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态清零”与基层的迷茫:一位中国防疫志愿者的近距离观察
坐我对面的街道工作人员伸了个懒腰站起身,用力地叹了口气,“啊,终于轮到我下班了。”话未毕,刚过来接班的人就接话,“你就好,明天也没有排班,可以休息。”“我排班少是因为我可是要24小时听候指挥的,可不是没有事做。”边说着这位身材略显魁梧的男士 …
打个比方,如果为了控制学校里的谈恋爱,每个要谈恋爱的大学生,需要经过审批,拿到准恋证了,才能谈。
这个审批的部门,叫某某大学恋爱计划处。首先要设个前台,要流程。要规定哪些能通过审批,哪些不能。要提交材料。比如学生证,身份证,户口本这些是起码的。还有你有没有侵犯妇女同志的企图啊?那么需要派出所的无犯罪证明。还有辅导员的意见。还得一寸照。详细的履历表。过去谈过多少次恋爱啊,是不是名为谈恋爱实为约炮啊。学校怎么能同意你约炮呢。
还得开个学习班,端正准恋爱者的三观。要精神交流为主,身体交流为辅。不要乱晒恩爱。公开场合不许舌吻,不许在图书馆、自习室、优衣库更衣室啪啪啪……
你看,要派出所的证明,要辅导员的证明,要排队参加学习班,这个学习班可能因为人数多还一时半会儿预约不上。然后审批要十几个工作日。。。这么一套程序下来,得多久?少说也得一个月吧。。。那时候是不是感情都淡了?
这还是正常的流程。真正的幺蛾子在后面,审批过程中对于当初制定的规定,每个人有不同的理解。比如这个学生,他这个学期审批了第三次。给不给批?A 办事员说不行,这不是耍流氓吗?还那么多单身狗呢,都被你占了。B 办事员说一个月换一次也很正常,没有明文说不行啊。A 说那行,到时候他要出什么问题,他女朋友要来寻死觅活的,你负责。这次审批你签字吧。B 一听不吭气了。每次的情况虽然不同,但结果基本都是这样,就从严了。
所以每个来办事的,都被噎的不行。一会儿这不行,一会儿那不行。一会儿补充这个资料,一会儿补充那个资料。
还有很多因素,比如这个辅导员心里忒坏,不是要我开证明吗?不开证明你们不能谈恋爱。那么给我点好处呗,否则我就找茬故意刁难。
比如 C 办事员在这个大学勤勤恳恳了三十年,还是他妈的办事员。他还能好好工作笑脸相迎吗?他还没有修炼到菩萨的境界。所以他就满腹牢骚,拖拖拉拉,喝茶看报,把愤怒撒在了来办事的大学生身上……
比如某某大领导来视察,一看这学校,怎么这么多鸳鸯啊,你们怎么不控制控制?好吧,立即落实执行。加紧审批。出台政策,大一新生不准谈恋爱。连续不间断二十年以上单身才能申请。申请的时候提供连续不间断二十年单身的证明。。。。
美国管理大师彼得 • 德鲁克曾经提出一个极简单的问题:如果一项工作两个人两天干完,四个人几天干完?如果这是一道算术题则简单之极。可是,正因为这不是一道算术题,而是一道管理题,彼得 • 德鲁克的回答才出人意料:需要四天,或者永远也干不完。
我国著名人力资源专家**彭剑峰教授曾经形容职能部门的工作**是 “上午解决其它部门出的难题,下午给其它部门出难题。”
但对企业而言,事情综合起来大体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为目标客户服务所必须做的工作,这种工作产生效益;另一种是因为内部流程所产生的工作,这种工作生产成本。当人员越多时,就会把流程弄得非常复杂,让每个人都有事干。其结果是:人越多,事就越复杂,效率就越低。
其实,当人员增加时,还会产生另一项工作:为解决人际关系问题而必须解决的问题。人越多,人际关系越复杂,矛盾、对立、不协调的人际关系问题,处理的复杂程度远远超过工作本身。管理者必须明白,不要以为仅仅是空闲的人需要精简,工作太忙可能意味着同样需要精简。人少了,人际关系简单了,流程简单了,可能就不忙了。
**政府职能部门效率低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是:“不急”。因为职能部门人员离问题太远,哪怕问题已经 “火烧眉毛”,但因为职能部门人员离 “火源” 太远,烧痛的是一线人员,**政府职能部门没感觉,因为烧别人的眉毛与烧自己的眉毛毕竟不一样。
许多企业提出员工要换位思考,有些企业做得更彻底,搞全面换岗。原来不急的职能部门人员到一线后很着急,原来很着急的一线人员到了职能部门后也不那么急了。看来,换位思考解决不了根本问题。关键原因还是 “屁股指挥脑袋”,所处的位置决定一切。
为什么仅仅换位思考解决不了问题? 因为一线人员的工作是问题导向(或任务导向),而职能部门的工作是原则导向。一个职能部门的成立,第一项工作是制定原则(包括规章制度、流程等),然后执行原则。
职能部门执行原则肯定没有错,
错就错在制定这些原则的前提往往是偏离了 “工作” 这个核心目标,
或者随着发展与变化不再适应 “工作”,
或者错在原则一旦制定不轻易改变,即使环境已经变化也是如此。
**这种现象被称作 “异化”,就像僧人塑了一尊佛像,然后又对佛像顶礼膜拜。**原则本来是为了工作制定的,可是一旦制定就不思优化改进,被职能部门当作神一样供奉起来。
在企业中,总部职能部门人员相对于一线人员往往容易有一种天生的优越感。这种优越感不仅滋生官僚主义,同时也滋生 “兵僚主义”。兵僚主义者虽然没有权力,却能够把准某种 “气候”。有些兵僚主义者更是大言不惭地说:“我虽然成不了事,但要坏你的事却易如反掌。”
我们经常惊叹跨国公司的总部只在租赁的一层楼上办公,殊不知世界上凡是效率卓越的企业,一定有一个精简的相对弱势的总部。
机构庞杂的强势总部是集权体制的产物,政府如此,企业更是如此,其对企业的高速发展所带来的长远的负面影响是任何一个企业的各级管理者所忽视不得的,精简才能高效,高效才能发展,发展才有希望。
因为这是社会学原理,简单的说就是政府天然倾向于低效。
这个问题非常大,估计几万字写不完,概括一下几个主要原因。
政府的起源决定:政府其实就是,在自然规则无法有效约束所有人时,大家倾向于寻找一个中立的机构,赋予其权力,代替每个人来建立共同的契约约束别人和自己,这时政府作为受托者自然产生,它从一开始就为了相互制约,而非效率而生。(对比:企业一开始就为了效率而生,为了利润最大化而生)
政府的效率观决定:由于政府不以盈利为目的,也不以产出为收入,其经费完全由契约人提供,因此,它所追求的,自然是以最低的成本最大限度的完成社会所托付给它的任务,缺乏提高效率的源动力,效率不在其优先考虑的范围内,这由政府的天然属性决定。(对比:当企业判断出一定的提高成本投入会换来更高的产出时,一定会选择提高成本)
政府的垄断性决定:政府提供的大部分公共服务无人可替代,政府必须作为唯一的垄断供给者。垄断的缺乏竞争的必然性,导致效率低下。(对比:企业面临同行业竞争,必须不断提高效率。)
政府官员的属性决定:作为理性人,任何政府官员都会千方百计地增加自己的薪金,改善工作条件,减轻工作负担,从而不断提高政府所提供的服务的成本,从而导致的浪费,进一步降低政府效率。因为政府所增加的成本不反应在官员薪酬上。(此处效率是大概念,指投入产出比,并非单纯的 “办事效率”,对比:企业从业者由于企业前景关乎其自身利益,并直接反应在自身收入上,往往会自发选择提高效率)。
如果题主仅仅关心的是小概念的 “办事效率”,那解释起来则更为直观。由于政府部门的天然属性导致无法带来可靠的公职人员激励机制,政府人员缺乏提高效率的动力,从而导致效率降低。解决方法目前流行的是引入第三部门(TTS)(NGO,NPO),承接政府与企业之间的过渡区职能,引入可靠的激励机制,可以有效提高效率。但由此必然带来的腐败风险和制度风险却难以解决。
以上都是泛泛之论,一些皮毛,如果题主有兴趣可以阅读公共事务、公共行政方面有关书籍。
呆过的说一下。比如
我发现一个电灯坏了,要换一个灯泡。我要去找电工来检查,电工检查后,发现灯泡坏了(要拍照签字),我要回去写 申报,交 A 部门拿,A 部门要交财务回批,A 拿了回批 要去找物料拿(还要物料有,不然还要走流程),物料拿了,得我去拿 然后在回去找 维修组,等维修组找人去修,最后我去确认 签字,这一看 就修一个电灯泡得多久了啊,运气好得一天吧,运气差了一个星期都有可能。
如果 我直接去买一个当场就换了,你是不是觉得很效率,但是如果我 “谎报” 了呢,一次两次 一个我两个我?危害是不是更大了?
很多时候低效是为了更公平 更廉洁,这本身就没不能兼得的事。
而且这种事,只要是大型企业 工厂 都会这样,因为监管是必要的,一监管 效率就会低下。
流程太多了,并且一个个部门的规矩还不一样。
家里客厅比较大,去年准备买个三厢电空调,村委会说装了三厢电空调就可以申请三厢电了。
空调安装完毕,拍照片去村委会,痛快的给批了申请证明。
然后去电力局,电力局给了一张表让去找镇政府盖章,但是他们不知道需要哪个部门批准……
到镇政府随便找了个部门问了问,人家说需要环保所批准。
环保所说现在无法申请…… 估计得等到过年的时候。但是我们隔壁村有一户居民新装的三厢电(也是镇环保所的管理范围),到我这里就得等大半年。
因为我家这边在家里偷摸搞机械厂的特别多,环保所就说怕我在家里开工厂,我让他们去检查,天天查都没问题,人家也不去。不合各的小工厂那么多,偏偏为难我们普通家庭,他们说我可以举报那些不合格的工厂,我就说:“既然你们管理三厢电,你们可以亲自按着有三厢电用户去查!” 环保所拒绝,也没个理由。
离开之后给电力局客服打电话,听我讲完后客服也很懵的说:“虽然三厢电属于工业电,但是不需要经过环保所,你们那个环保所申请过管理三厢电,但是一直没批准,实在不行的话拨打 12345 试试吧。” 给客服点个赞,电网的态度是很好的。
然后给 12345 打电话,耐心记录我的问题(电话里每说一句话就出现敲击键盘的声音,可能是在记录吧),并且态度也很好。
打完那个电话以后,效率确实提高了。第三天环保所就派了几个人带着相机去我家了,主要看看符不符合安装三厢电的条件。
我家院子比较大,爸妈在家承包了一些地,为了放拖拉机、喷枪之类的农具,在院子里搭了个棚子。
就是因为这个棚子,被环保所定义为 “厂棚”!
审核不通过!
后来我几乎天天去环保所,环保所的人都不理我了, 那个负责审批的说是领导不让再继续申请了,我要找他们领导,从他们上班到下班都没看到领导上班,持续一周都没见过上班……
(真的好羡慕这种工作)
后来继续去,我那时候比他们上班还勤快。
终于有一天在领导办公室发现有个人,我赶紧进去询问,他说他不是领导,我就纳闷了:“你们领导不用上班的吗?” 他说领导家人住院了,请假。
继续去负责审批的那个人办公室,我俩谁也没搭理对方,后来在领导办公室的那个人也进来了,笑呵呵的问我:“谁教给你拨打 12345 的?” 我说你们不给办理,我实在没办法了,家里这么热,将近 1 万装的空调却用不上。
后来那个审批的出门的时候唠叨了一句话:“干个工作就好像欠你们的一样!” 我郁闷啊:“你们不就是负责这个的吗?不找你们还能找谁?”
他也没理我就出去了……
后来过了夏天我妈妈给我打电话说空调可以用了,那时候我已经不在家里了,不知道是不是我爸爸找熟人弄的。
哎…… 期间我问过一个开厂的朋友,他说这种事直接送礼就解决了。
可是我确实没那方面的关系啊,也不想让爸爸请人吃饭欠人情,那种感觉让我很不舒服。
办啥都难!
