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清朝没有闭关锁国会怎样?
知乎用户 项天鹰 发表 没有任何国家能完全闭关锁国或者完全不闭关锁国。 现在要出国,也不能随便找段国境线溜达出去吧。闭关锁国只有相对的,没有绝对的。 具体到清朝,“闭关” 主要是指乾隆时期四口通商改成一口通商,“锁国” 主要是指严格限制华人 …
补充点海禁政策细节
康熙二十二年平台后,朝廷命工部尚书杜臻与内阁学士石柱为钦差大臣,巡视粤闽沿海,其中一项主要任务是调研开海可行性,“直隶天津卫、山东登州府、江南云台山、浙江宁波府、福建漳州府、广东岙门各通市舶,行贾外洋,以禁海暂阻,应酌其可行与否”。
康熙二十三年七月十一日《起居注》记载了石柱回朝后向康熙的汇报经过,这是康熙朝海禁政策的核心决策过程一手资料。
石柱奏报迁界民众因为可以回到沿海故乡,拥聚马首,稽首欢呼,沿途陆续不绝。
上曰:百姓乐于沿海居住者,原因可以海上贸易捕鱼之故,尔等明知其故,海上贸易何以不议准行?
石柱奏曰:海上贸易自明季以来未曾开,故议不准行。
上曰:先因海寇故,海禁未开为是,今海寇既已投诚,更何所待?
石柱奏曰:据彼处总督、巡抚、提督云,台湾、金门、厦门等处虽设官兵防守,但系新得之地,应俟一二年后,相其机宜然后再开。
上曰:边疆大臣当以国计民生为念,今虽禁海,其私自贸易者何尝断绝?今议海上贸易不行者,皆由总督巡抚自图便利故也。
石柱奏曰:皇上所谕甚是,地方官员或此等存心,亦未可定。
可以看到,康熙深知海上贸易对于沿海居民的生计影响,对于民间私自贸易也都了然于心。康熙说,开海有利于民,为何督抚不同意?督抚的理由是禁海政策沿自明朝,是为了防寇。康熙说,海寇郑克塽都投降了,为何不开海?督抚的理由是这些地方需要驻守兵丁,等一两年后再相机决定。康熙知道督抚的理由都是借口,他直接指出这是因为督抚 “自图便利”。
地方督抚的理由是禁海是沿习明朝的政策,这是明显的欺瞒。自隆庆开关至明朝灭亡,明朝实行宽松的海上贸易政策。
康熙说督抚禁止开海是 “自图便利”,其实是懒政的意思。迁界禁海二十年,现在要分兵驻防这些不熟悉的岛屿,管理自己并不熟悉,也不擅长的海上贸易,正式开海后,他们需要清剿海盗,管理夷商,保障海贸税收,多出了许多风险和责任,减少了灰色收入,所以他们明知海上贸易为国为民都是好事,也不愿意承担这种风险,就算皇帝有开海意愿,他们也想尽办法拖延,毕竟多一事不如少一事。
如《哈佛中国史》中所说,在缺乏密集的行政和军事部署的地区,清朝倾向于以最小的花费来维持统治。强力推行开海,虽有利于民,然而地方督抚必然索求更多的经费来建设这些二十年的空白地区的行政与军事,因此皇帝也不能不考虑地方督抚的意见,懒政正是皇帝意愿与督抚风险规避的平衡点。
这里的闭关锁国,更多的并不是指经济上不与外国人互通,而是指思想上的。
我相信绝大多数人第一次看到 “闭关锁国”,都是在教科书上对清王朝的形容。如不意外,除了“闭关锁国”,大概还有“封建腐朽“,“狂妄自大”,“愚昧无知” 这类字眼,相关的联系考点还有“乾隆与马戛尔尼对” 的内容,而下一页大概率是鸦片战争和林则徐的 “睁眼看世界”
——这五个字用的好,正常人谁会是闭着眼的呢?
我们隔壁的日本也实行了封国令,你看有影响日本人民对兰学的学习了吗?
所以,闭关锁国,着重的是思想领域,而非经济贸易。
闭关锁国,如果锁的是贸易,那还是小事,如果是思想,那就是大事了。
清朝的闭关锁国,闭的是中西方交流的途径,锁的是中国人千年的文明。
至于明朝有没有做到这一点,诸君见仁见智。
明朝闭关锁国,错失了大航海;清朝闭关锁国,错失了工业革命。
相比之下,清朝闭关锁国的影响更恶劣。
最强的敌人,会从海上来。
这是我们吃下了多少屈辱后,才渐渐认知到的事实。
明清两朝接连的沿海封锁政策下,帝国的船帆早已降下,曾经的海上霸主,彻底错过了大航海时代的风口。
(一)
蒙古大军虎视眈眈,东南亚小国不足惧。
这是 1368 年,朱元璋建立大明时,他眼中的「世界格局」。
欧洲走到了「黑暗中世纪」的末期,距离大航海时代第一人哥伦布的出生还有 100 年。他们对中国的了解,也仅限于意大利人马可 · 波罗一本薄薄的《东方见闻录》。
所以明朝眼中的世界格局,真的就是,世界格局。
明初时,朱元璋下令「片板不许入海」,就是块儿破板子,也不能下海。
他的目的很简单,老百姓在陆地上容易管理,一旦到了大海中,很可能就会脱离统治。
尽管政策听上去无比森严,但执法力度并不高,
当整个朝廷的重心都放在北方时,对于南边沿海动乱,就无暇料理了。
所以,当时无论是倭寇还是走私,都从未断绝。
朝廷注意到东南沿海这股走私风,但并未加以制止。
毕竟任何一项政策的变动,都需要一段时间效果的观察,所以,一股海禁的浪潮正在酝酿,等待时机,就会呼啸而来。
洪武四年十二月,为了防止残余的反明势力与来自日本的倭寇联合,海禁正式启动了。
任何百姓,不得下海。
任何民间通商,也不得发生。
除非是朝廷主导的,其他国家之家与明朝的「朝贡」。
这个在现在看来,并不属于贸易,而仅仅是一种外交。
在此后 200 年间,无论是朱棣,还是后面的嘉靖皇帝,围绕「海禁」政策上,不断上演「严打」与「松管」交替出现的局面。
出现通敌就严打,只是经商就松管。
面多了加水,水多了加面。
而这样朝令夕改,主要因为明朝并未真正重视起海上贸易,从未视之为真正的国家战略。
即便是早了哥伦布早了 80 多年的「下西洋」,也不能算作真正意义开拓海上贸易。
因为,这件事的初心,就是朱棣登基后,为了扭转他夺位的认知,策划出「万邦来朝」的大事件。
耗资巨大的下西洋,大致流程,就是郑和每到一个国家宣读诏书,然后厚赏各个国家,别人给我们一两,我们还十两。
政治目标不同,结果自然不同。
最后,财政无法承受下西洋的巨额成本,又缺乏商业的驱动,下西洋根本难以持续。
出海积累的实践经验,也没保留下什么知识,指导后续海运的发展。
而伟大的七次下西洋,另一方面,也彻底将自己暴露在了「黑暗森林」中。
那些穷困的小国,只需等待一个机会,就可以登陆我们南端的海岸线。
不久之后,这个机会就出现了。
(二)
时间来到了清朝。
终于夺下天下的大清,颁布了自己的律法——《大清律》。
名字都懒得重新起,从《大明律》变成了《大清律》,动了一个字儿。
其中,在海禁政策上,也并没有多大的创新,基本「清承明制」,海禁力度也基本一样。
但后面发生了一件事情,让清朝决定,把海往死里禁。
那就是——郑成功。
1661 年是小皇帝康熙即位的第一年,大清经过十几年的南征北战,江山已经基本稳固。
南明小朝廷退守滇缅边境地区,奄奄一息。
农民军残余势力蜷缩在四川东部,很难再有发展。
唯一还可能对清朝统治造成威胁的势力,只剩下坚持抗清的「郑成功集团」,割据在厦门、金门。
郑成功集团有大军二三十万,他们除通过与日本、西洋的海外贸易获得经济来源外,还时常登陆到福建等东南沿海地区,补给粮油、煤铁等战略物资。
对于这个心腹大患,康熙觉得脑瓜子嗡嗡的。
毕竟他的父亲顺治,在位的最后一年,还针对郑成功发布了一个「招降书」,基本内容如下:
「如果有人肯弃暗投明,生擒逆贼郑成功,或斩他首级,朝廷给予公侯爵位;即使只是他老婆孩子,或者率领士兵归降,同样有赏。」
可什么用都没有,郑成功偏安一隅,过得好好的,把朝廷气得不行。
就在这时,郑成功手下此前投降到清朝的将领,黄梧,急着立功受奖,于是上书康熙,提了一个建议。
「郑家靠海,最怕的就是没物资,我们可以全国住在沿海的百姓,都迁到内地,这样就彻底让郑家得不到任何补给,自然不战而溃了。」
建议字数不多,但波及面极广,什么是全国沿海地区?
那就是从山东开始,江苏、浙江、福建、广东所有沿海的区域。
想想都觉得规模浩大,劳民伤财。
但康熙觉得此计甚妙,离间不成,就得釜底抽薪啊,断他物资!
他召集了身边四位顾命大臣,也就是掌握实权的索尼、苏克萨哈、遏必隆、鳌拜,一起商讨此事。
索尼听完,直呼:「妙计。」
苏克萨哈:「真妙计。」
遏必隆:「果然妙计。」
鳌拜:「干!」
在对抗外敌上,君臣一条心,废话不多说,直接下令开干。
这个命令被称为「迁海令」,在沿海数十里的地方建立屏障,不允许百姓跨过去,如果越界,格杀勿论!
中央下达命令,地方贯彻落实。
住在沿海的百姓,三天之内必须搬往内地。
但命令下的太过仓促,随后两天时间里,有些听到消息的人,不相信这是真的,所以犹豫没动,而住在偏远地区的人根本还没来得及收到消息。
但官府并不关系这些细节,到了第三天,直接派出大批骑兵,进入街市,驱赶百姓。
富人被迫扔掉大部分财产,拿着金银细软,匆匆上路,多年耕耘瞬间毁灭,一朝变贫农;
穷人们则背上锅碗瓢盆,带着妻儿老小,也走上了背井离乡的路。
为了震慑那些磨蹭的人,官兵在一些百姓刚刚走出房屋的时候,就下令发射火箭烧房子。
不少百姓走慢了几步,或者留恋了一下自己的财物,就在屋里被活活烧死。
原来的村庄顿时成为一片火海。
大火烧了一个多月,都没有熄灭。
很多百姓眷恋故土,舍不得离开家乡,就偷偷躲到附近的山谷里。
这件事传到了广东一个叫「班际盛」的总兵耳朵里,他发布告示说,藏起来的人只要出来报到,就允许他们回家。
老百姓听说后,自然很开心,络绎不绝地来到他的兵营。
可「把人骗出来杀」这样的手段,清兵在扬州十日、嘉定三屠的时候,都是玩烂的。
可悲的是,这些手段从未传到这些百姓耳朵里,他们依旧相信官府告示,告示还能骗人么?
所以他们一个个走进兵营,又一个个被士兵杀死。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
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没费什么力气,东南沿海地区,靠近海边 30 里范围内的百姓,就彻底被「迁」走了。
迁走百姓、拆毁房屋后,官兵继续在沿海砍树、割草、划界。
距离厦门最近的兴化、泉州、漳州等地,大片村庄化为灰烬。
原先停泊在海边的数千艘战船,这时为了不留给郑成功,也一把火全烧毁。
官兵在沿海 30 里左右的地方筑起了一道道土墙,旁边立着石碑,碑上写「敢出界者斩!」
任何人擅自越界都按意图通匪、勾结郑成功论罪。
有的百姓住在界边,家里养的鸡蹦到界外,百姓急着抓鸡,一不留神,就越界了。
就往外跑了几步,被巡逻的官兵看到后,这位抓鸡的百姓被就地斩首。
血染一地。
莆田县的千总「张安」负责在边界巡逻十几年来,杀死越界者数以千计。
迁海之后,清朝认为还是不够彻底,总会有漏网之鱼啊。
于是下令荒芜的沿海空地建防御工事,防止郑成功的人偷偷登陆,到岸上抢夺物资。
兵部主导沿海各州城府县,每隔五里,建造一个「墩」,相当于岗哨;
每隔十里,建造一个「台」,相当于岗楼;
每隔五十里,修建一座「大寨」,也就是兵营了。
可为了建这个针对郑成功集团的防御体系,无数百姓被征用。
你会想,正好啊,没办法打渔的那些个百姓,这不就来活儿了吗?
开玩笑,在古代,朝廷征召百姓干活儿,那是一分钱不用付的。
因此,那些被迫「迁海」的百姓,他们没有田地,不能捕鱼,壮劳力还被征用去干活,朝廷也不提供任何救助。
逐渐地,他们开始卖儿卖女。
一个男孩儿 1 斗小米,一个女孩儿 100 文钱。
要知道,在清朝康熙年间,100 文钱不过是一个杂役两三天的工资而已。
大规模的迁海,不仅百姓受苦,朝廷也面临巨大经济损失。
沿海各地不完全统计,损失的耕地在 6-10 万倾,清廷的赋税收入直接减少了一大块,让本就不宽裕的国库雪上加霜。
一翻劳民伤财后,郑成功被饿死了吗?
并没有!
郑成功在厦门设立市集,派船只到各个重要港口,但凡有内地百姓偷偷越界贩卖物资,他都照价收购,还童叟无欺。
当时饱受苦难的沿海百姓,有人干脆一不做二不休,直接投降了郑成功集团,摇身一变,成了反清斗士。
郑成功还命令手下深入内陆,偷偷砍伐树木,作为制造战船的材料。
更重要的是,清廷实行迁海政策不久,郑成功从荷兰人手里把台湾收了。
这就等于得到了一个让自己安身立命的避风港,清朝再想拿下郑成功,就没这么简单了。
康熙临时起意,决定在沿海立起界碑,防御郑成功。
但他是万万没想到,本来只是想要对付一个「乱臣贼子」,不仅 30 年都未成功,还为后世埋下了巨大的祸根。
(三)
中国人不能出海,外国人不能登陆,所有的贸易活动都消失了。
甚至连明朝保留下来的,与周边国家的传统「朝贡」活动,也陷入了停滞。
中国,彻底封锁了。
可此时的欧洲,已经完成地理大发现,各国开始在美洲、非洲、亚洲,乃至太平洋、大西洋上争夺殖民地。
1683 年,康熙已经从一位少年天子,成长为青年皇帝。
权臣鳌拜被铲除了,「三藩之乱」也被平定了。
康熙的治国水平,在实践中得到了充足的提升。
所以再打郑家,康熙仅仅用了不到一个月时间就成功了,把郑成功及其后人的势力全部瓦解。
没了烦人的郑家人,康熙迅速取消了「迁海令」,下令「展界」。
恢复沿海地区的生产、生活,重启对外贸易,允许原先广东、福建等沿海地区的百姓回归故土,并归还本属于他们的田产。
同时,康熙也部分地恢复了对外贸易,在广东广州、江苏连云港、浙江宁波、福建漳州设置了四个通商港口。
百姓只要向官府登记,就能驾驶一艘载重量在 500 石以下的船只出海打渔或贸易。
中国的丝绸、瓷器、茶叶等特产大量销往国外,沿海地区的百姓最先从中受益,一天天富裕起来。
业务稳定的时候,不要轻易变动,可偏偏当地的官员根本不懂。
他们发现了有人私下与外国人交往,并将中国生产的大船、米粮等卖给外国人。
而且很多汉人滞留现在菲律宾的马尼拉、印尼的雅加达等南洋地区,与明朝灭亡后流亡到那里的汉人,以及不安分的荷兰人、西班牙人混在一起。
加上海上贸易催生的大批海盗,这让他们十分忧心,联想起当年武装对抗朝廷的郑成功集团。
因此,他们并没有思考针对性的解决方案,而是纷纷上书,建议朝廷再次「禁海」,杜绝来自海上的隐患,从根源处掐断。
天高皇帝远,康熙也没办法了解当地具体情况,仅看汇报,康熙开始焦虑了。
怎么看这种情况,都像一个会动摇大清江山稳定的不好的苗头。
这些身在海外的汉人,会不会与洋人勾结在一起,出现第二个反清集团?
1717 年,在清朝「开海」三十多年后,康熙终于下令,禁止国内与南洋开展贸易,断绝两地一切交流。
由于广东、福建沿海地区有 60% 的百姓靠参与海外贸易为生,康熙再次「禁海」后,他们的生存状况急剧恶化,
原先投入巨款建造的大船,没有了用武之地,只能废弃在港口,任凭它在海中腐烂。
一些失去生计的百姓在内地生存不下去,干脆铤而走险,偷渡到台湾,成为新一波海盗。
尽管清明两朝海禁目的不同,方式也不一样,但有一点,是一模一样的。
就是时紧时松,令人捉摸不透。
1757 年,乾隆登场。
东南沿海小乱存在,并未出现大的敌对势力,但「一刀切」上瘾,还是下了「锁国」令。
除广州以外,所有的通商港口都关闭了。
即使是在广州,一切外贸活动也必须通过官府设立的中介组织「公行」进行,禁止商人私下与外国人交易。
外国商人每个月被允许外出游玩 2—3 次,不过要有通事陪同,且日落前必须返回商馆。
外国人私自外出,或者在外过夜,一旦被清廷发现,就会被禁止外出。
清廷还对交易物品做了严格限制,粮食、铜铁、硫磺、书籍等严禁出口。
按照规定,出海打渔的船上,最多只能带一口铁锅、一把斧头,以防他们把铁制品偷偷卖给外国人。
这意味着,正当欧洲国家开始走向工业化的时候,中国彻底关上了自家大门,与世隔绝。
究其原因,不过就是懒政,以及临时起意。
首先要强调,海禁不等于闭关锁国。否则闭关锁国还得扣宋朝元朝身上去,因为宋朝元朝也搞过海禁,宋朝从赵光义起就规定过不得私自与海外贸易。宋元明的海禁,最开始的目的是出于海防需求,明朝永乐时期一度希望借海禁维持朝贡体系下的垄断贸易。海禁其负面作用说来说去也不过是一定程度上阻断了私人的海外贸易而已,更何况大多时候也是形同虚设,禁无可禁。明嘉靖时期,浙江的双屿岛甚至演变为中日葡三国海贸的中心,一个类似国际贸易港的存在。而 16-17 世纪,西班牙为了保护本国纺织品销往殖民地的利益,也颁布了针对中国丝绸的禁令。荷兰占领印度尼西亚安汶等岛后,也禁止中国商人上岸贸易和经商。英国为了保护本国商品,也曾颁布禁令殖民地不允许与荷兰贸易。
所以,海禁这类禁绝贸易的手段不等于闭关锁国,海禁只不过是闭关锁国政策下的某一种手段,闭关锁国所采用的也不仅仅是海禁。
那么什么叫闭关锁国?
闭关锁国这个写入教科书的概念我没记错的话,最早是从马克思的理论上衍生出来的。
马克思这么说
马克思还这么说
从马克思的著作就可以看出,闭关锁国的概念事实上核心内容是指满洲为了维护统治而采取的断绝人民接触外部世界,严重排外的政策。
满洲通过很多方式和手段,包括但不仅限于海禁,还有诸如乾隆一口通商,将对西方国家贸易的控制完全掌握在官方手中。传教士也仅成为为满洲皇家服务的工具,西学成为某位皇帝的私人收藏不允许国人学习和接触,进贡而来的先进武器包括各式燧发枪只成为皇帝私人收藏品用于打猎。再加上清朝盲目的自大,对外部世界从皇帝到官员缺乏了解而出现的固步自封。西方人著的《职方外纪》虽然被收入四库全书,却被纪晓岚这位乾隆朝的大学士评价为 “多奇异不可究诘,似不免多所夸饰。然天地之大,何所不有,录而存之,亦足以广异闻也。” 作为帝国的高级知识分子只有这种见识,可见整个朝廷的官员又是个什么水平。
思想文化上与世界完全断绝才是闭关锁国的最大危害。
很多研究者将对外贸易作为判断有没有锁国的标准,我认为这完全走偏了。
明朝的海禁当然也有问题,但是在造成的后果方面快马加鞭跑三十年也追不上清朝。
令滨海民悉徙内地五十里,以绝接济台湾之患。于是麾兵折界,期三日尽夷其地,空其人民。
朝命甫下,奉者过于严峻,勒期仅三日,远者未及知,近者知而未信。逾二日,逐骑即至,一时跄踉,富人尽弃其赀,贫人夫荷釜,妻襁儿,携斗米,挟束稿,望门依栖。起江浙,抵闽粤,数千里沃壤捐作蓬蒿,土著尽流移。
檄下民尽徙。稍后,军骑驰射,火箭焚其庐室,民皇皇鸟兽散,火累月不熄。而水军之战舰数千艘亦同时焚,曰:“无资寇用。”
初,黄梁都民奉迁时,民多恋土。都地山深谷邃,藏匿者众。平藩左翼总兵班际盛计诱之曰点阅,报大府即许复业。愚民信其然。际盛乃勒兵长连埔,按名令民自前营入,后营出。入即杀,无一人幸脱者。
令下即日,挈妻负子载道路,处其居室,放火焚烧,片石不留。民死过半,枕藉道涂。即一二能至内地者,俱无儋石之粮,饿殍已在目前。火焚二个月,惨不可言。
当播迁之后,大起民夫,以将官统之出界,毁屋撤墙,民有压死者。至是一望荒芜矣。又下砍树之令,致多年轮囷豫章、数千株成林果树、无数合抱松柏荡然以尽。三月间,令巡界兵割青,使寸草不留于地上。
先画一界,而以绳直之。其间有一宅而半弃者,有一室而中断者。浚以深沟,别为内外。稍逾跬步,死即随之。
昔者清野令下,迁边民于内地。民之载子女、辇家具入者如归于虚,其不能举者则委而弃之。于是,废丹青,毁神像,凡里社颂祷之神,春秋报赛之祀,皆撤而不举。甚者游食无赖之民刮碧折木瓦以裒衣食。鬼怨神恫,山愁谷怒。
着附海居民搬入离城二十里内居住,二十里外筑土墙为界,寸板不许下海,界外不许闲行,出界以违旨立杀。武兵不时巡界。间有越界,一遇巡兵,登时斩首。
每出界巡哨只带刀,逢人必杀。截界十余年,杀人以千计。
闽以边路为界,路下近海者为界外,路上近山者为界内。当日迁移时,凡路下之民居尽毁,而路上不毁。既迁之后,凡路上之民越出路下即为越禁。孰不知以路为界,民之住于路上而近路边者,檐溜之前即为界外。夫细民势不能不畜鸡豚,鸡豚势不能识界禁,一旦越出路下,人或从而追之,塘兵远了,即加以越界之罪。况道路不无歧口旁径之分,行旅之人未谙路径,跬步失足,防兵群系累之,以越界论,致于有司,即或得辨释放,而行橐衣资已罄掠矣。
东起大虎门,西迄防城,地方三千余里,以为大界。民有阑出咫尺者执而诛戮。而民之以误出墙外死者又不知几何万矣。自有粤东以来,生灵之祸莫惨于此。
界畛既截,虑出入者之无禁也,于是就沿边扼塞建寨四,墩十数,置兵守之。城外乡民按户征银,照丁往役。一寨之成,费至三四千金,一墩半之。拷掠鞭捶,死于奔命者不知凡几矣。
以予所睹,界外所弃,若县若卫所,城郭故址,断垣遗础,髑髅枯骨,隐现草间。粤俗乡村曰墟,惟存瓦砾;盐场曰漏,化为沮洳。水绝桥梁,深厉浅揭,行者病之。其山皆丛莽黑菁,豺虎伏焉。田多膏腴,沟塍久废,一望汗莱,良可惜也。
渔者靠采捕为生,前此禁网严密,有于界边拾一蛤一蟹者杀无赦。咫尺之地网阱恢张,渔者卖妻鬻子,究竟无处求食,自身难免,饿死者不知其几。
先是,人民被迁者以为不久即归,尚不忍舍离骨肉。至是飘零日久,养生无计。于是父子夫妻相弃,痛哭分携。斗粟一儿,百钱一女。豪民大贾致有不损锱铢、不烦粒米而得人全室以归者。其丁壮者去为兵,老弱者展转沟壑。或合家饮毒,或尽帑投河。有司视如蝼蚁,无安插之恩;亲戚视如泥沙,无周全之谊。于是八郡之民死者又以数十万计。
海滨迁民,初时带有银米及锱重,变卖尚可支持。日久囊空,既苦糊口无资,又苦栖身无处,流离困迫,谋生无策,丐食无门,卖身无所。展转待毙,惨不忍言。
据福建抚臣许世昌疏报,海上新迁之民,死亡者八千五百余人。未经册报者又不知凡几。
臣先在粤,民尚有资生,近因迁移渐死,十不存八九。
地迁矣,又在在设重兵以守其界内。立界之所筑墩台、树椿栅,每年每月又用人工土木修整,动用之资不费公家丝粟,皆出之民力。未迁之民日苦派办,流离之民各无栖址,死丧频闻,欲生民不困苦其可得乎?
大清干的事对标的不应该是明朝皇帝,而是冈村宁次,而且还是智力削弱版的冈村宁次。
首先要明白一点,禁海≠闭关锁国。
禁海不等于不进行对外贸易了,而是禁止私人贸易,进行官方主导的朝贡贸易。明朝在大部分时间里都在宁波、泉州和广州设立市舶司,满清在广州也有十三行。
闭关锁国是什么?是拒绝接受外来事物。明末的 “西学东渐” 浪潮已经表明了当时从皇帝到官僚再到读书人从内心并不抵触接受西方的科学技术,甚至还乐见其成。满清呢?康熙并非不知道西方科学技术思想文化,但他做了什么呢?他只是把这些东西当做驾驭臣子奴才的工具。
科技史上有一个著名的 250 年论,即 1607 年徐光启与利玛窦将《几何原本》的前 6 卷译出,到了 1857 年,后 9 卷才由李善兰与伟烈亚力译出。这中间的 250 年就是中国科技全面落后于西方的 250 年。
明朝防的是海盗,海盗没了就没事了。
我大清防的可是那数亿非旗人,你说说看谁该被喷?
批评清朝有没有闭关锁国,与明朝有没有闭关锁国无关。
张三做错了,不是李四也可以做错的理由。
所以明朝有没有闭关锁国,与批评清朝闭关锁国无关。
讲完这点后,再讲一讲所谓的闭关锁国,并不是造成中国落后的原因
中国落后的原因,或者说旧大陆所有非欧洲文明,落后于欧洲文明,关键在于没有大航海大殖民,缺少了一个快速获得原始积累,转移国内矛盾的机会。
有了这个机会,才让欧洲文明中的某些国家,进入了资本主义,从而最终发展出工业革命。
而中国没有这个机会,也不是明、清,或者更早的古人做错了什么,而是地理条件导致的,让新大陆远远落后于旧大陆,又让南欧、西欧、北非更有机会发现那个远远落后于旧大陆的新大陆。
让他们有了快速获得原始积累,转移国内矛盾的可能性。
马恩他们谈论过满清的封闭腐朽,指出西方列强正在用暴力强行打开中国的大门,正如封闭棺材里的木乃伊,在接触到新鲜空气很快就要解体
请搞清楚一点,马恩他们谈的本质不是欧洲文明对中国文明,而是先进的资本主义对落后的封建社会
这个过程不只是在中国发生了,在非欧洲的旧大陆其他文明也发生了,无论那个国家是波斯、印度、奥斯曼。
而且这个过程不是只在非欧洲文明发生,在更早些的时候,在欧洲文明自身也发生了,火枪、大炮也打穿了欧洲骑士们的盔甲、城堡。
所以在表现形势上,是先进的欧洲文明对落后的非欧洲文明,实质上是先进的资本主义对落后的封建社会、奴隶社会。
指责清朝搞什么闭关锁国,把清朝拿出来大批特批,说得好像换个王朝,比如说换成明朝,或者说换个国家,比如说换成日本,他们就能有多先进一样。
完全无视客观的地理条件,以及历史的偶然性等各种原因。
把责任简单怪罪到人种、文明或者某些统治集团,或者某个统治者的头上。
当然统治集团、统治者应该承担他们相应的责任,但是他们也是受到大势的影响。
个人的努力当然重要,但是无视地理等巨大的客观条件,要他们背主责,那实在是说不过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南欧、北非发现美洲,地理因素是一个概率比较大的事件。
其实伊斯兰文明也是有机会的,摩尔帝国在地理上就有同样机会。但是那时候中华文明的指南针技术还没有传播到西方。所以远洋航行的一个重要技术缺失。方解石毕竟不如指南针那么直观、容易操作,而且伊斯兰文明也没能从维京人那里学到这方面的技术。
中国明明更早指南针技术,结果没更早发现新大陆,也是因为地理因素,导致发现新大陆的概率不如欧洲。
欧洲和中国、日本,与新大陆之间都只是隔着大洋,按理说欧洲能发现,中国、日本没理由不能发现,当然太平洋比大西洋更宽。中东地区、印度离新大陆更远,所以把他们排除在外。
乍一看似乎是如此,实际上并不是
地理因素,让西欧大航海、大殖民,发现新大陆的成功概率较大。
人类是动物的一支,越早期的人类,受到自然界影响越大。
那么为什么是西欧首先发现美洲,而不是中国
这就是自然条件造成的概率问题,由于西欧的地理条件,导致了西欧发现美洲的概率,要大于世界上其他地区。
一、中国没有地中海,在航海技术上不如环绕地中海的地区。 地中海相比大洋,航行条件更安全,适合航海技术逐步升级。中国出门就是大洋,航海技术升级需要大步子,这步子一大,不就容易闪到腰吗?中国航海是下南洋较多,沿着海岸线航行即可,所以也不需要太难的航海技术升级。
二、欧洲大陆被几条山脉、大河切割开来,相对来说容易割据。加上地中海、大河上的海盗劫掠,东面大平原的游牧民族劫掠,使得统一的大国不容易形成。这也给了欧洲诸国带来了长期的战争威胁,也必须持续发展军事技术。互相吃不下对方,也有了对外扩张,寻找新土地、新财富的动力。
三、远洋航海早期靠风力、洋流。欧洲向西航行的船只,借助东北信风、加那利洋流、北赤道暖流,到达中、南美洲的机会比较大。
回航的时候,西风、墨西哥湾暖流、北大西洋漂流,也能比较容易的将他们送回去。
这两点让欧洲航海家发现美洲,并成功返航的机会变大。
在历史上欧洲其他航海家,探索新土地多次失败之后,比如说葡萄牙,在哥伦布之前,也派出过航海家向西方探索新土地,但是他们照搬了发现加那利群岛、马德拉群岛、亚述尔群岛,向西北延伸的老经验,选择向西北航行与风力、洋流对抗,导致了失败。最终哥伦布误打误撞出发向西南,回家向东北,交上了好运。
中国的话,风向是往印尼、印度吹,只能向那边航行。就算向东北航行到日本后,绕过日本,借着西风带向东航行,结果是越来越向东北走,结果就是越来越冷,哪怕好运没冻死,让中国找到美洲,那也是北美洲,而且登陆后,碰上就是高耸的洛矶山脉。
北美洲本来就不如中、南美洲富饶。结果还碰上这么大的山脉,殖民的可能性更是小了很多
根据现在的考证,更早发现新大陆的欧洲人是维京人,他们就是到了苦寒的北美大陆,结果最终放弃殖民意愿。北欧维京人的航海技术达到了,结果自然条件限制,使得他们没有能像西欧那样殖民。这也从另一个角度证明了,如果中国发现北美洲,殖民可能性不大。
————————————
为了防误解,我补充一下,我说的是地理因素导致欧洲发现新大陆的概率最大,不是说必定是欧洲发现新大陆,那就成了机械唯物主义的宿命论了。
如果没有旧大陆其他地区传播过去技术,比如说中国的指南针,阿拉伯人三角帆技术,那么欧洲想发现新大陆难度要高上许多。还有中国的火药技术,让欧洲人在新大陆军事征服上占据了相当大的优势。
中国、日本发现中、南美洲,也不是不可能的事,从日本出发,是有一定机会借着北太平洋洋流、加利福尼亚洋流,到达中、南美洲,不过风向十有八九会把船吹到苦寒的北美。
是喷清朝闭关锁国
而不是
喷清朝闭关锁国却不喷明朝闭关锁国
海禁是海禁,闭关锁国是闭关锁国。如果海禁真的那么十恶不赦,那么茫茫多的不平等条约都要求开放通商口岸,是列强在做慈善吗?
海禁之所以一度会和闭关锁国划等号,是因为在那个年代不管是舆论风向还是政治正确都认为市场经济是万能灵药。实际上在改开之前,新中国实行了事实上的海禁,有效切断了清末以来无数不平等条约构建的对中国市场的倾销格局,保护了本土工业的萌芽。当列强想要对你倾销的时候,你想搞海禁都需要实力,否则就会像清朝一样被大炮轰开。
教科书说的很清楚了: 一口通商时代中国还是白银黑洞,而开放通商口岸以后,由于中国缺乏足够的生产力与列强进行对等贸易,就逐渐沦为了经济上被吸血的殖民地。
无论是基于防寇还是反倾销的考虑,海禁都不能说错。错的是思想上的封闭,是明知列强开始在东南亚插旗,还对世界的变化视而不见,妄图掩耳盗铃。不说日本一边海禁一边搞兰学,明末一边海禁一边西学东渐,在整个明朝,《水浒》这种反书只有崇祯年被农民军打的奄奄一息的时候享受过禁书的待遇,而到了清朝连《纪效新书》都能被恶意删改的乱七八糟,比直接禁还恶劣。清风不识字,何故乱翻书。历史是劳动人民的智慧创造的,可是鞑子们并不尊重劳动人民的智慧,他们只在乎如何把劳动人民变成生育机器和黄色牲口,为人均粮食占有率低于饥饿红线的 “盛世滋丁” 添砖加瓦,创造精神爱新觉罗们眼中所谓的人口红利一一我寻思着同时期印度地区 (含巴基斯坦、孟加拉) 人口只有中国的 2/3,现在不也反超了吗(三国相加近 20 亿)。给他们整得好像大清不乱生搞得清末国人平均身高创历史新低(考古发掘数据),后来人就生不出来一样。
明清海禁执行方式的不同也很好的体现出统治者思想的差异。明朝的海禁是限量,这个是真的为了防止海商聚集成盗,实际操作中也很容易做到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而清朝的海禁是在限制民船规模和技术的同时,还限时,只要出国超过三年不归就视为叛国,相比起明代漏成筛子的海禁,这种政策在执行的时候需要穷究户口本,在管控上确实比明朝强很多。可是众所周知,古代政府喜欢讲无为而治,因为对于古代政府来说,严格的制度和复杂的执行过程都是让腐败蔓延的温床。所以清朝禁海的结果是 “身家稍裕者,总不敢归,即归矣,吏役乡保,吓骗需索,其家立破”。由于清朝一刀切的把所有东南亚华人视为 “明朝余孽”、“汉奸”,海禁虽然≠闭关锁国,但是清朝的海禁却与“闭关锁国” 息息相关。实际上清朝对领土的封闭思想不仅仅是体现在对东南亚的隔绝,还体现在对东北、内蒙等适合耕作的土地的封禁,而收复新疆其实又是为了满蒙同盟的稳固一一老是看到清粉吹嘘什么清朝收复西域是复汉唐雄风,可汉唐扩张是为了开拓本民族的生存空间,而清朝的扩张是为了打造一张对汉民族的包围网,这性质能一概而论吗?合着有些人看待历史就是地图填色游戏呗。
清朝的闭关锁国,不仅隔绝了大海,还在陆地上锁死了汉人的生存空间。无数农民为了活下去不得不在清政府的主持下大规模的毁林造田。如秦岭,作为汉人的命根林在清朝遭遇了严重的生态灾难。
“盛世” 透支了森林资源。围垦森林、湿地,使秦岭森林面积大幅度减少,物种大量灭绝,水土流失严重,也为人类带来了灾难。
晚清光绪年间,秦岭大量森林消失,药材资源锐减(“老林久辟,厚朴、黄连之野生者绝少”)。之前在森林中繁衍的老虎也难以藏身,“不过偶一见之矣”。在破坏森林之前,秦岭却曾 “地广人稀,山深林密”(清光绪《镇安县乡土志》)
资料显示,从西汉到民国,汉中发生的水灾由 100 年 1 次,变成了 3.9 年 1 次,森林植被破坏与洪涝灾害的关系一目了然。
同样是民族熔炉,奥斯曼是用暴政直接杀人,而清朝是用思想慢慢放血,是在如火如荼的殖民大潮中,把占据了当时全世界三分之一人口的汉民族锁死在汉地十八省,为昂撒民族统治世界的征途剪除了最大的潜在阻碍。
不要低估汉人对大海的向往。
许多人只知道郑成功擅长用兵以及收复台湾的事迹,却不知道他同时也是东南亚华人的保护神。
郑成功麾下有金木水火土 “山五路”,仁义礼智信 “海五路”,合计十大商行,活动在从浙江直到北京的整个东部沿海,负责国内贸易,通过地下的商业网络,为郑氏带来巨大的收入,并负责采购各种装备补给物资。直到 1656 年黄梧叛变,十大商行才遭受重大打击。
海外商贸上,郑氏不但拥有庞大的船队,由于当时前明政府已经覆灭,海关不再运转,郑成功遂规定,郑氏集团之外的船只,都要向郑氏集团缴纳一定的抽税。
然而商人的本性是趋利避害,如南宋重视海贸,但因为海商纷纷逃税,海贸岁入不过二百万贯,后来元朝海贸更加发达,仍然不得不靠印钞票度日。郑成功又是如何成功地将这些抽税收上来的呢?
