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评价加州大学付向东教授实名举报中科院上海神经所 80 后明星教授杨辉学术抄袭、造假?

by , at 17 July 2020, tags : 杨辉 付向东 造假 科研 点击纠错 点击删除
使用CN2/CN2GIA顶级线路,支持Shadowsocks/V2ray科学上网,支持支付宝付款,每月仅需 5 美元
## 加入品葱精选 Telegram Channel ##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针对事件本身,大家已经讨论很多了,我来给大家分析一下 Yang Hui 的回复。

本文欢迎各位转载!本文欢迎各位转载!本文欢迎各位转载!

Yang H 的回复已经发在了 BioArt 上,大家可以先仔细阅读一下。

[独家丨杨辉对付向东教授的回复​mp.weixin.qq.com

](https://link.zhihu.com/?target=https%3A//mp.weixin.qq.com/s/PU44q_7WooLMZLX_KHuddA)

修改:上面的微信链接不知道怎么回事挂掉了,变成了无法打开,可能是当事人自己也终于认识到糊弄不过去了吧…… 挂两个新链接,内容和之前一致。

[BioArt 生物艺术:独家丨杨辉对付向东教授的回复​zhuanlan.zhihu.com

](https://zhuanlan.zhihu.com/p/154497439)[独家丨杨辉对付向东教授的回复​www.360doc.com

](https://link.zhihu.com/?target=http%3A//www.360doc.com/content/20/0706/00/12776403_922497155.shtml)

……

……

……

……

……

……

大家读完以后,是不是觉得有一种 Yang H 被冤枉了?觉得材料和方法都不一样,怎么能算抄袭呢?

好了,如果大家有这个想法,那么我告诉你,你已经被成功带跑偏了。因为 Yang H 的回复根本就没有正面回答 Fu XD 的问题,而是一直在绕弯子,一直在打太极。客观来说,这篇稿子是 Yang H 花了很大功夫和心思写的。这也给各位危机公关的朋友提个醒,以后危机公关要学会这种避重就轻,打太极的方式

下面我来简单为大家分析一下,为什么我说 Yang H 是避重就轻。

第 1 个问题,我们要 Fu XD 老师的举报信中认为 Yang H 抄袭的核心内容是什么?

让我始料未及的是,杨辉在全面了解了我们的研究思路和成功的实验结果后, 立即着手换一种实验技术敲降 PTBP1,重复我们的研究工作,得到了相似的实验结 果,并在短短 6 个月后便将他们的论文投稿,最终在今年的《细胞》杂志发表 (4 月 8 号上线,4 月 30 号出版)。更让人难以置信的是,在杨辉论文发表后,蒲慕明 所长领导的神经所还召开了新闻发布会,宣称此项工作是他们研究所的 “原始发现” 和 “重大突破”,不知那天参加过我学术报告会的各位神经所研究员和研究生对此 该作何感想? 而杨辉本人则在微信朋友圈恬不知耻地宣称,这是他迄今最满意、最 有成就感的一项工作! 剽窃来的工作竟然也有成就感? 实在是令人不齿又匪夷所思!

Fu XD 老师在举报信当中,本来就没有说 Yang H 用了相同的方法。而是说 Yang H 用了不同的技术路径重复了类似的实验结果。而我们看看 Yang H 在回复中强调的是什么:

1. 付向东教授在神经所做的报告是采用小分子抑制剂的方法,而他们在 Nature 发表的论文采用的却是 shRNA 和 ASO 的方法。连他自己在 Nature 文章中都没有提及他在报告中采用的小分子抑制剂的方法。他又是如何在当时向我们透入大量的技术细节的?他报告中的方法最终证明是错误或不可行的,难道已经公开发表 5 年的位点就可以霸占,不允许其他人用新的技术来尝试吗?这和大佬圈地有何区别呢?
2. 根据付教授发表的文章和公布的专利(2018 年 4 月递交,2019 年 10 月公开),丝毫没有提及用基因编辑方法治疗帕金森病。而且他还宣称在我们注射的纹状体脑区通过在星形胶质细胞内敲低 Ptbp1 几乎不可能形成多巴胺神经元。而我们恰恰是在纹状体中高效诱导出多巴胺神经元产生,进而达到治疗效果。在举报信中,他通过混淆视听,让大家认为我完全抄袭他的结果。

Yang H 的回复前两点,一直在强调用的路径不同,完全没有提到实验思路的事情。接下来看回复的第 3 点:

3. 付教授提到,他还分享了 Ptbp1 应用到视网膜疾病治疗的工作,首先我确实不知道他的分享,其次,最近我们通过 BioRxiv 检索,也找到 2020 年 4 月 8 日在线刊登的这篇文章。他们从实验方法到动物疾病模型没有一处一样,更重要的是他们的目的是将穆勒胶质细胞转分化为视锥细胞(Cone),而不是我们文章中的目的神经元视神经节细胞。两篇文章的连实验目的都不一样,何来剽窃?付向东教授专利中涵盖的疾病和方法,并没有涵盖任何 RGC 细胞的转分化。可见他是如何向我透入这些技术细节。最后我想指出的是,我们 Cell 文章主要关注点是视神经节细胞的转分化(7 个主图中有 5 个与视神经节细胞的转分化有关)。

最最重要的实验思路,Yang H 表示的是:“付教授提到,他还分享了 Ptbp1 应用到视网膜疾病治疗的工作,首先我确实不知道他的分享” 相当于就是不承认剽窃了 Fu XD 老师的实验思路和想法。

然后 Yang H 后面附的实验进度细节:

2018 年 5 月 25 日,我们拿到了通过 CasRx 在 293T 细胞内能够高效的敲低黄斑病变的治疗靶点 VEGFA 的数据。
2018 年 5 月 31 日,我们拿到细胞内的数据,证明 CasRx 可以在对视网膜色素变性治疗靶点 Rho 的点突变的 RNA 进行敲低。
2018 年 6 月 9 日,在细胞内拿到 CasRx 能够对遗传性耳聋的治疗靶点 Tmc1 敲低的数据。
2018 年 6 月 20 日,在细胞内证明 CasRx 能够对天使综合征的治疗靶点 Ube3a-ATS 进行敲低。
2018 年 6 月 27 日,在细胞内证明 CasRx 能够对脊髓性肌萎缩症(SMA)的治疗靶点 SMN_AS1 进行敲低。
2018 年 7 月 12 日,在 N2a 细胞内证明 CasRx 能够对帕金森综合征的治疗靶点 Ptbp1 进行敲低。
2018 年 9 月 15 日,在小鼠的 N2A 细胞内证明 CasRx 能够靶向黄斑病变另外一个治疗靶点 Hif1a。
2018 年 11 月 3 日,设计了 CasRx 靶向一型糖尿病的治疗靶点 HPD。

如果 Yang H 自己公布的时间表没有错误,那么就可以说明在 2018 年 6 月之前,Yang H 没有任何一个已经在研究 Ptbp1 的结果。而 Fu XD 老师的报告时间是 2018 年 6 月 14 号。所以 Yang H 的回复并没有什么力度。

第 2 个问题,Fu XD 老师要求 Yang H 自证清白的要求是什么?Yang H 的回复到底有没有提供?

Fu XD 老师的要求:

随即,我请蒲慕明所长让杨辉提供订购 PTBP1 相关 DNA 引物的时间及证据,这应该是开始实验的最先步骤。然而,至今没收到他们的 任何回复。如此简单的证据为何拿不出来,这不做实他的谎言和剽窃行为吗? 如果 他继续捏造假证据,事件的性质就从剽窃进一步恶化成为欺诈行为。

而 Yang H 通篇回复中,这个最简单、最要命的证据是没有拿出来的。

第 3 个问题,即便是真的听了 Fu XD 老师的报告,用了不同的实现手段做了类似的事情,那么 Yang H 的行为真的有问题吗?

答案是,有问题!

我给大家举一个不太恰当的例子。就好比 Fu XD 老师的 2013 年的工作告诉大家:

**第 1 部分。**西藏有个险峻神秘的山峰,在这个山峰上可能有宝藏。但是现在人在武汉,一时半会还过不去,连西藏去的都困难,就先别提登上顶峰了;但是看着现象真的是有宝藏。(这个时候,大家可能会注意这个消息,但是基本上很少有人会深入研究,因为从武汉到西藏路途遥远,且山上到底有没有宝藏,谁也不清楚。看起来美好的事情多了,难道都要去做吗?)

**第 2 部分。**后来 Fu XD 老师通过 9 年的努力,试了无数条进藏路线,然后终于成功开车自驾到达西藏,还试了不同的登山路径,终于登上了这个险峻神秘的山峰,发现真的有宝贝。而且自己只客观上只有两只手,只能搬走其中 1 块宝藏。同时,虽然挖到了宝贝,但是开车正往回走打算回武汉开新闻发布会。

**第 3 部分。**Yang H 做的事情大概类似,就在 Fu XD 开车回武汉的路上,收到了邀请,去上海讲了一下自己传奇的经历。听到了 Fu XD 老师的挖宝经历,探险路线,规避了种种大坑,并且准确知道了这个险峻神秘的山峰到底在哪里之后,Yang Hui 坐了飞机(CasRx)直接按之前 Fu XD 老师提供的方向找到了宝贝。还抢先开了新闻发布会,告诉大家自己才是这个宝藏的第一发现人。

所以这么看来,Yang H 的回复,一直强调的是:他坐的是飞机,而 Fu XD 老师是开车自驾。

结语

现在大家明白,Fu XD 老师为什么怒火中烧了吧?

辛辛苦苦的第 2 部分的工作,完全被抢先发表,而且只字不提。让 Yang H 提供自己独立发现西藏险峻神秘的山峰行走路线图,Yang H 提供的都是怎么做飞机到北京(CasRx 在 293T 细胞内能够高效的敲低黄斑病变的治疗靶点 VEGFA 的数据),到云南(CasRx 可以在对视网膜色素变性治疗靶点 Rho 的点突变的 RNA 进行敲低)

所以,Yang H 的回复到底有没有力度?大家是不是现在就搞明白了?

后话

我们学术上,要保护的就是第 2 部分。否则,以后谁还会无私地,提前公布和分享自己的探险经历?而那些还在探险路上的人们,也必然会因为失去了一些及时的指导,浪费更多的时间与经历,甚至误入歧途。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学术圈圈子小到,曾经我在中科院某所工作的时候替当年的老板审过杨辉国自然优秀青年基金。因为本人已经离开学术圈,可以表达当年作为底层青年科研工作者对此事的看法。

杨辉的导师李劲松 2014 年来北京所里作报告,讲的两部分工作都是当年他这位爱徒完成的,报告期间,对于这位学生非常自豪,尤其提到在美国短短不到两年博后发表两篇 cell。当年作为几乎同龄同批的青年科研工作者的我们都是羡慕佩服。

可以想象当年,这也是一名优秀的学生,一路名校本科,再到生化所读博士,一定很刻苦,不容易。从 15 年离开中科院某所,转眼 5 年过去。我对比自己在国内和美国博后的科研经历,觉得杨辉的这次事件与国内整体科研的大氛围熏陶完全脱不了关系。在急功近利,盲目膜拜 CNS,同行们疯狂灌水文章的环境下,很多人难免会失去最初的本心,变得浮躁戾气,没有底线。

看看杨辉网页介绍,有不下十个博士后和若干研究生。要知道这在美国,基本最顶级的实验室也比一定雇得起如此多的人员。一般有 2-3 个 NIH 的 RO1,也就最多雇 4 个博士后。相比之下,国内的科研劳动力低廉甚至可以说免费。一个实验室 20 多个人,每个人负责一个课题,每年出几篇 SCI,基本是常态的运行模式。

在美国各种学术会议比如 GRD 系列都要求 PI 汇报 unpublished 的课题,目的是为了让大家互相学习探讨目前最前沿的技术,科研思路。毕竟如果都汇报已经发表的,大家读读 paper 就可以了,也没啥必要花几天时间坐飞机跑到千里之外去坐着听报告。很多 networking,collaboration,甚至可以在会议期间如果被哪个学校 department 的 chair 看中,找到 faculty 的也常有的。所以,基本上,这是学术圈的共识。一般大会不让拍照,很多人也会做笔记,讨论,如果有需要感兴趣的细胞系,也可以联系报告人索要,只要说明自己研究的课题方向思路就好。我曾经就在会议茶歇和一位本领域大牛聊了自己的课题,他立马发邮件给他实验室的博后给我寄细胞系。当然,大家也不会真的把实验室初始阶段的课题杀手锏 idea 在会议期间和潜在竞争对手讲。一般未发表的数据也是接近发表,或者只剩下边边角角的数据,最耗时的技术难题,动物实验都一定拿到重要数据,才会讲。总结讲,一定会评估就算听众有人有兴趣抢课题,也一定来不及的状况下再讲。

付向东一定是低估了国内科研生产线的速度,想不到会有人来的及做甚至抢在他前面,也想不到圈子这么小,真会有人不懂做人这么干。但是,杨辉作为独立几年的冉冉新星,同时开始做公司,有了一些转化概念,一定看到了 PD 领域这个新的潜在治疗靶向物的未来转化的巨大利益,所以才不顾一切。毕竟,剽窃这个事情,真的叫起真来,说不清楚。毕竟实验数据都是自己实验室造的,我只是抢山头,证明这个基因在神经退行性病变的机理是我发现的。作为付老,在美国辛苦 9 年拿到的成果,一定是像自己的孩子一样,看着成果一步步成熟可以公布发表,却出现被人横刀抢走,一定痛心。只是剽窃,可能雷声大雨点小,而加上学术造假的控诉,就足够让一个人在学术圈一辈子抬不起头。

国内的盲目崇拜 CNS 的歪风尤其是在顶尖研究所高校由来已久。没有发表几篇 CNS 根本不可能有机会在这些研究机构做独立研究员。知道这个敲门砖的重要性,这些吃过 CNS 红利的人会上瘾的。如果海归回国后,不能持续发表 CNS,就会被人说,这个人的学术水平不行,当年是博后实验室的老板牛而已。因此,独立后拼命发 CNS 才能保住自己在学术圈科研地位。

除了 CNS,灌水各种文章,显示高产也是常见。当年在中科院,每个入学的研究生第一年在中科院统一上课不能做实验,就被安排写综述,每年招 4、5 个学生,就发 5 篇综述。但是这些综述真有人看吗?5 年下来引用也就 3、4 次,还都是自引。我来到美国以后,和美国博后老板提起写综述的事情,我美国的老板说,一般你要在这个领域发上几篇重要论文,并且有深入系统的认识,能够有新的视角观点,你写的综述才会有人看。这和国内灌水文章的风气对比太明显了。

我国内的老板当年组会都安排在周末,对工作人员学生人员训斥毫无顾忌对方的自尊。曾经我就被他在办公室当着他上小学的女儿的面被骂的痛哭流涕,毫无尊严可讲。动辄周末晚上打电话,斥责工作周末怎么没做完。动物实验从来不重复,追求速度。文章发的像火箭一般的速度,学生也被压榨的像提线木偶。我想独立做课题,直接被老板说你有能力发表 CNS 吗就想自己做课题。辞职前一周组会上汇报工作,当着所有人的面骂我根本没有能力做实验,原话是 “不 qualify”,暗示我的博士白读了,甚至还不如实验室的本科实习生,一脸的不屑不信任。我曾经非常痛苦,来到美国,经常还会做噩梦,梦见自己还在国内中科院某所,在组会上被骂,打电话求美国博后老板把我救回去,醒来后,发现自己已经离开国内变态的实验室,经常长舒一口气。

幸运的是,在美国终于遇到好的博后老板。很民主,可以毫无顾忌平等的和老板讨论问题,节奏自己掌握。不用像在国内看老板脸色,天天被欺负贬低自尊。在美国我几乎每个晚上周末加班完全是自愿,实验做的很开心,老板也总是说很感激我这么努力的工作。最后也是双赢的结果,在博后期间发表一作研究论文若干篇,虽然不是 CNS,但是也是实打实的文章,不怕重复,经得起推敲考验。博后第三年,老板让我写一篇本领域的约稿综述,杂志影响因子 4 分左右。认认真真写的,不到两年已经被引用超过 20 次。

所以,国内的学生工作人员常年被各种这样表面风光无限被众人崇拜的 “大牛” 压榨,敢怒不敢言。对外,这些 “大牛” 各处做报告,和中科院名校的老板们把酒言欢。没发过 CNS,你都不配和这些所谓 “大牛” 上一桌子吃饭。就是这种畸形压抑的学术氛围让多少导师心态极其扭曲,为发大文章不择手段,压榨学生工作人员。圈子小,如果想在学术圈混,得罪不起自己的导师,只能处处忍气吞声。这种情况太常见了。并不是所有的科学家都是人品败坏,但是但凡有这样的魔鬼导师,没有道德底线,被社会惩罚,曝光的可能性基本为零。这是最可悲的。看看每年被压榨抑郁跳楼退学的博士生有多少,真正因此被惩罚辞退的导师基本没有。

这也是付向东,几十年靠自己在学术圈的打拼,在美国有稳固的地位才敢正面曝光。有多少国内的科学家们,被剽窃被弯道超车,敢怒不敢言,把委屈吞肚子里。毕竟国内的学术圈各地派系抱团,单枪匹马没有背景没有地位的底层科研者发声太难了。

弯道超车可恨在于,完全基于对方提供的信息,省略掉若干年试错的过程,并且转移视线。通俗讲,就是好比大牛有家店试了 9 年终于搞到一个秘方,卤出来的牛肉很好吃,生意很好。一次喝酒把秘方最重要的成分告诉小牛,小牛拿去卤了鸡爪。大牛生气问小牛剽窃,小牛理直气壮说你卖牛肉,我卖鸡爪,不算剽窃。不过,傻子都看得出来,关键在秘方,卤出来啥都好吃。杨辉就是利用自己大多数数据做的是视网膜神经节,而不是多巴胺神经元。但是关键在于,如果不是听了付老师的报告,你怎么知道 PTBP1 敲低后在神经元发育的机制,怎么敢 6 个月就仓促发 Cell。蒲老在这方面处理问题也有问题。付老师知道这个事情,肯定拉不下脸直接问杨辉,先找同样资历的蒲老问情况,如果蒲老当时能不护短,让杨辉正式道个歉,事情也不会逼到付老去实名举报。杨辉也是还是太年轻了,反口写的回应,避重就轻,一副急功近利的样子,丝毫没有尊重科研前辈的口吻,把丑陋的一面暴露无疑。

如今我在美国,彻底离开学术圈,对于国内中科院某所的经历至今耿耿于怀,无法原谅。大家眼中光鲜亮丽的牌子下,真正体制的漏洞,对研究员的袒护,对底层科研工作者,学生丝毫不在乎的风格,永远都是我心底的那块疤。

———- 分割线

注明:以本人中科院某所经历是我博士毕业后的工作经历。我博士不是在中科院读的。以上并不涉及我读博士时的经历。我的博士生导师人很好,并不在中科院。后来美国博后导师,还有目前工作的老板人也都很好。在中科院经历的老板这样的,希望这辈子不会碰到第二个。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看完杨辉研究员的自辨答复,我只想提出四问:

一问杨研究员为什么要无中生有出靶向 Ptbp1 的小分子抑制剂?但凡看过付向东教授一系列文章和听过他报告的人都知道,付教授一直介绍的敲低 Ptbp1 的方法就是 shRNA 和 ASO, 从来没有提过所谓针对 Ptbp1 的小分子抑制剂。这些都可以去查证的,方便的话也请杨研究员不吝赐教这个小分子抑制剂究竟是什么?分享给后续想做相关研究的各位同行。

二问杨研究员为什么强调 “公开发表 5 年的位点就不允许其他人用新的技术来尝试吗”?是暗示付教授是学界大佬霸道地不准其他人做类似课题吗?然而去 Pubmed 上搜 ptbp1 的文章,2010 年起有 252 篇,2013 年后有 217 篇。此外网上各种时间线表明付教授从 2017 年就开始在学术论坛上多次和大家分享自己的研究成果,甚至还受邀到杨研究员所在的研究所作学术报告并面对面交流。而且这种在文章未发表前就积极开放、主动交流的态度和做法,显然和所谓不允许其他人跟进研究是截然相反的行为吧。况且付教授一直以来对很多年轻 PI 提供 mentor 式的帮助和鼓励,这也是有口皆碑的。

三问杨研究员为什么避重就轻地大谈一些自己在实验技术层面的研究创新,而不提自己受到付教授研究思路特别是主要靶点的启发而导致的实验战略 “雷同” 呢?虽然的确有 “Idea is cheap.” 这样的观点流行,但是一个灵光一闪的 idea,和一套完整严谨的研究思路 + 研究靶点 + 研究设计还是有本质上的不同,后者往往是耗费了大量时间精力去思考去试错才能得出的。如果有幸提前知道后者,恐怕是能节省下时间 “弯道超车” 的。

四问杨研究员为什么在 2018 年 7 月开始尝试 Ptbp1 这个靶点后没有和付教授进行学术界惯例的正常沟通呢?正如同时 review 过两篇文章的 G 教授接受 “知识分子” 采访时说的,如果是他处于这种情况,他会在发稿前主动联系付教授,通报自己的研究进展,相互协商,协调发稿方式和时间节点,并寻找推进后续研究工作的合作方式,共同造福全人类。所以说,本来是一件两个实验室都成功验证了这一成果,互相印证,最后皆大欢喜的科学界盛事,被搞成了一个抢发论文导致另一篇论文差点胎死腹中的有违科研道德的事件。请问杨研究员今后又打算如何继续与科研界各位同僚交往相处呢?


了解一些内情,这个课题的确是付向东实验室于 2013 年就开始启动了的,他们为了排除泄漏造成的假阳性问题,花了好几年做了多方面的实验反复确认,才得出的确是从星形胶质细胞原位转分化的新生神经元起作用,减轻了帕金森小鼠的症状。而且,付向东教授早在 2017 年 9 月厦门开的细胞生物学大会上就介绍了这项工作,同年 12 月还去中科院上海营养与健康研究所给了报告,比 18 年在神经所给报告的时间还要早,这些都能在网上查到。按时间线来说,谁先谁后一目了然。

另外,既然付向东教授敢于写实名举报信,也说明他光明磊落,如果说这是抹黑杨辉,才是真正的诛心。而且这封举报信是如何流传出来的也还有待商榷。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发现杨辉组出成果这么快,有次专门花了一个下午的时间去听他们组 3-4 个博士毕业论文答辩,发现很大的问题,他们做实验组,居然连个浓度梯度都没有做,上来就是最优浓度,这样的结果要么是幸运要么就是造假,还有很多问题,花了一个下午时间,发现非常失望,做科研的如此不踏实。而且的确杨辉博后 13 年的 cell,来自全世界大约有 30 + 作者重复他的结果,结果是只有小于 1% 的编辑效率,大家专门发了一篇 paper 证明没有重复他的结果,这个估计需要他博后期间实验出来调查下。认识他们组的一些人,发现科研被他们搞的好浮夸,对他们的科研态度和未来表示怀疑。

爆了此事件,也对蒲先生表示质疑,之前对蒲先生非常尊敬,但是这么明显的剽窃,1.5 年把人家 9 年的工作抢了,居然老蒲说是灰色地带,难以想象出自是一个专门开课而且在国内大力提倡宣传科研道德的神经所所长之口,甚至还让一作当了 PI,哎,看来哪里都有灰色

知乎用户 猎户星座 发表

在这里普及一个常识,对于几位答主很惊奇的,在文章未发表前,在会议上 present 自己的前期结果,至少在生物学领域,是广泛存在的。尤其是在一些比较好的生物学会议上,一些大牛都会讲到自己组内的新的比较成型的 project。在这些会议上,一方面是让大家了解并推销自己的发现,同时发现自己 project 中的缺点;

另一方面各个领域的学者也可以互相交流,碰撞出一些新的 idea。 同时找一些合作者,因为现在生物领域一个大的 project 需要多方的合作才可以做的很好,一个实验室全套做下来,成不成功另说,时间起码要多花好多倍,这是科研工作者无法忍受的。

付老师在学术方面的成就以及在领域内的影响力自然不用多说,CNS 对于他来说本来就是家常便饭。其实验室出来的 PI 也在学术界冉冉升起,同时其给大量的青年学者提供学术顾问。付老师以 60 多岁的高龄仍然活跃在学术一线,自然包含了对学术的热爱,以及对青年人的扶持。在国内会议上讲自己新的发现,本身是可以启迪大家共同推动相关领域的发展,解决领域中的重要问题,发生这样的事情确实令人心寒。

就我与付老师的几面之缘,付老师为人谦和,可以把一个复杂的问题讲解的深入浅出,其作为领域大牛对于生物学问题敏感性绝非一般 PI 可以比拟。最后希望这件事早日得到解决,希望科研圈可以建立起相应的制度来,而不是只有当舆论发酵了,才来解决问题!

附知识分子最新评论:

[知识分子:如何评价加州大学付向东教授实名举报中科院上海神经所 80 后明星教授杨辉学术抄袭、造假?​www.zhihu.com

](https://www.zhihu.com/answer/1316174474)

附杨辉回应:

[独家丨杨辉对付向东教授的回复​mp.weixin.qq.com

](https://link.zhihu.com/?target=https%3A//mp.weixin.qq.com/s/PU44q_7WooLMZLX_KHuddA)

知乎用户 赵思家​ 发表

补充一下,分享这份经验并不是希望大家 “以后与同行交流要少讲一点”“以后不要找合作者了”。而是希望能够引起大家的意识;不仅仅是保护自己的意识,更是要避免自己主动或是被动地踏入这样的灰色地带。

孰对孰错肯定是重要的,但无论答案是什么,重点是因为某些缘故在科学交流中产生了极大的冲突。这次因为冲突的中心有噱头,所以大家知道了,那有多少冲突没有噱头,却黯然收场?我希望我们能避免这种情况,而不是接受它为常态。


就抢发的事情想说几句。

这个问题下面大多都是吃瓜看戏,亦或是想着从此以后可能要对国人同行,甚至不算同行的研究人员保持警惕。可能还有人觉得,自己也不会发 CNS,不用担心被抄 idea 或是抢发。

请大家认真看待这种可能,不要觉得自己肯定遇不到。随时保持警惕。更不要分国籍选择性警惕。

我博士毕业论文就被合作者抢发了。合作者位于日本,其研究所资助了我的博士研究。

实验设计是我们提供的,但实验的第一个版本是合作者在日本做的,没做出效果。他们放弃了,我回到英国后,反反复复尝试了二十多个版本,才把结果做出来。中间我导师都曾有点兴致缺缺了,但我还是坚持做出来了。一旦参数对了,就一做一个准。

实验本身极其简单,想法也很简单,但背后的研究背景比较复杂,为了能讲一个好故事,改论文反反复复改了一年多。我的合作者把我的实验在日本重新跑了一次,就把数据拿去发了。

那我们是怎么知道这个结果被发了呢?

特别好笑。因为我的导师是他们发论文的那个杂志的客座编辑,本来杂志请我的导师去当那篇文章的编辑,我导师连题目都没看,就拒绝了,因为和作者们有合作,不应该让有利益相关的人来做文章的编辑。结果这文章正式发表了,我们才看到。

交涉的时候,合作者还说,以为我的导师是那个杂志的编辑,如果觉得不合适,肯定会立马打回来。(问号脸)换言之,他们觉得其实已经礼貌地试探了一下 得到我们的默许了?

这件事情发生的时候,我刚刚提交了博士毕业论文,拿到去剑桥大学做博士后的 offer。当时我一篇论文没发,导师也不太想我走,能有 offer 已经是幸运。思考再三,没去,留在导师这里确保这件事情能够圆满解决。因为如果不能以最好的结果解决,那么我要么得补实验、并大大降期刊等级,要么就是博士工作打水飘——不发了。

这件事情说实话对我打击挺大。当时真的是有点想离开学术界了,连合作者都不敢相信,我该如何与同行交流?

我们领域圈子非常小,大家都互相认识,这件事情之后,几个大前辈都知道了,私下给我发邮件或是开会的时候来找我聊天,告诉我这种事情在我们领域闻所未闻,不要认为这是常态,会保护我的。我非常非常感动。

正如蒲慕明教授所说,这确实是灰色地带 但如果当时我领域的大前辈们也是这个含糊其辞 大事化小 小事化了的说法来点评此事,我不知道我会是什么心情。不了解国内情况,不清楚大多数人真实的想法。但,我看到 “灰色地带” 那几个字,觉得挺刺眼,也有点伤感。

我还只是两年的工作被抢发,不知道九年工作被抢发是怎样。

据我所知,UCL 当时并没有帮助我们与对面研究所交涉。因为两者有长期合作项目,且是对面研究所给 UCL 的实验室们资金做研究。所以这种事情发生,不要认为占理就铁定能捞回损失,以为学校一定会怎么样怎么样。中间得靠自己去寻求帮助,很痛苦。

我看其他答案下有人说,付教授太自信了,离发表还有 1 年就敢去分享。这让我很困惑:神经科学行业,有多少实验室是只在正式发表后才去给别人讲?一般好的实验室都会让博士生带着成型但还没有发表的工作去会议上交流,这是正常操作。这不仅有利于获得同行反馈、寻得合作,更利于给潜在的编辑和 reviewers 留下印象,帮助论文方便更加顺畅。

抢发我论文的那位一作其实人很好,我们私下关系也很好。但这件事情后,也不联系了。他也离开学术界了。

好在,最后交涉成功,他们撤稿。我的论文发在 Nature Communications 上面,对我来说已经是这种情况下的最好。我感到非常幸运。


哎,说的乱糟糟的。其实我说的事情跟付 vs 杨事件一点关系也没有。

昨晚两点才睡,四点醒了看到这个消息完全就睡不下去,才爬起来写下这些字。

大家都只是在宏观上做点评:论谁谁谁的人品,看谁谁谁的真假;吹大牛的牛逼,吃各自的大瓜。

而我满脑子就想的是两边论文的一作。在这个漩涡里,他们是什么心情,他们又会走怎样的路。

有时候可能永远无法理解别人为什么那样做,有时候也没有人来为你伸张正义,甚至还会告诉你是你自己不小心。绝大多数时候,大家也就感叹一下而已,只有你自己还记得那些彻夜未眠的日子。

知乎用户 丫丫奶昔 发表

不了解真相没有发言权

但也作为学术工作者,我很清楚抄袭意味着什么。

我在美国留学期间跟着我的导师做荧光手性分子合成方向。我的导师是一位法国人,但他近几年学术成绩优异,作为学术人才被引进我们学校,来了就是副教授职位。这位导师要求严苛,院里也对他很重视,给他配备了很多非常先进的实验设备,举个简单例子,我们实验室过柱子都是全自动,有专门的过柱仪器(化学小伙伴应该很懂我在说什么),而且院里为了他方便做分子表征,专门配备了最新型 NMR 仪器(非常方便小型便捷,完全无需液氮等)以及 Benchtop 的最新 FT-IR 红外仪。光实验室启动搭建就花了好几百万美元,简单来说,有机所需硬件应有尽有。

但就这么一位德高望重的导师,这么一位拿了众多奖项的学术界大师,有一次在我们全院每周固定的 seminar 上做完他的研究汇报和工作小结时,居然说了一句我永远忘不了的话

“ Luckily, we don’t have a lot of Chinese Researchers here. And I fully trust the Chinese and Taiwanese students present here .( 指我和我的师兄)Otherwise, we will see an article similar to my presentation in a few months."

