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来难
我外婆晚年时,最怕的不是死,而是老来难。老家有一个传统曲目就叫《老来难》,讲的是老年人如何遭儿孙的嫌弃而求生不得,求死不能。 不过我外婆的后代都敬她爱她,没让她遭罪。但其他很多老人都没这么幸运了。我们村曾经有一位老太婆瘫痪多年,很不招儿媳待 …
原创 佟畅 三联生活周刊
*本文为「三联生活周刊」原创内容
川渝地区的夏季高温,至九月中旬都没有消退,持续的高温与干旱煎熬着地里耕作的农村老人。8月27日,四川遂宁农村的龚桃在下地干活时离世。她刚过完80岁生日不久,对她和村里的老人来讲,土地是他们最后可依赖的生计方式,也是他们个人价值的唯一载体。而面对酷暑与之相对的风险,他们能够应对的只有日渐衰退的体力和朴素的经验。
实习记者 | 佟畅
编辑 | 王珊
田间去世的老人
在那条网络上广为流传的短视频里,陈华一眼就认出了自己从小生活的村子:水泥主路两边排布着白墙灰砖的村舍,一块房屋前的菜地上植被繁杂。天色明亮,几个拎着锄头的老年人正从路上经过。视频里有村民在说:“晒死一个老婆婆了,去捡苞谷的嘛”。
网络流传的视频里,当地村民为老婆婆的去世感到痛心
陈华看得难过,她知道视频里说的“老婆婆”是大娘龚桃。前一天中午,在成都打工的她接到父亲电话,说陈华的大娘龚桃在搬玉米的时候去世了,大概是因为中暑。龚桃是陈华父亲堂兄的媳妇,和陈华的父母同住在遂宁市安居区分水镇下的苏家河村。龚桃有两儿两女,大女儿在外地做生意,儿子在外打工。前不久,龚桃刚过了80岁的生日。陈华想,大娘本在该享福的年纪,竟然就这样去世了。
黄明是苏家河村村民。他听村里人讲,8月27日,龚桃下午三点顶着烈日去地里。那天的天气预报显示,四川遂宁安居区的最低气温27度,最高气温达到了40度,晴热无风。当时,外出干活的龚桃还在田坎上摔了一跤,坐在了地上。同村的一个女人碰到她,询问她是否要帮助,龚桃说自己休息一会就没事了。黄明说,龚桃是去捡玉米,最近是玉米收获季,机器收割后,主人不要地里被遗漏的玉米了,龚桃还有其他老人就会去捡那些玉米回来喂鸡。
四川省遂宁市高温不退
**整个夏天,川渝地区都处在持续的高温中。**龚桃的堂侄女陈华在成都建筑工地上当电梯操作员,每天热得心慌。工地上每人几乎每天都要喝两支藿香正气水,她经常看到工友扛不住暑热,在工地边弓腰呕吐。**在过去的一个多月里,遂宁市气象台发布了11个高温橙色预警。**陈华说,住在村里的母亲今年经常跟她说热得身体不舒服,会热伤风,打喷嚏、鼻塞,身上起鸡皮疙瘩。陈华七八年前就不让父母种地了,但两个老人还是在房前屋后种了些自家吃的蔬菜。陈华担心父母的身体,再三叮嘱他们天热时不要干活。但龚桃勤快,村民龚国强经常看到她吃过中午饭就去田里。
8月28日中午,龚国强接到村里人电话,被叫去找龚桃。当时距离龚桃出门已经过了20多个小时。龚国强告诉本刊,龚桃的丈夫患有疾病,平时行动不便,十多年来家里的地都是龚桃一人在种。龚桃家几十米外就是龚桃儿子的房子,儿子常年在外打工,龚桃觉得那间房子离菜地更近,平时就独自住在那里。也因此,她的丈夫没有发现她当天没回家。在田地里,龚国强看到龚桃僵硬的身体已经发青,隔着口罩都能闻到臭气。倒在一旁的背篓里,除了玉米,还有两颗南瓜。第二天一早,村里将龚桃匆匆下葬。龚国强记得早上出门上街买菜时,看到去山上出殡的队伍已经回来。
