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客观地评价我国的教育体制?

使用CN2/CN2GIA顶级线路,支持Shadowsocks/V2ray科学上网,支持支付宝付款,每月仅需 5 美元
## 加入品葱精选 Telegram Channel ##

知乎用户 老猫仙​​ 发表

题主,中国的教育体制本质上就像你提出的问题一样,非常的 “不具体,大,空,高度总结,实则在忽略细节”。

客观讨论中国的教育体制——谁会客观?需要谁的客观?如何定义客观?

别强调 “中国” 的教育体制,本质上所有国家的教育体制都是区分成不同的模块的,简单的分为幼儿教育,学前教育,K12 教育(小学初中高中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成人教育,不同的系统怎么可能简单的总结?

中国很大,从经济热度高教育资源丰富的珠三角,长三角地区,到一些常年缺少教师的西北地区,你要把两者如何归类讨论?

宏观切入视角对于教育研究来可并不是什么好事情。你单拿出来任何一个省,省会城市和边缘乡村对于教育模式的实践,教育资源,教育理念,教育从业者的个人素质,是完全不同的。这些情况根本不是知乎上的小孩子们凭借着自己在学校的体会可以回答出来的——需要在不同地区的各个系统工作,需要了解大量的教育部门的文件,需要了解很多学校的教学特点,需要考虑到教育资源分配后,才可以稍微讨论一些。

真要客观的讨论,把中国的教育放在国际中对比的去讨论,我觉得中国的教育系统被赋予了太多不属于自己职能的责任——太多太多的国人对教育有很高的期望,比如:“高考是穷人翻身的机会”,“教育是改变人生命运的起点”,有些话听着很鸡汤,很励志——但其实离真实情况,相差甚远。如果一种教育可以淘汰一个国家百分之六十的年轻人,客观上造成他们被社会歧视,那么就很难轻易的说这种教育制度是好的。中国的中考,高考,加在一起,让超过中国百分之六十以上的年轻人去了中职,高职,三本,从此社会给他们贴上了可以被 “歧视” 的标签,然而你却在这里的各个社交下面看见人们对教育的期望,对教育的肯定,这很有意思。

教育的本质应该是帮助人成功,而不是社会区分人的标签。

你打开中国的教育学科学核心学术期刊——很负责的告诉你,百分八十以上的研究内容都是跟你提问的性质差不多的研究方向,XXX 制度的对比,XXX 制度的改革,都是教育理念的讨论,教育制度的分析,都是一些假,大,空的概念性质——但是很少有人去做实证研究——长期跟踪学生,了解学生心理,了解学生需求,了解教育与学生未来发展之间的关系

这种风气已经是很多很多很多年了,想批判一个人,至少你要全面了解——要批判一种制度,也得先了解中国的教育制度。教育部每年都改,每年都有人骂——众口难调,动了谁的蛋糕,都是要骂你的,说真的,有一天你通过努力站到一个教育工作者的位置上,你会发现,位置不好坐。

知乎用户 烦恼诗集​ 发表

1. 底蕴差,每每提及中国文化时只会喊口号却从来拿不出真东西。好教员极少,而且平均来看思想水平曾经有过下滑,保守势力有抬头趋势。

2. 教条多,无时无刻不在规训,却拿不出靠谱的理由,精神冲击不小。轨道单一化,按一个模子捏人,模子刻的又不咋地。

3. 注重筛选而不是塑造,而且筛选的手法过于笼统粗糙(学的、考的东西太破,又是一考定终身),即使筛出来也塑不好(全靠胚子自救),浪费了很多高质量生产力。卷倒未必特别卷,关键是内耗严重;换别的国家,筛选强度也很高,筛选本来就应该是残酷的。

4. 结构设置的不自然。有苏联式的不适应当代现实的因素,没有苏联的严格;有美式的本 - 硕 - 博年限设置,没有美式的博雅 - 专业、淘汰制;很难明白这种结构(在教育角度)的目的所在。

5. 教学内容陈旧不切实际,文、理、工皆如是。缺乏艺术、体育方面的训练,欠下的课程早晚得在其他地方补回来。一直在改革,但 95 左右的一代人似乎被当做实验品废掉了。

6. 便宜,真的便宜!在如此巨大的体量下实属不易。

知乎用户 一直住顶楼 发表

把古代应试教育的内容换成现代知识,然后把这个应试教育起名叫素质教育。

知乎用户 写个评论就禁言 发表

这个问题下面, 你敢客观么? 没等你说几句了, 禁言套餐就上了.

要客观可以, 但是首先你要又客观的头脑, 能分辨真假, 知道自己去用正确的逻辑想问题.

你说客观的评价教育体制, 我说教育体制要评价, 就避免不了刨根问底, 最后一定是更大更深的问题, 这些问题哪一个是可以客观评价的?

所以, 还是建议, 透过现象看本质, 这个教育问题还不是最根上的问题.

知乎用户 孙文约 发表

不客观的说法:融德意志教育体系、苏式教育体系和美式教育体系为一体的,立足于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而服务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建设任务,承载多种功能于一体的发包培养 - 筛选 - 管理行政体系

知乎用户 英特纳雄耐尔 发表

谈论截止 2021 年 8 月的现状,希望教育改革能往正面引导,提高效率,促进公平。

硕博研究生

1、硕士教学既不专业也不实用。硕士论文批量制造学术垃圾。

2、博士教学包身工化、家奴化。博导资本家化。

大学

1、学费普惠便宜。大学比多数幼儿园便宜。

2、产学研严重脱节。教学跟不上工作需求。

高考

1、地域歧视。各地区招生名额差别大。

2、权贵化趋势。自主招生操作空间大。

中小学

1、官方学费便宜。老师私下收补课费,不去被孤立、排挤。

2、校园霸凌普遍。老师学校和稀泥普遍,没有是非对错,一刀切。

幼儿园

1、公立基本轮不到。

2、私立基本读不起。

结论

目前的教育体系让普通人不敢生孩子,生育率还会创新低。

知乎用户 茶哥反鸡娃​ 发表

体制……

有成绩有贡献,在文教思想某些方面做到蓝星第一这个不能细说哈。

但是随着改革开放经济发展,我觉得由于思路和人才两大原因,造成两个方面的问题。

一则是教育本身的效果。以前可能不是,但是现在应该说教育主要任务,是就业。

二则是具体的教育分流,这个不能全部怪教育体制了,是一个国策层面的问题了。

啥是分流解释一下,大白话就是,不应该让 211 本科成为就业不饿死普通人有点希望的起步要求。现在这种所有人不 211985 就可能堕入底层的体制是不正常不健康的。

如果,只是如果产业工人到操作工程师也能小日子过的有滋有味,服务人员,操作性岗位也可以有合理的经济地位,才是健康正常的分流——分工体制。

知乎用户 女人的刚毅 发表

我国教育体制是世界上最优秀、最完美的教育体制。

教育部坚定不移地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不断开拓创新、攻坚克难,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

几十年来,在这最优秀的教育体制下,无数优秀的人才被培养出来,不仅为国家建设提供了可靠基础,还充分发挥了国际主义精神,对外输送了大量人才。

中国教育的超凡之处,不仅体现在高等教育方面,还体现在基础教育方面。

在基础教育方面,最值得一提的就是近二十年来教育部所策划与领导的中小学减负政策。

在减负政策落实之前,相较于以美国、欧洲为代表的腐朽资本主义国家或地区,中国儿童、青少年本来就生活在美妙的人间天堂。而在减负政策落实之后,中国儿童、青少年的生活可谓是锦上添花了。他们,百分之一百的中国儿童、青少年,都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进行深入而自由地学习、探索。当他们长大成年,做的工作也是价值感高、薪资高的工作。

“2049 年中国将成为世界上人们最向往的留学目的国。” 中国教育部长陈宝生说。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看到大家都在讨论这个话题,说明我们时代在进步,更多人意识到问题,也希望找到解决办法。跟知乎网友也聊过一些话题,再补充几点:

1、教育体系是一个基础平台,要做到从小学到初中,到高中,再到大学,乃至未来的就业发展的一贯设计,让更多的人能在这个平台上尽情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而不要过分重视智力能力筛选,毕竟学生还不到创造社会财富的阶段。职校和企业也做好对点培养。

2、教育过度内卷除了解决内部问题外,还要解决大量就业岗位问题。一方面是全球性人才的缺乏,另一方面是大量学生无就业,打个比方,全球化的今天,我们的孔子学院对外汉语教学就可以解决大量的学生就业问题,就好比英美的英语外教,走遍全球。之所以做的这么烂,是因为我们真的没做好,蛋糕还没做起来,就让大量利益方占满了坑。

3、教育部的口号喊了那么多,大家都知道是对的,但都解决不了问题。因为你刹不住这辆失控的车,就算你把方向扭过了,他也会往其他方向偏的,这么多年的教改就算最好的例证。

4、教育需要张力,把各学科的知识张力延展开,分门别类归正好,每个模块再到细分领域都要有足够详实踏实的探索,知识积累,还有就是知识(特别是数学、物理)的横向探索,拓宽人类的认知边界。西方文明在所有领域碾压其他文明也正是如此,科学、技术、军事,甚至包括考古都完善成一个庞大的知识体系,而我们仅仅追热点是不够的。现有的技术突破和边界创新很多都是从细小的领域横向拓展开始的,我们的教育不仅要研究理论,研究人与社会关系,更要研究自然,研究动植物,研究一切未知的领域。把知识的张力和人的张力结合起来,这样才能创造更大的社会福利,给更多的人以切实利益。

5、说点政治问题,某些方面来讲教育是大国博弈的一个附属品。我国的发展还是政府联合国际资本利用国内廉价劳动力发展起来的,就像很多前殖民地国家意义,大量的人才没有合适的岗位(特别是我们中西部地区)。如果哪天中美博弈成功了,我们可以在全球搞经济贸易拓展,不需要 “南方血汗工厂” 做资本积累了,我们的资本可以对外攻城略地,人才也可以出国(待遇真的很高),那么我国的教育也能呈现出欣欣向荣景象,底层人民也不要这么辛苦了。


也算半个圈子内人士,来回答下:

1、高校教育研究只会做中外对比研究,把国外的教育理论照搬到国内,无论是教育理念改革还是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同时政策制定者又没深入一线,深入农村地区的勇气和担当,在一线发达城市搞一搞形式上的教育调研就结束了,所以我们的教育政策远远偏离中国的基层社会;

2、教材编写极烂,毫不客气的讲,我们的中学教育和高等教育要推倒重来,学生要回炉再造,成绩好的不过是适合筛选原则的,并不代表学科知识的基础扎实和未来的延展能力,造成人才的极大浪费,这也是为什么那么多优秀学生第一选择出国,国内的成长太慢,水平太次(包括清北)。

3、教育工作者学习能力差,知识面太窄。小镇做题家是成为不了教育家的,知识没有经历过各维度的处理、加工,直接塞给学生,这样的老师就只能算技工培训者,远称不上教育工作者。绝大部分老师对本学科的完整发展历程和学科体系没有掌握,对学生的认知规律和现有的水平缺乏基本了解,还存在于几十年前的自我认知之中,教师水平真的需要极大的提升了,不然误国误民。

4、教育整体机制吧,缺乏鼓励创新和突破。整体来说,跟社会大维稳和规训机制一样,对学生来说都是一种高压状态,说实话每次去学校看到学生哭丧着脸毫无生机的表情,心里都很难受。我们中华民族这么优秀的民族,聪明智慧、勤劳刻苦,什么样的人才都不缺,什么样的伟业都能做到,最大的枷锁往往是自己人戴上的,这是一种悲哀。

5、如果真想做中外对比的话,西方也是经历了黑暗的中世纪才走到今天,思想的解放和社会平台对有想法有能力的人的全方位支持,充分释放人的张力和知识的张力,才造成他们在社会所有领域对其他文明的碾压。我们虽然经历过土地革命,但教育革命还没真正触及,需要更多志同道合之人一起努力,给国家未来创造更自由更顺畅的发展平台~

知乎用户 ZoeYZ 发表

不接地气。

一方面延续了古代 “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 的心气,文科喜欢 “附庸风雅”,理科喜欢“智力游戏”,讲究以“脑力” 为核心的“素质教育”。

另一方面,培养出来的人走向社会后,大多只能做些基层岗位,甚至重复性劳动,学到的那些 “书呆气” 的东西,不但派不上用场,还容易让人产生 “怀才不遇” 的挫败感。

不然说怎么那么多 “小镇做题家” 呢?即便是好不容易考上了双一流大学,甚至读研、读博… 毕业后找到的工作大多根本不需要用到学校里教的那些东西。

为什么需求脱节?

古代读书,目的是科举,哪怕中个秀才都可以不用交税了不用拜官老爷了,那才是真正的精英选拔、阶级跃迁。

现代读书,目的只是为企业机构培养 “员工” 而已(不好意思,我不想用 “人才” 这个虚伪的词)。

我们社会有这么多人要养,加上基础薄弱,必须依赖劳动力密集的中低端制造业才能发展。

这个事实,短时间内不可能改变。

所以大部分岗位所需要的 “员工”,只需能够做些重复劳动,具备简单的逻辑组织能力就行,其次社交能力也很重要。

而我们的教育系统,却严重偏离的社会需求,过度继承古代那套 “精英” 选拔的模式,忽略了最大盘的基层劳动力教育。

结果呢?教出一大堆不接地气的 “小镇做题家”,能力不满足工作需要,心气却不低。

这样 “不接地气” 的教育模式,不管是对企业还是对学生来说,都是巨大的损耗。

为什么损耗巨大?

大学生宁愿当低薪白领都不想做高薪蓝领。

例如前段时间名校硕士去烟草厂做操作工就成了新闻,即便是那么好的单位了。如果不是大家普遍认为读了书就不该做蓝领,这种事情又怎么会成新闻呢?

与之对比的是,欧美国家的蓝领社会地位就明显比东亚高一些。

于是稍微好点的白领工作,由于竞争太大,直接导致高度内卷,不用老板开口,员工主动 996。

如果教育不能 “世俗化”,适应社会需求,那么最好的解决办法可能就真的是少生点人口,才能减少白领岗位的内卷竞争了。

为什么近年才暴露出问题?

这个问题,过去没有暴露出来,那是因为有太多人没读过书了,他们去做蓝领,读书人做白领,看着还算合理。

但是现在随着教育普及率越来越高,原本只能做蓝领的人,现在也能够上大学了,而且他们上完大学后,哪怕是大专、三本,也都不愿意当蓝领了。

如果没找到满意的工作,还可以去考研、读博,甚至留学… 一直拖着。

于是你会发现大学生就业的挫败感越来越高,白领岗位的需求远大过供给。

另一方面,又说劳动力不足,好多蓝领岗位又招工困难。

年轻人都耗在教育系统里搞 “军备竞赛” 了,开放三胎都没用啊。

现在出台的政策想通过限制补习班、降低录取率的方法,来提高教育门槛, 就是想把更多的人赶去蓝领岗位,让就业市场的供给平衡些。

然而这种暂时的解决办法,还是无法弥补 “世俗教育” 的缺失。

知乎用户 大契卡​ 发表

重排了一下版,从 pdf 文件直接复制的有的地方排版会有问题

无法评价,因为现在的教育制度是不可理喻的

但是什么是好的教育制度,怎样实现好的教育制度,一位伟大的人曾经教导过我们

关于教育革命的谈话 *

(一九六四年二月十三日、一九六五年十二月二十一日)

我早就说过,我们的教育方针,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 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

现在课程多,害死人,使中小学生、大学生天天处于紧张状态。 课程可以砍掉一半。学生成天看书,并不好,可以参加一些生产劳动 和必要的社会劳动。

现在的考试,用对付敌人的办法,搞突然袭击,出一些怪题、偏 题,整学生。这是一种考八股文的办法,我不赞成,要完全改变。我 主张题目公开,由学生研究、看书去做。例如,出二十个题,学生能 答出十题,答得好,其中有的答得很好,有创见,可以打一百分;二 十题都答了,也对,但是平平淡淡,没有创见的,给五十分、六十 分。考试可以交头接耳,无非自己不懂,问了别人懂了。懂了就有收 获,为什么要死记硬背呢?人家做了,我抄一遍也好。可以试试点。

旧教学制度摧残人材,摧残青年,我很不赞成。孔夫子出身没落 奴隶主贵族,也没有上过什么中学、大学,开始的职业是替人办丧 事,大约是个吹鼓手。人家死了人,他去吹吹打打。他会弹琴、射 箭、架车子,也了解一些群众情况。开头作过小官,管理粮草和管理 牛羊畜牧。后来他在鲁国当了大官,群众的事就听到了。他后来办私 塾,反对学生从事劳动。

明朝李时珍长期自己上山采药,才写了《本草纲目》。更早些 的,有所发明的祖冲之,也没有上过什么中学、大学。美国的佛兰克 林是印刷所学徒,也卖过报,他是电的大发明家。英国的瓦特是工 人,是蒸汽机的大发明家。高尔基的学问完全是自学的,据说他只上 过两年小学。

现在一是课多,一是书多,压得太重。有些课程不一定要考。如 中学学一点逻辑、语法,不要考,知道什么是语法,什么是逻辑就可 以了,真正理解,要到工作中去慢慢体会。课程讲的太多,是烦琐哲 学。烦琐哲学总是要灭亡的。如经学,搞那么多注解,现在没有用 了。我看这种方法,无论中国的也好,其他国家的也好,都要走向自 己的反面,都要灭亡的。 书不一定读得很多。马克思主义的书要读,读了要消化。读多 了,又不能消化,可能走向反面,成为书呆子,成为教条主义者、修 正主义者。

现在学校课程太多,对学生压力太大。讲授又不甚得法。考试方 法以学生为敌人,举行突然袭击。这三项都是不利于培养青年们在 德、智、体诸方面生动活泼地主动地得到发展。整个教育制度就是那 样,公开号召去争取那个五分,就有那么一些人把分数看透了,大胆 1426 主动地去学。把那一套看透了,学习也主动了。 据说某大学有个学生,平时不记笔记,考试时得三分半到四分, 可是毕业论文在班里水平最高。在学校是全优,工作上不一定就是全 优。中国历史上凡是中状元的,都没有真才实学,反倒是有些连举人 都没有考取的人优点真才实学。不要把分数看重了,要把精力集中在 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上,不要只是跟在教员的后面跑,自 己没有主动性。

反对注入式教学法,连资产阶级教育家在五四时期就早已提出来 了,我们为什么不反?只要不把学生当成打击对象就好了。你们的教 学就是灌,天天上课,有那么多可讲的?教员应该把讲稿印发给你 们。怕什么?应该让学生自己去研究讲稿。讲稿还对学生保密?到了 讲堂才让学生抄,把学生束缚死了。 大学生,尤其是高年级,主要是自己研究问题,讲那么多干什 么?教改的问题,主要是教员问题。教员就那么点本事,离开讲稿什么也不行。为什么不把讲稿发给你们,与你们一起研究问题?高年级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员能答百分之五十,其它的说不知道,和学生一 起商量,这就是不错了。不要装着样子去吓唬人。 学生负担太重,影响健康,学了也无用。建议从一切活动总量 中,砍掉三分之一。请邀学校师生代表,讨论几次,决定实行。如何 请酌。现在这种教育制度,我很怀疑。从小学到大学,一共十六、七 年,二十多年看不见稻、菽、麦、黍、稷,看不见工人怎样做工,看 不见农民怎样种田,看不见商品是怎么交换的,身体也搞坏了,真是 害死人。我曾给我的孩子说:“你下乡去跟贫下中农说,就说我爸爸 说的,读了几十年书,越读越蠢。请叔叔伯伯、姐妹兄弟做老师,向 你们来学习。”其实,入学前的小孩。一岁到七岁,接触事物很多。 二岁学说话,三岁哇啦哇啦跟人吵架,再大一点就拿小工具挖土,模 仿大人劳动。这就是观察世界。小孩子已经学会了一些概念。狗,是 个大概念。黑狗、黄狗是小些的概念。他家里的那条黄狗,就是具体的。人,这个概念已经舍掉了许多东西,舍掉了男人、女人的区别,大人、小孩的区别,中国人与外国人的区别,只剩下了区别于其它动 物的特点。谁见过 “人”?只能见到张三、李四。“房子” 的概念谁也看 不见,只看到具体的房子,天津的洋房,北京的四合院。 大学教育应当改造,上学的时间不要那么多。文科不改造不得 了。不改造能出哲学家吗?能出文学家吗?能出历史学家吗? 现在的哲学家搞不了哲学,文学家写不了小说,历史学家搞不了历史,要搞就是帝王将相。要改造文科大学,要学生下去搞工业、农业、商业。至于工科、理科,情况不同,他们有实习工厂,有实验室,在实习工厂做工,在实验室做实验,但也要接触社会实际

学校教育革命的方向 ——要和工农兵结合

(一九六八年七、八、九月)

(一)(一九六八年七月二十二日)

1

大学还是要办的,我这里主要说的是理工科大学还要办,但学制要缩短,教育要革命,要无产阶级政治挂帅,走上海机床厂从工人中培养技术人员的道路。要从有实践经验的工人农民中间选拔学生,到学校学几年以后,又回到生产实践中去。

(二)(一九六八年八月二十二日)

2

工人宣传队进入教育阵地,这是一件惊天动地的大事。自古以来,学校这个地方,就是为剥削阶级及其子女所垄断。解放以后,好了一些,但基本上还是被资产阶级知识分子所垄断。从这 些学校出来的学生,有些人由于各种原因(这些原因大概是:或本人 比较好,或教师比较好,或受了家庭、亲戚、朋友的影响,而主要的 是受社会的影响)能同工农兵结合,为工农兵服务,有一些人则不 能。在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内,存在着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争夺领导权的严重现象。在这场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中,红卫兵小将奋起造党 内一小撮走资派的反,学校中的资产阶级反动势力暂时地遭到了一次 沉重的打击。但随后不久,有些人又暗地活动起来,挑动群众斗群 众,破坏文化大革命,破坏斗、批、改,破坏大联合和革命的三结 合,破坏清理阶级队伍的工作和整党的工作。这种情况引起了广大群 众的不满。现实的状况告诉我们:在这种情况下,单靠学生、知识分 子不能完成教育战线的斗、批、改及其他一系列任务,必须有工人、 解放军参加,必须有工人阶级的坚强领导。 实现无产阶级教育革命,必须有工人阶级领导,必须有工人群众 参加,配合解放军战士,同学校的学生、教员、工人中决心把无产阶 级教育革命进行到底的积极分子实行革命的三结合。工人宣传队要在 学校中长期留下去,参加学校中全部斗、批、改任务,并且永远领导 学校。在农村,则应由工人阶级的最可靠的同盟者——贫下中农管理学校。

(三)(一九六八年八月三十一日)

3

此件是上海市革命委员会八月二十九日送给中共中央、中央文革的调查报告,现在本刊发表。我们请全国各大、中、小工业城市的革 命委员会予以注意,对你们那里的工程技术人员的情况给以调查,陆 续送给中央,我们将择要予以发表。从根本上说来,走从工、农、兵 1626 及其后代中选拔工程技术人员及其他意识形态工作人员(教授、教 员、科学家、新闻记者、文学家、艺术家和马克思主义理论家)的 路,是已经确定的了。同时,对过去和现在的大专院校毕业生和在学 学生,党和工人阶级、贫下中农、人民解放军有责任,热情地、严肃 地帮助他们中间一些至今还不懂得或还未下决心同工农兵结合、为工 农兵服务的人们,逐步地改变过来。对于已经结合或者愿意结合的人 们要加以鼓励,这方面的动人事迹及其变化过程也要加以调查和择要 发表。顽固的走资派或其他被广大群众认为不好的人,只是我国人口 中的一小撮。对于这种人,也要从教育入手,以期使他们虽顽固而能 转化,虽不好而能变好。总之是要给出路。不给出路的政策,不是无 产阶级的政策。这些是我党长期以来一贯的传统政策,应向一切人讲 清楚。文化大革命是一场严重的阶级斗争,也是一次伟大的教育运 动。

(四)(一九六八年九月八日)

4

这是上海市的又一个调查报告,现发表,供参考。全国各大、中、小工业城市所属各工厂的工程技术干部情况如何,各理工科高等、中等学校教育革命的情况如何,希望各地革命委员组织一些人做 些典型的调查,报告中央,本刊将择要予以发表。这里提出一个问 题,就是对过去大量的高等及中等学校毕业生早已从事工作及现正从 事工作的人们,要注意对他们进行再教育,使他们与工农结合起来。 其中必有结合得好的并有所发明创造的,应予以报导,以资鼓励。实 在不行的,即所谓顽固不化的走资派及资产阶级技术权威,民愤很大 需要打倒的,只是极少数。就是对于这些人,也要给出路,不给出路 的政策,不是无产阶级的政策。上述各项政策,无论对于文科、理科 新旧知识分子,都应是如此。

医学教育革命的方向 ——赤脚医生就是好 *

(一九六八年九月十四日)

(一)

这个从城里下到农村的医生证明,从旧学校培养的学生,多数或 大多数是能够同工农兵结合的,有些人并有所发明、创造,不过要在 正确路线领导之下,由工农兵给他们以再教育,彻底改变旧思想。这 样的知识分子,工农兵是欢迎的。不信,请看上海川沙县江镇公社的 那个医生。

(二)

赤脚医生就是好。

知乎用户 戇鸠 NgongGau​ 发表

这要分开两方面来谈,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

首先,我国的基础教育在全世界来说是做得最好的,宏观上以成绩为依据的筛选机制能科学地分流各类人才;微观上中国基础教育对每个学生的培养都非常到位。

科学的教学模式和适中的难度让中国孩子在数理方面思维敏捷,在文史方面见多识广,他们的数学水平普遍比其他国家的同龄人要高,中国一个高中生的哲学知识超过多数美国名校大学生。

不仅如此,在基础教育阶段,高考的共同目标让每个老师和同学之间形成了如同战友一般的坚定友情,非常有利于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

所以说,中国的基础教育简直完美得无可挑剔。

但基础教育阶段仅仅是上半场,我认为中国教育的问题基本出在我们的高等教育并非常严重,严重到能让孩子们用十二年的汗水和泪水接受的基础教育在大学四年几乎归零,不是夸张。

在所有国家,高等教育都应该起到 “承前启后” 的作用,那就是既要延续基础教育的成绩竞争,又要培养专业知识来对接社会择业竞争,只有这样大学里对人的专业性培养才有它的意义,否则就会造成两种不合理后果:

1,因为不同成绩无法用于淘汰竞争,所以每科平均分 65 和每科平均分 95 的学生学历等值,学历证书的含金量受到实际影响,难以代表真实水平。

这看起来是一种公平,实际上是对那些有上进有能力同学的惩罚,凭什么他们这么优秀,出来社会之后却要和大学时候的那些整天挂科混日子的同学承受一样的眼光和待遇?

