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航海时代所谓的西方列强是不是被吹过了,在明朝面前全部漏了馅?

by , at 10 October 2022, tags : 火炮 明朝 荷兰 欧洲 技术 点击纠错 点击删除
使用CN2/CN2GIA顶级线路,支持Shadowsocks/V2ray科学上网,支持支付宝付款,每月仅需 5 美元
## 加入品葱精选 Telegram Channel ##

知乎用户 李梦阳 发表

谢邀。

别尬黑尬吹了。所谓的列强与明朝的战争级别很低,顶多算边境武装冲突,明朝解决这几个武装冲突的模式大多是以少量军官加临时招募的民壮(渔民)和渔船解决,不管所谓列强打没打赢这些渔民,都没什么光彩的。以明朝的视角而言,欧洲国家的存在感全部加起来都还没区区一海盗刘香大。反倒是这些冲突给明朝送了几份大礼包(佛郎机,鸟铳,发熕),引领明朝的军事技术升级。到明末又因为荷兰 VOC 与澳门葡萄牙人的关系,又送来了红夷与重型火绳枪和船舶技术。

而因为距离遥远,欧洲殖民者当时在远东的军事存在很低,荷兰 VOC 在台湾才不过区区数千人左右的数量,葡萄牙仅能混赖一个澳门,明朝的一个县长就能对葡人发号施令。占据吕宋的板鸭也只有数千兵力。用欧洲在远东的这点军事存在跟明朝的庞大体量做对比,即不公平也很无厘头。

此时的明朝与欧洲的遥远距离是当时的科技无法解决的难题,没有任何可能将一国的完整军事力量投送过来,但这却不妨碍欧洲人在东亚搞事情。例如肆虐明朝沿海的嘉靖倭寇背后就是葡萄牙人通过提供军火(火绳枪)和贩卖物资(例如南蛮铁)支持倭寇对明朝的掠夺,葡萄牙人从中赚得不亦乐乎。

当时欧洲人眼里的明朝,是个遍地矿产盛产瓷器丝绸茶叶的地方,是非常富有的国家,但又是一个世界上最大的异教徒国家。耶稣会那些狂热的天主教徒们,恨不得将中国这个最大的异教徒国家挫骨扬灰,让天主神迹显现在中华大地,然后他们拿走了金银,把神留给中国。于是这些传教士不惜捏造假情报,即用来忽悠别人(例如忽悠织田信长和秀吉),也用来忽悠自己人(西班牙国王),总之就是想方设法让人出兵来攻打明朝。这就是传教士策划两万板鸭征明的深层原因和逻辑,在传教士的描述下明朝不堪一击,随随便便就能征服之,他们对西班牙如此说,对日本也如此说,西班牙国王信不信不知道,不过显然西班牙没精力也没能力搞这些破事满足传教士的野望,但是日本人信了… 日本人觉得一个日本人可以打 10 个明兵… 后面就有了壬辰之战反被教作人了。

从搞事情的角度看待这些欧洲人,不得不说明代这些搅屎棍们的能量还是很大的。

PS,为什么欧美至今还是不待见中国?各种刁民想害朕的感觉?因为中国还是那个世界上最大的异教徒国家还叠加了马克思 buff 啊。

知乎用户 雪叔是只猫 发表

那想必明朝肯定是能派出战舰去葡萄牙、西班牙、荷兰、英国家门口搞军事演习了

知乎用户 冷兵器研究所​ 发表

作者|冷研作者团队 - 黎子堂

字数:3849,阅读时间:约 8 分钟

编者按:论及 16-17 世纪大航海时代,必然会涉及欧洲那些装载十几数十门大炮,有着复杂帆装的欧式帆船。而与欧洲这些塞满了大炮的武装船只相对的,是东方那些装备着几门到十门旧式炮的小型战船。所以,一直以来有人将大航海时代的东方水战称为幼儿园水平。
但随着研究的深入,亦有不少学者和民间爱好者发掘出晚明出现的那些不为人知的炮船,这些船只有着双层甲板,装载的火炮数量堪比同期欧洲的许多武装商船。这些炮船的出现,标志着中国版的 “大舰巨炮” 时代来临,这一时期也被称为海防战船的欧化变革时期。那么,这些新锐的战船,与同时期欧洲战船相比,水平到底如何呢?

首先,本文只谈及清入关以前的明军双层甲板炮船,不涉及后面台湾明郑势力的熕船。而最为知名的晚明双甲板炮船,无外乎料罗湾海战以前郑芝龙打造的一批新式战船和彼得芒迪所绘制的珠江口明军战船。

这里先说郑芝龙的新式舰队,该舰队在尚未投入实战之时就在港口中被荷兰人偷袭烧毁,但也得益于此,荷兰人详细记述了这些船只的大小火力。

按照《热兰遮城日志》所载,荷兰人击毁了 25 到 30 艘配备完善的大战船,这些战船架设有 16,20 到 36 门大炮,以及 20 到 25 艘其他小的战船(这里可能是指明军的旧式战船)。

该舰队装备之精良,“庞大、漂亮的戎克战船,装有重型火炮,有些船的火炮比我们战船(yachts,在当时指各种吨位的战船,有的可载有 30 门以上的火炮)上的还多”。当然,有读者会疑问,关于这些船上装载的火炮是否全由红夷炮组成。

笔者认为全由红夷组成是有一定可能的。《靖海纪略》中记载福建总兵俞咨皋曾于天启六年,赠送给海盗钟斌 60 门千斤大铳(当时东南沿海所称的千斤大铳基本就是红夷炮,不过这一条史料是孤证。),可以侧面看出,当时的福建地区已经有能力大量生产红夷炮。

而按照郑芝龙的财力加上福建等地政府的全力支持,这些船只上的火炮,极有可能大量配备千斤以上的红夷炮。毕竟,在接受招安之前,郑芝龙就已经被称为 “所用者皆夷炮”。

另外,欧阳泰就根据荷兰人使用的 “grof canon 重型火炮” 一词,认为这些船只装备的一部分重型火炮是 18 磅以上的重炮。

除了这些火炮以外,这些船只上还给一部分火炮配备了最好的辅助设备 - 轮式炮车、带环螺栓和驻退索。解决了重炮移动不便,后坐力最大的问题。

同时再根据能配备如此数量的重炮来看,这些船只的船体极有可能是进行加固了或者是直接套用了欧式船体,当然,后者的可能性较小,因为依据荷兰人绘制的油画以及荷兰人的描述来看,这些战船仍是中式船体。

总而言之,郑芝龙的新式舰队这足以称得上当时乃至一直到清郑对峙时期中国最好的舰队。但可惜的是,这支舰队尚未发挥他的威力,就被荷兰人击毁在港口中,仅仅留下 3 艘大船和几艘小船得以保存。

不过尽管如此,郑芝龙的新式舰队计划并未完全破产,在两年后崇祯八年(1635 年)剿灭刘香战役中,郑芝龙的战船达到了 “每船可安置大铳 24 位,炮声一发,裂云穿浪, 卒成馘阵之功” 这里的大铳包含了二三千斤的红夷炮以及威远炮。虽然不如厦门那 36 炮的威武,却也堪称强悍。

由于郑氏的努力,这种有着强大火力的炮船开始在中国沿海推广开来。1637 年,韦德尔舰队来华,随船的彼得芒迪就在广州珠江口见到了一艘明朝将官的坐船。得益于芒迪那幅经典的插画,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当时明人的双层甲板战船是怎么样的。

从画中来看,这艘战船侧舷开有 14 个炮口,两侧当有 28 个炮口,加上明人一直以来在船头设置炮位的习惯,这艘船至少装有 29 门火炮。当然,按芒迪所说,这些火炮与他们在明军炮台里缴获的炮一样,都是 Drake 类型的。重量为 4-5 英担,即 200-250 公斤。

再结合芒迪说这些炮为 Drake 炮,而 Drake 炮的特点就是短小轻,同时主要发射霰弹。可以推测,该船上装备的火炮可能是旧式的威远炮神飞炮等传统火器,并仍然以发射霰弹为主。

由此,这艘船虽然表面上装炮极多,但实际上火力是相当弱的,至少,对上同期欧洲的武装战船来说,是这样的。而船体结构上,芒迪的评价则是这艘船本身并不坚固。当然,唯一的优点就是速度还不错,且转向很轻松。

笔者推测,这艘船有可能是广州将官从郑芝龙那里买来的二手旧货,也就是前文所提到的郑芝龙新舰队中的小型船。这些小型船或许是郑芝龙的实验产品,即利用旧有的未经加固的中式船只搭配欧式的侧舷炮口。

以上,笔者简要介绍了最为知名的两种实际投入使用的晚明炮舰。可以看出,他们代表了晚明炮船的天花板和地板。前者可以真正发挥出炮船的威力,而后者则纯粹就是多加了几门炮的旧式船只。

当然,除了郑芝龙和广东明军的双甲板炮舰以外,晚明的各地明军水师也都装备了一定数量的炮船。如崇祯年间南京水标营就有铳船 7 只,这里的铳船有 2 种可能,一是使用侧舷炮的战船,一种则是延续了嘉靖以来专门用一船搭载一炮模式的铳船。而南京工部侍郎董鸣伟造龙骨战船,其船仿制于闽海战船,配备有 8 门红夷,而原型的闽海战船则可能备有更多火炮。

另外,何汝宾的《兵录》一书中也曾提到一种炮舰。

“船下层左右约开铳孔,或三十处,或二十处, 安置红夷大炮,每门重二千三四百斤者, 用一车轮架乘之,便於进退装药。此等大炮,每船一只, 或六门或八门, 左右排列; 余孔亦列千斤与五百斤之铳,必要五百斤为率者,方沉重不跳且送弹端直。至上层战坪如用百子、狼机等炮。大约一船要兵百余名,大小铳共五六十门,多多益善。”

《兵录》所载的这种炮舰,装备有 50 门炮,但其中仅有 9 门二千多斤的红夷,发射大约在 6-12 磅左右的炮弹,其他则是千斤或五百斤的火炮以及百子铳,佛郎机这类小炮。

这种配置应该是较为合理的,毕竟不是所有的地方都能有郑芝龙那般 “皆用夷炮” 的豪气。当然,目前尚未见到《兵录》中设想的这种炮舰实例。只能据此推测其他的明军炮舰,即前文所提的闽海战船,可能就是以少量的重炮配合大量的轻型火炮。

而在这些官方力量以外,明末强悍的海盗势力们也有不逊色于官军的海上力量,如前文所提的海盗刘香,其舰队中的广东巨舰已达到 “每船红夷大铳十余枚” 的配置。这里的红夷大铳十余枚,亦可参照而后来崇祯十三年投降的海盗余国泰,其部被明军缴获的红夷炮威远炮神威炮百子炮等各类型火器,就达到了 1658 件。

综上,我们可以总结出明末明军和海盗所拥有炮舰的大致情况,强悍者,如郑芝龙的新式舰队,配炮二三十门,可能皆为红夷。一般者,如刘香的广东巨舰或明军的闽海战船,载炮十余二十余门。弱者,则可能如广东珠江口那种看而不中用的坐舰。

那么,回到本文的正题,这些代表着中国的 “大舰巨炮” 与同时期的欧洲战船相比,实力如何?

笔者这里简要举两个代表,一是盘踞吕宋的西班牙菲律宾总督区,二是以公司之名却宛若独立王国的荷兰东印度公司。

一六一五年,西班牙菲律宾总督区总督 Juan de Silva 组织了一场针对荷兰人据点的远征,其舰队包含十几艘船,配备有 300 门炮,搭载军士水手五千余人(刚好可以实行 5000 人征明计划)。其中的旗舰 La Salvadore 号配置有整整四十六门口径大约 5-6 寸的火炮,其炮弹最小者为 18 磅重,大多为 24 磅,少数为 30 磅。

这艘旗舰不仅在火炮数量上远超明军炮船,其质量上更是相当恐怖,这等火力,哪怕是放在欧洲,都是不错的战舰。甚至有可能强于 1632 年唐斯海战中尼德兰共和国所拥有的最大战舰 - 阿米莉亚号(该船轻载排水量为 600 吨)。

毕竟阿米莉亚号不过是一艘双甲板炮舰,加上甲板炮和上尾炮不过 57 门炮。重炮则为 4 门 36 磅加 11 门 24 磅加 9 门 18 磅,重炮数量仅 24 炮。当然,与西班牙的旗舰圣特列莎号仍有较大的差距(圣特列莎号轻载排水为 1500 吨,载炮 80 门)。

同时,还有荷兰,天启年攻占澎湖的荷军战船 New-Hoom 号上就配备有 11 门半鸩铳,这种半鸩铳重达 5000-6000 磅,发射 25-30 磅的重弹,重炮数量尚且如此,其他的中轻型火炮恐怕更加的多。而其他在亚洲海域横行的荷船,也有配置七八门半鸩,外加十余二十余门二三千斤重的半蛇炮。

![](data:image/svg+xml;utf8,)

![](data:image/svg+xml;utf8,)

即使撇开这些,荷兰人的各种快艇船只配炮,也都达到六七门乃至十余门之多。还是以 1632 年唐斯海战为例,该战役中的荷方参战舰队,其实并不比亚洲海域的荷军战舰强多少。比如荷兰第二分舰队就是以十几二十炮的战船为主。(第一分舰队实力较强,有数艘 40 炮船和数艘 30 炮船,具体见上表)

综上,我们可以看到,即使是在亚洲海域的欧洲殖民舰队们,其战船配置仍达到了 20 数 10 炮的豪华配置。与这些 “夹板巨舰” 相比,明人打造的中国版的 “大舰巨炮” 则显得略微弱小。

且由于当时的明廷并不能有效统一地出制造这些炮船的规章,中国的 “大舰巨炮” 质量参差不齐,水平也飘忽不定。整体来说,中国的 “大舰巨炮” 与原来相比,虽有较大的进步,但仍与欧洲方面存在差距。

参考资料:

《兵录》

《热兰遮城日记》

《靖海纪略》

《The Trauel of Peter Mundy》(彼得芒迪航海日志)

《明朝海防战船欧化变革的历史考察》

《明末萨尔浒之役的溃败与西洋大炮的引进》

《明清之际红夷大炮在东南沿海的流布及其影响》

《郁金香的海上兴衰》

从丹药到枪炮

《1661 决战热兰遮》

《鸦片战争中的中英舰炮比较》

本文系冷兵器研究所原创稿件,主编原廓、作者黎子堂,任何媒体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追究法律责任。部分图片来源网络,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们联系。

知乎用户 王子长​ 发表

如果明朝没有仿制弗郎机炮、鸟铳、红夷大炮,你说的倒有几分可信。问题是明朝官民自己都意识到在武器和自然科学方面已经落后于西方,需要学习后者了。明朝后期的军事进步,恰恰是建立在仿制西方武器的基础上。就像你所提到的明荷战争,明军使用的火炮火枪都源自西方。郑成功收复台湾时,使用过 28 磅大炮。没有这些装备,仅凭明朝自己的火门枪、竹节炮,根本打不赢。所以大航海时代的西方列强一点没被过誉,他们纵横七海,是名副其实的霸主。

知乎用户 thoughtful 发表

风帆战舰时代,欧洲人顶多送个几千人过来,打得过明朝就有鬼了。

何况这么比较很不公平,题主不妨问问,明朝有没有本事派船到阿姆斯特丹上门挑衅。

知乎用户 小虾汉斯 发表

一个不冷不热的知识,蒙古军、清军中的主力攻城武器其实就是欧械(分别就是欧洲 13 世纪的主力攻城武器和 16 世纪的主力舰炮):

“回回炮” 是发石机的说法,在史书《续资治通鉴》和现代一些史学家的著作中都讲得很明确。《续资治通鉴:宋纪一百八十》第 501 页载:“咸淳八年”,“元刘整筑新门于鹿门山,使千户隋世昌总其役。樊城出兵来争,整授军二百,令世昌立炮帘于樊城拦马墙外。夜大雪,城中矢石如雨,军校多死伤,达旦而炮帘立”。“未几,阿尔哈雅以回回新炮进攻”,破之。遂 “移破樊攻具以向襄阳,一炮中其谯楼,声如震雷,城中汹汹,诸将多逾城降者”。
《中国历史大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 2000 年 3 月,第 1 版;2001 年 1 月第 5 次印刷)第 1042 页载:“回回炮——又名西域炮、巨石炮、襄阳炮。是一种以机抛石,用于战争攻守的武器。中古时,波斯、阿拉伯等伊斯兰教国家之抛石机炮十分发达,能发射八百磅重巨石。元世祖(忽必烈)时召回回人阿老瓦丁和亦思马因督造,并教回回军士演习,于至元十年(公元 1273 年),用之于攻克樊城、襄阳。南宋亦曾仿制,并用于战守。明中叶以后,因大型火铳兵器已用于战争,渐废”。

红夷大炮

天启二年,两广总督胡应台押解二十二门打捞的英国火炮回京。
目前还留有两门当年的实物。炮身铸有盾形徽章和后加的刻款:“天启二年总督两广军门胡 题解红夷铁铳二十二门第六门”,“第十四门”。徽章是英国东印度公司的炮徽。
这 22 门舰炮中,1 门试射时炸膛,11 门经山海关转运宁远,剩下的留在北京守卫(孙元化上疏:调往山海者十一门,炸者一门)

也就是说这 2 门博物馆里的红夷大炮(当时一共有 21 门),可能是连英国东印度公司的徽章都没有或者忘记去掉,就直接拉去前线使用或仿造了。

崇祯四年(1631 年)正月,后金在沈阳利用俘虏过来的工匠刘汉,成功仿制了西洋大炮,定名为 “天佑助威大将军”,他们还创造了 “失蜡法”,化铸铁为铸钢,以复杂的退火、淬火程序处理火炮的不同部位,使铸炮工艺领先于明朝。由于夷字犯上满人的忌讳,红夷大炮便更名为 “红衣大炮”。皇太极在八旗军设置新营 “重军”(ujenchooha,乌真超哈),后来佟养性任总兵官,曹振彦任教官,开始运用炮兵战术

这么看,南宋和南明假如没有 “外部势力” 介入(当然明朝是自己先引进它们打女真的,被女真缴获、收降了炮兵,反过头来打自己而已),不敢说能否逆天改命不灭亡,但可能历史进程也会有很大的区别。

知乎用户 虎元璋 发表

荷兰跨越了大半个地球,然后把中国家门口的台湾打下来了,幸好郑成功最后收回来了,但问题是,如果你真的够强,别人连打下来的机会都没有

知乎用户 ForTheLady 发表

比较的条件要对等,结论才有意义。

摩洛哥可没有大萌殖民地。

知乎用户 鹏鹏​ 发表

先问是不是再问为什么。西方列强在明朝时期是在进攻蚕食。

首先是中国本土,荷兰一度殖民占领台湾,葡萄牙一度殖民占领澳门。虽然此时双方还没有代差,明军还能打赢几次海战,但是大方向是列强在战略进攻中国。北方沙俄征服西伯利亚,即将逼近中国北境;南方西南欧海军在逼近中国海域岛屿。要知道欧洲和中国隔着印度洋,大半个非洲沿海绕过好望角(当时还没有苏伊士运河),大西洋等等。欧洲海军能跨过大洋大海对中国本土进攻骚扰,这本身就是威胁。

其次,中国周边逐渐被西方列强包围。明清时期到鸦片战争前后,沙俄征服北亚中亚,向中国西北渗透,英国逐渐征服南亚建立英属印度,还打了阿富汗战争(虽然以失败告终),东南亚除了暹罗(泰国)其他都被列强殖民:菲律宾先后被西班牙,美国殖民;越南老挝柬埔寨一带被法国殖民建立法属印度支那,缅甸被英国殖民并入英属印度,同时英国殖民新加坡马来西亚控制马六甲海峡;荷兰殖民印度尼西亚;葡萄牙,英国,荷兰,德国等先后争夺巴布亚新几内亚……

近代西方列强从北面,西面,南面都征服殖民,挤压中国生存空间势力范围。而最后一定会大规模进攻中国本土。如果明朝没有灭亡延续到 19 世纪,它一定会遭遇和晚清类似命运。考虑到明朝还没有像清朝那样打下更加大一统帝国,嘉峪关以外西北,山海关以外东北很多都不在手里,到时候会更加被动挨打。

知乎用户 古拉拉 发表

@五六为一

嗯哼,先放几个链接~点击即可~:

https://www.zhihu.com/answer/2591005965

https://www.zhihu.com/answer/2332702037

https://www.zhihu.com/answer/2582853636

另附:《神器谱》,明赵士桢撰。赵士桢,字常吉,号后湖。浙江温州乐清县人。关于他的名字,史籍记载不一,有作 “桢”,有作 “祯”。就在《神器谱》中,亦因各版本不同而各异,《艺海珠尘》本、《玄览堂丛书》本均作 “桢”,《澹生堂书目》作 “祯”,《千顷堂书目》卷十三作 “桢”,卷二十六却作 “祯”,而日本古典研究会发行的《和刻明清资料集》第六集中《神器谱》解题以为 “桢” 是 “祯” 的误刻。今据赵士桢手书明代《重建汉东瓯王庙记》:" 试中书舍人事、直文华殿典理秘书、郡人赵士桢书 “原件,应作” 桢 “。关于他的生卒年代,亦不可确考,据万历三十一年 (1603 年) 赵士桢所进《防虏车铳议》中 “臣行年五十” 句,可推知其生年约在明嘉靖三十二年(公元 1553 年)。赵姓在乐清为世家,为宋太宗之后裔。赵士桢的祖父赵性鲁,官至大理寺寺副,曾入史馆,预修《大明会典》.工诗词,尤精书法。《岐海琐谈》称其书法 “壮岁妍妙飞动,自成一家,晚益清劲遒逸,自中规度”,因此而受宠于明世宗。赵士桢受其影响,亦擅长书法。为太学生时,游于京师。他把自己的诗作题写在扇子上,被宦官带入宫中,酷爱书法的神宗皇帝看到了,极表赞赏,遂以布衣召人。万历六年 (1578 年),授鸿胪寺主簿,后又受召入直文华殿,万历二十四年 (1596 年),晋升为中书舍人,“又十余年不进秩以殁”。据此见明沈德符万历野获编》卷二三《金华二名士》。
我们可知,赵士桢任中书舍人十年以上。因此他可能在万历三十四年 (1606 年) 以后的某一年去世的。如果把 “十余年” 作中间数十五年计算,那么他可能是在 1611 年前后去世的。新版《乐清县志》据此将其卒年定为 1611 年。
赵士桢的家乡温州,常遭倭寇的侵扰。赵士桢自小就了解火器在战争中的重要作用。抗倭名将戚继光等都曾使用过火器,收到一定的效果。但当时的火器缺陷也很多,亟待改进。赵士桢为此注意研究军事及火器技术的书籍,留心访求神器。他与戚继光的部属林芳声、叶子高、吕概等关系密切,从他们那里了解倭寇所使用火器的情况,并与他们共同研讨火器的制作。万历二十四年 (1596 年),赵士桢在温州同乡平阳人游击将军陈寅处见到西洋番鸟铳后,很受启发。即向因进贡而留居北京的土耳其掌管火器的官员朵思麻请教。其间见到朵思麻收藏的噜嘧铳。他详细观察和询问了该铳的结构、制造和使用方法。在长期积累和钻研的基础上,赵士桢不顾讥笑,不畏打击,自家出资,邀集工匠动手研制。在朵思麻的协助下,先后制成鹰扬、震叠、翼虎、三长、奇胜等新火器,并于万历二十六年 (1598 年) 将式样呈献给朝廷,疏请制造。万历三十年(1602 年),经由刑部尚书萧大亨主持,会同工部、兵部在京城宣武门外进行会审。结果确认 “器械委果锸利,制度委果精巧”,建议大批制造,并予以嘉奖。
赵士桢研制的火器,由于糅合了各种火器之长,各具特色。如他改造了噜嘧铳,在铳内安装了机械回弹的枪机,具有 “拨之则前,火燃自回” 的特点;“鹰扬炮”能安在战车之上,可用 “水溜”,即有用水冷却装置,大大延长连续作战时间;“翼虎铳”,使用三颈火龘药罐,能加快装弹速度;“震叠铳” 为上下双管铳,特制的瞄准装置能使上下铳管同时瞄准一个点;“迅雷铳”为多管铳,可连发,当长枪与敌格斗;“九头鸟”适应夜间难于瞄准,可多弹齐发;“三长铳”集轻便、快捷、平稳三个特点于一身。另外,赵士桢还发明了“火箭溜”,是一种滑槽式的火箭发射装置,保证火箭能沿着目标方向飞行,大大提高了火箭的命中率。上述各种火器的创制,把明代后期的武器研制推进到一个新的发展阶段。赵士桢在研制各种火器的过程中,还撰写了《神器谱》、《续神器谱》、《神器杂说》、《神器谱或问》、《恭进神器疏》、《防虏车铳议》、《铳图》等论著。这些论著原刊行于万历年间,后不知所藏。今国内仅存源于万历刊本的《艺海珠尘》本和《玄览堂丛书》本,但图文都不完备。日本古典研究会发行的《和刻明清资料集》第六集中有《神器谱》五卷,内容较为详备,包含了上述赵士桢的论著。
《神器谱》共分五卷,卷一是圣旨、奏疏的汇集,从九篇奏疏和八道批复的圣旨中,可见赵士桢屡请制造神器的过程。赵士桢反复论述神器对富国强兵的重要性,阐明制造神器的目的,解说各种神器的性能、制作过程等。从中也可体会到明末官员保守,军政龘腐败的情形。卷二是《原铳》,分别说明并图示各种火器的构造、制造原委、特点及使用方法。对各种铳均绘有全图、各部件的剖示图,并对制作、安装、使用、注意事项等作了详细的介绍。卷三是《车图》,主要介绍鹰扬铳车、冲锋火车、车牌的构造和阵法。对车队的编制、装置、队形及整队的各种武器搭配组合都有形象的图示说明。卷四是《说铳》,主要阐述何谓神器及其在军中的地位,器与兵的关系,对制铳、制弹龘药的材料、燃料选用,弹龘药的制作方法、用法,铳手的教习方法等,都有详细的说明。卷五是《或问》,为驳倒反对者的诘难和解答使用者在实际操作中可能碰到的问题,赵士桢胪列了五十五条问答,从不同角度列举、比较、补充解说各种神器的优劣及其在不同地区、气候、战况条件下的使用、保养、维修的方法。《神器谱》各卷,全面系统地反映了赵士桢关于火器制造和使用的理论,它表明赵士桢不愧为我国明代杰出的火器研制家。
身无疆场之寄、肩无三军之任的赵士桢,从战略高度出发,多次上疏朝廷,建议大力发展火器制造,用以东抗倭寇,北制强虏,以张国威,以省国用。其爱国之心,跃然纸上,令读之者深受感动。日人池田宽藏在《神器谱》跋文中也深叹:“盖其忧国之至,不得不倦倦于此,其设心可谓深而切矣。”
《神器谱》是我国科技史、军事史上的名著,在国内外都受到充分的重视,产生过重大的影响。《温州文献丛书》编委会一开始就把它列为首选。赵士桢是乐清人,因此曾特请乐清学人高益登先生着手整理。因找不到完整版本以致中辍。由于《中国史研究))1985 年第 4 期发表过杜婉言的论文《赵士桢及其 (神器谱) 初探》,得知日本古典研究会于昭和四十九年七月发行的《和刻本明清资料集》第六集中有清水正德校的文化五年江户英平吉郎等刊本的大五册《神器谱》五卷,内容较为详备,为此,《温州文献丛书》编委会通过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所何龄修研究员的介绍专函敦请杜婉言编审整理该书,仍因未能借到和刻本而搁置。在一次 “温州学” 研讨会上,我获悉这一情况,因我所在单位温州师范学院与日本广岛大学结为姐妹学校,故 2003 年底访问日本时,结识广岛大学冈元司副教授,承蒙他的热心帮助,获得日本古典研究会发行的和刻本《神器谱》复印本,因此由我承担该书的整理。本次整理,即以和刻本为底本,校以玄览堂影印本。用简化字横排,标点。并将有关赵士桢和《神器谱》的文字作为附录,以便读者对其有更全面的认识。

万历二十五年条上《东援用兵八害》,内议 “番铳足以破倭鸟铳”。兵部题覆:“令京营具式转咨工部制造。” 奉圣旨:“是。”
三十年五月内恭进轩辕等铳、鹰扬车式。奉圣旨:“车铳图式俱著进览,还著该部院看详,试验来说。”
部院会同奉旨:“试验车铳堪用。” 六月内题覆:“著令京营模仿制造。” 奉圣旨:“是。”
本年七月内京营总协查出钱粮,回咨兵部,令工部制造。十一月,恭请造用归一。奉圣旨:"《神器谱》留览,该部知道。” 三十一年二月,兵部题覆:“起用原任游击何良臣会同制造车铳,京营另自委官掌管钱粮。” 奉圣旨:“是。”

………………

知乎用户 仁者心动 发表

荷兰料罗湾以后退出东方,这种说法我是第一次看到,我不知道是什么位面的历史。我所知道的是,直到晚清民国时代,巴达维亚那块还是荷兰的领地。郑成功收台以前,台湾也一直是荷兰人的领地。因此,不存在荷兰退出东方之说。

另外,荷兰的主要武装力量不是主力舰,而是武装商船,料罗湾被明军击败的荷兰舰队也大体是由武装商船组成的。明朝的偏师在家门口打赢荷兰偏师,并不能说明明人厉害,只能说明明朝军事力量还没有衰落到不是欧洲列强对手的水平,这也与实际情况相符合,在明清战争的前中期,明朝九边主力本来就完全可以与西方强军一战,八旗军更是与西方列强军力旗鼓相当甚至还要强上一些,因此本来也不存在 “露馅” 的问题。

知乎用户 数学老师 发表

是被吹过了。但并不是仅仅在明朝面前露馅。大航海时代的列强们在奥斯曼帝国面前,在莫卧儿帝国面前,在马拉塔帝国面前,在缅甸东吁王朝面前,多次被打得损兵折将,困在海岛上的堡垒中哀哀哭泣。

如果说面对这些有大体量的帝国,迫于体量极致差距无力抗衡也就罢了,南洋群岛的地头蛇亚齐苏丹国、柔佛苏丹国,照样能让列强们一日数惊。葡萄牙人、荷兰人,不仅在印度势力局限在海岸线的少数港口,对斯里兰卡的征服也屡次遭受惨败,甚至在南洋群岛也受困于本地势力,只能控制几个堡垒城市。柔佛苏丹国甚至在 1606 年于拉齐多角的陆战中,和葡萄牙人打出了 1:1 的交换比。

有人认为:

【那想必明朝肯定是能派出战舰去葡萄牙、西班牙、荷兰、英国家门口搞军事演习了】

那想必葡萄牙、西班牙、荷兰、英国能占领明朝大片土地而不是困守在印度沿海和南洋的极少数堡垒当中了。

800 多年前阿拔斯王朝海军就能劫掠唐朝广州城,都大航海时代的列强了,闹出的阵仗还不如当年的阿拉伯人,有点丢人的(屯门之战,近千葡萄牙军被明朝新募的 2000-4000 广东民壮单方面吊打。有些葡萄牙人在屯门岛上的堡垒上负隅顽抗,被登陆的明军民壮攻克堡垒,打得损失惨重,仓皇逃窜)

另外, 某些人很明显分不清海权国家和陆权国家的区别,我放话在这里,莫卧儿、马拉塔这些是对海权没兴趣,可惜朱罗王朝灭亡得太早,不然东来的列强怕是要全部折戟印度洋喂鱼(葡萄牙人、荷兰人到英国人,从 16 世纪打到 19 世纪,花了 400 年才征服的斯里兰卡岛,朱罗王朝在 11 世纪仅仅用了两代人时间——罗茶罗乍一世和拉金德拉一世,就征服了全岛,与此同时朱罗还承受着潘地亚、遮娄其、拉喜特拉库塔、帕拉等陆上强敌的压力)

事实上,冷热兵器交替时代,火器的作用是绝不宜过于高估的,甚至到拿破仑战争时,苏沃洛夫还认为 “子弹是笨蛋,刺刀是好汉”。火枪在这一时期只是弓弩的代位品而已,而战役的胜负更多时候取决于近战肉搏。

至于海战方面,欧洲舰船战斗力强悍缘于他们更喜欢使用大船。而远东地区海况极差、礁石密布,导致日本、满者伯夷这种海洋国家都没建立起使用大船的传统(日本甚至海军技术还不如明朝)。如果明朝愿意恢复郑和时期的舰队用于海战,是能够在海上击败欧洲舰队的,但是消耗太大,且没有必要。

事实上,大船在远东只是适合正面会战,机动性上并不好。不仅来自中国东南沿海的海盗利用机动性给予欧洲列强极大的困扰,18-19 世纪,南洋土著中诞生的摩洛海盗也驾驶着轻便灵活的小船疯狂袭击欧洲人,掠取金发碧眼的欧洲美妇成为奴隶,在苏禄群岛上的裘洛公开价格贩卖。

除了大船优势之外,西方列强在战列线战术诞生前恐怕就没什么海战战术优势了。在郑成功收复台湾的台江海战当中,荷军出动了 5 艘夹板船(从料罗湾海战来看,由于体型庞大,一艘夹板船可以对阵 3-5 艘中国帆船),2 艘双桅船及十几艘小艇,进攻 12 艘郑军帆船及岸上的炮垒,由于水浅和逆风,以及郑军有着更优越的航行技巧,实力占优的荷兰舰队惨败,损失 300 多人,郑军只损失了不到百人。

1661 年 10 月 10 日,荷兰军 “安克汶号” 前往澎湖列岛劫掠食物,90 名荷兰人被 30 多名郑军伏击击败,有 36 人被杀或者俘获。荷军在陆战中甚至被郑军以少胜多。

有位满族朋友认为

【为什么要占明朝的土地

七山二水一分田占过来不是会变得更穷。】

这又让我绷不住了

到 15 世纪时世界人口中 80%~90% 的人是农民,直到 19 世纪末期农业依旧是全球经济的绝对支柱。除了英国和荷兰在 16 世纪实现了农业革命外,欧洲很多国家到 1820 年时粮食作物收获量和种子之比基本没有改变。1600 年左右,大多数欧洲国家要预留 25%~33% 的粮食产量作为来年的种子。再扣除农民、贵族、家畜的消费后,剩余的农产品能够供养的人口就非常有限了。1500 年依赖于周边农村提供粮食作物的城市人口为 400~1000 人,整个欧洲拥有 1 万人以上的城市不到 100 个(赫尔曼 ·M· 施瓦茨,2008: 61-63)。16 世纪荷兰和英国才发生了农业革命,改良型耕种和轮作提高了亩产量,生产了更多的奶制品和肉类。这些新技术大概在 1820 年左右扩散到了波兰和匈牙利。

就欧洲 16-17 世纪这农业水平也有脸说大萌地烂?

又有人 认为【 有没有一种可能就是大明的土地压根不值钱,占领大明干嘛?种地嘛?

有占了世界一半白银产量的波托西银都,在,

你大明土地就和狗屎一样屁都不值,】

你以为贵金属可以无限兑换货物?

随着美洲金银越来越多的进入欧洲市场,巨大的通货膨胀产生了,1480 年~ 1650 年之间的 170 年间,西班牙的木材、谷物价格上涨了 7 倍左右,手工业制品的价格也上涨了 3 倍

西班牙的人口消化不了海量的黄金白银,最终被通货膨胀撑爆,而英国得以破局则是靠拿下了人口丰富的印度。你有脸说大明土地如同狗屎一样屁都不值?

又有人又认为

【17 世纪还能被游牧民族暴打甚至皇帝被俘的也就只有带明啦】

对不起,且不说 17 世纪明朝已经极度衰退(明朝皇帝土木堡被俘是 15 世纪),满洲也是渔猎民族不是游牧民族。17 世纪明朝对游牧民族的战绩如何呢?

《明史 · 马世龙传》:六年五月,插汉虎墩兔合套寇犯宁夏,总兵贺虎臣战殁,诏起世龙代之。世龙生长宁夏,习其形势,大修战备。七年正月,二部入犯,遣参将卜应第大破之,斩首二百有奇。逾月,套寇犯贺兰山。世龙遣降丁潜入其营,馘其长撒儿甲,斩级如前。未几,插部大举入寇。世龙遣副将娄光先等分五道伏要害,而己中道待之,夹击,斩首八百有奇。巡抚王振奇亦斩三百余级。寇复犯河西玉泉宫,世龙复邀斩五百余。其年七月犯枣园堡,世龙又大败之,俘斩一千有奇。世龙半岁中屡奏大捷,威名震西塞。

这里的 “虎墩兔”,就是大名鼎鼎的林丹汗。

罕有人知的是,土木堡之变发生的前 4 年(1445 年),莫斯科大公瓦西里二世在苏兹达尔战役中,被喀山汗国汗王兀鲁 · 穆罕默德生擒活捉,这并不是瓦西里二世第一次对蒙古的惨败。在 1437 年的别廖夫战役中,兀鲁 · 穆罕默德尚未建立喀山汗国,被赶出拔都萨莱之后带领 3000 名蒙古士兵流亡,结果却利用防御反击打得 4 万莫斯科公国军队一溃千里。1439 年,瓦西里二世再战于兀鲁 · 穆罕默德,又惨败,一度逃离首都莫斯科。

(想起一个笑话:山有母熊,猎人欲捕之。初战,猎人败,被熊奸!休数日再战,再被奸!养伤毕,再往,熊见之狂笑:你狗日的,是来打猎还是卖淫?)

值得注意的是,此时距离立陶宛大破金帐汗国的蓝水河战役(1362 年)已经过去近百年,金帐汗国早已四分五裂内斗不休,莫斯科公国此时实力也相当可观(瓦西里二世的儿子和孙子就是大名鼎鼎的伊凡三世和瓦西里三世,他们凭借强大的国力统一了大部分罗斯地,并击败了立陶宛夺取了大量土地),然而铁血俄毛对游牧民族的战绩,似乎比起大明还要羞耻。

至于 16 世纪后期伊凡雷帝时代,被克里米亚汗国攻破莫斯科,这是众所周知的事情,我就不多提了。

知乎用户 大冷先锋米如松 发表

这个,我不得不提醒一下,没有洋人输入的火绳枪,倭寇根本不算个事——和印象中相反,火绳枪才是倭寇经常痛击明军的利器

“遍询胡宗宪、戚继光二臣部曲,俱称倭之长技在铳,锋刀未交,心胆已怯。”
“又有谓先年南方鸟铳,其机与倭铳一般,毕竟不如倭铳之火易发。嗟嗟 ,此机上毫厘丝忽之差,特造器用器者,不肯究心耳。细观倭机发时,机头磕在 火池之边,机煽药起,火星随落,下起之药与上落之火适会,自然举发。中国旧 机支离孱弱,发时机头磕在池中,火绳将门堵住,药又不精,士卒未经服习,忙迫之顷,所以不发。”

知乎用户 单手剑客 发表

当美国可以炸河内 在越南的国土上投送几万军队的时候

而 “打赢了越南战争” 的月供却一直都不具备反手登陆美国西海岸的能力

是 月供赢了

只是

真的有人觉得月供比美国还强吗

知乎用户 五六为一​ 发表

看史料,露馅其实是大明。从冷兵器,到热兵器,到军队训练,到盲目排外,四大方面都反映了大明的糟糕状况。

1. 冷兵器方面

日本生产的倭刀,其工艺令大明羡慕,于是明朝尝试过仿制:

“甲寅,云南巡按赵洪范进新制鸟铳十三具,倭刀、苖刀各三十口附觧。帝命所司覆收验试。”
“倭腰刀万二千,长柄倭滚刀二千。”
“命造神锐箭、盔甲、倭刀、铁矢数万。”

但仿制质量,明朝知道日本倭刀的精湛工艺,但自己仿制的质量不好,技术上不如人家。

天工开物》:“倭国刀,背阔不及二分许,架于手指之上,不复倒,不知用何锤法,中国未得其传。”
倭夷刀剑,有百炼精纯、置日光檐下则满室辉曜者。
《武备志》:长刀,则倭奴之制,甚利于步,古所未备
单刀图说》:“今倭国单刀中华间有得其法者,而终不及倭人之精”。
戚继光: “长刀,此自倭犯中国始有之。彼以此跳舞光闪前,我兵已夺气矣。倭喜跃,一迸足则丈馀,刀长五尺,则大五尺矣。我兵短器难接,长器不捷,【遭之者身多两断】,缘器利而双手使用,力重故也。今如独用则无卫,【惟鸟铳手贼远发铳,】贼至近身,再无他器可以攻刺。如兼杀器,则铳重药子又多,势所不能。惟此刀轻而且长,可以兼用,以备临身弃铳用此,况有杀手当锋,故用长刀备之耳。

2. 热兵器方面

明朝人眼中的西洋火器:

“近来购得西洋大铳,精工坚利,命中致远,猛烈无比,更胜诸器百千万倍”。
“海外鸟铳精工,诸夏不如,何也?,曰: 风俗习尚使然耳。各国犹有古人寓兵于农之意,兵民不分,公私一体。酋长程课头目,专视兵器精利以为殿最,个人奉为职业,保守富贵。若兵器不堪,讵惟畏法,且畏班辈见笑,习尚成风,安有不精之理。
夫西洋炮者,乃香山澳西夷之所造也。其制巧妙,且铜铁极其煅炼,大小相称,厚薄得宜,鐀眼有方,无一不善,其制火药之法更极其工。
弓矢远于刀枪,故敌尝胜。我铳炮不能远于敌之弓矢,故不能胜敌。中国之铳,惟恐不近,西洋 之铳,惟恐不远,故必用西洋铳法

明朝人眼中的噜蜜铳(土耳其小型火器):

小器远而且狠无过噜蜜,次则西洋。
我闻先朝吐鲁番吞并属番哈密,中国置经略大臣,征兵数万,分道出援。缘土鲁番借得噜蜜神器,天兵不能救,竟为所并
臣见其机,倭铳更便。试之,其远与毒加倭铳数倍

明朝人眼中的日本倭铳:

遍询胡宗宪、戚继光二臣部曲,俱称倭之长技在铳,锋刀未交,心胆已怯
又有谓先年南方鸟铳,其机与倭铳一般,毕竟不如倭铳之火易发

大明看自己的火器:

即便是模仿,也与外来原装火器差距很远:

“铸造无法,其大器不过神威发熕,灭虏虎蹲,小器不过三眼快枪。此皆身短,受药不多,放弹不远,且无照准而难中的。铳塘外宽内窄,不圆不净,兼以弹不合口,发弹不迅不直,且无猛力。头重无耳,则转动不活,尾薄体轻,装药太紧,即颠倒炸裂”。
我中国尽属公家,有司不知造,将吏不知用,士卒不知打放、收拾。公家之事,匠作定然不肯尽心监造之官,自爱者专求节省,不省者克落,一经节省、克落,便难行法。既无利结于前,不畏法绳于后。大小糊涂,上下苟简了事足矣,安望精工? 尝闻东西两洋贸易,诸夷专买广中之铳。百姓卖与夷人者极其精工;为官府制造者便是滥恶。以此观之,我中国不肯精工耳,非不能精工也。
奈何近来
徒有火攻之虚名,并无火攻之实效
,其故何也? 盖因承平日久,疲将骄兵,粉金虚文,罔计实用,铸铳无法,不谙长短厚薄度数之节,不能命中致远,或
横颠倒坐及崩溃炸裂
,而反伤我军。造药无法,不谙分两轻重之数,配合研捣之工,不能摧坚破锐,或损枪坏铳及收晾失事,而延祸极惨
但近日行间弊习,趋承依附,侥幸功名。器不知制,制未必精
中国承平日久,土苴兹器,每每令庸工造之,庸将主之,庸兵习之。造者不尽其制,主者不究其用,习者不臻其妙。

轻火器对比:噜蜜 > 西洋 > 日倭 > 大明

西域噜蜜铳,因其筒长故远,药多故狠,机简故便,铳床尽制,前后手俱有着落,故不致动摇。然药必须极精极快,方敢多用。铳筒要沉重,方能压定前手不动。沉重其铁方厚,不怕药多。
水西洋诸国铳,其筒长,故远于倭鸟铳;然因欲其体轻,以便挺手立放,着药甚少,药少故不及噜蜜之狠。
倭鸟铳狠远不如噜蜜,轻便不如水西洋。只缘时常服习,艺高胆大,所以称能事耳。今日当事之人知此机括,不唯可,舒圣明东顾之怀,即南标铜柱,北勒燕然,亦易易尔。
嗟嗟 ,此机上毫厘丝忽之差,特造器用器者,不肯究心耳。细观倭机发时,机头磕在火池之边,机煽药起,火星随落,下起之药与上落之火适会,自然举发。中国旧机支离孱弱,发时机头磕在池中,火绳将门堵住,药又不精,士卒未经服习,忙迫之顷,所以不发

3. 火器训练

比火器落后,更可怕的就是大明火器操练的松弛。

这也解释了,为何相比于瓦刺鞑靼后金吐鲁番这些落后民族,大明表面上是一个领先的泱泱大中原王朝,又装备有火器,但是被蹂躏的总是大明。

庚戌之耻,萨尔浒、松锦等一系列战事不用多提,但凡大明对火器操练精一点,一把铳就能解决的事情,还会出现大明一万多军队被仅仅 2 个蒙古人蹂躏的事情吗?

看看大明各类奏折,反映的明军火器操练情况:

臣昨廵视京营,见营军稍稍习此,全未精熟。及备询边将,犹谓边军火器不如营军,则边军之不习火器可知也。近过辽东,问以火器,皆云不知
中国承平日久,土苴兹器,每每令庸工造之,庸将主之,庸兵习之。造者不尽其制,主者不究其用,习者不臻其妙。因循玩偈,人自为心。彼此推诿,浪造浪用。更有宇下柔脆,冀藉进取,市井庸流思借觅利。不解前人制作,唯图骇目易售。添足画蛇,弄巧成拙,坐致不效。乃当事者不镜其故,反咎铳为不便、不利,甘弃以资敌,我则宁受其害,昏昏梦境而不自觉。
臣隐忧明时,师老财诎,将吏未见戮力,南北不肯同仇
但近日行间弊习,趋承依附,侥幸功名。器不知制,制未必精。艺不肯习,习未必工宁受敌人之制,不知先发制人。惟知避铳为巧,不思先着更强。病根已深,牢不可破。

4. 盲目排外

比起火器落后和操练松弛更让人寒心的是,都已经年年被鞑靼、后金虐得如此窘迫了,大明还盲目排外。

不要以为大明徐光启等少数人物,就代表大明积极向外学习,那只是假象。

这些少数人,要面临的是一大群顽固势力对外的排斥和抵制。西洋的红夷大炮,大明最早见识此火器的威力是 1601 年,回顾其在宁远之战的威力,但凡大明如果要积极一点,早一点引进,在萨尔浒早早把努尔哈赤干掉,后面哪还会有大清什么事?根本就不会有清朝

但是 1601 年之后的长达 20 年时间,大明战事紧迫,少数开明人提出引进红夷大炮,竟然 4 次遭遇许多朝廷重臣的反对和极力攻击,徐光启在大明实在太不容易了:

看看大明上下充斥的对外的排斥:

夷技不足尚,夷货不足贪
堂堂中国,止用若望铸炮小器? 恃以御敌,岂不贻笑边方。
铸统为国家谬辱
我朝威声可以夺夷,外国向化来贡者数十余邦,纵有奸夷,亦不肆其兵戈,区区一铳,能为国家万年计乎?从未见三代,唐宋以来,治历明时,防夷御寇者,俱用此碧眼高 鼻之狡番为哉!吾且谓国家之大僇辱者此也**,而反以此为荣,不亦丑乎**!

