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你,但管不动你了。这是我听过最狠的告白

by 新世相, at 04 February 2020, tags : 唠叨 父母 爸妈 点击纠错 点击删除
使用CN2/CN2GIA顶级线路,支持Shadowsocks/V2ray科学上网,支持支付宝付款,每月仅需 5 美元
## 加入品葱精选 Telegram Channel ##

我们和京东拍摄了一部真实故事短片:《药方》。

片子里爸爸对儿子的唠叨你一定熟悉——

吃饭前一定要拉着儿子的手去洗。

“正面洗,反面洗,每个手指都要洗。”

经常对喜欢画画的儿子说:

“你就走老爸这条路,安安稳稳当医生。趁老爸还年轻,还能帮上你。”

虽然是关心的唠叨,但听多了就烦了。

一个同事说,她以前春节被烦到不想回家。但今年心软了,早早买了回家的票。

“因为发现他们不唠叨我了,连什么时候结婚都不问了。”

去年她妈妈问完弟弟女朋友,也没敢看她一眼就说:“我们现在也管不了你了”,然后陷入了沉默。

当时她心里有点失落,觉得唠叨一停,亲情就远了。

其实我们和爸妈没那么多共同语言,和他们的感情可能就是日常唠叨。

爸妈停止唠叨那一刻,你才知道他们多无力。

你就受不了了。

父母停止唠叨前,单是衣食住行,我们就被烦了 20 多年了。

读者@咔咔咔 妈妈在家里一进门的墙上贴了巨大的洗手提示——

洗手的步骤:打肥皂两次,搓手一分钟。

“你能想象到头一回来我家的人,一进门那个表情吗?”

如果长大后有习惯一直没改过来,还能被唠叨一辈子——

读者@奇奇,一米八大男孩,至今还会被妈妈在各种场合突然猛击后背,就为了让他“别驼背”。

另一个读者,都快 30 岁的人了,走路上妈妈会突如其来地踢他脚尖,就因为他内八字走路。

只要我们还是他们孩子,就能唠叨出我们一身毛病——

同事 Claire 的妈妈怎么都接受不了用真实照片做头像这件事,只要她用了,妈妈就来准时问候。

“只有做生意的人才用自己照片当头像”。

Claire 觉得无语,但大多数情况下也都会改掉。

什么东西好,父母可能不知道;

但什么是为你好,父母总是一套套。

《小欢喜》里女儿英子升入高三后,妈妈宋倩托朋友从外地带回了海参,让英子每天早晨空腹吃一个。

“每天空腹吃一个海参,一年都不会感冒”;

“吃一个海参,多记二十个英语单词”;

……

英子一大早吃不下去,宋倩赶紧说:

但这样的唠叨很难换来回报,在孩子眼里会替换成“控制欲”。

当然,我们也有自己一套对付唠叨的办法——

翻一下你和爸妈的聊天记录,可能会有几十个你妈妈发来的“你忙”。

忙,让家人闭了嘴。

或者干脆不回消息。

当然还有更极端的办法。

《小欢喜》里因为妈妈宋倩对英子过度关心——

不让玩乐高;不让吃油条;不让去天文馆当志愿者……

矛盾终于爆发了——

宋倩想让英子留在北京读书,但英子想要去南大。宋倩不同意,得了抑郁症的英子要自杀。

她站在桥上说:“我不是非要去南大,我就是想要逃离你”。

唠叨本是为了关心人,结果却把父母子女推得越来越远。

子女最终逃离唠叨。逃离控制。甚至想逃离自己的亲人。

但到某个时刻,你发现爸妈停止唠叨你了。

你就受不了了。

一个读者说,妈妈停止唠叨她的那一刻,是确诊抑郁症时。

以前不管她去哪,那地方都恰好有一个妈妈联系好的亲戚。

来北京工作就是。

但她周末只想在家待着,觉得没必要坐俩小时地铁,去见不太熟的亲戚一面。

那天,她确诊抑郁症了,一个人从医院出来,站在门口,又收到妈妈的微信。

“周末别总在家待着,去你二姨家吃顿饭吧。”

她看了眼手里的药,觉得得让妈妈知道了。

打过去电话说:“我生病了,抑郁症。我不想回你信息,也不想去亲戚家……”

她对妈妈说了很多不想听的唠叨,然后妈妈连着一周没发消息。

的确爸妈停止唠叨了。但更可怕的事出现了:

她以为自己解脱了,没想到心里更空了。

也是在那时,她收到一个快递,是妈妈寄来的,有做好的肉酱,有她爱吃的特产。在最底下,有个红布包着的护身符,符上的名字还写错了。

但她一下子就受不了了。

她一边说干什么要搞这么戳心的事,一边把护身符埋在了枕头下。

觉得“这短暂地给了我一个新开始”。

而且你也会发现不唠叨你之后,父母多无力。

我问过你们“哪一刻你意识到父母只能帮你到这里了?”

