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ISA(国际学生评估项目)上海再次排第一,说明了什么?

使用CN2/CN2GIA顶级线路,支持Shadowsocks/V2ray科学上网,支持支付宝付款,每月仅需 5 美元
## 加入品葱精选 Telegram Channel ##

知乎用户 chenqin​ 发表

一,PISA 在中国
先花点功夫看看 PISA 项目在中国的具体情况。
中国在 2006 年就已经开始了 PISA 试测,在 2009 年时正式加入,共有 12 个省、直辖市和自治区参加了 PISA 测试,除了上海之外,还包括天津市、河北省、吉林省、江苏省、浙江省、湖北省、海南省、四川省、云南省、宁夏回族自治区、北京市

这里北京市只包括房山区。2012 的 PISA 项目也同样包括这 12 个地区。

针对一些答案说 “将 PISA 测试推广到全国会有更好的表现” 这一观点说两点,

1,从 09 年结果看,上海的 PISA 分数肯定属于全国最前列。

@陆雨奇

答案已经给出了 2009 年时公布的部分分数,我就不再引用了,可以看到中国总体平均分是 520,浙江是 563,而上海是 577。上海比全国平均高出 57 分。
另一方面,Financial Times 的文章引用了 PISA 研究人员的说法:
Mr Schleicher said: “We have actually done Pisa in 12 of the provinces in China. Even in some of the very poor areas you get performance close to the OECD average.”

即便最穷的省份,其 PISA 成绩也接近 2009 年 OECD 的平均分,即 493 分。如果这 12 个省的最低分在 490 分左右,且所有省的分数服从正态分布并且平均分等于 520,我们大致可以估计出中国各省平均分的标准差是 20 分左右。也就是说,上海的平均分(577)要超出中国的平均分(520)3 个标准差左右。
3 个标准差,如果在正态分布里,意思就是任意抽取一个省和上海比平均分,只有千分之二的可能比上海高。

要注意的一点是,PISA 是按照严格分层抽样的方式,按照人口情况和教育情况来抽取 15 岁青少年参与调查,并不是在全省掐尖的超级中学定点调查:
PISA 中国试测研究按 PISA 国际规范采用两阶段分层随机抽样设计,第一阶段完成学校层面的抽样,选取了五个分层变量:学段,包括初中、高中;学校的地理位置,包括市区、县城(县政府所在城镇)和农村三类;学校的性质,包括公立学校、私立学校;学校的类型,包括普通中学、职业学校、特殊教育学校和中等专业学校;学校的等级,包括普通高中、示范高中、普通初中、基础薄弱初中。按照这五个维度设计了抽样框架,试点地区据此框架上报了本地区所有包含 15 岁学生学校的统计信息。教育部考试中心在第一阶段抽取了 150 所样本学校,随后在第二阶段以完全随机抽样的原则从这 150 所学校样本中抽出 35 名 15 岁学生作为参加试测的学生样本。共有来自试点地区 150 所中学的 5000 余名学生被纳入样本,样本有效地代表了试点地区近 1,200 所学校的 16 万余名 15 岁在校学生总体,其中农村学校在校学生近一半。

这样的抽样后得到的结果,是全省的总体平均。2012 年,上海的初中生均教育经费仍然是全国第二,仅次于北京,在某些指标上甚至排名全国第一。如果全国数一数二的教育经费砸不出数一数二的教育水平,才不正常。

看到了一些新增答案,再强调一次,12.7 小时是所有 15 岁在校学生的平均时间,包括了中专职校普通高中或者初中,上海的中位数是 14 小时,75 分位点是 21 小时,95 分位点是 28 小时。

2,上海和全国其他省份的分数,不一定具有很好的可比性。

上海的分数是上海 PISA 中心批改出来的,但其他的省份不是。有答案引用了这一句话
**中国和经合组织有不同寻常的安排,中国其他省份也参加国际学生评估项目,但中国政府只允许公布上海的成绩。**这实际上也是一种误解。中国非常欢迎 PISA 的进入,在 2006 年起就进行了试测。2009 年,PISA 虽然只在上海进行调查,但教育部很想知道其他省份的情况,于是他们自己贴钱,让考试中心全盘引入了 PISA 的抽样方法、测试方式,并且使用了 PISA 的试卷,再让 PISA 的评卷专家来培训阅卷人,专门组织了测试。
PISA2009 中国试测研究共抽取了学校样本 621 所,学生样本 21003 名,实际参加认知测试和问卷调查的 613 所样本校学生样本量为 19454,最后数据清理后得到有效样本量为 19256,有效率为 98.98%。

所谓 PISA2009 中国试测研究,就是教育部考试中心模仿 PISA 的方法,在 11 个省市自治区抽取出 2 万个学生进行测试。同样,批改他们的试卷的,是教育部考试中心,而非上海 PISA 中心。所以,并非 “中国政府只允许公布上海的成绩”,而是另外 11 个省的考试都是中国自己组织自己批改的,说白了就是山寨测试,但看起来山寨得还像模像样。PISA 的手上只有上海的成绩。
当然,在 2015 年 PISA 会把官方考试普及到其他试测省份,那时就会有 PISA 的官方成绩了。

二,PISA 的数据

从 PISA 的结果,我们可以做很多有趣的研究。

@talich

的回答就是一个角度。我提供两个角度。

**1,作业多和学习好有多大关系?
**正如题目中所提到的,上海的课外作业时间是全世界最高的,高达 12.7 小时。于是有一些人便有疑问:上海学生的高表现,是不是更多的来自学习时间的堆积?
这个疑问背后的逻辑,是 “作业越多,学习应该更好”。下图画出了各个国家平均课外作业时间和 PISA 分数的曲线

右上角的点 “QCN” 就是上海。如果光看整幅图,我们很容易得出作业时间增加,PISA 分数上升的印象,但当我们把红线(作业时间 9 小时)右边的上海、新加坡和俄罗斯这三个地区去掉,只看左边 65 个地区,你能看出作业时间和 PISA 分数有什么关系么?再往上看,在 540 分数以上的 HKG(香港)、JPN(日本)、KOR(韩国)、TAP(台北),他们的作业时间根本不算多,韩国只有 3 个小时,全世界倒数第二,倒数第一是芬兰,分数也很高。
如果我是韩国教育部,我一定会说:我们的学生的作业时间是全世界倒数第二名,可 PISA 成绩竟然是第五名。上海虽然 PISA 成绩是第一名,可是他们的作业时间也是全世界第一。我们的学习效率全世界最高思密达!
所以,我不知道强调作业时间多到底有什么意义。
顺便和 PISA 官方报告制作者说一句,你们的报告说上海学生课外作业时间 13.8 小时,是算错了,对于那些填写 FORM A 和 FORM C 问卷的学生来说,missing data 应该被处理为 0,而不是舍掉。

2,Diversity(多样性)可能是有好处的
在上海的 5177 个学生中,共有 2298 个学生的父母至少有一人不是在上海出生,占 44.39%;有 1481 个学生的父母全部不在上海出生,占 28.61%;有 1101 个学生自己都不是在上海出生的,占 21.17%。该比例比 2009 年的数据高出不少,3 年前,这三个比例分别为 33.41%,21.17% 和 15.97%。
我们将父母都在上海出生的,定义为 “本地人”,对每个学校都计算出一个 “本地比例”,然后将这个比例和成绩画一张散点图。

在上图中,我们能发现随着本地人口比例的上升,学校的平均成绩出现了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实证中也能发现,本地比例的二次项显著为负,最大值出现在 60% 左右。也就是说,当外来学生的比例小于或者大于 40% 时,学校的平均成绩都会下降。上面列出的两点,都是十分初步的观察,可能会有很多问题,抛砖引玉了。PISA 数据包含的信息非常多,要做研究的话,可以做许多话题,比如家庭阶层等,数据下载在这里
http://pisa2012.acer.edu.au/downloads.php

知乎用户 马克周 发表

因为我自己的工作和 PISA 有关,所以想补充一点答案。由于诸位网友已经很细致的回答了基本问题,我着重介绍下技术背景和考量。

首先关于 PISA 是什么(后文详述),可以看这个视频,斯坦福大学教育学院的 Linda Darling-Hammond 概述了整个测试的框架:Big Thinkers: Linda Darling-Hammond on Becoming Internationally Competitive 顺便也可以听听美国的专家是如何评价美国的基础教育体系的(注 1)

上海从 2009 年的 “PISA 首演” 开始就夺得了第一,可以说既是意料之中,也是预料之外。当年参加试测的时候其实就知道成绩肯定不会差。只是没想到一下子就变成了所有参与的国家和地区中的第一名。我的观点是这本身是一个很了不起的成就,但是其作用不应该被夸大。

对 PISA 项目的热衷当然很大一部分原因是 OECD 在后面推动。PISA 并不是国际上最早开始做大规模测试的(Large-scale assessment)。由 IEA(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for the Evaluation of Educational Achievement)所领导的 TIMSS (Trends in International Math and Science Study)从 1995 年就开始做类似的测试——TIMSS 的前身 International Math Study(同样由 IEA 主持)则从 60 年代就开始了。但是自 2000 年开始第一轮之后,由于 OECD 在经济方面的领导作用,所以迅速把 PISA 作为一个国家基础教育的指标这样一个理念向成员国和伙伴国家 / 地区推广。由于 IEA 没有这样的半官方背景,所以其影响力几乎只有在学术领域里。几个轮次之后 PISA 的规模不断扩大,而且由于一些新兴经济体的兴趣(TIMSS 有更多的中低收入发展中国家,PISA 的则由原来 OECD 会员国作为核心,现在往新兴国家拓展),加之媒体的报道,所以现在的影响力更大。

