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评价电影《百鸟朝凤》?

使用CN2/CN2GIA顶级线路,支持Shadowsocks/V2ray科学上网,支持支付宝付款,每月仅需 5 美元
## 加入品葱精选 Telegram Channel ##

知乎用户 知乎用户 Lv00DV 发表

被一位好姬友安利去看了,但觉得电影从西洋风乐队出现的时候起节奏乱掉了,后半场完全不行。100 分制的话,给 60 到 65 分吧。看完电影又找了原著小说看,小说能到 75 到 80 分。

先说电影吧,视觉我不太懂,只说我懂的部分。

好的部分:

选到这个题材眼光不错,把故事背景从贵州挪到陕西很有创意,乡村风光还不错。

不好的部分:

1. 音乐。唢呐匠们手指的节奏经常和乐曲的节奏不匹配。不过中国影视作品但凡涉及音乐,基本都脱不开这个问题。另外,片中对于《百鸟朝凤》曲给的期望太高,反倒让它在真正出现的时候,并没有产生 “很牛逼” 的感觉。更可怕的是…… 按设定《百鸟朝凤》是独奏曲,但全片最后一次出现,它是夹杂在西洋弦乐里面的。

2. 语言。这种类型的电影,选择方言显然会更有表现力。但本片是普通话 + 部分方言词。

3. 人物塑造。好几个角色的行为逻辑显得单薄而混乱,最典型的是游天鸣的父亲游本盛。开场时他是狂热的唢呐爱好者,把宝贝儿子送去完成自己未竟的梦想,儿子还未学成,就已经在村里吹嘘。很难想象这样一个人在电影的后段,仅仅因为唢呐匠不再有体面的收入和地位就对儿子恶言相向,但又在最后一台唢呐的时候主动加入班里打钹。看完原作后,发现这些问题都是改编造成的。这一点在后文会专门提。

4. 剧情推进。从游家班成立起,很多情节缺乏必要的铺垫,转折显得硬。这也是改编造成的。

5. 价值观。导演持有一种朴素的 “田园牧歌主义” 的观点,以唢呐为代表的旧的文化、旧的乡土社会是优雅的;而新时代是破坏性的,会摧毁唢呐生存的空间,会戏剧性地剥夺唢呐匠的手指和肺。但是他的思考也就到此为止了。实际上…… 这还是改编造成的。

下面讲一下小说原作和电影的一些区别。剧透慎入

1. 蓝玉。蓝玉比游天鸣天赋高,脑子活,这个特点在原作中更明显。在游家班人员不整时,蓝玉曾经代班过一次(也是唯一一次),后来去了省城开工厂。原作里没有蓝玉跟游天鸣的妹妹谈恋爱的情节。

2. 焦三爷。原作中焦三爷没有代替徒弟吹《百鸟朝凤》,折断了忘记曲调的游天鸣的唢呐。此后去了蓝玉的工厂当门卫。

3. 游本盛。原作里游本盛的行为转变更有逻辑,而且最后身患重病,卖牛买乐器的不是焦三爷,而是游本盛,这就让这个角色显得更有意思。

4. 游天鸣。原作里的游天鸣天资更差,吹不出《百鸟朝凤》的原因不是生病,而是不记得曲调。

5. 西洋乐队。原作中西洋乐队一阵风就过了,不再流行。此时游家班已经解散,无双镇出现了其他的唢呐班子,有规模更大的乐团,但是技艺生疏,甚至不如游天鸣。这一点让故事的调性升高了。

看完小说你就会发现,小说作者站在了比唢呐匠们更高的一层在思考,而电影导演,站在了和唢呐匠同一层,格局高下立见。

知乎用户 诸葛闹闹 发表

在看《百鸟朝凤》前,我看了北京电影节展映的一个电影叫《男孩与世界》,讲的是农业文明在对抗工业文明时的软弱无力。里面有一个类似凤凰一样的色彩鲜艳的鸟,象征音乐,象征自由精神,象征田园牧歌式的美好。然而,这个彩色 “凤” 在对抗资本主义黑色枪火幻化成的黑鸟时,失败了。

《百鸟朝凤》里也有一只不再被百鸟朝的凤凰,和不复再被人 “朝” 的唢呐。

所以,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百鸟朝凤》与《男孩与世界》所讲述的价值观是一致的,就是传统的丧失,原有价值观的坍塌,回不去的过去和不愿意面对的将来。

从剧情来说,《百鸟朝凤》不温不火,某些小细节的设定还是颇具张力,段子和梗不会让人觉得过于隐晦以至于 get 不到,也不会直白到让你懒得去笑。故事和逻辑展开都合理有序,埋下的戏根都记得之后收回来。若说缺陷,大概过于平淡了点。但考虑到导演是堪称第五代导演教父的吴天明,这种不温不火可能恰是有意识的克制。

从人物上来看,焦三的性格刻画很成功,一个倔强又充满责任感的老头儿呼之欲出。

两个孩子的性格塑造略弱,天明的缺陷是太呆了,呆的倒是浑然天成。跟环境,时代很契合。

唯一觉得略有出戏的是台词,尤其是天明爹和焦三的台词,有点太书面语了,不像他们这种身份的人该说出来的,而台词偏还是这部戏剧情推动的主要力量。

节奏不敌徐浩峰,希望做到点到为止,见好就收。但是其实没有做到,有些地方还是略有拖沓,让人觉得不够脆。

印象最深的一个地方是焦三给火村村长吹百鸟朝凤那段,鲜血从唢呐口流出来,触目惊心,这真是杜鹃啼血,是我看过所有电影吐血桥段中最特别、最震撼的一次。

说回到这部片子的立意来,时代更替,传统手艺逐渐被新的工具(西洋乐器)代替,手艺人不再坚守,传统技艺面临失传,坚守还是不坚守。坚守,则守住承诺和气节,但难以维生;不守,则是背信弃义,心里又过不去。片子也没有很好的回答这个问题,可能吴天明导演也没有想明白,于是拍成电影,让所有人去思考。

从一个大的历史观去考虑,所有职业、技艺、人文遗产的诞生和消亡都是时代赋予的。仁义尊崇、礼乐盛行之时,大家自然把唢呐等传统艺术捧到很高的位置,这时时代的需要,手艺人的地位也是时代赋予的;同样,礼崩乐坏之时,实用主义至上,仪式感被废弃,唢呐的地位自然被废弃,所谓那些成就你的,自然能将你毁灭。你被尊重时不推让,被赶下神坛自然也不能计较,时代的选择,谁能抵挡历史的车轮呢?

焦三爷到最后已然是一个死命维护风雨飘摇的末代帝国老臣的样子,知道革命的号角已经吹到了大门口,“唢呐” 的断头台就在不远处放着,但衷心所在,日月可照,非得拼了最后一点力气,在时代的前进的洪流中螳臂当车,再为心爱的手艺拖延一秒也好。

所以焦三爷愤怒的踢翻要出去打工的徒弟,将衣服扔的遍地都是,有点不近人情了,病床上有老母,让他怎么办?卖掉牛不是为了治病而是要为天明置办家伙就有点 “愚忠” 了,但这恰恰是让人动容之处。处在历史夹缝里的焦三爷必然有他的局限性,他拼上性命捍卫尊严、手艺,哪怕被历史车轮碾压的尸骨无存。可悲,可叹,可哀,可敬。

这部电影恰是吴天明导演的自传,如今的电影也如同唢呐,能够不迎合市场,遵从本心拍电影的人越来越少。但是,要注意区分的是,商业化和违背初心是两码事,商业电影可以有操守,关键是表达的东西是不是你想表达的,还是屈从于某些利益拍了不想拍的片子。颇具讥讽意义的是,当初非要让小主演天明学唢呐的父母也是最后阻拦他坚持最强烈的,典型的见风使舵,可悲的是,片子焦三的小徒弟天明坚持住了,但吴老的自己的学生里却有没有坚守住的人。

吴老辞世后,这部片子弹尽粮绝,差点因资金短缺无法上映。还好有劳雷影业的方励救于水火,才有后面其他资金的进入。此前,方励还投资过《安阳婴儿》、《颐和园》、《苹果》等或者不赚钱,或者直接被禁的片。方励道德高尚吗?是一方面,主要还是背后也有作为劳雷工业总裁的雄厚财力支持。所以坚守得有底气,要变通,焦三爷让天明去拍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宣传是对的,这才是唢呐在新的时代应该存在的方式和价值。

物来则应,过去不恋,衰败的自然会衰败,没人能跟时代较劲。所有东西都一样,京剧、民歌、造纸术,唢呐也没什么可惜的,与其拽着历史前进的脚步大哭,不如站起来吹一曲《百鸟朝凤》,欢送一个时代的死去。

知乎用户 周祚​ 发表

吴天明拍的是个唢呐的故事,想要讲的,却是他为之奋斗了一辈子的电影。

1. 吹给中国电影的《百鸟朝凤

第四代导演吴天明,在导演方面的成就,似乎远不及他作为西影厂厂长和第五代导演的 “伯乐” 来的大,但是吴天明的电影,应该载入中国电影史。因为它代表的是曾经有过甚至辉煌过,现在消逝不再的一种真正纯粹的 “中国电影” 的艺术形式与追求。

说到这里你应该就能明白,百鸟朝凤这支唢呐名曲,吴天明是在吹给中国电影。

唢呐匠的规矩,百鸟朝凤只能在 “白事” 上演奏,是所有唢呐曲中规格最高的一首。而且,只有在逝者确实德高望重的情况下,唢呐班主才会同意吹,否则给钱也不行。

电影中,某村村长葬礼,村长儿子带着家属跪了满满一院子,想要班主焦三爷给吹首百鸟朝凤。焦三爷只是摇头。跟自己手下说:这个村以前有几个大姓,他当了村长四十年间,几乎只剩下他们姓氏一支独大了,“这就是他的德行”。村长儿子愤恨地看了看,转头走了没说话。

这挺奇怪的,一个人死了,他的是非功过,居然要轮到一个吹唢呐的来评判,来决定是否够格享用 “百鸟朝凤”,若是吹唢呐的觉得不行,那给多少钱,也不行,而且你还不能报复,不能给脸色,不能把之前给的钱收回去。

中国电影,曾经也如此。

2. 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乐器和电影

在吴天明看来,电影是 “用良知来书写自己的理想”,拍电影的人,可能卑微贫寒,但他用自己的电影,讲述的是生活,评判的是人性,记录的是历史。拍电影就跟吹唢呐一样,第一要功夫过硬,没有几十年的苦练不行;第二要队伍团结,出活的戏班子,要像一家人;这第三呢,拍什么

(吹什么),不是因为东家给多少钱,而是因为本该如此。

吹百鸟朝凤不用东家加钱,拍电影也不用。这是两码事。在上个世纪,吴天明们,和他培养出来的电影人们,就是这么做电影的。在今天,我写下这篇答案的时候,方圆 20 公里内估计有上千个电影项目正在筹备、编剧、拍摄、制作、发行中。但是这千把电影中,能够做到完全不为了赚钱,不为了迎合市场而拍的电影,有几部?

这是,我们这个时代的电影,和吴天明那个时代的电影,之间的不同。

我说不同,并没有说哪个好哪个坏。今天的电影人在做电影的时候,考虑投资、考虑市场,考虑观众的太多,这并不是错的,就像《百鸟朝凤》电影里面,新时期的农民办红白喜事的时候,更加喜欢西洋乐队,电声乐队,最好还有个花枝招展的姑娘扭着屁股唱歌,所以唢呐班就式微了——这几乎是一种必然。

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乐器,也有不同的电影。该消失的事物总会消失,时代的巨轮之下,无人幸免。可是那些被巨轮碾碎的人们,他们难道就活该么?

不管是唢呐,还是吴天明所坚持的那种电影,都是几代人费劲心血,才传承下来的东西,没有点理想主义或者我们今天常说的 “情怀”,还真坚持不下来,结果时代一变,说没,就没了。他们错了吗?那时代错了吗?

我们只看到,一些事物正在消逝,一些人的人生和世界被改变了。但这种改变的背后,是所有 “匠人” 跨越时代的悲剧悖论。

3. 匠人的悖论:成在坚持也毁在坚持

任何一门世代相传的手艺,都需要坚持。这种坚持,是跨越人生命的长度的——一代人对抗不了时光,就把手艺和精神传给下一代,如此往复,发扬光大。不论是吹唢呐,还是拍电影,还是别的什么,接过了一门手艺的衣钵,往往就意味着一辈子的坚持,直到再也无法对抗时光。

坚持,是匠人得以成为匠人的本钱。

在电影中,唢呐王焦三爷收了两个小徒弟:游天鸣和蓝玉,最后三爷把唢呐班主的位置和学习《百鸟朝凤》的资格给了天鸣,焦家班变成了游家班。蓝玉委屈啊,明明他比天鸣更有天份,吹的更好。但是三爷说了:“这把唢呐,从我师爷的师爷的师爷手上传下来,现在我要传给一个不仅唢呐吹的好,更是把唢呐吹到骨头里面的人。” 在三爷的眼里,一代一代人过去,总有天才和庸才,但更重要的是要让能坚守衣钵的人来掌舵,这香火才不会断。游天鸣没有辜负三爷的期望,在最难的日子里,只有他一个人顶住外面世界的诱惑,像扛着一面旗一样,站的如此直,如此让人心疼。

可时代在变。不管是唢呐,还是过去的那种电影,都慢慢地被时代抛下了。这是一个慢刀子割肉的过程,这过程中,匠人们引以为豪的坚持,就变成悲剧的源头。越是有德行的匠人,就越坚持,因为过往的岁月中,无数前辈就是如此坚持才让衣钵能传下来。而改天换地之时,越是坚持,下场就越悲惨。这是匠人的悖论,这也是电影人和艺术家的悖论,是这世间一切美好动人事物的悖论。

这个悖论,吴天明在这部电影里面讲的如此清楚。

清楚到这一部没有明星没有预算没有跌宕起伏的故事没有扣人心弦的人设没有丝毫商业性和可看性和传播性的电影,让我在台下不顾周围都是朋友,哭成狗。

一代一代过去,总有新的来,总有旧的去,那一曲《百鸟朝凤》,吹给配得上的那些美好,送它们上路。

看见的,熄灭了。消失的,记住了。

4. 故事的结尾,没有意外的峰回

一支黄土高原上的唢呐班,一首《百鸟朝凤》的衣钵和唢呐王的称号,从惶惶千年的古老时光中传到焦三爷和游天鸣这一代,似乎有点传不下去了。这电影的主人公名字正巧是吴天明同音的 “天鸣”,在电影中扮演了一个徒弟的角色——虽然吴天明自己名副其实是张艺谋陈凯歌何平田壮壮们的恩师,是整个中国第五代导演和电影艺术最辉煌的 “西部狂飙” 时代的缔造者。

影片的结尾,游天鸣在焦三爷的坟前,吹一首《百鸟朝凤》,送老师父上路。之后游天鸣会怎样,电影并没有交代。

他会和师兄们一样去省城打工谋生,一不小心断根手指再也碰不了唢呐?还是找个民乐团,换一种形式接着吹唢呐?正如吴天明的弟子们,大多选择了拥抱市场的电影,虽没有坚守衣钵,但至少坚持用心地生活着,没有荒废了那份手艺。这,似乎已经是不错的结局了。

可是吴天明,他用他的全部生命(可惜,已经是全部了),来给影片中的 “游天鸣” 谱写命运的结局。自 21 岁进入西影厂,他所跟过的老师,管过的电影厂,拍过的作品,带出来的后辈,甚至在落魄之时也不忘电影的梦想,在如今中国电影这样的市场氛围下仍坚持拍自己想拍的电影。

一直到死,他没有屈服过。

他已经告诉我们了:游天鸣吹完这首《百鸟朝凤》之后独自上路,开创了一个轰轰烈烈的时代,认识了很多人,做了很多事,尽管唢呐班无可避免地消亡,但火种已经撒下,说不定在某个时代,就会再燃烧起来。

他真的,把自己的一生,都献给了这片土地和这份事业。

5. 写在最后

同为第四代导演的郑洞天曾回忆道:1985 年,在成都举办的第 8 届大众电影百花奖颁奖典礼上,忽然大雨倾盆,四川大学一万两千名师生把雨衣草帽送给电影人,自己淋着雨将颁奖典礼现场围成里三层外三层,一个都不肯离去。“他们在等着看吴天明导演的《人生》。在瓢泼大雨里,一直看到天黑。”电影放完之后,学生们自发地高喊 “《人生》万岁”、“电影万岁”,甚至有人喊“吴天明万岁。” 郑洞天说:“这种关系与一天一个亿票房的电影的区别,就是吴天明那代人跟如今这代人的区别。”

一个时代过去了。

得益于吴天明的去世,《百鸟朝凤》才得以见天日。在 5 月 6 日和《美国队长 3:内战》同天上映,院线排片只有可怜的 2%。【我很想让更多会喜欢这部电影的人有机会能看到,不过方总这种祈求排片的方式我仍然不认同,原来的那句话我删了】

==================================

统一回复一下各位,本篇回答可进行全文转载,请保留原始出处及作者名称,不再一一回复。

知乎用户 塔拉胡 发表

是真的好电影被埋没,还是沾了导演好名声?过誉,还是悲情营销?

这是去看电影前我最大的疑问。

百鸟朝凤》这部电影,因为「制片人方励直播下跪求院线增加排片」被推向风头浪尖,事件引发的争议和各路观点,相信大家都看了,我就不赘述了。

从结果上来说,事件发生后,这个片子上座率暴涨到 36%。截止到今天,电影票房 10 倍反转,从 300 多万到 3801 万。

广告从业者角度,这是一次成功的事件营销,话题基本是刷屏效应,成功地在舆论领地拿下《美队 3》一城。洞察的是媒体、自媒体追逐热点的本性,以及观众那点刻奇心理,骂或者捧,关注度就是流量。

热点事件一般不过三天,在这纷纷扰扰的喧闹散尽之后,我想说说电影本身。

故事很简单,徒弟游天鸣跟着唢呐王焦三爷学唢呐,最后承袭了衣钵,他为人老实而且忠守手艺人的德行,却因为时代变化无法保住百年传承的唢呐班,焦三爷病重离世,唢呐名曲《百鸟朝凤》遂成绝响。

电影是 CCTV6 即视感,剧情是故事会路数。

我不能说这不是一部好电影,导演诚意足够,手法老练,但是太旧了,手法和拿捏都旧,故事伏笔都是套路。

开头有一点侯孝贤的意思,大远景,人不动,静默,只有环境音,构图有些讲究,但往后就露了怯。这种散文式的叙事方式,其实对每个镜头和剧情的安排,更加讲究。

比如《刺客聂隐娘》,虽然好像什么都没讲,但一口气都凝聚在聂隐娘的身上,形散神不散。

而《百鸟朝凤》里,吴导演将小说原著做了改动,将戏份集中在焦三爷的身上,原本也是为了汇集这一口气。但实际操作中,却未能平衡天鸣、焦三爷、师弟蓝玉的戏份,镜头也粗糙些,所以气散了。而且大西北农村题材,粗粝感不够,演出和讲白都书生气,普通话太出戏。

有人说这部电影讲的是忠义,我不以为然,也有夸奖手艺人匠心,还是不在点子上。

传统不敌现实的懊恼,才是作者和导演真意。

这个题材是不是很熟悉?徐浩峰在《箭士柳白猿》《师父》里讲的也是传统的失守,但台词动作和剧情里的张力,非《百鸟朝凤》可比。

更重要的是,《百鸟朝凤》只是讲时代磨灭传统,点很好,时代阵痛,永恒话题。但切得不够深,一味地责备人们数典忘祖并非这个问题的内核。

吴天明导演明显是有话要说,借古喻今,却把意识过多的外露。匠心表达欠缺,优越感在那支金唢呐上流露更多。

相比起来,原小说里面天鸣忘了《百鸟朝凤》、师父焦三爷给蓝玉厂子当了看门的,街边吹唢呐讨钱的乞丐吹的是正经每代只传一人的《百鸟朝凤》,反倒有种谐趣的悲凉。

吴天明导演指导片里师娘演戏

但是,这部电影的「有意思」在于,得把它放进真实世界里对比着看。托电影言志之外,电影内外的映照。

吴天明,中国第四代导演,被称为「第五代导演教父」。这个拍过《人生》《变脸》《老井》、扶植过张艺谋、陈凯歌的老电影人,面对的时代变化,跟电影里的焦三爷和游天鸣面对的,没有差别。

游家班和洋乐队同场演出,他们瞪大眼睛看着莫名出现的洋乐队,复杂的乐器,长得像唢呐的小号,扭摆着腰肢的浓妆女人,完全不明白发生了什么。我猛地想起一篇报道里,说吴导去影院看电影,看到动辄一天就过亿的票房纳罕,这怎么能这么高的票房!电影怎么这么拍!

