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如果少一千万所谓的「外地人」会怎么样?

使用CN2/CN2GIA顶级线路,支持Shadowsocks/V2ray科学上网,支持支付宝付款,每月仅需 5 美元
## 加入品葱精选 Telegram Channel ##

知乎用户 chenqin​ 发表

2013 年,上海总人口为 2415 万人,其中拥有上海市户籍的人口 1432 万人,外来人口 983 万人。题主想要知道上海人口突然流失一半的后果,那么不妨假设这 983 万人口在一夜之间全部消失,紧接着上海产生了结界,只有停留一个月以下的出差、旅游人员和物流能够进出上海。而外来人口若想进上海常住,就不行了——这个只出不进的结界很重要,如果外来人口仍然能够进入上海常住,这个问题的背景就和春节没什么两样了。

大量人口消失,最直接的影响出现在劳动力市场。按照上海的人口年龄结构以及人口普查给出的从业人员比例,2415 万人中正在工作的人口有 1341 万人,约占总人口的 55.5%。其中,本地户籍的从业人员有 635 万人,外来户籍的从业人员有 706 万人。也就是说,本地户籍人口有 44% 在工作;而外地户籍人口有 72% 在工作。

分行业的情况如下:

上两张图的单位都是万人。从总劳动人口看,外地户籍人员所占比例已经超过半壁江山。分行业看,一些行业已经完全离不开外来劳动力,典型的行业有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77%)、建筑业(74%)、住宿和餐饮业(74%)、批发和零售业(62%)、制造业(61%)。

人口消失一个星期

在以上外来人口占比较多的行业中,和人们生活最直接相关的是住宿和餐饮业、批发和零售业以及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前两者从字面上就可以理解。 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主要包括家政服务、理发、清洁工、修理维护四类。这三大类行业中,四分之三到八成劳动力是外地户籍人员;如果他们消失,那么首先能让人感觉到的是:
1,许多餐馆因缺少服务员而关闭,不能下馆子了。
2,商店、便利店和超市缺少营业员,超市的收银出口也减少许多,线下购买东西变得很不方便。绝大部分快递员也不见了,网上买东西只好使用仍然有本地户籍工作的 EMS,隔天到变成半月到。
3,钟点工消失、没有地方理发、街道楼宇没有人清扫、垃圾筒满溢也没有人清理、修车、配钥匙的地方消失。
这差不多是春节时的上海,但毕竟不是所有外来人口都会在春节时离开上海,因此上面的情况要比春节更严重一些。

人口消失一个月

一些人说,这些现象只是阵痛,上海在 90 年代的时候没几个外地人,不是也过得好好的?如果某岗位缺人,他就提高工资,自然会有人干。
这话有一定的道理,在外来人口消失一个月后,许多餐馆关门大吉,而剩下的餐馆在不那么激烈的竞争下,提高了服务员的工资和产品价格,让户籍人口补上了劳动力短缺。有人认为,虽然餐馆减少了,但是吃饭的人也少了,所以短缺的问题不会太严重。但需要注意的是,如果人口随机少了一半,那么这个判断是大致正确的。但问题是走掉的人有 72% 是生产者,留下的只有 44% 是生产者。那么外来人口消失必定会造成总需求大于总供给。尤其是对于餐饮、家政服务来说,外来人口消失,会导致五分之四的供给走掉,但是餐饮和家政的需求减少了五分之四吗?不是,总人口只减少了 40%,剩下 60% 的人还是需要吃饭的。
于是,钟点工、服务员快递和理发师重新出现,只不过价格出现了显著提升,一部分人只好放弃了钟点工服务,下馆子时加付服务费并额外给服务员小费、忍受半个月才到的网购或者在网购时加许多钱选择「顺丰隔天到」、减少理发频率或者自己理发、自己学会擦车和修车——于是就这样过上了北美留学生的生活。

人口消失半年

制造业工人消失五分之三,对大众汽车、振华港机等产品具有差异化的企业,可能可以提高工资招工。但另外一些产品竞争激烈的企业,提高工资则意味着失去竞争力,例如外来员工超过 6 万的广达上海制造城,可能可以收缩流水线支撑个半年,但时间更长,也会难以为继。在哪儿生产不是生产呢?大量制造业企业会选择关闭上海的厂,转移到其他劳动力充裕的地方去。不仅劳动力价格上升会带走企业,企业本身的流出也会带走许多企业,例如一些企业虽然苦于上海市的高工资水平,却因与上下游企业进行低成本运输的集聚优势才留在上海,但如果相应的上下游企业流出上海,这个优势消失了,剩下的企业就会加速流出。

此时的上海,是一个劳动力不足且资本严重过剩的地区,资本过剩,就会导致低回报,而资本的流动性很大,一旦无法得到应有回报,就会选择流出,资本外流的过程直到人均资本存量与之前相同的情况下才会停止。以制造业为例,上海市 2013 年共有 9075 家销售额在 2000 万以上的企业,他们贡献了 870 亿增值税,450 亿企业所得税以及 912 亿营业税,扣除上缴国库的比例,仍然为上海市贡献了 1300 亿的利税,略少于上海市总税收收入的一半。如果这部分收入突然减少 60%,会导致财政收入一下子变得捉襟见肘。当然,由于人口减少,需要公共服务的人员也减少了,所以乍一看起来利税减少的负面效应竟然也没那么可怕了。

人口消失一年

2013 年,上海市共出让 1230 亿元土地。有了未来数千亿元土地出让和土地回报的抵押下,加上杠杆,2014 年,上海市各级政府负债 5194 亿元,其中 3704 亿银行贷款、826 亿建设 - 移交项目以及 360 亿政府债务。土地价格上升,政府可以卖地赚钱;有了土地做价格稳定的抵押物,融资平台公司可以贷款,可以借新债还旧债;商业发达,租金充沛,政府就可以稳稳地接手 BT 项目而不用担心无法付钱。

这一系列美梦,得有一个基础,那就是土地价格需要保持稳定。但是在人口消失的前提下,一系列连锁效应逐渐产生:
1,建筑工人减少四分之三,原本一年可造好的商住楼,需要五年竣工;原本三年不到即可修好的地铁,需要十年才能竣工,商业用地产生回报的期限拉长。便利店、餐馆减少 70%,商业设施无法获得租金回报。商业用地的吸引力下降。
2,消失的 1000 万外来人口,每户 2.49 人,约有 400 万户家庭。这些家庭中,拥有自己房产的仅有 12%,除去居住单位住房的人口,还有 70% 左右需要租住私房,根据 2012 年上海市流动人口动态监测,每个租住私房的家庭平均每月缴纳房租月 658 元。也就是说,每年支付 221 亿元的房租。这部分房租消失,导致一些贷款购房的家庭无力偿还贷款,开始抛售房产,居住用地的吸引力也下降。
3,制造业企业流出 60%,许多工业用地荒废,转卖却无人接手,只好继续压低价格。工业用地价格下降。

这三个现象加在一起,土地便失去了价值。一旦土地失去价值,上面所说的一切都成了泡影,政府会卖不出地,也无法用土地抵押贷款。2014 年,上海市政府的欠款 5194 亿需要在一年内归还四分之一左右,也就是 1300 亿。而上海市的总税收原本是 2700 亿元,劳动力减半、企业大量关停后,税收减少至少一半——也就是说,上海市一年的税收,不考虑任何公务员工资、公共安全、社会保障、医疗、教育,全部用来还债,也才刚刚好收支相抵。而如果不还债,又无法展期,上海市政府可能就此破产。

人口消失三年后

把博物馆、动物园、地铁运营权以及各种上海市国资委下属企业全部卖掉,再使用各种各样的办法,上海市政府最终偿还了五千多亿债务。松江、奉贤、青浦和嘉定四区人口减少 6 至 7 成,原本在这四区的工业企业也关停过半,通勤需求大幅度减少,由于仍然需要节省开支,政府无法维持大范围的公共交通,于是只有中环以内才有稳定的公交地铁和不那么残破的道路。

由于郊区人口密度下降,商业活动无利可图,会向人口密度仍然比较高的市区转移。因此,一部分原本在郊区居住的人会向市中心区域迁移,另一部分无力搬迁者,则继续居住在没有商业活动、没有公共交通也没什么人烟的中环外。

三年后,上海重新变成了一个稳定的城市,虽然城市竞争力下降,虽然产业出现了大失血,商业和服务业也不再像先前那样发达,虽然国际大都市的地位不再,但是上海仍然挺过来了,仍然可以继续运转。但是,这样真的能持续下去吗?

人口消失三十年后

当前,上海市户籍人口的老龄化比例高达 27%。2010 年以前,上海市城镇养老保险并不覆盖外来人口,养老金收入每年上升 14%,在 2010 年达到了 707 亿元。2011 年,由于纳入了外来人口加入养老保险的缴纳行列,上海市的养老金收入骤升 28.5%,至 909 亿元。随着养老保险在外来人口中的覆盖面扩大,2013 年,养老金总收入已经上升至 1437 亿元,平均每年上升 27%。外来人口的补充极大地缓和了老龄化的压力。

突然间,外来人口全部消失了,这将使得上海的养老金立刻出现超过 400 亿元的缺口,由于税收减少,政府无力进行财政补贴,上海市的老年人口退休金需要下降三分之一才能保持社保金的收支平衡。在极重的养老负担下,年轻人更加无力生育,上海的极低生育率 0.7 可能会保持下去。按照这个生育率,在 35 年后的 2050 年,如果退休年龄不变,上海将会只剩下 770 万人,其中 400 万退休人口,145 万工作人口。这是什么场景呢?如果想要深刻体会,可以参考这篇文章:日本夕张:一座学着怎样死去的城市

那时,上海就是一座需要学着如何死去的城市了。

注:
人口结构数字来自上海市 2010 年人口普查资料
产业和税收数字来自统计年鉴 - 2014 年
政府负债数字来自 http://zwzx.eastday.com/sj/20140124f1.pdf
养老金运行数字来自 2005-2007 年本市社会保险基本情况2010 年度本市社会保险基本情况上海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网上海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网

版权申明:在 3DM 上的数据帝:上海如果少 1000 万所谓的外地人会怎么样_www.3dmgame.com 并没有经过我的授权。请删除文章。公众号 “政商内参” 已经获得我的授权。

知乎用户 Costan Lin​ 发表

这个问题中的回答中有如下设定与结论:
1. 只剩下大几百万本地人。
2. 只有短期停留出差、旅游人员和物流能够进出。
3. 外来人口常住极其困难。
4. 服务业价格大幅度攀升以弥补服务人员流失。
5. 劳动力不足且资本严重过剩。
6. 老龄化、少子化。

…… 你们真的不是在黑香港吗?!?!

知乎用户 鬼箭羽 发表

这个只要看春节期间上海人的朋友圈就行了。
先是有人会发照片:空空荡荡的高架,空空荡荡的人民广场,空空荡荡的商场,并且配上文字 “他们走了,路也不堵了,希望他们都不要回来了。”
然后就会有人发牢骚:早饭也没地方吃了,快递也没人送了,外卖也不能定了。
再然后会有人反思:其实有他们在也挺好的,缺了他们还真不行。
再然后有人抓狂了:怎么他们还不回来?我都几天没吃早饭了!
年初八上班第一天又会有人说:他们都回来了,挤死了挤死了!
年复一年都是一个套路。
————————
随便写一写没想到评论区炸锅了。首先声明一点,本人是身份证 310 开头的上海土著,上面写的东西也都是在本人朋友圈看到的真实内容。十几年没玩宽带山了没想到上面的拉西瘪三也都流窜到知乎来了,难怪都说贵乎药丸,呵呵。
那些说没外地人了那些工作岗位会有上海人补上的人请把下巴托托牢哦,你就扪心自问,你愿意五十度的天送快递吗?你愿意到海底捞对客人百依百顺吗?你愿意你的父母每天凌晨三点摆摊头卖早饭吗?外来人口做掉了我们魔都大部分的脏活累活,各行各业都有高素质的外来人口,这已经是个不可逆转的硬事实,取其精华而避开糟粕才是理智的做法,而不是仗着莫名其妙的优越感在网上做键盘侠。

知乎用户 dax eursir 发表

上海人嘴里的外地人,
是不包括国外世界 500 强在上海设立的分公司及其首脑的。
是不包括全国各行各业在上海开分公司的大老板的。
是不包括上海的其他籍贯政府官员的。
.
上海的外地人如果都消失了,
上海的金领工作至少丢掉一半,
上海的房价至少暴跌一半;
上海的房租至少暴跌一半;
.
以上的道理,适用于北京、广州、更适用于深圳,还适用于任何所有的 100 万人口以上城市。
如果你 5 年前拥有的房产,不止一套,请感恩外地人。
如果你 5 年前拥有房产,现在该城市房产均价超过 2 万,请感恩外地人。
如果你刚刚买房,请祈祷外地人再多来点。
.
如果你只有个户口没有房产,我呸,你也配当本地人 ?

知乎用户 袁键 发表

1927 年上海从我苏独立成为上海特别市,那时候上海老城区乃么被洋人和江浙移民占据,当时是想在上海捞一票回乡下盖大瓦房,1949 年老板都逃难了,空下来的房子分给了打工的工人,于是想回家盖瓦房的工人不走了,变成上海市民了。1958 年我苏又划宝山上海川沙南汇青浦嘉定崇明等诸县划进上海,小上海变成了大上海,我苏诸县乡民摇身变成上海土著,市区工人后代变成上海人。
我苏吴语区大多每家每户都有上海亲戚,大多都是因为解放前是棉纺厂的工人,资本家逃走后翻身做主人了,于是变成上海人,后来由于计划经济,上海亲戚回乡探亲颇有鄙视之感,但那只是因为我苏经济落后亲戚穷。

后来我苏经济腾飞了,上海亲戚也亲切了热情了,我们的生活水平追平了,上海亲戚更愿意到乡下探亲兼踏青带着乡下亲戚的蔬菜瓜果回去,伊拉讲:开车子只要一个钟头,快来西额,老方便额。

现在这样的争论有些可笑,当年我们上海亲戚的爷爷奶奶为了更好的生活逃离家乡,来到上海自愿被资本家剥削,现在的外来人口也因为同样的理由,背井离乡来到上海。

两帮同时天涯可怜人,他乡既故乡的人在一起撕逼,浑然忘记了谁才是你们最大的仇人:地区发展不均。解决了这个问题,双方有进有出,你来上海打工,我出上海来你家乡打工,才是一个国家的正常状态。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上海市委书记韩书记 浙江慈溪人
上海市市长杨市长 浙江杭州人
上海市人大主任殷主任 浙江苍南人
上海市政协主席吴主席 江苏扬州人

上海市委副书记应勇 浙江仙居人
上海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屠光绍 湖北鄂州人
上海市委常委、浦东新区书记沈晓明 浙江上虞人
上海市委常委、组织部部长徐泽洲 江苏泰兴人
上海市委常委、纪委书记侯凯 辽宁沈阳人
上海市委常委、政法委书记姜平 浙江杭州人
上海市委常委、统战部部长沙海林 江苏徐州人
上海市委常委、市委秘书长尹弘 浙江湖州人
上海市委常委、上海警备区司令员何卫东 江苏东台人
上海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董云虎 江苏徐州人

上海市副市长赵雯 安徽安庆人
上海市副市长周波 上海市人
上海市副市长翁铁慧 浙江宁波人
上海市副市长时光辉 安徽阜阳人
上海市副市长蒋卓庆 浙江慈溪人
上海市副市长、市公安局局长白少康 陕西西安人

资料来源于人民网。

-

知乎用户 黑衣大葛戈 发表

那你怕是要去饭店自己端盘子咯。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基本移民都是两类,一类做本地人不愿做的事,一类做本地人做不了的事。你说会发生什么

知乎用户 Al14 发表

关注这个问题好几天了,真心觉得这种披着讨论的外衣实则引战的问题毫无意义。

在相当多的答案尤其是评论中,我只看到了戾气和攻击,傲慢与偏见。

少一千万人当然有很大影响,这用脚后跟想想都知道。但这一千万人的构成会对后果造成不同的影响。其他答案再气势如虹也只能是 “说得好,但这毫无意义。”

上海是我们的,也是你们的,归根结底是属于所有积极向上,热爱生活的人的。

知乎用户 网易浪潮工作室​ 发表

不止是上海,北上广深都离不开外地人。

你离不开外地人

在互联网上,有这样一种非常经典的排斥外地人的理论:都是外地人抢占了我们的资源,害我们找工作这么难!