PISA 和 TIMSS 所采取的评估手段最大的区别就是 PISA 标榜自己是 curriculum free,也就是说不管学生学的是什么样的教材,都能够参加这个考试,而 TIMSS 的测试内容则和课程大纲结合在一起。或者换种说法,按照 PISA 的定义,它们关心的是 15 岁青年应该掌握的生活技能和学科知识。其次差异在抽样方法上也是不同的(下文会提到)

那么反应到最终的结果里面,当然 PISA 的各种报告会分析比如不同的技能(阅读、时间管理、学习动机)以及社会 - 经济因素(公平性、性别差异,等),但是要回答 PISA 究竟反应了什么,确实不容易。乐观的可以认为是学生的技能和知识(常用的表述是 Higher order thinking, performance skills, meta cognition 等等),悲观者可以认为不过是另一个考试而已。在学界的看法,基本上把 PISA 成绩作为某种人力资本的衡量。经济学家 Eric Hanushek 是这方面的比较知名的学者。简单来说,在 PISA 和 TIMSS 之前,要反应一个国家的教育质量(作为人力资本的一个重要指标),往往只能用受教育年限,但是随着小学和中学教育的普及(特别是在发达国家),这个指标逐渐失去了意义。那么各种各样的考试成绩就逐渐成为了新标杆。我们国人当然会认为考试并不完美。这没错,但是目前没有更好的能够测试技能和知识的方法。在这个层面上学术界是有保留地接受以 PISA 为代表的国际比较测试作为衡量在成人以前一个国家的人力资本储备。

各位可以理解从这个层面,主要是美国人还是有点紧张的。因为自从美国参加这些国际比较项目以来,成绩都很普通,中等偏下这样(指的是比国际平均分要低),而且这个状态是十几年如一日。以前给美国人上课的是新加坡、韩国、和芬兰,09 年上海出来了之后就变成了新的靶子。这方面的论述,不管是学术型的还是争论型的都很多。可以看看_Surpassing Shanghai:_ _An Agenda for American Education Built on the World’s Leading Systems_这本书,蛮有代表性的。作者是知名的学者。

这个争论的另一面,就像很多自己参与过 PISA 的同学或者对中国的体制有点了解的作者都已经指出的,就是其实 PISA 也没什么。一个国家的平均成绩太低当然不好,但是就哪怕比平均分低一点点无关大碍。其核心就是上面讲到的:

  1. 以考试分数作为知识和技能的衡量不完美,事实上东亚国家 / 地区的学生成绩几乎都是很好(印象中马拉西亚成绩一般,我指的是韩国、日本、新加坡、台湾、香港、澳门),可以看出这些地方都是深受考试文化影响比较深的地方。所以有人认为这不过是考试文化的另一个体现(但是这种说法解释不了为什么芬兰那么出色)
  2. 不少研究发现各种跨国测试,和一个国家人力资本,指的是劳动力市场上的效率、创新等其他指标,还有和经济发展之间的联系很弱的。也就是说考试成绩好未必能够转化成有效的人力资本积累。这个观点一方面是发展经济学家从国家经济增长的角度指出,考试成绩和增长的联系很弱。在这个问题上一面是以 Hanushek 为代表的深信 “考试成绩反应了人力资本”,另一面是其他一些发展经济学家的批评意见。另一层面就是美国国内的争论,认为美国基础教育差,要完蛋的那一些人。反对者如科罗拉多大学的 David Berliner 就指出(The Manufactured Crisis: Myths, Fraud, And The Attack On America’s Public Schools),虽然美国孩子考试成绩烂,但这无损他们教育在后期的成功——特别是大学以后。值得指出的是这个观点现在证据并不足。原因多方面,没法追踪收集不同年龄层次各国人口的的知识技能数据是一个最大的障碍。但至少听众觉得他讲的不无道理。

另外补充一点技术背景。由于知名度的提高,PISA 测试被越来越多人所知道。一般大家看的,媒体喜欢报的,就是排名。简单说拿最终分数每次做个排名,谁搞谁低。但是需要提醒的是分数很容易被滥用:

  • 由于测试长度的限制,没有一个学生是完成一份完整的试卷的。简单来说因为测试题太多,要让每个学生都做完大概要花上个把小时(我记得是 10-12 小时,身边没有现成资料)。而在实际测试里大概顶多也就是 2 小时之内要完成测试和问卷调查。所以在实际操作里种是把整份试卷拆分成十几个小卷子,这样保证了测试能够在比较短的时间内完成。但同样导致了学生之间成绩可比性的问题。比方说我做了 A 卷,你做了 B 卷,那成绩怎么算?这个有一套很复杂的心理测试模型(psychometric model)最后来做整体能力估算的。事实上估算过程和抽样以及试卷编制是联系在一起的,最终每个学生会被估算出 5 个可能的得分(Plausible values),也就是说小明参加了 PISA,但是由于他做的不是一个完整的试卷,所以我们给出 5 个可能的成绩。鉴于这个特点,PISA 的分数是产生国家 / 地区层面的平均成绩衡量。这是一个平均指标。而不能用来衡量个人和学校之间的差异 (比方说算学校的平均成绩,注 2)。因为后者从统计角度来看是相当不严谨的。

  • 第二个就是因为 PISA 数据是公开的,所以所有人都能去下载这个数据,和一般的问卷调查不同的是 PISA 所采用的是比较复杂的抽样方式(对这个有兴趣的同学可以参见历年 PISA 的技术手册),对于分析者来说,这对于统计分析增加了很多难度。因为比方说算个男女数学成绩的差异。就不单单只是做 T - 检验的问题,还得考虑到如何把抽样方式(一系列的权重)有效考虑到统计检验中去(PISA 使用的是 Balanced Repeated Replication Weighting,BRR 方式),总之不能拿了数据干算,这个肯定有问题。补充一下 PISA 的抽样是从学校为 PSU 单位开始,然后再学校内部随机抽样学生这样。

  • 第三就是每一个轮次的 PISA 都有一个重点学科,2012 年是数学,2009 年是阅读,2015 是科学。重点的意思在于整个测试的题量会向这个学科倾斜。(结合第一点,每个科目的题量会变得非常少)。从而针对这两个科目的成绩 / 能力估计会变得不稳定。简单来说 2012 年看数学成绩就好,其他两科的成绩很有可能是不准确的。所以在不同年份之间比较成绩是有相当大的问题的(比方说 2009 年的 500 分和 2012 年的 500 分,哪怕在同一个科目上,所代表的意义也是不同的)。

  • 如果想要自己分析 PISA 数据的同学,可以参看这篇文章来理解以上观点:Rutkowski, L., Gonzalez, E., Joncas, M., & von Davier, M. (2010). International Large-Scale Assessment Data: Issues in Secondary Analysis and Reporting. Educational Researcher, 39(2), 142–151. doi:10.3102/0013189X10363170

注 1:Darling-Hammond 曾是奥巴马第一次当选时教育部长的候选人。
注 2:这个原则适用于 PISA 2000-2012. 从 PISA 2015 开始,会有一系列专门针对学校的测试,简单来说就是考试的设计是为了产生学校层面的估计值。

知乎用户 talich​ 发表

不算回答,算个参考思路吧。

这种国际教育水平的评估(OECD 的 PISA,和 IEA 的 TIMSS),是帮助政府来审核自己的教育政策,促进教育改革的。

怎么理解和分析最后的数据,可以借鉴国外研究机构的成果。比如,前些天我正好看到美国一民间智库, Economics Policy Institute,在 2013 年 1 月出的一个关于 PISA 和 TIMSS 的报告: What do international tests really show about U.S. student performance?

比如这里面以 2009 年的 PISA 数据库为基础,对评估结果进行了更深入的比较。两位作者认为,PISA 的数据太多太复杂,无法得出统一的结论。比如,各国参加评估的学生的背景很不均一。他们发现,美国的学生的家庭背景跨度相对更大,有更多的贫困生。

于是,作者把学生按照家庭的经济和社会地位,分成六组,和其他六个囯家做比。第一组是英法德这三个被认为和美国情况接近的发达国家,第二组是加拿大,芬兰,和韩国这三个成绩很好的国家。

这是和英法德三国的比较:

可以看到,学生成绩是随着家庭经济社会状况的提高,而稳步提高。相比起来,美国学生的成绩,在这些国家里,是不同家庭条件下,差别最小的。在家境最差的学 生中,美国学生成绩最好,家境最好的学生中,美国学生成绩相当或略差。也就是说,在相当国家中,美国的教育机会还是不错的。

这是和成绩好的三个国家比较:

可以看出,美国在几乎所有分组里,都落后,在数学上尤其明显。而加拿大和芬兰,学生之间的差别是最小的。而最有意思的是韩国,家境最好和最差的学生,成绩差别相当大,而中间的学生,差别很小。

作者还比照了从 2000 年到 2009 年的趋势,从数学成绩上看,美国和德国,家境最差的学生,成绩涨幅最大,其中德国进步明显,而美国家境最好的学生成绩出现退步。相比起来,法国则两级分化,英国则全面倒退。

而三个成绩好的国家,都出现了两极分化的现像:家境好的学生更好,家境差的学生更差。

作者当然不止于此,报告研究的范围,考虑的因素,远大于此。很多是结合美国自身的数据,还有 TIMSS 的数据进行深入分析。

说了半天,意思就是,PISA 成绩所提供的信息远大于一个排名。我希望看到国内也有相关人士,来进行深入挖掘,并广而告之,为我们的教育制度改革,提供有意义的参考。

(我对国内的相关研究不了解,如果国内已有相关研究,也欢迎知友指出,共同学习讨论)
(这里不得不说:chenqin 老师的答案一如既往的精彩)

