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南咖啡不好喝?因为是昂纳克同志订的货|大象公会

使用CN2/CN2GIA顶级线路,支持Shadowsocks/V2ray科学上网,支持支付宝付款,每月仅需 5 美元
## 加入品葱精选 Telegram Channel ##

支援国际共运的咖啡。

文|刘喜

作为世界第二大咖啡产地,越南在咖啡爱好者中的名声并不出众,便宜、味苦、缺乏香气、提神效果猛烈往往是其标签。

最主要的原因,是越南除了少量高品质品种外,种植的主要是咖啡因含量高、而不以风味见长的罗布斯塔咖啡,作为全球第一大罗布斯塔出口国,为廉价速溶咖啡市场贡献了巨量原料。

· 国内电商网站上常见的越南 G7 咖啡,因为价格便宜、提神效果好且甜度贴近中国人喜好,而受到不少学生和年轻人的欢迎

曾经被法国长期殖民、有过咖啡种植和消费历史的越南,为什么在当代是以这种方式参与全球咖啡市场?

除了罗布斯塔的抗灾病能力更适应越南的环境,还有另外一个原因:

当代越南种植的咖啡,本来是准备给柏林墙东边的德国人喝的。无论廉价罗布斯塔的味道多不行,都比他们本来能喝上的玩意强多了。

东方阵营的咖啡

虽然在中国,喝咖啡很长时间都是作为小资情调、西方生活方式而为人侧目,但这种风靡全球的饮料并非是资本主义专属。

苏联人喝咖啡吗?答案是肯定的。

俄国人虽然总体上以爱喝茶而闻名,但俄国早在 18 世纪就引入了咖啡,彼得大帝、叶卡捷琳娜女皇乃至各界贵族名流据说都是咖啡爱好者。普希金更是从涅瓦大街的一家咖啡馆出来后,动身去参加了他的最后一场决斗。

1917 年以前,列宁、托洛茨基、斯大林等人也在欧洲各国的咖啡馆度过了漫长的流亡生活,革命后往往也没有忘记这一爱好。

据说,1952 年周恩来率政府代表团访问苏联时,得知了斯大林「想喝咖啡却喝不着」的苦恼,回国就开辟了云南保山的咖啡种植区。

**

**

· 即使这个故事是真的,斯大林也不太可能喝过中国同志的咖啡,他半年后就突然去世了

保山咖啡起点不低,1958 年,当地新产的小粒咖啡在伦敦国际咖啡品尝会上获评一等品。

然而,云南的咖啡种植事业,很快就因为中苏友尽而戛然而止——无论斯大林本人是否急等着喝,这里最初的咖啡种植确实完全是为了满足苏联的进口需求。

**

**

**· 1992 年,云南重新开始种植咖啡,但和雀巢合作的政府将目标首先瞄准了风味较差但产出更多、更抗病害的其他咖啡品种。**如今云南也产小粒咖啡,但品质毁誉参半,让云南咖啡有了些「名不符实」之感

不过,苏联人远远不是红色阵营中最爱喝咖啡的国家,直到 1980 年代,苏联的咖啡消费量才明显上升。社会主义农业国们运往苏联的咖啡,很多打了个转就运往了东欧。

最大的进口国,是最接近西方世界的社会主义橱窗国家——民主德国。

在德国,咖啡 17 世纪传入之初就展现出神奇的魔力,无数年轻男女涌入咖啡馆,品尝这种神奇的深棕色饮料。对这种风气忧心忡忡的医生们,曾一度宣称喝咖啡的女性不仅家教有问题,还在生理上「无法受孕」。

这种观念不但在当时即被知识分子斥为愚昧,而且也不可能抵挡全民的咖啡热潮,巴赫还专门写过一部音乐剧《咖啡康塔塔》加以驳斥:

**

**

· 《咖啡康塔塔》中唱到:「咖啡的味道比一千个吻还好,比葡萄酒还甜美,喝咖啡是最大的快乐」

同样不喜欢民众沉迷咖啡的,是 18 世纪叱咤欧洲的普鲁士国王腓特烈大帝,他曾表示:「每个人都在喝咖啡,想到国家的大量钱财正流出来购买咖啡,真是令人恶心」。他要求他的人民不喝咖啡而坚持喝啤酒,因为「喝啤酒的士兵才能赢得胜利」。

然而,普鲁士的严格纪律也无法熄灭人们对咖啡的热情。购买咖啡不仅困难还要征重税,人们就开始用小麦、菊苣和无花果制作代咖啡饮用。菊苣咖啡和普通咖啡一样有提神醒脑的作用,不过,喝过的人都说,这种咖啡有一股挥之不去的「焦木头味儿」。

这种传统延续到了二战时期,德军的午餐桌上常见菊苣做成的代用品咖啡的身影,「汉斯的咖啡」成为了嘲笑德国咖啡难喝的梗。

**

**

· 用来和咖啡粉混合的菊苣根,长得像中药,味道也和很多药材一样苦涩

德意志民主共和国成立后,咖啡一度成为「德式社会主义丰饶」的招牌,用来宣扬苏东体制的正当性:美味的纯粹咖啡,以前是王室贵族和上层阶级才能享用的奢侈品,战争时期更是与普通人无缘,现在则惠及了工人阶级,这不真是平等的共产主义社会吗?