确实,我们的一线城市北上广深,外地人占据了很大的比例,即便是最保守的广州也有 533.86 万的外来常住人口,占总人口 38%,北京和上海的外地人口比例也分别占到 38% 和 40.5%。

与广州毗邻的深圳最厉害,尽管 2016 年深圳市官方公布的常住人口是 1191 万,但同年公布的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在职职工 1000 万人,按这个比例,84% 的深圳人都是在工作的青壮劳动力,是非常不合理的。

每年春节结束,就有大量外地打工者就返回深圳寻找工作 / 视觉中国

深圳到底有多少外地人?2016 年深圳禁摩,深圳交警在一次新闻通气会上不小心透露,“摩的会影响影响居住生活在深圳的 2000 万居民的舒适、安全出行”。扣除户籍人口 404 万,深圳的外地人口约 1596 万,占比 79.8%——这意味着 10 个深圳人里,有 8 个都是外地人。

如果他们都走了,城市确实空了,同时,城市面临的第一个问题就是瘫痪。

外地人做着本地人不屑做的苦力活。北京市快递 71.4% 和餐饮行业 73.2% 都是靠外地人在运转,赶走了外地人,快递停了,吃不到外卖,首先面临的就是涨价。2018 年春节期间,顺丰等快递公司会加收每单 10 元的快递费,北京出现了 5-10 万保姆缺口,平时护工均涨价 40-60 元 / 小时不等。

2015 年 12 月 1 日,北京空气重度污染。一位快递小哥用衣物遮住口鼻仍在送快递 / 视觉中国

一线大城市所有行业想要正常运转,都离不开外地人。在北京,各行各业的外地人比例都达到了惊人的 70% 以上。更要的是,“外地人” 并不等于 “底层劳动者”,他们同样占据了大城市的食物链顶端,这早已是不争的事实。

在上海,第三产业与高端人才需求远远超过了本地能供应能力,一些高收入行业,例如计算机软件硬件外地人占比 71.4%,基金、证券、投资占比 83.33%,公共管理、社会组织 94.16% 都是外地人。

不客气的说,他们才掌握着城市的未来。在这一点上,城市规划者也有共识,例如深圳、上海都有海归留学生、高学历研究生优先积分落户的政策。

2016 年,江苏南京江宁区人事局,有专门的高层次人才服务绿卡窗口 / 视觉中国

这些高级外地人才抢了本地人的工作吗?其实,每增加一个高科技行业就业岗位,就会带动五个服务业的就业岗位,其中三个为生活服务业岗位。他们是在创造就业,而不是抢占资源。

外地人与城市发展之间,远远不是本地人叫嚣的 “抢了我的工作” 这么肤浅,相反,真正进入大城市中心市区的人很少,他们中的多数是在努力地扩建城市的边缘。

我们再往前追溯,2000 到 2003 年,上海市 9 个中心城区外地人口几乎没有增长,徐汇(-12.05%)和静安(-8.41%)甚至出现了负增长。相反,10 个郊区县的外来人口却出现大幅增长,增幅高达 43%,尤其是松江(70.87%)、青浦(60.58%)、嘉定(57.52%)3 个区增长幅度最大。

2016 年 8 月 27 日,因地产开发,上海地铁九号线松江大学城站旁树立了水泥丛林 / 视觉中国

这与当时上海在这三地 “173 平方公里开发区” 计划密切相关,建设新开发区需要大量劳动力,有些企业为了招到足够数量的员工,招工中对工人的文化水平要求从高中以上降到了初中以上。

尽管后来 173 开发区不了了之,但外地人口留下来了,2005 年松江大学城建成,松江、嘉定通往上海市区的地铁陆续开工,途径松江新区和嘉定的两条地铁 9 号线、11 号线分别在 2007 年和 2009 年投入运行。

如果不是外地人涌入一起建设,大城市的规划根本不会到今天的面积,北上广是变成大城市,还是大县城,地铁能否修到你家门口,或许还是个疑问。

城市这么糟,不怪外地人

既然外地人的到来,推动了城市的建设,为什么他们让城市更拥堵了?还抬高了城市的房价?这又是另一种在互联网上相当热门的 “反外地人” 言论。

那么交通拥堵、医疗资源紧缺、上学排不上队、住房紧张,这些真的是由外地人造成的吗?

高架桥上拥堵的车辆,是北京夜色里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 视觉中国

这些问题表面上看上去是人口聚集带来的,根源其实在公共资源短缺。

从公共交通来说,城市面貌与人口密度,并没有那么直接的关联。上海面积 6340 平方公里,人口 2415 万,人口密度刚刚达到 3809 人 / 平方公里。相比之下,整个东京都面积 2191 平方公里,包含 23 个特别区和多摩地区,人口密度达到了 6158 人 / 平方公里。

相比上海,为什么东京更秩序井然?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东京的公共交通远比上海发达。

2017 年建成 17 条地铁线路后,总长 637 公里接近东京地铁的两倍,但密度和数量上远远不及东京地铁。

先看东京的:

再看上海的:

换句话说,不是我们的人太多,而是地铁太少。

密度和数量不够,带来了整体运行效率的低下。例如从大阪关西机场到京都站 100 公里左右的路程坐机场特快只要 76 分钟,而上海浦东机场到虹桥机场,50 公里路程坐轨道交通需要 2 个小时。我们的城市地铁运行效率与数量都还有极大的提升空间。

同样,大城市拥堵最主要的原因是我们的城市道路密度太低了,循环不畅通。2016 年《自然》杂志上发布了一篇研究,来自芝加哥伊利诺伊大学的研究者绘制了全世界 80 个城市的开放街道地图,如下图:

不难发现,夜色下的北京主要环路上灯火通明,但从二环之外就开始出现大面积的黑暗区域,远远不及洛杉矶、东京、纽约的城市街道密集度。

如果说上世纪 90 年代中国的城市规划才开始起步,设计之初并没有考虑到人口爆炸的现状,那么 30 年过去了,依然没有做好准备迎接更多的外地人。

相反,一线城市采取了简单粗暴的限流措施,变相地驱赶外地人。从 2004 年开始,北京开始摇号购车、限行,即便如此,首都依然是首堵,2017 年以全年拥堵 1549 小时占据全国城市拥堵排行榜第一。

而且这种人口管控,越来越 “润物细无声”。例如,外地律师想到上海工作,办理律师从业资格证,就必须先有居住证,但要办居住证必须缴纳一年以上的租房税——一种房租之外、房租 5-10% 的房屋租赁税。

在上海,各种大小人才招聘会上都有《上海市居住证》政策的咨询专柜 / 视觉中国

或许有本地人会反驳,你享受了上海这么好的环境,每年多交 1、2000 块钱怎么了?但他们忘了,律师已经是我们这个社会中有一定职业门槛的工作,从中高端职业群体就开始变相赶人,保不齐哪一天公共资源不够了,就开始砍有户口的本地人了。

另外两个本地人十分珍视的公共资源,就是孩子的上学机会和医生床位都被外地人抢了。

要搞清楚大城市上学为什么这么难,首先要明白,今天的大城市教育规模是被人为缩减的,城市的潜力远远不止如此。

1996 年之前,北京、上海小学阶段在校生都在 100 万人以上,2006 年因为大规模拆民办学校,学生人数降至最低点,分别为 47 万人、53 万人,此后才开始缓慢上升。广州市小学阶段在校生 2006 年达到历史最高点 89 万人后,开始缓慢下降,2012 年为 82 万人。

2010 年 12 月 17 日凌晨,丰台一个民工子弟幼儿园被拆,挖掘机、推土机瞬间让幼儿园化为废墟 / 视觉中国

其次,本地人的医生、床位不是被外地人抢了,而是本身就不够。医生数量的增速远远没有赶上人口数量,2015 年底,上海常住人口相比 2005 年前增加了 637 万人,执业医师 4.4 万人,相比 10 年前,医生仅增加了 1.9 万人。

医生为什么这么少,2005 年 - 2015 年大陆培养了 470 万名医学专业毕业生,而医生总数只增加了 75 万。为什么留不住学生,答案不言而喻。

大城市得靠外地人养老

不仅是城市里的年轻人抱怨,城市的老一辈城市居民也愤恨得咬牙切齿:这些外地来的民工,要国家给他们提供社保、养老金,抢走了原本属于我的养老金!

这种荒诞无知的指控,是给外地人泼的脏水中最令人无语的一种,因为流动人口在不断为大城市的养老金做贡献,这是基本的常识。

在讨论这个问题之前,我们必须承认一个事实,中国早已在养老金的泥潭里沉沦多时。2016 年,中国养老金年收入 35058 亿元,比上年增长 19.5%,年支出 31854 亿元,比上年增长 23.4%。支出增幅大于收入增幅,养老金的水池很快就要亏空了。

2012 年 3 月 22 日,北京一私人养老院内。一位患老年痴呆的老人独自坐在走廊里 / 视觉中国

目前,已经有 13 个地区的养老金结余无法支撑 1 年以上,最严重的地区就是东北三省,黑龙江省的养老金早已亏空,赤字 232 亿元。为什么?因为东北人口流失是全国最严重的地区之一。

外地人口流失对养老金的影响有多大?首先,我们要搞清楚养老金的收发模式。养老金的账户实际上只是一个记账的账户,里面的数字只是你在退休后享受养老金水平的计算基数,而实际上你账户里的钱已经被用来支付给当下的老年人了。

换句话说,今天正在工作的我们,未来的养老金就要靠下一代的年轻人努力工作、不断交养老保险金。毫无疑问,占大城市 70% 劳动力的外地人口,是城市养老金的重要来源。

2017 年 2 月 16 日清晨六点,济南,近千名农民工在路边等待 “趴活” / 视觉中国

在严峻的老龄化趋势之下,从 2015 年到 2030 年,中国劳动年龄人口每年少则减少 89 万人,多则减少 270 万人;就在前几年,上海的养老金常常入不敷出,每年需要财政大量补贴。

上海市社保局的数据显示,2010 年上海的养老金余额是负 103.54 亿元,但在 2011 年突然转负为正,变成了 211.61 亿元,就是因为上海市政府在 2011 年 6 月出了一项社保新政,把原本的来沪就业人员综合保险变成了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城镇职工养老保险缴纳人数立刻增加了 384 万人,与 2010 年缴纳来沪就业人员综合保险的 404 万人的数量大致吻合。

北京的情况与上海相近,扣除农村户籍,北京仅有 600 余万城镇户籍人口会参加职工养老,但北京缴纳职工养老的有 1187.5 万人,500 万左右的差额都是非京籍劳动力贡献的。

2014 年 12 月 9 日北京,农民工离开建筑工地。据估计,中国有超过 4000 万名建筑工人从小县城到大城市打工 / 视觉中国

四大一线城市中最开放的深圳,2016 年全市有 1000 万人缴纳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前文提到,深圳的户籍人口才 404 万,也就是说,60% 的养老金都是外地人口贡献的,或许这才是 “来了都是深圳人” 这句话真正的含义。

不仅如此,外来人口的贡献远远大于城市为他们的付出。

据上海大学刘玉照教授的数据,2015 年上海为随迁子女义务教育(小学 + 初中)的财政支出 88.68 亿,当年 110 万非户籍人口及其单位至少缴纳了 526.5 亿社保费,让上海 2015 年基本养老盈余 173 亿,如果扣掉他们的贡献,养老金瞬间变成亏空 353 亿。

2006 年 9 月 1 日南京明光双宇外来工子弟小学一名因报名晚了未能入学的孩子,蹲在校室门口,2010 年,学校遭遇 4 次搬迁后最终关闭 / 视觉中国

因此,大城市想要解决养老金问题,只有一条路,让源源不断的年轻劳动力进来,提高城市的劳动生产率,为养老金金库持续纳税。

外来人口这么多好处,为什么现在有些城市还特别嚣张,要赶走外地人?其实是因为他们钻了养老金政策的空子。

从 2011 年开始,城镇企业职工(包括农民工)一旦参保养老保险,就不能退保。转移接续手续,需要缴纳 12% 的统筹金额才能转走,8% 留在当地,个人帐户全部转移。但在实际操作中,能够成功转移个人账户的并不多,因为城市流动人口中主要是农民工,他们在城市就业和打工年限很难满足 15 年以上的年限,因此,在退休之后几乎很难享受到养老金的福利。

他们在城市里打工时缴纳的养老金留给了大城市,补贴了城市,自己却要被逼回小县城老无所依。

大城市管理者和土著们忘了,中国的城市化进程,是踩在这些外来打工者的肩膀上过来的。

知乎用户 王纯迅​ 发表

我 97 年来上海,老婆上海人,所以这话题一定会经常影响我,老婆同学聚会或者朋友圈中常有类似话题,所以对于我们家庭来说,基本无可回避这个话题。

看了最高票的回答,总觉得还是沟通性少了些,我大概说下我的想法。

1、上海这个城市,外地人的意义。
这个角度不是说上海人、外地人,而是说这个城市和外地人的关系,很简单,因为城市需要成为超级大城市,城市需要成为一个机能健全城市,所以需要外地人。主要有两个方面,第一个方面是有了外地人这个因素,才形成了充分竞争的城市就业格局,一个城市如果没有充分想要多少就有多少的外来打工者,那么这个城市的就业会出问题,有人说上海本地人也是一样互相在竞争就业啊,但有一点不要忽视,因为本地人口数量相对稳定,那么这个城市如果需要 300 万就业人口,上海有 800 万本地就业人口,那么竞争是充分的,但一旦到了需要 500 万以上就业人口之后,竞争就会明显不充分甚至开始人挑工作,到最后会变成城市不敢规划发展,企业不敢扩大,原因是招不到人,然后招到的人过来都要像大爷一样伺候着,所以在上海和外地的矛盾冲突中,最常有的心态是” 外地人抢了本地人的工作 “,视角换一下,工作从来都不是打工的人互相赠送转让的,工作是国家给的,企业给的,老板给的,从国家角度、企业角度、老板角度来看,这个城市一定是具备无限的外来人员进入基础,才可能成为我在这个地方投资的决策基础,也就是说,**没有了外来人员自由就业的前提,基本就失去了企业落户本地的可能,**很多二三线城市最后只剩下维持城市运转的公共事业和维持大家日常的吃喝拉撒的商业,各种增值增收前沿大规模扩张的企业都不来的原因就是因为缺人,企业们绝不愿意在一个为外来人设置障碍的城市进行投资。所以,从城市发展角度来说,上海这个城市是需要自由的准入外地人(至少是表面意义上,其实现在并不算自由准入,很多公共事业或者比较安稳的如银行业还是本地人居多外地人开放的很少,而且在教育等环节也基本对外地人有歧视),没有了自由准入外地人这一条,城市发展就无从谈起,因为就业竞争是企业投资的最重要基石之一。

所以,本地人说的最多的那句话” 外地人抢了本地人工作 “是真的,而且是赤裸裸的真的,并且是所有工作提供者默许并且乐意的真的,而且所有工作提供者都不会站在本地人这边的真的。说这话就好像是一个王子对着一个流浪汉各种鄙视,然后说你别进来脏了我的地,结果流浪汉没进来,公主出去牵着流浪汉的手走了,这种事不是王子和流浪汉之间置气的事,而是公主想咋样的事。