(所幸的是,我们这里没有很多中国学者。唯一在场的几个中国和台湾学生我也非常信任。要不然,过几个月,我们就能在国际期刊上看到和我报告内容相似的文章了。”

哈哈哈哈哈,全场都在开心的大笑。仿佛听到了一个很幽默的玩笑。

我当时耳朵都气红了,却又无比震怒中不知道如何反驳。我知道他们说的很片面,但确确实实又存在这样的事实。周围的人好像也没有很纠结这个点,就继续讨论学术了,然而我在那之后脑子一直嗡嗡作响。什么也没听进去。

中国学者在国际上地位有所攀升,但是,学术界对中国文章一直认可度不那么高,而且国外学术界一直流行着中国不尊重知识产权,习惯于剽窃,盗用以及抄袭等等。虽然这几年一直在改善,但刻板印象已经形成,只有不断加大打击举报和监管力度,才能恢复中国学术界名声。

引用去年曹雪涛院士涉嫌学术造假后《科学》杂志所说的一句话:“中国的学术造假成本太低了,几乎没有。” 所以,如果没有严格的惩治措施,如果学术造假被发现只是不痛不痒的处置,那么我相信很多人都会走这条路。

我们国家还在飞速发展,不仅仅是经济,同样也应该有文化建设,精神文明建设,法制建设。我希望的是未来留学生或者是中国学者能在国际上真正扬眉吐气。

知乎用户 多巴胺​ 发表

围观这个热榜话题,闻到了人民币的味道

[如何评价明星科学家杨辉对付向东举报的回应,是学术争议还是利益驱动?​www.zhihu.com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404893928)


付教授可能低估了最近几年国内大佬组的重复速度

知乎码农都吐槽 996,但国内劝退专业的博士,尤其是在一些 push 大佬组里的,普遍 8106 或者 8107 的节奏。同时国内大佬招聘博后时,相关费用学校以及当地政府会出大头,大佬可以美滋滋的用着近乎免费的人工。再加上更加廉价的 “科研助理”,结果就是大佬组普遍规模庞大,有的大佬做东西时甚至可以采用耗时耗力的穷举法,排列组合法。

虽然看着实验量巨大,但大佬采用 “模块化” 管理,把一个大工程拆分成一堆小项目,分到每个人头上,谁先拿到目标数据,那文章就是谁的。

这样做有两个好处: 一是大大缩短了实验时间,加快了实验进度;二是通过养蛊,让大家时刻紧张,不敢一丝一毫放松。所以抢发成果时特别给力。付教授估计就是吃了这个亏。

杨教授肯定不会有什么处理结果,因为曹大佬还支棱着呢。苍蝇可以打,但杨教授起码算只狐狸 ,何况人家前面还有只护家的老虎,狐假虎威,谁敢打?谁能打?/ 手动狗头

知乎用户 花花鼓 发表

更一个杨辉的回复

[https://zhuanlan.zhihu.com/p/154497439​zhuanlan.zhihu.com

](https://zhuanlan.zhihu.com/p/154497439)

我还是不知道一个做视神经的文章为啥要有帕金森。


[https://zhuanlan.zhihu.com/p/150610645​zhuanlan.zhihu.com

](https://zhuanlan.zhihu.com/p/150610645)

补一个 bioart 的新闻介绍,各位细品(当然,该稿件可能是付向东组写的而不是记者写的,这种稿件作者写的偏多)。


蒲慕明院士(中国美国都是院士)是非常有头有脸的人物,国际著名神经学家。看付大神这意思,蒲院士在维护手下了。付大神看来是气的够呛,亲自下场开撕。剽窃这种事,在学术圈是非常恶劣的行为,蒲院士竟然还护短,蒲大院士的形象。。。。。。(这几年日子过得,本事没咋涨,三观总崩塌,我甚至觉得我头像也会玩大)

一般来说,论文发表前公开讲述自己的工作是常见的。不仅可以更快的传递新知识新技术,而且也是自信的象征。我还知道有些大佬和编辑会专门开会交流未发表文章,人家觉得谈论已发表的没意思不好玩(境界太高了)。作者敢讲未发表 paper,就是有信心这 paper 能接收,而且也不怕别人抢发(因为自信在别人投稿前这一篇就会发表)。开会时候很多人会讲 unpublished work,这时候文章审稿过程已经快结束了,差不多要接收了。不过像 cns 动不动就审个两年的,确实会给抢发留出时间。

付向东自信自己 9 年的心血不会那么容易被 copy,别人不仅时间不够,而且实验条件器材流程都要重新摸索(杨辉半年就搞定也真是神人了,神经所实验条件可真好)。cns 这种级别的文章,发表前两年核心数据就已经有了,因此提前讲述有利于学术交流。我见过一大神 2013 年的 nature(关于癌细胞复制衰老),在结尾写了一个扩展性结论,还特意标明是未发表数据。这个结论 2019 年又发了 nature,幸好没人抢发。可见发一篇 cns 有多难。

半年做完一篇正刊的实验,意味着每个实验都是很快拿到正面结果,生物学正刊的实验量可是很惊人的。已知目标可以实现的情况下,半年时间凑齐数据也算神速了,数据有没有水分那就见仁见智了。

这事还不仅是剽窃这么简单,以后谁还敢提前讲自己的工作?把自己的利益凌驾于全人类之上,希望蒲大院士能挥泪斩马谡。当年张生家抢发和谢灿合作的 paper,还不能算完全剽窃,被 thu 辞退(张后来也找到其他教职了)。

不过,只要杨辉坚持是原创性研究,那调查多半也是不了了之。cell 是否会启动调查,就看有没有大佬举报了。cell 也大概率不会撤稿(没法实锤而且顾及自己期刊颜面),但这种不撤稿更会给杨辉辩解的空间。

补一下张生家事件及处理结果(处理迅速而有力,给头像递茶):

[如何评价清华大学张生家抢发北京大学谢灿生物论文一事?​www.zhihu.com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35675234)[匿名用户:如何看待清华解聘抢发北大谢灿教授论文的张生家,你支持清华这样做吗?​www.zhihu.com

](https://www.zhihu.com/answer/75831420)

而且,某院士兼校长、付向东某杰青校友、四川某院士等诸多大佬号称自己粗心大意放错实验数据,目前屁事没有,我不由得悲从中来。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这事本身其实没啥好质疑的,多半如此。我的几个小群基本坐实此事。

只不过这类事件,就和影视剧本于正琼瑶一样,最后你能怎样?

虽然几篇 CNS,对付老板来说算得了什么。

但付老板若真是正面开战。

怕是这次真被触及底线了。

不是一篇 nature 的问题,而是大佬咽不下这口气。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知乎首答,了解内情,不想和一些人争论,只能说清者自清,浊者自浊。若想人不知除非己莫为。

我只希望这件事可以被重视,能够得到妥善解决,犯错的人要付出代价。

不了解付老师的人可以去查一下,付老师有多少篇 CNS 的文章,又做过多少次关于 PTB 的汇报,带出了多少优秀的学生。如果没有剽窃,那付老师文章也发了,不缺那一篇两篇的 CNS,为什么还要去争?一个可以在文章还在 review 的阶段多次在各个研究所高校展示自己的结果的人,在自己的文章在 nature 发表封面文章后,为什么还要去追究别人的一篇 cell?即便追究,又不能撤稿,对自己又有什么利益可言?

除此之外,建议有能力的各位去读一下两位老师的文章,答案就在文章里,高下立判。

最后,只希望事情能够得到重视,尽快有一个结果,处理一些该处理的人,不指望能就此洗清中国的科研圈,但起码不要寒了一群真心科研的纯粹科学家的心。

知乎用户 Jaddy Zhao​ 发表

好大的瓜… 圈子太小,不便就事论事直接评价。

还是呼吁一下各家科研单位及早开启内部审查和学术道德规范的监督与惩罚。所长院长校长们带头抓抓整风吧。

在科研圈混,羽毛比 CNS 重要,莫不能短视。

原本抱着对同行信任的分享,若真是被抄了 idea,这种事换谁估计都得气炸。特别这种偏生物学问题的 paper,idea 往往决定了文章的层次。

知乎用户 莫轩​ 发表

科研圈的常态,也是非常畸形的一种状态。

至少我了解到的生命科学领域都是基本差不多

一方面,科学或者说科研本就应该以共享的姿态去解决复杂的难题。于是,会有各种论坛、大会、研讨会供领域内的新老人提供交流分享的机会和平台。于是会有 NCBI 这种开放式的数据库,供全球的科学家们查阅相关数据。

另一方面,科研工作者之间的竞争又极为惨烈,以至于各种乱象滋生,人性的丑恶显露无疑。

比如竞争似乎莫名其妙。举个例子来说,我博士那会,跟我同级的大学二十来人分散在十几个实验室。有些实验室就颇为神秘,虽然是同学,彼此课题方向都不同,但他们好好的一个人。一旦聊起实验就仿佛变了一个人一样,他们不跟你聊什么实验什么方法什么方向,仿佛你要抢他们的东西一样。

如果说这是同学,他们有他们的顾虑。那么,一起的合作者呢?我之前跟另一个组的合作,我负责功能研究,他们负责蛋白结构解析。结果呢,跟他们要前期的数据来设计一些功能性实验,他们就死活不给。怎么,还合不合作了?!

于是,连同博士那些同学,以及这样的合作者,我还没毕业就跟他们基本断绝了联系。合作的那个课题也果断放弃,我相信,没有我做的功能那一部分,那文章发不了。后来我自己另一篇文章发了,毕业了,那些同学要么延毕要么转行。或许我并不应该幸灾乐祸,但内心实在看不起他们。

很多时候这不是科研本身的问题,而是人的问题——人品不行。把科研换成其他行业,我相信也会有类似的情况,类似的人。

除了这种竞争,还有组内的竞争,更为残酷而且让人厌恶。比如,我上文提到的文章,我从研究生开始,辛辛苦苦做了三年多,期间出了很多问题,一起合作的博后都要放弃了,直接跟我说 “我要去做别的实验了,你的课题有需要再找我。”

后来,等到课题有些起色,要发文章了,就突然冒出来一堆,标榜自己功绩和贡献。而且竟然自己分好了文章署名的顺序和位置。当时我就炸裂了,很多人劝我放弃抗争,导师也觉得我应该包容点宽容点,有人说,不就一篇 Plant Cell 吗,又不是什么 Cell Nature 没啥好争的。

我只想说,呵呵!

重要的不是一篇文章,而是公平、公道。最终,我还是一作,但是与同实验室的傻❌师弟并列第一,发了这篇文章。

虽然事情快过去两年了,但每当我想起这件事,仍然无法释怀。因为,这件事让我突然明白,抛开头衔和学历,人不过也是芸芸众生,也会露出丑陋肮脏的一面,但它们既不晦暗,也没那么敞亮——所谓的 “灰色地带”,其实不过是布满瘴气的人性的沼泽。

看到这个问题,就扯了那么多。哎!

总之,所谓的科学家,尤其是现在的很多,并不能以高尚的、受过高等教育的标准去衡量,对他们而言,科学不过是养家糊口达到人生巅峰的职业或手段。而所谓的 “灰色地带” 这种言论,呵呵,不过是耍流氓的高级无赖嘴脸。

最后,我无意中伤任何人,只是就事论事。事情出来了,出来发个声明道个歉,该是谁的错就是谁的,不丢人。

恶劣的学术氛围就是你们这些人搞的!

再说,你们这些大人都没勇气面对自己的错误。还努力圆谎,凭什么教育下一代要诚实守信、行端坐正?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前神所的学生。现已不再搞科研。

曾经也研究 PD 和胶质细胞。当时在所里听付教授的报告,就惊叹不已,做的太漂亮了,同时对 PD 治疗非常有意义。

朋友圈先后转发过杨的 cell 和付的 nature。对于杨的 cell,惊叹其团队在基因编辑方向的高产时,也产生过疑惑: 这靶点,这思路,这模型有点眼熟???

最后,对于 PD 的贡献和 PTBP1 功能的发现,个人还是只认付教授。

知乎用户 煎饼 发表

真的蛮失望的。做为底层科研人员一枚,对中国的现在科研环境很失望,而且整个环境可能有进一步恶化甚至失控的可能。(我原来以为不能更坏了,没想到还有进一步变坏的可能。。。)在这种科研环境下,实际真正想做科研的人员可能因为坚持底线,连工作都难找,生存下来都困难。在这种虚假的繁荣下,甚至可以说中国科研大跃进运动,还去跟美国的大学比学术排名,还比几年芯片能赶上美国,真的是莫大的讽刺。

我跟杨辉有过交流,跟付教授也有一面之缘,对两人都是无比的尊敬。中国科研界难得有这样真正做事情的科学家。尤其是付教授,在付教授这种老科学家,既这么有水平,又有职业操守,在整个中国甚至世界上都是极其优秀。但其他的很多所谓老科学家们,真的是配不上他们的学术地位或者江湖地位。我之前一直都以为,学术风气都是他们带坏的。典型的前有武汉的大佬,后有南开的年轻院士(这里说句公道话,文章主要在第二军医大发的,南开只是背锅而已。第二军医大出事的也不止他一人,应该是风气如此了)。造假到了连假实验都懒得做一遍,直接大规模上 PS 改图的程度。这是多懒多蠢,多差的学术风气。而所谓的中国学术圈就是这群人把持的。现在看来,如果中国的年轻一代,比如杨辉这样很有水平的年轻科学家,都不去想了解科学问题和解决学术问题,而是忙着各种手段发大文章,抢基金,这样下去,学术圈会不会比原来还糟糕!(还是说句公道话,即使杨辉的实验结果不能重复出来,性质也比南开某院士好一些,至少人家杨辉是自己做的实验,而不是 PS 出来结果。年轻一代可能水文章上瘾了,去占所谓的山头。但毕竟底线还在,比不上专业水文章讲所谓 story 的。。。这就证明年轻一代比老一辈强呀。。。就一点不太好,PS 比买试剂省钱多了。。。老一辈还是比较艰苦朴素的。。。只能这样安慰自己了。。。)

今年遭受百年不遇的疫情,很多人抢着发所谓的水文章,让人很不舒服。我相信这只是暴露出来的一个很小的问题。不去解决国家遇到的难题,先去解决自己的文章问题。虽然让人不齿,但是放在个人角度还是可以理解。静下心来想一想,每年国家投入这么多钱,就是为了水几篇文章吗?我出生在农村,知道广大人民炎热夏天去掰玉米的辛酸(现在很多地方机械化了),了解很多低收入农民贫困的现状(参照总理讲话),知道每分钱都是来之不易,有时候看到课题组浪费的钱都心疼。看看医院从事所谓科研的,所谓做非编码 RNA,所谓早期液体活检的,所谓肿瘤干细胞,到底有多少钱是浪费掉的。真的是完全浪费掉的!而遇到了疫情,遇到芯片卡脖子,之前的这么多研究成果,有多少能真正有用。管你发了几篇 CNS,管你自己手里有几千篇 SCI。有时候科研是有滞后性,不能解决目前的问题,需要耐心,这点我完全赞同。但现在看,中国很多科研领域到了恶性循环,劣币驱逐良币的程度。

我觉得自己还是想为科研做出贡献的热血青年,有一定底线,也确实很努力,可能有点小聪明,而摆在我自己面前的现实问题是,我明年 J1 到期回国后,究竟到哪里找一个博后位置好呢。(此句话暗含了中美关系,疫情,中国科研环境,就业等各种难题)好难呀。。。

知乎用户 Zhang 发表

认真看了下面的回答,没想到居然很多人都说付在发表之前讲了自己的 idea 实在是心大,还说要懂得保护自己的成果什么的,说实话这件事情和这些评论看的有点寒心。

懂得保护自己的成果没错,可是一些大型的会议就是应该和大家讨论自己的最新实验成果的,如果都等发表了再讲,那就像一个回答里说的,仿佛一个大型的 journal club 了。学术的研究就是要靠大家一起努力的,和人交流讨论然后获得新的思路,或者通过合作共同完成,才是应该有的风气。

从读博士开始,去参加大型的会议,导师都会和我们说这是人家未发表的工作,好好听但一定不要拍照。也会和我们说不要太吝啬,要和别人分享自己的实验结果,大部分人都是好的会给你建议而不是把你的工作盗走。

学术圈子虽然也很乱,但是为了 cns 脏了自己的羽毛,坏了中国学术圈子的名声,还是不大好的吧。

总之这个事情如果是真的,很寒心,中国人在好杂志上发期刊以及很难了,认真的工作也总是会被 editor 质疑,为什么呢?还不是因为有些大牛坏的名声。然而,一次次的举报,那些当年抄袭造假的人仍在自己的位置上享受着原有的荣誉,什么都没有改变。

希望这件事能有一个结果吧,希望大家看到这个事情的时候想到的是我们的学术圈子该得到整治了(虽然很难),而不是觉得未发表的工作就要对人遮遮藏藏。

知乎用户 Brianna Gao 发表

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各位发表前还是藏着掖着点,至少 submit 了再到处说,闷声发大财。

知乎用户 DiscWorld 发表

不请自来,作为一个做 PD 的千老,我只说科学方面的。

就转分化来说,显然 Fu 的工作更 make sense,因为做神经发育的都知道胶质细胞发育晚于神经元,每个脑区的胶质细胞理论上带有该脑区特定神经元的印记,你就当每个脑区的胶质细胞都是从 dominant 的神经元亚型发育来的,领域里都称之为 regional specific astrocyte, 这么简单理解一下。

那么 Fu 的工作就很容易理解,用转分化把黑质的胶质细胞变回黑质主要的神经元亚型 多巴胺能神经元,治疗 PD。

而 Yang 的工作就很匪夷所思,纹状体主要神经元类型是 MSN GABA projection neurons, 你转分化更应该变成 DARPP32 阳性的 MSN 啊,怎么能有一堆 TH positive 的多巴胺神经元?TH 染色那个非特异我就不说了。做 PD 的都懂。

PTBP1 难道这么神奇的?在眼睛里就变 RGL,在纹状体 本来应该变成纹状体神经元的,看到 Yang group 想做 PD 就变成了多巴胺能神经元?这么善解人意的吗。。。

为什么我认为是非特异染色呢,我们看下内源的 TH DA neuron

https://images.app.goo.gl/K1K2o6eeJqU2EWQN6 来源

Yang group 的 TH

我只看到圆圆的核,周围的 branch 都是内源的 (6-OHDA 造模失败)你要说它们都是多巴胺神经元因为 TH 阳性, 呃,也行吧。

一段历史 https://zh.wikipedia.org/wiki / 羅莎琳 · 富蘭克林

罗莎琳 · 爱尔西 · 富兰克林(英语:Rosalind Elsie Franklin,1920 年 7 月 25 日-1958 年 4 月 16 日),是一位英国物理化学家与晶体学家。她所做的研究,专注于 DNA病毒煤炭石墨等物质的结构。**其中她所拍摄的 DNA 晶体衍射图片 “照片 51 号”,以及关于此物质的相关数据,是詹姆斯 · 沃森佛朗西斯 · 克里克解出 DNA 结构的关键线索。**此后她也领导了关于烟草花叶病毒小儿麻痹病毒的研究。

1958 年,富兰克林因支气管肺炎卵巢癌逝世。2003 年,伦敦国王学院将一栋新大楼命名为 “富兰克林—威尔金斯馆” 以纪念她与同事莫里斯 · 威尔金斯的贡献。2019 年,欧洲空间局宣布将以她的姓名为该署 “火星探测计划” 中的漫游车命名。[1]

*************

原本并不接受 A 型 DNA 为双股螺旋的富兰克林,**经过一段时间的分析之后,在 2 月 24 日得出两种 DNA 皆为双股螺旋的结论。**到了 2 月 28 日,沃森与克里克宣布他们发现了双股螺旋模型,此时威尔金斯仍被蒙在鼓里。1953 年 3 月,富兰克林离开了国王学院,前往同样属于伦敦大学的伯贝克学院(Birkbeck College, London),且并未带走她的研究成果。这时候威尔金斯还写了一封信给克里克,表示 “黑暗女士”(Darklady,指富兰克林)已经离开了他们的实验室,终于可以开始向大自然的秘密前进。

***********

在布拉格与蓝道尔的介入下,《自然》(Nature)期刊于 1953 年 4 月 25 日同时发表三篇论文,**顺序是以沃森与克里克为先,再来是威尔金斯等人,最后是富兰克林。**其中富兰克林的论文是与葛斯林共同发表,论文名称是《胸腺核酸的分子结构》(Molecular Configuration in Sodium Thymonucleate

沃森与克里克在论文中提及他们是受到威尔金斯与富兰克林等人的启发,但并未详细说明,也没有致谢而威尔金斯与富兰克林,则是在论文中表示自己的数据与沃森和克里克的模型相符。

**********

1968 年沃森出版了一本具争议性的书籍《双螺旋》(The Double Helix),这本书中对于沃森以外的科学家多所批评。其中将罗莎琳 · 富兰克林(在书中以自己取的绰号 “Rosy” 称呼)形容成一个“女学究”(bluestocking)型的女性,从来不注意女性特质,不涂口红也不注重穿着。并且猜测富兰克林的家庭可能是一个不幸的家庭。同时沃森也误以为富兰克林是威尔金斯的下属,并描述她是个不合作的人物。此外书中也描述富兰克林完全反对双螺旋结构模型。

后来沃森与克里克皆坦承富兰克林的研究结果,是建构双螺旋结构的必要线索。克里克在一篇纪念 DNA 结构发现 40 周年的文章中说道:“富兰克林的贡献没有受到足够的肯定,她清楚的阐明两种型态的 DNA,并且定出 A 型 DNA 的密度、大小与对称性。”;46 年后沃森演讲里吐露的:“我看到了罗莎琳的 X 射线照片…… 我并没有跑进去翻抽屉,把它偷走,是别人拿来给我看的,而且也是别人告诉我螺距为 34 埃…… 一个月后我们便做出这个结构…… 罗莎琳的照片确实是关键……”。

在 2003 年,国王学院将新大楼命名为富兰克林—威尔金斯馆(Franklin-Wilkins Building)时,沃森在命名演说中说道:“罗莎琳的贡献是我们能够有这项重大发现的关键。

*****************

感谢 @生物流提出的 Rodent 纹状体缺失 DA 后会出现 TH + 神经元的情况。如下链接。

[Dopaminergic neurons intrinsic to the striatum​onlinelibrary.wiley.com

](https://link.zhihu.com/?target=https%3A//onlinelibrary.wiley.com/doi/full/10.1111/j.1471-4159.2006.04430.x)

这给 Yang 的发现提出了更多需要排除或探讨的解释

**第一,**病毒的 Leak,启动子不特异,mCherry 表达在了这种会在 DA 缺失后自行出现的神经元里。需要做的是检查所有脑片,包括对照不敲低 PTBP1 的动物。找到 TH + 但 mCherry 阴性的神经元;

**第二,**病毒的 GFAP 启动子感染了 SVZ 的神经干细胞,在 DA 缺失的情况下,SVZ 的神经干细胞变成了 TH 阳性的多巴胺能神经元。如果是这样,会大大降低工作的重要性。因为在人类里 SVZ 干细胞存在与否要打个大问号;

第三, DA 缺失后纹状体 astrocyte 有表观遗传学改变,会变成类似中脑 Nigra 的 Astrocytes。如果成立,这将是伟大的发现。

我能想到的就有三个。

这肯定要大修的。

当然,我对这种所谓自行出现的多巴胺能神经元存有疑问,我个人觉得是死亡细胞轴突聚集形成的非特异染色。如果真实存在,帕金森病人可能会迎来曙光。帕金森病人盼望着细胞疗法的曙光已经快半个世纪了,千老们加油吧。

知乎用户 返朴​ 发表

近日,中科院上海神经所杨辉研究员被指控学术剽窃,引起了极大的关注和争议。《返朴》收到一位生医领域任教多年的教授的投稿,现原文登出。学术道德建设任重道远,欢迎读者朋友通过投稿或留言参与讨论。

撰文 | 焦宇学

1. 老师,知乎上又爆出了大瓜,付向东教授实名举报杨辉研究员学术剽窃,各种微信公众号都传开了,您怎么看?

**答:**发生了这样的事当然很遗憾,从现有的公开信息看,我个人认为杨的行为属于学术不端。如果杨只看过付已发表的论文,没听过那个报告,不知道付已经取得但未发表的实验结果,而是独立地进行实验,可以认为是正常的竞争。但他的论文选择了与付不同的视网膜神经节细胞,最后又跳到了帕金森,就不能不让人有 “隔壁王二不曾偷” 的感觉。还是那句话,既然听过了人家的报告,看过了人家的结果,据说还问了好多问题,就应该给人家 credit(功劳),等人家的论文发出来再发,或者至少商量协调好一起发。如果我是杨,我会先联系付,说:

“您的工作非常出色,我受到您报告的启发,用我熟悉的 CRISPR-CasRx 方法成功敲低了 PTBP1,并且已经在视网膜神经节细胞的诱导中得到非常令人兴奋的结果,您报告中的信息对我们非常有帮助。如果您愿意,我想和您交流一下实验结果并且协调投稿时间,希望从多种角度展示 PTBP1 的重要性和应用价值。”

2. 如果付不愿意呢?如果付的论文先发出来,那杨不就发不了_Cell_了?

**答:**我认为付是否愿意都不应该影响杨做正确的事。即使人家不愿意,你也不能因为 “怕抢不上就不告而抢”。反过来说,正是这一类越来越多、越来越恶劣、越来越接近剽窃的抢发造成了大家彼此不信任。

退一步说,即使付的_Nature_先发,杨也未必发不了_Cell_;就像现在杨的_Cell_先出来了,付也照样可以发_Nature_封面文章。再退一步说,发在 CNS 上真的那么重要吗?发在 CNS 上的文章就一定是最好的吗?你看现在杨的文章虽然发在_Cell_上了,也因为有剽窃嫌疑而被人诟病。**论文发在哪里并不影响研究内容的本质,论文本身的科学性和价值才是重要的。**科研人员应该更看重发表的内容,而不是只关心期刊这个载体。

3. 当年 CRISPR-Cas9 不也是好多人抢嘛,学术界难道没有统一的标准吗?学术道德规范的课也没少上,但我还是判断不了谁对谁错,我们到底应该遵循什么标准?

**答:**的确现在有很多标准是已经在学术界形成共识的,但这些标准也是随着科学的发展逐渐形成并且不断变化的,并不是非黑即白的一条线,而是存在相当宽的灰色地带。从杨的第一份回应看,他似乎并不认为自己有什么不对的地方,也许是大家的标准不一样。但在我的标准看来,杨的行为已经构成学术不端了——所以我之前都在说 “我认为”,但在有些人的标准看来可能这样做没问题。而当人们需要用道德尺度衡量自己或“自己人” 的时候,却往往又因为各种考量而放低了标准。

**对学术不端事件处理得越公开、越清晰,这些标准也就越公开、越清晰,人们去触犯这些道德标准的可能性就越小。不对这些事件进行认真公开的调查处理的话,再多的学风建设和学术规范教育都是徒劳。**如果说 “明知故犯” 是个人的责任,那么 **“不知而犯” 则可归咎于导师教导的缺失或者说是整体科研环境的问题。**作为导师,我能告诉你的就是:这一事件在我的标准看来是学术不端,我们应该遵循尽量高的标准,不要触碰红线也不要走进灰色地带。

4. 国内这些年陆续曝出不少造假、剽窃等学术不端事件,这些事件最后到底怎样了?什么结果?为什么不宣布呢?

**答:**要是知道什么结果,你还会有这些问题吗?具体什么结果我们也不知道,也无处可问。但可以猜。我猜可能也有调查吧,就是没公开,毕竟 “不是什么光彩的事”,要“注意负面影响” 要“维护单位声誉”。

至于处理嘛,不是特别恶劣的,能不处理就不处理,能私下处理就私下处理。所有单位都喊着要 “壮士断腕”,但轮到自己下决心毕竟不容易,毕竟 “肉疼”。但长此以往,这些事件都不了了之的话,前面说的道德底线和标准就会越来越低,越来越模糊,特别是对你们这些青年学生、研究者来说影响是非常负面的。

5. 有的时候确实挺难调查也挺难判断的,公开处理的话轻了重了都不好啊,万一处理错了呢?

**答:**调查是个技术活,需要更多专业人才和专职人员。要不,培养你做中国的 Bik 吧?话说回来,警察不能因为案子难破就不去破,法官也不能因为案子复杂就不判了。在我看来,只要公开调查处理就有不断完善的可能,标准就是在这样不断讨论和完善中一点一点建立起来的,对后人才有警示作用;而 “不公开回应”“不了了之”“私下处理” 是最不可取的,在我看来这才是真正有损 “单位声誉” 的“负面影响”。

6. PubPeer 网站上曝出来的好多都是 “大佬” 甚至 “巨佬”,大部分问题也不是太严重,比如对照多用了几次,补充材料里有点小问题,基本上都不影响论文主体结论,算瑕不掩瑜吧;有些是发在小杂志上的小文章,而且好多也是学生或助手把具体数据搞错了,算情有可原吧。因为这些偶尔的“学术不端” 就否定通讯作者的重要贡献是不是不合适?这对国家培养这些 “顶尖科学家” 所做的投入来说是不是也是一种浪费?

**答:**所以说调查是个技术活,需要有能力和责任心的专业人员去具体判断。但我认为,**保证数据的真实性是科学研究最基本、最重要的底线。**如果连数据都是不真实的,甚至是伪造的,那还做什么科研?

不影响论文主体结论的错误就不严重吗?在补充材料里的数据有问题就不严重吗?不同实验的对照用了多次难道不严重吗?有多少同行因为认认真真辛辛苦苦准备对照数据和补充材料而被 scoop(别人先发)的?有多少同行是参考你论文里的对照或补充材料里的数据而继续进行后续实验,却浪费大量科研时间和经费的?有多少学生是按照你的标准建立自己的实验室又要求自己的学生的?前浪在做,后浪在看啊。

**作为实验室 PI 和通讯作者,最重要的责任就是确保论文数据的真实可靠。**如果连论文都不仔细看仔细改,出了问题甩锅学生,为何要还做通讯作者?一篇两篇不小心出一些小错误也许难免,十几、二十年里,数十篇上百篇都被曝出来还 “情有可原”?不管是一两篇出错还是系统性出大问题,且不说如何处罚,当事人至少应该公开道歉吧?发了论文知道大张旗鼓开新闻发布会宣传,出了问题怎么不知道开新闻发布会道歉呢?

