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美援朝时期,中国人民志愿军的作战实力有多强?
知乎用户 小云飞天外 发表 只从战术上说一个细节,不说钢铁意志之类的不能丈量的,说一个杠精杠不了的。 现代战争,都是用炮弹弹幕在前面推进,然后步兵跟着。 志愿军的步兵可以在榴弹弹幕(真弹幕,榴弹弹幕,不是 B 站弹幕)后 150 米,其他 …
反斜面阵地在山背面 坑道在山底下 美军飞机在天上 飞太低会被打掉 那时钻地蛋还没发明 所以炸不到。
实际上我军一开始也被打蒙了,电话线被炸断,所以后方指挥一开始根本不知道发生了什么,
597.9 高地的 11 号阵地,一个班全冲到了面向敌军的表面阵地,直接被炸没了,
2 号阵地试图反击,夺回 11 号阵地,结果走到半道又被炸没了。
这两个阵地和 7 号阵地直接失守。
9 号阵地就学聪明了,只在表面阵地配备 3 个人,其他人在坑道里猫着,前面的阵亡了一个,后面就补上去一个,只要保住阵地不失,美军就只能继续用步兵冲山头,这样就能持续消耗美军的兵力。一个上午把美军的 7 师 31 团耗干了,换了 32 团继续打,一天也没攻下这个高地。
美军单纯只靠狂轰滥炸,是没法完全杀伤掉我军的,最后还是得步兵冲山,美军步兵冲山的时候,他总不能往自己人头上扔炮弹吧。刺刀见红,我军还就不怕这个。阵地反复易手多次,白天丢了,晚上夺回来,第二天再丢,晚上再夺,打出了非常惨烈的白刃战,我军总共有许多战士用手榴弹和炸药包,与敌人同归于尽。黄继光堵枪眼,也是在反攻夺回阵地的过程中发生的。
这种打法,我军丝毫不虚,该虚的是美军。这个战场非常狭窄,只能展开 2 个营的宽度,双方都只能打添油战术。但就这样,我军还是打光了,45 师打的连一个完整建制的营都没有了,开始组织机关人员、勤杂人员继续打……
战役后面的过程可以自己查战史,非常详细,总的来说,如果你看了其他答案,认为上甘岭是美军傻乎乎的炸山头,我军乐呵呵的猫坑道,那就大错特错了,
美军火力覆盖,我军也火力覆盖,美军 7 成的伤亡是被我军炮兵炸的,战役最高日均弹药量恰恰是我军创造的,一天打出了 3 万多手榴弹,260 根爆破筒,30 多万发子弹,2.1 万发炮弹…… 谁特么还没有点火力了?都不虚;
我军的坑道也不是万能的,敌人试过多种方式破坏坑道,毒气什么的都用上了,很多人在坑道里被活埋;
美军打的十分凶狠,我军士气极其高涨,甚至高过了头,前期阶段时,梯次补充太快,前面的人倒了,后面的人嗷嗷叫的往上补,结果一轮炮火又下来了,造成了不必要的伤亡。
上甘岭是狠人之间,硬碰硬的绞肉机战役,只是因为战场比较狭窄,无法大兵团展开,所以伤亡总数放在整个战争中不算最多的,但具体到当时,可是整个营整个营的直接打光。甚至连十五军军长秦基伟的警卫连也上了,几乎打光,直接把当时的军长、后来的国防部长、国庆大阅兵的总指挥的警卫连打光,你敢信?这得惨烈到什么程度……
黄继光堵枪眼这种操作,在今天看来难以置信,很多人觉得是假的,但和这场战役里其他那些,抱着敌人拉手榴弹的那一众狠人相比,和王万成、胡修道、高守余等,一个人单挑敌人几百人的狠人相比…… 也就是常规操作吧……
王万成并没有像电影里那样喊 “向我开炮”,而是提着爆破筒冲进敌人阵中自爆了;胡修道一个人打退了敌人 41 次进攻,歼敌 280 多人(相当于 1 个人灭了对面 3-4 个连);高守余一个人在弹尽粮绝的情况下死守阵地,一天只吃了 1 块糖,打退 6 次进攻,歼敌 120 多人…… 关键胡修道和高守余还都活下来了,重伤都没有,一个特等功,一个一等功…… 最后都是活到老,寿终正寝…… 所以别老说什么一等功拿命换,你能单挑几百人,你也是特等功……
你要问为什么依旧受得住,那就问问这几位吧
因为我军也有火炮。
错误的认识:美军炮火猛轰 -> 我军缩入坑道 -> 美军占领表面阵地 -> 美军攻不进坑道 -> 我军冲出坑道全灭美军 -> 循环
最后一步看着很不可思议对吧?1 个连怎么干掉 2 个营的?
因为事实不是这样的。
正确的认识:美军炮火猛轰 -> 我军缩入坑道 -> 美军占领表面阵地 -> 美军攻不进坑道 -> 我军炮火猛轰 -> 美军几乎全灭 -> 我军冲出坑道解决美军残兵 -> 循环
虽然英勇的志愿军做到了 “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但是后面的炮火支援也是很重要的。
范弗利特曾经这样评价志愿军:
「中国士兵是顽强的敌人。
他们没有防弹背心,没有钢盔。
他们只穿上军服,戴上军帽,踏着一双帆布鞋。他们携着步枪,腰上皮带配有二百粒子弹。
他们所携带的数枚制造粗劣的手榴弹,爆炸力不如美军的一半。粮食只是一种粉状食物,装在一条长管形布袋里,必要时可维持十六天。
中国军队医疗设备简陋,无法和我们的医疗队,前线救护站,以及完善的后方医院相比拟。
他们经常以三人小组单独作战。但是,他们永远是向前作战的,奋不顾身,有时渗透到我们防线后方,令我们束手无策。」
在这场战役中,中国志愿军在各方面条件均不占优的情况下,与美军在一片只有 3.7 平方公里的山地上,进行了 43 天的惨烈争夺。
以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万万没想到,他们原计划只用 5 天就能完成的战斗任务,在中国志愿军不屈的意志与顽强的作风面前,最终变成了「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他们虽然有着志愿军 1.5 倍的兵力,2.5 倍的大口径火炮,志愿军望尘莫及的制空权和装甲力量;甚至动用了 190 多万发炮弹,摧毁了阵地上的所有工事,却无法撼动志愿军宛如磐石般的坚守。
连钢盔都没有、穿着胶鞋、空着肚子的中国志愿军,把装备精良,机械化世界第一的美军按在地上摩擦!
志愿军以顽强的斗志彻底震慑住了美军。从此,美军再也没有发动过营以上规模的进攻,为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奠定了基础。
请记住这 38 个名字,他们是与敌人同归于尽的英雄!
上甘岭战役中与敌人同归于尽的 38 位战斗英雄
有为了给战友的冲锋扫清障碍,不惜用血肉之躯去堵住机枪的黄继光;
有双腿被炸断还坚持用机枪扫射,最后拉响手雷宁死不做俘虏的孙占元;
有负伤之后,拿着手雷滚入敌人群中的欧阳代炎;
还有左腿被炸掉,挪着残躯把爆破筒插进敌人地堡,并用胸膛牢牢堵住的苗族战士龙世昌……
有人说,上甘岭战役的结果「不科学」。美军在各方面都占有绝对优势,从武器装备,到国际局势。
「他们明明可以坐在装甲车上,如同旅游观光一般占领朝鲜半岛,甚至越过鸭绿江」。结果却被死死地挡在了三八线上,没法再向北跨进一步。
看完下面这些史实,你便会知道,这场每平米就有一个志愿军战士牺牲的战役究竟有多么的惨烈;
70 年前的新中国军人如何在异国他乡用血肉之躯铸就钢铁长城;
共产党领导下的人民军队怎样在极端困苦的条件下战胜了不可一世的「联合国军」。
1. 保家卫国
1950 年 6 月,朝鲜战争爆发。
北朝鲜人民军以破竹之势一路南下,战线一直推进到朝鲜半岛的最南端:釜山。
同年 9 月,以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在朝鲜半岛的蜂腰部,仁川,实施登陆。切断了朝鲜人民军的补给线和退路,将人民军主力围歼于朝鲜半岛南部。
之后,「联合国军」挥师北上,兵锋直指中朝边境的鸭绿江!
美国表面上是援助南韩,但实质上是干涉朝鲜内政,妄图控制整个朝鲜半岛。
更深层次的目的是遏制中国和苏联,控制整个东亚,意图减缓共产主义蔓延。
美国的企图与野心昭然若揭,为了保卫刚刚成立一年的新中国,为了捍卫北朝鲜的国家独立,更为了保护来之不易的和平,1950 年 10 月,中国人民志愿军开赴朝鲜,轰轰烈烈的「抗美援朝,保家卫国」战争从此拉开帷幕!
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志愿军通过五次大的战役,将「联合国军」从鸭绿江畔打回到了三八线一带,战事陷入僵局。
1951 年 7 月 10 日,第一次停战谈判在开城进行。朝中方面提出了停火、恢复三八线分界线、「联合国军」退出朝鲜这三点要求,但是遭到了韩美方面的拒绝,第一次谈判破裂。
在之后的一年中,双方的军事行动与停战谈判同时进行。谈判桌上的双方都在看着战场上的胜负,以便争取更多的谈判资本。
在这种情况下,停战几乎是不可能的。
1952 年 7 月,朝中方面和代表「联合国军」的美国开始在板门店进行谈判,希望可以通过和平方式结束这场战争。
但美国总统杜鲁门并不想就此打住。
那一年是美国大选年,他急需在陷入僵持的朝鲜战场上获得一场胜利,以便于给自己所在的民主党造势,反击共和党对民主党在朝鲜战场上的无能所进行的舆论攻击。
新任「联合国军」总司令克拉克自然成为杜鲁门的施压对象。
而刚刚升任美国第 8 集团军司令的范弗利特也急需露一手,来巩固自己的司令地位,同时也为了给死在志愿军炮火下的儿子报仇。
从左向右依次为:美国总统杜鲁门、「联合国军」总司令克拉克、第 8 集团军司令范弗利特
于是,1952 年 10 月 8 日,为了把竞选压力引向国外、实现霸权野心,以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单方面宣布中止板门店停战谈判,重燃战火。
战事陷入僵局已经有一年多的时间,「联合国军」已没有实力再发动一次「仁川登陆」来扭转局面。再三考虑之下,美军决定在中部战线打一场规模不大的战斗,以较小的代价赢得一场胜利,用作对国内外宣传的资本。
最终,美国人在地图上一个叫五圣山的地方画了一个圈。
五圣山是朝鲜中部的战略要地,连接着朝鲜东西两条战线,此时正在志愿军第 15 军的掌控之下,也是双方对垒的前沿。
如果美军拿下了五圣山,还可以利用起他们的机械化优势,开着装甲车和坦克沿着山后那一大片平原——平康谷地快速进攻,切断志愿军在朝鲜半岛上东西线防御的战略联系,使志愿军陷入极其不利的境地。
美军仗着机械化,已经让志愿军在朝鲜战场上吃了不少亏。人与坦克比起来,哪个更厉害,哪个更抗打?答案显而易见。
五圣山前面有两块重要的高地:597.9 高地与 537.7 高地北山。因为它们没有名字,所以用海拔高度来命名。
五圣山与 597.9 高地、537.7 高地北山位置示意图
这两块高地海拔较高,而且坡度较陡,所以志愿军在此驻守的兵力并不多,每个高地上只有一个连,大约 100 多人。
这两个高地后面的山洼里有个才十几户人家的小村庄,叫「上甘岭」,当时已经成了一片废墟。
敌人原以为可以轻松拿下这两块高地,从而叩开五圣山主阵地的大门,但是他们的如意算盘打错了。
随着战况升级,志愿军和联合国军在不足 3.7 平方公里的两个高地上投入的兵力和武器数量逐步增加,由小规模的营、团级战斗,最终发展成了历时 43 天,大规模的师、军规模的战役!
有西方学者认为,这场战役如同一战时「凡尔登绞肉机」般残酷、惨烈。
而在亿万中国人心目中,小村庄「上甘岭」不但成为了这场战役的名称,更是成为不畏艰苦,英勇战斗的革命精神的代名词!
2. 开战
1952 年 10 月 14 日凌晨 4 时,隆隆的炮声撼天动地,紧接着,呼啸而来的炮弹如雨点般落在志愿军第 15 军 30 公里宽的防御阵地上。
爆炸的火光让黎明前的黑夜变得如白昼一般。
上甘岭战役就此打响。
为了尽快拿下那两座无名高地,美军动用了 320 门大口径火炮、47 辆坦克和 50 余架飞机。
如此猛烈的炮火,使坑道中的志愿军战士遭到了强烈的冲击波,如同身处惊涛骇浪之中的小舟里。
当时的震荡有多强烈?许多战士的牙齿被磕掉,嘴唇和舌头被磕出血,一个十七岁的小战士甚至被活活震死!
但是志愿军战士们只能咬紧牙关,在坑道里忍受着地狱般的煎熬,相较于外面炸弹横飞、遍地火光,坑道是唯一的避难之所。
美军以为在如此猛烈的炮火之下,志愿军早就丧失了战斗力,可是他们想错了。
凌晨 5 时,经过一小时的狂轰滥炸后,美军的火力开始向更远处延伸。同时,步兵开始冲锋。
最先发起攻击的是美军第 7 师 31 团,他们的目标是 597.9 高地。597.9 高地是整个上甘岭战役最重要的战场,美军将自己最精锐的步兵师安排在了这个方向。
与其对垒的便是志愿军 15 军 45 师 135 团 8 连的一个排和 9 连。
志愿军以一个连加一个排的兵力与敌人的 2 个营展开了浴血奋战,
因为 597.9 高地从主峰向东北与西北两个方向各延伸出一条山脊,整个高地形似三角形,所以美国人称之为「三角山」。
597.9 高地阵地编号示意图(上为北)
9 号阵地距离敌军最近,是主峰的门户,位置极其重要,只要 9 号阵地不失,整个高地就可确保无忧。
9 连的副指导员秦庚午带领战士坚守着 9 号阵地。在战斗中,秦庚午保持表面阵地留有五个人,其余人员进入坑道隐蔽,伤亡一个就从坑道里补充一个,弹药也是边打边补的打法;虽然开战第一天就补了三十多次,但打得从容不迫。
9 号阵地因此成为 597.9 高地的中流砥柱,只在上午就连续打退敌人各种规模的进攻 14 次!这一天以伤亡 55 人的代价,毙伤敌人 500 多人。
当天中午时分,美军攻击 597.9 高地的 7 师 31 团的三个营中,2 营和 3 营的伤亡都超过了 70%。再这样打下去,恐怕尚未上战场的 1 营也不会有好结果。
整团消耗殆尽实在难看,于是美军只能将 31 团整个撤走休整,换上了第 32 团继续进攻。
可直到傍晚,美军也没能拿下 597.9 高地,只是暂时占领了 2 号、7 号、11 号这三个表面阵地。
为什么说暂时?因为上甘岭战役的前期就是一个拉锯的过程。
通常,美军在白天占据炮火和空军优势,能占领一些表面阵地;但是入夜之后,志愿军神出鬼没,让敌军分不清敌我,不敢轻易使用重火力,志愿军往往能把阵地夺回,如此循环往复,直到进入志愿军反攻阶段。
当晚天黑之后,我 135 团 7 连趁敌人还没来得及修建工事,组织起反击以夺回阵地。
在这次反击中,打出了一等功臣、一级战斗英雄——孙占元。
孙占元是 7 连 2 排排长,当晚他所在的 7 连进行反击时,发现敌人在 8 号阵地到 2 号阵地之间垒起了几个大火力点。
大火力点是用麻袋在四周围起来的没有盖顶的临时「碉堡」,里头通常有一到两个班的兵力。
19 时反攻开始,敌人凭借火力点地势较高的优势,在炮火和照明弹的照射下,对仰攻的志愿军进行炮火封锁。
7 连的队伍被敌人的炮火隔断,伤亡严重。在与敌人的激战中,连长英勇牺牲。
孙占元立即组织力量,带了一个突击排继续往前冲,而这个突击排算上他实际也只有 8 个人。攻下第一个火力点的时候,几乎一半人阵亡了。
这时,一个叫易才学的贵州人主动要求带领两个战士去炸剩下的火力点。
孙占元在攻下的第一个火力点里,使用缴获的两挺轻机枪和手榴弹等武器掩护易才学。
易才学依靠对地形的熟悉,迂回到敌人后面,找准位置,把几个手榴弹接连扔了进去。爆炸声响起,火力点里的敌人没了动静。
但是,等待他们的任务越来越艰巨。
这些火力点所处的地势一个比一个高,所以孙占元他们的行动都在敌人的视野之内。在这种情况下,爆破第三和第四个火力点的困难巨大!
尤其是在打下第二个火力点后,易才学带领的两个战士都负了伤,孙占元的双腿也被打断,但他坚持爬到第二个火力点里,掩护易才学去炸第三个火力点。
打下第三个火力点后,敌人以两个排大约七十多人的兵力,突然从 2 号阵地开始向下面的火力点反扑。
孙占元和易才学分别在第二和第三个火力点里,用敌人的机关枪组成交叉火力,一口气把反扑的敌人打倒了四、五十个!
打得剩下的敌人连滚带爬地逃了回去。
手持 RPG-43「莫洛托夫」手雷的易才学
接下来,易才学准备端掉第四个火力点。
就在孙占元掩护易才学时,从孙占元的侧面一下子冒出来 20 多个敌人。孙占元调转枪口已经来不及,一看敌人来了就没动。
敌人见他浑身是血,以为他已经丧失战斗力了,就想捉活的,一下子扑了过来。但是他们没看到,孙占元还有手雷和手榴弹,他早就做好了与敌人同归于尽的准备。
当敌人向他扑来时,孙占元一下子同时拉响了几个手榴弹!
那些冲在前面的敌人根本来不及躲闪,与后面拥来的敌人一起被当场炸死。
孙占元以身殉国,壮烈牺牲。
就在爆炸声响起时,易才学打下了第四个火力点!
烈士孙占元被安葬在朝鲜
14 日晚,在炮兵火力的掩护下,我 45 师 135 团对 597.9 高地和 537.7 高地北山进行了多次反冲杀,被敌人占领的表面阵地几经易手。
直到 21 时 10 分,志愿军终于将敌人全部击退,以 550 人的代价,消灭了敌人 1900 多人,并且收复了全部阵地!
3. 拉锯
每一天的战斗都很激烈。从白天到黑夜,在 3.7 平方公里的阵地上双方进行反复争夺。
15 军军长秦基伟与 45 师师长崔建功见战事如此胶着,似乎又要僵持下去,不免有些急躁,命令要不惜一切代价夺回失去的阵地。结果,伤亡人数急剧上升,兵力与弹药不足的情况也出现了。
秦基伟很快意识到这个错误,提出尽量不要硬拼,节约兵力和弹药,让火炮起到更大作用,不要急躁,要稳扎稳打。
因我 135 团一直与敌人正面交手,导致兵力损失严重,45 师指挥部决定将 134 团分批投入到高地上继续战斗。
李保成率领的 8 连就是第一批。
这个 8 连可不一般,曾经在抗日和解放战争中屡建奇功,是 134 团战斗力首屈一指的连队。
18 日晚上,志愿军破天荒地没有组织反击,连长李保成带领 8 连战士们潜入了 597.9 高地,准备在 19 日夜发动反击,把占领表面阵地的美军消灭掉。
由于行动路线比较隐蔽,进入 1 号坑道时,全连仅有 5 人伤亡。
597.9 高地志愿军阵地编号与坑道位置示意图(白色虚线为坑道,此图为了更好展示我方视角,北方在下)
第二天傍晚,志愿军足足两个营的喀秋莎火箭炮突然万箭齐发,像一条条火龙蹿向天空,连同各种山炮、野炮和榴弹炮群,逐行对 597.9 高地上被敌人占领的阵地实施火力急袭,阵地上一片火海,给敌人造成了很大的伤亡。
十分钟之后,炮火停止。8 连的战士们突然从 1 号坑道里跃出,宛如神兵天降一般,迅速攻下了最近的 1 号阵地!
不成想,就在他们转向 3 号主峰阵地冲击时,东侧忽然出现敌人新建起来的火力点,把 8 连战士挡在了半道!
连长李保成马上组织人员对火力点实施爆破,可惜都没有成功。
在敌人的重火力压制下,机枪手赖发均的武器被打散了架、多处负伤,他眼睁睁地看着要掩护的爆破组战友们接连牺牲,悲愤迭起。
千钧一发之际,赖发均抓起两枚手雷,义无反顾地向火力点冲了过去!
火力点越来越近,他又多处负伤,但绝不能后退!
走不了路,就匍匐前进!
在距离火力点大约 10 米远的地方,赖发均奋力投出了一枚手雷,敌人的机枪「哑巴」了。
他赶紧又向前爬了七八米,躲进了敌人的射击死角。
然而那枚手雷只是掀掉了火力点的一角。短暂地停顿后,敌人的机枪又吐起了火舌。
鲜血和体力濒临耗尽,赖发均静静地趴在地上,积攒起最后一点体力。
跟他们拼了!他一跃而起,握着手雷扑到了火力点上。
一声巨响,赖发均与敌人同归于尽!
与此同时,在另一个方向的 8 号阵地上,副排长欧阳代炎也发出了奋力一击!
正当他带领一名战士端掉一个火力点时,敌人很快发现了他们,并组织起反扑。
战友当场牺牲,欧阳代炎的左腿被子弹贯穿,鲜血如注,无法行动。
子弹已经打光了,敌人从侧面包围上来,越来越近,怎么办?!
他心一横,忍着剧痛,毅然决然地翻出掩体,滚到了敌群之中,同时拉响了手雷……
反斜面的意思是背向敌人的山坡,而反斜面战术则是在山脊构筑表面阵地但不入驻,而在反斜面修筑防轰炸和炮击的防空洞驻扎,并且将山脊阵地和防空洞以坑道连接。在火力优势的敌人进行火力准备的时候全员在反斜面防空洞待命,表面阵地仅留观察哨,待到敌炮火延伸,步兵即将进入攻击距离的时候再从反斜面利用坑道运动至表面阵地进行防御。这样由于对面火炮无法观测和打击反斜面,飞机也很难对没有表面阵地的反斜面驻扎点进行侦查和打击,所以能有效规避敌方优势火力对有生力量的打击,从而在接下来的短兵相接中集中力量有力的打击敌人。
上甘岭山头只留两个连驻守是因为这个地方太过狭小,根本不足以安排更多部队。而这点上美军其实也是一样,前线的进攻部队被严重压缩,实际能一次投入的进攻兵力同样非常有限。并且由于长期鏖战和一直陆陆续续在谈的停战谈判,思归心切的美军士兵早已没有了第四第五次战役时期的战斗意志。
另一方面,由于此时中国已经获得了苏联的大批军援,虽然由于第一时间的判断失误而将炮兵部队布置在了别处,但是当炮兵就位后,志愿军炮兵部展现出了超乎意料的技战术能力,甚至一度压制了联合国军的纵深火力(赞美喀秋莎)。
不过即便如此,上甘岭的防守仍然非常艰苦,前线长期缺乏补给,坑道在超乎认知的火力面前也并非安全无忧。不过最惨烈的并非阵地上的战斗,而是后方。上甘岭后方的补给线成了敌炮兵和飞机的长期关注目标,大批的补给输送人员和补充战斗人员在前往上甘岭的路上牺牲,阵亡人数甚至超过了前线。送上上甘岭的每份补给背后都有这大量的牺牲,没有志愿军如此坚定的作战意志和牺牲精神,上甘岭是绝对守不住的。
先说两点,
第一:所谓反斜面阵地指的不是表面阵地,是防炮洞和交通壕
大型防炮屯兵洞炮弹和炸弹炸不到,但是机动战壕可以,高地被美帝直接削去 2 米,所以武器弹药和人员物资很难或者根本送不上高地,
第二:防炮洞不同节点有大有小形状也有不同,有猫耳洞,马蹄形,人字形等等,
毕竟有些地形限制,而且朝鲜的山地都是硬土山石,当时的志愿军工兵只有少量的火药和少量的工具,基本都是靠人力来挖工事,无论是速度还是深度都受到很大的限制,
事实是在那种火力洗地下没有人类能守住这种狭小的高地阵地,我们赢就赢在刚好非常习惯在弱势情况下武装斗争,无论是游击战,地道战,非对称作战是常态,
遇强越强是我军的优秀传统,就怕你不强,就怕你不狠,你强我更强,你狠我更狠,比火力是比不过,但是我土木作业也不虚,我把屯兵洞和大小坑道结合构建在火力的另一面,那么我就能在有限的阵地源源不断派送步兵上去,想占领高地就用人命来换,我们敢换,你们敢么,
持续鏖战 43 天,敌我反复争夺阵地达 59 次,我军击退敌人 900 多次冲锋,真的不是美帝不下死力,是真的死怕了,辛亏当时还没有钻地弹和温压弹,
以上。
突然的更新:
我继续来补充当时志愿军的困难,前期坑道和后期的坑道完全是两回事,
在 1951 年 6 月 47 军 140 师接手 65 军防务后,开始大量布置防炮的猫耳洞,
一个人构建 2 个,0.8 到 1 米宽,深 1 米,顶厚 2 到 3 米,这就是最初的防炮洞,交通壕是开放式的,
但是很明显,这样的防炮洞无法起到多少防炮的作用,不过就是留下全尸而已,不是被炸死就是被震死,
在实际战斗中猫耳洞是远远不够的,当时 67 军 200 师 598 团一个班坚守在孤悬阵地,外面就是大口径洗地,没办法只能向深处挖,为了躲避爆炸的冲击波,两个防炮洞分别向左右拐最后挖通,2 个猫耳洞形成了马蹄形的坑道,
这一救命经验最后汇报到司令部,马上就获得了肯定然后推广,
当时坑道指示为 “主要工事最好是隧道式的,厚度必须达 5 米以上”,
可是问题来了,当时是冬季,硬土山石非常难挖,同时又缺少工具和炸药,当时志愿军只能收集一切能收集的炸药,包括极度危险的美军投下的未爆弹,
当时的我们再次见证了神马是富则给老子炸,天朝的火力恐惧症就是在抗美援朝被美帝给生生打出来的,
52 年 3 到 4 月间,美帝就炸毁了 42 条坑道,我战士伤亡过百,所以司令部统一下达坑道新标准,
顶厚必须达到 30 米以上,坑道口顶厚 10 到 15 米,出口 2 个以上,战斗坑道需要抗 500 磅炸弹轰炸,大屯兵坑道需抗 2000 磅级别炸弹,
![](data:image/svg+xml;utf8,)
没有炸药自己掏,没有工具自己造,平时多流汗,战时少流血,前辈们经历了多少艰辛苦难今天的我们真的很难想象,而这些都是用血泪换来的经验,边打边思考,总结经验再快速普及,美帝和联合国军炮坚弹海又如何,我志愿军皱下眉头当我输,如果说当时哪国部队能守住上甘岭,唯有我天朝陆军。
再次更新:
我觉得 45 师和美第七师非常具有中美对抗的代表性,
45 师身为一个二线部队,驻守在一个易守难攻的高地上,没人重视也没有任何心理准备,基本就是守一天过一天的普通驻守部队的日常,关注点都是平康谷底这种地方,
而美第七师是滴漏器师,31 团北极熊团,32 团矛头团,17 团水牛团,个个都是二战老兵,瓜加林岛,雷伊泰岛,冲绳岛,屡立战功,是精锐中的精锐,
在风和日丽的一天,45 师驻守表面阵地的整一个班的战友就被炮弹炸没了,精锐的美国鬼子漫山遍野杀气腾腾摸了上来,而表面阵地上一个班就死一个班,不要说打,派多少人就死多少人,而且没有任何后备支援火力,同时大部队都调去白马山了,短时间只有 45 师一个师的人,而对面最起码有一个师的美国地面部队,
“在战斗中成长” 这句话每个字都被鲜血所染红,战争中的不足,遗漏或者失误,弥补的机会只能用鲜血和生命来填补,而 45 师做到了,很多人不理解在没有表面阵地,只有 2 个连要怎么顶住饱和火炮下 1 个美军主力团的攻击,就算 1 换 1 都是输定了的,飞机骑脸,火炮洗地,优势兵力,你告诉我怎么输,
45 师在这样的情况下要怎么坚守阵地争取时间呢?结论就是主动放弃表面阵地,用夜战和混战来扼制对方火力,只要和美军混在一起,那么对方的火力就会被大大的扼制,
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用轻武器打阵地战攻坚,除了用人命填没有任何办法,这也是有人觉得 45 师把人都消耗一干二净,只会打呆仗,把人都打光了,
我能说粗话么,不能,那我就无话可说了,换你来,你守,站着说话不腰疼,
14 日一天军部只知道美军对 45 师正面的 597.9 和 537.7 高地、29 师和 44 师正面的 391 高地、芝村南山、上佳山西北无名高地、419 高地都发动了攻击,其他具体情况一无所知,军部无法确定美军主攻方向就无法决定防御方向,而装备落后,素质一般,人数又少,后勤极低的 45 师手头上除了用人命填还有其他选择么?