除了依靠郑氏集团强大的海上武力之外,郑成功真正的秘密武力,在于以德服人。
这绝非一句空话,因为郑成功会保护华人免于遭受西方殖民者的迫害,这干系到海商们的财产和生命。
在明朝后期,西班牙人曾两次在马尼拉屠杀华人,掠夺其财产。当时已经日暮西山的明政府无可奈何,只能强烈谴责了事——值得一提的是,有些说法说大明毫不在乎这些华人甚至表示杀得好,那是和大清的态度搞混了,万历皇帝确然还是严厉谴责了西班牙人的。
而 1740 年,乾隆皇帝对荷兰殖民者在爪哇、巴达维亚(今雅加达)屠杀近万名华侨的 “红溪惨案” 表态,则是 “天朝弃民,不惜背祖宗庐墓,出洋谋利,朝廷概不闻问”。
但是 1653 年,郑成功得到向己方缴税的中国商船被荷兰商船抢劫的消息后,马上写信怒斥荷兰巴达维亚总部,以贸易制裁作为威胁,迫使荷兰人全价赔偿损失。
在当时,只要向郑成功缴税购买牌票,就能得到郑氏集团的保护,生命和财产都有保障。这在全不讲理的西方殖民者介入南洋商贸,南洋变得凶险万分之时,无疑是使得商人们趋之若鹜的。
而西班牙人在菲律宾马尼拉一而再再而三的迫害、虐杀华人,更使郑成功义愤填膺,在 1654 年发下禁令,宣布凡郑氏控制下的商船均不得载货前往马尼拉贸易,违反法令者没收财产甚至处以死刑。经过数年的贸易战,西班牙人终于屈服,从此对华人的迫害大有收敛。
可以说,明郑时代是整个殖民时代中南洋华人惟一能得到来自本土的武力保护的光明时期。从这些事情上看,郑成功 “民族英雄” 的称号实在不是吹出来的。不仅仅是收复台湾,从保护海外华人利益就能看出他的英雄本色,也体现出中国人与时俱进的海权意识,那些口口声声中国人都是小农思想需要被白皮输入现代思想的河殇余孽可以休矣!
附:
郑成功致菲律宾总督书
大明总统使国姓爷寄马尼拉总督曼利克 · 特 · 喇喇之宣谕:承天命而立之君,万邦咸宜效顺朝贡,此古今不易之理也。可恶荷夷不知天则,竟敢虐我百姓,劫夺商船,形同盗贼,本当早勒水师讨伐。然仰体天朝柔远之仁,故屡寄谕示以期彼悔罪过,而彼等愚顽成性,执迷不悟,邀予震怒,遂于辛丑四月率师亲讨,**兵抵台湾捕杀不计其数,荷夷奔逃无路脱衣乞降,顷刻之间,城池库藏尽归我有,**倘彼等早知负罪屈服,岂有如此之祸哉。
**你小国与荷夷无别,凌迫我商船,开争乱之基。**予今平定台湾,拥精兵数十万,战舰数千艘, 原拟率师亲伐。况自台至你国, 水路近捷, 朝发暮至;惟念你等近来稍有悔意,遣使前来乞商贸易条款,是则较之荷夷已不可等视,决意姑赦尔等之罪,暂留师台湾,先遣神甫奉致宣谕。倘尔及早醒悟,每年俯首来朝纳贡,则交由神甫履命,予当示恩于尔,赦你旧罚,保你王位威严,并命我商民至你邦贸易;**倘或你仍一味狡诈,则我舰立至,凡你城池库藏与金宝立焚无遗,彼时悔莫及矣。**荷夷可为前车之鉴,而此时神甫亦无庸返台,福祸利害惟择其一,幸望慎思速决,毋迟延而后悔,此谕。永历十六年三月七日。国姓爷。
明朝禁海令禁的是做生意。但是并没有禁文化交流。
明朝的士大夫,对于西方先进文化的态度是很开明的。
很多明朝的士大夫,非常热衷于接受西方传教士带来的天文,数学,物理和化学知识。翻译了几何原本等数学著作。
甚至把这些先进文化运用到军事上,聘请葡萄牙教官,打造先进的炮兵部队。
反观清朝的海禁,禁止的可不仅仅是海外贸易。他们同时还在思想上排斥西方先进文化。
清代的人在文化上固步自封妄自尊大,乾隆皇帝拒绝英国女王通商的回信上说天朝无所不有。
他们拒绝接受一切西方的先进文化。即便是有充分了解西方先进文化的人,比如康熙,也是为了统治的稳固,不愿这些先进文化在中国传播。
甚至到了晚清,被列强暴打了,还是坚持认为天朝的制度和文化是最先进的,只是火器不如洋人。
[
明朝绝对很有趣 9787201112787
京东
¥19.50
去购买
[
清朝十二帝疑案正解
京东
¥24.10
去购买
说一点自己人生失败的经历,以小见大吧。我特别爱看闲书。在 1999 年的时候,我家门口市场一共有 4 家租书摊。在往远走到学校,一路上书摊,小书店无数,共有 10 几家。在我 2005 年的时候,由于小时候对书店的美好记忆,毅然决然的拿钱买了一个小书店。而那时,中国互联网经济已经非常发达。第一轮网络泡沫甚至已经破灭。网吧包宿成为大学生的常态,虽然不敢说每一个城市家庭都有一台电脑,但是每一个学校门口都有几个网吧却是真的…… 现在反过来想。网络小说这一事物并没有消失,人们爱看闲书的毛病也没有改掉。但是规则变了。人们都在手机上,电脑上看小说了。
返回来说正题,明朝闭关锁国没有问题,那时候无论经济实力,还是所谓的内循环都足以让大明朝屹立在世界王国之巅,既然那么牛逼,为什么要改变呢?就和 1999 年时候租书摊一样,如果这个时候做租书摊的生意,那又有什么不对的吗?
但是到了清朝,那就完全不一样了。随便说一个年份,1789 年。法国大革命攻克巴士底狱,宣布废除封建制度。美利坚合众国打赢了南北战争,制定完美国宪法。华盛顿当选为总统。而这时候的中国,还在筹划来年乾隆 80 岁的寿宴如何去办得轰轰烈烈。。。这和我 05 年买书店,49 年入国军有什么区别? ……. 周围群狼崛起的时候,仍蒙着眼睛自娱自乐。难道作为可以左右中华命运的家天下,作为领导责任制的爱新觉罗家族,以此走向衰落,继而走出了近 300 年的民族屈辱史。到了末期时为了改变这种现状,甚至要把中华文字改成字母,就是为了摆脱民族困境,这难道不应该喷一下么?
提出這樣的問題,真的略顯無知、歷史文盲啊。明朝是海禁,不是閉關鎖國,明朝海禁主要原因防止沿海倭乱和海盜滋事,并沒有徹底禁止海岸貿易和通商。明中後期的沿海仍然有和外國人存在貿易來往,明朝人与这些人打交道做生意,渐渐的某些外国人就存有异心,妄图得到更多金钱或者土地,所以才會有日本倭寇沿海扰乱,葡萄牙企图占有澳門,荷兰和西班牙侵占澎湖列岛、觊觎台湾等事情。
而清朝那是真正的閉關鎖國啊,不仅首崇滿洲、提防漢人,存在滿漢大防,不希望漢人接觸西方世界,好好做順民,這樣滿清就可以好好奴役漢人了,把漢人尚武勇敢、勇于開拓、敢于冒险的精神給打断了,加上清朝大量的文字狱的毒害,这玩意儿簡直罄竹難書啊,对漢人的思想禁錮厲害極了。那時的漢人猶如被奴役的精靈失去了自身靈魂一樣,只知道摇头晃脑读死书,毫无灵性,譬如清朝书籍《儒林外史》里讲述了挺多例子的,清朝官场黑暗,读书人的死气沉沉。参考范进中举的故事,他也是深受清朝思想奴役读死书的人。甚至到了清末仍然如此,參考鲁迅作品孔乙己,他在 “四书”“五经” 中耗尽了年华,沦落到求乞还不肯脱下象征读书人身份的长杉。这就是清朝思想禁锢和思想奴役的可怕性,这才是真正的闭关锁国,这里体现得更多的是思想和精神上的“闭关锁国”。
至于贸易通商,清朝更是闭闭闭,乾隆時期就自詡天朝上國、无奇不有,拒絕英國使者通商的請求,失去了接觸西方先進文明的机遇,也失去了有可能成為工業大國成為列強的機會。唯一幸存的广州十三行,也是无奈之举啊,因为沿海对外贸易确实频繁,就单留这一口岸通商贸易了。1757 年,乾隆皇帝宣布撤消原设的沿海各关,仅留广东的粤海关一口对外通商。作为粤海关属下的中外交易场所,广州十三行成为清帝国惟一合法的外贸特区,中国与世界的贸易全部聚集于此,直至鸦片战争为止,这个洋货行独揽中国外贸长达 85 年。清朝只留广州一个通商口岸,其他口岸想开?没门啊,就是拒绝给你汉人接触外边世界的机会,否则影响人家满洲太君奴役汉人,怕汉人造反生乱啊。蜻廷如此闭关锁国,后来也尝到了恶果,被鸦片战争的炮火打开了国门,签订了一堆的不平等条约,沿海口岸也被迫一个个打开了。清朝的闭关锁国让广大的中國人受罪,让辉煌了几千年的中国逐渐变得落后,實在可惡至極、罄竹難書!!!
对明朝认知不全暂不评论,这里单说清中叶。
我认为我们应该先弄明白,清朝的闭关锁国到底是什么。这个都不明白,后面的事就无从谈起,而这件事好像很多人都不明白。
很多人都是从字面上理解闭关锁国,认为闭关锁国 = 不与外国交往,实际上要是这样理解就错了,所谓闭关锁国,其实只能说是一种低频率对外联系模式,而非连商贸都不搞了。
清朝也没有一口通商,或者说,清朝那个叫 “对西洋各国的一口通商”。
大体而言,清代对俄罗斯贸易口在恰克图,对日本贸易口在浙江乍浦,对琉球在福建,对朝鲜直接走陆路,对欧美则在广州。
而其中最大的限制在于:除广州、厦门和澳门外,西洋人来中国不能与中国人直接来往,在广州,西洋人进行贸易要通过十三行,而澳门算是一个中转站,西洋人可以居住于澳门或广州城外。
(这里补充一下厦门,从鸦片战争前的东南四升海关一书中可以看出,厦门在 “一口通商令” 之后曾经申请对外通商,而且被同意了,乾嘉之际西班牙也曾五次前来厦门贸易,不过后来西班牙也衰落了,可能就没人来厦门了。)
此外内地有一些天主教机构,允许西洋人居住,但只能自己信教,不能传教。
其中的原因乾隆在拒绝马戛尔尼那几封诏书里也提起过,他认为西洋人一旦与中国人交往就会传教,而天主教与儒家传统在清前期发生过激烈冲突。
明清天主教发展情况也不一样,明代还有愿意包容儒家的利玛窦,但其实利玛窦之后,教会对儒家思想的包容就越来越低,康熙末年冲突全面爆发。
至于乾隆个人的想法,以后有空再贴当年给马戛尔尼的诏书原文,目前这个问题之下,太多内容都是脱离具体文本的主观猜想,反倒是当年的原文本没几个人重视,太遗憾了。
明朝哪来的闭关锁国,说的是禁海吧?禁海就是闭关锁国那?真是搞笑。禁海是为了什么,明朝嘉靖时期倭乱频起,禁海是正确的选择,这样可以减少倭寇对内地的破坏,以及防止商人勾结倭寇,等到嘉靖一朝清平了倭寇之乱,隆庆也得以开放海禁,事实是明朝确实要比清朝开放多了,能够接受外来新鲜事物,不像满清,高傲自大,闭关锁国,然后列强让满清被迫开放,自然就拉不下脸了,就把锅甩给了明朝,满清其实才是真正的闭关锁国,为什么呢?宁赠友邦,不予家奴,防汉防民,毕竟满清的统治者是少数者,怕汉民壮大,威胁满清的统治地位。
帮你把逻辑理顺:
清粉认为闭关锁国是明朝开始的;明粉认为闭关锁国在清朝才导致了国家落后的恶果。
首先古人并不傻,都知道开关对国家发展是有助力的。明朝闭关说是为了保护沿海居民,因为倭寇,清朝闭关锁国前期是为了对付台湾明郑势力,后期则是考虑到出海经商者,所归不过十之一二,为保护老百姓才强行禁海,只保留少数关口。
但这些都是统治者说的,深层次原因,有两个,一个是国内,另一个是国外。
国外比较好理解,下文会提到,中国海商在国外,是会遭到当地殖民者屠杀的。
国内的问题,这里有一个关键词:重农抑商。
我以前曾经回答过相关问题,中国古代统治者,从明朝开始,其实是不喜欢商人的,因为商人给国家造成的负面影响,是非常大的。
中国古代为什么要抑商,他们不知道把土地分给三分之一的人,其他人从事工商业这样对国家好处更大吗?
虽说一汉一满,但明清很多方针基本上大同小异,1.0 和 2.0 的区别而已,重农抑商就是其中之一,所以,明清统治者对商业的出发点,就是三个字:不支持。
不支持到什么地步呢?讲两个真实的故事,一个发生在明朝中期,一个发生在清朝雍正年间。
明朝:
这篇匿名回答是我写的,万历一封《谕吕宋檄》,直接就默许了西班牙殖民者对百姓的压迫乃至屠杀。
清朝:
很多人都说清朝闭关锁国是康熙造成的,其实只对了一半,康熙为了对付明郑确实搞禁海,确实酿成了无可估量的损失,但收复台湾后,康熙就颁布了《展海令》,虽然仍然有时间或者数量的限制,但整体是逐渐开放的状态,也为中国带来了白银。限制当时中国海商贸易的,其实是日本地区的《贞享令》。
可惜的是,清朝在海商上有这个眼光,但是除了重农抑商外,有一个问题是客观存在的:清朝统治者不是汉人。
从康熙开始,对侨民一直密切关注,所以在康熙五十六年,清廷九卿在商议禁止南洋贸易一案时曾经议定:凡出洋久留者,该督行文外国,将留下之人令其解回立斩。
但这项措施没能得到真正意义上的贯彻执行,更没有收到什么效果。于是清廷的大臣们围绕这个问题展开了讨论,提出了各种处置方案。最后,康熙权衡利弊,决定对华侨实行 “大赦”。下令以康熙五十六年为分界线,入洋贸易人民,三年之内,准其回籍,其五十六年以后私去者,不得徇纵入口。为了将法令通知海外,清政府著令洋行通事,将内地禁例告识彝商,令洋商带信外国,宣示汉人,如有贸易彝船,令搭载回籍。
清政府还采取了限令华侨归籍的措施。康熙五十六年,清政府禁止商船往南洋贸易,限令华侨回籍。禁止商民到南洋吕宋、噶喇叭进行贸易活动。这一举措是为了防止内地百姓搭船到所谓的海贼之薮,即华侨聚集的南洋吕宋、噶喇叭一带;而定期限令华侨回籍,则是为了将转徙异邦的中国人重新置于清政府的统治之下,以免在海外滋事。
如果说康熙时期只是希望华侨回家归籍方便管理,不要在外逗留,只是限制而已,到了雍正乾隆时期,情况就大不一样了。因为他们直接就摈弃了海商。
雍正下谕:**此等贸易外洋者多系不安本分之人。若听其任意去来…… 轻去其乡而飘流外国者愈众矣。嗣后应定限期,若逾期不归是其人甘心流移他方,无可悯惜,朕意不许令其复回内地、其从前逗留外洋之人不准回籍。**乾隆也声称:天朝弃民,不惜背祖宗庐墓,出洋谋利,朝廷概不闻问。
而这些声明下的代表性事件,就是 “红溪惨案”:乾隆五年,荷兰殖民者在巴达维亚杀了近万名无辜的华侨,以致鲜血染红了河水,史称 “红溪惨案”。处于国力鼎盛的乾隆清政府对此事居然没有做出任何反应,既不行文谴责,更别说出师问罪。反倒认为这些华侨是内地违旨不听招回,甘心久住之辈,在天朝本应正法之人,其在外洋生事被害,孽由自取。完完全全就是《谕吕宋檄》的 2.0 版。
这种情况一直到《北京条约》的签订,因为有准许中国人与英国人立约,赴英法属地或 “外洋别地” 作工的内容,清朝才算真正的 “解除海禁”。
现在明白了吧,闭关锁国不是问题,口岸不多也不是问题,你口岸不多多跑船就是了,真正要命的,是商人出去经商,碰到海盗,没人管,被殖民者屠杀,你不问,被砍的家破人亡,你还要声明抛弃我。
明清越是这样放任,殖民者就越是放肆,一来二去,中国商人谁还敢出海?
比起真正愚昧无知的,清朝这种故意装睡的更招人恨啊!
知道为啥乾隆不待见英国使者吗?因为法国大革命爆发的消息传到了中国,乾隆对这种革命具有极大的警惕性。你让他学西方,那不就是革他自己的命吗?
1765 年,法国国王路易十五派遣两位特使高类思、杨德旺出访中国,觐见了乾隆皇帝。这两个特使都是在法国居住数十年以上的华裔。法国王室以此表示愿意同中国进一步加深官方往来。后来乾隆皇帝也打算派遣使团访问法国,由钱德明担任特使。钱德明在书信中写道:“乾隆皇帝有遣使臣至法见路易十六世之计划,德明将随使行。法国王室似甚期待使臣之来。” 但是使团未能成行,因为这时候,法国王室的脑袋掉了。
对于法国的这场惊天巨变,乾隆朝廷是什么态度呢?就在法王路易十六掉脑袋的 1793 年,另一个欧洲强国英国的马戛尔尼使团访华。我们从使团成员斯丹东的记录中可以窥见一斑:“近两三年的法国内乱消息在北京已有风闻, 那里所鼓吹的种种破坏秩序颠覆政府的主张迫使北京政府加以防范。为了避免这些东西传入中国, 北京王朝虽然还没有下令驱逐住在广州的外国人, 已经对在华外国人的行动注意监视。外国的工匠和天文学者们在北京仍然受到欢迎, 但他们同欧洲的通讯则受到严格的检査。事实上这些外国传教士们依靠外国教会汇寄一些款项来维持生活, 现在法国的平民统治者断绝了这笔款项来源, 这些传教士们比任何人都更厌恶法国革命。虽然如此, 他们还是受到小心而多疑的中国政府的提防。”
到达中国之后, 英国使团更是直接感觉到了中国对于大革命的顾虑:“自从英国人航海到中国海岸之后, 种种误会和种种造谣污蔑使中国人对英国一直抱有成见。这些成见需要英国政府在中国设立常驻代表来逐渐消除。除此而外, 现在又加上英国人帮助尼泊尔进攻西藏的误会。使节团进入中国境内以后, 虽然受到了隆重的招待, 但中国方面, 尤其是鞑靼族的大官, 处处流露岀怀疑和猜忌。这些鞑靼人好像误解英国人到中国来的最终目的在于企图分享他们统治中国的一杯羹。还有一点, 最近法国的种种理论, 没有比中国政府对此更深恶痛绝的。使节团来自西方, 中国不愿同地球的这一部分接近。英国与法国为邻, 这一事实损害了它和远方中国的关系。”
很明显地,清政府已经得知了法国大革命的消息,他们将法国革命视为洪水猛兽。虽然当时中国的商品经济发展不如法国,没有一个庞大的 “第三阶层” 中坚——商人和资本家,法国革命在缺乏社会基础的中国,无法掀起巨浪。但是乾隆皇帝作为一个封建帝王,本能地将革命视为犯上作乱、弑君杀父大逆不道的行为,要对其进行严加的防范,否则大清就将国无宁日。
对于马戛尔尼未能完成通商建交等使命, 钱德明提供了一个英国人此前没想到的理由:“如果英国人能早些到达, 在中国政府接到欧洲巨变的麻烦消息之前到达, 使团所遇到的麻烦就会少得多。而在中国人看来, 欧洲人都是无差别的狂人。” 所谓的 “欧洲巨变”, 就是法国革命。钱德明认为, 法国革命令中国政府 “害怕”, 因此变得更加 “敌视任何改革”。
明朝的时候,西方没比我们先进多少,我们尚且跟人家学弗朗机
所谓海禁,防的主要还是倭寇,大规模入侵的日本人,在闽浙烧杀屠城、奸淫掳掠
以及和他们沆瀣一气的像王直徐海这样的 “自己人”
哦,平倭寇的弗朗机还就是跟洋人学来的
清朝的时候,西方已经大规模领先中国,然而十全老人的态度是 “蛮夷之地”
十几年后在蛮夷之地种地的英国农民,驾驶着坚船利炮打了进来
你猜当年十全老人到底是傻,还是藏着掖着?这个时候海禁的目的又是什么?
后来被辱骂的刽子手、千人屠,指的又是谁?他们配跟戚继光比吗?
十块钱三把?配吗?配几把?
闭关张张嘴,开关跑断腿
强烈建议将 1567 年作为中国近代史的开端,而不是 1840 年
其实我觉得,近代落后这事不怨明朝,也不怨清朝。当时的人不可能想的到海洋会变成新的贸易路线。
东西方原本的贸易路线是丝绸之路。丝绸之路位于欧亚大草原,很多在欧亚大草原上生活的游牧民族自然成了丝绸之路的中间商。历史上的波斯帝国、蒙古帝国、奥斯曼土耳其都是借丝绸之路的贸易发展起来的。清朝也算是这些游牧帝国中的一个,虽然满洲人不是游牧民族,但是清朝入主中原军事上靠的是满蒙联盟。
西班牙和葡萄牙之所以要开辟新航路,是因为丝绸之路的贸易在地中海一段被奥斯曼土耳其和威尼斯、热那亚垄断。西班牙和葡萄牙想要通过开辟新航路弯道超车。而且最初还伴随着一些误打误撞,比方说,哥伦布因为算错了地球周长把美洲当成了印度。
明清两代的闭关锁国其实都是出于国家安全考虑。明朝要防倭寇,清朝要跟郑家作战。其实倭寇跟郑家有一点类似,倭寇的头目是中国人,比方说汪直,日本武士只是雇来打工的。郑家最初也雇了日本武士,郑芝龙的基地就在日本长崎,郑成功的母亲是日本人。清朝康熙年间为了收复台湾跟郑家作战将江浙闽三省的沿海居民内迁三十里,是为了断绝郑家的经济来源。因为当时的主要市场是大陆市场,海洋市场只是大陆市场的一个延伸。海洋市场在脱离了大陆市场之后很难继续生存。也是因为这个原因郑成功的后人最终败给了清朝。
清朝不是拒绝国际贸易,清朝的国际贸易基本上还是以陆地贸易为主。通过蒙古恰克图与俄罗斯贸易。如果你看过电视剧《乔家大院》的话,可能会有印象。那部剧里有一段就是山西晋商乔致庸从江南买了茶叶、生丝运到蒙古恰克图卖给俄罗斯商人。
问题在于,大航海之后,海洋贸易逐步取代了大陆贸易。而且由于全球化,最大的市场变成了唯一的市场。丝绸之路繁荣时期无比富裕西域、中东地区,现在除了少数有石油的以外,都变得非常贫穷。清朝末年落后的原因跟这些中东国家类似。没有预见到海洋贸易会取代陆地贸易。中国 1978 年改革开放之后和这个唯一的全球市场完成了对接,经济开始起飞。
不过,这个故事还有后话。谁也不能确定,位于亚欧大陆腹地的丝绸之路是否会从此消沉。毕竟,这个地方军事上易守难攻,而且有丰富的矿产。而且随着铁路、公路网的建设这个地区也有再度复兴的可能。所以中国现在才要搞一带一路政策。
明朝的闭关锁国仅仅是不许海边人民远洋出海,不许外国人跟中国人有海上经济往来,但是在文化技术方面,明朝从来都是不拒绝的,这种情况一直延续到了康熙年间。
明朝时期,传教士给中国带来了欧洲先进的数学、天文学(哥白尼以前的),以及火炮、火枪、灭火器等先进技术。到了清朝初年,仍然是如此。
后来到了康熙年间,由于宗教矛盾,康熙下令禁止天主教传播,并完全停止了一切西方文化技术传入,导致中国跟欧洲的差距迅速拉大。之后,中国越来越自大,不知道西方翻天覆地的巨变。
康熙下令禁止天主教传播以及西方文化传入之前,中国对西方的火器引进比较积极,之后,中国对西方的一切文化技术不顾一屑,比如乾隆时期,马嘎尔尼给福康安展示新式火器,福康安看都不看。
从康熙禁止西方宗教及文化传入开始,到鸦片战争,整个中国完全阻断了西方文化技术传入,而同时期的日本则不然,在禁止天主教传入的同时,没有禁止科学技术的传入,这是近代中日两国同时受到西方列强冲击以后,两者向西方学习的态度迥然不同的重要原因之一,日本某些西方思想启蒙,早就以前就开始了,比如早在明治维新 100 年前,日本医学已经从中国传统医学向西医转变了,日本由于一直没有断绝西方文化技术传入,所以学习西方文化的步伐始终赶在中国之前(当然,这方面也不能说是全部原因)。
………………..
以上是我凭记忆的粗略知识写的,没有查证。
中国历史… 包括日本、朝韩历史从未有叫 “闭关锁国” 的国策,有的只是「禁海令」以及衍生的各种 “贸易保护” 条款,而这种 “贸易壁垒” 的构建到带清亡朝时达到顶峰,原因很简单!由于通往欧洲的海上丝路开辟以及航海技术的提升,中西方贸易量(相对明朝)大大大的增加了。好吧,扯远了~
所以为什么大家用「闭关锁国」喷带清?因为这个词就是洋人赐给我们东亚诸酋的 “真 · 旧世代列强的认证”…… 甚至可以说就是为晚清量身定做的!
“大清国的老乡们,我们不是搞侵略,不是殖民…… 我们是来解放你们封闭的思想和灵魂的。” 你看,是不是瞬间就洗白白了~
之后又由于世界话语体系依旧掌握在洋人的手里,我们与 “国际接轨” 的同时也就顺势加入了西方的这一套历史叙事中。
即:
满清=闭关锁国
“柏林是我美丽煎攻克,奥斯维辛是我扬基人解放”…… 我们的敌人唯独在扭曲现实这一层面依旧如此强大。
你看美国人喷美国对中国的技术封锁了吗?
明朝的禁海是经济策略,避免国内市场失衡。隆庆开边后也取消了。
满清的禁海是一整套的体系,从把沿海地区变成无人区,强拆民房强迁人口的强力手段,到把所有海外思想文化视为奇淫技巧甚至洪水猛兽。
一句话,明朝的禁海是经济问题,满清的禁海是思想禁锢,对中国的影响和破坏力,根本不能同日而语。
我想提醒大家伙儿一下:
这个长处,某种程度上可以理解成很多东西,比如:
还可以体现在很多地方。
但,核心永远在于一点:
需要获得和分配他人(与自身实力不匹配的)资源。
至于手段,以及如何分配,那反而不重要了,但前提永远只有一个:
如何获得取和分配他人(与自身实力不匹配的)资源。
眼下获得这些资源显然最合适的途径就只有一个,那就是:
不择手段,包括可以动用的政治、经济、军事、外交、舆论话语权、文化软实力,任何手段,不计一切代价,去偷去抢也好,扩核也罢,主动地去争夺我们这个伟大民族的生存空间,取彼而代之。
最后,
北美盎格鲁萨克森奴隶主种族灭绝匪帮必须被彻底清算和消灭。
入关!
-———————————————-
明朝仅有海禁,并无闭关锁国。
海禁与今日贸易战没有太多的区别,只是一种:
的外交策略;
适用范围在于:
本质上是一种经济制裁的手段。
其核心价值在于:
换言之,这仅仅是是一种成本较低的、折衷性质的制裁手段,一旦目的达成即可恢复原状,并不表示中断中外往来:
一言蔽之,明朝的 “海禁” 这一政策存在的目的性弱(仅用于制裁)、短期且不连贯性、局部变更的特点,与清朝目的性强(奴化统治我国人民)、长期且连续性(动辄以百年计)、全面导向并造成内卷加剧的闭关锁国政策完全不是同一概念。
包衣们的脑袋秀逗啦,没听说郑和下西洋
中国曾在 15 世纪初达到了海上势力的顶峰,然后逐渐衰落,到了 19 世纪末的时候已经反主为客,成为西方海上势力的侵略受害者了。看看明清两朝的闭锁政策哪一个对晚清民国的落后状况的影响力更大,或许是一个新的思考角度。
首先要说,中国(主要是中原地区),盛唐之后在国际上的影响力和势力范围应当是以明前期(宣德初年)为顶峰的。可以说,明初的中国是 15 世纪前期世界上最强大的势力,在国际上有 140 多个名义上的属国。郑和第七次下西洋时,中国(明)已经吞并越南北部,在东南亚(马来半岛,苏门答腊)、孟加拉、印度西海岸和霍尔木兹海峡建设官厂(据点、驻兵和商业设施),并且在锡兰旧港地区扶植亲明政权,对南洋的印度洋的商路有很强的控制力度。
但是这个情况在明宣德朝以后就迅速走了下坡路,以至于 16 世纪葡萄牙陷旧港的时候明武宗只能进行所谓的经济制裁,基本上丢掉了南洋的所有势力。甚至后期还有倭乱和西方势力的入侵。这个结果的产生,我认为和明决策者的短视和禁海政策关系很大。明政府放弃下西洋而严加海禁,使中国宋元以来海上经营毁于一旦,变成内陆国家,严重背弃了时代潮流,中国自明季之后便不可能和西班牙,大英帝国等西方列强争抢世界海权。等于明朝自己把自己踢出了海洋列强的体系,失去了成为一流霸权国家的机会。这是明海禁带来的最落后的因素。
现在看清朝。明末清初,尽管经过明长期海禁带来的落后影响,中国在世界上仍然算是一流的陆军强国(参考松锦战争和欧洲三十年战争,没有太太的代差),在海上也尚能防御欧洲的入侵。而清兵入关代明后,定都内陆的清王朝海军有天然的落后因素,在和国姓爷的交战中屡屡败北。为了抵御台湾的残明势力,清朝更加的严厉禁海,将东南沿海沿海仟界数十里,此举极大破坏了沿海的生态,自此中国欲保全自身而不可得。施琅破台后,清王朝虽然重开海禁,却不修海军,反而减少晚明以来的大型舰船。乾隆后更是缩到广州一口通商,和明朝一样背弃世界潮流,对世界事务的发展缺乏眼光。而当时英国等西方殖民势力在亚洲已经如火如荼,清朝仍旧沉浸与天国迷梦之中,不能说不是愚不可及,是比明朝海禁更严重的错误。而经过西方的殖民势力的侵略冲击后,清廷仍不能(或不愿)辨明形势,更是罪加一等,加速了中国的落后进程,最终在 20 世纪沦为西方的势力范围和半殖民地。从明末中国尚存一流军事力量和东亚影响力的状况到清末的瓜分豆剖,清朝二百余年对海洋事务的短视显然难辞其咎。
综上所述,明清的海禁同为一种背离时代潮流的政策,都对西方文艺复兴之后的中国造成了很多落后的影响。其中,明海禁使中国从强大的海权国倒退回内陆国,失去了成为一流海洋国家的机会,但没有使中国在世界上明显的落后,而清海禁则直接导致了中国 20 世纪后期的彻底倾颓,落入半殖民地的深渊。因此,就结果而论,清朝海禁造成的后果更为严重,也应当比前明承担更大的责任,多骂两句非常正常。
只要有人说我大清不好,你们立刻就说这是明朝干的
![](data:image/svg+xml;utf8,)
![](data:image/svg+xml;utf8,)
![](data:image/svg+xml;utf8,)
“闭关锁国明明是明朝开始的”
要拖人下水,明朝也是可以甩甩锅的。
对于明人而言,海禁政策并非其首创,但由于以往平静的中国海域出现了从未有过的海外入侵,明代政府所采取的海禁政策成为维护海防的一项重要手段。
元代的海禁
元代出现了 “海禁”。**从元世祖末年起,到英宗至治二年(1322 年)结束,历经世祖、成宗、武宗、仁宗、英宗五朝,其间出现四次海禁。**第一次历时 2 年(1292~1294 年),此时正值对爪哇作战,为了防止海商出海泄露军情或私运军器物资,元政府对出海贸易实行军事管制。第二次历时 5 年(1303~1308 年),此次海禁是朱清、张瑄贿官事件引发的整顿吏治而致。第三次历时 3 年(1311~1314 年),此次只是取消市舶提举司,但并非下达禁令,所以严格来说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海禁。第四次历时 2 年(1320~1322 年),此次海禁,是由于海商将金银等输入他国所致。元代海禁时间共计 12 年。
欧阳泰《丹药到枪炮》目录,第三篇是明,第四篇是清。也许能解答 “为什么大家都喷清朝闭关锁国”。
第三篇 并驾齐驱
第四篇 军事大分流
甩锅是不对的,明清一起挨骂,那是有必要的,清朝找明朝背锅,那是无聊的。(技术的停滞或者发展缓慢,这本身就是闭关锁国的一种表现)
明朝中后期出现了一些新思想,具有 “闭关锁国” 性质的海禁也已崩溃(闭关锁国并不是海禁,而是一个很模糊的词,同样也包括了明清时思想日趋保守),对外界的求知欲又被再次打开。清朝是一个接棒者,而不是一个 “14 世纪的明” 负责开倒车的,要是能层层甩锅,明朝一定受益不小,因为错可以是秦始皇的,昏暗的封建社会。
张献忠《清朝取代明朝是历史的大退步一基于明清易代的思想文化分析》
但是,随着清朝在全国统治地位的确立及其所奉行的极端的文化专制主义政策,由李贽思想所点燃的启蒙火炬被无情地窒息了,中国思想界又进入了万马齐喑的黑暗时代。
听过迁界禁海吗?
把性质、烈度完全不同的东西用一个词汇描述就能说明他是一个事物啦?
明朝和满清都号称 “闭关锁国”,可是同样二百多年下来,结果大不一样啊。
明朝 “闭关锁国” 二百多年,结果到明末:以徐光启方以智为首的一伙人把什么《几何原本》、地圆说什么的统统学会了;西方有什么炮明朝就能铸什么炮,火枪还能有所改进;郑芝龙为首的一帮海盗对日贸易做得飞起。
满清呢,二百多年下来,连林则徐这种开明官员都极其愚昧,认为洋人上岸了膝盖不会打弯、不喝中国的茶叶会便秘致死。
打个比方吧:同样是打孩子,亲妈和后妈下手,那是绝对不一样的。
清朝那么多千古一帝,结果只能清承明制,要么大清的这群玩意脑子特别蠢,要么脑子特别坏,不喷它们喷谁?
的确存在不少明粉在海禁问题上过度洗白朱元璋的。但是论闭关锁国,清朝的性质比明朝严重得多——明朝海禁是权宜之计,而清朝则是一以贯之。
明朝海禁很大程度上是为了打击朱元璋统一前竞争对手的盟友——南洋华人商团。但是在国家统一之后,朱棣很快就通过郑和下西洋,试图修复他爹造成的损害。这说明,在明朝,海禁是作为一种暂时的权宜之计来推行的。明朝海禁在有倭寇威胁的情况下,顶着大儒们 “祖宗法” 碎碎念的情况下,仍然是时断时续的。因此,明朝的海禁在一定程度上是情有可原的。
而清朝海禁,源于康熙孤立台湾郑氏的战略意图。从这个角度上讲,和朱元璋差别不大。但是,当康熙平定台湾之后,并没有仿照朱棣修复损失,而是变本加厉,把海禁作为一个持续性的政策一直推行下去,直到被人砸烂大门。这就无法用 “权宜之计” 来洗白了。
出于特殊情况,暂时性海禁,虽然不好,但还属情有可原;但是等 “特殊情况” 消除了,还不拨乱反正,这就是不可原谅的失误了。
西班牙和葡萄牙送新大陆掠夺的白银真就不通过贸易都一船一船的往中国白送呗?隆庆开海了解一下,为啥秦汉唐宋都用铜钱的中国人在明清时期用白银了?真就本土产的白银够用呗?
