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现在我们的生产力比父辈有了极大的提升,但是工作时长却没有明显下降?

by , at 28 December 2024, tags : 生产 资本家 工人 劳动 工作 点击纠错 点击删除
使用CN2/CN2GIA顶级线路,支持Shadowsocks/V2ray科学上网,支持支付宝付款,每月仅需 5 美元
## 加入品葱精选 Telegram Channel ##

知乎用户 曹小灵​​ 发表

单纯的输出情绪没意思。

这问题其实很大,在西方早就是显学了,各个角度都研究透了。

在不能言说的神秘力量面前,最好的公民生活状态是什么?

简单的说,造了多少,就造作掉多少。

你工作,然后通过工作换来了等价交换物,也就是钱,然后都立马用掉,重新传递到社会流动里面去,创造其他人的工作就业机会,其他人再通过服务和提供商品换来等价交换物,再换成钱,再消费掉。

形成一个循环管道。

但是这个管道各个地方都在漏水,有的是主动抽走的,有的是被动积淀的,这就是问题的回答,不论效率提高多少,管子里面水循环的多快,流失的的越快。

这些漏掉的水,就吃掉了提高的生产力。

循环模式很简单,也有两种呈现状态。

咱们国家有很长一段时间是高储蓄国家,其实你看那些工资下来立马还账单的所谓发达国家,无一例外的也是经历过这样的阶段的。

这样的好处是大家心里觉得有安全感了,手中有钱心中不慌嘛,坏处嘛,那就是对于更宏大的层面来说,经济流动减缓了。

你想,你的居民手上都有钱不花,下意识的会怎么做?

通货膨胀是最好的掠夺手段,我小时候一百块钱能做的事情,和现在一百块钱能做的事情完全是两个概念。

那父母那一辈在他们那个年代省吃俭用积攒下来的财富去哪里了呢?

谁最终造成的通货膨胀,财富就流到谁手里去了。

那好,现在的模式迭代了,大家有多少钱就花多少钱了,甚至还能让你欠着一点。

这样的好处就是,社会经济流转速度加快了,坏处就是,稍微一不小心,就容易出现各种债务问题。

大的有次贷危机,中间的就是各种奴,小的就是各种网贷收割。

当然这并不是说大家赚多少花多少就有问题,核心在于教育养老医疗这些配套要跟得上。

不需要为下一代去考虑太多,不需要为自己不能工作的时候考虑太多,这个模型就成立了。

大家感受到这个模型的问题在哪里没有?

不论你的劳动效率有多高,神秘力量都是可以调控的。

管子上抽水用多大功率,漏水开多大口子,决定权不在打工人身上。

那问题又来了,溢出的劳动力创造的财富哪里去了呢?

在西方,很直白,资本家拿走一部分,国家再通过税收拿走一部分,非常的和谐,这是抽。

而咱们国家走了一条很有特色的道路。

改革开放之后,经济一直高速发展,经历了好多个周期。

最刺激经济发展的是哪一个手段?

大家都不好意思说,但是大家心里都知道,房地产,这是漏。

从最近各地解绑政策上也可以看出来,到目前为止,还没有找到更好的拉动力,只有继续漏到这个神奇的角度堆积起来。

到时候是抽调,比如收税,还是蒸发,比如膨胀,看心情。

所以这种具有特色的路线和西方模式也是殊途同归的。

我以前听过一位大佬说过一句话,我感触特别深。

别看现在大家穿着小西装踩着高跟鞋,一手笔记本电脑一手冷萃咖啡,穿梭在 CBD 里面,他们其实和几十年前的炼钢厂工人和纺织厂女工没有任何区别。

感受到的生活变化,来自的是科技发展的溢出,而不是真的实现了所谓的阶层跃升带来的分配模式的变化。

这个社会金字塔只要一直存在,不论生产力提高到什么程度,处在金字塔下面的人工作时长都是不会降低的。

赛博朋克时代大家觉得很酷,但是在机械义肢、AI 控制、记忆堆栈的表象下,劳动,还是不会停,也不会减。

是不是想想就很刺激?

知乎用户 轮回​ 发表

这个问题我不知道能不能碰,但依然准备委婉的说一下。不然总觉得如果我还在用中文,却不用这种文字写点有善意共情的东西,对不住这种技能。

进入 21 世纪已经都 20 几年了,我想全世界其它地方的资本家很难想象巴西最近给某企业的定义,一周工作 60 到 70 小时,连续工作天数超长,住宿环境差,且工资不一次性结清。他们很贴切的称之为奴役行为。

这里的企业家有一句名言,就是企业最大的慈善就是赚取最大的利润。实际上这句话的来源可能来自乔布斯,他说过,企业最大的慈善是商业上的成功。这句话对不对呢?

商业上的成功肯定是没错的,企业要赚钱更没有错,但企业就只是一台无情的赚钱机器吗?人作为企业的一部分,存在的价值是什么?是做零件吗?我想显然不是这样。

零件你也得给它上油,保养啊,合着人不用是吧。

我想这种超常规的卷法,更多的来自于是一种普遍的有今天没明天的急功近利。这种心态不仅是底层的人有,而且…… 是吧?

其它一切经济指标实际上对其的解释都是说不通的,我算半个经济学研究者,我想一般人的经济学常识不会比我的更好。你比如说企业面临着降本增效的压力,就如同排名第一的答案里说的,企业的扩张因为客观因素受限了,利润率不再来自于新的业务增长,而来源于降本增效。所以大家都开始更卷了。

那他就首先解释不了一个事情。那就是这些年很多企业其实不仅大大的扩张了,而且账上的纯利润收益都在增加,为什么他还要这么卷员工呢?

比如在巴西受调查的……。

对不对,你怎么解释嘛,那也不止他一家企业是既扩张又赚的钱更多的嘛,比如还有什么,还有什么。

所以我说这首先是一种普遍的有今天没明天的心态造成的,说白了,他急,他虽然不见得敢明目张胆的快速套现,但他急着和时间赛跑,那是一种普遍的嗨得了一天是一天的心态。就像我上一篇说的,大环境的影响下,很多人既没把别人当人,也没把自己当人。如果你能有机会嗨,能嗨多久都算够本,今朝有酒今朝醉而已。没有人真的有信心把企业做的特别久。

这也是我认为越是大放水的刺激政策,越是能推高比特价格的原因,因为需要通路把资本输出去。

而那些员工,只是为最快达到目的而牺牲的药渣而已。

如果你真的把一个整体框架当成一架机器的话,那么你发现整个机器都在放弃保养,放弃未来的全力压榨它的剩余价值,能再生产多少就尽量多生产一点。有今天没明天的搞法而已。

在多说我想就超纲了。

如果你看透了这一点,你就知道它首先不是一个经济学难题,而是一种真实的制度性矛盾。

我打个比方比较容易理解,就是如果这个房子是我的,我知道我未来还要在这里住,那么我会好好的爱护它,爱护里面的各种设施设备家电。但如果这房子我知道它未来十年就要拆迁了,而且一分钱都可能不会给我,那我会怎么办?最大化的利用这段时间榨取剩余价值而已。

按理说我们说精英阶层应该有社会责任感和某种让社会变得更美好一点的义务,这是一种发达以后相对应的天然的社会责任。

但当一个地方并没有真正的精英阶层集团,而只有某种古老的制度性基因传承…… 的时候,那么最佳方案就是争先恐后的先掏空再说。

没有基本的社会责任感和共情,会遭到反噬。这个道理某地人不是不懂,至少肯定有懂的人。只是他们老觉得快没有时间了,只能在有限的时间内尽量的以自己利益为准绳。因为他们本能的觉得那个结果是注定的。

这让我想起小时候看过的一段采访。

您不是本地人吗?

是呀。

那您的厂子对本地的河流和环境造成了巨大的污染,您没想过这也是祸害您的子孙后代吗?

没有啊,等赚够了钱,我打算给我两个小孩办出去。

你看,这位工厂主非常的实诚了。一句话就赶得上我的长篇大论。

知乎用户 乌合之野​​​ 发表

别说你了,凯恩斯也没想明白。

现代人更忙,是因为没意义的 “狗屁工作” 太多?

1928 年末,英国经济学家凯恩斯写了一篇短文,题为 “经济发展为我们的后代创造的可能性”。在这篇展望未来的文章中他大胆地预测,一百年后,即 2028 年,欧洲和美国的生活水平将有大幅提升,以至于大家不必再疲于奔命地去赚钱。凯恩斯还预测“我们的后代” 每天工作的时间大约在三小时左右,而即使这么短的工作时间也意味着整个社会劳动力的供应仍会超过实际的需求。

今天,我们离凯恩斯预测的 2028 年只有 10 年之隔,但只要稍稍回顾一下近 90 年的发展,几乎无人胆敢做出像凯恩斯那样的大胆的预测。对大多数人来说,人类不仅没有在向 “闲着没事做” 的方向迈进,而是越来越疲于奔命。

有几位经济学家在书中指出凯恩斯对人的本性把握不准:他假设人在物质和体验上的追求是有上限的,而事实证明人的欲望是节节上涨的。在经济学家 Gary Becker 和 Luis Rayo 看来,人天生无法得到满足,在新的目标达到后,他们又会去追求新的刺激。

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 Joseph Stiglitz 看来,一个人对工作的态度在某种程度上取决于他所在的社会。在 1970 年代,英国人、法国人、德国人和美国人每年平均的工作时间差不多,但后来,欧洲人开始更注重享受闲暇,以至于到今天,美国人每年平均比英国人多工作 140 小时,比法国人多 300 小时。

美国人类学家、伦敦经济学院的教授 David Graeber 也注意到了凯恩斯对未来的预测与实际相差甚远,但他认为,现代人比以前更忙是因为一大批没有意义的工作被源源不断地创造了出来,他称此类工作为 “狗屁工作”(bullshit jobs)。他充满怜悯地写道,欧洲与北美越来越多的人每天都在非常痛苦地干着这种可有可无的工作。

这些工作的收入并不低,Graeber 发现自己无法解释这个问题:为什么以利润和效率至上的私人公司会创造这些让人无所事事的岗位?他写道,虽然公司每次裁员都会涉及一线员工;

“但不知什么原因,那些按月拿工资的文员们却是有增无减。越来越多的人发现他们虽然表面上是每周在干 40-50 小时的活,但实际的工作时间就像凯恩斯预测的那样只有 15 小时左右,因为他们其余的时间是浪费在参加励志的讲座、更新自己的脸书简介和下载娱乐视频上。”

从韦伯的 “天职” 到格雷伯的“狗屁工作”,我们如何认识工作与人的关系?| 界面新闻 · 文化

格雷柏将狗屁工作分成几类,其中就包括为了让自己上级感觉重要的 “马屁精”(flunkies),比如宾馆门童、电梯操作员以及某些无事可做的前台接待员,他认为这是类似封建残余的工作;另一类是让下属感觉自己不重要的任务大师(taskmaster),他们负责分配以及监督狗屁工作;还有富有侵略性甚至有害性的“打手”(goons),这包括电话销售、广告、公关和公司法务,他们需要帮助教育顾客产生需求,再诱使人们为此买单。有意思的是,格雷伯对于公关的讽刺极为强烈,他说不知道牛津大学为什么需要聘请公关部确保“最好大学” 的地位,如果公关能让牛津大学地位不保,这才能证明他们工作的力度,但这同样是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在这三类工作之外,还有为系统本不应有的错讹而存在的 “胶带型工作”(duct tapers),他们要跟在上级和其他更重要的人后面收拾烂摊子;以及循规蹈矩的 “勾框型工作”(box tickers),要求别人勾选表格按流程办事就是他们的工作,虽然他们明明知道完成表格并不能实现单位声称的目标。当然,这些狗屁工作类型也可以彼此混合的形式存在。

格雷伯试图论述的正是,感受到工作的目的并且去做,就是最大的自由,而 “摸鱼”“无实物表演”“装作自己在忙” 的工作事实上是最大的无尊严和不自由。这与人们以往基于功利主义的人性假设——作为理性人,人性本能地追求利益最大化,因此无所事事还有收入是理想工作——完全不同。

王行坤 | “新冠” 时代的 “狗屁工作”

但是有些技术却是服务于特定主体的,它已经把主体的意志内嵌入技术的研发之中。所以马克思提醒我们要区分技术和技术的资本主义应用。

例如流水线,它是现代管理技术的成果,但其目的是最大程度的将工人去技术化、让工人的劳动彻底程序化,没有一个多余的动作,从而造就驯服的工具。这种技术背后贯彻的无疑是工厂主的意志,但这是不人道的意志,因为它把工人当成了和机器配件一样的东西。

同样,钉钉贯彻的也是企业主的意志,让老板对员工有着全面的掌控,让员工随时处于待命的状态。这首求饶歌的一句歌词某种意义上也暴露了钉钉的心态:“我也不想牵连老师和你们(即小学生)”。

言下之意就是,钉钉只是服务于企业管理,让让企业主实现对员工的全面管控,从而提升工作效率。但是我们之前说过,这种彻底取消员工自主性和自由的设计只会妨碍劳动生产率,甚至引起员工的反感和抵抗。小学生毕竟涉世未深,当他们成为钉钉的受害者时,用这种带有卢德主义色彩的行动来发泄他们的不满也可以理解。

对于中国的劳动者来说,不稳定的工作似乎是更恰当的概念。毕竟,零工经济主要指:1. 劳动者作为独立承包人从雇主那里接受任务或项目,并且按照任务或项目收费,如三和大神的日结零工;2. 劳动者通过网络平台,为消费者提供某种服务,从而按单收费,如快递,接送或打扫卫生等。后者当然是最为常见的零工经济形式。这种劳动形式的特点是不承认雇佣关系,因为劳动者被认为是独立承包人。没活就意味着没收入,如疫期期间的快车司机。但在中国绝大多数劳动人口都是没有劳动关系、不受劳动法保护的,他们的社会保险也微乎其微。

在中国的舆论场中,对于劳动者收入保障的讨论是缺失的。那些呼吁尽早复工的人,是担心经济衰退会造成更多穷人的死亡。复工可能会感染致死,不复工可能会饿死,这的确是两难选择。但我们从没有想过,在不能复工的时期(这段时间应该持续多久,需要各方面的共同论证),也可以为那些无法工作的劳动者提供收入保障。这些收入是要投入到基本的生活必需品,有助于够维持社会生产的正常运转。

知乎用户 李征义​ 发表

大学时候总觉得马克思主义啥玩意儿,那么枯燥无聊,等毕业之后,经过社会的捶打,被现实一次次按在地方摩擦,再回头看,才发现老马诚不欺我也!他关于资本剥削的论述,句句都在映照社会现实。

他关于劳动价值论和剩余价值的理论,恐怕很多人都忘了,让我们来温习下。以下内容,除了批注,其他部分均摘录自高等教育出版社《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2021 年 7 月版,读来一点也不枯燥。

一、劳动力商品的价值和价值价值

像任何商品一样,劳动力商品也具有价值和使用价值。但是,劳动力是特殊的商品,它的价值和使用价值具有不同于普通商品的特点。“劳动力的价值,是由生产、发展、维持和延续劳动力所必需的生活必需品的价值决定的。” 它包括三个部分:

(1)维持劳动者本人生存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

(2)维持劳动者家属的生存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

(3)劳动者接受教育和训练所支出的费用。

由于劳动力价值的构成包含历史和道德的因素,在不同的国家或在同一国家的不同历史时期,劳动者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数量和构成是有区别的,所以劳动力价值的最低界限是由生活上不可缺少的生活资料的价值决定的

劳动力商品在使用价值上有一个很突出的特点,就是它的使用价值是价值的源泉,在消费过程中能够创造新的价值,而且这个新的价值比劳动力本身的价值更大。

正是由于这一特点,货币所有者购买到劳动力以后,在消费过程中,不仅能够收回他在购买这种特殊商品时支付的价值,还能得到一个增殖的价值即剩余价值(用 m 表示)。而一旦货币购买的劳动力带来剩余价值,货币也就变成了资本。

二、剩余价值的提取和资本家的剥削

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中,资本家占有生产资料和劳动产品,而劳动者则一无所有,只能靠出卖劳动力为生。

与以往的剥削制度不同,资本家与工人的关系不是完全占有,也不是人身依附,而是基于劳动者人身自由基础上的 “平等” 关系,剥削带有一定的隐蔽性。资本家通过购买工人的劳动力,将出卖了劳动力的劳动者与生产资料结合在一起进行生产并取得剩余价值。

资本家凭借对生产资料的占有,在等价交换原则的掩盖下,雇佣工人从事劳动,无偿占有雇佣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资本与雇佣劳动的关系由此具有了剥削与被剥削的对抗性质。

资本主义生产过程具有二重性,一方面是生产物质资料的劳动过程;另一方面是生产剩余价值的过程,即价值增殖过程。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是劳动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的统一。

生产物质资料的劳动过程包括三个基本要素,即劳动者的劳动、劳动对象和劳动资料。由于资本主义劳动过程的要素都为资本家所占有,这决定了资本主义劳动过程的两个特点:其一,工人在资本家的监督下劳动,他们的劳动隶属于资本家;其二,劳动的成果或者产品全部归资本家所有。

价值增殖过程是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这是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主要方面。所谓价值增殖过程,是超过劳动力价值的补偿这个一定点而延长了的价值形成过程。如果劳动者创造的价值刚好补偿资本家所预付的劳动力价值,那就是单纯的价值形成过程;如果价值形成过程超过了这个一定点,就变成了价值增殖过程

马克思指出:“作为劳动过程和价值形成过程的统一,生产过程是商品生产过程;作为劳动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的统一,生产过程是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是商品生产的资本主义形式。”

在价值增殖过程中,雇佣工人的劳动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必要劳动,用于再生产劳动力的价值;另一部分是剩余劳动,用于无偿地为资本家生产剩余价值。因此,剩余价值是雇佣工人所创造的并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超过劳动力价值的那部分价值,它是雇佣工人剩余劳动的凝结,体现了资本家与雇佣工人之间剥削与被剥削的关系。

三、如何测量剥削程度?

资本在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中采取生产资料和劳动力两种形态,根据这两部分资本在剩余价值生产中所起的不同作用,可以将资本划分为不变资本与可变资本。

不变资本是以生产资料形态存在的资本。生产资料的价值通过工人的具体劳动被转移到新产品中,其转移的价值量不会大于它原有的价值量。尽管不同形式的生产资料转移价值的形式有所不同,有的是在一次生产过程中全部转移,如原材料和燃料;有的是在多次生产过程中逐渐转移,如机器、厂房等,但是转移的总是生产资料原有的价值量。以生产资料形式存在的资本在生产过程中只转移自己的价值量,不发生增殖,这部分资本叫作不变资本(用 c 表示)。

可变资本是用来购买劳动力的那部分资本。可变资本的价值在生产过程中不是被转移到新产品中去,而是由工人的劳动再生产出来。在生产过程中,工人所创造的新价值,不仅包括相当于劳动力价值的价值,而且还包括一定量的剩余价值。由于这一部分资本的价值是一个可变的量,因此叫作可变资本(用 v 表示)。我们可以把资本主义商品的价值构成用公式表示:

W=c+v+m

把资本区分为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进一步揭示了剩余价值的源泉。这表明,剩余价值既不是由全部资本创造的,也不是由不变资本创造的,而是由可变资本雇佣的劳动者创造的。雇佣劳动者的剩余劳动是剩余价值的唯一源泉。

【批注:这个结论非常重要,明白了这一点,就明白了一切,“资本家那么有钱了为什么还要剥削工人?”“为什么普通劳动者那么努力,还那么贫穷?”“为什么我们辛辛苦苦奋斗一辈子,连个房子都买不起?” 这些问题都有了答案——因为资本所设计的社会,需要靠你的劳动来推动运转,如果让你有钱到可以不劳动了,这制度就玩不下去了,所以必须要想尽各种办法让你一直不得不去劳动。

这种划分也为确定资本家对雇佣劳动者的剥削程度提供了科学依据。

由于剩余价值不是由全部资本创造的,而仅仅是由可变资本雇佣的劳动者创造的,因此,要确定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程度,就应该用剩余价值和雇佣劳动者的可变资本相比,而不应该把它去同全部资本相比。用公式表为:

m’=m/v

在该公式中,m’为剩余价值率,m 为剩余价值,v 为可变资本。由于工人的必要劳动是用来再生产劳动力价值或可变资本的价值的,而剩余劳动则是生产剩余价值的,因此,剩余价值率还可以用剩余劳动与必要劳动的比率,或者剩余劳动时间与必要劳动时间的比率来表示:

m’= 剩余劳动 / 必要劳动 = 剩余劳动时间 / 必要劳动时间

这两个公式是以不同的形式表示同一个关系:前一个公式是以物化劳动的形式表示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程度,而后一个公式则是以活劳动的形式表示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程度。

四、资本家如何加大剥削程度?

资本家提高对工人剥削程度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最基本的方法有两种,即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和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

绝对剩余价值是指在必要劳动时间不变的条件下,由于延长工作日的长度或提高劳动强度而生产的剩余价值。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工人的工作日包括必要劳动时间和剩余劳动时间两个部分。在必要劳动时间既定的条件下,工作日越长,剩余劳动时间越长,资本家从工人身上榨取的剩余价值就越多,从而剩余价值率就越高。这种生产剩余价值的方法叫作绝对剩余价值生产方法。

【批注:这不就是国内大厂都推崇的 996 吗?

为了让工人生产更多的剩余价值,除了使用延长劳动时间的方法以外,资本家还使用提高工人劳动强度的方法,迫使工人更加紧张地劳动,让他们在同样长的劳动时间内比以前耗费更多的脑力和体力,这和延长工作日并没有本质的区别。因此,通过提高劳动强度生产剩余价值的方法同样是绝对剩余价值生产方法。

【批注:钉钉、微信、OA 等所谓的提供办公效率的工具,不就是在努力加大劳动强度,让你上班 8 小时无时无刻不在高强度劳动吗?

在资本主义发展的初期,生产技术以手工劳动为基础,资本家增加生产主要靠增加劳动量来实现,因此延长工作日就成为资本家提高剥削程度的基本方法。由于那个时期无产阶级还没有成长为一支自觉的政治力量,难以与资产阶级相抗衡,所以资本家能够凭借经济关系的强制力和国家法律的支持来延长工作日。在英国,从 14 世纪末到 18 世纪中叶这段时期,政府就曾经颁布各种劳工法令,强迫工人延长工作日。在 18 世纪后期至 19 世纪上半叶,资本家依然强迫工人每日劳动 12、14、16 个小时,有的时候甚至达到 18 个小时以上。

马克思对资本主义发展过程中由于过度延长劳动时间给工人阶级带来的损害作出这样的抨击:“资本主义生产一一实质上就是剩余价值的生产, 就是剩余劳动的吮吸——通过延长工作日,不仅使人的劳动力由于被夺去了道德上和身体上正常的发展和活动的条件而处于萎缩状态,而且使劳动力本身未老先衰和过早死亡。它靠缩短工人的寿命,在一定期限内延长工人的生产时间。”

相对剩余价值是指在工作日长度不变的条件下,通过缩短必要劳动时间而相对延长剩余劳动时间所生产的剩余价值。通过延长劳动时间或提高劳动强度来生产剩余价值的方法受到工作日时间长度的限制,也容易引起工人阶级的反抗。为了在工作日长度既定的条件下提高剥削程度,资本家在调整必要劳动时间与剩余劳动时间的比例上下功夫,通过缩短必要劳动时间、相对延长剩余劳动时间的方法,增加剩余价值的生产。这种生产剩余价值的方法叫作相对剩余价值生产方法。

缩短必要劳动时间是通过全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实现的。由于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降低了劳动力的价值,从而缩短了必要劳动时间,相对延长了剩余劳动时间。全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是资本家追逐超额剩余价值的结果。

超额剩余价值是指企业由于提高劳动生产率而使商品的个别价值低于社会价值的差额。在资本主义商品生产条件下,每个资本家总是力图不断改进技术,改善经营管理,提高劳动生产率,使其生产的商品的个别劳动时间少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个别价值低于社会价值,从而获得超额剩余价值。

为了追求超额剩余价值,资本家之间进行着激烈的竞争。某个企业釆取先进的技术,其他企业也会竞相采用新技术。当先进技术在部门内部普及后,部门平均劳动生产率就会提高,此时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就会减少,商品价值就相应下降。当生活资料以及有关的生产部门的劳动生产率提高以后,用于补偿劳动力再生产所需要的生活资料的价值就会降低,用于补偿劳动力价值的必要劳动时间就会减少,而生产剩余价值的剩余劳动时间则会相对延长,由此所产生的剩余价值就是相对剩余价值。

由此可见,在资本主义商品生产条件下,单个资本家改进技术、改善管理的主观动机是追求超额剩余价值,但其客观后果则是整个社会各个生产部门的劳动生产率普遍提高,导致生活资料的价值下降和补偿劳动力价值的必要劳动时间缩短,而剩余劳动时间相对延长,整个资本家阶级普遍获得更多的相对剩余价值。

绝对剩余价值生产和相对剩余价值生产在资本主义发展的不同阶段起着不同的作用。在资本主义发展的初期,资本家主要依靠绝对剩余价值生产来提高剥削程度。随着生产技术条件的不断改进和工人阶级反抗资本家延长工作日的斗争力量的增强,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的作用就日益突出了。

【批注:这就是题主所问的问题的答案——因为技术进步所带来的财富增加,大部分都被资本家拿走了,所以普通人类的工作时间并没有明显的减少。

五、自动化生产让剩余价值理论失效了吗?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资本主义国家经历了第三次科学技术革命,电子计算机、数控机床等自动化装置在生产中得到比较普遍的应用,机器大工业发展到自动化阶段。生产自动化主要表现为:一是工业机器人的开发和利用,代替了工人大量的体力劳动和部分脑力劳动;二是自动化生产线的广泛使用,使直接从事生产操作的工人大大减少,甚至出现了少数所谓的 “无人工厂”。资产阶级经济学家根据这些情况,宣称技术和科学 “成为独立的剩余价值源泉”,马克思的剩余价值学说已不适用于现代资本主义。这种观点是错误的。

资本主义条件下的生产自动化只是意味着剩余价值生产所使用的生产工具更加先进了,不论是机器人、自动化生产线,还是 “无人工厂”,在本质上依然是物化劳动或不变资本的实物形式,它们在参加产品的生产时,只是把原有的价值转移到产品中去,而不创造新价值,更不能创造剩余价值。在生产自动化条件下,直接从事生产劳动的工人相对减少,而从事科研、设计、技术和管理劳动的人员日益增加,“总体工人” 中脑力劳动者的比重不断增大。劳动的复杂程度和强度日益提高,生产力日益提升,从而创造出更多的价值和剩余价值。总之,资本主义条件下的生产自动化是人类社会科学技术进步的结晶,它的普遍采用会大幅度提高劳动生产率,使资本家获得比过去更多的剩余价值。资本主义条件下的生产自动化是资本家获取高额剩余价值的手段,而雇佣工人的剩余劳动仍然是这种剩余价值的唯一源泉。