没有其他选择,只能放弃表面阵地,全面转进坑道以空间换时间,然后在夜晚再进行消耗战,用血肉来拖住美军的进攻脚步,坚守坑道的战士完全与上级失去联系也没有了任何后勤补给,就是这些最可爱的人,在没有食物没有水的情况下,用钢铁的意志和顽强的作战把胜利的天枰一点点拉回到了起始的地步,
地质条件、步炮协同、单兵素养、战斗意志、前线战术、战略博弈,缺一不可。
因为这是一场为板门店谈判而进行的战场扳手腕,是当时整个朝鲜战争战局的唯一焦点,被全世界盯着。
面对联合国军,志愿军没有任何取巧、没有任何妥协,有限条件下,每一个环节都发挥到了极致,凭血肉之躯与钢铁烈焰硬碰硬,打到不能打,打到一方物质精神垮掉为止。
这种局面不是哪方面单一因素就能左右的。
也因此,对于志愿军与联合国军双方而言,上甘岭战役都呈现了 “非常态” 的局面。
一向擅长打运动战的志愿军倾尽全力投入到与火力优势敌人阵地战反复争夺中(这是红军与东北野战军都吃过的亏);一直习惯平原公路推进的高度机械化联合国军选择以步兵密集(人海)冲锋进攻工事化的山地(硫磺岛战役才过去没多少年)。
双方都抛弃了自己擅长领域,在上甘岭来了一次不计代价的死斗,谁先退一步,就满盘皆输。
对于志愿军而言,没有花岗岩基岩的地质条件,战斗经验丰富的指挥员就不会选择在此构建长期工事,硬抗美军铺天盖地的炮火;没有步炮协同、坑道反斜面以及添油战术,就无法与火力天下无双的美军进行阵地争夺;没有过硬的单兵素养与逼近人类极限的战斗意志,就根本无法在范弗里特弹药量下完成几乎没有后路的战术任务,更何况要坚持一个多月的血肉鏖战……
最后,如果没有战场外、谈判桌上进行的国际政治外交手段博弈,并最终奠定了此后朝鲜战争的走向结局,那么即便一个小小的上甘岭山包守下来,牺牲也将失去最大的历史意义。
这一切,要从 1951 年 6 月 10 第五次战役结束,双方在三八线附近陈兵布阵,对峙格局初定说起。
当时,由于深入朝鲜战争,美国军费从 1950 年的 130 多亿增长暴涨到两百多亿。
要知道,二战美国算是疯狂扩军,到达军费巅峰的 1945 年也才 800 多亿。
这种政治压力传导到朝鲜半岛,就是力挽战局颓势的李奇微调任欧洲,由更有政治外交头脑的克拉克接替。
国际上美国更是通过苏联,向中朝传递谈判的信号。尽管美国陷入朝鲜战争对苏联有利,斯大林还是决定支持双方谈判,大有隔岸观火,两边下注的意味。
1951 年 7 月,谈判在板门店开始。
此后,双方在战场上的军事目的就从最初的打到鸭绿江或者赶下太平洋逐渐转变为为谈判筹码而战。
“边打边谈、以打促谈”——毛泽东
上甘岭就在无意中被确定为了双方谈判的最重量级筹码。
以上的是当时开战前的大环境。
为什么说选择上甘岭是无意呢?这和一个偶然因素有关。
那就是当时的美国第八集团军司令范弗里特的儿子在朝鲜执行飞行任务时,被志愿军高炮击落阵亡。
此前,范弗里特已经跟志愿军的战场结怨,使得加之老年丧子,于是就制定了 “摊牌行动” 这个以绝对火力(史称范弗里特弹药量)拿下上甘岭的计划,从而可以威胁整个志愿军三八线防御计划,其火力之猛,既是对谈判的挑衅,也是咬牙切齿的复仇。
到时候,板门店谈判桌前中朝代表也将陷入被动,美国必然赢得朝鲜战争谈判主动权。
对于上司克拉克而言,批准该计划的原因除了对老同僚的遭遇同情,更关键的是这项作战计划确实无论从军事还是政治的角度来看是非常高明的。
1、目标是限制的:夺取志愿军主阵地五圣山前的两处当时不起眼后来非常著名的 597.9 与 537.7 高地。
2、规模是可控的:志愿军的防守兵力是两处高地各一个连,范弗里特预估己方伤亡控制在 200 左右,不会背上扩大战争的帽子。
3、军事效果:夺取两处高地可威胁志愿军五圣山主阵地,动摇整个志愿军战略部署、夺取高地就控制了高地下的公路地带,美军的机械化部队就可以长驱直入进入西面平缓地区穿插包夹志愿军主力。
4、政治效果:这种战场面积不到 4 平方公里的小规模的军事行动既不会打破对峙格局激起舆论反感浪潮,潜在的军事威慑力又能对谈判产生直接效力,更重要的是正值总统竞选当口的民主党人杜鲁门急需一场漂亮的胜利来弥补朝鲜战争的焦灼对于民主党选情的不利影响。
外国有军事爱好者就以电脑摸拟推演过,当时若不以上甘岭为主攻目标而是将目标转向处于西面的西方山阵地的志愿军部队,在正面硬碰硬的情况下那么这场战役的结果就会完全不一样。
单单从军事角度可以这么假设,但实际上如果直接进攻西方山或者五圣山主阵地,那么整个个三八线对峙格局立马被全盘打破,这在当时的外交政治趋势下是不被允许的。克拉克也绝对不会批准这一计划,也就不会有上甘岭战役了。
1952 年 10 月 14 日行动开始。
联合国军正式进攻前,全线炮击 30 公里的志愿军防御正面,让志愿军将注意力集中在五圣山、西方山等主要防御阵地,以掩护主攻方向达成攻击的突然性。
在上甘岭主战场,联合国军以 200+200 的飞机大炮狂轰滥炸、超标五倍的火力严密封锁各路线、三个步兵营集团冲锋,意欲一举夺取两个志愿军连守卫的小高地。
与此同时,许多国际媒体受邀观摩采访,可以说这个被范弗里特宣传为 “摊牌行动” 的作战计划一开始就期望获得最大的外交、政治效应。
摊牌行动,这个命名就把背后的板门店谈判背景体现得淋漓尽致。
按照范弗里特的计划,处于绝对火力封锁网内的 597.9 与 537.7 两个高地早已是囊中之物。
这个时候顶着有史以来最强大炮火的志愿军,就祭出了 “坑道” 这件被军迷们津津乐道的法宝。
关于志愿军坑道作战的分析非常多,这里就谈谈被忽视的一点:地利。
不是山势、海拔,而是:
朝鲜半岛的地质结构属于形成于中生代侏罗纪的花岗岩和石灰岩地系。
比如著名的金刚山的主要构成就是花岗岩。
五圣山所处的地区与金刚山接近,山体常年的风化作用下虽然有土壤覆盖、树木茂盛,但其山体基础仍旧是花岗岩构成,并且由下至上破碎的岩层与土壤掺杂,形成了崎岖的山地地貌,也为构筑复杂坚固的坑道工事提供条件。
所以在阅读朝鲜战争资料的时候,常常可以看到志愿军小股部队依托大块岩石、峭壁构建山地工事,防御炮火攻击、居高临下阻击沿公路推进的美军机械化部队。如果没有石灰岩花岗岩交错的地貌,光凭土工作业就想挡住机械化部队前进代价无疑要增加太多太多,难度近乎登天。
有了这一基本认识就可以知道为什么美军没有如某些人脑洞一样从挖地道进攻了,不是没想到,而难度太高没有工程机械根本挖不动!还要短时间达成战术目标就更不可能。
由于此前战役中,志愿军坑道作战对于防御敌军重火力的奇效,在三八线对峙的一年多里,轮换驻守五圣山地区的志愿军就在不停利用各种方法(包括使用炸药)在花岗岩地貌的山地挖掘构建坑道工事。
正因为有了天然花岗岩地貌加成的坑道,因此坚持坑道作战志愿军才能扛住整个战役期间美军 190 万发炮弹的倾泻。
由于有了坑道战术,范弗里特弹药量杀伤效果大打折扣,美军第一天的进攻即告失利。
志愿军高层也看到了 “摊牌行动” 的险恶用心之处,因此倾尽全力突破封锁线增援上甘岭,而在公众面前未达成预期作战目标的克拉克与范弗里特也只能硬着头皮加码。
两个连的阵地上,战斗规模迅速扩大为团级、师级,最终达到军一级战役级别,
志愿军这边,有了坚固的坑道,只是做到了在对手火力下保证基本生存,要想要在优势敌军面前达成进攻与防守的目标那就必须提到第二个在上甘岭战役的讨论中常常被忽略要素:
志愿军炮兵。
毛泽东在 1952 年 12 月 16 日指出: 今年秋季作战,我取得如此胜利,除由于官兵勇敢、工事坚固、指挥得当、供应不缺外,炮火的猛烈和射击的准确实为制胜的要素。
志愿军炮兵在上甘岭战役期间,一共发射炮弹 40 余万发,而美军则是 190 万发,火炮比例大概 1 比 4。虽然双方在弹药、口径上相差悬殊,但考虑到具体战术,实际作战效果的差距可能就没有数据那么大了。
因为美军的炮兵火力除了杀伤目标、轰击阵地坑道,还有很大一部分是用来严密封锁周围阵地向上甘岭增援的各个通道,阻断志愿军对于两高地的支援。几百米的距离上就有以高强度火力密布数道封锁线,以至于志愿军连小小的苹果都无法运上去,增援的部队一半乃至更多还没看到敌人就倒在了进军的路上。由于部队消耗过大,为了增援上甘岭,秦基伟把自己警卫连也送上前线,但穿越封锁线后最终到达阵地的仅有二十多人。
志愿军炮兵由于数量相对较少、口径小,所以作战目标调整为 “以杀伤敌方有生力量” 为主,这在联合国军急于取胜而成建制投入部队进行人海冲锋的局面下,效果尤为出众。而且当联合国军付出重大代价占领表面阵地的时候,就处于一个尴尬的局面:当志愿军死守坑道时,位于表面阵地的联合国军将面临志愿军炮兵的直接打击,而短兵相接的状态也无法得到己方直接火力支援,最后在志愿军主力与坑道守军的反击下再次丢地表阵地。
两个高地就在这样的往复间易手数十次。
最终,上甘岭战役中方数据是联合国军伤亡 2.5 万人,而炮兵杀伤的敌军就有 1.3 万,超过一半(还有一个数据是 70%)。在美国士兵的采访和回忆里,关于志愿军火炮特别是喀秋莎火箭炮的描述也不少见。
这与运动战为主的初期是不一样的,因为五次战役之前由于美军的空中优势与我军的作战形态,使得新组建的志愿军炮兵并没有太大可以发挥的机会,直到僵持阶段的上甘岭战役。而且 1.3 万是杀伤数字,考虑到炮兵火力的威慑作用与附带效果,也难怪有人说这场战役也预示着我军将从以枪战为主向以炮战为主的转变。
有了坚固的坑道工事、有了大量杀伤敌人的炮兵,阵地上得火力与兵力的劣势得到缓解,但是坑道迟早会被堵死、封锁、破坏,与美军拼炮弹终究不是办法,获取胜利的根本还是在于表面阵地的争夺,因为唯有站稳表面阵地、打破美军战术目标与战略意图,才能在板门店、在美国本土乃至国际上产生影响。
因此最核心因素的还是在于志愿军士兵。
黄继光堵枪眼的故事就发生在一次夺回表面阵地的进攻当中。如黄继光一样涌现的战斗英雄太多了,他们的战斗细节、壮烈事迹这里就不一一复述。
这里要特地拿出来说的是一个在上甘岭采用但很少被提及的一个战术:
“添油战术”
这可能出乎很多人意料,根据兰彻斯特方程这种在各种军事题材作品里被往往充当反面案例的战术,恰恰在多种特殊因素酝酿出的上甘岭战役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道理其实很简单,由于美军猛烈的炮火与飞机狂轰烂炸,成建制的防守大片阵地往往死伤惨重,部队消耗非常快,于是指挥员就把阵地分散,留少部分人防守,一处阵地就三个人,其余进入掩体,伤亡一个就补一个。这样就大大减少了部队短时间内的减员也牵制了大批敌军,而且同时由于有炮兵火力的存在对敌杀伤效果不会被削弱多少。这就把依靠人数与武器优势的欲速战速决的美军拉进了比拼意志力的鏖战之中。
理性地读这些文字的时候只会当做一种灵活处置的战术安排,但当把自己的思绪代入到当年硝烟弥漫的战场时,那种无与伦比地震撼与感动就如同泰山压顶般袭来:
… 当战友一个个进入掩体,留下你面对潮水般涌来的敌人与震天的爆炸,你知道哪怕子弹穿过胸膛、炮火湮没身躯,也不能停止战斗…
… 当连长下令准备进入阵地的时候,你明白此去便不再回头。临走前一双双坚毅的眼神,那是在告诉你:拿起牺牲战友的钢枪吧,我们将紧随你的脚步…
没有烈酒壮胆没有金钱利诱
这是上级对下级的绝对信任
这是士兵对命令的绝对忠诚
这是战友与战友的绝对真诚
这不是两个小时好莱坞电影最后感人至深的高潮,而是志愿军战士每天每夜的前赴后继。
人类战争史上英雄事迹太多太多,但你很难再找出第二支能无条件坚决执行这样军令的成建制部队。
这是用电脑无论如何也推演不出来的…
兰彻斯特方程在上甘岭失效了,无数与敌同归于尽的烈士、许许多多坚守阵地的孤胆英雄,换来的是美国人,在与日俱增的伤亡与不堪承受的后勤与政治压力下,耗散殆尽的战争意志。
与朝鲜战争前中期大开大合的运动战不同,上甘岭战役的形式更像是面对面的角力,退一步就是深渊没有取巧可言。双方拼的是血肉,更是意志。
当克拉克与范弗里特逐渐发现原本一场在媒体面前表现的绝对火力与优势兵力下的迅速胜利演变吞噬兵力与装备的无底洞时,这种反转也在美国政坛与媒体上产生剧烈影响。
美国军事史专家沃尔特 ·G· 赫姆特在《朝鲜战争中的美国陆军》一书中说:"‘摊牌行动’得到了一个令人嘲讽的结局。"
美国合众社社评:这次战斗中 “美军的伤亡率达到一年来的最高点”。
美联社记者伦多夫在战况综合报道中说:“金化战役已经成了一个无底洞,它所吞食的联军军事资源比任何一次中国军队的总攻所吞食的都更多。”
范弗里特本人也不得不承认:“这是战争中最血腥的和时间拖的最长的一次战役,使联合国军蒙受到重大损失。”
在这种大环境下,克拉克与范弗里特再也没有理由向上甘岭增加兵力火力投入,更何况几次轮换下来,除了少量驻日美军,远东再无可用兵力。美国本土也绝不会再派军队过来。到战役后期慢慢地志愿军的对手更多的是替换上来的南朝鲜军队。
1952 年 11 月 20 日,志愿军反攻收复 537.7 高地 6 号阵地。1952 年 11 月 25 日,志愿军 537.7 高地完成换防移交,标志着上甘岭战役结束。
此后,经过这样一次惨烈的 “扳手腕”,面对上甘岭战役的结局,美国军方与政界就形成了一个共识,在朝鲜的军事行动已经无法获得任何战场和外交上的利益。
1953 年 1 月,杜鲁门下台,其所在的民主党大选失败,共和党艾森豪威尔当选。
1953 年志愿军发动夏季反击战,彻底确定了三八线的格局与朝韩两国边境线。
1953 年 7 月,朝鲜停战协定在板门店签订。
上甘岭战役起于一个老将的一时激愤与政客的军事投机,终于尸骸累累的战场。
坑道、炮火、厮杀,从始至终在这 3.7 平方公里战场,志愿军战士用血肉之躯左右着的是板门店谈判桌上唇枪舌剑、三千里锦绣江山未来的命运乃至横跨半个地球的政治、外交博弈。
反斜面阵地就是把主阵地构筑在山头的后面,不只是挖几条战壕那么简单,是由少量地表阵地+大量地下坑道组成,而且在山头上一般还会保存一些战壕和碉堡。
这样的情况下,敌人的直瞄炮只能打击正斜面和山头上的可见火力点,榴弹炮的射界也没有那么刁钻,迫击炮角度是够但是你看不到山头后面我军的阵地在哪儿,更何况我们大多数是藏在地下,除非敌人炮兵可以开天眼把炮弹正好砸进我们的地道口。不过飞机确实是个大威胁,当时也有很多坑道被航空炸弹轰塌的,但是比起被敌人炮兵犁完再被飞机炸,这已经是把损失降到我们可以接受的范围了,毕竟飞机轰炸的精度有限,我们地面也是有防空火力的。
敌人炮击的时候,我军步兵撤退至反斜面的坑道地道里,尽量减少炮火杀伤;炮击结束或稀疏后,步兵立刻从反斜面的地道口出来冲上山头,利用山头上已经掘好的工事反击位于正斜面的敌人。反斜面的地道口一般离着山头不会很远,否则炮击结束后敌人步兵可能比你抢先一步占领山头 (即山坡棱线),那样成了人家居高临下打你反斜面,你照样吃亏。所以在用反斜面战术时最重要的就是抢占棱线,也就是山头最高点,谁抢下了就意味着谁可以占有良好的视野,无论是引导炮兵还是发挥火力都是必不可少的。
至于兵力问题,还是跟地形有关,其实上甘岭战役前线打的最激烈的就是三角山和狙击兵岭 (美方代号,我军称之为 597.9 高地和 537.3 高地北山) 两个高地,这俩山头根本塞不下多少人,只要火力配置到位,一两个班就可以封锁数百米的防线,而联合国军纸面兵力多,但战场宽度实在有限,每次进攻的时候也没法全部展开。
整个上甘岭战役拉锯的时间太长,敌人火力优势明显,我们只能是采用以连排为单位的添油作战,主力部队屯集在反斜面的坑道里随时准备增援和反攻,而事实证明这确实是当时的条件下减少伤亡的最好办法了。所以反斜面战术是有自己的适用空间的,也不能过于迷信吹捧,应该明白那是当时我军在火力、后勤落后和体系化不完善的情况下被迫使用的山地防御战术,以尽可能抵消敌人的炮火优势,而且实际效果还是很可观的。
附上地图
反斜面,简单说也就是山朝向敌军的另一面。由于山体的遮挡,敌军直射火炮无法命中,而曲射火力或航空打击稍微偏差也无法有效杀伤。加上我军完备的坑道防御体系,确实极为坚固。
实际上,我军较大的危胁包括: 断粮断水 (后勤通道被炮火封锁),攻击震动造成坑道塌方和缺氧,缺医少药等。
另一方面,上甘岭地形狭小,为什么我们只放少量部队?因为放不下。其两个高地只能部署连级单位。我军准备充分,提前清理射界,战斗意志坚定,弹药储备较为充足 (主要为轻武器 手榴弹) 而美联军的优势中,炮火,机械化施展不开,空军难以直接打击,其实在单兵装备上并未有太大优势,且处于进攻态势,没有地形优势,战斗意志相对不坚定。
更关键的是,我们往往关注士兵总量对比,但是我军参战部队尤其是前线部队几乎全部为战斗员,而美联军至少有三分之一为非战斗员,包括后勤 通讯 技术 卫生人员和宪兵等等。所以往往一个团损失几个连就很难担负主攻,更换部队又给我军喘息机会。所以美军轮番上阵,却不能攻下阵地。
最后还是要向坚守阵地的英雄们致敬,无论客观原因有多少,他们的坚定信念一定是取胜的很大因素,无数著名或不著名的英雄留下了无数可歌可泣的故事,令人敬仰。但是——现在我们更希望,英雄们创造奇迹之后,还可以同我们一起享受胜利的果实。
5 月 18 日补充
评论区不少大佬帮忙解答,感谢
有朋友问为什么我军都是战斗员,有两点,第一我军的传统是全军战斗员,不管炊事员卫生员都要会战斗,甚至技战术还要更好。
这一传统一直保留到今天,可自行百度: 演习时炊事班消灭敌人 或类似关键词。
并且,我军伤亡较大,临时补充也是不得已而为之。
第二,客观上我军主力部队中技术兵种种类少,数量少。而美军同期根据战场条件和战役目标,却会临时增加各兵种,如通讯 (步炮 空地 与上级 与装甲部队等) 卫勤 (卫生 防化 炊事班 司机 等) 。早在冲绳岛战役,美军向前线海军分发信件 329999 件 (来源,第二次世界大战重大战事,这本书出版社和作者我记不清了,但是年代比较久远,90 年代,但是这个数字我记忆犹新,最近没有找这方面资料,先用这个) 由此可见其对后勤事无巨细。
5 月 21 日补充
大家对这个话题蛮关注的,我又查了些资料,今天补充一下当时双方出现的一些问题。
一. 战役战略层面
1. 我军
(1) 敌情判断失误
起初我军判断美军是为了进行机械化进攻的佯攻,战役准备不足。并且防守的 15 军非主力部队,故起初我 15 军伤亡颇大。这也说明美军的战役意图起初非常隐蔽。
(2) 后勤估计不足
我军虽然在前线构筑了坚固坑道工事群,但是没有充分考虑后勤问题来布置坑道出口,物资转运站;未充分考虑伤员后送,补给前送路线;未针对美军空袭规律配备大量防空哨和高炮部队;起初对美军火力规律认识不足等,导致我军后勤补给线被轻易封锁。可以说美军的炮火封锁相当成功。
2. 美联军
(1) 火力准备不足
仅使用师级炮火,使得我军坑道经受住了考验。
(2) 配合与协调不力
其空地 步炮协同虽然一直处于较高水平,但我军快速的防炮 / 空袭与战斗状态转换的节奏令其难以适应。
二. 战术层面
1. 我军
一方面 15 军非主力部队,技战术不是最强的;且因为处于谈判期间,全军上下多少有轻敌现象;加之之前判断失误,对敌人企图估计不足,导致最初只是较为消极地防御敌人进攻,而美联军尤其韩军 (见后文 关于韩军) 的攻击方式则十分狠毒(详细介绍见评论区,有大佬补充了就不再重复),一时伤亡较大。不过等后期 12 军支援过来,15 军充分动员,上述问题基本都被解决了,我军利用坑道和反斜面对敌人灵活打击,即使美军数次攻上棱线亦被我军反攻夺回。所以反倒战斗高峰期我军前线伤亡相比并不多(可是也都是志愿军战士啊),而后勤补给线损失惨重。
2. 美联军
美军方面本来就是想当做一个筹码进行一次政治意义大于实际意义的作战,战术准备非常有限,如上文其配给与加强的支援单位并不多,我军反而因为苏联援助 (具体轻武器有没有直接加强我没有找到资料,只知道后来 12 军有整建制换装苏械的部队,但是炮兵肯定加强了,至少包括火炮和火箭炮各数个团直接用于上甘岭战斗) 和部队整编大大加强了火力,使得我军与美联军的地面火力差距是历次战役战斗中最小的。注意这里说的是地面火力,空军见下文。
关于空军
首先我们必须残忍地面对一个现实,就是空军无论是朝鲜空军,我志愿军还是据可靠猜测出现的苏联空军,其实都在被美帝碾压。于是大家又不相信 (可能更多是不愿意相信) 了,不是有米格走廊么,不是有王海大队么,不是有张积慧这样的王牌么,哪里来的碾压?明明我们爆锤美帝国主义的腐朽空军啊!
当然,这些英雄的战绩是真实的 (虽然一些有争议,比如上文我军战斗英雄张积慧初出茅庐便击落美国空战王牌戴维斯,当时戴维斯先击落了两架我方飞机,美国苏联认为他先击落的就是张积慧及其僚机,随后被由苏联空军飞行员驾驶的 MIG 15 击落,而我军认为其先击落的是我军另外两架 MIG 15。不过总体上我军对战绩确认是很严格的,就算有少量水分,那双方也彼此彼此罢了)。但是毕竟,中朝空军是新生的空军,大多数飞行员在喷气机上仅仅有几十个小时的飞行经验,美军则动员大量二战老飞行员,几百小时甚至几千小时的比比皆是;苏联空军虽然经验丰富,但因为组织等一些原因 (如为了保密整支部队轮番上阵导致新老飞行员 不同批次飞行员无法交流,刚适应对面就换驻地) 难以发挥。并且作战飞机上,美国早期使用的 F -80 F -84 确实不如我方的 MIG 15,但是后来的 F- 86 佩刀已经可以持平了。需要注意的是,从数据来看 MIG 15 火力和机动更强,但是佩刀在人机方面显然远远取胜,比如更省力的操纵杆(使得飞行员在受伤或大过载机动时更容易操控飞机,尤其美国飞行员普遍力气更大),更整齐的仪表(使飞行员更容易掌握空战态势),更好的视野(包括更透明的玻璃座舱盖,更小且不会挡住后上方的水平尾翼,使得飞行员更容易发现我军飞机),更舒服的座舱座椅等等,诸如此类的细节从数据上是看不出来的,但是实战中反而是最致命的,尤其是在我军飞行员经验明显不足的情况下。另一方面,如上文美国还有大量不适用于空战的喷气机和最初的喷气轰炸机被大量投入对地攻击,如毛岸英就死于 F 80 的空袭,相比之下我军对地攻击的主力还是伊尔 2 别 2 这种活塞式飞机且数量实在有限。在整个战争中几乎没有什么作为 (没办法,装备差距太大,即使是苏联当时也没有对等的攻击机,苏 7 等尚未服役)。更可怕的是,美军还有压倒性的数量优势。战斗机比例不同时期我方比美联军在 1 比 3 到 1 比 2,大家觉得没什么(这还不算飞行员训练程度差异),算上喷气机总数基本上是 1 比 10 以上,算上战机总数(美联军亦有大量活塞式飞机用于后勤和对地攻击) 达到了恐怖的 1 比 20 以上。在这种情况下我们能确保战术目标(如特定时间特定战场的制空权,主要进攻方向的制空权)达成都有点有心无力,更不用说战役目标 (压制敌军空军 攻击纵深机场 攻击对方海上运输补给线之类) 或者对地支援了。事实上,最后双方的战果比,我军击落敌机 300 余架,而被击落的有 800 架之多。(亦有说法称我军仅损失 300 余架而击落敌机 400 余架,这方面各国不同时期不同资料差异太大了,网上更是什么都有,很难说谁真谁假)
当然,我们为此更应该向当年的英雄们致敬,正是这年轻到只有几个月的中国空军,在战争中成长,经历了多少血与火的考验,一路几乎同世界上所有强国为对手,最终凤凰涅槃,浴火重生,成为共和国上空的钢铁雄鹰!
关于韩军
韩军其实比西方联军打得更猛。虽然同我军在战役上基本失败,但如评论区所言,其单兵作战意志其实不弱,并且更狠毒 (亚洲人和西方人的思维方式不同可能有一些原因,当然没有种族歧视,也不想讨论关于道义上的问题,是善用兵法还是惨无人道大家心里自有判断)。另一方面在自己的国土(抛开政治) 上作战,思想上也不一样。
不过如前文,其在大规模战役中基本失败,多个师 旅级单位被整建制歼灭,李承晚亲自授予的军旗都被缴获,与美军从未有团以上单位被整建制歼灭形成鲜明对比。当然也有我军心态 (恕我直言对手都是渣渣),美军部署考虑(炮灰准备好了),美军支援效率(亲儿子肯定优先 四等人也是亲儿子) 和武器装备和给养 (美军把 K 口粮给韩军,韩军把它们拿去给老百姓,老百姓拿去喂猪) 的因素。
不过说回来我军表示我们没有炮灰都是自己人,没有支援都是步兵炮兵都少,武器装备刚做到军师一级统一一个国家,后勤没衣没药没粮食,不也照样赢?
想威胁我们?
6 月 3 日
今天补充一篇文章
来自微信公众号 军武速递 作者大伊万
版权归作者所有
https://mp.weixin.qq.com/s/5o6irZBA6sZ7IP8ri9NJ0A
**因为志愿军的「冷枪冷炮」战术。****第五次战役后,敌人摸清了我军的弱点。****在这个危急关头,志愿军文武双全的开国上将邓华,提出了「冷枪冷炮」战术。**这一战术直接改变了战局,让我们在上甘岭战役中取得了胜利。
上甘岭战役,美军被打的真的惨。
志愿军打扫战场的时候,看到很多美军遗落罐头盒,打开一看,居然装着肮脏的粪便。
耳听为虚眼见为实,笔者采访过几位上甘岭的参战老兵,他们也曾讲过这件事,说敌人在罐头盒子里排泄……
这件事,乍一听,是不是觉得不可思议?
关于此事的前因后果,要从一句墓志铭说起。
来自于中国的志愿军狙击之神张桃芳,他去世之后墓志铭写的是:痛苦如此持久,像蜗牛充满耐心地移动;快乐如此短暂,像兔子的尾巴掠过秋天的草原。
这只有狙击手能体会。
狙击手在潜伏的时候,痛苦是非常漫长的,犹如是蜗牛慢慢地在移动;而狙击手的快乐,又是那么那么的短暂,犹如是兔子短短的尾巴。
这句诗歌墓志铭的前半句,就痛苦而言,狙击手的痛苦,绝大多数时间是双向的,也就是说狙击手本人潜伏的时候很痛苦,敌人要时刻提防狙击手,同样也非常痛苦。
但这毫不相干的三件事,志愿军狙击手、敌我双方的痛苦、罐头里面的排泄物,重现了当时的战场情境。
1951 年 6 月 10 日,中国志愿军的第五次大规模战役结束,我军在朝鲜遭遇了空前的危机,敌人摸清了我军的弱点。
长期以来,中国志愿军的后勤补给,一直是大大的短板,以至于进攻作战的时候,只能维持七天。
而美军的指挥官李奇微,每当遇到志愿军大规模进攻,就会指挥部队进行有序撤退,始终跟志愿军保持不太远的距离。
当志愿军粮食耗尽后撤的时候,李奇微立刻指挥部队,转身疯狂追击,属于是防守反击的战术。
此事直接导致的后果,就是美军看到了胜利的希望,迅速稳住了战局;而志愿军陷入了巨大的危机,战争变成了长久的消耗。
毫不夸张的说:李奇微的战术改变之后,美军推着我们的志愿军,一步步走向失败的深渊,而且是巨大的惨败。
对于中国来说,这是赌上国运的一场战争,一旦败在了朝鲜半岛,后果不堪想象。
论及消耗战,中国远远不是美国的对手,犹如是刚刚上学的孩子,碰到了拳击擂台的世界冠军。
拿 1951 年的秋季和冬季举例,美国仅仅一个军,就拥有一千四百多门 70 毫米口径以上的火炮。
而我们这边的一个军,仅仅才一百九十八门。
在消耗战拉开之后,敌人在平均 24 小时的时间里,将两千多发炮弹,倾泻在我军的重点阵地。
再加上美军装甲部队的巨大优势,以至于之前还狼狈逃窜的美军,很快就变得得意洋洋。
以至于我军在望远镜里,常常看到闲暇的美军,在天气好的时候出来晒日光浴;甚至在小河里洗浴,肆无忌惮,无法无天。
反观我志愿军这边,随着战局越来越紧张,所以压力越来越大。
难道,志愿军折戟在朝鲜半岛?惨败在美军李奇微的手里?我军司令部的高层,以及国内的中央军委,还有莫斯科的斯大林,都在思考对策。
在这个危急关头,志愿军文武双全的开国上将邓华,提出了「冷枪冷炮」战术。
我志愿军,暂时放弃大规模的进攻作战,而是采用小股部队甚至是单兵,开展史上最大规模的狙击作战。
邓华的冷枪冷炮战术,乍一看平淡无奇,又凭什么能够扭转战局?凭什么反败为胜?直接将美军拉进痛苦深渊呢?
