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评价粮票?

使用CN2/CN2GIA顶级线路,支持Shadowsocks/V2ray科学上网,支持支付宝付款,每月仅需 5 美元
## 加入品葱精选 Telegram Channel ##

知乎用户 王子君​ 发表

谢邀。

必经之路,因为当时国家所掌握的资源还支撑不起法币。

我个人觉得,不能认定粮票是五十年代才诞生的事物。如果从货币角度来衡量,粮票的形式在抗日战争时期就很明显了。

是蒋委员长给八路军发军饷么?是南泥湾和减租减息

最直接的体现,是解放战争里的淮海战役里,前线推小车的民工:

挑运军械弹药的,每百斤每百里,发粮(秋前小麦秋后杂粮)32 斤;每运一个伤员 50 里,发粮 30 斤,需担架搬运的 40 斤(人需要照顾,奖励更高)。

为什么说动员百万民工就真能整出来?因为蒋委员长那边的还乡团在屠杀农会,重建乡绅秩序;而解放军这边在分地、在发粮。

你是农民你跟谁?

为什么不发钱呢?

因为日本人、伪满洲国、蒋委员长、各地军阀,都发了一堆废纸货币。各边区政府,嗨,太小太分散,发了也没人认。

农民被折腾怕了,要么给贵金属,例如银元,要么给粮食。

银元我党也是很紧张的,但粮食还真发得起。随着土改的快速推进,地主阶级被推翻,大量农产品剩余可以集中到国家手里。

例如解放东北后,东北废了至少 16 种捐税,油煤的税率从两位数降到个位数,结果粮食征收和税收反而暴涨:

47 年黑龙江征收公粮 28 万吨,48 年则是 38 万吨;松江省 47 年是 19 万吨,48 年是 28 万吨。

嫩江省 48 年前 7 个月的税收就有 96 亿,比 47 年全年还多 37 亿。

齐齐哈尔的商户 46 年只有 1600 余家,49 年暴增到 4300 余家,49 年的税收比 46 年增加 1000 余倍。

一边要打解放战争,一边要给农民商户减租减税,结果总收入反而暴涨。这就是最直观的解放生产力,也最直观地反映了乡绅地主阶级被淘汰的必然性。

这就是正义。

其实回头看,我党是以 “现代化组织 + 粮本位”,打败了“封建帮会组织+半现代金融本位(银本位和废纸法币)” 的国党。

49 年爆发在上海的 “米棉之战” 就是典型:

当时我党手上只有 2000 万斤粮,上海入冬前需要至少 4 亿斤粮。

上海滩(当时的中国华尔街)放话,只要囤积 “两白一黑”(白米白棉黑煤)不卖,就能搞死上海。

不是空话:十个月之内,上海粮价涨了 66 倍,

怎么解决?50 年上半年,上海国营粮店从全国调了 17 亿粮食到上海(不肉疼,那时候全国已经可以折出 514 亿斤细粮)。屯粮的私营店卖 16 万元一斤?我国营店卖 8 万元一斤。

自己到黄浦江底找个雅座吧。

想明白这个道理,再去想粮票。

新中国成立之初,是不可能建立现代金融体系的。全面抗战的 12 年里,全国通货发行量增加了 144 亿倍,物价上涨了 8500 多亿倍。恶性通货膨胀是个巨大的历史包袱(前面一斤粮 8 万元也能看出来)。

“37 年 100 元法币买头牛,49 年买几粒米”,这个故事是写在教材里的。

所以深吸一口气想想:

你的底子是被战争摧毁了的社会环境;

你有四亿多人民要养活,靠的是和清朝没啥区别的农业生产;

你还要工业化,从不算多的农业剩余里挤出一部分,向斯大林卖江西蜜橘和山东大葱,来换工业设备和图纸;

换来的工业能力还不能立刻投入民用生产,必须继续大规模投入长期没有经济收益的军工。因为冷战了,马上是抗美援朝。

只能靠统购统销和粮票。

国家来收大部分农产品,然后以粮票的形式进行分配。这样至少在国计民生最基础的吃饭问题上,不用背过去恶性通货膨胀的包袱,也极大减少外部战争风险对市场的干扰。

工资稳定,脆弱的初步工业化稳定。发多了,还能根据粮票的发放数据,来形成最基础的计划经济。

从中央到基层的 2400 余个地方及部门,发了上万种粮票。从面粉大米高粱玉米豆子,到挂面切面米粉年糕点心,到米饭面条馒头包子馄饨,都要票。

除了基本的粮和油、猪牛羊、鸡鸭鱼、蛋、糖、豆制品、蔬菜,汗衫、背心、布鞋、手帕、肥皂、手纸、洗衣粉、火柴,也是要票的。

电器、手表、自行车、香烟,也是要票的。

以前翻资料时,记得有作者吐槽上海人的精致,因为上海独有 “半市两” 的粮票,25 克。

老一辈平均的生活、对工资的不敏感,很大程度上是因为货币在当时的市场流通里没啥大用。票证背后所象征的计划管制才是核心。

真正的货币,其实就是粮票。典型是当时的全国通用粮票,一斤抵两毛钱。

本来到 60 年代粮票的种类就开始缩减,这意味着大量交易还给了市场。

但中苏论战、越南战争、第二个五年计划的半崩溃,新中国工业化遭受沉重打击,外部环境急速恶化。

大量资源不得不重新聚合回国家手里,形成了一直到 70 年代末期的粮票繁荣期。

到了 80 年代初,反复确认粮食不再是问题,国家有足够的资源在全国范围内支持货币价值了,才慢慢放开,停用粮票。

但也造成了价格闯关和双轨制的波动,并深刻地影响了整个 80 年代。

1993 年,随着粮油的敞开供应,粮票终于走进了历史里。

知乎用户 比尔海特十二世 发表

虽然我很喜欢兔子的颜,但是在粮票的问题下看见张楚寒,感觉还是很怪异。

不晓得这是知乎的什么操作。


粮票这个东西的本质,其实是以运作军队后勤的思路来运作消费侧。

粮票本身和吃不饱是没多大关系的,有一个城市户口,那就按月给你编制一份口粮,按照供给侧生产力,多少粗粮多少细粮、多少副食品。

只不过每个人要吃到这份口粮,不是去厂里找车间的 “司务长”,而是拿着粮票和钱去粮站买。

买粮去粮站,买其它去供销社,与其说这是商业机构,不如说是后勤机构。

在五十年代,与那群和人茬了二十多年架的老丘八聊商业,他们想的一定是囤积居奇、质次价高。

但是和他们聊计口下粮,一起吃供应,他们一定安心许多。没办法,当兵不办后勤,就要散伙嘛。

他们中的最长老,那位超级天才,对于八级工资制的厌恶和对供给制的欣赏是溢于言表的。

那伙人里最专业的 “经济学家” 陈青浦先生坐了小三十年冷板凳之后,拿出的巅峰之作无非就是个鸟笼子嘛。

如果你说连陈青浦都不够社会,那我也不和你辩,我们讲的也不是社会,而是科学社会。

“粮票” 制度的第一大问题,就是供应标准的制定问题。

首先就是半大小子吃穷老子,家里四个孩子,有那么十年是排排站都在十几岁这个区间,每一个都比成年人能吃,但是供应标准比照成年人是打折的。

所以,吃不饱就成了那个时间段的国民记忆。

此外,人为压低供应标准、各地供应标准不一致、资源分配不均,是另一个问题。

“粮票” 制度的第二大问题,就是储蓄功能问题。

制度设计的本意是要你把你这个月的一份全部吃光,下个月还有这样的一份,不需要你储蓄。

但是,有人就是得了仓鼠病,不屯东西不舒服斯基,还有人老家亲戚多,全家一年那点儿细粮指标都得储备起来,逢年过节老家亲戚来人了,做给亲戚吃。

本来生产能力有限,卡着营养标准定的量;陈三两中间扒一道皮,“支援国家建设”;粗粮给孩子们省点儿,细粮给亲戚留着。

于是就又吃不饱了。

我以前问过家里老人本地的粮食供应,算下来主粮每天能到一斤左右,一个月二十七八斤的棒子面 / 高粱米,三四斤的白面 / 大米,全吃到肚子里是将将够吃。

知乎用户 花村妇联主席​ 发表

某个制度的存在会倾向于维持自己的存在。

所以一个好制度最后也会变坏,粮票就是典型。

知乎用户 清徽 发表

粮票是限制货币购买力,保证粮食能供应给大多数人的手段。

等于是平抑粮价。

当然粮票与其配套政策,有优待特定地域、城市的情况。

但这些政策是为了让国家能更快的发展重工业。

这样才有能力在后来用本国工业反哺农业。

当然国家能选择比较隐蔽的手段,发展轻工业,用工农剪刀差来获得农产品。

但是中国是一个后发国家。

除了英国这个第一个工业国家外,任何能发展成功的国家,都没有按部就班的一步一步从发展轻工业,再发展配套的重工业那样走。而是选择适合本国国情,适度提高发展重工业的速度。

那些试图按部就班的后发国家,比如印度。

尼赫鲁以军事冒险集权,发展本国重工业,结果军事冒险失败后,也没有能力优先发展重工业。

他的女儿改变了策略,采用外国工业产品,发展本国绿色革命,好处是立杆见影的增产,结果是很快被国际工农剪刀差拿走了增产的东西

知乎用户 Canicularis 发表

粮票制度是为了配合粮食统销统购政策的产物。

20 世纪 50 年代初期,我国粮食供求矛盾十分尖锐。在 1953 年 10 月,陈云在全国粮食会议上作了题为《实行粮食统购统销》的讲话,认为当时全国的粮食形势很严峻:收进的少,销售的多,不少地方已经开始发生混乱,东北的灾情最为严重、北京、天津的面粉不够供应,收购计划完不成购销差额将达到 45-58.5 亿公斤。

当时粮食征购困难的原因在于当时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陈云指出:” 农民收入增加了,生活改善了,没有粮食的要多买一点粮食,有粮食的要多吃一点,少卖一点,结果我们越是需要粮食,他们越不卖”。

那如何解决呢?既然市场上的粮食不能减少,减少出口的主意不能打,军队和机关人员口粮不能减。唯一可行的办法就是在农村实行征购,在城市实行定量配给,严格管制私商,调整内部关系。

他比较分析了各种解决办法:又征又配,只配不征,只征不配,原封不动,“临渴掘井”,动员认购,合同预购,各行其是,认为除又征又配外其他办法都不可行。但是 “征购” 的名称有些骇人,“配给”的名词也不太好听,粮食部长章乃器就提议把 “配给” 改为“计划供应”。于是陈云把上述办法的名称定为“计划收购”、“计划供应”,简称“统购统销”,而粮票作为销售端的配套方式就此诞生。

对于城镇居民而言,粮票不仅保证了最低限度的口粮供应,同时还是一种隐形的福利,由于国家执行低买低卖的政策,国家每年都要大量对粮价进行补贴,在实行的第一年国家销售粮食就损失了 2.55 亿元,到 1987 年时,城镇粮食销售量为 739 亿斤,而国家财政为此支出高达 276 亿元,1988 年时又突破 300 亿元,成为国家一个巨大的包袱。

但对于农民而言,统购统销极大的损害了他们的利益,由于工农产品剪刀差的存在,农民出卖农产品后获得的购买力极其低下,严重挫伤了农民的积极性,使得农民开始消极对待农业生产:如 1954 年湖南醴陵全县 7 区 7 乡的 2683 户中,过去有 2145 户养猪,现在杀了猪不养的有 300 户,卖了猪不养的有 333 户。安徽临泉县 1954 年全县当年 58.5%的黄牛也被宰杀。而这种情形发展到 1955 年春便显得更加严峻和不同寻常,各地农民闹粮、抛荒、抢粮事件接连不断发生,农业副产品生产大幅度下跌,同时要造成了计划经济时代严重的城乡贫富差距。

粮票的另一大作用则是限制农民向城市流动,确保城乡二元制度的稳固。

在粮票制度下,农民虽是粮食的生产者,却不是粮食的自由支配者, 甚至不是粮食的优先供应对象或特定供应对象。在那个时代,农民是粮食供应的弱势者和奉献人,在日常的社会生活中,农民须得自备粮食出门,在繁重的劳动之下,粮食不够.只能以” 瓜菜代粮”,甚至只好被动地忍饥挨饿。

因此,粮票成为了一种身份和权利的象征,能够按时按量领到粮票,就意味着取得了城市居民的身份,能够享受国家给予居民的一系列待遇。这是农民羡慕已久、求之不得的事情。农民要想改变自己的农民身份,取得一个 “吃粮票” 的资格,除了升学、参军转干之外,再也没有其他道路可走,而这条道路又是非常狭窄的。粮票既是这条道路的通行证,也是分隔工农、阻断城乡的一道难以逾越的屏障。

知乎用户 万乃石​ 发表

毛主席领导时期的行为方式有一个特点,总目标是靠一个纯理论在支撑,在具体手段上不敢简单相信任何理论。

所以当时从来没有那种听了某些经济学家一忽悠,就一条道走到黑的事情。所有的具体手段都是在总目标引领下,逐渐探索积累出来的结果。

粮票的最初的雏形是红军时期的军用粮票,因为根据地分散在全国各地,体系也相对幼稚,所以出现了 “借谷证”“公粮票”“兑米票”“领粮证” 等等各式各样的初级粮票。用处集中在向红军或者人民政府的粮仓领粮食,或者向群众领粮食,让群众事后凭证到人民政府的粮仓领粮食。

此时的所谓粮票身兼 “借据” 和“粮票”“货币”三重功能,是供军队灵活使用的。这是一种原始的按需分配,各个部队不是按照谁势力大、谁级别高进行分配,而是按照这支部队有多少人、需要多少粮食而进行分配。

到了抗日战争时期,边区票统一了各种票证的功能,成了当时中国少有的硬通货。因为边区没有贵金属储备,就创造性地用生活必须品的实物作为储备。当时不仅解放区都喜欢使用,连国统区和沦陷区都以边区票为信誉良好的纸币。

但在解放战争后,人民政权开始进入城市,这就出现了以前从未遇到的情况。在农村打倒地主后,农民各个家庭之间的生产力差距不大,只要有人有地就能自给自足。在新的土地兼并出现之间,农村几乎不存在一个拥有超级购买力的群体。

但城市不一样了,这里有民族资产阶级,有资产无数的寓公,还有高级知识分子。。。这些人都有着比普通人强的多的购买力。但刚建国时中国还是小农经济为主体,物资生产非常有限,如果这些拥有巨大购买的群体过多地购买生活必须品,必然导致底层无法获得足够的生活资料。但又不能剥夺他们手中的货币,毕竟都已经换成了人民政府的人民币。

为了在资源相对不足的情况下尽量公平分配生活必须品,就想起了当年按需分配的各种粮票。货币可以按劳分配甚至按资分配,但生活必须品,尤其是粮食必须以平均主义的原则按需分配。这样就保证了有钱人即便大手大脚,也不会浪费劳动人民的生存资源。

粮票是在起飞阶段保证人人都不要被丢下车的安全带,这种按人头分配的制度极大地降低了新中国原始积累阶段的社会代价。

知乎用户 季退思 发表

粮票是一套工业化积累系统的一个支柱,结果这个系统崩了,粮票本身却存活下来并且扭曲成了被承载过多意义的奇观。

以前的答案总结的其实很好:落后国家要发展工业——剥夺农业剩余——统购统销——农业集体化——限制农业人口进城。这就是斯大林模式。

为了把农村的财富转移到发展城市工业里去。农业集体化的下一步必然就是限制农民进城,粮票制度下农村人无法在城里买到粮食,也就不可能无序涌入城市产生在城里生存的贫民窟,粮票实际上简单粗暴的保证了农民与工人无法互相转化。

可是,因为大 JUMP 巨型失败了。实际上 CCP 在农村几十年的威望已经大为折损,以至于并不能继续从农村正常实施 “剥夺农业剩余”。农业税征收 + 农业统购 的比例,实际大大低于 57 年以前的水平。

1956 年,征收 + 统购,一共拿走了粮食总产出的 25%。似乎斯大林模式 前景好得很。

然而 1962 年这个比例是 13%。1978 年,这个比例也只有 15%。62-78 年这期间基本上都在 13-15% 之间波动。国家没有得到商品粮食和农业剩余收集,农民也没有得到人民币和工业消费品供给。

粮票成了 国家获得的粮食 总量不足 情况下的被迫之举。

直到 1984 年,实行包产包干比例为 74%,当年国家获得了超过两千亿斤粮食,占当年粮食产量的 25%,相当于回到了 1955-56 年的水平。1985 年甚至罕见的出现了农民卖粮难。于是,粮票又不需要了。

要知道 1950-1954 年全国大部分是私有耕地的情况下,国家可以从农民那里得到的粮食是总产量的 16-17%。

人民公社好,62-78 年这期间基本上都在 13-15% 之间波动。

国家没有得到试图获得的 充足商品粮食和农业剩余收集,农民也没有得到期望获得的 人民币和工业消费品供给。吃了没有结果的苦。(注意,是没有结足够果实,不是没有必要。)

粮票,在系统设计本身失败时,粮票本身却存活下来并且扭曲成了被承载过多意义的奇观。

知乎用户 汉唐天 发表

评价:我觉得粮票制度是计划经济下不得不走的一步,细想在计划经济下的确没有什么好办法。

先说说我对粮票的理解吧,算是个人猜测,我觉得粮票的原因不是一直我们认为的粮食生产不足,而是另有原因。这个应该是统购统销政策的副产品。(我查到的数据,从 49 年开始到 57 年,人均粮食一直在增加,粮票开始于 1955 年,当时不存在粮食不够的问题)

事实上存在一条逻辑链,我们来逆向推导:发展工业——剥夺农业——统购统销——农业集体化——限制农业人口进城——粮票制度。要做到前一条,都必须先完成后一条,而这个链条的最后正是粮票制度。

我 来解释一下,发展工业需要资金,而新中国没有钱,因此很自然想到,利用农业来供养工业。怎么做到呢?工业要想发展无非开源节流,也就是工业品有销路价格 高,工人工资低。怎么降低工人工资?一定是有一个最低限,也就是工资必须能购买足够的粮食,因此粮食价格越低,工资就可以更低。所以,问题就清楚了:通过统购统销,低价收购农民粮食,保证低粮价低工资;同时把工业品用高价格卖给农民,这样农村的财富就会流向城市

统 购统销为什么还要集体化?这是苏联的经验。苏联在 20 年代曾经搞统购统销,执行的第一年,农民发现粮食价格很低,都不卖粮食。结果,由于城市只能从政府手 中买粮,所以粮食出现危机。最后不得不用武力筹粮。第二年,农民因为粮食被强行收走,所以普遍自发减产,结果政府再次征不到粮。上次是农民有粮不卖,这次 是无粮可卖,结果政府被迫再次强行收粮,这导致 20 年代苏联的大饥荒。于是,苏联政府索性将土地国有化,才避免了之前的问题。所以,要想统购统销,仅仅管住流通领域是不够的,还要管住生产领域,从而整合上下游产业链。因此要搞统购统销,农村集体化势在必行。 (农村集体化绝不是搞社会主义,根据马克思的说法,农业公有是很漫长的事。再说建国后刚搞了土改,没几年就又集体化,这不是折腾吗?好比 2010 年,给你 套房,2015 年又说这房归国家。。。。要知道在全国平分土地是多大的工程,耗费多少人力物力。事实是,土改时没想集体化,后来为了发展发现不集体化不行 了,才推翻之前的说法)

集体化之后,实际上是为了把农村的财富转移到城市,这个过程显然对农村是不利的,相对城市来说农村非常艰苦,故而 农村人向往城市就成了自然的事。然而如果农民可以自由到城市定居,那就意味着农村劳动力的减少,城市需要供养的人多,对政府来说意味着粮食生产减少而粮食 开支增大。所以农业集体化的下一步必然就是限制农民进城

如何限制农民进城?户籍制度是最好的保障,农村户口就在农村住, 互相监督。但是仅凭这点还不足以束缚农民在土地上。因为中国历朝历代都是用的这个方法防止人民迁徙,但是效果也没有那么好。所以粮票制度就诞生了,如果你 是一个从农村进城的人,你是没有饭吃的,因为你没有粮票,就算乞讨也会被警察遣返。城市人的粮食都是由所在工作单位发放的,没有户口各个单位是不可能录用 你的。**所以,在粮票制度下农村人不可能在城里生存,正是粮票保证了农民与工人无法互相转化。
**

再次回顾这个逻辑链,就会发现粮票制度是最终的安全阀。保证把农民关在农村,防止他们因为被剥夺而逃往城市,从而保证农村向城市的输血管可以源源不断的运作。

发展工业——剥夺农业——统购统销——农业集体化——限制农业人口进城——粮票制度

**
有一些旁证,那就是粮票制度是和统购统销一起出台的配套制度,粮票的废除也是在允许人口流动之后。
**

1953 年,中央政府决定实行粮食统购统销政策,包括粮食计划收购政策,粮食计划供应政策,1955 年 8 月 25 日,国务院全体会议第 17 次会议通过《市镇粮食定量供应凭证印制暂行办法》,紧接着,国家粮食部向全国发布这一暂行办法,很快,各种粮食票证便铺天盖地地进入社会。

粮票的取消是到 1985 年,是因为大量农民到深圳打工,却没有粮票,所以由深圳开始最后到全国取消粮票。

以上只是一个猜想,若是猜想成立,那么这个链条的起因是发展工业,在当时的情况下应该说是对的,但同时也产生了巨大的代价,是非曲直大家自行分辨吧。

知乎用户 星星的车票 发表

翻了前边几个的答案,粮票都快成利国利民的好政策了。

我就想起《我爱我家》里讲爷爷要饭的这一段 “旧社会他生活还行,是 62 年要的饭!”

