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然基建是拉动 GDP 的利器,为何不被其他国家广泛采用?

使用CN2/CN2GIA顶级线路,支持Shadowsocks/V2ray科学上网,支持支付宝付款,每月仅需 5 美元
## 加入品葱精选 Telegram Channel ##

知乎用户 Bill Yu 发表

很多国家都采用过,也获得了广泛的成功。

美国在大萧条时期建立的公路到现在都还在用,有一次我开车经过 US-31,觉得好奇,查了一下,果然是二战之前修建的;美国的州级公路,就是 I-xx 的,是在艾森豪威尔总统那个时代修建的, 极大地改变了美国人的生活方式,美国人自驾游就是从那个时候开始的。日本也在战后大规模基建,拉动了国家经济大规模增长,现在那些一天只有一个客人的火车站就是这么来的。德意志第三帝国时期,创造性的修建了大量的高速公路,还有没有最后实现的帝国首都柏林,这也拉动了德国的经济增长,同时巩固了统治。

但是基建拉动 GPD 的神奇不可能一直持续下去,公路铁路机场不可能一直修下去,美国现在很多机场都没有固定航班,甚至没有商业航线,主要是飞行爱好者节假日尝试飞行的地方。日本的很多铁路基本上不能维持运营了。所以中国现在的大规模基建也只能是现阶段的一个暂时现象,我们很快也要走到靠消费拉动为主的时代。

知乎用户 李建秋​ 发表

只有基建窗口期的国家,才有资格用基建拉动 GDP,非基建窗口期的国家,没法拉。

假设美国有 10 万注册建筑师,基建市场一共 200 亿美元。

拿 400 亿美元,美国是不是立即就有了 20 万的注册建筑师?

假设美国有 100 万建筑工人,基建市场一共 200 亿美元。

拿 400 亿美元,美国是不是立即就有了 200 万建筑工人?

假设全球一共有 20 亿吨钢材,我把砸下去的钱翻倍,是不是就变成了 40 亿吨钢材?

知乎用户 天行两端​ 发表

现在白灯不就要搞美国大基建呢吗,虽然共和党各种掣肘

不过注定失败,因为美国已经不是那个你们认为的美国了,这基本就是一个噱头和分赃而已,没事可以查一查纽约地铁问题,加州高铁问题,你这不管是 1.9 万亿还是 8500 亿的计划能落实多少,各州要怎么分?到底能新修翻新多少基建?即使都落实了,你哪里来的钢铁和水泥产能?哪里来的 5G 技术?你 4G 杆铺了多少?中国大量 5G 杆是 4G 升级的,你新建 5G 杆要多少钱?直接跨越到 6G?别逗了,你不怕扯到蛋吗?不过也是,80 岁的白灯也不在乎了,本来估计也就不剩什么了。

他的新基建计划刚推出的时候,就有很多美国和欧洲媒体说,你这到底是利好美国还是利好中国?对了,中国还对钢铁不但取消了出口退税,还增加了出口税!不过你不从中国买,似乎没什么好办法,等你自己把钢厂建好?中国产能 10~12 亿吨,美国产能 7000~9000 万,中国建设一座 500 万吨长流程全套钢厂从设计到投产不超过两年,基本也就是 20 个月,美国呢?你没 4~5 年是不可能的,当然还有环保问题,你不还承诺回归巴黎气候协议吗?在中国压产能的条件下,你通胀要如何处理?对了,你自己能生产盾构机吗?就算能生产,能生产多少? 大型龙门吊和天车呢?