康熙元年(1662 年),辅政大臣鳌拜下令从山东省至广东省沿海的所有居民内迁 50 里,并将该处的房屋全部焚毁,以及不准沿海居民出海的措施。措施使华东至华南沿海地区的渔业和盐业废置、田园荒芜,沿海居民流离失所,深受迁海之苦。当时不少地方官员,包括广东巡抚王来任、广东总督周有德,均极力请求复界。到了康熙八年(1669 年),由于朝廷认为措施已收成效,加上不想继续影响沿海地区的民生,终于允许复界。 迁海令于 顺治十八年(1661)颁布,康熙二十二年(1683)终止。于顺治十三年(1656 年)六月颁布了《禁海令》。严格禁止商民船只私自入海,不允许用大陆的产品、货物进行海上贸易,有违禁者,不论官民,俱行正法,货物充公,违令者之财产奖给告发之人;负责执行该禁令的文武各官失查或不追缉,从重治罪;保甲不告发的,即行处死;沿海可停泊舟船的地方,处处严防, 不许片帆入海;如有从海上登岸者,失职的防守官员以军法从事,督抚议罪。当时,郑成功一部在东南沿海一带继续抗击清军。为了最后消灭抗清力量,清廷发布迁海令,北起北直(河北)、中经山东、江南(江苏)、浙江,南至福建、广东省沿海居民均属迁海范围。清廷强令江南、浙江、福建、广东沿海居民,分别内迁 30~50 里,商船民船一律不准入海。其中广东地区曾连续内迁 3 次。清廷派满大臣四人分赴各省监督执行,违者施以严刑。四省中尤以闽省为最严。沿海的船只和界外的房屋什物全部烧毁,城堡全数拆除,越界者不论远近立斩不赦。凡迁界之地,房屋、土地全部焚毁或废弃,重新划界围拦,不准沿海居民出海。迁界之民丢弃祖辈经营的土地房产,离乡背井,仓促奔逃,野处露栖,“死亡载道者以数十万计”。迁海令的实行,使农业、渔业、手工业及海外贸易都遭受很大的摧残。人民生计断绝,流离失所,其间曾不断发生激烈的反迁海斗争。迁海令的施行,不仅给社会经济带来严重恶果,而且,由于沿海空虚,海盗乘机活动,造成沿海社会治安更不得安宁。一直到台湾最后被清军攻陷,康熙二十二年才废除 “迁海” 令,前后延续 23 年之久的迁海苛政亦告结束。
康熙元年二月广东迁徙沿海居民,清廷派科尔坤、介山二大臣巡视海疆,“令滨海民悉徙内地五十里,以绝接济台湾之患。于是麾兵折界,期三日尽夷其地,空其人民”。
康熙二年 “华大人来巡边界,再迁其民”。
康熙三年春月,续迁番禺、顺德、新会、东莞、香山五县沿海之民”。“初立界犹以为近也,再远之,又再远之,凡三迁而界始定。”
当时人的描述是 “令下即日,挈妻负子载道路,处其居室,放火焚烧,片石不留。民死过半,枕藉道涂。即一二能至内地者,俱无儋石之粮,饿殍已在目前。……” 也就是迁的时候,沿海居民就死了超过一半,剩下百分之二十不到的人,就算能够到内地,离饿死也不远了。
迁的同时,就是烧。“稍后,军骑驰射,火箭焚其庐室,民皇皇鸟兽散,火累月不熄。而水军之战舰数千艘亦同时焚,曰:‘无资寇用。不仅烧房子,杀人民,就连树木青草也不放过 “当播迁之后,大起民夫,以将官统之出界,毁屋撤墙,民有压死者。至是一望荒芜矣。又下砍树之令,致多年轮囷豫章、数千株成林果树、无数合抱松柏荡然以尽。…… 三月间,令巡界兵割青,使寸草不留于地上。”
**康熙七年**正月奉文,着南北洋百姓砌筑界墙,从江口至枫亭。墙阔四尺,高六尺,每户计筑二丈一尺。界口起了望楼一座,遇海另筑界堤。”
“关于沿边设兵戍守的堡塞,福建称之为寨、墩,广东称之为台、墩。大致情况是:‘界畛既截,虑出入者之无禁也,于是就沿边扼塞建寨四,墩十数,置兵守之。城外乡民按户征银,照丁往役。…… 一寨之成,费至三四千金,一墩半之。拷掠鞭捶,死于奔命者不知凡几矣。’‘寨周阔百六十丈,墩周阔十丈不等”。“五里一墩,十里一台,墩置五兵,台置六兵,禁民外出’。 [5]
屈大均《广东新语》说广东省的情况,“东起大虎门,西迄防城,地方三千余里,以为大界。民有阑出咫尺者执而诛戮。而民之以误出墙外死者又不知几何万矣。自有粤东以来,生灵之祸莫惨于此”。
阮旻锡《海上见闻录》中说 “上自辽东,下至广东,皆迁徙,筑短墙,立界碑,拨兵戍守,出界者死,百姓失业流离死亡者以亿万计”。
清朝继续闭关锁国没改啊,等改了是鸦片战争后了。
假设现在当政者开始闭关锁国,导致国力日渐削弱,最后被别人打的生活不能自理,我能不能说是清朝的责任,我是不是也可以说,因为你清朝闭关锁国,所以现在闭关锁国就是清朝的责任?
现在前面还有改革开放,我们的国力还在持续上升,我现在来个闭关锁国,也不和外国交流了,以后被别人打是我们现在的政策导致的,还是清朝闭关锁国导致的?谁执政谁负责,这个锅还是给当事人背吧。
清朝前期是西学东渐,从隆庆开海到乾隆锁国,中间有 190 年,东西方交流并未停止。毕竟乾隆还能说几国语言呢,还能研究研究几何什么的。到后来,清朝闭关锁国了,导致自己被别人胖揍,这个锅能甩到明朝身上,只能说明某些人真是丧心病狂。
对了告诉你们,从鸦片战争到现在刚好 180 年,以后中国还挨打了,我一定按你们的逻辑把锅甩到清朝去!
因为有个历史事件,叫 " 隆庆开关 "
明朝闭关锁国是口头上的,原因是朱元璋规定了 “片板不得入海”,他作为开国皇帝,这句话就成了祖训,但是机智的明朝人搞了“朝贡贸易”,在不破坏祖训的前提下,以“朝贡” 为名义做贸易,这样一搞不仅没有影响海外贸易,而且让明朝成为当时世界第一大贸易国,当时西班牙、葡萄牙从殖民地抢来的白银有将近一半到了明朝口袋。也正因为如此,明朝人的见识是非常广的,他们有世界地图,有航海仪,有自鸣钟等先进东西,在对西方的几次海战中,明军都是完胜。所以,明朝闭关锁国本身就是个伪概念,明朝只是口头上说不准海外贸易,实际上根本没有禁止。
明代海禁始于明初,终于隆庆,时张时弛主要目的都是遏制东南沿海倭寇的侵扰。
闭关锁国” 政策是指清王朝严格限制和禁止对外交往和贸易的政策。这种政策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1、清朝统治者的短视和无知是 “闭关锁国” 的直接原因;
2、封建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较稳定,对外来商品有较强的抵制作用,这是闭关锁国政策的经济根源;
3、清朝统治的需要。为防止中外反清势力的联系和西方殖民主义的渗透,清朝统治者实行闭关锁国政策。
闭关锁国政策虽然在一定时期内对西方殖民者的入侵有一定的自卫作用,但它毕竟是一种消极落后的政策。因为闭关政策并不能削弱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力量,反而阻碍了自己的发展,使中国丧失了对外贸易的主动权,统治者愚昧无知,妄自尊大,隔断了中外科技文化的交流,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拉大了中国与西方的差距,造成近代中国被动挨打的局面。
明代海禁始于明初,终于隆庆,时张时弛主要目的都是遏制东南沿海倭寇的侵扰,在海禁时期,海洋贸易体系主要通过朝贡和官办的方式进行,对中国海外贸易有一定的抑制作用,但不是如清朝时的巨大摧残和扼杀,这也是明清海禁的最大不同。
明初,明太祖朱元璋出于政治上防范日本的需要和经济上重商主义的考量杜绝贵金属外流,在对外贸易上除允许部分国家或部族通过 “朝贡” 的方式进行贸易外,其他私人海外贸易一律禁止。永乐以后,随着中国海防的巩固和社会的稳定,禁令渐弛。明中叶倭寇活动剧烈,嘉靖元年(1522),给事中夏言认为倭寇起于市舶,建议罢市舶,厉行海禁。朝廷接受建议,封锁沿海各港口,销毁出海船只 ,断绝海上交通以断绝倭寇的补给。凡违禁的沿海官民,必依法处以极刑。随着明军剿灭倭寇,隆庆初年,朝廷开放海禁,“准贩东、西二洋”,以征收商税,增加财政收入。开放海禁后东南沿海地区商品性农业和手工业有所发展,为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提供了有利条件。海禁的开放也采取了科学管理措施,不再是过去无序原始的形态,这表现在每位出海贸易者都须经海防同知批准,领取政府颁发的 “引票”,到指定地区贸易,并在规定的期限回港。对前往贸易的国家和地区也有一定限制,日本即在禁止通商之列。另外处于军事技术和民用科技保护考虑,对出口货物的品种也有所限制,凡是泄露中国军用民用工艺和技术的一律禁止。这类规定虽然在某些方面束缚着海外贸易,但是管理科学,极大的促进了海贸的正常发展。明末正值世界历史上的大航海时代,中国商船和商人在这种科学政策的引导下一度从“海上马车夫” 荷兰人手中夺取了亚洲的海权。在明
明朝虽然锁国,主要锁的是日本,日本不愿意给你朝贡,加上倭寇猖獗,明朝一怒之下就不和你做生意了。而对其他同意朝贡的国家,往来还是很频繁。
清朝就不一样了。为了打击郑氏政权,于顺治十三年颁布了禁海令,禁止沿海地区商船向郑成功兜售粮食和货物。顺治十八年(1661 年)又强制实行严厉的 “迁界令”,以福建为中心到广东沿海,将靠海十五公里以内的居民全部迁往内地,从此沿海就成了“无人区”,也成功将陆上政权与海上政权完全割裂。这个法令影响实在太大,让中国的海上优势荡然无存,几乎“自废武功” 回到原始时代。这以后,清朝正规海军连越南海盗都打不过了。。
所谓的海禁和闭关锁国根本就是伪概念,要知道历朝历代的统治阶级,都可以通过对外贸易获取高额的关税收益来维系自己的统治,那帝国政府是脑子进水了放着这些白花花的银子不要吗?
闭关锁国的真相是:西方在通过全球的殖民扩展进行资本的原始积累的时候,在面对有五千年的基本盘的华夏文明的时候,既不可能想对待印度那样分而治之,也不可能像对待非洲那样掠夺人口,更不可能像对待美洲那样把原住民消灭掉摇身一变自己成为主人。他们只能通过平等的国际贸易从中国购买丝绸,瓷器,茶叶等奢侈品来扩张资本。但事实上,由于中国又长期处在自给自足,西方列强又拿不出什么可以卖到中国的商品,白银不断流入中国,于是就出现了后来大家所熟知的鸦片战争。
战争的过程中,由于西方的坚船利炮实在太过于强大,一下子把中国打懵了,为了救亡图存,中国人开始在西方列强身上寻找答案,而西方就可以趁机将自己自由主义的那一套宣传到中国,将贸易逆差怪罪到中国的政府政策上,说 “我们打你是因为你们不够开放,不够自由,不和我们做生意。” 而我们这边学界也特别配合地去收刮史料里面的那些条条框框,结果搜出一个明朝的海禁,一个清朝的闭关锁国。事实上这两条政策就是当时的封建王朝对待东南沿海的海盗、倭寇以及后来的郑成功出台的一些政策,结果被我们的教科书大书特书,搞得好像这两政策成了大明,大清的两条基本国策一样。
为什么不能骂,你清朝犯的错为什么怪明朝,是明朝求你继续明朝的错,还是求你来杀我子民占我江山来当皇帝的
因为后果不同。
明清政策并无太多区别,但明代西方世界并没有比中国本土好多少,我们从现在看当然知道各种萌芽各种复兴,但实际上这都是追根溯源,西方真正全面领先中国是在满清时代。
当然,满清时代前期同样没法感受到明显的差异,所以依旧天朝上国…… 这种理念贯穿始终,哪怕鸦片战争时候也没有改变。因此,满清承担了闭关锁国政策的恶劣后果。
从文明角度看,这当然是极大的错误。但从中原帝国发展历程看,这是一种必然。除非在鸦片战争之前二三十年内有新王朝推翻清朝成立,才有概率能扭转这一情况。
清朝和明朝实行海禁,但并不代表他们并不和外国进行联系。明清都是指定固定地点与国外进行贸易,中国是贸易顺差国。
大家喷的不是闭关锁国,
大家想的是若没有闭关锁国,
是不是就不至于后期那么屈辱,
明朝叫海禁,而且清朝闭关锁国是写进教科书里的,遭受近代屈辱的也是清朝,不喷清朝喷谁。
求求你们别洗了,对,你们说的都对。
都怪输了呗,菜是原罪。
但既然唯实力论,唯暴力论,唯现实论。
就别怪气运逆转后,成期货死人。
入关壬一点我最爱,不辩经。
当屠刀举起,江南大儒无不闭嘴跪拜匍匐。
寇可往,吾亦可往,虏做得,我亦做得!
勿与立场相左之人论述,须知刀剑胜于书。
喷闭关锁国干嘛呢?喷的是闭关锁国导致的弱。
你清要是一边闭关锁国一边拳打英吉利脚踢法兰西,也没人喷你。
正好,他明就是,闭关锁国也没影响人家过得还行
有一个逻辑混乱的,满清的无能昏庸,可不仅仅体现在闭关锁国上。况且闭关锁国也不是你说的那种禁止海上贸易叫闭关锁国。洋人都跑到家门上推销科技产品,愣是被乾隆这些傻蛋们给拒绝了,这叫思想上的闭关锁国。
当然满清的罪孽除了闭关锁国之外,多了去了,剃发易服,文字狱,大屠杀,万国来操,随远必陪,随远必割。哪一项都不是汉王朝能比拟的。
最后说下,不要老是把清朝拿来和明朝做比较,这两个王朝有着本质的区别。很多人都是忽悠进这个圈里出不来。可以和满清做对比的是元朝以及侵华的日本。满清属于异族政权,承认了异族政权的同时,也就承认了日本侵华的正当性。重要的事情说三遍,满清属于
第一,有的事是彼时对,此时错,在不同地方不同时间做同一件事就有可能一对一错。
第二,如果此事是错的,不是他人做了你就可正大光明地做。就象你看见同学打小抄,你也就打小抄,老师要给你零分,你就喊给同学零分就行了,你是看他抄才抄,你没错你是白莲花,你这样不是赖皮么?
第三,错事有大有小,偷窃和谋杀是一样么?关海港和把沿海地区杀成无人区是一样的么?
最近买了本中国科学史,看到大清我都快吐了。
一个是文明传承者;
一个是文明毁灭者。
就算大家都闭关,搞出来的结果也大不一样。
为什么有些人就不肯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呢?
海禁不等于闭关锁国,这点就不多说了。
关键一点是,明朝是自己打开了国门,隆庆开关后,明朝几乎全面开放,还很欢迎和外国人做生意,而且明朝人对蓝眼睛黄头发的外国人不陌生。有外国传教士和一些跑船水手之类的,不远万里来到明朝,是有记录明朝人穿的衣着光鲜,食品丰富,特别是谈吐也是表现一股自信的感觉。
还有就是明朝人自己也是知道自家的火器已经落后外国了,所以在剿灭葡萄牙小鼓海上部队后就把人家的大炮拆下来自己研究,居然还改制了。
而清朝的开关是被人家拿鞭子抽着开的,还开的不情不愿,分了好几次才开彻底。
所以虽然明清都是保守的老大帝国,但明朝的宽容度和接触外来的接受度上是比清朝要强的多。
但也没想太多,你要只是军事上和思想上的开放学习,明朝皇帝是可以接受的,但你要敢动君权,哪个皇帝也不会允许的
因为喷清朝大屠杀会被人扣上破坏民族团结的帽子,所以只能喷闭关锁国咯。
明朝的闭关锁国和清朝的还是并不一样,闭关并不代表封闭所有对外交流。
而且就对外交流来说,即使不谈论战争胜负,仅其中双方的反应都不是一个级别的。
1521 年屯门海战,广东地方政府在击败葡萄牙人后,葡萄牙人的佛郎机,桨帆船,就开始在明军全国军队当中开始装备。
甚至在战争期间仅仅 40 天的时间,明军仿制的佛郎机火炮的火力就盖过了葡萄牙人战船上的火炮,葡萄牙人把明军的攻势下的屯门称为笼罩在烟火之中地狱。
屯门仅仅是广东地方政府出动了一千多名士兵民壮不大的局部战争,即便战胜了依旧没有盲目自大,虚心学习对方的火炮和船只技术,并快速的把新技术扩散到全国军队中去。
清朝因为是异族王朝,对军队极为敏感,早期清朝甚至想要收缴绿营手里的佛郎机,佛郎机这种用了两百年的烂大街的火炮,这种绿营工匠都能自主生产的火炮,在清朝眼里都极具威胁。
鸦片战争甚至于搬出前明火炮,冲洗之后用来炮击英法战船,甚至制造虎蹲炮这种数百年前的古董炮,可以说清末清军的战术水平甚至远不如两百年前的清军。
早在对缅战争中,清军就已经受到了缅甸军队燧发枪的攻击,对缅战争清军伤亡惨重可以说完全是靠国力托赢的,但战争结束后清朝并没有让燧发枪批量装备部队,甚至到了清末鸦片战争时 ,清朝居然造不出来乾隆时期精良的火炮。
一个 19 世纪国家的反应居然如此迟钝,还不如一个 16 世纪的国家。
按照明朝的标准,清朝的洋务运动,或者最起码军队改革时间应该在 1800 年之前。
明朝的叫海禁,清朝的叫闭关锁国,这两个不一样的。
高中历史课讲到这两个,一般会特别强调这两者的区别,貌似还是一个小小的考点。
其实清朝虽说是闭关锁国,但是从赚钱效益来讲,他的通商效率其实还是很高的,明朝虽说态度上值得肯定,但是他的通商效率不是特别高,清朝政府能从海关收到巨额白银,明朝政府大家都知道,其实是穷死的,收不到钱,钱都被走私货商赚走了。
不过话说回来,对于老百姓来说,通不通商,其实影响微乎其微,清朝通商的钱,都流到了皇家的口袋,成了供皇家挥霍的资本,明朝通商的钱,流进了走私贩和贪官污吏的口袋。对于赚钱这件事,明清确实都有大量白银流入中国,但是都没有对封建社会的进步起到太大作用,因为中国本土没有资本主义的思想。
不过明朝的态度是比清朝开放的,不管怎么说,还从西方学了个弗朗机,明末来华的利玛窦,和明朝的士大夫打成一片,利玛窦和徐光启合作翻译了部分《几何原本》,和李之藻合作绘制了《坤舆万国全图》,万历皇帝对西洋人本身也不排斥,利玛窦送给万历的西洋自走钟,万历也很喜欢,送给万历的耶稣泥塑和圣母像,万历居然命人供奉起来。总之明朝官方对于西洋事务总体上呈欢迎态度。
我们一般评价闭关锁国,认为他比明朝的海禁要恶劣,其实不是因为闭关锁国赚不到钱,我们批判的是闭关锁国的态度,清朝的闭关锁国和明朝的海禁,在动机上有本质的区别。明朝的海禁,主要是为了防倭寇,主观上是一种国家自保的行为,行为上是保守的,但是精神的大门没有锁死,海疆安定以后有开关,也有文化和科技的交流。清朝的闭关锁国是自始至终的,主观上是统治者为了规避风险,维护既得利益,既为了防止洋人深入了解中国,也为了防止中国人深入了解西方,通俗说就是有意阻断中国内部与外部的联系,以达到维护封建统治者自身利益的目的。所以清朝闭关锁国,他除了赚钱以外,对于西方科技、思想、技术、文化方面的交流,比明朝更不如,不但不交流,反而排斥,明朝至少没有排斥。
批判闭关锁国,是因为清朝统治者发动闭关锁国,动机不纯洁。我一直认为乾隆并不傻,他闭关锁国可能不是自大,恰恰是因为聪明过头了,他做为封建帝王,而且帝国已经全盛,他还有什么欲求呢?无非就是要让手里的江山万世永固,要保护自己的 “资产”。英国人的枪或者科技那么厉害,如果推广国内,那么国民就能用科技造反。所以不能让科技在中国发展,但是不发展科技,就迟早打不过洋人,怎么办?于是搞了一个闭关锁国,既不让中国人了解外面的世界,也不让外国人看到真实的中国,清政府两相安好,内忧外患都“解决” 了,继续享用自己的江山,岂不美哉?
你别说,清朝的闭关锁国,确实忽悠了列强,列强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一直以为清朝是 “强国”,不敢贸然下手,如果没有闭关锁国,那么列强与清朝的摩擦,会提前半个世纪,个人观点。
不过闭关锁国这种自欺欺人的手段,能骗一时,骗不了一世,他的苦果,就是中国悲惨的近代史。
时间对比:明代开海时期约占 75%,禁海时期约占 25%,在鸦片战争前的清代,禁海时期约占 15%,开海时期约占 85%。
闭关时期闭关程度:明朝海禁时期规定人民不但 “片板不许入海”,甚至民船造得稍大一些就是违法。顺治初年,清廷…… 只准于澳门交易。…… 顺治十二年(1655 年)六月,闽浙总督屯泰请于沿海省份立严禁,“无许片帆入海”,违者立置重典。
开海时期程度:在对外贸易中,清政府又实行商行制度,即广州十三行,以进行垄断。清政府只允许少数殷实富商设立 “公行”,负责与外商从事进出口贸易,并代表清政府与洋商交涉。明朝出现一个比较全面的开放局面。不就开放福建漳州府月港(今福建海澄),并以月港为治所设立海澄县,设立督饷馆,负责管理私人海外贸易并征税。
总结一下:明代虽然禁海时间比清朝长,开海时间比清朝短。但是明朝开海时期的开发程度要超过清朝禁海时期的开放程度。
明朝成功的切断了元朝时期中国经济依赖海外的弊病,恢复了经济内循环。这是元清都不能比拟的巨大贡献
我不知道你是怎么上得学,也或许你的教材改过。
我上学的时候,历史课本上白纸黑字写着:
明朝是海禁,清朝才是闭关锁国。
大萌叫海禁,实际上有海无禁。
带清叫闭关锁国,实际上锁国开关。
不说读书,稍微百科一下好吧。
毕竟很多人当年在历史课上要么写数学作业,要么睡觉。到了现代能知道个 “闭关锁国” 这个词就是极限了。
当然到处乱用了。
简直是只能再说一遍 “多读书,多看报,开卷有益”。
明朝是海禁,海禁不是闭关锁国。而且海禁宋元时期就有了。明朝是把海外贸易纳入朝贡体系。再说隆庆开关被你吃了,再说就算明朝闭关锁国,你清朝就不能开了吗。如果你把近代落后算到明朝身上那是不是要怪原始人身上没与西方交流。
康麻子十全老狗关了多少次。
明朝其实想做的是朝贡贸易专营化(类似 “海淘业务” 国有垄断),和其他朝代的盐铁专营、酒榷专营、胡粉专营都是一样的。所以就不太想让老百姓跟着争利,开始规定朝贡国的朝贡时间、来货吨位、朝贡周期、来朝人数。后来日本正好国内混战(很多地方无政府主义),很多军阀都想抢来朝贡的机会,没有抢到机会的人以及觉得朝贡周期太长无法满足战争需要的军阀,就开始到中国沿海抢劫,或者打破明朝的国有垄断国策,搞走私。明朝老百姓也发现了 “海淘业务” 获利颇丰,也各种游走在刑法的边缘。明朝大概是在嘉靖时期,很严格的执行禁海政策,所以此时匪患最甚。到了嘉靖的儿子隆庆时期,剿倭也差不多了,就开了海禁。所以明朝不算严格意义的闭关锁国。
以及再更新一个点: 元朝后期,日本就已经开始在沿海瞎搞事情,元朝政府也有不同程度的禁海行为,这样算,源头还不在明朝。
因为工业革命不是发生在明朝……
最烦历史的纵向甩锅,根本就是在侮辱所有人的智商。
因为那些喷子没听过清朝的 “广州十三行”
因为他们学鸦片战争时没听老师讲,英国因为贸易逆差跟清朝开战。
他们不知道这个贸易逆差就是清朝的商品畅销海外,白银大量流入中国。
大家看现代国家以中央政府为主导控制对外贸易,签订贸易协定,都觉得这是很正常很好的事情,比如说刚签下来的 RCEP。15 国加上预留座位的印度,就贸易规则、关税收入等等问题协商一致,达成共识,以促进经济繁荣。
但是在中国古代,明清两届政府作为世界级大国,很清楚地意识到,如果中央政府不去主动控制外贸,任由民间自由进行对外贸易,那么结果就是导致大量白银流入,国内商品大量输出,而中央政府却搞不清国内经济总量的变化,以及贸易盈余,甚至于货币总量都是一个未知数。不加以严格控制,必然会导致国家经济崩溃,政府破产,触发大规模内战。明朝中后期,政府发行的铜钱严重贬值,所谓银贵铜贱,禁海形同虚设,各地走私贸易猖獗,大量的白银汇聚在私人手里,政府根本没钱,收上来的白银发工资都不够,赈灾拿不出钱,没有资金购置武器装备,边防军的大炮火枪落后,军队欠饷严重,部队规模既镇压不住民变,抗击后金也吃力。地方上土地兼并加剧,农民没钱没土地,连吃饭都困难,卖儿卖女,社会崩溃。明朝的金融体系完全被南美白银控制,中央政府差不多已经到了丧失铸币权的地步。金融失控的源头,就是失去了对外贸易的控制权,英国、葡萄牙、西班牙的船队掌控了明朝的白银发行量。这对于一个国家来说,究竟意味着什么?控制对外贸易和防范金融风险,这真的是关乎国运的大事。
就像是美国政府开动对华贸易战一样。中国政府的要求也很简单,美国开放口岸,民间自由贸易,相互之间可以比照 RCEP,互为零关税。中国不控制稀土,美国不控制芯片半导体。
那么,美国政府为什么不同意?
美国政府现在不就是在控制贸易,搞禁海行动吗?
中美之间每一笔贸易都要经过美国政府审核,不能通过的一律禁止。
这和当时明朝禁海是不是一样的?
美国现在有高科技手段,可以从金融、情报、卫星、航空母舰、海上交通等等手段控制贸易。但是明清两朝没有这样的手段,中国绵延 2 万公里的海岸线,怎么控制?
只能搞禁海,然后开放政府可以管控的港口。
美国控制贸易是为了美国的利益,那么明清同样搞控制对外贸易,怎么就成了封闭落后了呢?
现代国家贸易协定可以和各国政府协商,明清时期,中国政府和谁协商?
后来的马戈尔尼倒是主动来和大清谈判,但是一来就开大口,要清政府全面开放,单方面开放,纯粹的自由贸易。
清政府没答应,就被喷到现在。
那么现在美国政府对华搞贸易战,严禁自由贸易,严禁出口高科技产品,就成了睿智国家。
这不是双标是什么?
当时中国的一些产品也是高科技产品,一样有理由限制,这也是不对的吗?
清政府没有打赢鸦片战争是一回事,但是严格控制对外贸易,从本质上来说,其实也没错。
你说特朗普政府搞贸易战,那么就算是拜登上台了,贸易战就可以告一段落了吗?
美国的半导体芯片就可以解除对华为的禁运了吗?
我看未必。
之所以会双标,不就是因为美国现在军力强大,在世界舆论上还占据着上风。
说来说去,人们看的都是结果,各自从不同的目的出发而已。
主要是清朝被英国打了,全体国人超没面子。
本朝改开前不也闭吗,但有谁喷过本朝?本朝再闭也能让美苏不敢轻犯。
如果清朝闭关锁国,但军事方面依旧强大,能打败英国人,那他再怎么闭关锁国,也没人喷。
明朝闭关锁国但明朝文化依旧影响世界包括现在也是,清朝闭关锁国把自己整成了东亚病夫。
因为如果没有第一次工业革命,闭关锁国是有利于中国的。
明朝时瓷器贸易使得西班牙在美洲挖掘的白银有三成流入中国,瓷器是中国掌握核心科技的暴利且垄断的行业。还有清朝时的茶叶也是如此,当时强大的俄罗斯不敢冒犯中国就是乾隆和他们打贸易战,停止茶叶和毛皮贸易,然后俄罗斯服软了。而工业革命前的西方科技能产生这么大价值的行业可不多,所以鸦片战争开放中国后,瓷器茶叶的利润急速下滑最终大清没钱了。
另外,中国这些核心暴利产业得有人守卫啊,清朝的军事实力在工业革命前是无敌的,1792 年翻越喜马拉雅山打败尼泊尔,当时已有英制燧发枪装备的尼泊尔还不是被火绳枪的清军给缴了,说明即使工业革命初期,差距也不大各有优势。所以乾隆晚年都没怎么重视。再加上如果开放中国,有洋枪的白莲教更难对付了。
至于工业革命 19 世纪的威力,已不是当时设计能考虑到的了
满清背锅是现代汉人民族主义情绪觉醒;以及满清末期屈辱的深刻情绪使然。
也就是说,满清必须背锅,大寒民族是没有任何需要反思的问题的。dogo。。。
闭关锁国是所有小农经济为基础的中央集权的本性。。。。这和满清没有任何关系。
德川幕府、越南阮朝、朝先李朝,也闭关锁国。。。满清并不特殊。
充斥 “先进”“落后” 等不恰当元素的现代天朝历史教科书中,也说的很清楚,中国近代的落后,始于明清。清朝的绝大多数政策都只是延续明朝的政策而已。
为此某些大汉沙文主义者,将本朝称为 “后清”。。。所以其实你不喷清朝、客观的阐述事实就会被冠以 “满遗”。。
当然,也有部分人把康熙和彼得进行对比,认为清朝没有像俄罗斯那样,奋起改革变法,所以这也是满清的错。。。
但问题是,一个人要改变是因为他不得不变,康熙面临的环境和彼得面临的环境不是一回事,没有压力就没有动力,康熙根本没有改革大变法,对自己刚刚驯服的统治基础封建士大夫动刀子的动力。谁没事扎自己玩儿?
大清帝国是什么时候被逐渐打醒的,两次鸦片战争之后。。。两次鸦片战争中大清的士大夫依然认为——战败只是偶然。。。。在逐渐认识到科技的差距后,所以才有了洋务运动,这就好像日本人 “洋才和魂” 都是同样的想法,就是学技术不学制度和精神。。。一个数千年的庞大帝国要彻底抛弃其文明体系谈何容易?抛弃之后,再迅速建立一个新的文明体系,而不分裂不动乱、不打内战那就是天方夜谭了。。。。。。日本人的明治维新路线是内战换来的。
大清曾经试图维新,但是光绪的维新太激进太没计划,招光绪的弄法,维新没成,大清就内先亡于内乱。。。为什么?废除科举。。。你让几百万读了几十年圣贤书的人怎么办?他们才是帝国的基石。清朝的改革不会成功,因为人民等不及了。。。任何求强图存的改革都是急功近利的,比如奥斯曼帝国的改革,改革的重点必然在于军队的战斗力上,民众渴望抵御外辱,但是急功近利的心理之下,必然出现冒险的举动,即乾坤轻掷。。。。
人们不知道,民众对于帝国存续的希望全在于那因改革而变得看上去光鲜亮丽的新军与舰队身上。而这支新军则是数十年改革成果的唯一具现,说白了棺材本,如果这个棺材本有什么三长两短,帝国也就完了,当民众的希望幻灭,生出来的就是绝望之下的革命、与内战。人们想做些什么,但事实上他们不统一的无计划的作为却只让情况变得更糟,最终演变为了北洋军阀混战。
郑和下西洋,这是闭关锁国吗?
明朝同样闭关,但是对于外国知识的摄取却从来没断过,也积极引进外国先进火器并进行仿制。
然而清朝呢?别说外国的知识了,就连本国的火器匠人都让他们如临大敌,恨不得把他们全宰了,让自家军队再好好的回去练骑射。
你们说的明朝闭关锁国说的只是明朝不与海外贸易。
而教科书说的清朝闭关锁国,说的却是清朝圈地自萌,自封双眼双耳,对外部事物以及西方的先进事物和技术视若无睹,充耳不闻。就觉得西方奇技淫巧,不若我祖宗代代相传的骑射之法。
跟从哪里开始有关系吗?
不要一说清就把明拉出来垫背。
好就是好,不行就是不行,别人都怎么怎么了,凭啥我不能?凭啥说我?这种话应该幼儿园都有老师教该管好自己了吧???
个人为个人的行为负责,国家需要对全体国民负责。
回归本题,从明朝开始闭关锁国,且不论这话对不对,但别人讨论近代,清朝是绕不过去的,总不能我谈论近代,要从夏商周开始找共同点给近代开脱?
我也不是明粉,相反,我觉得明也是相当烂!尤其是明末,不过对于大多数人而言,明末它的烂,除了让汉族精神上接受不了,实际上并没有对当代人产生什么直接危害,苦果都让明末时期当代人品尝了,相反,明末的苦,反而是清朝的立国之基,但是对于当代而言,清末对近现代影响太深了,对于现代人而言太近了,明是书上的历史朝代,但清对于现代人而言,那就是新中国的昨天,绕不过去的。
乾隆的一生还是饱受争议的,虽然很多人一口咬定乾隆是昏君,但是康乾盛世在一定程度上早已把乾隆排除在昏君之外。乾隆的一生糟点无数,但是被后世诟病最多的就是闭关锁国。毕竟从小在课本上我们就知道闭关锁国,历史课本对于闭国锁国给中国造成的影响原文解读是:“闭关锁国,与世隔绝看不到世界形势的变化,也未能适时的向西方学习先进的科学知识和生产技术,使中国在历史上逐渐落伍。” 记得当时读书的时候,历史老师说到这一段时都是义愤填膺,想通过这段历史告诉我们,做人千万不要盲目地骄傲自大,不然结局只能非常的悲惨。
所以在我们的印象里,闭关锁国是一条十分愚蠢的国策,是导致中国落后挨打最根本的原因。在潜意识中更是对这项规则的制定人乾隆产生了非常厌恶的情绪,甚至也跟风认为乾隆就是历史最大的昏君之一。历史的精彩就在于每个人对每段历史都存在独特的解读,我们首先要了解为什么清朝会断绝和外部世界的联系。
其实海禁政策,并不是乾隆时期才有的,宋明两个朝代就已经禁止海上贸易。明朝自朱棣以来,郑和七下西洋不断的将中华文明的威名远播海外,让其他的国家都知道先进富足中华文明,对中原更是充满了向往。但是自从明朝灭亡后,郑成功为了反清复明不断的和海外的其他文明合作,很多西方人士嗅到了其中商机,也参与到了反清复明的战斗中,发了一笔横财。所以乾隆登基之后,首先还是没有更改海禁的政策,但只允许官方进行海上贸易。
但是西方很多国家早就对东方这个神秘强大的国家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想尽了各种办法来打开中国的市场。在清朝初期这样的努力还是得到了很多回报,沿海一带的港口贸易十分频繁。直到我们喜欢巡游的乾隆皇帝来到沿海的港口城市,发现了大量的外国商船,产生了非常大的好奇,于是派人查探,不查不知道一查吓一跳。
当时乾隆巡游所在苏州一个港口,光一年就有 1000 多条船出海贸易。如此之多的海上贸易,让乾隆不得不警惕起来。这海上贸易当时成就沿海一带一大批的富豪,很多人农民都不想种地,都学习起了航海知识,研究起经商来。当时沿海地区聚集了大量的外国商人,导致了这片地区的人思想都十分的开放,这就让乾隆意识到了严重性。作为农业大国,农民只要吃饱饭就行了,非常好管理。但是随着出海贸易的人数增加,大批人累积了巨额的财富,并且见识了世面,这种知识的扩散是十分迅速的,这样下去对封建统治势必会带来严重的冲击。所以乾隆回到紫禁城之后,就关闭了除广州十三行外全部的港口,禁止对外贸易。
除此之外就连对外国人也进行了严格的管控,不仅限制了外国商人的人身自由,严格控制外国人和本国人进行的任何商业行为。直接掐死了中国对外的任何贸易和学习行为。之后西方也一直尝试改变这一困境,寻求和平共赢发展,但是最终都成了一厢情愿。清廷始终贯彻闭门造车的核心思想,导致了西方国家气急败坏选择了最极端的方式打开了中国市场。
历史书上除了说明闭关锁国对清朝造成的消极影响,也解释了积极影响,原话是:它对西方殖民侵略起到一定的自卫作用。所以闭关锁国虽然使得中国自此开始落后,但是对于当时清朝封建统治来说无疑是最好的选择,虽然阻挠了中华文明的进步,却也阻挡了有可能发生的内患。
因为大明时中华文明还是当时最最先进的国家之一,工业化,全球化 也还没开始,世界各国的交流也不多。闭关锁国关系并不大,最多少赚点钱,开关也就是和邻近做点交易。
而大清朝时,世界天翻地复,一日千里。清朝和先进文明的差距越来越大。闭关锁国就会导至科学,技术,思想,文化,生产力,制度全方位巨大的落后。
要是当时的世界,西方,还是和大明朝时的世界,西方一个样子。那清朝闭关锁国一点问题都没有。
明朝是因为御敌才闭关锁国的,清朝除了御敌,还因为觉得自己世界第一,无所求于外国。
因为明朝那个叫海禁,说闭关锁国是明朝开始的,麻烦回家翻翻初中历史课本。
小学开始班主任就教你了: 小明吃屎,你也跟着吃屎吗?
明朝是汉人,即便做错了什么都会被大家宽容原谅,清朝是满族人,是注定要被网民攻击的。
就好比自己的孩子和隔壁家的孩子。
不让满清代背黑锅的话,就该切换到柏杨式批斗民族劣根性了。那教科书可怎么写啊?
中国出海的海商规模并不小。从雍正五年起,满清朝廷允许海商在船上携带火枪火炮,出远洋贸易。(西洋船来只能在广州一口通商,但是中国自己出船可不限于广州一口,而是浙江福建广东各海口都可以出洋的。)
可是,不要说没有自发的高端的那些文化科技学术书籍的交流活动;连满清皇家悬赏求购的数学、天文书籍,也无人去收购;更不用说本身的吃饭家伙,造船和航海技术上,毫无任何学习进步的痕迹。
其实清代的半官方的行商们去的更远,甚至在莫斯科和巴黎也是有贸易站点的。神奇的地方就在于也没有任何交流,没有任何触动,没有任何学习进步。都毫无兴趣。不看洋人的资料,你甚至不知道(清国在莫斯科和巴黎的贸易站点)他们存在过。就好像只是历史游戏里的一群 NPC 一样。
从 1728-1839 年的一百多年,中国就好像真的没有出海贸易、真的闭关锁国了一样。
汉人出海贸易,不学不看,批判汉族民族劣根性。
闭关锁国,没得学没得看,批判满洲民族反动性。
哪怕其实什么劣根性反动性并不存在。而是有客观原因和内在道理的。
如何评价柏杨? - 马浩宁的回答 - 知乎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27611854/answer/115673654
说实话,满清当了极好的背锅侠。可是中华儒教文明的衰落,仍然是一个客观事实,不信的,你回去读两遍《南明史》再来说。
奉上谕:商船出洋携带炮位,原为洋面御盗之用,不特各国来广贸易商船未便禁止,即内地出口商船概行不准携带炮位,倘若遇匪船打劫,临时不能抵御,岂有转令束手待毙之理!况在洋行劫者不独内地匪徒,想即各国夷匪亦有纠约为匪,携带枪炮出没洋面为行旅之害。而内地出洋商船内,转无炮位抵御,该商等即不保护货物,亦各爱惜身命, 若拘泥禁止,何以卫商旅而御盗劫?
