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区封控后的医生:凭工作证无法通行,靠吵架才能出门上班

使用CN2/CN2GIA顶级线路,支持Shadowsocks/V2ray科学上网,支持支付宝付款,每月仅需 5 美元
## 加入品葱精选 Telegram Channel ##

本文作者:yxtlavi

3 月 27 日,上海「划江封控」,将以黄浦江为界分批实施核酸筛查。浦东新区、奉贤区、金山区、崇明区全区以及闵行区部分街镇先实施封控,开展核酸筛查,4 月 1 日 5 时解封。

3 月 31 日,就在浦东解封的前一天,上海新增确诊 358 例,无症状感染者 4144 例。

4 月 1 日 3 时起,按照压茬推进的原则,上海对浦西地区实施封控。封控区内,所有人员足不出户,人员和车辆只进不出。上海卫健委要求,对于确有应急就医等紧急需求的居民,各街道和居委会应提供必要的服务保障。

有着 2400 万常住人口的超级城市上海,需要长期就诊的患者不在少数,居委会、120、医院正在承担着不同的职责,面临前所未有的压力,确保城市的运转。

但分批封控的日子里,一些问题正在延续。

医生:靠「吵架」才能出门,骑着三轮去采样

根据七普数据,刚刚解封的浦东有近 600 万人口,也恰好是本次疫情的高发区域。

疫情之中,医生是第一个冲上前线的人。不论是综合医院,还是社区医院,每个医院都参与其中,上阵采样。当混采中出现阳性,医生们会再上门单采。

3 月末的上海,潮湿、多雨,中午气温逼近 30 度。医生们穿着防护服,连续工作十几小时,眼前布满雾气。来自浦东某社区医院的陈美琳(化名)告诉丁香园,「常常觉得体力不支、喘不过气。」

虽然浦东从 3 月 27 日起才开始封控,实际上陈美琳已经连续工作 20 几天,连续的高强度正在逼近她的身体极限。「每天出发时间都不固定,有时四五点就要出发;晚上回来时间也不固定,要到次日的凌晨。」

然而她的医院却没有提供大后方的保障。大部分时间,陈美琳都在上门单采:爬楼梯,去村子……医院不提供交通工具,有电动车的医生自己骑着,再捎上同事;剩下的医生只能在泥泞中跋涉。

不管多艰苦的条件,他们都要穿着防护服去,从早跑到晚。当下大雨、特别热的时候,从里湿到外。

医生们要在村子里采样 100 多人,向居委会借用了三轮车。陈美琳供图

医院给医生们提供午饭,却没有饮用水,他们一整天喝不上一口水,「不过,这样中午上一次厕所就可以了。」防护服穿脱不方便,陈美琳也只能苦中作乐。

4 月 1 日,浦东的解封结束,但陈美琳的工作远远还未结束,她似乎也看不到结束的那一天。

从今日起,浦西陆续封控。上海卫健委在公开的文件中明确提出「医务人员、防疫人员等,凭工作证或单位证明或核发的通行证可正常出行。」家住浦西普陀区的内科医生周思宁(化名)却告诉我们,想要出门参加正常的防疫工作,一纸证明并没有什么用,而是要「靠吵架」。

周思宁所在的综合医院也参与了采样工作,与陈美琳的医院不同的是,她的医院为医生们提供行军床和停车位,保证医生们做一休一,确保医生们的工作负荷。真正困扰她的,是家门口的居委会。

今早,周思宁出门前给居委会打了三次电话,询问医护人员能否正常通行,每次得到的答案都不同,最后一次居委会直接告诉她,医生出去就不能回来了。

小区的微信群,明确说如果医生出门就不能回来。周思宁供图

周思宁尝试拿着医院开的工作证和出入证明来到小区门口,果然被拦下。她告诉门口的管理人员,「我们也是希望赶紧控制住疫情,不要再外溢了,才去出门工作的。」

周思宁被挡在小区门外时拍摄的照片。周思宁供图

最后,她的丈夫赶来,说要「去市政府、区政府投诉」,周思宁才得以被放行。等她到医院才知道,很多同事都靠「吵架」才出门的,如果小区继续不允许医生们出门、或晚上不能回小区,医生们只能在医院住。周思宁感叹,「真的希望医生们工作了一天之后,能回自己家里的床躺躺。」

