,每人半斤糖,三两油,几两瓜子,一包烟…… 在没有电脑的情况下,靠手工制表和算盘,能给您分的清清爽爽,也真是奇迹。

不用问,所有计划经济国家都需要票证,始作俑是苏联。

知乎用户 西南赌侠 发表

呵呵,好棋!

可为什么经历过的人都不乐意呢?

也是,实践哪有你们臆想更真实!

哦,另外,我还想告诉你的是,哪怕是经历者都在吐槽的粮票,全国也只有不超过三成的人有资格领取。

说到大锅饭年代,一干人等首先将自己归纳为居民身份,然后展开各种联想。

想回到过去很简单啊,你家一个月吃一次肉,每顿饭吃个半饱,衣服也是大人穿了改一改,给孩子穿,哥哥穿了弟弟穿,就当全国都在大锅饭不就行了吗?

知乎用户 as 蓝月儿 发表

票证是会发展的,即使是现代也充满票证。

比如买房买车位入学需要学区需要摇号,这个号就是房票车位票学区票。

知乎用户 王哈哈 发表

这两年的回答放在十多年前会被笑死,放在十多年后也会被笑死,不过估计二十多年后又被奉为真理

知乎用户 明日香 发表

这是伟大的制度 本质我称为多货币模式 可以稀释主货币的能力

资本主义之所以强大就在于货币的无所不能 如果货币收到削弱那么很多弊病也会消除

现在也有一部分比如在某城市某企业工作满年限可以廉价购房 但是只能一套 这个可以说就某种房票 可以说缓解了居住矛盾

知乎用户 张海祥 发表

票证就是一种货币,是可以直接在市场上使用的,也可以拿来兑换成货币,在当时,每当票证发下来,都有贫困户拿着票证来跟富裕户换货币。

票证对富裕户来说是一种约束,他们不得不花更多的钱才能得到生活必需品,而对贫困户来说就是救命钱,他们用较少的钱就能得到生活必需品。

所以到了现在,当年那些富裕户都在大骂票证,票证让他们很吃了苦头。

知乎用户 小棕熊 发表

苏东集团有长期实行过票据物资管控吗?

咋现在不了解的东西随口就说???

套用他的模板

知乎现在最玄幻的一点在于

为了意识形态攻击可以现编和想当然

对于苏东集团,你可以攻击他无故降低工人工资

可以攻击史塔西监控告密

甚至可以攻击他们那个赖帐互助联盟

黑材料苏联笑话多的不要不要的

唯独中国这种因为物资短缺导致的票据配给

人家苏东集团就是没有

如果你非要把罗马尼亚打字机执照也算的话

知乎用户 陈甫 发表

没用过粮票,中学的时候用过饭票。

饭票是学生用自家大米换的,有四两五两两种额度,学生凭饭票去食堂打饭,食堂只有一家,饭票在学校里是除人民币外的一种通货。

饭票打的饭量完全看食堂阿姨的心情,我因为捡了几次板栗送她,四两的饭要比其它同学五两打得多。

有不交米的同学在私自售卖饭票。

饭量大的同学一张不够吃,两张吃不完。

知乎用户 拔云见日 发表

囤积居奇,物价飞涨,这是市场规律。

粮票制度,按需分配,不能囤积居奇,奇货可居,坐地起价,导致物价飞涨。

规律就是规律,就不要强牵连了。

中国人能吃饱喝足,归根结底在于农业上的产生量大增,农业上产量大增,那一定是农业上那一环节有增量。

四三方案绝对是产量大增的主力,看看俄乌战争俄罗斯的化肥对世界农业重不重要。

就想说,世界陷入末日危机,生存物质按需分配刚好差不多维持一个组织人口的一个收获周期的温饱,是按需分配还是市场买卖?

这样的背景下,按需分配,刚好人人温饱,

按市场买卖,一定会有囤积多的,所以必有人得挨饿甚至饿死。

若按需分配的物质条件也不够一个组织人口支持一个收获周期内温饱,但稍微挨饿也可以过得去。

若按需分配的挨挨饿也过得去的生存物质条件按市场买卖,会比够按需分配才能温饱的生存物质条件在按市场买卖后出现的饥荒更加严重。

当然按需分配方案在上面情况是最优选择,按需分配是没问题的,

那么在天灾减产实行按需分配的才能维持一个组织人口挨饿也能生存的物质条件下,有没有出现饿死的?

有可能,比如夸大收获的物资,

组织的收获保障队 50 个,其中一个或者几个夸大其收获物资,通过统计,上交一部分,留下一部分给管理的人群生存物质需求。

夸大导致上交的多了,留下的肯定少了,即使按需分配也不能支持夸大收获保障队管理内的人群支持一个收获周期,当物资耗尽,那么队里的人群会在下一个收获物资周期前饿死。

知乎用户 wtyliangting 发表

所谓 “票”,就是另发的纸币,X 怎么样用纸币掠夺你,就会用“票” 怎么掠夺你,一摸一样的东西没什么好说的。

知乎用户 云起​ 发表

为了发展工业需要剪刀差让农业支持工业,而剪刀的方式,就是粮票。

粮票不仅仅是一个票据,本质上是粮食的统购统销与城乡剪刀差。

这个好不好要历史评价,不管如何,几十年完成工业化过程,粮票的作用毋庸置疑。

好坏是要看立场的。

知乎用户 lcyuansu 发表

粮票算是无奈之举,家里穷的话精打细算过日子是正常想法。

知乎用户 longinus 发表

一切的配给制都是因为供应的不足,所以没什么好不好的,粮票补票背后的配给制让大多数国人活下来,虽然不够吃,但不至于饿死,没有配给制只会让必须的基础物资逐渐流入到少数人手中

知乎用户 ji4ming2 发表

考虑到粮票和工资都是通过工作单位发的,好像粮票 / 票证的主要作用就是限制单个产品的消费量。不过改开前的城乡收入差距好像不到十倍,富人不多,所以要说 “作用”,属于在集体所有制 / 共有制的基础上再锦上添花一下限制收入较高的人的消费。

类似的事情,比如工农兵学员,差不多也和票证制度的逻辑类似。干活的工农之间分配,按人头而不是地位算份额。效果么,六五年之前,按照《红色工程师的崛起》里说的,高中和高校,生源里的 “社会精英” 的比例搞过它们在总人口中的比例。六五年之后,算是面向工农普及教育。于是可以在统计资料里看到,那之后几年,扫盲和初中生 / 中学生数量增加的很快。这波人差不多都是五十年代开始出生的,然后到七十年代差不多就完成扫盲和职业教育了,正好赶上八十年代把农村工人当 “农民工”…

确实不必直接扯好坏,因为这个制度本身只是大范围里的所有制的一个组成部分。从效果来说,这个大范围的所有制有助于普及教育,而且到八零年之前,正好赶上这套制度普及出来的 “受中学以上教育的农村青年开始城市化” 的阶段。

知乎用户 我就不说 发表

当时各种票多了去了,肯定地说,凭票购物不是什么好的策略,甚至是反人性的。

但是这个东西根本不能用好或者不好去衡量,而是当时逼不得已的选择,事后诸葛亮,这个决策是很英明的。

当时的社会总物资就那么多,不采用这种分配模式,必定会有很多人饿死的,按照不能改变的制度体系的要求,饿死人的情况是绝对不可以被接受的。平民百姓跟着你干,就是为了不饿肚子,结果你干成事了,我还是要饿肚子,那不就白跟了你了?

后来能取消各种票,基本盘就是社会物资足够多了。

知乎用户 精神女同异装癖 发表

总有人觉得吃饱饭是最后一口的功劳

知乎用户 丸知知 发表

前几天说分配房子时代公平

现在开始说粮票公平了嘛

你要论证你觉得那个时代公平

也不能把雷全踩一遍吧

要解决这个时代的问题

不等于就要回到那个年代吧

知乎用户 月青岩 发表

搞了粮票等各种票限制工商业人口的消费的情况下,农民都已经很惨了,不搞粮票那农民就真的要吃土了。

有人说可以向国际市场上买,先不说有没有这个钱去买,国际市场上的供给够不够 10 + 亿人吃都是个问题。

知乎用户 旗婉贞 发表

是好棋,规则未定并且无力维持规则的时候,就要善用人的因素而不是依靠规则。

知乎用户 雷隐隐 发表

粮票、布票、油票这些玩意不是一个孤立的事物,你谈粮票多么多么好或者多么多么糟都是没有意义的,配给制本来就是迫不得已的办法,这个办法无所谓好还是不好,因为你根本没得选。

新中国前三十年唯一的发展目标就是工业化,工业化必须要原始积累,原始积累有很多种办法,要么对外剥削殖民地,像英法那样;要么对外战争获得战争赔款,像日本那样;要么自己开荒,干翻原住民直接抢,像美澳那样。

中国没有海外殖民地,不能跟日本那样对外军事冒险,自己本身就是原住民不能自己杀自己,那剩下唯一的路就只有靠工农业剪刀差,从农村农民身上刮剩余。传统农业生产率低,剩余本来就少,而且农民有了剩余也未必愿意交给你,他们宁可攒着或者拿到市场上去卖,你能怎么着?你只能禁止他们去市场上自由交易,必须统购统销。所以农民除了极有限的农副产品可以明着暗着搞一点以物易物,一年的绝大部分产出都不能自己支配,农民苦就是这么来的,农村为什么非得搞统购统销不能搞自由市场就是这么来的。