著福康安等即伤令守口文武员弁,只需商船出洋时将炮位稽查点验后,仍准其携带,不可因噎废食也,钦此。(乾隆五十六年)
现搬运全文如下
一
近几年来,我曾在不同场合多次谈到十八世纪中国的 “现代化” 问题 (或曰“处于其中” 而“未曾完成”的现代化),从《史林》(2006 年第 5 期),到小书《乾隆十三年》(2012 年),到最近的《中华读书报》(2014 年 9 月 24 日)。我还在清华大学做了一次演讲 (《我的学术立脚点和切入点》),然后就是天则了 (《我的现代史观的前因后果》)。在清华听众虽然不多,但也来了三四所大学里相识不相识的一些朋友。在课堂提问中,大家提了一些很好的问题。其中之一,就是十八世纪中国现代化中的 “经济因素” 和“政治因素”。这是从来没有讨论过的,值得认真思考。
于是我又一次感到 “教学相长” 的道理。有一位教育学院的同学,听了录音后来信说:“讲心得,助学生,不禁锢,做朋友,被敬重,高老师,您都做到了……”就在跟同学去吃饭的路上,我意识到,应该专门写写这个问题了。
我们还是先谈谈所谓 “经济方面”。按照过去主流的看法,这就要从“经济基础”,从“生产力”,以及“生产关系” 说起。可惜,中国自明清以来,就没有多少 “先进的生产力”,即所谓(蒸汽动力带动的)“机器工业”。后者呢,众多的学者一直在无计其数的明清史料中寻找具有一定规模的生产组织,如“手工工场”,或者能称得上“资本主义萌芽” 的东西。可惜,也不能如愿。
这些都可以视为一种 “下层” 的视角 (这句话也可以视为我的发明)。我总算是经济史出身,所以对这套还有一点了解(一笑)。但是,我们现在终于发现了不同的观点,这还要归功于旅欧学者朱嘉明,他在《从自由到垄断——中国货币经纪两千年》(远流,2011 年) 一书中,从经济运行的最高层次货币金融入手,与低层生产组织的研究取向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他认为,中国在历史上设计了一套良好的货币制度,然后就让民间各尽所能,自由运营,遂出现经济的高水平的不断的增长 (两位数以上的增长并不少见)。在这之前,德国学者弗兰克的《白银资本》,已经不再把生产方式当作最重要的问题,而看重国与国之间的国际贸易。这些,都可以视为“上层” 的视角,与以前的那些大为不同。总之,我们现在面对的问题,就不但是一个怎么看待现代化的问题,也是一个怎样重新书写世界史的问题。这也表明,中国经济早已不是什么 “封建经济”,亦非“自给自足” 的“自然经济”——它是一种 “人为经济”,其发展高度也不是“精耕细作” 几个字所能概括的。
这些,都可以算是崭新的视角,我想,没有它们,就无法从新解释那大段大段的历史。也可以说,从今往后,什么 “生产力”、“生产关系” 的观点,都可以靠边站,不必要拿来解释中国历史了。
经济史研究中有关的例证就不多举了,我想,无论是老一点的学派,还是新一点的 (如所谓 “加州学派”),都还没有脱出这一窠臼。
二
现在让我们再来讨论 “政治方面” 的问题。在这方面,中国历史更是黑暗,甚至可以说黑暗得不得了。首先,就是所谓 “专制主义” 的问题。多少学者迷醉于其中,多少人至今醒悟不了,积习难改。
在一次讨论小书《乾隆十三年》的研讨会上,有学者提出,“如果说中国经济上没有所谓的强制行为,政治上没有专制,那我们这个中国现代化还要搞什么呢”? 可是在我看来,仅仅用这些观点,或者从黄仁宇所说二十世纪中国上、中、下 “三层重建” 的角度点来看,清朝做得再 “好”,也是“无济于事” 的。中国革命有其深刻的原因,并不仅是表面上看来的一些; 所谓革命的目标是什么呢? 是为了 “反对封建专制” 么? 恐怕不一定! 不客气地说,传统政府管的事很有限(当官的也很少一做到底的),哪里像现在所说的经济组织、生产力…… 到所谓货币金融,都一把抓呢?
对此,我的 “诛心之论” 是:所谓 “专制” 云云,从某种角度看来,不过是历史上某些人给中国传统扣上的一顶大帽子,目的即要你自始就抬不起头来,与西方政治不能站在一个“对等地位”,如此而已。
最近,《叫魂》的作者哈佛大学的孔飞力又出版了他的一部大作《中国现代国家的起源》。译者认为,孔飞力作为中国现代历史进程 “内在导向” 的主要倡导者之一,提出了 “现代性有着多种形式的存在”,“不同的国家是可以通过不同的方式走向现代的”; 比之来自外部世界的影响,植根于本土环境及相应知识资源的“内部动力” 要带有更为根本的性质。
何为 “现代国家”? 它在中国又是如何形成的? 这是孔飞力在书中着重讨论的中心问题,并以“政治参与”、“政治竞争”、“政治控制” 为主轴,构成其三方面的基本问题。孔飞力一生著述不多,据说篇篇都是名著,而这更成为他最重要的一本(参见陈兼、陈之宏 “译者导言”)。
可是,孔飞力在他的新作中,俨然提出当日中国仍然缺少 “宪政”“民主” 的“代议制度”。这就很值得商榷了 (中译者将“宪政” 一词译作了“根本性议程”,这多少模糊了问题所在)。
所以,如同在经济领域放弃所谓生产力、生产关系的 “下层视角”,在政治领域,我们也许应该扬弃所谓“宪政” 或类似的“民主观点”。特别是在十八世纪、十九世纪的历史里,这些可能都“无所措手足”。比如在俄罗斯或是日本的现代化中,这些因素可以说是“若有若无”。
对《中国现代国家的起源》,译者拿他与魏斐德等人做了对比,在我看来,更为近似的研究当推罗威廉。我为什么看重《救世》,为什么 “厚此薄彼” 呢? 其中一个原因,就是我与罗威廉的切入点,都是十八世纪,而孔飞力主要是十九世纪。
在罗威廉的弟子王笛看来,罗威廉把他的研究引向了一个广阔的视野,即与早期近代的欧洲相比较。他认为,陈宏谋所涉及的几乎所有主要方面,也是当时欧洲社会文化发展所面临的问题。在政治领域,他非常强调行政的标准化、沟通和提高效率,这正是早期近代欧洲也在逐渐形成的观念。集权的经济控制、自由主义和个人主义都是早期近代欧洲精英意识发展的重要成果。因此,陈宏谋使人联想到空前强大的近代早期欧洲国家在形成过程中所做的类似努力。
三
为什么说十八世纪中国处在 “现代化中” 呢? 对此我曾借鉴了一些西方学者的“理论”,首先是法国学者年鉴派大家布罗代尔,他提出,当时世界上存在几个罕见的“共时现象”:第一,表现于人口增长(我们现在发现,不应把它视为纯粹的社会现象); 第二,表现在无论中国还是欧洲,都在“加强政府”(这明显的是一个政治因素)。而在我看来,当日中国在这一方面的努力,较欧洲更是不遑多让。可惜的是,当时西方的做法,都被认为是现代化的表现,而中国,对不起,依然被认为是“封建专制”。
另一个方面,我们还可以借助美国社会学大腕斯科特,特别是他的《国家的视角》。过去,我对这点强调得不够 (特别是在《乾隆十三年》中)。在一次采访中我曾经说,《国家的视角》这本书表面上来看,好像是从二十世纪说起,强大的国家干了多少愚蠢的工程。其实真正的用意,是讲二十世纪以前两百年,世界历史就开始出现了这个苗头,是一段大历史,一种历史观。我也通过在美国的弟子,帮我印证了他的这个想法。
这在清代十八世纪,表现为政府大规模投资,兴建各种工程。第一个有名的是修运河,到乾隆时,加上治理淮河。有一个省级官员就修治了黄淮十几条支流。还有,治理直隶的永定河,浙江的海塘,金沙江通川水道; 以及修建承德,修建圆明园,在全国各地重修城墙; 各地修筑粮库,搞大仓储 (在外国学者研究中,中国的粮食仓储,当时欧洲连想都不敢想)。这些行为,只有二十世纪的中国可以与之一比。此外应该强调的,是画地图,或可称为 “现代民族国家的建设”,中国也曾一度领先。
我曾写过一篇文章 (《十八世纪,二十世纪的先声》,《史林》2006 年第 5 期),就说二十世纪我们中国无数的事在十八世纪都有了,比如说解放贱民,取消人头税; 甚至清政府曾经想搞土地制度的变革 (实行均田制或井田制); 以及减收田租,等等。
此外,中国在二十世纪的 “大政府” 现象,其趋向的一起一落,也与十八世纪 “若合符节”,岂不可以说是带有“现代性” 么? 其实,我们利用所谓 “政府” 这一条线索,即可解释大段的历史。换句话说,中国今日经济上的成就,用技术的角度来看(黄仁宇语),并没有远离了清代——依然是特别依赖政府。
所以,我只是借助国外的 “理论”,并非一切都从外国而来。比如说对经济政策的研究,从人口问题的发现,到土地开垦政策的改变,全面发展政策的提出,粮政的展开……(参见《从清代农业政策看当代农村变革》,《炎黄春秋》2011 年第 5 期)。这些历史,在二十世纪后半叶又“复活” 了,我们也才重新认识到清人的努力和他的现代价值。这些都与我的 “当身经历”(如插队生活,对农村改革的关注,等等) 有关,而不是 “爬格子” 就能得出的,若身处外国,没有这些经历,就不可能悟到。
关于 “学术立脚点和契入点”,也许我还应该多说几句:所谓“立脚点”(立场),是指研究主体所站之地位,“契入点”(切入点) 是指其研究之对象。我选择的切入点是十八世纪,这是人人可以不同的。但是立脚点就不是这样,而绝大多数学者都是构筑在 “新文化运动” 之上的,也可以说是站在一百年前的立场上来看中国,那当然就很黑暗了。自上世纪初以来中国即面临着日本和俄国两大外敌的侵略,灾难不断…… 可是一百年过去了,尽管面对了那么大的似乎难以克服的绵绵不绝的困难,中国岂不是已经实现了“现代化”(尽管还有许多问题需要解决)?
这种新的现代史观,使我们对中国历史不再感到那么悲观。好像十九世纪、二十世纪,一路下来,没有止境。我想,如果能够拥有足够长的眼光 (比如长到九十年以后,到二十一世纪),就可能眼前一亮。换句话说,“切入点” 各位可以自由选择,但如果能放在十八世纪,如我与许多美国同行 (如史景迁、罗威廉等等) 那样,如果,再有一个好的“立脚点”,能够把它与今天贯通,就会发现事实并不是这样。
近百年以来,时代的主流到底是什么? 黄仁宇主张,阅读历史需要一种积极态度; 钱穆以为,它不应该视为 “救亡与谋生”。古云:道高一尺,魔高一丈。又云:有正就有反。有善就有恶。我们不能只看其一面。如此说来,中国现代历史的“正面” 是什么,“反面”又是什么? 对此我们也许都应该有一个新的态度。
一代有一代之史,这也就是我想献给大家的一点想法。也是我的所谓新现代史观的 “前因后果”。
-————- 我是分割线 ————————————————————————
欢迎来到第一百零二期凤凰网读书会!2012 年 7 月 28 日,我们相聚在万圣书园。本期读书会,我们邀请到了清史学家高王凌、经济学学家秦晖、《财经》杂志主笔马国川,以及东欧问题专家金雁一起回溯两百多年的中国 “现代化”。乾隆即位之初,就面临着前所未有的人口压力,在现实重压下,他进行了区别于雍正朝的各项改革,而中国现代化的因子就在其中被悄悄埋下。
编者按
十八世纪的欧洲,是启蒙精神大放异彩的百年,伴随着工业文明的勃兴,欧洲正走向一个新的时代。与之相对,十八世纪的中国在后世的话语中却往往与 “终结”、“危机”、“末代” 等词汇联系在一起。可是在高王凌的眼中,作为康乾盛世余音的乾隆朝,却蕴含了中国现代化的可能。
面对前所未有的人口压力,少年登基的乾隆不得不调整政策,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农业多种经营、加强政府、以经济增长缓解人口压力,这些措施在解决乾隆朝问题的同时,也在不经意间契合了当代中国的许多政策。正如马国川所言,与其说高王凌在述清史,不如说他写的就是中国轰轰烈烈的改革史。
历史总在当代人不防备时撞了当代人的腰,自失、官偷、民玩,这些导致乾隆新政失败的因素,在当下同样发生着,兴盛的理由也许各不相同,然而衰败的原因却是千古不变。从封建走向共和,也许专制与民主的分野只是器用的区别,秦晖说 “人人都应问责政府”,负责才是政治的要义核心,一个不负责的民主并不比专制来得有效。
一个多世纪,中国在 “现代化” 的道路上孜孜以求,付出过高昂的代价,也获得过卓越的成绩,百年已过,中国的改革尚在路上,仍未完成,依旧呼唤理性的公民筚路蓝缕,以启中华。
(编者:吴毅恒)
高王凌:当代意见,不妨多多益善
凤凰网读书:各位读者朋友们大家下午好,非常感谢大家能够在周末抽出时间来参加本期的凤凰网读书会,我们这一次的活动围绕《乾隆十三年》展开。大家都知道乾隆皇帝是中国历史上执政时间最长,年寿最高的一位君主,也可谓是一代有为之君。围绕这个话题,今天我们非常有幸地请到了四位专家,来和大家一起来分享和讨论这本书。下面我就把下面的时间交给这本书的作者高王凌老师,大家掌声有请。
高王凌:有这么多不相识的朋友,冒可能的大雨来,我很感动,我没有怎么参加过这样的活动,不知道该怎么做才对。关于这本书,表面上看是一个清史的专门的书,但是我跟几位朋友都说,读这本书也许不需要清史的准备,而只要有当代的头脑你就完全够了,因为它实在是一种当代的对话。我在书的一开始就说,这本书的写法是尽量多地给出原文,像吕思勉先生所说的《史记》的读法那样。我希望大家能有一个自己的判断,它也引起很多的争议,那对于争议,我也有一个态度就是,不妨把它们都并列在那里,不要非得只说一家之言,我甚至说 “时代的意见就是当代的意见,不妨多多益善”。其中可能争论最大的问题就是我说十八世纪中国已经融入世界,中国已经开始现代化,有一个人发了一个书评,实际上他就在批评我这一点。他说作为专制王朝的封建统治者,他搞了一点现代化,能行吗?我觉得这个问题很大,当然我也在私下里给他回信说,那德国呢?日本呢?苏联呢?一个是纳粹,一个是军国主义,一个是苏维埃社会帝国主义,它们做的那些事儿你怎么说呢?所以我们还是回到黄仁宇,从一个技术的层面来看待这个问题,你要是一下子扯得太那个什么了,那我们没有办法展开讨论,就像黄仁宇说的,那就进入了道德的层面,咱们就别争了。
十八世纪这个问题,引起我这样的思想的想法,法国年鉴学派的一个巨匠,叫做布罗代尔,布罗代尔说世界在十八世纪出现了罕见的共识现象,在世界历史上很少见。第一个共识现象就是人口的增加,从十八世纪中叶,中国稍微早一点,人口就开始增加,以前的人口西欧那样都是一上一下地跳,后来就不断增加,基本上不再剧烈地起伏。在这之前我没有想到过,我突然想起来,有人认为人口算什么呢?这有什么关系呢?现在我想这不是一个纯自然现象,它是社会现象,实际上从这个角度来说和政府的政策、作为也都是有一定的关系。中国这个时候就和二十世纪的人口增长就完全联系起来了,这是我们说的第一个问题。
第二个问题就是加强了政府,布罗代尔认为欧洲在十八世纪就已经开始了,那我的反问就是,欧洲人就是面对人口增加的一个现代反应?而我们就是一个古代行为?我觉得这样不太公平,我先说这些吧。
秦晖:我们的历史观应该反省
凤凰网读书会:下面我们想请清华大学历史系教授,古代农民问题和土地问题的研究专家,著名的人文学者秦晖老师,来就《乾隆十三年》这本书中的一些土地问题还有经济问题,提出他自己的看法,有请秦老师。
秦晖:我跟王凌兄,我是一直从他的著作中得到很多启迪,他的每一本著作应该说都能够发人深省。这本书当然也不例外,我觉得其实和他以前的几本书也是一脉相承的,比如说要破除以前关于中国封建社会理论的套话,一个就是什么地主阶级如何如何,土地集中等。第二个就是专制主义。还有一个是什么?
高王凌:人口众多。
秦晖:对,人口压力,其实前两个好像主要是中国人在说,人口众多好像主要是西方人,尤其是黄宗智他们说的更多。至于前两个是我们那个传统封建社会意识形态的说法,我们传统的意识形态好像不太谈什么人口众多,都是国外传来的。
高王凌:十九世纪的在中国老外。
秦晖:当然有人那么早说过,那中国人也说过,在两千多年以前,韩非就说人增长得太快了。我觉得这几个套路被重叠以后,当然他提出了他自己的一个理论架构,意思是说清代中国已经有了现代化。这个现代化,其实主要是看现代化这个内涵里头到底指的是什么,其实说某一个古代或者是某一个很早的时代就已经有了现代化,好像也不是非常之惊人的一种说法。比如说古代希腊罗马的研究中,或者说古典学的研究中历来就是两派,从十九世纪就有两派,一派是所谓的现代主义,就是说希腊、罗马多么多么现代,一派叫做原始主义,就是罗马希腊是多么地原始。一向都有这样的说法,现代派就是所谓的梅尔,后来我们中国好像很畅销罗斯托夫采夫也是一个非常有名的代表,他就说那个罗马就是资本主义。而且还有一些有趣的争论也是非常有意思,像罗马时代特伦提乌斯 • 瓦罗写了一本叫做《论农业》,后来有个英国的经济史家大概在十多年以前翻起过这本书,他说这本书里头描述的罗马时代的橄榄油、葡萄酒的产量,到了今天也还是一个非常高产的数字,今天的地中海地区也没有超过这个水平。到底是这两千多年来停滞了呢?还是希腊罗马的确就是现代化到那种程度,也是长期来一直有争议的。
至于中国吧,比如说以前我们不讲现代化,但我们经常讲资本主义萌芽,以前有人说过春秋战国之交就有资本主义萌芽,像傅筑夫,傅先生就讲过。还有说宋代有的那就更多了,不但说宋代有资本主义萌芽,还有说宋代有早期工业化,或者说叫做早期近代化,或者说叫做什么准近世等等等等。其实我觉得以前我们的一种历史观的确是应该反省,老是觉得这个历史是一个不断进步的过程,以前一定比现在落后,现代一定比以前要好,而且几乎每一个长段大概都有这样的断言。当然有人也说了,他说历史也会倒退也会碰到挫折,但是他们讲的那个挫折往往是很短时段的,或者说是一种按照以前我们的说法叫做偶然现象。现在看起来,其实当然不是这样的。
不过仔细分析起来,我觉得王凌兄这几个结论,我觉得首先就是说我们对以往中国历史的很多认识的确是需要破除的。不管我们对清代经济发展的水平可能有不同的估计,但是那个时代的经济和全球的联系比我们想象的要密切得多,这是显而易见的。因为中国是一个不产白银的国家,在明清两代一直以白银作为主要通货,如果不从和世界的联系着眼,这是根本不可能设想的。因为中国几乎所有的白银,除了云南有一点,其实在清代云南的白银衰落得也很快,基本上后来的白银最早是从日本,大头都是从美洲来的。还有一个,就是新大陆作物在中国的普及和推广其实是相当快,从某种意义上来讲很难设想,就在清末,像凉山那种非常落后的地方都已经普及了土豆、玉米这一类的东西。所以我觉得经济交往和经济全球化的确是比我们以前想象的要更大。
还有一个就是关于地主经济的结构,现在有很多人都有这样的看法,包括我在内,而且我觉得其实现在好像已经是一个多数人的说法。包括中央党校,这应该是一个意识形态机构,但是中央党校党史研究室那边,老主任郭德宏先生在十年以前他就讲了,说这个土改以前,地主占的土地根本不可能有 70%,他说按照他的计算他说只有 30% 几。我认为不管那个幅度到底有多大,以前的说法肯定是站不住脚,这是肯定的。
秦晖:不许反对派和自己竞争,就是专制
秦晖:当然我跟王凌兄可能有些问题还是有些分歧,比如说他要破专制主义这个说法,我觉得这个好像是很难说,尽管我们很多人都可以对清代的国家政策,或者说清代帝王的作为给予比较高的评价。但是我们讲他专制不专制,其实主要指的是一种体制,这和具体的政策和帝王的作为其实并没有直接的关系,因为专制条件下也可能有圣明君主,也可能有比较好的政策,这个其实都不矛盾的。而且我觉得所谓的专制也不是说皇帝想要做什么就做什么,大概只有上帝可以想做什么就做什么。除了上帝以外包括希特勒、毛泽东也不是想做什么就能做什么的。
按照我的看法,只要是不允许反对派和自己竞争,那基本上就可以说是专制,最高权利是不许觊觎的,当然在专制的大帽子低下具体的制度运行方式,还是有非常多的可以研究的余地。但是如果说中国经济上没有所谓的强制行为,政治上没有专制,文化上也非常美好,那我们这个中国现代化还要搞什么呢?就有点搞不清楚了。还有一个就是清代的经济发展的总水平,我觉得这是一个不太容易谈得清楚的问题,清代是不是有很多地主?土地的集中程度如何?是可以根据很多东西来确切判断的,而且有很多确切的经济指标。但是经济发展的总水平就比较难说了,因为在那个时代计算 GDP 我总觉得是一个非常之不太靠谱的。而且这个当然和王凌兄没有直接的关系,那个麦迪逊说鸦片战争以前中国在世界上比今天的美国都要发达得多,美国今天占全球 GDP 不过是 25%、26%,那个时候据说我们已经占了 33%,比今天美国牛得多。
如果是这样,我觉得有很多问题就很难解释了。如果是鸦片战争前夕还是这样,那除非你说中国历史上从来都没有落后过,否则你真是比较难说。这么进步一个很重要的理由,就是因为中国各项物产都是在世界上很抢手,但是中国好像是不需要全世界的任何东西,也就是说中国外贸有很大的顺差,甚至有人说那个时候中国就是世界工厂。我觉得假如真的是以这个为标准的话,的确可以说不但鸦片战争以前是这样,鸦片战争以后其实也是这样。一直到甲午以后这个情况才真正发生变化,中国的经济才出现实质性的逆差。西方的工业品开始在中国打开销路,其实主要是在甲午以后。甲午以前说实在的,如果说外贸的格局发生了变化,其实无非就是鸦片取代了白银,原来的西方工业品没有销路,他们需要我们的产品怎么办呢?他们给白银。后来给白银他们觉得对他们来讲比较麻烦,于是他们就用鸦片来代替白银,引诱我们中国人上瘾,然后用鸦片代替白银来支付逆差,这个当然是一个非常坏的行为,为此怎么骂他们都可以。可是老实说用鸦片代替白银来支付逆差,就这一点来讲本身不应该对两边的经济大格局有很大的影响。也就是说他们的产品,如果我们可以用竞争力这个词的话,用鸦片代替白银以后,他们照样没有竞争力,中国照样不买他们的那些东西。
其实无非就是用一种特殊的支付手段,取代了另一种特殊的支付手段,而且如果要讲价值的话,尽管用鸦片来表示 GDP 可能是一种坏的 GDP,用白银来表示 GDP 可能是一种好的 GDP,但是如果我们不讲好坏只算数字的话,我觉得这两者应该没有什么差别。到了甲午以后,中国才开始真正出现外贸逆差,而且这个逆差增加了很多,一下子就出现,大家知道民国年间几乎什么都是洋的,什么洋油、洋铁、洋灯、洋火、洋灰等等,就是出现那样的状况,那是很快就出现那样的状况。知道甲午以后,由于我们有了海关,开始有了海关统计后来又有了农商调查。根据这些东西计算 GDP,倒是真的有点谱了,但是根据这些东西计算出来的 GDP,从甲午以后一直到抗战以前,这个 GDP 增长率并不比西方低。不比西方低也是可以理解的,因为按照原来我们的普遍认识,我们那个基数原来非常之低,那么你的基数就算你后来的增长就算比西方高那么一丁点,绝对的差距还是越拉越大。可是如果我们把这个基数改变了,那个增长率又还是那么高,那就麻烦了。如果是这样的话,那我们就应该设想到抗战的时候,我们仍然是全球的一位,而且占 GDP 的比重应该不比麦迪逊讲的那个数字要更低,如果是这样的话,整个历史将会变得不可理解。
所以我倒觉得这个事情,的确是可以分析的,我甚至觉得 GDP 在那个时代,是不是可以作为一种尺度都是一个问题。但是不管怎么说对中国的历史,乃至对世界的历史,我觉得我们的确应该有一个新的角度、新的眼光,王凌兄这本书和他以前的著作一样,都给我们带来了很大的启示,我就讲这么多。
高王凌:我插两句,在现代化方面,我们现在有一个很大的一个问题,我们对现代化这个词有一点神乎其神了,把现代化理解成就好像是一个过去的共产主义一样。我们现在碰到的这个问题,就是现代化的解释视角跟以前有变化,最近有一个朋友叫朱嘉明,他写了一本书叫做《从自由到垄断》,讲中国两千年的货币史,他的这本书就和我们以前很不一样,他是从一个经济运行的最高层,金融货币的角度来解释经济历史,解释历史。我们过去是从一个低层,从生产关系、生产技术、生产总值的角度来解释经济历史,这样就是一个很大的对比。这样我们看来,从弗兰克的《白银资本》开始,它就已经不是用生产力生产关系的角度来看世界史的,实际上它就从一个国家间的关系,外贸的情况来看历史的。总之我们有机会也许再谈,我们现在面对的问题呢就是一个不但是怎么看待现代化的问题,也是一个怎么样的重新写作世界史的问题。
马国川:在历史面前,后人显得愚蠢
凤凰网读书:下面我们请第三位嘉宾,对经济体制改革有着深入研究的现《财经》杂志的主笔马国川先生来谈一下他对这本书里的一些看法。因为我们知道在私下里马老师和高老师对这本书里面的一些问题,已经做过了比较深入的一些交流,也给我们现场的一些观众朋友们讲讲吧,有请马老师。
马国川:谢谢凤凰网,也谢谢高老师。昨天晚上看奥运开幕式,今天还有点昏昏沉沉的,不知道说什么。我这两天认真地拜读了高老师这本书,我和高老师认识有几年了,最早大概是 2008、2007 年我去采访高老师。因为我是个记者,采访高老师,那个采访很不成功,因为我觉得高老师说了一些奇谈怪论,让我自己感觉不能。比方他说中国不是专制主义,民主救不了中国,当时高老师就有这种话,当时我不能接受他说的话,所以那个稿子就放下了。后来几次和高老师也有一些接触,这次这本书拿来之后我就认真看了看,发现还有那些东西,觉得好像有一点点理解了,但是总的是这本书给我比较大的一些震撼。
我说震撼是指什么呢,我发现历史这个东西,今天很多人觉得今天人们很了不起的东西,其实那个时代就已经考虑到了。比方说我看高老师里面引的一句话,还不是乾隆,是乾隆他爷爷康熙,他的上谕里面就说不以民事为本,民事在这儿,指的就是种粮食,我觉得这句话就是毛泽东那时候讲的以粮为纲嘛,后来八十年代农村改革以后,就不搞以粮为纲了,搞多种经营了。也就是说那个时候乾隆的爷爷就认识到这样的问题,而中国经过那么大的转折之后,到了八十年代后来才知道不能光种粮食还得要搞多种经营,已经二百多年、三百年过去了,所以我觉得后人的讲的多么聪明,在这个历史面前都显得他们很愚蠢,这是我的最大的一个感受。
另外我觉得高老师这本书它有很强烈的现实意识,这和高老师的身世有关系,我发现高老师有时候有意识掩盖自己这段历史,我在这儿揭露一下。七十年代后期、八十年代初在中国经济体制改革中有一个非常有影响的组织,叫中国农村发展问题研究组,简称叫农发组,农发组对于中国承包农村改革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高老师就是那个组里面的重要成员,我在这儿说一下大家都知道,陈锡文、周其仁,张木生也是,杜鹰现在是国家发改委的副主任等等,这一大批人都是那个时候的,都是那个发展组的。
高王凌:宋国青。
马国川:对,还有宋国青宋老师,高老师当时就是那里面的一分子。所以说我看这本书感觉到它有非常强烈的现实意识,他有意识把历史问题和现实打通,所以说对于乾隆的很多措施,我觉得读的时候都感觉好像他在描述中国八十年代农村体制改革的那个场景是一样的,感觉到很吃惊,也感觉到他用心良苦,我先说这些。
高王凌:我插两句。我在八十年代在美国密歇根的演讲的时候,那时候有两个对华顾问,他们就说这句话,你到底是在说十八世纪呢?还是在说八十年代呢?我想在这里多说一句话就是我前不久在清华讲话的时候,跟同学们讲每堂课之后呢我要讲一点方法问题,我就引用了钱穆先生的话,各位你们以为自己做学问是靠读史料来的吗,是读那些新鲜的史料就能做出文章来吗?不是。他说你呢,你的东西都是从你的当身历史来的,我其实不想隐瞒我的这些东西,不管怎么样我希望大家好好想想钱穆先生的这句话。
金雁:中国问题需要他山之石
凤凰网读书:下面我们来听一下,下一位嘉宾的见解,这一位嘉宾是中国政法大学人文学院的教授金雁老师,她是世界史方面的专家,下面经金老师您从世界史的角度来看一下,你对这本书有一些新的认识和看法,谢谢。
金雁:本来我没想到是这样一个场面,秦晖说你来吧,我一想秦晖在上学期做手术的时候是王凌兄在这儿救场,那怎么的我也想着王凌兄的这个书我应该来。我以为大家是在这儿座谈呢,没有想到是这样一个场面。我是治东欧和新俄史的,在中国史方面是一个外行,现在我一看这样一种场面,那你让我讲点什么好呢?当然王凌兄的作品我是比较熟悉的,他以前这些书基本上可以说到我们家有的时候秦晖都还没看,我都先拿出来翻,因为我一直有一个这样的想法,经常在我跟秦晖之间的这种交往当中,就是我们两个在交谈当中的话,我会感觉到现在中国史方面,或者是中国当代经济方面的话,会有一种需要他山之石的需求,俄国在遇到这种问题的时候,东欧在遇到这种问题的时候他们是怎么想的,他们是怎么看的。其实对王凌兄的这些观点呢,我有的认同,当然有的也不认同,但是有一点我认为是,就是我跟他是有共鸣的,第一我觉得王凌兄他是治两头,他一个是搞当代,另外一个他也搞历史。
这样一个好处他就有一个大视野,我也是学历史出身后来也搞俄罗斯当代问题,我们有几次开会就和一些搞情报,甚至和一些总参二部的人在一起,他们就发现,他说你们搞历史的人,怎么提的问题或者你们的这个见解总跟我们不太一样,我说你们情报搞资料的没有人能够超过,你们贴得太近,你们没有一个大视野,你们没有一个立体观,所以你们总陷入头疼医头,脚疼医脚的境地。如果你们有一个长的这种坐标再有一个世界视野的话,这样你把中国搁进去,中国在什么位置上,这个坐标定了以后,它一下就能够脱颖而出,你看问题的角度也会发生不一样。所以我说这可能就是我们搞历史和你们搞情报、搞资料的眼光不一样的地方。
因为我们有一种说法,这种事情在历史上反复出现的时候,它有过什么样的对策,有过什么样的结果,有过什么样的反应。从横向来说在整个世界历史上的坐标当中扫描,比如说同样的革命和改革之间的这种折腾,我们会举出各种各样的例子,在这种状态下的话,你再来说中国的时候视野就要宽阔很多。所以我觉得王凌兄这种历史透视观,正好给他看当代的议题提供了一把钥匙,这一点我是非常认同的。
还有一点,我不知道现在你们这个教学受五种社会形态的影响大不大,我们那代人一般都是这种原始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社会,共产主义社会这五种阶梯的,每一个累进式的这种前进方式。在这种方式之下,尤其是从斯大林那个时候开始,他制订了这五种社会形态以后,所有的东西都往这五种社会形态里套。这样的话一些时代的特点,一些国家的特点,我们反而都看不出来。
比如说我在这儿看俄国的历史,以前我们都是农奴主如何剥削农奴,但是我接触到大量俄文的原文的材料会发现的确农奴那个劳动强度有很高的时候,一周达到五到六天,但是大家了解俄国这个社会的话,它的无霜期只有五个月,它的高强度劳动一年不超过三个月,所以那种一星期劳动有这种五天、六天的话不超过两个月,俄国一年的宗教假期和各种假期加起来有 280 多天,所以整体上来说是非常闲的。可是我们以前因为有这种先入为主的观念,我们就会觉得怎么他是这种状态呢?看到大量的这种就是沙皇要求那个农奴主要减少对他们的剥削,要保证农奴,你会觉得这跟我们所有的这种想法完全觉得不可思议。后来我看了王凌兄谈的中国的问题,我一下就觉得有这种相通的感觉。
还有一点,我觉得王凌兄的这种方法对我们现在的年轻人来说是非常可取的,视野大,然后又从史料做起,我把这个观念摆给你,让你来做这种判断,我觉得这种方法是非常可取的,我就先谈这么多,一会儿大家有什么问题我们再互动好吗,谢谢大家。
高王凌:我接着金雁教授的话说一两句,我们留美学派的一个朋友他经常到北大来,他研究美国黑人的,他就说美国黑人每天要不给他半斤肉吃,那个黑人奴隶他就不干活了。我也很佩服金雁和秦晖的研究,他们把中国的很多问题都追根追到俄国身上。前不久有一个德国年轻教授给我来信说,他说你说中国人自个儿的理论很少,中国不是发明了文化革命,发明了大跃进吗,我就给他回了信,我说根据金雁、秦晖的研究那大跃进、文化革命好像苏联人都搞过。二位功劳对于这个挖掘功劳很大,我觉得刚才金雁老师谈得也好,我们要有一种历史感,我们人民大学的三农学院,他们完全谈当代问题,他们有人才参加过经济改革,但是他们一点都不谈这六十年的历史只谈当下,这我觉得是有点可惜的。
高王凌:我曾经是 “保黄派”
凤凰网读书:我今天下午来会场比较早一点,我听见很多朋友还有一个疑惑,就是我们大家都知道黄仁宇老师之前写过一本《万历十五年》,那么高老师写的这个《乾隆十三年》,您觉得二者相比这本书它突出的优势在哪里,您觉得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吗?给大家介绍一下。
高王凌:黄仁宇是我的老朋友,在他的生命最后十几年的时间,我们来往颇多,在美国的时候我们也几次见面。我很喜欢他,他的书在中国卖到可能上百万册,我们中国也有些学者对他批评很多,我觉得有人也嫉妒他,在那个时候我被称为 “保黄派”,前天还有人问说你这个是不是根据《万历十五年》来写的?其实《乾隆十三年》是最近的事儿,跟它也不一样,他写他的十五年就是一年把好多的人用这一年展开。我写的是十三年的事儿,从雍正十三年到乾隆十三年,乾隆头十三年我划了一个阶段,这样不一样。
二,我觉得黄仁宇的那种写法我是学不了,那个东西学也学不来。当然有一点和黄仁宇有点相像,黄仁宇是一辈子当兵的经验,我是一辈子插队、拿锄把的经验,年轻时候以来的东西差不多都写到这个历史里去了,都在生命里发挥着作用,黄仁宇也有一些很有思想的东西,我想我们今后还离不开他。但是前几天我又把他的《万历十五年》拿出来读了一读,我觉得还是有不一样的地方,因为三十年过去了,中国人说三十年就是一个世,一个纪。三十年过去一代人,黄仁宇也罢,黄宗智也罢,黄仁宇想的就是国民党怎么丢的中国。黄宗智写的呢,想的是中国革命怎么成功的。我们想的呢,跟这些毫不相干,我们想的都是什么以后,革命以后的事儿,娜拉出走以后的事儿,我们这是革命成功以后这么多年,我们有什么亲身的经历,这太不一样了。我这几天这跟《读书》杂志的朋友说,说我们三十年崇洋媚外,那时候真心的是喜欢外国的东西,这三十年以来外国的东西看得太多太多,没有不知道的,我们实在是该把我们这一代人,我都退休了,我们都成了老教授了,我们还不该把自己的东西拿出来什么什么吗,我是这么一个观点。
我觉得我和黄仁宇确实不一样,我说一个极端的话不知道对不对,黄仁宇回答的,脑子里面想的是中国怎么失败,万历十五年这一年,中国的失败的总记录。虽然我也想给我的书加一个副标题 “1748 年一个失败的记录”,但是我现在想,实际上我在这本书里主要写的是当时中国的 “成功”,我还是要正面地来把乾隆做的这些事儿给一个解释,包括专制主义,封建主义我们早就砸了,给一个解释,我想这是时代很大的不同。
凤凰网读书:秦老师有没有什么自己的,在这两本书当中有自己的一些特点,和你的一些想法,你给大家说说吧。
秦晖:很简单就一句话,其实我倒觉得王凌兄的水平要比黄仁宇的水平要高,黄仁宇当然也很伟大,不过他有一些最基本的一些观点什么数字化之类的,其实我是不太赞同的。
高王凌:数字化管理。
秦晖:当然王凌兄也有一些观点我也不太赞同,不过我觉得他是,讲个最简单的,如果就史料的基础而言,那当然可能和黄仁宇的水平应该说是差不多的,我觉得也应该超过了,毕竟是时代是在发展的嘛,就像你们将来这些年轻人肯定会超过我们是一样的道理。
高王凌:马老师您也讲一下,这两本书你觉得最大的异同在哪里?