因为 “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 是不存在的。
政府天生倾向于低效,因为无论你承认与否,效率和公平是一对变量,此起彼伏,此伏彼起,而政府的产生天生就倾向于公平,因为政府本身就是为了合理分配社会资源给社会不同个体而产生的组织。层级越多,效率越低,这是管理学常识,为什么不减少层级,提高效率,因为相比起效率低,减少层级带来的问题,政府的设计者们更难以承受。
比如说,你申请办一个公司,如果要十个人去审批,你想做手脚,就必须买通十个人,才可能使得你的审批通过,而如果只要一个人审批,你自然只要买通一个人就可以了。同理,一件事情经办人越多,经办人就会越谨慎,因为一旦犯错,被发现的概率会非常大,而一件事你一个人办完了,谁也发现不了,岂不是你为所欲为。
政府的权力关乎民生,因此制度的设计者们宁可承受低效的结果,也必须确保有足够多的约束,来制约权力的运用。
爆出来有人钻空子用死人领养老金的时代之前,很多业务没那么麻烦的,不用抬着瘫痪的老人证明我还没死;
爆出来有人公款采购电脑之后把配件拆掉卖了然后装旧零件按照卡慢报废之前,单位扔点东西也没那么复杂,现在扔个椅子都要申请,为什么要扔了,哪里坏了,可不可以修复等等等等;
爆出来大规模有富二代领助学金骗补贴之前,助学金申请评审也不是我那时候的比惨大会,声泪俱下的,有钱人丢不起那个人,干不出那尊严换钱的事;
爆出来大规模活动造假之前,好多工作不需要留痕的,就像今天有个防疫的演练,演练完之后补照片,演练十分钟,摆拍一刻钟,各个位置各个角度各个参与人员都要有,漏拍了还要下班了补上;
很多低效率,是被逼的,是基层奇葩人和奇葩事太多了,没办法了只能降低效率换稳定。
#MoneyTalk#
你怎么判断一个让你觉得进展缓慢的工作到底是低效,还是本来就只能快到那个程度?
来个最基本的思想实验:
“煎一个鸡蛋,趁热上桌”,和 “煎一百个鸡蛋,趁热端上一百个桌”,是不是一个增加 100 口锅和 100 个厨师就可以在同样时间内办到的问题?
一位师傅盖一层楼用三天,是否意味着他用三百天可以盖起一百层楼?如果后者需要一百个工人忙三年,是不是意味着它很慢?很低效?
评价一个事物是不是真的很低效,是一个远超过一般人想象的困难问题。
这么说吧——有这个能力的人,在人群中比例不超过 1%。
为啥?
因为这就是成功企业家的关键能力。
你如果真有这个能力能有效的判断出哪个组织——不用提政府、央企这样的体量,就一般的一千人左右的中小企业就行——有可以证实的、确切的效率洼地可以挖掘,
那么恭喜你,就这一条,你起码 VP 起步。
这种价值洼地,每一个都是不折不扣的发财机会,要小心翼翼的保护起来去孵化的金蛋。
你没有任何理由把这么好的机会让给别人,而应该果断的抓住它,向财务自由勇敢迈进。
如果是涉及到动辄服务几十万、几百万人的政府服务,你放心,官员都是要政绩的,只要你能证明的确可以提高而且没有副作用,中国有 2844 个县,14677 个乡,69 万个行政村,你绝对可以找到至少上十个能用而且敢用你这合理化改进的有上进心的官员。
就算只是十个村支书,你也少说服务几千人。
你要是在 10 个村级单位有成功应用案例,你大可以横行天下了。
这 69 万个村里面,多的不敢说,你少说能找到 1000 个跟这十个村类似的村。你把这十个村的书记拉个群,把这 1000 个书记挨个拉进去聊个天,你最后得个共和国勋章都不无可能。
是的,只要你看到的是真的,能实际验证——注意,知乎有十万赞不算——你就有机会得到共和国勋章。
每个村每年省 10 万,1000 个村一年就是 1 亿——注意,这是去掉了所有成本(这包括给你的报酬)之后的净效益有 1 亿,还是每年。
这是最现实的商机,甚至是中国最大的业务之一——toG 业务。
何必坐而论道,干脆起而捞钱,岂不快哉?
你先把这个想想清楚,再思考一下那些只见大声批评却没有见 ta 去融资创业的人们是不是真的看到了什么 “显然低效” 的东西。
钱不骗人。
Let the money talk.
其实所有组织上了规模都低效,私营组织也好不到哪去。只不过政府部门因为其最庞大的组织规模和影响最大的公益性质,导致了其被关注最多而已。那些死球的巨大私营帝国或社会组织,包括但不限于东印度公司、摩尼教、十字军等等,不太被这样广泛关注。其实所有组织上了规模都低效,私营组织也好不到哪去。只不过政府部门因为其最庞大的组织规模和影响最大的公益性质,导致了其被关注最多而已。那些死球的巨大私营帝国或社会组织,包括但不限于东印度公司、摩尼教、十字军等等,不太被这样广泛关注。
历史上效率良好的大组织,往往依赖其基层对信仰原则的坚定和基层自主决策的权力和能力。信仰保障了基层组织的决策能够在宏观层面上形成合力,从而实现大组织的使命。决策权力和能力则保障问题得到高效且符合实际的解决。
古时候的宗教起义就是这样的逻辑。我党始终重视思想意识形态和基层组织建设也是这样的逻辑。
然而随着组织规模越来越大,覆盖范围越来越广,组织目标越来越多元化,基层就很难再维持原本的信仰中心。所以很多政权表现出夺天下易坐天下难的问题——因为战争的目标相对单一,而整体治理的目标过于复杂,基层难以把握。这时候为了保持合力,组织开始要求严格的政治统一,削弱基层决策权,于是种种低效表现就出来了。
而实际情况是组织外部收益减少的原因是复杂的,且无法通过组织管理行为来解决。当组织管理成本上升却无法获得相同的外部收益增量,成员就会感觉到组织的愚蠢,产生更多的叛离行为。例如会出现一些在网上肆意吐槽自己工作愚蠢低效的公务员……
前几天看了一个井盖的问题,颇有意思。
大概意思是这样的,马路上的一个井盖坏了。要换。好,首先,你得证明井盖确实坏了。
相关部门派出相关人员,拍照是必须的,照片必须存留,然后还得有见证人啊,签字,填表格或者材料,折腾一下午(一切顺利的话)。
然后,坏了就得换吗?有没有别的解决方案?当然了,得听领导的,领导要签字。
买井盖吧?多钱?我去淘宝才 20 一个(当然必然没有这么便宜),不行,必须是财政部门制定的具有生产资质的厂家,等会,2000 一个?(当然差价估计没这么大,只是个比喻。你要愿意我可以换成 21 一个)。但是,毕竟这合规,合手续,最重要的是,经得起审查。
当然了,前提还得是领导同意,假设只需要一个领导点头签字(这就算一切顺利)联系厂家,下单,生产,验收,如果所有环节都是你一个人负责,效率估计会高,但你不怕累死就行。(因为我敢保证,下次再坏一个井盖这一堆事还是你的,而且你一统计,一个井盖使用寿命 10 年,到你的辖区正好 500 个井盖,还是当初分十批采购的,平均你一年要折腾 50 个井盖)
然后,终于井盖来了,去换吧!!!!
别急,拍照,请施工人员,你得带队,留材料,写最终结果。
那么请问,一系列折腾下来,你猜大概用多久?
一切都顺利,领导天天在单位啥都不干专门为你签字,你要钱财政就批,你要井盖厂家立马就开机生产,你要换施工队立马来人的情况下,最快,一个周。
虽然没快到哪里去,但是好像能忍对不对?
好,50 个井盖一年呢?聪明的你立马得出计算结果,你一年 350 天在换井盖。
那么速度再快一倍,3 天呢?你一年 150 天在换井盖。注意哦,节假日你要不要休班?周六周末你休不休?其他工作你干不干?你听说过谁天天在马路换井盖的?
你懂了没有,这一切的前提都是,顺利。而一切的结果,为的是,合规。
合规很重要吗?很重要,甚至可以说,这本来就是个结果倒推的事。一切只为了合规。
只有合规了,一切才立得住。
资金的去向合规,办事的程序合规,一切才能经得住考验。
连规都不合的时候,相信我,离天下大乱不远了。
我本身干的财务工作,也是被审查的最多的一个工作吧。一切材料必然要齐全,哪怕花了一块钱,都要多方印证(对就这个专业名词)。说白了就是,你说你花了一块钱买了一支笔,这个笔是不是一块钱买的,在哪买的,谁授权的,买来以后给谁用了,多方面的材料最后佐证了,哦,你确实花一块钱买了一根笔,还确实是给单位买的。
你会说,这么复杂有劲吗?
曾经我也以为,太神经病了吧。
那么反过来想,一块钱不重要吧?十块钱呢?好,十块钱也不重要,我每天拿十块钱呢?一年 365 天,全单位 50 个人,人人都这么搞呢?
效率和合规,不能说互斥(注意,我举的例子的确是产生了互斥的结果,但并非说他们二者一定互斥。)但是在很多情况下,的确是顾此失彼的。需要平衡。这当中,比如改革政府机构,简化人员,领导审批权利下放,几个工作日完结制度,都是在合规的条件下提高效率的办法。
我说这个的意思是,并不是说,就这样,不用管,不用改进。而是改进需要一个过程,需要探索和实践,有的地区的做的很好,改进是要实践的,是需要时间的。
从实际出发,低效的核心问题在于①政府工作内容不确定,②公职人员不专业,③处理结果没有固定目标和最优解。
企业是很少存在上述这些问题的,每个岗位工作内容是明确的,员工的专业特长或工作能力是对口的,结果和目标是已经拟定的。一个员工做得好不好是很容易看出来的。
政府部门与企业是相反的,它的工作内容不确定,办事的人专业不对口、工作能力不一定能胜任,许多突然遇到的事项没有明确的结果和目标,以至于大部分时间是花在思考 “这件事应该怎么办、办出怎样一个结果” 上面,而不是花在具体执行上面。一个公务员做得好不好是很难看出来的。
【例如】以下故事纯属虚构,如有雷同纯属巧合。
学法律的 A 同志考上了县城的公务员,开始在农业局各股室来回调动打打杂,混了八年当个副股长,都是按领导指示和规定办事,有疑问就问股长,也没啥烦恼。赶上换届工作大调整,A 同志当上了股长,虽然手下只有两个人,但一些事情要自己拿主意了,不过好歹在局里混了八年,也轻车熟路。
话说换届完了之后,新的县长大手一挥啊,抓农业,抽调了各单位的干部五六十人,成立一个农业增产增收攻坚指挥部,农业局的局长当然是挂了个副指挥长,又觉得 A 同志的部门呢比较清闲,就提议让他来当这个指挥部的办公室主任。
嚯,那 A 同志飞黄腾达了,由于是县长工程啊,很多人也一样是新官上任,干得那叫一个卖命,一天到晚大事小事都找这个办公室主任 A 同志,A 同志任劳任怨、干得是有条不紊,这一来二去的县领导的对 A 同志的表扬也传到了县长的耳朵里。攻坚圆满结束,县长很开心,会上就表扬了 A 同志出色的工作能力,私下照会了组织部有能力的同志要提拔到重要岗位上去。组织部就拟了个任职名单,县委开会就批了。
这边一纸调令下得是猝不及防啊,把 A 同志调去了水利局当副局长了,副科级了,虽然是最末等的领导,可那也正儿八经称得上一声领导了。虽然、但是,水利局局长要 A 同志分管水利建设项目,跑跑工地、跟县委做报告啥的,A 同志对水利知道个屁啊,工作内容和流程要从头学起,遇到问题当然要请示一下、多找几个人研讨一下,讨论完了还得再斟酌一下,万一哪里不对劲,这还没戴热乎的乌纱帽可就没了不是。于是,一个工程师 5 秒钟就能决定的问题,A 同志是反复学习研讨加斟酌啊,一个月后,终于拍了板:就这么搞吧!
这是不是就低效了。
就这样过了两年啊,正当 A 同志把水利施工学得有模有样、能真正指导工作的时候,县里又换届了。咔一纸调令又下得是猝不及防,A 同志调去财政局当副局长了。嚯!这可是重要部门啊,虽然没提拔但绝对是重用。虽然、但是,对财政 A 同志又懂个屁啊,又要从头学起。A 同志人到中年、好不容易才进入看书状态,才看了两页书,突然局长找他谈话:你别管局里的事了,上面要我们去精准扶贫,中央的指示,非常重要,明年脱不了贫县领导要被问责的,这块交给你去抓,全心全意地去抓……
A 同志又懵了,扶贫?怎么扶?我也很贫怎么不扶一扶我?#%¥&!定下心来,A 同志召集各股室开会:每个股室抽一个人出来参加精准扶贫,局办主任 B 负责去研究政策和具体办法、跟扶贫办对接。局办主任 B 内心 OS:你不懂难道我就懂了?玛德!不过还是要硬着头皮去扶贫办打听一下怎么搞啊,官大一级压死人啊。遂又对办公室的人说:A 局长让我去管扶贫,我手上的工作忙不过来,只能分给你们做了,小 X 你去干啥、那个小 Y 你去干啥…… 其它股室也如此这般:先把扶贫工作分配一下,弄清楚要做些什么,大家手上工作先缓一缓吧,有人来办事就告诉他们要等一等……
一个决策的变化会带动 N 个人工作内容的变化,这就叫工作内容不确定和公职人员的不专业性。
至于处理结果不唯一,就是处理方式有很多种,结果也有很多种,哪种结果是最优解,难以确定。
话说又过了三年,又一纸调令下得十分突然,A 同志被调去野狗乡当乡长了,升正科了,二把手了,大事小事一手抓了。春风得意了一阵子,正式上任,A 同志才发现这时候更懵逼了,一个乡政府那么多机构、一个乡不大不小好几万人口,啥事都要他管,但好在手下有人可以用,反正多做多错、少做少错,具体落实还是交给副乡长们就行,自己就负责去县里汇报工作、开开会得了,有问题都是副乡长的锅,挺好。
这天副乡长 C 带了施工老板 D 和村委主任 E 进来,说有一条村村通道路,路线方面村民意见很大,觉得太弯曲了不好走,所以就希望修得笔直一点。但副乡长 C 解释说:修得弯曲可以照顾到更多的村民,修到村民家门口他们也方便嘛。但这事儿他可不敢做主所以来请示 A 领导了。
A 乡长一听头就大了,对公路交通、规划这方面他又懂个屁啊!于是说:走,一起去现场看看,一定要深入了解老百姓的真正需求。在村里走了半天,没看出啥名堂,好像这路是直的也行弯的也行,但期间遇到一些村民都说要修直一点才好走。于是 A 同志心里有数了,但回去的路上还是让副乡长 C 召集设计和监理一起开个碰头会再研究研究。刚说完,前车的施工老板 D 打电话过来了:C 乡长,跟 A 乡长说一声,咱们找个地方吃个工作餐吧?