知乎用户 星夜 发表

参加过第一次 PISA 的学生怒答,希望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第一点:在某些回答中提到了学校的重视,对此我持反对态度,起码在我们学校不是。
当时情况,班主任叫了几个同学去办公室(吓了楼主一跳,以为自己又闯什么祸了),去了之后告知我们要去参加某考试,上午的课不用去了。
可以看出很明显没有让我们事先准备的意思。
第二点:PISA 的题目,做题时感觉除了数学题都感觉不到是测试。有些题甚至颇有问卷调查的味道。其中有两题还留有大致印象,大家来感受一下。
1. 某次彩票的头等奖的号码是 123456789,下一次开奖时此号码的中奖概率会不会下降呢?
2. 某阅读题,讲的是某些名牌衬衫穿出来的效果还不如超市里卖的衬衫。在电影 007 里皮尔斯布鲁斯南穿的就是超市里卖的廉价衬衫。然后提问…(具体问什么我忘了)
其实通过这两题我们大致也可以感受出 pisa 的一些用意了吧?
我个人认为 pisa 很看重学生在 “常识”(同一个彩票号码不会中第二次,贵得比便宜得好…)面前的思考能力。
至于高分,应试教育在数学题方面肯定起了不少作用,其余么…
ps. 文中例举的题目只是大概意思

知乎用户 冰水 发表

曾经不小心被抽中,做过 PISA。所以想浅谈几句。

。。。。。情景再现。。。。。。
(事先声明:只是我经历过的,至于别的学校情况,我不知道。)

1. 监考人员发卷:每份卷子似乎都不一样,且完全密封。

2. 监考人员告诉我们「全世界有 xxxx 人一同在这个时间考…」并指导填写相关个人信息。

3. 正式考试。时间好像是(3 个小时?)不太记得了…

4. 考题的确是「阅读素养、数学素养及科学素养」。题量非常非常大,隐约记得貌似 A4 纸 60 余页(一大本子)。

5. 要说跟平常的初高中试卷一样不?区别蛮大的。举个例子:一道选择题下有 5~7 个选项。等等~

。。。。。个人看法。。。。。

1. 完全是没有预兆的情况下被选中(我班只有我一个)。不存在什么特定学生的事情。随机抽中。

2. 题太多,最后头晕眼花,涂卡(选项)涂得我都快吐了,所有有些题… 呵呵~

3. 不是光有应试能力就 OK 的。有一些常识类的、知识类、科学类的等等。但偏数学类的题目中国学生很占优势是无庸置疑的。

4. 考场非常正式,跟中高考只差一个扫描了。再说每人题也不同啊。所以没什么造假的可能性,至于瞎答的可能性还是有的。

5. 究竟能不能体现能力?个人觉得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的,因为「阅读素养、数学素养及科学素养」3 者之间对于不同国家的学生擅长点不同的。但是结果也体现了中国应试的能力。毕竟总考试的人经验一定丰富嘛~ 但是能力与考分也未必成正比,你懂~

6. 为学生减轻负担,目测不会。因为有一个不争的事实:负担不仅来自官方(学校),更来自于家长(课后辅导班)。初高中的同学们对课后班持一种很纠结的态度:不上吧,怕被别人落下,很多家长也不干;上吧,一是负担加重、二是究竟有没有效果… 而且,好多学生、家长形成一种刻板成见:课外班一定要上,上得越多越好,恨不得把所有休息时间全占上。

7. 关于数学。目前的教育虽然过度,但个人并不完全排斥。如果您去过美国的大超市并被美国的收银员找过钱,就明白了… 全是泪~
。。。。。。。。。。。

纯个人看法… 欢迎批评指正…

知乎用户 雨亦奇 发表

想要相对系统地分析这次 PISA 测试的结果,我们需要问一系列问题:

1. 参加考试的是什么学生?

学生的考试成绩至少跟以下因素相关:智力水平、努力程度、学校教学质量、社会背景。

  • 智力水平的衡量很复杂,但大脑和认知能力的发育一般是与孕妇孕期和孩子幼年的营养水平、卫生环境、医疗条件等有关。从这点看,上海的孩子平均来看应该是处在全国前列的,也不低于发达国家。
  • 很多人会认为北京上海这些地方的孩子努力程度不如其他地区。孩子的主观态度我不清楚不做评论,但至少北京上海的孩子如果想努力,那么一定会有机会努力。孩子想努力是一回事,有没有努力的客观条件和努力是否会有结果又是另一回事。大城市的孩子只要愿意,可以买各种辅导书,上各种培训班,去图书馆、上网查阅各种资料,有无数渠道获取各类信息和知识,但其他一些地区的孩子,即使 120% 努力,也没有这些客观条件的支持。所以上海的孩子只要想努力(或者被逼着努力),那么就会有更多的时间和资源,更高效率地进行学习,总体产出会很高。所以在这点上也应该是在全国领先的。
  • 学校教学质量应该是比较明显的。各个地区都有个别极其优秀资源非常集中的好学校,但就平均水平来看,上海仍然是高于绝大多数其他地区的。
  • 社会背景:控制其他所有变量,父母收入高、学历高的孩子,成绩会高于低收入、低学历家庭的孩子。当然里面的机制很复杂,有经济社会文化各方面因素。在这方面,上海应该又几乎是领跑全国了。

所以,你要把上海跟其他国家比,勉强行吧,但千万不要代表全国城市平均水平甚至全国平均水平。上海作为一个极端的例子,几乎没有将结论一般化的价值。

数据如下:

数据来源:2009 年 PISA 智商测试中国结果分析
原文地址:Analysis Of China’s PISA 2009 Results 虽然 PISA 09 年在中国测了 12 个省,但为什么我们一般只听说上海呢?两方面原因:

  • http://www.zhihu.com/question/22196823/answer/20605431 之前这个答案里提到了这个信息,大家可以参考:文章引述美国哈佛大学教育政策专家拉弗勒斯说,“中国和经合组织有不同寻常的安排,中国其他省份也参加国际学生评估项目,但中国政府只允许公布上海的成绩。
  • 从 PISA 和 OECD 的角度来看,把一个社会主义发展中国家放在第一位,更能够起到警示的作用,提醒西方各国政府:再不加大教育投入,就会被中国甩在身后啦!通过猛戳政治家和媒体的意识形态 G 点,促使他们行动。

2. 考试考的是什么?

PISA 每三年进行一次,包含三个模块:阅读、数学、科学。测试时间两小时,主要是选择题和开放性问题。PISA 的官方介绍中说,PISA 不是测试学生的记忆力和知识量,而是学生把学到的知识活用于生活中的能力,所以中国学生的死记硬背和丰富的考场经验可能解释不了他们在 PISA 里的高分。当然,官方介绍和实际情况总是有差距的,至于到底 PISA 的题目和评分标准对各国学生来说是否公平和具有可比性,那很难说。这里是 PISA 的官方页面,里面的视频特别好,普及了关于 PISA 和教育的一些常识:About PISA - Organisation for Economic Co-operation and Development
里面也有一些 PISA 的例题,大家可以感受一下。

当然,衡量一个国家地区教育水平,还有许多很难用任何考试测量的方面。个体层面: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应变力、适应力、自学能力、批判性思维能力等等。当然还可以考虑学生、家长、老师和学校的投入产出效率,学生、家长、老师的幸福度和满意度(反面就是负担和压力),学校教育对学生将来学习工作生活的帮助。另外,如果把心理健康教育和性教育等纳入考虑范围,那中国的排名应该会发生很大变化吧… 社会层面:教育对社会平等和公平的作用,教育对民众民主和科学素质的提高,教育对经济发展和科技进步的推动,教育对文化传承和反思的贡献,等等。

3. 应该看哪些指标?

对于 PISA,一般人只知道一个各国成绩排名。但 PISA 里包含的信息远远不止这么一个排名。这就像看完了整本《三国演义》,却只知道讨论武将实力排名,而完全忽略了其他极其丰富的内涵。

不过就算我们只看成绩排名,那也至少应该保证各项有可比性。把一些城市和城市国家跟其他国家相比基本没有什么意义。另外,平均分仅仅是描述一个国家学生整体水平的最基本指标。我们还应该认识到每个国家内部其实都有一个分布曲线。像中位数、标准差之类的指标也给出了重要的基本信息。有些国家学生成绩两极分化严重,另一些相对平均;有些国家不同学校之间差异很大,另一些国家每个学校内部差异很大;有些国家家庭背景对学生成绩影响很大,另一些则不明显。只看平均分就相当于把一个刻画立体的人物用一个简单的战斗力数值来表示,会令作者十分寒心。

除了学生的成绩,PISA 还收集和分析了关于学生、教师、学校、教育系统等许多方面的信息。一些人看了眼 PISA 的排名,就得出了 “中国学生果然聪明”、“中国学生果然应试能力强” 这样的结论,甚至开了地图炮评点国内哪个地区的哪些学校更好 http://www.zhihu.com/question/22196823/answer/20603407,简直不可理喻。PISA 旨在思考和研究,并带动关于以下重要问题的讨论:

  • 哪些国家的哪些教育政策和制度更有利于学生学习和成长
  • 家庭背景、社会环境等因素对学生的影响
  • 教育对增加阶层流动性和促进社会公平的贡献
  • 如何对教师进行更有效的支持
  • 多大的课堂最有利于学习
  • 课程标准应该由谁制定
  • 不同科目的性别差异
  • 分快慢班是否有害
  • 留级对学生是否有害
  • 不同学校间的投入和产出差异
  • 各国教育质量的变化趋势

当然,一个简单的排名是媒体和许多人最喜欢的,毕竟又多了个新闻卖点,一个茶余饭后的谈资,一个脑中的思维定式和刻板印象。但如果希望真正思考教育的意义、质量、方法,和教育对个人实现、社会公平、经济发展、民主法治建设的影响,那就决不能停留在排名这种东西,而是要进行科学系统的研究,并传播更准确和全面的信息。

知乎用户 Hugh Zang 发表

说明了什么新闻里已经说的很清楚了, 对国外上海无需过分夸大, 毕竟 PISA 不是测试全面教育成果; 但对国内上海倒也无需妄自菲薄.
贴段报道:
上海学生全球第一 西方如何评论?