六、工资、利润进一步掩盖了剥削

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工人的工资表现为劳动力的价值或价格,这是资本主义工资的本质。在这种制度下,资本家购买工人的劳动力是以货币工资形式支付的,工人为资本家劳动,资本家付给工人工资,工资表现为 “劳动的价格” 或工人全部劳动的报酬,这就模糊了工人必要劳动和剩余劳动的界限,掩盖了资本主义的剥削关系。“这种假象,就是雇佣劳动和历史上其他形式的劳动的不同之处。”

资本主义工资的形式主要有两种,即计时工资和计件工资。除此之外, 资本家还建立了各种形式的血汗工资制度,其特点是利用 “科学的劳动组织”,最大限度地提高工人的劳动强度,从他们身上榨取更多的血汗。这种工资制度的典型形式,就是 19 世纪末 20 世纪初流行的“泰勒制” 和“福特制”。关于血汗工资制度的实质,列宁曾一针见血地指出,它的实行 “意味着榨取血汗的艺术的进步”。

在当代资本主义国家,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劳动过程的复杂化和脑力劳动作用的加强,工人的实际工资呈现出不断提高的趋势,但是与其创造的剩余价值的增长幅度相比,实际工资提高的幅度还是较小的。只要资本和雇佣劳动的基本经济关系不变,资本主义工资的本质就不会发生根本变化。

在现实的资本主义经济生活中,资本家并不是把剩余价值看作可变资本的产物,而是把它看作全部预付资本的产物或增加额,剩余价值便取得了利润的形态。当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时,剩余价值率也转化为利润率。剩余价值率是剩余价值与可变资本的比率,反映的是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程度;利润率则是剩余价值与全部预付资本的比率,反映的是预付总资本的增殖程度,掩盖了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资本主义生产的目的是获得利润。为了得到尽可能高的利润率和尽可能多的利润,不同生产部门的资本家之间必然展开激烈的竞争,大量资本必然从利润率低的部门转投到利润率高的部门,从而导致利润率平均化。在利润率平均化的过程中,形成了社会的平均利润率,按照平均利润率计算和获得的利润,叫作平均利润。

利润转化为平均利润,是剩余价值规律和竞争规律作用的必然结果,体现着不同部门的资本家集团要求按照等量资本获得等量利润的原则来瓜分剩余价值的关系。在利润率平均化的过程中,产业资本家得到产业利润,商业资本家得到商业利润,银行资本家得到银行利润,农业资本家得到农业利润,这些不同部门的资本家瓜分到的利润只是平均利润。平均利润率规律的作用表明,平均利润率是剩余价值总量与社会总资本的比率。每个资本家所得利润多少不仅取决于他对本企业工人的剥削程度,而且还取决于整个资产阶级对整个工人阶级的剥削程度。资本家之间在瓜分剩余价值上固然有一定程度的利害冲突,但在加强对工人阶级的剥削以榨取更大量的剩余价值这一点上,有着共同的阶级利益。

知乎用户 妄明 发表

经济学上,有一个公认的歪理。

“温和通胀有利于经济增长。”

因为这个公认的歪理,各国央行,财政部用尽一切办法,拼命制造通胀。

但实际上,现代财富,经济增长,与养老金是一样的逻辑。

不存在老年人过去工作了,存着财富和粮食放到老年去消费。

劳动,服务以及大多数产品都无法长久存储,无法用于未来。

永远都是现在的年轻人,提供劳动,生产服务,去供养上几代老人。

当期有多少年轻人,生产了多少产品和服务,这是一切财富的根本和基石。

中国经济的奇迹,正是依赖于廉价劳动力提供了天量的产品和服务,日本,韩国,包括美国都有过这样的高速发展期。

钱是印出来的票证,钱一旦印出来,就只会增多不会减。

举个例子:小王在楼下按摩 1 小时,花费 100 元。

按摩师父小李,用这 100 元去旁边吃了顿烧烤,花费 100 元,

烧烤师父小张又用这 100 元去菜市场补充了食材,无限循环下去。

整个经济循环,100 元花掉了多次,却永远都用不掉,没有任何减损。

小王花费的 100 元不会消失,而是转移到了按摩师父小李手中。

小李花费的 100 元没有减少,而是转移到了烧烤师父小张手中。

这 100 元永远不会消失,没有财富增长,也没有财富减少,

整个过程,真正的财富变化在哪?真正的变化和损耗在哪里?

整个循环中,小王用 100 元,换得了 1 小时按摩,这是实际消费并损耗的劳动,

小李用 100 元,吃了一顿烧烤,钱永远不会减少,不会消失,消失的财富是 1 顿烧烤的食材和劳务。

货币,贷款,央行财政部投入市场的 4 万亿,40 万亿货币,本身不是财富。

印钱,放水,通胀没有任何财富增长,而是增加了货币,增加了许诺可未来兑现的票证。

印钞,贷款,通胀的过程,实际上是国家用印出来的票证,换取劳动者当下的财富和劳动。

在人口增长,生产力快速提高的时代,这种印票证,印假钞换当下劳动和财富,可以在未来通过更高的生产力,用贬值的产品和成本还回去。

但一旦因为剥削太过残酷,导致人口开始减少,生产力停滞。

国家就不可能有能力和意愿去返还劳动者在年轻时出售的劳动。

因为年轻人逃离剥削,不生孩子,国家必然失信增加对老年人的剥削。

这就是养老金延期,货币贬值的内在奥秘和真正核心。

以货币计价的经济增长,本质是一种驯化工具,一场集体表演。

财政政策印钞,房贷 40 万亿,国家真实财富 0 增长,货币供应翻了数倍。

用货币注水,房价上涨,驱动人口红利去 996,加班提供 40 万亿的劳动时长,

有了人口红利的天量血汗劳动,货币才从印钞的假钱,变成可交易的劳动成果。

你 1000 万买下的 100 平北上广房子,建筑成本 2000 一平米,真实价值 20 万。

这资产膨胀多出来的 980 万货币财富,必须由接盘高房价的年轻人,用一辈子 996 去实现。

以货币计价的经济增长,本质一场经济幻术,是空口许诺的远期兑换券,

只有当代的无数年轻人,用节衣缩食,用 996 的劳动去填充,远期兑换券未来才能兑现。

现代经济,基于债务,基于货币的高速增长,本质是既得利益印刷了无数远期兑换券,

用兑换券换取年轻人当下劳动,许诺未来退休的 80 后,90 后,可以凭兑换券换一口饭吃。

年轻 996,存钱买房,晚年用钱养老。与只生一个好,政府来养老是一回事。

当然,兑换券由于官方背书,绑定国本,未来是能换到东西的,

但具体能换到什么,正如每月 200,叫不叫政府养老是一回事。

现代人工作时间越来越长,并不是现代人欲望比过去的人高,

恰恰相反,现代人欲望比过去的人小太多了。过去的人还有胆子生养孩子,生养几个孩子,想要壮大家族,现在的人没有几个敢生多个孩子的。

当代年轻人,绝大多数是结不起婚,养不起家庭和孩子的。

因为国家和社会的繁荣,建立在大多数人的加班加点,996 苦役上。

越繁荣,越发展,越是 GDP 增长,越需要劳动者 996 去加班加点的提供服务。

货币不是财富,货币是远期票证,花掉,用掉,买到的服务和产品才是真实的财富。

看懂了货币不是财富,而是票证,你才能看懂很多被遮掩的事情。

为什么资本家永远停不下来,赚了百亿还想赚更多。

为什么权力比资本更有力量,地位阶级更高。

为什么收入很高的娱乐圈明星会变成资本玩物。

知乎用户 石昊​ 发表

劳动力即工具

雇佣劳动制度下面,劳动力是被资本家购买的 “工具”,和斧头电锯这些并无二致。

而作为工具,它的工作时长,是不会随着生产力提升而直接降低的。

资本家就像一个伐木工,一开始用斧头砍树,一天十个小时,可以砍十棵树。

然后他将手里的斧头,升级成了电锯,生产力翻了十倍,一天十个小时,可以砍一百棵树。

那此时,你会觉得他会让电锯一天只干一个小时的活吗?

虽然此时电锯的生产力,相比较斧头,已经升级了十倍。

这个伐木工呢,会照样让电锯干十个小时的活每天,这样他伐的树就增加了九倍了。

又或者,“裁” 掉九把 “工具”,原先用十把斧头干的活,现在全让一把电锯来干,节省了九把工具的钱。

雇佣劳动制度下,劳动力就是资本家购买用来赚钱的工具,就像伐木工用来砍树的工具一般。

作为工具的无产阶级,要有 “工具思维”,不要做不切实际的幻想。

生产力提升,资本家忙着降本增效呢,你们的工资,就是所降的那个本,你的工作量不变,或者加个班,就是 “增效” 了。

就好比斧头变成电锯,电锯的工作时长是不会自发缩短的。

身为工具的觉悟,就是不该指望生产力的提升,能够给自己带来多少工作时长的缩短,哪怕生产力再翻一百倍,电锯升级成了激光切割器,这个激光切割器的工作时长,仍然大概率和原先一样。毕竟作为 “伐木工” 的资本家多赚一百倍的钱它不香吗,为什么生产力提升了,要赚不变的钱,让工具降低一百倍的工作时长呢。

你不推翻资本主义下的雇佣劳动制度的话,哪怕生产力翻一万倍,员工照样干差不多时间的活,外加外面一堆失业的人排队。

资本主义下,生产力的提升,是为了资本家们的利润而服务的,而不是为了员工的福利服务的。这一点要搞清楚,员工的劳动力只是资本家购买的工具而已。

资本主义,是为了资本增殖存在,而不是为了民众福祉。

或许生产力提升了,斧头变电锯,老板们会给电锯上更好的润滑油、买更好的布擦拭,升级了一些福利,看起来生产力提升了,工具的福利也更好了。但工具就是工具,本质是不会变的。

然后几百年后,资本家们,继续拿外面那些失业缺工作的人作为例子,得意洋洋地对着抱怨加班的员工们说:

你不干,外面有的是人干。

然后无产阶级继续抱怨,为什么这么内卷呢,一定是人太多了。工作的人 996 累的半死,还有很多人为一份稍好的工作抢破头。

真的是人多的原因吗?

如果真的是人太多了的话,那应该更轻松才是呀,同样的工作量更多的人干,不是平摊一下每个人手里的活更少吗?哪怕不增工资,但是人更多了,至少应该会更轻松一点吧?

怎么会有人太多,反而每个人更累了的情况呢?

哪怕不考虑其他,如果把这群失业的人也分配到工作上去,平摊一下每个人的工作时长不就缩短了吗?

为什么一方面是工作的人 996,一方面还有很多人失业呢?这样除了对资本有好处,对工作的人员还是失业的人员都只有坏处啊。

就是因为你是资本家们赚钱盈利的劳动工具而已。人多人少,你都照样会是要么 996,要么失业。

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法,就是推翻 “雇佣劳动制度”,变成某种形式的 “合伙人制度”。

雇佣劳动,你和资本家的关系,是上下级,你的劳动力被资本家购买私有,然后再组织生产,其实这制度本质上就是基于 “私有制” 的。

资本主义下的私有制,分为两种,

一种是 “生产资料私有制”,这是针对“物” 的,生产资料,指的也就是组织生产所需要的“物”(生产资料不是指各位的私有财产,而是厂房、机器、原材料等这些东西);

一种是 “雇佣劳动制”,这是针对“人” 的,也就是各位的劳动力了。

而 “合伙人制度”,其实就是变相的“公有制” 了。你和 “管理者” 是平级的存在。

我们以前属于 “跳级”,没完整经历过工业化的资本主义整个流程,就想从一个农业国直接跃升到更高层次。现在其实也算是补课阶段。看来注定没办法从农业国,直接跳过资本主义的阶段。


合伙人制度

3-29 更新:

评论区有人说详细谈谈合伙人制度。

现在就谈谈我所设想过的实现 “合伙人制度” 的方案。

剩余价值的理论,怎样用西方主流经济学解释呢?

我认为归根结底在于资本家和无产阶级的市场议价权的不均等。

也就是说,哪怕按照资本主义学者的理论逻辑,诸如供求理论、市场均衡之类的说法来说,现今的资本主义,恰恰不是西方主流经济学所说的市场充分竞争的环境。

市场上资本家的数量是有限的,而相比较之下,无产阶级的数量却仿佛 “无限” 一般。

两者 “稀缺性” 不同,所以按照供求理论来说,资本家更占优势,议价权更大。

于是资本家会有 “你不干,有的是人干”的心态,并维持一定失业的 “产业后备军” 存在,以之为议价的条件,去尽力压榨在职的无产阶级。

而无产阶级,却很难有 “你不请我干,有的是老板请我干” 的自信,作为同等威慑,无产阶级没有相应幅度的议价权。

因此表面上是市场上的双向选择,是公平的,是市场上的供求均衡,但实际上,资本家可以对大部分无产阶级挑挑选选,而大部分无产阶级却为一份稍好的工作抢破头。

这在市场上,体现为资本家的议价权远超无产阶级所拥有的议价权。

所以现在并不算 “完全竞争” 的市场环境。

我们假设某种制度下,可以使资本家数量增多,因此稀缺性下降,因此他们的议价权不断下降,而无产阶级的数量缩减,稀缺性上升,也就意味着议价权不断上升,会形成怎样的情景呢?

资本家没办法再以 “你不干,有的是人干” 的心态,去招聘员工,而不得不竞争性地给员工提高福利,去留住员工,不然就被其他资本家抢走了。

此时员工的议价权非常大,在你这干得不爽,可以迅速找下家福利更好的企业入职。外面其他 “资本家” 排着队争抢员工入职呢。

而资本家的议价权下降到一定程度时,资产阶级,所得到的,会下降到无限趋近于他们所付出的劳动领到的工资(毕竟资本家也兼任了管理方面的劳动),而工资之外剥削到的员工剩余价值,会无限趋近于零。

此时资本家就不能称之为资本家了,而只仅仅是一个付出管理劳动,领工资的管理者罢了。

而无产阶级所得到的,无限趋近于他本身劳动创造的价值,他所被剥削的剩余价值,也无限趋近于零。

所以,在市场充分竞争的环境下,也可以达成某一种 “合伙人制度”(公有制)

在此基础上,马克思的经济学就可以和主流的西方经济学理论,完全统一了起来。

没有谁对谁错,最终殊途同归。

可以靠市场竞争的方案来形成 “公有制”,而不一定是靠传统的苏式计划经济的模式。

可以靠看不见的手来均衡市场,而不是靠行政权力。

西方主流经济学和马克思经济学的有机统一

那么,现在就谈谈我所设想的,怎样通过某种制度设计,降低市场上资本家的议价权、同时抬高无产阶级的议价权,使两者的议价权拉到近乎均等的程度,无限趋近于合伙人制度。

前面我们说,市场上,资本家的数量是相当有限的,是稀缺的,甚至在资本竞争下,随着垄断的加剧,资本家的数量,还可能不断缩小,而他们面对的无产阶级数量,却仿佛无限一般。

正是资本家的数量 “供不应求”,和无产阶级的数量 “供过于求”,导致双方市场议价权相差太大,而这也是资本家剥削的权力来源。

这是用主流的西方经济学市场供求理论逻辑,来解释马克思的剩余价值理论

如果充分竞争的环境下,双方的市场议价权均衡平等,资本家所剥削到的剩余价值无限趋近于零,而无产阶级所获得的工资和福利,也无限趋近于他们所创造的价值。

此时,资本家就不再是资本家了,而只是挂着 “资本家” 名头的劳动者(付出管理劳动)。

所以市场上要增加一个机制,这个机制,可以拉低资本家的议价权,同时增加无产阶级的议价权。

这是目前资本主义制度缺乏的一部分,需要打个补丁

高者抑之,低者举之。

这,并不需要通过一个中心化的权力机构去实现,我认为可以通过某一种**去中心化的市场模式**去实现。

为什么我认为中心化的机构不靠谱呢?(比如前苏联计划经济的模式)

因为中心化的机构,没有一个外部存在。没有外部存在,是很难应对环境变化而主动产生有效的变化的。

就好比我们假设阿里一家企业,垄断了整个电商市场,那会怎样呢?

阿里原先的决策,它的流量越来越往天猫走了,而传统淘宝 c 店的流量越来越少,结果你知道的,后来被拼多多趁此良机,抢到了很大的蛋糕。

没有拼多多的外部模式存在,那么淘宝是不会重视这部分的用户需求的。因为企业内部旧有利益格局已经形成了,很难产生主动的变化。(就好像柯达和数码相机,诺基亚和智能机的例子,有时候创新变化来自外部)

那同样啊,没有外部京东模式的存在,也是一个问题。

比如马云以前嘲讽京东,说京东会被自营物流模式给拖死。

如果没有外部京东模式存在,并验证合理性,那么淘宝的菜鸟物流可能会更烂。阿里也绝不会尝试自营物流的模式。

而我们知道,京东的自营物流服务,被很多消费者津津乐道。

倘若市场上,只有一个阿里,垄断了全国的生产和分配,会怎样呢?

那肯定会出问题。

不能指望一家企业领导人是全知全能的上帝。

如果全社会,只有一种模式,类似苏氏计划经济的模式。

这种极度中心化的架构,

其实就像只有一种企业模式,垄断了全社会的生产和分配。

哪怕再优秀的某家企业,垄断了整个社会的市场,也总会有落伍、变化迟缓的一天。必须要有外部存在,社会才能完成不断的新陈代谢。

也正如热力学定律中关于熵增不可逆的描述一般,一个系统,没有外部的参与,其内部总是会自发倾向于混乱和无序的。所以靠一个极度中心化的机构,来统领全社会的生产和分配是不靠谱的,因为热力学定律的不可违背,终将陷入混乱衰颓。

我们现在都常常唠叨着垄断抑制创新呢。

而传统苏氏计划经济的那种极致垄断,恐怕更加抑制创新,更加难以应对环境变化。

所以我认为,合伙人制度(公有制),没必要是传统的苏氏的那种计划经济模式。

更加不是大家所设想的那样,一切私有财产全部充公,收归国有。

再者,诸如前苏联,靠一个中心化的机构来左右生产和分配,会导致权力的过分集中在少数官僚手上。

而有了无上的权力,你也很难保证他们不会蠢蠢欲动,将手中的权力变现为相应的财富价值。这也是很多人解释苏联解体的原因之一。

中心化的机构,这很难保证分配的有效性。

那么,我所认为的行之有效的合伙人制度(公有制),该怎样实现呢?

市场竞争和分解者机制

这儿就要引用自然界中的分解者模式了。

自然界中,同样可以看做一个生产—分配的模型。

弱肉强食的自然环境,也非常像主流西方经济学的市场竞争。

要论生物科技方面的生产力,自然界也丝毫不差。

比如**强人工智能**的人类大脑;

比摄像头精密的生物眼睛;

蜂群和无人机;

可自我复制的生物纳米机器人: 细菌等微生物;

支撑起了全球生物运转的太阳能能源系统: 光合作用生态。

……

草原生态中,草,可以看作进行光合作用劳动,产品是草蕴含的有机物。所运用的生产资料,是水、土壤腐殖质、光、二氧化碳。

而吃草的羊群,同样可以看作进行胃肠消化劳动,产品是自身的肉,所运用的生产资料,是所食用的草坪。

狼吃羊,也亦然。

如果没有细菌等分解者存在,会怎样呢?

物资,会不断往狼、羊这一环堆积,而草坪,作为生产者,越来越羸弱,因为被 “割韭菜” 吃光了。

正是由于有细菌等分解者的存在,狼的尸体、羊的尸体、吃不完的食物,会被重新腐烂分解,变成土壤中的腐殖质,重新充当生产资料,被草坪利用。

这就是一个从上至下的返还过程,将草坪被 “消费者” 剥削的多的剩余价值,重新以另外的形式还给草坪这个生产者。

弱肉强食,是一个剩余价值的被剥削的过程。

而腐烂分解,是一个剩余价值的重新返还的过程。

多了分解者这一环,自然界中各生物完成了各自的价值交换。

自然界中,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构成一个完美的闭环。

生产资料向上流通和向下流通的双向通道都打通了。

由细菌、真菌等负责腐烂分解,将多余的物资,重新分解成生产者所需要的 “生产资料”。

这就是自然界中,利用分解者模式,达成的 “公有制”。

而人类社会,分解者这一环过度残缺。收税发福利,可以看作一个残缺的分解者,战争,也是一种激烈的分解。

人类有剩余价值被剥削的过程,却没有完善的类似于自然界中分解者对剩余价值的返还的过程。

因此没办法形成一个闭环。

关于分解者的内容,可以看看这些回答吧,不多赘述。

如何看待 「人家几代人的努力,凭什么轻易输给你的十年寒窗苦读」这句话?为什么不给私有财产设个上限?

这是我的设想的一部分。

分解者机制与超额累进税率

通过在人类社会中,引入去中心化的分解者市场机制

其实这个去中心化的分解者市场机制,就是国家税收的权力下放至民间。于是民间可以创立无数个类似的企业,相互竞争,对不同的企业和个人,征收不同的 “超额累进税率”。并充当天使投资人的角色,去给初创企业拉来生产资料,也会像国家机构一样,针对一些企业进行补贴。

分解者角色的存在,就是无数个微型国家机构 + 天使投资人,对社会中企业多余 “生产资料”,进行再分配、投资初创企业。于是大中型企业,没办法再垄断过剩的生产资料了。过剩的部分,会被重新分解作为其他初创企业的养料。

由于多余的生产资料,进行再分配,“创业”的难度会极大降低,无产阶级变成 “资本家” 的门槛大大降低。中小微企业的数量空前扩张。而大型企业数量以及规模,反而大幅度缩减。

由于企业的总数量空前扩张,员工的数量反而显得越发紧缺。

简单的说,这时社会上的情况,就是:

老板太多,员工不够用了。

这儿咱们哪怕不按照马克思的理论,而是按照西方主流经济学的供求理论来说,员工的稀缺性急剧上升,老板不得不花更多的钱去招员工。

于是 “资本家” 为了招募员工、留住员工,不得不尽量提高员工福利和待遇,来吸引员工入驻。

在充分竞争的环境下,员工被剥削的剩余价值无限趋近于零。而资本家的角色,也褪色了,演变成 “管理者” 的劳动角色,和员工,是平级的合伙人关系。

毕竟市面上,“老板” 的数量太多了。不多付出一点福利,员工怎么肯老老实实跟你干呢?

此时员工的地位逐步上升,老板的地位缓慢下降。最终达成 “平等” 的合伙人关系。

原先是上下级的 “雇佣劳动制”(基于私有制),而现在则日益趋向于平级之间的 “合伙人制度”(公有制)。

市场充分竞争情况下,所有资本家竞争提高员工福利,其产生的极限值,就是近似于没有剥削。

毕竟此时,大部分普通员工,都可以理直气壮地说:

你不请我干,外面有的是老板花更多钱请我干。


公有制实现社会的变化

然后我们再谈谈,按照我所设想的分解者机制加入了现今的生产—分配体系,实现了 “合伙人制度”。社会会演变成怎样呢?

一,首先是创业门槛会变得极低。因为分解者存在,没有谁可以垄断多余的生产资料,会被迅速分解投入社会。

你想当老板,可以很轻松拉到投资,去创业,成为一个 “资本家”。当然也只是名义上的资本家,其实就是个领工资的管理者,干的是管理的劳动。

二,此时当老板还是当员工,到手的工资福利等,没太大分别,纯粹是看你自己的兴趣爱好和能力。你喜欢管理创业、有点子、想对这个世界有一点点改变,就去选择当老板,付出管理方面的劳动。你不喜欢去管别人,只想凭脑力、体力劳动挣钱,那就当普通员工;

三,由于大型企业规模和数量大幅度缩小、而中小微企业的数量空前扩张。企业总数量暴增。

所以企业之间的竞争,也极其激烈,为了有所竞争优势,各种市场创新,也泉水般喷涌而出,各种细分领域的产品,也不断涌现,民众的各种需求也得到更充分的满足。

四,社会加入了分解者行业,表现形式之一: 社会大型企业、富豪的 “税收” 变重了,而中小微企业的税收反而更轻了,甚至可能没有税,反而还有各种形式的补贴。随便创业,会感觉企业经营变得容易很多,但是做特别大就很难。

五,由于此时员工的议价权非常高,因此人力成本极贵,企业为了降低经营成本、减轻人力成本导致的压力,不得不努力发展机器自动化等技术来代替人工。因此社会科技发展非常迅猛。现在机器人技术为什么发展缓慢?一个很大的原因就是人力实在是太便宜了。

人口红利消失,机器红利开始。

六,失业率几乎为零。因为员工的议价权空前提高,市面上紧缺的就是干活的员工,只要想找工作,绝对不缺工作机会。

七: 员工的福利、工资等,随着生产力的提升而日益提升,几乎每个人每个月工资、福利都会有所上涨。而物价,随着生产力的迅速提升而日益降低。每个人钱包越来越鼓,而东西越来越便宜,这种感觉好不好?

