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调查记者变少许多?

使用CN2/CN2GIA顶级线路,支持Shadowsocks/V2ray科学上网,支持支付宝付款,每月仅需 5 美元
## 加入品葱精选 Telegram Channel ##

知乎用户 新传觅小游​ 发表

唐山烧烤店打人事件,一波未平一波又起:贵州电视台记者张巍瀚前往唐山采访时遭遇暴力扣押一事也再度让舆论哗然。

根据记者张巍瀚的讲述,唐山事件发生后,他以电视台记者的身份从贵阳前往唐山准备对唐山事件进行采访,但接下来的遭遇让人意想不到:

手持核酸阴性报告却无法从车站出站,理由是未进行提前 48 小时的报备;终于设法出站后在烧烤店进行采访报道时却被当地警方带走调查;被带回派出所后,遭遇辱骂与暴力扣押,被搂住脖子按着头在地上跪着,双手反扣在身后搜身;做完二次笔录时,要求记者打开手机检查微信聊天记录……

就在记者张巍瀚自述的遭遇让不少网友大感震惊、不寒而栗之时,湖北民族大学柳倩月教授在网络上对此事发表的一番言论更让新闻界感到震惊!(以下为柳倩月教授言论摘录)

“在任何情况下,跨省区采访,首先应该主动向目的地主管部门报备”
“在央视记者还没现身的特殊情况下,某地方台记者您去敏感区域搞暗访,被扣查…… 不反思一下自己也存在问题吗”
“记者采访一般都有随行工作人员”
“记者也应该有些大局意识…… 不该在唐山处于危机重重的时候,因为自己的言论来加深矛盾”
“记者不报备就自行进入…… 警方当然会将他视为怀疑对象,这就是不报备的后果。”
“所以为了完成工作任务,他应该‘忍’这 48 小时…… 这个记者得要我这种高人来教一教他!”


新闻跨省区采访,需要主动报备吗?

媒体的一项重要的社会职能就是代表公众进行舆论监督,而异地监督本就是常见的舆论监督形式之一。

甚至在通常情况下,“异地监督” 反而更具监督效力,原因为何?因为我国媒体特殊的管理原则:“属地管理原则”。

所谓属地管理原则,指的是各级媒体要接受当地主管主办单位和有关新闻管理部门(比如宣传部、网信部门等)的业务统筹指导和宏观管理。

无庸讳言,这样的新闻体制形成的弊端之一:就是当地的重大负面新闻事件,当地的媒体反而不容易参与报道。

那怎么办呢?这时外地媒体因为不归当地行政部门管辖,反而能更好地行使舆论监督权。这样也使得媒体的 “异地监督” 成为冲破地方保护主义禁锢的常见方式,具有非常好的可行性和非常重要的必要性。

而跨省区采访,在新闻界,不管是学界还是业界,从未有过 “主动报备” 之说,目前更找不到任何法律法规或条例有相关的规定。而且即使有的地方政府部门制定了所谓的采访需要提前报备的规定。

而《新闻记者证管理办法》第五条明确规定:“各级人民政府及其职能部门,工作人员应为合法的新闻采访活动提供必要的便利和保障。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干扰、阻挠新闻机构及其新闻记者合法的采访活动。

“现场是新闻的灵魂,真实是新闻的生命”,在关乎民生利益的重大社会事件中,记者有实地采访、及时进行舆论监督的义务。如果舆论监督如果都需 “主动报备”,谈何监督?如何监督?为谁监督?所谓的“主动报备” 是将本来畸形的采编流程视为正常流程,如此一来,“监督效力”必然荡然无存,这才是新闻业乃至社会的悲哀。


舆论监督不是表演作秀,到达现场才能抵达真相

“在央视记者还没现身的特殊情况下,某地方台记者您去敏感区域搞暗访,被扣查…… 不反思一下自己也存在问题吗。” 柳倩月教授的这一番表达,不仅逻辑荒诞、媚态尽出,而且暴露了其对记者采访权性质的误解:新闻采访权不是公权力,新闻记者的采访不是 “执行公务”

基于记者和新闻媒体之间的雇佣关系,记者所行使的采访权实际上是新闻媒体的社会权力。社会权力复归于社会,还权于民,是现代国家民主化发展和人类社会的历史总趋势。

**记者的采访权不是行政、司法和其他权力组织赋予的,因而这些权力组织也无权剥夺记者的采访权。**但是有些行政、司法或其他权力组织,出于维护必要的社会活动秩序,对采访活动拥有管理权。

例如国家新闻出版总署负责颁发记者证和记者的培训,是在行使其对传媒行业的管理权。但是,**这些属于管理范畴的权力对所有传媒和记者均一视同仁,**权力组织不得利用手中的管理权,限制具体的传媒或记者的采访,除非传媒或记者触犯法律。

因此,不存在 “央视记者都没现身”,而地方记者前去采访的 “僭越”。不管是央视记者还是地方记者,权力组织均对传媒或记者应有同等的对待。

记者不是国家机关的公务员,采访是一种职业工作,而不是国家赋予的行政权力,而是一项延伸公民实现知情权和监督权的权利,是人民赋予的,始终为人民服务。

舆论监督是媒体的重要社会职能而不是社会官僚作秀的表演。柳倩月教授此种言论不怪有网友调侃这是对央视的 “高级黑”。


尴尬的新闻界:中国调查记者的凋零

回看记者张巍瀚的遭遇,似乎能窥见一种新闻界不得不面对的尴尬局面:调查记者的处境令人堪忧

以满足公众知情权和舆论监督权为目的,记者亲自去往实地调查重大案件,行使采访权,但在途中却遭遇暴力扣押、污名辱骂,甚至威胁到记者的人身安全。

张志安教授等在 2017 年《新媒体环境下中国调查记者行业生态变化报告》中指出,针对中国内地调查记者行业的第二次全国性普查,与六年前进行的首次调查结果进行比较后发现:调查记者行业面临严重的人才流失趋势,传统媒体调查记者从业人数下降幅度高达 58%

据他核实,当时国内仅余 175 名调查记者。与 2011 年首次调查的 334 人相比,人数几乎被腰斩。那一年,国内持证记者人数超过 22.8 万人。这意味着每 1300 位中国记者中,平均只有一个调查记者。

调查记者的职业认同感显著下降,对国内媒体作为 “理想媒体” 的评价总体不高,来自组织外行政控制和组织内主管领导方面的压力降低了调查记者的工作自主性

此外,再加上新媒体时代下,传统媒体记者普遍收入下降,成为被裁撤的主要对象;原生态写作和去中心化传播使得娱乐化和碎片化信息填满公众的生活,使得深度报道出现在公众视野的概率越来越小;交叉夹杂信息干扰调查报道……. 中国调查记者存在凋零趋势的隐忧。

说到底,保护调查记者就是保护公民知情权和舆论监督权,而如何改善调查记者现状,保障记者采访权,成为了当下的媒体工作者乃至各部门需要共同思考的问题。

唐山警方的一句 “你还是电视台记者,你太没素质太没文化了”,或许是这个时代下新闻调查记者的一个尴尬、无奈又略带嘲讽的注脚。


作者丨驯龙女孩

编审丨侧影 &

@下岭

参考文献

新传学苑《某文学与传媒学院教授被骂新闻传播学界的耻辱背后:弄清楚新闻采访权或许更重要!》

学术会议资讯《柳倩月教授言论引热议,本人及校方回应》

人民日报《新闻工作者采访权不容侵犯》

张志安 曹艳辉《新媒体环境下中国调查记者行业生态变化报告》

程洁《新媒体时代调查记者的困境与发展前景探究》

知乎用户 莹毛毛 发表

贴一下我最尊敬的前辈,中国最好的特稿写作者(没有之一)

@李海鹏

先生的微博。

手机截屏有限,全文在这里:

「看到说调查记者只剩下 130 人,提供数据的是很专业的业内人,不过我猜没剩这么多,剩下的大概也想转行。支持一个人去做调查记者的,不是钱,是被尊重感、荣誉感,是真相至上的信念,还有一个,就是这个人可以感觉自己很酷。以前南方周末有个同事,去青海甘肃之类的地方采访,回到广州,还保留着一腿的泥巴走来走去。你说这很刻奇,挺巨婴,我还说这很二逼呢,这都对,但是重要的是他感觉自己做过了很酷的事,他希望展现这一点。一个调查记者,前往贫瘠苦难之地,做困难的工作,他是新闻业这座灯塔上的一束微光,同时他也是一个探险者,一个有魅力的人,正是这种自我幻想,以及了虽然不多但总算还有的来自陌生人甚至异性的同样的幻想,支撑了全球的调查记者们。很多年前,南方周末自己的广告就是一张占满了泥巴的靴子,样子像梵高的 “农鞋”,除了说我们扎根于现实,我们在泥泞中走遍大地之外,它还在说我们很酷。在当年,“阳光打在你的脸上,温暖留在我们心头” 是酷的,“国脉民瘼,江湖庙堂”是酷的,所以这一类好的媒体才可以在最好的学校吸纳最好的人才,做出令人印象深刻的报道。那时也不会有同业者做单一判断,比如《故事会》说我流量高,流量低的都不行,或者时尚杂志说,我广告高,广告低的都是垃圾。没那么说的。这一切都有一个前提,就是在整体上社会认为 “酷” 这件事是很酷的。

今天的社会癌症是什么呢,我觉得是大家都退化了,不想酷了。老不是一天变老的。钳制不说了,它的力量都知道。新浪新闻、搜狐新闻、网易新闻,后来是今日头条,它们像吸血蝙蝠一样趴在新闻业的脖子上,持续了十几年。著作权保护法,什么都没做。你也可以说,所有人,在这几十年中几乎什么都没做。移动互联网时代与娱乐时代的叠加,又让碎片化式的欢愉浪潮,淹没了阅读时代,共鸣淹没了获知,情绪淹没了理性,轻浮淹没了耐心。这一切都像发生在一个 5 岁小孩身上,他退化的部分取代了积极的部分。因为某些原因他放下了玩具枪,离开了他建造了一半的堡垒,在角落里蜷缩起来,开始吃手。看上去在未来一些年里他打算就这么做了。他感到非常安全、舒适。他失去的只是变酷的可能而已。