凯恩斯主义的时代早就被里根打死了,88 了,另外所有国家国内大基建的启动需要的是成熟强力的官僚体系、稳定长远的政策规划和大体完整高效的国内工业体系,也就是具备转移支付和债务转移的能力,说白了,就是可以左兜揣右兜,可以用经济发展(税收、土地)或战争(如二战)带来的其它收入补助基建债务,这是一整套社会管理体系和经济体系的适应,另外对美国而言,与其说是启动大基建不如说是想重新再工业化,但在华尔街控制下的美国,作为所有资本的资本的金融资本,显然长周期基建无法满足他们的利益,如果国内基建投资能带来高回报,还用你白灯说?他们早干了,而且过几年共和党重新执政,这几年投资的钱可能就被转移支付给别人了,所以何苦投资呢?如果美国真落实基建,那么华尔街会毫不犹豫的投资中国的相关基建板块更直接!再把从中国进口的钢材水泥大机械抹去 MIC,改成 MIA 再卖一波 “美国回来了” 的高价多好啊!实在不行先从中国进口到墨西哥加拿大,再进口美国,那不就是变成阳澄湖大闸蟹了?白灯不能驯服金融资本而想直接搞产业资本,胆子不小啊,不怕老年痴呆更严重吗?不怕你儿子被爆更多的料吗?不怕老特过几年回华府搞 “MAGA” 吗?

~~~~~~~~~~~~~~~ 小更一下~~~~~~~~~~~~~~~~~~~~~~~~~~~

很多人对基建的理解不对,或者可能大多数知乎回答的人只能从财政金融角度去说,因为大多数回答者是坐办公室的人,没见过工厂什么样,我多说几句:

第一,为什么我强调必须有大体完整搞笑的工业体系?因为如果启动大基建采购的这些东西都来自国外,那你是无法承担的,你的国际收支会出大问题,为什么印度就无法实现基建的扩张,铁路里程数和当年英国人留下的相比 70 多年没增长多少,国际收支一直有问题,就是没有更好的赚钱手段去实现交换,作为比中国耕地还多的国家,粮食产量只有中国一半,却依然大量出口粮食!要么只能凭借英语优势搞世界办公室和 IT,但这些一直没能完成印度的原始积累,一直没能优化他的工业体系,简单一句话就是你生产的工业品没人要,而且太低端,靠第三产业想跨过工业化直接升级是不可能的。

第二,继续说工业体系,基建不是简单的你们看到的钢铁水泥 5G 网,背后是一整套工业体系的支撑,我在之前关于俄罗斯的工业问题说过,就是工业体系,比如钢厂,它的建设和生产过程本身就非常复杂,没有那么简单,工业体系不等于你可以生产航母甲板,不等于你的钢产量是几千万吨,更不等于你有工厂就是工业体系,工业体系是一个国家以工业为核心的围绕工业生产全流程的全面配套能力,有产业规模和分工体系、制度设计、标准管理、组织能力、社会分工、教育体系、科研体系等等诸多方面,是一环套一环的,是层层分解层层递进的关系,是一种国家能力。

比如搞大基建需要大量采购钢材,那么钢材价格一定上涨,就需要新建钢厂或者扩建钢厂!钢厂怎么来的?

拷贝我之前的一个回答

一个大型钢厂从建立开始到生产需要什么,我们一步一步说:
第一,需要可研,比如建立一个年产 500 万吨的钢厂,勘察设计院或者咨询公司需要做的是进行可行性研究,需要知道这个地方的气象、水文、需要地勘、需要环评、需要了解市场需求、需要进行钢厂建设的概算!需要知道铁钢匹配,根据需求确定最终产品,这里面的配套就开始了:

这里需要技术水平很高的设计院,中国冶金行业五大设计院都学自苏联,当然后来就自己发展了,现在水平放到世界上都不算低,尤其是长流程冶金领域,在球团、烧结等方面还领先世界一头。设计院的工程师都是中国各大高校培养出来的,工科院校体系当然也是中国的强项

图侵删

加一句,既然为了这个图举报扣帽子直接上了,我就多说一句,这个是金灿荣微博上的图,我下载的,我承认这个图有问题,金灿荣应该也是别处翻译过来的,所以防止有人误解,这里的航康区旗就是错的我强调一下!只是告诉你们一个大体概念,学科大体分布。
气象、水文、地勘也一个道理,需要气象局吧,需要有组织的对当地的水文环境有一个比较靠谱的勘察吧,这些看似都不是工业,但都跟工业息息相关
第二,项目申报,国家或地方审批,政府需要考虑地方的产业布局和水电气负荷、交通问题、就业问题、环保问题、土地征收等等 ,政府能力不够土地能征来不?比如印度和美国,另外没有铁路、港口炼出来的钢怎么运输?中国目前的政府运行体系相当高效。而印度呢?日本搞的高铁项目在印度搞成什么样子大家也知道。
第三,项目开始,资金哪里来?可以企业自筹,但一般都是需要融资,需要银行不?需要,银行是工业吗?不是,当然不只是银行,可能是各种金融机构!这就又是配套了,金融系统越健全越稳定,反过来才能坚定支撑工厂的建设或者扩大再生产,不能想象一个国家的汇率大幅变动,利率忽高忽低这个国家的工业生产能力会很强,比如俄罗斯。
第四,设计院开始进行设计,需要的工程师专业包括:烧结、球团、高炉、转炉、精炼、连铸、轧钢、热力、给排水、燃气、通风、土建、钢结构、建筑、消防、通讯、电气、仪表、自动化等一些列专业,还需要项目经理、设计经理、概算经理,先打成白图在晒图纸成蓝图作为施工和设备采购图纸!这些专业一样是我说的,需要国家的各类高校培养,更需要进入设计院之后有充分的国内工业去历练,去学习,这也是规模的问题。
第五,施工阶段,施工单位依据设计院图纸进行施工、从土地平整开始,打桩、浇筑、钢结构制做、施工组织还需要五大员、这里还需要监理公司,施工单位和监理公司是工业不?不是,需要不?是不是配套能力?中国是基建狂魔,底气哪里来?是因为有过硬的施工质量和速度,我们有最好的工程机械,有最好的盾构机、有最专业的并且数量庞大的工人队伍!

同时总包方或者业主就开始进行设备采购、机械设备、液压设备、电气设备、变压器、仪表、自动化设备都需要采购,中国的最大优势之一就是我们的规模优势和配套能力,以上这些设备基本都能够在我们本土采购,并且大型设备的现场调试和维护这些供货商都具备良好的能力,保证在中国的钢厂建设速度最快,世界最快。这一点,很多看起来还不错的中等工业化国家就做不到,我们在土耳其、伊朗、阿尔及利亚、俄罗斯、印度、印尼、越南都做过项目,进度缓慢不说,设备基本都要从国内海运过去,他们国内不具备配套能力,这就是规模问题,这就是体系问题!比如说需要变压器,那么生产变压器的供货商,他又需要从下游供货商那里得到各种小的电气设备如线圈、电屏、铁芯、油箱、散热片、开关等等,那么每一个小设备又可以继续向下推进,层层分解,所以你看似只买了一台变压器,实际上你买的是一个产业链!!其它的如大型的天车、起重机、飞剪、扇形段、成套锅炉等等,都是这样,都是可以层层分解,层层递进,层层发散的,而每一次分解都会催生不同的工业企业,催生不同的行业标准,催生不同的生产链条!带动一大堆就业和税收。

我们之前在越南做项目连基本的钢结构、水泥都要从中国进口,几乎所有厂内配套的机电设备也一样都要从防城港或者上海港出发!他们也就能出工人,甚至吊车都要从中国租。

继续说,设备从供货商出发到施工现场,需要运输不?需要,需要大规模基础建设不?需要!中国能做到,印度为什么做不到?制度差距!配套差距!这就是制度设计上的配套,设备到厂需要质检不?需要,设备安装调试需要供货商出工程师现场调试和指导安装,是配套不?现场施工结束,自动化系统调试完毕需要各种验收。
第六,设备经过冷试、热试之后投产,终于进入生产环节了,工人哪里来?他们经过良好的教育不?现在的大工厂都是手工吗?当然不是,基本都是自动化的,一线工人基本都是大学生,中国早就不是以劳动密集型产业立国的国家了,很多人都不知道,这正是工业化推进的结果!工人们的教育、培训等等需要配套不?谁给配套?这就是教育体系、科研体系加之社会革命解放劳动力,中国即使是钢厂也有大量的女工,需要男女平权不?需要,是社会革命配套不?真以为哪个国家的男女平权都像中国这么好吗?印度?呵呵
再者,工人需要准时上班不?需要,我在阿尔及利亚和伊朗都工作过,准时?做梦!他们消极怠工更是家常便饭。另外工人下班需要消费,去哪里消费?需要超市、菜市场、饭店、理发店、医院、卫生所,需要班车不?甚至还需要洗头房、洗脚房。他们结婚生子了需要学校不?需要培训班不?需要儿童游乐场不?一个社会是怎么运行的!这些配套能力又有多少人参与进来了?超市要人不?饭店要人不?运输要人不?需要老师不?需要卖菜大妈不?需要医生不?这同样是配套!冶金行业我们曾经有一个大概计算,1 个产业工人可以带动 10 个相关人员到的就业!这就工业化的力量!
然后就是生产过程,稳定的电力和水、煤气供应一般国家就做不到!!!更别提那些第三世界国家还没富,自己懒的一 B 就开始频繁罢工了,我们企业生产出来的钢铁产品、焦炉煤气、废钢渣、高炉煤气需要卖吧?需要稳定可靠的大市场!生产过程需要采购铁矿石和煤炭吧?需要购买电力和天然气、水、废钢吧?铁矿石需要国家出面谈价格吧?电力价格需要国家平抑吧?天然气需要国家去从国外买吧?市场经济条件下这些都是围绕工业企业的配套!

进一步来说区域的自贸组织,WTO、包括我们近期搞成的中欧投资协议、RCEP、以及我们的宏大的一带一路战略,都是为了我们工业化稳定发展保驾护航,扩大我们的市场,中国这个世界唯三的拥有全部主权的国家,拥有世界第二强大军队的国家,拥有 14 亿人口的统一大市场的国家才能保证这一切的稳定和发展!不会因为世界的变幻而极大的影响工业生产的稳定。
我这里所说的相关配套也只是大概,实际比这复杂的多,也多的多,往深里说也宏大的多!!!作为世界第一大工业规模的中国,我们现在的经济就是紧紧围绕工业化展开的。

所以我说,这种大规模的基建不仅仅你买来钢材水泥那么简单,如果不能有自己的工业体系,那么你的基建带动作用将非常有限!为什么 09 年之后,中国可以靠大基建挺过来,就是这个道理,这个和你的工业规模大小、工业体系完整度、基建辐射能力都密切相关,所以真的不是一般国家说想做基建就能做基建的,我们在海外很多国家做钢厂成套 EPC,里面主要的机电设备都是从中国供货,当然对当地的工业发展的促进就非常有限,如果所有这些都是当地成套那能带动多大的体系性发展和就业?当然如果他能全成套也就不需要我们去给他们做钢厂了。

当然你愿意从债务、金融等角度去说也没错,只是提醒诸位,工业不是你想的那么简单,基建背后对工业体系和社会发展的带动作用是巨大的,绝不简单,但想达成基建效益最大化,没有完整工业体系是做不到了,那就是为别人做嫁衣裳。

知乎用户 卫凌贞 发表

因为问题的前提错误。

坦桑尼亚第六届政府的经济增长战略与重点关注领域——你需要知道的都在这里了!第六届政府将继续努力,改善国内能源供应状况。例如,完成尼雷尔大坝的建设,并为剩余的 1974 座村庄通电。
政府计划开始实施鲁胡吉(Ruhudji)和鲁马卡拉(Rumakala)水电站项目,以及索芒加(Somanga)3 号、金耶雷吉(Kinyerezi)3 号和金耶雷吉 4 号火电站项目。并考虑利用太阳能、风能、地热能等可再生资源。
总而言之,政府希望在接下来的 5 年间增加 1100 兆瓦的发电能力。
此外,政府还计划建设从尼雷尔大坝到查林泽中央电站的输电线。
与此同时,政府希望开始兴建从乌干达的霍伊马到坦噶港的输油管线,并在林迪实施坦桑尼亚国家液化气项目。
交通
为了刺激上述领域的发展,第六届政府将继续加强交通基础设施的建设。
公路
政府将推进公路扩建,特别是那些产业聚集地区的公路。并完成维多利亚湖基贡戈 - 布西西大桥、瓦米(Wami)河大桥、坦桑尼特大桥、潘加尼大桥等项目的建设。
船运
政府将完成达累斯萨拉姆、坦噶、姆特瓦拉和基戈马的港口建设。
铁路
从达累斯萨拉姆到多多马的马库图波拉(Makutupora)区的铁路将会完工,其他路段的施工将开始:例如姆万扎到伊萨卡(Isaka)、马库图波拉到塔波拉、塔波拉到伊萨卡、塔波拉经基卢瓦到基戈马、基卢瓦到姆潘达的铁路。
坦赞铁路也将得到维护,以提高达累斯萨拉姆港的竞争力。
航空
政府将继续扩建区域性机场,在多多马新建一座国际机场。同样,坦桑尼亚航空公司将进行改革,以提高运营效率。
电信
第六届政府计划,在接下来的五年内,加快高速互联网的建设,使网络普及率由当前的 45% 上升到 2025 年 80% 的水平。卫凌贞:为什么卢旺达能够成为 2019 年世界上经济增长最快国家?2017 年,卢旺达居民消费、政府采购、固定资产投资、存货投资和净进口对 GDP 的贡献分别为 75.9%、15.2%、22.9%、0.5% 和 - 14.6%
这个政府采购有多么可怕呢?要知道,2017 年中国内地政府采购也只是拉动了 14.5% 的 GDP。卢旺达政府将扩招超过 7000 名教师恩达扬巴杰说:“招新计划的目标,是减少教室的拥挤度,逐步停止小学四年级因为教师人数不足而被迫实行的双班轮流制,提高教师对学生的人数比例,为新建的教室和学校配备教师。”
教育部出台了基础教育质量保证计划,并表示将投资 1.26 亿美元建设 11004 座教室和 16680 座旱厕,来解决现有学校人满为患的问题。这样做显然需要有更多的教师。
从教育部提供的数据来看,目前,每一名小学老师要对应 59 名学生,而每一名中学老师要对应 26 名学生。
当前,卢旺达小学和中学分别有 247 万 9366 和 63 万 6162 名学生。质疑萦绕在埃及的西奈发展计划之上据报道,8 月 22 日,埃及计划、监察和行政改革部宣称,埃及政府要在 2020 年 6 月 30 日结束的本财年之内,向西奈半岛投资 52.3 亿埃及镑(3.16 亿美元)。
和 2019 财年相比,埃及政府这一财年的西奈开发投资增加了约 75%。对于这一片数十年间遭到忽视的土地,这正是埃及政府开发计划的一部分。
计划部长在声明中说:“对于南北西奈省,我们计划分别投资 23.8 亿镑(1.44 亿美元)和 28.5 亿镑(1.72 亿美元)。”
计划部解释道:“对北西奈省的投资,将集中在教育、用水、农业、灌溉、交通和仓储,以及房地产等开发建设项目。在南西奈省,投资主要目标是农业、灌溉、交通、教育和其他服务项目。”
埃及空军工程局隶属于军方,是这次西奈发展计划的施工方。5 月 14 日,在一次政府会议上,空军工程局的阿塞姆 · 阿卜杜拉少将提出,从 2014 年 6 月 30 日以来,在全部 312 个开发项目中,西奈开发局目前已经完成了 171 个的建设,共花费 1990 亿埃镑(120 亿美元)。这些项目包括穿越苏伊士运河隧道的建设,阿里什国际机场的扩建,比尔阿布德国际机场和拉法赫新城的建设等。伊朗能源部长报告,自 2013 年以来,有超过一万座村庄新增了饮水设施 7 月 23 日,伊朗能源部长礼萨 · 阿尔达坎尼安报告,自 2013 年以来,已经有 1.02 万座村庄、670 万人口第一次通到了饮用水。
“从全世界的层面来讲,这也是发展的最显著表现了。” 阿尔达坎尼安说,自 2013 年以来,平均每周都有 30 座村庄第一次接通洁净供水。
部长指出,之所以能有越来越多的农村家庭用上干净的水,还是因为伊斯兰革命领袖、大阿亚图拉赛义德 · 阿里 · 哈梅内伊,批准将主权财富基金用于这方面的资源。
阿尔达坎尼安向议会表示,向乡村提供洁净水的计划将会进一步加速,计划在 2021 年之前达到每周 35 座村庄。
他进一步指出,伊斯兰革命至今已经过去了 40 年,和当初相比,伊朗现在的排水系统基础设施建设取得了显著的进步——现在全国大约有 225 座污水处理厂正在运行,而 40 年前只有 4 座。
“我们现在平均每 45 天,就有一座新的污水处理厂投入使用。” 他还说,完善大小城镇的排水系统,是伊朗现任政府的优先事项之一。
二月份早些时候,在伊朗水资源与废水工程公司,计划署负责人阿米尔侯赛因 · 拉吉尼表示,目前全国已经有超过 1.96 万座村庄,可以通过管道系统持续获得洁净的饮用水了。
他最近说,自 2 月以来,又有 600 座村庄加入了上述行列。
据拉吉尼说,全国共计有近 75%的乡村地带,可以通过管道系统或移动供水系统获取饮用水。

知乎用户 东南亚漂 发表

我之前就不断提到基建这东西 是需要担负大量债务,而且需要后期的财政收入去补贴亏损和维护成本。 我并不是反对基建,我是反对简单的美化基建,甚至神化基建。正常人都知道基建越往后修建成本越高,基建的边际效用递减,甚至不会拉动实际的经济增长,反而会让未来的年轻人背负大量债务,特别是很多重复的修路实际上是在浪费纳税人的钱。

我觉得最关键的是需要弄明白,基建债务是由谁来承担,如何转化债务的?

土地财政承接了大部分债务,这意味着普通刚需买房人需要分担城市基建债务,但是炒房客,利用资本优势早早买房变现的富人,还有体制内的利用特权拿到极为便宜的房子的人,他们不需要为债务买单,这不公平,也很不合理。

普通刚需不仅仅需要分担大部分基建债务,而且还要为高物价和高通胀买单,为高税务买单。

这些实际上都是去填补政府毫无节制的开支所产生的债务窟窿。

而那些已经在房价疯狂上涨中成功变现赚得盆满钵满的人是不需要为此买单的。

那些在很多重复无用的基建项目工程中获利颇丰的人是谁?他们的钱是如何来的 我觉得很有必要公开。

知乎用户 1000 米恐惧症​ 发表

基建是一个工具,用来在生产过剩大危机之下搞逆周期调节的。

这也不是什么新鲜或者先进的东西,是抄的罗斯福新政。

因为你面对着资本主义生产过剩造成的严重经济危机,大量劳动人口失业,所以需要发动基建增加就业率,增加底层人口收入,这样才能把萎靡的市场经济拉上去。

不这么干的话失业人口会搞游行、去吊死资本家、去冲击政府,甚至最后朝代更替。

基建只是一个迫不得已的工具,它并不能凭空创造财富,更不能从 “先富” 身上吸血,它的资金来源是政府信用创造的债务,俗称借钱。

但众所周知,借钱是要有人还的。而目前地方政府 26 万亿债务几乎没有还的打算,而是在用借新债还旧债的方式延缓债务爆炸。

但这些债务总是要有人承担代价的,你说这个代价是谁?

肯定不可能是先富,他们避税逃税的手段日新月异,最后当然是咱们打工人了。

你就是负债基建大跃进的代价。

地方政府和银行需要打工人买房,从银行借钱,把政府创造的、不准备还的的债务,替换成每月都能稳定产生收益的优质债务,也就是打工人的房贷。

当然还有开发商的贷款,也是重要收入,不过羊毛出在羊身上,开发商的钱也是从打工人身上压榨出来的。

所以这两年地方政府在干两件事,第一是打击炒房客,防止他们把房地产搞的太热以至于提前失控爆炸。

第二是给开发商设置三条红线,防止他们为了利益玩命加杠杆最后把自己炸掉,万一他们破产很大规模的优质债务就要打水漂。

我还是要再复读一下那个观点,**基建只是一个调节经济的工具,它本身是没有好坏的。但如果把基建拉动的 GDP 和地方官升迁绑定,那就会出现盲目、激进的基建大跃进。如果只搞基建不从根本上解决生产过剩大危机,那最后债务一定会爆炸。**最终一定会让全社会打工人承担代价。

目前的中国的任务不是继续搞基建,而是马上改变分配与二次分配失衡的经济模式。也就是让富人放血滋养财政和经济,即二次土地革命。

革命很难,尤其是革命对象和权力长期互相渗透。

但不搞的话,年轻人已经躺平了,用债务美化经济危机的游戏就要兜不住了。

知乎用户 青山布衣​ 发表

因为很多人都是马后炮而已,

大修基建,一定能促进生产力水平和社会进步吗?

修郑国渠,可能强大秦国,也可能拖垮秦国;

修隋朝大运河,可能强大隋朝,也可能拖垮隋朝;

修建万里长城,可能抵御外侵,也可能祸起墙内。

……

如果搞基建就能发展、就能强国,那也太容易了。

你现在是看到了中国发展的果,去倒推当年投资基建的因。

事实上,49 年建国后一直到 80 年代,我国都非常谨慎,量力而行,很少举债。81-87 年整个国家就借了 60 亿债。

只是后来 80 年代末 90 年代初之后开始了不断放大债务规模,一边做一边看,才慢慢的到了今天的规模。

基建构成了生产要素,但未必构成价值要素。因为 1)生产还需要其他要素,不能确保你的生产成本 / 效率因为基建而获得优势;2)产出还需要变现才能实现价值;3)有限的资源投入了基建可能会妨碍其他的生产要素建立。

比如协和客机、A380,是更大更猛的工具,但未必是更有价值效率的工具。高铁、磁悬浮也是一样的,投资建设之初也不一定就能遇见后面的产出效率和社会价值,不能马后炮的去结果论。

修了路,能创富,有一个前提,是你这里本身就具有成本优势、效率优势或者创新优势,通过修路进行释放。修路本身并不能让当地富起来,甚至在国内,很多地方修了路,用了大量转移支付建设了各种基建,也还是扶不起来。


知乎用户 黑岛人 发表

看了这个问题下一堆 “反赢麻” 的回答。忍不住歪楼吐槽一句——水司楼!它是鸟个基建啊!

一堆人装作自己很懂经济学,斥责别人不懂经济学常识,结果反基建举例一举就是水司楼。

基建,基础设施建设的简称。

水司楼是啥?按原规划,当景区标志性建筑也是兼职,本质是个酒店(未开业)。

啥时候酒店、景区也是基础设施了。

这玩意过去有个有中国特色的官方批判术语,叫做滥建楼堂馆所。新世纪进入全面市场化后,现在一般归类为违规投资。

真正的基建项目,只要是经过程序正式立项,绝大部分在开工前资金就基本有安排,要么是发放长期优惠贷款,交给企业运作慢慢还贷(常见于交通、能源、信息项目),要么是财政上会安排专项预算支付。

但违规项目资金列不进正式预算,也没法向上级申请发行公债填补缺口,硬要上怎么办。搞个平台公司借商债。

从单个水司楼项目扩大到整个独山县乃至贵州的地方债务问题,基本情况都一样——绕过中央设立的财政约束纪律,大量高息借款,投入到没有经过真正测评的商业性投资上。

结果项目无法按预期运作,债息迅速积累,滚动导致债务率失控。根据比较可信的市场分析,独山县高峰时的 400 亿债务里,至少一半甚至更多都是累积的复利。所以这几年清理地方债平台,收拾烂摊子的一个很重要手段就是债务置换,把高息但也高风险的地方平台债,置换成低息但信用可靠的公债。

顺便再鄙视一下玩外国影射学的外籍华裔友人。

150 年前是 1871 年,法国第三共和国刚在第二帝国灭亡的灾难里成立,先欠了德国五十亿金法郎的赔款,折合约 12.5 亿两关平银。而庚子赔款是 1900 年的四亿五千万两白银。确实是差不多三倍的负债,只需要忽视区区三十年差距。

还要谈利息?法国为支付赔款发行的国债年利率是 5%,而庚子赔款规定是年息四厘,即年利率 0.4%。

1914 年是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年份,而一战的结果是 1918 年德国投降,

马奇诺防线 1928 年才开始建设,1940 年基本完成。

而法国人口出生率的相对(其它欧洲国家同期)下降,甚至早在大革命之前就开始出现征兆。

十九世纪到二十世纪法国人口出生率下降的原因是什么?

看上去似乎都是事实,但其实是把前后跨度上百年的东西拼凑在一起,还故意打乱了顺序。

能把设置马奇诺防线,和一战前法国年龄结构相对德国老化,混为因果。这是何等高明的文字手段。何新希腊伪史考都要自愧不如。要是学会时空挪移大法,何需再绞尽脑汁否认古希腊遗迹的真实。

评论里一堆捧脚还厚颜无耻的声称,这是借古讽今。

真是比斯大林格勒还要坚固 33% 的脸皮。

知乎用户 Terminus​ 发表

在一百五十年前,法兰西第三共和国政府曾主持过规模巨大的基础设施建设工程。法国的铁路运力以每年 10% 以上的速度高速发展,房地产业飞速膨胀。在巴黎,房地产的投资回报率高达每年 71%。而与此同时,法国全国的资本回报率却仅有 2%。

**这种完全不可持续的发展直接断送了法国的经济。**在法国的铁路运力以每年 10% 增长的时候,法国的资本总规模增加速度却只有不到 1%。以至于大部分基建长期闲置浪费,随后举债扩大基建规模的国家政府无法承担其维护成本,各个基建部门裁剪人员,整个国家陷入衰退。在债务最高峰时,法国政府几乎背负了三倍于庚子赔款的债务。在随后的几十年里,法国政府长期赤字,只能靠发行国债和缩减公共开支度日。**在经济衰退的前提下,大量无法积累财富的年轻人选择推迟生育。**法国随后陷入了长期的人口危机之中。而马奇诺防线也正是在法国人力紧缺的背景下,试图以公事和要塞弥补服役军人数量不足的权宜之策。即使法国的战略家明白机动作战的意义,依旧不得不耗费巨资修建马奇诺堡垒群。因为人力危机,法国已经无法负担一支能在德法边境对峙的大规模常备军。

1914 年法国人口结构,15 岁以下人口比例远低于其他国家。

而中国目前也遭遇了几乎完全相同的情况,基建**过度,经济紧缩,房地产高度泡沫,地方政府债务危机。**甚至连中国年轻人面临的窘境也如出一辙。根据上海市民政局的数据,上海男性平均初婚年龄首达 30 岁;而来自南京市民政局的统计显示,2015 年南京人初婚登记总平均年龄达到 30.4 岁,比 2014 年进一步延迟 0.3 岁。2016 年,南京市的初婚年龄进一步增长至 31.6 岁。而 2017 年,初婚平均年龄达到了 32.6 岁。**大量的年轻人口推迟结婚年龄,**这与法国人在面临经济衰退时的选择几乎一样。

而今天,在更发达的金融杠杆作用下,中国的过度基建比起法国有过之而无不及。
经济日报》10 月 15 日报道,近日,国务院参事、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原副部长仇保兴在接受采访时表示,我国房屋空置率比较高,其中北京空置率在百分之十几到二十。他建议应该征收空置税。
20% 的闲置率,2% 的租售比,中国的房地产泡沫之巨大倒是中国经济目前唯一的奇迹了。

现在有些人天真地以为地方政府债务和他们没关系。在现实中,所有的政府债务最终都还是要靠 p 民还的。一战战败的德国政府为了偿还债务,疯狂印钞。大量发行的货币剥夺了德国平民的财富,大量德国平民破产,继而德国经济陷入了人类历史上最可怕的经济危机,连续两次大萧条的洗礼让所有德国人陷入绝境,直接导致大独裁者希特勒上台,德国走上了法西斯道路。

可惜,人永远是那么短视。那么在乎眼前的利益。

太阳之下,并无新事。人类只是在重复着相同的错误罢了。

知乎用户 徐 thomas 发表

一个策略是否合适,既要看其自身的路径,也要看实施者是否具备条件,是否具备环境,路径,条件和环境是否适配。。

基建,比如建铁路,埃塞俄比亚是非洲人口大国,需求客观存在,但是

1. 国家层面经济剩余少,自身资金不足以支持大型项目

2. 本国工程力量薄弱,从项目前期规划设计、到项目实施和后期营运,均存在诸多短板

3. 本国制造业力量薄弱,项目所需主材、施工设备等等 都无法获得较为经济的来源

4. 本国金融业薄弱,无法以合理代价在国内货国际市场融得所需资金

。。。。

再加上政府机构效率问题,腐败问题,,,,

基建狂魔不是谁都可以当的,,,

有一两个短板还能想法,都是短板,这桶就跟桶盖差不多了。。

知乎用户 华丽的转身 发表

看来知乎懂实务的人真少,某个漂估计除了往自已心中的答案扯以外,也没有啥见识

活在自已的世界里面

结论:1、中国的基建是由中国工业化需求推动,其他国家为什么不用?因为全球就中国唯一在快速工业化。西方国家在工业化时代,基建规模并不比当今中国低。

2、基于土地公有制的基础上

经济层面,主要的原因有 5 条:
1. 政府可以在基建过程中获取大量利润,这里面最重要的就是土地出让收入。
在中国很多地方,土地出让收入超过了财政收入,有赚钱政府自然有动力去搞基建,当然有
钱的政府才能建市政配套设置,比如说市政路,医院,学校等等。
而在土地私有制下,政府无法取得土地转让收入,自然就没有建的动力。
也就是在我国,基建对于我国政府来讲是大部分是赚钱,而在外国基建是亏钱的,而且是
巨亏。
2. 人口的持续流入
3. 基建支出低,像美国那样建个人行立交桥都要接近一个亿,还基建个毛啊。对于中国而言,一个基建项目可能 3-5 年完成,而发达国家,基本上要 10-20 年,这样基建的财务成本可能都超过基建本身的成本。
4. 转移支出,比如说贵州每年的基建金额都超过贵州的财政收入,这个很大程度上是靠财政转移支出实现的。没有这个,西部地区根本就不可能达到现在的基建程度
5. 我国是全球最大的工业化国家,工业产出相当于美国 + 日本 + 德国还多,工业化最重要的就是集中,所以我国对集中的要求很高。因为集中,要建高楼,建快速交通系统,而美国最大的问题在于去工业化了,同样 1000 亿的 GDP,是第三产业,还是第二产业对交通系统,对基建的要求完全不一样
总的来讲,在经济层面中国有 2 个循环:

  1. 建路(通过银行贷款),征地(通过开发商),卖地,人口流入,有钱,再去建路,在这个循环下,中国二线城市过去 15 年基本上都扒了重盖了,比如说郑州,重庆。而实现这么大的基建工程,政府基本上没有花什么钱,完全是空手套白狼搞出来的。

比如说中国规模世界第一的高铁和高速公路,完全是空手套白狼搞出来的
但是如果有一天,建路的成本,接近甚至超过卖地收入,政府自然就没有动力和财力去搞
了。比如说北京政府在三环和四环之间再建个 3.5 环,就算把北京政府卖了,也建不起。
2. 基建带动国内基建类公司发展,而基建又带动物流和人流成本的降低,刺激制造业的发展,而制造业的发展,又带动对基建的需求。
在这 2 个循环下,中国基建速度很快,像发达国家,这 2 个循环根本就建不起来,比如说第二点,发达国家国内制造业规模上不去,对基建需求很低,形不成正循环
政冶层面主要有 4 个原因:

  1. 承当基建任务的以国企为主,最典型的就是 4G 覆盖率,全球 60% 的 4G 设备都在中国,这个是中国运营商承当的政府任务,而在发达国家,比如法国,美国,只要离开市区,基要上都没有 4G 信号了。
  2. 如果是选举政冶,政冶有钱没钱都会想办法提高民众福利。如果一个政党说花 1000 亿建路,另外一个政党说花 1000 亿实现免费医疗,那么民众肯定投后者的票。所以政府也没有动力完成基建,有这个钱,还不如给民众发福利,当选的机率还更高些
  3. 政府自身的协调能力,这个不说了
  4. 政府能以行政手段或股东的身份,命令银行给基建,比如说高铁以低息贷款,这种事,也就中国政府能干出来。中国高铁建了 3 万公里,如果没有这个手段,根本就没有任何可能性建起来,中国高铁每年投资额 1 万亿,中国有几个省的财政收入有 1 万亿

知乎用户 改之理 zcw​ 发表

基建是前期投入很高,后边慢慢收回成本的。基建可以为其他经济活动提供基础,产生外溢效应,所以对经济腾飞的国家而言,通过巨大的债务来推动利于长期发展的基建,是最划算的。

发达国家已经发展了起来,基建的长期收益就显得不那么大了。

至于其他发展中国家,主要是没钱。

我们还有一招杀手锏,叫土地财政。把你们赚的钱通过房地产市场再收回来,让大家心甘情愿的卷下去,而收上来的钱就可以集中力量办大事了。

来贴一个《经济研究》:

知乎用户 齐本安之怒​ 发表

很简单,因为基建投资回本能力差,未来不确定因素太多。很多时候必须要依赖周边人口聚集才行。而且基建投资消耗大量财政,并且是持续几十年。你愿意你的后代背上大量债务降低自己的生活水准么?
君不见,日本为了补充 60 到 80 年代的财政窟窿,要把消费税提升到 17%,你要是希望你后代也过这种日子你就建议他们搞基建。

倒不是大规模基建不被采用,事实上,欧美等国用过,一二三次工业革命时期用过。条件是,一定要伴随着产业进步和人口大规模迁徙,才有必要。我国也是如此,别忘了,我国城市化,华为,bat 这些企业发展期是不是和城市同步发展?

这目前来看全世界很多国家要么过了这个时期,要么遥遥无期。你说你建设基础设施项目意义何在?

另外,我国基建是配合大规模城市化做的,目的是把人驱赶到城市里,这一点还真不值得学习。因为城市化只是工业化的一个小小的附属品,不是因为城市化而产生了工业,是工业发展造就了城市。

基建一定是,我需要,我才做。不是我要刺激发展,我才做。类似于国贸陆家嘴,这里人多,哎,修地铁就是对的,但你想通过修地铁刺激周边楼市,那算了。

我一定强调一点,重点不在基建,重点在拉动 GDP,拉动 GDP 是问题。任何经济逻辑,如果脱离了本身自己的均衡,而是采取拉动优先的话,最终都会扭曲市场。套用大决战里,廖耀湘的一句话:经济的确是政治基础,但是,要实现经济目标,只能看经济结果。可是,经济一旦运转,自必遵循它自有的规律,不是你想做成什么样都行的。否则,zy 最近点名了昆明,就是你的结局。

ps:

有人说赖账?好吧,我就想知道你赖账以后有需要钱怎么办?强行摊派,学习达康县长当年作风?别闹了,连易市长都不愿意去跟他搭班子,这可是个老好人,你就说吧。

印钞?当你最后 100 块钱制造成本 101 元的时候再来说。

我看某些人,吹嘘基建拉动经济作用,好吧,我在举一个真实案例,给你们讨论吧。这个案例是一个现实存在的事儿,我给你们说一下:

有一个城市,修一个新火车站,给了他两个方案,方案一:老火车站改造,最省钱的方案,最实用的方案。

方案二,新找地皮,修新区,举债,加税,反正就这么干,但留给未来一个想象空间。

直说了吧,第一个车站叫北京西站,第二个车站叫昆明南站。对了,前几天昆明还因为大开发问题,被 zy 批了一通。基本上,过去这种以基建带动刺激和区域发展的思路可以歇歇了。除了给资本家送钱,没任何好处。

来说吧,怎么选?

我看到有些可爱的人们说什么,给老百姓发钱,来,解释解释这些包工头,中标老板,gy 拿走多少钱?难道人民的名义都没看么?

知乎用户 认真的活着 发表

基建的钱从哪里来?

现在年轻人抱怨最多的就是高房价,但如果再要大搞基建项目,房价还会更高。

中国地方政府财政收入极大的依赖卖地所得,而地价和税收已经成为房价的最主要组成部分。

正是有大量卖地的收入,地方政府才能大量的搞基建。而老百姓的购房需求反过来支撑了房价、地价上涨。

很多人把房价高归根于房地产商,这在前十年或许是对的,但在现在就不再适用了。

西方各国无法用基建来拉动经济,一是基建的余地已经很小,无法带来更高的收益。二就是资金来源有限。

而很多发展中国家,则因为土地私有化,国家无法通过卖地来取得巨额收入来投入基建项目。

可以说中国 “基建狂魔” 的称号,正是建立在高房价的基础上的。

以前有研究认为中国人税负极高,其出发点就是把房价算成一种税,这是很有道理的。

知乎用户 TATSUMI 发表

首先,绝大部分发达国家 “大兴土木,发展基建” 的时期远早于中国,基本从二战结束之后就立刻开始投入重建活动了(美国甚至更早)。到了如今,大部分发达国家已经全面实现工业化改造,基础设施的建设也已经高度完善。而中国目前的 “基建进程” 仍然处于中期阶段,离全面完成还有相当的距离。在世界范围内,“发达国家”的基建水平很明显是普遍高于 “发展中国家” 的。至于中国,其基建水平也只能说是 “逐步追上” 发达国家,而非大部分人想象的 “远远甩开” 发达国家,更没有到 “基建过剩” 的程度。

比如通过观察 Google Earth 的卫星拍摄图片可以发现,在 1984 年,全中国最大的工业城市上海,除了以黄浦区,徐汇区,普陀区等为主的 “核心城区” 有较为基本的建设以外,上海的其他地方全部都是农田耕地,极少有现代化建设。可即便是“核心城区”,也大多都是老旧的民宅和简陋的公共设施。主要的公共交通是“公交车”,主要的个人交通则是“自行车”。

而同一时期,日本的大东京湾区,建成区的覆盖率已经相当之高了,尤其是东京 - 横滨一带,基本都遍布工厂和港口。而最核心的 “东京 23 区”,其交通,住宅,商业,工业等基础设施水平已经是世界领先水平,呈现出一种类似科幻片中 “未来都市” 的场景。而其许多基础设施,比如最有代表性的 “东海道新干线(1964)” 和“首都高速道路(1962)”,都是在 60 年代前期,即 “1964 东京奥运会” 前就已经完成建设并投入使用。

所以到了如今,如果按照 “基建完成度” 来看,或许日本才能算真的“基建狂魔”。因为日本不仅是城市的基建高度完善,而且绝大多数的农村地区的基建水准也可以算得上世界顶尖。(功能高度完备,施工高度完善)。

同时发展基建从经济角度来看,其实更接近于 “消费活动” 而非 “生产活动”。当然,这属于政府主导的投资消费(财政支出),且具有保存性(即完成建设后可以使用很长时间)。对于大部分国家而言,“经济增长期”和 “基建扩张期” 都是同步的,且相辅相成。经济增长越是显著,社会财富越是富足的情况下,政府相对应地也会将财政更多投入基础设施的建设。而基础设施越完善,也会巩固经济发展的成果,提高国家的硬件机能,以及方便大众的物质和社会生活。

个人看来,基建或许能够拉动 GDP,但大部分国家 “发展基建” 的目的还是 “提高硬件水平” 为主。所以大部分国家不会以 “拉动 GDP” 为直接目的来“发展基建”,反而是经济增长了,产业扩张了,才有足够的投资和财政来“推动基建”。

知乎用户 恩恩 发表

整天赢,赢麻了的大 v,真的看得我一身鸡皮疙瘩。

国家层面,三令五申叫停地方债,叫停大拆大建,叫停基建拉经济,阻止银行和社会资金往地方基建无节制投入,为什么?

中央政府,地方政府。

发达地区,欠发达地区。

有效基建,无效基建。

完全不是一回事。

国家叫停,但地方政府不会停。

一,效益

任何建设项目,是要讲究投入产出比的。

在发达地区,把路修宽,增加车辆通行效率,意味着人们花在通勤和运输上的时间成本更低,社会运转效率更高,所能产出的财富也更多。因此在发达城市,当道路安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适当超速并不会被惩罚,甚至测速都会挂牌提前通知,测速的目的是局部事故易发地带的安全性考虑,也是一种社会运行效率优化的手段。

但在大量欠发达地区,街上没多少车,却把路修宽,在康庄大道上再加个不可理喻的限速 60,隐蔽处还猫着流动测速和伪装探头,而这些探头由一些神秘私营企业承包,免费安装,但罚款有提成,用来充当测速点的建设费用。你敢说这是提升社会生产效率的行为吗?

二,资金

基建是要花钱的,国家项目国家掏钱,地方项目地方掏钱。一般而言,国家项目会经过数年乃至数十年的科学论证规划,分步实施,稳步推进。当然,也有一些激情性质的实验性项目最后一地鸡毛,但总体而言,起码其资金来源问题不大,由中央财政牵头,大不了打水漂。而且由于建设周期长,项目数量少且集中,这部分并不是中国基建的大头,相对于雄厚的中央财政而言,即便亏也亏得起。

基建中最大的一块是地方基建,而且是和高精尖不沾边的中小微工程。这些项目数量极其庞大,分布极其广泛,所需要的资金也是黑洞般的深不可测。尤其对于一些尚需中央财政转移支付补贴的欠发达地区而言,钱从哪里来?

无非一个字 **“借”。**前几年热门的几个词汇 “地方债”“去库存”“棚改” 等字眼,都是说的一回事。但借来的钱终究要还,无论是施压银行拿来的低息贷款假城投公司之手直接建设,还是通过 PPP 项目形式由社会资本先行垫付,或者你能想到的更巧妙的方式 1234。这钱最终不是凭空出现的,有借就有还,拿什么来还?

土地财政的本质,就是为了还钱。这个钱谁来出呢?没错,房奴。

三,边际

**不知道魔幻的独山县事件大家还记不记得了。**我相信钱没用完,工程还如火如荼的时候,当地经济一定很繁荣,基建带动各行各业围绕着这笔钱蓬勃发展。也养活了无数施工队,工人,商贩,运输队,饭馆,KTV,茅台经销商,4S 店。。。可一切之后呢?无论赚没赚到钱,全作鸟兽散。赚到钱,升了官的可以转战群山县,独水县,只有独山县世代生活的人们和政府,背上了几十年的债务。一时的繁荣,换来长久的捉襟见肘,财政举步维艰,那么整个公共服务体系必将劣化,以至于影响到经济正常发展。

回到主题,为什么不被广泛采用?

历史上有过先例的。

解决方案就是

1:消债,剥夺内部债主人权,让债主去死。

2:开战,让债主去当炮灰或者对面的炮灰,还是去死。

3:大通胀,让所有人变成债主,把自己逼死。

知乎用户 林夕邦邦​ 发表

涨个的时候需要补充营养,但是补充营养不一定会涨个,有可能会长胖。

所谓的基建窗口期,就是你基建元素和你其他生产要素之间不必陪且长期需求明确的时候,可以通过提前增加基建来调节经济发展周期。就好比你长个的时候还没等腿疼先给你把牛奶喝上。

但是,不是每个国家都需要基建,或者他们的经济发展被其他要素限制的更厉害,比如政局都不稳定。这种情况下,基建对经济发展的边际效用明显,显然不适合大量投资。

知乎用户 一水静流 发表

基建是拉动 GDP 的利器的说法,它必须在具有需求和增效二大前提下才能成立。

以交通建设为例:在交通条件落后,交通建设符合经济发展的居民出行的需要,这样的投资就会产生连锁效益。譬如,它会促进车辆的生产和消费,会促进通达地区的资源的开发利用,并带动相关加工、运输等二、三产业发展,促进地区间商品交易,同时会产生物流效益。GDP 增长了,税收增加了,就有了再投资能力;车辆多了,公路使用费和燃油附加税增加了,就可以保证交通设施的后期运营管理与维护成本,并形成盈利。

同时,交通建设本身会带动材料、运输、施工、工程和运输设备等多产业发展,进而增加相关产业的企业主体效益和从业人员收入,进而增加衣食住行等商品消费需求,促进食品、服装、教育、医疗、住房等等产业发展。

譬如:中国农村的村村通公路建设,不仅改善了乡村产业发展条件,而且极大地推动了家用车辆下乡,汽车产业因此大受裨益。据公安部交通管理局发布消息,截至 2020 年 6 月,全国汽车保有量达 2.7 亿辆。按家庭乘用车数量占比 80% 计,农村家庭占家用车 1/4 推算,农家私家车保有量不低于 5000 万辆。5000 万辆汽车生产全链条的 GDP 就不少于 5 万亿了,所附增的增值税、营业税,及消费环节产生的购置税、燃油税等,让投资本身也产生了收益,具备了可持续能力。

这样的基建投资,才能成为拉动 GDP 增长的利器。但以下二类国家就不适用。

其一,基础设施条件已经满足需要的国家,不仅不能当利器使用,用不好的话就是债坑。譬如:发达国家基础建设已经能够满足生产生活需求,基建投资除了对基建直接相关产业有短期拉动的效果外,对拉动其它产业发展和居民消费需求增长不会太明显。财政盈余的国家尽可以偶尔拿来刺激一下经济增长,但赤字国家就只能靠发债来投资了,但如果没有经济增效和税收增加的效应,就容易陷入债坑。

基二,基建投资与市场需求规模(经济发展潜力)不匹配。资源贫乏 + 人口稀少的地方,得给它易地移民了,投资基建没有丁点用;科技落后 + 产业落后的地方,不先补这些短板,那光修路也没有用。如果这几个制约因素迭加到一个地方,那本来就是个经济发展地死地。

总之,基建拉动 GDP 这句话的要害在于:能不能拉动。任何不对经济发展有促进和保障作用的投资,都是无效、且不可持续的。

知乎用户 游子离​ 发表

半部维多利亚 2 可安天下。

里面基建那是必须做的。好处很多,直观的就是加 buff。产品产出飞速上升,一级路直接多 20%。

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

当时古代基建就是这个水平。

民国的时候,北方也吃不到荔枝。

我小时候也吃不到。

现在超市里面的荔枝,广州与武汉价格差别居然不大。武汉似乎更便宜了。

基建需要工程师,化学的炸药,产业工人,钢筋水泥,一系列重工业的战神象征~各种工程机器机械,我家里原来就是做这个生意的。

里面各种耗材,各种施工机械,损耗,故障,操作等等多的让人眼花缭乱。

总之少一样大家都得停摆。

有些耗材,看起来非常的坚固,比如推土机前面那个推土的板子吧。锰钢的,半年就得换一个,因为损耗太大了。

然后呢,还要各种石油,化工的东西。就比如铺路那些东西,那就是一个国家的化工的结晶。至于钢筋水泥,一点不达标,很多地方就容易悲剧。

所以基建也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象征。也是一个政府的控制力的象征。

黑蜀黍能搞基建么?

民国能搞基建么?

反而是那种重工业的才能搞。比如德国,日本,美国,苏联。

必须要有产业工业与配套的设施。某种军队化的动员力与管理能力。执行计划的能力~

民国搞不了大型基建,就是因为民国基本没有计划的能力。

知乎用户 陆轶群律师​ 发表

道理都懂,但是各国都有自己的国情。

要我说基建的本质,就相当于宿舍凑钱买大件。

宿舍的面积越小,宿舍住的人越多,凑钱买大件就越快,当然前提需要每个人有一定的经济实力,要是穷的凑份子也凑不齐的那就无解了

我们国家相当于一个八人宿舍,每个人有一个月五百生活费,每人凑一百,买个洗衣机,每人凑一百,包一年宽带,每个人出两百买个空调,过上美滋滋的生活。

美国相当于是个两人间,人虽然少这两个人零用钱多,一人出一千,买个空调,一人出一千装个光纤,也美滋滋。

印度相当于十人间,但是每个人生活费少,贵的凑不齐,只能一人出 50,装一个铁通宽带,每个人出 10 块买个小电扇,寝室长高风亮节出 50 买脸盆搓衣板一起用,也美滋滋

澳洲人相当于住一人间,零用钱也比中国多,但也只能咬咬牙先出一千装个宽带,买空调洗衣机的事只能往后稍稍了。

乌克兰人最惨,住一人间,但兜里又没钱,空调,宽带,洗衣机就都别想了。

知乎用户 Eidosper 发表

世界各国都在印钞票,美国以债发行,中国以地发行。

知乎用户 Topyeah Howard 发表

首先赞同

@Bill Yu

的回答,发达资本主义国家都用过这套方案了。

你看到他们的基建水平不如我们,主要还是人口基数问题,人多容易办大事。

要知道整个欧洲人口超 200 万人的城市只有 10 座,而我国就有 52 座(这还是 2017 年的数据)

整个欧洲的人口全部加起来(可是包含俄罗斯 1 亿人的)也就中国人口的一半

即便不拿整个欧洲来比,而是用欧盟 27 国来比的话,我国的高速公路里程跟欧盟也就差不多。铁路里程也是欧盟高于中国,航空运输业也是超过中国的。

只有高铁这一项中国才有绝对优势,其余基建方面跟比我们人口少一半的欧洲比并无优势。

都知道拉动经济的三驾马车分别是:投资、消费、出口

实际上投资是经济的初始动力,消费和出口的基数就是来源于投资带来的经济规模。

投资对经济的核心价值就是提高生产效率,这里面包含了人工效率、物流交通效率、制造效率、业务效率等等。

举一个浅显的例子:修建高速公路可以加快物流交通效率,商品的周转率得以提高,而周转率提高就会降低资金需求,资本产出率就会更高。

那么一旦社会生产率提高了,每个人的产出值就会增加,那么消费能力必然也跟着增长。最明显的例子就是基建规模上来之后,大家工资水平提高了,购车群体就增加了,而购车群体增加这种消费又带动了生产端加大投资和生产效率提升,汽车变得越来越便宜。

但是投资拉动经济只能在一定范围内有效,就是当社会生产率无法再得到提高以后,增加的投资就无法拉动经济增长。比如说产能过剩,这时候生产效率就算再提高,经济效益也不会有多少增长。那么这种投资既不能提升生产效率了,进而又不能增加消费能力,所以对经济就没什么帮助了。

举一个简单例子:从 A 城市到 B 城市,有 1 条高速公路,随着经济增长越来越堵,然后修第 2 条,然后又堵,修第 3 条…… 到你修到第 N 条的时候,车流反而不增加了,你还会接着修下一条高速公路吗?

知乎用户 空一格 发表

基建拉动 GDP 需要有一个前提:基建相关的机械设备、炼钢等也必须自产。

靠进口设备搞基建,是搞不起来的。

因为基建对材料、设备的需求量实在是太大了。

咱们东南小岛,公路弯弯扭扭,铁路摇摇晃晃,为毛?因为设备要从日本进口。

还有一点,基建拉动的 GDP 要掌握在广大实业部门手里,不能被财团收割。

上图是我拍的老美一辆云梯车,上面写着 RENTALS 1-800-667-9328。租赁公司的电话。

后来我又观察了其他一些基建设备,上面都有类似的租赁电话。

瞬间,我明白美国可能存在一个重要问题:生产资料被财团控制了

一个建筑公司,需要各种资格证、许可证,需要雇许多人,垫付很多原材料,还有就是需要很多重型机械。而且,建筑有丰年有荒年,有风险事故,行情不好的时候收益不够,支出过多,资金续不上,怎么办?最便捷的方法就是把资产抵押出去,而资产以重型机械维修。

此外,财团资金雄厚,一次性能买很多设备,议价权强大,能够得到最优惠的价格。然后用于租赁。

租赁公司不用自己上工,不用雇太多人,也不用承担施工风险。只需要坐着吃租金。就跟包租公一样,躺着吃房租,没有任何风险,成本也很少。事实上,财团也确实控制了美国大多数的优质房产和物业,比如银行楼、写字楼、高档公寓等。

久而久之,重型机械越来越集中到财团手里,进而完全垄断。甚至财团把机械生产公司都买断了。

建筑公司就只能向财团租赁设备了。

那么,美国要是再想大规模搞基建,就首先要被财团割走一大波利润。

美国投入再多的资金搞基建,再怎么想拉动 GDP,最终都只能成为财团的财务表现,股市一片欣欣向荣。真正用于基建的资金可能就没几个子儿了!

设备租赁公司我们也有,进口设备我们也用一些。但是还远没有大到垄断的程度。我们的绝大多数基建设备都掌握在各大建筑集团手里,而且都是自产的。

这样,才能多快好省地开动 “铁公机”。

知乎用户 流云飞袖 发表

最近,我家楼下的房子成交价 15 万,130 方的房子卖了近 2000 万!这个小区 13 年初开盘价 2.8 万,8 年涨了 6.5 倍。如果按照当年 20% 的首付,年化收益率超过 50%,妥妥跑赢巴菲特和 99.9% 的投资领域,真正的躺赢。

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字,1987 年,中国商品房平均销售价格 408 元,2020 年上涨到 9860 元,33 年增长 24 倍。如果 1987 年在中国有商品房销售的城市全款买房,年化收益率 73%;如果按照商品房 20% 首付的杠杆率计算,年化收益率 280%。

1987 年,深圳第一个商品房东晓花园销售,价格是 1600 元,3 成首付。2020 年,深圳二手房均价 9 万元 (深圳二手房已经全部按照政府指导价格公布),33 年上涨 56 倍,年化收益率 425%。深圳实际二手房的价格是这样的:

房地产投资是中国基建投资的主要部分,2020 年中国房地产投资 15 万亿元,是中国基建投资 40%。

【深圳一豪宅指导价 13.2 万 / 平,拍出 45 万 / 平 巨额税费关注度远超房价 - 今日头条】https://m.toutiao.com/is/eXag1Le/

2020 年国有土地出让金 8.4 万亿元,与土地和房地产直接相关的五类税收(房产契税、土地增值税、房产税、耕地占用税和城镇土地使用税,房地产涉及的税收实际上有十几种)1.97 万亿元,两者合计 10.39 万亿元。2020 年对全国财政收入贡献比例超过了 37%,对地方财政收入贡献比例达到近 70%。

今年头 4 个月,中国财政收入比美国财政收入高出 18.63%,对比一下,中国 GDP 是美国的 70%。房地产投资已经土地出让金功不可没!

中国的 GDP 是美国的 70%,财政收入却比美国高,居民收入自然的占比低,消费率低很正常。

如果考虑房地产相关的上下游产业链,钢铁水泥建材基建设备装修家电等等的财政收入,房地产及其产业链对中国财政的贡献程度应该会达到 50%。所以,房地产不是中国的支柱产业而是核心产业。房子跌了,官员们可能会睡不着觉(没有土地收入工资都会出问题);对应的是,A 股涨不涨没啥关系。

基建给中国的有房阶级带来了巨大的资本收益,因此,大家赞美基建,推崇基建,基建是我们这个时代最佳的经济增长方式,是中国 GDP 最重要的发动机。

为什么外国不去照抄?因为照抄难度太大。

第一,全世界超过 90% 以上的国家政府没有这个能力:抑制老百姓的消费,增加资本积累,投资基建 (房地产)。

按照支出法,GDP = 投资 + 消费 + 出口–进口。

中国 GDP 的增长长期靠投资拉动。2020 年,中国的投资占 GDP 的 53%(基建投资占投资的 80%),是美国当年联邦预算的 1.5 倍;中国一年的房地产投资 15 万亿,是拜登预计 10 年才能完成的基建计划;中国买了全球 70% 的铁矿石、50% 多的铜铝原油等等大宗商品,是美国的 5-10 倍。

基建投资需要的钱本质上是一种债务,最终来源于老百姓。中国每年超过 GDP50% 的投资,极大的压缩了居民的消费。所以,我们看到了下面的图:中国消费率过低,不仅仅低于发达国家,还远低于绝大多数发展中国家。

因为,对于大部分政府不够强大的国家,花老百姓的钱太难了,拜登政府 8 年 4 万亿美元的基建计划已经被砍了 75%。

拜登基建剑指中国,遭遇阻击,预算缩水 75%,白宫:谈判时间不多_手机网易网

国富才能民强,这样,我们看到了 220%GDP 的 M2,看到了深圳蛇口平均 30 万的房子,看到了 160% 的企业杠杆率和 72% 的居民杠杆率,还有 996、007,以及中国创纪录欢欣鼓舞的贸易顺差美元。

所以,只要不发生大的经济危机,用基建拉动经济基本上是中国独一无二的经济发展利器。

第二,中国以基建拉动 GDP 的核心是为了保证就业和社会稳定。

流云飞袖:如何评价央行 4 月 15 日发表《关于我国人口转型的认识和应对之策》的工作论文?哪些信息值得关注?

第三,看这个。

知乎 - 有问题,就会有答案

知乎用户 马卡卡 发表

为什么每次中国出现危机都喜欢启动大基建?

回答过一个类似的问题,可能部分文字不符合题意,大家凑合看

因为中国还有潜力可以挖,所以投资基建才有意义。
基建并不是单纯的修桥铺路,这只是基建的一种,当然这个很主要,别的还有,搭设通信线路,建设体育场馆、修建水利设施、重新建设很多旅游景点。这些都算在基础设施之内。
投资基建有什么意义?
修桥铺路的意义不用说了吧,沟通两地,降低运输成本,这个大家都明白,但是有一条大家可能不太注意,就是中国的沿海地区的乡镇企业很多,制造业发达,比如浙江某地的童装,已经卖遍了全世界,以其物美价廉挤垮了当地大小童装企业,长三角一带的小型机械厂、福建一带的鞋帽加工厂、广东一带的电子产品,玩具。以前这些地方跟所在省的港口城市沟通比较方便,所以出口比较多,但是随着中国的基础设施建设的深入,硬化的道路成为基层的毛细血管,加上淘宝电商平台的兴起,足不出户的中国人,可以买到世界上最好的商品了。
以前农村很少有家庭买电冰箱和洗衣机,电视机和电话普及很久了,冰箱和洗衣机也没有进入普通家庭,原因当然和生活习惯有关系,但是还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电价太高,相比于电视机这种娱乐性非常强的工具,和通讯高度需要的电话机,电冰箱和洗衣机的性价比并不是这么强。后来大规模的建设新农村,村村通,户户通,同时用电价格迅速下降,这时候中国农村爆发出的购买力,把中国从 08 年的经济危机中直接拖了出来。这说明中国农村不是没有购买力,只是购买力被抑制住了,而这种被抑制的购买力是可以通过修建基础设施所释放的,所以我国才有大规模兴建基础设施的必要。
我曾经追过一段时间中国的 “一带一路” 倡议,我看了大量的新闻报道,还有专家的各种意见建议,有国外媒体和国内媒体的,总结出来一点,这个玩意确实不太好弄,新加坡还是哪里的一个专家曾经坦然不看好,他说,如果是信誉好、回报短的基础设施,也并不是没有投资者的,欧美资本也是很愿意投资的,这部分的份额中国人抢不走,那么中国只能找一些信誉不是那么好,回报期不是那么长的项目,这种项目黄了的可能性是很大的,因为这些项目仅仅是工具,工具本身没有需求,工具本身更带来不了需求。我们辛辛苦苦给巴基斯坦某个地方修了一条路,最后这条路都是放羊的人走来走去的,没有什么车辆经过,更没有沟通两地之间的货运,那么这条路就没什么意义。而这种项目在 “一带一路” 中,不算多,但是也总有那么几个。
因为那些穷国没有制造业,也就没有沟通物流的需求,人民没有什么闲钱,自然也就没有改善生活,增加娱乐的需求。这时候修基础设施,并不会加快经济增长.
大约在二十一世纪初的时候,印度的软件业声势很大,班加罗尔不是号称印度硅谷,而是号称亚洲硅谷,人们预测淘宝、京东一类的电商平台,应该是会出现在印度的,但是跟大家预计的很不一样,淘宝一类的平台反而是出现在了中国,原因就是在于,中国跟印度比,差的只有软件方面,印度跟中国比,额,没有什么可比性简直。印度大多数人民并没有参与到国际分工里面来,各地的分工也没有形成,大多数地区生产的东西都差不多,以农业产品为主,所以没有迫切沟通各地区的需要;印度人民既然不参与国际分工,自然是靠农业生活,手中的闲钱就很少,也就没有改善生活,增加娱乐的能力,所以即使沟通两地,也没有购买力,也就形成不了良性循环。
也就是说,不能认为增加基础设施建设,就能促进消费,从各国的具体的情况来看,并不是所有国家都可以的,而中国可以的原因,主要是中国还有潜力可以挖,这种潜力可以通过增加基础设施建设来释放,这才是合理的逻辑。