1952 年的年初,我军是不允许随便开枪的,那样会招来铺天盖地的炮火和飞机轰炸。
而位于黄鸡山阵地的,我军第 355 团第 9 连副连长徐世祯,眼瞅着英国大兵,在远处作威作福,实在是咽不下这口恶气。
所以徐世祯违反规定,直接就脱了军装,拿水混合黄土,在身上和枪上涂满了黄泥,随后就悄悄离开了阵地。
战友们清晰看到,徐世祯打死了七个英国士兵,然后又完好无损的归来。
上级并没有批评徐世祯,而战士们将其称之为「打活靶」,大家一看徐世祯没有被批评,所以都跃跃欲试。
而真正的、根据上级命令、最先采用冷枪冷炮战术的,是我军的 230 团,他们驻守在三八线中段的金化地区,他们举行了一场打活靶的军事竞赛。
团长召集老兵开会,集合了全团的特等射手,前出秘密摸到敌人的眼皮子底下,开始了一场军事竞赛。
此次竞赛的结果是:一共用了二十九发子弹,打死打伤十四个敌人。
此次竞赛带来的直接影响是:230 团正面的敌人,连续多天不敢露头。
该团的干部,立刻向总部汇报了竞赛的成果,而总部根据 230 团的竞赛成果,在战场上全面推广。
于是浩浩荡荡的冷枪冷炮运动,就此拉开了序幕,战果不亚于一场大规模战役,而且最大的历史意义,在于完完全全扭转了战局。
毫不夸张的说,将走向失败的志愿军,又给强行拉了回来。
就拿我军的机枪手来说,每天去值班的时候,就会寻找合适的阵地,插入敌人的眼皮子底下,在出其不意的位置、打出其不意的攻击……
寻找敌人的突出目标,而且打完就立刻隐蔽,游走到下一个出其不意的位置。
经验丰富的机枪手,会打完之后转移到多个出其不意的位置,久而久之就养成了丰富的战场经验。
冷枪冷炮运动的特点就是灵活机动,任务要求是让美军的脑袋低下去,以至于该运动才刚刚开始,就把美军的士气打入了冰点。
敌人指挥官每天早上一睡醒,就对着身边的战士大喊,说对面的共军人人都是狙击手,外出活动要小心。
而美军也不是吃素的,他们也很快就找到了应对的办法,一旦发现志愿军的冷枪火力点,就进行大规模的火力覆盖。
而我军也改变战术,进行隐蔽精干的狙击作战,头一天晚上插入到敌人的附近,第二天夜里再回到我军阵地。
一去一回,这两个夜晚的时间里,寻找敌人突出的目标,隐蔽身形保存自己,打敌人的有生力量。
例如敌人出来找水,他们灌第一壶的时候,我军狙击手是不会打的;而他们灌第二壶的时候,动作就会放慢,我军狙击手立刻开枪。类似的经验数不胜数。
邓华将军的战术,仅仅才打了几天而已,敌人就被打怕了,谁也不敢再露头,都开始疯狂挖战壕,加固防御工事。
整个前线,敌人犹如困兽,就连吃喝拉撒的时候,都要小心谨慎。
他们将排泄物,装在罐头盒里,完事儿之后扔出阵地。而且这不是某个局部的场景,而是整个前线的场景,成了一大奇观。
就拿志愿军第十五军来说,也就是鏖战上甘岭的部队,他们在九个月的时间里,杀敌数量高达一万九千九百多人;其中第 45 师的 135 团,就杀敌三千五百多人。
以上这个数据当中,接近一半的歼敌战果,来自于冷枪运动,也就是狙击作战。
所以咱们常说的上甘岭,被敌人称之为狙击兵岭,并且将其拍成了电影。
关于我军狙击作战,大大打击了敌人的士气,以至于百分之九十五以上的美军,都在前线遭遇过我军的狙击手。
在心理上,我军的狙击手,射出幽灵一般的子弹,带给敌人巨大的恐惧。
我军经历了几十年的战争磨炼,培养了大批的特等射手,这些老兵带着一位或者两位助手,又或者单枪匹马的,深入到前线的角角落落,打得敌人不敢抬头。
当上千个我军的狙击小组,形成了默契的配合之后,又展开了联合行动。
举例来说,
反斜面战术不新鲜,坑道战术更是一战就非常成熟了,单凭这两个,是守不住上甘岭的。
守住上甘岭首先要看双方的决心是什么,也就是为什么打这一仗。
美方:
要选一个地方打一仗,而且要必胜,目的是在谈判桌上争取主动权。
不选更重要且更好攻击的西方山,偏偏选五圣山前的两个小高地,就是因为此地并非必争之地,中方伤亡一大,就可能放弃。
中方:
不管美军攻击任何地点,都必须死守住,目的也是为了谈判。
因此我们可以很清楚的看出,中方的战役决心是要强于美方的。
上甘岭战役分成三个阶段:中方防御、双方拉锯、中方反击。
在第一个阶段,中方损失很大。美方也认为中方应该会就此退让,毕竟上甘岭两阵地后方还有数个更高的阵地可以组织防御。
但之后的拉锯战让美方明白了,中方决心把这两个小山头变成 “血肉磨坊”,坚决不撤。
于是美方就改变策略,加大火力强度,利用中方必守的决心,希望给予志愿军极大的杀伤。
可这个时候志愿军改变了之前死守的方式,充分利用地形和坑道工事,用拉锯争夺表面阵地的方式和美韩军周旋。
美军见攻又攻不下来,大量杀伤志愿军有生力量也做不到,自身伤亡却很大,最终只能放弃。
所以上甘岭战役是典型的 “政治仗”,象征意义远大于实际意义。
后世一直对美军为什么要死磕这两个并不重要的小山包,而不是全力进攻地形更适合进攻,同时也更重要的西方山,存在很多疑问。
其实只要从政治的角度思考一下,答案就很清楚了。
攻击西方山,一定会引起志愿军的誓死抵抗,美军代价一定也会极大。
美军打这一仗就是为了在谈判桌上更有底气,而不是真的要把战争强度升高,更不是为了大量增加自身伤亡。
选择上甘岭,就是因为觉得志愿军可能会放弃。
而志愿军死守上甘岭,也就给了美军一个强烈的信号:
我们绝不放弃一寸阵地,不管它重要不重要。
事实也证明了,志愿军确实可以做到这一点。
这种决心和结果,让美军清醒的认识到,再打下去没什么便宜可占,只有尽快结束谈判才能让美军脱身。
其实抗美援朝战争后期,这种 “政治仗” 很多,但就意义而言,上甘岭战役最重要。
在上甘岭战役时期,苏联已经完成了对志愿军的二批次军援,即合计 100 个苏军师的装备,价格为厂家价格的一半,中国支付不起的部分年利率 1%,这批军援相比于第一批次的军援有了本质性的不同,团级拥有炮营,师级拥有装甲营,军级拥有航空团。此时,中国军队和美军之间已经完全没有了武器装备的代差,只有量差,美军采取范弗里特弹药量也是为了把量差搞到极致,所以我军必须重视反斜面。
![](data:image/svg+xml;utf8,)
在反斜面上,敌方的火力优势无法发挥,轰炸机又极有可能成为我方高炮部队和截击机部队的靶子。
美军在其优势的阶段占领了反斜面多次,但是当美军占领反斜面后,就会和正斜面的志愿军一样,单方面被我方炮兵输出,而且在反斜面地下的志愿军,一样可以给饱受炮火摧残的美军以重大的伤害。我军上甘岭战役的理念就是,火力前重后轻,兵力前轻后重,在避免人员暴露在火力覆盖范围的基础上就可能保证火力的输出。
死亡最多的大概是后勤兵和通讯兵了,地下志愿军喝的每一口水,每一口吃的,都靠我军在夜晚渗透送入,据说有那么几天送补给人员的伤亡率高达三分之二,史上最危险的送餐员了吧。为前辈的英勇致敬,这盛世如你们所愿。
很多人质疑苏联的军援,有些可笑吧。使用苏联武器不代表志愿军就不英雄吧,我们的士兵还非得小米加步枪才算赢?苏联军援并非机密,而是在任何一个大型论文数据库,哪怕在百度上都有精确的数字。苏联首批军援为 36 个步兵师,按照我国入朝部队的 36 个师进行配比,志愿军部队在 50 年十月入朝,51 年一月份,苏军即完成 36 个苏军师装备的提供。
1951 年,随着朝鲜战争逐步的白热化,我国向苏联申请第二批军事援助,合计 60 个苏军重装师的装备,这批军援中包括 300 辆 T34 中型坦克,60 辆主战坦克,上千架歼击机、攻击机和截击机。苏联奉行大炮兵主义,师级配炮团,最差的压制火力也用 122mm 口径榴弹炮,运输用汽车合计超过 75000 辆。这只是整体采购,不包括零星购买,和苏军从旅顺撤防,移交给中国的 6 个师武器。
朝鲜战争结束后,中国用这些武器武装了 130 多个师,成为了亚洲最强大的军事力量。
别的大家都说了很多了,我就说一点:飞机能不能打到反斜面。
答案是:能打到。但是对胜负没大用。
反斜面的作用本质就是一个二线的屯兵处。当美军的炮火延伸之后,反斜面的部队是需要立刻上去一线争夺山棱线的——万一山棱线被占领,那就彻底完了,因为整个反斜面都会暴露在居高临下的直瞄火力下,那就是一边倒的大屠杀了。真到了这时,连我军后方的炮火也没用——反斜面是公平的,美军打不到我军的反斜面,而我军同样打不到美军的反斜面。所以,这套打法的关键点就在于两点:坑道内的兵力必须积极的出击,以拖延和干扰美军对棱线的占领;还有反斜面的部队必须在火力延伸后,积极的向山棱线增援,和守军配合打反冲击,把山棱线控制在我军手里。那么要破解这套打法,自然就是针对这两点的反制措施。
而众所周知,反斜面的火炮打不到,但是飞机是可以的。我军当年的防空火力也远没强到能彻底阻止美国空军的水平。,所以空军轰炸的记录一直都有。
而之所以空军没用,主要在于当年空地协同的水平太差,做不到分钟级以内的协同。所以当美军炮火延伸,我军离开坑道、反斜面的猫耳洞、防炮洞投入到山棱线争夺的时候,美军飞机要么已经刚炸完了一轮还在爬升阶段,要么就是还没进入攻击航线…… 而更悲催的是,这种短促出击从开始暴露到短兵相接,也就几分钟时间(当时我军的防炮洞是几十米几百米就一个,所以是跳跃式前进的,中间并不会持续暴露在外)。这几分钟的时间窗口错过了,美军可没有 “我要的是塔山,不是伤亡数字” 这般豪气。
然后,靠协同不行,靠空军自主的现场监控也不行——当年对单人大小的分散小目标的空地实时监控能力几乎为 0,更何况这些小目标大都还带了一定的伪装。
所以,如果当年美军有 ac130 的话,我军会惨得多。
第一也是胜利最优先的前提就是志愿军指战员们的钢铁神经和对胜利的必胜渴望,没这个别的什么都是扯蛋!
第二就是集思广益发动战士们的主观能动性,总结教训,实行了很多再后来证明极其有效的对应战法,极大的保存了自己消灭了敌人,让美国人再也无法看见胜利的希望!
反斜面,这个大家知道的最多,其实就是面对美军铺天盖地的炮火放弃面敌的山坡,只和敌人争夺山脊一线,在背敌的一侧修坑道工事,非必要人员全部进入地下,在山脊一线火力做到前重后轻,人员做到前轻后重!什么意思呢?就是在山脊表面也修建一定的防御工事,但是主要是配置武器,人员只留下几个观察哨。当美军开始进攻前的炮火准备的时候,留下观察哨,别的战斗人员先进入反斜面的坑道工事隐蔽,在美军炮火结束以后,开始步兵进攻爬山的时候,观察哨发现敌情立刻通知坑道,然后战斗人员迅速抢占山脊工事,直接操作留在工事里的武器对山坡上蠢蠢蠕动的敌人以最大杀伤,当敌人被打退,就留下少数几个人观察,继续进坑道躲避随后的美军炮火,就这样周而复始直到敌人不能承受之重为止!
友邻配合:反斜面战法虽然很有效果,但是敌人也是活的,他们也会想办法破解,当山脊阵地丢失,这座山的志愿军就全部进入坑道坚守,不过容易被堵住洞口被动挨打,补给也困难,这时候友邻部队和阵地的支持就十分重要,在直接面敌作战的那座山的相邻山峰,也要修建坑道工事,不过是修建在面对前边山的反斜面对着我方这一面,大量修建炮洞,重机枪坑道,狙击手散兵坑等工事,当前面山的山脊失守,我方退入坑道以后,敌人也占领了反斜面的表面阵地,这时候就要发挥火力消灭暴露在外的敌人,让他们不能肆无忌惮的破坏反斜面坑道,到了晚上退入坑道的战士再冲出来把表面阵地的敌人打回去,同时加固和重整被破话的坑道口和山脊阵地,等天亮美军的再一个白天的进攻!
这样的战法,别说一个范弗利特弹药量,再多几个也能坚守,不过在艰苦卓绝的上甘岭最后,中国人民解放军就患上了 100 年都难治愈的火力不足恐惧症了,终究被堵洞里天天挨炸还是不爽啊!
先说结论:单靠炮兵轰击是无法消灭据守在坑道工事里士兵的,这一点在一战就验证过了
具体可以看看法金汉搞的的 “处决地” 计划,连大伯莎那种级别的重炮都上了,总共 1300 多门重炮和 500 多掷雷器猛烈轰击已经被拆走大半武器的凡尔登,还有毒气弹,德军还第一次出动了采用渗透突击战法的突击队去打头阵,可谓准备充分。
但是打起来以后嘛 ······ 然并卵,每次炮击结束以后,幸存的法国士兵马上就会恢复凶悍的本色,从废墟里面冒出来,同进攻的德军士兵打黑枪,近战,刺刀肉搏,不管德军怎么炮轰还是进攻,都在幸存法军士兵的拼死反击下头破血流,炮击造成的大量废墟和弹坑反倒还阻挡了德军前进步伐,动弹不得,并且成为法军士兵最好的掩体,于是德军每次进攻除了丢下一地尸体以外进展甚微,并且在法军士兵的拼死反击下不得不退回原地,“处决地” 计划也破产了,法金汉也黯然辞职。
实际上上甘岭也是这样,而且情况更糟,大伯莎好歹是 16 寸级别的重型攻城炮,起码是一发就掀掉了列日要塞的东西,但是上甘岭美军投入的,都是普通野战炮,并没有多么强劲的攻坚能力,而且还在战场上制造了大量浮土、弹坑、碎石、让美军进攻部队难以前进(可以看兰剑 B 行动的视频,里面解放军突击队怎么在小腿深的浮土里面跋涉的),而且上甘岭作为志愿军早就有所准备的地方,炮兵射击诸元早就是标定好的,美军步兵爬上去,也不过是马上遭到炮击,美军不研究怎么反炮兵,单靠炮轰这种放烟花一样的蠢事就指望消灭坑道里志愿军?凡尔登的德军重炮相比法军 75 小姐那是压倒性优势,德国步兵火力也没有比法国步兵弱多少,然后美国佬嘛,在双方炮兵旗鼓相当情况下,把拿着加兰德烧火棍的美国步兵送上去,先后经历炮兵、手榴弹和志愿军冲锋枪的轮番洗地,100 一个的红警动员兵都不是这么造的。严格来说,上甘岭就是一次范弗里特拿着美国士兵性命进行的拙劣表演,结果还演砸了,都说一将功成万骨枯,并不,是一将无能万骨枯
上甘岭战役,是中国人民志愿军在抗美援朝战争中,从 1952 年 10 月 14 日至 11 月 25 日,由 15 军和 12 军之 31 师、34 师 102 团,在上甘岭村附近之 597.9 高地和 537.7 高地北侧无名高地(即北山)约 3.7 平方公里的阵地上,依托以坑道工事为骨干的坚固阵地,以劣势装备挫败强大敌人大规模进攻的一次著名的山地坚守防御作战。
为了打赢这一仗,敌人下足了本钱,先后投入美 7 师、韩 2 师、韩 9 师共 6 万余人的兵力,以及大量的武器装备。在 43 天的激烈争夺战中,敌人炮兵发射 81 毫米口径以上各种炮弹 197 万发(这种不顾限额的猛烈炮击,不计成本的火力投送,即著名的范弗里特炮击量),飞机投掷各种航空炸弹 1 万余枚,平均每平方公里落弹近 50 万发。敌人有如此猛烈的火力,却为什么不能如愿以偿地占领上甘岭呢?志愿军究竟使出了什么高招?
**这个高招其实并不神秘,就是依托坑道,反复争夺。**整个战役中,我军举行较大规模的争夺战达 29 次,大量杀伤、消耗、消灭了敌人,彻底挫败了敌人的进攻。经验证明:依托坑道,反复争夺,是坚守防御作战中,稳定防御,挫败敌人进攻的有效手段,这种战术手段包括了三个方面的密切结合与灵活运用:即坚守坑道、坚决反击和坚守表面阵地
一、坚守坑道,保住阵地
坚守坑道,是与敌人进行争夺的先决条件。只有守住坑道,才能保持与敌人进行争夺的良好出发阵地。为了守住坑道,我军与敌人展开了积极的斗争:在转守坑道时,互相掩护,控制坑道口,防敌尾追冲入坑道。转守坑道后,迅速整顿组织,明确分工,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并从粮、弹、用水、医疗卫生等方面进行统一管理;周密组织观察、警戒;制定好作战方案;保持通信联络,及时向上报告情况;不断以冷枪冷炮开展狙击运动,并以小型出击打破敌人的破坏、封锁。
上级指挥员则指定专门火器保护坑道口,并采取秘密运送或反击强送等办法,补充坑道内的人员和物资,以增强坚守坑道的能力。必要时,以少数兵力采取多路、小群分组的部署,利用夜暗乘敌疲劳不备时,突然对敌实施短距离的小规模反击,以消耗敌人,支援坑道斗争。 如战役第二阶段,我军实施小型反击 158 次,歼敌 2000 余人
二、 坚决反击,顽强争夺
坚决反击,是依托抗道,与敌争夺的基本手段,根据敌情、我情、地形灵活运用。
当敌人占领我军表面阵地,伤亡较大,立足未稳时,我军则乘势实施坑道内外配合反击,夹击敌人, 恢复阵地。此种反击,通常以一部兵力于反击前秘密投入坑道,以坑道为出发阵地,利用夜暗突然实施。反击前,应建立多路、多梯队的部署,搞好坑道内外部队和步炮间的协同。
实施反击时,坑道内的部队首先扫除反击障碍,坑道外的部队紧跟我军炮火延伸冲击敌人,不等敌火力点复活即将其歼灭。这样反击,我军接敌距离短,伤亡小,容易达成突然歼敌的效果。如 10 月 19 日我军对 597.9 高地之敌的反击,先将 2 个连秘密投入坑道,以坑道为反击出发阵地,尔后,与后续梯队 1 个多连的兵力内外夹击,在 7 小时之内全歼守敌 5 个连,迅速恢复了阵地。
当敌人占领我军表面阵地已经稳固,筑有部分工事作为依托时,我军则组织力量,作好准备,对敌实施决定性反击,消灭敌人,恢复阵地。反击前,详细查明敌情、地形,选好接敌运动路线,作出方案;建立多路、多梯队、反守结合的部署;明确各反击部队的任务;搞好坑道内外部队之间、步炮之间的协同和战前练兵。
进行反击时,按预定计划在火力掩护下突然发起冲击。反击的一梯队以迅速的行动扑向计划目标,途中不为残存的敌人个别地堡而迟滞行动,二梯队紧随一梯队之后适时投入战斗,迅速歼灭敌人,恢复阵地。如 10 月 30 日,我军对 597.9 高地之敌发起反击前,首先以 2 个班进行了一次试攻,掌握了敌人步炮活动规律。反击时,对敌实施了预先的火力准备,尔后进行三次炮火假延伸,反击的一梯队分为三路,每路三至五个梯队,从坑道内外实施反击,后续梯队一波接一波的适时投入战斗,不给敌人以喘息之机,顺利歼灭了敌人,恢复了阵地
三、坚守表面阵地,寸土必争
当我军依托坑道与敌人争夺,恢复了阵地之后,则坚决扼守。首先迅速抢修工事,制定作战方案,调整部署,搞好步炮协同,减少兵力,加强火力,控制要点;当敌人火力突击时,我军留少数人员观察警戒,将大部兵力囤于坑道,保存兵力,待机出击;敌人向我军冲击时,则迅速跃出坑道,以小兵群集中火力打敌集团冲击,边打边补、边打边改进战术。
如我军 135 团 7 连、91 团 8 连用上述打法顽强坚守一天,击退十倍于我之敌的轮番冲击,守住了阵地。我军 102 团在北山与敌人的反复争夺中,采取抢修工事,减少兵力,加强火力,控制要点等措施,逐步巩固了北山阵地。
上甘岭战役,在狭小的地区上,双方投入兵力之多,作战持续时间之长,火力之猛烈密集,战斗之紧张激烈,是中外战争史上所罕见的。43 天的作战实践证明:依托坑道,坚决反击,顽强坚守,与敌反复争夺,以至于有时在拉锯式的激烈战斗中大量歼灭敌人,是挫败具有绝对优势火力之敌进攻,夺取上甘岭战役全胜的关键之所在!
作者为历史学硕士,大学讲师,专注中越战争史。
微信公众号:南疆烽烟正十年
1952 年 10 月 25 日,抗美援朝两周年的日子。这天,也是上甘岭的一个时间段分割点。
头天晚上,秦基伟把自己军部的警卫连 96 人派往 597.9 高地一号坑道,在通过上甘岭山脚下的炮火封锁区时,遭受到巨大伤亡,只有 24 人到达一号坑道,15 军自成立以来,大大小小数百战,还从没用上军部警卫连。
美国人也不轻松,这一天范佛里特也到了美第 9 军军部,把美 7 师撤了下去,南朝鲜二师接替了美国人的主攻任务。
当天,对方黑压压一片一片人头就在炮火掩护下过来了。突然,对方第二梯队一片大乱,战斗突然在敌人的背后打响,与此同时,597.9 高地上看得更清楚,有一支奇兵,占据了美国人留下的一座非常坚固的堡垒,冷不防在敌人内部打响。猝不及防、距离又近,敌人第二梯队死伤惨重,后路被抄、援兵不继,前面的进攻立刻失去了后劲。
对方立刻纠集了一个连对这个堡垒发动进攻,力图一举拿下。硝烟中,三个战士从堡垒中悄悄潜出,两个人绕道敌后,一个人埋伏在堡垒前面的炮弹坑里。就在敌人以为志愿军将坚守堡垒的时候,还没接近就被手雷给炸了个晕头转向。敌人派出一个班,慢慢摸到堡垒边上侦察,发现没什么动静,认为我军都已牺牲,遂大喜过望,一连人直起腰来,大摇大摆走向堡垒。不料瞬间三名志愿军战士呈三角阵形出现,手中的转盘枪对着这一连人一通横扫!
敌人立刻又派了一个连企图连续进攻,这时候,志愿军的迫击炮发言了。不多的炮火用在了关键的地方上。围着这个堡垒,志愿军打出了一道火墙,敌人的连续攻击就此破产。
也就是在同一个时间,崔建功师长和前面的团指挥部与各阵地确认后发现,没有一个阵地向敌方派出小分队……
美国人也反应过来了,首要任务是除掉自己嗓子眼里的这根刺,否则,自己的部队一集结,就等着给人当靶子。
在炮火的缝隙中,可以看到一共有五个志愿军战士的身影在闪动,在同百倍于他们的敌军在作战。
志愿军的炮火也没闲着,在堡垒的周围也打出一道火墙,敌军部队照样被钢雨严重杀伤。
炮火密度之大,以至于有一发炮弹竟然撞在了美国人的一架飞机上。可以把坦克砸成瘫痪的榴弹炮弹落在了飞机上,可以想象一下这是多么壮观的景象。
随后一天,枪声仍然不断,直到 10 月 28 日。在无名阵地上的战士,就这样孤军战斗了四天四夜。这四天,成了十五军非常重要的四天四夜,十五军缓过来了。
这五位英雄的功劳是相当的大。第一天他们刚刚打了第一仗崔建功就说他们要记特等功,何况他们还迟滞了敌人的进攻四天。
10 月 28 日,我某团四连排长田丙辛带两个班的部队冲到了无名阵地。
出现在田丙辛排长面前的首先是堡垒外面的三位烈士遗体。
一位烈士的遗体保存较好,躺在鸭绒睡袋里面,应该是牺牲较早,被其他烈士安置在睡袋里面;第二位烈士躺在一堆焦土边上,身上的新棉衣已经被炮火撕得粉碎,子弹早已打穿了他的双手,而手里还有一颗手雷;第三位烈士的遗体在稍远的地方,周围敌尸重重叠叠,手指上是手榴弹线圈。
走到堡垒的门口,第四位烈士的遗体在堡垒门口,身上伤痕累累但没有致命伤,怀里抱着一根爆破筒;满怀希望的田排长看到了第五人跪在射击孔边上,怒目圆睁,手指还扣在机枪的扳机上。走近才发现,这位烈士也牺牲了。
环顾后发现,这是一个美军营级指挥所,没有敌人进来的迹象。也就是说,五位烈士牺牲后,联合国军并没有敢打进这个堡垒来看一下。堡垒周围,敌人还有二十多具尸体没运下去。
堡垒里面的两位烈士都没有致命伤,很可能是被渴死的。
无名阵地的志愿军基本上是用美国人的装备打的这几天的战斗。我们经常说要是志愿军有了美国人的装备朝鲜战争会打成一个什么样子,那现在大家看到的该是一个现实的例子,五名志愿军烈士,死伤在他们面前的联合国军何止于百倍。
根据情况分析,应该是五位烈士随增援部队到了阵地上,但是在猛烈炮火下,夜间地形地貌和白天差距太大,他们没能找到坑道,却一路深入了敌军阵地。正好赶上了美七师和韩二师换防,这个指挥所被放弃了,于是五位志愿军就潜入了这个堡垒。而且他们很沉的住气,一直到敌人的第二梯队集结完毕,才一通猛揍,在联合国军的嗓子眼深深地扎了一根刺。
五位烈士留给我们的话,笔记上有这么一段
“吃的是美国饼干,用的是美国枪,打的是美国子弹,消灭的是美国狼。”
给我们印象最深的是这句话,烈士把它深深地刻在了堡垒一边的石壁上:
中国人在此
正在写记录片,我就贴几段资料吧。
1. 第四十五师提出 “以阵地为家” 的口号,决心把五圣山建设成能打、能藏、能生活、能机动的坑道式防御体系。
2. 该师官兵硬是凭借自己双手在满是坚硬岩石的五圣山阵地上挖掘出了共计 100 余公里近 700 条坑道,外加 230 余公里的堑壕,500 余公里的交通壕。
3. 依托坑道,组织好步兵和炮兵的协同,在坑道外杀伤消耗敌军。即便万不得已退守坑道,也不能消极被动,仍是积极利用一切可能利用的机会打击敌军,组织坑道内外的反击。
4. 许多连队打光,有的连队只几个人至十余人仍在坚持战斗。尤其是坚守坑道的战士,数日吃不到水,吃不上饭,得不到主力的支援,独立地坚守阵地。自动反击、前赴后继、可歌可泣的事迹是说不尽写不完的。当我听到这些事情使我压不住感情,流下了泪,但又使我信心百倍、勇气百倍,敌人必须歼灭,阵地必须夺回,这是战士们的意志。——秦基伟日记
5. 这次战役实际上变成了朝鲜战争中的 “凡尔登”,即使使用原子弹也不能把狙击兵岭上的共军部队全部消灭。——美国媒体评论
6. 在上甘岭阵地的背后,还有横贯朝鲜半岛中部 250 公里总长达 198.7 公里、纵深达 20 公里惊人的地下长城,数十万志愿军将士戍守在那里。
工事、战术、火力、兵力、后勤和官兵素质无不是这场战争中巅峰的存在…… 其实,美国人打了一半心态就崩了。
防守方,尤其是没有被切断后勤的防守方,是占有优势的。
防守方可以预先构筑阵地,做好准备,比如挖战壕、掩体、防空洞、储存各种物资,预先标定好坐标,供己方炮兵和机枪精准打击,甚至可以在敌人进攻的路径上埋设地雷。
美军当年在硫磺岛上,打的是已经被完全切断后勤补给的日军,居然伤亡超过日军,就是这种战术的最好例子。
进攻方当然可以炮火洗地,但是我们的战士战斗意志坚定,可以在很深很闷热的掩体中一直坚持,炮火能造成的杀伤大打折扣,那时可没有钻地弹或者制导武器,只能是靠爆炸掀起表层,并杀伤防护较差的目标。
你用手指头戳墙,就算你戳几万次,也别想把墙弄塌。
但是你把戳几万次的能量攒到一起,用钉子,可能一下就能戳进去。
范弗里特弹药量,其实更多是个心理战,希望用遮天蔽日的爆炸和艰苦的环境,逼迫我们的战士心理崩溃,然后不战而退。
仅看杀伤效果,并没有造成严重减员,至少没出现丧失战斗力。
炮火洗完地,必然要步兵冲锋,此时就是我们的主场了,掩体中的部队和后续补充上来的预备队,利用工事,足以给敌人沉重打击。
只要步兵开始重逢,炮击就会收敛,避免过分杀伤己方士兵,混到一起了,炮就彻底没用了。
那我来说一下其中的两个班吧,他们的一顿骚操作不仅击退了敌人,而且还零伤亡。
上甘岭战役仅有的完整保存的两个班:
12 军 31 师 91 团 8 连 4 班,9 人无一人牺牲。
15 军 45 师 134 团 5 连 4 班,11 人无一人牺牲。
上甘岭战役的烈度无需赘述,别说「班」这个最小建制的单位了,就是许多连排都是全部打光,或是剩几个「独苗」。
这两个班能完整保存,无一人牺牲,是如何做到的?
就说 12 军 31 师 91 团 8 连的这个班:
沈金来、况厚胜、陶园林、高学良、李元万、韩道存、向太金、安文成、蔡兴海,9 人。
1952 年 11 月 1 日晚,12 军 31 师 91 团率先接防上甘岭 597.9 高地。
由于之前 15 军作战是主力码上、激烈交战,逐渐损失、补充,再损失、再补充…… 打到最后建制过多,有的连剩几个人,有的连剩一二十人,有的连剩三四十人…… 多达十几个建制,全都在各个阵地上,难以统一组织。
所以这次 12 军用的轮战,一次一个团,撑不住了再撤下来。
91 团先上,也是用的轮战,一个连打一天,到了晚上无论伤亡大小都撤下来,第二天再上一个连;上个连长留下,向下个连长介绍战场情况,全程顾问。
撤下来的连队进行缩编,准备打第二轮。这样既可以保证每天阵地上人员建制不会混乱,而且坚守阵地的官兵也觉得有盼头,坚持到天黑就回撤休整。
91 团第一个上阵地的是 8 连。
12 军 31 师 91 团 8 连战后合影
然后 8 连血战一天,居然有一个班的战士无一人牺牲:这个班就是守卫九号阵地的 4 班。
九号阵地是绝对的前沿阵地,在 597.9 高地的主峰上,最前方是九号阵地,九号阵地的右后侧是十号阵地,正后侧是三号阵地,左后侧是七号阵地。
九号阵地,绝对的最前沿
4 班是怎么做到的呢?
工事不好挖,由于是最前沿,阵地上敌我尸体极多,又是夜间,非常影响挖掘,你得先把尸体扒开才能挖吧,还得来回扛,非常累;还都是炮轰后的虚土,根本拍不实。
图:真实的前沿阵地是这样的
于是 4 班请示:用敌人尸体堆堑壕。
连里批准:敌人的尸体可以。
于是 4 班战士开始摸,摸着个子大的、鼻子大的,就是敌人的尸体;个子小、鼻子小的就是己方烈士。
按照一层土、一层敌尸的方式码胸墙,足足码了五六十米长、一米多高的「肉墙」。
美国兵死了第二回,杯具了。
当敌人冒着弹雨接近志愿军阵地,发现是己方尸体堆成的肉墙,不知道啥心情。
并且, 4 班在挖堑壕的时候,居然有人挖出了一个旧坑道口,后半截也被炮火炸塌了,足够藏全班人,还有美军留下的香烟和弹药。这个半截坑道,我们在下文还会提到。
天亮,美军开始火力准备。全班进入半截坑道,留韩道存在战壕里观察。
没多久韩道存就被炸伤,大家把他抬回来救治,换陶园林观察。
副班长蔡兴海听着敌人炮火一直轰,觉得留人在坑道外观察是徒增伤亡,于是他就叫回陶园林一起蹲着,每隔一段时间出去看看就行了。
这就又减少了伤亡的隐患。
过了一会,听着炮火逐渐向后延伸了,大家准备冲出坑道,进入阵地。
这时候蔡兴海发现 200 多敌人在距离 200 米处突然卧倒,还挥着各色小旗子,正纳闷,
一截血淋淋的断手臂突然从他的身后飞过来,掉在了他的背上,重重地拍了他一下,滚到了地上。
蔡兴海晚年回忆,当时他就惊醒了,这只断手是谁的?一定是后方三号阵地上的战友的,因为断手上的血还是热的,断手滚到地上的时候,手掌还在动。
按理说,敌人炮火向远延伸,三号阵地的同志怎么会被炸断手臂?
三号阵地和九号阵地的相对位置,如果延伸,打的应该是更远的 45682 号阵地。
一瞬间,蔡兴海结合阵地前敌人的诡异表现,就判断这是炮火「假延伸」(因为敌被我方炮火假延伸战术痛打过),遂下令:「不打了,撤,进洞。」
最后一个人刚进洞十几秒钟,炮弹呼啸而至,4 班躲过一劫。
三号阵地牺牲同志的断手「拍了拍」战友,天意的提醒,多么残酷的战争。
(当时坚守三号阵地的是王万成、朱有光等人,只剩下 6 个人,他们相继拿起爆破筒与敌人同归于尽,这正是电影《英雄儿女》王成的原型)
全班 9 个人被分成了 4 个战斗小组,每组两个人,剩下的一个人做机动。班长、副班长和两个战斗经验丰富的老兵各带一新兵轮流作战。
同时还商定,对敌人冲锋的步兵:
50 米距离时用冲锋枪射击;
30 米距离时投掷普通手榴弹;
25 米以内投掷加重手榴弹。
当敌人一个排以上兵力冲锋时,在阵地左翼使用手雷,右翼使用爆破筒;
敌多路冲击时先打各自面前之敌,再相互进行支援;
敌人一个方向进攻时,则集中火力阻击。
如何防,如何打,布置的如此清晰明白,志愿军战术素养之高可见一斑。
绝不是影视剧中嚎叫着一通胡打,我军绝不是仅凭血性和头热靠人海战术往上堆的匹夫。
11 月 2 日上午 8 时,敌进攻。
春节期间有两部抗美援朝战争的电影上映,让这场战争再次成为舆论热议的话题,借着这个机会,今天给大家聊一聊抗美援朝战争中最惨烈的一仗——这就是上甘岭战役。
对于上甘岭战役,普通人多多少少有一点了解,但是大都流于表面,比如我军在这场战役中涌现的英雄人物的事迹。
但是,对于战役的整体脉络——包括为什么会打这一仗,为什么会打得如此惨烈,以及我军在装备、火力、兵力等等各个方面都居于全面劣势的情况下为什么会取得最后的胜利…… 等等,大都不甚了解,今天我就来给大家捋一捋其中的脉络。
1 板门店谈判
五次战役之后,在朝鲜战场交战的双方都有意结束这场战争,1951 年 10 月 10 日,中朝与美韩在板门店展开停战谈判。
1951 年 10 月 10 日板门店谈判
但是,板门店谈判却谈得异常艰苦,傲慢的美国人自恃国力强大,在谈判一开始就狮子大开口提出 “因为美军有海空方面的绝对优势”,所以要求中朝方要从战场实际控制线后退 10 公里,拿出 1.2 万平方公里做出 “补偿”。
美方这种无理的要求中朝自然无法同意,于是谈判陷入僵局,美方眼看着在谈判桌上得不到自己需要的筹码,狂妄地宣称 “就让大炮与机关枪去辩论”,企图用军事手段在战场上得到。
1952 年,美军先后策划了春季与夏季攻势,结果在我志愿军防线上碰得头破血流,损兵折将数万人而一无所得。
紧接着,我志愿军发起秋季攻势,此次攻势最后拿下美韩军 15 个阵地,歼敌 2.7 万人,再次给予美韩军以沉重打击。
总体来说,在 1952 年的朝鲜战场上,随着我军后勤的改善,武器装备的加强,志愿军的战力已经出现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1952 年的志愿军不但炮兵力量得到极大的加强,而且还初步具备了防空能力,甚至战场联络能力也大幅度改善——在 5 次战役期间,志愿军只是团一级部队才配备了电台,而 1952 年的志愿军,电台已经配备到连一级部队了。
这也就是说,**1952 年的志愿军已经从过去的轻步兵渐渐演变成一支步炮协同的合成化部队,**其战力得到了大幅度提升。
美军虽然通过 5 次战役渐渐熟悉了志愿军的战术打法,但是美军战力却没有本质变化,美军虽然在海空与陆军装备上还具有绝对优势,但是志愿军却发明了一种反斜面坑道防御体系,这种体系极大地抵消了美军的装备与火力优势。
2 反斜面坑道防御体系
何为反斜面坑道防御体系?
反斜面坑道示意图
如图所示,志愿军将屯兵坑道建设在背对美军的反斜面上,美军炮火受角度限制很难打到反斜面坑道,我军在山脊棱线只放少数观察员,等到美军步兵发起进攻,才通知坑道部队占领棱线进行防守。
即使棱线阵地失守(也就是所谓的表面阵地失守),我军也可以退守反斜面坑道,等待后续部队反击时还可以里应外合一举夺回表面阵地。
最为关键的是,志愿军独创的这种反斜面坑道防御模式美韩军还无法模仿!