对于基金委、科技部这样有监管责任的机构来说,科研管理就像种地,肥料施下去,庄稼和杂草都会长,刚有一点点杂草的时候不及时除,杂草就会越来越猖狂越来越难除,和庄稼竞争阳光和养料,总有一天会盖过庄稼毁了整片地。早一点除,狠一点除,收集起来堆肥说不定还能还田。

7. 如果发现别人论文里的数据有问题怎么办?怎么防止有人学术不端对我产生伤害?

**答:**当然要先和通讯作者联系,回答读者的问题是他们的责任。如果得不到回复,PubPeer 是个发表意见的好地方,但要实事求是,有理有据。我相信科学界大部分论文还是可以信赖的。

对自己有重要参考价值的数据要谨慎判断,不要盲信盲从,必要时应该重复再现,以验证其准确性。至于怎么防止 scoop,简单的办法就尽量少做热门、竞争太激烈的领域;如果有好的想法要做热门领域,就认认真真地努力做出来并及时发表。有的时候审稿和修改的时间确实很长,所以正式发表前上传预印本网站也是不错的选择。

还是那句话,发表的期刊本身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研究本身的学术价值。当然如果你将来做 reviewer 也要注意,不是一篇论文就能解决所有相关问题,要帮助作者认识并解决对论文关键性的问题,同时允许论文及时发表。

8. 如果不去做热门领域,又发表不了 CNS,我怎么知道什么课题值得研究呢?

**答:**我认为兴趣是科研最根本的出发点,是科学家的初心。如果你对这个课题感兴趣,它就值得研究。除了兴趣之外任何以 “发文章”“争帽子”“拿奖项” 等名利为目的科研,都有可能导致科学价值观异化而误入歧途。在各种学术不端丑闻层出不穷的今天,更加需要科学界不断地“自我净化”,更加需要科学家“返朴归真”,回归以兴趣为目的科学研究,通过在领域里孜孜不倦的长期研究建立良好的个人信誉和学术口碑。希望公开公正地调查处罚学术不端、回归科研本质能让科学家重新得到社会的尊重,让你们年轻一代真正感受到科学研究的乐趣和纯粹,而不是烦恼和丑陋。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杨辉实验室的研究思路一直是技术导向型的而非问题导向型,他们很早就有想法想要找一些基因通过他们的技术完成操作从而达到治疗目的。

我丝毫不怀疑他们选择 Ptbp1 肯定就是因为听了付老师的报告。只是他们最在意的点其实不在于最新发现了 Ptbp1 的功能,而在于他们的技术可以实现治疗这个目的。当然文章最后能发得这么好肯定和 Ptbp1 的研究还未被报道脱不了关系。

这事做的确实非常不地道,正常情况下肯定应该先争得付老师同意的,在对方文章发表后再进行发表。并且由于付老师透露过实验相关设计,更应该告知对方自己想进行相关工作才行。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基本可以认为是学术不端。学术圈里抢发的事情太多了,所有你做的东西都可能被 editor 和 reviewer 泄漏给其他人,拉扯几个来回就是十几个月。领域内做类似研究,掌握资源的机构完全可以很快 follow,一不小心还能像杨辉一样快过原创。付老师的文章审了 18 个月,只要早 2 个月就没有杨辉什么事情了。幸好付老师是领域大牛,声音还能被听到,能得到他应有的 credit。如果像 Siksnys 那样就比较惨了,他作为实现 crispr-cas9 体外基因编辑的第一人,文章被 Doudna 和 Charpentier 抢发,但因为其来自立陶宛共和国的不知名研究所,而且人比较佛系,没有去声讨(后面只发了 PNAS),所以很多基因编辑的奖项都忽视了他,还好 MIT 的 Eric Lander 为其发声,才慢慢赚回了一些 credit。话语权太重要了,希望大家保持良知和正义,为 under represented 发声,不要一下子就站队。

按现在的舆情看,杨辉在学术圈不太好混了,毕竟学术的小圈子里,大家多少有些道德洁癖。但现实生活中,每个人的道德标准是不一样的,尤其在商业上,普通的道德标准更不适用。这件事情对杨辉来说,可以是好事,因为可以逼他走出学术圈舒适区,更加专注到基因编辑技术的临床转化,创造真正的价值。某个投资经理在回答中说基因编辑应用还不如 PD1/PDL1 好卖,我觉得很好笑。他可能还在捡 PD1/PDL1 适应症和联用的漏,殊不知有钱的机构已经押注了更远的未来。

知乎用户 渣渣龟 发表

这种事情挺常见的…… 别说大牛的 idea,连我这种博士的 idea 都有人做有人抢……

17 年底我 propose 的俩 idea,选了一个个人觉得更好的先做了。在 18 年底文章写完投出去开始准备做第二个的时候,收到国内的某个和我合作组老板有交流的组的文章让我帮忙修改。打开一看我就想炸了,idea 完全跟我那个一样,这个 idea 的特色就是系统的搭调变化设计和用一种特殊的源,结果这篇文章和我 propose 的一模一样,连优势写的都和我 slides 里的差不多…… 关键是文章还挂了合作组老板的名字,但是没我的!contribution 里还写着是这个组老板和我的合作组老板在开会时共同提出的 idea,我心态就很崩。我当时还是太年轻,认真修改了之后发回去同时问一下说能不能把我名字加上毕竟这个东西和我当时 propose 的实验完全一样,结果根本没人理我…… 上个月时候这文章在 light 上见刊了,我就只能是表面上祝贺合作组老板但是心里 mmp 了……

由此可见学术圈乱的很,抢 idea 这种事情不要太多,我现在已经长记性了,提新想法时候只跟自己老板说清楚,合作组这边做啥说啥,绝不多说

知乎用户 隐之沉香 发表

What can we say? Just silence.

每一个学者都不应该以不道德的手段伤害乐于分享、热爱科学的学者,因为这是消磨自身学术声誉的,这样的人多了,整个群体的学术声誉就荡然无存。

学术圈其实是国际上相对最客观看待中国和中国人这个概念的圈子。如果这里都因为一些人的不当行为,导致整个群体的风评被害,谁还会愿意跟这个标签合作?

“沉默呵, 沉默呵! 不在沉默中爆发, 就在沉默中灭亡。”

知乎用户 白日梦想家​ 发表

观点就是:交流的 idea 被人以不正当方式抢发,是任何一个真正爱科研的人所不能接受的。

其他事件,比如 LHL 事件、CXT、DC 等,有没有学术不端相关领域硕士以上都很清楚。那么问题来了,为什么没有人管?如果做科研的都不能基于事实得出结论,那真是太悲哀了!或者有什么问题咱大大方方的承认改正也可以啊。

上述这些大佬的事情影响还是比较大的,**为什么相关领域内很少有人发声?**是因为大环境如此,无法改变一些事情吗?

正在读研、读博的你看到曾今崇拜的大牛这样对待质疑,你怎么看。

实事求是很难是因为背后牵扯的利益关系错综复杂,那么就这样吧热闹一下完事。

可是我们一直追求的科学精神到底是什么!?

敢于说实话确实不容易,比如这次应对新冠疫情,就凭钟南山院士第一个敢于说人传人,我就服他!希望有越来越多这样的人,而不是越来越多的人为了奖励、荣誉、罔顾事实害人害己。

非常喜欢的一个采访,


视频链接

[你最喜欢的访谈视频是哪一个?​www.zhihu.com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20085254/answer/816660135)

20200703 更新一下吧

也听过很多报告,一些大牛确实会在论文发表前在一些报告中提前交流,这个当然是出于好意。其实科研环境需要一个自我净化的机制,一些人会在审稿或者审基金以及这样的交流总窃取他人 idea 然后迅速发表文章,所以交流需谨慎。

本次更新删除了大学名字,不想引发针对学校的讨论。

知乎用户 小青牦 发表

对于外行来讲,这是两个用相同思路得到相似结果的故事,但是从内行的角度看,知道要敲降哪个基因才能得到最终结果是最重要的一环。所以很多生物里的著名实验,比如得了诺贝尔奖的海德堡筛选和山中伸弥因子,前期都做了大量工作在那儿筛基因,花费好几年的时间。一般的生物论文如果不提自己前期做了筛选工作,上来就敲特定基因,很有可能被 reviewer 质疑或要求其说明怎么找到的这个基因。现在看来实锤的是,在付的那个讲座没出来之前,除了付组外没人知道那个所谓的 Ptbp1 基因对于 PD(帕金森)还有这样神的作用。在付的讲座出来之后,杨才受到启发,做了相似工作。既然杨受到付的启发,为什么连 credit 都不给,致谢和引用部分一概不提付的 PD 工作,却说自己是原创?

至于有些同学说的 “换了个方法证明哪怕是相同的结论往往也很有意义”,没人否认这句话。但是这和这个争议无关。杨和付同时做,或在付的文章出来后做都是可以的,但是你要给人 credit,不能剽窃 idea,又剽窃结果(Ptbp1 基因是 reverse PD 症状优秀的靶点这个信息本身就是最重要的结果)。

如果明白药靶的意义,以及上面我说的生物研究工作重心的话,杨与付之间的 drama 就自然可以理解了。和癌症相关的基因那么多,只有找到 PD-1 的人才是人生赢家。老年痴呆现在还无药可治,因为目前试过的药靶都无效。

杨的 Cell 文章开头就引用了付 2013 年关于 Ptbp1 的文章,但是那篇文章不涉及 PD。所以 “Ptbp1 基因是 reverse PD 症状优秀的靶点” 这个重要结果被剽窃,是无疑的。实现手法上,付 target 了黑质,杨 target 了纹状体。对此可以看看

@DiscWorld

的评论:https://www.zhihu.com/question/404537874/answer/1316786874

你要问如果杨在受到付的 talk(注意,是 talk,不是 2013 年的 paper)的启发后还想做相似工作发文章,且此时付自己的文章尚未发表,领域内公认的正确的做法应该是什么?应该是把付作为共同作者。按照其贡献,付也可能成为共同通讯作者。别说是带着 idea 入股了,付是名副其实的带着 data 入股!这事根本就不是一个 idea 的问题,人家都有实验结果验证了。

后记:发现我的核心观点竟然和浙大王立铭教授关于此事的评论撞了…… 对不起王教授,我要是知道你写了,我就不写了。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看了 BioArt 上杨辉对付向东教授的回复,杨辉有资方和中介辅助果然不简单,很明显多处针对付向东和 UCSD 的专利,“付向东教授说向我透漏了许多实验细节。我们希望他能提供任何支持他观点的证据” 这种话都出来了;不光对准 “他公布的专利中并没有涵盖利用基因编辑技术来实现转分化”,还强调自己的方法比付的 Cre/shRNA 和 ASO 更有可能临床转化

杨辉明明有融了两轮过亿的公司,心里想 $ 文章还说_“The authors declare no competing interests”_;而付论文里的利益冲突是这么写的:

《知识分子》遍访多方,这段看着虚其实最实在:

不管对于付向东,还是杨辉来说,这项研究意义都很重大,付向东表示,这是 “我打算用余生全力以赴这些研发工作”。而杨辉则在论文发表后表示,这项发表在 Cell 的论文是他迄今 “最满意最有成就感,也最感动的一个工作,期待早日上临床”。

看看年轻人专访时在讲什么:

首先投资人的眼光要更加的支持原创,要挖掘企业的价值而不是仅仅依靠后期的临床数据……
其次,国内的上市政策需要作出改变。在纳斯达克,即便企业没有任何临床数据,以张锋和刘如谦为例,他们的公司都可以实现上市……
中国想要做到这一点并不容易,当然,投资者正在慢慢在改变,但是改变的速度可能还跟不上……
我认为我们是肩负这个使命的,如果我们能够走好这条路,能给中国的科学家提供一个好的参照

圈内声誉已经不要,患者疗效又在什么位置呢?

SD 也算个 biotech hub 了,付老师虽在此地学界打拼多年,跟能呼吁国内上市政策宽松化、“最大梦想是做药” 的年轻人和他背后的资本、法务、产业团队比,还是 naive 啊(逃,诺诚健华十亿公笑而不语

国外早有造福病患的 “好的参照”,只希望扎实做好研究,不要急功近利走了样。

-- 杨辉回应前的原答 –

杨辉的公司融资过亿,发这篇 Cell 时金主爸爸(中比较弱的那个?)都出来 PR 的。

所谓 “庙小妖风大”?

[辰星璀璨 | 【重磅】顶级杂志 Cell 发表辉大科学家团队关于神经退行性疾病治疗重大成果​mp.weixin.qq.com

](https://link.zhihu.com/?target=https%3A//mp.weixin.qq.com/s/UKZf5Rv4aEGwIT0RbdTELQ)

知乎用户 多克特梨​ 发表

国内科研环境最让人绝望的不是灌水,甚至不是造假。

而是只要抱的腿够粗够硬,即便论文出了问题,也不会受到处罚。

饶毅邵峰联名锤韩春雨,河北科技大学都能把韩保下来,还发明 “未发现主观造假” 这种闻所未闻的调查结论。董晨的“排除恶意造假”,依葫芦画瓢不就出来了么。

韩春雨都动不了,还能动到杨辉,李红良,甚至有院士光环的董晨,曹雪涛?

这就是现实版西游记,打死的小妖小怪(因为论文抄袭被取消学位的博士硕士)都是喽啰,稍有背景一点的,自有菩萨搭救。至于菩萨…. 居然还有凡人想动菩萨???

许晨阳去 MIT,颜宁去 Princeton,当打之年的顶尖人才,已经用脚在投票了。

知乎用户 四个酒窝 发表

个人觉得,这件事里涉及到两个核心问题:①高仿他人未发表最新研究成果;②科研成果的资本运作。

先说获取 “他人未发表最新研究成果” 的渠道:

1. 审稿。同行审议真的是个很迷的事情。大同行有些细节可能不太懂,小同行,那可真的什么都可能发生。我们组就遇上过,被拒稿,然后不久就有类似的文章发表了。这明显就是小同行或者是竞争对手是审稿人,甚至是编辑,直接截胡了文章。英雄所见略同,做的太相近的方向,人家托你几个月,然后自己先把文章发了,那也不好维权。规避方法:发文章,别墨迹,被拒之后赶快换期刊,给了修改意见,迅速改回去,熟悉圈子里那几个人都有谁,下次投稿记得回避。审稿人,回避这个功能不是白设的。

2. 项目评审。项目评审,所谓的盲审,是你不知道谁审你,但是审项目的知道他审谁。以公平著称的自然科学基金,里面的不可说也是很多的。最狠的评语是什么?什么细节都没有,直接评 “缺乏创新性、新颖性”。直接打 D,一票否决,上会都上不了,即使有关系,想会评的时候捞都捞不起来。这种一看就是同行恶意差评。更坑的是项目评审很难回避,所以,只能下次换口。更恶劣的是,一边说嫌弃你 “缺乏创新性、新硬性”,人家那边就可能直接改改就中了。项目评审,信息严重不对称,评审专家可以博览众家之长,被审的都是弱势群众。

3. 公开的会议。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做报告的成果应该是已经发表了的,或者是在审的,马上要发的。大部分人都是发了 NB 文章去秀一下,扩大影响力,有几个真的傻了吧唧的拿最新的研究成果去外边讲。学术圈也是江湖,太单纯容易成炮灰呀!

综上所述,发文章最忌讳拖延,逆水行舟,不进则退,用来审项目和开会的,都改是在途的文章,而且要注意回避恶意审稿人,一开始可能不知道是谁,但是日子久了,有些人终究会多行不义必自毙。

记住,现在是学阀割据的时代。

科研小白们,一定要有自主创新的意识,说白了就是不要去大佬们的山头上搞事情。当你 NB 到能够引起大佬注意的时候,他打压你也是可以想象的。这时候你只能更加 NB 到他们根本压不住,或者就三观尽毁,凉凉了。

一个方向的顶级圈子,就那么几个人,一个大佬一统江山了,又有你啥事?几个大佬学阀混战呢,小白一不小心就是炮灰呀!

小白不要随便追热门,因为你大概率追不上。也不要随便攻传统大方向里,因为很难出头。

有兴趣的可以看看历年自然科学基金的题目列表,这个是公开的。看着像句人话的,或者说现在真正有很多人研究的正经的方向,基本上都是大佬的本子,小喽啰,只能在边边角角,奇奇怪怪的地方稿点小创新。创新嘛,大家都在研究的东西,选这个题就是没新意怎么可能让你过。

当然,最简单的方法就是直接投降,把大腿报上。

一个没有根基的小白,想走出一条属于自己的科研路,就要努力创新,真正的创新,不畏艰难,真的很难。

第二个问题,科研成果的资本运作。

作为一个从科研转财务的人,我真的觉得自己的金融知识十分浅薄。我始终不明白,一个技术上并不成熟的东西,市场上到底谁在买单?

说白了,我没信心卖的东西,居然有人敢买。

我真的很想知道,那些投资人到底知不知道某些科研成果只是个概念,短时间内难以变现,甚至很多技术问题根本还没有解决。

难道投资人真的不在乎项目是否技术可行,玩的就是击鼓传花的游戏?

但是物质守恒呀,最终谁在买单呢?

本人最近在狂学财务、金融知识,以期明白这里面的逻辑。

最后,良心建议,学术造假这条红线永远不要触碰,因为太容易求锤得锤了。

我现在如此卑微,我依然相信,人在做,天在看,出来混,迟早要还的。

我们可能人微言轻,但是有石锤,一定要积极维权。发现别人的文章被剽窃,私下通知受害者。科研环境的净化,就要靠每个人的努力。

发文章,说白了大家都是在那对着数据吹 NB,但是把数据直接改 NB 就突破底线了。

直接把别人 NB 的东西当成自己的,那就是玩火自焚的节奏呀!

再说一遍,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

防患于未然,总比事后撕逼容易很多。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终于打起来了

杨辉不是做神经的,是核移植出身。在中国积极蹭热点才能混的好。

神所最近不好过,有文章没应用。杨辉是现在神所的门面,老蒲肯定会死保他。

其实蒲做学术也是这个风格,短平快的搞一把,我不喜欢。

蒲慕明:要防范灰色地带的科学不端行为

科学界一直以来关注的不端行为有三种形式:伪造、篡改和剽窃(Fabrication,Falsification,Plagiarism,简称 FFP)。然而,明目张胆的 FFP 行为很少见。这些行为一旦暴露,其后果通常会很严重。实际上,更加常见并且难以判决的是处于灰色地带的疑似科研不端行为,诸如不恰当的数据筛选、分析和表述,同行评议和学术交流过程中的不端行为,论著或其他形式研究成果产出贡献分配中的不合理等。很多这些灰色地带的行为正演变成新形式的不端行为,严重损害着科学诚信。
第三,研究机构要致力于展开严格的科学不端教育,不仅要有定义 FFP 和科学伦理的教程指南,而且也要结合具体的伦理道德案例在师生中开展教学讨论,要澄清灰色地带的不端行为有哪些,包括那些有选择地使用符合研究假说的实验数据、藉特权信息 “汲取” 他人的成果、在各种形式的科学评审中违反保密规则、把对研究工作没有贡献的人署名为论文的作者,等等。
本文转载自《知识分子》微信公众号。英文原文发表于《国家科学评论》(National Science Review, NSR) 2015 年第 4 期,原标题为 “Scientific misconducts in the darkening gray zone”。

嗯..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Update

听闻杨博士时前两年都不怎么做实验,只读文献,后来三年就发了 Nature 和 Cell. 本来这事教育人要多读文献,如今想来细思极恐…

————————————————————

微信上吃了一下午的瓜,据我了解神经所有的人还在反击付的文章有问题,真是令人气愤。杨辉实验室的人也开始独立做 PI 了,正在招兵买马,又办了公司拿了一亿融资也有自己的势力,估计不会束手就擒,毕竟李红良,曹雪涛,韩春雨之流都跟没事一样,不要脸的人多了,我说我没抄,又能把我怎么样?如今这世道树没了皮必死无疑,人不要脸天下无敌。

杨辉在 whitehead 的文章被几十个实验室联名发文章说无法重复,估计从那时后开始他心态就有问题,传闻中他老板 Jaenisch 就是个变态,课题跟风不说,一个好的课题能让三四个博后一起干,谁做出来是谁的。他九个月两篇 Cell 没准就是被老头子逼地想开了,入了歧途… 毕竟学术圈里没道德的人多了,也没见怎么样,凭什么我得的苦呵呵的做实验被人剥削呢。

这种事情只能希望知情人士多多发声,大佬们主持正义,毕竟没有惩罚的话只能是越来越烂,上演一出又一出的劣币逐良币。

最后来个审稿人发的声明

I reviewed both papers at Nature. The ION one came in much later and in my opinion there were many problems with the data, experimental design, and it seemed to be rushed. All referees recommended rejection and it was promptly rejected from Nature. It re-emerged later in Cell (after likely finding new referees). It would be a pity if indeed these allegations are true and the ION group copied the paper from Fu. Science at ION is fantastic and I am always inspired during my visits. Indeed, my family and I are moving to Shanghai at the end of the year and I am very much looking forward to continued scientific interactions with all of the great neuroscientists at ION and in China.

知乎用户 xupenggoing​ 发表

以后被邀请到神经所做报告的专家学者

会不会产生下面的条件反射……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跟付老师不是同一个领域。看到大家的回答来感慨一下。

来美国读 phd 以后最大的感受就是着急。其实跟在国内比工作量不见的少,但就是不 “出活”。老板经常教育我不要着急,要把各种条件优化到尽可能好,要设置好重复和对照,要做很多额外的实验排除各种假阳的条件。写文章也会非常详细力争降低别人重复的难度。大量的这些工作甚至都不会写进 paper 里,都是用来自己跟自己较劲,反复 convince 自己的每一个结果。

我自己常常忍不住会着急。有时也会为了赶进度省一些可做可不做的实验。后来反思这或许跟我们的价值导向也有关系。宣传都是某某发了多少 cns,某某多快毕业,某某多年轻就有了帽子。对杨的宣传也是八零后 pi 什么的。一些学校还会强制若干篇文章,影响因子累计多少毕业。其实我们这里诺奖的学生,非常勤奋和有天赋,七八年一篇文章毕业也很常见。看到这些常常感到焦灼。国内同学和周围人的期望也会时不时 push 自己。

一方面希望我们的学术体系能越来越成熟,越来越重视工作本身的 novelty 和学术 reputation,而不是文章数量和影响因子 / 引用。另一方面希望自己能引以为戒,不要在压力下忘记了学术的初心。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我说一点不一样的事情

医疗风险投资圈内人

和杨辉有接触是因为他的公司辉大基因要融资,杨辉本人是辉大基因的实际控制人

公司全名是 “辉大(上海)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企查查、天眼查上都有,看官们可以自己去找

公司法人叫姚嫙,是杨辉的学生,1989 年生人。

拜访杨辉的时候是因为他的公司刚刚被业内知名的夏尔巴基金投资,夏尔巴资本系君联资本的两位投资大佬挑梁单干创立。他们从中科院里挖到冉冉升起的杨辉,觉得他同时具备 crispr/AAV 这些时髦的技术背景,后续轮应该可以圈到很多钱。因此怂恿他出来创了业,并作为天使投资人给了一笔启动经费。

老实说,在我拜访完杨辉博士后,我并没有觉得他有多么厉害,他的 crispr 技术只是因为他在美国有幸能和 crispr 的发现人在一个大 lab 里,而这个技术又是一个有很多可以潜在应用场景的平台型技术,能挖到这样一座油矿,想不发高分论文都很难。作为一个寒窗苦读数年的生物医学专业的博士,我觉得杨辉就是运气好,羡慕一下,除此以外无感。但是我那个时候是作为一个医疗创业的风险投资人去见他的,我觉得他的文章很牛,但我打心眼里不觉得这个东西能够变成像 pd1/pdl1 一样的产品,并且卖出去钱(投资人追求的),何况目前 crispr/AAV 这两个技术能治疗的都是发病率很低的罕见病,这与我们医疗 vc 所追求的 “放长线,钓大鱼” 策略,并不匹配。再加上杨辉本人也就是个科学家,没什么商业 sense。项目也就 drop 了,此后按下不表。

后来听说辰德资本和药明康德投资到里面去了,药明康德是什么公司自然不必我多说,辰德资本这家基金以前是投资医疗诊断的公司,据我所知不太懂新药和 med-tech 的,这一票应该是翻船了。因为资本都是敏感的,经此一事,我想应该再没人给辰德资本、药明康德接盘了吧,击鼓传花的游戏咋玩下去?我小板凳已经搬好了。

只要是做过一天实验的人,爬楼爬下来都会知道谁在说真话,谁在说假话。在我看来,杨辉本人也好,这些投资他的投资界大佬也罢,都在自觉不自觉的扮演着不光彩的角色。国内各位科研大佬之前都爆出过学术剽窃的事情,大多不了了之了,所以杨辉的位置也许是可以保住的,但是剽窃 idea 难道就不算剽窃了吗,他在圈子里要怎么玩下去我想想都难。

现在看来,我还是为自己当年的明智决定暗自庆幸的。

————————————————突然诈尸一样的更新————————————————

YH 老师的回复信我看了,凉了。具体懒得写了,大家自己看这个大话题下其他人的评论吧,他们想说的就是我想说的。还是太年轻了,沉不住气啊。

那些说我说话喜欢加英文的,呵呵。fine 吧。

知乎用户 rockie 发表

作为前付老师实验室的普通学生

于私,对于付老师的科研水平和人格魅力,付老师对国内学生的培养和对国内年轻科学家的无私帮助,个人深为佩服。

于公,支持原创性的高水平科研工作,特别是耗时较长的的核心攻关课题。反对包括剽窃在内的各种学术不端。如果中国科研界容忍把不正确的 “成王败寇” 当标准,惶然不顾科研的道德底线,不尊重原创,谁还愿意花数年甚至数十年的时间啃“硬骨头”?谁还能全心投入帮助提高国内科研水平?难道我们容忍鼓励对科研成果和知识产权的剽窃?这岂不是对我们的科研大环境持续的做负面的示范和引导?这难道不影响国内科研氛围在世界范围的声誉?

支持付老师举报剽窃并申请独立调差!至少基金委应该对这件事展开网络投票和评估,让广大的科研工作者有渠道对是否保持科研道德底线表达自己的声音。

知乎用户 Exxcho 发表

我老板的文章就被 reviewer 抢了,reviewer 还是哈佛的,而且他们偷文章 idea 是把我老板创造的词汇给重新换成别的,虽然本质上意思都一样。还有我老板算是最开始做这个领域的几个人之一,人家哈佛的原先根本不做这个,照样偷了 idea…… 我问我老板需要曝光吗,他说没有必要,想一想就算曝光都没法实锤人家抄袭剽窃 idea,毕竟人家学术名词都给你换了,别人也没法判断人家先做还是我们先做的,害。结果就是我老板本来送 paper 去一个很好的期刊 review,被 reviewer 盗了 idea,文章发不了不说,心血也白费了。

这种事国内外都存在,平时交流会不谈没发的文章还好,但是去投稿肯定要被 reviewer 看到的,这就真的没法避免。特别是社科的话有的实验不像其他学科实验需要做很久,如果遇上个比较容易出结果的实验设计,知道了 idea 数据和结果很快就能出来,真的太好抄袭了……

而且不止偷 idea,很多合作者说是合作结果放鸽子或者抢了你 idea 先去发文章都很可能,我老板也遇过几回,我感觉现在学术界工作者之间的诚信真的很脆弱了… 而且我老板做跨领域的,他做的老本行认识他的人多,毕竟每个领域都圈子小,但是跨领域别的领域认识他的就不多,这样被人偷了 idea 啥的都没处说理,害

现在这个热搜被撤了,上面要怎么处理已经很明显了,可惜了付教授这么撕破脸。

这种事情以后也少不了,遇上了是真的很难说理,不是每个被偷 idea 的都像付一样是大牛,甚至就算是付这样的大牛出手都不一定真的能对偷 idea 的人有啥实质伤害。学术圈也是人组成的圈子,是要有人在,就会有不干净的事情,而且如果风气不好还会更多,害。只能是每次发现了实锤了都严惩,震慑有侥幸心理的人。但是国内目前学术圈现状我就不评价了… 前几天爆出生物圈大佬造假下面一堆人说这在国内是常规操作………


更新:刚刚开完组会,老板谈了下今年顶会要在线上办,问我们组哪个要去搞 presentation,结果都不想去说怕 idea 被偷…… 老板让我在三个项目里面选一个去汇报,问我要哪个,我直接问哪一个不会被偷… 我们组大师兄直接笑出声……

刚刚看到我老板居然有大花臂,而且还很壮,感觉当年说不定还出来混过…… 不过就算出来混过 idea 被偷了也没辙,害


更新后续:昨晚跟老板开会又聊了下顶会,他说美国都是分享已经提交但是还没发表的东西,说如果怕被偷 idea 不分享,then we’re not going anywhere,还是坚持要我分享没发表的 idea


更新:抄我老板 idea 的那篇 paper 已经发表出来了,老板发给看,说想要删减一下他原来的 paper 重新投其他期刊,让我对照着看看删掉哪些好,结果我越看越气,全程内心口吐芬芳,是真的全都照抄,我老板发展的理论和实验设计真全一模一样,除了关键名词换了而已

知乎用户 Haaana 发表

大学同学的爸爸博后在美国读的,回国以后在 985 当教授,后悔了,力主同学留在美国做学术

很喜欢的一个大学老师,清华本,英语好,水平高。后来跳到耶鲁,斯隆奖,拿了 tenure。他有个博士同学是毛子,在 mit 拿了 tenure,这俩人经常合作发论文

大学本系有一位华人女教授大佬,老公化学系大佬,夫妻二人北大同学,八十年代留美,两个孩子美 top10 大学毕业。孩子大学都毕业了,夫妻二人还在做学术,假期一家人喜欢去南美玩

中学同学在国内某军工类 211,大三聊天时感慨道,大家都灌水,不发点水文章不行啊

我校这几年助理教授招了不少大陆人,我知道的有十几二十人,基本是本科清北 + 北美 phd,除了一人回国进工业界和几个跳去美国其他学校的,还没见到回国的…

我觉得在美国最难忍的是对亚裔的种族歧视,不过大学教授不太会在象牙塔般的学校里遭遇这点,校内起码不会碰到三教九流的人随便出言不逊的情况。虽然我能感觉到白人教授对口语不好的亚裔 / 伊朗 / 中东欧教授还是有优越感… 只要学术能力 + 交际能力不错,在北美大学里能过上挺好的生活了。科研人士更看重的是比较纯粹的环境、高水平的同事和学生、不为对名利的过度追逐和行政事务所累、体面的收入,所以国内对这些人的吸引力其实不是很大,甚至很小。如果说回国在北京的高校任教,可以有户口加学区房,那美国大学也有附中附小呢。芝大提供给教授的孩子们从四岁到大学之前的一条龙教育,芝加哥也是文化教育重镇,有全美顶级的美术馆乐团医院中学大学。除了天气比北京再冷点儿,靠着一个大湖,环境空气好很多,现代建筑之都,夏天还能到沙滩边游泳骑车晒太阳。所以国内科研环境如果是一滩浑水,靠物质待遇 + 召唤爱国心是很难吸引人才的

知乎用户 九边 发表

如果你提前知道了别人未发表的一个结论,想实现 “弯道超车” 很容易。根据实验结果得出结论要很久,可根据已有的结论再去反向设计实验则很简单。

YH 有很大概率是在 Fu 的结论的基础上,只挑选对自己有利的结果发表的,因为他知道结论很 solid,所以根本不需要重复,挑出符合自己预期的结果即可,自然时间很快。在生命科学相关领域,提出一个新的理论,是要经过严格的验证的,尤其是像 Fu 这种 level 的重大发现。所以 Fu 的文章才会拖了那么久。

YH 这种造假很难证伪,因为 Fu 的结论是正确的。但是,但凡一个具有独立思考能力、有过生命科学实验经历的人都知道,偶尔一次走运、在很短的时间内做出好的结果、还刚好能发在 CNS 上,就已经是很罕见的事情了。如果回回如此,那就两种可能:1. 这个人开创了一个新的领域、是诺奖级(不等于一定拿诺奖)的科研工作者;2. 学术不端。

在基因编辑领域,能像 YH 这样的频率发 CNS 的,也就 David Liu,Feng Zhang,Jennifer 以及他们的几个比较优秀的学生可以做到了。但在这些人里,只有 YH 的文章饱受质疑,且 YH 在国内国外的名气完全不成比例,这说明了什么?大家自己去想。

说一下对 “造假” 的感受。一图多用、PS 这类造假都是最 low 的。真正造假的高手,都是真假参半的。他文章里有百分之七八十的 data 可能都是可以重复的,但有一部分,重复性很低,可能偶尔做出来一次,但是他把那次 data 就放在文章里,他仍然可以理直气壮地说他的数据没问题,你还拿他没办法。如果那篇文章,他要是在自己建的某个实验体系里完成的,那更是想怎么说怎么说,别人重复不出来,可以推到实验体系不同上,毕竟这个可能性是存在的,你怎么证明他造假?唯一能做的,也就是不信那个结论而已。

为什么学术界造假特别普遍而工业界造假很难?因为在学术界不会有人大规模重复你的 “发现”,你可以为自己找无数理由来解释为什么别人无法重复你的结果,往往对方会因为精力有限也就作罢了。而在工业界,结论是会被大规模重复、反复测试的,这牵扯到企业的生死存亡,所以行就是行,不行就是不行。

所以,为什么有的人可以成为世界公认的科学家、而有些人看文章发的不错、但在国际上又没什么名气甚至是恶名?因为前者的结论被大家广泛验证、并作为科学结论深入人心,而后者的结论却经不起时间和其他科研人员的检验。大科学家的声望,就是通过一篇篇被大家广泛认可的文章、一点点建立起来的。显然,YH 并不在意在自己在学术圈的 reputation,他主要是混国内的。只要在国内能拿到资源,再加上自己的 “聪明才智” 去发更多的 CNS,再让国内诸如什么 iNature、Bioart 这类自媒体公众号宣传炒作一番,就什么都有了。至于国际同行怎么看,不重要,本来的目标受众也不是他们。

最后,YH 说他的文章被引用了很多次,以此证明自己的文章没问题。实际上,基因编辑领域近些年这么火,高引很正常。而且大量的引用是作者写文章时介绍前沿进展、在 introduction 里引的,作者可能只看了一个文章题目或者 abstract,并没有真正去应用、重复他文章里的技术。而真正用他技术的,又说重复不出来,这说明了什么,还不够明显吗?还看不出来问题的,最好离开科研领域。

不是只有文章撤稿了才说明有问题。

知乎用户 洛克马戏初号机 发表

至少十年,至多二十年到三十年。

这玩意都能成为外国吐槽中国学术抄袭的例证。

看看,别人需要污蔑么?需要造谣你抄袭剽窃么?