马国川:说老实话拿到这本书以后,首先说明这书是我自己买的,买了以后,网上就讲到了《万历十五年》,我翻开一看大不一样,我说高老师怎么也卖起噱头来了。这个很不同,因为《万历十五年》我也看过两三次,看完这本书之后感觉最大的不同就是黄仁宇他还是很感情地写那段历史,他那个笔里面就像梁启超作文章笔端常带感情。《万历十五年》很能感受到他这种强烈的、这种抑制不住的要表达一种感情,我就有那种感触。但是高老师这本书读下来就觉得冷冰冰的,觉得有很多东西不能接受,但是想想也觉得难怪,因为毕竟是清史学家嘛,高老师最早给我的印象也是冷冰冰的,拒人以千里之外的那么一个感觉,但是后来接触下来非常亲切,这是最大的不同。我觉得《乾隆十三年》这样一种写法,非常客观地把一个事实摆在那儿,让读者自己去判断,这种写法可能更符合一个历史学家的职责。
当然它的不好的地方是,对于我这样的不是学历史的人来说,感觉它很重,自己去判断去研究一些问题,就觉得有点难读,但是读起来确实是有很多出乎我意料的地方,谢谢。
凤凰网读书:金老师。
金雁:我跟马国川有一点点同感,原来我是那么想的,我们也不用读什么其他的,我就读高王凌就可以,但是现在他好像把问题摆在那儿,让我自个儿去做一个那什么的话,原本拿到以后我认为是比较好读,就会把它摆在枕头边上看,然后我看着、看着觉得不行,太累,这得坐起来看,我觉得到底不是搞中国史,就是这么个感觉。我看那个《万历十五年》没有这样的感觉。
秦晖:黄仁宇鲜有振聋发聩的观点
秦晖:其实这个倒是黄仁宇这个著作一个非常大的长处,就是它的可读性非常高,他的那个书作为历史书能卖得那么好,我觉得大概也是一般学者都达不到的,不过他到底是提出了什么比较振聋发聩的观点,我又觉得是可以接受的,还倒是真的不太想得起来,包括那个数字化管理,我其实也不太认同。所以我觉得就是,应该说是各有所长吧。
高王凌:我的想法呢,我是因为这几年读了几个民国年间的思想家的书,钱穆还有刚才说的上海那个吕思勉,吕思勉先生解释《史记》的写法都说到这样的问题,就是传统史书,就是言不尽意的,话也不说透的。现代话就都是白开水口号,白开水口号是我挖苦别人的话,不太合适,就是把什么话、把结论、把一个东西都嚼碎了然后塞到你嘴里去,把结论都给出来。这是现代社会搞宣传的这么一个国家主义的要求之下的一个状况,我们现在好像想反其道而行之,就不合时宜吧。
凤凰网读书:我经常看高老师的博客,他好像非常的喜欢钱穆先生,那么我在这里就想请问一下高老师,钱穆先生对您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呢,给我们大家简单谈谈吧。
高王凌:这件事儿呢还要从专制主义谈起,前天晚上国川就打了一个很长的电话,差点把我打死,我刚打完以后活动回来,我想这个问题不一定能在这样的场合完全展开,包括追溯专制主义话语的起源,我也给国川回了一个电子邮件,就是说这个问题呢我们也许应该跳出来看。就是对中国的传统政治理念,咱们中国的传统政治理念和对西方的政治理念,实际上在一百年来以来就不能一碗水端平,咱们中国的东西上来就是一个臭烘烘的东西,就是要不得的东西,就跟那个法西斯上来就戴了一顶帽子,咱们这顶帽子就是专制主义。如果从根上说,其实我觉得中国传统的政治理念并不一定比西方的政治理念差,它们首先都应该平着来看,而不应该先入为主给一顶大帽子扣死在那儿。再说了,专制主义这个词儿在中国传统的语句里很少、很少,不是没有,是很少,是说君王行为的,多半指的是大臣的专擅。在西方,专制这个词历史上并非是坏词,而是好词,我不想多争论。但是我确实有我的爱国之念,我有三大敌人,我的三大战役,第一个对象就说中国是专制主义,第二个就说中国的地主残酷剥削,这个刚才我们有不同,实际上还是有很合在一起的认识,秦晖认为根本就没有多少土地在地主手里,我认为地主没有拿多大比例的地租。第三个问题我就说人口众多何罪之有,这一般的来说可能这里 90% 的朋友不会同意,更甭说我说现在中国已经有 18 亿以上的人,这个一般人更接受不了。
中国前几年的经济增长,实际上很可观,中国人了不起得很。那么我上次在这儿和醒客张谈话,她就问我说,你到底是什么政治观点,你难不成盼着,我博客上有一个口号叫重建道统,回到传统,她说你老兄难道想回到皇帝那时候?我后来就回答她,我说你们这儿卖的一本书就是钱穆先生的叫做《政学私言》,这里头一开头的篇幅里头就正面的解答了这个问题,所以我想各位不妨去买一本看一看,或者是借一本读一读,很薄的小册子。所以我觉得我过去对民国以来的思想家,大家都推崇的那些著名人物,我很不感冒,我认为他们做的东西有点像秦晖刚才对黄老的看法,我很不感冒,我很不满意,专制主义问题,地主剥削问题,人口众多问题,他们都可以回答我们,特别是地主这个问题,但是他们什么都不说,交给我们做。哎呀,你们不知道,我写地主的时候做了多少噩梦,一个人在那儿作战,真痛苦啊,写土改,一夜一夜做噩梦。后来发现了吕思勉先生有些东西,最近钱穆先生这些书整套、整套的出版,我们发现他们还是给我们留下了一些很可观的东西,很值得好好的发掘。
高王凌:政治强调责任性
凤凰网读书:那么秦老师,刚才高老师说你们就土地问题方面还是存在一些不太一样的意见,您是怎么看待的?
秦晖:差不多,我们在土地问题上其实基本上是差不多的,他讲的是地租率,我讲得多的是土地集中的程度,不过这两者其实也不矛盾,我觉得可能我跟王凌兄比较有争议的地方就是关于专制主义这一块。
高王凌:人口?
秦晖:人口我觉得中国它自己有它的人口规律,某一个时段也许,中国古代说人口不够,或者说人口太多很危险,这两种话都有人说,都说得很多。还有韩非,人口还那么少的时候,他就已经嫌多了。这个其实西方它也有两种,就是所谓的嫌人口太少了,嫌人口太多,这个我倒觉得不是主要的。至于这个专制主义,我觉得分析专制主义,不宜带有太多的价值观,所谓的专制主义就是这个皇帝什么好事都没做,这个当然肯定不是这样的。在专制条件下也有做得好的皇帝,和做得不好的皇帝的区别。但是专制制度它作为一种运行规则,当然它是客观存在的,刚才我也讲了这个实际上,而且这一套规则现在看起来不管我们持什么样的观点,可能要在这个世界上要一直延续下去,的确是不行的。
不过这里我还要讲一点,如果真的有人能够证明中国的确是不能搞民主的,中国就是希望有个皇上管着我们。我其实认为这是不能证明的,但是假如有人能够证明,我倒觉得这个皇帝制度可能比短期行为的专制可能还要好一点。每个人或者说每几个人专制上那么几年然后就扔下不管了,我觉得恐怕还不如他整天想着怎么能够把这个江山还要传之后世,很多事情不能做得太绝,那个眼光要放长远一点,恐怕还不如这种的好。不过老实说,真的要走这一步也要进行非常困难或者风险非常大的变革,某种意义上来讲也是一种政治体制改革,这种政治体制改革的可行性,我觉得也不比那个民主化的可行性更高。因为不管是袁世凯、张勋等很多人都已经试过了,其实老实说就包括文革也是这样。
有人说文革就是从党天下到家天下的一次改革,就是把党的机器都打掉了,包括像江青、毛远新那都是他们家的人了,但是这场改革最重点的是没有改成。所以我觉得这个事情的确是,其实它既然也那么难,我们的确也是不需要在一棵树上吊死,中国人还是在探寻各种各样的道路。今后中国的历史其实还是会很精彩。
高王凌:那我就多说两句,民主制度到底怎么好?我有一个很聪明的外国朋友,他就想了半天,他说就是可以改选。这个问题,也有点合我的心意,我在这里头主要着眼点不是交接班的问题,交接班的问题我们可以讨论也可以往偏了放一放。我主要考虑的是运作的问题,就是刚才秦晖指的问题,清朝的政治行为有人做过总结,敬天法祖,勤政爱民,什么意思呢?第一个敬老天,现在没这概念了,法祖就是说他要对得起祖先还要交给后代,他不能交给一个政治反对派去,所以我在那里头最强调的是负责性,在政治运动里能不能负责这是最重要的。能不能实行这个制度,那不能我们想象,那是老天爷的事。二,恐怕我们的人心都得有所改革,要不然像今天这个样子,什么也搞不了,没有任何能搞得好的,今天的人心坏的程度。
凤凰网读书:马老师你笑得这么开心,你是不是想到了什么自己比较感兴趣的问题?
马国川:没有,刚才高老师说到敬天法祖,其实古代很多皇帝他没有考虑那么多,比如说他考虑要对得起祖宗,对得起子孙,那同治成天逛窑子,他怎么会想到他子孙的事儿呢,包括慈禧临死的时候还找了三岁的小孩子当皇帝,还想当傀儡,她就没想到三、五年之后自己就死了,清朝怎么办,她就没想过这个问题,所以那些东西其实也是靠不住的。我看高老师这里面写到一章写那个吏偷,大概就是指官吏这种政治官僚机器不能贯彻这么一个英明的皇帝的现代化的措施,结果他怎么办呢,一开始刚上台的时候乾隆是反其父之道而行之,因为其父还是比较严苛的对臣下,对贪污腐败分子是坚决不饶恕,乾隆上来之后,放宽了,对这个贪污分子比较宽厚,后来看着不行,于是十三年以后还是什么时候,又开始严起来了,严起来还是不行,还是遍地贪官污吏。所以说我看到那儿之后,我专门写了几个字,这个宽严皆误,你不管是宽还是严,都解决不了贪污分子这个问题,这是根本的我觉得恐怕就是体制问题了。如果没有民主体制来解决问题,那专制主义很明显的,它这套东西肯定是搞不下去嘛。
高王凌:插一句,乾隆基本上对贪官是惩治得很厉害,乾隆有句有名的话,就是说你们哪个贪官能够把这个贪污的财产传给子孙的?没有。所以现在大家没想起乾隆的话,大家都跑外国去了。但是我也有一句自我宽解的话,就是等到乾隆死了以后,差不多有一百年的时间,中国贪污的现象基本上就已经和那个时候很不一样了。
高王凌:被历史忽略的传教士
凤凰网读书:我们在书中看见高老师写了一个传教士这个人物叫刘松龄,我们想请高老师讲一讲,这个人物在你建构整个书的内容当中,起到了一个什么样的作用呢?
高王凌:那个主要是一个花招,本来我写这个书呢就是从雍正十三年,雍正死了以后皇帝的这些事儿,写的也有乾隆朝的历史,也有乾隆个人的思想、思路历程。后来我想把它,很早以前我就想把它单独的拿出来出版,我以为这段可能比较好,在我的书里面就比较好读一点。后来我不知怎么起了一念,我就把刘松龄的故事搁在开头就讲。按今天来说刘松龄是一个斯洛文尼亚人,实际上他是德国人,就好像马可波罗实际上是克罗地亚人,并不是意大利人,波罗是克罗地亚姓。他在乾隆初年就到了中国,他是耶稣会的在东方的领导人,他在朝廷里做监政,一开始做的副手,后来就当到监政了,三十多年历史比中国的很多的官员在朝廷当政的时间都长。
我们过去不了解这个人,很可悲,就是我们这一代学问的人,包括我们的上一代都是孤陋寡闻得厉害。实际上这个人在民国年间的出版物里就有这个人,我们不知道。南斯拉夫人八十年代就找中国人说我们这儿发现一个什么、什么外国人,在你们那儿当什么,这么着中国人才考证出来,起了一个中文名叫刘松龄,我们只知道有郎世宁在中国,不知道有个刘松龄。最可贵的地方呢,他有很多的私人信件,当时就寄回欧洲,有颇多一些东西就在欧洲发表,而且当年就在欧洲造成了一定的影响。比如说有一篇东西说乾隆皇帝老婆死了以后失态,就一脚踢死了皇太子,实际上是一个皇长子,也不是一脚就踢死的,但是那就很厉害了,我那年发的博客在网易上,博客的首页上给我写上了说什么强抢民女说乾隆,那天我的网站上,上来十二万人,看这个噱头。
乾隆朝,用秦兄的观点说那专制得非常厉害了,你在今天你看不到中文的记录里头有骂朝廷、骂政治、骂皇上的东西,明朝有,清朝一个都没有,清朝只能在外国史料里看到,像朝鲜史料《李朝实录》,以及现在我们说的传教士有些东西。刘松龄骂皇上骂得相当厉害,甚至可以说诅咒皇上。其实他对中国也有感情,他到晚年以后很多观点都改变了,他觉得中国那么多年的和平真了不起,欧洲人根本没法比,可是早年的时候他在这里面,基督教士当时在狱里给杀害了,说是病死在里头,乾隆十二年的时候禁教,禁得很厉害,他气死了。他又在天朝当官,又是一个持不同政见者,他又好像是一个外国记者,他把东西送回去,而且是秘密途径,皇上说你们以后写信可以,但是用我的途径走,我给你们送出去,他才不管,他来了一个所谓的私人信史,他这时候才动笔写,写完了之后那个人就带走,他搞了一个秘密活动,这么复杂的人物,一般的好多外语学院的还有我在斯洛文尼亚的朋友,他们都不肯接受我们的研究,他们希望刘松龄就是一个好小孩,这太简单了,没有这样研究历史的。我想不到到了二十世纪,还有这样的人要这样地研究历史,那么我们就把它搁在这儿,而且用在十三年的这件事儿里头,他的集中批评意见就是在乾隆十三年的事儿,对于金川之役等等,对于清朝武装力量的强大,他当时根本就有不同看法了,他没有夸他们一句,在整个二十年的时候,没有夸过清朝的武力,反而他判断这时候中国在东南方江苏、浙江要有一场农民起义,专制王朝可能就完蛋了,他高兴这个,你想想他站在一个什么样的立场,这个很有意思。这要是在前三十年刘松龄是咱们的亲密战友,那简直就是了不得的一个人物。所以我们这样的跨度,这个时候我们发现一个问题,实际上中国说外国也好非常多。现代化还有第三个层面,第一个人口,第二个政府,第三个跟这个有关系就是现代民族国家的建设,在这个里面就是西方特别重视。
我上回在伦敦开会,有四五个人都在谈这件事,就是绘制地图,我们在这件事儿上走在世界上比较靠前的地位上。康熙老爷爷对于这个事肯定是很主动的,但是外国传教士、法国传教士、刘松龄也参加,他们都起过很大的作用,到底谁影响了谁呢?我们现在的问题是这个,很奇怪,这个世界是怎么样一个网络系统,人们怎么互相影响,所以我认为这时候已经,世界是不是已经就这样了,我也是提问让大家苦恼、苦恼。
文章来自:http://book.ifeng.com/dushuhui/special/salon102/ 凤凰网读书会
传统观念认为清朝推行了 “闭关锁国”,几乎断绝了中国和世界各国的联系,导致中国落后于世界潮流。然而,重新翻开史料,我们会发现清朝是一个贸易比较发达的国家,其对外贸易的活跃度远超明朝。我们将太多近代落后西方的因素归结于清朝,就导致了我们对清朝过于偏见。现在,我们就来客观地看看清朝(前期)的对外贸易到底发展到了什么样的水平?
清朝初期,由于全国尚未统一,加上郑氏海上势力的威胁,继续推行明朝以来的 “海禁” 政策。清初,清廷先后下达了 5 次“禁海令”,3 次“迁海令”。1656 年,顺治帝下令:北到天津,南到广东的沿岸地区,禁止商民私自出海,违者处斩。1661 年,郑成功收复台湾,顺治帝下令将东南沿海居民后撤 30 到 50 里,以防止沿海居民和郑氏暗中联合。
随着内地的统一以及郑氏集团的衰落,海禁逐渐松弛。1668 年,郑氏在大陆的据点丢失殆尽,于是广东的海禁松弛。1676 年,康熙帝废除了北方各省的海禁。1684 年,清朝统一台湾,康熙帝于当年下令废除了全国的海禁,并让内迁的居民重归故土。这宣告了清初 20 年的海禁终于结束了。
为了对外通商,康熙帝设置了广东广州、福建漳州、浙江宁波和江南云台山四大海关进行国际贸易。在海关之下,又设置了十几个到几十个海关口岸。至此,海关制度取代了古代的市舶司制度。
康熙帝确立了清朝的海关税收,分为船税和货税。货税方面,进口税为 16%,出口税为 4%,总体而言低于明朝 “隆庆开关” 后的“ 十分抽二 ”。船税按照船只大小征收,“ 粤海关历来办税务,系将夷船分为一二三等,均照东洋船例减钞银十分之二,按船征收。 ” 当时中等船税收为 800 两,税率为 0.53%。
清朝官方不直接参与对外贸易,而是利用中介行商进行管理,推行 “以官制商,以商制夷” 的行商制度。行商一般由大商人充任,他们有三大职能,一是代理政府向外国商人征税,二是代理外商销售货物,三是代理清朝政府和外商交涉事务。行商之中最著名的就是广州的“十三行”。
康熙开海后,清朝的对外贸易迅速发展,出现了 “ 西洋来市,东洋往市,南洋互市 ” 的局面。然而在康熙晚期,由于西方殖民者在东南沿海扩张加剧,康熙帝下令禁止中国商船到南洋贸易,以防止中国的粮食流失。 雍正年间,又废除了这个禁令,中外贸易正常进行。
到乾隆年间,开始对通商政策进行严格的限制。1757 年,乾隆帝以规范海防为由,下令各国商人只能在广州进行通商。不过这个规定没有得到严格的执行,许多外国商船依然被允许到闽、浙、江海关贸易。
此后,“一口通商” 的命令逐渐固定下来。1809 年和 1835 年,清朝颁布了《民夷交易章程》和《防夷八条》,禁止外国人在广州过冬,禁止本国人民向外资借贷,禁止外国人雇佣中国人传递信息,并且对西洋船只严加稽查。这些措施,使得 “闭关锁国” 政策变得更加严厉,虽然一定程度上有利于抵御外患,但是也导致中国和世界的信息交流严重滞后了。
在明朝时期,是禁止和日本进行贸易的,即使是 “隆庆开关” 后,也禁止民间商人和日本进行贸易,因此中日之间的走私贸易盛行,出现了郑芝龙等海盗集团。 到了清朝时期,日本江户幕府推行 “闭关锁国” 政策,禁止日本商人出海贸易,但是允许外国船只进入日本,长崎就是专门和中国进行贸易的港口。
根据统计,康熙二十三年到长崎的中国船只有 193 艘,到康熙后期增加到了 193 艘,到乾隆年间增加到了 1100 艘。中国商人长崎建立了商馆 12 座,长崎还专门修建了唐人坊供中国商人居住。
中国出口日本的商品主要是纺织品、糖、药材、纸张和书籍,而日本出口到中国的产品主要有黄铜、金银、海产品等。 当时,中国缺乏制造货币的黄铜,而从日本进口的黄铜很好地解决了这个问题。 康干年间,中国向日本进口了 1.6 亿斤黄铜。
明清时期,中国称东南亚为 “南洋”,由于东南亚没有推行“闭关锁国”,因此和东南亚的海上贸易以“互市” 为主。中国的船只可以到东南亚进行贸易,而东南亚各国的船只也可以到广州进行贸易。
由于当时西方殖民者扩张,东南亚的独立国家不多,仅有缅甸、越南、泰国等。在乾隆年间,平均每年有 60 多艘商船到达越南。在雍正年间,每年去泰国贸易的船只为 80 艘左右。中国主要在东南亚进口香料、粮食和各种奇珍异品,其中大米是最重要的战略资源之一,清朝鼓励进口。 清朝规定从东南亚进口大米则免除关税,甚至有封赏。乾隆年间,每年要从泰国进口 9—12 万石大米。
由于和东南亚各国交流比较频繁,东南亚的华人也在不断增加。如在乾隆年间,越南的安会出现了长达 3 里的 “唐人街”,居住的华人到达了 6000 人。在泰国,华人郑信还领导了泰国的独立斗争。许多华人在东南亚旅居,写下了《嘉定通志》等作品,对东南亚的文化发展也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
对西洋方面,中国主要和英、法、美、荷等国进行贸易, 其中和英国的贸易额最大。1764 年,英国输入中国的货物总值为 120 万两,占据西洋各国对华贸易的 63% 。中国出口西洋的货物,有 43% 是运到了英国。乾隆推行 “一口通商” 后,英国人非常不满,于是派遣马嘎尔尼使团访华,试图和清朝建交,进行全面的通商,并要求将舟山岛送给英国储存货物,遭到了乾隆的拒绝。
因此,中国的和西洋的贸易是遭到了严格的限制,这也是中国加速和世界脱轨的重要因素。由于中国自然经济根深蒂固,因而对西方货物需求有限,但是西方却需要从中国大量进口丝织品、茶叶和瓷器,导致大量的白银流入中国。到了清朝中期,英国东印度公司就搞起了 “鸦片贸易”,给中国人带来了巨大的灾难。
18 世纪,清朝统一东亚大陆,使得传统的 “陆上丝绸之路” 再次开通。中国可以和俄罗斯、朝鲜、哈萨克、缅甸、越南等国进行了陆地贸易,其中和俄罗斯的贸易最为重要。
明朝末期,俄国使团不远万里来到北京,要求和明朝进行通商,遭到了明朝的拒绝。《尼布楚条约》签订后,中俄之间的贸易才开始了。最初,俄国使团将西伯利亚的毛皮运输到北京进行了交易,然后再中国购买纺织品运往欧洲贩卖,获利颇多。 由于俄国不断在边界生事,清朝就经常中断贸易来制裁俄国,也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1728 年,清朝和俄国签订了《布连斯奇条约》,条约划分了两国在蒙古高原的分界线,同时也开始中俄之间的友好交往。条约允许俄国商团到中国贸易,同时在北京设置了俄罗斯馆、东正教堂,以供俄国人居住。俄国每 10 年派遣 4 名学生到北京学习汉语和满语,他们回国将中国的诸多典籍翻译到了欧洲,成为了早期的汉学家。
传统丝绸之路
随后,北京、恰克图、尼布楚等成为了中俄贸易的口岸,到 1756 年,恰克图成为了中俄贸易的唯一关口。俄国每年从中国获得商业利益远远大于英国,在乾隆五十八年,双方的贸易额达到了 710 万卢布,而恰克图口岸的贸易额占据了俄国对亚洲贸易总额的三分之一。俄国主要向中国出口毛皮,中国则主要出口茶叶、丝织品等。
朝鲜是清朝的藩属国,双方不仅仅有密切的朝贡贸易往来,还有频繁的民间贸易。中朝之间的贸易口岸主要是中江市场(义州)、会宁开市和庆源开市,三者都是官市,在官方的监督下进行。清朝主要对朝鲜出口纺织品、皮货、文具等,向朝鲜进口人参、牛马、纸张等,当时朝鲜出产的 “高丽纸” 颇受欢迎。1702 年,中江市场的税收就达到了 4000 两,每年有 50 多万两白银从朝鲜流入中国。
和越南方面,也有三个陆地口岸进行民间贸易,分别是凭祥口岸,云南蒙县口岸和河阳口岸。除主要交通干线外,漫长边界上的小道都有贸易活动,“ 现在虽将隘口封禁,除三部关百隘之外,皆有小径可通。 ” 广西主要出口布帛、米粮,进口黄铜、丹砂等矿产。云南方面,在 1730 年设置白马关口岸,开始征税。
除此之外,清朝和中亚各国、西亚、南亚都有民间贸易往来,其中伊犁就是中亚贸易的口岸,这里不在累述。
由于清朝参与国际贸易,使得国际市场和国内市场开始紧密结合了起来。 当时中国的国内的产品基本由水路汇集到武汉,然后由陆路运输到北方和俄罗斯进行贸易,由水路转移到海上和西方各国进行贸易。 当然,清朝和西方国家经济体制不同,经济模式不同,导致双方的贸易政策不同。清朝的对外贸易虽然比明朝更加开放,但是依然是严格限制的,这使得中西方的交流继续遭到遏制,长期也不利于中国的发展。
英国人和满清做生意做到逆差必须出口鸦片抹平, 美国人卖西洋参给中国人把美国本土野西洋参都挖光了,搞出人工栽培西洋参。广东人明代还吃广西米 清代吃泰国米,直到现在泰国粮食出口业还在潮汕华侨手里。十三行号称天子南库,支持乾隆一边十大武功,一边减免钱粮,中俄贸易做的《恰克图条约》里面 有专门讲茶叶贸易,十月革命前圣彼得堡还有晋商的不少房子。泰国郑信大帝他爸是潮汕某农民。今天厦门岛从厦大到轮渡海边你往下面挖几米都是码头避风塘,泉州石狮随便转转海边就能看到大把避风坞船台遗迹,你看看那修船台少说也是两桅以上的大船,东南亚那边华侨多到搞出兰芳共和国了。然后你说满清闭关锁国,我只能说你高兴就好.
我明白了,知乎 er 们觉得满清没向西方学习先进文化科技,就是闭关锁国。问题是当时全中国从上到下就没几个人觉得西方比我们优越 ,这也是满清的闭关锁国?那今天的美国绝大多数人也觉得哪怕新冠疫情死了这么多人也不向中国学习,这也是美国政府闭关锁国?最多就是愚昧自大而已。
很多人觉得不向西方学习就是闭关锁国,问题是当时满清从上到下都觉得自己最牛逼,没必要向西方学习呀。满清有禁止学习西方的东西吗?有谁因为学习西方科学文化知识被处罚嘛?
最后说一句,不要拿 tg 作为满清的参照系,tg 也是被毒打的够惨了才记得向西方学习的,正常人都不喜欢向别人学习。
闭关锁国的作用,并没想的那么夸张。明清时期中国号称白银帝国。赚了这么多钱。也没工业化。西方的崛起的重要原因是。欧洲发现新大陆。作为新旧大陆的衔接部西欧随着新大陆的发现。直接从古代的边缘之地。变成新旧大陆之间的交通枢纽。欧洲因为经济基础中的重要生产资料土地暴增。导致的生产力发生巨变。同时由于是新旧大陆的衔接部。利用交通的便利。导致西欧崛起。即便是今天作为新旧大陆的衔接部的西欧也远比东欧中东强。等到。西方随着美洲的丢失导致现代西欧的衰落。而殖民者的后代利用美洲的生产力发展成为当今的世界霸主
中国从未有过闭关锁国。闭关锁国是洋人为了给中国人用『中国愚昧落后』、『中国必须全盘西化』等洗脑话语伪造的。
明真封闭的话也不会出现拿胡椒抵工资,南方地区地主商人也不会吃得满嘴流油了,没准东林党也不会出现了
大萌闭关锁国? 不然哪来的利玛窦,弗朗机和红衣大炮,黑萌也要按照基本法啊
明朝闭关锁国是郑和下西洋证明了外面没啥好东西。
不停的出海还十分费钱。
同时还有倭寇不停的搞事。
这样的背景下,闭关锁国并没什么问题。
作为现代人不能要求古人也用上帝视角看问题。
要是某个明朝皇帝喊出来 “再不开海英国该到处殖民地了” 那叫神剧。
反过来清朝,各种各样的皇帝跟外国是有交流的,甚至皇帝自己还会说外语。
虽然他们知道世界上发生各种各样的变化。
不推动工业革命就算了,还禁止民间交流。
这不是坏就是蠢了。
按照清粉的说法,我大清人均明君,肯定不是蠢,那就只能是坏了。
而喜欢他的,当然就是蠢了。
清吹们成天以踩汉捧清为已任,以八旗子弟引以为荣,洗清黑汉为人生目标。闭关锁国是鞑子酋长国的一贯政策,别甩锅明朝,明朝是上国礼仪之邦,满清酋长国是一个丧权辱国,只知道排除异已,残害汉族百族,赔款割地,甘当倭奴的野蛮部落。历史在前进,不管过一千一万年,满清始终都会钉在耻辱柱上,想洗是永远都洗不白的。。。
这不废话么?
学好不容易,学坏一出溜。
所谓清承明制不是明朝人逼着你清朝人继承的,是你自己要继承的。是你觉得这套制度政策好你才继承的。被骂了你能怪谁?
要是这都怪明朝,那你清朝为啥要让老百姓剃发易服啊?就继承明朝的政策来不香吗?
你清朝为啥要设军机处啊?明朝的内阁制度不挺好么?
你清朝为啥不让亲王就番啊?
你清朝凭啥搞文字狱啊?
说到底不还是你自己选的么?跟明朝有什么关系?!
这有什么好纠结的啊
清朝的确闭关锁国了啊
清朝的确签了丧权辱国条约啊
它又不是没有闭关锁国
明朝海禁那是明的事
难道前朝有,清朝这些问题就不是问题了么
而且 明清实行的政策就不是可站在同一标准下对比的啊
针对想为清朝摆脱这些个事的行为,有一个词简直为之量身定做———甩锅。
嗯,萌粉的暴论还真是好玩。
大萌末年翻译了几何原本、铸了几门炮,这就能算亲妈。
大清末年还自建了平远号呢,赫赫亚洲第一舰队全是汉员带队,这就得叫后妈。
郑芝龙可以自号镇北洋了。
你要讲末年,就末年和末年比,我是横看竖看,没发现大萌在哪点上比大清更开化。
所谓 “思想上的闭关锁国”,这是公知流的老腔调了。
靠自己是不行的,必须依靠山巅之城 / 盎萨武德 / 天主光辉之类的东西来搞德性输入,这种观点推到极致,就是某人的被殖民三百年自动现代化。
真正的问题是为什么欧洲首先进入了近代化,为什么其它地区没有?
为什么亚洲、非洲、美洲的原住民们集体 “闭关锁国”,拒绝和欧洲爸爸交流?
难道是因为欧洲人不 “闭关锁国”,和外星人有联系?接受了致远星的德性输入?
那致远星的德性是谁输入的?
在中国思想届,这个问题的前身是李约瑟问题。
历史唯物主义坚决反对这种靠外部输入思想就能促进上层建筑发展,乃至用思想推动生产力生产关系进步的资产阶级庸俗观点。
一鸦战败清朝开国后大清内部的以自然经济为主的经济环境照样拒绝英国一般商品的输入,迫使英国照样依赖鸦片贸易。
萌粉乳清的时候总是一不小心就跪舔起洋大人,不当心的时候连宗方小太郎这种货色都能舔两口。
根据自己的情况、做好自己的事情、发展自己的思想。
和将 “思想上的闭关锁国” 视为国力衰弱的根本原因,必须接受外国思想的介入才行。
到底哪一种对呢?
作为一种以不学无术闻名的缝合怪意识形态,皇汉总是很轻易地暴露出这种颠三倒四的错误。
皇了半天,结果以昂撒为尊了。
闭关锁国不管是明朝还是清朝都是不好的,这点是没问题的,但是为什么都喷清朝那,我觉得是因为明朝海禁先不说时紧时松这个事情,明朝隆庆开海之后,海禁也就算停了,所以明朝是自主的改正了这个错误,明朝都改正了这个错误,清朝还要继续这个政策,那怎么好跑去骂明朝呐?清朝后面是被两次鸦片战争撬开了国门,这都知道,所以清朝先是不学好,非要把明朝都不用的政策学来用,其次是被动修正错误,被西方列强打的不得不改正,不是自己主动修正错误,第三,也就是最可怕的一点,清朝被西方打的改正的方向是错的,把鸦片合法了,然后中国白银开启了大外流,这三点一看那肯定是清朝更有问题啊!明朝起码知错能改,清朝死不悔改外加胡搞瞎搞,那不骂它骂谁?我这个只是从海禁这个角度谈啊,闭关锁国还有很多可谈的,只是我觉得海禁是其中最重要的一个方面,所以我就捡这个最重要也最容易看出区别的地方谈,其他的就留给别的大神分析,我吃瓜
事实上,海禁始于蒙元:
【中国历史上,海禁最早实行于 14 世纪末,横跨元、明、清三个朝代。
元朝曾经 4 次实行海禁,每次持续时间都比较短……】
——摘自维基百科
蒙元和明代的 “海禁”,比满清时代的闭关锁国,性质上有着本质差别。
蒙元和明代的间断性海禁,主要是为了防范倭寇海盗,不等于闭关锁国。
就在明朝实行海禁时期,朝鲜越南仍可与明朝海陆交通,东南亚等一些国家仍可与明朝陆上交通。
而满清一朝并无倭寇之患,却尽可能长期的闭关锁国。直到被西方的坚船利炮轰开大门,才敬酒不吃吃罚酒的不得不低头开门。
可见,满清跟明朝的对外态度,简直是天壤之别。
明代虽然承袭了蒙元的海禁政策,但倭患一旦消除,明朝神宗时期便主动解除了海禁,史称 “隆庆开关”。
以致于在晚明时期,还展开了盛况空前的中西文化大交流。
【二,明朝人翻译的科学著作
明朝已经进入了西学东渐的高峰,学术环境开放,政府支持,士大夫阶层普遍接受、研究和翻译西学著作,共有七千多种西方图书进入中国。
在徐光启 “欲求超胜,必须会通;会通之前,必须翻译” 的思想原则和 “令彼三千年增修渐进之业,我岁月间拱受其成” 的目标指导下,以及明政府的组织支持下,中国人对西方的数学工程等书籍进行有意识有目标的大规模翻译。其中现在可知翻译的书目中有(包括译者或作者):
《测量法义》利马窦和徐光启,1607 年
《表度说》熊三拔,1611 年
《泰西水法》熊三拔和徐光启,1612 年
《几何原本》利马窦和徐光启,1613 年
《同文算指》利马窦和李之藻,1613 年
《乾坤体义》利马窦,1614 年
《圆容较义》利马窦和李之藻,1614 年
《天问略》阳马诺,1615 年
《职外方纪》艾儒略,1623 年
《远镜说》汤若望,1626 年
《寰有诠》傅泛际和李之藻,1628 年
《名理探》傅泛际和李之藻,1631 年
《奇器图说》邓玉函和王徵,1634 年
《主制群征》汤若望,1636 年
《寰宇始末》王丰肃,1637 年
《五纬历指》罗雅谷,1637 年
《性学粗述》艾儒略,1637 年
《建筑十书》古罗马建筑学家维特鲁维
《数学札记》荷兰数学家军事工程学家西蒙 · 史特芬
《矿冶全书 (共 12 卷)》德国矿冶学家乔治 · 鲍尔
《各种精巧的机械装置》意大利工程技术专家拉梅里
《原本》(拉丁文本) 科隆版
《测量全义》罗雅各
《天体运行论》哥白尼
《哥白尼天文学概要》开普勒
《地中海航海术》罗马版
《比例规解》罗雅谷
《地球表周与其直径的关系》
《宇宙仪》雅克 · 贝松
《皮埃尔 + 勒孔特发明陆,海双用几何天文测辐仪制造与用法》
《磁石测量法》纪尧姆 · 德诺吨涅
《神功催吐药》萨拉 · 安吉鲁著
《大西洋,地中海等海洋盐度,涨落潮海流流动因果实论》克洛德 · 举雷
当时创作和翻译的还有《崇祯历书约》、《物理小识》、《数度衍》、《泰西水法序》、《坤舆格致》、《旋韵图》、《几何体论》、《几何用法》、《太西算要》、《西儒耳目资》、《远西奇器图说》、《学历小辩》、《日月星晷式》、《浑盖通宪图说》、《经天该》…… 等七千余册。
而在晚清之前出版的著述只有:南怀仁《仪象志》、《仪象图》、《坤舆全图》和《坤舆图说》以及利类思《狮子说》,等等。数量相比明代可说是极少,且基本都只是传教士所作。】
——摘自《告诉你一个真实的明朝——科技篇》
倘若明朝真像满清一样闭关锁国,怎么可能展开如此积极主动、规模宏大、贯彻到底的中西文化大交流呢?
死亡的明朝可以控制清朝?
明朝都灭亡了还能怪明朝?再说晚明打开了国门,西学东渐正盛行。
明朝有海禁,也有开海,还是主动开海。
清朝么,是被动开海
明粉和清粉的辩驳就像鸡和鸭总想用片面的事实来驳斥对方的观点,其实不过是建州包衣,和士绅家生子互相比烂而已。
闭关锁国不是从宋元开始的吗,起源不是明朝,造成实际伤害的也不是明朝,甩锅有意思吗
因为它的恶果到了清朝才明显的爆发出来。
某种程度上讲算是清朝给明朝背了锅。
但一来清朝抢了人家江山,二来到爆发前也有个百来年的时间来调整的机会。
所以这个锅它背的也不冤。
带明什么时候闭关锁国了?要说海禁那是禁止私人贸易,和闭关锁国可不沾边。
明朝没有闭关锁国,甚至清朝都算不上闭关锁国,在鸦片战争之前,清朝的商品行销欧洲,造成大量贸易顺差,这种顺差已经大到威胁英国经济的地步,英国人认为这是因为清朝闭关锁国,故意对英国商品卡关造成的,结果进行了两次鸦片战争,打开了沿海一系列的通商口岸,结果没什么用。
最后贸易顺差是靠卖鸦片来抹平的,然后中国的国势就一天不如一天。
不过清朝统治者对于外面的世界的确一无所知,这点比明朝的做法差得太远,原因是清得国不正,对于與论非常敏感,所以对控制言路抓得很紧,这可能也是后人认为清闭关锁国的一个原因。
某位高票答主给我们讲了一个笑话,马克思比中国历史研究学者更懂中国。
2020 年了,还拿洋人写的那套来指责清朝,活该你们被洋人忽悠的一愣一愣的。
鸦片战争爆发为什么?因为英国人觉得你们中国人不够开放,不方便我们搞倾销啊。
“锁国” 这个词最早就是德国人堪弗尔(Engelbert Kaempfer)在荷兰东印度公司对东南亚贸易中提出来的,不过他最早说的不是清朝,而是日本。
但同时期各大列强是怎么做的呢?
1806 年,拿破仑宣布大陆封锁,断绝英国葡萄牙俄国贸易,要求所有进口货物关税提高 50%。
这是不是闭关锁国?
他宣布:“大不列颠诸岛处于被封锁状态”;“凡与大不列颠诸岛的一切通商以及一切通讯均禁止之… 凡直接来自英国港口或英国殖民地的船舶,或曾经过英国及其殖民地的船舶,一概不准进入欧洲大陆的任何口岸… 法国和欧洲的大海港,如南特、马赛、阿姆斯特丹、那不勒斯等一片死寂… 法国几乎无法进行任何对外贸易。”《国际关系史资料选编》
1806 年,美国国会通过了禁止进口法案,抵挡英国商品在美国市场的流通。
当然,因为法国制造业不如英国发达,市场份额也远不如英国,所以这条法案受伤最狠的就是英国了。
这是不是又是闭关锁国?