八,工作不再是谋生的手段,而是自我实现的手段。是因为兴趣、爱好、不至于太无聊而去选择工作。

九,由于分解者机制的存在,社会资源分配更加均匀。不会出现一方面是房价高企,一方面是很多房子空置的现象。多余的企业物资会被 “分解” 重新投入社会。社会上没有一寸物资是多余闲置的。闲置的物资会迅速被 “分解者” 给分解。

十,两极分化、贫富撕裂的现象消失。当然也不是绝对意义上的平均,但像现在这样顶尖富豪上千亿身家,最穷者连吃饭都困难的现象是绝不会出现的。社会上是一种动态平等。

十一,阶级矛盾消失,性别矛盾对立、民族矛盾等也随之得以消弭。

十二,城乡对立也随之消失,城市和农村的差距得以消解,各地差距也得以抹平。去北京居住,和去一个农村居住,差距不会太大。

十三,“合伙人制度”不可能一国之内建立的,因为国家与国家之间也存在剥削、压榨、剩余价值的互相流动,任何一国不可能超然物外,独立于全球产业链之外。因此 “合伙人制度” 完全实现的同时,也是全球一体化,国家的概念消失的时候。

十四,去 “外国” 工作、定居的门槛大大降低,可能就只需要一张机票、船票。

十五、战争、饥荒消亡。战争本质上就是人类社会,相比较自然界缺乏分解者,这一环而产生一种激烈的被动 “分解”。

全社会物资流动足够充分,因此穷国和富国之间的差距也大大缩小,饥荒得以消失。

……

十六,社会非常活跃、自由度也极高。大型企业存续的风险变高了,而中小微企业的风险反而大大降低,由于分解者机制的存在,有 “一鲸死,万物生” 的效果。

当然这不意味着这种社会,大型企业没办法存在。而是大型企业,没办法通过体量优势垄断多余的生产资料,也没办法凭借体量优势压制中小微企业的生存、垄断市场。

就跟自然界中一样,大象蓝鲸活得很好,微生物活的可能更好。大象灭亡了,微生物都不一定会灭亡。

十七,社会自由度极高,也有每天只干一两个小时的咸鱼,也有 996 的工作狂,但 996 并不是因为老板的要求和谋生的压力,而是一种 “妈蛋,这活太有意思了,太激动人心了,干着忘了时间” 的自我实现的心态。


分解者机制的细则

关于分解者机制,应该至少包括这几个行业:

1,对生产资料分解的分解者行业。

这意味着初创企业可以从分解者企业那里,极低成本拉来投资,中小微企业会爆炸式增长,但大型企业会因为分解者企业的存在,而变得税负更重。

2,对消费资料分解的分解者行业。

这意味着民众从分解者行业那,可以较低成本获得自己所需要的消费资料。

前面这两种分解者行业发展完善,可能现有的货币体系,会因此被逐渐架空。最终甚至可能消失。

3,对技术、专利、知识、经验等无形资源,分解的分解者行业;

促进信息流动,减少社会上的信息差。打破信息垄断。

这类分解者,有点类似学校的作用,但比学校涉及的范围更多更广,数量更加庞大,组办门槛更低、参与人数更多。

4,对社会各企业和企业之外的不同人才,进行人员调配的分解者行业。

有点类似前苏联式计划经济的人员调配机制,但却是以市场模式运行的 “计划经济人员调配”。

且人人都可以无门槛创办相应的分解者企业,各种分解者企业相互制约、相互竞争、相互合作,是一种去中心化的 “市场机制”。

最大的实现难点,在于分解者机制的加入,无数的分解者企业,会逐渐演变成无数个类似 “微型政府” 的存在。会逐渐蚕食掉国家机构的大部分权力,逐渐架空国家机构的作用。不符合时代环境的政府机构,会被其他 “分解者” 替代淘汰。

不过这也符合热力学熵增定律:

一个孤立系统,没有外部参与的情况下,总是会自发倾向于无序和混乱。

国家机构也是一种系统,这意味着国家机构也逃不出热力学熵增定律的魔爪,会逐渐 “老化” 衰颓,无序和混乱度积攒到一定程度,就会崩溃。

热力学定律摆在那,就注定单一国家机构,逃不出王朝周期律。

毕竟生物都有寿命,国家机构凭什么永生呢?

自然界是如何解决这个问题的?任何生物个体,往往只有几年几十年的寿命,但作为种群存在,却可以长存几千万年、几亿年……

其实这就是自然界给的 “长生不老” 的方案。

作为种群存在,种群内部,不断新增熵减的生物个体,淘汰熵增的生物个体,以此保证群体熵的动态平衡。

人类社会加入分解者机制,其实就相当于将政府变成 “企业”,无数相互竞争的“政府” 企业,变成一个 “种群”,内部不断有淘汰的,也不断有新生的,不断淘汰熵增的部分,新增熵减的部分,和自然界解决方案一样,以此保证平衡。

任何单一的系统机构,必然有老化的一天,这是熵增定律,无法违背,只有形成 “生态群”,才能长生,这也是我对逃出历史周期律的解决方案。

知乎用户 流浪的蛤蟆​​ 发表

因为指导思想不是你干多少活,创造多少价值,就是你付出多少劳动时间。

打个比方:生产力低的时候,付出十八小时,生产价值一。

生产力高了,你付出一小时,就能生产价值一。

但指导思想不是你干八个小时,生产原来八倍,就得到夸奖。

而是你必须干十八个小时……

所以生产力提高与否,都必须干十八个小时,没法不累。

简而言之,榨汁的制度下,请永远健康。

知乎用户 赛博铁犁 发表

评论区有位小伙伴总结的好啊,一说都说农村不辛苦,双脚却赖在城市都不走。

甚至愿意回三四五线的人都不多,知乎讨论房价的时候,三线以下那都是无人区。拼命打工买不起房住十几平鸽子笼。农村老家几百平的大院子空着没人住。

既然那么好,为啥不回农村呢?

反正我自己是觉得农村苦,我老家 400 平带花园带葡萄架的大院子,七间大房子,猪圈都比我在一线住的房子大。但是我肯定不会回去,因为老家的生活是真的苦。

=============================================

我是农民的后代。现在将近四十岁,深圳南山区高新园码农,996 最夸张的地方。

不管是我和我父辈比,还是他们自己现在和过去比,工作时长明显下降了。

从评论区的留言可以看出来:只有极少部分前几十年的既得利益者的后代,他们和他们的父辈相比,体验是下降的。但这就是随着历史发展社会更加公平的表现,如果他们体验不下降,那才是不公平。

以前每天凌晨起床,带着饭和水,趁着天不亮还不太晒就开始干活。基本上没什么休息。

早上地不热,适合浇水,中午太阳毒,除草最快,除下来马上就可以晒死。晚上回家天已经黑了,还要点着灯做在家里可以做的活。

春天不断的除草,浇水。夏天收割,打麦,晾晒,晾晒麦子一定要等中午最热的时候装袋子,可以保证干燥不会坏,夏天全家睡院子或者屋顶,一旦下雨马上冲到麦场去盖塑料布,淋了雨一年白干,麦子吃的时候,要洗,洗完了晒,晒完了磨,磨完了才能吃。收完麦子要犁地,把地深翻一遍,深翻完了要耙地把地耙平,平了要种夏粮,玉米,大豆,芝麻,花生,红薯,棉花之类的。玉米花生棉花种的时候不能太近,要手工一锄一个坑,丢两粒种子,后面长起来了还要剔苗,保证一坑只有一颗。玉米长大了,半夜要去巡逻,防止野猪和獾破坏,棉花要到地里一颗一颗的打顶,红薯要在家里育苗,然后用放进水桶,挑一两公里到地里,一颗一颗往地里栽,长大一点要翻秧,保证没有散根。

地里活做完了,要割草,喂猪,喂牛,砍柴,挑水,菜地里捉虫,掏粪坑,挑粪,和牛粪一起做粪堆,发酵了以后一车一车拉到地里去,再一铁锨一铁锨撒到地里,没有口罩,裹个毛巾就算不错了,干完全身都是粪末,几天都洗不干净。秋天收秋,收完了玉米要剥,要吊。花生要打,要晒,炼油前要手工一个一个剥开。芝麻要锤,大豆要打,棉花要晒,要拣要弹。地里活也不能停,犁地,耙地,耕小麦,错过了时间就种不上了,公粮可不管收不收一点不能少。只有耕完了小麦入了冬,稍微有点空。

这时候,男人要无穷无尽的铡草,一米多的大铡刀,一捆秸秆伸进去用力一压,铡成一寸长的小段,给牛吃,牛一天要吃将近一立方,几乎天天铡,刚开始放假磨得两手泡,老人们手上都是很厚的茧。冬天还要无穷无尽的劈柴,把一根树锯短,劈成八瓣,一顿饭要烧十几根,晚上烤火也要烧,一冬天要烧一面墙那么多,全靠手工劈。秋天收的红薯,入冬在冰冷的水里洗了,切成片,晒干,磨成粉,全村一起弄个大锅搅,做成红薯淀粉。大豆要磨碎了,煮,煮完了做豆腐。墙皮要年年修,把稀泥和干草拌在一起,用脚踩,踩匀了糊在墙表面,不修会风化,久了房子会塌。房顶要年年补,不补会漏水。房子旁边的水渠,几个月就要挖一次,不然下雨泡墙角。

女人们要纺线,要织布,要纳鞋底,要做鞋,要缝衣服,补衣服。哪怕是村口聊天,也是手里带个线锤,不停的做事。

一年到头,除了冬天稍微不辛苦,全年几乎都是五点多起床,晚上干到看不到,收获季节要开灯干到九点十点。

下雨有下雨的事,刮风有刮风的事,大太阳有大太阳的事。

动不动就挑着一百来斤的担子走几公里,拉着几百斤的车走几公里。就算有牛,手工控制方向也很难,牛要放,要喂,脾气上来还顶人。

灰尘下一身灰,麦芒玉米叶一拉一个口子,只要衣服盖不住的地方全是口子,泥泞两脚泥,一步一打滑,粪坑搞的身上比厕所还臭,烟火前熏得脸通红眉毛都要没了,这种环境全年各种轮回,一干就是几天,从来就没有休息过。星期天是什么?从来没听过。空调房,地铁公交车,不知道是啥。天气自有他的作用,得专门顶着太阳干活呢。

全家人,男女老少,四五岁小孩到七八十老人,只要能动,都得干活。我记事起,下课,周末,放假根本不可能有多少时间玩,全是干活,割草,砍柴,播种,撒化肥,剥玉米,剥花生,割麦,收粮,牵牛,放牛。六岁就学会了做饭,搬个板凳站在锅台边烧饭,不会点火,熏得一脸黑,做一大锅,饭烧糊了还得挨骂。

我的认知里,工作时间是越来越少的。

哪怕是加班最厉害的时候,早上八点到晚上十一点持续几个月,跟种地一比时间和强度,简直就是享乐。

还有前三十年真正在拼命干活的工人,改开后进城务工的农民工,哪个不比现在的年轻人工作更辛苦?

你的父辈如果当年工作时间比现在年轻人还少,那我想说,那是有占比 90% 的农民还有大量的基层工人在替他负重前行。

对于大多数底层来说,现在的中国,是有史以来最轻松,最富足,相对最公平的时代。

特别是农业税取消,农机降价,这几年扶贫之后,生活更加轻松富足了。哪怕是在外面打工的,和过去的农民及一线工人比,确实还没那么苦。

现在这个时代,他固然有他的问题,和某些发达国家比,还是有很大的差距。我们可以想办法去推动解决,推动改变,但这决不是鼓吹过去的理由。

关注现在可以解决部分问题,期望未来,可以让人充满斗志。但崇古,吹捧一个并不存在的美好过去,只会让人陷入绝望和焦虑,并且给精神种下牢笼,让人故步自封。

中国因为崇古,动不动 “圣人之言”,反对 “奇技淫巧”,已经原地打转了几千年。崇古这种糟粕,绝不能再出现。

降低欲望,减少非必要消费,控制压力。积累了实力,就可以积极反抗,要求企业遵守劳动法。

不然一边给最恶劣的消费类资本家送钱,信用卡花呗欠着债,下月不上班就还不上,拿什么抵抗。

知乎用户 万金油 发表

农村散养鸡两天下一个蛋,

工厂化养鸡一天下一个蛋。

后者的效率比前者高一倍,

这生产力可真是大发展了。

母鸡想减少一半工作时间,

但养鸡场的老板会同意吗?

换你是老板你也不会同意,

还会把鸡舍建得更密集些。

知乎用户 例不虚发探花郎 发表

借用隔壁问题里的一个绝赞回答:

把三个人六小时可以做完的事情,交给一个人十八小时做完,给他只发一半的钱,并且告诉他,你不做外面还有两个人等着做。

知乎用户 黄医湿 发表

因为原来重复操作的工作被取代之后,老板有了新的要求。比如说原来记账是用手写的,有了电脑之后,出货之后自动录入了销售额,比原来方便多了,但是老板又有了新的想法:你给我分析这个月的销售额,和去年同时期对比,然后做销售计划,并且还要给出原因。

我在日企的时候,有一份工作就是整天折腾这种东西,天天捣鼓 excel 算数,算出来的数字又没意义,如果不是自己会一些公式,迟早被老板玩死。那些不会公式的人,只能加班了,产品还是原来的产品,销售还是原来的销售,物流还是原来的物流,为啥要加班做 excel 数据呢?无他,缓解老板焦虑而已。

想起以前做企划的时候,用的最多 excel 技能就是数据透视表了,这个可以说是非常基础又常用的 excel 功能。但是在这份工作之前,却没见过有人用过。多年前头一次看到时,还是挺震惊的。这个功能首先很直观地就可以把那些复杂,重复的数据给整理出来,方便统计。比如说一份销售数据,同样的产品在不同的时间卖出多少件,销售额多少。

使用数据透视表计算起来就很方便了,比起公式的提取关键字合计要方便。这个基础知识,可以看下山竹 excel 表格教学的视频↓

0

  • 正在为你切换到 720P,请稍候…

视频搬运自抖音职场博主山竹 Excel 表格教学(ID:SZEXCEL),他的 excel 教学非常实用,全是干货,都是用具体实际案例进行演示,让大家可以很直观地通过视频步骤讲解了解 excel 公式的使用方法,不管是入门还是进阶的都有。

知乎用户 孤星泪 发表

因为剥削和压迫

生产力的提高可以缓解剥削,但无法解决权力的压迫

具体到城市里的人和发达国家,主要是压迫,而不是剥削

表现上能接触到看到的是行政权力的压迫,本质上是资本权力的压迫。

你从产业资本家那里斗争取得的工资增长,又被送到了运营现代社会服务的其他资本家手里。

你只是当了个手套而已。

首先,我反对滥用剥削这个概念,剥削并不适用于任何人,因为剥削所指的剩余价值并不是所有劳动者都拥有的。具体到今天这个时代,我们绝大多数人是没有 “剩余价值” 可供剥削的。

这涉及到一个基础理论问题,价值有两种含义

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意义上的价值是指的凝结于商品中的劳动,这里的核心是商品,是人通过劳动对生产资料进行了改造,使得这些自然物质成为了某种对人类有用的东西。

现代西方经济学意义上的价值是指的这东西能卖多少钱,我记得的《宏观经济学》开头就阐释了价值的概念。

这俩人说的价值根本不是一回事。马克思讲的是一个科学问题,曼昆讲的是一个经济学问题。

比如一杯牛奶

在马克思看来,牛奶的价值在于通过工人的劳动使牛奶成为一种商品可以被人们饮用,当人们引用的时候每 100ml 牛奶可以为饮用者提供 70 大卡的热量

在现代经济学看来,牛奶的价值在于每 100ml 牛奶可以卖 1 块 1 毛钱

如果你能把同样的牛奶从蒙牛的盒子换成特仑苏的盒子,牛奶的价值就从 1 块 1 毛钱涨到了 2 块钱,价值暴涨。而在老马看来,无论装什么盒子卖多少钱,只要还是原来那份牛奶就是卖 1000 万它的价值也没有变。

剩余价值的核心在物质生产劳动,不从事物质生产的劳动是没有剩余价值的,因为我们就没有创造价值。这才是马克思讲的剥削,所有生产工人在老马那里有着上帝般的地位。

不过,这不代表我们非生产劳动者的劳动没有意义,一件牛奶从德国运到中国,它本身的价值没有任何改变,但如果没有运输工人和销售工人,我们也喝不到牛奶。这些运输工人是为生产者和消费者服务的,他们也应当得到工资,他们的收入来自于对生产工人创造价值的分享。也就是工人生产了商品之后,生产工人雇佣了运输工人,生产工人要为这个劳动付费。

我们现代社会中的绝大多数人,都是非生产线劳动,资本家没办法直接剥削我们,因为我们没有剩余价值。

我们大多数人真正感受到的是压迫,来自资本权力的压迫。

回到这个问题上,马克思与现代经济学有一个共同点,就是都认为生产力的高度发展可以提高人类的生活水平,减少人类的劳动强度。也就是生产力的发展可以让人类更加幸福。

比如我看到高赞凯恩斯的内容,对于很多具有良心的资本主义经济学家、官员和资本家本人,这些有良心的人对资本主义一直很有信心,他们不是不知道传统资本主义的残酷性。他们就像凯恩斯一样,认为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这些问题都会解决。

用我们中国人熟悉的话说就是 “用发展解决问题”

这个逻辑本身是通的。比如,1930 年代一个企业扣除地租、利息和生产成本后,平均到每个工人身上的企业收入有 100 美元,当地维持工人生活的成本是 20 美元,那么我们就给工人发 20 美元的工资,企业留 80 美元。工人分得 20%,企业分得 80%。这种情况下,工人生活很幸苦,工作时长必须拉的非常长才能维持基本的生活。

经过 100 年发展之后,随着生产力和经济的发展,企业在扣除地租、利息和生产成本后,平均到每个工人身上的企业收入从 100 美元上涨到了 1000 美元。当地的生活成本从 20 美元上涨到了 100 美元,工人的工资还维持 100 美元的话,企业就可以分得 90% 共 900 美元。

资本家是黑心的,经济学家当然知道。这个时候通过老公运动,立法限制,舆论宣传给资本家造成压力,要求企业家提高工资。哪怕依然是维持原来 2:8 的分配,工人也可以拿到 200 美元的工资。也就是维持原来的分配比例工人都可以过上很好的生活。如果我们加大对抗力度,把分配比列拉到 5:5,那么工人就能拿到 500 美元,这简直就是天堂。

对于企业而言,随着收入的大幅增长也具备了拿出一部分利益让渡给工人的条件,不至于影响它的运行。尤其是如果企业不同意,那么工人可能就要邀请斯大林同志来了,大林子来了之后你连 500 美元都拿不到,还可能被发配到西伯利亚挖土豆。

所以,在很多支持私有制市场经济的人看来,资本主义没有问题,只需要给资本主义足够的时间,资本主义也能进入大同世界。

因为生产力发展 + 老公运动可以保障工人的工资提高,而社会会大生产的发展又可以使工业产品价格降低。

普通工人的工资提高了,他们要去购买的粮食、汽车、衣服价格又降低了,他们还有什么理由闹革命呢?

这个逻辑其实已经做的非常完美了,因为它不仅仅是依靠生产力发展,还考虑到社会主义运动,还考虑到工业产品价格降低。

不过呢,很明显,历史的发展证明这个逻辑有问题,因为经过二百多年的发展,大同世界并没有出现,反而 996 又冒出来了。

这里的问题在于:这个逻辑忽略了非标准工业品的消费增长。

也就是工人工资的增长实现了,工业品价格降低也实现了,但工人对于非标准工业品的消费却在飞速增长。

也就是地价、教育、医疗这些社会服务类产品的消费吃掉了增长的工资。

通过权力的运作,把房价的价格拉高,把教育的价格拉高,把医疗的价格拉高,只要你想买房、你想接受好的教育,你想拥有好的医疗,你就必须支付高昂的价格。

而这些社会服务类产品有一个很大的特点在于他们无法像一般工业品那样有一个明确的成本

对于一块土地,可能赔钱都没人要,也可能比金子都贵。我们把一块土地的属性改为农业用地,就算是在陆家嘴也不值钱,但如果改成住宅用地,就是在四线小城大家都抢着要。而这只需要行政部门写两个字就可以了。

对于老师和医生,你说老师上一节课医生看一次病可以多少钱呢?可以分文不取,也可以是无价。

我们把教育和医疗当成为人民服务的行业,这俩行业就可以便宜到种地老农都能承担的起;

我们把教育和医疗当成赚钱的行业,你哪怕是金领拿高工资也难以承担。

典型的就是医生,医生学习培养是很苦,但也没有到普通人学不会的程度。像美帝那样医疗资源紧缺医生不够,那么我们多培养医学生不就行了吗?但就是不行,我们必须把医学教育搞成超级精英教育,严格限制医生的供给,通过人为制造紧缺抬高医疗价格。医院到底收多少钱,外人是没法准确计算的。

为什么现代劳动者并没有感受到生产力所带来的巨大的生活变化,这是因为随着生产力发展而增加的所得虽然到了你的手里,但只要你还想要参与现代社会的运行,你就要把这些钱交给地产商、银行、医院、学校和地主。

你只是当了一个手套而已,经济学家们完美解决了工厂主和工人的劳资关系,但他们没有想到过真实的社会中工厂主只是资本家的一部分而已,为了维持资本剥削,资本主义不在乎把工厂主给奉献掉。

房价太高怎么办?有良知的资本主义支持者会告诉你盖房子啊,增加供给。马克思会告诉你他们会通过权力不让你盖房子。

教育太昂贵怎么办?有良知的资本主义支持者会告诉你盖学校培养老师啊。马克思会告诉你他们会控制老师的培养规模,当老师要先接受高等教育,接受高等教育请先交 3 万美金的学费。你想让孩子上好点的学校,请先购买学区房。

那么对于普通劳动者有没有破局的办法呢?也是有的,那就是不参与现代社会的运行。

我不买房、我不结婚、我没有孩子不用购买高价学区房、我病了死了你们看着救就行不用找好医生大医院。

你如果能接受这样的生活,你还真能缩短工作时长。因为我们生活必须的粮食和衣服是工业品,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价格很低,你每个月工作几天就能赚到一个月的饭钱,饿不死的。

这样的生活,俗称躺平。

现在很多农村孩子就是这样,家里有宅基地,每年有收获的粮食,平常去富士康打打工赚点零花钱,干烦了就回家玩一两个月,不用交房租不用凑首付,什么物业费地铁票都不用买,干三个月挣几千块一万块就能活的很潇洒。你要是看工作的时候确实加班,但一年中他可能有两三个月啥都不干。

同样农村的孩子,如果想着在城市买房,结婚,生孩子。你就是 985 毕业天天 996 都会非常艰难。

所以,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毛泽东这一条社会主义路线,是坚决要求夺取政权的,因为他们知道现实社会里没什么规则,工人不掌握权力,资本家就要掌握权力。在社会主义体制里,你是无需为土地、教育和医疗付高额的费用的,因为土地都是大家的,就应该满足大家的需要,所有我们分宅基地分住房。而像教育和医疗也都是为人民服务的,老师是来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不是来赚学费补课费的。医生是来给劳动人民看病的,也不是来赚医药费的。用教员的话说,你要算大账。医院收钱看似减轻了政府的负担,但有病的工人如果无钱医治就不能参与劳动,就没办法生产,我们反而损失了一个劳动力创造的价值。如果生病的劳动者都可以快速的得到治疗和恢复,医院可能少赚点钱,但病人可以快速的重新投入到劳动中去,反而可以创造出更多的财富出来,于国家于人民不是更有利吗!

一个合格的现代社会手套工具人生活是这样的:1 月 1 日发工资 8000 块,1 月 7 日还信用卡 2000,1 月 15 日还房贷 3000,1 月 20 日给孩子交补课费 200,1 月 30 日给父母交医药费 500,其他开销 1000。每个月攒 1300,攒 5 年给孩子交大学学费,攒 15 年给孩子当结婚买房备用金,再攒 20 年给自己当医药费交给医院。

我代表银行、地产商、学校、医院向各位工具人致以最崇高的敬意,送你们一首歌:“

听我说谢谢你,因为有你。我买了宾利

谢谢你,感谢有你,情人更美丽

我要谢谢你,因为有你,度假去北极

谢谢你,感谢有你,把财富传递。

知乎用户 大可 Duck 发表

如果你觉得负重前行,那一定是有人替你岁月静好。

知乎用户 程墨 Morgan​​​ 发表

因为,人类的欲望随着生产力的提升一样膨胀了,而且社会财富分配不均的现象更明显了。

做个类比吧,有一个村子,有 100 口人,靠种地一年平均每人生产 100 单位的粮食,这个村落的社会财富需要就是 100x100=10000 单位的粮食。

如果你认为生产力提高了, 工作时长应该下降,那实际上有一种假设,就是社会需要的社会财富是恒定不同的,至少需要的增长不要太快,也就是,如果生产力发展了,村子里平均每人一年能够生产 200 单位的粮食,依然只需要 100000 单位的粮食,那就只需要 50 个人全职种地了,或者说,100 个人村民都参与种地,但每人只需要花一半的时间。

真的有这样理想的情况吗?

当然没有。

实际情况是,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有人的地方就有资源分配,有资源分配的地方就会有政治,有政治的地方就会有竞争,有竞争就会寻求更大的社会财富。

实际在这个村子里会发生的事情是,能够生产 10000 单位的粮食之后,村民对于生活的要求会更高了,他们不满足于填饱肚子,他们要享受生活,就算有一些村民满足于温饱,但是肯定有一些村民想要小康,他们愿意消耗 100 单位的粮食换取 1 单位的美酒,这 1 单位的美酒依然是社会财富,但是消耗起来可比 100 单位的粮食快多了,当然也爽多了。

也就说,即使每年生产 20000 单位的粮食,村民整体会消耗 10000 单位粮食作为基本生活需要,另外 10000 单位的粮食会转化为其他生活资料,用于提高生活质量,这就产生了新的工作,不光有种地的,还有酿酒的。

不光种地的生产力会发展,酿酒的生产力也会发展,当村子里每年生产 30000 单位的粮食的时候,10000 单位用来吃,10000 单位的粮食被酿酒,还有 10000 单位呢?

社会必然会找到消耗社会财富的方式,多余的社会财富,要么用来挥霍浪费,要么用来创造其他的社会财富。

看看我们周围,我们下馆子吃的一顿饭,在几千年前可能连王侯都难以企及,我们住的一次宾馆,其体验在古代连帝王都无法想象,这些,都是长时间生产力提高的结果,都是用最基本的社会财富不断浓缩优化才带来的变化。

总之,生产力无论如何提高,社会财富无论生产多少,都会被人类变着法地消费掉。

能不能停下来呢?

不能,因为任何人之间存在竞争,别人能够享受的好东西,我为什么享受不了?

社会财富分配本来不均,每个人都想要自己获得别人也能享受的东西,这样的竞(pan)争(bi)是人之本性,是无法阻止的。

所以,每个人的工作时长是不会减少的,不增加已经阿弥陀佛了。

还能怎样呢?