2、财富贡献的意义
实际上,外地人有两个地方明显是在向本地人贡献自己的财富,一个是通过房租,一个是通过分工。房租有些人会说小城市也有房租啊,但实际上大城市的房租之所以高出那么多,主要还是因为整个城市的超级化导致的,超级化的结果是抬高了房租和房价,总体获益的基本都是本地人,外地人基本都是在付出房租,本地人基本是卖房获超额收入或者出租获超额收入或者自住虽然没有超额收入但也没超额支出。另外就是分工,原本 100 个人对应 100 个岗位,可能底层岗位有 50 个,本地人有 30 个在底层岗位上,超级城市后,500 个人对应 500 个岗位,底层岗位有 250 个,本地人只剩 5 个人留在底层岗位上,因为扩容后,中高级岗位从原来的 50 个,增加到了 250 个,新增的 200 个岗位容纳了几乎所有本地人,在一直都是中高级岗位工作的本地人家庭感受不到这些,但实际上回推 20 年,上海有多少本地人干着底层工作,20 年后再看,基本所有底层工作都被外地人接手,在同样规模的产业膨胀城市扩充中,终究本地人是会获得优势,虽然这个优势不大,但一个语言优势就足以让扩充十几倍的公共事业企业扩充的岗位几乎全部采用本地人,如果城市进一步扩张下去,搞不好一个公共事业的行业就足够容纳大部分本地人,本地人在城市扩张中享受到了因为某些特别适合本地人的中高级工作领域十多倍的扩容并且扩容几乎全部接纳的是本地人,导致了本地人率先脱离了底层工作。

3、公共回报的意义
发现今年最激烈的冲突就来自于教育上外地人和本地人的资格问题上,其实这折射了第三个问题就是公共回报的问题,我们知道城市居民和这个城市之间的关系,无非是居民在消费缴税、工资缴税、加油缴税、社保缴费上为社会贡献自己的收入,而社会回报居民为公共治安、秩序、医疗、教育、养老、失业救济这些回报。而这种居民和社会的平衡中绝大部分的平衡是长时间的,就是在你工作的生命中你是贡献为主的,当你不工作的生命中你是享受回报为主的。而在这一点上,贡献来说,外地本地人是差不多的,日常消费都在这个城市税收自然贡献是逃不掉的,交通环节的税不管是从公共交通还是从油钱上也是差不多的,然后个人所得税,三金四金。但问题是,到了索取环节,外地人虽有少数人享受,但绝大多数都是回老家养老去了——他不享受大部分的回报,大部分外地人不享受养老、失业救济,不享受教育资源,不享受生育补助等等本地人享受的很多东西。当然有些是自己不去争取,有些是政策不允许你享受。这里没有抱不平的意思,而是说,从这个角度来看,这个城市的管理者是该有多么喜欢外地人,给我贡献,又不会索取那么多,这就是为什么所有城市都非常鼓励外来打工者,因为在他们看来这种增加税收增加社保推高房价又不需要给他们什么的外来生物简直就是一个个财神,而那些没有能力吸引到外来务工者的城市管理者们整天愁眉苦脸发愁本地人才贡献了这么点财政收入却要照顾他们这个那个。

所以,我其实想说的的,本地人也好,外地人也好,没什么互相好争的,对本地人来说,一个大城市能成为吸引全国人来,是这个城市一个最大的成功之处,是无数其他城市羡慕的地方,一旦生活工作质量下滑,不用人号召,人们会自然离开这个城市,寻求梦想的人总是要在能够创造梦想的地方生活,为此上面写的那些看似不公平的事情其实也没什么大不了的,逐梦上海的外地人,并不是看不到那些不公平,也并不是在意那些,他们更看重的是这个城市现在具备实现梦想的能力,而这个城市气质正来自开放的特征。如果本地人为了让外地人离开,设置各种障碍等等,最后结果无非是上海从一个梦想之城变成一个没有梦想之城,就像无数人的老家一样的城市,外地人们的梦想还在因为他们会去下一个梦想之城没有了上海总还有北京总还有深圳甚至国外,世界上总有正在包容外来人口创造梦想的城市,但是上海本地人呢?愿意生活在一个没有梦想的老家吗?到那时上海本地人就会像现在这些外地人一样,离开这个没有梦想的城市,去其他有梦想的地方,被人鄙视为外地人,无私奉献自己的青春,却索求很少……

-———————————–

最后对外地人说两句,其实大部分不用我说,所有来上海生存的外地人,脱离了本该自己最熟悉所有资源都最容易调配的老家,也就是脱离了常规的人生轨迹,那么自然会受到排斥你扭转自己的人生轨迹而不受到排斥是不可能的,理解和消化这种排斥是每一个来到异乡的人所需要做的事,付房租也好,不公平待遇也好,没什么意外的,所以心态好一些。另外再进一步说什么是大城市,大城市其实本质来说是个彻底的陌生人社会,我们所有人包括本地人都要习惯以一个陌生人的姿态生活在这个城市里,享受着陌生人之间的那种互动方式和交流方式,理解了这点后,你根本不需要去在乎什么外地人还是本地人,因为大家都是陌生人。

知乎用户 wuweilxl 发表

[经济长期衰退假说​mp.weixin.qq.com

](https://link.zhihu.com/?target=https%3A//mp.weixin.qq.com/s%3F__biz%3DMzI1NzEyOTU2NQ%3D%3D%26mid%3D2653022502%26idx%3D1%26sn%3D873f8713ab9932f86764da9743de6e77%26chksm%3Df1c96414c6beed0205e1cafaeda78fa14ef5808cc09e343a3eaf54d3be4ddabc43a785b96f81%23rd)

淘宝、苹果这些公司最值钱的资产是什么?是人。

人才是经济的载体,自由主义和市场经济的逻辑就是只有自由人才能承载更多的财产。

为什么女性具有财产继承权以后,英国单身女性不断增多?老娘有钱就不看你的眼色了啊。

我们不要说上海减少一千万,就是减少一百万,他的消费就会减少一百万人的消费,约三个点。于是生产就会减少三个点,因为不需要那么多的消费了,所以工厂就要缩减上下游原料的产量,同时还要相应裁员,裁员再一次造成类似于人口减少的境遇,再一次导致消费减少,再一次导致生产减少,再一次裁员,这就叫经济衰退。经济衰退一旦开始,就会形成市场恐慌,踩踏死的次生伤害要比衰退本身严重的多。

上海减少一千万人口,他的规模经济优势就会受影响,他的社会生产效率会大幅下降,与之匹配的制造业将会难以为继,而周边的制造业并不会向高处转移,这样上海的制造业就嗝屁了。上海的农业不能创造剩余价值,或者说只能创造很少的剩余价值,可以忽略不计。制造业也挂了,皮之不存毛将焉附,那服务业依附什么存在?根本不需要大幅的经济衰退,即使是小范围的经济衰退,资本就会去北京、广州、南京、杭州寻找价值。资本逃逸带来最后的结果就是金融业的崩溃,一家、两家、三家逐步迁走,最后成为金融空城一座。周而复始,新一轮的经济衰退继续开始。

一个国家,一个城市,一个公司,他的经济发展就是一鼓作气的事情,经济体就是一群人的想象体,当幻想破灭的时候,不需要外力,灰烬就能压灭火焰。

知乎用户 SNOWDROP 发表

如果上海或北京的人口突然流失一半,结果就是这座城市会慢慢衰落下去,从一线城市变二线城市,再从二线城市变三线城市,肯定不可能持续发展下去的。
虽然很多人尤其是北京上海的一些原住民抱怨外地人涌入导致城市越来越挤,但这一情况在中国开始老龄化,人口即将负增长的今天是不可能减缓的,而且只会愈演愈烈。事实上,在一个工业国家,当总人口开始减少,人口开始老龄化时,这个国家的一线大城市的人口不仅不会减少,反而会增加。在日本和俄罗斯都观察到了这种现象。
以日本为例,目前东京都市圈总人口超过 3500 万,是世界第一大都市圈,近 28% 的日本人居住在东京都市圈,而且东京圈的人口还在继续上升。日本总人口连续 5 年减少 东京圈人口涨幅显著
之所以会出现这种现象,是因为,当人口萎缩,人口老化的时候,随着年轻劳动力越来越少,退休人员越来越多,国家养老负担越来越重,必须以越来越少的劳动人口维持整个社会的运作,必须提高劳动生产率,而对于一个工业和服务业占主导的国家来说,提高劳动生产率的一个有效方式就是让人口居住的更集中,一线城市的劳动生产率高于二线城市,二线城市高于三线城市,主要原因,就是因为大城市有更大的人口规模,高人口密度使交易成本和物流成本下降,使效率提高,就拿碳排放来说,引用我国人口预计 15 年内是会逐渐分散在大中小城市,还是继续向大城市集中?我们应留在大城市发展吗? - chenqin 的回答

由于大城市有条件设置更发达的公共交通,经济学人的文章 Green growth: Shoots, greens and leaves 提到了这幅图

即人口密度越高的城市,人均通勤造成的污染越低。这篇文章 The Greenness of China: Household Carbon Dioxide Emissions and Urban Development 也发现,城市人口密度与出租车碳排放、公共汽车碳排放都呈现显著的负相关关系,平均每平方千米增加 1000 人会减少全年平均每户家庭出租车碳排放 0.424 吨,减少公共汽车碳排放 0.837 吨。城市增大,看似该城市的总污染增加,但由于人均污染减少,对于全国来说总污染反而减少了。

所以对日本来说,虽然总人口在不断减少,但为了维持日本正常运转,东京的人口还得努力增加才行。估计到本世纪末,日本全国的大部分人口都将集中到东京圈和大阪圈,九州、四国和北海道恐怕会成为无人区。
回到中国的问题上,现在中国随便一个城市,只要你能叫得上名字,其生育率都在世代更替水平以下,也就是说,任何一个城市,要维持现有的城市规模不变,就必须引入外来移民。可问题在于,整个中国的总和生育率已经低于世代更替水平,人口即将负增长,而中国的城市化率也已突破 50%,也就是说已经有一半的人都住在城市里了,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每个城市都必须依靠外来移民,那到哪儿去找这么多年轻人呢?
所以,我估计不久的将来,中国将爆发一场人口争夺战,在这场战争中首先失败的就是广大三四线城市,因为相比于大城市,这些城市缺乏人口规模效应,劳动生产率低,就业机会少。失去了年轻劳动力的青睐,结果就是小城市会面临房价崩溃,财政崩溃,人口大量减少,在经过长时间萧条后,这些小城市有可能从地图上消失。
现在本人大开脑洞:如果在这样一种情况下,上海领导集体脑抽,突然出台了某项政策把一半(1000 万)的上海外地人都赶了出去,毫无疑问,上海的竞争力将比北京广州大幅下滑,要知道,中国可不止上海一个一线城市,从上海出来的劳动力很多都会涌入北京广州,这一减一增,上海有可能会掉出一线城市行列,随之而来的恐怕就是上海房价暴跌。如果上海政府继续这种不合理的政策,上海财政可能会濒临崩溃。
紧接着上海本地的年轻人也可能离开上海,因为他们看到的是北京广州有更好的工作机会,更好的基础设施,北京广州的房产在升值,上海的房产在贬值。如果出现这种情况,上海又将从二线城市掉到三线城市。
以上

知乎用户 蒲公英 发表

农民工,保姆,劳工我觉得不会离开上海,而且人家没能力买房买车,从未想在上海扎根,赚到钱就走了。

大学生研究生们起点高,生活要求高,上海对他们而言有很大的吸引力,向往在这里做新上海人,拿户口,买房子,子女在一流公立学校读书,但他们父母没有实力帮他们买房,又拿不到户口,这群人注定是会离开上海的。即便不离开,也很难成为这个城市的主流人群。这一点无论怎样含蓄和避讳,我都要直说,你们没有机会了。85 后和 90 后的外地小康家庭的普通孩子,你们没有机会了。从小家庭温暖,不富裕但也没吃过苦,上了个普通大学想在大城市扎根除非永远租房否则迟早回家的。生活要求也不低,泡咖啡馆,吃小曲奇饼干,做个手作蛋糕,看看画展。在 20 岁的时候妳们觉得优雅又美好,因为还有希望,过了 25 岁无论男女都在焦虑,彷徨,苦闷。女生想着找一个工资过 2 万的男生或许可以留在这里,起码租好点的房子布置下还是很温馨的。男生想着找一个本地女孩子就可以不买房还解决户口。

生活永远是残酷的。

1000 万外地人走了的话,上海还是上海,只是基础建设放缓,交通顺畅了,上海离不开的是高级人才,这些人有能力留下。上海离不开的是劳工,保姆,服务人员,这些人也不会离开。真正离开的就是能力家境都很普通的二三四线年轻人。

知乎用户 周翀​ 发表

稍等,为什么这里的某些答案把外地人等同于保姆,小摊贩和理发师?而不是工程师,教授和金融从业人员(不是电话销售那种)?
作为一个广东人,我从来不敢想象广东离开了外省人会是怎么样的一番破落光景。

知乎用户 称称 发表

我非常纳闷的是为什么就要纠结一个 “外地人” 的称呼,这只是一种地域识别罢了,我们也会说 xx 人(比如江苏人之类),说 “外地人” 经常是因为知道不是上海本地人但又不知道是哪里的,我认为这并不是一种蔑称(如果有人内心自卑也没办法),上海人到其他省也是外地人啊,我们有说过什么不许叫我们外地人之类的话吗?我认为上海一直是欢迎有素质有教养的来自五湖四海的朋友的,而那些素质低下的人,在哪里都是不受欢迎的。就我个人的体会,大量的外来人口确实也带来了一些素质低下的人,感觉身边的犯罪率有提高,还有随地吐痰、公共场所大呼小叫、路上随意停车、打架斗殴、不讲卫生、不守交通规则,这些行为在哪里都是遭人厌恶的吧。大家都说上海人排外,但我们并不是盲目讨厌别人,更不是对外地人有偏见(可能有的人有),而是排斥那些没有素质的人,不管他是上海人还是外地人。另外,我最不能忍的是地铁使用上海话报站受到很多人说这是排外,是歧视。首先,地铁是普通话和上海话双语报站不影响通知。再者,难道上海人就没有权利保有自己的方言?那要不全国各地都不要方言了吧?
总之,我认为有的外来人确实不受欢迎,但是上海人并没有很多人想的那样,我相信真正接触过上海人的也明白。我们欢迎一切友善的、有素质的外来友人,也欢迎你们成为新上海人。而讨论什么上海失去 1000 万外来人会怎么样这种问题的人我认为根本不了解上海。没错,失去这么多人确实有严重后果,但是问题是,有这种可能吗?这 1000 万人愿意离开上海吗?哪个城市有像上海一样的包容性和机遇给予这 1000 万人生活和机会?没错,这些人对上海有巨大贡献是不错,但是上海同样反哺了他们无数的生活的可能性和发展空间,并不是外来人口单方面地在付出、在贡献。所以讨论上述这种问题是毫无意义的,也是不切实际的。

知乎用户 kudo tsung​ 发表

对我们大多数土著而言,其实挺好的,楼上说人走了,房价就跌了,土著的资产就缩水了,大多数土著房子没你们想的那么多,一套够住就可以了,跌的话,置换大的房子压力也没那么大。

大多数上海土著是感谢外地人为这个城市做的贡献,这个钢筋水泥的森林是农民工兄弟建造的。大多数上海人也觉得如果没有外地人这个城市日常的运转也会出问题,比如买菜,比如买早点。

我也不太喜欢有的回答里说把上海土著卢瑟赶走这个城市会更好。我不知道说这种话的人是什么境遇和心态,其实真正去了解一下,上海大多数阿姨爷叔的退休工资和全国水平差的不多,但是上海的消费水平真的是全国数一数二的,我父母这个年纪,除了家里拆迁有几套房的,或者有商业头脑在 90 年代停薪留职下海经商的,或者公务员,事业单位编制退休金维持原有工资的,其他差不多日子都过得紧巴巴的。