除火器外,甚至还有对地圆学说的攻击,将地球是圆的,上下都可以住人,足踵相对,利玛窦还环游地球一周,全部归为妄诞欺愚的谬理:

其徒有曰:“为我正度数,铸贡铳,此二事,大有功于朝。” 不知此辈之论天文地理、日月星辰,尽有四大妄诞
天文地理之妄诞
月之序
谓星一天,日月一天,不相躔次,诞一。
天地之形
又谓地形如鸡旦黄精,上下四旁,人可居住,足踵相对。人可旋转而走,遂以本天亲上,本地亲下。此二语,谬会其理以欺愚顽,诞二
环游地球
又云彼尝从日边来,利玛窦尝旋转一周,诞三。
此辈之擅入我大明,即欲改移历法,此其变乱治统,觑图神器,极古今之大妄,诞四也。

对此,到过大明传学的利玛窦看到这种状况,也是感慨万千:

“中国(明朝)人把所有的外国人都看做没有知识的野蛮人,并且就用这样的词句来称呼他们。他们甚至不屑从外国人的书里学习任何东西,因为他们相信只有他们自己才有真正的科学和知识。如果他们偶尔在他们的著述中有提到外国人的地方,他们也会把他们当做好像不容置疑地和森林与原野里的野兽差不多。”
“甚至他们表示外国人这个词的书面语汇也利用于野兽的一样,他们难得给外国人一个比他们加之于野兽的更尊贵的名称。 人们简直难以置信。他们对于派来向皇上致敬或纳贡或办理别项事务的邻国使节或使臣怀着多么大的疑惧了。 ”
这种极度自大和排斥是很容易走向反面的。或许这因为如此,中国人才会如此地顽固守旧。”
没有人会愿意费劲去钻研数学或医学,结果是几乎没有人献身于研究数学或医学”
“因为他们不知道地球的大小而又夜郎自大,所以中国人认为所有各国中只有中国值得称羡。”
“他们不仅把所有别的民族都看成是野蛮人,而且看成是没有理性的动物。在他们看来,世上没有其他地方的国王、朝代或者文化是值得夸耀的。这种无知使他们越骄傲,而一旦真相大白,他们就越自卑。”
“一个不相信自己的人民和亲属的民族,对于无论从四邻或国外来的外国人都心怀疑惧,看来也就不足为奇了”

知乎用户 文君子 发表

1

东印度公司荷兰人梅 - 菲利普的《梅氏日记》,台湾人翻译的,不爽别来找我,讲述郑成功收复台湾时,他在荷兰棱堡里面,眼铮铮看着郑成功怎么破城的。

根据《鸦片战争前后清朝双层体铁炮技术的问题研究》(论文),明朝发明的火炮

西方要到 19 世纪 50 年代才发明,

复合层炮体的强度要比同样壁厚的单层体铸铁炮高得多, 可以克服单层体白口铸铁炮使用中容易开裂、 炸膛的缺陷。 原苏联火炮专家契斯齐阿柯夫等编的《炮兵》 中对复合层火炮设计原理的解释: “火炮发射时内膛的气体压力是非常大的, 它竟达到每平方厘米3500千克, 而气体的温度也很高, 有时竞达到3000度。 因此, 仅靠膛壁加厚是不能达到使炮身坚固的目的的, 炮身外层距膛壁愈远, 其张力愈小。 因此把炮身膛壁做得非常厚并没有多大意义。 问题并不在于膛壁厚, 而是要减轻内层的工作负荷, 并使外层金属起到更大的反抗压力的作用。 因为构成炮身的层数愈多, 其对压力的抗力愈大, 各层也就愈能较均匀地分担工作了。 然而一个筒要套在另一个炮筒上, 而且还要在燃烧的情况下进行, 这样炮身的制造非常复杂, 需要很多的时间和大量的资金。内筒和外筒来做炮身, 其中外筒的内直径稍小于内筒的外直径, 因此用通常的办法就不能使内筒放到外筒中去。 这时, 要把外筒加热, 使其膨胀至足够的程度再把内筒移入。 这样, 由两个筒合成的炮身便做成功了。 然后, 使炮身冷却, 外简的冷却却要紧缩, 并极力恢复至原先的尺寸, 但内筒却阻止它收缩, 这样, 外简便紧紧地裹住了内筒, 且其本身也有了一些扩展。 发射炮弹时,最初气体极力使内筒扩张, 但是内筒却被外简紧紧地压缩着, 由此, 内筒在它未被压力扩张到原有的大小以前(即未被外筒压缩以前的大小), 对张力是不起反抗作用的, 而外筒本来已经扩张,而此时又要扩张。 很清楚, 外筒就立刻反抗这一张力, 并且如我们所见, 是在内筒反抗张力之前,这样一来, 我们不仅使内层, 而且使外层金属做了工作。 由两个筒组成的炮身(其中—个筒压缩着另—个简), 较之有同样厚度的普通单层(未紧固)炮身要紧固得多.

鸦片战争前后中国复合金属炮技术兴衰的问题研究(略有删减)

一鸦片战争前后东西方火炮总体技术及材质种类概况

中英鸦片战争前后,清军装备处于冷热兵器混用时代,主导型火炮一红夷炮的技术处于欧洲 17 世纪加农炮系列的水平上。至战争之际,经过清朝众多火器家们的努力,泥模制造的火炮技术已和欧洲砂型铸炮与实心钻膛技术缩小了不小差距。此时的英军装备已处于初步发展的火器时代,但尚未进入后装线膛枪炮时代,仍旧属于以黑火药作发射药的前膛装滑膛时代。不过,17 世纪以来的欧洲加农炮型火炮,在形制、构造原理、性能上已经达到前装滑膛炮发展演变的最高阶段,此后直到后膛装线装炮问世以前的 200 年问只是对这种炮的继续沿用,没有再发生质的变化。

鸦片战争前后的东西方火炮的材质种类。《武器和战争的演变》中载:进入 18 世纪,欧洲各国都大规模扩建海军,使得舰炮的需求暴增。因为铁的成本只及铜的五分之一,所以铁炮逐渐替代了青铜炮,成为各国战舰的标准装备。但是,直到 19 世纪中叶以前,在炮的制造上,除了海军重炮外,青铜炮和黄铜炮始终以优势压倒了铸铁炮。原因是铁质炮管过于脆弱,无法承受更大的爆炸力,更好地铸造合金,日益提高的在炮管内壁膛孔的专门技术,使精度更高、强度更大的青铜或黄铜炮管成为铁质炮管的替代物 J。《从早期迄至 1850 年欧洲的铸炮技术及铸炮工匠》中说:1816 年英国大口径铸铜炮被宣布禁止,只有小口径如 12、9、6、3 磅弹炮还在铸造。迄至 1793 年英国海军用火炮已全部改用铁炮,实心钻膛_2 J。中国史料《四库全书 · 钦定大清会典》册 619,史部 377,卷 73(军器》(页 677) 中载:凡制造火器,大者日炮,重自 560 斤至 7000 斤,轻自 390 斤至 27 斤。《中国青铜铳炮总叙》中讲:从元代至明正德时期,这是中国传统铳炮的发生、发展期,其时青铜铳炮占据主流;第二阶段,从明嘉靖时期至清末,主要是仿造欧洲传来的铳炮,其时由于铁制铳炮的发展,青铜铳炮渐趋衰落,最终被淘汰。1840 年前后,为抵御英人,赶造了一些重炮,皆是康熙红衣炮的旧制,不同的是,多以铸铁造。其时也仿康熙旧制,铸造了较轻的铜炮 。以上东西方史料反映出,l9 世纪中叶以前,东西方战舰上的 400 斤以上的重炮都是铁炮,400 斤以下的小炮中铜炮比例甚大。至于中英双方的岸炮,铁炮成压倒优势肯定无疑。

清朝嘉庆、道光朝以来,中央政府已不能左右当时火炮技术的发展,地方政府自行组织制造火炮。如广东佛山铸造的生铁炮反映了当时沿海炮台所用海岸炮的基本情况,浙江镇海龚振麟首创的铁模铸炮技术是清军最佳火炮的缩影。当时的英国火器制造制度实行的是政府采购和各私营铁器制造商自由竞争的制度。英军火炮在各部位比例、形制、弹药技术、点火装置等方面,特别是铁炮材质、制造、加工等关键之处进行了革新,故在铁炮的射程、射速、准确性和杀伤力等方面高于清军。总之,鸦片战争前后,清军火炮技术因没有发生工业革命而呈现出整体滞后的态势,但是,在明代国人模仿西方造炮技术的基础上创制出的复合金属炮技术,在此时重新掀起制造的高潮,侵华英军对之也时有提及,尽管其数量在总体中不占优势。复合层金属炮有铁芯铜体、铁芯铁体和三层体以上结构的三种类型。黄一农先生对明清以来中国的铁芯铜体金属炮进行过研究,指出:“此种火炮与先前的铁炮或铜炮相比,不仅管壁较薄、重量较轻、花费较少,且较耐用”l4 J。笔者在深入了解东西方火炮发展史的前提下,对铁芯铁体金属炮进行了实地调查及取样检测,并对其材质、机械性能和力学原理作了初步探讨。

二 14—19 世纪中叶以前东西方火炮制造技术概述

中国兵器从远古到五代是冷兵器为主的时代,以及北宋以后的冷热兵器并用时代。迄止元代 (13 世纪末至 14 世纪初),有了不易烧毁的金属管形火器— — 喇叭口形的铜火铳。至于火铳以铜铳开始,主要是因为青铜质地坚韧,不易爆裂。中国古代青铜冶铸业水平较高,故很容易地被移植于铳炮的铸造中,而且一开始就是整体模铸成型,起点较高。火铳到元末时期使用逐渐频繁。但初创阶段的火铳存在着装填费时,射速慢,射击不准确等缺陷,因此只能部分地取代冷兵器。《中国青铜铳炮总叙》中讲:到明洪武十年 (1337),中国已有铁火炮问世,铁韧性强,威力比铜火炮大得多,且铁矿储量比铜矿丰富,开采也易,铸炮造价也低廉,因此,铁炮的出现,为我国古代火炮的发展开辟了广阔的前景。此时,炮口由容易敞气的喇叭口改成闭气性好的直筒形,炮身也加铸了几道隆起的铁箍,因此,能承受相应增大的膛压_3 J2。。此时期中国火炮缺陷:(1) 不重视火炮各部尺寸的组合搭配,所制炮身与口内径之比不合理,性能低劣。(2)明代初期以来火炮的最大缺点是 “重而难举,发莫能继”。(3) 炮体主要以铜为原料制成,炮管显得单薄,多加强箍,有时箍很宽,弹药由前装,发射独弹和散弹。(4)火炮发射时都有强大的后坐力,有时还会左右乱跳,或倒翻过来,严重危害炮手和人马的安全。(5)明代前期炮架大多是 “搭木为架” 的固定式,机动性不好。火炮也没有炮耳,中期以后仿照西洋才有了炮耳和机动性好的炮架,但瞄准装置如照门、准星,一直是没有的,命中率不高。

欧洲火炮制造技术的演变。中国火器是由阿拉伯人在 l4 世纪初传人西班牙,尔后火炮知识又从西班牙传播到欧洲其他各国,经他们仿制后风靡开来,不过,到 14 世纪后期欧洲有火炮的历史比中国晚了一个世纪。而且当时他们还不懂生铁冶炼技术和铸造技术,只能采用这样的办法加以制造:《武器的历程》中说:先把 “块炼铁” 锻打成铁条,再把铁条拼拢固定成一个圆筒,外面用铁箍箍紧,如此形状,闭气性极差,炮管时常炸裂;炮身由几部分构成,可拆卸的炮尾部是在射击时待火炮装填完毕后才装在炮筒上的 。

迄至 15 世纪,恩格斯 1858 年的著作《炮兵》中说:欧洲火炮的构造和使用有了三项发明:一项是从德国传来的铸造铁质球形炮弹的技术;一项是能够生产出纯度更高的硝酸钾,致使火药本身的爆炸力增大。结果出现了一种使用管壁较薄的铜质火炮,发射直径为 2~4 英寸 (5~10 厘米) 球形小炮弹的趋势;一项是他们已开始掌握生铁冶炼和铸造技术,能够把火炮铸成一个整体,弹药由后膛装填。此三项措施,无疑使火炮的威力比以前大为提高。较小的火炮这时可以铸造为一个整体,质量较好的火药必然产生更大的后坐力,这意味着必须将火炮安装在一个更为坚固的炮架上。在这一时期,法国在炮的制造和应用技术上的优势被更能干的德国枪炮制造者和炮兵取代了。接着,西班牙人又很快夺取了这一优势。因此,16 世纪的大部分年代里,西班牙在造炮技术方面始终占据着明显的优势。各国火炮都是仿照西班牙的设计而制造的,但国与国之间的型号一直各不相同 l6j。明朝人最早使用的佛郎机炮的时间是正德五年 (1510) 七月,最早仿制时间是正德十四年 (1519) 六月,此类炮正是西班牙、葡萄牙等国制造的这类火炮。它采用子铳预贮弹药,轮流装填,射速加快。但因属后腹装式火炮,闭气性能差,炮弹真正脱离炮管之前,不能够在管内积聚更多的火药气体,炮弹故不能获得足够的推力,所以只能有极短的射程。此外,身管不算太长、所装弹药量少,口内径也小,炮身与炮口比例不合理,杀伤破坏力有限,故在攻守战日益激烈时,它便显得力弱难任。

16 世纪,后膛装火炮再一次被前膛装火炮取代,这是人们发现颗粒粗大的火药要比细致研磨的火药燃烧得更快、更均匀,它产生的爆炸力使简单炮尾闭锁的时代无法再延续下去。在 16 世纪,火炮不断提高的机动性使它的重要性不断增加,火炮开始被安装在有两个轮子的炮架上以便运输。1540 年左右,意大利人万诺乔 · 比林古乔对铸造技术的研究,大大改进了火炮的铸造法,而哈特曼又发明了口径比例表,用它可以按火炮各部分与炮口直径的比例去计算火炮各部分的尺寸,这就为火炮的构造提出了一定的标准 J 。在 16 世纪,荷兰人发明一种短而粗的圆桶状大口径攻城武器发射能爆炸的炮弹,这就是臼炮,它的射程能够通过调整射击的角度而增加或减少。到 17 世纪末,又出现了榴弹炮,是一种短管加农炮,有很高的射角和较远的射程。发射一个预定在命中目标时爆炸的抛射物使准确性受到了重视,努力通过调整射击的角度来控制射击距离成为炮手们最经常的工作。

17 世纪中叶,欧洲一些主要国家最终淘汰冷兵器而进入火器时代,火器型号向着规范化方向发展。各国都有数种型号。如英国有 16 种制式火炮,并开始按作战用途将火炮区分为攻城炮、野战炮、岸防炮。其中野战炮又分重型、中型、轻型。所有这些炮都有炮耳,按数学理论计算发射弹药。此时,关于炮弹的革新方面,就是链式霰弹和普通霰弹的发明。而能用来发射空心弹的野炮,也是在一时期制造的。限于当时炮弹的制造和技术水平,火炮在发射时,常出现膛炸和瞎火现象,人们往往望而生畏,故只有少数火炮使用过爆炸弹。

迄至鸦片战争前后,东西方主导型加农炮样式及机制原理基本相同,都是前膛装滑膛炮,炮膛呈圆柱体,炮形呈圆锥形体,有炮耳和尾纽等附件组成。清军火炮的形制设计仍然沿用西方 16~19 世纪中叶创立的 “比例” 思想,即以口内圆球直径为标准,如野战加农炮的炮身常是以口内径为 a,口壁厚 = 0.5a,口外径 = 2a,炮耳处壁厚 = 0.75a,底径 = 3a,此 “比例” 思想在《演炮图说辑要》 j、《海国图志》、《火器略说》中都有论述。如《海国图志》卷 86《铁模铸炮法》中把清朝铸炮遵循的理论,炮耳、火门做法、炮体摆放位置、炮膛口内径较弹径加大 1/10、药径较弹径减小 1/10 间的关系讲得很透彻 。

鸦片战争前后的欧洲砂型铸炮及实心钻炮膛技术。16 世纪中期以来,英国造炮采用了泥模整体铸炮技术,海军用新造火炮在 1793 年已全部改用铁炮与实心钻膛,而商业用火炮为省费起见,仍在此世纪末用泥模铸炮技术。l8 世纪末,欧洲铸造实心枪炮技术随卧式钻孔镗床一起被引入到英国及欧洲大陆的铸造厂。《从早期迄至 1850 年欧洲的铸造技术及铸炮工匠》中载:英国砂型铸造早在 1707 年就用于铸造铁锅,1758 年铁器制造商 Isaac Wilkingson(1695~1784)申请了一项用砂型法铸造加农炮和气缸圆柱体之类的长管形器的专利,18 世纪的最后 15 年内,为了改变泥模铸炮的冗长和复杂的过程,开始了砂型铸炮技术。实心钻膛技术的发明与瑞士人简 · 莫兹利 (Jean Maritz,1680~1743) 有关,他用铸实心铸件的方法代替传统的由型芯和外范铸造空心铸件的方法,时问大致在 1714 年。接着他引进了 3 英尺高的卧式钻孔镗床,炮体围绕钻头转,齿轮逐渐向前推进,以不损坏炮膛的精确性,膛床水平镟膛代替原先的垂直镟膛模式,此铸炮方法在 1773 年以后被许多英国铸炮厂和欧洲大陆国家所采用。l8 世纪 5O 年代,他的儿子和继承人 (也叫莫兹利(1711—1790)) 进一步完善了那架钻孔机。1755 年,他成了所有铸工和锻工车间的监察主任,奉命在法国所有的皇家兵工厂安装他的钻孔机。用枪炮铸件转动代替转动的钻头,此技术可使炮管加工得更准确,火炮的游隙达到炮弹直径的 1/20,炮管更坚固,也使旧有的泥模铸炮技术显得过时。钻孔机起初靠马力和水轮机驱动,后在 18 世纪末期的最后十年改用蒸汽机驱动。实心钻膛造炮法可使炮膛直径更大,提高可靠性和精确性,同样体积的大炮,大的炮膛意味着使用金属更少,也使火炮造得更轻和增加其机动性。此法可使火炮游隙值减少一半和提高射程和射击精度 Jl’ 。砂型铸炮和实心钻膛技术的优点在《冶金史》中说:采用粘土低达 5% ~10%的天然砂,并把砂弄湿,就能使它具有足够的强度和透气性,可以不费事地把铁水或铜液直接浇人湿砂范中浇铸实心炮,然后用大功率的钻孑 L 机钻出炮膛,疏松区可彻底地排除 。

以上史料看出,东西方火炮制造技术在鸦片战争前后一直处于进步之中,起初造炮方法都用手工生产方式进行,但中国因冶铸技术见长,火炮质量从 13~l6 世纪领先于欧洲。随后,欧洲铸炮技术因数学与理化知识的渗透,很快超越中国,中国从 16 世纪以后步入模仿西炮技术的历程,火炮质量长期逊色于西方。但后来的铸炮史也表明,中国并非一味地模仿西炮技术,也曾将明朝 (以冶铁技术见长) 与西洋 (以设计并铸造铜炮见长) 的优点结合而进行着创新,如复合金属炮的发明,在世界火炮史上,占有一定的地位。

三对中国明清两朝的复合金属炮的调查

在北京、天津、山东蓬莱、江苏南京、镇江、扬州、上海、浙江杭州、镇海、福建泉州、厦门、广东广州、佛山、虎门、韶关、广西梧州等地的 32 个市、县博物馆、炮台文管所,先后调查了 354 门铁炮及 200 余颗炮弹。其中共发现鸦片战争前后的双层铁体子母炮 2 门,复合金属加农炮 16 门,占总数的 5% 。复合金属炮的突出特征:(1)皆是重炮,考察的 16 门加农炮都在 500kg 以上。(2)内层锈蚀较外层轻。(3)外层壁厚于内层壁。(4)从外观上看,口内径相对较小。(5)统计的 13 门双层体金属炮,炮身各部资料与口内径之比都不符合 “比例” 设计理论,耳径和耳长不等。(6)复合金属炮的火门与红衣炮一样,都是在底径上方前处,在用熟铁缠丝形成长方形隆起并在中心钻孔。(7)史料记载清军铁炮多是泥模铸造(含铁模炮),炮身粗糙,范线明显,炮身的蜂窝和砂眼等缺陷甚多。调查和史料记载相符。

双层体红夷炮的内膛和药膛。红夷炮膛口内径较弹加大 1/10,药膛比弹膛小 1/10。英国伦敦 Woolwich of Rotunda Museum 陈列有英军缴获的第二次鸦片战争时期的清军火炮,有 2 门铁芯铜体金属炮,均被剖开,时间为 1867 年 。从纵剖面可见其弹膛呈圆柱体,药膛径呈长圆锥形体,膛径和药膛径的关系大致如前述的比例。

双层金属炮瞄准装置的考察。明末的西洋大炮传播到中国,一直到鸦片战争前后,清军主导型红夷炮是圆锥形炮身,其瞄准装置一般是前设准星,后设照门,再利用炮身铸的范线的配合,按三点一线的原理发射炮弹。但是,红夷炮由于是圆锥形炮身,瞄准线难以和轴线平行,因此,要能够利用这个误差计算出炮口在各种情况下的详细仰角,必须利用勾股重差术的原理算出各种大炮的射程,尔后编成 “炮表”,供炮手实弹射击。不过,鸦片战争前后,清军对测量火炮发射角的铳规,大多没有或不会使用,更没有“炮表” 可供参考,射击精度可想而知。

四鸦片战争前后中国铁芯铁体金属炮的金相组织

鸦片战争前后的中国子母炮和红夷炮存在着双层体或三层体结构的炮型,红夷炮中的铁芯铁体结构样品金相主要是铸铁组织。铸铁是含碳量大于 2.1 1%的铁碳合金。碳在铸铁中可能以渗碳体或石墨形式存在,根据碳的存在形式,铸铁可分为:白口铸铁、灰口铸铁、麻口铸铁。熟铁、钢和生铁都是铁碳合金,以碳的含量多少来区别。

(1) 白口铸铁断口呈银白色。由于以渗碳体为基本组织,性能又硬又脆,不能锻造、加工。

(2) 灰口铸铁的断口呈暗灰色。其金相组织主要由片状石墨、金属基体和晶界共晶物组成。和白口铸铁的性能相比,其硬度低、脆性小;熔点低,流动性好,收缩率小,成分偏稀少,具有良好的铸造性能;由于石墨本身的润滑作用,使其具有良好切削加工性能,耐磨性能;还由于石墨对基体的割裂作用,而使震动能不利于传递,使其具有减振性。

(4) 熟铁。一般含碳量小于 0.02% 的叫熟铁或纯铁。钢的含碳量在 0.02% 一 2.1% 之间;熟铁最早用木炭还原铁矿石制得,后来用生铁在反射炉中高温搅炼制成。熟铁质软,延展性、韧性好,磁导率高。钢具有生铁和熟铁两种优点,低碳钢易于接受各种加工如锻造,焊接和切削。

(5) 脱碳铸铁和铸铁脱碳钢。脱碳铸铁是白口铸铁铸件经脱碳退火处理,铸件表层已经脱碳并成为钢的组织,而心部仍为白口铸铁组织。铸铁脱碳钢是白口铸铁铸件在脱碳退火过程中,由于时间和温度控制得适当,基本不析出石墨 (如析出石墨则成为展性铸铁),而使生铁中多余的碳被氧化成气体脱掉,从而使铸件表面和心部都成为钢的组织。火炮由于连续发射,产生很大热量,暴露于空气中的表面,部分碳被氧化,类似生铁退火处理过程。由于样品多取自炮身或炮口表面,所以金相检测发现脱碳铸铁和铸铁脱碳钢组织。