我在基层工作过一段时间,走乡串户,最起码去过五、六十户农村居民家中,跟他们畅聊过。我发现他们花了很大力气,有可能还是借债盖起来的新房,并没有起到真正的用处,大量的空闲起来,没什么东西放,也没有那么多的人住,很多时候连一层都塞不满,二楼三楼基本是空空荡荡的。我曾经很不明白,既然没什么用,为什么还要盖的那么大,还要盖三层呢?当地居民扭捏的不肯直说,最后的回答一般都是:“别人家都盖了,你家不盖不是没有面子吗?”“你不盖就说明你家穷,儿子找不到老婆的。” 也就是说,之所以盖这么大的房子,并不是真正的需要,主要作用是攀比和炫富。如果从实用还改善住房条件的方面来考虑,小一些,实用一些的房子不仅用起来更方便,而且更便宜,花费也更少,这样大家就能有些余钱花在别的地方上面了,比如养老问题,比如医疗问题,比如孩子的教育问题。当时在我的提问中,还有这样回答的:“如果最近几年挣的钱不拿来盖房子,最后也就是用来吃吃喝喝,没几年花完了什么也剩不下,还不如拿来盖房子,最起码还能留下个东西。” 这其实表明的是农村没有比较好的投资项目,没有更好改善生活的设施,只有盖大房子这样的事情花钱路子能够让农民都愿意花钱来干,那么必然造成资产的浪费。
如果国家还要再启动一轮基础设施建设的话,根据我的一点微小的经验,给提个建议,就是要在基建开始之前,让舆论配合,引导普通居民的消费观念,把他们引导到国家需要花费大量资金解决的教育、养老、医疗卫生等领域去,树立一种用教育、养老、医疗卫生去攀比的新风尚,不然,可能效果不是特别大,因为基建这条路,走到这一步了都,也不是一用就灵的了
中国还有潜力可以挖,只不过再想挖就要费点心思了

知乎用户 南囿乔木​ 发表

要想让基建拉动 GDP 的效果达到最好,需要有各种因素的配合。

1。政府要有较高的权威性。

2。政府要有良好的财政收入其资金调配权。

3。政府在反贪上要做得八九不离十,贪腐不能太离谱。

4。土地最好是公有制, 土地私有的情况下基建成本太高。

5。国家要有足够多的人口和比较合理的人口密度。

6。国家处于快速发展期,人民即有期望又有干劲。太不发达 — 人太懒,高度发达 — 人更懒。

7。国家有较完整的产业链,工业即是基建的财富来源,又是基建的受益者,没有工业,要基建有什么用?

8。9。10。。。

有时间细想的话,我还可以再列出若干条,而这些条件,中国几乎都具备。

但绝大多数国家,甚至连一半甚至四分之一都不具备。

中国投入一块钱基建,最终可能会产生 3 块钱的综合收益。

很多国家投入一块钱的基本,很可能产生不到一块钱的收益,这样的话,大搞基建最终结果必然是经济崩溃。

拿中国和印度举例。

比如建一条高速公路。(以下数据非真实数据,只是定性地打个比方)

中国:投入十亿元,实际有效使用 5 亿元,最终产生综合效益 20 亿元加硬件设施。

印度:投入十亿元,实际有效使用 2 亿元(其中 8 亿被贪污及中间费用消耗掉了),最终产生综合效益 8 亿元加硬件设施。

你看中国也不是一汪清水(做工程大家都懂的),但是,消耗小于收益,最终还是可以形成正向循环,整个国家的经济规模就会越来越大。

印度呢,基建的效益也有,但由于经济规模不够,产生的效益也小,最终两头一挤,后果就是收益小于中间消耗,那么财政就是越来越差,大搞基建就会形成恶性循环。

知乎用户 find goo 发表

美国和美国人现在只想赚快钱

每天吃着可乐炸鸡薯条高能量食品,不想做体力劳动,大国多人口国家中,是肥胖率最高的。

像工程,造船,高铁,造桥,港口,高压电,这种需要投入大量体力活的

一、是大量体力活请不到人干,人口缺少,不像产品可以从国外进口平抑通胀压力,人口没办法大量进口,放进少量移民也不能冲击本国人口。

二、是就算请到了人,因为很多室外工作和体力活工资要求非常高,导致成本随着美元印钞,根本修不起大型基建,加州搞个高铁项目,十年了项目被废

三、是这些国家还有强权工会,动不动整点事

四,欧美的选举 4-5 年一次,人们只关注当下能不能赚到钱,能给赞助方带来多少收益

五、美元无度发行,导致美国的快钱很多,热钱很多,但钱不是进了华尔街,投资 it 这种,就是搞看后台数据量化交易,能立杆见影,动刀见血,收割全球的领域,

六、传统基建,工程周期长,投资收益慢,受到限制多,代价高,资本正在逃离。

七、十年,二十年后的事,精英们不关注,当前的资本收益才是关注,只关注立杆见影的投资项目。

八、所谓 “民主国”,办事效率极低,先上会,再慢慢审查,印度请日本修个高铁,6-7 年了,征地还只完成了一半,日本的贷款都花光了。。。

知乎用户 我不做镰刀很多年 发表

几方面原因吧,第一,基建虽然拉动 GDP 很好,但是基建的 ROE 太低,对于一些高 ROE 轻资产行业为主的国家拉动有限,比如瑞士,瑞典这类

第二,基建拉动 GDP 还有很大的副作用,因为基建往往需要负债,尤其是超前基建,而且边际效应递减。所以一方面发达国家基建成本极高,另外一方面基建往往要求一个国家高财政收入,于是导致了中国高税负,高房价,比如知乎上很多人喷高房价和资本家,之前我算了一下资本家的税,结果一堆人说怎么可能那么高的税率…… 但是实际上中国的税率就那么高,自己去办下企业就知道了,还有人说 10 年前就说房价跌了银行受不了,政府受不了,现在房价涨了几倍,跌回去怎么还是银行受不了,政府受不了,那就得问这几年你所在地方的基建有没有更好了

第三,人们对基建的利好改善是当下的,而债务却是长期的,这在民主选举的国家很难实现,因为政府都只对当下负责。于是就导致比如现在民主党提出要搞基建,要给 TOM 家门口建一条地铁,于是之后 TOM 家房价涨了,TOM 上班变方便了,TOM 自然觉得民主党好,但是实际上还债的却是之后的可能当选的共和党总统。那这个议案提出的时候共和党自然要反对。所以就很难获得通过。中国也有这个问题,比如前一任地方官员大搞基建,于是当地经济很好,该官员就升官了,拍拍屁股走了,结果现在当地政府苦不堪言,一堆烂摊子要收拾,每年的财政收入都还不够还前面欠的利息,所以现在对这些都要终身追责制。

知乎用户 老书​ 发表

总产出 = 消费 + 投资 = 消费 + 储蓄。投资 = 储蓄。要想大规模基建,必须要有大规模的储蓄。储蓄率高才有可能基建拉动 GDP。中国是世界储蓄率最高国家之一,所以可以用这个办法。而美国和大多数国家储蓄率很低,没法用这个办法,只能通过提高消费来促进经济。

知乎用户 武中剩有 发表

先说优点,失业率一直是任何政府非常敏感的数字,所有政权的稳定,前提都是低失业率。

**基建可以快速降低失业率,**解决大量中低层人口的就业问题。对于大萧条时期,效果是非常好的。美国、德国都经历过大萧条,解决的方法就两个:1、基建;2、战争。都是把大量富余劳动力处理的方法。

基建的弊端有三个:

1、每个国家能用的机会不多。德国、美国、中国都是从基建很差的时候开始,大量投资基建。**一旦投资完成,路造好、公共设施完工基建的需求就降低了。**所以这个方法,一般一个国家能用 1~2 次,就结束了。我们目前就处于基建投资的末期。土地红利的后劲明显不足,政府开始严控地价。

2、**极大的增加贫富差距。**基建主要解决的是低端劳动的就业问题,由于低端劳动力是富余劳动力比较廉价,由此产生的大量财富,少部分给到了工人,大量集中到了权钱阶层。

所有处于基建投资的国家,都会出现严重的泡沫。中低层因为社会财富的巨大增长,以及附带的自身收入增加,开始透支消费。从而忽视社会财富分配的巨大差别。但一旦社会财富发展趋缓,贫富差距造成的生活质量差异,就非常的明显。导致社会不稳定。

3、**不能从本质上解决劳动力冗余的问题,**各国政府在使用基建解决就业问题的同时,也会造成大量的劳动力从农民变成工人,这些劳动力依附于基建。一旦基建结束,这些民工也没有的土地,就会造成大量的富余劳动力,也会造成失业问题。

知乎用户 无边落木 发表

因为你错了,各国都在采用。

知乎用户 夏木​ 发表

拉动 GDP 是不假,但也要是健康的 GDP 嘛。

那基建得大部分产业链在国内,能最大限度的带动国内产业和就业。

还得产生收益,否则产生的债务可收不回来了。所以基建到不是事情的主要问题,怎么做好产业发展规划,然后才是基建,基建后边的产业发展才是大头。

所以你看,咱中国之前搞的老基建,现在搞新基建。都是和发展配套的。

知乎用户 恶少恶言​ 发表

其他国家不用,不是因为有什么明显弊端,而是其他国家条件不允许,用不了。

要想通过基建拉动 GDP 有三个必要条件,第 1 个就是国家要对资源有极强的动员能力,尤其是土地资源,要掌握在国家手里。而且政府得有钱,国家有足够多的预算来做这个事情。

第二执政党或者一届政府有足够长的期限,至少从一个项目的决策到施工完成,不能被政府的换届所打断。

第三。本身国家要有足够的纵深来做基础设施建设。

而很遗憾,大部分国家都很难同时具备这三条。

首先从政府对资源的拥有和动员能力来看,绝大多数国家实行的都是土地私有,既然土地是私有制,那么当你要进行大规模基础设施建设的时候,就必然有一个征地的过程。如果土地拥有者拥有的只是一个小房子,那你可以出钱购买,如果他拥有的是大片土地,你就很难动摇他的利益,印度之所以基础设施跟不上很大原因就是因为大地主。控制土地。

同时与中国的强势政府不同,绝大多数国家的政府都没有,中国这么强势,政府对于资源的动员能力远没有中国这么强,政府手里面也没有那么多的基础设施预算。所以我们看到大部分国家都倾向于把基础设施招标给私人公司,而私人公司会按着,怎么合算怎么来进行建设。也就是他们会刚好达到可以用的水平。为什么美国的电力系统稍微下点暴雪就断电了,那就是因为商业化的电力公司在建设网络的时候,不会为灾备时候的冗余资源多花钱。

第二,这是个大问题,一般国家的政府 4 年就换届,但是大型基础设施从规划到建设完毕往往要比这个时间长,而一旦比这个时间长那么在两党争夺政权的时候,反对党要上台,就必然反对执政党的重大决策,当然重大的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也是被反对的东西。大到一个国家性的项目,小到一个城市里面修个路修条隧道都是这个问题,所以你看到国外往往修个一 2 公里的地铁要修好几年,挖一条几百米长的隧道,也要挖好几年,除了施工人员的态度和能力以外,政府政策的摇摆也是重大的阻挠因素。我印度的同事说,印度孟买的地铁规划都十几年了,一直没修起来,就是因为这个原因。规划了半天还没动工呢,新政府上来了,原有的项目立刻下马。

第三是个客观因素。要想大兴土木做基础设施,建设这个国家首先要有足够的面积和纵深。从这个意义上也就少数几个大国能用这种方式。这几个大国中同时具备前两个条件的又没有。所以也就没办法了。

当然在具备这些条件的基础上施工,队伍建设团队的高效率,任劳任怨,吃苦耐劳的态度,精益求精,不断钻研的技术水平等等,都是在实践中慢慢磨练出来的。

知乎用户 普罗米修斯​ 发表

其他答主说的道理很到位,到我更想从人性这点去答下:

其他大部分国家特别是资本主义国家,他们的官员又不是考核 GDP 和地区经济增长的。口头承诺些增加就业、提高收入和提升福利来换下选票他不香吗?

知乎用户 super land 发表

基建拉动是要有很多先决条件的,并不是所有国家都可以。

首先,这个国家必须有大量的基建要建,可以大规模且持续 20 年以上的那种。培养任何一个基建行业人员都需要成本的,但这个成本是一次性的,基建持续时间越长,平均成本越低。

其次,全产业链尽量要在国内,这样,基建的投资可以最大限度的留在国内。比如,钢铁、水泥、大型机械以及设计等等,越多在国内就越好。否则,基建的投资分分钟就流到国外去了。

最后,基建的投资要有足够的投资回报率。这点不好说是因还是果,基建要和工业化同步,形成一个良性循环,否则,就会真的变成债务了。

有足够长远的规划,以及国内基建并不发达的国家才能靠基建拉动。美国肯定不在此列了,中国最多到 2035 年就不能靠基建拉动了,以后的基建就是维护和翻新为主了。

知乎用户 哈欠 发表

你把国家当成你自己家。

一个是毛胚,一个是精装修,一个配套设施齐全,一个还没通水电管道。

西方发达国家为什么说生活水平比韩国高呢?虽然韩国的人均收入已经超过了很多欧洲国家。

因为韩国崛起只有短短的二三十年,人家已经两百多年了。

如果把意大利和韩国比喻成两个人,意大利家已经精装修完了,电器都配齐了,外面的道路修好了,管道铺设完了,绿化 OK 了,配套的游泳馆体育场图书馆大中小学都建设完成了。

韩国还在装修中,家电采购中,外面的道路管线绿化还在铺设中,配套的游泳图书体育场馆还在建设。

等到再过几十年,韩国人把这些都干完了,不需要再往这里面投钱了,韩国人的生活水平才能赶上意大利。这时候用于基础建设的钱就可以拿去投入医疗、养老、社会福利救济等等方面了。

所以:这是一个国家发展富裕的必经之路,美国人当年也经历过大基建时代,欧洲人更早,日本人还经历了至少两轮:二战前一轮,二战后一轮。

所以说,只要有能力的国家,都经历过这个过程,只不过大多数国家没能力去做这个事,比如印度,他们雄心勃勃的要学习中国修高铁,结果第一条高铁因为土地征收就卡了七八年了,所以不是不想做,而是臣妾做不到啊………………

知乎用户 头号云玩家 发表

1、大多数国家制造业太烂,别以为中国行我也行,我们造个港珠澳大桥也照样被荷兰卡脖子。

2、政府太穷,动辄几十上百甚至上千亿的基建工程,大多数国家的政府掏不出那么多钱,咬牙掏出了民众福利必然会受影响。其实有些国家的政府财政收入很高,但扣掉教育医疗福利等剩不了多少了。

3、回本太慢,有的项目几十年回本,国外那种着重于眼前政绩的政府体制压根不可能在基建上面投入过多,这届政府栽树,下下下届政府乘凉。

4、高素质劳动力太贵,中国的工程师年薪 10-20 万一抓一大把,受过高等教育,技术水平够用。西方发达国家的人工费奇贵,跟项目跑的补贴也贵,加班费也贵,同样的工作量工资是国内的 5 倍甚至更多。欠发达地区找不到足够数量的合格的工程师。

5、效率太低,政府磨嘴皮,征地征十年,朝九晚五不加班,没事还来罢个工…… 我们工期要 5 年,他们只能征个地。开工没几年,要追加预算,不然只能停工。

6、人口密度低,在西藏青海搞基建没太大民用意义,所以人口不集中基建也就搞不起来。国外的市还没有我们的一个县大,美国 300 万人口的 “大都市” 建成区和北京一样大,这要是搞基建要花多少钱?

7、搞基建只是拉动 GDP 的一个方法,不是唯一也不一定能 100% 拉动。呆湾基建就很一般,但人家发展得很快,马来西亚也在大搞基建,但始终摆脱不了中等收入陷阱。

8、国外的私人企业没有担当,可能它有钱也有技术,但在贫穷的地区搞基建 100% 亏钱,于是干脆不搞了。

知乎用户 还是不注名好 发表

因为行政效率。

哪里都需要基建。拜登为了增加美国 GDP,都提出了四万亿美元大基建计划,其他国家再发达能发达的过美国?别的不说,把 100 年的地铁换点新车,装个屏蔽门减少死亡数量,这个对社会有意义吧,有价值吧,很多国家却做不到。

为什么?因为大规模基建需要统筹规划。而欧美的政治体制很难支持。

别的不说,就算让地铁停运几个小时,都不容易做到。你要停运,地铁上有吃喝拉撒睡都在地铁里的流浪汉,这些人怎么办?赶出去?你的反对党马上就会扑上去采访这些被赶出去的流浪汉,然后在媒体一宣传,哇塞,这么不人道,人家都流浪到住地铁了,你还要把他们赶出去,太歹毒了!

尽管你可能其实有很好地安置流浪汉的方法,但对面想找几个” 不愿意出去 “的流浪汉,是非常容易的,可以给流浪汉 1000 美元啊,采访几个又花不了太多钱。难不成你也给每个流浪汉 1000 美元?

这种政治体制下,对” 现状 “做任何改变的成本都异乎寻常地高。因此无法支持基建建设。

知乎用户 fei feifei​ 发表

因为首先你要有钱才能做基建,材料哪买啊,能买多少啊,工程师也很贵的,工人去哪找啊。所以首先要先赚钱。不然一个项目预算就把你卡死了。连美国这样的经济体量,拜登想搞,都发现没有钱,所以要印钱,要多收税。而这两个条件亚非拉穷国没钱没技术没人力,根本不具备。

而欧美的基建早就完成了,但是也不去第三世界帮忙,现在都在玩金融,脏活累活可不想做了。而且量过关的基建使用寿命实在太长,欧美很多设施老破小已经很严重了,但是还能用。所以他们的工人阶层已经萎缩了几十年了。

没谁会每几年就把路桥机场掀了重建,除非质量真的有问题。

这波大基建做完了,过剩的产能和劳动力怎么解决?你总不能让他们等 20 年吧。所以基建提升 gdp 是不可持续的。

另外一个因素那就是钱和技术。中国大规模基建也是 gdp 到了一定体量才开始的,政府和企业都有钱了,工程师数量上来了,才开始暴力拉升。这波完成以后可以用到 2070 年。但是中国靠基建提 gdp 的时间线可以延长,因为中国很大,而且完成全国范围翻新之后还可以输出到非洲继续搞。等中国标准布满第三世界国家,这一批工人也差不多退休了。后面的 gdp 提升就得靠产业转型升级,服务业,和金融。当然不会走美国产业空心的老路,但是转移是一定会发生的。

知乎用户 蔣晓健 发表

基建的本质是创造需求。

一方面是基建本身就是在创造需求。

另一方面,基建搞起来之后,又带动了更多的需求。

但搞基建是要投资的,这部分投资往往需要举债。

现在的问题就在于,基建的投资,能不能从后续的需求引发的供给上回本?

如果能回本,就是好办法,如果不能,那就是无效投资。

比如说,高速公路,在发达地区,显然是好投资,如果在不发达地区,那就是无效投资。

但如果从盘活全国资源的角度看,可以把回本周期拉长至五十年甚至一百年,那么看上去无效的投资,也变成有效率了。

这个例子就是高铁。

另一个例子,阿房宫。显然是无效投资,因为拉动需求有限。

而大运河,则是短期投资和长期收益没有很好匹配的例子,实际上大运河是非常好的基建,但是当期收益比较弱,而投资太大,最终搞死了一个王朝。

再看现代,国内工业体系很完整,所以最初的基建对工业拉动很显著。

但是后面的铁公鸡不太行了,主要原因在于工业不需要增加产能,而是需要升级。

所以现在搞新基建。

如果在美国,行不行?

其实不太行,因为拉动的是国外供给,对于国内产业受惠不多。

所以不是每个国家都可以搞基建的,基建是虎狼药,一不小心会吃死人的。当然要是配的好,也是很猛的。

以上。

知乎用户 宝贝请转身 发表

基建,可以理解为国家集中洒钱。基建如果从宽,单个项目来看甚至长期亏损,长期洒钱。

基建本身不赚钱,甚至为了降低幅射区经济发展成本,可以亏本经营。但是,这个经营者是谁?在中国,这是国家啊!国家真正的营收是啥?

税收!

只要全国经济活跃了,得到有效的促进和发展,税收提高了,再去减去基建和运营成本。如果实际了正增长,那就是成功的。

看出来了吧?

1、当地得有足够的经济潜力可供开发,能在基建完成后产生明显的促进,产生利润。

2、得有办法进行统筹规划。

如果 1 的效果不明显,对于私有组织就没有办法产生实施的动力。但对于国家,只要不亏,出于解决地方就业的社会责任,也是可以搞的。

这就是大政府的优越性,只要对社会有利就可以搞。而小政府,你首先得对企业有利,要不等着叫好不叫坐。

知乎用户 天天卷翻天 发表

一战二战的时候,欧洲日本美国,都可以造出代差不是很大的武器,直接对战双方都会死不少人。甚至抗美援朝战争,武器已经有了比较明显的代差,美军还是没赢,还死了不少人。

但是现在,你看看,欧洲还有啥世界顶尖武器,俄国也是跟不上。

先进武器,美帝独一档,我们落在后面很多。

以后再过 20 年,在国防尖端武器上,玩家最多 3 个,中美俄。 用分数量化一下,美帝 99,我们 85,俄国 70。其余加起来不超过 50。现实就是比修仙爽文那样还要开挂。

你现在看先进飞机,潜艇,洲际导弹,还有什么捷克造吗?

这疫情应该更猛一些。疫情对中美俄是利好,对其余国家都是利空。

你看,100 年前,各国都可以造差距不大的武器,德国飞机和英国美国苏联的,打的有来有回吧。现在还有几个能造那种和美帝打的有来有回的飞机?

同样,现在的大基建,要想造的和中国高铁这样好,这个成本,也不是现在外国随便扛得住的,我没说外国搞不出中国这样的新基建,而是外国得花扛不住的成本去搞啊!

你让老欧洲吧现在基建翻新或者重建,欧洲他有核动力印钞机吗?谁不想建新基建啊,奈何外国自有国情在此啊!

知乎用户 云飞扬 发表

因为其他国家都在桥上不能随便摸着石头过河,也不能随便印钱。

知乎用户 低调雾雨霏霏​ 发表

因为他们太弱了,要搞基建必须有:

**1. 强大的专业施工团队,懂技术能吃苦。**欧美国家有技术,但不见得能吃苦;第三世界国家没有技术,能不能吃苦也不好说。

**2. 强大的市场需求支撑基建投资回本。**比如老毛子地广人稀、天寒地冻,搞基建难度很大,总不能为了刷 GDP 就强迫自己上马一个莫斯科到海参崴的高铁吧。如果有需求,老毛子也是可以搞大基建的,比如给欧洲和中国修天然气管道,速度杠杠的。

**3. 强大的国内制造业。**某国想修高铁,如果以后想大规模推广,且不想被外国人卡脖子,就必须有钢厂、水泥厂、机车制造厂、电力设备制造企业、电网公司、通信网络制造公司等等。如果想着造不如买、买不如租,后期运营时被其他国家敲竹杠的概率就很高了。

**4. 强大的政府效率。**施工中必然遇到各类环保、征地、法律方面的问题,政府在遇到这些问题时如果不能帮忙解决,那必然耽误工期,最后一直拖而不决。我国这样的政府都能遇到京沈高铁、成绵乐高铁等因拆迁导致施工工期拖延问题,更何况外国那种磨磨唧唧的娘炮政府。

**5. 强有力的金融市场。**基建投资基本都需要贷款,缺钱是各国搞基建必然遇到的问题。对于发达国家来说,他们的金融市场过于成熟,投资人一算账后就发现把钱投入到基建领域后,算下来的投入产出还不如投入到股票市场,所以需要政府主导基建投资。

对于不发达国家来说,国内就没有钱,没钱怎么搞基建?没基建又怎么发展搞钱?最后就陷入了死循环。

知乎用户 oliver 发表

有些国家比如英国美国,50 到 100 年前就建完了

铁路系统、电车系统、电路系统、水、煤、网络、医院、学校、M 级 / A 级 / B 级 / C 级公路、通信

除非现在把已有的拆了重新建,那应该算是浪费地球资源硬拉高 GDP 的无用功

老是老了点,但还是得等坏了再建新的

不过这应该不是关键

西方的社会目前感觉已经脱离了追求更高 GDP 的阶段?很多的这些国家在追求的是更高的最低工资,更好的住房条件,更新的医院和学校,完善的教育体系,健全和前沿的科研

现在很多是在建新的摩天大楼、医院、学校之类的,公路和铁路会翻新,但是不会建新的

可能还有一个原因,基建和其他回答说的一样,可能会产生巨大的债务,还会有维护费用,使用率一定得高

我知道的某西方国家以前建了太多铁路,乡下人口太少(经历了城市化),很多已经被完全废弃了,也无法维护,没有任何客运列车跑

知乎用户 庄大侠​ 发表

基础建设从来就不是拉动 GDP 的利器,而是城市化进程中为削减物流和信息交换成本的刚需。

“不被其他国家广泛采用”,那么请问,

1810-1850 年,英国的铁路网和水桥系统是怎么回事?

1850-1910 年,法国,德国,俄罗斯的铁路网建设是怎么回事?

1820-1960 年,伊利运河,美国铁路网大扩张,曼哈顿云上城,美国州际高速公路是怎么回事?

“共产主义就是苏维埃政权加全国电气化” 是怎么回事?

1950-1980 年,东京大都市圈扩建是怎么回事?

知乎用户 paopao 发表

在基建利用率很低的情况下,基建就失去了大部分意义。正好比喻美国人在团结人力研发芯片,赚全球的钱。你组织一大堆人每天在山里修路搭桥,修出来的路一年建的房子没人用,你这一部分劳动可以说是没有什么意义。基建适当超前没有问题,但是太过超前是没有多少意义的。 你累死累活修了十套房子给一个人住,房子都空置没人住,你的劳动没有意义。

知乎用户 M.K 发表

基建拉动 GDP 的实质是:国家投资刺激国民消费和产出,理论依据是 30 年代兴起的凯恩斯主义,基建为什么能拉动 GDP 的机制曾有一个经典的比喻,挖坑—填坑:政府通过借贷或者增发纸钞,雇 1 个人挖一座坑,给工资 100 美元;干完了再叫他填平,再给工资 100。这就有了人均 200 美元的 GDP,而对应的就是 1 个单位的就业,而这 200 美元看似无厘头的 GDP 确乎能刺激经济良性循环,提高了就业率和第一批人的收入,而后这些人拿了钱要去花,比方 100 买面包,于是又多了 100 美元 GDP,面包师就业 + 1;另 100 买衣服,又多了 100 美元 GDP,对应的是裁缝就业 + 1,由此递归,200 美元的挖填坑工程本身即使毫无价值,可能最后创造了 10000 美元的 GDP 和 100 个就业机会。

继续扩展:假如到了年底,面包师和裁缝各出 100 再给挖坑工人,要他给自己盖房子呢?这场游戏就回到了开头,而钞票还是只有 200 美元(基础货币),但这一年人均收入都是 100,每个人的物质需求都得到了满足,就业率是 100%。明年开春政府宣布坑不挖了,工人也不害怕,因为他们有了新工作。这就开始形成了良性闭环,此时基建就达到了刺激经济回到自循环轨道的目的。

机制讲清楚了,那它的好处就不必多讲了。如果要讲,那就是有一个显而易见的好处:你把坑换成桥梁、高速路,这个好处就更多了,基础设施本来就能提升经济,二战前德国大建公路,就直接刺激了汽车行业的蓬勃发展,并间接带动了配件、金属加工,直到连棒棒糖的销量都带动了起来。

现在讲为何很多发达国不肯用,这就涉及到了它天然的弊端,其详如左:

1、投资大、周期长、严重依赖货币政策,很容易诱导货币被动超发。

地铁、高速等项目就是高负债项目,要十几二十年才能还清贷款,而贷款是跟商业银行借来的,而商业银行本身拥有的居民存款是很容易支撑不住巨额基建的,于是还是跟央行、即中国人民银行贷款(多种变相的形式,比如降低存款准备金率),但央行的钱哪里来?央行本身是一个行政管理者,就不是一个商业赢利机构,也不吸纳居民存款。不夸张地说,它的资产负债表其实就是 100% 债务表,它的钱全是凭空创造出来的,也就是发行货币。

经济学的经验认为:匀速地、少量超发是有益于经济健康的。但是,大规模基建很容易造成被动地大规模、频繁超发,你不超发地铁、机场、高速就要发不出工资来、买不起原料来,失业率就要剧增。

超发的后果就是通胀(inflation)

2、长期使用这招容易因为资产价格失去平衡而导致投资效率不断降低。

本来我们指望会发生上面那种理想的情况:货币在工人 -—面包师 -—裁缝间闭环流转,大家你 100 我 100,好开心。然而,这个情况刚开始还能维持,几年后,工人发现一件事:房子好像在升值!于是他就 50 块买面包、50 块买衣服,还有 100 他买房!买房的这 100 假如也能像前面所说的公式一样创造新的就业也就罢了,可是不行,因为房价里土地价格占比越来越大,土地流转是不创造就业的啊!所以买房的那 100 块只有 50 块创造了就业,200 美元就只有 150 发挥了效力。接下来,房价又涨了,工人只能压缩消费:25 块买面包,25 块买衣服,而这时候 150 块里的土地费用又涨到了 100,于是 200 美元的投资只有 100 发挥了作用。

依次类推,每 100 块原始的国家投资能创造的 GDP 和相应的就业机会在递减,这就倒逼着要更大规模地投资来抵消逐渐递减的投资效应,而一旦操作不慎,增加的投资又流到了不创造就业的领域,于是房价还涨,现在不但工人、连面包师、裁缝也开始控制支出了。这就容易形成恶性循环。近一两个月,应该有一些知友接到银行电话了吧?问您要不要消费贷呀?跟我们贷吧,利息好低哦!这些银行的客户经理们都接到了指标,必须把增发的货币想办法贷给私人去消费,买米买油买汽车,就是防有人拿去流转到不创造就业的经济部门。

一旦大家伙的支出缩减,消费不足,社会产出必然要陷入困境,这就是停滞(stagnation)

以上连一块儿就是滞涨(stagflation)

经济体对基建投资的药效是会不断产生药抗性的。

3、基建投资长期施行很容易形成依赖,无法抽身而退。