上海是全国的上海,上海受惠于全国的政策最多,所以上海土著也受惠于政策,所以你们这些优越感还不是国家政策所致?你们还想公投独立啦?90 年代之前,上海可以说是中国的工业重镇之一,之前的年代工人是铁饭碗,但是上海是改革最早的城市之一,也是最猛烈的城市之一,产业改革升级,一夜间之前的很多国企关门,工人下岗,那个时代那批人,几十年做同一个工种一夜之间你的技能没有了用处,不是说现在企业关门了,我换家公司继续,而是整个厂和整个产业可能都搬出上海,一夜之间就没了工作。然后产业升级需要人才引进,第一批新上海人就这么在这座城市落户了,伴随着的是原有工厂的工人大批下岗失业,这些人在你们眼中是卢瑟,但是是我们的父母,他们大多初中高中文化,三四十岁时,之前所学技能已经无用,要么被迫继续学习要么就被这个社会淘汰,我依然记得我母亲在我小学四五年级时学了办公自动化,练了打字,那个五笔速度,啧啧啧… 就是为了在一家外贸企业谋一个单证员的工作… 当时如果企业裁员的话,如果夫妻都在一个厂,可以留一个回去一个,如果企业关门的话就比较惨,我有几个初中高中同学父母双双下岗,生活比较拮据。

我可能跑题了,但是我想说在这个城市奋斗留下的新上海人不要觉得土著吃不起苦,不奋斗只会抱怨的卢瑟,你们今天的奋斗大多数都化作了财富,是有所回报的,你们可以规划着自己的职业发展,那是可期的,但是你们眼中的那些卢瑟,他们年轻时候的奋斗不会比你们少,大多数却没能化作财富,你们融入这个城市的过程,是伴随着他们这个群体的利益牺牲,你们说上海老龄化严重,不引进外地人才是不行的,但是你们想想,你们有没有兄弟姐妹,是不是独生子女?上海人为什么都是独生子女?如果上海执行计划生育没有那么严苛,现在真的不至于老龄化的如此严重,也真心不需要外地的兄弟来为上海排忧解难。顺便插一句,当年实行计划生育,听我父母说基本上有二胎工作就没了,而且那个年代也不会找到其他工作了,在计划经济中一个人没有工作,多了一张嘴,没有定额的粮票,脑子想想也没人会多生…

知乎用户 臧大为 发表

1. 其实很简单的推理:上海减少 1000 万人就是现在 1000 万人城市的生活水平。
2. 但是上海有个问题,就是户籍人口劳动力比例比一般城市低很多,折算养老费用,大概是 500 万人城市的生活水平,大致相当于现在合肥城市水平。
3. 也就是工资二三千、房价七八千,参考下合肥就可以了。
//————
顺便说下,我知道上海本地人很多希望外地人都离开,但是这是不可能的事情,因为根据上海户籍人口的 0.7 的世界倒数第一的生育率,上海户籍人口将在几十年内迅速消失殆尽,上海最终将会是像深圳一样城市。

知乎用户 壮士你又怀了 发表

作为在上海 4 年多的外地人说一句题外话,几年待下来感觉上海也没传说中那么排外,很多所谓的排外,其实在我家乡也有,只不过因为是一个关注度低的食物链而无人讨论罢了,而且北京在这方面我个人觉得比上海还严重,怎么就没人轮呢……

知乎用户 陈定坤 发表

上海排外在二三十年前还真挺严重的… 现在排外的已经少很多了(当然也有 KDS 这种聚集地),偶尔见到的多是之前没能投资到房子,住的市中心的老公房却拆迁无望,没有实质性的获利却又面对公共资源被惊人的人口瓜分的人,一没获得实质性利益二已有的还要被更多人瓜分心态当然容易失衡…
咳,上海人口少一千万自然就丢掉了一千万的体量成为一个二线城市,但我想说的是,上海其实人口承载能力不止这么点,但为何这么拥挤?因为即便是上海内部也不是一碗水端平的,且不说后妈养的青浦嘉定松江南汇等干儿子,就是刚刚被静安吃掉的亲儿子闸北和相邻静安在教育资源上的差距又有多少?静安区的几所学校几乎可以认为保送 211 起步,外围区非区重点则基本都是大专为主,本科率不到 20% 的学校比比皆是,为了保证高升学率勒令退学的也是常见,你们喜欢戏说上海国调侃地区发展不平衡,其实上海本身也是一个地区发展严重不平衡的存在,青浦嘉定松江金山等外线可没那么挤,大多数地方连便利店都没有… 所以要解决的问题其实是这个…
当然往好了看,这也是接下来解决国内发展不平衡的试点,到时候要是能看到 “XX 省滚出中国” 就好笑了,这可是分裂国家罪,情节严重可判死刑噢

知乎用户 LLL ZZZ 发表

对于任何地区,发展需要的缓慢增长,而不是减少。包括人口和通货膨胀,物价上涨,都是需要的,但是不能太快。

上海繁荣和外地户口的居民有着密切关系。毕竟别人来打工,暂时又不要你养老。

上海其实是体现出社会主义特色的特殊城市,拿着全国的优秀资源,培养一代代中央领导人的同时,上交着 80% 的财政收入。只有社会主义国家才能这么分配资源。

上海本身也是一个移民城市,所以实际上不太在乎。

但是,流动人口的确会造成治安隐患。当然了,上海的犯罪分子的特色,其实跟全国各地的总结也差不多。

上海人对于外来户口不信任的原因,主要是在一些合同和交易上,如果对方是流动人口,造成损失将无法追讨。

另外在下岗潮的时期,上海人也跑去深圳打工的,好不好?

知乎用户 shene23 发表

会长死!!!!!
过年前没剪头发,于是想着今天正好年后第一天上班去剪发!!!!!
结果洗剪吹一个都没开!!!!!
看了家里周围的四五家都是这样!!!!!
会长死!!!!!

以前朋友圈有个同学说,自己听不懂上海话,但是老阿姨一直和她说上海话,不说普通话,自己觉得很委屈。于是上海人好排外…
可是,我爷爷就不怎么说的好普通话。他只会说上海话啊…
我去别的城市旅游,问路听不懂,为什么他们就不排外?为什么他们要对我说方言?

我觉得排外的外是指某一些人。有些人明明很渴望留在上海工作学习,但是嘴上却各种说这个城市的人怎么怎么不好。
那么,回你自己家。

知乎用户 yang 发表

底特律

知乎用户 二进制熊猫 发表

我是上海人,但我想说的是,问这个问题的人非傻即坏。

每个在上海享受现代化生活的人,你们有没有想过是谁替你们做又脏又累的底层工作的?你们一个电话就有热饭菜送上门,给你们送桶装水和大米。鼠标一点就有包裹送上门。请问你们有谁愿意像西方国家一样支付高昂的人工服务费?肯定不愿意!可你们又嫌弃人家穷,脏,粗俗。

真正在上海长期生活过的人其实对 “外来来沪人员” 其实是抱着很纠结的心态的。因为大家知道这个城市最基础最底层最脏最累的活都是他们来做的,没有他们上海这个城市将停摆。可上海的各种环境也是这些人破坏的。

所以作为一个上海人,如果你愿意接纳外来者,接纳这些新上海人,就教他们融入这个城市。如果你嫌他们脏,穷,愚昧。那也无可厚非。毕竟你有选择自己情感的自由,别人无权干涉,谁干涉谁就是圣母婊。但是,请闭上嘴,不要散播任何可能挑起对立情绪的信息和话题。

知乎用户 超级大笨狼 发表

你以为高端人才都是本地人?

错!~

上海土生土长的高端人才比例很低

稍微研究一下任一公司、或者城市政要的人才结构就知道了!~

实际上,大城市是吸收全国精英的平台

正确的观念应该是开放,包容,流动,竞争

按照 5000 万人口来规划上海的未来就对了。

大城市是全国是全世界的,是代理位置决定的,不是由本地人决定的。

而上海,根本不存在上海人这个概念~!

上海的历史才多久?上海本身就是一个移民城市,超过四代的上海人很少。

换个角度,高端的上海人这辈子都没出过城?没外地考察学习深造提升交流过?

体会一下上海人如果在北京、东京或纽约被当做外地人、下午宁赶出去,啥感觉?

知乎用户 大大黑眼圈的小宅 发表

排名前几个答案的作者们,你们以为上海就 2000 多万人口?真是太天真了。

知乎用户 阿肯 发表

历来具有排外思想的人都是那种高不成低不就的中产阶级,底层穷苦人和富翁们都没工夫考虑这些事情,高级岗位的人反而会担心失去大多数人口之后很多行业都周转不开。唯有那些整天担心被外地人抢饭碗的人才会整天琢磨这些外地人怎么还不走。他们自己受惠最重要,城市怎么样,以后怎么样,并不是他们的眼界可以看透的。

知乎用户 多说先生 发表

少一半外地人,城市发展肯定速度没那么快,而且土著活的会比现在累。

一个城市的建设,一个国家的建设,高楼大厦不会自己起来,高科技的产业也不可能自动生产,这些都需要靠劳动力。劳动力不可能免费帮忙干,需要给钱。

给钱就是你干多少活,付你多少报仇,也就是你值多少工资,花钱雇你。按照这么算账,我拿了工资,帮老板干了活,两不亏的局面,一个得到劳动力一个得到钱。但事实是这样不?这个账可以算。

不算极端的例子,算比较普遍的。在上海北京一个月拿个税前一万工资,拿到手算 8000 工资,这个收入在北京上海的外来务工人员中不算特别高,但肯定不是特别低,应该是中游以上的收入。

好了,今天是发工资的日子,8000 块工资到手。房租 2000 左右,还是合租. 一天三顿饭,就按常规叫外卖不奢侈的吃,一天 50,一个月就是 1500。交通费一天 6 块钱,从来不打车,一个月差不多 200。手机费宽带费现在便宜了,一个月算 150。水电煤一个月 150。生活用品一个月 300。水果一个月 200。买衣服一个月平均 300。休闲娱乐一个月算 200。

这些开销是在上海最基本活下去的开销,上海一顿早饭,两个包子一碗豆浆就要 10 块左右,在商务区叫外面午饭 30 块只能勉强吃饱吧。上海地铁是 3 块钱起步费好像,来回六块一天是最低极限。水果一天 7 块钱两个苹果都不够,一个苹果 4 块多。休闲娱乐 200 块也就够看四五场电影的。这个账是每个月不上馆子,不逛街买东西,不生病,不打车,然后牛奶最好也戒了之后的生活费。

那么算个帐,这些基本生活费加一起 5000 块,8000 去掉 5000 还剩下 3000。2000 块钱各种加金交税,虽然很多金最后会还给你,但这些钱可以先去投资把赚的利润分出来以后还给你。剩下的 5000 块,全部用在上海,留在上海了。虽然这部分钱里会有一小部分会流出上海,我不了解具体的数据,但我相信肯定是小部分。

剩下的 3000 块存银行,也是存在上海的银行,银行可以把钱拿出来放贷赚钱。所以上海等于花了 3000 块不到,雇到了一个价值一万的人,这账很划算。

那么如果长期待在上海北京,户口也迁到上海北京了,那么就需要买房。如果要在上海买房,一种情况是在老家就是土豪,我有个朋友就算这种,跑上海来直接全款两套房。还有一种没那么土豪的,老家家人凑一点,或者把老家的房子卖了折现,凑齐首付买到上海来买套房。

这是一个什么概念?就是资源转移。把老家最好的资源折现变成钱,然后挪到上海来,砸在上海。那一开头我就说了,城市要发展需要劳动力,劳动力需要付工资,工资就是钱,一个城市像海绵一样吸收四面八方来的钱,肯定是好事。

外地买房到上海,来上海定居其实就和中国人移民国外一样,需要把老家的钱都转移到新家。如果是小规模转移问题不大,但大规模转移是有大问题的,会导致有钱的地方更有钱,穷的地方更穷。现在中国要外汇出去钱是很不容易的,就是防止大规模的资源流失到国外。钱是资源的总结。

所以你看,在上海租房打工的外来务工者,每个月看起来赚的不错,标准白领收入,但其实最终得到的纯收入相对于工资来说没多少,绝大部分又吐出来还给上海了。如果是斥巨资在上海买房安家乐业的外来务工者,至少是把其他二三四五线以及各种县城乡镇的好资源变成钱搬到上海。

这些钱留在上海之后,并不是上海全拿,上海拿走一部分,比如地方税。很多还是上缴国库,然后由上面再重新分配,但总归是多缴多得。但分配到二三四五线以及各种县城乡镇的钱,还是会按照这个套路,重新归到北上广深,然后再是一个循环。

所以为啥现在很多二线城市都在发疯一样抢人才,抢到一个人才,等于抢到一个免费劳动力,甚至抢到这个人才老家的所有资源。

知乎用户 张鸿翼 发表

上海少一千万外地人,或者少一千万 “硬盘”,如果无法得到补充的话,上海这座城市很快就会萎缩,十几年功夫就沦为二流城市,或者更惨一点,成为一座死城市,也许凭借区位优势可以苟延残喘,但是仅仅是苟延残喘而已。
但是!
如果外地人不能去上海,或者说从上海全部离开,那就意味着将上海从中国割裂开,对于中国而言,离开了上海,绝对是伤筋动骨的损害,中国的经济,工业,高科技,金融,文化等领域将会受到严重打击,如果不是致命打击的话。

中国离不开上海,上海也离不开中国。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上海土著表示,身边有人排外,也有更多人不排外。
所以排外只是概率事件,求不黑上海。

对我来说,排外是源于一种不安。
在某一个时间,我突然意识到自己每天看鬼吹灯吃肉粽子过的舒坦无比,有些人比我聪明比我努力 100 倍,却过的水深火热。这个城市一天一变,可是她的建设我没有参与半分,她将来的发展也与我无关,这座城市如此熟悉,却变得这么陌生。我感到不安,恐慌,以至于愤怒,我故意不说普通话,故意 “刁难” 自己的同胞,我搜集各种上海的历史,上海的产业,上海的经济,以及 “外地人” 的文化,素质,犯罪率,和每一个 “意气风发” 的年轻人激烈辩驳
现在想来,这种不安是来自对自己竞争力不足的焦虑,只凭一个户口本悠闲过日子的我,在日新月异的上海,会不会被甩下车?
所幸后来这种情绪成功转化为了提高自己的动力。

以上只是我个人的经历。

有一个很有意思的点,同学中家庭略土豪的,都不排外。(也有可能是他们也排但资产阶级的伪善让他们没有表现出来 (#゚Д゚) 手动滑稽)

上海只是一个城市。
不要因为她叫魔都就把她魔化。
上海是中国的
上海的未来是全国人民的

身为土著,在和全国最优秀一批人的竞争中,早就输的一塌涂地了
所幸这并不算真正意义上的竞争,不管是谁家的企业,终究是中国的企业,不管谁当的领导,也终究是中国的领导。
身为世居此处的大多数普通人,已经称得上是含着金钥匙出生了,将来到底会怎样,还需自己把握。

严肃声明
任何别有用心企图割裂上海与祖国关系的行为,都将受到每一个国人的谴责。上海永远不会突然少千万人,她会团结全国人民,为中国的前进贡献一份力。

过年了,最后就祝贺大家鸡年大吉吧。

知乎用户 韩月半 发表

换批人再进来……

知乎用户 萱叔宝 发表

我们的表姐表哥就要重新端起餐盘、拎起拖把、拿起搓澡巾,或者骑上电动车送外卖

知乎用户 金晓辉 发表

很不情愿的假设这个如果成立(小到家庭,大到国家,失去一半人口,怎么可能保持原样?)