结局是第二年 6 月,英国护卫舰 “豹” 号向美国军舰 “切萨皮克与武力号” 开火,由此爆发了 1812 年到 1814 年的所谓“第二次独立战争”,白宫都让人烧了。
是不是味道似曾相识?
闭关锁国,其实就是当时西方列强污名化我们,扣给我们的一顶帽子。
结果我们现在自己用的颇欢,觉得当年挨揍是因为自己没戴帽子。
**清朝自 1685 年正式颁布展海令之后,从未有过 “闭关” 一说。**当时也没有一项政策叫做 “闭关锁国”。
相反,我觉得清朝对洋人做生意友善多了。
比起地中海地区时不时这边禁个海,那边鲸油加个关税,商人航海背负着巨大的风险。清朝只需要洋人规范待在一定范围不许随便走动就行了。
1830 年,英商在英国下院听证会上表示,广州是世界上通商条件最好的口岸之一。在十三行居住过多年的美国商人亨特记述道:“账房先生很机智,计算迅速而且准确。行号办事敏捷,次序,打包整齐,手法灵巧,这是中国人的特点。”
一口通商政策,更像是清朝开始朦胧意识到对外贸易规范化管理,当然这个外界误读颇多,不细说了。
历史的结局也证明了,乾隆时期对于外来经济的管制是正确的。
鸦片战争战败后,五口通商一方面大量倾销洋货,使得国内脆弱的小农经济破产,造成大量农民经济破产,也导致了大规模的民生问题带来的民变。
一方面给陆运线路经济造成了沉重打击。
如五口通商后,商品就近从上海、宁波、福州、厦门出口,这一改变导致大批的南岭贸易线路搬运工失业。
当时清朝人口已经达到顶峰,正好两广是基督教传入比较早的地区,基督教带来了全新动员组织机制。最终酝酿出了太平天国,导致全中国减少一亿多人口。
美国当年为什么要奉行闭关锁国?因为建国初期,资本不足,技术劳动力缺乏,结果搞了几十年自由贸易经济,亏空超过 20 亿元。
中国这么先天不足的自然经济更甚,即使是现在,我们看着外国进口货挤满,冲击国内市场,吞并掉国内企业,不也一样会萌发出民族主义?
英国嘴上奉行自由贸易,却背地里限制纺织机出口。
1690 年到 1704 年,英国进口税增加了四倍。
17 世纪末,荷兰大幅度增加关税。推行保护贸易政策。
18 世纪,德国经济学家李斯特出版《政治经济学的国民体系》,认为国际贸易中应该只开放自己占优势的行业,不开放弱小的、在国际竞争中不占优势的行业。
在 18 世纪全世界都奉行贸易保护政策的时代,却偏偏要求清朝 “开放”,真的有趣。
因为虽然明朝也屡次遭到蒙古、日本等国的入侵,但是运气好,日本的入侵的影响没有立马显现,蒙古虽然打到京师门口,朱祁镇也被俘虏了,可是运气好,蒙古后来在清朝纳入中国了,所以按后世观念蒙古入侵算 “人民群众内部矛盾”。
清朝运气不好啊,虽然清朝也不断扩张征服周边,但是后期入侵者都是西方列强,造成的丧权辱国给当代人心理阴影太大了,以至于把整个中国落后的责任都扣给清朝了,于是在大众印象中,什么不好的事都是清朝搞的,比如闭关锁国。
商业上不是总结了嘛——
用户认知,永远大于事实。
这个问题就不合适,明亡到第一次工业革命有多长时间,明亡到近代史有多长时间,底下的一些人洗白清朝的能力真够牛的,你们知道一个世纪甚至三个世纪是什么概念吗?拿明朝当挡箭牌的人,你应该好好复习近代史,沙俄被推翻,建立的苏联从诞生到辉煌,最终落幕,还不到一个世纪呢。
每次看到清明之争,其实挺尴尬的,中国近代史的衰败的原因,清朝绝对是占了绝大部分的,你再怎么粉饰也没用,当然一些人认为明朝就能力挽狂澜的,也是想的太多,清朝所处的时代面临千年未有之大变局,在这种大变局之下,无论如何,“变革” 二字,绝对是大国崛起与争霸的基石,无论是清朝,还是明朝,他们的历史包袱太重,国家内部固化严重,利益集团盘根错节,即便统治阶级有变革的决心,也没有足够的执行力推行新政,特别是中国的人口又极为庞大,改革的难度绝对比几百万、几千万人口的国度大的多。
近代中国连一个新的能够统合全国力量的大一统政权都不存在,甚至长期处于内战,就这种状态,深层次的改革根本就是一种空谈,顶多像印度一样,修改一些边角料。挤身工业强国就不用想了。
鞑清不可能开关,法国民主革命乾隆知晓了,他要敢开关,怕不是他爱新觉罗野猪皮家要绝种了。
这个回答有些唐突,不同地区教材不一样,这个答案成色就下降了,懒得改了大家就当看笑话吧。
反对部分高赞回答,笑死我了,这又不是什么不好查资料的问题,强行深入辩解。有的知道从贸易量上难以自圆其说,就从文化精神上解释,也是有趣了,让我想起阿 Q。
其实原因很简单,就是中学教科书只教了我们清朝闭关锁国,对明朝闭关锁国只字不提。教科书给青少年三观建立的时期牢牢的灌输了一个观念 “清朝闭关锁国,明朝郑和下西洋”。对于大部分人来说哪里有时间查资料,这些基础知识最终会化成简单符号成为一生的印记。
所以我说咱们的历史应该和政治合成一门,历史教科书的历史唯物主义聊胜于无,以民族主义叙事为主。还老有人觉得上头有人黑明朝,这是赤裸裸的欲扬先抑。
所谓明朝黑暗不也是教科书给定的内容被简化成符号吗,谁又在乎是不是真的黑暗。
这是老版教科书,各种春秋笔法。刻意先写明朝国内商业多么繁荣,不提国外贸易。然后调头就写清朝闭关锁国,不提清朝国内贸易,哪里提到明朝闭关锁国了。
这是新版初中教科书,老版把明清的经济文化合在一起说,新版就明清分开说,还专门设一节明朝的对外关系。最后这个拓展知识栏,把搞海禁的明太祖写成了开放先行者,给我们暗示整个明朝都是这样。
等到了清朝版面就专门加了闭关锁国一项,详细解释,比老版还狠,内容已经达到春秋笔法的极限。
高中版又合在一起说,经济发展的好事和对外开放的美差都让明朝干了。
闭关锁国和妄自尊大的帽子又让清朝背了,和傻白甜的明朝没关系。
事实上明清时期流行的是以朝贡体系为掩护的外贸体系,所谓一口通商只是针对洋人。就算是一口通商,也没有耽误外贸,贸易量节节攀升。
如果真的是闭关锁国没多少外贸,就一点逆差英国疯了要卖鸦片,所以就有人从文化精神上找理由。我只想说,那个时候没现代化海防,洋人是可以进广州城活动的,民间想买想沟通想走私根本管不了。怎么鸦片能走私,先进文化就没人走私了?
还有说不让人离开的,去问问有几个封建统治者允许劳动力离开的,打仗最爱干的事就是掠夺人力。在古代农业时代,农业产出与劳动力投入成正比,放到南方丘陵稻米地带也一样。
古代没有经济增长概念,判断一个王朝好坏就几个指标,吏治清明,万国来朝,粮食充盈,国库充盈,户数增长。可以说古代没有控制人口增长和人口危机的概念,劳动力就是多多益善,多子多福和乡土情结是普遍观念。这个情况下让统治者开口子,放劳动力离开导致缺兵缺粮,谁负责?
这是英国人的骂街话,所谓闭关锁国,是说中国只允许英国人到广州交易,不能去宁波、福建等地,按这个道理,英国航海条例还要求所有去英国领地的货物必须英国船只运输,是不是更霸道?每个国家的贸易策略都是基于自己的利益,航海条例和一口通商是一样的,都是要保护自己国家的利益,在广州交易的丝绸瓷器来自江浙、茶叶来自湖北,每年有数十万人负责运输他们,这些人的工资自然在英国人的货款里,多口通商,您直接去福建进茶叶,广东的物流吃什么?后来太平军领袖杨秀清,原本就有一份运输洋货的物流生意,结果鸦片战争失败被迫增加外贸窗口,搞得他失业回去做烧炭这样的低薪工作。
至于文化交流,是罗马教会禁的,禁止基督徒祭祖,这让中国的政府怎么办?
明朝闭关锁国最初是为了封锁东南沿海,防止倭寇与陈友谅等残余势力结合作乱,将全国的全部军事力量放在北方,打败元朝。
明朝 200 余年期间,多次与海外进行官方贸易,而且隆庆开海过一段时间
明朝并没有落后于西方国家太多,没有受到来自西方国家的侵略
清朝的闭关锁国,仅仅是为了关闭国门而设计,甚至发出不在规定时间回国者,一律取消其中国人资格的圣旨。
加上列强欺辱近百年,凭什么不骂清朝呢?
多多关注公众号: 历史郡
做皇帝是从秦始皇开始的,为什么喷袁世凯做皇帝?
闭关锁国、禁海,区别别人说了。
主要还是因为 1840 后清太窝囊,结果决定一切。
有了那么多仁兄的回答,我就不做太多说明了,提一些回答建议吧。
海禁和闭关锁国的这两个概念一直有很大的争议。海禁一般都好理解,所以我们来看一下什么叫 “闭关锁国”。①百度汉语:闭塞关口,封锁国境,不跟外国往来。②百度百科:指闭关自守,不与外界接触的一种国家政策,是典型的孤立主义。③“闭关锁国” 体现为对海外贸易的各种限制性政策,其中最严重的是海禁,其次为一口通关,再次为其他限制性政策。④其他学者观点:认为闭关锁国政策是指明清两朝或者单指清朝的绝对禁止对外交往的一系列政策。
如果我们愿意去看一下各种史料(如《清史稿》、《大清例律》),就能发现清王朝当时的政策的限制性是要比前朝的政策大很多的,但并没有出现所谓的绝对禁止性政策。而我们后世看待历史,则应该遵循 “客观原则”,不应陷入词汇意义的那种绝对主义。
其实应该做出补充说明,清朝的闭关锁国政策(明朝是没有这一政策)是限制性,这种限制性是要比前朝还要强大的,但并非绝对意义上的 “闭”。我们可以这样理解“海禁” 和“闭关锁国”,闭关锁国包含海禁,海禁的限制性没有闭关锁国的强,闭关锁国就像一扇开了一个小缝缝的门(透风透光但是不过人),而海禁就像是一扇开了一点的门(能过一个人或阿猫阿狗)。此外,海禁政策和闭关锁国政策在明清时代并不是一直存在的,它们是有时存在有时不存在,跟政治需要、军事防御、国家财政有关系。
大明王朝里面,嘉靖为什么强推改稻为桑,几个县的地方,丝绸卖了就可以解决全国财政危机吗?丝绸有这么暴利吗?
如果有这么暴利为什么不直接出钱让农民种桑树?民间老百姓都是逐利的,哪里有钱不赚的道理?
历史上告诉你的是明清皇帝昏庸无道,盲目自大,所以闭关锁国,事实上真是这样吗?我认为这理由缺乏起码的常识,说说我的分析。
中国明清时期在对外贸易的时候,采用的是白银本位制度,而中国境内的白银并不多。所以明朝与清中早期,都是通货紧缩的状态。政府极度缺银,财政压力非常大。
古代不是现在得信用货币,纸币,政府没钱,直接开印纸币就行。
古代是金属货币,政府没钱,还真就没办法,所以张居正为什么解决了财政危机,其中一点就是他用白银折算成该交的税收。
你想通货紧缩,白银只会更值钱,政府再采用白银征税,那市面上白银更少,所以白银货值直线上涨。
意味着政府本来征 1000 万两货值的白银。结果用这 1000 万两可以买来原本 1200 万才能买到的货值。
贸易对当时的政府而言,就是为了白银,明朝末年倒霉的崇祯不但遇上了气候的变化,还遇上了日本政府不再开采银矿了。
白银本位制下的金融体系,导致了明朝政府的通货紧缩,银子越值钱,人们越藏起来,埋在地下,不拿到市面流动,政府越缺银子。
当时世界上哪几个国家白银最多呢?
日本,西欧的英国,西班牙,葡萄牙,荷兰等。
我们看到荷兰在明朝末年就曾经占领过台湾。
再来说说,明清时期中国对外贸易的产品是什么呢?
茶叶,丝绸,瓷器,棉布,砂糖等
这三大产品,比如说瓷器出厂价可能只是 10 文钱,官方收购以后卖给西洋人那就是 100 文。中间这么大的差价都被政府赚了,你觉得为了缓解财政压力,能放开贸易自由吗?
自由贸易是民间跟国外直接对接,这么大的差价怎么可能让你民间赚去。
明朝末年政府是最冤的,因为贸易都让地方豪族主导了,政府想收回来,收不回来。想放开,也放不开。
这么大的利益,地方根本不希望政府插手进去。
当时世界的白银一大半都流到了中国,中国号称白银国家,日本号称白银之岛。
为什么说明朝末年中国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就是因为大量的地主,官商一体化,雇佣了大量的纺织工人日夜不停的织绸缎。
著名的旅游人士徐霞客,祖上本来是富商地主,到了徐霞客的时候家里也有大量的工人和织布机。很显然,徐霞客家里也参与了对外贸易,就像今天苏锡常的工厂一样。
但是这些白银的流入都流到了私人口袋里,并没有流到国库里。大量的白银参与到对农村的土地兼并,把农民从土地里赶出来去工厂里织布,烧瓷,种茶叶。
嘉靖没办到的事,都让地方豪族办到了。
到了清朝,政府收回了对外贸易的利益,也就是我们说的闭关锁国,低价收购瓷器,茶叶,丝绸,高价卖给西洋人。
这些钱充盈了国库,雍正去世的时候,国库里有 5000 万两白银。要知道清朝本土一年能产 30 万两白银就不错了,100 年也就 3000 万两。
大量的银子流入了国内,国库,导致了清朝中晚期以后,白银过多,通货膨胀了。
清朝垄断海上贸易的另一层原因就是保护商品秘密,比如茶叶是怎么来的,西方一直都不知道是茶树长的,一直到清朝末年,才偷了茶树回去,如今世界上的茶叶公司,都是别的国家的。
瓷器也是一样,也是一直到清朝末年才流通到国外。
同等情况下,马铃薯就被福建跟广东商人从东南亚冒死带回来了。说明中国对商品秘密保护的很好。
如果民间自由贸易往来,这个秘密隐藏不了几百年。
这有赖于以前的瓷器烧造就像今天的芯片一样,是高科技,且每家窑口都有祖传的手艺,轻易不教外人。
再有一个原因就是当时西方的热武器已经很发达了,如果放任民间贸易,绝对涉及到军火走私,带来各种隐患。
断绝了民间与西洋人的接触就可以断绝倭寇这种事的风险,还可以垄断贸易,保护商业机密,赚取巨额差价。
清朝闭关锁国还维持了小三百年,要是开放民间贸易,估计都维持不了这么久。
西方能够率先开启工业革命点燃了科技树,跟他的金融制度也有很大的关系,这个后面说。
闭关锁国,明朝要比清朝严厉的多,南厉行海禁,北大修长城,最终将自己牢牢限制的狭小的 400 万平方公里以内,最后被周边落后民族一步步蚕食,南败于缅甸,北败于蒙古,东北败于后金!这种让中原王朝沦落到被更加落后的民族围殴,也是中国历史上最尴尬的一刻,跟清末被资本主义列强打败相比,半斤八两!
想想明朝隆庆开关是什么时候?那是 1567 年**,离朱元璋明朝的开始的海禁已经有长达近 200 年了,寸板不得入海,存货不得入番**,真是限制的严严实实,如此严厉的海禁加如此之长的时间,堪称史上之最!而隆庆开关,开放的并不是什么传统大港,而只不过是一个小小的月港,“水萦之如月然” “大船无法入港,只有小船才可出入”,其开海的诚意也是够可以,**而且其开放的也仅仅限于漳州泉州范围内的商人!也就是说,终明一朝,实质上一直在厉行海禁!**都说乾隆时厉行海禁,一口通商!但开放的是传统大港 – 广州,同时江浙闽三处港口仍可与南洋各国贸易,而明朝最开放的隆庆开关还比不上乾隆厉行海禁的时期,而到万历时,明朝再兴海禁,月港贸易急剧衰落,此后天启到崇祯,也一直在禁海开海中反反复复!
看看社会科学院网站的文章:
再看看明朝的闭关锁国(清朝的海禁已经被簧瀚在知乎挖的差不多了,本人从不否认,但这些人一般也不敢面对明朝的不堪,那我专门负责帮助这些人挖一挖):
对于那些自欺欺人说明朝只有海禁,没有闭关锁国,这种搞笑的言论也就自娱自乐。看看高中历史课本:
因為明粉猖獗,清朝不是漢人建立的。
闭关锁国当然是明朝开始的,朱八八就是始作俑者。就连尬吹明朝资本主义萌芽的已故学者商传先生,都承认朱元璋闭关锁国的恶政,要求大家不必过分苛责古人。
从学术观点来看,不苛责古人是对的。那么同理也不能苛责继承明朝政策的清人。
可皇汉明粉们不干啊,“大家喷清朝闭关锁国”中的 “大家” 都是些不肯客观面对史实的史盲罢了,由少部分毫无廉耻的皇汉明粉加大部分的盲从者组成。
没读过历史书?明朝的隆庆开海不知道?明朝短暂的闭关和清朝的闭关锁国一样?明朝限制民间商船大小了?限制商船火炮了?满清鞑掳呢?生怕内地掌握了火器和造船技术掀翻满清鞑掳的反动落后愚昧奴隶制政权。满清鞑掳对中国干的是低配版岗村宁次的活,不是忽必烈的活。瓦剌干翻了朱明的国运,但是满清干翻了中华领先世界的机会并且死死拖了三百年不进反退。明朝末年有西学东渐,有一堆科学家,满清鞑掳窃得我中华神器之后做了什么?满清鞑掳政权强行将科技火器造船发展全部限死,锁死内地十八省人口流动,造成内地十八省因为人口爆炸(番薯玉米)而遍地荒漠,水土流失到了极点,中华自然被满清整的荒漠化,民族思想精神科技变得无比愚昧荒漠化,满清鞑掳满汉大防奴化愚化主体民族为满清鞑掳之根本任务,到了西方敲门时,连最开明的大臣林则徐还以为西方人腿是不能弯的。满清鞑掳裹挟着中国人,直线倒退从满清鞑掳开国退到灭国实控一张床(日本军部的玩物满清鞑掳末代头目伪满洲国头号战犯溥仪在劳改营改造)。文字狱还是满清余孽的传统艺能,说不过就挑你语文的刺,八旗包衣奴才们也就只会穿着麻袋挑刺了。
因为日本只用 60 年就追上西方吊打白人了, 大清朝有二百七十年时间,在干嘛??
其实有很大的原因是清朝的闭关锁国离现代最近,造成的负面影响最大。
中国开始闭关锁国确实是从明太祖朱元璋开始的。当时因为中原动荡,沿海不平,明朝初立没有办法,可以理解。随后朱棣上位,命郑和下西洋,而这是明清最后的远洋辉煌。后,明朝行闭关锁国之策,嘉靖时期的倭寇之乱就是海禁的产物。嘉靖后,明朝统治者意识到海运海贸重要性,开始开放,但无奈时局动荡,政策多变,比前朝仍数封闭。
至清初,为防台湾郑氏,顺治和康熙初期实施严格海禁。清军占领台湾后,康熙大开海运海贸,呈鼎盛之时。后因沿海多有动荡,略有收缩。到乾隆,因其自大和错估,开始闭关锁国,直到 1840 年。
你把海禁和闭关锁国搞混了。
换一个你可以理解的思路,那就是,明代的海禁限制的是民间贸易,就像某些时期国企垄断进出口一样,从朱元璋开始,海禁的初衷就是通过官方的贸易管制,对日本等瞎搞的国家进行贸易制裁。
到后来隆庆开关大体上解除了对外贸易限制。
而清代除了刚开始那一段禁海外,中间有一段民间对外贸易其实还是很不错的,但是后来就逐渐收紧,不但对贸易加以管制,到乾隆中后期逐渐演化为严禁中外文化交流,同时禁毁图书,毁掉了大量明代中后期的科学技术、哲学思想、航海、对外交往方面的史料,这一时间是真正的闭关锁国,严禁外国人与中国人接触,严禁国外文化与技术传播,官方垄断的不只是贸易,还有直接隔绝中外文化技术交流,闭塞视听,这也就是为什么称魏源等人是睁眼看世界了,那时候的中国固然在官方贸易垄断下有不错的进出口额,但是对外感官是蒙蔽的。
你可以看看中国翻译国外资料的历史,有些明末已经翻译出来并加以发展到东西,到鸦片战争后还得重新翻译一遍,有些在明末翻译了一半的东西,到鸦片战争后才开始翻译下半截。有些明代自我发展出来的技术资料和翻译的外国文献,到日本和朝鲜才重新找到,国内的存本被清政府毁了。
闭关锁国从来不是贸易问题,是技术和文化交流问题。
是不是闭关锁国并不是造成中国落后的主要原因,和清帝国同时期的老大帝国中,印度莫卧儿王朝没有闭关锁国,结果却被英国殖民了 500 年,奥斯曼帝国没有闭关锁国,结果分崩离析了,也就沙俄参与了欧洲瓜分新大陆的进程,结局才有所不同。不止是沙俄,全世界所有没有参与发现和殖民美洲的国家,最后基本上都被欧洲给殖民了,像清帝国这样还能保持半独立、主要领土基本完整的国家已经是很少见了!
在地理大发现之前的欧洲,可以说是当时世界上最愚昧、黑暗的地方,希腊和罗马文明如果不是奥斯曼人的保存,早就消亡了。但是就这样的欧洲,凭什么咸鱼翻身最后殖民了全世界?无非是因为他们发现并殖民了非洲,获得了海量的财富,从此在科技、经济、军事、文化上开始了开挂式的发展,而当时世界其他地方的国家,还处于传统的发展速度,自然干不过欧洲这些开挂 B 了
那当然是因为异族统治这最大的原罪啊!甭管什么问题,只要有损华夏脸面的,往异族统治上扔就完事了。
隆庆开关了解一下
因为闭关锁国对中国的影响大概是癌症,明朝时期还是早中期,几乎没有症状,到清朝就发展到晚期了,中国这个病人那可真是生不如死死去活来…
严格的说,不管明朝还是清朝,都没有真正意义上的闭关锁国。
如果不把这口锅扣到清头上,那么你必须面临一个非常尴尬的问题,近代中国落后就得汉人自己承担责任,你必须正面回答柏杨丑陋的中国人这一个命题,这是一个政治正确事情。事实上我甚至都不认为是从明开始闭关锁国的,终中国历史一世,汉之后都没有表现出对外学习和交流的兴趣,这是重农抑商政策发展到后面的必然趋势,加上大一统的思想控制。古典的华夏文明太久了,到明清时代已经是一具僵尸,请问闭关锁国政策遭到汉族士大夫反对了吗?丝绸之路上的商人,到底有几个是汉人?这是一个非常尴尬的事情。扭转这个趋势都是 1978 年的事了。另外说海禁不等于闭关锁国的,就别在扯了,这两个东西一体两面,根本无法分割,锁国是经济,闭关是政治,这根本就是一家人的东西,锁国必然闭关,闭关必然锁国!经济和政治分离根本不可能持续上百年。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都说烂得东西,没有海量的贸易,怎么可能有大量的人员文化思想交流?你都海禁了别人能过来多少人?
因为清朝君主是异族人。
民族主义者在主义先行的情况下是罔顾事实的,是捧一踩一的。
问题明明是出现在内向型 ** 统治上,却把焦点往民族差异上来引。
继承辽、宋、金开放风气的元朝,这些人照样还是贬,可见闭关锁国不是问题,民族才是问题。
了解历史细节的人不多,就像你在知乎问,西罗马帝国灭亡的时间,很多人知道是公元 476 年,但你让他们说说西罗马灭亡的来龙去脉,能说上来的人几乎没有。同样的,知道清朝闭关锁国的人不少,但为什么闭关锁国,闭关锁国的优势劣势等等细节就没几个人知道了。
因为明朝没有碰到发展犹如开挂的新资本主义国家。
两个朝代底子差不多,应该说清朝还好一点点,结果碰到的对手不一样。
我们国家五千年历史,就像一个刚刚接触游戏就依靠天赋把号练近乎满级了(相比于综合来看),纵横服务器几千年,罕逢敌手。
结果,到了最后,人家开挂了,明朝碰到的相当于刚刚开始开挂的玩家,还能一较高下,清朝碰到的,人家开挂完成了,最后还把系统改了,被人那个虐啊,
所以可以说是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这个对比,不仅有自己还有敌人
1,此闭关非彼锁国,差太远
2,秦国还军国主义呢,时代变了
3,明对外还算自己人,带清防汉甚于防洋
我认为第三条才是根本。满清要是有机会,分分钟会选择把汉地卖个好价钱去再造满洲
因为绝大部分明粉的知识只限于历史课本。历史课本对明朝闭关锁国介绍并不多,而且言语含糊,导致很多人并不明白倭寇到底是怎么形成,明朝浙党还有东林党为什么会党争,阉党到底是怎么回事。这一切的缘由实际上就是闭关锁国,再说明白点就是一个利字。明朝是我国历史上罕见的极其保守的汉人王朝,按照黄仁宇的说法,是一个用砍掉长板来解决木桶理论的汉人王朝。明朝比起元朝都大踏步的后退,举个小例子,我国在宋朝就可以从浙江直航日本,而到了明朝由于长期闭关锁国,这项技术竟然失传了,只能借助福建,台湾,钓鱼岛,琉球前往日本。同时从秦朝就实现的标准化这个概念,明朝也失传了。戚继光在镇守蓟州的时候赞叹过朝鲜生产的火铳一致性强,威力统一,朝鲜的做法很简单就是从唐朝学来的,由专门的军械厂生产,而当时明朝的生产军械方式是由随军铁匠自行制造,导致不用说全国,就连部队之间的装备都无法统一,更不要说威力了。就连戚继光这样的名将都没有标准化这个概念。
明朝的黑点太多了,而清随明制,又把这一切全部沿袭下来。明朝的海禁几乎贯穿整个朝代,而清朝海禁只持续了几十年,到康熙收服台湾后就解禁了,虽然官方口岸一直保持四个,但实际有 100 多个,只是这 100 多个不许直接做英国荷兰之类的生意,但是菲律宾转口贸易是可以的。而这一切教科书都没讲,一方面历史课本都要为政治服务的,推翻满清是国共两党的功绩,不能过度宣传满清的优点,所以满清在历史课本上基本就剩下个领土优点了。另一方面,小孩子知识结构简单,如果详细讲课时不够,而且听不懂,所以就删减了。而所谓明粉又不愿去读书,就导致了这个现象。毕竟在网络上关注的是哪方声音大,是不是爽文,而不是是不是事实。同时明粉一般都是大汉族主义,怎么能认可清这个异族统治的王朝,实际上这群人和美国红脖子一样,学历低,处于社会底层,偏执。毕竟读过明史,清史的寥寥无几。当然具体明朝闭关锁国的成因也是很复杂的,如果从国际金融角度来看可以去看银线论,也是很能启发人。
但是不能因为明朝是最后一个汉人王朝就觉得他好,明清的差别不大,而且从治理上讲清朝优于明朝,甚至达到了朱元璋理想的帝国样子。明清是我国五千年历史上最黑暗的两个王朝,也是停滞导致落后的根本原因,这个锅全给清朝太冤枉了。
大家可以观摩评论区,就能知道我对明粉的总结有多写实了。明粉们放心我不会删你们的评论的,请继续你们的表演。
明海禁是因为海上倭寇海盗横行,不让沿海百姓出去,保护百姓,倭寇来了,百姓拿刀子杀过去就好了!
你清闭关锁国就是不让汉人出去,过台湾纪录片看过吗,大陆汉人去台湾开垦都是偷渡过去了。荷兰屠杀海外华侨,怕清朝怪罪,派使臣过去给乾隆皇帝赔罪,结果呢,你清乾隆皇帝,就说了,跑到海外的是 “自弃王化,系彼地土生,实与番民无异”,“内地违旨不听召回,甘心久住之辈,在天朝本应正法之人,其在外洋生事被害,孽由自取。
性质能一样吗?
明亡有很多原因,但肯定不包括海禁。
大清被暴揍不一定真的是因为闭关锁国,但是主流就是这么认为的。
因为是黄菡
闭关锁国和海禁是两码事吧。海禁是防止海盗,的确从元代开始,对沿海实行坚壁清野政策。像明朝早中期的海禁和清朝康熙雍正时期就是为了防海盗进行坚壁清野政策。闭关就是关闭所有的海关口岸不与任何海外进行通商和文化交流。这一点的确明朝算不上闭关锁国,毕竟整个大明,外国人还是不少的,也有很多外国思想活跃中国。清朝的闭关锁国,应该是从乾隆后期才开始的。就是那啥拜见乾隆事件后的事情。当时欧洲似乎不大太平,所以闭关锁国,隔绝海外的战乱而已
主要清一直挨打,要是一直打 1 别人,就是一点不开,也没人喷
清朝闭关锁国本来就是伪命题,最直接的证据就是鸦片战争爆发的原因。因为英国为了扭转贸易中白银大量流入中国的局面,才向中国输入鸦片,为了阻止白银外流,清政府才禁烟,英国以此为借口开战。
海禁明清都有,但被打的是清!百年屈辱也是清,你说大家喷谁?
虽然说都搞海禁,但是哪个造成了严重后果,一般就是喷哪一个,而且明朝海禁其实也有被喷,但明朝海禁就明朝那期间而言,并没有造成什么比较严重的后果,所以喷的人就没有那么多,而清朝嘛…….
高中历史必修二,是有讲明朝的海禁的,内容大致 55 开,你是怎么得出课本没讲的…….
清朝闭关锁国,明朝那不叫闭关锁国,那叫九州结界。
我大清自有国情在此,民族团结加成,哪敢喷?
溜了溜了,哪敢说话
因为明朝后来开海了呀
但凡有个初中学历,也不会问这个问题。
明朝主要是海禁,目的就是禁止平民下海出去贸易,这样会导致不好管理什么的,但是这个核心的问点是在于咱们和对岸那个小日子过的还不错的兄弟,主要是害怕沿海的富商和倭寇勾结。做出危害国家的事所以才实行海禁。
但是他们并没有外国人到中国来做生意或者外国的技术传进来,大家接受新文化什么的还挺高,举个例子孙元化葡萄牙留学生葡萄牙卖中国的火炮后,专门抓了几个中国人去集中教,做成了人肉说明书这些人回国后也进行了火器的发展推动。就是明末的,咱们再说明朝末期到中期的时间的徐光启练兵几何原本都是他弄出来通过外国的传教师学会翻译。中期的明武宗还会多国语言,大家对外国的文化而是反而乐于接受,并不反感些新鲜的文化。等到倭寇的问题解决之后,隆庆不是开关了吗?说白了,他的问题在于是看起来属于禁止海淀,但它内部接受度很高,内部私下并没有强行禁止他禁止的只不过是止止他人进行勾结。
然后清朝的问题就是内部对新文化的接受度极低甚至出现皇帝学会新的东西也不愿意交给百姓,害怕威胁统治,甚至对东西进行加以约束,直接把科学技术以及一些思想问题什么的全部变成了下九流并且国家变成了不但不让你出去,也不让你进来。因此人们才会去骂清朝。
明朝的余孽遇到了火星人,还打的有声有色,拿回了月球,满清完全体遇到了三体人,被打的满地找牙,所以有些人以为火星人其实和三体人都一样,都是外星人,所以满清不如大明,接着拿着放大镜去考究为什么满清不如大明
明朝前期,只禁私人贸易,不禁官方贸易,所以有郑和下西洋,隆庆开关后,开放私人贸易,清来了,全禁了
迁海,毁灭沿海外向型经济
教授历史的目的是让你认识到今天所走的道路是正确的。
强调满清闭关锁国,是为了论证太平天国,义和团,辛亥革命的合理性和正当性。而这些正当性是描述当今中国的叙事的基础。
满清的闭关锁国和腐败无能,是辛亥革命正确性的基础,辛亥革命正确性是后来广州国民政府大革命正确性的基础,大革命正确性是再后来工农革命以及后来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正确性的基础,环环相扣,逻辑紧密,是所谓本立道生。
现在好了,没事跟你强调明朝闭关锁国,而清朝反而更加开放,这是干嘛?要论证多尔衮入关是进步的?中宣部这是要给努尔哈赤背书么?
因为马嘎尔尼是乾隆朝来的,还有,一般在外国(起码中学和本科历史是这样,历史专业的就不知道了)闭关专指大清,锁国专指江户日本
经济上我们古代一直都是顺差,喷清朝主要是指思想科技文化方面的交流。明朝不说翻译了多少西方的书籍,儒家知识份子与西方的各种交流,咱就说一地理,明朝的世界地图就和现在的世界地图差不多了,可到鸦片战争时,清朝由皇帝到文武大臣对英国一无所知,甚至都不如缅甸了解的多,这怎么能不被喷呢?
“禁海” 是从明朝开始的。
“科举制” 是从隋朝开始的。
“独尊儒术” 是从汉朝开始的。
“君主专制” 是从秦朝开始的。
都是以前传下来 “弊病” 导致我大清万国来艹,我大清立国两百年,代代明君,但是你要问我干了什么,我啥也没干
主要是明朝好歹还有政府名义下的海商(海贼)和西方殖民者在东亚东南亚竞争,到了清朝,中国在南洋的势力几乎全部覆灭。从这角度看,喷清朝也没错。
毕竟真要算,在南洋的势力也算是自古以来吧。倘若在马来亚地区和巽他地区有那么一两个据点活到清末,今天对南海的 “自古以来” 也会更容易一些。
曾经流传有一篇游记,深深震撼了欧洲人的心灵。那是一位意大利人,他游历元朝时的中国十七年后返回,在狱中口述中国见闻,由狱友记录写成了著名的《马可 · 波罗游记》。这本奇书的出现,就像打开了潘多拉魔盒,随后那些以为中国遍地黄金的欧洲人,纷纷依据书中所述,选择不同的时空,带着不同的梦想,以不同的身份,开启了东方的探寻之路。
就在马可 · 波罗游历中国后不久,另一位旅行家也踏上了中国的土地。他是摩洛哥人,游历了中南亚许多国家之后,乘船跨海从福建的泉州市上岸。他就是伊本 · 白图泰,是中世纪旅行家,他的游记再次向当时的世界描绘了中国这个 “神秘” 的东方大国。
到了明朝万历年间,大量耶稣教士来华,他们在传教的同时将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古典哲学、逻辑学、美术、音乐以及自然科学引进了中国,尤其是自然科学。
这些洋人带来的学术影响了当时部分士大夫和民间学者,东西方文化因而进行了密切的交流。
著名的利玛窦就是其中最著名的一位,他与徐光启等人合译了欧几里德的《几何原本》。
传教士汤若望跨明清两朝,因制定《时宪历》被任命为钦天监监正,掌管钦天监信印。
清顺治朝,当时的孝庄皇大后和年轻的顺治皇帝都对他非常尊敬和赏识,从他身上吸收了来自西方的自然科学知识和部分人文思想。
后来顺治皇帝在选择继承人的时候,曾在皇二子和三子之间犹豫不定,汤若望适时提出应该选择出过天花(有免疫力)的皇三子为帝,成就了后来的康熙大帝。
顺治帝去世后,汤若望等西方传教士为权臣鳌拜所忌,被构陷入狱。当时康熙尚未亲政,孝庄太皇太后出面干涉,汤若望才被释放,但境遇已大不如前。
康熙皇帝亲政,颁旨为汤若望昭雪,并请他的朋友、同事、后辈南怀仁接替他的职位。而南怀仁亲身经历了汤若望后期的艰难困苦,虽然为朝廷效力,却坚决不肯领受朝廷的钦天监信印。
此后,也再没有像汤若望那样举足轻重的外国人了。
康熙朝时期,中国还是以农为本、以儒家文化为主导的社会,外国传教士带来的中西科学文化交流并不普及,只局限于上层统治阶级。
康熙皇帝本人很醉心于西洋科学,虽然不反对传教士在全国各地设立教堂,但是并没有把西方的科学技术融入国策,而仅仅是作为个人的爱好,他的态度使中国吸收西方文化的大门没有真正打开。
雍正朝时期,中国巳经有三百多座天主教堂,大约三百万的教徒。西方科技文化和清朝固有的儒家文化终于发生了普遍性规模化的冲突,于是雍正下令关闭天主教堂,并赶走了大部分耶稣会士。
雍正皇帝在维护中华传统文化的同时,也关闭了同西方文化交流的大门。
乾隆朝时期,中国封建社会空前繁荣,清政府统治地位空前巩固,这些都滋长了乾隆目中无人、自命不凡、夜郎自大的性格,对于西方的科学技术文化,乾隆的表现是不屑一顾。
上行下效,各级臣工都认为西方科学技术不过是 “鬼工”,西洋人都是些不知礼仪的夷人,而自己的国度是天朝大国。在这样的观念,抗拒外来文化便是自然不过的事情了。
乾隆五十八年 (1793),英国派特使马戛尔尼访问中国,目的是达成通商。在面见乾隆时,礼仪成了双方纠缠的问题。到底是双腿跪叩,还是单腿跪拜,双方反复交涉。
后来双方都做了让步,但是乾隆帝最终拒绝了英方派驻商务代表、设置贸易货站等实质性商务请求,并下令立即驱逐离华。马戛尔尼一行只好返回英国。
后来的嘉庆朝、道光朝,依然本着天朝自大的态度,继续延续先朝中西方外交政策,对于二次远道而来的英国使团仍然以见面礼节说事,再次让他们白跑一趟。
而这个时候,世界大势已经发生了惊天变化,英法等欧洲国家面积不大,但是已经完成了资产阶级革命,走上了工业化的道路,国力大大增强。
英国第三次远隔重洋派来的不再是外交使团,而是铁甲军舰,安装着大炮等各种远程火器。
当年跟随马戛尔尼来华的副使亚当斯 · 斯当东,在英国议会上力主对华开战,两次鸦片战争相继爆发了。
与清朝同时代,西方各国依次完成了资本主义工业革命,在科技文化方面都有了长足的进步。从当时的国际形势来看,工业化、开放民主是大潮流。
清朝本来能以和平的、自然而然的方式融入这股世界大潮之中,可惜清政府长期闭关自守拒绝进步,一次次关闭了与西方文化交流的大门。
伴随着西方列强用枪炮声,中国被迫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清政府想通过洋务运动和资本主义改革,扭转被列强欺压分割的局面,追赶世界技术和经济发展的潮流,对于日薄西山的清政府来说,已经太晚了,只是一种虚幻的梦想。
谢谢阅读,请持续关注 “云竹文斋”!
