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衡水模式”进攻大都市:素质教育的诸多迷思

使用CN2/CN2GIA顶级线路,支持Shadowsocks/V2ray科学上网,支持支付宝付款,每月仅需 5 美元
## 加入品葱精选 Telegram Channel ##

家长和老师们,能够想出除了高分换高学历,高学历换好工作,好工作换好名利,好名利换好生活以外的生活形式么?如果想不出一种这样的形式,当然前提是不以空洞概念表述,素质教育在教什么呢?

南京一中事件持续发酵中。这所曾经南京市高考成绩最好的名校,2020年高考折戟,虽然该校依然取得了骇人的高达95.34%的一本线达线率。

但无奈人比人该死,货比货该扔,比起南京市其他中学,在超过400分以上的人数等其他指标上落后。

大量家长来到学校门口维权,要求校长下课,学校收回“素质教育”尝试,学习和复制高考成绩爆炸的南京市29中“县中模式”(类似于衡水中学和毛坦厂的高强度学习模式),开启老师末位淘汰制等一系列制度,确保2021年高考成绩提升。

数天后,校方回复《告2021届高三家长书》:每天下午增加一节自习课;延长晚自习到十点;所谓“分层教学”,当然就是火箭班模式;老师一对一提高尖子生成绩。当然也包括“成立课后辅导班,加大基础知识检查和过关的力度。”

这是“素质教育”向“应试教育”低头吗?我更关注的是,到底人们是如何看待“素质教育”的呢?我仔仔细细阅读了相关新闻下数百条的评论,摘取了很多关于“素质教育”的“迷思”,我们今天就来看看,人们眼中的“素质教育”是什么样的?

PART ONE 素质教育诸多“迷思”

应试就是素质的迷思

1 应试教育就是最大的素质教育,考试不能代表所有,但至少代表大多数能力(很多观点也认为,考高分可以代表很大程度上的高素质);

2 国外的精英教育,实际上都是应试教育,我们以合理的成本享受着国外的贵族私立教育模式;

3 素质教育就是全面发展,那么应试里面反映的能力也是非常重要的一环。

公平概念迷思:

1 素质教育适合失败了还有退路的富人家孩子,学习不好,至少可以有出路;

2 素质教育只适合北京和上海这种有招生名额优势的城市;

3 素质教育就是后门教育,素质教育太容易暗箱操作;

4 素质教育下,穷人永无翻身之日;

5 素质教育只适合大学要出国读的人;

6 应试教育其实是强迫有钱人拿不出钱和资源的优势,和我们玩一个公平的游戏。

高成本迷思:

1 素质教育需要大量金钱投入,一般家庭无法支撑;

2 素质教育需要老师极高的素质,一般学校的老师无法提供;

3 素质教育需要家长巨大的投入,一般家庭无法承受。

素质教育以后来得及的迷思:

1 提高综合素质,进入大学后也不迟,进入大学再提高综合素质就行;

2 提高综合素质,家庭、课外兼顾就行。学校还是主要提供应试技能。

标准迷思:

1 素质教育的成果如何评估?素质教育根本就是个虚的概念;

2 说“素质教育”的人,恐怕自己也不能定义什么是素质以及如何考核素质吧(想想最近的维特根斯坦节目)。

内容迷思:

1 素质教育就是减负、快乐教育;

2 素质教育就是发展兴趣和特长。

政治?迷思:

1 我们是发展中国家,发展中国家不适合素质教育,要先吃饱饭,再考虑上面的需求;

2 素质教育没用,美国不就一直是素质教育么?现在不也非常糟糕;

3 美国发展的根本,还是依靠我们这边应试教育输送过去的人才;

4 素质教育是过去崇洋媚外的东西,应试教育一定比素质教育差吗。

PART TWO 应试即素质

应试即素质?或者素质教育中应有一大部分为“应试”可以反映出来的能力?这听上还挺合理的对吧?因为在我们的想象中,“素质教育”从来都像是一种“大杂烩”,一种“全面发展”的想象。既然是全面发展,那么代表着“学科专门知识”掌握的考试,自然应当是里面至关重要的部分。

不过我们先看看这里一个有趣的观点吧:国外的精英教育,都是应试教育。我很诧异,这种观点是怎么来的呢?