我只能借用郑渊洁老师的那句话——人如果没有欲望,就得不到进步;人如果有欲望,就会痛苦

知乎用户 释业 发表

补充一条思路,生产力的提高不仅带来了单位时间的产出和社会总财富的增加,同时也降低了统治阶级的治理成本。其中前者是绝对值,后者是相对值,即用于控制被统治者的治理成本相较于社会总财富的比例变低了。

生产力的发展提高了社会整体的生活条件,但一部分人比另一部分人提高的更多。总体上来讲,生产力发展总是使劳动者在博弈中处于越来越不利的地位。

造成这一结果的原因有两条,一是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统治阶级对自然资源和生产资料的垄断程度不断提高;二是随着社会总财富的增加,劳动者的地位相对下降。这二者一体两面互为表里,共同导致了一个结果,就是无产阶级对掌握生产资料的资产阶级的依附关系会随着生产力分发展不断加深。

在任何社会生产中,人们总是借助于生产资料,通过自己的劳动生产出劳动产品。 在奴隶社会,人类尚未完成对主要自然资源的垄断,奴隶一旦逃亡成功,就有机会在自然环境中开垦一片属于自己的土地,或者通过渔猎活动实现接近或者胜过为奴隶主工作的生活水平。之后随着农业工具的发展和人口的增长,大部分可供开垦的自然土地都被开发,此时奴隶即便逃离了奴隶主的控制,也无法在自然环境中获得能与之前相比的生活水平,唯一的选择是投降其他地主。于是在这种情况下,奴隶主也就不再需要用强力控制每一个奴隶。从封建社会到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也遵循同样的原理。

插一句题外话,劳动者地位下降的另一种表现是,的义务被不断地转移给劳动者本身。在奴隶社会,如何获得更多的奴隶,如何让奴隶生存下去并掌握足够从事生产的劳动技能,都是奴隶主需要解决的问题。但是在资本主义社会,劳动者娶妻生子、衣食住行的成本则都需要劳动者自行承担。这也是历史证明了的结论,当企业员工有了自己的托儿所、学校、医院、食堂和公共住宿的时候,企业总是很难盈利。

虽然奴隶已经变成了工人,但是这种趋势在当今社会也并没有消失。随着互联网企业和各类平台的发展,那些以往尚未被垄断的信息资源、平台资源也开始了整合,这也意味着曾经的个体自营行业,小业主的餐饮、零售等行业也在被不断地垄断整合。虽然打车平台给大家带来了不少的便利,但可以预见的是,当更多的渠道资源被垄断后,虽然这一行业短暂的会给大家带来一定的便利,长远来看造成的仍然生产资料的不断集中,以及劳动者地位的整体下降。

我们可以说,在生产中人成为稀缺的因素取代物的稀缺之前,指望生产力的发展解决劳动者的地位问题,只是一种一厢情愿的想法。一方面,当这种支配的权力在掌握生产资料的垄断者手里的时候,只要延长劳动者的劳动时间对他们还有利可图,他们就会这么做;只要这种路径依赖还没有造成不可承受的后果,他们就还会依赖这个路径。另一方面,当劳动者被置于这种离开了生产资料的垄断者就无法生存的境遇之下,除了想尽一切办法证明自己的忠诚,也再无其他路径可走。

知乎用户 chapman zhang 发表

如果你感觉岁月静好,那么必有人替你负重前行。

反过来也是对的: 如果你感觉在负重前行 那么必有人替你岁月静好。

相较父辈,社会生产力提升了是不假,但是整个社会中不劳而获的人的比例提升的更多,这就造成了依赖劳动生存的人的工时提升。

知乎用户 上官人 发表

因为你父辈那个时代,中国有 9 亿人不算人。

这 9 亿人过去只能种地,现在他们为了能和城里工人过上一样的生活,无所不用其极。

城里人就很奇怪,明明原来我只要看看报纸,在办公室里扯扯淡,就能过得很好了。

为啥现在天天 996 还是当不了人上人?

因为还有更多想要你这个位置的人,一个月给他们 1 万,他们 007 都能接受。

中国过去 40 年的经济发展过程,就是农民逐步破除枷锁,变成新工人的过程。

所以投资驱动型经济,依赖大量的产业工人,发展钢筋水泥,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

人口红利在哪儿?农民进城,变成了红利。

而中国下一个十年的增长,靠什么红利?

靠工程师红利。

大量农二代变成了大学生,他们变成了下一代的红利。

所以你发现,为啥只有大厂能赚到钱,其他人虽然读了大学,在办公室,却连个房子都买不起?

因为这些新城市人口,不甘心只伺候城里人,他们也要坐办公室,他们也读了大专,专升本,大学,硕士,在跟城市里的老城市人口抢工作。

为啥卷?为啥到处卷?

因为劳动密集型产业在萎缩,但是工人太多了。

因为互联网产业在萎缩,房地产产业在萎缩,金融在萎缩,教育在萎缩,医疗在萎缩。

但是大学生太多了。

绝大多数行业都在萎缩,大学生当不了老板,也当不了个体户,所有人都觉得给人打工才是最安全的,所有人都在往死里卷有限的几个岗位。

这种情况,莫要说企业不用强迫加班,哪怕是国家明天通过劳动法第三版,敢加班就枪毙,也会有大把的人把工作带回家,或者广泛开展第二职业,到另一家公司继续卷。

这是国家大势,这是潮流,你可以不接受,但是你逃不脱。

中国要打破这个魔咒,只能坚定地推动产业升级,推动创新,构建良性营商环境,让当老板、当个体户变成一件风险没那么高的事情。

这样大量的劳动力才能释放出来,劳动者才有底气跟傻逼老板说,老子他么不伺候了。

你上午拍了老板桌子,下午夜宵摊子就能支起来,照样养活自己。

而这还只是表面,深层次的根源,是我们必须解决,中国怎么赚钱的问题。

中国必须升级产业,是因为必须用更高新的技术,更好的商业模式,更好的产品,去征服全世界的市场。

这样我们才能持续地产生高利润,我们才能持续地给工人发高工资。

这是最核心的内容,也是构建创新驱动型经济的最终目的。

没这玩意儿,你总量就那么多,光靠杀几个资本家,屁用没有。

知乎用户 万乃石 发表

资本并不是真正的权力,虽然可以买到东西,却还有很多事无法办到。

比如你想让一个人吃屎,如果此人生活轻松衣食无忧,你可能要花很大代价才能让他吃。

如果此人自尊心比较强,有可能你无论花多少钱也无法让他吃屎。

但如果这个人每天都奔波劳苦,却收入微薄勉强糊口,每天都生活在绝望的超时劳作中。只要花点儿钱就能让他吃屎,甚至他可以为了这些钱专门去你家申请吃屎。

如果这样的人很多,你甚至可以让他们互相压价,竞争吃屎。

让一部分人累死累活只能勉强生活,让另一部分人找不到工作,与花钱结交官府一样,是资本转化为权力的唯二法门。不同之处只是一个对上一个对下罢了!

知乎用户 风轻轻吹 发表

这是个分配问题,国家与国家之间不平衡,一国内部也不平衡。生产力增长的大部分归入少数人口袋。

这是资本主义顽疾。奈何平均主义就是干不掉资本主义。

知乎用户 江萧忆 发表

因为有的人负责制造通胀,钱随便印,挥舞着钞票买资产,所以他们资产荒。

有些人负责给通胀买单,卯足劲生产提供货币的锚定价值,但是劳动的速度很难跟上印钞机的速度,所以他们总是资金荒。

搞懂了这一点,其实很多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

国家统计局 2016 年发布的数据里,我们的劳动生产率从 1996 年的人均 1535 美元,到 2015 年提高为 7318 美元,增长了接近 5 倍。

而人民币广义货币量,自 1996 年 7.6 万亿,飙升到 2016 年 155 万亿,膨胀了 20 倍。

所以你知道为什么都 996 了,老板却老是觉得你懒了吧?因为你干活的速度赶不上印钱的速度了。

与此同时,美国广义货币量,自 1996 年 5 万亿,到现在 2016 年 16 万亿,仅仅 3.2 倍。美元对人民币明显有升值空间。但是汇率怎么能够稳定在 6.5 左右?因为外汇管制和房地产蓄水池。

房地产蓄水池一用,那房价的提高就和你工资增长没啥关系了。

—————2022.3.16—————

居然快 500 赞了,让我觉得有必要把评论区一些好的问题整理补充一下。

Q:先说是不是,再问为什么,为什么你认为工时增长了?

A:很好理解。广义货币增加了,社会上需求的商品总价格也要相应增加,商品总价格 = 劳动生产率 * 工作时长 * 需求。

劳动生产率的提高需要技术积累,很难精准操控;提振社会需求,需要改善分配,会触动先富的蛋糕,阻力很大。

所以提高工时就成了最简单粗暴的选择。早在 996 成为社会热点之前,是 “斜杠青年”,表面上看他们身负多项技能很酷,但是实质上是打好几份工,也是一种超时劳动。

从整个社会范围来看,评选先进劳动者总离不开 “加班加点”,说明工时加长是时代需要。

Q:都 2022 年了,为什么还用 2016 年的数据?

A:23-35 岁的年轻人是 87 年 - 99 年出生,以一个劳动力黄金年龄 30 年来算,父辈的工作时间应该为 1990 年到 2020 年。再考虑到 1994 年我国转向外向型经济,用外汇锚定基础货币,1997 年香港回归,外汇开始从香港大量流动进入国内,可以视为前一个时代结束;2017 年后贸易战开打,我国货币逐渐摆脱外汇锚定,可以视为新时代的开始。

掐头去尾,1996 年到 2016 年的数据差不会太多。

Q:货币汇率受诸多因素影响,为什么说人民币汇率被高估?

A:美国在贸易战时期提出人民币汇率被低估,这个前两年已被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冶研究所副所长张斌驳斥过,但是也没下结论。这个问题太复杂,细化起来完全超出我的知识积累,不敢评价。我说当时美元对人民币明显有升值空间,仅是基于 M2 的角度来进行对比,来直观对比货币增量。

Q:房地产到底是蓄水池,还是印钞机?

A:在我看来,即是蓄水池,也是印钞机。

基础货币通过放贷产生广义货币,所以产生了大量贷款的房地产是印钞机。

还是从 1994 年开始,我国开始转向外向型经济,发行基础货币的依据以外储为标准。从 2001 年开始到 2015 年,基础货币从 1 万亿增长到 23 万亿。这也是广义货币暴涨的原因之一。

最后就是印钱了,印钱可不止四万亿,甚至还包括当年某些银行的千亿单位的定向增发

因此我认为,天量的货币供应不仅以房贷的形式创建,还包括外汇为锚和印钱刺激。

回到蓄水池的问题上。2015 年广义货币就达到了生产总值的两倍,但是物价却没有对应地大幅上涨。

从费雪交换方程的角度,货币供给 * 货币流通速度 = 物价水平 * 交易量,在流通速度和物价水平没有大规模上涨的前提下,货币供给上涨必然带来交易量的上涨。但是人没有变异成一天吃 6 顿饭,再加上分配不均,先富们的总消费需求提升有限却积累了大量货币,为了资本增值只能寻求保值资产,那么只能是房地产交易量大幅度增加。这就是房地产蓄水池的由来。

知乎用户 Zpuzzle​​ 发表

我换个角度来说一下这个问题吧。

不说什么资本、剥削之类的问题,在一个正常运转的现代工业社会里,维系社会运转最关键的东西不是 “生产力”,而是整个系统的稳定性。而工业社会的问题,就是为了维系这个系统的稳定运行,基本上所有的岗位都必须随时处于待机状态。

好比说一个电信营业厅,一周之内的所有业务加起来,不摸鱼的话可能一天就能干完。但是用户不可能每周就赶这一天去办业务,对企业来说,付一个月的房租每周就开四五天门也是不合算的。所以,营业厅就必须基本每天都开着,等待消费者上门办业务。尽管谁都知道这中间绝大多数时候都是无效的等待时间,但没有人会就一周只让员工工作一天。

而这也就意味着,即便生产力提升得再快,但所有人都必须为了维持这个系统而继续工作,只不过工作强度可能没有以前那么大了。

就比如说现在很多的普通白领岗位,像一些文员、行政之类的,比起当年要耕田喷农药或者是在工地上搬砖的父母来说,肯定是轻松了的——要是有人说坐办公室比搬砖累的,那赶紧去搬砖就行了——但作为公司的一部分,却有没办法降低工作时间。

就像是这个电信营业厅的营业员,不管生产效率再怎么提升,她一周也得上这么几天班。

在当下的工作中,很多人喜欢把自己的工作比喻为一颗螺丝钉。在某种意义上,这也恰恰说明了问题所在。对于一个机器来说,只要它还在继续运转,那么这个机器中的任何一颗螺丝钉,也都必须处于工作状态。即便机器运行的时候,这个螺丝钉是用不到的。但只要机器不停止工作,螺丝钉也没办法从机器中脱离出来。

相对来说,某些自由职业会好一些,因为自由职业只需要把规定的任务干好,其他的时间都是自由的。不过,自由职业的另一个问题,就是他不稳定,且缺乏工业体系带来的保障。目前来说,虽然很多人说上班要加班,但大多数工作至少都还有个规律的上下班时间,而绝大多是自由职业的工作状态就是不规律,这其实是很伤害身体的。另外,因为自由职业也面临着很多风险,所以大多数自由职业者工作时也是战战兢兢,也不敢进行太多的超前消费。

有些人可能觉得,未来生产力继续提升了,人们的工作时间就可以变少了。但问题在于,生产力越是提高,其实整个社会系统的复杂度就会提升越快。

我们也不妨做这样的假设——好比说你是一个公司的老板,你们公司已经半个多月没接到业务单子,但你会给员工说,因为没有业务单子,所以你们不用来公司了么?肯定不会的。万一几个小时后就有了客户来咨询,你肯定得把员工集合起来开会布置任务,而不可能是那边客户来咨询了,你临时再把员工叫到公司里——万一还有员工在外地旅游,你这业务说不定就黄了。而对员工来讲,他们要面临的,也是公司没什么业务,整天到办公室就是闲坐着,却也必须打卡上下班的现实。

如果想缩短工作时长,唯一的办法就是强制立法执法,用行政力量来缩短工作时间。但从国外的经验来看,政府不断缩短工作时长的核心目的,还是为了增加就业。换言之,如果缩短工作时长,个人的收入是会下降的。(目前全世界主要国家一般都规定有最低小时工资标准,如果工作时间缩短,则对应的每月最低收入肯定也是要降的)

所以,如果既想不降低收入,还想缩短工作时长,这其实是比较难实现的。即便是未来进入一个高度智能化的社会,维系这个智能系统的运行,也同样需要每个人都参与其中。换言之,智能化可以通过生产力的提升来释放出每一个系统内部的生产力,但却会创造新的系统。只要你生活在这个系统里,局面就无法改变。

知乎用户 很无名少年​​​ 发表

如果让我们深挖人类历史的各个发展阶段的话,我们就会发现,除非人类能够彻底摆脱人力,让智能化遍及整个社会。

否则,人类历史的各个社会阶段,最看重的都是对劳动力资源的支配和占有,因为对劳动力的支配和占有,间接决定了一个人可以支配和掌控的社会资源,以及一个人能够掌握的生产力水平。

在奴隶社会,拥有奴隶数量的多少,直接决定一个人的社会地位,也正是得益于拥有大量的奴隶,奴隶主们可以开垦更多的耕地,建设宏大的建筑,拥有远超其他人的生产力和生活水平,于是奴隶主们希望通过战争或者强权,获得更多的奴隶,让奴隶每天做更多的事,来满足奴隶主自己的利益需求。

在封建社会,贵族地主们会采取普遍性的土地兼并行为,借此侵占农民的土地,让越来越多本来自由身的农民,被迫作为佃户给地主干活,因为贵族地主们以土地兼并的方式,逼迫农民们作为他们支配控制的劳动力而存在。

资本主义社会同样如此,资本家们希望自己的企业越来越大,拥有越来越多的员工,因为企业的产出和盈利能力,整体上是随着企业的增大而不断加强的,虽然随着企业的不断增大,边际递减效应不断显现,出现大家喜闻乐见的大企业病

而人类社会的贪婪,则会让支配劳动力的既得利益群体,在任何情况下,都会寻求产出和自身利益的最大化。

而这意味着劳动力会被剥削压迫到最极端的地步。

在奴隶社会,为了建造宏大的建筑,奴隶可以直接被累死,为了完成古代认为需要的高质量祭祀,或者在奴隶主死后证明奴隶主的身份,奴隶会被要求殉葬。

在封建社会,农民在土地兼并的浪潮中,被迫给地主们没日没夜的干活,地主们却只给这些成为佃户的农民吃糠喝稀。

同样的,在资本主义社会当中,如果没有多方势力的制衡,资本家只希望自己支配的劳动力,尽可能工作更长的时间,并且给予更少的报酬。

这种做法来自于人性的欲望,不因社会发展,生产力的提升而改变,除非生产力水平进步到完全不需要人力的地步,让人类社会对劳动力的剥削压迫形式上消失,这是理想的共产主义社会的特征。

而人类现如今的社会发展水平,显然没有到达完全脱离人力的地步。

所以这种对劳动力极端的剥削压迫,只会继续持续下去。

曾经,资本家希望你没日没夜的工作,希望你能给他产出更多的衬衫玩具,他们好卖出去赚钱。

中间,资本家希望你没日没夜的工作,希望你能给他产出更多的汽车家电,他们好卖出去赚非常多的钱。

现在,资本家希望你没日没夜的工作,希望你给他产出更多的芯片锂电池互联网 APP,他们好卖出去赚更多的钱。

看到了吧,对劳动力的剥削压迫,和生产力水平的提升并没有必然联系,生产力的提升不会影响资本家希望自身利益最大化的做法,自然也就不会让资本家主动降低对劳动力的剥削压迫。

劳动者指望靠生产力的提升来让自己缩短工作时长,降低工作强度,这是不可能的,生产力的提升,只会让大家这些劳动者,从 “人口红利” 变成“工程师红利” 而已。

那么,劳动者的工作时长,或者我们更宽泛的说,普通人的生存境遇,因为什么原因可以得到改善呢???

当然是来自普罗大众的权益诉求。

人类历史的历次社会进步,都是来自于大多数人对权益诉求的争取,最终迫使利益阶层出让利益,实现了社会的进步。

在奴隶社会阶段,奴隶们长期饱受剥削压迫的反抗斗争,迫使利益阶层做出让步,奴隶们最终获得了生命的自由,不再可以被随意透支生命和杀戮,允许耕种收获,自给自足,只需要向利益阶层缴纳赋税即可。

伴随这种进步出现的,是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的过渡。

而在封建社会阶段,地主贵族阶层对农民们的剥削压迫,使农民拥有的土地日渐丧失,被迫附庸于地主贵族们生存,受到地主贵族的剥削压迫,而随着王朝的逐渐腐朽,赋税的沉重也让农民们不堪重负,并由此引发农民阶层激烈的反抗。

最终在某个时间节点,利益阶层被迫作出再次的让步,给予了广大人民群众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的承诺,让普通人的私有财产不再可以像封建社会那样被利益阶层随便剥夺。

伴随这种进步出现的,则是封建社会向资产阶级社会,或者说资本主义社会的过渡。

而在市场经济发展时间较长的欧美地区,欧美劳动者现如今受到保障的八小时工作制,来自于欧美劳动者长期对剥削压迫的激烈反抗,以及欧美劳动者在长期资本剥削压迫下低生育率与高损耗导致的劳动力急速锐减,迫使欧美资本家和相关部门作出让步,一方面给予劳动者更好的生活体验来换取劳动者持续性的接受资本家的雇佣,另一方面探索产业升级和技术密集型的发展路径,降低对劳动力的依赖性。

同样的,咱们国内的资本家,对现如今大范围的划水摸鱼也是束手无策,而划水摸鱼应该归类于劳动者对资本家相对消极无声的反抗形式,长此以往下去,一些资本家就会尝试采取降低工作时长换取效率提高的形式,不过这需要人口红利的减退才行,否则资本家会尝试换人或者进一步提高工作时长来换取每天工作量的保证。

从这个角度说,劳动者如果希望工作时长减少,生活幸福感提升,不应该期待生产力水平提高后资本家的施舍,而是应当采取主动争取权益的方式。

否则,你只是从流水线的纺织女工,变成了工位上点鼠标打键盘的流水线白领而已,该 996 还是得 996,甚至资本家贪得无厌,在你没有反抗的情况下,让你变成 007 的工作也是未可知。

知乎用户 yahaha 发表

一方面,剩余价值(这里头是劳动时间)被资产阶级剥削走了,甚至转移到国外,既有中国的官僚资产阶级和私人资产阶级干这事儿(国内剥削、割韭菜、信托、资产外移),也有外海资产阶级干这事儿(美元潮汐、外资持股、定价权)。资产阶级政府的字典里,所谓国家利益就是用来在各国资产阶级之间讨价还价的筹码,被你争我夺、不断易主的,是各国无产阶级的剩余价值。

另一方面,资本主义中,机械化 / 自动化 / 智能化只有在比人力还便宜时才使用,而不是只要节约劳动时间就使用。

还有一方面,包产到户,阻碍农业机械化规模化,让劳动时长下降受阻。

最后,资产阶级专政为了维稳,会故意保留大量人力劳动岗位,让无产阶级在低效乃至无效的雇佣劳动中疲于奔命,以免游手好闲、没有收入、成为不稳定因素,却不肯让无产者有基本生活保障、接受再教育、从事文艺活动和创造性劳动。

在过去四十多年的资本主义里,中国的生产力的发展,并未缩短人均劳动时间,使得人可以有空从事自主的学习、体育、娱乐等等,全面自由发展自己。只有走社会主义道路,才能通往这个目标。

以下是全球多个国家 / 地区历年人均年劳动时长,涂黄高亮的是中国,改开后迅速上升。数据来源:https://ourworldindata.org/working-hours

目前各国人均周劳动时间对比:心塞了!我国人均工作 46 小时一周,日本 33 小时,德国 26 小时。中国超过所有经合组织国家。

数据来源:经合组织(OECD)& 中国统计局 https://www.sohu.com/a/249636420_100176388

知乎用户 White​​ 发表

举个例子。

我们用发微信代替了写信,节省了很多时间,按理说我们应该更闲了,对不对?

但是结果恰恰相反。当所有人都开始用微信之后,我们收到的微信消息也更多了。从写信变成发微信所节省下来的时间,用在了处理更多的微信消息上。

同样,研究表明:从走路变成坐车所节省的时间,用在了去更多地方上;生产力提高所节省的时间,用在了生产更多产品上。

最终我们反而变得更忙了。

人们之所以会觉得,技术的加速会释放出更多自由的时间,是因为只看到了技术和生活节奏之间的关系。

但是人们忽略了一个事实,那就是技术的加速也会导致社会变迁(比如经济结构、就业结构和沟通传播结构的变动)的加速。为了适应社会变迁的加速,每个人只能加倍努力,最终导致了生活节奏的加速。

为了缓解生活节奏带来的时间压力,人们又需要更先进的技术。这样一来,技术的加速、社会变迁的加速和生活节奏的加速就形成了一个闭环,在自我驱动下不断地循环。最终,世界会变化得越来越快,我们也会越来越忙。

除了三种加速的自我循环,社会加速还有一些外部推动力。和工作时常有关的主要是竞争,尤其是经济方面的竞争。经济竞争从三个方面推动了社会加速。

首先,时间本身是一个关键的生产要素,因为只有花费时间去劳动才能创造价值。所以为了在竞争中取得优势,人们会通过增加劳动强度等方式让每一单位的时间能够创造更多价值;

其次,由于新技术有助于取得竞争优势,所以竞争也会刺激技术的革新;

最后,因为技术的革新变快了,机器设备被淘汰的速度也就越来越快了,所以趁这些设备还没有被淘汰的时候,投资者会尽量让它们运作更多的时间。

最终的结果是,“时间就是金钱”,人们无止境地在经济的竞争中投入时间。

(以上观点来自《新异化的诞生》和《加速》。)

知乎用户 林折瑾 发表

因为随着时代进步,并不只有生产力在提升,人们对物质水平的要求也提高了,现在的人们不会满足于过他们父辈时的生活,因此社会的需求也大大提高了。所以需要在同样的时间内产出更多数量和更高品质的资源和产品供消耗。

并且工作时长与生产力水平没有硬关联,与工作时长硬关联的是人的欲望,竞争压力和布置的工作量。

我在知乎的某个类似问题下看过这样一个答案:比如一个普通人平均一天可以抗 20 袋大米,现在仓库有 3000 袋大米需要抗。总共有男女老少共 20 个人可以听从你的聘请。

如果是社会主义,会聘请 20 个人,给每个人一天 200 的工资,让 20 个人搬 8 天,甚至还有的偷懒休闲一下,搬完共花费 3 万 2。

如果是市场经济,会从 20 个人里挑个 12 年轻力壮的,要求他们每天抗 25 袋,每个人一天 230 的工资。总共需要 10 天搬完,但这 12 个人需要天天加班满负荷工作,没有任何偷懒摸鱼的机会。搬完总共花费 27600。

此时花费的钱更少,时间虽然也稍微长了一点点,但并不是不可以接受。甚至老板还可以骂员工怎么工作效率这么低,把责任推给员工。

200 工资对应的就是社会上 6000 月薪到 8000 月薪的普通打工人。230 对应的就是接近过万月薪或者刚刚过万月薪的内卷种子选手。

市场经济只看效率和金钱,它不会管是不是有 8 个人失业在家,劳动力被白白浪费。它不会管着 12 个被金钱驱动的人是否活的如同牲口,因为它觉得是他们自己做的选择。

因此就算全部的人都被市场经济雇佣,依旧会有人继续内卷。有能力的年轻不服气,凭什么我产出效率更高却拿一样的薪水?凭什么我能力更强却要和同届的菜鸟一个薪水?