那些学校里的日子人,靠着抽烟喝酒打游戏就能轻松拖累那些在大学里面还保持上进的校友,实在是太残忍,我认为这从道德上来说根本有罪,不能给他们这样的机会,三本和民办学院尤其这样。

2,基础教育学生之间要竞争,出到人与人之间也要竞争,却唯独它们之间的大学四年无需竞争,如同一条铁路中间被挖空,火车要跑只能跳过去一样不靠谱。

要知道懒惰是所有人的天性,自律是环境的产物,而促人奋进的环境需要由竞争性的规则来营造。

大学中竞争的缺乏让刚刚从强竞争性的基础教育阶段毕业的学生突然放松,这样的环境让他们用十二年积累的自律、学习能力和知识迅速流失,变成一个懒惰的文盲,面对大学里面的专业知识得过且过,尤其是那些二本三本独立学院的学生,他们之中的很多人写的大小论文,从平时的到毕业的,丝毫无法体现十二年基础教育应有的文字素养和四年高等教育应有的专业素质,更不具备一个半只脚踏入社会者的思想眼界。

这显然是害了孩子,在大学里不培养竞争意识和自律精神就把他们送入社会无论怎么想都不靠谱。

所以现在重构高等教育的竞争性以及重塑本科学历的价值是高等教育优化当务之急,我们不需要那么多人有本科学历,需要的是他们学历背后的真材实料。

我个人的建议是,在所有的大学里面采用分级淘汰制:

985、211 类的学校,根据分数积点综合测评等多方面排名,只让前 80% 的人毕业;

普通一本,70%;

公办二本,60%;

民办二本/独立学院,直接 50%甚至 40%或更低。

这些数字的依据是各类高校上课时课室里认真听课的人数比例,足够科学。

人人有本科在这个时代真不重要,现在我们国家的经济发展已经进入了高质量阶段,各类关系到民生和国际竞争力的行业对人才的需求是重质多于量。

让混日子的学生取得德行相配的下场,也让优秀学生的努力不被辜负,这才是高等教育应该追求的目标,把最好的机会和资源给配得上它的人,只有这样我们国家才能越来越好,越来越强。

知乎用户 花猫哥哥​ 发表

如果将教育当做一种国家福利,中国的教育体制就是最好的——这个 “最好” 是站在平民阶层的立场上——甚至远远超过欧美发达国家。

我们先来看看欧美发达国家的教育体制。

西方发达国家教育分为两套体制,公立教育与私立教育。嗯,还是与医疗一样——公立教育免费,但是水平不敢恭维;私立教育水平很高,但是收费同样很高。

中国人把孩子送进学校的时候,总是对孩子未来有一个美好的愿望——希望孩子通过努力学习而出人头地,未来成为大领导、大企业家、大科学家等等。呃,这些美好的愿望在中国是靠谱的,我们现在可以去查中国知名的大领导、大企业家、大科学家的简历——基本都来自公立学校。

但是,你知不知道,在西方发达国家,当老百姓把孩子送进学校那一刻起,绝大多数孩子的命运已经决定!

_决定命运的关键在于孩子是读的什么学校——公立还是私立?_如果是公立学校,孩子未来除了成为体育明星、娱乐明星可以改变命运,成为精英阶层(官员、议员、企业高管、律师等等)的机会几乎是无限小。

给一个数据。_英国伊顿公学等 5 所私立学校学生考上牛津、剑桥两所大学的人数,相当于全英国 1800 所公立学校考入这两所大学人数的总和。_5:1800!就是这么残酷。

英国私立学校每年招收的学生总数占比 7%,但是这 7% 毕业的学生要占据英国 80% 的精英阶层的份额(包括国会议员、高级医生、官员、律师等等)。

美国也是如此,_美国非教会私立学校只占美国学校总数的 1.3%,但是这些私立学校有 30% 的学生可以进入常青藤。_但是美国公立学校进入常青藤的比例还不到 0.1%!有兴趣的同学可以去检索美国精英阶层的简历,绝大多数都来自于私立学校。

什么是令人绝望的阶层固化?

这就是!

当看着孩子背着书包蹦蹦跳跳的去上学的时候——你清楚的知道,就读公立学校的孩子不管多么努力——未来的命运与自己相比不会有任何变化!

那么,为什么西方国家公立学校与私立学校有这么大的差别?

_教材不一样、师资不一样、教育导向不一样、上升机制的玻璃门。_4 项叠加就让穷人的孩子永远是穷人,富人的孩子永远是富人。

教材不一样——公立学校教材简单质量很一般,私立学校教材难度更深,质量很高,

师资不一样——这个不用说,最好的教师都在私立学校,因为收入高得多。

教育导向不一样——公立学校倡导 “素质教育” 提倡“快乐学习”,因为一个阶层严重固化的资本主义社会,穷人的孩子不需要掌握太多的知识,公立教育导向其实就是把孩子哄得开开心心,轻轻松松毕业就算完成任务;而私立学校完全按照培养社会精英的标准来教育孩子——学习压力与考试标准远远超过公立学校。用脚趾头想一想,这两种完全不同标准培养的孩子,最后是什么结果?

上升机制的玻璃门——国外没有中考高考的机制,国外的大学都是自主招生,理论上为了注重学生的 “综合素质” 而设计了一系列复杂的标准。

以美国大学为例,其招生考核指标包括学生的学习能力倾向测试 (SAT) 、美国大学考试(ACT) 等一系列规定的大学入学考试成绩和中学成绩、教师评语、校长推荐信、论文写作、个人申请材料、艺术、体育特长、社会实践、面试表现甚至种族等诸因素综合考虑决定是否录取——大家自行对照一下上面公立与私立中小学不同的差别,教材简单教师一般的公立学校孩子在 “快乐学习”,教材更难教师更优秀的私立学校孩子在拼命学习,最后这些指标考核下来,谁更出色?这些复杂的要求其实就是设计了无数个“玻璃门” 把穷人的孩子挡在外面。

假如中国全盘复制欧美大学自主招生的模式,那么,让我们来模拟一下一个农村学生在某大学招生面试的现场应答:

考官:你会弹钢琴吗?

答:不会。

考官:你会打网球吗?

答:不会。

考官:你参加过那些有社会意义的实践活动?

答:这是个啥?

……

考官:你有什么特长?

答:我的数学成绩特别好。

考官:滚你的蛋吧,我们是招收综合素质较高的人才,我们不要填鸭式教育出来的考试机器!

就算是考上大学,还有一道门槛就是高昂的学费。

美国排名前 100 的大学大多就是私立学校,比如常青藤系统就没有一所公立大学。私立大学与公立大学的区别就是收费高昂。美国公立大学学费大致在 1 万——3 万美元这个区间,二美国私立大学学费就是 4——7 万美元这个区间。

除了学费之外,美国大学的学生住宿费用也是奇高,即使是公立大学一个双人间每人每月折合人民币也在 1 万元左右。

美国人民中位数年收入输入大致是 3.3 万美元左右,如果供养一个孩子上好一点的大学,学费 + 住宿费 + 保险 + 生活费,公立学校一般都要达到 3——5 万美元,私立大学翻倍。这是一笔巨大的开销,也是包括中产在内的普通家庭的沉重的负担。所以美国大学生高达 90% 的比例都要靠教育贷款才能完成学业——对,你没看错,全美大学生 90% 都背负着贷款。

我们再来看看中国。

为什么说中国教育体制从社会福利的角度是最好的?

统一的教材、教学大纲与应试教育要求——所有的孩子在一个起跑线上。

中考、高考严格按分数录取——一刀切录取体制,对于平民家庭孩子更有利(平民家庭的孩子根本没有财力去上各种培训班,培养孩子的综合素质)

最优秀的教育资源都集中在公立学校。

大学学费白菜价,住宿费白菜价。

对比一下欧美的教育体制,是不是中国的教育体制更能体现对平民家庭的孩子的关怀?中国穷人家的孩子更有通过教育实现跨越阶层的机会?

由于中国教育体制过于偏重福利化与平民化,导致在精英教育层面有严重的缺陷,这是我们与欧美发达国家教育的差异。

人们常常吐槽中国大学是 “严进宽出”,欧美国家是 “宽进严出”。中国大学生进入大学就是各种放纵玩耍,美国大学生则是疯狂学习——这就是平民化教育与精英教育的区别!

严格意义上讲,中国的大学就是 “宽进宽出”——首先进入大学只看高考分数,分数高就进好大学,分数低就进差一点的大学,这个标准在中国高中进大学升学率达到 80% 的时代,其实标准非常 “宽”。历年来高考录取率:

我们再来看看英国。

英国教育公益机构 “教书第一” 基金会 14 日发表的研究报告称,_英国高中毕业生大学升学率呈现贫富悬殊,最富裕地区的升学率是最不发达地区的 18 倍。_报告数据显示,英格兰低收入地区高中毕业生大学升学率平均只有 20%,而富人区孩子的平均升学率达到 50%。在收入最低的德比郡,2015 年每 20 个高中生中仅有一人考上大学;而在收入最高的白金汉郡,考入高等院校的比例超过 87%。

即使是英国富裕地区的平均升学率也只有 50%。

中国大学因为过去这个为了照顾平民阶层的中考与高考体制,加上超高的大学升学率,导致中国大学其实是一个平民化特征很突出的教育培训机构。这种特征是不利于精英人才的培养的——这就是我们与欧美发达国家教育体制相比最大的短板!

这里是 @花猫哥哥,更多深度内容,请关注公众号:猫哥的视界、猫哥的世界;哔哩哔哩**:花猫哥哥 713**

相关阅读(点击下方标题可直接阅读):

1.《7 月的对决:留给美国佬的时间不多了》

知乎用户 胡又天 发表

你先給我翻譯翻譯什麼叫「客觀」。我認為「客觀」的定義與標準,取決於每個人的主觀願望。當你把你主觀願望所評出的「客觀標準」羅列出來的時候,你就已經得到你想要的評價了!

知乎用户 nonolizm 发表

要评价教育体制,首先要弄明白教育体制究竟是什么,从定义上来说

_教育制度_是指国家各级各类教育机构与组织的体系及其管理规则

它包含两个方面,一个是各级各类的教育机构、管理机构、组织,另一个是这些组织所遵守的管理规则。可以看到这是一个庞大的体系,它包含各级各类的教育机构(如学校、辅导机构、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学制系统、法律法规。如果一个客观的评价是全面的,那么就很难对于中国教育制度作出一个客观的评价。但如果仅针对某一阶段,那么做出评价还是可以的。

对于义务教育阶段而言,个人认为中国的义务教育比较好地完成了普及教育的任务。中国小学阶段的入学率接近 100%,而初中阶段的毛入学率则超过了 100%(可能存在误差),从这点上看中国义务教育比较好地完成了普及教育的任务。

评价一个制度的好坏,比较客观的标准是评价这个制度是否达到了它所预期达到的目的。中国义务教育法对教育目标提出了一定要求,那么中国的义务教育是否达到了这个要求?

《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
教育教学工作应当符合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特点,面向全体学生,教书育人,将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等有机统一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注重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从教育规律和身心发展的角度来说,中国的义务教育阶段在一定程度上符合了这一要求,小学低年级阶段,儿童的心理发展水平还比较低,无法进行复杂知识的学习,主要学习内容为简单的读写算。

从五育的角度看,现行的义务教育并不完全满足这一要求,义务教育阶段比较强调智育和德育,而忽视了学生的美育、体育、综合实践能力等的培养,对于学生的个性培养也欠缺。

就我个人看来,义务教育阶段的主要任务还是普及教育,给全体学生一个起码的文化知识水平,从这点来看,我个人对义务教育的评价是它至少是及格的。

从教育管理体制上来说,早期中国的教育管理体制比较僵化,学校缺乏课程管理的权限。但经过一段时间的课程改革之后,各地学校可以根据各地区的资源、各自的能力开展各种各样的校本课程。然而由于教育难以产生巨大的、直接的经济效益,许多地区甚至将教育视为负担,在这种观念的影响下教育投入不足的问题非常明显。

从课程的角度来看,中国的课程几乎都是知识性的课程,不重视体育、美育、劳动教育等,使得中学课程单调乏味、脱离学生生活实际。

从师资方面来说,中国的师资力量面临很多的问题。首先,师资力量分布不均衡,大城市、发达地区拥有优质的师资力量,财政收入低的地区有些甚至难以满足正常教学任务的需要;其次,教师团队水平良莠不齐,这跟历史条件、经济社会有关,早期为了快速的普及教育,并没有实施严格的教师资格制度,同时教师收入较低,优秀教师不愿意留在学校。但是随着免费师范生制度的实施、各种教育改革措施的实施,这些问题还是有望解决的。

从学制系统来说,中国的学制系统与苏联一致,属于分支型学制,在经济发展水平还不够高的情况下,分支学制在能培养高端人才的同时还能兼顾就业问题。个人认为分支型学制是比较目前合理的选择。

从教育改革的角度看,中国的教育改革成效似乎较小?这是多方面原因导致的,首先,由于教育的远效性,人们很难确定教育改革的结果究竟是好还是坏,好有多好,坏又有多坏。包括中国在内的各个国家的教育研究一直在进行,然而研究调查时长往往长达八九年,对教育改革效果的评价绝非立刻就能给出的。其次,教育改革不但需要制度上的改革,更重要的是要有相应的物质基础,教师并不能够立刻就适应教改的所有内容,许多地区学校甚至难以完全按照教改内容组织教育教学工作。比如小学阶段要求开设综合实践课程,乡村小学缺少物质条件如何开展?

从教育发展的历史看,重大的教育改革可能伴有难以预料的结果,上个世纪初美国著名教育改革——进步教育运动直到今天仍然影响着美国的初等、中等教育。进步教育运动的指导理论和早期研究结果是非常美好的,但最终推广之后却造成教育质量的下滑,这意味着任何重大的教育改革都必须谨慎,也意味着评论某种制度的好坏或许应该放到二三十年之后。

从教育理论的角度来说,教育理论的研究是困难且复杂的,不但因为前面提到的研究时长往往长达八九年(实际上十几二十年也很正常),而且教育受到社会、政治、文化影响极大。以至于世界上没有哪一种教育理论是十全十美的,也不存在某种教育制度能够符合所有情况、国家。因此教育改革通常是这里学一点那里拿一点,我国的教育制度学习了苏联、美国、日本和很多国家,同样其他国家也在相互学习。教育理论的不完美导致教育制度的描述必然是 “大、空” 的,海淀区的教学制度可以直接套到墨脱、青海以及不知道哪儿的贫困山区学校去吗?不可能的,除非我们能找到一个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理论,那就必须大且空,给各地量力办学的余地。

实际上当我们谈论到教育的时候,比较少的谈论教育本身,更多的谈的是教育之外的问题。比如,我们谈中国教育内卷,实际上这就是教育之外的问题。一方面,中国的教育确实是一个相对公平的阶级上升通道,另一方面,中国比较现实的阶级上升通道只有教育。这两方面的因素就导致了人们重视教育,且对教育抱有过高的期待。如果中国能够给职业学校的毕业生提供一个令人满意的收入和比较体面的生活水平,那谁愿意卷到秃头呢?

正如

@老猫仙

提到 “教育的本质应该是帮助人成功,而不是社会区分人的标签。” 教育的任务是发展每个人的特长,有的人擅长科研,有的人擅长机械,有的人擅长唱、跳、rap、打篮球,因此中国的教育要丰富多彩,中国的社会也要有更多的机会让不同天赋的人都能成功。然而我们的社会缺乏这样的能力,于是人们要成功就几乎只能去读大学。社会要让喜欢开挖掘机的人也能体现他的人生价值,而不是只有上清北的人才是有价值的。

实际上只有社会提供了一个教育之外的 plan B,教育改革才能够比较容易地进行,否则教育改革无论怎么改都不会让大多数人满意。增加知识的比重,这本就是最大的槽点。增加非知识课程(如体育艺术)的比重,人们骂他对穷困人家不公平。增加职业教育,那或许骂的更严重了。

社会、人们对于教育和人生的观念仍然是把人生分为 “学生时期”、“工作时期”,这也导致了人们必须在有限的“学生时代” 拼命学习,通过一段时间的学习来成就某种“命运”、达到某个阶层,而不重视离开校园之后的继续教育。如果我们观察一些发达国家的教育,会发现继续教育仍然是非常重要的,比如美国在继续教育的投入就相当大,继续教育的成果也受社会的广泛认可。社会不应该把教育的终点定在离开大学校园或职专校园,成年人也需要不断地接受教育。

写了两千六百多个字,若要展开还能再翻个几番。但我不想再写了,因此做一个总结——中国现行的教育制度能够满足基本的教育要求,但从各个方面看都有缺点和不足,然而我国教育受经济、政治等方面的影响太大,改革结果如何有待考察。

继续写一点

人们对教育的期待超出了教育所能带来的结果,尽管历史上的许多知名教育家认为教育可以促进社会发展和改革。但实际上触及到社会根本问题的时候,教育是无力的。而所谓的根本问题指的就是社会经济问题,我们从几个问题来探讨这个问题。

1、职业教育好不好?

从国外一些发达国家的经验来看,职业教育并不算差,以美国为例,福耀玻璃所在城市房价中位数为 5 万多美金,福耀玻璃普通工人月薪 3000 美金,两口之家一个月省一千美金,五年左右即可全款买房。德国更不必说。但在中国这是比较困难的,几年前我曾在漳州工作过,彼时漳州市区房价已经突破一万每平,而漳州普通产业工人的工资不足 4000,两口之家假设一个月省 5000,那么买下一套能满足三口之家乃至赡养父母需要的房子需要 16.67 年。

生产力发展要求更多的技术工人,而经济问题使得在别国好的职业教育在中国不被人们广泛接受。这就是职业教育在教育改革里越来越重要,但受到人们批评的缘故。

2、父母培训好不好?

这是一个老生常谈的问题,从结论上来讲,国家或者私人机构给父母做培训是好且有必要的,理由嘛

一想到为人父母居然不用经过考试, 就觉得真是太可怕了

然而答主仍然看到许多不一样的看法,比如——“父母在 996 之后无缝衔接培训,不得猝死?”

从结论上说,这是好且有必要的,但现实中有许多问题导致这一制度的推行必然有诸多阻力或是流于形式(比如找人代课、结业考试作弊等)。这同样是经济问题,加班严重导致了父母没有时间接受教育。

3、素质教育好不好?

从为人父母(我不是)的角度看,几乎所有人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既聪明又强壮。但鱼与熊掌不可兼得,要让孩子在加强体育锻炼的同时获得一个优异的文化成绩,需要大量的投入,而普通家庭只能维持体育或文化投入中的一种。

所以素质教育好不好仍旧是一个经济问题,普通家庭需要也要求教育制度仍旧保持应试教育,这样他们才有机会和上层社会的人同台竞技。

从以上三个问题可以看到,教育的问题在于教育之外。教育改革作为一种社会改良方案,可以说任何形式的教育改革都无法解决根源问题。

所以我建议对教育的看法还是要回归理性,要看到教育对社会的力量并没有大家想象中的那么大。

评论区里有人说我抄教综,确实如此。这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方面,如果我们从教育的角度来看中国的教育和教育制度,那么教综里的内容我认为是比较客观的,我很难总结出比它还客观全面的东西来。另一方面,讨论从社会的角度讨论教育制度过于困难,且人们各自立场千差万别,追求 “客观” 而不是纯粹地发泄情绪是困难的事情。

发表了很多社会方面的观点,我还想发表个人方面的观点。

教育改革有很大的必要性,这个必要性体现在多各方面。

1、身体素质

这也是老生常谈的话题了,答主的眼镜从初一开始戴,如今十三载有余。中国学生的耐力、爆发力、协调性等各种方面都有很大的不足,新时代的孩子还有一个显著的特征——肥胖(我外甥女才一岁就沉甸甸地),即便从健康生活的角度看,教改也很有必要。

从最终成就来看,并不是大多数人,实际上只有少数人能进中国顶尖大学,但是绝大多数人的身体素质都在无望的竞争中被拖垮,少数人的成就却是多数人的不幸,有失教育的本意。

2、心理问题

这不是一个容易谈的问题,因为我并不是专业的心理医生,也缺少专业的心理知识训练。

从现状来看,中国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是一个普遍的、严重的问题。许多学生偏激、绝望、抑郁。过去一年,我与一部分一线教师交流的时候了解到,学生自杀问题尽管不见于报,但在如今并不是罕见。

固然造成心理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家庭或许是主要方面,但我无力弄清所有原因。因此,此处要谈的是学校的心理干预,从心理问题治疗的经验来看,心理问题治疗通常是一个长期且缓慢的过程,但实际上我们的学校教育、课外补习并没有给学生提供这样的时间。学生从心理治疗室里得到治疗,但走出治疗室,造成心理问题的根源仍旧存在,学业依旧沉重、家庭问题仍在,学生甚至没有时间和精力运用学到的自我调节技巧。

在这种情况下,学习对一些存在心理问题的学生而言已经成了死亡竞速,是高考结束解脱来的更快,还是被压力彻底击垮来的更快?

如此悲惨的情形岂是人所愿见?

3、技能问题

在我看来,中国的学生、社会人士普遍存在一个问题——在有理论的时候没有技能,当有了技能却缺乏理论。

很多应届生最大的感受是工作的前几个月或第一年学习到的东西远超学校里学习到的内容,学校里的内容老旧不堪,又过于理想。许多实际技能、直接经验要且必须要通过大量的实操来获得,因而刚毕业时会出现感到自己学到了很多的现象。

但随着经验的增多、技能的精熟,很多人又忘记了理论知识,纯粹依靠经验来处理诸多问题。我们的学校缺乏职业技能训练,因而人们很难很好地处理理论和技能的关系。

4、社会变迁

现代社会是一个变化相当快的社会,15、16 年的时候知乎到处都是劝伪化生的人转算法、人工智能,但是 18 年之后人工智能热潮迅速褪去。如果是 18 年进大学学习人工智能的学生该当如何?

前几年土木工程还算火,那么 18 年读土木的人现在如何看待土木的就业?

我们必须看到,在现代社会,选专业可能已经不再是一锤子买卖,学生必须不断学习、不断调整自己的定位,学校也要帮助不能适应时代变化的学生调整。学校或许要动态地开设数量众多的选修课程,降低必修课比重,学校也可能需要根据学生的情况对他们的未来提出各种建议。

大概就是这些吧。

最后重申,教育重要,但不应把它当做改变社会的主要力量。改变社会力量在于千千万万的普通人,劳动人民才是历史的创造者。

知乎用户 d 几句 发表

一句话,目前教育最核心的矛盾在于为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输送人才的教育目的和以公有制为主体的教育体系之间的矛盾。

目前的教育资源,正如同钢筋水泥一样,能够让每个人都住上一套房,但是现实为什么就不够呢?