国家的乐观态度并不奇怪,东德背后毕竟有强大的苏联,在生活必需品供应方面无须担忧其他一些东方阵营国家那样的困难,而咖啡毕竟也就是日用农产品,与汽车、冰箱等令苏东国家缺乏底气的工业产品相比,「咖啡自由」实现起来理应更容易。

**

**

· 对消费合作社咖啡的宣传:「我喜欢这种味道!」

不幸的是,咖啡供应不久就会成为困扰民主德国的大难题,东德人民将在和平条件下重新品尝汉斯咖啡的怀旧味道,一直喝到柏林墙倒塌。

咖啡冷战

1954 年,苏联停止向东德运输咖啡,社会主义德国第一次爆发「咖啡危机」,国家不得不开始到全球贸易链中采购咖啡。

然而,随着 1950 年代后的「冷战」局势越发明朗,国际市场也很快就对东德不友好了起来。

咖啡种植需要特殊的地理环境,一般认为,在南北回归线之间,有一条适宜咖啡生长的「咖啡带」;巴西、越南、印度以及产咖啡的非洲国家们,都位于这个纬度区间内。而咖啡是否能茁壮成长、以及咖啡的品质,和当地的海拔、土壤、降雨量等都有密不可分的关系。

最嗜饮咖啡的欧美诸国,都被排除在这条纬度带之外。

**

**

**

**

· 「咖啡带」,和 ilovecoffee.jp2014 年统计出的「最爱喝咖啡的 10 个国家」

主要产区和消费区的不平衡,引发了旺盛的国际贸易需求:在 1970 年代,咖啡成为了全球交易量仅次于石油的第二大国际贸易商品。

咖啡也是不少发展中国家主要的外汇来源,甚至是最重要的经济命脉。

1954 年开始,咖啡价格从高点不断下跌,到 1962 年已经跌破一半。与此同时,国际共运则逐渐在咖啡生产国呈现燎原之势。

第一大出口国巴西,面临着土改和社会革命的星星之火;古巴已经变成了社会主义国家;哥伦比亚、危地马拉和卢旺达也出现了政治危机。

以美国为首的西方世界逐渐开始担忧,如果咖啡的价格暴跌,这些国家的人民是否会更加贫穷、愤怒和具有革命性,因此也更容易倒向铁幕的另一边?

到时候,不但共产主义阵营空前壮大,而且铁幕这边也将陷入没有咖啡喝的绝境。这种可怕的前景令西方阵营忧心忡忡。

**

**

· 1960 年,Coffee Break 的广告盛赞巴西咖啡

美国的应对方式,是「咖啡遏制」。

1962 年,第一份《国际咖啡公约》在纽约签订,提出了咖啡的「限额生产」:给定一个咖啡的指定价格,并为每个生产者分配出口配额。当市场价格低于指定价时,配额减少;而价格更高、「有利可图」的时候,配额则会增加,为出口国赚取更多的外汇。出口国还能获得技术、市场等多方面的援助。

这种体制的目的,是将咖啡的价格维持在对出口国经济有利的水平上。

**

**

· 联合国的技术员巴西 Mogiana 地区品尝咖啡样品

这并不是美国第一次采用限额的手段来「拉拢」咖啡出口国:二战期间,为了遏制拉丁美洲国家、尤其是巴西的纳粹或共产主义苗头,《美洲咖啡公约》应运而生。

1940 年,美国将进口限制在了 1590 万袋,其他拉丁美洲国家则限制生产,咖啡价格逐渐爬升向高点,1941 年底价格几乎翻了一番。

冷战年代一直维持到 1989 年的《国际咖啡公约》,同样对咖啡贸易产生了巨大的影响。1962 年后,咖啡价格重新进入上升期。

世界最大的咖啡出口国、两年前还在与苏联「洽谈」用咖啡交换石油、小麦和飞机的巴西,也投入了《国际咖啡公约》的怀抱,成为资本主义阵营最大的咖啡供货商,拉美革命的小火苗顺利熄灭。

**

**

· 1976 年,《公约》第三次签订,曾血腥镇压咖农的萨尔瓦多也加入了供货阵营。后来,宝洁公司创办人的曾孙出于对该国的愤怒而放弃了财产继承权

与此同时,《国际咖啡公约》还产生了比美国预期更加神奇的效果:它为柏林墙的倒塌贡献了一份微小的重要力量。

柏林墙与越南咖啡

《国际咖啡公约》让西德拥有了稳定的咖啡供应,给东德的却是源源不断的麻烦。

不断上涨的世界咖啡价格,对东德的外汇储备构成了严峻考验。1970 年,东德的人均咖啡消费量为每人每年 3.6 公斤,总消费额为 33 亿马克,和家具的消费量相等,是鞋类的两倍,如此巨大的消费全部要靠进口。