今天你已经没办法用 “酷” 来形容任何名人,马云、马化腾、杨幂,等等,没有酷的人了。今天也没有酷的行业,互联网也从酷的代名词,变成了傻的同义词。“酷” 这个概念消失了。在新闻业的繁荣年代,年轻的大众选出的偶像是李宇春。重要的人们因为酷而欣赏她。还记得人们为她做了什么吗?很酷的一件事,投票。今天,情况变得截然相反相反。无数的年轻娱乐粉,姿态竟像些父母。在屡屡赞美娱乐偶像们 “情商高” 之时,他们意识不到自己说的是,看,他多么不酷。

所以我们并不感到痛惜。我们失去了新闻业与调查记者们,失去了部分真相,失去了部分真实的世界,也没什么感触。在今天的生活里它们并不重要。你说奶头乐也好,娱乐至死也好,麻痹也好,怯懦也好,甚至你说养猪场也好,重要的是我们感觉很安全、舒适,避免了挑战,我们很愉快。肯定和欣赏一个人一件事很酷,很勇敢,很少数派的年代是有过,把逆流而上视为一种性感的年代是有过,但那都过去了。所以我们并没有真的损失什么。你只能损失掉你珍视的事物,只能损失掉你曾竭力捍卫的事物,你不可能损失掉你配不上的事物。」

知乎用户 海棠​ 发表

因为我们刚落地或者刚出门,某令就已经下来了。

因为我们采访的时候被发现是记者,会进局子,除了被扣着几小时不能走,还可能手机被直接刷机。

因为我们跑得跟狗一样狼狈,穷得比狗还不如。

因为我们辛辛苦苦试图还原事故遇难者名单,会被说吃人血馒头;收到命令不能写,又会被骂集体失声。

没人上赶着犯贱,就算有,也不可能一直犯贱

知乎用户 Magrya 发表

情况远比我们想象的糟糕,当然也有可能比我们想象的要更有希望。

消失的那些调查记者有可能已经转行,也有可能,去了另一个地方战斗

首先需要了解什么是调查记者

这一概念实在是非常值得推敲的,中国也没有什么调查记者注册系统,这个数字 175 来源于 **《新媒体环境下调查记者行业生态变化报告》**作者 张志安 曹艳辉, 发表于 2017 年

《现代传播 (中国传媒大学学报)》, 2017(11):27-33, 这份报告对调查记者的定义是这样的

![](data:image/svg+xml;utf8,)

其次,我们需要正确面对 “175” 这个数字

这个数字来源于 上文提到得**《新媒体环境下调查记者行业生态变化报告》**

《现代传播 (中国传媒大学学报)》, 2017(11):27-33

新媒体环境下中国调查记者行业生态变化报告_百度学术

豆瓣原文扫描版 https://www.douban.com/note/671362574/

虽然报告指出此次调查是一次普查性调查,但是如果阅读了调查的实施步骤的话,我们仍然需要注意的是 175 的调查人数并不等同于全部中国调查记者的人数。

![](data:image/svg+xml;utf8,)

为什么呢?

第一,数据来源的参考性有待商榷

这不是张志安老师第一次对调查记者的生态进行研究了,在 2011 年 6 月份的时候,张老师与香港城市大学的另一位老师也做了一份调查报告,一共联系到 334 名记者,成功调查 259 名。

![](data:image/svg+xml;utf8,)

而 2017 年的这一份报告的调查记者的统计方式其实在很大成都上是基于 2011 年的数据库,在此基础上只加入了 11 家新媒体。

![](data:image/svg+xml;utf8,)

其实在 2011 年的采集样本中,研究者们收集的就只有报纸和杂志的调查记者,

那么那些消失了的 129 名传统媒体的调查记者有可能去了哪里呢?转行,或者去了另一个地方战斗

数据来源 r/saraba1st - 张志安《新媒体环境下调查记者行业生态变化报告》

(详细内容未考)

第二,被低估的新媒体

也许我们可以默认 2011 年前后新媒体发展的规模在中国媒体行业不值一提,但是 2017 年却不是这样。

在 2017 年的文章里涉及到了 43 位非传统媒体,占总体受访人数 175 的 24.6%,而 2011 年的报告中只有报纸杂志。首先我们可以知道这两次的受访对象虽然 “调查记者” 的定义是一样的,但是,是不能不考虑差异就直接拿来进行纵向比较的,其次,根据**《2016 中国记者职业生存状态与工作习惯》调查报告** 显示 (抽样)中国新媒体的从业人数至少是 37.3%,这其中还没有包括电视媒体。所以 2017 年的这次调查不能算做严格意义上的普查,也不能算作是科学的抽样调查

《2016 中国记者职业生存状态与工作习惯》调查报告(附万字白皮书) - 蓝媒汇

其实我们也可以看到,近些年来在众多新闻事件出来之后,幼儿园,疫苗,毒奶粉,XXXX,传统媒体受制于各种体制和章程的限制,最自由,最积极,最及时发声的往往都是新媒体,虽然 404 无处不在,但是众多微信公众号,众多新闻长截图,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对真相和真理的追求和渴望从来没有熄灭!

作为普通人,我们可以不去计较一些什么调查记者的名号和定义。但是那些激励这每一个调查记者的择业动机却是我们每一个普通人都有的,我们的每一次回复和转发,每一次不默认,不认命都是永远也不会熄灭的真理之火。

真正的调查记者远远不止 175 名,就算真的只有 175 名,那么他们是火炬,我们是火种,我们每一次对真相的求索都是在发出自己的光亮,都是对无边黑暗的抵抗。

愿中国青年都摆脱冷气,只是向上走,不必听自暴自弃者流的话。能做事的做事,能发声的发声。有一分热,发一分光,就令萤火一般,也可以在黑暗里发一点光,不必等候炬火。
此后如竟没有炬火:我便是唯一的光。倘若有了炬火,出了太阳,我们自然心悦诚服的消失,不但毫无不平,而且还要随喜,赞美这炬火或太阳;因为他照了人类,连我都在内。

-— 鲁迅 (1919)随感录四十一,新青年, 6(1).

(答主非常尊重以及敬佩各位前辈为中国媒体人发声以及给予中国媒体人的关注,有很多的老师都为中国媒体人的生态研究付出了很多,社会调查实属不易,对于资金以及人力物力的要求非常高,而人文科学申请经费非常困难,希望大家在引用和传播的时候,都能正确地解读数据,不要让标题党无良媒体给广大学者招黑,张老师的两次研究吸引了大量的社会流量,让更多的人来关注中国媒体人,尤其是调查记者,但是张老师本人以及他的文章从来没有说过中国调查记者只有 175 人,请大家

慎重恐慌

知乎用户 新传觅小游​ 发表

唐山烧烤店打人事件,一波未平一波又起:贵州电视台记者张巍瀚前往唐山采访时遭遇暴力扣押一事也再度让舆论哗然。

根据记者张巍瀚的讲述,唐山事件发生后,他以电视台记者的身份从贵阳前往唐山准备对唐山事件进行采访,但接下来的遭遇让人意想不到:

手持核酸阴性报告却无法从车站出站,理由是未进行提前 48 小时的报备;终于设法出站后在烧烤店进行采访报道时却被当地警方带走调查;被带回派出所后,遭遇辱骂与暴力扣押,被搂住脖子按着头在地上跪着,双手反扣在身后搜身;做完二次笔录时,要求记者打开手机检查微信聊天记录……

就在记者张巍瀚自述的遭遇让不少网友大感震惊、不寒而栗之时,湖北民族大学柳倩月教授在网络上对此事发表的一番言论更让新闻界感到震惊!(以下为柳倩月教授言论摘录)

“在任何情况下,跨省区采访,首先应该主动向目的地主管部门报备”
“在央视记者还没现身的特殊情况下,某地方台记者您去敏感区域搞暗访,被扣查…… 不反思一下自己也存在问题吗”
“记者采访一般都有随行工作人员”
“记者也应该有些大局意识…… 不该在唐山处于危机重重的时候,因为自己的言论来加深矛盾”
“记者不报备就自行进入…… 警方当然会将他视为怀疑对象,这就是不报备的后果。”
“所以为了完成工作任务,他应该‘忍’这 48 小时…… 这个记者得要我这种高人来教一教他!”


新闻跨省区采访,需要主动报备吗?