**8月27日,遂宁安居区有关部门的工作人员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提到,龚桃患有基础疾病,近期还有感冒症状,“被晒死”的说法不准确,其死亡是多重因素所致。**但一位在广东某地120急救中心工作,接诊过不少中暑急诊任务的医生卢辉告诉本刊,老年人,尤其是一些患有高血压、糖尿病等基础病的老人会更容易中暑,而中暑也会诱发或加重一些基础疾病。卢辉说,如今愈发极端的气候下,晚上天气也很闷热,这种“热夜”对于老人来说尤其艰难:老人身体各个器官的代偿功能不如年轻人,在热夜器官更是得不到好的休息;而且老人在夜间睡眠质量变差,也会导致血压、血糖的波动。
**和“热夜”的危险相比,热射病是中暑更严重的一种类型。**卢辉说,这几年,许多人都知道,建筑工人、外卖员、导游等长时间暴露在高温环境下的户外工作者,容易得热射病。患者核心温度迅速升高,超过40度,伴有皮肤灼热、意识障碍、及多器官功能障碍。**但热射病还有一种类型,即非劳力型热射病,许多原本身体虚弱的老人会在闷热的家中患上这一病症。**2022年七月,卢辉曾遇到一个老年患者。对方居住的村子村屋排布密集,墙贴着墙,周围都是不透气的水泥地,没有植物。老人的房间只开着吊扇,极其闷热潮湿。老人浑身大汗淋漓,晕倒在家里,体温达到了40度,老人后来去世了。卢辉说,大部分患有热射病的老人,都很难被抢救回来。8月27日下午,龚桃去地里捡拾玉米时,或许并没有意识到高温的危险性。对这个80岁的老人来说,她年迈的身体一直遵从着一种风雨无阻的劳动惯性。这是她活下去的方式,并不能因为气温而改变。
高温下的劳作
龚桃生前居住的苏家河村位于遂宁安居区分水镇的东北方向,邻近处于城乡结合带的兴旺社区。村里人口接近2000人,耕地面积1766.6亩,旱地、水田各占一半。2014年,苏家河村被认定为省级贫困村。2016年,为了脱贫致富,村里引进了莲藕和香桂产业,村里大片土地被承包了出去。龚国强告诉本刊,现在村里几乎没有年轻人,就剩老年人在家,大多会在自家剩余或者别人撂荒的土地上种一些粮食和蔬菜自己吃。
黄明的妻子听说龚桃去世后很为她惋惜,觉得她“好老实、好傻呦,这么热的天出去。”她的印象里龚桃个子小,但一直很精干,从来不说自己身体有哪里疼痛,她去赶集的时候常看到龚桃在地里干活。她告诉本刊,龚桃一家在村里的经济条件一般,几年前龚桃和丈夫还住在破旧不堪的青瓦房里,后来村子帮她家翻盖了一栋“安置房”,外墙漆得洁白,斜顶砌着红砖。龚国强与龚桃家住得很近,他能更近距离地感受到龚桃家生活的压力。龚国强记得,今年夏天龚桃总是在吃过午饭后不久就出门干活。龚国强猜测,龚桃家只有她一人种地,压力大,不得不延长劳作的时间。有时他会劝龚桃“岁数这么大了不要做这么多”,龚桃回复他“要生活的嘛”。龚桃在玉米地里出事的那天,龚国强看到她一早还出门去扯了花生。
《隐入尘烟》剧照
**龚国强说,****村里像龚桃这样七八十岁还在种地的老人很多,大家都想尽力多挣点钱,不给子女增加负担。**四五年前,快70岁的龚国强还去给承包商的莲藕田里栽藕,早上七点出发,在水田里干八九个小时,一天能赚百八十块,好的时候能挣110块。但这样的差事并不是谁都能做。老板只招十几个栽藕工,还会考察每人干活的效率。龚桃曾对龚国强的这份工作表示过羡慕,但承包商几乎不招女性,也不招岁数太大的老人。前年,大概是因为效益不好,那个莲藕承包商撤走了。龚国强只能守着剩下的一些地,种些蔬菜瓜果,“之前栽藕身上有点钱赚,不得去问儿女要了。现在活没了,体力也不行了。”
75岁的方东华也是遂宁下面农村的村民。他在70岁过后明显觉得体力下降,不再挑得动担子。这几年夏日里收玉米,他要先收玉米进箩筐,再运到停在路边的斗车里,装满一车后慢慢把它推回去。而酷暑的天气,也在加重他们的种地负担。在村民的印象里,从2022年开始,夏天一直就很热。天气数据也显示,2022年夏天,四川全省平均高温日数为30.1天,平均气温达到了1961年以来的历史同期最高,单个气象站最高气温高达44℃。今年,夏天暑热再度加剧,四川省平均气温、平均高温日数达到历史同期第3多位,全省最高单站气温为43.3℃。