东德国民的「咖啡自由」越来越难以维持,咖啡日渐成为东德普通家庭预算中的重要项目之一。两德边境频繁的咖啡走私,也难以满足东德民众的巨大需求。

**

**

· 香蕉同样是东德的短缺物资。柏林墙拆除后,东柏林人蜂拥到西边买昂贵的香蕉

1976 年,新一轮咖啡危机开始爆发。受霜冻和冷锋的影响,巴西 1977 年的咖啡产量降至了 53 年来最低。同时期安哥拉和埃塞俄比亚又尚未从内战中恢复,危地马拉遭受地震,哥伦比亚洪水泛滥,尼加拉瓜则出现了咖啡叶锈病。

1973 年之后的 4 年间,咖啡的市场价格上涨了 400%。

同样暴增的,是民主德国的外债规模,到 1981 年已经累计接近 150 亿美元。而仅 1976 年一年,东德就为进口咖啡花掉了 7 亿美元外汇,超出计划近 4 倍。

为了避免东德人民对咖啡的渴望拖垮国家,统一社会党开始控制国内的咖啡供应。

1977 年夏天,东德最便宜的咖啡系列「Kosta」告别了商店货架,新引入的「Kaffee-Mix」只有一半是咖啡粉,另外一半则由豌豆粉、菊苣、黑麦粉和甜菜混合构成。

根据东德人的描述,这种咖啡的味道既可怕又亲切,让人们回味起了战争时期的失败和贫困。此外,烤焦的黑麦还会产生有致癌性的丙烯酰胺。

东德人民饮水思源,不久便开始将这种咖啡称为「昂纳克咖啡」。

**

**

· 柏林墙上,勃列日涅夫和东德领导人昂纳克的「兄弟之吻」壁画

一墙之隔的西德人民过着正常的现代人生活,而这边的东德人却连一口正经咖啡都喝不上。对于很多政治冷感、并不热衷翻墙和抗争的普通百姓来说,「昂纳克咖啡」消灭了他们对东德体制的最后一丝宽容。

国家并非不知道咖啡问题的严重性,连昂纳克本人都开始忙于奔走列国采购咖啡,但也只能从安哥拉、菲律宾等国家找到暂时能顶一年半载的便宜货源。

1970 年代后期,为了解决这个「最高级别的政治问题」,东德开始探索《国际咖啡公约》之外的可能性。

刚刚在战争中统一的社会主义越南,成为了他们的理想咖啡产地——这个曾经多年被法国殖民的国家有过种植咖啡的经验,但在漫长的战争中咖啡生产几乎停滞。

越南最重要的咖啡产区,就在连接南北、运输军用物资的胡志明小道旁边,多年来已经被炸的不成样子。

· 越战中的胡志明小道

1980 年和 1986 年,东德与越南签订了两项条约。东德承诺提供包括卡车、机械、灌溉系统和一座耗资 2000 万美元的水力发电厂在内的必要设备,为搬迁到该地区生产咖啡的一万人建造了房屋、医院和商店,还提供罗布斯塔咖啡的种植技术培训。

根据协议,越南未来 20 年中咖啡收成的一半将属于民主德国。

**

**

· 东南亚同志们眼中的民主德国,也远不是西方舆论中的崩坏形象——越南推翻红色高棉后选拔留学东德的柬埔寨留学生,亲眼目睹社会主义天堂之后也并未有丝毫幻灭:「没错,在东德就连买厕纸都要排队,但东德好歹有厕纸啊!」

当代越南的廉价咖啡种植史从此发端。

虽然咖啡种植业的从无到有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但东德当时似乎并不担心:毕竟,他们投资的是同为共产主义兄弟的越南,而且苏东国家买什么东西不得多等一会呢?

东德的选择并没有错,越南咖啡最终为世界瞩目——凭借 80 年代的技术积累和革新开放的体制优势,越南后来成为了世界第二大的咖啡出口国,在 90 年代的咖啡价格高涨期,用咖啡成功盘活了外贸。

但昂纳克同志没能等到这一天。

1990 年,越南咖啡迎来了首次收获,但一年前柏林墙就已经化整为零,变成了每块卖几十马克的游客伴手礼。

**

**

· 柏林墙倒塌后,来自东德的车辆通过查理检查哨

喜获丰收的越南人,和东德专家一起看着堆积成山却失去了买主的咖啡收成,既伤心又不知所措。但很快他们就不用担心了。

点击徽章,进入大象公会小程序▼

最简单好用的 VPS,没有之一,注册立得 100 美金
comments powered by Disqus

See Also

越南能成为下一个中国吗|大象公会

越南要想接棒中国制造,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文|何必 10 月 2 日,三星电子宣布关闭在中国最后一家智能手机工厂,至此三星将自己的手机终端生产全部撤出中国,它也成为唯一一个不在中国生产手机终端的手机巨头厂商。 · Strategy …

电视片中出现“九段线”地图 Netflix应越南要求撤剧

越南信息与传媒部广播电视与电子信息局,7月1日发布消息称,在该局以书面形式要求删除有 6 集的电视剧《松树谷》(Pine Gap)之后,Netflix(中文译名网飞或奈飞)于6月30日应要求下架了这部电视剧,因为其内容侵犯越南海洋和岛屿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