媒体的一项重要的社会职能就是代表公众进行舆论监督,而异地监督本就是常见的舆论监督形式之一。

甚至在通常情况下,“异地监督” 反而更具监督效力,原因为何?因为我国媒体特殊的管理原则:“属地管理原则”。

所谓属地管理原则,指的是各级媒体要接受当地主管主办单位和有关新闻管理部门(比如宣传部、网信部门等)的业务统筹指导和宏观管理。

无庸讳言,这样的新闻体制形成的弊端之一:就是当地的重大负面新闻事件,当地的媒体反而不容易参与报道。

那怎么办呢?这时外地媒体因为不归当地行政部门管辖,反而能更好地行使舆论监督权。这样也使得媒体的 “异地监督” 成为冲破地方保护主义禁锢的常见方式,具有非常好的可行性和非常重要的必要性。

而跨省区采访,在新闻界,不管是学界还是业界,从未有过 “主动报备” 之说,目前更找不到任何法律法规或条例有相关的规定。而且即使有的地方政府部门制定了所谓的采访需要提前报备的规定。

而《新闻记者证管理办法》第五条明确规定:“各级人民政府及其职能部门,工作人员应为合法的新闻采访活动提供必要的便利和保障。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干扰、阻挠新闻机构及其新闻记者合法的采访活动。

“现场是新闻的灵魂,真实是新闻的生命”,在关乎民生利益的重大社会事件中,记者有实地采访、及时进行舆论监督的义务。如果舆论监督如果都需 “主动报备”,谈何监督?如何监督?为谁监督?所谓的“主动报备” 是将本来畸形的采编流程视为正常流程,如此一来,“监督效力”必然荡然无存,这才是新闻业乃至社会的悲哀。


舆论监督不是表演作秀,到达现场才能抵达真相

“在央视记者还没现身的特殊情况下,某地方台记者您去敏感区域搞暗访,被扣查…… 不反思一下自己也存在问题吗。” 柳倩月教授的这一番表达,不仅逻辑荒诞、媚态尽出,而且暴露了其对记者采访权性质的误解:新闻采访权不是公权力,新闻记者的采访不是 “执行公务”

基于记者和新闻媒体之间的雇佣关系,记者所行使的采访权实际上是新闻媒体的社会权力。社会权力复归于社会,还权于民,是现代国家民主化发展和人类社会的历史总趋势。

**记者的采访权不是行政、司法和其他权力组织赋予的,因而这些权力组织也无权剥夺记者的采访权。**但是有些行政、司法或其他权力组织,出于维护必要的社会活动秩序,对采访活动拥有管理权。

例如国家新闻出版总署负责颁发记者证和记者的培训,是在行使其对传媒行业的管理权。但是,**这些属于管理范畴的权力对所有传媒和记者均一视同仁,**权力组织不得利用手中的管理权,限制具体的传媒或记者的采访,除非传媒或记者触犯法律。

因此,不存在 “央视记者都没现身”,而地方记者前去采访的 “僭越”。不管是央视记者还是地方记者,权力组织均对传媒或记者应有同等的对待。

记者不是国家机关的公务员,采访是一种职业工作,而不是国家赋予的行政权力,而是一项延伸公民实现知情权和监督权的权利,是人民赋予的,始终为人民服务。

舆论监督是媒体的重要社会职能而不是社会官僚作秀的表演。柳倩月教授此种言论不怪有网友调侃这是对央视的 “高级黑”。


尴尬的新闻界:中国调查记者的凋零

回看记者张巍瀚的遭遇,似乎能窥见一种新闻界不得不面对的尴尬局面:调查记者的处境令人堪忧

以满足公众知情权和舆论监督权为目的,记者亲自去往实地调查重大案件,行使采访权,但在途中却遭遇暴力扣押、污名辱骂,甚至威胁到记者的人身安全。

张志安教授等在 2017 年《新媒体环境下中国调查记者行业生态变化报告》中指出,针对中国内地调查记者行业的第二次全国性普查,与六年前进行的首次调查结果进行比较后发现:调查记者行业面临严重的人才流失趋势,传统媒体调查记者从业人数下降幅度高达 58%

据他核实,当时国内仅余 175 名调查记者。与 2011 年首次调查的 334 人相比,人数几乎被腰斩。那一年,国内持证记者人数超过 22.8 万人。这意味着每 1300 位中国记者中,平均只有一个调查记者。

调查记者的职业认同感显著下降,对国内媒体作为 “理想媒体” 的评价总体不高,来自组织外行政控制和组织内主管领导方面的压力降低了调查记者的工作自主性

此外,再加上新媒体时代下,传统媒体记者普遍收入下降,成为被裁撤的主要对象;原生态写作和去中心化传播使得娱乐化和碎片化信息填满公众的生活,使得深度报道出现在公众视野的概率越来越小;交叉夹杂信息干扰调查报道……. 中国调查记者存在凋零趋势的隐忧。

说到底,保护调查记者就是保护公民知情权和舆论监督权,而如何改善调查记者现状,保障记者采访权,成为了当下的媒体工作者乃至各部门需要共同思考的问题。

唐山警方的一句 “你还是电视台记者,你太没素质太没文化了”,或许是这个时代下新闻调查记者的一个尴尬、无奈又略带嘲讽的注脚。


作者丨驯龙女孩

编审丨侧影 &

@下岭

参考文献

新传学苑《某文学与传媒学院教授被骂新闻传播学界的耻辱背后:弄清楚新闻采访权或许更重要!》

学术会议资讯《柳倩月教授言论引热议,本人及校方回应》

人民日报《新闻工作者采访权不容侵犯》

张志安 曹艳辉《新媒体环境下中国调查记者行业生态变化报告》

程洁《新媒体时代调查记者的困境与发展前景探究》

知乎用户 莹毛毛 发表

贴一下我最尊敬的前辈,中国最好的特稿写作者(没有之一)

@李海鹏

先生的微博。

手机截屏有限,全文在这里:

「看到说调查记者只剩下 130 人,提供数据的是很专业的业内人,不过我猜没剩这么多,剩下的大概也想转行。支持一个人去做调查记者的,不是钱,是被尊重感、荣誉感,是真相至上的信念,还有一个,就是这个人可以感觉自己很酷。以前南方周末有个同事,去青海甘肃之类的地方采访,回到广州,还保留着一腿的泥巴走来走去。你说这很刻奇,挺巨婴,我还说这很二逼呢,这都对,但是重要的是他感觉自己做过了很酷的事,他希望展现这一点。一个调查记者,前往贫瘠苦难之地,做困难的工作,他是新闻业这座灯塔上的一束微光,同时他也是一个探险者,一个有魅力的人,正是这种自我幻想,以及了虽然不多但总算还有的来自陌生人甚至异性的同样的幻想,支撑了全球的调查记者们。很多年前,南方周末自己的广告就是一张占满了泥巴的靴子,样子像梵高的 “农鞋”,除了说我们扎根于现实,我们在泥泞中走遍大地之外,它还在说我们很酷。在当年,“阳光打在你的脸上,温暖留在我们心头” 是酷的,“国脉民瘼,江湖庙堂”是酷的,所以这一类好的媒体才可以在最好的学校吸纳最好的人才,做出令人印象深刻的报道。那时也不会有同业者做单一判断,比如《故事会》说我流量高,流量低的都不行,或者时尚杂志说,我广告高,广告低的都是垃圾。没那么说的。这一切都有一个前提,就是在整体上社会认为 “酷” 这件事是很酷的。

今天的社会癌症是什么呢,我觉得是大家都退化了,不想酷了。老不是一天变老的。钳制不说了,它的力量都知道。新浪新闻、搜狐新闻、网易新闻,后来是今日头条,它们像吸血蝙蝠一样趴在新闻业的脖子上,持续了十几年。著作权保护法,什么都没做。你也可以说,所有人,在这几十年中几乎什么都没做。移动互联网时代与娱乐时代的叠加,又让碎片化式的欢愉浪潮,淹没了阅读时代,共鸣淹没了获知,情绪淹没了理性,轻浮淹没了耐心。这一切都像发生在一个 5 岁小孩身上,他退化的部分取代了积极的部分。因为某些原因他放下了玩具枪,离开了他建造了一半的堡垒,在角落里蜷缩起来,开始吃手。看上去在未来一些年里他打算就这么做了。他感到非常安全、舒适。他失去的只是变酷的可能而已。

今天你已经没办法用 “酷” 来形容任何名人,马云、马化腾、杨幂,等等,没有酷的人了。今天也没有酷的行业,互联网也从酷的代名词,变成了傻的同义词。“酷” 这个概念消失了。在新闻业的繁荣年代,年轻的大众选出的偶像是李宇春。重要的人们因为酷而欣赏她。还记得人们为她做了什么吗?很酷的一件事,投票。今天,情况变得截然相反相反。无数的年轻娱乐粉,姿态竟像些父母。在屡屡赞美娱乐偶像们 “情商高” 之时,他们意识不到自己说的是,看,他多么不酷。

所以我们并不感到痛惜。我们失去了新闻业与调查记者们,失去了部分真相,失去了部分真实的世界,也没什么感触。在今天的生活里它们并不重要。你说奶头乐也好,娱乐至死也好,麻痹也好,怯懦也好,甚至你说养猪场也好,重要的是我们感觉很安全、舒适,避免了挑战,我们很愉快。肯定和欣赏一个人一件事很酷,很勇敢,很少数派的年代是有过,把逆流而上视为一种性感的年代是有过,但那都过去了。所以我们并没有真的损失什么。你只能损失掉你珍视的事物,只能损失掉你曾竭力捍卫的事物,你不可能损失掉你配不上的事物。」

知乎用户 海棠​ 发表

因为我们刚落地或者刚出门,某令就已经下来了。

因为我们采访的时候被发现是记者,会进局子,除了被扣着几小时不能走,还可能手机被直接刷机。

因为我们跑得跟狗一样狼狈,穷得比狗还不如。

因为我们辛辛苦苦试图还原事故遇难者名单,会被说吃人血馒头;收到命令不能写,又会被骂集体失声。

没人上赶着犯贱,就算有,也不可能一直犯贱

知乎用户 Magrya 发表

情况远比我们想象的糟糕,当然也有可能比我们想象的要更有希望。

消失的那些调查记者有可能已经转行,也有可能,去了另一个地方战斗

首先需要了解什么是调查记者

这一概念实在是非常值得推敲的,中国也没有什么调查记者注册系统,这个数字 175 来源于 **《新媒体环境下调查记者行业生态变化报告》**作者 张志安 曹艳辉, 发表于 2017 年

《现代传播 (中国传媒大学学报)》, 2017(11):27-33, 这份报告对调查记者的定义是这样的

![](data:image/svg+xml;utf8,)

其次,我们需要正确面对 “175” 这个数字

这个数字来源于 上文提到得**《新媒体环境下调查记者行业生态变化报告》**

《现代传播 (中国传媒大学学报)》, 2017(11):27-33

新媒体环境下中国调查记者行业生态变化报告_百度学术

豆瓣原文扫描版 https://www.douban.com/note/671362574/

虽然报告指出此次调查是一次普查性调查,但是如果阅读了调查的实施步骤的话,我们仍然需要注意的是 175 的调查人数并不等同于全部中国调查记者的人数。

![](data:image/svg+xml;utf8,)

为什么呢?

