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萧咋说|改革春风吹满地,不看春晚不生气

使用CN2/CN2GIA顶级线路,支持Shadowsocks/V2ray科学上网,支持支付宝付款,每月仅需 5 美元
## 加入品葱精选 Telegram Channel ##

好几年不看春晚了,今年依旧。

大年初一,电视上很多频道,还在没完没了地重播。仿佛它是一道珍馐,谁要是错过了,简直不可原谅。

每年除夕夜,都看一本自己喜欢的书籍或刊物。今年是听戏剧,河南曲剧,揣摩它的音律和唱腔特点,不知不觉迎来新年钟声。

小时候的寒冬腊月,经常有河南的戏班子到湖北唱曲剧。不少湖北人会唱这一 “外来” 剧种,民间也有些高人会拉曲胡。这算是一种地缘文化现象。

对于热衷春晚的,我也不置喙,那是人家的口味、人家的权利。只要自己乐活,那便是好的。看完即弃,像倒掉水杯里的茶根,也很正常。

只是不明白,为何不少人对春晚 “年年看、年年骂”,还要一本正经地讨论、批评一番。

除夕守岁之于民众,本是是带着古朴印记的民间叙事文本,寄托的是对于个人、家庭禳灾祈福的期盼。这一诉求基本可归属于私人的情感空间,每个人都是春节的主角。

为何大家乐于谈及上个世纪八十年的春晚?

那个时期,改革总体上曾带来一种短期的平等化效应,尽管福利和保障水平不高,但每个阶层都能找到各自的平衡点。

就老家湖北而言,1983 年春全部实行了 “大包干”,农村大量的砖瓦房就是此后两三年雨后春笋般冒出来的。至今犹记得,那几年除夕夜,老家的鞭炮声几乎彻夜不停。

彼时的春晚,也有主流意识形态的嵌入,而具备获得感的民众,在观感上并无落差。

改革直接推动了整个社会的阶层分化、利益分化,获益阶层与利益相对受损阶层,有着不同的社会满意度。

春晚不可避免要承载必要的叙事,这种叙事更多的应是民间话语。而春晚承载了越来越多的主流话语内容,进而完成了集体话语对于个体话语的僭代。

随着主流话语的全面介入,春晚从一个偶然诞生的节目,转变为某种必然的主流话语传媒镜像。

华服艳舞、仙乐飘飘,花团锦簇,迤逦排开,稍纵即逝,连摄像镜头都应接不暇。观众愈是看到屏幕里的华丽镜像,愈是感觉到它与现实生活的落差。

即便曾给观众带来无数笑声的赵本山,也只有通过展示其作为弱势者 “可笑” 的一面,才能取悦宏大叙事。

不管春晚节目如何巧妙地将宰制性话语,以民间话语的方式加以表达,“在场”的社会成员都是 “缺席” 的。

它以欢声笑语,完成了对最广大弱势群体利益诉求和情感诉求的掩盖,将改革受益群体普遍化为全体社会成员,进而达至个体对于 “共同想象” 的认同。

至于这个舞台上高歌的夜莺、捧哏的小丑、唱唱跳跳的奶油小生、拼命煽情的男女主持,不说也罢。

作为一种特定故事范式、话语范式、文化范式的输出阵地,春晚注定还会一如既往地办下去。

至于你喜欢与不喜欢,并不重要。它们每每都要迫不及待地进行收视率的报捷。

很认真地要对春晚评头论足,是太把自己当回事了。人家能够与民同乐,已经是难得的低姿态了,还想怎地?

改革春风吹满地,不看春晚不生气——比如我自己,还有诸多远离它的人。

最简单好用的 VPS,没有之一,注册立得 100 美金
comments powered by Disqus

See Also

为什么总一些言论指责现在的年轻人不争气?

知乎用户 惘然 发表 记得很多年以前有人骂九零后,当时看到这样一句话,忘的差不多了,大概意思就是 地沟油不是我们 90 后卖的 奶粉掺三聚氰胺也不是 90 后干的 贪赃枉法也跟我们 90 没关系 各种社会问题基本都跟我们 90 后没啥关系 …

没有自由,就没有真民主

没有自由,就没有真民主 ·方舟子· 在《从中国跟美国争夺民主话语权说说怎么区分民主与专制》一文中我谈到,中国政府为了和美国政府争夺民主的话语权,抢先开了一次“民主峰会”,请了几个洋五毛在会上做宣传,说中国的民主是真的,美国、西方的民主是假 …

哪些事是你当了领导才明白的?

知乎用户 吃撑了 发表 受人敬仰这件事,真的很令人上瘾。 我做技术出身,总觉得自己当了领导之后,不会膨胀成那种典型的领导。然而,当公司扩大规模,我也成了有十几名下属的技术部门负责人的时候,我才明白现实不是我想的那么单纯。 这十二号下属,有男 …

旧邦新命:东南亚国家为何走向不同的道路|政见CNPolitics

二战后,曾沦为殖民地的东南亚国家纷纷独立。在历史演进中,欧洲国家的民族意识与政府权力都逐渐被确立,建立了由具备凝聚力的民族拥有政治主权的所谓“民族国家”(nation state)。不同于欧洲,东南亚的国家因殖民者的到来而成型,在国家出现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