话说圆圆带同学文良回家,这孩子是个人精,看见和平夸和平,看见小保姆夸小保姆,看见老傅就夸:圆圆,我真羡慕你,有这么个好爷爷,我就没爷爷!

圆圆:不能够,你没爷爷你爸爸从哪里来的啊?那怎么有你啊?

文良:我是说,我从来没见过我爷爷,我爷爷早死了,听我爸爸说,爷爷活着的时候,也不是什么正经人,就是个臭要饭的!跟咱爷爷哪里比去啊?

老傅:不能这么讲啊,旧社会穷人去要饭那是因为。。。。。。

文良:旧社会他生活还行,是 62 年要的饭!

老傅:62 年,那是因为我们工作中的某些失误嘛。

文良:你看出差距了吧!你爷爷一失误,我爷爷就要饭!

再摘点资料,就当口述历史吧。

咱们都是老百姓,就看一下粮票统治下的老百姓过着什么样的生活。

以下内容摘自虹影的自传体小说《饥饿的女儿

虹影,作家,1962 年生于重庆。


饥饿与我隔了母亲一层肚皮。母亲在前两年中一直忍着饥饿,剩下粮食给五个子女。

当时这个城市的定量成人二十六斤,“主动” 节省给中央两斤,节省给本省两斤,节省给本市两斤,节省给本单位两斤,落到每个人身上只有十八斤。其中只有六斤大米,其余是杂粮——玉米、大豆、粗麦粉之类的东西。四川人很少尝过饥饿的滋味,饥荒一向是水土流失的黄河流域的事,在长江嘉陵江流经的肥沃土地上,粮食从来像年轻人的毛发一样茁茁壮壮。

我们家的五个孩子,都在生长发育期,各个都是抢着要吃。

要吃,也有办法:买高价饼,一个饼要两元钱,相当于一个工人两天的工资。我们家一个月的余钱全用来买这种高价饼,也只能每个人半个。过什么节下决心后才去买一个饼,遮遮掩掩拿回家,每人一小角。

三天两头,便有公安局戴着手铐,将我们家附近这几条街上的一些人铐走。抢国家粮食仓库的判刑,全是十年以上。再饿死人,国家的粮仓必须满满的,预备与苏修美帝打仗用。说夜猫溪一带的人,十有七八做过偷鸡摸狗见不得人的事,真是一点也不过分。为了填饱肚子,很少有几个人能够响响当当拍着胸膛说:我们家一清二白。我们院子里有一家人,四个儿子有三个进监牢,轮换着出出进进,才使一家人没饿坏。

菜也是按票定量供应的,每人每天只有几两,卷心菜连菜带皮一起卖,不然菜边皮都会被人哄抢。做豆腐滤下的豆腐渣,也是定量分配的东西。花生油榨油剩下的渣,挤压成紧紧的一个大圆盘,是美食,有后门才能弄到。老百姓能自己弄到的食品,是榆树的新叶,是树皮剥开露出里面一层嫩皮,在石磨上推成酱泥。那年四川树木毁掉不少,就是这样剥光皮后枯死的。野菜野蕈,早就被满山坡转的小孩,提着竹篮子、背着小筐摘尽了,抢吃野蕈中毒的孩子多得让医院无法处理。

大姐带着弟妹们,到附近农村去采一种与草不太能分清的香葱,她让弟妹们在草里找,自己钻进农田里偷菜。农民守命似地守着几颗菜,一发现就拿着长棍子猛追狠打。

三哥绝不会跟着大姐去挑野菜,也不屑于与其他小孩在山坡或田坎上慌神地打转,也不在那些蹲坐在江岸石礁的垂钓者中求运气。他靠江吃饭,再冷的江水也敢跳下去。只要看到有什么像食物的东西从上游冲下来,什么菜皮、菜叶、瓜皮之类,他能游出好几里。

……

他还是幸运者,有不少用这种方式寻食的孩子葬身江底……

三哥从江里捞回一把萝卜缨那天,他的脸骄傲地在家人面前转动,吃东西时,故意发出响亮的声音。

哪怕一家人,每个人都眼珠瞪得好大,生怕自己少吃了一口。有时他们还为互相偷藏起来的食品,吵闹大打出手,大姐个儿最大,吃亏的自然不是她。

知乎用户 涂子​​ 发表

21 世纪的知乎最玄幻的一点,就是经过了粮票制度的人都在骂,但没经历过这个时代的人反而各种编着花儿夸。

失禁失禁。

一言以蔽之,票证制度是战时经济的一种标配,不仅中国,日本,德国,苏联,包括美国这种二战时期生产环境最宽裕的国家也搞过,它当时有个生活物资管理的配给单。

WWII Ration Books

物资紧缺的时代下搞这种东西是有其必要性的,尤其是战争这种时期。但是战后将其常态化、长期化却是苏东阵营经济模式的特色。原因也很简单,掌握分配大权的官僚部门不用对下负责,他们要 “看得见的手” 不要“看不见的手”。只要不被上面问责,没有半点动力去改善老百姓消费。毕竟计划经济模式里,最不需要在意的就是消费者需求。至于什么平抑粮价啊,改善分配啊,徒增笑耳——你平了特供还是改善了小白桦?事实上在我经历的粮票制度的尾声,各种物资奇缺哄抬价格、不平等阶层的待遇犹如天堑才是常态。

票证经济,并不是说只有买粮买油才要票,而是从食物到衣物,从岗位到级别,统统都是管制发放的。而市场经济,是一种基本人权。抖音上我记得有个东北小哥的短视频,很精辟地总结了为什么东北发展不起来。因为重工业它就不是个重视消费者的领域,而轻工业的发达是典型的市场化的反映。你在东北开个小厂,客户大多都是厂里混个温饱的,消费侧就输;供应链上,你没关系拿不到地拿不到政策,原材料优先都是给大厂的,你发展个啥?拿头去跟长三角珠三角比?

所以为什么改开前穷得一家人穿一条裤子的大穷省广东(一个辽宁就能吊锤广东),改开后短短十年就压倒性超过了共和国长子的东北?

不要以为票证经济只是管你吃饭。票证这玩意限制民众消费的背后,一定是各种人上人消费 play。

无数个这样的秘密商店为苏联上层社会服务,为 “我们的共产主义贵族” 们服务。上层人士可以在这些特殊商店里购买苏联国内稀缺食品,如鱼子酱、蝗鱼、鲑鱼和出口伏特加,以及 “资产阶级的” 享乐用品,如法国白兰地、苏格兰威士忌、美国香烟、瑞士巧克力、意大利领带、奥地利皮鞋、英国呢绒、法国香水、德国晶体管收音机、日本录音机等。
  这就是被莫斯科普通市民所艳羡的 “小白桦商店”。
  在莫斯科最大的国营商店 “古姆” 的三层一个偏僻角落里有一个“100 号分店”,也是专为上层人士设立的。在军人商店的地下室有一个只为军官服务的秘密商店。特殊裁缝店、特殊理发店、洗衣店、化学洗染店等专为特权阶层服务的各种商店以及食品店遍布莫斯科,约有 100 处之多。
  苏联一位记者指出:“对于上层人物来说,共产主义早已经建成了……”
  这就是苏共的高级干部所享有的特供。为了维系这种特殊待遇,他们毫不考虑代价。

人想吃葡萄,应该能喊出来 “我要吃葡萄”,

也应该有人有这个权利去找葡萄,送葡萄,卖葡萄;

而不是有人能跳出来说 “我觉得你吃萝卜就够了不需要吃葡萄”

“从今以后只有持有我发的葡萄票才能买葡萄”

这无非是对市场流通的一种寻租货币,一种对财富的变相掠夺罢了,更不要提配套的一系列身份、户籍的限制。票证,就是一种对人天生应有的消费权力的剥夺而已。编出花儿来夸,也不过是往茅坑里的石头缝里雕核舟记,手艺再精致,也不过令人作呕。

不然问问上海体会过一个月配给管制的各位,物价平不平抑啊?生活改不改善啊?

知乎用户 安风你压我头发了 发表

题主啊

90 年代取消粮票布票的前提是啥?

是粮食和布的供应已经非常充足了

说起来,70 年代的四三计划,80 年代的 “我们节省点,多进口点”

他们有没有想着 90 年代取消粮票以后功劳不是他们的,是后人的?

有没有去贪天之功?

没有好吧

而前期的粮票和布票,则尽量的保证不会有人能拥有大量的粮食和布

我当时是看一个伤痕题材的小说,就是从外国回来,去饭店吃饭,除了钱还要粮票,可他身上没有那种

总之就是各种反思

我当时想的是:要不是粮票的话,这些人岂不是能随随便便去买大量的粮食了??

这不就是解放前生产力不足,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节奏了么

知乎用户 一个大镖客 发表

我妈 80 年代和我爸结婚进了单位,当时是农村户口,我爸是城镇户口。城镇户口有指标,就像现在北京户口,不是你想落户就能落户的。

我妈生了我以后,两人都没有粮票。没有粮票就只能去黑市买粮食,价格是粮站的三倍以上,买了粮食,工资基本上就花光了。

我外公外婆在农村看我们可怜,就种了很多萝卜。每个星期天,我外婆都会挑着一大担萝卜来我们家,充作主粮。

我对小时候的事情记忆不多。大概高中的时候,我外婆有一次回忆起以前的生活,说,我小时候还吃过油条,你妈你舅小时候都没吃过,你也没吃过。

我妈进城之前就是有些人吹嘘的乡村教师,我外公就是有些人吹嘘的赤脚医生。

我上学的时候曾经很瞧不起农村同学,觉得他们恨时代、恨国家、歪心眼、又笨。现在觉得十分羞愧。

知乎用户 老书​ 发表

一次大的经济危机带给一个社会的伤害,几十年都难以走出来,严格的户籍制度和粮票制度就是五十年代末六十年代初经济危机的结果。

我母亲回忆五十年代中期,她从农村来到省城哥哥家读书,外公是地主,土改了,没能力让母亲去大城市读书了,外公就让母亲去省会的哥哥家读书。到了合肥后,舅舅去单位开了一个证明,上面说我单位某某同志的妹妹来这里投亲读书,请求派出所登记户口之类的话。然后我妈就自己放学的时候顺便去派出所登记了一下,户口就从农村变成合肥市区户口了。就这么简单。也就是说过去户口只是一种居住登记而已,对人口居住情况进行管理的方法。

到那场危机后,因为粮食缺乏,开始减少城市人口,严格的配给制度,城市户籍和粮食配给直接挂钩,接着和工厂招工挂钩。这种惯性一直持续到 93 年取消粮票才逐渐放弃,但是至今教育依然严格挂钩。整个国家最刚性的社会制度莫过于此。

知乎用户 Jack Dong 发表

从这个问题下就能看出知乎现在的主要用户群体年龄都太小,以为 “粮票” 是为了实现公平。只能评价“太幼稚了”

我的家里还保存有一些粮票,粮票只是个统称,不仅是粮食,从吃到穿,生活大大小小的一切都需要粮票作为凭证才能购买。

不知道大家看没看过《人世间》这个电视剧,第四集,1970 年代的背景,剧里军事学院的副院长为了感谢主角帮助他,请他和他几个朋友到家里吃饭。

在那个人们普遍吃不饱饭穿不暖的年代,**军事学院院长的家里的餐桌上不仅有吃不完的大鱼大肉,办的起烛光晚餐,还有喝不完葡萄酒喝。**要知道电视剧能拍成这样已经很保守了。

粮票与其说是购买凭证,不如说是阶级的象征。那个年代的普通人,别说是否喝得起葡萄酒,根本就是没有资格喝的。葡萄酒这样的物资只能军事学院院长这样的阶层的人有 “权力” 去喝。说好的 “公平” 呢?

很多人怀旧,怀的其实是他们从来没经历过的 “旧”。还是那句话,你可以抱怨现在,但怀念那个年代绝对是 “没脑子”。

知乎用户 老岳 发表

有这么一个段子,马未都讲的。

北京人去上海出差,不认路就向路人请教,一个上海人非常热情地带他到地方。到门口之后,上海人有点不好意思地说:同志,能不能帮我换一点全国粮票。北京人赶紧掏出自己的全国粮票,和上海人递过来的五斤上海本地粮票换了,才相互道谢离去。回去之后还感慨,看看上海人就是脑子活,看你是出差的就热情带路,到了地方再提要求,你也就不好意思拒绝了。

全国粮票那可是非常珍贵的,除了全国畅通无阻之外,还可以 “买” 到地方粮票搞不定的紧俏玩意,平民百姓一般来说只有出差者才能凭单位介绍信在粮店换取。所以出差通知一下来,出差人第一件事就是赶紧换粮票。还要在旅途中尽量省着点用,毕竟是硬通货,省下来就能落自己口袋。

在北京上海等中心城市的饭馆里,能看到很多这样的换粮票者,除了确实投机倒把赚取差价之外,大多数的情况是粮食关系不在本人的生活地,或者是配给地方粮票不够吃的,只能用全国粮票填肚子。其亲友就用自己所持有的地方粮票换取全国粮票再给他寄过去。大多数时候大家都相互体谅能帮则帮,因为在饭馆找零的也是地方粮票,所以换粮票对于出差者而言没有什么损失。换粮票者多陪点小心,或者帮忙提行李找座位,一般不会被拒绝,一天下来能换出三五十斤全国粮票。遇到较真儿的可就麻烦了,投机倒把的帽子一扣下来,搞不好要进局子的。热情似火的年代嘛,大家普遍都很有激情,也是可以理解的。

懒得写正经东西了,就着早饭写个段子供各位消磨时间。每次看到这种问题,总能看到那么几个账号在上蹿下跳,真是有趣。


另外要注意,按理说使用全国粮票的情况应该用全国粮票找零,但据我所知当时普遍是以地方粮票找零的。就像你在香港用人民币消费也可以,但是人家不会给你按汇率换算,找零也只用港币。而且虽然人人都知道全国粮票的价值高于地方粮票,但是在 “消费” 时是等价的,所以就提供了巨大的寻租和盈利空间,滋生了腐败和黑市,也是扭曲市场机制的一个极好例证。例如,出差者可以用全国粮票在当地黑市上换取面值更多的本地粮票,省下来的全国粮票就可以给家人孩子 “买” 好东西了。

再比如说你是北京人,持全国粮票去上海出差,结果装着上海饭馆给你找零的半斤上海地方粮票没吃完就回到北京,那可就麻烦了,这半斤粮食就没法下肚了。最好的解决方案是等着单位里谁再去上海出差,等他把全国粮票换出来之后,说几句好话,用上海粮票跟他换全国粮票。这样你俩才能都把这半斤粮食吃进肚里。麻烦吧?麻烦就对了,不麻烦怎么消耗你们如火的激情呢?毕竟火气太旺对身体不好,那个伟大的时代就是这么关心人民群众的健康。

不掌握这种生活小窍门,你们穿越回去准得饿死。饿死了再回来知乎上发牢骚,那就是只能是 1450 了,诋毁那个心里只装着人民的年代,全知乎共诛之共讨之,勿谓言之不预也。

知乎用户 木易佳鸟 发表

但凡经历过这一个月以来,上海保供制度下的物资短缺、囤积居奇、物价飞涨、大小官员从中巨额牟利贪污的现实的人,都不会对粮票制度说上一句好话。

知乎用户 合田一人 发表

社会主义也有米店,资本主义也有粮票。

改革的大潮比人们预料的要来得迅猛。1993 年 5 月 10 日,北京放开粮油价格,取消凭票、凭证、定量供应办法,粮票停止流通。为了实现 “粮食商品化,经营市场化” 的目标,全国粮食购销价格逐步放开,国营粮店销售和利润锐减。这年 8 月,本报刊发《粮价放开后粮店干什么》,说的就是粮店 “过去管别人吃饭,如今给自己找食”。
40 余年国营粮店一统天下的局面被打破了。粮食系统因此受到了猛烈冲击,销售额一时全面下降。仅据东城区粮食局统计,去年 6 月粮食销售 615 万公斤,而今年 6 月仅销出 240 万公斤,同比下降 60%。在 6 月份全市粮油订货会上成交量仅是去年同期的一半。资金不足、设施陈旧、负担过重等不利因素使国营粮食企业陷入困境。有人戏言:管别人吃饭的行业自己快没饭吃了。
到了 1994 年,本报报道显示:国有粮店亏损日益严重,面对这种情况,各区政府有计划地关闭了一批粮店。“全市粮店已由过去的 1156 家降至 817 家。” 为了脱困,不少粮店拾起了微利小生意,1995 年 5 月 16 日,本报刊发《七粮店开办 “一角钱专柜”》,说的是爱民街便民粮店销售的小针、顶针、耳挖勺、窗帘夹子…… 方便居民。而且粮店装修完重新开业后,经营方式已改成超市化管理,由计算机统一收款。
转换机制、增加品种、多种经营,1995 年末,从当时的市商委传来消息:曾是本市 “四困” 重点之一的城近郊八个区 592 家亏损粮店已经全部扭亏。大部分粮店都改善了购物环境,增加了经营品种。不少粮店经营起小百货,或者开办商店、台球厅、家务服务、彩卷冲扩、汽车配件、运输、旅馆等第三产业,有的办起了高中低档的餐馆。小粮店 “转型” 后纷纷走上了扭亏脱困之路。

93 年粮票粮本退出历史,粮油敞开吃,市场就是好,真的是这样简单?