对清朝双层体铁炮内外膛共 13 个样品选取横截面,经镶嵌、打磨、抛光,使用 3%硝酸乙醇溶液进行侵蚀。使用 XJP 一 100 型金相显微镜进行组织观察和 Leiea DM4000M 型金相显微镜进行拍照。金相组织看出:双层体红夷铁炮内、外膛由不同的材质制作,外膛一般为铸铁、内膛为熟铁或低碳钢。江苏南京博物院现存的清朝 1843 年造的耀威大将军因是 8 000 斤巨炮,内膛体型庞大,熟铁锻造不易,故采用了生铁铸造。现检测的内膛 5 个样品,有熟铁 3 个,低碳钢 1 个,灰口铁 1 个;外膛 8 个样品,有白口铁 3 个,灰口铸铁 2 个、铸铁脱碳钢 2 个,脱碳铸铁 1 个。复合金属炮称得上是一种 “复合材料”,内部熟铁或低碳钢硬度低但韧性高,外部铸铁硬度高但性脆,二者结合后,变得内柔外刚,改善了铁炮的机械性能,可以克服单层体白口铸铁炮使用中容易开裂、炸膛的缺陷。这种刚柔结合的材料也存在于清军有些铁炮的炮尾 。

五讨论

(一) 鸦片战争前后中国发明复合金属炮的技术原因

其原因一是受铜铁材质优劣的影响,二是与泥模铸炮技术的缺陷有关。自明代以来,中国火炮铸造小者多用铜,大者多用铸铁,少量的也有用熟铁锻造而成。铜制的火炮一般被认为比较优越,但是,青铜炮的炮管比较软,在多次发射圆形炮弹时,炮弹以不正圆的方式穿过炮管,容易使它变形,因此青铜不适宜制造重型炮。

许多军事著作中有对铜铁材质的火炮性能的论述。《风帆时代的海上战争》中云:“1650 年,几乎所有的海军炮都用青铜锻造。青铜比生铁更为轻便耐用,在 18 世纪初期,因而成为最好的铸炮材料。然而,当战列舰队的规模扩张后,用青铜就显得太昂贵了。由于陆军特别强调轻便,因此英国人在亨利三世统治时期发明了廉价铸铁炮,到 1700 年后,几乎取代了所有海军青铜炮,除了最小和最重要的战舰。在海上,整个风帆时代,英国海军的铸铁炮比所有对手都强大,关键原因是英国炮组能达到绝对优势的射速” 121。《火器略说》中说:“铸炮非铁即铜,或谓铜胜于铁,或谓铁省于铜,铜轻易运,铁重难举,故铜炮便于行军,铁炮用药太多即恐炸裂,铜不患炸,故铜炮又便于装药。铜质精坚不费熔炼,铁质轰疏必须烧铸,所谓铜胜于铁者此也。采铁易采铜难,铁价贱铜价贵,铁实省于铜也,铸铜炮百斤,须用云南黄铜九十斤,参兑广东碗锡十斤方成精铜,但铜炮一放,浑身热透,难以连叠施用,铁炮一时不能红透,少缓即可再放,铜性本柔则易敝,铁性本刚刚则难坏,故铁炮连发数十次,竦无所损,铜炮连发数十次后,近口处既已低堕,无可复用” 。

关于泥模铸炮技术的优缺点。鸦片战争前后,中国火炮制造法主要是泥模铸造法。泥模铸炮法是在 16 世纪中期的欧洲发明,17 世纪初传人中国。即需分别制作火炮的模、范和芯,浇注金属液而成火炮。芯的组成部分有定内膛面的泥模和定位用的金属芯棒。范芯多为木制模,用干透的楠木或杉木做成,因为其纹理细密,质地坚硬,容易加工。火炮各部的范必须按比例分别制作,如炮身、炮耳、炮底、字样和尾珠等。炮身的范制成后,将纹饰、炮箍等各部位的模安装上。炮耳是木模,用钉子打入炮身使其与炮身固定。

泥模铸炮的实质是:制成一个圆柱作为模子的型芯,另造一个更大的中空的用以容纳的型芯,以便于在两者之间留下一个空间,即外芯内壁与内芯外壁之间的空隙,便是炮管的厚度。

泥模铸炮整体性好,但它的不足也是显而易见的。第一,铸模的粘土型芯透气性低,在用炭火烘烤时,经常是外干内湿,浇铸时水分蒸成潮气,所铸火炮常有蜂窝状孔穴,无论怎么旋膛,膛壁无法达到非常光滑的程度,发射时容易炸裂。故泥模铸炮铸十得二者,便称国手。《海国图志》(卷 86)《铸造洋炮图说》中云:“泥模务须焙干,否则火气下激,水汽上蒸,水汽大,则蜂窝亦多,蜂窝多则有炸裂之患,故须炮口朝上灌注”。第二,每一门火炮都需要一套新的模具,这样就没有两门火炮在尺寸和性能上完全一致,因而重复性劳动很大,生产效率低。这在《海国图志》卷 86《铸炮铁模图说》中有详细说明。第三,生铁浇注时铁液常激动炮芯,使得铸模的型芯和外部成为一条直线几乎是不可能的,如此势必影响射程和射击精度。《火器略说》中云:“中国铸炮,多用泥炮心者,以铸成之后,但须磨洗,不用钻锉法,诚简便⋯⋯炮口朝上,何能仍令炮心在中⋯⋯别法以铁心,厚泥传外,用铁条在炮口夹住,使悬空直下,则炮身既长,自口到底决不能准,依中线,且灌注之时,其力不小,能激动炮心,令稍欹侧,炮膛既不准中线,出弹必至弯曲,不能直远,更防炸裂”_】 。第四,生铁金属一般是直接从熔炉中浇注的,因为没有进行进一步的加工,这样金属就会不纯,高度碳化,所以相对脆弱,这样就势必增加重量以获得足够的强度。内膛等部件不是精确地钻出来的,而是被绞成形的,所以它可能会、并且经常会非常无规律。炮手在他能够确保用炮来击中目标之前,必须要了解所有射程中它的火炮的特性。

由于泥模铸炮技术存在以上主要缺陷,致使铸出的炮又厚又重,铸造缺陷多,表面粗糙,易炸裂。如此势必制约火炮的机动、灵活性;影响射程与射击精度;限制了炮弹的大小。在使用实心弹的中英鸦片战争时期,同等重量的铁炮,如果炮壁厚,其口内径相应就小,装入炮弹的尺寸就小,威力就不大。东西方人应对铜铁材质火炮缺点的具体措施。面对铜铁材质的优劣以及泥模铸炮的弊病,东西方炮匠不约而同地发明了复合金属炮技术,此法可节省昂贵的铜材料以及统筹利用铜铁材质的特性。《钦定大清会典》卷 73《军器》中载:“凡制造火器,大者日炮,其制或铁或铜或铁心铜体或铜质木镶或铁质饰金”。《明清复合金属炮的兴衰》中说:复合层金属炮并非中国的专利,至迟在 16 世纪中叶,欧洲和印度也出现,但它们的铸铁工业逊色于中国,铸复合层金属炮的品质劣于中国。17 世纪,欧洲制此炮技术因考虑到成本的缘故,并未持续发展。

清朝双层体或三层体铁炮的制造技术。明人在嘉靖年间 (1522—1566) 用泥模铸造技术已能生产出数万门铁芯铜体的后膛装佛郎机火炮。鸦片战争前后,英军已遗弃了佛郎机型火炮,更看重加农炮火器的杀伤力。明朝在 16 世纪初期从欧洲引进了佛郎机型火炮,清朝自建国之初,红夷炮和佛郎机型火炮在军队中装备不少。鸦片战争时期,清军佛郎机型火炮技术大多是清初技术的再继续,威力较小的特点没有改变。至于前膛装加农炮技术,16 世纪以来,中国明朝炮匠在仿制的同时并有创新,在明崇祯元年 (1628) 造出了许多门铁芯铜体的 “捷胜飞空灭虏安辽发贡神炮”,在明崇祯十五年(1642) 由地方官员捐资造出了许多门“定辽大将军”、在清崇德八年 (1643)造出 35 门世界最高品质的铁芯铜体神威大将军,在顺治三年、十五年、康熙二十四年清廷均制出成批的铁芯铜体金属炮,在清咸丰六七年 (1857~1858) 仍继续制造此类火炮。不过,鸦片战争时期,西方正处于世界第二次技术革命的前,制炮技术突飞猛进,铁炮材质日益提高,清朝京师和沿海省份虽造出成批的复合金属炮,但其性能无力抵御已进入到近代化阶段英军火炮的强势挑战。

鸦片战争之际,清朝水师战船实力由于与英军相比相差悬殊,所以在战争中,清军只能采取舍水就陆、沿海筑土城、建炮台、造巨型火炮的战略方针。包括复合金属炮在内的火炮制造普遍改变了康、乾时期由 “重” 到“轻”的趋势,重新发展重型,炮重高达 8 000—12 000 斤不等。清军以 “炮台重炮防守” 的策略对抗英军 “舷炮线式齐射” 战术,是清军限于当时火炮和舰船落后的技术条件下的无奈之举,这也是造成鸦片战争清军失败的重要原因之一。但是,巨型火炮必然导致其机动性不好,进而影响其射速和射击精度等。清军复合金属炮有的是内层以熟铁制成,外层则铸以青铜;有的是内层用熟铁制成,外层用生铁铸造;有的是三层体结构。英参战军官 A.Cunynghame 的著作《在华作战回忆录》中载,1842 年 6 月的中英吴淞之战,清军双层金属炮其内部是用熟铁锻造成圆柱体,外层是由生铁浇注而成的 。迄至第二次鸦片战争时期清军所用的铁心铜体火炮,大多应是第一次鸦片战争前后的制造物。《筹办夷务始末》中载,咸丰十年 (1860) 二月初一 Et,盛京将军玉明奏:奴才上年春间,亲历各海口时,见锦州属之丁关寨,陆路炮库问有存备调之 4 000 余斤铁心铜炮 1 尊,可以拨用,复州属之娘娘宫海口,旧设炮 9 尊,该处炮位较多,内有 7 000 余斤之铁心铜炮 1 尊可以酌拨 ¨ 。

l9 世纪 50 年代前后,因欧美各国制造火炮技术已是蒸汽驱动的大工业的生产方式,面对拥有的大量旧式滑膛炮,为充分利用之,遂萌生出复合金属炮的制造技术。《美国海军》中云:“美海军少将达尔格仑 (1809~1870) 的实验包括首次测量了炮管内的压力以及试验将炮弹打在装甲板上。他的研究导致了一种全新的火炮设计。达尔格仑改变了火药的装填量,以最小的火炮压力取得最大的炮弹速度,同时还增加了这种新型火炮的射程和火力。形状像汽水瓶的炮管被铸成一个整体,然后在特定的条件下从外部对其进行冷却。他把每一件事情都计算到非常精确的程度,从炸药配料和火药的放置到如何装填炮弹,每一个细节都不放过。这种新型的无膛线炮能够打得更远,其威力比任何其他炮都要大。美国海军于 1850 年采用了达尔格仑炮并于 1856 年将其装备到所有的舰船上”【17]。《世界近代海战史》中云:‘达尔格仑’炮曾被美国海军采用,但后来又被套筒炮所取代。最先由美国所制造,这种炮的炮筒由两根或两根同轴管组成,外管趁灼热时套在内管上,冷却后就紧紧地箍住内管。后来英国又设计出了套筒管的改进型,使炮管能承受更大的射击压力 。

(二) 鸦片战争前后中国复合金属炮的性能及原理

苏联火炮专家编的《炮兵》中有对复合层火炮设计原理的解释:“构成炮身的层数愈多,其对压力的抗力愈大,各层也就愈能较均匀地分担工作了。然而一个筒要套在另一个炮筒上,而且还要在燃烧的情况下进行,这样炮身的制造非常复杂,需要很多的时间和大量的资金。内筒和外筒来做炮身,其中外筒的内直径稍小于内筒的外直径,因此用通常的办法就不能使内筒放到外筒中去。这时,要把外筒加热,使其膨胀至足够的程度再把内筒移人。这样,由两个筒合成的炮身便做成功了。然后,使炮身冷却,外筒的冷却却要紧缩,并极力恢复至原先的尺寸,但内筒却阻止它收缩,这样,外筒便紧紧地裹住了内筒,且其本身也有了一些扩展。发射炮弹时,最初气体极力使内筒扩张,但是内筒却被外筒紧紧地压缩着,由此,内筒在它未被压力扩张到原有的大小以前 (即未被外筒压缩以前的大小),对张力是不起反抗作用的,而外筒本来已经扩张,而此时又要扩张。很清楚,外筒就立刻反抗这一张力,并且如我们所见,是在内简反抗张力之前,这样一来,我们不仅使内层,而且使外层金属做了工作。由两个筒组成的炮身(其中一个筒压缩着另一个筒),较之有同样厚度的普通单层(未紧固) 炮身要紧固得多”|l 。《火炮概论》中对其技术原理也作了解释,即复合层火炮会形成内壁受压,外壁受拉的效果,分布均匀的各层体应力都做了功,如此炮体要比同样壁厚的单层金属炮坚固得多 ⋯。

由此看出,复合金属炮除可节省昂贵的铜材料外,在同样壁厚、同样材料的条件下,身管可承受更大的压力,并提高外筒金属的利用率,提高了身管弹性强度极限。但制造复杂,需要很多的时间和大量的资金。故在鸦片战争前后的清朝国内外战争中,所占比例不大,故推断它在鸦片战争前后的中国国内外战争中发挥作用有限。究其原因,因中国火炮技术的枝节上的改良抵挡不住欧洲近代化火器技术的根本性变革。因为要造出精度高,威力大的火器,必须有先进的科学理论和新的技术支撑,并采用精密仪器进行实验。这些条件,只有在小手工业的生产方式过渡到大工场手工业生产方式时,才能实现。18 世纪 6O 年代以来,欧洲火器生产逐渐过渡到机器大工业生产方式,工业革命引发的技术变革和社会变革,为火器的快速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物质条件。如《风帆时代的海上战争》中说:欧洲 “更重要的技术进步是 18 世纪 60 年代铸造技术的提高,此后枪炮不再是中空铸造的,而是实心铸成的,铸成后用水力钻膛,再用蒸汽动力设备旋削,制成更为精密的炮膛,从而更有效地利用发射药的推动力”_l 。再加上 18 世纪末期以来欧洲出现了后膛装线膛炮技术,如英国在 1846 年左右就已制成可供实战用的后膛装螺旋线膛炮雏形,1856 年阿姆斯壮(William G.Armstrong,1810~1900) 制造出的后装线膛炮,更让中国复合金属炮技术受到挤压,尽管欧洲后膛装线膛炮技术在战场上占据主导地位已是 19 世纪 70 年代中期以后的事了。[1]

参考资料 [2]

英国人在鸦片战争使用的火炮是法国大革命时,由瑞典人发现的锰做成的铁锰合金炮。锰可以大幅提高铁的性能,也就是说,英国人其实一直没有发展出复合炮管技术,打鸦片战争时,英国人其实在用传统铁锰合金炮,去打由明朝发明清朝沿用的复合生铁炮。

下面是英文维基对这门技术(筒紧身管)的介绍 [3]

内置喷枪

https://en.wikipedia.org/wiki/Built-up_gun

内置枪是带有特殊加固枪管的火炮。金属内管在密闭粉末气体的压力下在其弹性极限内拉伸,以将应力传递到处于张力下的外圆筒。[1] 同心金属圆柱体或钢丝绕组的组装是为了最大限度地减少抵抗粉末气体将弹丸推出枪管的压力所需的重量。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建造建筑是安装在 20 世纪无畏舰上的枪支和当代铁路炮海岸炮和攻城炮的常态。

火炮的速度和射程直接随着火药无烟火药气体的压力而变化,这些压力将炮弹推出炮管。如果膛室压力使枪管应变超过制造它的金属的弹性极限,则枪将变形(或爆炸)。[1] 均质铸造金属枪管的厚度在大约半口径时达到了有用的极限。额外的厚度几乎没有实际好处,因为在气缸的外部部分做出反应之前,较高的压力会从孔中产生裂缝,并且在随后的燃烧过程中这些裂缝会向外延伸。[注 2]

克拉韦里诺 1876 年关于 “空心圆柱体的阻力” 的论文发表在_Giornale d’Artiglieria 上_。[3] 这个概念是给喷枪的外部部分初始张力,逐渐向内部递减,同时给内部部件一个正常的压缩状态,由外部气缸和钢丝绕组压缩。[4] 如果形成膛线孔的内缸在射击前静止时被周围元素压缩到其弹性极限,并在射击过程中通过内部气体压力膨胀到其弹性极限,则可以实现理论上的最大性能。[注 5]

命名法 [编辑]

形成膛室和膛线孔的最内层气缸称为_管子_,或者使用某些构造技术称为_衬套_。称为_夹套_的第二层气缸向后延伸,经过腔室以容纳后膛块。护套通常通过最高压力区域向前延伸,通过后坐力滑块,并可能一直延伸到枪口。枪管的前部可能向枪口逐渐变细,因为当射弹接近枪口时,降低压力所需的强度较小。桶的这个锥形部分被称为_追逐_。非常大的枪支有时使用较短的外圆柱体,称为_箍_,因为制造限制使全长护套不切实际。滑梯前方的箍称为_追逐箍[6] 夹克或前追环可以在枪口处以铃铛的形式向外展开,以增加强度以减少分裂,因为该点的金属在前端没有支撑。[7] 已经使用了多达四到五层或箍形的连续张紧圆柱体。[8] 层按字母顺序被指定为 “A” 管,由 “B” 夹克和追逐箍包围,由 “C” 箍课程包围,由 “D” 箍课程等包围。球场内的单个篮筐从臀部向前编号,如 B1 夹克,B2 追逐箍,然后是 C1 夹克箍,C2 箍等 [9] 连续的箍课程关节通常是交错的,单个箍课程使用膝盖关节优先于对接关节,以尽量减少关节位置的弱点。气缸直径可以通过包括机加工肩部来改变,_以防止在燃烧过程中内内向前纵向移动。肩部位置同样交错,以尽量减少虚弱。[注 10]

组装过程 [编辑]

在将管子、夹套和箍加工成适当的尺寸后,在垂直空气炉中小心地将夹套加热到大约 400 摄氏度(800 华氏度),因此热膨胀允许冷却管降低到位。当护套就位时,冷却以在管子上形成张紧的收缩配合。然后,下一个箍(B2 或 C1)被同样加热,因此组装的 A 管和 B1 护套可以降低到位,以实现连续的收缩配合。组装好的单元可以在安装新箍之前进行加工。该过程继续进行,因为剩余的管子依次加热并冷却到构建的单元上,直到所有元件都组装完毕。[11] 当使用张紧钢丝绕组代替箍形时,钢丝通常由外部张紧圆柱体(也称为_护套_)覆盖。

内衬 [编辑]

每次射击时,燃烧的粉末气体都会熔化部分孔。这种熔化的金属被氧化或吹出枪口,直到枪管被侵蚀到外壳分散变得不可接受的程度。在发射了数百枚炮弹后,可以通过钻孔内部并插入新的衬里作为内部气缸来修复枪支。外部气缸作为一个整体被加热到大约 200 摄氏度(400 华氏度),以允许插入新的衬里,并且衬套在安装后被钻孔和膛线。新衬里可能会被钻孔为与原始枪支中使用的射弹直径不同的射弹直径。衬垫可以是圆柱形或圆锥形。锥形衬里朝向枪口逐渐变细,便于从后膛端移除,同时限制射击过程中向前蠕变。在重新加热料筒后,可以通过水冷却内衬将锥形衬里除去,但圆柱形衬里必须钻孔。 [注 12]

单体枪 [编辑]

随着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超大型火炮的过时,冶金学的进步鼓励了战后中型火炮使用单体(一体式)结构。在称为自增强的程序中,镗孔的单块管在高于成品枪在射击过程中所经历的压力下充满液压油。释放液压后,整体管的内径将增加约 6%。成品整体的外部反弹到大约其原始直径,并对内部施加压缩力,类似于内置枪的单独气缸。[注 13][3]

为什么清朝打准格尔那么厉害,那是因为复合炮厉害啊,鸦片战争打完后,英国也不知道是偷还是买,从清朝那里弄了 2 门炮回去,切开来,这才搞明白了炮管自紧技术,这 2 门炮现在在英国伦敦的伍尔利奇博物馆。

===

明清独特复合金属砲的兴衰

明清独特复合金属砲的兴衰

===

下一个问题,筒紧身管技术既然是明朝发明的,那么明朝的书有没有记载这项技术?