搜来搜去,是如下的内容:

美国有一所很厉害的高中,叫做“惠特尼中学”,全加州排名第一,全美排名第四,学业压力极大。有Triple 4的传说,即:“4 小时睡眠、4 杯咖啡、GPA4.0”,意思是为了拿到GPA4分的满分,每天只能睡4小时,为了抵抗困意,每天要喝4杯咖啡。

虽然内容夸张,但确实空穴来风。这些内容其实来自一本2003年的书籍,由普利策奖获奖记者Edward Humes撰写的《School of Dreams》。为了撰写这本书,Humes潜心连续两年在该校教授写作课,获得大量一手资料,该校确实有令人发指的学习强度和压力,堪比加州“毛坦厂”,而学生因此其实对于未来非常困惑。

国内对于美国精英教育也是应试教育的说法,基本就来源于这本书,以及从他这里衍生的添油加醋以讹传讹。不过看上去,不管怎么说,这本书都反映了美国精英教育的真相不是么?

实际上,国内所有对这本书和惠特尼中学的引用,为何都隐藏一个非常重要的事实呢?这所学校根本就是一所亚裔学校,常年亚裔学生的比例在70%到80%之间。而Humes之所以撰写这所学校的深度报道,正是因为它与美国其他学校不同,学习强度太大,因而才撰文批评这种模式。

也就是说,这所七八成亚裔学生构成的“加州毛坦厂”非但不是美国中学的“典型”,恰恰是个从里到外的“异类”。国外素材的断章取义加以讹传讹,形成一篇篇骇人听闻的文章,这当然并不新鲜了。

那么应试教育是“素质”中的重要一环吗?我想最近甚嚣尘上的“小镇做题家”梗已经是一种对于这个观点的有力回应。当然道理也在其中,我想不论有没有“素质教育”,学科知识对于一个现代人都是重要的,因为现代世界是个理性体系,人们需要学科知识以在这个理性世界中进行思考和理解。

但是,语文教育当真培养了一个和他的母语更好的亲和性以及使用这门语言进行表达和思考的能力吗?数学当真培养了一个人数字与真实世界关系的相同与不同,以让他可以理解真实世界中诸多数字关系的有效和无效吗?生物当真培养了一个人实证科学的思考和理解方式,以让他对这世界广泛的“生物学隐喻”有分辨能力吗?

当然我们可以说中学教育不涉及这些价值,仅仅是知识的储备,我当然一点不同意这个看法。但即便从知识储备的角度,我们的教育提供了这些知识吗?白话文的语法辨析?数学史对于数学实在问题大略的分歧和思考?生物学在生物性状和社会行为上的假设属性和逻辑?

当然我更不愿意去谈思想政治教育,去谈他是不是给了学生基本的道德观念、政治启蒙与思辨的启蒙。

应试教育与我们需要的“知识”,基本上南辕北辙。

PART THREE 阶层,阶层,还是阶层

在对素质教育的担忧中,“阶层固化”当然是个最令人敏感的词汇。在对国外教育的“祛魅”文章中,指责那样的教育体系导致下等阶层永无翻身之处,是最容易令人血脉贲张的表述。

不管是什么教育,如果教育的结果,学生对世界的想象还是单一的“阶层决定幸福”,我想不管命什么名,这都是一种从根子上的失败。

令人痛心的更是,在这种“阶层论”对应试教育的捍卫中,那种浓浓的怨气和无奈,尤其是那个应试教育“限制有钱人的金钱和资源,强迫他们和我们玩个公平游戏”的表述,这里面“孤注一掷”的悲惨。