那可能还是有一点曲折才进步。

![](data:image/svg+xml;utf8,)

![](data:image/svg+xml;utf8,)

85 大减产之后,粮食生产一直无法重现 84 诡异奇迹般的特大丰收,用科学实验的原则来说不具备可重复性,未免会引起一些吃饱了没事干之人的闲话。到 1990 年,全国粮食总产量总算再创历史新纪录,产量接近 4500 亿公斤,出现了全国范围内的第二次农民 “卖粮难”。与上年粮食市场价格相比,全国的水稻、小麦、玉米价格分别下降了 25%、49%和 34%,再次向全社会传递了市场粮食过剩的信息。1991 年和 1992 年,又出现全国粮食持续减产。结果在 1993 年底,全国从南到北粮价大幅上涨。1994 年的市场粮食价格与上年比,水稻上涨了 150%、小麦上涨了 117%、玉米上涨了 157%,出现 1952 年以后全国粮食价格涨幅最大的局面。

1994 年下半年,国家大幅提高农产品收购价进行宏观调控。根据调查,于 1994 年底和 1995 年初,在湖北、湖南、黑龙江、浙江、辽宁、安徽、内蒙古、吉林、山东、四川、福建等 11 个省区的大中城市重新启用粮本粮票。(经济与信息. 1995(05))

根据收藏爱好者的收集显示,北京市做到了未雨绸缪:

北京粮票是在 1993 年 5 月宣布停止使用的。随着粮票的取消,粮食的政府定价也同时取消。北京的 1000 多家粮店也先后开始了企业改制,他们和市场上的粮食商贩竞争价格,自谋生路。1994 年,粮价一下子涨到了近两块,市民和政府都感到了压力,粮食局提前印好了粮油供应票,向国务院请示恢复使用,国务院批示要慎重,争取挺过来。还真挺过来了,到了 1996 年,粮价又回复到了一块钱的水平。这让几十年习惯了标准粉一毛七,富强粉两毛五的北京人,体会到了市场带来的不确定性。
在这时期北京市政府印了两版粮油供应证,分别是 1995 年 7 月和 1996 年 6 月的。1996 年 6 月的得到的比较早,8 张一套的小型张(8 张印在一张上,有撕开线孔)。现在得到的 1995 年 7 月北京粮油供应证是整版的大票,没有打孔,整版共有 360 枚粮油票。
珍稀荧光大版粮票 - 1995 年 7 月北京粮油供应券
非常难得的粮票珍品,幅面宽 53CM,长 70CM,看得出是 4 个小版的组合,整张 360 枚粮票。整版单面印刷,纸张较薄,四周印有裁切线、色标、字体。

但是毕竟市场经济就是好,因此重新开票事件对各大经济学、农学界的老胡们还是造成了不小的冲击。经济学家们发表了一些文章进行讨论,如《部分地区重新启用粮本、粮票》《对重新启用 “粮本” 调查与思考》《粮票卷土重来》《购粮本会卷土重来吗?》《广东拒绝粮本》。总的来说,专家认为 “粮本不是解决粮食供应的长远之路”,改革的问题只能深化改革去解决,重新开票对“追求营养的高收入群体” 没有影响,启用粮本是地方政府调控之举,与过去资源短缺导致的政策大不相同。当然了还是广东最有骨气。

路透社的改开 30 周年征文活动说:

“那是一个无论买什麽都凭票供应的时代,没有票证,你的生活将寸步难行。买布要布票,买米要粮票,买酒要酒票。在某些时候,钞票还没有票证管用,因为你有钱也不一定能够买到东西。” 父亲经常用这样的话来教育我要忆苦思甜。父亲的话让我半信半疑,因为我们都是花钱在街上买东西,而不是用票证。可是後来师范毕业,却让我与票证来了一次亲密接触,让我赶上了票证的末班车。
1995 年 7 月,我师范毕业,分配到一所农村学校教书,被告知需要将粮油关系转到所在乡镇去,我最终将得到一本 “市镇居民限价粮油供应证”。有必要办这本粮油供应证吗?现在市场上粮油供应很充足,大家都可以敞开买,而且价格也公道。回家把自己的想法跟父亲说了,谁知父亲勃然大怒,他说:“我们家祖祖辈辈都是务农的,粮油供应证是城镇居民身份的象征,你现在是城市户口,跟我们不一样。你如果嫌麻烦,我陪你去!”
父亲的话句句在理,我只得答应了。在父亲的心目中,有城镇户口是很了不起的。城镇居民的确和农村户口不一样,这是中国实行城乡二元化管理的结果。有很多政策农村都享受不到:比如城市兵退伍後可以安排工作,某些工厂只招城市待业青年……
不只是父亲,其实很多农村人都羡慕别人有城市户口。城市和农村,二者之间似乎存在着一条看不见的鸿沟,那是天壤之别。而我居然不想去领 “市镇居民粮油供应证”,怪不得父亲要发火呢。
办证跑了很多部门,也走了不少的冤枉路。我们先在学校里向老师打听办证的程序,老师说你肯定要到县粮食局去,他们就是管城镇居民粮油关系的。县城的粮食局在哪个位置我也不知道,好不容易在街上问了很多人,找到了粮食局,可是办证的人又出差去了。问明白别人回来的日子,我们就带上师范毕业证,户口本,接受学校的介绍信给对方看。工作人员验明正身後,又在一份文件上盖章,然後让我拿到区粮站去。又是一番折腾,找这个找那个,总算在半个月後领到了我的粮油供应证。封面是牛皮纸,上面有:户主姓名,编号,所属镇乡居委会和发证单位,光公章就盖了三个。里面是粮油供应人员登记表和购买粮油登记卡。
父亲拿到我的粮油供应证,看了又看,摸了又摸,激动地到处与老邻居们分享。那本粮油供应证,简直成了标志我城镇户口的身份证。
可是这本粮油供应证,一直没有在我身上发挥作用,里面的登记卡一次也没有填写。市场上出售的粮食和菜油,都是大量供应的,而且比粮站出售的质量还好。後来城镇户口也不管用了,你只要有钱,就可以买到城镇户口。如果你在城里买了商品房,那麽你们全家都可以转成城市户口,只要你们有收入来源。再说现在人们也不想放弃农村户口了,因为农村免除了农业税,农民得到了很多实惠。
这本粮油供应证,现在已经十四年了,我仍然妥善地保存着。我觉得,粮油供应证就是计划经济的一个象征,在我们这样的市场经济条件下,它更加具有收藏价值,因为它揭示着我们曾经走过的一段崎岖的发展之路。

插曲结束,完全取消粮票建立市场之后想必就好了,一定是这样。

似乎有点偏题了,不管怎么说,大家生活都好就完事了吧!

知乎用户 忠君爱国洪承畴 发表

粮食配给制 = 粮票,没有粮票寸步难行。

农民一天有多少粮票?

统购统销催生粮票

早在苏维埃共和国时期, 中央苏区发行了临时借谷证、借谷票以及各类米票。③抗日战争时期和解放战争时期, 晋察冀、晋冀鲁豫、山东、华中、陕甘宁等根据地和华中区、华北区、中原区、晋绥边区、东北地区等解放区都在社会上发行过粮票。据不完全统计, 这些不同时期、不同地区、不同类别的 “区票” 超过七百种, 已成为珍罕品。这些票证, 是中国共产党在粮食供应制度上的有效变革, 为星星之火的燎原提供了保障。或许正是由于有粮票发行所取得的历史作用为借鉴, 中国共产党在建国后, 仍采取了粮票制度作为解决粮食供应与购销问题的根本方法。

凭票供应的实质是对紧缺资源的定向、定量的配给制。巩固新生的人民政权是中国共产党在严酷的战争结束后作为执政党的重要任务。从中国的国情来看, 粮食问题不仅仅是社会问题或经济问题, 而且是一个极其重要的政治问题。为应对粮食供需矛盾, 提出并制定实行粮食等农产品的统购统销政策, 是粮票制度产生的现实因素。陈云在 1953 年全国粮食会议中提到: 全国粮食问题很严重。在市场上的粮食销售量、出口粮、军队和机关人员的口粮、储备粮以及库存粮都不能减少的情况下, 为避免粮食混乱, 粮食差额只能靠统购统销来解决。

确立粮票制度, 一要靠群众和基层干部积极参与, 二要牢牢掌握政府对经济运行的集中控制权。因此, 在新中国确定中央政府对粮食的管理与供应开始, 就是在全国统筹统支的大前提下, 略微给予地方机动性。这种掌控经济运行的方式, 在一定程度上也是中国共产党在井冈山时期、延安时期领导经济方式在建国初期的延续。

**作为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 苏联也曾实施过带有战时体制特征的定量供应举措, 这无疑是中国学习苏联模式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借鉴。而且在当时, 由于紧张的国际局势和相对孤立封闭的国际处境等不利的国际因素, 也加剧了中国粮食供应不足等突出问题的出现。**粮票制度正是在这种国内、国际条件下应运而生的。但是, 粮票制度发展为一种与以往或是与当时其他国家不同的一种制度性经济现象、政治现象和社会现象, 这则是由中国特殊的国情所决定的。如研究者所说:“票证制度是中国特定背景下历史性的产物, 是统购统销政策制度化和控制严密化的结果, 反过来又成为统购统销长期推行的一种制度上的、认知上的保障”⑤; 另一方面, 当在一定历史条件下实行的统购统销制度与社会主义制度挂钩时, 粮食流通制度则演变成实行经济计划化的重要一环。计划经济不只是一种社会资源的配置方式, 而且是粮票制度出台的体制条件。在计划经济体制安排下, 统购统销政策在实施过程中并没有因为粮食短缺危机的缓解而停止, 反而得到不断加强和完善。

从 1953 年实行统购统销政策、1955 年国务院制定《市镇粮食定量供应暂行办法》开始, 到 1993 年国务院颁布《关于加快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的通知》, 粮票制度的发行和管理制度的起止过程大体上可划分为以下三个阶段

从统购统销 “八中选一” 的决策过程来看, 不难发现陈云在当时之所以坚决主张实行该制度, 是在面临严峻的粮食困难形势下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⑥统购统销政策确立后, 中共中央作出《关于实行粮食的计划收购和计划供应的决议》, 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也发布了《关于实行粮食的计划收购和计划供应的命令》, 全国各地 (除西藏和台湾外) 在 1953 年 11 月底和 12 月初即开始在城乡特别是农村贯彻粮食统购统销政策。⑦到当年 12 月中旬, 统购统销制度基本上达到了家喻户晓的程度。虽然早在统购统销实行前就考虑过会出什么乱子, 也曾预计会有什么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 加之在推行过程中主要由于经验不足等原因, 在局部还是产生过一些不当行为, 确实出现了一定程度的混乱。陈云在农村实地调查后, 又提出了定产、定购、定销的 “三定” 办法予以补救, 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统购统销的不足之处。正是由于坚持 “一切从实际出发,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的工作方法, 以及不断自我纠正错误失误、不断自我完善政策措施, 才促使统购统销这一制度得以长时间执行下去。

为了贯彻粮食计划供应政策, 健全市镇粮食供应制度, **1955 年 8 月 5 日, 国务院全体会议第十七次会议通过了《市镇粮食定量供应暂行办法》。⑧该办法规定, 统销由凭证购买, 按户核实, 改为按人定量供应, 并发行粮票。**其内容主要是四证三票制度:“四证” 即实行市镇居民粮食供应证、工商行业用粮供应证、市镇饲料供应证、市镇居民粮食供应转移证;“三票” 即全国通用粮票、地方粮票、地方饲料票。要求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委员会应根据本办法制定实施细则, 发布施行, 并报国务院备案。粮食部统一印发全国通用粮票, 其余地方票证则由各省市、自治区、直辖市粮食厅 (局) 印发。根据粮食部下达的修正 “关于全国通用粮票暂行管理办法的通知”⑨, 各地粮食部门相继印制发行了本地区的粮票, 并建立了相应的粮票管理制度。从此, 国家粮票和地方粮票 (军用粮票不在本文的讨论中) 正式进入流通领域, 粮食供应走上计划化和制度化。当然, 由于国家大地域广, 地方情况千差万别, 在执行的过程中有快有慢, 有先有后, 但都按照国家文件要求予以制定并推行开来。

在三年困难时期至特殊前期, 我国粮票制度得到进一步巩固与强化。粮食物资越是紧缺, 票证越是泛滥, 这与历史进程呈现反向相关趋势。在以粮食主食为核心的饮食结构中, 困难时期下调的粮食定量难以满足需求, 饥饿成为了普遍情况。由于饥饿, 营养不良, 许多地区相当普遍的发生浮肿病,。⑩中央通过抓紧粮食调运; 压低农村和城市的口粮标准; 提倡 “瓜代菜”; 提高粮食收购价格, 实行农副产品奖售、换购办法; 紧急进口粮食; 大幅度精简城镇人口等措施缓解粮食紧张, 收到了效果。11 这段时期, 是粮票管理、发行在地方确立与强化的关键时期。致力于保障粮食供应的粮食管理机构地位更加突显, 根据粮票发行配合政策的要求, 各种票证铺天盖地地充斥于群众的日常生活中。这一时期的粮票, 都从属于初期统销粮票。

第二阶段, (略)

随着改革开放的启动和不断深化, 国家对粮食政策和粮食管理体制也作出一系列重大调整。1979 年以后, 逐步缩小计划管理范围, 扩大市场调节比重, 逐步开放粮食市场, 允许多渠道经营。随着粮食分配和价格的放开, 开始只是在不触动计划经济体制的前提下, 引入市场因素, 将单一的统购统销转向计划定价与市场定价结合的价格 “双轨制”。据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发的《关于进一步活跃农村经济的十项政策》 (15) 规定: 自 1985 年起, 除个别品种外, 国家不再向农民下达农产品统购统派的任务。粮食取消统购, 改为合同定购。合同订购以外的粮食可以在市场上自由交易, 这是统购统销制度取消的重要步骤, 也是粮票制度松动的一种表现。之后, 国务院批转商业部等八部门试办郑州粮食批发市场, 则是深化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的重要尝试。

1993 年发布的《国务院关于加快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的通知》 (16) , 正是鉴于粮食流通体制改革取得成效而出台的。该通知明确了粮食价格改革的总原则: 统一政策, 分散决策, 分类指导, 逐步推进。文件要求, 争取在二三年内全部放开粮食价格。这就标志着国家正式取消全国范围的粮食统销。随后, 国务院同意了对天津市放开粮食价格的请示, 更进一步将粮食购销的计划体制转向市场经济体系。随着全国范围的粮食统购统销政策依次逐步取消, 与此相随而生的粮票制度也走向解体并消亡。按照国家文件相关规定, 全国各省、市、自治区的各种粮票版本及库存粮票都要按管理权限分期分批先后销毁。从此, 粮票就在新中国经济领域谢幕了, 粮票制度也随之退出了历史舞台

新中国粮票制度作为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探索时期实施的一项重要的制度, 在整个发展过程中凸显出以下五个特征

一是政府主导。粮食统购统销政策的实施, 关系着 5 亿农民和 8000 万城镇居民的吃饭问题, 事关重大。陈云曾提出在粮食问题上要处理好四种关系: 国家跟农民的关系、国家跟消费者的关系、国家跟商人的关系、中央跟地方以及地方跟地方的关系 (17) ; 并且指出, 唯一可行的办法就是统购统销政策。陈云的主张, 在党内得到广泛认可。在统购统销政策中, 无论是计划收购、计划供应, 还是国家严格控制粮食市场以及中央对粮食实行统一管理, 政府的主导作用都是无可替代的。为此, 中共中央在推行粮食统购统销的 “决议” 中强调, 必须做到“全党动手, 全力以赴”。在政府主导下, 农民的粮食生产以及市镇居民的粮食消费与市场的直接联系都被割裂, 伴随而生的粮票制度也被政府牢牢控制。粮食流通管理都由党中央国务院统一规定, 地方政府只是在既定的方针政策原则指导和要求下, 根据当地具体情况制定实施细则, 但仍需上报备案, 以防政策变形走偏。粮票的印发是由粮食部和各级粮食厅、局来负责的。地方粮票的收发管理单位, 一般从上到下分为四级管理: 市粮食局、区 (县) 粮食局、粮管所、粮店 (站) 。所有程序都是在政府的统筹安排下, 正常有序运行。由此不难看出, 政府主导无疑是粮票制度的最大特征, 由此映现出, 行政手段是当时解决粮食问题的主要方式。

二是不可交易性。粮票制度的确立, 是为国家统购统销政策护航。计划时期的粮票, 只是一种购买凭证, 它本身并不具备经济学意义上的交换价值, 是不能直接用于交易的。也就是说, 如果没有粮票, 即使有钱, 也在那个计划经济时代买不到所需的物品。因此, 国家对于黑市交易粮票是严厉打击的。当然, 反过来说, 只有粮票, 也是买不到东西的, 还必须付钱购买。粮票只是粮食交易的一种合法入场券和凭证。在这一点上, 粮票制度又体现了计划经济时代票证的一切特点: 货币必须和票证配合使用才能购买到商品。这也是它与建国前发行的有价粮票的一个重要区别。当然, 粮票 “黑市” 也随之而来。正是由于这种收益性, 让粮票的黑市交易由小部分不法分子的投机行为活跃成为一种政府头痛的社会问题。

三是个体性。这主要是指粮票发放所依据的是社会个体, 而非组织, 即按人定量的办法。在全国,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委员会根据市镇居民的劳动差别、年龄大小以及不同地区的粮食消费习惯, 确定市镇居民的具体供应差别和每月口粮定量标准。市政粮食定量供应暂行办法》中就将区域细分为: 以大米为主食的地区和以杂粮、面粉为主食的地区。劳动者也有特殊重体力劳动者、重体力劳动者、轻体力劳动者以及机关、团体工作人员、公私营企业职员, 店员和其他脑力劳动者的区别, 大、中学生也是供应对象。年龄划分有十周岁以上, 六到十周岁, 三到六周岁, 不满三周岁, 供应量依次递减 (每个等级相差五斤左右) 。 (18) 粮票的具体使用与储存, 最终是落在社会个体的身上。即每一个拥有粮票的人都直接与粮票发生联系。

四是时效性。**粮票的使用一般都有时间限制, 过期作废, 作废不补。**具体的使用期限则是根据粮食形势的变化而改变的。以北京市为例: 自 1955 年起, 北京市粮、面票开始实行按月印制, 分级发放, 当月有效, 过期作废。1968 年 1 月起, 改为按月发放, 全年有效, 但实际上年底并未作废, 仍继续使用, 成了过期有效。1971 年改为按季发放, 分月使用, 过期有效。相当于取消了使用期限。1975 年之后, 执行按月发粮票。当年有效, 按期清理的办法直至 1993 年粮票停止使用。全国其他省、市、自治区也和北京市一样, 对粮票的使用期限也有所要求, 具体规定一般都直接印在粮票票面上。

五是身份性。从历史的观点来看, 粮票制度是中国城乡二元结构的一个重要写照。供应凭证分为市镇居民粮食供应证、工商行业用粮供应证、市镇饲料供应证、市镇居民粮食供应转移证、全国通用粮票、地方粮票、地方料票七种。严格的户籍制度不仅限制了农村人口流入城镇, 也明确了粮票适用和供应范围。粮食关系与户口紧密挂钩, 粮票成为一种身份和权利的象征。值得重视的是, 这种身份性的突出之处是, 不同的社会地位与社会身份对应不同适用的粮票。在这种语境下, 值得一提的是, 农民虽是粮食的生产者, 却不是粮食的自由支配者, 也不是粮食的优先供应对象或特定供应对象, 甚至在粮票制度时代, 农民是粮食供应的弱势者和奉献人。在日常的社会生活中, 农民须得自备粮食出门; 在繁重的劳动之下, 粮票使用不够, 只能以 “瓜菜代”, 甚至只好被动地忍饥挨饿。粮票制度是那时经济管理甚至是社会管理所亟需, 它的对象是社会人, 因而不能不重新造就人的身份性差别, 并在运行中突出和强化城里人、乡下人以及其他职业性差别。这或许可以看作是粮票的社会附加值吧!