因为社会人最核心最重要的时间和精力是放在赚钱养家生活了,因而就极大削弱了人们的学习空间和学习意愿,它逼迫人们去学习以获得更好的学历,它将学习庸俗化了,将学习用货币来衡量,它泯灭了学习本身的高尚价值——培养全面的自由的人。

人们所以学习,不是获得知识,不是培养人格,而是为了获得更多的财富,学习是且仅仅是赚钱的敲门砖罢了。

在这样的情况下,一切教育资源的不足折射出的不过是内卷的残酷现实罢了。无论如何多的教育资源在这个现实面前,都仅仅只是投入到黑洞中的小小光线,永无满足的时候。

这个矛盾是如此的尖锐,直接触及人的核心价值,动摇了教育的基石,动摇了社会的价值导向。它要么要消灭掉阻碍目的的体系,要么要改变扭曲了体系的目的,一切要求改革教育体制的人们,由此分为了截然不同、泾渭分明的两方开展斗争。

由此而见,以下所有答案,不外乎这两种态度。

知乎用户 王天元​​ 发表

目前世界上最好的。

知乎用户 Burgundian 发表

制造业表示,极度舒适。

知乎用户 卞老板​ 发表

“我们的教育方针,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

“现在课程多,害死人,使中小学生、大学生天天处于紧张状态。课程可以砍掉一半。学生成天看书,并不好,可以参加一些生产劳动和必要的社会劳动。现在的考试,用对付敌人的办法,搞突然袭击,出一些怪题、偏题,整学生。这是一种考八股文的办法,我不赞成,要完全改变。我主张题目公开,由学生研究、看书去做。例如,出二十个题,学生能答出十题,答得好,其中有的答得很好,有创见,可以打一百分;二十题都答了,也对,但是平平淡淡,没有创见的,给五十分、六十分。考试可以交头接耳,无非自己不懂,问了别人懂了。懂了就有收获,为什么要死记硬背呢?人家做了,我抄一遍也好。可以试试点。旧教学制度摧残人材,摧残青年,我很不赞成。  

孔夫子出身没落奴隶主贵族,也没有上过什么中学、大学,开始的职业是替人办丧事,大约是个吹鼓手。人家死了人,他去吹吹打打。他会弹琴、射箭、架车子,也了解一些群众情况。开头作过小官,管理粮草和管理牛羊畜牧。后来他在鲁国当了大官,群众的事就听到了。他后来办私塾,反对学生从事劳动。明朝李时珍长期自己上山采药,才写了《本草纲目》。更早些的,有所发明的祖冲之,也没有上过什么中学、大学。美国的佛兰克林是印刷所学徒,也买过报。他是电的大发明家。英国的瓦特是工人,是蒸汽机的大发明家。高尔基的学问完全是自学的,据说他只上过两年小学。   

现在一是课多,一是书多,压得太重。有些课程不一定要考。如中学学一点逻辑、语法,不要考,知道什么是语法,什么是逻辑就可以了,真正理解,要到工作中去慢慢体会。课程讲的太多,是烦琐哲学。烦琐哲学总是要灭亡的。如经学,搞那么多注解,现在没有用了。我看这种方法,无论中国的也好,其他国家的也好,都要走向自己的反面,都要灭亡的。书不一定读得很多。马克思主义的书要读,读了要消化。读多了,又不能消化,可能走向反面,成为书呆子,成为教条主义者、修正主义者。现在学校课程太多,对学生压力太大。讲授又不甚得法。考试方法以学生为敌人,举行突然袭击。这三项都是不利于培养青年们在德、智、体诸方面生动活泼地主动地得到发展。整个教育制度就是那样,公开号召去争取那个五分,就有那么一些人把分数看透了,大胆主动地去学。把那一套看透了,学习也主动了。  

据说某大学有个学生,平时不记笔记,考试时得三分半到四分,可是毕业论文在班里水平最高。在学校是全优,工作上不一定就是全优。中国历史上凡是中状元的,都没有真才实学,反倒是有些连举人都没有考取的人优点真才实学。不要把分数看重了,要把精力集中在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上,不要只是跟在教员的后面跑,自己没有主动性。反对注入式教学法,连资产阶级教育家在五四时期就早已提出来了,我们为什么不反?只要不把学生当成打击对象就好了。你们的教学就是灌,天天上课,有那么多可讲的?教员应该把讲稿印发给你们。怕什么?应该让学生自己去研究讲稿。讲稿还对学生保密?到了讲堂才让学生抄,把学生束缚死了。大学生,尤其是高年级,主要是自己研究问题,讲那么多干什么?教改的问题,主要是教员问题。教员就那么点本事,离开讲稿什么也不行。为什么不把讲稿发给你们,与你们一起研究问题?高年级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员能答百分之五十,其它的说不知道,和学生一起商量,这就是不错了。不要装着样子去吓唬人。学生负担太重,影响健康,学了也无用。建议从一切活动总量中,砍掉三分之一。请邀学校师生代表,讨论几次,决定实行。如何请酌。

现在这种教育制度,我很怀疑。从小学到大学,一共十六、七年,20 多年看不见稻、菽、麦、黍、稷,看不见工人怎样做工,看不见农民怎样种田,看不见商品是怎么交换的,身体也搞坏了,真是害死人。我曾给我的孩子说:“你下乡去跟贫下中农说,就说我爸爸说的,读了几十年书,越读越蠢。请叔叔伯伯、姐妹兄弟做老师,向你们来学习。”

其实,入学前的小孩。1 岁到 7 岁,接触事物很多。2 岁学说话,3 岁哇啦哇啦跟人吵架,再大一点就拿小工具挖土,模仿大人劳动。这就是观察世界。小孩子已经学会了一些概念。狗,是个大概念。黑狗、黄狗是小些的概念。他家里的那条黄狗,就是具体的。人,这个概念已经舍掉了许多东西,舍掉了男人、女人的区别,大人、小孩的区别,中国人与外国人的区别,…… 只剩下了区别于其它动物的特点。谁见过 “人”?只能见到张三、李四。“房子” 的概念谁也看不见,只看到具体的房子,天津的洋房,北京的四合院。

大学教育应当改造,上学的时间不要那么多。文科不改造不得了。不改造能出哲学家吗?能出文学家吗?能出历史学家吗?现在的哲学家搞不了哲学,文学家写不了小说,历史学家搞不了历史,要搞就是帝王将相。要改造文科大学,要学生下去搞工业、农业、商业。至于工科、理科,情况不同,他们有实习工厂,有实验室,在实习工厂做工,在实验室做实验,但也要接触社会实际。”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中学教育非常缺少逻辑学的教育。就单论语文来说,我觉得学的很多文章还是很不错的,对于人文素养多少有点帮助,但是在作文还有阅读上面完全不讲逻辑。唯一能对逻辑能力有所帮助的就是数学,但是很多人在中学就把数学当背公式,然后套模板题来学,完全不去领会数学这个严密体系的构建的严谨性,也没有体会到各个公理定理的相关性,感觉非常可惜。强烈建议把数理逻辑的课程添加到中学。

现在教育制度的改革越来越奇怪了,不过说到底就是分蛋糕的问题,好的教育资源给谁不给谁,底层中层顶层怎么分。现在越来越沦为分蛋糕的工具了。

大家为了争夺好的教育资源刷题内卷,对于天赋好的同学,浪费了他们的时间,他们本可以早点学大学内容,早点做学术探索前沿。对于本身学习差或者不努力的同学,学的也辛苦,他们大概率学习也只是为了上个好学校然后找工作,做科研做学术探索前沿不存在的。这样还不如把大学部分内容引入高中,然后教材编好一点,内容多一点别弄那种奇怪的题,就把什么数理逻辑,概率论,微积分等等之类的引入高中,比浪费时间刷题好多了。刷题的边际效应很低,上培训班效果也有限,好的天赋的人就算家境差看教材也能学的很好,对于贫困家庭的孩子也还可以。高中那点内容花三年真的是浪费时间,一大半时间都用在刷题上面,就这样的内容还减负删减内容,真的浪费时间。

知乎用户 录音机 发表

其实重点不在文化差异。

大家想一想?为什么我的教育那么追求普惠性、标准化、服从性?这其实是一种习惯,承袭了古代的行为模式。甚至在历史教材中都提及了的:普鲁士

我们的党,以及华为这些公司,靠的哪里是什么 “狼性” 文化,实际上就是普鲁士的一系列作风,周旋于各大势力之间,不断发展自己。

我的历史知识贫乏,只能从常识推测这些情况。

首先,就是特别强调组织。行动单位不是个人,而是组织。这点,太明显了,对吧。其次,军纪严明,这点不是废话嘛。我专门提出来,是因为军队里是藏有人性管理的秘籍最多的地方,让一个刺头像条狗一样的乖乖服从于你。你信不信,大多数 985 的人都是 PUA 高手?

如果有去英国看过病的人,应该都知道他们公立医院的 “官僚” 作风。而且英国的平均床位数,竟然只比我们高,远低于美国和德国。日本还是一个保留了天皇的资本主义国家。

我到底想说什么?比起性质,管理体制才是更重要,但一直避而不谈的核心内容。哪怕灭了一个行业,都不谈。这甚至和是不是民主都没有关系,而是权力是不是真的有制约。大洋彼岸的乱象说明了,某些政治流氓还真别想一手遮天。

所以,我们的教育体制就是大体制下的一个小缩影,就是这样。另外记住,普鲁士。

==================================

总之,最重要的教育,就是让学生在走入社会之前,能够对人性有比较清晰的认识。人性是不分意识形态的。这才是最重要的。人性是什么,是感性与理性,是动物性与神性,是原罪与福祉,是恐惧与欲望,是一切的开始与万事的终结。

知乎用户 宫乘风 发表

现在已经不流行放下碗骂娘,而流行端着碗骂娘,骂完还把碗伸出来继续要加饭加菜!然后一边吃一边骂。

知乎用户 Derrick​ 发表

看了评论区朋友们的话,补充几点在前面:

利益相关:本人教育从业者,对国内外教育均有研究。

“如何客观评价中国教育体制?”

这个问题给我的第一感觉,就是试图引导回答者把当前中国教育出现的问题归因于教育体制,或者把中国教育取得的成果,也归功于教育体制。

而我不认为教育的成功和失败,和某种体制有着天然的因果联系。

所以我回答这个问题的初衷,就是希望把大家的注意力从关注中国教育体制和教育政策,转移到关注中国教育的执行者,那就是我们的一线教师、家长,还有我们辛苦的学生。

中国基础教育成果辉煌,不是因为我们选对了什么,而是我们用辛劳的汗水拼出来的,这就是我的观点。

我时常思考,选择和努力到底哪个重要,但至少在教育这个领域,努力的作用是远远大于选择的。

其次,我没有任何贬低高考的意思,相反,我觉得高考促进了社会稳定。我举出外国大学不认可高考的论据,并不是说高考不好,而是说高考作为一种区分性考试,无法有效反应学生真实的学术水平,而国外大学不认可高考这一事实,从侧面印证了这一点。这不是一种孰优孰劣的比较,而是因为高考所承担的责任,并不是单纯测试学生的学术水平或者知识水平,而是更加沉重的社会调节责任,这在文中我已经说明了。

再次,中国的考试和课程,并未被世界广泛认可,有朋友提到这是个话语权的问题,我赞同这种说法,毕竟我们真正参与话语权的竞争,也就这几年的事情。但我反对无视自身问题,而把一切归因于没有话语权的想法,我相信话语权也源自实力,要想有话语权,就必须先让自己变得强大,而变强的第一步,就是老老实实检视自己的问题,然后改进。

最后,文中有几处不严谨的地方,比如高考虽然不被大多数英语国家的大学接受,但在欧洲其他国家,尤其是德国、法国、意大利、西班牙这些发达国家的名校,高考还是很受欢迎的,在此特地改正。

以下为原答案:

人们对中国基础教育最大的误解,就是认为中国基础教育很 “发达”。

先说结论,中国基础教育,无论在宏观的办学理念、管理理念、育人理念上,还是在微观的课程研发、教学法、教学设计等方面,都没有任何意义上的进步和创新。

**中国没有孕育出任何一种被国际认可的考试,或者课程体系。**世界上也没有哪个主要国家和地区以中国的教育体制为模版设计本国教育,包括中国台湾地区。

中国经济腾飞,其中很大程度上归功于中国基础教育的普及,但这并不能说明中国基础教育是发达的。

之所以中国基础教育给人很 “扎实”,很发达的假象,另有原因,文末会说到。

高考被公认为是目前国内最公正权威的选拔方式,命题之科学,考查之严格,筛选之准确,放眼世界,无人能敌。

但事实是**世界名校,除部分东亚国家的名校以外,几乎都不会把高考当作录取中国学生入学的依据。**欧美国家更是如此,英美国家的知名大学中,认可高考成绩的学校主要集中在澳洲,此外排名最高的是英国伯明翰大学,世界排名 89,要凭借高考成绩进入伯明翰大学,需要高考总分达到满分的 80%。美国排名前 100 的大学无一认可高考成绩。

前段时间炒的很热的剑桥大学承认高考,也是蹭热度的炒作新闻,剑桥大学官方说明是各省高考排名前 1% 的学生有资格报考剑桥,但同样需要通过语言、笔试、面试等一系列复杂考核。**高考考进剑桥仅有理论上的可能,**事实上剑桥大学也从未以高考成绩为依据录取中国大陆学生,未来也不会有。

中国学生要进入世界名校,还得老老实实去参加国际认可的学术水平考试,如 A Level, AP, IB 等

墨尔本大学招收国际学生时列出了其认可的国际课程清单,其中包括马来西亚、香港、甚至越南的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但不包括高考。

这是为什么?答案绝不是意识形态方面的原因。

真正的原因在于,**高考是一种区分性考试,**目的并不是为了检测学生的学术素养,而是人为地将考生分为三六九等,方便选拔。

知识点掌握了,但不能得分,参加过高考的人,想必都有过这样的体验。

一篇英语文章,明明全都看懂了,但是后面的选择题就是没法做对。

明明是一道生物考题,却要在题目的文字表述上设置陷阱。学生丢分,并不是因为不熟悉生物知识,而是因为误读了题目,或者粗心看漏了题目要求。

文科类的很多考试,则需要考生正确揣测出题者动机,还要突破各种文字游戏的陷阱,这些都与所考察的科目本身的学术性无关。

而这样做的目的,就是要通过人为设置这样的障碍,来确保即使在学术素养相当的前提下,依然有人丢分,从而确保考试的分数有足够的区分度。

只有先把人区分开了,才能选择一批人,淘汰一批人。

这种区分功能,在各地的中考中,体现得更加淋漓尽致,很多题目的设计,让你很难相信这样的考试是在考察学生的学术水平。

**把人区分开,才是中高考的终极目的。**这也是中国的选拔性考试无论多么公平,权威,也很难获得更广泛国际认可的原因。

回到正题。

除了扫除文盲,提升国民整体素质,中国教育还承载了一个巨大的使命:保证中国社会各阶层的相对稳定性,并公平实现阶层流动,从而维持社会总体稳定。

上大学与不上大学,人和人之间差距能有多大,这对于平均年薪百万的知乎 er 们来说,是很难想象的。

比起高考失利,上一个好大学意味着个人经历、交际圈子、就业可能的全面提升。如果大家不相信,可以去抖音,快手的视频评论区开开眼。

优质的社会资源是有限的,淘汰掉多余的人,是每个国家的必然选择。而教育,就是要确保这个过程是为所有人所接受的。

在西方国家,教育也同样承载此功能,但他们采取的方式,大多是资本和市场的自由调节。

简单来讲,教育资源的分配,是靠钱来说话的。

美国最好的私立学校,一定在房价最高的富人区,而且美国大学的录取,是要正儿八经看出身、看血统的。

有钱人,住最好的社区,进最好的高中,然后进入名校,成为精英,培养精英下一代,阶级固化就这样形成了。

最有趣的是,美国全社会对于这样一种教育资源分配方式,是上下全体默认的。

在美国,家里无权无势的人,买不起高价学区房的普通人,就根本不会奢望能进入名校,想都不会那样去想。

不能进入名校,或者没法考上大学,就失去了实现阶级跃升的最有效路径。

教育,从本质上来讲,是调节社会资源分配的工具和过滤器。

要公正评价中国教育,必须从这个基础出发。

从公平的角度来看,中国教育确实在最大程度上,赋予了所有人参与社会优质资源竞争的权力,而不是像西方国家那样纯粹用钱来说话。

这也是国家这次大力整治校外培训机构的原因之一。

义务教育阶段「双减」意见发布:「学科类培训机构不得上市融资,严禁资本化运作」,会产生哪些影响?​www.zhihu.com/question/474245559/answer/2017926622?utm_source=wechat_session&utm_medium=social&utm_oi=987827798857367552&utm_content=group3_myAnswer&utm_campaign=shareopn

资本的进入,会破坏教育的这一调节功能,破坏公平性。

回到开篇提出的问题,为什么中国基础教育给人一种很扎实,很发达的假象?

感觉学生学的很多,很难,水平很高。

那是因为中国有着一群兢兢业业的基层教师。

我知道说到这里会有杠精拿个别老师私下里补课来说事,但我想告诉大家,这真不是主流。

初高中教师工作量之大,工作压力之强,如果不是亲身经历,外人是很难体会到的。

中国绝大多数学校的早自习是在 7:30 以前开始,试问除了环卫工人和晨跑的人,谁会在那个点就已经开始工作了?

寄宿制学校熄灯时间一般都在晚上 10:30,那是很多老师查寝结束的时间。这是不是比 996 还晚?

还有备课、改作业、出卷子、教研、开会……

很多老师都会感慨,上课的 40 分钟,是自己一天中最轻松的时间。

这还是不当班主任的情况。

班主任这个职务,可以说是中国教育最大的原创性贡献。

除了中国,全世界找不出一个国家有类似的班主任制度。

学生的学习、考试、德育、思想状况、家庭状况、身体状况,全是班主任的责任。

**在英文里,你甚至都找不到班主任这个词对应的英文单词。**因为没有哪个词,可以完全准确地涵盖中国班主任所有的工作职责。

这,才是中国基础教育 “发达” 的真相。

撑起中国基础教育厚重感的,让教育推动国家进步的,不是什么应试教育体制,不是什么理念,而是这一个个活生生的执行者!他们,才是中国教育真正的英雄!

就好像这次疫情。封城、追踪切断传播源、隔离,这些方法其实不难复制,难的,是执行。

希望这样一篇回答,能公正还原中国教育的一些本来的样子。

知乎用户 熊员外 发表

一言以概之:“事业背景下的产业”

曾经有个聪明人,在 2000 年前后提出了 “高校扩招”

成功了的拉动了 GDP 增长,延缓了就业压力

随后的 20 年里,这一招被无限扩大使用

中国高校毕业生从 1999 年的 84.76 万到 2021 年 874 万

足足增长了十倍

高校是最先沦为产业阵地的。

招生指标与人民币直接挂钩

高校的扩招曾经一石四鸟:“学生满意、家长满意、GDP 满意、人社满意”

但是,扩招带动的 GDP,与 GDP 带动的就业岗位,明显不是一个量级

学历增发类似印钞票,一旦超过量,贬值在所难免

每年的考生与适龄人口挂钩

大量的考生进入高校虽然创造了高额 GDP

同样,社会发展的劳动力,也在不断减少,最后失去了人口红利

这是好事

坏就坏在,经济转型速度没有跟上学历扩招的速度。

学历无法兑现岗位和收入,演变成了内卷。

如同下水道堵塞一样

下游堵塞无法消化的最好办法,就是限流

(是限流,而不是锁死)

于是 50% 中职,50% 高中和控制高考入学率又成了新一轮的调控

曾经体验过人均 985、家家户户 211 的时代让现在的父母极度焦虑

义务教育成为了新战场,从高中一路倒卷到小学

连幼儿园都出现了 “幼小衔接” 这么个搞笑玩意

2021 年,义务教育阶段在教辅市场的冲击下,其事业性质摇摇欲坠

内外都有声音:“取消中小学编制,开放教育市场,让资本和市场,来决定未来谁可以接受教育 “

万幸的是,有一部分人明白:“教育公平,是最基本的公平”

然后,我们就见到了 “取消教辅机构的” 呼声和 “双减” 政策

因为逐利,我们忘记了教育的初衷

因为逐利,各大双一流高校想方设法向资本倾斜

因为逐利,教辅机构营造恐慌贩卖焦虑输出技巧

也是因为逐利,屠龙的少年差点成为巨龙。

教育公平,则未来可期。

“双减”,仅仅是开始,

打断资本和基础教育的关联,才是根本。

否则,各行各业明明高中生就能完成的工作

依然在双一流中挑三拣四

既是企业的悲哀,也是受教育者的耻辱

去产业化,或者成为产业,

屠杀恶龙,或者成为恶龙

二者没有中间地带。

义务教育公平和高考是我国教育体制最后的公平

然而,高校过度产业化,让这些公平失去了意义

资本比证书管用多了。

大张旗鼓反对产业化,奋勇争先校校产业化

双减,是枷锁

我们还需要狗头铡

这就是我们现在的教育体制。

知乎用户 土大哲​ 发表

缺钱缺人,外忧内患情况下能做当当好的权宜之计。

知乎用户 带头乳法曾纪泽​ 发表

西化,商业化,教育理论唯西方是从

知乎用户 三有苹果 发表

我高中之后走的就不是国内的教育体制了,但我依然要说:中考高考,虽然未必是让所有人都满意的解,但是依旧是当前环境下最公平的解。而几乎所有把这个流程(从入学到入土,不是…K12 流程)复杂化的举措,一定程度上都助长了不公平。比如上海今年新出的名额分配到校录取。


我是学教育的。我能认可的促进社会公平的教育政策,就是给予真正的低收入家庭出身的孩子,在中考或高考过程中一定量的加分。这个过程要非常公开透明的搞,向社会公开,从而把一些浑水摸鱼的剔出去。

知乎用户 墨墨老师​ 发表

并不好,但确实有改进的趋势。

知乎用户 温行江 发表

第一,效率和公平只能要一样。

第二,中国人均 gdp 越来越高,需要更有效率。

第三,教育提高的重点应该放在研究生博士生。

第四,人的可塑性大约是在十五岁到三十岁,应该将大学课程下放至高中,让人及早谋出路。

第五,高考应该遭到削弱,一年考两三次。

第六,各省分卷考有损公平,清华等应该扩招。

第七,应该取消学区房,实行教师轮岗制。

第八,应该把大学分 abc 三等,考 abc 三套试卷,即肢解高考,加强大学之间的竞争,像打联赛一样,a 可退成 b,b 可晋升 a。

第九,a 类大学的教育补贴应该由中央政府来负责,并保证各省 a 类大学数量公平。b 类由省政府负责,c 类可由市政府民间资本和国企投资。

第十,现在需要改革,不然不适应未来发展。任正非的女儿都把孩子送到美国读书,说明中国的教育不能稳定培养高级人才,这是一项战略能力,能让经济创新发展,不只是留住富人用的。

知乎用户 欲知 发表

谈谈我能看到的:

1、常识教育:奠定了基础知识,有利于迅速转型,不固化,善于应对变化。缺点,缺乏配套机制,比如不是贩卖学生劳动力的学企衔接教育,社会化的铺垫教育。

2、分层教育:选拔出了优秀的学子进入相应机构和企业服务,其他进入相应其他领域,但是职业教育做得极其狗屎,淘汰下来的孩子等于被毁,践行无奈人生,严格职业教育监管和教师队伍的配置等势在必行。

**3、竞争顶点:**初中开始,高分学生被名校录取,其他学生分配到一般学校和私立学校,看似没问题,实则导致教学能力下降,教研方向出现方向性错误,把不好的学生较教好最具教研价值,而不是让优秀的学生考上一流的大学;破坏了学习生态,使大部分学生的目标顶点下降,普遍拉低学生的学习效率;教师队伍趋利避害,导致教师资源严重分配不公,教师队伍价值目标畸形发展;教育投入也相应投入不公。补短板比加长板对于教育而言补短板更重要。

**4、教学目标:**随着教师队伍专业素质的加强,教学能力确实越来越高,学生学习效率大幅提高,但是有个问题,育人还是育机器,教师的发力直指中考、高考,正在毁掉很多孩子,这种单一的培养机制和选拔机制合理吗?

**5、能力能力:**我要我的孩子有能力,不是仅仅有知识,知识随时会被更新,知识随时可以获取,没有能力,知识就会成为固化孩子的枷锁,学习知识的目的是通过学习获得能力,而不是知识本身。常识教育,那就要提供能力培养,认知探索能力、学习实践能力、运用科研工具能力等等才是第一位的,在培养能力的同时获取了基础知识。已经是学出来的知识,玩出来的能力了,还没时间玩,孩子们以后怎么办?

**6、不要偏科:**音乐、美术、体育远比人们想象中更重要,不要偏科!不要偏科!这些姑且抛开对人灵魂的塑造,用实用目的来说,显然也没做好,音乐对人的听力的培养,美术对视觉能力的培养,体育对智力发展的促进,这些都很重要。

何况,对美的追求,健康的追求,对于人的一生多么的重要,一个缺乏美的追求的国家,怎么可能美好呢? 一个没有健康追求的国家,怎么强大呢。

**7、教学内容:**以体育为例,竞技体育的框架,人人都要做运动员吗?绝大部分学生并不能成为运动员,教学内容不能涵盖人的基本需求,比如身体是智力发展的基础,智力基础的开发没有;健康需求涵盖一生,各个阶段对健康有不同的方法需求,单一的锻炼方式显然不能满足这种需求;医疗体育项目完全没有;防身格斗类科目有等于没有等等,育人为目的,不是小孩子过家家,闹着玩玩就好了,还是教育目标设置偏差的问题。

8、能不假定我的孩子是工具吗?他们的基本生存能力,经营家庭的能力,做点小生意的能力,人际交往的能力,基本财务知识,在初中被淘汰的这些人中或者进入职业教育的人群中,或者即将进入社会的本科学生中,可以教教他们如何成为一个经营者吗?