为什么?
因为在朝鲜战场上,志愿军靠着旺盛的作战意志,以及娴熟的小群步兵作战技巧牢牢掌握着夜间战场控制权!
白天美军有制空权,对于战场的控制美军占优,但是到了晚上,就是志愿军的天下。
志愿军不但一般在夜晚发起大规模攻势,让美军空中与火力优势无从发挥,另外,在夜晚,志愿军小股部队还经常主动出击,对美韩军进行渗透性打击。
试想,假如美军也模仿志愿军构筑反斜面坑道,一旦表面阵地失守,又没有夜晚战场控制权,这些反斜面坑道很容易被志愿军摸到洞口,几个手雷扔进去,坑道里的美韩军就被一锅端个干干净净!
所以,志愿军独创的反斜面坑道战术不是谁想学就能学的,不掌握夜晚战场控制权,这种反斜面坑道就是单方面给对手送人头。
1951 年 10 月,志愿军创造出反斜面坑道战术之后,得到志愿军司令部高度评价,并且在全军进行推广。
到 1952 年 8 月,志愿军在前线阵地就构筑坑道近 200 公里,堑壕、交通壕 650 公里,各种火器掩体 1 万多个,初步建成了一个以反斜面坑道为核心的防御体系。
有了这个反斜面坑道防御体系,志愿军在美军优势火力下建立了 “守必固” 的信心。依托坚固的阵地,从 1952 年 8 月开始,志愿军以营连规模不断主动出击,开展一系列挤占敌阵地的小规模攻击行动。
同时,利用掌握夜晚战场控制权的优势,志愿军小股部队对美军进行各种渗透展开 “冷枪冷炮” 运动。
光是上甘岭 537.7 高地,就在冷枪冷炮运动中打死打伤敌军上千人,所以,这个上甘岭 537.7 高地也被美军称为 “狙击兵岭”,被视为眼中钉肉中刺。
3 摊牌作战
在 1952 年的朝鲜战场,志愿军渐渐有了越打越强,越打越主动的趋势。以美国为首的 “联合国军” 在志愿军的连续打击下,逐渐丧失了战场上的主动权。
美国陆军战史也承认:1952 年 9 月底 10 月初,种种迹象表明,共产党已经越来越明显地掌握了地面作战的主动权。
侵朝美军总司令克拉克为了扭转其被动局面,谋求在和谈中的有利地位,10 月 8 日悍然宣布和谈无限期休会,同时批准了美第八集团军司令范弗里特提出的 “金化攻势” 计划,目标为上甘岭 597.9 高地和 537.7 高地,行动代号 “摊牌作战”。
美军主动发起攻势,对于志愿军而言则是正中下怀——我军也希望通过反斜面坑道防御体系大量消耗美军有生力量,逼迫美国人回到谈判桌前。
所以,虽然美军攻击的目标只是五圣山前面两个小山头,但是一开始志愿军从上到下就打算依托这两个小山头给美军放血。
按:后世的战史过于渲染上甘岭两个山头的战略价值,其实这两个山头战略价值不大,虽然上甘岭两个山头是我军中部防御核心五圣山的门户,但是这两个山头海拔只有 500 多米,后面的五圣山海拔近 1100 米,差不多是上甘岭两个山头的 2 倍,地势也更为险峻,即使我军丢掉上甘岭,美军也很难一鼓作气拿下五圣山。
对于美军而言,金化攻势的时间节点比较敏感,当时正值美国大选的关键时间,美军希望通过一场战术胜利为大选造势。
结果志愿军态度强硬,两个山头也不给,让美军根本无法下台,最后就让上甘岭战事演变成一场为了美军面子的残忍的赌博,被迫将一批批美韩士兵投入这个血肉磨坊,一直熬到美国大选结束之后(11 月 25 日),美军才难堪地宣布金化攻势失败,匆忙结束了这场战役。
4 惨烈的战役前期
美军在金化攻势前期的战略伪装非常成功。
在战略层面,美军调动了大批军舰做出在志愿军阵线后方两翼登陆的态势;在战术层面,10 月 14 日,美军向志愿军防线中段发起全面进攻。对于金化攻势的目标,也就是五圣山前沿 597.9 和 537.7 高地则集结了 300 门火炮、27 辆坦克和 40 架飞机以及 2 个营的兵力发起猛攻。
由于美军的战略伪装,防守五圣山战线的志愿军 15 军前期根本无法判断美军的主攻方向,所以也没有及时调动部队对上甘岭防守部队进行增援,原来协助防守上甘岭的炮兵部队也调到其它方向。
也就是说,在战役一开始,上甘岭部队就是以少量轻步兵对抗美军步坦炮空绝对优势合成化部队的猛攻。
但是占尽优势的美军雷霆攻势却遇到了硬茬子。
这个硬茬子就是志愿军 15 军 45 师。
45 师在志愿军序列中当时被视为 “二流部队”,师长崔建功在战星如云的解放军战将中更是典型的 “外来户”。
崔建功原来是东北军,后来在陕北被我军俘虏,一开始在我军中是做政治工作,后来在一场战斗中展露出军事才华,被火线提拔成为军事主官,然后一步步成长为 15 军 45 师师长。
![](data:image/svg+xml;utf8,)
一个原国民党军队的俘虏后来竟然能成为我军一个师的师长,这一方面说明我军确实是不拘一格提拔人才,另一方面也说明崔建功带兵打仗颇有过人之处。
崔建功带的 45 师虽然名声不显,但是前期在解放大西南战役中吸收了大批四川籍兵员。
川兵不但吃苦耐劳,而且特别善打苦战恶战,比较有名的战例就是在对日台儿庄战役中,川军防守藤县,伤亡惨重却死战不退,从师长王铭章以下万余川军最后全军覆灭,让日寇吃尽苦头。
在整个上甘岭战役中,我军最后评定出的 44 个战斗英雄,其中四川籍战士就有 14 名。
上甘岭战役前期,虽然美军占尽优势,但是 45 师志愿军战士也拼出了真火,战斗英雄层出不穷的涌现:
—电话班副班长**牛保才在战场中主动用身体连接电话线,**以莫大毅力忍受着电流传导全身的痛苦,为前线争取了宝贵 3 分钟通话时间,最后壮烈牺牲。
—孙子明,在多次负伤后发现一股敌军准备从侧翼偷袭,当时形势紧急,已经来不及开火,抓起身边的三颗手榴弹,朝着这股敌人扑去,与敌人同归于尽,成为上甘岭战役中与敌人同归于尽的第一人!
—孙占元,在双腿被炮弹炸断之后,没有撤离而是继续坚持战斗,依托两挺机枪打退敌人两次攻击,杀敌数十名,最后拉响手榴弹与敌军同归于尽。
说实话,志愿军在战场上涌现出了大批不要命的同归于尽的战士,对于美韩军士气绝对是极大的挫伤。但是,美军对上甘岭阵地志在必得,在上甘岭两个小小的山头火力投放也达到了空前绝后的地步。
战役第一天,美军炮火密度就高达每秒 6 发,一天就投放了数十万发炮弹,战场硝烟遮天蔽日,甚至让参战的志愿军战士以为当日是阴天,其实 10 月 14 日是一个大晴天。
在密集的炮火掩护下,成营成连的美韩军连续发起了数十次疯狂攻击,防守上甘岭山头的两个志愿军连队由于连续高强度作战,竟然打坏了 10 挺苏式转盘机枪、62 支冲锋枪、90 支步枪,共发射了近 40 万发子弹,投掷手榴弹、手雷近万枚,战前储备的武器弹药已经消耗掉超过 80%。
即便如此,志愿军也只是丢掉了一半的表面阵地,美韩军为此付出了伤亡超过 2000 人的惨重代价,美军第 7 师 31 团当日就被打残,被迫撤下休整,上甘岭战役一开始就惨烈无比。
5 尸山血海
当日晚,45 师组织部队反击,一举收复了全部表面阵地,次日美军又开始疯狂攻击,战斗就在这种白天美军攻击,晚上志愿军反击中反复拉锯。
10 月 16 日,志愿军基本判断出美韩军的主攻目标是上甘岭阵地,当日,15 军军长秦基伟调整部署——
45 师全力负责上甘岭方向作战,45 师其余防御阵地交给 44 师负责,军、师组织火炮向上甘岭机动,并组成炮兵指挥所统一指挥;
建立后方供应机构,加强后勤保障,除原先储备的弹药外,另为一线部队每连增加配备 8000 枚手榴弹,3 个月的补给品储备量,并积极组织向坑道补充弹药、食物和饮水。
10 月 17 日,战斗进入第四天,越来越惨烈,阵地得而复失,失而复得,一天之中几度易手,每次易手就伴随着天翻地覆的炮击和天昏地暗的拼杀,两个山头处处尸横遍野。
由于战场地域狭窄,最多只能展开两个营的部队,双方只能采取逐次增兵的战术,一个营一个连,甚至一个排一个班的投入作战,上甘岭已经变成一片尸山血海。
大家可能对尸山血海这个词没啥概念,我来给大家举一个例子。
有一次,志愿军一个增援部队向上甘岭运动,结果到了山头,带队的连长却发现只到了 2 个排,还有一个排没有上来,于是派人去山后寻找,结果那个排居然还在山下出发地匍匐未动。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呢?
当时志愿军向山头运动,一般都是运动一段距离,然后匍匐不动,躲避敌人空军与炮火轰炸,等到美军炮火停止间歇才继续运动,这个排居然匍匐在一个出发地一直没有运动。问原因,排长说,前面部队都一直匍匐未动,我们也不能擅自行动啊!
连长很奇怪,前面哪有部队匍匐未动?
赶过去一看,是志愿军一支部队,被美军炮火成建制杀死在原地,远远看上去很像一支匍匐未动的部队,其实就是一片尸体!
45 师的大规模反击在 10 月 19 日达到高潮,这次反击战中同样涌现出了大批的英雄人物。
—机枪手赖发均怀抱手雷与敌军地堡同归于尽;
—**龙世昌**手执爆破筒在美军地堡前与对手反复拉扯,最后干脆用胸脯顶住爆破筒,与敌人同归于尽;
—欧阳代炎双腿被炸断后,毅然滚入敌军群中,拉响手榴弹壮烈牺牲;
—黄继光以身躯堵机枪眼。
19 日晚,45 师就收复了全部表面阵地。
但是打红眼的美军第二日一早就开始报复,在 300 余门重炮、40 多辆坦克、20 几架飞机掩护下,美军出动 3 个营发动疯狂反击。
为了驱赶美军士兵拼命,这一次美军甚至组织宪兵在后方压阵,一旦前线士兵溃退下来,宪兵就用机枪将其击毙。
6 残酷的拉锯
当日,在美军优势火力与兵力攻击下,我军再次丢掉了上甘岭全部表面阵地,虽然在一周作战中,志愿军杀伤敌人远超自身损失,但是形势却渐渐对志愿军不利。
原因很简单,由于美军拥有制空权与火力优势,基本掌握了白天战场的控制权,所以即便美军损失很大,也能源源不断获得补充,损失惨重的部队也能及时撤下去休整。
而志愿军在美军严密的炮火封锁下,不但一线部队很难撤下去休整,而且后勤补给也很难对一线部队给予及时补充。
上甘岭表面阵地拉锯战已经变成了一道残酷的数学题——如果志愿军补给速度比不上美军,那么一线志愿军部队就只能越打越弱,越打越疲。
20 日,15 军参谋长张蕴钰赶到 45 师师部,听取了作战情况报告,崔建功汇报部队伤亡已超过 3500 人,一三四团和一三五团总共只剩下二三百人,全师已经没有一个完整的建制营了,惨重的伤亡让张蕴钰大为震惊。
虽然 15 军还能从军属其它部队抽调人力去补充 45 师,但是现在从 15 军到 45 师已经意识到,继续在表面阵地与美军拉锯拼消耗,最后打不下去的大概率是志愿军。
所以当日志愿军再次调整部署,放弃对表面阵地争夺,上甘岭一线部队退守坑道,以坑道斗争与小分队反击为主要手段,消耗疲惫敌军,为主力调集部队以及筹集物资争取时间。
所以,从 10 月 20 日开始,上甘岭战役就转入了第二阶段——坑道战。
7 艰苦的坑道战
坑道战是上甘岭战役中最艰苦的阶段。
美韩军占领表面阵地,控制了山岭的棱线,实际上就切断了坑道部队的补给线。为了消灭我坑道部队,美军想尽了一切办法——包括用无后坐力炮抵近射击;用炸药包爆破;向坑道口投掷手榴弹;甚至使用 P-51 飞机低空俯冲扫射……
面对美军凶猛的火力攻势,坑道部队能够坚守下来,主要就是靠着我军后方纵深的炮火支援——**用炮火为坑道 “站岗” 是我军一大特色,**由于我军炮火早就测量好上甘岭地区的坐标,炮火 “站岗” 打得又狠又准,压制美军在棱线动弹不得。
到了夜晚,就是我军的天下,坑道部队就组织小分队出击,四下炸地堡、摸哨兵,搞得美军草木皆兵,夜不得宁。占领表面阵地的美军损失惨重,不得不全部撤辖区休整,换上韩军驻守。
由于过去韩军战斗力和战斗意志远不及美军,所以美韩军换防之后,志愿军认为可以缓一口气,没想到韩军战斗力虽然不如美军,但是阴险程度远超美军。
接防之后,韩军立即就创造出了很多对付我坑道部队的毒辣的办法——
他们用迫击炮吊射坑道口;用毒气弹、硫磺弹熏;用巨石块堵洞口;用铁丝网缠绕成团堵塞通气口;从坑道顶部凿眼装药爆破……
美军占领表面阵地之后忙了五天,对我军坑道攻击一筹莫展,而韩二师才一天就将主峰二号坑道炸塌了近 30 米,坑道里的四连被倒塌的土石压死 2 人,压伤 6 人。一号坑道的两个洞口也被炸塌,只剩下碗口大小的透气孔,八连伤亡了 37 人才将洞口重新掏开。
在这种情况下,后方 “站岗” 的炮火加强了炮击力度,才勉强遏制了韩军的攻势。
敌军的破坏还不是坑道部队最大的威胁,缺粮断水才是最严重的。美军对坑道部队与后方的交通线实行严密炮火封锁,使得坑道部队粮尽水绝,后方运输人员向坑道运输物资代价极大。
整个战役期间,**火线运输员的伤亡率高达 90%,10 个运输人员出发之后只能回来 1 个人,**通往上甘岭两个高地的山路上,洒满了火线运输员的鲜血,大量的物资也因此损失在路上,送进坑道的微乎其微。
由于饮水难以运输,只要容器中弹就极易流失,所以主要运送的是既能解渴又能充饥的萝卜,但萝卜上火,多吃心里难受,所以坑道部队建议送苹果。
于是 15 军连夜从后方紧急采购了三万多公斤苹果,15 军政治部宣布,谁能运送一袋苹果进入坑道,直接就奖励二等功!
但是整个战役期间,没有一个运输人员得到这个二等功,最后送进坑道的只有一个苹果!
**
**
**坑道里最受煎熬的要数那些无法撤下去的伤员了。**坑道里连一滴酒精、一卷绷带都没有,伤员只好任凭伤口发炎糜烂,全靠坚强的意志和自身的体质支撑着。而且为了不影响战友的情绪,伤员都自觉强忍疼痛,一声不吭,伤员都用嘴紧咬着床单,很多伤员就是咬着床单活活痛死的。
坑道里环境极为恶劣。坑道里充斥着各种汗臭、伤口化脓的恶臭还有屎臭味,关键是坑道通风效果极差,让坑道里的恶臭味很难散去。
**坑道里最难熬的是缺水。**为了生存下来,坑道部队只能喝尿,人尿在坑道里被称为 “英雄茶”,这个 “英雄茶” 还是限量供应的,只有有作战任务的战士与伤员才能得到 “英雄茶” 供应。为了最大程度利用人尿,坑道里战士还不能随便排尿,要在规定时间统一排尿。
长期缺乏饮水供应的人尿恶臭熏天,这种人尿却是坑道部队能够生存下来的唯一水源,我们的坑道部队就是在这样难以想象的环境里苦苦坚持,有的部队甚至整整坚持喝了 21 天人尿!
在坑道部队咬牙苦撑的时候,志愿军也在调整部署,除了调集更多炮兵部队增援上甘岭方向,还把 12 军 2 个师调集到上甘岭,由 12 军副军长李德生统一指挥,上甘岭战役下半场实际是由 12 军打的。
8 反击与巩固阵地
以 10 月 30 日夜开始的决定性大反击为标志,上甘岭战役进入了反击与恢复巩固阵地的第三阶段。
大反击首先就是攻击 597.9 高地,这一次,我军炮兵部队玩出了新花样。
10 月 30 日中午 12 时,15 军以 133 门大口径火炮和 30 门 120 毫米重迫击炮,向 597.9 高地实施猛烈的炮火准备,炮击持续达四个多小时,日落时分才沉寂下来。
韩军唯恐志愿军乘机发动攻势,立即爬出隐蔽部抢修被毁的工事,不料一个半小时之后,15 军的炮火又突然开火,对高地进行了五分钟的炮火急袭,让韩军伤亡惨重。
接着我军炮火开始延伸,韩军以为志愿军攻击迫在眉睫,再次进入阵地准备迎战,谁知志愿军的炮弹猛然又回落在高地上,被打了个正着,这么几次真假延伸射击,让高地韩军的伤亡已经过半。
说实话,韩军反复上当被我军炮火按着痛打也是无奈,主要是我军反斜面坑道与山岭棱线近在咫尺,所以,只要我军炮火延伸,韩军就必须进入阵地,稍一迟缓,棱线阵地就会被我军夺去,后面的作战就很难打了。
此次反击共动用了第 45 师新建的 8 个连和第 29 师 86 团的 2 个连,团侦察连,共 11 个连的兵力,45 师把自己最后一份力量也全部拿出来了,发动 11 波攻击,双方反复争夺。
到 10 月 31 日夜,我军收复 597.9 高地全部表面阵地。
但是 10 月 31 日美国大选正值最后白热化阶段,美军绝不肯在这个时间点认输,所以从 11 月 1 日开始,美军调动兵力,除了给韩军补充新兵,还把后方预备兵力收罗一空——连埃塞俄比亚营、哥伦比亚营、美军第一八七空降团都拉出来与我军反复争夺 597.9 高地。
激烈残酷的拉锯战中,45 师兵员损失殆尽,后期 597.9 高地的作战主要是 12 军 31 师 91 团接替。
91 团是一支有悠久历史的英雄团队,不但战斗力很强,而且在战场上很善于动脑筋打巧战。91 团接替 597.9 高地的作战任务之后,采取了两个手段。
一个是车轮战。
91 团有 9 个连,每次都是一个连一个连投入战斗,每个连不管伤亡如何,一律只打一天,就撤下来休整,连长则留下来,作为后一个连长的顾问,如此类推往复。这样不仅避免了指挥上的混乱,还让 9 个连始终保持着战斗力。
一个是精准引导炮兵对敌军进行打击。
11 月 4 日,91 团团长李长生根据这几天的战斗发现美军每天的攻击都是早上八时开始,他判断在这之前美军肯定是在某处集结,便派出了精干的侦察分队连夜前去侦察。
这些侦察兵果然不负期望,凌晨四时发现美军的攻击部队正在 597.9 高地南侧的一片树林里集结,李长生决定先发制人,对其实施炮火急袭。
四时三十分,火箭炮团 24 门火箭炮就按照侦察兵所报告的方位进行了齐射,美军的攻击部队遭到了沉重打击,伤亡惨重,只得重新组织兵力,这天的进攻直到中午十二时才开始,而且攻击强度明显减弱。
11 月 5 日,美第 9 军军长詹金斯将军终于认输,中断了对 “三角山”(597.9 高地)的进攻。
接下来就是对 537.7 高地争夺。
537.7 高地地势更低(比 597.9 高地低近 60 米),比美军控制的 537 主峰地势也低,所以就属于典型的易攻难守地形。
为了这个阵地,志愿军与韩军反复拉锯作战半个月,最后总算是巩固了 537.7 高地的大部分阵地,只是放弃了两个一级阵地(这两个阵地与美军占据的 537 高地主峰山势相接,距离只有 50 米,防御难度极大,而且没有什么军事价值,纯粹是为了替朝鲜多争取一些国土。李德生不愿再为这两个阵地浪费我军战士的生命,特意嘱咐 537.7 高地防守部队,对这两个阵地不必部署部队,只用炮火控制)。
11 月 25 日,美国大选结束,美韩军终于放弃了对 537.7 高地的争夺,宣布金化攻势彻底失败,至此上甘岭战役落下帷幕。
9 步炮协同的绝对胜利
上甘岭战役从 1952 年 10 月 14 日至 11 月 25 日,历时 43 天,双方在面积仅 3.7 平方公里的两个高地进行了激烈的争夺,投入的兵力、兵器逐步增加,由战斗发展为战役规模。
本次战役志愿军投入兵力高达 4.3 万人,投入炮兵累计包括山、野、榴炮 133 门、火箭炮 24 门、迫击炮 292 门、高炮 43 门,最后伤亡 1.15 万人;
“联合国军” 共投入步兵**超过 6 万人,**参战炮兵合计 105 毫米口径以上火炮 300 余门,坦克 2 个营,**170 余辆,**航空兵 **1 个大队,飞机约 100 架,**共出动约 3000 余架次,最后伤亡 2.5 万余人。损失惨重几乎一无所获,是一场彻头彻脑的惨败。
上甘岭战役,美韩军以步、坦、炮、空多兵种协同对阵志愿军步、炮协同,在兵力、火力、装备都居于绝对优势的情况下却遭遇惨重的失败,为什么?
首先在志愿军构筑了完整的反斜面坑道防御体系下,美国空军与坦克实际已经发挥不了多大作用,双方交战主要就是拼步炮协同,虽然美韩军步兵与炮兵从数量上都有优势,但是志愿军在步兵与炮兵运用上效率远超美韩军。
我们一个一个来说。
首先是步兵。
志愿军步兵不但战术灵活,更为重要的是,志愿军步兵作战意志与牺牲精神都远超美韩军。
举个例子。
上甘岭战役中,因为双方都在这个狭小的区域密集投放火力,不但直接将两个山头标高削低了两米,更让山岭地面都浮上一层厚厚的尘土,在这种情况下,传统的手榴弹落入这些厚厚的尘土中杀伤力就大幅度下降。
针对这种情况,志愿军就发明了一种延迟投掷手榴弹的方式,也就是拉动手榴弹导火索之后,不是立刻扔出,而是在手里等待 2 秒,然后才扔出,这种投掷方式可以让手榴弹在空中爆炸,杀伤力极大。
但是这种方式同样也有一个缺点,就是**稍微时间掌握不好,手榴弹脱手就会爆炸,对投掷者造成巨大的杀伤。**一般情况下,美韩军士兵是绝不会采用这种方式投掷手榴弹的,而志愿军则大范围采用这种方式投掷手榴弹,光是对手榴弹单兵武器的使用上,志愿军就胜出一筹。
![](data:image/svg+xml;utf8,)
志愿军不仅采用延迟方式投掷手榴弹,而且特别喜欢将反坦克手雷当做普通手榴弹使用。
反坦克手雷装药量大,重量也大,一颗反坦克手雷总量超过 3 斤,即使臂力强的士兵,也只能投掷 15—20 米,而反坦克手雷当做步兵手榴弹使用杀伤面积也高达 15 米半径,也就是说,志愿军使用反坦克手雷攻击美韩军,自身也有极大的危险。
但是我们志愿军士兵根本就没有考虑过自身安危,上甘岭战役中,志愿军使用反坦克手雷数量超过 1 万枚。
更为恐怖的是,志愿军还在防守作战中频频使用**爆破筒,**这玩意根本就不可能扔远,扔出去自己大概率也活不了。
所以,志愿军战士在危急时刻一般都是抱着爆破筒直接冲向美韩军人群引爆,这种同归于尽的打法对于美韩军士气绝对是沉重打击。
在上甘岭战役中,志愿军怀抱手榴弹或者爆破筒与美韩军同归于尽的有名有姓有记录可查的英雄就有 38 人,无名无姓没有记录的更不知道有多少。
最为震撼的是,志愿军同归于尽的打法还不是热血上涌,直接冲出去,而是冷静观察,力争对敌人实现最大的打击。
举个例子。
11 月 1 日,志愿军对 597.9 高地大反攻中,91 团 8 连在 1 号阵地作战时,几番反复拉锯,阵地只剩下了朱有光和王万成两人,敌人蜂拥而上,负伤的朱有光一跃而起,冲入敌群拉响爆破筒,爆炸的硝烟还未散去,王万成也抓起爆破筒扑向另一群敌军——他就是日后影片《英雄儿女》中主人公王成的原型之一。
这个战斗细节足以说明,志愿军战士同归于尽的打法竟然还是有层次有节奏的冲锋!正所谓,慷慨赴死易,从容就义难。我们志愿军战士就是冷静从容就义。
除了在手榴弹、爆破筒使用上,志愿军远超美韩军,在表面阵地防守,我军战术也非常灵活。
我军一般是将敌军放到阵地前沿 20 来米,首先是一轮手榴弹轰炸,消灭第一批敌军同时,也让后续敌军拥挤在前沿,然后就是机枪、冲锋枪同时开火,在短暂时间内,在狭小的区域让步兵火力投放达到顶点,这么雷霆一击,一般美韩军就垮下去了。
即使美韩军还没垮掉,我军两翼还要出动小群部队,从侧翼对美韩军进行夹击,经历这么几轮打击,美韩军没有不崩溃的。
在坑道战斗中,志愿军坑道部队在那么艰苦的条件下,不但饿着肚子,喝着人尿,还要坚持在夜晚出击。从 10 月 21 日至 29 日,仅仅 10 天时间,坑道部队夜间主动出击达 158 次,其中仅 9 次失利,其余均获成功,累计**歼敌 2000 余人,**不但牢牢掌握着夜晚战场控制权,还大量消耗了敌军,并且极大破坏了敌军阵地的稳固。
步兵之外,我们再来说说炮兵。
炮兵的作用不仅仅要看装备数量,更要看**引导炮兵使用的精准度。**美军炮兵轰炸主要靠空中的炮兵校准机,飞机要给炮兵精确指引轰炸目标就要飞得足够低。
当时我军在上甘岭部署的高炮大都射程高度只有 3000 米(电影《金刚川》那款),所以美军炮兵校准机为了躲避我军高炮飞行高度都要超过 3000 米,结果我军战士偷偷把高炮拆散运到五圣山重新组装,五圣山海拔有 1000 米,这就相当于我军高炮射程增加了 1000 米,美军措不及防被我军高炮打下来好几架炮兵校准机。
金刚川剧照
所以,后来美国炮兵校准机只能飞得更高,校准精度也就大幅度下降。
而我军炮兵校准主要靠人力,一个是表面阵地与坑道部队直接引导炮兵轰炸,另一个就是派遣人员渗透到美韩军阵地附近直接引导炮兵攻击。
这种模式让我军炮兵轰炸精准度极高,远超过美韩军火炮效率。上甘岭战役,美韩军士兵的伤亡有 70% 是我军炮兵的成果。
另外,我军大口径火炮数量虽然不如美军,但是我军却拥有威力巨大的火箭炮,火箭炮弹落地之后不但能炸开一片,而且还能自带燃烧属性,火箭弹密集覆盖区域温度可达 3000 度以上,就算是钢铁也能融化了。所以,火箭弹覆盖区域基本就是寸草不生。
火箭弹威力很大,缺点是太贵了。当时一枚火箭弹价格是 60 两黄金,按照当时黄金价格计算就是 6000 美元,50 年代人民币兑换美元汇率大致是 2.5:1,也就是 1.5 万元人民币。
hBNEhHoI">50 年代 1.5 万元人民币是什么概念?
当时人人羡慕的国营企业职工平均工资也就是 30 元左右,1.5 万元人民币就是 500 个职工工资,这还是一枚火箭弹的价格,一个火箭炮营一轮齐射,直接就砸出去 100 多枚火箭弹,这就是 5 万个国营企业职工一个月工资打没了。
所以,10 月 30 日大反攻时,原定计划是火箭炮营打一轮齐射,结果打了两轮,就这样事后还受到秦基伟批评——中国当时太穷了!
但是即便如此,英勇的志愿军战士靠着旺盛的作战意志,以及无畏的牺牲精神,将我军每一件武器效能发挥到极致,赢得了上甘岭战役的辉煌胜利。
10 致敬
上甘岭战役之后,美国人不但在板门店绝口不提 “海空优势补偿”,而且再也没有组织一次营以上的攻势,这场战役把狂妄的美国人彻底打服了,也彻底打怕了!
上甘岭战役也让 15 军 45 师一战成名,从过去志愿军序列的 “二流部队” 一跃成为我军头等主力,后来组建空降兵部队,中央领导点名就要 15 军这支部队改建为我军首支空降军部队。
再次向伟大的志愿军战士致敬!