第一排左一是吴天明导演,左二张艺谋导演

而片里的蓝玉,相比小说,明显加重了戏份。

这种更有天分、更灵活、更通人情世故的小孩,未尝不是另外一类导演的写照,如吴导曾经的表态,「《变脸》跟他们的片子都不一样,那是我的片子。他们不会拍那样的电影,也不屑于拍那样的电影,就像我不屑于拍他们的电影一样。」

他的个人观点,在唢呐王对继承人的选择里显露无疑,天鸣,天明。

电影院开始放电影之前,先放了一段追忆吴导、张艺谋和马丁 · 斯科西斯对吴导盛赞的短片,这是在任何一部电影观看前都不曾有过的,即使是根据真实事件改编的电影,也更倾向在映后走字幕的时候放。而海报和通稿的关键词,「吴天明遗作」「大师绝唱」。很明显,的确走的是悲情营销的路子。

将观众预设在一个敌对的位置,是这部电影宣发所采取的策略,而方励老师在某直播平台对院线经理的悲情一跪,更是把这场对战先退到一个投降的姿态。

不少人在推荐这部电影的时候直接把同期上映的《美队 3》视为敌人,颇有点不看《百鸟朝凤》就是崇洋媚外就是丢弃文化坚守的意思。

你看,「我们」不就是电影里哪些追逐洋乐队的乡下人吗?而对下跪事件骂得最凶的,似乎很容易被代入里面喜欢看美女大腿的地痞。

看的时候觉得焦三爷死在吹奏《百鸟朝凤》的太师椅上可能更好,后面生病、卖牛、重聚班子有点拖沓了。但如果按照我们刚才说的代入现实视角,这未尝不可以对应后来人帮吴导宣发电影。

私心里,他的坚持如唢呐王卖牛置办行头,也希望有个执着老实的天鸣能坚守他的梦想,也希望有来自文化局代表的国家力量来挽留传统文化的逝去。

这样去看这部电影,反而能够理解电影背后的意味,让这部电影具有更特别的意义。

但反过来想,更加令人害怕。对于传统不敌现代的认知,是不是只能如此,非得敌对,非得悲情。如同艺术电影在国内的推广,非得刻奇不能得高票房。对观众审美和艺术电影在国内的困境的批判,也有很多看法,我不够专业,也不多说。

但我最认同的,是这部电影里,焦三爷那种珍视手艺的尊严感,「唢呐,不是吹给别人听的,是吹给自己听的。」

电影如其人,我相信无论吴导演表述如何、内心懊恼几何,还在拍这样的片子,必然是十分热爱电影、热爱导演这份职业的。

也许我浅薄,也许我不太了解这个世界的变化,但我喜爱的「电影」,我认为它是骄傲的。不是一定要从俗,也不是一定要陷于悲情,世道再坏,好导演坚持拍,我们坚持看。

1993 年 2 月,李安导演与吴天明导演纽约合影

原载于我的微信公众号【卖电影的豆腐店】(tofumovie).

知乎用户 马力 发表

好像晚了点,无所谓了,几点感受。

1、无双镇不能没有唢呐。

我们经常在讨论好电影的定义是什么?私以为就四个字——动之以情,这个情指观众的情感,激动、兴奋、开心、难过、悲愤等等等等,把观众的情感催化得愈发极致,电影就愈加成功,以此看来,《美国队长 3》算作好电影,《百鸟朝凤》自然也是,且《百鸟朝凤》远比美队这种好莱坞式的大片来得更加珍贵与难得,大悲永远无泪,影片看似在讲唢呐匠的传承,却同时也在讲更深层次的时代更迭,像焦三爷这样的唢呐匠,像吴天明导演这样的电影人,终将要面对时代的巨轮,是被无情碾压还是屹立不倒,也许吴天明导演也不知道,所以《百鸟朝凤》没有结局,但是吴天明导演用影片传达出了他的态度,即绝对坚守本心,永远保持激昂。

曲高必然和寡,形而上自然晦涩,于是便出现了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的局面,《美队 3》排片近 55%,而《百鸟朝凤》不到 2%,该悲哀愤慨吗?该对市场失望吗?我不知道,我只是觉得可惜。

“无双镇不能没有唢呐。” 再听这句台词,是何感触?谢飞导演说得没错,吴天明导演是真的超前,也难怪他老人家说这部电影是拍给未来观众看的。

2、别他妈当回事儿,随便吹吹就得了。

《百鸟朝凤》无疑是一部悲剧,那悲剧又是什么呢?悲剧就是把所有的美好全都撕开给你看。

影片前半段,叙事平和质朴,小天鸣的学徒日子虽然无趣但也无甚起落,整个画面里也都是农家人平日生活的一些琐碎却又充满温暖的镜头,如夏日照耀下缓缓流淌的河水,让人觉得朴实温暖;

后半段,随着小天鸣长大,时代变迁,原本备受尊崇、说一不二的唢呐匠已然式微,主家不仅连接师礼都不再行,更对唢呐匠再无半点敬意;越来越多的人开始瞧不上唢呐匠,婚丧嫁娶都去请一些有豹纹女郎哼歌扭屁股的西洋铜管乐队;靠吹唢呐已经娶不起媳妇甚至吃不起饭了,所以乐队成员只能一个个撤下高地,奔散出走打工讨生活。

至此,唢呐匠这一职业已然没落,处境极其窘迫、尴尬,那些外出打工的成员,你能说他们是逃兵吗?不能,连焦三爷都不能,所以他来到二徒弟家看到其正在收拾行李时只能是恨铁不成钢乱发一通脾气,对其又踢又踹发泄着自己的脾气,可是他却从始至终没说出口一个字,发完脾气只能离去。

这就是无奈和困境,困境不是困难,困境基本无解,又因无解所以无奈,这已经足够让焦三爷难堪。

3、唢呐不是吹给别人听的,是吹给自己听的。

到这里看起来感觉焦三爷已经彻底绝望,似乎更加无奈,但我觉得焦三爷到这儿才真的悟了,或者他一直就是这么认为的,这一点无从得知,但无论是哪一种,焦三爷这个人物到这儿就完成了他最终的使命,得到了升华。

然而我觉得这一种升华在吴天明导演身上早已实现,也正是靠这一信念支撑着,他才能在电影这条路上一路披荆斩棘坚守本心。

观影结束后,吴天明导演的女儿吴妍妍女士惊喜现身,与学员们畅聊期间转述了吴天明导演当初对她说过的一句话(大意):老子就要拍,老子不管赚不赚钱。

要说现役导演跟老一辈导演的差距中,可能这一条最难赶得上。当然这里边也不止主观原因。

4、故事的可贵之处,导演的可贵之处。

《百鸟朝凤》讲了个足以打动人心的故事,一些质朴的故事情节也足以赚你几颗眼泪,但它可贵的地方就在于导演懂得点到为止,而没有刻意骗取眼泪,这种点到为止就是境界。

上面说了,最好的悲剧是把美好撕开给你看,也仅限于撕开给你看,我撕开后的真相是什么,那就给你看什么,不多一分渲染,也不多一厘煽情,你流的眼泪,是因为故事本身,而非导演的贪心,这一点吴天明导演做得简直完美,我在观影过程中,在好几个泪点情节时感受全都如此,这个真的就是讲故事的境界。

以上,一点个人粗浅陋见,也都是本人仅从观影体验而言的直观感受。

最后,感谢吴天明导演让我有幸遇到《百鸟朝凤》这部电影;祝福《百鸟朝凤》走得更远,在此呼吁各位尽量组团前往影院观看《百鸟朝凤》,增加排片,不要让无双镇真的没有了唢呐。

知乎用户 慧小田哲思学 发表

昨晚看完《百鸟朝凤》,回来在手机上敲了几百个字,此片给我的感受是单一文化价值下的认同破裂。
焦师傅生前一再强调:黄河岸边不能没有唢呐!为什么?因为唢呐不光是为活着的人解乏逗闷,更重要的是对死去的人一种敬畏与认同。
所以唢呐扮演的并非只是谋生的活计,而是一把乡土社会中的价值判尺。
比如人死后能配得上"百鸟朝凤"这个曲子的,不仅是对死人最后的生命礼赞,也是唢呐匠们的最高境界。
可惜这样一把主宰人一生最后尊严的价值判尺只能掌握在一个德高望重的唢呐匠手里,不能买断,不能再生,只能传承。
传承的法子也是百里挑一,即便有多个优秀继承人,最后也只能选出一个继承人。
这种单一、静谧、并有些独断的传统口艺活随着市场经济的到来,变得不堪一击。
新式西洋乐器比唢呐是否更好听,见人见智。但唢呐丈量乡土社会的那把价值之尺的效用,正在逐渐旁落。
焦三爷意识到了这点,他拼尽全力试图挽回这一切,但能做到的也仅仅是愤怒和无奈。
那变了的究竟是什么?是人们对传统艺术的审美?还是对传统文化的鄙斥?
如果是后者,那应不应该改变?
如果应该变,那焦三对这种变化的奋起之争是否道德?他又是否配得起那首生命的绝唱《百鸟朝凤》呢?
貌似这是一个怪圈,导演可能也希望我们往这个方向去思考。
但一切又似乎由不得我们去思考,整个片子被一种"断、离、舍"的情感所笼罩,集回忆、思念、怀恋于一身的个体性悲壮。
以至于让游天鸣始终不敢放手的也只剩下了当初对师父发过的誓言。
他依仗那句誓言还能坚持多久,还愿意坚持多久,显然已不再是他一个唢呐匠所能左右了的。
背后瓦解掉的并非是唢呐的传承问题,而是此时的乡土社会已不再相信:一曲《百鸟朝凤》就足以能够代表生命的至高尊严。
那什么能?也许是权、也许是钱、也许是另一种体面。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是为记

唢呐,这种中国传统乐器所受的关注,大概没有比这几天更多更盛更热烈的了。

唢呐多见于北方农村,偶见于城里有喜闻乐见的庆祝活动之时。

唢呐的出现,要么是极沉痛的哀悼场合:生命逝去了;要么是欢天喜地的喜庆:新的生命到来了。

正如《白鸟朝凤》里面唢呐师父 “焦三爷” 说的:

唢呐,不仅红白喜事用,平日劳作累了,也用来休息放松。

这里表明了中国传统对生死的态度:

庆祝生命,同时也隐含了对生的忧虑。
哀悼逝者,同时也祝福他摆脱了劳苦。

借 “焦三爷” 之口表达出对唢呐或音乐的理解:

唢呐作为一种音乐艺术,与农民们对生命的体验是融为一体的。由于唢呐独特的音质和风格,它可以混合高亢与沉痛。

虽是乐的形式,却饱含着哀与敬。所以可以用唢呐送走亡灵,一边是热热闹闹的唢呐,一边是孝子贤孙的哭哭啼啼。也可以用唢呐迎接新生:

在传统的农业社会里,没有什么比一个新的生命尤其是一个男丁到来更令人欣喜;但一个新人口的诞生,对大部分家庭而言同时也是增添了一张吃饭的嘴巴。土里刨食,从不容易。

所以,对于中国人而言,生死从不意味着绝对的纯粹的喜悦或哀恸。生是夹杂着忧虑的喜悦;死是携带着祝福的超脱。生是喜事,死亦是喜事,因此,红白喜事,都用唢呐。

传统的乐与德也是紧密联系的,普通人去世,四台唢呐;德高望重的,八台唢呐。只有极其有德的人才能享用 “百鸟朝凤” 这种大哀之乐。因此,“焦三爷”在影片开头就说:

“八百里秦川,黄河岸边,不能没有唢呐。”

至于什么是德,师父心里有一把秤。

临村的查村长,做了四十年村长,众人都曰其 “德高望重”,其子要求师父奏 “百鸟朝凤”,并说 “钱不是问题”。师父回答说 “不是钱的问题”。

为什么呢,因为这个村长在位四十年排除异己,逼迫着其他姓氏的人家全搬走了。

而火村的村长死了,在一个简陋窑洞里,师父却不顾肺癌晚期病体主动演奏 “百鸟朝凤”,因为这个村长 “杀过日本鬼子,带领村人修水库被石头砸断四根肋骨”。

这就是师父,在典型的农业社会中的思维方式之下的道德评价标准。这个标准在人心里,往往由家族或相邻中的德高望重者掌握。

师父在农业文明衰颓的尾巴上,仍是被人尊重的 “焦三爷”,最后一次掌握着相对封闭的农业社会的道德评论标准,虽然这个标准,这一杆秤,在别人眼里已经开始看不到了,或者说不起作用了。

师父和身边人对道德评价的差异和变化,在影片中是以旁人只看表象、而师父看到实质的暗示、用旁人的一个轻轻的 “哦” 字这种轻描淡写的方式一笔带过了。而电影所有的根源性的撕裂正是围绕这种差异和变化开始的。

这一次 “百鸟朝凤” 的演奏成为师父的绝唱。师父与唢呐一体,唢呐是师父的灵魂。当师父吹起唢呐,天地人的神性(一种自然性的神性)似乎都被汇聚在唢呐声之中,而师父却被忘记了。

直到师父的鲜血流出来,汇成一条条血脉,在唢呐上刻出一道道印痕时,众人震惊。

师父鲜血流成的纹路,正如黄土高原上那一道道被侵蚀的沟壑,正如八百里秦川那一座座苍凉的山脉。最终吹不动唢呐的师父又接着敲鼓。

师父是条汉子。师父是他所处的文化形态的尾巴之上最后的精神力量和尊严化身。

师父坚守着他的生活方式、思维方式和道德标准。哪怕付出生命的代价。当他被确诊为肺癌晚期的时候,他让他的徒弟,他选出来的无双镇唢呐接班人游天鸣卖掉耕牛,换来的钱不是去治病,而是重新置办新的唢呐乐器,拼死也要把唢呐传承下去。

所以,《百鸟朝凤》这个故事其实很简单,但反映的内容和情感很复杂。简单地讲,当工业文明战胜农业文明,西方的生活方式渗透进中国传统生活方式的时候,一切都巨变了。

包括农村、田野、农居、人伦关系,以及最重要的价值和道德标准标准。那么,人们该如何面对这些变化?最重要的是,用何种态度面对变化自身?

唢呐作为一门音乐艺术,对道德的裁判和情感的影响不是以直接说教的方式,而是以潜移默化、情感共鸣的方式进行的。它的音质音色和演奏方式,是适应传统农业文明的生产生活方式的。

当历史以缓慢的方式前行时,它自然而然的传承下去。当历史巨变时,它的传承就成为了一个真正的 to be or not to be 的问题。

影片的前半部,焦三爷担任焦家班班主的时候,整个风格都是传统农业社会的:

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如影片中师父和师娘那种典型的男耕女织——导演应当是有意的,师父家的耕牛和师娘的纺车都出现了多次,徒弟游天鸣刚开始一进师父家门要么就是和师父师娘一起下地干活,要么就是帮助师娘在纺车边侍弄那些线团。
其他的,如传统的农居生活、民居、器具和土地、田野河流,都以非常难得的写实手法作成为了故事的背景。

传统的人伦关系:游天鸣和师父是师徒关系,更如同父子关系,师父具有绝对权威;师娘是母亲的形象,给予游天鸣温情的安慰。

游天鸣在师父家吃住、干活、学习唢呐,是一种半徒弟半儿子的状态。这种师徒如父子的关系,只有在焦三爷和游天鸣之间才真正持续了下去。

焦三爷和其他徒弟之间,这种关系在电影后半段最终都被完全撕裂而不复存在了:没有师徒如父子的关系,自然不会有类似父慈子孝之类的师徒情感,徒弟不再孝敬师父,师父也不再对徒弟享有权威。

以至于游家班溃散时,人之将死的师父的出现也不能挽救颓势。

传统的情感表达方式:自然、粗暴,目光短浅而功利,对他人自由的剥夺和对自我责任的推卸。

虽然导演肯定是要回避这一些的,但只要他讲述的故事是在一个真实的农业社会、相对封闭稳定的农村社会中发生的,那么即使在他回避或不作重点地讲述中,这一切也必定自然而然、无可回避地暴露出来。

最为典型的有两处:一是游天鸣和他父亲之间的关系。二是在雷老爷子寿宴上,游天鸣带领的唢呐帮和西洋乐队帮之间的群殴。

游天鸣和他父亲之间的关系,整部影片并没有集中去描述,但是游天鸣父亲对唢呐态度的巨变很能说明问题。影片的最开头游天鸣的父亲死活拉着对唢呐既没什么了解更谈不上热爱并且也没有天赋的游天鸣去焦三爷家拜师。

面对儿子的笨拙,父亲恼羞成怒,狠狠地殴打逼迫游天鸣,直到最后焦三爷收下游天鸣为徒弟,父亲才大喜过望地回家了。

这一切,都是因为游天鸣父亲自己以前想学唢呐而不得,强行将自己的理想加诸儿子身上。

幸好游天鸣颇有郭靖那种大智若愚的禀赋,还有着很好的道德良心,尤其是 “善”——这也是为什么焦三爷会收下游天鸣为徒的根本原因——所以不至于将这场闹剧变成悲剧。

游天鸣几次都不想学习唢呐了,但是看到父亲的期待和虚荣,他又默默忍受了,以至于后来居上成了焦家班的传承人,成为了游家班的班主。

侠之大者,为家为国”,游天鸣作为没有天赋、却有善德、后来居上的唢呐匠,虽然不能成是郭靖那种大侠,但他至少做到了 “为父、为师、为友、为艺”,传统的道德观念,在他身上体现得很完善,为别人而活,从不为自己而活,忠诚执著,且无怨无悔。

然而,游天鸣的个人学习唢呐的悲剧虽然避免了,却并不能逃避时代的悲剧和由之而来的命运的悲剧。可怜的游天鸣当上班主之后,马上整个影片的风格一转:唢呐已经越来越没有市场了。

市场几乎已经被西洋乐队抢占殆尽。唢呐班溃不成军,连一个完整的班子都没有了。虽然焦三爷和游天鸣奔走努力,但人还是散了。如果人们责备其他的唢呐师兄弟不坚守道义,甚至不够热爱唢呐艺术,这是荒唐的。

毕竟唢呐对绝大部分人,就如同游天鸣的父亲一样,只是一种虚荣和炫耀,一种兴盛的方便的赚钱手段;当唢呐的荣华褪尽,成为一种不是潮流而是土气的象征的时候,当它赚不到钱养家糊口的时候,整个农村都开始凋敝,青壮年劳动力都走向城市成为农民工才能维持生计的时候,唢呐必然成为要被抛弃的、甚至被嘲讽的垃圾。

于是游天鸣的父亲也开始鄙视游天鸣的职业,并对那些唢呐家当嗤之以鼻恨不得上去踢两脚。

他真是太轻易忘记了,当初是谁逼迫儿子去学习唢呐?电影屏幕前必定有观众没有忘记。对比之下,这个大部分时候都是善良慈父形象的男人也显出骨子里的懦弱和丑陋。

如果说游天鸣和他父亲之间的关系是以隐性的、看似漫不经心的方式表达出来,是真实而契合生活的状态的;那么唢呐帮和西洋乐队帮在雷老爷子寿宴上的群殴则是以一种激烈的、爆发的方式直接呈现出来,这也是真实而契合社会的状况的。

这两处其实也正是影片深深戳入骨髓引发彻骨疼痛的两处矛盾,只不过,前一种矛盾就像空气一样,它必将时时弥漫于生活的每一个时空之间,它痛、痒、烦、令人揪心难受却只能默默忍受。

后一种矛盾就却烈酒过后,忍无可忍,因为它虽然是决定了生活之变化的最顽固最根本的肌底之下的因素,但它的显现却只有在某种极端的契机之下才会爆发出来,它是愤怒、是耻辱、是一种既恨又怕、既犹疑又绝望的无奈。

事情仍然很简单,游天鸣带领的唢呐帮去给雷老爷子贺寿,正演奏却被主人叫停 “歇会儿”。事实上,唢呐帮已经不是第一次在演奏的时候被叫“歇会儿” 了——这完全不同于焦三爷主持唢呐帮的时候享受的待遇:唢呐帮主坐在太师椅上,享受着行师礼和众人的毕恭毕敬。

时代早以不同,请唢呐帮也许只是老人家的心理习惯和年轻人的敷衍。紧接着,浩浩荡荡的西洋乐队进场了。

那整齐的步伐、西装革履的装扮、镫亮洋气的乐器,在高雅潇洒的乐队指挥和浓妆艳抹穿着豹纹齐逼小短裙的乐队主唱的带领下,一下子就吸引了众人的目光。

在耄耋老人的寿宴上,奏响着浮夸而粗糙的西洋音乐,飘荡着年轻女子摇曳着腰肢从红唇小嘴里吐出的 “甜蜜爱情从哪儿来” 之类的流行歌曲,这种奇怪的组合大概成为了最早而又最普及地向广大农村普及西洋与流行音乐的方式。

它满足了中国农村对西方和现代的所有幻想:新奇先进的玩意,整洁优雅的西服,性感开放的美女,还有那吵吵闹闹比唢呐高亢和纯粹几百倍的西洋音乐。

农村的年轻男人们挤在舞台的最前端,耷拉着口水歪着头望着台上唱歌的舞女,即使再黑再厚的太阳眼镜也遮挡不住他猥琐的目光和内心深处的欲望。就这样,在他内心深处又一次完成了自己对西方音乐的理解。

唢呐帮一下子怂了,即使身为唢呐帮班主的游天鸣,也被西洋乐器本身所爆发的高大分贝所震撼了!

难道这西洋玩意的品质和音色不是真得令自身也懂音乐的游天鸣震撼到了么?而观众和听众早已一个不剩地跑到西洋乐队那边去了。

这个时候,作为精神支柱和领袖的焦三爷及时出现,不能怂!对,大家要撑住场面!于是那边是西洋乐队,这边是唢呐,两阵对垒起来。

就在音乐混杂不堪忍受之际,西洋乐队下面那位带着太阳眼镜的小混混走到唢呐帮前:

“我给你们双倍的钱,求你们不要吹了,行么?”