9、是学历改变了命运还是知识改变了命运,还是获取、运用、创造知识的能力改变了命运,这是值得思考的。

知乎用户 andy8857 发表

语文不教语法、逻辑和现代通识教育语义环境,写作是 tm 逻辑谬误大全,辩证法这种东西贯穿整个教育过程。

数学不教数理逻辑,理工科本科毕业不知道啥是数理逻辑四大论。

本质上中国的教育两层目的,一是选拔,二是批量生产产业劳动力,无论哪个目的,都无关人的发展。

知乎用户 杨煜坤 发表

按学前教育、基础教育、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分别来看,我国学前教育是稳步发展的,基础教育是较为成功的,高等教育是有巨大提升空间的,职业教育是较差的(投入及教学方式)。

形成这种结果的原因,在于我国的教育管理和投入机制。在管理上,各类社会活动和生产活动存在一个各自适宜的人口规模临界点。同时投入和回报、需求和供给要能形成合理的循环,才能取得良性发展。比如大公社(乡镇级别)结算并安排生产要饿饭,生产队(三十到五十户)安排生产并结算则能维持和扩大生产。基础教育的主要管理投入方在中国是各个市县区,管理主体既了解本区域的需求也能配置合适的资源,在长期上是一个可持续的发展过程。有的国家的基础教育管理和投入还要下沉,比如直达社区,那种模式会导致不同社区的基础教育质量差异过大。

这里主要谈下我国的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管理投入机制。众所周知,我国的高等教育管理和投入方,经过了教育部和其他部委管理和投入为主,发展到以教育部管理和投入为主,以及教育部主导的省部共建模式,再到部分省属高校省市共建高校共存的现状。整个过程可以看作是中央投入管理为主然后下沉到省市级逐步参预。为什么有这样的一个过程?因为各省市在发展社会经济过程中对高等教育所培育的终端人才逐渐有各自更强烈的需求。计划经济时代的高等教育产出需要满足各部委的需求,以及全国工业和管理的需求,加之培养规模有限,所以那时及过后相当长时间还包分配。

这一模式导致中国最好的一批高等教育资源,不是按各地区的实际需要而分布和设立,这就在需求和产出之间产生了巨大矛盾。比如经济发展快的广东浙江对优质高等教育就具有强烈需求。我国发展社会经济的主导力量由中央计划下沉到各省市,而供给人才的高等教育体系迟缓于这一进程。于是出现的问题包括且不限于:应用方面的教学内容不能切合生产实际,或者说不能推动生产变革;教学方式教学内容的创新能力不足,只能在长期过程中依靠师资迭代得以部分实现;学校培养和研究绩效指标流于可量化考核项目,与社会和生产实际需要脱节;沉重的考核管理成本,浪费教学科研人员精力;研究生教育的地区需求与培养能力严重不平衡… 虽如此,在投入不断加大师资力量不断提高的情况下,我国高等教育在规模和产出质量还是在稳步上升。如要满足支撑我国全面现代化的实现,高等教育在管理和投入、产出和运行上还需经历一个飞跃。

详细说明之,在经济的推动力量由中央转为省市主导时,终端就业人口的培养也要相应适应这一新阶段。德国美国的教育支出,是以各州为主(德国州教育支出是其联邦教育支出的十倍有余),其各州的人口规模,与我国各地级市相当,甚至不如。但是我国多数与德美各州人口相当的市,在终端就业人才的投入与产出上,在满足当地产业发展需求上,差距是明显的。(美国虽有庞大的私立非营利高教体系,但各州立大学才是美国高等教育产出的主体,且质量有相当保障。)

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作为终端就业人口的主要产出方,如果地方省市在管理和投入上,在满足民众培养需求和实际产业需求上,缺少参预,那么需求和供给的矛盾就不能很好得到解决。导致的后果是,地方各产业缺乏持续的技术和人才投入,长期发展过程中面临核心竞争力丧失,发展不可持续不稳固等诸多问题;各地市高考完接受大学教育的毕业生持续流入发达地区和中心城市,这一过程又带来大城市教育住房医疗交通资源各方面的竞争加剧,生活成本提高,降低年轻人生育意愿,在劳动力供给上也是不可持续的;某些具备大力投入高等教育条件的发达城市,因为缺乏相应管理权限,也不能建设满足本市需求的高等教育机构,由此失去作为新的技术和知识创新推动者的机会。

当地方作为高校管理方,利用合适机制参预到高校管理和建设中来时,能更好地实现培养和需求的平衡,而且这是一个可持续的成长机制。除持续发展优势学科,还能做到以下几点。如果当地某个优势产业长期需要某方面的人才,且市场不能稳定供给,那么地方政府可以联合相关产业通过增加对当地高校的投入用以增加相关方向人才的培养和引进,来实现需求与培养的平衡。或者是通过投入建立当地高校与当地产业的长期技术合作。这种微小的调整,是以教育部甚至省一级管理和投入下的高校难以实现的。这种普遍性的地方专项培养和技术攻关,将使我国的创新能力增长机制得到持续性优化。同时将在长期培育出一批高质量的地方创新型研究型大学,大大充实我国优质高等教育资源,吸纳和培育出大批创新型人才,包括师资力量和高校管理人才。

如果说高等教育是培养需求大于就业需求,与之平衡的就是职业教育,通常是就业需求大于培养需求。由地市主导的职业教育,能够充分反咉培养和就业两方面需求,能够及时调整不至于导致供需失衡。当就业需求大于培养需求时,通常只要提供充足培养机会充分满足培养需求即可。如要追求卓越的职业教育,则可通过引进先进培养模式和优质师资,同产业需求相结合,以发展和变革现有产业为目标培养具有竞争力和适应性的新劳动者。现代化的教育管理和投入机制,造就现代化的教育运行体系,源源不断提供社会发展的动力。

为全面实现现代化,高等教育职业教育的管理和投入向地市扩展是必然路径,从观念、政策和机构改革上要做好充分准备。

当前我国多数地市的基础教育水平是高于其经济发展水平的,在未来某个时间段,其终端就业人口的培养也能超过经济发展水平时,才是现代化稳固实现之时。

知乎用户 虫哥 发表

体制内的商业行为。

自古以来中国教育就呈现出唯一答案,以磨灭创新为前提,要求人统一思路统一思想。还记得八股文时代吗?如今差不多又回到那个时代了。

从小学开始,中国的教育根本就没做过教育该做的事,教育的字面理解是教书育人,往神乐说就是传道、授业、解惑。老师和校长们自己考虑一下吧!除了为了考试你们还做过什么?孩子的成绩代表了一切,家长的表情,老师的职称,校长的仕途,孩子的优越感。没有一个学生会为自己学到过去不懂的东西而高兴,他们只懂的拿着考卷根据分数来决定自己摆出什么表情。

曾经我也短暂的成为了一名教育工作者,还考了家庭教育指导师,不过在那个时期我忽然决定我特能理解鲁迅,中国人有些病是治不了的。就算是学了教育也没法对症下药。

知乎用户 宁缺 发表

教育是政治的部分外显。

古代的教育就是科举,学的是四书五经,最后脱颖而出的,是一批聪慧有能力,但同时自囚于儒家教义、为皇室效力的人。

四十年前的中国改革开放,需要发展生产力,需要发展工业,需要人才。于是教育的目的就成了培养适应生产力发展国情的,能为国家工业发展做贡献的人。

“学会数理化,走遍全天下”。学习好的,想上好大学,好找工作的人都去学了理科 (当然,文科也有优秀的同学,但是在十年前,选科确实鼓励选理)

所以我们的教育体制就像是一个巨大的人才生产工厂。从小学到中学再到大学,每一步都在为生产 “螺丝钉” 流转。

中国成为世界工厂,快速发展的这二十年,就是由这一轮教育体制开花结果的二十年,80 后是这样,90 后也是这样。

今年是一个转折点,发生了哪些事情呢

  1. 生育率过低
  2. 新冠疫情,贸易摩擦等进一步抑制国际市场需求
  3. 大学生人数过多

这些事不是今天才出现的,只是在这个时间点集中凸显出来。

生育率低青壮年少,而且都是大学生,你指望这群读了几年大学毕业的人,去建筑工地搬砖晒太阳?

所以就要调整人才结构。

一部分人用来继续从事科学,提高生产力,另一部分人用来代替已经老迈的 60 后,70 后。

  1. 中学分流,直接一半人划去技术学校
  2. 把部分本科专科类学校划成技校
  3. 禁止课外辅导

这样就符合当前的国情,既能发展科技,也能稳定基础。

所以当前的教育体制,与其说是 “教育”,倒不如说是工厂,培养出符合经济发展规律,进而稳定政治的人。

我理想中教育的定义,应该是因材施教,被教者能够根据自身的条件,充分发挥自身才能,专注于个人所爱的领域。

显然,目前是达不到的。

知乎用户 陈必红​ 发表

关于教育,下面是我百度的截图。以后大家都要搞清楚改革开放最大的失误是什么:

知乎用户 LITTLELICK 发表

不敢说客观, 也不敢说是评价, 我没有那种水平

最多也就是个人见解

我国教育分为三个部分: 基础教育、高等教育、职业教育

其中基础教育就是包括前期的义务教育和后面的大学教育,高等教育是大学以上学历才有的内容,而职业教育绝大多数是建立在工作后的自学与培训中。

将大学并入基础教育的原因在于区别经验与知识,绝大多数人的工作是建立在已有经验上而非知识体系上的,大学教育提供的更多是解决问题的工具和手段而非知识体系的建立,只有其中的佼佼者才能自己构建出属于自己的知识体系。而只有到硕士乃至博士阶段,才会对受教育者的知识体系提出一个较为严格的要求,这也是为什么硕士毕业和博士毕业需要的不只是学分修够考试通过,还需要你发表一定数量、水平的文章,前者考察你是否掌握必要工具,后者考察你是否具有属于自己的知识体系。这种着重于知识体系培养的教育体系和机制是高等教育,而基础教育的目的在于经验的传授和思维模式的构建。

我国的基础教育,其目的并不是让人升官发财、大富大贵,教育做不到这一点,所谓阶级上升渠道并不只是依靠教育去完成的,阶级流动靠的更多是个人综合素质与时代本身带来的各种机遇,教育提供的只是认识世界的方式和理解世界的思维模式,就像把工具扔给不同的猩猩一样,有的猩猩能够利用工具打开坚果,有的却只能望着坚硬的果壳抓耳挠腮。

扯这么多皮,其实就是个前置内容:你不能指望你的老师把你教成成功人士,不要对教育寄予多大的期望,它的目的是让你不惑,想要通达还需社会磨砺。

好了,正式开始:
我国的教育体系,有优点也有问题。

优点在于它仍然是目前相对最公平的人才选拔方式,包括高考、考研、国考在内的所有统考性质考试,都能够在相当程度上保证选拔过程的公正和公平。义务教育至高中教育阶段所设立的学科相对简单,能够对受教育者的各项能力进行客观合理的评价。大学阶段的教育偏向自主化,最大限度的保证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高等教育阶段体系彻底换了,所以不在讨论范围。

缺点也很明显,教育后的配套设施建设不完善,非高考科目的教育体系建立畸形化甚至荒漠化。原因有二,其一在于资源受限,僧多粥少且只能国内市场自我消化,包括美术、音乐等领域的非高考科目学科因为资源问题很难有所发展,这是没办法的事情,也不是教育自身的问题,非高考科目学科的发展受限于其市场规模,而市场规模受限于需求,这就引出了第二点原因:人民群众的普遍素质不高,很多家长、学生、老师乃至地方教育部门的领导人物,对教育的认识和理解仅仅停留在:上个好大学、找个好工作、赚大钱这种物质需求的层次上,而没有认识到教育最重要的也是最终得目的在于塑造人格满足其精神需求乃至自我实现,当然究其原因仍是资源不足,尚不能够完整支撑起人民群众的物质需求。

事物是不断变化的,教育也是如此,九十年代我听到最多得关于高考的事情就是抄答案没抄上考完揍人、地头蛇安排孩子坐在好学生周围考试以及高考枪手,到了千禧年这种声音越来越小了,高考越来越公平公正了,近几年的声音又变成了补习班好不好,开小灶怎么开之类的,这说明人口带给教育的负担越来越重,继续新的出路为教育和人民减负。

高考结束上升到大学,就是另外一种问题了,先说优点:我国的大学教育实际上十分宽松,基本上只要你愿意且有行动力,都能去做自己想做的事情,只要你能够保证学分不丢就行,但问题在于高中时期没有职业规划,学生没有对专业和领域的认识,导致他们在高考结束填报志愿的时候,望着大学和专业名称只能望文生义,我举个例子,“过程装备与控制” 有多少人能够从其中猜出来这个属于工科的哪个类别里呢?猜到机械的,只能得一半分数,实际上它的前身是化工设备与机械,是化工和机械的交叉学科,近年才被正式分到机械(2020 年),那 2020 年以前的考生,看到这个名字,会想到它属于机械的同时也属于化工吗?再退一步,没有发达互联网的时代,学生们又是怎么了解自己选择的专业和自己的未来有着怎么样的联系?这就是我国基础教育的另一个缺点:缺少合格有效的职业规划,关于职业规划的知识,强烈建议加入到教师资格证的考核范围内,且在高中教师考核选拔里占据重要地位。

总体来说,教育一直处于处理旧问题后,新问题不断出现的一个过程中,实际上很多事物都是如此,现如今教育的问题就在于现有体系逐渐无法满足人民需求,需要进一步拓展和改良

知乎用户 Ranley 发表

希望能早点教学生一些领导群众斗争的经验。

前两年国外香港暴乱的事情闹得很凶,我还在英国读书,香港人在马路上派发传单,宣传理念,欧美人听得津津有味,会驻足停留。

马路对面,中国人抱着一圈在唱国歌和团结就是力量,手拿小红旗,散场以后小国旗随便乱丢。

我至今不能 get 到唱国歌和挥舞小红旗有什么用,只不过是上传到微博自我感动罢了。要是华人学生联盟能整点阳间的事情,我也肯定翘课去跟香港人抢地盘发传单了。

写得很乱,再写多点我号就没了。

知乎用户 菜扶疏 发表

一方面,教育体制服务于教育体系,教育体系服务于国家战略。

另一方面,战略的背景必然是资源不充分,所以才有先后有侧重甚至有舍有弃。

同时,发展不平衡、不均衡带来的同步问题,也加大了制度制定的复杂程度。

至于历史遗留问题,但凡动刀子只有两种前提,一是到了不得不的时候,二是资源到位试错空间腾出来了,说白了就是先后问题。

思考这类问题,往往容易一叶障目,因为需要的大局观不只是教育本身。铺陈利弊谁都能涉及一二,但其存在是否合理却无从判断,这需要对发展的时空有预判,不到解决的时候,存在的问题不一定是问题。

知乎用户 xxx 发表

只教书不育人。你看看大部分家庭也差不多,育人是我们严重忽略的方面。

知乎用户 崔秀峰 58 发表

好的教育应该让农民学会更高效的农业技术回到农村致富而不是因贪恋灯红酒绿而在大城市里当农民工。

让工人更有效率,让医生更高明,让文艺更感人,让职业都高贵。

好的教育是为了让人学会学习这件事情,而不是单纯的为了考试。

为了考试而学习,考完试之后还有几个人还能再捡起书本继续学习的?

但学会学习则是会让人找到更多的可能性,也就是未来。

好的教育应该更多的培养学生间的合作意识,而不是单纯的强调竞争的惨烈。

所以我国的教育模式还有很多潜力可以开发。

知乎用户 武文斌 发表

1. 高考前教育的目的是选拔而非培养,导致我国最广大国民考试能力较高,而综合素养较差。

2. 基础教育完善,但只集中在受教育程度上来说,基础教育大程度上仍沦为选拔工具,对综合素养的提升有限。

3. 选拔途径单一,千军万马过独木桥。选拔途径的单一导致了教育内容的单一(教育只指向高考一种考试),应试教育挺好的,但只有一种应试教育会导致教育内容的单一。

4. 因为教育选拔的单一性,被划在高等教育之外的职业技术教育,长期被歧视压迫,既无良好人才来源,亦无良好教育资源。

5. 同样因为教育选拔的单一性,大部分人无法承担选择何种高等教育(大学,专业)的能力,没有学习动力,只有功利意识。

6. 教育选拔和社会生活绑定严重,重教育成才论而轻教育成人论,没有受过高等教育者在社会上寸步难行。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我国的学生获得的学习效果与花费的时间相比所取得的性价比是比较低的。就是学生耗费了大量的时间,取得的成果不和花费的时间成正比。

打个比方 :原本一年能掌握的差不多的技能,我们的学生在花费了一年的时间后,为了相互之间拼出好坏又投入了大量的时间,但是在拼出好坏阶段,学生的进步是没有刚学的那一年的那么明显的,取得的学习效果也只是上升一些。在这个过程中,我们的学生是最容易丧失学习积极性的,而且是耗费了大量原本属于学生自己自由发展的时间的。

我上次看芬兰的教育纪录片,他们国家的孩子做题是比拼不过我们的,不过他们的教育模式就是让孩子掌握差不多的知识,多余的时间就该孩子自由支配,所以他们的学生在学习上花费的时间比较少。

主要还是在于我国的教育是需要让学生之间相互比较的,在相互比较这一环节中耗费了太多精力和时间和财力。

教育部出台很多政策例如:小学家庭作业要布置的少,学生放学回家要早,学校控制考试次数,不公布排名和成绩。现在也动用行政力量把课外补习机构给禁止了。

这些举措,都是为了让教育教学的目的回归到实现学生的自我价值感和归属感而非和他人进行成绩比较。

但是在我国大高考背景下,在我国全民福利保障不到位,在我国资源有限且分配不均衡的情况下,这些举措的效果说不好。。

所以光教育部一个部门使劲,要是落实效果不好,也不能怪教育部,这个问题终究也不是教育问题。。。

知乎用户 硬核降噪 发表

转一篇自己的回答:

中国教育最大的优点,就是普及性与机会的相对公平

其他各国的教育改革,总是把 “提高教育质量、培养更优秀的国家” 作为目标;而中国教育则一直把提高普及率当作关键 KPI。

这是因为中国教育的起点很低,在建国时,中国的文盲半文盲人口占到国民的 80%,而直到 2000 年,还有 15% 的人口没有被九年义务教育覆盖到。所以中国教育一直考虑的不是 “怎么吃得好” 的问题,而一直是 “怎么让更多人有饭吃” 的问题。

因此,中国教育的一个关键考量点是 “性价比”。标准化、去个性、行政式的教育是成本最低的,可以快速复制,并且在较低成本的前提下也能有一定的教育成果,因此长年以来都是中国教育的指导思想。这种教育方式虽然很难培养出创造性人才,但能迅速培养出大量执行性人才,它对于中国的经济腾飞(以制造业、以出口为导向的经济)是有很大功劳的。

中国的高考制度是 “机会相对公平” 原则的体现。为避免在升学过程中有太多寻租行为,也避免寒门子弟没有上升通道,教育选拔机制越标准化越好。而标准化则不可避免地会导致选拔标准的僵化和教育行为的功利化。即便如此,高考制度仍是中国政府不能舍弃的。它是我国阶级跃迁最最最关键的通道,没有之一,对于维护社会稳定有着重大的意义。

可以说,长久以来,中国的教育制度大幅提升了民众的受教育程度、培养出大量的廉价劳动力,又维护了社会稳定,从实现国家目标的角度来看,它是非常成功的。

但是,现在时代变了。中国的经济增长方式变了,教育的目标也需要随之改变。

我们不想继续在产业链低端混着了。走向产品链的中端,需要培养工程师式人才;走向产品链的高端,需要培养创造性人才。这时候,中国教育的劣势就暴露出来了:学校教学的自由度低,对创造性人才相当不友好,较难培养精英人才;加上内卷导致的教育功利化倾向,使得大量时间被浪费在无意义的刷题上了,也不利于培养独立思考能力。所以,我们现在提倡教育改革,都是经济形势逼的啊。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筛选制,将听话的,以及家里有钱的孩子筛选出来

普通人家上公立学校,听话的孩子成绩自然就好;有钱人家上贵族学校,学校会根据每个孩子不同的特点进行针对性辅导,大大增加平均成绩

为什么不让每个孩子都 “成才”?

太费时间和精力,让每个孩子都 “成才”,需要教师真对每个孩子针对性地制定教学计划

从小处说,不值得,就开那么点工资,像往常一样是那些钱,特殊教也是那些钱,工资不涨,工作量翻了数十倍,一般人不愿意这么做,所以那种把学习不好的班级带成学习好的班级的老师少之又少

往大了说,没必要,我们人多啊,人口基数大,听话的人自然也多,所以根本不缺 “人才”,那么为什么还要费那些钱和精力去让每个人都“成才” 呢?

比如同样是犬,训练金毛的难度和训练哈士奇的难度完全不同,虽然也能把哈士奇训练成非常听话,但是金毛那么多,为什么还要花大精力去训练哈士奇呢?

知乎用户 nobody 发表

你想想一个泥瓦匠,一个理发师,一个幼师,一个程序员,一个教授他们居然是用同一套课程教出来的,而且是同样的进度,在同样的年龄学着相同的课程。这里面其实有很多效率上的浪费。理发师觉得学多了,学了用不着的。教授觉得学少了,甚至好些都是自学,程序员觉得学的太慢了,高龄跑去写程序没有几年职业寿命,他原来其实是学化学的。要是让理发师满意了,估计教授就废了。要是让教授满意,那么大家过的都很累。况且读书又不给加班费。我们的教育在中间,大家都不太满意。以前是稍微偏向让幼师和程序员,本届领导看来是就着泥瓦匠和理发师去了。其实课程应该是多样化的,那问题又来了,录取标准就得多样化。然后就会有腐败了。那么有点腐败为啥不可以呢,因为是公立的,有财政支持。所以最后问题是没有私立的,自主命题的,可以补充公立大学的,也就是足够牛逼的,大学。


看到了某些人的评论,我还是坚持我的观点,而且我觉得他们说的有点问题。

第一,泥瓦匠的儿子还是泥瓦匠。我不知道这个儿子时从哪冒出来的?我们说的一直是泥瓦匠。

第二,可以跳级,可是跳级不能改变选拔规则,偏科跳级大概率悲催,比如搞奥赛的基本没人跳级。

第三,可以自学。自学不是可不可以,而是现实已经是自学了。学习好的同学可不就是给老师批批卷子,背一背高中英语单词,然后考了重点高中么。这并不能改变一个事实:他和一个日后的理发师是按照同一个进度去学习的。

第四,义务教育就是基础。我们说的一直不限于义务教育。我不知道义务这俩字从哪看出来的。

第五,k12 是基础。我觉得值得商榷。知识可以说或许是基础,但是实际上教学不是这样的。两个物体碰撞动量守恒,是为了帮你计算将来你老婆在停车场撞了别人的奔驰能撞多远么?而且很明显某些人觉得它不是基础,还学得委屈,比如在知乎常常可以见到这样的提问。xxx 滚出高考。xxx 可以填任意学科,都能搜到问题。我觉得这才是暴论,还有最近那个清华的老头说鸡兔同笼什么的,在我看来也是暴论。解决这个问题就是不爱学的您歇着,爱学的多学点。

第六,有的人说抓阄更省事,我觉得这属于脑子有问题。还有人说怎么区分天才和一般人,这也是脑子不清楚。我们提供差异化的课程,他脚下的路是自己走的不是我们筛选的。

第七,我在知乎总能看到一些很令人意外的提问。比如考一个 985 有多难,要多努力,这问题放十年前或许还合理。学习好又有钱的这个年代都出国了,学习不好又有钱的也去镀金了,人口又滑坡按理说考大学现在是更容易的。早些年省重点年年外面贴的榜都是清北,现在根本轮不上,都是 ucla ,早稻田,帝国理工,带几个常春藤。这还不是国际班。后来我在家教外甥,我感觉就课程本身来说或许是难了。或许真的像网上说的一样,啥也不教却什么都考。至少英语来说不教音标,直接上课文,英语老师满嘴鸟语是一种退步。如果这种现象是真的,那也是因为传授基础只是和筛选人才不能平衡。差异化还是唯一解。

知乎用户 枇杷李​ 发表

中小学教学质量不差的,需要反思的是选拔制度和高校教育。

知乎用户 eeyylx 发表

目前的我国教育体制 是给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中国而设计的制度。 为了让一个贫穷落后的农业国家快速工业化 并且 赶超发达国家而设计的制度。 其基础是建立在中国人多 资源少 老百姓穷 大家都差不多 这个基本社会特征。目的是用最少得资源 最快的速度 把尖端人才选出来 然后集中全国的财力 进行公关,至于淘汰的人群 但是现在已经 21 世纪了 都 2021 年了,已经严重不符合中国国情。急需改进。

首先 中国收入差距 社会发展差距极大 在不同地区的教育制度 应该有区别。 比如上海还需不需搞分流 一半人上技校? 但是新疆喀什 恐怕 90% 都应该去专门的农业学校吧。。。

其次 出生人口锐减的情况下 再搞 拔尖儿 淘汰 和选拔 造成巨大的生活压力 导致出生率下降, 人都没了。基数都没了 还怎么选拔呢? 是不是要考虑降低教育的选拔性。

最后老百姓的经济实力已经大大提高 远不是七十年代中国可以比的。 再搞重点中学 大学 985 211 等工程。还有没有必要? 除了人为制造恐慌 没有任何成果。重点培养的 985 毕业生 还能给中国带来更高的经济增长率吗? 投入巨大 产出不多 极不合理。 也许把更多资源投入到普通本科 大专 对社会的贡献更大。。。。

知乎用户 Michael Liu 发表

极差。

都是靠运动员出去撑面子,自己活在中国就知道群众体育基础多差,而且可以看到的趋势就是越来越差。

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所以你就能看到孩子们从小都在学习,而缺乏体育锻炼。而且随着年龄的增长,越来越会如此。

中国擅长的都不是群体性项目,因为群体性项目需要的是基础,群众参与度越高人才才越多。三大球没一个拿得出手就是明证。除了女排,然而也是因为女排限制太多,场地要求太高,所以参与的人偏少,参与度广的足球、篮球都一塌糊涂。而且学费贵,政府没有什么补贴。拿西欧举例:

足球、曲棍球:

西欧的孩子 4 岁开始参与俱乐部活动,注册为球员。足球每周两次训练、1 次比赛,女孩极多;学费半年 60 欧,和人民币 500 块不到;

游泳、跳水、潜水:

基本是全民运动,40 块人民币一节课,每周一次;

柔道:

每周一次,20 块人民币一节课;

冰球:

一个学期 800 块人民币左右。自己准备鞋,其他全部俱乐部配备;

独木舟:

每周一次训练,1 个小时。一学期 500 块人民币不到;

骑马:

40 块钱一节课,1 小时;

网球:

40 块钱 / 课,1 小时。

水球:

500 块 / 半年,每周一次。

攀岩:

40 块钱 / 课,一周一次。

击剑:

40 块钱 / 课,每周一次。不需要装备费。

一些文艺类的东西学费很贵,

比如美术每节课 200 块人民币、比如钢琴每节课 240~500 块。

可以看到的趋势是欧洲孩子培养文艺类兴趣的越来越少,而学习体育的多如牛毛。

此外一到周末几乎所有老外都有各种体育活动,跑步就不用多说,很多人几乎每天都有;游泳、自行车、网球场也全都是人。

知乎用户 迷路十年 发表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教育问题之一,急

49 年建国,百废待兴,我们急于摆脱贫穷,借助苏联援助,我们形成了快速发展的工业。

但是援助来的太容易,我们没有及时发展自己的教育体系,在苏联撤出援助时,我们发现当初一切的成功都是无根浮萍,顷刻崩塌。

改革开放四十年,教育一直跟着经济走,经济需要什么,教育就培养什么。

我们在高端产业上落后,教育就全力投入高等教育,进而忽视了基础教育资源配置。

为了伟大复兴,为了屹立世界民族之林,为了对抗美帝霸权,我们的教育与经济产业都太急躁,显得头重脚轻,基础不够扎实。

教育问题之二,杂。

我们的教育逻辑,师从宋明清,美,日,德,苏,英。

不仅学习到了多国的精华,也把缺点都学到了。

教育问题之三,失衡。

因经济发展不均衡,造成了地区教育资源不均衡。

人才考出去,基本不会回去困难地区。

困难地区的经济发展与教育实力相互捆绑,交替循环下降。

富裕地区为了维护自身社会地位与经济地位,必然加剧教育内卷,将困难地区的学生排挤出竞争,垄断晋升通道。

教育问题之四,有术而无道。

师,传道受业解惑也。

应试教育,将学习变成一门技术,并且将非考试内容完全排除出教育体系。

只注重授业,而忽视传道与解惑。

这种老师,并非《师说》中强调的 “师父 “,他们只是一种打造工具的匠人,技巧纯熟精美,但是造不出有灵性的宝物。

教育问题之五,不敢动。

教育体系随改革开放运行四十年,得利者上亿,熟悉这套规则的人也上亿。

2000 年时,我们教育问题,已经出现的,还没出现的,都已经被当时的教育家学者们预见到了,但是知道归知道,没一个人敢出头,敢解决,都是随波逐流。

敢顶着上亿人目光的从根子修正教育问题的人,现在一个也没有。

教育问题之六,经济基础决定人才教育,人才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反哺经济基础。

自从有了科举,精明人经商赚钱,有钱了大规模买地,用土地的稳定收益建立家族书院,雇佣秀才举人教书。

多年努力培养后辈终于出了进士,入朝为官,升职督抚,广结善缘,家族一举成为州府顶级大族,子侄借机入州府做小官小吏,护持家族。

家族兴盛进一步投资书院,有才子弟拜名士为师,结社结党,每二十年都能培养一个进士,保持门楣不落。

兼并土地,培养官吏,反哺家族,不断循环,直到王朝末路。

教育问题若干解决办法。

一,调整经济结构,控制市场经济的获利规模,减小贫富差距。

**(**这才是一切的病根,下面的建议都是修修补补,去不了根。)

二,大规模利用计算机与互联网科技,对教育落后地区进行教育手段改革。

每个困难地区学校的班级都配备一台电脑,音响,等辅助工具。着重培养困难地区教师的解惑能力,法律基础常识。

对于富裕地区,改革困难地区延缓改革。

三、建立官方教育数据库和智库,大规模收集精品课视频。

用网课弥补困难地区的教师授课能力缺陷,进一步解放教师的精力,让困难地区教师把精力放在关注学生生活上。

四、对教师与学校管理层实行 “流动 “。

优秀的学校,一般拥有优秀的管理团队,优秀的教职员工。

将这些人才,在同一地区流动起来。

初等人才在市内流动,高等人才在省内流动,人才流动,教育的活水才能源源不断的养出人才。

五、在贫困地区,留守儿童多的地区,适当采取 “传统的师徒教育”

留守儿童问题,一个是经济困难,一个是缺家庭关爱。

传统师父体系,诞生于农村,也最符合农村实际需求。

官方负责培训师父几门实用技能,就算学生不能考上高中大学,也能在毕业时从师父那学到几门谋生的手艺,不用一离开学校就要进工厂与机器人比效率。

六、改革中高考分数评判标准。

以前中高考评判标准,是按照大学的承载力为基础,算出每一届可以接受多少考生入学,然后划分分数线,人数收满为止,最后一名的分数就是录取分数线。

通过我们几十年对于高等教育的投入力度,大学的承载力逐年上升,部分高校将非高考入学名额逐年增加,客观上挤压了高考途径的学生。

如果将初高中课业内容进行科学的分析,选出一个合理的学习标准分,如 60 分。

每一个能够学习达成各科目 60 分的高中学生都能够受到高等教育。

很多教育问题都会自己消失。人的内部竞争会从校园转移到社会上。

教育的根本目的是育人。
教育工业化,学生产品化,才需要对产品的每一个环节,进行详细的评分和分级。

七、教育体系的上层设计需要资源整合型人才。

认真想想,我们对教育投入了海量的资金和资源,四十年来,国家和家庭每时每刻都在投入资金和精力。无数优秀的教师每年都在总结的大量的教育经验。政府各种评比先进奖章补贴,一个不少。

我们所拥有的,用来打造先进教育体系的材料已经十分丰富了。

但是这些优秀的事物,没有做到好的整合与推广,没有在全国范围内形成合力和配合。一部分人为了个人私利,还在挖教育体系的墙角,骗荣誉,骗补贴。

困难地区的教师,人员数量,补贴资金,硬件设备,很多都不到位,但是他们面临的工作要求、压力是和发达地区的教师是一样的。

用技术手段加强教育资源整合,让每个想认真读书的孩子都能受到高等教育,然后在研究生和社会工作阶段进行人才能力高低的区分。

中考、高考,两次对青少年的筛分,是早期我们高等教育资源匮乏时期的无奈选择。

在教育资源发展到一定阶段,必然要对这种简陋的筛分方式进行反思,然后提出更符合国家与家庭一致需要的人才培养方式。

读书的目的是为了学习体会书中的微言大义, 并予以实践。

读书不应该是为了赢得上层设计的知识答题淘汰赛。

科学教育,不可能在人的青少年阶段区分出良才与庸才!

坚持在青少年阶段区分人的才能高低,就是根本思维错误。

知乎用户 江英俊 发表

应试教育和考试是保证我们相对公平的唯一渠道,但弊端也很多。

很多人只是为了考试而学习,老师很多东西不会教,学生又沉浸在应试教育中,导致很多人只知道什么东西是什么,但不知道为什么,成语,物理现象,化学反应,很多人都知道,但无从解释。一切都为了得分,一切都是为了试卷上的答案,你想,时代在进步,生活在变化,书本却经年未变,每年的题型如出一辙,长久以往,老师不是教授知识的老师,而是真题模拟机和答案解读机,这种学习让很多人放弃了思考,一旦老师布置了作业,只要有答案,拼命抄,这样做有什么用呢?不过是为了应付。

没有思考是最可怕的。

另外就是体质,我们上学期体测,十个引体向上满分,一个班满分的人屈指可数,大学生,年方二十,很多人连两三个都做不了,更有甚者一个都起不来,平时睡觉打游戏,只要考前背一背就行,当很多人毕业后走出校门才发现,自己成为了小镇做题家,而会思考未来的人,早早买上公务员资料开始背,考研的早早开始背单词,许多人浑浑噩噩,被应试教育毁掉,不是以前天天做题,不让老子玩吗? 老子现在使劲儿玩。 以前不是天天让做操让跑步吗? 老子现在一动也不动。恋爱。谈!学习。爬! 大学四年,别挂科就行。

最后让本该是梦开始的地方,变成梦结束的地方,社会毒打开始的地方。大学本该是绝佳的学习平台,这四年里,你不用担心收入来源,(大多数人),为生计发愁,每个月都有生活费定时打到账户上,你到了一个新城市,遇见了新朋友,有更开阔的眼界,你本该努力充实自己,却在暗无天日的宿舍里消磨青春,在多年后的失意人生里,开始不禁感叹。

教育本该是发掘每个人的价值,最后却成为禁锢的枷锁。

知乎用户 舰炮大将军 发表

()()决定()()。幸好我国还没完全把教育产业化,不然像丑国那种借几十万读书谁读的起。除了生化环材那些外,咱们小老百姓家里能让孩子上得起宇宙机就不错了。当然还有很多还是中考就高考就走向打工之路了,职业技术教育还要再研究研究,毕竟这块()()不好切,不然就是湖北那个厂子实习后果。

知乎用户 笑一笑 0258 发表

品质尚可,效率极高

知乎用户 逐客 发表

客观?

人口庞大的中国无可奈何的方法

知乎用户 Samuel Solomon 发表

《让子弹飞》讲茶大堂,六爷这样说过:一就是一、二就是二。

返璞归真,说到客观与本质,六爷反倒是受过良好的教育。

然而,众所周知,六爷为了证明这么简单的真理却只能剖腹。

这让我想起了被溺于大海的希帕索斯,被灼于大火的布鲁诺,被陷于大牢的伽利略……

科学的发展之路也充斥着血腥,只不过倘若没有了这些宁肯付出生命代价也要坚持真理的古人,现如今的科学会变成什么样子?

马哲推翻相对论?鸡蛋返生?以及指鹿为马的反复重演?

教育与教育体制,就像道与德,本就两码事。

可人们总是习惯于将之混为一谈,现如今的道德一词多半指的是一码事,教育体制一词亦复如是。

倘若鹿与马都可以成为一码事,道与德也无力再辩两码事,教育与体制同样如此。

教育的本质在于坚持真理,体制不仅应该帮扶着教育去一并坚持,更有责任主动筛除过滤掉那些浑水摸鱼的非真理。

“替天行道” 四个字被做成了大旗高悬起来,孔孟被做成了画像挂在了墙上,很多事情恐怕早就已经变味甚至变质了。

充其量只能证明世道里的替天行道者与坚持真理的人反而越来越匮乏!

只不过倘若每次都需要像六爷那般费劲的去证明一个早已实锤了的真理,这不仅仅是当今眼下的悲哀,更是留给子孙后代的贻害。

知乎用户 一棵开花的树 发表

主要目的在于培养建设社会主义事业需要的思想品德高尚,听党话跟党走哪里需要去哪里,不怕苦不怕累,吃苦耐劳,具有爱国主义精神,有创新精神的时代优秀青年。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不邀自来。

天朝的教育体制虽然有种种问题,虽然上限不是特别高,

但,

最起码,天朝教育的下限高。不论你再怎么作,天朝教育都能保证你掌握基础知识 + 适应社会。

最起码,天朝教育体制比 脱离社会的 xx 书院 / xx 读经班 / 华德福 / 身心灵 强得多。

知乎用户 良民酱​ 发表

感觉时间太长,

一个人正常大学毕业,22 岁左右,再上几年班立马奔三了,其中这几年还要搞定买车买房结婚,,时间真的太仓促,

如果能提前到 18 岁大学毕业,就工作的话,我觉得好多了,年龄越小,试错成本越低。

当然,纯属个人臆想,勿喷。

知乎用户 晴空一鹤 发表

说到我国教育体制,那高考绝对是核心中的核心,毕竟它承上启下,往下,中小学教育就是为高考服务,往上,高考决定了大学的学生素质。

实不相瞒,即使我已经是研究生二年级了,每每在压力大的夜晚(比如考试前、老师催论文、作报告前),我都会梦回高中,梦到自己和高中同学一起在教室复习准备着高考。然后就是在焦虑中度过一个晚上,第二天一睁眼,回过神来,平复心情,安慰自己高考已经远去了。

虽然我上了一个还不错的大学(话说在知乎,南大是被唱衰药丸),进了一个还不错的专业,但高考给我的绝对不是美好回忆,我觉得已经有战后创伤内味儿了,我戏称为高考 ptsd。

国内的高考 / 中考,主要职能是把学生分流开来,进入不同层级学校。而且,一考就一锤定音,容错率极低,人的发挥总有波动,卷子的难易 / 题目类型也会有波动,如果能多来几次(比如一年 3 次),取平均成绩,显然要合理的多,但现实并不会允许。具体缘由我无从得知,我的想法是因为组织多次考试的成本过于高昂。从这里看,高考是无情冷酷的,且透着一股廉价气息。

最为想吐槽的是,应试教育打击了很多人对基础学科本身的兴趣。

其实在中小学时,我是及其讨厌数学的,中学数学大家都知道,基础知识很简单,但考试题目可不容易,题型多样化,唯一的办法就是多刷题,掌握各种题型。

但我,恰恰不喜欢刷题,整个高中我一本课外数学教材都没刷过,于是代价很惨烈,我的高考数学和语文考了一样的分(都是 121),把班主任气得不轻(班主任曾经自费送了我题库教材,但我没刷)。

但上了大学后,我才发现数学原来那么有趣且有用,微积分是理论力学的基础,概率论和线性代数撑起了量子力学,复变函数能帮我给控制系统建模导出传递函数,一度,解常微分方程成了我的课后消遣。我整个大学的数学课成绩,也全部在 90 分以上。

一句话总结,高中数学就是千方百计的刁难人,把学生分成三六九等;大学以后教授的数学,是在帮助人,去解决各种有趣的问题。二者格局完全不同。

这一切是国情所致,作为一个选拔性考试,高考的公平也被人广为赞颂,曾经一度,我也很感激这个体制,是它帮助我从皖北小县城走向了视野更开阔的大城市,也提升了很多个人能力。但是,看到和我同样出身的学弟和后辈们,我对他们的情况感到悲观,也经常感叹自己是搭上了末班车。这个现象,我在进大学时就发现了,宿舍 4 个人,来自 4 个省份,除了我都是超级中学出身。

教育领域的马太效应愈来愈严重, 强者越来越强,超级中学拥有极好的师资,进而垄断了最好的生源,取得了最好的成绩,名校,也多把各种选拔指标投给超级中学,下一批优质生源于是涌进超级中学,于是形成正向反馈。后果是,以前下游的普通中学还能分点残次肉,现在连汤都喝不上了。我的高中母校,一个普通县中,12 年还能培养出全省理科前 100,21 年全校第一却连全省前 1000 都没进去。

往深了说,教育是阶级流通的楼梯,教育变成这样,那某某固化,某某分化,真的也是不容乐观。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就是一普及教育,让大部分人都有一个基本的教育。

至于过多的其实并不能有太多保障,当然有些阴谋论说的问题根本不成立,对比美国就知道,精英或是天才这些人才的轨迹基本就不受任何形态的束缚,因为天才奇才永远是少数。

绝大部分人都是普通人,如果你一直觉得一切都是形式主义,带有偏见之眼看中国,那你永远有无限上纲上线的偏见。

很多人从自己的阴暗心理来揣测社会和国家的阴暗,对中国人民和中国社会无所不用其极的贬低。

隔行如隔山,没那个能力发你那点破牢骚也没啥,但不要站在自己以为自己是全中国最清醒的人然后居高临下的说中国,说中国人民,至少你们代表不了我,你理想的世界或是你心中的世界永远不存在,当然你们是不可能承认的。你们这样的人永远都是希望世界给你们准备好了,其他人和社会都符合你们的想法才对,你们不是社会的建设者,稍有不对就加各种阴间滤镜。

至于社会发展呈现的问题,可以讨论,尝试解决,这就要发挥现代中国人的才能,社会是不断发展和变化的,不可能用一层不变的思想和方式来解决问题,但最基本的就是实事求是就好了,敢于面对。

知乎用户 小唐小唐 发表

看了很多大神的回答,很宏观而且全面。但我觉得题主问的 “客观” 评价并不一定是要建立在 “宏观” 的基础上的,甚至因为要客观评价教育体制,我们更要深入细微的体察制度背后的底层逻辑,用简单的语言引发人民更深刻的思考。

以下是回答。


教育机制太宏大了,说说我有切身体会的高考吧。

高考备考时的心态大家可能已经模糊掉了,因为那个状态太过漫长沉寂,所以我想从前几年很火的电影《少年的你》说起。

我说这部电影,主要是因为它里面有一个比较重要的象征的细节,就是校园即监狱

电影里的校园是特意找的,不是所有的高中都是这样的。不知道大家注意到没有,电影专门说明了这个学校不是一个高中,是一个复读学校,一个服务机构。

它不能说这是高中,因为我国电影审查规定,高中生不能谈恋爱,校园里面不会发生霸凌的。

所以这个故事发生在复读学校,是个商业机构,而且是复读的,高中毕业的,那么什么事情都可以发生了,这其实是为了审查做的一个设计。

但不管怎么样,它设计了这个校园。这个校园其实在中国非常常见,但也不是所有的学生都处于那样的一个环境。

站在学校的地基上,四面都是楼墙,一格一格的像教室,其实就是像监狱的隔间一样。《少年的你》其实就是明显的把校园象征成一个监狱,而且因为之前有人跳楼,后来还在阳台上什么装了笼子和栏杆,就变成正儿八经的监狱了。

然后,更进一步,我觉得这个电影更难能可贵的在于,它讲了一个心态,这个心态真实的发生在我们每个人身上,反正至少在我这里是非常有共鸣的:

为了高考我可以放弃一切的心态,或者说为了学习,我可以放弃一切的心态。

周冬雨第一场戏, 就是跳楼案发生之后被叫到办公室里,警察问她:“你跟胡小蝶不是是朋友吗?” 她说,“这里不需要朋友”。

言下之意,在学校就是学习,为了考试学习,其他所有事情都不重要,友谊不是我需要的东西。

那么同理,我被欺凌,我深受屈辱不重要,只要能够让我高考。

再往下就是,我杀个人不重要,只要我能高考。

这种心态是非常真实的发生在今天的教育机制中的:所有经历过高中学习的学生,都能感同身受这样的心态。

而现在这个心态如此的普遍,几乎每一个考上过高中,参加高考的人都能有过,或者说至少都非常熟悉的这种心态。

我说《少年的你》,就是因为它很明确的提出了要讲这种 “为了高考我可以放弃一切” 的个心态。

因为 “为了高考我可以忍耐所有的东西”,这是一个非常典型的非人性的心态。


我从前,看到过一个问题:
“你分手了,第二天要是期末考试你要去考吗?”

都别说高考了,期末考试的前一天你分手了去不去考试,有多少人胆敢说不去考?

反正我肯定是不敢不去考的,但是问题是,你都分手了,那么难过,你为什么还要去考期末考试呢?

因为有一个心态我们从小就被教育了:为了考试我可以放弃一切。

而这个心态我们几乎下意识的忽略了,甚至意识不到它的存在是否是一件合理的事。

顺着这个话题可以再往下走一步,就是高考是全体中国人的创伤后遗症

当然我确实发现,很多现在的高中生已经变得不是那么在乎高考了,但是真的从我的角度,高考到今天,我还经常做噩梦,梦见我在高中的教室里面被老师站起来回答答不上问题,我甚至经常做梦没有毕业,我还要回去重新高考,对我来说这真的是噩梦,而且梦过不止一次两次,梦过好几次。

而且,我还记得我当年上课的时候,有一个老师,都四十好几的人了,他还说昨天晚上做梦梦见去高考,找不着考场……

**高考真的是我们全体中国人的创伤后遗症。**你以为只有今天这个年纪的人才会觉得觉得高考创伤吗?到了四五十岁,高考依然没有离去,依然在噩梦里面循环。

其实我在好多年前,就一直琢磨着拍一个恐怖片,关于高考的恐怖片,我就一直琢磨,但始终没有琢磨出来该怎么拍……

《少年的你》通过它的方式直击了这个问题,它强调的,为了高考可以放弃一切心态,我觉得是分析我国教育体制底层逻辑的一个非常好的思路。

而管中窥豹,教育制度又是中国整个社会制度中至关重要的环节之一。


还没完,我们继续回到电影。

魏莱接受审问的时候,她妈妈忽然打电话过来,她就疯了,解释 “胡小蝶跳楼有什么不好的…… 她一跳楼学校能赔个几十万的,她毕业之后得花多少年才能攒起来这么些钱。”

这段话我觉得是理解我国教育体制的非常重要的一个切入点。

“这个世界是没有感情的”,这才是电影真正要讲的,也是我们评价中国的教育体制的核心部分。

前文所说的,“为了高考可以放弃一切” 的观念中存在一个底层逻辑。

高考是什么呢?
高考是高考分数。
当你进入社会,你的高考分数是什么呢?
你的高考分数就是钱。

其实,在那个真正的社会之中,没有感情这回事,只有分数,钱,这种所谓的 “社会评价体系”。

你有更多的分数,你就更牛,这种由教育体制折射出来的社会体制在电影中得到了非常真实的表现。

比如每一次月考之后,根据学生的成绩,成绩好的坐在前面,成绩不好的坐在后面,这不就是微缩的社会体制吗?

对于钱的理解也是一样。

魏莱,她家里有钱,就可以称王称霸。那句 “我不会给她一分钱” 反映了她的认知中钱就是一切,我可以拿钱摆平所有事情。
魏莱最后被周冬雨给弄死了,不就是说 “你把钱收了吧,你收了钱我就安心了”。

这个世界就是电影中所描写的那个,一个冷漠的,丝毫不讲感情的,只讲分数和金钱的一个世界而已。

而只要你不触及这个底线,你可以为所欲为

校园霸凌其实就是这种体制病态的具体体现:

“我霸凌又怎样?我没有把你弄残,也没有把你逼得跳楼。你跳楼也不是我逼的,是你自己跳的。”

它可以在底线上肆无忌惮,因为它不触及底线,所以无法有人知道,也就没有人能惩罚它,没有人惩罚它就可以愿意怎么干就怎么干。

校园霸凌的根本就是因为,我们教育的,甚至这个世界的制度都是冷漠的,而只要不触及底线,我就可以为所欲为。

这虽然是极端,但为什么我们教出来的学生越来越 “精致利己”,以及为什么社会发展会出现疲软,都可以从中找到重要的线索。

而这样的教育制度,以及其背后所反映出的种种,才是我们真正需要客观而严肃审视的。

以上。

知乎用户 止于心 发表

我国这套教育体制,是目前最好并且短时间内也没办法没有人能提出更好的方法的方法。

它有很多的缺点,但是它的优点比缺点更多。

它不重视学生的感性教育,但是却把理性教育做到最好。

它让每一个孩子相对的公平,也让每一个孩子都有实现阶层流动的机会,虽然现在内卷严重,公平已经不如十年前,但是就是如此,也依旧没办法提供更好的解决方法。

如果有人说现在应试教育怎么不好,多么罪大恶极,那就请给出一个可以平衡 56 个民族、有极大的贫富差距地域差距文化差异、还依旧充斥着很多愚昧和迷信的一个可行的方案,如果不行就闭嘴。

我觉得,应试教育不能改变,但是可以改革,义务教育阶段,主要是科学和文化教育为主,英语可以和物理化学一样作为副科。

具体是,数学语文为一等学科,物理生物替代英语的位置,作为两个二等学科。初中增加化学地理和历史,英语完全可以和现在物理化学一样,放在初二初三学,因为很多人初中读完出社会,用不上几个单词语法,但是却会经常接触生活中的 “魔法”,科学如果没有从小学起,“魔法” 就会变成迷信。提高全民素养,义务教育的 9 年是最关键的,但是英语在其中扮演的角色则很模糊。

还有就是提高大学入学门槛和毕业门槛,增加职业教育强度,一个社会,不需要加里敦的大学生,却需要技术工人,现在是大家拼了命往大学里钻,因为职业学校的学习氛围太差,除了谈恋爱就是打架斗殴拉帮结派,根本学不到东西,家长自然就只会把上高中读大学作为唯一的救命稻草,建议职高提升到和普高的管理水平一致。想要避免内卷,那就让这些 18 岁读完职业学校出社会的孩子们,能够独当一面。

以上是我的一些看法,欢迎指教。

知乎用户 雷莫 发表

看了好多有关教育的问题,看来看去无非几个问题!高考!升学!教育资源!

我觉得大家关心教育的实质还是社会发展不平衡的问题!是经济基础投射但教育层面的投影!

所以讨论教育问题,应当从经济方面入手!经济不平衡,收入差异,导致生活水平差异!绝大多数人都是不患贫,而患不均的!至于导致不平衡的原因这里就不展开了,地域问题,产业结构问题,其他种种问题叠加的结果!但每个人都有向往美好生活的需求,这是与生俱来的!有大米白面,谁愿意吃糠咽菜!(减肥或者因为某些健康因素的不是这个范畴)能享受美好生活是每个人的向往!但当今人类社会的发展还没有到共产主义,甚至我们只是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刚刚提升了生产力,过了温饱,堪堪算个小康!现在的咨询这么发达,及时你在偏远地区也看的到北上广的繁华!见过了好的,就知道了自己的没有那么好!所以人们的追求从温饱小康,变成了更高大上的追求!可地域差别实在难以改变,于是走出去,去大城市去机会更多的地方就成了落后地区人们改变生活的主要方向!