这不是现实存在的东西么?

这种事情只要出现一起,那么就能成为对方十年内,二十年内,三十年内攻击你的弹药。

而你,无话可说。

所以,对于这种事情千万不能护犊子,吝惜羽毛,要从严从快从重查处,要给外人展现出我们对于学术抄袭,学术剽窃整治,杜绝的决心,否则,弹药,只会越来越多。

另外,还要说的是:

出现这种问题,肯定多多少少和现行制度有关系,所以如何改变这一切,让科研更加健康的发展,也是必须要思考的。

就是这样。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领域相关, 完全同意付向东教授的观点,cell 系文章不可信的结果很多,或者说知乎劝退大流里面的生物相关文章不可信,不可重复的结果大于 60% 都是保守估计,多的我就不说了,容易暴露,圈子很小,反正付教授关于 GFAP-cre 泄露的点确实是大问题,本人 2018 年底时,差不多在 Chen bo 实验室 nature 发文后几个月的时间,测试了 GFAP cre 和 shh10 isotype 结果都是非常高的 RGC 的背景,因此放弃了 Muller gila to RGC 的方向。

知乎用户 浴火凤凰 发表

最近一段时间,国内外关于学术造假的新闻可以说屡见不鲜。

令人遗憾的是,中国已成为学术造假的主要输出国之一。

据 2017 年数据显示,中国发表论文数量占全球总量的 8.2%,虽然远低于美国的 30.7%,但两国的撤稿占比为 24.2%∶28.1%。

换算过来,中国撤稿率是美国撤稿率的近 4 倍。

而中国被撤稿的重灾区则是全国各高校,其中不乏一些著名院校、名家名师以及硕博研究生,如:

2019 年 11 月,南开大学校长、中国工程院院士曹雪涛教授实验室发表的多篇论文被质疑;

2019 年 11 月 29 日,首都医科大学校长饶毅教授实名举报武汉大学李红良教授;

2019 年 7 月 27 日,复旦大学女博士与附属中山医院青年研究员,以 5 篇 SCI 作为情感交换代价;

前些天,素有 “打假斗士” 之称的 Elisabeth Bik 博士,举报中国 8 篇论文 “不同作者、不同大学所属医院、不同癌种、不同蛋白表达,结果却一模一样” 的报道,引起了学术界的高度关注。

为何高校学术不端行为会屡禁不止呢?

01 与利益、“帽子” 挂钩,是学术不端的主要诱因

蔡元培曾指出:“大学者,研究高深学问者也。”

大学学术研究的目的,本应该是创新学术成果,服务人才培养,推动文明进步。

然而,在市场经济飞速发展和社会快速转型的关键时期,出现道德与利益相互矛盾的情形,一边是经济的繁荣,一边却是道德的沉沦。

科研工作者出于 “经济人” 的功利性追求,远远超越了 “学术人” 的精神性追求,以致最后蜕变为投机取巧的“机会人”。

很多高校老师把科研看作是一种谋生工具、谋利手段,做科研也是紧跟 “热点”。

近年来,国家强化经济手段对科研人员的激励,进一步加深了科学研究与利益的联系。

如:2016 年 2 月 26 日,国务院印发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若干规定》中,规定科技成果完成人和转化者的奖励不低于净收入的 50%,以调动科研人员参与成果转化的积极性。

其实,国家的 “奖励经” 是正的,可被下面的和尚们给念歪了。

某些掌握话语权的高校研究团体,为了追求巨大的经济利益,不择手段去争取项目课题,导致大量项目课题都是利益分配、公关和造假所得。

![](data:image/svg+xml;utf8,)

然而,项目课题与科研成就、科研效率是没有直接关系的,项目课题又多又大,并不意味着科研成果具有相应的对称性。

因此,众多课题组使用剽窃、伪造、不当署名等学术不端手段,以便让所谓的 “课题成果” 能够顺利结题。

这样一来,“高利益”源于 “多课题”,“多课题” 催生 “假成果”,“假成果” 吸引 “更多课题” 带来“更多利益”,如此循环往复,学术不正之风日益盛行。

除了经济利益外,“帽子” 利益也是众多学者追求的目标。

学术帽子意味着一劳永逸的成功,速成几篇影响因子不凡但是掺水的论文,很快就能换取学术帽子的诱惑,实在是太大!

很多帽子的背后,是无数的无名高级打工者的成果堆积,有的帽子甚至是通过关系运作或行政学术资源获得。

没有 “帽子” 就意味着没有课题,或者只是利益甚微的小课题,这就逼迫那些没有学术权势的高校学者,只能通过走学术不端的“捷径”,去快速摘取常规无法取得“帽子”。

02 现行学术评价制度存在先天不足

当前,我国的学术评价制度主要包括学术科研人员评价制度、科研项目评价制度、学术科研成果评价制度、学术科研奖励评价制度,等等。

现行的学术成果评价体系,是以量化考评的形式为主,关系到科研人员考核评审、评职称、职务晋升等切身利益的事,都与发表论文、出版专著、参与课题等学术成果挂钩,并将其赋予不同的量化分值,按照分值多少进行简单比较。

《第三次全国科技工作者状况调查报告》表明,40.1% 的科技工作者认为现行评价奖励制度产生了负面效应,造成学术不端行为频频出现。

这些制度的先天不足,违背了学术研究活动的自然规律,是导致学术不端行为的重要原因。

众所周知,学术科研工作不可能是一个匀速产出的过程,这需要长时间的探索和积累,并且失败多成功少是常态。

然而,使用复印、浙大版、南大版、北大版等核心与非核心、国家级与省部级等量化标准,来衡量学术成果与研究项目,动辄要求公开发表多少论文,完成多少项课题,不按期完成就迫使教师 “下课”。

这样对量化的作用和功能估计过高的要求对于教师来说近乎苛刻,也违背了学术研究的复杂严谨、厚积薄发、循序渐进的客观规律性。

这种量化的学术评价体系面对道德规范与个人利益,对学术态度的取舍产生很大影响。

当二者发生冲突时,利益的诱惑就可能导致部分教师偏离学术道德规范。

自律意识差的大学教师,为应付职称与考核所需,或为获得可观的科研奖励,铤而走险,竭尽所能,东拼西凑,到处挂名,以求在短期内取得规模效应。

学术研究被异化为 “学术生产”,厚积薄发的研究过程被异化为立竿见影的生产过程,学术泡沫随着学术不端而越吹越大。

03 硕博培养制度是学术不端的重要原因

2 月 28 日,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新闻发布会上,教育部公布 “2020 年,全国硕士研究生计划比 2019 年扩招 18.9 万人”

2020 年,预计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人数将超过 100 万。

教育部等《关于优化高等学校加快 “双一流” 建设指导意见》指出:适度扩大博士研究生规模,加快发展博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

硕博研究生扩招同学,对造成学术不端带来两点突出的影响:

一是导师队伍的数质量无法跟上。

据 5 月 20 日教育部网站发布《2019 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的数据显示,2019 年,全国在学硕博研究生 286.37 万人。

而全国硕博导师人数不到 20 万,师生比例为 1:14,并且之后长年维持在这个比例上。

请注意,这是只是平均比例,在许多著名高校和热门专业,这个数字变得令人触目惊心。

正如 21 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所说:

“有些导师直接带了几十甚至几百人的研究生,研究生的导师制形同虚设”。

而大量有能力搞到大小项目,但是没有学术指导能力的导师滥竽充数。

例如,一名自缢身亡的博士生,遗书中称实验得出的结果和最初的设想不一致,导师却让其自行解决,暗示其导师曾逼迫数据造假。

二是招收众多没有科研兴趣和相应能力的研究生。

许多学生考硕士、博士,是由于跟风随大流、暂时躲避就业、家长逼迫等各种原因,而不是由于具有科研兴趣。

其中,许多学生并不具有相应的科研能力。

加上导师每天忙得团团转,能亲自给予学生建议者很少,有的学生比喻 “见导师和见皇上一样难”。

团队大了,一般都是 “小导师” 或者师哥师姐指点迷津。

为了能够完成硕博毕业的 SCI 指标和学位论文,许多学生只能通过抄袭他人成果、伪造实验结果、文章互相挂名等学术不端手段,从而造成大量的撤稿、延期、取消学位等不良后果。

其中的典型代表,就是 “知网门” 事件的主角——翟博士。

04 对学术不端行为预防和惩处不力

尽管近年被曝光的学术不端行为受到了严肃处理,但相对于日益蔓延的学术不端风气,只不过是冰山一角,有更多的学术不端行为未能及时发现并得到应有的处理。

一是由于预防教育不到位。

目前,由于学术道德教育与学生成绩不挂钩、与科研工作者晋升不挂钩,造成学术道德教育要么没有,要么走过场,远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

二是惩处治理有漏洞。

有些学术不端的案例,雷声大雨点小,最后处理结果都没有了消息。

究其原因,部分检查人员秉承 “事多一事不如少一事” 的态度,存在民不举官不究、好人主义等现象。

有些院校即使发现教师、学生存在违反学术道德和法律的行为,多少报以一种 “家丑不可外扬” 的心态。

相当多的科研不端行为,只有在经媒体曝光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后,迫不得已才对其处理。

三是惩处的力度不够。

值得注意的是,我国鲜有采用刑事手段来治理学术不端行为的案例。

例如,同样是学术造假、骗取巨额研究经费的行为,韩国黄禹锡案中的当事人不仅受到了行政处罚,而且受到了刑事制裁。

而我国 “汉芯” 造假案件的当事人仅受到了撤销行政职务、撤销相关荣誉、追回相应拨款和经费等处罚,并未承担任何刑事责任。

四是技术手段跟不上。

学术不端行为不断更新升级,隐蔽性增强,而相应的预防和查处的技术手段却明显落后。

比如,原来常规学术不端一般都是数据造假或者图片重复,像 western blot 出现异常的条带。

最近,有些论文从别人已发表文章中直接抠图出来,PS 一番用到自己的文章里的现象,还是首次出现。

对于管理学术不端,一般有两种策略:「巡逻式」「报警式」

「巡逻式」策略,如知网查重,通过数据库等技术来检查剽窃,可以阻止某些学术不端行为,特别是在授予学位或接收论文之前。

但这种策略对软件和基础设施要求高,实行起来代价高昂。

而「报警式」策略更为常见,但此类调查有选择性和不确定性,而且只能查出过去的不端行为,对防范未来的行为没有什么作用。

学术不端问题的解决,建立更加完备的法律制度是前提,也是较为容易实现的目标。

但教学科研人员、学术共同体乃至社会各界真正建立起对学术道德的信仰,才是问题的根本。

学术研究的底线是学术道德,学术研究的红线是法律规范。

“确保底线、不碰红线” 应成为学术科研人员的基本准则。

知乎用户 喜欢可爱 发表

第一次在知乎,亲眼看见话题热度被降,从第一到第二,然后突然从热榜消失。。。。。。

知乎用户 帅世民​ 发表

抢发本身在学术圈算不上什么新鲜事。

这件事如果杨那篇 Cell 文章本身数据没有什么大问题,曝光出来只能让大家知道某某的人品可能是有问题的,实际的惩罚估计是不会有的。当然如果文章本身存在弄虚作假的话,整件事的性质就完全不一样了。

最后,引用一下之前一位合作过的大牛谈抢发的话:“……if we take too long, someone whose career is not going well is going to see our data, and make their own ‘discovery’ and publish it in a shit journal. Not a nice thing to do, but people do it when they are desperate (or in some cases just because they are assholes).”

还是那句古话: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

知乎用户 刘丰豪很忙​ 发表

补充一下,很多人说没听过这个默认规则,没听过然后就是是默认可以拍?是这个逻辑?我以前也不知道,有次开会拍了一项很有意思的工作发给老板,老板直接说一般不让拍照的,除非你征得别人同意。换做你,刚做出来的数据拿出来展示,别人问都不问对你一通拍照你什么感觉?评论里没听说过一个个还有理了。

都硕士博士了,最起码的尊重都没有吗?不知道拍别人的成果要征询别人的同意吗?

还有人说我造潜规则的,请你下次开会当着别人的面不打招呼拍别人的成果,注意一下对方的表情。

知识分子对这件事评论中有一段话送给国内学者:
科研成果抢发在国内外科学界普遍存在,只是各国的严重程度不同,这也导致很多科研人员只敢讲已经发表的论文或数据,不敢将未发表的论文公之于众,从而达到真正的学术交流目的。近年来,国内学术会议或产业会议普遍流行拍照,导致很多学者在讲自己未发表的数据之前都会大声疾呼, “这是未发表的结果,请大家不要拍照”,然而即使这样,坐在台下的听众仍旧是拿着手机拍不停,有时在疑虑,这究竟是来听报告的,还是来拍照的,还是乘其不备 “弯道超车”?

以下是原答案。

说一点吧,未征得作者同意,国际上开学术会议默认不能拍照的,不论是报告还是展板,这是学术界的默认规则。

然而,每次开国际会议,总会看到有人拿相机卡卡拍照,是的,你没猜错,是我们中国人。

如果放在国内会议就不用说了,似乎没有这条规则,这就很尴尬了。

学术会议上展示的结果很多都是未发表的,为了交流和获得灵感,你卡卡给人家拍下来,然后回去开始搞,这算什么?

当然,国外也有很多学术不端,也不是只有中国,但是至少开会上的默认规则,中国做的还不够。

知乎用户 BioArt 生物艺术​ 发表

2020 年 7 月 9 日更

有关 “CasRx 介导胶质细胞向神经元转分化治疗神经系统疾病” 的说明

**编者按:**近日,网络流传了一封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付向东教授实名举报中科院上海神经所杨辉研究员的举报信,引起了同行热议。经授权,BioArt 全文发布杨辉团队的最新回应如下:

2018 年 3 月,_Cell_杂志发表了新型基因编辑系统 CasRx,我们意识到 CasRx 可能非常适用于采用基因敲低的方法来做转分化研究和各种神经退行性疾病的治疗。自 2018 年 5 月起,使用体外培养细胞在多个疾病靶点验证了 CasRx 可以高效实现各种基因的 mRNA 下调。

2018 年 6 月 14 日付向东教授应邀来神经所做报告,分享了未发表的数据,介绍了在帕金森疾病(PD)小鼠模型的黑质区降低 Ptbp1 可以将胶质细胞转化为多巴胺神经元的工作。付教授的成功经验坚定了我们对 Ptbp1 作为胶质细胞转分化理想靶点的信心。我们认为 CasRx 编辑技术简易、高效和特异,在多巴胺的作用区纹状体区域直接做转分化,可能更直接有效。这样的工作应该会与付教授的工作有很好的互补性。于是我们利用已建好的 CasRx 编辑工具进行在 PD 和视网膜疾病小鼠模型中敲低 Ptbp1,实现胶质细胞转分化的工作。

我们本以为付教授的文章已在审稿过程中并将很快发表,所以当时我们也未意识到应该与付教授沟通。后续因为我们实验室有完善的基因编辑介导的神经元转分化平台,以及与多个实验室的通力合作,使得我们在较短时间内完成了相关工作。直到我们的论文接收时,我们才了解到付教授的工作尚在审稿中。对于没有及时交流我们的工作进展深表歉意。并对付教授发表在_Nature_上的工作表示由衷的祝贺。

付向东教授在神经所分享的未发表数据,确实对我们的工作有促进作用,因此我们已致函_Cell_编辑,希望_Cell_尽快发表一段补遗,致谢付向东教授的对我们工作的贡献及我们的歉意。希望通过此事,我和我的团队会更健康地成长。感谢大家的关注与支持,我们将与国内外同行一起,致力于快速推动基因编辑在疾病诊治中的应用,为人民生命健康做出应有贡献。

杨辉 2020 年 7 月 9 日


独家丨杨辉对付向东教授的回复

**编者按:**近日,网络流传了一封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付向东教授实名举报中科院上海神经所杨辉研究员的举报信,引起了同行热议。BioArt 也在密切关注此事的发展,为此,BioArt 联系到当事人寻求回应。现将杨辉团队的回应材料全文公布如下:

针对付向东教授提出的几点质疑,我的回复如下:

1. 付向东教授在神经所做的报告是采用小分子抑制剂的方法,而他们在 Nature 发表的论文采用的却是 shRNA 和 ASO 的方法。连他自己在 Nature 文章中都没有提及他在报告中采用的小分子抑制剂的方法。他又是如何在当时向我们透露大量的技术细节的?他报告中的方法最终证明是错误或不可行的,难道已经公开发表 5 年的位点就可以霸占,不允许其他人用新的技术来尝试吗?这和大佬圈地有何区别呢?

2. 根据付教授发表的文章和公布的专利(2018 年 4 月递交,2019 年 10 月公开),丝毫没有提及用基因编辑方法治疗帕金森病。而且他还宣称在我们注射的纹状体脑区通过在星形胶质细胞内敲低 Ptbp1 几乎不可能形成多巴胺神经元。而我们恰恰是在纹状体中高效诱导出多巴胺神经元产生,进而达到治疗效果。在举报信中,他通过混淆视听,让大家认为我完全抄袭他的结果。

3. 付教授提到,他还分享了 Ptbp1 应用到视网膜疾病治疗的工作,首先我确实不知道他的分享,其次,最近我们通过 BioRxiv 检索,也找到 2020 年 4 月 8 日在线刊登的这篇文章。他们从实验方法到动物疾病模型没有一处一样,更重要的是他们的目的是将穆勒胶质细胞转分化为视锥细胞(Cone),而不是我们文章中的目的神经元视神经节细胞。两篇文章的连实验目的都不一样,何来剽窃?付向东教授专利中涵盖的疾病和方法,并没有涵盖任何 RGC 细胞的转分化。可见他是如何向我透入这些技术细节。最后我想指出的是,我们 Cell 文章主要关注点是视神经节细胞的转分化(7 个主图中有 5 个与视神经节细胞的转分化有关)。

4. 关于我造假的言论,纯属污蔑。我 2013 年 Cell 文章已经有许多实验室重复出我们的结果和方法,详见下文。他为了抹黑我,连基本的科学事实都不顾,这不是一个正派的科学家做的事情。

一、关于本人 2020 年_Cell_文章抄袭和剽窃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圣迭戈分校付向东教授文章、造假的争论

1. 付向东教授在神经所报告中提到的 Ptbp1 靶点,已经于 2013 年发表。他报告中提到利用小分子抑制剂靶向 Ptbp1 进行体内转分化的相关研究。但是我们认为小分子药物既没有强大的分子靶向特异性,又没有足够的细胞靶向特异性,因此我们也意识到我们擅长的基因编辑策略具有很多的优势。RNA 靶向基因编辑技术不仅可以实现细胞靶向特异性,而且在体内可以实现高效特异性编辑。

难道已经公开发表 5 年的位点就不允许其他人用新的技术来尝试吗?而且在他公布的专利中并没有涵盖利用基因编辑技术来实现转分化,可见他们团队当时并不是十分了解基因编辑技术。2. 付向东教授说向我透漏了许多实验细节。我们希望他能提供任何支持他观点的证据。

事实上,付向东教授在神经所做的报告是采用小分子抑制剂的方法,而他们在 Nature 发表的论文采用的却是 shRNA 和 ASO 的方法。**连他自己在_Nature_文章中都没有提及他在报告中采用的小分子抑制剂的方法。**他们又是如何在当时向我们透入大量的技术细节的?他报告中的结果最终证明是错误或不可行的,难道能让所有其他人都不能尝试他已经 2013 年报道的靶点吗?这和大佬圈地有何区别呢?

其次,根据付教授发表的文章和在我们文章投稿后公布的专利(公布时间:2019 年 10 月 17 日),他发现在我们注射的纹状体脑区几乎不可能形成多巴胺神经元。而我们恰恰是在纹状体中高效诱导出多巴胺神经元产生,进而达到治疗效果。


事情的来龙去脉

我们实验室从 2014 年至今一直致力于基因编辑技术在各个领域的应用以及安全性评价。这项工作的主要完成人为我实验室博士后周海波,他在获得神经科学博士学位后来到我实验室,在神经研究方面具有非常强的背景和训练。我们 15 年开始优化并测试利用基因编辑技术进行体内星形胶质细胞向神经元转分化,并于 2018 年一月份将此项工作发表在 Nature Neuroscience 上。

由于我们这篇文章中使用的基因激活元件太大,很难实现体内运输,导致很难应用此技术进行神经元转分化通过成体治疗的方式治疗神经系统疾病。但我们一直都没有就此停止探索其他利用基因编辑技术方式进行神经元转分化的策略。

2013 年付向东教授在 Cell 上发表的文章证明,通过 shRNA 敲低 Ptbp1 基因就可以实现各种细胞向神经元的转分化。虽然还有少数其他通过被抑制就可以实现神经元转分化的靶点,但它们效率都很低,这点也在付向东教授的文章中进行了比较。

因此, Ptbp1 可以说是目前唯一个通过敲低就可以高效实现神经元转分化的靶点,在领域内非常著名。虽然考虑通过基因编辑抑制基因表达来实现神经元转分化,但由于当时没有合适的基因编辑工具出现,该想法就暂时被搁置。

2018 年 3 月 15 日,CasRx 在 Cell 上发表,显示极其高效的 mRNA 敲低效率,并且相对于 shRNA 技术具有更强的特异性。同时,CasRx 体系足够小,非常适合通过 AAV 递送到体内进行靶向治疗。这项技术与以往的 shRNA 相比展现了极大的治疗潜力,我们认为小分子药物既没有强大的分子靶向特异性,又没有足够细胞的靶向特异性,因此我们敏感的察觉到我们擅长的基因编辑策略具有很多的优势。

所以我们迅速跟进。我们首先针对外源性的荧光蛋白进行了测试,并于 2018 年 5 月初得到了非常好的敲低结果。其后我们又针对一个内源性的治疗靶点 Vegfa 进行了测试,因为该靶点是被验证过的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的治疗靶点,而眼睛又是我们非常擅长递送 AAV 且容易检测的系统。

2018 年 5 月,我们首先在最擅长且最容易运输的眼睛系统中检测 CasRx 是否能在体内实现高效的 mRNA 敲低。2018 年 7 月初我们获得了非常好的 CasRx 体内敲低数据,之后我们全面铺开在眼睛、耳朵、肝脏和大脑中对包括 Ptbp1 在内的已经明确发表的治疗靶点进行大量测试。(2018 年 5 月 7 号,我们首次在实验室证明 CasRx 可以在细胞内靶向过表达的荧光蛋白 mCherry,详细数据请见附件一。随后我们开始针对能够通过敲低实现疾病治疗的多个基因靶点进行了测试。)

2018 年 5 月 25 日,我们拿到了通过 CasRx 在 293T 细胞内能够高效的敲低黄斑病变的治疗靶点 VEGFA 的数据。

2018 年 5 月 31 日,我们拿到细胞内的数据,证明 CasRx 可以在对视网膜色素变性治疗靶点 Rho 的点突变的 RNA 进行敲低。

2018 年 6 月 9 日,在细胞内拿到 CasRx 能够对遗传性耳聋的治疗靶点 Tmc1 敲低的数据。

2018 年 6 月 20 日,在细胞内证明 CasRx 能够对天使综合征的治疗靶点 Ube3a-ATS 进行敲低。

2018 年 6 月 27 日,在细胞内证明 CasRx 能够对脊髓性肌萎缩症(SMA)的治疗靶点 SMN_AS1 进行敲低。

2018 年 7 月 12 日,在 N2a 细胞内证明 CasRx 能够对帕金森综合征的治疗靶点 Ptbp1 进行敲低。

2018 年 9 月 15 日,在小鼠的 N2A 细胞内证明 CasRx 能够靶向黄斑病变另外一个治疗靶点 Hif1a。

2018 年 11 月 3 日,设计了 CasRx 靶向一型糖尿病的治疗靶点 HPD.

附文章审稿人意见

Reviewer comments: “In particular, previous efforts of RNA-targeting CRISPR systems focused on knockdown of toxic mutant transcripts in models of mendelian inherited genetic disease, whereas this study presents the novel aspect of using these tools for in vivo therapeutic cell fate conversion, which is quite interesting and could be a broadly applicable approach.”