第一,数据来源的参考性有待商榷

这不是张志安老师第一次对调查记者的生态进行研究了,在 2011 年 6 月份的时候,张老师与香港城市大学的另一位老师也做了一份调查报告,一共联系到 334 名记者,成功调查 259 名。

![](data:image/svg+xml;utf8,)

而 2017 年的这一份报告的调查记者的统计方式其实在很大成都上是基于 2011 年的数据库,在此基础上只加入了 11 家新媒体。

![](data:image/svg+xml;utf8,)

其实在 2011 年的采集样本中,研究者们收集的就只有报纸和杂志的调查记者,

那么那些消失了的 129 名传统媒体的调查记者有可能去了哪里呢?转行,或者去了另一个地方战斗

数据来源 r/saraba1st - 张志安《新媒体环境下调查记者行业生态变化报告》

(详细内容未考)

第二,被低估的新媒体

也许我们可以默认 2011 年前后新媒体发展的规模在中国媒体行业不值一提,但是 2017 年却不是这样。

在 2017 年的文章里涉及到了 43 位非传统媒体,占总体受访人数 175 的 24.6%,而 2011 年的报告中只有报纸杂志。首先我们可以知道这两次的受访对象虽然 “调查记者” 的定义是一样的,但是,是不能不考虑差异就直接拿来进行纵向比较的,其次,根据**《2016 中国记者职业生存状态与工作习惯》调查报告** 显示 (抽样)中国新媒体的从业人数至少是 37.3%,这其中还没有包括电视媒体。所以 2017 年的这次调查不能算做严格意义上的普查,也不能算作是科学的抽样调查

《2016 中国记者职业生存状态与工作习惯》调查报告(附万字白皮书) - 蓝媒汇

其实我们也可以看到,近些年来在众多新闻事件出来之后,幼儿园,疫苗,毒奶粉,XXXX,传统媒体受制于各种体制和章程的限制,最自由,最积极,最及时发声的往往都是新媒体,虽然 404 无处不在,但是众多微信公众号,众多新闻长截图,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对真相和真理的追求和渴望从来没有熄灭!

作为普通人,我们可以不去计较一些什么调查记者的名号和定义。但是那些激励这每一个调查记者的择业动机却是我们每一个普通人都有的,我们的每一次回复和转发,每一次不默认,不认命都是永远也不会熄灭的真理之火。

真正的调查记者远远不止 175 名,就算真的只有 175 名,那么他们是火炬,我们是火种,我们每一次对真相的求索都是在发出自己的光亮,都是对无边黑暗的抵抗。

愿中国青年都摆脱冷气,只是向上走,不必听自暴自弃者流的话。能做事的做事,能发声的发声。有一分热,发一分光,就令萤火一般,也可以在黑暗里发一点光,不必等候炬火。
此后如竟没有炬火:我便是唯一的光。倘若有了炬火,出了太阳,我们自然心悦诚服的消失,不但毫无不平,而且还要随喜,赞美这炬火或太阳;因为他照了人类,连我都在内。

-— 鲁迅 (1919)随感录四十一,新青年, 6(1).

(答主非常尊重以及敬佩各位前辈为中国媒体人发声以及给予中国媒体人的关注,有很多的老师都为中国媒体人的生态研究付出了很多,社会调查实属不易,对于资金以及人力物力的要求非常高,而人文科学申请经费非常困难,希望大家在引用和传播的时候,都能正确地解读数据,不要让标题党无良媒体给广大学者招黑,张老师的两次研究吸引了大量的社会流量,让更多的人来关注中国媒体人,尤其是调查记者,但是张老师本人以及他的文章从来没有说过中国调查记者只有 175 人,请大家

慎重恐慌

知乎用户 李书航 发表

![](data:image/svg+xml;utf8,)

大 V 功成记者枯?舆论英雄和英雄背后的人们

本文首发于**航通社**,原创文章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航通社 (ID:lifeissohappy) 微博 @lishuhang
时至今日,由兽爷《疫苗之王》引爆的疫苗话题,已经进入了舆论意义上的 “安全区”,成功地走出了之前险象环生的 “深水区”。
所有在事情火了之前写过报道的人,如今再不用担心文章胎死腹中;所有为话题扩散而努力寻找爆点,创造爆款的人,如今也不用担心自己被带走被消失,开始享受 “始作俑者” 的荣光,“分封” 一篇篇阅读在 1 万到 10 万 + 不等的文章。
在协助此事成为一个公众话题的过程中,兽爷理应认领其中最大的功劳。
1 | 兽爷 “封神” 之路
几天以来,作为一个公众号作者,也就是兽爷的千万同行之一,我直观地体会到看了兽爷文章以后内心的微妙变化。
最一开始,我并未特别在意。等文章上了 10 万 + 以后,具体的阅读量就只能通过其他参数倒推,所以这似乎没什么特别的。
等上了 1 万赞以后,这意味着文章本身阅读量至少也有 100 万 + 了,我开始观察这篇文章流行的现象,并试图从中总结经验。
等文章被判定敏感而删除了,开始获得像几个月前北大某学生写的公开信那样的待遇——屡删屡传,转入地下,甚至被人花钱刻到区块链上——我又转而担心兽爷的人身安全。
终于,全国上下都动员起来了,所有机构媒体、自媒体、以及一个个普通人的言论,都能从兽爷的文章找到出处,更多的国内外媒体也敢于引用该文了。
兽爷安全了,他也被 “封神” 了——在这次事件中。
兽爷确乎是个神,因为他在事件中的成长路线,跟神话传说中的英雄无异。
约瑟夫 · 坎贝尔 (Joseph Campbell) 在《千面英雄》(Hero with a Thousand Faces) 中指出,所有神话中的英雄都经历三个阶段的考验:与原本所属的群体分离 (Separation),独自经历考验 (Ordeal),通过考验以后带着能为同胞造福的力量回来 (Return)。
当兽爷借助一篇可能会 “敏感” 的文章进入 100 万 + 的行列时,他就“进入超自然的神奇领域”。他在文章被不断删除,又被接力传播的几个小时里是否经历了些什么,可能永远无人知晓,而那就是属于他的“试炼”。
然而和调查《山西疫苗乱象调查》以身犯险,折戟沉沙的王克勤、包月阳等人相比,兽爷调查的 “武功” 并不高强,却掌握了如何调动群众积极性的 “爆款” 写作手法,和无需印刷播出就能被人看到的神奇的“自媒体”。这令他“获得奇幻的力量,并赢得决定性的胜利”。
文章此后像奇迹一般成为全国上下一致讨论的话题,最为彻底地设置了议程,这才是让兽爷的经历到达 “英雄” 级别的决定因素。就像《腾讯没有梦想》以及更早之前的例子一样,我们对这种小文章做杠杆撬动大社会的例子,都可以说艳羡不已。
2 | 兽爷们是天生准备做 “英雄” 的
有很多很多人觉得事情不公平。
最主要的问题是,《疫苗之王》是一篇没有原创采访的文章,其所有资料都通过引用此前其他媒体报道拼接而成。然而现在几乎所有的荣誉都让兽爷一人独享了。
在他背后,众多默默无闻的记者,或者偶尔在微博上吐个槽的医生及从业者们,他们的资料被兽爷整合利用了,他们的名字却没有被写入,更不用说把打赏收益和媒体引用分一点点给他们了。
但这看起来 “不公平” 的局面却是必然会出现的。因为作为前台“英雄”的公众号作者们掌握的技能,本来就是跟 “英雄” 相关的,准备最为充足,也正所谓“机会只给那些有准备的人”。
兽爷、咪蒙、差评,…… 所有的 “内容创业者” 们在写每一篇文章的时候,都在苦练内功,为有朝一日的火爆做着准备。
我将这些号并列,并不是说它们真的一模一样,而是说,它们的所有动作都是只有一个目的,就是为了能扩大每一篇文章的传播范围,提升影响力,打造个人品牌。
这么说的话,我也在这个行列里。但如果兽爷真的是传说世界观中的主人公,我充其量也就是个随机生成的 NPC(小透明)。
而传统的 “调查记者” 们,——经过疫苗事件之后又被拿出来,又被众人依例哀悼一番的调查记者们,——他们写文章“不唯上,只唯实”,要尊重事实,当然在可读性和传播性上会有折扣。
调查记者的文章,也许大小只有豆腐块大,没有华丽的修辞,没有历史的厚重感,读着不过瘾;也许文章太绕了,因为事实就是罗生门,观众只要简单粗暴的逻辑,他给不了。
所以,有原创能力的人,有时能成为消息最原始的出处,但不是每次都能直接获取胜利果实,他们种下的果子往往被 “营销号” 们拿走。他们不是为了成为 “英雄” 而生,所以成为 “英雄” 的概率也低。
3 | 招徕读者的 “屠龙之技”,调查记者不愿碰
自媒体作者们提升个人影响力的功课,用 “屠龙之技” 来形容再贴切不过。
一来,“屠龙” 一听起来就是个很难学的课程,成功的人很少,而自媒体的成功之路就是这样 “千军万马过独木桥”。
想想看,光靠给自媒体们卖水,都能成就三节课、新榜这样的产业链节点,但你让我举例子说谁成功了,还是只有那么几个老面孔,马太效应严重。
“欲练神功,必先自宫”,很多时候为了日拱一卒,准点发布,打理各种读者群,做活动什么的,很多作者都是全职创业的个体户。但 “即便自宫,未必成功”,一个成功案例之后可能是成千上万黯然离去的追梦者,更显出这种 “屠龙” 技能的无用。
二来,这种技能和调查记者们的职业追求背道而驰。
文章的可读性、亲和力与严谨性,可靠性有时是互斥的,你不可能同时做到把一个弯弯绕的事情在一篇文章里讲清楚,又让这篇文章在所有人的朋友圈刷屏。
霍金曾被他的图书编辑告知,“加一个公式,少一半读者”。最后《时间简史》只用了一个公式。而从《疫苗之王》后续跟进的其他机构媒体的挖掘报道中,你能大量看到工商信息,公司财报,高管关系网,抽丝剥茧的推理过程。这还怎么吸引读者呢?要用一条微博的 140 字来概括文章大意都做不到,读者们只好跳过不看。
因而,特别是对追求严谨,真实的调查记者而言,他们更喜欢 “用事实说话”,觉得自己闷头做好调查就够了。重要的是呈现事情的全貌和真相,而不是春秋笔法暗藏价值观。那么,自媒体吸引读者的写作技法就自然是与他们绝缘的“屠龙之技” 了。
4 | “英雄” 和调查记者只是分工不同
我们在讨论这次疫苗事件,以及此前和今后所有的舆论热议事件时,区分引爆点和原始消息来源是很重要的。因为披露事实和讲故事本来是两种完全不同的工作。
如果混为一谈,你就会深感不解:
按理说,把原始文章嚼烂了再加工的 “懒人包”只能说是 “山寨品” 和“A 货”。什么文章都不要钱,只要你的转发。那如果正品和仿品都不要钱随你挑,绝大多数时候你当然是选择正品,但为什么选文章你就非得找营销号的文章呢?
然而实际上,经过整合和重新组织语言的营销号文章,和原始的新闻报道是两种不同的产品,或者说一个是成品,一个只是毛坯。大部分读者不具备阅读艰深文章的能力或精力,意味着他们不会拿 “毛坯” 自己回家加工成成品。
有能力阅读的读者可以通过原始材料得到自己想要的结论,就像定做衣服一样,自然是最合身的,但你看到其他没能力 “定做” 的人买了兽爷们的 “品牌衣服”,上面有人家的“商标”(观点),也不好说这是“夹带私货” 吧。
本来,提供消息来源和对消息做加工的两类人可以相安无事。在新媒体出现之前,这两类人就分别作为记者 / 编辑和美编 / 销售,共同支撑着媒体机构的运转。
提供最原始消息的调查记者们,因为不能有效吸引读者关注,也就不能带来商业价值,从最开始也都是依靠供职的报社、电视台等养活的。
现在,随着机构媒体分发能力减弱,他们无处可去,面临生存危机。
如果幸运,具有原创调查能力的作者会被新媒体或有竞争力的机构媒体收编,换个东家继续自由写作,比如 GQ、新京报、腾讯、网易等设置的深度报道和非虚构栏目。
但所有这些新的机构加在一起也容纳不了很多调查记者,所以其他人即使没有受到铁拳的关爱,也大都为五斗米折腰,改行做了公关和其他职业。
同时,在谷雨实验室、GQ 等一些机构的稿子里,也能看到很明显的为读者喜好而量身定制选题的痕迹,有些选题虽然符合公共利益,但不一定叫座,就不会做。在这些机构供职的记者,可能不会被给予足够的创作自由。
即使在传统媒体主导的时代,调查记者能写一些在当时看来不讨喜的文章,也并不是当年更自由什么的,而是单纯的因为读者没得选,都是邮局订报,或者为了某个娱乐八卦不得不买下整张报纸而已。如果当时就能订购单篇文章,调查记者们一样得看读者大爷们的脸色。
他们必须在文章的真实性、专业性和可读性之间平衡走钢丝,一个人干了两个人的活,比以前活得更累。直接后果就是调查报道不可避免地走向 “好看” 但深度变浅的境地,落得要跟学习 “屠龙之技” 的专业自媒体一拼高下。
所以呢,咱就别说什么调查记者已死之类的话了。很显然,人民需要的更多是 “英雄”,而不是英雄背后的调查记者。但调查记者的存在和努力,给“英雄” 们贡献了武器和弹药,是他们得以立足的“巨人的肩膀”。
既然现在 “洗稿” 现象严重,记者们本来就难以通过 “英雄” 的引用获得回报,那其实也没必要哀叹这个群体的萎缩,让 “英雄” 们体会一下“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的烦恼已经足够。
“英雄” 们今后要再写一个《疫苗之王》该怎么办?可能他们需要监测微博,依靠读者投递朋友圈爆料,他们隐去信源的名字,并在有关部门调查的时候,自己作为文章的唯一责任人,接受成为英雄路上的必要 “试炼”。
也可能,在无数次探险的过程中,“英雄” 们会无师自通的,重新找到一条简单易行的事实核查路线,自学成才,接下调查记者们的班。
在这个问题上,我充分相信市场调节的力量,最终一定会通过多次博弈,达到一个新的平衡。
“在未来,每个人都能出名 15 分钟”
- 从暖心鸡汤到 “股股殷红”,鬼知道“二更食堂” 经历了什么
- 谁都可以投 “差评”,腾讯不可以
- 祖传区块链,专治假新闻?

