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中国的科研人才总是留不住,作为普通人我们能做什么?

使用CN2/CN2GIA顶级线路,支持Shadowsocks/V2ray科学上网,支持支付宝付款,每月仅需 5 美元
## 加入品葱精选 Telegram Channel ##

知乎用户 蓝色云彩 发表

钟帷德钟南山院士儿子,男,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国家级百千万人才,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全国青科协及省青联委员,广州市优秀专家,中华医学会泌尿外科分会青年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及广州医学会主任委员,英国伯明翰大学、美国哈佛大学医学院及瑞典科罗伦斯佳研究中心学术顾问及客座研究员,广州医学会泌尿外科分会主任委员,广州市青年联合会常委。于 2002 及 2005 年二度荣获广州十大杰出(十佳)青年称号,[1] 获得中国泌尿外科最高荣誉 “吴阶平泌尿外科奖”,中华医学科技三等奖及 6 项省、市国家科技进步奖,获科研基金 500 万元,代表中国医务界赴英、美、法、澳大利亚等国家友好交流,担任美国 JOURNAL OF ENDOUROLOGY(中文版)杂志副主编,主持主编了南中国前列腺癌及膀胱癌发展因素影响的大型系列流行病学研究,参编专著 4 本,发表了论文 100 余篇,其中包括国际著名的 Oncology. 、Proc Natl Acad Sci U S A. 等 SCI 收录 30 多篇。擅长泌尿系恶性肿瘤、结石。

结果因为一条爱马仕皮带被喷上热搜?!?!???!

那边喷国内的这技术不行那技术不行,这边要求这种高级别人才要认认真真搞科研,要有苦行僧那种清心寡欲的生活,你们咋不上天呢?!?!要是国内是这氛围,那我对那些科研人员到时候都定居国外的做法表示非常理解!!!

引用一个回答,看完这个回答和下面的评论,有很多话想说,又硬生生憋回去了。

https://www.zhihu.com/answer/1972790136

知乎用户 打工人李田所​ 发表

非常非常简单。

少宣传一些 “科研工作者一生安贫乐道无私奉献、默默付出,不求回报,积劳成疾,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的例子。

每次看到电视台播这种 “感人事迹”,我都觉得中国科技留不住人才,这帮(贬义词) 媒体人和宣传人,多多少少是要承担责任的。

作为一个正常人,我能想象到的最有良知 / 有常识的宣传应该是这样的:

“中国杰出的科学家兼 CEOxxx,认真科研发明了 xx 技术,**并且并申请了专利,从此过上了荣华富贵、改变世界的伟大生活,向他致敬!**年轻人,只要你有梦想,你也可以!”

多么激动人心,多让年轻人崇拜,大家会争相怀揣着梦想和热情,投入到科研工作中。

看看美国的爱迪生、福特,再到今天的比尔盖茨、埃龙. 马斯克,哪一个不是通过科学技术改变了世界?他们过得惨吗?他们幸福死了吧?这才是真正的偶像好嘛!通过造福人类过上富豪生活,还有比这更激动人心的人生嘛?

我们老是拿圣人的标准去宣传科学家,宣传他们清贫无私、工作到几点、得了 “什么病”(真是企业级逻辑)。

正常人的标准去宣传资本家,宣传他们住什么房子、开什么豪车、有多少钱。

搞破鞋的标准去宣传艺人 / 网红,宣传他们又搞了什么对象、又和谁出轨了、又生了第几胎。

可是,可是啊,这个世界上究竟是圣人多还是正常人多?智商高的圣人又有多少?

这个世界上大多的人还是正常人,道德感没那么高,这种宣传的结果就是,年轻人的梦想都是变成资本家、喜欢搞对象的甚至还会想变成艺人和网红,只有智商高,道德高的少数 “圣人” 留在了中国。

你也谈高尚,我也谈道德,他也谈奉献,公共话语体系里仿佛大家都要活成圣人一样,但实际上不就是把人的欲望给堵住了嘛?存天理灭人欲呗。

什么,你问我?那些智商高但是又爱钱的普通人都去哪里了?

这不是废话么,

他们都去美国了! North America!

知乎用户 商子安​​ 发表

写几个行业里的真事。

写出来肯定会给自己带来麻烦,不可避免得罪一些人。

但我本来也没打算给他们留面子。

因为有些话,如果再不说,可能就晚了。


事件一

我在意大利 Top2 理工大学研究生还没毕业的时候,去了一家本地的中国企业实习。

该企业是中国某大型企业的分公司,管理层是中国人,里面大多都是外籍雇员。

这个很好理解,海外公司嘛。

当时一起去的中国实习生都是 Top2。但我们被告知,实习期 6 个月,没有任何实习工资。

不过我们想,实习考察嘛,毕竟是咱们中国企业,相信领导。

直到进去以后,认识了一个水货大学的意大利实习生,得知他的实习工资是 800€/ 月。

问老板,答:因为他是意大利人,总公司给预算。


事件二

还是这个中国公司

里面的意大利工程师月薪 3000-5000€。

后来又从很多在海外中国企业工作的朋友们那里了解到,基本上给外籍雇员都开这个价,只多不低。

哪怕有些最后发现就是混子或者骗子。

总之,比意大利全国工程师平均工资高了近一倍多。

有次我问一个意大利同事:拿这么多工资,你在这公司一定待得很开心吧?

答:“我不喜欢这个公司,因为是中国公司,中国老板也是 SB,但毕竟给的钱多,所以干到现在。”

忘了说,这家伙还只是个高中文凭持有者。


其他对公司的评价就不说了,反正实习期没干完我就走了。

一个月后去了菲亚特集团实习,实习工资 1000€/ 月。

意大利人、中国人、印度人,一视同仁。

再后来毕业,和两个同期的意大利同学去了一家意大利公司面试。

两周培训,一起签了 5 级工程师终身合同,一个月后第一笔工资到手。

为啥这么顺?因为这家公司只要 Top2 毕业生。

至于你是哪里人,不在乎。


事件三

意大利公司,我和一个意大利同事去中国出差,参加某地一个科创论坛。

顺带想帮总公司跟国内一些政府和企业开展合作项目。

不管到哪,政府官员、企业领导,见了我同事就满脸堆笑、点头哈腰。

见了我,仿佛就是见了个翻译和拎包的。

哪怕名片递过去了,该啥样还啥样。

去某企业谈技术需求时,我刚提出方案就被对方老总打断,说:

“你要的资料我们没有,你可能不专业,我们想听听意大利专家的意见。”

翻译给同事,同事把我们的方案又原话讲了一遍,我翻译回去,对方说:

“好的,我们马上把资料调出来。”

忘了说,其实我才是工程师,我同事是市场部经理。

后来有个当地朋友跟我说:

你就应该跟你同事说好,一开始就让他来讲方案,你翻译。

我:为啥?

他:因为他长了张老外的脸啊。

我:……

他:你不知道,我们这企业之前雇佣外籍工程师,年薪百万、吃住都是五星级酒店全报销,三陪小姐都帮着找好的。

我:花这么多钱就不心疼?

他:心疼?雇一个外籍人才,光政府奖励就几百万,还不算贷款补贴什么的。

我:你们城里人真会玩……


我说这些,你肯定觉得,应该都只是个例。

那是因为你没在这个行业里待过。

这些年自己的亲身经历、亲眼所见、道听途说、行业调研,

信息越多越毁三观。

假如你身边有这样的朋友,感兴趣多了解了解,一定会让你大开眼界。

我本人或许还称不上是 “科研人才”,

但我觉得,有些事既然能发生在我身上,必然也会发生在大量 “科研人才” 们身上。

如果一个所谓人才,在自己祖国所受到的尊重甚至都比不上待在异国他乡。

换你,你会怎么选?


写在最后:

我本人,在不久的将来,一定会回国,

因为我相信,有些事情必须被改变、也必将被改变。

中国发展得太快了。

在上一代人的世界观里,外国人才就是牛逼、牛逼到基因里、天选民族的那种。

所以那些老总也好、舆论也好,有经验主义、思维惯性、自卑偏见,不可避免。

再加上产业天花板、内卷严重,蛋糕不够分所以互相排挤,也可以理解。

但是,

我们这代人,迟早也会成为国家社会的主导者。

我们相信科学、学贯中西,知道 “人种论” 就是既得利益者的洗脑术罢了,

我们知道亚裔人才一贯在西方被视为多么大的竞争威胁,

也知道隔壁邻居日本、韩国,啪啪啪打了西方人多少次脸,哪怕是踢球。

我们一穷二白的时候,不照样搞出来核武器核潜艇么?

为啥现在有钱了,反而退化到 “以当买办为荣”?

作为普通人,学习知识、开拓视野、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这就是最有效、最根本的可以留住科研人才、甚至实现复兴民族的方式。

因为只有你自己改变了,才能去影响周围更多的人去改变,进而改变社会风气、改变学术氛围。

我相信总有一天,随着中国的国力真正强大起来,我们会找回那份遗失已久的民族自信。

而有生之年,我辈定要为之燃烧热血,奋斗不息。


欢迎关注公众号:亚平宁城市日记

我的其他回答:

知乎用户 RoseofVersailles​ 发表

除非待遇和国际第一梯队接轨,否则做什么都留不住。

假设你是个中国急需的理工科人才,摆在你眼前将会有至少有如下选项:

  1. 高端人才,直接秒走英国 Tier 1 Visa (允许全家一起走,不受雇主限制,三年拿永久居民)。至少名校 Lecturer 起步,一上来就是永久工作,不会被开除,年薪 4 万磅 (35 万人民币) 起步。全民免费医疗。同时房价比中国大城市便宜。各种怀孕育儿产假侍产假待遇。
  2. 差一点的人才,英国新版积分制工作签证,然后慢慢走永久居民。从博后到 Lecturer,慢慢升,年薪从 3 万 (25 万人民币) 慢慢升。全民免费医疗。同时房价比中国大城市便宜。各种怀孕育儿产假侍产假待遇。
  3. 高端人才,美国 EB1 绿卡,直接中国国内递交申请,排期 2 年从美国大使馆拿到绿卡,飞到美国的机场一落地就是绿卡持有者,工业界工作机会无穷多(只要不是生物方向),最落魄也可以做个小破公司码农,年薪 10 万美刀(68 万人民币)起步。同时房价比中国大部分城市都便宜(只要不在硅谷和纽约)。
  4. 差一点的人才,做个 4 年博后,年薪 5W-10W(35-70 万人民币)美元不等,前三年免税,美国 EB2 NIW 绿卡,排期 4 年拿卡,之后随便跳槽工业界工作机会无穷多(只要不是生物方向),最落魄也可以做个小破公司码农,年薪 10 万美刀(68 万人民币)起步。同时房价比中国大部分城市都便宜(只要不在硅谷和纽约)。
  5. 日本高技术永住,随便搞个博后,或者认真搞个 JSPS,干一两年,拿到永住,然后想怎么样都可以,研究室老板内推个三菱,松下,日立,丰田,一入职就是永久录用,起薪 26W + 日元(20 万人民币年薪)。给力的医疗 + 房价比中国大城市便宜。
  6. 北欧任何国家博后,入职之后可以申请永久居住。博后年薪税前合 30W 到 40W 人民币不等。高福利,生孩子便宜,子女教育便宜,不用高考,生活节奏慢,医疗资源丰富。
  7. 新加坡博后或者 A-star 研究院起步,年薪 20-30W 人民币不等,因为你是人才,申请永久居住成功率很高,很迅速。给力的医疗 + 政府负担的廉价住房。

**值得一提的是,这些国家的工资,说这么多,给你到手的就是这么多,不存在号称年薪 30W,入职一看,发现把科研经费,文章奖励,住房补贴,政府奖励,五险一金全算进去了,最后到手一个月不到 1 万的情况。**也不存在今天政策说 A,你做了,明天就变成了 B,然后就是你办事不力,一脚踢开的情况。也不存在区区行政人员,竟然可以压你一头,每天恶心你的情况。更不存在前两年青年基金命中率 30%,今天突然就变成 10% 的情况。还不存在给你个特聘称号,然后实际上就是个博后的问题。也不存在为了稳定,去了二本拿编制,结果月薪 6 千,一去相亲,各种被妹子鄙视的情况。

**当然,很多答案说情怀不值钱,我是不同意的,情怀确实是值钱的。**国外给你 60W 人民币年薪 + 对你的尊重,只要国内能给到 20W 年薪 + 不天天数落你,至少有 50% 以上的人会选择国内。如果这不叫情怀,我都不知道什么是情怀了。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1. 以圣人标准要求科研人员,一旦做出稍出格的事,如出轨等,就要开除,永不录用,社会性死亡,反而对私企老板的奢靡淫荡生活表达向往,以此来塑造科研人员的崇高形象。(评论区大波出现)
  2. 在生活中绝口不承认青年讲师的工资约为 5000 左右,一定要说 “大学老师都一个月起码两三万,还有假期还稳定”,来提高科研人员的社会地位。(评论区 985 出现)
  3. 要求进一步缩减科研人员工资和待遇,让平均 28-30 岁的博士毕业生工资控制在 22-23 岁应届码农的 1/4,或其他行业硕士毕业生的 1/2,来磨砺科研人员的斗志,筛选出其中见钱眼开的人。(评论区少数出现)
  4. 如果遇到科研人员对比讨论外国和大陆外地区的科研人员待遇、学术风气问题,就进行太平洋没加盖警告批评教育,以防科研人员被渗透当了汉奸。(评论区刚刚出现)
  5. 强制要求科研人员熟读且背诵钱学森、陈景润等事迹,要求他们在学术上和境界上达到这个水平,否则即是见利忘义之徒,建议清退。
  6. 多多报名参加考硕考博,以自己无可动摇的基础课水平上岸,占掉这些天天心思不正总想走捷径不复习基础课就想当研究生的人的名额。
  7. 多给手游充钱,多给主播打赏,把钱就交给爱钱的人吧,科研人都是安贫乐道的
  8. 坚信学术称号代表了道德,道德境界不高,学术头衔怎么可能上得去呢?院士是颜回在世,长江学者是国士无双,千人是儒雅随和,普通教授是伪君子,副教授都是没水平还瞎 bb,讲师先给爷闭嘴。

发出来这么长时间,参考评论区再来一个。

面对比如流失的问题,要坚持原则,道德牌坊就是道德牌坊,其余的我不听我不听我不听,我就要臭老九当穷鬼道德标兵。

评论之前建议先看下置顶,再故意曲解断章取义的就删了嗷。

知乎用户 Jeffrey 程 发表

正确理解科研这个职业,不神化,不苛责。

不道德绑架,不吹毛求疵。

知乎用户 Yuhang Liu​ 发表

因为本来就没必要强留。Wiles,Faltings 离开 IAS 分别回到自己祖国,也没见美国数学界大呼这是美国人才的损失。米尔扎哈尼拿菲尔兹奖那年,据说斯坦福数学系甚至连庆功会都没开,只是系里 tea time 简短提了一下,大家鼓鼓掌,就这么过去了。归根结底还是中国人才储备太少了,心态上容易纠结一城一地的得失。引进了一个大佬又怎么样,一个大佬走了又怎么样,教职人员流动本来就是很频繁很正常的事情,国内非要给这种事情赋予其他的意义,甚至是政治意义。

至于其他回答借题吐槽教职难找就大可不必了。教职的问题本来就是市场供需关系的问题,全世界都难找。美国的教授待遇是比中国普通教授高不少(国内有头衔的除外),因为美国的人均 gdp 本来就是中国的好几倍,但美国教授待遇还是被 20 多岁的硕士码农完爆(这里主要说的是没法和企业合作的理论学科。商科这种当然另论。。)。虽然中国的行政对经济干预的色彩可能更浓一些,但是你指望国家解决理论学科基层人员的教职待遇问题是不太现实的。一是国家没有这个能力,而是国家还需要关注其他更重要的问题。

知乎用户 鼎天立地 发表

就业市场没有连续性就是这个后果。

同样是材料专业,国内总是劝退,但是我来了英国发现,IC 的材料专业很少有 “劝退” 一说。

对于英国人来说,帝国理工的毕业生每年都有机会进入罗罗航空发动机的车间实习。他们虽然只能接触到落后一代的产品,但是这些发动机叶片依然处于世界先进水平。

在英国的每个车间,你都会碰见这样一个老爷爷——他从二十岁开始就当起技工,可以洋洋洒洒地给你介绍他们的产品从初代到现在是怎样的一个发展过程。

你想问航母弹射器的技术原理,相应车间的老头就会给你从他年轻时接触到的第一批航母开始讲起,直到现在的伊丽莎白女王号。他甚至能记住每代产品的坑爹之处和维护保养的神秘细节。

几十年的技术积累,不仅仅是本身的传承,更是就业市场的完全成熟——每年该招多少人,该分配多少人,政府的就业补贴该发多少,早已形成了合理规模。

但是中国则不然。中国的很多产业和技术都是 “突然出现的”,没有任何传承。或者中间有很大的断档。比如大飞机和芯片,你无法找到这样一个“连续五十年研究大飞机” 的大国工匠。即便是基建,也仅仅是近二十年的事。

因而在相关领域本身无法形成成熟的就业市场。而 “大学扩招” 这件事,仅仅才发生了二十多年。以至于在这二十年的时间线上,绝大多数工科产业都处于 “很缺人” 和“过剩”两个状态。

技术我们可以直接引进或者学习,但是就业市场的调控是一个多维偏微分方程,我们无法知道精确解,只能用几十年时间去迭代。

为什么我们把运十下马?因为那时候缺人才,赶不上西方;为什么现在材料和机械劝退,导致有竞争力的大飞机依然遥遥无期?因为人才太多了;为什么没有中间状态?因为所有项目只有 “上马” 和“下马”两个状态。

在没有任何应用初代航母弹射器的历史背景下,我们直接做出了电磁弹射器,不得不说这是国家之幸。

但绝非就业之幸。

知乎用户 约翰 逗比斯朵夫 发表

混一混科研圈就知道,今天的中国,大面上根本不缺科研人才,缺的是平台。

中国科研人员,不谈那些热门专业,大多数人本质上还是只有国家的科研经费可吃,研究单位的大头还是高校和科研院所体系,高校和科研院所提供的岗位跟目前的博士生规模相比已经极其有限了,或者说实话已经满坑满谷即将过饱和了。所以才会出现非升即走、要求退还博后工资、挤破头一编难求、一大堆博士去社区、去教高中的现象。

去企业的话,其实一者大量的为理学研究而做的训练本身就不能提供什么经济价值,二者中国也没几家像样的研究型企业。

实用性较强的专业还好,有些天坑专业的博士,去企业搞一些混不吝的项目的有之,我还听说过在企业项目被砍转销售的博士。

而且这年头做科研有钱有人还好,没钱没人就得自己给自己打苦工,正儿八经的科研绝对是个体力活,精力和体力双重耗竭是经常的事。反正我这辈子肯定是和学术界无缘了,别的不说,就我这两年经常心律不齐的癞样儿,万一半夜起来传代细胞,结果猝死在培养箱前面,我死了没事,一不小心污染了无菌室的环境咋办?

不要为中国有没有人才担心,你不干,有的是人干,这是目前中国各行各业的绝对真理,包括科研。

我现在甚至觉得,移民就是爱国,一则减轻国内就业负担,二则空出上升通道,三则到发达世界吃它们的福利去!国际资本在中国搂了那么多利润,制造业利润大头都拿走了,去它们那里躺平,替中国人民大吃几口一美元的牛排,怎么能叫不爱国呢?明明是三重的爱国嘛。

之前在电视上看某文科专家放厥词,说什么 “精英都移民走了,留在国内的人怎么办,国家怎么办” 之类的昏话,我只有一个想法:

“您老人家什么时候走啊?您老人家屁股底下那张教席,多少比你强五倍十倍的年轻人在等着呢!”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我是小县城出生的小 A。我父母都是普通人,家里不穷,但也不是很有钱。

我一直以来都很聪明,学习很好,也有不少朋友。

高中的我,心里想的是研究科技,报效祖国。毕竟科教兴国嘛。物理老师听了,没说什么,却叹了口气。希望我加油。

同班有个叫小花的姑娘,我很喜欢她,她似乎也对我有好感。还有两个同学也喜欢小花。一个叫小 B,一个叫小 C。

但是最后还是我和小花在一起了。因为我是真的比他们聪明,也更有趣。

我们虽然没考上同一个大学,但是距离也不远。我稳定发挥,进入了一流的大学,攻读物理。并且认识了几个志同道合的朋友。其中一个叫小 Z,大城市来的。但是到了我们这个程度,出身其实关系不大了。几年下来,我们成为了无话不谈的好朋友

小 Z 说要去另一个国家读研,问我要不要一起申请,也有个照应。小 Z 告诉我,并不用担心资金问题,我们这个专业只要申请成功了,是有很多资金补助的,可以在没有家庭支持的情况下读完博士。我拒绝了。一部分原因因为小花还在国内。另一部分是因为我想为祖国做贡献。不想给外国人打工。小 Z 看说不动我,也就算了。

我成功申请了研究生。小 Z 也考过了语言,出了国。

这是我读研的第一年。小花和我分手了,和小 B 在一起了。我找小 Z 云喝酒,哭了一晚上。他那倒是早上。

其实小花和我分手的原因我也是很清楚的。之前一次高中同学聚会,我们见到了小 B。他已经是一个小有名气的快手主播了。对于这个年纪的人来说,他已经赚了很多钱了。他们俩相谈甚欢。我不知道该说什么。小 B 能买给她很多东西。名牌包,香水,还能给他们宿舍送一箱玫瑰花,甚至还有一辆轿车。而我只能骑着自行车,请她吃吃饭而已。小花上了大学之后,就渐渐明白物质的重要了。我很清楚这些事,但是也真的没什么办法。

我读上了理论物理博士了。今年我已经 25 岁了。似乎除了一脑袋物理学,其他一无所有。父母也有些老了,以前夸赞我聪明,读上一流大学的他们,现在似乎只有隐隐的对我未来的担忧,和想要我结婚有个家的想法。他们很爱我,没有在我面前表现太多。我也是明白的。但是我想成为杨振宁教授那样的伟人,我要为祖国的科学研究尽力。

小花已经毕业了,她上班了,是本地一所公司的前台。她已经和小 B 分手了。小 B 作为一个大主播,并不缺女粉丝喜欢。他有一次和粉丝开房,被发现了。他们就分手了。

我也去找过小花,没办法,实话说这些年读书,我认识的女生真没几个是一个原因,另一个原因就是我实在无法忘记小花。我们又重新成为了朋友。但是说实话我们的世界似乎有点不一样了。小花毕业这些年,虽然是前台,但已经赚的比我多很多了。她也跟着老板参加了各式各样的聚会,认识了很多 “大人物”。虽然在我心里,这些人都只是从民众手里敛财的商人而已,但是他们确实是有权有势,也很有钱。小花恐怕心里还是很看不起的吧。我发誓一定要研究出成果,证明给她看自己的能力。

小 Z 也在另一个国家读上了博士。他那汽车便宜,租了个 house,养了个猫,自己开开车,平时烤肉野营,每年也会回国找我喝喝酒。其实他有建议过我去他们那读博,但是我还是拒绝了。毕竟我的目标是不会变的。虽然我还只能挤在学生宿舍里,也之能骑自行车。

在读博士的过程中,我克服了很多困难。但是说实话,生活上的资金确实有些短缺了,导师也经常给我们一些工程项目,来打打工补贴实验室经费。这正能做自己研究的时间并不多。小 Z 那边倒没这个问题,他们资金很充足,导师也不会抓他们去做苦工。

小花对我的要求其实不高。她只要我有房车就行了。因为我们都已经到了结婚的年龄。其实小 Z 他们都有房有车,有时候我也在想为什么我没有呢,我不配吗?可惜我就是做不到。要说转行,这时候的我也已经骑虎难下了。而等到我反应过来的时候,小花已经和小 C 结婚了。小 C 的父亲在本地有一家公司,做手游的,这两年业绩蒸蒸日上。小 C 虽然没考上好大学,但是回家继承家业的他很快就学会了雇佣一流的大学生来做事。小 C 和我一样,一直对小花念念不忘。他虽然是富二代,但也不是那么富,都是一个县城的而已。开着宝马,有好几套房的他理所当然的俘获了正在被父母催婚的小花。我对此也是很理解的。一无所有的我凭什么耽搁人家的人生呢。

我还是很难受,但又不知道该怎么做。

有段时间网上很多人批评杨振宁教授为老不尊,娶了个年轻老婆。我觉得奇怪,刘老板娶奶茶妹妹的时候大家似乎都只有羡慕吧。“只要你够努力,就能和岳父一个年龄”。为什么杨振宁教授这样为人类真正做出了贡献的人要被责难呢?

我博士要毕业了。这几年忙忙碌碌,也没什么成果,SCi 发了好几篇,但我自己都知道那些是废纸。我确实比一般人要聪明不少,但也不是什么当世绝无仅有的奇才。我的水平其实也就和小 Z 差不多。总算不用住 3 人间了,我是这么想的。我已经 30 岁了,父母都已经退休,但我还在找工作。这些年我也有想过,自己要是当初不选这条路,去做金融,是不是会不一样。但一切已经晚了。我还是要继续做科研的。于是我申请了博士后,有几个国内实验室录了我,相信我以后一定能做出些什么来。

小 Z 真的做出了成绩,在国外定居了下来,作为同一个科研领域的人,我们还是保留着交流。他在本地买了大房子,也把父母接了过去。同样是物理领域的我还是经常和他交流的,感觉他似乎对世界前沿的东西了解的更深入。毕竟他接触的科研环境要强一些。

小 B 转行做了游戏主播,听说他有时会直播做小汉堡吃。但是赚的也不少,买了房,没结婚,因为女粉丝太多了应对不来吧。我有时候也想认识多点女生,还有些羡慕。

小 C 和小花已经生了两个孩子了,这几年国内开放了二胎。小 C 的游戏公司蒸蒸日上,小花也是一副富太太的样子了。两个孩子都眉清目秀的,像她。这些我都是看朋友圈知道的,因为我不想去献丑了,再见她的话会很自卑的。

我们都有美好的未来

=========================================================

这个故事其实是我身边真实的故事修改过来的。 这其中包括专业,和家世,出生地点都有虚构的地方。专业要是说细了,就要被小 Z 揍了,因为那样绝对会被发现。我不是主角。我是小 Z 国外认识的另一个朋友,我们在同一所大学的实验室民工,我读的是应用物理方面的。

我的文笔是肯定不行的,然后我高中就出国了,所以其实对国内的情况了解的不是很全面。之前回国的时候大家在一起玩了,所以都认识了。小 A 这人就挺有意思的,和我们圈子很合得来,所以大家就混的很熟。什么故事都知道了,感觉他也憋得挺难受。

我们所有人,都没有怪过小花。倒不如说,大家吃烧烤的时候讨论下来,一致觉得小花得选择十分合理。按照小花视角来看,这个物理博士确实穷酸。小花本身也不是什么富婆,即使我觉得小 A 外表不差也没有意义。他当时物质条件太差了,按照小花得眼界,她也看不出来小 A 未来的发展潜力的。

小 C 这里其实是比较虚构的,他是真赢家。着重想告诉大家,努力不如投胎。富二代一出生就拥有了你一辈子都得不到的一切。评论区已经有人发现了小 C 的问题。但我个人认为,他都 30 多,在小县城经营手游公司了,你还喊他富二代合适吗。小 C 真实生活中,也就是个普通的上班族。不过在小城市买房要比一线好多了,小 C 也是 30 多岁了,完全能负担。

========================================================

所以看过评论区得国内的同行们,你们也明白了吧。在国内你去做科研,就注定了你是下等人了。好看的女生与你无缘。还会被人说”眼高手低 “。我是不知道国内到底什么样的神仙在做科研,反正我建议大家还是出国比较好。都是学物理的,在哪做贡献都是做贡献,何必给自己找不痛快,忙忙碌碌搞研究,想谈个恋爱就被” 眼高手低“。我本来对国内得情况了解不多,但已经可窥一斑了。至于你在国内的话,要么去做投机倒把,要么重新投胎做富二代比较好。

=========================================================

今天摸鱼得时候玩手机,看到有人回复认定我说小 A 很丑所以没女生喜欢。

虽然目前没有其他人犯了这个低级错误。毕竟我觉得大家都应该 / 有足够的阅读水平了,不过现在看来还是解释一下吧。我本来十分不想透露自己主观的判断,因为对自己的 “对于另一个男性外观的判断能力” 极不自信。那么,按照我钢铁直男的审美(钢铁直男对另外一个男性的审美),小 A 五官端正,外观不丑不帅。

知乎用户 马达熊​ 发表

留下的,都是人才。

留不下的,都不是人才。

这不是我说的,这是广大网友说的。

所以大批不是人才的普通人,就不回来碍眼了。


以下截图来自这个回答的评论区

一线城市的房价真的令人绝望么?6521 赞同 · 2118 评论回答

知乎用户 曲奇 发表

2010 年 9 月 3 日,北大清华生命科学院院长(饶毅、施一公)联名在《SCIENCE》发文章抨击国内科研文化。10 年过去了,很多观点到现在不仅没有过时,仍然是一针见血的。

原文链接:China’s Research Culture

中文译文:

中国政府投入的研究经费以每年超过 20% 的比例增加,甚至超过了中国最乐观的科学家们的预期。从理论上讲,它应该能让中国在科学和研究领域取得真正突出的进步、与国家的经济成功相辅相成。而现实中,研究经费分配的严重问题却减缓了中国潜在的创新步伐。这些问题部分归结于体制,部分归结于文化。

尽管对于一些比如由中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资助的小型研究经费来说,科学优劣可能仍然是能否获得经费的关键因素,但是,对来自政府各部门的巨型项目来说,科学优劣的相关性就小多了,这些项目的经费从几千万元到几亿元人民币。对后者而言,关键问题在于每年针对特定研究领域和项目颁发的申请指南。表面上,这些指南的目的是勾画 “国家重大需求”;然而,项目的申请指南却常常被具体而狭隘地描述,人们基本上可以毫无悬念地意识到这些“需求” 并非国家真正所需;经费预定给谁基本一目了然。政府官员任命的专家委员会负责编写年度申请指南。因为显而易见的原因,专家委员会的主席们常听从官员们的意见,并与他们合作。所谓 “专家意见” 不过反映了很小部分官员及其赏识的科学家之间的相互理解。

这种自上而下的方式不仅压抑了创新,也让每个人都很清楚:与个别官员和少数强势科学家搞好关系才最重要,因为他们主宰了经费申请指南制定的全过程。在中国,为了获得重大项目,一个公开的秘密是:作好的研究不如与官员和他们赏识的专家拉关系重要。

中国大多数研究人员常嘲讽这种有缺陷的基金分配体制。然而,一个自相矛盾的现象是,他们中的绝大多数人却也接受了它。部分人认为除了接受这些惯例之外别无选择。这种潜规则文化甚至渗透到那些刚从海外回国学者的意识中:他们很快适应局部环境,并传承和发扬不健康的文化。在中国,相当比率的研究人员花了过多精力拉关系,却没有足够时间参加学术会议、讨论学术问题、作研究或培养学生(甚至不乏将学生当做廉价劳力)。很多人因为太忙而在原单位不见其踪影。有些人本身已成为这种问题的一部分:他们更多地是基于关系,而非学术优劣来评审经费申请者。

无须陈述科学研究和经费管理中的伦理规章,因为绝大多数中国研究界的权势人物都在工业化国家接受过教育。然而,全面改变这一体制并非易事。现行体制的既得利益者拒绝真正意义上的改革;部分反对不健康文化的人,因为害怕失去未来获得基金的机会,选择了沉默;其他希望有所改变的人们则持 “等待和观望” 的态度,而不愿承担改革可能失败的风险。

尽管路途障碍重重,科学政策制定者和一线科学家们都已清楚地意识到中国目前科研文化中的问题。它浪费资源、腐蚀精神、阻碍创新。借助于研究经费增长的态势和日益强烈的打破有害成规的意愿,现在正是中国建设健康科研文化的时刻。一个简单但重要的起点是基于学术优劣,而不是靠关系,来分配所有的新基金。随着时间的流逝,这种新文化能够而且应该成为一种新系统的顶梁柱,它将培育而不再浪费中国的创新潜力。

英文原文:

Government research funds in China have been growing at an annual rate of more than 20%, exceeding even the expectations of China’s most enthusiastic scientists. In theory, this could allow China to make truly outstanding progress in science and research, complementing the nation’s economic success. In reality, however, rampant problems in research funding—some attributable to the system and others cultural—are slowing down China’s potential pace of innovation.
Although scientific merit may still be the key to the success of smaller research grants, such as those from China’s National Natural Science Foundation, it is much less relevant for the megaproject grants from various government funding agencies, which range from tens to hundreds of millions of Chinese yuan (7 yuan equals approximately 1 U.S. dollar). For the latter, the key is the application guidelines that are issued each year to specify research areas and projects. Their ostensible purpose is to outline “national needs.” But the guidelines are often so narrowly described that they leave little doubt that the “needs” are anything but national; instead, the intended recipients are obvious. Committees appointed by bureaucrats in the funding agencies determine these annual guidelines. For obvious reasons, the chairs of the committees often listen to and usually cooperate with the bureaucrats. “Expert opinions” simply reflect a mutual understanding between a very small group of bureaucrats and their favorite scientists. This top-down approach stifles innovation and makes clear to everyone that the connections with bureaucrats and a few powerful scientists are paramount, dictating the entire process of guideline preparation. To obtain major grants in China, it is an open secret that doing good research is not as important as schmoozing with powerful bureaucrats and their favorite experts.
This problematic funding system is frequently ridiculed by the majority of Chinese researchers. And yet it is also, paradoxically, accepted by most of them. Some believe that there is no choice but to accept these conventions. This culture even permeates the minds of those who are new returnees from abroad; they quickly adapt to the local environment and perpetuate the unhealthy culture. A significant proportion of researchers in China spend too much time on building connections and not enough time attending seminars, discussing science, doing research, or training students (instead, using them as laborers in their laboratories). Most are too busy to be found in their own institutions. Some become part of the problem: They use connections to judge grant applicants and undervalue scientific merit.
There is no need to spell out the ethical code for scientific research and grants management, as most of the power brokers in Chinese research were educated in industrialized countries. But overhauling the system will be no easy task. Those favored by the existing system resist meaningful reform. Some who oppose the unhealthy culture choose to be silent for fear of losing future grant opportunities. Others who want change take the attitude of “wait and see,” rather than risk a losing battle.
Despite the roadblocks, those shaping science policy and those working at the bench clearly recognize the problems with China’s current research culture: It wastes resources, corrupts the spirit, and stymies innovation. The time for China to build a healthy research culture is now, riding the momentum of increasing funding and a growing strong will to break away from damaging conventions. A simple but important start would be to distribute all of the new funds based on merit, without regard to connections. Over time, this new culture could and should become the major pillar of a system that nurtures, rather than squanders, the innovative potential of China.

知乎用户 走地鸡​ 发表

要留住许晨阳很难,但是要留住我让我搞数论(目前我主要关注素数分布和超越数论两个方面),真的非常容易,只要每月发给我几千块钱让我不至于饿死就行了,但国家似乎一直在强烈暗示我不是人才,不应该被留住,要么在八年服务期工资六千违约金百万发不够论文就干保洁和三年考核期腾牛踹客非升即走之间二选一,要么就只能转行干计算机类的工作或在辅导班教中学生数学。我也没有说国家是错的,也许国家是对的,我可能真不是人才。但也有些许可能我恰好就是人才,君不见陈景润也曾经被北京四中辞退被迫在厦门做小生意,张益唐也曾经找不到工作端过盘子。如果有谁想赌一赌我是人才的可能性,就每月给我一点钱让我不至于饿死吧。如果你是一个能收得上房租的普通人,也许这个钱对你来说真的只是九牛一毛。

知乎用户 Spontaneous​ 发表

留不住???

不是留不住,是太多想留留不下,好不好。

稍微好点的学校随便一个岗位就无数博士抢。

二本辅导员都要博士了。

快内卷成社会问题了,好不好。

今年青基资助率 15%。

再过两年要成范进中举了。

你告诉我,这叫留不住?

知乎用户 罗汉果 发表

我曾经供职过的一家研究院,50 年代就成立了,第一任老院长是一位军转老干部,他有一句名言,大意是,科研的事情我不懂,我能做的就是把你们的生活照顾好。老院长说到做到,他在大家心目中的地位非常高。后来老院长退休了,继任的院长是一位技术干部,大家就觉得有派系因素了,有轻重之分了,矛盾也就多起来了。

我没有见过这位院长,他的事是听说的,说得人多了,我也就信了。

也是在这家研究院,我们的中心主任,他是 50 年代毕业的大学生,在德国 (西德) 工作交流两年,业务没得说,很棒!但是他很谦虚,很和蔼,在他手下工作会感到很轻松,举个小例子,一天临近下班了,大约半个小时吧,天要下雨了,黑得厉害,我觉得还有时间可以在下雨前赶回家,结果路上还是挨淋了。第二天主任来了,聊天说到昨天的雨,我没过脑就说挨淋了,主任哈哈一笑说,你昨天早退了,昨天下班时雨已经停了。我一个大红脸,主任接着很轻松地说雨真大,完全不再提早退的事。可是我却有了一种知遇之恩的感觉。

主任的放手也是一种激励,我科室的载荷平台是主任设计的,同时间另一家大研究所的载荷平台和载荷器已经建好,要开鉴定会,主任把参加鉴定的机会给了我,而且交给我一项任务,把所有设备统统照下来,而且说鉴定会你什么也不用说,他先打好招呼。然后交给我两盒彩色正片胶卷,就是幻灯片,说,“你回来以后做好幻灯片给我汇报,这是课题本,要买什么你就去买,用这个报销”。对,还有他从德国带回来的单反相机,闪光灯,三角架,1983 年,彩卷很贵的,德国单反相机也很贵的,而我就是一个刚毕业的大学生,第一次一个人出差外地。我没有辜负主任的重托,出色地完成了任务,鉴定会上最出风头的可能是我,单反快门那清脆的咔嚓声太刺激人了,一个毛头小伙子,扛着一套重装备,很内行地拍照他们的鉴定设备,我估计他们都会问,这是哪个单位的?真 TMNB!