——读者@Cathy说,以前妈妈经常唠叨她让吃早饭,她嫌烦经常不理她。

后来她第一次带着妈妈去旅游,妈妈像小孩一样拉着她的手说“你带我去哪我就去哪,你带我吃什么我就吃什么”。

——读者@郭开心说,自己问老爸你希望我以后的生活应该是什么样?

老爸说:“就希望看到你高高兴兴的,爸爸也帮不了你其他的了”。

父母子女间的纽带,可能就是日常唠叨。

切断后,父母早已经够不着你了。

往往在这时,你也慢慢理解了父母唠叨的原因——

总担心你养活不了自己,就想帮你过上好生活,甚至控制你,建议你走条更稳妥的路——

《奇葩说》有一期辩题是“父母固执己见该反抗吗”,一位辩手花大量时间办辩论比赛时,他妈妈让他读个博,觉得这才能过安稳生活。

他理解这个做了一辈子科研的妈妈为什么这么要求:

“我妈在自己工作中曾收获过稳定的社会地位和财富。

她面临一个新事物、新态度、新职业时会很担心她儿子在这条自己都没做过的路上,能不能做得到。”

不懂,所以不停嘱咐,唠叨,就怕你过得差了。

也是在这时,你会想制造更多机会,希望爸妈再次唠叨自己。

同事林小四说,这几年一回家就过得特别狗——

喝茶得爷爷来倒;

棉大衣上的毛领,得奶奶来摘掉;

洗菜做饭洗碗,得妈妈来做;

……

这是她在家里的生存之道。

“刚大学毕业那几年,奶奶要给我做饭,我自己做。但我做什么,她就会时不时推门看。

去年过年在家,我奶奶午睡,在睡梦里问:你现在咋不喜欢奶奶了?不需要奶奶了?

嘶,那一刻我有种恍然大悟的内疚感。”

我们没必要向家人证明“我长大了”“我能过得好”“我过得比谁都好”。

还是想多听他们说“多喝水”“穿厚点”“别吃太油腻的”“别一直熬夜”……

虽然大部分时候,我们一个也做不到。

唠叨、争吵,永远是家里的烟火气。

《请回答1988》里有个故事特别触动我。

豹子女士的妈妈生病了,要离家几天,家里剩父子三人,她不放心。

确实,父子三人把家里搞得一团糟。但豹子女士回家前一刻,家又恢复原样了。

豹子女士已经准备好回来唠叨一遍父子三人,但发现家里干干净净、整整齐齐,炉子煤饼换了,父子饭也都吃了。就没那么开心。

她其中一个儿子问了朋友之后才知道,原来是“因为妈妈不在,家人依旧过得很好”,妈妈发现自己不再被需要了。

其实人间三情,友情和爱情让我们和人相拥。但唯有亲情,我们是和爸妈背对背走的。

唠叨,算是你们之间若有若无的一丝牵扯。

当唠叨停了,父母老了,我们也长大了。

但再老,他们还想用唠叨的方式,抓住那个熟悉的你。

时间是你和爸妈最大的距离。如果唠叨是他们表达爱的方式之一,我们就在他们面前重新做回小孩,听一听吧。

在我们背靠背远离彼此的同时,京东基于京东大数据和技术优势,通过C2M核心能力推出京东时光机“长辈智能手机”,它的一大特色,是由京东组织开发了子女端APP“亲情小时光”。

当儿女不在父母身边时,可以远程帮助操作父母手机和安全防护。比如定位父母位置,帮助下载电视剧,或者设置闹钟提醒,助长辈老有所依、老有所乐,也让我们远离他们时心里也装着家。

此外还提供健康陪伴服务,包括极速问诊和老人体检,能给父母多一层健康保障,帮出门在外的你解决后顾之忧。

一部长辈智能手机,让陪伴随时随地,开启智能陪伴父母的无限时光。父母子女关系,时间、距离带来隔阂,但沟通能带来理解。

最简单好用的 VPS,没有之一,注册立得 100 美金
comments powered by Disqus

See Also

小镇做题家:一个211高校学生的命运陷阱

♪ 作者|陈晓妍 ♪ 来源|真实故事计划(ID:zhenshigushi1) 赵韦的班主任说,高中就是坐牢,牢底坐穿了,人也自由了。很多年后,赵韦才发现,自己从来没有挣脱过束缚。他逃离家乡,甚至出了国,但终究绕不开贫穷的家庭,出身始终是他的 …

致北大师生与北大外国语学院的一封公开信

本文今年年初首发于岳昕个人微信公众号,目前已被和谐。 我生于一个标准意义上的北京中产阶层家庭,有北京户口,家人在北京有房。敲出这行字时我感到十分愧疚与不安,因为这行字里包含了绝大多数中国人奋斗一生都未必能得到的东西,而我居然一出生就拥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