解决了怎么刮小农的问题,还有个怎么刮更高效的问题。小农经济生产者分散,你搞了土改连大地主都没了,从好几亿小农身上挨个刮剩余,你这个交易成本本身就比能刮上来的剩余还要多了,你怎么办?真的就撒几千万干部挨家挨户每年每季度收么?你只能想办法把分散小农集中起来编成集体,交易对象集中了,交易主体少了,交易成本自然就降下来了,就能真的刮上剩余来了。农业集体化是怎么来的,就是这么来的。

要搞高积累,农民不好过,难道工人就好过么?当然也不好过。农民的积累要是拿去给工人发了高工资,那归根到底还是给消费掉了,吃了喝了没变成机器和厂房,所以不能给工人高工资,得最大限度给低工资。但是低工资就必须有低粮价,不然工人都饿死了。低粮价有一个问题,粮食本来就少,如果低粮价还市场化的话,粮食是不够的,市场如果稍微有个风吹草动,粮价马上上天。那怎么办,那只能搞票证搞配给,消费和交易全部有个框,框子里面量入为出,再波动也出不了框,粮票布票油票就是这么来的。

你说你不想要粮票布票油票,想要市场敞开供应,那好啊,那你市场上粮油布匹就得充裕,就不能紧平衡,那你农业生产力就得够高,产出就得够多,或者国家外汇够多能从国际上买。想要农业生产力高得工业化农药化肥农机反哺,国家外汇多就得工业化高附加值出口创汇。想要工业化就需要原始积累,原始积累需要刮农业剩余和工人低工资。想要刮剩余和低工资就需要粮票布票油票,需要配给制。

所以你得到了一个结论,如果不想要配给制,你就必须要配给制。

如何评价粮票?你 TM 倒是得有得选啊!

知乎用户 Francis 发表

这个问题应该配合镜像问题‘如果粮食减产 10%,那粮价会增加多少’那个问题来看。

在那个问题下有一个回答是说,为什么不能每个人都吃原来 90% 的量一起饿肚子扛过去。当然,问题就在于说难以实现。粮票一定程度上就是在一定范围内实现这个目标的一个有一定作用的办法。

之所以加那么限定词,就是因为粮票并不能根本上彻底解决这个问题,但不可否认的是也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如果有一个基尼粮食系数的话,粮票不能说把基尼粮食系数降到 0 了,但至少能降个 0.1、0.2 的,尤其在这种涉及生存的粮食问题上肯定是有正面的一面的。

至于经历过那个时代还骂粮票的。要么就是根本没粮票的农民,这个没什么好说的,农民那个年代就是吃亏了。要么就是那些没有粮票能吃的更好的人,而粮票的意义其实就是为了让这些人少吃点。

知乎用户 草履虫 发表

粮票和布票的取消得益于粮食和布匹的供应不再极度匮乏,甚至每年有了结余。

在粮食和布匹极度匮乏的情况下,票证制度是每个人有最低生活保证下不至于冻饿而死的一种相对公平的办法。如果纯粹的按钱分配或者按照其它什么东西分配,会很容易造成大量(更多)人员得不到生活必需品而死亡。

而粮食和布匹其实是连在一起的——耕地面积一定的情况下,粮食种的多,则棉花就会少;棉花种得多,粮食种的必然少。在改革开放前,粮食长期不够吃,大量种植棉花显然是一种奢望。普通人不仅吃不饱,而且穿不暖穿不好,穿的衣服经常一个补丁摞一个布丁,甚至有的部分贫困家庭没有衣服穿。

改革开放以后,中国建设的大量化肥厂正式开始投产。1949 年全国氮肥产量仅 0.6 万吨。1973 年我国引进 13 套大型化肥装置时, 其氨合成塔、尿素合成塔、二氧化碳吸收塔等大件整体运输是一个关键技术问题。直到 1974 年,中国才真正掌握合成氨的现代生产技术。而 1982 年就已经达到了 1021.9 万吨,成为世界上产量最高的国家之一。

化肥对于粮食产量的贡献几乎是立竿见影,常常可以使粮食亩产直接翻好几倍。往往去年亩产不到 200 斤的土地,用了化肥之后直接就能达到 600 斤甚至七八百斤。

化肥厂的投产解决了粮食问题,人们有更多的选择种植棉花。而真正解决穿衣问题的其实是引进并且吸收掌握的化纤工业的发展。1972 年到 1973 年启动的 “四三方案”,共计引进四套进口设备和技术方案,总价值为 43 亿美元。国家利用引进的先进设备和国内装备结合,建成了 26 个建设性投资项目,其中有 18 个项目涉及化学纤维,集国家之力解决人民的民生大计,要让百姓们有衣穿,穿衣易。到 2007 年,我国化纤产量占世界总产量的比例已经超过 50%,其中聚酯产量占比占世界总产量的比例超过 60%,而化纤工业使得 “衣” 从此彻底脱离了棉花的限制。衣服的来源从此可以来源于石油,甚至可以来源于天然气、来源于煤,从此 “衣” 在中国再也不成为一个问题。

知乎用户 基本常识 发表

那你接受特色社会主义就得接受特色社会主义的一切。

知乎用户 FireLikeABoss 发表

任何事物的存在都要结合时代背景,在那个经济基础差,工业农业水平极低的年代,粮票是没办法的选择。

但在当今这个年代,如果开始使用粮票,那就是天大的笑话。

所以你不能说他错,但你更不能说他好。

知乎用户 惰性气体 发表

很多回答认为粮票是 “计划经济下不得以得产物”,其实我觉得不然。

其中应当分清楚粮票和货币的区别。看起来,这两个东西都是商品交换的一般等价物,但是粮票缺乏一个货币的特性,即价值的固定性,这也就为什么粮票总是在危难关头才会出现。

那么货币一定比粮票好吗?我觉得不一定,正因为粮票具有价值的固定性,才精确代表了这一个地区的生产力,粮票总数的变化影响了你能不能填饱肚子,而国内生产总值的提高个人反而感受不到。因此,货币的交易会存在一段无法确定价值的部分,也就是这一部分刺激着整体经济不断向前,让总量不断增大。**但是本质上两种情况的发展速度是一样的,因为参与发展的因子并没有改变。**只不过,粮票增长显得很慢,因为计算价值改变更加准确,而货币能带来大幅增长的数字奇迹。

总而言之,粮票是一种和货币相近但是含义不同的价值计算方式,各有利弊,不可一概而论。

知乎用户 大块头​ 发表

如果现在地球上所有的人都按 “粮票” 这种方式来分配食物,那以现在的农业技术水平,人类完全可以消灭饥荒

知乎用户 月光 发表

如果上海暂时实行经济管制,临时废除市场供给,准票证管理,每家每户按人口分取,断绝资本家的牟利空间,也不会烂到这种程度。

知乎用户 观心​ 发表

最直观的就是,2020 年初因为疫情,医疗物资供应不足,导致医疗物资价高者得。

比如口罩,炒到几十元上百元一只,能有你普通老百姓的吗?

如果不涨价,普通老百姓能买得到吗?

后来,是不是很多地区都限购?拿着身份证,每人可以买两只、三只。

这个限购就是粮票的作用。

即使是最发达的东方小孟买,在疫情面前,物价是什么样的呢?心里没数吗?

在旧中国,不用粮票,布票,那是因为穷人根本不可能买得到必要的粮食,该挨饿就得挨饿。

粮食都已经被大地主、大资本家囤积起来了,怎么会平价卖给你普通老百姓呢?

尤其到了灾年,粮食更是奇货可居,大地主是不管你们老百姓死活的,他要的是赚钱。

奉劝有些人,千万别以为自己是那个 5% 的一小撮。你远远达不到那个一小撮。别说那个年代的残酷,就是现在,你的盛世,你能迈入 5% 吗?