欢迎随手转发到朋友圈。寻求转载授权,请关注微信公众号航通社 (ID:lifeissohappy) ,并在后台留言输入关键字 “转载”。转载时请保留版权信息。

知乎用户 清晨 发表

之前我随警的时候,接到一个报警电话称,某酒店有人非法殴打拘禁记者。

我一听卧槽!提起摄像机就坐上了出警车。

到了地方,一群人在酒店门口推推搡搡,见警察来了,一个光头彪形大汉对着警察就开始叫嚣,有人进我会场非法拍摄!

那大汉一撩袖子,大臂上全是龙虎纹身,冲过来一副 “警察快来给我主持公道不满意老子连警察一起打” 的架势愤懑无赖式叫嚣,老子以前就是个混社会的,好不容易决定洗心革面做点正经生意就碰上这么两个玩意儿,想搞老子!

合着这世道对不住他现实拦着不让他浪子回头似的。

警察回,记者是有摄像和采访权的。

那大汉满口脏话,记者个屁!他们有记者证吗?随便两个人就想来搞老子!老子搞死他们!

后面一群人,推推搡搡的,拦着扯着两个脸颊浮肿孱弱无助的男孩子。我到现在都记着那两个一看就是刚从学校毕业出来的男孩子脸上的表情,见到警察来了也没什么反应,也不反抗,随着众人的推搡踉踉跄跄的,衣服被扯到变形,一副别打怕吓懵了回不过神来的样子。

警察被他们吵得头大,把几个负责人和两位记者带去所里问话。我和那个光头大汉、两位记者挤在警车后座,那两一米八几的男生窝在车后座,低着头,至始至终没说一句话,那光头大汉在警车上咬牙切齿盯着两男生,嘴里还各种威胁,直到前排的警察呵斥了两声,他才不甘心的闭嘴。

两位记者是某台的实习记者,尚未考取记者证。第一时间被大汉帮搜走了身上的所有物品。

光头大汉租赁酒店大厅开什么健康养生学习会,售卖老年人保健产品。

警是酒店工作人员偷着报的,怕出事。

在警局,有个男生哽咽着开口说的第一句话是,他们把台里的摄像机砸坏了。另一个男生这才抬起头来,两个人惶恐无助,眼里都含着泪。

他们甚至都不敢联系台里,摄像机坏了,涉世未深的男孩子们估计是怕没法交代。

为什么调查记者变少了?因为不是所有记者都有胆量去做,也不是所有记者都有能力去做。

光头大汉在警局都敢叫嚣,摄像机可以赔,但人得交给他处理。警察自然不会如她所愿,但出了警局呢?

这个世道多的是你触碰他利益他就触碰你性命的人。

知乎用户 dun​ 发表

中国最好的新闻调查类栏目是《新闻调查》,这档栏目已经开办应该有 20 年了,比较被大众熟知的记者,如:王志,柴静,孙宝印,王志安,敬一丹,董倩,白岩松,古兵都是在《新闻调查》干过,有的现在依旧在这个栏目组里面。

十年前这档栏目调查的都是最热门,最受人关注的新闻事件,这些记者能把不作为的官员问的冷汗直流,丑态百出。

但谁看呢?收视率一直就那样,绝大部分人根本就不知道有这么个栏目,后来栏目组的选题我是觉得越来越水了,下降了不止一个档次,为啥呢?我的看法是反正没人看,何必那么玩命呢?

原来的人还有沉下心来花 30-40 分钟把一件事从头到尾的了解透,现在?10 秒之内不说清楚就得骂你不会写文案,然后还扭过头来问,为什么国内调查记者越来越少了?

就那收视率,就那关注度,有人给调查栏目和调查记者活路吗?

看有些人不理解我说的意思,解释一下。

拿《新闻调查》举例,是因为这个栏目恐怕是全国最不用担心营收问题的调查类新闻栏目了,在收视率多年来一直不算高,甚至是大部分人根本不知道这个栏目的情况下,《新闻调查》依旧可以活下来,虽然质量在变水,但它还活着。

可以是地方媒体的调查类新闻栏目没这后台,活下去才是最重要的,哪怕它只是个调查某个地级市出现一个坑爹装修公司这种 “鸡毛蒜皮” 的调查类新闻栏目,它也要先有收视率和广告才能活下去,不然地方级媒体是没钱没精力养活这种可能会惹事,还不赚钱的栏目的。

不要把调查类新闻栏目都想成什么报道楼倒倒,范跑跑,抗击非典第一线这种全国瞩目新闻的栏目,地方性媒体几乎没资格去采访这些事,所以调查记者,调查栏目很多只是在调查一些比较 “小” 的事情,但就是这些只能调查 “小事” 的栏目都因为盈利问题活不下去,虽然他们的开销小,但依旧赔钱,所以除非有个有新闻理想的大领导在位,不然没人会留着他们,要不取消,要不转型成什么帮帮帮那类民生类的调解新闻栏目。

你可以认为有很多原因导致调查栏目和调查记者越来越少,那些原因或多或少的也的确存在,但首先看的是这栏目能不能自己活下去。

知乎用户 钞微懒猫​ 发表

都一样是挣钱拿工资,坐办公室写点骂美帝的流量文它不香吗?为啥要把命搭上?

