屠呦呦为何能当选美国院士,却成不了本国院士?

使用CN2/CN2GIA顶级线路,支持Shadowsocks/V2ray科学上网,支持支付宝付款,每月仅需 5 美元
## 加入品葱精选 Telegram Channel ##

知乎用户 Guilty​ 发表

那不是很正常嘛,之前在某企:

1,天天干脏活累活,项目有个去德国学习的机会,立马空降过来个关系户(隔壁部门经理的弟弟)顶掉了。关系户去德国 “学习了”3 个礼拜后,又调去了其他项目组,这个活儿又回到了我头上。我辛辛苦苦把项目完成后,年底汇报会上成了:关系户百忙之中指导我完成了这一艰巨的技术攻关项目

2,还是被摘果子这年,+1 领导问我:对今年年终奖满意吗?(3000 块左右吧)答:不满意。第二天,+2 领导来找我谈话:我们公司年终奖评比是根据贡献来的,你想多拿钱就得多提高自己。谈话地点:办公室走廊,公开处刑。

我在这个某企待了 4 年,个人完成了 2 个研发项目,填补了一项行业空白,还被 CCTV 报道过(电视露脸没轮到我,都是同级别的关系户)。月薪到手 4600 / 月。。。。。

后来跳槽去了家欧洲公司,谈薪水的时候我要了 12K,最后 offer 下来是 16K,因为外企 + 1 的领导觉得 12K 太低了,而我辞职的时候,某企 + 2 的领导对我说:我特批给你工资涨到 6000,你就别走了吧

知乎用户 代香格 发表

正好前几天刚看了一个短视频,一个老领导对记者说:

当时诺委会让我们提供青蒿素发明人的信息,我们总共有七个单位都上报了自己的信息,诺委会的人也很聪明,分别给这七个单位发函询问同一件事:你作为第一发明人,你觉得谁对你帮助最大、有资格成为第二发明人?七个回函说的是同一个名字:屠呦呦

于是屠呦呦获奖了,那七个单位的有关领导都没有获奖。

于是,屠呦呦在国内无论如何也获不了任何奖项、拿不到任何职称、几次院士申请都被驳回。

老领导最后说:那时候我还在院里上班,没有退休,所以知道这些事。

知乎用户 可丰​​​ 发表

首先声明,我不站队。

其次,这不是我的垂直领域,只是系统推这个文给我,看得我有些唏嘘。

很多时候,我们喜欢从已知的一星半点去推测真相,这往往会错得很离谱。

咱最好不要想当然地给出某某结论,多看看有理有据的分析,会让我们看世界眼光更清晰。

卓克在今年五月份就在科技参考中专门写了一篇文**《屠呦呦为什么评不上中科院院士》**,我认为写得非常公允。

卓克的全文如下:

2025 年 5 月 1 日,95 岁的屠呦呦当选了美国科学院外籍院士,理由和 2015 年获得诺贝尔奖是一样的:她发现了青蒿素,对疟疾的治疗做出了重大贡献。

于是很多人又再次质疑起来:

“一个获得了诺奖拉斯克奖(美国最具声望的生物医学奖项),评上了美国科学院外籍院士的人,竟然评不上中科院院士,中科院的院士到底是什么标准,能高过最杰出的人类标准?”

简单回答是:

美国科学院院士的身份只局限在荣誉上。

这次外籍评选中,参考了之前拉斯克奖和诺奖的结果,对屠呦呦在六七十年代实际的工作其实是缺乏了解的。

屠呦呦没有评上中科院院士,是非常合理的。

为什么这么说,具体如下——

青蒿素发明过程

事情要倒回 1965 年,中国参加了越南战争,雨林环境导致很多战士染上了疟疾,非战斗减员很严重。

传统的疟疾用药 “奎宁”,因为疟原虫已经产生耐药性,太过普遍了,所以早就没有什么用了。

为了解决疟疾问题,1967 年 5 月 23 日,中央启动了一个军事研究项目,代号 “523”,用于开发新的抗疟疾药。

启动的时候就招募了 500 多名科学家,后续还不断有科学家和团体加入。

屠呦呦团队是 1967 年代表中医研究院加入这个项目的。

当时这大几百号人分成两大组,一组是用化学合成方法试用各种物质,一组是从中草药里找有希望的成分。

屠呦呦是第二组的,5 年里他们一共筛选了 2000 多种草药,最终筛出 2 种对疟原虫有很强杀灭作用的草药,一种叫常山,一种叫黄花蒿,但常山的毒性太强,最终选出了黄花蒿。

青蒿素

北京组的屠呦呦团队在 1972 年 10 月完成了乙醚低温提取出 3 种晶体,其中第 2 种晶体在小鼠和猴子身上完成了动物实验,效果还不错,当时定名 “青蒿素 II”。

不过把青蒿素 II 做成药片后,在 1973 年夏天的人体临床实验里,给人用的时候,效果非常差。

黄花蒿素

山东组的魏振兴团队在 1972 年 11 月完成了黄花蒿素的结晶体提纯,比屠呦呦晚了一个月,后续在人体实验中发现,药效比屠呦呦团队的好得多,但就是容易复发。

黄蒿素

云南组的罗泽渊团队在 1974 年 4 月从苦蒿中提取的物质当时命名 “黄蒿素”,在广东中医药大学李国桥的帮助下,完成了人体临床实验,证明只有这种成分才有稳定优质的疗效。

523 项目就锁定了最后这种物质。

之前北京团队弄出来的叫青蒿素,山东团队弄出来的叫黄花蒿素,云南团队弄出来的叫黄蒿素,一共三个名字。

那这种有效的物质到底应该统一叫什么呢?

最终是北京方面说了算,它毕竟是国家级研究机构。

所以,此后就统一称为 “青蒿素” 了。

但是这种成分的口服疗效差,注射效果虽然好,但药物保存期只有 3 天左右,只要固体析出,就会失效,不适合提供给部队用。

蒿甲醚

真正有效的药物是上海药物研究所的李英团队把青蒿素做了化学调整,合成了新的物质,叫蒿甲醚,效果是青蒿素的 6 倍,杀虫能力极强。

青蒿琥酯

随后广西桂林制药厂的研究员刘旭合成了第二种衍生物青蒿琥酯,效果是青蒿素的 7 倍。

这 2 种成分的溶解性也远高于青蒿素,到此为止,真正有效的药物才稳定了。

1977 年,北京中医研究院、上海有机所、生物物理研究所合作完成了对云南那种有效的、稳定的晶体做的 X 光衍射实验,确定了这种物质的三维分子结构,发表了文章《一种新型的倍半萜内酯——青蒿素》。

这算是研究告一段落,文章的署名是 “青蒿素结构研究协作组”,没有个人的名字。

1981 年,523 任务正式结束,国家一共表彰了全国 134 家单位和 85 名做出突出贡献的人,这 85 个人中就有屠呦呦。

以上就是青蒿素发明的大致过程。

你可以体会到,这就是一个接力赛、大作战的模式,没有任何人是核心人物,和屠呦呦贡献处于同一水准的至少还有另外 84 个人。

诺奖颁给屠呦呦的依据

那为什么 2015 年的诺贝尔奖会选中屠呦呦呢?

那一年的生理学或医学奖给了 3 个人,其中 2 个人是坎贝尔(爱尔兰)和大村智(日本),他们发现了阿维菌素,这种药可以显著降低河盲症和淋巴丝虫病的发病率。

另外一半奖项给了屠呦呦,因为她分离的青蒿素治疗疟疾非常有效。

看出来了吗,河盲症、淋巴丝虫病、疟疾有什么共同点?

就是曾经被长期忽略的在热带生活的低收入人群间的寄生虫病。

这个颁奖方向其实是非常符合阿尔弗雷德 · 诺贝尔生前遗嘱中 “人类最大受益” 这个要求的。

热带地区的寄生虫病,首先就是疟疾。

而第一篇关于青蒿素的研究,而且是英文发表的文章,并且还有个人署名的,就是屠呦呦团队在 1982 年发表在一份德文期刊《植物药(Planta Medica)》上的一篇英文文章,那上面屠呦呦是通信作者,也就是项目负责人。

而这篇文章在 1985 年还被世界顶级的《科学》杂志写进了一篇综述里,于是几十年后,不论是拉斯克奖,还是诺奖的那些评选者,如果想到要为热带寄生虫病颁奖,屠呦呦是一定会命中的。

这些评奖委员也不理解中国六七十年代特殊时期的研发模式。

而且由于 523 项目本来就是军事机密,就更没有什么细节可供外界查询了。

那你说是诺奖颁错了吗?

如果严格一点的话,其实绝大部分 1980 年后的诺贝尔奖都可以说是颁错了。

因为现代科学的复杂性,已经早就不是 120 多年前阿尔弗雷德 · 诺贝尔生前看到的那种 19 世纪的科学研究模式了,一个项目别说是青蒿素的大几百号人了,大几千号人的项目也都比比皆是。这只能算是一种误会。

屠呦呦绝大部分的科研生涯都在研究青蒿素。

哪怕 1981 年 523 项目结束了,她还是在后来的 90 年代初开发出了双氢青蒿素

这是一种药效比 1975 年上海药物研究所做出的那两种成分更好的青蒿素衍生物,后来也成为了世界卫生组织指定的疟疾治疗方案中的药物。

“美国科学院院士” 评选看重什么?

知道了这个误会,我们再来看美国科学院院士。

这只是一个荣誉称号,评上以后拥有的权利,只有今后每年科学院再评院士时的投票权,和给科学院的活动提建议。

没有工资、不纳入公务员系统。

有人说以院士身份申请国家科研经费会容易一些,其实也不是。

因为这些人都是在功成名就之后才获得的院士称号,他们之前申请国家科研经费的难度,也跟他们获得院士称号后差不了多少。

美国科学院院士的评选看重的是这个人持续的、积极的影响,所以,诺奖和拉斯克奖都认可的,拯救了几百万人的青蒿素的发明者,理所应当够资格获奖。

但美国科学院外籍院士的评选,一样延续了诺奖和拉斯克奖里包含的误会。

中国科学院院士” 的评选条件

再说中国科学院院士的评选。

首先,中科院院士所拥有的权利和选上以后能够获得的资金,远远不是美国科学院院士可以比拟的。

中科院院士是中央组织部人事序列中的高级人才,大量的院士要兼任部委的副部长、大学的校长和党委书记。

尽管中央给的月津贴是 1000 元,但实际地方人才目录默认按副部级接待标准或者保健标准提供给他们。

像深圳这样有钱的城市会给落户的院士一次性 600 万元奖励,并且提供住房、子女入学,还有和副部长相同级别的保健待遇。

在一线城市,全职入职的院士的收入,包含现金,200 万元每年是保底的,如果再叠加股权、产品顾问等等名目,一年 1000 万是没问题的。

此外,院士还经常担任国家重大专项总设计师或者首席科学家,对海量经费有裁决权。各省市 “院士 + 基金 + 园区” 的模式已经形成产业。

院士在中国既是技术权威,又是稀缺的官位,在这种情况下,中科院院士的标准一旦定下来,也是极为严苛的,那都是神仙打架的事。

好,我们再来看看屠呦呦卡在哪些规则上了。

在 1992 年 - 2006 年的院士评选实施细则里规定,院士申请一般不超过 65 岁,超过了还想评,难度一下增加十倍。

不超的时候,需要有 3 名院士的推荐信,而且至少有 2 名院士在推荐人所在的学部。比如屠呦呦的话,就是至少有 2 名院士得是医学部的院士。

屠呦呦 1930 年生人,1995 年就已经超过 65 岁了,众人呼吁把她评上院士是 2015 年获诺奖后,那时她已经 85 岁了。

超过 65 岁后,就需要至少 6 名院士的推荐信,其中至少 4 名还得是医学部的院士。

2014 年院士制度改革,还新增了 “工程院院士超过 70 周岁之后,候选人被提名次数只能有一次”。就是防止太多老人评不上就一年一年的排队等着评下去,七老八十、八老九十反正总有机会等到。

之前的规则没有这么严,是规定连续 3 次没有评上,第 4 次需要停一次。

而屠呦呦在 70 岁前的 1997 年、1999 年已经选过 2 次,都没选上。

70 岁之后的 2001 年和 2011 年还选过 2 次。等到 2014 年,新规定已经出来了 “70 岁后只能提名一次”,她早就把这一次机会用掉了,所以只这一条就足够卡死了,之后不可能评了。

但是我们也要关注一下,之前 4 次为什么都没选中呢?

从第一次 1997 年起,生物学和医学一直就是以分子遗传、结构生物学为大热门。

屠呦呦的研究方向是某种寄生虫药物的研发,其中还有相当多材料是保密的,哪怕是公开的部分,也都缺乏署名的独立性,

毕竟评委都是中国人,知道当年青蒿素的研究是一个集体成果。

时间再往后推,生物医学和医学方面就是干细胞和基因编辑方向了。

而 2011 年评选时还有新规定,60 岁以上的人不能超过 1/3。

所以,那时 81 岁的屠呦呦大幅超龄,再加上研究方向完全脱离了最近 30 年生命科学和医学的主流研究方向,研究成果还被公认为集体成果,所以最后一次也没能评上,这就再正常不过了。

2014 年之后因为已经不满足 “70 岁以上只能候选一次”,所以今后再也不可能评上了。

所以,

这并不是说中科院院士标准比美国科学院院士高,或者比诺奖更高,而是标准不一样。

知乎用户 南国小汉子 发表

他们总嚷着让你做贡献,等你贡献真做出来随便送你个纸质奖状,到分配时装作什么都看不见,甚至被关系户摘桃子。

屠呦呦贡献有目共睹,但架不住他们不要脸的低下限操守。

知乎用户 清风拂意 发表

很明显院士评选机制出了问题。

申请院士必须要院士或相关部门推荐,不受理个人申请!