5% 大概就得是 985,比 985 还要难。你先拍拍自己胸脯子问问自己吧。

在物资不丰富的年代,粮票、布票等票证制度,最大限度地保证了人民的公平,保证了不能两极分化。

知乎用户 Eric Welter 发表

塑料做的,透光

这大概就是对于 “短缺” 这一概念最原始的记忆

知乎用户 Antenna 发表

中央对经济掌控能力不够的情况下,为了不被基本控制而进行的一个手段

知乎用户 cv3dboxatlove 发表

有些历史的东西都能在现实中找到,比如房子的限购,炭排放等。

知乎用户 李半山 发表

我爷爷常跟我讲一件事,他是村里干部,去到城里办事顺便剃个头,看到剃头匠的狗吃的比他好。

后来他办成了一件大事--把我们村搞成了城镇户口,知道现在我们村 50 岁以上的人都特别尊重我的爷爷。

知乎用户 阿树 发表

那个时期的无奈之举。

8 年抗日战争,3 年内战。还没算之前的军阀战争,战争破坏力、消耗力太大了。1949 年新中国成立后,就是一地鸡毛,除了团结一致的中国人,其他真的是千疮百孔,生产力水平太低,人民文化水平更是低的吓人,识字的都没多少。

粮票正式推行是 1955 年,你可以查一下 1950-1955 这 5 年发生的事情。粮票也是吃了很多苦,才借鉴了苏联的粮票制度。在那个时期,粮票制度可以保证尽可能多的中国人活下来。按需分配,虽然制度有很多漏洞,但是在每个制度初期都是有漏洞的。只能说 粮票是时代的产物。对建国初期正面意义非常大,只是后来发展的扭曲了。

知乎用户 智能婴儿 发表

货币本质是数字化资源分配手段,也就是 “价值尺度” 的基本职能,数字货币的产生让人们对货币一般等价物的数字模型和 “支付尺度”“流通媒介” 职能更加了解。建构其上的市场经济,可以顺应资源优势,实现百家齐放,充分竞争,实现市场要素决定性作用; 与此同时,也可能是混乱无度,完成熵增,例如英国工业革命时紊乱的火车配件和度量衡 (参见里夫金著作),甚至空中楼阁,在资源无法提供下,以资金,货币等综合金融地位优势,进一步倾轧一方,占据资源,并以市场经济之口实。

不妨认为,a1 粮票等资源按需分配,是重现货币对资源分配的初心,秉承务求资源分配合理的理念,但在实践中,任一规则和手段也可能被系统滥用,存在滞后等因素,与之配套 (第一层) 的 a2.Ⅰ 科学社会主义 (再套娃 [第二层],详见苏联科学计划经济的构想:

如何评价苏联的公有制和计划经济?

再者,与科学社会主义配套的 a2.Ⅱ 千万高端统计,计量人才,在其上套娃 [第三层],上亿规模的第一第二产业的具有社会平均工资之上的

a3 工农阶级 (参考北欧模式),

a4 医工理 (科技文明体系),

a5 教律师 (人类文明体系),

后面再配套形成 b1 生活物资分配体系 b2 精神文明分配体系…… 这条路很难走,在有恶意竞争对手下,也大概率完成老大哥的困境,容易被外在看似简单易行、已形成既定体系的市场经济流派所占据。

我小时候 (80 后 90 初) 在破落地方国企厂子里还使用过粮票到食堂买包子,有过全厂职工按需分猪肉,分水果的经历,是见识过其返朴主义带来的资源分配合理性。

错的不是粮票,是其背后的资源总量,是否持续增量?陷入存量博弈?

熟识期货市场乃至不同金融势力对手盘和更凶险对赌协议者应该知晓。

结语: 期待 a4 医工理 (科技文明体系) 中的长效核聚变早日实现,也不只粮票,既有货币和数字货币——钱,也只是劣后项,不是每天醒来时刻想着的玩意儿,这事儿,没啥意思……

知乎用户 片语文史​ 发表

借用朋友的讲法,我觉得有道理:粮票是一次中国历史上的伟大进步——获票之人必定保证有粮。在 1952 到 1982 这三十年里,这份政府契约始终都能兑现。

知乎用户 zhser1981 发表

是好棋啊,而且就是没有早知道,如果有,应该从 1921 年就开始大力宣传三面红旗啊

知乎用户 衍藻 Lattice 发表

供不应求

增加供应无路的话,就只有抑制需求了

其实还是当战时经济来治理

知乎用户 星辰大海 发表

有些人不需要。

知乎用户 仗贱走天涯 发表

其实有的,粮价上涨的唯一结果是需求减少,需求减少的结果是社会平均生产效率提升。

知乎用户 三无小号的小号 发表

对上面来说好,非常好

对民来说,那就非常糟糕了。

老话说的好,家里有粮,心底不慌。粮票制度下,你有钱你也买不了多的粮食,有票才能买,票才是钱

“三年自然灾害” 期间,如果城里人家里有多粮,会发生饿肚子的情况吗?

当年调四川粮食救北京,天津,上海,辽宁等重工业地区,四川人可被李井泉个老东西害苦了

知乎用户 粮票 发表

很好很强大

知乎用户 吴光 发表

看是站在谁的角度上。

对于底层大众来说,在实现工业化的路上,没有比粮票更好的制度了。

缺衣少穿是根本,粮票制度是手段,自由市场下一定加剧小农的破产,没有粮票制度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是一定的。

农业没有工业化之前吃不饱肚子才是应该的,除非户均一百亩,新中国有那个底子吗?

居然有人扯到上海疫情时,缺少物资。大概是思维不太清晰吧,一个有物资但分不到,一个少物资,但平均分保障最低生存标准。这之间的区别应该是十几岁的正常人理解范围之内吧。

还要说一句,马列主义者从来没有把前三十年幻想的很好,不然就不会发生那么多次运动。总有些思维不清晰的或者只是单纯的坏,说左衽把前三十年吹上天了,除了拿事实来证明黑子说前三十破铜烂铁一堆之外,我还真没见过有哪个人说前三十年生活多么好,中国多么发达。

知乎用户 总是睡不够 发表

当年看凤凰卫视,印象最深的几个节目,锵锵,还有一个一上来就敬礼然后说话抑扬顿挫的军评节目,再就是凤凰大视野。

我记得是凤凰大视野里面的一期,采访了当初援疆的上海知青。当初一起从大上海援疆的人,有的因为各种原因回到了上海,有的就留在了当地,节目播出的时候,当年的知青都成了老头老太太了。

节目的最后,主持人问了一句话,问,这么多年过去了,你们后悔吗?

有个老太太回答,你要有的选你才能说后不后悔啊,当初我们没得选啊。

这一句话,我印象非常非常深。

当初的各种票也是一样的,你以为是和发行人民币一样的,决定今年发这么多明年发那么多然后通胀通缩什么的。不是啊,是粮食不够吃,只有这么多,只能定量啊,当时没得选啊。

知乎用户 安黑西 发表

不止粮票。

所有商品都有票证,

粮本,

煤本,

副食本,

手表票,

自行车票。

出门要介绍信。

计划经济,

你的所有行动也是计划

知乎用户 石金 发表

粮票是最不坏的办法。不是粮票导致粮食不够吃,是粮食不够催生了粮票。当时的人均粮食产量下,粮票是能保证人不饿死的办法。

知乎用户 蓝色 发表

以前,每个家庭都有:

  1. 户口本
  2. 粮本
  3. 副食本

粮本副食本 1-3 年一换,凭户口本换;粮本标记你家已经买了多少定量的主粮,大米白面棒子面,还有逢年过节的瓜子花生;副食本标记已经购买的计划中的副食品,比如,油盐酱醋茶等社会必需品。没有品牌,只有定额。

除此之外,还有肉票(买国营肉铺的肉)、粮票(买计划外的粮食相关产品,没有粮票不会饿死,但无法解馋)、布票(知道为啥全民服装不是蓝就是绿吗?)。可能还有其它一些票,记不清了。

这些都是产出不足的条件下,最大化全体人民利益的措施。现在是产出过剩,分配不好。

这和军队配给制类似。你愿意放弃现在五彩缤纷的生活回到那种生活吗?

知乎用户 无雨也无晴 发表

不错的发明,可以借鉴

多弄点房票,

给知乎上买不起房子的 9.9.6 韭菜们一人一套。

给低收入的科研人员一人两套,

给科学们一人三套。

知乎评价立刻反转

知乎用户 落雪流年 发表

狗屎,和死剥农民的狗屎制度一样狗屎

知乎用户 altonlee 发表

低效率的分配最终会导致恶性循环,只是速度快慢而已,粮票就是这个恶性循环导致的短缺,还有肉票、布票甚至粪票,即使粮票也开始分化出全国粮票地方粮票以解决越发严重的匮乏,越来越脆弱的平衡需要更大的暴力来维持。社会动荡的阚值越来越低,天灾,个别有良知的统治者、有能力有运气野心家、失败的战争…,阚值总有一天会被突破。中国幸运的是有邓小平。

知乎用户 Mitch Zheng 发表

这个和户口有很大关系

知道为啥那时候农村当兵特别吃香么?因为当兵可以给家里省粮

知乎用户 3 生万物 发表

假设题主现在上网,需要上网票,而且限定时间,不知道觉得是 “好” 或“不好”呢?

知乎用户 数风人 发表

避免了,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知乎用户 john lambt 发表

供给制,好。有人不喜欢,因为他们想开豪车,住豪宅,想花钱泡妞,想大保健,想很多很多,钱就是权力,哪来的权力,剥削而来。大多数人逃不过这个诱惑,所以,很多人不喜欢供给制。有人说,改革了,开放了,大家去发财去吧!!其实,是骗人的鬼话。种西瓜吃西瓜,种土豆吃土豆,怎么有发财这种事呢?发财肯定是你拿了别人的东西。所以供给制是相对很公平的。

知乎用户 中医胡阿克巴 发表

放屁,没错这也是计划的一部分

知乎用户 一般路过吸血鬼 发表

粮票是为了不让人饿死

知乎用户 恭喜发财 发表

化肥产量大增,铁路运输能力基本形成,粮票取消

知乎用户 够够够 发表

计划经济下的必然产物,当需求没法靠计划满足,那就砍需求,粮票,砍需求的产物

知乎用户 悟空 发表

粮票是节制货币购买力,调控粮食分配的国家公权力工具,是公民身份相对平等的经济基础支撑。

粮票是身份证,是组织证,是饭票,是本单位对内的供给,人人有份,与身份、地位、贫富无关。是商品稀缺时,组织内公平分配的良心票。

知乎用户 fw190 发表

通胀的极限,辅助货币而已,而且细分厉害,唯一用处是保证货币币值表现稳定。

知乎用户 有巢氏 发表

在粮食产量没有达到一定水平的情况下,粮票的采用是非常必要的,可能吃不饱,但是不会让你饿死,现在没有各种票,你买的起房子车子?