这里是 @花猫哥哥,更多深度内容,请关注公众号(转载联系):猫哥的视界、猫哥的世界;哔哩哔哩:花猫哥哥 713
相关阅读(点击下方标题可直接阅读):
1、《假如乌东冲突发生在中印边境……》
1952 年 10 月 14 日凌晨 3 时 30 分,美第八集团军司令范佛里特通过美联社驻汉城记者向全世界宣布:“金化攻势开始了!” 半个小时后,美第八集团军第七师和配属的韩二师的 300 门大炮,40 架飞机和 120 辆坦克,向上甘岭 597.9 和 537.7 高地发射炮弹 30 余万发,投炸弹 500 枚。阵地上空硝烟弥漫,尘土飞扬,天昏地暗,日月无光。
举世闻名的上甘岭战役开始了。
对于这场战斗,以美国为首的 ““联合国军”” 志在必得。狂妄至极的范弗里特原计划只用两个营的兵力 5 天时间,伤亡 200 人便拿下上甘岭。然而,经过 43 天的激烈争夺,““联合国军””付出了 25000 余人的伤亡,也未能占领这两个小小的阵地。11 月 16 日,美联社悲哀地宣布:“到此为止,联军在三角形山(上甘岭)是打败了。”11 月 25 日,““联合国军””已无力再发动进攻,其 “金化攻势” 被我军彻底粉碎。上甘岭成了 ““联合国军”” 的“伤心岭”。
这次战役的策动者范佛里特后来公开承认:这次作战是 “战争最
血腥的和时间拖得最长的一次战役,使 “联合国军” 蒙受到重大的损失”。““联合国军””总司令克拉克则写道:“这个开始为有限目标之攻击,发展成为一场残忍的挽救面子的恶性赌博,我认为这次作战是失败的。”
与此相对照,志愿军十五军军长秦基伟则霸气十足地说:“上甘岭战役彻底粉碎了敌人的金化攻势,给敌人以沉重的军事打击。美七师,韩二师均被我打残废了。”
秦基伟将军留有一部回忆录,其中有专门章节总结上甘岭战役。由于秦基伟是上甘岭战役中国军队的主将,因此,他对此问题的认识无疑比其他人更深刻,更全面,他的一些独到的见解,更能引起读者浓厚的兴趣。
秦基伟对上甘岭战役有一总体的评价,他写道:上甘岭战役是一场特殊的战役,它既是敌我双方军力的较量,又是两种世界观,两种价值观,两种思想体系的较量。它由高地之争最终发展成为规模巨大的战役,由最初的营,连战斗,磁石般地吸引双方力量,最后我十五军全军投入,并加强了十二军部分部队;敌人方面参战总兵力 6 万人以上,可见该战役牵引力之大,战役刚刚开始时,朝鲜其他战场上还有一些战斗,等上甘岭战役进入高潮,其他战斗几乎都告暂停,上甘岭就像一根敏感的神经末梢,动一动,痛全身,全世界的目光都被吸引到这片面积仅 3.7 平方公里的土地上,以后有人说上甘岭战役是 “在小山头上打大仗”,是 “朝鲜战场的淮海战役”,这些话是有一定根据的。
关于该战役取胜的原因,秦基伟总结了以下七个方面:
一,上甘岭战役的胜利是毛泽东主席英明的战略指导思想的胜利,是志司,兵团贯彻” 持久作战,积极防御” 方针的胜利
经过第一 “二” 三次战役的战略进攻,又经历了第四次战役的积极防御,在与以美军为主的。““联合国军””的反复较量中,毛泽东对朝鲜战争的规律的认识逐步加深,准备长期作战的思想更加明确,并提出 “持久作战,积极防御” 的作战方针。在祝贺志愿军出国两周年的时候,毛泽东说过这样一段话:“此种作战,在若干个被选定的战术要点上,集中我军优势的兵力火力,采取突然动作,对成排成连成营的敌军,给予全部和大部歼灭的打击,然后在敌人向我军举行反击的时机,又在反复作战中给敌以重大的杀伤;然后依情况,对于被我攻克的据点,凡可以守住者固守之,不能守住者放弃之,保持自己的主动,准备以后的反击。”又说:“此种作战方法,继续进行下去,必能致敌死命,必能迫使敌人采取妥协方法结束朝鲜战争。”
这是毛泽东对志愿军所进行的持久阵地战经验的总结和概括,他还有个通俗的说法:“零敲牛皮糖。”实践证明,这是 “致敌死命” 的一个法宝。
在上甘岭战役中,志愿军坚决执行这一方针,并取得胜利。因此,总结取胜的原因,秦基伟首先归功于毛泽东的战略指导思想和上级的正确领导。他指出:上甘岭战役的胜利是毛泽东主席英明的战略指导思想的胜利,是志司,兵团贯彻。“持久作战,积极防御 “方针的胜利。五次战役后,我们落实毛主席的指示 “零敲牛皮糖”,不断地消耗敌人,积小胜为大胜,争取时间。毛主席的这个指示通过实践证明是很英明的,特别是在 1952 年以后,朝鲜战场上不断成排,成连,成营的歼灭敌人,不仅从实力上削弱了敌人,更从心理上威慑了敌人,为上甘岭战役取得全胜奠定了基础。在上甘岭战役过程中,毛主席和中央军委始终对战事进展密切关注,不断发来电报,进行战役指导,对我将士给予了巨大鼓励和鞭策。志司和兵团直接调兵遣将,全力支援上甘岭,给了我们无限的力量和信心。
二,一切参战部队发扬了高度的团结战斗精神 " 表现了特殊的英勇顽强与视死如归的革命精神,造成了为国争光慷慨赴死的壮烈气氛。
“一生打过许多大仗,硬仗,恶仗,具有出色军事指挥才干” 的秦基伟说过,。上甘岭战役是我一生中最残酷的战役”。战场炮火的密度创历史空前,弹药的消耗量也十分惊人。“联合国军” 向两个小小山头倾泻了 190 万发炮弹和 5000 枚炸弹。最多的一天高达 30 万发炮弹,平均每秒钟就达 6 发,每平方米的土地上要承受 76 枚炮弹。阵地表面工事被摧毁了,草木被打光了,山头的岩石被打成半米多深的粉末。战场上空,昏天黑地,硝烟缭绕。随手抓一把沙土,就有一半是铁屑 " 弹壳。与此相联系的是兵员的伤亡,血肉横飞的场面司空见惯。
在惨烈的战役中,志愿军参战部队发扬了高度的团结战斗精神,表现了特殊的英勇顽强的革命精神。坑道作战是最艰苦的阶段,坑道里的条件恶劣到了极点。敌人对坑道进行封锁,轰炸,爆破,焚烧,堵塞,甚至向坑道里投掷毒气弹,硫磺弹。有的坑口被炸塌,有的被堵塞。坑道里缺粮 “缺弹药,最要命的是缺氧,缺水。缺氧常使战士头脑发晕,缺水,战士只好喝尿,或者趴在坑道壁上舔石头上的潮气。志愿军战士全靠顽强的意志坚持着。尤其是伤员备受煎熬,有些时候坑道里连一滴酒精,一卷绷带都没有,只好任凭伤口发炎” 溃烂。为了不影响战友,伤员都自觉强忍剧痛,一声不吭,很多伤员都用嘴咬着床单,有的至死嘴里的床单都拿不下来。
在上甘岭战役中,参战部队涌现出一大批惊天地,泣鬼神的视死如归的战斗英雄。秦基伟在战斗日记中写道:“四十五师发扬英勇牺牲的战斗精神,一人舍命,十人难挡。许多连队打光了,有的连队只剩下几个人,仍然坚持,战士们是多么可爱,多么可敬。” 第十五军所编撰的《抗美援朝战争史》也有这样的描述:“上甘岭战役中, 危急时刻拉响手雷,手榴弹,爆破筒,炸药包与敌人同归于尽, 舍身炸敌地堡, 堵敌枪眼等,成为普遍现象。" 在这个世界上,还有哪支部队敢像十五军这样自豪地宣称此类惊天动地的壮举为 “普遍现象” 呢。
秦基伟热情讴歌慷慨赴死的战士,他写道。在上甘岭战役中,我们所体现的” 不怕牺牲,艰苦顽强,友爱团结,机智灵活 " 的战斗精神,尤其是威武不屈的英雄气概,的确使敌人大为震惊 “我们这支军队是什么样的群体呵。烈火烧身而纹丝不动直至牺牲的有,以胸膛堵枪眼的有,抱着爆破筒与敌同归于尽的有,用身体给战友当枪架的有,用身体当电话线的有,把生的希望无私地让给战友 (把死的威胁坦然留给自己的也有 “所有这些,灼痛了西方人的视野 “对于中国人,他们应该重新认识了,必须刮目相看了 “
志愿军战地记者洪炉认为,志愿军之所以能在朝鲜战场与美军抗衡,战斗精神是最为关键的因素。他说,战争的实质是志愿军以血肉之躯对抗钢铁,如果没有必死献身的精神是无法实现的。
秦基伟支持洪炉的认识,总结上甘岭战役胜利的原因,他写道:邱少云,黄继光,孙占元等人的壮举,不仅使敌魂惊魄动,就是在我军战史上,这样的行为也不多见。他们表现了志愿军战士的伟大气魄,在战斗异常紧张艰苦的情况下,发扬了勇敢和智慧相结合的作风,作战技巧出神入化,献身精神一往无前 “有如此奋不顾身浴血死战将士,敌人焉有不败之理。
三,大量的炮兵参战,炮火准确猛烈,为上甘岭战役取得胜利起到了重要保障作用
在上甘岭战役中,志愿军的武器装备处于劣势,但从志司到兵团乃至军,师,都尽了最大努力,将炮兵集中使用于战场,投入轻重火炮总计有五百多门;虽然在数量上仍然不能同敌人相比(敌军轻重火炮共一千六百多门),但在精神上毫不示弱 “志愿军炮兵发扬敢打敢拚的优良传统,制定了机动灵活的战略战术,牢固树立整体观念,与步兵密切配合,急步兵之所急,想步兵之所想,步兵指向哪里,炮弹就射向哪里 “
针对火力上敌强我弱的特点,和冲击出发地距离目标较远的弱势,志愿军指挥员集思广益,动了不少脑筋,提出诱惑敌人的炮火和机动地使用自己炮火的二十三条办法,运用假火力准备,假冲击,炮火假转移等战术。
10 月 29 日,我反击部队的准备工作已基本就绪,恢复上甘岭表面阵地的战斗即将打响。30 日 22 时,密布在五圣山方圆十几里的山谷中的我军各炮群,突然咆哮起来 “无数炮弹掠空而过,一道道炮弹出口的红光,像闪电一样劈开了漆黑的夜空. 5 分钟后,炮火延伸,接着响起” 哒哒 " 的机枪声“敌人以为我军反击开始了,纷纷跃出工事。隐蔽在山背后的敌人预备队也蜂拥而上,企图像往日那样先我抢占阵地。但敌人没想到,已经延伸的炮火,突然杀了个回马枪,以排山倒海之势向敌军倾泻,1 万多发炮弹铺天盖地落到敌人阵地。已经展开战斗队形的敌人还没有接触我进攻步兵,就被炮火吞没,尸首四处飞扬。
炮兵素有” 战争之神 “的美誉。在上甘岭战役中,志愿军炮兵以准确而猛烈的炮火,有效地支援了步兵,取得了辉煌的战绩。根据志愿军炮兵指挥所统计,此役总共消耗弹药 40 万发,这在我军炮兵作战史上是空前的;炮兵共毙伤敌人 12800 人,占歼敌总数的半数以上;击毁坦克 28 辆,汽车 33 辆,毁伤火炮 112 门;另外,高射炮兵毁伤敌机 201 架. 连美军也不得不承认:“中国军队的炮火像下雨一样,每秒钟一发,可怕极了。我们根本没有藏身之地。” 美国的战地记者认为, 上甘岭 “战斗的困难的主要原因,是因为中国的大炮发挥了惊人的作用 “。外国通讯也称:共军的炮火经常使 “进攻的联军陷于瘫痪”,“使那些爬上山顶的联军全军覆没。”
总结上甘岭取胜的原因,秦基伟充分肯定了炮兵的作用,他说:“凡参战部队炮兵均组织得较好,快准狠,不仅本身战术俏皮,同步兵的协调也十分默契。步兵部队上下都感到满意。”“大量的炮兵参战,炮火准确猛烈,为上甘岭战役
取得胜利起到了重要保障作用。”
四,坚固和完善的坑道体系,是保证上甘岭战役持久防御从而致胜的重要条件
大规模构筑坑道工事并依托坑道作战是志愿军将士的伟大发明,伟大创举。抗美援朝战争从 1951 年 6 月进入第二阶段后,志愿军以阵地战为主要作战形式. 当时,双方在武器装备方面存在着巨大的差距。美军一个团的火力强于志愿军一个军的火力,再加上 1500 架战斗机所带来的绝对制空权,志愿军在阵地防御中面临诸多困难. 在敌人密集的炮兵,坦克,航空兵火力的猛烈轰击下,志愿军付出了不小的代价。因此,寻找一种有效的作战方式就成为志愿军面临的首要问题。
在 1951 年夏季防御战役后期,特别是秋季防御战役中,战士们为防炮,防炸弹,在山上挖了一些 “猫耳洞”。后来,又把这些 “猫耳洞” 挖深。把两个洞连结起来,形成了一个 U 形小坑道。敌人打炮时,战士们就进去隐藏。敌人炮火向我纵深延伸,敌人步兵接近时,战士们便冲出来杀伤敌人。这就是坑道工事的雏形。
这种工事在我军防御阵地上出现后,立即受到高度重视。1951 年 10 月志司发出指示,要求在全军进行推广。一个全军性的挖洞子热潮便在防御前沿迅速地开展起来 “志愿军战士一手拿枪,一手拿钎,一边战斗,一边筑城。那些日子里,敌人在上面打炮,战士在下面放炮(炸洞子),整个防御地域内,地上和地下 " 日日夜夜滚动着隆隆的爆炸声。
1952 年 4 月 26 日至 5 月 1 日,志愿军司令部召开军参谋长会议,进一步统一了对坑道工事在防御作战中作用的认识. 与会者认为,构筑坑道工事不仅仅是为了防御敌人,保存我有生力量,更重要的是可以依托坑道工事有效地打击敌人。会议要求构筑坑道必须与各种野战工事相结合,必须与防御兵力相适应。必须有作战和生活设施,使之更符合战术要求,成为能防,能攻,能机动,能生活的完整体系。
构筑坑道是一项浩大的工程,志愿军投入的人力,物力难以计数。据统计,至朝鲜停战,志愿军构筑的大小坑道总长 1250 多公里,挖堑壕和交通壕 6250 公里,比中国的万里长城还要长,共开挖土石方 6000 万立方米,如以一立方米排列 " 能绕地球一周半,成为人类战争史上的奇迹!
在上甘岭战役中,志愿军参战部队依托坑道作战,顶住了狂轰烂炸和连续进攻,令敌人不能越雷池一步,并大量的杀伤敌人。美国新闻界在专题评论中说:“这次战役实际上变成了朝鲜战争中的凡尔登, 即使用原子弹也不能把狙击兵岭(537.7 高地北山)和爸爸山(五圣山上的共军部队全部消灭。”
美国参谋长联席会议主席布莱德雷在给美国总统的报告中沮丧地写到:我们现在用这种方法 20 年也打不到鸭绿江。曾经自吹打败天下无敌手的美军不得不承认中国军队是世界上的 “头等陆军”。
美国军事史专家沃尔特. G. 赫姆斯在《朝鲜战争中的美国陆军》一书中认为:“无论是从空中或地面上的火力都不足以将躲藏在挖得很好的战壕里的敌人消灭。”“这场有限战争的优势是在防守一方。”
坚固和完善的坑道体系是保证上甘岭战役致胜的重要条件。对此,秦基伟也有切身的体会,他在总结中指出,在上甘岭战役中,坑道发挥了巨大作用:
首先,有效地保存了有生力量,削弱了敌人火力优势的作用。客观上使我与敌在装备上的极大悬殊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弥补,从而为我挫败和战胜敌人提供了物质基础。战役实践证明,如果没有坚固的坑道工事做依托,在敌人以绝对优势火力对我实施疯狂的。持续的。旷世罕见的猛烈轰击下,要夺取战役的最终胜利,将要付出难以想象的代价。
其次,坑道工事也为我长期守和与敌反复争夺创造了有利条件。即使我表面阵地被敌占领,部队也仍能坚守坑道,从坑道内不断以小分队主动出击,零敲碎打的收拾敌人,破坏其修筑工事,使占领我表面阵地的敌人,如坐火山上,惶惶不可终日。我们利用坑道囤积了大量粮弹,从而保证坑道分队的生存,不仅大量消耗阵前之敌,也为最后的反攻储备了有生力量。
秦基伟还写道:上甘岭地区作战从战术性发展到战役性的规模,持续了 43 天。战斗是敌人挑起的,但发展成战役规模,还打不打,怎么打,就不是他们说了能算的。到了最后,敌人几乎是被迫的硬着头皮往 “无底洞” 里填,我军的坑道筑城则显示了坚韧的持续力。
五,上甘岭战役的胜利,是以十五军第四十五,二十九师为主体,各兄弟部队配合参战的结果
在回忆录中,秦基伟强调十五军各师之间。十五军与十二军之间的密切配合。团结战斗,是上甘岭战役胜利的重要原因。他写道:这次战役,虽然最初主要投入了四十五师,但在我十五军内部,也是密切配合,情同手足,出现了许多感人的故事。为了有力支援上甘岭作战,坚守西方山。斗牛峰的四十四师部队,一方面严阵以待,一方面积极出击。师长向守志同志说,敌人在东边打,我们在西边打。敌人打我上甘岭两个山头,我们也打敌人几个山头。这是对上甘岭作战的直接配合,也是对四十五师的最好支援。四十四师部队寻机而出,遇敌便打,西方山的枪炮声热辣辣地温暖了五圣山我四十五师部队的心。除了战斗上的配合以外,四十四师还先后派出两个慰问团,往五圣山上送菜送弹药。
在上甘岭战役中,十五军的另一支精锐二十九师,发扬了无私的品格和无畏的精神,配合兄弟部队共同作战,根据兵力部署要求,他们以一个团配属四十四师,坚守西方山,以两个团配合四十五师,后又配合三十一师战斗在上甘岭,当战役处于最艰苦阶段时,他们把上万斤萝卜,西红柿送到四十五师,在大反击前,师政委王新亲自率领两个营,把几万发炮弹和手榴弹送上五圣山,他们可以说是我十五军的一支没有机械化的机动部队,哪里情况紧急,哪里需要,他们就飞驰哪里,一句话,没有兄弟部队的伴奏,上甘岭的锣鼓就不会敲得这么动听。
秦基伟特别指出,第十二军的参战对上甘岭最后胜利的重要作用,他写道:十二军是在战斗最紧张,最艰苦的情况下投入战斗的,当时,十五军的二梯队已经拉上去了,敌人又调来了韩九师 3 个团,韩二师集中最后力量,加上美军空降
一八七团,埃塞俄比亚营,哥伦比亚营等投入战斗,597.9 高地的战斗发展到决战阶段,在这样的关键时刻,李德生同志的到来,三十一师投入战斗,使我们更加增强了取得战役全胜的信心,可以说,十二军部队的参战,保障了上甘岭战役的最后胜利。
六,上甘岭战役的胜利,还仰仗于后勤保障有力
现代战争是立体战争,在空中,地面,海上,前方,后方同时进行,或交叉进行,战争不仅在前方打,也在后方打,而后方的战争,不仅决定了前方战争的规模,而且也决定了前方战争的成败,在上甘岭战役,阵地上进行激烈,反复的厮杀,志愿军后勤战线也进行着殊死的战斗,后方时刻关注着艰苦卓绝的坑道部队,因为谁都明白,只有坑道部队的坚持,才能消耗敌人,才能赢得准备反击所
需要的宝贵时间,因此,十五军后勤部门不惜一切代价,组织机关和部队靠匍匐运输,接力运输等方式,将 3 万发迫击炮弹和大量食品,物资送入坑道,虽然从后方到前沿坑道只有几百米上千米,但几百米上千米的距离确是险情密布的死亡地带,中间有敌人的几层炮火拦阻线和步兵火力控制网,越是靠近坑道,遭敌杀伤越大,有时送一袋萝卜或一桶水,往往有许多同志献出生命,为了鼓舞士气,首长甚至提出。谁能送进坑道一个苹果,就给谁立二等功。这是上甘岭战役坚持坑道战的立功标准,整个上甘岭战役运输人员伤亡达 1700 余人,占我军整个伤亡人数的 14%,秦基伟深情地对十五军后勤部部长尤继贤说:“打罢上甘岭,给后勤记头功。”
总结上甘岭战役取胜的原因,秦基伟特别强调后勤保障的作用,他指出。上甘岭战役越打越大,其他战线上就相对安静下来,整个朝鲜都在看着上甘岭打,所以我们要什么,上级给什么,志司后勤司令员洪学智同志亲自抓上甘岭的后
勤保障,二分部全力以赴,使我十五军兵马壮,粮弹足。战役过程中的粮弹供应,满足了战斗所需要的大量消耗,运输部队在敌火下昼夜不停地前运弹药” 后转伤员,是战役胜利的重要保证,
七,在上甘岭战役中,祖国人民和朝鲜人民给了我们巨大的支援和鼓舞
秦基伟写道。战斗紧张时,祖国慰问团来到我军,带来了祖国人民的关怀,物资力量是可贵的,精神力量更可贵,它时时在鼓励并警示我们前方的同志,身后就是祖国,背后就是亲人,为了祖国的安宁,亲人的幸福,就是再大的困难,
我们也要忍受,再大的牺牲,我们也绝不能后退,秦基伟还写道。战役中,朝鲜
人民踊跃支前,也有许多感人的故事,在支前的队伍里,大部分是老人和妇女,其中有一个 21 岁的姑娘叫石吉荣,是朝鲜民主青年同盟盟员,在支前中,她的左腿被美军飞机炸断了,康复出院后不能运送弹药伤员,便在转运伤员的路边设了一个茶水站,自己拄着拐杖给伤员送水喂水,每天早晨顶着月亮开始,晚上顶着星星收工,一直干了四十多天,还有一个叫李春实的姑娘,因为担架队只要男同志,她便同另外三个姑娘女扮男装,自己做了一副担架,到火线救护所抬伤员,在许许多多支前事迹中,最让人难忘的,还是朴在根老人,我们干部战士,都喊他阿爸基,他的确是一位很好的阿爸基,在上甘岭战役中,他带头参加了担架队,抢运伤员,像爱护自己的儿子一样精心护理我们的伤员,一次,担架队遇上敌人空袭,周围都是炸弹,躲避不及,朴在根毫不犹豫地扑在伤员身上,伤员保住了,朴在根老人却被弹片穿透背部,后因流血过多,抢救无效,光荣牺牲。
在回忆录中,秦基伟没有谈个人的作用,这是他的谦虚,但是,笔者认为,在这场空前残酷的战役中,战场高级指挥员的作用是不容忽视的,上甘岭战役不仅是兵力,武器装备的较量,更是意志,智慧,胆略的较量,在这后一点上,美国将军败在中国将军的手下;“联合国军”。败在了中国人民志愿军手下。
谁都知道,朝鲜战场是艰苦些。但他们是怎样的呢?有一次,我见到一个战士,在防空洞里吃一口炒面,就一口雪。我问他:“你不觉得苦吗?” 他把正送往嘴里的一勺雪收回来,笑了笑,说:“怎么能不觉得!咱们革命军队又不是个怪物!不过我们的光荣也就在这里。” 他把小勺儿干脆放下,兴奋地说:“拿吃雪来说吧。我在这里吃雪,正是为了我们祖国的人民不吃雪。他们可以坐在挺豁亮的屋子里,泡上一壶茶,守住个小火炉子,想吃点什么,就做点什么。” 他又指了指狭小潮湿的防空洞说:“你再比如蹲防空洞吧。多憋闷的慌哩。眼看着外面好好的太阳,光光的马路不能走!可是我在那里蹲防空洞,祖国的人民就可以不蹲防空洞呀。他们就可以在马路上不慌不忙地走呀。他们想骑车子也行,想走路也行,边溜跶边说话也行。那是多么幸福的呢!所以,” 他又把雪放到嘴里,像总结似地说:“我在这里流点血不算什么,吃点苦又算什么哩!” 我又问:“你想不想祖国呀?” 他笑起来:“谁不想哩,说不想那是假话。可是我不愿意回去。如果回去,祖国的老百姓问:‘我们托付给你们的任务完成得怎么样啦?’我怎么答对呢?我说‘朝鲜半边红,半边黑,这算什么话呢?’” 我接着问:“你们经历了这么多危险,吃了这么多辛苦,你们对祖国,对朝鲜有什么要求吗?” 他想了一下,才回答我:“我们什么也不要。可是说心里话,我这话可不定恰当呀。我们是想要这么大的一个东西,” 他笑着,用手指比个铜子儿大小,怕我不明白,又说:“一块‘朝鲜解放纪念章’,我们愿意戴在胸脯上,回到咱们的祖国去。”
——选自《谁是最可爱的人》
美国陆军不怎么擅长打这种高地攻坚战,一定程度上缺乏相应的战术。
(相比于苏德战场)
假设上甘岭 / 五圣山交给三德子 / 苏军来攻击的话…
比如说我们举个简单的例子,拥有制空权的美军在攻击志愿军表面阵地的时候,居然会遭到志愿军炮兵有效的炮火反击 (还不是 82 迫、75 山炮这些),这要扔到东线元首有把握在 1944 年春季再打出一个巴巴罗萨。
再者说,美军航空兵不懂该用什么东西攻击反斜面阵地吗…… 俯冲轰炸挂 500 磅啊…… 天天被志愿军的防空阵地驱离搞得不敢低空强击真的…… 扔东线不要被伊尔 / 斯图卡舔死……
本来就能守住。有完善的野战筑城体系,还怕什么炮击。
上甘岭那会刚开始使用反斜面坑道战术, 战士们还在摸索阶段,细节不够完善,损失还是比较大的。
到了阵地战后期,什么 GP 范佛里特弹药量,那就是弟弟。不信看老范的谢幕表演丁字山之战。志愿军一个排守着的小阵地,美空军配合下的一个炮兵营一个步兵营加一个坦克营都拿不下来。伤亡比率 1:7。
美军的支援火力完全无法损毁地下十米到几十米深的要塞级坑道系统,简单来讲,不破防。
不破防的基础上堆投射量,最后的结果就是表面被一点点削掉,而地下坑道几乎无损。
不说陆军那些小水管,硫磺岛一群 406 围着轰,也没见摧毁折钵山内部的工事。
在那个时候,要对付这种地下要塞,用高脚杯(12000 磅)之类的巨型炸弹连续命中才有点希望。
因为志愿军那边也有相当强大的炮兵火力。
就这么简单,这种阵地攻防战,不管防御一方有多么坚强的意志,多么坚固的工事。如果没有足够强大的火力对进攻方予以杀伤,失守就是时间的问题。
建议题主可以关注一下 A 站 (有观点大历史) 关于朝鲜战争的复盘视频,里面有详细的解说。
炮火覆盖不了反斜面坑道入口是一方面,志愿军的意志更重要,上甘岭美军搞的那才叫人海冲锋,因为炮火太烈,志愿军每次只能有几个人在表面阵地反击美军,死一个就补一个出去的那种,明知道自己必死无疑,大家还是毅然一个个的走出坑到去拖延敌军进攻
然后美军打一天付出大量伤亡占领地面阵地,去反斜面会遭打我军的炮火反击,一般当天晚上志愿军就会投入新的部队反击打回去,第二天又重复
归根结底还是范弗里特失了独子后想拉着美军陪葬… 李奇微刚调走,克拉克被忽悠了,说最后一仗只需要几百人就可以拿下,给谈判增加筹码,结果成了添油战术
成功的地方是出其不意,志愿军重火力部署在另一个方向防备美军机械化进攻,因为没想到美军会来啃山头,一开始是当作佯攻处理的
为什么志愿军意志坚定?因为美军今天占了朝鲜,指不定哪一天就丢了几个士兵,要出兵东北找人呢?当年日本玩的就是这一套
《纽约时报》曾评价:美国在朝鲜打了两场战争,赢了北朝鲜,却输给了红色中国。
抗美援朝对中国来说是一个奇迹,不论是它的爆发或是最后的胜利,无数满含着一腔热血的烈士埋骨他乡,这其中最为人所熟知的、规模最大的、惨烈程度空前的战役就是 1952 年 10 月爆发的上甘岭战役。
1952 年 4 月 4 日凌晨 3 时左右,在朝鲜西南部的沙里院火车站附近。
天气还有些冷,距离天亮还有数个钟头,持续两年的战争尽管让双方都有些疲惫不堪,但守卫在这里的中国部队仍然保持着高昂的战斗热情,并密切注视着敌军的动向。
负责保卫这里的是志愿军 119 师,这时,炮团 9 连高炮 3 班的战士突然发现了敌人的踪影,那是美军第 3 轰炸联队第 13 轰炸中队的轰炸机群,他们正在按照惯例执行轰炸任务。
发现敌人踪影后,排长王兴民立即下达了作战命令,经过一轮炮火齐射后,一架 B-26 轰炸机被击落,随着一阵呼啸声坠落在不远处的大地上,巨大的爆炸声在深夜中格外刺耳,随后燃起的熊熊大火将附近都照得如同白昼。
这一消息不久后就被上报到了美军最高指挥部,美国第 8 集团军总司令范佛里特闻讯后悲痛不已,因为这个不幸牺牲的中校飞行员不是别人,正是他的儿子。
悲愤不已的范佛里特随即而来的就是怒火中烧,他下定决心要为自己的儿子报仇(也有一说,范佛里特曾委托志愿军代为寻找失踪的儿子,得知消息后也没有因此而迁怒于自己的对手),从这时起,他就开始潜心研究三八线上中朝部队的部署,力图找到突破口。
此时已经是朝鲜战争的第三个年头,战争双方经过了几轮攻防后,将战线推进到了三八线附近,形成了对峙状态。第一次中美谈判发生在 1951 年 7 月 10 日的开城举行,中方提出了包括恢复三八线分界线、美军退出朝鲜等在内的几项要求,但是遭到了美方的拒绝,之后,谈判一直断断续续,甚至边打边谈,一系列的军事行动甚至成为了在谈判桌上争取有利条件的筹码。
时间进入到了 1952 年,此时的朝鲜战争陷入到了僵局,双方对峙在三八线附近,进入到一种和谈谈不拢、战争打不动的局面,而这一年,美国高层却十分着急。
此时正值美国总统大选,军人出身、曾授衔五星上将的艾森豪威尔想要竞选总统,打赢朝鲜战争、至少是打开战争僵局就成了他最好的竞选优势,于是,「联合国军」第三任总司令克拉克就必须要做出一些改变来,这一任务被交到了范佛里特的手中。
1952 年 10 月 8 日,板门店美方谈判代表哈里逊接到了克拉克的命令,单方面宣布停战谈判无限期休会,随后,志愿军向敌发起了秋季战术反击,而美军也向金化地区发起了进攻,由此,一场人类现代史上无比惨烈的攻防战爆发了。
在此之前,蒙受巨大丧子之痛的范佛里特就一直在研究着中朝部队的防御漏洞,经过数月的潜心研究,他把目标放在了五圣山附近,他认为,只要在这里撕开一道口子,就能一举扭转整个战争的局势。
五圣山是朝鲜东海岸到西海岸的连接点,距离平康东南约 19 公里,金化以北约 5 公里,海拔 1061.7 米,控制着金化、铁原和平康的三角地带,是朝鲜中部平原的天然屏障。
布防在五圣山附近的是志愿军第 15 军,军长秦基伟。时年 38 岁的秦基伟带兵打仗的日子并不算短,他 13 岁就参加了义勇队,开始闹革命,随后跟着红军过草地,与日本鬼子打游击,又同国民党从北打到南,作战经验十分丰富。
秦基伟很清楚美军的优秀之处,那就是机动作战,而自己的防区就是要钳制从这里突破的美军,阻止他们深入到后方的平原地区,否则志愿军的防线就会顷刻间土崩瓦解,因此,在 15 军原本的战略部署上,上甘岭的两个山头,并不是秦基伟所关注的重点,他的重兵都集结在五圣山和西方山之间。
侦查到这一情报的范佛里特认为,强攻 15 军的正面门户,美军并没有必胜的优势,但如果反其道而行之,不用李奇微继任后采取的常规机械化穿插战术,而是直接攻击上甘岭这样的山地,或许能收到奇效。毕竟 15 军的防御线过长,防御重点都集中在平原,山地部分自然薄弱,而范佛里特恰好有个外号,就是「山地战专家」。
15 军在上甘岭的布防与其他地区相比显得较为薄弱,每个山头仅有一个连的兵力,秦基伟这么布置也有他的考量,毕竟这两个山头终究还有 500 多米的海拔和 30 多度的陡峭山坡,敌人的坦克是无法开上来的,在地势上属于易守难攻的类型,而范佛里特这一步棋用得正是逆向思维,他计划先拿下兵力不足的上甘岭,进而占领五圣山,然后以居高临下之势攻击背后的广阔平原,进而赢得战争。
范佛里特为这个计划命令为「金化攻势」,拟定后即报送给了信任的「联合国军」总司令克拉克。两人同为西点军校的校友,范佛里特甚至还比克拉克高两届,他非常清楚这位学长的能力,并没有过多思考就签署了这份进攻计划,克拉克希望借助这次攻势,在谈判破裂后能给中朝部队还以颜色,更重要的是,为当时国内的总统大选造势。
1952 年 10 月 14 日凌晨 3 时 30 分,范佛里特通过美联社记者向全世界宣布,「金化攻势」开始了,随后,「联合国军」集中了 16 个炮兵营,近 300 门火炮,向上甘岭发动了全面进攻。
美军发起进攻的消息很快通过前沿观察哨上传给了 15 军军长秦基伟,军部马上召开了紧急会议,就美军进攻上甘岭的动机进行了分析,试图弄清楚敌人的进攻是故作姿态还是志在必得。
不久,前线的军情就层层上报到了距离上甘岭 50 公里外的第三兵团司令部,司令员王近山马上与远在国内的彭德怀通了电话,此时的彭德怀正因病在国内疗养。
在听完王近山的汇报后,彭德怀沉默了许久说道:五圣山是朝鲜中线的门户,失掉五圣山,我们将后退 200 公里无险可守,你要记住,谁丢掉五圣山,谁就要对朝鲜的历史负责。
就在后方紧锣密鼓得谋划作战计划时,前线的志愿军战士正在忍受着猛烈的炮火轰炸,平均每秒 6 发的落弹频率让整片山头仿佛都遭受了地震一般剧烈震颤着,战士们形容自己就像是乘坐着小船在波浪滔天的大海上颠簸,强烈的冲击波在地表工事下的坑道蔓延,许多战士的牙齿都磕破了舌头、嘴唇,耳鼻被震得流血,还有一个十七岁的小战士被活活震死,以至于幸存者纷纷用地狱来形容当时的情形。
坑道里的守备部队在炮击开始后就立即呼叫千米之外的营部,但随着第一轮炮击,地表的电话线已经被悉数炸毁,为了抢修电话线,营部电话班副班长牛保才冒着倾盆而下的炮火前去查看,却不幸被炮弹炸断了一条腿,牛保才咬着牙爬到断线处,随身携带的电话线不够用,就用两只手拉起两根线,让电流通过身体接通了通讯,直至牺牲,用生命换来了宝贵的三分钟通话时间,营部的副团长王凤书正是用这短短的三分钟,将作战任务下达到了坑道里的部队。
但是此时,秦基伟等人根据敌人进攻的兵力分析,仍然认为敌人的攻击重点并非是上甘岭,很有可能是西方山和斗流峰方向,上甘岭地势险要,易于防守,敌人的机械化部队会更倾向于沿平坦的大路进攻。
但这些都是范佛里特狡猾的障眼法,他早在几天前就用军车往西调兵,并大摇大摆地在志愿军眼皮子底下运输坦克和装甲车,另一方面又趁夜向上甘岭地区增兵,他原本的计划是以伤亡 200 人的代价,用 5 天的时间拿下上甘岭,但第一天交锋,他就吃了瘪。
10 月 14 日 5 时 30 分,敌军在经过一个多小时的炮火轰击后,开始火力延伸以压制纵深目标,同时,美军第 7 师步兵第 31 团和韩 2 师第 32 团共 7 个营的兵力在 30 余辆坦克的引导下,分别向上甘岭 597.9 高地和 537.7 高地北山两个阵地发起进攻。
在朝鲜作战的「联合国军」通常是一个连配备几名美国兵,部队里韩军的连长通常并不掌握实际权力,作战的时候都是韩军在前面,美国兵在后面督战,而当日的战争打响后,前线幸存的战士后来回忆说,山下乌压压上来的全是美国士兵,整连整连的美国兵往前冲,这种情形在朝鲜战场上并不多见。
率先与美军交上火的正是牛保才所在的第 135 团 9 连的一个班,但班长用兵不当,一下子把全班投入到了战斗,在美军猛烈的炮火下,很快就损失殆尽,在打退美军四次冲锋后,全班就只剩下了班长一人,他只好退入坑道继续战斗。
防守 2 号阵地的 8 连 1 排见对面的 11 号阵地失守,排长立即组织两个班前去反击,可这两个班在半路上就遭到了美军炮火的覆盖扫射,退回阵地时只剩下 5 个伤员,不但未能收复 11 号阵地,这下连防守 2 号阵地都捉襟见肘了。
11 时许,2 号阵地因兵力不足而失守,东南的 7 号阵地也因陷入孤立而很快失守,唯有 9 连副指导员秦庚武指挥 3 排防守的 9 号阵地安然无恙,他见美军炮火猛烈,一次只在地表投入三个人,一有伤亡就从坑道里补充,打得从容不迫,成为了捍卫 597.9 高地的中流砥柱。
美军担当主攻的第 7 师第 31 团之 2 营、3 营经过一上午激战,损失均超过七成仍未攻克 9 号阵地,因为忌讳成建制的消耗,范佛里特并没有再使用 1 营进攻,而是由 32 团替换其进攻,战斗一直持续到黄昏,由于地表工事被毁,部队损耗巨大,9 连被迫放弃地表阵地,转入坑道继续作战。
而另一边 537.7 高地上也遭到了同样猛烈的攻击,韩军第 2 师之 32 团以一个营的兵力分三路发起猛攻,志愿军守备部队 1 连依托残存的阵地英勇抗击,韩军始终无法前进,只能呼叫美军航空兵支援,随即美军出动了 20 余架 B-26 轰炸机投掷凝固汽油弹,阵地顿时化为一片火海,韩军乘势猛攻,最前沿的 8 号阵地经过激战只剩下 3 名伤员,正准备退入坑道,却被已经冲上阵地的韩军一挺机枪压制在离坑道口十多米处无法进入。
这挺机枪附近正巧是负伤昏迷的孙子明,被枪声惊醒的他见状,当即大吼一声扑了过去,韩军机枪手被吓得魂不附体,掉头就跑,孙子明正想捡起机枪掉头射击,却发现另一头十多个敌人已经涌了上来,开火已经来不及,他毫不犹豫一把抓起身边的三颗手榴弹,扑向了敌人,随着一声巨响,与敌人同归于尽,成为了上甘岭战役中与敌人同归于尽的 38 勇士中的第一人!