在一个僻静钓鱼山庄里,D 老板非常热情,加上司机一共才六个人点了十几个菜。一千二 / 瓶的某粮液直接就摆了四瓶上桌,还寒暄道:某台现在有钱都买不到,真是可恶得很,只好委屈 A 乡长了。53 度上头快啊,三两下肚都开始脸红脖子粗说起酒话了,只听 D 老板开始吐槽:农村的路太难修了,村民一天到晚有意见,人家都设计好了非要吵着改设计……A 同志恍惚间,也没听清副乡长和村委主任说了啥,好像就谈到施工的成本和利润了。仿佛听村委主任说:如果修直一点,造价要少几百万吧?又仿佛听副乡长 C 打趣说:那 D 老板要少赚蛮多喽!又下了两小杯,D 老板晕乎着说:A 乡长,要我看,这个路线就不改了吧,就按设计修得了!
我们 A 同志一向谨慎,听出了 D 老板的目的,但原则还是要坚持,就打着哈哈说明天跟设计监理再研究一下吧!今天喝酒不谈工作……D 老板却仿佛听出了不一样的味道…… 但表面上立即响应:对!今天不谈工作,是我讲错话了,我自罚一杯给 A 乡长赔罪!酒足饭饱,大家都醉了,D 老板的司机从后备箱拿出几箱苹果,说这是进口的,黄色的苹果你们一定没见过……D 老板见状赶紧跑过来看了看,拿着其中一箱说:这一箱苹果最大个,是专门给 A 乡长的!
A 同志醒过来已经是凌晨五点,怎么回的家也记不清了,只有客厅里那箱苹果提醒着它发生了什么。肠胃不适他正好也想吃个苹果,他打开一看,嘿,真是黄色的,像梨一样,活久见啊。可一层只装了六个苹果,A 同志心想:浪费这大纸箱子,浪费空间,都拿出来吧,可揭开第二层,看到的却是整整齐齐的人民币,不多也不少,10 万。这事儿没人知道,自己甚至都没有收钱、推辞的过程就到了自己家里,他没有感觉到任何不安,想想装修房子的贷款、车贷、孩子的开支,A 同志陷入了沉思……
这一天 A 同志有点恍惚,也许是昨晚喝太多了,也许是假酒害人。不过他好像觉得这路啊,还是修到村民门口比较好,群众有意见,可以多做做思想工作嘛,一天说不通,就说三天,说三个月,总能解决的嘛,这是为群众办好事啊,对,就是这样,到时候有人告状,大可以说人家就是这么设计的,勘察设计的锅,C 副乡长的锅,跟我有什么关系?我啊大不了就是一个监管不力什么的,要是顺利办成了,到时候新闻标题就写《大路修到家门口——野狗乡村村通工程助力农村经济腾飞》,也是政绩一件啊,功在当下、利在千秋哟~ 妙哉妙哉啊。想到这里 A 同志终于露出了笑容,即将开始的碰头会,A 同志又已经拿定了主意……
这就是处理结果没有固定目标、不一定是最优解的问题,而且局外人很难去评价它是否真的合理,一个看似合理实际上不合理的决策,会产生许多原本不必要的工作内容来使它变得合理,莫名其妙的工作做得多了,是不是也导致低效了。在一些紧急、突发情况下为什么又那么高效呢,因为上头盯得紧啊,有非常明确的目标,不容许任何人做出第二种选择。企业也是一样,它先定一个明确的目标,再让员工去达成,所以员工方向清晰、埋头苦干就行了,它的效率就会比较高。加上企业的目标就是搞钱,只需要分析成本和收益就知道决策是否正确,政府办事则难以权衡。
因为容错率太低,而且公平和效率本身是矛盾的
就拿我们法院来说,坐标执行局
执行局什么时候办事效率最高,案件少离得近(执行局经常需要外出)金额小好解决,这个时候执行局那个效率,我们局创造过一个月实际执结 170 件案件,光我一个人三十加,我们局一共十几个人,一个局长五个法官助理一堆书记员
结果第二年案件激增,而且一个比一个远,难度一个比一个大,马上办事效率一个倒栽葱,当事人抱怨无数次了
刨去各种客观原因,一个比较重要的主观原因就是,虱子多了不咬债多了不愁,既然干不过来,干嘛不拖一拖,就拿我,一个月结案二十件,然后局长立马给我六十件,我直接坏菜
我个人觉得这种问题就需要监督,拿鞭子抽,拿棍子打,往死罚就好使,比如督战队模式
我自己也承认如果我后面有督战队我的办事效率会激增
但是,,,,
无赏既无罚
既然有惩罚,那么就有相应的赏赐
没有赏的罚啥啊 罚你做蹲起么
举个例子,跑步
如果告诉你跑多少米给多少钱跑完能得将啥的,然后全程有美女跟随跑完美女请吃饭请宾馆, 这你的劲头杠杠的,后面再加条狼狗追着或者跑不完罚钱 那你的效率,不用我说你都能想到会有多高
如果就告诉你你跑吧 跑对身体好啥的 你能跑多远
一个道理
还是我们执行局,当初解决执行难 院长带队,人力物力财力权力,你要啥给啥,那劲头,我们创造过早五点忙到第二天四点凌晨
大家干的也有劲啊
结果呢,事情一过,院长一走,得 一个倒栽葱又下来了
我个人觉得政府部门就像一个人本身
人都喜欢过安生日子,虽然也喜欢个激情啊澎湃啊,但中心主体是安安心心过日子,只求个安安稳稳,这一点在公务员身上最为提现 而政府的组成呢 公务员为主体
先问是不是,再问为什么。
你说的低效,换个所谓 “高效” 的企业来试一下?
要么干得快,错漏百出,要么干的慢,咋催没用。而这两个在社会管理上都是大忌。
企业之所以让你觉得高效,是因为企业是冲着钱去的,有钱赚的事,别说速度了,法律都不太在乎。你让企业去干个不赚钱的事试试看,100 年都不算短。
至于政府干活的速度,你不是正身处疫情吗?看看政府组织的大规模核酸检测是个什么效率,再思考一下自己的问题是不是有什么不妥。
因为要考虑效率和公平。现阶段下哪个为先?还是要兼顾,怎么兼顾,是三七还是七三?
因为要考虑局部和整体。是压抑整体照顾急需要解决的局部,还是相反?
因为要考虑眼下和未来。是寅吃卯粮快活一时还是高瞻远瞩常远发展。
因为要考虑程序和结果。是特事特办简短流程但隐藏祸患容易暴大雷,还是注重程序循序渐进改变但眼下低效。
因为要考虑哪个被骂的轻一点。政府决策,大部分时候不是两利相权取其重,而是两害相权取其轻,在几个 “差” 的选项中选一个 “最不差” 的,挨骂最少的。
泻药。
缺乏有效的监管和激励性的考核,领着同样的工资,很多人根本就不会多做一些事情。
用某人的话说,“我最喜欢的就是没有人给我分配工作”。
就是如此。
政府的效率低,是因为一件事经手的人多,要过的部门也多;而环节一多,幺蛾子就多。打个比方,一个审批要过 5 个岗位,结果 A 岗位小孩要去打疫苗,B 岗位父亲生病要送医院,C 岗位去参加上级培训了,D 岗位年休,E 岗位被临时借调,好不容易把 5 个人凑齐了,结果主管领导又去基层调研了。
要想提高效率,就必须减少环节,但一减少环节,新的问题就又会出现。一是寻租的问题很快会变得严重,总的来说,一件事情涉及的人数越多,公关的成本就越高;而一个审批一个人管,在各种诱惑下,是非常容易犯错误的。
第二个问题就涉及政府或者大组织效率低的本质了,那就是只有让一件事情经过的人或环节足够多,才能保证高层的知情权和整个组织的管理秩序。举个例子,国务院要出一个国发文号的文件,正常的程序应该是科员拟文,处长,司局长,办公厅文稿审核,办公厅主任逐级审批,最后由总理签发。但从技术上讲,一个拟文的加一个排版文印,就能完成一份标准的国发文件。而要是真的这么干,那整个管理层就全成了睁眼瞎,权力完全被架空,全部规则都要乱套,组织体系分分钟就要崩溃。
从这个角度讲,什么样的政府或公司效率最低?答案就是越独裁效率越低。因为要保证独裁者一人的知情权,就必须不断地扩张管理环节,形成近乎变态的权力掣肘体系,以保证独裁者对组织事务的知情权和决策权。所以你看朝鲜那个体制,打死他效率也高不了。而另一方面,权力太分散机构又很难形成合力,机构太弱小又会没有执行力,效率也会奇低。这其中的尺度,就需要不停地改革和摸索,所谓运用之妙,存乎一心。
回到正题,总结一下政府为什么容易效率低,因为这份效率损失就是对组织有效管理进行的必然让渡。
因为在体制内,除了想往上爬的领导,除了极少数求上进的人之外,对于绝大部分人来说,干多干少一个样,多干多错,错了还艾玛,少干少错,不干不错,工资照拿,一分钱不少。
只要你不是硬撂挑子不干,磨磨洋工根本没什么,领导最多说你几句,不可能处分或者开除你。
而且每个单位都有老油条这种生物,不管出于什么原因,他们都是光领工资不干活的典型代表,而你每天累死累活一个人兼几个口子,被各部门催,忙的脚不沾地,还得被领导批评效率低。而隔壁的几个老油条,每天炒股的炒股,游戏的游戏,有的还跑到你这闲聊嗑瓜子。
长久下来,谁能心里平衡?谁能一直保持积极心态干下去?最后可不就劣币驱逐良币了么。他们那样废物都不会扣钱不会开除,你稍微摆个烂,做事拖沓一下又怎么了?算个屁啊。
管中窥豹,一个部门这样,千千万万个部门也会这样,可不就低效了么。
比如老板雇你卖煎饼果子,你的老板说一个月给你 2000,没有绩效,卖多少都是 2000,收完钱走系统,不从你这过。你能不能好好卖,肯定希望一天天没有活,来活了也是墨迹,基层办事目前就是这种情况,所以我建议如果没有绩效的话,一些基层办事岗位能不用公务员就不用公务员,在这个体制下你放谁都是这个效率。
每个单位在设置的时候,都会有一个 “三定” 方案,规定单位的人数、权利和责任。
但,由于我们的国情,基本上所有领域都要管理,每个领域之间的边界并不清楚。
部门之间存在很多的交叉地带。
说一个例子:
某天你在街上被路边房屋瓷砖掉下来,砸到了头,你该找哪个申诉。
疫情防控期间,外卖小哥的疫情防控管理问题。
外卖小哥送的是食品,归市监局管理。
外卖小哥取货的店家是餐饮服务业归商务局管理
外卖属于寄递物流行业归邮政物流部门管理。
现在问题来了,外卖小哥不戴口罩该由哪个部门处罚,才能合法合规合理。
这些交叉地带,想要确定该谁管?怎么管?
背后的法理逻辑,是需要非常慎重斟酌,这个过程极其耗时费力。
做对了没有奖励机制,做错了都是责难。
行政部门争夺的其实就是权力,所以人与人之前的人际关系比较扭曲,资源就那么一点,你多了,别人就少了。所以我主观的认为日本的文官集团,80% 的精力在内斗,20% 的精力在外斗,至于干工作,那就另说了。
人性与权力。故事发生在 1971 年 8 月。时任斯坦福心理学教授的菲利普津巴多,挑选出 24 名大学生志愿者,一半扮演狱警,一半则饰演囚徒。规则很简单,在模拟监狱的环境下呆够两周——还有钱拿。谁当狱警?谁当囚徒?让硬币决定。当人拥有超越自然人的权力时,人会改变对人的看法。
上梁不正,下梁歪。某国企,年终总结,一共四十七个专项治理行动,年年、季季、月月、日日、时时、刻刻都在干重点。加班加到住院,头头带着记者医院看望,叫你再接再厉。你叫我说,还不如国家行政学院考试来的直接一点。
然后你看工作效率的问题,其实很简单。大部分时间都在内耗,剩余的时间在应付工作,住院了还不能放过,还要再接再厉,至于有没有成效没有人关心。
人家很忙的
只是没时间忙你的事情
4 月 19 日,江苏省宿迁市沭阳县青伊湖镇人大主席左某与下属居委会女干部通奸现场被抓的消息被大量转发,引发关注。
因为多数情况下
服务对象不是你
稍微有点良心
服务对象包括你
不是专业人士,来水个经验吧~~
政府效率低。这要看跟谁比吧?