知乎用户 JJJ 发表

本质上就是经济问题

温铁军的八次危机写的非常详细,大家可以去看看,比在这翻回答强

知乎用户 小海 Charles 发表

建议现在推出房票。

知乎用户 不再迷失​ 发表

要不 “两弹一星” 怎么来的。

知乎用户 混元太极 发表

社会基本保障。就很现在的社保差不多。

知乎用户 Ranjin 发表

有积累才会有消费。

知乎用户 T-Magic​ 发表

这是精明有效福泽后代的政策。

在面临国外封锁的时候,国内由于工业不发达,导致田地实际产量很低,我们是什么时候开始产量提高的,那就是工业开始发力的时候,尤其是钾肥。各位看官可以去搜搜国家化肥每个年代的产量即可。再去搜搜朝鲜工业不发达,国内农业产量。

那时候田产需要缴税,国家需要统筹换各种工业以及保障工业发展,怎么办?那就只能辛苦百姓,大家集体进入计划,从上到下,统一粮票布票工业票。

真的是工业不行啊,其实那时候很多农民心里清楚,比如我爷爷跟我说,前人栽树后人乘凉,国家说过楼上楼下电灯电话,最后几年,爷爷也享受过牛奶面包等,所以不患寡而患不均,老一辈农民心里清楚虽苦但也没怎么抱怨,毕竟他们是为子孙奋斗,而粮票解决了这个问题。

后来工业上来了,粮食丰收了(粮食丰收真的跟包产到户没太大关系,当然也提高了个人积极性),国家工业产值上来了,就不怎么需要依赖农产品兑换各种国外产品了,也就顺势取消了。

再后来我国由于工业基础以及市场基础,之后经济一路高歌猛进,就需要大量进口农产品,毕竟肉类太消耗农产品了。

知乎用户 汗青 发表

先进 正确 永远牢记这四字

知乎用户 大自然 发表

没被官僚 gank 且在紧急情况下就是好

哦,上海除外,因为上海不仅有前者,还有其他重量级玩意等着呢,比如买办,倒狗什么的

才饱了几天就开始了,然而墨茶还没吃到心心念念的草莓呢就嗝屁了,令人感叹

知乎用户 Ben Yu 发表

对于粮食这种需求价格曲线那么陡的产品来说,通过粮票这一手段,按人头限量供应,避免囤积居奇和投机倒把,充分的保证了城市居民能够吃饱,且杜绝了浪费。

从而把节约下来的每一粒粮食用于出口创汇,可以极大的加快社会主义建设,实现赶美超英,跑步进入共产主义,解放全世界三分之二的受帝国主义官僚资本压迫人民。

粮票是个好政策。

知乎用户 柳鲲鹏 发表

人类最伟大的发明之一。

新中国 30 年,人口和寿命增长最迅猛,历史第一,粮食功劳居功至伟。

知乎用户 老 steven​ 发表

供给不足的时候,无奈之举,当时利大于弊 ,后来形势变化自然消亡

知乎用户 知乎用户 XZZQlQ 发表

特殊时期的特殊产物,无需过度解读!!!

我非常非常非常非常理解当时国家的难处,我非常非常理解当时人民的付出!!!

知乎用户 一哥啊 发表

中国的粮食是长期不够的,粮票可以最大限度的保障公平,让有钱人(比如被和平赎买的民族工商业者、所谓的中间势力、进步势力、遗老遗少们等等的这些小资产阶级)的钱只能买到没有用的东西,像手表什么的,而买不到粮食,不然粮食只能继续向少数人聚集。

但是分配到每个人手里,自然是只能够保命,并且每个人特别的饥饿。这也是能解释了为什么很多答主拿出了谁谁谁写的书,说的以前有多么的惨,是真话吗,是的!可是问题是什么,放了旧社会你已经是街边的白骨了,还写什么书?正因为有了粮票才能有机会艰难度日,才让他们有了长大成人之后抹黑那个时代的机会。

真要是想给后世作品塑造歌舞升平,太平盛世的假象,很简单啊,不发粮票了呗,让你们都饿死,这样不就不能写书了?而后来写书的都是能买到粮食,天天吃的撑死的有钱人(我也是 6 亿分之一,我怎么没有感受到任何的压迫. jpg)。

粮票制度现在来看固然是不完美,因为它有那么多的缺点,但是看问题不可脱离时代,在物资匮乏的年代,它是先进的。比如说民国时期,上层人拿走 9 个,给你留 1 个,其他的人只能争这剩下的一个,那没争过的,只能重新投胎了。而当时分配也不公平,干部拿走 7 个,给你留 3 个,但能保证每个人都能分到一点,避免了投胎,仅仅只是因为没有五五分成,你就认为它是落后的,但是五五分成可能吗?现在五五分了吗?灯塔国五五分了吗?

事物的发展总是波浪式前进,螺旋式上升的,粮票制度相对于民国,那是先进的,相对于现在是落后的,以后粮票制度可能重新变为先进的。

总结:当时粮票制度好,现在不好,未来好不好说不准,只有天知道!

知乎用户 毨顽童 发表

以前觉得,票证限制了生产力。以粮食生产为例,以前农业集体化生产,农民像工人一样上班下班挣工分,凭工分拿粮票分粮食。由于产权不明确,农民生产积极性不一定高(确实有很多党员先进份子很积极,但大部分农民磨洋工是的确存在的。)

现在想想,这个想法确实狭隘了。

限制生产力的,主要还是科技和工业化限制了生产力。

要更多粮食,就需要更多化肥、农药、排灌设施、良种,而这些都需要强大的工业。

比如说,以前靠天吃饭,下种时半个月不下雨,基本就误了一季,绝收饿肚子。我们是怎么做的呢?

一,建大量水库沟渠,存水排水;

二,通过大量抽水机,从河湖水库和水井里抽水来保障粮食生产,这就要生产抽水机和管道的工业生产能力,还要保障抽水的能源,进而又涉及到机械、冶金、采矿、石油、炼油、发电等一系列的工业科技树要点。

这么大的系统,当然不是一蹴而就的,在整个保障农业的工业建立之前,人口在一两代人间翻倍了,粮食却不能翻倍。 因此,粮票保障了在粮食不足的情况下,人人都有饭吃,吃不饱但饿不死。

再如工业领域。

工业领域有一个很重要生产效率,数据化就是生产工时。

比如一台抽水机,刚建国时可能需要上千个工时。而培养一个工人的成本也很高。这就导致农村购买一台抽水机,需要很多粮食来交换,不拿足够的粮食交换,就有工人就要饿死。

在整个社会各个工业产品的生产工时都很高时,整个社会都处于供给不足,工业不足,农民粮食也不足。

另一个,当时人们身上穿什么保暖?棉麻丝,这些也是必须占据农田的。而科技发展后,就可以用石油制品生产尼龙、迪伦之类的化学纤维,这又节约了大量的农田。

中国真正保障了粮食安全的四个关键动作是:农田水利基本完备;大化肥设施的投入使用;良种的培养成功;分包到户。

农田水利的基本完备,大概到六几年,部分地区可能直到八几年。这初步避免了干旱、洪灾造成的粮食绝收,但增收效果并不显著;

大化肥设施大概是七四年引进,改革开放前后完全发挥作用。在此之前,各县城都有小化肥厂,但生产效率低,产量低能耗高工人多,保障一个县的农业化肥投入都不够,且成本昂贵。卢克文有篇文章很好的统计了我国粮食总产量与化肥产量之前的线性关系。

袁隆平爷爷为代表的农业科学家也刚好在七几年先后取得了良种培育的关键成果。 然后改革开放分包到户,农民生产的积极性大大提高。

到八几年,一举就解决了粮食供给问题,基本实现了全民吃饱饭。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拐棍再精美,也是瘸子用的。

不瘸的打到瘸为止

知乎用户 Eden 发表

在有些人眼里,农民就活该被剥削

知乎用户 战斗红猪阿特拉斯 发表

保证了绝大部分 “城市人” 不饿死!