作弊

美国网络杂志网站 “Slate” 评论说,最新的国际学生评估项目结果的“前三名”——上海、新加坡和香港都是城市,而不是国家。

杂志文章说,“新加坡是独立国家没有问题,但香港、澳门是特别行政区,上海是一个城市,为什么排名不以中国全国作为排名呢?”

文章引述美国哈佛大学教育政策专家拉弗勒斯说,“中国和经合组织有不同寻常的安排,中国其他省份也参加国际学生评估项目,但中国政府只允许公布上海的成绩。

美国《时代杂志》也发表文章,呼吁中国不要在国际学生评比系统中作弊。

文章要求中国提供全国性的数据资料,而不要以一小部分的精英学生作为代表。

http://www.bbc.co.uk/zhongwen/simp/china/2013/12/131204_china_education_ranking.shtml

再附一张 2009 年 PISA 智商测试中国结果分析里的插图, 中国在 09 年和 12 年的 PISA 确实并非只有上海参加了哦. 前四列是 PISA 数据, 第一行是中国大陆地区总分.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想讽刺说应试教育成功的别扯淡了,德国意大利十年前 Pisa 考得一塌糊涂,那时候大陆还没派人参加,全民深刻反思,教育改革,最近成绩有进步乐得屁颠屁颠的。

知乎用户 zhaosj 发表

在虎扑看到的(鸣谢 starfury),个人感觉,这不就是小学应用题的水平么。中学生来做,做对了是应该的,做错了才是奇怪的吧。这战斗力真的还不到 5 啊。

知乎用户 五爷 发表

我记得前几届评比芬兰都是第一,当时网上铺天盖地全是盛赞芬兰教育的文章,同时痛斥国内教育压抑人性抹杀灵魂能力低下,各种反思各种哀其不幸怒其不争。没想到 09 年上海一上来就把芬兰各种压倒,这一次更是把芬兰爆成渣。

孩子们,好样的,继续加油,你们的征途是星辰大海。

知乎用户 音乐 发表

由于我的高中是要参加 PISA 测试的学校之一,表示我的高中只是很普通的市重点,一本率基本在 40%左右。我曾经也有幸做过一套类似的卷子,数学确实是很简单,都是很基础很基础,几乎不用怎么动脑子,而且计算也不是很麻烦,感觉只要上过课,都会做。但是,对于科学来说,确实很考验学生的知识量及掌握。因此,我认为,PISA 不是在考一个学生会不会做题,会不会考试,而是在于考验学生的综合能力,综合水平。
从上海历年的高考作文题可以看出,上海的教育越来越注重于培养学生多角度思考,辩证地看待问题,知识储备与掌握。遭外省市口诛笔伐的上海数学,其实也并没有人们想象中的简单。它更注重于对于知识的灵活运用及思维方式。因此,上海高考可以用计算器其实并不过分,它考的就是学生的思维,而不是死算功底。
故,我觉得 PISA 测试提醒了我们,并不应该教一个学生如何考试,如何做题。综合素质发展,才是最终目的。

知乎用户 谢熊猫君 发表

首先要明确上海这个第一名和第二名的差距还是挺大的,数学平均分高了 40 分,阅读和科学都高了 20 多分。总的来看上海是第一梯队,后面差了很大一部分距离后才是新加坡、香港、台湾、韩国、日本组成的第二梯队。

新加坡拿了第二、三名,于是新加坡教育部可开心了,教育部长表示咱新加坡的教育政策真是好,报纸上专门登整版专栏文章解释为什么在这个考试里面排名靠前是件很牛逼的事情。
在新加坡政府看来是个很长脸的事情,对嘛,考得没上海学生好是意料之中,考得比香港、台湾、韩国、日本的学生还好虽然也不是太大的悬念,但是确实不容易啊,而且比 2009 年的时候还进步了真不容易,学生们很有斗志,家长还提供很好的指导等等等等。
我不是瞎说呀,教育部长真的就是这么说的:
Mr Heng (Swee Keat)said the improvement shows that Singapore’s teaching strategies are working, and this is possible because of the high motivation of students, and the strong guidance and care from parents.

那上海拿了第一说明什么?
最基础的,说明这批参加测试的上海学生考试水平比其他国家参加测试的同龄人高,而且不是高一点,按照 OECD 的官方说法,是比大多数 OECD 国家高了三年左右,也就是说这群 15 岁的上海学生考试水平大概和大部分 OECD 国家 18 岁的学生差不多。

当然了,有人肯定要说人种智商有差异。这个话题政治不太正确,我不展开,但是我简单的点一下:在人种智商研究里面中日韩这三个东亚国家一向排名差不多的。

还有人会说学生负担重,题海教育下学生考试水平高。这个没法否认,你看嘛,第一梯队第二梯队里面哪个国家地区是学业轻松出名的?
==================================

其实最有趣的还是看到一些酸葡萄老外的说法,比如 Business Insider 里面《Why Shanghai’s Amazing Test Scores Are’Almost Meaningless’》找了很多借口来说明上海拿第一名没有意义,你们看看都是什么借口:
外地学生不能进上海的学校
上海人口只有中国 2%
上海教师收入高
上海人均 GDP 高
84% 的上海学生能上大学,中国平均才 24%
学生老师都注重这个测试成绩, 国家荣誉问题么么哒

这些个借口呢,不了解中国国情,也就难免了。但是这个作者还很傲娇的说呢,等到 2015 年的时候全中国的学生都要参加,那个时候才能体现水平的呢ᶘ ᵒᴥᵒᶅ

(✌゚∀゚)☞这位酸葡萄作者真的以为让那些高考大省的人来一起考这个测试会影响排名呢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12.7 01:38 更新 【完整版 达成!】
身为国际部学生,接受了 3 年正规的英国系统教育课程… 终于遇到一个相关领域的问题… 好高兴 (~ ̄▽ ̄)~ … 嗯,等我刷完这堆试卷再来慢慢写… 马克… 如无大神 >< 球不折叠

先把结论写了,说明我国教育资源十分紧张、缺乏但是也相对会比较公平,教育资源问题追究根本,那就是【钱】的问题
另外,题主不妨说说你的看法吧,毕竟一般人对这种情况误解是相当的深…
————————————————写完经济试卷的分割线——————————
“导致学生负担重的原因在于学生校外学习时间过多。
PISA 究竟是什么?它能真正为学生减负吗?教育界人士并没有对上海学生 PISA 测试再度问鼎盲目乐观,而是理性思考通过绿色指标、数学难度分级等方式,真正为学生减轻负担。”
“我们就是培养考试机器。”…… 等等
这类话语,每年 pisa 上海第一的成绩出来之后,我们经常能从各论坛甚至主流媒体、甚至到业内人士对成绩的质疑,每次牵扯到的无非就是学生负担跟甚至地方官员政绩
普遍的主流观点都是认为,上海学生 pisa 能够以较大优势拿到第一,是因为所谓的负担较大,只会应试教育,并非是真正的科学素养之流的观点
【话说…… 刚刚打算去网易找更趣味性的看法… 网易居然分析地没有以往的习惯,而且后面评论的三观也正了很多,它什么时候从良了…】
但是问题是,其他国家貌似不是这样认为
如现在排名第一提到的新加坡拿了第二就,喜当爹一样刊报宣传
又或者之前 2009 年,在公布作为中国上海 pisa 的成绩之后, 美国教育部长邓肯就说过 “我们认识到警钟已敲响。我知道怀疑论者肯定会质疑测试结果,但我们认为结果是准确可靠的。美国在大多数科目中都排名 23、24 位,我们的教育落后了。”
难道是他们不知道,中国人的应试能力吗?显然不是,要知道很早之前,亚洲人的应试能力就早已闻名全世界,特别是印度、中国、新加坡最为显著?
但是加上 ipsa 的权威性(背景…… 自己搜索爪机无力)可以充分明白这不是简单的所谓应试能力能够解释的问题
“和其他考试不一样的是,PISA 能客观反映出教育体系的水平,不能用应试教育来对付它。” 施莱克尔举例说,1997 年,德国的 16 个省第一次参加 PISA 测试,成绩很差。此后,其中的某个省为应对下一次的测试,鼓励学生做了很多 PISA 的题目。但它在 9 年后的测试中并没有取得进步。而另外 15 个省意识到测试成绩差是源于教育体系的问题,因此努力改进,在 2006 年的 PISA 测试中,成绩都有了提升。 ——————————摘自 PISA 施莱克尔创始人来北京的时候 j**(p.s 其实雅思跟托福官网也是那样说的)**
有兴趣可以自行百度 “能力测试题库的建构――来自 PISA 的启示”
那么基本可以,以上可以推翻普遍的看法,那么众所周知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教育水平是绝对远低于大多数发达国家,如美国英国,在现在各种科技、大学、学术方面就可以很大的看出差异,但是为什么反观 pisa,中国上海学生却能独树一帜呢?
打个酱油
嗯… 去做完一轮雅思听力再继续写……
————————————————推到雅思姬后的成就线————————————————
好多数据流的分析,好厉害的样子,在下仅尝试作为一个参加过中国初中跟英国 GCSE 课程的学生,从另外一个角度分析之前提到的问题,么么哒 好久没写如此长篇幅的中文了… 各种语病错别字**..╮(╯﹏╰)╭ 文中提到的数据引用,可能会十分粗糙暴力,请见谅**
那么,解决这个问题,也就是想要回答题主的问题,这个成绩说明了什么,我们必须先明白 pisa
究竟是什么 (是披萨!(¯﹃¯))
百度后的结果
PISA 类测试:一种国际性的科学的评价方法,可强化对考生知识面、综合分析、创新素养方面的考查。
“PISA 阅读、数学、科学试题均以社会现实问题为设计框架,关注学生整体发展。试题情境的选择范围包括学生的生活、社会生活和自然世界,突出体现个人、社会、自然的内在整合,体现科学、艺术、道德的内在整合。试题以学生的现实生活为背景,以社会实践为基础,强调基于学生的直接经验,密切联系学生的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充分挖掘信息资源。综合运用学生所有的知识对学生自主选择的问题进行跨学科探究╮(╯_╰)╭,以获取学生自己的结论。有助于学生了解社会,关心社会,形成健全的人格。立足于人的个性的整体性,立足于每一个学生的健全发展。”