我国人大、党委、政府、政协,还有其他一系列的什么东东,大家总觉得效率低。
如果要是跟你去菜市场买菜相比,那太低了啊。老百姓总是认为:行就干,不行就拉倒。去菜市场买菜,黄瓜 2 块钱一斤,你觉得便宜,来十块钱的;你觉得贵,转身就走。这样多干脆啊!
所以看效率,还得是横向比。比方说高校,高校的效率那也不高啊。国企的效率,那也不高啊。
所以这个效率的问题,最好是跟外国政府比一比,这才有说服力~~ 当然了,没去过国外,不说了。
抱怨政府效率低的,确切来说,应该是政府(针对你的服务的)效率低了。我们省,省委书记觉得我们某地的一个湖泊被污染了,扫了来旅游的旅客的性质,一个月的时间,我们镇环境整治就把辖区内一万头猪处理了。你说这效率高不高?
我们这地方要建地铁,三年了还没运行通车。你觉得这是效率高还是低了?
有的人赞叹我们的城市 “几年不见就变了个样”,这是效率高还是效率低?
我也不是给政府洗地,确实有些事情的效率不高。但是这东西没个标准,不好说。
我见过的老百姓很多都有这个想法:领导给我拍个板,完了抓紧给我办!
我有个铁锨你要拍不要拍?
首先核心原因就是 “缺乏良好的考核机制”;
外加公众对行政工作的舆论干预极大,造成公务员就是趋向不做事不犯错;
再深的道道我也讲不出。不过我也有个不成熟的设想来提高政府效率:股份制 + 政府企业化。
让政府工作人员收入和自己所辖地区、所管行业的税收挂钩,所辖事务的钱增加了,自己收入也会提高(前提是不乱提高税率)。相信能提高很多人的效率。
要担责任
事缓则圆
环节少,出腐败
环节多,效率低
两个极端都不好,所以在反复横跳
很简单,因为很多事情要符合规范和法规……
流程过于复杂!举个简单例子,比如某个信访件到了部委,部委肯定会下发到省厅,省厅给地市局,地市局再发给区县局处理…… 然后区县局再把处理结果反馈上去…… 这个流程是非常漫长的基本上都是用月来计算。
再其次是多部门之间的协调成本太高!再举个例子,某地招商引资招了一个企业,落地前,生态环境部门表示环评过不了,自规部门表示选址不符合规划。这种事太多了!
企业也是赚钱的,有些事拖这么久也不想干
因为干与不干一个样,干好干差一个样。
如果是你,你也会低效。
当然,现在政府一直在行动。
比如建立政务大厅,把办业务的部门都放在一起。
比如提倡一次办结。
以前你办个业务,少哪一个东西,工作人员查到就让你补完再回来,结果你补完了,他又会说还差一个东西,你问他还有没有别的了?他会说你先准备好这个,然后你又跑一趟,还是缺这缺那。
现在一次办结,好太多了。
再比如摄像头底下办公,12345 闭环监督。
政府一直在行动,当这一代老人退休,会好很多。
因为没有人愿意独自承担责任
想高效?
想当初我刚进单位的时候,负责过一个简单的数据收集整理工作,原来的流程是要在本月底单位发通告,要求下面的社区提供各自上个月新增加的服务对象名单,我们再归纳整理后转交给兄弟单位。一整套走下来要至少一星期的工作时间。
然后很聪明的我突然发现了一个矛盾点:特么社区提供的数据是我们本月初分发下去的啊啊啊啊啊!也就是说,我的工作其实就是把我们月初的名单留到月底再转交出去而已啊啊啊啊啊啊。
于是很聪明的我就自作聪明的偷吃掉了发通告的步骤,一到月底期限的第一天的第一个小时就早早的把数据转出去,剩下的时间开始偷懒摸鱼。
之后的第一个月顺利混过关,然后,第二个月月初,一把手老板亲自打电话把我召唤到他的办公室,当着单位二把手,三把手和办公室主任的面,“和蔼可亲” 的给我上了一堂行政流程守则课,让我深受不敢动。。。。。。
其实大老板也说的没错,核心就一句 “你 XXX 擅自的把下面人的责任揽到自己头上,没出问题,老子 XXX 不会表扬你,不会给你加工资,要 XXX 出了问题,XXX,你不死,他们先死!(指着其他几位领导),老子再死,死之前还要弄死你给他们陪葬!”
——我们单位的性质是比较开明的,一把手就像老李同志,同时平时和大家没大没小厚颜无耻嘻哈打闹随便来,但急了口头禅打包大赠送,我们单位特色。
从此,我还是老实的按规矩月初发名单,月底收名单了。可耻的腻了。
其实,撇开摸鱼偷懒的问题不说,很多行政流程真的是 “死” 过很多人才总结出来的经验教训,没在体制里干过的,就像当年刚进门的那个我一样,真的很难理解,等进了这个坑,亲眼看到别人,或者甚至自己也 “死” 过了,才会明白。
当然,有些真的是冗余的没必要的步骤,现在也是在慢慢改进的,至少我们东南沿海地区这里,精简便民流程,提高服务意识,至少月月都在讲,真讲。
过程太多,太繁琐了
多做多错,少做少错,不做不错。
因为人笨,制度死板,屁事多。
下一题。
私营部门首先想的是:把事干成。因为即使诺基亚没做错什么,但是企业还是倒闭了。你一辈子只要抓住一次风口,就会财富自由。所以会拼命承担责任。
政府部门首先想的是:免除责任。因为只要有一个黑点,你一生的努力就白费了,你的政敌会抓住这一点无休无止的找你麻烦。所以会拼命避免风险。
简单来说,因为现代政府因为公权力制约的考虑,很多部门和制度设计就是用来相互监督和制约的。而制约本身就意味着低效,因为制约需要消耗人力资源成本和时间成本等行政成本。
原本一件事,一个部门一个人可以全部做完,效率自然高,但是风险也大,因为人是靠不住的,谁能保证他思想不出现偏差呢?
于是设计成两个部门,四个人来处理。四个人中有一个人有不同看法,这个事就办不成,甚至可能需要推倒重来。
简单来看效率确实低下了,但是保证了公平,不会出现廉政问题。这才是制度设计者的初衷,只要队伍运行稳定,不出现廉政问题就可以了,至于工作效率,这玩意又不会影响设计者本身,慢了又如何呢?
以某基层单位发文为例,下发文件共需要拟稿人,科室负责人,文秘,办公室主任,分管领导和局长签字。经常出现的情况是,1 号完成拟稿,然后历经科室负责人出差,办公室主任培训,分管领导不在,局领导开会等等等是常态,能在 10 号发文已经属于快的了。谁也不愿意减少程序,领导觉得没签字是不尊重他,科员觉得多个人签字更保险,就这样。
看了许多人回答,我决定说下我的见闻,之所以有的部门效率低,如果归到人这一块,原因有二:1 公务员收入相对稳定,工作效率对收入无决定性影响。2 公务员升迁问题上,工作效率所占比重并非是大头,想升迁工作能力和效率很重要,但并非最重要。
结论就是,公务员最优的选择就是拖啊。。。。。
老的不干活倚老卖老,新的见样学样,而且干的多错的多挨骂多。很多最基层单位现状
低效和腐败是冲突的
有一种日了狗的感觉是领导说你干活太快了。
有一次我负责给各单位打款。我的习惯是工作来了赶紧干完,然后剩余时间干本职工作,于是名单准备好当天中午吃饭前去银行办理完毕,第二天早上领导说,有几个单位的先不要打,资金不够,要给另外几个单位打下款,名单要改下。你知道那种明明自己做对了,反倒成了错误的感觉嘛?
诺斯悖论喽,高效的政府更容易干坏事,过度追求效率必然损害公平。
都不用举例,想一想当年严打,那时候是咱们国家公检法系统运行最高效的时候,上午抓中午审下午就枪毙,谁想再来一次?
如果要说详细点,也行。国家的成立的根本目的就不是追求效率,甚至不是追求公平,而是追求稳定,其他所有行为都是为了国家社会稳定,比如公平就是达到稳定的必要条件。
现在再想想,很多看起来很智障的政策就能够理解了。
管得太多。。
效率太高容易把真正的权利集中在少数人手里,
这部分人一旦犯错,那就滔天大罪。
就像键盘一样,我们没有键盘,电脑就没法流畅的进行打字相关操作。
所以必须有键盘,键盘在设计之初就是为了减慢你的打字速度。
通过减慢你的打字速度来降低你的打字错误率。
政府亦然,在设计之初,为了降低犯错误率,需要把权利进行逐级分割,这样一来,虽然效率降低了,但是犯错误率也降低了。
对于政府来说,不怕慢,就怕错。
权利逐级分割,这也是互相监督,除非能收买所有人,一旦有人发现哪里不对头,立马就能反映到纪委。
昨天写了没保存,简单说说
1,务虚的东西太多
2,大锅饭。第一年你辛辛苦苦干,到年底发现跟玩了一年的待遇一模一样,第二年你还会拼命干么?
3,晋升难
4,这条不知道怎么总结,举例说了:跟你同批入职的或者比你晚的做了你的领导,你还能有积极性么?
5,工作千篇一律
6,这个可能挨骂。有的群众真是极品,你对他很尊重也真心想帮他,结果他满脑子民主法治,满脑子被迫害妄想症,工作人员可能昨天跟老婆吵架了,可能今天上班车被别人撞了,今天就没怎么笑。群众就大声嚷嚷要投诉你。
好像文不对题。。
部门,领导,团队氛围都是影响 “低效” 的因素,还有就是管理制度的不完善,其实这些都搞好了,也没那么低效的
我不在政府,我在银行。
我就吐槽一下老人去世之后,老人的财产该怎么取这个事。
一般这种都得几个小时折腾的。
1. 出公证书。
2. 钱比较少的,需要出具社保所 + 乡村振兴办公室 + 扶贫办 + 残联 + 所在社区给的证明。
户口本之类的基本证件就更别说了。
然后接下来给老人销户,每销一张卡,都要先挂失。
然后其中每一步都必须把上面那一堆玩意上传一遍……
整个过程少了一小时,多了仨小时。
真的要命。
我只是一个基层柜员,我不知道为什么,但是我很烦。
有能力办的事情不想办,因为只要你办一次,以后这个事情就是你的了,你就要负责到底。按照做多错多的原则,你犯错被开除出公务员队伍的概率就要比别人大,而且还可能连累你的同事和领导。而对于自己能力以外的事情,那就更不能办,因为如果你要去求教,那么你就给人以能力不够的印象,如果你不去求教,那你硬着头皮硬上,出了问题算谁的? 所以最稳妥的方式就是推,如果实在推不过,就单位内部研究决定,借调或者外聘其他单位的专业人才来搞,这样即使出了问题也是第三方机构的问题。总之就是一句话,谁也不能威胁到我的帽子和位子,我要平稳做到退休。
我算是在体制内,多少有些感触
答案就是效率与廉洁不可不可兼得
私人做老板,任何事情都是老板一人承担无论对错。决策过程也就是一句话的事。但是到了一个庞大的组织就不是这样了。这个组织也可以是大公司。
公司也好,政府也好,之所以分那么大部门科室有两个目的,一个是专业的人干专业的事。另一个就是互相制衡。一件事情的环节越多,效率越低,找五个人签字肯定比找一个人签字麻烦的多,耗时更长。制衡越多,环节就越多,效率就越低。但是违规违纪的成本和难度也就越大。
所以效率低,风险也低。效率高,违规违纪以及错误决策的风险也就越高。
对于政府和大企业,宁愿选择低效也要低风险。低效率一般不涉及企业生死,不涉及政府部门的存在合理性。但是高风险就涉及这些问题。
所以越是大的组织规矩越多环节越长,制度越僵硬,但是存活的也越长。
一句话。
流程越多,环节越复杂,管理越多头,规则越不明确,潜在担责越少,权力寻租空间越大。
拿了纳税人的钱不干正事的人占到多数,往往底层的最辛苦,拿的少,所以怨言就多!