可是想走出去也没有那么简单,进城打工只能满足一时的物质要求,无法根本转变生活方式!怎么办?通过教育,从而改变生活方式就成了一般人最明确和最简单的方法!于是教育成了所有人改变生活方式直接的方式!而事实也确实告诉人们这条路是可行的!而且是有效的!相比其他方式,教育这条路更明确,更公平!(注意,是更,不是最)所以这条路上的人越来越多,越来越多!而在相对优越地区的人忽然有一天感觉到了压力,身边从落后地区(相对发达地区落后,没有任何贬低的意思,勿杠)来的人越来越多,而且些人外来的人更有战斗力,更勤奋,本地人感受到了巨大的压力,所以为了保证自己还能依然在发达地区享受相对优渥的生活,他们也不得不开始努力了!而这又增加了落后地区人们改变自己的难度,他们必须更努力,甚至是拼命!反过来发达地区再一次加紧了步伐,以免自己被淘汰!而这种比拼在教育上提现的极其突出!一方面是要想通过教育改变自己的人生,进入更好的环境,一方面要保住自己的生活环境,同时也希望更进一步!你追我赶就出现了!都想过得更好,但社会生产的总量就难么多,差异就那么大!想要好的就得付出更多!于是内卷了!内卷严重了!而承载人们希望的教育也承受了他不该承受的重量!巨大多数人都把毕生压在了教育上!如此重压之下,教育怎能不畸形,怎能不成天被人拖出来反复鞭挞?记得三十年前我在小学的时候哪里有如此林立的培训机构,哪里有如此不堪重负的课业?不能说那会比现在好,只能说时代不一样了!同样是教育,为什变化这么多?变的究竟是什么?其实我们仔细想想,不难看出来,是我们的诉求变了,从吃饱,到吃好,再到过好,过舒服!而教育也被赋予了新的含义!改革本来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教育这种热到爆炸的事情就更难,改大了不行,改小了没效果,改快了接受不了,改慢了跟不上落后,改错了翻车,改对了…… 嗯改对了最多是的大家不吭气的事!而且既然是改革,就肯定有利益冲突,要么你不高兴,要么他不高兴… 很多人总是吧教育改革的种种自己教育的问题统统归咎于政府,我觉得这真的有点不合适了!改的对你有利了,你高兴了,吃亏的呢?他们骂娘么?他们也会埋怨政府!说白了无论政府怎么做,必然都得罪人!如果你是政府你怎么做?划片上学,学区房得罪了没钱的!摇号得罪了摇不上的!说的是素质教育,家长说老师不布置作业不负责,学校管的紧课业压力大了,说学校填鸭教育,不顾孩子身心健康!诸如此类的问题不用我罗列,满眼都是!为了吸引人才,提高教育质量,给老师工资好了嫌弃老师一年俩假期,还拿高薪太舒服!给老师钱少了没人当老师,说国家投资教育不够!这到底是要闹哪样?我庆幸我不是教育系统的,我感觉这事让我遇上,我早疯了!什么老师管严点,说几句,家长就要起诉的!轻松一点就说老实放羊不负责的!感觉整个教育体系就是无从下手,怎么做都错,怎么干都挨骂!了就是这样的情况下,国家依然对教育加大投入,不断尝试,不断改革,希望可以让尽可能多的人因教育受益,让国家因教育受益!要我说,这样的政府我只能去支持他,只能去配合他,一味地指责和挑刺很多都只是发泄自己的不满和愤恨!所以,教育的问题大家真的不能只从自己的角度去看,那样太狭隘了!无论是九年义务教育,还是中考高考都是国家制定的利国利民的大政方针,我们不要去随意摸黑和猜忌!如果你真的有好的意见和想法提出来当然好了,但不要总去拿西方的东西来和我们的进行比较,政治生态不同,意识形态也不同,生搬硬套不见得就是灵丹妙药!而且我也相信我们的教育部门有自己的智慧和见解,教育是百年大计,我们还是有时间的嘛!也许我们会吃些亏,我们会不甘心,但我们应该有信心!也许在第二个百年来到的时候,我们回头就会发现今天我们的努力和尝试都没有白费!

最后,作为一个标准的八零后,我是经历了教育体制改革的,而且我们这一代经历的变革可以说是第一波,高考改革,高校改革,扩招,一个没落下,早年我对教育部门真的一点好感都没有!但是慢慢的就变了!我同学有不少都去了院校,有高中,有大学,有职高,初中!这也让我慢慢了解到了教育这个行业里真正的样子!也知道了他们的不易!所以我也就慢慢的改变了自己的看法!从大了说教育是一个行业,小了说他们都是一个一个和你我一样的人,他们不是神仙,不是圣人!他们也有无奈,也会犯错!我们真的不应该把自己的所有希望一股脑的都压在他们身上,这样不公平!真的让你去拯救地球,你能承受这样的压力么?所以对待我们的教育应当重视,但千万不要孤注一掷,吹毛求疵!善待他人也是善待自己!

知乎用户 不近女色董太师 发表

“相信在衡水中学的不断努力下,河北的一本名额一定会越来越多。”

———选自 B 站某位记不清名字但让我蚌埠住的评论

知乎用户 老猫叫春 发表

普世教育跟顶尖人才培养没有关系,绝大部分工作培训一小段时间就可上岗,根本用不上高等级人才

顶层想要一个统一的价值观,和对应的主要是工科人才培养体系

中层想要维持发展自己对应的水平,或者有一定文化基础的剥削对象

底层想要一个相对公平,可能翻身的机会,也就是那一丝丝虚无缥缈的机会

现行制度可以最大满足各方利益,或者反过来讲各方已经适应现行制度,难以更改

知乎用户 Steve 发表

首先,请告诉我一个能完全客观谈论这个观点并且不会被禁言的平台,我去那里告诉你。

知乎用户 database 发表

目前的教育模式简化一下就是:

中学生必须花 x% 的精力在素质教育,花其余也就是 (100-x)% 的精力在应试教育。

规则 1:各省每年预先被分配全国的哪些大学哪些专业多少学生;

规则 2:各省自行确定中小学教育模式,省内竞争。严禁高考移民。

即具体 x 值由各省教育厅确定后省内统一执行。

这些规则我们无法修改,只能遵守。

衡中的问题不是规则的问题,也不是怕不怕竞争的问题,而是有没有遵守规则的问题。

实际的观察结果是:应试教育对于高考提分是最有效的,素质教育则比较间接,

所以可以得到一个高考得分率公式:(x/5+(100-x))%

(即应试教育百分百转化为成绩,素质教育只有 1/5 转化为成绩,4/5 是素质上的收获;

如果完全看分数,x 应该为 0 才最好;

但分数毕竟不能反映一个学生的所有水平,国家还需要人才具备成绩之外的素质,

所以教育部希望 x 大一点,也希望有条件的省份先尝试 x 设大一点;

因为竞争都是省内进行的,无论 x 多少,对于同一个省份的学生都是公平的。

唯一缺陷是 x 大一点的省份的平均分会比 x 小的省份平均分略低一些。

粗略估计,河北的 x 是 10,广东的 x 是 30。

所以,河北学生得分率是 92%,广东是 76%。

如果都按规则行事,大家也都相安无事。

(北京上海的 x 可能有 40-50,但他们规则 2 执行得严,入户难,高考移民查得严,规则 1 给他们的大学名额也多)

衡中则相当于自行把 x 降到了 5,得分率达到了 96%!

按理说河北省教育厅会干涉禁止,但不知道为什么衡中一直还能这样。

规则 1 没变,河北分得的大学名额没变,

规则 2 违反了,衡中凭 96% 的得分率得到的更高分(别人得分率都是 92%)抢了更多的份额。

这样,会逼得河北其他中学也自行降低 x 以提高得分率。

——这就是典型的剧场效应、内卷。

* 问题 1

而 2019 年深圳家长发现的 衡中上课打飞的来深圳考试 的高考移民事件,

更加是以 20(=96-76)个百分点的得分率落差抢广东省的份额!

这严重违反了规则 2:不同得分率的竞争不是竞争,高落差则更加是屠杀!

(规则 2 就是 教育部预计到会有这种屠杀而预先禁止这种高考移民的)

现在个人已经无法查航班乘客信息了,所以家长是不可能发现 打飞的来广东考试 的做法了。

有权查的机构又不知道会不会去查。。。。

** 问题 2

衡中在深圳开分校,如果没有河北学生过来考,也没有把广东学生运去河北学,则只相当于问题 1;

如果有河北学生过来考,或把广东学生运去河北学,则相当于问题 2!

而因为它有前科 + 市民无法核查,所以市民有这个怀疑和担心,很正常,不算歧视。

知乎用户 精神病人​ 发表

逼乎都不是人均键盘侠,简直就是人均造物主。

还真以为天朝是靠卖地卖出的世界第二 gdp?教育是最需要脚踏实地的,中国 49 年建国,79 年恢复高考,到如今才 42 年,先看 tg 通过这套方式达到了什么效果:

1. 基本消灭文盲,识字率约 96%(能读写 3000 左右的常用简体汉字);

2. 完整的公立基础教育普及化(九年义务教育);

3. 高中(包括中专职高)入学率约 90%;

4.19 年数据本科入学率适龄人口超过 25%,1979 年 - 2019 年本科毕业人数 5300 多万人;

5. 近年中国每年毕业的理工科学生数量和门类占比比例全球第一,不然哪来的人才建立全体系的工业链?不然哪来的底气说出 2025 计划?

即便这样天朝本科及以上学历人数才占总人口的 6% 多点,吐槽中国教育不行的麻烦去看看呼吸香甜空气自由国度的数据,对了,记得看看先他们的学费。

知乎用户 愚不追日 发表

不说研究生了,只谈大学生。

几乎没有一个大学生毕业时就基本掌握自己专业的

基本工程框架,甚至就业多年依然浑浑噩噩,有一点绩效就沾沾自喜,毫无系统工程独立完成能力。

不挨打不挨骂,可能吗?

不可能。

知乎用户 绿毛豆腐 发表

不知道为什么最近关于教育的问题这么多,也许政策触及了一些人的利益。

我就想问问那些个冷嘲热讽的人,老百姓站起来能吃饱饭才多少年?

古人云:仓禀足知礼仪,能在让老百姓吃饱的情况下,把教育搞到现在这样,让每个穷人的孩子都有学上,已经很不错了。

虽然也走过一些弯路,比如教育产业化。谁还没犯过错?路总是要走下去的。

知乎用户 特别的人 发表

单一,枯燥,势利眼,导致家长心理变态,爱折磨人。青春期的孩子早上 5 点多起床上学,下午 5 点多放学有晚自习的还得 8 点甚至 10 点,食堂吃的也不太行,影响发育,这两年开始重视体育本来是好事,大家享受过程,锻炼身体就好,可变态的家长更变本加厉的对待孩子了,我眼看着孩子 23 点多在外面边哭边跑。家长无脑攀比,孩子还没比谁家有钱呢,他们扯没用的。塑造单一,缺少个性,很多孩子其实不适合啃书本,说白了要么放弃,要么就是赖赖巴巴的每天,一点个性没有。结果就是,不适合的学不出来,也发现不了自己潜力,未成年被家长折磨够呛,学习好的家里条件还 OK 的都出国(很多移民的都是这种,特别有钱其实不移民),学习好或者不好都不喜欢这种教育……

知乎用户 咖啡色的猫 发表

德智体美劳,严重瘸腿

别的都好说,德育缺失很严重

小学生们作文里各种爱祖国爱人民

今年党史学习教育各中小学都有作文比赛

全是代写的

学生们现实中对祖国和人民基本没兴趣

连本省学习强国平台征文刊登出来的,一看都不是学生本人写的

知乎用户 龙哥哥 发表

1、我们的教育相对是很公平,而且普及得很好。相信这点不需要杠吧?

2、看到有人说:我们教育只教书不育人。我想说你省省吧,你可别把你教不好孩子的责任推卸给学校吧。孩子任性,首先看看你自己是什么人。

3、还有人说:这个问题不能讨论,讨论下去就会被禁言,讨论下去就会讨论到更深层次的问题。我就想问问你什么东西,你能讨论出什么深层次的东西。

4、我们的教育有一个很严重的问题,我直接就能指出,爱国主义教育出现了很大很大的问题。

知乎用户 恶眼烛光 发表

说实话,有时候,古文的确不错,比如什么,古文观止呀,看看多少能有启发吧?

知乎用户 ccc 发表

反正高校越来越像职校了。我说的不是学习氛围。

我总觉得教育应该不是用来干这个的,职业培训学校应该单独设置,同时不和大学冲突。就是大学毕业以后在上一两年职业学院再工作,也可以直接工作,高中毕业也同样。

讲真,我觉得带一个大学刚出来的实习生跟带一个成绩能上大学的高中生毕业生好像没什么区别。净教些屁用没有的东西来增加公司二次培训的难度。

中国没有这么多岗位来适应大学里教的玩意,然后还撂这天天扩招,要不你们干脆改改教学内容,直接当职业培训学校算了。

嗯,我知道你们为啥要扩招。但你们在这扩招对我个人也没有啥好处,那我是绝对不可能支持这么搞的,何况点好处未必比长期以往带来的坏处多。

最近这撒比国企某级别升职条件从本科变成硕士了,意思就是我再过一段时间想要提级别就要去考研了,真 tm 卷着卷着都卷我这来了。花费我一个老年人的精力和垃圾注意力去考研,就为了换一张除了门槛条件以外对工作屁用没有的破纸。我真妮玛佛了

知乎用户 哎我的花呢 发表

几十年前的大学者们有真本事,把教育弄得非常好,结果现在一帮子外行自以为是,把别人的真金全给丢了,然后乱搞什么快乐教育、教育市场化、素质教育,我呸。

知乎用户 SeeyoKing​ 发表

天下的读书人

那支笔,讨厌的很

让他们全部进入八股的牢笼里,哪怕再有些人想要…,那也不过是草寇之流

牢笼治士

乾隆对纪晓岚如是说。

知乎用户 山豆几 发表

为了提高普及率这个最高目标,牺牲了质量和个性化教育。

为了保持地区学位供应的发展、公平和秩序,绑定了户籍制和房产,牺牲了整体上的公平。

为了促进教育产业的发展,让私人资本进入学校,最终必然会使受教育机会贫富分化。

知乎用户 扑克脸​ 发表

谈谈对我国现行教育体制和教育理念的认识和看法

百年大计,教育为先

进入二十一世纪,世界进入了知识经济的时代,知识经济时代的财富创造的核心源泉不再是物力资本、货币资本,而是人力资本。人力资本的知识与创新能力成为一国参与国际竞争制胜的法宝。这一国际竞争的新态势正适时地促进了中国的现代化进入自主创新的阶段,自主创新阶段的现代化任务就是培育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国家核心创新力。可见中国人力资本创新能力的培育是国家现代化要求与国家顺应世界潮流的当务之急。

但是,中国教育制度发展的现状,离促进国家核心创新力形成的要求还有相当大的差距,因此,中国的教育制度必须进行系统的创新。而中国教育制度的系统创新又有赖于中国教育制度理念的系统创新。理念创新应该在制度创新之前。

中国教育制度理念的系统创新内容纷繁复杂,需要按照从本质到现象的层次循序渐进进行分晰。只有从本质层面作起点思考中国教育制度理念创新的问题,才能真正找到中国传统教育体制问题的根源,才能从根本上解决目前中国教育体制存在的问题。同时在透晰本质的基础上,层层递进,逐步由本质层走向现象层,将中国教育制度理念存在的各个层面的相关问题用系统论的思维进行剖解,才能对中国教育制度的问题用系统工程的方法加以解决,中国教育制度理念创新的目的才有可能达到。由此可以看出,中国教育制度理念创新的质量决定了中国教育制度创新的质量。

从传统计划体制向现代市场体制转变,国家从集权人治型向分权法治型转变,教育的特征也随之变化。从中国经济发展的要求看,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的中国式现代化直接赋予教育以主导产业的地位。因为知识经济时代人力资本成为社会财富的核心来源,培养人力资本的教育自然成为知识产业链条的第一链环——为经济发展生产各级各类人才。同时,从中国文化发展的要求看,实现民主法治的现代文明就是政治文化现代化的目标,而教育的职能是培育出民主法治时代的新人,是传播与创造民主法治文明。这一职能赋予教育以现代文明孵化器的文化特征。这样一来,教育兼有产业与文化的双重特征。教育制度的双重特征奠定了教育制度的基本职能、基本任务、基本模式。是中国教育制度发展的纲。

其次是中国教育目标理念的创新。传统计划体制中的教育目标理念受阶级斗争为纲的理论的影响,是培养无产阶级革命事业的接班人。这种无产阶级革命事业的接班人适应当时意识形态的要求,是非常完美的、没有自私自利之心的人。这种教育目标虽然有一定的合理性,但是一旦走到极端便扭曲了教育的现实价值。从传统计划体制向现代市场体制的转轨过程中,虽然经济建设为中心替代了阶级斗争为纲,使教育制度的目标理念有条件回归现实世界。但是教育资源的稀缺,加上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传统文化影响,使随之而来的教育目标实际上变为培育现实经济与社会生活中的全能的知识精英,这种教育目标理念也有一定的合理性,但是一旦走到极端,也扭曲了教育的现实价值,使大多数受教育者感觉不到教育的人性内涵。教育从培养无私的道德人到培养全能的知识人,实际上都反映了中国教育目标的片面性。按照中国现代化建设的要求,教育的目标理念应该是培养身心健康的、充分发展的各种不同类型的人才。教育不是培养神而是培养健全的人。让每一个人的自身能量得到充实完善,使每一个人在社会发展中各成所能、各尽所能、各得其利,各获其悦。教育不是为了淘汰,而是为了培育,为了激励,每一个人都是可以通过教育成材的,这才是教育的根本目标。

第三是中国教育内容理念的创新。传统体制下形成的教育内容的视野是不够宽阔的。从知识的时间序列看,着眼于对于过去形成的理论知识的传授,而不注重对未来知识获取能力的培养上。从知识的空间状态看,注重的是智商层面上的知识,忽视情商、意商层面上的知识。培养的学生比较适应考试,而不太适应实践。比较适应常规,而不太适应创新。从中国科技创新产业创新乃至整个社会创新的要求看,中国教育内容的视野应由窄变宽。从时间序列看,不仅是传授已有的知识,教育更是教会获取新知识、创造新知识的能力,是培养怀疑、批判、想象、探索的能力。从空间状态看,教育不仅是提高人的智商,使人具有知识,更是培养人的情商,使人学会开朗豁达,和谐相处。培养人的意商,使人学会有崇高的理想与百折不挠的精神。从而培育出能够为民族振兴艰苦奋斗的各级各类人才。如果说改革开放之初,为适应现代化建设的需要,我们的教育部门更多地承担了知识引进、知识传递的角色,还来不及进入知识创造、知识创新的角色情由可原。那么在本世纪,中国现代化已经进入自主创新阶段,教育部门的主要角色就不是单纯的知识引进,而是知识创造。不仅在国内进行知识创造,而且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知识输出国外,参与全球的知识竞争。所以说本世纪中国教育内容的视野既是全方位的,又是全球化的。

第四是中国教育投资理念的创新。在传统体制下,政府作为教育的唯一投资主体,承担了教育投入的责任,财政资金成为中国教育资金的唯一来源。就象国有企业成为经济中的普遍组织形式一样,国有教育成为教育领域的普遍组织形式。从传统体制向现代体制转轨,就象在经济领域建立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并存的基本经济制度一样,在教育领域应建立以国有教育投资为主导,多种投资渠道并存的教育投资制度。就象在经济领域国有企业适当退出一样,在教育领域,国有教育在数量上不一定要占绝对多数,只要起到画龙点睛的主导作用即可。大力发展非国有教育,国有教育与非国有教育并存、民办教育与公办教育并存,有利于形成竞争局面,打破政府的单独投资导致的行政垄断型配置教育资源的惯性。通过竞争促进教育的跨越式发展,才能使中国教育适应实现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迫切需要。应该指出:非国有制教育不一定就是非公有制教育,可以是民营性的股份制教育、也可以是民营性的合作制教育,就是国有教育本身也可以在吸纳民间资金方面进行制度创新。让民间投资成为教育投资,特别是非义务教育的主要来源,政府就可以集中有限的投资办好基本的义务教育,保障人民的公平教育权。由于民间资金的投入是自然人或法人的自身财产,所以民间资金的投入更能够遵循成本效率原则,讲究教育的投资效益。在中国经济发展的今天,民间资金积累的数量日益庞大,人民群众的教育需要日益扩大,教育供给不能够完全满足教育需求的情况下,积极鼓励民间资金投入教育,是利国利民的好事。考虑到现在大量的民间资金在房地产、股市等领域进行流动,用积极的财税政策吸引民间资金进入科技教育领域是完全有可能的,也是非常必要的。不仅增加了教育经费,而且减少经济泡沫。民间资金可以而且应该成为教育投资的主要的来源。

第五是中国教育管理理念的创新。在传统体制下,中国的教育管理是行政本位的管理。行政本位的教育管理是管理者为中心,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其他教育主体的权利。一是忽视教师的权利,从教育的重大决策,到教育的具体安排如教材的编写、教学的考核、教育的评估基本上都是教育行政部门的权限,教师的教学围绕行政主管部门的意图进行,教师对于教育决策的发言权有限。原本在学校应该具有的学术权威往往依附于行政权威。二是忽视被教育者—学生的权利。教育管理的科学涵义是启发被教育者的自我教育自觉性,使每一个被教育者成为自信自尊自强的健康发展的现代化人才,但是应试教育管理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学生的自我教育主体性、自主独立性、潜在的创造性。填鸭式教学、繁重的课业、无休止的死记硬背在一定程度上抑制学生的个性和学生兴趣、影响学生的身心健康、从而是对学生的权利的轻视,教育在某种程度上成为教育管理者的政绩工程、形象工程甚至获利工程。从教育管理的大范围看,行政本位的教育管理也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家长的教育权利,家长不能作为教育主体平等参与学校的管理中。只能围绕着学校的应试教育的指挥棒,片面强调孩子的学习,不惜牺牲孩子的休息娱乐,忽视孩子的道德信念培育,用苦役式的超强度安排使孩子达到应试教育的要求。行政本位的教育也使社会教育与学校教育脱节,使可以成为学校教育主体的社会机构游离于学校之外,使学生体验生活、亲自实践、磨练意志、独立自强、合作守信等的现代人教育途径十分狭窄,学校教育不能充分利用社会力量形成现代开放型教育。

第六是中国教育组织理念的创新。中国教育目前的组织结构是纵向等级型加学科分立型。所谓纵向等级性的组织结构是指学校尤其是公办学校按照行政级别进行组织设置,这种行政级别的组织设置又与学科的细致划分相结合。学科与学科之间、院校与院校之间,甚至系所与系所之间,教研室之间缺少必要的交流与融合。学者之间自发组织的横向型学术团队尤其是跨学科团队严重缺乏。学校内部纵向等级型加学科分立型的组织结构不符合知识经济时代科技创新、人文社会科学创新的要求,在一定程度上耗散了中国个体人力资本的原始创新能力,使中国目前的科技水平、人文社会科学的水平提升速度低于潜在的可提升速度。

从学校与社会组织之间的外部关系看,缺少学校与学校之间、学校与科研单位、学校与研究院之间、学校与企业之间、学校与社区之间、学校与市场之间、学校与社会团体之间、学校与社会中介之间的横向交流机制与横向合作组织。

学校外部的自组织系统薄弱。横向型合作组织的缺乏对于中国教育的创新力的形成也十分不利,不能以学校为核心,形成全社会有效的科研创新网络、教学创新网络,使中国的社会资本相对缺乏。中国目前急需原始型创新,但是原始型创新需要的不仅是原创型人才,更重要的是有利于原创型人才创新的自发性横向合作网络,是不受行政干预的、受到行政良好服务的学术科研网络。没有与企业、市场、社会团体之间的联系,学校就象个孤岛。例如,中国高等院校每年的科研成果有 6000 到 8000 项之多。但是每年的成果转化率只有百分之十。高校教师更多的是交论文,评职称,而不是面向社会服务、面向市场创业,纵向等级型学校组织结构对于中国国家原始创新能力的形成有有严重的阻碍,在创新已经成为时代主旋律的今天,这种组织结构的改革势在必行。

第七是中国教育评价理念的创新。由于中国教育的管理是行政本位,所以中国教育的评价体系主要是由行政部门组织的自上而下的评价,是上级对下级的评价。很多奖项的颁发,很多先进的评比,很多资助的发放,很多基地的选定都是行政主观部门组织的上极对下级的评价。教育行政部门的评价固然需要,但是教育领域毕竟不是行政机关,对于教育领域而言,除开极少数必要的教育管理部门上级对下级的评价外,更多的需要社会第三方专业机构的评价,需要自下而上的评价,需要同行的评价、需要市场的评价、更需要社会的评价。如教师对领导的评价,学生对教师的评价、学生对行政的评价、人才市场对人才的评价、社会同行的评价等,需要形成一个立体交叉的评价网络。尤其需要建立独立的第三方专业化的社会评价机构,在学科评价、职称评定、教学质量评估、科研成果鉴定、科研经费发放等教育评价中,按照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行使评价权。单纯的行政本位的评价容易产生暗箱操作,弄虚作假、权利垄断、不公开不透明,甚至拉关系走后门,影响评价的公正性。

中国教育评价制度的创新,除开进行教育评价机构的变革以外,还需要对教育评价的内容进行变革。中国教育评价的内容存在着重量轻质、重形式轻内涵的片面性。比如对学生的评价更多地是看考试成绩的排名,诸如心理素质、科学修养、社会公德,性格情感、意志品质、理想信念等关乎人的健康发展的指标在学生的升学、评优中都退其次,即便是考试成绩,也主要是死记硬背的书本知识的成绩。将死记硬背的书本知识的考试成绩的排名放在绝对重要的位置,缺乏一套全面综合的考评指标与考评程序,或者有了某些考评指标却只是摆摆样子,对学生的全面发展极为不利。

对教师工作的评价内容也需要变革。目前教师的科研评价更多地注重数量忽视质量,要求教师写几篇文章、讲多少课,在什么级别的杂志上发、带几个研究生等等。对教学科研的量化考核越来越多,但是真正体现教学科研质量的的考核却不见完善。对教学科研的评价注重轰动效应往往超过注重学术发展本身,注重近期效应超过注重长远效应,甚至注重领导认可超过注重社会实效。提出教育评价制度理念的创新,就是要要将政府评价与社会评价相结合、将上级评价与下级评价相结合、将管理者评价与被管理者评价相结合、将量的考核与质的考核相结合、将他人评价与自我评价相结合、将短期评价与长期评价相结合。使中国教育的评价制度真正反映教育的实际状况,真正促进教育的健康发展。

第八是中国教育发展模式的创新。一个国家的教育发展模式,与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模式及社会发展模式往往是相辅相成的。在上个世纪后半期的改革开放初期,百废待兴,与中国经济发展的粗放型发展模式相伴随,中国的教育发展模式也是一种粗放型的发展模式,其标志是较多关注人力物力财力的投入数量、关注学校规模的扩展、关注科研教学的产出数量、关注知识传授知识引进的数量,而对于人力物力财力投入后的成本效益,对于学校规模扩展后的规模效益,对于科研教学的质量效益、对于知识应用的实践效应,则还没有来得及给予特别的关注,没有建立一套科学严谨的考察标准。

进入新的世纪,中国的经济社会发展模式正在经历从粗放型向集约型的转变。科学发展观的提出,使一味追求资源的投入,不讲投入的成本、不讲产出的效益的状况初步被扭转,生态经济、循环经济、节约经济、高效经济、知识经济、创新经济的理念正在逐步形成。和谐社会的提出也正在改变着整个社会发展模式,与经济社会的科学发展模式相伴随的教育发展模式也应该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树立教育的科学发展观,从只注重教育资源的量的投入转变为同时注重教育资源质的提高、从只注重学校规模的扩展转变为同时注重学校规模效益,从只注重教学科研的数量的产出转变为同时注重质量的提高,从只注重知识的传授与引进到注重知识的探索与创新,不仅仅是培养能学习知识的人,而且是培养能创造知识的人。在学校管理中适度引进市场经济的竞争机制、招标机制、评价机制、合作机制。从单纯的追求铺摊子,扩展合并到追求内在的集成,质量的提升。以人力资本的凝聚力与创造力的形成为核心进行教育制度模式的转型,真正在管理体制上向国际一流教育努力,从而达到教育发展模式的系统转型。明确教育的质量不是由上级领导的喜好而定,不是由中考高考的分数而定,不是由学校规模的大小而定,而是由每一个学生是否健康全面的发展而定,由教育是否适应科技创新、经济发展、社会文明进步的需要而定。注重实效,去除浮夸,将发展的速度与发展的效益相统一。建立起教育投入与教育产出的比较分析系统,踏踏实实办教育,注重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知乎用户 浪迹在水一方 发表

作为中原一小县城的一普通学生,我就以一个学习还不错的初中生的角度,补充下其他答主没提到的内容吧

1. 教育资源分配很不均。

我们这里最好的学校的做好的班(即零班)200 人,县城 3 座学校差不多占了 180 人,乡下学校占剩下的。

刚刚参加中考,我们县最高分 674,但 300 分不到的一大把,乡下数学英语三分五分很正常,这些学生与其继续上初三,不如重新来小学吧(也难怪那么多学生都不参加中考或提前退学)

全县 13000 人,普高,职高加一起也就 7,8 千人,剩下的没学上

另外,郑州外国语中学分数线为 561,而我们县的零班才 538 分,全县 561 分以上不到 10 人(我以为我 554 已经很高了结果 QAQ)

2. 私立学校做大,衡水模式应用

答主我当年冲着晚上没作业来了一所私立寄宿学校,该校是全县最强学校,以 900 名考生,占据零班一半名额,且 85% 可以上我们县最好的高中,而全县平均仅有 20%

为啥我们学校这么强呢?