知乎用户 就是个牛马 发表

越南有新闻自由吗?

知乎用户 何兮 V 发表

今天聊聊深度报道这件事。
大家都知道,莆田秀屿农村那个制造 “2 死 3 伤” 命案的欧金中前天被围捕然后自杀了。

大家应该知道我不用 “畏罪” 两字的原因……
关于这件事,网上已经说得很多了,然而大部分是自媒体在说。几家传统媒体除了转发一下新闻通稿,基本上没有更深入的报道了。
我特地看了下《南方周末》微信公众号,这家号称 “读懂中国” 的大媒体,在周一那天竟然没有关于欧金中的新闻。
它是不可能不知道这件事的,不报,或许有他们自己的考量吧。
自媒体这边,则几乎是连篇累牍,各类大大小小公号,不管是不是搞专业时评的,对这件事无不一肚子话要说,碍于当前这种 “诡异” 氛围,然后又欲言又止的样子。
我为什么说是 “诡异” 氛围呢?因为网络这两天关于这件事基本上呈现 “自媒体热火朝天,传统媒体得体沉默” 的局面。
新的热点又不断冒出,这件事的舆情恐怕会就此慢慢 “熄火”。
然而很多人心有不甘,他们追问:我们的深度报道哪去了?
从新闻学的传播量级来说,莆田这件事绝对不是一件小事,是不可能自动平息的;换句话说,即使是慢慢平息下来了,人们心中的困惑得不到解答,它日后必定会被时时提起,然后徒留一声叹息。
这些显而易见的困惑至少有 2 个——
1. 这么大一个刑事案件,警方的 “海陆空” 搜捕已经持续 8 天了,然后终于知道犯罪嫌疑人在一个山洞里,然后将其重重包围。这么大的一个行动,居然没有一个记者跟拍报道?我就不说警方的执法视频问题了,这么多人抓捕,居然没有流露出一张照片?所有的通稿都是文字,陈述式、告知式的文字,无法让民众完全信服的文字。
90 年代围捕杀人恶魔法子英还有视频记录,记者采访呢?怎么现在 20 多年过去了,面对新闻热点,媒体的嗅觉还比不上以前了吗?

2. 一件社会恶性事件的发生,总有它的前因后果。事情发生后,来一篇可信的权威的深度报道,不但可以破除一般人对案件的胡乱猜测,还可以追溯缘由,剖析得失,镜鉴未来。
比如欧金中这件事,它所涉及的农村建房、邻里矛盾、基层治理、干部作为、民风建设、乡村振兴、弱势群体关照等一些列问题,都是可以深挖,给人以警醒的。深挖之后,我们可以改错扬善,促进某些东西发生变化,促进社会更加和谐发展,难道不是很值得吗?
比如当年的孙志刚案,如果不是当时的新闻媒体深挖,引起社会震动,推动了国家废除收容遣送制度,从而更好保护公民权利吗?

可是都没有,调查记者何在?
关于欧金中杀人逃逸 8 天后被围自杀事件,没有现场图片(视频),没有深度报道!
所以诸君看看自媒体的文章,才会有这么多意难平。
然而改变不了什么,事实上,也许是包括我在内的一些公民过于自嗨了——实际上关注这件事的人或许并没有那么多,很多人的目光或许早已被下一个热搜带去了:吉林监狱有个逃犯越狱了,湖南女网红直播喝农药死了,长津湖票房超过哪吒了……
这是个流量的时代,什么东西更吸引眼球,什么东西更赚钱,人们的视线马上就会被吸引过去。
媒体也一样,自媒体是这样的,传统媒体也不敢落后。
至于深度报道,算了吧,条条框框太多,随时可能碰线,还怕被说总结不全、分析不到位,招骂不说,还危险。
社会责任什么的,我等一介屁民就免了吧,还是拍拍小视频、看看抖音、写写文案,读读爽文,玩玩游戏吧,轻松自在不说,还有钱来,何乐而不为?
……
不管怎么样,只希望,在这个浮躁的急功近利的社会,我们能稍稍保留一份清醒,保有一点良知。
(完)

知乎用户 每月封禁 20 天 发表

因为这个社会已经不需记者了

没错就是不需要,记者是干什么的,是去求真的,在这片土地上,求真是一个吃力不讨好的事。

普通媒体的责任也早就不再是发掘社会,民生种种问题,是内宣,是炒作流量,国际问题,两性对立,宏大叙事,恶性案件,有什么比这些更有流量呢。

所以不难看出为什么这些年类似观察者网这种新闻媒体能崛起,国内新闻他们不碰或者只跟着官媒走,外国的事,一句据外媒报道就足够了,也别管这个外媒是正儿八经的媒体,还是某个厕所小报,还是威尔逊爱德华兹教授都无所谓。

从群众角度来看,没人在乎事实,他们要的只是扣帽子和亮屁股

知乎用户 阿越 发表

正在发生的历史,新闻背后的新闻

“我们所擅长的,是像黑暗的角落里投下光亮,如果有人躲在黑暗的角落里从事不应该的勾当,我们所做的只是把灯光打开。”

最近疫苗一事引发了全民的焦虑于探讨,对于监管缺席的愤怒指责,疫苗损伤的担心害怕,对于如今国情的惶惶不安,事件走向了三个大的方向:

1. 对于长生生物疫苗的深入追责

2. 对于调查记者突如其来的 “热爱”

3. 《都在一条船上》刷屏后的封号

第一条不多做展开,毕竟大家都已经看得太多。

但第二条出来得蛮有趣又蛮心酸,原博文是这样写的 “支持一个人去做调查记者的,不是钱,是被尊重感、荣誉感,是真相至上的信念,还有一个,就是这个人可以感觉自己很酷”“移动互联网时代与娱乐时代的叠加,又让碎片化式的欢愉浪潮,淹没了阅读时代,共鸣淹没了获知,情绪淹没了理性,轻浮淹没了耐心。”

看了之后心情低落,想起魔幻的现实和一些虚无的形而上的东西,读到的充满党性光辉一片大好河山和无数的 404 not found,居然差点哭出声来。

而似乎一切像是冥冥中注定,调查性报道的兴起的源头 “扒粪运动” 的狂潮,是 1905-1906 年媒体对于美国专卖药制造业的造假行为和对罐头食品厂在食品中掺假和操作不卫生行为长达一年的揭露新闻。110 年后,疫苗事件引起对调查记者的渴求与狂热,同样也是因为对制药业的叩问。

诚然,这突发的追捧有点转移热度的嫌疑,但一时的呼唤真的能换回调查记者的回归吗,或者往大了点说,新闻的回归。

调查记者苦吗?是真的很苦。

那我们先来看一看什么是调查性报道

调查性报道就是揭露一种被某些人和组织故意掩盖的、损害公众利益的隐私。所有调查性报道的指向都是 “探寻事实真相”,而真相,也有详细的解释和界定:“真相就是正在掩盖或被遮蔽的的事实,有的真相被权利遮蔽,有的被利益遮蔽,有的被道德观念和偏见遮蔽,有的被集体无意识遮蔽,有的被狭窄的生活圈子和知识技术遮蔽。”

在探寻被权利和利益遮蔽的真相,对已存在的 “事实” 的反正,对假象的揭露时,要面对权利的威压,人身安全的威胁,和刊发前不知所踪的稿件和刊发后突如其来的牢狱之灾;在探寻被道德观念和认知水平所遮蔽的真相,对于已存在的事实的澄清,反映事物存在的复杂状态时,要面对是来自公众道德标准的挑战,对于舆论的承受,和可能数十年之后才会得以被认同的结果。

那些掩藏在新闻报道之后的是不为人知的艰辛过程和与此并不相匹配的微薄薪水。在这个快时代,也没有多少人真的关心世上哪个角落发生了什么新闻,除了火星灼伤他脚背的那天,吹落烟灰之后心急火燎的掐着腰骂街,转过身又是歌舞升平的新一天,好像并没有什么发生,过去的一天并没有什么不同。

那些骂着 “你们这些无良记者” 和深情呼唤调查记者回归的,是同一群人。

也正如那条微博下的热评 “你不可能损失掉不配不上的事物”

至于那篇刷屏的《都在一条船上》,我是在昨天睡觉之前刷到的,而促使我点开这篇读者文摘式标题的文章的唯一动力,不过是我恰好也认识一个没有在执业的张凯律师,一边寻思着怎么抖一个恰到好处的机灵一边草草刷完,除了最后一段讲他年审没过,不能执业,让网友去说说情让我觉得不妥之外,并没有给我留下任何东西。

第二天果然就看到了反转,然后我又去认真读了一次,文章没有什么大毛病,平淡翔实,条例之中又有诡辩,不得不说一句律师真的是规则高手玩家啊,对于爆文的预见性和规则的把握以及四次变现的情况都有很好的预见性和对应举措。

其实除开有消费舆论事件,煽动(小小的,隐秘的)民众情绪之外,我觉得这好像也还不错(?)神经啊,一篇文章 120 万,都是钱啊,谁不喜欢呢?你说对不对。

呐,你看。这就是调查记者一月几千和新媒体一篇过百万的区别。

我们的时代,能留下些什么呢?

那些还在闪烁的微光,他们还能坚持多久呢?