分析这些特征, 有助于把握新中国粮票及其粮票制度的社会影响及其历史意义。

首先, 粮票及其粮票制度保证了低生活水平条件下老百姓的吃饭问题, 也就意味着在低生产力水平下保障了人们生存的基本需求, 就是以不饿死人为底线, 虽不能吃饱, 但起码不至于饿死。吃饭是人类社会的首要问题。粮票制度是调节粮食流通体制的重要环节, 对缓解粮食供需矛盾在当时起到了预期的积极作用。在平衡农业生产基础上, 也起到了支援工业建设的作用。

其次, 经济是社会的基础, 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 经济资源控制是实现社会整合的有效手段。粮食是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经济资源, 粮食短缺使得粮票也成为一种重要的社会资源。由于政府具有整合经济资源、社会资源等功能和特性, 通过实施粮票制度, 达到平抑物价、稳定市场、保障供给的经济目的, 继而实现稳经济、稳社会、保民生的政治目的, 这对巩固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地位和建国初期新生的国家政权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最后, 任何一种新生事物所起到的促进社会变迁作用, 要靠实践检验, 具体地说, 评估粮食及其粮食制度与新中国最初半个世纪的紧密关联度, 要看它触及人民群众日常生活的深度和广度。当粮、油、布均需凭票供应时, 就意味着人们的社会生活开始步入票证时代。一方面, 粮票作为一种发行范围广、时间长、影响深的票证, 在人们的社会生活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重要角色。市镇居民出生、婚嫁、死亡等人生重要阶段都与粮票有着直接的关系。另一方面, 粮票还与当时发行的油票、布票、棉票、烟票等各类票证形成一个社会性的票证网络和票证格局, 除它们同时产生社会互动外, 它们之间也产生程度不等的交叉互动。以粮票为重要显示度的票证是人们生活的一部分, 人们在现实生活中, 绷紧着票证神经, 产生票证依赖和票证情结

1993 年 5 月, 在全国首个使用粮票的北京市停止使用粮票。至此, 全国 29 个省、市、自治区, 已有 27 个宣布粮票作废。虽然之后还出现过反复, 一些城市又重新印发粮票, 但是, 最终的结局不能改变。粮票退出历史舞台后, 仍有零星的粮票散落于民间进入收藏领域, 成为现当代历史文物

引自

论新中国粮票制度的兴废

张艳国 彭白云

知乎用户 大头鹅 发表

票证制度最先是从粮票开始实行的,是对 1953 年实行统购统销后的一种制度上的保障。但一开始陈云主持全国粮食工作也说,这只是一种暂时措施,只要消费品增产可供应市场的需要,就应该取消。只是到后来的宣传,特别是毛将这个政策与社会主义改造相结合,逐渐给我们的印象就是它就是计划经济、社会主义的一大特征。

首先说下统购统销为啥实施。

早在 1953 之前,我们就存在公私多种粮食经营,也就是说,存在两种市场价,一种是牌价,一种是市价。刚开始的国营控制了 80% 以上,特别是三反五反,然后就发现管的太紧,适当放松以后,1952 年私营活跃起来,活跃就出现了新问题,到了 1953 年霜灾,物价高于牌价之前百分之 15%,与国家争夺粮食资源,我们党就处于很被动的局面。

还有一方面就是我们的优先发展重工业目标啦,我们工业化起点低,资源短缺,要啥啥没有。而当时以农业为原材料占了轻工业的百分之 80 以上,使得农业剩余就成为了工业化资本的重要源泉之一。也就成为了农业合作化的一个催生剂。既然小农经济分散而且短时间没也不能实现大幅增产,那我就把你们集中起来…… 还有一些别的原因就不赘述了…

然后说说这个粮票,与统购统销相伴而生。我们对他的评价一方面肯定是保证了一五计划顺利实施之类的。但它的消极作用也是很突出的。

粮票这个东西基本上你日常用品基本都能用这个解决,有效解决了商品粮大需求与供应不足的矛盾 , 解决了大部分人的吃的问题。在当时也是被当成新社会的优越性来宣传的 , 但这样就给人形成一种认识误区 。**人们忽视了分配问题的彻底解决最终取决于生产的长足进步这一事实, 而过于关注分配领域的调节 , 淡化了对社会体制反思,**以为越统制越好,而不是用生产领域激励机制,不是用价格来调节商品供求, 因而一旦商品匮乏, 循着粮油票证的惯例, 发行各种票证, 人为地限制消费, 而不用价格手段去刺激生产 , 最终造成短缺经济的运行模式 , 造成了人们生活的 “数字化生存” 态。城市居民在这点上应该感受挺深了。

第二,它限制了人口流动。本来是为了方便人们的日常流动, 但在事实上, 却给人们的日常生活流动带来了极大的不方便 。对于城里人来说, 在自己的定量范围以内领取地方粮票和全国通用粮票才能在外就餐 , 在各地流动, 农民没有粮票, 活动半径更加有限, 特别是 1958 年, 城乡户籍二元化管理后, 农民就更加被束缚在土地上, 如想进城 , 只能自备充足的干粮 , 如想出省, “含油” 的全国通用粮票就更加难得了。甚至没有粮票, 在城里都不能住院看病。在票证供应的背景下, 城乡二元化结构实际上是被强化了 。实际上是一种个人越来越依赖国家,国家的权利在扩大,而社会领域在缩小,这与现代国家的发展趋向恰恰相反的。

最后还是要说,农民真苦啊,诶。

知乎用户 Gavin​ 发表

中国的各种票证大概用到了 80 年代末期了吧。我小时候是有印象的,“粮票换鸡蛋”……。

总的来说,我觉得采用票证这个机制还是利大于弊的,但是也不过是一种临时举措而已。主要应对的是中国当时的实际情况。既粮食不足,生产不足,就业不足,教育不足,总之啥都不足……。所以各种票证满天飞。那个时候还特别流行 “走后门”,权利获利的现象是很普遍的。

总之这个政策虽然客观上起到了一定的社会保障作用,但是执行的情况并不是很好,而且轻微 “腐败” 现象也很普遍。那个时代过来的人,普遍对那个时代没有什么好印象。

但是,话又要说回来,如果完全放开,那么我可以毫不客气的说,中国绝对会严重动荡。揭竿而起不是开玩笑。所以我认为这个机制还是能够有效应对社会物资紧张问题的。

网络上的普通人往往缺乏理性思考能力,这种情况非常普遍。很多人潜意识里面就认为这个社会物资是充足的,只不过是政府不愿意发给普通群众而已。还有很多人十分天真,认为我只要讨好 “外国人”,“有钱人”,“有地位的人”,等等,他们随便赏点我就能过的好……。

……

真实的世界上,你能依靠的只有国家,父母,有的时候兄弟也行。亲戚,妻子,子女,这些往往都靠不上……。假如国家不行,那么一切休提。

当然理想中的世界不是这样的。理想中的世界就是西方描绘的那样,民主,自由,富裕……。其实西方社会基本很难做到这些。

当然作为普通人来说,我们其实一半活在现实中,另一半活在梦想中,有人给你编织一个梦其实也挺重要的。我觉得我国政府这方面就做的很不好。修路不如修道嘛……。

知乎用户 杨谢谢谢谢谢​ 发表

粮票是那个封闭僵化的年代的特殊产物,是在计划经济年代物质严重匮乏、人民生活水平普遍较低的产物。

在改革开放后,人民生产积极性大幅度提高,粮食产量年年增长。在农民们史无前例的惊人积极性下,我们终于第一次解决了全国人民的吃饭问题,这也使粮票这一象征着过去那个落后、封闭、僵化、保守、匮乏年代的产物彻底退出了历史舞台。这充分证明了,只有改革开放、只有分田到户,只有农民的积极性才能发展好我国的农业。

感谢伟大的邓副主席!感谢伟大的改革开放!感谢小岗村那些冒着生命危险勇于改革的时代先锋们!更感谢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这一史无前例、惊天动地的创举!

我的心中只有感恩!!!!

知乎用户 风过耳畔 发表

我举一个现在的例子。

印度现在的全球饥饿指数比许多非洲国家还惨,和朝鲜差不多。比如,2020 年,印度全球饥饿指数在 107 个国家中排名 94,属于重度饥饿,朝鲜 96,但印度仍然是世界粮食出囗大国,是世界最大稻米出口国。而中国现在每年进囗的粮油肉等,相当于 3 亿人的口粮。

想没想过,为什么?没有工业化,或工业化不充分,你种的粮食不一定能吃到你嘴里。

现在的印度和当年的中国多么相似,在中国人均粮食占有还不充分的情况下,中国仍是粮食出口大国。

但中国和印度又不同,中国是有计划地压缩所有人的口粮,通过出口粮食来购买工业化需要的原料、设备、技术等,也就是说中国人工业化原始积累是从每一个中国人嘴里省出来的。

当老蒋用金圆券把大陆的黄金、美元等硬通货约 10 亿美元搜刮到了台湾后,大陆几乎唯一的硬通货就是粮食了,因此,压缩所有人的口粮是迫不得已的选择。这 10 多亿美元对大陆意味着什么呢,大陆直到 77 年外汇储备才 9 亿多美元;老蒋带走的黄金,相当于大陆从 50 年~64 年 15 年的黄金开采总和,这也别说老蒋带走的微不足道了。

知乎用户 Eric Qiang 发表

1993 年春节,才废除 “粮油供应关系”、粮票。 这年春天开学,大学宿舍楼里地面全是学生仍的校内粮票(按照大学生迁入学校的粮油供应关系,每月定量 35 市斤)。

你咋不惊呼,为什么不在八十年代初期象废除布票那样也废了粮票,为什么又拖延了十年?

知乎用户 吉良吉影 发表

不评价,就说个故事。

我爸年轻那会,还是 wg,他给生产队办事,去城里买东西,到了就饿了,找了个地方吃面条,那时候粮票还是很珍贵的,我爸也只能省着用。

一碗面没吃完,发现旁边有个中年人盯着他看,我爸就和他聊天,那人说坐火车来办事的,粮票掉了,吃不了饭,只能饿着。我爸于心不忍,拿出自己的粮票,请他吃了碗面。

办完事,我爸回家,和我爷爷感慨,幸好有粮票,不然真要饿死人。我爷爷说,他从光绪年间出生,经历了清末改朝换代,民国军阀混战,日军侵略,最后内战,一直都没粮票,也没饿死,怎么现在没粮票就要饿死了呢。

知乎用户 legend​ 发表

用票证制度解决分配问题,在物资短缺的情况下是完全正常的,二战时期,欧美各国都是用票证来解决的,相当于一种配给制度。要是现在再来一场世界大战,大概率还是要使用票证来保证国民的生活资料。

物资短缺了还要搞市场经济,那就是典型的胡来了,到时候旱的旱死,涝得涝死,投机倒把,囤货居奇,发国难财得都来了。参见国民党在解放战争时期搞的,那已经不是割韭菜了,是直接割人头。

有人说中国解放后不是战时啊,这就太局限了,当时世界正经历着一场更大的一场全球战争 “冷战”。作为一个独立于冷战双方的国家,受到双方的排挤,日子确实难过,还要完成工业化,把中国从农业国的巨坑里拉出来,其困难不比抗日战争小。

而就是靠着这可怜的配给制度,中国完成了从无到有的工业化,把人口翻了一番多,给大量文盲扫盲,建成了大量学校,医院,培养出了一支生机勃勃的工人队伍。这怎么来看都是奇迹。

票证是没有办法的办法,没得选择的选择,可就是这种有饭大家一起吃,有难大家一起扛的原则,才令我们走到了今天。面对我们的前人,我们心痛他们的艰辛,更崇敬他们的精神。没有他们的披荆斩棘,就没有我们现在的幸福生活。

知乎用户 零五 发表

我父亲是一九六零年考上大学的,那时他才十七岁。

那一年,我的外曾祖母因病去世了,奶奶后来告诉我,“你的外曾祖母是小脚女人,没法下地干活,本来她也没病,但就是什么都不肯吃,咬紧牙关,灌都灌不进去。她是想省下来给小孩子们”。奶奶是个很坚强的人,自我的爷爷在抗战胜利那一年的除夕夜被几个醉酒的日本兵打死后,她就一个人抚养六个子女长大成人,其中还包括遗腹女 – 我的小姑。可是,在她告诉我外曾祖母的死的时候,分明还是哭了,以至于让我记忆至今。

大伯是个不听话的孩子,什么也学不进去,家里没什么吃的之后,他就跟几个小伙伴带着枪躲进了茅山的深山里头,隔三差五地在半夜里往家里的院子里扔一两只野鸡。过年的时候,还扔了一头野猪,就是被村干部拿走了,只留了个猪头。尽管如此,在大伯的帮助下,我的父亲总算还能有口饭吃。

父亲的高中在乡里,大部分学生都是农村户口,而他的高中自建国后就没人考上过大学,班主任跟他们那些饿得不想学习的同学说,“我知道你们没有希望考上大学,但是你们要抱有一个考上大学的希望,这样才能活下去”。父亲听进去了。

父亲在这一年开始了他每天只睡三四个小时的疯狂学习,饿急了,就拼命地勒裤腰带,直到连抬眼皮的力气都没有。后来,他考上了苏州大学,也是他们高中那年考上的独苗。

而父亲最大的动力来自哪里?就是粮票啊!即使在 1960 年,考上大学就意味着城镇户口,意味着有了粮油关系,意味着可以每月发十几斤粮票,在农村的家里就能省出一点口粮,父亲的妹妹们多少就可以多吃点。

1992 年,我也考上了大学,去食堂吃饭的的时候,买饭还是要用粮票。第二年,粮票在学校里正式废弃了。那一天,漫天的纸屑在宿舍的窗外飞舞,我也把剩下的粮票撕碎了扔了出去,阳光把这些花花绿绿的碎片渲染得分外美丽,象是在庆祝一个时代的落幕!

知乎用户 乌托邦宰相​ 发表

为了农业国家快速工业化(尤其是重工业优先发展)的必然以及必要举措。


计划经济时期的一系列配套的社会经济制度(票证制度、统购统销、农村合作化运动、地区粮食自给和城乡隔绝的户籍制度)其实有着内在统一的逻辑——为重工业优先发展的赶超战略服务。

新中国为什么选择快速重工业的战略呢?主要有两个原因:第一,优先发展国防工业(冷战格局、强敌环伺),国防工业的基础是强大重工业;第二,来自于苏联的建设经验,参考使得苏联迅速强盛起来的重工业发展模式;基于上述原因,中国选择了重工业优先发展的赶超战略。

但是农业国家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战略存在一个非常大的问题,这种战略与农业国家的要素禀赋之间存在矛盾。

重工业建设有三个特性:第一,建设周期和投资回报周期很长;第二,技术落后,生产重工业机器的设备必须依靠进口;第三,重工业一次性投入非常大,对资本投入要求很高。同时贫穷的农业国家也有三个特性:第一,农业经济剩余少,资本严重不足,借贷利率很高;第二,可供出口的产品少,故而外汇较少;第三,缺乏统一储蓄市场,资金难以动员集中。

重工业的三个特性与农业国的三个特性之间,存在明显的矛盾。

  1. 利率很高,然而重工业建设和回报周期很长,因此无法支付高额的利息;
  2. 出口不足,外汇很少,但重工业需要大量外汇进口设备;
  3. 剩余不足而且资金分散,但重工业要求的资本投入很大。

如何解决这些严峻的矛盾?计划经济体制是问题下的最优解。国家对一切市场经济下会出现的矛盾之处进行干预。

第一,对于利率高运用行政手段对银行进行干预,将利率压到远远低于市场利率的水平(甚至运用财政拨款手段取代银行贷款,可以理解为零利率贷款),降低企业使用资本的成本;

第二,政府直接干预汇率,人为高估本币价值,压低外汇价值,使进口设备变得便宜,缓解外汇短缺问题;

第三,对于资本不足问题,除了建立由国家控制的统一储蓄银行体系以最大程度的集中已有资金外以外,**还需要维持已建成企业的高利润以作为下一期的投入。**维持高利润有两个途径:1. 给予企业垄断地位从而获得高额垄断利润;2. 压低各种投入要素的价格,包括资金,原材料和工人工资。若工人工资被压低,则为了维持生存必须进一步压低所有生活必需品的价格(粮食、服装、住房等)。这也就是以粮票为代表的一系列票证制度出现的原因。

总结来说,就是通过国家强制力建立起利率、汇率和要素价格全面扭曲的价格体系。从而强力解决重工业化与农业国要素禀赋之间的矛盾。


扭曲的价格体系暂时解决了上面的三大矛盾,但扭曲的价格体系会随之产生新的问题,那就是短缺经济的出现。

首先是过低的利率,利率是资金使用的价格,压低利率,重工业使用资金当然变得便宜了,但轻工业、农业使用资本同样也便宜了,对于资本的总体需求就会加大;与此同时,过低的利率会减少储蓄,资金的供给却下降了。于是出现了短期内资本需求远大于供给,资金出现短缺。(外汇和生活必需品的价格扭曲也会带来供小于需的短缺,逻辑与利率扭曲类似)

过去有一种说法将计划经济称为短缺经济,其实短缺正是要素价格扭曲(压低)的结果。由于出现了全面的需求大于供给,为了把短缺的资金、外汇、原材料用到政府优先发展的产业上,必须制定经济计划,确定资源使用的优先级顺序,再根据计划运用行政手段对资源进行配给。

以上就是 First30year 中国计划经济体系(宏观上扭曲价格体系、行政上计划配置资源、生活上短缺经济)形成的原因。事实上这是历史条件下,保证资源最大化配置在政府优先发展的资本密集型的重工业的最优制度安排。


经济社会是一个互相联结影响的整体,因此在传统经济体制下,为了配套重工业化的模式,农业农村也必然诞生相应的制度政策。这些制度主要包括四个方面:统购统销、合作化运动、地区粮食自给和城乡隔绝的户籍制度。

1. 统购统销的原因:

统购统销从 1953 年开始,开始的原因是 Party 发现农民开始不愿意将农产品卖给 gov 了(《陈云文集》)。而在 53 年之前,农民非常愿意将粮食卖给政府。以至于陈云感叹人民变了。其实并非是人民变了,而是经济环境变了。建国以后到 53 年,国家还并未实行计划经济体制,实行的是休养生息以及符合新民主主义社会的经济政策,和农民的交易采用的是市场价格,再考虑到土地改革农民对党的感恩,农民当然乐意将粮食卖给政府。53 年一五计划开始实施,为了企业创造高额利润以作为下一期的资本投入,政府开始压低要素价格。政府的粮食收购价格随之降低。农民开始不愿意将粮食卖给政府。统购统销的政策随之而来。

2. 合作化迅速推进原因:

为了解决收购价格过低农民不愿意将农产品卖给政府的问题,提出了统购统销政策以控制了所有粮食交易的渠道。但有一点政府无法控制,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价格低于自己的劳动预期,农民当然会降低自己的生产积极性。一边城市里的需求在上升,一边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却在下降。解决这个问题通常有两个方法,

一是把价格升回来,二是加大对农业科技的资金投入提高农业生产率。但这两个办法都与资源优先集中于城市重工业部门的战略相违背。那么有没有什么 “又叫马儿跑,又叫马儿不吃草” 的不加大农业投入却能提高农业生产力水平的方法呢?经济学上有一个近似的办法——规模经济。小农经济里小土地的单个农户饲养牲畜成本很高,若几家合养,则大大降低了每户的成本并提高了耕作生产效率。另外合作后不再需要田垄也节省出一部分土地。出于规模经济的考虑,53 年开始了合作化运动。

3. 省级粮食自给自足原因:中国幅员辽阔,各地禀赋不同,因此会产生余粮省和缺粮省,市场经济下交易多余之粮即可。但上面已经提到,政府压低粮食价格,统购统销统一调配。那么对于余粮省来说,给国家交的粮食越多,就相当于隐形损失越多。因此余粮省不愿意多生产,缺粮省就必须实现自给自足。

4. 城乡隔绝的户籍制度:这是由于重工业创造的新增就业机会是很少的,甚至满足不了城市的劳动力增长。因此必须隔绝城乡,以免出现大量的失业现象。知青下乡亦可能有这种原因。


总结:以粮票为代表的票证制度以及一系列配套的社会经济政策,是快速重工业化的发展战略目标下国家运用强制力制造价格扭曲以解决发展禀赋矛盾的必要也是必然手段。

至于怎么评价,赶超战略时期的资本积累率在 20-30%,资本动员能力非常有效;工业占产出从 19.5% 提升到 49.4%;经济增长年均 6% 的增速不算慢;并且在原子弹、人造卫星等尖端领域实现突破。如果以重工业、军事工业以及航天工业水平作为衡量发展的指标,那么我们的经济是很有效率的,以农业国家在二十年间就快速实现了重工业化。

但代价同样是巨大的,支援工业化剪刀差之下农业农村发展的问题以及扭曲的价格配置下的带来的以短缺问题为代表的社会问题。

个人意见,重工业优先发展的战略虽然有悖于比较优势,依靠扭曲的价格和计划推进从而产生了大量的社会问题。但考虑到彼时国家的安全环境与周边局势,强大的军事工业是威慑体系的必要条件,唯有如此方能争取互相威慑下的和平。同时重工业也是参与国际分工成为世界工厂(而不是沦为原材料产地)的必要基础。后续的改革和开放政策也才有施展的空间。

[1] 参考书籍:林毅夫《解读中国经济》第三章 “赶超战略” 部分。

知乎用户 我到不了 发表

必然是 “好” 的。评价粮票制度,说是扶大厦之将倾也不为过。

有些人真是不当家不知道柴米贵,即使是当今时代,我国也没有完全摆脱粮食安全问题。部分农业产品过于依赖进口,但主体粮食已经可以保证国家的粮食安全。21 世纪以来,我国与国际四大粮商交手不断,彼此也是各有胜负。倒是隔壁菲律宾,快让四大粮商薅秃头了。

如今尚且如此,更别说建国后 50 年代到 90 年代了。40 年左右的时间,新中国接手的是百废待兴的国家,工业让国民政府破坏殆尽,通货膨胀比如今的日本严重多了,直逼津巴布韦。就这样,这 40 年时间我们要做多少事?