当时,我的同班同学们都在准备托福考试,我居然没补补我差劲的英语,跟主任有挺大的关系。

还有,主任设计的平台,也是我和两个同事从基础土建到安装调试全程完成的,后来开鉴定会时,有上次鉴定会的人参加,他认识我,我不认识他。跟主任那儿夸了我不少。

1986 年我所在的组测试任务完成了,准备解散,有 3 个组向我伸出橄榄枝,我选择了与计算机有关的有限元强度分析课题组。在这里算是我职业的启蒙吧,我承担的是计算数据的前后处理部分,图形显示。

同组的一名同事他要考托福,他把他负责的那一块交给了我,大概半年以后他悄悄跟我说,“你别太快了,这样显着我以前没好好干活一样”。我当然没听他的,……。到 90 年时我这块已经非常了得了,因为这块是看得见的,是门面,计算好坏你不好比,显示好坏一目了然,当时我们的程序比北大和北航的同类程序都好看,已经做到三维显示,准三维构件建模了。

可是我还是跳槽了,原因是支撑我们课题的国家 CAD 项目结束了,我们研究院也将进行改革,自负盈亏,之前我们院的效益很好,改革是自己主动提出的,但是改革对我们这些搞基础研究的科室就比较不利了,我们没有厂研合作,缺少收入来源,我们课题组虽然也有软件销售收入,但是这些收入无法养活课题组的所有人,我们每人都要交给研究院自己工资金额✕2 的收益,才能保证我自己的工资不变,要想再提高,那么额外再交的钱 6:4 开,我拿 4。研究院就是为了争取这块而向上级主管部委申请自负盈亏的,我们赚不到这么多的利润,我们也曾与中关村的软件销售商洽谈过代理销售,甚至与外商洽谈过代理销售,但是中关村的盗版商们根本不理会我们的合作意图,他们是卖盗版软件的。倒是外商给了我们启迪,我们之前是用 AutoCAD 做图形显示平台的,外商说这样不行,你们的软件没问题,可是 AutoCAD 在国外卖得比你们的软件还贵,我不可能因为你们的软件让客户再买一套 AutoCAD。因此我们开发了自己图形显示程序,摆脱了 AutoCAD。插曲。

同时,外单位有人挖墙角了,我意志不够坚定。

90 年代的十年是我最得意的十年。

有之前的基础,到新单位接手一个新项目,经费 18 万,任务书只有一页 A4 纸,客户是全国 30 个省直辖市的专业机关使用。18 万,我要是能在原单位拿到这个项目,粗算一下,我的工资大约 150,乘 2=300,一年 3600,我上缴 10W,直接能拿 4W 回家。

这个项目用了 1 年时间拿下,发给机关试用,再经过一年时间基本稳定,这两年我什么都不用操心,干活就是了,公司给我家里也配了一台 486 计算机,中关村组装的,当时卖 1 万元左右,那干劲,晚上睡着觉能一激凌爬起来开机器编码,灵感来了。

后来又接了一个管理软件,他们一边写法规,我一边给他们写应用软件,法规公布时,操作软件同步投入使用,那段时间我天天在部机关里上班,连门卫都认识我了。

后来又复制到另外两个职能部门,精力也转向业务量更大的部门,其软件应用到县一级。

我依然不用操心生计,93 年时我的收入就过千了,那时大部分事业单位的工资只有 200 上下,而我的薪水还在涨。好日子到 98 年告一段落,部机构的协作人,提出一个荒唐的要求,被我拒绝了,他直接开骂了,老子可不吃你这一套,不伺候你了。

当时正赶上机构调整,他留机关了,而机关里玩技术的都去事业单位了,技术低人一等啊!

其实这个早有体会,在与地方上的用户接触时,我说掌握应用软件对他们个人有好处啊,一个哥们儿说,你不知道,这事是个缠人的差事,离不开你,但是你没有权力,陷进去升迁的机会就小了。

后来我的这摊转移到了新成立的部信息中心,骂我的那哥们又对接信息中心的人,这时候他明白谁好谁不好了,他们说,那哥们儿天天拿你说事,一天到晚的改这改那的,也每个准脾气,太难伺候了,动不动就说,人家一个人都干了,你们一帮人就干不了?

他也不想想,他们一帮人是拿死工资的,我是拿活工资的,能一样吗?但是,你不能侮辱我的尊严!

就到此了,以后还有 23 年的职业生涯,但是很多合作伙伴还在职,不给别人找麻烦。骂我的那哥们急流勇退,直接裸辞了,所以说说无妨了。

无需什么结束语,大家当故事看。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不是我不想留在家乡

是它逼着我走

我有情怀,国外我年薪 68 万,国内你就算给我 20 万,只要不恶心我,我也愿意 (恐怕 80% 的人都愿意)

但你不仅给的钱少,你还整些有的没的恶心我

谁愿意?

让邓稼先钱学森复生,你天天给他们搞些恶心人的事儿,他也没心思待下去了

我们都是知识分子,心里明镜似的,都很精明,跟我们打小算盘,那是班门弄斧

我在国外一样的工作,还轻松,还愉快,收入还高,没那么多人情世故 酒局 送礼 ,过的那么累,自己没一点提升

再者国内,对科研工作者要求很苛刻,老是拿圣人之境要求我们,或者说道德绑架,强行要求我们学习钱学森,邓稼先……

当时钱学森多受国家重视你知道吗?那是跟个宝贝一样的

那是什么年代?

社会有现在这么拜金?

生存压力有现在这么大?

……

我现在还留在国内任教,只有三个原因

1,父母的意思,他们年纪大了,我总该顺着他们

2,报恩,毕竟这片土地养育我 20 年,我至少要回报二十年

3,疫情,国内算安全的了

除此之外,我真的没有太多美好的回忆 (原谅我实话实说,尽管我热爱自己的祖国,她不好的地方我依旧要指出来)

知乎用户 温酒 发表

有一大半科研人才因为不能产出有效的科研成果,他们实际上的价值是负数。

可能很多人不理解这句话为啥突然出现在这里,但是只要你们开动脑筋想一下:

一个连养懒人(价值是零)都不想做的国家,会有人愿意养价值是负数的科学家吗……

人民群众不愿意养的。

既然没人养价值是负数的科学家,那么价值是正的极大数的那些科研人才,

难道会自己从地里冒出来?

知乎用户 好好学森 发表

失望真的是一天天积累的,以前我也觉得出国不归,就是一种背叛

但看着国家和国内高校这些年出台的各种政策:“研究生扩招,博士扩招,高校非升即走,研究员几千一个月的工资”,以及国内高校研究生,博士生的底层待遇,甚至于博士还得住四人寝,我真的很难不动摇。

我曾听说欧洲那边,一个 phd 的收入能够养活一个家庭。不管是不是普遍现象,但他至少存在的,而且不少。而国内许多文理工科的 phd,却要在受尽各种杂活折磨,导师压迫的同时,连收入都只能勉强维持自己的生活,拿最少的钱,扛最大的压力,挨最毒的打,你叫他们如何不失望?如何选择继续相信?

**没那个资本,就别接那个活,又要马儿跑,又要马儿不吃草,这就是人口红利?**你扩招只需要一个文件,解决了社会就业的燃眉之急,可是你的资源,你的环境,容得下这么人吗?社会能消化的完这么多所谓人才吗?教育培养质量跟得上吗?这些人毕业之后怎么办?

答案自在人心


6.8

复旦研究员因为非升即走,割喉书记..

知乎用户 北海​ 发表

作为一个普通女人,你可以嫁给科研人才。

作为一个普通男人,你可以娶科研人才。

—————————————————

有粉丝问我这有啥用,你想啊,你老婆想化妆,你告诉她,别画,你美不美不重要,我看重的是你的成果,抓紧时间去搞科研,是不是就为我国科研贡献力量了?你老公忘了纪念日,你告诉他,没事,不要浪费这个时间,抓紧时间为祖国科研奉献力量我才会爱你,否则你一年给我过 365 个纪念日也是渣男,是不是就为提高我国科研人员待遇作出贡献了?

知乎用户 FanFanFan​ 发表

“听说隔壁老张的儿子,材料专业博士毕业,现在已经是航空航天领域的核心才俊。每个月也没见有多忙,听说月薪有 10 多万,还顺便解决了全家的户口问题。上次老张跟我说,新闻上那个什么什么发动机的超高温叶片,就是他儿子弄的。我虽然不懂,但能看出来是很逆天的事儿。你呢?你说你每天忙得要死要活的,到底干了个啥?也没赚多少钱。上次你给我说的你们公司出的那什么什么页游我看了,花里胡哨的什么鬼,丑死了。而且怎么游戏上还能刷附近的人交友啊?我年轻的时候就好多约炮软件。那时候我也是傻,否则也不会有了你。怎么这么多年过去了,还在搞这套?low 死了,我都不好意思跟别人提。”

“你问我为什么不喜欢你,非要喜欢他?我不是势力的人,我没那么在乎钱。你俩都是打工仔,收入也差不多,你还稍微高点儿呢,但我真无所谓这个。你是干啥的?金融?放上世纪八十年代,那就是投机倒把罪。除了让这个社会更浮躁,还有啥用?人家呢?几年前的新计算机底层构型和新型处理器,就是他跟着他导师的团队弄出来的。我妈都跟我讲过,她年轻的时候,前美合就是在这些领域上,直白地恶心我们的。要是靠你,咱国家能有今天?!再者说,你天天出去饭局,一身酒肉气。自己明明不行,还跟我那儿扯什么‘九浅一深’,尬磨时间,还 tm 问我爽不爽,我可去你的吧!你看看人家,屁话不多,直接 ‘十深’。快滚吧!”

有钱出钱,有力出力。

没钱又没力的,“价值观” 总还是你自己的。上一秒想要改变,下一秒也就变了。

而科研人才,首先也是人,符合马斯洛需求层次,有七情六欲。个案层面,有情怀爆表,甘于奉献的,可以。但统计层面,安全、稳定、财富、社会尊重、广义性权力…… 万变不离其宗哇。

知乎用户 四个酒窝 发表

可拉到吧!

什么叫科研人员留不住?

现在科研圈还不够卷吗?

985、中科院强势的所,新毕业的博士,全面无编。

别说什么留不住,985 给个编都要挤破头。

海外疫情那个死样子,多少人在积极联系国内,想找个坑回来。国外混好多年,回来还是韭菜,谁甘心?

现在青年千人取消了,就剩下海外优青,竞争超级激烈的。

当然,不怨题主,知乎的问题没有时效性,很多题目没办法进行与时俱进。

现在根本不是国内科研留不住人才,而是人才挤不进科研。

知乎用户 烟之骑士蕾姆 发表

中国科研人才并非留不住,只是留着没用罢了。

很多从 90 年代就絮絮叨叨着 “人才流失” 的人根本不明白,以中国的产业结构,不需要那么多人才。

知乎用户 大猛​ 发表

2019 年 12 月 27 日 20 时 45 分,长征五号遥三运载火箭在中国文昌航天发射场点火升空,2000 多秒后将实践二十号卫星送入预定轨道,发射飞行试验取得圆满成功。

“胖五” 复飞,多少热爱热爱中国航天事业的人激动不已。

当时我印象最深的就是这张图片

台上三分钟,台下十年功。

这个女孩年龄不大,为了科研事业我想她一定是更多的穿着蓝色的工作服。她有多少时间打扮穿着?她有多少时间照顾父母?不知她是否结婚生子又多少时间陪孩子?

中国的航天事业蓬勃发展,背后有多少这种默默无闻勤勤恳恳的科研人员。

其实我们国家许多科研人才大多都有家国情怀,要的并不多,没有人会跳着要求年薪百万千万,三环大豪斯,但是起码得为他们考虑好他们这一生的衣食住行物质要求以及一些精神要求,待遇得跟得上!

说心里话,我真的不喜欢宣传科研人员安贫乐道。我更希望的是宣传:在中国的科研人员没有后顾之忧,国家全包,社会地位高,荣誉感强,人民尊重。一切目的都是为了让他们能全心全意搞科研,为共和国事业添砖加瓦。

房子贵买不起,国家就算不分配能不能给他们提供国家控制的长租住所?而不用担心无良中介、房东坐地起价,或者半夜三更赶人出门?国家要考虑。普通人尤其是房东是不是应该本着就科研人员尊重和法律的精神,打心里尊重科研人员,起码不许欺负人家?

他们的婚姻,组织能否关心下,我有好多搞科研的朋友,他们有些人谈恋爱水平无限接近 0,半天不开口,甚至扭扭捏捏送女孩礼送了一本书。。。科研人员都是硕博起步的,毕业了本来年龄就大,社交圈又窄,让许多科研人员剩了。没有家庭作为牵挂,没有家人拴住他们的心,加上父母各种催,一次出国的机会,我真担心他们逃避了跳槽了。所以组织是否关心他们的生活情况?国家有时候不好解决,身边朋友是否真心帮身边科研人员介绍下对象?

他们如果没有房子,孩子就没有学区,孩子上学国家是不是给人家解决了。要不然家属电话打过来,想想自己孩子没学上,我不相信谁能不慌!孩子的同学爸爸妈妈搞科研的,有时候没时间接送,如果顺路方便,希望许多人像我一样帮忙带回家,这也是普通人力所能及的事。

科研人员父母生病了,国家、社会团体能不能关心?父母生病了,哪个不焦虑?哪个不着急?哪个还工作的下去?!组织能不能关心?社会群体能不能关注?如果在现在的中国,哪个为国贡献的科研人员父母没有照顾好,我觉得当地领导人应该检讨!

。。。。。。

科技是国家强盛之基,创新是民族进步之魂

这段时间一直在看电视剧《理想照耀中国》。

共和国能走到今天,何其艰难!离不开全国人民各司其职的奋斗。

如果要打科技仗了,我不是科研人员我能做什么?我愿意做视频里那个为科研人员拿蜡烛照明的人。

做好细致后勤,保障科研人员

知乎用户 要淡定​ 发表

啥叫科研人员留不住啊?你这说的恐怕是 2008 年前,甚至拍《北京人在纽约》那个 90 年代的情况的情况,也就是说当年只要能出国,哪怕出去刷盘子;只要能拿绿卡有身份留国外,哪怕嫁个比自己大二十多的带娃糟老头。我的硕导就坦诚他 2000 年左右出国两年,当时身为中国 985 大学副教授的他科研倒是没做了多少,只是眼红当地中餐馆时薪高,于是天天去那里刷盘子非法打工——当年中国人在穷困之下显得就是如此卑微。

现在的情况完全反过来了。是国内要求高,竞争激烈,大把大把科研人员回不去的情况。科研人员的供需完全成了校方独大的买方市场。各大高校非升即走,一线高校不拿到国家级的人才称号根本留不下来;还有一些动辄 98% 的淘汰率(武大,中大)。而且这种残酷淘汰模式大有向全国双一流高校蔓延的趋势。各大高校和科研院所身体上很诚实,用低薪、高淘汰率和取消编制等等行为论述了自己其实并不需要这么多科研人员。

作为普通人能做的有很多,尤其是宣传并实践降低内卷和内耗。尽量不要让自己孩子从事这种过度竞争的科研行业,例如生化环材——这不是说每个人都这么做我国的科研事业就不发展了。而是这个行业本身已经过饱和,竞争得十分酷烈,其实并不需要多更多人。实在对科研感兴趣的,如果有条件,尤其对于城市中产,尽量输出内卷,把自己孩子送到国外,拿国外的职位为妥。真的做的好的可以将来功成名就之后通过大千人等各种渠道引进回来。

知乎用户 Y.HL 发表

看了下评论区和私信,好像这个信息不对称现象确实是大规模存在,我的感觉是真实的

大多数国内工作的人的想法:海外人才你们回来呀,回来薪水 5 倍!10 倍! - 但是他们不回来薪水百倍。国内会以为 5 倍很高了。有点皇帝用金扁担的感觉。

另一种国内的工作的人想法:中国优秀的人才起薪上万确实很多。 - 但是人才外在 5 - 10 万,回国只有 1 万。。。菜鸡们回国只有 5-6 千,海外啥也不会混日子问问过 2 万。。。(这个也是我个人经验,国内 HR 好友说:你的简历,很好啊,你现在要是回薪水肯定上 2 万!我觉得:干嘛要给自己降薪呢?

另一种国内朋友的想法:何必在海外扫大街也不回? - 因为他们这种菜鸡,回国也是扫大街的菜鸡。并不会成为人上人,那同样是扫大街,你愿意 800 块扫?还是 8000 块扫?

留学生这边的想法:哇!人家拿到了 2 万的起薪!我要回国 - 请看清自己,那是人家,不是你。你的水平自己没点 B 数么?

留学生的想法:我在这里找工作会被歧视,因为我是外国人。但是回去了就没这个问题了。 - 有,因为你不是本地毕业生。学历跨国影响力必降低。并且,还有其他的歧视:性别,结婚没,等。

还有是不是生活质量不会降低这个点,我也不太懂,但是可以说一下我自己的感受:

国外物价也高呀。经济学公式咱也不知道,咱也不敢说。只知道 - 国外基本上养得活自己,薪水够付水电煤房租吃饭,买不买房的看国家。国内基本养不活自己,水电煤房租付了就没了。还需要父母出钱付房租水电煤。(有人说我的父母没出钱,我是自食其力的,那您的能力出去了就是 2 年全款买房的那种人才)。【其实,这一点是我当年放弃上海的工作出国的原因,因为实在是不想啃老了,我在上海的薪水永远达不到父母满意的地步,他们总是问我什么时候买房,但是我的薪水不敢买房,虽然是可以贷款,但是那意味着我一辈子被套住,一辈子动不了,做不了自己想做的事情了,稍有点想法都不行。现在终于逃离了父母的追问。问就是首付没赚够,问就是如果我努力赚买房钱,万一我被公司开除了,我就回来带您二老一起睡马路

我也明白赚的少花的少这个道理,但是我回上海找朋友玩的时候,发现盒饭要 50 一份,奶茶要 40-50 一杯,衣服,那种夏天的 T 恤要 300-500 一件,我立马说:我们能不能,吃点日常的?买点普通的?她们看着我:你在说什么?这就是普通的价格啊,现在哪里还有 20 块的奶茶?你在做梦吗?20 块的奶茶里面的那个味道,感觉跟喝油漆差不多,正常点的奶茶就是这个价格,你是不是在国外呆傻了???

我说:不是不是,我只是想着:海外赚 3-5 万的,买 50 块的奶茶还觉得贵。但是你们赚 8000 的,不会觉得贵么?她们首先批评了我装逼,然后说:贵吗?没有对比,不知道贵不贵,你们的奶茶多少钱?我说:贵的也要 30-40 人民币了,但是底薪是 2 万 5。所以每次我说我们玩点便宜的他们就像看乡巴佬那样看着我:你在做梦吗?

也有人说:回来你可以呆村子里啊,村子里消费低。**那我干啥要挪呢?现在不就是么?**搬家费机票费不要钱么?

有人说:思乡情节更重,那我家乡就是上海啊,上海我不啃老活不下去才走的啊。那我再思乡,也不能成为自己啃老的借口啊。

当然我也遇到过努力回国的人:有父母癌症需要照顾的,请保姆不放心自己亲自照顾的。有家里给安排好了关系直接进某些机构的,有回国继承家业的。

也有犯法被遣送回国的,有不开心裸辞没找到下家签证续不上的。有想让孩子学会中文的接受中国的环境教育的。

回不回,什么时候回都是自己的决定,并没有问题。但是人才留不住真的就是差钱。别说科研了,企业想要优秀的人才留不住也是差钱。大家总是会往钱多的地方去。

当然,我也跟我上海的朋友解释过这个问题,我说:假如:给你 [50 万] 一年,让你去美国 / 欧洲 / 澳洲 / 日本… 随便哪个发达国家上班一年,这一年里,你每三个月可以回家一次,但是机票自理。[包食宿]。没有税,不加班。你愿不愿意去?就去一年。一年后你可以继续这种生活,也可以回来继续现在的 15 万一年,食宿自理的生活。自由选择。

我朋友说:我家不差这个 50 万,所以我不想出去。但是我理解你的家境,我现在明白你为什么不肯回来了。

我说:我没有不肯,我可想念家乡了,只是穷。如果我赚够了房子的首付,我就回来了,但是也有可能我感觉永远都赚不够,或者【慢慢的,不想努力了】,就去买海外 0 首付的房子了。或者某些国家 PR 政府送房子。谁都想走捷径,谁都想付出少收获多。

渺小的我,流浪的步伐,还没法停下。

========= 原回答 ==========

正好写一个我一直很费解,直到现在已经放弃思考的事情。

就是国内外有个重要的信息不对称,刚出国的时候,我已经在上海有 3 年工作经验了,所以比国外的同班同学们稍微大几岁。那时候一个实习快要毕业的室友问我:

你有工作经验,问你个事,我在实习的时候薪水是 1 万人民币一个月,也不用交税啥的,现在快毕业了老板想留我,给我谈的薪水是 1 万 8 人民币(2016 年),这份工作吧不加班,也算清闲。但是我想回国,因为国内的薪水也很高啊,新闻上说大学生起薪 1 万多人民币,我一个学长应届生身份拿到 1 万 3 呢!加上国外需要房租吃饭,算了算我的薪水到手能用的也就只有 1 万出头人民币每个月,回国扣除五险一金,不用交房租,似乎差不多,那还不如回国。可是呢,我老板说,我们中国分公司同岗位薪水只有 3000 多人民币,怎么可能?我不信,我的领导在中国工作了十年,现在刚来的国外,他现在的薪水估摸着有 4 万人民币的样子,但是他说他去年在国内只有 1 万 5,我不知道他们是不是在骗我,因为他们想留我在这里工作,你不会骗我的,我想问下你我该不该回去?

我当时挺震惊的,因为对我来说,或者对广大一直在中国生活的人来说,没有工作经验的,应届生起薪 1 万(所有,并非个例),是段子里的事,大家都知道,也知道优秀的人才起薪会高,但是他们是个例,起薪 1 万 9 的,一个普通学校能有多少呢?一半么?就算是优秀的名校,清北复交那种,起薪也跟专业,行业相关,他们起薪过 2 万不代表所有应届生都能轻松过 1 万 8 的样子。可是之后的交流我发现她是真的相信媒体的宣传。我解释了,你的专业能在这里找到偏科研的工作,获得高新的机会大,回国的话,是冷门专业,很难找到对口的工作。她说她不需要对口的工作,随便找个工作就行。我说:那就应该没有 1 万。估摸着随便找一个专业要求不强的工作,大约 5-6000 人民币吧(2016 年)。她生气了,不相信我,于是不欢而散结束了对话。

后来我问她什么时候回国?吃个饭送送她,她说没想好,工资太低了,能签到的工作(我听了一下都是运营类岗位)只有 5-6000,6-7000,这么低,怎么活啊?而且我哥哥和国内的朋友都跟我说已经很好了。我不理解,真的假的,5-6000 比我实习工资还低啊。

后来类似的事多了,我就慢慢习惯了,也慢慢的发现,同学们讨论毕业回国事宜的时候,都会默认国内的起薪是 1 万 5-2 万人民币。而且他们的讨论中,似乎这个数字是各行各业的,无论学什么专业的都默认自己能得到这样的钱。问了下信息来源,基本都是:媒体报道,以及自己是名校硕士。而且每次他们问我的时候,我都说了实话,现在 2020 年了,我也不敢回答了,因为过了好多年,可能国内行情不一样了,我会帮着问问国内一直做人事或者猎头的朋友大概的行情。

就这样看着一批批原本在国外作者科研,学术,高端技术的人才回了国进入了” 浮躁 “的岗位,并不是他们本身浮躁,而是国内的环境比较浮躁。

后来 2019 年的时候,终于遇到了一个听劝的学妹,其实也不是她听劝,原本她也是不信的,她是转行学的计算机。实习在一家本地科研机构,实习薪水是 6000 人民币。毕业跟我说想回国,理由和以上所有已经回国的同学一模一样,就是觉得国内能拿到 1 万 8,或者哪怕 1 万 3-4,不用租房,好过这里的 2 万 5(2 万 2 是 2019 年本地应届生的起薪,也就是拿不到这个价格是要滚回国不给办签证的,不过大多公立大学学生都拿得到,很少有拿不到的)然后我也劝了,还问了国内工作的人事,她直接开怼:5000-6000 吧。我说 1 万 2-3 有没有可能的时候,国内的朋友直接开怼:**名校生吗?本科清北的吗?貌若天仙吗?英语好到跟全世界沟通没有口音吗?她在做梦吗?**我都不敢把这个聊天记录给学妹看。后来,这个不信的学妹就两边一起开始找工作。并且最终承认了国内,如果没有工作经验,只能开到 5000-6000 的事实。并且现在 2 万 5 留在本地工作了。

再后来,我慢慢的琢磨出来原因了,大家不信的原因就是觉得自己应该是牛逼的那个,没有那么菜,那么倒霉,所以自己能做到媒体报道的水平。所以后来我就不说了,来问我我就鼓励大家自己投投简历找找看。

========== 以上还算是普通民众的就业之路的话,说说科研的同学们 ==================

其实搞科研的孩子们想回去的也是很多的,很多也是成就满满,论文数量多,质量高的,年纪轻轻博后已经完成的(27-28 岁)都不在少数,很多时候讨论起来,他们都不是很在乎薪水,因为主要想着进高校送房子,或者进科研单位求稳定的比较多,而且也是主要在选择户口,平日里讨论的是北上广深怎么选。不过呢,最后他们回去的多。思乡情结还是很重的。大家都不惜损失重金,都选择回到故土。

所以感慨归感慨,我觉得人才流失不算严重,但是如果多给钱的话,应该就能留住科研人才吧。

知乎用户 阿源老师​​ 发表

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

在我们不是世界第一的时候,有大量的人往外界走是很正常的

就拿国内的情况来说,你的老家为什么留不住你,没那么多虚头巴脑的,就很简单的理由,经济不行、工作机会不够。

越是牛逼的人,越是有机会往外界走,也越是希望更高的平台。

当然也有牛逼的人选择在外面功成名就之后回头建设老家或者直接留在老家创造机会。

这些都是个人选择。

即使当我们是世界第一的时候,有人往外走,也是正常的,毕竟人口是流动的

同样的,国内发达的北上广,依然有人想着逃离。

美国不也有人往外移民吗?包括科研人员, 比如戴维 · 布雷迪。

普通人能做的就是好好做自己的事就行,尊重科研人员,除了尊重他们的成果以外,还有尊重他们的待遇、尊重他们的自由。

普通人和科研人员,同属劳动者,如果劳动者没有离去的自由,只会让资方变本加厉的剥削。

当经济好转、实力上升,自然会有越来越多的人选择回归,以及国外的人到中国。

知乎用户 托卡马克之冠​ 发表

现实情况是,中国人才哪怕不是被动外流,而是主动朝外输出,都能把世界上所有主要工业化国家的相关岗位全部填满。

每年几百万应届毕业生,能轻易抵消任何创造工作岗位的努力,能把最顶级的做题家逼到非洲开粥棚去。

知道为什么中国这么招洋人恨吗?因为世界上的总体市场规模就这么点,通过人口增长和社会发展来在总量和深度上扩大市场规模的速度终究是有限的,而市场规模的有限导致工作岗位的有限,工作岗位有限的情况下中国人还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来填充这些岗位,你想想出租车司机有多恨网约车就明白洋人的这种恨了。

知乎用户 平凡​​ 发表

少去粉那些个明星什么的,像爽妹子这种一部剧 1.7 亿,要是用来招博士生,一年 30 万可以招 566.6 个,你觉得哪个有用?

当然你要是觉得娱乐至死不错,那当我放了个 P。

知乎用户 「已注销」 发表

别人我不知道,反正我的个人经历不是 “留不住”,而是 “回不去”。当然,我是文科狗,既不科研也不人才。是我给自己脸上贴金了,我厚颜无耻。

去年我联系国内某高校,面试时,对方直言 “恐怕我无力承担大一基础法语的教学工作”。WDNMD,我起了,一枪秒了,还有什么好说哒?咱好歹法国文学博士,没资格教大一新生,贵校水平实在太高,必须法兰西院士教得了。失敬,告辞。

老天饿不死瞎家雀。承蒙法国很多老师的关照,找了个位子勉强糊口。其实我依然想回国,但年龄不饶人,很快就要过普通招聘的门槛了。再加上我弱智低能大煞笔,连大一新生都教不了,我回国就是给国家建设拖后腿,还是死外面算了……

当然,我再次强调我是文科狗,既不科研也不人才。我的经历纯属特例,你怎么看不起我都行,我全盘接受。但是,其它学科真正的科研人才,有没有类似的情况呢?是否也有人和我一样,想回国却回不去呢?现实究竟是 “回不去” 呢,还是 “留不住” 呢?

我不知道,恳请诸位国师指教。

知乎用户 Vincent Miniz​​ 发表

留住人才靠的是实实在在的条件,而不是什么虚无缥缈的情怀。

用情怀要求别人奉献国家的人,翻来覆去也只能举出一个钱学森的例子,而哪怕是钱学森,人家的待遇也从来都不低,人家可是当过几届政协副主席的,人家可是位列国家领导人之列的。

钱学森配不配的上这样的待遇?我觉得配得上。而这也正是我的观点,留住人才很容易,给人家配得上的待遇。

知乎用户 John Hexa​ 发表

作为普通人,有这么很简单的几条可以做:

1)少买或者不买国产盗版,多买正版。

2)对原创产品积极给予使用反馈,学会如何准确的做出高质量的 bug 报告——这个绝对价值千金。

3)积极提供你会为之买单的衍生需求线索。

4)如果你使用过国外竞品并有有价值的体会,尽量反馈。

5)少用或不用免费版,多用收费版。(如果预算允许,一般不推荐使用完全不收费的工具)

6)对免费开源作品,凡使用皆捐赠。

7)帮助维持用户社区的友好气氛。

8)如果你是企业经营者,多考虑合作或者分享资源。

知乎用户 隐身​ 发表

现在中学语文都不学曹刿论战了么?

“肉食者谋之, 又何间焉?”

传统文化教育还是要加强一波啊.

知乎用户 Johann Faust 发表

问题是,普通人啥都做不了啊……

知乎用户 physixfan​ 发表

国家需要的科研是芯片、5G 通讯、人工智能等离应用很近的研究领域的。

国家并不需要我这种只喜欢琢磨真空中的球形鸡有没有毛、以及有毛的话能不能理顺这种问题的 “科研人才”。

知乎用户 老猫仙​​ 发表

这道题其实特别好,算是一个社会科学 / 教育 / 文化 / 国关 / 管理 / 心理 / 高校建设等诸多学者共同关注过,讨论过的问题,在很多科学期刊上有详细的讨论。

人才流失问题不是中国独有,很多发展中国家都面临这个问题,比如印度,巴西,土耳其,尼日利亚,菲律宾等国。人才流失涉及到的概念和领域相对比较复杂,上面某些答案都涉及到了一小部分。如果综合起来看,相对比较繁琐,尽量概括下,大概分为

  1. 科研人员人格尊重和工作独立性(由于欧洲 / 美国采用的是简单型文化,所以并没有绝对的权威色彩,发展中国家大多是复杂型集权文化,所以对科研人员的人身控制加重。举个例子,在尼日利亚做科研员,除了完成日常工作以外,还需要花费经历去陪领导吃饭,打通关系,确保自己的地位)。而这种文化会使得很多科研人员对工作系统产生不满。
  2. 工作压力与工作环境
  3. 薪资待遇与福利
  4. 自我职业认同感
  5. 工作上升前景与晋升机制的公平性考核方案(晋升空间难度:讲师 - 副教授 - 教授 / 助理研究员 - 副研究员 - 研究员)。
  6. 所在国(地域)的医疗系统与教育环境对其科研人员的家庭影响
  7. 所在国(地域)所提供的平台跟个人兴趣的匹配度

所以,与很多人理解的不同,工资占比并不是绝对的,有的时候甚至占比并不高。科研人员对是否出国发展,大部分都是做过详细的对比,并且很多都是咨询过多人(包括老师,同学,家人),做出的一个综合性的决定。

所以强调欧美科研人员待遇高的答案,是相对比较不全面的。一线城市 28-38 岁的科研人员 / 大学教师的普遍工资在 20-30 万人民币左右,跟西方的博士后,助理教授的工资(4 万 - 7 万美金)本身区别并不大。

此外,科研人才向经济发达地区流动,是一个很正常的现象。排除国外因素,经济不发达省份的科研人才也会被经济发达城市所吸引。可参见东北,西北,西南省份人才流入到北京、上海、深圳等一线城市。从学校 / 地域层面上讨论,不发达地域的学校也会制定反制措施(人才回流政策)——比如西北某些大学(包括一所 211)可做到忽略论文成果,只要是海归博士愿意签约即送副教授。而经济发达地域在吸引人才回流上,则会给予更多的经济奖励(比如深圳孔雀计划,世界 top150 大学选择深圳工作,在没有任何研究成果的情况下,也会送 160 万人民币。)

问题的第二部分,是普通人可以做什么。知友们可以做的事情,其实远远超过自己的想象。比如,知友可以做:

一,否认发展中国家人才流失,假装没有这个事情。

这个问题下 1 千多赞的高票空一格说:只要不信公知的鬼话,国家就没有人才流失。所以大家千万不要看美国的数据,很多美国的大学 / 研究院统计 —- 在美国百分之八十以上的中国华人博士生是不回国的。所以这个数据是错的,是假的,是公知故意给大家看的。大家千万不要相信。谁敢说中国有人才流失问题,谁就是公知。

二,

知乎用户 风大 可稍息否 发表

我觉得现在在待遇方面做得工作已经够多了,重点应该是针对传承体制进行改革。而且这个改革方向不能是英美式的落后体制,否则永远不会有出路。

最近看了一些博士写的书,这工程那工程资助的。读了以后感觉是如果不是为了支持青年学者,这书根本出不来。

从结构上来说,这些书都是尽量按照严格的结构来写的,大小标题,序言总结,写得非常清楚。但是读了以后就会发现,全是资料堆砌,只能做资料集来使用,而且还得是粗浅的资料集。二三十万字读下来,还不如一篇几百字的文章。放到眼前一看,就是:“嗯,这块儿他也写了。”

你派了个人去锯树,他拿着搓澡巾把树捋了一遍。

你说他什么也没干吧,树皮渣渣了掉了不少,整个树看着都精神了。

你说他干了什么吧,你锯的树呢?

这东西你说是博士写的,我还以为是本科生在考研。

国家对科研人才有点太宽松才是真的了。

科研人才留住留不住的关键,始终是产业需求。产业需求足够,则人才留得住。产业需求不够,则人才留不住。

不是说我国科研人才没有存在欠缺的问题。我国科研人才的主要问题是结构性欠缺。

我国当前的情况,是初级科研人才供应过剩,顶级科研人才尚未进入丰收期。育人就像种树。小树苗种得非常多,但是整个人工林的年限都还不够,还没有到砍伐期。所以看着林场挺大,就是不出木材。

很多人着急就着急在小树砍不了。

至于说流失人才,其实主要针对的还是中青年学者。而这恰恰就是供应过剩的领域。

供应过剩有两种解决方案。一种是降低供应,一种是扩大需求。降低供应的事情我国已经在做了,初中升高中、高中考大学,都在有意控制比例。扩大需求的事情也不是没做。一带一路扩大国际贸易市场,就是在扩大需求。而且,随着美国霸权衰退,全球各地出现权力真空,非英美系高端人才的发挥空间也在急速增加。所以整体需求都在扩大。考虑到发展周期,现在的一些中老年学者是必然要填补这个空白、大有可为的。

这个所谓科研人才留不住的观点,其实焦虑的主要是三个方面。一是科研环境不够好。这个其实是比较虚的东西。因为这个科研环境终究还是要取决于社会需求。二是需求不足。需求不足,很多人就只能去境外发展。随着社会发展市场扩张,特别是全链条扩张,我国的市场正在向高端攀升,那么科研人才的高端需求也处于不断扩大的趋势之中。只不过大部分叫嚷需求问题的人目前都接触不到这个领域。三是供应过剩。供应过剩也会导致大量科研人才外流。

这个人才外流的问题,前些年原本是个很严重的问题。因为那时候我们的市场需求太小而人才供应增加过快,自身的科研人才年龄结构也严重不完善,所以问题比较严重。现在说实在的,重心应该变了。

知乎用户 穷码农​​ 发表

作为普通人,不吃他人苦,莫劝他人善。

要不然,你去做做科研,看看自己能不能留下来。

别站在道德高地,指责别人这也不行,那也不对。

普通人可能忘记了,科研人员也是人,他们也有衣食住行的需求。

留不住分两种,一种是你留不住别人。

还有一种,不是别人想留,想留就能留。

知乎用户 韩默 发表

什么都做不了,也什么都不需要做。

一定想做什么的话,好好工作多挣钱多纳税、用自己的方式为国家经济发展做点贡献就行了。

一个国家对科研人员的吸引力是国民收入水平和科研规模决定的,前者是个人生活层面的吸引、后者是事业发展层面上的吸引。而一个国家的科研规模在很大程度上又是被它的经济总量决定的。

至于什么社会环境之类的东西其实无所谓的,科研(注意不是产品研发)这种不以产生实际的社会价值和经济价值为目标的活动在任何一个成熟社会里都必然是 “不上不下” 的状态,任何国家的绝大多数一般公众也必然是不尊重科学、不在乎科研的,真正想做科研、做得好科研的人不会太在意这种事。

知乎用户 温和派小哥哥 发表

出国务工享乐。

到非洲、欧洲(东西都行)、北美,随便哪儿都行,反正不要呆在中国。

中国的最大问题就是内卷,内卷降低了一切享乐主义带来的快活,配上经济发展缓慢,后果直接令和废宅。

一个日本人,如果花几百块跑到菲律宾当地日企工作,他还需要当网吧难民吗? 还需要干一天玩三天,搂着手办当新娘吗? 直接飞升当地小资阶级,秀一下国籍就有大把菲律宾妞倒贴,这样的日子为什么要废宅?