简直离了个大谱,这不是逼着人家人情世故吗?

能在 45 岁前做出卓越贡献的人能跟几个院士搞好关系?能搞好关系的人有什么时间做出重大成就?

而且关系哪是你想搞好就能搞好的?没有利息输送谁会理你?

知乎用户 亡灵骑士宁采臣 发表

拿年龄说事的真的是深得体制内太极精髓。

72 年发现青蒿素,42 岁

78 年国家重大科技成果奖,48 岁

80 年成为硕导,50 岁

87 年青蒿素全合成成果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57 岁

92 年发现双氢青蒿素,评为 “全国十大科技成就奖”,62 岁

01 年才成为博导,71 岁

不管你出什么成绩,只要一直给你拖,拖到你年龄不合格了,理由就充分了。

我们绝对不谈论为什么 92 年不评院士,87 年不评院士。我们只谈论 2025 年为什么不评院士,那就是年龄太大了嘛,规矩就是规矩,硬气,公平,公正!

知乎用户 兰芷 发表

我上大学的时候,蓝济华是我们的应用写作课老师。现在这个人已经被公开查办了,说他的名字不算什么了。

可以百度一下查办他的缘由,他太敢说了。

他上课都在给我们灌输(暴露)社会黑暗面,谁谁是谁谁的人,谁谁是怎么上去的。

要怎样写公文,怎样搞关系,怎样往上爬。

没错,他上课只讲这些。

当时觉得他黑暗。现在看来,他是真教真东西啊!

知乎用户 Spyderco 发表

美国怎么评院士我不知道,

但是东大评院士最最主要还得有论文。

我记得有一个院士五年论文就发了 200 多篇!

屠呦呦都九十多岁了,

你让她没事每天写论文??

知乎用户 DADA 发表

跟你讲个故事,某院前院长接受采访时说的。

屠呦呦被评选为诺贝尔奖之前,国外有人询问过谁发明的青蒿素,国内有十个机构出来认领,但是就是不说是哪个人发明的。

这个外国人了解国情啊,所以追问,在组织之下,哪个人功劳最大呢?然后他们才说是屠呦呦。

所以屠呦呦相当于凌驾于某些组织之上了,很不受待见。

知乎用户 孙康 发表

在遍地都是董奇莹的地方,屠呦呦成不了院士太正常了


董的论文水的不要不要,院士也敢放名字上去,这个院士不要也罢。

毕竟你说你是两院院士和你说你是诺贝尔奖获得者,看看大家更尊重哪一个?

知乎用户 搞 AI 的咨询老刘​ 发表


屠呦呦这个我不懂,讲一个我懂的。

我前公司(民企)得过一个行业内的奖项,所有的专利和设备都是我们制造的。

获奖名单中,我们的国企合作方排在前边,我们是最后一位


知乎用户 6798Pub 发表

心疼屠呦呦老师。

不过就算 “屠呦呦当选美国院士却成不了本国院士” 的话题闹大了,最多也不过是身居高位的把持院士评级体系的利益团体,在舆论压力下,施舍一个院士头衔给屠呦呦老师,您觉得屠呦呦老师稀罕吗?

你以为在国内当院士要靠真才实学?

错!当院士靠的是人情世故!

看了首都医科大学饶毅(非院士)和协和医院王辰(院士)的对话,你才发现人家能当中科院院士大概率是因为擅长社会学、政治经济学,尤其是经济学!

这就不难理解为什么一有成果就想着报效国家的颜宁回到中国根本摸不到院士的边儿却转头在美国获得院士头衔,逼得颜宁在又回美国,在国内引起轩然大波!

后来这边是给了颜宁院士头衔,但是更像是为了平息舆论做的施舍而不是认可!

这就理解了自称是于敏同事却没有任何两弹一星、原子核物理专业方面功勋的,现在搞得像个公知恨国网红的何祚庥院士是怎么当选的!

我们看到烟草院士、白酒院士、黄金院士,却看不到屠呦呦老师当院士!这样的事情还在继续!

所以格力董明珠讲话的含金量还在提升!

被认为极有可能是扁鹊、华佗、孙思邈合体投胎转世的,能够横跨内科、外科、骨科、妇科、泌尿科、本科还是经济学专业的,目前占据头条的董四小姐,经查,论文极有可能是剽窃残障人士的作品,关键是人家还能过得了重重审核。

你觉得董四小姐的家世背景,如果不是被意外曝光的话,人家是不是也能稳稳当当的混个院士头衔回家呢!

我们在帝都经常听一些 “专家” 们讲课,但是讲的大多是为人处世的道理,或者某些权贵的小道消息,听众都很受用。如今想想,他们为什么不深入浅出的讲讲自己的工作内容?是怕我们听不懂?还是没得讲?

卢麒元的话让所有中国人如坐针毡,只有既得利益者们稳坐钓鱼台。

是什么让教育、学术、传媒圈子的殖民地买办们有恃无恐的?

……………………………………………………

针对网友的问题,我补充一下,希望有些人正视问题!

知乎用户 为了碎银几两​ 发表

记得那个为了评院士打人的张陶吗?

为了评个院士,以航天投资控股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中国集团公司促进会第七届理事会副会长的身份,以自己 57 岁的年龄殴打一位 55 岁和一位 85 岁的院士。。。

你说屠呦呦评院士?武力值够不?

知乎用户 淮左布衣 发表

这件事,屠呦呦自己回应过,她在接受 “纽约时报” 采访时说过“卫生部长曾亲自推荐我当院士。但是,有许多因素在起作用,情况很复杂。”

而这个情况复杂就涉及到了,比如推荐年龄最好在 65 岁以下、提名阶段要有至少两名在籍院士推荐、然后在籍院士投票你能不能入选。当然,65 周岁不是绝对硬性,那就需要后面和在籍院士们搞好关系了。而这对于屠呦呦、饶毅这样的性格的人,就无异于天堑了。

此次,屠呦呦当选美国院士,只能说明院士在美国更多侧重于学术头衔、而院士在中国更侧重于行政级别待遇等身份。

知乎用户 哎吆我去闪了腰​ 发表

记得吗?当年航空科技集体老总让两个院士推荐他,院士不同意,然后两老头被揍得哇哇叫。

你看协和的王辰多会做人,4+4 给别人人情,别人回报,

屠老会做人么?会拉关系么?有资源置换么?

知乎用户 momo 发表

在中国排不上号的角色,能在美国评上院士,说明中国院士含金量比美国院士高,赢✌

知乎用户 设计的虫子 发表

以下是《多情剑客无情剑》中的一段

李寻欢笑了笑道:你若想成名,最好先明白这道理,否则你就会像我一样,迟早还是要变成梅花盗。

阿飞道:你的意思是说,我若想成名,最好先学会听话,是么?

李寻欢道:一点也不错,只要你肯将出风头的事都让给这些大侠们,这些大侠们就会认为你少年老成,是个可造之才,再过个十年二十年,等到这些大侠们都进了棺材,就会轮到你成名了。

再读一遍,恍然大悟……

知乎用户 苦菜面 发表

青蒿素能比的了钟老的莲花清瘟吗?

知乎用户 知乎用户 wNBt0I 发表

因为本国一切系统都在围绕权力运作,院士也不例外,它本质上是一个官职,拥有非常大的科研决策权

官位的重点从来不是技术能力,而是人际能力,你能得压得住人,你才有资格上桌。

别说屠呦呦,爱因斯坦来了都不一定能当选。

有一个人我倒是笃定他绝对能当选,牛爵爷,就凭他整胡克的手段,来这里找个一官半职也就是轻轻松松的事。

知乎用户 立波然 发表

院士二字从前会勾起仰慕,现在很多时候… 只有鄙夷。

知乎用户 汉风烈烈​ 发表

屠呦呦能当上美国科学院外籍院士,却当不上中国院士其实没这么复杂。

因为美国的院士是一种荣誉, 而本国的院士本质上是一种官位。

美国看你的贡献大,就请你进门。
中国先看你是不是博士、职称够不够、领导批不批、圈子认不认。

她没博士学位,没评职称,不会跑关系,也不擅长做汇报。她只是搞出了青蒿素,救了全球几百万条命而已。

——可惜,你不符合 “提拔” 的条件,你就当不了这个官。在他们眼里,院士不是科学家的终点,而是另一个仕途起点。

说白了,在大老爷们看来:

你屠呦呦发明个青蒿素,就想当 “官”?想得倒美。

知乎用户 爱吃辣的机器猫 发表

不懂就问,屠呦呦的孙子孙女能进协和 4+4 不?

知乎用户 苦艾酒​ 发表

有些话不能写,只能告诉你一句多读历史,尤其是近代史,比如共产党发展史,了解一下苏共、日共、法共、德共、英共、美共、越共、朝共、以及国际共产主义…… 最后了解一下中共,为什么全世界的共产党只有中共胜利了,因为我们这个国家真的有神明垂青,其他国家没有,而这个神明在的时候,屠呦呦女士还是参加过相关重大科研活动。

但是,美国颁发奖状的时候,始终秉持个人人数限制,而不是集体主义东西,而国内一直秉持集体主义精神,为什么?大概是历史发展基因不一样吧。

知乎用户 歪理战士 发表

因为美国科学院院士的门槛太低了,至今有约 500 个诺贝奖得主,这种拿诺贝奖当宝贝的机构能有什么水平?

两院院士一个诺奖都没,得了诺奖也够不到门槛,想进?没门!

云泥之别,不要再妄想了。

知乎用户 一指马 发表

评选委员会给出她落选的理由:

1、没有留洋背景;

2、没有博士学位;

3、没有足够的论文。

另外,为了确保院士增选质量,保持院士群体的学术活力,规定:被推荐人的年龄一般不超过 65 岁,对 65 岁以上的被推荐人,需有 6 名或 6 名以上院士推荐,且至少有 4 名院士所在学部与被推荐人相同方为有效!

即便获得诺贝尔奖,共和国勋章,最高科学奖,就是不能入选院士,中国两院门槛之高,全球第一。原因其实只有一个,她真的有本事,跟那群草包格格不入。

所以钱学森曾问:“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

知乎用户 知乎用户 k50M0m 发表

没有可比性啊,美国的院士是荣誉头衔,中国的院士是官。

知乎用户 404​ 发表

因为屠呦呦的研究项目是将中药去神秘化,探究到底是中药的什么成分在起作用

倘若她也搞中药的神奇、神圣、神秘化,如院士,连花清瘟院士,核辐射院士,那他还真能当院士,可惜可恶的境外势力给他报了个诺贝尔奖

知乎用户 宋朝歌 发表

当初屠呦呦老师获奖后,当时网上就有人提议选择她当院士,然后有好几个所谓院士级别的就跳出来说,屠老师不够格!然后就有一场骂战!

互联网是有记忆的!

记得那个胡某某就跳出来跳得很欢,前几天董大小姐在企业内部会议说不用海鬼派,他也跳出来,结果万能的网友就指出,他家海鬼女孩去美帝那边洗个澡,然后回来接替他原来环某报的职务。

屠老师最大的错就是,大家水平都是这样的,结果,你却一枝独秀。说好了兄弟们一起穷,你却开上奔驰宝马还住上了大别墅,这让兄弟们很难受啊!

嗯嗯,现在很多这样的专家就是这个德行,既怕兄弟苦,又怕兄弟开路虎!

加上屠老师不爱社交,和这伙人没有什么交集,他们想沾光的机会都没有。

所以在圈子里已经把屠老师排斥出去了。

记得还有某个专家说,这个是集体的功劳,不是屠呦呦老师一个人的研究成果,凭什么她一个人独占科研成果。看看,这伙人就是这样,有锅就甩,有功劳就一拥而上,抢!

这二十年来,网上爆出多少导师抢占学生的科研成果?最后大多都是学生跑路了,再也不回来,更多的从此远离自己研究的领域,成为路人。

最典型的就是网上公开评上最美科研美女,颜宁。。。。。。这个美女的实力,大家都是有目共睹的,被某些人滥用权力挤兑后,无奈出国。那时候网上又有大多人失望,骂她叛徒。但是呢,2022 年在普林斯顿取得非常多的成果,又回来了。

这次,她再也没有选择回北方,而是南下,在深圳,此次,她将创建深圳医学科学院作为自己的目标。

她表示:“我期望在祖国的疆土之上,开展出具备切实价值的研究工作。

不少人都在揣测,她为何会挑选深圳这座城市?需明白,深圳尽管是一座以创新著称的城市,然而在医学科研这一领域,它尚处于起步阶段。不过颜宁好像早早便将一切都筹划妥当了。

她表示:“深圳具备创新的特质,此地的所有事物皆充满着各种可能。”

在科学院的筹备建立过程里,她给出了诸多让人眼前一亮的思路。

给人留下极为深刻印象的,是她对于师生关系所抱有的独特见解。在她眼中,师生间的关系不应仅仅局限于教和学这样简单的层面。需要构建起一种能够彼此成就的平等关系。教师并非处于居高临下的地位,学生也并非是被动接纳的一方。在她的观念里,教师应当善于发掘学生身上的亮点。学子应当有敢于提出疑问的精神,同时还要具备勇于开拓创新的勇气。这种观念在当时的学术领域引发了相当程度的轰动。

有人讲她太过理想化了,这怎么能够实现呢?