配给制,很多人把配给制认为就是公有制。配给实在特定情况下特定范围内实行的,

粮票为例,粮票是 20 世纪 50 年代至 80 年代中国在特定经济时期发放的一种购粮凭证。

1953 年,中央政府决定实行粮食统购统销政策**,包括粮食计划收购政策,粮食计划供应政策**,1955 年 8 月 25 日,国务院全体会议第 17 次会议通过**《市镇粮食定量供应凭证印制暂行办法》**,紧接着,国家粮食部向全国发布这一暂行办法,很快,各种粮食票证便铺天盖地地进入社会。

与票证时代相配合的,**还有严格的户籍管理以及城乡二元分割的制度。**农村人不可能像今天一样自由进城打工,因为每月定量供给的粮票、油票只有城市人口才有,没有城里人的身份,就拿不到这些票证,因此农民离开了土地,根本就无法生存。

满足不同能量需求人群合理膳食的低限粮食需要量为人均 263 公斤 / 年,高限为人均 346 公斤 / 年。依据美国食物与营养委员会研究结论,人群营养需求属正态分布,保证 97.5% 以上的群体达到营养摄取标准,实际需要的人均粮食消费量则为推荐摄入的粮食需要量加其 2 个标准差水平;同时考虑到我国粮食流通、加工等环节 15% 的损耗,我国确保全部人口合理膳食的人均粮食消费量为 372~488 公斤,其均值为 430 公斤。

土改,迅速的让粮食产量达到了低限粮食需要量。期间反反复复,到了二十一世纪仍然为达到合理膳食水水平!期间人口由开始的 6 亿增长到全面取消的 11.8 亿!

人均产量长期处于低限粮食需要量,如果不执行粮票,统购,统销!粮价会高到你买不起!而且你以为粮票是直接换粮食?拜托,粮票是你能购买的上限,还是要用钱买的!

中国 (大陆) 粮食产量、人口和人均粮食量总览(1949~2012 年截取部分)

知乎用户 ltx​ 发表

勇敢尝试,惨烈失败,没了下文。

———————————

怕了怕了,我还是直说吧!

资主义最大的问题是什么? 不止是剥削,是继承!二三十年前你不能理解,现在你还不能理解吗?王思聪的狗能用苹果手机,我呢? 狗都不如!是!犬父不争气,斗不过王健林,但你争气啊,你凭什么斗不过王思聪呢?因为出生? 资产阶级反封建的时候可不是这么说的哦!

粮票这类东西本质是什么,是不可积累且无法长期继承的生活资料——我不是说这招是对的,而是说招思路没毛病,确实需要更多的技术丰富它,不要只是怀念过去要理解过去,这是痛苦的债务,也是丰厚的财产!

知乎用户 起底惯骗中创油联 发表

当时有比粮票等更好的选择吗

有啊,友谊商店和外汇券

知乎用户 知乎骗我买盲盒 发表

农民是没有粮票的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是不是好棋。。。

一方面粮食不够吃,我长辈儿时在乡的有挨饿的记忆,在城的体验也只是一般。

一方面这种不记名的代币实操起来真的公平么,也要打个问号。有人通过权力,或者没有权力的人通过手段多获得了粮食的传闻很多。

因为我青少年时期内向不像个有手段能多获得粮食的人,作为以前不一定能活下来的老实人挨了不少打。

所以站在使用者,和没资格使用的人,及其后代的立场上,体验不好。

但你要说没办法不得不搞。那和老蒋搞黄泛区空间换时间是一个逻辑,老蒋当时看起来正面刚确实没条件啊,手下顶不住他也不想的嘛,他就那么多资源也只有那个水平啊,后来抗战也确实打赢了。

咱也没办法核实棋手到底是不是没办法了,是不是反正三比零,狗上狗也行。

但是如果认为别人是可以牺牲的,那么轮到谁就是谁。不要别人挨饿应该的,自己下岗就屁话一堆。或者别人挨饿下岗应该的是棋手有大局观,轮到自己买不起房就忍不了。

不要搞得像在赌博一样,总觉得轮不到自己输,真轮到了又心态炸裂,接受不了自己的历史使命。

知乎用户 望灵​ 发表

供给制在物质匮乏,生产力落后的年代是具有很大的优势的。

灵光一闪。

假如,封建王朝也能够统购统销,并实行粮票制度的话。

王朝的寿命应该能够大大延长。

假如,再辅以愚民,弱民政策的话。

说不定,能避免衰亡。

知乎用户 阿妮好棒 发表

不要以时代概括生产力,而是要以生产力区分时代。

生产力低下的年代,啥制度都不好使。

生产力发达的如今,并不能证明这个时代碾压上个时代。

初中化学就讲过:控制变量法。

只谈主观感受来判断 “现在不如过去”、“过去不如现在”,永远也吵不出个结果。

想着回到过去的,那也是建立在当今生产力的情况之下

把过去的那种手段,生硬的套进现如今的社会体系中,也不管有没有逻辑 bug,也不考虑时代背景,就只是单纯的臆想。

知乎用户 联通号 130 发表

五十年代开始爆人口,一家四五个孩子不算多,粮食产量增长跟不上,国家穷又没那么多钱买外国粮食,何况还要打仗要战备要三线要发展建设,那就更不够吃了。据说 wg 结束时各地都有不少战备粮,真是历史奇迹。

粮票就是在粮食总量不够的情况下强行分配,不许多吃多占,尽量少饿死人。粮食不够就不能用太多土地种棉花,布也不够用就得要票,其他同理。

一般来说粮食总量少百分之二三十,饿死百分之二三十的人已经是理想状态,一小撮人掌握粮食,十室九空,那才是历史真实。批评粮票之前,先想想你是不是那一小撮掌握粮食的人。

知乎用户 锦瑟安华共卿度 发表

贴两张翻出来的布票吧 ┐(‘~`;)┌多的还是不说啥了

知乎用户 哈哈哈 发表

冷知识,80 年代还有粮票制度。

都是什么 b 啊下面的回答

知乎用户 说梦 发表

其实有一个很好的例子,美国南北战争。北工南农(南方盛产棉花)。北方倾向于贸易保护,而南方倾向于自由贸易。最终北方获胜,全国统一市场形成,高关税贸易保护发展工业。对于南方的视角,是自己的物产(当时的硬通货棉花)交换北方的(相对于英国)物不美价不廉的工业品。在南北战争之后,美国抛弃了田园牧歌式的发展理念,而是大力发展工业。之后的事情大家都知道了,不加赘述。

解放战争以及新中国建立的初期,粮食是硬通货(所谓 “小米” 加“步枪”,由于民国时期的通货膨胀,导致粮食有了货币的一部分属性)。

建国初期外汇奇缺,列强环绕,发展工业化的资金只能来自农民的粮食。而在一定时间内,工业化回馈给农民的工业品的质量不匹配于他们的奉献(当然,工业的发展会反哺农业,农业与工业并不是对立的关系)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阳和平:贬低当时的粮票制度的人没有良心

知乎用户 云水间 发表

粮票的存在限制了高收入者的购买力,让那些 “按理” 应该在物质紧张的年代饿死的人得到了超出市场分配的物资,从而勒紧裤腰带活了下来。高收入者抨击粮票制度无可厚非,国家通过粮票制度夺走了那些本该属于他们消费的物资,通过让他们忍饥挨饿救济更多的人。如果说某些长辈出身普通,却有幸活过了那个年代,能够跟晚辈诉说粮票的种种弊端。那么可以肯定的是,如果没有粮票的存在,他大概率早就成了在野饿殍,或者成为了史书上轻飘飘的几个字“岁饥,人相食”。这时候,他再也不能把自己饥饿的原因嫁祸给任何人——谁让你不努力

知乎用户 暴疯 发表

如何评价「粮票」?

过去的只有收藏价值

未来的还没有领到手

知乎用户 mnb277523​ 发表

民国时期中国是全球最大的鸦片生产,消费国,烟民数量超 8000 万,同时公娼数量居全球首位,3000 / 百万,大小土匪数百万,自鸦片战争以来近百年战争对青壮人口的大量消耗,对生活生产的破坏。解放战争,抗美援朝,中苏对峙,数百万军队的维持。各方面导致劳动力缺乏,粮食供给严重不足。

互助组织→低级社→人民公社是安定社会,解决劳动力不足,恢复生产的惟一保障。

随着社会相对安定,新生人口指数增加,新生劳动力并未长成,进一步加剧了粮食问题。

49~57,九年间人口净增 1 亿左右,57 年 最大 9 岁

62~73,十二年人口净增 2.6 亿左右,73 年最大 12 岁

人民公社 + 统购统销 + 配给制是解决粮食问题的唯一出路。

58~76 十几年的全国辽河流域,海河流域,黄河流域,淮河流域,长江流域几大产粮区水利农田建设。73 年 “四三方案”13 套大化肥的引进都是为了解决吃饭问题。

仅 75 年国家投入水利建设 43.5 亿元,时年国家财政总收入 815 亿元,占比 5.55%。 因中苏交恶,美越战争国家需要维持 600 万部队,三线建设。

49~76 全国共修建,公路总里程 88.33 万公里,铁路总理程 2.66 万公里

解放前我国只有大型水库 6 座,中型水库 17 座,小型水库 1200 座(含部分灌溉工程数),大中小水库 1223(1222)座(含部分灌溉工程数),总库容估计 200 亿立方左右。

1949—1976 年,全国建成大型水库 302 座,中型水库 2110 座,小型水库 82000 多座,大中小水库 84000 多座,总库容 4000 亿立方。

