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 90 后,00 后没有那么好骗了,是公知没落了吗?
知乎用户 吃撑了 发表 主要是公知们当年把话说得太死了,没给自己留退路,所以也怨不得现在的年青一代嘲讽他们。 曾经啊,二十年前,公知说中国都是老人政治,领导人都是老年人,才搞得国家暮气沉沉,你看人家美国,克林顿奥巴马,哪个不是青年才俊,这样 …
在所有的社交媒体中,我从来不使用网名。在写作稿件的时候,除非情势必要,我也几乎不使用笔名。
我基本上也从来不相信匿名的人所传播的信息,除非这一信息得到了我所信任的权威媒体的确认。
更加极端地是,我大多数的时候,也不愿意购买那些使用笔名写作的人的作品,除非这个笔名已经等同于TA的实名。
这种习惯大概源自于我多年的职业:在新闻工作中,我们本能地不能相信匿名信源所提供的消息,而验证匿名信息所付出的代价都十分巨大。
然而,对于匿名的这种近乎偏执的排斥,并不能等同于我否定匿名发帖的必要性,更加不等同于我赞同消灭所有形式的网络匿名,一切实行网络实名。
知乎已经被迫做出了改变。
近日,知乎发布公告表示,新版本预计7月14日上线各大应用商店,匿名功能将在新旧版本app端及pc端正式下线。届时,“匿名发布”入口将会取消,用户将不能匿名创建问题或匿名发布内容。
对于网友们关注的历史匿名内容会如何处理,公告中称用户可自主选择是否将其转为实名。
▲知乎“匿名功能”下线公告(图/网络)
事实上,知乎的所谓的“匿名”,并不是真正的匿名。
“匿名发布”只是一种前端的服务呈现。以前,在知乎上,用户可以直接以匿名用户身份进行匿名提问和匿名回答,甚至不用起昵称,系统直接分配“匿名玩家”的用户名。
需要注意的是,匿名发布的文章不会显示网友的昵称和头像,但是知乎仍然会记录发布者的操作信息和IP地址,因为后台已按照“网络实名制”的要求进行绑定。“匿名发布”的初衷是让网民有更自由的表达空间。
这样的机制,为知乎带来了流量,同时也带来了麻烦。
**知乎这次下线“匿名发布”,导火索就源于知名企业家的维权事件。**亿欧CEO黄渊普在知乎上曾经被多次以匿名的方式被造谣中伤,其中触及到黄渊普底线的,是用户造谣声称黄渊普出钱购买了上海市五四青年奖章。
黄渊普试图通过和知乎CEO周源私下沟通的方式来解决这个问题,但是遭到了周源“傲慢”地无视。黄渊普勃然大怒,于是通过公开网络炮轰周源和匿名机制,并且声称自己将不断向有关部门实名举报知乎和周源,直到改变知乎这种匿名机制。
事情的结果是,黄渊普得偿所愿,而周源因为自己的傲慢付出了沉重的代价。
▲黄渊普所写的《写给知乎创始人周源的公开信》(图/网络)
如果我的判断没错的话,黄渊普的确是被造谣中伤了。但他的敌人显然并不是知乎和知乎的匿名机制,而是那个试图通过造谣搞垮他的人。他原本可以选择通过法律程序找出并且将那个造谣的人定罪以实现正义,但是他却以另一种形式来实施他的正义。
这就犹如曹操的父亲被陶谦的部下所杀,他的报复是“屠城”。
整个互联网的时代,就是以匿名机制开始的。
在前互联网时代,传统媒体,电视广播报刊控制了整个言论世界,掌握话语权,即掌握世界。因此精英通过掌握传统媒体,以掌握世界。
但是普通公众通过互联网,通过彼此之间的联结,形成了比精英更加庞大的力量,从而将话语权从精英团体的手上夺取了话语权。
但是始终,当个体的网民面对个体的精英的时候,彼此之间的力量依然是不对等的。而恰恰因为匿名机制的存在,个体可以躲避精英的压制。
以同样的逻辑推理,一个个体可以通过匿名的方式,躲避来自于个人、团体、公司和机构的压制。
匿名机制,使得任何一个弱小的个体,从此都拥有了于庞大的精英与机构对抗的能力。
**这是一个互联网的伟大时刻,这也是一个社会转变的伟大时刻。**让无声者发言,让无力者有力。互联网时代的民主、平等乃或自由,因此得到了实现的可能性。
当然,绝对匿名都是不存在的,互联网平台目前普遍更倾向于一种前台匿名、后台实名的注册制度。但用户对匿名功能的怀念可以理解,尤其在算法推送,网络“考古”网络“追踪”盛行之下,即使使用网名这种前台匿名的方式,也会被循着网名的蛛丝马迹被顺藤摸瓜。隐去网名和IP的二次匿名,实现了网友隐匿于网络社交的诉求。
**如果取消所有匿名发布意味着什么?**意味着控制,意味着权力,意味着将所有的网民打回原形。意味着从此之后你的所有的言论和身份都是透明的,你不再拥有与任何精英和机构对抗的可能性。
图/网络
没有匿名的保护壳之下,当你发现你的公司存在问题的时候,你敢举报吗?当你对于一项地方上的政策或举措不满的时候,你敢指责吗?当你赞同女性必须勇敢对抗暴力的时候,你敢表达吗?