凯恩斯主义的本意是拿它来短期刺激经济,救急用的,罗斯福、希特勒都短期使用过,刺激经济特别有效,成本低、效果好,是一剂强心剂,但是长期服用会导致很难再离开它,一旦突然终止,很容易造成大面积失业,比如挖坑的工人们,原有 100 人,今年减 10 个、明年减 20、渐次减完,工人们可能会分批转向装潢、清洁,而各个行业也恢复了自我循环能力,能够逐年吸纳这些增加的劳动力,社会也能稳定过度。但长期的大规模基建已经让太多人依赖附着在这里,而且因为这碗饭最香,大家都不愿意轻易离开,社会其他行业发展既不如它,更没办法快速吸纳它吐出来的大量劳动力,只能接着不停地继续基建。

这就是西方国家为什么只短期基建投资临时刺激经济,而不肯大规模、长期采用的原因之一,如果一定要刺激,他们宁愿直接给部分国民发现金支票。二战德国的历史也是原因之一,另有文章专述(Hiel Hitler 2),还有西方国家自己有一套平稳发展经济的办法,并不是只有基建一个选项,这里限于篇幅不多说了。

知乎用户 Peter Tam​ 发表

基建不是一个容易获利的行业,甚至大多是赔本的买卖。更有甚者,他还是为他人作嫁衣裳的一个行业。所以资本和企业都看不上,那谁干呢?

我们国家是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政府的支出就是为了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无论是谁,国企、私企、个人都可以从中受益。国家的税收也会增加。

资本主义社会是由企业构成的,企业的发展才是经济的发展。所以如果没有企业对基建感兴趣,就不会有人来做。政府向作业很难,甚至做不到。

知乎用户 猪猪侠 发表

搞基建不可怕

可怕的是花了这么多钱,大部分都是向未来的借债

全部进入到了少数人兜里,而且造价很高很腐败

这是底层不能接受的,少部分人挣钱还挣名,躺赢

知乎用户 蛤蟆仙人 发表

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各地基建的钱从哪来?还不是从土地财政来的。土地财政哪来的?还不是你们 6 个钱包 + 30 年贷款?你喜迎房价上涨,别人可未必喜欢几万一平米的房价。

知乎用户 沈先生 发表

因为基建拉动经济仅在特定地点有效,比如本身基建很差或是根本没有基建的地方。比如说 80 年代的三线。

但是像上海这种地方,地铁造到 4 号线其实就可以停了,后边的线路意义已经不大了,尤其是 6 号线和 10 号线以后的线路,根本没必要造,因为造地铁本身不产生财富,只是增加运能而已。但是运能再高也顶不住人多的负担哪!有那些钱还不如给那些愿意把厂和公司开到郊区去的企业降点税发点补贴来得实在,毕竟这些产业能让工人安心留在郊区,你一个嘉定人能在家门口工作,始终比花个 2 小时跑到上海的另一边工作来的舒服吧?

所以基建到了一定阶段就是浪费钱浪费时间浪费精力,完全没必要,还加重了百姓的负担!

知乎用户 呵呵​ 发表

因为凡事都是有代价的,如果基建可以解决所有问题那么整个经济学都要重构。基建是伟哥,关键时候吃一粒无可厚非,但是天天吃还宣传这是神药,只会造成底子越来越虚,不吃还不行,造成恶性循环。各国都有过大基建时代,二战前的美国,是个典型例子,经济危机,生产链条被切断了,经济熄火了。美国政府的大基建项目类似于转手摇拖拉机的把手,启动熄火的经济,让经济链条重新循环起来,在经济重新运转之后把手就得撤掉了,中国是把这个把手常态化了,撤掉把手,经济就转不动了,而且把手越用越舒服,成为调节经济的手段。

问题是一个引擎如果不能稳定对外做功,还需要外部把手才能运行意味着本来是能量输出装置,反而需要外部能量输入才能运行。外部能量输入代价就是政府的债务,政府债务过高不得不依赖土地财政补贴,然后转嫁到每个人头上就是高额房贷,最后造成消费不足。消费相当于这个引擎的燃料,燃料缺乏导致引擎动力更不足,然后政府摇的更起劲了。结果就是本来燃料是要通过引擎这个高效率的机器输出成相应的能量,结果政府外面装了一个低效率的引擎去带动拖拉机把手,去抢燃料。如果在一个燃料到处都是,国内国外都是源源不断的情况下,这两个引擎都能产生动力,推动经济发展。就像前 20 年一样,经济基建双起飞,政府为了跟上发动机转速,不惜举债摇把。但是一旦燃料不足,问题就来了,基建的投资大,边际产出低的问题反过来抑制消费,引擎越摇越熄火,但是摇把一撤引擎就停了,这就是目前中国面临的问题。

过度依赖基建的经济本身就是畸形的和不可持续的。

知乎用户 八里土人​ 发表

基建是二次分配中 “不平等” 的借口。别的国家没这么好忽悠,不像我们村儿,大部分人叫好基建

转到这里来讨论吧

北欧的高福利靠什么来支撑?

知乎用户 曹元 发表

第一种情况:工业化没上路。比如农业社会,没那么大基建需求。

第二种情况:后工业化时代。比如现在的日韩,基建很成熟。

第三种情况:工业化衰退国家。比如美国、德国。基建原本成熟,但需要重新修整,但能搞基建效益不如搞金融,高科技,投入产出比更大。

实际上,中国正在走入后工业化时代,因此此轮基建名曰 “新基建”。

知乎用户 超级大笨狼 发表

注意两个词:集体主义和自由主义。

基建本质上还是靠集体主义提高生产力,但是生产关系里不健康的成分会产生腐败,自由主义会产生效率低下,所以,其他国家如果没有制度优越性,没有激发民众活力,没有统一思想,很难抄好作业,在自由主义占主体的社会基建是双韧剑。

知乎用户 1111111 发表

要是中国给美国修基建 从高速铁路到翻新公路 桥梁 水坝 到各种美国小木屋变钢筋水泥结构

按照美国的 GDP 算法 它 GDP 要涨成什么样

知乎用户 外行看热闹 发表

很简单,发达国家不需要用这个方法,国家发达到一定程度,经济会进入瓶颈期,再拉动也不可能高速发展。其他发展中国家用不起这个方法,因为没有中国这样的条件,包括巨大的人口总量,巨大的经济总量,巨大的国土和巨大的自然资源,这四项缺一不可。人口多是巨大优势,基建回本赚钱靠的就是巨大人口基数的消费量。

知乎用户 歌者 发表

笑死,所有国家都采用了。

英国在维多利亚时代大搞铁路建设;美国在镀金时代前后大修铁路(如纵贯整个美洲大陆的太平洋铁路)、大搞城市化、大修水利工程;差不多同时间的苏联也在大修水利工程(第聂伯河大坝),列宁提出 “共产主义就是苏维埃政权加电气化”,大修火电厂、水电站;日本在 1960 年代狂修新干线铁路……

之所以产生 “中国是举世无双的基建狂魔” 这种幻觉,是因为别人当基建狂魔的时候,中国人还在挑 x 种地。等轮到中国终于爬到修桥造路的阶段、当上基建狂魔的时候,别人已经爬到了靠科技代差、文化输出、对外投资拉动 GDP 的高度了。经济增长没中国快那确实,到时候换中国上怕是也快不到哪去。

现在还吹基建就尬了。推基建就是大国发展必由之路,中国瞎折腾这么多年才走到这,实在是还历史欠账罢了。

知乎用户 清徽 发表

读历史,当年英国、法国、德国、美国、日本,哪个没有大规模基建的历史?

至于为什么他们不采用了,时移物移啊!

现在中国大城市,还能像当年那样大拆大建吗?拆得起吗?

借了债,是要还钱的。

知乎用户 大舔狗 发表

因为其他国家没有中国大量勤俭节约人民给他负债

不是所有国家的人都跟中国人一样勤劳奋斗

不是所有国家的人都能像中国人一样自我殖民积累

不是所有的国家的人愿意牺牲当下自己的利益去造福后人的

资本主义肆虐的当下更是如此

1840 年以来中国的前辈抛头颅洒热血,许国不复为身谋的向后人证明

为了这个国家有人是可以无私奉的

有人愿意前人栽树后人乘凉,

后人也相信,也会铭记吃水不忘打井人

现在呢?

不要忘了先烈们的牺牲奋斗目的不是让新中国的年轻人们 996 过劳死还买不起房子结不起婚生不起娃的

知乎用户 静静追剧 发表

塔式起重机出口额世界排名,中国的基建利器稳居第一

知乎用户 之乎者也 发表

基建本身并不能创造价值,而需求会。

我们国家的基建是政府地方政府担保负债前提下进行融资的一整个行为,基建有可以给原材料端带来资金,给工人发工资,这些钱不是无缘无故的变出来的,政府的负债也不会因为基建完成了而消失,政府需要靠其他的方面把负债给偿还。

以前中国基金狂魔的时候,中国的内需啥情况?政府举债一万块钱,各种循环能创造几倍的 gdp,最终这个钱是到消费者手里,中间各个环节还能有不错的税收,最完美的理想就是这个税收能够完全覆盖基建成本,但是大部分是做不到,那就得从其他方面创造收入,从消费者手里把举债发的钱收回来甚至让消费者举债来帮政府填补这个问题。

这也是为啥这些年中国基建开始放缓,一方面地方债务太高,地方的财政根本看不到偿还的希望,这最终还是要还给银行的,另一方面居民债务也到了一个比较高的的点,如果继续推行大基建,那么只会继续推高地方债务和居民债务,直到债务崩塌,这事情怎么能发生呢?

这也是为啥全世界那么多国家大基建都不会持续很长时间的原因之一吧,经济萎靡的时候,基金就像一个水龙头突然海量的资金进来,增加就业促进经济循环,但是这个药是一剂猛药,吃过了就吃死了。

知乎用户 石头 发表

别说其它国家,中国古代经常以工代赈。

只要粮食没问题,这个可以永远玩下去。

印钱,发给工人,控制粮食价格。

知乎用户 caige 发表

发达国家都已经基建结束了,欧美发达国家这套早就玩过了,欠发达国家里现在的越南,土耳其等正在玩这套,所以你看到这些国家房价也在暴涨,看别人很透看自己就看不懂了?为什么总以为自己不一样?

知乎用户 孤勇与共 发表

拿欧美举例吧

多党 “民主制

加州早在 1996 年 加州高铁管理局就已经成立 原计划于 1998 年或者 2000 年正式启动民意投票 此后又两度到推迟 直到 2006 年才进行第一次民意投票 但并未通过 最终于 08 年 11 月仅以 52.5% 通过了高铁项目经费计划 同意利用州政府发行的 99.5 亿美元债券和部分联邦拨款进行前期工作

(注意重点 民意投票 州政府债券拨款)

加州高铁一开始预算是 330 亿 2012 年的项目计划书显示 工程总价预计已 980 亿

而且国外土地是私有制 征收?不可能的 参考成田钉子户

意法高铁

简单来说 同样的设施 中国造好了 那边投票说不定还没过

资本主义国家基础建设 工时费 土地征收 建设周期 都是中国人无法想象的

你花这届政府的钱 但是政绩有可能是下一届政府的 如果是和你一个党派还好 如果不是 你看你党派言论自由你不

在中国 人民代表大会制 一党执政多党意见 没有外国的政治内耗 一切政策出发点为国家利益 而非党派 土地全部是国家的 也没有巨额征收费 建设周期也短 而且很少超预算

外国想靠基建拉动 GDP? 先换体制吧

而且中国 铁路 公路 飞机(航司大部分为国有或国资控股) 亏损国家承担

外国

修铁路触犯汽车飞机利益 扩公路又触犯铁路航空利益

而且资本主义众所周知的一点就是 有钱真的可以影响国会

知乎用户 枕水 发表

基建都是一次性的,一条铁路建完了就没法再建了,总不能你把原来的铁路拆了重建吧?

各个国家都是两眼冒光的寻找新的基建机会,所以要拼命挖掘新技术,新技术出来了新基建就有着落了,比如 5G 技术出来之后又可以大搞一波基站建设。

另外还和先天条件有关,中国有大量的高落差河流所以可以建大坝,你总不能跑中东遍地沙漠戈壁的地方建水电站吧?

知乎用户 资本市场极左 发表

只有中国的房奴,会为基建这种向拆迁户定向印钱的行为,高喊,厉害了我的国。

知乎用户 as 蓝月儿 发表

企业融资有定增和配股两种,虽然定增更损害股民利益,但是股民确实没钱确实不想掏钱,大部分人更讨厌配股。

国家凯恩斯有基建和发钱两种,一般人都喜欢发钱。但是我们偏不。

知乎用户 熊起 发表

被广泛采用, 但不可能一直采用.

因为基建实际伴随着分配过程, 分不下去也就没法再建了.

人类受制于距离, 所以财富依附于土地, 改变地盘就是分配财富的过程, 更别说还有各种产权重划分呢. 不明白的参考一下证照不全的房产, 集体房地产之类就明白了..

知乎用户 John Swan 发表

基建得有一定的负债能力 中国人民自古都比较勤劳节俭 省吃俭用 高铁 高速 机场 这些都是要勒紧裤腰带的,那不勒紧怎么办?房价翻三番也可以。

知乎用户 小胖哥哥 发表

很简单,日本请中国建筑公司去搞基建,拉动的最后是谁的 GDP?所以,广泛采用是看自己有多少能力的。

知乎用户 零伯爵的猫 发表

宏观上看,只有当本国有充足基建产能且存在不完全竞争的情况下政府投资基建才能拉动 GDP,否则政府投资基建就相当于进口补贴,只会积累外债,缩小顺差,反而损害长期经济增长。

针对某一特定的项目,假如该项目建成以后存在超额利润,投资基建可能也是有利可图的,但这种情况下私营部门或者外资也会主动投资,不需要政府指导。

知乎用户 Auditore II​ 发表

基建拉动 GDP 的原理主要在于两方面。一是通过政府采购调动闲置产能,为部分行业提供利润。然后相关行业的从业者赚到钱之后会进行进一步的投资消费,通过不断循环,普及到整个经济体。二是通过基础设施优化生产效率和消费需求,从而直接提高生产率。前者是直接的短期效果,后者是间接的长期效果。

所以它的重点在两点,第一是基建相关产业链要符合本国的比较优势,因为这样可以放大政府投资的乘数效应,起到更好的拉动经济效果。直白点来说,要让投资尽可能在经济体内部循环,惠及更多人。第二就是有足够多的人和产业摊薄基建设施的成本,提高使用率,这点很好理解。

这就可以看出为啥基建对于中国是一个得天独厚的拉动 GDP 的利器。首先,中国在基础工业品(水泥、钢铁、工程机械)上的产能无可比拟,拥有庞大且梯度完整的工程技术人员队伍,拥有过剩的中低水平劳动力。这使得基建投资的乘数效应非常明显:直接参与基建产业的基本都是本国人,投资很大比例成为国民收入;同时基建产业覆盖到的国民大多处于中等甚至低收入区间,这部分国民收入又会很大比例变成中低档消费需求,恰好也是国内优势产业,这部分需求就转化成了其他国民的收入。如此循环往复,可以深度覆盖社会各个阶层。这一点非常重要,举一个简单的模型,每次转化率 90% 和每次转化率 80%,最终的乘数效应是 10 和 5,相差一倍。

其次,中国国土广袤、人口密度高,实业比例高,因此对于基建设施的需求高,反过来基建设施对生产效率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升也更大。

能同时满足这两点的国家确实不多,甚至我国换一个时期都不一定能够达到目前的效果。

知乎用户 兔子 发表

在过去波澜壮阔的一百年里面,人类曾经分成过两个阵营,都去实验,什么样的经济制度最能催生人类的大繁荣。大家都知道,一方面是以苏联为首的这些国家搞的中央计划经济的实验;还有一方面,就是以美国为首的,搞的自由市场经济的实验。

我们中国人最机灵,前半场在这个队,后半场在这个队……,所以中国人是非常有发言权的,因为在过去我们这一代人的生命体验当中,我们对两种经济制度的有利,可以说是甘苦自知。

那从全世界范围来看,到了上个世纪 90 年代初的时候,实验报告就算是出来了,因为两个标志性的事件。第一个是 1991 年苏联帝国垮台解体,当时全世界人民都上前去看看到底怎么回事,扒拉扒拉它的尸体,打开我们瞅瞅。一瞅,好可怜,老百姓的物资特别匮乏,苏联领导人当时吹牛,我们要坐宇宙飞船。美国人说你们要坐宇宙飞船干什么呢?说那万一我们莫斯科人民听到基辅人民那儿有面包卖,我们就可以坐宇宙飞船过去买啊,就匮乏到那个程度。

当时还有一个段子,说亚当夏娃那幅名画,就是两个屁股的一男一女,亚当拿着苹果给夏娃吃,就那幅画。英国人看了说,这不是英国人吗?你看,剩最后一个苹果了,我们英国的绅士还会把它让给女士。

法国人看了说,不对,亚当夏娃一定是法国人,你看他们什么都没有,但是也没忘了谈恋爱。但是苏联人说,不对,你们都胡扯,亚当夏娃一定是苏联人。你看,他们没有衣服穿,吃得又很少,但是他们以为自己活在天堂哦。

这种段子在上个世纪那到处都是,不多讲了。

那第二个标志性的事件呢,就是次年,也就是 1992 年,中国小平同志的南巡。这个事件就标志着全体中国人民算是想明白了,没什么可犹豫、可摇摆的了,如果想要国家的富强和民族的繁荣,就一定得顺着自由市场经济的道路,走改革开放。

那对于这一代中国人来说,他是用生命,甚至是用血的教训换来的实验结果。如果今天再有人告诉中国人,说国家应该干预经济,每一个人没有权利按照自己的自由意志、天然禀赋和现实情况,决定自己买什么、卖什么、在哪儿工作,这才是好的经济制度,中国的明白人都会冲他呸,我们明白这个道理。

但是,请允许我说但是。在历史深处,仍然躺着这么个东西,如果这个东西不得到清晰的解释,那么那个已经被实验证明失败的,已经死掉的,在天堂中的计划经济的亡灵,仍然不得安息。它仍然会时时发出躁动,干扰我们这个用血的教训得出来的结论。

那这个东西是啥呢?是什么东西躺在历史深处呢?它就是 1929 年到 1933 年,发生在美国历史上的大萧条。

这个大萧条确实是上个世纪前半叶全人类的一个大悲剧,虽然它的源头在美国。虽然我们限定它的历史区间是 1929 年到 1933 年,但实际上没有这么短,这只是爆发得最狠的时候。实际上它迁延病榻,缠绵病榻有十几年的时间,道琼斯指数从 1929 年的 10 月 29 号当天下滑 20%,这号称黑色星期二。那什么时候才恢复到 1929 年的水平呢?得到 1954 年之后,所以可见这是一个漫长的恢复的过程。

当然,这个大萧条它也不是一次触底的,它分了好几次。你想股市肯定是这样,一次重挫 20%,旁边有人看说,机会到了,杀进去抄底;结果又是一个下挫,这帮人被碾为齑粉;然后又有人杀进来抄底,然后又被碾为齑粉。中国股市不是有句话吗?以为到底了,没想到还有地下室;以为到地下室了,没想到地下室是十八层。

对呀,这是股市的情况,实体经济那也是残破不堪。美国的 GDP 在 1929 年的时候大概是 810 亿美金,到 1932 年的时候,剩 410 亿美金了,而且大量的重要的经济部门都是玩命地下滑。比如钢产量最狠的时候下跌 80%,汽车产量最狠的时候下跌 90%。

当然,之所以称它为是一个惨剧,就是因为老百姓的生活太惨了,当时失业率的数字曾经飙升到 30%。这个数字我们今天看起来,还是少部分人没有工作,绝大部分人还是幸福的。

你真不能这么看,因为美国人和我们中国人可不一样。第一,他们不积蓄,没有储蓄;第二,他们的社会已经是一个原子化的人和人之间的社会,不像中国,有大量的小共同体,我们的社会转型还没有完成。中国如果真的有短期的 30% 的失业率,可能我们撑的时间比美国人要稍微多一点,为什么?我们大量的小共同体啊,爹妈愿意管孩子,亲戚、朋友,一个村落的小共同体的人,互相之间还有一点照顾。

可是你想想,在美国的那些大的工业城市,那些失业者,失业两个字哪像表面上的这么轻松啊。所谓的失业,美国人又没有积蓄,立即就是下一顿饭不知道在哪里,那个啼饥号寒,那个绝望的对未来的那个心态,我不知道你能不能体会。确实,在那个时间,造就了美国大量的人间惨剧。如果你想了解,看几部卓别林的电影就全知道了,这是一个悲催的事件。

但是所有的悲催都需要一个解释,从那个时候一直到现在,大萧条的研究就一直是经济学研究当中的一门显学。大家还记得前任的美联储主席伯南克吧,就是那个光头,他自己就讲过一句话,说如果你是个研究地质学的人,那你一定应该去研究地震,因为这是这门学科皇冠上的明珠;如果你是个研究经济学的人,那你就一定要去研究大萧条。

伯南克自己就是年轻的时候是以研究大萧条而著称的,可见这个课题散发出一种长久的、强大的学术魅力。但是我们普通人不管什么学术不学术,但是历史上有这么一个国家,它突然病了,后来又突然好了,这总得有个解释,有个交代吧。

我们一般人耳熟能详的一套解释是这样的,关键是时间上它摆出来了。你看,先是市场经济的一段繁荣,我们称之为叫柯立芝繁荣,柯立芝也是胡佛总统前任的一个美国总统,柯立芝繁荣。然后就是胡佛总统任期内的大萧条,然后就是罗斯福上任,然后就是大萧条结束了。

所以你看这个时间顺序在这儿,很容易就得出前因后果,因为市场经济的自由放任导致大萧条,因为罗斯福实行了新政,而导致了大萧条的结束。你看,多简单、多明白啊,不光是中国人接受这一套解释,美国人主流接受的也是这样一套解释。

这套解释谁最爱听啊?就是那些计划经济的拥趸。你看,基本上这两个判断该可以总结出两句话,第一句话叫市场经济不作就不会死;第二句话叫社会主义的因素不出手,你市场经济就生没辙。

你看,先看第一句话。马克思原来就讲过,资本主义打娘胎里就带来了一个毛病,就是那种 阶段性的、阵发性的经济危机,每隔几年就要再来一回。1929 年到 1933 年的大萧条,不过是其中比较严重的一次而已,没有什么好大惊小怪的,它就是这个物种,就是这个货色,从出生到死亡,这个病甭想治得好。这是第一句话。

可是第二句话就要解释,它为什么后来又治好了呢?解释是这样的,因为罗斯福新政,当中包含了大量的计划经济的因素,都是中央政府出手,去强力地干预经济。比如说大型的公共工程的建设,以工代赈;比如说对银行的管制,对市场竞争的管制,这些东西奏效,这是一整套罗斯福新政,才拯救了美国经济。这是一套解释。

这一套解释如果它是对了的话,我想中国人是不是一定要走自由市场经济的道路,就要存疑了,对吧?因为搞来搞去,没准儿一个大繁荣之后,中国也会重演大萧条。所以我们才说计划经济的亡灵不得安息,原因就在于此。

但是,历史上一直还有另外一种解释,另外一个声音。原来是悄悄地,在学术界内部。比如说原来的经济学派当中就有一派解释,奥地利学派,它就说其实经济危机的解释也很简单,它跟马克思主义的正统不是一套说法。

它认为,这就是政府过度干预经济的结果,因为政府老想干点通货膨胀,征税那玩意儿多烦人呢,老百姓又反对,选票又不给你,对吧?印票子,政府有钱了,可以多干点儿事,所以政府都是有通货膨胀的冲动的。正是因为政府多发票子,导致市场信号的紊乱,企业盲目地扩大生产,所以才导致经济危机。所以这种解释以前也都有。

但是在 2008 年之后,因为 2008 年,美国乃至全球的市场经济里面,都发生了一次金融风暴。越来越强的一种声音开始出现,就是大萧条的真实原因,就是因为政府过度干预经济。

说到这儿,你可能脑子有点乱了,我再给你解释一遍。原来的解释是,因为政府不管,才有大萧条;而这一派解释说,大萧条的原因就是因为政府过度干预。

原来的解释是,因为政府管了,所以大萧条结束了;而这一派新的观点认为,正是因为罗斯福新政,使得大萧条缠绵病榻十几年才得治愈,如果没有罗斯福捣乱,大萧条早就好了。

这不是我自己在这儿瞎说,这是美国现在主流经济学界一个越来越强烈的声音,虽然对于美国人来说,这也是一种新的解释。最典型的一本著作就是罗斯巴德写的《美国大萧条》这本书,当然这本书里大量的经济学的解释,我们在这里且不去说它。

那这两派观点到底哪个对呢?我从个人情感上,我们也不隐瞒,尤其是中国人,用这一生的时间去实验了自由市场经济的好处,我们当然倾向于相信后一派传说。

但是这个历史,我们必须客观地讲,它很难得出一个确定性的因果关系。因为历史就是这样的,它时间前后的事件是不是互为因果,其实不知道。就像是一个人他得了一场病,然后他吃了一味药,然后过了一段时间,这个病就好了。那你说,这味药是不是治好了他这个病?还真的很难说。

就像感冒,没准儿不吃药,一个礼拜也好,吃了药一个星期也好;因为吃了某种药,反而要十五天才好。所以你说这个药,它到底是治病还是害人呢?其实从单个的病例是说不清楚的,虽然在时间前后上,确实吃了药,后来病好了,这个逻辑您听得懂吧?

那一般来说,现代医学怎么解决这个问题呢?就是双盲测试,设计好几个对照组,然后一模一样的病情,第一是吃药,第二是吃安慰剂,看是不是真的有疗效,它有对照科学方法。

但是经济没法再重来一回,难道我们要人为地再制造一个一模一样的大萧条,跟美国的那个时代做对比实验吗?没有办法,历史过去了就过去了,它作为一个永恒的谜题放在这儿,让我们后人去解释。我个人情感上,愿意相信什么,其实反倒不不太重要。

大家知道,胡佛这个倒霉催的,他 1929 年 3 月上任,然后 1929 年的 10 月底,大萧条就爆发了。胡佛上任之前,那牛吹的,因为他当时接任的就是柯立芝总统,柯立芝总统带动了柯立芝繁荣。

胡佛上来之后,因为他也是柯立芝的商务部部长,老共和党人。他上来之后,竞选的时候他就讲,你选我当总统,我有办法让你每家的锅里都有一只鸡,每家的车库里都有两辆车,这是他给美国人民的承诺。可是他刚上台,一个大烂摊子就造成了,你说他又怎么办?

那我们就得说说,胡佛总统这个人他到底执行的是一个什么样的经济政策?过去我们都认为,胡佛是一个自由放任经济的一个主张者。但是现在的越来越多的经济史的研究者发现,真实情况不是这样。

在说胡佛之前,简单介绍一下背景。他前面两任总统,一个叫哈定,一个叫柯立芝,这两个人中国人不太熟悉,为啥呢?因为他们都信奉自由放任的市场经济。既然市场自由放任,那就没政府什么事,政府不干什么事,那总统怎么会有丰功伟绩流传下来呢?

这个哈定是个大帅哥,个儿也高,长得也帅,待人接物也非常的温和,有魅力。所以当时刚刚获得普选权,拿到选票的美国妇女,就把选票全部扔给他了,所以哈定就当选。

哈定一生有一个大软肋,就是特别好色,愿意跟各种有夫之妇搞暧昧。所以后来官方说法,说他是中风而死,但民间还有一个说法,说他是被一个情妇给毒死的。

那不管怎么样,他是死在任期上。熟悉美国政治制度的人都知道,副总统就要接任,这个副总统就是柯立芝。柯立芝的性格跟这个哈定正好相反,他是一个沉默寡言的人。但不管怎么样,这两个人性格相反,经济政策一模一样,都是自由放任。

这哈定有一个外号,他的内阁叫扑克内阁,经常把各种部长叫到白宫来打牌,没什么事要管,让他们资本家自己做生意去。这个柯立芝也是一样,柯立芝在美国的总统序列里面,堪称睡神,他每天要睡十个小时

这个柯立芝每天要睡十个小时,而且中午还要加一个小时的午觉,所以他可能是历朝历代美国总统当中最休闲的一个人,总之就没什么可以干。按照当时记者的一个说法,那个时代的政府薄小得,简直就是个隐形人,政府在美国社会几乎就是不存在。

而且他们俩还任用了一个大富翁当财政部部长,就是梅隆。梅隆也是历史上著名的一个大富翁,那也是富可敌国的主。他从 1921 年当财政部部长,一直当到了 1932 年,历任三届总统。

梅隆的经济政策说来也简单,就是玩命地减税,给富人也减,给穷人也减。当然这套理论很简单了,就是虽然减税,但是经济繁荣了,税基也大了,国家实际上还有好处。

但不管怎么样,这三个大宝贝儿执行的都是自由放任的市场经济,顺便也就带来了柯立芝大繁荣。紧接着,你看我们主人公要出场了,这个胡佛。

胡佛是柯立芝的商务部部长,他年轻的时候还在中国混过,在中国当过白领。他担任商务部部长,也参与了柯立芝繁荣的打造,所以他代表共和党来竞选美国总统的时候,是特别有说服力的,他当时真的是敢给美国人民吹牛的。他说,只要选我当总统,每家锅里都会有一只鸡,每家的车库里都会有两部车,我就敢给美国人民做这样的承诺。

但是刚刚当上总统就傻眼了,他当总统是 1929 年的 3 月,1929 年的 10 月 29 号,黑色星期二就来了。所以他这任期的四年,真的是苦不堪言,各种各样的坏消息纷至沓来,然后没有最坏,只有更坏。这就是胡佛悲催的总统生涯。

那如果你是胡佛,你会怎么办?如果你是胡佛,你想在历史上留下什么样的声誉呢?在过去的说法里,我们都说胡佛也是一个自由放任的自由市场经济的支持者。没错,胡佛的思想可能还真是这样,至少我在史料当中就看过,他在美国总统的国会咨文里面,就明确指出,说虽然我们现在面对经济危机,但是不要紧,让市场自己去调整恢复,我们政府不能通过法律或者是行政手段来干涉市场。这是胡佛自己讲的,当着国会的老爷们讲的。

但是设身处地地讲,他又何尝能够有这样的定性呢?大家想,你身为总统,你好歹是国家领导人吧,这国家搞成这个样子,在你的任期内,各种各样的指责就纷至沓来,向他轰击过去。

当时民间有一套说法,就是所有的烂事都在前面加俩字,胡佛。比如说难民营、工人,没有饭吃了,搞个铁皮,搭个贫民窟,叫胡佛村;流浪汉,要饭的那个袋子,叫胡佛袋;一个车烧不起油了,人背着走、拖着走,叫胡佛车。流浪汉躺在公园长椅上,寒风瑟瑟,只好拿报纸把自己盖起来,那个报纸叫胡佛毯子。