(1)考试入校制度。

只有通过学校自己举办的入学考试才能入校,而学校只招 900 名左右

(2)教师素质高

因为私立学校招生收取费用高,可以给老师开更多工资,因此不少优秀教师来我们学校

(3)教育风气好

接(1),由于招来的学生本身素质就高,在一起素质也就相互影响,容易管理,而公立学校学生染发,打架,上课玩手机都很正常,但我们学校一发现都会记过,甚至开除

曾经有个学生寒假作业没完成,半夜从宿舍跑出学校在街上溜达,后来就被开除了,这就保证了整体的素质,但公立学校却不能随意开除

(4)自由的假期安排

因为实行寄宿制,而且有一些学生来自乡下(我们学校每年都要去乡下挖好学生),来回交通不便,所以实行学 11 天放 3 天的机制,这样算刚好是 14 天=两周,却比普通学校多上 1 天,而且每逢假期,如去年国庆和中秋碰在一起,学校也就上 10 天只放 7 天(甚至国庆当天上午还在上课下午放假)

而九年级则每次放假都比七八年级再少一天甚至 1.5 天,如中考前上 12 天放 1.5 天

另外由于寄宿制节约交通时间,我们学校可以有更多学习与休息时间

我们学校起床 5:40,熄灯 9:20,一天能上 15 节课

而公立学校学生 5:10 左右就得起床为了赶上早读,晚上 7 点放学,回家作业写到 11 点,无论是上课时间还是睡觉时间都不如我们

(5)教育资本化

我在我们学校的三年,学费从每学期 3200 元涨到 5000 元,而来我们学校早的学生却说伙食还没当年刚建校 2000 元学费好

那钱都干什么了呢?

三年间,我们学校又盖了小学部,在学校周围搞房地产

钱,都用来投资了。

衡水教育模式 + 高学费拒绝贫困生 + 教育与学区房地产结合 + 入学考试筛选优秀学生 + 高工资抢夺优秀教师 + 对取得的成绩大加宣传在全县树立良好口碑

这不就是衡水资本集团的翻版吗?

【深扒衡水中学 5 宗罪:硬生生把教育,玩成了资本游戏【洞察社会系列 32】- 哔哩哔哩】https://b23.tv/vgN9Wj

3. 底层学生仍难获得良好的素质教育和文化教育

中考时,我考场染发染成赤橙黄绿青蓝紫颜色头发的学生都有,做完选择就睡大觉的学生也有,他们多数都来自乡下。

归根到底,寒门真的难出贵子

现在教育的普遍做法还是打,揍,骂,踢,扇,(而我们政治学科上天天还要做关于夸教育惩戒法之类的题)所谓教育惩戒法根本没落实也太难以落实了!

制定法律难道不应该以实施为前提吗?

对于学习好些的,老师打了或许真能让他们奋发,但对于那些中考不到 300 分的,他们看不到希望,奋发了又怎样,基本连个普高也上不了,老师讲的是信息时代他们还在封建时代不可能跟得上班级的节奏。

素质教育别人说过我就不说了,总之一塌糊涂

底层劳动力素质一直得不到提升,产业转型就难完成,低端制造业也只能是他们的归宿了

4. 师生不平等

教师上楼梯可以逆行,教师可以倒吃不完的饭菜(值日生都是学生谁敢管老师),教师可以穿大裤裆裙子 ,教师犯规不用挨打挨骂写检讨

以及

教师打骂学生是小事

学生打骂教师会出事

5. 其他

其他小事太多了,诸如某些不够格的教师和学生走关系学校还不敢开除,学校规定服装,素质教育体育教育从未重视,等等。

以上,出自一初中生之言,如有片面之词,欢迎补充。

成绩出来了,今年零班 112 人,75 + 来自私立学校,105 + 来自县城 4 校,乡下还不到 10 人

知乎用户 狂云 000 发表

我只对基础教育评价。

不够好是肯定的。应试倾向太过分了。但这次我主要想说的是这一点,美术、游泳、篮球、羽毛球、足球、音乐乃至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人际关系处置能力,群体组织能力等等,涉及学生的身心健康社会生存能力方面的东西培育得太少了,很多东西也不够专业。里面不少东西并不是提供不了人力资源或者欠缺基础设施,根本就是忽视甚至有意压制。

很多人看重文化课知识,这不错,但关系到一个人一生的幸福,一生的生存的一些东西真的被忽视了。

知乎用户 富春江畔 发表

看了高赞回答,我都不知道 “客观” 到底是什么意思了。客观难道不是讲事实,摆数据吗?你们的论点都有了,但论据都在哪儿呢?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花大钱,请外国垃圾,来当留学生,当爹供起来。对国内每年一茬的高考学生,定规矩却则是毫不留情、严防死守哈哈哈

知乎用户 风南离 发表

其它的不知道、职业学校毕业的、

实习那一年、

我们就像牲口一样被学校卖给工厂、

学校还拿我们的毕业证威胁我们、

打电话举报一点用都没有、

没过几天老师还拿着举报的电话号码来查、

这个号码是谁的、

知乎用户 猫思愚 发表

教育路径和手段违背了教育目的。

知乎用户 毛球​ 发表

教育承担了太多少管所和经济职能,教育已经不是唯一目的,甚至不是主要目的

知乎用户 陌生人 发表

唯一的败笔就是允许金钱=教育资源=分数的等式成立,它把整个教育体系的公平彻底破坏了

知乎用户 李先生 发表

一句话:目的错误,导向错误,格局小。

教育的重点本该是培育,目的教育是为了让孩子把终极战场放在社会,为国家争取更多优秀人才,争取创造更多价值。

而我所看到的是,现在目的是人人公平,人人都可高考,而非培育优秀人才,创造价值。目前的教育重点放在生源选拔,也就是学校把战场只放在升学考试,初中在教怎么上高中,高中在教怎么上大学,大学教怎么毕业。

现在来来去去都在教做题,赢高考。

可是,进入大学,就划等号于优秀人才?进大学也只是方便了企业录用选拔而已!工作中是否仍然是个人才?只能说概率高一点,但那是因为从大学生源中筛走了智力较差或不爱学习而不学无术的人。

用打王者荣耀比喻,目前就是王者老师手把手带青铜学生一步步晋级,目标是晋级王者,至于上了王者后打巅峰赛遇到怎样的对手,怎么被虐,他们不管。他们并不是教青铜学生怎么理解游戏,怎么培养战略与意识,怎么选阵容,怎么现在对方心理做预判。

所以出路在哪?

从 “选拔” 导向,转变为 “培育” 导向。

知乎用户 智商收割者 发表

大型劳动力分类加工厂,把有能力的人筛选出来做高级劳动力,没有能力的让他们进厂,不安分的给他几记重拳让他们不要无事生非,最后顺便普及一些科学常识,当然了,没有人关心你对学术的理解,也没有人会培养你对学术的热爱。所有人在乎的无非是自己的利益,家长指望着奴役你实现财富自由,学校需要你的成绩去让学区房涨价,老师指望给自己贴上名师的标签,进而提高自己课外补课的身价。

看看那些把孩子送进衡水中学坐在台下看张锡峰演讲一把鼻涕一把泪的家长们。他们不愿意学习动脑,只愿意重复简单辛苦的工作,却坚信不疑自己的孩子是人中龙凤。在外面家长们被老板吆来喝去可是他们依旧微笑宽容没有一丝抱怨,可是当他的孩子哪怕就下降了一名,那个在所有外人眼中的 loser 瞬间角色互换把世界上他知道最狠毒的话语倾泻给唯一看的起他们的他们的孩子。

看看那些在别人口中认真负责班主任老师,他们拿着 那 睡 人 的钱,用羞辱以及歧视的语言去迫使学生达到她的业绩 kpi,上一秒一本正经的照着书本说职位不分高低贵贱,只是社会分工不同,下一秒拿出班级里没钱没势的同学作为她演讲的素材:人家玩你也跟着玩,你跟人家能比吗?作为老师,不去培养学生对学术的兴趣,不去关心学生的成长,反而对学生的家庭经济情况烂熟于心。一边每年 6 个月带薪休假,一边抱怨学生难管,一边在台上拿着鲜花和锦旗。

跑题了很远,你要问我怎么客观的评价,真的是很抱歉,因为客观的评价是发布不出来的

知乎用户 摧花辣手 发表

让孩子背出李白的古诗,他能滚瓜烂熟;

让孩子说出梵高有哪些作品,他懵了。

让孩子计算小明跑得多快,他几秒钟算完了;

让孩子去球场踢个球,体育老师又生病了。

让孩子背出几百个英语单词,他没问题;

让孩子说一下 think、that 的标准发音,他舌头打结了。

让孩子说水在几度烧开,他能说出 100 度;

问孩子为什么水在 100 度烧开,他傻了。

让孩子唱首歌,他 blabla 唱了起来;

让孩子说说施特劳斯是哪国的,他呆了。

让孩子电脑上编个程序,他几分钟就搞定了;

让孩子装一下主板和显卡,他无从下手了。


以上这些,总结起来就是:

  1. 只学文学、不学美学;
  2. 只重文化课、不重体育;
  3. 外语只是应试、不学口语;
  4. 只知道 “是什么”、不知道 “为什么”;
  5. 重点学当代音乐、忽视了古典音乐;
  6. 只注重解题能力、不培养动手能力。

这些很多都是家长可以培养的,因此不能只怪学校,也要考虑到家长的文化水平。

知乎用户 Aoangx​ 发表

我觉得 “再穷不能穷教育” 的理念非常伟大。提出这个理念的人非常伟大。

知乎用户 佛拉夫 发表

用比拼记忆力和计算能力的方式决定谁当科学家、谁当普通白领、谁去掏大粪。

知乎用户 陈磊 发表

教育不是孤立的系统,而受国内外大环境、新兴产业、科研突破等等影响

教育的本质是人才选拔和分流,最重要的是学习能力

教育,到目前为止,依然是手工业,工人是教师,零件是学生,产量、质量、成本,三者之间最多取二

就好像手工业并不能保证误差,每个人对教育的看法都是千差万别的,从个人经历来看,也不具备客观性

最客观的角度应当从经济发展、就业环境来看

至少培养了大批具有一定学习能力的技术人才,以及一定数量的科研人才

起码现在的教育体制并不算坏

知乎用户 某壬 发表

有个最大的坑,就是教育经费时各地自己出。这是最大也是最重要最根本的问题。

其余大多数问题都是从这个问题上演化来的

知乎用户 大胡子 发表

我就问一个问题,为什么教培一直遭人骂,但始终无法根除?因为教育体制是定死的,优秀的师资就那么多,而且都喜欢往大城市集中,造就了诸多的 “北京海淀区”。

一个中考定终身,上不了高中的只能去高职,但是高职是什么地方我相信每个人心里都有数,所以家长只能倾尽一切让孩子先进入一个好高中,这就造成了一种局面:我比你努力,他比我努力,别人比他努力,都是为了不被甩到高职去,从而大家都陷入无尽的内卷。

只要一天不改善高职大专的水平,这种内卷就会持续下去。如果说真的有一天进入高职大专地位也不低而且挣得不少,你觉得还会有这种无尽的内卷么?

知乎用户 曼迪逊桥开两枪 发表

从筛选机制上来说,非常成功。

从培养人才的角度来说,不甚完美。

我国现阶段缺乏的是真正的天才和勤苦耐劳的机器,我国的教育体制恰好能够筛选出真正的天才和勤苦耐劳的机器。

很多人才觉得自己被教育体制遗漏,觉得自己应当受到因材施教的教育。恕我直言,哪怕是对你进行因材施教,在个人层面上,你可能要比现在更成功一些。在国家层面上看,不适应应试教育,不适应现阶段的选拔机制的人,说明你不是真正的聪明,也不是真正的努力,未来的成就更取决于幸运——投入产出比实在是太低了。

科研就是一个天才带领一群民工,作为工具,耐用才是真的,花里胡哨金光闪闪的,一无是处。

知乎用户 勃朽者 发表

国家层面的教育宗旨 “培养对社会主义建设有用的人才”,实际执行是 “培养有用人才”,培养能拿来用的人。

自身就是高度功利性,实施中就是筛选工具人,但成绩好的人都不是傻子,教出来自然而然的都是一群精致利己主义者。

没办法,教育就这样,学校就这样。

知乎用户 双刀在手 发表

任何制度都是跟着经济发展的情况来制定的,就像这几年的教育政策,看似反智,但不得不为。其实仔细想想,每过几年,我国内都会有一个群体被牺牲掉。

知乎用户 小瓶 发表

我国的教育还是很有功德的,至少扫盲、科普常识,不愚人。对比国外的教材,鱿鱼化的痕迹相对较少。

我切身体会,就算时隔多年,最多增强了培养自豪感,本质没变的就是:没有教育人勇武!

基本上假设你是全盘接受现有的教育体系,几乎一定会成为没种的男人,这种感觉非常难以形容,不是身体不够强壮,而是精神上信仰上非常地 “弱”。因此读书多的人特别是学历高的人,除非背景好的,否则将来的为人处世根本比不上小学毕业的大老粗,不仅勇气差,担当也不够。刘强东这种的毕竟是少数,而且即便如他,也是经验至上之人。

因此读书者,切不可尽信书。不论是教材上的,还是课外的,亦或是知乎的。理论要结合实际,饭是一口一口吃的,人是用两条腿走路的。就像要了解鱿鱼,你不仅要读《旧约》《资本论》《西安 XX 会纪要》,你还要对比今人跟前人的差别、环境的变化、社会的运作,亲身投入切身体会,才能真正搞懂。

知乎用户 雨雨 发表

基础教育可以了,这么多人。不是这种教育体制,你可能笨蛋的觉得我们体制非常好。

我们差的不是教育体制,而是家庭教育和人文素养。

知乎用户 天蓝蓝​ 发表

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

一切讨论,都应该以这句话为前提。

而很多人所羡慕的所谓 “教育发达” 的国家,是资产阶级专政,代表大资产阶级的利益。

国体不同,阶级基础不同,教育服务的对象不同,目的也不同。

一定要在弄懂了这些的前提下再来讨论。

知乎用户 苏瑾​ 发表

把教育经费收归中央,老师轮流各地授课

再把学时延长增加体育锻炼

就差不多是当代的完美了

知乎用户 注意不要发言 发表

说句实话,我觉得整体不错,构架也不错。倡导改革后,反而变得比较差。

我所看到的所谓教育体制:

一,九年义务教育阶段。

过去对于学校成绩考核比较严,如今改革后,以素质教育为幌子,造成对成绩的有意忽视,但是素质教育没有量化标准,于是就出现了比花样,你学校学武术,我学校唱京剧等等,有所谓的专业老师也就是糊弄而已,如果去参加比赛,就请外来老师,或者干脆从小学就招特长生,维护素质教育的幌子。由于对学校学生成绩要求的降低,就会出现小孩没有学好基本学习技能的情况,这样到了初中就会跟不上,于是培训机构应运而生。

知乎用户 石头 发表

先占个座,有时间了好好写一篇

知乎用户 higgaraa 发表

我就说一点,现在基本上高校都要求教师有海外经历,或者干脆只要海外那几个名校毕业的博士或者博士后。高校自己都不相信自己培养的土博士,其中可见一斑。

我不否认哪怕是土博士中,也有些课题组会很厉害,甚至是国际一流。我们学校的几个课题组就是这样。但是总体而言,绝大部分课题组的科研水平和国外差距非常大。这个很难说一条两条原因导致的,只能说暂时就是这么个情况。

知乎用户 JoshAsh​ 发表

平均主义是解决一时的问题用的,一直用,那就落后。仅此而已。

知乎用户 Unknown 发表

过度公立学校建设公立学校浪费了大量的财政开支。

同时无法满足家长对 “基础教育” 服务的很多基本需求(如灵活机动性性),比如如果孩子被分到了离家 2km 的 A 小学,在学校受到了欺负,家长只能申诉,如果运气不好只能忍到毕业。

但是无论孩子在 A 小学怎么被欺负,都不能像觉得一家餐馆服务有问题下次直接换一家一样,直接退掉剩余学费 (或者哪怕其中一个周期交 AB 两份学费) 然后改上离家只有 500 米的 B 小学以保障不再被 A 小学的人欺负。

2km 真的不是危言耸听,据说北京大区划片 (多校划片) 后分到 5km 以外的都有,还是得家长开车送,高峰期可能单程就需要花 1 个小时以上,完全体现不了就近入学的优势。

知乎用户 我便是宇宙 v 发表

以应试教育为根基,不断用素质教育修饰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最重要的不是一考定终身。而是内卷。内卷好嘛?不能否定作用,但是……

教育完全是为了最后一考完成分配,而距离通过教育提升国民科学素养,通过教育改变社会面貌的目标越来越远。考试完全不讲道理,出题人扣字眼而不是考察知识掌握程度和能力,固然具有选拔的作用,但就像那张内卷图不断横向偏移,却美名其曰 “考察细节”。

另外

教育是为了什么,相必施行教育者心理也很清楚吧。

另外,这是教育法,不是义务教育法,教育包括学前教育、初等教育、中等教育、研究生教育等。如同第二条所说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的各级各类教育,适用本法。” 相必第一条也不单单指 “义务教育” 对吧。


立场说完了,继续说明一下内卷。最大的问题就是为了考试精确而进行的不断地刷题比赛。和为了和为了教育而变成辅导砸钱比赛(而优秀的教育资源在优秀学校反而过于集中,但对优秀教育资源有需求的人却没有全部集中到优秀学校)。已经过头的比赛对于民生还是青少年的发展都没有任何益处。衡水模式的比赛竞争导致高中生普遍要到 11 点才能够放学,高三学生要竞赛到凌晨 0~1 点才能够躺倒床上睡觉。我觉得这除了极大地锻炼了高中生吃苦耐劳的精神,和考验了高中生的身体素质没有什么更多的益处。

为什么要内卷?

知乎用户 荔枝煮粥 发表

下述文字来源于我愿称之为有计算机大脑的高端玩家的部分评价:

l 中国的教育体制是个很独特的体制,有其明显的优点与缺点。

l 中国教育最大的优点,就是普及性与机会的相对公平。

l 其他各国的教育改革,总是把 “提高教育质量、培养更优秀的国家” 作为目标;而中国教育则一直把提高普及率当作关键 KPI。

l 这是因为中国教育的起点很低,在建国时,中国的文盲半文盲人口占到国民的 80%,而直到 2000 年,还有 15% 的人口没有被九年义务教育覆盖到。所以中国教育一直考虑的不是 “怎么吃得好” 的问题,而一直是 “怎么让更多人有饭吃” 的问题。

l 因此,中国教育的一个关键考量点是 “性价比”。标准化、去个性、行政式的教育是成本最低的,可以快速复制,并且在较低成本的前提下也能有一定的教育成果,因此长年以来都是中国教育的指导思想。这种教育方式虽然很难培养出创造性人才,但能迅速培养出大量执行性人才,它对于中国的经济腾飞(以低端制造业、以出口为导向的经济)是有很大功劳的。

l 中国的高考制度是 “机会相对公平” 原则的体现。为避免在升学过程中有太多寻租行为,也避免寒门子弟没有上升通道,教育选拔机制越标准化越好。而标准化则不可避免地会导致选拔标准的僵化和教育行为的功利化。即便如此,高考制度仍是中国政府不能舍弃的。

l 和科举制度类似,高考是底层民众阶级跃迁最最最关键的通道,没有之一。高考是底层民众的希望之所在,对于维护社会稳定有着重大的意义。

l 可以说,长久以来,中国的教育制度大幅提升了民众的受教育程度、培养出大量的廉价劳动力,又维护了社会稳定,从实现国家目标的角度来看,它是非常成功的。

l 但是,现在时代变了。中国的经济增长方式变了,教育的目标也需要随之改变。

l 走向产业链的中端,需要培养工程师式人才;走向产品链的高端,需要培养创造性人才,这些都是当前的教育制度所不能胜任的。所以可以说,现在正是教育改革的需求最为迫切的时刻。

l 实际上,中国过往的教育体系,是对贫民友好、对天赋平庸友好,但对创造性人才相当不友好。

l 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贫富分化一直都很严重,所以教育内卷的问题一直都在(中国的教育内卷远早于 “内卷” 这个词的流行)。国家为了减轻学生的负担,有意减少了教科书上的知识点。

l 然而,只要就业压力在,教育就永远不可能轻松。竞争还是要竞争的,既然知识点少了,出题人就想法设法围绕着这些知识点出难题、怪题。学生的负担没有减少,只是把原本花在更多知识点上的时间,花在了对少数知识点的反复练习上,结果思维的开阔性进一步受到了抑制。

知乎用户 吕小蒙 发表

相当于诸葛亮吧

丞相在时,亦不觉异,自其没后,不见其比。

如果抛开 “内卷” 不谈,在全世界应该是义务教育阶段教育成就最高的体制,没有之一。

教育出了世界上最庞大的知识人口,当然我没查数据,估计可能比人类历史上其他国家教育出的知识人口总和还要多。

可惜还是六出祁山兵败五丈原,就差那临门一脚,就能打破阶级固化的历史顽疾。

毫厘千里,咫尺天涯。

知乎用户 鸣蜩有一 发表

中国教育分两种:高考前与高考后

高考前,教育的任务不是教会你什么知识,它只是个筛选工具,根据筛选结果分配后续教育资源。

高考后的教育是为了学习谋生手段,做好社会的螺丝钉。

目前来看,高考前的教育可以算是结果公平,不管你之前怎么打磨,最后都要统一过筛,然后去到各自的袋子,再去更远的地方。

所以,按照高考的目的来看,高考前教育是成功的。然而方法呢?