图片来源于网络侵删。
分享是一种美德,让更多需要的人看到!
现在这是怎么情况,你们这些清人是想反明复清么?什么事情都要拉上明。是不是看明朝都亡了这么多年没人跟你们争啊,这个闭关锁国还有那个清承明制,明朝真是可怜,都亡了这么多年还要你们背锅,你们说清承明制,也没见你们说清朝功绩的时候说是明朝基础打得好,甩锅的时候就噼里啪啦的来了。就闭关锁国来说,如果你闭关锁国没被人欺负,人家谁会揪着你闭关锁国说,明明是你清被人摩擦的不要不要的,才有了闭关锁国说,不然谁会提这茬。而且就算这个也是别人给你们个台阶下,明朝也闭关锁国不是,就着还不知道下,简直不知道怎么说你们。
明朝需要闭关还是不闭关吗?明朝时期中国远超其他国家,是高高在上的地球第一帝国。
满清的问题是本身是个原始部落
然后满清屠杀 2 亿华夏人,消灭了很多文化科技先进人物,
然后还特意销毁了各种华夏书籍,导致华夏堕回 3000 年之前。
清朝统治者制定的国策,为什么要去责怪明朝皇帝?就因为明朝有过同样的政策吗?明朝皇帝又不是清朝皇帝祖宗,要为子孙承担骂名,简直莫名其妙。
闭关锁国,只是后人扣在满清落后头上的一顶帽子,目的是更大力度的推动中国融入世界,接收西方发达国家先进思想和科学技术!
真认为有闭关锁国,一方面太看好满清政府了,一方面也太小看老百姓了!从政策的执行角度看,别说在古代,在今天信息化的前提下,也做不到闭关锁国!
誰跟你講明朝閉關鎖國了 明朝的海禁其實是字面誤解 其實那是指海關的意思 而且明朝防範倭寇海盜勾結傷害平民從而減少平民出海也不妨礙明朝靠暴利國營航海建立的經濟霸權剝削周邊國家以減輕農民負擔 以及正是明朝首創改土歸流把西南變為漢地 明朝還把漢地失去一千多年的遼東變回漢地 所謂漢地化 就是通過堡壘 移民 開墾等手段將漢人變為主體民族的實邊擴張 區別於羅馬 唐朝的武力征服而沒有物理消滅 實邊數先秦 漢朝 明朝做得最好 你看羅馬波斯那麼大而他們的民族實際生存空間卻那麼小 明朝還通過殖民把菲律賓新加坡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變成漢地以致那裡的主體民族是漢人 明朝滅亡之際遍佈海外的漢人商人和海盜都前來捐款 這他媽也叫閉關鎖國?
清朝闭关锁国?那请回答一下,,英国为什么要向中国贩卖鸦片?
太简单了,因为清朝遇到了洋人实打实的按着地上锤!
交流方面的:其时,明代的许多著作被禁。徐光启、宋应星等因是明代官员,其所遗留下来的科学技术著作也在禁止之列;同时,许多汉族学者因排满情绪拒绝出仕,一时间科学技术方面颇为冷落。—在中国社科院近代史所的《中国近代通史》这样写到。另外明朝海禁只是短期的,目的是防范倭寇。而清朝嘛:清王朝作为统治者有其成功的一面,但其专制主义的政策、措施也必然带来严重后果。清王朝对东南地区的残酷镇压,严重摧残了当地的社会经济,并使清代差不多用了近一百年的时间,即到清代中叶,才使手工业等重又恢复到明代中叶的水平。重农抑商与海禁限制了商品经济的发展,使海外贸易萎缩,失去了世界市场,也使手工业缺少发展的资金与动力。以上这些当然都极大地阻碍了中国自身科学技术的发展。
清朝是背锅侠,如果明朝继续延续,结果也不可能比清更好。
这跟汉人,满人没有任何关系,不要被狭隘民族主义者带了情绪节奏(本人汉族,否则会被骂),闭关锁国,所谓海禁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对思想上的禁闭,这是最根本上的闭关锁国
明朝:公元 1368-1644 年。
为了加强思想控制,明朝推行八股取士,严重阻碍了科技发展和思想的解放,那些民族主义者脑子里面,认为明朝不亡,中国将会工业革命的思想,简直是滑稽可笑。
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标志是以瓦特改良蒸汽机为代表,是发生在中国的清代,但是如果只看结果不看起源,很明显是错误的。要知道,第一次工业革命之所以能够发生,本质来讲是文艺复兴带来的思想的解放和科技的进步。
我们来看看明朝时期的欧洲,正在发生什么?
1543 年,哥白尼出版了《天体运行论》
1548 年,布鲁诺出生,他拥护哥白尼,并遭受牢狱之灾,《论无限宇宙与世界》
1564 年,伽利略出生,他在力学,天文学,哲学,都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就连我们的小学课本还收录了他的 “两个铁球同时落地的比萨斜塔的实验”
1452 年,大名鼎鼎的达芬奇出生,他在绘画,物理,光学,力学,机械,解剖……. 等等一些列的成就还历历在目,我们小学还收录了他画蛋的课文
1492 年,哥伦布第一次到达了美洲,从此开启了新大陆时代
1497 年,达伽马从里斯本出发,并发现了好望角
1519 年,麦哲伦的环球航行开始了,他真正意义上用实践,证实了地球是圆的。
…..
数不胜数,如果没有这一时期的坚实积累,就不会有后来的牛顿,也不会有瓦特,更不会有工业革命。
我们再来看看明吹眼里的明朝呢
李时珍:贡献很大,但是只是在传统医学上的总结之作《本草纲目》并没有在医学领域实现质的突破,因为思想控制下,不允许有人提出异议
顾炎武:我们的大思想家,也只是在经学,史学,等一些文科类有所建树,所谓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也不过是士大夫的存世的精神向往,并没有对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有根本的作用,有些人所谓他是中国版文艺复兴的思想解放,简直是笑话
王阳明:这些年对王大圣人吹捧的也够可以,虽然我也挺喜欢他的著作,但是,他同样是在做封建士大夫阶层的思想导向,本质上也是维护封建制度和思想的,在社会变革的层面,没有作用。
郑和:最大的成就就是 “下西洋”,除了弘扬国威,吹吹牛逼,不知道给中国的发展带来了什么?还花了大量的银子。不要动不动比较谁的船更大(比哥伦布的船打了多少倍),因为郑和的船,和哥伦布的船,有者本质的区别,完全不是一回事儿。就像一个是游街的花车,一个是拉活的滴滴快车,一个是用来花钱的,一个是用来赚钱的,做的再好看,其底层逻辑是完全不同的。
PS, 就像有人非要说中国最早发明了足球,扯淡,那叫蹴鞠,只是用脚踢看着像而已,真正意义的现代足球,不是一个球体,而是一种竞技运动体系。
还有人吹牛逼说最早发现了石油,对没错,我们发现的确实是石油,但是我们完全没有掌握石油的真正作为能源的属性,就不算真正意义的发现。
所谓明朝的火器,只是为了维护封建老板朱家天下的一个手段,难道会成为敲碎明朝专制和思想枷锁的武器吗?吹这个牛逼的想想都可笑。
明朝,把对中国文化阶层的思想控制,推向了一个小高潮,没有这个小高潮,就没有后来满清的思想控制的巅峰。
其实我们的顶层是非常清楚这些的,为什么我们在小学的启蒙教材里,就要写 “牛顿和苹果”“达芬奇画蛋”“伽利略的两个铁球同时着地” 为什么要写“贝多芬”“爱迪生”“爱因斯坦”…. 我们需要在科学思想上有非常大的突破。
可是遗憾的是,这些年不知为何,诞生了一大帮明吹,甚至要把明朝吹到工业革命的高度,这种民族狭隘意识,认不清根本落后的根源的思维,才是我们这些新一辈最可怕的东西。
“少年强则中国强”
因为明朝知道自己太弱,解决不了倭寇,就实施海禁。所以明朝的锅不是闭关锁国,是八股取士,重农抑商甚至灭商。限制了国家的科技和社会阶层发展。
而清朝认为自己太强,和别的国家交流没有必要。结果别人高速发展,我们停步不前。国内的锅又有明朝背了,那国外的锅清朝背呗。
古中国对世界文明最后一个贡献是朱载堉创立十二平均律,(放弃王位,游离于传统之外) 此后明国 60 年和清国前期 200 年,没有对世界做出一点贡献,一个是丢人现眼,一个是没皮没脸。
并没有只喷清朝。官方观点在批评闭关锁国时,从来都是 “明朝中后期 + 清朝” 一起批的。网络上观点就不同了,属于站队论战,非黑即白,喷明必须捧清,喷清必须捧明。
实际近代中国的落后是制度问题,不是哪个朝代可以解决的。重农抑商的时代,贸易再繁荣也是皇帝打压的对象,独尊儒术的时代里大家学的都是怎么当官,谁还能在乎科技呢?即使花钱买来的科技在帝国腐朽的制度里也只能是吓唬人的东西而已,就像明末明军科技上碾压清军,为何最后败于清军?政治不行才是根本问题,科技只不过是工具而已。
因为闭关锁国的后果在清朝显现了
怎么能是明朝呢。明粉有一万个理由来开脱。就是清朝开始的。
能提出这种问题的人就不是求回答的,而是来发表观点的。
首先先介绍一下明朝的海禁:
洪武三年(1370),明政府 “罢太仓黄渡市舶司”。洪武七年(1374),明政府下令撤销自唐朝以来就存在的,负责海外贸易的福建泉州、浙江明州、广东广州三市舶司,中国对外贸易遂告断绝。洪武十四年 1381 年,朱元璋 “以倭寇仍不稍敛足迹,又下令禁濒海民私通海外诸国”。自此,连与明朝素好的东南亚各国也不能来华进行贸易和文化交流了。洪武二十三年(1390),朱元璋再次发布 “禁外藩交通令”。洪武二十七年(1394),为彻底取缔海外贸易,又一律禁止民间使用及买卖舶来的番香、番货等。洪武三十年(1397),再次发布命令,禁止中国人下海通番。
可以从明朝刚建国后看出,明朝为了防止倭寇,则开始海禁,撤销了所有的市舶司,不允许民间出海贸易,更不允许东南亚各国来华进行贸易和文化交流。
明朝于洪武十九年(1386)废昌国县,二十年将舟山岛城区和镇外鼓吹两里以外的居民和其他 46 山(岛)的居民徙迁内陆。诚如顾炎武所指出:“海滨民众,生理无路,兼以饥馑荐臻,穷民往往入海从盗,啸集亡命”。“海禁一严,无所得食,则转掠海滨”。
集体内迁,断送了沿海百姓生存道路(貌似明朝从始至终都没有废除这项举措)
在明朝永乐年间,郑和七下西洋时,明朝对于海禁政策开始放松,但是收效细微,随后又开始了更为严厉的海禁。只留了宁波一处为各国上供贡品,其余均实行严厉的海禁政策。
嘉靖二年五月,日本藩侯的两个朝贡使团在宁波为入贡资格问题爆发了 “争贡之役”,使很多无辜的中国军民被杀或被掳,“浙中大震倭自是有轻中国心矣”。此后,明朝统治者实行更加严厉的海禁政策。这里仅仅是实行更加严厉的海禁政策,对于军民被杀和俘虏的,明朝对于此事是否通过其他手段报复的,貌似后面也没有记载。
在严厉海禁的政策下,民间私人海外贸易被视为非法行经,被迫走上畸形发展的道路,即被迫转入武装走私,并出现了一些大的海上武装走私集团。嘉靖年间,最大的武装走私集团头目王直,成为众多走私集团的公认首领,“三十六岛之夷,皆听指挥”,拥众数十万,先称 “靖海王”,后称 “徽王”,甚至 “南面称孤”。明王朝对这些武装走私集团进行军事打击,走私集团则团结起来并连结利用日本倭寇进行对抗,从而造成嘉靖四十多年间旷日持久的所谓 “倭寇之乱”。
因为明朝从开国开始,就实行严厉的海禁政策,使得民间百姓为了生存无奈走上走私道路,其倭寇之乱实际上是严禁民间海外贸易政策的必然结果,具有禁止与反禁止斗争的性质。
1567 年,明朝隆庆帝即位后,朝廷大臣纷纷上书申请解除海禁,调整海外贸易政策,允许民间私人远贩东西二洋,史称 “隆庆开关”。民间私人的海外贸易获得了合法的地位,东南沿海各地的民间海外贸易进入了一个新时期。明朝出现一个比较全面的开放局面。开放的关口为福建漳州府月港(今福建海澄),并以月港为治所设立海澄县,设立督饷馆,负责管理私人海外贸易并征税。虽然说已经开放,但是却只有一个小港口,并且有诸多管理和限制,但是对于当时的百姓来说已经足够。
据估计,明神宗万历元年(1573 年)至明思宗崇祯十七年(1644 年)的 72 年间,自葡萄牙、西班牙、日本等国输入明朝的银元,至少在 1 亿元以上,有力地促进了明朝国内商品经济和社会经济的发展。并且,在明末时也有西方的传教士来到中国,并得以重用,以及明末向西方引进的红衣大炮。
所以,明朝开海时间占整个明朝统治时间的 25%,禁海时间基本上贯穿了整个明朝。禁海目的是为了防止倭寇的骚扰,减少了倭寇的袭扰,但是阻碍了和外界交流的机会,使得沿海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当中,进而使走私现象越发严重,抑制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使得中国开始逐步落后于世界。
清朝禁海(闭关锁国):
闭关锁国这一概念来源于向中国推销商品(主要是鸦片)的英国商人,马克思接受了他的观点,后来这一观点在 20 世纪 50 年代被纳入了教科书,并形成了一个观点认为清代闭关锁国。
清朝顺治帝延续了明朝的海禁,明郑一直长期依靠海上力量与清朝周旋,并曾与英国东印度公司等西方人士合作,出口糖与鹿皮并进口西洋枪炮以增强明郑军队的战斗力,另外更请求英国人训练炮兵,战争时更借用英国炮兵手作战;而郑成功也曾向日本的德川家族请求过援助。为了限制明郑力量,以及限制沿海势力和明郑勾结,并且使沿海百姓向内迁移。相比于明朝更为严格。
康熙二十二年(1683 年)台湾告平,清廷方开海禁,先后于二十三至二十五年间设立闽、粤、江、浙四大海关 ,分别管理各自下辖的数十个对外通商口岸的对外贸易事务。康熙年间的开海,是全方位的开海,不但东西两洋,而且一向严禁的赴日贸易也在开放范围之内,较之明代隆庆年间开始的局部开海范围和作用都要大的多,但是,仅仅过了三十多年,全面开海的政策就开始收缩,面对日益严重的 “海寇” 活动和 “西方势力” 在东亚海域的潜在威胁,康熙五十五年(1716 年)十月二十五日,康熙召见大臣,提出禁海问题,次年,规定拟定,正式实行南洋禁海(仅为南洋)。南洋禁海但是并非全面禁海,还有保留了诸多通商口岸和通商国家。到雍正五年(1727 年),雍正在大臣的反复奏请讨论下,担心闽粤地区因洋禁而引发海患,才同意废除南洋禁海令,随即重新开放了粤、闽、江、浙四口通商口岸及下辖几十个港口。
对于西方在清朝的传教活动,很多人只知道清朝雍正帝禁止西方传教士传教,并驱逐西方传教士,阻断中国与外界的联系,禁锢人民的思想,这明显是断章取义了。西方传教士于明末清初进入中国,并在朝廷得以重用,在顺治,康熙,雍正时,清朝统治者准许西方传教士在中国皇室包括民间传教,清朝前期,西方天主教在中国传教频繁,至康熙末年,各省教徒也达 40 多万,拥有教堂 300 座以上。但是在雍正时为何驱逐并禁止传教呢?
造成此事的根本原因是 “中西方的礼仪之争”
由于字数过多,不便详细介绍,简单来说,就是西方传教公然干扰、破坏、不尊重中国的习俗,主要表现在中国的尊孔祭祖。中西方两种文化的强烈碰撞,是不了解中国实际情况的欧洲的教会自身之间的斗争,影响了在华传教士的行为,导致了中国统治者对于传教活动的警觉,从而禁止传教,甚至埋下了对西方的不信任情绪的根由,从此埋下祸根。
乾隆年间(1757 年),由于洪任辉事件的爆发,乾隆宣布江海关、浙海关、闽海关三个海关下辖口岸不再对西洋船只开放,只留下粤海关允许西方人贸易,对于南洋贸易,并不受此局限。并对丝绸、茶叶等传统商品的出口量严加限制,对中国商船的出洋贸易,也规定了许多禁令,这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 “一口通商”,直到鸦片战争的爆发,这种不合理的政策成为了矛盾的焦点。同年,由于康熙到嘉庆时期在中亚等处设立的情报处发现,以及在中国内地的发现可得知,英国东印度公司等殖民者对中国进行渗透,摸查。加上英国想方设法的在中国走私贩卖鸦片,鸦片开始蔓延,从这年开始, 只准在广州一口通商, 不得再往厦门, 宁波等地。
但另一方面, 从康熙 24 年(1685 年)到乾隆只留下广州一个口岸的 1757 年,72 年间,到中国贸易的欧、美各国商船有 312 艘。乾隆关闭三个口岸后,从 1758 年至 1838 年鸦片战争前夕,80 年间,到达广州海关贸易的商船共 5107 艘,是开放 4 个口岸年代的 16 倍。从管理效率来说,4 个口岸开放时,每个口岸每年平均只有 1 艘西方商船靠岸。只留 1 个广州口岸时,每年平均靠岸 64 艘西方商船,效率明显大大提高,使海关管理成本大大降低。
所以,清朝禁海时间仅占统治时间的 15%,大部分都为开海时间,防止了海患和倭寇,一定程度上防止了西方殖民者的渗透,但是也阻碍了中国的发展。
至于为什么都只骂清朝闭关锁国,刚刚上文也有提及 “闭关锁国” 四字的来源,在今日历史教科书是引用了西方的观点,并且很多人要么就是初中毕业了就没继续上学了,要么就是上高中是学的理科,并没有触及这方面的历史,所以有局限性。对于中国的落后,结合明清时期的科技,文化,经济等方面,更深层次的原因早已存在,那就是根深蒂固的自然经济、传统保守的儒家思想,以及不断强化的专制主义,其实现在的高中教材在这些方面都已经提到了,我们只要仔细琢磨,思考,就能发现其中的规律。清朝是中国最后一个王朝,他的许多政策只是历史的延续。不同的是,清朝正好遇到了“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因此显得特殊,清朝作为最后一个封建王朝,清朝不背锅,谁来背锅呢?
(据说有文献表明在民国时期所学习的历史当中,并没有说清朝是闭关锁国)
因为……… 有人觉得锅得清背→清非汉而已
不论是大明还是南明或是延平王都没挺过 17 世纪。那么 17 世纪之后的闭关锁国和明朝有什么关系,明朝最后的遗民都入土了
大明一直同国外做着生意。
西班牙人从美洲给大明老爷们带来了白银。
以因为不喜欢清朝,就是这么简单。
隆庆元年(公元 1567 年),隆庆帝宣布解除海禁,调整海外贸易政策,民间私人贸易开始合法化
从 1567 年到 1644 年间,明朝的海外收入大约 3 亿 3 千万两白银,占当时世界白银总量的三分之一
这是闭关锁国?
说实话我觉得无论是不是闭关锁国,都是近代落后的果。不是因
海禁不是闭关锁国!!!中国建国之初也实行了一定情况的海禁好吧!!1 这样更多是出于军事目的。清朝是军事目的和政治目的结合
政治正确。 民国最开放了。
闭关锁国是成波动性的有些时候闭关锁国,有些时候就开放海禁看哪个比较适合当时政权
最大的问题是除了经典其他皆非正统的观点。闭关锁国只是结果和表象,真正应该批判的是思想。明朝还能把一些所谓杂学收录,清朝的四库直接就删了。
同样的事情,不一样的结果,明朝运气挺好的。中学历史书说多少倭寇杀多少人,当时也骂来着。清朝的时候,好好做生意外国人做生意得不到多少好处才用的乱七八糟手段吗?
清朝后期做的事没得洗,洗了就骂。同样,明朝要是洗了,那也得骂。
1. 朝鲜于明朝中叶开启闭关锁国,一堆人还争论是清朝开启,清朝不至于去学朝鲜吧?
2. 明太祖朱元璋说了一堆闭关锁国的话 “不许寸板下海,不许寸货入番”,有人说这是海禁,不是闭关。我就问这跟闭关有什么区别?非得咬文嚼字干嘛?
3. 有人说,后来明朝有隆庆开关,福建一带还是开放了的,明朝没有闭关。那我请问,满清一直有广东十三行开关,广东也一直开放,满清也没有闭关呗?
4. 中国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2),1.4 课 海禁与闭关锁国,中华官方历史教科书原话 “明清虽然有短暂开关,但总体都是闭关状态”,写的清清楚楚,明朝是闭关,您出版过的权威学术期刊文章来反驳国家官方历史教科书,您给我留言,告诉我地址,我去搜一下。
5. 世界主流学界各种权威,比如《剑桥中国史》也明确写着,明朝就是闭关。争论啥呀?
6. 还有人说,清朝的闭关影响比明朝大的多?????我请问,明朝之前的元朝,元商遍及四海,最典型的例子是郑成功船队到的地方,元商全去过,郑成功没到的地方,元朝船队也都到过。从一直奉行海外贸易的国家,到让明朝给缩减到前朝的十分之一,影响跟清朝彼此彼此,谁也没多过谁,谁也没少过谁。后来西方科技革命,也是明朝给断送的。
7. 如果说,明朝没有实行闭关锁国,那么请问,为啥世界学界认为中华闭关的两大标志 “北筑长城、外绝海洋”?为啥国际这么说?北筑长城是明朝,满清没干,外绝海洋明清都干过,满足俩条件的就只有大明。
8. 历史没有如果,我多么希望有如果,为了不再想 “如果”,不再有这么多后悔的事,承认历史,承认现实。勇于正视自己民族存在历史局限,向历史学习,支持国家伟大的改革开放政策,历史车轮会走在正确的道路。国家未来光明。
9. 适值中国嫦娥登月成功,举国欢庆,嫦娥一号总设计师受到采访原话。
明朝不是闭关锁国,是海禁。另外,隆庆开关了解一下。
因为满清政府是真的闭关锁国,明朝只是象征意义上的,南方那些官商勾结的生意不要太滋润
先问是不是,再问为什么。闭关锁国明明是从元朝开始的,为什么要从明朝算起?
海禁≠闭关锁国 ,明朝的海禁是在慢慢放松的,往后有的地方甚至形同虚设。而清闭关锁国就不同了,拒绝外来的文化、科技,就开放几个通商口岸,固步自封没有好下场
因为清朝对外战争基本都输了,还割地赔款。大清要是强如 91 年的美国、81 年苏联,别说闭关锁国了,就是小脚猪尾巴头也是全球时尚,人人效仿。
因为我国在近代的悲惨历史需要一个背锅侠。
有人的时候部分人就开始闭关锁国了.
对,我就带节奏,喷起来~
闭关锁国明明不是明朝开始的,为什么题主在问未求证过的事?
清朝之前,中国为东亚宗主国,衣冠上国,礼仪之邦,基本领先全世界。清朝灭亡之后,我们三十年就成了地球五常,一百年就成了世界综合实力第二。清朝之前,裹脚只在部分贵族女性之间传播,也没有到断骨那种程度。清朝灭亡之后,到新中国成立,裹脚基本绝迹。乌干达远胜于罗马帝国,当然,鞑青也远胜于大明。
感谢这位网友的提醒。
我大明海禁把海商逼的去当倭寇,后来剿不动了不得不开海,算是弱智版冈村宁次。然而你去看看月港在什么地方,说是开海其实是想关门打狗,当然人家海商也不傻,自然不会往你笼子里钻,我大明也只好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不过这海禁防倭防到最后要靠倭寇(郑氏家族,李旦马仔,日本女婿,荷兰翻译官)守社稷,也是很爆笑的。
我大清海禁就是为了剿灭郑氏,算是继承大明防倭的遗志。然后从山东到广东迁海三十里,然后居然迁(杀)成了,算是加强版冈村宁次。剿灭郑氏后开海,四口通商分类管理,沿海草民给口饭吃不至于造反,东印度公司和十三行对接不至于犯边,比大明聪明多了。奈何英国人没人买他们的货就卖鸦片。
当然了我的中心意思很明确:别比了,专制君主都只配和冈村宁次比,和人民敌对,与人民开战是专制王朝的常态,有输有赢而已。
实际上从唐以后,汉文化已经在走下坡路,失去了进取之心。蒙古族和满族入主中原,明朝才是偶然。
建议好好了解一下鞑清的迁界禁海和皇明的隆庆开关再提问。
因为这些货色不读书。
闭关锁国什么时候被反复提及的?上海北京的洋买办重新回来的时候。
无需论证两个朝代闭关锁国的政策。
大家喷清朝的原因:清朝离近代很近;明到清闭关锁国程度是不断加深的,清朝是顶峰而已,两坨屎一个只有巴掌大一个有扇子那么大,人们的注意力当然更容易被扇子大小的屎抓住。
我就不懂了,为什么老拿明和清来比较,学历史还是客观一点比较好。
不过也能理解,皇汉意图通过论证明比清优秀从而得出汉人王朝远胜满人王朝;遗老遗少意图通过论证清比明优秀从而为某些盖棺定论的事翻案。
明朝中后期闭关锁国了吗?通过贸易流入的白银又有多少?只要回答这个问题就行了
因为在皇汉眼里
清朝是少数民族,明朝是汉族
总有人喜欢搞笑,喜欢不假思索
首先,必须承认一点,清王朝的君主集权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也就是所谓的集大成者。
那么绝对的集权,就会有与之匹配的制度。明朝是绝对集权的初期,那么不管文字狱也好,闭关锁国也好,都与这种集权有莫大的关联。
所以,那些说什么清朝是封建专制的集大成者的人,又说把清朝统治者的闭关锁国文字狱一股脑推给明朝,只能说自相矛盾的。
切以为清朝实际上是一个加强版的明朝,当然这种加强也有一些 “质” 的变化。排除少数人统治多数人,前期高压统治,还有后期那种卖国行为,其实清朝说到底就那样,跟一个封建王朝的区别无外乎就是人多了点,土地大了一些吗?
然而人的基数难道又不是前朝(明和明以前的人)决定的吗?土地面积基数不是前朝打下来的吗?为什么说到开疆拓土就一个劲的是什么十全老人,人口多了说什么康乾盛世,但到了负责人的时候,就一个劲的说,这不是我做的,是前朝做的,为什么要怪我?
不就是一个自卑民族,不愿背责任的狰狞面孔吗?更有甚者还一个劲叫嚣什么破坏民族团结,说白了那些对汉人朝廷斤斤计较对少数民族政权喜笑颜开的人,不就是另类的 “崇洋媚外”?
说到底,能说出这句话,要么不知道历史,要么不假思索,不去分析。要么,就是来自清吹的骨子里的自卑心在作祟,前朝后朝的事情关你什么事?非得一个劲的去别的朝代找原因,就不是自己的错误,这不就很像一个得国不正的少数民族,也就是一个暴发户屌丝,得到财宝之后一样自卑。
(打个不太恰当的比方,屠龙少年变成恶龙,但屠龙少年却不想被人说成恶龙,一方面又想要享受财宝享受恶龙的力量,另一方面,又比恶龙更加残暴不仁,最后说着力量不是我的是恶龙的,你们去找恶龙算账吧!)
以上,仅供那些能思考的人参考。并不认为清朝有多烂,而是觉得背起自己的责任,这么久这么刺痛那颗自卑的心?
一说闭关锁国,好像是什么罪大恶极一样。事实上作为被输出国,闭关锁国不是当然的吗?
就是现在,美国优先,印度的自力更新,何尝不是一种闭关锁国,因为他们是被输出,是逆差国。
谁心甘情愿开放市场?马后炮谁不会说呢?
不是有个例子说康熙还是乾隆,知道有燧发枪,而不引进不生产。乾隆选择了换装大号鸟铳,而没有选择燧发枪,这是根据实际情况,而不是不思进取,当时还在对外战争好吗?燧发枪要是好用,会不用吗?可以百度下,有关 1840 年棕贝丝燧发枪和清军鸟枪的对比研究。差距不在于枪型,而在于火药,换上英军的火药,鸟枪的射程比棕贝丝还远。这还是 1840 年,康熙乾隆时期就更加了。当然,这个差距,不单是火药,还有定装火药等细节。但这也不能怪到康熙乾隆,只能说嘉靖之后战争减少,不思进取了,但这不很正常吗?和平时期,谁不是这个鸟样。
ps:定装火药,最早是在 1812 年。
明朝前期,对外进行海禁,只许在朝贡内进行贸易,不许海外各国私下交易,在嘉庆年间,部分沿海商人因为海禁太过严苛,于是勾结在一起形成海盗,部分日本军阀也参与其中。其中有一个典型的例子,便是汪直,明朝政府不太喜欢这些人,汪直被诱骗杀死,后来还有个海贼王郑芝龙,明朝政府只能睁只眼闭只眼。经过戚继光等人的武力镇压,海疆肃清,在荣庆年间进行开关,在福建漳州月港,并进行管理,是中国近代海关的雏形。
明朝的海禁时间非常之长,管理严苛,大海盗频出不穷,虽然有过郑和七下西洋的壮举,但是明朝依旧是中国造船业的衰落期,有技术的落后,大型木材缺失也是问题之一。外部流入白银的减少也是明朝崩溃的原因之一,社会调度能力不够。
清朝前期为了对付明郑的战事,圈界禁海,这是主要的黑点之一,伤敌 800 自损 1000,杀戮颇多。还有一个重要原因是,中国近代的屈辱史离我们太近,所以我们对其评价也更刻薄一些,如果再往上翻一番,比清末屈辱懦弱的也未尝没有。
不过清朝的对外贸易是值得肯定的,不管是对沙俄的交往还是贸易都不错。雍正年间,图理琛出使沙俄,撰写异城志,描写蒙古及西伯利亚的风土人情,后来收入《四库全书》。北方喀尔喀蒙古对抗沙俄的入侵,并稳住沙俄,灭亡强大的准噶尔。与沙俄进行贸易。对南洋的贸易也有许多,对外出售湖丝价格甚至能达到 300 两一担。人口的红利使得国家的贸易经济繁荣。如果要以赚钱的多少来判断是否闭关锁国,那清朝一定是没有了,英国人要通过鸦片战争打开中国的国门,为什为?中国茶叶太贵了!不过好像中国依旧是小农经济,英国老爷还要再打第二次,并且贩卖鸦片。我再提出一个问题,乾隆年间的法琅彩是哪来的?这总不会是技术的倒退吧!北京的伊斯兰菜馆是哪的?不会是噶尔丹送过来的厨师吧!
包括康熙本人对西学的态度,浓缩八个字为: 取其技艺,禁其学术。康熙不太喜欢基督教,并且在晚期与教会矛盾严重。说康熙刻意不发展数学是不对的,他本人就和数学家梅文鼎聊过三日,并且赐字夸奖,发明 “元”“根”“解 " 等概念。并且编撰大部头西学图书《律历精蕴》100 卷,其中有关天文《历象考成》42 卷,有关音乐《律吕正义》5 卷,有关数学《精理精蕴》53 卷。(清朝皇帝总是喜欢编这些大部头的书),并且修中国地图,《皇舆全图》,是中国第一张比较详细的地图,和传教士一起修的,运用到了当时测图的先进方法。
关于火器和思想的问题也是受人关注的,火器,在康乾时期备受关注,由于对准部的战争,不管是战术、配备量质量与明朝相比都有显著提高。如果要和西欧部分国家相比,可能有着时代性的差别,但是东欧呢,中亚呢?奥斯曼帝国又有几门炮?禁卫军也不过四万人。即使道光年间,也依旧能够生擒张格尔,亲自审判他,他是大合卓之孙,乾隆都没做到的荣耀被道光实现。啥,你说东南沿海?算算从朕氏,多少年没正经打过仗了,来的又是英国人的跳岛作战,当时世界最先进的军队、战船,失败也不丢人。平准的图画,全是枪炮,清军穿盔甲站成队,人手一只枪。思想问题不能算 1840 之后,如果算上,没有一个朝代思想高度能比得上清代了,黄顾王三人,就是清学开山之祖,不管他们个人是怎么想的,他们对清朝的思想界就是有影响,乾嘉学派,考据之学的成就是有目共睹的。什么是考据学?其实历史也是考据的一种,复原古代人说话声音也是考据,考察赤壁之战的发生地也是考据学。主要成就有文字、音韵、目录、版本、校勘、专实、训诂。更别说之后经世致用思想的发展。
总的而言呢,普通网友对清朝历史了解可能少一些。因为清朝离现在最近,那么受关注最大的便是他,受批评或褒奖的也会是他,普通人了解的最多的也是他,他没有完成近现代的资本革命,自然也就会有批评喽。更重要的是我们是生活在新中国的现代人,自然看不上一个封建国家
今天刚写了篇关于明朝为什么要实行海禁的三个主要原因,为什么明朝的海禁不是锁国,下面把文章放上来。
一说起明朝的海禁,大家都想到 “闭关锁国”,而同时期的欧洲,政府却大力支持海洋贸易,结果造成了我国的落后和近代的屈辱历史。
但是近些年来,有一些学者指出,明清时期我国在全球贸易中仍然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因为那时全球贸易货币是以白银为主,而流入我国的白银竟然占了世界白银总量的一半。
此外,欧洲搞大航海的初衷也是奔着东亚而来,尤其是中国。元朝时,欧洲的马可. 波罗曾来中国旅行,还写下了东方旅行见闻,一时间轰动了西方。在欧洲人看来,中国似乎遍地金银,实际上是误传,我国黄金和白银金属短缺,缺乏此类矿资源。
所以说,海禁并不是锁国,是国家想禁止民间海外贸易,统一由国家垄断,直接进行管理。
那么问题来了,朱元璋为什么要实行海禁?国家垄断后,替代民间海外贸易的形式是什么?下面来聊一聊。
元朝比较注重经商,重视擅长经商的色目人,靠收商业税保障国家财政基础,曾尝试用白银进行整个欧亚地区的商业交易,但是白银又稀缺,日本和美洲银矿开发出来是多年以后的事。
白银的总量严重不足,怎样进行国际贸易呢?只能依靠增加白银的流通速度,同时为了弥补白银不足,元朝还发行了纸币。
另外,流通的白银竟然保持生银没加工的原样,也就是说国家不统一掌控白银,而欧洲是统治者铸成硬币统一发行。
这种方式很容易出现问题,如果白银没及时回流,或是出现囤积情况,就得大量发行纸币,使经济出现混乱。如果一段时间内,白银流通过量,也会破坏经济。
所以明朝初期,朱元璋为了防止统治以外的货币经济侵蚀帝国,决定不使用白银进行贸易,禁止民间对外经商,而是由国家直接进行管理。
导致什么结果呢?蒙古帝国发展出来的欧亚贸易体系被明朝关闭了,阻碍了民间自由经商的活力。
明朝时,沿海地区出现了倭寇,尤其是明朝中后期倭寇盛行,还出现了戚继光这样的英雄。于是我们很多人认为明朝大多数时候实行海禁,是因为倭寇的原因。
然而有个问题,谁是因,谁是果? 是海禁导致倭寇横行,还是因为倭寇横行才要实行海禁?
元朝的命脉是漕运,疆土辽阔,因为首都在北方,财政却在南方,需要将粮食等物资运到北方,可是走大运河运输困难重重,迫不得已之下就走海运。因此一些人靠海运发家致富,赚得盆满钵满,比如历史上赫赫有名的沈万三。
明朝逐渐加强对海的控制后,靠海讨生活的沿海地区的人只能去做一些费时费力的活,收入大不如前,自然不满,就有部分人有了叛乱的想法。
明朝刚建立时出现过兰秀山之乱,有很多海民在宁波和明朝军船进行了海战,失败后逃往朝鲜半岛,明朝担心这些海民和倭寇联合起来。
那时我国沿海地区大多地方泥沙多,海滩浅,很难找到良港,远洋航行能停泊的只有山东半岛周边。朝鲜半岛就不一样了,岛屿多,打渔为生的也很多。
后来明朝实行朝贡制度,朝鲜半岛掌权的高丽也是这个体系里的藩属国,随后高丽对逃亡到那里的海民进行取缔,海民不得不放弃朝鲜半岛据点,开始去日本建立据点,与倭寇合作。
倭寇在我国史料里第一次出现,是在元朝末年 1358 年。早 100 年前,在《高丽史》里就有倭寇的记载,那时还没成气候,规模很小。过了 100 年左右,倭寇的规模明显大了,拥有骑兵、步兵,活动很频繁。他们常常跑到高丽抢劫,后来渐渐地跑到我国沿海地区活动。
其实元朝末年,经济陷入危机,海民无法维持生计,就有一批海民做了海盗。
于是,明朝出于国家安全考虑,担心沿海叛乱的海民和倭寇联合来袭,开始实行海禁政策。
政府把叛乱的残党编入军队,禁止沿海居民私自出海,也就有了明朝有名的一句 “片板不得入海”。
朱元璋可能觉得海民老是和外国人打交道,心眼比较活络,就不大放心,想让老百姓安安稳稳地过日子。
后来,朱元璋对沿海地区实行了移民政策,强制把海民迁移到其他地方,打压靠海运起家的富户。
那时新建立的朝鲜政权平定倭寇成功,是因为接受了交易等对策,而明朝却拒不接受交易。
倭寇屡禁不止的根源在于老百姓想做正经的海贸生意,而朱元璋非要搞海禁,结果明朝海盗、倭寇就特别发达。
明朝之前几百年,海疆是开放的,有那么多想同明朝做贸易的外国人,怎么办呢?