正因为人和资本的贪欲是无限的,所以内卷不可能消失,人的欲望和竞争驱动着加班内卷的情况越发严重。

同理,过于富裕剩余的劳动人口也会增加内卷和工作时长。假设 2022 年社会上有 20 万个成熟的就业岗位可供选择,但当年有 22 万的毕业应届生待就业,或者有 24 万的应届生待就业。

人人都怕失业,人人都怕找不到工作。那么多出来的应届生越多,内卷就越发严重,加班也就越狠。

毕竟自主创业九死一生,并不是谁都有能力催生一个新的成熟的就业岗位出来的。

并且生产力提高,并不是随随便便提高的,它需要年轻人投入更多学习的时间学习技能,需要科技更加发达。任何可以促成生产力进步的工具都需要学习成本。而当这些年轻人一旦失业,或者行业动荡选择转行,至前所有投入的时间成本都会付之一炬。

生产力越高,同样的工作量需要的人手就越少,那么富余的劳动力就越多。同时上手掌握该能力的人也会越少,依旧会有大量的人因为跟不上时代的变化被迫淘汰。

市场竞争真的很残酷,比如我现在的公司,在做一个软件,如果成功研发完成投入市场,会有相当大一批低端设计师被电脑取代。等于说是我们公司所创造提高的生产力,侵占了原本他们可以拥有的工作岗位。我同学所在的智能驾驶行业,也是如此。

并不是说我们公司不做这个软件就相安无事了,我们公司不做,别的公司也会做。或者说我们的竞对公司肯定会做,只是早晚的问题。那时候不仅他们要下岗,可能我也要下岗了。

举个大家熟悉的例子,现在大家早就用的很习惯的网购软件和外卖软件。它们在提高社会生产效率和创造高薪的就业岗位的同时,是踩在无数你看不见的被影响的小商铺的尸体上的。

再比如前两年很火的社区团购,近些年又有卷土重来的感觉。

没有谁真的心善到做一件事会考虑所有人,大家能够顾好自己和自己的朋友及家庭就已经精疲力竭。再者,仁慈的资本家在冷血的资本家之中竞争是活不下去的。

知乎用户 也说​​​ 发表

先说个挨骂的结论——总体收入是明显上升的

这里不讨论枯燥的通胀模型和实际收入购买能力换算。

就说自己的亲身经历。

北方工业小城市,我爸当年 35 岁时,我已经六七岁,懂事了。

当时家里住的是单位筒子楼,已经算不错的条件了,因为是楼房。

所谓 “筒子楼”,就是没有厨房、厕所的开间,20 平米左右,放一个双人床,一个大衣柜,一个电视柜就没什么地方了。

家里吃饭都是坐在床边上。

吃饭大部分是见不到荤腥的,因为每次大人炒菜炼油渣都是孩子们嘴快乐的时候。炸的焦糊的油炸撒几粒盐,就是小孩子才能吃到的美味了。

直到我上高中了,才吃到肉丝炒的蔬菜。

家里最时尚的是托人买的电冰箱,噪音极大,夜里启动的声音时长把睡在旁边的一家人吵醒。

但也是全楼道少有的了,大多数人家都是剩菜放在公用厨房的纱橱里,小孩子们晚上有时饿了会偷吃一两口谁家的剩菜,大人们也不是特别计较。

我一直到上高中,印象里父母的工作时间都是非常饱和的。因为我小时候脖子上始终挎着一个家门钥匙,因为丢钥匙还挨过几次打。

早晨一般父母会天蒙蒙亮就去单位,我大多数是自己攥着几个钢镚坐公交上学的。当时的公交车很挤,司机旁边会有个发动机的大包,我喜欢坐在那里,孩子才不会挨骂。

放学大约是 17:00 点左右,到家天已经擦黑,照例是看不到父母的,自己开门写作业。有时候饿的不行,会找个干馒头,掰开去公共厨房找猪油、麻酱、白糖等等任何能夹在里面的东西,夹着吃。

当年也没有双休,周六是上班的。

到了后来,才有周六半日上班一说,然后是 “大礼拜”,“小礼拜” 最后是双休。

当年周二会放学比较早,但电视里没有节目,都是调试信号,所以很无趣。

经常有小朋友的父母临时调班,上晚班什么的,就会到邻居家蹭饭,我也经常一样。

家里有个饼干桶,里面会放一些现在孩子都不吃的硬饼干、江米条什么的。

我印象深刻,因为吃江米条曾经崩掉一颗松动的乳牙。

后来到初中,家里条件好了,父母会买牛皮纸盒子的大盒威化巧克力,散装的那种。

像现代的有防水包装的饼干,最早吃到是高中以后了,乐之、富力,就这俩牌子。什么康师傅三加二,奥利奥都还没有。

熟肉不到家里来客人或过年是不会买的,去副食店,大块的酱牛肉或猪头肉,店员用刀切,你说够了就停,放在托盘秤上按两来卖。然后用马粪纸包裹,纸绳捆好,带回家。

鸡蛋都是散装的,倒是常能吃,而且很有鸡蛋味道。

挂面有一阵算是奢侈品,上夜校的姐姐才能吃,晚上九点多到家妈妈会给她煮,补身体。

家里来客人会带罐头,黄桃、龙眼、橘子,大致是这三种。肉类的很少见。部队工作的叔叔过年会拿一些回来,都是全家打开倒在盘子里当作过年大菜的。

鱼很少吃,河鱼几乎不做,反而是带鱼、马哈鱼的冻鱼冬天有时候卖。依然是副食店,地下一溜纸盒子,里面切好块的,买了拿绳子穿着挂在车把上拎走。

冬天还有一个印象深刻是买大白菜,每家一辆百斤,几分钱一斤,大人孩子都上阵搬运刀楼下,自己垛好一堆,用旧棉被盖着。

淘气的孩子冬天外面玩,冲雪覆盖的棉被撒尿什么的,一定会挨打,糟蹋粮食是那个时候最不容忍的事情。

家里是舍不得烧开水的,煤气罐换一次很多钱。都是大人晚上回家时候,从工厂单位用暖壶或者塑料桶拎回来。一桶正好够全家洗脸、洗屁股、洗脚。

对,上面的顺序是依次,一盆水要完成三件事。而且很可能大人、孩子是一盆。孩子和女人先洗,然后是男人。最后热水也不会浪费,脸盆放在屋里脸盆架上,留着第二天冲尿盆。

为什么有尿盆?因为夜里的公共厕所太冷了。哪怕在楼里,都能冻得人上不出来。

对不起,又聊偏了,我们还是说工作时长。

那个时候不但没有双休日,也没有小长假。端午、清明、中秋这些也不放假的。

五一、十一记不清了,因为印象里孩子们只有六一是放半天假的。第二高兴的是教师节。老师们房价,而我们只要早晨去学校帮老师擦自行车,到中午就没事了。

单位的幼儿园都当时是有整托的,也就是小孩晚上也睡在幼儿园,因为很多双职工父母到家太晚。

六七岁以上的孩子还能照顾自己,对于幼儿园的孩子,独自在家太危险了。

暑假,为了不出意外,家长都是把孩子反锁家里去上班。但大一点的孩子,有各种方法偷偷跑出来。

包括不限于:翻窗、爬墙、门缝递钥匙、纸片卡门、钢尺冲锁舌、铁丝开纱窗插销等等。具体不说了,放在现在都是潜在的社会不安分子。

跑出去干啥?那就更让现在的孩子惊讶了。

爬烟筒、翻水塔、上煤山、河沟游泳、消防梯上房顶、工厂捡废料、垃圾站找废品换钱。反正能命大不死到今天,回头看都是奇迹。

总体来说,当年的大人工作时长和我们今天差不多,因为家家都是六点左右到家做饭,七点看新闻联播。

但当时的宿舍、家属楼都和单位很近,基本就是自行车 5-10 分钟,接送孩子也就在路上。

对比今天来看,一样的工作时间,实际收入的购买能力是不如现在的,也就是全家温饱。

而且,以上所有举例都是城市中的知识分子家庭了。因为我只知道自己家里的情况。

但能想象的,在小县城或者农村,一定是过的更辛苦的,工作时长也会更长的。

总体来说,我们的工作换取的收入和父母那辈人比,应该算幸福吧。

知乎用户 赴星揽岳 发表

故意制造的相对稀缺是权力的来源。

知乎用户 共赢主义罗辑 发表

我来讲个故事,你就能理解为什么了。

古时候有 10 个厕所和 10 个人。

其中一个人霸占着 9 个厕所。

另外 9 个人通过做俯卧撑,比谁做得多,来争夺剩下的一个厕所

1000 年后,科技得到空前的发展,

10 个厕所变成了 1000 个厕所,

10 个人变成了 100 个人。

其中十个人霸占了 990 个厕所,

其他 90 个人争夺剩下的 10 个厕所。

同样是通过做俯卧撑的方式争夺,比比谁做的多

对比一下你就知道为什么现在的人活得那么累

知乎用户 Ray Chris 发表

劳动关系没变,工会是摆设。

政治生态里劳动者没有利益代言人。

知乎用户 上山郡 发表

虽然你需要天天加班了,但是他们的狗吃上了呀

知乎用户 Jimmy Chen​​ 发表

我在知乎上算是年纪比较大的人,所以对于父母辈的记忆应该比很多人年代还要久远。

在我读小学的时候全国还是六天工作制,按全国平均工作时长来说,必然比现在的工作时间多。同时,我母亲是国营厂矿的会计,我小学的时候也就是 96 年以前,电脑并没有普及,几乎没到月底都会看到她把一大堆凭证拿回家,一边用算盘,一边记账,通常会工作到 11 点以后。

那个时候尽管生理方面会因为加班长时间工作而疲乏,但在精神层面不会有过多的抱怨,因为尽管改革春风已经吹遍了神州,然而大家在物质层面的差距还没有拉大,各阶层之间的信息还未如现今般透明。

时过境迁,如今的贫富差距已经形成各阶层之间的鸿沟,以至于现在基尼系数不再统计和公布,这会造成一系列社会问题。比如这种不公平感会扩大到劳动者对于工作的认知,比如普通人 996 的工资,比不上富人资本的增值的速度。

所以我们自己感觉到辛苦劳累,并不是因为工作时长,而是对从小培养的朴质劳动价值观,被现实击碎后的无力感和愤怒。

知乎用户 beyond 发表

刚被老婆要求去买奶茶。霸王茶姬。

一个店面,11 个人。流水线式作业。旁边机器加香精水啥的都是全自动。

大概估了下,等待的 50 分钟里出了差不多 200 杯奶茶,按照一杯 20 元计算,一小时营业额差不多可以达到 4500+。也就是一个人可以做到 400 元 / 小时的营业额。

试想,如果自己能开个小店,一天能做到 400 营业额,那么收入绝对在三线城市是超过 80% 人的存在。

现在,一小时就 400 营业额。

生产力提升了多少倍?

然而,作为打工人,他们一个月能拿到 7000 块工资么?我不清楚。


评论区哪来这么多钢筋。我要表达的意思是,就算生产力提高,11 个人减成了 3 个人甚至 2 个人,奶茶价格也不会降,那剩下的两个人工资也不会像。为啥?因为资本在劳动力面前是绝对强势的存在。

搞不清楚为什么总说让我去开店。我不是那块料。还有,那种火爆的奶茶店利润只会比我算的更高。另外,上海大学生兼职,18 元一小时了解一下

知乎用户 简在我心​​ 发表

因为承接了整个世界的中低端制造业产能。

本质是通过密集而廉价的劳动,赢得了市场,提高了全世界人民的生活水平,也养肥了资本家。

其实我们的父辈更苦,没日没夜的在地里干活,那个时候农民可苦了。

他们的牺牲换来了工业化。

希望我们这一代的辛苦能换来产业升级,让后世子孙过上北欧人的生活 ,而不是催生一大批为富不仁的亿万富豪!

知乎用户 月夜无痕 发表

你看富豪榜碾压全世界了,这都是 996 乃至 007 的人民艰苦奋斗的果实啊!

知乎用户 孤负东风 发表

我也有疑问,为什么苏联当年能贯彻八小时工作制,我们不行,大家都是全球第二

知乎用户 姜小白​​ 发表

消费主义的动力之一就是把人培养成消费者,消费者 identity 优先。生产力提升的同时,工人消费也在成倍翻,工作时间就能维持住,工人依然是生产资料,牛马一般。除非你减少消费,否则就需要更多的钱(消费主义让外部一切环境都在诱惑人消费更多),要想赚更多的钱就必须上更久的班。

父辈两双鞋够换洗就行了,我们要跑步鞋、网球鞋、皮鞋、板鞋、拖鞋、人字拖鞋、高跟鞋等。

父辈三套衣服满足场合更替就行,我们要搭配,要时尚,要配鞋,十件衣裳起步,且每年要更换。

不计其数的消费,都是工作时间来抵消的;如果能克制这部分消费,就能减少工作时间的牺牲,时间跟金钱是一样珍贵的。

工业革命开始后,往昔每天工作十小时才能养活家人,工业革命提升生产力后似乎每天工作三四小时就能实现同样的生活标准。因此要培养工人买两辆车甚至三辆,要培养工人海边度假出国旅游,要培养工人打网球穿网球鞋,下午茶喝进口红茶,要催生工人的消费欲,让人不满足,更卖力的工作,赚更多的钱,实现更丰富的消费。

永不止步。

一旦工人反思 enough,开始认真反思什么是自己真正需要的生活,对赚钱的需求就会缩减,工时就会减少,找相对时间可控的工作,赚相对少的钱,更多时间陪家人,做自己喜欢的事,不参与到消费主义循环中去,就能稍微轻松点儿。

本质上是如何分配时间、精力的问题,生产力提升给人更丰富的选择,选择丰富并不直接给人幸福,它也可能盲目而让人更痛苦,因此我们与父辈们的生活都是辛苦而疲惫的。

苏格拉底那个过智识的生活,依然不落伍,值得人深思。

春节,我妈非要去买一个 700 块钱的烟花除夕守岁放,邻居们都买了,她觉得不买一个就丢人了,会在邻居们面前抬不起头来。而且近两年她找了份工作,每个月能赚两千,跟早年只能种地喂猪比,她有消费升级的资格了,她的收入允许她这样铺张浪费一回。

我本身跟她有约在先,互不干涉各自的消费习惯,避免吵架,她看不起我喝咖啡她忍着不 judge,我看不惯她为了省五块钱硬等半小时公交我也不管她,我们各过各的消费观念,互不干涉,少 battle。但 700 块的烟火实在是值得冒死进谏下,我允诺她如果不买烟花,我春节给她发 1400 的红包,如果她买烟花,我就把红包给我奶奶了。700 元并不多,但这笔消费真心不会让她开心,她平常网购都是我替她付费的,衣服不超过一百块的,从她实际的生活体验出发 700 元她买衣服会更开心。

为了红包,我妈止住了买烟花的念头。

过后也没不觉得被邻居们看不起,也没抬不起头的自卑感,就觉得新年开始,能有 700 块钱的额度乱花,想想还挺兴奋的,她说她要买她想了很久的一个鞋架子,才两百块钱,那个是真心让她愉悦的消费。

近几年很流行的 minimalism 就是这样,它并不是死板僵硬的劝人过苦行僧生活,它只是提醒我们反思消费,把钱用到真正能使我们开心的消费上,因为钱是我们时间、精力换回来的。如果我妈沉浸于跟邻居们的消费习惯保持一致,她就需要维持一个并不开心的消费习惯,这会让人痛苦。聪明的消费,就能减少负荷,减少消费负荷就能减轻工作压力,对消费的欲望衰减,就能伴随对金钱的渴望程度,它们都好,但程度要控制。

这是普通人的应对,要把时间精力投入到能产生更多人生体验的事情上去,它们往往不花钱。

知乎用户 胖可丁​​​ 发表

我有个腹黑的猜想:

如果 2/8 定律是铁律,

那么这个世界的资本,会驱使已经成为资本家的那部分人保持被异化,

然后剥削更多的无产阶级。

无产阶级,没有生产资料,就只能打工。

而这个世界的资本所需要的代言人是有数量限制的,

于是,延长工人工作时间,或者工资增长缓慢但物质成本生活成本增长超过工资增长,

那么,很多人这一辈子都只能打工,

他们没有时间去发展自身——只能把时间花费给资本家,

他们没有攒钱的条件——甚至要负债、背上贷款。

于是全世界的资本家数量的增长,是远远小于工人数量增长的,

那么 2/8 定律就被维持住了。

知乎用户 墨子连山​​ 发表

有些话好说不好听,可不管你爱不爱听,现实就摆在那里,就算捂住耳朵也还是得受着。

说实话,8 小时工作制这个说法对于当下大多数的办公室工作适用不适用,我是存疑的。当时制定出来主要是针对工人叔叔,可现在来网上抱怨的有几个工人叔叔呢?大多数都是 “白领” 吧?白领的工作能不能套用 8 小时呢?反正我从来没有一天是像工人师傅那样劳动的。

办公室工作怎么计算工作时长?坐那刷八小时知乎算不算工作八小时?这就是为什么那么多摸鱼,那么多所里蹲的直接原因吧?因为很多时候没事干,闲的难受嘛。但是有闲的时候,就有忙的时候,闲的闲死,忙的忙死。所以大家一边闲的想方设法去摸鱼,一边痛骂加班。

想一想,“八小时”已经诞生 100 多年了,而说现在的变化日新月异,应该没人反对吧?18 岁的小伙子,还穿 8 岁的鞋,能合脚吗?不光是 “打工人” 难受,老板也难受啊。租那么大办公室,看着一堆人无所事事在那摸鱼是什么心情?反正我是恨不得让大家都回家,该干嘛干嘛,多陪陪老婆孩不比在这耗着强?有活了再来干活不就得了?

想法是不是挺好?可为什么不做呢?

因为谁也不知道什么时候有活啊,等有活了再找人,谁也没有这个组织能力呀。没办法,只能大家在那一起耗着。白天有活还好,白天没活就只能一块摸鱼,等晚上来活再加班。

现状就是这样,你要是硬让老板给加班费,老板就会跟你掰扯 “有效工作时间”,能掰扯清楚吗?鞋有问题,你们偏偏去脚上找毛病?

所以,关键还是得换鞋。

怎么换呢?我也不知道,就算知道说了也不算,瞎举了例子吧。

例如,把办公室集中时间办公改成远程灵活时间办公。设计个 “备叫” 制,还可以做个套餐,8 小时备叫一个价,12 小时备叫另一个价。备叫接通开始计工时,这就是另外一个价。工时算法对了,制度才能指定对。

这种方式还有一个更深层次的好处,什么好处呢?

那就是他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工作使人异化的问题。备叫状态时你就该干嘛干嘛,而不用像个僵尸一样坐在办公室里干耗,或者贼眉鼠眼想尽办法的摸鱼。

如此一来,人终于可以变回人,而不再是办公桌前的人形机器了。

干货在这不受待见,我把他们放在公众号 “墨子连山” 了……

知乎用户 崔磊​ 发表

因为

你爹妈那会儿住 30 平米小房子,你现在起步要 100。

你爹妈过年才能吃顿肉,你现在顿顿吃。

你爹妈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你现在满柜子新衣服还觉得衣服少。

你爹妈唯一的家用电器是手电筒,你恨不得手机年年换新还要用顶级旗舰。

你爹妈进趟省城就见了世面,你现在恨不得环球旅行才叫见世面。

你爹妈出门骑自行车,你现在 10 万块小轿车都看不上。

你现在日子要是过得跟你爹妈那会儿一个水平,真心不需要 996。

知乎用户 少年冰心 发表

因为有人在吸血

打了很多字,又删掉了

并不是那一堆水泥砖头能卖几百万,而是那块地。。。

知乎用户 曲线最短 发表

又到了知乎一个月一度的 “正确的历史” 时间。

90 年代才开始推行的五天工作制,之前都是一周工作六天,什么叫工作时长比父辈没有下降?

知乎用户 恩恩 发表

哪个位面的父辈?

中国 1995 年才实行双休日制度,之前都是单休。

中国大部分城市的公交路网在 2000 年后才陆续实现全覆盖。之前大部分人至少要步行半个小时以上去公交车站,下车后再步行半个小时以上到达工作地。

甚至还有大量步行 / 骑车 1 到 3 个小时上班的。

单程哦。

即便在下班后和休息日,父辈们还要承担繁重的家务劳动,包括但不限于(比现在多出的部分):

生火,拉煤,背米,拣菜,晒粮

缝纫,织毛衣,手工浣洗

木工,房屋维修,家电维修

知乎用户 我不做镰刀很多年 发表

不觉得,我倒觉得明显下降,而且生活品质明显改善,我感觉提问的人肯定是 95 后了,知道有个东西叫单休么,现在单休的人明显少了,然后现在平时去商场可以看到人流明显比以前多多了,以前工作日商场几乎没人好么

知乎用户 Terminus 发表

如果你在负重前行,必然有人在替你岁月静好

知乎用户 数字游民 Jarod​​ 发表

早在上世纪 30 年代,现代宏观经济学之父凯恩斯就基于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成果做出一项大胆的预判,他说: 到 20 世纪末,由于机械生产效率的飞跃式提升,在美国和英国这样的老牌工业国,工人的工作时间将缩短至每周 15 小时。

后来的事实证明,老人家还是过于乐观了,现在的我们已经站在了第四次工业革命的门槛,很多上世纪需要人来做的工作早已经大量被机器和人工智能所取代,但是工人们的工作时间却只升不降,在互某些高新行业,996(每周工作 80 小时)甚至成了常态,离每周 15 个小时的目标越来越远了。

凯恩斯的预言为什么没有实现?一个接受度比较高的答案是: 他轻视了消费主义的猛烈发展,在更少的工作时间和更多地满足物欲之间,绝大多数人都选择了后者。

知乎用户 徐谷 发表

因为你养的寄生虫比你爸爸养的那只更贪更能吃。

知乎用户 卢溪 发表

整个人类都在 “内卷”。

这种内卷,是自发机制。想停也停不下来。

稍微懂点政治逻辑,就会发现:种族之间在竞争,国家之间在竞争,行政省份之间在竞争,县份之间也在竞争,连乡镇之间也在竞争。

在行政控制的单元外,市场化下的竞争就更为激烈,财团之间,企业之间,员工之间。

整个人类文明,就是内部竞争文明。

没有当年的苏美竞争,航天技术不可能有现在的发展。没有马斯克跳出来,电动汽车市场化估计还有很长时间的路要走。没有苹果、三星、华为等企业之间的竞争,手机可能停留在诺基亚时代。

竞争,客观上加速了人类生产力的进步。生产力的进步又可促成物质的极大丰富。

但是,人类现有的组织体系,还没有竞争的刹车机制。竞争,无休无止的竞争,只会加速而不会慢下来或停滞。

万千竞争机制上的螺丝钉,只能随着历史的车轮越滚越快!

妄想工作时长越来越短,不可能的!

知乎用户 黄大懒 发表

一,论工作时长,我们远远比不上父辈。

二,论生活质量,我们已远远甩开了父辈。

知乎用户 内卷之父 发表

因为很多人的观念,想法根本就没有任何的改变。他们都是以前的那套观念和想法,思维,而且社会的财富资源的掌握者也掌握在这些思想愚昧者手里。并且中国还有这么多优质的,丰富的,廉价的,任劳任怨的劳动力。也助长了这些愚昧者骄傲自满的情绪,觉得自己能发财,是天之骄子,是十分了不起的存在。

虽然现在的年轻人已经意识到了这些问题的存在,但是树大根深,难以撼动。大多数人也没有什么独立自主的意识和观念,只能任其宰割。抗衡是刺头,躺平又要遭受到来自父母和周围人的歧视和指责,自我了结又难以做到。那就好死不如赖活着,瞎活吧。体面的有尊严的生活过不了,天天白面,大米还是有的。

生产力是比以前高,但是我看到的情况是,很多人在工作的时候都是在死干,蛮干,活干。用最原始,最粗暴的,野蛮的方式去进行工业的规模化生产。防护设施也不好,当然自己也不重视,觉得那些防护设施影响生产进度。安全会议天天开,天天说,但意外总是发生在一瞬间。很多工厂,尤其是私人的企业老板是要产量的,劳动者自己本身也就很积极,毕竟在家乡种地的时候就是这么过来的,这个思想观念也是内卷的起源。很多时候一天看似工作时间很长,实际上劳动生产率和劳动效益很低下。而且在工作前开的会议也毫无意义,总是在遇到问题的时候,才临时加班去解决问题,并不是在工作前就考虑到这种特殊的情况的出现。

一将无能,累死三军。老板也没什么文化学历,只是吃的时代红利才富起来。他们的管理方式也是只罚钱不奖励。用刚改革开放时候的那套工业观念和思维来考虑问题,来发展经济。只要工厂设备能够运行起来,再通过贸易和交换换到财富,那就是白花花的银子啊!至于那些劳动者,随便一个月给个三五千打发了就行了。想多赚钱,这地方受苦就这个市场价。也许等到中国某一天劳动生产率更高了,产业升级成功了,这些血汗工厂也就倒闭了吧,退出历史舞台了。很多老板观念,想法,你还觉得给的你钱多了,你上班摸鱼,就是在坑害老板的钱。可是现实情况却是老板没几年就换了一辆几十万的车,反而工厂一效益不好,就跟你说钱难赚,市场大环境不好,拖你几个月的工资,反正你也没辙。

并且国企也在剥削规模小的私人企业,他们国企向中石化,中石油,烟草,电网这些把最赚钱的都垄断在自己的手里面,然后丢点残渣给这些小企业。虽然这些国企里面也有很多外包员工,当然也不能排除国企中铁,中建,中交,中冶等对中国基础建设的重要推动力和作用,由此而获得了一个名垂千古的沾满劳动者血液的基建狂魔。私人企业在夹缝中生存,他们最终把屠刀伸向了更加无助的劳动者。即使有一些私人企业规模做的很大,他们也不舍得给工人改善一下工作环境和待遇。你想想大的企业都这么搞,其他小的企业岂不是有样学样吗?这样一来,岂不败坏了就业市场?这种情况下缩小工作时长,岂不可笑?

并且资本主义很有一个周期性的危机,产能过剩。劳动力已经很廉价了,还有内生性的土地财政吸血 30 年,严重绑架民生。可是私人企业还要面临其他企业的竞争,为了活下去。只能进一步压低劳动力价格,让产能进一步严重过剩,将这个资本游戏继续下去。因为你没办法将企业的一些用电,原材料,运输成本下降,这是国家规定的。产能越过剩越要增加劳动强度和时间,这形成了一个完美闭合。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米,虾米吃浮游生物,这个浮游生物就是无产阶级的农民和一切所有不掌握生产资料的老百姓。

劳动者的自我贱卖,农业思维的泛滥,劳动力供给的一盘散沙和严重过剩,资本和权力的沆瀣一气,监管的不到位和难以全面落实劳动法,税收制度的欠缺,福利保障的缺失,就业观念的歧视,东亚儒家文化的隐忍文化,久而久之,最终形成了这幅局面。其实大家也看出来了,改革开放 40 年,中国根本没有什么太大的改变。在科技领域也没有什么重大的,原创性的科技突破和发展。很多工厂还是老样子,甚至连单休都保证不了。

我们并没有多么的生产力高,如果真的生产力高的话,中国 14 亿人口怎么可能才仅仅是一个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呢?最简单的,最清晰的就是中国现在存在着大量的,严重的人力的过剩。像我们县城一个高中已经开始招聘研究生文化的老师了。有时候去血汗工厂上班没关系,还不要你,要不然进去就是安插最苦这一类的工作,而且有些工作还不让年纪五六十岁的人干,只让三四十岁的人往上顶。

我们有这么多人口,但是很多工作是因为人多而强行创造出来的。例如那些修剪草坪的,种花,种树的。像欧美国家很多年纪大的,六七十岁的在做收银员,国内都是年轻的。包括那些飞机的服务员,空姐也基本都是年轻的。去当飞行员,近视眼是不要的,欧美国家这一点是可以的。所以筛选成了中国教育的第一要务,选拔人才那是附带的功能。

知乎用户 中县 发表

因为封建官僚管理模式,倒行逆施,导致无意义的工作太多。

不信你对比一下发达国家的工作模式,为何其工作时长不高却科技发达,难道是因为我们智商不够?

知乎用户 奕铭 发表

在资本主义社会早期,随着机械化程度和科技水平的提高,工人本来就应该同时也就是工作时间越来越长,这点马克思和恩格斯有很多精彩的论述了,简单总结一下就是机器带来的生产力提升只会让资本家更加残酷的剥削工人,并且让工人更加没有地位 ,因为机器可以 “剥夺” 工人的工作岗位,造成海量的失业,工人不掌握生产资料又为了生存,不得不向资本家进一步妥协。所以在英国,后来工人就爆发了破坏机器的运动,这也算是人类传统艺能了,往上数可以数到 “奴隶反抗奴隶主一个方式是破坏劳动工具。”

在资本主义逐渐成熟之后,随着工人们不断罢工,开展各种运动,以及冷战时期苏联对于西方的冲击,**不少恶毒的资本主义国家为了 “可持续剥削”,逆练共产经,正打马恩牌,**走上一条马恩未曾设想过的道路;

而在另一些国家呢,**由于其制度的先进性,消灭了资本家,人民当家作主,劳动不再受剥削,这就使得群众劳动积极性非常高,所以随着生产力的提高,部分劳动者的劳动时长不减反增,纷纷自愿 996,乃至 007,**如果有人不喜欢 996,007,不仅会招来管理者的 “优化”,还会招来管理者以及不少其他劳动者严厉批评,“躺平可耻”,“不知道把握阶级流动的机会”,“多少人想加班还没这门子呢”,“996 是穷人的出路” 等等,造出一处马恩未曾设想过的风景。

综上从历史的角度看,生产力提升只有在资本主义发展的成熟阶段可以降低工作时长,但这也不过是资本家为 “可持续剥削” 的“阴谋”罢了,其他情形随着生产力的提升工作时长是不会明显降低的,甚至可能是增加的。

知乎用户 allen xun​ 发表

你爷爷吃窝头,你爹吃白面,你吃自助餐都觉得恶心。你觉得你孙子会不会由于尝尽天下美味而对 产生浓厚的兴趣?