不是说了吗,享受福利养懒汉,
因为大多数时间都用来上知乎…… 其实,我们单位效率挺高的,一年的事儿也就一周两周就搞定了……
还好了,这么庞大的组织。
总比每次立一次法快
政府不是效率为工作重心,你觉得效率高的地方的政府一定是其它方面都远高于效率低的地方。
啥部门都容易低效,公司也很容易低效,现代管理学要解决的问题之一就是大企业病。
借助现代网络让信息快速流通,配以公有制,可以解决这个问题。
现在技术是基本完善,就看公有制什么时候能建立起来了。
这和政府部门的本质有关系。狭义的政府,是只有社会管理职能的,不必履行公共服务功能。从社会管理的角度来说,公平和秩序才是首要,效率是可以牺牲的。
那邮寄一份回复信件来说吧
你先写好草稿
领导主管批阅
单位一把手批阅
有的时候单位一把手还会请示区局分管领导的意思
都批阅完了
写盖章条
单位一把手签字
去区局办公室盖章
盖完章后去复印
一份留根、一份邮寄
到邮局邮寄
邮寄完、发票保留
回单位发票签字
拿着发票找一把手签字
签完找财务报销
财务当然不会为你直接报的
财务会等月底汇总、
列总表然后单位一把手签字
然后在向区局报账
一个多月后收到四块二的邮寄费
是这样的,并不是政府部门容易低效,而是所有的社会组织包括政府,私企,国企,学校等等等等,如果天长日久,不能守正创新,都会容易低效。
只不过政府部门面对的是全体人民群众,倘若有低效情况发生,更容易被人发现,也更容易被人拿来被人诟病,毕竟我们现在建设的是服务型政府,作为被服务人员,谁会希望服务的提供者效率低下呢。
所以说,我觉得这个问题的实质是,如果让政府的办事效率更加高效,如果让老百姓有更多的获得感满足感。比如,我们相关政府部门经常采用的政务公开,畅通反馈渠道,变线下办为线上办,让数据多跑腿,让群众少跑路,都是为民服务的具体体现。
[
公务员笔试干货分享,行测申论如何提高
公考面试宝藏哥的视频
· 365 播放
](https://www.zhihu.com/zvideo/1495005595652112384)
上面千根针,地下一根线,高级领导不把底层当人,人力资源也是一种资源,感觉在他们眼里,底层人力资源是无限,事实是越高层级约不缺人,越底层干活人越少。我属于农业部门,比如我们四川,省级管 21 市州,我在的地方一个市管几个区县,一个县几十个多乡镇,到了乡镇直接对应群众的农业服务中心往往只有 3-4 个人,他们要管几万人农业生产,效率能高来吗。同样我一个县级部门,我的工作业务要和市上四个科室对接,前几天有一天,我上午下乡工作,接了市上 3 个不同科室给我的电话,还有财政局,审计局,自己直属领导,来自不同 6 个人给我布置工作,你觉得我效率能高起来吗。
责任至上的最终结果,工作的目的不是做了什么,而是不做错什么。比如同样去文具店买一包笔,自己的事下楼五分钟买笔五分钟吃根雪糕十分钟回来十分钟,半个小时搞定。
如果是单位买,询价流程就要走,你要去询价,等报价,给负责人汇报确认,然后签合同,货到了找各个关系人一起清点签字然后合同发票整理完财务流程走一遍,再到各个领用人登记签字确认。相关记录还要留档备查。金额大一点还要搞采购招投标。任何一个环节不处理清楚都会带来质疑,你为什么选择他?你是否有权利选择他,我需要你选择其他的。各种麻烦事
因为合规合法的流程可以尽量避免贪污腐败、利益输送等问题……
如果选择高效率,那就非常容易滋生黑恶势力、钱权交易等情况了!
现代政府比古代更加高效,只是通信技术更发达的缘故,其实很多行政流程上更复杂了!
政府效率低,超大企业效率也不高啊。这是大企业通病。 打个比方,贷款买房,大家嫌利率高,那咱们效仿新加坡成立公积金吧,好的。公积金中心成立,事业单位编制人员建立办公中心等。流程为那购房合同即可放款;又规定婚前婚后区别,好吧,必须有结婚证离婚证之类证明。又要求社保年限,那再来社保证明。防止收入造假,收入证明,还有身份造假。等等。这一堆的证明你说该不该吧。
政府是最高效的组织了。
最好的设备,最精英的人才,最标准的程序,最科学的流程…
你认为的低效,是因为他面对的群体也是最庞大复杂的。
打个比方说医院?其实现在医院效率真的慢吗?差不多 5 分钟看完一个病人吧,缴费时间长吗?也挺快!程序多吗?挂号、看病、检查、缴费、治疗,都没有多余的环节,条他没让你先宣个誓吧!但为什么你就是感觉慢呢?
一,群体太多了
二,像疫情那样长时间超高效投入是会拖垮整个体系的。
三,才是正常程序中的推诿责任、懒政不作为等。这是人为因素,不是制度机制。当然你反过来说就是因为没有制度机制约束才推诿、才懒政也有一定道理。但我想问:如果你遇到的都是孙连城那种死猪不怕开水烫的怎么办?阳奉阴违,而且别人做了,只是有实际困难,按程序和规定来确实他无法解决信访办窗口,那你怪他什么?怪他维护程序合法不好?怪他没有挪用专项资金灵活操作?心不在上面,别人也不违法违规,事情就办不了,他可以借但凭什么别人去借?
因为政府不能作恶,要绝对正确,于是,各种行为都要有无数的检查,从行为者的单位,到它的上级单位,到专门检查的单位,无数的人检查,都不用说复杂工作,就是一个司机,你告诉他,今天绝对不能违反交通规则,他马上就不会开车了,要是一定要他开,就是各种慢慢开了,使劲盯着各种交通标志。然后,会违反交通规则不?应该还会违反。这就是政府,怎么小心也会做错事,但是还是要各种小心。
跟小私企掉个个儿再试试
因为你认为一些简单容易的事情其实都不简单容易。
谁来承担责任就足以让事情变得复杂。
原题目:公共服务困境:政府购买寸步难行
本文依托陈家建、赵阳《“低治理权” 与基层购买公共服务困境研究》,尝试从国家治理结构的角度向读者介绍目前国内政府购买服务的现状和困境,以及与之相关的国家治理结构等知识。
在今年的 3 月 5 日,我所居住的东泰社区曾获评 “全国民主法制示范村(社区)”,但作为一个在东泰社区生活了将近 17 年的居民,居住体验在近两年却是日益变差。
导致体验变差的都是些 “鸡毛蒜皮” 的小事:楼下的灯泡坏了几个星期了都没有人修,楼栋一楼的对讲机反映了几次都没有人修理,车辆乱停越来越多,经常出现没有提前告知的停水,水压到晚上经常不稳定…… 还有明显的感觉是,以前社区经常提供的公共电影、测量血压等社区服务变少了。
社区内的水管翻修已经进行了一两年,期间有一段时间停工了。问社区保安,说是居委会选举,复工要等居委会批复。
东泰社区的物业公司中海物业是全国最好的物业之一,而社区更是能获得 “国” 字号的称谓,有理由相信东泰社区出现的问题不是个案,而是许多社区治理现状的缩影。
改善目前国内社区治理的手段很多,其中 “政府服务购买” 被认为是未来社区治理改革最重要的方向之一。今年国内社会学期刊《社会学研究》中《“低治理权”与基层购买公共服务困境研究》就从这个角度出发,探讨了目前 “政府服务购买” 在社区治理中的困境,同时也为我们打开一个理解国家治理结构的窗口。
什么是政府服务购买?为什么需要政府服务购买?
国内社区治理的现状是政府主导,社区力量参与。但社会力量参与感较弱,由此产生了许多矛盾。例如社区中的孤寡老人未能得到很好的照顾,社区对居民的许多诉求反应慢,效果也不令人满意。
而 “政府服务购买”,则是应对需求多样化的一种有效的手段。
政府购买服务应该始于 20 世纪 80 年代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的社会福利改革。当时对老年人、残疾人等社会弱势群体,通常是由政府举办的社会福利机构来照顾。但这些政府机构一直被大众诟病为效率低下、服务质量差。因此,英国政府进行了改革,在基层社区建立各种私营的社会服务机构,然后政府通过竞投标的方式,购买他们的服务。(《政府购买服务_购买的究竟是什么》唐钧)
这种改革思路的背后,其实也是近几年一直在强调的 “充分调动市场机制”。通过政府竞投标的方式形成有效激励,促使社会服务机构不断提高自身的服务水平。此外政府可以通过对不同需求进行切割,使得专业服务能够进到各个细分领域。
近些年,政府购买公共服务已经被视作具有重大意义。政府在服务购买上进行了大量的投入,例如上海静安区政府 2010 年购买社会组织的总额达 6450 万元,相比 2007 年增加一倍。(《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的现实困境和路径创新》徐家良、赵挺)
改革使得部分社区服务得到明显改善,但也暴露了不少问题,文章中写道:
1. 在运行机制方面,公共服务采购管理制度很不健全,购买规模和范围受到很大限制。同时,购买过程不够规范,服务评价和监督体系存在缺陷
2. 在成效方面,没有明确的绩效评估标准,各种指标主观性强,对服务质量和专业效果没有很好的测度,购买的大部分公共服务成效一般
3. 社区居民大多被动参与,对服务的形式和质量评价都较低。政府和社会组织也易于产生矛盾,对购买服务产生负面评价。
正是基于上面的问题,在前人已经做了大量从市场机制和政社关系的角度分析购买服务的基础上,文章则提出了 “探讨治理体系,才能厘清因果机制” 的思路,以此来解释购买服务在基层产生的现象和问题。
中国的治理权结构
文章认为,从组织分析角度,所谓政府的治理权 (限) 是指某个层级组织在公共事务管理过程中的资源调配、任务设定、时间安排、检查考核方面的权力。从这四个方面可以把治理权分为高、低两种情况。
在高治理权情况下,组织可以自由调派行政资源,自主设定工作内容,安排开展过程,并在检查验收过程中有较大的话语权。
而低治理权则相反,组织没有自由调配资源的空间,工作内容和开展过程都是被动接受,并且必须按照要求完成考核验收。
与之相对应的是,高治理权任务压力小,自主行动力强。而低治理权主要是被动应对上级任务,很难进行自主公共管理。
在中国的科层体系中,治理权的高低具有明显的层级分布特点,越高层级的政府治理权越高,越到基层治理权越低。
这种层级分布的治理权差异在很多维度都有制度化体现,例如中央部级单位掌控最多财政资源、上级部门可以通过任务下达来进行压力转化,上级下达目标一般占到地方政府目标比重的 75% 等。
而社区两委(城市居民委员会和农村村民委员会)虽然从本质上是自治组织,但在实际工作中,社区实际上成为了治理权最低的基层组织。在资源调配方面,社区的各项资金、办公场地等都由地方政府进行调配,工作内容也大多是承接上级政府分摊的任务,同时还要接受上级组织对其的考核。
这种低治理权也导致社区产生了独特的运行机制,即综合性治理。综合性治理是社区为了在任务重、压力大情况下最大化调用资源完成任务的机制,简单来说就是模糊社区内各部门分工和专业,在接到上级指定任务后由领导进行工作调配以集中所有资源完成任务。
但这种机制本身与政府社会服务购买是存在巨大矛盾的。因为社会组织提供的服务具有专业化的特点,服务提供相对单一且服务内容较为固定,这也是社会组织能够提高专业性,继续深耕的基础。但社会组织在政府完成购买之后,还需要政府提供相关资源,否则无法提供高质的服务。
这就导致了社会组织和社区产生了冲突。社区需要调配社区组织人员配合完成上级任务,但社区组织需要保持自己的自主性。社区组织需要完成的是专业任务,而社区需要完成行政任务。最后社区组织希望稳定逐步开展工作,而社区更希望能快速展现成果,实现成果” 可视化 “
可能有人会问,如果将社区组织和社区的工作内容进行切割,是否就能解决社会组织嵌入社区的问题?文章对 D 市 H 区进行了详尽的调研,给我们提供了一个更为生动的描述。
适应公共服务外包的改革
2014 年 4 月,D 市 H 区对社区公共事务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
首先,将公共服务站从政府的管理体系中切割出来,此前所有员工一律买断工龄,让所有人重新回到市场成为自由职业者。
紧接着,一方面引进专业的社会组织促进购买服务的专业化,另一方面对让本地社会组织成立社会组织,承接服务项目。
第三,对服务内容、范围进行了切割,并制定了定期考核标准。
第四,配备了专门的服务经费,制定了相应的管理机制,保证购买服务的正式化。
最后,制定了一套激励方法,只有社会组织满意度达标后才会完全发放经费。
改革的考虑是周到的。通过将社会组织从社区中分割出来,使得社会组织具有独立法人地位。社区、街道不能像之前一样将自身压力传导给社会组织。此外,严格界定服务内容,配置服务经费,进一步使得资源能够用在最需要的地方。考评机制也使得社会组织能够根据居民需要不断进行自我改进。
制度设计如此精细,那 H 区购买服务改革实际运行效果如何?