截止到 1976 年底,全国有水库大中小水库 85400 多座,总库容 4200 亿立方。

1949 年,全国发生大面积水灾,20 多个省的 354 个县市、4450 万人受灾。长江中下游和珠江流域的西江灾情最为严重,长江中下游干支流普遍大水,810 万人受灾,5.7 万人死亡。珠江流域广东、广西两省 370 万人受灾。

1951 年

辽河洪水,干支流决口 419 处,受灾农田 37.6 万 hm2,受灾人口 87.6 万,死亡 3100 人,沈山、长大铁路中断行车 40 余天。

1953 年

辽河洪水,27 个县市受灾,167 人死亡,沈山、长大铁路中断 59 天。

1954 年

长江洪水。宜昌站洪峰流量 6.68 万 m3/s, 长江流域农田受淹 317 万 hm2,受灾人口 1888 万人,死亡 3.3 万人,京广铁路中断 100 天。抗洪中先后三次启用荆江分洪区。

· 淮河洪水。淮河大堤在禹山坝和毛滩分别决口,受灾农田 408hm2,受灾人口 2000 多万。

1957 年

松花江洪水,哈尔滨市水位超过 1932 年受淹水位 0.58m,全流域受淹农田 93 万 hm2, 受灾人口 370 万人。

1958 年

黄河洪水,花园口站洪峰流量达 2.23 万 m3/s。京广铁路交通中断 14 天。经全力防守,在不分洪的情况下,黄河大堤未发生决口。

1959~1961 年

发生连年干旱,灾害影响到 10 多个省(直辖市、自治区),平均受灾面积 3659 万 hm2, 成灾 1533 万 hm2。全国遭受三年严重自然灾害,农业严重歉收,出现国民经济严峻困难局面。

1963 年

海河洪水,受灾农田 440 万 hm2,冲毁铁路 75km,受灾人口 2200 万, 死亡 5600 余人。

· 广东、广西、海南及福建、江西、湖南、云南、贵州、四川等省(自治区)发生严重干旱,以湖南、广东、广西、海南受灾最重,全国受旱面积 1686 万 hm2,成灾面积 902 万 hm2。

1972 年

· 北方大旱,以京、津、晋、冀、陕北、辽西、鲁西北为主,是 1949 年以来黄河和海河流域一次大范围的严重干旱,受旱面积 3070 万 hm2, 成灾面积 1360hm2, 受灾人口达 1539 万。

知乎用户 maqi6250917 发表

我觉得讨论问题不能脱离当时的社会历史环境——所谓历史唯物主义;其次是不能开上帝视角,事后诸葛亮是最容易的,也可永远立于不败之地。但这是最无聊的,说重了可以说是无耻。一众回答许多都这样,试问一下在当时的条件下有什么办法比这更优?

知乎用户 极末 发表

按权利分配和按金钱分配

知乎用户 减肥 ing 发表

首先先自行代入一下。你现在是一个四亿人口的农业国的领导,刚打完几十年的仗,全国都是百废待兴。并且在 30 多年后人口将会突破十亿。整个国家除了人,基本啥都没有,这时候放在你面前的选择是:

1. 同意美国为首的西方列强的要求,保障他们在华利益,承认 gmd 签订的条约,完全开放市场,以此换取他们的无偿援助,比如救济粮。不限制粮食购买,粮食价格由市场决定。

2. 废除所有不平等条约,不承认他们在华利益。因此得罪美国为首的西方列强,被封锁,只能选边站选择苏联。选择苏联,也有两条路:

2-1. 接受苏联的无偿援助,前提是付出一点点微不足道的代价:比如继续承认 gmd 签订的《中苏友好同盟条约》,旅顺继续 “租借” 给苏联作为军港,大连商港国际化,并维持苏联在大连商港的优先权益。维持外蒙古现状。

2-2. 废除 gmd 签订的中苏条约,极力争取应有权益,并通过谈判收回东北所有权益。不要无偿援助,谈判来一批年利为 1%的 3 亿美元贷款以供自己发展,中国 63 年以前偿还完这笔贷款

3. 你如果选择了 2-2 的路,那么接下来还是两个选择:

3-1. 拿这笔钱发展轻工业,这样的好处是效果立竿见影,经济发展的很快,百姓生活水平提升的很快。坏处是如果不抓住战后发展期发展重工业,以后很难再追赶上其他大国的步伐,同时本身没有重工业基础,自身的产业链将会严重依赖进口。

3-2. 拿这笔钱发展重工业,好处是可以缩短与其他大国之间的工业差距,同时重工业有基础以后可以反哺农业,发展自己的轻工业。坏处是这样搞因为启动资金不够,必须要搞工农剪刀差,要大家一起节衣缩食,并且因为发展工业,造成工人地位待遇和农民之间形成差距,引起人民内部矛盾。这时候的客观条件是土地数量固定,每年新增几千万新生人口,重工业无法反哺轻工业、农业,化肥、农业机械无法普及和提高产量。

4. 如果选择 3-2 的话,还是两个选择:

4-1. 放开管控,各种商品特别是粮食价格由市场决定,好处是有钱就有一切。坏处是没钱就什么都没有。

4-2. 严格管控商品,实行票证制度,每人每户按人头发放粮票,好处是大家都能买到粮实,坏处是有钱也买不了多的,也没办法囤积居奇。同时为了安抚手里有钱的人(文人、给工资比较高的知识分子、官员、被和平赎买了企业因而手里有一大笔钱的原资本家),也为了回笼资金、保障人民币地位和赚取外汇开办了特供商店。

换作是知乎的各位,各位会怎么选呢

知乎用户 古月方源 发表

当时的粮食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比现在的钱更重要。粮票以粮食作为货币,让大家搞建设,积累原始资本。 后面修建水利工程,引进化肥技术大部分人吃的饱了,领导人相继去世,知青返乡………. 粮票也就渐渐退出了历史舞台。

知乎用户 社会主义的接班人 发表

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下才有的。如果是资本主义,它们会涨价到(权贵)正正好好买的起的价格。成功解决了粮票的问题。(甚至还不用排队)

但是社会主义国家无疑不可以这么做的。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如果你或你爹是官,哪怕是个村会计,你支持粮票是 “对” 的,虽然很穷,物质很匮乏,但比大部分人强啊,有人上人的优越感,并且可以变成利益(比如一票换一晚)

如果是普通人,包括但不限于高材生,工人,农民,高级工程师,个体商户,大老板(当然说的都是体制外的)…..,你支持粮票就是十足的 sb.

票是什么?是权,没这个你就屁都不是。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高赞的迫真农友们现实中一定很尊重进程务工的农民吧

知乎用户 微博小谢讲科学 发表

计划经济体制(粮票)对经济的发展,恐怕没有市场经济大。所以在 92 年提出要建立市场经济体制。有一句名言,说什么黑猫白猫,能抓住老鼠就是好猫。指的就是市场经济与计划经济,那时人们认为,计划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资本主义。所以邓小平提出了这句话,说明不管是计划经济还是市场经济,能使经济发展的就是好的经济体制。

知乎用户 红色探路者 发表

特殊时期的特殊方式。

知乎用户 不在状态 发表

只记得小时候,农村人会拿鸡蛋和城里人换粮票。

知乎用户 卖报纸的老司机 发表

那你的搞清楚改革和开放的关系!

为什么要改革开放?

为什么我们被世界孤立?

为什么世界又接纳了我们?

能不能只改革不开放,能不能只开放不改革!

是因为要改革才开放,还是因为要开放才实施改革!

很显然我们被世界孤立,原因很简单,社会主义国家被资本主义孤立。又和苏联因为主权问题闹崩。前者是意识形态问题,后者是国家利益问题。

被孤立就很难有正常的国家间的贸易。粮食在无法自足的情况下,根本无法大规模进口。1、为了满足基本的吃饭问题,经济作物水果、糖类、酒类、肉蛋奶这些,就得给基础粮食让路!所以那时候是不允许自己养猪养鸡养鸭的,超过数量就是走姿派!2、配给制,也就是粮票制度,不能因为你有钱你就多吃多占,因为真的会饿死人!所以有钱也必须有配额才能买到。

科技和资本也不够,还得给重工业让路,很多生活用品也不够用!也需要配给制。级别不够你家房子就不能有卫生间。老百姓买自行车去也得自行车票。农民不仅分配不到这类紧俏物资的票,连工资都没有,还有繁重的公粮压力。所以农业和工业之间的剪刀差一直存在。就是一个穷家家人勒紧裤腰带供大儿子读大学,指望大儿子毕业了赚钱了回头再帮助弟弟妹妹。

劳动力却是充足的。怎么解决那? 城市人口上山下乡!农村出生人口此时也大爆炸,农村越来越穷!

后来我们邓公想到,我们需要引入资本引入技术,利用剩余劳动力搞生产,搞出口赚钱,进口粮食解决粮食问题。这就需要开放,让欧美国家、港台地区的资本和技术进来。可是资本家有几个敢来社会主义国家投资的。所以不改革,开放就是一句空话。没有技术没有资本,指望没毕业的大儿子反哺弟弟妹妹还早那。再拖弟弟妹妹就饿死了!