因为你是微小的个体,微不足道的存在,任何一种势力,都可能轻易地将你碾压。你会发现自己与现实世界重合,在线上,你也是赤裸裸地存在,谁能够保护你在举报、愤怒、同情、公义的时候,幸免于各种势力的压制。
如果匿名网络终结,每个人都将为此付出沉重的代价。
但是匿名网络所带来的恶果,也是由来已久。
**仅仅在今年,几起关于网络暴力的讨论,一再成为了社会焦点。**武汉被撞孩子母亲的自杀,成都牵手门事件,川大研究生张薇对一个大叔的构陷……
网络暴力似乎已经成为了一个巨大的顽疾,而其中起到放大作用的,恰恰是匿名机制。武汉母亲的自杀,就来自于匿名暴徒的无边无际的恶意。
这么看起来,似乎封杀匿名机制是有道理的。近年来被网络暴力所绞杀的无辜的人不是一个两个,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如果封杀匿名机制能够减损人命的损失,不平等的代价似乎值得付出。
但是这样的推理模式显然和黄渊普一样,找错了纠正的对象。
互联网在某种程度上,不过是现实社会的映射(当然,在科学、技术、艺术等等方面的进步上,互联网已经完成了自我的进化路径)。
在许多层面上,互联网所暴露出来的问题,是法律问题,而不是道德问题。网暴所造成的人命损伤,最终还是要通过法律方式来解决问题。
线上有网络暴力,线下一样有造谣中伤,二者的性质庶几相同。只不过网络暴力所牵扯的人员更加庞大,取证更加困难。
▲武汉校园被撞小学生母亲坠楼事件(图/网络)
但是因为人多就可以不惩罚吗?因为取证困难就不进行吗?针对网络暴力的立法应当如何进行,针对网暴的参与者如何定罪,针对网暴的行为如何取证,这难道不才是立法与执法部门应该做的事情吗?
**后台实名、前台匿名,不等同于法律不存在。**在西方的金融法律医生等职业中,都有非常严苛的保密条款,禁止执法部门随意获取信息。但同样地,都有解决的方案,通过申请法院的批准,甚至立法机构的法律意见,都可以获取犯罪嫌疑人的信息。
后台实名、前台匿名也是同样的道理。通过法院、立法机构的批准,执法部门同样可以得到匿名犯罪嫌疑人的信息。
但这已经到了一个非常严重的情形之下了。而在日常之中,责任是互联网平台公司的。
制度经济学有一个著名的论断。任何一个社会,都存在两套制度体系,一套制度体系是正式制度,一套制度体系是非正式制度。
所谓的正式制度就是法律、法规、政策等书面制度;而非正式制度是道德、伦理、风俗等非书面形成的整个社会规范体系。
正式制度向下,规范惩罚恶,以保证社会不至于崩溃;而非正式制度是整个社会追求的方向,促使人们向善。
非正式制度并非没有效力,因为通过道德谴责、舆论指摘等等方式,同样可以给当事人造成压力,从而塑造整体社会的良好风气,也就是我们日常所说的公序良俗。
周源和知乎显然是存在着巨大的问题的。当黄渊普遭受造谣构陷的时候,周源为什么如此冷漠与傲慢?