城市的发展肯定和人口的聚集有联系,如果问题成立,短时间内的城市倒退是肯定的,哪怕一个二线城市抽走所有外来人口也会这样。但怎么都不该有城市走向死亡这类莫名其妙的说法的,一种流失或者消亡有时候甚至会引发一种崛起,中国近现代史知道一点吧?当然,现在国家政权稳定,谈崛起夸张了。反过来说,谈衰落更夸张,总会有政策稳住。

一座城市的命运如果只是单纯地依靠数据去分析,那就真的太单纯了。城市里的人和政策都是活的,都是会变动的。比如夺走一个城市所有的务农人员,这个城市会没饭吃了,都会饿死吗?当然不会。自然会有人去解决这方面的问题,因为到那个时候,这已经成了赚钱的机会了。

结论:如果,如果上海流失一半人口,几年内会不适应,经济会有一定的倒退。但是很快会进入又一个稳定的状态,剩下的 1000 多万,毕竟是一个特大城市才有的人口指标。一个稳定政权下的国家的任何一座城市,最终都会能够消化这种不会发生的无谓的变动。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和外地人没啥关系,像深圳,广东,这么不公平的二轮车待遇,没人狂按喇叭,用上海话骂娘等等,遇到行人都是刹车等候,不会有人会想着贴身超车教育别人,很少像上海很多人出门一脸别人欠了钱一样的
刚来深圳觉得这就是个上海,真他吗乱,过了一周,完全想法变了,真是乱中有序,规划的比较乱但是大家都努力保持有序,没有广州那么有序,但是打拼族还是没有完全在玩街道罗西,上海有些人开车骑电瓶车太蛮横了,而且不在少数
而且广州深圳市区没有大批跳广场舞扰民的人,有也非常少,并注意分寸,在公共场合跳舞
而不像上海,在家门口楼下跳舞,真缺德
广州经济不行对二轮政策不行,但是素质超越上海,而且上海我不被逼急了有啥大事绝不买车,浪费钱,堵车,广州深圳把红绿灯设计的非常好,道路宽敞
感觉上海没了 10 年 20 年前的优势了
这看法不一定正确,以后再来更正,目前这么认为

这是一年多以前写的,更正下,我真是纯傻比
外地人,很多都带动了上海的经济,很多人才,他们给上海增加活力,而真的讨人厌的,是那些红卫兵本地人,自以为有了 310 就可以胡作非为,到处没素质
外地人,是有不好的,但是,任何地方,哪有全是好的,不能以偏概全

就算说的最难听,也是,他们为了生计犯贱找死,而卫兵们,吃饱了撑的犯贱找死,斗来斗去无聊的要死

既然都是上海人,那也来说说我的看法,匿了,有些人自尊心很强,就怕这里也有
先是觉得我嘉定这里郊区,怎么素质如此,外地人闯红灯,飙车人行道,占道经营,而且一副我们走人行道是违法的样,不过至少 7 成本地人还是遵守的
和朋友最近骑车去了郊区的郊区,比如,唐行,娄塘,徐行,曹王
尤其表扬娄塘,道路不好,人的素质却特好
你们这些市区的有什么资格说这些呵呵,去娄塘看看,包您满意!
有好好的人行道,自行车道,护栏,一群外地老大走车道上,骑车在车道上,人行道空空如也,这才是敢于打破世俗,懂得创新
而那里的车子,也不会因此像本地的,电瓶车横穿还按喇叭,那里都是一家人啊,和谐,基本就我这煞笔在按喇叭
而且一些路他们是远光灯开到死,他们懂得自己安全第一,这也是本地人做不到的,不懂什么叫火力全开,开个近光你老花眼啊?
再比如曹王,我亲戚带我走那里,我说,设施配套真不错,他一句,都是外地人,是啊,这里开个车真得小心,他们比较创新的,对于交通不像我等上海木鱼这等墨守成规,像是上世纪的处理器
人家可是天天上演速度与激情,不过网上看了,人家的确吊,一辆入门全地形山地车,比如我这辆,可以买顶配,可以 50 多公里时速的电瓶车,双液压刹车,2.5 宽胎,玩飞速过弯不是问题
上海狗狗这么有钱,难道故意撞你们赚点钱有错?
他们叹为观止的速度和过弯的控车,我很敬佩,杰森斯坦森的垃圾什么速度与激情,我一电瓶大电压好电瓶玩死你破兰博基尼
还有什么空气动力垃圾公路自行车,我宽胎也虐你,红灯在我的帅气身影后飞过,只留下一群傻子说着上海话赞扬我,听不懂,但挺自豪
我们在追求主权的道路上,越走越远,留下一群被时代抛弃的上海人
未来,是我们的
建议开展交通混合赛道比赛,创新是社会的动力,我们需要他们,交通要改革,电瓶车要称霸,汽车 2 车道够了,剩下的改电瓶车道才是社会的发展战略

知乎用户 11 哥 发表

可是当年 1500 万常住人口 生活幸福指数比现在近 3000 万高

知乎用户 国舅 发表

90 年代外地精英 + 流民少,上海有它自己的生态平衡,楼主总是怕 1000 万外地人走后的负面效应,其实根本不用担心,新的平衡会建立起来,只不过所谓的 “阵痛” 被你着重关注了一下而已。外地人不在的时候,重工业的产业工人,轻工业的棉纺工人,服务业的餐厅服务员、理发师什么的,也基本由本地居民贡献

知乎用户 于禁 发表

房价暴跌,郊区住宅除各县城中心以外,逐渐荒废(配套服务跟不上)。人口聚集范围缩回到中环内。松江嘉定等地会成为相对独立的小城市,那里的人民不会被同化为上海人了。

内环内可保持现有繁华程度,其余商圈大部分废弃。

服务业可以由本地人来做,但由于老龄化,会导致退休年龄达到全国最高。


服务业空出的工作岗位是可以用上海人补上的,如果用市场经济的方式调节,结果就是:体力劳动收入暴涨,人工服务费(快递、外卖、保洁等)随之暴涨。

然后。。。。。。一大群下层白领受高薪吸引,纷纷辞职去干体力活。由于这些人是从白领转型而来,他们相比原先那些农民工,会更多的消费以防晒霜为代表的劳保产品,又促进了一个行业的发展!


真要是没了外地人,房价暴跌后,可能还会导致上海生育率回升。为啥?因为房太多了,居住已经不成问题,郊区暴跌后的空置房,可能会被当成福利送给生孩子的家庭。

不过眼下这一代本地人,就要辛苦一辈子了,他们既要养老人,又要抚育孩子。

知乎用户 Karl Ernst​ 发表

居然有人以为只是缺少清洁工,保姆!会少一半医生,护士,教师的!

看来有些上海的土著对此毫无概念,2015 年上海增加了 6 名工程院院士,化工、冶金与材料工程学部的陈芬儿(复旦大学)、钱峰(华东理工大学),医药卫生学部的宁光(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孙颖浩(解放军第二军医大学)、张志愿(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工程管理学部的柴洪峰(中国银联股份有限公司)。
其中宁光,内分泌科专家,山东人;孙颖浩,泌尿外科专家,山东人生于福建;张志愿,口腔颌面外科专家,江苏人…… 在上海的医学专家还有很多很多所谓的 “外地人”,希望他们如你们所愿都“滚回老家,建设家乡”,然后你们就“永远健康” 吧。

知乎用户 白菜君 发表

上海不是走 1000 万外来人口的问题。是如何管理好外来人口的问题。

上海到底能容纳多少人口?现在毫无门槛的外来人口政策是不是要改一下?是不是需要遣返一部分拖后腿的外来人口?是不是可以更好的管理外来人口?是不是可以更好的保护上海本地文化?

直观的说,自从收容遣返制度取消以后,上海的治安变差了。看过报道,上海的犯罪率,大部分是外来人口贡献的。

外来人口对上海很重要。不可或缺。上海的城市管理者要面对问题在于如何剔除哪些上海不需要的外来人口。

知乎用户 鲁西西 发表

我先回答 PO 主的问题。
1000 多万外来人口都消失,那么就是在经济发达,但资本积累不充裕的情况下,又没有政策的扶持,必然接下去很辛苦。资本积累是没有办法改变的事实,但是如果付出的劳动成本能得到应有的分配和回报(也就是有政策支持),那么即使不能重做回全国一线城市,至少也是个充满希望,并且真正和谐美好,发展稍缓慢的适宜人类居住的城市。
但是全国现在都在赤着脚奔跑,这样的政策是不现实的,所以消失 1000 万外来人口上海就回到 80 年代了,当然喜欢过小城生活(比如层主我)的居民应该感觉不错,毕竟有之前一线城市的积累嘛。
* 具体的关于劳动所得分配的问题,等待大神来专业普及。

再来聊跑偏题的地域问题。
层主是上海土著,对于地域问题有我自己的理解。
首先 “上海人” 这个概念很多人都弄不清楚,包括年纪比较小的上海土著。
我们现在所说的 “上海人”,特指 20,30 年代,随着上海这个散发着“你来你来,人傻钱多,洋人流氓多,有钱哦” 气息的城市,大约从江浙 55%,山东人 30%,安徽 + 广州 10%,其他 5% 来捞金的,之后定居(主要定居在现在的中环以内)的移民。而真正的松江府,南汇,奉贤等地(明显不同的口音)的人我们通常称之为“本地人”(层主的奶奶就是奉贤人)。
这些移民中(请注意,这是 20,30 年代的状况,请现今的各地人民不要有意见,而且也只是当时特定的历史背景下的特殊情形),浙江人通常扮演着商人和投资者的身份,一般做一些生意,这和当时浙江经济好也有关系,其中以宁波人为主(层主的外公就是宁波人,但只是海运局的船员,不是做生意的)。当时的江苏人,主要以江北为主,在上海从事一些服务型行业,相对社会地位比较低,这就产生了这两个群体之间的隔阂。我朋友的父母说,当时宁波人和苏北人还有不通婚一说,她的父母当时结婚还受到了家庭反对。但层主的爷爷就是苏北人,反而是在南市那做木材生意,一度家里买了南市 16 铺一带一条街的房子,后来日军打到南市,把我爷爷的生意砸了,合伙人卷钱逃去香港,于是我爷爷逃到郊区奉贤避难,后来认识了我奶奶……
所以从最初的 “上海人” 原型,就有着地域问题了。很多上海 80 + 老人,特别是不工作的女性,一辈子都不会说“上海话”,他们是第一代移民,其实也没有真正融入,例如我外婆只会宁波话,我奶奶永远操着本地口音。

到了我父母这代 55+,很多人都有同时会山东话,苏北话和上海话的技能。如果家里都是一个祖籍,基本在家是用祖籍地语言交流,出门又能自动转换为上海话。这代人很需要认同感,因为他们是第二代了,看着自己父辈如何辛苦在上海打拼,才能在这样一个城市立足下来,他们经历着上海的改革开放,日新月异,先苦后甜,同时期上海经济飞速发展,远超内地其他城市,可换来的却并不一定是更好的生活,著名的 72 家房客的故事,就是上海住房的一个缩影,同时也看着自己的亲戚或朋友在 50 年代移民国外港台,感叹自己时运不济。他们立足上海,眼界远高于同时期的内地其他地方,无论是生活磨练出的素质还是物质条件都有优势,于是产生了最早的上海人 “看不起” 外地人的状况。他们中的很多人,思想很顽固,我的嬢嬢(上海话的姑姑)基本觉得上海是最好的地方,她去了香港,东京旅行回来还说比不上上海(我也是醉了)。其实排斥本来就是不同的人之间才会存在,如果大家一见面就有认同感,又何来排斥之说?并不会简单因为一种语言,和一本户口本。我有一个大学室友,从小跟着父母去了重庆,但她一家都是上海人,大学她又考回上海,父母也跟着来了,她是重庆户口,但和我们从来没有隔阂,即便她一打电话一口重庆话,我们还是潜意识里,把她归为上海人。这和你是一个四川人,和四川人特别说的来,你是一个湖南人,和湖南人特别有共同语言是一样的。

到了我这代人 25+,基本已经不明白祖父辈的辛苦打拼,有些家庭早已不说自己祖籍地的语言,可父母辈留下来的对外地的固有印象却从小耳濡目染,有些人不走出去,不看外面的世界,还停留在 70,80 年代对全国的认识,有些即便走出去,也不用心看,比如我嬢嬢,所以思想难免偏激。而且人会畏惧流言蜚语,我表弟和一个兰州的妹子结婚后,他父母经常被邻居问一个怪问题 “听说你家新妇是外地的啊?你儿子卖相还可以的,干嘛找个外地的?” 真是让人哭笑不得。不过我一家都很高兴,因为经常能去兰州跑亲戚,吃羊肉和拉面了……

再来就是我这辈人中出现排外的一个最主要的原因了,就是资源,医疗资源,教育资源,工作等等,产生了巨大的危机感,以前看病不用这样排队的,学校也是竞争压力远不如现在,70 后那阵毕业后工作都更顺利。这其实是政策的问题,不多谈,敏感。另一个原因,就是人口大量涌入所造成的不安定,这和世界其他大城市是一样的,犯罪率肯定会上升,于是我等土著就感觉不安全了。还有部分素质特别差的人口比例自然也会提高,所以偏执的人会认为都是因为外地人太多的原因。这其实是一个城市和国家发展中必经的过程,文明的城市进程都要经过一个阶段的打磨,就像最初 30 年代的移民们,也是在上海的磨练下,把自己打造成一个 “海派人” 的。然而外地来求学,工作的人,在受到部分上海人的 “排斥” 后,进而妖魔化上海人,于是恶性循环,大家更排斥对方。从没来过上海的人,于是从央视的小品,别人的口中继续妖魔化上海人,上海人得知后,又更讨厌外地人,真是魔性。

关于上海话,我自然也提倡保护,但是这和很多父母不以身作则有关,自己都和孩子说普通话,让孩子怎么学?我姐姐的女儿上海话说得不要太好,因为我姐姐姐夫从来不和她说普通话,小巨头简直妙语连珠。外地人,我见过一个安徽姑娘,只来了 5 年,不是她主动告诉我,我一直把他当上海人,结棍伐?是不是很多人的榜样?

说了这么多,其实只是想说,上海一直是个大熔炉,从最初就有着各种隔阂,因为有竞争,有机会的地方,自然隔阂也最多,但是大家为了更好的生活,最后都要融入,否则你只能被环境淘汰。其实作为土著,也想劝其他地方的朋友不要再妖魔化上海人,这样只会适得其反对吗?其实你要融入上海,不是需要一本户口本,也不是非得说上海话,而是懂得生活的规则,这也是上海人花了三代人的时间经验所累积的,肯定有其道理,你真的为人处世,举手投足,都有了那种味道,我相信有一种叫气场的东西会为你交到很多上海朋友的。

知乎用户 郝培强 发表

北京有一年,某人说要控制低素质的外来人口云云,第二年是春节比较晚还是什么,结果从外地回北京的外地人回来的比较慢,北京就瘫痪了,还有保姆荒,北上广的发展靠全国的高素质人群,服务靠全国的低收入人群

知乎用户 君羊莔 发表

外来人口绝大多数都是年轻人,突然都消失了,上海会被老龄化拖垮的。

知乎用户 瑾芯 发表

在上海就半年。
春节前的感受:
1. 可以买早饭的地方少了,中午不带饭的同事外卖选择也少了

2. 地铁空座多了

3. 超市变冷清了

知乎用户 一条咸鱼 发表

题主所说的外地人,应该是不包括那些高端人才的吧?
那上海突然少了那么多来上海务工的底层劳动力,作为一个身份证 310 的上海 80 后尾巴,我觉得这就是个灾难。
到那时候,你平时顺理成章享受的便捷服务都将不复存在。
就像有个答主说到的早点问题,被许多留言回击,那这些留言者有没有想过,你们对路边摊早点那么嗤之以鼻,可你们总得吃早点。这可是长久性的少了一半人啊,可不能用春节在家补觉不吃早点糊弄过去。就算你们去便利店购买,那便利店的供货商的产品会全是身份证 310 开头的人生产的吗?
我们这些上海人,一方面受到外来高端人才的碾压,一方面还要和底层的外来务工人员争社会资源,你说有怨言吗?那肯定有,但这不是你们侮辱外地人的理由,你真有这个怨气,回家找你还健在的祖辈,指着他的鼻子把你侮辱外地人的言语如实的说一遍。
我个人浅薄的认为,上海这个城市的魅力就在于,不管你是全国乃至全世界的顶尖精英,还是只有一把子力气肯吃苦耐劳的农民工,你都能在这个城市实现自己的价值,或者说是挣口饭吃,并能通过自己的努力在这个城市扎根下去。就如同我的祖辈来上海抗大包,养活了一家人,才能有我这个身份证 310 开头的上海人。
我所热爱的上海就是这样包容任何爱他的人,何时他将这些人拒之门外,那这座城市将开始衰败。

知乎用户 Gavin Lai 发表

根据上海统计局的统计年鉴(2014 版)2013 年,上海常住人口为 2415 万人(常住人口与总人口有所差异),其中具有上海户籍的 1432 万,也就是外来人口 983 万人。这一数据与中国经济学人的一致。假设这 983 万外来人口一夜之间全部回了老家(物质不灭定律),紧接着上海产生了结界,外来人口只能在上海停留少于一个月,但不能常住。物流能出入上海。(条件与中国经济学人假设相同,顺便说一句,我将无耻的引用中国经济学人的图表)。

如同那一种假设中所言,大量人口的迁回,最直接的影响出现在劳动力市场,那么可以得出什么结论呢?