高考前的教育资源分配是不均匀的,城市的教育资源高于农村,大城市的教育资源高于小城市。这才是高考应该解决的问题,而不是盯着所谓的素质教育,这一让学生、家长、老师都受折磨的,披着政治正确的外衣而本质却还是筛选性质的,苍白无力的,形式主义的杂交教育。

高考后的教育也是需要改进的,它无论是从目的还是方法,都称不上是优秀的教育制度。

大学教育和工业生产以及学术研究严重脱节,教材过于古老,实验过于流程化,本应该面向培养的教育却还是应试。导致大部分本科生并没有什么能力,高学历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只有学习能力强这一高考留下来的优点。

所以,高考后教育是需要极大改进的。

再之后的教育就进入了学术圈,也是需要整顿的。但是这个和大众没什么关系,远没有前两条影响那么深远。

知乎用户 秦冬冬 发表

个人感觉大学之前跟大学完全是两种状态

大学之前:

1. 对于所教知识扣得太细,有时甚至为了区分度搞一些偏题怪题,完全背离教育初衷。

2. 大部分老师本身素质堪忧,但权力很大(我在的地方还是全国数一数二的发达地区),学校像老师和校领导们的一个 “小王国”,风气甚至有点法西斯的倾向

3. 完全注重应试教育,美术、音乐等课几乎消失

4. 作息时间不合理,学生休息和课外时间严重不足,尤其是高中,比电子厂都离谱。

5. 确实公平,虽然不能说资源跟财富没用,但总体还是看分数的

大学:

1. 比较宽松,基本全靠你自己,没有什么人来催你干什么。

2. 课程设置不太合理,教材落后时代比较严重,还有一些你懂的课。

3. 社团等课外生活非常丰富,只要自己去参加。

知乎用户 成王之剑 发表

耗费了大量社会资源 —- 国家的,家庭的 ,社会的,却只有一个筛选的作用,还不知道筛选出来的人是不是最有利于生产力发展的那一波。

知乎用户 几个计划 发表

没有最好的教育体系,只有最合适的。

我认为现在的教育体系是最适合中国的

知乎用户 骑桶的拉宾诺维奇 发表

说到教育,就不得不提升学

说到升学,就不得不提中考高考

说到中考高考,就不得不提录取

再往下说,就说不下去了,再问就是特色

知乎用户 外交部编外人员​ 发表

看了一遍评论下来,尤其是高赞的答案,说实在的,满篇都是一些专业、高深的术语,我作为一名普通人,觉得这些答案看似公正,但读完总觉得哪里不对劲…. 说实在的,中肯的答案都很少,基本都是一边倒批评的。

中国的教育最基本的特点就是具有公益性和公平性,我觉得最好的地方就是完全避免了西方所谓的 “自由教育” 和“快乐教育”的陷阱。要对十几亿人口进行素质化教育,也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我觉得应试教育就做得很好,至少近几年就能感受到国民素质已经大幅度提升,大学生已经随处可见,硕士和博士生人数也是提升很多。

我觉得应试教育已经算是能够体现教育公平的体制了,素质教育固然重要,但是对于那些没有那么优厚的家庭条件的学生,拿什么来跟家境优厚的学生比素质教育?说难听点的,那些连应试教育的内容都学不好的人,素质教育又能好到哪里去呢?就跟那句话一样,学数学不能让你买菜时用上,但是能够决定你在哪里买菜。

应试教育虽然是独木桥,但是也是能够容纳很多人的独木桥,这是最基本的教育体制,不能变动。教育是应该随着时代变更而进行变化,之后不仅会有素质教育,也一样会有什么别的教育,但是最核心的还是要保障我国的人民能够平等获得读书的权利,教育要均衡化,而不是本末倒置。

知乎用户 xianuex 发表

无法改变筛选机制的残酷现状,又想以各种方法粉饰一番,搞出什么不允许宣传高考状元、不公布考试排名、削减知识点、削弱学科竞赛作用之类的。实际上毫无意义。

应试本身过于注重做题技巧,而不是知识点广度深度,有时间卷那些一辈子除了考试根本用不着的做题方法和早就被计算机淘汰的落后知识,还不如多学一些高数。

知乎用户 禾呈提扯 发表

做的不到位的地方确实有很多,但实事求是的讲,也得看跟谁比了。

这真不是针对谁,义务教育内的,别国的当真都是垃圾…………

知乎用户 whillims 发表

要用辩证唯物主义历史观评价中国的教育体制,首先中国教育体制是公平而且成功的。当然也有问题,问题在于选才机制缺乏创新。教育的目的是让合适的人才进入合适的领域。一刀切的选才模式一定会反噬公平。中国如果出现更多的分科模式,教育会更加公平。因为这样会改变供求关系。高中阶段仅仅分为文理两科,还有就是少数艺术类招生,但依旧解决不了供不因求的局面。因此应当在高中阶段划分为更多的类型,可以按照国家所需人才类型分类。高考不要变成赶考,允许学生在一段时间内多次报考,选择自己真正想要从事的领域。

知乎用户 随风飘荡的蒲公英 发表

无聊的、高强度、机械僵硬的理科做题训练

死板、无灵魂的语文答案模板

孤岛化的、自娱自乐的英语试题

知乎用户 三炁先生 发表

很差劲。教育体制改革一直换汤不换药,这套体制,最初目的是培养 “社会主义的砖”,是工具,是零件,而不是人。零件听话任劳任怨损伤了还可以随时换;但人不行,人是有思想的,有独立思考能力的,有创造力的。

知乎用户 咪雪冰城甜蜜蜜 发表

我觉得批评教育体制到最后,还是得回到目前社会分配结构的问题上来。

上梁不正下梁歪,教育体制是建立在社会、经济体制之上的,解决不了分配问题,社会主义教育体制不可能实现,因为资本是不会允许 “公平” 存在的。

当务之急,先把生产关系落后的问题解决了,修正错误路线,重新团结工农阶级,再来考虑教育体制的问题。

知乎用户 堕天奈落 发表

资源不足、不均。

知乎用户 Julian Wong 发表

我在三個地區讀過書,算是有點經驗。大陸學生是很不錯,但主要是因為投入高,沒有看出是因為體制好。簡單而言,非生產知識佔比過高 (包括編程等技能和自學技巧等新內容的缺乏,造成有士大夫的心氣但出來大家都是平頭小老百姓,有點孔乙己回字有幾種寫法的荒謬),重文學修飾但欠缺邏輯訓練等不實用,和把學徒制完全排除出體制,這些應該是最大的問題。

为什么现在一提教育改革基本上是骂声一片?

知乎用户 碎碎念​ 发表

我国的义务教育做到了两件事:一搞好了爱国教育,从小学的思想品德,到初高中历史语文课程,再到大学政治课程,及日常新闻等正能量传播,爱国教育搞得十分成功,大部分人都十分认同中国并为身为中国人而无比自豪。所以新冠疫情发生之时,长城内外守望相助,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二是打破了社会基因,高考就是教育这个上帝对你的一次救赎,把你往上拉几个阶层。所有的孩子都统一装备入场比拼,看你是否能很好的完成高考这个虚拟任务,完成好了你就一定程度上吃上了教育红利,农民家的孩子未来多了很多选择生活的机会,而不是坐等生活给你苦头来吃。

很多人总觉得外国的月亮比较圆。美国的学校主要是玩,次要是玩,尤其是贫困家庭的孩子。这样有很多好处,可以释放孩子的天性,让孩子度过一个无忧无虑的童年。结果问题给更明显,培养了一个个快乐的废物,大学考不上,注意力普遍有问题,干什么都没有恒心。坐吃山空,享乐主义严重还传递出一种亚文化 “个性十足,自由至上,享受当下,不管将来”。很多中国人就被这种亚文化所蒙蔽,开始怀疑中国的“爱国教育,勤俭节约,艰苦奋斗等” 放之四海而皆准的优良品质。而他们的贵族从一开始就定优质学校学区房,优质小学升中学,大学,顺着路径就上去了,贫困家庭的孩子要实现跃迁比在中国困难太多,这也是美国贫富差距大的原因之一吧。

有的人高估了 “创新” 的价值,可能他自己也没有搞明白 “创新” 是个什么东西,动不动就说中国的教育扼杀了学生的创造力。创新就是用新方法解决一个新问题,“必要性”才是创新之母,正如中国的两弹一星,正是因为国家意识到没有这个东西就会对国家安全造成严重威胁,所以数百科学家在各方面条件受限制的情况下,短短时间内将他们研制出来。按理说 “两弹一星” 功勋们基础教育都是在中国完成的吧,少数后来到外国深造,按照这个说法,他们的创造力岂不是在教育前期就被扼杀干净了吗?他们如何又能将让世界震惊的核武器制造出来的?而我们这些寒门学子经历了将近 20 年的熏陶,置身在按部就班的岗位上,我也知道怎样让自己的工作更加高效,理由只是有这个必要。我并认为自己被培养成了一个“机器”,我有自己的思想,如果我更勤奋一点,一直保持学习的能力,我会为自己感到自豪。

我想对那些对中国教育不谈利,只谈毙的人说,你的人生观可能真的出了问题,乐观会带来财富,悲观只会带来黑暗。

全文大部分摘自 九边 《向上生长》

知乎用户 avicii forever 发表

度过了九年的义务教育,我对中国现在的教育制度有这样一些想法。

九年的义务教育就是真的 “义务” 教育,为的就是让国民不是个文盲,掌握最基础的科学、文学知识,但也仅仅是掌握最基础的东西,中考就是第一个筛选过程。

中考,据我的了解只有大约 50% 的人能上普通高中,而剩下的人就是不上高中,或者去职高。而在其中,城市里能上普高的更多,郊区升学率就更低了。那郊区为什么能上普高的人就少呢?有些人并不是没能力,而是经济实力不够。

考试是一个筛选的过程,而应试教育,是为了考试,那教育,也成为了一个筛选的过程。但这个筛选也并不公平,清北招生给北京的位置占的就是比其他省的多,清北是全国的清北,不是北京市的清北。如果不是北京市考生需要用更多的努力上清北,有谈何公平呢?

但是现在国家也在提供应试教育以外的教育。学校里会组织社团,也有学生组织各种活动,现在已经在推动体育和德育了(以前小学的体育课那是说占就占)。然后教委会让学生去进行社会实践活动然后在网站上写自己的成果和感受,虽然是社会实践活动,但是那个系统里的任务都是学科的任务,并没有什么走到社会上去实践的活动。以及寒暑假都会有一个社区实践活动,有些社区是真的给学生提供社会实践活动,但有些社区就对这件事并不是很认真(我感觉我们社区就沾点,而且我觉得网上的和一部分社区多多少少有点形式主义)

扯远了。

应试教育嘛,好的学校和资源有好的生源,学生努力换来好的资源。感觉学生努力就是为了在中高考上取得成功。学校都说,教育不仅要教知识,更重要的是育人。育人当然是非常重要的一点,但是在社会上,大学之间的鄙视链不是没有。

都说高考不能决定一个人的一生,这句话真的,但是它一定会极大的影响一个人,不是所有人都可以 “逆袭成功”。

中国初高中的教育远比多数发达国家压力大,那中国都已经这样筛选人才了,那为什么发达国家得科学大奖的人更多呢?

知乎用户 鹦鹉博士么么哒​ 发表

在万恶的旧社会,别人管我们叫东亚病夫,这个从中学生的精神面貌上就可以一眼看出来:目光呆滞,近视率全球领跑,身体素质全球最差,面黄肌瘦,完全无法在本来最最朝气蓬勃的青春时光里做应该做的事!甚至连谈恋爱都变成了罪恶。但是在今天,我们彻底的摘掉了这样的帽子!这要感谢我们有一个强大的祖国!

知乎用户 索索的冰镐 发表

其实从清华美院的事件可以看出,最高学府的青年们已经大规模投敌了,这难道不是教育体制的悲哀吗

知乎用户 大 Bill 发表

首先,躺平也没用

“学做工——英国工人阶级如何子承父业”,这本书人类学的经典作品之一,作者通过展现英国一个工业城镇里十二个出身工人阶级家庭的男孩从毕业前十八个月到工作后半年内的经历, 解释了工人阶级子弟为何继承父业。

最后论证了这样一个事实:底层群众对于社会既定秩序自发的反抗 (躺平),

最终成为了保持这一秩序继续运行的内在动力之一。

躺平就是在为阶级固化做贡献,但是处于社会下层的人往往意识不到。

或者是越南不想让下层的人意识到呢?比如:国家的各种配套政策,开放三胎,重点打击校外集体培训,想办法让公立中小学的老师在寒暑假值班看管学生,想方设法防止家长们群体、过度鸡娃。

关于教育,请反复思考以下内容:

1. 教育是阶层固化的工具,主要用于稳固主流文化的霸权地位,复制主流的阶层分割。

2. 西方学者这方面的意识比较强,会从各方面来探讨和批判,即便如此依然难以达成教育公平。

3. 社会是由人组成的,人的本性是趋利避害,同时贪图安逸。

4. 也许越南政府高层并不需要这么多聪明、优秀的人才,想要的只是一些税金机器。

只要你活着工作就要交税,买东西也要交税。

Keep stupid,

keep foolish,

keep breathing(各种改革维持,医保的普惠基础功能)

就行了

知乎用户 学农的强强 发表

我觉得挺好的

知乎用户 AN0NYM0US​ 发表

也就和司法体制一样吧

知乎用户 壬屯 发表

之前没钱大家没文化状态下最优秀的体制(政策激励教全国文盲识字)。现在有钱有文化状态下最低效的体制。(读了十几年书还不知道自己想干啥,大学思考 4 年刚想通就毕业或者转不了专业了,工作中从 0 开始学习,学到 30 岁有教育强国大学生水平了,好嘛该结婚去带孩子了,放下工作带完孩子好嘛该退休了,这人均迟发育 10 年的产出效率,还在这抱怨中国人均资源不足呢.. 你早干嘛去了.. 合着前 18 年啥也不学就光做卷子?赚 gdp 的是你不是国家)

知乎用户 mengwq 发表

美国教育和苏联教育模式的混合体,四不像。。既不像美国的分阶层教育,又不像苏联的专业化教育,学了个四不像。。举个简单例子。美国中产阶级的素质教育,目的是怎么变得更好,让别人去挑选我。。而我国所谓的素质教育目的是怎么样通过考试。。。本来语文数学等文化课已经够多了,现在还要加上唱歌跳舞画画啥的所谓素质教育的考核。。呵呵了。。。然后苏联教育强调专业化,强调专业的广度和深度,我们学美国素质教育没学到家,结果深度和广度也丢光了。。。这不就是四不像??

知乎用户 林中落雨 发表

非常好的教育体制。

培养大批找不到工作或者工作只能是基本重复性劳动,却有思考能力的青年人。

这批人将会是星星之火,没事干的时候可以思考各种问题,全面左转就是这么开始的。

坐等燎原那一天。

知乎用户 夜魔讲故事 发表

别说教育了,

小学老师想能靠心理学,让一个人废掉还对她服服帖帖,根本就不会遭到报应。

我妈妈她不给我肉吃,让我整个人没力气,她作为我的妈妈告诉我,是你自己抑郁心情不好。但是我后来被她逼着去做事,我才发现,我纯属吃不饱。睡觉都睡不安稳。那种饿肚子早上起来手脚无力,而且肚子痛。

我要不是不听妈妈的话,我又怎么能悟到这些?于是我年纪很大的时候,才发现这个真谛。但是一生都给她毁掉了。

我一直被她激怒,一点小事不需要这样做,她就给我逼到这样做,比如我自己去报名高考的,这个本来没什么事,结果她不给我报名费。牛逼不,我自己当年向亲戚要的。然后她出来了,给了我报名费,亲戚都给完了她才给。

我那时候不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做,我现在就知道,她不想让我活好每一天,因为这种事情我那时候就觉得对我的人生态度没有一点好处,还会让我心理变态,静不下来满是仇恨。

那么我妈妈有任何报应吗?没有,她继续以我的母亲的身份诬陷我,说我是个软弱的人。她诬陷人不需要付出任何代价。

这就是小学老师的素质,想怎么欺负小孩子就怎么欺负小孩子。我小时候就见过体育老师打人,能怎么着?呵呵呵呵呵呵呵

听说 2049 年是教育大国?先想想有多少人爱国吧。

知乎用户 乾友音 发表

中国能发展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中特教育体系功不可没,持续地将庞大的人口规模转变成可投入生产的人口红利。同时也不断地提高了受高等教育的人口数量。

但是这样的体制下会出现几种现象。

第一就是趋同的教育方式,导致了现在的社会的价值观单一。读同一本书,传授同样的学习方法,再到考同一张试卷,给出同样的评分标准。所造就的统一价值观。在学校就是唯分数论,在社会就是唯金钱论。

第二是至上而下的评判方式导致的官僚主义侵化。这个问题在撤掉高考这座大山后的大学环境里尤为常见。从身为教育者的领导班子,到学生中的学生会团委等组织,可见一斑。

其实我觉得大学环境是最能接近共产主义的存在,没有生产力限制,生活费来自家里,或者奖学金。能够做自己喜欢的事情,各种社团兴趣组织。喜欢学术的可以跟各领域巨擘学习研究。经费由国家投入支持。而不是成为青春的最后放纵,到社会厮杀前军备演习。

第三是一场最后的科考的后果可以大到影响一个人的人生。高考成为了唯一的上升通道。当所有人都不得不去竞争有限资源的时候,内卷之门悄然打开。

有时在想高考这种筛选人才的方式是最好的吗?还是只是平衡各方利益后的权衡之策。国家也在加大关于职业化教育的普及,但目前来说效果不明显。近来也能看到教育部的动作,诸如课外辅导之类的新闻。但都如隔靴搔痒,触及不到本质。其实教育问题也是一个连带的现象问题。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我国教育的首要目的并非教育,而是选拔。

想通这一点,会明白许多社会怪象的实质。

知乎用户 叶落知秋 发表

基础教育是一个在世界上来说相对发达的教育了,学科强度很高而且筛选机制相对公平(别说地区差异什么的了,对比国外底层来说我们国家给底层的教育机会和付出的教育成本已经绝无仅有了,我说的也是相对,我国的教育体制也不是完美的),而高等教育说实话就是在筛选之后给人分等级,在不同等级起点天差地别,但是本质上学校都只是一个提供资源的地方(图书馆、实验室、实习等),大部分大学的教育在我看来真的不如自学来的有效率,只知道念 ppt 的老师就我知道的除了高数老师之外很少有专业课老师能脱离这个范畴…………

知乎用户 酒斟时须满十分 发表

各位的回答好像都站的比较高,我在这里说一下普通人的看法。

不是教育体制出了问题,而是教育体制中的人出了问题。

应试教育也好,学习的东西不实用也好,管理学生时的种种不合理也好,我都能理解。

我不理解的是一人死亡全宿保研是什么鬼操作?

学校拿学生的学业来威胁学生是什么鬼操作?

指望权术主义者能教好下一代,不如指望明天世界大团结。

知乎用户 想学金融的理科狗 发表

最大的问题就是师资力量不行,没别的。

除了江浙这种富裕的省份,中国大多数地区,县一级 70、80 后老师在他们上初高中的时候基本都是学渣,他们自己都没有看透学科的本质就随便读一个师范大学或者师范专业,毕业后回老家当老师。

这种老师,如果在高中教个十几年,也还凑合,但如果高考大纲一改,就什么也不会教了。因为他们根本无法参透学科中的主要逻辑和原理。

ps:最近看到朋友圈里当年的几个学渣同学当了老师,由感而发。

知乎用户 好好先生​ 发表

高等教育资金投入严重不足。如果中国现在限制铁公基的资金投入,接着征房产税,然后把节省下来的钱几乎全部投入地方高等教育和研究生教育上,使中国的本科率接近于 100%。

那么现在极为残酷的应试教育将土崩瓦解。我个人认为中国的基础教育并不差,问题的关键还是高等教育资源极端匮乏,让人为了这少量的名额挤破了脑袋。接下来的基础教育问题如补课等才能有效地解决。

其次,均衡各高校的资金投入,南京民国时有个大学叫中央大学,新中国成立后拆成了 n 个大学,总招生人数翻了几倍,现在江苏省的高等教育资源远没有其他人口大省紧缺。

当然,如果说要建立世界一流大学,让资本捐钱吧,从国库里出花的是纳税人的钱,培养的人到国外了太难受了,但只要不是自己出钱我觉得还是可以接受的。

知乎用户 wenrou 的风风风风 发表

教育资源极度不均衡

我们的教育的目的就是培养工具人,要你为宏大目标去建设,但是却没说先把你培养成一个人,一个心理健康,对于这个世界充满了理解力创造力,一个会觉得活在这个世界上好美好的人,我们为国,而国为谁呢,还不是为人民吗,可以说教育有些本末倒置

课本内容感觉很糟糕,感觉对于一个人自身,是几乎无用处的,我从初二到高二就一直在辍学和读书之间犹豫,奈何家境贫寒,实在不敢辍学, 要是稍微有点钱我都不上学,自己学自己想学的,做自己想做的,难道不是更好,但是我搞不懂的,还有那么多可以自己学的,却依旧来学校

是选拔,而不是教育,“教育即解放”,是联合国对于教育的定义,是束缚,是功利,而真正的教育,实则不是功利的,实则只是在沁润人的心灵的活动,是塑造良好的人的活动,而这样的,实则,在这个世界何处无有

知乎用户 建州蹲鹰挖参 发表

便宜,量大,

手段变为目的,

小初高太累大学太轻松

知乎用户 追逐天空的羔羊 发表

比较基础,扫盲工作做得很不错,让山沟沟里的学生也能学到合格的文学修养

但是这种靠大量灌输应试内容的手段也导致了很多问题,比如缺乏实践,记住了一大堆化学反应公式却几乎没做过实验,背诵了一大堆古诗却写不了诗,做了一大堆题却没练习操作一个真实的案例……

学生就像一块储存东西的硬盘,不断往里面添加各种东西,以为自己收获满满,等到实际操作的时候发现现实情况并不是那么回事,没有实践过的东西也很容易就被遗忘……

教的东西是十几年一成不变的东西,等到工作后发现完全用不上,最近这个感觉尤其明显

条件所限,没办法,现在的情况应该好些了

知乎用户 二哈本哈 发表

一考定终身这事,我无法接受,更不能理解。

可能是因为我刚好是被卡掉的那一部分人之一。

(显然,现有的教育并没能挖掘个体的潜能,对个体的塑造整个教育机构都缺乏想象力)

知乎用户 游客 发表

难道这不是一门生意吗?

知乎用户 网络老北京人儿 发表

zszz 咱果嘉各地发展不平衡,所以为谋求相对公平公正而向下兼容的教育体制,有些人觉得不怎么样。但是如果没有应试教育和高考,阶层岂不是更固化了?(虽然可能同时意味着国运发达

知乎用户 蒲蒲蒲蒲兰 发表

培养了相当数量的工程师和产业工人。为这个国家前期发展提供就足够的动力。国家整体从农业国发展到了工业国。时代在改变和进步,我国的教育体制也要做出变化。现在很多人鼓吹西方放羊教育,这显然不适合目前情况。

知乎用户 Peter 后 发表

“评价”这个词,本身就待带有非常强烈的主观色彩。与 “客观” 是风马牛不相及的。

但是做到相对客观,还是可以的。

相对客观,需要建立几个标准。

1、教育的目的

2、教育的手段和方法

3、教育的结果。

一、先说教育的目的。

教育可以增加个人和群体的竞争优势。所以,教育天然具有倾向性。要么是倾向于少数人获得竞争优势,使他们成为少数的 “精英”,要么是倾向于大部分人,做成普惠性的,打破知识垄断避免话语权被少数人裹挟。

我们国家的教育目的,应该是普惠教育为主,避免使少数人垄断知识,比如现在公知越来越难忽悠百姓了,就是因为普惠教育开启民智使然。

二、再说教育的方式和手段。

咱们,使用的是公立教育为主。无论是 9 年义务教育,还是高中大学等非义务教育,都是公立为主。通过考试择优录取。避免了历史上九品中正制和举孝廉的不足之处。

三、再说,教育的结果。

咱们现阶段,普通人的整体文化水平越来越高。一些读过几本书,念过几本经,厉害一点的,写过几篇文章,码了几本书,这种人,在以前都会把自己的观点当真理。

但是现在民智开启了,发现观点是有立场,是不客观的,所以,以前的那些掌控话语权的人,发现他们越来越难成为意见领袖了,越来越难忽悠老百姓了。

嗯,你说,这种结果,好,还是不好呢?

还是看屁股。如果你站在人民的立场上,是越来越好。如果屁股站在少数人的立场上,这个结果有问题。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确实有许多不足和待改进的地方,各位知乎大佬已经列出许多,我也不再一一阐述。

可是为什么会有这么多不足呢?

暂且先说说从小学到高考吧(这里也有不足大家都承认吧)

教的东西和考的东西无疑是挂钩的,说不足之处无疑是要说学的东西死板,考的东西不全面。这些东西我们都能想到,更不用说有关部门和国家领导人,那为什么会这样呢?

公平一定是一个原因,我们国家在教育公平方面无疑付出许多。

我在高中时,每天都会在课余和同学们聊天(当然不可能有一整天不说话,重点在后),有时候自然而然就聊到父母、家庭,我发现他们的家境大部分都比我好得多!但我当时也没感觉哪里有问题,觉得这很正常。许久以后才认识到,他们的家庭都这么厉害,我怎么有幸和他们在一起上学?这是国家给了我们每个人的机会。

这就是公平,牺牲了更能选拔高质量人才的模式,不会去考察你是否全方位发展,是否会钢琴啊美术啊,是否做过志愿者参加过多少活动啊…… 毕竟家境一般甚至更惨的是无论如何也无法在上述竞争中占到优势。中考高考要考的,学校都会教,课外资料也都是市场上几十块就能买到的(见识少,没见过上百的)。至于补课机构,首先,公平只能尽全力不可能绝对;其次,你难道能说考试分数和补课成都正相关?我们学校考上清北的,好点的 985 的,大部分没补过课;再者,校内都挺卷了,校外的学习时间真不多了。当然,我承认补课机构会有失公平,但应该影响不大吧(没有说补课机构不好的意思),而且别人好好挣钱我们也不能拦着吧。

为了尽可能公平,不得不舍弃一些东西(有得有失,大家客观一些),毕竟我们应该让每个人都有机会去改变自己不满意的生活。虽然在步入社会后躺平、996 大量存在,但我们的教育,是尽全力促进公平的!

知乎用户 Episode 发表

教书不育人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蛮失败的,地区间发展不平衡,一线城市的教育和四线一样吗?四线和山区一样吗?

有钱的可以花大钱补课啊,大不了可以出国。

高考是公平的,教育却不是。

感觉阶级固话越来越牢固。

20 年前的大学生和现在比呢

20 年前大学生是个香饽饽

现在遍地都是

知乎用户 一辈子到的孤独 发表

十四五岁开始选择技校或高中,那么小就选择以后的生活 。

最简单好用的 VPS,没有之一,注册立得 100 美金
comments powered by Disqus

See Also

如何评价现在仅 50% 的初中生能考入高中?

知乎用户 落木寂无声 发表 你这话说的,好像以前能进高中的比例挺高似的。 知乎用户 飞奔的马达​ 发表 之前在和知友讨论了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的双轨制如何能够顺利实行时,我们一致的意见是: 要是真想引导教育双轨,做到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同等重 …

人大附中其实就是一个高端版的衡水中学吗?

知乎用户 小小虚荣心 发表 你的见识限制了你的想象力!从我的专业角度来说,一个全国著名的中学,有着一个全国实力拔尖的舞蹈艺术团体,还有一大堆青年舞蹈家级别的舞蹈老师。最关键的是这个艺术团体所在的学校却没有以艺考作为一个噱头。这代表什么?这代 …

如何看待许进委员提出「建议取消英语在中小学的主科地位」?

知乎用户 半月谈​ 发表 “在义务教育阶段,英语等外语课程不再设为与语文和数学同等的主课,增加素质教育课程占比;不再将英语(或外语)设为高考必考的科目;禁止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参加非官方的各种外语考试” 的理想很美好,现实大概就比较骨感了。 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