面对如此挑衅,蓝玉率先一拳打到眼镜男脸上。音乐的混杂变成了一场暴力的混战。唢呐帮寡不敌众,损失惨重。

除了肉体的吃亏,最惨烈的是唢呐被人砸在地上,踩成了一块块破铜烂铁。

蓝玉是义气的,那一拳是痛快的。然而那一拳也无异于自取其辱。正是这打出去的一拳,将原本笼罩在唢呐帮头上的那团走向解散毁灭的阴影带了出来。

虽然焦三爷卖了耕牛让游天鸣重新置办家伙,但唢呐帮就如同焦三爷的生命一样走到了尽头,焦三爷的心愿只是一种无奈的不肯承认;而游天鸣的承诺只是基于对师父的誓言。

整部电影证明,游天鸣不仅是善的,而且可以说具有非常完善的人格。

游天鸣被焦三爷选为传人,足以证明师父是老辣的、有眼光、有本事的,毕竟除了焦三爷,谁都会认为蓝玉更有资格当传人。

每个师父,都是神人,哪怕他只是个唢呐师父。

师父就是 master。
他观察人的方式,以及每一句话,都与众不同、大有深意。众人看到表象,而师父看到本质。

“吹唢呐是匠活,既然是匠活,就要一个能承担责任的人,把它传下去。”

这个人,不仅要会吹唢呐,而且是要把唢呐吹到骨头缝里去。因为,从根本上讲,“唢呐不是吹给别人听的,是自己吹给自己听的。”

师父喝完二十年前的陈年老酒之后,酒醉中吹的那一曲《百鸟朝凤》,真是天人合一。

吹完他就倒在地上,满意地打起了巨大的鼾声。那是一种吹到骨头缝里去了的唢呐声。电影前的观众想必也共同醉了一把,沉迷了一把,幻想了一把。

然而,游天鸣是否真的把唢呐吹到了骨子里呢?电影并没有给一个明确的指向,因为,就算他把唢呐吹到了骨头缝里,也许仍然就像西安城墙上吹唢呐的乞丐一样,不仅不能保住唢呐班,甚至不能保证自己的生计,真是一个巨大的讽刺和心酸。

唢呐艺术的生与死,在巨变的中国,不是靠唢呐匠否能把唢呐吹到骨头缝里决定的,也不是靠唢呐匠是否有德、有善、有完善的人格来决定的。

唢呐存亡与否的渺茫命运,影片的最后是由官方的文化局来出面的。不知道观众会作何想?

焦三爷的一曲《百鸟朝凤》把唢呐声吹进了人们的骨头缝,而电影《百鸟朝凤》却把许多传统和现实的矛盾撕裂的痛刺入了观者的骨头缝。

当农村的年轻人,不仅农村的男人,甚至农村的女人,那些年轻稚嫩的水灵姑娘,都进了城,做了男民工女民工,在工地上致残,在石棉瓦和粉尘中患着职业病,他们不仅永远不能吹唢呐了,甚至连健康也不能保证了,甚至连明天的生命都不知道是否还存在的时候,谁他妈的还管吹不吹唢呐,几时吹唢呐,吹几台唢呐!

唢呐的 to be or not to be 的问题在电影结尾完全转变为了农村的年轻男女、农村的鲜活生命以及农村的未来 to be or not to be 的问题。

当现在的人死了,拉来西洋的乐队,请着浓妆艳抹穿豹纹齐逼短裙的女人大唱流行歌曲的时候,这个乐就成了真正的乐了。

老人的死,与新人的生一样,真正都成了一种值得庆祝的事情,哀与敬成为早就没有来过人们心中的遥远存在。

而当音乐和艺术,都只是一种欲望的肤浅的工具形式,而与人真正的生活和情感无关时,人也是动物般的存在了。动物当然不会觉得自己有什么不对,相反,动物是最容易觉得舒适的。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巨变是不可逆转的,我们的身体很快就会适应现代的生活方式;而我们的大脑和心灵却相对 “滞后” 了。这种“滞后”,是人类潜藏在艺术当中的普遍性和共同性。

音乐本是自己和自己的沟通,是自我的交流与反思。但因为情感的共通性,音乐可以成为社会状况和社会关系的反映。唢呐,也因此成为封闭、压抑和单调的农村社会中传达情感和道德裁判的形式。

与现代人贪婪地追求生活中纯粹的快乐、而试图将忧虑和痛苦当作负面的东西完全抛弃不同,唢呐始终容纳着传统农业文明对生命本身的理解:没有纯粹的快乐,也没有纯粹的痛苦,生与死都饱含着快乐与忧虑。

生命的这种内在的本质矛盾,在中国传统农业社会,以一种自然而然的方式被领悟到了。正是这种矛盾成为传统农业文明源源不断的动力。

当时代变了,社会变了,艺术何为?乡愁,如同真正的传统农村,是回不去、不必回去、也不会有人真正想要回去的。

然而,唢呐,作为一种传统的音乐和艺术,却记载着乡愁,成为一种表达了农业文明又超越农业文明的矛盾体。

知乎用户 苏阳​ 发表

有一天耿军导演打电话,说吴天明导演生前的最后一部片子《百鸟朝凤》,马上要公映了,在做宣传片时用了你一首歌,他们在找你,你们电话吧?我和片方通电话的时候,也没有当个正经事,我说你们给我看下片子吧,只要没有什么敏感话题啥的,宣传曲嘛,你们觉得合适就用吧。当天片方就拿来了盘,我第二天早上漫不经心地打开,没想到从一开始到最后都没有落过一个镜头 —— 这是一部热泪盈眶的电影。平实得不用琢磨情节的电影,一个唢呐匠,教了很多徒弟,用传统民间艺术传承的方式,按照循序渐进的程序,和时间的积累,磨练徒弟们的心性耐性,教给他们演奏的窍门,但是随着社会和时代的变迁,这门技艺越来越不被重视,甚至在以往展示他们尊严的仪式场合也得不到应有的尊重,徒弟们都去了城里打工谋生,老唢呐匠在失落和坚守中离世。

片中的音乐,百鸟朝凤协奏曲,比想象中的要好很多,挺好听,只是在最后的升华和高潮部分,我很盼望唢呐在情感宣泄最激烈表达的时候,却把声部给了弦乐。我想这是职业导演的电影考虑,这,不是一部音乐片。尽管这样,也很好了。

其实看的时候,想起我的一个已故的兄弟安彪,他是《像草一样》的板胡演奏,也是我多年的兄弟,很像吹唢呐的天鸣。最后天鸣在追思焦三爷的时候,不知道为什么我总觉得

是安彪在拉秦腔的苦音二六…… 然后我才开始网络搜索吴天明导演,才发现我在西安上学的时候就看过他拍的《老井》,。第三天我见到了电影的出品方,我对吴妍妍老师和方励前辈提出了建议,我愿意用我别的作品来做这个电影的片尾曲,推荐了两首歌《像草一样》和《土青春》供他们选择,我认为像草一样吻合影片的生命抒发的主旨,而《土青春》则是恒定的生命观念主题,就像红楼梦需要一首(好了歌)一样。吴老师告诉我,时间已经来不及了。最后决定就用喊歌当了宣传曲。我记得那天回来我短信过吴妍妍老师:“谢谢你们给了我一个向吴导致敬的机会。”

从那天起我开始在舞台上推荐这部电影,因为那时候我一厢情愿地以为这个片子票房不会好的,从目前的票房热度看,我不懂市场。实际上随着这个电影的扩散度一步步上升,很

多天一直在网上刷屏,议论的话题也越来越多,多半是和传统文化和民间音乐传承挂上勾的,最后一次参加片方在清华的分享活动,有朋友再次提问,关于民间音乐的传承的问题。其实我觉得这部感人的电影,主要的讨论重点不在音乐,唢呐只是个载体,打动我的除了影片里平实朴素的叙事,并且还原了我所认识的陕西农村生活,西北农村那种貌似粗粝却很诗意的生活,这些在影片里被还原,带出我们的热泪,还有一个原因,是我们都心知肚明,那样的生活将一去不复返,其实,我们几千年认同的,缓慢从容的生活态度和生活方式,从很久前就被打破了,这一次只是新一轮的洗劫而已,每一次洗劫都是深深的阵痛,感受不同,这样的话题并不新鲜,但,这样的描述是需要情感基础的,对,真挚的情感

好吧,那,也可以顺便说说民间音乐吧,我们举例电影里的一个很重要的观念冲突的戏,,电声乐队的拥趸和唢呐班打的那一架,抛开电影所要表达的观念冲突,从音乐的角度讲,作为反面角色的电声乐队是否更先进?电声乐队占领市场有错吗?任何艺术在衰败的时候必然会有新的形式来替代它,占有更新的市场,这和道德立场没有任何关系,我们可以信仰音乐,但不能只迷信任何一种音乐,音乐是不分民族的,我个人从音乐角度看,《哎呀妈妈》和《百鸟朝凤》一样都是伟大的音乐,在很长时间里,这首歌优美的旋律滋润了我们贫乏的耳朵。音乐的根本力量在于理解和抚慰人心,这也是为什么焦三爷把唢呐当做生命,因为在他耕种授徒的生活中,除了艺人的尊严,音乐是他最大的安慰,寄托他的悲喜。

那么,唢呐作为一个慢速积累才能学得的技艺,是否将不会再以固有的缓慢方式来延续生命?另一个问题是,在电影中作为反面角色的小号吉它萨克斯,那些西洋乐器,就是可

以速成的,不需要和唢呐一样耐心地日积月累地训练领悟吗?这个世界上被称为人类经典的吉他曲小号曲何其多?他们可不是靠作秀成名的,而我路过的每天在那个地铁拉二胡的老大爷,我从未听他完整合格地拉过任何一个乐段,尽管每当有人经过,他的姿势会变得很投入,我会因为他而贬低二胡这门乐器吗?

所以,这个世界不是啥都要拯救的,借用陈力宝那天说的一句话,我们吹唢呐的也过得挺好的,顺便提一句《喊歌》的专辑录音版是吴泽琨吹的,事实上吴泽琨和陈力宝都是国

家重要团体的演奏家,但是他们被大众熟悉喜爱的原因,可不仅仅因为他们在国家团体的音乐厅演奏,我想他们在每年十几场草莓音乐节那样的万人级别的现场,他们在那个舞台所绽放的唢呐的魅力,就不用说了吧。据我所知,他们都不是靠作秀来赢得名声的。在今天,是乐器,就需要参与到日常的、被大众最常使用的演奏中来,参与到当下音乐里来,那样才有生命,唢呐作为旧有世界里生命最重要时刻的表达乐器,也可以参与到今天的表达,我认为传承的最好方式是在学习基因特质的基础上,具备形式变通和表达能力,即使是从仪式化的承载转换到生活化的表达。我们应该传承基因,但形式是可变的。问题是,有多少音乐家接受了这个思维?

另外,基本的生活方式在支撑艺术,就像电影里的焦三爷,他是农民,他在劳作的业余吹唢呐,他的唢呐除了吹给喜庆的和悲痛的人群听,还吹给自己听,他用时间和压抑来磨

砺徒弟们,让他们用时间去一点点理解演奏当中的每一个细节,用时间来增长功力。直到去参加很多人生的重要时刻,现在,大家都生在鸽子笼,死了连个坟堆都买不起,谁也一年都见不了两次宽广的土地,哪来那么多仪式让你去吹?所以,是谁干掉了我们曾经的民间艺术?这个帐可别赖给唱流行歌的呀。

所以,吹拉弹唱这些事,和这个电影关系不大,和满口道德感的拯救口号也无关。让任何艺术活下去的原因是生活方式的支撑,和艺术本身的生命力和一代代的学习理解传承

基因特质,还有更替变化的表达能力。

知乎用户 WZatSH​​ 发表

很抱歉,我要来净瞎说一些大实话了。(多图)

如果想要把唢呐式微谈成外来和本土文化的冲突这件事情的可以歇歇了,唢呐是从波斯传入的,是个舶来品,在明朝还被认为是『胡人乐器』,使我中华『正音不在』(注 1)

最初的唢呐是流传于波斯阿拉伯一带的乐器,就连唢呐这个名称,也是古代波斯诺 Surnā的音译。明代戏曲家徐渭的《南词叙录》)徐渭认为,唢呐是金朝、元朝的遗物,是女真人、蒙古人带到中原来的,因为这些 “胡人” 的乐曲盛行,而使中华正音不在。

当然,这并不是说唢呐那就一定不能获得传统的身份,毕竟他在中国的民间也流传了几百年了。但问题在于,唢呐自己也是从外面流入的,那么今天的唢呐所面临的西洋乐的冲击,也就如昔日它以外来新生之姿态,向那些更古老的乐器所发出的冲击是一样一样的(顺便说句,当时被当做中国本土乐器的琵琶等乐器,也是外来的。)。一个是今天的外来者,一个是昨天的外来者,我们为什么一定要厚此薄彼呢?

如果说要把唢呐式微这件事说成传统文化的在现代冲击下的保存问题,这也不太合适。

谁能代表传统?传统的标准是什么?按时间吗?

我们的国粹京剧,到现在为止,只有 200 多年的历史,昆曲好一点,大概也只有 600 多年,目前现存的中国的戏曲艺术形式里面,保留最时间最久的大概是秦腔了,可以追溯到秦代时期,比起唢呐来,我们是不是应该先建议国家成立一个中国秦腔院?秦腔发展的同时,几百种各种民间戏剧戏曲曲艺艺术,也在不断地消失合并,被淘汰或融汇传承下来,

秦腔因其流行地区的不同,演变成不同的流派:流行于关中东部 渭南地区大荔、 蒲城一带的称东路秦腔(即 同州绑子,也叫老秦腔、 东路梆子);…… 流行于乾县、 礼泉、富平、泾阳、三原、 临潼一带的称北路秦腔(即阿宫腔,亦称遏宫腔);流行于西安一带的称中路秦腔(就是西安乱弹)…… 近五十年来,东、西、南、北三路秦腔的发展趋于停滞,有被中路秦腔取而代之的趋势。

我们今天所讲的每一个传统文化形式,在他们的诞生之初,都是一个新兴的物种,在他们前方,都是被淘汰被替代了的旧形式的的灭亡。

摧枯拉朽,婴儿新啼。

唢呐(或者可以指代任何一个有年头的艺术形式)被时代淘汰了,令大家很痛心,所以要被保护起来,那每年消失的几十上百个流派的曲种,是不是都要保护起来呢?要保护什么的都没有问题,问题是谁看去看呢?没有人去看,没有足够的观众,谁又负责养他们呢?这么多种艺术,是不是都要教育着(或者直接说吧,逼迫)观众们去看呢?

陈佩斯老师说过:

你管得了我,还管得了观众爱看谁么?

艺术是为了他的受众而存在的,尽管艺术的形式有大众的也有小众,但无论如何,失去了观众的艺术就该灭亡。艺术形式和人有生老病死,生物种群代代繁衍生息,有兴有衰,生物界物竞天择适者生存一样,不合时宜者被淘汰,是一个自然规律,不为桀亡,不为尧存。

给已经丧失了受众的艺术续命,留下的也不是 “传统艺术”,而只是一具僵尸——而已。

『传统艺术』的问题,上面讨论完了,我们来讨论这个电影本身,说实话,在我看来,这电影几乎都不能算是讨论传统『艺术』的问题。貌似从头到尾,焦老爷子也没有提到唢呐这门『手艺』本身碰上了什么大不了的问题。谈的都是另一个问题——规矩。

时代变了,规矩没了,所以焦老爷子冲冠一怒了。但是这说辞怎么好像和某人那么像?

两部电影,两个人,两个角色,但不但说辞像,外表像,连神情都那么像,是不是?在焦老爷子的心里规矩是什么呢?

因为自己是一个唢呐匠,所以,规矩就是要把唢呐匠当做神仙大爷一样的伺候着,不这么做就是没了规矩。

一个是三秦大地里吹唢呐的农民,一个是北京皇城里拿着武士刀和人掐架的老炮儿,两个原本风马牛不相及的人物。竟然在同一件事情上达成了高度共识——规矩。俩人见面,应该能成为一对很好的基友。

看来看去,原来他们所挂在嘴边的规矩,无非就是——『按规矩,我是你大爷』

这规矩是谁定的?谁准的?理在哪儿呢?从哪里论起的?

最令人无语的,是这段『规矩的讨论』根本不是原著的内容(注 3),而是电影的再发挥,再创作。

吹唢呐的就是那大爷,那敲鼓的算不算大爷,吹笙的算不算大爷?

师兄不愿意去吹堂会,焦老爷子冲过去就把别人衣服一阵乱扔。

看看这眼神,不像是个老艺术家,倒像是个族长。

不是无双镇不能没有唢呐,无双镇就算没有唢呐,好像也没出什么乱子(后面还会说到,按照原著,一来病死的根本不是焦三,二来,其实焦三不吹游家班不吹唢呐,无双镇又有了其他的唢呐班子,但在电影里,焦三老觉得镇子上只有他能吹唢呐,没有他,无双镇就没有唢呐。怎么样,是不是有种钦定的感觉?),老百姓自然还是有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照样办着自己的红白喜事。

没人禁止游天鸣吹唢呐,没人不让游家班吹下去,尤其是唢呐大部分都是独奏,百鸟朝凤更是。电影里一边说『唢呐是吹给自己听的』,但另外一边,只要没有了孝子贤孙的伺候,那不明觉厉的『规矩』,那些『把唢呐吹到骨头里的人』,顿时就觉得唢呐完了,唢呐没了,无双镇没唢呐了,这是要闹哪样?

不是无双镇不能没有唢呐,这唢呐也并不是只有你们焦家班游家班一家吹的。与其说焦老爷子命里不能缺唢呐,倒不如说是他是离不开那『规矩』里隐含着赋予他的权柄,威严,那太师椅上孝子贤孙千感万谢。

大实话又来了:这部电影从头到尾都让我很不舒服。是因为这个电影从内容到形式上都透着的一股无可救药的自恋和虚伪。

如同下面已经有很多很多在陕北农村生活过的朋友所说的,唢呐匠人的地位根本没有那么高,百鸟朝凤也是一首喜庆的曲子,而非用于丧礼,一码归一码,这不赖电影,这是小说《百鸟朝凤》的作者肖江虹所做的艺术创作,唢呐也可以象征各种民间艺术。但是,就这样,本片主创人员还嫌不够,在此基础上进行了重大改编,继续夹带私货比如:

1、在老马家丧礼(电影改为雷家的寿宴)上,原文中乐队里并没有搔首弄姿的女歌手,电影凭空加了这个角色并加上了重头戏(详见补 1),当时焦三也没出场。

2、在窦家丧礼上,游天鸣没病,他一时间忘了谱,而焦三也没有替他吹百鸟朝凤,而是气得把唢呐掰断了。(详细可见注 2),原文:

我的行为让无双镇这个古老的职业用一种异常丑陋的形式完结掉了,连在湮没于时代变化中的最后一刻也未能保持它曾经拥有的尊严。

3、游家班解散之后,无双镇又有了新的唢呐班子,热闹不减,虽然水平差,但是无论是四台八台是十六台,只要给钱就吹。

4,师傅醉酒那次,根本没有说『孝子贤孙千感万谢』『现在谁还把我们唢呐匠当回事』这样的话(上面截图的部分),这全是电影「设计的台词」,要我说,这改的叫一个刻意,一个糟糕。(注 3)

5、焦三没病也没死,活得好好的,他在窦庄没有吹唢呐,当然也就更没吹出血,他在其他人,包括游天鸣都不知道的情况下,偷偷跑去省城里蓝玉的纸箱厂看大门。(注 4)

6,病死的人不是焦三,是游天鸣的父亲游本盛,也正是游本盛,卖了牛,想把游家班聚拢来。在焦三,师兄们一个个放弃唢呐的时候,真正坚守这唢呐的,是被唢呐拒绝了一辈子,没吹过唢呐的门外汉游本盛

这一处处改动,电影的主创人员的目的只有一个:拔高再拔高,造神再造神。费劲心思,把焦三这个人物反复拔高,最后用一个殉道者之死进行神格化,丝毫不尊重唢呐本身(或任何传统文化本身),不尊重事实,不尊重现实,甚至也不尊重原著,夹带私货无数。无非就是为了满足自己的意淫:

所以我的评价是:无可救药的自恋和虚伪。

————————————————

文章赞同数过千了,按照惯例,我要补一点后记。以 FAQ 的形式,把所有在评论中常见的问题一次性给大家解释清楚。

FAQ01:我对该电影的艺术水平评价如何,为什么?

坦率地说,我对这部电影整体的水平的评价是负面的。因为这部电影的表现手法和它的主题出现了严重脱节。他的艺术表现手法很难支撑它的主题。情节的起承转合,主题的升华都非常生硬,引起观众的莫名其妙感,甚至是反感。上一个犯这样错误的著名电影,是道士下山,更早的一个,是无极。一些小导演的作品我就不提了,一个电影市场里面本来就有水平高低的电影,但是既然是标榜追求高质量的艺术电影,这样的水平是不应该的。

下面也有很多人提出了与我相左的意见,我欢迎大家可以讨论电影,疑义相与析。但是我要指出的是,那么多人去评论这部电影,我是唯一的一个从情节设置镜头运用,这些电影的最基本表现元素(连图都截给大家了)来讨论这个电影的。来评论电影,一不谈情节,二不讲镜头,这影评飞在天空,空不空,虚不虚啊?

不管电影主题是多么的高远,导演的艺术手法一定要能够表现出电影的主题。而艺术手法对主题的还原度也就是导演的水平所在。否则,手撕鬼子的抗日神剧不就都先验地成为伟大的爱国主义作品了吗?

这个论点居然还需要事先科普,坦率地说,令我觉得某些吹捧艺术片的『影评人』十分可笑。

FAQ02,为什么一定要非常执着于原著呢,电影和小说难道不能完全分离开来吗?