中国高度的内卷,毫无意义的炒作住宅,实际上就是自己勒自己脖子,逼自己上进。一套注定没人接盘的刚需房,搞得人努力福报还嘲讽没买房的,后果就是上海一个月出生不足几百婴儿。但凡你去不内卷的地方混几年,生育率也不至于低于 1,更不至于为了没有价值的东西束缚自己一生。

你说啊,我不在中国,中国的发展交给谁?

这话说的,内卷社会里有一句话基本上每个人都听过:你不干有的是人干!

作为一个普通人,只有出国务工享乐,才是对祖国最大的回报。

不是中国人就不能爱中国了吗?

肤浅!

知乎用户 陈大宝​ 发表

其实这个问题在目前环境下是无解的。

一句话,你希望留住人才,那留住人才的钱让你买单你愿意吗?

培养一个高端人才很费钱的,就我们香港 4 年博士,最基本奖学金就有 84 万港币,入学即得,更别说北美五年制博士了,还有更土豪的瑞士一个月 3w rmb 点奖学金。这些都是拿到 offer 马上就有的。不管你毕业后有多少文章,拿多少奖,有多少 citation。你可能毕业后啥也不是,但钱嫖到了。

等于说国外都是拿重金在赌你是不是人才的。再加上优秀的学术环境,这种情况下才能吸引来全世界最好的学生。你看外国博士生一个人接近一百万 rmb 的奖学金,这些钱哪里来?

很简单啊,一个本科生一年 40w 学费,硕士生一年 30w,两个本科生或者三个硕士生一年就能养一个博士生到毕业。而我们大陆一个本科生 6000 学费,如果按照现在博士生平均一个月 1000 生活费算,5 年 6 万块钱,要十个本科生才养的起。这么来说,其实给 1000 块钱很多了。

别说外国大学私立的所以收钱多,他们从国家拿的钱还真不少,很多都比清北还多。

所以如果真的铁了心要培养高端人才,得加钱。学费至少 x10 倍,但是这样你接受吗?不要死道友不死贫道,摇旗呐喊很容易,真的让你掏钱了反而不乐意。

另外我们国家也是把教育公平放在教育水平之前,付出流失高端人才的代价来保证让大众接受教育。

知乎用户 南宫林夕​ 发表

没有吧,咋留不住了,我感觉这几年看到很多业内优秀青年学者大佬纷纷回国啊,哪里留不住人才了。各种头衔各种计划各种工资翻倍挖人,房车不愁。真谈不上留不住。

至于作为普通人的我们,我自己的话这种属于回去进半导体大企在上海住四人宿舍一个月累得要死一万来块的,这类海外留学人员跟才字不挂钩,可能勉强算个活科研人,讨生活的而已,没啥影响。你要是想问能做什么,把手头工作做好就行了,敬业。

知乎用户 宝宝王 发表

主要是这一届科研人才素质比较低,无法做到不计名利

知乎用户 程墨 Morgan​​ 发表

我也不知道 “中国的科研人才总是留不住” 这话有什么根据,如果这话是真的,那中国的所有的科研机构岂不是都是空的了?或者你觉得还待在国内科研机构的都不是“人才”?那些真正的科研人才跑到哪里去了?

好吧好吧,我知道肯定是有人看到或者听说某某人去了国外,就觉得所有科研人才都流失了,这种只看局部不看球全局的眼光,值得反省。

不管怎样,我们现在建设的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科研也一样,国家有统筹规划,市场也会自我调节,如果人才往国外跑,那说明此时国家还不需要统筹他们在国内,市场也不需要他们此时在国内。

就这么简单一个事啊!

作为普通人,好好学习天天向上,准备接受国家召唤和市场考验,要是国家目前不需要你,市场也不给你满意的回报,你就让自己 “流失” 到国外呀!

当然,你先要让自己有能力 “流失” 到国外…… 哎呀,也许这才是事情的真相:-)

知乎用户 孤独的夜行者 发表

看看身边搞科研的人都是什么状态就理解了。

如果以科研为名,攫取名利,大多活得很潇洒。

如果以科研为生或者以科研为兴趣,大多很凄苦。

特别在国内的国企民企,科研技术人员往往是最苦逼的。

销售很重要没错,可惜国内老板们有几个能理解研发也是很重要的呢?恐怕只是口头上吧!

崇洋媚外,可惜连洋大人提出的 U 形微笑曲线,也不过体现在政府补贴申请书里边。

以搬砖不如的工资招聘一个研发人员,期望达到人才的标准,在庸才领导的英明领导下,做出精英级别的成果,在此期间还要完美避开各种兄弟部门的挖坑和甩锅。

国内但凡敢在研发上投巨资的,现在过的都不会太差。挣扎在破产边缘、过一天算一天的大多是随便搞个实验室就申请个研发中心骗骗政府的补贴,实际上哪有什么真正的研发工作。

当然,研发人才只是一方面,事实上,在中国,人才比人材难混,人材比庸才难混。不管你多有主人翁精神、工作能力多强,大多数人在老板眼中都是可以随意替代的耗材。

以人为本,人性化管理大多是口头上而已,体现在万恶的外国资本家那里。

什么时候,这些大老板们显露出人性的光辉了,别说科研人才了,什么人才都能留下来。

知乎用户 曾晋哲​ 发表

2000 年 5 月,Science 主编到北京采访时,提出了类似的问题。得到的回答是,

It is our policy to ensure [scientists and engineers] the freedom to come and go—to travel abroad and to come back to work here in the motherland. Despite all the different views, we still believe that they should have the freedom to come and go. And we need to further develop the Chinese economy and create better conditions to attract more people back[1].

粗体字便是 20 年来所有人都在参与的事情。

参考

  1. ^China’s Leader Commits to Basic Research, Global Science. Science. 288, 5473, 1950-1953 (2000). https://doi.org/10.1126/science.288.5473.1950

知乎用户 伏罗希洛夫射手​ 发表

想了解这个问题,建议看嵩县视频第八期。

先有岗位,后有人才。岗位是现代经济体系的一般等价物,这一点上不吹不黑,懂王是真的懂,比他们国家那一批精神钱学森懂。

没有足够的高级岗位,整个国家被国际经济体系分配的位置就是产业链的下游,就算你花钱把科研人才都弄回来了,你让他们干什么去。水知乎吗?

除非你拳头大,把产业链上游的高端岗位抢回来,否则你就算把人才弄回来,又能怎么样?给你念力造物,撸个芯片出来?

指望花高薪聘 “高级人才” 回国“做贡献”,岗位弄不来,人自然还会溜走。

等你真的有了那个岗位,你就能发现,你甚至从一个地级市的辖区内凑齐产业升级所需的全部人才。

还附赠两百个名将之花

知乎用户 赵英男​​ 发表

把中间和右边的标语去掉。

知乎用户 水陌轻寒​ 发表

为什么美国打击华为牵动全体中国人的心?因为中国像华为这样的高科技公司实在是太少了。海龟基本是高学历人才,在国内很难找到专业对口的工作,只能做些中学生都能做的工作,相当于之前学的都白费了,即便能进了华为这样的企业,996 文化就能劝退一波人,加上超高的房价,非常令人绝望。人像一台机器,久不用的话是会生锈的,与其在国内生锈,还不如去国外的高科技公司磨练磨练,遇到好的机会再回来。

不过一般不建议留美,因为在可预见的未来,中美会是敌对国家,一旦冲突升级,到时候处境可能会非常不妙。

知乎用户 一言难尽​​ 发表

中国的科研人员

很难留么?

非要留么?

倡导留住科研人员这么多年,近期把大部分青椒耐以生存的发文的奖励取消了?

喊打敢杀提待遇,这么多年了,不了了之?

有了疑问,没有改善,是不是可以反过来设想? 原因无非就是: 没有必要提高待遇,继续反推:

1,有信心,人多,跑了一个培养一双。想跑你去呀。

2,回来的大于跑了的数量,大部分想跑,人家也不要。流出量不值一提。

3,中国的工业市场 (体制外),细分市场未成型,无法给大部分理工博士提供高于体制内的待遇,还不如拿编制。所以喊的凶,也不敢跑。

4,成型的工业市场,本就应该吸收这个方向的理工博士,抢走人属于合理的市场行为。

5,中国给顶级学者的引进待遇,不低,并且内卷程度不如美国,甚至能获得部分权利。

6,文商科博士可能已经过剩,提供的科研成果,现在国家需求很低。

7,青椒更少的自主权,对于科研经费的浪费有利。青椒给老家伙打工,微观来看,跳楼的跳楼,跑的跑,但宏观的数据可能有利于郭嘉管理?

8,科研单位的行政人员 > 科研人员,无所谓,唯稳和把财政饭发到每个人手里更重要。你不搞就辞职,有的是人接替。

作为青椒,我们是否可以这么理解,普通青椒没法在国内拿到高待遇,是一个必然现象,是一个结果,而不是一件值的去探讨的事情。或者从宏观来看,这样很好,总要有人去牺牲。


我看了下面还是有很多拿钟老儿子,钟维德先生举例的,不可取,我以前就写过,这些是自媒体的营销手段,反向炒作。

我们无法找到跟钟先生相关的负面评价。也就是说,大部分人内心就是默认,钟先生能用爱马仕的,很可能自媒体刻意制造噱头,博取认同感,引爆流量。

知乎用户 苏乐榛​ 发表

不回国的人向来都是女性居多,看了一下没有从女科学家角度说这个问题的。

作为大学毕业以后出国的搞科研的女生,说下自己不回来的原因:

1. 我女生未婚 30 岁,虽然父母很支持我,但是回国就要被周围叔叔阿姨催婚。我本人准一线城市,周围也是知识分子中产阶级者居多。每次听到这个就怀疑大清不是早亡了嘛。

2. 我本科学校非 211985,哪怕现在博硕院校世界排名跟清华差不多,但是我还是担心回来会被论资排辈。回本校吧,别人不需要我这高端科研。去别的学校吧,人脉感觉不太够,有点心虚。(当然我也认识非嫡系出身的大佬,我自认普通人,只是想选没那么难的路啊)

3. 回了国人人都劝我为祖国服务,我也爱祖国吧,但是我觉得爱中国不一定要在体制内工作。我性格散漫是个不太关心针织的普通人,觉得国外的环境稍微自由一点,没有人天天统战我吧。(偶尔也有台湾朋友在美国统战我,这也挺烦人的,不弹针织。)

4. 我在国内呆过几个实验室,可能是由于我本身学校一般,没接触过很好的科研环境。其中一个大佬有潜规则女同学的绯闻。还有一个老板说想合作开文章工厂(211985 的教授)。求生欲很强的说不是他们真的干了。我不知道不想知道不知道不知道。

5. 家母因为拒绝在国内假造数据退出学界了。

6. 经常审稿 SCI 两分左右文章的稿件,说真的不是造假不是只有中国科学界的问题,伊朗印度包括意大利也都会有这种事情。但是来自中国的稿件如果不是清北复交那几所,包括武大之类的 211985 也会出现造假的情况,更不要提那些非 211985 院校。就感到非常失望,对学术界,对中国学术界都有点失望。

7. 周围天天叫回国的都是清北复交嫡系。真正回国的人或者是家里关系过硬,或者年纪太大不想折腾。尽管这样也没看着几个回国。像施一公那样有理想的大佬之所以成为新闻那是因为只有少数人才是为了理想,绝大多数普通人都是为了生活。那种天天叫着中国好吃美国饭的人是最利益至上的人,你看他们在哪儿就知道他们的真实利益在哪儿了。

声明一下我不觉得,美国科研圈没有论资排辈潜规则裙带关系的问题。但是对搬砖党友好太多了。至于以后关于天花板的问题天花板到了再说吧。人才之所以想成为人才就是因为想要有选择。我在国内也遇到过很多德才兼备的大佬。高山仰止,向他们学习。

普通人能做什么?1. 男女平权 2. 对人平等 3. 不卑不亢 4. 不黑不腐败 5. 尊重公平公正规则 6. 尊重不同的价值观。就是这些很基本的东西。不可能做得那么完美但是也是要分清是非吧。

普通人包括科研人才嗯。

知乎用户 茶新 Sann​ 发表

去变成科研人才。

到时候再看看自己怎么想。

然后你就知道该怎么办了。

知乎用户 来生再见 发表

因为你产生不了人才,你只能产生人才的 “前体”

知乎用户 变态心理学​ 发表

中国的科研人才也不是现在才留不住,七八十年代的时候出国潮的时候才叫吓人,那架势感觉中国从此就要被锁死在低端产业链了。

但现在搞成了第二大经济体,还大有赶超第一之势,原因何在?

很简单,时势造英雄,英雄也造时势,二者互相成就。

刘邦带着沛县的屠狗哭丧之辈建立了汉朝,难道沛县就这么牛吗?还不就是在惨烈的搏杀之中这些人成长起来了。

马云的十八罗汉就真的数一数二?还不就是在激烈的竞争中稳住了,踩着失败者的骨头爬起来的。

中国最大的成就不是高铁也不是航母,而是我们实行了全面义务教育,流水线培养具有一定工业化素质的人才。

科学家可能少点,科研可能比第一梯队弱点,但绝不是没有。

君不见目前华为、腾讯、阿里等大企业早已开始在储备科研人才,国家也在大力投入。

以前留学的科研人才基本留在国外,现在回国的也开始增多。

环境好了,就能留住人才。

这还只是科研。对我们普通人来说,怎么做呢?

一个社会的健康与否,就要看流动性。人才是流动的。

敢去拼,敢去闯,敢接受失败,你才有可能突围成功。

普通人的路就这么多,你要是心忧核工业所得几位科研人员集体辞职,然后发奋攻读核知识,这不是不行,但本末倒置了。我国人才储备不是 60 年代就那几个人了。

做好自己的事,没什么比这个更重要的事情了。

知乎用户 牛顿的火焰激光剑 发表

什么也做不到。

有个系统性的根深蒂固的问题:我们大多数人都认为科学家一定要安贫乐道,不能有钱。

就如同我以往一个回答里说的,这种情况在我们曾经一穷二白的时候,有很多前辈为了崇高的理想为了坚持自己的信念甘心如此。人才在那时,确实符合上述要求。

但现在,再说一遍,时代已然不同了,钱有的是,但宁可被人伪造芯片骗去大笔资金都不愿从根源起去解决人才的待遇问题。而其根本的逻辑又和上面一致。动辄提起钱学森、邓稼先的无私奉献,最喜欢宣传院士布衣布鞋,仙气飘飘。以默默无闻几十载做出重大贡献却不为人知作为策略,不遗余力地传播自己 “既想马儿跑又不想马儿吃草” 的思想。都什么年代了?

说得更简单些,这就和某些高校死活不愿意给学生宿舍装空调是一脉相承的,决策者认为自己吃过的苦,后来者必须再吃一遍,你不吃我就不舒服。信不信如果有哪个学生在没空调的宿舍里发出一篇高质量论文,会被学校大书特书 “吃苦耐劳”?

好在越来越多的高校已经装上空调了。

知乎用户 deadlineispower 发表

说点个人经历。我不是科研人才,我是科研狗。

我出国前在国内工作过几年,上海的三甲医院。博士刚毕业时我拿了点基金,国家级的市级的都有,就是钱很少不过几十万,于是琢磨着自己做点实验。说干就干,计划了一下我就开始定试剂了,一旦开始定东西,我就陷入一种完全预料不到的困境: 钱花不掉,东西买不来。

我们医院任何超过人民币 100 的试剂,都需要科主任,科研处,财务处,库房,以及分管副院长的签名,低于 100 的,副院长可以不用签—然而我没有遇见过有什么不到的 100 块钱的东西。每次定东西都吃尽苦头,行政楼里四处奔波找人签字,一般几个礼拜才能把订单发出去。 等收到货了,还不能直接发到我手上,必须发医院库房,让他们入库清点后我再去领。我们医院的库房里几个流里流气的小伙子,在库房里养了一只很大的鸟,大概是鱼鹰之类的吧,我每次去那个库房都觉得进了丛林…… 他们把鸟伺候得挺好的,就是该放冰箱的试剂从来都是丢常温,有时酶就坏掉了。最后呢,报销再按顺序签字来一遍,财务处却时常大半年都不把款打给人家公司,害得我过年前被公司追债,跟杨白劳似的。

上班第一年,我作为什么科室里青年人才去跟院领导们开会,我也是愣头青,当着所有领导的面把我们这个订购报销流程抱怨了一顿,领导们深以为然,表扬我敢讲敢说,都在自己那小本上刷刷的记下了。不过等我离开的时候,一切原样,该签的字一个不少。

不过呢,和很多抱怨待遇的答主不同,我不抱怨待遇,我那会的工资奖金挺好的。奖金嘛,反正不能靠科研啦,临床上做做够了,我们科奖金一视同仁,大专本科硕士博士都一样,做科研纯属靠情怀。所以我觉得让我回国回原单位工作我还是愿意的,就是真的不能再做科研了。所以我觉得科研人才也未必一定流失,也可能就是默默的躺成了一条咸鱼……

知乎用户 阿偏​ 发表

0、“总” 是留不住是拍脑袋说法儿

如果总是留不住人才

就请得请问所有在默认这个情况下谈问题的人

现在中国解决各种重大问题的人如果不是人才,是什么

如果是人才,这个总字真正指代的是什么,留美归国率低?如大多数求学博士

还是本土人才进入正式科研岗位后去往国外?如后半部分的颜宁

不要把问题搞得黑白极端化,有问题说问题

情绪泛滥对说问题没多少建设性

1、人才太多;人才,又太少

人才流动如同人事流动,高流动率或净流出自然表明中国科研岗位安排存在问题

但如果细究,根本的问题应该是人才有没有进入到展示人才价值的位置上

这里可以分出很多子问题

但最直观的是中国是否有这么多允许科研人员展现才华并获得相应回报的位置

从我自己出差去过的工厂、科研院所的情况看

一没有这么多能够快速体现科研价值的位置,二没有对应的回报

以博士为例,绝大多数同辈的佼佼者几乎都是按照降一级或两级的格式选择去了学校

在这个不大不小的视角选区里,中国的科研人才是 “畸形” 的过剩

如同高考,依然跟素质教育没多少关系,只剩下存量竞争

但另一方面,广大制造业领域容纳的博士则还很稀少

很多时候企业几亿几十亿的产值,但不做研发,普通工人熟练的干活儿即可,不需要高工资的博士

这就是制造业界在其自身存量竞争模式下本能的选择

我自己的看法是,博士发挥自己科研价值的位置还是在企业,或者说与企业深度合作的院所

学校已经接近饱和,再卷下去对学校科研并不会有多少质的贡献

顶多就是把数据刷的更漂亮点儿,搞双一流评价时,措辞可以更豪放一点儿

使得从国家和地方拿钱更多更痛快一点儿,集中力量办大事儿更鲜明一点儿

相比而言,产业路上把科研落到新产品、新工艺、以及最终的产值上的时候

科研人员可以既有成就感,又有高工资,甚至是股份和话语权时,人才才能自然就留住

2、但这需要时间

要么是等待政策环境变好了,允许各类零零散散的企业也有金融和互联网所享受的政策

要么是企业经营理念逐渐跟上科研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表述后

但无论何种,短期内我觉得都不会实现,任重、道远、且阻

人的改变很难,最直接的方法也许是有某种思维的人去了,有新思维的人上来

3、普通人能做什么

尊重科技及其相关高价位

只关注价位会通过企业形成传导压力,从根本上排斥科研人员把科技转化为产品

费劲巴拉的,还不挣钱,谁还搞实用科技;都去做学术科研或金融,产品指望谁

培养下一代的科学素养

自己也顺带弄明白,搞农学的不是 “种地的”;搞冶金材料的不是 “打铁的”

普罗大众对特定行业傲慢或调侃主要来自无知

自己多学习科学知识

自己不学,不去了解,说其他的其实都是瞎扯

人对不熟悉的东西总有种莫名其妙的傲慢;了解的多了,才好做分析,探究竟

还有一点就是,如果看到不友好的现实,还能抱有希望,大概才是真正的希望

知乎用户 圆滚滚在蓉城​ 发表

我大学时有一位老师,双博士,热爱教学,据说科研能力很强,为什么是据说呢?因为我并没有见到过,原因大约是这样的:

老师工作很多年了,却还只是个副教授,行政 title 更是完全没有,

他只喜欢教学和搞科研,不喜欢在学术圈拉帮结派搞关系,

所以,他申请不到任何基金、项目,

学生们看他手上没有项目、也没有合作的企业或者突出的社会关系,不能帮助自己顺利毕业或者找到一个好的就业单位,

于是都不愿意报考他的研究生,

因此他有更多的时间来给本科生上课,

可是,由于他教学严格,考试评卷时也不会放水,

相较于别的老师,选他的课被点名、挂科的几率会更高,

所以,本科生们也尽量避免选他的课程,

教务处有规定,如果某个课程选课人数低于一定的数量,那么这个老师的这门课程就会被取消,

慢慢地,老师所有的本科生课程都关闭了,

老师的收入来源一般是项目或者教学,

由于他这两项基本都约等于零,

所以,他的经济情况非常糟糕,

我不止一次在学校食堂看着他买几个馒头,就着免费的蔬菜汤吃,

说实话,我很心酸,

因为请学生助理是要付费的,

所以他从来没有一个助理,

以前经常看着他骑着个自行车,抱着作业本,到学生宿舍给大家送作业,

学生们都很感动,

但是,我们仍然会和其他同学一样,

本科不会选他的课,研究生不会选他做导师,

因为,我知道,我需要的是拿到一纸毕业证书,需要一个关系网强大在业界有地位的老师把我推介到一家我喜欢的公司工作,

而这些,这位老师都不能给到我,

后来,我毕业后,听说他接受了他原来国外导师的邀约,出国了。

希望他在国外能够有一个舒适的科研环境,可以让他心无旁骛地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


(喵~给自己做个小宣传~ 如果在成都的单身小伙伴,不妨来关注一下我个人业余刚做了两个多月的脱单交友公众号**【公众号名:天府脱单助手】**,真的有很多还不错的小哥哥小姐姐,硕博超 60%,一本率超 80%,希望大家今年都能一起脱单~ 加油~~)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为什么留不住科研人才?很多新闻都报道我国高等院校,尤其是清北的很多学生,最后都去了美国,为什么?

因为单纯受不了国内的社会环境和科研环境,而留在外国的,有吗?有。多吗?真不多。

大部分人留在美国的原因很简单,那就是:干活少,挣钱多。

要不是因为活干的少 钱却挣得多,又有几个人愿意背井离乡,去外国打拼呢?

干活少,挣钱多,人才都愿意来美国。

人才都聚集在美国,形成科技优势,才能让从业者们能够继续干活少,挣钱多。

这是一个闭环,一个良性循环。

而后发国家要想赶上,单纯靠自己的努力,很难。其一,作为后发国家,本身没那么多钱。其二,活干少了,就更追赶不上发达国家了,但活干多了,人才就留不住了。

但是别忘了,美国这个优势闭环是怎么形成的?还不是因为一战二战打乱了欧洲,美国成了最大赢家,现在全世界剥削得来的?这个东西就是赢家通吃。

要是在国内做科研给的钱跟美国一样多,干得活一样少,你看人才能不能留住。但是,要真这么干了,就更追不上人家了。所以,光靠我们自己努力,这将是一个很漫长很漫长的过程。这句话的言外之意,大家都懂。

知乎用户 RiverofTruth 发表

因为稍有知识的人都能看出一个国家能不能培养出研究生,是不是在培养研究生。他们是在培养一些能够提高生产力的人,能够给社会带来经济利益的人。以经济为中心的研究观,怎能企图招到真正的研究生呢?

甚至连院长都不明白研究是什么,谁敢把自己的几年时光托付给他们?

注重大学出身,成绩排名,注重论文分区,整天为了自己评判方便,做一些形式化,表面的东西,按照这些浮夸的评价指标,真正做研究的人恐怕难以生存下去。

自古以来,正路往往是被拦阻的,不是我们教育不出研究生,而是,我们根本就不会去教育研究生。我们教育的目的,仅是为了让学生去服务自己,而不是让学生为数学所用,而不是为了让数学自己借着这些学生去显明自己。如果你们不是为了数学培养学生,那么也别指望数学来到你们国家中间。

知乎用户 月光舞者​ 发表

首先一个起码语义理解问题 “人才总是留不住” 不等于 “人才永远留不住” 或“一个也留不住”

就像中国有经济不发达省份,是 “人才流失大省”,人才总是流失长期流失,谁会理解成这个省所有人才都流出了?或者留在该省工作的一个人才也没有?起码的词义语义先清楚 OK

这本来就是知乎一个普通人的问题,口语化不太严密是存在,口语里 “他总是睡不好” 不等于每天睡不着,是说睡不着频率和持续时间值得注意而已,既然是口语,就应该按照口语理解,学术报告也不会这措辞

某地区水土难保持,水土流失严重,等于该地区没有水土,房子建在空气上?当然不是

人才流动的确没毛病,拿中国来说,会炒地三鲜锅包肉的去美国创业,甚至普通博士硕士去移民也没什么太了不起,现在说的是顶尖的、掌握一流科技的人才的流失,而且是大量流失成问题,有人说清北是美国预科班,这不是个别现象,包括其他名校肯定也是类似情况,这种国家亟需人才流失成为问题,不是说别的,从来没有反对人才流动,但是国内也一样,一些欠发达省市都有人才流失问题,但提法从来不是 “反对人才流动”,是考虑如何提高人才激励措施,调整加强教育资源配置,有针对性的缓解人才流失问题,从来没有说你要去美国有人拦飞机,不让人才流动,也不是说你要高待遇有人道德指责道德绑架,所以说担心这个说这个的真的想多了,无非是说如何进一步吸引人才用好人才,遏制学术腐败等措施,仅此而已

有人说学者不应该考虑国籍应该学术无国界,问题是国家投资教育研究,用的也是自己人民的税收,谁能对自己纳税首先不为本国,首先先为全人类事业付出毫无意见的,照这样说美国科学最发达,其它国家都不要搞科研,把经费人才都送给美国,让美国拥有全世界所有力量和军事科技,其他国家命运给美国掌管?这样当然是不对是荒谬的,于公于私都说不通

还有人说普通人没有从中国人才获益的,也是搞笑了,正因为中国有列车建造技术人才,中国才能国产那么多地铁列车,你要坐地铁列车通勤你要谢谢中国人才,因为中国如果不能国产列车,外国人会要天价,要天价中国造不起那么多地铁,你作为普通人就要挤车在人群中上下班,这是最简单一个可以衡量的地方,任何一种你享受的技术,之所以能廉价推广,都是因为中国突破了这种技术,有这种技术的人才,衣食住行都是这个道理,就是不关系到衣食住行的,国家从高科技设备中赚了钱,也会投入到国计民生或者转移支付,这种常识都不知道简直无语,就连你吃的泡面,你以为不是人才发明出来的,是现在只是一个普通的产业,但发明这种产品的在历史上和当时绝对是人才,人类社会上一切值得一提的进步都是人才推动的

至于说表扬某些科研模范问题,那个完全是公平的,没有强求你牺牲奉献,但人家有人牺牲奉献了难道不应该表扬?比如有个农林专家在乡村推广新品种经济作物,人家可以留在城市但去了欠发达地区,提高了当地科技水平和经济实力,奖励表扬这种人有问题没有?新冠疫情涌现出一批医疗方面的专才为国家利益付出奉献,表扬奖励这种人才有什么问题?所以说你要待遇才回国效力是没毛病的,但是有人付出奉献了,为欠发达地区和国家的发展牺牲个人利益。表扬奖励都完全应该

这个问题的确是存在的,所谓的人才,不等于人员,是指有专长,有一定档次的专才,很多人说的人才太多岗位不够,其实是说三流的人才太多,一流的人才永远都是被争抢的香饽饽,现在很多的文章里的所谓人才实际只是从业的人员,谈的是一般从业人员的缺乏和就业问题,其实那都不算人才,人才和从业人员还是有区别的,人才是能够创造和增加价值的人,合格从业人员是保持维持价值的人,名医能增加医院营收声望,普通医生能让医院维持正常工作

不是说只要有个职业就叫人才,是要有一定的档次和能力,比如获得某某奖项,是博士硕士学历,曾经担任某某公司 CEO 经验丰富之类,人才是猎头到处挖的,人员经常面临岗位不足因为可替代性太强,张三不干李四王五一群人可以换

有人说中国根本不缺人才缺岗位只需睁眼看看贸易战还有很多技术短板,国内发展还有不均衡问题就知道,的确有部分层次类型的人才过剩,但不能否认其它层次类型人才的缺乏,这都是并行不悖共存的关系

当然了对于北京上海这样的地方,存在着人才高消费,因为很多高学历人才非要往北京上海挤,导致很多北京上海小学老师都是硕士,其实没必要,很多人都说这是学历的浪费,问题人家硕士不愿意去二三线城市当教授,非要去北京教中小学,所以才形成学历浪费,这个不是没有岗位的问题,是其他地方有岗位,你不去非要挤在北京上海,所以相对岗位稀缺只能低就的问题

总有一些杠精说,中国有 055, 有航母卫星,因为引进过乌克兰专家,因为有外国人稀罕中国绿卡…. 所以人才就留住了,说人才留不住是胡扯鬼话甚至夸大其词哗众取宠

能不能把心放正点,中国存不存在人才流失的问题?是不是因为你能吸引人才,你有科技成就,你人才流失的问题就消失不见了?如果你存在人才流失的问题改进完善一下有什么毛病

和美国比的问题,不是说你要拿美国比要求过高,主要你和美国掐起来了,是美国制裁华为中兴不是俄国,你完胜俄国有啥用

是,你说中国有研发成果,五代机航母 055,这是常识,没必要说,你说引进乌克兰专家也是人人知道没必要说,外国人也不是视中国绿卡为无物,也是废话,问题特么你要说所有不回国的都是废物点心,现在好多人加入美国籍,进入美国世界级大公司洛马波音之类的,要是这帮人回国入籍,能给中国带来多大帮助?有帮助就行了,你的顶尖人才流失了,还是大比例流失承认就行了

除非有些人装 13 说,那些人都是废物垃圾,中国不屑要,可能么?中国的科研水平依然有很多短板,要不然美国凭什么禁运制裁中兴华为?航空引擎也是最近突破的,大客机引擎赶上世界水平了?潜艇制造赶上俄罗斯水平了?有短板你就承认你需要顶尖人才,顶尖人才的流失是个问题

不是说中国没有成绩,中国成绩很大,很突出,在营造人才环境培养人才方面很有成效,但是问题是问题,成果是成果,中国本土涌现了不少优秀人才,问题你现在还有不少短板,如果海外那些清北出去的顶尖人才能回国效力,会不会对中国更好,不是弱智都能明白这个关系

美国科学院华人院士 80 余人,大家比较熟悉的有李政道、朱棣文、丘成桐等; 美国工程院华人院士约 140 人,譬如崔琦、胡正明、戴宏杰等。美国科学院、工程院、医学院、文理院四院华人院士约 300 余人。过去几年来,每年新增选的华人院士大约 6~15 名。

中国 985 高校毕业校友 20 多万在美国高科技企业或高校机构工作

这不能说明问题?中国有这么多美国教授高材生流入么?承认事实别装逼能这么难?是中国也吸引了一些外国人才,但是这能否认中国清北等顶尖学府的学生留美不回国的事实不能?

奇了怪了,别人说你腹泻,你回答说你吃得也多,这脑子是不是有问题,说你人才流失成问题,和你引进人才有成果有什么关系?一码是一码懂不懂,现在讨论的是长期以来中国高等学府高材生流失的问题,不是中国引进外国专家外国人才的经验问题,那是两个不同的问题

不是说中国没有成绩,也不是说中国的成绩非要和美国比,是特么美国现在是中国最大也是唯一对手,你想不比也不行,你是颜良,你武艺很强大,你说凭什么非要用关羽来衡量你的武艺,好像否定你武艺高强似的,问题是关羽骑着赤兔马拿着青龙刀朝你砍来,你打不过就死懂不懂

说什么中国长期高层次人才流失美国是常识,是常识,是常识更需要研究怎么解决懂不懂,中国战斗机引擎技术不行也是常识,国家长期关注才研究出了涡扇 10 引擎,在解决前关注有什么不对,既然中国留学人才的确有不少不回国流失了,中国又需要顶尖人才,关注和缓解这一问题有什么不对

现在很多人民族主义上脑,老是听不得缺点,问题中国的短板有没有,承认有就行了,中国芯片是短板,航空引擎是短板,其他短板多了去了,起码比美国多得多,而且美国洛马公司乃至美国各大研究院包括芯片的厂家有不少中国华裔人才,这些人回来可以不同程度弥补短板,你承认这个就行了,别的没必要说,你中国有一万一千种人才,短板需不需要弥补,芯片人才如果回国你要不要

说什么中国有短板,但是没有岗位,都是短期行为,以前有是有,现在国家规划人员只要不是弱智,都知道亡羊补牢的道理,原来的确航发的研制需要注重冶金等基础研究,原来也不明白这个道理,对航发重视不够,但是不是弱智还能在航发被卡脖子之后还不重视?中国一线战斗机被迫高价购买俄罗斯引擎是什么时候的事了,现在还能一直不重视?同样其他短板也是一样,你只要相信国家科研规划人员不是弱智,不是不专业,你就应该相信他们在重视基础研究之后,重视长线科研之后,会给基础研究人员相应的薪酬和待遇,在这个基础上,华裔那些人才还不回国,这才是问题,你以为一个能弥补中国芯片短板,或者是洛马航空引擎方面的人才回国,中国会说没有岗位你回美国去?那你真是把国家科研规划人员当白痴了,就算他们是白痴,国家领导人也会关注过问此事

国外经验国外知识没有用?你起码看看钱学森去哪留学的,回来成为中国导弹火箭之父,多少两弹一星的科学家都有外国留学的历史,再开口行不行?就算你不能把全套外国技术带回来,你把你那一个部分的技术带回中国,最起码也能帮助中国掌握全套技术速度加快,这个道理不复杂是不是

还没有长期稳定的职业岗位?笑话,中国在芯片和航空引擎等方面吃了这么多亏,是什么让你以为中国科研规划和研究人员都是吃干饭的?竟然在基础研究方面吃了大亏之后还要继续吃,还不做长线的基础研究,还不提供相应岗位,那他们都是吃干饭的,你要明白一个道理,中国好歹也是准超级大国,绝对不会养着吃干饭的科研规划人才规划部门,行不行

谁不知道中国已经有不少成就,已经吸引了乌克兰等国的人才,现在说的问题是为什么一流人才比如清华北大出国后回国率还是不高(数据自己查),为什么再美国等西方大国高科技企业那些顶尖的中国人才没有回国效力,说的是这个,这个事实你能否认列出根据否认,不能否认少说屁话

没有人否认中国科技的进步,没有人说中国再吸引人才方面毫无成就,但是目前尽人皆知中国依然有大量顶尖人才学成不归甚至移民,应该承认中国存在人才流失问题,清北被俗称 “美国预科班”,在美国高科技企业有着大量的中国工程师技术人员,很多都是留学不归的,这一点是人就能看到,那就行了

小学语文学过就知道 “总是留不住” 只是一种修辞方式,你总是挣不到钱,不等于说你挣不到一分钱,只是说存在你挣不到钱的问题,而且值得关注,领导说你总迟到不等于你天天都迟到,是说你迟到的问题需要关注,具体到这个问题,中国存在不存在高级人才出国不回国的问题?根据外媒报道,海外留学人才回国率三分之一左右,清华被称为美国预科班,存在不存在问题?

请问,如果你懂小学语文的话,能不能明白 “人才流失” 和“没有科研成就”的区别,现在说的是中国科研人才留不住流失的问题,不是说中国没有一个有用的人才,没有科研成果懂否

是中国有很多成就,但是如果美国洛马、波音那些中国移民人才回国效力,中国是不是 B2 轰炸机早就造出来了,土星五号级别的火箭,以及所谓的芯片早就做出来了?

要反思的是,为什么一流人才还是去了美国,不要跟个杠精一样,认为 “中国有 055、航母、太空舱就 = 人才没有流失”。这个完全两码事

而且尤其麻烦的是,中美争斗愈演愈烈之际,这种流向西方的人才流失不但帮不了中国,反而还帮了美国,当然要想办法去改变这个情况,就算一时难以改变,起码考虑这个问题实不为过

虽然川普做出了禁止和限制中国人才去美国学习工作的措施,但是否就真能扭转中国顶尖人才流向美国的趋势,还有待观察,尤其是川普有可能不能连任,他推动的很多政策完全可能改变的情况下

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的人才流失率是假的?还是因为 055 和航母造出来,他们自动传送回国了?