译文:审稿人评论:“尤其是,以往的研究都集中在利用 RNA 靶向 CRISPR 系统来直接降低遗传病模型中有害的突变转录本,而这项研究却利用这些工具在体内进行治疗性的细胞命运转分化,从而展现一个全新的视角,这是非常有意思的,而且可以得到广泛的应用。”

Reviewer comments:The concept of converting already present precursor cells to neurons that are capable of integrating and extending axons is extremely valuable。“

把已经存在的前体细胞直接转化为拥有可以整合和延伸的轴突的神经元,这个概念极其的有价值。” 付向东教授于 2018 年 6 月 14 日来到神经所做报告。我们了解到,付向东教授在利用小分子抑制剂靶向 Ptbp1 进行体内转分化的相关研究。我们一直认为小分子药物既没有强大的分子靶向特异性,又没有足够细胞的靶向特异性,因此我们仍一直坚持我们自己原有的基因编辑策略进行体内转分化研究。

后来我们从付向东教授后来的 bioRvix 中得知,他们用的方法是 shRNA 和 ASO。关于抄袭的诬告,付教授声称把所有技术细节都告诉我了,希望他能提供任何支持他观点的证据。根据付教授发表的文章和公布的专利(在我们投稿后公布),他发现在我们注射的纹状体脑区几乎不可能形成多巴胺神经元,而我们的结论与之恰恰相反,我们是在纹状体中高效诱导出多巴胺神经元产生,进而达到治疗效果。

需要指出的是付向东教授的文章通过在 GFAP-Cre 转基因小鼠结合 Cre-dependent 的 shRNA 实现帕金森症状的治疗,但是此项技术在临床上是无法应用的。付向东教授还使用了 ASO 策略,但这种方法无法实现细胞靶向特异性。

我们的文章,通过 RNA 靶向基因编辑技术不仅可以实现细胞靶向特异性,而且在帕金森小鼠模型上实现了非常好的治疗效果。同时,我们的基因编辑方法可以在不同的非基因修饰疾病动物模型中进行应用,展示了强大的临床潜力。关于穆勒胶质细胞标记的特异性低导致的误标,我们的数据已经显示可以实现非常特异的细胞靶向性。而且我们也非常乐意分享我们的方法以及材料,希望全世界所有感兴趣的科学家进行重复。

关于在视网膜研究的指控

付教授提到,他还分享了 Ptbp1 应用到视网膜疾病治疗的工作,我们通过 BioRxiv 检索,也找到 2020 年 4 月 8 日在线刊登的,美国加州圣地亚哥大学的 Kang Zhang 与付向东教授合作的文章 Visual function restoration in genetically blind mice via endogenous cellular reprogramming

该文章中用到的方法、小鼠模型、质粒、病毒都与我们不同。而且,他们的研究是 Rd10 小鼠 (一种视锥细胞和视杆细胞退化的小鼠) 中进行的。最重要的是,他们的目的是将 Muller 细胞转分化为视锥细胞(Cone),而不是视网膜神经节细胞。两篇文章的连目的都不一样,更没有一样的数据。

关于因 GFAP-Cre 可能会在 RGC 中表达泄露而怀疑我们做假,我认为,生物实验最重要的是尊重实验结果,而不是根据猜测或者 “众所周知” 而下结论。面对这个学术争议,我立刻让实验室其他学生重复了这个实验,实验结果很好的验证了我们结论的可靠性。这一实验并不复杂,转基因小鼠是常用的类型,国内外许多实验室都可及;注射的病毒商业化的公司都可以提供,可现货购买。小鼠和病毒准备好,只需要 2-3 周的时间就能验证我们的结果是否可靠。我们文章已发表 2 个多月,我们欢迎所有实验室重复我们的实验结果并讨论。

更有意思的是,付向东教授和 Kang Zhang 合作的文章中也用到 GFAP-Cre 的 AAV 病毒系统进行标记,并声明能用 GFAP-Cre 特异性标记胶质穆勒细胞**(见下图)**。而且需要指出的是,他们用的是 GFAP-Cre+CMV-LSL-RFP 双 AAV 病毒系统,我们用的是 GFAP-Cre 单 AAV 病毒系统注射到 Ai9 小鼠中。如果我也来一个 “众所周知”,双病毒系统比单病毒系统更容易泄露,那我也有理由怀疑这篇文章中的结果存在造假的可能。我是否也可以怀疑他们要么观察到了泄露现象而不实报道,要么没有观察到泄露现象而故意抹黑我们,希望他们能够正面回应一下。

付向东教授 Nature 文章专利申请号 WO2019200129A1,公布时间:2019 年 10 月 17 日(在我们Cell 文章投稿后公布)https://patents.google.com/patent/WO2019200129A1/en?inventor=xiang-dong+fu

付向东教授_Nature_文章和专利中都指明在纹状体(striatum)中几乎不可能实现多巴胺神经元转分化:

付向东教授专利中涵盖的疾病和方法,并没有涵盖视神经节细胞转分化和基因编辑技术:

二、关于本人 2013 年_Cell_文章造假部分回应

“这让我联想到杨辉在博士后阶段发表的 “高效插入基因突变方法” 研究论文(详见 **Cell**154: 1370-1379, 2013),遭到领域内科学家广泛质疑,有 20 多个独立实验室联合报道不能重复他的实验结果 (详见 **Genome Biology**20:171, 2019)。对于其他科学家的质疑,杨辉除了辩称自己比别人高明,强调实验条件略有不同外,没有任何合理解释,至今我们再也没有看到他重复自己结果的实验证据。”

Gurumurthy et al. 等在 2019 年发表的文章中称我们在 2013 年 Cell 文章中制作条件性敲除小鼠的方法效率比文中报道的要低很多,而且比较了几种制作条件性敲除的新方法。这是很正常的学术争论,同时我们并不同意文中的一些观点,也写信给杂志社回应了作者,文章正在审稿中,由于疫情原因耽误了发表,

原文如下:**Response to “Reproducibility of CRISPR-Cas9 methods for generation of conditional mouse alleles: a multi-center evaluation”**Hui Yang【1】, Haoyi Wang【2】, Rudolf Jaenisch【3,4】【1】Institute of Neuroscience, State Key Laboratory of Neuroscience, Key Laboratory of Primate Neurobiology, CAS Center for Excellence in Brain Science and Intelligence Technology, Shanghai Research Center for Brain Science and Brain-Inspired Intelligence, Shanghai Institutes for Biological Sciences,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Shanghai 200031, China【2】State Key Laboratory of Stem Cell and Reproductive Biology, Institute of Zoology, The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Beijing, China【3】Whitehead Institute for Biomedical Research, Cambridge, MA, USA 4Department of Biology, Massachusetts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Cambridge, MA, USA.*Corresponding authors. E-mail: huiyang@ion.ac.cn; wanghaoyi@ioz.ac.cn; jaenisch@wi.mit.edu

Gurumurthy et al. [1] recently reported that a method developed by Yang et al. to generate floxed allele (designated as “two donor method” by Gurumurthy et al.) [2] had poor reproducibility. They claimed that three centers could not reproduce our results on generating conditional alleles of the_Mecp2_ locus and that the “two-donor method” had very low success rate on other loci.Here, we provide our responses to these claims:

1. Our results on_Mecp2_ locus published by Yang et al have been reproduced by independent experiments in the Jaenisch (8-10% correct alleles), Yang (8% correct alleles) and Hatada’s groups (2-6% correct alleles) [3], respectively. In addition, multiple peer-reviewed publications [3, 9-12] have successfully used this method to create conditional knockout (CKO) mice (9 out of 11 loci succeeded,2.5% to 18% efficiency). We noticed that the efficiency of generating CKO mice by CRISPR/Cas9 could vary, which might due to different platform features or experiment conditions.

2. The conditions used by Gurumurthy et al. [1] do not correspond to the conditions used in our paper. The concentrations of CRISPR reagents used in the Gurumurthy et al.’s study [1] on the Mecp2 locus (10 ng/μl for Cas9 mRNA, 10 ng/μl for sgRNA and 10 ng/μl for oligos) were much lower (10 fold lower RNA and 20 fold lower oligo donor concentration) than those used in the Yang et al.’s experiments (Cas9 100 ng/μl, sgRNA 50 ng/μl and 100 ng/μl for each oligo) [2] and Yang et al.’s previous [4] and following publications [5-8]. It is well known that the concentrations of CRISPR reagents are well correlated with the genome editing efficiency.

3. We utilized piezo-driven zygote injection method in our original paper, which allows for injecting CRISPR components at much higher concentration. The difference between this method and pronuclear injection method used by Gurumurthy et al. might also contribute to the difference of successful http://rates.In general, with any genome editing method or strategy being used, the efficiencies at different genomic loci are often highly variable.

In the 2013 proof of concept paper, we showed the feasibility of generating floxed allele at Mecp2 locus using CRISPR. To assume the efficiency we demonstrated at Mecp2 locus will be directly translated to the success rate at other genomic loci seems premature.We agree with the Gurumurthy et al’s comment that the “one-donor method” offers higher success rate for generating floxed alleles in general, while the efficiency of “one-donor method” is also variable depending on the genomic loci and donor plasmid design. Before the publication of Gurumurthy et al., we also noted this, and developed a “one-donor method”, termed “Tild-CRISPR” method [8], and demonstrated the feasibility and high efficiency in generating CKO mice.

With the fast improvement of genome editing technologies, we and many others constantly optimize our protocols. We welcome all discussions about the choice of optimal strategy for particular applications, however, we think the reproducibility of any published work can only be validated by using the exact same experimental methods and technical parameters.

原文翻译

Gurumurthy 等最近报道说由 Yang 开发的用于产生 floxed 等位基因的方法重现性较差 (Gurumurthy 指定该方法为 “双供体法”)[1-2]。他们声称有三个实验中心无法重复在 Mecp2 位点产生条件等位基因的结果,同时 “双供体法” 在其他位点的成功率非常低。

在这里,我们对 Gurumurthy 等的说法解释如下:

1.我们在 Mecp2 位点的结果已经被三个不同的实验室分别重复出来:Jaenisch 实验室 (8-10% 正确等位基因)、Yang 实验室(8% 正确等位基因) 和 Hatada 实验室 (2-6% 正确等位基因)[3]。此外,多篇同行评议论文已经成功地使用该方法创建了条件敲除(CKO) 小鼠(11 个基因中有 9 个成功,效率为 2.5% - 18% 不等)[3,9 -12]。我们认为 CRISPR/Cas9 生成 CKO 小鼠的效率之所以存在差异,这与平台技术或实验条件的不同有关。

2.众所周知,基因组编辑效率与 CRISPR 试剂的浓度密切相关。而 Gurumurthy 等使用的 CRISPR 试剂的浓度条件与我们文章中使用的条件不一致 [1]Gurumurthy 等使用的注射材料的浓度比我们要低得多 (10-20 倍差异) [5 -8],具体如下表所示。

3.在我们 2013 年的论文中,我们使用 piezo 驱动的受精卵注射法,该方法允许进行高浓度的 CRISPR 组份注射。而该方法与 Gurumurthy 等人使用的原核注射方法不同,这可能也是成功率不同的原因。一般来说,任何基因组编辑方法或策略在不同基因组位点的效率往往是高度不同的。

在 2013 年的文章中,我们展示了利用 CRISPR 在 Mecp2 位点生成 floxed 等位基因的可行性,但并不能直接转化为在其他基因组位点上也可以获得相似的成功率。我们同意 Gurumurthy 等的观点,即一般情况下 “单供体方法” 在产生 floxed 等位基因方面展示了更高的成功率,但 “单供体方法” 的效率也取决于基因组位点和供体质粒设计等因素。在 Gurumurthy 等的工作发表之前,我们也注意到了这一点并开发了一种名为 Tild-CRISPR 的“单供体方法”[8],并证明此方法可以高效方便地生成 CKO 小鼠。

随着基因编辑技术的快速发展,我们和其他同行在不断优化我们的策略。我们欢迎所有关于特定情况下选择最佳策略的讨论。但我们认为,任何已发表工作的再现性只能通过使用完全相同的实验方法和技术参数来进行验证。

评判生物实验结果真实性很重要的一点是可重复性。

既然有许多实验室已经通过我们的方法重复出相同的结果,就不能定义我们的文章是造假。

生物实验的复杂性使得任何一个关键因素的差别都可能会极大影响实验结果。如果一些实验室因为各种原因无法重复我们的实验,就忽视重复出我们实验的课题组,并断定文章造假,那么任何一个引用率高的文章都可能会被冠以造假的头衔。

制版人:十一 & 玉壶

参考文献:

1.Gurumurthy CB, O’Brien AR, Quadros RM, Adams J, Jr., Alcaide P, Ayabe S, Ballard J, Batra SK, Beauchamp MC, Becker KA, et al: Reproducibility of CRISPR-Cas9 methods for generation of conditional mouse alleles: a multi-center evaluation. Genome Biol 2019, 20:171.

2.Yang H, Wang H, Shivalila CS, Cheng AW, Shi L, Jaenisch R: One-Step Generation of Mice Carrying Reporter and Conditional Alleles by CRISPR/Cas-Mediated Genome Engineering. Cell 2013, 154:1370-1379.

3.Horii T, Morita S, Kimura M, Terawaki N, Shibutani M, Hatada I: Efficient generation of conditional knockout mice via sequential introduction of lox sites. Sci Rep 2017, 7:7891.

4.Wang H, Yang H, Shivalila CS, Dawlaty MM, Cheng AW, Zhang F, Jaenisch R: One-step generation of mice carrying mutations in multiple genes by CRISPR/Cas-mediated genome engineering. Cell 2013, 153:910-918.

5.Yang H, Wang H, Jaenisch R: Generating genetically modified mice using CRISPR/Cas-mediated genome engineering. Nat Protoc 2014, 9:1956-1968.

6.Yao X, Wang X, Hu X, Liu Z, Liu J, Zhou H, Shen X, Wei Y, Huang Z, Ying W, et al: Homology-mediated end joining-based targeted integration using CRISPR/Cas9. Cell Res 2017, 27:801-814.

7.Yao X, Liu Z, Wang X, Wang Y, Nie YH, Lai L, Sun R, Shi L, Sun Q, Yang H: Generation of knock-in cynomolgus monkey via CRISPR/Cas9 editing. Cell Res 2018, 28:379-382.

8.Yao X, Zhang M, Wang X, Ying W, Hu X, Dai P, Meng F, Shi L, Sun Y, Yao N, et al: Tild-CRISPR Allows for Efficient and Precise Gene Knockin in Mouse and Human Cells. Dev Cell 2018, 45:526-536 e525.

9.Pritchard CEJ, Kroese LJ, Huijbers IJ: Direct Generation of Conditional Alleles Using CRISPR/Cas9 in Mouse Zygotes. Methods Mol Biol 2017, 1642:21-35.

10.Bishop KA, Harrington A, Kouranova E, Weinstein EJ, Rosen CJ, Cui X, Liaw L: CRISPR/Cas9-Mediated Insertion of loxP Sites in the Mouse Dock7 Gene Provides an Effective Alternative to Use of Targeted Embryonic Stem Cells. G3 (Bethesda) 2016, 6:2051-2061.

11.Ma X, Chen C, Veevers J, Zhou X, Ross RS, Feng W, Chen J: CRISPR/Cas9-mediated gene manipulation to create single-amino-acid-substituted and floxed mice with a cloning-free method. Sci Rep 2017, 7:42244.

12.Nakagawa Y, Sakuma T, Nishimichi N, Yokosaki Y, Yanaka N, Takeo T, Nakagata N, Yamamoto T: Ultra-superovulation for the CRISPR-Cas9-mediated production of gene-knockout, single-amino-acid-substituted, and floxed mice. Biol Open 2016, 5:1142-1148.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我们一直比较关注医药板块,刚好之前对 YangH 的公司辉大也有所研究,分享下结果。

辉大目前已经融了两轮了,超过 1.3 亿人民币,现在在寻求第三轮融资。

从他们官网上看辉大主要聚焦的是视觉障碍和神经这块的。CEO 是杨的学生,刚毕业的博士生, CTO 是杨的夫人,这次 Cell 文章上的作者之一,文章刚出来的时候辰德资本还宣传过,这二人都是学术背景,没有工业界经验。公司高管中唯一有工业界经验的是他们的 VP 李朝东,之前是天津杰科的。然后我们顺便查了下杰科,他们的管线很多,见下图,有三个项目提交了 IND 申请

之后我们问了下北京的朋友,他提供的消息是,杰科的三个项目都因为数据有问题,被 CDE 打回去了 (消息不一定准确),接着为了验证,我们又查了下临床数据库,杰科果然没有项目进到临床 (IND 批件如果拿到了就会进入这个数据库了),见下图

我想说的是药物研发和科研不一样,科研可以造假,但是药物研发有问题,可能事关人命,马虎不得,从这件事上也可以看见 CDE 把关的也越来越好,越来越负责,为 CDE 鼓掌。关于杰科,另一条消息,是从猎头朋友那里得到的,杰科 2019 下半年有大面积员工离职,推测可能与三个 IND 批件都被驳回,员工们觉得没有希望了有关。

Ps 杰科的老板是上交大的朱建伟老师,杨本科也是上交大的,李是朱老师的博士后。

公司高管中,两个是学术背景 (学生和夫人),一个有工业界经验,但是没有成功的项目,而且似乎数据可靠性值得怀疑。

最后我们通过第三方和猎头,同辉大的员工接触,包括离职的和在职的,离职的都是负面评价,在职的也含含糊糊或者不愿意回应,这不是一个正常公司应该有的现象。

综上,我们放弃了同辉大接触的欲望。

本人不对上述真实性负责,要锤请轻锤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一片负面评论的情况下想了想要不要回答这个问题。举报信提到 GFAP 启动子会渗漏表达,这块实验我也做过,我做下来 GFAP 启动子并不会在 RGC 细胞中泄露表达。

这篇 Ptbp1 敲低使 Muller 细胞转分化的 Cell 出来不久,我就开始重复了,目前正重复到 GFAP-EGFP 是否会在 RGC 泄露表达,以及 GFAP-EGFP-Cre 是否会在 RGC 泄露表达。目前这两块结果和 Cell 里的结果一致,GFAP 启动子并没有泄露表达。

其他回答里也有人说 GFAP 启动子会在 RGC 泄露表达,我看了下该答主用的是 AAV Shh10,我重复该工作用的是 AAV2/9,AAV 血清型不同,细胞嗜性不同;我也不确定该答主用的 GFAP 启动子是哪种,我用的是 Cell 文章里的 GFAP 启动子,市面上的 GFAP 启动子有长版本,短版本,人源鼠源,所以我不知道该答主做出来 GFAP 渗漏的启动子是不是 Cell 文章里用的那个。

质疑归质疑,还是要在完全相同的条件下做不出来的时候再质疑。另外,我相信做 Muller cell 的组也正在重复这个工作。与其吃瓜,不如等专业研究组重复过了再说。

知乎用户 留德华叫兽​ 发表

1. 学术界造假是何等 “容易”

我在下面这个回答已较为通俗地解释过

[饶毅实名信草稿流出,称武汉大学李红良教授、上海生科院裴钢院士、上海药物所耿美玉研究员造假,是否属实?​www.zhihu.com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358391679/answer/915751205)

一句话概括:

想要复现别人的实验

非常非常困难

成本非常非常高

因此

学术界是基于诚信这一根基的

审稿默认作者写在 paper 里的都是真实的实验数据

然而这一根基在国内显然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

违反它的成本太低太低

多少曾经实锤实验造假的教授、院长、校长甚至更高级别的 “科学家”

依旧 “高高在上”

2. 如果实验造假还可以通过复现实验来验证的话

那么学术剽窃

确实如蒲慕明 所长說

属于 “灰色地带”

其实杨辉的回复信大可只回俩句话:

是你自己傻白甜一五一十告诉我的

我既没偷又没抢

你别说

如果在一个学术道德缺失的国度

你还真拿他没辙

更有护犊子的领导和你打太极

甚至不惜一切代价保人

毕竟他可是 XX 界的 “rising star”

但是

学术界毕竟同样基于学术道德这个根基

我也相信

我国的学术界

学术诚信和道德根基依旧牢固!

知乎用户 知识分子​ 发表

独家探争议|上海学术新星遭举报,审稿人现身称曾拒稿】

知识分子:独家探争议|上海学术新星遭举报,审稿人现身称曾拒稿

近年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等部门对学术诚信高度关注,并坚决打击各种学术 “灰色地带”,上图为 2016 年的照片,来自光明日报。

**导 读:**日前,中国科学院上海神经科学研究所年轻研究员杨辉遭美国加州大学教授付向东实名举报。《知识分子》联系三方:举报人及其学生、神经所研究员及其所长、杨辉论文投稿《自然》杂志时的审稿人(美国斯坦福大学教授)。目前收斯坦福教授的回复,表示他建议《自然》拒稿,但后来不知为什么《细胞》收了杨辉的文章。我们也查到付向东以前学生的相关评论。在此与大家共享。杨辉和神经所刚才分别发表声明,请读者见《赛先生》。

撰文 | 叶水送

责编 | 陈晓雪

● ● ●

7 月 2 日晚,一份名为 “举报信” 的文件在数个生命科学微信群流传,随后 “知乎” 上有关一华人资深学者实名举报国内学术新星涉嫌窃取科研成果的话题展开了热烈讨论。《知识分子》就此询问了付向东教授及其多个学生。付向东没有回应,但他的学生证实这封举报信是付老师写的。

资深学者付向东(左)和学术新星杨辉(右)因论文惹争议举报人为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细胞和分子医学系教授付向东,他是国际知名的华人生物学家,近年来同国内学者有不少的科研合作和交流。他的举报对象是中科院神经所 80 后研究员杨辉,国内基因编辑领域具有代表性的青年学者,近年在该领域做出了诸多令人眼前一亮的科研工作。为何华人资深学者举报国内学术新星?知情人士表示,这是因为付向东认为自己研究组此前未经发表的重要科研成果,在回国交流后被杨辉研究组抢先发表了。付向东这项研究工作耗费了 9 年时间,由于概念过于新颖,论文发表不顺,而杨辉研究组则在半年的时间就完成了该实验主要工作,且论文快速地在顶尖学术期刊发表出来。鉴于此,付向东一怒之下向中科院神经所、中科院以及国家基金委发邮件对此行为予以谴责和投诉,但迟迟未得到回复,只能将其公之于众,让公众来评判。《知识分子》向事件当事人杨辉求证此事,获知中科院神经所今日将会针对此事件向外界发表一份声明(见今日《赛先生》文章)。

两篇文章分别讲了什么?

事实上,付向东的不满情绪曾流露在他和同事 6 月 24 日发表在_Nature_杂志的封面论文中,文章出现了一句罕见的吐槽, “当我们的论文正在同行评审时,概念上与其类似的结果出现了在其他地方”(While our work was under review, conceptually related results appeared elsewhere),这句话的参考文献指向杨辉团队 4 月 8 日发在_Cell_杂志的一篇论文。到底两篇文章分别研究了哪些科学问题,有哪些雷同?

付向东研究组和杨辉研究组分别在_Nature_和_Cell_发表的论文

据署名为胡婧和钱浩(注:Nature 论文的第一作者)的解读文章指出,付向东研究组的论文主要是在星形胶质细胞中敲降 RNA 结合蛋白 PTB,可将其直接转分化为功能性的神经元,这种仅需一步的转分化技术可在帕金森病小鼠模型中诱导产生新的多巴胺功能性神经元、重建受损的神经环路、恢复纹状体内多巴胺水平,并有效治疗帕金森综合征相关的运动障碍,相关研究为帕金森病及其他神经退行性疾病提供了具有前景的治疗策略和方法。杨辉研究组的研究在微信公众号 BIOART 上曾有详细的介绍。该研究通过运用 RNA 靶向 CRISPR 系统 CasRx 特异性地在视网膜穆勒胶质细胞中敲低 Ptbp1 基因的表达,在成体中实现了视神经节细胞的再生,并恢复了永久性视力损伤模型小鼠的视力。同时,该研究还证明了这项技术可以非常高效且特异地将纹状体内的星形胶质细胞转分化成多巴胺神经元,基本消除了小鼠的帕金森症状,为未来根治以上两种严重的神经退行性疾病提供了可能。

一位了解情况的学者对《知识分子》表示,两项研究在概念和原理上是一致的,但是通过不同的脑区以及不同的方法来解决同样的科学问题,也就是通过实现对 PTBP1 蛋白的敲降,来治疗小鼠的治疗帕金森综合征。由于付向东是功能基因组学领域的领军人物,因此他的研究团队采用了 RNA 干扰的方法实现了 PTBP1 的敲降,而杨辉在基因编辑领域经验丰富,因此他的研究组采用了 RNA 编辑的方式达到这一目标。

两个课题组研究的脑区和方法不同,但涉及的科学原理基本一致。图片来自知乎 / 大力学姐

据《知识分子》了解,近年来,杨辉研究组主要涉及基因编辑技术的优化和研究,以及基因编辑技术的潜在应用等方向。对于神经科学领域,杨辉研究组此前鲜有涉及。BIOART 的一篇文章介绍,“杨辉加入神经所之前不懂神经,周海波加入杨辉课题组之前不懂基因编辑” —— 这一发表在_Cell_杂志上的研究是在杨辉和其博士后周海波的共同指导下完成。周海波于 2020 年起就任中国科学院脑科学与智能技术卓越创新中心 / 神经科学研究所研究员,根据中科院神经所网站介绍他既往的发表论文,在这篇_Cell_论文之前,他的研究经历中没有涉及有关帕金森方面的研究。

事件的来龙去脉

此次事件历时较长,具体可以追溯到 7 年前的一个发现。2013 年,在付向东实验室从事博士后工作的薛愿超——现中科院生物物理研究所研究员, “意外地发现敲低 RNA 结合蛋白 PTBP1,可在体外将小鼠成纤维细胞直接转分化为功能性神经元”。“因为我当时打算回国工作,没有延续在付老师实验室进行 PTBP1 敲降治疗帕金森综合征的研究…… 付老师从 2013 年开始即投入了大量的精力、实验室人力和物力,着手在动物模型上攻关 PTBP1 敲降治疗帕金森综合征的方法,经过不懈努力终于在 2017 年下半年在动物模型上成功实现了对帕金森综合征的治疗。” 2020 年 4 月 8 日,薛愿超在点评杨辉_Cell_论文的一篇文章中写道。然而,付向东团队的论文发表并不顺利,相关研究论文从 2017 年 12 已经开始投稿,一开始投给_Science_杂志,经历一年左右的时间被拒,随后论文改投_Nature_杂志。付向东的这篇论文投稿前后总共经历了 2 年多时间。

付向东将论文发表在预印本平台上,以确保自己的论文发表的优先权。图片来自 biorxiv

今年 4 月 8 日,杨辉团队的研究发表在了_Cell_杂志上,远在美国的付向东认为自己的科研成果被抢发,于是他立即将论文公布在预印本 Biorxiv 上,该平台发表的论文不需经过同行评审,即可上线,这给研究者带来的好处是,确保论文发表的优先权,不用担心被抢发。

中科院神经所公布的 2018 学术报告表单上,付向东于 2018 年 6 月 14 日拜访该所,图片截自神经所。

付向东为何会认为杨辉团队的论文是 “剽窃来的工作”?在 “举报信” 中付向东表示,2018 年 6 月 14 日,应中科院神经所所长蒲慕明邀请,他赴上海神经所做了一场报告。“我在中科院神经所报告了我们这项未发表的、治疗帕金森综合征的研究成果,详细介绍了此项研究工作的科学思路、全部实验设计和研究结果,同时,我还分享了将抗 PTBP1 因子成功应用到视网膜疾病治疗的一项合作研究工作。”

根据举报信的描述,当晚,杨辉和几位研究员还与付向东共进晚餐,在晚餐期间杨辉向付向东咨询了许多关于实验细节问题。

“让我始料未及的是,杨辉在全面了解了我们的研究思路和成功的实验结果后,立即着手换一种实验技术敲降 PTBP1,重复我们的研究工作,得到了相似的实验结果,并在短短 6 个月后便将他们的论文投稿,最终在今年的《细胞》杂志发表。” 付向东在举报信中表示。

在得知杨辉的论文即将在《细胞》在线发表后,付向东十分不满,当即向中科院神经所所长、国际知名神经生物学家蒲慕明投诉。“我立即联系了蒲慕明所长,指出这篇论文剽窃了我在神经所报告的、尚未发表的工作,虽然选择略有不同的脑区进行敲降 PTBP1,但剽窃事实一目了然。” 付向东在举报信中表示。

付向东等学者在 2017 年的中国细胞生物学年会上的报告

对于付向东的投诉,杨辉亦作出回应,他认为自己的这项工作始于 2018 年 5 月 17-18 号,也就是在付向东开始去神经所深入交流前一个月左右。

据《知识分子》了解,早在 2017 年 9 月的厦门中国细胞生物学年会上,付向东报告了通过神经细胞转分化来治疗神经退行性疾病的研究,报告题为:Cure Parkinson’s Disease by Converting Astrocytes into Neurons Directly in the Brain。也就是说,在中科院神经所的报告,并非是付向东首次公开面向学界分享自己这项研究或相关研究的进展。此后,《知识分子》通过另一位了解情况的学者求证,也证实了这一说法。

鉴于双方的论文均已发表出来,付向东向国内神经科学领域资深学者、中科院、科技部以及基金委投诉均未回复,就有了 7 月 2 日广泛流传的 “举报信”。

杨辉这篇发表在_Cell_杂志的文章是否抢发了付向东的科研成果,目前仍有待进一步的考证。有人表示,需要双方提供关键的实验记录和采购证据,以此理清各自的实验启动的时间。

_Nature_杂志的审稿人、斯坦福大学基础医学教授 Aaron D. Gitler 也表达了相似的意见。他告诉《知识分子》,他无法评论(举报的内容)是否为真,但他建议一个可能的办法是,中科院神经所可以证明他们在付向东拜访上海之前就已经在研究 PTB 了—— 比如设计相关实验需要的试剂、PCR 引物的订单等证据,而这些文件将记录在实验室的笔记本上,如果实验记录本得到了可靠的保存的话。

“通常来说,如果你建立了一套新的实验,你会有相关试剂的购买或类似事情的记录。” Gitler 解释说。

Gitler 是付向东团队和杨辉团队两篇_Nature_投稿论文的审稿人。他介绍,2018 年 11 月时,他曾评审付向东团队的论文,当时建议补充更多实验。四个月之后,杨辉团队的论文提交到了_Nature_,与付向东团队的论文结论相似。

“我认为,也是其他评审的意见,数据的质量,至少是当时我们看到的数据,不足以高到在_Nature_发表。另外,我认为论文的数据、实验设计看上去有些匆忙,不是一个完整的故事,所以论文被拒了。” 7 月 3 日中午,Gitler 在电话中告诉《知识分子》。

此后,Gitler 再也没有见到过杨辉团队的这篇论文,直到今年 4 月_Cell_杂志发表。

如何界定科研的灰色地带?