![](data:image/svg+xml;utf8,)

分行业的情况如下:

![](data:image/svg+xml;utf8,)

上两张图的单位都是万人。典型的行业有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77%)、建筑业(74%)、住宿和餐饮业(74%)、批发和零售业(62%)、制造业(61%)。

首先我们我们应该确认的是需求降低了,因为人口从 2415 万降低到了 1432 万。对于任何一种服务,比如垃圾处理,理发,外出下馆子,这样的需求减少了。尽管这么计算并不公平(比如外食的比例,外地人应该高于本地人),但是我们还是可以大概以 59.29% 作为一个参数来估算。

也就是说在上表中,外来人口占总就业人口不足 40% 的行业,基本上都不会受到冲击,这点似乎可以站得住脚,那么外来人口超过 40% 的行业里,比如中国经济学人提出的 “一些行业已经完全离不开外来劳动力,典型的行业有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77%)、建筑业(74%)、住宿和餐饮业(74%)、批发和零售业(62%)、制造业(61%)。”,上海可以有怎样的应对之策呢?

人口消失一个星期(瞬间冲击)

如同很多年来的迷思,北京人上海人,离开了外地人,春节过后,当外地人又来的时候,是不是饿殍满地了呢?让人失望的是,人不吃饭七天就得死,可是春节一过,北京人上海人和这个国家的一部分人一样,需要担心的是摄入营养过多,都愁着该怎么减肥。
1. 的确会有很多餐馆关门,但是生意好的店家还是会继续营业,所以还是能有馆子可以上,当然,会需要等比以前长约一倍的时间。(餐饮业和住宿业 74%,26% 的产能对 59.29% 的需求)这给了北京人,上海人更多的机会在家和家人一起聚餐,让朋友尝尝自己的手艺。减少外食中食入地沟油,黑心食品的几率,或许对于人口寿命增长略有帮助。
2. 商店便利店和超市(批发和零售业 62%,38% 的产能对于 59.29% 的需求),营业员是减少了,但很明显的,并不会出现超市的收银出口减少了许多这一概念等待的时间只是原来的 1.56 倍而已。比起餐馆好了很多。
3. 钟点工消失,这的确是个问题,但是一周似乎还是可以克服的,对吗?但是这春节的一周过去了,北京和上海的垃圾堆成山了么?从 “空城” 变成 “垃圾城” 了么?似乎并没有。
今年的春节和过去的春节一样,每一年都让某些 “外地人” 失望的看到北京人上海人居然都没有饿死,垃圾也没有围城。

接下来自然就是一个月了。如同中国经济学人所言,一些人说这就是阵痛,我正是这一些人中的某一个。如同经济学人分析的 “尤其是对于餐饮、家政服务来说,外来人口消失,会导致五分之四的供给走掉,但是餐饮和家政的需求减少了五分之四吗?不是,总人口只减少了 40%,剩下 60% 的人还是需要吃饭的。”,这话的一部分我之前也提到了,但是请不要搞错,60% 的人还是需要吃饭的概念与 60% 的人必须下馆子吃饭是不一样的。除了下馆子,还是有别的地方可以吃到饭的,比如家。

家政服务会是一个问题,当然,钟点工还是会出现的,价格或许会提高,或许一部分人就会放弃请钟点工自己干活。但是还不至于出现下馆子还需要加付服务费+外加服务员小费,有那钱,不会自己下厨么?网购的时间或许会有所延长,但未必会出现半个月才到,请仔细看表二,在物流业。60% 以上的就业人口是本地人,当需求降低带来营收降低的时候,哪怕是 EMS,也得考虑下效率吧隔天到吧?

接下来是半年

当制造业工人消失五分之三的时候,上海的确会受到冲击,对于那些劳动力密集型的企业的确会难以为继,不得不结业离开上海。然而我们却应该思考另外一个问题,劳动密集型企业的收益率高么?如果收益率不高,那么让其迁移到内地,对于上海而言,又有何损失呢?如果收益率很高,那么在没有外地人的情况下,加高工资请上海本地人口就业,也的确可以作为一种选择。与此同时,随着生产自动化技术的提高,已经有越来越多的企业采用机械代替人工的做法减少对劳动力的需求,如果考虑到外来人口的素质及流动性因素,采用自动化技术或许还可以进一步降低生产成本和管理成本,不是么?

顺便说一句,越南等东南亚国家的工作收入约为中国的一半甚至是四分之一,已经有很多的企业将他们的工厂移到了这些国家去降低生产成本,但为什么还是有企业愿意忍受中国,特别是北京上海的高工资水平呢?不外乎是北京上海的高素质劳动力与中国这个市场,如果单纯为了劳动力充裕,那些企业可以直接跳过外地,而搬到外国去,不是么?

此时的上海,或许将如中国经济学人所言,是一个劳动力不足且资本严重过剩的地区,这些资本或许也将成为上海最大的优势,如果这些资本用于投资甚至是外国的企业,也同样可以对上海的经济带来正面的影响,就如同日本,企业难道因为投资中国就不把利润汇回母国了么?那么那些收入作为收入难道不需要缴纳税收么?(作为税法素人,愿行家指教)。

再接下来是一年

建筑工人减少了四分之三,的确是个问题,但是上海的需求也减少了不是么?如果只有 59.29% 的需求,那么产能就算降低到 25%,也就大约多了一倍多一些的时间吧?何来 “原本一年可造好的商住楼,需要五年竣工;三年不到即可修好的地铁,需要十年才能竣工”,这一计算的依据又是什么呢?何来这三到五倍的差距呢?

的确地产会受到影响,但是这些带来的又是什么呢?
当上海的居住需求减低为原有的 59.29% 时,上海的居民可以以更低的价格获得居住房产,人均居住面积会上升;
上海的商业地产在中心城区的部分早已成熟,现在发展的商业地产主要在郊区,甚至是远郊,这些商业地产的在现今尚未成熟之时,就来谈吸引力,似乎也是一个笑话不是么?
至于工业用地,60% 的外来人口返乡并不表示 60% 的企业会迁移,上海的劳动密集型企业根据上海统计局公布的对 178 家出口为主企业的统计,其中 136 家(76.4%)为劳动密集型。如果根据这个数据来推算的话,实际会考虑迁移的企业还不足五成吧?当工业用地变的更为廉价时,那么制造业的成本就进一步下降了,工厂可以以更低的价格获得更大的用地,发展技术密集型产业不是大好时机么?

上海的土地或许会贬值,或者更应该说是回复到正常值,正如此前所言,由于只消失了一年,还谈不上什么大量企业关闭,税收减半,另外根据上海市财政局公布的 2014 年预算执行情况中所提到的,“全市一般公共预算收入 4585.6 亿元,全市可以安排使用的一般公共预算收入总计 5177.1 亿元。全市一般公共预算支出 4923.4 亿元” 从这份预算执行情况中可以看到,上海除了一般公共预算收入支出(其中税收作为收入部分)以外尚有,全市政府性基金收入 2532.7 亿元及全市国有资本经营收入总计 79 亿元。这些钱在上海的公共预算需求大幅降低四成后,维持个几年清偿旧债似乎并不是一件难事?不是么?

终于三年这个日子还是要来的。。。。。

如同之前超级乐观的我的妄想推算,靠着老本,上海就能还上旧债,上海的企业中那些人口密集型的也终于该自动化改造的改造,该搬去外地外国的也搬走。的确,上海的财政收入开始减少了,但随着人口的减少,需要对通勤交通等支出的公共预算大幅下降,随着工业园区的集中,更简单的通勤方式将会取代现有繁复的交通线路,城市的居民将不再需要忍受每天早上挤在沙丁鱼罐头般,甚至是有尿渍尿骚味的地铁里就能上下班通勤。这算是残破的道路么?
由于郊区人口密度的下降,的确人口就会向市区转移,请不要忘记,在上海这座位于长江三角洲鱼米之乡的城市,还有近 50 万人的农业从业人员(上海年鉴中指出 2013 年从事农林渔牧业的人口约为 49.3 万人)这 50 万农业人口通过政策指引,其中的一部分可以变成城市工业服务业的从业人员,缓解劳动力需求,剩余的部分通过引入高效机械化生产,他们的收入甚至会超过一般的企业工人,这一猜想的理论依据为《江城日报》的某篇报道 “一个普通农民一天能收获 0.1 公顷的水稻,而一台大型收割机一天至少可以收获 2 公顷以上;在程序上,人工收割需要经历割、收、捆、运等多道工序,而利用水稻收割机则可以一条龙完成,随时收割随时装袋;在价格上,人工收割每亩 180 元左右,机器收割每亩 150 元左右。”,由于郊区人口减少,工业土地的需求量也将减少一部分(同时工业园区集中),带来的是大面积已经完成平整的土地,上海的地形,也适宜大面积的机械化耕作(如同美国日本的现代化农业)。日本的农业就业人口根据总务省 2009 年的调查,约为就业人口的 3.7% 这一数字与上海的接近(上海 2013 年为 4.08%),上海的农业工业乃至服务业尽管减少了数百万的人口,但是似乎仍然可以位居国际大都市之列,根据(global city)的一般定义及 2012 年 GaWC 排名来看,作为 Alpha+级别的全球城市之一,上海和其他城市人口比较如下(均为万人,后为年份):上海(1432,2013),香港(723,2014),巴黎(1051,2011),新加坡(518,2011),东京都(915,2014),悉尼(475,2013),迪拜(210,2013),由此可见,人口并非决定国际大都市的因素,是否能成为国际大都市,取决于这个城市对整个国家的贡献,乃至对世界的影响。
上海作为一个中国最大的城市之一,具有最好的法制环境,行政成本及高人口素质,或许这才是吸引那些国际性大企业入驻的原因,三年里,我相信中国能再造十个像上海这样规模的城市,但是人口素质的培养不是三年五年能解决的,而没有这些人的存在,高楼大厦也只是一堆钢筋水泥罢了。。。。。

最后终于终于要等到三十年后了。。。。。。

正如我们所知的,养老金目前就是一个现在就业的交钱给已经退休的人的过程,那么这些外来人口在上海缴纳的养老金,难道就不用归还了么?用一句成语,似乎叫做寅吃卯粮。的确上海的养老金随着人口的减少会减少,我不太明白这个 400 亿元的缺口从何而来,难道是 1437*27%=387.99 中推算而来的么?如果是,那么我就疑惑了上海养老金的增长全部来自外来人口么?如果没有记错,养老金缴纳的基数是上一年的平均工资,那么翻看上海统计年鉴 “表 3.8 职工工资总额和平均工资(1978~2013)” 我们可以发现,在 2010 年前,上海的平均工资增长约在 10% 左右,而 2013 年(5087.26)对于 2012 年(4041.68)而言,上升了约 25.87%,即使养老金的收入数据是正确的,又怎么能看得出是外来人口贡献了这全部的 27% 呢?事实上在外来人口为主的行业里,诸如中国经济学人反复强调外来劳动力占绝对优势的建筑业,餐饮业,理发和家政服务,乃至快递行业,缴纳养老保险的比例高么?达到全市平均水平么?这个公道自在人心,愿有数据的拿来出让我长长见识。
上海的确步入了老龄化,但是当上海不再有外地人进入,通过政策的指引,出生率自然会有所提高,随着二胎化在上海全面铺开,相信在三十年后,上海的人口少子高龄化的现象或许还会有所改善,这又会是一个怎么样的场景呢?

作为一体两面的讨论,当这外来人口 983 万人突然移到了上海以外的中国某地的话,事情又将如何呢?
人口回去的第一个星期
各回各家,各找各妈。大家欢天喜地的包一顿饺子,这差不多就是春节的样子吧?
人口回去过了一个月
各家的老妈都该催着孩子出门去工作了,老赖在家里工作也不是回事啊!但是突然,他们却发现,上海回不去了,那怎么办呢?另外找一份工作吧?
根据国家统计局 2013 年的统计数据,全国城镇人口登记失业率为 926 万人,哇塞,这回去的 983 万人里,706 万人(且不论是不是城镇户籍)就需要和原有 926 万登记的失业人口以及每年毕业的 700 万大学生去竞争工作岗位,要么是中国经济每年大发展每年 14% 增长带来如此众多工作岗位,要么就是工资大幅降低,失业人口骤增。
人口回去一年
能找到工作的总是能找到的,虽然工资比起上海来,平均水平是下降了,但是还是能有所收益的,托那些劳动密集型企业的内迁,就近还是可以找一份工作的,只是收入少一些罢了。毕竟机械化生产的成本要低于手作,不然也就不存在工业革命了。
三年五年十年这种就不去推论了。

说个推算的结论吧,这世界上,本来就不存在没了谁地球就不转的事。没了外地人,上海如果还是能有海纳百川的精神,我们照样可以吸收各种外国人补充进来,缓解劳动力不足的问题,就如同香港的菲佣,台湾的外劳。上海是一个很好的平台,很多人能在这个城市得到他们家乡所给不了的机会,外来人口对上海发展的贡献是有目共睹的,但是离开了上海这个平台,他们还能有这些贡献么?那恐怕就得打个问号了,毕竟如果能建设家乡,也就不用几百上千万人背井离乡的去建设他乡了,不是么?但是来到上海,入乡随俗似乎远比自称建设者要好得多,至于那些都没有来过上海工作过就整天嚷嚷着离开外地人,上海就是空城的,我只能说 “呵呵”。

知乎用户 小菜 发表

看看李斯《谏逐客令》就知道了。
本人上海土人。

添加回复
如果突然流失这么多人,城市会渐渐恢复正常的机制,不过不再会像之前发展的这么快了。
大城市有优点和缺点,土著得利多少看个人吧,有得必有失。
享受现代化生活的同时也要承受竞争压力等等。
长远看,外地人总体来说对上海有很大好处,所以上海会发展的越来越好,我很高兴看到这一点。土著的利益很难一概而论,各人造化不同。
我是这么想的,如有不同意见,欢迎讨论。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如果不是法制原因且不在引进,那么肯定会丧失很大的竞争力。
但是作为最大的工业城市以及拥有最好的物流港口的城市,上海的崛起也只是时间问题。

知乎用户 华文工厂 发表

某一天,你慵懒地起床,因为昨天被狗娘养的老板逼着加班,所以困得要死。自己不想做饭,于是穿着拖鞋下楼,想到路边找一份早点吃。对了,昨天老王家的油条炸得不错,豆腐脑也好喝,今天得再去尝尝。
等你到了昨天还看得见的摊位以后,忽然发现今天老王不在,周围有零零散散的几个人,也跟你一样莫名其妙,你一打听,原来都是跟你一样来吃早饭的。
大家都饿着肚子呢。一打听,原来是要搞什么卫生活动,老王家的摊摆在路边,有碍观瞻,刚刚被取缔。
于是你垂头丧气地回家,心想还是自己做饭吧。真不凑巧,自己很长时间没上厨房,煤气坏了也没管,于是打电话给物业公司,物业公司那边的人对你说因为主管修理房子的老李因为租的房子不达标,被赶走了,现在没有人手,想要修你的房子,得等到来年开春。
你心想,wtf,早饭看来吃不了了,只能等吃午饭了。算了,回去再睡一觉吧。你刚刚准备上床,忽然有人敲门。你打开门,一个穿着制服的人对你说:“你是这里的租客吧?”
“是。”
“你的房子涉嫌违规租赁,限你两天之内搬离。” 你想跟他们争论,还拿出了自己的租房合同,但对方根本不耐烦,摆摆手就走了。你心想,住了大半年的房子两天之内就让我滚蛋?
你当初拖着行李来到这个城市,像一个流浪汉;现在你又要拖着行李,还是像流浪汉一样。

知乎用户 CHARLIE 发表

我拿其他一些移民国家举个例子,这时外地人就变成了外国人。

为什么要吸引移民?