十三岁那年,我对着电视上性感的模特走秀就能喷薄而出。

十六岁那年,我抱着同班还未发育的小姐姐就已经兴奋不已。

十八岁那年,我把一起毕业的女生领回家在床上搞到爬不起来,被我爹打个半死。

二十岁那年,我在学校旁边的宾馆感觉到人生已经达到了巅峰。

二十五岁那年,我看着床边的女友,我觉得男女之间可能不仅仅是性。

今年三十二了。百花丛中过,片叶不沾身。


妹子的数量和质量越来越高,我再也难以找回那个时候的巅峰感觉。

我觉得你不给我介绍一下精灵女王我是不会有什么追求的冲动的。


生产力提高有屁用,人类对于美好生活的追求是无限的啊!

知乎用户 摇摆的猪 发表

真正的原因是我们是世界工厂.
父辈的产出是供应 8 亿中国人.
现在年轻人的产出是供应 14 亿中国人 + 3 亿挥霍无度美国人 + 7 亿欧洲人 + 剩下 50 亿不发达国家的穷人.
所以我们还担心年轻人不够呢.

知乎用户 无产者 发表

这是由资本的基本逻辑决定的——增殖,即不遗余力地攫取剩余价值,追求剩余价值的最大化,工作时长的只增不减是它的一种体现。

无产者越是艰苦劳动,就越贫穷,甚至沦为机器、沦为资本的奴隶。

马克思曾经说:

“大量劳动积累起来,因为资本是积累的劳动。就是说,工人的劳动产品越来越多地从他手中被拿走,工人自己的劳动越来越作为别人的财产同他相对立,而他的生存资料和活动资料越来越多地积聚在资本家手中。”

“**资本的积累扩大分工,而分工则增加工人的人数;反过来,工人人数的增加扩大分工,而分工又增加资本的积累。**一方面随着分工的扩大,另一方面随着资本的积累,工人日益完全依赖于劳动,依赖于一定的、极其片面的、机器般的劳动。这样,随着工人在精神上和肉体上被贬低为机器,随着人变成抽象的活动和胃,工人也越来越依赖于市场价格的一切波动,依赖于资本的使用和富人的兴致。**同时,由于单靠劳动为生者阶级的人数增加,工人之间的竞争加剧了,因而他们的价格也降低了。**在工厂制度下工人的这种状况达到了顶点。”

“工资的提高在工人身上激起资本家那样的致富欲望,但是,工人只有牺牲自己的精神和肉体才能满足这种欲望。**工资的提高以资本的积累为前提并且导致资本的积累,从而使劳动产品越来越作为异己的东西与工人相对立。**同样,**分工使工人越来越片面化和越来越有依赖性,分工不仅导致人的竞争,而且导致机器的竞争。因为工人被贬低为机器,所以机器就能作为竞争者与他相对抗。**最后,正像资本的积累增加工业的数量,从而增加了工人一样,由于这种积累,同一数量的工业生产出更大数量的制品;于是发生生产过剩,而结果不是有很大一部分工人失业,就是工人的工资下降到极其可怜的最低限度。”

“**分工提高劳动的生产力,增加社会的财富,促使社会精美完善,同时却使工人陷于贫困直到变为机器。**劳动促进资本的积累,从而也促进社会富裕程度的提高,同时却使工人越来越依附于资本家,引起工人间更剧烈的竞争,使工人卷入生产过剩的追猎活动,跟随生产过剩而来的是同样急剧的生产衰落。”

“**工人生产的财富越多,他的生产的影响和规模越大,他就越贫穷。**工人创造的商品越多,他就越变成廉价的商品。物的世界的增值同人的世界的贬值成正比。劳动生产的不仅是商品,它还生产作为商品的劳动自身和工人,而且是按它一般生产商品的比例生产的。这一事实无非是表明:劳动所生产的对象,即劳动的产品,作为一种异己的存在物,作为不依赖于生产者的力量,同劳动相对立。劳动的产品是固定在某个对象中的、物化的劳动,这就是劳动的对象化。劳动的现实化就是劳动的对象化。在国民经济的实际状况中,劳动的这种现实化表现为工人的非现实化,对象化表现为对象的丧失和被对象奴役,占有表现为异化、外化。”

劳动的现实化竟如此表现为非现实化,以致工人非现实化到饿死的地步对象化竟如此表现为对象的丧失,以致工人被剥夺了最必要的对象一一不仅是生活的必要对象,而且是劳动的必要对象。甚至连劳动本身也成为工人只有通过最大的努力和极不规则的间歇才能加以占有的对象。对对象的占有竟如此表现为异化,以致工人生产的对象越多,他能够占有的对象就越少,而且越受自己的产品即资本的统治。”

“工人对自己的劳动的产品的关系就是对一个异己的对象的关系。因为根据这个前提,很明显,工人在劳动中耗费的力量越多,他亲手创造出来反对自身的、异己的对象世界的力量就越强大,他自身、他的内部世界就越贫乏,归他所有的东西就越少。”

劳动为富人生产了奇迹般的东西,但是为工人生产了赤贫。劳动生产了宫殿,但是给工人生产了棚舍。劳动生产了美,但是使工人变成畸形。劳动用机器代替了手工劳动,但是使一部分工人回到野蛮的劳动,并使另一部分工人变成机器。劳动生产了智慧,但是给工人生产了愚钝和痴呆。

“在国民经济学看来,**工人的需要不过是维持工人在劳动期间的生活的需要,而且只限于保持工人后代不致死绝。**因此,工资就与其他任何生产工具的保养和维修,与资本连同利息的再生产所需要的一般资本的消费,与为了保持车轮运转而加的润滑油,具有完全相同的意义。可见,工资是资本和资本家的必要费用之一,并且不得超出这个必要的需要。

知乎用户 邵帅 发表

你知道吗?其实远洋货轮可以做的更宽,更大,一次拉更多货,而现在基本宽度只做到 60 米左右

这中间经过了几次拓宽,你知道拓宽的依据是什么吗?

不是因为技术进步了,而是因为 “苏伊士运河和巴拿马运河的允许通行宽度上升了”

也就是说,不管苏伊士运河和巴拿马运河拓宽了多少,都会被货轮吞掉,只要是有剩余,那么就可以继续加宽,可以继续往下压

知乎用户 流浪的疾风 发表

我以前也思考过这个问题。因为我也很难理解,为什么生产力提高了,很多人的劳动时间好像更长了。

思考后,我的答案是,高生产力,带来了自上而下的,更高的生产标准和要求。一方面是人的欲望阈值提高了,另一方面就是,维持同样的稀缺度,高层级变难了。

生产力的提高,带来的是越来越高的标准,因为出现在信息时代的,是整个世界的第一。提高了所有人的审美阈值。而之前,涉猎再广的,也只能得到少量的信息。所以,眼界不够开阔的上级,不会对你提出太多超出他眼界的要求和标准,相对没有那么反人性。

举个例子,据说舞蹈功底很好的人,有着能在人手掌上飞舞的能力。但这一般是贵族,高层才能见识到的霓裳舞。一般的财主,他们只见过那种平地起舞。所以他们找歌舞伎的时候,最多也只是能在高台上,桌子那么大的地方起舞的歌舞伎。这在他们看来,已经是惊为天人,可观的存在了。只要歌舞伎努力训教,三年就可以。

但这些一般的财主通网了,看到奥运会上那些世界级的表演后,惊为天人的同时,对于自己的歌舞伎越发不满了。觉得她们跳的什么东西。但他从来没有想过,自己有没有那个身份,金钱,环境去培养这样一个由国家培养出来的精英。他只要提高要求就可以了,招不到,不看就是了。反正阈值被提高后,普通的歌舞伎难以刺激到他的兴奋点了。如果就一个这样,无所谓,此处不留人,自有留人处。但都这样的话,除了内卷以外,你练三年,我练五年,七年什么的,别无他法。但这个额外成本,是个人承担的,并没有什么额外的收益。学历贬值也可以以此类推。现在不仅仅是学历贬值,能力也贬值了。就像以前的公司,找得到几个一毕业就什么都会的大学生?但现在稍微好一点的公司,随便找。

除此之外,生产力解决的,是量大管饱的问题,不是精雕细琢的问题。换而言之,是初级,中级工业品的问题,不是高级工业产品的问题,加之高级工业产品,标准越来越高,并不固定。

同样举个例子,以前的火柴,就是高级工业产品,打火石是初级产品,后面打火机是高级工业产品,火柴是初级。再后面,能在水里点燃的火柴,打火机,才是高级工业产品,普通的打火机又成了初级工业产品。

你看,随着不断更新换代,生产力是提高了,人人都用得上打火机了。但标准不断变高,能在水里点燃的,能在真空点燃的打火机的…… 才被称为高级产品。但这个难度,不是现阶段的技术能广泛应用的。越往上走,越难,越慢。可以说,高级工业产品,就是不普及的,稀少的产品。物以稀为贵。可以说,如果人人都用上了苹果,华为,那么苹果,华为就是杂牌子。和以前的诺基亚没什么区别。

古代有行百里者半九十的俗语,现代也有,90% 的精度,只需要 10% 的时间的俗语。精度越高,成本越高,但收益却越来越少。就像你在爬山一样,前 3000 米,基本上想爬,都可以。但珠穆朗玛峰等世界名山,最后的 3000 米,很少有人能够攀登。虽然看似都是 3000 米,但这个差距,隔行如隔山的人,很难直观地明白的。除非换成他自己领域内的例子。

这对于普通人而言,既是好事,也是坏事。好事就是,你可以用到更多,二流的工业产品,可以拥有更多更廉价的学习资源和娱乐资源。(以前的游戏,可是要钱的;以前的电脑,是要去网吧用的;以前可是没有免费的学习资源,和免费的短视频,直播的……)

坏事就是,你必须时刻奔跑,才能不至于被快速淘汰。这个过程中,会很难受,即使是那些看起来风轻云淡的人,他的喉咙,心肺,可能也很难受吧。所以,老子的,“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的思想,我算是理解了一点了。小的,信息封闭的地方,对于普通人来说,确实在心理上是更满足的。

以上就是我的答案。

知乎用户 臧大为 发表

我们来推导一下:

金钱 = 权力 = 驱使他人做事的能力 = 奴役人的能力

资本的唯一目的就是利润

利润 = 金钱

所以。资本的唯一目的就是奴役人。

所以。父辈社会主义生产的目标是满足人的需求,现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目的就是奴役人本身。

知乎用户 赵新华 发表

马克思已经分析出来: 资本主义的本质, 价值绑定到人类劳动时间上,

生产效率提高, 只能减少必要劳动时间, 从而提高了剩余价值, 但是并没有改变总劳动时间.

只要资本主义的经济体制还是全球的主导体制, 那么以上情况就不会变化.

如此反常的事情, 被掌握了话语权的资本家说成正常之后,

于是出现了三个事情:

  1. 狗屁工作: 勾框, 监督, 摸鱼, 表演, 企业文化, 培训, 会议, 沟通, 很多无效工作消耗一些额外的生产力.

  2. 敬业精神的文化: 在人类没有实现精神上自我解放之前, 文化仍然是封建主义的, 是需要其他人为自己做主的, 敬业精神, 就是一种安慰剂, 虽然本质上并没有改变工作的有效性, 但是改善了从业人员的生活状态.

  3. 奶头乐: 消耗思想者思考这个问题, 每 100 个优质游戏, 就会产生 1 万个深度玩家, 从而至少消耗掉人类本来可以产生的 10 个优质的思想者.

如果现代的思想者, 回到 1840 年前后, 应该要尝试着做一些社会主义先行先试的那种乡村自治实验: 类似于终南山的生活方式, 部分依靠现代生产力体系, 实现一个村镇的低物质欲望, 高精神追求的自给自足的生活方式.

用现代工程机械盖楼, 盖房子, 种地, 养牲畜, 但是每个人不追求大量的金钱, 土地价格控制在房价的 50% 以内, 减少村庄 “进口”, 平衡进出口, 实现税收平衡.

估计有多个这样的实验村镇之后, 可能能破局题主的题目.

知乎用户 郑庄公 发表

这正是私有制市场经济优越性的体现。

私有制市场经济里,资本家 (有人叫企业家) 都是追逐利润的。为了利润,当然要降低成本,而他们又认为工资就是成本之一,所以要尽量降低工资。这就造成生产力提高而工人工作量不减少。

比方说,我有一个工厂,全部是手工操作,有 100 个工人,工作时间 12 个小时。今天我买来一台机器,生产速度快了。这个时候我首先想到的是什么?裁剪工人,降低工资总量。这台机器能代替 20 个人工作,我就裁掉 20 个工人,省了 20 个人的工资。剩下的工人仍然工作 12 小时。

所以机器增加,裁掉的工人也增加。剩下的工人工作时间仍然能保证 12 小时不变。

但是公有制计划经济没有这种优越性。公有制计划经济里没有商品,不要利润,所以不计成本,不需要降低成本,也就不需要裁剪工人。

仍然以上面那个厂为例。这个厂进来一台机器后,能代替 20 个人工作,每天代替的工作量是 20×12=240 工时。因为公有制企业不要利润,不裁剪工人,所以这就要减少工人的工作量,每天总共减少 240 工时,每个工人减少 2.4 工时,工作时间减少为 9.6 小时。

随着机器的增加,工作时间会越来越少。最后可能会降低为 6 小时。机器再增多的情况下,工作时间可以不减了,可以降低工作强度,让工人磨磨蹭蹭,人浮于事。

所以公有制计划经济不好,大锅饭,养懒汉,人浮于事,出工不出力。不如私有制市场经济好,能提高工人积极性,966、007,马不停蹄,放屁的空都没有,给企业创造千亿万亿的利润,让老板们家财万贯,都成致富带头人,上台领奖状,戴大红花。

谁不支持这么优秀的私有制市场经济,谁就没有脑子。

知乎用户 熊叔 K3​ 发表

这是个好问题,也是一个反常识的问题,这个问题我以前也经常思考,去年就写了两个关于分配和生产力发展的文章。应该在知乎有传播了。拷贝过来,大家有兴趣就看下,可能对文章里的观点有印象,因为现在很多自媒体都搬运加工了我的观点。有点长希望大家能有耐心看完。

———第一键———年轻人为什么 “躺平”?是因为懒吗?—————

刚看到几个数据,贴上来

就业恶化让年轻人 “躺平”

现在就业恶化。普通人只有通过就业才能在社会经济里,得到分配,才能有社会角色。我们现在很多年轻人就没有就业(两亿灵活就业人员年轻人占多少?)意思是没有社会角色。

为什么会就业恶化?生产制造型企业因为技术升级,效率提升,全面的产能过剩,这个大家只要在制造型企业就知道,我们的衣服库存有多少,鞋子有多少,手机有多少。这个国家很早就意识到了,所以才有东莞的腾笼换鸟,才有整体的产业升级口号,也才有所谓环保审核。就是要大家不要再办小工厂了,小工厂过剩了。现在国家就是在扶持无人工厂,高科技工厂,有针对性的淘汰小工厂小手工作坊,小工厂有多难做,大家可以知乎下。看下小企业主怎么吐槽的。而小工厂才是就业的大头。现在这块人全部被挤出,回老家了,送快递去了。

制造业就业不景气,我们第三产业也这些年因为移动互联网发展,和国家基础设施完善,对线下实体小店进行毁灭性降维打击,大家可以看下你身边还有什么实体小店。有也只是那种确实不能网购的吃的饭店(轻食奶茶店火爆不是没原因的)。其他的店都是成片成片的关张。现在就餐饮业还能吸纳一些就业,再快递业能吸收一点。这两个就业根本支撑不了中国现在的劳动力。我们劳动力丰沛。

我们为什么 “卷”?就因为劳动力丰沛,因为只有卷王才能得到好的就业机会。现在好的就业机会,体制内公务员,只要卷一次进入了,就旱涝保收浑浑噩噩一辈子,这人生太美好。还有就是互联网行业,互联网行业其实属于第三产业,因为其从事的是效率提升的工作,有网络技术加持,马太效应可以做得无限大,接近于垄断企业,可以有不错的利润能赚钱,能赚钱就可以用钱抢人(他们也要不了多少人),互联网就业也是一个“卷” 的行业。现在大家为了成卷王,都开始在教育 “卷”,“卷” 硕士博士 “卷” 留学,现在知乎一大半 UP 主应该就是考学、留学,咨询培训的吧。好像有从小学就卷的,这太超前部署了。

我们为什么 “躺平”?人都是懒的,有谁 XX 那么贱自己愿意“卷”,还不是被逼的。只要没人逼,“卷” 不赢,没好就业机会,谁不躺?现在我们年轻人说实话,“躺平”就是你们父辈年轻时帮你们在小工厂 “卷” 了,现在能不饿死能 “躺平” 感谢你爸爸吧。

中国就业的出路在哪里?很多人开药方说什么要加大制造业倾斜小工厂,要多培养 “匠人” 技工,我总觉得技工不是问题。

现在制造业,不是缺技工,而是技工工资低,很多人不愿意干。技工都是没什么技术含量的活,高精尖的操作机床的技工,这个需要学历,操作电脑能干,不难的。现在这些制造业因为竞争大、利润低、税重、给不起工资,所以没人做技工,而不是缺技工,技工没什么技术难度也好培养。不是什么技术积累,那个有点德国油包纸了。

个人觉得就业难的根本原因是制造业技术、效率提升,市场消耗没那么快(我们内需不行。美国贸易战就是想打掉中国世界市场,无奈这次疫情没如愿,世界还是离不开中国)产能过剩。把以前制造业的人都挤出来了。中国就不需要那么多制造业,国家应该做的是淘汰大部分老旧制造业(东莞腾笼换鸟)扶持或者倾斜高新制造业,不要盘剥他,让制造业有高工资。制造业是需要,不能去。但是制造业应该不是中国就业的基本盘。现在说为了就业要多做制造业,这不对,你造,谁消耗?这才是问题。

后续的就业大头应该在第三产业,服务业,应该通过这个产业来进行财富分配。放开竞争,拒绝垄断,不要把什么游戏 IT 产业定位成高新技术行业,然后税收倾斜,这些第三产业要课重税,毕竟他们只负责分配,不负责产出实物财富,国家对互联网公司规范是对的,营造公平竞争环境,控制托拉斯,按规模课税,小规模扶持(为了就业),大规模课重税,垄断的拆分(制造公平竞争环境)。要把制造业和第三产业分开对待。

解决就业问题根本就在第三产业服务业。让后续的人去做家政,去送外卖,去当网红,去逼乎键政,去画画,去横店表演,这些才是重头。可预期的以后就业会更卷,这些卷的人也没必要投入那么多教育资源扫盲了就好,职业技工教育改革安排上。当然这种不产出财富的行业,只能保证说不饿死,你想发财,过上人上人的生活,肯定不可以。最头部明星这种,就是要课重税,赚 10 块上缴 8 块,你爱玩不玩。对那种一月没千把浏览量的自媒体要人文关怀,国家发点面包钱。不能饿死了,真要饿急了,不知道整出什么幺蛾子事。

金融业这个要发展,美国就金融业和服务业发达,关键是,美国的金融业是去抢别的外国人的钱,我们金融业可以去抢外国人别人的钱,我觉得可以高收入,可以人上人。抢自己人钱,割自己人韭菜的金融业那就是人民罪人,需要被唾弃。说到抢别人的这个事,我觉得后续出国就业创业是一条非常不错的路,有志向的青年可以学好外文,准备出国淘金,首选东南亚,东南亚首选越南,马来,印尼。去东南亚我们是降维打击,就像 90 年代台湾佬香港佬来广东。那真是人上人啊。

我们现在有声音说要打倒资本家,其实资本家才能给普通人提供就业,你们喊口号打到资本家了,你们到哪找工作?怎么才能有分配资格?我们不是要打到消灭资本家,是要控制资本家,重税资本家(这个有法律依据,我们是无产阶级人民民主专政国家)。

“穷”其实是一个相对的概念,我们其实已经很不 “穷” 了。都能让大家 “躺平” 还不饿死,怎么就 “穷” 了呢?是不是大家对 “穷” 有什么误解,吃土才是 “穷” 吧(我们真有吃土的时候)。。是大家相对的对自己期望比较大,而现在整个社会对自己未来的期望就是 “多钱”。我觉得后续国家要加大对人生目标期待、追求的多样化宣导。不能只追求“多钱”,我们可以有很多不同的“人生实现”。比如做网红,比如做穷游旅行家,比如做自给自足的农夫。当然人生目标想做民族英雄,科学家,政治家也可以。就是别整个社会都想成“有钱人” 就行。不然大家肉眼可见的成不了有钱人,买不起房,讨不起老婆,生不了小孩,人生还有什么奔头?大家都痛苦了 “躺平” 了,“躺平”社会就没活力了,最根本的税仓崩塌了。

最后,我们看不上瞧不起的日本平成废宅,是人类自己对自己人最大的仁慈。

———第二键———人类社会谁在创造财富?谁是吃别人现成的 “懒汉”?————

反资本家,为什么是我们反错了?

我们反资本家是反错了,没找到事情的根源。资本家现在是生产领域,分配领域的组织者,只有有组织才能有效率,他的角色在现在社会根本就不可或缺。我们应该要反的是资本商业无序竞争浪费资源,垄断市场进行定价,要控制其贪婪,要他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我们要反的是分配方式,不能让资本家分那么多。

我们来说下社会组成。其实整个社会可分为生产阶层(工、农)分配阶层(官、商)秩序维系阶层(兵、警)公共服务阶层(医、学、科研)。社会阶层都需要消耗,而消耗的都是工农的生产。

工业革命前,生产力不太发达,单位人效率不高生产能力不强。而且能产出东西的只有土地。所以中国以前就禁锢农民在自己的家乡不能流动,只能一大家子在地里刨食,收成了,官带兵就来暴力收税。税率一般是固定的,这时候农民交了固定的税剩下的就是自己的。怎么才能让自己剩下更多?多生劳动力,开荒。所以我们有多子多福的概念,因为那时候真的是你多一个劳力多一个儿子,就真能多一些剩余。

由于生产力欠发达,中间分配环节越少越好,这个很好理解,参与分配的人越少,就越多人从事生产,从事生产的人多,产出就越多。所以中国一般是不鼓励经商,商人(资本家)其实是分配中的流通环节。他不产出,他只做搬运工。官掌控兵所以能暴力收税,商人一个搬运工凭啥寄生?古代农业中国是鄙视商的,这有官方舆论引导,也是生产力落后导致,真养不起太多只消耗不生产的人。中国朝代更迭,很多都是吃闲饭的官兵多了,收税盘剥狠了,不给生产者活路导致的。

工业革命后生产力发达,生产效率提高。以前中国那种生产力不足养活不了闲人的事不存在了。

大家可以想象一下,爷爷辈,一家生 7,8 个娃,全家近十口人一年到头的在自家几亩地里辛勤劳动刨食,过年了,小孩家连个新衣服都买不起,大娃的衣服二娃穿,二娃穿了三娃穿。

爸爸辈,背井离乡去城市打工,妈妈在家留守带娃照顾老人。一个人打工全家不饿,会过日子的家庭,存十来年二十年工资还可以在老家把爷爷的土房子换成三层小洋楼。因为那时候爸爸在的一个万人工厂可以生产全世界人用的微波炉,电视机。

你读大学出来了,进了互联网公司,你们公司 200 号人,公司年销售 100 亿,因为互联网因为智能化,你们公司一年比你爸爸当年的工厂 5 年还要多赚钱,而你们只有 200 人,你爸爸工厂 10000 人。

现在就不需要太多人力劳动,大家很多人都是没用的人,现在人对企业来说就是作为消费者存在还有一点价值,作为生产者根本就没价值。吊诡的就是资本主义自由市场,因为科技、生产力的发展,企业不需要工人了,只需要消费者,而企业假如不雇工人,工人做为消费者就没消费能力。而消费者不消费企业产品,企业就没办法运转扩大,只能收缩倒闭。一收缩倒闭还就要解雇工人,工人就更没钱消费。完美的死循环。

再说资本主义分配方式,就是 “按劳分配”“多劳多得”。

“按劳分配”现在企业就不需要你 “劳” 了果然你就没分配。

“多劳多得” 企业通过技术升级,机器换人,规模集群,增效增产果然 “多劳多得”。

工人没 “得” 企业 “多得” 贫富差距飙升,这是世界现象。百年未有之大变局。

现在养活我们的生产力是机器和科技,机器需要原料,科技需要创新。所以养活大家的是机器的原料,比如石油,电,种子,太阳,还有科技的科学家,创新性人才。而机器和科技在资本主义社会其实就是掌握在资本家手里,真的是资本家养活大家,不是大家的想的资本家剥削了你的人力。有些资本家也蠢,也没想通这个事,他还老做盘剥人力这么低级的事,其实人力在工业社会就不值钱,天天的 996 打酱油就是浪费资源,也导致工人对资本家的反感。他应该要想的是盘剥机器和科技,要大力盘剥科学家、创新性人才才是出路。聪明的资本家像乔布斯就知道 “我过去常常认为一位出色的人才能顶两名平庸的员工,现在我认为能顶 50 名。”

工业社会机器化大生产主要是要解决产品流通的问题,就是整个社会矛盾从生产和消耗的矛盾,变成了生产和分配的矛盾。

生产力的发展导致人口爆炸,中国民国时期 4 万万同胞,新中国 60 年代就 6 亿多人,再到 80 年代就 10 亿多人口了。人口爆炸真的要感谢时代,感谢工业化。

我们的时代和以前的时代真不一样了,我们不能还用以前老的观念来理解新的东西。就说劳动这个事,我上面说了由于生产力发展,世界从物质贫乏,变成了物质丰裕,产能过剩。从以前的劳动力匮乏,到现在人口爆炸。又机器换人,现在真不缺人也真不缺劳动力。我们要深刻的认识到这些。

所以现在社会因为生产效率提高,生产型产业不需要太多人工。导致了人力外溢,外溢到分配产业里去,所谓的分配产业,就是第三产业,美国第三产业占比就是大头。我们现在也是,看我们 00 年的产业工人,现在都在送外卖。

第三产业里因为互联网信息革命,效率也大大提升了,也不需要以前那么多人力了。**互联网信息革命本身的可以理解成产业效率革命。**以前的工业革命是实体生产效率的革命,这次信息革命又要革掉第三产业流通分配领域的命。

工业社会推动社会发展的就是资本家,因为只有资本家对人和物进行组织才能最大化利用资源,我们现在要喊打倒资本家,这打倒他们了我们真的回到土里自己去刨食?关键是我们现在也没土地啊,兄弟。

———第三键———为什么社会很多人都想 “卷” 成“懒汉”?————

我们从现在的分配来了解就业就好。公务员说白了也是一个职业,大家现在为什么都想干公务员,说明公务员能分配得多。

为什么公务员能分配多,一公务员的老板有钱,公务员老板是谁?我不说大家也知道。二公务员稳定,稳定意味着持续不断的收益。这个可以对比下私营企业,近几年技术发展效率提高,营商竞争更激烈,中国私营企业平均寿命 3-5 年,还每年大量倒闭关张的。对比公务员,私营企业打工人是分分钟提桶跑路的,有了今年在这里明年不知道到那去的窘境。

现在我们教科书说是按劳分配为主,其实我们是按阶层分配的。我们是公有制国家,一个东西只要所有人拥有,那就所有人都不拥有,最后一定变成某个人某些人拥有。我们的土地是公有,全国人民都拥有了?我们的税收是全民纳税,最后是用于全民了?并没有,我们全国人民的税是用来养军公教医研了(我们也用税收做了很多基础建设),军公就是秩序维护阶层,他们的责任就是为了维持组织正常运行,别说什么军公产生了社会财富,这明显的不对,这两个就是消耗阶层。教医研其实也没产生社会财富,只是因为教医研赋能、服务组织其他阶层,会让其他阶层更多的产生财富。产生财富的阶层只有工农商阶层(商阶层能产生财富在于他组织生产、提高效率)。我们的分配方式说是按劳分配,其实是按阶层分配,通过税收搞上去一大坨,用来给军公教医研阶层,剩下的再分配给工农商阶层,工农商阶层,这时候才按劳分配,多劳多得。又因为商聪明把生产力、生产要素资本化,变成了按资分配。然后被单独分阶层变成了资本家资产阶层,因为资本的力量马太效应,在剩下的分配中又分到了大部分,导致工农分配就只有小小部分。工农这两个实际产生社会财富的阶层,变成了在社会分配中分得最小利益的阶层。

大家可能不知道这个分配逻辑,但是在现实生活中能感知到,现在的公务员阶层是分配得多,活得滋润潇洒的,作为一个理性人,肯定谁都愿意努力去追求钱多、事少、离家近还稳定的工作。当然公务员的老板也知道,大家都想干公务员,那就按成绩挑,只有考得好的听话的才有资格做公务员。

普通人现在考公务员是一个最理性的选择也是一个比较安稳的选择。学校学习本来就是一个筛选机制(不是读书重要知识重要,是你读书给你发文凭的学校重要,真相了)就是为分阶层准备的一张入场资格券。现在因为公务员想挤进来的有入场资格券的太多了,那就只有把标准再抬高,一抬高标准,就只有一小拨拔尖的留学的感觉读书厉害的能进入了。其实现在这么多人考公务员,就是卷,不卷就没机会,卷卷更康。

熊叔 K3

3 次咨询

5.0

24012 次赞同

去咨询

知乎用户 jason wang​​ 发表

大道理很多人讲了,我讲点实际的:

坐标上海,这段时间我和我老婆因为疫情被迫居家办公。

实际上,我们的共同体会都是,居家比在公司上班还累的多!