这封举报信,付向东的诉求主要有两点:其一,“请求成立一个由神经所以外的科学家组成的独立调查委员会,严肃认真地调查杨辉的学术不端以及数据的真实性”;其二,“希望能够引发国内学术界对科学道德、科学诚信的讨论”。

7 月 3 日,《知识分子》致信蒲慕明,询问他个人和作为中科院神经所所长对于这一事件的看法。截至发稿,蒲慕明尚未回复《知识分子》的邮件请求。

对付向东的投诉,蒲慕明已做出回应。根据付向东的举报信,当时 “蒲慕明所长答复,如果情况属实,杨辉的行为属于学术不端(scientific misconduct),应该认真调查和严肃处理…..” 根据付向东的介绍,蒲慕明认为杨辉的行为也有可能是基于付向东实验室 2013 年发表的论文,属于所谓 “灰色地带”。

然而,付向东对蒲慕明的这一说法并不满意。他认为蒲慕明对杨辉正在从事与自己类似的研究非常清楚,且在他们深入交流时对杨辉的工作只字未提。“我曾在 2019 年暑期再次访问蒲慕明所长,并跟他交流了我们 PTBP1 相关工作的最新进展。作为正常的相互学术交流,他应该告知我,杨辉正在进行与我们工作相关的实验,他却只字未提”。付向东表示。

杨辉研究组致谢部分的内容,图片截自_Cell_

对此,Gitler 也认为,相关方在很多方面都可以做一些事情,以避免纠纷的发生。

“科学的运作方式是我们的工作基于他人的工作或思想。而且我们互相承认 Credit。” Gitler 说。“在另外一种情况下(In another scenario) ,来自上海的才华横溢的年轻科学家可能已经与付向东取得联系,说我受到了您的报告和科学的启发,并且我有一项新的技术,我认为展现这一新的技术的最佳目标是 PTB,我有一些关于如何工作的想法。我已经开始做了相关的研究,并得到了一些令人兴奋的结果,或许我们可以协调提交论文的时间,并相互帮助。这可能是我会采取的方式。”

在杨辉研究组这篇论文致谢中,作者感谢了蒲慕明有帮助的讨论,深入的评论,以及帮助论文文稿修订。

此前,蒲慕明在《国家科学评论》(NSR)的一篇文章中指出,要防范灰色地带的科学不端行为,“明目张胆的 FFP 行为很少见。这些行为一旦暴露,其后果通常会很严重。实际上,更加常见并且难以判决的是处于灰色地带的疑似科研不端行为,诸如不恰当的数据筛选、分析和表述。” 蒲慕明是国内科研诚信方面旗帜性的人物,近年来每年都会向研究生、高校及研究所的研究员讲授科研诚信的课程。除此之外,付向东在举报信中,还指出杨辉的这篇发表在_Cell_杂志上的论文,“极有可能是有目的地挑选对其有利的实验数据”,“我们花了整整 9 年时间,进行了多次重复并采用多种方法反复验证后才完成这项研究工作。与之相反,杨辉小组在短短六个月内就完成了从课题启动到论文撰写,据悉他们在 2019 年初就将研究论文提交给《自然》,但因缺乏充分实验证据支持论文结论而被拒稿。” 付向东指出。科研成果抢发在国内外科学界普遍存在,只是各国的严重程度不同,这也导致很多科研人员只敢讲已经发表的论文或数据,不敢将未发表的论文公之于众,从而达到真正的学术交流目的。近年来,国内学术会议或产业会议普遍流行拍照,导致很多学者在讲自己未发表的数据之前都会大声疾呼, “这是未发表的结果,请大家不要拍照”,然而即使这样,坐在台下的听众仍旧是拿着手机拍不停,有时在疑虑,这究竟是来听报告的,还是来拍照的,还是乘其不备 “弯道超车”?如果学术交流 “不再愿意分享最新的科学思想和未发表数据…… 以免自己耕耘多年的学术成果被人剽窃。我们不禁要问,这样的科学氛围健康吗,科学会议和学术交流的目的何在?” 付向东表示。

一位在香港工作的生命科学教授评论:“这种事很难界定,所以大家一般都只讲发表了的或正准备投稿的。现在很多人都急功近利,当事人一般只能是哑巴吃黄莲。付太信任人了,以为老蒲邀请的报告听众都尊重他,吃了亏不肯作哑巴。无解。”

Gitler 表示,总的来说,拿走别人的想法而不告诉提供想法的人,是 “不合群或不友好的”。“我认为科学界,尤其是神经科学界的伟大之处,在于我们是一个国际社区,我们都在共同努力,以发现有关大脑工作的原理,并尝试提出治疗方法,帮助人类战胜可怕的疾病。这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我们彼此信任并保持开放。” 他进一步指出,具体到付向东对于杨辉的指控,如果这是真的,“这名研究者这一次抢先了,但我认为从长远来看,这样做是不好的,因为这会影响到该领域其他人对他与其学生的交流互动。我认为坦诚相待总是没错的。”

不管对于付向东,还是杨辉来说,这项研究意义都很重大,付向东表示,这是 “我打算用余生全力以赴这些研发工作”。而杨辉则在论文发表后表示,这项发表在_Cell_的论文是他迄今 “最满意最有成就感,也最感动的一个工作,期待早日上临床”。

一位在美国任教授的华人学者评论,“这个事情,严格来说,不算剽窃,所以说是灰色地带。竞争是激烈的,你可以讲,我可以做。也可以圆的过去。” 这位教授同样认为,“作假是肯定的,作假者一般会成瘾,利益面前,很难收手”。

这是更严重的问题,但证据会在哪里?该专家并未提及涉嫌作假的证据。所以,是否争夺优先权之外还有造假问题,需要大家耐心等待更多评论和证据。相关事件会持续发展中,《知识分子》会进一步跟进。

作者简介

叶水送,知识分子网站执行主编,关注基础研究与创新,亦对科学史和人文感兴趣。邮箱:shuisong@zhishifenzi.com”

参考资料

Nature 封面:重新长出神经元!付向东团队找到帕金森病治疗新策略. Inature.

https://mp.weixin.qq.com/s/HMT7nojQCMzAk9PBCbBaTw

蒲慕明:要防范灰色地带的科学不端行为. 知识分子.

http://m.zhishifenzi.com/depth/character/2371.html

如何评价加州大学付向东教授实名举报中科院上海神经所 80 后明星教授杨辉学术抄袭、造假?. 知乎.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404537874/answer/1315143624

专家点评 Cell 丨杨辉 / 周海波等利用 CasRx 在神经性疾病治疗领域取得重大进展. BioArt.

https://mp.weixin.qq.com/s/URIUbwcIUd24YacsKnohfQ


先不下定论,不过这事儿我们关注了~ 正在跟各方沟通,后续的稿件肯定会有。

在这先放一篇蒲慕明教授 2016 年的署名文章,还挺切题的:

[蒲慕明:要防范灰色地带的科学不端行为 - 深度 - 知识分子​m.zhishifenzi.com

](https://link.zhihu.com/?target=http%3A//m.zhishifenzi.com/depth/character/2371.html)

大家先看着,我去写稿了。

知乎用户 董轩 发表

其实我很想知道这个问题为什么会被知乎热榜上撤下来?大众不是傻瓜,某乎的操作真是伤用户的心!

知乎用户 石中居士 发表

学会保护自己的科研成果。

学会保护自己的科研成果。

学会保护自己的科研成果。

知乎用户 克里斯弗雷 发表

看到这,我觉得是触及付教授的底线了,不然不会公然开撕,,哎,颇多感慨!!

,说个自己的事…

18 年 4 月,由于项目工作需要,我自己倒腾改进了个算法实现效果挺不错,然后就写了个 paper,个人觉得挺创新的,闲麻烦投了个双核心期刊 (其实可以进一步深入,投个更高级的,想着工作了懒得折腾)。

5 月份,返回审稿意见,貌似审稿人很不认同,一堆对我算法可行性的质疑和一堆不知所云打压式的否定,然后编辑直接拒稿,,,

行!退稿就算了… 反正也忙…

19 年年底,我在知网上搜文献,意外发现有一篇 19 年 6 月见刊的论文,其题目,摘要和我以前被拒的那篇很像,还很新奇,竟然也有人跟我思路一致,

好奇心驱使我下了这 paper,对,没错,我那篇被拒的被抄袭了,我拿着我底稿对了遍,除了引言和研究现状丰富了下,算法部分,实验仿真的图表基本完全一致,连算法流程图他都懒得重新画下,,,

不过,他还算聪明,把我一些公式字符换了下,结果分析也多加了几句…

好了,该 paper 一作是安徽 xx 大学的一硕士,投稿日期是 18 年 11 月,也就是在我被拒的半年后投的稿…

至于怎么流到人家手上,哈哈,大家自行理解…. 算了,工作了也懒得追究,可能那个小孩没料想到原作者我会看到…

知乎用户 新智元​ 发表

**不论结果如何,是时候整顿一下学术圈风气了!**让我们回顾一下案件过程

最近,学术圈再添新瓜。加州大学付向东教授实名举报中科院上海神经所 80 后明星教授杨辉学术抄袭、造假一事在网上传的沸沸扬扬。网传举报信原文为(目前尚未经证实):举报信开头写道,

尊敬的中科院、科技部、基金委领导: 我是付向东,目前就职于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担任细胞和分子医学系教授。在此写信实名举报中科院神经所研究员杨辉剽窃和涉嫌造假等学术道德不端行为, 同时希望借这一事件恳请国家科技管理高层关注和重视当前国内学术界日益凸显和 严重的科学诚信和学术道德问题,以维护中国科学界的声誉。截至发稿前,双方都未就此事进行回复。

简单来说,这是一起论文研究成果抢发的事件。付向东教授 6 月 25 日发在 Nature 封面上的论文中的思路在 2 年前去中科院神经所做报告时被神经所研究员杨辉听取,后来用不同的方法重做了一遍,却抢先 4 月 30 日在 Cell 上发表了。付向东 Nature 封面论文治疗帕金森意义重大,交流思路却被抢发

付向东今年 6 月 25 日在 Nature 上面的一篇题目为 Reversing a model of Parkinson’s disease with in situconverted nigral neurons 的研究论文。是篇对于帕金森治疗具有重大启发性的论文!封面介绍语为,重塑星形胶质细胞以替代帕金森病中丢失的神经元(astrocytes rewired to replace neurons lost in Parkinson’s disease)

众所周知,帕金森症每年困扰着千百万的家庭。单在中国就有近 300 万的 PD 患者,且每年新增超过 10 万例。其根本原因是大脑黑质部的多巴胺神经元的丧失。目前已有的治疗策略包括防止神经元的损失或保护脆弱的神经元电路,此外,还有一个潜在的替代方案是取代失去的神经元,重建中断的脑回路。

付向东团队的研究发现在星形胶质细胞中敲降 RNA 结合蛋白 PTB(PTB1) 可将其直接转分化为功能性的神经元。这种一步转换法可在帕金森病小鼠模型中诱导产生新的多巴胺功能性神经元、重建受损的神经环路、恢复纹状体内多巴胺水平,并有效治疗帕金森综合征相关的运动障碍。

不同脑区的神经元转换情况(来源 Nature)同时发现,通过使用反义寡核苷酸暂时抑制 PTB,也可以将星形胶质细胞转化为神经元,并实现疾病表型的类似逆转。这项研究为帕金森病及其他神经退行性疾病提供了极具前景的治疗方法,并获得了神经科学领域的广泛关注,当之无愧被选为 Nature 的封面文章。据网传举报信中所言,付向东团队经过 9 年多的不懈努力,当中包括 6 年的实验工作,以及近 3 年审稿过程中的补充实验工作,才成功通过小鼠模型实现了这个一针「重塑神经元」,消除帕金森综合征症状的尝试。按照文中所述,2018 年 6 月 14 号,受蒲慕明所长特邀学术报告,付向东教授在中科院神经所报告了这项尚未发表的研究成果,详细介绍了此项研究工作的科学思路、全部实验设计和研究结果。在参加学术报告的人当中就有杨辉。在科研领域,尤其是生物圈,在研究正式发表之前分享一些研究思路,和同行之间加深讨论,是比较正常的。晚餐期间,杨辉还向他请教了很多实验细节。让他没想到的是,正是这次分享埋下了祸根,杨辉团队立即着手换一种实验技术敲降 PTBP1,重复了同样的研究工作,得到了相似的实验结果,并在短短 6 个月后便将他们的论文投稿,最终在今年的《细胞》杂志发表 (4 月 8 号上线,4 月 30 号出版)。

研究运用最新开发的 RNA 靶向 CRISPR 系统 CasRx 特异性地在视网膜穆勒胶质细胞中敲低 Ptbp1 基因的表达,将胶质细胞转化为神经元,从而可减轻小鼠神经系统疾病的症状。看起来是不是有点儿眼熟呢?CRISPR-CasRx 是另一种敲降的技术,将付向东研究中的星形胶质细胞换成了穆勒细胞(Müller Glia),换汤不换药。时间节点首先,时间节点上很容易戳破。知情人士表示,付向东实验确实 2013 年就启动了项目。看看网上的报道就知道,2017 年 9 月厦门的中国细胞生物学学会就介绍了同样的工作。

大会官网,报告题目为 Cure Parkinson’s Disease by Converting Astrocytes into Neurons Directly in the Brain 举报信中写道,付在杨辉论文发表后,随即联系了蒲慕明,杨方面却声明他们的研究工作始于 2018 年 5 月 17-18 号,正好在我去神经所做报告之前 (2018 年 6 月 14 号)。「但事实上,我有证据在我去神经所学术报告 之前,杨辉居然连 PTBP1 为何物都不知道, 这充分说明『研究工作始于 2018 年 5 月 17-18 号』是彻头彻尾的谎言。」单从时间来讲,付向东团队 9 年的心血,杨辉从到最终发表一共才花了 1 年半,谁先谁后昭然若揭。

实验数据有问题

信中提到,研究中涉及严密观察和实时跟踪,并留下一组动物进行长达 2 年观察,分析所有阳性和阴性结果,才能得到真实可靠的结论。

这当中为了排除泄露造成的假阳性问题,几年间做了很多反复努力。

而付认为,在杨辉的论文中,支持他们结论的大多数所谓证据, 很有可能是由于 GFAF-Cre 在内源神经元中的泄漏表达所致,泄漏表达是圈内人众所周知的现象。

而杨辉小组在短短六个月内就完成了从课题启动到论文撰写,据悉他们在 2019 年初就将研究论文提交给《自然》,但因缺乏充分实 验证据支持论文结论而被拒稿,虽然这项工作最终在《细胞》杂志发表,但并不代表他们数据真实可靠。

做过实验的人都知道,在极短的时间内获取有效的实验数据,唯一的解释是他们极有可能是有目的地挑选对其有利的实验数据,甚至还不能排除伪造实验数据的可能性。

付向东其人:63 岁高龄,RNA 功能基因组学领域的领军人物

付向东教授现任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细胞与分子医学系教授,他同时还是美国先进科学协会会员,RNA 协会会员、白血病与淋巴癌协会委员、美国生物医学科学 RayWu 协会会员。

付教授在学术方面的成就以及在领域内的影响力非常广泛。从他实验室出来的 PI 也在学术界非常有名,其中一位博士研究生薛愿超是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研究员。

63 岁高龄也无法阻挡付教授对学术的热爱,至今仍然活跃在学术一线。他为人谦逊,可以把一个复杂的问题讲解的深入浅出,作为领域的大牛对于生物学问题敏感性,是一般 PI 无法比拟的。

付教授对生物医学贡献卓越,曾在 1994 年获得了 Searle Scholar 奖,1997 年获得 Leukemia and Lymphoma Society Scholar 奖,并在 2010 年入选 AAAS Fellow。

他是 RNA 功能基因组学领域的领军人物,特别在 RNA 以及 RNA 结合蛋白功能的研究方向上著述丰富。曾发表了多篇论文,其中 SCI 论文 41 篇,影响因子大多数 10 以上,获得专利 2 项。而十年前的一个偶然发现将他引领到神经退行性疾病治疗方法研发。

杨辉:年少有为,28 岁成中科院课题组长,最大梦想是做药

根据此前的报道,80 后的明星教授杨辉曾是别人眼中的学霸,高中时在理科班的成绩一直名列前茅,本科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热爱动手做实验,后进入中科院上海分院生化所攻读硕博学位。

毕业时,他已经在《自然》和《细胞》杂志上各发表一篇论文,还在《细胞研究》发表了两篇文章。2012 年至 2014 年期间,曾在美国麻省理工学院 Whitehead 研究所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

2014 年,28 岁的杨辉成为中国科学院脑科学与智能技术卓越创新中心最年轻的研究员,并担任灵长类疾病模型课题研究组组长。而他的「单碱基基因编辑造成大量脱靶效应及其优化解决方法」研究成果入选「2019 年生命科学十大进展」。

杨辉进中科院神经科学研究所 6 年,共发表了十多篇影响因子 10 分以上的论文,其中不乏《自然》、《科学》、《自然神经科学》、《发育细胞》等国际顶级期刊杂志。

杨辉教授曾说,「我的最大梦想是做药」。

为了离自己的梦想更近一些,他成立了辉大(上海)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并成为该公司的创始人兼首席科学家。

他曾表示,「现有 7 千余种罕见病,80% 的罕见病是单碱基突变导致的,如果能有高效不脱靶的单碱基编辑工具,这将可能是全球 3 亿罕见病患者的福音。」

网友:要爱惜自己的羽毛!清者自清,浊者自浊

具体举报信的来源尚且不论,最近学术圈吃瓜的事件一而再再而三,各家科研单位及早开启内部审查和学术道德规范的监督与惩罚。

一位匿名网友呼吁,「只能说清者自清,浊者自浊。希望这件事能够得到重视,尽快有个结果,虽然不能就此洗清,不要寒了一群真心科研的纯粹科学家的心」

中国农业科学院的在读博士表示,「交流的 idea 被抢发,是任何一个真正爱科研的人所不能接受。」

从事过研究 PD 和胶质细胞的网友表示自己曾听过付教授的报告,对其惊叹不已。对于 PD 的贡献和 PTBP1 功能的发现,还是只认付教授。

总之,不论事件最终结果如何,是时候重点整顿一下科研圈的风气了。

知乎用户 Mr.Hanry 发表

首先申明,自己算是一个同行的,都是搞神经科学的,对 CRISPR 也有所了解。对付向东教授所使用的技术以及研究思路都还可以理解。


个人看法:

杨辉教授的最新回答左顾而言他,打太极,没有正面回答付向东教授的诉求,即提供引物原始的订单时间。这个证据其实很简单,行业内的从业者应该都明白。


写给外行:

杨辉教授最新回复一直在强调自己使用了跟付向东教授不同的技术,但是这个重大发现不是比你比别人用了多先进的技术啊,闪光点是 PTBP1 分子啊… 而杨辉教授对关于闪光点的问题避而不谈。

就好比,付向东教授花了 9 年时间在茫茫荒野中,用铁锹一点一点挖,趟了无数的坑,终于找到了一个金矿。然后出于对老朋友蒲慕明大佬的信任,跟其他人分享了自己成果。谁能想到,有些人啊,知道了金矿的所在地后,直接开着挖掘机去挖矿。事后还说自己跟付向东教授的研究不一样,因为自己开的是挖掘机,而付向东用的是铁锹??

付向东教授质问杨辉教授: 你拿出开始准备挖矿的证据 (引物订购时间) 啊。

杨辉教授: 我的挖掘机技术很棒,比你的铁锹厉害呢!我的挖掘机技术其他人也看到了,很厉害呢!

一众吃瓜: 哇,杨辉教授好棒,他用的可是挖掘机技术呢!不一样,不一样呢!


题外话:

大概率这件事就不了了之。但是内行人都懂的是怎么回事。

杨辉教授确实乘着张峰大佬这波起飞了,后面也有大佬撑腰。蒲慕明大佬如果要保杨辉,大概以后学界会一潭死水吧… 会议都 review 吧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热搜一撤,事件的结果不言而喻,有意思

建议付教授把这个信写成英文,让全世界圈内的人知道。指望基金委或者神经所自己查自己感觉国内的现状还是不太现实。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造假的更过分,这个至少是真的。我不是说盗版就对了,我想说骗子更应该严肃处理。

知乎用户 一个爱哭的小哥哥 发表

书山有路走捷径,学海无涯去造假!!

这个问题的核心点在于:杨辉教授到底是何时开始这个项目的,他到底有没有抄袭付向东教授的课题,对此,打口水仗是没有意义的。杨辉教授需要拿出实际的证据来做出回应,比如付向东教授所质疑的引物订购数据,或者是实验记录本。

其实令**付向东教授气愤的不仅是杨辉研究员涉嫌学术剽窃的问题,而且还存在实验数据质量和可靠性被质疑的问题,**领域内的很多专家对杨辉团队的实验数据质量和可靠性都提出质疑.

现在**很多科研人员都喜欢跟风,什么热门研究什么,缺乏独立的创意思维,**看到别人做什么,自己也做什么,久而久之,在国内科研圈中,大部分人都不愿意在学术报告会上介绍自己正在研究的课题和成果,都害怕自己的科研成果被别人剽窃而抢先发论文.

利用别人的想法,通过勤奋,在获得别人的想法后,可以快速抢先发表相关成果,这类行为将阻碍科研交流,结果导向的科研捷径,直接会扼杀真正的科研创新!

知乎用户 徒步 发表

热度降低,还有赞最高的一个答案没了,你品

知乎用户 那还不起飞喽啊 发表

虽然说让子弹飞一会儿,但是现在得到的信息来看,杨辉学术不端剽窃的可能性更大吧。知乎的风气怎么了?

人家都说知乎被男权 AI,无脑小 pink 占据了。我还不信,现在信了。非要给付老师扣上卖国贼的帽子吗?就因为他是美国国籍?现在开始攻击付老师美籍华人的身份了,加了美国国籍就是人品不正?这跟以前黑杨振宁美国国籍一样的。杨振宁为中国培养了多少人才,在中美斡旋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给中国铺垫了那么多学术研究机构和科研成果。付向东老师也是武大的讲座教授,也给中国培养了无数人才,这帮人罔顾事实,追着别人的国籍打。这个 40 多年前的 Culture Revolution 有啥区别。

知乎用户 乘风破浪的爷爷 发表

几个高赞答案说的没错,前因后果,种种分析我都觉得有道理。

但是有一点没提。抢 idea 这事中国有外国有,非常普遍。不要标签化,搞得好像这是中国人的专利似的。还什么开会就中国人在哪里拿着照相机啪啪拍,你是没见过有人派自己学生全程去偷偷摄像的。甚至还有偷 idea 偷到超越本主,成了学科大拿的。以上举的例子可都不是中国人。

学术圈本来就是这样,弱肉强食。付教授是明显低估了中国科研机构团队分工合作和压榨无偿劳动力的能力。我猜想大概率是他觉得别人重复实验只怕还要四五年,没想到人两年给你干出来了。

总之这事不是惩罚了杨辉就没有,还会有李辉、张辉、John 辉、Jean 辉、Sharma 辉、Fujii 辉。

知乎用户 昕风 发表

前几日正好思考一个问题,情与法。

至于我为啥思考这个问题。因为人到中年,总免不了得罪一些人,但是这个社会,并不是简单的分成对与错,也不是你两打一架,就解决问题了,,这个时候法律就突出了。凡是小人,总能利用法律的空子,去打击光明磊落的人。。

我不是一个单纯的好人,所以我会去思考,如果我遇到了,也只能去努力寻找法律的援助,或者利用法律的漏洞。很难去微博哭诉,博取同情,即使好不容易花了时间,声泪俱下的控诉了(如付向东这样了),引起了热搜。又能如何!??能真正给与打击么?

有一句很无耻的,但是却又让我们每个人都必须记住的话,法无禁忌即可为。

情与法。和平时候,得学会利用法律,理解法律。而不是这种控诉,而是寻找足够的证据,直接起诉,既然要撕破脸,就必须一招致命。而不是这样扭扭捏捏,想靠着大家舆论解决。。说到底,人家只要不犯法,并且发文章的数据真实可信。他们发表了 cell,吹吹牛逼很自然。

总比什么帕金森那个健康药好些。

先想办法,找出足够的证据,让 cell 撤稿,如果第一步都做不了,只能吃个哑巴亏了。

说得有些 “现实” 了。

知乎用户 皮皮佳 发表

下面的链接里有杨辉老师的回应,大家可以去看看。

https://mp.weixin.qq.com/s/PU44q_7WooLMZLX_KHuddA

知乎用户 大脑艾瑞克 发表

我当然相信付向东,但这也没什么卵用,大概率没有后果,举报之后不了了之。

有没有感到气愤?气抖冷?无力感?这就对了,这就是现实啊。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以前我出国开会,带了自己的课题报告。老板知道了很生气,说不应该报告未发表的内容。当时我不以为然,因为这个会议的要求就是希望大家讨论 unpublished data。两年以后文章也终于发了 Nature,现在想来庆幸自己做了个冷门课题,没有人抢发吧。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这个锅,是要老蒲背的,难怪他这么护着杨辉。

杨辉急功近利抢发的问题已经没有什么疑问了,关注点顶多也就是到底是不是造假的问题(剽窃算事儿么?根本不算。造假都可以是无意而为之)。很多小朋友拿出流氓嘴脸,我厉害我会开飞机我先发出来你打我呀你也打不着,这个就没意思了,除非你关门自己玩自己的,不要脸谁也不能把你怎么样。

问题是老蒲和老付是一个重量级的人,当时也是老蒲把老付六月份请去做报告的,现在对老付说哎呀我们那个年轻人五月份就开始做这个工作了,那您当时六月份有没有跟人家交流呢?后面近两年的时间有没有沟通过呢?不要说不知情,杨辉已经 acknowledge 说 cell 文章老蒲提了建议还帮忙修改了。有的年轻 PI 比较 aggressive,之前比较顺,可能做过一些擦边的事情也没有被追究,就越发胆大,做事情也比较短视,这不正应该是前辈提醒的时候么?更何况蒲所长还是对杨辉负有行政管理职责的领导。而蒲所长非但不提醒,还在里面搅和了一个不太光彩的角色,只为了一个 acknowledge 的感谢也说不太过去啊。为所里一篇 cell 得罪付老大,不至于。

原则上杨辉格局小,不懂事,大佬们不至于拎不清。知会老付一下,晚发几个月,挂个人家名字甚至只是 acknowledge 一下就好,以后一起合作继续深耕其乐融融强强抱团不是更好?抢发几个月业界就会觉得这事儿是你们原创么?大家又不傻,付教授的业界自我宣传能力还是很强的。一篇 nature/cell,谁都不差,老蒲真的,何必呢。

种种怪异让人不免猜测,如果关键点不是科研 credit,莫非是专利和商业利益之争?难不成蒲所长在杨辉的公司里有暗股?窃以为,杨辉那条欠揍的朋友圈,绝对不是故意气付向东的,是给投资人看的。呵呵。

知乎用户 七海千秋 发表

剽窃、抢发别人的研究工作,在中国学术圈是常见操作。中国学术圈土生土长的研究人员,大多会有一种意识,就是不要把自己未发表的研究工作拿出去和别人交流,以免被别人剽窃、抢发。

在美国学术圈,和别人交流自己未发表的研究工作,是很正常的事情,美国学者极少会做剽窃、抢发的行为。这位付向东教授,在美国工作久了,不了解中国国情,对中国科研人员过于信任,于是在中科院神经所的学术报告会上讲述了自己尚未发表的研究工作,招致了杨辉教授的剽窃和抢发。

在中国学术圈,杨辉教授的这种做法不是个例。各位研究人员在和中国研究人员打交道的过程中,一定要保持警惕,除非已经确知对方的人品足够可靠,否则不要向对方透露未发表的研究工作。

知乎用户 ellenda 小怪兽 发表

分享一下我听到的观点和自己的观点。

研究人员(PI 等):大多觉得这就是剽窃,而且觉得这影响很大,以后国外对于中国的学术分享将更加谨慎,对中国的学术偏见可能更加深。

学术伦理审查的人:大多觉得这件事没法下定论。即使给出了引物订购信息,也没法直接说明杨辉确切的工作开始时间。学术剽窃是特别严重的举报,审查会特别慎重特别严格。除非付向东拿出他被剽窃的明确证据(杨辉抄了他研究的某一部分),否则很难认定。

个人观点:

1. 需要观望。

2. 是否剽窃?类比小说,就和《少年的你》有没有抄袭《白夜行》和《嫌疑人》一样。给人感觉似曾相识,但没有证据明确证明。

3. 怎么处理? 我只能说学术圈这种事情不是第一次。模仿并且抢发他人论文太多了。甚至有审稿人把人家投来的文章创意拿来,一边用审稿压住人家的文章,一边快速复制发文。之前比较出名的北大 “谢灿张生家抢发论文” 事件,和这次比较相似,一个是北大本土青年人才,一个是引进人才,当中也牵扯到院士级大佬。不知道结果会不会也相似。

4. 什么影响?影响很大。

一方面,感觉以后大家学术交流也要防人了,学术氛围更差了。听说付向东是个很 nice 的人,很愿意和同行交流甚至提携同行,这次是真寒了人心。认识的朋友对此就评论一句话:“学术交流别讲没发表的东西”,这种忠告听着很讽刺。

另一方面,牵扯到了老蒲,中国神经科学虽然山头多,但老蒲绝对是比较大的山头。大佬如果和学术不端牵连上,对学科发展影响还挺大的。免疫学的两个大佬名声都毁了,可别再牵扯神经科学了〒_〒。

知乎用户 MAPK 与 AMPK 发表

(图片来自网络,但和这个事儿基本一个性质,侵删)

background: 学术圈基本隔个一两年就会有这种大瓜,比如韩*雨,李*良,还有之前病毒所所长。多了去了,大体最后都是不了了之。这次基本也一样。

method and result: 分别看了付和杨的公开信以及 paper,关键的引物定出时间未提供,抄袭实锤。

discussion: 破坏学术道德本质上是个道德行为,不会有实际法律层面惩罚。但鉴于付在 RBP 领域的成果和地位,对杨个人、对 ion 全所,甚至对华人学术圈都会有一些不太好的风评。

知乎用户 Ach - 如遇古剑 发表

亲眼见着热搜撤了,

但是这个话题将永远存在我的已关注列表!

《PLAY 我呸》

知乎用户 污妖王 发表

看了付向东教授的倾诉,从回归本质来说,付向东教授是一位值得尊敬的。

正常情况下,关于学术、商业秘密、技术秘密,一般都不会轻易外泄出去,但是付向东教授能够大胆向国内的科研所展示正在研究的东西,这是非常难得的信任。

然而,杨辉教授却在得知这些学术秘密后,没有经过付向东教授的同意,进一步研究并提前发布了论文,这算是不道德行为。短期来看,国内在细胞神经研究领域得到了突破进展,是一件振奋人心的事情,但从长期来看,也基本切断了中国科学研究院与外国先进研究组织的联系,以后谁还敢跟国内研究所合作,告知其研究的内容。

所以,请尊重知识产权!

请尊重知识产权,哪怕这个知识产权还没有形成专利、论文或著作权。尊重他人的劳动成果,也是对自己品德的一种修行。

正确的做法应该是

杨辉教授以中科院官方的方式,请求与付向东所在的学员展开合作研究,共同研发,共同享受名誉,而不是为了一时的利益,而背负骂名。

知乎用户 老毒物 发表

巧了,这两位我都认识。付老师不多介绍,毕竟领域内大名如雷贯耳。杨老板也是后起之秀,生化细胞所李老师组毕业后直接 (有小伙伴质疑这个直接,杨确实去 MIT 读了博后,不过应该不到 1 年,而且多数工作都是在所内完成的) 成为神经所 PI,当时应该是最年轻的 PI。

好了,以上都是废话。主要想表达就是两位学术水平都不错,至少在科研能力上可以说是优秀。接下来就是我知道的事了。

付老师所列举的这项研究具体什么时间开展的我不是很清楚,但是 17 年厦门大会的时候我已然听到了付老师的报告,因为和当时主流的干细胞疗法思路不同,PTBP1 调节神经元分化改善小鼠神经退行性疾病的实验非常成功,我很震撼,印象十分深刻。后来的工作中也接触过这一块,付老师后来还构建了相应的细胞系,窃以为付老师这个方法很可能是 CNS 领域的一个突破。

厦门大会的时候杨老板也在场,想必也认真听了报告,但当时我没记错的话杨老板的研究领域还在基因编辑上,研究对象是小鼠视网膜一类的。

付老师所说同年 12 月来神经所做报告也确有其事,当时我因为打游戏没去,十分后悔了!!!

好了,我就不匿名了,我只是提供一些我知道的信息,相信大家能有个判断!

我再贴个杨的回应

https://mp.weixin.qq.com/s/PU44q_7WooLMZLX_KHuddA

知乎用户 Train332 发表

非常悲哀。

我们从工业界到学术界还有不能提的某界,从学校到社会,从巨佬到草根,这些年都越发的社达主义,为达目的不择手段,只要爬上去了,什么都可以粉饰,被洗白。

陈进在哪里?透明计算很光荣吧?韩春雨很安全吧?饶毅举报有结果吗?曹校长有下文吗?凡此种种,皆无下文。

这一次又能如何,大家还是散了吧。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利益不相关,说一下作为一个神经科学 PhD 的看法。

  1. 付向东 Nature 和杨辉 Cell 文章的 Parkinson’s Disease 实验部分相似度很高,杨辉文章一个重要的亮点就是这部分 PD 实验结论;
  2. 付向东有很多关于 ptbp1 的文章,他们课题组第一篇 ptbp1 诱导非神经细胞变成神经元的文章发表在 2013 年的 Cell,而杨辉课题组之前从来没有关于 ptbp1 的文章;
  3. 但是是不是就能肯定杨辉课题组是抄袭了?也不是的,根据付之前发的文章,也可能可以想到这个 idea,虽然这个可能性确实是比较低;
  4. 目前只有杨辉课题组所在的研究所有权力对他们的行为进行调查。

更新一下:杨辉的回复里没有解释为什么会想到做治疗帕金森综合症 Parkinson’s disease 这个实验,结合知识分子刚刚曝出来的付老板 2018 年在神经所报告的题目:Therapeutic reversal of Parkinson‘s disease。所以估计是根据付老板的报告,杨辉用自己实验室的方法私底下快速重复了整个 PD 实验,然后投出去了…

知乎用户 呆呆 发表

上一个被斯坦福女博后举报的中国院士抄袭团队因为疫情的关系舆论化险为夷了。这个嘛。。。或许用爱国主义来化险为夷?