为了开放,只能改革,改成资本世界自由市场经济!你不改革,资本家就不敢拿钱拿技术来搞投资,等于世界不接纳你,等于没开放。所以才有了改革。小平理论从本质上其实就是解释我们改革了,但是为什么还是社会主义,我们虽然是社会主义但是我们保护私有财产。这个阶段我们是特色社会主义,并且长期稳定。大家放心来啊,白猫黑猫抓住老鼠都是好猫。资本家也好,工人农民也好,只要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那都是好人民!

加入世贸是改革开放巨大阶段胜利。预示着世界真正的接纳你,贸易额可以说突飞猛进。GDP 更是迅猛发展!

改革可以说是我们为资本主义国家交的投名状!他们才对我们开放了世界!

我们今天还在继续深化改革,继续深化开放。得支持啊,不支持弟弟妹妹是要饿肚子的,毕竟家里的钱粮都给大哥交学费了。家里是没饭吃了。所以爹妈才一句话你们出去找饭吧,你才有机会去镇上的老丑家的餐馆打工!出卖自己的体力混口饭吃!

今天不知道家里老大毕业赚钱赚的怎么样了,反正没再回头反哺弟弟妹妹!毕竟自由市场经济。反哺弟弟妹妹就是道德败坏的凤凰男!也不能让弟弟妹妹养成好吃懒做的恶习 (不能让国家陷入福利陷阱)。而且自由市场经济之下弟弟妹妹混的不好那是不够努力不够优秀。

弟弟妹妹要发挥主观能动性,撸起袖子加油干!终于弟弟妹妹日子稍微好点了,后来弟弟出力镇上富户老丑出钱你们开了一间餐馆,妹妹也升职做了大堂经理。再后来你和老丑分道扬镳自己开了自己的餐厅。爹妈一句话你们得给家里多交两成生活费,没有爹妈哪有你们,没有爹妈让你们出去闯荡你哪有去餐馆打工的机会,你哪有机会能升职成领班和自己开餐馆。你们要知恩图报。你们大哥负责的食堂这几年竞争不过老丑家的餐厅效益不好,日子不好过,你们也得多帮帮他!要共同富裕啊!新的分配制度出台。

后来疫情来了弟弟餐厅关门了,妹妹也失业了,厨师老王、服务员小李也揭不开锅了。有学历有本事的大哥负责的食堂又肩负起抗击疫情保障大家生活的重任,又开始每天洋溢着幸福骄傲的微笑。你爹一脸鄙夷的看着新闻里播放着老丑宣布和疫情共存的新闻,你妈直接把电视关了,你妈后来在村头听说老丑家的祖奶因为疫情病死了,回来让你们每天吃莲花预防!再后来厨师老王因为没有工资,贷款还不上房子被银行法拍了。服务员小李因为在家敲盆被拘留了。而你老婆默默地在家教育你儿子以后好好学习将来成为大哥一样的人物!

你心里开始疑惑当年为了升职加薪那可是不要命的工作加班,累的差点猝死。现在却为了保命奋斗多年的餐馆说关就关了。到底是命重要还是餐馆重要?

厨师老王服务员小李也开始疑惑,都没饭吃了命怎么保? 再就是疫情来了怎么就不发工资了,饭店老板和老丑家一个货色!

只有你爹妈和大哥依然坚定命比什么都重要,你看老丑家的祖奶没了,我们都还活着!大家都觉得爹妈的决定光明伟大正确!

知乎用户 charlie​ 发表

不是

没有

知乎用户 回到 2100 发表

老六现在在年轻人眼中一无是处,对他冷嘲热讽。但搞不好在几十年后那几代眼中人又是圣人了,当年卑斯麦的历史声誉就经过这种反转

知乎用户 好人 1234 发表

利国利民的大好事,新时代应该重新启用粮票

知乎用户 ikaros.LEGION 发表

华东挨饿三十天

胜过历史三十年

知乎用户 辛某人 发表

特殊情况特殊对待,毕竟当年确实穷,没办法,用工农业剪刀差的办法,搞配给制先把重工业搞起来,然后再工业反哺农业

知乎用户 和睦 发表

小时候印象是给姥爷攒粮票,我姥爷承包了砂石场,要去各地跑业务。农业户口没有粮票,出门要吃饭不可能总带干粮,就得想办法找粮票。

知乎用户 lys 发表

物资供应不足,又要保证币值稳定,币值稳定在当时又具有政治意义,就需要靠法定货币外的手段来调控,不然就乱套了。可以理解为当时中国流通了两套货币,人民币和票券。

小蒋在物资供应不足的情况下想通过强制手段维持币值稳定,结果失败了,蒋家和币值一起崩了。后来者吸取教训,在货币之外通过票券控制物资流通,这样币值就稳定了,而票券的发行又和物资供应量挂钩,基本上票券不容易超发。

票券相对于法定货币除了不容易超发,还具有用途的专一性,货币原则上什么都能买,大家都去抢购一种商品时该商品价格会迅速上涨。但是布票买不了粮,油票买不了布,通过票券的控制,紧俏物资不容易遭哄抢,对维持紧俏物资的价格稳定作用很大。

票券除了维持币值稳定的金融功能外,另一大作用就是保障物资分配的相对公平。票券本质是一种购买资质,相对平均的票券分配使得在物资紧俏时,大部分人都可以获得必要生活物资。最直接的效果就是不容易饿死冻死人。

票券的积极作用只体现在物资匮乏的情况下能尽可能的保障尽可能多的人的基本物资供应,本质上是社会生产力落后的导致物质供应不足时的一种计划手段。票券本身无法解决物资供应短缺的现状,也不能从根本上解决物资匮乏的问题。票券本质上也是一个时代社会生产力落后的体现。

改革开放以后,基本生活物资供应相对充裕,票券也淡出了历史舞台,这也是时代进步的体现。

知乎用户 Overlord 发表

粮票本质上和当时的外汇兑换券云云一样,是在经济体量和生产力无法满足法币在市场里完全自由流通的产物。

如果说其他商品就算因为供需关系变化导致价格波动,短时间内问题也不大的话,粮食由于价格弹性极低,无限接近于没有弹性,一旦由于产量问题导致价格波动,那是要出人命的。通俗一点说,买个驴牌的包,可能今年驴不高兴产那么多了,供应下降了 10%,那么反映到价格端就是价格涨了 10%,觉得贵的人,不买就是了;而粮食则不然,粮食减产 10%,那可能就是价格飙升,直到饿死本来要消费那 10% 的人口。前 30 年,本身农业生产力就在爬坡阶段,比不上现在,在当时与外界贸易较少的情况下,想靠进口也不大可能。

[此处应有数据]

50 年代末、60 年代初的例子也表明,在这种情况下,只能牺牲效率,通过发定量的粮票进行统筹配置,牺牲有更多消费能力的人的生活水平,来保证消费能力低的,或者说生产力比较低的地区的人民至少饿不死。

其实粮票、布票这种物件,在 20 世纪初国家之间开始进行总体战之后就有了,在战时无论国家姓资还是姓社,只要生产力跟不上,都得靠这些票来分配生活必需的硬通货。一战、二战时,除了当时美帝这个 “我全都要” 的怪物,无论姓社姓资,这玩意都是司空见惯的。只是前 30 年,由于百废待兴,把这种战时的体制常态化罢了。

总而言之,那个年代的布票、粮票等,是必要,但也是个没办法的办法。苏联也没一直采用粮票、布票配给制啊。那些大放厥词,张口闭口公平的左壬们,建议你们多看看效率和公平之间不可兼得的关系。如果一直那么 “公平” 下去,我们现在毫无悬念,生活水平大号苏联或者大号朝鲜,二选一。

知乎用户 谷田拾穗 发表

票据经济的根本原因是经济短缺,就是在有限的资源供给下如何相对公平的实现社会分配。

资本积累的矛盾恰恰在于此,陈云文选里反复论述的矛盾就是工业化所需的大量资金与现实下的资本短缺。

粮票补票油票糖果票的出现就是在这样的经济基础下的结果,一种相对灵活的配给制度。

高资本积累,低消费的模式下,提高工业化投入,苦战几代人完成资本原始积累和工业化。

为今天一切的繁荣发展奠定基础

知乎用户 物质不灭不过粉碎 发表

货币是一把双刃剑。

货币作为一种一般交换物,结束了物物交换的时代,促进了商品交换的效率和便利。

但是时至今日,货币能直接或者间接换取世间几乎一切物品,拥有了无上的权力,成为了事实上非人形的唯一神,各种没钱万万不能的拜金神教教条应运而生。

本来货币获取方式是物物交换或者出卖劳动力来获取那都能接受,后来诞生的虚拟金融则是对实业的一种降维打击,直接将货币降维成一个数字游戏,资本巨鳄凭借着雄厚的资本,玩起了比贩毒还赚钱的博弈游戏,挫伤了实业的积极性。

今天的货币,就不单单是物物交换的媒介了,还有荣誉值这一因素。富豪赚了子孙后代几辈子花不完的财富,依然要赚,因为能登上福布斯排行榜太长面子了。

而年轻人喜欢沉迷的电子游戏,会有一个游戏设计成只有金钱这一个量化数值吗?不可能,起码会有个等级或者战力的概念,来剥夺金钱的荣誉价值,只有等级排行榜,战力排行榜而没有金钱排行榜。