1、建国后第一件事就是出兵收复新疆、西藏等地。

2、同时全国各地剿匪。

3、同时保持对台湾出兵施加压力。

4、同时要出兵朝鲜。

5、朝鲜战争结束后,回国从零开始搞工业。

5、搞两弹一星

6、搞常规军工建设、海军搞不起,空军要提上日常,陆军的坦克不能省。

7、对印自卫反击战

8、中苏交恶双方陈兵对峙,深挖洞,广积粮。

9、美国对越南用兵,越南战争爆发,抗美援越。

10、搞核潜艇,航母实在事搞不起。

11、对越自卫反击战

12、…………

剩下的省略不写了。总之,建国之后要做的很多。有答主说建国之后,粮食产量一直在平稳上涨,粮食够吃。是的,粮食产量是平稳上涨的,哪谁算过人口增长?医疗发展下,人民平均寿命增长,出生率暴增…… 算下来,在这时候沿用抗日时期的片区票的制度是最合适的。因为粮食是百价之基。

这里解释一下,剪刀差不是因为粮票产生的。剪刀差是苏俄提出的没错,但是剪刀差的特性是固定的。在市场经济下,粮食价格必然跑不赢工业产品价格。因为是人就要吃饭,农民实际上是在和所有人交易。粮食价格上涨代表用人成本上涨,工业产品价格也会根据此上涨,这是恶性循环。这么搞下去,国家就乱套了。你看美国农民富有?那是你没看到美国政府对美国农场主进行财政补贴,这世界上粮价能跑赢工业产品价格的国家就不存在,因为跑赢的时候社会就崩溃了。

那么农民怎么富裕?粮价 × 产量 - 成本 = 利润

懂了吗?正确做法是增加产量,你加粮价没有用的,你今天粮价加 1 块,明天你出门车票可能涨 3 块,用电涨 4 块。而且农业产品价格有个特点,在市场不稳定时上涨快,回落也快。但是工业产品价值只会上涨快,跌落却很慢,因为工业产品成本问题,其价格不会跌落低于成本。所以这会是一个不可逆的市场破坏。

待续……

知乎用户 昂纳克同志 发表

业余的马列读者来回答一下这个问题。(本人不是政治专业的,专业性基本没有,请不要引用我说的每一句话)

首先,你要知道票证制度是解决什么问题的,票证制度解决的问题是资源的有限性和人的需求的无限性之间的矛盾。就是让绝大多数人能享受到粮食或者其他产品。建国初期虽然粮食产量增长不假,但是我国人口基数大,粮食产量仍然不足,加上还要去援助第三世界,所以为了保证有限的粮食供给全国人民,就只能采用票证制度。说白了就是僧多粥少。

票证制度并不是长期的制度,而是一种权宜之计,这一点答主

@大头鹅

已经说明了,我不再详细分析。但是把票证制度和社会主义联系在一起就是一个大大的错误。首先,票证制度不是社会主义的专利,美国英国在历史上都有实行过票证制度,也是因为物资的有限性和人民群众需求的无限性的矛盾。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也实行过票证制度,但是苏联在 1936 年就取消了票证制度。

还有人说票证制度是罪恶的,因为他限制了消费,不让人民群众提高生活水平。这种说法细想之下还是有问题的,民国时候没有票证,也不限制老百姓消费,但是老百姓生活水平有啥改善吗?四大家族花天酒地,把纳税人的钱中饱私囊甚至转移到国外。票证制度就是限制了这些人的奢侈消费,没有让他们花天酒地,饿到了他们,他们才攻击的。

不可否认,票证制度也给人民群众生活带来了不便,其实更多的根源还是在生产出的产品太少,不足以满足人民群众需要,但是这些随着经济发展都是可以解决的,并不是绝症。

知乎用户 longjf126 发表

1、
中华人民共和国 历史上 的粮票、布票、煤票、肉票、食用油票,日用工业品购货券、副食品购货券,甚至部分地区还有洗澡票、肥皂票、鞋票、糕点票、面包供应票、糖果票、茶叶票、烟票、粪票、尿票等 各种 票证(包括每月定量供应的 粮食本), 这些个票证 约等于中国古代的 盐引、茶引,是国家控制和配置供应 大宗商品物资、生活生产物资 的一种行政统一管制手段,属于非货币有价票据(锚定实物物资或者以实物物资作担保 的 物资符号 ),建国以后盛行于 1980 年代及 1980 年代以前,大约是在 1990 年代逐步消失。
解放初期,市场商品供应短缺,某些特殊时期出现米面抢购潮,部分逐利商户囤积居奇,全国面临重大社会危机,在物资匮乏条件下,为保证基本生活需要商品的稳定供应,打击囤积居奇投机倒把扰乱社会秩序的行为,国家决定实行 “计划经济”,发放各种商品票证,定量分配商品。
1953 年国家颁布《关于粮食的计划收购和计划供应的命令》,实行粮油计划供应,划片、定点、凭证供应办法。
从 1955 年第一张粮票发行开始,新中国票证时代沿续近 40 年。粮票从 1980 年代开始逐步消失,正好对应的是中国自 1980 年代开始,中国国内粮食产量逐步增产稳产,能够基本满足粮食自给的背景,国内粮食不再匮乏而是逐渐富余,粮票也就没有了继续沿用下去的基础了。
【建国后最早的票证应当是 1950 年开始印发的粮秣票,即大米票、马料票、柴票、马草票。但这些应该是带有军管色彩的准军事供给票证,属于建国初期特殊供给票证,以锚定储备在册的供给物资为担保,是实物物资供应领取凭证,并不是通货,但具有 部分 “交易媒介”、“一般等价物” 的 通货 性质 。在某种程度上,部分 近似于民国时代的军阀军票、抗日期间 日本侵略者发行的军票、二战末期苏联红军在中国东北局部发行的苏联红军票,但区别也是明显的。】
当然,票证的使用,不是建国以后的创造,而是在建国以前就不同程度的存在于中国。
清代,以及民国时代 的 新式社团、 军阀、共军、蒋军、日伪 等等,都不同程度发行过 票证。

图片来自网络

票证轶闻:
(1)
1962 年秋,周恩来总理请张爱萍、钱三强、邓稼先等 “两弹” 研制的领导、专家谈工作,而后请他们吃饭,每人一块油饼,一碗烩菜,中间一个砂锅里面有几个肉丸子。
尴尬的是,饭后秘书难为情地对大家说:“总理请客是自费的,但粮票是定量的,没有多余的粮票,所以请你们每人交二两粮票。”

(2)
1961 年夏天,学者吴宓准备从四川到广州探访陈寅恪,陈寅恪提前致信吴宓,交代其粮票事宜:“兄带米票每日七两似可供两餐用。”
2、
(1)
上海社科院刘社建博士认为:
在特殊的历史条件下,票证可能是维护当时经济体制运行的最好方法,也是优先发展重工业,农业为工业提供积累的必须手段;同时也是在当时消费品不足的情况下社会需要的一种分配方式。
当然,不利之处也显而易见,票证发行限制了公众消费,阻止劳动力自由流动。
票证的发行,最直接的结果是将劳动力紧紧束缚在当地,尤其是农村。
“非城镇户口” 不享受 票证的 “优待”,使农村劳动力的流动成为不可能——理论上,农村户口没有粮票,其他票证属于可以配给 但未必够 的情况 。
(2)
某专家的相反意见:
票证束缚了农村劳动力的自由流动,但不能以好与坏作简单判断。就当时的时代背景下,应该是利大于弊,只有把农村劳动力牢牢束缚在土地上,才能通过‘剪刀差’来完成工业所需要的积累,这对发展工业是有积极意义的。

资源是有限的,社会应该把有限的资源用在什么地方,才能创造出最大的价值?在计划经济下,没有一个合理的标准,完全依赖于计划体制中官员们带有想象成分的‘社会需要’。
比如,改革开放之前,中国最缺少的是轻工业产品。但计划体制时代人们却认为,对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来说,最重要的是重工业,所以大量的资源都投向重工业。结果造成消费品的严重短缺,老百姓需要的日常消费品没有一件不靠票证才能买到。
不宜过分强调票证的作用,归根结底是计划经济体制的问题。票证虽然是计划经济体制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但其本身并不能代表计划经济体制。
不过,如果放在更长远的历史背景下看,通过低廉的农产品价格提供给工业原料、帮助工业发展以及积累,其意义需要重新评估。

(3)
取消粮票:“粮食关系” 松绑后的社会巨变
来源:北京晚报 2013-11-04
中国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冯开文教授:
实行了 30 多年的粮食统购统销形成了以粮票为代表的中国票据时代,这种做法实际上对当时社会的发展进步起了至关重要的积极作用。国家以统一的低价格收购粮食进行分配,虽然牺牲了农民的部分利益,但是保障了全社会的供给,把有限的资源通过票据控制,限制消费,促使大家勒紧裤腰带,集中资源用于工业化建设和城市发展,确保了我国大幅度发展经济,快速完成了农业国向工业国的转变。
从 1985 年到 1995 年开始可以说是中国农业的黄金增长 10 年,农村土地承包之后,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提高;农产品价格放开之后,农民收入增加;这一放一提,促进了农业的高速发展。”1990 年我国粮食产量达到 4.46 亿吨,成为改革开放以来的高产年,而且从 1991 年以来粮食产量连续稳定实现 4.35 亿吨以上,1991 和 1992 年分别达到 4.35 亿吨和 4.42 亿吨,1993 年更是达到 4.56 亿吨,连续 5 年超过了 4 亿吨。“我国的粮食生产逐步实现了供求平衡,农产品基本告别了短缺时代。稳定的粮食生产能力和供求平衡,也成为我国取消粮票制度的直接动因。”

3、
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706938588664447203&wfr=spider&for=pc
在物资匮乏年代(供给不足),通过票证将物资进行尽量公平的分配,有利于社会稳定。
代价就是票证会压制通货(人民币)的使用范围,通货压制会限制商品经济的展开(损失效率)。
但建国之初在人民币使用范围较为狭窄(大面积使用票证,可以用人民币直接交易的东西较少),商品经济也并不发达的年代里,其实也没多少效率可供损失,票证经济后果是比较小的。
1978 年之后,随着改革开放的展开,中国物资匮乏问题逐渐解决,需求限制已经不再必需,已经具备条件以人民币作为统一的交易媒介。
1980 年代,人民币和票证(票证具有部分交易媒介特征,即通货特征)同时存在造成了物价上的双轨制,随之物价出现了一些问题。自 1993 年结束了票据时代。
票证肯定会限制需求,会消弱通货(降低媒介作用而减弱法币信用),不统一的通货会挤压商品经济的展开。以票证解决问题,会不会本身就是问题?

4、

知乎用户 lalala 发表

没有更好的办法

当时主要防的不是资本家炒货,也不是奸商屯货

这么做是因为粮食总量真的不够,让上帝来分配也一样全体饿肚子

这种情况下开放市场,那就肯定会出现一大批为了吃饱而放弃一切的人,大城市富裕群体也会选择吃饱,导致剩下的人从还能勉强维持着变成饿到不行,从而导致全民为了填饱肚子付出一切

开放市场肯定不行,这个不用说

挨家挨户直接分配粮食,肯定会有大量的腐败问题,比如这家发好粮食另一家发腐败粮食,甚至直接缺斤少两的问题肯定免不了,而且以当时的环境而言大量腐败意味着大量人饿死

粮票的好处不仅仅是公平分配这么简单

粮票还好统计,粮站卖出去了 100 斤粮食,那粮站就需要拿出 100 斤粮票做对应

粮票还不会产生质量差别问题,所有粮食放一起大家凭票购买

粮食还好保存,可以让有需求的同志攒下点积蓄

所以粮票才会成为各个国家在物资短缺的选择,不止社会主义大家庭全都用过,连老美其实也用过

那么可能又有小机灵鬼会说,有钱人直接买别人的粮票不也还是一样吗,国家是怎么监管粮票交易的呢

答案:国家并没有管,也不需要管,在只能勉强饿不死的日子里没人会选择卖自己的粮票的

知乎用户 饼当 发表

有啊,打开控制台,输入 “show me the money”,然后全地图拍满巨型化肥厂,巨型石油炼化厂之类的,问题解决了。

在没有控制台的年代里,就靠粮票布票这些玩意,靠铁人精神,靠外交折冲弄来了四三计划。

知乎用户 孙 Vincent​ 发表

问题是,负责分粮票的人就能保证公平吗?

金钱的贫富差距与粮票的贫富差距就有什么不同吗?

金钱的特权和粮票的特权又有什么不同呢?

知乎用户 依然范德彪 发表

先想一想自己配不配吃全国通用粮票

知乎用户 louzhiguo0000 发表

当时中国的生产能力低,物资缺乏,所以不能用钱想买什么就买什么,所以必须让每个人用粮票布票来买东西,所以每个人买到的东西是有限制的,这样就能使每个人都买到一定的东西。

知乎用户 卧牛 发表

可以百度统购统销,百科里讲的很不错了。我们很多人很懒,当时主管财经的同志把话讲的很清楚了。

经济发展中关于民生最重要的指标就两个,通胀和就业,中国到 2010 年以前始终面临两个难题,人口过剩和产能不足。

产能增速赶不上需求增速是基本现实,从建国初年的 5 亿到改开时的 10 亿翻了一倍,各种产能能翻一倍吗?城市人口翻了 4 倍不止,还有工业原料使用也加倍。

在全部工业产值中,以农产品为主要原料的产值约占 50%左右,农副产品和用农业原料制成的工业品,在国内市场主要商品供应量中约占 90%左右,在出口总额中约占 75%左右

按照市场调节原理,这个时候就应该是投机居奇和恶性通胀了。就算打击投机,我今天想多吃一斤肉,可能就有另一家人吃不上肉了。

一句话,资本原始积累,集体化和统购统销推动工业化。但真是这么简单?领导同志们内部也有富农路线和集体化路线之争,到底怎么走完全取决于经济客观发展。

实行粮食统购统销(一九五三年十月十日)陈云

收购和销售两项比较,差额是多少呢?如果今年度销到了五百六十七亿斤,就比原计划多销了八十七亿斤;如果收购比原计划减少三十亿斤,差额就是一百一十七亿斤。
在粮食问题上,有四种关系要处理好。这就是:国家跟农民的关系,国家跟消费者的关系;国家跟商人的关系;中央跟地方、地方跟地方的关系。这四种关系中,难处理的是头两种,而最难的又是第一种。处理好了第一种关系,天下事就好办了。只要收到粮食,分配是容易的。
第一,在农村实行征购。不实行征购,是不是还有别的办法?我想过很多,从 “改良主义” 想起,最后还是想到了这个彻底的办法。又征又配。现在把我想过的所有的办法都提出来,请同志们考虑。
农村征购,城市配给,硬性办法。实行这种办法,我有点担心,因为跟每一个人都有关系,问题太大。如果在这件事上出了毛病,比新税制的后果要严重得多。新税制只是我们跟资产阶级的关系,而这是我们跟广大农民的关系。
只配不征。就是只在城市配给,农村不征购。在农村工作的同志一听到 “征” 字就害怕,说是不是可以慢一点征;至于城市配给,他是赞成的。实行这个办法,那只是关了一道门,就是说,我们在城市里面只准一个人买多少,不准囤积,也不准拿到乡下去。但是农民也有眼睛,也有耳朵,看到城市在配给,他就会不卖粮食。所以,只在城市配给,不在乡村中征购,我们就会买不到粮食。
只征不配。在城市工作的同志欢迎这种办法,他们说,农村征购是要的,城市配给可以慢一些。日本帝国主义在它侵占的地方搞过配给,国民党也搞得天翻地覆,现在人们一听到配给就头痛。我说,如果只在农村征购,在城市里面不配给,结果一定会边征边漏。你在农村中征购,换给他钞票,他拿到钞票以后,转一个身就可以再跑到城市的粮食公司里去买,结果,你征购到的粮食便会统统漏掉。所以,只征不配不行。
原封不动。所谓原封不动,就是照现在这样做下去,自由卖出,自由买进。结果必乱无疑。有的同志说,就准备乱它一年,看一看再说。但是,如果在乱了一年以后再来征购,那就要比今年就开始征购困难得多。
临渴掘井”。就是说,先自由购买,到实在没有办法的时候,再来抓大头,到占农村人口百分之十五至百分之二十的主要产粮区去征购。要这样做,必须考虑到两点:一是自由购买能不能完成收购计划?如果完不成,那就要多加小心。二是到明年二三月或三四月间粮食已经不够的时候,再搞征购,是否比现在就征购好一些?我说,那时候临渴掘井,还不如现在搞好。
动员认购。东北在一九五一年实行过认购,就是上面有一个控制数字,交到省,省到县,县到区,区到支部,支部开一个会,号召大家认购,认购不足就不散会。这个办法,可以称为强迫而不命令。不达目的不散会,还不是强迫?征购是要下命令的。我说,强迫而没有命令,还不如有命令而不强迫好。不强迫就要对农民做说服工作。
合同预购。就是订预购合同,按合同购粮。这个办法也好,但是今年来不及了。有人说,棉花订了预购合同,就买到了。我看,棉花之所以买到,主要原因是去年收获了两千多万担。如果棉花收成不好,订了预购合同,他也不会卖。现在粮食产量恰好不是多,而是不足。我们井不完全放弃预购,预购还是一个办法,但是有一个数量的问题。
各行其是。就是说,这个地方可以实行这个办法,那个地方可以实行那个办法。只要不妨害旁的地方而且能够完成任务,这种做法也可以试一试,但是要考虑到互相之间的影响。
上面这些办法,看来只能实行第一种,又征又配,就是农村征购,城市配给。其他的办法都不可行。如果大家都同意这样做的话,就要认真考虑一下会有什么毛病,会出什么乱子。全国有二十六万个乡,一百万个自然村。如果十个自然村中有一个出毛病,那就是十万个自然村。逼死人或者打扁担以至暴动的事,都可能发生。农民的粮食不能自由支配了,虽然我们出钱,但他们不能待价而沽,很可能会影响生产情绪。为了不影响他们的生产情绪,不仅要给他们钞票,还要供应他们物资。但是我们现在还不能完全做到这一点。因为农民要的东西百分之三十是日用工业品,百分之七十是牲口、农具这些东西,而我们一下子搞不到这样多的东西。毛病还可以举出好多,因为我们没有经验,意想不到的事情一定会有。
但是,回过头来想一想,如果不这祥做又怎么办?只有把外汇都用于进口粮食。那么办,就没有钱买机器设备,我们就不要建设了,工业也不要搞了
现在只有两种选择,一个是实行征购,一个是不实行征购。如果不实行,粮食会出乱子,市场会混乱;如果实行,农村里会出小乱子,甚至出大乱子。我们共产党在长期的革命斗争中,跟农民结成了紧密的关系,如果我们大家下决心,努一把力,把工作搞好,也许农村的乱子会出得小一点。而且,这是一个长远的大计,只要我们的农业生产没有很大提高,这一条路总是要走的。

关于计划收购预计划供应 (一九五四年九月二十三日) 陈云

从一九五三年以来,我国市场上出现了若干种日用消费品供不应求的现象。一九五三年上半年,在小麦遭受冻灾的地区,粮食的供求状况很紧张,下半年,食油、 肉类在许多地方也供不应求,不少城镇中都要排队购买。
粮食、油料、肉类、布匹供不应求的原因是什么?不是的。正相 反,解放以来,粮食、油料、肉类、棉花、布匹的生产量都是上升的,而且粮食、肉类、棉花、布匹都超过了抗日战争以前的最高年产量。
为了进口机器装备,我们必须用出口物资去交换。我国现在还是一个农业国家,能够出口的主要物品是农产品。如果在国内消费方面, 不能节省出农产品去出口,那末,我们就不可能进口机器装备来进行工业建设。因此,全国人民应该自觉地节省凡属可以节省的消费品,以便供应出口。为了保证人 民的需要,国家对于粮食、油料、肉类只准许一定数量的出口,对于其他农产品,那是应该尽可能首先供应出口,出口有余,再来供应国内需要。减少消费,当然是 一件不舒服的事情,但是我们必须在两者中间选择一个:或者是暂时减少可以减少的消费,以便完成国家工业化,由此来建立我国能够进一步地发展农业和轻工业的 基础,使我们有可能在将来迅速地增加各种消费品的产量;或者是尽其所有在国内消费掉,因而不能建设工业,使我国经济长期处于落后状态。全国人民自然应该选 择前者,不应该选择后者。我们以为,不但是现在,而且是今后十多年内,只能采取节省国内消费、首先供应出口的办法。只有工业基础建立以后,工业装备的进口 可以减少的时候,这种情况才能有所改变。
若干消费品供不应求的根本原因,是因为人民购买力增长的速度日益超过这些消费品生产增长的速度
过去吃得稀、吃得少的农民,现在 吃得干、吃得多了;过去为了交租还债、被迫出卖口粮的农民,现在不但不卖口粮,而且无需急于出卖余粮了。城市工矿区和农村经济作物区的粮食需要量增加得很快,但是农民不急于出卖他们的余粮,这是一九五三年发生粮食供不应求的根本原因
最重要的是从一九五三年起,国家开始了规模巨大的经济建设和文化建设,全国就业人数又大为增加。这样,就大大增加了社会工资总量和城市人民的收入

所以一切发展都紧跟客观规律。

把通过集体化农民组织起来进行合作生产,强行购销。定额发放城市人口工资和粮票,控制城市消费规模。

最终努力在 10 亿人口中挤出所剩不多的劳动剩余进行工业化建设。

上面不是没讨论过发展私人资本主义的富农路线,在中国这个人口规模和资源规模下根本走不通,我们不是美国。

知乎用户 haha kim 发表

粮票在当时的国内外环境下可以说是最优解。

粮票是服务于统购统销政策的。

1953 年 10 月 16 日,中共中央发出了《关于实行粮食的计划收购与计划供应的决议》。这一决议是根据陈云的意见,由邓小平起草的。

统购统销政策可能是新中国最重要的政策之一,目的就是为了通过工农业剪刀差给新中国的工业发展提供原始资金。

统购统销政策的配套措施之一,就包括将公民划分为农业户口和非农业户口的户籍制度。

改开后,虽然已经不再需要搞工农业剪刀差了,但非农业户口上绑定了太多其他的东西,所以粮票依然存在了很长一段时间。

知乎用户 啊啊啊啊啊​ 发表

你饿 2 天再来回答问题

你真的应该感谢毛主席,周总理,朱总司令,彭司令等一大批无产阶级革命家,

让你有时间,有空闲讨论这个问题,

没事去查一查印度死多少人,

再没事去查一查非洲饿死多少人。

再去查一下为什么韩国,日本基本听美国的?