不过颜宁依旧坚定地秉持着自己的想法。

她表示:“若想激发出真正的创新活力,就必须打破传统的等级观念。”

于深圳医学科学院之中,她创立了一种崭新的人才培育模式。学子们能够自主地阐述自身的研究构想。就算是对导师的观点提出疑问,也不会遭到批评。

与之相反,这种质疑精神反倒会得到鼓励。

她尤其注重不同学科之间的交流以及合作。生物学、医学、工程技术等不同领域的专家常常聚在一块儿展开头脑风暴。这种开放性的研究环境,使得科学院洋溢着勃勃生机。

颜宁表示:“我们所要做的并非追随,而是引领。”

她的目标为,致力于将深圳医学科学院建设成为世界顶尖的研究机构 。

尽管这条道路充满艰难,但她好像始终都不缺少勇气与决心。

至此,想必大家已然清楚。

这下明白为何颜宁会被称作 “最美女科学家” 了吧?

她的美,并非仅仅展现于外表。

更为关键的是,她内心深处对科学怀有的那份执着的追求。

还有对祖国科研工作毫无保留的奉献。

这般 “美”,才最为动人心弦。

从她的身上,我们目睹了新时代女性科学家所展现出的担当。

这才是实实在在的国民女神,这才是值得我们去追捧的楷模!

知乎用户 躲在地堡运筹帷幄 发表

孟女士成了中国民族骄傲,缺被她的祖国加拿大逮捕

知乎用户 云楼闲话 发表

因为本国院士像何祚庥、王辰、邱贵兴那样的才容易选上。

知乎用户 过尽千帆皆不是​ 发表

第一,共和国勋章人物,这个头衔比美国院士要大很多倍

第二,美国只是在恶心人,这种事他们做得多了。

第三,院士评选需要符合年龄,屠哟哟已经过了年龄。

第四,院士评选已经被某地区人给玩坏了,正在整改,不过尾大不掉。

我们猜猜是哪里的人把院士这个名头给玩坏了吧,这个话题比较正经,某些院士正经不正经就不知道了。

知乎用户 嫪毐 发表

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只是一个收钱的荣誉称号,你要是一年不交会费,就会给你降级成退休院士。

就相当于给你发一个有效期一年的奖状,一年之后你要是还想继续享有院士称号,对不起,请交钱。

当然,美国国家科学院的院士,只给那些有一定科研成果的人。

王贻芳当选为美国国家科学院外籍院士

再说一遍,美国国家科学院,给你颁发个奖状,每年需要续费的那种。

你想靠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这个名头,去调动科研资源,那是不可能的。

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的院士,那是真的有资源。想做什么项目,去到地方上,一般是当地市委书记直接接见,配合你做的。

比如袁隆平研发耐盐碱地的海水稻,去到山东,当地的东营、潍坊、青岛都配合他搞。

一个是装饰挂件,一个是尚方宝剑,这就是美国院士和中国的院士的区别。

别觉得诺贝尔奖得主有什么了不起,在美国,诺贝尔奖得主如果不讲政治,就会被马上开除。

诺贝尔生物学奖得主,DNA 双螺旋结构发现者詹姆斯 · 沃森,2007 年提出黑人在基因上 IQ 与其他人种有差距而体能有优势。

这不符合美国的政治正确。这位曾经的哈佛大学教授,纽约长岛冷泉港实验室主任,因政治不正确而被迫辞职,没有任何一家机构敢收他。

2014 年詹姆斯 · 沃森不得不拍卖自己的诺贝尔奖章以及相关学术论文,从一位顶级生物学家,成为人人喊打的过街老鼠。

沃森是第一个在生前就卖掉诺贝尔奖章的获奖者。

我在中学生物课本上学到的诺贝尔奖得主,居然是这么个下场,真的是令人唏嘘。

知乎用户 森林沃野​ 发表

可以得出美国是个正规国家

知乎用户 阿布​ 发表

因为这是个官本位社会,所有官员都是上层定的,而院士是官位不是学位。你想当官,你入不了那个圈子一辈子都不可能当的了,院士也是一样。

知乎用户 爱吃炸酱面的图图 发表

众所周知,托尔斯泰、门捷列夫没得过诺贝尔奖

然而,这不是托尔斯泰、门捷列夫的悲哀,而是诺贝尔奖的悲哀

知乎用户 松风入梦 发表

因为她不是一作,甚至都不是二作。

屠呦呦女士只是 “523 项目” 中医研究院课题组的组长,她的主要工作是翻阅中医古籍。只是后来这个项目组刻意被媒体和当局称为屠呦呦项目组。

她能获得这个荣誉除了 7 人小组高风亮节一致推荐她为二作之外,更重要的缘由是政治需要,国家需要塑造一个女性英雄。

那一年先后推出了两位巾帼英雄,另一位是张校长。其实张桂梅女士建设女校的资金完全来自财政拨款和当地企业捐款。

美籍华裔吴健雄女士和美国国家标准局的几位男科学家用实验证明宇称不守恒。实验成功后,她频繁出现在媒体面前,用舆论力量和她力量以团队中唯一女性的性别优势独占科学成果。但实际上她的实验室连基本设备都没有,一开始她就是来凑数的。虽然评选组取消了她的诺奖评选资质,但真正做事的男性科学家并没得到补偿和尊重。

这些年媒体和国家一直在试图塑造女性天才,新 x 社的医学天才董 x 莹女士。

妇女报的物理天才苏 x 烨女士

按照黄女士的举报材料来看,妇女报在发表这篇文章的时候,苏女士已经勾搭上了她的丈夫并对原配发起了各种羞辱和威胁。

当然还有人 xx 报的数学天才姜 x 女士。

网民的情绪总是很容易被煽动,大多网友依然沉迷于河殇一代 “被中国忽视的人才愤而出走他国终成一番伟业” 的爽文故事。

你们并不是在为屠女士叫屈,你们是想把自身的郁郁不得志归咎为体制对你的忽视。

就像你们当初为姜萍叫屈一样。

你可能是委屈的,但屠老真没委屈。

美籍院士是一种民间组织,他和中国院士的评选标准以及能量地位本就不可同日而语。

这十多年来,出现过太多意图墙外开花墙内香的操作。网红学者在国内捞不着好处后就去评选外籍院士,然后用舆论和网民的情绪裹挟制度。

比如前不久的颜宁 ,她出走美国并当上美国院士后,网上的舆情比现在还严重,阴谋论的小作文和亡国论的情绪输出层出不穷,各种跳梁小丑的奇葩言论纷至沓来。

你知道吗,其实天天痛骂学阀,吼叫着不拘一格降人才的你们,反而是在助长学阀。学阀传承从来不是靠儿子,而是靠弟子,而她是施一公的弟子。

标准就是标准,人才考核的标准不能因人而异,如果因为她评上了美国院士就得给她中国院士,那就会有无数的人来来回回的走这条路,那就会成为他们的举孝廉。

有些路,一开始就不该通融。

颜宁的错误一次就够了。她在美国连学生都招不到,一番炒作后回到中国花了深圳 50 亿,得了个院士头衔,结果就是每天耍个性?!

这条路已经被她走死了。

可万万没想到的是,屠老也动上了这门心思。

知乎用户 青墨书晚风 发表

院士与其说是学术不如说是官僚,美国那院士是个名誉头衔,能跟国内比吗?

国内院士那是有权利的,你学术成就再高也不一定能当院士,因为院士是官。

知乎用户 马凯 发表

美国院士能给你啥?

中国院士可是真金白银,相应的实打实的待遇。

学校,城市一把手都要关心的人物。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一句话影响不少人的饭碗,一个意见可能在一些人手里可成事,也能败事。

美国院士能帮到屠老什么?

知乎用户 聪明的乔头头 发表

按正常流程,咱妈亲生的这位闺女应该 40 岁前能评上院士

知乎用户 胡雪岩​ 发表

契丹国的院士,更多的是学术圈权力的证明,是 1 圈地自肥的学阀,不代表他真有多少学问。比如中山大学宋尔卫,那是丑闻满天飞,可学生满天飞,不少据高位,中山大学医学院更是被其把控,所以人家可以无视诸多学生 2 患癌于不屑,直接拆了肇事的实验室,死无对症,可以在被北大学生痛斥之后骂声一片,照样全身而退,在中山大学医学院继续圈地自肥,能奈我何?

屠呦呦有吗?她有宋尔卫那么多学生把持中山大学医学院吗?她有那么多学生身居高位吗?

学阀这词,确实精准,与军阀差相仿佛。

没有? 那就找个凉快的地方歇着去。

知乎用户 yade2023 发表

屠呦呦为何能当选美国院士,却成不了本国院士?

-— 很简单,屠呦呦无论从心里还是表面,非常看不起那些官员,怎么能成为院士?当得知屠呦呦得奖,卫计委的官员去报喜的时候,屠呦呦对那个官员爱理不理!

不过屠呦呦的态度才是学术界对待官员正常的样子!

知乎用户 胡眼看浊世 发表

这题我会!因为屠阿姨年纪大了,酒量还有限,腿也不好。不会站起来敬酒!

知乎用户 胡某​ 发表

好像是让她当,她不太乐意

工科的诺贝尔第一人 + 共和国勋章

学术和官面上最顶级的荣誉了

她现在如果想当院士。

马上就能当

知乎用户 西红柿牛腩 发表

没上 4+4,条件不够呗。

知乎用户 金钟鬼斗 发表

这也确实说明中国两院院士的评价标准存在问题,需要改进。

但阴阳怪气的这波人,却忽略屠呦呦获得共和国胸章这一极高荣誉的事实。阴阳怪气人才在中国得不到重视。

就好比忽视对一个人 500 万元的奖励,却拿没有给一个编制说三道四。中国那么多两院院士,让他们拿院士的身份换一个共和国胸章,一大堆人愿意换好吗?

事实上,被国家认可贡献,却因制度原因没有评为院士,正好说明我国行政在科研、学术领域确实介入有限,这避免了美西方很多外行领导内行的事情,但也确实会出现类似于学阀这类问题,需要警惕和优化制度。

知乎用户 foodie​ 发表

说明了我们评选院士的制度优越性。若董小姐不发生医院案件,我相信以她家的实力她混到 50 多岁是绝对能评选上院士的。屠女士在我们这评选不了院士主要是败在家境不行。

知乎用户 辛巴爷 发表

这不就说明美国院士门槛低,含金量低

知乎用户 这天那么蓝 发表

本来我以为说米勒问七个单位谁是青蒿素贡献第二人是个段子,没想到真有来源。

0

知乎用户 微薇​ 发表

讲个小故事,我们是职院老师,职院每年有个技能大赛,我自己参加了一个赛项,拉了个农工党的女的做队友,两个原因:一个因为我上个队友不作为想和她拆伙,第二个,这个农工党的说她有朋友可以帮忙给学生教教怎么舞台表现,走位之类的东西,恰好我不擅长这个东西。但是整天都是我在加班,帮学生写稿子,督促学生训练,熬夜做 ppt 她就是让她朋友来指导走位舞台表现之类的。最终结果是得奖了,是个省一。最后接受记者采访的时候她自己去,不叫我。报喜的时候她非要我撤回,然后偷偷给领导报喜。

最后她还跟我说她请朋友花了 1200 多,凌晨给我发微信让我给她 a,但是之前她什么都没说过,我根本不知道她给朋友花了 1200 这个事,问她要付款记录,她跟我扯什么信任,我气不过和她吵,闹到领导那里,结果领导拉偏架,原因是她是农工党的政协代表,50 多了,有影响力,我普普通通的体制内员工什么都不是。

当然这个不能和诺奖比,但道理是一样的,体制内是个不讲道理,不讲奉献,至于讲什么大家都心知肚明。

知乎用户 苍龙 fans 发表

院士不是科研能力的体现,是资源分配能力的体现。

所以院士本身不是一种荣誉称号,二是一种职位等级

简单来说,你把院士看成一个副部就行了。

化学领域的: 化学部副部长

白酒领域的: 白酒省副省长

大差不差

知乎用户 拉普达​​ 发表

当你保送清华,幼儿园给你补发了一朵小红花。

屠呦呦:老娘诺贝尔奖,共和国勋章,要你那仨瓜俩枣的?

知乎用户 very funny​ 发表

美国科学院是私营机构,院士是纯荣誉头衔。

中国院士是有行政职级对标的。

知乎用户 洞庭湖的斑鸠​ 发表

知不知道当美国院士,每年自己要交 200 美元的会费,不然就变成荣誉院士。

知乎用户 黑旋风林黛玉​ 发表

很正常的。

在无锡市人才认定标准里,菲尔兹奖和图灵奖得主是比院士低一等级的。

可见我国院士的含金量!

合情合理!