简而言之,考察项目分为数学、科学、阅读,具体考察什么,其他亲历者的回答已经表达很详细,那就不一一累述

数学考察的是,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运用及学生的数学逻辑 O__O"…

科而学考察的是你日常生活中的基本科学知识,你对科学的态度与认知,简单来说就是考察 地理、生物、物理、化学、艺术、道德等等基本一些科学的知识在日常及世界性的问题中运用与分析 O__O"…

  • 在英国教育系统之下,13-15 岁的学生是就读 GCSE 课程

一般英国 GCSE 课程的学校安排给学生除了 数学、英语、IT(有些学校)、语言、还有两或者三门科学科是必修以外,其他都是选修,艺术、生物、商业研究、化学、经济、法语、地理、德语、历史、人文科学、意大利语、音乐、物理、宗教研究、俄语、西班牙语等,还有许多其他职业化科目可供选择。一般学生会选择至少 8 或 10 科来学习。而在 GCSE 课程,你可以选择上的数学跟英语课程是分不同档次的。例如英国 gcse 的数学有三个层次(总 A~G,层次分为 D-G,C-E,A-C ),最简单的档次差不多就是我们小学六年级 + 初一程度而已 X﹏X ,而最难档次的数学有天朝初三、高一左右的水准。而英国申请高中只需含英数在内的任意 5 门的 GCSE 考试成绩,同时录取标准成绩上一般是先看好的不看差**)** (╯﹏╰) (一般要求要有多少个 A、B、C 等)

  • 相比之下的天朝初中教育系统,以上海为例

需要修的主科分为语文、数学、英语、物理、化学,副科为地理、生物、历史、政治

中考需要考 6 科
150(语文)+150(数学)+150(英语)+90(物理)+60(化学)+30(体育)=630
而在中考之前每年都会有副科科目的会考
地理生物、历史、政治
如果你想要进至少靠谱的高中,那么就意味着你的会考必须及格(60%)/(ㄒ o ㄒ)/~~

那么,再联系 PIsa 的测试项目,我们就不难发现,为什么中国上海学生能够在科学、数学方面如此大的优势拉开比分的原了**:**

  • 在英国 GCSE 系统里,科学虽然为必修,但是其实只要保持不拿一个 U(>30%)的成绩,那么在之后的申报高中的使用,使用其他科目的成绩进行申报是可以的,同时即使两三门中的科学课程,是无法涵盖到 IPAS 中科学测试到项目╮(╯▽╰)╭

  • 但是在天朝初中教育中,你需要上的科学课程有 物理、化学、地理、政治、生物,五门科目直接把已知 Ipas 主要考察的科学课程直接一波 rush 完,外带秒了 Ipas 科学测试中一个非常重要的考点 “跨学科探究能力\(≧▽≦)/,再加上,这些科目存在较高的硬性标准 o(︶︿︶)o,相比英国的学生,使得中国学校、学生需要投入更多的精力进入到这五门科目,这也就间接地使得,面对 Ipas 的科学考察,上海学生会比英国学生所体现的出来的科学素养高很多,这也是为什么同样能够跟以学业繁重程度其实跟天朝差距不太大的新加坡、香港等国家或地区(因为,他们现在或曾经为英联邦的地区或者国家,使用的是英国的同系出来的教育系统,例如新加坡相对应的课程是 IGCSE 多了一个 “I” (international) 在 GCSE 前)拉开怎么大的差距。**%>_<%
    **

  • 而其次的数学,由于 GCSE 系统之下的数学,分为了三个层次,使得英国学生完成最基本的那个档次不拿 U 后,就把精力花费到其他对于他们来说容易拿到好成绩的中,最多也仅仅是把数学修到第二档次,满足 C 之后就不学了,学生之间的数学素质差距相当大,例如在今年 GCSE 70 万考生 数学只有 28% 的 C B 仅仅直到 C 的一半 整整差了 14% 相比于综合各科科目成绩之后的平均数,B 之间差距 C 不到 4%,整整 3 倍多的差距,而且数学还是必考科目之一的也就是除了英语之外,就是其结果占各科总结果比例最大的的一门课程,虽然不够严谨,但是仍能够很好的说明,英国学生整体来讲对数学科目的态度。╮(╯_╰)╭

  • 但是相反的中国上海,由于成绩是直接记总分,而且数学分数占总分是最大的一门之一 (ˇˍˇ),同时也没有分档次,导致中国上海教育资源与学生对数学的投入是比 GCSE 系统之下学生多的多,也解释到为什么中国上海学生的平均数学素质会比 GCSE 课程的学生高很多,这也就造成了为什么能够拉开如此的差距的​。\(^o^)/

所以,通过对比中英教育系统的差异:

  1. 对之后申报学校时所使用的成绩模式不同(英国为字母 A~U 表示不同等级的分数,申报学校的是时是使用 5 科成绩申报,通过一定达到数量的 A、B、C 来录取等,而中国上海则是科考试之后相加的总分计算之后录取)
  2. 对数学及科学科目的不同要求(数学在英国分为不同档次,而中国上海是统一一致;科学科目上,英国仅强制性要求 2、3 门科学科,而且最低要求仅要不拿 U(>30%),而中国上海则是两门科学主科计入到最终申报成绩中,3 门科学副科要求达到及格线(>60%))

使得中国上海的学校、学生不得不在更多资源投入到学习数学与科学,而英国学生却有更为广阔的选择空间及课程的安排去投入去分担资源,这变相弱化了,数学、科学上的投入也就是学习,同时也缺乏了全面性。
简单来说就是,英国等国家能够靠着其优越的教育资源施行点类似或者说倾向于 “精英教育” 为教育理念的教育课程,再加上可以财大气粗的开设各种科目,供学生多元的选择。
等于富人家的孩子能够多才多艺,学五花八门,但是穷人家的孩子却能只独专注于那几门手艺,如果只比那几门手艺,诸如家务之类的,穷人家的孩子秒富人那是妥妥的~\(≧▽≦)/~****,但是比起其他 = = 穷人可以洗洗睡了 O__O"…
再加上即使以学业繁重程度其实跟天朝差距不太大的新加坡、香港等国家或地区,由于曾经或现在为英联邦地区或者国家,使用的英国 GCSE 教育系统的国际版 IGCSE,作为其主要教育系统
以此解释了,为什么在 Pias 测试测试上,中国上海学生,所体现出来的学术素质会远超于教育资源占优势明显英国等发达国家或地区(使用 GCSE 或者 IGCSE 系统的国家)
但是,其实,问题在于 Pias,中国上海学生有着几丝剑走偏锋的风格,但是,其表现出来的学生素质,不得不否认是实实在在地,那么为何之后,不能保持呢?没有再持续下去呢?
= = 这个懒得打,再加上,上面其实,已经说了,那就不扯了 (~ o ~)~zZ
呼…. 终于写完了,坑爹的遨游,写着写着,突然给我崩溃了 重写!QAQ 感觉不会再爱了
外带,接各种好玩的学生活动策划工作 \(≧▽≦)/,靠谱什么的就不说了
开头提到,那个结论就各位看客自己脑补吧 (╯▽╰)
P.S 其实,阅读方面是可以套用到上面的,不过我后来查了查数据,发现 英语 GCSE 考试的合格率还是有 60% 多,所以还是算了,讲起来比较麻烦,自己脑补 0 0
部分数据来源:GCSE National subject grade percentages
P.S 各位若真好奇可以,去翻翻 CIE/Cambridge IGCSE/ Papers 里面有 GCSE 的测试试卷╮(╯﹏╰)╭

知乎用户 王宇 发表

美国细化后,亚裔美国人排第四(在香港之后韩国之前)。美国白人排在 17。而拉丁裔美国人和非洲裔美国人排名非常靠后。
以中国人为主的国家和地区(而不论经济、教育、社会制度)排名靠前,比如上海、新加坡、香港、澳门、台北、亚裔美国人(?)。

http://isteve.blogspot.com/2013/12/overall-pisa-rankings-include-america.html

知乎用户 Marriott 发表

说明了上海人特别聪明,除此之外没有别的重要的原因。

很多人绕来绕去说了很多原因,却不愿意承认最本质的原因,仅仅靠常识就能判断出来的原因,那就是上海人智商高。

这是 2005 年的一个智商测试,测试了各省 8-10 岁儿童的 IQ,可以很清楚地看到各个省份之间的差异。

总的来看,全国平均智商在 103-104 左右,细分的话,可以分成 4 个类别:
1. 江浙沪(苏北除外),智商在 115 左右
2. 大部分汉族聚居区,智商在 105 左右
3. 江西,河南,安徽,西南和西北边疆地区,智商在 90-100 左右
4. 西藏,智商在 77 左右
除此之外,精英的聚集对所在地会有加成,例如北京(114)相对于河北(105),香港(108 左右)相对于广东(101),兵团(120)相对于全国(104)

一个有争议的话题就是经济因素是否会对智商有影响,我认为影响很小,出于政治上的考虑,经济因素对智商的影响被严重夸大了,是智商决定了经济,而不是相反,2015 年的安徽经济好于 1990 年的上海,但是 2015 年的安徽儿童的智商测试却比不过 1990 年的上海,这充分说明了是人的差别,基因的差别,是因为上海人天生就聪明。