你去调查一下日本粮食自给率,

你就知道为什么日本政治表现如此精分,

一边各种跪舔美国,一边还不敢得罪俄罗斯。

知乎用户 wtyliangting 发表

所谓 “票”,就是另发的纸币,X 怎么样用纸币掠夺你,就会用“票” 怎么掠夺你,一摸一样的东西没什么好说的。

知乎用户 Von Flandre 发表

全网呼叫左畜出来巴结工贵,本农逼在农村饿死不在话下哈哈哈,商品粮 粮票都是给城镇人口的,而农逼疑似饿死在农田公社说不出话

知乎用户 实话商人​​ 发表

其实现在也有粮票制度,就是房票,也就是限购政策。

如果房子不限购,你觉得房子会涨到什么地步?

同样的,在那个年代,如果没有粮票,你觉得那个鸡蛋得涨到多少钱一个,就算农民可以不买,工人怎么买?

人的必需品,又供不应求,那就只能价格畸形了。

知乎用户 William Lee 发表

当时生产力条件下的必然选择。当时,生产水平落后,但人必须吃饭才能活着,只能开源节流两方面同时进行,一方面加强农业生产、加强收购,一方面控制消费。粮票就是控制消费的方式之一。

知乎用户 moyuer888​ 发表

陈云传》里面提到,一对上海夫妻,都是知识分子。两口子月薪加起来四百多元。他们向政府提出不要这么多的钱,因为在票证经济下,钱多没有意义。吃饭要粮票,吃肉要肉票,穿衣服要布票,就连豆腐,榨菜都要票。没有票,拿着钱也买不到东西。也就是说,他们的很大一部分钱,成了一张张无法兑现的期票。票证的本质是破坏货币的信用,破坏多劳多得,按劳分配的社会主义分配原则。

五十年代末期,陈云回老家看望乡亲,乡亲们说过去我们吃干饭,现在我们吃稀饭。

八十年代,一位中国人在美国的航班上没有吃饱,想再要一份。结果被呵斥到 “你们中国人总是饥饿”

陈佩斯,朱时茂演小品,朱时茂:“我们的胶片很紧张”。陈佩斯:“就是人有多的”。

那是一个除了人多,其余一切都短缺的时代。我们不要才吃了几天饱饭就犯贱。

在一个短缺的时代,粮票确实起了尽量减少饥饿的作用,保证了人们能够活下去。但造成短缺的原因是,计划经济,闭关锁国,打乱仗,瞎指挥,搞一个接一个的运动。粮票是短缺的结果,是在恶劣的社会管理水平之下产生的。粮票不是良政,是一把辛酸泪,是无可奈何的选择。这一历史教训不我们能忘记。

不吸取历史教训的民族,注定重蹈覆辙。


照片中有各种地方粮票。它代表着粮票的适用范围。你拿着武汉市的粮票是不能去北京用的。也就是说,不但农民不能随意进城。就是城里人也不能在全国随意流动。这就相当于我武汉人要去北京,就需要换外汇。所以全国粮票就是最值钱的。那个时候,谁要是长得漂亮,我们就说,“哦哟,你长得像全国粮票呢”

知乎用户 郑庄公​ 发表

中国从 1955 年开始用粮票,那个时候还正是单干。上世纪三十年代,美国经济危机时期发了食品券,这就是中国的粮票。这些都是在食物不足时防止大量饿死人的好办法。

——————————以下为原答案:

当时粮食不足,粮票救活了很多中国人,而且促进了中国工业的发展。中国能有今天,粮票功高至伟。

知道什么叫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不?就是有钱人家挥霍浪费,穷人饿死。

知道产生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原因不?原因就是自由市场经济,没有粮票限制。

自由市场经济里,有钱人可以任意购买,不受限制。有限的商品都被他们买去了,他们把价格抬得很高,他们挥霍浪费,穷人没有钱,或者钱很少,买不到东西,只能冻死饿死。

能不能平均一下,把有钱人挥霍掉的那一部分商品匀给穷人,让穷人不至于冻死饿死呢?

这就要限制有钱人的购买数量。粮票、布票、肉票等等就起到了这个作用。

每个人,比方说一个月只发给你 30 斤粮票,你就只能买 30 斤粮食的食物,没有粮票,你就是有 100 亿块钱也买不到食物,这就避免了有钱人的挥霍浪费。节省下来的食物就可以匀给其他人了。这样就能养活更多的人。

当时中国虽然消灭了地主资本家,但是中国仍然有很多有钱人。那个时候对民族资本家的企业采取的赎买政策,不是没收政策,也就是国家拿钱买下这些资本家的企业。这些资本家虽然没有企业了,不是资本家了,但是手里有很多钱。当时国家之所以要买资本家的企业而不没收,主要是怕咱们无产阶级,咱们老百姓有意见,因为咱们老百姓都同情资本家,都说资本家仁慈善良,共产党对资本家太狠了,毒菜冷酷,所以当时中国才赎买资本家的企业,而不强硬没收。《1984》这本书不就因为控诉共产党对资本家没有人情味,搞极权,而得到咱们广大老百姓的普遍喜爱吗?

还有从民国过来的大知识分子,他们在民国时期的工资就非常高,新中国也给了他们高工资,他们也比较有钱。还有中共的高官,工资也比较高,比较有钱。

这些有钱人,如果不限制他们的购买力,他们肯定要买很多东西,挥霍浪费。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又得重演。

那么题主认为,这样限制他们的购买力,应该不应该呢?

有钱人当然义愤填膺,牢骚满腹。他们有钱花不出去,想过人上人的日子过不成,想大碗吃肉大口喝酒喝不成,肯定有意见。所以他们说他们的生活下降了,不如民国时期,共产党把经济搞崩溃了。

不过为了消除他们的意见,也为了把他们手里的钱给尽快消耗光,中国也想了办法,就是建了特供商店,里面的东西不要票,不是生活必需品,而是奢侈品,是普通商店买不到的,例如高档烟酒、高档手表、高档服装,价格很高。有钱人想买奢侈品,可以到特供商店里面买。这样他们的意见就小了一些。

不过,后来这又成了有钱人攻击共产党的一个把柄。他们说共产党搞特供商店,搞特权,让高官享受,不顾工人农民利益。这样共产党很难做。强硬没收资本家的财产,不给大知识分子高工资,不给高官高工资,他们有意见,咱们广大老百姓也有意见;赎买资本家的企业,给大知识分子高工资,给高官高工资,同时限制他们的购买力,他们还会有意见;给他们建了特供商店,他们转脸又来攻击共产党搞特权。这群爷很难伺候。难伺候的根源,就是他们不喜欢公有制,只要搞了私有制,让他们自由赚钱自由购买,让他们花天酒地,莺歌燕舞,让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他们就啥意见都没有了。

粮票制度不仅避免了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不合理现象,也极大促进了中国工业的发展。

现在很多博士硕士,大学者,学问都非常高,却不知道最简单最基本的知识。例如,人需要吃饭,人不吃饭就不能活,这个简单知识就很少有人知道。还有很多人不知道汽车火车机器都是用钢铁造的。

当时中国非常落后,几乎没有工业,算上日本在东北建的钢铁厂,年产钢铁才 61 万吨,年产石油 10 万吨。这点钢铁石油够干什么的?一家造一口锅都不够。那个时候,很多人家没有铁锅,烧水做饭都用瓦罐。现在被叫好的瓦罐粥,瓦罐汤就是从以前流传下来的。这种情况下,你说我想造多少汽车,建多少大楼,造多少电视机,铺多少铁路公路,让家家都有车有房,可能吗?不知道这些都得用钢铁造吗?而很多人就是不知道这个简单知识。他们以为只要我们一想造,一给人民经济自由,这些东西立即就都能造出来,到处都是大楼,到处都是车,家家都有电器。这是唯心主义,凭空想象。搞经济建设不是变魔术,往空中一抓就什么都来了。

所以要让中国尽快富强,发展工业,提高钢铁、石油等的产量是第一步。钢铁多了,石油多了,煤炭多了,才能造出来丰富的东西,米多才能做出来的饭多。

那么怎么尽快发展工业?当然需要大量的工人和技术人员。这些人要不要吃饭?当然要吃饭。他们吃的粮食从哪里来?当然要从全国人民口中挤粮食。从农民,从干部口中挤粮食。所以就要限制口粮,忙时吃干,闲时吃稀,只吃半饱。省出来的粮食给工人,给技术人员,给大学生。给工人发粮票,给技术人员发粮票,给大学生发粮票。千难万难也要保障工人,技术人员和大学生的口粮供应。农民,干部省出来的口粮多,养活的工人和技术人员就多,工业规模就大,工业才能得到最快发展。

工业发展起来了,能造出来农机和化肥了,又能促进农业发展,提高粮食产量,同时能够解放农民,让更多的农民进入工业。

经过二十来年的努力,到 1978 年,中国的石油年产量达到一亿吨,钢铁产量达到 3400 多万吨,1993 年达到 8956 万吨,超过美国,世界第一。钢铁产量十五年赶上英国,五十年超过美国的 “赶英超美” 目标提前完成。

如果当年不对粮食统购统销,不限制粮食消费,不尽可能节省粮食供应工业,而是自由消费购买,自由消费,能有那么多工人和技术人员从事工业吗?不可能。工业也就不可能那么迅速发展。

印度 1950 年钢铁产量是 200 万吨,比中国多两倍多,印度就没对粮食限制消费,没把节省下来的粮食用于发展工业,而是自由发展,结果怎么样?1978 年,中国钢铁产量达到 3400 多万吨的时候,印度的才是 950 万吨。差距就显示出来了。

现在中国被称为基建狂魔,到处都是铁路公路,大楼林立,汽车满大街,工厂遍地,还有飞机大炮坦克航母,靠的是什么?钢铁和水泥、石油、煤炭。没有大量的钢铁、水泥、石油、煤炭,拿什么造这些东西?变魔术?

很多人说,这都是改开的成就。改开之后,外资是进来了,但是他们只拿钱来,没拿钢铁、水泥、石油、煤炭来。他们是拿钱买我们的钢铁、煤炭、水泥、石油造出来的东西。如果我们不产这么多东西,他们拿钱能买到什么?他们又愿意来吗?

还有人说,公有制,人民公社用户口拴住了农民,不让农民进城当工人,所以农民才穷,中国才穷。这些人不知道人需要吃饭,工人需要吃饭。当时的粮食不多,养活不了大量的工人,只能有大量的人从事农业。缺少粮食的情况下,大量农民进城喝西北风?建国前的几千年,一直都没有户口束缚农民,农民进城的有多少?还不是 90% 以上都是农民。这些人都以为是户口束缚了农民,不让农民进城,他们还以为只要一放开户口限制,允许农民进城,农民就能呼啦啦大量进城。他们连人需要吃饭都不知道。

很多人别看学历高,知识很渊博,其实他们的知识都是空中楼阁,没有根基,连人需要吃饭,机器用钢铁制造这些最基本的知识都不知道。懂这些最基本最简单知识的人很少。孔子说,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这话很有道理。

最后补充个例子。前一段时间又看到一个攻击计划经济粮票的视频,说的是计划经济时期,老百姓吃豆腐都得凭票,排队购买。这是想讽刺那个时候贫困的。要我说,那个时候老百姓能凭票排队买豆腐就对了,说明那个时候老百姓幸福。排队也是要资格的,有资格才能排队。市场经济里,自由购买,不要排队,实际上是因为东西太贵,老百姓买不起,没有资格排队,所以才不要排队。如果房子 10 块钱一平方,马上就能排一百里长的队。因为老百姓买不起,能买起的极少,才不要排队。今天超市里一说鸡蛋特价,一下子就排几十米长的队伍,这是因为老百姓能买起。过去计划经济时期,东西特别便宜,就是针对普通老百姓供应的,每家都能买起,所以才会排队。那个时候,如果提高价格,不要票,自由购买,大量老百姓买不起,只有少数有钱人才能买起,当然不要排队,不过这不能表示老百姓幸福。如果当时豆腐一块钱一斤,不要票,随便买,几家能吃起?这就根本不用排队。而且豆腐店卖不了的还得扔河里去,埋怨需求不足。这个时候觉得幸福的是有钱人。现在买什么都不要票,不要排队,敞开买,不过普通老百姓缺东少西,并不觉得幸福。排队的资格都没有了。

评论区是不是进来许多幼儿园小朋友?

我说当年粮票对中国功劳很大,就是喜欢粮票,想回去过要粮票的日子?

腿摔断的人不得不拄拐杖,后来他腿好了,扔掉拐杖了,就能说拐杖没有功劳?说拐杖有功劳,就是喜欢拐杖,想回去继续拄拐杖?一个穷人没有粮食吃,不得不吃野菜度命,后来发达了不吃野菜了,就能说野菜没有功劳?说野菜有功劳,就是想回去吃野菜?

这个题应该作为智商测试题。

知乎用户 知乎用户 uzZLeC​ 发表

昨天一个朋友找我咨询癌症治疗问题,满满的受害者心理,看到这粮票二字有感而发。

中苏搞计划经济不是目的只是手段,第一阶段目标是逆天改命短期内走完欧洲佬几百年的积累阶段把重化工业水平和规模搞上去,因为第一阶段走得太辛苦导致很多人以为这一阶段是永远…

在这一阶段里,重化工业不仅来不及带动农业发展反而会吸走更多农业产出去养活工人,面对生活物资短缺最后苏联找到了排队、中国找到了票证这种解决方案。

我特别特别喜欢研究各种管制经济,比如现在搞了新医改,很多昂贵的新药被纳入医保,价格还挺 “便宜”。

你要知道任何东西都是 “有价” 的,做事以前先想好自己要什么放弃什么。

医保控费的大背景下,药是便宜了,但你能确保把处方开出来吗?最后怨气又怼向医生、医院,以为百分百是有人在里面吃钱搞事,却不想根源在短缺。就跟票证经济下粮食看起来不贵一样——但你得先有票、才能买到对应的物资。

PS:很多人买了商业医保的,我也买了不少,大部分这些保险都要求你先医保结算了它才赔付。我打个比方,吃火锅买一送二,前提你先有粮票。

知乎用户 璠璠 发表

没有。对于有限资源分配,票证制,是最好的。

钱的作用很多,是一般等价物,对于金钱发行只能按照社会经济发展,而非物资储备量。但是粮票则是按照物资储备量发行。每期粮票对应每期粮食储备量。

如果都是用钱买,

我知道的,1962 年,北京黑市一斤大米是 1.2 元。而当时我家老人一个月工资才 24 元,如果没有粮票,他的工资都不够自己吃,如何养活一大家子人口?而用粮票一斤才八分。这就够了 。

当年粮票结构的的复杂度非常高

各省,各地市,都有自己粮票,这是对应自己粮食资源分配,国家也有全国粮票,这是中央对于粮食储备资源分配。

所消费的渠道也不同,地方粮票多用于粮站,而全国粮票多用于饭店。

粮票再交到粮站,饭店核对之后,就会被销毁。然后领取本季新粮票,去购买材料用。

各地方粮食局再根据下季度粮食储备量,再发型本期粮票。各工厂企事业单位,按照职工数量领取粮票。

所以即便是一个地方,他的粮票每批花色也是不同,这样就能最大利用有限资源,防止有人囤积居奇。

全国粮票同样是这样。

这样如果市面上,因为还未兑换而一期粮票流通量少了,就表明有人囤积居奇。说明政府里面有人搞腐败。

而一个普通人如果手里拥有与他身份关系不符的粮票数量。这说明在社会里,有人利用金钱囤积粮票。

以上都是犯法的,“投机倒把罪”


说个笑话。

那时候,外国向中国派遣,发展特务难度都很大。

给钱,买不到足够粮食,如果给粮票。全国粮票,请你解释你手里怎么会有如此多全国粮票。你是在哪里兑换的?

地方粮票。。。外国怎么能精确搞到当地地方粮票?而且还是当季的。造假都无从下手。

如果你手里有大量往期粮票,请问你这些粮票从哪里来的?别说你是攒的。

(个人手里有个几十斤旧粮票很正常,但是有个几百斤那就不正常了)

知乎用户 石波清 发表

生产不足,为了维持下去,那不就得定量分配。

知乎用户 何何何 发表

粮票就是物资紧缺是时候,把货币对特定商品的购买力分割出来。被分割出来的这部分购买力纸币化。粮食对应的粮票,布匹对应的是布票。

大城市房子的购买资格,就是房票,性质和粮票类似。

缺点是权力寻租,优点是事实缩小贫富差距。

资本家当然要批判粮票,包括房产限购也要批判。

知乎用户 林登小兵 发表

好东西,极大的保障了全国人民的吃饭问题。说这玩意不好的,可能就是欺负城里没买到粮食饿死的人不会说话吧。

知乎用户 专注绿化王胡子​ 发表

其实就是一种以粮食为准备金以保证货币价值的粮本位制。

很多人听说过金本位,银本位制,粮本位制很少听到。其实粮本位制早就出现了,只是在土工手上发扬光大了。

在边区时期,发行的边区币,就是粮本位制的货币,一直到解放后,慢慢放开。一直到五十年代中后期,出现了粮食等物资紧张,又采取了粮本位制,而粮票就是粮本位置的工具。

粮票的出现,稳定了粮价,进而稳定了物价。从粮票开始,五花八门的票据不断出现,一直到九十年代初,还发行过很多票据。而粮票,在那个年代,是可以当做硬通货的,特别是全国粮票,相当于那时候的 “美元”。走了全国粮票,才能出远门。

所以说,不能说,那时候吃不饱饭,是因为粮票的错,粮票总体来说,还是积极的,正面的。

知乎用户 赛宝宝 发表

供应不足必须配给制。

以保证每个人能获得最基本物资。

否则一旦有人囤积,比如粮食,就会有人饿死。

知乎用户 莫问天 发表

粮票票本身就是一个工具,谈不上好与坏,工具用好了就是好的,用不好就不好。

大家都知道,粮食安全,笼统的说就是让每个人都吃饱的。因为在这个世界上,物质不够的时候,肯定是优先满足一部分人的占有欲,直到饿死冻死那些没有物资的人,物资重新丰富了,再自由分配。

当时物质真的不够,所以不得不用这种统一规划的方式应付,结果就是绝大多数人勒紧裤腰带,但不至于大量饿死冻死,国家还能集中力量干一些事儿,完成一定的积累。

我不愿用粮票,因为我非常畏惧那种匮乏的生活,但我知道,今天的很多东西很多基础就是当时的人饿着肚子攒下的。

我们可以诅咒那些违背公德的人,但不要否定一样工具在特殊时期起到的重要作用。

毕竟,现在国外很多地方,真的还会饿死人,真的没有多少家底,真的会被随意的霸凌致死。

知乎用户 阳阳 发表

粮票是时代的烙印,说白了就是食品短缺时代的食品管制券配给券,我小时想吃麻花,馋的不行,没二两粮票,只能回家要,不给趁父母不在家,只能 “偷",记忆犹新。只是回忆,和粮油本一样,配给制。

生产力落后,人多,没办法

知乎用户 张砺锋​​ 发表

好不好棋我不知道。

我只知道,91 年发大水的时候,我们学校组织捐款,一帮小学生一毛两毛五毛地捐。

捐完了大概一周后,校长发通知,所有班级重新组织一次捐款,上次的钱已经交上去了,但是需要再捐一次粮票,否则灾民们还是没得吃。

知乎用户 路德维希圣 发表

粮票把人牢牢的禁锢住了,每个人都有粮食关系,每个人都有定量标准,比如张三得定量是每个月 28.5 斤,那么你凭粮食本可以在本地指定粮店兑购相应斤两的粮食。比如你在学校上学,或者在某单位上班,需要从食堂或者饭店解决一部分吃饭问题,你可以少买一些粮食,领取剩余定量的本地粮票,对,粮票是分省别的,防止你到处乱窜。只有因公出差,外地当兵等等,才会凭介绍信换取全国粮票,有了这种粮票你才能在外地吃上饭。