所以你想,一个人有自尊心的好不好?所以胡佛也没有办法,他必须做一些事情。后来的很多经济学家就敏锐地发现了,胡佛的思想和胡佛的行动两回事。胡佛表面上是一个自由放任的思想者,但是他在执政期间,他试图通过一系列的政府干预去拯救当时的经济危机。

你看,重要的分歧就在这儿出现了,他拯救经济危机的很多方法其实跟罗斯福新政没有什么区别,包括把企业家叫来,说你们不许开除工人,你们开除就开除吧,但是你们不许给降工资,还得涨工资。你看,这就干涉市场自由了嘛,工人拿多少工资,你让工人和资本家自己谈判嘛,他要出手。

比如说加税,比如说降低利率,就是拼命地向市场释放各种各样的通货膨胀因素,所有后来罗斯福干的事胡佛都干过。罗斯福不是搞大量的政府公共项目建设吗,以工代赈吗?胡佛也干。你现在到美国去参观胡佛水坝,那就是他在任期间干的,当时建立这个项目的理由,就是以工代赈。所以说后来的罗斯福不过是胡佛的升级 2.0 版而已。

其中有一个最著名的事,也是后来的追究责任的经济学家对胡佛指责的最厉害的一件事,那就是美国历史上真正是臭名昭著的斯姆特霍利关税法案。你听这法案名字,斯姆特、霍利,这就是俩参议员弄的这个事。

这是什么意思呢?就是既然美国经济已经不行了,那你就不能让外国的货来冲击我们,各种各样的行业协会都跑到华盛顿去游说,说我们提高外国进口产品的关税吧,让美国人民买美国货吧,这样我们的经济不就缓过来了吗?

但是你以为这个市场是你一家说了算的吗?这个斯姆特霍利法案执行之后,在欧洲,也就是美国当时主要的贸易伙伴那里,引起了一场大风暴。

举个例子讲,比如瑞士人,造手表的,原来美国人有钱,手表主要就是卖到美国。现在好,瑞士手表的关税提得老高,瑞士手表卖不出去,那瑞士人怎么办?报复啊,所有美国货也不许进入我瑞士。

英国,什么德国,他从原来美国的主要的贸易伙伴,一下子美国的进口货物就减少了。在那一两年里,进口到德国的货物,美国货,减少到一半。你比如说汽车,法国基本上就把关税一下子就提高到美国汽车在法国市场上一辆都卖不掉。意大利更是这样,美国汽车经过斯姆特霍利法案之后,在意大利市场上的销量,一下子狂降了 90%。

所以原来你美国是在全球市场经济的交易当中生存,你那么多的产能,不是你美国人消费,你要向欧洲市场倾泄的。结果因为这样一个试图给害别人的法案,最后反倒害了自己,让经济危机继续持续下去。

你看,说到这儿,我们几乎把这个争论给说清楚了,就是胡佛到底干了什么。他自由放任吗?他还是胡乱折腾呢?这个事情现在越来越说不清了。那胡佛到底是用自己的不作为,导致经济危机加深;还是用自己的胡乱作为,导致经济危机更加严重呢?这成为历史上的一个公案,没有标准答案,具体的结论您自个儿琢磨。

第二部分

刚才我们介绍的关于胡佛的很多观点,其实来自于一个美国经济学家,叫罗斯巴德写的一本书,叫《美国大萧条》。在这本书里,几乎把胡佛总统描述为一个两面三刀,至少是言行不一的人。

一方面,你是一个老派的共和党人,你在言论上和思想上都明确地支持自由放任的市场经济。可是你在行为上呢?又用政府的权力去干预市场,而且干预得很厉害,那请问,你这不是矛盾吗?所以胡佛总统在历史上留给我们的背影,是一个充满悖论的背影。

那请问,这很难理解吗?也很好理解了。因为说一千道一万,他不是一个思想家,他是一个政客,他是一个用选票选出来的总统,他对各种各样的民意和舆论压力,不得不作出那种条件反射式的反馈。

我们给大家打一个比方,一个孝子,老爹躺病床上,得的假设是糖尿病。孝子心里是明白的,不能给老爹多吃东西,但是周边的舆论不谅解,你爹病了,你都不做给他吃,饿得老头直哼哼,这行吗?对吧,在舆论的逼迫下,孝子说,我总得干点什么吧?结果渐渐地,一天炖只鸡,明天弄点鱼翅海参,就活生生把这老头给吃死了。

这是打一个不恰当的比方,但是我相信,胡佛总统在那备受煎熬的四年总统执政生涯当中,确实就这样一点一点的走向了一个行为上的干预主义者,这虽然和他自己内心的初衷是不一样的。

好,我们先把胡佛的故事搁下,那紧接着登场的主角是谁啊?罗斯福。罗斯福这个人在历史上口碑好得不得了,美国总统经常,美国人搞一点大排名,罗斯福的排名一向是靠前的。因为第一他任期非常长,第二功劳太大了,把全世界人民从法西斯的铁蹄下拯救出来,更别提还把美国人民从大萧条的阴影中拯救出来,这就说到罗斯福新政。

在历史上,我们通常认为,罗斯福和胡佛这两个人,简直就是一张扑克牌的两面,这是完全相反的。确实,这俩人关系也不好。

给大家说一个当时的一个八卦,罗斯福当选作为后任总统,这个胡佛已经是总统。胡佛就拼命去找罗斯福,说这样,这是非常时期,咱俩一定得协同,因为希望在你身上,我现在说什么都没用。你看你能不能发一个声明,说你将来上任之后,要延续我的政策。

这个胡佛据说还非常紧张,这是一封信,给罗斯福写的,把罗斯福的名字就拼错了,可见非常紧张。但罗斯福就是不搭理他,胡佛各种各样的想安排会见,当然也见,见了都是礼节性的,甚至两个人在仪式性的交接的时候,就是应该拜望,然后回拜。罗斯福就说,你甭回拜了,我跟你没那么多瓜葛。

从政治技巧上讲,其实我们可以理解罗斯福,因为胡佛干得这么烂,政治家讲究的就是切割,我怎么能跟你搞到一起去呢?所以你共和党人想把我民主党人绑在一起,说我跟你延续你的政策,我们两党协同行动,门儿都没有。罗斯福上台就必须造成一种叫与民更始,终于换皇上了,换领导人了,我这套玩法才能救你们,原来共和党搞的那套不行,原来都赖胡佛。这是一种政治技巧,我们都是可以理解的。

从美国国内的情绪来讲,也确实是这样。在那个《光荣与梦想》这本书里我看到一个细节,在罗斯福当选之后,有一个人就写了一句话,说就算是罗斯福一把火把国会山给烧了,美国人民都会欢呼,你毕竟做了点什么与众不同的事情。

所以罗斯福当时是携一种巨大的势能来上任的,就是他做什么,几乎都能获得美国人民的理解。因为已经山穷水尽了,做点什么,总比不做什么好吧。

所以罗斯福一上任,就要求国会授予他近乎一个战时总统的一种权力,就是像打仗一样,因为非常危机嘛,就是我想干什么,就得能让我干什么,让美国人民一直很警惕的行政权力,在这个短暂的历史时刻,让我放大它。所以罗斯福总统这个时候就讲了一句很牛很牛的话,说这个时候唯一值得恐惧的,就是恐惧本身。说白了,就是我来了,大家放心吧,没有什么可恐惧了,我们放下恐惧,跟着我向前走吧。

几年之后,大萧条结束了,罗斯福总统嘁哩喀喳一大堆的改革措施,总之冠以一个名称,叫罗斯福新政,在历史上就这么留下来了。

我们隔了这么多年的时间,去回看罗斯福新政,那自然是赞赏有加。可是历史这玩意儿最架不住的就是细看,当你逼近到它的很多细节的时候,你心里渐渐地会疑惑起来,这些政策难道也当真就奏效了吗?

好,那下面我们就简单给大家点一下罗斯福新政的一些细节。如果说他的新政有什么核心精神的话,那就是剥夺自由。

那第一条,比如说所有的银行关门,然后经过政府的审查,通过了,你才可以开门。那这个不好吗?当然好了,当时老百姓觉得银行不靠谱,钱存进去,动不动就倒闭,对吧,让我老百姓的储蓄血本无归,罗斯福,棒。

但是要知道,这一来,就让美国历史上的自由银行传统终结了,从此银行的生和死不再取决于办银行的人对自己的行为的负责,而是取决于政府的批文。你看,这个东西对不对,您去判断。

第二,金本位取消。原来金本位是政府发行货币的一个保障,至少它对政府的通货膨胀冲动,它是有约束力的吧。因为特定的数量的金子,就对应特定数量的美元,对吧?所以你政府滥发美元,很难做到。但是罗斯福新政禁止老百姓拥有黄金,如果拥有黄金,坐牢。

我不知道你想起什么,至少我想起的就是国民党败退大陆之前,发的那个金圆券,就曾经干过这么一条,民间不许持有黄金,只有政府可以持有,政府拿到这个金子发金圆券,然后就带来空前的通货膨胀。

确实,金本位取消之后,在罗斯福新政期间,大量的通货膨胀就在美国确实是发生了。那你如果说通货膨胀也能够拯救大萧条,这个道理我就想不通了。如果是这样,那津巴布韦就是世界的第一强国。这是第二条措施。

第三条措施,就是严格限定各种各样的就业自由。啥叫就业自由?你比如说限定最低工资。这一点,现在在经济学界也几乎是定论了,就是政府不应该去限定最低工资。好像这对工人阶级好残酷,对吧?工人应该拿一天,比如说 10 美金的工资,政府给规定的。你企业主如果让他自由的话,他可能就给你 5 美金,这不是欺负我工人阶级吗?

但是这个账不能这么算,你得反过来算。如果企业主挣不出来工人 10 美金一天的工资,他还要给你发,那他怎么办?我不干了,不干这个工作你就彻底没有了。

所以与其政府给规定一个底线,不如让市场自由地去交易,到底什么活该干,什么样的工资水平我能接受,政府说了是不算的,你根本不了解每一个企业、每一个岗位的具体情况,你让雇主和雇员之间自由地谈判,产生一个工资结果,这不挺好吗?这就是自由市场经济的主张。但是当时罗斯福强硬出手,规定了这个最低工资,实际上就是限定了就业的自由。

那这一条能够拯救经济吗?我觉得现在跟任何有经济学常识的人说,他可能都不相信。

罗斯福还干了一件事情,高税收。就是富人有钱,我上中学的时候,好像就看过一个漫画,也是美国人当时说罗斯福把一堆富翁串在竹签子上烤羊肉串,在那儿转着烤。当时确实共和党人就指责罗斯福,说你这不就是共产党那一套吗?

确实当时美国舆论界有这样的争执,美国当时的高税收高到了什么程度,据说在罗斯福第三任任期的时候,他给美国的税务局商量,说我们能不能把这个年收入 10 万美金以上的富人的税收,就是超过 10 万美金那部分,税率给他定成 99.5%?

我的个老天,这是一个什么税收政策?听着穷人这儿解恨,富人跟我们也一样,对吧,再富你也富不过 10 万美金。但是这对社会财富的生产是一个灾难,换句话说,有能力挣更多钱的人,那挣到 10 万美金,谁还再挣呢?因为再往上挣,全是政府的。

如果富人不去创业,不去增加财富的冲动,去挣更多的钱,那就意味着投资没法扩张,企业没法扩张,那工人和穷人的劳动就业岗位又从哪里来呢?所以这样的税收政策,现在的经济学的最新进展已经告诉了我们,这是一个彻头彻尾愚蠢的政策,但是罗斯福新政就包括这样的高税收政策的内容。

再比如说以工代赈,刚才我们前面讲,胡佛修了胡佛水坝,那罗斯福的手笔可就大得多了。在他执政期间,搞了田纳西河流域的管理局,大量的公共工程开始上。

这就牵扯到一个问题,就是凯恩斯主义的经济学,他就主张经济萧条的时候,怎么办呢?用需求来拉动供给。就是说白了,政府去制造需求,说的一个极端的话,就是政府组织人,先挖一个坑,然后把这个坑再填上,每天给发工资,这样不就产生了需求吗?有这样的需求,那经济就会恢复,这是凯恩斯主义的一个非常粗浅的一个理论的轮廓。

那确实罗斯福当年就这么干的,那请问这有效吗?如果这个东西有效,那很多现在的一些二把刀经济学家讲的那些话就是对的。就像有的经济学家说,地震好啊,地震拉动 GDP,你看这个东西就毁掉了,马上就重建,这不是制造了需求吗?制造需求就拉动供给,经济就会繁荣。

我就不知道这些人的常识在哪里,这都不用我去批判,给大家推荐一本书,法国 19 世纪的经济学家巴斯夏,早就用各种各样的文章需嘲笑过这种理论,他管这个叫破窗谬论。什么意思?就是一个窗户,一个小孩打球把这个窗户给踢碎了。结果有一个人在旁边哈哈大笑,你看,拉动了经济成长,因为这家主人终于要再买一块玻璃了。这不是荒谬吗?

好了,不抬这些杠了,我们来看罗斯福新政里面最辉煌的一项内容,叫全国工业复兴法案。这个全国工业复兴法案,听着棒吧,这名字,好像是罗斯福新政的中流砥柱。可是你一旦逼近去看它的很多细节,你会发现真的是经不住推敲。如果这些政策能拯救经济的话,那整个经济就要整体改写了。

给大家举几个例子,当时的几个案子,其中最著名的是一个叫谢客特家禽诉合众国案,听着案名也高大上,其实就是俩卖鸡的,就是菜市场俩卖鸡的,谢客特兄弟,波兰犹太人,含辛茹苦开了一个小养鸡场卖鸡,结果跟来检查的政府官员就撕巴起来了,政府官员要检查,他们不让,最后政府官员以 60 条罪状把他告上法庭。这 60 条罪状你打开来细看,真是可笑得要死。

给大家举几个例子,第一条,你卖得太便宜了,你卖这么便宜,你让其他卖鸡的人怎么活?所以你这叫破坏经济。你听听这道理。

第二条,你们俩给自个儿发的工资发太低。他就是一个养鸡的,给自己发工资发低一点,而且顺带发点低工资,还能养活几个其他的工人,这有什么不好呢?不行,因为你违反了最低工资法。

第三条最荒唐,说你们俩居然让顾客自己挑鸡。因为按照当时罗斯福新政的很多消费领域,这顾客是没有权利挑东西的,给什么是什么。他们道理很简单,你们挑肥拣瘦,那剩下来坏的东西卖给谁啊?这也叫破坏经济,这不是浪费社会资源吗?

说到这儿,我估计一些年长的听众、观众,就已经会心一笑了。当年国营的肉店,不就是这样吗?不准挑肥拣瘦,营业员给你砍哪一刀就是哪一刀,肉价是一样的。所以那个时候私人的肉店为什么价格那么高的肉,还能卖得掉?很简单,允许顾客挑嘛,这就是中国改革开放刚开始的时候出现的一幕幕场景,在罗斯福新政期间一样,居然以这个堂而皇之的理由,把一个卖鸡的给告上法庭。当然,还罗织了一大堆其他的罪名,说你卖的是病鸡等等。

谢客特兄弟实在受不了了,说我们犹太教徒虔诚的宗教信仰,我们从来不卖病鸡,所以就积极应诉,后来这官司打得二一添作五。

与此同时还有很多案件,比如说当时有一个著名的叫裁缝案。什么意思呢?他也不是个裁缝,其实就是一个洗衣店。你说一个洗衣店,多么小的生意啊,当时政府规定,洗一件衣服至少 40 美分。这家说我能不能便宜点,市场竞争嘛,降到 35 美分。得了,罚款 100 美金。

还有一个,叫照明电池案。就是一家企业雇了很少,大概不到一百个工人,生产一种照明电池。后来也是政府说,你怎么能卖那么便宜呢?卖这么便宜,就是破坏经济,不许便宜,你必须按照政府定价来。结果这家的主人,包括工人工资的问题,最后的这家主人是几个月的监禁,然后政府把他罚款,罚得是倾家荡产。还有什么橡胶轮胎案,在书里有很多。

我想经过 30 多年市场经济洗礼的中国人,应该在这些事情上,能判断得出是非吧。如果一个自由市场经济的国家,它的每一个产品的价格,包括劳动力的价格,都由政府法案来定,而且谁违反谁就坐牢,谁就罚得你倾家荡产。请问,这还是玩市场经济吗?

罗斯福新政实施的这些措施,可以说让美国市场上的自由,已经变得非常稀薄了。且不说银行不能自由开办,就是一家卖鸡的,都没有办法根据自己愿意的价格,把鸡卖给顾客。请问,这还是市场经济吗?

如果一百年之后有人告诉你,这就是让美国走出大萧条的原因,正是这样的政策,让美国重新获得了繁荣和富庶,那请问,你信吗?

第三部分

你手里拥有的就是那么点儿政府权力,虽然有国会的临时的扩张授权,但是窗外听见的,可都是老百姓嗷嗷待哺的声音,亿万双眼睛盯着你这一个人,你总得做点什么,来改变这个已经糟到了不能再糟的现实吧。反正以前没有做过的事情,那就试试呗,又能糟到什么样?整个美国经济已经到了山穷水尽的地步。

所以今天,我们不能以一个后人的高度和眼光,来对前人进行那样的苛责,这对罗斯福是不公平的。但是我今天想问的是另外一个问题,就是为什么这些在后来的经济学理论看来,完全错误的做法,在当时却获得人民的欢迎呢?不是说人民满意不满意,是政策好不好的一个标准吗?尤其是后来,大萧条当中,罗斯福新政的很多做法,确实是被很多人追捧的。为什么在当时和后代,都有那么多人叫好呢?啥原因?

这个问题的答案,就要回到人性的深层当中去找。给大家举几个例子,比如说罗斯福新政结束了美国自由银行的传统,这对银行的自由发展、金融业的健康生长,当然是不利的。但是眼下老百姓的存款,他至少多那么一点点的保障,这又有什么不好呢?

再比如说政府规定的最低工资制,虽然大家从理性上可以推导得出来,这长期可以危及大家的就业机会,可能再过几个月,我自己就没有工作了,因为老板不赚钱,给我们那么高的工资,他就干脆歇业算了。可能过两个月,我就得失业,但毕竟这个月的工资我保住了,它没有下降。

再比如说给富人加税,虽然从理论上可以推导得出来,企业家就会不去扩张投资,以至于整个国家的繁荣前景会被断送。但是眼下,那么多富人愁眉苦脸,甚至是跳楼,我作为一个穷人,我岂不拍手称快,我连饭都吃不上,你跳个楼又有什么呢?这也符合穷人的心理,所以老百姓欢迎,也不奇怪。

再比如说公共工程建设,虽然经过过去的半个多世纪的实验,我们知道把钱交到政府手里,让政府干公共工程,通常要不就是腐败,要不就是低效率,对吧?这也不仅是在哪个国家,全世界都一样。但是眼下毕竟政府给我提供了一个能够吃饱饭的机会,我拥有了一份工作。那长期的所谓纳税人的权利受损这些东西,跟我眼下这顿饭相比,那又算得上什么呢?

所以今天其实我们是把一些所谓正确的经济学道理,和大萧条当时的紧迫的现实放在一起,给各位构成一个刺目的对比。我不知道各位从中能够发现什么东西,说到底,这就是人性深处的两种权衡。第一个权衡,就是在长痛和短痛之间。

还记得经济学家周其仁教授讲过一段话,说经济稍有点下滑,你政府不要管,你让它自然调整到位,不要搞什么四万亿、八万亿去救市。但是没办法呀,人民怕疼啊,因为那个四万亿、八万亿虽然造成的后果很不好,但那叫长痛,那是后来的事,它疼得比较舒缓;眼下这下可叫剧痛,我们受不了。所以虽然要支付那样的严重的后果,大家还是希望政府出手救市

我还记得《三体》它就说,人类如果在一种极端情况下,你比如说整个地球人类就剩这一百人了,就在一个宇宙飞船上,所有的食物都是有限的,而前路是茫茫的太空,我们根本就不知道往哪儿走,那这个时候最有效的治理结构是什么?当然就不是自由了,就是一个大家认为最靠谱的人,大家跟他走,任他去独裁。

所以自由市场这样的一个原则,它不是适用在所有环境下的。当人类在极端情况下,人们要的是安全,有老大罩着我,这个时候自由、繁荣就变得不重要了。

我还记得秦晖教授讲过一段话,说如果 9·11 这样的事在美国来上十回,美国变成一个法西斯国家,那一点儿都不用奇怪,对吧?因为随着现实情况的变化,人们在安全和自由之间,他会随时调整自己的选择。

那最后我们的结论是什么?可见我们并不是想说大萧条时代,罗斯福总统的新政做得有什么错,因为那就是一个人们已经极度缺乏安全感的时代,做什么都有可能。

但是我们想说的是,如果在一个繁荣时代呢?如果在一个安全不是受到那么严重威胁的时代呢?用这些政府干预经济的手段,我们还可能获得我们期待的那种繁荣吗?如果我们任由政府权力按照罗斯福新政的那个逻辑发展下去,那后果会是什么呢?

在这儿给大家说个细节,大萧条期间,苏联政府曾经在美国开办过一个叫苏美贸易公司,招美国的技术移民。你们美国工人阶级不是没饭吃吗?我这儿有啊,到我这儿来,我们正在搞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前景一片光明。

大量的美国无产阶级那就去报名,每天三五百人,整个大萧条期间,有 10 万美国技术移民申请到苏联去。隔了将近一百年,我们当然知道这 10 万人的选择是错的,虽然当时也是没办法,为了一口饱饭。但是到了苏联,你未必吃得上那口饱饭,而且也许你还要部分的丧失人身自由。到 1991 年苏联解体的时候,我不知道这 10 万人还有多少人还活着,但至少他们和留在美国的那些亲友相比,他们的财政状况,应该是天渊之别。

为什么要说这个细节呢?其实我想说明的是,如果没有到真的山穷水尽的地步,你何必去呼吁政府权力对市场的干预呢?

在中国市场当中,有经常会有这样一些人,GDP 稍微增速下滑那么一点点,立即呼吁政府要救市;股市稍微下滑那么一点点,政府要出手干预。要知道,政府权力可不仅在哪个国家,这在全人类都是一个通例。

当它刚开始出现干预市场的时候,那是一派慈眉善目,你看,它带来的全是好处,你马上就获得了温暖,获得了一种被窝一样的,妈妈的怀里一样的温暖的感觉。但是长期来看呢,你把那个糖衣吃完了之后,那里面的东西可是未必甘甜。

就像中国的企业家冯仑讲的,政府权力它全世界是通例,它有一种克制不住的,要伸手在企业家怀里摸来摸去的那样的一个冲动。我们克制这种冲动还来不及,难道我们还要呼吁它随时随地来我们这儿摸呀摸吗?

政府权力的很多起点其实都是善意的,但是还是记住那句古老的话吧,通向地狱的道路,往往都是由善意一块一块地铺就的。

知乎用户 王诚 发表

想搞基建,你需要什么?

需要的是一套体系,把基建的投资,尽可能的用在盖房修路上,

很显然,就欧美现在的操作,应该是不具备这样的能力了。

之前芝加哥有条路,就是如此,还有个桥。

知乎用户 没有脸的提督​​ 发表

因为只有祖国才有能力组织起这么大规模的基建。

看看世界上最好的高铁公路桥梁都在哪里吧,那些什么西方国家的设施都是几时上百年前的老古董,质量也不好,最要命的他们的国家根本就没有祖国的动员力对它们进行翻新。

而只有我们的祖国,才有这个世界上最勤劳的工人和最聪明的设计者,最重要的是,我们有一个强大的政府在统筹规划,在位我们的国家做出最真实的贡献。

那些到现在还在吹什么欧美日本基建好的都是有偏见,看看现在欧美的城市有几栋摩天大楼,能跟中国的高铁比吗?飞机场火车站也旧的不行,地铁里都是屎尿味,说实话我看他们才是第三世界。

所以说。。。

建出这么多设施这么厉害的我们一定都有数不完的大房子住了吧?呐呐

知乎用户 XLT​ 发表

需要综合考虑成本的因素,总体而言我国进行基建的成本是很低的,除了大家都知道的土地政策因素和廉价劳动力等因素(其实现在的工程建设劳动力一点都不廉价,人工成本已经非常高了),还有就是工业体系的原因。知道我国建国之初为什么要重点发展重工业么?建房修路架桥筑坝,都需要钢材水泥等原材料,所以需要钢铁厂,水泥厂等。需要施工机械和设备以及卡车进行施工和运输嘛,所以你需要汽车厂,机械厂,轮胎厂等一系列工厂,需要油田和相应的石油化工等工厂。这一点从建国伊始就开始打好了相关的基础,无论是产能和价格都能够满足需求。还有一点就是我国的教育体系培育了庞大的工程师队伍,就算大规模上基建也有足够的人才队伍足够的施工机械和足够的原材料供应,而且价格都比较合理。换作别的国家来,你有那么多工程师么?你有足够的卡车和施工机械么?你有足够的钢筋水泥么?没有吧,没有的话你是不是需要花钱去进口呢?钢铁水泥都需要进口,这个项目做下来能便宜么?所以很多时候看别的国家不大搞基建的时候,更多的时候不是因为他们不想,而是因为没这个能力而已,不能而已。

知乎用户 JWRed 发表

马上咱们就要还债了, 到时候你就看到这利器双刃剑的另一面了.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拉动 GDP 的同时也会留下债务,是否有利于经济还需要具体核算。归根结底基础设施投资也是投资的一种,虽然属于公共物品,与一般的投资不同,但评价其效果也是要看投资回报成本收益的,不是不分时间地点环境数量一定有益于经济发展的。举一个极端的例子,修一座永远没有人愿意走的大桥对发展毫无益处,白白浪费资源增加债务。

衡量基础设施投资是否得当是比较困难的,其收益不仅体现于过路费等收入,还对其他经济活动有正外部性,而这一好处却是难以准确衡量的。但也正因如此,许多基础设施投资缺乏核算标准,以发展经济的名义上马,留下来沉重的债务负担,对经济的促进作用却不一定显著。另一方面债务负担最终落在纳税人身上而非决策者政府,这种错位更加剧了盲目投资的可能。

即使在中国,过去的基础设施投资伴随着经济的快速增长,许多项目也不一定都是合理的,比如高铁的主要线路里只有京沪高铁是盈利的,当然除了利润本身还有其他好处,不是说不盈利的高铁就不应该修建,但至少应该注意投资应该适量适情况。

现在中国的基础设施投资是可能有一些问题的,比如总体是否已经过于超前,西部投资的利用率是否过低,这些问题都需要具体研究,答主没有明确的答案,但是独山县的事情已经敲响了警钟。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基建拉经济不是硬拉!

从宏观经济学理论来说,政府推动基建,是把需求曲线往右拉,用需求带动经济。但是这些举债投资最终要用税收征回来,税收本身会压制经济,赚到的又会亏回去。

中国可以这么做,是因为国家很大,基础设施很烂,基建除了本身带动短期经济,长期也可以使用,在未来进行产出,可以良性循环。

但是外国,我们一般指发达国家,他们的基建已经很完善了,再去建设,短期可以带来需求上升,但是长期以来,这些设施很难有良好的边际收益,最后用税收填负债的话,经济就会缩回去。

用微观经济学来说,就是边际收益递减,甚至可能有负收益。你很饿的时候,吃一个包子很爽,第二个也很爽,第三个开始爽度下降,到第五个的时候已经吃饱了,再去吃第六个、第七个,就会觉得恶心,还会伤害健康。

知乎用户 阿叉 发表

  1. 高人口密度地区能承担起更多的基建
  2. 基建的边际效用递减,村里没路的时候一条煤渣路都能改变生活,但有了煤渣路后再上更贵的柏油路改变反而不如第一条煤渣路。中国以前在基建上欠债太多,投入基建的效果好。
  3. 人力成本低,人口又年轻,正是投入基建的大好时机。基建还是需要便宜又年轻的劳动力的。

总的来说,人口大国、穷国、年轻的国家基建的效果最好。

第二和第三条都对中国越来越不利了。中国的基建的规模也该慢慢缩小了。

知乎用户 弯刀先生 发表

其实核心还是制度问题,尽管我们的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也借鉴了资本主义中的可取之处,但本质上还是社会主义,有形的手对资源的调配,是可以通过长期布局去实现长远利益最大化的。而基建有两个特点,一是大部分基建都是赚钱慢甚至不依靠基建本身赚钱的,二是基建消耗的资源和资金都比较大。

而外国人尤其是老牌资本主义国家以外的其他国家,基本现在都是学了个半吊子的资本主义,以企业为孤立单位行事,缺乏区域、全国性地资源统筹调配能力,那么搞大基建,如果思路不转变,那基本是没有什么出路的。

其实国内有些人也有这个想法,修个高铁,他们就算车票卖多少张才能回本。修个港珠澳大桥,他们就算卖多少票才能回本等等。但看看高铁修好后对地方发展的带动,港珠澳大桥对珠海各方面的带动,你那基建的钱就不该那个算法了。另外来说,咱们中国幅员辽阔人口众多,所以很多基建是有效的工程。比如高铁,只有一个国家地理上有纵深,然后又有足够多的人口,才有意义。如果光是地方大,人口少的话,就不如飞机了。

我有个朋友在马来西亚搞一带一路基建建设,成天跟我吐槽大马企业和官员,说那帮人傻,老想着通过基建工程赚钱,他说哪有基建本身是赚钱的。但对于那种干几年就下台的人来说,那种功在千秋的事情,他们看不到的,也不愿意干后人乘凉的事情,有可能就是反对派乘凉了

不过我们的基建,也并非白璧无瑕。最大的一个问题就是,我们搞基建的时候,资金使用欠考虑。这种大型基建工程,资金来源主要就是政府费用和银行贷款。对于一些核心地区的重点基建工程,这种回钱快、一定程度上能直接赚钱的优质基建项目,可以使用银行贷款来建造,这些基建工程在第一批建设中基本弄得差不多了。后续几波再搞的大基建,很多都是非核心地区的非重点基建,回钱很慢,只能指望长期地区发展后才能用别的增长来弥补,所以这种基建工程,按说是不应该用贷款来建的,但是由于我们地方政府长期没什么钱,搞基建的时候论证也不足,一下子大干快上,所以还是用了大量贷款,因此也就造就了如今的地方债问题。

经济、金融上的东西,理论和经验其实只能占一部分,很多东西论证的话都是说得通的,都是正确的。但不经过实践检验,是不知道最终会有什么后果的,其实很多就是要靠赌。比如说,特朗普和美联储的很多想法都是相互矛盾的,但每个人都有自己一套能够说服大家的理论,单看的话都对,那么就只能看,实行哪个,实行后效果如何了。再有就是当年经济危机时候我们的四万亿刺激,确实保持了中国经济的稳定增长,这个从当时看绝对是正确的做法,但如带来的不少负面效应也是我们未曾料到的

知乎用户 飞鱼 发表

基建耍耍嘴皮子就能搞成的,其中涉及到很多问题。东西修在哪里,拆迁补偿问题等等。发达国家的基础设施其实挺多的,关键是设备陈旧已经跟不上时代,再加上蛋疼的民主扯皮制度,做一件事情不是这个有意见就是那个反对,修个几公里的路都要修好几年,效率低下。

发展中国家就更别提了,贪污严重,拨款下来一半以上都进了个人腰包。相比之下,中国虽然也贪污但是官员得靠着政绩往上爬,一边捞好处一边还是要干活,再加上中央集权,把东部的财力通向西部,东部地区虽然不高兴但畏惧中央压力也不敢说什么,所以很多大事才能办成。

其它国家没有中国那种特殊体制,像美国就是一个小政府,罗斯福时期倒是干了不少工程那个时候中央政府的权利是最大的,之后印象中也没做过多少大工程了,现在连一条高铁都弄不成,扯皮的太多了,利益已经被分割完成,被动奶酪的一方使劲折腾,国内任何改革难如登天,美国总统也就只能在国外发动战争找存在感了