我很理解电影和小说是两种不同的艺术表现形式,在表现的方法上进行必要改动也是理所当然的。改动本身不是坏事,但是改得好,还是改得坏,就很值得比较讨论一番了。这部电影,在 80% 以上的篇幅都几乎原封不动的忠实于小说的原著,忠实的程度可说到台词都是书中的原话,却进行了十多处重大改编。

这些改编究竟是想要达到什么目的,表达什么主题很耐人寻味,我认真的阅读了小说的全文,在跟电影相互比较,不得不得出了一个令我愤怒的结论:就是这部电影里面导演想要夹带的私货实在太多,最终的结果是电影所呈现出来的面貌,和小说原本能够体现出的立意高远相比,庸俗化、降低了一个量级。这就和小时候必要的改编,和那些甚至优于小说原著的改编,性质截然不同了。我建议大家去读一读那本原著,篇幅不长,大概只有两三万字,十来分钟就可以读完,最后也许会得出和我一样的结论。

原著:

http://www.qb5200.com/content/2016-01-05/407404.html

电影对原著的改动中只有一处,是比较好的,就是增加了一处在稻草房失火,游天明想要抢回在失火的稻草房中的唢呐,这个情节,通顺地解释了为什么师傅认定游天鸣比蓝玉适合成为唢呐传人。但其他的改动,都是把原著往下改,庸俗化简单化。

不客气地说,作为一部小说改编电影。没有读过原著,对电影的理解是不完整的。

FAQ03:艺术片不容易,我们能不能够对百鸟朝凤宽容一点呢

我承认艺术片遭遇的困境,也需要我们进行关注,但这绝不是说对水平不高的作品进行妥协。

我记得很多年前电影杂志就说过。中国,缺乏大批量的电影佳作,整体水平偏低的原因之一,就是我们没有一个有水平有分量,有公信力的文艺评论界,没有足够的电影批评家。

我们现在都懂得这个道理,没有称职的 FDA,你就吃不上放心的食品,用不上能够真正治病的好药。如果工商局不妥善履行职责,那么你就没有办法阻挡市场里劣币驱逐良币。

既然如此,为什么有人会认为,一味的纵容,无原则的妥协。可以培养出一个好的文艺片生长环境来呢。

要是有机会问问天上的吴老爷子,一部拍得不好的影片应不应该备受赞誉,只因为这是部艺术片呢,老爷子会怎么回答?

你猜?

————————————

补 1:

电影从 76:05 出现了洋乐队的镜头,这个镜头的中央,就是这个豹纹的女人,并且她开始又唱又跳。

这个镜头,以豹纹女为绝对中心位置,构图和色调也 “鹤立鸡群”,整个乐队,指挥乃至观众都围绕这个豹纹女。这样的画面机位固定了 9 秒钟(到 76:14),转换成这个画面:

这个镜头里,豹纹女的腰,臀,大腿,以其臀部为中心,占据了画面的 1/4,并带有强烈的扭臀动作,画面左半边则是垂涎欲滴的小年轻观众,目光焦点都在豹纹女上。镜头持续了 4 秒钟(到 76:18),然后变成以下这样:

整个镜头的视角,随着豹纹女扭动的腰肢,从面部开始,缓慢下移,直到豹纹女的腿部,整个过程全部是近景镜头,持续 7 秒钟(到 76:25),然后

这样,小青年流口水,旁边是豹纹衫的镜头持续了 4 秒(到 76:29)。

在差不多接近半分钟的时间里,电影镜头就没有离开过这个豹纹女人扭动的身体,并且绝大多数都是近景镜头。至于乐队,音乐,这些本应该和唢呐对立的元素,则一点也没有呈现。

导演的电影语言,把”唢呐——西洋乐”的冲突,硬生生地变成了 “唢呐——豹纹女” 的冲突。

在画面中那个戴着蛤蟆镜,看着豹纹女郎,搔首弄姿扭臀唱歌表演,看得津津有味,口水横流的青年人,就是后来和游家班发生冲突的始作俑者。

这一段,在原著小说中是这样写的:

让老马由死而生的,是那支乐队。
先是几个人叮叮咚咚地乱敲一通,然后就唱开了。
鼓捣吉他的边弹边唱,唱的过程中还摇头晃脑的。他唱的是什么我听不懂,我的师弟蓝玉在一旁跟着哼哼,我问蓝玉他唱的是什么,蓝玉说是时下正流行的,只能跟着哼哼几句,整个儿的记不住,曲子叫什么名字也记不住了。
开始,木庄的乡亲们站在院子里,脸上都有了怒气。每个人都不很适应,脸上都有矜持的不满,一个上了年纪的阿婆把手里的一棵白菜狠狠地摔在地上,眼神离奇的愤怒,嘴里还咕咕囔囔,最后很沉痛地看了看灵堂。我知道她是在为死去的老马打抱不平呢!渐渐地,大家的神色开始舒展开了,有一些年轻人还饶有兴致地围在乐队的周围,环抱双手,唱到自己熟悉的曲子时还情不自禁地跟着哼哼。

虽然我不是什么电影方面的专家,但我也觉得,电影对原著的改编,极大地改变了故事的原意,降低了原著的思想性,改编里面透着对西洋乐(新事物的代表)恶意的贬低。他们把在一场表演上,现场的观众自然表现的对流行音乐,新音乐的青睐,游家班被抢了风头的尴尬,硬生生的变成了一个所谓传统文化代表的唢呐和带有半色情意味的三俗表演的冲突。

这种冲突的设计,回避了唢呐和西洋乐器作为同等的音乐艺术的对等竞争,而把西洋乐抹黑成为一个靠性感女露大腿扭屁股获得观众青睐的 “三俗” 表演,“唢呐”成了一个一个靠扭曲,污蔑,贬低对手来获得道德高地的卫道士,一个反三俗先锋。

这到底是褒扬唢呐,还是贬低唢呐呢?

对此,

@黄梓轩

给我的说法是:

出活那场戏,我的理解是势不两立,搔首弄姿的豹纹女歌手是新的时代,不是外来文化,而是一个新的时代,就是新老时代的冲突,不是为了什么表现手法,而且为了表现手法这句话本身就是有问题的

我觉得,虽然文艺评论是很主观的事情,这位黄同志,要么是艺术评判能力,电影鉴赏能力有问题,要么就是闭上眼睛胡扯淡。

注 1:

  在金、元时期,传到中国中原地区。曾译作 “锁呐”“销呐”“苏尔奈”“锁奈”“唆哪” 等名。在明代,古籍中始有唢呐的记载,但仍将其视为外族的乐器:“至于喇叭、唢呐之流, 并其器皆金、元遗物矣。”(参见明代戏曲家徐渭的《南词叙录》)徐渭认为,唢呐是金朝、元朝的遗物,是女真人、蒙古人带到中原来的,因为这些 “胡人” 的乐曲盛行,而使中华正音不在。

  在戏曲家徐渭的抱怨中,我们似乎能感受到四百多年前的一场对决:一边是以琵琶、古筝、笛子、阮咸为代表的本土乐器,一边是以唢呐、喇叭为代表的外来乐器,那时的唢呐犹如《百鸟朝凤》里的管弦乐,站在台上睥睨地望着太师椅上的本土乐器们。这个似曾相识的场景,放佛是历史的轮回一般。

注 2:

我把唢呐送到嘴里,忽然眼前一片漆黑。
直到今天我都活在那段悔恨中,我本可以从容地完成一个乡村乐师所能完成的最高使命,可以让后人提起这段近乎传奇的事件时还能提起我的名字,本可以让乐师这个职业在乡村实现最动人的谢幕演出,甚至可以用一种近于神圣的方式结束我的乐师生涯。可就在那一瞬间,这些可能统统没有了,我的行为让无双镇这个古老的职业用一种异常丑陋的形式完结掉了,连在湮没于时代变化中的最后一刻也未能保持它曾经拥有的尊严。所以,在记录下这段经历的时候,我面临着可怕的记忆煎熬,我感觉我心灵深处的一块被时间慢慢治愈的伤疤又被重新揭开,我清楚地看见它鲜血淋漓,继而是透骨的疼痛。重新睁开眼,一双双焦渴的眼睛全都在看着我。我把唢呐从嘴里慢慢抽出来,站起来对我的师傅说:
“对不起大家,这个曲子我忘了!”
出人意料,师傅笑了,下面的人也笑了。下面的人还在笑,师傅却哭了,他蹲在地上放声痛哭,我、我的大师兄,还有我的师弟蓝玉,我们站在师傅的身边,谁都不说话。师傅哭了一阵,站起来对还跪在地上的孝子鞠了三个躬,说我们对不起窦老支书,也对不起各位孝子。
焦三爷吹一个不就行了!人群中有人建议。
师傅摆摆手,说我早就没有这个资格了,这个班子不是焦家班,只有游家班的班主才有这个资格。师傅说完转过身从我手里抢过那支唢呐,抬起膝盖,两手握着唢呐猛力一沉。
咔嚓!

注 3

最让我惊奇的是那天师傅喝完酒后在饭桌上的话,那个多哟!比我在土庄听他说了三年的话还多。那天师傅说的一些话让我印象深刻,因为师傅在说这些话的时候就像一只老狼,两手撑着桌面,脸向我这边倾斜着,眼睛里则是血红的光芒。他说唢呐匠眼睛不要只盯着那几张白花花的票子,要盯着手里那杆唢呐;还说唢呐不是吹给别人听的,是吹给自己听的;最后我的师傅焦三爷终于扛不过他珍藏了十年的陈家酒坊的高度烧酒,瘫倒在桌子上了,他倒下去的那一刻,两只眼睛直直地看着我说:
“有时间去看看你的师弟蓝玉吧!”

注 4

省城真大,走下客车我有了溺水的感觉。
根据地址东寻西找了一整天,我终于在一个胡同里找到了蓝玉的纸箱厂。
推开铁门,一个守门的老头在门里一间昏暗的屋子里看报纸。
请问蓝玉在吗?
“蓝厂长出门去了。” 老头答,“你找他什么事?” 老头抬起头问。
“师傅!”
……

知乎用户 QUASI 发表

百鸟朝凤 | 一跪 3000 万的艺术

5 月 12 号,我去看了百鸟朝凤。走出电影院时心情十分复杂,拿出手机跟好友你来我往说了二十多条,才渐渐平复下来。

别误会,倒不是这个片子多么好看多么感动多么震撼人心。我心情复杂,恰恰是因为这个片子的水准远远低于我的预期。

1. 艺术片到底是什么?

我特地 Google 了「商业片」和「艺术片」的定义,希望认真的讨论这部传说中遭受了无比不公平待遇的「艺术片」是多么让人心痛。

但是很诡异的事情发生了。

我得到的商业片定义非常简单且明确——两个要素,以赚钱为目的,迎合观众口味。

而大家在对艺术片下定义时出现了分歧。它似乎没有标准,只有共性,有人说清新,有人说细腻,有人说要有讽刺,有人说要幽默。

最后竟然是百度百科给了个勉强算是标准的定义:

凭借技巧、意愿、想象力、经验等综合人为因素的融合与平衡以创作隐含美学的影视作品。

什么意思?

结合前面商业片的定义,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除过纪实片,剩下电影,如果是为了赚钱拍的,就叫商业片,如果不是,就叫艺术片。

那么尴尬的事情来了。既然《百鸟朝凤》是艺术片,那它被拍出来的目的,最开始就不是为了吸引更多的观众去电影院看,而是美的表达和延续,是辛辣的讽刺和针砭。

且不说这部片子踮着脚尖能不能够到美而辛辣,就单说片方以艺术片自居的态度,就不应该要求院线多排片子。

院线也是要吃饭的啊。

这样对商业片公平么?

2. 商业片有原罪么?

「想赚钱」是商业片的原罪么?

商业片的制作成本普遍比艺术片要高,迎合观众的理解能力和口味。而且很多优秀的商业片导演,把好的内容和价值取向也能完美的融进电影中去。最后人家真金白银的跑宣传,用大咖位的演员,用耀眼的特效,用紧凑的故事,用漂亮的画面,用幽默的台词等等,来吸引观众走进电影院看一看他们的电影。

这是对的做事态度。

而不是这部片子:一上来就定位自己是艺术片;价值取向不方便评价好坏,但是毫无疑问是狭隘的;表现手法上毫无艺术性,潦草而干涩;讲唢呐却没有一首压得住场子的唢呐表演;陕西乡下的老唢呐匠,说着一口走遍全国都不怕的普通话,还隐约带着点京味(觉得我过于挑剔的,请去观摩电视剧《我的团长我的团》);只有人物刻画算得上及格,演员确实有不俗的贡献。

最后呢,片方下跪求排片,观众终于被拽进电影院。不喜欢还不能说不好的话,否则就是抛弃传统。

喜欢西洋乐器就是无耻之徒么?

看了《美队 3》就是崇洋媚外么?

我就问一句,美队 3 到底是招谁惹谁了?

3. 院线应该为艺术片买单?

院线是有自己的规矩和标准的。就算《百鸟朝凤》真的是部好到飞起来的片子,下跪这个求排片的方式也是错的。

这是在破坏行业规矩。

我作为一个十分业余的电影爱好者,基本上比较相信观众用票房给电影打的分数。极少数例外。比如年初的《唐人街探案》,陈思成自带煞气,领着一票不怎么被看好的演员,不是也闯出了 8.2 亿的成绩。而有章子怡彭于晏张译陈妍希加入,号称五位导演力作的《奔爱》,也不过是 4750 万的不及格分数。

商业片支撑着电影产业。艺术片构筑着产业灵魂。

黄渤老师和管虎导演曾经合作过一部电影叫做《斗牛》,前两天我被朋友安利,翻出这部片子来看,一时惊为天人。从剧本到镜头,从演员到台词,全部可以拿到高分。最后一个经典镜头我来来回回看了二十多遍,对黄渤老师敬佩的五体投地。

然而《斗牛》的主创显然没有方励老师的舍身情怀,这部画风脏兮兮的片子并没有在院线拿到好分数,累计票房只有 1162.3 万——没有人下跪求排片,也没有人为它击鼓鸣冤。

黄渤老师号称五十亿影帝,他连《101 次求婚》这样的商业片都接。有什么不对么?没有。电影产业就是因为这些商业片欣欣向荣的,黄渤老师就是因为这些商业片,成为一个可以不为了票房拍电影的演员的。王宝强拍过《天下无贼》,也拍过《盲井》。事业如日中天的时候还去拍了《树先生》。

这都是商业片演员的良心。

他们既支撑起了这个产业的欣欣向荣,又肩负起了构筑产业灵魂的责任。

口口声声《百鸟朝凤》被埋没的片方,大概没听过李杨导演的《盲山》和《盲井》,这两部片子甚至没有上映的机会。十来年过去了,去年的乡村女教师事件中,它们重新回到了人们的视线中,尤其《盲山》。它们依旧被惦记着,依旧有着力量。我相信看过的观众,没有人会忘了它。

这是艺术片的责任感。

就算太远的不讲,去年上映的《闯入者》,《心迷宫》,《十二公民》,《一个勺子》,《山河故人》,都是表达清晰制作完整的好作品。

其中《十二公民》我看了两遍,还把原版《十二怒汉》又翻出来看了一遍。依旧震撼。

艺术片的处境怎么就值得大家痛心了?这不是好好的么?

又要像商业片一样赚钱,又要像艺术片一样满满逼格,又没有好好下力气营销宣传(如果下跪是片方的营销策略,这句算我嘴贱,那还是下了力气的),又想要所有人都夸。我觉得这可以用一个词来形容:XX(打码)。

我们需要承认,当片方摆出「艺术片」和「吴天明」,「弘扬传统」和「抱拙守正」这些标签的时候,我们对电影的评价会更苛刻和严格。我们当然应该这样,这也是对吴导的尊重。

我们不会要求《小时代》有多么深刻,所以它显得「轻易就赢了」。

我们会讨论《老炮儿》,因为对于拍过《杀生》和《斗牛》的管虎导演,我们是有期待的(所以看到他参与了《奔爱》,我也更生气)。

火锅英雄》得到好评和 3 亿票房。

疯狂的石头》被津津乐道了好几年。

这些都是商业片范围内的成功。我们应该为这些成功喝彩。

甚至我们也要承认,粉丝电影应该存在。它们有自己的生态圈。

劣币驱逐良币?不对。它们存在,是因为它们有市场。商业片是要赚钱的嘛。

有的人看电影就图轻松愉快,有的人想要紧张刺激,也有的人需要思考启发。观众的需求是多样的。

但是当艺术片和纪录片都用商业片的方式进行宣传和发行,会有什么后果呢?他们都得到了一帮只想看商业片的观众。

这对艺术片和纪录片的成长难道是好的么?这对商业片也是不公平的。

粉丝电影,商业大片,艺术片,纪实片。这些类型电影,早晚都要有一套自己的宣发规则。我们必须把规则的制定权还给市场。就算强行增加排片,保护商业竞争中处于弱势的所谓「艺术片」,我相信上座率也不会好看。

商业片占领院线,这难道不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何谈「这届观众不行」?

4. 艺术片处境尴尬?

每个行业都有想要捞快钱的人,但也有敬业的人,也有真心热爱行业的人。

想拍艺术片的导演,不会因为赚不到钱就停手的。

想看艺术片的人,不会因为影院排片少就放弃的。我知道你们找种子的时候都很有资源汪的潜质。

别动不动就电影市场药丸,国民审美药丸。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艺术片是小众需求,也许有一天它会变成大众审美。但前提,是商业片的真正成熟。

只有这样,电影产业才更有谈灵魂的底气。

直观一点说。二十年前,很少有人去外面吃饭,十五年前,肯德基麦当劳在一线城市都算高档货。十年前,法国大餐甚至还可以同奢侈划等号。现在呢?肯德基占领了中国么?依旧受到追捧么?不会,我们多数时候提起它,就是快餐而已。

什么意思?当我们吃不起饭的时候,我们很少关注味道,我们就只是填饱肚子。吃不是艺术,不是品味,它就是需要。我们不会嫌味道不好,我们只会说分量不够。

我们有了经济基础,就开始要求味道。餐馆就会学着迎合食客的胃口。

当我们吃遍了火锅,川菜,广式茶餐厅,东北大炖菜等等,我们腻烦了生产工序单一简便的快餐,我们想要吃一些不一样的味道,我们有了品鉴和猎奇的需求。

这时候便有了私房菜。

**艺术片就是私房菜。它是主厨自己的表达,爱吃吃,不吃滚。**它贵,它挑,它硬。

它是「有审美需要」的那帮人捧出来的。

这才是事情应该的样子。

一个私房菜馆不会跟大众馆子抢食客,抢资源。因为即使抢来了食客,也不会有太多合格的舌头。它属于「不饿」的,「闲」的那帮人。

而这一切的基础是什么?

到我们的商业片足够成熟了,观众想吃什么口味,都可以得到满足了。

到越来越多的观众对电影有了更多的要求。

到我们坐在电影院不止是为了放松和大笑,还想要和导演来一场品味上的交流和思想上的博弈。

到更多表现形式的电影都可以被接受。

到连实验电影都能够找到自己的市场。

到那时候。

艺术片才能摆脱现在尴尬的境地。

我们不能急。这不是着急的事情。

得等。

我国著名哲学家大张伟老师说过:奢侈品真正奢侈的地方,就在于我们要付出时间去等待。

其实从这次《百鸟朝凤》的讨论,我们可以非常乐观的察觉到,导演和观众们都并没有放弃艺术片。

艺术片其实已经是有市场了的。

当初《大圣归来》上映之前,我们不是也以为,电影人已经放弃了国产动画电影的阵地么?

结果呢?这不是夺回来了么?

5.《百鸟朝凤》和所谓「传统消亡」

吴天明导演拍过好片子,现在电影发行方的锅甩不到这位老人家身上。他在中国影坛的地位不会因为这部一言难尽的封箱之作而受到影响。

看过这部电影,我几乎已经看到这样一个老人:固执守旧,但是善良坚定。他的心愿如此质朴,但是新旧的更迭,传统的没落,也是这样的不可逆挡。

一个人,到时间了,就会死去。

如果时间无尽,人人长生不老,我们又怎么可能珍惜「活」这件事?

我们没有办法谈论生,我们用死来谈论生。

一个传统的消亡也是如此。

不论是电影的讲述中,还是现实生活中,唢呐这项传统艺术的没落,是因为唢呐匠人们一直在错的方向上一路狂奔。

他们的悲壮丝毫不能掩饰他们走在错路上。

封闭的学习环境,封闭的学习心态。

传世之曲一代只传一人,还有电影中没有明说但显而易见的传男不传女。

看到一半我们就应该明白,如果不能做出改变,没落只是时间问题。

是谁杀死了唢呐?

是那些所谓「崇洋媚外」的观众么?

我们要指责新文化不该入侵么?

是观众抛弃了他们,还是他们抛弃了观众?

是谁杀死了唢呐?

**就是他们自己。**是固执的老师傅,是实心眼的小徒弟,是他们杀死的。

他们没有做对选择。

—————————————————————————————————————

统一回答:

1.“艺术片”也要吃饭啊,凭什么不让 “艺术片” 聊赚钱?

答:我没拦着啊,最简单的一个方法:

不要自称艺术片(高亮 36px)!!!!!!

明白了?老老实实打客观分类的标签,剧情片,动作片,爱情片,历史片,科幻片,等等,随便挑啊。不要自己给自己乱加光环。又说自己是艺术片,又嫌没人看,以此来证明不是自己的问题,都是这届观众不行。

要吃饭就脚踏实地的站直了。有什么难的?

2. 为什么要放个二维码,能不能别放?

答:不能!就放!再说我就放三个(广告位招租)!

艺术片要吃饭,难道我就不要吃吗?