粮票问题解决了粮食资源不足时的最低吃饭保障,同时也防止了农民进城,小城市进大城市谋生等等可能,把人牢牢的禁锢在了乡土,除非官方调动你,你去不了外地。所以那时候甚至根本没有旅行之说,最多只能探亲。

知乎用户 奸奇大魔里德逊 发表

彻头彻尾的乐瑟,值得被踏上一亿只脚。

知乎用户 banke 发表

那个啥,我是看到

@王子君

童鞋回答这个问题才看到的。我想先说一句人们经常说马逆的一句话:“你一直觉得大 V 说的很有道理,直到你的专业领域”。(票证经济正好略有研究)

粮票的答案应该是:票证经济是最大化动员社会资源(人力、物力)的最佳手段。

另外吐槽一句,法币币值主要受人们对相关政权的信心影响,而非货币所蕴含的购买力。(我知道教材上说的汇率长期取决于不同国家间的购买力平价,短期受交易情绪影响。 问题是它和现实不符合啊。 )


当时之所以推行以粮票等为主的票证经济是为了最大化动员国内的人力物力,而非其他原因。

我们市场经济以价格为枢纽调控社会资源在不同方向被使用,但是因为这种调控的盲目性,必然导致有大量资源在这种调控中被浪费,导致资源不能最大化利用。

这里还是以粮票举例,如果是法币为主的市场经济,粮食的购买和使用主要以货币为调控手段,这时只要有钱就可以购买粮食,包括囤积居奇。也就是说理论上一个人一年只能吃掉 400 斤粮食,但是如果他花钱买 4 万斤粮食浪费掉也是合理合法的。这样就有大量粮食被人浪费掉了。

但是如果是票证经济,每个人的粮票对应的粮食消耗是有限和可计划的,极大减少了这种资源浪费,那么就可以把这些资源投到其他方向实现最大化利用。

当时新中国刚建立的时候百废待兴,需要发挥一切人力物力快速建设国家。对于当时的中国来说,有美苏等国家的成功范例在前面,只需要照抄他们的答卷就可以迅速考个高分,所以这时必然才有计划经济调动一切资源,尽快把能抄的答案抄写出来。如果采用市场经济,任由全国几亿人各行其是的发展经济,我们肯定还是远落后于印度的局面。

但是等到我们把美苏 100 分的考卷中共同问题的 60 分抄完后,剩下的 40 分的各国自有问题答案就不能依靠计划经济来解决了。因为这 40 分是的问题每个国家自己独有的问题,没有答案可以抄,这时只有自己摸索答案这一个解决方法。这时就需要市场经济来解放生产力了。

计划经济的最大作用是将少数精英的共同决策效率发挥到极致,市场经济的最大作用是尽量调动其更多人的主观能动性。

当国家发展模仿为主时当然是计划经济最高效,当国家发展以解决不确定性为主时,因为市场经济比计划经济可以调动出更多人的主观能动性,所以这一阶段市场经济优于计划经济。

知乎用户 洪权​ 发表

好,而且是解决货币交易弊端的妙招。

过去是物资贫乏的情况下,定量供应。可是粮票的本质却不是为了限量,而是另一个经济研究中的核心问题:交易壁垒。

玩游戏的童鞋应该有体会,每天游戏币发放,如同不要钱一样。问题是游戏币是有数量的。升级,合成都需要。经常不够用。

这就是两个基础属性:

1. 限制范围。

2. 限定使用路径。

必须有游戏币才能合成,那么这就是壁垒。限制了范围。

现在的社会物质丰富了,货币贬值的厉害,那么,农产品制造业越来越难以翻倍增值。这就是问题所在。

所以,生活用品与其他物品分离,是接下来要面临的问题。

粮票,或应该叫信用点制度,是补充内容。

一切商业的根本,其实不是货币,而是信用支撑。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我们这个时代,物质极大丰富,所以我们都不懂粮票是好是坏。让我评价粮票,我也不会评价,因为我真的不懂。我不懂时代,不懂经济,不懂历史,不懂生产,啥也不懂。我就是个普通的愚昧的平民,我们大多数人也都是一个普通的愚昧的平民。

既然我们这个时代的人不懂,那我们为什么不问问那个时代的人呢?我国 1949 年建国,距今才多久?上一代的人都还活着呢,直接问他们不就行了?

我知道自己愚昧,所以我愿意虚心求教。所以我就去问我姨姥了。我姨姥,今年 70 多岁,小学学历,当了一辈子家庭妇女,我姨姥爷家暴都默默忍了。她辛苦哺育两个孩子长大,直到晚年才因为孩子们孝顺享了一点福。她是典型的下层劳动妇女,勤劳善良,为家庭奉献了一生。这样一位妇女,对于粮票的评价,够不够典型?够不够有说服力?

实际上我并非看到这个问题了之后去问她,而是我们家很久以前就讨论过这个问题。我们家向来有女性讨论政治的传统,我姨姥来我家做客的时候,我们就讨论了这件事。

我姨姥,小学学历,和我一样是个愚民,不懂经济学的那些大道理。她就表达了一个观点:粮票是毛主席送给人民的礼物,她将用一生感恩毛主席带来的粮票制度。因为如果不是粮票,她根本不可能吃饱饭,更不可能在逢年过节的时候吃上肉和油。她一辈子敬重毛主席,把毛主席当成神一样来看待,就因为毛主席发了粮票。

我也是个愚民。我虽然有大学本科学历,学的却是汉语言文学,对经济学一窍不通。我知道我愚昧,所以不会对着自己不懂的专业问题瞎指挥。我只认定一件事: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既然我不懂,那我就无脑认实践就行了。实践就是我姨姥告诉我,粮票让她吃饱了肚子,一直活到 70 多岁,最终苦尽甘来,用前半生的辛苦换来了两个出息孝顺的孩子。她的人生非常坎坷,但是她还是吃饱了肚子,活了下来,最终享受到了人生幸福的可能性。而且在那个年代,像她一样的下层劳动人民太多了。她并非幸存者。

我相信她的话,我相信曾经生活在那个年代的一名下层劳动妇女对粮票的评价。你们如果不信,大可以去找自己的爷爷奶奶姥姥姥爷,去问他们对粮票的看法。他们的看法才是真正的历史,是永远无法抹去的劳动人民的历史。粮票究竟如何,不是专家嘴皮子上下一碰就能说了算的,而是千千万万真正和粮票一起生活了数十年的广大劳动人民说了算的。

人真正的愚昧,不在于无知,而在于对自己根本不懂也从来没有经历过的事随意指挥、大放厥词。就比如粮票。在正确评价粮票这件事上,有多少自诩为知识分子的学者被一位小学学历的下层妇女狂锤?一切事情都不能想当然,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知乎用户 反思怪的克星 发表

希望某些人不要成为这种人~**你一个丫鬟,不觉得自己可怜,倒觉得自己锦衣玉食的主子可怜!**其余自行理解!

总之,到目前为止,TG 的初心还是没变~为民做主,为民谋福,一切以人民的利益为重!

知乎用户 萧楚白​ 发表

很多人喜欢用这种话来表述:” 当时也是没有办法”,“当时这么做是最合理的”,“当时的领导比咱们懂,比咱们高瞻远瞩”。

真的想想就好笑,我闭着眼都能提出来十个类似 “物价闯关” 之类的“败笔”。

然后有人提出来其他解决办法吧,就各种 “情况不允许”,“你行你上”(反正是既定事实了)。

错了就是错了,当时没提出或采取更合适的办法≠没有更合适的办法。

要按这么说,每一步都正确无比,高瞻远瞩,现在这局面,到底是怎么来的呢?

不是为了揪住问题不放,大家都摸着石头过河,用天津家长那句话: 允许出问题,出了问题咱们解决问题。

但是最大的问题是掩盖问题。

当时的人都还活着呢,这就开始高瞻远瞩了?

怎么都摸着石头过河,领导掉坑里了也还是正确的?那还摸石头干嘛呢?领导撒开大步走,咱们跟着不就行了?

——不是说搞分配计划制的就有问题,经济学也允许你在特殊时候这么搞——但不能本末倒置啊。

知乎用户 eric 发表

小时候最高兴的就是那些走街串巷用各种生活用品和儿童玩具换粮票的人。

记得家里好像用 50 斤,还不是 100 斤粮票给我换了一辆电动小汽车玩具。可把我高兴坏了。

那个时候买粮食都是要粮票的,早上上学家里会给六分钱和二两粮票,用来买早点的。

知乎用户 齐本安之怒​ 发表

有人在那儿说印度,真的是搞笑,印度的事儿,完全不是因为没有粮票好么?印度那个事儿,是因为进出口管控失控的结果。

印度这个问题非常简单,之前,我在外省,看到一个现象,很多外省电器比北京,上海等经济发达的城市要贵。因为这些地方收入高于外省,且商业环境改善程度较好,很多电器厂商愿意投入该地区。因此,该地区价格被压下来了。而外省,不具备这个条件。

同样道理,假设,印度出口粮食能换来一笔不菲的收入。那么,印度必然也会出口粮食 以谋求短期的收益。这不是多少粮票能解决的问题,是出口创汇导向战略下的必然。也是一个穷困的本国市场下,物资流失的必然结果。

换句最简单的话说就是,强大,富有购买力的外部市场存在,才是人贱物价贵的根本。本国市场若购买力缺乏,人们的收入极低,那么,本国市场难以被尊重。就算是因特尔,耐克,近几年搞事儿虽多,但也不敢明目张胆在国内说自己的事儿。只有强大的本国市场,才能让外国企业尊重你。对于我国而言,邓公有一句话说对了,如果不能改善人们的生活质量,那就是失败了。

今天有一句话也说对了,要让人们享受到 gaige 的红利。

回到粮票,说真话,粮票确实在粮食匮乏时期,确实是起到一定作用。但实际上,它存在时间实在是太长了,这才是问题。若不是发展情况突变,本来可以早点儿取消的,如此而已。

知乎用户 南行​ 发表

粮票是特殊经济条件下的历史产物.

知乎用户 愚者 发表

票据经济是在战争中被严重损坏的民生经济想要复苏的一条最为有用的路,另一条是国外的大规模投资,不过意味着丧失主权。

票据说白了就是大政府在法币已经失去价值,财政彻底枯竭,政府即将停摆,市场没有一般等价物时,又要保障居民生活的一种手段。

票据就是政府信誉。

这一招一战后德国用过,苏俄用过,我们也用过,原因无他,战争把民生经济基础给完全摧毁了。

高度通货膨胀让内部经济萧条,所以票据的主要作用就是解决内部萧条,缺点是无法和外部结算。一旦经济恢复,生产的商品也无法销售到国外,也无法从国外购买生产资源。整个国家经济就会被困住,也是成也票据,败也票据。但是我国长期被国外封锁,所以票据也一直持续到 1993 年。

通过历史我们能弄清楚,发展票据经济的国家,基本都是经济体制独立于世界体系。

一战为什么是二战的延续。因为德国的经济体制与当时的世界独立于整个世界,无法从世界贸易上获取自己必要的资源,也无法将自己的产品卖向世界。当内部经济饱和,想要获得生产资源,扩大生产,在欧洲的封锁下德国也只剩一条路了,打他丫的,抢过来。

当然欧洲的金融贵族也知道这种事早晚会发生,不过他们心很大,认为战争吗,德国敢搞,他们随便就能镇压了。

当然搞金融的脑子没这么活跃,想不到战争技术发展的这么快,二战直接打断了欧洲三条腿,政治,经济,军事。巨大的灾难让金融资本改变了投资方式,二战后不急着催债了,先搞贷款恢复战败国工业生产,这就是马歇尔计划。

空一格 就看不懂马歇尔计划,他认为战败国都能要到钱,那他也能要到钱来打内战,可惜那时的党国在华尔街大佬眼里是一只垃圾股,不值得投资,宋家三小姐就是去美国国会上跳脱衣舞也拿不到一分贷款。

知乎用户 流浪猫 发表

所谓粮票、布票就是物质短缺 - 缺衣少食的情况下的配给制,在很多国家都出现过,尤其是战争年代,并不是中国独有。

几个高赞答案,把粮票说成利国利民的大好事了,这就有点离谱了。

中国 1992 年底才彻底废除粮票,换句话说,中国在和平年代花了 40 余年才解决吃饭问题,花了 40 余年才能放开吃,这是什么大好事啊?

中国粮票制度很不公平,粮票只供应给城镇人口,农村人口嘛,请看附图。

我们常看到说:改革开放时,中国一穷二白;改革开放取得了重大经济成果 —- 有不理解的人请看看联合国的报告:

【联合国在华四十周年系列专题报道】世界粮食计划署在中国的角色转变折射出中国的可喜发展历程 https://news.un.org/zh/story/2019/04/1030931 节选:

1979 年,世界粮食计划署开始进入中国开展援助行动,当时中国平均每 3 人就有 1 人处于饥饿状态。自 1979 年至 2005 年,粮食计划署在中国成功实施了超过 10 亿美元的扶贫和灾后重建项目。

世界粮食计划署驻华代表屈四喜告诉我们,上世纪 80 年代至 90 年代初期,粮食计划署在中国的援助行动曾是全球规模最大的援助行动。从 1979 年到 2005 年,粮食计划署总共在中国实施了 70 个无偿援助项目,直接受益人口为 3000 多万。

随着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以及消除饥饿进程的推进,世界粮食计划署于 2005 年结束了在华援助项目。

知乎用户 你猜啊 发表

这下面的左壬就是不敢承认,共和国到了改开初期人均粮食产量才恢复到 1957 年这一事实,只能喃喃自语的在这重复说烂的话术。什么必不可少的牺牲,时代的局限性,探索路上一点小曲折,本意是好的,下面的人…… 前四个馒头,能不能发明个新术语啊,我都听烂了

知乎用户 妖灵灵妖 发表

无论高低贵贱按人头定量定价供给,这是物质匮乏条件下最公平也是最有利于发挥整体效率的分配方式,没有之一。

知乎用户 清风白衣 发表

家里父母双方都有攒粮票的习惯,小时候经常会拿出来看,然后发现自己家竟然那么有钱

记得没错的话把粮票加起来能够有 300 多市斤,后面几次搬家基本上都丢没了

不过姥爷家里面还有不少银元

知乎用户 的人 发表

粮票确实是统购统销的一环,但粮票制度不等于统购统销,很多答案只分析统购统销的影响答得有点偏了。

例如剪刀差,限制城乡人口流动的目的,有其他制度,比如户籍,公社,供销社等起主要作用,粮票制度能起的作用很有限。比如农村人私自进城,能挣到钱就能换到粮票,困难千万重,粮票实在不值一提。

粮票制度作为分配侧的制度,解决的就是产品如何按照设计分配的问题。

中国粮食长期不足是一个基本的事实。中国人不是印度人,对吃是有要求的。这不是粮食产量上升,以及没饿死人就能掩盖的。

粮票制度一方面能够保证(城市)每个人都能有基础的口粮,10 个人分 9 个馒头,每人 0.9 个,而不至于有一个人没馒头。

另一方面也控制需数的极端化和波动。比如一个地区只买油几乎不买肉,或者突然全体抢主粮,无疑会给保证供给增添巨大负担。有粮票制度就能从容调拨物资,避免这种结构性短缺。

粮票制度的另一个作用就是,保证工业品的销售。城市工人的工资普遍高于粮票,大家普遍有钱没有东西买,所以以老三大件,新三大件为代表的工业品,上架就被抢购。反之,如果没有粮票限制,人们就会去买食品,布匹,于是造成加大基础商品的缺口的同时,却无力再消费工业品的现象。

粮票的缺点其实也就是计划经济的缺点,计划赶不上变化,计划失误就会造成大量浪费,同时严重影响政府信用。

总得来说粮票制度还是成功的,保证了社会稳定和社会财富增长。它也随着生产的提高,而成为了历史。

知乎用户 不成村落夕陽邊 发表

希望那些大声叫好的跑步进入粮票时代哦

知乎用户 枯法者 发表

粮票就是超市会员卡,不买会员卡不给你提供服务,或者价格歧视。

实际上是公共产品供不应求的表现,原先粮食供不应求用粮票,现在商店和健身房供不应求,用会员卡。

综上所述,我们依然在用粮票,只不过是货币化粮票——会员卡。

知乎用户 星宿老仙 ame 发表

高赞回答:

21 世纪的知乎最玄幻的一点,就是经过了粮票制度的人都在骂,但没经历过这个时代的人反而各种编着花儿夸。

失禁失禁。

一言以蔽之,票

我想知道谁编着花儿夸粮票制度?能找几个出来我喽喽?

夸的到底是物资匮乏产生的粮票还是在物资匮乏情况下保证的公平,某些人在混淆的时候,是肯定明白的,揣着明白装糊涂。

知乎用户 lwangls 发表

粮票一大弊病是限制了农民进城,农民是没有粮票的。记得上初中时班上一些女生粮票用不完,她们到集市把粮票卖给农民后买零食吃,可见当时农民进城深受无粮票之苦。

知乎用户 andy8857 发表

说那么多没用的,就是政府可以用货币来购买劳动产出和服务,但劳动者不可以随意使用货币,本质上是稀缺经济下统制分配物资的一种形式,没有那么多实物对应政府超发的货币,农民手里大量货币没得用,只能存起来。

知乎用户 yw mei 发表

半瓶水咣当,资源不足时如果随便不管控就必然会 “浪涌” 一波又一波。结果如何去看看海滩就知道了,大部分都变成没有棱角的沙子,一地鸡毛。

知乎用户 李溯本 Unancha 发表

本人生于1989年,对粮票本身已经完全没印象了;

不过粮票时代遗留的一种 “面食行规” 却对我影响很深远?

饺子六个一两,锅贴四个一两,炉包三个一两

包子一两一个,烧饼二两一个,面条三两一碗

有多少人知道 ↑ 我说的是什么意思?提示:干面粉。算不算太繁文缛节了?

本身我是ENXJ而且J得很极端的性格,一开始还容易喜欢繁文缛节?

最典型的就是初中学英语音标吧:仗着年轻精力旺盛,加上我天生就大脑特别活跃!

镇楼图,英国乌邦寺的:麈(四不像)Elaphurus davidianus

直到高中毕业跟楊帆学西班牙语,才明确:规则还是越简洁越好,英语只是另类~~

附,一点儿感悟:西班牙语像小孩儿说的,英语听起来更成熟?正如 “灰色潜规则”

三羊开泰:美 · 本能性-義 · 高效性-善 · 和谐性 → 不符合本能的 “直觉” 不需要尊重

链接:河图、洛书的根本原理是什么?

链接:八卦如何对应五行、天干、地支?

链接:一般人有哪些自以为是的错误直觉?

李溯本❤黄聖雅

知乎用户 如水 发表

特殊时期的特殊产物。

由于农机,育种,优质耕地,化肥,以及,水利的条件限制。

导致了粮食产量低。

这有限的产量还要反哺工业发展。

这就导致了农村粮食紧张。

相比之下,城里的人要想保持相对公平的粮食分配,就得按卡路里实行配给制。要不高收入群体,就能买到更多的粮,甚至加价买粮(虽然也有黑市存在,但整体可控)。举个例子,比如,电视剧奔腾年代里面的常家,如果没有粮票限制的话,这种家庭显然能占用更多的粮食。

说穿了,就是生产力低下时代的无奈之举。等到八十年代后,农机,水利,化肥等因素导致生产力提高了。世面上不要票的副食多了,大家不用再靠碳水维持体能了。

粮票这玩意有多好谈不上,但对于普通来讲。可算是一种保护了。

就像我爱我家里面文良的爷爷六二年挨饿就纯属扯淡,93 年家里能参股燕莎的家庭,62 年挨饿也轮不上他爷爷。

它就自然没用了。

知乎用户 心旅 发表

都讲得太复杂了。

粮票功能很简单,就是确保穷人不被饿死的最好手段。其实质类似于战时的统一分配。

在货币之外对于生活必需品再设分配票据,确保每个人可以买到维持生活的生活必需品,没有票就算你再有钱也不能多占。非常适合当时国情的好政策。

现在物资这么丰富了,资本仍然可以 “蒜你狠”“姜你军”。福岛地震时一个谣言就可以让老百姓将超市食盐抢购一空。在当年生产力落后,老百姓收入不高的情况下,这些生活票据有效地保障了老百姓的基本生活。

随着经济的发展,老百姓生活水平的提高,这些票据于九十年代慢慢淡出了市场。

知乎用户 胡说八道​ 发表

粮票不是货币,类似于买车买房摇号,是一种限购手段,否则当时肉价几毛钱一斤大家敞开吃早就撑死了。

但是至于为什么宁可限购,也不让肉涨价,反而要压低农产品价格,抬高工业商品价格,这就是牵扯到一个神秘的问题了,这个问题叫剪刀差。

至于剪刀差下,农业户口是不是二等公民,这就是另一个不能讨论的问题了。。。

知乎用户 aogutu 葛忠涛 发表

粮票比钱更具备管控效应。

再结合组织帮扶的底蕴,

能很好的维持住那么大国家的管控。

~

百废待兴时,和平下的混乱最可怕。

谁都隐藏着搞混乱。

~

那时候是要先稳定住局面搞国家关键项目,

真正的战争级别的内忧外患的情况下。

知乎用户 红花木棉 发表

粮票的本质就是粮食配给制。

配给制就是在物资不够的情况下,为了保证人们都能获得定量物资的一种手段,和制度没有多大关系。

假设这一年只有 2000 斤粮食要分给十个人,怎么样做才公平?