知乎用户 梨雪梅 发表

回复看了,呃,那个什么,,嗯,,下一个问题

知乎用户 壮士请收下我的赞 发表

中科院,工程院院士抄袭造假近一两年就好几起了,

南开大学校长曹雪涛 40 多篇造假,

中科院上药所耿美玉 “阿兹海默神药”,

王正敏 57 篇抄袭论文 “自主研发人工耳蜗”,

还有钟南山氢气抗癌这个神作,

最后也没见谁被处理,不算事。

还得靠洋大人报案。

知乎用户 是我非非我 发表

热度怎么降了呢

知乎用户 首席蹭饭官 发表

心疼付教授一分钟。毕竟当年冥冥中隔着人海看过您一眼~doge

梳理了整个事件的双方声明与回应,以我有限的科研能力和经验判断:抄袭实锤。

才疏学浅,别的没啥好讲了,最后侧重问一句:曹雪涛院士最近怎么样了?

知乎用户 会过河的小马 发表

支持付老师,虽然只有一面之缘。

科学研究,尤其是生命科学,有时候关键的点就是几句话的事,这几句话可能是别人花了好几年摸索碰壁探出来路,就像从天书里找到一个藏宝点的路线一样,走过去很容易,难得的是探路的过程。

付很自信,又有点小虚荣,觉得拿到宝藏就是临门一脚的事,18 年文章就投出去了,低估了审稿周期和神经所的实验水平又高估了杨的科研道德水平,不仅大谈特谈宝藏的丰富而且连路线图也被套出来了。

虽然这次剽窃抢发没有让付的文章腹死胎中,但是肯定是虽无险但有惊,还很让人生气。

很多人拿付的国籍说事,付作为武大校友,前些年跟武大合作很多,成果也很多,在加州的实验室成员也是中国人占绝大多数,为中国培养了不少人才。那篇 Nature 一作也是中国人,所以没必要拿国籍泼脏水。

知乎用户 小轩 发表

7.9 更新

终于顶不住了,杨辉给了付老板应有的 credit,也道歉了。。。

[有关 “CasRx 介导胶质细胞向神经元转分化治疗神经系统疾病” 的说明​mp.weixin.qq.com

](https://link.zhihu.com/?target=https%3A//mp.weixin.qq.com/s/x6aPToSRRt4l6ZY3H-ZSmw)

真相就是那么简单,这也让前几天杨的回应显得有点苍白和幼稚。早点这么说不是更好吗,我指的是在付向东在私下跟神经所沟通的时候。

他给出的投稿时间的问题,我权且相信,毕竟付的文章审稿时间谁都无法控制和预料(nature 编辑除外)。手里有那么高效的平台,其实早点跟付通气,如果能背靠背发表最好(当然不大容易,付深耕了这么多年的成果,直接给别人共享实在血亏。当然我可能小人了)。

还有一种办法是杨所说的想在他们之后发表,来个先后独立报道。不过就算这样的话,也是要提前获得付老板许可的,毕竟这不是真正的 “独立” 工作,是受了付的启发的。而且这个启发远比他们的平台更为重要,毕竟这个平台不是他们发明的,也不止他们会做。如果付的文章发完之后他们再做,可不一定能够比其他人更快。当然,就算他足够快,恐怕也难上顶刊了吧?(把恢复视力的故事拿出来,其实也挺完整挺新颖的,无奈贪多求全啊)

总之,尽管不太尽如人意,这一结果还是比较聪明的选择,能够让大多数人满意。可以说是近年来科研圈子里不断出现的问题里,少有的满意答案,也让科学家的腰板直了一些。一定程度上,让在科学前沿追求真理的这帮人的自尊心和名誉度得到了维护。

再次更新

[BioArt 生物艺术:如何评价加州大学付向东教授实名举报中科院上海神经所 80 后明星教授杨辉学术抄袭、造假?​www.zhihu.com

](https://www.zhihu.com/answer/1317007845)

太猛了,这是一晚上没睡觉的节奏啊,杨辉用长文回应付老板。这才是我们想看到的结果,随意摸黑不可取,大家出来辩一辩。

静待付老板二次回应。。。

~~~~~~~~~~~~~~~~~

7.3 更新

[知识分子:如何评价加州大学付向东教授实名举报中科院上海神经所 80 后明星教授杨辉学术抄袭、造假?​www.zhihu.com

](https://www.zhihu.com/answer/1316174474)

我就说吧,这事哪少的了饶毅老板

况且,神经所的成立饶毅帮了蒲慕明院士不少忙,这也是他为国内早起科研起步做出的军功之一,他不可能坐视不管。

以他的性格,这个砖头眼里是揉不下的。

~~~~~~~~~~~~~~~~~~

以下为原答案

上海神经所出的事,只有我希望饶毅老师出来主持一下公道吗?

他在这件事情上应该能比蒲慕明院士更客观,不要问我怎么知道的。因为王晓东说,饶毅 predictable,没错被我 predict 了。。。

就问你敢不敢盯着饶毅的眼睛说假话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妈蛋,这些人这么搞,以后还有谁敢来国内做报告?这说剽窃简直是轻了!这叫学术劫掠!这是明目张胆的抢劫!查!必须查!作为一个曾经在中科院机构内搬过砖的人,我觉得自己无法接受这种行为!作为世界有数的科研机构,更应该重视自身的纯洁性,还举报人一个公道。也希望各位科院的同学和老师,洁身自好,严于律己,同时也严于律人,要有荣誉感和使命感,要懂得利用自己手中的检举权。我真的不希望再遇到这种事,被人家受害者打上门,丢脸啊。下次再有这种事,希望各位不要走人情,直接举报,上层不管那就学学人家拆迁户上访,给总院领导举报,没消息,就公开匿名检举。最好自查自纠,把罪恶的苗头扼杀在它刚冒头的时候!

(PS:大号被禁言了,追星号就匿了,就出来感慨一下,不参与讨论,就不开评论了)

知乎用户 墨者 发表

看到朋友圈好多人都在转发评论,好多人没有看懂杨辉 CasRx 治疗这篇文章里面的逻辑,吃瓜都吃的迷迷乎乎的。

追踪杨辉课题组研究内容,他们做的都是 CRISPR 系统的应用研究和基因治疗。出来什么 CRISPR 的新系统就做一下,就像张锋做出来 CRISPR/Cas9 后,他接着就去要了质粒编辑了小鼠一样。现在出来了 CasRx,自然也要做,因为 CasRx 实在是一个非常诱人的工具:可以方便包装于 AAV 病毒,比 shRNA 高效,几乎无脱靶。但是 CasRx 原理和应用简单,做生物的都会做,都能做,这种应用治疗方面的文章要发表到 Cell 这种级别的杂志,一定要选择一个非常有效的基因和有噱头的基因进行干扰,Ptbp1 这个基因非常符合这两点要求:1. 单个基因的干扰可以发挥重要作用;2. 敲低 Ptbp1 之后可以诱导神经元重编程(以往都是要过表达转录因子才可能实现)。有了这两点,加上强大的 CasRx 基因编辑效果,这多好的故事啊,好到乃至于 Cell 也要蹭热点。

杨辉他们实验室是做应用的,对 Ptbp1 基因功能发现的基础研究不会感兴趣。他们感兴趣的是找一些基础研究做出来的有明确明显作用的基因用一下。付向东教授他们是做基础研究的,看看付向东教授的 Nature 论文和杨辉的 Cell 文章,两篇文章最重要的内在逻辑非常相似,Nature(付)文章上面明确提到了在星形胶质细胞中敲降 RNA 结合蛋白 PTB,可将其直接转分化为功能性的神经元。这个概念也是杨辉 Cell 文章最重要的卖点。单个基因敲低诱导重编程这个概念,这个研究,杨辉他们是做不出来的。杨辉他们所谓的原创是应用了 CasRx 技术,基因治疗,对科研没有实质性的推动。

原创,是不可能原创的,这辈子都不可能原创的。

基于以上,杨辉实验室的这篇文章只是用了 CasRx 这项 RNA 编辑技术,蹭了付向东教授的 PTBP1 基因敲低能诱导神经元重编程的概念。两篇文章发表时间隔得这么近,非常有理由相信他们做 Ptbp1 这篇是他们听了付向东教授的研究后产生的想法。

我是觉得,国内多些做基础研究的人会好一点,做应用的,治疗的当然也有用,但是最终驱动学科进步的还是基础研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好了,当事人已经承认,结案。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从事情经过来看,杨不止听说了想法,甚至听到了方向方法和数据吧。

就像爱迪生如果试验了两千种灯丝材料后发现不行,只能用钨丝,目前初步试验表示钨丝很有希望,结果被杨教授听说了,直接试验钨丝!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我希望投资人能看到我的意见。这篇文章非常可能实际应用前景不大。想想吧,半年匆忙刨制出的实验结果,除了结论,实验方法,数据经得起工业界推敲吗?我估计他自己都没法再次重复结果。在知道结论正确的情况下,即便回推过程也是很费时间的。我个人推测,实验过程参了不止一点点水分。你们难道要为了这个只做了半年的实验论文,投资吗? 前车之鉴还不够多吗?

都知道商业界故事讲到好就能融到钱。但是做基础研究,故事讲得再好,那也是最终要回归到实验质量本身的。

付向东,他也是武汉大学生科院的兼职教授很多年了,带了很多博士,以武大第一机构也发表了很多顶级期刊,也算一个爱国的华人吧。人非常慷慨 nice,给博士的补贴多,人家真的不缺钱,只是对科研充满无限热情,但还是太大意了,低估了国人 copy 速度。希望学术圈能整顿下,不然会让扎实做原创性研究的人心寒,也会让回国创业 / 搞科研的科学家望而生畏。

原创性的研究真的不能这么功利化,听说杨某为了能快速发表,把人家能发两篇的 idea 合成一篇杂烩,发表。可见没有经过精心烹饪的东西跟付教授还是有差距的。人家论文发表在了 nature 封面。另外,我觉得重要的不是窃取 idea, 而是可靠的结论。杨辉他是个聪明人,他知道大佬研究速度慢,但是结论比较可靠,可以迅速复制,并且他并没有傻到照搬方法和理论,除了结论还是尽量伪装成不同的实验目的,方法,组织。 但是他没想到能赶在付之前发表论文,我想这个应该是他意料之外的事情。就好比韩春雨做出了这样的结论, 然后提前 2 年做报告,你觉得杨辉听了他的报告会去尝试吗?NO.

补充一下杨的针对性回复:

简而言之,避重就轻,学术造假的嫌疑还是好解释,毕竟还没有人重复他的实验。但是他是不是跟付见面之前连 ptb 是啥都不知道的,以及引物订购时间,动物实验时间,这些敏感问题没有正面回答。

这跟别人种地你直接收割麦子有何区别?个人大胆预测一波杨所谓的临床应用更高,大概率重复性肯定不行,新一代编辑技术 crispr5 年前就在中国流行了,付的团队肯定尝试过,觉得还是原来的方法效率更高。作为商人的他,为了所谓的临床应用价值,只做了半年实验的他,有理由相信他在夸大转化率也是极有可能的。不信等着瞧。Ps: 我当然希望不会被打脸,毕竟跟抢注专利一样属于国内专利。希望我多虑了,但是毕竟韩春雨的例子在前。

文章的数量,影响因子,都是虚的,真实的结果,切实可行的应用前景,和专利才是实的,我们的基础研究为什么这么弱,就是因为我们很多科研工作者颠倒了主次,韩春雨之流就是例子,不是你抢到了文章,抢到了专利你就赢了,最终还是得回归到研究质量本省,也就是工业应用前景。某高管也曾说过我们的人才适合做工程技术应用,那应用速度比刚发表文章的作者还快。但是基础理论研究,真的没多少人愿意干枯燥无味的研究。现在的科研环境也不利于致力于原创性研究的科学家。

知乎用户 大理石 发表

我突然有一个疑惑,

为什么题主发出的举报信通遍没几个英文单词,付向东那可是在美国任职的人平时工作中用的应该是英文吧。但是到了下面的答主就满文的参杂了一个个的英文单词呢?

论文不说论一定要说 paper

还一个答主写道:没什么商业 sence,项目就 drop 了。

我真是搞不懂那些人是不是真的中文已经无法表达他们的思维了吗。要知道打字时在中英文输入法之间来回切换很麻烦的。

知乎用户 罗不觉 发表

这就是为什么一些大学,研究机构留不住人才、大牛。

为什么众多留学的科研人才不愿意回来,甚至是回来了又选择出国做科研。

辛辛苦苦培养的人才,因为一些人的私心和地位不被超越,赶着送给别人做贡献,真的可惜。

最后在国外出名了,还要上面出人腆着脸,出大价钱把人请回来,美名其曰:引进人才。

似乎都忘记了这个人才本来就是我们的人。

知乎用户 Meng Qiu 发表

杨可能还面临着一个两难问题,两难的任何一边都会指向杨的学术道德问题。这个两难问题涉及到的是杨相关工作的开始时间。如果杨的相关工作开始于付访问之后,那么恰好证实了付的指控。如果杨的相关工作开始于付到访之前,那么在交流中完全不提及而只是单方面问询付的想法也很可能意味着杨的不良用心。

知乎用户 Clara Schumann 发表

科研圈的内幕和小人太多了,这点事真不值得挂齿!也别觉得搞科研的所谓大牌科学家有多高尚?!

知乎用户 懒懒 Aa 发表

这回要是不管管,以后国际大拿们 怎么看国内??????还被华人同胞给告了,不害臊吗!

以后还会有人来中国举行学术研讨会吗???

真以为中国生物圈已经可以自己扛大旗了吗,这种科研工作, 呕,呕吐

知乎用户 技工人员 发表

举当初沃森和克里克发现 DNA 双螺旋结构的例子:

1952 年,奥地利裔美国生物化学家查伽夫测定了 DNA 中 4 种碱基的含量,发现其中腺嘌呤与胸腺嘧啶的数量相等,鸟嘌呤与胞嘧啶的数量相等。这使沃森和克里克立即想到 4 种碱基之间存在着两两对应的关系,形成了腺嘌呤与胸腺嘧啶配对、鸟嘌呤与胞嘧啶配对的概念。

1953 年 2 月,沃森和克里克通过威尔金斯看到了富兰克林在 1951 年 11 月拍摄的一张十分漂亮的 DNA 晶体 X 射线衍射照片,这一下激发了他们的灵感。他们不仅确认了 DNA 一定是螺旋结构,而且分析得出了螺旋参数。他们采用了富兰克琳和威尔金斯的判断,并加以补充:磷酸根在螺旋的外侧构成两条多核苷酸链的骨架,方向相反;碱基在螺旋内侧,两两对应。一连几天,沃森、克里克在他们的办公室里兴高采烈地用铁皮和铁丝搭建着模型。1953 年 2 月 28 日,第一个 DNA 双螺旋结构的分子模型终于诞生了。

没有查伽夫,没有富兰克琳和威尔金斯,您说 DNA 结构有可能出来吗?

知乎用户 正在注销中 发表

屁事没有。

这是境外势力抹黑中国的肮脏手段。目的是阻挠中国的科学技术发展。中华民族历来是讲究诚信的民族。是不会作假的。中科院对自己工作人员的研究数据表示支持和认可。

估计中科院会把这几句话写的更八股一点回复了。毕竟这么多年来,只要涉及学术造假,有关部门都是这么回复的。

知乎用户 电龙仔 发表

咱们国家的大环境啊。

我能说其实大环境一直就这样,没咋变化吗?

说句不好听的,只是近几年唯 SCI 论,搞得大家把脸丢到国外罢了。

以前关起门来的时候,学术造假就根本没少过。

造假它一直都在,从未走开。

当然,这玩意也不是我们国家独有的,哪哪都一样。

比如说生活大爆炸那个想跟谢耳朵枪诺贝尔的胖子。

(对,就是右二那个胖子)

中国学术界现在最泛滥并且影响最大的问题还不是学术造假(虽然造假是最严重的)。

那中国最泛滥的问题是啥呢?

是灌水。

唯 SCI 论以后,基本上各大高校尤其是以 75 后和 80 后为主的壮年派导师们。

那基本上都是拿出圣经创世纪大洪水级别的水再往文章里灌啊。

不开玩笑,你随便打开一个 985 高校,找一个 75 年以后的导师,看他近五年的学术成果。

然后随机下载个两三篇。

一目了然。

不是一个实验计划换着材料灌水。

就是一个材料,换着实验计划灌水。

换汤不换药啊,老铁没毛病。

你说它造假,不好意思,数据全是真的,真没造假。

但是,这玩意有个屁用。

花掉的是真金白银,

换来的是汪洋大海。

二作基本上是研究生 / 博士生,后面一连串的作者连看的必要都没有。

基本上这些 “学术成果” 唯一的作用就是给学生毕业 + 完成学院考核要求。

有实际意义的,打灯笼都找不着几篇。

这就是现况。

什么热,搞什么;什么大牛在搞,就把水灌溉在那里。

所以中国几年前就说什么学术论文数量世界第一。

然后人美国想掐你脖子就掐你脖子。

拿我老本行土木来说。

这玩意本就是一个跟实际应用结合的无比紧密的学科。

搞这一套之后,各个导师喜笑颜开。

本来还愁没啥本事只会捞钱,整不出什么有实际意义的科研成果。

现在能灌水了,就使劲灌水;

材料、模拟、检测等等。

你别说,这些领域期刊影响因子还都挺高,比传统土木的高多了。

一年下来,老师看着开心,学院看着放心,学校看着舒心,

仿佛已经成了长江大导,名牌学院、世界双一流。

只有一个个苦逼的、曾经有科研梦的学生仔们,

在实验室、工地上、笔记本前,留下了 “写不出来” 的泪水。

所以说句不夸张的话

国外学术界是学者们打出一片天;

国内学术界是学生们撑起半边天。

你不信?我也没有办法。

但这就是我看到的现实。


加更一下吧,其实我这个回答本来是在下面这个题目的,加更一点新料子。

中国 65 篇数学论文涉嫌批量造假,如今学术界大环境是怎样的?可能是什么原因导致的? - 知乎

[中国 65 篇数学论文涉嫌批量造假,如今学术界大环境是怎样的?可能是什么原因导致的?​www.zhihu.com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404193112)

其实啊,说到学术造假,咱们学术届的老前辈们比你们清楚多了。

我还记得当年我导师和一个大牛亲口跟我说过。

其实中文核心期刊更难造假和灌水。

为啥呀?

因为大家都是在一个池子里混的,谁有什么小心思都清楚。

要说句公道话。

我国不少优质核心期刊的制度和公平性要比很多 SCI 高多了。

光是你基本上完全查不到审稿人以及在校编辑避嫌的原则就已经隔绝了很多水分了。

你知道很多国外的 SCI 期刊是可以推荐审稿人的嘛?

你知道如果你有关系的话,SCI 要找到审稿人拉关系要比中文核心容易的多吗?

你知道其实国外的 SCI 论文学术近亲早就是 “公开的秘密” 了吗?

你们不知道,所以会觉得很新鲜。

知道的,早就屡见不鲜了。

很多人会把学术界想的很干净。

追求真理对吧,听着就高大上。

加之我国基础教育阶段对作弊等不诚信问题打击力度之大。

很容易让很多曾经怀揣着梦想的 90 后 / 00 后研究生们被学界吊打地怀疑人生。

现在高校里面的老师,但凡有点名气的,都是各种期刊的审稿人。

更别说青千大牛们了。

学阀就是这么产生的。

我到现在还记得,去年还是前年吧。

医学界有一个 “心脏干细胞” 最终被证明不存在的事情。

然后发现,一水的科学界(中国的占相当数量)靠着这个发了一堆论文。

简单的说就是在一个不存在的细胞上整出了一大堆 “学术成果”。

所以这种事情对于我们这类老油条来说,见怪不怪了。

再说一个有点敏感的吧,算是福利了。

很多大牛,呵呵,真的不咋地。

弄虚作假不多说,人家小年轻揭露的,基本上没好果子吃。

如果不是依托着著名实验室,后面也站着大人物的话。

黑的都能给你说成白的。

那打压力度,堪比工地打桩机,不把你打进地心不算完。

事实,不重要的。

重要的是大众、官方,相信什么。

这就是学术界。

知乎用户 川明 发表

我们的一些大学,包括北京大学,正在培养一些‘精致的利己主义者’,他们高智商、世俗、老到、善于表演、懂得配合,更善于利用体制达到自己的目的。这种人一旦掌握权力,比一般的贪官污吏危害更大。

——钱理群

知乎用户 zwzwzwzwz 发表

各位也不用 6-14 之前的引物合成订单了,有肯定已经甩出来了。

很显然,杨辉提供的时间线里是在付去做报告后一个月才拿到细胞里敲 ptbp1 的结果的,所以付说他去作报告之前杨辉不知道 ptbp1 我是信了。

另外,付的信里说杨辉说他们是 5.17-18 开始他们的工作的,应该是谎言,当然,如果你说用那个系统敲了荧光蛋白也算开始的话,那我也没办法。

知乎用户 小小的 c 发表

大惊小怪

国内抄袭造假在欧美早就被锤烂了,上海神经所,药物所都是学术恶臭重点区域(只想表达抄袭问题,对其本身学术水平不贬低),除了 17 年撤稿国家管过一次,后来再出来就从来没管过。

这好歹是个抄袭,学大佬可能真能抄到好东西。但董院长,曹校长,武汉大学和上药研究所那几位研究员(自己心里清楚),你们文章造假造的那么明显真的不出来给个合理解释嘛?

还是那句话,在这种抄袭国外 pi 都被美其名曰” 打破封锁,为国争光” 的年代,大家还是省省吧,等热度过了改咋滴就咋滴

知乎用户 Lysz 发表

人在江湖,害人之心不可有 (杨大师),防人之心不可无(付大师)。两位大师都犯了忌。一位急功近利,心术不正。另一位迷之自信,被捧 high 了,聊 high 了,口无遮拦。两位大师都应该检讨。发生这事挺正常,学术圈也是功利场,倒不至于上升到整个中国科研届烂掉了。美国人也干这事。我博士老板一个故事: 几十年前在美国,当年他去参加学术会议,飞机上偶遇他崇拜的某大佬(老美),兴奋至极。两人愉快得聊了一路科研。过了几个月,该大佬发了篇他的 paper,可惜没他一毛钱关系。另一个故事,我的博后老板(英国人),我们出去开会找工作,反复强调不准聊未发表实验。一次某药企(欧洲) 来聊合作,某同学无意说了一个正在做的课题方向(没有任何细节,只有一个词),老板非常生气。

所以两位老板的共同特点是,没有已发 paper,就老实家里待着,不准出去开会得瑟。再说到工业届,出去讲 PPT,manager 过目后,律师再审批。泄露天机是要吃官司的。

付大师可能太小看神经所了,放松了所有警惕。谁知神经所暗藏’高人’,事后又咽不下这口恶气,骂街告家长。如何整顿?长点儿心,这是人性。付大师就是在美国,聊细了,也会被心术不正的人搞。至于杨大师是不是造假,时间检验了,能重复出来就是好 paper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心疼蒲,辛辛苦苦把神经所拉扯起来,还要给各种人和事擦屁股

知乎用户 阿席达卡 发表

我一直觉得,杨辉通过敲低纹状体胶质细胞的 PTBP1,这些胶质细胞就能自动分化成多巴胺能神经元了?他的细胞怎么能这么听话?

按照 Region-specific astrocyte 的基本逻辑,这些星型胶质细胞在纹状体的微环境中分化成胆碱能神经元更为合理。如果他当时是敲低黑质胶质细胞的 PTBP1,分化成多巴胺能神经元我觉得更合理一些。而且他只染了多巴胺能神经元的 markers(DAT、TH 之类的),就好像提前知晓了结果一样,非常有目的性的在朝这个方向做,给人一种偷看了剧本的既视感。

这其实是他这篇文章一个很不严谨的地方。如果没有造假的话,至少得用其他类型神经元的 marker 也染一下(比如胆碱能神经元,谷氨酸能神经元的 markers 等等)以证明没有表达这些分子,才能说明星型胶质细胞的确分化成了正儿八经的多巴胺能神经元。我觉得通过敲低星型胶质细胞 PTBP1 得到的神经很有可能是一种 “多能” 神经元,即不是正常表达较单一 marker 的神经元类型。

总之这篇缝合怪论文读起来就给人一种就 TM 离谱的感觉,前面五个 figuresd 都是搞的视网膜,最后一个 figure 话锋一转,莫名其妙就开始搞帕金森病了。而且这篇文章如果没有最后这个关于帕金森病的 figure6 其实文章层次会下降很多,够不够 Cell 都需要打个问号。

我当时还和我导师商量了一下这篇文章的这些问题。看后续其他研究组能否重复他的结果吧。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看了杨的回复,感觉避重就轻,只能忽悠一下外行。如果仅仅是方法的创新而不牵涉治疗帕金森这一神经科学难题,杨的文章能发 cell(当然我觉得子刊是没问题,技术创新)?就好像付大佬先用铅笔画了幅清明上河图,并说了画什么地方需要注意什么问题,然后杨教授眉头一皱陷入了思索,哎我可以用毛笔赶快画一个啊,我用毛笔多熟练,而且毛笔比铅笔高大上多了!他于是就轻车熟路的画了,还很快画成了并卖了出去,然后宣称他首先构思并画成了清明上河图。而付大佬觉得光用铅笔画自己构思的清明上河图不完美,于是又用了钢笔联合电脑绘图又重复画图看看能不能准确的重复出来,这样时间就慢了,而且最后卖出去的也不是铅笔画的图。现在是杨教授说,付大佬原来是用的铅笔画的,自己用的是毛笔,所以不算抄袭。铅笔的工艺是需要削笔头,而且还容易擦掉,有些地方颜色还不饱满;而毛笔的技术和铅笔是大大的不同,这能说是抄吗?

三观尽毁!!!(我是匿名吧?!!!瑟瑟发抖)

知乎用户 秋田香喵 发表

建议要认真调查,给一个清楚明确的结论。如果真的有学术不端,且真如付老师写的那样,不仅实验室应该关门,而且还要追回 2013 年博后以来的所有经费。

因为事件没有独立调查结果,暂时不能盲目下结论。不过这位朋友向张峰同志学习,没有学到点子上。张峰同志不是因为发表了多少篇 CNS papers,而是发明了一些新工具,比如参与了 optogenetics tools 的开发,对 gene editing 的贡献等等。这位杨老师,怕是把张峰同志的 CNS 数量作为自己毕生追求的目标了吧。

另外,两只眼睛只盯着 Cell Editors 的 comments,也太功利了吧。大家都清楚 Cell 的一些 editors 是什么货色,MIT 麦戈文某实验室 (你猜对了就是你想的这个 LAB) 培养的同样急功近利的 PhDs/postdocs。大伙儿还是要劝劝杨老师,不要太功利: 一心和 editors 交流,满眼 CNS,已经忘记了 science,这是不对的。回头是岸。

知乎用户 yuntian 发表

中国造假不意外,只是希望在教育能有一份净土,教育是一个国家的未来,未来都这样,我们还有脸说其他,我们应该反思。高考的教育公平频繁被质疑,反思高校的学术造假,甚至思考一下高精尖留学生不愿回国的原因 ,是个人原因?还是国家环境原因? 中国的监察部门? 是否官官相护 ,学术造假在外行看来,辨别真伪其实很难,但是在内行其实是敢不敢言的问题 ,可悲的现实

知乎用户 huidalaji 发表

说一些不一样的事情,

杨辉成立了辉大,交给他的弟子打理。之前就觉得他弟子很不道德,到处问其他公司要文件,要技术,要 sop 和 smp。然后过河拆桥。拿到后,就翻脸不认人。

现在看来,是上梁不正下梁歪。是他们的特色和传统。

这几天,辉大在查付向东老师的各种专利和技术。我觉得,是杨辉想为自己洗白;但是,我觉得,想反击,想查一下付老师是不是也有抄袭和造假。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独家丨杨辉对付向东教授的回复​mp.weixin.qq.com

](https://link.zhihu.com/?target=https%3A//mp.weixin.qq.com/s/PU44q_7WooLMZLX_KHuddA)

引物订购单 / 实验室内部交流或 work report 等邮件 / 实验记录,但凡能拿出来一样呢…… 也不至于写这些有的没的,还啥用没有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晚上看到这种消息,有点伤心。

基本是实锤了,就看怎么他们怎么回复了。

主导情绪就是伤心,一是看见有人以国籍的身份试图洗白的时候。我都想好了洗白的舆论导向了。不外乎就是 “啊这项技术价值很大,杨辉为了不让美国人得到专利才这样的。付他这个汉奸不支持不说还反而举报,简直就是个卖国贼。。。” 巴拉巴拉的。。。这种言论实在太恶心了。。。中国何至于需要如此低劣的手段去抢别人的成果?

二是伤感中国的学术氛围为何变成了这样? 大牛被爆出抄袭,安然无恙。也不知是不是就是抄袭成了的大牛? 那他教的学生又是怎样的? 抄袭国内外都有,但被爆出实锤黑料还安然无恙的,怕是就国内有这么多吧。。。

若是中国的学术氛围就是这样子,不择手段的想要得到成果。那真正有学术有学术情怀的人怎么忍受得了? 或是寄希望于有人出淤泥而不染? 所以也不能说那些出国搞科研的人怎样。。也不能说海龟博士待遇高是什么崇洋媚外。。。国内这样子那可不只有希望自己人去把别人好的学术氛围带回来了。

希望这件事能有个让大家满意的回复或处理结果。。。不然一是继续加深学术界对国人成果的质疑。二是寒了国内认真搞学术人的心。三是劝退一波想回国好好搞学术的研究者。

知乎用户 是个英语老师啊 发表

最近的造假事件真的太多了,感觉都让人有种开始怀疑这个社会的冲动了。

难道这些造假的人都不明白纸早晚是包不住火的吗,造假的事情一旦被拆穿了要怎么收场?道理人人都懂,可是仍旧忍不住要去造假,可能真的是因为造假的收益诱惑太大了而造假所要付出的成本又太低了,才会有了这么多管不住自己的人吧。

知乎上最近爆出的几个热点话题,从一直被热议的学籍顶替事件、西南交通大学陈玉珏研究生成绩作假事件,仝卓的应届生身份造假,到最近的高天鹤主持人资格证考试作弊和今天爆出的加州大学付向东教授实名举报中科院上海神经所 80 后明星教授杨辉学术抄袭、造假事件,虽然涉及的领域不同,但是他们都涉及到了一个造假问题,让我们对社会的黑暗面了解得越来越多。我相信他们几个不是造假问题的起点,也绝不会成为造假问题的终点。我是真的不明白,无数前人的翻车教训在前,为什么还是有那么多的人要去冒险造假,难道他们真的一点忌讳也没有吗,一点也不担心下一个被查到的就是自己吗?