在一个蒸蒸日上,不管在实力和道义上,都在全球首屈一指的超级强国中。人们对教育生出这种悲壮的,鱼死网破的气概,实在是一件极其讽刺的事。

当然在这个“阶层”的巨大焦虑中,一件事也变得极其清晰,我们根本没拿教育当教育看,这是一个名为“教育”的“社会利益分配游戏”。

游戏的分配逻辑是:社会利益分布在有竞争力的企业中——企业的进入门槛是名校学历——名校学历依靠高考的成功获取。

在这个角度上,高考考什么,内容与生活是否有联系,未来是否有用,这些都不相干的。只要被发明的这个游戏足够公平,教什么考什么这件事根本就不会纳入考虑。

而“逆袭”的叙事与想象成为这个愿景的一种渴望,一种简单粗暴,实用而强力的“模式”,最适合这样的情境。因此一贯势利的城市人,现在突然对“县中模式”这个土里土气的词汇好感骤增。里面当然包含对“中国生产”崛起的一种共鸣,大量、高效、低廉、简单重复,但拥有不容分辨的竞争力。

简单有力的,战胜那些花里胡哨的,不再考虑其中的价值或所谓“技术含量”。当然会反对一切自主招生和加分政策。我们这些穷人家孩子可以起早贪黑,可以牺牲自己的健康来博得一个高考成绩。你们这些娇生惯养的富家孩子行吗?

高分换取高收入,这里存在这么一种游戏吗?当然有的。高收入换取好生活呢?我要斩钉截铁的说“不”。当然我不提“颜回之乐”,那种贫困的好生活在今天已经很难想象。但进入一种简单“小康”标准,中等收入达成后,收入与“好生活”的关系就变得非常不明显。

基础小康生活,却充实富有价值,这难道不该是一个健康社会的重要内涵吗?什么社会才要逼迫与勾画一种“充分消费”的生活才是“良好生活”呢?这不是人的利益,这是企业与税收的利益。

即便最拜金的人也明白,太多东西,都不是金钱买得到的。

而获得中等收入的愿景需要一个“考分换收入”的游戏吗?需要一种“阶层”的想象吗?我想是不需要的。

而获得“好生活”可以来自“考分换收入”或“阶层”的想象吗?我想那完全不是一个方向。

教育是引导学生玩好一个既有游戏,还是家长、老师在帮助学生想象他们不同的生活方式?想象良好生活在社会以各种方式的“殊途同归”,或是指出那些不可能达成的歧途,当然指的就是现在绝大部分的生活方式。

PART FOUR 素质教育的高成本

在诸多迷思中,我想很多人确实对何谓“素质教育”缺乏理解。这个词汇总是与一些粗浅的表述相连,什么“德智体美劳”(“劳”在里面是什么鬼?)全面发展,或是和小小年纪取得何种超越年龄的成就相关。

各种特长的奖项,会几门外语,去过几个国家。当然,我们的生活已经被抽空了,离开这些标准、奖项、数量,这些封装完成的东西,我们其实缺乏对生活的基本想象力。其实大人的生活也是如此,什么是好的生活呢?头衔、房产地段、品牌、去过几个国家、玩些什么爱好。倒是匹配。

在这个视野下,黄磊的女儿成为此种“素质教育”的典型,她去过什么地方,结交何种名流,学习几门外语,配音什么电影,包括染了何种发色。

然后人们开始争论,这是一种很强的“综合素质”吗?并开始为这种教育估价,得出“普通人无法负担”的结论。

我们当然想从演员身上得到过于多了,我倒一点没有所谓“戏子”的蔑视。但我们期待演员是道德楷模,发表政治的见解,人生的智慧,现在还寄望他们是教育的专家。这肯定是不切实际的。

这些明显高成本的,昂贵的兴趣,全世界各地的探访,童年的名流结交,项目的参与。凝结在自媒体上的所谓“天才儿童”的展示,实在于“素质教育”没有什么关系。他们看上去不过就是早了十几年完成了我们大人们希望进入的那种名利生活。

见识和经历当然是重要的,且见识和经历几乎是“素质教育”的根基,不过我倒不觉得纽约的见识才叫见识,和哪位名人吃顿晚饭就是什么了不得的经历。回想我这代人小时候,我们从打口碟、盗版DVD,初代互联网上获得的见识,确实远比现在的还是复杂多元。能认真经历几段恋爱,对其好好理解,肯定比和比尔盖茨见一面的收获大多了。

所谓素质教育,就是扎扎实实的生活,扎扎实实的经历和视角,扎扎实实的理解。这当然需要设计,需要反思,需要监督,需要不断优化。不过我想,尤其在互联网如此发达的今天,这绝对是个时间和智力密集的事,而不会是一件资本密集的事。

是的,你的孩子爬上你所在省的一座高山,富人家的孩子去爬了乞力马扎罗。后者就被镀上了一层不可替代的,神秘的教育价值吗?