据相关数据显示,2018 届清华毕业生前往国外留学的有 1146 人,在他们学成毕业后,愿意回国发展的仅有 218 人,其中超过八成的清华大学出国留学生不愿意回归祖国。

中国有成就也有问题,没有人否定成就,但是问题依然还是问题,需要去解决,顶尖人才才是人才的精华,清华北大的高材生出去后回来的有多少,这才是问题,不是说没有出去镀金一开始就打算回来的,但是要看顶尖人才都是怎么做的,有问题就要承认问题不要否认问题

不是说中国在科技人才等方面没有成就,是说有问题就要承认,就要想办法改正改善

人才和产业,有的时候经常是人才带动产业,而不是相反

尤其在高科技领域,领军人才如果遇到灾难死一批,那对于这个行业可能打击是好几年弥补不了的

所以要阻止核武器等先进武器研发。有些国家才会想出特工暗杀总设计师的办法

不是说某国先有高科技芯片产业,办公室大楼盖好在那等着人才虚位以待,等海外人才回国开工

是海外人才带着高科技芯片产业的技术知识回国,然后政府拨款融资盖大楼,某某芯片公司开工

地方好多所谓的高科技产业园,就是因为没有人才,最后沦为低科技产业园,人才和科技行业来说,人才是主导地位,什么厂房产业工人等等,都是围绕人才提供的 知识来发挥作用的,如果你提供的是高科技芯片知识,就可以围绕这个建造芯片公司,人才是第一位的,所以各地才会争相提供最优越条件来招揽人才

至于说人才为什么留不住,很简单,中国毕竟发展中国家,论空气清甜,假期多,工资待遇不如外国,而人才寒窗苦读是为了锦衣玉食香车美女居多(事实),当然留在发达国家的人才就多了,这一点是事实,中国也是这样,顶尖人才不会去什么三四线城市,都是北上广深,同理世界也一样

说学术腐败,导师任人唯亲的,不排除存在这种现象,但是学术腐败西方国家就没有?西方国家政治都有腐败和任人唯亲问题,学术界没有? 西方还有对华人的歧视不信任问题,李文和案等层出不穷,还有其他玻璃天花板等问题,依然拦不住很多中国人才赴美留美的脚步,所以说到底还是普世价值,大牛排大豪斯的问题,你和富二代张三一起追一个女孩,你俩长得差不多行为差不多,为什么女孩选了张三,原因不用多说

当然,信息开放,研究资料丰富方面西方的确有优势,该承认的东西还是要承认,在获取第一手资料方面某国的确阻碍不小,这也是社会某些理念的区别,涉及资历等等

无论中外是学术腐败就要改进,人追求发财只要不犯法也是自由,这些不赘述,中国有海量的人每天研究如何完善科研人员评估考核奖励体系,也都上报发表了,如果你相信管理层有起码的水平,他们应该已经尽可能试图改进问题,在可能的情况下

有人说这个不是普通人的责任普通人不能管,普通人为留住人才做点什么,和普通人需要为这事负责有什么关系?你吃完肯德基让你捐一块钱助学,就说明你应该为贫困地区教育落后负责? 显然不是这样,根据人类逻辑关心公益体现爱国而已,属于为国家献言献策范围,献言没毛病不献也随便,反倒有些人不知为啥对别人献言献策那么大反应,奇哉怪也,好像怕有人联合起来拦住他出国上飞机似的,其实大可不必,请相信只要没有川普之流阻挡,你在这边一定可以顺利登机,放松点,没事的

作为普通人能做什么?可能对于少数愿意回国或者去急需人才的较落后地区工作的有才之士,给予精神支援,给予他们一定的社会荣誉,算是普通人能做的了,主要需要政府拨款以及经济各方面的发展,正所谓种下梧桐树,引得凤凰来,人才的引进和规划主要是政府相关部门负责,普通人不管

有的发表暴论说,有岗位才有人才,岗位?岗位是人才的能力挣来的懂不懂,是人才带来的产业帮助建立的,你有华为大疆创始人的本事,你创办高科技企业,岗位自然滚滚来,岗位永远都是和实际利益相对应的,没有实际利益,吸引人才还不如吸引模特,起码长的好看点,你光有岗位,你的岗位只能吸引三流人才有什么用,因为一流人才都去北上广深一样的岗位了,你以为随便一个岗位就能招来实用的人才?那各个地区发展高科技未免也太容易了点。但实际上去看看,各个省市所谓的高科技产业园区,有几个真正算是成功的?很多就是个产业园区,和高新两字无缘

你没有产业真东西有什么有用的岗位?政府养着你发高薪?坐吃山空? 别人能服气?八字没一撇你指望政府做多大投入,没有袁隆平先造杂交水稻基地烧钱,坐等人才降临?国家可以这样投入,地方肯定烧不起这个钱,即使国家投入留住一部分人才,事实也说明了顶尖人才还是去了西方国家,无非是去投奔西方的优越物质条件和所谓的普世价值,这是事实,地方面临情况是国家的缩影

芯片行业,没考查你人才有没有真材实料,就 SB 一样给你批地盖厂房配工人,最后你屁用也没造出来算谁的,现在讲究产学研一体化,你人才拿出真东西去科技入股或创业,政府給信息給优惠政策启动资金,前提是实打实的成果拿出来,不能没成果光要钱,否则弄出个汉芯丑闻又是麻烦

人才都要产业化,成果都要转化为有竞争力的产业,政府作用不是弱智一样造出一堆没屁用的岗位来养着吃干饭的,是招才引智,减免税收,让你人才自主创业或者跟企业合作,政府提供积极条件促进你才智实体化产业化,这样招才引智 — 产业发展 —- 经济发达 — 继续招才引智,才能持续进入良性循环,政府也更容易对拿出资源吸引人才形成共识和积极的意见

当然中科院做基础研究的除外,但是大多数地方政府都是要看到实际效果才会吸纳所谓的人才,屁也没有就生造岗位来养闲人,没有政府做这种弱智表现,如今院士的成果也被要求市场转化,单纯停留在纸面的东西根本不是人才最大的作用,也不是政府抓人才的重点,一切着眼点在经济科技 = 政绩,不是引进多少人来白养着

**注意,从来没有说不注重基础研究,或者不允许长线研究,是说这些也要在一定限度之内,**你说你要写一本盖世专著给你五年或多少年时间可以,但是你要说养到你退休之前才写出,这个就有点离谱,科研也是要讲究效率,长线的优质成果的确是需要的,但好像也不能长到一辈子的程度,尤其是地方一些急需产业升级的情况下,往往无法像国家那样做出太多长线的投入,不是说长线投入做基础研究是不需要的,只是在资源有限,急需经济科技发展的地区往往没精力投入这些

有人说中国有多少多少毕业生多少人才,这的确是一种强大的力量,但是也不要过于高估了,如果你中国的人才真的如此的牛,美国还凭啥对中国技术封锁?技术封锁就是说你的技术在全世界还不是一流,还是二流的,原因就是美国佬是发达国家,意识形态的全球教主,拥有清甜的空气,大牛排大耗斯,所以包括中国人在内的全球一流人才去了美国,把一流的技术留在美国创立企业和产业,因此对于空气不够清甜,耗斯牛排不如美国大的中国构成了技术优势,才能做到技术封锁,中国要突破这种封锁也不是容易事,起码目前短时期内还做不到,还有待于科研攻关

而且,地方角度更是如此,高科技企业需要高科技人才,连动漫文化产业都需要著名编剧画手,这些人才都去北上广深了,你一个三四线城市光建立一个所谓的高科技产业园有啥用?只能有点象征性作用,只要人才北京上海要,就不会留在你那里,哪怕你建了高科技产业园也一样,所以争夺人才的竞争,不是简单的钱或岗位,是全方位的竞争,环境、资源、生活条件、子女配偶发展….. 这些都要纳入考虑,而且这也是全国各个城市制定人才政策的普遍竞争方法,是一揽子方案

说到底,人才都是良禽择木而栖,你手上没有大牛排大耗斯,没有清甜空气普世价值,一流人才就不会去你那里,二流的技术就是有被封锁的可能,这是无奈的事实,虽然比印度俄罗斯之流强多了,但是中国的人才队伍档次,对于独立自主,担负起全球抗美大业来说,还存在不少的不足差距,对此要有清醒的认识,关键是要铸造人才的高地,人才愿意居住的环境,尽可能给人才各个方面的吸引力,这才是主要的,只有吸引来人才,用好人才,人才提供足够好的反馈,才能形成良性循环,这也是中国各个地方政府努力做到的,是产业和环境留住人才,不是所谓的岗位,莫桑比克一样可以白花钱创造非洲人才基地,但是人才来了之后没有研究设施没有产业,只能在大草原和角马羚羊为伍,没有必要的基础设施所学没法转化为产品坐吃山空,莫桑比克也不愿意养这帮闲人,所谓的人才也不愿意到这里发挥不了所学吃闲饭,最后只能一拍两散伙

总有人说什么做题家这做题家那,现在有一道大题写在黑板上,就是帮助中国华为实现芯片自主,这道大题有没有看不起做题家的做出来看看?是不是,不是说做题家没有用,是大题写在黑板上清清楚楚你不会做,如果能做出这道题,民族英雄名利双收等着你,就是做不出来没办法,不要再说什么做题家这不行那不行,中国目前的进步不知道多少是人做题做出来的,从火箭到两弹一星,从杂交水稻到军事装备莫不如此,说什么所谓的暴论来哗众取宠,那是没用的,有种把黑板上这道大题做出来,做不出来还说做题家不行没前途,那不是吃不着葡萄说葡萄酸是什么

**说什么教育和产业结合不够,这些都是老生常谈,**对各地各省市政府包括国家政府来说,就业、产业发展、教育系统.. 学科对口.. 都有专人在研究,所谓政府智库智囊就是干这个的,研究和预测某市某省主要的产业趋势是什么,如何吸引技术吸引人才来革新产业…. 该提供什么样的条件来吸引人才… 如何紧跟世界潮流借鉴类似地区之类,不要以为没有人在意,这是很多智囊机构经常性的工作,但是说来说去还是没有用,你光有所谓的岗位,所谓的人才基地没有用,只要你所在的省市发展不起来,生活条件达不到北上广和临近发达地区的水平,所谓吸引人才基本就是做梦,人家都去北上广深了,你手上三流的人才支撑不起什么像样的产业,因为产业难以更新,熟练的技术工人都是熟练老掉牙的技术所以基本没有用,所以关键还是要综合发展所在地区,提升你所在的省市本身的各方面水平,让空气清甜,大牛排大耗斯变得更多了,人才才会被吸引过来,你给出什么样的研发生活条件,就能吸引到什么档次的人才,你有了人才就能培养出相应的产业,产业推动经济发展进步进一步加强你所在省市的综合实力,综合实力强了进一步吸引人才 — 是个循环过程

包括中国一些高科技研发机构为什么都建立在北上广,就是因为这些地方有地区优势,人才喜好这些地区,你设在云贵高原,人才就辞职走人了,所以关键还是一个综合实力问题,中国因为相比西方没有了所谓普世价值,需要在大牛排大耗斯大花园等方面更加大投入,人才才有可能往中国流动,想要有足够多的一流人才效力,首先要满足他们对于生活就业的一系列高要求,要有综合实力

有些人说为吸引人才需要跪舔或是违规给开后门之类的,其实这不好,人才只是具有优越的竞争力和资源的普通民众而已,本质上人人应该是平等,招商引资和招才引智一样,应该提供优越和便利的条件,给予充分的尊重和丰厚的回报自不待言,但是不应该去无原则跪舔,从长远的未来来看,继续加强中国的环境和社会建设,努力加强人才对中国这个国家和意识形态的认同感,是比较重要的,认同需要相互尊重,对人才和投资者优待善待可以,但要维持在人人平等的社会道德基础上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疫情期间我们待遇真挺一般的,隔离点 24 小时一百块钱,做核酸检测最开始 48 小时给了五百,后来平均不到一百。我也觉得国家不重视人才,后来转念一想,我们算什么人才,人才是制定方案,改进技术的专家,是电视里的钟南山,李兰娟,如果这是战争,我们是冲锋陷阵的小卒,是填沟壑的民夫,死多少个我们都不会影响战局,国家想要不过一声号召,没受过医学教育的普通人,培训几天也能胜任大部分工作。放心吧,没那么多专家,也没有那么多人才,都是普通人。国家不会缺的。

知乎用户 人脸识别成功 发表

别的国家不知道,我就说英国的讲师的待遇。

Grade 7 到 8,起薪在 34k 到 41k 之间,按照 salary scale 一年涨 1k。30 天年假 + 不调休的其他假期 11 天。带薪病假从 5 周开始,每年上调,干到 5 年的时候可以 26 周全薪病假。永久职位,不犯大错误学校就不会开除,不会非升即走。

在看社会环境,非伦敦地区房子便宜的很。首付低,贷款利率还没有国内存定期的利率高,科研人员虽然不是什么大富大贵,但是确实可以有一个安稳的生活了。学校的行政不会跟你爷爷似的。

最后说大家一直在这说的疫情,英国现在是非常严重,但是疫情不是永远都有是吧,让这种事情影响人生决定是非常蠢的。不管英国还是国内都有很多问题,但是科研人员在英国绝对比国内活起来容易。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谢邀。

我不普通。

知乎用户 David Dong 发表

问题仍然存在不等于一无是处吧?

科研人员们都凭心而论,这二十年下来回国找教职到底是越来越容易了还是越来越难了?竞争是越来越没有了还是越来越激烈了?能去的学校是越来越好了还是越来越差了?这不就是因为中国的科研人才越来越能留得住的证明吗?正是厉害的同行回去的太多才搞得水涨船高啊。。。

但现在这样卷的太厉害也是问题。。。可能可以考虑增进一些供给,平衡一下地区不平衡,如果能做到三四线城市也能有好职位的话或许会压力小很多吧。

知乎用户 天天向上 发表

知乎用户 调皮连续波 发表

人是有欲望的,科研人员也是人,他们在这里得不到自己想要的生活,去别的地方可以得到,我想我们是可以理解这种想法的。

有人可能又要跳出来说,你不留在中国建设就是不爱国,就是汉奸,就是帮助别人搞建设。我无法反驳这样的绑架,确实我也希望大家能够都留在中国,但是为什么还是会有人移民国外呢,这个问题搞清楚了,估计就不会为此感到困惑。

不知道你有没有发现出国的全是学历越是高的,学习越是好的,学霸们;而说他们不爱国的人就是一帮没学历,非学霸,没有钱的人。所以,反思一下自己,是不是自己也很想出去看看,但是苦于自己没有钱和能力呢?是我的话,我也很想出去留学啊,也很想看看外面的世界。

清北复交出国的人很多,不回来的也很多,当然也有回来的,当然这句话是猜测的,我手里拿不到数据,无法判断真正的人才流失,这句话有可能是某些人说出来别有用心的,看不到数据就姑且认为是真的吧。我们国家最初的目的是送大家出去学习,然后能够回来中国为中国人民做贡献,但是环境是会改变人的心的,慢慢地外面的环境可能要比这里的环境优越一些,于是乎,就可以不回来了。人家开的价比较高,我想是你去选择也要应该选择后者吧,只有少数人说坚持为祖国做贡献,于是还是回来了。

国内的大环境可能你也需要好好了解了解,什么是科研。至少说国外不需要加班,而国内大多数是 996。

其实我也不知道他们是怎么想的,可以的话,有人能做一些专门的采访就明白了,我们自己在这里干巴巴地猜测是没有依据的。

作为普通人,我们达不到别人的境界,没有别人有钱,不是学霸,没有人家的智商,所以我们能干什么呢?该干啥干啥,能干啥就干啥呗。

拍个地摊啥的,买双袜子。只要凭自己的能力吃饭,没啥觉得丢人的,倒像是那些整日活在别人的思想中的小粉红,我真是为他们感到悲哀,不过就是别人收割的韭菜而已。

我们普通人还是老老实实地带着这里为我们伟大的祖国做贡献吧。不吃不喝叫贡献,有物质需求应该叫做交换。

知乎用户 xiaonan xu​​ 发表

因为高科技企业太少太弱。

美国的博士后 10 个里也只有 1–2 个能成为 PI,其他的可以去企业研发,可以去当期刊编辑等等,出路比较宽。还有更多的人可以一辈子做 research fellow,似乎也不丢人。总之,这是个完整的产业链,大家各司其职。

大企业也可以直接与大学的实验室合作,就瞄着成果转化,不发文章。这种途径也养活了很多实验室。

拿生物医药来说,如果中国也有一堆辉瑞,thermo,sigma,abcam 这样的企业,就能充分跟高校联动产生大量的科研岗位。

因此,只靠国家拨款做科研是不够的,要整个资本市场参与进来,才能实实在在的拉动科研水平,而不仅仅是灌水发文章。

不过,我觉得我和大部分人一样,还达不到 “人才” 的标准,所以我们肯定不能算 “流失”,只能算 “溢出”……

知乎用户 月下重火 发表

科研当然留不住人啊!

第一,工资不高。要知道,能去搞科研,那基本上在智商上还算优越。这种人,无论去哪里都吃香。你那待遇怎么可能留得住人?

第二,道德要求太高。人家恨不得你天天喝露水,视金钱如粪土。你看看钟南山的儿子,也算是在医学界有成就的人,戴个爱马仕的领带啥的,一群人就开始骂了,就开始不爽了:你怎么可以这么奢侈?

想想看,杨振宁娶个合法就是年龄小的妻子都能被唾弃成那样,再想想,那个赌王娶了四个老婆还有两个不合法的,一群人在那流哈喇子羡慕吹捧。

要是杨振宁的脑子用来下海经商,我估计人家赚得不比赌王少。(杨振宁在美国号称是物理学史上 20 位最伟大的物理学家之一,也是唯一在世的物理学家,)结果就因为是搞科研的,被骂成那样。

也别跟我说什么杨振宁是在美国捞钱,来中国养老的。杨振宁在 2003 年就回中国了,那个时候的中国跟美国比,差多少我就不说了。人家还是回来了。而且说句难听的,这种全球顶尖人才差钱吗?老人家在当年中国刚刚改革开放的时候,日夜奔走,自己出资办基金会,资助中国留学生。

与之相比,某些在中国捞钱,给美国纳税的流量明星,商业大牛啥的,也没见有谁批评。

知乎用户 沧云堂主 发表

这两个问题的答案是不被允许见到太阳的,所以你不会在这里见到真正的谜底。我在这里把它分解成一系列小问题,如果你能沿着这些台阶找到答案,就是最好的结果。

为什么中国的科研人才总是留不住?

  1. 控制变量:其他国家是否也有留不住科研人才的问题?中国是不是只有科研人才留不住?根据答案,问题出在哪个词的身上?
  2. 如果 “总是” 留不住这一类人,这个时间点大概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上下五千年,还是最近这几年?从这个时间节点开始,中国发生了什么变化?
  3. 这类留不住的人群里,还能细分吗?是出去了就不回来,还是从外面回来之后终究再离开?对于前者,他们得到了国外能提供的优越条件,出去之后是否发现牺牲了很多国内的曾经拥有的东西,比较两种生活之后为什么没有回头?对于后者,回来的理由和再次离开的理由是一样的吗?付出这样折腾的代价之后,得到的是什么?这些东西对科研人员来说,是不是必不可少?
  4. 对于科研人员来说,必不可少的究竟是什么?这些为什么比得过山河故人,文化归属,值得这些人飞跃重洋,孤悬一生?
  5. 这必不可少的东西,是谁能决定其归属的?他们知道这些东西是交换科研繁荣的必要条件吗?
  6. 如果知道,为什么不给呢?如果不知道,为什么至今仍然不知道呢?

现在如果你已经知道答案,下一个问题的回答便已经水到渠成:

  1. 作为普通人,能让这件必不可少的东西重归其位吗?要想做到这一点,需要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成为这样的人,你愿意吗?成为之后还能做到这件事吗?
  2. 如果无能为力,还有别的选择吗?如果你想到了其它选项,就更加明白前一个问题的答案。

知乎用户 风起青萍 发表

你都说你是普通人了,你觉得你能做什么?难不成阁下叫龙傲天?

举个例子,杜甫有才吧?

他阻止得了大唐一步步走向落日余晖吗?

不仅阻止不了,他本人也只是在饥寒交迫中死去。

你只是个普通人,普通人就不要老是沉浸在觉得自己可以力挽狂澜的幻想中了;

这些宏大的叙事不是为你我普通人准备的,

把自己的小日子过好就很好了,不要整天觉得自己龙傲天附体可以逆天改命。

既然你是普通人,也不是科研人员,就只需要过好自己的生活就可以了。

马云有很多话是忽悠人的,但是他有一段话放在这儿特别应景:

“10 年前我更关心全世界,结果日子过得非常艰难;5 年前我很关心中国的命运,我也过得很艰难;3 年前开始我只关心公司,我的日子开始好起来。现在我只关心自己,越来越好。所以我说,关心好自己,每个人把自己喜欢的事做好,这个世界会好起来,别像奥巴马一样关心全世界。”

中国的科研人才留不住已经不是一天两天的事了,这个问题它就不是一个普通人能解决的问题。

有时间去学点专业技能,做做职业规划,看几本书,学会做几个拿手菜,陪父母出去走走,都是好的,不要沉浸在宏大叙事中自我感动了,那是 20 岁的年轻人才做的事。

如果看到这,你还是想以一人之力力挽狂澜的话,我也不拦着你,但是建议先把名字改成龙傲天,希望这个名字能给你带来好运,最后,祝你成功!


其他回答:

风起青萍:你会选择一个非常爱你的还是你非常爱的伴侣?6 赞同 · 1 评论回答

知乎用户 黛黛刘 发表

体系上有一种奇怪的别扭的不把优秀人才当人看的道德绑架观!这谁受的了?

可笑就可笑在,一个人干着拯救全世界造福全人类的大事,却买不起房看不起病还拿不到好处。费劲吧啦搞了点成果还让领导拿去了,名头被别人担着。

你不走吗?你不走我走!

**一个人,他就是自私的有欲望的有需求的,科学家怎么了,科学家也是人啊。**但是你想想,咱们普通人想到中国科学家之后,你之后想到的是什么?艰苦奋斗,环境艰苦,辛苦钻研,光荣牺牲?什么鬼,这种宣传想起来都让人后怕。

我们这种奇怪的对科学家和科研人员过分苛责的道德观,真是极度不公平。仿佛做科研就应该清苦应该奉献应该牺牲,为了钱为了名利为了享受他就有什么不对。这多可怕啊 ,我反正是受不了。

说实在的,无论我做科学家还是捡破烂,工作目的主要是满足我的低级欲望,为了哄自己开心让自己高兴啊。奉献?辛苦?没钱?我不要,这不是我作为一个自私的人追求的。

科学家和我这个普通人有什么本质上的区别?不就是爱好不同智商不在一个高度嘛,无非就是他们的爱好是研究原子量子夸克运动微生物繁衍,我的爱好是研究彭于晏李现易烊千玺谁给我侍寝。但我们活着,都是更倾向于让自己更舒服。

大家活了一场那点人的基本需求不知道吗?尤其是一个牛逼闪闪的人才,本就该不受道德体系和严格规则的约束才对,毕竟人家是一路踩着我们这种普通人的头顶飞过去的。所以一看到那种宣传片上一个科研人员穿的板板正正规规矩矩,笨笨的入世的样子,我就知道他大概率已经废了。

牛逼的人不就那点特色吗,精神饱满,精力充沛,有自己的独特的不与人为伍的追求,高高在上看谁都觉得别人是傻逼。

什么是正确的对待科研人员的方式?不应该和企业对待特殊牛逼人才的方式一样嘛?用钱砸他!用特殊关照对待他!给他好处,让他开心,让他上头!让他有充沛的时间精力不用面对体系人情规则和一切乱七八糟普通人的痛苦,给他忽悠的舒舒服服的哪里也不想去,就在这给我好好搞科研,全方位 360 度的让他舒服到不想挪一步。

想搞出轨搞出轨,想玩女人玩女人想骂人就骂人想今天买个跑车明天搞个飞机就随你心意。我看不见,那些不重要,你能做出科研成果,能给社会做贡献能为大部分普通人的福祉提供你绝顶又独特的智慧,够了!要啥自行车呢?有智慧够了,还要人家做一个没有七情六欲的人?做梦啊?毕竟我们大部分人甩手不干了说不定没我们给地球添麻烦这个社会会更好,没了优秀的人才科技可真就不进步了!

康康美国的科学家在你心里什么定位,买银行的蝙蝠侠,乱花钱的钢铁侠,女朋友很多的绿巨人,拥有美好爱情的 <美丽心灵>,给自己制造孩子的 < 剪刀手爱德华 >, 用量子力学找到失散已久老婆的 < 蚁人 >,还有一个活的就那个不停换对象的马斯克。那是什么生活?有尊严,有钱,有自由,没约束,有佳人相伴。

所以,我选择……

知乎用户 肖媛 发表

我的工作是投资方面,买方,经常有各个券商的研究员过来路演。现在的券商研究员好多是从实业转过来的,包括电子、通信、机械等等,各个行业都有,而且都在原本的行业有多年经验。我经常会问一下他们所在行业各个工作年限的待遇情况,到现在为止,实业里超过金融行业待遇水平的行业很少,包括被卡脖子的芯片,也不高。科研人员包括产业工人,现在的待遇都挺低的。如果从中国上市公司结构上分析一下,金融、地产的利润占比实在是太高了,生产要素的定价我觉得不合理,资本的定价太高,而人力资源的定价太低。但作为普通人,我觉得我真的做不了什么,凭一腔理想和热血去做事不现实,安贫乐道做科研太难了,而生产要素的定价,是由上层建筑决定的,我自己觉得,一个社会很难用个体的精神去抗拒经济的客观规律。

知乎用户 元穆 发表

哎,忍不住还是说几句吧。高赞已经把科研人员待遇低和如何定义人才的问题阐述的很好了。我来说下对科研正规军的问题吧。

其实很多人对科研需要什么样的人理解是有偏差的。很多人以为只要来点博士,然后砸个两三年钱问题就基本上可以解决了。然而可惜并不是这样。搞个课题组,招上十来个博士,砸个一两千万搞个四年计划。对不起,这踏马刚刚开始。除非你去其他实验室直接挖人,否则对于大部分博士没个三四年的熟悉是不可能有什么优质产出的。如果是基础科学类的,搞不好前十年都是属于低产出的半培养阶段。(某次会议上某院士的话。)

一个优良的团队是什么样的呢?有一群长期在职的博士,在这个领域深耕多年。把常见的错误,问题都见的差不多了。把基础知识也都掌握的差不多了。然后再加上敏锐的觉察力和一点点运气才能有点好的产出。科研的过程不是你来个天才,来个好点子就行的。很多时候浩如烟海的可能性里面找到一条路是需要长时间的深入研究的。

而这样的团队需要多少钱?多少时间?你不给人员足够安稳的环境和足够的经济支持,好不容易干几年有点基础了的人员因为生活原因离开,你的前期投入全废了。这样你老是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举个例子,我在的美国普通州立大学,一年的科研经费是 30 多亿美元,在美国这样的学校没有 100 所也有 80 所吧,国内有几所学校经费这么充裕。做实验需要啥填个表直接报给秘书,人家就买了一两周到货。 博士生每个月 2000 多刀,按照购买力算牛肉能买 200-300 磅, 或者两部 iPhone ,国内我认识的北京某 985 博士生,一个月到手 3500,牛肉能买 100 斤吗?iPhone 2 个月一部。

在美国吃着牛肉,开着小车,住着普通公寓,哪怕是 4b1b 但也是独立的房间,偶尔去趟米其林餐厅也啥也不影响。国内我上面说的那个兄弟住着 4 人间,日常吃喝虽然没啥问题,但是高消费一次不得胆战心惊,车除了家里赞助的,那就只剩每天挤地铁了。

国内一线城市的房价大家都清楚,我在的这个地方也算是美国著名城市,怎么算也算是美国前五的大城市,70 万刀,不到 500 万人民币买一套 3 层带两个车库,开车去市中心最繁华的地方不超过 20 分钟。

作为普通人能做什么?努力奋斗吧!

知乎用户 El Facil 发表

知乎用户 逍遥游 发表

科研人才?我看不过也是一群贪财好色的老色批(狗头)。用 “科研工作者” 来称呼各位秃头怪也许更合适。

**安贫乐道:**意思是指即便身处逆境,内心也会因为坚守志向而不会感到害怕,并乐于奉行自己信仰的道德准则。—— according to 百度百科

安贫乐道:意思是做科研的就不是人,就该穷,就该买不起房,就该过清贫的生活,就该是不会吃草的马和永远有奶的牛。—— according to 网络喷子

科研工作者首先是人,其次才是学者,教授,硕导博导。人,贪财好色是本性。科研工作者也一样。

新手机出了,哇,真香!秃头怪也觉得香

买包包了,哇,香奈儿好好看!秃头怪也觉得好看

换显卡了,3090 牛 X,买!秃头怪也想买

steam 打折了,清一波愿望单!秃头怪也想安排

见到美女(帅哥)了,啊,我不行了(羞射),秃头怪也老脸一红

衣食住行车子房子票子,你想要的秃头怪们也想要,你想过的生活,秃头怪们也想过。都是人。为什么秃头怪对欲望的追求和满足就要有这么多口诛笔伐呢???

贪财有道,好色有品,而不是成为无欲无求的圣人。这是对自己的要求,也该是对他人的要求。

什么时候我们不再神化科研工作者,而是把他们也当普通人看,尊重他们作为人的需求和人的局限性,明白大家真的只是社会分工不同,什么时候我们就能留得住人了。

知乎用户 搞搞 发表

说白了就是,围绕着哪个部门转的事。

如果以公司举例,每个公司都有一个中心部门,可能是技术部门,可能是市场部门,可能是产品部门。

在国外多偏向技术工作者,国内更偏向产品市场或者行政,这其实是技术人员不喜欢国内公司环境的根本原因。

换做单位同理,比如我一个医生,实在不能理解医院行政为什么可以拽成那个样子。没了医生医院干不了,而不是没了行政医院干不了,这件事行政也明白,所以这种在中国涉及特殊技能的单位或者公司,往往都是让技术拥有者相互内耗,提高考核搞成内卷,失去宏观思考能力,让技术者乖乖听话。

我父亲在纯科研单位也是一样,天天书记院长搞内斗,你说让人怎么安心科研和开发技术。

这种情形在国内单位比比皆是,这和我们的重大历史错误时段的内斗状态其实没两样。这种管理策略,是中国公司无法实实在在做强,留不住科研人才的最重要原因。

华为作为一个非国企为什么能做强,因为他其实本质上是围绕着技术开发的公司,虽然 996 这点和国外不一样,但本质上尊重技术者这个地方,是和国外相通的。

所以想要留住技术者,想要发展实业,中国首先要做到的,是让那些所谓管理人员,尊重技术人员。清理清理那些上了一周培训就 “博士” 的管理人员。

管理谁学学都会,但没有专业性极强的科技和技术,谈何发展。中国已经到了要点高精尖技能点的历史时刻了,这靠扩招堆人是行不通的。即便能选出那一小撮优秀的人,但得知道那一小撮人能在国外获得的利益和荣誉比国内大的多(狗头保命)。

人家凭着爱国心不要那么高待遇留在祖国发展,好家伙管理人员净给弄成内卷,非要压人一等,搞的科研和技术人员干啥啥不顺心,报个销费劲,申请个啥被卡,啥都得老一辈的利益优先,人家最后可不就想开了不想留了。

咱们要社会主义或者共产主义啊,请某些管理人员把单位或者社会的利益最大化,而不是个人。

知乎用户 笨笨 发表

普通人别酸科研人才的高收入和优越的生活条件就足够了

钟南山 1200 的挂号费被大家吐槽了多久?他儿子钟帷德系了一条爱马仕的皮带又被大家批评了多久?

父子二人一个是世界顶级的呼吸科专家一个是世界顶级的泌尿外科专家,还有钟南山的爸爸钟世藩老先生是世界顶级的儿科专家。

他们选择留在中国为中国的医学研究发展做贡献为广大患者救死扶伤排忧解难而不是去欧美国家(他们想去随时可以去待遇是现在的好多倍)是值得大家尊重的,我们也应该尊重他们。

还有选择留在国外的诺奖得主杨振宁、图灵奖得主姚期智等专家,当初留在美国工作被大家批评不爱国,后来回国还重新加入中国国籍为中国科技发展做贡献又被大家批评年纪大了回国养老。这些人想养老哪都可以去,回国说明是真的想为祖国为人民服务的。

我们普通人,能做到对科研人才最起码的尊重,别动不动就阴阳怪气地吐槽他们就够了。

知乎用户 dihao1983 发表

回答这个问题,要首先弄明白社会结构,社会结构与利益金字塔由神权(祭祀)政权(官员)金权(资本家)以及生产者构成,科学技术(科研人员)是伴随金权扩张,脱胎于普通的生产者,随着技术的进步,普通生产者可能会被机器替代而消失,所以,以后的科研人员就是社会的基底。

科研人员尤其是普通科研人员因其在社会金字塔的塔基地位,注定不会有高收益。

对于大部分落后国家,以及历史的大部分时期而言,没有科研人员这一分类;此外,对于大部分能生产科研人员的国家,科研人才大略也是留不住的。因为,即然是人,而且是人才,就像资本家一样,必然追求更美好的生活。

最后,回答为什么西方发达国家可以吸引全球科研人才,西方世界在早期已确定其全球领导地位,意味着可以从全世界源源不断抽血,不仅其资本家收益丰厚,连带其普通劳工收益也远超发展中国家,更何况,能用于提高生产力的科研人才。

并不是读了几年书,就能搞科研,也不是搞了科研,就成了人才,更不是成了科研人才,就能得到很好的待遇,大部分注定都是普通工人,是社会自然分工的一部分。就像所有领域一样,有本事从市场上赚钱的才是真人才。

赚不到钱的国家和公司,不仅人才留不住,即使是一般人也是留不住地。

知乎用户 空一格 发表

这么一场旷古烁今的疫情,科研人员迅速分离出毒株,迅速研发出检测试剂,院士迅速拿出防治方案,中医院士开出药方,西医院士拿出体液平衡仪,部队院士拿出疫苗,信息领域的专家迅速推出健康码,这些科研人员不是中国人?

最近国外已经通过检测往年的废水,发现了更早的病毒样品。而我们也反复地从冷链海鲜检测出阳性样本。现在我们基本可以断定我们的病毒来自于境外。而偏偏是我们最早发现病毒。这不是我国科研人员的功劳?

你对比一下,国外的科研这段时间做了什么?有什么成就?发明了 “群体免疫”?发明了羟氯喹神药?看看日本的检测试剂弄了多久!美国的检测试剂弄了多久!

今天加拿大有个小组用一种新药治好了一个重症病例,就在〈柳叶刀〉发表了论文。当初,我国钟南山院士包含大量数据的论文被拒稿。这说明什么啊?

什么叫中国留不住科研人员?

中国没有科研人员,这些成就怎么取得的?

歼 20 怎么上天的?055 怎么下水的?北斗怎么全球覆盖的?5G 怎么领先的?

普通人能做什么?别信那些公知的鬼话就行了。

知乎用户 罗旻杰​ 发表

这可能也有认知上的偏差,就是在 “没人留” 的那个时间点,也许真的看起来不太像人才,或者没有那么耀眼,等下一个时刻,经过时间沉淀和充分比较后才意识到,原来曾经没有挽留的现在如此有为啊,后悔了后悔了。

知乎用户 Dr. 张狒狒 发表

作为普通人啊,都 2020 年了,我觉得多想办法创业,多多支持有理想有能力的初创企业,当中国企业数量达到一定规模,内循环转起来,科研人才一定留得住。

内循环不转起来,总依附人家建立的体系,做一个外围,那吸引人才方面永远玩不过金融霸权。

嗯。。。你说创业难?

创业的人多了自然就会简单了,这个跟打工人不一样,打工人多了,打工会变难,但创业者多了,创业服务平台才会更完善,创业失败保障才会更好,就好像是大航海时代,不是若干条大船引领的,而是无数小船开创的。

打工人努力的时候一定要想着如何踢掉老板,不然,老板只会越来越老板,打工人则永远打工。


当然,什么也不改变等国家政策引导也不是不行,但我始终觉得既然目标一致,基层发挥能动性一定比死等命令要高效得多。扯远了,我是说啊普通人就干自己准备和想干的事业也没问题,上面那些人应该比普通人焦虑一些,而且像美国那样依靠金融创收养科学家是一条死路,最终会让科研与实际生产完全脱钩,无法实现可持续的互相促进的循环。

当科研缺乏工程实现的可能,普通的科研人员实际上会非常缺乏动力。尤其是在产业升级缓慢的领域里,普通的科研人员非常容易产生惰性。

哦对,各位也不要以为美国发的科研经费没有论文要求,中期报告和每年多少篇论文也是有要求的,KPI 也是要完成的,只不过要求比较低而已,平均来看 100 万美元级别的项目,要求大约是每 10~20 万美元预算出一篇论文。

国内大概 100 万人民币三篇?这个级别的 “大众” 项目,KPI 上中美相差不远。


目前,美国约有 450 万博士学历人口,中国是 38.9 万,SCI 每年收录的中国论文数量约是美国论文数量的 70%,而且 SCI 美国是绝对的主场。

一个中国博士的论文年产量超过八个美国博士。相信我,中国博士解决问题(做题)的能力也接近或超过八个美国博士。

实际科研中其实也是差不多的感受。美国人成为博士的门槛较低,嗯,真的挺低的。

只要国内企业对研发的需求上来了,也就意味着整个社会的生产力和需求水平上来了,那中国社会对科研人员的吸引力会是毁天灭地的。


创业也是我的人生目标之一。

最近在戒懒。。。

只想说很难。。。

给自己挖了很多坑,但行动力缺缺。。。

得改。

知乎用户 张不语​​ 发表

我说个没人敢说的核心问题吧。

因为种花家是一个拳力主导的大家庭。

古人云:观大一级压死人。

今人云:为什么登月?能贡献 GDP 吗?

第一句谁说的,已经不可考。第二句的出处,还找得到,自己找找。

拳力主导的意思就是:你想要的东西,我可以给你,但你不能抢。

你也没有本事抢。

正是因为这个现实结构,导致了很多荒诞的状况,比如外行指导内行,比如一切自决行为的出发点都是维护自身拳力。

那么科学人才有拳力吗?

没有。

顶层头部科学家有些拳力,但他们的拳力是别人给的,致命的是,也是可以轻易被拿走的。

种花家的科学家,离开了组织,除非离家出走,不然就什么都不是。

没有经费,没有团队,没有可以帮他撑腰的学校,甚至没有期刊版面。

而腰部及以下的科学家,因为处于拳力主导结构的底层,所以境遇自然更差。

没有上层拳力作为靠山,就谁都可以踩一脚。

欧美的导师性侵学生事件,相对少很多,因为欧美学术界存在第三方组织,定期审查项目组师生间的邮件往来,以确保导师和学生双方的个人权益。

而有这样独立性的组织,或者说能为拳力结构中处于弱势地位的群体发声的组织,在这里是很稀缺的。

即便有,他们也会成为拳力结构的一部分。

不信去看《美国工厂》,充分说明西方制度在古国智慧面前,是多么的不堪一击。

而不能否认,如今本地的学术制度,可以说是照搬西方。

那么它自然就会成为另一个美国工厂。

知乎用户 C 喵骑士 C 发表

政府层面可以考虑扩大荣誉带来的精神收益,去对抗唯金钱的价值体系。

比如你是本单位的先进个人,上公交车一刷卡,广播里立刻播报 “滴,欢迎先进个人 xxx 同志搭乘本车,xxx 同志在工作中申请专利 x 项,创造经济效益 xxx 元,为社会主义建设做出突出贡献,请您到后排荣誉专座入座,再次感谢您为国家和人民做出的贡献。”

到时候全公交人行注目礼,荣誉奖励的感觉一下就来了有没有?