正午 12 时,经过 7 个多小时的激战,韩军才攻上主阵地,又用了半个小时才占领了阵地,到下午 2 时,1 连仅存二十余人,被迫退守坑道。
经过一天激战,9 连和 1 连将战前储备的弹药几乎消耗殆尽,共发射了近 40 万发子弹,投掷手榴弹、手雷近万枚,武器损耗也非常惊人,共打坏了 10 挺苏式转盘机枪、62 支冲锋枪和 90 支步枪,占全部武器的 8 成以上。
晚上,就在「联合国军」庆祝占领上甘岭阵地的时候,秦基伟命令炮兵部队集中火力,对占领上甘岭表面阵地的敌人实施了 5 分钟火力急袭
第一,当时全世界都拿志愿军挖的坑道没什么办法。
志愿军甚至专门发布了坑道标准:志愿军的终极大招,到底有多厉害? - 知乎 (zhihu.com)
在十几米的岩石面前,炮弹和炸弹都和挠痒痒一样。美军虽然开发了 ASM-A-1 Tarzon 制导炸弹,但是问题非常多,甚至出现过炸到自己的飞机的事故,而且前后投入使用 28 枚炸弹只击中了 6 个目标,效率极低,所以在 1951 年下半年就退役并终止开发了。至于英国等国家开发的钻地弹最多只能击穿五米左右的混凝土,根本不够用。
如果想要在坑道里打仗,那就更简单了。PPSh-41 与 PPS-43 在近距离战斗中不怵任何一种美式枪械。
第二,志愿军的炮兵也不是打酱油的。
就算数量少,人家也没闲着啊。特别是喀秋莎火箭炮。
第三,上甘岭并没有像硫磺岛那样内无粮草外无救兵。
硫磺岛的日军被围困到最后已经弹尽粮绝,也没有后援。志愿军显然不符合这些情况。有没有后援,差别很大。
第四,不要太高估当时空中支援的精度和时效。
当时没有 GPS,飞机上看地面就是一堆差不多的山头,精度并没有那么高。飞行员想要分清楚哪个才是自己希望的目标就很头疼了。
第五,美军缺乏经验。
美军当时也没有投入口径超过 200 毫米的超重型火炮。进攻这种要塞必须使用超大口径的重炮,特别是臼炮,参考塞瓦斯托波尔。
最后,这一仗就是个政治仗,看看双方的底线在哪里。
因为朝鲜战争。是土共第一场,炮火杀伤比例占比超过 50% 的战争,这也可能是,上下五千年以来,中国第一场炮火杀伤比例占比超过 50% 的战争。朝鲜战争不仅是立国之战,更是解放军迈向现代化、炮兵化的催化剂与试金石。
因为和 “在错误的时间错误的地点和错误的国家打了一场仗” 一样,上甘岭范弗里特弹药量也是朝鲜战争中为了宣传进行的移花接木。。。
范弗里特弹药量确实存在,英文称为 Van Fleet Load。和很多军人一样范弗里特也是一个火力控,主张对敌人进行火力压制。因此他上任后第一件事便是要求后勤部门多囤积各口径炮弹,但范弗里特弹药量第一次提出是在 1951 年 5 月 14 日,比上甘岭早了 1 年多。
这个消耗量大约为之前的五倍。第一次下达范弗里特弹药量的攻击是在 1951 年 5 月 17 日。
这个时间点对应的不是上甘岭,而是英文称的 “春季攻势”,对应的是中国这边记录的第五次战役初期的志愿军攻势。
且范弗里特弹药量非常有效,志愿军的攻势在 5 月 20 日被迫终止的一大原因便是远超普通量的炮火打击。
美国陆军的纪录中,范弗里特弹药量在韩国军队被突破后以建制彻底摧毁了继续进攻的朝鲜人民军和支援军。
https://history.army.mil/books/amh-v2/amh%20v2/chapter8.htm
也就是说实际上范弗里特弹药量这种累死后勤的行为,恰好是联合国军能在第五次战役反攻成功的关键。某种意义上来说现在南北朝的分界线的基础,美国称为 “堪萨斯 - 怀俄明” 线的防线便是在范弗里特弹药量的帮助下完成建立的。
事实上战争进入 1952 年,由于整体战线相对固定,双方都增加了各类型炮火的炮击,哪怕志愿军和朝鲜军队的炮火都足以媲美之前的范弗里特弹药量。
至于上甘岭战役,美国称其为 “三角岭战役”,Battle of Triangle Hill,志愿军并没有在猛烈炮火下坚守住,这方面中国的纪录是和美国的纪录完全一致的。
从 10 月 14 日凌晨 4 点开始 280 多门火炮的攻击彻底清空了地面上几乎全部的防御工事,更彻底摧毁了地面上所有的通讯设施。也正是凭借着这些远程火力的打击,韩美联军才得以在付出惨重伤亡后占领上甘岭,韩国第二营在下午 3:20 彻底占领了上甘岭,但由于人员损失惨重不得不停止了对 598 山顶的继续攻击。
而后晚上 7 点志愿军又发起突击试图夺回上甘岭,形成了一个白天夜晚的循环。及白天火炮能精准打击的时候联合国军能优势占领上甘岭,晚上志愿军能凭借地道和防御工事夺回上甘岭,由此可见 “范弗里特弹药量” 对于美韩联军夺取上甘岭来说是至关重要的。
这个循环一直到 10 月 25 日韩国第二步兵师第 31 团接手上甘岭,第 45 师集中攻击上甘岭将狙击手岭改为次要目标后才终止。
所以实际上甘岭并没能在 “范弗里特弹药量” 的狂轰滥炸下坚守住,而是在失守后又重新夺回,改为持久拉锯战后迫使敌方停止进攻,才守住的。守住的代价也非常高昂,甚至出现了 93 团上去四天就被迫撤回的情况,上甘岭战役结束后 45 师和 29 师都被迫撤回国内休整,这些可以说都是 “范弗里特弹药量” 的“功劳”。
上甘岭战役登上了当时年代的新闻头条,西方国家一致认为就算是原子弹,也无法战胜敢于亮剑的中华人民解放军。
从此一战美国军人打心底里承认了,中国军人的勇敢、毅力战术都是首屈一指的!也从此视中国陆军为地表最强硬的对手。今天美国军事学院教科书中唯一出现的战役那就是上甘岭战役,而且欧美国家都总结了此次战役的经验教训,被视为战争中的宝藏。
下面我用几组数字告诉你这场战役有多惨烈,1952 年 10 月 14 日上甘岭战役爆发,上甘岭战役中的炮兵火力密度**已经超过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最高水平,平均每秒钟就高达 6 发,每平方米的土地上就有 76 枚炮弹爆炸,联合国军调集兵力 6 万余人,大炮 300 余门,坦克 170 多辆,出动飞机 3,000 多架,对志愿军防守的 3.7 平方公里的上甘岭阵地,倾泻炮弹 190 万余发,炸弹 5,000 余枚,3.7 平方公里,大约相当于 500 个足球场大小。**
我方阵地山头被削低两米,高地的土石被炸平两米成了一片焦土,许多岩石坑道也被炸短了三四米,志愿军参战部队依托坑道与敌反复争夺,59 次击退敌赢以上规模冲锋 25 次,以赢下冲锋 653 次,43 天的时间共击退敌军大小冲锋近千次,志愿军伤亡 11,529 人伤亡率在 20% 以上,而联合国军伤亡 25,498 人伤亡率在 40% 以上。
![](data:image/svg+xml;utf8,)
这样的伤亡率和日平均伤亡数,对美国人来说是个极其可怕的数字!因为美国认为伤亡率最高的太平洋战争中的硫磺岛战役也只有 32.6%。
1952 年 10 月初,占领韩国的联合国军司令范福利特为了扭转在战场上的被动局面,准备发动一次小规模的攻坚战夺取咽喉要塞上甘岭地区的 537.7 高地,此次计划被美军称为摊牌行动,假如一切按计划进行仅美国第 7 师和韩军第 2 师的两个营,就可以圆满的完成这一使命。联合国军预计此次行动只需要 6 天,小于 200 人的伤亡就可以完成任务。由于有多达 16 个炮兵营的 280 门大炮和 200 多架刺战斗机和轰炸机的支援,估计步兵不会遇到很大的障碍。
但是摊牌行动一开始增加了许多兵力,美骑师师长韦恩史密斯少将认为:原先计划只用一个营的兵力进攻,但是考虑到受到的反击一定会比预计的要强烈的多,所以只用一个营的兵力去对抗是不现实的,他们把占领上甘岭右翼的任务交给了麦伦忠孝指挥的第一营,把占领左翼的任务交给了罗伯特指挥的第 3 营,也就是说,主攻力量在行动前就增加了一倍。
1952 年 10 月 14 日 4 时,美军以 320 门大口径火炮、47 辆坦克、50 余架飞机,对 15 军联部驻守的前沿 597.9 和 537.7 高地开始猛烈的轰击,使得在坑道中的志愿军守备部队在强烈的冲击波震动下,许多人的人的牙齿都磕掉了,甚至还有的战士被活活的震死,坑道内的电话线被炸断,无法与指挥所联系。
已经多数负伤了的牛宝财来不及考虑,它迅速找到被炸断的电话线,一手抓起一头断线用自己的身体接通线路用自己的生命换来了 3 分钟通话时间,在营指挥所的一三五团副团长王凤书,就在这宝贵的三分钟时间里向坑道部队下达了作战命令。
上甘岭战役进入相持阶段后,负责战役指挥的十五军军长秦基伟在与困守坑道的部队通话时,刚说一句 “转告坑道里的同志们,军党委和军首长都很惦记前面的同志……”,就被电话兵毫不客气地打断了:“首长,别啰嗦了!拣要紧的说,先下命令吧!” 秦基伟后来回忆这件事,神情凝重地说:“战士们做得对啊!那时牺牲了很多通信兵,很难保障电话长时间通畅,只能抢一句算一句。”
然而,这一切也只是这场地狱般战争的开始。
随后上甘岭的战斗全面展开,美军经过一个小时的炮火轰炸之后,开始火力延伸以压制纵身目标,同时步兵开始冲锋。最先与美军接火的是 9 连,597.9 高地的 11 号前沿阵地上了一个班,等打退美军 4 次冲锋之后,就只剩下了一名战士,他只好退入坑道再次准备战斗,防守 2 号阵地和 11 号阵地失手,排长立即组织两个班前去反击,力求趁敌立足未稳夺回阵地,但这两个班在半路上就遭到了美军炮火的覆盖攻击,只剩下 5 个伤员被迫退回了 2 号阵地。
这样一般都是反击未成,反而损失大部分兵力,一段时间后 2 号阵地就因为守备兵力伤亡殆尽而宣告失守。东南的 7 号阵地因此陷入孤立,随即也被美军占领,只有最关键的 9 号阵地由九连指导员秦庚武指挥 3 排防守。
秦庚武见美军炮火异常猛烈,如果在阵地上投入过多的兵力伤亡只会越快越多,所以他只在表面阵地上同时投入三个人,伤亡一个就从坑道里补充一个打得从容不迫。9 号阵地也因此成为 597.9 高地的重流砥柱,他始终顶住了美军的进攻,9 号阵地的位置也是极其的重要,只要 9 号阵地不失手,那么 597.9 高地就确保无忧。经过一上午的激战,美军攻击部队七师三十一团的 2 营、3 营损失均超过了 70%,一直打到黄昏也未能将 597.9 高地攻下。
![](data:image/svg+xml;utf8,)
537.7 高地上也同时遭到了攻击,韩军第 2 师 32 团以一个营,分三路发动猛攻志愿军守卫部队一连,依托被炮火严重摧毁的阵地英勇坚守,被韩军战士称为史无前例的顽强,韩军地面部队攻击连连被击退,后呼叫美军的航空兵火力支援,美军出动了 20 余架轰炸机投掷凝固汽油弹,阵地成为了一片火海,韩军正式猛攻最前沿的 8 号阵地也只剩下了 3 个伤员无力再战。
正准备退出坑道却被冲上阵地的韩军的一挺机枪压制,这挺机关枪附近正巧是因多数负伤而昏迷的孙子明,他被枪声惊醒,看到这个场景他大吼一声扑了上去,韩军的机枪手猝不及防被吓得掉头就跑,孙子明刚想把机枪口掉过头去射击,另一股 10 多个敌人已经涌了上来,他见来不及开火一把抓起身边的 3 颗手榴弹,朝着这股敌人扑了上去与敌最终同归于尽。
韩军攻上了主阵地,在经过 20 多分钟惨烈无比的白刃战才占领了阵地,至下午 2 时一连仅存 20 余人退守坑道,537.7 高地除 9 号阵地之外,其余表面阵地都告失守,九连和一连在激烈的战斗中,将战前储备的弹药消耗殆尽共发射了近 40 万发子弹、投掷手榴弹手雷近万枚,由于长时间高强度的持续射击武器损耗也非常的惊人,总共打坏了 10 挺机关枪、62 支冲锋枪、90 支步枪占全部武器的 80% 以上。
10 月 17 日战斗进入了第四天,越来越惨烈参战双方都陆续投入了大量增援部队,阵地得而复失失而复得,这场局部战争的强度大大超出了美军的预期,让联合国军一直都困惑不解的难题,在如此猛烈的炮火下怎么还会有人生存下来?
![](data:image/svg+xml;utf8,)
联合国军对此极为重视,特意派出韩二师的情报参谋和若干精英侦察员前往才搞清楚,志愿军果然是利用坑道对付火炮的轰击,敌军随即重新制定了针对坑道的作战计划,然而猛烈的火炮还不是最大的威胁,断粮缺水才是最严重的,美军对我军坑道部队与后方交通运输线实施严密的炮火封锁,使得坑道部队粮尽水绝。补给运输员付出生命的代价送进坑道的一袋压缩饼干,但干燥至极的口腔和食道根本无法吞咽,饥渴成为最大的敌人。在整个战役期间补给运输员的伤亡率高达 90%,甚至超过了坑道部队的伤亡率。
通往上甘岭两个高地的山路上,洒满了补给运输员的鲜血,大量的物资已因此损失在路上,送进坑道的微乎其微由于饮水难以运输,只要容器中弹就容易流失,所以主要运输的是能解渴又能冲击的苹果,于是十五军连夜从后方紧急采购了 3 万多斤的苹果派人送往坑道,但美军炮火封锁实在是太凶猛,大筐苹果难以送上前线,没有一筐苹果送进坑道,最后送进 1 号坑道的只有一只苹果。
于是,一个苹果的动人故事就在坑道中产生了。
几十个战士几天几夜没吃没喝,面对一个本就不大的苹果,每个人轮着咬了一口之后竟然还剩大半,因为每个战士都想着让下一个战士多吃一点。由于坑道内部空间非常的狭小没有任何的亮光,坑道里大小便不能及时处理,遗体不能及时的掩埋,坑道中充满了烟消味硫磺味、血腥味、屎尿味弥漫在坑道里让人窒息,坑道里最缺的是水源,压缩饼干根本就吞咽不下去,有的时候甚至要喝尿来维持。
坑道里最受煎熬的,是那些无法转出的伤员。坑道里连一滴酒精,一卷绷带都没有,伤员只好任凭伤口发炎糜烂,全靠坚强的意志和自身的体质来支撑。而且为了不影响战友的情绪伤员都自觉的强忍疼痛一声不吭,很多伤员都用嘴咬着床单不敢叫出声来,有的致死嘴里的床单都没有办法拿下来。有一个坑道的战士直到饿死还端着冲锋枪守在坑道口!我方指挥员曾经下达命令只要谁能把苹果送进通道内就可以荣获二等功。面对如此恶劣的环境也没有击溃中国人民志愿军的战斗意志,并且我志愿军顽强的组织进行反击这是让联合国军万万没有想到的。
这场激烈的反击战重头戏是在 597.9 高地,8 连两次组织爆破均未成功负责掩护的机枪手赖发军,拿起一颗手雷带着伤冲向地堡距离地堡两米处,然后趴在地上稍事休息积攒最后的体力,一跃而起连人带手雷扑到地堡上,一声巨响与地堡同归于尽。几乎在同时,8 号阵地 4 连一位叫欧阳代言的副排长,双腿被炸断之后依然滚入敌军群中拉响手榴弹。
8 号阵地收复成功 8 连负责攻击 9 号阵地被美军地堡密集的火力阻拦,这个地堡是以一块巨石掏空建成的,由于角度制约 15 军曾经集中 10 多门火炮攻击也未能将其摧毁。战士龙石昌带着爆破桶冲了上去就快要接近地堡的时候,一发炮弹在他的身边爆炸,导致他左腿被炸断但他仍然顽强的向地堡爬去,将爆破桶从孔中插进去,地堡中的美军马上又将爆破桶推了出来,龙世昌再向里推,双方僵持着,最后龙世昌用身体死死的顶住爆破桶,就在这时候爆破桶爆炸了,地堡与他一起在火光中消失,8 连正式收复 9 号阵地成功。
![](data:image/svg+xml;utf8,)
从另一个方向反击的 135 团 6 连,在连续收复 5 号 6 号阵地之后接到命令,必须不惜一切代价拿下 0 号阵地,张广生和六连连长万福,来将剩余人员组成 3 个小组实施连续攻击,但 3 个小组伤亡殆尽还没有完成任务,此时万福来身边已经没有一个战斗人员他心急如焚,跟随张广生的营部通讯员战士黄继光和 6 连通讯员吴三阳、肖曾良一起请战。
张广生立即将这三人编成一组,指定黄继光为班长去完成爆破任务,黄继光什么也没有说,带着两人就向前冲去 6 连指导员冯玉庆和排长周仁杰用机枪掩护 3 人地堡冲去。这 3 人果然机灵,交替掩护很快炸掉了两个子堡,但吴三阳牺牲了,肖曾良重伤只剩黄继光一人。他继续向主堡前进突然他也中弹倒地,但仍带伤匍匐前进顽强的爬到主堡前拿出手雷,由于主堡很大手雷只炸他一角,里面的人换了一个射击孔又开始射击,此时的黄继光已经 7 处负伤,没有任何武器,他爬到主堡的射击死角向后面招了招手,冯玉庆恍然的明白他的意思,黄继光一跃而起张开双臂用自己的胸膛堵住了主堡的射击口,最终用自己的生命夺回了 0 号阵地。
胡修道是 91 团的一名新战士,战斗开始就战斗在 597.9 高地的 3 号阵地上,连续打退韩军 7 次冲锋之后全班只剩下胡修道一人,而且还负了重伤但他丝毫不畏惧,从拂晓至黄昏先后击退韩军从一个排到两个营规模,每一次的进攻他寸土未失。其中胡修道一人就击伤击毙韩军 280 余人,创造了孤胆作战的光辉典范!
11 月 1 日下午 16 时,有 91 团八连驻守的十号阵地只剩下了朱有光和汪万城两人,刚要修整一下工事,敌军又蜂拥而上,负伤的朱有光一跃而起冲入敌军拉响爆破桶,王万成也抓起了爆破桶扑向了另一群敌军。
至此上甘岭 597.9 和 537.7 高地全部阵地被我顽强的志愿军所收回。
以黄继光、赖军发、欧阳代言、胡修道等顽强的志愿军战士用生命和血肉所谱写的辉煌永驻志愿军的史册。
除了他们还有许多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和人物,正是不怕死的精神让上甘岭战役大获全胜,也正是这些英雄前辈无畏的付出才让我们拥有今天的幸福生活
向英雄们致敬!
据说当年的上甘岭战役打得非常惨烈,对战敌方美军,他们当时属于世界级大国,无论在军备和士兵战斗力上都强于我国军队,导致整个对抗过程我们的中国战士都付出了很大的牺牲代价。当年美军司令范弗里特以绝对优势的弹药量对驻守在上甘岭高地的我军施行疯狂轰炸,打得志愿军损失惨重,几乎没有还手的余地。可最终为什么我军还能死死守住上甘岭呢?
该战役于 1952 年 10 月中旬打响,在此战中我方志愿军占据了防御优势,该优势的主要原因在于,我方使用了 “反斜面坑道口”。在上甘岭战役开展首日,志愿军驻扎在两块战略高地中,随之要面对的是美军的强烈炮火轰炸以及空袭。当时这两块高地很快就被炸毁一米距离,大部分士兵也因此伤亡惨重,之前挖好的散兵坑与战壕等防御工事,在美军的逆天轰炸下变得形同虚设。
而美方负责指挥的是第八集团军的司令官范弗里特。此人作战经验丰富,曾在以往战役中采用 “火海战术”,打起仗来无所不用其极,能调动大规模美军火力给敌人进行疯狂轰炸。相关数据显示,范弗里特的作战弹药损耗量常超出美方限制数的 5 倍以上,美国媒体对此嘲讽为 “范弗里特弹药量”。当上甘岭战役,我方志愿军面对的正是范弗里特,其美军输出的弹药量可想而知。
在战役最激烈的阶段,我志愿军仅有依靠两个高地山头挖下深深的坑道防御,其中主坑道非常讲究,全部挖在大山的反斜面,对着我军正后方。主要作用是能让战士迅速撤退,且前方有山体作为天然屏障。期间 537.7 高地共深挖有 8 条小型坑道,3 条大坑道,一条最大坑道属于 F 形状,以此来对抗美军的狂轰滥炸。而这些坑道的朝向都统一对着上甘岭的五圣山方向,即是志愿军的主阵营。
这种反斜面坑道防守阵地主要挖在大山背面,能够给美国轰炸机造成诸多不便,令对方很难有效轰炸我军,若是战机低飞来袭,则容易被志愿军射击。开战初期,我军缺乏经验,有些小队迎面冲击美军阵地,结果被大量的弹药轰炸使得全军覆没。后来,志愿军就随机应变,改为防御,在表面阵营配予少量战士伪装,大部分战士则躲入坑道之中,等前面阵地的志愿军牺牲了,坑道里的预备战士就迅速替补上去,以此来保证高地不被美军攻陷。而范弗里特弹药两虽然强大疯狂,可只限于远程轰炸和空袭,攻夺高地还得靠步兵冲锋。
每次轰炸过后,美国步兵就冲上山头,这时我军就开始迅速集结,给予对手有力的还击。而两军一旦近距离交战,范弗里特弹药量就怕伤着自方士兵,为此只能暂时停火,所以在近战、肉搏战里,我方志愿军是丝毫不怕美军的。最终双方步兵便针对高地展开了激烈的拉锯战,当高地在白天被美国步兵攻下后,我军就在天黑时进行反攻,重新夺回山头高地,如此反复数次,我军越战越勇,有的志愿军不惜生命,拿着炸药包和手榴弹和美军同归于尽,甚至还敢于用身体堵住敌方碉堡的射击点,以给后方战士争取更宝贵的反攻时间。
另外由于坑道作用,每当美国步兵攻上山头之际很难发现躲在坑道里的志愿军,而坑道不是露天的,上面有 35 米厚石灰岩层当防御,可以有效抵挡轰炸。若是炸毁坑道,美国大兵需要挖出一个深深的洞口再找准方向爆破,这些都需要时间。为此我军且可趁机反击、骚扰、导致美国步兵的作战计划失败,甚至我方当时还有后方炮击火力掩护,能够威慑美军。
当年出现这样一个局面,美国步兵成功占领了高地,而我志愿军则依旧在坑道下与其作战,有的战士宁死也要守住坑道口,拖延时间,使得美国大兵屡次不能如愿,暴露在地面的美军步兵就遭受我后方的炮击,导致他们狼狈不堪。到了夜晚,躲在坑道里的志愿军又趁机而出,给予美军猝不及防的打击,最终还把高地给占领回来。隔天后,美军又是一轮 “范弗里特弹药量” 然后再次派步兵上来占领两处战略高地,而我志愿军又潜伏入坑道,等待夜晚的出战,这种对持拉锯,导致战况异常激烈,美军也得步到好果子吃。
然而美军并不死心,开始用全部火力集攻坑道口,包括派战机低空轰炸射击、堵塞岩石堆封住出口、烧火烟熏、挖深坑爆破,围困阻断水粮等。然我志愿军战士,却发挥出超常的耐力,忍痛挨饿,誓死不退缩,在与外围友军里应外合,协同战略出击下,最终坚持住,且不断完成出色的突击任务,给予美军惨重的教训。据战后统计,当时美国第七师军队在 10 天左右共伤亡近 2000 人,此战损比例最终迫使美军逐渐撤退。由此可见,上甘岭战役中美国虽然拥有强力的炮火优势,可我志愿军则主要采取了 “反斜面坑道” 与突击战术,死死守住了上甘岭高地。同时,我方战士的坚韧不怕死精神也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好像是地形的问题,炮弹打不到
不过,据我姥爷说,朝鲜战争动用了除了原子弹以外的所有武器。当时是有直升机参加战斗了,志愿军没看过这高级玩意儿当时伤亡不小,如果直升机发展到武装直升机,上甘岭就悬了。当时只有 7.62. 毫米机枪吧好像,直升机主要是运送伤员。
不过,上甘岭只是中美两军在互相试探底气,志愿军说不退缩就不退缩,美军有点下不来台,恼羞成怒。
后来,舒庆春先生有一篇文章
无名高地有了名
说的是老秃山,不过性质也差不多,让美军见识了什么是中国军人的战斗意志。
美军也知道打不到志愿军 就是想渴死,饿死,震死志愿军,要说这烂婊子可够毒的啊。
现在想起来,什么牛肉罐头,翻毛皮鞋,金怀表,火腿肉,炒鸡蛋丁罐头,午餐肉罐头,牛肉罐头,猪肉,豆角丁罐头,盒装奶油饼干,盒装面包,每个士兵还配置速溶咖啡包,骆驼香烟,口香糖和卫生纸,盒装果酱等等吧
当时的县长也没吃过这好东西。
不过,让我姥爷惦记的始终是三样东西,巧克力,骆驼香烟,还有可口可乐。
真奢侈啊,不必去叫我姥爷说了,就是六个字,美利坚活败家。
姥爷是非常喜欢喝可乐的 是个可爱的老头儿。顿顿离不开。
你得结合着地图来看,其实地图都不行,普通人脑子里没有高程的概念。大力推荐你看下面的视频!!!!
https://www.bilibili.com/video/BV14a4y1t7np?from=search&seid=9959653220664715394
那颗润唇的苹果是牺牲了很多人才送上去的。
致敬最可爱的人……
反斜面阵地和坑道,肯定不能包打一切。最重要的就是双方要达成的战役战术目的,以及为实现这个目的,愿意付出多大程度的牺牲。
上甘岭战役是一场完完全全的政治仗。双方是要通过上甘岭这个方寸之地,来展示自己的实力以及决心。对于美方来讲,美帝最大的依仗,就是海空优势、火力优势。也就是毛主席讲过的 “钢多”。而对于我军而言,我们是“钢少气多”。双方在谈判桌上互不相让,那么自然就要用“大炮和机关枪辩论” 了,对于美帝而言,如果轻松拿下上甘岭,那么意味着血肉之躯阻挡不了钢铁,只要美帝利用他的火力优势,那么就能得到想要的。中朝在停战谈判桌上,就处于被动地位,而美方会狮子大开口,不断要求中朝方做出让步。相信这两年的贸易战,很多国人也看清这一点了。
对于我军而言,上甘岭不是主要防御方向,但同样的,我们要用实际行动,打消美军靠火力优势在谈判桌上漫天要价的念头。而且本身上甘岭方向就不适合机械化兵团发挥优势,以至于我军把主力摆在了平康河谷,而上甘岭只放置了少量部队。
最后的结果就是,我们的先辈们,凭着超人的意志和斗志,成功的击垮了范弗利特所寄望的火力制胜论,此战后,美军再也没有发起过营级规模以上的进攻作战。之后不久,双方就签字停战了。这就是上甘岭战役所带来的短期战争红利。而更长期的战争红利,则一直持续到今天。
最后,致敬志愿军先烈们,没有他们的付出和牺牲,也没有今天我们国内的和平和发展!
就是这个样子
实际上美军大部分炮弹都在与大自然斗智斗勇
小米加步枪并不是完全真实的写照。
日军投降,国民党败退后,遗留在中国的日,美,苏武器数量众多,当然主要是轻武器。再加上苏联的军售及援助。抗美援朝时期,解放军的武器比抗日和内战时期完全不是一个水平。
再怎么弹药量,也炸不光人吧?
那把耳朵炸聋了,啥也听不见了,初期的恐惧感也过去了,还怕他个屁啊。
该干嘛,还干嘛,以我为主,还有啥守不住的?
10%,25%,还有个屁用,美国人从来不长进。
战斗决心、战场部队展不开、后期我军火力的提升,这些其他答案都讲得很充分了。
我想对比凡尔登说另外两个维度的问题,人口,动员度。
凡尔登和马恩河的血肉磨坊,直接把法国在二战里的斗争意志磨灭,一看开局不对,直接就投了。而对德国的影响却要小得多。
凡尔登绞肉机对于双方造成的伤亡是比较接近的,但是德国拥有更大的人口基数,因此受到的影响比英法就要小很多。
另一方面,德国在一战后不仅是穷的那一方,而且被英法逼得经济崩溃,国内整个要活不下去了,因此才 “民不畏死”。而相对富裕的法国,则是很畏惧战争给幸福生活带来的影响,从一开始就想着消极防御。
上甘岭这边的情况也差不多。
仗打到那个份上,马上就要最后摊牌了,你在这个时候的任何一个大失败,可能都会抹杀前边好几年的努力。所以这时候不存在决心问题,完全看谁更有资本坚持下去。
朝鲜没这个资本,因为人口太少,年轻人损失殆尽。
韩国虽然可以不拿士兵当人,但底气也仅限于嘴上。
美国则是刚从二战出来,刚开局动员四五个师都难,加上美国人自己理解的正义,正义不到值得为此奋不顾身的地步。所以整营整营的伤亡,对美军而言是很快能达到精神极限的。
中国人当时的心态是什么呢?
刚刚把反动派打到岛上,结果去半岛上一看,朝鲜人民被糟蹋得那个惨吧,韩国鬼子美国鬼子真不是人,我们自己解放了,也要帮全世界受苦的人们也得解放。
加上大家真的穷,为了崇高理想除了献身也没其他途径了。
于是上甘岭这种血肉磨坊,真的吓不倒志愿军战士。如果不反抗帝国主义,那么被打垮的中国,就不知道有多少亿人穷死饿死了,就不知道会有几个南京的 30 万遇难者了。
这是四方承受力上量级上的差距。
所以美军在伤亡破万之后精神就崩溃了,韩军更没收复失地的决心(大概安坐后方的李承晚还有),而志愿军可以一个连伤亡 500% 还建制不垮。
因为那会儿的技术有限,换成现在的精确制导钻地炸弹,坑道也玩不成。
有效的准确的火力才是有用的火力,实际上想要摧毁一个目标用不了多少火力。反之要是不准确还无效,就是有个无限供弹机,这种火打一年也没啥屁用。
我告诉你上甘岭战役其实是我军和敌军轮流对轰?你信吗?