目光重新回到这位年轻的 80 后 “明星教授”,我不知道他现在被人拿出石锤拆穿了自己的研究成果是假的,是抄袭的,现在的心情是怎么样的,是在暗叹倒霉,不甘自己的运气怎么那么差,那么多学术造假的人,怎么自己就被抓住了小辫子,还是是在悔恨检讨,自己为什么没能静下心来认认真真、踏踏实实做学术,拿出自己的真实成绩,还是四处求人,希望找到人帮自己一把,能够顺利平息这场风波?不管怎么样,我作为一个旁观者,我真的替他感到羞愧。

你要是说,社会的大环境就是这样,造假是常态,不会造假的认认真真的自己做的才是傻子,你不抄别人也在抄,只不过看谁的运气好,一辈子都不会有人去拆穿他,谁的运气不好,刚刚抄出点名气来就被抓个正着,那我真的只能说 “三观不正太可怕了”。你看那一堆造假的人,谁又有了好下场,哪怕是造假带给了他们一时的荣光和名誉,但是当事实的真相被大众知晓时,他们收获的除了规则的惩罚就只有世界对他们的批判了。

就说明星涉嫌学术不端而翻车的老大哥,演员翟天临:翟天临硕士和博士期间的论文,涉嫌大面积抄袭。同时,他的高考成绩也遭质疑,离真正的学霸,相距甚远。2019 年 2 月 19 日, 北京电影学院宣布撤销翟天临博士学位。不仅如此,他的演艺事业也基本可以说毁于一旦了,大家一提起他,第一时间想的不是他有多少演艺成就,而是,哦,学术造假,知网都不知道的翟天临啊。

再看,之前闹得沸沸扬扬的深圳某小学副校长胡红梅学术不端事件:胡红梅涉嫌抄袭自己和他人出版的书籍内容,而且抄袭的量还非常惊人,很多都是全书照抄,并抄袭多年。2020 年 3 月 6 日,胡红梅被撤销副校长职务,调离教学岗位。以前的胡红梅是人人追从的教育名师,现在的她只不过是教育界的耻辱罢了。

这些靠着造假而走红,名利双收的各界 “明星” 们,哪怕收获了一时风光,却终究不会有好下场的。而那些真真正正、踏踏实实做学术,为科学事业做出了实际贡献的人们则是一直被大众所铭记了的,他们不是大家口中的所谓 “明星”,却是所有人心中不灭的偶像,例如,袁隆平、钱学森、屠呦呦、钟南山等等。“好的不学,学坏的”,这个世界究竟是怎么了,希望大家还是能够摆脱浮躁,沉淀自我,用实力说话,不要为了一时的名利,侵害别人的权益,脏污自己的人生,希望像杨辉这一类的“明星” 教授能够越来越少吧。

一时气愤,可能有点想到啥说啥,大家将就看吧。

知乎用户 子瞻 发表

一只蟑螂的出现,背后往往一窝蟑螂;

一个问题的出现,背后往往一堆问题;

很多社会问题,从利益的角度出发去分析,才能看到本质。

这些抄袭造价的目的是什么?能获得怎样的利益?现行的制度是否打击了坚守学术道德的人的积极性?抄袭造假的惩处机制是怎样的?

所以 “如何评价加州大学付向东教授实名举报中科院上海神经所 80 后明星教授杨辉学术抄袭、造假”?

我的评价是:这事被曝光或许是件好事,抄袭造假反映了学术界的制度有问题,应当改革奖惩制度,让坚守学术道德的人获得利益,让抄袭造价的人丢失利益。

然而这只是第一层。

往第二层看,对学术界问题的批判不是一天两天了,呼吁改革制度、净化学术圈也不是一天两天了问什么上面一直没有动静?不会有人真的以为没好方法吧?不会吧?不会吧?

再往第三层看…… 那就违反小管家的相关规定了。自行脑补,懂得都懂。

我只能看到第三层,至于第四层第五层…… 某些高赞里面或许说的对,自行审辨。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非利益相关,却发现 3 点很有意思:


以我们的研究为例,在进行细胞重新编程之前,首先需要建立稳定的疾病 表型动物模型,然后再诱导细胞转分化,同时进行严密观察和实时跟踪,并留下一组动物进行长达 2 年观察,分析所有阳性和阴性结果,以便得到真实可靠的结论。

是不是自认为有 “护城河”,结果被弯道超车了……


在杨辉论文发表后,蒲慕明 所长领导的神经所还召开了新闻发布会,宣称此项工作是他们研究所的 “原始发现” 和 “重大突破”

这是集体失忆了……


得知杨辉的《细胞》论文即将在线发表后,我立即联系了蒲慕明所长,指出这篇论文剽窃了我在神经所报告的、尚未发表的工作,虽然选择略有不同的脑区进行敲降 PTBP1,但剽窃事实一目了然。蒲慕明所长答复,如果情况属实,杨辉的行为属于学术不端 (scientific misconduct),应该认真调查和严肃处理; 但他同时声称杨辉的工作有可能是基于我们实验室 2013 年发表的论文,属于所谓 “灰色地带”。

为啥是情况属实的情况下应该认真调查,不调查怎么知道属实不属实??


综上,我读书太少,读书人的事情,怎么能叫 “窃”

知乎用户 小石家 发表

这种时候护短反而是示弱,不是专业人士,如情况属实不赞成为了面子保杨辉

看看不久前类似事件的处理:

剑桥大学的研究员 - Steve Jackson - 以及布里斯托尔大学的前研究员 - Abderrahmane Kaidi - 已经完成了两项 “任务”:在同一天在 Nature 杂志中撤回了一篇论文,在 Science 中撤回了一篇论文。

由于同事投诉,剑桥大学才对 Kaidi 博士进行了调查。根据剑桥大学的调查结果,发现第一作者 Kaidi 负责伪造结果。另外,第一作者 Kaidi 已经辞职。

至少造假者该辞职吧?我国要发展基础科学,就要做出求贤若渴的态度来,包庇造假者只会造成自身的国际威望的下降。

学术整顿短期看是个阵痛特别厉害的事情,但不得不做。反腐痛不痛?很痛。要不要反,要反!

怎么到了学术界就不行了呢?

知乎用户 ViaX 盐趣科研教育​ 发表

这可太秀了。上个礼拜读付向东的 Nature 封面论文时 [1],觉得太牛了,这研究意义真大,可能可以改变帕金森病治疗现状,妥妥的封面。

然后在正文最后看到这么一句话。

While our work was under review, conceptually related results appeared elsewhere.
(当我们的论文正在审稿时,概念与我们相似的结果在其他地方被发表了)

这个「其他地方」,就是杨辉在 4 月 30 号 Cell 发表的研究。

仔细读了以后发现结果非常相似,比较大的区别是付向东团队用的是慢病毒进行稳定体外敲低,腺病毒相关载体进行大脑特异性敲低,并做了大量动物实验证明其治疗 PD 的功效。还用了一些 fancy 的技术,比如说化学遗传学。而杨辉团队用的是概念上比较火的 CRISPR-CasRx 敲低。

还有一个明显的差别是杨辉团队是从视网膜的穆勒胶质细胞入手,敲低 PTB 后转化为视网膜中神经节细胞。付向东团队是从大脑中,特别是中脑的星型胶质细胞入手,敲低 PTB 后转化为多巴胺性神经元。

虽然英文名字看起来完全不一样 (Müller glia cells->Astrocytes, Ganglion cells -> neurons) ,一个在视网膜,一个在黑质。但做神经的都知道这两就是在不同器官的同样的东西。穆勒胶质细胞就是视网膜特异的胶质细胞,Ganglion cells 就是视网膜特异性的神经元。所以付向东教授说杨辉只是在不同脑区做了不一样的东西。

杨辉碰了视网膜后并没在视网膜做疾病模型,而是突然发现这种转化得到神经元有多巴胺性,然后跳到和视网膜无关的帕金森病,这一点也是迷之操作。一开始表型是在视网膜做到了,常规合理的实验设计是,找一个视网膜神经退化的模型,通过该方法改善相关疾病。比如说青光眼导致视网膜神经节退化疾病,影响全球 7000 万人,其临床价值并不比帕金森病小。但杨辉团队突然跳到和视网膜无关的帕金森病是什么神仙操作?这个疑点我觉得很奇怪,但没有多想。

那时我就觉得付向东团队太牛了,被抢发一样能发 Nature 封面。毕竟付向东是 PTB 在成纤维细胞转神经元作用的发现者,做出胶质细胞转神经元也是理所因当。付向东教授在这个领域深耕多年,是毫无疑问的泰山北斗。那时只是觉得只是付向东教授运气不好被一个国内的团队抢发了。

现在没想到背后有这么一个大瓜。如果付向东教授在杨辉面前做过报告,还透露了细节。那就不是巧合,而是窃取 idea,恶意抢发。这也能解释为什么杨辉团队从视网膜突然跳到帕金森病了,因为付向东团队在此前的汇报中展示了相关数据。

一个成型的研究,在知道方向和部分细节的情况下,用 1-2 年重复出人家 9 年的工作是完全有可能的。毕竟原创性研究可能 90% 的数据是废数据,是走的弯路。但是抄袭思路抢发则可以避开所有的走弯路的风险,用十分之一的时间就能重复出来。

按照付向东教授的说法,杨辉团队只花半年就做完了所有实验,而付向东团队花了 9 年。杨辉团队的重复速度也是快的过分了,所以付向东教授对杨辉做出来如此严重的「造假」指控(毕竟后者有前科)。杨辉团队要自证也很简单,提供原始数据;或者提供带日期的实验记录和原始数据来证明自己不是在听了付向东汇报后窃取创意。都能以正视听,所以还是等待一下杨辉的发挥吧。

作为科研工作者,我经历过老板和别人写本子,课题被别人抢走;自己 17 年在国际会议汇报后,19 年被抢发后;也见识过无情老板在得力干将离开实验室之前让其停工数个月,为了避免他自立门户后成为自己的竞争对手。也逐渐明白一个道理,在十拿九稳保证文章在半年内见刊之前,千万别在公众场合汇报自己的结果。因为你永远不知道会不会有一个神奇的课题组在看过你数据后,用你想象不到的速度重复出你的研究。

[对于读文献,你有哪些愿意分享的技巧?​www.zhihu.com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37779411/answer/1284448015)


以上内容均由 ViaX 盐趣在线科研教育签约导师提供

参考

  1. ^Qian, H., et al., Reversing a model of Parkinson’s disease with in situ converted nigral neurons. Nature, 2020. 582(7813): p. 550-556.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学术造假见的还少吗?之前南开的曹雪涛,清华的董晨,现在中科院来了个杨辉,今天还看到个中科院科学岛院长学术水平被质疑的帖子:

[如何评价科学岛新任岛主刘建国研究员及其成就?​www.zhihu.com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404569601/answer/1316178210)

听说一模一样的论文,L 院长能一稿多投好几篇,虽然不是学那个领域的,但是网上搜了他的论文看了看,确实不怎么高明的亚子。

只能说,中国的学术氛围,值得好好整治!

知乎用户 西安外事学院​ 发表

科研人费尽心力的科研成果,被人肆意篡改和剽窃

在一个知识为尊的时代,这是任何人都无法忍受的!

知乎用户 纠结小男孩 发表

在知乎看到某某领域大佬被举报学术造假的问题不是一次两次了,最后好像都是雷声大雨点小,顶天了也就是上个热榜被讨论一番,现实中带佬依旧吃香的喝辣的。

也许就是这种 “宽容” 的学术环境让大批有追求的科研人才不愿意回来吧。

知乎用户 溜了溜了​ 发表

碰巧看过两篇文章

5 月份看杨的文章的时候就有点奇怪,为什么会忽然从视网膜胶质细胞到神经元的转换一下跳到纹状体去,明明是两个不太相关的东西?

上周看了付的文章,思路和杨一样都是敲低 PTB 使胶质细胞转化为神经元,但付的数据量大的惊人,在文中也提到这个思路来源于多年前的一次偶然发现。这篇文章在三年之前就开始投稿了。

付整篇文章末尾有一句话特别让人注意

While our work was under review, conceptually related results appeared elsewhere.

知乎用户 辣手小蛙 发表

资本的力量真强大,我就想知道这个问题被谁撤下热搜了

知乎用户 严重朱震 发表

为啥国内医学和生物学科是造假的高发区?

因为他们干的事除了骗课题经费一文不值。

看看我们化工就没有造假的。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杨辉是非常优秀的青年才俊,博士时导师是生化细胞所大牛李劲松,现在工作的神经所,所长是中国和美国科学院院士蒲慕明。有兴趣可以查一下杨辉的文章发表,年纪轻轻 CNS 有挺多篇了,贡献是实打实的,这是国内绝大多数教授远远达不到的。

知乎上刚好有一篇夸他的文章,可以看看 https://zhuanlan.zhihu.com/p/69436007

这个是去年杨辉的一个演讲,感兴趣也可以看看 https://b23.tv/6BLIvK

不过这个事情,显然是做得有点不地道了,首先说清楚这个事和曹校长之流不一样,这个不是学术造假(没证据)。而是说偷听了人家的 idea,短时间内狂做一堆实验,臭不要脸把人家的东西给抢了。

看好多地方把这个事和曹校长,韩春雨并列,这个不太合适,偷 idea 算臭不要脸,造假 P 图可就良心都没了嗷。

学术圈还是要讲个道德的,这种分享未发表数据的事情并不少见,不过学术圈默认的是听到人家的 idea 一定不能去抢,甚至还要避嫌,类似的东西也尽量不碰。尽管如此,很多教授也还是有非常强的保密意识的。不过类似的抢课题事件也是时有发生,被发现之后可能导致名声臭掉(听说过学校一位杰青去了别的大学可能就是因为他抢课题名声臭了结果待不下去)。

付向东是大佬,发这么一个举报估计也是咽不下这口气,想讨个公道。杨辉想必不会有事,只是这名声臭了,更何况现在快都出圈了。能力是真的有的,过去的贡献是真的多的,可惜了。

知乎用户 左情者 发表

华农版学术不端

付教授:我发现一只动物取名叫竹鼠,养了很多年长得很大了。我分析了它的物种属性和肉质,结论是这种动物可以吃,而且味道很好。不过没想好清蒸还是红烧,带出来给大家看看,大家给提提意见。

杨研究员:我有一把枪这把枪叫 CRISPR,我看到哪里有长大了的动物我就打一枪带回家做成烤肉。那天我看到一只竹鼠长得喜人,砰…… 烤肉真香。什么你说这是你养的啊?有写你的名字吗?谁先吃到就算谁的呗……

讲道理 CRISPR 这个纯技术的东西常常需要用到别人发现的靶点,好靶点加好技术可以强强联合。同样 Ptbp1 加 CRISPR 如果共同通讯发表出来也是皆大欢喜。

可惜杨研究员见到别人家的竹鼠并惦记上之后,悄无声息地杀死独享,认为竹鼠好吃都是自己一个人的功劳。那么引起对方实验室的愤怒和学术圈的不耻,也是当然的了。

知乎用户 RichardChen 发表

仔细看了这封实名举报信。我的感受是:国内的相当一部分教授真是呵呵了,让人真是无语了,这种现象真的不齿,不择手段谋取利益。进一步关注事态的发展

知乎用户 邪王霸天下 发表

其实挺不懂为什么中国有师傅单传留一手的原因。很多中国技术都是历史上这种师徒传承流失了。

同样不懂,毕业答辩,在同样合格的工作量基础上,一个学生基于课题组以前的成果糅合而成就受到大量表扬,另一个因为没有师兄师姐,是自己开创课题,看起来工作量相对单薄就被批评。

最后不懂,小保方晴子导师都自杀谢罪,国内查学术不端为什么都是不了了之?

最终明白了。科研国内是门生意,是一门经济学。在欧美科研则是一份事业。

穷是原罪!

知乎用户 长肉娃 发表

付老师可是业界大佬啊,大佬的文章都大张旗鼓的抢,那很难想象是因为抱着村村不通网的侥幸还是以往肆意而为形成的无法控制寄几个的惯性行为了?细思极恐!!!

知乎用户 月入杯中 发表

这种事情不是第一次,也不会是最后一次,早在韩春雨事件中就应该看明白,看不明白是心中还抱有幻想。

国人从来就没有科学精神,以前没有,现在没有,将来也不会有,国人搞科研就是为了名利,学而优则仕,书中自有黄金屋,如此而已。

有一少部分人,在西方文化入侵之下,被西方人的想法洗脑,也具有了科学精神,但他们在国内是混不开的,最终只能去国外混,当一个黄皮白心的香蕉。

知乎用户 李峰 发表

想起来韩教授的那篇 NB 论文,呼吁调查的 13 位科学家中杨研究员赫然在列,现在看来真是莫大的讽刺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讲一个自己的经历。

我们所在的研究领域算是一个发展了很多年的领域,大家也基本都相互认识。每两年都会开一次学术会议,一般在会议上的报告和 poster 都会分享一些近期发表和未发表的工作,比例大致一半一半。私底下肯定是会有竞争的,但是在会议上交流都很友善。

在最近的一次会议上,我们把我们最新的研究方向和研究成果做了 poster 介绍。有意思的事,会后有一个德国的 PI 找到我们,和我们说了两点:第一是告诉我们,他们也在做我们这个方向,实验结果和我们类似,第二,是不想和我们有竞争,可以合作背靠背一起发表文章。我们老板很高兴,他能和我们告知这个事情;同时没有因为课题做得一致把德国组视为 “敌人”,而是一同讨论了一些实验细节,相互讨论。最后文章也背靠背同时投稿了。

我揣测德国 PI 当时的一些想法。第一,应该是我们老板是所谓的 “大佬”,在这个研究领域有很多重要的研究发现和贡献,这种抢发文章的事情不厚道,圈子里口碑不好;第二,德国组和我们是相互独立的研究计划,研究成果,没有因果关系。

这应该算是这种情况比较好的处理方法和结果了。

说回到我熟悉的结构生物学,情况又不一样了,抢发的现象更加普遍一些。主要的原因就是所谓的 “跳”,研究的东西不确定,赶着热门走。造成这种现在的原因有两个,第一个就是结构生物学本身是可以直接建立在很多成熟的研究领域之上,但又不需要有很多前置研究基础,能拿到蛋白,解析结构就可以发文章;第二就是很多人从事结构生物学,是直接从结构生物学实验室开始,而不是从基础研究实验室开始,造成的结果就是没有自己的研究脉络,和科学认知,往往的结果就是有好文章,但是研究点散乱,喜欢东敲一榔头西敲一榔头。大家都往热门领域走,抢文章的事情就避免不了了,因为你根本不知道,这个研究领域有多少同行。

说回事情本身,就当杨是在付报告前就已经开始了实验,在这种情况下,遇见这这个领域的前辈大佬,做得是自己类似的课题,告知一声也是基本的礼貌和学术态度。都已经讨论细节了,还不告诉付自己的课题,这种事可不是一句 “灰色地带” 能解释得了的。

知乎用户 Shawn Ye 发表

MITBBS 又立新功,印象中好几起类似的事情都是首先从这个网站上首先被爆出来的,据那上面的一个帖子他不但剽窃别人的 idea, 还造假,甚至造假可以追溯到他的博士论文的干细胞的工作。国内的造神造出来就是这样的东西

知乎用户 朱 lv 发表

我妈妈昨天被确诊帕金森病,我大哭了一场,这个病无药可根治,只能拿药延缓病程;然后拿药,拿药的时候,我内心突然特别感激药厂,能解众生的疾病的痛苦,感激那些奋战的科研人员。

可是如果科研人员造假,学术不端,伤害的不止是学术环境,学术同行,其实是千千万万的患者和家属。

我希望国家彻查学术造假和不端,这个真的是对每个人民的交代……

希望帕金森综合症有突破

知乎用户 七七 发表

谢邀… 行业有一点点相关

付教授实名举报抄袭造假,干的漂亮,

希望多一些这种正义的举动,以正学术圈

知乎用户 更擅长撸猫 发表

关于印发《关于科研不端行为投诉举报的调查处理办法(试行)》的通知_科委规范性文件_上海市科学技术委员会​stcsm.sh.gov.cn

先阅读一下上海市科委的 关于科研不端的投诉调查处理办法

第三条(概念定义)

本办法所称的科研不端行为,是指在科学研究及相关活动中发生的违反科研相关法律、法规、规章的规定或者严重违背科学共同体公认道德规范与行为准则的行为,包括:

(一)抄袭、剽窃、侵占他人研究成果;

(二)编造研究过程,伪造、篡改研究数据、图表、结论;

(三)购买、代写论文,虚构同行评议专家及评议意见;

(四)以弄虚作假的方式或者不正当手段,意图获取科技计划项目(专项、基金等)、科研经费、奖励、荣誉、职务职称等;

(五)违反涉及人类生命健康、实验动物保护等科研伦理规范;

(六)违反研究成果署名、论文发表规范;

(七)其他违反科研相关法律、法规、规章的规定或者严重违背科学共同体公认道德与行为准则的行为。

在科研活动中并非由于人的主观故意或者过失引起的错误,因研究水平和能力原因造成的错误,与科研活动无关的错误等,不属于本办法所指的科研不端行为。

第五条(投诉举报)

任何单位和个人发现科研不端行为,可以通过邮寄信函或者网上提交(http://stcsm.sh.gov.cn)的方式,向市科委进行投诉举报。

投诉举报应当有明确的投诉举报对象和内容,并有相应的证据或者明确的线索。以单位名义投诉举报的,应当在材料上加盖单位公章,并注明联系人和联系电话;以个人名义投诉举报的,应当在材料上注明姓名和联系电话。

市科委鼓励实名投诉举报,并对实名投诉举报人的信息予以保密。

第六条(受理范围)

投诉举报内容涉及市科委管理的科技计划项目、科技奖励、行政审批等职责范围内事项的,市科委应当予以受理。但有以下情形之一的,市科委不予受理:

(一)无明确的被投诉举报对象或者无具体的科研不端行为;

(二)匿名举报且没有明确的证据和可查线索;

(三)应当通过诉讼、仲裁、行政复议等法定途径解决或者已经进入上述程序;

(四)法律、法规、规章规定的其他不予受理的情形。

第七条(受理答复)

市科委应当自收到投诉举报之日起 5 个工作日内,决定是否受理,并告知投诉举报人;情况复杂的,经市科委负责人批准,可以延长 5 个工作日。

不予受理的,市科委应当向投诉举报人说明理由。投诉举报内容符合本办法第三条规定,但不属于市科委受理范围的,应当转送有关部门或单位,并将转送情况告知投诉举报人。

第三章 调查和处理

第八条(调查取证)

市科委在受理投诉举报后,应当依法开展调查,收集有关证据。在调查时,执法人员不得少于 2 人,并应当向当事人或者有关人员出示证件。在调查过程中进行录音、录像的,应当在开始视音频记录时,告知相关人员。

当事人或者有关人员应当如实回答询问,并协助调查,不得阻挠,不得隐匿、销毁、伪造证据。

第九条(所在单位先行调查)

市科委可以根据需要,要求被投诉举报人所在单位进行先行调查。所在单位应当按时将调查情况报告市科委。

对于所在单位的调查报告,市科委认为事实清楚、证据确凿的,可以直接采纳;认为需要进一步调查的,可以要求所在单位进行补充调查或者重新调查,市科委也可以决定自行调查。

第十条(学术评议)

对于在调查中涉及的学术专业问题,市科委应当按照上海市科技专家库管理的相关规定组成专家组进行评议,评议结果作为调查处理的重要依据。

第十一条(听取意见)

市科委在作出处理决定前,应当听取被调查人的陈述、申辩。

对于科研不端行为情节严重、有可能被采取严厉处理措施的,市科委应当告知被调查人有要求举行听证的权利,被调查人要求听证的,市科委应当组织听证。


预测付教授举报的 “剽窃” 要么被重点调查要么会被偷换概念,由于调查的方式很多样,所以 “剽窃” 是否成立应该是讨论的重点。杨辉研究员自证原创性的方法也很简单, 毕竟两个实验室正好做到同一个基因的概率也是有的:

DNA 引物的时间及证据,这应该是开始实验的最先步骤。然而,至今没收到他们的 任何回复。如此简单的证据为何拿不出来,这不做实他的谎言和剽窃行为吗? 如果 他继续捏造假证据,事件的性质就从剽窃进一步恶化成为欺诈行为。

因此希望付教授能通过 stcsm.sh.gov.cn 向上海市科委进行投诉举报,也希望杨辉研究员自证原创性。这次基本不涉及到实验数据造假或图片造假,希望所有相关单位及人员能给事件一个确定的答案,也就是 “剽窃” 是否成立,不要像之前的一系列举报不了了之。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我发现这底下一群不是混学术圈的小粉红在别人回答的评论地下各种耍赖。

真就感觉中国科研风气,大环境不适合学术,难怪核心科技总是赶不上别人!

太多蛮横不讲理的人了,整天美国人,中国科学家的叫。麻烦您了解下学术圈好吧!

不懂不要乱发言好吧!

看这种评论就感觉我国现在好多人都被洗脑了,思维过于固化。

天天讲爱国,你做了什么呢?难道就不应该让相关认识发言吗?

算了,失望了,以后如果进入学术圈必然会出国。

大概率还是脱离学术圈吧!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如何看待 2019 年 Genome Biology 的文章,20 家不同实验室共同在 Genome Biology 上面发文章表示杨辉的文章无法重复

Reproducibility of CRISPR-Cas9 methods for generation of conditional mouse alleles: a multi-center evaluation​genomebiology.biomedcentral.com

知乎用户 雪下 发表

丢脸啊,每多一个这么做的中国科研人员,每次我去参加国际交流会都感觉抬不起头来,最重要的是,学术圈就这么大,别人拿这 cue 你,cue 中国,你还真的不知道咋反驳。

知乎用户 一条小咸鱼 发表

国内学术风气不好好整顿,一方面在国际上的名声是那个喜欢学术作假的国家,谁还敢来和你交流??谁还想收你国学生??另一方面,国内的学术也没办法得到真正发展。

我以为 ps 已经刷新了我认知下限,原来层层包庇,特别是学术大牛对这种抄袭造假的默认也存在,他难道没经历过吗,他不知道被抄袭者的委屈与愤怒吗。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应该会不了了之,网友会忘记,对杨来说也没什么影响,因为有人会压下来,对付来说以后可能不会再把未见刊结果公开宣讲了,此外,大概率不会有任何结果

此外,杨只要一口咬定没有剽窃,拒不提供引物订购和实验记录的开始时间信息,同时把焦点引到其他更容易让外人吃瓜的方面上,就可以自保了,因为可以一目了然的就是实验记录以及引物等订购时间,但是大多数吃瓜群众也不知道,很容易被其他瓜吸引注意力

再就是某院搞公关很有一套的

应该有人会发现,某乎已经开始限流了,这个问题很快会消失,看不到就不会有人讨论了~

每次不都是这样的处理方式么?

至 2020 年 7 月 3 日 22 点 40 分,某乎已彻底把该话题屏蔽掉了,所有热点栏目看不到,这就是特色

知乎用户 奇奇留学 发表

让子弹飞一会…… 目前看所谓明星科学家杨辉和其所在院校 - 中科院上海神经所已经半推半就承认其有 “借鉴” 的行为,首选我们先了解一下两位学长的基本背景.

付向东,加州大学细胞与分子医学系教授, 武汉大学本科 (高考恢复后的首批入学人员). 美国凯斯西储大学大学博士,哈佛大学博士后。 博后出站后一直在 UCSD 从事科学研究至今. 工作方向为 RNA 相关领域研究,包括 RNA 结合蛋白调控 RNA 可变剪切 (PTBP1 就是其中之一),RNA 蛋白调控细胞命运,转分化等。

杨辉,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神经科学研究所灵长类疾病模型研究组长, 上海交通大学生物技术学院本科,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博士,美国麻省理工 WhiteHead 研究所博士后。主要工作方向为基因编辑工具相关研究.

专业领域的知识我不懂,但是我知道 “诚信” 在中国已经丧失殆尽了,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都已经早有显现!去年年底也被爆出学术造假的天津南开大学校长,虽然被其同行斥责其剽窃行为,言之凿凿,证据充分!但是在国内并没有受到任何相应的处罚!

换言之,对于诚信问题所造成对社会和个人的伤害,其失信方的 “犯罪成本” 太低!致使目前在我国从房地产到制造业如汽车制造等等行业都存在严重的诚信问题!欺骗消费者!各种套路!

为什么那些有能力的学者大多都去美国做科研项目,在其高校任教,说到底还是我们目前的社会氛围,学术科研环境有问题,我们现在不缺钱,不缺研究经费!缺的是做学问的心境!和诚信的丧失!

知乎用户 Leslie 发表

我们本以为付教授的文章已在审稿过程中并将很快发表,所以当时我们也未意识到应该与付教授沟通。后续因为我们实验室有完善的基因编辑介导的神经元转分化平台,以及与多个实验室的通力合作,使得我们在较短时间内完成了相关工作。直到我们的论文接收时,我们才了解到付教授的工作尚在审稿中。对于没有及时交流我们的工作进展深表歉意。并对付教授发表在_Nature_上的工作表示由衷的祝贺。
付向东教授在神经所分享的未发表数据,确实对我们的工作有促进作用,因此我们已致函_Cell_编辑,希望_Cell_尽快发表一段补遗,致谢付向东教授的对我们工作的贡献及我们的歉意。希望通过此事,我和我的团队会更健康地成长。感谢大家的关注与支持,我们将与国内外同行一起,致力于快速推动基因编辑在疾病诊治中的应用,为人民生命健康做出应有贡献。

辉笔一段致谢 原创付诸东流

知乎用户 一直住顶楼 发表

偷 idea 抄袭的部分我看懂了,但是造假是啥意思?因为知道结论和可能的数据,所以直接 P 图?

这个不是弯道超车,这是幻影飞车啊。

知乎用户 游走的上勾拳 发表

大哥们,什么被要求,什么就会突出。

GDP 被要求,花钱速度就会快;

论文数量被要求,造假和灌水就会突出;

道德被要求,感动 xx 就会突出。

最简单好用的 VPS,没有之一,注册立得 100 美金
comments powered by Disqus

See Also

如何看待中科院合肥研究院 90 多名科研人员集体辞职?

知乎用户 腾讯新闻​ 发表 更新: 没想到这个答案的热度这么高,那我再说点我知道的事吧。 如果各位有在研究所或者事业单位工作过的话,应该知道想要从这些地方离职并不是一件特别容易的事,特别还是有编制的人,一定会慎重慎重再慎重。就算决定了要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