缺点:社会福利制度设施都受到影响冲击,包括融合过程中的秩序规则稳定等等。

优点:人才引进。

题外,有些国家现在取消了投资移民的公开选项,而主力就是吸引大概三十岁左右的各行业精英。

嗯,最好是有孩子的,统统带过来!

上海,我猜同理。

我个人绝对没有丝毫贬低上海本地人的意思,不要误会,不是说上海本地人才不能自给自足,需要外地人来提升精英度。

我的意思是,咱们讲理,上海本地的精英,有多少比例现在还在上海的?

反正我目前在国外某地,身边上海人比例不低,而且不少都来了十几年了

现在回答问题。

上海如果少一千万外地人,平稳过渡,留住精英…… 那么首当其冲的就是上海的经济总量可能要分出去一大块。

很简单,相对劳动密集型的加工产业园,比如金山浦东…… 不用搬家,区域性算租借给江苏或浙江就好,反正离上海中心也太远了。

影响冲击可能不是特别大。

如果上海忽然喜迎灭霸,不挑不捡,随机啪啪外地人。不考虑如何平稳过渡的话,如上文,个人觉得上海会倒退十几年。

最后,关于外地人的定义。

有个段子。

我们都是农村人。

城里人?解放时都给赶走了。

知乎用户 「已注销」 发表

以後我再說起我是上海人,別人不會說上海是全國人民的上海 而是上海人的上海了,也沒人會用奇怪口氣說,上海人啊

本來沿海城市就會面臨外來人口流動的問題,城市之中的不同人口越多也利於發展(參考 NYC)
你不能對一個紐約人去說,紐約是世界人民大家的紐約,我看紐約人會不會青你一眼然後反駁你;我想任何一個大城市出生的都會或多或少有一點點這種;但如果一個人弱到只能炫耀自己出生的地方的時候,這種人也就是徹徹底底的輸了
外來人口和土著最大的問題則是互相尊重;外來人如果像候鳥到時間揮一揮手就走了,你們還有一個家回去,那麼當地的土著呢;
誠然如果損失 1000w 以上人口,上海變成二三線,但口中那些沒能力去外的土著,也會把這座城市好好打理經營下去,靠著上海人所謂的精明和小氣。
沒有哪個城市一出現就是一線的啊,總不能住人家,還讓主人滾吧

-———————————- 修改
看了一下評論
我也知道很多人會覺得上海人會不公平對待外來人口
但我相信這個只是 800w 人當中的少部分
大部分人在家也只是關心茶米油鹽而已
所以請不要下意識就給這座城市的人貼上標籤
如果有一天這座城市倒了,有能力的人都去別的城市討生活,總會有留下的人
那麼他們往哪裡逃 真的要丟掉家麼?
比如題目中是別的城市今天是上海這個樣子 我想哪個城市的人也都會有一樣的人 一樣的爭論的

知乎用户 Arjuna​ 发表

我祖先阿布,3000 多年前住在现在这个叫上海的地方,说着一口流利的台语(和壮语、泰语是亲戚)。后来来了一大波移民,大概 20 人左右,他们讲着一种不一样的语言,据说叫汉语。后来汉语越来越通行,连越民族的人都开始以汉语为母语了,再后来,连越民族的子孙都自称汉族人了。然后,森林渐渐消失,大家不再以打猎为生,逐步形成了一个以农业、渔业为主的小镇,叫做上海镇。周边还有其他的小镇。大家生活得井然有序。有出息的孩子们都喜欢跑到松江府上居住,当然,依然掌管着上海乡下的田产。再后来,倭寇来了,被赶走了。再后来,西洋人来了,四面八方的人也都来了,然后,一切都变了。例如,广东人胜仔开了杏花楼,直隶人霍元甲办了精武体育会。一切的一切都变了,上海话的声调在一夜之间丢掉了 3 个,这可全是那些外地人的功劳。例如我祖先阿布,他的灵魂几千年来一直坐在云彩上静静地守望着这个可爱的村落,如今,摩天大楼直耸云霄,阿布的灵魂只好往天空的更高处游荡。夜深车不静的时候,如果你们走到黄浦江畔,应该还能听到阿布那悠扬的歌声,据说只有泰国人、壮族人才能勉强听懂。

言归正传。

上海少了一千万人真的是无所谓,但前提条件是这一千万人的社会层次是正态分布的。任何一个社区都需要由从事不同工作的人来共同支撑。只引进所谓的 “高素质” 人才是极为危险的。每引进一个所谓的高素质人才,就必须同时引进好几个所谓的低素质人才。

由于资源配置的极不均衡,特大城市的人口必将越来越多。但考虑到环境的承载力,上海再增加数千万人口,其后果将是灾难性的。

知乎用户 薛康 发表

楼上那些都没审题

什么叫所谓的【外地人】?所谓的【外地人】和外地人有什么区别?

所谓的【外地人】等同于广义上的外地人么?

题主的问题上,为什么所谓的【外地人】要加括号?

正式回答:
很简单,这些所谓的【外地人】,指的并非是那些来上海勤勤恳恳做贡献、溶于上海文化的新上海人,而是那些好逸恶劳、自私自利、偷鸡摸狗、违法犯罪,以破坏城市习俗、毁坏城市文化为乐的,不尊重这座城市的人。

这种人哪里都有,不仅上海。北京有。广州有。深圳有。纽约有。伦敦有。东京也有。

但是这种人走到哪里,都得不到欢迎。

这种人,别说一千万,有多少赶走多少,才是维护这座城市最好的做法。

上海海纳百川,有许许多多外地打工仔,在上海撑起了自己的家庭。上海几乎所有公司一半以上的骨干都是外地人。我们可以看到,上海这座城市不但没有排斥他们,反而以最大的包容接纳了他们。

而至于那些没有道德底线、违法犯罪的人,对不起,上海不排外,但是排毒

知乎用户 AplayGirl 发表

可以问问香港人这个问题。。。

知乎用户 2020 发表

生活成本急剧上升,第三产业方面的消费将变得很贵,比如吃饭,外卖等等。同时,人工成本也会上升很多,导致上海地区的企业,特别是制造业企业竞争力大大下降,谢谢企业最后不得不搬出上海。由于生活成本的上升,留在上海的所谓 “高端” 人才也会权衡得失,一部分人也会选择去北京等地方工作,最终导致上海失去了原有的竞争力。

知乎用户 颜文英 发表

看评论就知道了,他们无所谓,因为,这个假设就不可能成真╮(╯▽╰)╭

知乎用户 王雷 Neo 发表

说那么多,都没有画面感。

数据帝的答案讲的很清楚了,人口的流失会导致经济的衰退。随之而来的是文化的缺失、道德的沦丧,整个社会心理的迷失和无所适从,就像经济危机之后的美国和日本一样,可能会更猛烈。那个时候,上海的街景大概这样:

知乎用户 猫叔聊地产 发表

上海如果少一千万所谓的「外地人」,

上海房价一定会跌!

因为,一个城市的房价,就是外地人决定的!

外地人不清楚,北上深的房子,

大多数北上深土著都买不起,都是外地人买走的!

警惕那些外地来的买房人!

任志强曾说,只有人口净流入的城市才值得投资!

“未来投资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城镇化。前期政府提出普遍城镇化,希望农民进城,但部分农民进城没有户口,人没有城镇化。城镇化、人口流动这是一个大趋势,会改变住房需求结构。老龄化加剧以后,年轻人住小房子,老年人住大房子,因为年轻人会回家,而老人通常不去年轻人家。人口流动带动了什么? 带动了财富和资金。

当哪个城市对城市人口有吸引力的时候,就是一个发展趋势和投资风口。”

仔细剖析,其实还有另外一层意思:

本地人,一定要警惕那些外地来的买房人!

如果他们来买房,就是房价要上涨的信号!

外地人疯狂买入的时候,是房价上涨最快的时候

一个木桶能装多少水,是由木桶最短的那个板决定的。一个供不应求的市场房价能涨多少,是由收入最高的那一小部分人决定的。市场告诉我们,在买房这件事上,本地人,往往竞争不过外地人!

北上深房价高不代表本地人有钱。比如北京,在外地人眼里,北京人不是个个有三四套房,早上遛鸟闲逛吗?大数据告诉我们,在北京租赁市场,租房最多的是北京本地人!北京租房人数 700 万,18% 是北京籍的租客,也就是约有 126 万北京户籍人口在租房。

残酷的事实说明:北上深的土著,也会被高房价所累!

上海的房子,是被江苏、安徽、浙江人买走的!

再看看上海,居里新房最新数据显示,在上海新房购房市场中,老上海人的购买比例只有 30%,而新上海人的购买比例高达 70%,成了主要购房主力。

城市数据团也对新上海人群体做了调查,请看下图(颜色越深表示在沪购房者人数越多):

从地图上可以看到,距离上海越近的地区,来沪购房者越多。

按地域片区来看,在沪购房者人数呈现出 “华东> 华中>东北>华北>西北>西南>华南”的规律。而在华东地区,原籍江苏、安徽和浙江的购房者占据了新上海人总数的 41.7%。

好,我们再来看看,这些上海新贵的经济实力如何?从下图可以看到,新上海人占据了上海中心城区的位置。也就是说,好地段的贵房子多数被新上海人买走了!

一线的房子,是本地人的,也是外地人的,归根到底还是外地人的。外地人来到北上深发展,买房成为新一线居民,他们本身就有非常强的经济实力。他们推动了当地的经济发展,并且在持续不断的和本地人抢占资源——这是城市化进程的必然现象,无法避免。

人口净流出的城市,房价由返乡置业的人决定!

关于房价,猫叔有一个 “外地人指数”,一个城市的外地人越多,那么这个城市的房价也就越高!

因为,在买房这件事上,外地人比本地人更舍得花钱,更果断!因为中国人本质是农耕民族,安土重迁!虽然不轻易搬家,然而一旦搬家,那就是背上全部身家要在外地扎根了!所以外地人比本地人对房子的渴求程度更高。

本地人嫌弃风水不好,以前是垃圾站,外地人不忌讳,只要能安家,买!洼地的房价就高了!

本地人不买偏远地区,本地人说,那是乡村,不买!外地人说,郊区房子太便宜了,买!郊区房子就涨了!

本地人不买非居住地以外的房子,外地人不挑,只要买的上,哪个区都能买!城市的房子就买了!

房价涨了,本地人一看,怎么涨这么高了,不敢买,反正也有住的地。外地人一看,房价怎么这么高了,赶紧买,不买就住不上了!

还有一些三四线小城市,明明是人口净流出,房价怎么也会涨呢?当地人百思不得其解。

其实这部分小城的房价,是由在外地打工的人群决定的。他们在大城市工作和生活,但是买不起大城市的房子。老家的房子一看,便宜啊。买吧。这就是返乡置业。

像今年,由于去库存政策的推动,很多三四线城市,明明房价多少年不涨了,也就 5000 元一平,突然一下子涨了 2000 元,本地人受不了,就发愁啊。这可怎么活。可在北漂们见过大城市的房价,北京的房子从 3 万一下子涨到 6 万他们都经历过,所以也更敢于在房价上涨的时候买入。

猫叔有点宅:炒房团是怎么炒房的?

买房的最佳时机是什么时候?

中国房价涨成这样,为何没有任何经济危机的征兆?

中国房价高涨为什么会得到默许?

更多干货请关注公号猫叔有点宅

知乎用户 屠钻 发表

楼主假设的前提是:上海必须要保持现在的发展速度,GDP 增幅等等一系列。

作为一个上海土族,我想,我并不需要这么高的经济数据。就让上海称为一个二线,或者三线城市吧。做一个安静的美男子吧。

================================================================
从去年年底到现在,题主的这个假设正在被践行。

整个城市大规模的拆违,可以看一下以下链接:
徐汇区速战速决,25 天打赢拆违第一仗
这只是徐汇区的行动,从新闻上看涉及 300 多家商户。徐汇是市中心区,外来人口相对比较少,其他几个区的情况,大家自己搜一下:区名 + 拆违。
上海集中开展拆违是从去年年底开始的,到 2016 年底全部完成。内部估计的数字是可以 “挤” 出几百万的人口。

除了拆违以外,还有交通大整治。交通大整治的一个效果,就是路上随便摆摊的没有了,闹市路口,地摊的最佳场所,都是十几个警察和协警在那里全天候站着。这样又挤压出去一批外地人。拉个三轮车摆地摊的外地人居多。

以上两个行动已经持续大半年了,人口的减少是有明显感觉的。
街上整洁很多,以前聚集在小区门口的地摊,等着揽活的装修工人都没有了。小区有两个违章搭建的小店,一个干洗店,一个烟酒店都拆了。
===================================================================
说说感觉。
没感觉到不方便,早餐店还有(有铺面的),还可以在连锁的全家、罗森解决。
洗衣店,本来小区就有 5-6 家,拆了一家,还有 3-4 家选择。

地铁上的人,还是那么多,房租还是在涨。

嗯,早餐店老板说生意不好了,在我的了解中,就是他一个感觉到人口减少的影响了。

===================================================================
再来补充:
最近的上海保持着高压的状态,人口还在持续减少。不过,并没有预想的危机发生。上海的经济增长还在持续。

这几天上海的天特别的蓝,朋友圈里晒蓝天白云的特别多。
大家的意见很一致,感谢 G20。方圆几百里的工厂都停产了。
各个进入上海路口查身份证的警察也特别多。
现在坐大巴进入上海也要查身份证了,没有的一律不让进。
=====================================================================
少一千万人的前提条件是什么?结果又是什么?

事实上,上海现在已经有 2500 多万人口。这是官方的数据,民间有 7000 万的说法。按官方的数据吧。少了 1000 万人,还是有 1500 万人口。

一个 1500 万人口的城市会差到哪里去?

===================================================================
持续转载上海清退外来人员的政策和行动。

这四个综合性市场的驻场业主主要是外来人员。这只是一个区的情况,其他几个区也是跟进的。

题主所谓的减少 1 千万人的目标快要实现了。
-——————————————————————————
原来用手机打分割线那么累。2017 年 11 月 28 日,再次来更。
魔都持续了 2 年 “五违四必” 整治活动还在持续。效果非常明显。现在去菜场,不进门根本不知道是菜场。原来沿着菜场门口那条路,有门面的,临时的摊位有上百个,可以排出几百米。喧闹,腥味,很远就告诉你这里是个菜市场。现在都没了,1-2 家连锁便利店开着,整洁安静。

进来菜场,摊位也是整整齐齐,菜贩则很少吆喝了,菜价高了不少,没有外面马路菜场的竞争,但他们生意也不好做。网上生鲜还是抢走了不少市场份额。

少了很多外来人口,周围确实安静很多。好,还是坏,不想去置评。不影响生活就好!