**在方东华的印象里,从七月开始,当地两个多月都没怎么下雨。9月初的一个晚上下了点小雨,都不足以让土地湿透。**夏天是收玉米、种萝卜、白菜的季节,为了躲避高温,他每天四点多钟天刚蒙蒙亮他就出门,在地里忙到八九点钟太阳起来了就准备回家。有时在地里被晒得心慌,他就停下来坐到树下休息半个小时,喝一支藿香正气水。因为天热,每天出工的时间很短,地里的活儿从今天拖到明天,明天拖到后天,方东华感到心焦,怕来不及种油菜,怕收成低。入夏后,他总是给在县城帮儿子带孩子的妻子打电话,让她回家帮他一起种地、收粮食。
**顶着烈日回家的路是最热的。原本二十几分钟的路程,有时他得停下装满玉米的推车,休息个十分钟。每天回家,衣服都要被汗浸湿一片。**害怕被太阳晒疼,他一般不打赤膊。回到家里也不凉快。屋里的水泥地热得烫脚,电扇一直开着,但到晚上睡觉时,汗水仍会打湿床铺。方东华说,村里少数人家装了空调。他的房子是七十年代时建的斜顶青瓦房,面积大、房檐高,顶上有些漏风。他觉得自己的房子太“蹩”,也太空旷,聚不住冷气,不适合装空调,“哪个农村的不怕费电”。
与方东华相熟的同村老人黄德全是种地大户,80多岁的他和妻子如今还种着十几亩水田和十几亩旱地。因为地多,他俩在酷暑的劳作时间比同村大部分老人长,几乎每天都要忙到中午十一二点,傍晚再出工,到晚上10点多才吃夜饭。出门干活时,黄德全的篮子里备着一件干净衣服和冻好的冰水。在地里热得心烦时,他一喝冰水心里就舒畅了。他也会用薄荷、紫苏泡水带去地里。他把这些经验传授给别的老人,想证明在大热天干活也没问题,但别人“都不相信”。“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我们七八十岁的人,要经得晒。”他的地有一部分在坡上,最高处有三台土——十几米高。收玉米那几天,十点多回家后,妻子去做饭,他在家喝二两“老白干”,吹吹风扇,觉得身体凉爽、有劲了,又出去再挑一两趟回来,正好饭也熟了,就着饭他能再喝一两酒。
老去的价值体现
卢辉的医院在肇庆市下辖的一个区,医院急救中心面向的是周边10多个乡镇,有些还是偏山区的乡镇。**他接触的患者里很多是农村老人。在意识到炎热天气对老人的影响后,卢辉经常会去村里跟老人聊天。他发现老人们对中暑的预防意识很匮乏。**很多乡村老人跟他说,自己平时很少喝水,尤其是到晚上几乎不喝水,怕起夜。这样的习惯会让身体缺水,导致中暑。一些农村老人把藿香正气水当作预防中暑的万能药,热了喝一支,而实际上藿香正气水是用来治疗从高热环境突然到低温环境后机体受寒的暑湿感冒,并不适合烈日下当作预防药服用。应对经验的匮乏,也会让简单的中暑问题严重起来。卢辉有不少次接到120电话后去为在地里中暑的老人看诊的经历。他说,有的老人昏倒在太阳下,一旁的人不敢贸然挪动老人的身体,晕倒的老人持续被太阳炙烤,病情因此加重。为此,卢辉和同事把一些积攒的经验信息制作成了农村老年人预防中暑的手册,发送到了各地农村。
**但说服老人改变耕作习惯依然是件困难的事情。**广州大学社会学系教授姚华松生长于湖北省黄冈市浠水县的农村,他的父母现在仍在村里种地。一到夏天,看到父母顶着烈日外出干活他都会着急。去年暑期,他就曾听母亲提到,有个老婆婆大中午去干活昏倒在地里,山坡上植被茂盛,周围人烟稀少,几天后人们才在地里发现了老人的尸体。姚华松以此为例提醒父母注意,但作用不大。
**姚华松发现,父亲这辈的老人,不是根据气温来决定劳作的时间和强度,一切都是依据自己的经验。**有时姚华松不明白,花生在地里多长几天有什么关系。但在老农民的经验里,趁着太阳最大的时候扯花生,水分干得快,下午挑回去的时候就轻松了。有时父母赶着中午出去收粮食,也是怕下午落雨后箩筐变得湿重。而如果最终因天气导致收成不好,姚华松的父亲也不认为是客观条件变化了,而会是把问题归结于自己不够努力——既然天热干旱,就应该多浇几次水。姚华松说,70多岁的父亲每天挑的担子的重量仍和很多年前一样。“我们现代人觉得这是一个很残酷的事情,但是对于他们来说这压根好像就是一辈子就是这样过来的呀。”
**除了长期形成的劳作习惯和经验,老人不愿意改变还夹杂着对自我存在价值丧失的担忧。**在姚华松看来,许多农村老人把人生的价值与意义跟子女的福利粘连在了一起,如果不能“搞点东西给到子女”,会觉得自己没用。也因此,每次姚华松和弟弟回村,临走前几天父母就开始筹备给他们带回城里的农作物,从米、油到蔬菜一应俱全,十几斤的南瓜都要带上五六个,恨不得把车的后备箱和座位都塞满。如果如果姚华松拒绝,母亲就会骂他“这个不要,那个不要,去外面到处买,乱花钱”。姚华松觉得,以前孩子依靠父母,当父母老去后发现自己要靠子女照养,他们心里的落差很大。
姚华松的父亲给他准备带回广州的板栗(受访者供图)