都不许说了!我给大家打滚了!_(:з」∠)_

哦,送个彩蛋。

原文链接:

百鸟朝凤 | 一跪 3000 万的艺术

非商用转载随意~ 请戳 ↑

知乎用户 李斯特 发表

《百鸟朝凤》是吴天明导演的遗作,在 5 月 6 号全国上映。之前对天明导演并不熟悉,前几日在微博看到贾樟柯导演的推荐以及苏阳的《喊歌》作为电影主题曲。种种要素集合于是心生向往。

网上购票遗憾的是就近的两家影城都没有排片,清一色全是美国队长 3,倒是离校稍远的恒大影城安排了场次,有的也仅仅是一天一次的排片量。坦诚的说多多少少让我有一些意外。15:35 检票入场,偌大的影厅寥寥几人。这么多年来,开始慢慢地把那些与自己一样欣喜同一些物件的人引为知己,如民谣 木头或者粗麻布,即便素未谋面。当然这一过程发生在心底。这次也不例外,看到这些人,顿生亲切。将近两个小时的电影不觉冗长或者枯燥,不以情节为胜的电影显得极其纯粹真实。平铺直叙娓娓道来关于中国传统文化民俗的传承与坚守。观影期间几处剧情引人感动唏嘘,坐在我左前方的女生几度落泪,低声啜泣。一部极具内涵与深度的文艺片,唤起了这个娱乐致死的时代一些弥足珍贵的东西。而今喧嚣的商业片充斥大众视野,我们除了喜乐之外还更应该多一些有价值的思考,毋庸置疑这部影片做到了。片中洋乐队与中国传统民乐的对抗,像极了当下。艺术源于生活,生活却比艺术现实生动的多。

“你还有无数机会看到超级英雄一次次拯救世界,但却不一定有机会再看到中国老电影人憋了一口气,闷住一口血,吹奏的那一曲《百鸟朝凤》了。” 这句话是我在网上看到的,言之凿凿。

真的,有些东西不能丢。

知乎用户 李征义​ 发表

虽然说艺术可以多角度解读,可那些只是因为吴天明过世了,就碍于面子,拿自己的影响力鼓吹《百鸟朝凤》值得看的张艺谋之流,终究会在人们清醒过来时,被评论狠狠地打脸。你们用自己的声誉为一部用力过度之作背书,是在活生生地消耗自己的信誉啊!

农村的唢呐人世界里,哪有什么傲骨,哪有那么多匠心,有的只是技术垄断之后的倨傲和自以为是,焦三爷完全是被导演过分美化的角色,寄托了吴天明太多的牵强和附会。

如果你尝试以非唢呐队队员的身份,而是以普通村民的视角来重新梳理这个故事,就会发现,其实焦三爷的本质,只是一个垄断了秦川八百里唢呐生意的头。故事的本质,是他收了几个忠于自己的徒弟,和他们一起拉活。原先,因为市场供小于求,他们不仅回报丰厚,而且有话语权,可以决定是否给谁吹《百鸟朝凤》,并且把这个吹捧为 “莫大的荣耀”,以此来显示自己的尊贵。可随着时代的进步,唢呐吹奏不再是刚需,而且有了洋乐队做替代产品,垄断不再可行,所以唢呐队生意越来越不好,收入微薄,再也没法笼络弟子,所以人心涣散,大家各奔东西。

其实焦三爷让我觉得可爱的只有三个时候,一个是他带着蓝玉和游天明学鸟叫的时候,一个是他那晚喝醉了独自吹曲的时候,还有他下地干活的时候。这些时候,他是一个有血有肉活生生的人。

而他显得崇高的时候,比如火村村长葬礼他死活不肯给人家吹奏《百鸟朝凤》时;生意不景气的时候他回想当年孝子贤孙黑压压跪到一片自己坐在太师椅吹《百鸟朝凤》;还有他自以为有道理把二徒弟的包裹撒了一地时,这些桥段被吴天明用来烘托焦三爷对艺术的坚守,可你仔细想想就会发觉令人恐惧的一面——如果火村村长葬礼时生意不好,他们半年没接活了,家里穷得叮当响,焦三爷不接活,徒弟们能答应吗?如果不是因为技术垄断,孝子贤孙凭什么要跪着听唢呐匠的演奏?就因为他们垄断了技术,就可以享受观众跪着听的福利?焦三爷把二徒弟的行李撒了一地,他可曾问过二徒弟家生活困顿到什么地步了?这些事例,真的不是在黑焦三爷?

可这一切,经过吴天明的歪曲美化,竟然成了 “匠心精神” 和“传统艺术的守护者”。

在唢呐受欢迎的年代,唢呐匠用心研习技艺,学习高超的本领,模拟百鸟之声,这确实是匠心精神不假,这也是唢呐匠人值得歌颂的地方。

可这匠心精神,并不能掩盖农村唢呐匠只是因为吹唢呐是很赚钱的职业,所以才愿意从事的本质;这匠心精神,也无法为焦三爷因为二徒弟要进城务工而散了人家行李踢得人家流鼻血的因为圆场。但在吴天明的手里,游天明父亲因为唢呐匠赚钱多所以送孩子去学习的行为,被包装成了 “圆梦”,结果呢,后来唢呐匠不赚钱了,他却劝儿子“都养不活自己,还吹什么吹”;焦三爷之所以不允许二徒弟进城务工,更多的是不希望自己的帮派涣散,而非爱好艺术,可活生生被吴天明附会成“一位因为过度热爱而愤怒的老艺术家” 的形象。

《百鸟朝凤》不算烂片,但肯定担不起如今如此多的的赞誉,狂热过后,或许大家会看清,谁在为作品本身背书,谁又只是在为自己圈子里的熟人背书。

[回复]“电影的好坏,不是由三观决定的啊。。不然这么说的话,教父根本没资格成为经典。所以说百鸟朝凤烂没问题,但是这个理由有点搞笑了。”

不是在批焦三爷的三观,而是在说,吴天明歪曲了很多事情,把一件事情扭曲成了另外一件,把事实美化得面目全无。

《教父》里拍黑帮,只是利用艺术的手法在讲述历史,不避黑暗,未曾去美化,这是两部片子本质的不同。请不要混淆。

知乎用户 摸鱼的 GG 发表

抛却情怀立意,客观的从演技,台词,剧情,等等角度来看,这片子实在不能算是一部好片。若是吴天明导演泉下有知,也未必想大家以这部电影来悼念他。

虽说北方的大炕,饭菜,还有农田,婚丧嫁娶上的唢呐匠,和坐在地上的大黄狗,都特别亲切,对我来说算得上是一部怀旧电影,尤其是那些唢呐曲,都是我耳熟能详的,而身为一个山西人,我对唢呐还是很有感情的。然而瑜不掩瑕。

总的来说,电影细节塑造成功,很有乡村气息,主题鲜明,诉求强烈。

但影片在阐述诉求时略显生硬。

另外我有些怀疑编剧是否真的懂唢呐,要么就是他不明白如何向观众讲好唢呐这门艺术。

没有环境和听众反应的衬托是很难向行外人衬托出一首曲子的好坏的。因此对于唢呐不够了解的人,看这部片子可能会云里雾里,这首曲子真的好听吗?这首曲子到底特别在哪里?听不懂,感受不出,而影片又没有足够的氛围去烘托赞扬,平常人很难理解得了导演的意思。

另外对于唢呐这门技艺的描写也是相当有限,而对于唢呐技艺的追求也缺乏体现,因此影片少了很多震撼力。

至于从头到尾说的惊为天人的百鸟朝凤,首秀里焦三爷的吐血完全喧宾夺主,或许导演想要突出的就是焦三爷的精神,但您能不能给人欣赏一首完整的曲子啊!

【评论里有朋友指出首秀应该是焦三爷喝醉的那一场戏,此处标出,原答案就不改了】

演员演技合格,只是合格。

群演就真的…

不评价了…

或许是因为经费有限吧……

台词硬伤不说,剧情,剪辑也都不过是中庸水平而已。

附上梁欢评论,一针见血。【但私以为这部电影的服装道具方面无可挑剔。

看到现在回答里有人吐槽这片子…… 我也就放心了……

这部片子可以更好。

知乎用户 河森堡​​ 发表

这几日在家看了国产故事片《百鸟朝凤》,陶泽如老师的表演深厚稳健,整个故事四平八稳,总之还挺好的一个片子,但看完之后我心里老想说点什么。

故事中,焦师父在传授唢呐技艺时讲的还是传统社会师徒之间的那些个老礼儿,比如得给师父磕头,学艺的时候得帮着师父家里干活,教学的时候偏爱一个徒弟然后晒着另外一个,某项看家的本事一代只传一个徒弟,总之在我看来,焦师父总是试图建立和维护一种复杂的人身依附关系,而我认为,这对一项技艺的发展是非常不利的,因为这种传统社会的师徒关系难以适应新时代的经济环境,影片故事发生在上世纪 80 年代,很快改革开放的冲击波就会席卷而来,这一点在之后的情节中果然被印证。

除此之外,在影片中,编剧似乎想用台词给焦师父树立一个对往昔传统颇为自豪的倔强老人形象,但这些台词并不能增强我对角色的认同。

比如,焦师父把压箱底的唢呐拿出来给两个孩子看的时候说:“这是大清朝道光年间的唢呐,是我师父的太爷传下来的,有几百年了。”

我听到这就奇怪,道光元年是 1820 年,影片故事发生在 20 世纪 80 年代,满打满算才不到 170 年,怎么就几百年了?我就想,这可能是师父为了树立威信而盲目地夸张历史传承。

还有就是主角和家人乘凉的时候,家里老爹说:“百鸟朝凤只在白事上用,受用的人要口碑极好才行,一般的人是不配享用的。” 后来一个情节中,焦师父在葬礼上拒绝了亲属演奏百鸟朝凤的请求,亲友额外付钱也不行,因为死者生前是村长,而焦师父认为这位村长在施政时没有在村里几大姓氏之间做好平衡,最终使得村长本家一姓独大,这样的人配不上百鸟朝凤。

也许这在编剧看来确实能树立焦师父在权力和金钱面前坚持原则的形象,但我觉得,这情节同时也意味着唢呐匠在一定程度上垄断了给死者盖棺定论的权力,80 年代北方农村是熟人社会,在一个人死后如何评价其一生,无疑会给死者和其家族的名誉带来很大影响,这种权力集中在一人手里,怎么能做到公正客观?手握这种权力的人又如何不膨胀?

事实上,焦师父就是膨胀了,他在和主角吃饭时,主角感慨现在唢呐匠出活,主人家都不行接师礼了。

师父就愤恨地说:“哼,没规矩了!没规矩了!” 之后又借着酒劲感慨:“从前出活的时候,唢呐匠坐在太师椅上,孝子贤孙跪倒一大片,千感万谢的!可现在,谁他娘的还把咱唢呐匠当回事啊!”

我就觉得,这种愤恨其实来自失去支配感而带来的落差,吹唢呐,演奏乐器而已,本来也不应该让别人跪倒一片千恩万谢,事情只不过回到了正常状态,唢呐匠失去的是本就不该有的特权,如果因此而愤恨,那就是不明事理了。

故事的后期,唢呐队因为受到西方乐队的冲击已经难以为继,主角甚至因为和洋乐队在庆典上叫板而挨了打,民间传统技艺在西方文化冲击下逐渐式微,影片为此流露出惋惜和悲凉。

然而,唢呐本身也很可能是西方传入的乐器,目前主流观点认为,唢呐的原产地应该在波斯阿拉伯一带,于中国民间广泛流行已经是明清时期的事,因为后传入的西方文化胜过了先传入的西方文化就感到悲凉惋惜,这就把故事的格局讲窄了。

吴天明导演 1939 年生人,和我有着完全不同的世界观,这使得每当他意味深长地讲出一个道理并等待我的叹服时,我都只能耸肩摇头,这部片子本意是表达对传统技艺的同情悲悯,但在我看来,这片子分明是向我展示片中角色是如何一步一步成全自己的悲剧的。

我不能认同《百鸟朝凤》的道理,但这并不妨碍我尊敬吴天明导演,更不妨碍我尊敬那些在传统技艺上投入心血的人们,毕竟,我也在传统技艺上拜过师,敬过茶,苦练过多年,我懂他们的苦,也分明知道他们的局限。

知乎用户 李雷​​ 发表

一个星期没动笔了,我要写点给我自己的东西

这部电影,我没去电影院看,甚至最早的时候都没听说过这部电影。

而之所以看这部电影,竟然是一个偶然。

一个朋友说要老家有人要听点欢快的唢呐,让我帮忙找找,于是我就去网上找唢呐,结果排名第一也是最热的,就是《百鸟朝凤》,然后我听了下,挺欢快的啊,就发给他,结果他一看名字,回了我句,这唢呐是葬礼上用的,瞬间尴尬无比(可见我多没文化 -_-||)。

然后他说你去看一下电影《百鸟朝凤》吧。

就这样,我就接触了这部电影。

整部电影看下来,一种说不出的感觉。

感动?难过?还是其他的,我说不出来。

焦师傅,让我想起了老家里的那些艺人,在我小的时候,就像电影一样,经历了一个变革的时代。

小的时候,那个时候还有鼓匠班子(就是电影里的唢呐班子,不知道为什么我们当地要叫鼓匠班子),甚至我的一个同学还跟着班子学了一段时间。

各种红白事,都有这些鼓匠班子的身影,然而到了后来随着歌舞团的入驻,鼓匠班子日渐式微,不过和电影里不一样的是,前段时间回去,已经彻底消失了,成为了绝响,也许将来想听的时候,可能要在网上听了。

我们这个时代在大变革,很多东西都经历着翻天覆地的变化,我最近喜欢听自由主义者罗胖的内容,他似乎一直在鼓吹者传统行业的变迁,在提醒着新时代,尤其是互联网带来的大变局,也让我有很多反思。

就包括我这个博士,在我觉得,也就像焦师傅那样,处于一个传统的行业里。

是啊,和几年前读硕士相比,现在的时代变革太明显了,尤其是在人力的依赖上,过去那真的是劳动密集型的:

过去我要自己做克隆序列,现在都是直接在机器上合成了。过去是用酶切来做转基因,现在大家都用便利的 crispr-cas9。听说一些国际上的大学科组,对人力的依赖已经非常低了,一个课题组,一年出几篇 CNS,博士们基本上就是看文献,设计实验,然后实验的内容甚至文章都直接外包了。

可以说,这个行业,如果再进行下去,也许人工的力量会越来越少,而那些传统培养出来的博士,如果不做一些改变,也许就不好说了。

更往深点,在过去,读个博士,那可算是象牙塔的一族了,现在呢,经济时代,社会可不因为你是博士就给你打折卖房卖车的,拿着那么点薪水,从青椒玩起,可以说是和时代渐行渐远了,造导弹不如茶叶蛋,也许是未来的一个大趋势之一。

可以说,时代在变,一些东西,总会日渐式微,而被新的取代。

那么,这些旧的东西,是否就要彻底的抛弃?然后去追随新的东西?

也不见得,有时候,有些东西,不是给别人的,而是给自己的。

这是我看这部电影最大的感触,也是电影里让我记忆深刻的一幕:

唢呐不是吹给别人听的,是吹给自己听的

知乎用户 小小日月之心 发表

2016.6.5 更新
感谢

@X Li

的评论,让我们从另一个角度更全面的了解《百鸟朝凤》的故事,也纠正了一些我观点上的片面和数据上的偏差。
欢迎大家继续友善理性地提出不同观点,进行探讨。

@X Li

:数据是客观的,除了一点,方励自掏腰包为影片投资了 100 万的发行资金,而不是 500 万 (吴妍妍采访说的)。感谢将这些数据展示出来,文风很平实,但是很遗憾观点不是很赞同。我认为百鸟虽然有着一些问题,但的确是一部优秀的作品。首先我们要明确的是,百鸟朝凤在唢呐中是一首非常经典的欢快乐曲,但是电影特意进行了改编,将欢乐改成了哀乐,这首改编的乐曲还在 2013 年获得了改编奖。很多人诟病的背景音乐是管弦乐同样是吴天明导演刻意为之的,电影并不是在表达对西方管弦乐的反对,而是歌颂像焦三爷这样不论外界如何变化而始终坚守的那份匠心。所以,唢呐并不是与西方管弦乐对立的,而是像电影中的背景音乐那样,可以相互依存、互相配合的。方励看完这部电影后不敢说话,他一说话就哭,因为他太感同身受了,于是决定为了百鸟朝凤与市场干一仗,后来又有了前前后后 800 多人的加入,大家都是因为被这部电影打动才自发成为志愿者的,更有了讲武生、楼为华等人的大力支持。如果一部作品本身不够优秀,哪里会有这么大的团结力量?某种程度上来说,焦三爷和游天鸣,都是吴天明。 这部百鸟朝凤原著并不是电影中这样,而是天鸣在第一次吹百鸟朝凤时就忘记了曲子,焦三爷给孝子们鞠了三个躬之后亲自把唢呐折断,然后去蓝玉的开的工厂当看门的了。原著肖江虹说,世界上哪有电影中焦三爷这样理想主义的人啊,所以吴导为了改编剧本没少和肖江虹吵过架。但庆幸的是,我们这片土地上,的的确确有很多像焦三爷这样的匠人,如张广义 (与电影中焦三爷同一年 1930 年出生)、王绪德等。吴天明导演给女儿吴妍妍说,这部电影不是拍给现在观众看的,是拍给未来的。 我相信他这句话。
上一次去电影院看,旁边坐了一位近八十的老太太,她说她十几年没看过电影了,这部电影她很受触动,这是部好电影。
最后,国内的电影市场成为今天这个样子,不能只从观众的角度去考虑和反思,相关制度方面是否也应该反思呢?艺术院线成立不起来,还不是因为各种进口限制?为什么排片的生杀大权掌握在排片经理手中?为什么不能限制一部电影每天排片不能超过当日总量的 1/4?市场是需要引导的,好的制度不仅可以科学化市场,促进电影多元发展,更可以引导民众的观影意识。
电影,首先是文化,其次才是商品。

——————————————————————

原文:

从朋友圈中看到很多友人都在热议《百鸟朝凤》这部影片,之后又查看了不少朋友转发的关于方励先生为影片下跪以求增加电影院线排片率的新闻后,5 月 16 日,我和朋友范小蘑菇、Annie 一起到电影院观看了这部突然之间曝光率激增的电影。

观影完毕,和朋友们讨论一番后,其实一直想要为这部影片以及其背后引发的事件写点什么,但因为事件影响尚未发酵完毕,早下定论未免有失偏颇,因此特意等待了近两周。本周事件已经基本进入尾声,影片的市场情况也已经基本有了定数,于是我就回到了这个问题之中,给出属于我自己的答案吧。

要较为全面客观地评价《百鸟朝凤》这部电影及相关事件,就应该从以下几组关键词入手,解读评析它们背后的信息与故事,才能细致详尽地剖析电影带来的一点一滴,让曾经关注这部电影的朋友们收获一个较为透彻的了解。
下面,我会从多个方面对这部电影和其引发的现象作出评析。
(对于这样一部由值得尊敬和铭记的故去导演拍摄的电影进行评价,无论如何尽力做到客观和全面都一定会遭到诸多不同视角观点的朋友们反对、批评和讨伐,世界千面,观点各异,这是常态,仅希望各位意见不同的朋友以友好探讨的态度来给出自己认为合理的不同观点。正是因为各种不同观点的交融,人类才会反思,世间也才会进步。
望轻拍。
《百鸟朝凤》票房数据、吴天明先生和方励先生的简介信息,参考对比了多处网络信息和电影杂志资料,力求接近还原事实,但仍无法保证绝对的准确性,望阅读时保持一定的甄别态度,相关信息获取源过于繁杂,无法一一列举注明。
本文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若侵权望告知,侵删。
长文警告,大量图片预警,本文将占用您约十五分钟阅读时间,若耽误了您的时间还望见谅。特别说明,如未观看影片,请不要阅读本文,否则将严重影响日后的观影体验,也无法体会本文精髓。)

一、影片原本状况如何?近况又如何?

《百鸟朝凤》从 2016 年 5 月 6 日上映起,上映近一周时间,电影院线的日排片率始终不超过 2%,在经历了多家院线支持、电影界名人联名力挺、媒体报道宣传、缅怀已逝导演和关注唢呐文化情怀等一系列挽救手段均告无效后,截至 5 月 12 日当天,影片单日票房依然只有 ¥ 49.2 万,加之其他新电影逐渐上映,《百鸟朝凤》的排片率进一步被压缩到仅仅 1.2%,在这种岌岌可危的情况下,影片已经基本面临票房惨败被下映的局面。

可是当投资人方励先生下跪请求院线增加影片排片率的视频在网络传播之后,影片的境遇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次日的 13 日,影片的单日票房就相比前一天出现两倍有余的逆增长,当日票房即破¥ 百万。5 月 14 日,下跪事件后的首个周末,影片排片率已经增加至 4.5%,上座率提升至 36% 以上,单日票房竟然创下惊人的 ¥ 900 万,在《美国队长 3:内战》风靡全国,《北京遇上西雅图之不二情书》余温未散,《超脑 48 小时》空临我国之际,《百鸟朝凤》位列单日全国票房第四名,累积票房已由事件前的 ¥ 360 万,一跃升至 ¥ 1400 万。

在此之后,该片的排片率和票房也都一路攀升,截至昨天的 5 月 27 日,《百鸟朝凤》的票房已经超过 ¥ 7100 万,鉴于影片当前仍然不错的票房走势,中影数字公司昨日已发布通知称,接到片方通知,将**《百鸟朝凤》的放映时间延长至 7 月 6 日**,也就是说这部电影未来还将有近一个半月的时间出现在大银幕上,不知这部原本将止步于票房 ¥ 400 万以下的电影,最终的票房能否过亿呢?

二、谁是吴天明?为什么新闻中、微博中、知乎答案中,大家都在说吴天明?他在中国影史上有着怎样的地位?