知乎用户 骆驼蒂尼 发表

在一百五十年前,法兰西第三共和国政府曾主持过规模巨大的基础设施建设工程。法国的铁路运力以每年 10% 以上的速度高速发展,房地产业飞速膨胀。在巴黎,房地产的投资回报率高达每年 71%。而与此同时,法国全国的资本回报率却仅有 2%。

这种完全不可持续的发展直接断送了法国的经济。在法国的铁路运力以每年 10% 增长的时候,法国的资本总规模增加速度却只有不到 1%。以至于大部分基建长期闲置浪费,随后举债扩大基建规模的国家政府无法承担其维护成本,各个基建部门裁剪人员,整个国家陷入衰退。在债务最高峰时,法国政府几乎背负了三倍于庚子赔款的债务。在随后的几十年里,法国政府长期赤字,只能靠发行国债和缩减公共开支度日。在经济衰退的前提下,大量无法积累财富的年轻人选择推迟生育。法国随后陷入了长期的人口危机之中。而马奇诺防线也正是在法国人力紧缺的背景下,试图以公事和要塞弥补服役军人数量不足的权宜之策。即使法国的战略家明白机动作战的意义,依旧不得不耗费巨资修建马奇诺堡垒群。因为人力危机,法国已经无法负担一支能在德法边境对峙的大规模常备军。

知乎用户 黑化肥不会挥发 发表

因为在别的国家的普通公民看来,拉动 GDP 的好处相比于提高税负水平的坏处不值一提。

知乎用户 女人的刚毅 发表

转载 2016 年的北京商报的文章一篇,希望该文章能够为题主了解相关内容提供一个视角:

地产和基建,中国经济的解药还是毒药?[1]

北京商报

在中国经济下行的行情中, 房地产和基建仍然势不可挡。2016 年, 在销售额大幅增长的背景下, 房企加速囤地。截至 8 月底, 年内抢地积极的房企合计拿地 4093 亿元, 整体看, 相比 2015 年同期的 1864 亿元上涨了 120%。

最近两个月, 国家发改委密集批复了 12 个基建项目, 总投资规模达 2849 亿元。如果房地产投资不出现大幅下滑的情况, 专家估计下半年基建累计同比增速将反弹至 25% 左右, 从而带动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在年底回到 10% 左右, 大致和去年持平。

地产投资和基建投资向来是稳增长的两个 “法宝”, 道理很简单。地产投资占到了总投资的 1/4, 基建投资占到接近 1/3。两者合起来已经是投资的大半。投资中剩下的相当部分是制造业投资。在经济放缓的大势之下总需求疲弱, 去产能压力加大, 实体经济中的制造业企业显然不会有太强投资扩产的意愿和能力。

稳投资、进而稳增长, 任务只能落在地产和基建肩上。如今几乎所有人都会说, 通胀之下, 资产缩水, 只有买房子才能保值增值, 开发商和购房者基于这样的市场共识, 一同添柴加火烤热土地市场。

截至目前, 已发布中报的房企达 101 家, 营业收入总额 5228 亿元, 同比增长 37%。但值得注意的是, 房企资金杠杆大幅提高, 资产负债率达 65.68%, 负债总额高达 3.74 万亿元。

房地产之于中国经济 “责任” 重大, 以至于“大而不能倒”。房地产是否稳定, 直接决定了中国居民家庭财产的状况, 以及金融系统当下和未来的状况。而房地产去库存是否顺利, 成为经济转型能否获得喘息和突破的关键。

疯狂抢购致地价高涨, 杠杆高企, 风险重重。房企激进, 一旦未来房价涨幅放缓, 高地价的压力将集中爆发。7 月中央政治局会议首提 “抑制资产泡沫”, 国内监管政策与资产泡沫的博弈已从观望进入实质介入阶段。

一个问题总有此消彼长的两面性, 资金大量涌入楼市让实体经济丧失了造血功能, 吸干了实体经济的元气, 在全民为了房贷努力奋斗时, 自己的偿还能力却在变相下降, 这便是房地产绑架中国经济的逻辑。

随着基建投资的高速增长和资本存量的快速积累, 简单粗暴的投资必然不会是长久的良方。上一轮货币宽松和财政刺激的环境下, 国企盲目投资酿成的苦果直到今天仍在发酵。去过剩产能的战役里, 还不起债的大型钢企煤企事实都在为 “昨日” 的野蛮投资买单。

如今的基建投资仍然面临效率的老问题, 这些基建项目如果不能够拉上民资一起干, 依旧无法激起中国经济的活力与热情。而一般投资如把控不当极易导致产能过剩, 在化解过剩产能的当口, 此险不得不防。如今的投资绝不能够救助落后产业, 这是避免 4 万亿后遗症的警钟。

因此引导房地产市场的理性投资、基建项目民资的有效进入, 直接关系着房地产和基建投资, 更关系着它们到底是中国经济的解药还是毒药。


参考

  1. ^http://www.zhaoshang800.com/news/n-29025.html

知乎用户 casey 发表

看看问题底下多少反对的就知道了。

人嘛,都想快乐过此生。子孙后代,国家兴衰,关老子屁事儿,凭什么花老子的钱,在老子看不到的地方建些老子用不到的东西。人只要想反对一个东西,那必然能找出一万个理由。

当真有几个国家想要伟大复兴呀?当真有哪个国家现在的人愿意为未来可能都看不到的后代赞家底呀。

干正确的事,往往又难又挨骂,还不敢说 100% 能博出未来。

它需要伟大的国家和伟大的人民对未来的执着。

知乎用户 大忽悠 发表

动脑子想想为什么大陆地区与香港地区均有高房价的困扰,而大陆地区几十年来和磕药一样搞城市化,扩大城市面积和翻新城市布局。而香港天天喊房价高、居住面积小,开发大屿山和围海造陆却进展缓慢?

对多数人有益的东西不一定对某个特定群体也有益。

知乎用户 为谁零落为谁开 发表

基建本身并不重要,重要的是 “以工代赈” 中的“赈”。

美利坚的基建确实差,但是很高效。而某个基建大国,将信送到超偏远地区,耗费巨大的人力物力,仅仅只是为了一封信,而且一年也没多少封信,却要开辟额外路线,安排邮递员。看起来好像人的感情大于冰冷的商业利益,实际上超偏远地区应该富起来,搬出去才是。

所以说,基建搞多了没什么用,反而将大量资源维系在低产出的领域。本身不靠资本主义市场经济运作,就会出现这样的低效率。

基建的目的,是为了将钱发给最底层最需要钱的那群人,保证他们的就业,保证他们的基本生活,一定程度上促进消费。而这种情况一般出现在经济衰弱或经济危机时期。

凯恩斯主义就喜欢搞 “以工代赈”,当然重要的是赈济。罗斯福新政、德国在经济危机时,就喜欢搞基建,赈济底层失业者,摆脱经济危机。

当代美利坚,更是直接赈济,直接发救济金,倒逼麦当劳这样的资本家提高工资来招人,资本家麦当劳骂骂咧咧。穷人有钱了,就能促进经济的内循环,从而振兴经济。

赈济失业者需要大量的钱,刺激经济也需要大量的钱,一般都需要举债。在前期,财政收入可以填补债务,到后期债务跟不上,就需要想办法搞钱。搞钱的方式也有很多黑暗的手段,比如对犹太人下手。一旦资不抵债,完全弄不到钱,下场就是大量印金圆券,导致恶性通货膨胀,彻底崩坏。

知乎用户 宁波雅父 发表

因为压根儿没大用!

适量的基建是必须的,毕竟关系到国计民生。但如果超越了国人的需要,那就有借机中饱私囊的嫌疑了。并且,很多基建项目,无非是钱从某些人的口袋转到另一些人的口袋,并不能真正创造财富。

知乎用户 吴贝贝​ 发表

基建,最大的不被采用的原因,是投入的主体不是主要获利的主体,同时投资收益很慢。因此需要制度支持。

**基建的正的外部性很强。**比如区域交通基础设施建设起来了,高速收费和铁路收费收益很少,大多数地方都亏损。但是地方经济可以在交通成本降低的基础上慢慢打开其机遇。世界是不是平的不知道,但是全国设施网络建设让国内变得很平。

区域性基础设施让地方政府获益,然而主要投资是建设方承担,建设方都是国企。这样做的制度基础就是公有制和集中专制。**这也不是所有时候都可以做的。**这需要国家发展的原始积累,主要需要的是中央财税的资金积累和产业链产能积累。所以可以看到我国基建狂魔不是分税制改革之后一瞬间就热启动,而是滞后了一段时间。

所以现阶段美国学不来,美国联邦制国家权力很虚,即使可以通过货币超发找到钱,但是没有产能支撑。

而一带一路的国家,和我国进行要素互换,以人民币负债搞基建,未来通过资源还,这背后需要国家得拥有资源或者有资源调配能力才可以做到。类似于我国 1960 年代接受援助得到了跨越性的发展,然后艰苦奋斗还欠债的情景。

知乎用户 ding yi 发表

两德统一后,原西德开始为东德搞基建,政府出钱,但是确采取高利率的金融政策,目的为了避免通货膨胀。

所以原因很简单,基建确实可以把 gdp 数据做上去,但是弊端之一就是通货膨胀。

ps:当年英国经济不好,应该采用低利率,刺激经济,但是为了跟随德国的经济发展,采用了跟谁德国高利率的金融政策,但是索罗斯认为英国不可能长期坚持这么高的利率,开始一场为后人所乐道的狙击英镑之战。

知乎用户 档立 发表

笑,美国鸡剑天下无敌

XFH 也配谈

知乎用户 法卡洛夫 发表

基建只是对最底层人撒钱。石场、砂场、钢厂,沥青厂,运输车队,工程队,工程局,劳务派遣,设计院。这几个行业哪一个不是社会最底层?这些钱都花在这些人身上了。

基建的比较大的副作用就是,石场砂场涉黑较多,给当地提供的岗位薪水较低,造成环境污染较重,当地村民生活条件改善有限。

砂石场就应该收归国有,根据项目统一调配。

说白了,基建依旧是拿自然资源换 gdp。

拿自然资源换 gdp 效率太低,越到后期,越乏力。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

知乎用户 asdf-quark 发表

首先,被很多国家都广泛采用过,并且正在广泛采用。很多国家通过基建拉动经济的效果也很好,包括美国。

其次,基建本质上就是钱的游戏,或者就是债务的游戏,没有制度制约的债务游戏,大家一定都玩得嗨起来。

最后,基建有一个很有意思的属性,就是投资决策和收益主体利益趋同,同时成本 / 债务又具有公地属性,导致投资收益率变成一个形式约束。

知乎用户 victor King 发表

钱从哪儿来?

印钱后的预期做了吗?国债有人有信心买吗?

知乎用户 aogutu 葛忠涛 发表

经济手法里,有一种账目玩法。

能把账记得天花乱坠,超级复杂,就可以凭空多出钱来。

大家以为钱多了。

别的国家体量不够,无法从贫困起步玩账目玩法。

~

打比方:如果东三省可以把大部分人的日常消费记录成账目,还合计到一个系统里,再玩些记账花样,东三省就可以马上凭空变成经济繁荣区。这时候东三省想花钱都可以大手笔。

~

改革开放,主要繁荣的是中国的账目,这个账目只有我们自己能破,别的国家戳不破。

这在经济时代,金融时代,是非常正面的玩法。

~

所以,现在美国想找人接盘危机,我们也在对外寻找平衡账目的机会。

如果我们的账目加入了大量的外国的账目内容,大家就更难戳破了,何况大家同坐一条船了。

美国一直玩的是吸星大法,我们玩的是北冥神功。

知乎用户 东平大院 发表

请记住,人口红利期你没把基建搞到位,之后就很难搞了。

美国欧洲都是样板,日本人口减少,之前基建已经很厚实,此处可以忽略。

经验之谈:

随着服务业占比持续升高,拉人去挖土扎铁打桩抹灰会变得非常艰难,非常贵,非常慢。

美国现在还建得起大古力吗?建得起胡佛吗?高铁能搞得动吗?州际公路体系还能弄成吗?

总有砖家瞧不起铁公鸡 GDP,美国 1880 到 1980 的基建百年史是否值得翻出来打脸?

纽约州的运河体系你现在做个来看看?

基建压根不是什么拉动 GDP 的问题,它是决定几十年上百年后国家面貌的重要一步,

可以说是仅次于教育、法制、税制的存在。

别太关注基建产生的 GDP,它的数值不重要,

重要的是 “能干的赶紧干完,干就完了”

知乎用户 杨影枫​ 发表

这个问题好比问:

既然上清北是提升工资的利器,为什么很多学生不去读呢?请问上清北有哪些弊端。

大规模基建是国家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中的一个表现,需要足够的资本积累、人才积累、技术积累以及产能积累,进行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进程国家会出现快速的 GDP 上升,而且随着劳动力价格土地价格上升的原因,基建很快也会变得昂贵而不再划算。

所以不是你想上清北就能上清北

那么基建产生的债务是问题么?答案取决于

1 债务是本币债务还是外币债务,如果是本币债务的话那它本质是一种税收而非债务。如果是外币债务,则存在着美元潮汐带来的风险。

2 基建产生的生产力提升,如果基建可以带来足够的生产要素优化,那么未来的潜在增量收益完全可以替代基建债务。

换句话说,就是你借钱上清北有没有风险这件事,取决于首先你借的是高息贷款还是父母的钱,其次是你在清北到底学到了多少

知乎用户 Faisdodo 发表

因为其他国家不能随便发钱然后利用房价把债务转移到民众头上还美其名曰建立蓄水池控制通胀。

知乎用户 勃玻色子 发表

大基建的本质是透支未来,大兴土木首先要配合央行的大放水,也就是印钞让货币数量增加. 凯恩斯主义这套东西从来都是把泡沫无限吹大,让周期延后. 但是大周期依然是避免不了的. 现行中国央行的放水规模对比全球各国还不算大,所以还是有很大操作空间和政策工具可以使用的. 至少能撑到 2024 以后的样子.

至于以后?引用凯恩斯的名言:“往后我们都死了.”

知乎用户 higgaraa 发表

基建当下的效果是快啊。但是你想过吗,这么多房子,道路,地铁,未来难到不是一笔巨大的财政负担?这些玩意儿 30 年以后怎么办?50 年以后呢?越来越高的维护费用谁出?房子倒了,路塌了,怎么办?

相比较而言,考消费拉动 gdp,可能数值不高,但是稳定那是真的稳定,可持续也是真的可持续。

知乎用户 海水浴场的小号 发表

砸基建是 “盐吃猫粮” 砸完了是需要填窟窿的

砸成功的有大萧条的漂亮国——二战前后全球经济把窟窿给填了

砸失败的看看法鸡——马其诺防线也是基建来着 结果学美国砸基建没美国的运气 大半个非洲都没在二战前把法国这口气缓过来 二战前的法国甚至可以说是个全民疲敝的状态

知乎用户 艾萨克里斯蒂娜 发表

基建能拉动 GDP 的主要原因是要有需求,就拿简单的农村盖房子来说。

20 年前不会想着修四层带天台,现浇框架的农村小别野吧。现在基本都是了。

我们那边的有一个乡,专门出产挖掘机司机,都是带同乡,带亲戚,这个行业在我们那边已经几十年了。

当地只有三所高中,人均受教育程度比不了沿海城市。年轻人的出路是两条,一是去服装厂打工,当地招工的老板多为浙江人。二是去工地,做做架子工,泥水工,木工,这是传统老三样。最高级的就是开挖掘机。

工资一直稳定且长久,工作也相对好找。

所以一般老一辈的缝纫工,泥水工,架子工都会把子侄托个门路去学挖掘机,在当时也算一条不错的门路。

挖掘机收入 2021 浙江的平均收入应该在 9500 左右,稳定月薪。而且事其实不多,折合日均八小时不错了。如果去艰苦一点的地方或者日均十小时工资会更高,遇上吨位大的 40 50 吨的。月薪 13000 也好说。

我们那边还有一个特点,特别抠,特别能攒钱。加上挖掘机在 2000-2010 年间算是当地比较吃香的行业,娶媳妇都容易。

那一代 80 后的挖掘机手百分之 90 都买房了,买完房子就翻修老家的房子。一个个大平层,四层往上,一个房子不带装修就 40 多 w。

10 年后缝纫工,架子工,泥水工,木工的工资也跟上了,村子里几乎人人翻修房子。

这就是需求。所以不要再提内卷什么的,一个抠字过上一般小康生活不难的。

上面说的不过是需求的附属品,真正的需求是 90 年代南下打工的厂工们有的是翻山过去,有的是坐大巴,有的是开拖拉机,嗯,没错手扶拖拉机。

那时候遍地工厂开工,想也不应该比现在的印度好,订单贸易等逼着我们把路修好,路修好了需要水泥就建水泥厂,水泥厂有了就要有人来修路,就有了泥水工,架子工,木工。

进而设施更好,有更多的订单,就修更多的工厂,招更多的泥水工。然后招更多缝纫工。

然后泥水工缝纫工又拿钱回家盖房子,钱用完了就又回来上班。

就在这种无限套娃中发育起来了。

究其原理,究竟是 gdp 带来了基建,还是基建带动了 gdp。这很难去说明。

那么如果有个国家要效仿,至少要先有适龄受教育的工人,再有持续不断的订单,再有做好做大的决心,把赚来的钱全部拿去修路。再培养更多的工人,进更多的厂,修更多的路,造更多的房子,接更多的订单,招更多的受教育工人………

去哪里找

知乎用户 纯白的飞鸟 发表

大基建是大投入,投入需要非常多的钱,钱要么向百姓收税,要么向富人收税。

富人的税收不上来,只能收穷人的税。

穷人的税是有极限的,从 20 多岁算,差不多就是工作 30-40 年,剩下的时间如同熬干的茶,没有什么潜力了。

假如有种工具,作为利益交换放大器,用极小的利益,换取穷人 30 年的税收,那不就有钱了吗?

但是这种东西肯定不可持续,因为欲望是无限的,当工具已经不好使的时候,就得变换门庭,换一种工具。

简单说,穷国一没有工业化,缺乏基础基建能力,靠买成本太高,家里没矿是玩不起来的。

二没有掌握这种工具,运用工具的能力,挖掘穷人的潜力,即没有稳定的大量金钱获取来源。

三过度私有化,除非危机到来达成共识,不然,没有人会愿意作利益的代价承担者。

四基础架构太贫瘠,没有哪个国家的大基建,靠大字不识的人规划,引导。规模宏大的工程需要太多技术型人才,当然干活的倒是要求不那么高。

缺乏基建的工业化生产能力,缺钱,缺人才,缺乏承担利益代价的共识,什么都缺怎么玩?

你问发达国家,发达国家早都搞过了,英国,法国,美国,日本等,历史的发展哪来那么多弯道超车,只不过是加速了进度,该有的步骤大部分还得有,我们并没有太特殊。

知乎用户 知乎用户 okeanp​ 发表

还是那句话,钱从哪来?

知乎用户 卡拉迦迪斯​ 发表

基建不是拉动经济的手段,基建是再分配的手段。

知乎用户 娱乐人间 发表

用过,后果很惨

知乎用户 西北偏北​ 发表

因为大多数人对基建的代价没有充分的认识。

以为基建狂魔是个褒义词,其实嘛,是个中性词。

如果不懂基建的代价,我说个大家能理解的 - 自己家盖房子,要付出什么代价。

1. 你得有钱,你要去搬砖挣钱。。。

2. 没钱你得贷款,贷款得还钱。

3. 你得拿到各种手续证件

4. 你得处理好和周围邻居关系,要不就是打架,挖墙脚

5. 好不容易盖好了,你得装修,上水电气网。

6. 最后你得继续维护你的房子,修修补补。

简单说,得出钱出力,害得持续维护。

好了,做基建一样。首先得有钱,基建有国家项目,省级项目,市级项目以及更低的。国家级不缺钱,原因你懂的。省级也问题不大,市级及以下嘛。。。而且不缺钱不说,你知道做政府工程要账多难吗?为啥总理帮农民工要工资嘛?至于什么人能接下大工程,你没点数吗?

其次,基建债券知道吗?专项债券从国家到省市都发,问题是现在地方债这么严重,你觉得这钱还是不还?

最后,基建维护要钱,你给大山山路十八弯的村子修路,送水电气网,这是应该的,因为是生活必需品。但是修奇观。。。谁来看,维护起来钱谁给?

说白了,这是经济账又是 ZZ 账,ZZ 账保基本生活设施就行,再多就是奇观误国了。经济账的话,谁为这些基建买单,支出收益合不合理。你修一条合肥到上海的高速收益高,还是修一条一样成本的新疆县若羌县内高速收益高?

知乎用户 炎夕​ 发表

某人批评了我的批评,又不允许评论,只好把反驳贴在这里了。

首先这个题目就是基建,这位以法国为例的答主大部分也说了修铁路、维护基建投资公共开支这些问题,只是答主在回答的时候自然不自然的就把基建和房地产、和修军事工程混淆在一起了。对于批评房地产泡沫和军事工程上花大钱买个心安,我不反对。无论谁拿历史上的任何时候的任何国家的房产泡沫和穷兵黩武来居安思危,我都觉得可以说说,有则改之无则加勉。中央现在对于房住不炒可能看的比我们普通人更深刻与紧张。

其次我想说的就是躺着赚钱要不得。当年的老牌资本主义国家有殖民地可以剥削,有金融资本可以扩张,大部分人都不想再苦哈哈赚制造业的钱了吧。答主的第二个错误主要就体现在把基建隐隐和法国人吃国民福利联系起来,忽视了基建服务制造业和整合地区产业资源的主要作用。

最后我想说我没否认基建中可能会存在浪费啊,任何资源的投入都是应该精打细算考虑性价比的,只是基建算的是大账,就好像不能用铁路公司的盈亏取代社会的长期效益来衡量铁路投资的价值。但不管怎么算,那种荒地巨楼、开发区鬼城和豪华政府大楼都应该被批判和追责,因为错的不是基建,而是官僚主义和腐败。

贴一下我自己之前的批评:

头一次听说法国的衰落是因为基建。。老牌殖民帝国痴迷于从全世界赚最容易赚的钱:剥削殖民地的原材料和不对等贸易,还有金融资本输出。这个号称高利贷帝国主义的老牌殖民大国,被当时人口大它一茬的后发国家,诸如美国、德国、苏联一波波的赶上和超越,恰恰是输在在了苦哈哈的制造业上。基建对于制造业有多重要,看看现在的印度就行了。德国为什么会率先建起高速公里,美国为什么建了当时世界最长的铁路,俄罗斯。。法国当年可是沙俄最大的债权人。

还有。。答主好像觉得谁都可以搞大基建?你以为是村口修条路呢?大基建是有门槛的,强有力的政府,遍及社会的组织和动员能力,好像不是这个世界的标配吧?非洲无数的小国想基建,老欧洲想更新基建,美国想基建回归,印度想白嫖基建。。咱都不说远的,就说给农村修修水渠挖挖水库,保障农业生产用水,防旱防涝,你让当年的民国和当代的印度试一下先。

知乎用户 月亮和六便士 发表

基建如果不能产生稳定的现金流回报,那么迟早会因为后续的维护成本成为债务黑洞。

凯恩斯主义就是打鸡血,事急从权。打那么一两次,感觉很有精神,总打可能就要死人了。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花钱能消除一定的烦恼,为什么不一直买买买?

因为财务状况不支持啊,什么?刷信用卡刷(赤字)?砍手一时爽,还钱火葬场。

搞基建是件非常烧钱的事情,全世界所有的政府的核心工作都围绕着财政,也就是就千方百计研究怎样搞钱。怎样花钱还用得着你教啊?

知乎用户 阿富汗小霸王​ 发表

大家有木有发现现在一二线城市基本都是四五个火车站,有人说人口在增加需求在增大,就暂且不论!

好多三四线城市甚至下面的县城,都两三个高铁站,一条线都新增一个站了,增加公务员就业岗位?要产业没产业,也就过年火车站火一把,其他大部分时候空空落落,,,

知乎用户 百事可爱 发表

谢谢邀请,我觉得题主应该是历史没学好,或者说没有学过历史。

你知道罗斯福新政,美国大萧条吗?

玩基建这一套,20 世纪 30 年代,资本主义国家就玩烂了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既然潘石屹给哈佛捐款就能让他儿子上哈佛,为什么我爸妈不采用?

知乎用户 wdy 发表

当年中国改革开放初期就开始大规模的规划基建。为什么中国行外国不行,他们做不到?因为我们大,人口多,有潜力。外国银行,非政府组织对我们的远景非常看好。同时中国政府执行力非常强,说白了不受制约的制定计划并能实现计划。对比印度,他们也被看好,也能拿到各种贷款,他们也有计划。但是实现不了。因为印度各邦政府,议会各自有自己的想法。包括老百姓也有自己想法。想象中国一样高效实施各种大型基建项目,比登天还难。这是体制差异造成的。类似可以看到,更难的像计划生育,像殡葬改革,现行的房地产政策等等,在其他任何国家都无法推进的一些大规模翻天覆地的颠-覆传统和社会的政策。在中国就可以高效的实行,畅通无阻。中国的经验是特色的,独一无二的,想复制不那么容易。

知乎用户 相逢不晚 发表

因为基建也是需要条件的,比如相关人才,器械设施,有的基础建设投资大,回报期长,比如高速公路,一个国家一个国情,有需求才有动力,欧美发达国家基础设施已经饱和,不需要,也没必要再进行大基建,中国为什么搞大基建,因为人民有需求,西部很多地区基础设施仍然非常落后,所以大基建既能拉动经济,又能改善人民需求,何乐而不为呢,而更多的国家则是很简单的原因—连搞基建的钱和人都没有

知乎用户 HEMI 发表

基建是拉动 GDP 的利器,但是基建本身也是需要很多钱和人力来支撑的。

现在的西方国家似乎已经陷入了一种比较纠结的状态。几十几百年前的基建设施都要翻新了可是却找不到人力和财力,人民群众怨声载道可是政府却为了政治正确把钱用在一些其他的地方,改善基建的呼声年年有 可就是没钱。

比如我现在所在的加麻大,虽然那些有年代感的基建还能用,但是很多时候却并不能让人完全信任。拥有几百年历史的 TTC 地铁线路如果好好修缮那肯定可以成为这个国家的名片,可他们就是不这么做;宁可让地铁三天两头的出现信号故障也不去修,宁可让每年跳轨自杀的人数蹭蹭上涨也不愿意装屏蔽门,宁可让时有时无的信号成为主流也不愿意为了方便民众去装一个完整的网络系统。宁可让人民群众天天骂也不愿意去管这些事情。

你说西方国家没钱?不可能啊资本主义国家有的是钱,为什么就是不做呢?其实恰恰正是因为财政问题才导致他们不愿意修的。

西方国家动不动就喜欢把人权挂在嘴边,而他们讲人权的方式就是给人发钱。这一次疫情大爆发因此而失业的人占了绝大多数,因此为了政治正确加麻大政府开始不停的发钱,每人每月两千加币,这种在西方国家被认为是 “扶贫” 的举动已经被国内一群人吹的要上天了。

殊不知钱再多也有发完的一天。加麻大那么多人每人每月两千块的发,一年要花掉多少钱?给你一百个金山银山也不够用的。翻修地铁,修理马路这些基建哪一个不需要钱?你在一个地方用了钱,那么在另外一个地方能用的就会少一些,这个是亘古不变的真理。

而西方国家为了政治正确,为了所谓的扶贫去把钱就这么打水漂一样发给人民群众,美其名曰扶贫。你看我们西方国家多么讲人权多么民主!人民群众得到了拯救我们真是个天才!而那些因为基建不行每年发生事故死伤的人,他们直接选择性的无视了。毕竟能看得见的表面功夫要做好还是更简单一些是不是?

搞基建?没钱你搞什么基建?但是为什么会没钱西方国家心里真的就没点数吗?

知乎用户 岁月如歌 发表

基建就是一个庞氏骗局,所有无本生意都是庞氏骗局。

为什么其他国家不用?发达国家早就试过了,最后要么靠战争转嫁危机,要么直接崩盘。剩下的那些小国,太穷,人太少,地也太少,基建维持不了多久就会完蛋。

基建有用吗?肯定有,看着肯定是漂亮了,代价是什么?基建是投资高于回报的,不是说回报很慢,而是基本不可能赚钱,赔的钱从哪来?以前还可以出去抢,现在只能多收税了。一直赔钱的生意谁也不可能干下去的,只是中国人够多,地方够大,到现在都快支撑不下去了。基建简单吗?肯定简单,花钱当然容易,问题就在于你有多少钱?可以花多久?而且你再有钱也经不起一直赔啊,基建的最后结果就是一地鸡毛,有钱发烧可以稍微玩玩,千万别过度。

知乎用户 知乎用户 2FA5X4 发表

因为他们无法转嫁债务。

一开始大兴基建肯定没钱,只有地方举债搞、这样会拉高 zf 债务,不久就搞不了了。但我们可以卖地,其实就将债务转嫁出去了。以后估计不会搞了,负债率太高了已经

知乎用户 Edward 发表

因为体质不同

我国政府收入除了税收以外还有土地出让金,土地出让金占地方政府收入接近一半,土地出让金占房价的一半左右。

我国官员的考核标准以 GDP 为主,投资可以直接快速拉动 GDP;地方官员以搞大规模城市建设为中心,不管值不值得建,先建了再说。

我国银行绝大多数是国有银行,银行很喜欢贷款给地方政府或地方政府的融资平台,因为银行认为地方政府有地皮有信用,不可能破产。我国各级政府的债务已达约 100 万亿,约等于我国一年的 GDP 总和,多数地方政府(尤其四五线城市和县级政府)依赖借新还旧处理地方债。

外国的各级政府基本是各管各的事,税收要先满足公共服务开支,不太敢也没有动力大搞基建。

这样做的好处就是可以使经济保持高速增长,基础设施可以快速建设,让百姓觉得我们是跨越式发展。弊端是房价高企,群众生活压力大,造成了一定的资源浪费和重复建设,贫富差距扩大,生育动力不足,老龄化提前到来,年轻一代有无力的感觉。

还有一个比较棘手的问题是地方政府债务问题。

知乎用户 何谐 发表

在太平洋的海岛上 有这样一群土著

他们看到白皮肤的人来 建了建了一条又长又平的路

然后有个人拿着两块布不停的挥