知乎用户 观海云远​ 发表

体系外的人强答的太多了,没一个沾边的。

其实说白了,是名称的锅。中国科学院院士,看名字很多人以为这是一个荣誉,是一种认可。但实际上,这是一个行政职务。

咱们也不抬杠,非说中科院院士跟学术没有一丁点关系。但是作为一个职务,最根本的考评因素当然不会是学术。

好比一个人枪打得好,打到世界第一,参加世界比赛获得冠军,但也不会因此让他当将军。

国内的院士按照不同等级,从副厅到副部级。已经算是真正的天上人级别了。这种级别在绝大多数情况下都不是普通人有可能获得的了。

而且院士在各个行业赛道内,是有制定规则的权力的,跟科研人员完全不是一回事。

所以,屠呦呦和院士,本身就不是一个赛道上的。可以给她各种勋章这类荣誉,但不可能直接给级别。

也就是诺贝尔奖太知名,让屠呦呦知名度暴涨,导致大家对这个不了解的行业产生了误解。这件事其实类似于,某位警官探案如神,大家很奇怪为什么不让他当公安部部长一样。两者完全不是一回事。

知乎用户 心不可测 发表

我觉得如果屠呦呦已经是中国的院士的话,美国就不会给她评院士了。纯粹是老美为了恶心我们而已。

知乎用户 迷雾 发表

有北京的网友提醒,屠老是获得过国家最高荣誉,共和国勋章的。

我比较好奇的是,为什么获得过国家最高荣誉的屠老,还是进不了两院。

随手搜了一下,中国目前有 1700 多名两院院士。其中获得过共和国勋章的有钟南山,王永志,王振义等,不到 20 人。

想问一下,是基于什么原理,屠老没评上院士。

那 1700 多名是有什么成绩,力压诺奖,共和国勋章拥有者屠老的。

单纯好奇。

——————————————

感谢评论区的回复,原来共和国勋章只是个破牌子,这下我就放心了。

另外经过评论区的指点,我也清楚的认识到了院士是领导,是官。一个臭搞技术的,就不要多想了。

——————————————

有人说屠老师因为超龄所以当不了院士,其实这不是什么大问题

超龄提名要求推荐人数 :需获得 2 名院士推荐(中国工程院)或 6 名及以上院士推荐(中国科学院)。 - 学部匹配 :至少有 1 名推荐院士与候选人所在专业学部相同,或专业领域相近。

知乎用户 开开并 发表

东大的院士相比学者,更像是各领域的政治经济寡头

知乎用户 123 发表

因为周维善当上院士了呀

青蒿素有两个主要贡献人,一个是屠呦呦,一个是周维善。周维善事当上院士了的,那么同领域的屠呦呦想当院士就几乎不可能了。

至于美国院士,那是个荣誉头衔,没中国院士值钱。

至于诺奖,那是因为评奖的时候周已经死了,所以给的屠。

总之,屠呦呦评不上院士完全合理

知乎用户 上火了就喝加多吉 发表

一个绝不敬酒和喜欢清净的人,怎么会凭上呢?

知乎用户 青柠​ 发表

因为没有给上面塞红包呀!没有钱贿赂上层领导当然不能当院士了

知乎用户 我是粉红兔​ 发表

国内,是要排队的,插队是不允许的。

知乎用户 ronan 发表

当院士不难,每次会议发言,你只要整场会议保持一张劳苦功高的脸,说话声音要很慢,如此这般,哪怕你说的都是罗圈屁话,下面听的人也会觉得好有道理,好意味深长的感觉。如果再配上江浙腔,就更瓷实了。你不像院士谁像院士?!

屠呦呦嘛?虽然有特色,综合表现还是有所欠缺的。所以我们集体决定,能不能推荐她进来,暂时先保留看法。我个人意见她以后还是很有机会的。

知乎用户 嬴嫲 发表

王辰邱贵兴之流打压的呗……

王邱这种人不光在科学院工程院抵制她,

甚至还写匿名信给瑞典诺委会举报她,

妄图取消她的诺奖。

幸好瑞典人不吃这一套。


PS:屠老的成就是在教员时代完成的。

而现代学阀每天挂在嘴边的就是教员迫害了多少 “科学家” 云云。

那么问题来了,为什么教员一眼就能看出来谁是科学混子,谁才是真正的科学家呢?

知乎用户 一塔湖图 发表

九品中正制了解下?

知乎用户 右右细毛和爸妈​ 发表

95 岁屠呦呦,当选美国科学院外籍院士,却无缘中科院,她委屈吗?

屠呦呦,是我国最著名的 “三无科学家”(无博士学位、无留洋背景、无院士头衔)。
近日,95 岁的屠呦呦,因发现青蒿素拯救数百万生命的壮举,当选美国国家科学院外籍院士。

3 次被中科院拒之门外,她会感到委屈吗?听到她的获奖感言,更加感慨。

95 岁屠呦呦,当选美国科学院外籍院士,为何无缘中国科学院?

作为青蒿素的发现者,屠呦呦一生都在为抗击疟疾而奋斗!

疟疾俗称 “打摆子”,曾是我国乃至全球流行历史最久、影响范围最广、危害性最深的重大传染病,一直威胁人类的健康。

1969 年,39 岁的屠呦呦 临危受命,担任 “523” 抗疟药物研究项目的中药抗疟科研组组长。

她通过阅读中医典籍、请教老中医专家、查阅群众献方等方法,3 个月收集 2000 多个方药,编辑成包含 640 个方药的《疟疾单秘验方集》。

随后,她和同事对 100 多种中药水煮提取物和 200 多个乙醇提取样品进行实验,却惨遭失败。

但屠呦呦没有放弃,将目光锁定在中药青蒿上。历经 190 多次失败后,她重新设计提取方案,于 1971 年 10 月 4 日,证实 191 号青蒿乙醇中性提取物对鼠虐原虫的抑制率达到 100%。

为了使青蒿素尽快进入临床验证,屠呦呦带头以身试药,最终证明青蒿素是安全的。

自青蒿素问世以来,根据世界卫生组织不完全统计,在全世界已挽救了数百万人的生命,每年治疗患者数亿人。

在中国,从上世纪 40 年代每年报告的 3000 万疟疾病例。过去 70 余年后,已完全消除疟疾,这一伟大成就与屠呦呦的贡献,是密不可分的。

屠呦呦也凭借在青蒿素研究领域的杰出贡献,先后荣获 2011 年美国拉斯克临床医学奖2015 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2016 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2018 年改革先锋称号、2019 年共和国勋章等诸多荣誉。

2015 年诺奖 获奖后,公众对屠呦呦未能入选中科院院士质疑不断。她在接受《纽约时报》采访时表示,自己过去曾多次申请中国科学院院士,但未能成功。“卫生部部长曾亲自推荐过我当院士。但是,有许多因素在起作用,情况很复杂。”

1981 年北京,第四届化学药物治疗疟疾科学会议的与会代表合影,屠呦呦二排左四

屠呦呦是首位在中国本土进行科学研究、并最终获得诺贝尔科学奖的中国科学家。但她三度落选中国科学院院士。

从评选偏好来看,中科院院士评选更注重基础科学领域的理论突破,而屠呦呦的研究属于应用型科学,虽然社会效益巨大,拯救了全球数百万人的生命,但在学术认可度上有所限制。

中科院院士评选更倾向于仍在科研一线、有望持续贡献的学者。

屠呦呦的研究成果发表于特殊历史时期,早期论文多为中文,且未以个人名义申报重大奖项(青蒿素项目获 2011 年拉斯克奖后才被广泛关注),这也导致其在传统评价体系中处于劣势。

从贡献类型来看,青蒿素是集体协作的成果,虽然屠呦呦被公认为关键人物,但院士评选更需明确个人贡献,这种 “集体成就中的个人定位”,在评审当中可能引发争议。

从评选时机来看,屠呦呦获诺奖时 84 岁。中国两院院士增选设有年龄门槛,65 周岁以上候选人需 6 名或以上院士推荐,且其中至少 4 人来自候选人申请学部,推荐方位有效。

2023 年改革后标准有所调整,但也还是要求至少有两位院士推荐。

屠呦呦,中国中医研究院终身研究员,2015 年诺贝尔生理或医学奖得主,2011 年拉斯克临床医学奖得主

屠呦呦会觉得委屈吗?诺奖获奖感言已说明

2019 年,针对青蒿素在全球部分地区出现的 “抗药性” 难题,屠呦呦及其团队再次取得新突破,提出切实可行的治疗方案,获得世界卫生组织和国内外权威专家的高度认可。

2025 年 4 月 30 日,95 岁的老人,站上美国外籍科学院院士的领奖台,发言还是铿锵有力、条理清晰。

我们为屠呦呦感到委屈,可她自己觉得委屈吗?

其实早在 2015 年诺奖领奖台上,她已经回答了。

屠呦呦在诺贝尔奖领奖台上,打出的第一句是毛主席说的:“中国医药学是一个伟大的宝库,应当努力发掘,加以提高。”

她始终没有忘记,1969 年时的临危受命,她不敢忘记毛主席说 “要发展中医”。也正因为如此,在那个年代里,能让她这样一位普普通通的女科学家有机会参与并主导国家级课题。

屠呦呦的志向不是个人获得多少奖项,从 “523 任务” 的默默无闻,到诺奖领奖台的举世瞩目,她始终谦逊低调。

2016 年,她将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300 万元奖金全部捐赠,用于中医药创新研究。

面对荣誉,她说:“这是中国人集体智慧的结晶。”

正如美国科学院在颁奖词对她的评价:“屠呦呦的贡献超越了科学本身,她让人类在对抗疾病的征途中,看到了希望的力量。”

志当存高远,谈何容易?

当我们都在为她叫屈时,她却淡泊名利,继续前行。2019 年 89 岁高龄时,仍能带领团队作出新的重大突破。95 岁站在异国领奖台,发言也是掷地有声。

屠呦呦并非富裕家庭出身,其父母重视教育,让她一直读书求学。

但她 16 岁时,不幸染上肺结核,被迫终止学业,治疗两年多。也因为这段经历 ,她在心中悄然种下了一颗致力于医药研究、对抗疾病的种子。

21 岁,她考入北京大学医学院药学系,选择了冷门专业生药学,也为日后科研工作奠定了坚实基础。

“志当存高远”,又谈何容易!

现在的孩子,你要问他一句:“学习是为了什么?” 他一定说不上来。

说起来,家长也不一定说得上来。

这时候,我们确实需要榜样的力量。

屠呦呦这样的科学家,怎样走上自主学习这条路,怎样在遇到困难时百折不挠,怎样平衡育儿与事业。

这样的问题,我们可以在书籍《大国脊梁》里,和孩子一起找答案。

8 位不同领域的科学家,唤醒孩子骨子里的热血精神。

漫画和故事相结合的形式,即使小学低年级的孩子看,也不费劲。

钱学森经历了几年时间、期间遭受了牢狱之灾才回到当时一穷二白的祖国,只因一颗拳拳爱国之心。

屠呦呦历经 190 次失败,才找到青蒿素;袁隆平历经上千次失败,才培育出杂交水稻,他们不是为自己的功成名就,而是为了一个更高远的目标,救人命。

而获得成功后,他俩都是 80、90 岁高龄,仍然继续展开新的研究。这种钻研精神,谁看了都会受到鼓舞。

孙家栋放弃国外优厚条件回国造卫星,也让孩子会去思考 “为什么说:有国才有家”。

《大国脊梁》中的每一个科学家,都是实实在在顶住我们国家的脊梁柱。

屠呦呦没评上中科院,我们为之叫屈;让孩子读一读这些科学家的人生故事和成长经历,告诉孩子什么才该是实实在在的时代英雄。

如果你的孩子不爱学习、没有方向、没有目标,这本书强烈推荐给你。

(正值六一儿童节之际,8 位科学家的故事,就是送给孩子最好的礼物,19.8 元为孩子种下科学的种子。)

[

广告

大国脊梁漫画版弘扬科学家精神爱国主义教育中小学生课

拼多多

拼团价 ¥19.80

去购买​

](https://mobile.yangkeduo.com/duo_coupon_landing.html?goods_id=689812007393&pid=15207113_302991939&display_mod=101&goods_sign=E972AvGxF3VOj47hwfDfS2gk5aOs1jQj_JQWitSkZRO&customParameters=pddext_1908102158018155155_0&authDuoId=9453056&cpsSign=CC_250520_15207113_302991939_3599e03b20bc53b5be171c8c7aa27e01&_x_ddjb_act=%7B%22st%22%3A%221%22%7D&duoduo_type=2)

知乎用户 混蛋拦桥 发表

以前南方系媒体上说过为什么她当不了我国院士的理由,那时候公知美分二狗子说当不了是对的。

多年以后,反过来了,她当选美国某院士,公知美分二狗子们话又反过来了,她当院士又合理了。

某些生物主打一个舌头灵活。

知乎用户 思维维度 发表

先明确一个事实,屠呦呦前辈在获得诺贝尔奖项的时候她是 85 岁。此时人家已经退休很多年了。

再明确一个前提,我们国家的院士,不单单是获得名誉,还涉及到资源分配,资金补贴,项目立项,人才培养等等内容。你让一个 85 岁的前辈搞这些工作。。。我有理由怀疑你在谋害共和国勋章获得者。相较之下,屠呦呦前辈的学生,基本都在当打之年,体力精力能力方面都适合,这也是为啥屠呦呦前辈的学生中会有院士。人家继承了前辈的衣钵,为国家做贡献。自己学生干活,自己享清福,这本身就是好事。

并且当年屠呦呦前辈因为获奖,全国都在宣传此事件,全是赞美。国家也给前辈发了国家最高奖项,共和国勋章,专门致辞。这本身就已经是好事了,前辈荣誉和 money 都得到了。前辈已经是历史的名人之一了,这还不够吗?

反观美国给院士,只是给个名头和一些钱。要是真的文明,为了人类的前途,为啥不给屠呦呦前辈实验室?人才?资源?项目?身为人民的灯塔,应该秉持科学无国界的态度,共同支持人类文明的进步!可是为什么没有?难不成另有安排?

本已经完美落幕的一件事情,就因为美国的一个虚名院士,又火起来了,呵呵。只能说美国不是没有高人的。

知乎用户 可乐加冰的钟爱粉 发表

因为她不够年轻不能给老院士敬酒

知乎用户 西瓜的一天 发表

很多蠢蛋回答认为院士只是一个头衔,院士是要有实际产出的,能撬动的资源是这些蠢蛋一辈子想不到的,一个快一百岁的老人了还让她去产出成果,不知道这些人到底是脑袋有什么问题,此外美国院士是一个协会,蠢蛋们,每年还要交几百块美金的会费,除此之外协会本身啥也没有了。没有资源扶持,没有资金投入。

还有屠呦呦有的是共和国勋章,国内含金量不比院士高?还国内人情世故,美国没有人情世故,霍金去萝莉岛干嘛,去看你阿妈跳脱衣舞啊。

知乎用户 春蝉到死 发表

我想起另一个问题。 张继科为什么没有被刘国梁认可?