为啥呢?因为领导最害怕的事情,是下面的人闲着,不能人尽其用。

所以想了很多很多招,来占用大家的时间,尽量能榨干你最后一滴精力。

比如早上一大早就要头像打卡,9 点就要开晨会,并且要求所有人必须开着摄像头。

工作量压下来,比平时在办公室还多的多。尽管很多工作大家都知道,其实都是毫无意义的徒劳。

每天无数的视频、音频会议,会一开就是几个小时,手机只能一直挂着充电器,否则就肯定电不够。

下班还要继续打卡,要写日报,写清楚自己每天干了什么,一层一层逐级上报。

这一套组合拳下来,我真的恨不得去办公室上班,工作时间变长不说,生活和工作完全混淆了边界。

所以你说为啥生产效率提高了,还是闲不下来呢?

因为公司上面的人,他觉得他出工资买的,就是你的时间。

所以,他们压根就不打算让你闲着,最好你 24 小时连轴转才能让他们心安。

他为啥要怎么想?以及为啥他可以这么干?那是另外的问题了。

知乎用户 马达熊​ 发表

因为竞争。

当你工作 1 小时生产出 1 件产品的时候,你一天工作 10 小时生产 10 件产品。

10 个工人一天生产 100 件产品,刚好满足市场。

当你工作 1 小时生产 10 件产品,生产力大发展,而市场还是那么大。

你可以 1 天只工作 1 小时吗?

不能。

因为别人也能 1 小时生产 10 件产品。

所以需要大量的人去竞争,去打广告,去减少成本,去开拓市场,去研发……

最后,你 1 个人做 10 小时生产 100 件产品,而剩下 9 个人去做其他配套的相关工作。

你们还是 10 个人,100 件产品,利润还是那么多,每个人的收入还是那么多。

但假如只留你 1 个工人,解雇剩下 9 个,这家公司会被市场淘汰。


这种竞争是良性的。

它促进了发展。

最近 200 年,工业时代发展迅猛,工厂生产力大量提高,工厂只需要更少的工人。

但其他人失业了?没有。

更多的岗位被创造出来,媒体,信息,法务,金融……

发达工业国家的第二产业工人并不多,所谓的第三产业服务业占比高,指的是白领办公室工作,而不是低端服务业。

大批脑力劳动者,创造出更多的竞争力,让更少的工人生产出更多更好的产品,来抢占市场。

这和养蛊差不多,某种程度说内卷也没错。

但我看来,这就是良性竞争。

知乎用户 肖珪 发表

当你觉得在负重前行,肯定是有人在替你岁月静好。

知乎用户 韭菜后浪 发表

我在基层工作的时候,听我们领导说。我们所在的这个县在两千年左右的时候,送材料还是要领导骑着摩托车,一个乡镇一个乡镇去跑。全单位当时只有一台电脑和一台打印机。但基本上没有人会用,大家还是用那种老式的打字机,就是一个字一个字敲的那种。

有些年轻的小伙伴可能都不明白我在说什么,就是你们看的民国时期的影视剧作品里边的那种。

当然我当时的领导告诉我这些内容的主要目的是说,我们现在有电话,有手机,有邮件,有微信,还有足够你用的电脑,办公条件比以前简直是天壤之别。他说的这些我都承认。

有的时候我也会问他:

领导,你们当时有几个人?他说比现在的人少多了。

我又问,领导,你们以前加班多吗?

不多,偶尔吧。

我说: 你看我们部门的业务内容几乎没有变化,我们的技术手段比以前提高了好多倍,现在的人数也是以前的好几倍,可是为什么感觉现在加班的时间比以前要多很多呢?

他沉默了,想了一会儿,说了一句,

以前事情少。


有一次上级部门让我们下面的各级部门统计,本地区是否存在高中生突击发展入党问题。当时是发了一个群里的,他们只是让摸底统计,其他很多兄弟单位直接回复:

没有,或者不存在这种情况就了结了。

有的部门甚至直接回复了一个字: 无。

我们辖区的高中只有两所,我们也问了一下学校的负责同志,他们说完全不存在这种情况,老师想入党指标还不够呢,更不用说给学生突击入党用了。

于是我跟领导建议,我们也在群里回复,没有或者不存在这种情况就行了。

领导并领导并没有同意我的做法。他说你只是看到了个别的部门这样草率回复了事,这些单位但凡有一个认真回复的,就会让上级部门觉得,其他的部门回复的不认真,或者不重视这件事情。

于是我们是这样处理的,领导让我写了一个我们地区发展党员的一个工作总结,大概包括基本情况,特色做法,存在的问题,下一步工作建议等等。

这篇材料大概有六页左右,在第六页的最后部分,领导让我加了一句话,不存在高中生突击入党的情况。

人家本来是一个摸底调查,要的本来就是你最后这句话,一个字就解决的问题,我们却写了一个 6 页的报告。

在这种情况下,虽然技术手段提高了,但是工作时长怎么可能下降呢?

知乎用户 周伟乔 发表

这个问题可以有两个角度来回答,一个是分配的角度,一个生产和需求的角度,我来从生产和需求的角度说一下。

以下是答案:

是因为我们的需求在随着生产力变化。

就拿通信来说,20 到 30 年前,人均需求是一部电话,现在的人均需求是一部手机,我们的生产力早就可以做到人均一部电话了,现在一部电话也就 100 到 200 块钱,但是我们的需求变成了人均一部手机,一部手机 2000 块。

我估计,一部电话 / 20 到 30 年前的生产力≈一部手机 / 现在的生产力=时间 X,我们可以把时间 X 定义为人类愿意为通信花费的时间。在以前,通信基本靠吼,人类估计会用时间 X 来吼;后来可以写信了,人类会用时间 X 来挣钱买纸笔来通信,来付邮费;再后来可以打电话,人类估计也是用时间 X 来挣钱支付安装电话的费用,付电话费,手机时代也是如此。

生产力具有外部性,生产时间才是内部的,可控的,我们在根据我们的可支配生产时间调整我们的需求。

大家都说给资本家打工是出卖劳动时间,为什么不是说出卖生产力?因为我们可以控制的只有自己的时间,控制不了自己的生产力,公司有钱,给你换一台顶配电脑,剪视频不卡了,你的生产力就上去了,你看,你决定不了你的生产力,你只能决定你的投入时间。

回到上一段最后一句,我们在根据我们的可支配生产时间调整我们的需求,也就是说,我们在用自己的时间(现在的人类大概可以活 90 年)来解决我们随时代发展的需求。我们人类,也许是每个时期的人类,大概都会用人生 1/3 的时间来睡觉,1/9 的时间来解决房子问题,1/N 的时间来解决吃喝玩乐,1/M 年时间来穿衣打扮……。至于你 1/9 的人生能产生多少劳动成果,这些劳动成果又能出卖成多少货币,这些货币有能买什么样的房子,我们能决定的很少很少,我们能控制的只有自己的投入时间,资本家也是这样,这是时代决定的。我们所处时代的生产力决定了我们可以消费什么,古代人用 1/9 的人生解决了自己住茅草屋的需求,我们用 1/9 的人生解决了自己住小城市一间普普通通的楼房的需求。

当然,你也可以控制自己的需求,你可以把自己的需求降到 5000 年前,那很好,你不用劳动了,你爸妈的积蓄够你用了,房子卖掉,在野外搞一个小棚子,一日三餐就是红薯土豆,要什么手机,要什么电脑,每天在大树下晒太阳,多爽。

知乎用户 Ronnie X​​ 发表

我想到两个角度,当然只是扯淡奥,不过似乎很慎重地尝试从经济学社会学的角度讨论这件事情可能并不那么有效,毕竟题目的题设也如题主所说:没有数据支撑只是感觉。

一个角度是相对直观的,就是如你所知,如果你拥有的技能、知识、资产、地位拥有更大的独特性 / 不可替代性 / 领先性,实际上你要获得同样的收入 / 成就,会比较容易。

换句话说,如果你不会独特的本事(比如食物造型师这种职业号称可以日入上万,但资深从业者也就二十来个,知道的人也并无多少),能力在同侪不突出(梅西和你踢同样时间的球收入能一样么),没有承担风险的投资能力(等到你知道 X 特币的时候你至少要有钱买哪怕 1 个),又没个好爹(感觉这点没啥好备注的了),那你想要挣同样的钱,花的时间总归是要比别人多。

另一个角度是相对主观的,就是,实际上很多人之所以会拉大他们的工作时长,是因为他们还有强烈的(不论是积累财富、阶层跃升、权力获取)上升需求。

因为想要搏期权发家致富,所以愿意去那些竞争激烈的互联网企业承受压力;因为想要继续升官,所以要为领导鞍前马后;因为想要自己 / 家庭更上个档次,所以觉得更多的收入和更高的地位是在所不惜。

如果没有那么强的上升欲望,仅仅要追求与当前相近的生活品质,或者差不多收入的话,他们会有更轻松的办法。就如我们知道,很多半夜加班回家坐专车的人,收入可能不如开专车的司机一样:)

所以很多时候,你的工作时长增加,并不是在为了获得当前更高的收入买单,而是为了前途买单。其实你看朋友圈那些岁月静好,未必就比那些加班如狗的收入高嘛。但这两种选择,总归是在未来的成长性和安全感与当前的付出牺牲中进行选择,很多时候只是价值倾向和概率问题,无甚对错。

以及,回到题目。**生产力比父辈有极大提升,导致的是大多数人在基础条件(技能、知识、资产、地位拥有更大的独特性 / 不可替代性 / 领先性)差不多的情况下,付出同样的工作时长,能够获得的生活品质,实际上是远高于父辈的。**这一点其实稍微问问父母,是现在的日子好,还是 30 年前的生活好,很容易对比得知。

而为了积累财富,阶层跃升,获取更大的权力和更高的社会地位而付出更多工作时间和努力,这并不只是我们这个时代的特点。他在 30 年前,80 年前,200 年前,甚至 1000 年前,都可能存在。甚至,在人类文明史很长一段时间里,因为社会阶段和制度的原因,大多数普通人,哪怕无限拉长自己的工作时间,可能也没机会提升自己的阶层,积累足够的财富,获得更高的社会地位。

当然仅和我们的父辈相比,可能因为他们有机会经历更激烈的社会变革,所以似乎存在更多的依靠自己的努力(和可能更好的能力、技术、资产、眼光以及地位),迅速改变自己阶层和地位的案例。(同样也只是感觉,没有数据支撑:P)

但我们这个时代,大多数人如果没有足够的运气和胆量,虽然付出很多,也不一定能真正提升些什么。毕竟上升通道似乎相当有限,且看起来都非常卷。

但至少起平线高了许多嘛。

只是不知道说,这是这个时代的美好,还是成长和工作在这个时代的大多数普通人的不幸。

以上,个人意见,仅供参考。

知乎用户 我去买几个橘子 发表

随着生产力或者说技术的发展,资本对工人的需求不断降低!

用工需求降低,导致工人人口过剩,工人口过剩又导致内卷更加严重!

就这样,还有很多人在喊要鼓励生育!

下面是《资本论》的片段:

由于采用新机器或扩大旧机器,一部分可变资本转化为不变资本,这是 “束缚” 资本并从而 “游离” 工人的活动,而经济学辩护士却相反地把这种活动说成是为工人游离资本。只有到现在我们才能充分地评价辩护士的厚颜无耻。

其实,被游离出来的,不仅有直接被机器排挤的工人,而且还有他们的代替者和企业在原有基础上实行一般扩大时通常会吸收的追加人员。过剩的工人人口形成一支可供支配的产业后备军,它绝对地隶属于资本.

现在他们全被 “游离” 出来,并且每一笔希望执行职能的新资本都能支配他们。不管这种资本吸引的是这些工 人,还是另一些工人,只要这笔资本刚好足以从市场上雇走被机器抛到市场上的那么多工人,那末对劳动的总需求的影 响就等于零。

如果它雇用的人数较少,过剩的人数就会增加;如果它雇用的人数较多,劳动总需求增加的幅度也只不过等于就业的人超过 “被游离的人” 的那个差额。

可见,寻求投资场所的追加资本本来会激起的劳动总需求的增加,在以 上每一种场合都会按照工人被机器抛向街头的程度而受到抵销。因此,这也就是说,资本主义生产的机构已安排好, 不让资本的绝对增长伴有劳动总需求的相应增加。而辩护士们就把这叫作对于被排挤的工人在被抛入产业后备军的过渡时期中遭受贫困、痛苦和可能死亡的一种补偿!

其实劳动力过剩跟机器人增加不是一回事,劳动的需求同资本的增长也不是一回事,劳动的供给同工人阶级的增长也不是一回事,所以,这里不是两种彼此独立的力量互相影响。骰子是假造的。

资本在两方面同时起作用。它的积累一 方面扩大对劳动的需求,另一方面又通过 “游离” 工人来扩大工人的供给,与此同时,失业工人的压力又迫使就业工人 付出更多的劳动,从而在一定程度上使劳动的供给不依赖于工人的供给。劳动供求规律在这 个基础上的运动成全了资本的专制。因此,

一旦工人识破秘密,知道了他们为什么劳动越多,为别人生产的财富越多, 他们的劳动生产力越是提高,他们连充当资本增殖手段的职能也就越是没有保障;

一旦工人发现,他们本身之间竞争的 激烈程度完全取决于相对过剩人口的压力;

一旦工人因此试图通过工联等等在就业工人和失业工人之间组织有计划的合作,来消除或削弱资本主义生产的那种自然规律对他们这个阶级所造成的毁灭性的后果,

这时,资本和它的献媚者政治 经济学家就大吵大叫起来,说这是违反了 “永恒的” 和所谓 “神圣的” 供求规律。也就是说,就业工人和失业工人之间 的任何联合都会破坏这个规律的 “纯粹的” 作用。

另一方面,例如在殖民地,只要有不利的情况妨碍建立产业后备军, 从而妨碍工人阶级绝对地隶属于资本家阶级,资本就会同它的庸俗的桑乔. 潘萨一道起来反叛 “神圣的” 供求规律,并 企图用强制手段来阻碍它发挥作用。这就是为什么现代庸俗经济学中有种种相互矛盾的观点,并且都受到吹捧的原因, 因为它们分别适应资本在不同历史条件下的需要。这才是现代庸俗经济学与其它学科之间的根本区别。

另外在工人自己所生产的日益增加的并且越来越多地转化为追加资本的 剩余产品中,会有较大的份额以支付手段的形式流回到工人手中,使他们能够扩大自己的享受范围,有较多的衣服、家 具等消费基金,并且积蓄一小笔货币准备金。但是,吃穿好一些,待遇高一些,持有财产多一些,买了少量溢价发行 的股票,不会消除奴隶的从属关系和对他们的剥削,同样,也不会消除雇佣工人的从属关系和对他们的剥削。由于资本 积累而提高的劳动价格,实际上不过表明,雇佣工人为自己铸造的金锁链已经够长够重,容许把它略微放松一点。在关 于这一问题的争论中,大都把主要的东西,即资本主义生产的具有代表性的特征忽略了。在这里,购买劳动力,不是为 了用它的服务或它的产品来满足买者的个人需要。买者的目的是增殖他的资本,是生产商品,使其中包含的劳动比他支付了报酬的劳动多,也就是包含一个不花费他什么、但会通过商品的出售得到实现的价值部分。生产剩余价值或赚 钱,是这个生产方式的绝对规律。劳动力只有在它会把生产资料当作资本来保存,把自身的价值当作资本再生产出来, 并且以无酬劳动提供追加资本的源泉的情况下,才能够卖出去。

知乎用户 嘉然今天润百欧 发表

当你感觉在负重前行时,一定有人正骑在你身上岁月静好

知乎用户 刘太守 发表

最近在看一本书,日本人写的,叫《后资本主义时代》。

作者把现在的贫穷和过去的贫穷进行对比,发现过去的贫穷是_匮乏性贫穷,今天的贫穷是过剩性贫穷_。

匮乏性贫穷不难理解,工业化革命之前乃至二战以后的一段时间里,全世界除了少数先发工业国以外,绝大多数国家的家庭都生活在物质匮乏的贫困当中。

过剩性贫穷其实就是当今世界中日韩这几个以出口和投资作为经济主要驱动力的国家面临的贫困,简单来说就是生产过剩、但内需消费不足。

造成的结果就是企业内卷,一方面不断压缩供应商和自己的利润,获取出口价格的竞争优势;

一方面企业把内卷的压力传导给下面的打工人,通过压榨员工,让他们 996、007 加班。

这种情况给普通人带来的贫困也是显而易见的,每天像行尸走肉一般高强度的劳动,半夜拖着疲惫的身体回家,倒头就睡,早上又早早起床去挤地铁上班,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不仅没有消费的欲望和精力,连休息的时间都被剥夺。

这种贫困是精神和时间上的贫困。

而且东大的问题是最严重的,看工作时长就知道了。

2023 年居民最终消费支出占 GDP 的比重,中国朝着一路向下的趋势在走。

换句话说,中国普通人在中国经济当中的重心在不断下降,而企业的地位在不断上升。

什么意思呢?

都知道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投资、消费、出口。

一个国家,越不依赖内需消费,越是依赖投资和出口,那这个国家的人肯定是工作强度和压力越大,因为投资和出口的主体是企业,而不是消费者。

这个国家所有的一切都要围绕着企业提高产品竞争力和产能做服务。

包括政府给企业做的服务:补贴、出口退税、三年免税五年减半、甚至白送工业土地等等。

员工给企业做的服务:996、007、单休甚至常年不休、压缩工资给企业让利润。

政策法规给企业做的服务:食品安全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企业的利润才是第一;劳资纠纷偏向于企业,违法开除、强制加班,能不判赔偿就不判。

反观欧洲,为什么整天说带英帝国衰落了,人家却能搞出一周上四天班?

因为人家的经济驱动模式已经转型了,从生产驱动到消费驱动了。

这个国家所有的一切都以人为重心。

给你更多的时间出去玩,出去消费。

全民医疗、养老福利给你保障,解决你消费的后顾之忧,不用存钱预防将来得个大病一夜之间破产负债什么的。

该花花,花的越快工资涨的越快。

那么我们这种投资驱动的增长模式会到顶吗,什么时候转型呢?

好消息是,边际效应告诉我们,投资驱动的经济增长模式终有一天会到顶。以前投资一万亿,回报 2 万亿,回报率 200%。现在生产过剩的背景下,投资 1 万亿回报率可能不到 1%,甚至有可能连本都收不回来。

坏消息是,他们不仅知道,而且还不做出改变。

这是 2016 年的一篇报道。

2014 年 ROI 就已经跌到了 2.7%。

投资一万亿,只能产生 270 亿的 GDP 增量。

现在是 2024 年了,随着产能过剩,以光伏、新能源汽车为代表的行业激烈打价格战,ROI 只会更低,甚至已经是负的回报率了。

很多纳税人辛辛苦苦缴纳的钱全部打水漂,而且企业以亏本打价格战会加剧企业破产,工人失业,造成恶性循环。

在这种情况下,你告诉我,继续通过投资拉动的经济增长模式还有啥意义?

然而。

财政端看到了通缩的压力,宣布明年要砸 2 万亿到市场中去,首先 2 万亿根本就是听个响。大摩预测最少需要 1 万亿美元才能看到消费复苏的效果,而且前提是都要砸给消费端。

结果你告诉我即使是这 2 万亿人名币,其中 2/3 都是用于投资和基建,只有 1/3 是用于促进消费。

真就把投资一条路走到黑呗,还嫌生产不够过剩呗,还嫌价格战打得不够呗?

你以为他们看不到问题吗?非也。

问题在于如果是消费驱动的话,这意味着打工人空闲时间更多了,不努力不上进了,甚至太闲了就喜欢搞事情。这样的话不利于培养我们吃苦耐劳的性格。而且最关键的是,东大不养懒汉!

知乎用户 知乎十次转生者 发表

因为有人给你灌输了唯生产力论,一种机械唯物论。

唯生产力论的核心思想,就是一切现在的困难都是因为生产力不足,而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案也就是发展生产力。

他们向众人灌输了一个虚假的逻辑:

只要乖乖听话,一起发展生产力,一起做大蛋糕,一切问题都会在不远的将来得到解决。

其迷惑性类似于努力神教。努力神教认为,你的一切失败都因为你不够努力,只要你足够努力就能解决一切问题,如果你发现你努力了问题却没解决那还是说明你不够努力。

为什么称之为努力神教,是因为这个逻辑链与宗教很相似。按宗教的套路,你的愿望没有实现是因为你不够虔诚,只要你足够虔诚愿望就一定能实现,如果你发现你虔诚了愿望却没实现那还是说明你不够虔诚。

最后讲一下为什么说这是机械唯物论:

因为他们忽视了一个基本事实,那就是历史不会自己推动自己,所谓的历史大势本质上是千千万万个人推动的,如果只是机械的发展生产力而不鼓励甚至阻碍人民推动历史的进程,那么历史是不会上升到更高阶段的。

知乎用户 沉钧 发表

中国现在的生产力比薛定谔的猫还抽象,比国家实力时我们就是全球第一,比国民福利时我们就是全球倒数。

知乎用户 王伟 发表

没有法律的底线,博弈双方不对等,市场经济具有负外部性。

没有产权划分,或者公共土地使用约定,河里的鱼就会被捞光,牧场的草地就会退化为沙地,山林就会退化成黄土坡。

父辈工人是有铁饭碗的,负面的效应也许是很多人混日子,不求上进,正面的是我从小听过很多到基层工人到领导办公室拍桌子的传说,人家是真的主人。

今天普通工人没有组织化的谈判能力,没有法律的保护,除了少数有技术,资源加持的金领,只有被榨干价值。

知乎用户 霜天晓月​ 发表

我们的生活水平比父辈那简直是一个天上一个地下。

你要是能忍受父辈的生活方式,我估计一周上一天班,顶多两天就够了。

你要不试试去?

知乎用户 北宁 发表

因为我们所谓的生产力的提升是一种表面上的提升或者说是虚假的提升。

生产力的提升有两种,第一种是发达国家工业化国家那样靠科技工业水平的进步,生产出了更先进的技术、设备带来的生产力提升。而第二种是靠大量血汗工厂的日夜劳作去交换少量发达国家的先进技术、设备带来的生产力提升。而我们所谓的生产力提升就是典型的第二种提升。第一种情况下,因为自己生产技术、设备,因此生产力的提升是可以降低劳动强度工作时间。而第二种情况却恰恰相反,因为自己是用劳动去交换技术、设备,因此生产力越是提升那么需要拿去作交换的劳动就越多,也就是说这种情况下生产力越提升劳动强度工作时间就越大。就好比大家同样织布,人家生产出了织布机提高了效率因此人家可以减少劳动,而我们不生产织布机只能在原有的劳动基础上再付出额外的劳动去交换人家的织布机。

因此从这种角度来说,我们的生产力其实不是在提高甚至可能是在下降的。

知乎用户 一只特立独行的猪 发表

但是失业率提升了,无意义的内卷变多了呀

以前父辈们只是通过工作来保证国内无产阶级的温饱,现在我们还要为资本家无限膨胀的资产而工作,还要为美国人民的高质量生活而工作

资本家和美国你们坏事做尽

知乎用户 勤而行​ 发表

资本恶催生了不必要的生产和竞争!