比如你是见义勇为个人,从 LOL 到斗地主全中国的所有游戏,只要你一登录,游戏立刻全屏广播 “热烈欢迎见义勇为个人 xxx(游戏 ID)登录本游戏,他在何时何地做了一件如何的好事,侠肝义胆,名传九州,让我们欢迎英雄入场。” 然后再来点特效烟花五颜六色的动画,还要规定就是再氪金的大佬特效等级都要比这个低一等,很爽有没有?

再比如你是感动中国人物,微博或者知乎小管家要删你回答禁你言,接入对应 APP 的国家监测系统立刻给平台发警示说 “本账户是国家荣誉获得者,在全国互联网监察系统中拥有优先申诉权,请审慎处罚。”

假如上述成真,就问各位读者有没有动力为建设社会主义添砖加瓦了?

何况还可以规定,

新建的优秀小区必须保留多少户,荣誉获得者有优先打折购买权。

荣誉个人去迪士尼,五台山等收门票的地方旅游可以打折或者全免。

荣誉个人在火车票紧张时有优先购票权。

荣誉个人去购物享受折扣,这些折扣过后由国家补贴商户。

……

这些花不了多少钱,但对社会风气和国民价值观的影响是深远的,让全社会营造尊重贡献,尊重劳动的氛围。

更重要的是,这些可以让国家从唯金钱的价值体系中摆脱一味砸钱来取得领导权的局面,重新在资本面前树立权威,重新让人民跟着社会主义走,而不是跟着资本走。

————————————————————

很多海外的优秀人才想回来,可回来后房都买不起怎么回来呢?如何健全对科研人才的生活保障,是我们国家现在急需弥补的一个短板。

不过我反对一味用金钱激励去驱动科研。只是现在生活保障的问题太突出了,所以好多人以为只要解决了这个问题就万事大吉,这会有饿太久然后猛吃一顿撑死的危险。

生活保障和金钱激励是两回事。现在头部的科研人员拿的物质激励不少了,可底下的人连房子都是个问题。所以现在欠缺的是对科研人员的生活保障,而不是金钱激励。

除了物质方面,其他方面的保障很重要。

比如净化乌烟瘴气的生态位,

比如改变现在 KPI 式的考核方式,

比如提供科研人员足够的,精良的设备,

比如营造一个尊重科学,尊重科研人员的社会氛围……

在我看来都比光给金钱奖励有效的多。

知乎用户 FlumenStellarum​ 发表

你要能留住,你就不是普通人。

普通人好好工作,不去搞歪门邪道,就是爱国。

知乎用户 天天向上 发表

说到底,是这个制度限制了人的思想自由和行为自由。越是有才华的人,越不喜欢被拘束。我们可以不要名利,但我们不想失去个性,更不想被宣传机构洗脑,不想被强迫拥护什么主义。像什么钱学森一味为国奉献,不在意美国的优厚条件这种宣传就是标准的强调片面的不实宣传。承认人性,尊重人权,改革制度,促进自由这个社会才有未来。还想着搞封建帝制,搞思想控制,搞封建家长制管理,得记着大清已经亡了,莫重蹈覆辙。靠一帮键盘侠五毛战狼吹嘘自己的伟大功绩是没有未来的。中国历史上最不缺的就是五毛和战狼。越是有能力有眼界的人越不好忽悠不好控制。再有就是,尊重一个国家的年轻人。高房价,户口制度是标准的既得利益者通过先占有资源压榨年轻人的制度。包括引进海外人才的时候,多把资源用在 30 岁出头的年轻学者身上,不要动不动宣传什么沈向洋杨振宁这些人回国,然后把资源全部用在这些已经成功的人身上。年轻学者才是未来,是中坚力量。不要因为他们一时没有名气就忽略了他们。

知乎用户 段丞博 发表

这个问题有毛病啊,也许我们正是觉得留住的不是人才,所以才不重视留住的人,结果人才都走了。。。

知乎用户 Gavin​ 发表

我觉得需要分情况来看。中国的科研我觉得可以分两块,一块是传统的科研队伍,这个以各大研究所为主。主要负责国防方向,或者是重大民生问题方向。另外一个就是基础科学方向 + 市场方向,这个是以各大院校为主。院校里面也分情况,有很多院校里面都有国家投资的基础科研设施,西安交大里面就很多……。具体细节我了解的不多,但是正好我都了解一点。因为我家就是研究所的,我亲哥就是交大的博士,在交大里面的实验室里工作。

所以你说研究所待遇差,这个看怎么比了,比做生意的大老板那是差,比起城市里面的其他人,比如工厂工人,企业干部,其实还是不差的。我国 1980 年以来一直在经历非常深的改革,很多人估计没有什么感觉,可能很多人出身太高贵或者太普通,没有观察到。我家就是研究所的,所以我感受非常清楚,1980 年代,90 年代,21 世纪初到今天,这个生活水平明显提高。80 年代的时候,我觉得研究所也就那样,房子,福利待遇甚至还可能比不上一些其它的国家单位,但是和自身比,我觉得还是不断提高的。90 年代的时候,有大量的年轻人去了深圳发展,这个说明研究所待遇估计挺一般的。但是有走的,也有来的。我父亲还给我讲过一个故事,就是一些离职的年轻人的遭遇,他们离职之后,被单位上报为涉密人员,然后失业 2 年,不知道深圳的老板是否能白养他们两年。说的有点零碎,但是根据我的体验,研究所待遇不高,但是也不差,算是中等收入。至于 996,呵呵,我印象中我父亲很少在家,在家也就是睡觉……。

我哥是交大的大博士……。收入其实也一般。也只能算是中等收入吧,和我这个三流程序员差不多。但是比我可要稳定 10 倍不止了,如果我工作出问题了,他甚至可以给我发个劳务。不过他的学习经历,让我彻底放弃了通过读书上升的这条路,反正我是家里的小儿子,我不必这样奋斗,我现在这种情况已经算是努力上进的了。

根据我了解的情况,我觉得『中国的科研人才总是留不住』这种情况是不存在的。留在国内各个科研单位的人还是挺多的。像我哥这样的博士也不少。我父亲这种工程师也很多,他们都是我们国家自己培养的人才,都有留学经历。我觉得认为国外能挖走中国的科研人员,这是一种想象。因为据我所知,国外科研方面,特别是学术方面的科学研究,他们投入不见得比国内强。而且中国人因为是中国人,所以在国外很多方面的研究是不让你参与的。至于你觉得在国外做过普通程序员工作,比如去微软,脸书之类的,我觉得这些人算不上什么人才,至少不需要博士。

什么?你不是博士,那我觉得你可能还算不上是一个人才,再努努力。

知乎用户 黄彦臻​ 发表

因为在中国,结果远比过程重要得多得多。

就如同我写分析,大量的人关注的也是结论,而不在乎其中思维的过程。

我横竖能蒙对几次,而科研不确定性比我要多的多的多,他面对的是一整片未知的领域,99%的科研人才其实是没有重要成果的,更有甚者可能整个方向从开始就走错了路。

大多数科研人员都不是巨人,只是巨人脚下的一块砖,甚至沙粒。

只要我们对过程无法给予足够的尊重与肯定,科研人才是留不住的。

普通人能做到的就是,尊重过程,从自己开始。

我给科研人才们一点小建议,不要有成果才发论文,就要水论文,水的越多,其实关注度,资源都能带来,然后去做想做的事,成为自我实现的预言,但这样又会内卷,如同现在券商的分析师一样,但又能怎么办呢。

知乎用户 染柒尘 发表

我说给我打钱普通人会愿意做吗?

知乎用户 Deutschesreich 发表

题主问普通人能做什么

two options

1 努力认真工作,用毕生所学推进祖国的科研事业,发光发热,也不要忘了争取自己应得的名利,改善自己和家人的生活。

2 去能留住人才的国家

知乎用户 李昂​ 发表

中国科研人才总是留不住的问题,跟普通人没有任何关系。

这是庙堂人士要思考的问题。不在其位不谋其政,是基本觉悟。

知乎用户 小朱哥哥​ 发表

作为某 211 毕业的硕士研究生,我很遗憾我不是科研人才,我现在的工作和科研半毛钱都无关,我非常理解为什么中国的科研人才留不住。

先说待遇,我待的研究所一个月拿多少钱呢?我师兄留在实验室一个月到手 4000+,那天和两个博士一起吃饭,两人一个到手 4000+,一个 5000+,不包吃住,海口。然后基本上是打算跳槽了。我当时工作还没确定,实验室是开 5000,做实验室助理。而我现在扣完五险一金到手 4000+,转正 5000+,单位有食堂。我如果再读博士,至少四年,四年后是什么样的就业形势不知道,最起码这四年我也是要非常辛苦。做博士课题真的不是容易事,光我在实验室 2 年多帮师兄师姐、课题组老师分离菌株,拍摄病原菌照片这一些就是不小的工作量。然后脱离苦海给的待遇,就这?我博士师姐毕业去了某医科大学做行政,一个月 6000+。

课题组一老师说当年哪个同学现在买车买房了,她现在还买不起,谁心里不难受啊,做了 10 几年科研的人啊,出入就靠一二手电动车(我一朋友毕业转给她的),两个小孩,一家四口住一 60 平米的房子。

当然,你可以说别的地方待遇比这好,可是全国那么大,又有多少城市真的能给非常高待遇的。

而且看到人才去国外,评论写的是什么呢?不爱国。人才回来了呢?在国外混不下去了。

太难了。

既然这样为什么你们不去搞科研。有人举钱学森等人当年回到祖国帮助国家发展,对,确实,我承认人家很伟大,中国的今天离不开人家的付出。

大人,时代变了。

谈情怀可以,可人家快饿死了,想吃饱吃好不丢人吧。

连终南山院士的公子,钟帏德先生戴条爱马仕的腰带都被喷。合着人家有钱了买点奢侈品都不行的。那些没钱的还分期买的怎么不去说。总觉得现在很多人觉得科研人员、医生、教师等就是要无私奉献,要求太高了。想要马儿跑,还不想马儿吃好,自己都不乐意的事情偏偏要别人承担,很过分。但没办法改变。

中国的科研人才想要留住,起码待遇不要太低,说句不好听,拿着卖白菜的钱,操着卖白粉的心。觉得不可能的大可自己参与进来,我是觉得现在中国的科研人才很伟大了。如果想人才多,多想想给钱啊。比如取得某种突破,应该好好宣传和奖励,激起大家的动力。你得让人觉得干这一行就是荣耀啊。而不是总宣传哪个人安于清贫,取得成就,说多了人家觉得都要这样,老拿圣人标准去要求别人,这世界哪有什么圣人哦!

知乎用户 邓欣贤​ 发表

科研人才留不住,确实留不住很多人才。

不过也敬请睁开明亮的双眼,看看那些正在在一线默默贡献,不在网络上纵声呐喊的,科研人员。看看我们国家的事业,到底是流失的人才在做贡献,还是留下的土渣在垫高。优待科研人员,而不只是高端的、海外的、名校的、引进的、名气的、牛逼的、会说话的科研人员。让那些住不进 “浦东海外人才公寓” 的土鳖科研人员也生活无忧,那大概也不用考虑什么留住人才的事情了吧。

愚见愚见。。。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加点补充,两边都是博士后,不是教职。国内是 985,号称某领域全球第一。

杂事有秘书处理的意思就是比如我要参加某个培训,我需要做的就是询问老板是否可以参加,老板允许后,告诉秘书,秘书会负责付款报销,而我就不需要自己走这一套程序。(博士期间的组也是这个情况)

来现在的组之前,秘书还询问了电脑有什么特殊偏好,比如是否需要特殊鼠标键盘之类的。对比之下,现在的秘书在这些额外的细节,比之前读博时候的秘书处理得更好。来了以后才发现为什么,秘书的工资比我们博后还要高,另外我们的秘书履历也是超级漂亮,欧洲人去日本读了 mba,现在在一个研究所里做秘书(问,如何留住人才?)

可能之前阐述的对比过于刺眼,但是这就是事实。

********************************************************************************************

回国第一次见前老板,发现待遇与之前聊的不一样的时候,我没有想要走。

第一次到办公室,发现所谓的办公室满是垃圾和灰,上厕所还必须爬楼,厕所永远一股恶臭的时候,我没有想走。

第一次发现买办公室用品还必须自己报销,且报销流程复杂多变,行政老师凶神恶煞的时候,我没有想走。

第一次因为完全与自己无关的琐事被老板辱骂的时候,我给我的博士导师写信说我必须走了,距离我回国不过半年。

现在,我拿着四倍于国内的工资,所里一切杂事有秘书处理,在全球 top10 的学校享受着顶级的科研资源,最重要的是我的老板永远尊重我的工作,把我当人看。回想过去的一年,感慨万千。希望每个在国外被善待过的学者回国之后可以将这种团队环境移植回去。这样才能留下更多的人才。

知乎用户 嗑雪茄 发表

世界变化真的很快,快到有人还是觉得 “科研人才总是留不住”。

不可否认,确实有很多顶尖的中国人在国外任职,但是更多更多的是学成回国或者正在回国的途中。

作为普通人,好好工作好好生活,不要给歪果仁添乱就行了,二十一世纪,人已经混得很不容易了。

知乎用户 babyquant​ 发表

美国生物博后 4、5 万美金,码农分开毕业 14、5 万美金,如果向钱看肯定都当码农了,那搞生物的还有没有人才?

基础数学也一样,哪怕高中 IMO 金牌,本科到博士普林斯顿数学系,导师菲尔兹奖得主,博士期间发四大,毕业待遇博后也才 5-7 万美金,西蒙斯土豪补贴 5 万,但还是比不上普通码农。

所以,如果想赚钱,搞基础科研并不合适,可能计算机、金融更合适,现在高考也是这两个分数高。北大有数学英才班抢 IMO 金牌,人才也可以有保障。

那么从事其他行业的,例如生化环材,可能中学时代已经不如别人了。不过,如果是北清的生化环材本科,还是比复交的金融计算机厉害一些,我指的是人的基本素质,不是未来待遇。因此,如果盲目放开选专业的自主性,人才们肯定流去金融计算机;要留住科研人才,只能反其道而行之。

例如现在的强基计划就是这样,利用名校的光环,和一些提前录取等降低风险的手段,吸引或忽悠一些厉害但风险偏好较低或读书厉害信息不畅的考生进入生化环材,然后通过一些法律手段限制其转专业,比如转专业上征信、诚信有问题等等,就是不让转,不得重新高考,这样通过牺牲一部分人才的个人前途来换取国家科研事业的发展。

否则的话,清北学生研究计算广告忽悠人们点击骗流量费,或者研究股票期货割韭菜,全靠二本生研究火箭,那肯定发射十个失败九个了。

知乎用户 羞涩的黑胖哒 发表

为什么中国的科研人才总是留不住?这个提法本身就有问题,太过于焦虑情绪化了。毕竟那么多科研成果,也都是科研人员干出来的,不是天上掉下来的。

而且中国这个范畴也太大了,华为不就好多做研发的科研人员,估计他们人员流动也会存在,可没听过华为说人才流失的事,人家钱给到位了。

至于体制内科研人员,可能很多人确实收入不高,跳槽出去收入就上来了,那人才流动也是正常的,我院每年都走十几个工程师,也没影响科研进展。体制内也有收入高的,比如有的高校老师,还是很有钱的。

作为普通人,不必为这种事焦虑,过好自己的生活就好了,国家发展不会停下来的,放心吧。

最后补充一个小案例。

我司前些年在科研单位搞双序列改革,跟行业内外企学的套路,管理岗和技术专家岗分开,领导不许去评专家,目的是给那些喜欢钻研技术的专家一个上升通道,不必大家都去走仕途。

总公司的第一版文件我看了,觉得那帮老哥真特么为技术人员着想啊,感觉十分振奋。

但是,这个文件到地方就实行不下去,因为原来领导是可以兼任专家的,而且专家的级别和行政级别,大致是匹配的,按新规定,领导收入降低了。然后,总公司的文件就在下边论证了两年,推行不下去。

后来经过各种博弈,游戏规则改了,领导可以兼任了,并且有些领导放弃管理岗,直接走上专家岗位,专家全是领导转过去的,然后顺利玩了三年。

好了,具体细节不说了,领导还是领导,又来了一批专家享受领导待遇,单位本来就领导超编,可是上级给的工资总额是按不超编给的,结果就是,一通改革下来,领导专家收入微升,特么员工收入,,,。

本来想给技术人员搞个上升通道,结果不但通道没搞成,反倒把基层技术人员上升通道堵死了一半。

以前领导专家都不怎么需要科研成果本本,现在不行了,本本谁都要。像样点的成果,除了课题组的原创人员,基本就是各路领导专家了。搞得年轻人晋职称本本都不够用。

年轻人收入低了,也会有其他对策,毕竟体制内不会开除员工,如果有想法就可以把更多的精力放在其他事情上了。

改革难啊。

知乎用户 Dr.Boy 发表

媒体宣传两弹一星那时多么艰苦,他们是在和现在比,没有和他们时代的普通人比较。

那些科学家,科研工作者,跟当时的普通人比起来,绝对是生活优越的,被国家特殊照顾的。

到了现在,国家不再特殊照顾,待遇还不如一般企业,单位,这个时候就需要忽悠了,需要情怀了。

可以啊,大家都会用脚投票。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还是那句话,也许是我国不需要人才,也许是走的都不是人才。

知乎用户 水濂山人 发表

这么说吧,为什么华为这一家 “私企” 几乎成了中国科技界的最高明星?理由很简单,因为华为的科技管理机制全面引进了美国 IBM 的最优秀部分,拜美国高科技巨头为师,师承优良传统,所以……(特别声明:俺不是“公知”,哈)。相反国内的北大方正、清华 XX 等企业,带有正统的血统和机制,结果不寒而栗,至今半死活,或者跟死了没区别。

为什么呢——显然是华为的人才机制得以对知识的最大压榨,以及对压榨知识给予的最大回报,也就是说这种压榨是建立在 “舍得投资” 的基础上。科技人员非圣人,什么 “精神动力”“荣誉” 等等虚头巴脑的东西,是留不住人才的。

至于国内普遍流行的科技界的典型官僚机制,嗯,不是留不住人才,而是扼杀人才。用官僚的管理方法管人才,就跟杀人区别不大。

知乎用户 QMBOC 发表

虽然不想,但是我不得不复读:

先问是不是,再问为什么

第一问 “中国的科研人才总是留不住”,真是这么回事吗?

真要是科研人才总是留不住,中国这些年大大小小的科研成果是怎么来的,天上掉的?

北航为例,一年毕业两千多号理工科硕博士,去向大头无非是中科院军工(中航工业、航天科技、航天科工、中船工业、中船重工、中电、兵工、中物院、中航发)、商飞民营科技公司(华为、TAB、大疆、海康),还有少数博士毕业当大学老师的,这些加起来占了大约 60%~70%

一部分转行的(中小学老师、选调、公务员、其他我没想到的),大概 20%~30%

出国读博的、做后的、以及本科毕业出国读研的,跟上述比起来,质量或许高些(像我这样的怂逼根本不考虑这茬),但是数量少的多了,以我同学比例来看,大概不到 10%

(以上比例为基于往年数据的个人印象,仅供参考,如有错误请指出,我改)

留在科研岗位这一千多、小两千号人——注意是每年——虽然绝绝绝绝绝绝绝大多数是大路货色(比如我),但是哪怕百里挑一呢,一年十来个人才还是有的吧?我航菜不菜的,也在米国制裁名单上待了小 20 年了,按校际友人曹大佐的标准,那也是世一大了,毕业生里百分之一的人才不过分吧?

要是把 “人才” 标准放低一点还能更多。

这还只是一个北航,中国这么多大学,一年出个千把 “人才” 很正常吧?

(这么看青千还挺合理的…)

但是题主这个 “科技人才总是留不住” 的疑问也不可能是幻觉——估计是看见每年那一大票留洋的科技人才了 。

那么问题就转化成——为什么这么多人留洋

你要是让我开天眼,站在 “中国科技” 的立场上,我当然希望这波人都回国工作;但是站在一个水货科研人员的个人立场上——您出都出去了,还是憋回来了 8…

为啥?国内就这么多坑,也就是我上面说那几类 “科研岗位”,外面的胡萝卜回来了,我这样的水萝卜可没准就要给挤出去了…

就提莫严重内卷啊!还提莫不是我们主动的,不是我们想当人上人,是提莫一个不小心就不是人了… 中国现在坐拥天下第一的 “工程师红利”,我们就提莫是这个红利,吃红利固然爽到飞起,被吃的红利爽不爽就只有红利知道了……

所以部分出国深造的不想回来当这个 “红利” 是很正常的,活就这么多,你让人家回来干啥?再一个留洋的大部分也是“水货”,顶多是水分少一点,钱学森那是多少年才能出一个的主儿,别老想好事儿(倒是米国有点把每个留洋的都当钱学森处理的趋势,8 过还有待观察)…

至于 “作为普通人我们能做什么”,咋,“科研人才” 就不是 “普通人” 了?

我固然不算人才,我们隔壁的大佬,二级教授,“高水平论文”几十篇,说起专业话题来我完全跟不上他的思路,怎么算都得算个 “人才” 了吧?还不是天天开车接送他孙子上下学——都是两个肩膀扛一个脑袋,谁还能不是个人了……

好好干活吃饭睡觉,这种大的话题就偶尔想一想图一乐就完了,别太当回事。毕竟只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咱不能指望大跃进。

(在京的胖友可以来沙河找我,我请吃饭)

(如果你能进来校门的话,手动滑稽)

(妹子忽略上一条,我可以出去)

(认真脸. jpg)

知乎用户 小泽马大哈 发表

并不是留下越多科研人才就越好,养科学家是花钱的,这事就像智猪博弈里面去按食物按钮的行为,谁都不按大家一起饿死,但是发达国家更像那个大猪而中国更像小猪,所以中国在那种以发表公开论文为目标的基础研究上可以适当搭便车。

作为普通人我们能做的就是给同胞提供更多机会,国外有好的科研岗位尽管去就是,国内的岗位就留给同胞吧,别做危害中国国家利益的研究就行。在国内的要努力争取积累资本创业,给同胞提供就业机会,而不要一直和同胞抢机会。

知乎用户 过路男 发表

现在民众最爱看的场景是啥,掌握地球核心科技秒杀米国航母群大杀器的老教授 90 高龄穿一身补丁落补丁的中山装,戴一副高度花镜蹬着一辆破 28 穿梭于各大高校,平时就是顿顿啃馒头,一个月拿 1200 的退休老头津贴,平时不吭气儿,但遇到米国装逼来劲的时候就马上一抬腿掏出一本《如何干死米老鼠》的武林秘籍车的米国人抱头鼠窜,事后该事件的米国总指挥五星上将詹姆斯下士瞠目结舌的说:想不到我老路易纵横江湖 20 多年最后竟然栽在一个骑 28 的老头子手上,妹想到,妹想到。

扯皮的话不多说了,高中课本有一张周总理吃饭的照片,记得是非常简单的几个小菜。

而现在随便一个抖音里的狗 B 网红吃顿饭动不动就大几千过万,搞搞金融随便倒腾倒腾期货的机构哪怕是个小狗腿子也能年入百万,这一切都在深深震撼着吃着康帅博红烧牛肉面刷着抖音的我们,也在震撼着搞科研做实验的他们。

到此为止,旧世的世界观已经彻底分崩离析,时代变了。

试问谁不想鲜衣怒马,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诸葛亮喷个王司徒还要拿个小扇招两个精神小伙推着小三轮品一壶 82 年的普洱呢。

你让诸葛亮蹬个破 28 对刚詹姆斯下士,诸葛亮不跑才怪。

跑去哪里?哪里给小车去哪里。

答案就到此为止了。

就这样。

知乎用户 123321 发表

别看偶像剧…. 别追男团…. 别……

知乎用户 吐奶龙 发表

留不住人才是现阶段中国学术界的必然结果。并不是个别人或组织的锅

知乎用户 鹤运​​ 发表

大部分博士听到的 “挽留” 都是这样的:你是个好苗子,不继续搞科研可惜了,我诚恳地希望你留下来做博士后吧,喝西北风的那种。

普通人能做啥,努力工作成为有钱人,然后给未来的科研苗子赞助经费。

知乎用户 「已注销」 发表

能有开创性成果的人大部分都蛮 “奇怪” 的。

有的天生不喜欢社交应酬,有的不想结婚生娃,有的兴趣爱好颇为小众,有的智商太高以至于不被多数人理解,有的宁愿啃老或者刷盘子也要追求真理,有的不爱守那些清规戒律等等等等。

但是国内,你敢不参与应酬?你敢不结婚?你敢不融入集体?你敢不与周围人三观一致?你敢读了那么多年书最后去啃老或者刷盘子?你敢跟那些集体里的核心人物反着来?不得被人挤兑死?

说句实话吧,读书能这么受老百姓重视,全是因为一千多年的科举制度把 “学习” 和“有出息”强行挂钩。而中国社会嘛,懂得都懂,除了“有出息”,什么都容不下。

但是好的成果的出现,绝对是急不得的,在他出成果之前,你还是得养着他。像企业那样搞淘汰制,最后留下的只有灌水机器。

发达国家为什么行?因为人家不缺吃不愁穿,自己想活怎么地都能轻松地活,而且也没人因为他选择什么样的生活就对他说三道四。

而国内,活着都困难,多少人奔波劳碌拼死拼活受尽欺负也只是能勉强糊口。

我本来想说想留住科研人员,就要给他一个安静的空间,提供普通的伙食,让他别为基本的生存问题感到烦恼,让他少被制度带来的那些杂七杂八的事困扰来着。

但我说了,国内连生存都是难事,哪怕是这样的待遇都会有无数人趋之若鹜,最后真有能力的人还是得卷铺盖走人。

总结一句话下来就是资源太匮乏了,再强大的生产力也喂不饱 14 亿张嘴啊。

别问普通人能做什么了,这是无解的。

讲得比较琐碎,不好意思。以上。

知乎用户 超越者 HY 发表

以我 “原来的工作” 我很有资格针对这个问题说两句

只说就北、上、武汉的军工研究院所而言,想进的人太多了,进了的也有走的,不管是主动还是被动走,走的都不能叫 “人才”,只能说是 “人员”。

掌握单位核心需要的博士基本没有走的,他们可以很快拿到主任,主师甚至副所长助理的位置。

家里比较困难,没有太多选择余地的博士硕士以及家境殷实的,更是不可能放弃体制内性价比不错的工作。

我给你举例,真实的,比如某个搞单片机的二院 23 的硕士两年后跳槽京东,收入顶天翻两倍吧,你说这是人才?23 所分分钟找一个一样的人来。而那个人或许只是急需用钱,根本没考虑 35 以后的事。

知乎用户 lu luce 发表

没有办法。

因为,如果一个人清北毕业,英文流利。他就不是一个普通人了。他就可以做一个选择。

那就是选择去美国住大房子,开大汽车。拒绝做一个普通人。做一个资本主义制度下的骑士。

帝国主义是一个大礼包。

知乎用户 洪权​ 发表

这里说的科研人才,还是院校毕业生?

应该是毕业生继续读书的多吧。还算不上科研人才。

初出茅庐的嫩娃子,有出国看世界的机会,百分百会出去。这是只要不傻,就会自然选择。

如果有人愿意承担费用,那就更不需要思考了。

如果反过来,是毕业后有机会去非洲,大部分人不会选择。因为,人往高处走是自然的。

我们国家还在成长当中。所以,想看更大更好的世界是必然的。所以,出去看世界的孩子如何无关紧要。

关键是看看自己身边,看看在家里努力的人。这才是关键。国内大部分人的眼光总是在已经不属于自己的上面,经常忘记身边人才是重要的。国内的人才比出去的多了去了。反而关注出去的,里面的努力也不能出头,有成绩也没人搭理。这是不是另类的排挤进步呢!

大家需要做的是尊重客观现象,尊重发现客观现象的人!仅此而已。其他也做不了什么。

在知乎好几年,过去在百度贴吧,更早在心理咨询师网,接近十年里,点赞与批评比较的话,点赞并不是很多。批评是无处不在。

一个挂着某高校教授,国外知名大学的呼友,没有几篇文章都是几万几十万点赞。我们辛辛苦苦写客观现象的描述,才累计两万五点赞。

还需要问为什么真正做研究的人走出去吗?

每个人的选择和眼睛注意的,就会成为群体环境。而研究者如同天山雪莲,是需要纯正的生存环境才能成长的。

知乎用户 铁板油鱼​​ 发表

很简单啊

任何一个圈子都是金字塔结构或者正态分布,科研圈顶端的院士长江杰青什么的,是不会缺钱的。但是大多数处于中间和基层位置的,拿到的工资也就和刷盘子的工资差不多

一个 007 生活拿着 3k 块工资的科研工作者,看着 996 生活拿着 15k 工资的码农,看着 807 生活拿着 3k 工资的洗碗工,他不酸么

国内不重视人才么,重视。各地抢人大战,人才补贴,启动经费,各种地区政策应有尽有。

国内重视人才么,不重视。人才补贴拖延,启动经费克扣,各种地区政策随意解释,拿着本硕当政绩,拿着院士杰青当贵客,拿着真正搞科研的博士当民工。

作为普通人,真的什么也做不了。很多原因的,杯水车薪。

-————– 二更 —————

其实一直觉得很诡异的一件事。很多时候总是感觉

技术工算人才,因为人家有技术。

本科生算人才,因为人家叫大学生。

硕士生算人才,因为人家叫研究生。

各种教授和各种帽子算人才,因为人家有 title。

唯独博士不算人才,高强度严要求低收入,泯灭众人间

虽然我工资不算低,但是,没单干赚的多。收入与能力不匹配,也许,这就是留不住人的关键吧

知乎用户 远方有方 发表

墙裂建议改变宣传导向和叙事方式,彻底抛弃苦情路线,让科研人员只牛逼不苦逼成为社会共识,自然留得住人才!

2000 多年前,孔子就严重警告过世人不要宣扬超越人性的壮举,可惜,谁也没听进去。

春秋晚期,鲁国曾出台一项仁政,凡是本国公民在外国沦为奴隶的,不论谁把他们赎出来,都可以回国找政府报销赎金。

对这样的好政策, 孔子眼中 “瑚琏之器” 的学生子贡自然积极响应,但他作为富甲天下的大财主,对报销那几个 “小钱” 当然是看不上眼的,甘当“无名英雄”,还在孔子面前沾沾自喜、“邀功”“求赞”。

孔子曾对子路搭救一个溺水者后收了人家一头牛大加表扬,知道子贡的 “高风亮节” 后,非但没有夸奖,反而把他劈头盖脸训了一顿,“取其金则无损于行,不取其金则不复赎人矣”。

孔子的逻辑很简单。你这么起高调,别人赎人后是报销还是不报销?

不报吧,要承担经济压力,报了吧,要背上道德压力。

像子贡这种极少数既富且仁的君子,自然乐得 “举手之劳”,然而绝大多数普通老百姓能有多少选择余地?

不赎人固然不会被捧为善人,起码也不会被骂成小人。

由此,赎人善政日益曲高和寡,乏人问津。

社会运行规律就是这么吊诡,出发点如此高尚的德政,竟然会被如此高洁的君子和如此高调的导向消解到名存实亡。

孔子虽然只是就事论事,但他显然并非仅仅是担心赎人这一个问题,而是敏锐预见到,一旦子贡这类事迹得到鼓励、褒奖、甚至吹捧,导向一成,弊病必生。

社会道德标准会被无限拔高,但大众根本学不来或者不愿学,做了善事反倒尴尬,只能索性不去行善、不求善名,导致社会道德水准反而逐渐走低,完全背离树标杆、立牌坊的初衷。

不幸的是,两千多年来,孔子担心的 “社会道德标准拔高反而导致社会道德水准走低” 的悖论却周而复始、轮番应验。

无论是官方还是民间,在宣扬偶像时,不知立了多少高高在上的 “贞节牌坊”,搞了多少轰轰烈烈的 “造神运动”,但理论正确和统计正确往往大相径庭,动机美好和结果美好常常背道而驰。

传统叙事中,君子只言 “义”,小人才言 “利”。

所有站上神坛的英模必须 “但行好事,莫问前程”,必须 “毫不利己,专门利人”,必须 “只讲大我,不计小我”,必须 “没有槽点,无懈可击”。

曾参、闵子骞这样苦出身的孝子才是至孝,豫让、荆轲这样死得惨的侠客才算猛士,李煜、朱由检这样丢了江山的皇帝才值得同情,岳飞、于谦这样没有好下场的功臣才会被铭记,刘兰芝、祝英台这样主动殉情的烈女才会被推崇,海瑞、于成龙这样穷得叮当响的清官才会被传颂……

在这样的舆论导引下,人们的观念趋于刻板。“做好事留了名” 算什么好人?“拾金不昧但收了礼” 有什么了不起?医生怎么能拿高薪?科学家怎么能不清贫?军人当然得让座,教师自然要义务补课,戴名表的公务员一定是贪官……

这样下去,怎么得了!

希望肉食者认真谋之!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国内中上游 985 本硕作答。

我曾经是一个充满学术热情、情怀和理想的人,在国内读研期间被无情地击垮和粉碎。

论文数量至上的单极化评判标准;关系操纵、辅导员想推谁就推谁的内定奖学金评选体制,甚至是最高荣誉奖学金;形式主义和官僚主义(有涉及,不过体现在其他方面更严重);还有一大群顶着学者身份的帮凶;高成本高风险负回报的举报;利益相关者严苛的批判;一面剥削一面还要你感恩戴德。这一切的一切都毁灭了学生对国内学术圈的向往。

结果和很多同学交流后(这些人都来自非常不错的学校,甚至是各自领域 top 级的院校),尤其很多来自理工科的博士,我经历的居然不算什么了。何其可悲!

幸运的是,遇到了一群好老师,以及对学术是真的喜爱。更重要的是我还有机会脱离这个环境。

我就是一介普通人,无名小卒而已。但我若是有能力在外面留得下来,那就绝对不会回来。

这是系统、体制的问题,不是一人之力所能改变的事。只有越来越多的受害者站出来,以伤敌八十自损三千的态度来对抗这件事,或许会有转机。但不是所有人都是天大令人敬佩的某同学,也不是所有人都能收集得到数字证据。

不把学生当回事,肆意伤害和剥削,未来还希望同样一批人为粉碎自己理想的体制系统来服务?

我一个普通人、学术屁民都不愿意遭这个罪。那些有能力有抱负有机会有平台,但遭受过不公正待遇的人,谁愿意回来。

——没怎么回答过问题,纠结分隔线怎么弄——

三个小插曲和若干知识点

1)突然想到了奖学金公示期,一个博士学长和一个博士学姐去申诉,都快三十的人了,一条一条地和辅导员讲出自己的诉求,然后被轻轻巧巧地打发了。他们不知道的是,在硕博士学生圈里,凡是知道此事的所有的学生都支持他们。有些事情实在一目了然。

2)又想起来自己去申诉的时候,刚入职的年轻辅导员很小心地告诉我,自己年轻的时候也经历过,所以特别理解。但是让我回忆院内开学典礼某老师说的,不要在意奖学金这点小钱,以后开个讲座就赚回来了,做人不能这么短视。就算申诉成了,难道会为你专门再来一次吗?再开一次就能拿得上吗?(我内心其实非常感激这位辅导员的,可惜我根本在乎的不是钱)

3)知道我准备申诉并和全程操作此事的辅导员关系熟络的同学,劝我不要闹大,小心自己的安全。后来在公开场合批判我不识大局。

4)获得奖学金荣誉的学生履历都是被包装出来的(辅导员自己说的),水分很大,包括学校其他各项荣誉。在院层级大多数的获选者都是内定的,甚至根本没有按照流程自己申请,直接被辅导员私聊推上去的,包括在学校开学典礼及毕业典礼的学生发言代表基本都是学院内推,学校为了省事直接用的。

5)第四条情况在很多学院都适用,尤其是大院。

6)想要在国内发展学术和拿奖学金,硕士研究生期间成绩都是狗屁。请发论文,多多益善,成绩倒数也没关系,什么奖都是你的。理工科和人文社科通用。

回想起当初积极进取,一腔热情的自己,好像死在了去年的冬天。所有的丑陋都在评选会上被赤裸裸地揭开。长达好几个月的晚上,我都会梦到那些辅导员和老师当着学生的面毫无遮掩地偏袒,成为了我的心病。过去数年向往的甚至只要能有资格参加便觉得自豪的荣誉,现在成为了令我深感腌臜的存在。为了保护自己,这部分就不详述了。

希望每一个真心热爱科研的同学,都不要遭遇这些,保持一颗纯粹的心在自己热爱的道路上前行。

知乎用户 阿阳 发表

我面试欧洲大厂,五年博士生,四年博士后工作经历,算九年工作经验,他们给我面的职位是 senior。

我面试国内小厂,四年博后经历当两年工作经验,面的职位算 entry level,还各种说我没经验啊以 PUA 压工资。。。(你就找有经验的本科不就解决问题了嘛)。“读博后” 这个词就感受不到尊重

PS: 国内企业的工资喜欢给 “打包价”,完全看不出来你作为一个个体有什么特点,与别人有什么不同。基本是看学历和工作经历打分。

知乎用户 tombkeeper​ 发表

普通人可以努力学习成为科研人才并让自己留住。

知乎用户 「已注销」​​ 发表

建议国家从严治理水土流失,限制人才流动。疫情二次爆发迫在眉睫,给了我们天赐良机,使得做这些事情阻力变小。

知乎用户 TakySafu 发表

中国根本不缺人才,什么时候中国缺人才了?缺的是人才的岗位,缺的是能配得上他们的位置,缺的是这份薪水。在讨论人才问题,千万不要本末倒置,物质、经济才是决定因素。

既然没有这些岗位,流出你还能说什么呢?你总不可能忽悠人家让人家不吃饭跑去光合作用吧?他们走了以后,还要骂人家是卖国贼,这不就是让科研人员寒心吗?