知乎用户 香油香牛奶 发表

除了上面提到的种种状况,不谈经济、收入什么的,还会有以下现象:
公交车二十多分钟等一班,运气不好还是挤不上;
地铁多个线路停运,同时也是十多分钟一班;
政府部门办事效率变低 发现办事儿越来越需要拼关系

知乎用户 七海千秋 发表

这种讨论往往会进入一个误区:把 “外地人” 全部设定为农民工、小摊摊主一类的形象。
事实上,外地人中,除了低端劳动者,还有大量的高端人才。
我觉得,下意识地把外地人和低端劳动力联系起来的人,往往自身社交圈子就比较 low。他们接触到的外地人以低端劳动力为主,平时很少能接触到高端外地人。

知乎用户 钱洋 发表

反对楼上 chenqin 的答案。首先其对上海少了一千万外地人以后出现的情况分析是否正确不说,就光光那个类似于美剧 “苍穹之下” 的结界设定就很不现实。先占楼,回家再答。
长文预警
文章分三段,第一段为 反对高票答案,第二段为 对上海的畅想,第三段为 盐都的陨落
由于担心答题的逻辑让大家造成误会,请大家可以从第二段开始阅读。
-——————————————————— 分割线 ———————————————————————–
反对高票答案
首先我认为题主认为的上海或者北京人口突然流失一半这件事情,在和平年代是不会发生的。其次现在票数最高的 chenqin 以及鲍赋劼 的答案我也不赞同。
那么我们就在 chenqin 的设定下来假设一下突然失去一千万人口的上海。
chenqin 的假设
“题主想要知道上海人口突然流失一半的后果,那么不妨假设这 983 万人口在一夜之间全部消失,紧接着上海产生了结界,只有停留一个月以下的出差、旅游人员和物流能够进出上海。”
其实大家有没有想过现实中 这样的 “上海” 或者“北京” 是非常多的 ,而满足 chenqin 的设想产生一个结界,只有停留一个月一下的出差,旅游人员和物流能够进出“上海”
这。。。。不就是 。。。。香港吗?类似的还有新加坡,迪拜等。而结界就是 海关啊,就是关口啊,政策或者签证完全能够做到这一点啊?
都是原住民享受得天独厚的资源,而外来务工人员都想进入这样一个地方,希望能多赚点钱?
以迪拜 为例(数据来自之前去迪拜旅游时候所得,全凭记忆,如有错误,请指出)
在迪拜,原住民所占比例也是很低的一个国家才 200 多万人,大部分是外国的淘金者(据说占到 70%?)其中大部分是 印度人和巴基斯坦人在那边从事开车,门童,服务员等角色,当然作为世界上人人口最多的华人怎么能少了呢? 在迪拜约有二十多万华人,从事各种服务性行业。
在迪拜外国人除非和本国人合开公司,不然是不允许注册公司的,外国人在迪拜除了某些特区,其他地方都是不允许购买房产,土地等资源的。
迪拜土著 及时不干活每个月都能领到政府发放的 约等于八九千人民币的 低保金,而且据说政府会本国人民安排一些类似国内公务员或者事业单位的工作岗位,一天工作 4 小时,月薪更是能达到三五万。
当然这么多福利只是针对本国人的,你想移民去迪拜?那是不可能的,据说只有女性通过嫁给迪拜土著的方式才能移民过去,而且必须要信伊斯兰教,遵守教规。同时一旦离婚,会被立刻剔除国籍。
在一个对外来人口(外国人)如此不友好的地区(国家)为何还有那么多人拼命要去那边工作呢? 还不是因为那边能赚到钱?工资足够高?(普通商场售货员月薪在 2 万人民币左右,有很多华人,而高级销售经理月薪四五万也很正常,只是基本上都是 欧洲人,我所住的 美丹酒店 前台都是 欧洲人在服务的)
现在最好的酒店,最大的机场都在那边,在那边工作也会成为很多打工者 今后事业上的一块敲门砖,一个经历? 知乎上不是有很多答主都写了在 迪拜那边的一些项目 实习或者工作的经历吗?
只需要这个城市 \ 国家 | 地区 足够有魅力,有足够大的市场,吸引发达国家的高级人才过来打工也非常正常!
**
对上海的畅想****
好了,现在回归主题。**
一但,北上广发生上述问题,那么不可否认的,前期 会有混乱。
但是由于低端劳动力的缺失,整个 人才市场 对于低端劳动力的 价格会大幅上扬上涨到足以再次吸引足够多的外 来人口进入该地区服务,而当地的政府也会因此发放大量的工作签证(削弱结界的力量)甚至形成专门找结界的漏洞给里面输送劳动的组织(蛇头)
而该地区 之前之所以本地人 不愿意从事 低端服务业很大的原因是 该行业之前被大量涌入的外来人口所竞争,而本地人丧失竞争力,或者本地人因为待遇问题而转投待遇更好的行业,比如成为白领,技术人才或者码农。
一但该地区的低端服务业佣金上涨到一定程度,甚至超过普通白领的工资的时候,比如 洗碗工的工资涨到 20K 一个月,清洁工涨到 15K 一个月,月嫂涨到 25k 以后,(请参考香港工资)也会吸引大量 原住民 重新进入这些服务性行业,按照上海的人口基数,我想只需要 3%~8% 就能很好的弥补这个问题了。(比较上海,北京的原住民在三四十年前 这些活也都干过不是吗?)
而至于上涨的 工资对该地区的 经济影响,那是肯定的,
首先第一产业,农林业肯定会大幅萎缩,绝大多数蔬菜,瓜果,日常生活必需品全部是进口的。但是如果当地政府能够出台适当的监管和引导措施,那么还是非常有可能往高端化发展,现实中的例子比如 韩国的 《韩牛》 喜欢看韩剧或者去韩国旅游的人应该会听说过韩牛,高达几百人民币一公斤,成为很多韩国家庭送礼或者旅游者带回家的礼物。再比如最近中国游客在 日本抢购的 日本产大米 等,是需要适合的引导,严厉的监管以及合理的扶持政策,那么重现 改革开放初期的 上海商标 品牌效应也是有可能的。(大家是否记得三十年前,物资匮乏的时候,很多上海产的日用品都会在包装上打上 上海商标 的 LOGO?那个时候上海牌 是一种有品质的证明)
第二产业的工业也会受到致命影响,很多低端产业,特别是劳动密集型产品 比如纺织,服装等工厂会大量外迁。只剩下高端产业,比如高度自动化的汽车工厂,类似 LG,三星,索尼的芯片业务等产品。以我了解的服装业为例,上海将会成为一个 时尚龙头,集中品牌推广,设计,展会,广告,策划,等高端的业务才能生存,而生产全部会外包到江苏,浙江这类传统工业强省。(大家是否知道恒源祥一年销售额几十亿但是从不生产一件衣服?所有产品连设计都是加盟工厂的,他只需要每年收取品牌服务费就能收十几亿啊!类似的南极人,北极绒比比皆是,现在谁还去做累死人的工厂?)如果江苏,浙江的人工工资也涨了,那就去内地,如果内地也没竞争力了,那就去越南,去东南亚,还愁没人生产吗?
第三产业,服务业会成为支柱产业。这里的服务业并不仅仅局限于零售,酒店等服务业,而是广泛的服务业,我们可以想象一下 如果整个上海都成为自贸区,在上海里面的很多进口商品,奢侈品,汽车都是免税的(只是想开到大陆还得收税)大量优秀的外资银行,外资保险公司进驻上海开展所有能开展的业务,凭借亚太地区最大的股市,债券市场等金融市场,上海的投资将会前所未有的增长。每年在上海 开的 车展将会依托大陆的巨大市场而成为全世界规模最大的车展(目前上海车展和北京车展轮流举行,据说也是世界三大车展之一)当然还会有很多其他展会,比如设备展,外贸展等,加以合理的税收政策 将会吸引大量公司在上海设立总部,贸易将会空前繁荣。
整体而言,上海将会成为类似香港,新加坡,迪拜 那样的 以品牌,贸易,金融,以及旅游等产品为支柱的产业结构。而至于缺少的大量底层劳动力会导致 上海用工成本飙升,最终会形成类似现在发达国家的薪资结构(这个我只是听说,希望有经历的人来确认)保姆,清洁工,洗碗工等低端服务业的 薪资 将有望和 白领,技术人员等所谓的中产收入看齐,以此会吸引大量本地人从事该行业(如之前所说,预计 3%~8% 就行了)
同时由于某些行业仍然缺少低端服务从业人员,将会出现一些特殊的商业模式,举个之前在网上看到的新闻为例,说的是 香港缺少洗碗工,而且由于洗碗工月薪高达 30K 港币,因此那边形成的专门给人洗碗的公司 / 组织,该公司的员工被派遣去各餐馆洗碗,然后公司以工作量和该餐馆结算费用。
甚至我们畅想一下,借此契机,一些有远见的公司,特别是现在流行的互联网公司很有可能会找到重新崛起的机会。
比如淘宝 不就是在 02/03 年非典期间,很多人因为非典肆虐而不愿意上街,都怕上街,正是那段时期 正好变相促进了淘宝的发展!
记得有一次有幸认识 淘宝某女装 品牌创始人(其品牌在该类目排名前三),与其沟通的时候,他说 2014 年双十一,当天流量 600 万,,当天下单 50 万单,销售额 9000 万,在这么辉煌的数字背后,是一个 200 人不到的团队!50 个客服和 150 个仓库打包发货人员! 要知道如果在 实体商场,超市 里 日人流达到三五万已经很了不起(可参考黄金周各景点,小一点的也就一两万接待能力,大一点的也就四五万接待能力 )而由于全新的互联网平台 让一个 200 人不到的公司就能接待数百万的流量,接收数十万的订单,成交近亿的销售额!
这就是商业的魅力,只要有需求,只要有市场, 凭借一些创新的技术手段,一些创新的管理模式,肯定会有大牛开发出全新的,低成本的商业模式。
以上。
第一次答题写这么多字。其实我的想法很简单,一个城市的发展与否与在该城市的低端劳动力是否充足并无太大关联。而在与此城市能够在未来的若干年成为该地区的龙头,成为该地区的枢纽,不可或缺的地位才是保证一个城市发展下去的动力。
盐都的陨落
写一个反面例子,就是我家乡附近的扬州 ,那时候 扬州是京杭大运河(古邗沟路线)的 枢纽,是京杭大运河于长江的连接处,扬州也是一座运河城,扬州逐渐形成南北交通的枢纽和全
国财货的集散地,成为盐运漕运的重镇,那时候可没有飞机,航海也不发达,交通除了马就是船舶,而水运正是成本与效率两者兼具的低成本运输方式,不管是进贡的瓷器,还是来江南游玩的达官贵人都要经过这条运河,其中最最关键的命脉则是 古代的 盐 铁 ,特别是。清朝时期,两淮盐税收入占全国财政总收入的 1/4 左右,对扬州经济作出重大的贡献,同时孕育出扬州书院、扬州八怪、扬州园林等知名文化品牌,这些文化品牌又铸造了扬州盐商的人文精神,推动了盐业经济的增长。

清代中叶,扬州更是两淮盐漕运输的一大都会,设有两淮盐漕察院和两淮盐运使司,众多盐业商总寓居其地,财力人力物力之厚,富甲天下。清代两淮有 30 个盐场,所产之盐集中到扬州,行销苏、皖、赣、湘、鄂、豫六省,皆富饶地区。扬州位于长江、运河交汇点上,清廷设两淮巡盐御史衙门和两淮盐运使司衙门于此,前者由皇帝心腹主持,后者由三品大员开府。据《两淮盐法志》,乾隆间两淮每年食盐吞吐量为 1525900 余引 (每引一般为 300~400 斤),成为康乾盛世最重要的经济支柱。

那时的上海还只是一个小渔村,而那时候扬州的地位,经济,实力 远比现在上海要重要太多,可称经济命脉也不为过,扬州盐商各个富可敌国!

可是 这样一个强盛的城市,在不过百年后(貌似清末到现在也就一百多年)沦落到成为中国的三线城市,到 2014 年 扬州的人均 GDP 才第一次达到江苏省均值。(可怜吧)其 GDP 更是连同为地级市 无锡 的一半都不到。

参考百度文库《试论扬州盐商的社会影响》

再次以上。

知乎用户 「已注销」 发表

研究生期间专业为区域经济学 - 城市经济学方向。才疏学浅不敢妄答,之借用周教授在经济观察报上连载系列文章中的观点。
题主的问题中提到了城市导致拥挤和资源稀缺。这类似是而非的观点在官方和民间都大行其道,自然不怪题主也接受了此种宣传。我猜这也是周教授发专栏的原因之一。
手机码字恕无法引用数据。

首先引用一个经济学的基本规律:资源是稀缺的。这个规律是经济学存在的基础。不以地域和时代的变化为转移。不论城市还是乡村,资源的稀缺在人类社会中普遍存在。不能说城市是资源稀缺的果。
以我对周教授专栏的理解:首先人类的人口积聚以为城市是一个普遍现象,原因在于城市配置资源的效率更高;人口积聚带来资源积聚且资源积聚的速度大于人口积聚的速度,因此城市人口积聚带来的是人均资源水平的增加而非减少。人口积聚带来的另一个效果是创新,也可以理解为创造资源的效率提高。具体的论证和数据可见专栏文章不再赘述。

以下是我个人的感受:题主估计是出生在城市并成长于城市中的。因此对城市中所表现出来的资源稀缺现象有深刻印象,对非人口积聚区域如农村的资源稀缺没有感性认识。举个最简单的例子:医院。题主可能观察到大城市医院中外地人排队看病挤占本地人医疗资源的现象。这些外地人在外地的人均医疗占有水平远低于城市。在城市通过排队的方式获取资源或许会显得不足,但在农村获得这样优质医疗资源的机会为零。

另外,在中国的城市中普遍存在以户籍制度为手段,限制外地人获取公共资源。但是对外地人创造的价值则照单全收。外地人创造的价值与占有资源的比例必然高于本地人。因此可以推论,驱赶这部分人将显著降低本地创造价值的总量。

知乎用户 Lemon 凌 发表

那估计我们乐团的粉丝会哭。我们乐团最忠实的粉丝可都是上海本地人啊。哈哈哈。

知乎用户 老黄 发表

作为一个上海人,我只说三件事:
第一,有时候我们说上海话就没有看不起你们的意思,但你们中的有些人自卑觉得我们在歧视他们,所以还要求我们不能说。
第二,你去看看现在在上海犯罪的人当中到底有多少是上海的,有多少是本地的?这里我引用下获得赞最多的数据,1400 万本地人,900 多万外地同胞,但犯罪率呢,外地来沪者占了 8 成。我数学不太好,但也知道这完全不合乎比例啊。
第三,关于素质,到了城市里就该有城市人的样,你自己不试着融入城市生活,凭什么要别人接纳你?随地大小便什么的,我个人还是很难接受。
最后,答题主提出的问题。上海少 1000 万 “所谓的外地人“怎么样,我之所以觉得这题有趣就在这“所谓的” 三字上。题主所指的外地人并非那些懂得尊重一座城市文化,知道如何融入一座城市,过城市生活的人。恰恰相反,上海人排外从来排的都是那些在任何一座城市都可能会遭到人鄙视的那一小部分人。
因而我的观点总结起来就一句话:没素质的外地人少了 1000 万又何妨?有素质的外地同胞,多了 1000 万又能怎么样?

知乎用户 廖秋 发表

走了这 1000 万,全国还另外有 130 个 1000 万会来,北上广深加起来才 7000 万,只占全国的百分之 5,北上广深永远不缺 1000 万,本地人对外来人口的包容和接受在任何地方都是问题,落后地区人口往发达地区涌入的经济移民,尤其是第一代需要付出的代价也必然比本地人大一些,这类事情看淡一点,到了别人的地盘要懂得尊重,很多所谓的矛盾就没有了。

最简单好用的 VPS,没有之一,注册立得 100 美金
comments powered by Disqus

See Also

据诸位观察,「中国式鬼城」的数量还在继续增加吗?

知乎用户 chenqin​ 发表 如果把「鬼城」理解为「新建了许多房屋却没有人居住」的城市,那么只要算出未来将要竣工的住宅和未来会新增多少住宅需求,就可以预测出未来会出现哪些鬼城。这里的预测包括所有地级市的市辖区和县级市。 新增住宅供给总面 …

「上海富了周围,北京坑了周围」这种说法有道理吗?

知乎用户 团支书 发表 坊间存在着一个传说:北京穷了周边,上海富了周边。 这个传说有没有道理呢? 在回答这个问题以前,我们不妨先看看北京周边是不是穷、上海周边是不是富。 我们以 GDP 总量和人均 GDP 来衡量城市的贫富程度。为了较为公平 …

中国楼市房价是否会崩溃?何时崩溃?

知乎用户 chenqin​ 发表 最简单的答案:什么时候人们预期到中国未来的经济将会停止增长,甚至开始下滑,房价就崩溃了。 但真正理解这个原因,并不是那么容易,首先要讨论几个常见的分析误区。那就是货币,人口,租售比。 1,货币。 我们经常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