在60岁之前,方东华曾辗转广东、新疆、东北打工供养子女,家里在山坡上的地都荒废了。到了六十岁,他在外面找不到活了,便回了老家。**孩子们不想让他再种地,他不听,他对于将要丧失劳动力有一股恐惧,觉得现在“吃老本”的生活不可靠,想趁着还能干得动多干一点。**于是,他四处捡乡邻不要的土地,东一块西一块,在上面种起红薯、玉米、黄豆和油菜。今年红薯和玉米的卖价都太低,他收获后没有卖,把它们留着喂鸡。此外,他今年收了1000多斤黄豆,能卖2块4左右一斤,菜籽1100多斤,2块7左右一斤。这一年种地的收入就是5000多块钱。方东华说,除去肥料、种子和农药钱,他一年只能赚两三千块钱。除此之外,他能获得的收入,只有每月135元的养老金。
**方东华很体谅儿子又要供养子女读书,还得为他每月支付电费、话费、人情往来的礼钱,加起来两百元左右。此外,儿子还给他购买着逐年上涨的医疗保险。为此,他努力把生活开销压到最低。**平日里他独自生活,懒得好好炒菜做饭,三餐就吃稀饭、面条、鸭蛋和自家灌的香肠。几年前他生了一场病,还检查出了高血压。儿子方文斌带他去医院看病,医生说他因为营养不良有贫血的症状,这也影响了血压。儿子也曾叫方东华过去一起生活。儿子和儿媳都在县里当老师,还在县城的房前开了间小卖部。平时方东华的妻子帮忙看店、做饭、照顾小孩。相比之下,方东华觉得自己的到来没有给儿子家帮上忙,又回了村。
《四个春天》剧照
龚桃去世后,黄明听说她的子女也提出带父亲去城里居住,但老人执意留在村里。以往都是龚桃在家用柴火做饭,没有办法,子女们给父亲买了个电饭煲。
(应受访者要求,除姚华松、卢辉均为化名)
“点赞”“在看”,让更多人看到
排版:桃桃 / 审核:米花
招聘|实习生、撰稿人
详细岗位要求点击跳转:《三联生活周刊》招实习生、撰稿人
本文为原创内容,版权归「三联生活周刊」所有。**欢迎文末分享、点赞、在看三连!**未经许可,严禁复制、转载、篡改或再发布。
大家都在看
“点赞”“在看”,让更多人看到
我外婆晚年时,最怕的不是死,而是老来难。老家有一个传统曲目就叫《老来难》,讲的是老年人如何遭儿孙的嫌弃而求生不得,求死不能。 不过我外婆的后代都敬她爱她,没让她遭罪。但其他很多老人都没这么幸运了。我们村曾经有一位老太婆瘫痪多年,很不招儿媳待 …
“懂什么叫使馆车吗?懂吗?啊?懂什么叫外交豁免权吗?滚蛋!” 这句话打出来,就知道是余琦秘书长的事情。原本在她道歉之后,风波也就差不多了。没想到,法制社会报跳了出来,一篇《停止网暴!余琦已经够惨,对待为国操劳一生58岁老人,请嘴上留情》又让 …
看了两段视频,都和城管有关。他们的离谱程度,自然已不必置疑,可恰恰是这种“不正常”,以一种“正常”的姿态接二连三的出现,才是最大的不正常。 先来说事情。 第一件来自湖北孝感,一名城管与一名70岁的卖菜老人发生争执,随后路人拍下了视频,该城管 …
北青深一度 北青深一度 北青深一度 微信号 bqshenyidu 功能介绍 北京青年报深度报道官方公众号 记者/张涵 编辑/计巍 **招生人数下降后,**幼儿园里闲置的教室 当退休后的老人们来到一家日间托老中心做海底灸时,幼儿园 …
撰文丨张明扬 年轻人不愿缴社保,已经是一个半公开的秘密。 但在公开场合,这仍然是一个讳莫如深的议题,有限的一些讨论,还是以批判年轻人为主:躺平、得过且过、对未来生活缺乏规划…… 在某些舆论声音中,年轻人不愿缴社保,是一件对自己和社会都不负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