所以,根本改变措施是发展经济,优化产业结构,产生出能够容得下这些人才的岗位,使我国市场真正需要、能容得下这些人才,他们才可能留下来。

现在中国不缺人才,你不能苛责一个易拉罐装下一片池塘的水。(这个比喻不是指经济总量)

知乎用户 秦始皇 发表

更新猛料:最新消息十九届五次中央会议决定 2035 年中国步入中等发达国家,看来中央手握多张牌胜券在握。

看下中国产业分布就知道了。

高端产业稀少

中端又不需要什么科研人才,只需要工程人才。

低端只需要体力劳动者。

根本就没多少适合搞研发的,我们很多所谓研发就是技术验证而已。

没有岗位当然留不住人才。产业升级十分困难,光靠政府搞产业升级是不行的,产业升级政府只能引导,根本无法主导。

还有一个因素,中国大学生太廉价了,毫无议价能力。我见过博士毕业十年的才八九千多块,昵玛一个跑外卖的都比你工资高。

现在中国产业升级,但是经济结构太畸形了,科研技术型企业生存十分困难,大企业又不喜欢搞科研,小微企业又无资金,经济生态十分脆弱。

中国在九亿人口月入不过两千下,居然基尼系数接近 0.6 几,就算按统计局公布的 0.49 也相当恐怖了。

基尼系数大会造成,科研动力不足,大企业倾向搞垄断而不是搞科研,一旦大企业垄断了市场就没搞研发动力了,无竞争下,谁想去科研。

所以要想办法把中小企业发展好才是关键,普通人只能听天由命了。

搞科研最好不要政府主导,政府应主导的大型科研攻关,比如像可控核聚变那种,以及强子对撞机。这些已知的要害科研攻关,而其余的应该让这些企业去搞。

还有定期列出民营垄断企业清单,对其增收重税补贴中小企业,大量健康有活力的中小企业才是科研主力军。社会不断拥现大批中小企业社会才有活力。

换句话创业率越高的社会才有活力,多鼓励创业。并合理安排创业失败人员生活工作,让创业变成一种有利可图的产业,不以成败论英雄。

要解决这个问题只能等数字人民币推广开了,要让创业人员无后顾之忧,就算失败也不致于倾家荡产的,让人害怕创业。不断出现的高新企业才是社会进步的动力。

也就是说这个问题根源还是在资本,资本核心在货币,那么领先一代的数字人民币 DCEP 的出现,将打破创业者的困境,国家可以划一道底线既创业者失败了也能不影响生活。那么会有更多人蜂拥创业,那对于科研人员需求会暴增。大量新增企业会不断冲击老的垄断企业,就不会出现一个垄断占着大量坑位不搞研发。

这样产业自然而然就升级了,而不是天天喊口号老子要产业升级。

利用资本充分调动每一个人的才华,解放生产力,让人充分发展,只有 DCEP 才能办到,DCEP 就是高科技版计划经济,结合计划经济的理念融入先进理论,补齐了计划经济的短板,政府不再亲自上场,不再用政策指令行政干预市场,而是利用金融手段规化经济发展,利用资本充分调动市场活力。

同时利用大数据合理规化产能,用金融来干预市场,打破恶性竞争。让创业者无后顾之忧,放心大胆的去创业。

中国十四亿人口,哪怕有个一千万人创业,什么产业升级都不是问题,那么科研人员自然而然的就留住了。

在 DCEP 加持下,甚至你只要有个点子就能申请经费搞研发或创业,因为 DCEP 可以精准的了解这些经费使用情况。

知乎用户 路囧 发表

说起来很可悲,其实我们真的从来没有一个有利于科学研究和艺术思考的环境。。。因为这两个东西真的是挺奢侈的东西。

知乎用户 陈必红​ 发表

中国的科研人才总是留不住是一个大谎言,谎就谎在这个总字。正确的事实是,一些人留下了,一些人移民国外了。这里的一个重要反例(就数学观点看,一个反例就能够把"总是"打得满地找牙了)那就是我,陈必红,真名实姓在知乎上发言,清华大学工学博士,从未出过国,我的名字已经在百度百科上成为一个词条,在当当网,淘宝网,卓越网上用陈必红三个字能搜到我的学术专著,是深圳大学退休讲师,这辈子混得不好,一个如假包换的清华大学博士在深圳大学混了几十年连个高级职称都没有混上,堪称国内奇迹。主要原因是,我原来不太重视这个,结果一群学术特别差劲的人迅速爬到教授位置,主要是农村出身的人,他们组成了评定高级职称的评委,一看我是清华大学毕业的,立即两眼放光,把我给否决了,然后满含热泪地给他们爹妈写信:"爹,妈,虽然儿子考不上清华大学,却能在今天否决了一个清华大学的博士高级职称,对得起列祖列宗!"我一见这种情况就傻眼了,因为他们是集体以民主的方式否决我的。所以我非常憎恨皿煮。如果是领导说了算,我拼命给领导拍马屁塞钱,还有希望。遇到民主我只能毫无办法。但是另一方面,虽然我一直受到压制,但是现在一个月退休金一万五,一套住房六百八十万,总的下来比美国洛杉矶的高级职员钱都多,是指的折算成美元都比他们钱多。另一方面,我支持中国每年都有一批人移民国外。这是因为,总有人移民国外,是中国人民是自由的这一点的强有力的证明,是和演宣传特别难对付的情况,因为它们永远在造谣中国人民不自由。此外,可能有人会问我为什么不出国。我一定不把爱国这个词拿出来。因为我不大喜欢爱国主义这个词。苏联解体后,俄罗斯当然也会教育俄罗斯士兵努力战斗,但是俄罗斯当然无法以共产主义当理由了,因为俄罗斯已经明确抛弃共产主义了,所以俄罗斯教育士兵的理由是,虽然共产主义不灵了,但是你总得爱国吧?好了,我认真地回答别人问我的这个"你为什么不出国"的问题,我的回答是:因为我懒。我在我的同事中,是最懒的。我这些年确实是在大学上完课后回到家中,往床上一躺,真幸福啊!一周只讲六到八节课,然后就放假啦!而我的同事呢?去上各种数学辅导班,各种夜大成人大学的各种培训班,都是私自溜出去谁也不知道谁地去上。我为什么知道?因为不断有人找到我求我去上这种班。你想想去一个班胡说八道一个小时(其实只有 45 分钟)就有 500 元收入,税务局根本不知道。一些教师有一天讲 10 节课,包括周六周日!但是我可不愿干这个,因为我懒,而且我一生中一直想着,我是一个上等人!上等人!我,很高级!很高级!我不愿意干下三烂的事挣钱。

知乎用户 硕鼠 发表

自己先回去建设家乡,再骂别人狗汉奸也不迟。

知乎用户 小小 发表

作为一个普通人,建议不要去想这样的问题了。

因为根据我的经验,普通人关于这方面的想法或者抱怨,对于现状是不会有任何改变的,徒增烦恼。过好自己的生活,少忧国忧民,其实比啥都好。

知乎用户 了了 发表

举个栗子: 在一片思想为 zz 立场服务的地盘,连母系氏族是否存在过,都不是站在真理和客观的角度,而是站在 zz 立场的角度决定 “母系氏族” 存在与否。连 “母系氏族” 是否存在过都能从科学问题变成了一个 zz 问题。

你就知道科学和真理为什么服务了。潜规则而已。

如果你能做到文艺复兴 ,启蒙运动。或者阻止焚书坑儒,解放人的多元化思想。那么顶尖的科学人才也许还能抢救一下。

搞笑诺贝尔奖,奥巴马去参加荒野求生这种娱乐节目,就能看出来某些地方对 “权威性” 不怎么乐于维护的那种自嘲精神。这种自嘲背后有一种可怕的自信。

英语是母语的人怎么理解 “关系” 这个词语。不是说我们是人情社会么?

某中国科学家人才说,他要是回来,会把那边的所有人都一起带过来。

因为他们能好好的讨论问题。(划重点,做事)那边的人不同思想应该能相互求同存异吧。而在这边,必须打败不同观点的对手,树立一种权威,用权威的观点打败权威。而 “讨论问题” 并不是那么重要。有观点不一致的对手不再是乐趣。科学人才只想找个人下棋,结果这里在对手眼里变成了宫斗和生存剧,比来比去的,有意思?

至少他去了那边,不会被亲戚催婚,催买房了。也不会被人拿来暗中互相比较。身上穿的名牌,买的豪车,据说外国人少有养儿防老的观念和必须崇奢侈品的想法。(至少他在那边没人教他如何做人。清净。)

知乎用户 偷得浮生半日咸 发表

第一天,一名穿着一套地摊衣服洗到发白打满了补丁都舍不得丢的科研人才,一天只吃十块钱的盒饭,骑着自行车上下班,回到不足四十平米的小而温馨的家,然后在工作上干着成千上亿的科研项目,做出惠及全国全球人民的科研成果,最后光荣的累死在工作岗位上。

第二天,“泪目,科研人才累死在工作岗位上!”窜上热搜,评论区下面哀鸿遍野,满目凄凉,什么 “泪干了,心碎了”,什么“我们为什么不关注科研人才”,” 什么 “感恩,永垂不朽,永远怀念” 之类的。

第三天,某娱乐明星绯闻又引得众人都哄笑起来,充满了欢乐的气氛。

第四天,“我的孩子以后要开大车、赚大钱、当大官、住大房!”;“妈妈,我想当网红,风光来钱快!”

第五天,如何看待国外率先发现 xxx?

第五 + n 天,为什么中国的科研人才总是留不住?

小声比比: 要留住科研人才总得给人留个良好的科研环境不是,科研人才靠脑子又不用立人设…

知乎用户 刘响 发表

学术造假注水,

学阀寡头手握大量资源,

都是些老话了。

知乎用户 细细的红线 发表

条件给足 面子给足 谁愿意走?!

知乎用户 lmm​ 发表

曾经的科研人员,回家了可以考虑科研问题,考虑实验问题。

现在的科研人员,回家了半夜做梦都得梦到房贷问题。

中国几十年来一直想要弯道超车,结果就是把五十万的房炒成了一百万的首付。政府天天卖地卖的不亦乐乎,享受了行政的无限权利。现在呢?一个科研单位,一组科研人员上面就有一组行政人员管着你。

一个科研单位要那么多行政人员干什么?我就是从科研单位离职的,我就受不了这个,我觉得上一个方案不对,螺丝要换一个位置,要找这个签字,那个盖章,那个审批。最后行政领导来一句懒得改了,服。福利还全被这些人吃完了。我一个博,一年辛辛苦苦税后 15w,人家办公室天天喝茶的行政小组长 20w。

要想科研人员留得住,能不能把这些卵用没有的行政先给裁了??

知乎用户 netkiller​ 发表

为什么我们的家乡如此贫困?

人口外流

我喜欢自驾游,几乎深圳周边城市都去过,印象较深的广东的碉楼。

这些碉楼都是民国时期,旅居海外的华侨在年老之后,叶落归根,衣锦还乡,回到祖国(中华民国)修建碉楼,为了颐养天年。

碉楼家族的人都受过高等教育,很多人追随蒋公去了台湾,温格期间剩下的人被迫害,很多外逃。凤凰卫视报道过,一个美国人来中国拍了很多碉楼照片,回到美国给朋友看,其中一个老人当场哭了,那就是他家,从小生活过的地方,现在已经变成旅游景点了。

现在中国的环境这么好,为什么华侨不回来?

想想那些民国期间战火硝烟,还想着叶落归根,不顾生命安全,冒险回来。49 年之后很少再有华侨,携带巨资回国,置办家业,叶落归根,光耀门楣。

他们真的回不来了,回来发现土体房屋已经不是他的了。他们能做的就是给宗族修个祠堂,每年回来祭拜祭拜,拉扯一下穷亲戚(把亲戚搞到外国去)。

中国自古以来是以农耕占主导地位的社会形态,农耕经济的主要特点之一是稳定,一块土地可以无限地耕种,长此以往,中国人便世世代代生活在一个地方,对家乡的感情也就极其深厚,一旦离开故土,就会产生思乡之情,进而思念亲人、族人。

文化上,宗族是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的一种家族团体,中国正统的儒家思想强调 “中庸”,强调“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强调“百善孝为先” 等等一系列的思想也注定了中国人的思乡,恋乡之情。以至于死了也要“落叶归根”;

我们看到很多古装电视去,官员老了,会向皇上请辞「告老还乡」,同时带回所有的积蓄,衣锦还乡。而不是选择定居朝廷的首都。

还有很多影视作品中,下南洋的华侨,会把家人的骨灰装入坛子,带叶落归根时带回祖国安葬。

广东是对家谱,祠堂保护最好的。我很喜欢去广东的各种祠堂,建议大家也去看看,祠堂的后背都有很多故事,可以看到一个家族的兴衰。

我是东北人,破四旧的时候是不允许有祠堂跟家谱的,祠堂推到,家谱焚烧。所以东北人没有宗族感,对家乡没有那么留恋,连续几年东北三省的人口流失非常严重,有时我很羡慕广东人。

在我认识的几个 80 后广东人中,他们还是有光耀门楣的意识。估计再过几代这种意识会慢慢冲淡。

现在的我们

传统的中国人是离不开家乡的,无论再外面取得了多大的成就,老了必须回到出生他的地方。这就是老一辈人,钱学森,邓稼先等人义无反顾的回国的原因。

「叶落归根」,「光宗耀祖」,「衣锦还乡」就是在为家乡做贡献,为祖国做贡献。

当中国人没有了「叶落归根」,「光宗耀祖」的归属感之后,对故乡就没有任何留恋,人口会迁移到北上广深和海外,只为追求更好的生活,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不会再为家乡做什么,家乡只有痛苦的回忆。

我 2000 年来深圳,踏上这片土地,我就爱上了这里,再无对家乡有任何留恋之情。深圳的政商环境非常好,我的家乡东北,政商环境恶劣,吃拿卡要,处处勒 9 索。文明跟土匪差距。当我走出国门的时候,发现大日本,美帝更好,当我条件允许的时候,我会义无反顾的离开祖国。

所以别怼那些人才,是阻 G 没善待哪些人。

中国人「买房」的「根源」是什么?

汉语「国家」这个字你品,你细品。

中国是一个以农耕文明为主国家,与游牧和渔猎民族不同。

我们是定居生活,同时需要有强大的国家保护。所以有「国」才有「家」。

而「家」在我们文化中是指「房子」,西方无论是「Home」还是「Family」指的是家庭。

“家” 这个字说文解字有说,上面是表示居室,下面养猪

农耕文明:有家就有根,有家才有归属感,有家才有安全感。

游牧民族:根本没有家的概念,他们的归属感是部落,血缘,家族。

对比一下:

维族跟藏族跟我们很像,也是农耕社会,定居生活,他们不会离开新疆跟西藏地区。所以几千年来与中原没有很强的冲突。

而游牧民族和渔猎民族就不同,对土地没有过多的留恋,蒙古族跟满族都曾经放弃过他们故土入主中原。甚至连他们的语言文字都可能放弃,蒙古族发明巴斯巴文,满族后期干脆放弃满语。满族与蒙古族通婚,从血缘上解决的困扰几千年的「游牧文明」与「农耕文明」的冲突问题。

因为租售不同权!

前面讲的封建社会思想遗留,那么现代社会为什么还要买房呢?
因为租售不同权!房子捆绑公共资源出售,要想获取公共资源,可能「买房」是最便捷的一种方式。刚需来买公共资源。

同时房子捆绑公共资源出售是一种隐形税收,明面上是投资赚钱了,炒房的人承担了地方财政的隐形税。

在国内做科研你有 1000 种烦恼,在外国做科研你只有一种烦恼

在国内做科研,薪资低,你要买房子,车子,孩子教育,学区问题,辅导孩子作业,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处理同事关系,处理领导关系,去 Z 斧窗口办事被踢来踢去……

在外国你的烦恼是,怎么做出成绩来。

知乎用户 老杨叔聊志愿填报​​ 发表

为什么有人说越上网越无知?就是这种没头没脑,只为配合大 V 装逼,配合吃瓜群众发泄情绪的半吊子问题占绝大多数。

你说它胡说八道吧,也不是,只是把问题严重夸大化极端化了,这就具有极强的迷惑性了。

中国科研留不住人才 (还总是?)——中国科研环境不行待遇不行那那不行 (痛心疾首,你看我牛逼不?)——对,得反思 (你看我这逼装的咋样?)——得谦虚,就是不如美国好 (这是重点)。

中国这二十几年进步神速,科研人才功不可没,甚至可以说是第一功臣。中国要是总是留不住人才,这全世界有目共睹的进步都是你敲键盘敲出来的?

所以,留在中国的人才,不算人才,出国的才是。那些出国的人才都没回来。外国技术人才没有来中国的,对吧?

中国有个外国专家局,网站上有外国人专来中国,留下中国的详细数据。不过你肯定认为那都是胡编乱造的,给自己脸上贴金的,来中国的都是本国混不下去的辣鸡。

包括下面的新闻 ,你肯定认为是假的,胡吹的。只有中国的科技人员大批大批往外走,都快走光了,基本上留不住人,才是真的。

你看你,一点不谦虚,中国就是和外国差距比较大,得勇于承认别人强 (瞧这逼装的是不是挺义正严词的?)——这一定是最后的说辞,杀手锏级别的,万用的。这种烂大街的屁话还用你说?这就是你胡说八道胡编乱造的理由?

知乎用户 锦衣夜行 发表

从 1999 年扩招开始,我们就培养了一大批理工科人才,但现在回去看,有相当多数量的人才哪怕是 C9 级别的,都早就没有从事本专业本行业的工作。难道他们那么恨自己专业吗?显然不是,只是缺乏好的工作环境和好的分配制度罢了。现在房价那么贵,生活成本那么高,而理工科所面对的制造业薪水却十分有限,如果一直做,恐怕很多人都会深陷社会底层。

知乎用户 郑克塽 发表

因为中国人目前骨子里就是对知识分子不尊重,

不仅仅在读书无用论的底层,

高中下层很多人惯性思维都这样.

扪心自问, 各位中国考研读博的群体们有多少是真的喜欢研究某一科目才决定去读的吗? 还是为了能够以后找个好工作多赚钱?

真心热爱研究的人每个月给个几千块生活费如同打发要饭, 尸位素餐吹嘘拍马的人却直升而上. 这怎么能不让人往外跑?

目前社会现状一时半刻是很难改了, 至于为啥造成现在这个状态, 反正我是没法说, 自己自我理解吧.

知乎用户 喵大鸡 2 发表

不报考,不参与,极大的降低科研人员以及科研备用人员数量,造成劳动力升值,提高科研人员待遇。

知乎用户 王东来 发表

钱没给够也就算了,一帮导师还要玩裙带关系,那还玩个屁啊。

至于普通人,你们要是敢再来一次那啥,收拾一下这帮人的气焰,也算是件好事。

知乎用户 于个 发表

先问题下面都没有叙述具体情况

比如科研人员去外国工作比例?

没有看见具体数据不好评价为什么,因为问题的正确性我都不知道

知乎用户 江湖夜雨 发表

留在国内的人才都不好好重用,成天还想着跑出去的人才。本末倒置!

引回来你能怎么滴???能尊重人家,能发挥价值?

先尊重身边的人才,让他们发挥最大价值,而且获得相应的收入再说吧。到时国外的自然就回流了

知乎用户 黑山羊不吃草​ 发表

多给点钱,自然来人。

你用给码农的钱给科研,有志于科研的人自然会像码农一样多。

整天搞些 “科学家鞠躬尽瘁燃烧自己浑身疾病与人世隔绝最后房子都买不起” 的宣传,哪怕本有心做事的人也要打退堂鼓的。

知乎用户 左牙​ 发表

作为一名现役科研工作者,不算什么人才,身在局中,谈一点自己和周围同事们的一些牢骚吧。为什么中国的科研人才留不住。

我们别的不说,首先看给的薪资怎么样。现在北京的青椒在没有帽子的情况下,基本上月收入税后一万上下浮动,上海那边大学按照我当时的了解也差不多是这个数字,广东的高校可能比较有钱一点,但是这点工资,在大城市里生活生存,基本上很艰难。不说别的,就说对标那些去企业的同学,他们都已经年薪四五十万,甚至百万了。但是青椒实在是收入太低了。

二、压力太大,现在越来越多的非升即走,竞争压力大到哭泣。五年前基本上国内 top3 的博士可以去 985 高校任职,现在能找到一个 211 的讲师工作就不错了。这就跟生三胎是一个道理,如果年轻人后继乏力,光靠之前的那些大咖们努力是没有用的,因为之后没有人会顶上来。

三、学阀当道。这个真的是感触太深了,因为工作后换了一个方向继续科研,但是之前的人脉圈子完全没有用了,所以开会或者是申基金的时候非常的艰难,自己在这个新的圈子里就是一个陌生的小弟,跟那些有大老板扶持帮助的年轻人来比,根本就没有可比性。其实有心人可以看一下,报团取暖的现象非常严重,如果不抱紧一个大佬,比如杰青、长江以上的大腿,那年轻人基本上就没有发力的空间了。毕竟人家有嫡系学生,干嘛帮一个外来的。毕竟都已经到科研圈了,谁做的内容都不差,这个时候就全看人脉了。

四、内部关系盘根错节。我入职两年,周边的同事就走了五个,光一个二十人的实验室就有这么大的离职率。这还不算最夸张的,一年走十几个老人再招十几个新人的课题组我也见过。青黄不接,没有传承,走了这个方向就没了。为啥,因为这些老人不和领导心意啊。做科研其实现在也变成了一份工作,如果工作的不和领导意图,没有拍够领导马屁,没有迎合领导的想法,那基本上你就边缘了。边缘了,拉项目写文章做实验就会难上加难。

毕业前我一直以为自己会沉醉在科研的海洋里,但是工作两年后我已经很清醒很理智了,可能会存在科研的海洋,但是我没有办法进去了。近海的海水太肮脏污浊了,就跟东京奥运会铁人三项的海边一样。牢骚说的有点多,但是就外人而言,可能这些感受都不够深刻,但是不过就是围城,进来后就知道外部世界的美好了。

知乎用户 影疏​ 发表

这题我会,大家能做的就是,以后对 “XXX 跳槽到美国 XX 大学” 的新闻不要再口诛笔伐了。

因为当今中国科研人员的待遇比 “搞原子弹的比不上卖茶叶蛋的” 时代没好多少,但搞原子弹的在美国真有搞原子弹的待遇。

中国科研人员大部分也是大学老师。记得曾经看到一张图,美国大学老师收入的中位数是年薪 15 万美元。这数字直接乘以汇率换算成人民币,跟中国大学老师的收入做比较,可能不太合适。退几步,即使是 15 万人民币,也比大部分大学老师的收入高。

985 高校青年教师的收入,每月到手 3000 元,有多少人相信?相信的都是大学老师 ʅ(´◔౪◔)ʃ

我在我的自媒体账号提到 “大学老师收入低” 这个话题,一大票评论要我们发扬老一辈的精神,说一穷二白的时候也可以搞科研。如果大家都一穷二白我也不说什么,为什么明星大腕可以动辄千万元收入,却要科研人员向一穷二白看齐?想要马儿跑却不给马吃草?

为什么大学老师搞副业的多,因为主业收入太少,养不起家。我前几天提了个问题:985 讲师拿到国自然青年基金后,如何拿到铁饭碗且活得安逸些?今天上了热榜:

搞科研压力大收入低,还不如搞些副业增加收入,可能不少老师跟我有类似的想法。

知乎用户 夜夕 发表

讲一下自己的亲身经历。

15 年坐标帝都某中科院下面的研究所,心血来潮当了一次科普公共开放日的志愿者。从早上九点开始接待各个学校的学生和家长,带他们参观实验室,做一些科普实验然后讲解一下简单的科学知识。

直到下午三点多钟的时候,当我演示完科普实验,随口跟旁边的孩子和家长说了一句:欢迎小朋友们以后报考 xx 所哦。

然后立马有家长接了一句话:我才不让孩子学物理搞科研,看你们又累又辛苦还赚不到钱,还不如学金融。。。

当时我就知道为什么中国的科研人员总是留不住了。。。

再讲一个朋友的事情吧。

11 年的时候室友考上了数学物理研究所,做冷原子。去之前意气风发的说,对这个很感兴趣,要做理论物理。

每次跟他打电话的时候,不到五分钟就说,现在有点忙,我要开始搭仪器了。搭了五六年,我博士都毕业了,他的仪器还没搭起来。

印象中延毕了两年,延毕的时候终于把仪器搭好了然后发了篇 PRL。

我当时说,你现在可以放心出国做博后了。他说,算了吧,搞了六七年心累了,科研搞伤了。然后和女朋友(一个所的)在郑州某高校当个讲师。

19 年的时候我去郑州找他玩,已经结婚了,老婆也怀孕了。当时问他工资多少,他说他们两个讲师加起来到手月薪两万多吧,勉强能还得起房贷。然后说现在比较迷茫,土博不知道什么时候能熬到副教授,出去做博后的话,拖家带口的,也不知道博后期间能不能发好文章。再过几年,高校要求提高的话,还不知道能不能找到讲师… 成家之后考虑的事情就多了。

当时我听完也不知道该说什么安慰他,也提不出解决的方法。

大概这就是目前大多数普通科研工作者的现状吧……

知乎用户 赤膊赤卵赤屁股 发表

中国不需要多少科研人才,你既然普通人,那老实打工,把自己燃烧干净,别给国家添乱就可以了。

知乎用户 五角场喵叔 发表

留不住是正常现象,中国这么多人,做题家的绝对数量是肯定少不了的,但是有合适待遇和发展前途的工作机会是最最最难度大的。

按现在的国家经济政治发展程度来说,对于那些高端人才,可能是无法提供足够的就业发展机会的。

光是重基础教育是远远不够的,有了人才是需要座位的,你不重视就业和发展,没有能力提供合适的座位,说句不好听的老实话,结果就是为他人做了嫁衣而已。

知乎用户 「已注销」 发表

不请自来,我现在死工资 14.6 万刀一年,博士毕业 2 年。不算补贴以及福利。我如果情商高点去中城的大公司或者 wp ct 闯一闯 25 起差不多。

我毕业的前一年去上海面试了两家公司,年薪不到 100。

因为什么我是做基础研究的,被青年千人问过,待遇我就不提了。基本与在纽约刷盘子打黑工不交税一个样。

我今年买了房,在实验室开车 15 分钟的小镇,3200 平方英尺,两辆车的车库,只要 55 万,装修 11 万。整个小镇环境好,治安好,教育好。火车去 City 一个小时,渡轮去 wp ct 开车 40 分钟,渡轮 30 分钟。 私人机场 15 分钟开车,空军基地 20 分钟。

每个月开销基本是 2000 刀,吃饭很少自己花钱,毕竟 24 小时自助餐基本满足了需求。

中国养不起基础研究人才。基础研究人才在中国的不到应有的报酬。

知乎用户 寺内正道 发表

普通人什么都做不了。

为什么我们制造业内的人很多都看不起演艺界呢? 因为我们的人觉得他们开一场演唱会都有可能比科研人员一年赚的钱要多,毕竟我国听说过戏子买的起私人飞机的新闻没听说过哪个科学家能买的起飞机这种事的新闻。对金融流通界的观感也不太好,感觉他们不创造价值只是运作价值,然后获得的利益就不知道甩出真正创造价值的科研人员得到的收益几条街,因此有极端的人认为他们是寄生虫……

这两个观点没有什么严谨的数据能证实,不过潜意识有这种想法的人在实业界内似乎不占少数,也习惯用这种谈不上科学的思维来理解为什么我们国家的产业留不住高水平科技人才。

知乎用户 老实人 发表

说到底,问题还是国内教育机构与产业存在着严重的资源错配。

一方面,由于我们还处于制造业从中低端向中高端转型的过程中,产业界需要的是更多的技术工人,不需要太多的高学历人才,另一方面,教育机构又培养了太多的高学历学生。

导致普遍的问题是,研究生干本科生的工作,本科生干高中的工作。结果制造业找不到有技术的熟练工。

至于科研人才工资太低,留不住,也是必然的现象。

说到底,还是国内的产业还处于中低端,所以不需要太多的高学历人才。

当然,现在随着国内部分企业不断迈向高端领域,国内的高学历人才需求量也越来越大了。

原本的清北学生毕业后能在国外开班会的现象也越来越少了。

知乎用户 利姆鲁特恩佩斯特​​ 发表

科研是烧钱的。

这里指的烧钱,是无底洞那种烧,因为你根本不知道会不会出结果,尤其是中国目前比较欠缺基础科学。 想留住人,敢于花钱是最重要的一点之一。

科学家也是人,凭什么不能比网红收入更高?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国内人才留不住无非两个原因:待遇低,压力大。

作为普通人,我认为我们能做的除了理解他们以外,还要想法改变国内不断恶化的劳资关系,哪怕是一个呼声,也是很重要的。

知乎用户 无为而道 发表

科研相关的职业和大部分职业都不一样,学历背景也完全不同。

搞科研博士起步,基本每个人都有出国学习工作的机会,拿永签相对容易,流动性很大。所以这些职业的招聘都是世界性的抢人才,去国外能拿 5,6 万欧元的,国内开 10 到 20 万人民币,是你你咋选。

相反,其他的一些职业流动性相对小一些,比如社区修水管或者工厂干流水线的,国外工资超出国内十倍,但是国内干相关行业的想去国外你试试容不容易。

好在国内高校也是最近才认识到这个问题,体现在博士后政策上面。现在广东上海和其他少数地方博士后待遇勉强能和国际水平持平,就是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去国外博后明显前途更好,你在不多给点钱,大部分人可能都想去国外,国外的缺点无非是实验生活环境差点,朋友少点罢了。

总之还是市场决定一切,公平和发展有时候是矛盾的。

至于有几个回答在说把人留到国外去再高价把顶尖的招回来,这些人不是无知就是坏。前几年的政策不就是这样吗,来做博士后给的比民工还少,花大价钱搞引进,但是你确定回来的真就是最顶尖的,留下的是水货?而且这种模式下去,国内高校始终会低国外一头。所以花大价钱加强人才梯队的建设是很有必要的,人才政策只要塔尖不要地基的,基本都是为了短期政绩瞎搞。

知乎用户 Moenova 发表

普通人看看就行了。

一边鼓吹入关,这就是中国,美国崩溃论。

一边又说科研留不住人才,国家发展前途堪忧。

留得住人才的美国正在崩溃,留不住人才的中国却在崛起。厉害了,我的国!

如果两个结论都是对的,那就说明科研人才的流失并没有显著地影响我国崛起。

不吃皇帝粮,别操皇帝心。

一说做不好,就说给钱就能做好。废话!谁都知道给钱管用。

问题是国家发展处处要钱,基建要钱,一带一路要钱,教育要钱,医疗要钱,养老要钱,公务员工资要钱,国防要钱,科研也要钱。

这么多地方剥一点给科研多好呀。

是啊太好了,其他部门也是这么想的。

大多网民对治理一窍不通还大谈战略

网民一天到晚键盘政治,无非是说自己待遇要提高。每个人都觉得自己待遇要提高。

一说到提高科研人员的工资,纷纷叫好。

一说到可能需要从你的养老金,社保里面剥一部分出来就不乐意了。

国家财政就这么多钱,无非是左手倒右手。

我对科研看法

顺其自然,政府自然会妥善安排。什么项目是重点各地政府自己心里清楚得很。

科研待遇低也不是一天两天了。

别拿国内待遇和国外比,汇率就不一样。国外几乎所有工作的待遇都比国内高。

如果真要关心,应该多关注那些能落地的科研,不然税收都进了学阀的口袋,社会福利却没提升。

科研人才没机会外流

大部分科研人才根本没机会出国,我国防疫措施这么好,科研人员怎么会去疫情爆发的欧美工作?

所以不用担心人才外流。

至于厉害的学术巨巨,我国给得待遇还真不低。

不会有人用汇率来计算工资吧,搞得好像真能自由兑换一样。

科研在于质量而不是数量

向欧美输送垃圾科学家,掏空欧美国库。让欧美人民承担科研成本。抬高贫富差距,拉低社会福利。

里面肯定会有几个特别厉害的科学家。开价年薪百万千万把这几个顶级科学家请回来就好了。这比投入几百亿的广撒网要便宜太多。

科学家不回国 / 欧美政府限制怎么办?

完全不用担心,科研最重要的就是知道某种技术到底能否实现。

造原子弹的最大秘密就是知道原子弹能被造出来。

只要知道能做,那么摸索出来只是早晚的事情。

垃圾科学家还不如 996 劳动力

中国发展这么多年,往国外输送了大批科学家和工程师。结果国外经济发展普遍倒退,欧美日韩持续衰落,连个疫情都控制不好。中国反而创造经济奇迹,全面脱贫。

那么多科学家,那么多人才,怎么发展还倒退了?

这说明了什么?

说明大部分科学家并没有办法改变国家命运,没有这些科学家中国还不是发展的好好的?

先做出成果再谈钱

公司里一天到晚吵着加工资的多半活都做不好的。

吵着闹着提高待遇的都是做不出成果的科学家。

真的把可控核聚变,抗癌药物,医学方案,通用智能,芯片国产化搞出来,还会缺钱?

市场>科研

现代是需求社会,而不是生产社会。不是造不出来,是没人愿意花钱。只要中国占据劳动力和消费市场,世界科学家都会往中国跑。这些科学家的技术在国外得不到应用最后也只能到国内落地。赚钱,不寒碜。

国家发展是个全方面的问题

科研也要讲投入产出。

如果不计成本的科研,就很容易造成可控核聚变都造出来了,人民还是 996 的工作,看病难,教育难,租房难,法律维权困难。

经费都给科研了,那民生咋办?

知乎用户 金先生 发表

观网大佬说普通人可以去和亲。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科研人才留不住不是普通人的过错,

讲真普通人已经仁至义尽了。

这么低廉的人力成本,无论对什么群体而言都是十分便利的。

尤其是科研人才也要吃喝玩乐、衣食住行、看病买药,

是谁为他们提供一系列的服务,

就是普罗大众嘛。

因此科研人才不留在中国,基本上不是普通人的锅,也不需要普通人做更多。

如果一定要普通人做得更多些,

私以为是减少网络上的无脑发言

网络在绝大多数时间都不是非常严肃的场域,娱乐属性明显这是尽人皆知的。

但是反智的言论、无脑的乱喷、对他人隐私的不尊重、任意地造谣与抹黑、任凭情绪而不过脑子地胡乱攻击、无法用逻辑进行交流、唯立场地无脑拥护…… 还是比较破坏体验的。

遇到观念不合就扣帽子

看到别人喷就跟风喷

没有调查上来就一顿脏话输出

都会给人一种环境不友好的感觉。


私以为,科研工作者不喜欢留在中国的主要原因是复杂的人际关系 + 不公平

真正优秀的科研人员是沉浸在自己的学术活动之中的,

废寝忘食、三月不知肉味,

他们最反感的就是:1. 对科研活动进行阻挠或者产生负面影响 2. 对辛辛苦苦得到的科研成果没有正确的评估和获得相应的待遇。

大学教授之间也不全是君子之交淡如水,

相互之间的关系可以很复杂,

而关系处理不好,权位高的那个人就是可以给你穿小鞋,让你各种不痛快,

能不能做到呢?当然能!

其次也就是一些利益纠纷,比如各类评选等等,是不是北大的管轶喷过这方面的情况?我也没有仔细关注过。

再说一件对比情况,可能会更直观一点。(这是我室友与我说的,不保证对错)

中国的本科生如果要发正经的论文,必须依附某位老师然后以二作的身份来发,

如果本科生自己去发,人家可能连看都不会看一眼,

除非你父母有门路,懂得都懂,那样的话小学生应该也不会被拒之门外。

但是在美国,

发文章过去,一开始对方是看不到你的姓名与单位的,就像宋代科举是 “糊名” 的,

管你是宰相的儿子还是市井的小民,

我先看你的文章再说。

为什么中国不糊名呢?

另外,

就是在知乎,也很多什么买论文之类的回答,这样的氛围能说是很好吗?

对真正的学者而言,学术公平比起一点工资可要重要得多。

你可以和我说世界那么污浊,不是黑白分明,要学会……

学会个头啊,当年在美国留学看到的可不是这样的!

科研工作者基本都出过国,国外科研情况肯定比你我懂,

然后就是用脚投票咯。


我还没那么高的水平参与高级科研活动,

因此上述种种,有的是道听途说,有的是网络新闻,可以参考罢了。

我对这个问题的直接的也是最重要的回答就是:科研工作者外流,不是普通人的错,也不需要普通人再做点什么

无论他们遇到的是什么不顺心的事,

放心,都和街边卖包子的张大姐没有关系,

大姐起早贪黑卖好包子,

已经是提供便利了。

知乎用户 zero 发表

不知道。

我现在就是很纠结。

就是什么人该挣钱的问题。设计导弹的伟大,安装导弹螺丝的就不伟大了嘛?植树造林,人工降雨的伟大,扫地的就不伟大了嘛。

知乎用户 矬神 发表

“谁爱干谁干,反正老子不干。

我数学这么牛逼,解决这么多实际问题,推进人类进步,你告诉我不让我有欲望,还踏马想让我不要钱?老子就是喜欢搞对象,私生活就是乱,管你屁事谴责个 pi。”

我也不明白以袁老的贡献,国家送他一万套房子十个亿我都觉得不够,居然有人喷他住豪宅?

钟南山儿子带爱马仕被喷?尼玛,他就是全身上下带 100 个爱马仕,也没问题

就这环境,还干科研,自己喂自己屎吃?有这脑子自己搞钱不香吗

想起天眼之父 “放弃国外三百倍高新回国”,尼玛啊,就算国内给他一个月一千,国外月薪不得三十万?我要是有那脑子,给美国 整一个天眼,美国 怕不是高兴的给我发一个亿,何必回来吃屎,完了不给你钱,还把你当圣人,等着喷你,唉

知乎用户 Yuki Yuna 发表

学金融,挣个几千亿美金,然后拿一小部分出来建立一个基金会,给 “科研人才” 们发经费发工资。

知乎用户 菲菲鲁​ 发表

没有环境,没有土壤,人才留下来了怎么生长?