其实,只要你看过《百鸟朝凤》或者关注过这部电影的任何新闻,就会发现关于这部影片最核心的关键词就是 “吴天明” 这个名字。因此,如果要全面的评价《百鸟朝凤》,就必须先介绍一下吴天明先生。

《百鸟朝凤》是吴天明先生的遗作,而之后的方励先生下跪事件中无论有着怎样的原因,但其中必然有着对吴天明先生个人的尊敬与缅怀。

吴天明先生是中国电影第四代导演的代表人物,中国的 “第四代导演”,其主体是 60 年代北京电影学院的毕业生。他们提出中国电影应该 “丢掉戏剧的拐杖”,打破戏剧式结构,提倡纪实性,追求质朴自然的风格和开放式结构,注重主题与人物的意义性和从生活中、从凡人小事中去开掘社会与人生的哲理。第四代导演在那个年代有理论有实践,成为了那个时期收获了电影重大成就的一支导演力量,他们成就了中国电影第二个黄金时代的高潮。

作为中国第四代导演的代表人物,在个人成就造诣方面,吴天明先生在 1983 年首次单独导演的电影《没有航标的河流》就获得了很高的成就,这部影片在 1984 年获得了中国文化部优秀影片二等奖,当年举行的夏威夷第四届国际电影节上又荣获东西方中心电影奖。

1984 年,吴天明先生再执导筒的《人生》在国内引发巨大轰动,影片好评如潮,随后成为了第八届电影百花奖最佳故事片奖最终获奖的三部影片之一,并且在国际电影界上也产生了不小的影响力。

时隔三年后的 1987 年,吴天明先生启用张艺谋先生为主角所导演的电影《老井》,成为了中国电影史上的经典之作,影片中,老井村象征着改革开放后农村为摆脱困境而奋斗的一个缩影,引起了群众的强烈共鸣。影片在 1988 年的中国电影百花奖、中国电影金鸡奖、东京国际电影节上连续荣获三个最佳影片大奖,还荣获了第七届夏威夷国际电影节评审团特别奖,并且成就了张艺谋先生在这三个电影奖上的三个影帝,其中东京国际电影节影帝是中国第一个国际 A 级电影节影帝,吴天明先生本人也获得了第八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导演奖。

1994 年,吴天明先生执导了《变脸》,这部电影在关注中国传统文化技艺在现代境遇的同时,再次引起了国内外电影界的强烈震动,影片一举夺得第十六届电影金鸡奖最佳合拍故事片、第二届中国电影华表奖最佳合拍故事片奖、第二届珠海电影节 “飞天奖” 最佳电影奖、土耳其伊斯坦布尔国际电影节金郁金香奖、俄罗斯莫斯科国际儿童电影节影片大奖,吴天明先生也夺得包括第九届东京国际电影节在内的四个最佳导演大奖。

《老井》和《变脸》两部电影,在电影票仅仅两角钱一张的时代就累积达到几千万甚至上亿的票房,并夺得如此之多的国内外重要电影奖项,可见吴天明先生的造诣已经得到了国内国际电影界的一致肯定。

可是,如果吴天明先生仅仅是个人造诣上取得了非凡的成就还不足以获得其今天在中国电影界的声望,他之所以广受电影人的尊敬和赞誉,更多的是因为他曾经不惜舍弃个人利益而扶持培养了日后成为中国第五代导演中的一批中流砥柱的人物,甚至为了给当年的年轻人创造更多的机会而得罪了不少人。

在吴天明先生的栽培下成长起来的张艺谋、陈凯歌、田壮壮、顾长卫、黄建新等人,日后都成为了中国第五代导演中的佼佼者,因此吴天明先生才有了 “第五代导演伯乐” 的美称。
也正是吴天明先生这种坚持自己理念的个性,日后才让他拒绝了多次电影商业化的机会,坚持只拍那些自己喜欢的题材,而这种执着追求电影纯粹的精神也成为了人们尊重他的另一个原因。

三、《百鸟朝凤》到底是一部怎样的电影?该如何客观全面地评价《百鸟朝凤》?

《百鸟朝凤》是一部立意有抱负有价值的电影,《百鸟朝凤》是一部对呼吁关注保护中国传统文化技艺有益处的电影,《百鸟朝凤》是一部展示中国传统文化和现代理念变迁激烈碰撞与矛盾的有想法的电影,《百鸟朝凤》是一部态度端正充满诚意尽心制作渴望做好的电影,《百鸟朝凤》是一部吴天明先生的自传隐喻思考和影市暗喻反思的电影,《百鸟朝凤》不是一部优秀的电影。

从立意上来看,《百鸟朝凤》的故事虽不新鲜,但聚焦中国传统艺术技艺在时代巨变的现代格局下所面临的生存尴尬、困境与突破的主旨倒也含有一番深厚又颇有益处的警醒与反思意义,影片制作用心、朴质且十分纯粹,没有张扬、浮夸的过度炫技,而是踏踏实实地专注于唢呐文化本身,渴望引起观众对于中华民族历史悠久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关注与保护的出发点也不得不令人赞赏,但是影片却也存在着诸多不容忽视的问题。

第一,唢呐文化作为被影片所关注的一种艺术形式,影片在对其的刻画展示方向上没有主次轻重的拿捏把握。

电影既刻画了这种古老技法的教授和艺练;

展示了这种艺术形式新老两代间传承与接棒这份担当所需要的心性;

又聚焦了这门手艺在时代变革中的落没困境;

传承人在面对过去生活方式与观念消亡时的无奈煎熬;

还描绘了师徒传统间亦师亦父亦友的情感关系;

手艺人对于现代文化入侵的对抗、迷茫和出路探索。

可惜在这诸多的刻画点上均只是浅尝辄止,没有理清一个主线来着重深入刻画,这样就造成了大部分观众看完影片后虽对唢呐文化有所了解,却感触不深,虽然觉得文化消逝可惜,但似乎又找不到充分的理由感受这种技艺传承的重要性与必要性,更加不明白唢呐文化对于现代文明的实际意义究竟何在,也就无法因为影片而对传统文化的保护和延续带来更多的思考和触动。

第二、影片聚焦了古老文化技艺的没落消亡,却并没有充分展示技艺传承人面临这种际遇时对于自己手艺的真实态度,更没有思索这门技艺的未来与出路。

在电影的诸多段落里,都演绎了时光的流逝之中人们对唢呐文化从尊敬崇尚到轻视鄙夷的转变,唢呐匠们的际遇也渐渐大不如前,甚至生计困难,一筹莫展。

可是,电影的节奏到此就陷入了停滞,只是一味的刻画新时代的人们对于唢呐匠活的轻视,并没有深入展现这些手艺匠人们自己对于唢呐这门技艺的内心看法,大多数唢呐匠们都受生活穷困所迫而前往都市谋生。

从前的唢呐技艺虽然可以在丧喜之事上收到一定的答谢礼金,可是唢呐吹奏从来都不是唢呐匠们的职业,毕竟人口有限的几个小小村镇红白事再多也只是偶有发生,影片里即便是唢呐王焦三爷也主要是靠种地为生,过去人们对唢呐匠的尊敬主要是因为唢呐吹奏是对远行故去者的一种人生评价,善恶尊卑,人生最后均由一支唢呐曲评判,由此可以看出从前的唢呐匠并非因为能带来收入才吹唢呐,而是因为这种文化与价值的体现才由衷喜爱这门技艺。

然而根据影片的展示,当时代更迭之后,仿佛仅仅因为唢呐无法再带来收入,唢呐匠们就和其他人一样也开始鄙夷自己的这门匠活,更甚至受生活所迫前往都市谋生后,仿佛跟随了自己大半生的唢呐就再与自己无关了一般。突然之间,唢呐就因为 “收入” 这个从来不是匠人们心系的因素,在手艺人自己眼中也沦落至仿佛连爱好都算不上了的境地。这种价值观的转变显得突兀,并且撇开生活因素,匠人们对唢呐的真实态度也并未被挖掘。

另一方面,影片中没有任何关于唢呐这门技艺应该何去何从的思索,大部分唢呐匠人们都选择了抛弃唢呐前往都市,连身为主角的天鸣也似乎一直在焦虑无奈中听之任之,等待着唢呐因为某个老天恩赐机会的出现得到拯救,或者等待着唢呐在时代变革中消亡。电影中没有任何对传统文化困境的思索与出路探索,却在思考之外又在情理之中的等到了那位傅正局长带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天赐机会。
影片在思考缺失之外,带来的剧情跳跃和态度定式令人遗憾。

第三、电影环境及细节营造上的刻意和模式化。

无论是焦三爷决定传承人的围观会,丧礼现场给旁人解释不能吹 “百鸟朝凤” 的原因,还是结尾处唢呐文化陷入困境时偶遇靠唢呐乞讨的手艺人,无不是固化价值观的生硬植入和传统模式化场景的刻意营造。

这个问题在婚礼现场的唢呐班与西洋管弦乐器队的对抗这一段落中凸显到了顶峰。

先不论受喜事人家邀请的唢呐班在主人已经道谢并示意可以休息了之后仍然进行吹奏对抗和打架的情节合不合理,即便是传统与现代乐器的刻意对抗,双方指挥人员不顾局面让对抗升级,再到流氓出现挑事打架,这一系列场景和情节安排都显得过于形式化。难道唢呐所面临的困境是因为这场婚礼上的管弦乐队吗,又难道通过展示一场这样的对抗就能够缓解唢呐匠们的焦虑、解决传统文化当前所面临的问题吗?不能,这只能让观众直接察觉到这样的安排是为了达到凸显唢呐没落而刻意为之的。

影片中多处诸如此类的模式化安排,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本片的水准。

第四、“百鸟朝凤” 乐曲的展示名不符实。

“百鸟朝凤” 这支乐曲一直是影片中多次提到难得一见的珍贵乐曲,只有当德高望重的人逝世时才有机会得以一听,它的难度极高,一辈只传一人,也只有真正的唢呐顶尖高手才能驾驭。这支曲子从影片的片名开始就已经给人留下了悬念,加之片中凡提及者无不盛赞,无法不让人充满了期待。

其实,这支唢呐名曲叫做 “百鸟朝凤” 之意,就是指乐曲之中,德高望重之人故去,以凤凰象征逝去之人的精神未死,必将涅槃重生将尊贵德行传承给百子化身的百鸟以求生生不息的心愿。虽是人死之时吹奏,却洋溢着希望与生机的喜庆气氛。因此 “百鸟朝凤” 曲调本身是以热情欢快的旋律与动听的百鸟和鸣之声为主,表现了生气勃勃的大自然景象。

可是当焦三爷第一次在丧礼上吹起 “百鸟朝凤” 时,影片却掺杂了他带病吹奏的悲情气氛,刻意的煽情让氛围悲壮,此时 “百鸟朝凤” 曲吹起,一悲一喜二者相冲,情感混乱,加之影片本身对这支曲子的编排准备不足,让满怀期待听到这首唢呐名曲的观众却毫无震动,甚至没有任何惊艳感可言。

这样一支标上片名,贯穿整片的名曲,最终在影片的展示下显得名不符实。

结合上面多处影片的不足之处,《百鸟朝凤》的确并非一部名留影史的优秀之作,但是我们仍然可以感觉到吴天明先生在制作影片时对其倾注的热情和努力,包括主角天鸣名字的暗喻,以及借唢呐诉其电影人生和如今中国电影界的巨变引致问题的影射,都足以证明这是一部吴天明先生投入了大量心血,也寄予了精神寄托的电影。
可是,好坏自有标准评判,值得肯定的态度、值得尊敬的理念、值得赞颂的声名都不能和电影本身的质量划上等号,吴天明先生是一位值得被历史尊敬铭记的好导演,但《百鸟朝凤》却不是一部值得完全被观众肯定的好影片。

四、方励是谁?他的下跪事件该如何评价?

在《百鸟朝凤》这部影片的关键词中,“方励”这个名字是仅次于 “吴天明” 的存在,没有他的下跪,这部影片可能会以最终 ¥ 400 万的票房下档,而 99.9% 的中国人也可能不会知道这部电影的存在。

而方励先生的一跪改变了这一切。

方励先生的前世今生在相关问题的其他答案里有更为详尽的回答,在此我就不再详述了。

在此之前,你很可能没有听说过方励这个名字和他的北京劳雷影视文化有限公司,但你一定看过或听说过他所投资制作的电影。

作为电影投资和制作人,方励先生长年致力于投资制作小众艺术类电影,他在长达十多年的时间里,给很多有才华有想法却没有资金的电影人提供了机会,方励先生投资制作的影片里有一半无法在中国上映或者上映后被禁止公映,早年他投资的几乎所有电影都以赔钱告终,可是出于对艺术电影的热爱,他依然坚持投资那些大多数人无视且风险率极高的电影项目,而每一次投资的电影赔本,从未阻止他继续投资此类电影的脚步,因此方励先生被中国电影界称为 “地下电影教父”,他的这样一种对于电影艺术的执着追求和深爱令人尊敬。

2001 年,方励先生资助王超导演拍摄了个人的第一部执导影片《安阳婴儿》,这也是方励先生首次介入电影创作,但因为没有向广电总局电影局申请拍摄许可证,而收到了限制拍片三年的禁令。

三年后的 2004 年,王超先生的禁令到期后,方励先生又资助其拍摄了一部讲述矿山事故罪与救赎故事的《日日夜夜》,可惜影片因为太过先锋和个性的表现手法再次被禁。

同为 2004 年,方励先生投资了娄烨先生导演的《颐和园》,可是最终因为拍摄的故事内容与向广电总局备案的剧本内容截然不同,又一次的遭到禁映,胎死腹中。

2005 年,方励先生首次与女性导演李玉女士合作,投资拍摄了李玉导演的首部作品《红颜》,却最终因为演员名气不够响亮,电影类型太过小众而票房惨败,最终无法收回成本。

在连续投资失败四部电影后,方励先生也一直在反思自己试图把艺术电影与商业市场完美嫁接的方式,即便再热爱电影,再偏爱艺术类型,也无法承受永无止境的亏损,而这也不是为电影事业做出贡献和实现自己电影抱负的可持续发展方向。于是在之后的投资制作中,方励先生在坚持艺术电影形式的前提下,一定程度的迎合了市场的喜好,开始采用知大牌明星担当主演。这是方励先生痛定思痛之后,想艺术电影市场探索盈利可能的第一此尝试。

在 2007 年和李玉女士合作的第二部电影《苹果》因为电影故事涉嫌情色内容,电影 6 次送往广电总局审核,一共进行了 53 处改动、17 分钟内容的删减,终于得以上映。

在电影中,梁家辉、范冰冰、佟大为等有票房号召和保证的知名明星担当主演,并且影片进行了之前都没有的主流渠道宣传,并且打出了美女范冰冰为艺术献身裸露演出的轰动性卖点,一时关注度激增。

然而电影没上映不到一周,票房刚刚回应了宣传带来的热度,累积刚超千万,就因 “违规制作色情内容的片段” 接到广电总局通知被紧急下档,再次遭禁。李玉女士被罚三年不得拍摄电影,方励先生也被罚两年不得投资制作电影。

至此,方励先生投资的五部电影全部亏损,共计赔本 ¥ 4000 多万,方励先生 “地下电影教父” 的名号由此传开,尽管方励先生接受采访时表示“我是被地下的”,却也无法改变其对电影的热情输给了制度和市场的事实。

可是,方励先生没有气馁,2011 年处罚期刚过,方励先生就和李玉女士进行了第三次合作,拍摄了电影《观音山》。

这部电影再次延续了《苹果》的市场化宣传方向,再次找来了有名气有票房号召力的范冰冰、张艾嘉、陈柏霖担当主演,方励先生本人也在电影中饰演了一个戏份颇多的配角。此时在电影市场滚打多年的方励先生已经逐渐摸清了市场的喜好方向,也有了自己的策略,为了在电影上映前扩大影片的影响力,开始大力渲染宣传范冰冰与导演李玉在《观音山》宣传活动中爆出的舌吻事件,一时间稍微关注娱乐新闻或上网的人们无不知晓。

这一次做足准备功夫的努力让 “地下电影教父” 方励先生终于逆转了乾坤,《观音山》最终不仅以 ¥ 1700 万的制作、宣传成本,收获了 ¥ 8000 万的票房,成为了当年中国文艺片影史最高票房纪录,还在第 23 届东京国际电影节上斩获最佳艺术贡献奖,同时让范冰冰戴上了影后的桂冠,之后国内外多个电影奖上《观音山》更是收获了诸多奖项和提名。

2012 年,借着《观音山》大好的东风,方励先生乘胜追击,第四次和李玉女士合作拍摄了电影《二次曝光》。

影片再次请来了幸运女神范冰冰,以及 2011 年由剧集《宫锁心玉》引发人气爆炸的冯绍峰,以及人气不俗的霍思燕担当主演。

早已熟门熟路的方励先生再次为影片进行了大规模的宣传推广,为了给影片造势,以及晋升为营销大师的方励先生不仅制造出范冰冰在影片宣传活动中公开神秘恋情的噱头,随后范冰冰还在自己工作室的官方微博当中表达了自己的爱情态度称:“有心,就会有心事” 为影片拉升关注度。

方励先生甚至亲自上阵效仿《观音山》宣传时范冰冰和导演李玉的舌吻,与红毯嘉宾、《青年电影手册》的主编程青松先生热吻来收割关注度为影片宣传。

而影片也最终不负众望,票房过亿,同时也形成了方励、李玉、范冰冰的黄金三角搭档模式。而《二次曝光》中采用的 Flying-Cam 无人直升机航拍技术,为方励先生与比利时工程师艾曼纽先生(Emmanuel Previnaire)共同控股的香港 FCI 国际公司的独家技术,在两年后的 2014 年,方励先生还凭借参与对无人直升机航拍系统的研发,获得了第 86 届奥斯卡的最高技术奖项。

2014 年,方励先生和韩寒先生开始合作新电影《后会无期》。

已经独具投资商业眼光的方励先生其实早在 2011 年就已买了韩寒小说《光荣日》的版权,因而熟识韩寒,2011 年的《观音山》中,方励先生还特意邀请韩寒先生为影片主题曲《辞》作词,为 3 年后的《后会无期》打下合作基础。

在《后会无期》进行了多方参与多渠道扩散影响的轰炸式宣传,加之方励先生看准了韩寒先生这位在 80 后中人气颇高的时代代表性作家执导电影的影响力,果不其然,《后会无期》上映 18 天就狂卷票房 ¥ 6 亿多,一举成就中国影史处女电影第四高票房。

虽然电影票房高达 6 亿,但多方参与影片的投资人分利之后,最终方励先生只挣到 ¥ 2000 万,但这依然不失为一次辉煌的成功。

2014 年同年,方励先生再次投资了题材极其小众、无明星、无宣传点、风险率极高的纯艺术电影《家在水草丰茂的地方》。

尽管影片没有任何商业卖点,但已经深谙营销之道的方励先生依然为这部影片打出了 “西部少年派” 的旗号和多电影节获奖和提名来吸引眼球。

虽然最终影片没有收回成本,但早已摸清市场的方励先生表示从一开始就没有指望这部电影赚钱,投资它仅仅是因为自己热爱电影,想要支持新晋导演的责任和初心。

2015 年,方励先生再次复制了黄金铁三角模式,联手李玉女士、范冰冰带来了新电影《万物生长》,虽然影片质量普遍遭到影迷质疑和诟病,但因为黄金铁三角模式本身的品牌效应,加之范冰冰爆棚的人气,以及方励先生一如既往的宣传支持,电影最终票房突破 ¥ 一亿,以胜利者的姿态收场。

至此,相信你已经对于方励先生的个人经历和情怀有了一定的了解。

对于这样一位毋庸怀疑对电影极其热爱,特别是艺术电影无比偏爱,长年投资艺术电影,且多次投资风险率极高作品并最终亏损的举动,表明方励先生投资电影并不是以经济回报为唯一指标的。

在经历了多年电影圈的摸爬滚打,方励先生俨然也已经成为了一个营销大师,综合其以往对多部电影的成功营销案例,足以表明方励先生早已具备了准确判断市场方向、观众喜好、卖点噱头的能力和经验,也早已拥有了扭转劣势,化腐朽为神奇的营销手段。

而作为一名电影投资和制片人,投资电影完全不求经济回报,从事业和个人抱负长远的可持续性发展上来看,是不符合实际,不符合规律,也无法持续的。

《百鸟朝凤》之初,方励先生并没有参与,影片主要投资方是曲江影视,方励先生是在影片发行遇到困难后受到吴天明先生的女儿吴妍妍女士委托,后期才加入到电影中来的,仅仅负责电影的宣发工作,为了让影片顺利上映,据传方励先生因为敬仰吴天明先生的名声,而自掏腰包为影片投资了 ¥ 100 万的发行资金,在之后的宣发上更是不遗余力。
作为一个同样深爱电影的人,我从未怀疑方励先生诚心还吴天明先生遗作上映心愿的这份初衷,也相信他衷心渴望吴天明导演的这部影片能够得到观众和市场的认可与褒赞,他对电影长年不变的情义使我相信他对吴天明先生心存敬佩之情才愿意为这部电影倾注心血。方励先生是一位有个性且喜欢率性而为的性情中人,但同时作为一名精明的投资人,在炒作宣传比比皆是的现代社会,用任何符合法律的方式去收回投资并期望收获回报的要求也是理所当然。
因此,鉴于以上种种,对于方励先生的下跪事件,相信一千万个人会有一千万个不同版本的答案。

但在我看来,方励先生下跪的初衷其实并不那么重要,重要的是,他的下跪事件引起了人们对于艺术电影境遇的讨论与反思。

方励先生的这次出场不只给了《百鸟朝凤》和他自己一个上场的机会,也给出了人们反思中国电影市场的一个机会。

近两年,像《十二公民》、《心迷宫》、《烈日灼心》、《飞越老人院》这样颇为优秀的偏艺术电影,在电影市场上普遍不敌质量低劣但宣传到位的低水准制作,艺术电影这样的际遇和方励先生下跪事件带来的褒贬大讨论之间的联系,就是应该反思如何化解小成本优秀影片的这种困境:
第一,我们的电影市场过度逐利和功利化,决定影片是否成功的条件单一,造成了压迫艺术类优秀电影生存空间的可能性或必然性。
第二,观众对于电影前期的认知过于受到电影发行方宣传手段影响,缺乏全面的了解性和理性的自我判断力。
第三,观众对于小成本电影和艺术电影的认知度与接受度有限,多元化欣赏能力、观影素养与审美品位需要思考与提升。

仅希望《百鸟朝凤》和这次事件日后能够为中国电影市场带来有利的改变和更良性的发展,也希望观众朋友们未来能够给不同类型的电影更多机会去了解和赏析。
希望中国电影的明天能更好更辉煌。

其他一些回答,欢迎评价探讨:

如何评价电影《师父》?