于是我开始看明朝的书,结果看来看去找不到这种记载,

直到有一天我看到一份论文明代兵书概论 - 中国知网,这本书说

也就是说明朝有 1165 本兵书,现存 748 本,417 本兵书都消失了,看起来要找记载,需要从清朝的禁毁书里去找了。

于是我找来 2 本书,1 本是清代禁燬書目 / 清代禁書知見錄,1 本是中国兵书总目,如果有 1 本书,同时在这 2 个名单里,说明这是一本清朝试图毁掉的兵书,然后我们再看一下他是不是真的被清朝消灭了,如果真的被清朝毁掉了,说明筒紧身管技术可能就在这本书里。

好,我们先看中国兵书总目,在中国兵书总目的 216 页,我们看到

有本书叫兵曹条议,下面写着清代各省禁书汇考著录,这是什么意思?这很简单,我们看一下中国兵书总目的凡例就行 [4]。随便说一句,豆瓣的凡例也是我截图写出来的,所以不要多疑,在豆瓣的截图稍微多一点,在知乎我就省略不必要的图片了。

凡例 6 说藏书单位均以简称著于各书或各版本之后,并附《藏书单位简称全称对照 表》,供查索。其馆藏排列仍依编者收录之时间先后为序, 未能按《中华人民共和国 行政区划简册》之前序排列,请见谅。其馆藏不明者,则著其最早见于著录之出处, 并附《参考书目》于后,‘供查核。

也就是说任何 1 本书,如果有馆藏,应该先写馆藏,没有馆藏,就会把这本书的来源放在《参考书目》里。那我们去《参考书目》里看一下。

看了参考书目后,我们就看见,原来清代各省禁书汇考是雷梦辰写的,不过雷梦辰是民国人,我到哪去找这本书,但不要紧,看清代禁燬書目 / 清代禁書知見錄也是一样,那我们去清代禁燬書目 / 清代禁書知見錄看看,不看不要紧,一看吓一跳,这清代禁燬書目 / 清代禁書知見錄实在怪异的很,你们看看他的目录就知道他怪在哪里了。

这就是清代禁燬書目 / 清代禁書知見錄的目录,我怎么证明这是清代禁燬書目 / 清代禁書知見錄的目录呢?很简单,图片第 1 行就写着清代禁毁书,足够证明这图片是清代禁燬書目 / 清代禁書知見錄的目录或者是类似书的目录了。既然证明了这是清代禁燬書目 / 清代禁書知見錄的目录或者是类似书的目录,那我们就来看看这目录,这目录是不是很奇怪,1 本书有好几个书页,比如说兵曹条议就有 2 个书页,那怎么办?我总不可能把 2 个书页通通截图给你们看,那太麻烦了。我想了想,没必要全截图,只要把 194 页~ 320 页的内容截图给你们看就行,因为那里写了毁书的原因。下面是兵曹条议被毁的原因

我们看到兵曹条议被毁是因为语多指斥,哈,真好笑,既然在清代禁燬書目 / 清代禁書知見錄找到了兵曹条议,中国兵书总目也没有找到馆藏,然后我在网上搜了搜兵曹条议,也没有找到,看来兵曹条议真的消失了,然后我们再回到中国兵书总目

![](data:image/svg+xml;utf8,)

中国兵书总目 216 页看到了兵略篡闻,说兵略篡闻最早出现在明史艺文志里,这可真奇怪,既然他最早在明史里,你们看兵曹条议同样是明朝书籍,连进明史的资格都没有,兵略篡闻还能进明史,那么后来又怎么进清代禁燬書目 / 清代禁書知見錄了呢?也许是写明史时觉得这书没问题,后来又不知道怎么回事把他禁了,毕竟明史写于乾隆 4 年,比较早,而乾隆晚年禁书反而越来越厉害,而且因为兵略篡闻只在目录的 123 页和录 84 页,并不在拥有原因的 194 页~ 320 页之间,所以我们已经永远不知道兵略篡闻为什么被毁了。 既然在清代禁燬書目 / 清代禁書知見錄找到了兵略篡闻,中国兵书总目也没有找到馆藏,然后我在网上搜了搜兵略篡闻,也没有找到,看来兵略篡闻真的消失了,然后我们再回到中国兵书总目

中国兵书总目 411 页看到了邓偶樵的兵镜,同时我们也知道兵镜有 3 种,说邓偶樵的兵镜最早出现在清代各省禁书汇考著录,查询清代禁燬書目 / 清代禁書知見錄,我们发现邓偶樵的兵镜在目录 161 和 280 页,既然在 194 页~ 320 页之间,那我们就去 280 页看看。

看了之后却很失望,并没有给出理由,只写了湖南巡抚, 既然在清代禁燬書目 / 清代禁書知見錄找到了兵镜,中国兵书总目也没有找到馆藏,然后我在网上搜了搜兵镜,也没有找到,看来兵镜真的消失了,

我不想再找了,因为我觉得没有意义了,这些书已经消失了,也许我的工作是徒劳的,因为我无法证明筒紧身管技术在这 3 本书里,但是反过来来说也是一样,你也无法证明筒紧身管技术不在这 3 本书里,也许筒紧身管技术在这 3 本书里,也许筒紧身管技术不在这 3 本书里但是在其他禁书里,也许筒紧身管技术也不在其他明朝禁书里,明朝的书压根就没有明朝的筒紧身管技术,最早记载筒紧身管技术的书就是清朝,真相是什么,我们永远不得而知了,但是不管怎样,清朝的毁书是错误的,文字狱对中国的科技产生了巨大的伤害。

最关键的是,他们先把明朝的书毁了,让你不知道明朝的科技,然后打赢了就说自己厉害,打输了,就讲明朝已经落后了,与自己无关,这双标的真不愧是天龙人。

===

Breech-loading swivel gun - Wikipedia

后膛装填旋转炮是一种特殊类型的旋转枪,也是 14 世纪发明的小型后膛装填炮。它配备了一个便于旋转的旋转装置,并通过插入一个称为膛室或后膛块的杯子形装置来装载,该装置装满了火药和射弹。它的射速很高,因为可以提前准备几个房间并连续快速开火,并且在杀伤人员角色中特别有效。几个世纪以来,它被欧洲亚洲非洲的许多国家使用。

![](data:image/svg+xml;utf8,)

特征

![](data:image/svg+xml;utf8,)

虽然后膛装填通常被认为是一种促进大炮装填的现代创新 [1],但后膛装填旋转枪是在 14 世纪发明的,[2] 从 16 世纪开始被许多国家在全球范围内使用,其中许多是非欧洲国家。他们被称为许多名字,有时是 “杀人犯”,“基地”,“吊索”,“Port-Piece”,“蛇形”,“卡尔弗林”,“皮埃尔”,“斯托克福勒” 和“帕特雷罗”英语;[3][4]: 368–369 [5] 法语 “Pierrier à boîte”; 葡萄牙语中的 “Berço”; 西班牙语中的 “Verso”;[6] 土耳其语中的 “Prangi”;[7]: 143 “Kammerschlange”(“腔室蛇”,在德语中的意思是 “臀部装载的鹰”);“佛郎机”[7]:143 “Folangji chong ”[8]:348–349 (佛郎机铳,普兰吉或法兰吉枪),[7]:143 “佛朗机炮或佛朗机砲”[9];“Bulang-kipo” (“불랑기포[佛郞機砲]”) 在韩语中;[10] “Furanki”(仏郎機砲,“法兰克枪”)或子砲(“儿童大炮”) 在日语中; 哇语中的 “Bedil” 或“bḍil”(ꦧꦣꦶꦭ)。[11][12] 和 “Bedil” 或“bḍil”(ꦧꦣꦶꦭ)。[13]:238 和 247 其中一些一直使用到 20 世纪。[注 12]

后膛装填旋转枪很早就被开发出来,并从 1364 年开始使用。[4]:366 火炮装有杯子形状的膛室,其中事先装满了火药和射弹。然后将膛室放置到位,用楔子阻挡,然后开火。由于装填是提前和单独进行的,因此后膛装填旋转枪是当时的快速射击枪。[14] 对后膛装填旋转枪的早期描述显示,该枪的重量为 118 千克(260 磅),配有三个旋转室,每个室重 18 千克(40 磅),并发射 280 克(9.9 盎司)弹。[15] 这些火炮有一个缺点:它们在膛室周围泄漏并失去了动力,但这被高射速所补偿,因为可以提前准备多个膛室。膛装填旋转炮可以向障碍物发射炮弹,也可以向部队发射葡萄弹[注 17]

在中世纪,欧洲人开发了后膛装填旋转炮,部分作为非常昂贵的青铜铸造枪口装填炮的更便宜的替代品,因为青铜比铁贵许多倍。由于铸铁对欧洲人来说在技术上尚不可行,唯一的可能性是使用锻铁棒锤在一起并用像枪管一样的箍固定。使用这种方法,一体式设计非常困难,然后选择了具有分离腔室和枪管的碎片结构。[17][18]

![](data:image/svg+xml;utf8,)

大约在 1500 年,欧洲人学会了如何铸铁,并将他们的大炮生产转移到一体式铁枪口装填机上。中国从 1500 年开始采用欧洲后膛装填旋转枪,同时限制了自己的枪口装填机的生产,因为后膛装填旋转枪作为杀伤人员枪的高效性很高,这对他们来说比炮弹的绝对威力更有趣。[注 17]

然而,后膛装填旋转枪在欧洲继续使用,早在 17 世纪,其特性就与现代机枪mitrailleuse 非常相似。[注 19]

用途

后膛装填旋转炮用于在战舰的船头和船尾占据优势,但也用于防御工事。[注 14]

勃艮第人早在 1364 年就使用后膛装填枪。葡萄牙人在大约 1410 年有_versos_(Berços),而英格兰有一张 1417 年的港口照片,尽管这张照片本身是在 1485 年左右制作的。[4]: 366 奥斯曼帝国从 15 世纪中叶开始,在野战中使用了弗兰吉,在他们的船上和他们的堡垒中,普拉吉斯通常占大部分弹药。[20]:100 这些武器向东扩散到印度洋,最终在公元 1460 年到达东南亚 [21]:95

在中国和日本,后膛装填旋转枪是在 16 世纪中国击败葡萄牙人之后带来的。在 1522 年的西草湾战役中,中国人在战斗中击败葡萄牙人后,缴获了葡萄牙人的后膛装填旋转炮,然后对它们进行了逆向工程,称它们为 “佛郎机”[9](佛郎机 - 法兰克)枪,因为葡萄牙人被中国人称为 “佛朗吉”。1523 年的一次沉船事故显然将这门枪带到了中国,但传输可能发生得更早。[15][22] 关于大炮的起源是葡萄牙还是土耳其,意见不一。人们混淆了_folangji_是否应该是一个民族(葡萄牙人)的名字还是一个武器的名字。事实上,folangji_这个词代表了 2 个不同的词,具有不同的词源。作为武器的“folangji_” 一词与巴布尔使用的奥斯曼厨房和_法朗吉携带的 prangi_有关。folangji 这个词作为一个民族名称(法兰克语或葡萄牙语)是无关的。[7]: 143 奥斯曼帝国的 “prangi” 火炮可能先于奥斯曼或葡萄牙船只到达印度洋。[7]: 242 他们也可能通过丝绸之路到达中国。[23]: 131 在沈德福的《万厲野獲編_的史_》中,據說「洪志(1445-1505)統治後,中國開始擁有_福朗砲_砲盤盤盤,其國家在古代被稱為_三福祁_“。在关于 “红发外国人” 的第 30 卷中,他写道“正统(1436-1449)统治后,中国获得了_福朗吉_大炮,这是外国人最重要的魔法工具”。他提到了大炮,大约比第一次提到葡萄牙语早了大约 60 或 70 年。中国人不可能在葡萄牙大炮到达之前就掌握它们。[24] 佩利奥特认为,这门 “笨蛋” 炮比葡萄牙人先到达中国,可能是由来自马来亚的匿名航母到达的。[25]:199-207 年,李约瑟指出,1510 年中国南方已经熟悉了后膛装填枪,因为黄宽的叛乱被 100 多个_folangji_摧毁。[4]: 372 甚至可能更早,由一个名叫卫生的人带到福建,用于平息 1507 年的海盗事件。[8]: 348

在日本,大友宗麟似乎是第一批获得这些枪支的人,可能早在 1551 年。1561 年,葡萄牙人在门司围城战中与大友结盟,可能用旋转炮轰炸了对手的日军阵地。[1] 在 1587 年的高城战役中,大友宗麟使用了两门从葡萄牙人那里获得的旋转枪。这些枪的绰号是_国_崩し,“省之驱逐舰”[注 15]

在明朝的后期(16 世纪中叶以后),这些类型的枪支似乎是明军使用的最常见和数量最多的火炮类型。这种大炮的大量变体被生产出来,它出现在当时几乎所有的冲突中,包括临津战争。直到 17 世纪初荷兰重型大炮的引入,明朝甚至试图制造这种枪支的大型重型版本。

其他国家也使用旋转枪。在巴厘岛,这种枪被发现在巴东的拉贾手中,现在位于巴厘岛博物馆。阿尔及利亚叛乱分子在北非抵抗法国军队时也使用了许多这种枪支。[注 12]

早在 16 世纪,后膛装填旋转枪在东南亚也被广泛使用,显然甚至在葡萄牙人和西班牙人到达那里之前,并且直到 20 世纪才继续作为首选的杀伤人员武器使用。1904 年,美国人在菲律宾与装备了后膛装填旋转枪_摩洛_人作战。[26]: 505 在 20 世纪初,中国的舢车配备了老式的旋转枪,包括枪口装填机和后膛装填机。后膛装填枪被 Cardwell 称为 “后膛装填”,它们长 8 英尺(2.4 米),孔径为 1-2 英寸(2.54-5.08 厘米)。这些枪是使用打击帽机构发射的。戴尔在 1930 年注意到马卡桑穿孔机在澳大利亚北部使用加农炮,特别是膛径为 2 英寸(5.08 厘米)的青铜后膛装填机。[注 28]

众所周知,钢制膛线膛装弹旋转枪由美国在 19 世纪末制造,并在马达加斯加等殖民地战区使用。[注 29]

![](data:image/svg+xml;utf8,)

Breech-loading swivel gun - Wikipedia

===

红夷大炮

Hongyipao - Wikipedia

红衣炮中文:紅夷炮 / 紅衣炮; 拼音hóngyípào; 点燃。“红色野蛮人大炮 / 红色外套炮”; 越南语hồng di pháo)是 17 世纪初亨德里克 · 哈默尔(Hendrick Hamel)远征朝鲜时从葡萄牙殖民地澳门引进到中国和韩国的欧洲式枪口装填式雕刻机的中文名称。

名称 [编辑]

“红色野蛮人大炮” 一词源于武器的假定荷兰起源,因为荷兰人在中国南方被称为 “红发野蛮人”。然而,这些大炮最初是由葡萄牙人在澳门生产的,除了 1621 年从一艘荷兰船上挖出的两门大炮。荷兰船实际上可能是一艘英国船,大炮上有英国徽章。英国船_“独角兽”_号在澳门附近沉没。

女真人将 “红蛮炮” 改名为“红衣炮”(中文:紅衣炮; 拼音hóngyīpào)当它进入他们的武器库时,因为他们发现 “野蛮人” 一词具有侮辱性,并且在满族八旗中被称为 “野蛮人”。[注 1]

历史 [编辑]

参见:明朝的火药武器

1521 年,明朝舰队在西乡湾战役中击败葡萄牙人,并缴获了他们的枪支作为战利品后,来自葡萄牙的后膛装填旋转炮进入了中国的武器装备。然而,中国的个人可能更早就能够从海盗那里购买葡萄牙风格的大炮。

明朝遭受一系列对后晋的失败后,他们联系了澳门的葡萄牙人,为他们制造铁炮。有人试图将葡萄牙炮手带到北方,但由于中国官员对他们怀有怀疑,他们一再被拒绝。[2]子高浙江福建的指挥官,在远征湖群岛澎湖岛的荷兰前哨之前,于 1624 年下令使用几门 “红色野蛮人大炮”。[注 3]

明朝使用福建语对他们从海上回收的英国和荷兰大炮进行逆向工程。[4]泽兰迪亚堡围城战中,科辛加部署了他的叔叔多年前从海上挖出的强大大炮。[注 5]

支持使用新技术的几位明朝官员是耶稣会传教团的基督教皈依者,例如有影响力的部长徐光启山东孙元华天齐皇帝要求德国耶稣会士约翰 · 亚当 · 沙尔 · 冯 · 贝尔北京建立铸造厂来铸造新大炮。那里生产的第一批作品可以投掷四十磅重的子弹。1623 年,应中山的要求,在孙承宗袁崇焕等将领的指挥下,一些_红衣袍_被部署到中国北部边境。[6][7][8] 他们被用来在 1626 年的宁远之战中击退努尔哈赤[9]1629 年后晋在永平俘虏了一支明朝炮兵部队后,他们也开始生产_弘宜堡_。后晋旗军队中弘益堡的制造和使用是由汉族叛逃者进行的,他们被称为 “zh”,又称 “重骑兵”(Jurchen 部队本身没有制造或使用枪支。努尔哈赤的儿子洪太极麾下的后晋军队在 1631 年的大陵河战役中使用了这些大炮和 “将军” 大炮(也是欧洲设计的)。即使在后来的晋朝成为清朝,女真人和汉族叛逃者被改编成满族八旗之后,大炮和火药武器仍然仅限于汉旗,而满族旗则避开了他们。专门从事火炮和火枪的汉旗兵在清朝围攻明防御工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到了 17 世纪 80 年代,红衣袍人失去了清军火库中最强武器的地位,取而代之的是另一种被称为 “神力将军炮” 的大炮。[注 11]

中文改进 [编辑]

中国枪匠在进入明军火库后继续改装 “红色野蛮人” 大炮,并最终通过在设计中应用本土铸造技术对其进行改进。1642 年,明朝铸造厂将自己铸造技术与欧洲大炮设计相结合,创造了一种被称为 “丁辽大将军” 的独特大炮。鼎辽大将军炮通过结合中国南方先进的铸铁技术与中国北方发明的铁青铜复合枪管相结合,体现了铁炮和青铜炮设计的最佳典范。与传统的铁炮和青铜炮不同,丁辽大将军的内筒由铁制成,而外部则由黄铜制成。[1][12]

由此产生的青铜 - 铁复合加农炮在许多方面优于铁或青铜加农炮。它们更轻,更坚固,更持久,并且能够承受更强烈的爆炸压力。中国工匠还尝试了其他变体,例如具有铸铁外壳的锻铁芯的大炮。虽然不如青铜铁制大炮,但它们比标准铁炮便宜得多,更耐用。这两种类型都取得了成功,并在 17 世纪被认为是 “世界上最好的”[13]。中国的复合金属铸造技术非常有效,以至于葡萄牙帝国官员试图在果阿的炮铸造厂雇用中国枪匠,以便他们可以传授葡萄牙武器制造的方法。[13] 根据在泽兰迪亚堡围城战中为荷兰人作战的士兵阿尔布雷希特 · 赫波特(Albrecht Herport)的说法,中国人 “知道如何制造非常有效的枪支和大炮,因此几乎不可能在其他地方找到他们的对手。[注 14]

1642 年明朝开始生产复合金属丁辽大将后不久,北京被满清王朝占领,并随之占领了整个中国北方。满族精英并不直接关心枪支及其生产,而是宁愿将任务委托给中国工匠,他们为清朝生产了一门类似的复合金属炮,称为 “神威大将军”。然而,在 1700 年代中期清朝获得东亚霸权之后,铸造复合金属炮的做法被废弃,直到王朝在 1840 年的鸦片战争中再次面临外部威胁,此时滑膛炮已经开始过时,由于膛线枪管。大沽堡战役(1860 年)之后,英国人惊讶地报告说,一些中国大炮的复合材料结构与阿姆斯特朗 · 惠特沃斯火炮的特征相似。许多部署在沿海的清朝大炮都是在 17 世纪或 18 世纪初锻造的。[注 16]

虽然中国南方早在 1530 年代就开始制造铁芯和青铜外壳的大炮,但紧随其后的是古吉拉特人,他们在 1545 年进行了实验,英国人至少在 1580 年进行了实验,荷兰人在 1629 年进行了实验。然而,生产这些武器所需的努力阻止了它们的大规模生产。欧洲人基本上将它们视为实验产品,导致今天幸存下来的作品很少。[17][18] 在目前已知的复合金属加农炮中,有 2 门英国炮、2 门荷兰炮、12 门古吉拉特炮和 48 门明清时期的炮。[注 12]

Hongyipao - Wikipedia

===

英文维基说红夷大炮来自于雕刻机(卡尔弗林),于是我又查了雕刻机,结果 2 个一点也不像

卡尔弗林

https://en.wikipedia.iwiki.eu.org/wiki/Culverin

Culverin火枪的相对简单的祖先,后来是中世纪的大炮,在 15 世纪被法国人改编为 “couleuvrine”(来自_couleuvre_“草蛇”),后来在 16 世纪后期被英国人改编为海军使用。culverin 被用来从远处轰炸目标。该武器具有相对较长的枪管和轻型结构。Culverin 以高枪口初速发射固体圆形射击射弹,产生相对较远的射程和平坦的轨迹。圆弹是指经典的实心球形炮弹

![](data:image/svg+xml;utf8,)

手部雕刻 [编辑]

_culverin_一词源自拉丁语_colubrinus_或 “蛇的本质”。它最初是 15 世纪和 16 世纪使用的火枪中世纪祖先的名字。[注 1]

手炮由一个简单的滑膛管组成,除了一个设计用于点燃火药的小孔外,一端封闭。管子由一个可以固定在腋下的木片固定到位。管子里装有火药和铅弹。通过将燃烧的慢火柴插入孔中来发射 culverin。

苏格兰的詹姆斯四世是 1508 年手工雕刻的热情使用者。他在荷里路德宫斯特灵城堡的大厅里举行射击比赛,在福克兰宫公园里用一只鹿来跟踪鹿,并用他的 culverin 射击五月岛附近划艇上的海鸟。[注 2]

这些手持式雕刻机很快演变成更重的便携式卡弗林,重量约为 40 公斤(88 磅),需要旋转来支撑和瞄准。这种 culverins 还配备了后装式破坏器,以方便重新装填,并且经常在船上使用。许多人由于体重过重而无法动弹。

![](data:image/svg+xml;utf8,)

![](data:image/svg+xml;utf8,)

![](data:image/svg+xml;utf8,)

![](data:image/svg+xml;utf8,)

田野猎人

有三种类型的 culverin 在使用中,通过它们的大小来区分:“culverin 非凡”,“普通” 和 “最小尺寸”。[3][4]

![](data:image/svg+xml;utf8,)

还有较小的版本,包括 “混蛋 culverin”(4 英寸; 100 毫米),7 磅(3.2 千克)射击和 “demi-culverin” 或 “culverin-moyen”(41⁄2 + 英寸; 110 毫米),10 磅(4.5 千克)射击。[注 1]

总的来说,culverin 是一个重大的进步。由于它发射了一个铁球并依靠火药进行推进,因此重球意味着相对稳定的飞行,而火药推进意味着快速和远程的射弹。复制品_culverin 非凡_已经实现了 408 米 / 秒的枪口初速,并且仅使用最小的仰角就超过了 450 米(1,480 英尺)。[5] 这种速度和质量意味着炮弹在离开枪口时的动能约为 600 千焦耳(440,000 英尺⋅磅力)。

在英国,迈克尔 · 理查兹准将于 1714 年被任命为军械总长,他委托丹麦专家阿尔伯特 · 博尔加德(Albert Borgard)设计新的火炮系统。Borgard 摒弃了传统的 culverins,sakers仆从的命名法,并根据每把枪使用的子弹重量设计了一个新的系统,从 4 磅到 64 。虽然博尔加德的枪支设计很快被取代,但按射击重量命名弹药的做法在英国一直持续到 20 世纪。[注 6]

https://en.wikipedia.iwiki.eu.org/wiki/Culverin

===

看来维基搜不出什么,那我们用谷歌搜

首先是词源,卡尔弗林最早是哪个语言的?意大利维基说卡尔弗林是意大利语的英翻

“科鲁布里纳

Colubrina(来自普罗旺斯_的 colobrina_,来自拉丁语_coluber_(= 蛇)是一种小型轻型陆地火炮

它们的特点是枪管楔在隔板上,并且使用类似于。他用了核桃大小的子弹。

历史 [编辑 | 编辑维基文本]

1447 年以来,我们就有这种武器的消息。在法国查理八世时期,火炮比大炮长,但枪管很薄,因此口径较低。”

https://it.wikipedia.org/wiki/Colubrina

意大利人把这种武器称之为科鲁布里纳,并且说 1447 年就有了,但是意大利维基上的配图却不是 1447 年的,那我们用意大利谷歌搜科鲁布里纳,但是并没有搜出 1447 年的科鲁布里纳,只搜到不知道哪个年代的科鲁布里纳

最奇怪的是他的文章,他的文章是这样写的

“ 佛罗伦萨,圣十字广场,穿着戏服的足球,一个科鲁布里纳

自 1447 年以来,意大利一直提到科卢布里亚或手炮。这个名字来源于普罗旺斯_的 colobrina_,又是拉丁语的衍生物_coluber_,即蛇。中世纪的佛罗伦萨正是出于和平,娱乐的目的而使用的战争对象,以其尖锐的爆炸来穿插 “打猎” 的成就

或一支球队设法将球扔进网中的时刻,这构成了两支球队在球场上的 Calcio Storico Fiorentino 球员的目标。身穿黑色和绿色天鹅绒制服的法官专员的任务是在比赛中验证球队的得分,以及检测违规行为,并在打猎得分时向公司发出开枪的信号。轰炸机被分配到机动和射击四个工位。该组织象征性地代表了佛罗伦萨共和国的炮兵。科鲁布里纳是一种野战火炮武器,用于野外战斗。在当前历史表示中,它不存在。”

佛罗伦萨用火炮来娱乐?这玩意也能娱乐?但不管怎样,总算证实了卡尔弗林最早出现在意大利,至于照片上的卡尔弗林,也不知道是哪个年代的,看起来相当不像红夷大炮。对意大利谷歌的搜索并没有找到早期的卡尔弗林,所以接下来搜索法国谷歌。

http://firenzeneidettagli.blogspot.com/2012/07/la-colubrina.html

===

1480~1500 年的法国卡尔弗林,倍径相当高,好像是前小后大但又好像不是

Couleuvrine aux armes de Strasbourg - Musées de Strasbourg

1501 年的西班牙佛郎机炮,虽然不是红夷型,但却是纺锤型,难道前小后大其实是从佛郎机炮开始的?

https://commons.wikimedia.org/wiki/File:Culebrina_espa%C3%B1ola_de_bronce_(1501-1600)._Museo_Naval_de_Madrid.jpg

1518 年的德国卡尔弗林,这卡尔弗林有点奇怪,中间靠后鼓起一块炮室,这种炮室设计不像卡尔弗林,但是外网写明了是卡尔弗林,感觉奇怪,而且短粗,不像 1500 年的和 1530 年的倍径那么高,而且还出现了转向架,原来早期转向架是这样的啊,后轮较大,前轮较小,因为转向架太厚了,占据了前轮纵向空间,现代转向架是可以自动正位的,自动正位是转向架的必备功能,如果 1 个转向架不能自动正位,那它很有可能因为颠簸卡死在某个位置,而自动正位需要弹簧,而弹簧是 1776 年发明的,那在 1518 年,他们是怎么解决卡死这个问题的?另外这图应该画错了,转向架中间那个支柱太细了,应该再粗一点,因为那里应力集中。