**许多网友分析,知乎所依赖的,就是匿名机制所吸引的流量。**周源和知乎大概也都知道黄渊普是被诬陷的,但是他们并不愿意采取行动遏制这些造谣中伤,因为他们正期望这样的话题能够带来流量的增长。
如果周源和知乎出于利益考量,那么就是故意地破坏了社会的公序良俗,从而助推了互联网非正式制度的崩塌。
图/图虫创意
**互联网上的恶意、造谣、网暴有没有可能被遏制?**当然是可以的。通过严苛的追踪、惩罚、禁言、销号、同业工会等等,互联网能够形成自我管理的模式。所有的这些网络恶行并不意味着能够被完全杜绝,但是形成一个互联网的公序良俗,是完全能够做到的。
对于互联网的管理,也并非简单的禁止就能够做到,而是必须通过相关法律、法规、非正式沟通等等方式,形成对互联网企业与平台的压力,迫使互联网企业承担起非正式制度的认同、尊重和执行,是可能的。
所有的人都知道,化工企业是一种重污染企业。但是现代技术已经能够通过有效的污染处理,使化工企业不再成为环境破坏企业。
**互联网平台与此相同,它必须建设一套“污染处理”机制。**也就是说,对网暴、造谣等现象的整治,需要一个极其复杂与技术化的过程,更加需要的是,对于公序良俗的尊重和认同。
03
没有一个地方的互联网是完全清明而良善的。
在西方国家中,因为互联网而引发的罪恶,罄竹难书。网暴、造谣、诈骗……无所不在。还有暗网,青少年黄网,人口买卖……
互联网上的罪恶,只会比现实社会的更加庞大、凶险和隐蔽。
但这不是因为互联网,是因为人性。恶的存在产生于利益、贪婪与人心,而不是因为互联网。匿名机制并不引发罪恶,而是罪恶通过匿名机制进行宣泄。
没有一种机制能够完全抹灭罪恶****的存在,实名机制也并不能。
但匿名机制的需求在那里。在所有的平台中,共同的匿名momo如火如荼。因为匿名是一种保护机制,是一种言论自由机制,是一种互联网得以发展的基础机制。
图/图虫创意
如果彻底抹杀了匿名,就抹杀了互联网得以继续前进的动力。
如果说,匿名机制的确带来了许多无法消灭的风险,那么只能说,这是人类为了自我进化所必须付出的代价,就好像现代社会的生活给这个世界带来了糖尿病和癌症的高发一样。但是我们并不能退回到“田园时代”。
解决掉匿名机制所带来的负面作用,恰恰需要对于技术更加努力地发展,对于公序良俗更加不遗余力地推广,以及立法执法部门更加精细与勤勉的研究与建设,平台公司更加严苛的自我约束与自律。
人类发展几万年,也无法消除人性中的罪恶,我们希望互联网能够自动消除罪恶吗?消灭匿名机制,无非只是让这些恶,重新转移到线下而已。
▼
冰川自营品牌
武夷山岩茶——大红袍(罐装)
冰川实地考察选材,专属茶叶基地
现在购买,立享买3送1!
点击图片,立即购买
▼
不知道每天有哪些社会热点新闻?
在网上找不到思想交流的对象?
想和冰川思想库的专业撰稿人讨论?
长按下面的二维码,
立即加入冰川读者交流群!
(以前加过冰川交流群的请勿重复添加)
知乎用户 吃撑了 发表 主要是公知们当年把话说得太死了,没给自己留退路,所以也怨不得现在的年青一代嘲讽他们。 曾经啊,二十年前,公知说中国都是老人政治,领导人都是老年人,才搞得国家暮气沉沉,你看人家美国,克林顿奥巴马,哪个不是青年才俊,这样 …
知乎用户 新京报贝壳财经 发表 他职业以外的贡献难以计算。 仅 rtr 论文的 repo 就是无价宝藏。 下的时候就感概到底什么样性格和精力能肝完这么麻烦又琐碎的事。 下完以后,他又数次更新补全。 整理命名也能看出这是什么性格,强迫症一样 …
知乎用户 Jimmy 发表 这是知网在知乎上最受侮辱的一问。 知网虽然文章质量普遍不高,但好歹也是个正儿八经的学术文献库好么,上面的论文也算是正常的学术讨论。知乎现在随便讨论个有争议性问题有几个人能好好说话的? 现在在知乎上谈学术问题,你觉 …
知乎用户 每日经济新闻 发表 1 岁男童陪母买蛋糕被陌生女子抱到楼顶扔下坠亡 ,如何从法律角度解读?带幼童外出时应该注意哪些事项?3246 关注 · 1109 回答问题 这高度肯定,事实无误了。 知乎用户 wom 发表 国家网信办依法约谈 …
知乎用户 南瓜丶奇迹师 发表 我刚刚想提问结果就被邀请了。 现在来看,T 大树洞在 T 大的知名度完全比不上 T 大树洞在 P 大的知名度。 也就是说,很有可能知道 T 大树洞的 P 大学生比知道 T 大树洞的 T 大学生还要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