粮票可以说是那个时代的对于削弱货币唯一神能力的一种尝试,成效也是显著的。

而今天没有了粮票的时代,依靠什么去削弱货币呢?或许可以参考电子游戏,推出一个量化的荣誉机制。因为共和国勋章这种至高荣耀对于普通人来说太难得了,而且也不量化,而普通人又没有一种能够代替金钱的量化的荣誉排行榜,能够代替金钱来满足虚荣。

知乎用户 天生地养 发表

经济学基本原理,

粮食是一个需求弹性特别低的商品。

也就是所谓的不管价格多少,需求量在那。

当生产力不够的时候,按照市场这只看不到的手的搞法,就是把价格抬高到让人买不起的地步,减少需求量,平衡供应量。

然后会出现什么情况,请关注太子打虎事件簿

知乎用户 乖乖的大豆蛋白 发表

当然很好,因为当时缺少粮食,要保证每个人不被饿死。去年春天疫情最严重时候,到处买不到口罩,要不就是非常贵,我从老家回到上海,居委会给我打电话,说让我去社会领 “口罩票”,我领到后,可以在药店 8 块钱买到 5 个口罩。我瞬间明白了当年各种票的意义。就是资源紧缺的情况下,不让没有资源的因为缺乏资源收到不公平对待。

知乎用户 ZX101​ 发表

诋毁粮票的人没有良心——阳和平

他最起码在物资缺乏的年代保证了底层人起码不会饿死没粮,就够了。

知乎用户 其风力力​ 发表

放在这篇文章描述的背景下看比较好,感觉已经很通俗了

中國經濟體制兩次轉型的歷史比較 – 中國共產黨新聞 – 人民網

知乎用户 焦糖华夫 发表

上世纪计划经济配给制度下的产物。

几代人的历史记忆与童年回忆。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如果上海有粮票菜票肉票,也不至于买这么高价的食物,不能说让你吃的多好,但至少能有吃的,市场经济在上海表现的淋漓尽致,当物质出现短缺的时候,把价格涨到你买不起,是赚取利润的最好方法

知乎用户 这是 发表

对于改革开放前的一般时期,粮票的使用客观上让中国以远低于世界平均的人均粮食量养活了近乎全部人,且也确实基本杜绝了灾年时社会面上的粮食投机行为。在当时理论上没有比粮票更好的政策。

但它的弊端也很明显,最主要的一点是粮票与城市户口的强绑定,即一个人只能在有城市户口才能申领到粮票,在城市生存下去。这直接导致农民无法在城市生存,农民与土地强绑定。这种人身束缚致使农民在灾年时也不能离开自己的土地,成为流民,这也是改革开放前灾年时死亡率颇高的原因之一。

以现在的视角来看,使用粮票是一种常用且通用的资源紧张时的分配方法,在将来态势紧张时可能会再次使用,但其对人身的束缚和个性化考量的欠缺让它不适应这个时代。

知乎用户 小新来了 发表

粮票对于从旧中国到新中国来说是丰功伟绩,对生产与分配来说只是阶段性产物。

知乎用户 天上天下 发表

粮票意味着市场经济失效

市场经济失效是什么情况?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悠着点吧

知乎用户 陈皮阿四 发表

粮票是经济物质严重缺乏,计划经济时期的被逼无奈,本身就是很无奈的选择,但是也是最有用的手段。好与不好现在上帝视角,马后炮的说,只能说很有用。

知乎用户 木人 发表

看看现在上海物资供应情况

你再想想过去那个时代的人名素质

再想想那个时代粮票代表的绝对权力

再对比对比上海发物资人的搞的各种钱权交易

你应该能猜到那时候会有多少蝇营狗苟的事情

有些事就算你没经历过猜也能猜的出来

所以别羡慕那个时代

你要相信社会真的在往前走

我小时候吃饭整天就是面条,里面连菜都没几根,更不要说肉了

现在回家了想吃什么做什么

能比吗?

知乎用户 苍木长青 发表

建议看看经历者阳和平的评价

知乎用户 凡尔杜先生 发表

阳和平老师怎么说,我怎么评价

知乎用户 风电螺丝工 发表

没经历过那个年代,没法感受到它们对父母一辈的意义。

家里好多粮票,一分钱纸币,各种分的硬币。算是父母那一辈记忆的见证吧。等以后有了孩子,会给他看,告诉他这是他爷爷奶奶那个年代的见证,是祖国发展的纪念。

哦,对,家里还有一大堆铜钱,这通宝那元宝的,是我奶奶从农村那种大箱子的扣子上拆下来的,甚至还有个小日本当年侵略中国时候发行的硬币。据说这种有年头的硬币能辟邪?哈哈,可以考虑串个串,挂门口。

知乎用户 拉黑我者暴露本质 发表

  庄周家贫,故往贷粟于监河侯。监河侯曰:“诺。我将得邑金,将贷子三百金,可乎?” 庄周忿然作色曰:“周昨来,有中道而呼者。周顾视车辙中有鲋鱼焉。周问之曰:‘鲋鱼来!子何为者邪?’对曰:‘我,东海之波臣也。君岂有斗升之水而活我哉?’周曰:‘诺。我且南游吴、越之王,激西江之水而迎子,可乎?’鲋鱼忿然作色曰:‘吾失我常与,我无所处。吾得斗升之水然活耳,君乃言此,曾不如早索我于枯鱼之肆!

庄子家已经贫穷到揭不开锅的地步了,无奈之下,只好硬着头皮到监理河道的官吏家去借粮。

监河侯见庄子登门求助,爽快地答应借粮。他说:“可以,待我收到租税后,马上借你 300 两银子。”

庄子听罢转喜为怒,脸都气得变了色。他忿然地对监河侯说:“我昨天赶路到府上来时,半路突听呼救声。环顾四周不见人影,再观察周围,原来是在干涸的车辙里躺着一条鲫鱼。”

庄子叹了口气接着说:“它见到我,像遇见救星般向我求救。据称,这条鲫鱼原住东海,不幸沦落车辙里,无力自拔,眼看快要干死了。请求路人给点水,救救性命。”

监河侯听了庄周的话后,问他是否给了水救助鲫鱼。

庄子白了监河侯一眼,冷冷地说:“我说可以,等我到南方,劝说吴王和越王,请他们把西江的水引到你这儿来,把你接回东海老家去罢!”

监河侯听傻了眼,对庄子的救助方法感到十分荒唐:“那怎么行呢?”

“是哇,鲫鱼听了我的主意,当即气得睁大了眼,说眼下断了水,没有安身之处,只需几桶水就能解困,你说的所谓引水全是空话大话,不等把水引来,我早就成了鱼市上的干鱼啦!”

知乎用户 小王 发表

粮食不够吃的时候搞分配粮票,够吃了之后就放开给市场,很正常的选择。​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粮票是标准的配给制。

特殊阶段的特殊政策,和大一统经济管理模式相匹配。

由于物资短缺,二战期间的美国国内也施行各种票证制度,一点也不稀奇。

当无法通过自由市场调配生产,局部的短缺会像波浪一样时不时呈现。当时正值冷战,我们这边阵营的特点就是各种短缺,由于美帝的围堵,物资供应更是雪上加霜。

后来冷战结束,各国停止对抗,并打开门做生意,自由流通之下,商品极大丰富,各种票证就走进了历史。

所以,粮票有什么好坏可言,物资短缺之下维持社会基本秩序的方法而已,属于最坏情况下最好的选项。

郭德纲的段子不是说了吗:

女:“有一个好消息和一个坏消息,先听那个?”
男:“说坏的吧。”
女:“坏消息是,咱迷路了,以后只得靠吃牛粪过日子!”
男:“好消息呢?”
女:“牛粪有的是。”

教条的人,妄图通过某种命名,来改造世界,仿佛用了某个高大上的词语这个世界就会更美好。

幼稚且毫无作用。

知乎用户 pick re 发表

【阳和平:诋毁过去粮票的人,没有良心 - 哔哩哔哩】 https://b23.tv/oIgfsIA

知乎用户 大陵山人 发表

粮票其实就是控制全国农民产出的手段,你负责种粮 缴粮 ,但是你却没有拥有配发粮票资格,也没有赚钱的出路,只能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咬牙硬扛!;其他所有票据同理只是把普通工人也涵盖进去了,想要粮票或其他票只能想办法找各种各样的关系求人了。

最简单好用的 VPS,没有之一,注册立得 100 美金
comments powered by Disqus

See Also

如何评价粮票?

知乎用户 王子君​ 发表 谢邀。 必经之路,因为当时国家所掌握的资源还支撑不起法币。 我个人觉得,不能认定粮票是五十年代才诞生的事物。如果从货币角度来衡量,粮票的形式在抗日战争时期就很明显了。 是蒋委员长给八路军发军饷么?是南泥湾和减租减 …

最近有人开始囤粮食了,有必要吗?

知乎用户 g9qad​ 发表 #应急储备# 怎么你们还没有建立基本储备吗? 不管你在世界的什么地方,也不管有没有疫情,都应该有自己的备灾物资储备。 它要遵循以下几个原则: 1)它应该能坚持必要的时间。 这个时间主要看你对所在地政府解决问题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