行业标准资本定的,竞争看谁垄断谁

资本花一点钱(纸),买来人们的生命(劳动时间)

形成产品,再到市场消费你的生命(业余时间)

他拿走分配流通中的大头,你得到了消费体验(绝大多数是虚假的需求,以及负体验)

你不满足继续深陷此轮回

被吸血~ 直到被榨干

知乎用户 陆仁贾 发表

生产力没出问题,那么就是生产关系出问题了。

二十世纪改变生产方式的的方法是阶级斗争和革命。

现在如果再搞个什么大革命,把资本家关进牛棚,我想还会有一部分人拍手叫好的吧。

这部分人越多,就越容易出事儿。

知乎用户 神们自己​​ 发表

曾经回答过一个知乎问题:如果所有人都会编程,那么程序员是否高收入不再?

正好也顺便回答了工作时长这个 “凯恩斯佯谬”。


1949 年新中国成立时,全国 5 亿人有 4 亿不识字,文盲率 80%。识字的都被称为知识分子,人见了都要尊称一句 “先生”。

今天,中国文盲率只有 2.67%,大专以上学历超 2 亿人。甚至后浪的普通话都越来越标准,远超我辈。

如果 1949 年的某个人穿越到今天,ta 可能会上知乎提问:

未来识字会不会成为一个人人都有的能力,从而作家的高收入不再?

然而,你看看作家收入榜就明白,今天作家的收入超过以往任何一个年代。很多作家的大头收入甚至不是卖书,而是改编影视版权。不仅作家的收入高了,而且高收入作家的数量也史无前例地多。

不对啊,现在人人都识字,人人都能上网写小作文,靠写字恰饭的作家应该没法利用信息差赚钱了啊,怎么他们的收入反而变高了呢?

原因很简单。

如果全国都是文盲,作家写的东西没有第二个人看得懂,他的书一本都卖不掉,擦屁股还嫌墨太黑。

如果全国都识字,那么作家的潜在用户是 14 亿人,他的书最多可以卖出 14 亿本。哪怕你不看书,看电影看电视、甚至充个知乎会员,都是在给作家交钱。

14 亿人都识字,14 亿人都会写小作文,非但没有消灭作家这个行业,反而培养出了一个庞大的市场,让真正优秀的作家出人头地。

为什么?

因为需求增长了。

同样,今天的程序员也会说:所有人都会编程,那我还有什么优势呢?还不被卷死啊?

那我问你:在你还没出生的年代,就有计算机和程序员了。20 年来,计算机越来越普及,编程门槛越来越低,程序员越来越内卷——那为什么程序员的工资反而越来越高?为什么计算机相关行业的产值也越来越高?

因为需求增长了。

假如今天对于编程的需求和 20 年前一样,而会编程的人是 20 年前的 100 倍,那才叫真的内卷。

为什么这种情况没有发生?

因为**摩尔定律带来的算力指数级增长,计算机能做的事越多,我们需要用计算机来做事的地方也越多。而当我们用编程解决需求的时候,我们也在用编程创造需求。**20 年前——不,仅仅 10 年前的人,并没有每隔 5 分钟就要掏出手机戳几下的 “刚需”。

本问题下的霍华德同学说:程序员群体普遍红利的时代已经过去,未来两极分化将加剧。虽然人人都会编程,但行业门槛也提高了,不是人人都有资格被称为 “程序员”。

这是一个犀利的观点,但我不完全同意。我同意随着程序员的变多,普遍红利过去、两极分化来临将是短期趋势,但我不同意长期依然如此。

因为这个结论的大前提是:程序员服务的用户都是不会编程的 “普通人”,他们在这个 APP 上多花 1 秒钟,在那个 APP 上就少花 1 秒钟,互联网公司之间永远在零和博弈

如果未来每个人都会编程,互联网服务的主流用户群将彻底改变。现在大厂程序员的工作,是为了给快递小哥一边抽烟一边杀时间;未来程序员的工作,可能是给另一个程序员发明轮子。

即使每个人都会编程,仍然会有很多人无意当程序员,他们更关心的是自己行业的问题。ta 可能是一个会编程的生物学家,一个会编程的服装设计师,一个会编程的网文作者,一个会编程的数字艺术家。他们有想法,有行业背景,还能自己尝试用编程解决问题。曾经 “我的项目只差一个程序员” 的笑话,将变成 “我就是项目的第一个程序员” 的励志故事。这些新项目做起来之后,必然需要更多的职业程序员来为屎山填坑。

会编程的人多了,程序员的供给肯定会增加,但他们会创造出更多的需求。

曾经人们以为,随着科技的进步、生产力的提高,供给增长的速度,会远远超过需求增长的速度。正如凯恩斯在 1930 年的著名预言:100 年后,人类只需每周工作 15 小时,也就是每天工作 3 小时,每周还能休两天。

结果今天,距离凯恩斯预言的 2030 年不到 10 年了,我们非但没有每天工作 3 小时,反而开始疯狂 996。

为什么?

因为需求的增长远超供给的增长,只有需求的增长才是无止境的!

哪怕每个人都会编程,程序员每天工作 3 小时的梦想,也永远不可能实现了。这边视频直播的代码还没写完,那边元宇宙项目又上马了,就问你要不要福报?

记住:需求不是永恒不变的,需求是我们自己创造出来的;高薪不是资本家施舍给我们的,高薪是我们自己创造出来的。

而人类对于信息无止境的需求,真有可能让程序员的高薪越来越高,最后逼得每个人都会编程。

如果凯恩斯穿越到今天,他可能会说:

从长期看,我们都是程序员。

这,将是互联网前所未有的新时代。

知乎用户 来碗电早饭​ 发表

因为总有人骑在我们身上岁月静好,所以我们永远在负重前行

知乎用户 韩东燃​​ 发表

因为我们并没有那么满足于自己有饭吃饿不死这个基本生存需求,我们想要超越别人,或者至少不被别人超越太多。

这种追求不是一个纵向比较,而是一个横向比较。既然要参与横向比较这场游戏,那么大家自然会把自己所有的时间都卷进去。

过去各种效率低下,交通、买菜、做饭、缴费、办事都浪费时间,所以大家没那么多时间工作,没那么多时间拿来跟别人卷。

现在好了,效率上来了,我们有更多的时间可以卷了,你不卷,有的是别人卷,谁不想当人上人,你说是不是?

所以现在的问题,不是工作时长下不下降的问题,而是能不能不增加、少增加的问题。

这就是人类横向比较需求导致的必然结果。

知乎用户 王一点寒​ 发表

我也想过这个问题。以前没有高铁的时候,我出差,坐一天车(其实顶多也就四五个小时车程,但加上去车站,等车等时间就得一整天),到地方找个宾馆住下,舒舒服服睡一觉第二天跟客户谈一谈,想摸鱼呢,就再住一天,想赶赶进度就直接走,到下一站再住宿。这种慢节奏虽然看似天天都在路上,但人不会太累。因为交通不那么快,公司和客户也不会过高地要求你。

但这些年高铁都修到县级了,物流也更快了,公司和客户对时效的要求更高了,各种办公软件,智能 app 的诞生全都是为了方便员工干更多的活。工作节奏比以前加快了一倍。现在的工作量比以前大很多,干得活也多很多。按理说不论客户还是公司都挣到了更多的钱,但是我的收入并没有成比例增长,反而因为工作强度的增加开始透支身体。我特别怀念以前那种慢节奏的日子。

我觉得我个人的体验其实也是整个社会的现状。就是科技发展了,更方便人干更多的活了,但是老板和资本家并没有因为你干了更多的活而给你增加更多的收入。他们反而觉得你的劳动强度没变,只不过科技发展带来了便利而已。资本家们可以雇佣更少的人干同样的活,或者雇佣同样的人干更多的活。所以,科技,是在给资本家带来便利,对普通劳动者来说,科技所带来的,是竞争,是劳动强度提升,是内卷。因为科技不给你发工资,老板才会发,而老板不会因为科技发展挣了更多钱而归功于你,哪怕你确实因为科技发展而干了更多的活。

犹太人有个人口灭绝计划,地球上只需要留下一亿甚至不用一亿人就够了。你看如今机器人和人工智能的发展趋势,以前富人,资本家是需要剥削人来维持奢侈生活的,今后他们不需要人了,他们用机器人就可以干大多数工作,科技掌握在他们手上,科技也都是为他们服务的,普通劳动者不会享受到科技带来的福利,只会被科技淘汰。科技,说好听点是解放双手,但科技的福利如果不能普度众生,就会反过来杀死众生。所以,生产力进步并不一定带来更好的生活,要看生产力掌握在谁的手上。生产力掌握在资本家手上,只会为资本家剥削劳动者带来便利而已。

知乎用户 翅膀 发表

1,工作效率提升是不是就能减少工作时长?如果需求是不变的,自然是这样。可现实不是这样的。人民的追求是始终增长的。

2,以前竞争压力小是因为近 10 亿农民被限制在土地上,没有参与城市里的竞争。现在城市化快百分之七十了,近 9 亿人参与第二和第三产业竞争。

3,99 年开始大规模扩招,高等教育比例极速提高,一年毕业 800 万大学生,这是知乎里各位面临的同质化竞争的基数。

4,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远比以前丰富。电影年票房差不多 700 亿了,全国超过 5 万块屏幕。电视我都不知道现在有几个台了,没数过。网络更是触及到生活的方方面面。演出展览也比以前多太多了。周末也从一天增加到两天。绝大部分人的假期都比以前长了。人均住房面积应该 37 平方米还多。医保覆盖了大多数人。

现代城市人最大的经济压力主要是住房和教育。一线和强二线的住房因为稀缺性注定是大部分人买不起的。其他城市的房产未来不可能维持太高的房价收入比。如果不在头部城市安家,真的可以等一等。教育是没办法的,这是海量人口能参与的最公平的竞争了,尤其是基础教育阶段。

人类的社会的竞争是不会消失的,即使到了物质极大丰富,按需分配的阶段,人类仍然会去竞争更 “健康” 的食物,更 “有逼格” 的服饰,更有社会地位的职位,过的舒服是追求,只不过舒服永远需要靠 “痛苦和烦躁” 做为代价。

知乎用户 叶立 发表

答案你其实早已学过,只不过没有引起你的注意。这个答案就是马克思的剩余价值理论。你只用回忆一下剩余价值的来源是哪里,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历代庸俗经济学都否认剩余价值理论,这是理所当然的,如果为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辩护的学术喉舌承认剩余价值来源于工人的剩余劳动,那他们要么是傻子,要么就是已经看到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腐朽性,主动地站到西方工人阶级的一面来了。

但是,西方的工厂主却根本不相信那些学者的说辞,他们不相信什么经济学里的什么 “价值是由效用决定的”,企业家身体力行地践行着剩余价值理论揭示出来的客观规律,他们用自己敏感的肉体,深刻地领悟到了,利润——作为剩余价值的一部分——就是来源于工人的剩余劳动,因此,越是在不受法律约束的情况下,他们就越是要延长工人的劳动时间。


为了更好地说明这个问题,我们来看一下另一位经济学家在劳动时间上的预言。

1930 年代,凯恩斯发表了著名的《我们孙辈的经济可能性》,据他预测,100 年后,也就是 2030 年代,人们每周只用工作 15 小时!

还有 6 年,咱们就要到 2030 年了,生产力已经比 1930 年不知道多了多少多少辈,为什么工作时长却不减反增?

这不过是因为, 凯恩斯继承了资产阶级经济学家的一贯视野,他们所研究的经济,只是与生产力有关的问题,是绝无生产关系的。

主流经济学一向认为自己研究的是,**那些到处都不得不打广告才好卖的,已经到处过剩的 “稀缺资源的配置” 问题。**现代经济学要解决的首要问题是:如何用最 “效率” 的手段,把已经过剩的 “稀缺” 资源在正确的时间 “配置” 给正确的生产者,生产出更多的产品,“提供”给消费者,满足市场需求。

由于资本增值的秘密,剩余价值生产的秘密藏在工厂的大门之后,所以大部分主流经济学,是不可能研究生产过程本身的。大多数现代经济学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都只是买卖关系,而绝不涉及处于生产中的各种交往关系,从而不可能有生产时间、工作时长这种概念。

号称可以教人们理解生活中的各种现象的 “经济学”,唯独对现实中许多西方国家工人每天都面对的“加班” 二字,惜墨如金、三缄其口。西方工人的儿女靠父母加班挣来的学费,在高等学府里翻遍了大部头的 “经济学” 教科书,却没有发现哪里有明白讲:他们的父辈为什么要加班,为什么未来他们也要加班。

因此,我们在现代经济学中听过各种各样的均衡——好像什么都能自发地受力平衡——唯独没有听过 “劳动时间” 的均衡,因为它永远不能均衡。好像劳动时间与经济运行毫无关系,好像现实中的产品都是从天上呲溜一下 “配置” 到企业家手里,然后由他们 “提供” 给市场。正是因为如此,凯恩斯才会说出那样天真的话,他完全不明白,没有脱离了生产关系的生产力,也绝没有脱离了生产力的生产关系。

他们不懂得资本主义生产的最终目的,并不是物质生产,并不是丰富全社会的物质财富。资本主义生产的绝对目的,不过是利润,所谓利润,正是工人的剩余劳动时间。


与此正相反,马克思却早已告诉我们,**西方资本家一定会有不断延长工人工作时间的欲望。**西方工人不要 996 的福报,西方企业家却把这样的 “福报” 赐给西方工人。为什么西方企业家要求工人加班,这是每一个西方打工人都百思不得其解的,西方工人不解是因为他们根本没有接触过《马原》,只要请他们来东方学习一下《马原》,问题就迎刃而解了——假如他们真学的话。

这里限于篇幅的原因,就不具体摘录马克思描写英国工厂主是如何让英国工人加班的。我们只用看一下《资本论》第一卷中有关工作日的目录安排。体会一下马克思是如何运用现实的 “加班” 事实的,而不是像现代庸俗经济学在草稿纸上做计算题。

工作日,这就是西方工人每天都要面对的现实问题,西方工人一天 24 小时,除去生理必要的休息,几乎全部都在工作日之内。对于工作日长短争夺,正是不能提的某某斗争。

西方的工人不能提某某斗争,可是西方的企业家每时每刻都在想办法对西方工人进行某某斗争。

有趣的是,和现代许多劳动者比起来,19 世纪的许多英国工人虽然不如 18 世纪的日子过得那么舒坦,但是他们和 21 世纪的许多劳动者比起来,就工作日长度而言,还是幸福的,在 19 世纪,他们每天工作 11 个半小时,一周工作 5 天半。不像许多现代西方劳动者,他们工作 996,007,真是 “福报” 不浅。

现代西方劳动者的境遇现代人太清楚了,我就不举例了。


为了把这个问题说清楚,还有必要解释:为什么西方企业家会如此热衷于让西方工人加班呢?

**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中,所谓的厂商、企业家,绝不是为了 “提供”——其实消费者需要花钱买——产品才组织生产的,这一点是任何正直的经济学家都不能否认的。**大多数现代经济学公认的祖师爷亚当斯密毫不掩盖地认为:如果雇主没有利润,没有剩余,那么他就不会雇佣工人,从而不会进行资本主义性质的生产。

用马克思在成熟时期的作品《资本论》中的话说就是:

在商品生产中,使用价值绝不是本身受人喜爱的东西。··· 他不仅要生产使用价值,而且要生产商品,不仅要生产使用价值,而且要生产价值,不仅要生产价值,而且要生产剩余价值。

也就是说:企业家们从事某种商品的生产,客观上创造出某种财富,但是主观上,他不是为了生产这种产品而去组织生产,他不是为了 “提供” 某种商品去生产;他生产的目的,在于剩余价值。

资本主义生产的特殊形式,要求企业家不但要生产某种产品,而且要求这种产品卖得出去(即生产商品);不但要生产商品,而且这种商品的价值中必须包含了剩余价值的部分。或者直白地说就是斯密的那句话:资本主义的生产,必须有利润。

西方企业家生产商品,例如盖高楼,只不过是为了利润而不得不进行的 “麻烦事”。他如果能像王公贵族那样,或者像殖民者那样,天经地义、舒舒服服把剩余产品占有了,那他绝不会去盖那一栋栋明摆着卖不出去的大厦。

只要再次回忆一下我们曾经不屑一顾的大学《马原》或者高中《政治》,我们立马就发现:利润不是别的,正是剩余价值,剩余价值来源于哪里?

西方工人的剩余劳动(时间)!


作为剩余价值的价值本身,当它表现为货币时,它就具有了无限的形式:一百刀、两百刀、一万刀、两万刀、一亿刀、十亿刀,对剩余价值的榨取,是没有上限的。

如果不能理解这一点,那么绝不可能明白为什么——按一部分主流经济学的说法——明明商品供给越多,最后增加的那一份商品 “价值” 就越低的情况下,还要拼命加班加点地生产。

因此,请注意,西方企业家,对以各种方法延长工作时间这件事,是真正欲望无限的。如果就他只作为资本家来说,他们永远也不可能在西方工人舒舒服服到点下班的同时,自己也感到舒舒服服。

再回过头看,**西方企业中压低每小时工价使工人不得不 “自愿” 加班,或者以公司制度、企业文化等迫使西方工人加班,或者干脆明明白白地以 “毕业”、“优化” 等毫不遮掩的标准动作威胁西方工人加班,**这些种种现象,就是完全可以理解的了。

企业家有动机、有手段,如果西方工人不对西方企业家这种无限制的剩余价值的追求加以 “博弈”,那么加班就会长到让人难以置信的地步。正如马克思所说:

什么是一个工作日呢?··· 可以把工作日再延长到什么程度呢?我们知道资本对这些问题的回答是:工作日就是一个昼夜 24 小时减去几小时休息时间。

是不是这样呢?

据他们说在日本拍了许多电影,电影里有很多打工人晚上 10 点钟才拖着疲惫地身躯回到小家,他倒头就睡——甚至顾不得自己的妻子白天与隔壁的住户发生了什么——猜猜他睡觉是为了什么?是为了明天一早去挤打工去的地铁!

马克思以讽刺的口吻说,在英国企业家眼里:

工人终生不外就是劳动力,因此他的全部可供支配的时间,··· 应当用于资本的自行增值。至于个人受教育的时间,发展智力的时间,履行社会职能的时间,进行社交活动的时间,自由运用体力和智力的时间,以至于星期日的休息时间,
——这全都是废话!

西方资本主义生产,把属于西方工人的任何时间都压缩到(以当时的手段能实现的)极限:

它克扣吃饭时间,尽量把吃饭时间并入生产过程本身,因此对待工人就像对待单纯的生产资料那样,给他吃饭,就同给锅炉加煤、给机器上油一样。

这是不是使我们想起了卓别林在《摩登时代》里饰演的那个被机器喂饭的工人?在现代世界,有多少西方工人不得不在工作地点吃喝睡觉?为什么预制菜——从而连做饭的时间也省去了——大行其道?

西方工人今天上班明天上班,中间要休息,这个休息时间看起来是属于自己的,实际上呢?这不过是两个工作日之间的间隙罢了,如果不是因为人必须要吃饭睡觉,这个间隙也一定会被资本吃掉。并且,这个间隙也确实不断地被即时通讯工具所吃掉,现代西方工人的所有时间都是属于资本的,除了他彻底麻木地睡着那几个小时。

顺便一提,在这样的情况下,现代自由派空谈 “自由” 二字,是多么的可笑。


因此,不论生产力发展到哪种地步,如果脱离了生产关系来考察生产力,正如凯恩斯的预言那样,就绝不能理解,为什么生产力已经发展到这样的地步——在世界的很多地方,商品已经不是局部过剩,已经不仅是相对过剩,而且是在整个社会范围内好似已经绝对地过剩,以至于不得不大面积停工的情况下——西方工人还要不断加班。

如果不理解上面的这一切,如果不回想起自己在《马原》里学过的知识,那就只能在资忽上一遍遍问出这样的问题。

只要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中,尤其是在没有限制的资式生产中,或者说,**如果让资本 “自由地” 野蛮生长;**只要追求无穷无尽的剩余价值的这种生产形式越来越把世界上的各民族各地区纳入自己的统治之下。

那么这些地方的西方打工人,就只能在一回家就要对不知道白天发生过什么的妻子说 “晚安” 中,迎接下一个为早起挤地铁去打工而喊的:

“早安,打工人”。

知乎用户 flute60564​​ 发表

1990 年,我国的人均住房面积为 7.1㎡
截止 2023 年底,人均居住面积超过 40㎡

1990 年,我国的人均肉类消耗是 12.9 千克
2024 年,人均肉类消耗是 39.8 千克

1990 年,我国的机动车保有量是 554 万辆,其中私人 82 万辆,每万人拥有 7.4 万辆
截止 2024 年 6 月,我国的机动车保有量是 4.4 亿辆,私人保有量达到 3.45 亿辆,机动车驾驶人数量达到 5.32 亿人。

1990 年,中国地铁总里程(加上香港)为 100 公里
2024 年,中国城规总里程为 10522.1 公里

1990 年,中国铁路总里程 5.78 万公里
2024 年,中国铁路总里程超过 16 万公里,高铁超过 4.6 万公里

小朋友理解的生产力提升:维持同样生活水平,人类工作时长会显著变短。
实际上的生产力提升:维持同样的工作时长,生活物质水平和人均寿命显著提升。
大殖子眼里的生产力提升:外国一周干四天朝九晚五下班就走,自己一周干 8 天朝五晚九,自己要是在国外早就洗出来三套大别墅。可惜在国内被不可描述的机构压榨所以干了十年连一套商品房首付都没攒下来。

鉴于不少阴湿小气岛的大殖子根本不知道大陆的父辈过得是什么样的生活,
阴阳怪气都阴不到点上,我来给你们描述一下 1990 年在城市的冬天是怎么过的。

1990 年说不上多苦,因为已经比 7、80 年代好了不少,
但是一家五口挤在阁楼几平米的小房间生活的情况是有的
想买辆自行车攒一年囊中羞涩的情况也是有的。
几天吃不上一顿肉的情况也是正常的。

淮河以北过冬第一时间先买煤,打碎了做煤球,把煤球摞起来放好了
然后赶快囤菜,两三轮车大白菜和白萝卜,没别的菜
有条件的灌 20 斤腊肠。这个菜省着点吃能吃到春天挖野菜,刚出苗的各种野菜也就接上了。
你说为什么不多买点?一家人一共就这么多票,你能变出来?
知道小时候年夜饭为啥香么?
好吃的前提是年夜饭之前你要连着吃两个月的白菜炖粉条。

让现在这帮嘴刁的祖宗吃三个月白菜炖粉条?
第二天就受不了跑海底捞嗦嗨嗨去了
一边吃一边还得一边跑 wb 上骂,为什么现在生产力这么高,工作时间还比原来长,我的日子可太苦了啊啊啊啊。

知乎用户 到此为止 发表

中国用 30 多年的时间完成了西方 100 多年的发展。

“现在我长大了,毕业了,工作了,我不想知道中国人是如何做到 30 年发展人家 100 年的,我只想要做这个事情的人不是我就好,我还想要更多的劳动保障更多的劳动福利。”

什么叫端起碗来吃肉,放下筷子骂娘?这个提问以及下面的一些回答诠释的明明白白:国家发展的红利我要全吃,国家需要我贡献门儿都没有。

西方意识形态熏陶下培养出的人才大都有什么特点呢?就是这种 “要权利我全都要,要义务我不想干” 的精致利己主义者。

在早些年,这些人有个更雅致的名字:小布尔乔亚。

知乎用户 王师傅 发表

因为你看到的只是现象,要透过现象看本质,本质就是事物发展的规律性。

首先我们要明确,不管现在大家还有没有阶级意识,我们都客观的处于且一直处于一个阶级社会当中。

有人幻想埋头发展生产力,社会就一定越来越好。但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告诉我们,只要是在阶级社会中,生产关系就不会主动去适应生产力。当生产力发展到一定程度,生产关系一定会反过来限制生产力的发展,社会就会处于停滞不前甚至倒退的情况。

都是些基本原理,深入的不说,别搞得大家都没得看。

知乎用户 爱读书的老王​ 发表

因为内卷是刻进人体的基因之中的,你看看我们人体里那条双螺旋的结构就知道了。

知乎用户 Flat universe​​ 发表

玩过戴森球的都知道

当你刚开始游戏的时候,采点矿点下科技就行了,成就感爆棚

当你玩到中期时,到处飞着辅产线,加电量,忙得不亦乐乎

当你玩到后期时狂肝几十小时,产量都未毕能翻倍

于是你躺平不肝了

又过了几天,你开了个新档

知乎用户 海阔天枫​​ 发表

因为我们享受的生活水平要数倍于父辈。

我爸妈结婚的时候,住房房子是 8 平方。我上小时候,觉得吃肉是很奢侈的事情。泡面、淀粉肠都是很好吃的东西。肯德基,那真的是新鲜玩意儿 + 珍馐美味。那个时候,玩的游戏是小霸王学习机上的 fc 游戏,家里的大后背小彩电没有现在的电脑屏幕大。出国旅游?基本不敢想。

我爸是农村出身,小时候还要干农活,割猪草。当时梦想的职业是肉联厂,因为感觉吃肉能有保障。80 年代结婚的三大件,是自行车、手表以及缝纫机

今天呢?

中国不是大号加油站,况且 14 亿人口靠着卖资源肯定是不够的。

勤劳、创新致富。和父辈的工作时间差不多,但却享受到了数倍的物质文化生活。这就是勤劳和创新的力量。


知乎用户 潇生客看世界 发表

现在的白领,和当年的纺织女工,本质上没啥区别

知乎用户 QIUER 发表

因为父辈那个年代图的是温饱,而现在很多人图的是快速成功赚大钱北上深买房买车大手大脚花钱当 “自认为” 的人上人呀。

不信?不信你可以润到十八线去,看有没有你能加班 or 疯狂卷的地方?

最简单好用的 VPS,没有之一,注册立得 100 美金
comments powered by Disqus

See Also

号召底层努力工作是不是精英的谎言?

知乎用户 默苍离​ 发表 最破防的谎言,是只告诉你正确真相的一部分。 “努力工作能改变命运,能过的更好。” 这句话本身完全正确。 但舆论没有告诉你与之关联的另外一部分。 命运和生活的质变,依赖层次(社会生态位)的上升。如果只在同一个层次努力 …

如何科学严谨地反驳资本家带动了就业?

知乎用户 小太阳队长 发表 1、一个矿工失业在家,冬天很冷。 他女儿问他,“爸爸,天好冷,为什么不烧点煤?” 他说:“爸爸失业了,没钱买煤”,女儿又问 “你为什么失业?” 他说:” 因为老板挖的煤太多,卖不出去 “ 2、张屠夫用武力垄断屠宰 …

延迟退休,年轻人在焦虑什么?

收录于合集 #失传的屠龙术 264个 近日,有关一张延时退休的截图刷遍了朋友圈和聊天群。那张截图充其量就是放放风、探探舆情,既非官方公报又非正规媒体,然而能够引发这样广泛的讨论和焦虑,说明这件事情是一个非常值得分析的社会问题。 我先言简意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