有喀秋莎,有高射炮,有…
我父亲是新中国汤山炮校的第一期学员,抗美援朝战争爆发后的几个月后,上级在一期学员 (没毕业) 中选拨几十名优秀者,上了闷罐车。因他是班长,坐在门口,从门缝中看到了北方站名,估计自己要上前线了。出山海关某站,休息后换了车,门缝都封了,开出若干后无名车站换全封闭卡车,到至今不知名某基地,与一批现役军官接受苏联教官培训,至此,他们才知道将秘密接受培训,操作当时苏联也未公开的 152 榴弹炮。
一段时间后,这批人与从朝鲜撤下的炮一师合练,炮一师全部换装 152 炮,牵引卡车,吉普,议器,帐篷等大小器具全部由苏联配齐然后上了战场。
上甘岭战役,等中美双方默契在此顶牛后,中方即拉上了自称天下第一师的炮一师,这时我父亲担任指挥排副排长兼计算班班长,专门在前沿看镜子往后报!
后来嫌火力不够猛,又拉上了炮 21 师。炮 21 师是刚刚步兵师改制的,5 个团,120 门卡秋莎火箭炮 (苏联的卡秋莎师是 3 团 72 门)。汤山一期成绩差剩下的一期生(可能已经毕业了) 基本分在 21 师或 22 师了。
一期生在上甘岭聚会了,炮 21 师这帮剩货大言不惭地自称他们才是天下第一师。把炮 1 师这帮优等生气了一个跟头。
我父亲说,他在前沿观察镜中看到,二个师一发作,整个上甘岭前沿无一死角,比美国炮火覆盖得更整齐。
实事求是讲,炮 21 师,120 门卡秋莎,其火力强度,当时全世界没有一个师能超过他,自吹天下第一师,一点都不过分!
因为中国背后有老大哥,我直说一个可能伤害到中国人民族情感的结论,没有苏联的军事援助,只凭志愿军的战斗意志,朝鲜战争中国面临的只能是惨败的局面,而且更进一步讲,如果没有苏联的支持,林彪根本不可能在一个人烟稀少的东北武装出百万大军,老蒋美援不断,新中国就不可能成立,再往前一步,红军在西南一个狭小贫困的山区里,武装出十几万军队,还能有底气给老乡大洋,蒋介石为了筹措军费把上海的买办抓来逼捐,红军凭什么那么阔?
美国佬不懂山地战。
志愿军从上到下都清楚,火力劣势状态下的山地防御战:
1. 学会蹲坑。不要有事没事瞎机动,这特么是给人家炮兵、飞机送点心呢。
2. 留大量预备队。消耗战外加火力不占优,就添油战术。小型阵地上,一次就摆三四个人,利用地形跟你玩消耗。
3,保证后勤。志愿军在上甘岭期间也创下了火力记录——歼敌七成美韩军就是被志愿军炮兵干死的。没有后勤保障,拿头去打。
对等火力下,解决敌方炮阵的方法是找到敌方炮阵,然后呼叫支援定点清除(飞机轰炸,远程炮火覆盖等)
但我军因为重火力的严重不足,
我军点出了宗师级土木工程大师专精
以抵消重火力严重不足的问题
人送外号土共
占领一处高地,1 小时内完成单兵掩体
3 小时内完成包括洞穴构筑,战壕联通等一系列土木工程结构
只要给我军一个下午的时间
各类防轰炸掩体,暗火力点,坑道都已经基本构建完成,
时间越长,工事构筑时间越长,敌方重火力覆盖效果越差
敌方在争夺山地阵地的时候,先用炮轰,以求最大损伤我方有生力量,然后派步兵上来争夺
炮轰时,我方躲入掩体,当时钻地弹没有发明,汽油燃烧弹等液体燃烧弹,通过构建一个向上的入口再加一个通风口,可以防御
炮火不长眼,有己方步兵时,敌方不会选择继续炮轰
所以炮火一停,敌方步兵就开始上山了,这之间有个时间差,可以从掩体里转移到火力点上去
敌方久攻不下,退回山脚,再进行炮轰,我军又转移到山里的掩体里去了
除非是原子弹当量的一次性削平一座山
否则在山内部的我军是基本安全的
上甘岭的背景是中美和谈过程中美国想增加筹码而发动的针对特定地点的战术性进攻,这其实犯了兵家大忌,这就变成双方一个开卷考试,这种特定环境下无疑防守方优势明显。
所以在志愿军整体火力远逊美军的情况下,上甘岭其实是双方火力差距最小的一次,看似美军火力强盛,但夺下的阵地在志愿军的火力打击下也难以守住。
最终双方在上甘岭打出了一场惨烈的较量,志愿军获得了最后的胜利,但把这次胜利当作战斗意志决定一切的吹嘘的本末倒置了。
有一个高赞回答说是因为狙击手,那个绝壁是在放气。
首先你得知道上甘岭战役是什么态势。
上甘岭战役打的是五圣山,而不是想打上甘岭。上甘岭其实就俩高低,597.9 和 537.7,一般说后者的比较多。
首先你得知道啥是反斜面。反斜面就是山的背面,看不见敌人,俗话说打自己脚后跟子的防线。
虽然达不到敌人,但是敌人也看不见我们啊,大致长这样。
咱说这玩意有啥用呢?保存实力,你打不到我就行。至于我打你的事啊,在棱线位置是有表面阵地的。也就是说,平时我阵地上只有观察哨,你来人进攻,我就上去守,你不来人,光炸,我就搁坑道里待着,咱就慢慢磨。
有人又会问了,说要是人家把棱线占了,是不是我们就没了?哎,不至于,彻底凉,但是如果站住了,工事修起来了,抢是费劲了。因为工事会极大限制夜间的进攻方,由于美军强大的火力,我们又不得不在晚上进攻,这就表明了,如果丢了,必须要晚上抢回来,当天晚上就得抢。
黄继光烈士大家都知道堵枪眼牺牲的,但是大部分都不知道在哪,其实就是 597.9,当时马上亮天了,工事又不能靠炮火解决(看不见),为了后续进攻只能用身体堵了(楷模)。
所以说,反斜面的坑道,是保留我方人员的重要方式。
其次,大家只知道范弗里特弹药量,觉着美军炮火猛,其实上甘岭战役,志愿军炮火也猛的不要不要的。
前面说了,上甘岭是五圣山前面的俩高地,大致这个造型。
五圣山上面安排个炮兵观察哨,反斜面设置炮兵阵地,一览无余,相当于无限蓝无限技能的泽拉斯开透视,知道啥效果不?
我军仅在上甘岭一战中,就发射了四十万枚炮弹,消耗巨大。虽然比不上美军的两百万炮弹那么多,但似乎仍然取得了巨大的战果
也就是说,美军的两百万发,大部分是吓人的,打工事的,因为人都在反斜面,正面阵地没多少人,甚至一个班一个班的上(看过纪录片,老指战员回忆,为了减小伤亡只能添油战术),所以伤亡不大(真正伤亡的是两个山之间的后勤人员),我军的炮火高打低,全图视野,实打实打的是没有工事的进攻部队,虽然弹药数量只有范弗里特手里的五分之一,且口径也吃点亏,但是准且狠。
靠着坑道的自保硬守,炮火的疯狂输出,才赢得了上甘岭。那个说狙击手的快丫歇了吧,狙击手在潘兴面前还不赶蚊子叮一口好使呢。
同样情况还在二战出现过。
硫磺岛战役,日军指挥官叫栗林忠道,有个电影叫硫磺岛家书,主演是渡边谦,我挺喜欢这演员,拍的不错。美军视角请看父辈的旗帜。
由于栗林忠道这孙子,留过洋,脑子活泛,这孙子强烈要求并且命令所有部队不许万岁冲锋,不许反攻前沿沙滩,只能固守折钵山和元山这俩山头,至于不听劝的海军马鹿,人家陆军高官也不惜的搭理你,乐意死滩头你就去。
就这样,美军以近乎无限的火力(飞机虽然都一样,那海军舰炮可和陆军小炮有天壤之别),五倍的兵力,杀上了硫磺岛。
结果就是日军在没有后方火力和后勤补给,靠着之前没被击沉的运输船送来的弹药粮食和二十多辆坦克,楞是打出了美军近三万的伤亡。
要知道,日军也才不到三万人在驻守硫磺岛。
上甘岭我们胜了,硫磺岛跟我们没啥关系,我还能比较愉快的打出上面这些字。
其实还有一个战役,情况类似,但是我不想细说了,说出来心里不得劲。
松山战役。感兴趣自己了解吧。
拜拜
因为那时候是纯铁炸弹,对付坑道阵地这种点线目标甭管你什么家伙都得抵近才能更准。二线阵地成排的高机高炮,飞机在反斜面俯冲轰炸,无异于神风自杀。可惜,那时候你找不到那群日本飞飞了。所以用炮校机在高射武器作战斜距外指挥炮兵压制交通线是美军主要杀伤手段之一。
那个时候没有制导炸弹,没有钻地弹,战斗机好像也还没有对地瞄准具。空军对付这种工事还是比较困难的。
飞机来的时候,躲起来。飞机走的时候,再出来。
总不能一边进攻,一边轰炸吧。
同归于尽的 1:1 的战损,志愿军还是喜闻乐见的。
狂轰滥炸是攻得猛,但是范弗里特弹药量能把地球炸没了吗?不过把地表削掉了两三米,而且炮弹有弹道,有打不着的反斜面,那就在藏上面做文章,在火力攻不到的地方寻找藏的环境,再伺机反攻。
当然即使这样,也有不小的伤亡,但绝对没有到被人火力灭绝的程度。志愿军是英雄,不止是勇敢,更是智慧,战争的智慧过人。
志愿军打的很艰难,美帝的轰炸差不多把山头完全阻隔了,水都没得喝了
那时候也不方便送水,就送苹果上去解渴,还能充饥。
送一筐苹果得死很多人,能送到位置的都是英雄
从另一个角度来分析,上甘岭战役本来就是一场不必要的战役,是谈判环境下的筹码战,没有军事协同,没有同步战役。
这场战役的背景,就是板门店谈判。在于双方本质上不想长期战争,意图结束战争,于是双方力求在上甘岭给予对方最大的压力,但又避免在全线展开新的决战。这场战役注定了双方会在一个地方集中自己的优势,因为战役的态势直接影响谈判的进程。在没有其他作战的情况下,注定谁也不能最终战胜谁,可以说这本来就没有军事意义上的战役目标。
就好比平行世界中,如果同盟国如果与德国有意谈判,双方在开罗谈判,在诺曼底开战以求取得开罗谈判筹码,在其他地方没有战斗,那么德军一定能在诺曼底扛住所有弹药。这就是二战同盟国要求无条件投降的原因,只有投降没有谈判。
可以看看,上甘岭战役后,中美已经没有主要战斗,只剩下与李承晚的小型战役了。中美终止战争的底线已经确定,不触及对方底线,已经不会再有大的变化。
志愿军有士兵可以源源不断的补充
志愿军有后勤可以源源不断的补充各种物资
志愿军占领坑道和反斜面,有灵活的战术
志愿军有炮兵,可以进行火力支援
美军在进攻时都有步兵集结地和进攻线路。阵地上的志愿军战士看到美军进攻了,呼叫火力支援,直接就把美军拍在进攻线路上了。
美军火力覆盖—我军进入坑道—美军占领表面阵地—美军攻不进坑道—我军火力覆盖—美军团灭—我军冲出坑道解决美军残兵
志愿军背后还有苏联老大哥
因为没有精确制导啊,这些弹药砸在上甘岭上的 5% 都不见得有。
我军甚至都还能组织炮火反击。!
反斜面!
貌似这个问题说多了会被知乎禁言的。
终结上甘岭的是李德生的 60 军。诸多的隐秘包括共和国的名誉,上甘岭只谈 15 军。
总之:林彪带出来的兵,很强很强。比别的军强很多很多。
志愿军的编制和我们想象的不一样。
志愿军的一个连满员近 400 人。兵力人数略多于韩军的一个营。所以我们经常会看到志愿军一个连单挑一个营、两个营的故事。
事实上志愿军一个满员连,和对方两个不满员营的兵力,几乎是一比一的。
上甘岭阵地被联合国夺取过,为夺回阵地 15 军连续几天组织昼夜反击,由于伤亡惨重只能从兄弟部队调配人员补充。上甘岭战役第一天, 15 军阵地失手大半!
**美韩军坑道比志愿军一点也不次,**坑道不是万金油,双方是在拼消耗战。
第五次战役后 15 军整补的兵员,仅仅几天就在上甘岭消耗殆尽……………… 血的教训是深刻的!
年轻人只看战役胜利成果✌ ,你们却看不到胜利成果背后那些……………………。
一将成名,
炮击造成的伤亡,一半以上都是发生在炮击开始后 30 秒,后面的炮弹效率就很低了,尤其是如果有足够坚固的工事,基本上躲过第一轮炮击,后面就安全多了。
所以别看范弗里特打了这么多炮弹,其实大多数都没啥用。
四次战役后,志司内部出现了分歧,彭总力主进攻,而邓华等人多次建议以后打防御战,被彭总否决,这和五次围剿的记忆有很大关系,他也一直担心美军搞第二次登陆战,导致两面受敌,所以要在敌有能力全面组织进攻之前主动进攻。五次战役中,我军的几次防御战打得可圈可点。战役后,防御战终于成为我军的首选。这也和有苏联更多飞机炮火的支援分不开。
陈庚入朝成为志司第二副司令员,他力主全军在所有可能变为防御阵地的山的反斜面挖坑道,坑道可以屯兵,躲敌炮火,储备物资,抢救伤员,还有利于我军炮火覆盖,从而组织进攻。
上甘岭是坑道战的典范。
美帝没有想尽一切进攻手段.
如果拿出来二战的高脚杯 大满贯之类的重型炸弹
研发燃料空气炸弹并紧急投入
投放失能气体
研发炮艇机并投入使用, 封锁志愿军后勤线路.
没有对志愿军后勤路线进行大量轰炸, 并且投放诡雷等等.
如果拿出来越南战争的手段
未必攻不下来.
最根本的原因是志愿军的作战意志和作战能力全世界无人出其右。
另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是因为美国人不知道怎么对付反斜面战术。
在整个第二次世界大战重,美军基本没有遇到过上甘岭这种规模的大型山地战役。大多数时候美军都是在平原和村镇同德军进行突袭战或者对日军进行单方面屠杀。美军第一次遇到反斜面战术的运用是在北部意大利,德军依靠山地构筑了钢筋混凝土工事,在质量和数量都处于绝对劣势的德军在北部意大利阻挡了盟军接近一年。
范弗利特弹药量只是一个简单的数字而已,在山地攻坚战中,弹药量的运用不在于你使用了多少弹药,而在于你使用的是多大的弹药。举一个简单的例子,德国的 800 毫米多拉大炮其穿甲弹重 7 吨,在塞瓦斯托波尔战役中一发炮弹就击穿了 3 米厚的岩石和 2.1 米厚钢筋混凝土然后引爆了要塞的弹药库,那么你觉得使用 30 门 150 毫米 sf 榴弹炮发射 7 吨炮弹能不能击穿 3 米厚的岩石和 2.1 米厚的钢筋混凝土?很显然,不能。
美军缺乏攻坚战的武器和基本的作战方法,美军在二战中唯一的战术就是开炮然后冲锋,利用其人数和武器装备的绝对优势去碾压对手。当对手是乌合之众的时候,美军自然能展现出其战无不胜的姿态,但是当对手是同等量级的对手时,美军就会打的非常难看,比如说德国的阿登集群和日本在冲绳的第 11 师团,美军就打的非常难看,拿 10 倍的优势能被打出 1 比 1 的交换比。
而现在美军要对付的是作为人类轻步兵巅峰的志愿军,而且此时的志愿军基本上是你有的我都有,(志愿军的炮兵部队真的很猛很猛,感兴趣的可以查查,虽然是万国牌但是数量真的很多,能跟美国人对着开炮那种)。美国人自然是讨不到好吃。
志愿军和二次世界大战的苏军一样,是用信仰和血肉凝聚起来的军队,他们作战的原因不是因为工资或者待遇,而是为了消灭远方来的敌人,为了解放自己的国家和人民。这样的军队是不可能向任何人屈服的,也是不可能被击败的。
因为守军在坑道里。
反斜面是次要的,反斜面阵地和坑道只是增加了对方攻入的难度,对于炸弹而言,正反都是一样的。上甘岭被轰炸削低了两米,坑道如果深度不超两米,就会挨炸,超过两米就炸不到。
所以,上甘岭能守住,是因为坑道够深,不是因为别的。
即便整个高地的地面被炸弹犁了一遍,坑道里是不受太大影响的。
阵地战模式下,美军无法攻上高地,美军才选择了炮兵和空军支援陆军的作战方式。美军轰炸的时候,美军地面部队不能上来,等轰炸结束后地面部队上来,坑道里的守军也出来了,仍旧是阵地战的模式。所以美军一直拿不下这个高地。
因此,在我们的宣传当中,上甘岭的亮点不是怎样扛揍怎样拒敌,而是坑道里的人没有水喝,一个苹果大家传着吃,半壶水大家轮流喝。对于守军而言,缺乏供给,比敌人的狂轰滥炸更具威胁。
。1952 年,10 月 14 日。上甘岭战斗开始啦。320 门大炮。27 辆坦克。同时上上甘岭,两个高地猛轰。一天的时间。上甘岭的石头被削低了两米。坚硬的石头被炸成了石屑一脚下去直没膝盖…
小小的上甘岭,伤佛就是一艘被狂风骇浪拍打,随时都会倾覆的小船。
按照范弗里特的计划,只用 5 天就可以拿下这两个小高地,预计伤亡 200 人左右。他他他怎么也没有想到,在这两个小山头上。用了 43 天的时间,填进去。27,000 人。最后却以自己的惨败而告终。结束了自己的军事生涯。
十五军军长秦基伟被打了个措手不及。上甘岭地形陡峭,不利于机械化部队行动。可是倔强的范弗里特偏偏选择了这里。
老范这小子。还动了心计。大战前到处佯攻,使我军弄不清,主攻方向。误判了敌军的战疫企图。
电话线被炸断,我坑道部队无法于后方联系。战士牛宝彩。分开双手。用自己的身体接通电话。我方用一条生命换来了三分钟的通话时间。副团长王凤江传达了紧急作战命令。
我方打退了敌人四次冲锋,两个阵地丢失,一个排的战士全部牺牲。
副指导员秦庚武看出了丢失阵地的关键。敌人炮火猛烈。阵地上人越多伤亡越大越快。
老秦惜金用兵。每次从反斜面的坑道中派人,只派一个,伤亡一个才派一个。阵地上最多放三个人。就这样,只用了半天,一千多名美国人倒在了阵地前。秦庚武用一个连就把老范的一个满员团打废了。当天下午,老范又调来了美步兵七师三十三团继续进攻,直到黄昏,老秦带领二十多人,仍然守住了五九七九高地。
然而友邻的五三七七高地地表阵地全丢了,攻击部队是韩军第二师,师长丁一权,原来准备让这小子当韩国陆海空总司令。谁知被调来当了个师长。丁一权憋了一肚子气,没想到一出手就是残酷的肉搏战。
我战士陈治国用身体给副连长当了机枪支架,被炸得没了踪影尸骨无存。战士孙子明抓几颗手榴弹,同十多名韩国兵同归于尽。他是上甘岭战役中与敌同归于尽的第一人…。
韩二师以近千人的代价,用了七个小时终于攻上了一连阵地,然而,等待他的是一场肉搏战。劈断骨头的嚓嚓声,刺刀人肉的噗噗声,愤怒的狂吼声,垂死的惨叫声,在一连阵地上响成一片。中国士兵拉响手榴弹的爆炸声,爆波筒的爆炸声与蝗群般拥来的韩国士兵同归于尽。最后一连只剩二十多人,被迫转入地下坑道固守。五三七七高地地表阵地失守。
第一天战斗,美韩投入七个步兵营,十八个炮兵营,二百多架次飞机,炮弹三十万发,航空弹五百多枚!
我方两个连队打掉了四十万发子弹,一万枚手雷手榴弹,打坏了十挺扣枪,六十二支冲锋枪,九十支步枪。
我军的火炮都调到别处去了。范弗里特这小子有效的迷惑了我方将领。
当天晚上我四十五师,师长崔建功,下达了夺回阵地的命令。我方投入四个连,用了两个半小时,全部夺回白天所失阵地。自己伤亡五百多人,打死美韩军一千九百多人。当天夜起,整四十三天,上甘岭。没有片刻宁静。
第二天,敌军猛攻,我方两个高地地表阵地全部失守…。
第三天,四十五师调丶十五个连队争夺高地,歼敌五千,上甘岭上血流成河,尸积如山。
第四天,越来越惨烈,炮弹打雷炸,劈刀刺挖眼。战场小,阵地几易其手,满山尸体断臂,鲜血染红。
范弗里特怒火冲天,准备二百人伤亡,居然打掉了五六千人,上甘岭仍还在中国人手里。遂纠集残部,继续进攻,亲自指挥,就差亲自端枪了。他们抓住了我方一个运输员,弄清了我方靠坑道躲避火力杀伤的秘密。
我方司令王近山得知老范亲自指挥,冲上指挥所山头大叫,这次老子要叫你知道老子的厉害。
十月十八日,范弗里特用美韩士兵的尸体,铺下了上甘岭所有地表阵地。
十五军军长秦基伟告诉崔建功,十五军流血不流泪,上甘岭吕有一个,十五军为全局牺牲,在所不惜。
十月十九日夜,我方四十四门重炮,二十四门火箭炮一齐怒吼。二十分钟夺回五三七七高地。
五三七七高地,一片血海。十九岁的龙世昌拖着剩下的右腿,拿着根爆破筒,塞进了碉堡的射孔,敌人往外推,他用胸膛抵住爆破筒往下压,随着爆炸声,与敌同归于尽。连长李宝成,离他不远,看得请请楚楚。说到这里,广大知友们,我已是泪流满面,泣不成声。继续往下讲。天快亮了,五九七九高地还没有攻下来。敌军最后一个大地堡的枪眼吐着火舌。就在这一瞬间一个叫黄继光的战士,拖着沉重的身体,向前一扑,堵住了枪眼,他的指导员冯发庆,连长万福来,带领全连冲上去,诮灭了敌人,占领了五九七九高地。
黄继光扑灭的战火只停了一个小时。美军飞机三十多架,坦克四十多辆,随后步兵一坨一坨的往上压。到这时,克拉克,范弗里特,象输红了眼的赎棍,用枪逼着士兵往上冲。白天是敌人的天下。
是夜,我军开始反击,四十五师上报杀敌二千五百名。只是四十五师自己,已经不到一个营了。十五军军长秦基伟下达命令,婆娘娃娃一齐上,勤杂人员,机关干部应声冲锋…。
二十日,我军无力反击,遂转入地下坑道固守。
双方打得筋皮力尽,血战七天,四十五师独自挫败了敌人两个王牌师的进攻。自己伤亡超过四千人,就连秦基伟的警卫连也上去增援,近百名的警卫连,只有二十多战士冲进坑道。七天的时间,一个精锐的步兵师打残废了。
司令王近山看着秦基伟,秦基伟缓慢慢地说,我们苦,敌人更苦,坚决打下去!
好!王近山闻言大喜,咬牙切齿,只要你守住上甘岭,要什么,我给什么!
三兵团司令王近山调了六十七门大口径火炮向五圣山出发,一千二百名新兵补充四十五师。
秦基伟开会说,整个朝鲜仗,都集中在上甘领打!这是我们十五军的光荣,你狠我更很,你硬我更硬!
整个朝鲜志愿军都在支援十五军,各个部队都在配合十五军,各部队纷纷向当面之敌发起小反击,策应十五军。
范弗里特傻眼了,他怎么也设想到,上百万发炮弹,几千颗炸弹,近万条人命,竟然换不来我军两个连队的阵地。
美七师打残了,换下来,他又拿出了韩八师。小小的上甘领战斗,终于打成了一场世界焦点的大战役一上甘岭战役!
一九五二年十月三十日上午十二时,在打了十天的坑道战以后,我军终于完成了准备。
一百三十三门大口火炮,三十门一百二十竞来重迫击炮,怒吼四个小时。把炮战打成了艺术,随后打打停停,停停打打。我十五军步兵配合炮兵开始反击,坑道部队同时跃出一起猛攻两个高地。
中国军队前仆后继。我军两眼炸瞎的战士王合良背着双腿炸断的副班长薛志高往上冲,英雄主义惊天动地,到处都是。
这一天十五军打了三十余万发子弹,二点一万发炮弹,扔了三万颗手榴弹手雷,二百六十根爆破筒。这是我军在上甘领我役中,日弹药消耗量最高纪录。
仗,打到这种地步,也不再有什么战略战术,双方拼的是勇气,决心,意志,军威,亮剑精神!
十一月一日,韩国白马师三十团,兵分四路猛攻五九七九高地,一天内发起了二十三次冲锋。迎接他的是十五军无数的炮弹,手雷,手搞弹。当天夜里,我增援的十二军三十一师九十一团的两个连又冲出去夺回了五九七九高地所剩下的全部阵地。
十一月二日,十二军九十一团团长李长生,决定把九个连分梯队,施行车轮战,一个连打一天,不管伤亡撤下去休整。连长留下给后一个连长当顾问。
十一月三日,敌军下午十七点停手。
十一月四日凌晨,李长生与炮兵协同,在派出的侦察员指示下,上千发炮弹打入敌兵集结地,敌人直到中午才发起攻击。
十一月五日下午三点敌军就不打了。这一天十五军四十五师,撤出五九七九高地,往后方休整。十二军副军长李德生率三十一师,接替了崔建功。
十一月六日,杜鲁门离开了白宫,同一天,艾森豪威尔入主白宫。
十一月十一日下午四点,我军四百门火炮,上万发炮弹射向五三七七高地北山。
第二天,韩二师三十二团再次亡命攻上来,五三七七高地北山,经过几十天的残酷我斗,坑道绝大部分都打塌了,我军守无藏身,伤亡不小。于是我军一边打仗,一边挖坑道。挖了七条坑道,十二个屯兵洞,五个避弹坑。我军依靠这些保命工事,打垮了韩二师韩九师,于 T 一月二十五日,结束了上甘岭战役。
很简单,每天损失两个连。损失两个连后,夜里再不停地补充两个连。就这样把一个师全仍进去了,战斗部队没了,仍然阵地上兵力不足。那就在拿一个师上去继续补充两个连。
阵地虽然还在,可是守阵地的人每天都超过 200 人伤亡。
英雄们用鲜血坚守的阵地,阵地守住了,英雄何在?
反斜面,直瞄火力无法投射,曲射火力覆盖面小,而且很难校准,威胁最大的是空军轰炸。不过当时轰炸的准确度还是处于志愿军的接受范围内的。
山顶就那么大个地方,根本用不着多少人,一两个连就能守住。但是,可能上午是一二连,下午就是三四连了,因为前面两个连已经和阵地融为一体了。这种消耗对部队士气的打击是毁灭的。双方都是添油消耗,就看谁撑不住。
好比魔兽争霸里,10 个兽人步兵打 20 个人族步兵,放开了打,看双方操作,最后哪怕人族剩三四个残血步兵惨胜,那人族选手也会咬咬牙上。但上甘岭是一个兽人步兵打一个人族步兵,其他人后面站着,一个个的上,这就看谁扛不住压力了。
1. 美军和韩军人不够,达不到进攻永备要塞群的兵力要求(这个和上甘岭战斗的目的模糊不清是分不开的)
2. 范佛里特竟然蠢到用师属火炮(不管是 105 速射炮还是 155 长脚汤姆都不够看的)来给志愿军永固工事挠痒痒,从一战开始的攻坚经验到 1950 年代美国人都没学到(这一点可以参考一下一战列日和凡尔登要塞群和二战塞瓦斯托波尔要塞的打法,看看德国人的弹药口径)
3. 美军空对地支援不够准确(参见德军给斯图卡画叉指示目标的教程)
4. 美军步兵战术僵化,几乎没有突击队(从滑膛枪时代开始的扫荡队形用到韩战是真的厉害,以及进攻手榴弹和喷火器不会用,遇到反击就龟缩,后期换成韩军就打得好多了)
5. 志愿军在获得苏援后班组火力和炮兵火力得到了较大加强(波波沙 + 手榴弹和 BM-13 还是蛮顶的)
6. 志愿军少数部队战术精湛(15 军尤其是崔建功部队伤亡大战果小,和 12 军某些部队形成对比)
7. 上甘岭永备工事构筑完善,反斜面防炮洞和坑道等掩体较大提高步兵生存率(10 米深的坑道不用军以上级别火力怎么可能搞定)
我们换一种角度思考一下这个问题,如果美军以上甘岭为打点,围点打援,使用重炮配合少量步兵步步为营,进攻上甘岭,然后动用飞机着重轰炸上甘岭后方补给线和屯兵屯粮的兵站,顺便吸引志愿军空军和高炮部队与之决战,不知道志愿军司令部会不会有继续坚守这个三八线突出部的勇气。
美军炮火覆盖完了,就需要上步兵来占山,然后隐蔽在 “反斜面坑道” 里我步兵就可以反击了。
美军步兵只要过了 “棱线”,敌炮火怕误伤自己人就发挥不了作用了,大家纯粹开始拼步兵了。
只要后勤跟得上,美军根本攻不下来。(会钻山洞的巡航导弹,还要过几十年才发明出来呢)
说句政治不正确的话,对方就是添油战法;真是在二战,上甘岭守不住的。
美军缺乏重型火炮
从中国来说,上甘岭战斗原本是秋季攻防战中的一场战斗,后来才被上升到战役级别。但我个人认为,从军事角度看,上甘岭战斗是够不上战役级别的。双方只是在一个小地方不断投入兵力,反复争夺。上甘岭战斗开始的前一天,白马上战斗结束。这是前后脚的。志愿军进攻白马山,美军进攻上甘岭,这是整个秋季攻防战中的组成部分。秋季攻防战,其实就是中朝方面发动的秋季战术反击,是一场 “具有战役规模的进攻作战”,从 9 月 18 日开始,整个秋季战术反击,是战役级别的。白马山、上甘岭都是这次战役的内容,从投入的兵力看,这两场战斗是同级别的,后者持续时间更长些。结果也是相同的:志愿军没能攻下白马山,美韩军队也没攻下上甘岭。
从美国方面来说,这次战斗是范佛里特退役前最后一次较大规模的战斗。
这次战斗实际是为了拉平战线,在谈判桌争取筹码。但是最终,范佛里特只取得了十分有限的结果,拿下了北山高地两个小阵地,三角山高地(598 高地)完全没拿下来,相反却付出了伤亡 9000 人的重大代价。
志愿军方面则付出了巨大的牺牲,守住了 598 高地和北山高地的一部。15 军 45 师在战斗开始的 20 来天就拼光,战斗后来是 12 军打的,最终守住上甘岭的也是 12 军。一些资料说 12 军是配属给 15 军的,配属部队的级别要比配属目标部队低,平级部队是不能配属的——指挥权就是矛盾。所以这里面是有关窍的,主要是三兵团司令和十五军军长那里的。有兴趣的可以自己去查相关的内容。
和很多答主的回答正相反,上甘岭志愿军方面的工事(无论是主峰阵地工事,比如掩体、防炮洞等,还是反斜面工事)其实很不完善,坑道垮塌造成整条坑道的官兵被活埋的现象不是一个两个。相反,美军由于后勤保证能力强大,工程技术娴熟,修的工事要坚固的多。
上甘岭最大的问题是,阵地太小,大兵力无法展开。无论谁占领棱线都会面临对方炮火的覆盖。美韩方占有火力优势,而志愿军占有五圣山的地形高度优势,仍能给占领上甘岭表面阵地的敌军以火力杀伤。志愿军夺回表面阵地的战斗,大多是在夜里进行的。这是血与火的较量,人和炮弹的较量。这就是拼人力消耗的。谁能忍受的住巨大伤亡,并且能有持续不断的兵力补充,谁就能守住阵地。所以,占有人力优势的志愿军最终守住了阵地,迫使美军韩军放弃企图。
对志愿军来说,北山高地最后丢的那两个小阵地,其实本来就非常不利于防守,放弃也无碍大局。只是前一阶段指挥员过分要求守住所有阵地,造成了得不偿失的巨大伤亡,还守不住。最终是十二军三十四师武效贤的 106 团收尾,也是武效贤向李德生请示获得批准,可以不用夺回那两个阵地,只用炮火控制就可以。注意武效贤请示的上级不是十五军的领导。
对美国来说,这场进攻战,从克拉克那级就没有坚定的决心,批准这次战斗有很强的投机心理。所以最终战斗打成了添油战,使克拉克非常懊悔。对志愿军来说,开始阶段敌方作战意图迟迟判断不明,导致前线部队承受巨大压力并造成重大伤亡。后来判明敌方意图后,15 军防守上甘岭的部队基本打光,三兵团不得不动用 12 军增援。
整个上甘岭战斗,双方都出现了严重的战术失误,导致这个战斗成了绞肉机。只是出于宣传,在精神层面上歌颂的更多些,从战术层面的反思和教训分析上则很少见。
愚人熬汤
原因有两点
.1 志愿军意志坚强。
.2 那时候弹药打的不准。
时代变了,精准要比数量更重要。尤其是打台岛的时候。
我挺佩服知乎严选的。
写了洋洋洒洒,看到非会员不能看的地方
还没开始打呢……
范弗里特同学的弹药有似于此
还是当年弹药不够密集有效
按照美军现在的火力就不好说了……
也是靠努力拼出来的胜果啊,不是计划内就有的。
=
美国打仗,还是很有 “科学观” 的。先计划,再按计划步骤来一遍,再评估效果,计算继续计划的价值。
我们那时候的打仗:评估现实与理想,定下目标,努力做好计划与现场调整并行(很费心智的),挑战极限。想尽一切办法去追求目标的达成。就算达不成了,也要现场动足脑筋为下一个环节打下基础。
=
所以,我们的兵能做到随时散开,随时聚拢,时常能比敌人多行军,多忍耐,多捱冻。
打比方,美军是在行军中发现各种疾病,我们是在行军中想着又无视了什么疾病。
♥所以,先辈们流的血,谁也没理由辜负。
=
那时候共产党的军人,做到了理论上个人与团队的最高等智力发挥。不会因为个人聪明而导致团队混乱,也不会因为团队计划而限制个人智慧发挥。
既尊重科学,又挑战身体极限。还能自我心理调节,苦中作乐。打赢不可预想的战争,顺便建立可触摸的理想。
看过我的团长我的团吧,上甘岭的战壕就挖的跟南天门有过之而无不及
所谓的反斜面根本没有那么大作用,上甘岭一共才 300 多米海拔,相对高度才 100 多米,美军防御的两个高地海拔都是 500 多米,比上甘岭高 200 米呢,况且还有迫击炮这种曲线火力。 上甘岭 100 多米那高度就是个小土包,大部分炮弹是打的到山背面的。
还有空军炸弹,根本不受反斜面限制,而且威力比炮弹还大。
地区作战是易守难攻,志愿军用半年时间构筑的坑道防御工程【有的地方可以开中型吉普】,占优势兵力【源源不断增援,兵力对比是志愿军 6 万:联军 4 万】,虽然重武器装备占劣势,如重炮的数量,不过相差不远,一场战役发射炮弹高达 14 万发,让抗战时国军眼红到口水流到满地都是。轻武器稍占优势。让国军一支二流部队如第十军,肯定守得了,不用说胡链带领的 18 军、及 74 军了。
因为志愿军真的是轻步兵巅峰,太强了,同时代任何国家都守不住上甘岭,只有中国能
铭记历史,砥砺前行。让我们永远记住这些英雄们守卫的就是我们。没有他们的牺牲就没有我们今天的生活。然而,他们拼了命守护的孩子在宁波工程学院死去了。被美国人的后代残忍杀害了。
时代不同了,现在用无人机和制导温压弹会大大削弱守方的优势,同时无人机也可以帮助守方更好的观察。
1. 我军在山脊的反斜面坑道,对方炮弹打不到 (或者说发挥不了大炮威力)
2. 山脊上设阵地但不固守,阵地是不断的易手后夺回,主要目的是消耗敌人
3. 后勤已经能补充,这个非常重要,不然上甘岭的部队根本无法撑那么久,后期甚至出现了喀秋莎洗地的画面,一度掌握主动
总的来说,我们能守住的主要原因就是我军总指挥的战术胜利,这场战役以消耗敌人为主,慢慢耗死对手,事实证明是无比正确的,范弗利特这么败家的玩,美国也耗不下去了,才有的后面的对峙状态
我看砥平里战役的纪录片,我都快看哭了。。。
如果有机会,你问问当年的老兵,听听他们的描述!