知乎用户 ltl123 发表

冷知识,美国迫害科学家比中国咖位大多了。

冯诺依曼,哥德尔。英国的图灵。

恕我直言当时中国科学家捆在一起,没有这三位任何一个人高。

知乎用户 无敌猪头 发表

青蒿素的发现是当时全国科研单位会战的成果,屠呦呦是关键发现人,在集体大于个人的时代,屠呦呦的执拗反抗得罪了太多领导。所以她的诺奖提名就一直被压着,直到后面屠呦呦终于熬死了当年所有资历比她深的人,已经没有人比她更能代表青蒿素申诺,中国才有了第一个自然科学类的诺奖。

说的在确切点,当时国家组织了十来个科研单位做疟疾的课题,每个科研组研究的药方不同,可能 a 研究组从一开始就选了一个绝对走不通的药方方向,但是屠组选对了方向,剩下的就是找到了青蒿素关键提取方式。所以当年神申诺别的研究组就特别不服,不能说我们的失败经验就不是贡献,最起码帮你排除了错误的干扰。在强调集体的时代,这是没有问题的。就像当初的人工牛胰岛素,也是噼里啪啦的报了一堆人。但是诺奖的评选标准注重个人贡献,国家这方面就很难平衡,只能随着时间硬熬死所有老资格的人,最终给屠老定了申诺的名分。

虽然我也是道听途说,但在我最早 05 年上大学时候,药学系的系主任给我们上动员课时候就强调了只要屠在活十年必然是中国第一个诺奖,并把事情的来龙去脉讲了一遍,屠老就是迄今为止最符合诺奖评价标准的人(甚至受到体制刻意打压也是诺奖加分项)

知乎用户 匹夫五步 发表

因为中国院士不纯粹,中国院士是官

你当了中国院士,你不仅你干学术还能当官还能经商,

比如吴院士自己生产某花清文,用自己学术关系做背书,再通过官方关系销售,实现产研学官一条龙服务

知乎用户 Wayne Wang 发表

西大院士没有年龄限制;东大院士 75 退休,80 资深;不过西大院士没有啥福利,反而需要交会员费;东大院士享受副部级待遇,包括不限于住房、医疗、工资

知乎用户 TYQN 发表

首先,青蒿素是发现,不是发明。

其次,屠是在当时卫生部组织的集体科研攻关行动计划下被分配到的某个筛选方向下发现的青蒿素。要是当初由别人负责这个筛选方向,那么屠必然发现不了青蒿素。本质上,青蒿素的发现是组织分配的结果,不依赖屠本人的学识和经验。

再次,诺贝尔奖只颁发给个人,不颁发给组织。

归根结底,诺贝尔奖将组织集体的贡献和荣誉都安到了个人的头上,是对中国特有的集中资源进行集体科研攻关这一科研活动形式的否定和打击,必然导致中国相关组织集体的不满和敌视。

知乎用户 学药的 发表

艾公说了

美国总统来我们这连个县长都混不上

知乎用户 迷人的小红 发表

这不就是学术嘲讽吗?

一个药学研究出身的大佬,通过各种现代制药手段,最终制取出被称为 “青蒿素” 的这种有机化合物。

因此获得诺奖

如此了不起的学术成就,居然在她自己的祖国,得不到相应的学术重视和荣誉!

反而一天天被神学爱好者拿来当做是给巫医正名的工具,傀儡。

在面临着中美脱钩的政治环境下,却被美国授予院士名誉。

这不就是学术嘲讽吗?

但是活该。

屠呦呦是现代药学家,不是中医。

青蒿素是通过化学方法制取得到的有机化合物,国药准字 H,化学药,不是中药。

知乎用户 momo​ 发表

因为东大院士不光是荣誉,也是爵位,更是官位。

发展到现在就是学术圈的各一方诸侯,而且还是既得利益分割完毕的那种。

你闷头搞技术,不懂人情世故,还没有封地可以继承,哪个领导愿意冒着风险去帮你从其他诸侯嘴里夺下块肉?

知乎用户 猪猪 发表

给屠奶奶一个院士,做个遮羞布,有啥不好意思?人家这么大年纪啦,也不会和你们争什么?

现在,是个人都知道,全国上千的院士,再如何吹自己牛 x,都没一个能拿诺奖的。何必呢。

为了所谓的规则,给个名誉院士或者终身院士,可以吗?

知乎用户 贵山道 发表

因为屠呦呦发明的青蒿素,在我们眼里,实际上算不了重大科技成果。在东晋的《肘后备急方》里已有记载,她只是改进了方法,算不上发明。

再说,西方科技落后我们那么多,他们认为了不起的,我们不以为然很正常。屠呦呦的贡献,显然不如疫情中搞核酸那些专家。他们才是牛人。

知乎用户 ZZXXXX 发表

欧美主流舆论媒体一直在营造一个概念,就是说屠呦呦在中国受到了政府打压,屠呦呦在政治经济学术方面都受到了迫害。。包括本问题,应该也是属于欧美网络舆论部队驻知乎成员提出来的。

中国人要想获得诺贝尔奖,必须满足以下两个条件之一(或者以下两个条件都满足):

1、获奖者反中国

2、中国反获奖者

因为屠呦呦不返中国,所以欧美媒体及学术界将途包装为中国反屠呦呦。

中国的科学家多了去了,各行各业做出科研成果的很多,但是并不是每一个都成为院士,但是并不因为他们没有被评选为院士,社会和国家就否认他们做出的科研成果,这是一个客观事实。但是,西方媒体及西方学术机构不仅刻意的忽视和否认这个客观事实,反而长期在国内国外,明示或者暗示说屠呦呦是因为受到了政府打压才不被评选院士,这就是典型的造谣带节奏带风向,而境外网络舆论部队驻知乎成员(包括在本问题)也发布了很多此类问题和回复,来传播和制造谣言。。

知乎用户 哔哔哔哔哔 发表

屠呦呦专业水平肯定很好。

但是最近屠呦呦的事和那个董小姐的事突然同一时间热度被炒起来。总感觉吧,这俩事你分开看,确实都是那么回事。

但是为什么就同时热起来了呢?

反正这两年外国舆论战的手段咱也是见识了一点,那些骑墙派、某派系媒体、公知也不是吃素的。事都是那么个事,有没有人想用这些事添油加醋又是另一个事了。

知乎用户 天辰映海​ 发表

屠呦呦如果拿了中国的院士,那才是最大的笑话

发展青蒿素实际上靠的是老祖宗的智慧和一些并不先进的技术手段,换言之,屠呦呦的专业技术水平并不能达到院士标准

而众所周知,中国的院士并不是荣誉头衔,而是实权干部。如果让她当了院士,这个领域的研究方向也就算是完蛋了

知乎用户 梦想家的咖啡店 发表

很简单啊,因为他符合美国评选院士的标准,不符合中国评选院士的标准

知乎用户 星耀小皮卡 发表

因为美国的院士没啥含金量。

评选中国院士所需要的 SCI 论文数量要远远大于美国院士。屠呦呦这么多年也没发表过多少篇 SCI 论文,可见其科研能力与中国院士的要求相差甚远。

在中国,疟疾本来也不是什么高发疾病,每年因为这病死的人很少,所以研发出疟疾特效药对中国老百姓的作用也不大。

而评选中国院士要求是要为国家做出重大的、突出的贡献。从这点上来看,屠呦呦也是不符合的。

因此,如果破格给屠呦呦评选了院士,会寒了其他院士的心。

知乎用户 斗狼啸天魂 发表

别在这造谣了,所谓的美国院士是 TMD 一个民营机构,给你评个院士没有任何含金量,不但没有任何用处,还要你交会费,一年几十万刀吧……

不服气的去看看,所谓美国院士里面有谁?

美国这么多诺奖得主有几个是美国院士的?

美国院士不会是看不起诺奖,不愿意给那些诺奖得主这个名头吧,还是人家不愿意要……

知乎用户 萌之检事正​ 发表

因为美国院士不值钱

从含金量上来讲,法兰西学院院士>日本学士院会员>>中科院院士>>美国科学院院士

知乎用户 知乎用户 xe2tNU 发表

如果没有诺奖的肯定,屠呦呦当不了院士,那就是不行,有的是理由。得了诺奖,那就是中国工程院的耻辱。没什么可评论的。

我还真认识一位院士,和我关系还挺好的。 毕竟当时我这种小透明是院士最喜欢亲近的,大概也就敢和我说点话。不过他的专业和我也不一样,我那学历给他做徒弟也不够格。想拜他的博士一堆堆的,那里轮的到我。他挺自豪的就是当年院士评比中 赢了我们的副所长。然后后面这个副所长就一直给他下判子,虽然是弄不了他,但是他也很烦。不过他有院士金身在,副所长也无可奈何。他总说当年比院士,他就是一个普通工程师,副所长是苏联留学的,但是副所长一辈子就是把苏联技术搬回来,自己没创新。他是真有创新的,就凭这个才选上院士的。说院士还是看独创性的。所以屠呦呦没选上还是复杂的人际关系导致的。当然有件事他没说,我后来知道,他是我们所长力挺的。因为所长讨厌副所长,不想让副所长当院士

知乎用户 刘写被人注册了 发表

不跟你们聊学术,那个太遥远,跟你们聊点进的,你们上网就能看到的:

他叫 “左手韩

现在被人戏称 “漫画自带 BGM”。

但他曾经发展的并不顺利。

他自己的漫画《左手的世界》就调侃过自己曾经的落魄生活;他住天通苑、挤过 5 号线、吃过路边摊,到处投稿却屡屡碰壁,被编辑们嘲讽作品水平不行。

直到他早年的处女作《老马》

在日本,拿下 “日本国际漫画银奖” 日本驻华大使亲自致电贺喜,他才算迎来转机,作品在国内开始真正爆火。

左手韩的经历并不是个例,甚至在漫画圈里都不是个例,再给你们说一位重量级的人物。

他叫许先哲,

硬核漫画《镖人》的作者。

这个顶着漫画《死神》中,一番队长 “京乐春水” 脸的主角漫画,曾经一度被埋没在腾讯漫画平台中默默不闻。

直到日本 NHK 电视台无意中发现,并报道这部作品(后有追加过两次报道),一度引起日本漫画圈关注。甚至有大佬主动帮忙站台宣传(高桥留美子、栗原一二)推动作品,《镖人》在日本一炮而红。

之后《镖人》才在国内发行单行本,并成为超一线国漫 IP。

我说的可是中国的漫画圈,跟学术圈没关系哦。

知乎用户 学无止境一万年 发表

首先,翻译和理解方面引起很大误解,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叫做 Members,这个我们都能理解,但外籍院士的原文是 Foreign Associates,叫外籍顾问更合适,只是个荣誉性质。跟中科院院士每年可以申请多少项目资金,完全不是一回事。

其次,屠呦呦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当然是举国欢庆,但是发现和研制青蒿素,是在当时举国体制下的集体贡献,我们不是利益相关者,不去讨论某个人的贡献大小。

但现代共识是:发现和研制青蒿素的学术路径,基本不可复制。屠呦呦也用余生证明了,查找中医古籍典方,一个一个试药验方,是不可行的。现代制药是通过研究病理根源,从细胞、分子、基因层级有针对的研发。这些,屠呦呦是做不来的。

假设屠呦呦成了院士搞个项目,弄几万人来试药验方,也就是多弄出几个莲花清瘟。

2015 年 10 月 5 日,屠呦呦因在研制青蒿素等抗疟药方面的卓越贡献,与威廉 ·C· 坎贝尔、大村智共同被诺奖委员会授予该年度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以表彰 “三人发展出针对一些最具毁灭性的寄生虫疾病具有革命性作用的疗法”,屠呦呦独享其中一半奖金。

1951 年,屠呦呦考入北京大学医学院,在北大医学院药学系生药专业学习。1955 年,毕业于北京医学院。毕业后曾培训中医两年半,并被分配到卫生部直属的中医研究院中药研究所工作。1980 年聘硕士生导师,2001 年聘为博士生导师。多年从事中药和中西药结合研究,突出贡献是创新型抗疟药,即青蒿素和双氢青蒿素。2011 年 9 月,获得被誉为诺贝尔奖风向标的拉斯克临床医学奖。这是中国大陆生物医学界截至当年所获得的世界级最高级大奖。2015 年 10 月,获诺贝尔医学奖。现为中国中医科学院的首席科学家。2025 年当选美国国家科学院外籍院士。

中国政府组织 “五二三项目” 寻找抗疟疾药,一定要注意,是寻找,不是研发。

选出约 2 千个有关对抗疟疾的药方,筛选后集中针对 200 种中草药的 380 个可能药方研究,最终锁定从青蒿中提取抗疟疾药。

整个项目是成千上万的医药人员参与的,锁定青蒿都是集体成果,但是提取青蒿素一直不理想。屠呦呦的最大贡献是提出 “用乙醚提取” 的方式,并获得了成功。然后后面的分析化学成分,人工合成青蒿素也是其他团队完成的。

“五二三项目” 的团队成员大多认为,发现研制青蒿素是集体成果,屠呦呦可以作为代表去领诺贝尔奖,但不能默认她的贡献大于其他团队成员,也不能默认她的科研水平高于其他团队成员。

之后几十年,屠呦呦长期从事中药和中西药结合研究,主要也是想再复制青蒿素类似的路径和成果,但是并没有大的成绩。

几百个猎人围猎一只兔子,兔子慌乱逃窜,撞死在你守的这棵树上。这只兔子还恰巧是一只玉兔。

并不能证明这个猎人的水平是最高的,更不能一直 “守株待兔”,期望下一次奇迹。

知乎用户 我吃白菜 发表

关系社会,人治社会。

霍金来了,也得敬酒花钱……

说你行,你就行,不行也行。

说你不行,你就不行,行也不行!!!