知乎用户 六只正在飞的羊 发表

产业发展不足。教育政策说到底是产业政策的一部分,产业不够发达,就没有足够的利润,就开不出足够的工资留住人。新药、新材料研究,要成立高目标的国营企业,先用过硬的待遇留住人,维持中长期的高投入,再谈出多少成果的问题。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作为某二线城市研究所的一员,单位辞职率居高不下,制度越改越混乱,从局外人角度看,研究所是国企央企好单位,有保障,实际上现在研究所已经逐渐改制,员工不再有编制,基本工资和城市最低基本工资对齐,工资高低全看项目绩效,地位低责任大,任务重,同样的的时间和精力,互联网企业可以拿到两三倍的工资,而且部分研究所学习华为的末尾淘汰制(没有华为的命,得了华为的病),毕竟人的精力有限,35 岁之后软件开发一类的研究人员,又要面对家庭压力,如何与年轻人竞争?身边的中年员工,趁着还有精力都跳走了,都要为自己四五十岁着想。

研究人员也是普通人,对此表示普通人什么也改变不了。

(写的比较混乱)

知乎用户 Skywalker 发表

非科研人员会如此关注科研人员的去留和国家的科技发展状况。我国离科技大国越来越近啦!

科研人员流动性大和工作性质以及人员自身素质相关。做理论类研究的人员,随便给个桌子就能开始工作。因此不太受地域的限制。与此同时,科研人员往往外语水平较高。在不同国家之间更换工作会更容易。

当然,国内待遇相对国外偏低也是重要原因。年轻科研者会比较在意薪资,因此一般会优先选择国外。资深教授往往已经有非常足够的积累。虽然薪资差别可能更大,但决定他们去留的往往是生活环境。

希望舆论能对科研工作者的态度有所转变。做研究只是万千工作中的一种,不比其他任何工作高级或者低级。用很高的道德标准要求所有科研工作者反而会有束缚。同时,认为科研者就应该清贫乐道也是非常错误的。做企业就可以富有,做研究就应该贫苦,这是完全没有道理的。

一个人对财富的渴望程度和他是否能在研究上作出突出贡献是完全没有联系的。

本领域某诺奖获得者被邀请参加国际会议会明确的表示必须头等舱,中美来回大概 1 万美元吧。这件事在美国发生,不会有任何人觉得不妥。但如果国内学者提出这样的要求,肯定被媒体骂的体无完肤。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只要还在宣扬艰苦奋斗,这种现状就还会继续维持下去

你们不艰苦奋斗,ta 怎么捞自家女儿?

人家艰苦奋斗给你做嫁衣,你赏人一口饭吃,并且说,看,为我做嫁衣,是你们的福报。千秋万代(假设有后代的话)

然后忽悠着一群收了钱的捧哏巨匠:人家赏你饭吃已经很不错了

最后一群连钱都没得收的:是啊,你们呀,要多反思反思

多准备点路灯和麻绳,要不然到时候不够挂 不够用

知乎用户 裴纯 发表

做不了啥,毕竟你都说了嘛,身为普通人。

我们学院去年经常在大屏幕上显示,一个给国家搞研究的科研人员因为出卖机密被抓了的小动画。

故事剧情大概就是,一个平时非常严谨认真的科研人员突然收到消息,自己的母亲得了重病,他想给自己的母亲拿钱治病,结果自己的积蓄并不够。这时就有人在旁边怂恿他出卖科研机密。这个老实的科研人员就听了那个骗子的话,出卖国家了。后来他的父母虽然康复出院了,但他也被抓了起来。end

我就觉得吧,这可能是我们学院在给我们暗示,千万别学机械,学了机械千万别给国家搞研究去。工资不高,连父母得了重病国家也解决不了,自己积蓄都不够,可见工资确实不高。而且还有泄露国家机密的风险。

反正从我看来,这个短篇小动画,就告诉了我两点,给国家搞科研,工资不高还有危险。

再说说身边同学,我认识的吧,反正没有一个愿意保研到定向生的,宁可考研二战都不保定向。据说是至少工作很多年,就算你能辞职,辞职也有非常多的限制。

工资待遇不是很清楚,毕竟我是不可能去搞科研的,毕竟工资低,去国企参观参观就知道了,那环境,那设施,真是不错,但真实待遇就那么回事,

至于晋升,你看看国企高级管理层就知道了,某某安邦的 deng 家打工仔,直接空降上汽总代理(记不清了,应该差不多)

说实话我也由衷钦佩邓稼先这样的民族英雄。那个时候是危机存亡的时刻,我有机会估计也会去干。现在虽说有些技术还被针对,但已经比之前好太多了,但基尼系数却越发巨大。

想喷我的,我建议你们了解了解安邦的事。你们完全了解之后,再请你们想一想,这样的家族还有多少?这样的交易还有多少?你们还以为是个例,那我也没办法,安邦只不过是上面人竞争中的牺牲品,被割了头颅挂在城门上给我们普通人看的罢了。

说回正题,我是不会搞科研的。现在社 hui 不像过去了,急需改变的可不是科技了。

知乎用户 兔兔兔兔兔兔兔兔 发表

因为人民群众不需要科研人员呀!

我觉得我国的领导和规则,的确满足了大多数人的需求,只是大多数人民群众的需求的确既落后又简单。

一个会炒股的人,比一个研究高科技的人,更会守护家庭的财产。一个会修车的人,比一个会设计汽车的人,对媳妇更有用。

一个做高科技的工程师学者在全力工作的时候,往往需要全家支持。而一个做简单重复工作的人,很早就能给家里人提供支持。

每个人,要说做点啥,我觉得就是去最能赚钱的地方,或者花费最少能量的地方。不要被什么情怀所诱骗。

要对中国有信心,而要对自己没信心一点。要对中国有多大信心呢?就是中国一定会发展好,就是我胡乱捣蛋,它照样能发展好。

要对自己多没信心呢?就是即便中国发达了,我天天好好学习,我可能还是很贫困。

知乎用户 芊芊 发表

因为教育的原因,都误以为科学家都是书呆子,需要一个安静的科研环境。实际恰恰相反。科学家智商比普通人更高,对财富,名誉,地位,女人更加贪婪和敏锐。

知乎用户 银河集团​ 发表

为什么要移民香港?
香港,一个大家都非常熟悉的地方,也是一个非常热门的移民目的地。
当然,并不是因为它仅仅是 “购物天堂”。
我总结了一下,之所以选择香港,无非是因为下面这些因素:
01
子女教育
我相信大部分选择香港的人,都不会是为了要去香港生活吧!
子女教育,是人们心中的一座大山。
深受国内应试教育影响的部分家长,是在迫于无奈的情况下,选择让孩子赴港接受优质的国际教育。
其实,就专业角度来看,选择去让孩子去香港就读,真的是一个很明智的决定。
一是,香港大学、香港中文大学、还有香港科技大学等本地学校,随随便便拿出一个都非常厉害。
而且,如果考虑回国上大学的话,拿到香港户籍可以免试入读清华、北大等名校!
再者,如果后期考虑留学英美的话,香港也是可以作为一个完美的跳板。
就拿移民来说,如果你本身已经是香港身份,后期考虑移民加拿大等国,条件也比内地人宽松许多。

02
非常便利
如果说,你已经获得了香港公民身份,168 个免签国,肯定是妥妥的了。
妈妈再也不用担心我,出行要办理各种麻烦的签证了,那感觉真的是很爽啊!
最关键的是不管你是在国内东、南、西、北哪边,去香港也不过是分分钟的事情。
不管是你去看孩子,还是孩子周末回家取衣服,一个 “飞地” 就能搞定。
而且,香港是非常鼓励你生育的,你想生多少,就生多少,只要你愿意,你生一个足球队都是没问题的。
这也是不少名人,选择移民香港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
香港还有落地生的政策,你的孩子只要在香港出生,就可以直接拿到香港护照。
03
经商环境好
作为国际金融中心,香港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无外汇管制。
资金自由度极高的同时,香港的低税率,所以吸引了不少经商的企业家来此投资。
还有一点,香港是没有遗产税的哟!

2
怎样移民香港?
01
亲属团聚
如果说全世界最终只有一种移民方式的话,那绝对是亲属团聚。
夫妻团聚,子女与父母团聚,这是人的天性使然,没有任何一个国家可以拒绝。
但也不是说,你有直系亲属在香港,你就能直接获得香港身份。
因为香港每年对亲属团聚,都是有名额限制的,就像美国 EB5 的排期一样,什么时候能够排到你,还真的不好说。
就算排到你,你还需要在香港生活 7 年才能拿到香港身份。
02
创业移民
对于大部分国家来说,都是非常欢迎各国优秀的企业家去他们国家投资、创业,并带动当地经济与就业的。
香港亦如是。
所以,如果你本身是高管或股东的背景,你是完全可以通过赴港创业开公司实现获取身份的目的地。
申请条件如下:
母公司需满足
①大专或以上学历
②母公司报税营业额在 300 万人民币或以上
③公司的股东或高管,并有不少于 3 年的社保相匹配
④去香港开办新公司,或入股已有的香港公司
同时,香港公司要满足
①行业与母公司相关
②在香港有实体办公室,并雇佣不少于 2 名本地全职员工
③已经和香港建立商业联系,或有真实的生意规划要在香港展开,并有相关业务合同或合作协议的证明
如果你已经完全满足了上述这些条件,那么,你只是成功了一小步。
因为,香港并不会直接给你永居或护照身份。它先会给你 1-2 年的临时身份,7 年后满足住的条件,给你身份。
还有一点特别需要指出的是:这个计划的大前提是,申请人必须是有海外第三国身份,或是在海外已经合法居住 1 年以上的中国护照持有者。
除此之外,你所要展开的业务,也最好是在政府支持计划之内。
不过,就实际操作来说,创业移民受限多,也不怎么容易获批。
03
专才计划
专才计划,相较于优才来说,条件更简单一些。
但,大前提是你得先获得香港本地雇主的雇佣,才能申请。
基本申请条件如下,你可以自行评估一下:
①你的学历在大专或以上,且有 5 年或以上相关工作经验
② 你在香港有公司,或有香港的公司愿意雇佣你
③香港公司所在行业和你之前的工作或学历有相关性
④香港公司的职位空缺,且无法招聘到合适的本地人
此外,对香港公司也是有一定的要求的:
①至少成立 2 年
②年报税营业额在 100 万港币或以上,且近 1 年是没有亏损的
③至少已经为 3 名本地员工缴纳 6 个月或以上强制性公积金
当上述条件你完全符合时,会给你发放一个 2 年有效期的签证,并且可以一直续签,每次续签 3 年。
满 7 年后,你可以申请永居或入籍。
虽然,专才计划看似条件简单些。
但是,单就 “没有适合的本地人可以受雇” 这一点,就能看出来,它需要的是某些稀缺行业,或者是高精尖人才。
04
优才计划
相较于专才,想必你听过最多的就是优才了吧?!
优才计划又分为 “综合计分制” 和“成就计分制”,两种方式。
“成就计分制”,要么你曾获得过一些杰出奖项,比如说诺贝尔、奥斯卡、奥运等;要么你可以证明自己的工作可以得到同行业的肯定,对行业的发展有重大贡献,比如说你获得业内的终身成就奖。
就像我们熟悉的汤唯、章子怡等人,都是 “优才计划” 的受益人。
当然,如果你只是一个普普通通的普通人,并没有所谓的 “名人光环”,就可以选择“综合计分制” 来给自己打分及申请。
下面是打分表,你可以根据自己实际情况自行估分。
香港优才申请条件评估:

[香港身份规划综合测评​www.galaxy-immi.com/obscure/synthetical/1.html?pla=sq&spreadword=zhih210128hd

](https://link.zhihu.com/?target=https%3A//www.galaxy-immi.com/obscure/synthetical/1.html%3Fpla%3Dsq%26spreadword%3Dzhih210128hd)

就实际操作来说,你的打分至少要能够达到 100 分。不然,都是白瞎了!当然,如果你的毕业院校是世界排名前 30,还可以享受额外 30 分加分。
而且,优才计划每年只有约 2000 个配额,建议早准备、早申请!
为了让大家打分更便捷,我把人才清单具体专业贴在下面,供大家参考哈。

05
留学进修
对于高学历人才,每个国家都是双手欢迎的,香港亦不例外。
对于一些去香港修读学士、硕士等学位的高学历人才,在毕业后,可以去申请工签。
并且,只要你在香港合法工作、生活、学习 7 年,就可以获得香港身份。
这和英国、美国的移民政策颇为神似。

知乎用户 刘一鸣 发表

很简单,没有市场需求。靠纳税人的钱养科研,给不起高薪高待遇。

国外给的起,很简单,产业链高端在人家那,大把利润,科研成本由你买单。

能做什么?也很简单,中国制造 2025。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别的学科我不知道有没有类似的情况,就经济学等学科而言,只要《经济研究》《管理世界》还高校评价标准中还是 A+,和什么 top journal(不说 top 5 了,哪怕是那 20 多本 fieldtop)一样的等级,这个学科就继续落后一天,很多相关领域的好的科研人员也不愿意回来。

几点澄清说明:

1、以上结论基于统计意义上的说法,并不代表绝对,更精确的说法,我觉得这个结论没有 almost sure 这么强的意义。事实上国内期刊的确有一些很好的解释中国现象,讲好中国故事的文章。

2、关于中文期刊讲好中国故事的说法,这个观点无疑值得赞同。但是我想说两个问题,一是真正讲好了中国故事的经济学文章,也能发到了经济学最顶尖的期刊上。如 Zhangkai Huang, Lixing Li 等 2017 年的那篇 AER。而是,哪怕是外行,去参考这些所谓顶刊的文章,再看一眼其主要参考的英文文章,相信很多外行也能发现,其本质就是 “中文化”,是的甚至谈不上 “中国化”。

知乎用户 莫吉托燃烧吧 发表

普通人能做的就是别来做科研,不要被压榨

知乎用户 黑白​ 发表

这是海量专家精确计算过的,钱可以去修水司楼,但这些钱一分都不能流向科研。

作为普通人,最好先认识到,重视体现在钱和地位上,学术研究圈子这两样东西都是金字塔尖的,普通人远远没有,那么建议能转战其他行业的赶紧转战,能劝退年轻人的努力劝退,有地方愿意给更好待遇的也可以考虑。充分尊重领导们的行业发展规划。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为什么在某个地方,有对高端人才 “这份工作,你不做有的是人做” 呢?

因为目前某个地方的产业结构很低端,竟是这种 “有的是人做” 的工作,所以卷。

另一些地方那么多高端产业,严重的缺人,水平到一定程度就被人抢着要,该给 10 万刀就是 10 万刀。

在某个地方,一些看上去待遇很好的工作,说好的一年 30 万,扣除各项补贴和基金,每月到手的不足一万。

因为某个地方不缺高端人才,缺高端产业,所以一堆造火箭的人才通过造火箭的面试之后进公司造轮子。

这就是现状。

产业低端,高端的人才就没有自己的位置。

在一个低级的世界,高级的玩法是不通用的。

于是我们看到了,高级人才在低端的世界中被各种中专毕业的和混日子的人所欺压,只得悻悻离去。

而低端人士在属于自己的世界,通过参与、甚至制定低端的规则,去买卖地皮,去浮躁的追风口,通过比次贷危机玩儿法疯狂一百倍的制造各种 “人民富豪”,来疯狂的割高端人才和其他普通人的韭菜。

说实话,就是高端人才在一个低端的市场中是没有自己的位置的。

因为低端的市场配套的必然是低端的服务、低端的资源、低端的游戏规则和低端的道德观念。

而高端的人才在低端的规则当中根本玩儿不过低端世界里的既得利益者。

看清现实吧,高端人才硬要挤进低端的市场当中,不是情怀,而是一场人生悲剧,因为高端人才会被低端市场中的形形色色的东西整得连狗都不如。

从这个角度看,“不想回来就别回,XX 的建设没有你也一样建设的好”,或者对高端人才,是一句极其正确的人生建议呢?

知乎用户 未名湖畔铁拳虎 发表

某男,某著名院士亲儿子,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国家级百千万人才,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就是这样的高级科技人才,却因为买了一条爱马仕皮带而被千夫所指上了热搜。

到底是哪里出了问题?为什么某些大学和科研院所的博导教授会不思科研教育,却把精力放在爱马仕这样的奢侈品牌上?

我们看看欧美对待科学家的态度。即使第一流的大学顶级教授,其年收入也只和快递员收入差不多,最多也只有快递员收入的 1.5 倍。那么,中国的顶级教授的收入是快递员的多少倍?有没有 50 倍?有没有 100 倍?

这就是中国的科研同欧美日发达国家的差距所在。我们中国对科研人员的收入待遇太高,以至于真正搞科研的人无法进入大学和科研院所,不得不去欧美日的大学和实验室搞科研。反而一大帮追名逐利之徒通过关系后门进入了大学和科研院所。他们根本就不是真正热爱搞科研。所以,追名逐利,贪污腐败,甚至性侵骚扰女学生。坏事干尽,却唯独不愿意搞科研。

不要以为给大学和科研院所的老师教授高收入是好事,过于丰厚的待遇不仅吸引不来真正热爱科研的人才,反而在给老百姓带来沉重负担的同时,招来大堆逐臭的苍蝇蛀虫。现在中国每年用在科研教育医疗上的资金超过 GDP 的 13%,远远高于欧美日等发达国家。但我们天文数字的科研投入获得了什么回报?我们每年能出几个被广泛应用的让欧美日不得不依赖我们的高科技?我们每年有多少万亿被科研蛀虫们以科研的名义把资金转入他们的私人公司然后转移到国外?

热爱科研的人,和热爱金钱的人,根本就是两类人。给科研人员过高的待遇,只会让拜金的蛀虫挤满科研队伍,而真正热爱科研的人反而无法进入科研岗位。

80 年代 90 年代医生收入低,医院里都是医德高医术好的医生。后来医生成了巨富阶层,再去看那些医院里,好医生反而没有了,只有一群群拜金的生意人销售员穿着医生的衣服在那里冒充医生捞钱。这些年来我们不得不承认金钱的破坏力真的是极为巨大!

警惕!

********************************************

降教授医生收入的好处:中国的教授薪资太高。所以有的大学好几千博士不愿去企业,却赖在大学搞非升即走逼死自己。再看美国,即使哈佛普林斯顿,非升即走也就 2:1 或 3:1 的淘汰率。因为在美国教授收入并不高,所以大家也不是太在意。做不了教授就去企业,拿的钱还多点。

知乎用户 Long Yu​ 发表

知乎那句话怎么说来着

先问是不是在问为什么

知乎用户 搬砖老王​ 发表

我觉普通人,多点常识就行。

对绝大部分人来说,工作只是生活的工具,牺牲 8 小时,换取生活必需品,养老婆孩子,供房贷车贷。科研也一样,不要用那些 “道德” 去约束别人。

绝大部分科研都挺枯燥的,有可能一年两年没什么进展,也可能三年五年发现方向错了。别在抱着天天 “赶英超美” 的思想,去要求别人,你没做科研,别总觉得他们容易。

科研有市场驱动的,如果你觉得他们体现了技术进步,多去购买这些产品,一旦量产,成本就是第一重要的,所谓规模效益,买的越多成本越低,迭代越快。

也有科研是非市场驱动的,比如核心关键技术,偷了很多钱,没有什么水花,也可能全白投资了。然而这就像天使投资,一笔成功就能挽回所有损失。我们不是业内人士,别总去评价他们,让他们按照自己规律发展。也别盲目去追捧他们,以显示自己的爱国心,可能会吸引更多的骗子。

看到一个科研工作者,能够像对待邻居家儿子一样,可以觉得对方学识渊博,别总是拿隔壁初中没毕业,而又当老板的狗蛋说事,人都有尊严,钱不是唯一衡量标准。

就想到这么多吧,只是觉得,作为普通人,正常些,别瞎鄙视,也别瞎崇拜。

知乎用户 佟佳斡啜 发表

请不要在我们谈钱的时候,你们就开始谈梦想。

我们希望我们谈梦想的时候,你们首先谈钱。

知乎用户 Ghostjoke 发表

一堆扯待遇扯钱的,是真的不知道高校教授啥待遇啊….. 有种跑堂小二同情王爷的感觉。现在留不住就一个原因,干的不舒服了。干的不舒服的核心原因是流动性太差了。导致老一辈把持了一切~

这也是中文期刊搞不起来的原因。

知乎用户 ArtoriasPhD 发表

好好读书搞科研然后用崇高的道德标准来要求自己,奋战在科研第一线,视金钱如粪土,掏空 6 个钱包买个两居室,里面挂满锦旗,过年过节电视台还来慰问你。

至于别人的选择,别道德绑架,别慷他人之慨。

知乎用户 王之葵托利​​ 发表

做科研,然后努力留下来!

知乎用户 熊熊​​ 发表

我们就是中国的科研人才啊。

提高待遇,就是麻烦给研究生多点补助,给已经工作的我们降低点个税!

知乎用户 小伙伴 发表

35 岁现象了解一下?996 了解一下?穷的时候,这样搞没错;你他妈的都富了能产坦克飞机了还让人光着脚板行军走路美其名曰艰苦奋斗,那我发展起来为了撒?为了你们几个资本家,几个权贵?

知乎用户 蒙小姐 发表

想了很多,最后只想打一个 “呵呵”

知乎用户 可惜我是射手座​ 发表

科研人员的待遇比较一般,或者说远低于预期。

科研人员的待遇其实已经比大部分国内普通人好太多了,只是比拥有同等学历条件的国内国外同行差了。要知道,普通人的生活更艰难,总理不说了吗,有一亿人月收入低于一千。而即便是底层的青椒,一个月保底也有 5k。

可是,相比普通人,科研人员的可选择余地很大。如果真的不安于现状,就跑路了。

道理就是这么简单。

知乎用户 资本市场极左 发表

方法 1:把去库存印给拆迁户的钱,拿出来十分之一给科研人员提高待遇;

方法 2:每个学院分配党代表 / 特派员,给与较大权力但定期轮换,主要针对 “德高望重” 的教授们;同时彻底放弃 “学术自由、行政不干扰学术” 的狗屁政治正确,让学术圈也听指挥。

这两个方法,都有利于青年知识分子。

方法 1 大家都懂,方法 2 的意义,只有被压榨的青年知识分子懂。

知乎用户 嗯不会起名 发表

咱们的科研从最一开始就是畸形的:

你上硕士博士的时候,得提心吊胆的看着老师的眼色,字字斟酌给他说的每句话。

意见想法什么的基本上不敢提,老师是上帝,我们只是负责干活的人

写论文是还得把一作让给老师,想写论文了也得给老师申请。

等你好不容易博士毕业,对不起,现在基本上有科研能力的大学都需要海外留学经验。

于是乎,近三十岁的你抛下家乡的老娘,闺中的娇妻幼子,学着雅思托福,去异国他乡交流两年

等学成了,看着外国的博士后们周末去酒吧,下班打游戏,你拍了拍自己的脑袋,想起了母亲和孩子,想起了当时要为中华崛起而读书的梦想

你回去了,回到一所国内二线城市的双一流大学里。看着怯生生的孩子和日渐苍老的父母,领着讲师那五六千的工资,买不起房子也吃不起鲍鱼龙虾。

甚至三十多岁连最基本的安稳都达不到,因为你不努力可能连会被学校解聘。

没办法,你推了推眼镜打开了电脑,开始为和学校的五年之约打拼。

终于五年到了,你的成果得到了认可,学校给了你编制,你在四十岁那年终于评上了副教授,一个月有了一万多的工资。

你发现同学们副总的副总,局长的局长,就连小学时最笨的那个傻大个也开上了奔驰。

你看着手里屏幕前的国自然项目被拒的通知,叹了口气。

你想放松了,想去酒吧里喝一杯,把这些堆积在心头的东西抛之脑后。

你小心翼翼的来到酒吧,小喝了几杯,也不敢喝醉,可偏偏你微醺的状态被同大学的学生撞见了,好事的学生把你的照片发到网上。

贴吧知乎微博到处都是你脸红的那种照片还有那些胡扯的故事和八卦。

学校碍于压力,只能把你雪藏起来,让你管起了实验室。

最后你在后悔和自我否定中,郁郁寡欢的度过了后半生。

知乎用户 不坠青云 发表

我们要发出自己的声音,让社会听到我们对人才的重视,并影响身边的人,包括并不限于:

1. 大幅增加科研人员的工资,并规范制度,对做出杰出成功的人员予以奖励。用高薪高奖励留住人才。

2. 大幅增加科研资金,发展科研。

3. 严厉打击,清退科研队伍中的投机分子,并严格按照法律法规严厉处置,以确保科研队伍中的相对公平,让科研向着良性的方向发展。这也是对真真正正的科研人的一种鼓舞。

4. 严格管控科研资金的流向,杜绝科研过程中的铺张浪费。

5. 严厉打击国内特色的畸形的导师制度下的利用权力抢夺论文,强奸学生,霸凌学生的行为,保护研究生,博士生的人身权力,让这些人的到法律的制裁,保护下一代科研人员。

6. 加强对高等院校管理人员的管理,打破高校特色的金饭碗制度,让学校的资金分配公示化,让资金去往该去的地方

知乎用户 先生 发表

留着人家干嘛?

留着人家喝着清水一样的稀粥替你们敲钟吗。

作为普通人的你们,面对这种现象,什么也做不了,做什么都没用。

只要别管闲事儿,少起哄,少往那些科研人员头上扣公知的帽子,少逼着人家科研人员非去喜欢你家偶像,这就是帮忙了。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普通人能做什么?建议国家设立科学家税,征收所有非科学家的普通人行业的人收入的 10%,用于支援科研人员的待遇!特别是李子柒,范冰冰,李佳琪这些只能给民众带来一时快感,有及高收入和曝光度,但是不能提高国民智商和竞争力的人物,可以征收 25%+ 的税

知乎用户 平凡科研者 发表

同样的实力和潜力,一个在国内 top,一个在某中东石油学校,外面的那个随便招几个博士后,PhD 也有,启动经费十分充足。国内情况不多说,大家懂。外面的基本是自己说了算,行政干预少,很多事流程少。待遇当然也十分好。这就是一个例子。科研再怎样也离不开生活。所以倡导大力提升科研人员待遇,机遇时期,刻不容缓。让人才留得住,静得下心,不浮躁。

知乎用户 Xiuquan Yu 发表

得加钱

知乎用户 起名废​ 发表

难道不是这个圈子太乱了吗?

真正搞科研的人无法出头,那些靠偏门上位的人名利双收。

病毒所所长这样的人在学术界少吗?

去年跟我南京某 985 高校的同学聚会的时候听她说他们实验室的一个女生啥都不会,代码靠男朋友,论文构思布局靠导师(男性),自己画了论文的插图就觉得自己牛 B 坏了,自己简直是科研小天才。

最终这个小天才被导师推荐到美帝某知名高校读博,回来估计就是副教授起步。

这样优秀的科研工作者不计其数。

我本科同学 C、C++ 等课程的实践作业代码全靠抄,自己连贪吃蛇的代码都敲不出来,最终保本校读研,去年听说读直博了,以后估计也是留校搞科研的。

而我那些兢兢业业学习、敲代码的同学只是因为没有这个优秀的科研人才长得漂亮只能读个专硕。

多少硕士、博士兢兢业业搞出点东西,转头就被导师拿去做人情,

多少高校青椒科研工作者发的论文被领导抢占一作。

这样的学术环境下真正有本事能出去的会选择留下来吗?

留下来把心力都放在搞斗争上面吗?

这简直就是在浪费这些科研人才的生命!

所以高校的科研环境一天不变,真正厉害的人才是不会愿意留下来的。

知乎用户 三和老哥​ 发表

出不出国在于眼界和魄力。其实钞能力还不那么重要,毕竟大把奖学金可以申请。

回不回国在于选择。生活舒适度,待遇高低,家庭是最主要的,和优不优秀没关系。

归不归海在于适应能力。也许回国会左右逢源,毕竟我们是人情社会。也许你会格格不入,那就可能归海喽。

知乎用户 王大头无敌 发表

现在新冠和特朗普帮你留人了。

知乎用户 miyawaki kaede 发表

让科研人员有钱可拿,有房可住,有爱可做

知乎用户 泛泛 发表

因为中国的阶级性越来越可怕,现在国人的价值观是科研人才和技术人才只是员工和普通人,不配和管理者比,不配和资本家比,无论你有多大的贡献,只要你没有升上去,你就没资格拥有不属于你的阶层能拥有的东西;即使你的科研成果很重要,你的功劳却会被你的上级阶层所占有,只是因为你归他管,哪怕他没有参与你的研究,但是你的发表却需要他的同意。而媒体的报道通常是某某的团队,在某科研有重大突破,而这个某某通常只是这个团队的管理者,而不是这个成果的研究者。所以,这样的社会怎么留住科研人才呢?靠爱和责任吗?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留得住的是因为热爱祖国,

留不住的是因为热爱科研。

知乎用户 sdafad 发表

没钱。至少账面美国人均 GDP 是中国 6 倍。如果把现在人均工资提高到月收入 6 万一个月 。什么科研人才都留得住

知乎用户 文豪豪​ 发表

好的评价体制,好的工作待遇。更能留住人。

至于普通人该做什么,不要偷税漏税,有条件的多交税吧。

知乎用户 一心只炒白马股​ 发表

中国最不缺的就是人材。千万别把自己当人才。纵使是千年一遇,照样也要受委屈。人在体制面前就是一颗小螺丝钉。作为普通人 最重要的就是老实做事 踏实做人 照顾好家庭。穷则独善其身。穷说的不是没钱,说的是没地位。

知乎用户 韦城 发表

院士都能被领导打,想想也就明白了

知乎用户 大米姐姐在米国 发表

因为科研人才处于最底层啊,谁都可以吆五喝六的,努力工作一辈子还被人指使

我朋友在美国科技公司是很受人尊重的技术负责人,前途一片光明,公司各种给他升职加薪,想留住技术人才,技术人员地位非常重要

他有点想回国,找了找国内某科技公司的职位. 面试了一轮没消息了,说那个职位不需要那么高级的人,而高级的职位已经被占据了,如果他去,会造成威胁。原来国内招人都是回去打工当苦力的,这样谁干呢?谁闲着没事儿好好的技术领导不当,给人当小弟去?

于是他打消了回国的念头

知乎用户 孤云出岫 发表

不是留着不住,而是产业结构决定了不需要那么多人才。

无视基础研究,天天惦记非常规方式超车。

废理兴工,废基础抓应用。

地产与金融时代早已到来,脚踏实地的科研人员,喝西北风都得开节流阀。

知乎用户 Harry Zhu 发表

筑巢引凤栖,花香蝶自来

不知道大家能否理解这两句话背后的真正价值


人敏企业家曾经说过:

员工要走,归结起来只有两个原因,要么钱给的不够多,要么干的不开心

题主问,作为普通人的我们能做什么?

我觉得是给予离开的那些科研人才充分的理解,不要道德绑架他们,让他们为自己的生活选择走自己的路,尊重他们的生活方式.

毕竟,你自己愿意过拿钱少干得憋屈的生活,不代表所有人都会以你希望或者喜欢的方式生活;我就是喜欢丧、喜欢躺平,像个废物过一生嘛……

都知道强扭的瓜不甜,你们不能一边讨厌别人扭你的瓜,转身又去扭别人的瓜吧.

思考科研人才如何愿意留下才是具有现实积极意义的!不能举例,否则就是 “建议被修改”.

知乎用户 张三二 发表

这个问题下的答案已经说明了一切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423200248

知乎用户 喝茶不放糖​ 发表

科研人才留不留的住和你普通人有什么关系。况且作为普通人,你有很多选择吗?

知乎用户 守心 发表

普通人就努力赚钱,不媚俗,做个明事理,不作恶的普通公民吧。

知乎用户 刘小 c​ 发表

看到人家出成果买奢侈品拿高工资不要乱喷,看到人家出不了成果不要乱喷浪费纳税人的钱。更不要看到拿高工资的代入出不了成果的身上,口下留情,足矣

知乎用户 谢昌松 发表

别咸吃萝卜淡操心了。科研岗位人员流失大,可也没缺人啊。

知乎用户 笑笑而已 发表

科学这种问题,真的是凭良心的,爱因斯坦的相对论,要是遇到现在的科学化的评审,应该归类是民科,扔垃圾桶里,同样,现在世界各国的垃圾桶里,没准就有什么重大突破呢。然后再说,爱因斯坦同时期的著名科学家,经费一点不用愁的,有多少实际上都不如工人对世界有贡献的?科学家里,一样有很多周公畏惧流言日,王莽谦恭下士时的事情,千夫所指浪费金钱的,可能是重大突破的前一天,众望所归马上就要突破的,可能下个世纪还在门外转悠呢,这个还是不谈私心,大家都是不偏不倚的圣人的时候,只要有考核,就必然各种功利心,资本家的钱不能随便糟蹋,国家的钱也一样啊,所以会有各种角度的考核,就必然出现传说中的科学家围着科长,处长转的情况,总不能让科学家随便糟蹋钱啊,哪个科学家不觉得自己突破在即,再投一点钱,就一定能成功,结果是再投资多年,还是屁而已。

知乎用户 William Lee 发表

中国并不需要那么多科研人员。

基本上,科研是产业驱动的。牛顿、瓦特、法拉第这些人其实也是产业驱动的。

产业要求织布速度更快,于是有了动力学研究。水力逐渐满足不了要求,于是有了热力学研究。追求更快速度,于是就有了电学、电磁学、电子学、计算机…

中国远离科技久矣,因此会有一些官科从事一些跨越性研究,但普通行业,比如电脑、软件工程之类已经成产业的项目,搞国家研究没意义。

产业自身需求导致的科研才会有成果。中国的大多数行业,都是组装为主,不需要基础研究就能盆满钵满。因此,产业不会去研究,国家研究也无法产业化。

比如汽车行业,目前组装组装,就能够满足市场,就没人研究发动机等。但,如果汽车产业发展足够充分,家家都有两三辆车,靠组装基本没利润,自然就有一些工厂研究新的技术,从而脱颖而出。

换句话说,“一将功成万骨枯” 也是科研的基础。但中国没到生产力极大丰富的那一步。

知乎用户 不知道 发表

你这个问题应该改成我们有没有留过科研人才。

你知道爱迪生的出生吧,他成为发明家后,英国老贵族出身的华尔街主宰摩根鞍前马后地为他安排资金,办企业,最后折腾来折腾去,变成今天通用电气的前身。

然后有个美国中部的工程师加入爱迪生的公司,爱迪生很快把他提升成芝加哥分部老大,这个哥们叫福特,他的爱好就是白天八小时后把公司的东西带回家给自己做实验,有一次公司搞出来一个巨大的新机器,下班时同事都奇怪地调侃福特,说你怎么不它它带回家。福特是爱迪生一辈子的朋友。网上现在把特斯拉抬得极高 特斯拉一东欧穷屌丝,被爱迪生从欧洲发现,最后请到美国,哪怕和爱迪生闹翻了,立刻有人给钱出来和爱迪生打擂台,只是最后没成了企业大亨而已,无论金钱地位,都不是一个给人打工的工程师能比的。

多读读美国科技人才传记,基本只要有有本事的,都是在企业里有自己的实验室,完全是自己说了算。今天美国有个传统行业的 3m 公司,谁也说不出来他到底是干什么的,反正一帮子科学家,搞出什么新东西就卖什么,从贴膜,到即时贴,到口罩,到化学产品到精密设备,这完全是技术人员主导的企业,别跟我说互联网企业是程序员主导的,互联网企业是产品经理主导的。

日本出了两个企业底层技术人员拿诺贝尔奖的,得了奖立刻都被美国企业和大学请走了,他们原来的企业鸟都不鸟他们,你要觉得屠呦呦拿不到院士是被有意歧视,看看日本你就、明白了什么叫真歧视。牛牛什么?你的了诺贝尔奖,工头一样每天给你小鞋穿。

所有老大陆都留不住技术人才,因为所有传统社会都是阶层社会,你得爬到社会定义的那个位置才可能有影响力,这和你有多大本事一点关系没有。几的本事只是爬上去的敲门砖。中国算是走上正轨的,资本市场迅速和美国看齐才让技术人员有了靠期权一夜发达地可能,但要和美国比,社会地位上,权利上,技术人员救别想了。

美国从殖民地时代,就是真正扁平化的社会,不是它偏爱技术人员,是社会最大程度扁平,任何人,只要在风口,所有的资源就立刻向他集中。特朗普这种鸟人能当总统,是所有传统社会的精英都无法理解的,但在美国很正常,因为这个时点就需要他这种混混。美国最重要的一版证券法是找了两个最著名的违法投机商帮着搞的,因为他们最擅长干这事儿。技术人员在美国如鱼得水,这是最底层的社会制度和文化决定的,中国就别头疼这问题了。

知乎用户 沈小酥 发表

在弄明白这个问题之前,我们首先要厘清人才的成长轨迹,注意是人才,而不是天才,一般一个领域的人才主要是通过前期的学校培养,再到稳定的产业环境的历练至少五年(有些行业需要 10 年以上),这是针对普罗大众的人才轨迹的进阶之路。

学校的培养放到最后讲,我们先讲成熟的工作环境,这点展开讲,其实就是成熟稳定的行业环境,就目前来讲,我们还是处于追赶的阶段,尤其是机械、材料、化工等几个重点领域,处于全面落后的阶段,这个很要命,产业的发展需要时间、技术和市场的迭代,尤其是市场化的环境下,市场尤为重要,现在企业没有先进的技术和人才,很难和国外同行竞争,这是个恶性循环。唯一赶上来的是电子通信、互联网,那也是正好赶上了信息技术革命的末班车了。所以下面所说的学校培养便成了重中之重。

接下来我们讲讲学校的培养,这是最关键的地方,说到这里,大家可能觉得比较悲观,我只能说形势不容乐观,但是我们的进步确实很大,问题在哪里呢,学校的培养,大家其实心中有数,清北成了美国科技的后备力量;绝大多数的本科生很难找理想的工作;绝大多数的人出来共工作以后,发现自己其实并不喜欢自己的工作,这些都是问题,这个问题直接导致的结果是人才的不成型,人才的流失,橘生淮南则为橘,橘生淮北则为枳,就是这个道理,说白了就是合适的土壤,这里就不具体展开讲本科研究生期间学生的培养理论,我就说一个问题,我们整个的环境,对年轻人来说太苛刻了,一点也不包容,年轻人,无论是顶尖大学的学生还是一般院校的学生,社会的广泛的压力之下,难免会出现选择上的错误,尤其是选择学习方向,选择就业方向,现在社会有种普遍现象,好多人觉得自己在学习选错了专业,在社会选错了行业,其实针对这个问题,导致这个结果主要有两个方面的问题,第一个是义务教育阶段本身的价值取向,由于分数是升学近乎唯一的途径,无论你有没有兴趣,你都得学,你是没有选择权,这就导致了绝大多数人上大学之前没有自主选择能力,而且这个习惯还带到了大学研究生,当你真正反应过来的时候,发现年纪已经到了,你会面对事业,成家,房子等各方面压力,这就迫使你很难做出改变;第二个就是整个社会的容错能力,包容问题,包容错误,尤其是再学习的选择,这个各大院校承担着非常重要的角色,我觉得各大院校应该降低入学门槛,尤其是研究生阶段,采取宽进严出的政策,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其实各大院校,北大清华华五,不是一个牌坊,进场要昂贵的门票,而是社会的公益资源,他是社会上每个有志在某个领域深耕的第一站,这一站我们务必要降低门槛,从而降低每个潜在人才的试错成本,这才是培养人才的本质,尤其是对于年轻人,一定要包容,犯错都会有,关键是要给他们留后路!!!!