Dürer, Albrecht (1471 - 1528), culverin which Nuremburg provided for the campaign against the Turks, engraving, 1518, private collection, , Artist’s Copyright has not to be cleared Stock Photo - Alamy

应该是同一门炮在 1519 年的画,确定是同一个人画的,这次看的比较清楚,比如鼓起的炮室上有个马头,转向架是用链条限位的,自动正位装置当然是不可能存在的,如果卡死了大概是由士兵来解决问题吧,不过英国在 1620 年出现了 4 轮畜力出租车,4 轮出租车卡死了又该怎么办?拥有和 1500 年炮一样的俯仰装置,不过这种装置为什么后来比如拿破仑时就不用了呢?

military, artillery, cannon, culverin, etching by Albrecht Duerer, 1519, Artist’s Copyright has not to be cleared Stock Photo - Alamy

1 年后 1520 年,法国的卡尔弗林改变了原来直通的样子,看起来像是从佛郎机那里学来了纺锤形,1995 年刚从海里捞出来

French culverin (circa 1520)

从 1500 年到 1520 年发展那么大真让人惊讶,真没想到红夷大炮是由意大利负责在 1447 年发明卡尔弗林,西班牙在 1501 年研究出前小后大,法国负责在 1520 年把他们结合起来,幸好明朝发明了筒紧身管技术,不然的话,还真被明黑抓住了把柄。另外那时候法国还在打意大利战争,用意大利发明的卡尔弗林去打意大利,这也真够搞笑的,虽然法国的卡尔弗林是改进过的,不过法国在意大利连吃败仗,这新型火炮难道又改变不了战局吗?我为什么要说又?意大利战争总的来说,法国和西班牙都获得了土地,亚平宁半岛损失惨重,不过通过意大利战争,依然可以证明这时候法军依然不如西班牙。

也许法国把火炮弄小点,意大利战争可能反而能打的更好,因为后来古斯塔夫把陆军火炮都弄小了,比如拿破仑的火炮,

![](data:image/svg+xml;utf8,)

非常小,甚至讲究用霰弹来近战,法国的卡尔弗林那么大,在意大利根本不适合,机动性太差,只有海军火炮有足够的平台,依旧可以保持很大。新教国家比如英国、荷兰一直在嘲笑法国投降,以及一直嘲笑欧盟 5 猪之 2 意大利和西班牙,但是说句公道话,英国和荷兰都是用天主教国家武器打我们的,真不知道他们哪来的脸。天主教国家发明武器很厉害,法国发明了佛郎机,改进了卡尔弗林,西班牙发明了前小后大,意大利发明了卡尔弗林,自紧身管技术也是法国在 1925 年发明的,但是打仗真不行,法国是唯一一个被清朝打败的列强,意大利和西班牙也是打不过欧洲其他国家。

===

西方火炮炸膛甚至炸死了 1 个国王

https://es.wikipedia.org/wiki/Ca%C3%B1%C3%B3n_medieval

苏格兰的一些国王对大炮的发展非常感兴趣,其中包括詹姆斯二世,他在 1460 年因其中一门大炮的意外爆炸而死亡。詹姆斯四世的海军拥有大量的大炮,在弗洛登机场的军队中,每门炮都有炮手,辅助和驾驶员; 此外,还有一群 “工兵” 负责平整地面。16 即使在那时,使用的火药混合物也不稳定,在运输过程中很容易分离成硫磺硝酸盐16

===

有些人觉得前小后大是明朝在郑和下西洋时期发明的,比如说中国火器史

![](data:image/svg+xml;utf8,)

中国火器史在 100 页说

中国火器史说 “这一时期手铳的外形改变最明显, 前膛已不再是简单的直筒 形,而是自铳口至药室逐渐增大, 形似现在的粉笔,这是前膛壁自 铳口至药室逐渐增厚的结果。构造上的这种改进, 反映了当时的火 铳研制者, 对火药在药室内燃烧后作用于膛壁的压强,自药室前至 铳口成递减分布的状况, 有了 - 定的经验和感性的认识, 因此在设 计火铳时,在膛径保持前后不变的情况下, 将靠近药室的膛壁增 厚, 使之能承受较大的膛压, 而铳口所受的膛压最小, 所以其膛壁 也最薄。这充分反映了当时火铳设计更趋合理的状况。”

作者认为郑和下西洋时的明朝火炮就已经是粉笔型了,好吧,因为他是军科院的,也许能看到我看不到的火炮的,但是为什么书里的图片都不是粉笔型的呢?比如

就算真有粉笔型,中国火器史后面的话也让人费解

中国火器史说 “第一节洪武时期的火铳”“第二节永乐至正德时期的火铳”“与洪武火铳相比”“这一时期手铳的外形改变最明显,”“形似现在的粉笔”“明代前期”“在当时的世界上具有领先的地位, 并对欧洲枪炮的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明代前期是一个高度集中的封建专制主义朝廷 • 对 火器的制造和使用都有严密的控制,地方不得擅自制造, 严禁个人 研制,因而限制了火器的创新”“以致使永乐十二年(1414 年)定型 的手铳, 直到嘉靖时期佛郎机与火绳枪传入以前, 在形制构造上, 都没有重大的革新;”“当佛郎机炮在嘉靖初年传入时, 明廷才发现火铳的落后”

从标题 “第一节洪武时期的火铳”“第二节永乐至正德时期的火铳” 可以看出,中国火器史说的明代前期,就是洪武到正德这段时期,如果说真是这样,那中国火器史的意思就是,从洪武到正德,中国是领先的,但是从永乐 12 年开始,中国火器史又开始暗示,中国是因为专制,所以从永乐 12 年开始落后了。好家伙,在没有证据证明前小后大是明朝发明的情况下就说是明朝发明了前小后大也就算了,居然开始插手政治了,看来懂科学不如懂政治,作者是体制内的,我只能说,心理学冷知识:为什么公务员犯罪率高于普通民众?答案令人唏嘘,难怪体制内犯罪率中国最高。

最关键的是戚继光也不认同中国火器史的观点,戚继光说 “旧有大将军发熕等器,体重千馀斤,身长难移,预装则日久必结,线眼生涩,临时装则势有不及,一发之后,再不敢入药,又必直起,非数十人莫举。”[5]“北方遇敌,惟有快枪一种,人执一件,但成造本拙,工尤粗恶,身短体薄,腹中斜曲,口面大小全无定制,不堪击敌。而铅子又不知合口之度,什物不具,装放无法,徒为虚器。故虽敌畏火,而火具又不足以下敌,惟有支吾不见敌面而已。”“且柄短赘重,将欲兼持战器,则不能两负,将只持此器,则近身无可恃者。”[5]

有人说大将军发熕、快枪是什么东西,戚继光有没有评价永乐 12 年制手铳?没有,戚继光在《练兵实纪》里只评价了佛郎机、大将军发熕、快枪、神枪、虎蹲炮和鸟铳,并没有评价永乐 12 年制手铳,也不知道为什么。[5] 戚继光的另一本书《纪效新书》里也没有永乐 12 年制手铳。[6]

总的来说戚继光对所有武器,除了鸟铳以外,通通予以改进,包括佛郎机。戚继光在《纪效新书》里说佛郎机”今法止用铅子 “” 此法既省下木马烦难之功,又出口最易。“[7]

既然佛郎机有今法,那就说明过去必有旧法,不知道谁愿意看一下外网佛郎机的资料,然后把戚继光的佛郎机炮和西方的佛郎机炮比较一下,这样我们就可以搞明白在戚继光时期,明朝是先进还是落后。明朝在戚继光时期是先进还是落后是件很重要的事情,因为明朝的科技显而易见的并没有在巅峰结束后停滞不前了,按照现在上面的观点,郑和下西洋是明朝的巅峰,但是郑和下西洋后明朝科技依然在发展,像中国火器史所说,中国在永乐 12 年后就越来越落后的观点,显而易见是荒谬的,甚至是颠倒黑白的,因为通过西方 1410 年的佛郎机炮,我们发现,永乐 12 年(1414 年)的火炮不但不先进,甚至可能是落后的,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我们目前为止尚未找到戚继光在《练兵实纪》中所说的明朝初期大将军发熕(gong),而且明朝初期的书里也没有大将军发熕的图片,明朝最早出现铜发熕的图片是在《登坛必究》[8] 里,《登坛必究》太晚了,这是万历年代的书,这时候筒紧身管技术早就在嘉靖时出现了,已经没有意义了,如果能找到明朝初期的大将军发熕,那我们能说永乐 12 年是先进的,你没找到大将军发熕,就拿永乐 12 年的手炮去和 1410 年的佛郎机炮比,这很难说永乐 12 年的火炮是先进的。

那怎么办呢?没办法,要么使劲去挖明朝初期的大将军发熕,要么和现在一样,无视真相,要么换种思路,比如除了吹永乐 12 年的火炮,我们能不能吹吹戚继光?毕竟戚继光改进了佛郎机,既然改进了,那为什么不拿戚继光的佛郎机和西方的佛郎机比比呢?毕竟佛郎机是勃艮第发明的,除法国外,其他西方国家的佛郎机也是抄的,而且勃艮第公国要到 1477 年才并入法国,也就是说,在 1410 年时,法国的佛郎机也是抄的。

参考

  1. ^https://www.doc88.com/p-985344910885.html?s=like&id=6
  2. ^[1]杜普伊.武器和战争的演变 [M].李志兴,等译.北京:军 事科学出版社,1985:221. [2]Kennard A N.Gunfounding and Gunfounders:A Directory of Cannon Founders from Earliest Times to 1850[M].Arms and Armour Press:London,1986:162. [3] 钟少异.中国青铜铳炮总叙【J].中国历史文物,2002 (2). [4]黄一农.红夷大炮与皇太极创立的八旗汉军 [J].历史研 究,2004(4). [5] 熊作明.武器的历程 [M].北京:国防大学出版社,2000: 168. [6]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 炮兵:卷 14[M].北京:人民出版 社.1964:210. [7]丁拱辰.演炮图说辑要:卷 3[M].北京:国家图书馆藏 书,1843:30. [8]魏源.海国图志 [M].王继平,等整理.济南:山东画报 出版社,2004:1293. [9]Tylecote R F.A History of Metallurg Y[M].The Metals Society,London,1976:92. [10]Wagner B.Iron Cannons of China.Indian[J].Journal of History of Science,2005,40(4):440. [11] 刘鸿亮,孙淑云.鸦片战争时期中英铁炮材质优劣的比 较研究 [J].清华学报(新竹),2008(4). [12] 安德鲁 · 兰伯特.风帆时代的海上战争 [M].郑振清, 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3. [13] 王韬.火器略说 [M]//中国丛书集成:卷 48.黄达权。 译.北京:解放军出版社,1993,48:25. [14] 黄一农.明清复合金属炮的兴衰 [J].清华学报(新竹), 2010(1). [15]Cunynghame A.The Opium War:Being Recollections ofService in China[M].Philadelphia:G.B.Zieber&Co. 1845:64—78. [16] 筹办夷务事末 [M]//咸丰期:册 5.北京:中华书局, 1979,48:1803. [17] 赫尔弗斯.美国海军 [M].高 婧,译.南京:南京出版 社,2004:15. [18] 丁朝弼.世界近代海战史 [M].北京:海洋出版社,1994: 170. [19] 契斯切雅可夫.炮兵 [M].张鸿久,等译.北京:国防工 业出版社,1957:10,201,202. [2O] 谈乐斌.火炮概论[M].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 2005:44. https://www.doc88.com/p-985344910885.html?s=like&id=6
  3. ^abhttps://en.wikipedia.org/wiki/Built-up_gun
  4. ^https://book.douban.com/annotation/115614694/
  5. ^abchttps://ctext.org/wiki.pl?if=gb&chapter=147552&remap=gb#p3
  6. ^https://ctext.org/wiki.pl?if=gb&res=3&remap=gb
  7. ^https://ctext.org/wiki.pl?if=gb&chapter=21&remap=gb
  8. ^http://www.guoxuemi.com/gjzx/924784boke/105086/

知乎用户 汉族骠骑将军 发表

因为明朝也是列强,东方第一大列强。

西方吹不吹过我不知道,主要是国人中的洋奴在吹。但欧洲殖民者的真实战斗力确实一般,基本都是英国荷兰西班牙这种海洋国家,而不是法国德国这种陆地强权,这是有本质区别的,英国人很少跟敌人硬拼。

但不管怎么说,西方列强吊打满清是板上钉钉的事。

知乎用户 黄如一​ 发表

怎么叫露馅呢?你这时间线是不是太混乱了?“西方列强” 本来就是晚清才有的提法,明朝明明在晚清前面啊,当时也没人提过什么 “西方列强”,本来就是些遥远的小国,不远万里探险来到你这儿淘金的而已。后来明朝自己拉垮了,在我大清面前,这些小国才成长成为列强的。

知乎用户 读书的小猹 发表

大佛郎机

我从正德末年到嘉靖中期,被明朝在广东、福建、浙江暴打过多次,我露馅、我认怂、我当孙子,我承认了啊。

但我在澳门赚钱你们也别眼红,这踏马谁挣得的不是血汗钱啊?

我们(葡人)与中国(明朝)之间的和平与否,依他的愿望而决定,因为中国(明朝)的…… 实力要比葡萄牙人,在那里所能纠结起来的人强大的多;所以不论对他们多么恼火,我们从来不曾,也没有想过打破这种和平,由于只需要阻止食品进入,他们便能扼杀本市(澳门)。”(《要塞图册》)

小佛郎机:

啊,从何说起呢?我也不知道怎么说,我也说不好,万历年间的大伦山惨案,我受谴责了我承认,我也不知道我具体露馅没有。

如果非得说我露馅,大概就是因为大佛郎机露馅了,才导致我们也露馅了吧,毕竟那时候大佛郎机和小佛郎机,都是归腓力二世管辖。

大佛郎机露馅,也算我们小佛郎机露馅吧。

英稚

不管在虎门的战斗如何,反正我们通商的目的没有达到,滚回家也算是露馅了吧。

和兰:我退出东方了?
邹维琏、郑芝龙:我们真消灭了红夷 11 艘主力舰?

蒲特曼斯:我全军覆没了?

郑成功:我大意了啊!收复台湾,原来是我在跟空气斗智斗勇?

揆一:热兰遮是在大气层还是平流层,我被天兵天将围困了一年吗?

知乎用户 茶哥反鸡娃​ 发表

大航海,文艺复兴,工业革命…… 在明朝甚至清朝面前都不值一提!我们还有四大发明!

对!但是片面了。

任何两个事情拿出来比较,你得想一想这样比较的意义和价值。

比如说按吨位,大航海时代初期那就是开玩笑好吧?

但是,看一件事是不是只看吨位,或者把吨位放在第一考虑呢?这个可以商量。

还有一种思路,我刚才提了大航海➕文艺复兴➕工业革命,仨搁一起是别有用心的,有啥共同点呢?一个重要的共同点,是体系和大势所趋。

虽然欧洲当时人口 GDP 规模吨位…… 都是洒洒水,但是他们在特殊历史节点,形成一个体系,而且是大势所趋。

在这个体系之下,重要的特点就是社会资源➕注意力➕方向都会倾斜于这个方向,最终量变到质变,改变世界。

而只说明朝的宝船,是不是体系呢?那只是一任决策者的一个主意。决策者改主意了,想不起来了,换人了…… 这个事情就会无疾而终,没有持久发展力。

各位可以去看看我们刚解放后的发展力,那个势头就是体系,就是改天换地。

一个几乎打回原始社会的落后农业国,几年就缓过来气,十来年就自食其力…… 半个多世纪,你看把世界第一吓得跟什么一样的……

反过来你看看曾经铁幕地球的老大哥俄罗斯,现在成了什么样子?

就按题目说的,比一下核武器?

所以,别看某一个具体数字,看也可以也要想想是不是最有价值意义。

而最有价值意义的,是这个事情背后,是不是反映出来一个蓬勃向上的体系。

打住,我打赌这个回答后面又得有十个恨国党➕20 个北约水军等着骂我了。

说句实话真的不易。

知乎用户 柔韧生 发表

这个逻辑有问题啊。

人家是不远万里来你家门口搞事情啊,管你用什么手段吧,还把台湾(明末郑成功收复)、澳门(1999 年回归)给占了。

西方在明朝面前漏什么馅了呢?大家讲道理,又不是明朝不远万里跑去欧洲搞事情。你知道欧洲离中国有多远吗?要不你自己去趟欧洲,走路、开车、坐火车、坐船、坐飞机都行,挖地道或者腾云驾雾也行,随便你,然后去到了你还自信满满耀武扬威的欺负欺负欧洲佬试试呗。

漏馅的是明朝啊。欧洲漏什么馅?那时候欧洲也还没开始工业革命,所以真的你没想的那么猛。别说台湾离欧洲远,就是离他们在东南亚的殖民地也不是隔壁串门这么近吧。但是居然被荷兰人给得逞了一段时间。

为什么他们在东南亚有殖民地,明朝在欧洲没有殖民地呢?别说西欧了,在东欧也没有明朝的殖民地啊。别说殖民地了,也没见明朝军队在欧洲开过 party 啊。别说军队了,商队有很多吗?

倒是有在明朝的欧洲人。利玛窦你又不是不知道 ,历史课本里就有。他还有个中国学生比较有名,徐光启你又不是不知道,历史课本里就有。

明朝这个朝代,和后面那个不一样。就像徐光启还加入了天主教一样,明朝可不是自大狂和睁眼瞎。明朝时候,中国从官方到民间,自己都知道落后于欧洲了,也向欧洲学习,“西学东渐” 不是吹吹而已。晚期还学了不少火器技术,可惜都为后来者做了嫁衣。

作为一个封建王朝,只能说明朝还算正常吧,但是不代表欧洲不行嘛。

郑和那么大的船队,不过是沿海岸线航行,时不时就要上岸补给一把。在稍晚些的欧洲人,和郑和比起来不过是些 “小破船”,“几个强盗” 而已,拿本圣经,就开始了穿洋跨海的远洋航行了。我知道他们一定是穷疯了,一定是想发财想疯了。但是不可否认的是,能干这种不要命的事,知识、自信和勇气,也同样是不可缺少的。

世界属于勇敢者!然而开明者,也必不为世界所抛弃。

历史课本里告诉你林则徐是近代睁眼看世界第一人,其实呢,早在中国古代就有人睁眼看世界了。

说起来,这个 “近代”,比“古代” 还要落后呢。

徐光启知天文,懂历法,会几何(翻译《几何原本》),知道亚里士多德(也许你也知道),知道托马斯 • 阿奎那(也许你不知道),知道地球是圆的(听说现在有些美国人不知道),会看经纬度;把十二时辰改成了二十四小时,定义了你对时间的概念;精通农学,推广番薯,直接决定了后面 “饥饿的盛世” 的人口规模,决定了康雍乾帝王的“不世之功”;和他通信的欧洲人有葡萄牙国王和红衣主教贝拉明。他是明朝高官,他重视火器和引进火炮制造技术。他不是崇祯心腹,否则历史会改写。

都二十一世纪了,别连大明徐光启都不如。

与其挖空心思寻找 “我们先前阔过的” 证据(其实不用你寻找我们也 “阔过”),不如想想为什么我们备受儒家思想“毒害” 的传统士大夫徐光启在明代居然有可以学习西方先进知识的意愿和条件,而后面怎么就没了呢?儒家学说、儒家思想,是不是就一定是固化和落后的。儒生能不能学习西方知识?狂妄自大、盲目排外、封闭落后的,到底是不是我们?到底是为什么变得贫穷落后,麻木不仁,忘却了自己的本来面貌的。东方和西方就一定是格格不入的吗?

知乎用户 马健雄 发表

真心求题主不要发这类问题了,你要是吹明朝,朱元璋朱棣父子有大把事情值得你去吹,正是你发的这类傻子言论越来越多,“明粉” 这个十年前还算金字招牌的名号才会像现在那样这么接近于 “魔怔壬”

荷兰:我退出东方?【友善度】你看看印尼以前叫啥,“荷属东印度”!日本帝国主义吓唬老百姓的 “ABCD 包围网” 里头老子是那个“D”!

西班牙:老哥骂得好,有本事来马尼拉,老子就在菲律宾群岛等你

葡萄牙:我要点播一首曲子——《七子之歌 · 澳门》

英国:连老子弱鸡那会都能在南海浪里个浪,你大明好强悍哦

知乎用户 一尾锦鲤 发表

以后别邀请我了,提问者傻四个回答的人也傻。

一群卫所民兵打败了几艘殖民商船,都特么是弱势的一方,没有强者。

记住,19 世纪以后才能提列强不列强。17 世纪前期在奥斯曼帝国、伊朗萨非王朝、满清面前无论明朝还是西班牙荷兰都没什么优势。明朝能打败葡萄牙、荷兰,萨非王朝也能,四舍五入德川家光也驱逐了英国西班牙葡萄牙商人不怕报复,缅甸在中南半岛依然耀武扬威的。

16-17 世纪的世界,西欧正式进入文明时代,但后勤保障稀烂(蝗虫过境一般的三十年战争)。东亚互相兼并速度加快,但上层建筑内斗严重(明清蒙藏朝日皆是)。东欧一片混乱,非洲美洲被卷入三角贸易。这种堪比春秋时期的世界格局持续到 18 世纪全球人口爆炸,进入 “战国时期”。

知乎用户 皮大王历险记 发表

维也纳之围还没有过,你起码得证明自己打得过奥斯曼吧?

知乎用户 硅基生物 发表

荷兰在全盛时期也只是号称海上马车夫不是海上帝国。

知乎用户 不攻大神莫德尔 发表

“荷兰最无能,觉得炮船可厉害就到处招摇,11 艘主力舰全让明朝给消灭了,让荷兰从此退出东方”

原谅我足足笑了 10 分钟。

郑捡漏打热兰遮,兵力 25000 对 1500+,战船是 400:10+,甚至出现了郑军 60 条船正面刚荷兰 1 条船的事情。拿这种极端不对称的胜仗吹大明和郑捡漏,到底是露脸还是招黑?说句不好听的,就山海关以南本地人那个禀赋,手里攥着神器,对等的条件下能打赢欧洲一线陆海军?

当时荷兰没有在海峡对面部署重兵的原因,其实很简单,一方面他们是世界性扩张,单个地区不容易留置太多人。最重要的是,荷兰人在欧洲当时先后要对抗克伦威尔的不列颠,外加当时真正的世界第一强国——路易十四时代坐拥杜伦尼和大孔代的我大法兰西!哪有多余的力量分派到远东去跟那些不值得一提的地方去折腾?

真要是荷兰军队主力都在海峡对岸,大陆这边出动 1 亿人,怕是也只能被打下水喂鱼了罢。这还只是一个军队战斗力有限的荷兰,真要是我大法兰西这样的顶级强军在那,哪个敢去招惹?