如何评价电影《守望者》?

如何评价古装丧尸韩剧《王国》(Kingdom)?

如何评价古装丧尸韩剧《王国》(Kingdom)第二季?

如何评价《丹麦女孩(The Danish Girl)》?

《回到未来》(Back to the Future)在科幻电影史上有着怎样的地位?

B 级片和 cult 片的本质是什么?如何界定两者?

《玛丽和马克思》(Mary and Max) 这部电影最感动你的是什么?

如何评价电影《X 战警:天启》?

《命运石之门》除了游戏和动画外还有哪些衍生作品?

电视剧《隐秘的角落》有哪些细思恐极的细节?

如何解读咒怨这部电影?

知乎用户 猎星 发表

新答案严重剧透,建议没看过的仅服用原答案。

5 月 13 日新添:看到微博上方励为了让电影院多安排片场真的跪了,看的我又有点心酸,所以在知乎再安利一波,买张票吧,很值。

——————

哇!上十赞了,天呐受宠若惊!改天刷第二遍,然后来写个完整的回答。

——————

这么孤独的电影,不适合多人一同观看。尤其不适合与品位不同或者什么事都能笑出来的人一同观看。

昨天半夜下定决心要看,买了今天早上的(这么好的电影排片居然只有一场),整个电影院一号厅只有五六个人看,全程很清静。

讲的是民俗,却没有拍俗,而且不尴尬(这类题材的电影很容易让看的人尴尬吧),实在佩服吴天明老人。

前半部分叙事比较平和,也没什么大起大落,很喜欢其中的日常画面,比如割麦子,比如天鸣回家的晚上母亲摇扇妹妹熟睡的那段;一个比较熟悉的接班人成长故事(不腻,因为现实也有很多这样的,写实并不会腻)

后半部分涉及民族文化和外来文化的冲突,新旧观念的冲突,理想和现实的冲突,一刀一刀,把前半部分勾画的美好的感觉一一戳破。

看的到最后的时候眼睛湿润,而且那种从电影带出来的心酸和悲凉感一直跟了我一路,直到回到宿舍才渐渐平复。

不太会写影评,又不好剧透,虽然预告片基本上把故事大概讲明白了(汗),就这样吧。

不管你们喜不喜欢,反正我超喜欢这部电影。但又不是那种能逢人就安利的电影,一个人品味就好。

另外我觉得,第一遍看的是剧情,第二遍看的是表演和细节,第三遍才能体会其中的内涵。我只看了一遍,所以只能说一说剧情。

——————————————

以上为原答案

【趁着剧情还记得比较清楚,就忍不住做下剧透吧。以下这段为剧透,请慎用。】

开头就是游天鸣跟着父亲去水庄拜师(特意注意了一下,果然是金木水火土的庄名,我喜欢),游父那种希望儿子完成自己梦想的想法,在很多中国家庭都是很常见的吧,不作对错评论,只是一种教育观念罢了(我爸和我一致同意千万不要继承老师这个职业,笑)。游父为了求焦三爷收下儿子,拿出洋烟去套近乎,还摔了一跤。说实话,如果这是别的情景,这段只是一个俗套的搞笑片段,可是这个情景下,可能也会笑,但笑里面好多杂感,甚至会想到自己的父亲。父亲走的时候天鸣出来送,那句 “恨变成了浓浓的依恋”(抱歉原句忘了)也是好多人的共鸣。我在家也跟老爸吵过架,也有一些爷俩不顶对的地方,可是每次暑假寒假结束回学校,我都会有一天多的时间沉浸在想家的情绪中。

另外讲一句,郑伟的哭戏简直了。

焦三爷给人一种表面傲娇其实心里又软又热的感觉,好像很不情愿的收下天鸣,却是因为天鸣为爹流的那行泪。之后雨中找天鸣,收蓝玉,蓝玉离开,都把外冷内热表现的淋漓尽致。

师娘也是那种中国七八十年代常见的妇女形象。她两个孩子都夭折了,所以她爱天鸣,爱蓝玉,就像自己亲儿子一样疼。

之后就是天鸣努力学唢呐的过程,中间还多了一个师弟,一个是努力加真爱型,一个是天赋型。

天鸣回家父亲不问原因上来就要打,和那种 “什么老师叫家长?回来再收拾你” 最后发现是去接受表扬的实在好像,恨铁不成钢和爱一起被表现出来。

蓝玉得到唢呐自顾自的吹的时候,天鸣暗自抹眼泪收拾东西,小孩子赌气什么的最可爱了。

天鸣赌气回家听到父亲跟人家吹嘘师父教自己百鸟朝凤,内心的怨念顿时变成内疚了吧,于是行李都没来得及放下就跑回了水庄。我想很多人童年总有这么个时候,不经意间发现父母对别人自夸自己的孩子,却又自愧不如的时候,总会有一股热血在胸口翻腾,于是就立下什么志气(当然是不是三分钟热度也得看人)。

回来焦三爷没有责骂,反而把他师父给他的第一个唢呐给了天鸣,还特意嘱咐了离口不离手(这明显就是告诉观众,这个唢呐肯定是要丢了,笑)。

失火那段算个小插曲吧,也算是把前面离口不离手那个坑给填好了。这个插曲之后,两个少年更加努力,而且感情也更加深了(小时候的亲密的朋友无非有两种,一种是不打不相识,一种就是共同经历过什么深刻的事)。

上面这算是前期的娓娓道来吧。总的来说,这一段已经把主要人物都刻画好了,就等着冲突矛盾来让人物大放异彩了。

然后是天鸣接下金唢呐,被选为接班人的部分。这一部分游父开始秀演技了。

先是蓝玉委屈离开,师娘代受师徒之拜,天鸣泪送,焦三爷因为怕自己心软一大早就躲出去,可以感受到那个时代师徒如父子的关系和感情。

天鸣正式接手班主,成立游家班的时候,游父的演技真的是起到了大作用,不管是沿路报喜,毛巾掉了接住,还是那句 “何止冒烟啊,还呼啦啦喷火呢”(抱歉原句同样忘了),都能感受到这个普通的父亲看到儿子出息的幸福感。

到这里,算是一个小小的过渡。天鸣成长了,时代也渐渐变了。

后半部分是焦三爷秀演技的时候。

时代变了,老一套的婚丧习俗渐渐被冷落,先是天鸣朋友的婚礼没了礼仪,而且随随便便就打断了唢呐演奏,然后是天鸣告诉师父,现在请唢呐匠的越来越少,给的钱也越来越少。

“不要盯着那些票子,要盯着手里的唢呐。”不得不说焦三爷是个理想主义者,他的世界观还停留在 “唢呐匠坐在太师椅上” 的时期。这也不能说焦三爷落后愚昧什么的,只是他成长的那个年代,手艺为尊已经在他心里根深蒂固,恐怕是至死也不能理解新时代为什么抛弃唢呐匠,为什么抛弃手艺人吧。

天鸣来探望的时候,焦三爷喝醉吹唢呐自我陶醉的那一段简直让我对陶泽如老先生路转粉。一方面因为唢呐匠的没落而心痛,一方面因为徒弟能够独当一面而喜悦,两种感情交织在一起,被酒那么一浇,那些表现浑然天成,好像就在我们身边。

焦三爷其实也是一个热血的汉子,从前面拒给金村村长吹百鸟朝凤就已经体现出来(一个人的德行,该不该由一个唢呐匠来评判却是有争议,但是唢呐匠有权决定吹不吹,我不觉得这里有什么其他影射,只是在表现焦三爷的耿直罢了)。看到洋乐队那种 “成何体统” 的表演,焦三爷竟然比徒弟更冲动,前脚还在训斥天鸣“你在找什么,你慌什么”,后脚就让徒弟们抄家伙跟洋乐队飙高音,一个在徒弟面前充淡定又压不住自己内心的热血的师父形象活灵活现,最后打完架一掀桌子走人了(真的不是恼羞成怒才什么也不说走的吗)。

这里焦三爷没有劝徒弟稳住忍让,因为他本来就不是高大全伟光正,他只是一个耿直热血,外冷内热的老头,也只有这样才更真实。

我唯一没想到的是,蓝玉居然变成了有些吊儿郎当的青年,我以为蓝玉会变成一个比天鸣成功用自己的方式发展唢呐与天鸣有个什么新旧唢呐对决什么的(啊是我热血动漫看多了吗)。因为是个配角,而且他离开以后的成长过程没有交代,所以他变成什么样倒也不是不可能的,况且那么小的时候就会抽烟→_→

接着就是焦三爷呕血吹百鸟朝凤那段了。吹到吐血的时候我心里也好疼,可能是已经被天鸣代入角色了,我开始心疼焦三爷,甚至开始舍不得他,希望他不要这么快就走。喜丧俨然变成了焦三爷的谢幕。

这里还要讲天鸣的父亲,虽然嘴上说着 “要这东西还有什么用”,虽然一脚把唢呐盒的盖子扣上,但是儿子的游家班凑不齐人手,他居然也把家伙事带来,“我怕你们人手不够。” 我会想起自己的父亲有时也会这样一边反对你怎样怎样,一边又略带傲娇地去帮你,亲切。

焦三爷病倒后,让天鸣把牛卖了,小雨的衬托下更觉得悲剧气氛渐渐变浓。焦三爷卖牛却是给天鸣置办一套新的家伙事,那种心酸在师徒两个人的对话中越积越厚,终于在那句 “使不得” 喷薄而出,我也在那个地方眼泪差点掉下来(可能是小时候爱哭,大了看什么感动的事情都最多只能眼睛湿润,真的不是我心太硬)。

妹妹和蓝玉劝天鸣换个谋生的出路,天鸣却说 “我跟师父发过誓的”,在这里也不难看出当初焦三爷为什么选择天鸣,天鸣和焦三爷更像,单纯耿直,理想主义。师兄们一个个都迫于生活压力转了行,只有天鸣还在坚持。倒不是说师兄们做错,现实的压力下,生存往往大于理想。

焦三爷说只要给他吹四台就够了,百鸟朝凤使不得,可是两个遗言都没有实现。片尾在简陋的坟头,只有天鸣一个人来送行,吹的却是百鸟朝凤。在其他人眼里,只是死了一个不懂得与时俱进的倔老头;在天鸣眼里,却是死了一座山,一座曾经是他的依靠他的后盾,又是他追逐理想的方向的山,同时死去的还有人们对手艺人的尊重和传统手艺的传承。

——————————————

另外希望不要看到和同期《美队》作比较的奇怪评论,不是一个世界

知乎用户 约克公爵 发表

今天和夫人朋友一起看的。

最后五分钟,我哭崩了

最近看电影泪点太低,看惊沙一次,看大圣一次,这又是一次。等我平静下来,也试着来份影评吧。

这十年,我亲眼见到灭亡的有传承的艺术项目,不下五十,结尾披红唢呐一声响,百鸟朝凤写春秋。。。

联想到自己十年奔走,友死黄金尽的现实,再也忍不了了。

感谢焦三爷,感谢吴导演,感谢已不在人世的朋友们。

我将赍志前行,也要背着诸君遗愿上路,继续忍受时代的碾压,内心的挣扎。。。

那都不是事,坚守,是要付出鲜血,苦干和眼泪做代价的。无论做那一行,如果有传承的责任,请做到骨头缝里。

知乎用户 水水水水水水水 发表

说一个我的感觉吧,影片最后师傅死的时候,说死了给他吹四台就好,天明去了西安找自己曾经的师兄弟,一个手指断了,再也吹不了了,一个得了尘肺病,一直咳,估计也是吹不了的!所以最后就只有天明一个人在师傅坟前吹了这首曲子。

还有,我一般习惯看到影片后面的演职员表结束,还有一些赞助商的品牌也会这个时候播放。这部电影的片尾,是我见过最短的,感觉一分钟就完了,其他电影很多甚至上了十分钟。

知乎用户 Keardus 发表

百鸟朝凤——一个 “礼崩乐坏” 的图景

昨天刚刚看了《百鸟朝凤》,刷了一些影评,很多都是在讨论关于乐器或者是这部电影的质量;关于这两个问题,我并不是很专业,所以就谈些别的;而且之所以谈些别的,也是因为我认为这两个也并不是这部电影中最为重要的东西——在电影结束后的主创访谈环节,一位主创也提到,电影所要传达的并不仅是民乐的消亡,而更是配享百鸟朝凤这首曲子的价值观。对于这一点看法,我很赞同,而且如果让我用自己的看法来说这部电影所反映的价值观问题,那么直接而明确地讲,它反映的就是当下时代的 “礼崩乐坏”。

毫无疑问,中国古代的文明是以儒家为基底的;而儒家一项最基本的主张,就是 “礼乐教化”。那么什么是礼教、乐教呢?在儒家看来,“礼” 是反映了天道的基本社会规则,要奉行礼法,才能让人际的社会关系实现良好和谐的互动。但问题在于,如果不是贤人,那么是无法一上来就对其实现高度抽象和理性化的 “礼教” 的——这个道理很简单,我们教育小孩子,只能够通过一项项具体的事例来实现,而无法直接告诉他们一些最基本的道德原则,再让他们逐一适用。

礼教所指向的是理性的思考,而这是贤人才有的能力;但多数人毕竟只是普通人或者还没有成熟理性能力的人,而且为了社会的秩序,又不能够只去教化贤良,那么既然对多数人不能直接以礼教化,又该怎么办呢?儒家给出的答案,是乐教。

为什么是乐教?很简单,因为乐所指向的是人的情感,我们听了欢快的歌,心情会变得好起来,而听到了哀乐,人自然变得哀伤庄重;而不论贤不肖,人都有感情——只是程度的多少、表露的时机合适与否有区别罢了。既然人人都有,那么通过乐的引导,让人们相互理解感通,就能够把大家引导到更好的秩序当中,如此就通过乐教而渐进地实现了礼的秩序,让 “天下归仁”。所谓 “仁”,最为基本的意涵就是感通他人的能力——“麻木不仁” 这个词就很明显地表明了,仁的对立面,就是对他人的感受麻木、不了解,从而不仁也就会导致社会交往的失序。

所谓 “乐教”,当然是广义的乐教,它不仅仅包含音乐,而且也包括诗歌以及其他种种礼俗。孔子编《诗三百》,正是因为风、雅、颂就是各地的音乐歌谣,所以把这些用合乎仪礼的方式编辑起来,就能够促使乐教的良好实现,最终实现孔子礼治的理想。这一传统也一直延续到了后世,就到了今天,叶嘉莹先生也总会提到 “诗教” 的重要性:通过阅读吟诵诗歌,我们能够取得感通古人和我们的文明的能力。再比如说,就算是到了建国以后,试图大举移风易俗,推行新式葬礼,其中的一项重要手段也是推广了庄重肃穆的《哀乐》,以之取代了民间传统的吹打敲奏,从而配合用新式的追悼会、火葬来替代旧式摆灵堂、出殡土葬的过程。这种以乐教配礼教的做法,是千百年来一直延续下来的。

在这样的一个大背景下,我们再来看《百鸟朝凤》的故事,其所处于其中的历史脉络就再清楚不过了。在影片的开头阶段就提到,需要吹奏唢呐的场合,都是人生的大事:婚丧嫁娶、红白喜事;而在白事之中,又分为四台、八台和最高等级的百鸟朝凤。而且,唢呐匠在红白事中的作用,又是极端重要的,这也通过天鸣爸的邻居嘴里的话得到了体现:“焦三爷吹百鸟朝凤,坐在太师椅上,唢呐声一响,孝子贤孙黑压压跪倒一片,那神奇得很”。除了这个侧面的线索,唢呐匠的地位也在影片中有了直接的体现:在査老爷子的丧礼上,査家老少请焦三爷吹一曲百鸟朝凤,也是要全家恭敬地跪好,来请焦三爷的。

所以可见,在唢呐吹响的婚宴喜乐,或者葬礼丧乐的背后,是更大的礼俗秩序,唢呐匠的重要性并不完全在于,甚至完全不在于其音乐吹得有多么好、技艺多么华丽——如果太过华丽,甚至会成为孔子所批评的对象,就像 “郑风淫” 一样(所谓“淫”,意思是过度,而过度之所以不好,则是因为这将让人陷入过于极端的情绪当中,不利于良好社会秩序的实现)——而更是在于唢呐匠在这个仪礼秩序中的位置,以及他所体现的这个秩序本身(personification)。

焦三爷之所以受到尊重,不仅仅是因为他唢呐吹得好,而且也因为他能够起到在婚礼、葬礼中主持秩序的作用。在两场葬礼上,他分别阐明了为什么两位老村长配享和不配享百鸟朝凤的原因,而这种典礼上的演讲,又正是社会礼俗秩序不断的延续和再确认。可以想见,如果焦三爷不能清楚地辨明谁配享有四台、八台、百鸟朝凤等等不同级别的礼仪,那么他也就不能再有 “坐上太师椅” 这样的地位,而只能列席演奏者之一。在这个意义上,唢呐的声音高亢,引导各种乐器的演奏,正是唢呐匠用社会秩序引领各种成员的体现,在这个礼乐秩序中,唢呐匠就是主持整个仪轨的大家长,或者说是一种世俗仪式的大祭司。

影片的转折点,来自于游天鸣接班,焦三爷洗手不干。而游家班的第一场活,就面临了一个根本性的挑战:按照中国老式传统习俗办婚礼的家庭,居然也都不行接师礼了。如前所述,在每个重要仪式场合之中,唢呐匠之所以重要,正是因为他扮演了 “大祭司” 的地位,所以行接师礼,意义正是在于对其背后礼俗秩序的再确认。如果说是一场普通人家的婚礼,那么不行接师礼可以说是因为礼俗不周;如果说是一场新式婚礼,干脆不请唢呐班来吹奏,那么也只是说出现了一种新的礼乐形式,而不一定意味着原有礼俗秩序的彻底崩塌;但那一场婚礼,却又以完整的传统婚礼形式,以及时候大额的谢仪红包告诉了我们,不行接师礼,不是因为别的,而正是因为这样一个礼俗秩序已经不再被人承认了。换言之,也就是开始礼崩乐坏。

当然,天鸣可以搪塞师傅和自己,说那因为是自己的小学同学,所以不搞这么客气的一套也无所谓。但这种借口却又是严重有违礼俗秩序的:在儒家传统中,应有的秩序是 “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这除了说老子应该有老子的样儿,儿子应该有儿子的样儿以外,也提供了两种身份关系冲突之时应该怎么办的解决方案——如果儿子当了官,比爹的级别还高,或者干脆爹就只是一介平民,那么在朝堂之上,当爹的也得要给儿子作个揖,但回到家里来,儿子也还是得给老子乖乖地跪下磕头,简单来说,是要一码归一码,不能乱。所以,天鸣同学的婚礼这里,合适的做法,应当是不论如何,都要行这个接师礼,因为天鸣这里代表的不仅仅是他自己,而且是游家班的全体,以及整个礼俗本身;哪怕是私下里来再给老同学自罚三杯赔罪,这个理儿也不能乱。而游天鸣在这个节骨眼儿上没守住,认同了接师礼可以不再行,就等于原来的礼乐秩序已经彻底崩塌——如果一个祭司都不再认同自己所主持的仪式,那么这个东西还有谁会去相信?