从 “专业” 变回“综合”
制度的改革并没有给社会组织服务的窘境带来根本的变化,反而带来了多重矛盾。
第一,服务分割虽然给了社会组织进行专业化服务的空间,但这种分割也造成了社区内职责权属不清。例如社区因为无法控制社会组织行为的后果,不愿意让社会组织以社区的名义进行服务,在需要社区进行审批的事项上也趋于谨慎,流程十分不畅。
第二,社区服务繁杂,经常会出现原定服务项目出现了新的”剩余项目 “,这些” 剩余项目“事务繁杂,占用了社会组织大量本应进行专业社会服务的时间。
第三,粗暴的任务分配问题使得社会管理僵化。上级政府常常安排各种临时工作,社区和社会组织因分工问题产生矛盾。
但不仅是社会组织感到委屈,社区同样在这样的改革中倍感压力。改革使得社区工作人员减半,而工作量仅仅相应减少了三分之一。根据 D 市民政部门 2017 年的统计,社区各种常规事项多达 537 种,光开证明就有 313 类,不堪重负。
社区负担相对增大,必定使得社区应对上级工作的能力下降。在中国,运动式治理是常见的国家治理手段,其主要特点是短时间集中行政资源完成重点任务。运动式治理一直传递到最基层的社区,表现为大量自上而下的阶段性中心工作,比如党务学习、专项整治、检查考核等。这些工作的完成需要社区统筹资源集中应对。
比如,TS 街道的 CX 社区,2017 年 5 月接到上级进行文明卫生城市的检查考核任务,一方面要求辖区卫生达标,一方面要求各种文明卫生创建工作建立完整的档案。为此,社区集中时间把各类资料补充完整,形成完整的 “痕迹管理”,同时发动所有社区人员整理办公室,打扫卫生。作为重要任务,社会组织也不得不暂停其他工作,参与配合。社区两委和社会组织集中全力搞了三天,但在检 查工作中还是受到批评,原因是社区的 “意见箱中居然没有任何居民意见反馈,而且资料归档不规范”。社区书记认为,如果社会组织完全听他指挥,就可以把工作做得更好。
2014 年之前,H 区在流动人口管理方面的业绩一直居全市第一名,但购买服务之后,排名进入了全市倒数行列。H 区公安分局对此意见很大,他们认为,社区全权负责效率更高,工作安排更容易,完成任务更便利,要求回到社区综合负责的管理模式。
矛盾普遍出现后,H 区购买服务制度也在不断进行调整。在组织管理方面,H 区和街道政府对社会组织和社区工作关联考核,将两者捆绑在一起。同时,社区还获得了对社会组织的考察权限,比重占到 20%。这就要求社会组织必须配合社区进行工作。
比如,2017 年上半年,在其工作记录中,重点工作包括食品行业登记、三小门店备案、文明城市巡查、鼠疫防治、消防安全等,这些本该是社区两委承担的工作,不在购买服务的范围内,现在却派给了社会组织。目前,社会组织额外承担的工作所占用的精力至少有 30% 左右 (G 组织 2017 年工作记录) 。除此之外,配合社区应对各类检查、考核更是常事,社会组织变成了社区综合治理的助手。
在三年的购买服务实践中,社会组织的专业性与公共服务的绩效表现出明显的背离。专业性水平高的社会组织以外来社会组织为主, 它们在机构组织建设、员工专业资质、规章制度建设等方面的评估中一直名列前茅。但是,H 区社会治理成效排名靠前的社区却几乎都是 “专业性水准” 不高的本土社会组织。专业性与实效性的反差说明,在当前的治 理格局中,当购买服务带来的专业化治理与社区的综合性产生矛盾时, 大多数社会组织为求生存会放弃专业性。
改革路漫漫
要对这样一个具有纵深的改革难题给出改革方法是困难的。解决以上的难题,需要执政者能够认清问题,并有足够伟大的治理智慧。
因为要保证准确。
比如说:你要换个灯泡。
你自己:买个灯泡换了。
走手续:哪儿的灯泡?什么灯泡?规格咋样?安装人工是谁?如何运输?运输损坏赔偿?灯泡超不超规格…………
你信不信如果你不把手续写明白啊,会有人给你装一个 10000000 流明的闪光弹,亦或者装一个纸画的灯泡
干与不干,多干少干,都不影响你的工资和职位,有几个人还会努力干呢
上个星期的事情。
收到一份文件要求盘点固定资产,主任签字要求分管副主任跟进。副主任叫我具体实施,于是我拿出固定资产台账准备开展核对,拟核对完毕后更新台账并附情况说明。
但副主任说不行,要我对接另外一名后勤的同志先做一个盘点计划方案给他,他同意了以后报主任审批,待主任同意后由我和后勤那名同志一起具体开展,待更新台账后,写个情况总结报给他。
于是他将我们的计划修改来修改去花了两天才定下来,然后我们花了半天不到的时间将资产盘点好并更新好台账及总结放到了他的台面上。
这种被称为大企业病,就是通过增加流程环节来防止职务腐败权能滥用,因为流程多了经办人也多难以掩盖,低效只是带来的负面效应之一只不过明显点。
现在企业也好机关也好,都抱怨效率低。但效率低是常态。怎么说呢,既然一群人才草草安排地待在一起,那效率肯定低的。霞关里人才那么多,照样葬送日本帝国。而当初的维新派,很多人都是自 17,8 岁就认识,开始磨合,自然效率高。维新派组织里都是年轻时一起发癫的朋友,不会说有什么黑暗森林法则、猜疑链作怪,后面的组织做不到这点。再说,你这些大组织效率不低,我哪有机会反啊?随便一个小队长都能让我喝一壶,一群合起来我更加斗不过了。
做事要审批,还有回头看,还有问责机制和终身负责制,都不想出事,肯定慢,肯定不满意。啥都快也行,啥也不看上来审批,出事了受苦的还是普通人,问责的是办事官员,更不满意了。既然都是不满意,那还是选个稳定的。
高收入高稳定的组织必然导致极度低效 这是符合人性的 任何组织都不可能例外 比如一些欧洲国家的企业 由于法律的规定导致高度的稳定 企业不能以任何理由接触劳动合同 其效率就极低 对于个人来说 什么也不干 老板也不能接触劳动合同为何还要干活
课本里面学过的知识都还给老师了吗?
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时会促进生产力发展。
上层建筑不适应经济基础时会阻碍生产力发展。
很大的一个原因是现实比剧情更狗血,更魔幻!谁没有青春,没有梦想?受伤后也就是经验,但也现实了,不得不去搞清楚然后再办,拿关乎人家的声誉,甚至是饭碗。
小事情,区县级局长可以做决定的,快一些。其他的事情,区县级局长也不敢擅自决定,等县长拍板。一个县大大小小的事情,层层汇报,还要问问市局的意见。就是汇报
说点正经的。第一是得到反馈难,就像我们单位东西坏了,好多人都看到了,但是都不管,过去好多天要用到了才有人提出来要换要修。第二是流程多,正常报修报换,涉及金额稍微大一点,最少要打个请示,找好几个领导签字,中间流转的部门很多。第三是领导考虑问题的角度不一样,你看到的是个例,领导考虑的是普遍性广泛性的问题,你上报有个宿舍空调坏了,要修,领导就会问你,其他宿舍空调有没有问题,或者其他还有没有要修的东西,整理出来一次性解决了。
设计的初衷就是为了降低效率,当然低效了!比如劳动监察部门,一有农民工讨要工资就说劳动保障不作为,但是对于工程项目的审批立项,工程建设过程的监管,甚至农民工工资保证金都在建设部门管理,劳动监察并没有任何话语权,如何约束开发商和建筑商?指定这种权力分散的初衷就是约束劳动监察的权力,其中一个原因就是防止地方势力借助劳动监察权力成为经济发展的阻力。劳动监察能制约工程款和民工工资拖欠的问题吗?能,但是不能任由权力为所欲为,只能按照程序按部就班执行,那效率可不就低了嘛!
因为政府的角色有社会底线意义,所以它的考核指标很多时候不是成果导向,而是风险导向。
这不是低效,这是为了程序正义付出的必要成本
因为政府部门的内部运作是一个监督机制,而且还不是完全体。相对的,正常企业的内部运作机制是一个激励机制。
没有解决方案
因为制衡约束权力的结果就是低效
除非把人替换成机械才能提高效率
不是容易低效,我国政府的原则是什么?为人民服务!
但是现在人民内部分化了,有了不同的阶级。有广大每个月收入不到 1000 的人;有小老板;有偷税漏税 13 亿,然后说补交就能补交的。
这都是人民啊,但是他们的利益需求不一样啊。你为了人民 A 服务了,就没有为人民 B 服务,但是不论是 A 还是 B 都是人民啊,你让政府怎么办?
所以官不好当啊现在啊。
所有单位,规模大了之后都容易低效。
但凡出了一点事情,都是大问题。
之后为了避免出问题就会再程序上做出规定来避免问题。
最后问题越来越多,程序越来越复杂。
慢慢就低效了。
本质决定了这类组织形态的工作积极性是最低的。
大部分政府职能部门(注意说的是有职能的那些,本身就是干内务的那些不算)的主要精力都没有用来处理本职工作,而是用来处理那些碰瓷事件了。比如劳动部门,他们只有 30% 的精力用来做劳动者保障了,主要精力是用来应对那些明明不是劳动者却想要碰瓷享受劳动者权益那些人了;再比如公安部门,主要精力用来处理报假警问题了……
不妨反思一下:为什么会觉得,高效的政府只会高效地干好事?
从严从快从速审判,人头杀的满地乱滚。
忘性不要太快。
作为取舍,现代政府都是 “低效” 的。
这就是程序的重要性。
我从一个小角度来讲低效。
我的工作性质决定我办公非常依赖电脑和系统,然而每天开机,打开系统,卡顿能卡掉我半个小时的时间,后续办公也是各种卡卡卡,每天光卡就能卡掉我一个小时以上的时间。
换电脑?只要能开机,能用,就不能换。
前面有朋友从社会学、心理学等角度分析了一波,那我从财政学角度解释一下。
财政学里专门有一个概念就叫 “政府机构运转无效率”,那出现这个情况的原因是因为以下两点:
1、缺乏竞争:政府工作人员缺乏竞争,因为大部分官员和一般工作人员是逐级任命和招聘的,且 “避免错误” 成为政府官员的行为准则,故没有竞争压力迫使他们去高效工作。其次部门之间缺乏竞争,因为各部门提供服务是特定的,无法直接评估各部门内部的行为效率,更难设计出促使各部门提高效率、开展竞争的机制。
2、**缺乏降低成本的激励导致无效率:**从客观来看,由于政府部门的活动大多不计成本,或者说很难准确计算成本,往往容易出现公共物品过度提供,导致资源浪费。主观来看,政府各部门对其提供的服务具有垄断性,正是因为这种垄断地位,也就没有提高服务质量的激励机制。此外,政府部门提供的服务比较复杂,无法评价运行效率,也难以对其进行充分的监督和制约。
纯手打,不喜勿喷。
很多人应该没接触过政府工作,too young too simple,嘴上说的厉害,但实际一涉及到说服的工作就非常不好做。
比如说 10 万个人的小区要拆迁,有 80% 的人同意了,你拆不拆? 你敢拆,那一些钉子户,就会出来躺大街的,哭哭啼啼拍短视频传抖音的,各显神通,搞的你满头包;
就前面大半个月,本来不许转租的政府公寓,要腾出来做抗疫用途,一群转租户跑去上街,在那下跪,你看逼乎上很多人是什么看法,你靠企业家精神怎么来治他们 ?
再比如说对 60 岁以上的老年人推广打疫苗,人家就是懒得打,或者有点高血压糖尿病,不敢打,或者听了网上的一些传闻不想打,那你怎么办?
如果你的企业家精神觉醒了,那自然是不管这帮老头老太太咯,反正 ta 自己不打,死了不关你事,还省钱了,但政府咋能这样。
政府部门做事需要按规章制度来做。
规章制度不但特别细,而且是死的,而生活中遇到的情况千千万。
超出规章制度的事情怎么处理?
要么层层请示,要么不做,毕竟比起不按规章制度办事,不办是最安全的。因为无论你做的对与错,超越权限都是错,反而按规章制度不做却可以对。
只要一个组织够大,它一定会低效。出于各种原因,组织大了一定依赖管理,管理要依靠制度,而因为林子大了什么鸟都有,大型组织不可能期待人性,期待大家都以组织利益为先,因此制度一定会庞大、复杂、严谨,流程一定会拉长。因为不如此,就有人钻空子偷油水,大型组织里,跑冒滴漏的小问题,漏出来的油水就很惊人,这样的问题多了,组织就离崩溃不远了。
私企这样追求盈利和效率的地方尚且无法避免,只能通过一些手段去延缓管理制度带来的负面影响,而无法消除。换句话说,一个可持续发展的组织,假设它是理性的,那么我们看到的那些引发 “低效率” 的管理措施,带来的正向收益就要大于负向损失,其实是理性选择的结果,对于组织最终还是好处大于损失。
而政府是最庞大的组织,何况这个组织 “不是以营利为目的”,“不以效率作为衡量标准”。低效就很容易理解了。
其实政府也会出一些手段试图去抗衡管理带来的负面影响,但组织过于庞大了,不得不做很多妥协,最终收效不大。不过如果这个政府还在 “有效” 运转,其实问题都不大。
以上各位都把问题解释的很好,其实凡事尝试多角度思考也就差不多了
1. 温家宝说过一句话:“不管多么小的问题, 只要乘以十三亿, 那就成为很大很大的问题!”