当然,这正如成人世界走投无路时的一切思路。当下的生活失去了“可能性”,那么遥远的,暂时不可及之地,之物,似乎就有为生活破局的“魔力”。西藏可以净化心灵,欧洲可以开阔视野,玩高尔夫就可以升级社会资源,等等的。

素质教育的“高成本”想象,寄托着走投无路父母或教师的一种魔法式的期待,在这里,不是自己眼界不行,不是自己能力不行,不是自己花的力气不够。乃是因为自己金钱不足,而金钱不足非己之过,乃是这个“阶层固化”的社会的不公平。

这样,高成本的素质教育同应试教育之间,便达成了共谋。

PART FIVE 何时追求“素质”就来得及?

“高考一辈子只有一次,高考完了以后,就可以……”

这是个大家都不会陌生的句式,似乎道理也是如此。高考后,距离进入社会还有至少4年,积累所谓“素质教育”来得及吗?如果来得及的话,当然高考前先顾高考了,这样到22岁的时候,就得了双份儿,好文凭也有了,素质也有了。

当然现在求职竞争这么激烈,很多素质再晚点学来得及么?例如价值啊,人生目的啊什么的,恐怕也是来得及的。所以大学期间也先顾好求职,这样到时候好工作也有了,素质也有了。

当然乘年轻,玩得动,多赚钱好好玩玩好么?很多所谓素质晚点学来得及么?这样先赚钱先玩,晚点再学这些素质,到时候玩也玩好了,素质也有了。

当然年轻还应该更花时间好好赚钱,所谓“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所以排在“素质”之前的,还有赚钱、买房、结婚、生子、小孩的教育。好了,自己的梦想刚好传给下一代。

过了什么时间,追求所谓“素质教育”就来不及吗?那倒不会,老实来说,七老八十意识到这些问题,恐怕也算是来得及的,但可能那个时候悔恨会大到令人难以想象。

这特别像是问悔改这件事有没有来不及的时候,恐怕不会,但悔改后面对以前荒纵的日子,恐怕很难受。如果“素质教育”有一个目的,我就想说是一个人懂得该如何本真地感受和理解生活了,这当然什么时候都不晚,但回看自己以前浑浑噩噩,随波逐流的日子,恐怕很难受。

其实这个部分,我大可狠狠恐吓一下,关于素质教育的紧迫性,不过我想把重话往后放放吧。

PART SIX 想象另一种生活

重话在这里,每一个家长和老师,若问一个问题:除了好学历换好工作(好赚钱方式),好工作换好收入,过一个所谓“充分消费”的生活。家长们和老师们,还可以确确凿凿想象一种别的值得过的生活吗?

如果想象不出来,这个所谓的“素质教育”是指向什么在进行教育呢?

怪不得我们泛泛而谈“全面发展”,甚至更加泛化地谈论“快乐教育”或者“天性成长”,因为我们其实根本不知道应该把人培养成什么样,想象不出他未来从事什么事,如何维持生活,和他人的关系是什么样。

问问你自己,你认识多少个没有参加大学教育的90后,他们现在过着什么样的生活?有没有那种还挺有意思的。我就是认识几个,他们往往更坚韧,更懂得如何与人相处,做着自己的事情。当然你可以说这是“幸存者偏差”。不过你也知道,在这个高考游戏和大学培养游戏中,成材的也不过仅仅是“幸存者”而已。

所以我想和素质教育相关的,不是他钢琴弹得多好,学会了几国语言,去过多少国家。而是至少他可以熟练感受与理解自己的“人生目的”,而不必三四十岁突然对这个问题四顾茫然。至少是他早可以不必在社会大潮随波逐流,与众不同这件事不让他觉得“难堪”。

每个人都不是在真空中生活的,对生活的规划不具备任意性,收入当然会是重要的制约要素,素质教育也不是要人愤世嫉俗,不食人间烟火。但素质教育让人有审视和改变自己生活的视角、胆识、技能。真有这些能力,还要在大学文凭和素质间求个双份儿么,玩儿个双保险么?