隔离老人:要走 23 层楼梯才能拿到饭

3 月 30 日,韩霞(化名)的父母因为是密接,被拉入某高楼隔离。母亲进入隔离点后,拍摄了现场情况给她看,令她心急如焚:吃饭要靠抢、没有饮用水;居住在 23 层的高楼,电梯却因坏了未开放使用,年近 70 岁的父母要走到一楼才能拿到午饭。

韩霞告诉丁香园,这栋高楼里聚集了大量密接、阳性人员。她发送给我们的照片可以看到:不论是老人还是年轻人,都聚集在一起等待拿饭,并没有间隔一米。

母亲给韩霞拍摄大家等待拿饭的场景。韩霞供图

韩霞的父母想着,在集中隔离点总归有物资保障,所以没有带干粮来,其他的隔离人员也是如此。但实际情况却和他们的预想完全不同:这里并没有足够的食物储备,也没有足够的管控人员。

30 号当天中午,韩霞的母亲为了抢饭,从 23 楼走到 1 楼,最后她抢到 3 瓶水,2 个馒头。也有住在高层的老人因为无力下楼,而选择不吃饭了。

让韩霞庆幸的是,母亲拿到饭后电梯开放了,不用徒步再爬上 23 楼。晚上十点多,有身穿防护服的管理人员来为父母上门送饭,不需要年迈的父母下楼取饭,只是要一直饿着肚子等。

韩霞居住在江对岸,和父母只能通过微信联系。昨天下午,母亲告诉韩霞,终于分到了一个热水壶,可以烧点热水喝了。

同样住在隔离点的小颖(化名),虽然居住的条件比韩霞的母亲好一些,也有人定时来送饭,但不同的是,**小颖已经怀孕 35 周,且为高龄产妇。**她所居住的隔离点,两人一间,房间反锁,没有医护人员。

小颖在 11 天前核酸显示阳性,5 天前她自测已经转阴,但是依旧在 28 日被拉入集中隔离点,之后一次也没有测过核酸,**也没有人告诉她什么时候隔离结束,甚至没有任何一个留下联系方式,**隔离就像「与世隔绝」,和外面切断了联系。

如今她已经一个多月没有产检,「假设出现问题,我也不知道该求助于谁」。

小颖隔离点提供的饭菜。小颖供图

透析病人:四天没有吃饭喝水

进入三月后,上海逐渐有小区封控。许多透析患者遇到难题:小区封控不让出门、以前透析的医院关门、新的医院不接收、居委会不安排。

透析患者与普通慢性病人不同的是,他们需要隔一天或是两天到医院透析一次,在医院至少需要停留三小时。在这个过程中,他们自己容易被感染、或成为密接,导致不能出门。

医院假如出现了阳性,要关门消杀,只能将病人转移到其他医院,其他医院并没有能力承接这么多的患者,只能与街道、居委会合作安排。也有的病人因为小区封控,不得出门。

上海卫健委明确要求:对于确有应急就医等紧急需求的居民,各街道和居委会应提供必要的服务保障。但真正做到没有耽误血透的人,数量可能并不多。(点击链接查看丁香园往期文章:《单日新增 4477,划江封控后的上海怎么样了?》

透析患者自发组建了一个微信群,交流医院的床位情况,群里其中不乏 5 天、7 天、甚至 10 天还没透析的病人。同样在这个微信群的李晓梅(化名)告诉丁香园,她和父亲同为尿毒症患者,如今已经 5 天没有透析,她的家中还有一个瘫痪的老母亲需要被照顾。

透析患者在微信群内自发接龙,统计情况,等待志愿者的帮助

李晓梅今年 50 岁,她的父母已经 80 多岁。几年前她和父亲都被确诊为尿毒症,长期在瑞金医院卢湾分院透析,她每周一三五,父亲每周二四六,这样留在家里的人可以照顾瘫痪的母亲,日子也能勉强过活。