有时候所谓的地域歧视并不是毫无道理的,为什么苏北被歧视,为什么江西,河南,安徽,西部地区被歧视,其内在的原因,便是从统计学上来看,这些地方的人比较笨。那么到底有多笨呢?我的答案是:差距非常大

我出生在一个第 2 类地区(105 左右),从小学开始就参加奥数比赛,我的体会非常深。高中的奥数也许人为训练的成分比较大,但是小学奥数,几乎就是完全凭兴趣学习,当时和升学也不挂钩,也没什么压力,我的智商高于平均值 4-5 个标准差,170 + 吧,在当地完全就是碾压状态,6 年级的时候参加了全国的小学奥林匹克,也见识了浙江那边的学生,水平非常高,完全就是天生的,我跟他们在一起虽然还是有优势,但是感觉压力非常大,竞争压力完全不是一个级别的,浙江的学生要比我们那儿聪明得多。这绝对不是什么经济原因,我在一个经济很好的大城市,但是从顶尖的学生比例连浙江的小县城也比不过。

随着时间越往后,我越能感受到江浙沪地区的智商优势。我在生活中常常能遇到一些逻辑思考能力欠佳,头脑比较死板,性情比较 “直爽” 的人,这些人往往在社会底层,按照智商来划分,大概智商在 90 以下,我感觉这种人在我们那儿有个 10% 左右,而在江浙沪地区,凭我接触各种人的经验来看,低于 1%,不管是卖菜的阿姨,还是出租司机,或者是普通的公司白领,都透露着一股精明的气息。不论学历如何,在投资理财,人生规划,为人处世等等各方面,大多都是十分优秀的。

另外一个给我感受最深的就是江浙沪的企业家。在我们那儿的企业家往往是一盘散沙,按部就班,思维僵化,优秀的也有但是比较少,也比较缺乏国际视野。而江浙沪的企业家,创新能力让我非常吃惊,精明与智慧用在了各个方面,管理的创新,商业模式的创新,市场嗅觉的灵敏,以及制造业的高新技术的突破,每个方面都充满了对财富的渴望和美好生活的追求,其中不乏有很多有社会责任感的企业家。我在我们当地参加过 MBA 和 EMBA 的课程,虽然报的是我们当地的班,但是仍然有许多浙江的企业家来参加学习,反观我们本地的半数都是国企和政府。

可以说 115 的地区对于 105 的地区,完全是碾压性的优势,体现在社会生活中的各个方面。

再来看看 PISA2009 和 2012 上海的成绩,其中数学考试出的题比较灵活,考到的具体知识点不多,更接近智力测试,把数学的分数 × 0.19 差不多就是智商(不要看图里面的 IQ)。

可以看到,浙江和上海虽然在阅读和科学上有差距,但是数学上是差不多的,和智商测试的结果吻合。另外澳门的数学成绩不高,换算成智商只有 100 左右,和广东差不多,而香港是精英移民城市,智商高于广东,这也再次印证了智商测试的结果。

很多人说 PISA 测试中国加入了高考强省以后,成绩还会提升,这是不可能的,高考强省只是集中了一些优质教育资源,和采用了一些培训手段而已,而 PISA 测试是针对各个层级学生的抽样调查,大部分取决于所谓 “差生” 的成绩。所以我可以预测,中国如果把高考强省加入 PISA 测试,数学成绩会掉到韩国和台湾的水平。

很多人认为江浙沪人就是中国的 “犹太人”,这个形容得非常贴切,犹太人正是凭借着智力优势碾压了欧洲白人,推动了人类文明,同时也被排挤,据说 Askenazic 犹太人智力达到 115,而江浙沪也有这个水平,而且 Askenazic 犹太人数量比较少,江浙沪有 1 亿多人,这是中国向发达国家迈进的宝贵的智力资源,也是人类科技发展的超级推动力,以前我们国家很弱,这些智力资源没办法发挥出来,如果将来有一天上海远远远远超过纽约,我是不会感到意外的。

知乎用户 Troy-D 发表

据我所知上海每次出学生的时候都没有市重点的学生奥,有一种杀鸡焉用牛刀的感觉。

知乎用户 刘天添 发表

贴一篇国际教育行业最具威望的杂志之一 TES 今天刚刚出的一篇关于 PISA 的 feature 吧。
里面有一点我觉得很有意思:
“…PISA looks at how well students can apply knowledge to real-life situations and problems.

This approach fits with the OECD’s economic focus. “The very meaning of public education is being recast from a project aimed at forming national citizens and nurturing social solidarity to a project driven by economic demands and labour-market orientation,” Meyer and Benavot write.

More prosaically, this means that Pisa is not really a test of school effectiveness. Andreas Schleicher, the senior OECD official who runs Pisa, acknowledged this point in a TES interview last year. “There are many different forms of students’ work - school is one, (but) it can be private tutoring, it can be learning reading outside of school with parents - and we should look at this holistically,” he said.

So, if PISA is measuring what is going on in homes as well as schools, then could it be said that it is not a fair judge of the school system?

“I think that is true,” Schleicher admitted. “I agree with the criticism that you can’t say that the school system is entirely responsible for PISA results.”
There is a potentially awkward fact for a programme that is being seen as a measure of the effectiveness of school systems, rather than the wider social factors they content with. And it could become more awkward as the OECD begins to market PISA - designed to assess the students across the entire countries - as a way of rating schools.”
各国政府都觉得 PISA 是用来测试公共教育系统能力与效率的标准,而 PISA 事实上包含的远不止这些,而是整个 social context。更 awkward 是 OECD 以后准备要吧 PISA 当做一种通用标准卖给世界各国的学校(private schools especially)然而他测试的远不止是学校教给学生的能力。
全文链接:How Pisa came to rule the world

知乎用户 徐轶青 发表

说明:
1. 样本选择很有问题
2. 相比其实国家(例如美国),中国相对发达地区在校生的教育投入时间很长,作业很多
3. 至少就被抽样的上海学生而言,这样的教育时间投入和作业对于提高认知能力和解决问题的技巧是有帮助的。

知乎用户 贺仙 发表

表示 PISA 下次可以从上海一路测到武汉,路上将经过江苏的启东中学,南通中学,海安中学,苏州中学,苏州实验中学,无锡一中,天一中学,扬州中学,南京外国语,南师附中及大量牛 X 县中,安徽的复读工厂,中科大少年班,湖北的黄冈中学,华师一附中,武汉外国语,武钢三中,襄樊四中,襄樊五中。

之后他们就会发现,上海的学生战斗力有待提高。
=========================================
上海到武汉一线高中国际金牌榜,截止 09 年
上海华东师大二附中 27(22 金 4 银 1 铜 / 物化数信生)
湖北华中师大一附中 16(14 金 2 银 / 化物生信数)
湖北武钢三中 12(10 金 2 银 / 数物)
湖北黄冈中学 12(7 金 4 银 1 铜 / 数物化)
江苏启东中学 11(9 金 2 银 / 物数化)
上海复旦大学附中 9(7 金 1 银 1 铜 / 信数)
安徽芜湖一中 7(2 金 4 银 1 铜 / 信)
江苏南京外国语学校 5(5 金 / 信物)
江苏南京金陵中学 5(3 金 2 银 / 信数)
江苏苏州中学 4(4 金 / 物信)
南京师大附中 4(2 金 2 银 / 数物信)
上海向明中学 4(1 金 2 银 1 铜 / 数信)
湖北荆州中学 4(1 金 2 银 1 铜 / 物化)
武汉六中 3(2 金 1 银化物)
上海延安中学 3(2 金 1 铜 / 信)

其实上海 top 级的学校战斗力十分凶残,但是主要是靠丰富的教育资源养起来的,比如,表里面其实没有上海中学(注意截止 09 年),但是它这两年起来了,08,09,10,11 连着 4 年都有 IMO 金牌(10 年的还是满分冠军),只要肯砸钱,就能请到好老师,挑几个好苗子培养 3 年,基本战斗力都是刚刚的。可是中下层学校就比较悲剧了。
江苏的学校发展相对均衡,没有能独步全省的牛校,而且有些学校不搞竞赛,所以表里面也没体现出来,试卷的难度也很惊人。为了防止大家说我吹牛,我只能两手一摊,“特码的你们不服来考啊!!!”
安徽被夹在江苏浙江湖北河南山东之间,其实教育实力还是挺强的,只是周围这几个省都是 bug 啊!!!
湖北高中的战斗力就不用多说了,黄冈是祸害全国学生的源头之一,这两年被华师一附中和武汉外国语揍得够呛

知乎用户 邢明 发表

超脱 - 在线播放 -《超脱》- 电影 - 优酷网,视频高清在线观看

[

超脱

视频

](https://link.zhihu.com/?target=http%3A//v.youku.com/v_show/id_XNTExNjY3NDU2.html)

如何评价 BBC 今年播出的纪录片《Chinese School》?

西方发达国家的社会主义义务教育对穷人和坏学生走入了死路。
学生上课不听老师, 下课侮辱老师, 按法律, 老师对学生毫无手段, 不能赶出学校, 不能送入少管所, 不能发配社区劳动
这样的学生怎么教?

从义务教育本身来看, 学生没有出路, 系统不去教他们就业技能, 反而教些没用的 classic literature, how to open frogs, 这不是扯蛋是什么?

这样的系统下你让人如何把标准化考试成绩刷高?