知乎用户 细粒精 发表

并不是吹过头了。

大航海时代,西方的运力仍然很低,因而能投入到东方的军事实力很少,所以战败是很正常的。

这里就有一个巨大的变革,因为运力的问题西方能投到其他殖民地的军事力量非常少,要获得殖民地或者维护殖民地统治,扩大贸易 殖民地。就需要强大的军事力量,但运力又严重制约运送更多的人到远方进行殖民战争,于是他们往另一方向发展…… 技术。

荷兰人在大航海时代为了超越西班牙,便疯狂往快船方向发展,其在大航海时代成了海上马车夫,船只数量和速度都是最厉害的。

而西班牙虽然用掠夺来的钱大规模打造了无敌舰队。但由于其殖民扩张过于快和投入过多人力物力在殖民地的统治,被资本主义萌芽阶段的英国新建造的技术含量更高的英国海军击败。那时为了满足殖民大国大土豪西班牙的奢侈生活,英国的工厂作坊可是天天加班赶订单。要满足土豪的需求东西绝对要做得非常好,这就对技术工艺产生了较高的要求。

由于运力的限制,西班牙等西方殖民统治均是由少量的殖民者统治大量的土著,如果发生反抗和其他地区强国入侵。他们将以数十或者几百人对抗几万甚至几十万敌人,于是他们在充足资金下,研发出各类先进武器,在防御上更是发展出恐怖的城堡防御,在印度葡萄牙可以以百人驻守城堡防御几万印度人的进攻。逼退对方。

这些都是技术。而海战方面,西方殖民者的海军在全球鲜有对手,他们海军的炮火研发得非常厉害,战舰虽然比不上郑和的大,但是速度更快,火力更猛。阿拉伯 奥斯曼 印度 东南亚及东南亚华人的海盗都不是他们的对手,衰落时期明朝海军虽然能取胜,也仅仅是因为战争规模比较小。如果换做西班牙无敌舰队与英国海军决战那种规模的战争,谁获胜就很难说了,荷兰与明朝海军作战仅仅只动用了 11 艏军舰,而无敌舰队的决战西班牙动用了上百艏巨舰。当时的技术补给下西班牙无法调动上百艏无敌舰队到东方而已。不然这种战争还是很悬的。荷兰当时海军和商船有千艏。因而这种小规模的海战并不能说明谁更强的。荷兰人比较务实小规模冲突后便赔偿了明朝五十万两白银,以获得继续通商。扩大冲突军事成本太高了,当时要调上百艏战舰到东方,估计打赢了荷兰国王要倒台了,成本太高。不如在东方猥琐发育。

知乎用户 海雨 发表

如果外星人能到地球,哪怕它只有蚂蚁那么大,都意味着它的科技和武器能力远超于地球人。

不然你怎么到不了人家星球呢?

知乎用户 俞唐​ 发表

弓矢远于刀枪,故敌尝胜。我铳炮不能远于敌之弓矢,故不能胜敌。中国之铳,惟恐不近,西洋之铳,惟恐不远,故必用西洋铳法。

——孙元化


查广东香山澳商慕义输忠,先年共进大炮三十门,分发蓟门、宣大、山西诸镇。宁远克敌,实为首功。京营止留伍门,臣部蚤虑,万一有警,非此不足御虏,节次移文两广督臣,再行购募。

——梁廷栋


漏了馅的大明表示

区区一铳,能为国家万年计乎?从未见三代,唐宋以来,治历明时,防夷御寇者,俱用此碧眼高鼻之狡番为哉!吾且谓国家之大僇辱者此也,而反以此为荣,不亦丑乎!


御史之言非也,迩来边臣於安攘禦侮之策,战守屯戍之法,概置不讲,以火器为司命,不恃人而恃器,国威所以愈顿也。

鞑清比起来

大明也是同样先进开放的很呢


一言以蔽之

我泱泱华夏,夷技古已有之,绝非华夏之乏

知乎用户 孔乙己​​ 发表

又赢了,不仅现在赢了,之前也赢了。

怕大家不知道跟大家透露一下最新的研究,清朝割地赔款是看番邦小国们太穷了,天朝上国故意送他们点小钱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明在亚洲 葡西荷在欧洲,这群欧洲人派几个人绕着大半个地球跑到明脸上拉屎,被明打跑了,证明明超强?问题不是人家为什么敢那么点人就跑明脸上拉屎么?东南亚是大明家门口吧,为啥明这么刁打赢了列强,然后一看这群人在家门口还有一堆呢?就明末那段时间欧洲他也不安定啊,荷西打着八十年战争,后面接着三十年战争,英荷战争法荷战争,荷兰确实没功夫来了。三十年战争之后接着法国太阳王路易十四。后面还有奥斯曼老苏丹兵围维也纳。整个十六十七世纪的欧洲就没消停过。当时整个欧洲都在打仗,就算打仗他们还能搞出一群人跑到东南亚搞殖民。强盛的大明和虚假列强,最先凉的还是大明。我都觉得讽刺。当然咱也不是说大明不强,毕竟体量优势在那里呢。

知乎用户 满嘴仁义 发表

明朝算个屁啊。

大航海时代最大受益者盎格鲁萨克逊族,占有加拿大 990 万平方公里,美国 937 万平方公里,澳大利

亚 770 万平方公里,新西兰 27 万平方公里。这 4 块新增地方面积总共 2700 万平方公里,比俄罗斯还

大 900 万平方公里。

你打胜了几个小战役算什么?昂撒是真的占了接近 3 个中国大的好土地。有石油,有粮食,有铁矿,

有天然气,几乎要什么都有。什么叫西瓜什么叫芝麻。提问者懂嘛?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冷战时最强的苏联与美国是不是被吹过了,在阿富汗面前全部漏了馅?

知乎用户 乐正礼义​ 发表

@单手剑客

@朱清

你们应该好好学学科学唯物主义。你们也不想想明朝那会儿把船从欧洲开到中国得花多少钱啊?当时除了英国佬其他欧洲殖民者都是一路抢殖民地抢到中国来的。明朝咋到欧洲去啊?抢殖民地?得了吧,这一路上那些国家有啥东西值得抢?明朝把路上的国家打成殖民地唯一的好处就是能多抓几头长颈鹿。抢香料?明朝胡椒多到当工资发都没人想要。黄金白银?抢这些干嘛?还嫌货币贬值不够快?抢粮食和棉布?赔死你不偿命抢这些东西干嘛?没有殖民地补充物资明军咋去欧洲啊?难道你们以为天上会下馅饼吗?海外就找不着啥好生意明朝发展造船业干嘛?近代欧洲殖民扩展掠夺、造船业、大航海全都建立在欧洲农业拉胯、货币贬值产生的需求上。你们也不看看殖民者殖民掠夺回欧洲的都是啥,糖、棉花、香料、金银,欧洲中世纪黄金白银外流货币贬值这近代欧洲对黄金白银的需求量特别大,抢金银获利颇丰;近代欧洲农业拉胯拉从印度一船香料回欧洲能拿着几十倍利润。

@萨卡斯基

要是让被明军小船(重 200 吨以下。)吓跑的那几艘英国战船和明荷澎湖战争里被明军用几十门千斤大发熕吓跑的那几艘荷兰战船(一艘有十几门 36 磅炮的一千吨战船、2 艘 700 吨战船、一艘有 40 门炮的 800 吨战船和几艘 200 吨以上的 “快艇”。)上的殖民者们听见你这话,他们晚上非得过来找你问问你说的那四艘荷兰战船到底是怎么打垮大明水师的。

明朝在国外找不着好生意发展造船业纯属浪费钱,明朝末期明军最大的战船还不到 300 吨重(福船重 200 多吨。明末双桅战船比它大不到哪儿去,明军三桅战船只比双桅战船多装了 10 门炮,重量应该到不了 300 吨。)。明朝水师都拉胯到这地步了,整个明荷澎湖战争期间荷兰战船上的荷兰殖民者竟然连明军停在澎湖那儿的福船、鸟船都不敢打,光顾着逃命了连一艘明军战船都没打沉,友情提示,料罗湾海战中火船才烧掉 2 艘荷兰战船,另外两艘被郑军击沉的荷兰战船 2 艘都是被炮打烂了。要是荷兰殖民者真不在意明朝的存在的话,他们朝郑芝龙交保护费干嘛?他们闲的没事儿干?你要是觉得郑军比明朝官军能打的话,那我可得问问荷兰殖民者咋不继续跟明朝官军打了?“大明火炮就只有荷兰加农炮一半的射程”,合着明荷澎湖战争的时候明军在荷兰火炮射程之外开炮荷兰殖民者就吓得开船逃命去了,笑死我了。“2 万多明军打了一年多才打赢” 是个陈年老谣,明荷澎湖战争中明朝官军只派了 3000 人坐几十艘战船去收复澎湖,用了半个月就把荷兰殖民者揍趴下了。友情提示,荷兰战船全跑了,明军想打都打不着。“整个东印度公司就 13 艘军舰” 但他们可不缺武装商船,光明荷澎湖战争期间跑了的荷兰大型武装商船就有 4 艘,明末时西方殖民者那些武装商船虽然比军舰笨重,但火力贼猛,荷兰殖民者那个跑的贼快的一千吨战船光 36 磅炮就装了十几门,明军 240 吨的福船在射程外开炮就把这船吓跑了,笑死我了。

我看的是明代史书,您看的是啥?百度百科还是营销号?“檄行各道將,略抽水兵之精銳五千,列艦海上,以張渡彭聲討之勢。仍分布水陸之兵,連營信地,以為登岸豕突之防。第濱海數千里之長,額兵不及二萬。風櫃三面臨海,惟蒔上嶼一線可通。掘斷深溝,夷舟列守。宜先攻舟後攻城,舟不可泊,城必不能守矣。遂於六月十五日誓師進攻。夷恐羈留商民內應,盡數放還。適南軍門又授方略,齎火藥、火器接應。即日運火銃登陸。令守備王夢熊等直趨中墩札營,分布要害,絕其汲道,禦其登岸,擊其銃城夷舟。又令把總洪際元等移策應兵船泊鎮海營前海面,直逼夷船,候風水陸齊進。七月初二日,夷計無復之,令夷目同通事赴鎮海營面見,求開一路。臣仍躬涉海濤,抵於金門島,連發兵將三千,銜艫繼進,逼處夷壘,且攻且守,凡八閱月,而夷食盡計窮,始悔過乞降”2 万人指的是当时整个省的明军总共不到 2 万人,8 个月指的是明军调兵开船花了 7 个多月,6 月 15 日 3000 明军誓师进攻,7 月 2 日荷兰殖民者就投降了。

“并不是说明朝没有赢,而是无论料罗湾海战,澎湖海战等等,都暴露了明朝火器极大的短板,”澎湖战争期间荷兰殖民者飙船逃命,料罗湾海战荷兰殖民者被郑军用 12 磅炮打沉了两艘大型战船的同时用着 24、36 磅炮的荷兰殖民者连一艘郑军大型战船都没打沉(“损失一百多艘战船”指的是火船。),你管这叫短板?明军靠着 “焚彼一舟,须用火船十只” 的打法,用几艘渔船改装的火船焚毁一艘几百吨的荷兰武装商船,挺值。

“而且大明的示弱不仅仅在这里,关外交战,后金与大明,谁拿火器,谁拿刀箭?很多人都无法接受,为什么明明属于高等文明的大明,却拿着刀剑防守后金的红衣大炮,明朝后期维护火器的军费,还剩下多少 [思考] 从根子里就烂”奴清当年可没这闲心思,要不是李自成把明朝灭了建奴早死完了。

打了屯门海战、茜草湾之战、双屿之战等战争之后葡萄牙直接被明朝打怕了,葡萄牙殖民者为了住在澳门,每年都花 2 万多两白银(明朝记载葡萄牙殖民者租澳门一年只付 500 两银子,你猜剩下的两万多两银子都去哪儿了。)贿赂明朝地方官(明朝时一门 500 斤铜发熕才值 20 多两银子。)。明朝末年葡萄牙殖民者飘了想在澳门建棱堡,结果它们的棱堡刚建完就被明朝县官带人强拆了。棱堡被强拆了之后葡萄牙殖民者立马屁颠屁颠地跑去给明朝地方官送礼并发誓它们盖棱堡是为了帮助明朝打荷兰人和英国人(1622 年葡荷澳门战争中葡萄牙人打跑了坐着十二艘盖伦船跑来入侵澳门的三千多头荷兰殖民者,明英战争时明军缺乏情报最后靠葡萄牙人提供情报才知道到底发生了什么事儿。)明朝地方官才让它们自己出钱再盖一个棱堡。

至于西班牙人,这些家伙直接被林凤打怕了。林凤是谁?林凤只不过是个被明朝打怕了逃出国门的海盗。一开始他们还觉得只派几十人就能打下明朝,结果被林凤一打他们就立即改口说必须得派七千人才能打下明朝了。等西班牙殖民者派人去明朝打探完消息之后它们又立马改口说必须得派 2 万多西班牙军队才能打下明朝了。搞笑的是西班牙殖民者

明荷澎湖战争时,明军 3000 人只用了半个月就打赢了至少 1300 多头荷兰殖民者。(明朝记载澎湖战争时明军只派了 3000 人去收拾荷兰殖民者,2 万人的记载是说当时整个省只有 2 万兵。而且明朝记载澎湖时荷兰殖民者在岛上建了棱堡,海上有夷舟列守,这个夷舟指的是载炮 20 到 40 门的大型盖伦船,这样的船最少有两艘,一艘上就得有 200 头以上的荷兰殖民者,再加上棱堡里的 850 头荷兰殖民者,荷兰殖民者至少有 1300 头。)

明英战争时,英国殖民者吹得最欢的就是它们攻陷了虎门炮台,但是仔细一看你就会发现这个虎门炮台是个还不如一艘盖伦船大的小炮台而且当时守这个炮台的人只有几百位民兵。搞笑的是开着几艘盖伦船的英国殖民者竟然被开着小船的明军用火箭吓跑了。(明末大型战船上有 12 磅炮,要是有大型战船的话明军肯定不会用火箭去打英国殖民者。)

我在评论区看见有人说明军能赢靠的是人多。哈哈哈哈哈笑死我了哈哈哈哈哈。

明朝官军 3000 地方精锐半个月就把 1300 多头荷兰精锐殖民者揍趴下了。明末时南方明军精锐已经被调去抗清了,留在南方的明军比民兵强不了多少。荷兰殖民者可是有盖伦船和棱堡的,你可以去查查看当时欧洲人打一个棱堡需要派多少人用多长时间。或者去看看葡荷澳门战争打成了什么德行。

天启年间荷兰殖民者盯上了澳门,于是东印度公司派了几艘盖伦船带着几千荷兰殖民者去打澳门,结果上岸的一千多头荷兰殖民者被 50 葡军打了个落花流水,荷兰殖民者死伤超过 300 人剩下的荷兰殖民者屁滚尿流地坐着盖伦船跑了。葡军很能打吗?屯门海战明军只派了一千位民兵就打跑了 300 多头葡萄牙殖民者。这一次葡军能有这表现主要是由于当初棱堡被拆了之后葡萄牙人屁颠屁颠地跑去行贿说这棱堡可以防荷兰人和英国人,明朝地方官就让他们把棱堡重新盖起来了。这场战争和明荷澎湖战争一样都是登陆战打棱堡,荷兰殖民者还不用打夷舟。(明荷澎湖战争时荷兰殖民者有一艘 1000 吨以上的战舰,载炮几十门,仅 32 磅炮就有十几门,这艘船应该不是盖伦船。当然了在有些人眼里这东西肯定是艘武装商船。)

英国殖民者更丢人,明英战争期间被明军收拾的可不是啥保安,那几艘船上的殖民者全都是雇佣骑士。我去对比了一下各方史料记载,我发现英国殖民者竟然只打下了一个铳台:“伏乞皇上敕下兵部查覈施行。至擊毁銃臺,奉旨回奏,另當具疏上聞等因。崇禎十一年四月十二日奉聖旨,兵部知道。”

(明末海防炮台叫铳城,铳台是炮台放置火炮的地方,虎门炮台最少有四个铳台。)就被明朝民兵给打跑了(注意 “击毁铳台” 指的是英国殖民者用火炮击毁了一个铳台,要是英国殖民者攻入铳台之后能压着明朝民兵打的话英国殖民者应该会搬炸药炸毁铳台,但是英国佬没有这么做,也就是说英国殖民者攻入铳台之后只来得及搬了几十门小炮就被明朝民兵打退了,只能放炮击毁这个铳台,英国佬的炮能击毁铳台肯定是 12 磅以上的加农炮,而明军在英国佬来之前仓促备战虎门炮台里连 5 磅以上的炮都没有。),英国殖民者缴获的那几十门炮都是一磅以下的佛郎机,太好笑了,要知道明英战争爆发前虎门炮台就已经被海盗攻陷过了,英国佬来的时候虎门炮台就已经快变成废墟了,合着这帮子英国殖民者只相当于不到 1/4 个海盗团伙啊,哈哈哈,怪不得这些开着盖伦船的家伙会被明军的小船吓跑,哈哈哈哈哈。奥对了,英国佬记载的那个 “火烧市镇” 其实是明军烧了一个海盗开的黑市,当时英国佬正好在那儿和海盗做买卖,在那之后英国佬就再也没提到过它们抢的那几十门小炮了,那些小炮估计是被明军搬回去了。最搞笑的是明军自始至终都没发现这帮子被他们吊打的外国佬是英国人(明朝记载中这些被明军打的到处乱窜的殖民者被叫做红毛贼,即荷兰殖民者。),不过倒也是,明末那么乱,谁有空去搭理这帮子比海盗还拉胯的英国佬呢?

知乎用户 南疆水管工 发表

当你被人打倒家门口却不能还手的时候就已经输了

知乎用户 李虹 发表

一个是远洋海军,一个是近海防御,即使明朝技战术占优势,但在战略上已输了。

知乎用户 M3 小蘑菇 发表

其实中国网络上对于大航海时代的西方列强主要是两种看法

一种是冷处理,不提,怕现代中国有样学样,而是把大宪章之类的东西吹成西方发达的根本原因

一种就是吹得比 19 世纪的西方列强还强,说满清是奋起直追了两百年,才把中西方差距缩小到鸦片战争那样,要是 16 世纪西方真铁了心侵略明朝,会比打晚清更轻松

知乎用户 布鲁斯公爵​ 发表

哦,那明朝发现新大陆了吗?

明朝建立海外殖民地了吗?

知乎用户 ivivi713 发表

25000 人围攻四百人,围攻六七个月不克,伤亡和疫病导致人员损失近万人。而且最后谈判之后,荷兰人荣誉投降,带走所有士兵人员和武器。接着半年不到郑成功就心力交瘁而死。

这叫露馅吗?露郑成功的馅?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不是被明朝灭了,是荷兰东印度公司的船队被明朝海盗团体给打败了,这些海盗业务广,日本东南亚都有分部,明朝水师看到这些海寇那可是门都不敢出的,曾经他们还收买西班牙在菲律宾联合剿灭他们呢,当然,你要说朝廷打不过就只有招安,而海盗在外借个明朝的官方背书的合理利用就算明朝很强的话,那为什么不和荷兰在欧洲的主力舰队碰一碰?

知乎用户 陆逊 发表

怎么被吹过了?西方列强根本没有打算侵略中国。而且大航海时代和工业革命完全是两回事。艺术和技术西方可是领先于明朝的。

知乎用户 过气打野裴成雄 发表

大战在即,军头带着部队私自跑出去劫掠己方城镇。

接到参战命令,无法约束劫掠城镇的部队,一整天都无法完成全军集结。只能带着骑兵团赶往战场,步兵团留在城内劫掠。

骑兵队列冲锋,主将在冲锋过程中和己方队伍脱节,一个人跑到了对方脸上不到 10 步距离,被人阵斩。

双方主力撤离战场,不通知炮兵团,炮兵团在主力撤完以后都没接到命令,一直留在战场蹲坑。

劫掠城镇的步兵团在双方主力撤完以后,才完成集结赶到战场,这才通知炮兵撤离。

试从后勤、训练度、组织力三方面角度把这场战役吹成两大军神古今无双之旷世对决,内容不少于 5000 字。

知乎用户 White 枪步兵 发表

针对部分回答里的迫真理论,我叨一下……

首先要明白的是,收复台湾之战里,明军没有二万五千人,荷军也不是只有五百人。

夸大敌军数量是欧洲高地的传统艺能,葡萄牙还说明朝六十万大军踏平双屿港呢。

我们的高德性荷兰老爷硬是窝在城里把本来充足的弹药粮食耗光了,坐视芝麻人隔着海从福建运来 43 门大炮(不坐视也没办法,毕竟之前海战损耗过大,没有充足的海上力量去拦截芝麻人运大炮了),最后在守城战上败给一群登陆作战的芝麻亡国残军……

知乎用户 盖乌斯尤里乌斯凯撒 发表

荷兰退出东方,就因为损失了和郑成功作战的那些船?首先打架的是荷兰东印度公司而非荷兰。荷兰巅峰时期有 1.5 万艘商船,全国可以同时开造几百艘,就这点损失可以使得荷兰退出,你怕不是疯了。

别说荷兰退出东方,甚至连荷兰退出台湾都是在清朝,公元 1688 年放弃基隆据点,还是因为清朝闭关锁国,保留贸易据点无利可图,主动放弃。至于放弃东方,那得追溯到二战后印度尼西亚独立才算吧。

都十七世纪了,清醒一点。

知乎用户 12138 发表

你但凡让人家离中国再近点或者叫后厨做个拍黄瓜你都说不出这种话来,人家英格兰连能用的钢铁大炮的铸出来了,明朝的青铜炮有没有三磅还不知道呢。

知乎用户 待鸣杜鹃​ 发表

可以了解一下明末徐光启等人主导的从澳门买火炮的行动。这些红夷大炮很多是沉船的舰炮打捞起来修吧修吧在明朝那边就是利器了…..

知乎用户 zero 发表

打几个海商就高潮了,明朝在亚洲极东之地,陆路数万里,海路隔着几个大洋,这种距离优势让工业革命前的欧洲列强无法投送军队远征大陆,明军面对的是西方殖民者武装力量不是人家正经的陆海军。荷兰东印度公司哪来的 11 艘主力战舰,无论是料罗湾还是郑氏打台湾,荷兰人都没有那么多战舰在亚洲,少看地摊文。

知乎用户 马略的百夫长 发表

我特么一脸尴尬

知乎用户 浮光 发表

???

你不如让大明打到欧洲家门口逝逝

知乎用户 主之蜂​ 发表

牛顿之前的军工产品,科技含量不高,连空气阻力都没测算。只能算是作坊里的工艺品。

那时大明、土鸡、西葡荷的军事水平基本上不相上下。

葡萄牙人来过几次,都被大明干了。第二次来的时候,发现大明的火炮、战船都明显优于他们。

那时各国都相互仿制武器。大明仿制和改进的火器在性能上优于西方。要不是朝廷腐败,发展会更好。

但,牛顿是个分水岭。牛顿的学生测算了空气阻力,给予大炮以划时代的改进。欧拉也乱入,用数学给武器加光环。所以,等到 1840 年英国人来的时候,我们就没法仿制他们的武器了。这个时候开始,经验、手艺、聪明、易经都没用了。

高等数学、现代物理、化学才是王道。

至于 “大航海时代的西方列强是不是被吹过了” 这个论点,不知道是不是钓鱼用的。

知乎用户 云梦泽 发表

有没有一种可能是,明当时也算列强之一?