知乎用户 还在别处 发表

统一宣传口径,报喜不报忧,其实从大国外交变成战狼外交后,计划经济也顺便变成了计划报道。

知乎用户 楠哥有财气​​ 发表

干过 5 年调查记者,抓住了电视最后的辉煌。也算是有点自己的思考。我认为原因有 3.

1、年轻人选择从事电视的少了。电视调查记者最多的时候应该是辉煌那几年,待遇好事业单位稳定,吸引了很多年轻人趋之若鹜。现在电视营收下滑,待遇下滑,当然补充进来的年轻人就比以前少,记者在中国也是青春饭的职业,很多有经验的记者干不了两年要么转岗,要么提干,要么就是不再干这个工作了。人才问题是第一个问题吧。

2、传统媒体内容生产成本控制。效益降低,人员精简,提高单个产出。这是所有转型期传统媒体的思路。调查报道这种费时费力费工的作用真的还能适应需求吗?台里可不养闲人,我以前半个月出一条调查报道,收入能到 1 万 5(2009 年)现在这种效率给 5000 顶天。记者自己也要不爱干了。

3、某些不可明说的原因 哈哈哈

知乎用户 火锅​ 发表

因为读者越来越不爱看调查报道,更不肯掏钱看调查报道,调查记者们穷困潦倒只好不干了。

至于每次出事一帮人就在那凭吊调查记者,这种行为是叶公好龙的表现,自娱自乐自嗨一番,然后该干嘛干嘛去。

知乎用户 farta 发表

调查记者虽然也有很多败类,但已经是记者这个行业中良心和行动力最集中的地方了。所以当然要打掉。

有良心不符合塔的希望和需求。

知乎用户 邦迪 发表

我只记得当年入职考试,我终面的最后一个问题:你愿意做调查记者吗?

当然,我拒绝得恨干脆。

知乎用户 TniL 发表

可不敢乱问 ^_^

知乎用户 李力 发表

太多敢于说真话、揭露现实的记者,下场太惨了 做尽善事却没有善终的

知乎用户 法号能睡 发表

胡说两句。
新形势下,纸媒式微。
换句话说,题不好报还不挣钱。

还有一些学术原因,暂且不表。

另外需要说明一点的是,电视新闻深度报道从业人员相向来不多且大部来源于央视《新闻调查》。

另另外,目前尚存的新闻调查记者主要活跃在以下几个媒体:新京报、澎湃新闻、财新、北京青年报、红星新闻、南方周末、南方都市报、中青报冰点、每日人物等。

(随时更新)

知乎用户 Hypatia 发表

在监狱里呢呗,你是外国人?

知乎用户 东吴大帝曹玄德​ 发表

形式稳中向好,禁止恶意调查。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在越南记者变少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但在问这个问题前,我们应该问一下记者到底好不好?

在越南 90、80 的记忆中,记者就是牟取暴利的行业,他们从事黑吃黑的行当,又有着光鲜亮丽的名声。我们(越南我们)真的需要记者嘛?越南人真的需要记者嘛?

越南劳动党就能代表越南全体人的最广大利益,根本不需要什么狗屁记者采访监督。所以说越南记者的减少,归根结底是越南人的诉求与时代的进步

知乎用户 幻觉​ 发表

调查记者?

你是说爆料三鹿奶粉全家遭受 “死亡威胁” 的记者?

还是爆料 “证券黑市” 被悬赏 500 万的记者?

或者是当年卧底槟榔企业被 80 万悬赏的记者?

又或者是当年爆料地沟油的记者?

再或者是当年卧底 “黑砖窑” 的记者?

谁还记得他们的名字?谁知道这些年他们的生活状况?谁知道他们当年遭受了怎样的痛苦和非议?

忘记了!都忘记了!

诚然!现在互联网发达了,遇到不公平的事情大家都可以成为 “调查记者”。

但是像他们这样不为名不为利的英雄又有几个呢?

会越来越多吗?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我们其实根本就没有 “新闻” 这个行业。至于调查记者,这不更是个非法职业么?

知乎用户 中山北路 发表

调查记者?谁让你调查的,谁指使你的,你的调查有什么目的?

国内没有新闻法,没有新闻自由这个词,有的是 “正能量”“清朗网络” 等特色词汇要求。

调查记者如果被嫌弃而弄进去了,谁负责营救他们?国际舆论的 “教师爷” 还是已经受到压制的律师们?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这不应该问知友,看看他们的下场不就知道原因了?

知乎用户 陈必红​ 发表

当人类进入互联网时代时,和过去传统的电视广播媒体的信息生产力就完全不同,广大人民群众直接发声最可靠,记者这行当还是取消的好。完全不需要记者监督,人民群众直接监督最好。尤其是,民主基金会雇用大量国内记者专事干丑化中国社会的事,这些记者丑化了中国社会,在境外获得报酬。

中国政治系统管理着人类有史以来最多的人口,十四亿。美国政治系统最多也就是管理三亿多,已经力不从心。一些崇拜美国舔美国屁眼的人,一定要在中国移植美国制度,但是中国人口是美国人口四倍以上,按概率论的原理一个大案在美国如有一百个记者前往,中国同样的制度就会有四百多记者从全国四面八方跑过来采访,有关部门要浪费大量人力物力来应付这些记者。

而现如今中国社会治安良好,不象美国三天两头枪击案死一堆人,十四亿人口的国家好不容易才盼到一个二人轻伤的案件,再这么下去记者都要饿死了。这案件就不止上一段说的四百记者了,而是四千记者从全国四面八方涌来。怎么接待?一对一接待那得四千小时,而且要提前预约才行。而预约叫报备有何不可?疫情期间中情局特务 4050 特务韩国特务想尽办法携带病毒进攻一个城市。他们已经成功攻破朝鲜,作为各地公安当然要严防死守。

一些人认为自己核酸阴性健康码绿码就通行无阻是不对的。我今年一月在西安创汇社区全体居民被封家中一个月,完全靠大家自觉,并无公安看守,每天核酸,一直绿码,还是得封够一个月。

我今年五月自驾从深圳去西安,事先做足功课,出发前一周每天去做核酸,大街上到处可以免费做。而且现在越来越成熟的技术一张嘴棉签伸进去一划啥感觉没有就做好了完事。出发研究路线绕过广州第一天进入郴州一下高速我立即做核酸,第二天直奔常德下高速又做,第三天进入十堰再做,第四天进入西安一下高速又做,进入西安立即向创汇社区报备,一打开核酸记录前十几天的记录在案全部阴性!得这样才能证明自己清白!

你一个贵州记者一周前的核酸加绿码?不够!不过在网上大骂唐山警察,钱他是挣到了的。

知乎用户 jack pizza 发表

总有人说什么,都是政府高压导致调查记者减少。

可是你调查记者是和高回报的点击率与关注度有关。

现在呢?我就问问你。你发调查文章。不到三秒人家拿你图片随便编故事就是头条新闻。

你摸底半个月,调查报告写的详实可靠。这基本上就是 3.15 在做。

如今互联网这么发达。你见几个热点新闻是媒体调查完公布的?

那些对热点事件写文章,发评论的甚至连热点事件地点都不知道。都是网上扒信息。还得快。要不然热度一降,文章没人看,工资就降。

还有一件事。现在都是吃瓜群众。

如今社会事件看的不是什么真相,什么事实。看的是吸引人眼球。看的是反转。

但最不看的恰恰是真实地调查,采访,给热点事件全过程都做盖棺定论。

这就是互联网时代新闻。

这就是调查记者比不上炒热度的震惊社。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你也不看看自己呆在什么地方

知乎用户 萧周 发表

谁指使你问这个的?你有什么企图?

知乎用户 苏赫巴鲁 · 察合台 发表

因为大家把公知骂没了,把调查记者也骂没了

其实老百姓承担第一责任

骂的时候很痛快各种贬低各种嘲笑

需要的时候发现

哦豁,敢于站出来给自己发声的人

没了

知乎用户 四百米横刀立运河​ 发表

万马齐喑究可哀

知乎用户 幻之冥火 发表

要符合 “主旋律”

知乎用户 Dustin Gao 发表

因为没必要,我们的社会多么和谐,明眼人都清楚,都明白,都感恩,都激情澎湃的投身于社会主义建设,都正能量满满。

我们的和谐,已经不需要什么调查记者来深入调查了,整个社会的正能量,都已经溢出到生活的方方面面了,抬眼望去,满满的都是光明,我们只需要多多听取专家建议,跟党走,听党话,坚持党的领导,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知乎用户 汤姆哥哥​ 发表

因为中国是世界上最好的国家,没有任何见不得人的东西需要调查

知乎用户 摩羯小飞 发表

村镇银行 400 亿,储户天天坐银监会门口维权,多好的新闻素材,看看有哪个记者敢去报道?央视都不敢报道。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调查记者一定程度上要探寻事实的真相。

而媒体只要正能量,要稳定,就不能发布真相。所有媒体主编不听话都可以随时撤职。

这又危险,又没权限,又不被待见的活,感觉只适合超级英雄,自然没有普通人愿意做了。

知乎用户 北极熊 发表

公仆不需要,不喜欢被调查,仅此而已。

知乎用户 东哥 发表

记者不当政府的喉舌就活不下去,当了内心过不去,干脆不干了。

知乎用户 polly 发表

我作为一个中立的角度,认为调查记者根本不应该存在。所以数量减少了应该是人们都作对了。

首先调查记者应该是揭露组织犯罪的,如果是单独犯罪,那么有其他机关来作的。所以组织犯罪就有一个特点,人很多,就拿最少的人 2 人举例,比如说家暴,这种情况下,当事人会去举报的,也就不存在调查记者的事,如果当事人都不去举报,那么调查记者反而要去为了当事人深渊,揭露家暴事实,这种情况是不是反而是调查记者为被了当事人的意愿?简单的说就是多管闲事。

所以这里有一个矛盾,调查记者认为的正义就是民众想要的正义吗?水能载舟也能赋舟,说明水是重要的,也就说民众的意愿很重要,那么民众的意愿就是想要调查记者做事吗?例子中显然不是

从奶粉事件也能看出来,首先三鹿集团里的所有人都是不希望有调查记者的,不然他们早就自己站出来曝光了,其次,喝奶粉的人也不是 100% 希望有记者,大多数人还是只关心自己,希望自己不要中招,而对于有没有这个记者,然后记者有没有危险,并不是第一个考虑的,所以没有多少人是 100% 需要这样一个记者,毕竟记者曝光后,反而使得他买的奶粉不能用了,造成损失,至于其他的奶粉他还的买,一样有经济压力,所以这些人对于记者的态度就无法达到 100%,然后还有其他人本来就没有买三鹿奶粉,但是记者曝光后,反而使得自己的奶粉不容易买到了,这些人或许还要痛恨记者,还有还有很多其他想法的人也都不算 100% 支持。最后,就是这些吃瓜群众,即没有奶粉,也没有三鹿股份,这些人也不会达到 100% 支持记者,能够口头赞同也就是极限了。

所以总接下来,记者这个位置,根本就没有足够的民众支持,甚至还有点逆天而行,这种情况下不仅要问,真的有必要来一个全职的重要的调查记者吗?