最近闹得沸沸扬扬的董女士事件就是典型。

二代出国深造,回来当小三才上位,专业知识不匹配,照样当专业医师。

这只是被曝光的一个事件。天下乌鸦一般黑。

揭露贪腐的全靠小三,你说可笑不可笑……

知乎用户 我就默默看着 发表

一看到这个话题,我就知道有些人又要高潮了。标准都不一样,这有什么好比的。

屠呦呦拿了诺贝尔奖就一定能评上本国院士?这谁规定的?本国院士评选标准和诺贝尔奖是一回事儿吗?就像梅西能拿世界足球先生,他不一定能进咱们国足,咱们国足有咱们国足的标准。

同样的道理,屠呦呦当上美国院士了,就一定能当上本国院士?是谁规定的?一个篮球运动员在 NBA 打上主力了,拿了 MVP 了,就一定能打上 CBA 主力么?CBA 有 CBA 的标准,不能光用篮球的视角来看待 CBA。这么简单的道理怎么还有人不明白呢?

有些事儿不能那么功利,不能全看成绩说话,要全方位的考虑。

当然,这个例子对国足不太公平。

国足曾经打进过世界杯,和世界强队掰过手腕子。相比较于某些领域,国足还是拿得出手的。

知乎用户 雨纷纷 发表

100 年后的历史是这样写的——“某某诺贝尔奖获得者在美国任第几届院士”,而某国没有诺贝尔奖的院士,可见当时的各国的科学主导地位。

就像牛顿没有获得印度的奖项,只能说印度的奖项受认可的程度太低级了,连搞山寨奖的主办方也会想办法发奖给著名人士,提升奖项的专业程度,我搞个足球奖,只要壮年的梅西愿意出席拿一等奖,那么这个奖的含金量就很高,而某个群体是一群文盲及默默无闻占据着权力的人,显得这个群体很水;深圳大学会告诉新生——中国前首富马化腾是深圳大学的学生。

历史上,院士群体中没有屠呦呦,他们错过了与诺奖获得者并列的可能。

知乎用户 谁是纸老虎 发表

哪来那么多这个阴谋那个不合理的,原因很简单——中美院士意义不同。

中国院士意味着顶层资源,美国院士则意味着最高荣誉。

好比一个是评晋升,一个是评优秀,中国院士是要带队伍的,所以国内评院士很重要的一个指标是论文数,而美国院士就是给你个荣誉,所以美国评院士就看你最大的贡献。

两者逻辑不同,好比最近协和的 4+4 博士,最大的问题,不也就是它抄美国制度,但中美博士与 dr 完全不是一个概念,导致出现 4+4 硕博毕业难度居然等于本科。

知乎用户 爱屋物务碎玉 发表

这侧面证明了我国已经全方面超越美国,

又赢了!

诺贝尔奖,我国院士根本瞧不上这个奖项,一个获奖的都没有,一定是这个奖项含金量太低了。

知乎用户 马略的百夫长 发表

几个原因,一是周维善院士还在。第二,院士制度恢复时候她的年龄过了。第三,屠呦呦的贡献是值得怀疑,并不是那么过硬,所以当年反对的人也不少。第四还是屠呦呦自己本人问题,实际上诺贝尔奖自己也不知道到底该给谁,然后找人投票,屠呦呦第一顺位和其他人差不多,她被确定是第二顺位选她的多,这就很有问题了,这和其他获奖人几乎确证无疑的东西就很难匹配,诺奖反正就用这种很难以令人信服的办法确定名单,屠呦呦后面的东西很大程度也是诺奖背书后的结果…。第五,当时发现青蒿素是国家组织的成果,就是一大堆人一个一个材料试,与其说屠呦呦多么厉害,倒不如说她运气好,领导把青蒿素分配给她做,而且后面实际用的是罗泽渊的东西… 这非常尴尬。人情世故的,你们这些人知不知道共和国勋章的含金量啊。至于美国院士,那玩意真不值钱,那正确翻译叫会员。———事实上我反而觉得中科院工程院不给院士名额,说明这俩还有点骨气,没必要事事捧洋人臭脚,按规矩做就是了。

知乎用户 Joseph Holy​ 发表

美国的院士更像 NBA 的名人堂,仅仅是对当选院士对于所在行业贡献的一种认可,这个头衔名誉大于实际。

本国的院士可是实打实的副部级的待遇,清华北大的校长也就是一个副部级的官员,这是能随便给的嘛。

诺贝尔是哪颗葱?

知乎用户 赵相机 发表

霍金来了都得站起来敬酒

你以为这句话只是梗吗?

知乎用户 Bedivere 发表

领导们没摘到桃子 没整死你就是天大的恩情了 还想要院士?

知乎用户 Arden​ 发表

20 世纪 60 年代,北越军队受到疟疾困扰,北越向中国求援。

于是,我国决定帮助研发抗疟药物。

1967 年 5 月 23 日,“疟疾防治药物研究工作协作会议” 召开,代号为 523 项目的抗疟药物研究正式工作开展。

在接下来 14 年中,来自 60 所军民机构的 500 位科学家参与了此项目。

1969 年 1 月 21 日,523 办公室白冰秋、张剑方二位正、副主任到北京中药所,要求他们也派人参加 523 项目。

1970 年,北京中药所的屠呦呦等人一起,大量查阅和收集了古今医药书刊资料,从中挑选了出现频率较高的抗疟中草药或方剂。

该组从 2000 余种中药中筛选出 640 余种可能具有抗疟活性的药方,并制成 380 余种提取物。

通过检验这些提取物对患疟疾小鼠的作用发现,常山提取物抗疟作用最强,而青蒿提取物的实验结果有一定的抗疟作用,但不稳定。

在山东中医药研究所、云南省药物研究所的帮助下,研究人员发现药用青蒿中,学名黄花蒿 (Artemisia annua)者有效,而学名青蒿 (Artemisia apiacea) 者无效;而且提取温度过高会破坏其中的活性成分。

1971 年下半年,屠呦呦领导的科研小组从东晋葛洪《肘后备急方之治寒热诸疟方》中 “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尽服之” 的记载中受到了启发,认为温度高有可能对青蒿有效成分造成破坏而影响疗效,便由用乙醇提取改为用沸点比乙醇低的乙醚提取。

1971 年 10 月 4 日,研究组取得青蒿中性提取物对鼠疟、猴疟 100% 抑制率的突破。

后来采用沸点更低的汽油提取法成功提取高质量青蒿素,印证了青蒿提取物的抗疟效果与温度有着非常重要的关系。

1971 年下半年,北京中药所对青蒿乙醚提取物对鼠疟原虫近期抑制率达 100%。

上面就是比较公认的青蒿素的发现历史,屠呦呦起到的最主要作用,就是想到了用乙醚提取青蒿。

根据 523 项目其他一些成员编写的《523 项目与青蒿素研发纪实》来看,屠呦呦所在的北京组,一开始研究的青蒿,就是植物志和药典中的青蒿,但是这种青蒿里并不含 “青蒿素”。

之所以屠呦呦组一开始的青蒿提取物的抗虐效果不稳定,是因为北京组只能买到干青蒿做实验,而干青蒿里混入了黄花蒿,难以被发现。

后来云南组、山东组扩大 “蒿” 的研究范围,从与青蒿相近的黄花蒿里提取出了药效显著的“黄蒿素”。

这种黄花蒿,也是当时植物志和药典中公认的黄花蒿。

但在后来命名时,领导拍板,把从黄花蒿里提取的有效成分,命名为 “青蒿素”,因为这样能光大传统医学,也有利于北京组争功。

根据这本《纪实》的说法,屠呦呦的 “青蒿素” 并没有通过临床实验。

后来,屠呦呦专门写文论证是李时珍和日本学者把青蒿和黄花蒿搞反了,提取出青蒿素的黄花蒿才应该是真正的青蒿。

后来的药典也据此进行了修改,把药典中原来叫黄花蒿的植物命名为了青蒿。

关于青蒿和黄花蒿究竟谁才是真正的青蒿,这一问题也有很多争论。

根据《纪实》,云南组的罗泽渊应该是第一个从黄花蒿里提取出抗疟单体青蒿素的人。

知乎用户 普天之下皆兄弟 发表

这点没啥好阴阳的,日本也是一样,中村修二在日本照样被气的出走

你在本国,是山头,给你荣誉了是真的要抢资源的

你一个外国人,是牌坊,给你再高的荣誉,你也不可能成为美国的学科领头人

知乎用户 无名英雄 发表

至少有一部分因素是,“美国科学院” 并不是像国内或者法兰西科学院英国皇家科学院那种有严密组织的学术机构。

其本质只是一个美国学者之间自行结成的松散团体。他们想给屠呦呦颁发一个 “院士” 身份,只要他们自己开个小会通过了就行了 (都不需要开全体会议,专门负责拉人的那几个大佬,彼此之间邮件上沟通一下,大多数人同意了就行了)。屠呦呦本人大概率完全没有去申请过这个院士。其院士资格,没有严密的程序和严谨的要求,最多有一个所谓几个人的委员会负责了事。

这个问题实际上不值得那么深入分析。

知乎用户 米采昭阳​ 发表

对本国院士未能祛魅的国人总会一直挠头苦思为什么真有科学建树和修身品德之人与之无缘,但对知道高墙内的是什么成分的人而言,这毫不意外。

知乎用户 远方的行者 发表

院士有年龄限制,但是。。。青蒿素是 1972 年发明的,就算刚开始其疗效有待观察,到 1992 年也早就发挥巨大作用了吧?那时候屠呦呦超过年龄了吗?

知乎用户 deepriver​ 发表

院士需要你很有能量,学术不差,或者下边有团队给你做科研干活,你拿荣誉,然后有钱,至少有一个亿吧,也不绝对 发明电磁弹射那种上边都知道的真本事不用花钱。其他的很多水院士,你的有一个亿现金以上,家里财产花不完,然后为了学术地位和多干几年,还有更好的就是当了知道一般没有人敢去查你,这个懂得都懂,就是保住胜利果实很重要。然后,去发动一切人脉关系,金钱,去运作这个事 才可能成功 。很多赚的少的,第一舍不得钱,第二也懒得弄,知道轮不到自己。一些真本事没钱的,试水几次不行,也就知道深浅放弃了。

知乎用户 酸汤肉片 发表

从两个方面说明问题

首先是两国院士的职责,美国院士基本属于荣誉职位,院士颁给某人相当于承认其在领域内和社会范围内产生的影响,而中国的院士更相当于一种职位,是需要承担相当大的科研教学乃至于政治任务的,就此来看两国院士的定位不同,以是否颁发给某个人来评判制度实属不妥

就像对比在中国 10krmb 月薪和美国 10k 刀月薪一样,有些人非得这样认为:都是 10k 个货币单位,我们应当认为这是等价的,在美国 10k 个货币单位能购买的商品更多,所以美国生活更好。这属于是无稽之谈,忽略了两国在一些领域的根本差别,这是引起误会的根本原因

再一点,国内授予院士头衔合理吗

显然是不合理,首先考虑到国内院士应当所担负的责任和屠女士近一百岁的高龄,如此时间选其为国家院士从零负担沉重的科研任务是不是属于不尊重老年人?

如果说与美国院士相当的荣誉,屠女士恰好在 19 年获得共和国勋章,如果说我这都不能在荣誉上相当我也无话可说

最后我想问:在回答区高谈阔论声称 “学术黑幕”的人是否有能力为其主张负责?是否有他们自己所声称的 “外行领导内行” 之嫌疑?毕竟这群人大概率没有接受过完整的高等教育更何况科研教育?

知乎用户 Kevin Sanchez 发表

美国院士到了东大也得站起来敬酒,这不显得东大又赢了吗

知乎用户 森 dream 发表

这就说明我们的顶尖科学家全球第一嘛!看看,连高级晋升规则都玩不明白的老姐姐都能被老外承认。那么多得了院士的还不比她强

知乎用户 当机立断梦到你 发表

你怎么不说比尔盖茨是中国外籍院士呢,你们这些人非揪着院士不放,全国只有几个的共和国勋章是看不到的,屠呦呦多大院士要求多大,那我问你你是按程序来还是走后门。

知乎用户 爆炸芒果 发表

这个东西涉及到很多年前的一些 ZZ 妥协。

北印度当时正处于一个特殊时期,为了团结部分人群,美其名曰拨乱反正,获得他们的支持,虽然把他们排除出 ZZ 世袭,但把文体学术这个圈子留给他们。

所以你看贾平凹董小姐,体育的一整个家族,学术界,都是一股东晋风气,东晋门阀有多乱,你看这几个圈子就差不多了。

知乎用户 中国万岁 发表

美国 “尊重” 人才!

我主要看不惯某些凡外必舔、凡中必反的那张嘴脸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1901540880273372991/answer/1901561069232709821?share_code=1oxJdBvM1dAiz&utm_psn=1901922913189343883

知乎用户 无二小二​ 发表

院士是负责分蛋糕的,他就是不识字,知道给谁多给谁少,别给错,就能当院士。而美国院士,是需要美国承认一个外籍人对世界做出的贡献。

知乎用户 明年夏天 007 发表

一块遛狗的有位医疗领域的大佬,很不常见,人家毕竟忙,一两个星期能见一次吧,他养了条蝴蝶犬和雪纳瑞的串串,大家都是到附近一座山头遛狗。

时间久了,相互认识后,一起聊天时无意间说起中医疗效这个问题,扯了许久他说起了屠呦呦的事情,说是当时评奖的人询问国内相关机构及人员青蒿素发明人信息情况,好多单位回复的主要发明人都不一样(都是自己单位的人),提供了论文等相关信息,但是人家从他们提交相关文献里发现,所有的文献都提到一个人 —– 屠呦呦,再经过详细比对,发现真相了。

知乎用户 列宁林格勒个乐 发表

他要是拿诺奖之前评不上院士,一拿诺奖就评上院士了那才有问题呢

知乎用户 某某 发表

你这话等于在问,101、粟裕那么厉害,怎么没拿过一等功。

因为根本就是两套评价体系。

中国的院士评价体系是有明确指标的,比如,主持过的重大国家科研项目、论文、获奖等等,你可以说这些指标怎样怎样,但作为一个公家评价体系,绝不能随着媒体宣传、个人喜好等转移。

中国院士评价体系确实有运作的空间,很多高校研究所都在钻空子运作,比如把很多项目、课题集中在一个人手里等等。

屠呦呦没运作,也确实没有往院士这条路靠,指标不合格,评不上不是很正常?