上海对西方全体国家大概相当于西方好学区对垃圾学生的对比

发达国家有发行电影的自由, 你国没有。 你国更该问问国内的垃圾学生怎么办? 最后是不是也要变成川普 rust belt 的铁杆支持者那样, 被国际竞争者打的没有工作可干, 义务教育系统又完全帮不上忙, 最后 total cluster fuck

知乎用户 王小康 发表

确实能够反映出上海以及整个大中国基础教育的成功。
经历了中国(湖南)和新加坡的基础教育,我个人觉得两个教育系统都让学生活得很累。我想这个测试完全只是学业水平,那确实中国会有优势。相对于中国的教育来说,新加坡的初中以及高中教育要求学生投入很大一部分时间去参与课外活动,上课的时间不是太长,课程也教得比较浅。所以说,平均而言,上海的学生应该会比新加坡的学生会考试。
如果比较两地的优质学生的话,我想绝对是不相上下。反正就我而言,我身边知道的牛人真的很多。

但是!这种优势很快就会在接下来的高等教育中丧失。
我不否认中国的部分高校在全球来说都很优秀,但是绝大部分高校在中国都比较误人子弟。这就是为什么即便是中国的基础教育如此优秀,但是人才输出貌似没有发达国家来的多,来的好。

结论就是,其实啥都没变,好的还是好,不好的还是不好。

-——————————————————- 分隔线 ———————————————————————

对于最多的分的评论,其中有这么一句话不过就文化的相似性揣测,新加坡香港台湾日韩很有可能都是派了最好的学生来的,新加坡更是极有可能我是非常不同意的。
我觉得这个数据应该只是体现出不同区域的平均教育水平,其实都不能反映教育水平,只能反映解题水平。因为教育考核的方向太广泛。
而东亚这些国家的精英教育应该水平都不相上下,不知道作者有没有去新加坡实地考察过,但是新加坡的牛人一抓还是一大把的,不会比上海的弱到哪里去。所以说,如果新加坡如果派的是最好的学生的话,结果就不是如此了。有兴趣的同学可以自行谷歌新加坡的这三所学校,自认为是最有代表性的三所学校。

  • 莱佛士书院。新加坡高考的代表。
  • 新加坡国立大学附属中学。不参加任何高考,毕业凭证就是自己学校的证书。
  • 英华中学(自主)。据说是最牛逼的 IB 学校。

这三所都是从初一直升到高中毕业。

再 p 了个 s.. 稍微秒了眼 report,这个 report 非常注重数学方面的 performance. Analysis 里基本没有都没有关于 reading 和 science 的分析。这样看来,中国学生拿第一,真是完全在情理之中阿。

我很质疑这个 reading 啊,这些国家的语言都不同,它怎么测量的。还求高手解答。

知乎用户 Tiotao 发表

上海学生拿了第一。只能说明一件事:We are good at it (我们精于此道)。仅此而已。

PISA 无论怎样,都是一次测试。我们像往常一样,精于测试。这就是 PISA 的结果说明的现象。上海有权利感到自豪。因为这是一件为国争光且展示实力的好事。但是且记住,这不代表我们的学生是最好的。只能说明我们的学生在 PISA 的标准中是最好的。

评价学生的标准本来就是多元的。素质教育有素质教育的评价标准,应试教育有应试教育的评价标准。拿 PISA 来粗暴地判断一个地区的教育水平,是不是有一些武断且肤浅了呢?

楼上已经有朋友提到,PISA 对于学业能力比较看重,忽视了学生另一方面的素质——社会能力。如果真的是如此,那我们就不能仗着 PISA 说,我们的教育是成功的。

学生要学会的,不仅仅要停留在对一个知识的认知上,而是要懂得对一个现象进行反思。我们的教育也是如此。PISA 取的好成绩,我们应当为上海鼓掌。但是鼓掌之后,我们仍然需要反思。与所谓第二梯队的国家相比,我们有哪些做得不足的地方?新加坡的教育兼顾了成绩与课外活动。这一点,我们是否能够学习?

在我看来,因为 PISA 而否定 / 肯定我们的教育都是简单粗暴的。学生的行动力、公民道德、学术能力甚至未来发展都应当在考量之内。

我在高考的时候,我的老师告诉我:你现在考出的分数,对你来说一定非常重要。但是二十年后,没有人在乎。我们究竟是要战果累累的过去,还是辉煌的明天?PISA 以及任何学业考试都只能证明我们的学生精于此道,至于未来,才是我们的教育需要关注的重点。

最后,PISA,甚至任何的测试,都只能说明一件事——我们的学生精于此道。单单以此推论我们的教育能力是不全面不科学的。我们有理由对此感到骄傲,但是我们要意识到教育不仅仅是把握学生的现在,还在于塑造学生的未来。

如果我们的价值观、以及我们学生的价值观永远停留在数字上,那么我们的未来迟早要崩坏。

知乎用户 彭平 ing 发表

需要指出的是

@陆雨奇

引用的 PISA2009 数据并非 PISA 主办方 OECD 的官方公布数据,只是智商领域的研究者利用了 PISA2009 的数据来做研究。这个数据本身并不具有正式发布的意义:
1、没有得到中国官方的授权;
2、并不是全国抽样,只是 12 个省市,不能代表中国整体;
3、有的参与省市只抽样了普通中学的学生,有的省市抽样的还包括职校、技校、中专的学生,口径不一样,省市之间没有可比性,合成的中国总分更是不准确。

@chenqin

的答案提到教育部考试中心曾组织了上述的 PISA2009 在中国的试点,另外,在 2006 年就已经在个别地区进行过 PISA2006 试测。
这实际上也是一种误解。中国非常欢迎 PISA 的进入,在 2006 年起就进行了试测。2009 年,PISA 虽然只在上海进行调查,但教育部很想知道其他省份的情况,于是他们自己贴钱,让考试中心全盘引入了 PISA 的抽样方法、测试方式,并且使用了 PISA 的试卷,再让 PISA 的评卷专家来培训阅卷人,专门组织了测试。

这里需要补充几点:
1、中国非常欢迎 PISA 的进入,这个还真不好说,最多能说不反对、默许,如果代表官方的教育部 “非常欢迎”,岂不早就参加了?
2、“他们自己贴钱”,这个只要参加,就需要给 OECD 交钱的,上海参加据说也花了不少钱。
3、上海这两次属于自行参加,并不是教育部的意愿,所以基本看不到代表中国官方的教育部领导出来发表态度。
4、PISA 原则上只允许国家或地区(如港澳台)参加,上海这次自行参加,有其积极意义,但也有点不够厚道。因为,上海成绩这么好,以后中国整体参加,有上海作参照给大家留下的印象,一旦考得好,似乎也是应该的;一旦考不好,就会更映衬上海教育的突出,体现教育部为首的全国教育界的失败。这里有个背景,上海的教育管理一直在全国是相对独立的,当全国其他地方都统一用教育部课程标准的时候,上海一直在用自己的上海课程标准,全国独此一家。

至于

@陆雨奇

提到的:
虽然 PISA 09 年在中国测了 12 个省,但为什么我们一般只听说上海呢?两方面原因:

  • PISA(国际学生评估项目)上海再次排第一,说明了什么? 之前这个答案里提到了这个信息,大家可以参考:文章引述美国哈佛大学教育政策专家拉弗勒斯说,“中国和经合组织有不同寻常的安排,中国其他省份也参加国际学生评估项目,但中国政府只允许公布上海的成绩。
  • 从 PISA 和 OECD 的角度来看,把一个社会主义发展中国家放在第一位,更能够起到警示的作用,提醒西方各国政府:再不加大教育投入,就会被中国甩在身后啦!通过猛戳政治家和媒体的意识形态 G 点,促使他们行动。

这个有点阴谋论了,其实原因我个人认为很简单:
1、中国不是 OECD(国际经合组织)成员国,早期的 PISA 也大多是其成员国参加,所以中国没有很早参加很正常。
2、中国之所以不允许公布 2009 在部分省市的测试结果,是其不具有正式发布的意义,这个我上文已提到。
3、参加 PISA 也并不是中国政府的迫切愿望,因为:首先,需要交给 OECD 一笔不菲的费用,这个费用投到更迫切需要的领域是否更好?当然我相信这不是主要原因。其次,PISA 确有其专业之处,但不可否认的是它之所以被社会广泛关注,离不开其满足了国家之间进行相互比较这一功利需求,对于我国政府来说,教育的基本保障、公平等领域更迫切需要花精力,而不是和他国去比较、搞排名。再次,这里也确实有担心一旦考不好,会在国际上栽面的心理,所以正好教育部考试中心在部分地区试点,不妨先看看试点结果再定夺。最后,PISA 考试被大家吹捧的很高,我曾经查了 CNKI 的文献,这方面论文非常多,一片称赞的声音,鲜见批判性的文章。但 PISA 所称的科学性,尤其是其做出大量推断性结论所依据的学生、教师、校长问卷数据的有效性是值得怀疑的,仅举两个例子:1)PISA 声称考核的是素养(litercy),而不只限于能力,但实际上阅读、数学、科学也还是纸笔考试,很难让人相信通过纸笔考试就能把人的学科综合素质考出来。2)PISA 问卷的信、效度数据没有详细公布,有的维度就一两道题,科学性不免让人生疑,另外,不同语言间的翻译,也容易产生文化背景差异,比如问学生家庭经济状况的一道题,会问你家里有几个浴室?这在西方家庭,往往居住面积非常大,问问还是有意义的,在中国一二线城市恐怕较小比例家庭会有两个甚至以上浴室,在广大农村一般家里还都没有浴室。

知乎用户 夜子栗 发表

中国学生就该有这点自信,思维和分析能力确实强于别国,没的说。学习压力大的成果不是盖的,看看同属水深火热之中的新加坡,日本,排名也很高。

但再怎么说,毕竟就是场考试,成绩全是浮云,能说明的问题太狭隘。我们所能夸耀的,终究只是学习资本。所谓 “是驴子是马,拉出来溜溜”。究竟干货水货,几斤几两,往往一称便知。