就会有一个长着铁翅膀的怪物下来 留下来无数的箱子

有些箱子白皮肤的人搬不动 就会让土著人来搬

作为交换白人给土著人他们从来没尝过的美味珍馐(巧克力 午餐肉 可口可乐 etc)

但是 过了一段时候 白人离开了 带着他们的铁翅膀怪物 还有好吃的东西

土著人很想白人 于是也弄了一条(看起来)又长又平的路 让高个子的 拿着两片棕榈叶 对准天空挥舞

可是白人和长翅膀的铁皮怪再也没有来~

某些国家和某些基建对 GDP 的意义 和土著人的装模作样

没有任何区别

知乎用户 一拳打哭女神 发表

弊端嘛。

很多大 V 不愿意说的。

弊端就是基建结束后,怎么安排基建工人,很麻烦。

当然,现在的世界,说难听点。

也不是谁都能拉出来搞基建的力量。

知乎用户 鲁毅 发表

基建不是直接拉动 GDP 的利器,或者说基建需要一套配套的组合拳才是拉动 GDP 的利器,大多数国家打不了。至于这一套组合拳是什么,看看卢旺达与中国的共同点就知道了,或者说看看卡加梅和中国人的共同点就知道了

知乎用户 推特就是你的榜样 发表

大规模基建在某些情况下是有作用的,他的作用有很多方面,拉动 GDP 只是一个附带功能。

知乎用户 萧萧鱼 发表

首先,基建是国家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基础,不是什么拉动 gdp 的利器。

其次,基建绝不是想建就能建。比如印度、孟加拉,你以为人家喜欢挂在火车上出行?比如古代中国,你以为人进京赶考喜欢走路?比如非洲,你以为人家故意不通电网欣赏美丽星空?错了,基建要能力,没有能力,你想归想,就是白日做梦的想。

那个大 v 东南亚漂 说尽基建的坏话,但很显然,基建改变了中国的面貌,提高了国家实力和人民生活水平。老家以前烧柴、挖井喝咸水,现在用天然气、喝自来水,这也是基建。信口雌黄的人大家真要警惕!

知乎用户 山豆几 发表

因为基建是会收益递减的。

不过中国国情特殊,基建不只让产能特别大的钢筋和水泥有消耗的地方,还能提供大量就业岗位,更能改善解放军的部署效率。基本上不会造成材料浪费。

不是个个国家都有这些显著的需求,所以他们投资基建的话,收益更低。

知乎用户 怀疑一切 发表

这个问题需要区分一下 “国家” 这个概念

第一 已经完成国家一体化的国家

像中欧美日韩等,就是已经完成国家一体化的国家,就可以类比成一个人

对于人,基建就是发育这个人的骨骼

人只有在生长发育期,才会长骨骼

国家也一样,只会在生长发育期,建设骨骼才有意义

所谓意义,就是基建之后有人会去用,基建会成为国民集体奋斗意识的杠杆放大器

相对应的,人老了,就是铁打的骨骼也用处不大,因为人不想动了

顺便说一句,在国家一体化的集团里,中国一体化天梯排名第一

所以问题核心在于,这个国家的国民集体意识还想不想大折腾,如果想,基建就有重大意义

中国的国民集体奋斗意识起源于新中国,兴盛于改革开放,目前蓝星第一,但也已经背驰了

像欧美那样,国民精神上已经衰老的国家,基建已经没有用了

第二 还没有完成国家一体化的国家

像非洲的各种国家,只是名义上叫国家,实际不是一个整体

就好像一堆肉放在一起,不能叫一个人,这些国家有的更像是一个大型的集团公司,或者领地面积比较大的土匪,这些组织是不可能具备推进构建社会形态的能力的

比如印度吧,离国家一体化,必须至少需要一次血流成河的社会革命,先一体化了,才有讨论基建拉动 GDP 的资格

知乎用户 天马行空 发表

首先,你得大多数东西都是自己生产的才可以,你再看看还有几个国家符合

知乎用户 小鬣狗 发表

这种玩法再现阶段对于选举政治不太适用。工程建好了,本届政府下台换班子了,前面勒着裤腰带举债搞建设,后人摘了桃子,选票流失的责任他们担不起。

知乎用户 布琢思 发表

基建拉动 GDP,如果现在所做的基建都能在未来收回投资,还能产生经济效益,那么这样的基建对于政府来说肯定是越多越好。比如各个一线城市大修地铁,这笔账肯定是能够算清楚的。

但是对于一个县城,也大修地铁,很明显就是亏本买卖,这个时候,就是前任拼命花钱拉 GDP,后任吃糠咽菜还债务。

基建拉动 GDP 本质上是一锤子买卖,基建完成以后,没有新的基建项目,GDP 就会直接掉下来。

有些国家,人口少,或者分布分散,对基建的需求弱,负债搞基建不会产生效益

有些国家,经济水平低,没有资金去投资搞基建。

有些国家 GDP 已经达到很高水平,人力成本提高,搞基建项目的成本会大幅提高,从而使基建项目在经济效益方面变的不可行。

有些国家,搞基建项目,无法搞定各种利益集团的不同诉求,最后变成一堆扯皮。

有些国家,本身社会治理就有很多问题,搞基建只会造成官员腐败,豆腐渣工程。

所以能够大搞基建的,基本上只能是欣欣向荣的发展中地区,没到或者过了这个阶段,要么没能力做,要么做不成。

知乎用户 icecliff 发表

和国家需求有关,其他国家也有类似的时期,卡内基大炼钢铁的时候也挺疯狂的。

知乎用户 esLint​ 发表

建了,用了,才能拉动 GDP,没用等于倒贴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他们不是不想。

技术优势是美欧最倚仗的战略资源,而人力优势也是我们最宝贵的战略资源。美国已经觉醒并开始掐断对我们的技术输出,为什么我们却不重视自己最宝贵的战略资源,还要去美国帮他们修桥梁修铁路。没有中国的帮助,拜登的几万亿基建法案,能建成几座桥几米铁轨??

全世界都在享用中国的廉价劳力和超高性价比基建,给他们当地带去便利甚至腾飞和超越。亚非的落后国家不说,这种发达国家,说白了,纯属利用。他们,只要大量印刷美元就行了。

那我们从这些国家得到了什么?几个中国基建企业的业绩?几万个中国劳工的工资?如纸一般的国与国友谊?以及最终在关键问题和底线问题上的反目甚至背刺??

大量的劳动力曾是我们经济建设的战略性武器。输入国外廉价劳动力技工科技人员更是发达国家缓解人工匮乏,人才匮乏,老龄化和高昂人工的法宝。但反过来,到最后真的对我们来说百利无一害吗?亚非的落后国家也是,我们现在无私援助,跟你称兄道弟,当他们稍微发展起来解决了温饱,需要更高层面的技术发展的时候,你看他们会不会转身投向美欧的怀抱,到时候谁才是他们的新老铁。

很多人的思想还局限在是百年前的闭关锁国才导致满清落败的错觉。但 100 年后的今天,已经不同。美国已经开始觉醒,新形式的锁国政策不断出台,对我们的技术封锁,贸易封锁,排挤中企,制造业回撤,一系列战略层面的打击动作,值得警惕和深思。

知乎用户 股海幸运儿 发表

一、为何选择基建投资拉动经济增长

基建俗称 “铁公基”,主要是指铁路、公路、机场、水利、桥梁、隧道、港口、发电站之类的基础设施建设,上下游行业众多,涉及钢铁、水泥、砖瓦、陶瓷、玻璃、铜、铝、家具、化工、纺织、五金、电梯、房地产、电力、网络等 30 多个行业,对 GDP 的贡献约 30%。

选择基建行业大量投资来拉动 GDP,是因为财政支出的乘数效应,就是国家每花 1 元钱,能够拉动社会上几倍的后续投资,从而促进经济的活跃和发展,使 GDP 得到立竿见影的增长。

比如政府投投资基建 1 万亿,那么这 1 万亿就到了钢构、玻璃、砂石、水泥、施工单位等手里。但那些公司不会把这 1 万亿全部存起来,会进行他们企业的再投资,会花 9 千亿采购原材料进行再生产,而它的供应商也会继续这样做,各个企业的员工拿到报酬也会进行消费。这样反复流通之后,整个社会的总投资就远远超过 1 万亿!

之所以强调基建,一方面是它所需要的资金量大,是一个巨大的货币容器,占用资金总量可观,对经济的拉动比较立杆见影;而另一方面,它牵涉的上下游行业也的确多,拉动的产业链要长,投入的资金会比别的产业多周转几次,使得乘数效应最大化,也就是再投资的次数比较多。

二、大规模发展基建的优点

1、提高交通便捷度和生活品质

2、带动国内经济发展和就业率

3、以工代赈,应对经济危机

三、大规模发展基建的缺点

1、大规模财政支出,将加剧货币贬值和通货膨胀,拉高生活必需品和资产价格,催生资产泡沫。

2、拉动效果边际递减,越是后期效果越不明显,市场下行后乘数效应越来越差。

3、负债过高,偿债难度大。大基建项目往往耗资巨大,工期长,举债高,投资收益低,投资回收周期长。如果举债用的是本国货币,能通过央行收放银根来清还债务,也就是超发货币来偿债,一般会引起物价上涨;如果举债用的是外国货币(借钱),当国际关系恶化,可能面临较大的债务危机。

当今世界大多发达国家都经历过基建狂魔时代,只是一个国家加速发展的必经环节罢了。

知乎用户 方龙 发表

大基建意味着大负债,不是每个证券都有本事赖着不还钱还没人敢把他咋样的。

知乎用户 韦恩 发表

穷人以工代赈,富人直接发钱

知乎用户 爱谁谁吧 发表

基建拉动 GDP,是发达国家一百年前广泛采用的方法。

知乎用户 Lonely island 发表

资本主义用过呀,罗斯福新政马歇尔计划不是么?我怀疑咱们得铁公基是不是跟他们学的!刨坑埋坑?不就看这个拉动经济促进就业么… 现在美国是想用么,不是批了吗!但是美国有自身的问题,用工成本太高,所以账他们自己好好算呗!另外就是,因为国内的建设建的差不多了,其他国家的建设也是中国在做的!一带一路沿线到非洲还有那个黑山那个贷款是不是咱们城建忘了,还塞尔维亚,希腊… 挺多呢! 世界各地都有其实,就是报道的少也没人关注而已!要不基建狂魔的名号是怎么来的… 你说的问题逐步就不是问题了,政府首先开发企业限制就是要去地产化,让这个危险的泡沫逐步淡出历史舞台,价格之类的就要看政府后期规划了!另外现在各个城市扩张都受限了,所以财政主要收入也会调整!现在增加住宅用地就只能靠工业类外迁改住宅!年年修的是市内道路么?有一部分时候是刨开官网改动… 换管之类的,因为不能同时申请审批周期位置不同所以水气暖不会统一挖!路面的化反正东北必须年年修,因为冬天使用除雪剂对路面是有腐蚀伤害的!你要是关心钱花去哪里了,可以有空去自己省份省建设厅网站,都有招投标开标公告。不至于保密但也没习惯和必要跟国民报账啊,再说也报不过来也没必要,也不是上市公司!政务实际上很多是开放的,只是你们不知道也不去看而已!瞅你们说的,就好像故意背着你们一样,自己查很方便!

知乎用户 Force Beryllium 发表

基础建设是政府支出花钱,而且回报率比较低。

知乎用户 FuZhenYu163 发表

饮鸩止渴。盖出的房子是要花钱的,这钱谁还?这是寅吃卯粮,透支未来,那未来怎么办?

知乎用户 Eric Qiang 发表

工业配套太重要了。

先举一个制造业例子,再说基础设施建设问题。

在一架年产值 大几十亿元人民币的汽车零部件制造企业,以前生产线设备大都是德国、意大利、法国进口的。一个小小的变更,需要 PLC 程序修改,就得联系国外设备供应商的工程师,远程连线操作调试 PLC、试生产。。。花多少外汇不说,这个折腾用掉的时间忍不了。 由于该市汽车工业发达,全世界汽车零部件一百强有 70 多家在本地设厂,于是大量工业自动化配套小企业也扎堆起来了。现在绝大部分设备都可以由本地供应商定制生产,学控制软件的工程师,都不需要长期出差驻厂,真是 on call,跟 in-house building 差不了多少。

再举例大规模基础设施建设。你要新建一万公里高速公路,每公里造价几亿元人民币,就是几万亿元的投资。啥时候回本? 项目融资来自哪里? 这么大的投资中,钢铁、水泥、工程机械占多少,这些能靠进口吗?那会造成国际收支的大问题。所以,【大国,不是鼻屎国】搞大规模基本建设,立足于国内配套才是王道。

知乎用户 东莞仔 发表

世界上大多数国家的决策者,都在考虑的是如何连任四年后的下一届,而非 “为国为民”。

基建这种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事,合着我当权的四年功夫做了不少被骂劳民伤财下野,你一在野就坐享其成还不忘骂我几句?

况且两边都被各自的利益集团捆绑了,且大利益集团里不会有建筑公司。我花一堆钱捧你上台,你却把国内资本从我这抽去基建?你不代表我的利益,我为什么要捧你上台?

基建利国利民,唯独不利于选票。

知乎用户 羊毛衫 发表

因为搞基建有时意味着亏本运营,意味着大规模使用以摊薄成本,意味着要拆迁

这就决定了私人资本不会干这种傻事,弹丸小国也不会干,人口大国的人口稀少之地也不会有,极端重视个人权利个人死不让步的地方也搞不了

这样就排除了很多国家和地区

知乎用户 超人的世界 发表

以前别国不削做,或者没想道,做基建需要大量高素质任劳任怨的工人,还要有大量便宜的建筑工程师。别国可能找出这些人吗,二别国可能没钱,钱从何来也是个问题,别国有土地财政吗。三除了中国是世界工厂外,靠制造业大发展的国家还有多少,基建是做大配合制造业的前提,别国靠服务业发展的国家对基建没太大要求。美国要重新发展制造业就要先做基建,美国基建有钱有人有经验吗。

知乎用户 奋灬鬦 发表

这个问题提的!!

基础建设设施,那是配套工程,是配套,配套。。他是给工业化国家进行工业生产,销售,做的配套设施。。

知乎用户 甄姬爸能编 发表

一、需要资金量大

意味着有能力玩基建的主体,要么是政府,要么是财团,小公司想都别想。

二、投资周期长

意味着有意愿承担周期风险的投资主体,要么是政府,要么还是政府。财团你让它背着几百上千亿的债务等 20 年 - 50 年回本?一个不小心资金链断裂,就只能折价卖了,你说图啥?

然后很多国家的政府,是轮流的,也就是执政党要搞一个大工程,工期可能要 5 年以上,有可能面对的不仅仅是在野党的阻挠,还有摘果子的问题

周期长,就是因为收益率低,而收益率低,抛开原材料价格不谈,就意味着人工不能贵。(所以其实吧,中国国内大搞基建的时间不多了)

四、土地

土地如果是私人的,你要修桥铺路,就要跟地主谈个好价钱,这就不叫拆迁补偿了。

五、收益归谁

很多时候我们修一条山路,就为了连通一个小村庄,拆开来看,就是全国的纳税人,出钱,为这个小村庄的几十户修了一条路,这条路修了之后,小村庄的物产可以往外销了,小村庄的人可以方便的外出务工读书了,小村庄风景优美有来玩的人了,所有的收益都是(或者说绝大部分)是归小村庄的。

那么这个基础建设,从投资角度是行不通的,它是属于扶贫。

六、平衡

基建对 GDP 的拉动作用,是指总和的拉动,但是如果分地区、分行业来看,则是有增有减的。

你比如上海到昆山修了地铁,促进了两地的人员交流,但至少,上海出租车师傅就会损失很多 “上海 - 昆山” 之间的活。

还有像港珠澳大桥的建成,港澳之间的轮渡生意也会损失一部分。

知乎用户 咸菜侃侃 发表

因为 gdp 是分有效和无效的,以破坏环境,超长工时换取的 gdp 本身就是不健康的,也违背了这个指数的初衷。

但搞基建有个很大的优势,它提供大量的工作岗位。

实际大部分发达国家都是从基建走过来的,在社会发展初期能提供大量的 gdp。

知乎用户 知乎用户 SQFRi1 发表

这个要集权政府才可以搞,非集权的政府基本上连征地都做不到。

知乎用户 东郭先生饥饿鲨 发表

这太正常了,你看大明一年朝贡赚的盆满钵满,还不是在大儒引导下海禁了吗。

好多人谈基建不适用造成资源浪费的情况,但实际上人类的巨大经济进步都是建立在巨量基础设施的铺开上的,可以说不做基建,人类经济就不会发生根本变化。

具体实施的时候为什么不因地制宜,然后造成资源浪费,那就只能是大儒或者是误判了。

事实上现在大多数国家是需要基建来激发经济的变革的,可是还有大儒阻路,只能说苏联死了,美国颓了,世界上几乎所有的政府都已经失去了活力了,大儒已经统治了这个世界了。

现在这个欧洲告诉我们,大儒不仅可以欺君,还能欺民,实在是新型腐化,开人眼界呀。

知乎用户 天涯牧歌 发表

任何经济活动,都必须关注投入产出比,投入 100 块钱,之后产生 110 块的收益,这种经济活动是可持续的。如果长时间亏钱,那就是不可持续的,或者造成人为浪费。

一个经济体发展初期,需求旺盛,经济向上的潜力巨大,你修一条路或者建一个商场,都会有更丰厚的产出回报,这时候的基建是有正面促进作用的。当经济发展到一定水平的时候,进一步的基建就不一定能带来正面的利润,我现在有了一条路,虽然说有时候有些拥挤或者有点破旧,但是基本满足使用,现在再重新建一条新的道路,虽然满足了更多的使用需求,但是创造的效益极为有限,投入的人力物力,占用的农田等等,这时可能就存在浪费的情况。我们继续举例,高铁、飞机确实给人的出行带来方便,但是我们不可能把高铁、机场修到每一个县,或者每一个乡村,那造成的浪费是不可估量的。

政府基建虽然不能完全用盈利的目的去要求,比如政府有兼顾协调全面发展的责任,回馈弱势群体和贫穷地区,在一些偏远地区,也需要进行一定的基建投资,满足部分人的基本需求。到底是把人迁移出来,还是在就地大量投资基建,这方面的权衡就是一个相对复杂的问题了。

基建拉动的弊端总结来说就是可能造成资源的浪费。zf 投入的项目通常难以用盈利的目标去做要求,比如 zf 对盈利与否天然不敏感,因为本质上这是一件花别人的钱,办别人的事。地方主政人员可以花钱搞政绩工程,没钱甚至可以借债花钱,钱可能是我花的,但又不是我的,债务不用我还。比如之前很火的独山县的事情,最后一地鸡毛,还是要纳税人来买单。还有比如过度基建的问题,我们常见的是有些道路、楼房,修了挖,挖了修,大拆大建也可能造成资源的浪费。另一个可能的问题是,对于一个无法做到有效监督的 zf,有可能滋生腐败,一个大项目下来,由谁负责,建到哪里,由谁承包…… 凡此种种,都有可能涉及明面的利益分配,甚至暗中的利益输送。而为这一切买单的人,都是纳税人。

上个世纪 90 年代,经济学家弗里德曼在亚洲考察时偶然来到一个工地。弗里德曼发现工人们在用铲子挖运河而没有使用重型机械,他感到很奇怪,便询问了当地的官员。官员回答说:“用铲子是为了创造更多的就业。”“噢,原来是就业计划,我还以为你们是在修运河呢。” 弗里德曼说道,“既然是想创造就业,那别用铲子了,用勺子挖吧。” 用铲子或勺子挖运河,可以降低失业率,政府因此可完成就业目标。国企雇佣一些大学生,政府部门雇佣一批协警、临时工城管。同时,财政刺激搞基建,雇佣一批工人挖路、修桥。但是,从经济学的角度来说,这种低效的就业属于失业——隐性失业。总之,经济活动的根本需要考虑经济效率和投资回报比,扭曲了这两个关键点,一定哪里出了问题。

知乎用户 毒鸡汤 发表

大搞基建第一步要征收土地,收了土地要投钱开工,而且基本都是大项目 短时间搞不好,要求政党规划好长远路线 还要一直执行下去 不能政府换届了 就执行不下去了, 很多国家就第一条征地搞不好征到政府换届都没有搞定

知乎用户 hhh 发表

基建只是释放社会有效资源而已,当基建到达一定程度,对社会总体贡献就是负值了。

实际上基建是非常昂贵的,维修保养都要钱,很容易成为债务黑洞。

知乎用户 金麦基 发表

土地公有制私有制的问题了。

人民是否具有投票权的问题。

不谈了,谈到最后还是基本问题。

这玩意跟抗生素一样,看你们怎么看咯。

亚洲人对抗生素和欧美人对抗生素效果不一样嘛。

知乎用户 苏相辙​ 发表

基建,目前来说最多的类型还是交通相关的公路铁路。所以本回答只谈交通基建。

两个经济中心之间的公路铁路永远不嫌多。

但是触手伸到乡下的公路。

好是好,解决了乡村出入难的问题,但是这玩意有多少能收回成本?

贵州各种跨山天桥,哪个成本不是高的离谱?

还有山上村子的公路,基本上都是亏本生意。

链接乡村和城市的公路,这条路上诞生的经济价值,基本上也只有乡村人口向外流动了。交通要互通有无,但是这种乡村城市路,几乎都是单方面的输出。

包括很多乡村通电。乡村通信塔,都是亏本生意。

这个是国家支持的利国利民的好事,对乡村人毫无疑问是好事情。

但是确实是亏本生意。

亏本生意你是不能无限做下去的,尤其是乡村公路你修的越多,乡村人会越少。这个公路带来的价值会越低,你就越亏本。

你修的越多,亏的越多。

你要讨论 gdp,gdp 就是算账,可以亏,但是不能一直亏。

还有基建扩大后的旅游行业。

中国的旅游人口有多少?会出去旅游,【有钱有闲有消费】的旅游人口。这个人口在现在其实算不得很多。

这个市场其实并没有那么大,现在各地的度假村,旅游村,基建的很好,但是没有游客。成本也不知道多少年后才能回收。

知乎用户 苗木 发表

首先你要明白基建的目的是让地区经济发展与基础设施相匹配,而不是拉动 GDP 的一种手段。这东西是要花钱的,搞完了经济又没上来就完蛋了,就是透支未来的负债,你让两个不发达区级地区通最快的高铁,看看是拉动了经济还是直接让当地经济崩溃。搞这个债台高筑的地方政府也有的是

知乎用户 Alfred law 发表

超前基建是短期内拉动的大杀器,但是在民主制国家里你想基建,投票和论证就搞死了,一条高铁让一帮兔子拦着都很正常。

所以你看发达的国家没有民主制国家,都是自由国家而不是民主国家。

美国开国那几个各种发文怒斥民主,要自由不要民主。只是现在越来越玩坏了。

知乎用户 大唐国子监祭酒 发表

还是那个比喻,房地产就像伟哥。

小孩不能吃,伤身。

老人不能吃,不仅伤身,还没作用。

其它国家的现象就是:

时间不够,就要多锻炼身体,指望伟哥完全是舍本逐末,要把自己给吃废了的。

知乎用户 硒瓜 发表

基建拉动 GDP,哪来的钱搞基建?

借钱搞基建

借钱怎么换?

卖地 / 过路费 / 税收

其他国家玩不来

还不上政府破产了

知乎用户 jdiid 发表

前提是 GDP 建设的所有人员材料都是国家自己的产业提供才有可能拉起内循环。

如果建材是国外的,施工队是国外的,那其实肥的是外部供应商。

知乎用户 Tyler durden 发表

投资的另一面是债务

知乎用户 gfly 发表

你以为美国的高速路啥时候建的?

知乎用户 Kumarajiva 发表

投资大,周期长,利润也不高,总得来说就是见效慢啊。要看实际情况,也不是所有国家都适合依靠基建拉动 gdp。

中国是依托了大量人口,这些人口有对更好的基础建设的要求,没有这样庞大的人口需求支撑,基建建起来也没用。比如美国加州要修修高铁,为什么没有推动起来,因为需求不足,客运走空运,货运走火车,修高铁干嘛?

中国的基础建设几乎都是由政府主导,利用自有或是引进社会资本进行建设。其中很多问题都有便利性,比如征地拆迁,修路修高铁要征用,老百姓通常都愿意让路,土地私有化的国家中,光是征地恐怕就要头疼。其他诸如标准制定,机械设备重复利用等等,都在这个模式下受益。

最后说一说基建的收益,中国的基建是有现实意义上的收益的,比如开车上高速路要交通行费,这些钱除了自身的使用维护费用以外,多余的可以平均掉那些不太赚钱的项目。同时也会吸引社会资本进入到基建中去。

虽然基建对于中国有诸多好处,不过实际的问题要实际研究要把握好度,不要搞重复建设,也不要搞高负债建设才行。

知乎用户 赵树猪 发表

至少交通类基建拉动 gdp 的逻辑是特别简单的。

落后地区的人去发达地区赚钱,给发达地区的资本家提供充分优质劳动力,又把一部分赚到的钱带落后地区花,带动家乡消费升级。

这种地区差异可以是长距离的,交通满于长假足够回家或每两个月回家一次,大笔的消费转移发生在三十多岁攒了些钱又定居不下来的时候,或者给在家乡的父母兄弟姐妹改善生活的时候。

也可以是中短距离的,半小时地铁通勤就可以让一个人在单间房租 3000 的地方打工、在房租 1500 的地方居住消费。而在房租 1500 的地方提供服务的人,又在房租 900 的地方居住消费。

中国的地区差异极大,很多落后县城里的资本家剥削着八九个雇员,一年也未必能净增加 25 万人民币的财富,而大城市的互联网公司 996 被剥削的可怜打工人,却很有可能做到。

这种巨大的地区差异,造就了劳动力转移、消费转移的可行性。

发达国家一方面地区差异没这么大,不至于落后地区的资本家赚钱速度比不上本国发达地区无产阶级。

另一方面该有的基建早年就建好了。

纽约的宾夕法尼亚站在曼哈顿岛中心,地铁到华尔街 13 分钟,火车到新泽西的爱迪生站或普林斯顿枢纽站 不到一个小时 (80 多 km)。我的几个朋友都有过新泽西居住、轨道通勤去曼哈顿的经历。

上面提及的纽约宾夕法尼亚站建于 1910 年、普林斯顿枢纽站(princeton junction)建于 1863 年。

这都轮不到凯恩斯主义

===========================

乍一看,这貌似是多赢,

发达地区的资本家获得了更多的优质劳动力。

发达地区多套房的居民获得了更高的房价。

落后地区去发达地区打工的居民获得更多的积蓄以及在发达地区定居的可能性(虽然不大,但本身就是额外收益)

因为上面这类人在落后地区的消费,让落后地区不去发达地区打工的居民获得了收益。

那谁吃亏了呢?

发达地区一套住宅的无产阶级。因为外地人的拥入,自己在劳资市场上议价权下降,同样因为外地人拥入,当地物价升高,当然很郁闷。

这批人在当今中国不少却也没有占大多数,不过确实是某些网络平台的主力。

知乎用户 GGG 发表

点名批评他,怎么不敢放开评论啊?

知乎用户 成都老咸鱼​ 发表

刚刚被怼的时候我想起了一个极度优秀的点子。

就拿美利坚举例,干嘛不国会牵头组织一个爆破公司,把失业的人雇起来,先把年久失修的基建炸掉;再牵头成立一个建筑公司,新修一套基建。你看,这样不就完美解决了失业问题,工人一天拿 500 美金不得开开心心感恩戴德?基建相关行业还能趁着这波更新一下技术,完成产业升级,厉害不?

再发散一下,我美利坚不是天天外国搞风搞雨嘛。直接派军队把人炸烂,再派建筑公司进驻修起来。这样能照顾军方,四万美金的杯子不随便使?还给当地人带去明珠新生活,他们不得感谢美利坚带善人?国内工人出国工作,不得拿个一千美金一天?

这种打起 win 就停不下来的,简直 winwinwin 麻了点子都被我想到了。

他们怎么还不请我去做总统啊。

知乎用户 烽火撩然 发表

大家要搞清楚,一个国家就跟一个人一样,什么时期就该干什么事情,学习的时候要认真学习,工作的时候要认真工作,不可能你到了工作的年龄再跑去学校学习,国家也是这样,国家在年轻的时候就是大搞基建,大搞工业化的时候,等国家完成工业化和基建后,土地成本,人工成本都会大部分上涨,那时候你想搞基建都没法搞了。

知乎用户 意大利泡面 发表

因为基建需要举债 因为基建是有尽头的

知乎用户 随便说说 发表

1. 有需求,基建才能拉动 GDP,非洲建高铁就不行,基建也要看时代机遇

2. 基建也有边际递减效应,第一条高铁很赚钱,2-10 条一般赚钱,11-100 条可能就不赚钱了。发达国家有需求,但是早期基建完善,再搞大概率也亏钱。

最简单好用的 VPS,没有之一,注册立得 100 美金
comments powered by Disqus

See Also

基建对一个国家的发展到底有多重要?

知乎用户 发表 最近看了很多工程科普,所有的大佬,局座,徐小刀,三一博士等都有提到基建狂魔这个概念,但基建对一个国家的发展真的有那么重要吗?为什么其他国家反而没有那么重视? 知乎用户 黄医湿 发表 最近这段时间,各种基建类的话题又登上了大众 …

为什么朝鲜的经济发展不如韩国?

知乎用户 文册​ 发表 袁绍的小儿子袁尚,少年勇武,阵前斩杀曹操大将史涣,被袁绍喜爱非常。 曹操的小儿子曹彰,少年勇武,击败鲜卑首领轲比能,被曹操喜爱非常。 他们两个虽然都是世家子弟,也都是自小从军,境遇却大不相同。 袁尚远遁辽东,被公孙康 …

中国在世界各处搞基建意义在哪里?

知乎用户 含笑 发表 说一件趣事,我们公司前几年在安哥拉做工程,修公路。因为远离家乡,公司去的时候带了一百多盘中国的影视剧光盘,有些人电脑里还有不少。刚开始就是下班后在办公室或者宿舍自己看,后来当地的非洲人很感兴趣,就在会议室的电视机上放给 …

美国前财长称,全球经济或将迎来日本式停滞,如何解读其发言?

知乎用户 观察者网​ 发表 结合以往的专栏文章,尝试回答这个问题! 1、什么是日本模式? 本人观点是对应上世纪九十年代债务支撑的繁荣被加息刺破之后的补救政策,基本特征是,主动去杠杆之后,通过不断增加政府负债,来置换居民和企业部门的压力,居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