就知道了。
本人问过!
无法摧毁坑道工事,显然不是因为美军管子不够多,而是因为管子不够粗。
对永备工事的进攻,显然德国人是专家。不论是一站比利时列日要塞,还是二战塞瓦斯托波尔要塞,都是用列车炮肯下来的,都是大管子,305,420,800!没有这些,你指望野战炮兵的 105-122-152 小水管?
范弗利特弹药量其实就是典型的无脑土豪打法。
一遍遍的给正面阵地薅土,看似很壕很霸道,实则是大量的火力浪费。
抢占阵地的终究要靠人。
而能结合地形随机应变、规避敌方杀伤、利用好己方有限火力打出对方伤亡的,就是能打出更漂亮的战损比。
人命填的,抛开战术、地理优势和一直防守的态势。
当年美军可是刚打完二战的王牌部队,在太平洋撵小日本跟孙子一样,在欧洲把元首打成了弟弟。
谁敢说当时美军是弟弟,中国当时无论是军事素养,武器装备,后勤补给跟美军比起来完全就是弟弟。
我爷爷就是参加过抗美援朝的老兵,小时候从来不跟我说打仗的事。大了以后才知道,他一批的兵就活下来两个。能不能活下来就靠运气。
当一支部队阵亡率这么高还能继续作战,说真的什么战术反斜面、坑道全是浮云。最最主要的就是钢铁一般的意志才打赢的战争。
我相信同样的人数、同样位置、同样装备,当时全世界任何一个国家的部队都不可能像取得像中国一样的战果。老一辈革命者真的很值得敬佩。
因为再守不住实在说不过去了。
上甘岭其实原来是位于后方的,26 军和美军斗智斗勇寸步不让,美军知道不好惹也就没啥想法。可很快 26 军就和 15 军换防了,美军试探进攻一下 15 军就顶不住丢一个阵地,美军发现这是一个鱼腩部队,加大了进攻力度,很快 15 军就丢了十几个阵地退到上甘岭了,再退就是平原无险可守了。志愿军没办法,只好把 12 军调上去支援。12 军战斗力强,打的有板有眼,但是秦基伟有言在先,战功全算在 15 军身上。15 军最后好歹也算打的不错,守住了阵地。否则,这个二流部队早就被裁了,哪轮到他转空降军。
反斜面炸不到。
那个时候也没有钻地弹。
主阵地后面的山头也是志愿军的,因此当表面阵地失守,转入反斜面地下的时候,后面的山头火力正好可以掩护反斜面的坑道入口,因此敌人无法像攻打硫磺岛之类的地方一样去堵洞口或者喷火器。
这样到了夜里坑道里的人出来又可以躲回主阵地。
上甘岭有一个前沿阵地的战壕被炸烂了,我军战士从土里把战死者的遗体拖出来,摸着大鼻子的就是美军,然后用美军的尸体为材料,一层美军,一层泥土,筑起了战壕,继续在炮火中作战,守住了阵地。
记得上一次这么干的是电影中守温泉关的斯巴达人。
你连上甘岭战役处在什么什么样的时间、地理环境、双方总的战力对比和战略态势的发展都没搞清楚!上甘岭战役我方必胜是迟早的事。第一:上甘岭战役是朝鲜战场上中美双方的最后一场战役。后面金城战役只是打了南朝鲜几个师把三八线与我方不利的突出部位拉平以利于谈判。第二:在美国国内和国际上反战呼声已经高涨,美国人越来越不想继续打下去了,但是范弗里特只是想在收场前拿手好戏有利于谈判天平倾斜于美国。第三:中国军队的战场轮战策略始终保持旺盛的战力。第四:战争初期斯大林虽然答应全力军援我国,但还是对我军能否抗住美国持观望态度。几次战役后发现中国军队能够与美军抗衡,因此加快了军援进度,到上甘岭战役中期苏军在沈阳和安东建立的机场和中国空军的登场以及米格 15 形成的米格走廊都让美国空军进一部削弱。这时已经全部换装苏式装备的带着大量卡秋莎火箭炮的生力军已全面入朝參战。第五:上甘岭坑道作战策略使美国人不知所措。由于坑道挖在半山腰部、山顶再多的炸弹也无济于事。可以说美国人辛辛苦苦搬来的堆积如山的炸弹百分之 90 是炸空的,浪费掉了!即使白天占了山顶晚上也被坑道里的人钻出来消灭了,因为占山顶的人又不可能太多,多了又要被我军的集中炮火消灭,留一二个排在山顶晚上就守不住。我军坑道口多对着悬崖峭壁,所以美军士兵到不了洞口,即使到了枪也打不着反而被打死。这个坑道里面四通八达,弹药、食品、水、厕所一应具全,是我军在朝鲜战场的一大发明。上甘岭战役美军伤亡的人数超过我军,美国人再看一下后面上来的全苏装备的源源不断的军队已经心里发怵了,直到中国军队第一次用超过美军的火炮打金城战役时美军不敢出兵一卒!
有坑道
炸的时候山头上没人,美军想占领山头就必须得上人,美军上我们也上,双方士兵在的时候炸就会停下来,基本不会出现像黑山阻击战国军那种狠起来自己人都炸。
不然你以为全部在山头蹲着?还有别把炸弹的威力想的太大了,在大山面前排兵布阵的好的话,炸弹威力并没有那么强。
还有,那时候的子弟兵万岁!
当然美方也不是没有收获,他们逐渐发现,在如此猛烈的炮火下,之所以志愿军还能生存下来,是因为在地上挖有坑道的缘故。于是 10 月 21 日以后,美军主要对志愿军坑道部队进行围攻作战,上甘岭战役由此转入第二阶段,进行坑道战。
当敌人占领我军的表面阵地后,便疯狂地对坑道实施攻击,无所不用其极。志愿军扛住了这些疯狂的攻击,抓紧战斗间隙,掘进坑道深度、增大坑道弯曲度,一边战斗一边修复改进坑道,并利用夜间出击突袭。
志愿军第 15 军的坑道战,创造了解放军史上最著名的大规模长期阵地防御作战范例,堪称世界军事史上阵地防御作战的奇迹。
人民志愿军的信念决定了我们必胜,美帝的失败是必然的。其实毛耳洞是个可以推广的经验,深挖洞,广积粮,可以比较有效的减少空袭的伤亡.
因为咱也有炮啊。
意志很重要
其实上甘岭和英雄儿女二部电影就很说明问题了。双方基本都是靠炮兵在打,中朝联军后期的炮火也非常猛,只靠步兵是守不住的。联合国军在抢占高地的时候一样冒着非常猛烈的炮火,伤亡不小。
因为美军无法切断志愿军与后方的联系和补给,就这么简单
部队苏式装备的换装。后方强有力的炮火支援。反斜面坑道工事与表面野战工事的巧妙结合。不惜代价的后方补给支援。已臻化境的步兵单兵与小兵群三三制战术。历经百年抗争站起来的中国人民再也不想跪下去的决心。保家卫国的精神原子弹。
1. 志愿军的战术素养和战斗意志极为高超。
2. 坑道工事极大削弱了美军火力。
3. 志愿军为了两个小山头也打了几十万发炮弹,这是 tg 以前从来都不敢想的富裕仗。
因为信念,
坚定的信念!
他们相信,
他们豁出这条命,后来的孩子们就不必豁出命,就能吃蛋糕、喝牛奶,成为富裕强大的,新中国!
他们都是活生生的、伟大崇高的人民英雄!
然而,
看看 70 年后的,先烈们拿命换来的今天,
看看今天血淋淋的现实……
那么,我有个问题问你,如果,今天,再次面临抉择,需要你我豁出命去,你会怎么做?再过 70 年后,未来的人们,回望今天的你我,他们又会怎么样?
……
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昔日英雄已逝,往事壮怀激荡,年华岁月,化风而去,然昨日今朝,一切始终循环中……
顽强的革命意志
大无畏的革命精神
总有一些人嘲讽 “朝鲜战争” 是用人命填出来的。可真的有人拼了自己的命去填,而不是跪着等屠刀落下来。哪怕仅仅从一名战士的角度评价他们,英勇赴死,气吞山河,天地可鉴。
以往,对这一辈革命英烈的宣传过于脸谱化。当下的宣传又过于娱乐化。真有好的作品,不会比《兄弟连》逊色。
盲答一波。
这是因为美军没有投入特种作战,
是按常规战的方式打的,
面对后勤充足(至少人数枪弹暂时管够)且善于利用地形意志坚定的防守方,
不采用特种作战全靠无差别覆盖没用的。
想想为什么送一个苹果上去,都是三等功?
我觉得应该做个游戏,让很多的人有直观的体验,也让这段历史不被人忘记
大概他们的名字叫——中国军人。
现在我们更希望,英雄们创造奇迹之后,还可以同我们一起享受胜利的果实。
那些年轻的英雄正值青春年华,为了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牺牲在异国他乡。
不知道他们是不是可以转世重生,和我们一起享受胜利的果实,亲眼目睹今天祖国的强大!
如果有哪个贪官是志愿军牺牲的英雄转世归来,那么,无论他贪污了多少钱我都会原谅他。我们的英雄无论享受到了什么都不及他们奉献的万一。
上甘岭守住了,这是铁一般的事实!一些回答各种假设之后,轻飘飘一句志愿军肯定守不住。瞎扯淡!历史事实就是志愿军面对世界第一的美军毫无保留的进攻,守住了!这就是事实!!
我看了很多高赞回答,没有一个提到苏联…………
除了高赞说的我们的士兵如何艰苦,如何英勇,却没有想到,美国人原本对付上甘岭这种战役驾轻就熟,之前跟日本人已经打过很多了,已经有很成熟的一套打法,先夺取制空权,然后干掉炮兵,接着狂轰滥炸………
为什么在上甘岭就不行了呢?
因为我们有苏联呀…… 没有苏联的空军,我们打的可能要更加艰难………
因为志愿军战斗力强。
因为美军内心的傲慢和智商捉鸡。
海水如何侵蚀海岸礁石?一秒不停的海浪冲刷
海水如何淹没海的岸礁石?四面八方涨潮,淹没
解放军松毛岭打越军的多层炮弹墙,美军当时打不出来,是炮少了,还是使用水平低?
其实上甘岭打的并不算太好。跟长律湖那一仗相比的话,简直算是败仗。上甘岭是表面阵地反复易手,靠着士兵不怕死,敢死,单兵能力完全是碾压级的情况下才打了个平手。而且当时我们也可以用大炮来犁地了。战争说到底还是人来打的,志愿军战士当时是世界上最强的士兵,没有之一。武器水平差一个时代的情况下都能追着对手跑。战争也可以锻炼对方士兵,在后期南韩士兵和美军都在我们的反复锤打下士气和意志都上来了。最终还是各回战争前的位置。
我们来猜猜,包括我在内,大多数人在这个答案下都想找到什么?
隐匿的真相?领导人在国际棋盘中的布局?某位超级间谍的情报?范弗里特的出身?解放军超级武器的威胁?是敌人故意防水?还是我军每人都有一块振金的盾牌?
都没有
没有神迹,也没有例外。大炮就是大炮,炸弹就是炸弹。
我们有什么?咱们心里清楚。反斜面、坑道、拉锯战、还有决心,一寸不让的决心。
我们用别人无法承担的代价,赢得了一场关键的战争。
说句题外话,我爷爷那样岁数差不多一些人,在年老的时候,说起一些伤亡大的战役,都会说一句话 “都是些大小伙子啊”。他们感慨的不仅仅是生命,是一些热爱生活的、有无限可能的、热烈的盼望活下去的生命。
不能输,输了姑娘们会哭。
你以为的守住:
2 个连在阵地上坚持到最后
现实中的守住:
2 个连牺牲光了再派 2 个连上
写之前先说明立场:我本人非常非常佩服朝鲜战争中的中国军人,他们是最可爱的人一点都不夸张。长津湖和上甘岭他们把艰苦奋斗,顽强拼搏的作风做到了极致。在美帝强大的火力下,在补给严重匮乏下,在医护严重短缺下,在阴喑潮湿狭小的坑退里,坚守两个五百多米高,方圆不超过五平方公里山头一月有余。我敢说换任何一个国家的军队在同等条件下都做不到!这是我们中国军人创造的奇迹,也只有中国军人才能创造的奇迹!
范弗里特总计:190 万余枚炮弹,5000 余枚炸弹。那么大地方这个弹药投放量就算震不死你,也能把你活埋了。估计范弗里特就是这么想的,问题来了:你把高地削了两米下去,它还是五百多米,炸了半天削了一层土,坑道内的有生力量基本完好的。这也出现了表面阵地白天美帝占领,晚上我们又抢了回来,白天美帝又一阵轰再占领,瞎忙活!(说个题外话,我个人觉得如果当时李奇微在这仗会打成什么样真不好说,赢应该还是我们赢,但代价可能要大的多)。当时没有钻地弹,对付坑道光炮轰几乎没什么实际作用,坑道口又不大,正面突进和送死没什么区别。实际美帝对付坑道有用血换来的经验,叁见硫磺岛战役美帝是怎么搞小日本的,你不出来就永远待里面。朝鲜战争对我们来说可以算生死之战,但对美帝来说不算,那种不人道的方法美帝没用(没用不代表美帝是个好东西,只是相对于小日本来说好一些,要是小日本直接就扔毒气弹了)。
天,地,人,我们占两个。我们能打赢上甘岭战役甚至朝鲜战争不是偶然的!
日军打旅顺的时候久攻不下,于是就把 “炮兵轰完步兵冲” 改成了“步兵边冲,炮兵边轰”,最终以惨烈的代价攻下了俄罗斯人的堡垒。
美军当时如果下狠心自己步兵冲上去和志愿军对枪的时候派炮兵一起炸,那还真的讲不好能被攻下。
说说志愿军反复争夺阵地占领山头时的战术
美军占领山头时,志愿军低打高进攻: 33 制、冲锋队型并不是一窝蜂的左右密集相连,而是前后密集相连。这样有效避免了敌人密集火力的杀伤同时又能保持冲锋的连续性,紧密有致的进攻阵型。
迫机炮反斜面卡视角提供火力支援,因为迫机炮是导道是曲线,敌人打不到我,我能打敌人。
志愿军占领山头时,高打底防守美军的进攻: 添油战术,不集中兵力。一个连队分 4 批人上,连长、副连长、指导员和副指导员各带一批人,一批彻底报销完,另一批再上(基本是抱着必死的决心了)。如果集中兵力防守,在美军的重火力下两个小时团灭,4 批能守 8 个小时(这是真实事件)。
可以说是志愿军的战术是基于自身最完美的步兵战术了。
再从战略角度说一下上甘岭的意义,(上甘岭其实是个小村庄),不是说这个小村庄重要而是左右的两个 597.9 和 537.3 约 3.7 平方公里的高地至关重要,因为两个高地后面就是五圣山!
我用简单通俗一点的话说一下五圣山的战略意义:
平康、铁原、金化连成点是一个平面等边三角形,地势平坦。而五圣山是一个立在平面等边三角形前面的立体制高点,五圣山如果没守住被美军占领,往下一冲。平坦的地势就是美军机械化部队的倍增器。
上甘岭和五圣山这种山地丘陵地势高地起伏的阵地如果没守住,整个战线会发生天翻地覆的变化。
到了平地再跟美军打就是超级惨烈版的斯大林格勒了,斯大林格勒红军还可以打打巷战,志愿军就惨了。美军富得流油,火力可比德军强太多了,志愿军那装备还不比上苏联守斯大林格勒的时候呢。
几乎就是高配版德军打低配版苏联红军,除了拿人命去填我想不到任何办法。
所以上甘岭就是上帝开的一扇门,无论付出再大的牺牲都要守下来的,因为守不住会付出更大更大更大的牺牲!
觉得还是答一波吧,也看了一些答主说的,都很详细、全面;我就结合题主的问题稍稍解释一下,如果不正确的地方欢迎各位指正。
第一个、范弗里特弹药量。首先这里有一个误区,就是我往一个地方死劲丢炸弹,飞机、大炮、坦克就死命往一个地方炸的意义。不管是二战还是现在,火炮的第一要义就是摧毁敌方有效防御工事和重要设施设备,其次才是最大化杀伤敌方有生力量和压制地方火力以及震慑击碎敌方防御心理。直白点有防御工事情况下面对敌方炮火攻击的时候伤亡情况是很小的。
因此我们结合上甘岭战役,美帝投哪么多炸弹和炮弹就是要摧毁我军在上甘岭上构建的防御工事和我军作战心理。
其次作战体系和思想。早在抗战时期管理员就说了:保存有生力量,集中优势消灭敌方有生力量。上甘岭也是如此,你炮多,没辙。你打我就躲起来,你步兵上来我就出来狠狠打。当然了,整体作战部署和支援也起到很重要作用。
话说回来还是当时我国才刚刚起步,落后啊。为什么总是说兔子火力恐惧绝症晚期没得救呢?就是这么来的。要知道现在兔子按正常编制一个班的火了就已经很恐怖了,而且还有升级加强版,一个加强班都尼玛比得上一个排火力了。
最后看到很多评论说这场战争是用人堆出来的,尼玛说这话的脑子里一定装的是粪!见不得别人好,更见不得中国越来越好。
因为我们也有火炮支援,谁占领表面阵地谁就要挨炸。当然那时候阵地不太重要,双方已经打成了消耗战,消耗对方的物资和兵员才是第一位的。
我们背后有苏联美国不敢跨过国境线轰炸后方战略目标,说白了你把上甘岭的志愿军都炸死我们马上就能补充上去,所以这战斗除了消耗双方有生力量没有任何战术价值,为的就是在谈判上扯皮
深挖洞,真当血肉之躯。在山的背面挖洞,敌人开炮就先躲进去。这叫反斜面战术
泻药。
关于反轰炸工事,可以看下血战钢锯岭。
【视美军如插标卖首,新兵首战竟核能开大,一人一天超度 280 多敌军 - 哔哩哔哩】https://b23.tv/FZIWkU
钢铁和肉体的激烈碰撞,你有的是钢铁,我有的是肉体,你的钢铁是纳税人的,你可劲造,我的肉体是志愿的,他们都是志愿的你懂吗?
因为劳苦大众对鬼子,二鬼子,反动派的仇恨没有得到发泄,现在又来了个美国鬼子 要炸烂你家的地 扒你家的房 杀你家的人 …
中国陆军从此以后得了火力不足的病根,搞得其他周边国家压力巨大
精神必不可少,另外工事,坑道与阵地的条件使坚守成为可能。几个阵地正面都不大,几乎无法展开连级作战单位。坑道有效抑制了炮火的作用。加上我军顽强的作战精神和灵活的战术,以及后方不计成本的各种支援。美帝虽然有强大的军事力量和太平洋对付日军工事的作战经验,最终没能取得预期战果。老爹有幸是坑道里的一位排长,身上五处伤,四位战友活着下来。故事一辈子都没讲完。胶着拉锯战是坚守最实效的战术,缺粮没水少弹药就是靠拉锯挺过来的。惨烈程度无以言表。
好像因为山势的原因,打不到山的另一面。
靠信仰 靠毅力 靠不怕牺牲
为什么你们都只要记住范弗里特,不要记住反斜面呢?反斜面这仨字怎么你们了?范弗里特这四个字给了你们什么好处?
那时候虽然美军实力数倍强于我军,但还是没有代差,看看海湾战争
精神因素和地形因素的结合
上甘岭阵地及其周围地形以山地为主,机械化部队发挥不了作用,双方只能打阵地战,也就是在炮火掩护下轻步兵的交锋,并且志愿军在上甘岭修筑了完备的土木工事和坑道,联合国军的空袭和炮火并不能将摧毁,所以志愿军能够最大限度得消灭敌人,保存自己。但是,能够在联合国军优势的火力和兵力之下守住上甘岭,更要得益于志愿军英勇顽强的战斗作风,在后勤不继,遭受重大伤亡的情况下,他们仍然能坚持战斗,最终创造出了辉煌的战果。
很多答案都提到了坑道和反斜面,其实这并不是多新鲜的东西,一战的时候就运用得很成熟了。坑道说白了就是一个藏兵的设施,在表面阵地遭受火力打击或者被占领以后,可以撤入坑道,为后续的反击创造条件。而反斜面工事就是便于躲炮弹的,能够在炮火准备和延伸阶段遭受减小损失,同时也可以在反斜面部署一些曲射火器。为什么这两种东西有效?是因为当时火力打击的精度还不够高,所以炮火覆盖和发起冲锋是有一个时间间隙存在的,否则容易误伤。所以志愿军平时通常在表面阵地仅仅设置几个观察哨,观察敌军动向,主力都放在反斜面和坑道内,在炮火准备阶段,人是不会出来的,当炮火停止或者向纵深延伸,就说明联合国军马上就要发起冲击了。到此时,兵力才开始前出占领表面阵地。
因为志愿军太强大了,他们每个人都是英雄。
这次战役,我们叫做上甘岭,联合国军叫做摊牌行动,就从字面理解,也能感知到敌军的目的了。原本只是次战斗,并不是战役规模,但打着打着,双方投入巨大就变成一个战役了。结果嘛,客观上来说敌军战略目的并没有达到,和对面志愿军的二流部队摊牌都没彻底成功,只拿下很少部分阵地,勉强算是战术摊牌的部分目的达到了。战从役结束后,联合国军就迅速认真开始谈判,也说明这场胜利我们的战略目的达到了。因此是我们的胜利是毫无疑问。
那是车轮战,部队轮流上
应该是有人,不间断的两个连,还有就是有阵地防护,反斜面。
因为有王成
因为有一条大河波浪宽
其实志愿军也是范弗里特弹药量。
双方都这么玩。
会不会是这种情况: 志愿军全窝在战壕里,美军狂轰乱炸,我志愿军全部牺牲;然后我军再上一波,美军再炸;我们再上……
二战就守下来了。
日军在海岛上就给美国造成很大麻烦,战列舰直轰都能抗。
你关注的点是错误的,不是某个阵地在狂轰下守住,你要看这个阵地在哪里,为什么这个阵地没被断后援。
你把上甘岭扔到海岛上,结果也是守不住。
断后援,守卫打一个少一个,美军上地表阵地,可以随便用喷火器,推土机堵洞口。
上甘岭后援没断,每天都有补充,从人员到弹药。
美军没有全力遮蔽上甘岭后方阵地,导致陆军上了山头,山头守军一缩洞里,地表阵地给后面炮兵随便炸。至于为什么美军没有对我军的炮兵造成干扰,那就要问美军了。
美军本身在山地表现就一般,二战也是如此,加上真正投入战役的兵力不足,主力是韩国人打,上甘岭后面的阵地又没进行切断,看上去打的很热闹,谁在地表露头谁死,地下又被我们先占了,必然打不下来。
在山体中,通过掘进开凿出来的坑道,上面是十几米几十米厚的岩石层。这本身是良好的防御 155mm 级别重炮的工事。太平洋战争中的实例证明,这类的坑道是可以在各型舰炮 (驱逐舰主炮的威力已经与 155mm 榴弹炮相当了) 连续数周的炮击下幸存的。。。
上甘岭战役的胜利是毛 ** 从这段开始就没心情往下看了…
爱与我们的距离
地球存在了 46 亿年,而它能形成今天这个样子比 46 亿分之一还要低。月亮和太阳离它的每一米距离几乎都影响它是否能孕育生命。其它的星球完全影响它是否可以存在,以什么样的形式存在!它的存在的确是独特又具有优越感的存在!而它存在最重要的产物之一就是人类!
人类存在的进程和地球一样艰辛又幸运!好像所有的动植物存在都是为了辅助他去存在。人类总是骄傲有优越感利用造物主赋予自身的能力主宰于万物之上,却很少想到他是站在万物存在的基础之上。
所有的动植物都有天敌,用来维持大自然平衡。唯独人类没有。人类是靠什么来缩减种群数量呢?是人类壮大的基础优于万物的自身条件,社会性、思想意识等等。
几千年来,促使人类种群数量减少最快的不止是天灾疾病,是杀戮和战争,大到国家,小到个人。造物主赋予人类主宰万物的权力,也赋予人类自己消灭自己的权力,群体的焦虑盲目,个体的孤独无助。
也许造物主的最后一个作品是人类,他赋予人类维持大自然规律的武器便是拿走人类最重要的东西,人类没有了它便不断履行自己的使命,而有了它,人类会不断的生息繁衍,加速万物和自身灭绝的速度。
宇宙用 46 亿年创造了现在的地球,地球用 300 万年创造了人类,人类用几千年孕育人类文明。我们活在奇迹和耐心里面,却觉得它稀松平常。
一直觉得宇宙最大的奇迹是人类,事实上不是,最大的奇迹和努力是创造了爱,我们与爱又有多少时间的距离!造物主从人类这里拿走了大部分的爱,这是人类延长种群生命的牺牲,也是希望人们能探寻到爱的伟大之处,学会如何去爱,如何值得被爱。爱是人们来到这个世界的意义和肯定自身生命的理由,爱是理解、尊重、接纳、和平,最好的答案和结果!
我很反感通篇谈技术和地形的。
其实最重要的原因及前提就是,大无畏的牺牲精神及坚强的意志。
不说这个前提,我觉得就不要说其他原因,那是对牺牲在上甘岭的同胞们的不尊重,仿佛他们的牺牲与精神不存在、不重要,战斗只和地形及技术有关。
朝鲜战争进入 1952 年,把上甘岭的防御一方换成韩军,志愿军也一样攻不下,白马山就是明证
记得好像上甘岭打的是铁砧战术——记错了麻烦提醒一下,时间太久远了
大概意思就是美军炮击的时候志愿军躲坑道深处,外面就留两三人,等炮击停止步兵上来的时候把他们顶在阵地表面,然后志愿军炮击,这时候阵地上的美军就像是被放在铁砧上,想进坑道里面的志愿军拼死不让他们进来,想跑也来不及,就硬生生在表面阵地吃炮弹,几轮下来阵地上就啥活物都没了。
然后美军继续炮击,志愿军继续躲坑道深处…… 以此循环
要说为什么美军一定要打下 597.5 高地,好像是因为那里是制高点,只要占领了,你敢从旁边绕就要吃我的炮火覆盖
根据流言,上甘岭战役中国伤亡一万多人,而敌人伤亡两万多人。
我们死的人没有对面的敌人多。
因为我们也有火炮啊,苏联的喀秋莎除了教德国做人,还教美国做人。据美国统计朝鲜战争有一大半美国人死在火炮之下,就是传说中的喀秋莎。
坑道和反斜面阵地基本都炸不到。美军又自己作死不许用毒气弹,那会的炸弹和炮弹炸不到地底下。志愿军也没什么机械化,留在地面上让炸,就是白炸。美军的陆军那会一点都不强,谢馒头烂坦克,炮兵好点。步枪机枪都烂
提起圣帝之事,史家都以为是神迹。故赞叹曰:
诗皇民帝圣人神。
圣帝光芒永不落,武振中华百年之弱!
因为美军还没有研制出钻地炸弹!抗美援朝之前(太平洋战场)美军就意识到对地下或重型掩体用普通的炮火无能为力,朝鲜战争后才开始专门研制制衡这样目标的专项武器。海湾战争就是检验实战的效果……
团长里面虞啸卿说的:无炮就无防。哪咱们怎么守住的啊?因为咱们也有炮啊 。你以为只有美军炸咱们,咱们不炸美军么。
知乎用户 小云飞天外 发表 只从战术上说一个细节,不说钢铁意志之类的不能丈量的,说一个杠精杠不了的。 现代战争,都是用炮弹弹幕在前面推进,然后步兵跟着。 志愿军的步兵可以在榴弹弹幕(真弹幕,榴弹弹幕,不是 B 站弹幕)后 150 米,其他 …
知乎用户 望远 发表 永远坚守小高岭。 网上一个短视频,亲历长津湖的 96 岁老爷子说当年要是每人多两个热土豆,一定全歼美陆战一师。 我们看不下去。 电影院里,到后半程影院不时有啜泣声。而我在看战斗片段时很平静。 让我泪如泉涌的,是在九兵团 …
另外如何评价youtube对前两集加了年龄限制? 品葱用户 呆呆加速师 评论于 2020-10-28 我匪没有俘虏!怕死都是叛徒和特务! 点击品葱原文参与讨论
知乎用户 刚好知道 发表 都说来自对手的夸奖最可贵,不过美国还真没怎么排志愿军,不过韩国人拍过,《太极旗飘扬》,《高地》都对志愿军有一点描写。 我挑了一个电影,很能代表志愿军在韩军心中的形象,电影名字我记不太清楚了。 说是韩军发现他们的一个 …
知乎用户 中国新闻网 发表 针对这一问题,我们有请诚实守信好孩子称号的懂王来给大家解释下吧: 2019 年 10 月,时任美国总统特朗普在一次公开活动上承认美军留在叙利亚是为了石油。他说:“我们要保住石油,记住这一点。” 他甚至说,自己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