因此,未能在复杂的“现代性”中向前探索出多远的诸多家长和老师们,包括伟大的教育部门的官员们,其实都无法在“素质教育”的问题上给予多少帮助,所谓“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当然,能够做到减负,给学生们留出时间,这已经是很大的成就。

不过在这个时间之中,也还有王者荣耀、B站、综艺游戏、社会争执,国际政治之夸夸其谈在攫取着孩子们的时间,带着他们的权力、利益和生意。

那素质教育是谁的责任呢?谁觉得现在网络环境太糟,觉得新一代太可怕,担忧着这个环境和我们的未来,这就是谁的责任。

END 一点突破的力量

应试教育当然是一场豪赌,一本率最高的省份是北京,达到了35.27%,最低的贵州仅有11.9%。几个人口大省山东为19%,四川14%,河南12%。况且在当下的应试豪赌中,一本大学又算得了什么呢?进入普通一本大学,甚至边缘211,甚至边缘985,和那个想象中的名利生活都不沾边。

这注定是个过于残忍的游戏。

对于众多家长孩子,孤注一掷地投入其中,实在是因为不可能设想另一种生活的可能。这便是“电竞”与“网红”的产业出现时,对于年轻人有如此大吸引力的原因,似乎有了超越应试教育的可能。

这种狂热,让我们可以回到这种教育持续缺失的一个视角。

不管是应试教育现实,还是素质教育有价值。我想首先可以问的是,现在的“县中模式”,学生们喜欢吗?那是一种正常的生活吗?我们将无数人拖进这个“公平”的绞肉机中,到底是为了个什么伟大的价值,是要拯救人类吗?还是让他们获得拥有996福报的机会?

其实这个问题也可以是,我们还要继续为这个灭绝人性,折磨孩子们的制度辩护到什么时候呢?杨永信可怕,毛坦厂不可怕吗?如果文明发展之结果就是残酷的丛林社会和互相倾轧。

这难道不是一种紧迫么?我们该想象一种新的生活了。这就是素质教育吧,为了全新生活形式探索的准备。

我们需要一些突破的力量。

最简单好用的 VPS,没有之一,注册立得 100 美金
comments powered by Disqus

See Also

应试,我有句话可以缓解焦急

Max Kurzweil,The fisherman 我有句话可以缓解一下家长的焦急:根据规律来,孩子的应试作文完全可以写好。 焦急,往往是因为不知道规律。你知道孩子怀孕10个月才生得出来,时间不到,你就不会急。作文也是如此。只是所有人知道 …

为什么百度贴吧有那么多素质极低的人?

知乎用户 冻尼大木老师 发表 我用过的所有社交软件里,百度贴吧对我的粘性是最大的(此条一块,括号内删掉,否则倒扣绩效) 以前看过一个图,社交媒体 APP 鄙视链,处于上游的是知乎和豆瓣,中游是微博,底端是贴吧,但是贴吧反过来伸出一簇箭头指向 …

看过《动物庄园》的你们有怎样的感想?

知乎用户 Amanita 发表 知乎用户 吴大志 发表 相对于《1984》我更喜欢《动物庄园》,读起来更震撼,尤其是最后读到猪站起来的时候,我的感受居然是毛骨悚然 知乎用户 留白 发表 “所有动物一律平等,但有些动物比其他动物更平等”,这句 …

为什么似乎知乎上支持特朗普多,Quora 反而反对的多?

知乎用户 张睿 发表于 5/23/2016 1. 先回答知乎上为什么支持Trump多: 两个原因吧:其一知乎上的支持者都是经历过邓公的改革开放:Trump就是典型的放弃意识形态支持猫论,打右灯向左转(不是打左灯向右拐),以及不争论不出头闷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