一种是自由交易随便大家购买。

一种是规定每个人只能买 200 斤。

只要脑子没问题的人都知道第一种方法会有人饿死。

至于饿死多少人,可就不好说了。

让十个人吃不饱,总比饿死五个人要强。

这是没办法的办法。

虽然这种制度可能让这十个人现在回忆起那个年代时候埋怨那个年代这种制度让人吃不饱饭。

总好过到时候只有五个人回忆自己那个时候花了很多钱买了粮食吃得挺饱要好。

毕竟另外那五个人也有活着的权利。

知乎用户 枯骨 发表

没有粮票,在粮食供应很有限的情况下,只会发生富人多买粮,囤积粮食哄抬粮价,穷人买不起,之后就会发生大饥荒,对,当然限制了 “自由”,但是限制的是富人的 “自由”,保护了穷人

知乎用户 徐辰 发表

粮票是在他任上取消的。

知乎用户 马列信徒 发表

作为 80 后,我见证了票证时代的远去。现在看来,在建国初 30 年,那个一穷二白的创业年代,票证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最起码的公平;但随着共和国在地球上站稳了脚跟,我们不用再挨打,再加上商品供应的日渐充足,票证退出历史也是必然。

知乎用户 扑克脸​ 发表

特殊时期的历史产物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为粮票叫好的,基本都是父辈爷爷要么是城市人、要么是工人,普遍认为,发展需要代价,代价当然是___。

为粮票叫苦的,基本都是农民,奉劝目前父辈爷爷是农民的,还健在的,多去了解这些背景,当时他们是怎么过来的,记录下来!

如果没有记录下来,再过二十年,三十年,就都忘了他们曾经都苦,认为农民生活是多好。

知乎用户 yashahime 发表

货币之外,另行票证,短期内是一种平抑市场的有效手段。

但如果长期实行票证,则证明政府失职。

因为物资短缺,不得不实行票证,长期票证,说明物资长期短缺,如果一个政府连基本的粮食供需都解决不了,这种政府只能说是,治国无术。

改革开放后,粮票在 1993 年彻底退出市场,但实际退出时间更早,因为物资充裕之后,就不需要叠床架屋,货币之外再搞票证。

知乎用户 刘洋 发表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48591611/answer/222489790

我突然喜欢编故事了。

继续讲:

今天是周末,我掰着指头数了数,这似乎是恢复六天工作制的第四年。996,初期确实有点不适应,但慢慢就好了。令人庆幸的是,今天是领各种票证的日子。我打开了手机——虽然功能有点少,比之当年的智能机差了许多。点开了 app 后,看到账户中多出来的 5000 单位电子货币与电子票证,过往的劳苦感觉终于有了回报。

原先的纸质粮票也被我换成电子的了,毕竟环保,而且确实方便不少。那时的记忆还留在我的脑海里。

物价飞涨,百姓叫苦不迭。多亏了各个企业在国家的号召下调控价格,我曾经粗算过成本,竟然成本都要比价格高。我不禁为这些企业的情怀而感动,我脑海中有一个词不断出现,对了,是了,这就是双轨制。因为附近的黑市也多了起来

可是必然的,资本少的企业先撑不住了,过了不到半年,民营企业家们都成了负债者,从此销声匿迹。市场上仅有国营企业的产品了,然而每次一开卖,都是投机倒把的大量哄抢,更有甚者,组织了一大帮人赌超市门口直接开买,买空超市后就在超市门口高价出售。可是国家为了百姓降低价格,税收不够多了,又哪里有这么多钱管理这些人呢?

这时一种声音出现了。粮票!起初迎来了众人的反对,说不能再双轨制。可他们又何尝知道,双轨制早已到来了呢?经过很多经济学家的一再解释,大家终于理解了粮票是个好办法。果不其然,使用了粮票的当下,大家过上了比高价粮时期更好的生活。

虽然粮票也可以交易,但至少是一种限制,大大打击了投机倒把,尤其是之后的电子粮票,要根据身份认证才可以使用。虽然有些吃不饱,但官方也有高价食品可以买,还是相当美味的。

知乎用户 TSOl 发表

回答这个问题可能有点暴露年龄。家里还存了不少粮票,长辈恨得牙痒痒,但是又舍不得扔。

这个本身是为了体现优越性。

那个时候穷啊,是真的穷,吃不饱穿不暖。但是我国是太阳啊,怎么能吃不饱穿不暖呢?后面就可以解释为,不是国家穷,而是你粮票油票用完了。为什么会用完呢?因为大家都一样,为了体现公平嘛。你看厂长的工资和下井(各种矿井,我爷爷当时是厂长,我爸就下井)一样,厂长的粮票还没下井工人多。这多公平!你还抱怨什么呢?

于是乎那个时候虽然穷,但是大家都穷,穷得很公平。没吃饱不是因为国家穷,是因为你劳动不够,粮票用得太快。

知乎用户 赵守中 发表

在农业化转型工业化这个特殊背景下的产物

知乎用户 八扇屏 发表

1949 年以后,中国大陆进入和平时代,医疗卫生水平大幅度提升,人口出生率增加,死亡率降低,但是相应的生产力水平没有和人口匹配提升,造成了物资的相对短缺,粮票这东西是解决的手段之一。

知乎用户 狂飙突进 发表

因为要拿走农民的粮食喂养不生产粮食的城里人。

因为要出口粮食以换取外汇,用以购买苏修美帝的技术和机器设备,以发展工业尤其是重工业。

然后,在总量不足的情况下,通过计划使用,优先满足特殊群体,以及提高使用效率,避免边际效应递减。

以及,印度人均粮食远低于中国,却是粮食出口大国。以及,为什么吃皇粮、吃商品粮比吃自己种的粮香还顶饱。

知乎用户 狼叔​ 发表

有一种说法,说建国后的前 30 年的中国人是最健康的中国人,因为有粮票管着,相当于隔三差 5 来一次轻断食,这人身上全是筋骨,没有肉,能不健康吗?

哪像现在,一个个都管不住自己的嘴,人一个比一个胖。什么三高啊,心脏病啊,糖尿病啊,心梗脑梗的都来了,其实都是富贵病。

所所以你问粮票好不好?这绝对是个好东西啊。就是当时有市民不慎丢了全家人一个月的粮票,自己想不开自杀了,挺可惜的。

知乎用户 小龙龙 发表

是不是一招好棋,与好与不好的评判、、、好像也没啥差别。

生产力发展,社会分配,都是有自身客观现实的,不是一拍脑袋冒出一招锦囊妙计能解决的对吧。物资有限的时候,用票证的方式规划分配,是自然而然的做法。

我想您可能以为票证是社会主义我国想出来的什么笨主意,资本主义国家有着更加高效科学的应对。不是这么回事,这东西更多的和物质财富的丰富程度有关,比如二战的时候物资匮乏,英美也使用各种票证,七十年代石油危机说美国也用过油票。都是不得已而为之。粮油敞开供应以后我国也很快废除了这些票据。

另外票证在那种情况下,代表着一种社会公平。打比方,前一段阿三需要氧气,需要呼吸机,东西很少,不够分的,那怎么办呢,据很多印度博主介绍,阿三的办法是,东西都流入黑市,有钱人可以去黑市买,这也是一种分配方法。你说公平么,金钱面前,人人平等,有它的公平在。但和我们说的生命面前人人平等的社会公平,就差的有点远了。所以真的有什么东西极度匮乏,那么尽量公平的票据分配方法就是一种可以考虑的方式。

您说有没有更公平合理有效的分配方式,即使今时今日,结合移动大数据,也许有可能,但一些底层分配原则应该也是不会变的。

知乎用户 红伞伞 发表

粮票之所以会存在是因为生产能力严重不足,如果有人多买就会有人饿饭。

理论上来说,只有在生产能力超过消费能力的时候,才可以用商品化的粮食供应代替粮票,否则必然会造成饥荒。

而这即使在今天,其实也并没有能够实现。那么为啥今天没有粮票了呢?

因为我们参与了国际化大分工,能够通过劳动赚取大量外汇,从而从国际市场上进口到大量的粮食。

2020 年我国自产粮食 6.6 亿吨,进口粮食 1.4 亿吨。如果把进口的这 1.4 亿吨给去掉,那么粮票百分之百的必须重出江湖。

主粮供给可能不会出大问题,但肉,油,酒等消费肯定会受到严格限制,人口肥胖率也会得到很大的改善。

和粮票差不多的计划管制在房地产业表现更加突出。

2021 年全国各城市住房限购政策汇总

这里的所谓限购,其实就是房票制度,光有钱没有房票是不能买房的。

原因就在于土地和粮食不同,没法通过国际贸易进口来解决供给不足的问题,所以就只能实行限购措施了。

否则有钱人垄断房地产市场,穷人无立锥之地,后果不堪设想。

在当时有没有比粮票更好的选择?当然有。

如果从 50 年代开始实行计划生育,严格控制人口数量,那么就不需要粮票了。

有人会问:为啥不早点参与国际化大分工,賺取外汇购买粮食呢?

这个真不是你想参与就一定参与得了的。

和计划生育不同,参与国际化大分工是国际大形势发生变化的结果,并不是单纯的内政,只能顺势而为。

知乎用户 禁界 发表

苏联战后就取消了粮票,之后属于计划供给。

而走市场十几年的南苏联 94 年才取消粮票。

粮票和计划经济没有必然关系。

只和粮食供应是否充足有关系。

知乎用户 观心 发表

最直观的就是,2020 年初因为疫情,医疗物资供应不足,导致医疗物资价高者得。

比如口罩,炒到几十元上百元一只,能有你普通老百姓的吗?

如果不涨价,普通老百姓能买得到吗?

后来,是不是很多地区都限购?拿着身份证,每人可以买两只、三只。

这个限购就是粮票的作用。

即使是最发达的东方小孟买,在疫情面前,物价是什么样的呢?心里没数吗?

在旧中国,不用粮票,布票,那是因为穷人根本不可能买得到必要的粮食,该挨饿就得挨饿。

粮食都已经被大地主、大资本家囤积起来了,怎么会平价卖给你普通老百姓呢?

尤其到了灾年,粮食更是奇货可居,大地主是不管你们老百姓死活的,他要的是赚钱。

奉劝有些人,千万别以为自己是那个 5% 的一小撮。你远远达不到那个一小撮。别说那个年代的残酷,就是现在,你的盛世,你能迈入 5% 吗?

5% 大概就得是 985,比 985 还要难。你先拍拍自己胸脯子问问自己吧。

在物资不丰富的年代,粮票、布票等票证制度,最大限度地保证了人民的公平,保证了不能两极分化。

知乎用户 五水合硫酸铜 发表

粮票推出之初一直到 70 年代,它是为了不让缺粮的现实把人饿死而实行的一种票证制度,起到了很好的作用。在此之后的变化和废除则有复杂的原因,粮票(很可能是暂时)退出历史舞台既是粮食危机消退的结果,又是去除无产阶级法权的结果。

至于说粮票让人吃不饱的,建议自己去魔法种粮,积极性魔法原子弹下亩产可达十万斤。

知乎用户 ufozhou 发表

生产力不足的必然产物

但是有一点很不讲道理

地方粮票要加上油票 才能换全国粮票

这就不知道到底在限制什么。

知乎用户 风云奔走 发表

就是一种分配 “已经征收上来的” 粮食的制度而已,是一件比较好用的工具。农民种地之后交多少税和粮票无关,工人每个月赚多少钱和粮票也无关,这东西就是限制了城市(工厂)居民的最高粮食消费数额,其实和购房上限是一个套路。很多城市对大家进行限购实际上损害了有钱人的利益,这样他们就做不了包租公、包租婆了,但普通老百姓的需求可以得到保证。同理,一个月限购二三十斤粮食的好处在于可以保证穷人的生活需求,不然粮食全被别人买光了穷人去哪里买?

知乎用户 新萌 发表

任何资源有限的情况下,粮票制度虽然容易产生腐败,但也保证了最基本的公平。

现在的房产限购、汽车限号,学区房五年一学位,本质上都是粮票。

感谢袁隆平吧。

知乎用户 方龙 发表

以后如果时局有问题,粮票制度自然就回来了。单就这个制度没啥好评价的,物资短缺还有统一规划的必然选择。

知乎用户 不偏不易 发表

二战期间,各主要交战国都实行过凭票供应的配给制度,包括美国这样的土豪,在一些国家,战后还继续实行过一段时间的票证制度。中国的国民党统治区是个例外,结果就是严重的通货膨胀。

中国本来底子就差,建国后遭到美国全方位的封锁与制裁,六十年代又与苏联闹翻,八十年代以前可以说一直处于准战争状态。票证制度可以保障基本需要,抑制过度消费,集中力量发展经济,当时条件下没有更好的选择了。

知乎用户 马文彬 发表

“票” 就是 “定向消费”。

在经济学中,“资金”的流动是 “混沌平衡态” 的,他们会以消费、投资、衍生等为目的,自发的聚集,流动,从而形成一种在时间和空间上的 “宏观平衡态” 和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微观不可控状态”。

当时国家脆弱的经济基础,是无法承受 “微观不可控状态” 的出现的。

例如:宏观上,鸡蛋的生产和消费趋近平衡,但是不知道为什么突然鸡蛋需求暴涨导致鸡蛋价格上涨,这种情况在当前经济体制下,根本不成问题,国家在产能上、物资运输上都有足够的力量控制,包括猪肉。

但是在当时,这种问题国家解决不了!

所以 “票” 就成为了 “法币” 的“定向流通辅助工具”。

同时还有 “投机倒把罪” 和“计划经济分配制”这两个大哥在上面看着。

后来经济基础好了,物质不说极大丰富,好歹足够应付一些小波动了,这三样东西就随着改革开放退出历史舞台了。

而现在所谓的 “购房资格” 不也是“房票” 的另一种形式吗?

知乎用户 as 蓝月儿 发表

票证是会发展的,即使是现代也充满票证。

比如买房买车位入学需要学区需要摇号,这个号就是房票车位票学区票。

知乎用户 王哈哈 发表

这两年的回答放在十多年前会被笑死,放在十多年后也会被笑死,不过估计二十多年后又被奉为真理

知乎用户 陈甫 发表

没用过粮票,中学的时候用过饭票。

饭票是学生用自家大米换的,有四两五两两种额度,学生凭饭票去食堂打饭,食堂只有一家,饭票在学校里是除人民币外的一种通货。

饭票打的饭量完全看食堂阿姨的心情,我因为捡了几次板栗送她,四两的饭要比其它同学五两打得多。

有不交米的同学在私自售卖饭票。

饭量大的同学一张不够吃,两张吃不完。

知乎用户 明日香 发表

这是伟大的制度 本质我称为多货币模式 可以稀释主货币的能力

资本主义之所以强大就在于货币的无所不能 如果货币收到削弱那么很多弊病也会消除

现在也有一部分比如在某城市某企业工作满年限可以廉价购房 但是只能一套 这个可以说就某种房票 可以说缓解了居住矛盾

知乎用户 月青岩 发表

搞了粮票等各种票限制工商业人口的消费的情况下,农民都已经很惨了,不搞粮票那农民就真的要吃土了。

有人说可以向国际市场上买,先不说有没有这个钱去买,国际市场上的供给够不够 10 + 亿人吃都是个问题。

知乎用户 张海祥 发表

票证就是一种货币,是可以直接在市场上使用的,也可以拿来兑换成货币,在当时,每当票证发下来,都有贫困户拿着票证来跟富裕户换货币。

票证对富裕户来说是一种约束,他们不得不花更多的钱才能得到生活必需品,而对贫困户来说就是救命钱,他们用较少的钱就能得到生活必需品。

所以到了现在,当年那些富裕户都在大骂票证,票证让他们很吃了苦头。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很可爱的东西,很恶心的制度。这不是我说的,这是一个思品课老师上课时扯淡说的,以下内容为转述,不保证正确。不辟谣不传谣,谨慎点赞:

初中的时候,需要填写家庭成分。这看似简单的要求,却把年轻的女班主任气哭。

在这个年轻的班主任眼中,家庭成分无非是城市与农村两种,然而,学生交上去的内容却是五花八门,有户口没户口,既不是城市又不是农村的,还有黑五类的,等等。

甲同学父亲是城市,母亲是农村,生下来的大姐算城市,重点来了,二姐就不算城市户口,只能算农村,因为城乡二元体制就是人为分阶层,哪里能让农村嫁城市就子女全有粮票,给你孩子一个名额算很友好。所以二姐不算,甲同学更不算,而甲同学还有个弟弟,本来想送人的,连户口都没上。

那么,甲同学家庭成分怎么写,注意了,不是个人成分。而且,上头教育局要求严格落实摸底。为什么,那时候的中专职专很值钱,是要政审的,有些专业只要户口纯为城市的。报错了,考上了,再因为家庭成分退学,那就出大事了。

在甲同学小弟出生后不久,甲同学的父亲去世了。然后一家五口人就靠一个人的粮票(仅仅甲同学的大姐有粮油票)生存。那时候几乎啥东西买不了,好在自己院子养鸡生蛋还是可以。接下来就不知道怎么解决油票布票问题。

思品课老师又讲了他的乙同学的事情,乙同学确定是农村女生,她母亲是农村的,他父亲算黑五类的子女。众所周知,农村女性是不分田的,而黑五类也是什么都没有的。在乙外公去世时,村里就要把田地收回。乙同学父母不干,没有粮票还要收回田地,这不是要逼死了。

最后的解决方法是乙同学改了姓氏,不再随父姓而随母姓,以此证明乙同学父亲是入赘的。

知乎用户 云起​ 发表

为了发展工业需要剪刀差让农业支持工业,而剪刀的方式,就是粮票。

粮票不仅仅是一个票据,本质上是粮食的统购统销与城乡剪刀差。

这个好不好要历史评价,不管如何,几十年完成工业化过程,粮票的作用毋庸置疑。

好坏是要看立场的。

知乎用户 longinus 发表

一切的配给制都是因为供应的不足,所以没什么好不好的,粮票补票背后的配给制让大多数国人活下来,虽然不够吃,但不至于饿死,没有配给制只会让必须的基础物资逐渐流入到少数人手中

最简单好用的 VPS,没有之一,注册立得 100 美金
comments powered by Disqus

See Also

如何看待 2016 年华西村负债 389 亿,说明了什么?

知乎用户 狂乱 发表 2020 年四月十日。 随口一说居然得到这么多人的支持,深感荣幸,我看了大家的回复,再多说几句。 1,华西村企业到底是不是集体的,不确定,但是巨量债务肯定是集体的,不是吴家人的。 2,有人说负债经营没问题,这就可笑了。 …

最近有人开始囤粮食了,有必要吗?

知乎用户 g9qad​ 发表 #应急储备# 怎么你们还没有建立基本储备吗? 不管你在世界的什么地方,也不管有没有疫情,都应该有自己的备灾物资储备。 它要遵循以下几个原则: 1)它应该能坚持必要的时间。 这个时间主要看你对所在地政府解决问题的 …

三权分立如果真的是个好的政治制度,为什么只在美国成功了?

知乎用户 道朗马泰尔 发表 先不要谈这么大的东西,就说说小一点的,公检法这三样东西。 一般正常国家,社会上发生什么案子,警方肯定是第一个介入的,然后检方觉得这个案子要发起公诉,就会利用警方在查案时候发现的证据作为自己起诉时候可以用的证据,然 …

如何看待建设统一大市场?

知乎用户 李建秋​ 发表 有些人多无知…… 问:请问这一段是出自于什么地方? 二是加快市场体系的培育。继续大力发展商品市场特别是生产资料市场,积极培育包括债券、股票等有价证卷的金融市场,发展技术、劳务、信息和房地产等市场,尽快形成全国统一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