屠呦呦拿的,是共和国勋章。

你随便找一个院士问问,愿不愿意用院士这个头衔去换那个勋章?有一个犹豫的吗?

知乎用户 神秘 npc 发表

国内的学术机构就是官僚机构,哪会鼓励真正努力的人,至于成为官僚机构的原因,又要回到权力的不公开不透明上。

知乎用户 MY 太阳与食粮 发表

中国的两院院士制度,是最烂的制度

知乎用户 无鱼 发表

当然成不了,本国院士又不凭成绩。

知乎用户 拉普拉斯妖 发表

屠老只能当选美国院士却入不了中国的院士,充分说明了:

美国院士的门槛没中国院士门槛高,

美国院士水平比如中国院士水平,

美国科技不如中国科技,

美国创新不如中国创新,

美国对人才培养不如中国对人才培养,

美国教育不如中国教育,

美国体制不如中国体制。

以上结论层层递进逻辑严密不接受反驳!!

手动狗头

知乎用户 Hail 发表

中科院院士是职务不是荣誉,荣誉已经给到位了,要当院士是需要干活的,有的人性格就不太适合干这个,这就跟校长一样,不是说教学水平高就是校长。

知乎用户 知乎用户 4fYcQ2 发表

这个问题真是恨国殖人的聚集地,首先,锅内确实有很多体质腐败的问题,但这个全世界哪个国家没有?真没必要拿这个来抨击国内,你如果觉得外国的权力机关都是冰清玉洁,那你完全可以移民,难不成是没能力移民吗?其次,屠呦呦当不上院士和体质没有任何关系

关于屠呦呦当不上院士的原因有很多

首先,分清中美科学院的区别,中国的科学院是国务院直属的正部级事业单位,院士是从学部委员延边过来的,虽然是荣誉,但也是一种职责,最基本的一点,中科院叫选聘院士,院士违背了行为规范是要吃处分的,而美国的科学院,只是民间科学家自发组织的,他评选的院士只是荣誉,除此之外,不会给院士提供任何的帮助,甚至当选者还得掏两百刀会费,这两点是有本质区别,中美院士除了名字之外,没有任何共通性

其次是屠呦呦自身的问题,

第一,年龄,屠呦呦评选诺贝尔奖的时候已经八十五了,已经退休吃养老金了,而根据 2023 年新版《中国科学院院士行为规范》,‌院士必须将主要精力用于科研本职工作‌,且明确禁止参与非学术活动和与专业无关的咨询评审‌,你让 85 岁的屠呦呦女士在去一线参与科研,你是想逼死人民英雄吗?

第二,成就问题,青蒿素是一个伟大的科研成就,但这不是屠呦呦女士一个人的贡献,是整个科研团队的,除了屠呦呦女士,周维善院士也直接参与了青蒿素的研究,他也靠着青蒿素得奖了,只不过在诺奖前去世了,屠呦呦的高度确实是国内科学家的天花板了,但宽度不够,除了青蒿素,屠呦呦的其他成就乏善可陈,且在青蒿素这个领域,周维善已经当选院士了,一个科研成果双院士?

屠呦呦女士当然配得上一个院士头衔,但没有被选聘也是合情合理,中科院的宗旨就是科研,而屠呦呦女士已经不参与科研,在她能参与科研的时期,周维善院士已经先被选聘了,无法当选就这么简单,根本原因就是中科院的性质,他不是美国那种需要交会费的组织,被选聘的院士是享有国家权利,要履行科研职责的,能拿到科研经费的,迄今为止,在我了解到的院士里,高领的,一个是杨振宁,72 岁当上院士,还是外籍院士,另一个是 23 年的谭家华,76 岁当选院士,这俩虽然高龄但都在从事科研,杨振宁 2010 年了还有论文发出来,谭家华现在也是科研有科研团队,且谭家华也是 2023 年唯一一个超过 65 岁的,2021 年科学院俩超龄的,一个钱德佩,68,另一个 67,工程院也就三四个超龄的,最大 69,其他几个也就 66,67,两院在评选上基本就是年龄加能科研,我实在不理解屠呦呦没选上有什么值得争论的

知乎用户 大葱头 发表

中国的院士,首先是个官,所谓的搞科研管理,一步一步爬上来,离开一线很多年了,于是也没啥原创的点子,成果都是手下人干的,比如屠呦呦这种,自己每天开开会,拉拉项目,搞搞经费就行,不需要研究能力,需要的是搞人际关系的能力,掌控资源的能力。但是功劳是自己的,重大成果什么的,要挂自己的名字。背后的集团也乐于造个神,来扩大自己的影响力。

知道这点,你就明白为啥最近这些年,高校的导师越来越压榨研究生了,包括最近实名举报的,博士 10 年都不让毕业的情况。

其实屠呦呦的成果,肯定也是一个团队干出来的,但是在那个年代,人还比较质朴,没有门阀,包括领导在内,都是白手起家。所以青蒿素,最主要最原创的点子和思路,肯定是屠呦呦想出来的,毕竟她也是一线亲自做实验的研究者。放现在,估计是博导,或者院长的功劳。哦,或者变成了博导侄女的博士毕业论文。

知乎用户 不懂女人的猪哥哥 发表

我求求不是相关专业,甚至不是科研圈的朋友们,别随便带节奏好不好?这是一个被圈内和官方解释了无数次的问题。结果还有一大堆人搁哪儿阴谋论。

你们带节奏也就罢了。最重要的《“523 任务” 与青蒿抗疟作用的再发现》、《“523 任务” 与青蒿素发现的历史探究》竟然没几个人提?不谈论这两篇文章,你们谈个毛线的屠呦呦?

简而言之**,因为西方是按照 PI 制度理解 523 工程,他们认为屠呦呦是 523 工程的 PI,自然应该有如此荣誉。所以她有诺贝尔奖,所以她是美国外籍院士;**

只不过有个小问题,523 工程,并不是 PI 制。屠呦呦不能吃掉 523 所有的功劳,而是需要精确到个人贡献。所以屠呦呦不是中科院院士

青蒿素这个问题,其实就三个问题:

第一,谁再发现了青蒿可以治疗疟疾这个想法?

第二,谁提纯出了 100% 抑制率的青蒿素?

第三,谁搞明白了青蒿素的结构,使得工业化生产成为可能?

由于简繁问题,我们倒序回答:

第三个问题的答案是明确的,有机所的**周维善院士团队(吴照华做的工作)**;

第二个问题,请先从

@可丰

的回答中,了解当时各地都有自己的青蒿素提取工作。

屠呦呦为何能当选美国院士,却成不了本国院士?

简而言之,当时有三个组同时提取青蒿素,分别是北京组(屠呦呦)、山东组、云南组。而云南组的青蒿素,是唯一一个在临床,对间日疟和恶性疟都 100% 有效的,甚至这还是药剂量比北京组更小的情况下(数据参考开头两篇论文,屠呦呦后来也说,自己当时认为效果不够好,就是剂量不够大)。

所以,这个问题的答案是云南组的罗渊则,刘远芳

--

最后就是最复杂的第一个问题,我按照所有人声称的时间顺序,来介绍这个古方是怎么进入 523 工作组,

古代,医生们已经发现青蒿可以治疗疟疾;

古代~ 1965,使用青蒿治疗疟疾的方法,一直在民间流传,未曾失传;

1965 年,上海中医文献研究馆编写的《疟疾专辑》,记录了治疗疟疾的中药方子。

1967 年,523 办公室已经列出了要重点研究青蒿治疗疟疾的效果。并且有很多人筛过青蒿,只不过效果不好(证据见上面两篇论文);

1969 年 1 月,屠呦呦被任命为中药所 523 课题组组长,组员为余亚纲;

1969 年 4 月,中医研究院完成《疟疾单秘验方集》,但海南现场实验效果很差;

1970 年,523 办公室安排中药所(余亚纲)和军科院(顾国明)合作,从传统中药中寻找抗疟药物。余亚纲在 1965 年《疟疾专辑》中找到大量方子,并且进一步把范围划到乌头、乌梅、鳖甲、青蒿等。余亚纲留下了纸质统计记录,可在上面两篇论文看到相应照片;

余亚纲和顾国明制作了这些制剂,青蒿的乙醇提取物对疟原虫抑制率能高于 80%;顾国明从军事角度提醒余亚纲应该选择青蒿。余亚纲把这一发现告诉了屠呦呦。

1970 年 6 月,余亚纲总结了一份《中医治疟方、药文献》,青蒿排在第一位;

1970 年第三季度,顾国明回到了原单位(屠呦呦 1986 年文章);

1971 元旦,余亚纲被调离 523 任务组,分配到气管炎医疗队(自述在去气管炎医疗队报道的火车上渡过的元旦);

1971 年中,屠呦呦在胡椒提取物失败后,重新捡起余亚纲的工作;

1971 年 10 月 4 日,屠呦呦优化萃取条件,使用比乙醇沸点更低的乙醚萃取,并获得提取物;

1972 年 3 月 8 日,屠呦呦汇报了这个结果,于是有了后来山东组和云南组的工作。

所以,对于谁再发现了青蒿在治疗疟疾中的作用这个问题,比较公允的说法应该是,

青蒿可以治疗疟疾是古人智慧,在征集过程中被多次发现;

余亚纲和顾国明第一次使用科学方法,证明了青蒿确实是可以治疗疟疾。两人也进行了萃取尝试,获得了有效成分;

屠呦呦改良了余亚纲和顾国明的萃取方法,提高了萃取效率。

所以,对于青蒿素从青蒿,到可以进行工业化生产。各个贡献者的贡献如下

余亚纲、顾国明:从科学层面,发现青蒿可以治疗疟疾,并获得了有效成分;

屠呦呦:改良了萃取方法,使纯度得到提高;

罗渊则,刘远芳:提取除了 100% 有效的青蒿素;

周维善、吴照华:确定了青蒿素的结构,青蒿素的工业生产成为可能。

当然**,后续工业化生产的是青蒿素的衍生物**,和本主题无关,这个就不细说了。

--

所以,青蒿素的发现,是 523 这个集体的成果。

只不过西方按照 PI 制度,把功劳全部放在了屠呦呦身上。再加上周维善院士的辞世,所以是屠呦呦获得了诺奖。

等等,你或许会想说:虽然余亚纲和顾国明是实际执行者,但是屠呦呦作为组长,不也应该有一些功劳吗?

但事情就是这么的反转:在最重要的 1970 年,屠呦呦干其他事情去了,直到 1971 年项目重启时候才开始接手。

屠呦呦 1971 年工作简述中,如此描述:

“继 1969-1970 年第一阶段工作后(文献整理, 与‘236’协作筛选药物 200 多药次,此阶段未得 青蒿抗疟有效苗头),1970 年因文革运动忙,‘236’ 不再配合鼠疟模型等中停。
自 71 国发(29)号文后,抗疟研究领导关系 改为三部一院,卫生部任领导,我院又不得不接 受此任务。

所以,1970 年,完全是余亚纲和顾国明两个人把青蒿引入了研究,屠呦呦并没有参与。最后只是余亚纲告知了屠呦呦这个信息。

所以,屠呦呦对青蒿素的贡献,就只有优化萃取条件这一点。

使用 “醚 · 酒 · 水” 体系提取中药成分,本就是 50 年代就开始逐渐成熟的提取方法。1972 年,中药所甚至有相应著作出版。余亚纲没有用乙醚提取,纯粹是因为她被调走了。余亚纲在胡椒酮的提取过程中,就是用了这个体系。

这不是屠呦呦宣传的灵机一动。

这样,就让屠呦呦的贡献变成了:按照流程完成了余亚纲实验计划,并发表结果

这个贡献,当然不够中科院院士。

--

等等,你是不是发现了一个小问题:为什么我们从来没有宣传余亚纲的贡献?

2009 年,屠呦呦出版了一本书,叫《青蒿及青蒿素类药物》,其中阐述了青蒿素发现的历史和相关论文。

但是这本书遭到了很大的批评,不少人认为屠呦呦夸大了自己的作用。

而屠呦呦的回复则是 “你要是信任的,就相信我的那本书,那里面已经说得很清楚了,我这本书实事求是,是根据事实写的”。

这就属于耍无赖了。大家评论工作是谁做的,是要看原始工作记录的。现在的情况是,我们看到了 1970 年余亚纲发现青蒿素的工作记录;但是我们没有看到屠呦呦发现青蒿素的工作记录,甚至我们还看到了屠呦呦承认 1970 年未参与相关工作的自我陈述。

此外,屠呦呦还有其他的一些比较离谱的操作,

比如上面说到的有机所的周维善院士,1979 年发表了一篇青蒿素结构和反应的论文。工作是有机所做的,论文是周维善院士写的。顶多材料是中药所提供的。然后屠呦呦后来把有机所所有人都删掉了?