但是自从 26 日父亲最后一次透析后,由于小区封控,父女俩再也没能出门,如今两人都出现浑身乏力,父亲有时还陷入昏迷。

原本李晓梅寄期待于居委会,然而从 26 日至今,**居委会所做的,也只是上门采过一次核酸而已,**当时全家三人都显示为阴性。

居委会了解他们的情况,表示「已上报,继续等待」,之后就了无音讯。李晓梅后来给居委会打过数次电话,但都占线打不通。**「我们可能不会被新冠打垮,却可能因为无法血透被逼上绝境。」**电话里,李晓梅带着哭腔说。

即便是给安排了血透机会的病人,到了医院也并不好过。本来该隔天透一次的刘京(化名)因为是密接,10 天只透了 2 次。30 号是他最后一次血透,当晚 8 点他到了医院做上血透,但是因为是密接,被要求必须乘坐 120 才能回小区,所以他只能在医院长椅坐了一夜,等到第二天早上 5 点才有 120 来接。

凌晨,老人们在医院等待 120 来接他们回家。刘京女儿供图

刘京已经 77 岁,是直肠癌患者,伴有心衰。他在医院坐了一夜,回家就发烧了。当晚一起在医院等待一夜的,还有一位 88 岁的老人。

如今,距离上一次血透也已过去 2 天,刘京询问居委会什么时候能安排下一次,居委会回复:等待。刘京坐不住了,他继续问,是不是名单里没有自己的名字,居委会不客气地说,「你已经透过不止一次了,早就有你的名字了,街道会安排的。」他只能如居委会所说,「等待」。

在透析患者的群里,「等待」是最常出现的词。每个人都有各式各样的理由被迫「等待」。有的病人小区虽然允许他出门,但是医院要求他提供已解除「2+12」的证明,病人询问街道,回复「等待批准」。

由于没有证明,病人本院虽然愿意接收他,但病人只能去浦东的定点医院,定点医院又人满为患,病人只能继续回到「等待」状态。

还有病人因为确诊为阳性,不知道该去哪里透析。其中一位身患 20 多年的尿毒症患者,已经 10 天没有透析。他担心身体状况,4 天都不敢吃饭喝水,也没有小便排出。

透析患者求助群在三月初只有几十人,如今已经数百人。

除了透析患者以外,癌症病人等需要长期住院的患者,也因为封控不得不在家里。居住在嘉川社区的徐有芳(化名)是胃癌晚期患者,原本在 16 日已经做了术前检查,但因为 17 日小区出现无症状患者,他未能及时到达医院,床位已经被他人占用,徐有芳只能回家。「2+12」管控结束后,小区内再度出现疫情,他仍未能入院。

徐有芳是肿瘤医院临床研究入组患者,医院的研究组停诊,而他所有资料和检查报告都在那里,去其他的医院很难治疗。直到今天,在本该入院手术的半月后,他仍然在家中等待消息。

在疫情之下,非新冠患者的就医问题屡屡被推上台面,救助资源的缺失成为了悲剧发生的土壤。在上海的疫情漩涡之下,普通人也深陷其中。

不会上网团购的独居老人

居住在浦东某社区的郑宇飞(化名)家中一共五口人,自从 3 月 18 日封控以来,社区只送过一次菜,他们全家只能靠速冻食品度日。

 

居委会送来的蔬菜。郑宇飞供图

为了买菜,郑宇飞设置了 6 点、 8 点、晚上 8 点、0 点多个闹钟,盯紧各大平台,集中心力抢菜。实际上平台不是没有菜,而是运力不足,经常一秒不到就抢光了,郑宇飞戏称「比抢春运火车票还难」。

好在后来附近一家超市搞起微信团购,主要销售「蔬菜盲盒」,约 5 斤的蔬菜,售价 60 元左右。在这个特殊时期,郑宇飞表示也还可以接受。

会蹲守买菜平台、微信群的年轻人尚能保证吃食,没有子女或者居委会的帮扶,老年人封控后,「吃饭」都成了问题。

叶云(化名)的奶奶因为疫情被封控在浦东家中,平时由四位子女轮流照顾,封控时只能由当时留在家中的大伯照顾。叶云的奶奶 94 岁,已经瘫痪、失明,没有自理能力,她的大伯也已经 70 多岁,母子俩都做过心脏手术。