我觉得是没必要的,只能是用爱发电,纯粹的本能。

但是,也不是完全的没必要,有几种情况,就可以很好的有必要,比如受雇于完达山去搞倒三鹿,受雇于被害者家属去调查真相,这样更像是一个私家侦探,是可以的。但是现在的调查记者更像是用爱发电,名利都不要的类型,反而是选错了。

知乎用户 剑皇啦 发表

人民只愿意相信自己相信的,真相不重要。

不过记者的道德水平的确低下。

知乎用户 默默 发表

有些话不能说出台面。

其实大家都懂。

知乎用户 信号镜太阳炮 发表

不清楚也能清理

常见镜子反光瞄准,多人组成太阳炮

日光直射每人 1 镜,万人百秒烤人

知乎用户 灰行拖把 发表

黑白两道都不讨好

知乎用户 585 发表

遥想冰点…

知乎用户 古月 发表

现在的报纸可以开天窗吗?开了的后果会怎么样?为什么这片土地上没有《新闻法》?想通了也就大概知道这个问题的答案了。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最终只会成为 “公知”,国内无立锥之地,所以,为什么要吃力不讨好?

知乎用户 Zhao Shaun​ 发表

明知故问嘛,你说为啥愿意去送死的人变少了

知乎用户 Vincent 发表

无名和尚,西行取经,途中收复老大名 “神通广大”,老二名 “贪吃嘴贱”,老三名 “吃苦耐劳”。

一日。

师徒一行路过村庄遇一农夫,慈眉善目却不知背地里扒皮锤骨。

老大火眼金睛发现为妖怪作祟,一棒给打死了,一行人遂被村民抓进衙堂。

和尚曰,劣徒无知无德,于我何干,由吾今念咒以杖毙之。

于是 “神通广大” 挂了。

又一日。

师徒三人饥肠辘辘行至餐馆,珍馐美馔,巷里飘香。

三人前往化缘,宾客络绎不绝,又见掌柜唇红齿白,“贪吃嘴贱” 两腿走不动了,两人情投意合,决定还俗相伴。

和尚无奈,成人之美,听之任之,与老三黯然离去。

又走几程。

和尚与老三又闻乡野村民道说山上有妖,占山为王,无恶不作。秉承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救世人于水火乃是大道修行。

师徒二人秘密前行,意图徐徐图之。不想妖王势力通天不差老大,龙潭虎穴,深不见底。

“吃苦耐劳” 半路不敌小兵,临终前只来得及道一句徒儿无能。

和尚手无缚鸡,空有大志,念念有词曰:生不逢时,又曰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云云。

最终团灭,便含恨而终。

和尚事必躬亲,锄强扶弱,事迹斐然,因无名无法留档,后世人为其取一法号名:正义凛然。

自此,没有和尚再向西行。

知乎用户 长卿守仁 发表

当看到这个问题的时候,觉得自己有话要说。于是点进来,看了很多的回答。

觉得回答得都很好,分析了很多的案例,也从行业兴衰、技术变迁、属地管理体系、受众群体、经济等多个方面回答了这个问题。

但是我总觉得意犹未尽,为什么有一个原因居然没人去说呢?

于是,我开始打字,酣畅淋漓的把我所认为的原因打了出来。当鼠标点到发布时,我犹豫了,觉得说得太明不太好,会不会给自己带来麻烦?

于是,我删掉了第一次的回答,重新以含蓄的方式表达了我的观点。可是在发布时,我还是犹豫了,我觉得这样仍然可能会带来麻烦。

然后我不听的修改,想要再含蓄、在春秋一些。但无论我怎么修改,我的犹豫没有减少,反而因为想得太多,顾虑就越来越多。

最终,我把我的回答删掉了。突然明白,没有人回答我所想到的那个原因,是因为我比别人高明吗?显然不是。也许大家都有各种各样的犹豫和无奈把。

也许,这就是调查记者原来越少的原因吧。

知乎用户 诗叔​ 发表

没有空头做对冲,调查记者没有利益所得,这就造成了这个特殊局面,美国调查记者能赚很多钱,国内还会封杀记者调查成果

知乎用户 初级运营美如花 发表

因为 记者只能代表 XX 发声 不能代表 XXX 发声

知乎用户 Mr.HyenA 发表

大胆!

我们现在国富民强,百姓安居乐业,谁还有冤啊?谁敢有冤啊?

给我把冤鼓撤了去!

知乎用户 陈熙​ 发表

因为媒体姓党,新闻调查必须在党的领导下。

知乎用户 toney lee 发表

两头堵,两头打的结果。下面的咬牙切齿,捞点钱,弄点权不容易,这帮记者偷偷摸摸都给搞黄了。上面的也不满意,让你们去搞这个,是要提出建设性意见,别动不动就搞个大新闻,搞出来了还没法压控,怎么和谐。慢慢的就无了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都让傻 13 们给咬死了。

知乎用户 Java 研磨架构师​ 发表

图你啥???在家吹空调不舒服么?

知乎用户 天山老酸奶​ 发表

天黑走夜路可不就是容易掉坑里嘛,掉的人多了谁还会走

知乎用户 斧头 发表

因为调查记者是中国最危险职业之一。他们不仅需要对付来自黑恶势力的威胁,而且还要面对各种地方保护势力的刁难。最让他们感到害怕的还是当地的执法机关,因为警察随时都可以找各种借口剥夺他们的人生自由。

能不畏强暴、不怕牺牲的人毕竟是少数,因此调查记者锐减是必然的事。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政策和收缩是一方面,最重要的是自己把自己玩臭了。

中国的记者为什么会被叫成妓者,我觉得他们自己心里应该比我们这些围观群众有数。

知乎用户 断魂​ 发表

为社会负重前行怎比得当狗仔报道花边新闻

知乎用户 大家好我是丁同学 发表

“媒体是第四权” 是美国那一套,我们中国人民不上这个当!

我们有且只有一个权,那就是永远跟党走

知乎用户 疾风之科基​ 发表

健康码出来之后,你会发现除了健康之外,这玩意有无数种用法,甚至于健康本身都会被这些用法挤掉。

如果再往深处说,这些年权力被关进笼子里了,可问题是…… 是我们也被关进了同一个笼子。

知乎用户 顽童​ 发表

咱们的发明了理中客这种词之后,调查记者就自然被消灭了

调查记者,维权律师。从这两年被扣上各种帽子之后,他们还有什么必要为这些人奔赴呢?

知乎用户 尕尕 发表

因为共产党不想让人民对它说三道四

知乎用户 guobin 发表

利好维稳的巨大进步

知乎用户 非非​ 发表

最简单好用的 VPS,没有之一,注册立得 100 美金
comments powered by Disqus

See Also

中国新闻媒体报道质量在下滑吗?原因是什么?

知乎用户 黑白​ 发表 从高处落到地面才叫下滑。 向地下钻井叫做探索新的底限。 知乎用户 戈戈他爸 发表 2003 年 8 月 26 日,《焦点访谈》主持人敬一丹向国务院总理温家宝汇报:“我们《焦点访谈》1998 年舆论监督的内容在全年节目 …

有哪些新闻报道让你这个知情者喷了一口老血?

知乎用户 哇哦哇哦 发表 没人发这个吗 知乎用户 叶张陈 发表 【澳媒服气: 霍顿阴招失败 真爷们孙杨冠军回击】奥运会有时也是运动员魅力的竞技场,游泳话题层出不穷,霍顿通过用禁药来挑拨孙杨,还讽刺 “21 金” 菲尔普斯是使用东方妖术的骗 …

2022,愿你有更多自由

本文是应“2022跨年之夜律媒沙龙”而做的分享,谈谈我从事“ZiYou记者”职业的一些经历。我整理了一下,原标题是《Born as a freelancer:我的ZiYou记者生涯》。 但看今天朋友圈,都在总结和许愿。我忽然两眼湿润,脑中跳 …

为什么好多人不喜欢新京报?

知乎用户 曹叫兽 发表 一张图便可解释 上:一般新闻媒体报道新闻时 下:新京报报道新闻时 (图片来自微博)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重庆公交坠江事件就有人答过新京报吧,自己打自己的脸这种骚操作看的我目瞪口呆。 事情刚出来,就把矛头往对面正 …

《立场新闻》停止运作,多名相关人士被捕

《立场新闻》停止运作,多名相关人士被捕 记者:王月眉 2021年12月29日纽约时报 香港——周三,香港出动数以百计名警察,逮捕了与一个敢于发声的民主派新闻网站有关的七名人员,并突击搜查了该新闻网站总部。这是香港政府对曾经充满活力的独立媒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