2. 审批部门多在政府的角度,本意有一部分是避免一家集权,希望能保证各个部门互相监督。。。
法律角度回答一下。以前是没有最高院复核死刑的,省高院就能判了后执行死刑。
于是就有几个冤假错案,被冤枉的人没撑到真相大白就被处死了。
有了最高院复核死刑后,类似问题没有再发生。
低效有时是必要的,部分低效是因为权力受到了制度的约束,有利于保护普通人权利。
当然,有的权力运行需要高效,有的权力运行需要审慎低效。不能一概而论。
至于容易低效这个问题,只能说是一个片面的角度,政府部门有时也很容易高效。
比如城管执法、小额罚金。
问题有瑕疵。
为了防止一个人权力过大,也为了卡死各种各样的腐败操作空间,所以一件事情要好几个部门分摊管理,而且必须证明无数次,才能推进。
然而这样做并没有卵用……
有天要修路,于是派了 A 专管修路,统管一切,过了一段时间。有人举报 A 在修路期间吃回扣、捞好处,经查属实。
于是派了 B 监督 A 办事,这样风气转正了,过了一段时间,发现 B 的权利太大了点,AB 两人只要商量好了,还是会吃回扣捞好处。于是派了 C 监督 B, 以此类推派到了 DEF 了。为了防止这六个人串通,又设了 G 来监察这六个人,没事就来检查检查是否合乎流程规范。
于是做一件事的时候需要 ABCDEF 依次审批,然后再报 G 传阅,这样才能办成,你说慢不慢?
政府部门效率差的原因主要有四点。
一,因为政府部门没有一个明确的目标。比如说麦当劳的效率快是因为老板要盈利,老板要求员工每天完成多少业绩比较明确,每个人的分工也很明确。可是政府部门的目标就不是很明确了。比如说法院她的目标是减少冤家错案,同时还需要及时处理案件,对于有些案件还需要照顾民众社会舆情,涉及内容太多有的还互相矛盾。
二,政府部门没有一个好的及时的验证方式,一般麦当劳当天工作好不好就看当天的营业额。营业额高了,说明工作比较好。可是由于是政府部门,不管服务质量好坏很多时间都需要去办理。而且人民也很少指出问题。
三,政府部门由于是公务员,即使工作出色领导也不可能给你相应的激励。而且政府部门晋升也是需要论资排位的。不像私企有很大的权利和操作空间。
四,由于政府都是民选的,为了保证自己不出错都尽量少做出改变以免出力不讨好的结局,或者尽量层层上报把事情的决策权留给上司,这样可以避免责任。
通过以上四点可以得知为什么政府效率低下,那怎么解决呢?
1 - 要明确部门的核心任务,尽量从难的方面入手。
2 - 提高组织的责任心,培养使命感。
目前想到的这些,对我们以后办事都要避免
1. 职责分工不明,这件事到你手上都 n 手了。
2. 挂着别人名字的工作你在做。
3. 做对了没人夸奖,做错了人家就怪你。
4. 工资做多做少都一样,有些请个病假就一直不来上班了,还照样拿工资。
5. 有人像自由班,迟到早退,和你拿一样工资。
一是人确实多。二是工作分工有时不明确。三是缺乏科学系统的激励奖惩监督机制。
上面放个打个喷嚏都要学习一下,放个屁都要做好台账。琐事一堆,哪有时间处理正事呢。
太敏感了,不敢实名。
做政府相关项目的,前段时间在某农村发现了有种植的罂粟,数量已达到入刑标准。
将情况汇报给项目主管部门(非公安),询问如何处理。
得到答复:不知情,自己决定。
大伙应该明白是啥意思。
所以后续我们也没敢做什么,没有人做了什么,无事发生,事情就这样结束了。
为什么低效?我不敢知道。
什么低效?
你这是在侮辱我们伟大的政府!
你下午敲盆 / 上访 / 维权 / 造假谣等等等
半夜你就进去了。
这效率不够快?
简单说,高效和廉洁,有点互相遏制的关系,很难都实现。在整个人类的空间和时间范围内看,确实可能存在既高效又廉洁的政府,但很稀少。而既不高效也不廉洁却很容易,毕竟人性本私。
举个例子,两口子花自己的钱,想买啥买啥,没人管,也不会浪费,很高效。
但是,如果这钱是别人的,那就要证明这钱都是该花的,否则不能花,花错了要处罚。然后每个月查一次帐,各种凭据发票,购买记录,时间节点,预算赤字。。。。搞得十分复杂。这就不高效了。
但不搞这么复杂,人就会钻制度的空子,而且无孔不入,即使搞这么复杂,也不能100%保证廉洁。
政府这个东西,有两个最吸引人的东西,一是税收,二是公权力。它们都类似于 “别人的钱”。所以,政府必须要搞很多复杂的程序来避免腐败。这样一来,高效就很难实现。
况且,高效不高效,也不好界定。所以,大多数国家的国民,如果有的选,就宁可选择廉洁但低效,也许有选腐败但高效的(存疑)?但(部分)腐败+(部分)低效,往往是最常见的。
以前我以为只是各职员懒政所致,但身处其中发现,真正低效的原因居然是 tmd:
下派的屁事儿太多,没空办正事儿!!!
科层制的固有缺陷。
1. 公平理论(亚当斯,1965)。简单说,公务员有时候不怕累,就怕不公平,比如工作量分配不均匀,同样的级别同样的收入,有的很闲,有的很忙,这样很容易打击勤劳者的积极性。
2. 只进不出。政府部门没有有效的人员退出机制。在四川大学读研究生时,课上范教授曾分享过一个故事,他曾到某县挂职副县长,听县委书记说,该县三年没有开除过一个公务员,范教授大吃一惊: 在这样的毫无激励机制的体制下,一整个县城,三年都没有开除过一个公务员,可想而知大家工作的积极性如何。
不一定
在摄像机镜头面前各种勤奋上进和蔼可亲
建议给直接服务群众的办公室装摄像头,并且进行网上直播
100% 有效,另外不准用临聘,以免用来背锅,必须纯编制,轮岗服务
别的单位送来一份不是太重要的文件,因为文字功底不行,有很多语病、用词错误、标点错误、格式错误,5 个人,审了 30 遍左右
低效的企业一般都在残酷的市场竞争被高效的淘汰了
低效的政府……
很多事情并不是简简单单就能看出来是否能成功,都是在试错的过程。可能私企做个项目,十个里面成功一个就烧高香了,只要我能高效的尝试,失败几次没问题。
政府失败个几次影响可就严重了。
而且你看比如中国基建低效么,全世界最高效的了,因为大家都知道建个桥,建个医院是对的,是好的,效率一下就上来了。等基建差不多了,效率就往下走了。
任何一个组织大了,就得讲规范,办理事情就得有合规的流程。政府作为行政机关,还得避免权力过于集中,就要将流程拉长,对于去办事的人来说,就会显得低效,但对于整个组织来说,这样才是最高效妥善的方式。
举个例子,你开了个小吃店,雇了 A 给你打工,你把所有事全权交给 A,A 烤表示烧饼赚钱,原料 A 买,产品 A 卖,收入支出没人监督,如果 A 从不出错一心为你着想,这样效率是最高的。
但实际情况是卖烧饼不一定赚钱甚至可能亏钱,于是 A 提出卖烧饼你得调查研究判断卖烧饼合不合适,确定卖烧饼能赚钱才予以立项。
买原料 A 可能会吃回扣,所以你讲买原料的事交给 B 来做,B 买的原料未必符合 A 的标准,中间免不了扯皮,
负责采购的 B 和负责销售的 A 可能会贪污,所以你决定让 C 来查账,A 和 B 不可避免的会花时间来应付 C 的检查。
你看,原本一个人能做的事现在要三个人来做,这效率自然就降低了。
政府本来就是一个垃圾程序,还会越来越大,最多做做优化打打补丁,到一定时候换个新的
因为低效舒服! 就好像周末你在家, 肯定是怎么舒服怎么来. 因为管你的只有你自己.
政府部门的成立基本是因暴力而来,夏商周到民国新中国,都是依靠武力。所谓政府部门的效率应该武力值,用武力打败别人的效率。
然后是垄断,巩固政府部门的政治地位,当年主席还在井冈山老蒋都要去剿灭他,当然老蒋逃到台湾了老毛也想消灭他,彻底的消灭竞争对手追求绝对的垄断。
对于你所说的效率,应该是为你办事的效率,你觉得呢?为百姓办事不是他追求的第一效率,就算是猪农追求效率的是猪肉的产量和肉质,当然猪有可能越圈的话,猪农要做的是加固猪圈。
因为不管他们高效低效,领的钱一样。。。。努力又不会多劳多得
在我看来,无论什么政府都不是好政府,因为政府天然具有自我膨胀的本能,政府本能的会蠶食更多更多的经济资源,但是政府本身是不具备生产力,一个没有生产力的单位掌握大量生产资源就是资源浪费,我更倾向于政府的职能市场化
我举个例子吧。
我们辖区有一起交通事故,两车追尾,很小的事故,现场两车协商私了完毕,前车走了,后车驾驶员一会又死了。到场的 120 医护人员现场检测说死亡并不是因事故死亡,是心脏疾病死亡,这也得到了死者家属的认可,因为这几天死者一直说不舒服。
但是,我们处理事故的民警不能就这么简单的认可了。因为,尸体一旦火化,家属又来说是事故死亡,你又没评没据的,怎么处理,因此,民警认为必须做病理和死亡鉴定。
做病理和死亡鉴定需要钱啊,我们财务规定,支出超过 5000 的,要先写申请,找领导签字,然后从财务系统报计划,然后一层层审批,等所有人审批完,这个计划才能成立。然后还不能付款,还要再走报销程序。
以前我们只做死亡鉴定,因为死亡一般都是事故死亡,所以这次做病理鉴定是新找了个鉴定机构。据说某地交警因财政没钱,欠他们鉴定费,所以人家不信任你一个新合作单位,要求先付钱再给鉴定报告。
好嘛,财务报销审批又得一层层的走程序。
因疫情原因,财务被隔离了,我们的财务系统是内网,在家无法通过互联网审批,现在计划审批还没完成呢。死者还在停尸房冻着呢,家属要求尽快火化。
我举这个例子是说明什么呢?有些慢,是因为一切都要合规。如果民警认为反正 120 说了是疾病死亡,家属也认可,就结案了,这肯定快。那以后家属反悔了怎么办?民警要求做病理鉴定,是因为现在不把死亡原因搞的盖棺定论,一旦火化后发生纠纷,谁也付不了责任。而财务更不必说了,政府有明确的财务制度,怎么申请用款,怎么报销,哪怕是一块钱,也得按程序来。
可技术克服的低效正在尽量克服,比如网上办事,系统设定办事期限,一经提交不可更改。可制度克服的低效也正在克服,比如放管服改革,政府信息公开。而人员素质造成的低效,只能随着时间推移才能克服,但也在慢慢好转。但是为公平和程序正义产生的低效,就没办法克服了,这是用来监督和限制公权力的,可以更科学地理顺组织结构和逻辑关系,但是克服很难,而且今天的科学结构明天可能就因为突发事件不科学了。毕竟效率和公平是冲突的。
懒
因为见证资料,越是基层要求的见证资料越多。
曾参与过一个项目,是省市区县乡镇街道四级同时要求参与办理的。省里要求所有的业务必须按照法规条例标准来,没有依据的一律不许提,不是必须的不要提供,实现全程不见面办理业务。当初领导在设计的时候很完美,除了特殊情况,基本可以做到全程网办。
在实际办理的时候,市里要求加一点,县里再加一点,最后到办事的时候,该带的资料一件不少。
一些老人(电脑操作不熟)来办理,部分一年只办一次业务的,一些其他原因的,还是选择线下办理。年底一统计,网办率偏低,领导很生气,通报,并放出话来,网办率列入下年度考核指标。
现在基层的办理方式是:以上那些人来办事的时候,照样收纸质材料,然后再用来办事人的手机操作一遍,提交,实现全程网办。也就是说一件事办了二次。
总结一下就是:基层人员被上级加了量(多收和查验材料),做了重复劳动(网办),效率低下正常。加上随时而来的报表统计学习志愿者活动等等… 你说一天能有多少时间来处理业务?
这个还算好的,单一业务部门。如果去乡镇和村里,那个业务才叫繁杂呢。
是这样子的,政府部门如果要下发一份文件,那就先本部门主任审核,本部门最高领导确认,然后再找各部门领导会签。然后再找办公室的领导审核,最后找局长签字确认,之后才能下发。
而且顺序不能乱。你是不能先去找办公室审核了之后再找其他部门领导会签的。
但是呢,以上各位领导很多时候你是不能在一天内找到完的,因为领导经常有会要开,不是在这个内部开就是在外部开。所以很多时候拖延,不是因为写不出那个文件,而是找不到领导。
因为没有末位淘汰制?每天处理的事情按件计算,每个季度最后几名扣绩效,教育三次扣绩效就淘汰,如果做错了,一年内错误件超过一定数量也淘汰,跟社会接轨,马上解决低效问题,还会涌现出很多自觉为人民服务加班加点的好公仆。管理方法多了去了,私企里待一个月都会懂。
简单一句话可以解释。
办公室人员收入,与高效低效无关。
一个月完成 10 件事,和一个月完成 100 件事,收入差别不大。
为什么公司追求高效?
为什么要做公务员,无非钱多事少大锅饭最稳定。
改错成本大
呃呃 你什么都做了领导在干嘛啊?