知乎用户 Dr Why 发表

我在美国的工作和中学教育有关,我的同事们也听说了这个事情。但他们对此并没有体现出特别的关心。我对 PISA 考试的看法如下。
1,美国人对考试的重视程度较我们来说很低,迄今为止所有年级都没有全国统一的考试。每个州搞自己的教育,学生学习也不像我们一样用工,因为缺乏动力(公立系统中录取完全是就近或者抽签制,就是说即使你很差一样有可能去很好的学校)。

2,PISA 对美国的评语是学生的数学和科学水平很成问题,并且学生们对它们兴致也不高。这尤其体现在解决应用题上,美国学生几乎很难把一个实际的问题转化为数学式子。

3, 同事们跟我辩解说上海是中国最富有的地区,所以成绩好是应该的,而美国是全国抽样,涵盖了贫困人口,所以结果很烂。其实这么说是不准确的。在 PISA 的详细报告中可以得知,即使美国最富有,知识分子最集中的麻省,学生的测试成绩也比上海差了几条街。

4,亚洲的文化就是万般皆下作,唯有读书高。其他国家孩子和亚裔小孩投入学习的时间完全没法比,这也是我们成绩如此优秀的原因。在一部分白人和一多半黑人的文化中,高等教育就是个可有可无的东西。很多家长们觉得即使目不识丁,以后也可以去打篮球橄榄球赚大钱,再不济能去修车,当木匠。这些职业在美国都收入颇丰。所以自然而然,他们对学习的热情不如我们是很好理解的。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看了不少回答,感觉必须来夸夸魔都的教育。
不可否认,魔都的教育也是以应试为主的,但相比内地可能好一些。看到质少数疑魔都考试能力不如内地的回答,我只能说我们的侧重不同。
我不能一概而论说上海是怎样的,就举些身边的例子吧。我所在的班级(所谓的理创班)每周数理化各删了一节课(理化每周只有两节),改上思维课,方法课和 KPK 物理,感觉还是蛮有收获的。班内的同学几乎每人都有自己的创新课题,也获得不少荣誉。
另一方面,我们班死读书的人比较少(我没有说不刷题),虽然是物理班(上海没有理综,就只学物理),但各种化学生物联赛奖乱入。说明我们还是挺全面的,是吧。
当然,这都与魔都现在比较流行的评价体有关。所以说魔都能考第一一定是有他的道理的。
……………………………………………………………………
关于 pisa 测试。。

话说我也曾有幸参加过 Pisa 测试。

上海学生得第一应该是意料之中的吧。我们不需要神话什么数字,因为这个数字本身没有意义。

Pisa 作为一个测试,就像我们的考试一样,分数并不是最重要的。所有的人都会告诉你,要分析测试中暴露出的问题,即使考了第一名也不要骄傲之类的。。pisa 应该也是如此吧。发现问题,然后解决问题。当然,这可能很难。

关于作业时间。。
我很想说这绝对是少统计了。
我们一直在抱怨过于繁重的作业量,羡慕外国轻松的学习。且不论这是否真实(至少我身边一些已经出国的同学都表示很辛苦)。我要说的是,那些发达国家的人有底气这么做,而中国还有那么多人为了改变命运而学习,这心态是不一样的。我们就像在走钢丝上横渡激流的人,首先要确保自己不掉下去,然后再考虑走向何方。。
扯远了。。。

以上

知乎用户 朝夕 发表

当我们在看这个问题,我想先阐述下 PISA 测试。我们都知道它是一项国际学生评估项目,而它的教育理念是着眼于学生的终身学习和发展,它的问卷编制是具有很高的效度。参加过 PISA 测验的学生都知道,在他的试题里,如果说明考学生的阅读能力,就不会在其他写作能力等方面刁难你。同时,它对于学生的选择也并不是都是成绩优异的学生,PISA 测试种种严格的要求证明了他是具有很好的信服力,因而上海学生两次在 PISA 测验里名列前茅才会有如此大的影响力。
从这一点不也能证明上海当前的基础教育做的不错嘛,起码他的教育改革是富有成效的。并不仅仅是关注于学生的知识记忆及再现能力,更多的是深刻的理解力,创新力及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
但是我们是否仅仅凭借两次 PISA 测验的成绩就说明我国基础教育改革是一流的呢?很明显并不能,上海毕竟是我国经济最发达的城市之一,它在教育包括很多领域都走在前列,而我国还有很多地区甚至都未能完全实现九年义务教育,因此,它并不能证明我国基础教育已经是一流的,但是足以说明我国当前课改方向的正确性。

知乎用户 叶绿 发表

我洗澡的时候想想这个问题,回来回答。
······································································· 分割线 ················
突然想到,我们考这么好难道不是应该的吗?我们不是本来就优秀吗?你们去休斯顿,去旧金山去看看那里的华人在孜孜不倦的都是做的全世界最高科技的东西,难道我们不应该高出世界一头吗?让江苏,浙江,河南考生去考,比上海还要好,中国就好像一个函数,速度不快,但是加速度巨大,这个考试就是对加速度的考量,我们得个第一名怎么了?我们这么优秀为什么就是人家看不到?为什么自信的人比自宫的人还少。说明什么?说明我们很优秀,还能说明什么。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PISA 测试的是大样本抽样的 15 岁学生平均水平。
上海连续 3 次排名第一(包括 2015 年),说明上海义务教育阶段的平均水平遥遥领先于全国和全世界。
根本的原因在于两个方面:
1、上海经济发达,人才聚集。家长有能力课外辅导,有时间课外辅导,简单的说就是有钱有时间。
2、上海义务教育阶段民办学校发达,鼓励了应试教育。不展开说了,简单的说,就是从小学开始,好学校是凭本事考进去的,而不是凭学区房。由此导致,上海学生义务教育阶段在学习上花的时间领先全球。
一个典型的上海民办小学一年级小学生学习时间表:
周一至周五:8:00-16:00 在校。17:00-21:00 在家学习,包括但不限于语文、数学、英语试卷各一张,生词抄写、默写,奥数试卷一张,WTE、SBS、新概念等英语辅导教材预习或复习。
周六:第一家辅导机构:8:00-10:00 奥数辅导班,10:15-12:15 语文辅导班。12:15-13:00 在车上吃盒饭。第二家辅导机构:13:00-16:30 英语辅导班。
周日:第三家辅导机构:9:00-11:00 奥数辅导班。周日下午,自由安排游泳、空手道等体育学习,或钢琴学习。
这样的学习时间表,为的是能够考入好的民办初中,以增大考入好高中的概率。至少避免考不上高中,进入中专技校职高。
所以,上海的初中生即使没有考上高中,他们的水平在其他省份也足以考上高中了。

知乎用户 正直莹 发表

说明基础教育我们做的的很成功呗,不考虑学生们花了多少时间做作业,起码结果很能说明问题,我们基础教育很牛逼,非常牛逼,相当牛逼,特别牛逼。
当然也有高中生改变了世界的 = =,但是都是个例,这种成功很难复制。
但是:我觉得我高中同学全部都很牛逼,无论思想还是能力,但是我大学同学就比较呵呵了,好吧我这说明了我的大学很渣 = =

知乎用户 无敌的 发表

当年 pisa 在上海其实挑人的 不代表上海和中国集体水平…

挑的都是中上的学校的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最新的是 2015 年,中国选的是北京上海江苏广东。一共有六个指标,科学,数学,阅读,男 / 女学生成绩差距,贫 / 富学生成绩差距,移民 / 本地学生成绩差距,在下面的图里面,绿色颜色越深成绩越好,红色越深越糟糕,六个指标全是深绿的只有两个样本,加拿大和香港,前三个成绩指标全是深绿的样本有加拿大,香港,南韩,新加坡,芬兰,爱沙尼亚,日本

科学

数学

阅读

男女差异

贫富差异

移民 / 土著差异

作业时间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算是给大家一个参考吧。我是 09 年 4 月那次考的上海学生。根据我个人感觉,这种考试对于中国学生应该是简单到没有多少参考价值。(我指的是应该对于中国学生难以拉开分数差)我当时在读的高中是属于市重点。但是应该属于市重点比较靠后排名的学校。因为考试很特别,所以印象还是比较深刻的。来说一下考试题目吧。数学类的题目有几何计算边长的题目,还有银行利率计算。都是简单到初中毕业就可以完成的类型。分析理解类的题目有一道大概是问你第一天上班使用什么交通工具并回答原因。基本讨论几种情况并解释原因。我记得我回答中包括讨论了天气和公司的距离。感兴趣可以自己去测试一下。http://www.oecd.org/pisa/test.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经济发达地区的社会投入向教育、环境、社会保障等部分倾斜不是很正常的么。
上海即是中国经济核心地区,还是亚洲经济的核心地区,作为近十年经济增长最多的国家里经济最发达的核心地区,教育投入和重视如果也是成正比的,那么有这样的结果,根本就是情理之中的事情。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说明应试教育的模式在高中阶段还是效果很好的。至少于我,很多知识是来源于考试的压力而去学的。

最简单好用的 VPS,没有之一,注册立得 100 美金
comments powered by Disqus

See Also

要不是搞竞赛,我至于才念上海财经吗

一位和我一样没进省队的同学曾说,他从高一起就没想全部投入到竞赛里,早就觉得竞赛就是用一堆人的牺牲给那么几个金牌铺路,“最后陪跑的人结果如何,只能自己承受”。 这话,此前我是从来没听他说过的。 作者: 北风行 初二即将结束的某周五,我妈说,“ …

异地高考政策落实的可能性有多大?

知乎用户 chenqin​ 发表 异地高考对于京沪人民来说似乎是一个相当敏感的话题,我最近稍微关注了一下这方面的新闻和微博,感觉争议比较激烈,毕竟这是对于根本利益的触动。这个问题问异地高考政策落实的可能性有多大,实话说,我不知道。但我想从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