不会微信团购、不会上网买菜,居委会只在昨天下午送来了几根胡萝卜、几根黄瓜,一盒午餐肉罐头,以及两颗包菜。这么多天,两位老人靠一天一袋牛奶、一颗鸡蛋度日,那也是家里仅存的余粮了。

几天前,两位老人开始有发烧咳嗽症状,但是家中没有药。他们自测抗原显示为阳性,但手机却一直显示「等待上传」,尽管核酸已经是 4 天前采的。

 

抗原显示阳性,但手机却一直显示「等待上传」。叶云供图

叶云联系了居委会,但并没有人安排去接受治疗,直到昨天下午,居委会才送来了两盒药。

因为家住在浦西,她不能去给奶奶送药,心急如焚。直到今天,叶云拜托了一位有跨江通行证的朋友,帮着买了几盒抗病毒药物和食物送过去。

卫健委:当前防控形势严峻

疫情之下,上海的众生相显现。在 2000 多万常住人口的数字下,是每一个鲜活的人。

3 月,全国累计报告本土感染者 103,965 例。其中,90% 来自吉林省和上海市。

上海卫健委曾多次提出,满足急危重症患者、孕产妇、儿童以及血透、放化疗等特殊患者必须的就医需求;医护人员、防疫人员持工作证明,可以正常去工作。

可落实到最底层,医生要靠「吵架」才能出门,透析患者依旧需要在信息黑盒里等待,抗原阳性的瘫痪老人暂时无人管理。

今天,国家卫健委发出公告:我国新增本土确诊病例和无症状感染者增长快速,疫情多点散发,波及范围进一步扩大,部分地区社区传播尚未阻断,并有外溢病例报告 ,防控形势严峻复杂。

严峻形势下,生活仍要继续。

策划:carollero、yxtlavi

监制:gyouza

题图来源:视觉中国

丁香园招聘

1. 新媒体运营(丁香园)

协助运营丁香园公众号 微博等

工作地点:杭州

点此直接投递简历

2. 线上主笔(兼职)

独立完成医学/医疗相关原创内容生产

工作地点:远程不限

点此直接投递简历

也可将简历投至邮箱

hujiafeng@dxy.cn

邮件标题:投递岗位名称-姓名

↓↓↓ 点击「阅读原文」进入「疫情动态」

长按二维码向我转账

更懂中国医生

受苹果公司新规定影响,微信 iOS 版的赞赏功能被关闭,可通过二维码转账支持公众号。

最简单好用的 VPS,没有之一,注册立得 100 美金
comments powered by Disqus

See Also

医闹及若干病例

医闹及若干病例 作者:清衣江 国内医闹,越来越频繁,越来越暴力。从我所看到的报道,似乎都是患者/家属无理取闹。 2月21日,一男子酒后服农药,被送到河南商丘市睢县中医院,抢救无效死亡。死者家属认为医生措施不当,当天辱骂、殴打医生。第二天,死 …

在我遇到的麻烦事里,终身透析简直排不上号

我三岁时得了非常严重的尿道感染,住了院,做了手术。出院之后,大家看我每天都活蹦乱跳的,就乐观地觉得我痊愈了,压根没带我去复查。 2011年,差不多17岁的时候,我去做了一次体检,检测项目里有尿蛋白和血肌酐。 那应该是我三岁之后第一次查这两个 …

极昼工作室|57岁农民工上海看病被隔离:伤口感染没法治

摘要:木工李大勇觉得自己的57岁太倒霉了,在山东干活,出了车祸,来上海看病,又被困在宾馆。 文|周航 编辑|王姗 躺在宾馆隔离的第12天,看着伤腿不断渗出血液,李大勇更急了,从早到晚都在打电话,给家人,给医院,给医生,急切地想知道隔离结束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