暂时讲这么多

知乎用户 wanghonyu 发表

因为你不滚蛋一次就不算人才,只算蠢材。

知乎用户 一心​ 发表

只有一个市场专业的、识货的人多了,才能把好东西留下来。例如现在网络购物,我们不能说杜绝假货,但是真材实料的越来越多、成为主流了。

同样,只有中国各行各业的专业人才多了,才能够慧眼识英雄,留下真正的人才。不管是科研还是什么人才。

作为普通人,**我们要成长为专业人士,有独立思考的专业依据和评判标准。**不能迷信,不能迷信老外、不能迷信古代。要有科学的了重复验证的评判依据。

知乎用户 林建安 发表

陈平作为科学家提出一个观点,科学家最重要的不是钱而是稳定的相对富足的生活。 所以他多次提出要在远离高房价的的地方设立学术机构科研机构和建设大学。 这些搞科研的天天算计着放假子女教育问题出社会后社会地位升降问题他就没法再把心思放在科研上了。

知乎用户 「已注销」 发表

一句话:因为中国研发机构给的钱不够多

知乎用户 银白色暴风雪 发表

科不科研人才的我不知道,但是我是真没看出来中国想留下科研人员

知乎用户 Tony Wu 发表

既然决定了自己是 “普通人” 的这个宿命,为什么还想着那么远大的目标?这明显德不配位啊

知乎用户 「已注销」 发表

可以给科研院所进行现金捐赠,把现金扔进大院就跑。

知乎用户 spoil 发表

拿娱乐圈和科研人员做对比

说出娱乐圈你知道的明星的名字 / 说出你知道的我国科研人员的名字

这两个问题哪个先回答到一百个(在不查互联网的前提下)

zs 买 1.5 亿豪宅上热搜,ab 结婚天价婚礼上热搜

你有见过科研人员除了获奖上热搜,有见过他们因为买房上热搜吗

我就不明白了,袁隆平买个房你们也唧唧歪歪,人家七老八十了,不应该买房吗?就算是普通人,攒一辈子钱也能给自己买个房了吧(离谱)

合着科研人员为了中国的科学事业就应该一辈子不吃不喝工作到死

娱乐圈的钱太好挣了,才导致一些歪风邪气肆意增长。

娱乐圈的文化水平也是参差不齐

但是科研圈的文化水平可能比知乎平均水平要高上一大截

我们自己想想,是让一群研究生博士天天做模范好呢,还是让一群初高学历的人做模范好呢。

相信你的妈妈不会说,孩子,这个 xx 明星长得好,在娱乐圈挣了好多钱,你以后能不能也进娱乐圈,要向 xx 学习

这个 zs 是一个例子(一家人都不正常)

我的妈妈从小就告诉我想让我当科学家,说要好好学习,说屠呦呦获诺奖,奖金好多钱 虽然我觉得我没可能了

当一件事有利可图的时候人们才会蜂拥而至

简单的说,让娱乐圈挣钱的容易程度能和科研圈挣钱的容易程度转换一下,就会好很多,中国科技真的会实现赶英超美

——以上我的想法

知乎用户 超级皮波 发表

游泳第一因为体能不过关而被淘汰,田亮跳水跳得再好也最多只给 8.5 分,获奖人员内定。。。

体育部门类似周继红这样的领导。。。

哦,说科研呢!

对不起,走错片场了。

知乎用户 erickidd 发表

你把戏子和国足的收入待遇和科研岗换一下

没有解决不了的问题

知乎用户 学学予问小熊仔​ 发表

一方面科研人员的待遇肯定需要提高,全体人民都支持

另一方面科研人员也不能一味说因为待遇低,所以别怪自己做科研不能尽心尽力,所以要出国要移民。太精致利己了吧

做科研缺乏热爱精神、没有情怀,一门心思追求待遇,很难想象是什么情形?不说心不在科研上,分心谈得上吧?这么利己,真是策反的好对象

没有钱学森杨振宁的学识和贡献,也没有他们的思想高度,甚至连起码的坚忍、忠诚都做不到,也不知道哪来的勇气用出国来吓唬大家

暗黑地想:是不是故意把科研收入搞得那么低,反向筛选?你想啊,要是追求利益早就转行了吧,收入那么低还愿意干,要么非常热爱,要么精神非常崇高,这才是我国需要的人才啊

知乎用户 科研岛 - 芝士校园​ 发表

“我未来有两个梦想,一是禾下乘凉梦,一个是杂交水稻覆盖全球梦。”这是 “共和国勋章” 获得者袁隆平先生穷极一生的梦想。

在 2008 湖南车展现场,袁院士仅多看了两眼奔驰跑车,这一汽车爱好者的正常行为却在网上掀起不少口水。

报道原文中,“一辆奔驰敞篷车吸引了袁隆平的目光”,转到网络上,却成袁隆平坐拥豪车数辆,还要购进第 8 辆车,即奔驰 SLK3000K。一些假借 “正义” 之名的人开始在互联网上恶意谩骂,“拜金”“生活奢侈”“腐败堕落”等接踵而来。

一直以来,在主流媒体的宣传中,无论是两弹一星的元勋钱学森等科学家们,还是扎根基层的一线科研人员,都成为不计名利、无私奉献的 “清贫” 代表

在这种意识形态影响下,大众关于科研人员的印象停留在一心投身于科研事业,对物质生活没有任何要求。科研作为职业之一,它不应该被过度神圣化,也不应该陷入燃烧自我、无私奉献的 “道德绑架” 之中。“不为物质累,一心搞科研” 的刻板印象可以休矣。

科研应当同其它职业一样,它首先应当是人们为了更好的生活而做的选择,而非靠理想和奉献支撑的苦差事。只有更好的待遇才能让更多的人才心向往之,需要为理想委屈求全的科研走不远。

作为普通人,我们没有科研人员的能力与智慧,就应当消除刻板印象, 坦然接受科研人员应当拥有更好的生活,而非处处指责,使他们无法正常享受生活。

如果对科研学习、论文写作有任何疑问,可以点击添加学术顾问免费咨询哦!​wxaurl.cn/iUhCLLkgRsh​wxaurl.cn/iUhCLLkgRsh​wxaurl.cn/iUhCLLkgRsh​wxaurl.cn/iUhCLLkgRsh​wxaurl.cn/iUhCLLkgRsh

知乎用户 import 潘多拉 发表

三十年前,社会流行一句话:

搞原子弹的不如卖茶叶蛋的。

你以为是段子?是笑话?

抱歉,这是真真切切发生的事情。

不要总是给知识分子灌输 “奉献精神”。

知识分子是嘴拙,不是脑子笨。

功名利禄才是读书人的目标,古往今来就没变过,哪儿能实现这个目标,自然就去哪儿。

知乎用户 吴秋明 发表

这特么还用问,你说出一条除了爱国以外的理由让高端人才留在国内

知乎用户 jjjastronomy 发表

这问题问的,要是写回答那就是普通人,谁还愿意回答你啊?

知乎用户 duaner​ 发表

标题不准确。

每年出去的人才很多,其中在美获得理工科博士毕业后九成也留在美国了。

留在国外的很多人若回国是能当帅才用,能带领一支大科研团队或一支创业团队,从事中国的大事业。留在海外的华人,成为老美的帅才的人很少,多数成了收入不错的高校老师或高技术企业的员工。

这些回国后当上帅才的人带领着国内普通人才干事业这一过程,就是他的知识快速复制传播的过程,取得的效益会很大。

所以,有时看起来回国的人数不多,但关键时刻有关键人物回来了,就很有用。

但是,一百多年来中国一直有大量的本土人才也在努力睁眼看世界,力争上游,这些人是中国发展的中流砥柱。2018 年,全国在校的硕博士生达到 273 万人,即便百分之一的优秀成才率,十年后,也有 2 万多名年富力强的优秀青年科研人才。

这次抗疫表彰大会上的四位医务工作者,都是本土培养的人才,他们赢得了全中国人民的尊重。八十四岁的钟南山院士视频联线 WHO 时,全程英文发言,也赢得了 WHO 官员的尊重。

知乎用户 吸猫生物学姐 发表

想到几点随便回答一下:

  1. 早期国内的科研环境肯定还是不如国外,特别是欧美,大部分科研留学生都希望跟着大牛热门方向更容易出成果。
  2. 国内科研机构这些年都以更高的待遇引进留学归国的人员,甚至有些 211,985 要进去就要有留学经历。所以国内毕业的博士为了找更好的高校科研机构,都会到国外继续博士后再考虑就业。
  3. 国内科研人员待遇如果和其他一些行业比也不低,但是国内特别是一线城市生活压力也大,相比之下待遇也就刚刚够生活,如果学校不提供职工福利房可能靠自己在一线买房也艰难。那如果退居三四线城市呢?那好的学校和科研平台选择的余地就会少很多。国外的科研人员起码生活压力没有那么大。
  4. 国家虽然明面鼓励科研教授开办企业,但是对大多数科研老师而言,科研做得好并不一定适合做企业管理经营,能做的也不一定能兼顾两者。找寻企业家合作也是需要机遇。另一方面如果将高校或者国家科研平台用于企业经营盈利,也无法那么光明正大,基础研究产业化转型也要走很多流程和人脉。而且最近也听说某高校不允许教师开办企业了,开了的只能寻找一些企业卖掉。
  5. 更自由吧,我发现挺多科研教授研究员是其他党派或者有不同的宗教信仰的,非党员是否会影响行政岗位的晋升呢?以前某学校有个教授好像是举办了基督教徒世纪婚礼吧,结果被说是非法集会,老师最后辞职出去开公司了。其实这位老师上课非常受学生欢迎的。
  6. 当然,现在越来越多科研人员回国发展了,国内的科研发展也越来越好,文章质量也有很多很高的。希望国家给科研人员更多的福利政策吧,也希望国内的科研教学更纯粹多元化,提高国内教学质量。这里我不得不吐槽一下,我们对接的客户基本都是高校科研老师学生,也有不少学生真的基础实验都搞不清楚的样子,自己的课题都搞不清白,连一些企业本科的实验员都不如啊。这除了与他们本身基础有关,可能也与学校实验室平台不够教学质量不高有关吧。这样子的平台怎么指望留住优秀的科研人员呢?优秀的人自然选择更好的平台,同理国外更好的科研平台环境自然更受欢迎吧。

知乎用户 春树 发表

普通人当然是乖乖拉磨或者倒地装死,你又不是科研人才

你总不会幻想自己是个大领导,然后改变。。。。喝了几斤二锅头

知乎用户 lowy 发表

普通人…… 其实做不了太多,说实话

科研人才为什么留不住,答案特别简单:

条件不够好

首先,当然是物质条件不够好。美国是世界上最发达的国家首先体现在物质条件上,一个地理上找不到任何敌人,内部物产丰富、地大物博,却只有不到 3 亿人口的国家,绝对是天选之地。科研人才也是人,当然也会追求更好的物质条件,这个暂时是我国很难比的。

但是也得看到另一方面,社会环境其实也不够好。中国当代社会(也没准自古以来都是)是价值观单一 & 唯结果论的文化,做任何事情以获得最终结果为唯一诉求,不问过程,甚至不问手段,一旦名利双收之前你干啥都是对的,如果不温不火立刻就会成为反面教材。在当年国共内战之前,国民党就有所谓 “五子登科” 一说,从而尽失民心,也就是说国军只要金子、票子、房子、车子、女子,其实你今天看看国内和当年又何其相似?

科研人员往往是一群不善社交,埋头钻研的人,这些人本来就可能相对略显内向木讷,需要多年如一日的勤奋投入,但是又完全可能没有什么产出。而这样的人在国内,如果不能挣到大钱,搞定票子房子车子,那基本上就是各种苦闷各种无奈各种被鄙视。有时候,科研人员对生活条件倒未必那么在意,但是这种环境有意无意的压力,对人的影响可能比物质条件更严峻

所以要我说,如果非要做点啥,就是

1、如果人家没挣到钱,别鄙视

2、人家如果挣了大钱,别眼红

知乎用户 Westbrook 发表

我就纳闷了,为什么能留得住呢?

知乎用户 方 PK​ 发表

你问为什么留不住,那就先问问他们为什么走。

大多数知识青年就像是一条源源不断的河流里的水,科研成果是由他们浇灌出来的农田。一开始的时候,突出一个随缘,浇好了是个丰年,浇坏了就是旱涝。那现在我们想要合理的利用水资源,就应该修蓄水池,水坝,水库,水电站。

这些水利工程,你叫它岗位也好,体系也好,职业出路也好,这就是各个大学,研究院,企业应该承担的另一部分责任。当水量远远超过了这些水利工程所能承载的范围,那么那些溢出的水,有选择权的水,自然会流向吸引力大的,重力势能低的,干涸的地方去。

如果你去问那些选择出国的人,大多数人会跟你说"因为那边科研环境好,工作机会多。"从事实上说,就是那边的蓄水池确实更大更先进。如果去了大洋另一头,实验室更小了,格子间更挤了,工作时间更长了,那不就肯定要(逃了么。

而目前我们所拥有的这些蓄水池,说难听点,够干啥的。

浇灌是手段,目的是产出作物。同理,科研是手段,目的是科研成果实现价值。没人搞科研是一辈子只研究不产出的。现在水利工程太少太落后,那么水满自溢,水质堪优,自然作物就产出的少。有些人还在那感叹年景不好,祈祷大自然的风调雨顺,这不是扯淡吗。

知乎用户 月入杯中 发表

科学包括科学精神和科学知识,两者几乎全部是由西方创造的,因此一个受过良好科学训练的人,可以认为,他从精神上和知识上都高度西化了,或者说,被西方思想洗脑了,他会发自本能地认同西方的那一套,而西方国家也确实有适合他进一步发展的条件环境,因此,他们去西方国家就是一个自然而然的结果。

普通人什么也做不了,因为搞科研的人都是清高高傲的,你就是想留他们,他们也会嫌弃你,而且今天普通人也很少会发自内心地尊重科研工作者,因为他们没钱,一个拆迁暴发户都比他们吃香。

所以结果就是,人们不想留他们,他们也不想留下来。

知乎用户 独行 发表

如果家境尚可,你能做的就是学好英语,早日换一口锅吃饭。如果家境一般,那你估计就没戏了,就得好好捞钱搞钱,以后做点儿打算把你儿女送出去了。

中国是集体主义,社会培养听话好管的螺丝钉,有想法的人如果想全面发展,追求个性,实现人生价值,难!难!难!

知乎用户 宗安 发表

研究组的经费和个人薪酬待遇是一个方面;规则是另一面。

前者在不断改善,少数地方(如深圳)的高校、研究所的教授待遇甚至高过美国的同等职位。然而,规则的完善和统一标准却依然有极大提升和空间。

说到底,统一的规则和一致的标准反映诚信水平。

以最近博士论文 “不规范” 事件为例。

学者们担心什么?—— 学府是按规章制度办事,还是因人成事,采用双重标准、多重标准,甚至创造标准,翼护上位者。“我” 如果恰巧是那个上位者,还好,如果不是呢?规则不统一,“我” 连可能的后果都无法预测。

最后 “不规范” 的定性比 “不规范” 本身更恶劣的原因正在于此。

诸位深思,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道路上,是维护和坚守中国学者集体的学术道德底线重要,还是遮护单单一个人的名声重要。

——

作为普通的科研工作者,我们能做什么?

先从自己做起,守住科研诚信,不欺负老实人。

知乎用户 王政 发表

不需要科研人员,需要的是太监而已。

知乎用户 「已注销」 发表

公知告诉你中国的科研人才留不住吧

越来越多的科研人才回国好吗

问题不成立。

知乎用户 烈日之火 发表

中国为什么要留住科研人才,或者是中国是否对人才有过真正意义上的重视?

1. 中国本科以上学历才 4%,但是大学毕业后基本找不到工作,要么就是 35 岁以后被辞退。这样的环境下读书和科研还有多大意义?

2. 我知道你们想反驳,高学历不等于高能力。但是,高学历本身就代表一种能力,而且高学历出现高能力的概率是不是远大于低学历?向往美国素质教育?人家有些素质教育的结果到最后是到麦当劳刷盘子,而精英阶层仍然是高学历。

3. 市场传播读书无用论,这点又跟第一点挂钩。投入产出不成正比,肯定是读书无用论,这是事实。就跟学区房贵,但是学历不贵一个道理。难道,好的教育真的不值钱吗?

4. 看看培养技工,培养蓝领的职业教育。这点我觉得不需要多吐槽,大家有目共睹。学费贵、管理混乱、混日子恐怕是绝大多数职业教育的通病。

4. 市场都在吐槽为逃避找工作而读研,都在吐槽。是不是读研读博士的人更多,出人才的概率更高。至少人家能考上硕士和博士,这不是人才吗?但为什么读硕士和博士不是光荣却变成了被市场歧视的对象?

5. 新人入职场很容易被 pua。都是什么年轻人不要求短期回报,年轻人就要吃苦的变态说法。所以,就有了博士生被招到房地产企业,去发三个月传单。北大毕业卖猪肉被广泛传播。搞基础研究的,工资比不过业务员。我知道你们肯定是说业务员员是看能力吃饭,难道搞科研的就不是看能力吃饭?

6. 接第一点,无论华为、互联网还是房企,35 岁以后被辞退似乎成了普遍现象。难道你们的行业就具有这么多的共性?不是所有人都适合创业,但是市场就弥漫了一股风气:共字不出头,创业永优先。所以,这群市场高知的人,工作就是为了筹备未来创业,防止自己被 “优化”。或者是,反正要创业,迟做不如早做。大家都创业了,谁来搞科研。

7. 接第一点与第五点。大学毕业生找不到工作,你可以说他大学期间混日子。但是,全国每年大几百万年轻人混日子?就你是人才?!博士搞科研的工资不如高中毕业的业务员,按照微笑曲线研发和营销同等重要是没有错,但你们公司真的有搞科研?你们怕是在研究怎么坑客户和割韭菜吧。像华为那样有真正核心产品,你的产品真的愁卖吗?

8. 那么,我个人理解的结论就是:为什么大家都不搞科研?因为搞科研的投入大、辛苦而且回报率很低,甚至未来风险大。安心去创业或者是做个业务多好,反正迟早要创业的;为什么企业都不搞科研,因为我研究的好产品,容易被抄袭,搞科研投入大风险大回报率低,还不如去抄袭别人的一套,研究怎么在市场割韭菜来的快;为什么在郭嘉层面教育和科研力度不够,人口众多底子薄盘子太大,各行各业都需要科研发展,时间紧任务重,只能发展重点产业。补贴太直接,就总有一批骗补贴的企业,也容易养成刘阿斗。知识产权这东西,不是说不重要,但卡太死全民缺活力,市场成本高,小企业发展不起来,就只能逐步由松到紧。

国人从上到下普遍崇尚短平快的心理,造原子弹的比不过卖茶叶蛋的,这恐怕是未来很久都会存在的情况。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其实很简单,买科研人才做出的产品就行了。

比如说手机,你可以买小米 5C,这是国产芯片澎湃,可以买紫光 f50,这也是正牌国产芯片,还是不内卷的国企设计的。

比如说车,买比亚迪也好,还有几个国产牌子我也不太懂;汽油车的话吉利 沃尔沃 领克 哈弗 红旗,都是国产。

比如说电视,小米电视用的芯片晶晨半导体总部在上海,尽管小米电视 5 系列高价低配,是 t972 芯片中比较贵的那一批,但这也是在支持国产。

比如说路由器,新华三的路由器芯片应该也是自己做的。

普通人能支持的其实不多,国货占据最高端的,其实你知道。对着制裁名单买,也是特朗普认证的高科技企业,也是很好的

如果你对中国自己设计芯片的企业喊打喊杀,比如有些知乎用户就对着紫光展锐嘲讽,生怕紫光的芯片做好了,那就只能让高科技岗位越来越少。

但是如果愿意支持一下真正的用国产芯片的手机,电视,路由器,以及各种国产有核心技术的汽车,那么这些科研人员总能给你带来新的惊喜。

知乎用户 键盘飞侠曾哥 发表

提一个不成熟的想法:我觉得作为普通人,我们已经做得非常好了。如果还想做得更好,那么多买一点科技股吧。。。

苏联的例子

地球上有一个国家叫做苏联,也曾经做出过很多科技突破。在太空领域,拥有著名的火箭科学家科罗廖夫,也有英雄宇航员尤里 · 加加林。

加加林作为第一位宇航员大名鼎鼎。第一次载人飞行的时候,在当时的技术条件下,宇航员乘密封舱着陆是不可能的,所以返航的时候,加加林是被弹射出去后乘降落伞落地的。当时他宇航服中的供气阀没有立即打开,导致他差点被憋死。

科罗廖夫作为航天局副局长、主任设计师和发射总指挥,他为苏联航天事业创造了太多的世界第一。他第一枚射程超过 8000 公里的洲际火箭的设计者、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运载火箭的设计者、第一艘载人航天飞船的总设计师。他还参与设计了第一个月球探测器、第一个金星探测器、第一个火星探测器等等。

他们的结局呢?

加加林成功回来以后,得到了勋章和黄油。。。

而科罗廖夫。。。1937 年开始,在 “大清洗” 中,科罗廖夫因莫须有的阴谋颠覆罪遭到指控,被判十年徒刑,押解到西伯利亚罚做苦役。直到 1944 年才被提前释放。据传,在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发射成功后,瑞典科学院曾提名卫星设计者获诺贝尔奖,但当写信询问设计者是谁时,赫鲁晓夫回答说:“是全体苏联人民。" 。1965 年底,由于长年不知疲倦地辛劳工作和近 10 年牢狱之灾的折磨,科罗廖夫不幸病倒了,次年 1 月 14 日与世长辞,终年 59 岁。在相当长的时间里,科罗廖夫的名字却鲜为人知,甚至美国的冯 · 布劳恩都不知道他在苏联有这样一个竞争对手存在。

所以科研人才处于这样的环境中,怎么会不流失呢?苏联怎么能不遭遇人才劫呢?

反观我们国家,中国给科学家发什么?

答案是上市公司。

随便举几个例子:

1963 年出生的王晓东,是生物医药圈知名科学家,他是 “改革开放后获美国科学院院士的中国第一人”、“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所长”。十多年前,王晓东遇到了专注肿瘤靶向和免疫治疗,又深谙企业运营之道的雷欧强。两人一拍即合,百济神州诞生。如今也是市值前几的医药企业。

1972 年出生的朱一明,本科毕业于清华,去美国读了硕士,后来在 ipolicy Networks Inc. 和 Monolithic System Technologies Inc. 当工程师,回国后创立的兆易创新,上市后市值过千亿。

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比如半导体设备领域的头部企业之一晶盛机电,前董事长兼 CEO 邱敏秀是原浙江大学教授,这是一家技术背景强大的公司。这家公司现在处于火热状态,市值现在也 600 亿了。

前两年推出的科创板,给科研人员参与创办的企业,提供了更好的上市平台。

良好的激励方式构建良性循环,留住科研人员

给科研人才发上市公司,这个方法比前苏联要进步得多,因为它能极大的调动人的积极性与潜能。创新发展到成熟阶段,已经不完全是靠兴趣和使命感,而更需要激励。最好的激励方式就是在资本市场上市。

我们看到,科创板给许多科学家发上市公司,很多科学家成了几十亿、几百亿的财富拥有者。有了这么多财富,企业家不见得都是消费了,他们做了捐赠,办了大学,他们有自己的情怀和抱负,比如韦尔股份的董事长,一次性捐了 200 亿,要在家乡建设一所理工类的新型研究型大学。

这样构成良性循环,还怕科研人才留不住吗?

回到问题,作为普通人,我们能做的确实不多。平时多关注科技行业,参与投资一些良心科技企业的股票,或许就是双赢的做法。

最后,友情提示:投资有风险、入市需谨慎!

知乎用户 一般通过路人 发表

作为普通人你什么都做不了。

中国缺科研人才吗?单看这个问题,那答案肯定是需要。事实上没有哪个国家不缺。人才嘛肯定是多多益善的。

问题是,中国对如此数量的科研人才能提供相应的工作岗位吗?我认为还远远不够。

都留国内那就直接卷死了,题主你真的想看大家卷成一锅粥吗?

知乎用户 微笑的迪妮莎 发表

最近刚换了个城市,然后也看了一些福利,看到人才计划、人才补贴,我感觉不管是政府还是企业,对科研人才还是很看重的。

我觉得中国的科研人才留不住,或许社会舆论是一个很大的原因。

在大学的时候,听到一些闲话,当时也没有太在意,直到今年钟帷德因为爱马仕皮带上了热搜,我又想起了我大学时期,学院的一些同学说某某老师装清贫,背地里给他儿子买了宝马,大概就是这个意思,一些很不好听的话。

现在想想,这都是些什么话啊,一本大学的教授、博士学历,给自己儿子买辆宝马的钱都没有吗,还是说这权力都没有?现在社会上太多人对于老师、医生、警察等人员实在太苛刻了,这些职业感觉有点钱就一定是收红包、收黑钱等。

复联里,奇异博士出场时,一抽屉的手表 + 兰博,没人觉得有啥,就觉得牛逼。

钟帷德一条翻十倍可能都不够一个手表的皮带,却被喷上热搜。

怎么选?

所以,我觉得或许要有两个改变:

1、提高国民素质,少一点无脑喷子;

2、宣传对科研人员的嘉奖,特别是金钱方面,别老只整感动中国。

因为很多人会对比,比如 A 感动中国,科研牛逼(99 分),且捐款无数专心科研,B 科研牛逼(97 分),买了辆保时捷、法拉利,我不知道会不会被喷:国家给了那么多经费,东西没搞出什么,买豪车倒是不含糊,看看人家 A。。。

我们普通人,我只能说,努力让自己客观看事情,少无理喷,多多支持科研,多少能好点吧,这是我一个普通人能做的了。

知乎用户 沈先生 发表

留不住就不留了呗,反正也没真打算留住,最多也就喊喊口号而已。

有本事一人赏一套北上广市中心 100 平的房子,你看留不留的住?

不想留就肯定留不住,真心想留,就没有留不下来的。还有别动不动就人才的,不过读过几年书,考个硕士博士的学历就叫人才的,有学历的废材有很多,不用我来举例了吧?比如说那些整天为国奉献的,有几个真的为国奉献了?何况即使你是真心的,奉献的姿势不对,起的还是反效果。比如那些歌颂华为的,起的不是反效果又是啥呢?

知乎用户 Sun Jeff​ 发表

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美国的待遇是国内两三倍,学术水平也比中国高,拿什么和美国抢人才?想要扭转这个趋势,就好比让水往高处流 是违背自然规律的。

知乎用户 艾米小刀 发表

以前大家都穷,要科学家安贫乐道,没有问题。

现在有的人很富了,而且很多人富的方法,根本上不了台面。还要科学家安贫乐道,那就是坏。

如果钱学森,邓稼先是生在现在,给他们八千一个月,自己在北京租房子。看着二代们豪车豪宅,你看他们回来不。

知乎用户 肖姿 发表

这事吧,科研人才们,一定要相信国家。国家自然会安排的,一起都在国家的掌控之中。

知乎用户 纵横 发表

但凡事件成为一种现象,那背后就有一个规律在起作用,如果说起来,人才留不住的道理其实很简单,就是不能满足其所需。其实这些年国内一直在加大吸引力度,但手段很单一,就是 “砸钱”,给钱多当然好,但单一的砸钱的方式背后,隐藏的逻辑就很糟糕了,就是把人当做工具,这是长期以来官本位的逻辑,那就是,自己看中什么就觉得别人也会看中什么,许多企业和政府部门真是不怕花钱,也是真给钱,但操作上就是外行管内行,有一部分人才离开就是因为这个,而有一部分仍在纠结中。想想看,每年多少毕业生,学历都到硕士和博士了,确实有想要在自己专业发挥的人啊,但环境确实很尴尬,我就知道一个企业高薪聘请一个清华博士,结果就让他跟着老板出去充门面,因为博士不喝酒,所以应酬之后偶尔还沦为司机。还有的硕士毕业生,一毕业到手工资 7 千多,工作安排是写写回文和统计表格,硕士一脸迷茫。归结起来,就是对人才培养、人才应用、人才机制一塌糊涂,企图以一招鲜的砸钱解决,对雇主和雇员都是伤害。另外,糟糕的人才引进政策,让人才沦为装修涂料,让人才环境进一步恶化。

知乎用户 索索的冰镐 发表

我在欧洲,朋友在美国,斯坦福的。为啥不回国,给钱吗?顺便周六周末我不干活,每天只干八小时,包括一小时吃午饭。

在中国,老外高中文凭就可以赚的比我多,还不把你当人看,在欧美就看你个人能力,会尊重你。我凭本事赚钱,不是来做奴隶的。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当年我博士毕业的时候找工作,小木虫上认识的一个朋友并不推荐我去高校任职。

因为那时候他刚从东南某高校辞职,而辞职的原因很搞笑。

他用自科基金的钱购买了设备后去报账,报账单上要学校科研处长签字。他在跑了好几趟后终于在办公室堵到该处长。但由于他提交的单子较多,导致该处长要签字的地方也多。该处长认为竟然要他签这么多字,于是大发雷霆,把这位朋友骂得跟狗一样。

我朋友后来越想越气,心想基金是自己申请的,论文也是自己发的,跟这处长一毛钱关系也没有,凭什么要被这么骂?

他又想到以后可能还要被这么骂,于是一气之下干脆不干了,辞职去搞了培训机构。

对了,这朋友家里是搞房地产的,有钱。

而我就不敢这么辞职。

知乎用户 朱耀菲 发表

作为普通人能做的就是不要成为科研人才

知乎用户 毛派极左刺猬 发表

在中国,范兵兵偷的税,养一个国家级实验室 10 年科研都够了,还能额外给几十个科研人员开工资,呵呵。。

在美国,东王偷的税,养几百个拿不到教职要转行的科研人员 20 年很难么,呵呵。

首先这个问题就有问题,科研人员留不住,把中国两字去掉没问题的这是个世界普遍现象!根本原因是世界并不需要那么多所谓的科研人员!

确定不是给普通科研人员加薪水的帖子?支持啊


说些真实的话吧

科研这玩意像是体育,

奖牌论英雄

有文章就是大牛

这行业的优胜劣汰残酷难以想象,哪个国家都一样。

不仅仅是中国,哪个国家的科研人员都留不住,大量的人受不了诱惑,经不起寂寞就离开了。

大浪淘沙,留下来的才是黄金。

没有一代代科研人,就没有 70 年飞速追赶,也撑不起第二大经济体。

很多人口口声声中国留不住,那就问问他们去哪了?是去追求企业的高工资,还是真正科研环境?在中国留不住,在美国就留的住了?

在中国竞争不过了,在美国就能竞争过?

笑话

知乎用户 yuzhaoma 发表

学校一直强迫科研人员搞讲课比赛,也就是科研人员原本应该在搞科研的时间强迫让你自学编剧、导演、表演、演讲,你还得会网络技术得学各种新软件,你得减肥,你得买衣服,你得画精致的妆,你得形成自己的风格(人设)。你是科研人员你就必须把一个明星靠团队靠各种合作搞出来的东西你一个人搞出来,把自己变成明星。你还要写各种教改论文,填各种表,要各种电子版和纸质版。而你搞这些的时候,是没有任何经费的,你花几个月把科研把家把娃都放下,熬夜熬到黑白颠倒,不对,一天睡 4 小时得了奖,给你发一千块钱,但行政人员的业绩考核指标则会瞬间被满足,年终奖金提每个人都能提高好几千,领导更高。而你得完奖,你就没用了,被耽误的那些搞科研的时间如果你不通过熬夜不回来,行政人员就开始对你各种嫌弃,看着你就是一个给钱就随便换,还能换个更好的的那种。不要幻想了,你现在就是个生产资料。

知乎用户 Steven 汤圆 发表

哈哈,我们总喜欢宣传 “XXX 在艰苦的条件下,经过不懈的努力,终于将 XXX 研发出来,打破了西方垄断”。

反正基本套路都是这样,搞科研的都要吃得了苦!熬得住日子!

等你经过感召真的去搞科研了,回头就骂娘了,真的要你艰苦奋斗!一看老板,个个满面风光吃香的喝辣的,到处走动拉关系,而你?遥遥无期,你是做科研的,他是老板,搞个项目还得他批准,功劳也有他一份,干活都是你,你想怎么玩?

一旦有了对比,这时候,各种不满就爆发出来了,有机会能走的不是走了,而是跑了,撒腿就跑!

科研人才都是自诩天之骄子,有傲气的。

如果哪天开始宣传科研待遇优越,不需要乱七八糟的关系,还有很多做了老板,总之,好好干,前途无量,舒适生活指日可待,不需要担心房子票子孩子教育等等(当然当下有很多做科研开了公司做了老板的,但这都是少数,而且还是科研中的人上人中的人上人)。

当然,我国正在改变科研人员的待遇,毕竟这一二十年真的有钱了,但还需要继续努力。

知乎用户 小仙女 young 发表

普通人多学学 Python 提高工作效率就结了。

知乎用户 仲晨 发表

对比前几年,已经很很多了。不能一口吃个胖子嘛。

知乎用户 这电瓶车没瓶啊 发表

给国内博士黑人留学生的待遇就行。

博后和青年学者在此基础上加点,够了。

知乎用户 天气真好 发表

又想马儿跑的快

知乎用户 曹鹏 发表

你看看这些乱七八糟的政策

科研院所等采取约谈、通报批评等方式予以处理并责令整改。特别是规范了财政科研经费对发表论文的支持行为,不允许财政经费用于奖励论文发表,鼓励发表高质量论文。

莫名其妙的政策,科研狗都看不懂,不发奖励的鼓励怎么鼓励是去朋友圈点赞吗?

知乎用户 穆长生 发表

能做什么呢?能守住自己的本心,哪怕在最偏僻的地方最低谷的时候也能坚持读文献想问题,结合生产生活寻找真正的问题,在最繁华的地方最热闹的位置也能从正反两面考虑问题,想着超越过去的自己,或者,能好好讲课把自己的思考传给学生和年轻人让他们少走弯路,能自己制作科普视频,把理论知识变成普通人可以运用的工程化方法……

其实,人总有选择的权利。尤其现在知识的市场其实也很饥渴。

想想屠呦呦,想想樊锦诗。百炼成钢。如果觉得现实暗淡,那么我们还能去读书写书做很多事情。也许,当你坚持下去的时候,你在不知不觉间就成了黑暗中的光明。

写着写着把自己感动了。希望自己能做到!人生还有几十年呢!

知乎用户 北十东四车神 发表

因为外行领导内行,

或者说,外行话语权或许强大,干涉内行工作。

高校还好了,起码院长是教师坐上去的。

但是另一套系统呢。。

对,你们都懂得。

那套系统明明学历低,本来作为行政系统的工具人工作。

但是他们在熬到高层以后却可以对博士们颐指气使,指定规则。。

我擦。。

知乎用户 桃若亦兮 发表

除了国家的补助,读个博士,每月拿着 800 块钱,干着上千万的项目,做出来的成果是别人的,做不出来自己要背锅。

知乎用户 Gadian​​ 发表

留了嘛?

来之前吹的天花乱坠,来之后发了文章滚蛋。

最简单好用的 VPS,没有之一,注册立得 100 美金
comments powered by Disqus

See Also

为什么中国人才流失如此严重?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因为媒体宣传的啊,前几天在央视某套看了一个纪录片,名字具体是啥忘了反正跟大国重器类似,我记得是第 9 集,杠精可以主动去求证。 那一集主要讲的是中国的歼 11,研制过程中发现需要特殊的光学玻璃来做飞机的玻璃罩。结果 …

我们是否应该抵制日货?

知乎用户 发表 请尝试用数据或者某种有力的论据进行表达观点,期待得到多角度深入分析的答案。 知乎用户 Zhang Fuguang 发表 去问问他日货的用户体验如何 玩日系的,不见得都是哈日族 百年以前的爱国青年们,就呼喊着抵制日货;今天的我 …

你如何看待张维为和他的书籍演讲言论?

知乎用户 万里爱国陈飞宇 发表 “总之,我看重庆探索的东西内容非常广,已经形成了一整套做法,这是我原来没有想到的。这是政治家在做大事,有眼光,有魄力,有周密的可行性方案,有落实各项政策的执行力,所以使重庆成了一个创造奇迹的地方。希望重庆再接 …

张维为怎么了,如何评价张维为?

知乎用户 呼呼呼知 发表 站在什么阶层说什么样的话。就跟我今天早上才看到一个微博说的 “一个新加坡回国的留学生说,中国的养老制度是全世界最好的,新加坡日本美国都比不上,然后列出了一个北京正处级退休干部 1 个月 14800 的退休金”。 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