如果说,礼崩乐坏的,只是原来的乡土礼俗,那么倒也没有什么,毕竟我们从五四新文化起,说要移风易俗,建立起新的文明生活方式,到今天也已经有一百年了——但这个前提是,我们要能够建立起来新的文化秩序。

但问题在于,是否有这样一个新的礼俗秩序建立起来了呢?我们在影片中看到,代替了唢呐班的,是西洋铜管乐队。通过声音大小、观众欢迎度和最后一场斗殴的三重比拼,唢呐班都完全地败下了阵来。但是唢呐班的败阵,并不就意味着西洋乐的胜利。我们去听西洋乐队的演奏就会发现,其所演奏的曲目并没有特殊的意涵,仅仅是为了热闹声音大的进行曲而已——但那个场合是给一位老人祝寿,对于这个大寿之时,难道不应该有一些特殊的典礼吗?再之后,上台的就是一个穿着豹纹短裙的大长腿美女来演唱流行歌曲。当然,从言论自由和各种方面来说,这并没有什么问题,甚至从观众的眼神里我们都可以看见,这是最受欢迎的节目。但其唯一存在的问题就是,这一个节目,放到老人的寿礼上来,是否合适?恐怕在任何的社会里,都找不出这样的一个道理吧。

从这个场景中,我们能看出来什么?那就是现在西洋乐器的引入,并没有伴随着其背后的一系列价值观一并进来(当然,我也并不是要说,引入了西方价值观就是好事),而只是作为了一个西洋景而已,只图一个热闹,图一个场面,而没有任何的价值依归。简单地,请乐队的人家不会再像老时候请唢呐匠奏一曲百鸟朝凤那样跪下来求人家——这也不是说,真的要跪下来磕头才是好,但至少总要有一些尊敬和认同在其中——让他换曲子,只需要再给指挥塞钱,甚至是往他脸上甩钱,就好了。

旧有的礼乐秩序已经崩塌,新的诗乐引进却并没有背后的秩序,人心没有对任何一种制度规则的认同和依归,而任由新老、真假祭司在城门楼子上游荡、卖艺、乞讨。如果这不是礼崩乐坏,那么恐怕再也没有什么能够诠释这个词了。

如果说吴天明导演很好地把握到了这个问题,那么不得不说,他给出来的解决方案——或者说是我认为是他给出来的解决方案,是很遗憾的。电影片末,游家班的最后一场活儿,演奏了百鸟朝凤,这除了让我们听到了等了一整场的曲子之外,更是让我们直接地看到了中国传统的价值观的体现:打日本鬼子——保家卫国,剿灭土匪——安定乡里,修水库——带着乡亲们安居乐业。我以为,导演的意思,就是需要我们寻找本土资源,重新复归千年以降的礼乐秩序,找到文明的基本价值根基。

但这可能吗?电影里最后一场戏的时间,大致是 1994、1995 年——天鸣 1982 年 13 岁的时候学徒,出师的时候那一场戏的日历写着 1992,而最后一场戏的时间是爹娘念叨他没二十四五了还没个媳妇。从那个时候到现在,也已经过去了二十年。改革开放的前二十年,已经天翻地覆如斯,何况已经又过去了二十年,老村长抗日打土匪、修水库接济乡里的那种价值观还能够完全适应现在的环境吗?

前段时间刚刚看完了吴晓波写的《激荡三十年》,上卷写了不少 80 年代的乡镇企业或者国企改制时候的企业家,读过以后很是唏嘘;而离《激荡三十年》这本书本身写就,时间也已经快要过去十年了,现在看下卷中提到的几位企业家,如今也已经有了更多的变故。现实激荡如此,礼崩乐坏的虚无局面,又怎么可能只是一个简单的田园牧歌式的怀旧乡愁方案能解决的呢?

P.S. 写这些东西,很多思考都是从吴飞老师写的《浮生取义》、《慎重追远 - 一个现代中国的童话》这些书、文中得到的看法与启发。但如文末所说,对于完全复归古代中国的 nostalgia,或者用苏力的话说,“寻找中国本土的法治资源”,我恐怕是不能完全认同的。不过,吴飞老师这些学者,还有吴天明导演这样的电影人,至少是很好地把握到了价值虚无这样的一个现代问题,我对《百鸟朝凤》这部电影写以上这些东西,能做到的也就是以自己所想,把以上问题勾连起来,更好地呈现这个问题吧。

知乎用户 汲黯​ 发表

好片。

答主不懂电影,仅仅谈谈观影感受

从半个月前开始关注这片,6 号终于上映了,整个城市只有三家电影院播此片,每天排一场,时间都在上午九十点

后天要交论文,昨儿晚上为了今天能良心十足的看电影还熬夜写了写论文。早上八点起床,八点半出门去看一场九点半的电影,没有任何其他一场电影能让我这么早从床上爬起来,真的

影院是第一次去,很大的影厅只有我和我的小伙伴,加上前面的那个看起来有点酷的小哥。叫个人大早来看个这类型的片挺难的,叽叽喳喳半天想起来还有个电影发烧的小伙伴

正文:

电影场景画面桥段贴合实际

故事是个老故事,前面有回答提到说第四代的风格。我不懂电影,但是能看出来,是个认真的片,每一个画面,场景,情节,都是厚重,是深情

你可曾有过看着父亲为了自己去求人的狼狈不堪的模样?

你可曾听到父亲私下里对别人吹嘘自己的优秀因此下定决心争口气?

你可能体会不被选择的孤单无助,拎着行李一个人盲目的游荡?

你可曾有坚守的东西,却不断的被质疑被嘲笑幼稚不切实际?

看过太多故事,说这样不切实际的坚守最后都有了圆满的结局,最后最后获得了别人的认可

然而事实上不是的,有的坚守随着自己慢慢长大渐渐忘却了,有的没忘记却再也不敢向旁人提起,大多是没什么结局的

百鸟朝凤的结尾就是这样的现实

结尾不是一个青年为了维护唢呐传统坚持奋斗获得成功的故事,这部电影没给我们带来一个结尾,只是带来一个问题。游天鸣寻人无果,来到焦师傅坟前为他吹一曲百鸟朝凤,这曲子是后人为悼念先人德品而奏,为那活着的众人能悼念先人,铭记先人而奏

然而结尾,只有游天鸣一人

没有观众

谁来悼念

整场电影断断续续哭了两三场,第一场在天鸣回来看师傅,焦师傅喝醉酒喜集而奏的那一曲,似疯似癫,似傻似痴,吹罢倒地便睡。不由得佩服导演,佩服演员,看到这一场的淋漓尽致才懂得,唢呐不是吹给别人听的,是吹给自己听的。

第二场在焦师傅为火庄庄主吹百鸟朝凤,血从唢呐里滴出来,一滴一滴,汇成一道

弟三场从天鸣立在坟前开始,哭到最后,哭到片子放完,工作人员来打扫卫生,也要把片尾看完也不愿走

那挺酷的小哥也没走,不知道哭了没有

坟前的时候又回放了三爷喝醉吹唢呐的那一幕,顿时整个人开始哭出声来,再也抑制不住

坟前,他坐在太师椅上,看着天鸣,罢了欣慰也心安,其身头也不回的走了,一直往前走,再也不回。

回想着又有点想哭,我并不是一个爱哭的人,也很少为电影哭

小时候,还在老家住,屋子面对的就是一大片的田野和树林 我记得有个傍晚,天色昏暗,也许是个秋天,有些凉。远远的树林里传来悲凄的唢呐声,映着林子有些空旷之声,远远的传来,我坐在院子里,听愣了,忽然整个人就空了,什么也不想,也不做,就听着那唢呐

过了那么多年,这个场景一直记着

也许记忆有修饰的作用,让它更加美化,可是我仍然相信那种感受,到心底的那种感受

后来跟朋友提起,她说有情怀赶大早来看这片子,又那么酷的小哥不多见啊,你应该去要号码。

想想也是。

然而没有后悔药。

以上

知乎用户 芥末 发表

看到这个问题好久,一直懒的来回答,恰好前两天在和朋友讨论了下这个问题,感觉稍微整理下就能出篇文章,本着物尽其用的想法,来简单写一下。

影片的故事大家都知道 再此也不做赘述,总的来讲,这部片子算是一部中庸之作,导演想要表达的东西 大概就是传统文化在受到外来文化冲击下的没落,以及手艺匠人在时代下的坚持,这种关于文化壁垒的东西,不知道出现过多少事例,虽说影片有特别多的问题,甚至主旨都有些模糊和混乱,但放在当今华语片市场,依旧算是一股清流

这部片子的上映得益于吴天明的死亡,票房暴涨得益于方励的下跪,我算是公映第一天看的片子,然后没几天方励下跪,我便被这个举动恶心的不得了,如果我看之前他下跪了,我是不会去看这部片子的;这个问题,包括片中有一段唢呐和洋乐器争斗的那一段,其实都在揭露一个问题,就是在国内这个艺术院线不成熟,难出头的情况,艺术片究竟要不要走商业院线,这其实算是个悖论。

这个问题结合当今市场和影片内容,还算是挺有意思的

回到影片,影片特别大的一个问题在于灵魂的缺失,我不知道为什么,中国从古至今有那么多手艺人,有那么多文化,可是我却没怎么感觉到有多少人是真正热爱自己手里这门手艺的,放到影片里,我勉强感觉到焦师傅算是对唢呐有爱的,这是因为酒后给 游 吹的那首曲,但其余几人,完全是把这门手艺当作吃饭的工具,我总觉得 艺术是纯粹的,这可能是我的偏见,但实际情况的确是 所有伟大的艺术家 几乎都是能够生活无忧的

如果你仔细回想,你会发现,游天明其实自始至终没有表现出对唢呐的热爱,学习是因为父亲,坚持是因为父亲和师傅,游天明其实一直都是被推着前进,影片中有特别有意思的一幕:游天明好几个师兄都不想继续吹了,游在家呆着,父亲也不着急,直到师傅来了,父亲才改变态度,游一言不发的跟着师傅去找各位师兄来帮忙;游天明由天命,一味的被外力推动,坚守着自己都不知道是否应该坚守的誓言,真真切切是个可怜人。

还有一幕特别有意思,就是前文提到的和洋乐器争斗的那一段,这一幕其实根本不应该出现,因为我觉得导演根本不热爱这个行当,这个行当不管在现实还是在戏中都已没落,影片大可不必出现这种为了尊严争斗的片段,我仔细想了下,导演大概是想强行拉出一个小高潮来,因为 首先片中多次提出 很多人不理解 游 为什么要继续吹唢呐,游 对唢呐是没有爱的,但是 焦 有,争斗这一段可以看做是一个情感的宣泄口,因为之前的十几分钟影片都在说唢呐的没落,但这种情绪并没有一个非常明确的原因与对象,直到这一段争斗才爆发出来,这一段既表明了 焦 的心痛,又算是影片想要进军商业片的一种决心和表示,但总而言之,这里是不应该出现的,表现一个一路到底而无人帮助的艺术行业,其实更有意思

大体就是这样,我对这个片子的综合评分大概是六七分,主观意识模糊,不够纯粹,都是缺点

以上

希望中国电影越来越好

知乎用户 楼上长得美 发表

↓↓↓

应该组织文化局领导们集体去看~!

======

导演也是《飞越老人院》里面那位心怀梦想 同时尽一切所能帮助别人实现梦想的人啊

======

2016.5.10

知乎用户 萧愿愿 i 发表

大家注意到了吗?老人的寿礼上,对联上的字是 “寿比南山不老鬆”。

这是个关于唢呐的故事,又不单单是关于唢呐的故事。我泪点低,看过的 99% 的电影都能让我流泪。可这一部,好沉重。

很久以前,钱跟地位没有那么密切的联系。所以人能安稳安静地做自己该做的事。先生就教书,医生就救人;他们不像商人赚那样多的钱,可依旧受人尊敬。

我也想传承些什么啊,可我是生在风里本就无根的飞絮,我连被众人可怜的石缝里的秋草都羡慕。

在知乎看到一片不屑。

你们说的都对,该消亡的迟早会消亡。可是怎么没有人到医院跟医生说: 大夫,别救了,反正他们是要死的。怎么没有人去动物保护协会,跟动物保护者说: 别救了,你们没看它们快灭绝了吗?

我庆幸我的大学在放映厅排了这部电影,我庆幸 200 人的放映厅里坐下了超过一半的人。我庆幸,即使前半场放映厅笑声不断,最后留下来看完演职员表的人,只第三排的我,就看见了十几个。

人类还在,文化就不死。

你们尽管不屑,年轻人里自有人支持,有人传承。

梧桐被砍了,我知道会有新的长出来。

知乎用户 萌马乔治 发表

以我的经验来看

又有一大波吹情怀,吹导演经历、贡献

但就是不谈电影内容的评论。

知乎用户 清风中的刀光 发表

低级粉还是高级黑:评《百鸟朝凤》

正如《一代宗师》中叶问所说:别跟我说你功夫有多深,师父有多厉害,门派有多少深奥。功夫,两个字,一横一坚;错的,躺下喽,站着的才有资格说话。简单地说,功夫,首先要能够把人打倒在地,然后才有说服力。影片中的叶问一出场就把众多壮汉打得落花流水,所以,接下来才有资格站着说话,讲的道理才是令人信服的道理,而不是装腔作势。

同样道理,唢呐,首先要动听,然后才谈得上别的。反过来说,如果呕哑嘲哳难为听,又有什么资格抱怨不为人所接受呢,也就更谈不上什么文化、传统,云云。从这个意义上说,影片最大的败笔就在于没有正面表现唢呐的吹奏效果,而只是一味地抱怨唢呐越来越遭遇冷落;甚至连最应该正面表现的百鸟朝凤也只是以普通苦情戏的形式草草收场。难道仅仅是因为唢呐由来已久,或者说在过去受到欢迎、尊重,就必须一直都这样吗?

金庄查村长葬礼上,焦三爷因为查村长德行有问题而不肯吹奏百鸟朝凤,貌似彰显唢呐的文化公信力,但是,恰恰暴露出尴尬的唢呐悖论:如果唢呐的文化公信力真的足够强,那么,查村长为什么能够在四十年时间里肆无忌惮?所以,唢呐在过去的意义也是似是而非;焦三爷所谓过去唢呐匠面前孝子贤孙跪倒一大片,云云,也只是徒有形式的过场而已。简单地说,对于唢呐而言,过去和现在可能在本质上没有什么不同,只是过去比现在多了一个过场而已,从而误导焦三爷等唢呐匠形成莫名其妙的虚荣心。执此而论,焦三爷的抱怨到底在多大程度上是基于对唢呐的挚爱,又有多少是因为虚荣心在作怪呢?

蓝玉在唢呐方面的悟性是所有同门中最高,连焦三爷都不得不承认,而且,入门不久就跟随焦三爷外出见识世面,却还是难以继承焦三爷衣钵。焦三爷选择游天鸣真的是因为游天鸣对自己的父亲充满孝心?还是因为游天鸣对自己的师父更加顺从?甚至是因为游天鸣堂伯游树华是土庄村长?后来的事实是,游天鸣只知道墨守成规,难以作为,而蓝玉却善于变通,敢闯敢干,终于能够有一番作为。所以,游家班的没落就不只是因为唢呐不为人所接受的环境,作为班主的游天鸣、选择游天鸣的焦三爷都难辞其咎,还有就是唢呐匠圈子难以言说的游戏规则。

影片最后以游天鸣在焦三爷坟墓前的坚守而落下帷幕,却没有回答唢呐以后会怎样的问题。事实上,道理很简单,唢呐过去被接受就是因为满足过去人们的审美需要,那么,以后要被接受,当然也要满足以后人们的审美需要。所以,游天鸣真正要面对的恰恰是最普通的人们。

知乎用户 果儿 发表

讲真,我不是传统文化的追寻者,我是一俗人,也没什么大爱好,我不懂电影制作什么配音拍摄手法… 可我自己去看了这个电影。

我是农村出来的孩子。这个电影好多方面也让我想起童年的事,看到一半我觉得比起其他导演,这个导演展示的东西很直白。我是个不大聪明的人,看别的电影需要再看一遍别人的点评分析我才知道—哦,原来是这个意思。可是这个电影我看了—不费脑子。

你看我这么俗气的人,大概是钢琴小提琴听的少,我听唢呐的声音听的特别悲伤… 我想起好多事… 我觉得唢呐把我心底的悲伤都吹出来了

哦,我觉得焦爷像我父亲,固执倔脾气的父亲。我想起父亲的一生,我想念父亲。

我喜欢这个电影,别的电影让我欢喜让我悲伤是因为他电影本身,而不是因为我想到我自己。

知乎用户 倾倒的壶 发表

百鸟朝凤,最大的问题,没有百鸟,也没有凤凰。

我作为电影爱好者,自认看过的电影也不算少,恕我浅薄,我印象里没有一部电影,讲乐师讲乐器的电影里不讲音乐的,没有一部。

这部算是开天辟地了,独一份,不讲音乐。

这部音乐不及格,没有唢呐的配乐,唢呐一吹,吹出了管弦乐。

你可以想象功夫片的配乐是印度歌舞吗?

所谓的最后所谓的百鸟朝凤,百鸟在哪里?凤凰在哪里?不能说师傅出吐血了,这事就管弦乐糊弄过去了吧?

导演我很敬重的,当年他的一部变脸作品,深深影响了我的童年。但当年的他会同意用面具魔术代替变脸艺术,来讲述一个关于变脸这个故事吗?恕我不能认同。

知乎用户 张雍​ 发表

失落的乐声——评电影《百鸟朝凤》

张雍

电影《百鸟朝凤》里的唢呐,在无双镇曾经有着至高无上的地位和荣耀。所以,天鸣的父亲会因为天鸣被焦三收下为徒感到骄傲。而那时的焦三,也拥有着拒绝表演《百鸟朝凤》的 “机会” 和“权力”。

如果说故事的前半段主要讲了唢呐的风光,那么后半段里唢呐的 “命运” 则一下子跌落谷底。而这个转折点,则被电影编导设置在了无双镇的唢呐技艺由 “焦家班” 转到了“游家班”。

当游家班的大部分人都已无意于吹唢呐的时候,是焦三带着天鸣去挨家挨户地找人。等勉强凑齐了一个小队伍以后,在葬礼上,作为班主的天鸣却因为发烧而无力表演《百鸟朝凤》。见到此情此景,焦三决定替徒弟表演,然而还没有表演完,焦三的身体也顶不住了,口吐着鲜血。

在这一个段落的叙事里,“疾病” 出现了两次。不管是天鸣突如其来的发烧,还是焦三的吐血,实际上都不单纯关于生理的疾病,而是指向了这对儿师徒在现实生活里所遭遇的困境,指向了唢呐所遭遇的凄惨命运。

对于天鸣而言,他已经没有信心去重振游家班,甚至难以阻止其每况日下的境遇。与此同时,他还要承担着生活的重压。而对于焦三来说,他眼睁睁地看着唢呐的式微,看着徒弟们不得已放弃唢呐而去讨生活,他却无能为力。

纵观曾经 “焦家班”,如今“游家班” 的众人,在 “背离” 唢呐以后,似乎同样遭受了 “疾病” 的困扰。当他们从乡村走向城市,有人失去了手指,有人得了尘肺病。在疾病的笼罩之下,他们也许再也没有能力重拾唢呐了。

值得反思的是,他们应该为自己 “背离” 唢呐而遭到惩罚吗?答案显然是否定的,因为在这些唢呐匠选择放弃唢呐之前,他们和 “离口不离手” 的唢呐已经被无双镇的众人放弃了。

尽管电影里出现的唢呐 “对决” 西洋乐的场景,显得颇为符号化,但的确直观地将唢呐的处境直白地展示了出来。值得注意的是,在电影的语境里,唢呐不是被另一种文化所打败,而是被新奇所打败、被庸俗所打败。

从某种角度来说,放弃了唢呐的无双镇的村民们,又何尝不是生了病——关于精神的一场疾病。

尾声,焦三走了。在他的墓前,徒弟天鸣奉上一曲《百鸟朝凤》——他在用他所能想到的最高的规格,去送别师父焦三最后一程。当然,这首曲子,他也是吹给自己听。

张雍

2022 年 6 月 23 日

知乎用户 小鼠 发表

今天刚看了《百鸟朝凤》,前面很多答案说的很充分了,我本人从片子里看出了国产电影久违了的感觉。不浮华,不急躁,不急功近利,不卑不亢。

在如今的市场环境下,中国电影(且不仅仅是电影)正如片中的唢呐艺术一般,走向了末世。没人再愿意传承那些纯粹的精神,而是臣服于金钱,败给了现实。

这部电影像是浓烈的山珍海味(香精勾兑居多)中的一缕清香,让观众的心再次平静下来。一个传统的艺术家,一门传统的手艺,用一个传统的故事讲述了一个传统艺术家,一门传统手艺的一个传统故事。影片就像导演本人的自传一样,处处表达出导演对现状的无奈。在这个声光电高度发达,拍摄技巧花样翻新,大牌明星层出不穷的时代,又有谁会去欣赏那些过了时的故事,过了时的音乐,平淡无奇的镜头,默默无闻的演员?

哦,还有一个倔强,“死不悔改” 的 “过时导演”。

在当代,《百鸟朝凤》算是部伟大的电影吗?

还不够伟大

在当代《百鸟朝凤》算是件伟大的艺术品吗?

毋庸置疑

即便有再多的技巧与手段,决定一件作品艺术成就的,还是精神内核,百鸟朝凤,只给配得上它的人演奏,电影亦如此。有的人看表象,有的人看到的是作者的心意。

影片末尾,焦三爷的坟前,天鸣孤独地演奏着。传说中最高规格,场面最为震撼的 “百鸟朝凤” 终究也没能完美地呈现过哪怕一次。

我希望我们的电影不要也变成这样。

吴先生走好

最简单好用的 VPS,没有之一,注册立得 100 美金
comments powered by Disqus

See Also

江同志是如何挽救一部经典电影的?

收录于合集 #江同志 2个 我在媒体和互联网公司工作多年。有一个体会,领导的格局、审美、以及能力,很大程度上决定了部门(或者公司)的发展上限。 一个优秀的领导,能够人尽其才,优秀的人不会被埋没;也能带领团队向正确的路上走,不至于偏离轨道;也 …

请不要这样对待杨德昌的电影

近日导筒在后台收到投稿,国内流媒体腾讯上线导演杨德昌长片首作《海滩的一天》时,将原片的166分钟删成了53分钟,整整删除110分钟内容,有影迷表示“简直是将正片删成了预告片”;另一家流媒体爱奇艺上线版本为159分钟,也略有删减,此外上线版本 …

豆瓣电影“标签”功能被全部关闭

‍‍ 今日有不少影迷发现,豆瓣已将豆瓣电影,豆瓣读书等板块的“标签”功能全部关闭,豆瓣音乐的标签功能暂时正常,此举疑似是受到12日开始,关于个别红色电影被打上“谎言”等标签的议论的影响。 据了解,豆瓣电影中影片的标签可由用户在标记“想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