当然是在审批和修改你的每一个步骤咯
你办事的时候当然低效了,大人物想办事,尤其是大人物们都想办事的时候就快的很。
川普跟德州州长吃了晚饭给小弟交代点事情,第二天德州就出台一个针对 Antifa 的法案
欧盟代表跟泽连斯基说他们要把正常情况下几年搬完的手续在几周内完成,恭喜乌克兰加入欧盟。
政府部门容易低效,怎么核酸隔离封城连环出击都那么利索?
你这倒在上海路边等救护车等不来,人家那边钉钉保卫战,哪有什么低效呢?
如果你自己开店每天忙 16 个小时你是什么心态?如果你在单位上班每天加班两个小时你是什么心态?说到底就是利益问题。对你没好处的事你会很积极吗?
因为拿固定的工资,高效和低效差别不大,只要在期限内完成任务即可,所以很多人就会选择以最小的代价完成任务。
其次,政府部门工作也没什么竞争压力,做的好与做的不好,结果差异不大,只要不犯严重的错误,很少有人能将你开除。时间久了,慢慢就形成这种普遍低效的氛围。
人性如此而已。没有立竿见影的切身利害,人很短视。
政府就好像平时写作业的你,提不起笔,没有干劲拖拖拉拉。努不努力都是挣那点钱。
小企业就像考试的你,即使不会也不留空,尽力做做。毕竟小企业不拼命立即倒闭,拼命则至少一直挣钱。
因为有人(内鬼和外鬼)利用漏洞谋私利,有的还是惊天大案,最后还得相关人员兜底背锅丢工作,于是政府不得不层层加码方方面面都要想到,才能免去不必要的麻烦,保护自己!!!!!!!!!!!!!!!
所以要你准备的材料就都要准备好,不要觉得不合理!窗口办事员也是普通人也要吃饭也要养家,他不可能相信你而断送自己的铁饭碗的!
政府天然趋向于低效,就如同法院一样。因为制衡与协调才是核心任务。
如果你明白了这个道理,再去观察现在的社会的各种现象,保证你暗爽得不要不要的。
不光是政府还是国企。其性质都是在收益与风险不成正比的,我们单位,光我每年经手的资金就有几千万,而收入才十几万,这时候我们要做的事情就是怎么样无风险的把这钱赚到手,而不是因为某个风险问题被审计查出来然后套个造成国有资产流失或者套取公司资金这样的罪名去蹲大牢。
那为了使得风险受控,必然需要有人来均摊风险,所以逐级审批,万事万物皆要审批就成了常态,让领导把责任背走是我们需要做的事情,一周开一次周会,把上周积累的风险都上会申请,也就意味着光一个上会流程就要一周,再通过其他地方进行系统流程,那起码就小半个月了,所以这就是政府低效的原因。
政府部门做一个方案最重要的不是解决方法,而是每个人的负责范围。方案不像方案,更像一本有迹可循的追责书,一旦某个地方出了问题就可以按图索骥。
所以当政府部门做事的时候,每个人都尽力将和自己无关的事情扔的远远的。而要通过一个决定,往往需要上上下下的层层审批,所以我们发现我们的所有事情大部分时间都在走流程。
因为有人监督 所以要做事留痕 留痕就需要手续 跑手续就费时间 还有信息不对等 对自己要办的业务不太懂的话 出去办事来来回回跑 给人感觉就是办个事好麻烦 医院银行之类的也差不多 另外某些机关单位里边的人 也确实很懒 就不想干 所以各种理由拖着 哪怕我们办公室 去领点办公用品都卡你几下
事不关己高高挂起,就这么简单。
《为人民服务》
因为我们是为人民服务的,所以,我们如果有缺点,就不怕别人批评指出。不管是什么人,谁向我们指出都行。只要你说得对,我们就改正。你说的办法对人民有好处,我们就照你的办。“精兵简政” 这一条意见,就是党外人士李鼎铭⑶先生提出来的;他提得好,对人民有好处,我们就采用了。只要我们为人民的利益坚持好的,为人民的利益改正错的,我们这个队伍就一定会兴旺起来。
《纪念白求恩》
白求恩同志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精神,表现在他对工作的极端的负责任,对同志对人民的极端的热忱。每个共产党员都要学习他。不少的人对工作不负责任,拈轻怕重,把重担子推给人家,自己挑轻的。一事当前,先替自己打算,然后再替别人打算。出了一点力就觉得了不起,喜欢自吹,生怕人家不知道。对同志对人民不是满腔热忱,而是冷冷清清,漠不关心,麻木不仁。这种人其实不是共产党员,至少不能算一个纯粹的共产党员。从前线回来的人说到白求恩,没有一个不佩服,没有一个不为他的精神所感动。
……
…… 我们大家要学习他毫无自私自利之心的精神。从这点出发,就可以变为大有利于人民的人。一个人能力有大小,但只要有这点精神,就是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
《愚公移山》
大会闭幕以后,很多同志将要回到自己的工作岗位上去,将要分赴各个战场。同志们到各地去,要宣传大会的路线,并经过全党同志向人民作广泛的解释。
我们宣传大会的路线,就是要使全党和全国人民建立起一个信心,即革命一定要胜利。首先要使先锋队觉悟,下定决心,不怕牺牲,排除万难,去争取胜利。但这还不够,还必须使全国广大人民群众觉悟,甘心情愿和我们一起奋斗,去争取胜利。要使全国人民有这样的信心:中国是中国人民的,不是反动派的。
任何层级太深的大组织都会低效
因为大组织没有生存压力 那么稳定和遵守规则远比效率重要 大家都不重效率那么最终结果就是慢慢劣化
政府并非特例
啥都要审批、啥都要问责,怎么高效?啥都不审批、啥都不问责?你能答应?
哪里这么多理由,就是他没有竞争对手。你一部门、人家公司也是一个部门,人家公司不用财务什么的多方确认?无非是政府部门比企业多一点,这点活派人手成立一个部门来统筹不就完了。
政府效率再低市场也是政府的,企业试试看?
晚一天都有竞争对手盯着你的业务。
再多说就是没有股东监督,政府谁来监管?群众?
以上回答针对的是日本政府或资本主义国家政府。
为什么低效?因为规矩多。
为什么规矩多?因为要防小人。
为什么要防小人,因为小人多。
为什么小人多,那我咋知道啊,千防万防,不还是有人能贪到几个亿?
我大一学 c,大二学 C++ 和设计模式。那个时候我觉得,设计模式都是没有用的,数据流图也是做做样子的,面向过程的编程才是最快的,面向对象的编程是很蠢的。
工作之后才觉得,一个统一的模式,一套看似繁琐的代码规范,是多么的重要
高效的政府必定是一言堂,却必须服从于领导
政府是不能一言堂的,至少明面上不能 领导连薪资都碰不了。公务员服从指挥靠的更多是领导人的人品和自我责任,要是有人不满或者躺平,就容易低效,而且还解雇不了
有的部门为什么高效,大多是曾有更强力的部门要求改善流程,增强效率。什么不改?
某强力部门:不改你这部门就全部去守水塘吧
题主想想以下几个场景,如果还不明白,那还是回去复习小学语文吧:
1. 花自己的钱,办自己的事
2. 花别人的钱,办自己的事
3. 花自己的钱,办别人的事
4. 花别人的钱,办别人的事
政府部门办事是哪种?
1. 因为权力。
为了约束权力,所以必须要有条条框框。
而这些条条框框就一定会导致效率的降低。
2. 也是因为权力。
为了约束权力,所以人事方面限制极大。
铁饭碗就会导致没有危机感,缺少动力。
3. 还是因为权力。
因为权力大,所以你必须找我办这个事。
既然你只能找我,那效率低你也得忍着。
没有那么多流程你总不好让那么多公务猿吃白饷吧,你没有那么多流程,怎么跟上头多要点钱,没有那么多流程怎么把责任推脱,没有那么多流程怎么吃拿卡要
那个 ous 系统已经把单位的老同志们折磨疯了
嫖也管、娼也管,二奶它不管。生也管、死也管,无钱治病它不管。天也管、地也管,满城雾霾它不管。店也管、铺也管,街上流浪它不管。吃也管、用也管,食品污染它不管。住也管、建也管,房价高升它不管。活也管、死也管,入学困难它不管。评:利它必管,利民不管
看到这个问题不吐不快,我们不是政府部门,只是一个国企,下面我来说说我们工程服务类项目采购工作流程: 1、上报月度资金计划(上报加审查时间最快 20 天,同时月度计划必须是去年 10 月份所报年度资金计划已有项目,否则一事一议、分析论证,再上报审查,又是 20 天过去了)。 2、提报技术规格书(本单位所有领导基本都审一遍,包括但不限于财务、经营、工程管理部门、安全监察部门、环保部门、办公室等部门领导及分管领导、总工程师、财务总监、主要负责人全部审查签字,所在单位审查完成后再报上级单位对口科室、安全监察、环保、投资发展部等相关部门及上级单位分管领导审批,注意: 审查过程中就算有一个字不合领导心意都是打回来重新修改,我们单位和上级单位距离较远,每次都是修改后重新扫描发过去再审查。提报技术规格书直至审查通过最快 15 天)。 3、终于开始采购了(举最简单的例子,询比采购,这一步开始先是推荐供应商,以前有类似项目的还好点,可以优先联系,没有过类似项目的就在天眼查找具备资质的相关单位,然后编制采购组织方案报单位主要领导和上级单位采购主管部门审批,审批完成后开始联系供应商,在规定时间内按照采购组织方案相关要求进行网上报价,组织相关人员进行开标,开标过程中会因为供应商数量不足、供应商未按要求报价、供应商资料不全、供应商未盖章签字等等原因进行一次、两次、三次…… 开标,直至确定供应商,这一步最快 15 天)。 4、确定供应商(开标后编制供应商确定表,报单位分管领导、负责人和上级单位采购部门负责人、分管领导签字确认,10 天左右吧)。 5、合同签订(第一步先签订技术协议,线下签订 5-7 天,然后缴纳履约保证金,一般 3-5 天,好了开始最难的一步,合同审查,编织完合同文本后上传至合同平台审查,审查人包括本单位财务部门、经营部门、法务部门、安全监察部门、分管领导、财务总监、单位负责人,上级单位分管业务科室、投资发展部、法务部、分管领导、单位负责人。合同审查过程中只要有一个领导退回让修改,就必须从本单位开始重新审查,这一步时间说不定,最快 15 天,慢的两三个月)。 捋一捋我们的采购程序,大概一切顺利也得 80 天左右,注意我说的不是几百万或者大几十万项目(大项目一般要公开招标,可能需要在这个时间基础上再加上一个半月),我所述项目只是一个 15 万不到的小项目。
根本:没钱
以人民的名义为例
孙连城为什么搞不好信访窗口,最后达康书记亲自过问都搞不好,因为没钱啊… 本来以孙连城这样的级别,领导的事情就是他们要办的事情,比如达康书记面对陈岩石,但是一把手上嘴唇和下嘴唇一碰,区里给大风厂安排资金,他们就弄过去了;接下来要是窗口要和银行标准接轨,这个没有小 20 万下不了,接着就是招投标,接着就是…. 说白了
因为要走程序。但是走程序不一定是坏事,如果没有程序的话,办事虽然快了,但是能不受约束为所欲为的人也更多了。
因为这就是个糊口的事,建设落后了而已。
已经在推了:网上政务大厅。
逐步的让机器去负责制度和流程(真的很繁琐)。
过渡期吧,可以这样理解,想象与现实存在差异。
坐我对面的街道工作人员伸了个懒腰站起身,用力地叹了口气,“啊,终于轮到我下班了。”话未毕,刚过来接班的人就接话,“你就好,明天也没有排班,可以休息。”“我排班少是因为我可是要24小时听候指挥的,可不是没有事做。”边说着这位身材略显魁梧的男士 …
知乎用户 温水宁宁 发表 不能养懒汉 ✖️ 不能养你 ✔ 不能发钱✖️ 不能给你发钱✔ 知乎用户 炒面面包子 发表 至于这三千万,它究竟是用作人员、公用经费还是提升人员待遇,这是徐州市设计单位海量的顶尖技术人员计算设计出来的,他们当然比 …
社区,或者居委会,以及里面的工作人员,在疫情爆发之后迅速切入了我们的日常生活。他们是最近两年被频繁提到的人,被骂,也被称赞,有时也被当做一种象征。 但这些工作人员真的快忙疯了。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涌进去,有人后悔,有人迅速离职,也有人还在坚持。 …
知乎用户 碧玉寒冰 发表 机关里面,有两类人: 一类人 “起得比鸡早,做得比牛多,睡得比狗晚”; 另一类人 “一杯茶水一根烟,斗斗地主聊聊天,吹牛打屁似神仙”。 一类人 “做得越多,错得越多”; 另一类人 “不求有功,但求无过”。 …
知乎用户 密斯塔 发表 !!!!! 编辑:因为我是外国人,没有帐号实名制认证,所以最近不能使用提问、回答、评论、点赞等功能,只能编辑以前的回答。很多私信我的朋友们,我也没办法回复你们,抱歉。 所以私信我要问我问题的朋友们,可以直接在这里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