知乎用户 八月之光 发表

如果把大航海时代定义在 1489-1630(就是迪亚士发现好望角到荷兰在当斯海战中击败西班牙人),那么当时的欧洲列强只有一个国家 — 西班牙。或者说 “西班牙、奥斯曼帝国、萨法维王朝、莫卧儿帝国、明王朝” 是当时世界上仅有的五大列强。

说他们是列强并不是说他们就是天下无敌、在每个领域都是第一。例如在 1900 年的时代中,英法德俄美,可以算得上列强,但是英国陆军不是第一、第二(那是德国和法国),德国、俄国海军不行,美国工业经济能力强悍、但是军备还是比较差,此外 1905 年日俄战争胜利后的日本勉强算列强,但是日本无论是陆军还是海军都不是数一数二的,但是地理位置决定了在西太平洋日本就是列强。

在 16 世纪,大明王朝就经济体量来说是当之无愧的巨无霸(当时唯一一个人口超过 1 亿的国家),奥斯曼帝国在军事实力上处于顶峰状态。但这两个国家,海军实力真的一般。而海军恰恰是西班牙的强项(当然日后会有荷兰和英国来争夺西班牙的海军第一的位置),当然 16 世纪的海军还不是 18 世纪的海军,线列战术还没有成为标配,西班牙的海军虽然在海洋上可以称霸,但是并不具备远距离的大规模兵力投送和登陆作战能力(这是鸦片战争中英国获胜的根源)(换句话说就是,海权并不是决定性的力量)。欧洲诸国除了海军之外,在陆战武器上也有优势,但是这种优势并不足以保证他可以在陆战中击败 “奥斯曼帝国、莫卧儿帝国、明朝”。

到了 18 世纪,经过了三次英荷战争、9 年战争和西班牙王位继承战争的洗礼,大英帝国的海洋霸权彻底建立,海战的模式也变成了我们熟悉的海权争霸赛模式。其次,经历了军事革命(从拿骚的莫里斯、古斯塔夫开始的军事组织改革到燧发枪、刺刀的装备)以及后勤 - 财政改革,欧洲各国的陆军实力已经不是同时期的亚洲诸帝国可以比拟的了。

知乎用户 唧唧复唧唧唧复唧 发表

事实情况就是西方列强可以跑到明朝来,而明朝的船只却去不了欧洲。

知乎用户 ABASHRET 发表

同样举个差不多的例子

山东的齐国,在大航海时代崛起了。

在非洲南部占领了大片土地。

还占据了英伦三岛。

这个时候欧洲的霸主罗马帝国急了。

排了一堆海军过来打你。

你要派兵还得从非洲南部绕过来。

拿脑子想想都知道什么结果吧

知乎用户 月神​ 发表

主力战舰

海上车马夫是疯了么跑到东亚把主力部队投送过来莫名其妙的和人打一架

欧洲列强也不是铁板一块,他们自己在欧洲都打的热火朝天,然后一边万里迢迢的投送主力部队

不是你疯了就是列强疯了

知乎用户 名称待定 发表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西方崛起是在大航海时代,但崛起也是一个过程,直到明中后期,大明政治腐朽,军备废弛,社会矛盾尖锐,但是西方在很多领域仍然落后于中国,很多中国技术甚至直到工业革命时代才被西方消化吸收,而在明代,从中国回西方的学者全都受到追捧,他们描绘的中国在当时西方人看来宛如神明国度,就像今天公知舔美国一样,中国放个屁都是香的

但是也仅限于此,明亡于自身弊病带来的内忧外患,清征服明是野蛮征服文明,外来少数民族支配本土多数民族,因此清的统治更加野蛮且保守,反对一切形式的变革和新技术,甚至达到了所谓的宁与外贼不予家奴地步

最终导致了中国百年屈辱史

知乎用户 祝踏岚 发表

For the military operations, Japan was the preeminent base for the bigger vessels to capture the big junks sailing between China and the Philippines, until the Japanese authorities became more restrictive about the kind of vessels that were allowed to visit their harbours. Closer to the Chinese coast most of the smaller or middle-sized yachts were employed. Note also the almost complete absence of the flute, which vessel type could not play a role in the military action in China and the Philippines. As is the case with the smaller vessels in the Strait of Malaccathe smaller vessels needed as utility vessels around Taiwan, i.e. the vessels that brought cargo from Taiwan to the waiting fleet at the Pescadores, are not revealed in the statistics since they rarely left the region

Flutes were suitable as carriers since military confrontations were
not expected.

澎湖水太浅了不适合大船

知乎用户 辩证法 发表

中国人不传教,肯定理解不了大航海的含义。

欧洲人大航海有很大一部分原因是传教,反正我是不能理解这群人 15 世纪前后能跑去非洲传教的行为,我估计很多中国人也理解不了。

知乎用户 马拉科夫之峰 发表

我就不说那些船只是武装商船,在本土只能当火船之类的,荷军那场死亡加受伤就 93 个人……

同时期的西欧海战都是几千人死亡和被俘的。料罗湾海战的人数真的只能去填牙缝

1607 的直布罗陀海战:西班牙 4000 人死亡,未知受伤

1625 英国的加德斯远征:英国 7000 人死亡和被俘,未知受伤

1638 的吉塔里亚海战:西班牙 2000 人死亡,未知受伤

1639 的战役:荷兰 1700 人死亡或被俘,未知受伤

1639 的唐斯海战:西班牙 8000 人死亡或被俘,未知受伤

1641 的塔拉戈纳海战:西班牙 2000 人死亡,未知受伤

1641 的圣文森角海战:西班牙 1100 人死亡

1643 的卡塔赫纳战役:西班牙 3000 人死亡

知乎用户 Burak Kaya 发表

在奥斯曼面前全露馅了差不多,见如下….

基本上都是西方書上一筆而過的

1453-1683 就用維也納馬而他勒班托幾場一下帶過….

![](data:image/svg+xml;utf8,)

1560 年春,西班牙军队轻松占领了杰尔巴岛,并在那里建造了一座要塞,进驻了部队。但海盗们已经向伊斯坦布尔报告了消息,一支拥有 86 艘桨帆船的奥斯曼舰队在皮雅利帕夏统领下紧急出动。他们在仅仅二十天内就抵达了杰尔巴岛,创造了一项纪录。奥斯曼舰队的船帆黑压压地出现在海平线上,令乔万尼 · 安德烈亚的舰队大吃一惊。西班牙人慌里慌张地上船,乱成一片,没有排好作战队形。皮雅利将西班牙战船一艘一艘地逐个消灭。乔万尼 · 安德烈亚带领他私人的桨帆船群逃之夭夭,留下的是含糊其辞的诺言——他将派来援兵,解救被围困的要塞。援兵始终没有来;菲利普二世举棋不定,后来他的这种优柔寡断将成为家常便饭;他先是匆忙地准备救援舰队,然后又害怕在最后关头会损失更多船只,不准他出航。他就这么抛弃了要塞守军。要塞遭到攻打,然后水源被切断,于是陷落了。全部守军 5000 人,要么战死,要么被处决;只有贵族军官被饶了性命。他们被作为战利品和缴获的桨帆船一起送给了苏莱曼。穆斯林在杰尔巴岛上用死者的骨头搭建了一座金字塔;这座 “骷髅要塞” 一直保留到 19 世纪。….

知乎用户 青青野草 发表

可以参考这里:

古文物作证,为什么中华文明是唯一真正古文明(10) - 知乎 青青野草:古文物作证,为什么中华文明是唯一真正古文明(10)

明代有人写了《南极地理》,这说明什么情况?

中国古籍善本书目》,明朝人写的《南极地理》和《南极时令》各一卷,上海图书馆存。

知乎用户 不如回家卖红薯 发表

去看看那个奴隶贩卖路线不就明白了

现在吹大航海时代不是因为那个时候西方多富有或者人民生活水平够高(其实那时候不高),而是因为:玩法整个都不一样了。

知乎用户 大英雄多铎 发表

仗是在朱明门口打的,可不是在西方打的。

知乎用户 Yuminaganev 发表

首先,有没有种可能,明国后期的优秀部队配备的是日本鸟铳和葡萄牙火炮?

其次,有没有可能在那个年代在明国近海客场作战的欧洲国家军舰,整个船经过万里航行适航度和作战能力多多少少有点影响?他又能投送多少欧陆一线军队过来?

再次,爱国要讲基本法,盲目自大天朝上国的后果大家都知道的,难道小学学夜郎自大的时候,题主没有嘲笑过夜郎,现在为什么重蹈覆辙?

知乎用户 知乎用户 fm19BU 发表

荷兰商船 正确

西方列强 错误

知乎用户 风提 发表

知乎上能问出这种问题,加上破乎近年前仆后继的皇汉、中医粉、伪史壬,

可以得出一个结论:

我国民粹主义的反智属性在社会领域已经越发浓厚了。

知乎用户 Blackhoofs​ 发表

按照这个标准

别说大航海了

大英帝国也在毛利岛民面前漏了馅

知乎用户 yebp​ 发表

风帆时代的同期军舰和舰队角度回答下。

首先,建议题主看下当时荷兰舰队的规模是多少,好歹那时主力和英国打得有去有回,还开到了泰晤士河口。

其次,风帆战舰时代,战舰是有划分的,主要是战列舰 battleship,巡洋舰 cruiser,护卫舰 frigate,(很简单的区分是有几排炮)其中能称为主力舰的只有战列舰,但是其缺点就是速度非常慢,每小时只有 6 节左右,所以在明朝时,荷兰在远东是没有战列舰的。相反,在荷兰本土舰队中不入流的武装商船在远东倒是不少。

对比明朝海军,从炮的数量角度,最大的舰船的载炮量只及得上护卫舰甚至只有武装商船的载炮量,这是因为明朝海军军舰主要是前后安置火炮,很少有侧面安置火炮,所以如果你看郑成功和荷兰海军的战斗,会发现前者船很多,但是火炮数量却差不多,而且前者缺乏重炮。

虽然那时候军舰火炮发射的主要是各种石头(用于破坏船体,虽然最多只能洞穿),铰链(破坏船帆桅杆,让船减速,可以追上接舷战),不是开花弹,但是口径和射程的区别对于海战的胜利还是至关重要,可以参看西班牙无敌舰队为什么被英国舰队击败。

知乎用户 张军 发表

大航海时代的明朝

人类历史直到元末明初还是各个国家、民族和地域孤立的历史,在这之后才逐渐进入世界历史。阿拉伯帝国的崛起断绝了欧洲和远东的陆上通道,同时又为海洋贸易创造了条件,做好了技术和人才的准备。到了明朝初年,海上贸易日益增长,欧洲各国为直接和东方做生意,对开辟新的航路表现出极大兴趣。

这是东西方历史的关键转折。一个远、中、近东广泛交流的历史时期即将到来,整个人类文明的旧世界即将踏上发现新大陆、开辟新航线、发明新技术、拓展新殖民地的时代。只有尽快投入到这个世界潮流中去,才不会被文明进步抛弃,才能一直引领人类发展的未来。

明朝的历史展示了机会和能力,却没有表现出开疆拓土的意愿。郑和率领庞大的舰队远涉马六甲、印度洋和非洲东海岸。其中并不是只有贡品和使节的往来,还伴随着巨额贸易。有些研究者认为郑和舰队兵分多路,曾经到达欧洲、非洲西海岸、美洲大陆、北冰洋和澳大利亚。郑和船队在欧洲的停留,给欧洲带来了全新的世界地理知识、航海技术、天文历法、军事和其他民用技术。郑和走后,知识的星火被点燃,葡萄牙、西班牙的探险家们远涉重洋,贸易交流、殖民地的开发、工业的兴起、科技的进步很快把欧洲带入近代历史。欧洲对其他国家的征服把古老文明搅入了世界历史的潮流。

在郑和七下西洋之后,明朝的国家海洋活动归于沉寂。是这样的活动劳民伤财吗?不是。郑和每次出行都获得巨大的商业利益,为缓解明初的财政困难做出很大贡献。真正原因在于文官系统和内廷争权夺利,这种斗争又和工商阶层垄断国内市场,阻止国际贸易的意图交织在一起。在永乐之后,太监内廷失去靠山,文官掌权,损毁了大部分航海资料,废弃了出海的各类船只,封存了造船技术。明朝政府以防止海盗倭寇为名,实行了长达两百多年的海禁

海禁把原先的渔民和海商变成了海盗和倭寇,使海盗成为和关外蒙古一样严重的边患。更可叹的是,中国隔绝了和世界其他地区的来往,错失了参与大航海时代的机会,国家在闭关自守中逐渐落后。

明朝的海盗问题自始至终都很严重。从另一面看,这些海盗在被政府围剿的环境中还能压倒其他国家在东南亚和南海独霸海上贸易。这说明中国此时改弦更张,重新重视海上安全和贸易,招安海盗,发展海军,还是有实力和西方一争短长的。但明朝后期国家财政被彻底拖垮,内忧外患使得帝国再没有机会外向以争四海。在明朝之后的清朝,其统治者来自更落后的农耕部落,更没有面向海外的眼光和胸襟。明朝是近代中国紧随世界潮流的最后机会。一步落后步步落后,中国自一个多世纪前以来的历史宿命,早在明朝官僚实行封闭自守政策时就注定了。

知乎用户 ecei 发表

当穿越到三国用现代知识怎样怎样的什么什么的小说出现时。你就该明白,如同部落制度面对封建王朝那般。封建王朝根本无法与工业文明相提并论。

知乎用户 璀璨星空​ 发表

明朝有海军?

知乎用户 丶天下霸唱 发表

过不过那得看跟谁比。

其实西方早就知道遥远的东方有个中国了呀。蒙古三次西征,然后把应用型火药——火箭,传入欧洲,中亚,中东。

大航海时代,葡萄牙申请租借澳门岛晾晒物质,明朝廷批准,葡萄牙于是就在澳门立足了。

号称船坚炮利,掌握了先进军事技术,他们在世界各地搞屠杀,殖民地政策。

可是为什么直到 1840 年才敢军事进攻中国呢?因为西方列强那时候根本没有打败和征服中国的实力,而不是他们心善。

1840 年左右英国才完成第一工业革命。

一开始,英国担心万一军事冒险陷入战争泥潭,得不偿失怎么办?岂不是要付出高昂成本长期作战?跟中国这个体量的国家开战,英国并没有十足的把握。于是还特意拉上了法国,英法狼狈为奸。然后两个强盗决定干一票大的。

然后 1840 年以后的事,大家都知道过程和结果啦。

知乎用户 VW CZ 发表

中国真正被西方拉开差距是工业革命后,第一次工业革命前明显是中国更强,一工到二工这段时间西方略强,到第二次工业革命后中国才被西方远远拉开

知乎用户 Dr.Z 发表

荷兰退出东方,那后来郑成功打的谁

知乎用户 萝马大苏丹​ 发表

你想想为什么是西班牙荷兰人跑到东亚而不是大明跑到欧洲就能明白当时明朝在科学技术上与欧洲的差距了

知乎用户 此世全部之恶 发表

露馅的是大明。西、葡、英、荷军队到了中国沿海时只有小股部队和边缘据点了,骚扰中国沿海的一般只有几艘帆船和百十来号人,被击退很正常,倒是大明自知技术不如人,引进了葡萄牙的弗朗机和荷兰的红夷大炮。其实郑成功收复台湾一战中,一万多人打人家一千多人已经明显吃力了。

至于题主说的料罗湾海战,虽然大明确实赢了,但荷兰的 9 艘战舰并没有都被消灭,而是被烧毁一艘,沉了一艘,被俘一艘,剩下的都跑了。还有虽然这次海战荷军出动了在远东的大半海军,但那几艘盖伦帆船并不是当时荷兰最大的战舰。

知乎用户 帖木耳 发表

什么年代了还有明朝吹啊,就那一帮不读兵书大字不识几个的太监能玩出什么花?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以后这种问题大家都别好好答题了,就回答一个 “赢了” 就 OK 了,他们只不过就是想听到这个。

知乎用户 莱莱猪嗯造烧鹅 发表

阿尔瓦罗 德 门达纳

佩德罗 德 基罗斯

看看他俩干了啥,再讨论航海技能的差距。

不过当时毕竟还是浪漫的技术时代,财大气粗的帝国和惟利是视的工匠与海洋王国,商业城邦,海盗集团之间仍有爱恨纠葛,仍有人去神秘的大冒险。科学时代就没有可比性了。

知乎用户 不会永远是大多数 发表

你要不要量量

绕好望角来中国多远?

就算是现在

有多少国家有

这个距离同等兵力的投送能力

知乎用户 大西巴西琉斯 发表

露大馅了 大明殖民西班牙在西班牙家门口全歼无敌舰队入驻直布罗陀 后来西班牙被加泰罗尼亚关外一酋长部落灭国 大明天下无敌啊

知乎用户 hahaha 发表

最近为什么老有这么多夜郎自大的问题出来?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在强不强的标准是什么?是工业,是科技。

明朝有什么?有科技吗?可能只有少量的,我们到了清朝都还是拿刀去砍敌人的步枪。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明粉别再给明朝招黑了

知乎用户 jjj 发表

火星的单细胞生物提问:

地球人类是不是吹过了,怎么来了这么多颗探测器,也不见他们人类亲自登火呢?火星生物 yyds。

真以为长途跋涉是说说就可以的吗?

知乎用户 符拉迪沃斯托克 发表

我大明天下无敌?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明粉扎不多德勒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桥水基金达里奥作品《The Big Cycles Over The Last 500 years》里面,明朝时候的中国就是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之后是荷兰,英国,美国

知乎用户 为谁零落为谁开 发表

如果你是明朝的粉红,确实可以吹吹所谓的西方也不过如此。毕竟在那个时代,西方确实打不过大明。别说大明,郑成功的海军对于西方也是碾压级的存在,毕竟数量优势在那儿。封建军阀打西方殖民者都是小菜一碟而已。

只不过当时没有境外势力,否则吴承恩借用神话文体暗讽明朝的行为是妥妥的 50w,吴承恩妥妥的是国外势力派来专黑大明的奸细。

不论是粉红还是公知,历朝历代其实都有,有人反对就有人拥护。这也是中华历史有趣的一面。

知乎用户 烨然 发表

为什么有些人站在进步主义的立场批判封建主义,却同时秉持着封建皇帝思想,认为大明朝廷就是中国同期水平的代表。

为什么有的人生在新中国,面对大明朝廷的摆烂和腐败,非要和姥爷一样骂一句江南士绅误我大明。看不到沿海地区从明早期开始一直就是明王朝最大的税源地,交最高比例的赋税。而你们唾弃的那些士绅才是代表着进步的所谓新生的资产阶级力量,而沿海地区因为重税压迫奋起反抗的百姓,还要被冠以倭寇之名。

知乎用户 罕见无比十万 发表

嫩大明连黑火药最佳配比都不知道,还是偷人西班牙人的配方呢,多少带点技术反输出了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南蛮伪明远不如我中原皇清。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打趴了西方列强的明朝在西方历史里连记载一笔的机会都不会有。

明朝所有皇帝加起来对于西方人而言无论是成就还是能力都不如一个乾隆。

大航海时代:是是是,你赢了。

知乎用户 黎明使者 锐雯 发表

大航海时代有个锤子的西方列强,列强是工业革命之后才有的,大航海那会欧亚都是封建农业手工业,你的生产力能比我高还是比我贵?还列强?

知乎用户 还有什么不知道 发表

我们今天日常生活中所用的科技成果,是来自西方列强的发明创造,还是从大明朝继承下来的遗产?

知乎用户 票姚校尉霍 发表

葱岭以西的人,到底会不会冶炼青铜器,到底什么时候学会炼铁的呀,现在有定论了么?

1,张骞,陈汤说西域中亚不会铸铁。

2,南海一号的宋代沉船里面一堆铁锅铁钉等铁制品。现在还在清理

3,郑和下西洋,每次都携带大量铁锅赏赐西洋诸国。

4,日本方面因朝贡问题与明政府多有龌龊,因而多采取走私方式。《筹海图编》详载:“铁锅,彼国虽自有而不大,大者至为难得,每一锅价银一两。”

5,雍正年间广东布政使杨永斌根据官方夷船出口册,奏称 “其不买铁锅之船,十不过一二”

6, 光绪年间,两广总督张之洞奏称:“内地铁货出洋,以锅为大宗。其往新加坡、新旧金山等处,由佛山贩去者约五十余万口。”

7, 中学历史讲,中国高炉冶铁领先世界 1000 多年。

8,砖,瓦,瓷器,青铜,钢铁,都是烧窑烧炉子。好像工业革命之前,葱岭以西人对烧锅炉这事情就搞不清楚。

那个啥真理的,几年前抱着文明三要素否定良渚。现在总算改口说不同文明有不同标准了。很好,很有精神!

现在有一种论断,地中海地区,包括两河,埃及,希腊。就没有真正进入青铜时代。铜矿,锡矿开采遗址不详,青铜冶炼厂遗址不详,出土的青铜器断代不详,新千年更是没有出土所谓青铜器。

更有论断,地中海附近所有出土,括号不是出海,且断代清晰的 2000 年以前的青铜器总重量,不超过 100 公斤。我没有看到有力的反驳。

所以现在不是伪史的问题,是古埃及,古希腊伪青铜时代的问题,是古罗马伪钢铁时代的问题!

知乎用户 赵隗 发表

元清不是中国

知乎用户 胜利王阿尔赛斯 发表

没毛病,被六艘英国战舰炮轰了一个月广州,没击沉一艘战舰,这居然算明朝赢

知乎用户 乐子人​ 发表

大明末年要是有荷兰人葡萄牙人的航海能力和枪炮技术 根本不至于打不过几万人的原始部落

知乎用户 程昱森 发表

万历年,西班牙在菲律宾屠华。

知乎用户 东方树叶​ 发表

得亏大明是汉人王朝,要是蒙元延续或者满清早入,不知道汉族还得被吹成啥样

知乎用户 天涯野客 发表

崇祯:对,我吃饱了撑的请汤若望主持铸造红夷大炮。

知乎用户 石泉浅珑 发表

事实上当时西方航海家们遇到的武器没代差的国家,都没法拿他们怎么样。

知乎用户 逝影绝忧 发表

美国在越南面前漏了馅,

苏联在阿富汗面前漏了馅,

英国在祖鲁与布尔人面前漏了馅,

等等,

真有布尔人的战争水平,

西方列强还能算列强?

个人评价

大航海时代的西方技术方面并没有对比大明跨时代的优势,

但是文明与社会组织形式已经不一样,

冶炼、航海、火器的技术并非沟壑,

明朝内部的奴隶化已经耗尽了力量,

欧洲的城市正在取得对于领主的权力,

对外的开拓流出了上升的空间,

诸色户计、卫所军户、草薙流民,

背驰发生得太久了。

知乎用户 吴金铭 发表

大航海时代不存在什么西方列强,当时世界第一强是大明,第二强是奥斯曼帝国,欧洲各国都是第三世界小国。大航海的目的是打破奥斯曼帝国对欧洲的封锁,探寻通往中国的海路。

大航海运动之所以被吹捧,不是因为欧洲多么强,而是因为这成为欧洲咸鱼翻身的起点。其作用一是使欧洲人走出欧洲,欧洲人发现美洲非洲大洋洲土著处于原始部落时代,和欧洲存在巨大代差,可以轻松进行侵略掠夺,甚至可以把黑人变成奴隶进行极端压迫。欧洲便通过四处抢劫而开始富起来了,聚敛的大量财富成为之后进行工业革命的基础。大航海对欧洲形成第二大转折是发现好望角到中国的海路,不仅解决了欧洲贵族购买中国奢侈品的需求,更是促进中西方文化交流。利玛窦便是通过此航线来到中国,翻译大批中国典籍到欧洲,促进欧洲的启蒙运动,传播中国先进文化,也为工业革命提供了技术支持。

在工业革命之后,欧洲才快速的发展,超越了中国和奥斯曼帝国,成为所谓的列强。

最简单好用的 VPS,没有之一,注册立得 100 美金
comments powered by Disqus

See Also

“俄乌冲突” 谁会成为最大赢家?

知乎用户 孤星寒 发表 毫无疑问是沙特,已经赚麻了 知乎用户 天行两端​ 发表 赢家不少,比如英美,比如土耳其,比如中东狗大户们,比如伊朗 但是,最大赢家当然是东方大国,这有什么羞于启齿的,有什么怕人嘲笑的?怕什么赢麻的莱岛 1450 和海 …

欧盟未来会崩溃吗?

知乎用户 最美的唐诗 发表 至少欧盟的高福利社会模式肯定会崩溃掉,因为这建立在稳定的中美俄关系之上。 欧盟应该是世界上福利最好的经济体之一,根据 OECD(经合组织)的统计,欧盟大部分成员国日均工作时长不超过 6 小时,其中德国日均工作时长 …

俄罗斯到底犯了什么让西方痛恨以致打压的罪行?

知乎用户 韭菜 发表 普京一句 “乌克兰本就是俄罗斯历史上的一部分” 瞬间让二战后独立的前西方殖民地国家、波兰等从沙俄独立出来的国家以及中亚五斯坦等从前苏联独立出来的国家们破了防。目前对于占了世界人口六成以上的国家们来说,普京的话和自己政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