这件事情直接导致 1993 年 3 月 10 日,周维善院士向国家科委告状。

比如篡改临床结果,《青蒿及青蒿素类药物》宣称的临床结果,和中药所 70 年代记录的临床结果不一致;

甚至,屠呦呦还篡改了《本草纲目》,这就让人无法理解:她和李时珍应该没啥仇怨吧?

所以,屠呦呦本身的工作不足够成为中科院院士;她篡改数据的行为还败坏了路人缘。

能力、关系和行业口碑,你好歹有一个吧?屠呦呦三个都没有,自然就评不上。

这个答案不是想讨论什么,而是说一些科研圈里不算稀奇的信息。

雷军有句话说得很好:站在风口上,猪都能飞。很多时候,科研也是这样,所以没有必要非得神话某个科学家,仿佛他是一个全知全能的圣人一般。

圈内这种喜欢抢功劳的科学家,其实蛮多的。而随着 PI 制度和非升即走制度的普及,这种科学家只会越来越多。

就这样,怕被挠,就不开评论区了。

知乎用户 vicent 发表

不够努力啊,我们国家有宋院士、肖院士实属人民之幸,民族之幸啊。屠奶奶只能当选美国院士,而无法当选中科院院士,恰好说明了当前我国的科技进步的速度和预期已经完全超越了美国 。

美国药丸东升西降

知乎用户 小般般 发表

这个没有任何内幕,什么需要一个黄巢都是无稽之谈。

之所以屠呦呦能当美国院士当不了中国院士,是因为中国院士本质上类似一个领导职务,而美国院士仅仅是一个荣誉称号。

当领导的第一要求,不是你实验和研究搞的多好,而是看你的思想路线、领导水平、资源整合能力(圈子)等等。

屠呦呦是学术大师,但明显不是当领导的料,所以她当不了中国院士。

但她学术水平高,所以可以当美国院士。

这就好比你是特级战斗英雄,难道你就可以当将军吗?

知乎用户 老李重生​ 发表

不管给与不给,都是脸上无光,都会被吐槽。已是 “耻辱”,与其彰显,不如淡忘。

知乎用户 硕鼠 发表

非常奇怪的地方是,居然没人说她:评不上国内的院士,只能去国外水了一个院士。

知乎用户 饼鱼​ 发表

你要首先了解:本国院士是进行某一学术领域相关事务(包括经济类事务)管理的官员,而非最高科学权威人士。

所以,首先要能当好官员,才能高效准确执行行政命令。其次,才可以是个科学家。

比较无奈的一件事情是,好的官员很难是好的科学家。

以上都还是不算不合理的逻辑。

以下是不合理的地方:

你如果不能当好一个官员,会影响你的学术地位;

你如果当了官员,你也会同时很容易获得学术丰收。

这就导致了学术领域乌烟瘴气。

知乎用户 Gavin​​ 发表

这有什么奇怪的,各个国家的标准不一样。

屠呦呦确实有很大的贡献,但是在中国这边,她的贡献还显得不够大。

知乎用户 我要我觉得 发表

国内只有学阀权术研究者

知乎用户 爱国党员杜永文 发表

说明青蒿素药效不如某花某瘟。

知乎用户 窃钩者诛 发表

屠院士在获得诺奖前基本上就是坐冷板凳,闷头搞研究的类型,管科研的领导都未必知道有这个人。她一得诺奖相当于打了所有人的脸。

这是在她得诺奖后自称是知情人士在网上爆料的,真假难辨,但是屠在得诺奖前确实没什么荣誉颁给她。

知乎用户 圣诞贺卡 发表

因为美国科学院的含金量比国内高。我知道袁老当年没评上科学院就是最开始立项时中科院两位大佬说搞不出来,结果打脸了,评了很多次就是一直不给他,最后美其名曰工程院以示羞辱。有点像你是搞学术的,我偏说你是搞工程的。

袁老尚且如此,何况青蒿素还是当年团队合作,最后就屠老还在,她是代领当年团队的功劳。

知乎用户 高血压圣体​ 发表

屠呦呦这种诺奖实力的杰出科学家竟然当不了中科院院士,真是中国科学界的耻辱。

这事应该好好查一查,谁反对屠呦呦当选中科院院士,谁就有问题,谁就包藏祸心。这种人是变相的把中国杰出的科学家逼到国外去,搞得好像中国科学界不重视真才实学的杰出科学家一样,此种行为起到了极坏的示范作用,有真才实学的年轻科学家们,看到屠呦呦这种诺奖级别的科学家都当不了院士,他们会对中国的科学界产生极大的失望,这会造成人才的流失,这极大概率就是学阀的真实目的。所以这种学阀看起来好像是出于自私妒忌,行此下作之事,说不定背后是个间谍内鬼。

所以应该狠狠查,查这种学阀的社会关系,查的亲属关系,查他的资金来源,把这种学阀连根拔起,当街处决,以儆效尤。

当街处决是很重要的,这一枪是一种态度,只有这一枪下去,中国的科学家,中国的工程师,中国的知识分子才能看到希望,才能看到出人头地的机会,才会有信心和热情投身科研,建设祖国。

现在的很多问题,很多不平,都是杀人杀少了。早点杀人,早点解决问题,别让量变引起质变,否则就晚了。

知乎用户 卖油翁 发表

屠呦呦能获得共和国勋章等官方各种荣誉,但当不了院士,你说因为什么?

你觉得官方不希望她获得院士?官方不觉得没面子?

哪怕再官僚,得了诺奖名声这么大,还没有院士,不停被冷嘲热讽,也不想让她当?

本质上,是上一次 “全运会” 的影响,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官方不愿过度干预学界的事情。

这样的结果有负面有正面,负面就是屠呦呦,正面就是张曙光也选不上。

真官方强行下行政命令,那可又有说法了。

知乎用户 破道之白雷 发表

共和国勋章大还是院士大。

笑死。

知乎用户 键鼠侠​ 发表

看到这个问题,我觉得很悲哀,也感受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要性。

只有民族复兴,才能让人民的腰杆直起来,而不是像现在这样,默认美国或其它某国的评价比中国人的评价更权威。

我希望有一天,下面的逻辑会成为中国人的约定俗成,进而成为世界人民的常识:

  1. 如果中国人的看法跟其他所有国家都不一致,那错的就是这个世界。
  2. 如果其它所有国家都认为一个人或一件事有很大的贡献或恶果,而中国人看法相反,那就是这个世界谋反。

知乎用户 右下角 发表

我们的院士是一个圈子,里面的人混吃混喝、包庇下属、提携自己人,用手上的资源换取利益。

外面的人进不去,因为里面的人怕外来人抢走他们的资源,揭露他们无能的真实面貌。

知乎用户 还是你会讲 发表

把 100 个单位成本投到这个庞大机器中,发挥效果有 1 个单位。都要烧高香。

草台班子理论很正确。

不信的看看足球、乒乓球。看看城市道路。

神仙操作多了去了。

针插不进,水泼不进。

理由千千万,人家自己说了算。

知乎用户 权粉 发表

欧美就是野蛮,未开化的地方

不知道凡事以领导为先

屠呦呦能得奖,不就是因为发现了青蒿素

没有领导的英明决策,她能发现吗!

在一个文明古国,礼仪之邦,创新强国

荣誉是需要背景承载的,是需要血脉传承的

屠呦呦算什么?她爷爷,她爸爸是厅局级还是国部级?

白花花的诺贝尔奖,院士头衔,发给老百姓,造孽啊!

知乎用户 秦始皇派蒙 发表

因为国内院士是推荐制度,懂了吧?你不报团再大的功劳也不会成院士

知乎用户 思维独立 发表

一个是行政级别,一个是荣誉头衔,这俩有可比之处吗?屠呦呦都 95 岁了她怎么带班子去搞研究?可能知乎某些人士觉得做实验很简单很轻松?

知乎用户 HaoSou 发表

正能量的说:我们评院士的规格高于美国。

私心想说:不公平。院士应该给真抓实干,并且还有科研成果的人。
屠呦呦来说,她比很多已有院士强多了,却评不上,公平哪去了?
弄些满嘴跑火车的大嘴巴当院士,除了会拍马屁,有什么用!

知乎用户 HYDD 发表

荣誉头衔和行政官僚的区别都搞不懂,还搁这复读 “不会敬酒” 的话,侄子就是幽默。

荣誉头衔方面,美国院士对标国内的共和国勋章,屠呦呦没得?一群 n 子不好使的家伙搁这写小作文。

我劝你们还是早点找个医院看看脑科,写的小作文不如红卫兵的大字报一根。

知乎用户 新电话电话哈登 发表

我觉得院士的标准应该具体化,标准化,让规则决定人是否能成为院士。目前这个选拔评审投票的方式确实不能从客观上反映学者的含金量,反而容易造成人为操控和腐化

知乎用户 XXXXXX 发表

因为没通过领导的考验。。

知乎用户 知乎用户 5aBTGw 发表

美国科学院有收集诺奖得主的邪恶癖好,就跟一些穿越小说主角到了宋朝就要把李师师、李清照、李清露等美女全部收入后院一样。粗鄙!

我觉得,中国不愧为马克思主义的国际先锋队。不搞 “美女集邮” 这种下作的事情,而是把全身心投入到了解放全人类的伟大事业中。

知乎用户 陈安 发表

当然是因为没选上啊,投票,票数不够,就没选上。

后来年纪大了,都没资格成为候选人了。随后就当了诺贝尔奖得主。院士的遴选规则也不能为了这么个事儿就修改吧?所以就算了吧。

即便修改为任何年龄都能参选,老太太肯定也不会去参选的,跟比她层次低很多的院士们混?跌份!

知乎用户 貂裘相邦​ 发表

因为美国真搞科研,咱们是装作搞科研其实搞关系

知乎用户 星星 发表

前两年说颜宁时候你们这类东西开心的,现在颜宁回来了你们不放屁了?又轮到屠哟哟了。

知乎用户 执念的鱼 发表

扯那么复杂干什么?我就说一句话,都是一个领域的,搞 4+4 的那些人当得了,中山宋尔卫等得了,屠呦呦当不了?

知乎用户 鱼生 发表

选院士和选教皇一个模式,首先是终身制,第二,得其他院士投票大部分都投你。

知乎用户 随便取的名字 发表

没钱

建筑工程这行大约 2 个小目标,尤其是做方案的那群

从全国大师到院士,没有 5 个亿铺路,这事不太能成

钱是一方面,另一方面是这些人他们得收你的钱,这就牵扯到了后面的派系,人脉。

每年的名额就那么多,让你上,你得先把我喂饱。

知乎用户 武二他哥 发表

美帝落后,院士只是荣誉。

俺国太先进,院士意味着权力、职位、项目(资金)和生物链,荣誉可有可无。

知乎用户 讲理骂人两项全能​​ 发表

你以为院士混的是学术圈?

实际上院士混的是朋友圈!

屠呦呦,盲猜是不善交际吧。

知乎用户 你好我好大家好 发表

客观点说:国外的院士应该更是一种荣誉称号,是给予那些对于自然科学和人类社会的进步发展做出重大贡献的人士的一种荣誉,不会像国内那样附加众多的资源和权力,否则也应该是挤破头往里钻的景象。

个人观点,不一定符合事实。

知乎用户 鳴海 楓 发表

@小比满天飞

你知道 jxdl 埋没了多少人才吗?

就这埋汰度,最后所有人都成了 hj 我也不奇怪。

知乎用户 回不了头的理工狗​ 发表

可不能乱说啊 !你看看关税战!放眼全球只有东大一家,敢于反抗!赢麻了都!一个区区院士!就值得如此大做文章?这是美帝国主义对我们内部进行的分化阴谋!我们特对不能上当!金融搞不定就出盘外招,霍乱军心!此时此刻,我们一定要同仇敌概,把钱花光为国争光!促进内部消费,积极贷款买房,拯救楼市和银行,恋爱结婚,促进转移支付。生儿育女,维持人口及工程师红利,让世界见识见识基建狂魔的威力!

诸君,我们的目标是星辰大海,不要在乎一个院士的得失啊

知乎用户 惺惺惜惺惺 发表

人家都是共和国勋章获得者了 是不是院士还重要吗

最简单好用的 VPS,没有之一,注册立得 100 美金
comments powered by Disqus

See Also

中国的“两院”院士,为什么没有屠呦呦?

原创 黑马诗语 现实的模样 4月30日,屠呦呦教授成功当选美国国家科学院外籍院士。 这消息一公布,在舆论场引起了轩然大波。 人们议论的焦点是,美国科学界的顶尖组织机构,都能吸收屠呦呦成为院士,为啥我们的“两院”(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不 …

屠呦呦当选美国科学院院士,在4+4的衬托下更有价值了

近日,由肖飞和董袭莹的烂事顺藤摸瓜还牵扯了协和医院4+4模式,甚至还牵扯出了一些院士。 比如董袭莹在协和4+4的导师邱贵兴也是中国工程院院士。 特别的一点,邱贵兴作为一个骨科权威专家,却成为董袭莹妇科影像学的导师。 这跨度之大,让人震惊。 …

《财经》专稿|青蒿素成就中国首个诺贝尔科学奖

《财经》专稿|青蒿素成就中国首个诺贝尔科学奖 微众圈 / 财经发布时间:2015-10-7 14:46:16 提要 曾一度举全国之力的青蒿素研究成就了屠呦呦,也实现了中国科学工作者的诺贝尔奖梦 《财经》报道(记者 孙爱民)北京时间10月5日 …

外媒:科普作家方舟子称屠呦呦“夸大自己成就”

外媒:科普作家方舟子称屠呦呦“夸大自己成就” 参考消息网10月8日报道中国科普作家方舟子在接受中国媒体采访时表示,刚刚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的屠呦呦在发表研究成果时忽略了他人的贡献。 据新加坡《联合早报》网站10月7日报道,84岁的药学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