朱元璋想出了朝贡制度,也就是朝贡贸易。
古人一直觉得中国是天朝,代表了文明和先进,其他国家则是蛮夷,于是朱元璋建立了一种国际秩序,也就是我国是宗主国,其他国家是藩属国,藩属国要定期给宗主国进贡,就是朝贡。
可能你会觉得这是好事啊,明朝不是占了便宜了么,实际上恰恰相反,在经济上明朝还会倒贴很多。
朝贡制度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朝贡体制并不是其他政权附属于明朝政权,它追求的是整个国际秩序的稳定,维持国际和平,所谓的进贡也只是表面的意思一下,证明愿意接受以中国为中心的国际秩序。
藩属国定期向宗主国进贡,一年一次,或者数年一次,实际上贡品不是金银财宝,只是一些土特产而已,我国也不是白拿,还要 “赐”,即回赠价值更贵的东西,甚至是他们进贡物品价值的几十倍,就像我们熟知的礼尚往来,是一种变相的贸易。
藩属国也不傻,过来进贡只是磕个头而已,也没损失什么,因为我国不会干涉他国内政,也不会抢夺他国领土,而藩属国还会捞上很多好处,主要在两个方面。
一是藩属国可以寻求保护,在部落之争或是和其他国家有摩擦时,来让宗主国做主。
二是商业利益驱使,到我国进贡可以赚很多的钱。沿路有地方官员好吃好喝的招待,见到皇帝进贡后,还能得到更多昂贵的礼物,拿回国后件件可以卖个高价,大赚一笔。回国的路上还能购买大量的明朝土特产,拿回去卖钱。
跟随使团前来的有一些商人,朝贡体制实际上还拥有禁止民间贸易,在国家统治下进行贸易的一层意思。这些商人会带着本国的商品进行贸易,规模一般不大,但获得的利润很可观。
朝贡体制虽然是自愿的,但是周边国家很快响应,他们前来进贡是利益驱使,不一定是仰慕中华文明而来,是有着各自的小算盘的。藩属国基本都很热衷前来进贡,恨不得一年来几次,历史上还发生过争贡之役,结果反而是我国有些不堪重负,只好强制规定藩属国的进贡频次和人数。
朝贡体制也并不是我国皇帝自大,实际上从明朝之后的五百年,体系内的东亚各国极少发生战争,只发生过两次国际战争,而同时期的欧洲大大小小的战争就没消停过。明朝不费一兵一卒就建立了东亚周边的稳定秩序,虽然经济上有些损失,但是政治利益很大。
综上所述,明朝实行海禁的原因有三点。一是充当国际货币的白银量不足,不想让国外的货币影响我国经济; 二是倭寇之乱不断发生,担心海民和倭寇联合; 三是配合实行朝贡制度,维持东亚国际间的和平。
明朝实行海禁,禁止民间海外贸易,希望用朝贡制度来满足国际间的贸易需求,可是远远不能满足贸易需求,所以才会倭寇横行,直到隆庆开海,仅仅开放了一个不起眼的粤港,就平息了倭患,朝廷还每年收到了一大笔财政收入。
越是想阻断正常的贸易需求,越会受到贸易冲动的反扑力量。
如果你觉得我写得还不错,请点个赞。
文:十里桂花(关注我,给你讲更多有趣的历史故事。)
我有些跑题,想说一下这个回答里面对郑成功描述写得太好了:
闭关锁国是从明朝开始的,为什么喷清朝闭关锁国? - 数学老师的回答 - 知乎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417917656/answer/1588210875
另外一个有强烈海权意识的是郑和(可能也有背后的永乐帝)。大明作为中国历代王朝海权意识最强烈的,引发了中原往东南亚浩浩荡荡的移民,可惜没能够持久。。。
(所以我也不算跑题,大家批评闭关锁国,不是还是在关心海权么)
而在历史书中,大明这一段的贡献因为后人没能够守住而不得不略去不宣扬(有多少人知道旧港宣慰司)
期待中国重回海权第一强国的那一天,那些历史上做出过杰出贡献的人物,其功绩能够为千万人知。
也贴一段郑和的话:
“欲国家富强,不可置海洋于不顾。财富取之于海,危险亦来自于海。一旦他国之君夺得南洋,华夏危矣!”
很多人喷清朝闭关锁国,并不是喷闭关锁国这件事本身,喷的是清政府不思进取,刚愎自用,重农抑商,为了维护统治,不惜采取愚民政策,开启了中国近代苦难的一百年。。。
闭关锁国只是致中华民族积贫积弱的众多原因之一,只是比较有代表性。。。
明朝虽然也海禁,但他毕竟打赢了倭寇,打赢了荷兰人。。。不一样
科技史上有一个著名的 250 年论,即 1607 年徐光启与利玛窦将《几何原本》的前 6 卷译出,到了 1857 年,后 9 卷才由李善兰与伟烈亚力译出。这中间的 250 年就是中国科技全面落后于西方的 250 年。
那个几何原本不是隔了 250 年才翻译完,而是重新翻译了一遍,因为旧版本存在很多中式思维造成的问题,包括夹杂私货和重视应用却轻视对知识本身的理解。
元朝倒是不闭关锁国,而且基本上都恢复封建时代那套天子与士大夫共治天下的模式了,南方大部分地区都是汉人的土豪劣绅自己把持着。结果照样有人 yy 蒙古人在自己根本没有建立直接统治的南方剥削汉人女子的初夜权,还让他们名字用数字编号,几家人共用一把菜刀。蒙古人当时带着波斯科学家扎马鲁丁翻译的几何原本在改朝换代之后被弄丢了都没人提。
所以说到底满人的原罪就是他们是满人。以前最想搞死传教士的也不是明清皇帝,而是汉族文官。
因为觉得明末东西差距不大。体量能弥补不足。
虽然已经在万历朝搞菲律宾屠华了。
闭国锁国是明朝开始,为啥闭关锁国呢,因为儒家,元朝好不容易废除了自宋以来祸害中国人的儒家明朝一上来就给复兴了。。儒家大家也知道,自诩高贵,称呼四方为东夷,西戎,南蛮,北胡。反正他们都不行,我为啥要交往。。人家汉朝那么厉害还要和亲,知道一直打仗没好处,不如联合匈奴,慢慢就融合变一国了。明朝硬刚,不仅刚国外,也刚国内少数民族,比如苗人在支持老朱反元立下了汗马功劳,老朱搞定中原后马上对苗人开始屠杀,一直持续到明朝灭亡,屠杀人家 200 年,苗蛮不是指苗族,是指南方所有少数民族祖先和已经被杀绝的。。你以为金庸写东方不败反明为啥用苗人为主角。总之咱们不讨论咋回事就闭关锁国了,说下为啥都抨击清朝而不说明朝的事。我就抨击明朝,问题是我这种抨击明朝的必须具备起码得读北魏到现代的历史,去专门了解很多资料,然后最后得出包括民国都是封建吃人,儒家等类宗教匪帮组织的反人类罪后才会说闭关锁国自明开始,清加强这种话。而大部分人是不读历史的,只是看一些网文,而网文多是民族主义吸引流量或者是民族主义发泄情绪的地方,更多的是境外网军支持,比如民主党曾经有专门资金给香港台湾国内自媒体等等用于煽动民族矛盾,政民矛盾,企民矛盾的文章,视频推广,知乎就是重灾区。自国安法后好像好很多,之前只要写下美国不好就要封号。山高县都能被封,可见其屁股。而手段就是加工历史,编造历史。什么蒙古屠杀 1 亿人呢,清朝屠杀 2 亿人等等胡说八道,还有冉闵写了个杀胡令,八月十五杀鞑子就是编的。当然我告诉你外国支持我国分裂可不止是现在,就是同盟会时期就要求同盟会分裂中国了,比如关于蒙古的除夜权,菜刀门,八月十五杀鞑子就是同盟会编的。。。加工历史的数不胜数,比如扬州十日 80 万,明明死了几万人顶天了。属于本有仇恨,扩大仇恨策略,而明朝屠杀了几百年南方少民族就没人写。因为国外知宣传这个会让汉人产生罪恶感,从而更有利于民族团结了。必须宣传少数民族对汉人的屠杀,然后再宣传汉人之间的地域歧视,经济歧视等等形成看不见的墙。。。
所以大家都去攻击清朝闭关锁国而不是明朝是因为攻击的人都看到的是描写清朝闭关锁国的掐头去尾的地摊文,视频等等,为啥他们只能看到这些而不是正经的科普文?这就说明网络上已经被民主党,鬼子等等的反华国家统治舆论了,他们在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占有互联网板块所有资源发布他们的推文,视频,贴吧等等。也就是谎言制造了一万个,并且每秒都要发一次 1 万个谎言,然后不明所以的就当真了。。而且不明所以的受蛊惑的数量就扩大了,也就表现为大家都谴责清朝闭关锁国的现象。。评论区很多论经的拿各种史料证明清朝比明朝更闭关锁国的完全跑题。。要是大家都有你们这么精力去研究就不可能有黄汉,更不可能被境外网军很容易带历史节奏,更不可能让儒家反人类匪帮,各种以上骇人听闻的清朝屠杀一个亿中国人这些有市场。或者说你们其实都知道我知道的原因,只是揣着明白装糊涂?
这也是能讨论的吗?别以为我不知道你想问什么!
你一定想问的是那个政权,对,你想问的就是日本幕府。
明朝是为了在东南沿海防患而封锁. 贸易往来并不受影响
而清朝是多方面实行封锁, 削弱了国力
你说清朝该不该被喷
因为在知乎喷清是正义。明朝再不堪,那也是汉人王朝,清朝做得再好那也是异族政权。明清都不同程度的实行禁海政策。但是明代那是真的禁,到了后期隆庆开关,明末政府控制力下降才出现不少跑西洋的商船。而清代好歹还留几个通商口岸跟外国人做生意。说清代闭关锁国的人,我想问鸦片战争是怎么打起来的?
谢不邀,先说结果,海禁不是问题,为了什么海禁才是问题!
明初,为了防范海贼,打击富人,保证粮食生产(政府与百姓此时利益目标一致,毕竟穷人可买不起海船)
明中后期,1. 维持通统治集团稳定(皇帝想开海但海图被烧,后来的皇帝也没敢提这茬);2. 保证走私贸易暴利的可持续性(江南士绅的利益为主);3. 维持地方稳定(保证士大夫在当地超然地位,以及打击倭寇)
清初期及清中期,维持稳定,最重要的是保证满清贵族超然地位,提防汉人可能从海上获得煽动与支援(此时满清统治阶层与地方士绅尚未合流,虽然南方官僚很多,但爱新觉罗家并不信任他们)
清末,国门被打开海禁政策持续松动.
对于某答案感到非常疑惑,该答案似乎以戏谑说法,认为清代民间与西方接触并不少,没有引进技术是汉人 “费拉不不堪”。但清代的皇帝、王公大臣并不是没有接触过西方先进科技,英国使团甚至还给和珅看过疝气,然而整体上并没有引起足够重视。连皇帝、王公大臣都没做到的事情,来要求出海的技术工人等等,要求是不是过高了。
鞑清也有人洗真是醉了,你这是在反对孙中山?反对开国领袖?
因为没有一个政策是在任何时候都适用的。
无冒犯之意,但我估计题主要么没踏上社会要么就是不太喜欢思考。可能看了一些书就认为自由民主博爱放之四海而皆准,但是哪怕在学校里,如果给一个班级你实际管理,你就会明白什么都不如班主任一言堂好使。如果你敢试试学生自己管理保证一个月内所有家长都要投诉你,整个班级都乌烟瘴气。
回到题目,那么怎么评价一个政策的好坏呢,要看对国家民族是否有利。特朗普不是上台后才喊各种退群,要建隔离墙要打压中国,他就是靠这些口号才被选上总统。对吗?错吗?还是题主就是认为美国人民傻?
那么题主问这个问题前有没有想过中国历史上哪个朝代海洋探索最伟大最成功呢?明朝郑和下西洋。题主提问前估计都没去看看下西洋最远到过多远,这个世界记录多久才被打破,就开始妄加诋毁。但是每一个行动都是要看成本收益比的,当年的东南亚航线沿线都是农业国,并不能给中华民族带来足够的收益,我们也不像野蛮的欧洲人那样巧取豪夺,所以最终我们选择了暂停航海,也不要更多人去走这条死路。
但是清朝不一样,在明末清初这个时候国际贸易已经开始有利可图,欧洲各国也已经开始进入工业时代。这个时候再闭关锁国就是愚蠢的政策。
哪就看明朝. 清朝谁才是导致中国落后罪魁祸首 那么先来看看欧洲 14 世纪文艺复兴. 文艺复兴是西欧近代三大思想解放运动 (文艺复兴. 宗教改革. 启蒙运动) 之一,文艺复兴是指发生在 14 世纪到 16 世纪的一场反映新兴资产阶级要求的欧洲思想文化运动,文艺复兴最先在意大利各城邦兴起,以为扩展到西欧各国,16 世纪达到顶峰,带来一段科学与艺术革命时期。 那么明朝什么时候落后于欧洲. 那就说说开始于 15 世纪大航海时代,从 15 世纪开始人类社会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原先割裂的世界开始真正意义上的连城一个整体,彼此隔阂的世界各国开始认识,彼此隔绝物种开始融合,科学与技术突飞猛进,由此人类进入一个新的纪元并展开激烈竞争,最终奠定现在世界格局。 这就是持续了 200 年之久大航海时代 大航海时代是世界大变局时期,是欧洲全球扩张时期。 1 促进基督教传播. 同时其他地区文化传入欧洲,欧洲文化更多元化。 2 促进思想解放. 推动文艺复兴扩展和人文精神发展,促进资产阶级思想的发展和传播。 3 推动欧洲教育发展,尤其对大学的专业和课程设置产生较大影响. 4 推动欧洲文化艺术发展与繁荣 5 促进欧洲造船. 航海技术进步,推动欧洲近代自然科学的兴起和发展。 从这些事实中我们可以得出明朝将中国带入与西方相反道路,也是从明朝中期落后于欧洲,比起清朝错过工业革命导致的落后,明朝错失文艺复兴. 大航海时代让东方文明失去的更多,明朝的落后导致东方文明失去的也是永远的遗憾。
真是胡说八道。海禁是为了防倭寇 闭关锁国是为了让中国停止发展。有根本的区别 你少看地摊文 觉得明清放一起就真的一样了
其实没什么区别,只是清朝面对的形式比明朝复杂的多,明朝最多的国际问题是和朝鲜、日本、蒙古诸部,好歹清朝还留下了广州一个通商口岸。荷兰人远道而来,以几百人就占了台湾,明朝一枪未放,如果真是明朝延续到近代,中国很可能成印度
站在一个专制君主的立场上,没有什么是比危害君主权力可怕和邪恶的了。他们的根本利益就是维持君主专制,甚至为此会不惜代价。
闭关锁国形式上贸易的限制,但实质上是禁止与外界思想的沟通。大明朝实行闭关的目的,最初是朱允炆的传闻,传言他逃到了东南亚,担心他的这个侄儿回来与他抢皇帝的位子。再到后来,西方国家也开始了革命,甚至砍了皇帝的头,一些华人在东南亚建立了民主国。明朝廷担心这种体制会危害到大明的君主专制,实行了海禁。
清朝实行海禁,也是有自己的目的,一方面明朝在东南亚有残余势力,也有华人的民主国,这两个思想都是专制王朝不能接受的。害怕自己的臣民接受了这种思想后,会危机清朝的统治根基。
再到后来,西方民主制蓬勃发展,君主立宪,光荣革命等都开始传播到全球,再到印度被英国通过贸易逐渐蚕食,相信当时的清朝核心领导层一定是知道的,不可能什么也不知道,至少应该是有所耳闻。对这种无君无父的观点,他们一定是深恶痛绝。但是完全禁止中国与外国的经济政治交流,可能性不大,况且中国也需要外国的银子和一些产品,所以设立了一个专门的地区,专职人员负责贸易。
所以我的结论,明清的锁国,形式上封锁的是贸易,实质上锁的是思想。
emmmm…… 怎么说呢,
明粉比较多吧(应该没有人会粉带清吧)
因为列强没有在明朝的时候来。
朱棣?!
因为初中课本上面只写了清朝做梦是天朝上国。
所以营销号们就开始了…… 布拉闭关,布拉锁国,布拉落后,布拉拉垮
因为荒寒们最喜欢看营销号,所以就这样咯
补充一个小知识,宋朝就有海禁了
清朝比明朝更加深了闭关锁国
最近几年的防疫让我越来越深信,无论闭关锁国还是海禁都是必然选择。中国人骨子里求稳,内向型文明,没有非得开放国门的紧迫性。政权也求稳,开放国门也意味着更多的不确定性。就像今天,各国都已放开,唯有中国,准备内循环。
首先我个人也不喜欢清朝,但是喷清朝闭关锁国不公平。
首先要清楚闭关锁国这个词到底是不是在误导,如果说海禁就算,那清确实比明更严格。但是所谓的沿海内迁,是出于军事目的,后期也慢慢恢复了。
明朝的所谓海禁也经历了多个阶段,但是明朝不如清朝的是基本官方贸易和民间贸易都不行 除了进贡可以,除了昙花一现的隆庆开关。清朝则是民间贸易和朝贡两套规则,康熙开海之后,清楚的海上贸易是超越明朝的。
闭关锁国还有一个就是跟西方的文化交流,在这一点上,明朝并没有太大的差别。完全看皇帝的心情,所谓闭关锁国的印象,是因为两朝所处的时代不同,明清面对的外部压力,本土知识阶层的认知,都不一样。明朝毕竟除了荷兰葡萄牙的问题,没有正面面对正在极速扩张的西方文明。
清朝也有非汉族统治,离我们的时代比较近等多种因素,印象上清更加闭关锁国而已。
明朝叫海禁,海禁,海禁。海禁不是闭关锁国
从根本上来说还是中国在封建主义时代发展的过于成功,可以说成也封建帝国败也封建帝国。穷才会思变,在上个时代旧制度里活的最好的国家大概率会在下个时代新时代到来的时候最晚融入其中。看上世纪的华约与北约之争,对抗社会主义阵营的老大还是资本主义最发达的老美。从近两年的情况来看,在遇到相似灾难的时候不同的国家性质依然是那个熟悉的降维打击,只不过这次该是我们赢了。
害,人沙俄放两炮大清就能吓得把地给割了,怕汉人造反限制思想,当然得闭关锁国了,不然革命一下掉的可是带辫子的脑袋哟
你要是认为海禁等于闭关锁国那没说的。。
然而终明一代只有海禁,没有所谓闭关锁国
现在扯这些有什么意义?崇祯要是有毛泽东的战略眼光和谋略,哪轮得到大清统治中国,李自成要是个人修为深厚,吴三桂还会当汉奸?个人看来整个明清史就是恶心中华子孙的,至于重农抑商,有错吗?洋鬼子重商主义把人性邪恶的一面表现得淋漓尽致,中国古人早就看出来重商的后果。
骂满清是一种政治正确。即使它在某方面做得与朱明基本一致,某些人还是会夸赞朱明、咒骂满清。
反正满清都灭亡一百多年了,现在的满族人也人畜无害。某些人吃饱喝足之余在键盘上骂骂清朝、骂骂满族,也算 “快意恩仇” 了。他们现在的日子过得不如意,先不管现在,去骂骂一百多年前的满清,说是他们造成的。
明朝至少统治者和被统治者都是同族,不会真心想害百姓想让百姓过得不好。清朝时宁愿友邦不与家奴,你细品。
你半岁吃母乳没问题,六岁还吃母乳就有问题了。
禁海,应该和现在的空域管制性质
明朝郑和下西洋,是万国来朝,怎么就闭关锁国了。
天朝物资丰盈 无所不有,明朝之前。中国的经济体系来看,闭关锁国关系不大。毕竟中国的综合国力是世界第一的,不需要与外国互相贸易。但是清朝那个年代。自闭视听无异于自取灭亡。康熙年间算是清朝一个鼎盛时期了,举全国之力打俄罗斯一个探险队。还只能用围攻的方式,最后《尼布楚条约》直接把国界线 “以勒拿河为界”。一句话就变成以外兴安岭为界,要知道勒拿河以东的区域有半个欧洲那么大了,一句话就给放弃了。清朝缺少大局观可见一斑,沙皇俄国确实对条约的签订视为不平等条约。但是他们所谓的不平等 是得了六分利之后。少得了四分。并不是彻底泯灭了,沙皇俄国征服东方的浪子野心。
因为时代的发展并不是股市。并不是别的国家是资本主义。你单独搞一个封建主义就能触底反弹。要跟随大众 得道多助 失道寡助,清朝中后期。虽说有朝鲜和尼泊尔这样的藩属国还以清朝为中心,但是世界的舞台早就移到大西洋沿岸和太平洋东海岸了。
闭关锁国确实是明朝开始的。但是明朝是为了打击海盗 清朝则更多是一种盲目了。如同拿破仑封锁与英国贸易一样,是一把双刃剑。历史课本还 “一定程度上阻止了西方国家对中国的……” 云云。没有用 明朝末年都能打荷兰。清朝无论是武器还是作战都远远落后世界了,其实清朝军队热兵器化程度还可以。
总之就是时代原因。别的国家都把肉吃剩了给扔了。你有好好的路不走 非得摸着石头过河。谁不揍你?
你对闭关锁国有什么误解?
明朝的禁海令是为了解决倭寇的问题所以颁布的明令,并没有达到闭关锁国的状态。也只是禁海。
清朝的闭关锁国是干了什么,麻烦去做个对比,再来发表言论。
有本事让大明再续 300 年,来背这锅。麻烦大唐背下铁血大宋被蒙古入侵的锅,毕竟大唐后五代十国就不行了
因为明朝的闭关锁国是因为内部利益问题,而且没有停止对外界的了解,你大清就是为了让被统治者无知才闭关锁国的,能一样吗?一个是无奈,一个是自己搞事
闭关锁国是一方面,但也不是主要方面,同样是日本不也是闭关锁国,后来直接明治维新不也成列强了么?你要说闭关锁国是落后原因,那奥斯曼一直也没闭关锁国,一直在和欧洲交流和打架,不也是个病夫么?最主要是的是一个国家的民族凝聚力和政府的有效控制。
大明都亡了,还要为满清 300 年闭关锁国背锅,这不合适吧?再说清的国门也不是明关的吧
闭关锁国不是错,错的是落后
郑芝龙小名一官,父郑士表。万历三十二年(1604 年),出生在福建南安石井一个小官吏家庭,郑一官十七岁时,因家庭生计艰难,偕其弟赴香山澳(澳门)依舅父黄程,一官到过马尼拉,并学会了卢西塔语和葡萄牙文,在与葡萄牙人打交道中,受其影响,接受天主教洗礼,取教名贾斯帕(Nicolas),另名尼古拉,外国人称他尼古拉 · 一官(Nicholas Iquan**)**。
明万历三十一年(1603 年),颜思齐因遭宦家欺辱,怒杀其仆,逃亡日本,以裁缝为业,兼营中日间海上贸易,(其实就是海盗)。数年后积蓄渐富。其间,颜思齐与经常到长崎贸易的泉州晋江船主杨天生结下深交,并结识了一批流寓日本,从事海外冒险的闽南志士。由于他广结豪杰,遐迩闻名,日本平户当局任命他为甲螺(头目)。
明朝有西学东渐,清朝啥也不是。
人大部分喜欢关注负面的东西,明朝闭关锁国影响很小,不至于清末那种被欺负的程度。
明朝闭关锁国的原因是倭寇横行,抵御倭寇,明朝有许多与外国交流的历史材料,如郑和下西洋、金瓶梅里面的西洋镜等等,清朝闭关锁国确是持续前中后期的。还有一个重要原因是明朝国外科学技术落后,明朝自身发展水平高,闭关锁国有利于内部安全和自身发展,但是清朝的闭关锁国则是盲目自大,不利于自身发展。
明朝所谓的闭关锁国基本上就是海禁了,然而海禁是东林党促成的,国家海禁,东林党走私。
如果海禁跟闭关锁国是一个意思,那《中国通史》为什么不直接把 “海禁” 改成“闭关锁国”?
君岂不闻楚人刻舟而求剑耶
简短说,郑成功收台湾。
明朝闭关锁国并没有使国力落后太多。
清朝闭关锁国,错过了第一次工业革命,一觉醒来,被超维打击了。
抛开时代背景只谈行为,这无异于医学上的抛开剂量谈毒性。
明朝闭关锁国的时候,世界依然处于农耕社会,工业革命还远着呢,而明朝的综合国力在当时可以说是唯一的超级大国,当时的明朝就相当于现在的美国,现在有多少人削尖脑袋想拿美国绿卡会没人知道?
而清朝闭关锁国的时候时代背景是什么?欧洲列强完成工业革命,正大肆扩张的时候,一昧闭关锁国,西方先进思想,全部被拒之门外,西方列强都把自己武装到牙齿上了,清朝还在那里挥舞着一把锄头。
如果清朝就只有那把锄头,家里一穷二白还没什么,问题的关键就在于,清朝这个老农家里富得流油,列强不抢你抢谁?
这才有了中国近代的屈辱史。
如果没有工业革命这个时代背景,清朝闭关锁国和明朝闭关锁国,不会有根本上的差别,仅此而已。
到底是谁闭关,查查清楚。
很简单啊,看科技史啊,你会发现很多行业总会在某个特定的年代跟断了似的,不喷它喷谁。
那是因为满洲人依然没有为他们的祖先行为付出代价
满清贵族看来不全是没脑子的,偷换概念也学会了。
你问的就好像为什么 s8 msi 时 rng 四保一打法所向披靡 等到 S 赛时用四保一的队伍头都被打烂了。s9 时 fpx 的打法世界无敌 s10 时同样的配方世界赛都进不了。因为版本变了啊,明朝时闭关锁国虽然有弊端不能算最优解,但是混个八强还是没问题。清朝那个版本,闭关锁国就是死路一条,世界赛资格你都拿不到。而且隔壁日本队也是个例子,人家以前也是玩大清的套路,自从头被英美队锤烂后,立马改变了打法。大清队呢?洋务运动和明治维新差不多同时候,但是结果不一样。日本队是适应版本,大清队就继续头铁,我就不练版本热门英雄,我就不打野核,结果世界赛资格都没了。但是这个版本野核强,你能说上个版本不玩野核就有错吗。没有最强的打法,只有最适应版本的打法,当然如果你能直接创造和影响版本那就是更厉害了。
因为打输了,
大概离我们近一点儿? 时间远了不好说
因为清朝啥也不是。奴役中华民族三百年唯一的贡献还是它的专制统治制度
事实上,并不是开放就一定促进发展,只有内外落差大,开放的价值才大。明朝时期,由于欧洲也还没有多少实质性进步,与中国之间没有显著落差,所以即使开放,对我们也不会有显著帮助。这一点,到清朝,特别是清朝中后期就完全不同了。这可能是大家对清朝闭关不满的一个原因,而明朝并没有让我们感受到来自中国以外区域的压力。
离得又近,影响又大,刻到骨子里啊,
加上大清的先天不足
也不怪大家有点火气,
神机营。
中央集权必定导致创新能力会被削弱。在理论层面不可能有西方的那种突破,但在实用上可以用举国之力跟上。明朝缴获的佛郎机大炮,神机营加以改进,结果比原机更好,所以各种装备在军事上。康熙时制作连发铳的哥们,只是康熙为了面子的一时兴起,后来还被康熙剁了。
因为这个问题什么时候开始不重要,什么时候展现出恶果才重要,就算是唐朝就开始闭关锁国,最后到了清朝被洋人锤了,一样是清朝被人喷的最多。
说对了:清同治皇帝明明得的是‘花柳病’吧!
海禁和闭关锁国是两回事吧。
清前期也海禁,但乾隆以前的海禁和乾隆以后的闭关锁国性质完全不同。
海禁是防海盗。
闭关锁国是乾隆被路易十六给吓到了。
乾隆和法国国王路易十六关系很好,经常互通书信,也派遣过留学生留学法国,费用都是法国全权包办的。
乾隆听到路易十六被斩首的消息,直接被法国革命党给吓住了。
怕自己也遭受老朋友的待遇,开始了闭关锁国,避免法国大革命的思想流入国内。
清朝闭关锁国形成了实质性质的破坏
虽然我是明粉们眼中的标准满 遗,但还是要说一句公道话,闭关锁国政策在明朝时期乃至清前期,在维护社会秩序、促进社会生产发展乃至抵御外来侵略、维护多民族国家统一方面是发挥了一定积极作用的,满清最大的错误就是在该政策和其连带影响在近代已经不利于中国国情的时候,没有即时意识到并补救,致使中国失去了近代早期宝贵的追赶机会(甲午战争),将闭关锁国的锅甩给明朝,就好比将斯大林模式后期僵化的锅甩给斯大林一样可笑,不结合历史背景来谈某一项具体的国家政策是不行的
明朝初年,洪武时期,不许片板下海,永乐和宣德曾经下南洋,之后就全面海禁,隆庆年间短暂开关一处
清朝是康熙海禁,乾隆时期是五口通商,并未禁海
同治光绪宣统这五十年是十五口通商,每年海关收入超过一亿两
因为明粉把一切近代落后的锅都甩给了清朝啊!实际上,闭关锁国怎么了?我大中华自明以前各朝代都领先世界几百年,需要学他们那些垃圾吗?闭关锁国没有任何不对,错就错在落后了,所以被西方列强暴打了。换个说法,如果我们在闭关锁国的前提下,科技不断发展,那英国来了,不是我们吊打他们吗?
总之,闭关锁国没什么不对,错就错在你科技发展渐渐落后了!
那你的意思就是清朝开放那么多的通商口岸 就能使国家发展了呗?清自己书院少,产铁也比明朝少,把明朝的积累 弄没了,发展不起来也好意思怪明朝闭关锁国
明朝闭关锁国杀老百姓了吗?毁老百姓的田了吗?烧老百姓的房了吗?三光政策恐怕只有千古一帝康熙和日本侵略者干过吧。
明朝也不行啊 朱八八文化水平不行所以搞经济很废 搞贸易搞得自己亏本 当时好多国家都想来大明朝贡贸易 血赚 所以后面就直接不搞了
这儿呢,你要的清粉
我知道在你眼里那些拍辫子戏颠倒黑白洗汉奸摸黑郑经李定国的包衣导演肯定不叫清粉,那叫 “理智人士” 维护民族团结
“闭关锁国” 政策害国不浅,为近代落后之罪魁祸首,深为国人所恶。
很多人对 “闭关锁国” 的印象,停留在清朝。其实非也,闭关锁国政策起源于明朝。
明之前,我国历史上,从没有闭关锁国。
从唐朝时,就设置福建泉州、浙江明州(今宁波)、广东广州等三处为通对外商口岸。
怎么到了明朝时,开始闭关锁国了呢?
凡事都是有原因的,不能说是罪魁祸首,但起因就是——倭寇。
明初,日本处在封建诸侯割据阶段,战败了的封建主为了谋生计、求生存,开始组织、带领破产的商人、浪人、武士等日本人,到我国沿海地区走私、掠夺,无恶不作。我国称之为 “倭寇”。
朱元璋当皇帝的洪武年间,为了打击倭寇,下令实施海禁,并在洪武七年(公元 1374 年),撤销了自唐朝起就存在的负责海外贸易的福建泉州、浙江明州(今宁波)、广东广州三处通商口岸。规定 “片板不许入海”,民船造得稍微大一些,都可能是违法行为。
有人可能会抬杠了,永乐年间的郑和下西洋怎么解释?
1、 郑和下西洋是壮举,但是朝贡贸易,不是民间贸易,不是真正的对外贸易。
2、 郑和下西洋后,随着倭寇侵扰的力度越来越大,禁海政策也越来越严格了。
明朝末年,迎来了短暂的对外贸易时期,即 “隆庆开关”。
隆庆时期,即明穆宗朱载坖时期,当时的倭寇之患已得到有效控制。
隆庆元年(公元 1567 年),明朝解除海禁。但只在福建月港设置一个开放点。
虽然有诸多的管理和限制(比如不允许和日本有任何来往),月港也只是一个小港口,但民间的私人海外贸易毕竟得到了朝廷的认可。
清初的顺治时期,基本沿袭明朝的做法,但因为台湾郑氏的抗清行为,顺治后期,重新开启海禁,“片帆不得入海”。
康熙时期,于公元 1683 年统一了台湾。
康熙帝为了发展沿海经济,重启海上贸易,史称 “康熙开关”。
清朝真正闭关锁国,开始于雍正时期。
西方社会最早 “征服全球” 的武器,不是船坚炮利,而是宗教。
明朝万历年间,西方传教士已经到达中国,进行传教。
康熙皇帝对宗教挺包容的,因为他自己不怎么信教。到了雍正登基,就不一样了。
雍正元年(公元 1723 年),信仰佛教的雍正,开始严禁天主教。后来范围扩大到禁止海外贸易,这是清朝闭关锁国的导火索和起点。
雍正一辈子只干了四件事:
1、摊丁入亩。
2、 创立军机处。
3、垦荒挖井。
4、闭关锁国。
(雍正有事业心、更加勤勉,缺点是办事有点急于求成,很多事办的仓促了。)
雍正在位仅仅十三年,一眨眼就过去了。
乾隆年间,清朝的闭关锁国政策才算真正开始。
“康熙开关”后,清政府曾经于康熙二十三至二十四年 (公元 1684 年—公元 1685 年),先后在粤(广州)、闽(福州)、浙(宁波)、江(上海)四个地方设置了海关,这是“海关” 这个名字第一次出现。
即便是雍正开始实施闭关锁国,这四个海关依然正常运转。
乾隆前期,延续雍正时期的做法,甚至在乾隆二十年,还专门召开过会议,研究过对外贸易的问题。康熙、雍正、乾隆创造了 “康乾盛世”,都是精明之人,可能不太懂什么是对外贸易,但对外贸易可以赚银子,他们心知肚明。
但是,请先看看乾隆时期,世界上都发生了什么:
乾隆三十年(1765 年),英国爆发了工业革命。
乾隆五十年(1785 年),瓦特改良蒸汽机;美国发明了轮船;英国发明了蒸汽机车。
乾隆三十九年(1774 年),美国爆发了独立战争。
乾隆五十四年(1789 年),法兰西爆发革命,发表了《人权宣言》,国王被处死。
工业化和自由化的浪潮在全球开始兴起,大清可受不了这个。
乾隆对世界并不陌生,他自己就使用很多洋玩意,还有洋画师,社会上还有很多的传教士。
据说乾隆还穿过西装,打过领带。所以乾隆是了解世界上的大体形势的。
乾隆之前,世界上的其他国家都是皇帝说了算,做做贸易,赚点钱,何乐而不为?
但现在讲天赋人权,讲权利归人民,而且动不动就杀皇帝,这还得了?
乾隆万万接受不了西方的自由思潮,但对外通商,洋人来来往往,难免带来西方思潮。
人民群众知道了人人平等,一定会造反。
怎么办呢?只能闭关锁国。
乾隆五十二年,四个通商口岸,只留下广州一个,其他三个全部关闭。
为何留下广州海关?
一是因为广州有险要的地势(比如虎门炮台),可防范外敌入侵,而其他三个海关分布在江浙地区,无险可守。
二是广州远离京城,也不在江南的鱼米之乡,对清朝的国计民生影响比较小。
三是广州距离澳门比较近,澳门自从明朝开始,就是 “流放” 外国人的地方。
当然,乾隆闭关锁国还有其他原因:
1、自大。总觉得是天朝,地大物博,老子已经是天下第一了,不需要和其他国家来往,其他地方皆为蛮夷之地,不值得来往。
2、强大。大清在乾隆时期达到了顶峰,尤其是乾隆前期,国库丰盈,国泰民安。不需要外贸带来的那些 “小” 银子。
3、维护统治。参照今天朝鲜金家王朝的思想(金小胖啥都懂,但还是要闭关锁国)。
嘉庆登基后,沿袭了乾隆的做法。
嘉庆是个志大才疏的皇帝,不能说他不勤奋,但是嘉庆的思想很传统,想把大清管理好,可惜,他既没那个能力、也没遇到好时代。
嘉庆死后仅仅二十年,鸦片战争爆发,后面的事,大家都知道了。
本文由寂寞火炉原创,欢迎评论、点赞、关注。
因为有些人觉得汉族是优等民族中,满族是劣等民族,满脑子的希特勒式言论。明清之间,有过之而无不及,半斤八两。
(ps 明开了先例,清延续了明的一部分,闭关锁国与明朝脱不了干系,别吹明踩清)
各人认为, 闭关锁国, 从来不是错误的, 从来不是,
当 1 个国家的 制造业满足本国需求, 而本国又是最庞大的消费市场的时候, 国家对国际化本身的需求是极低的!
明朝 官方海禁不说, 就算民间开放贸易, 对外需求也不是商品上的, 而是 货币上的!
换句话说, 如果大明朝廷可以 有能力提供足够的 流通货币, 我不知道,明朝对 外贸需求点是啥?
至少我没看出来!
换句说话,清朝的 1 口通商 ,完全替代了 明朝的 民间自由贸易, 因为对外 都仅仅是 货币需求而已!
鸦片战争 ,国门开放, 结果呢? 需求何在? 需求但凡存在何来鸦片呢?
清朝的衰落 ,不是开放不开放的问题, 挨打更不是,
甲午海战的 武器差距 远远小于 抗美援朝, 为什么输的那么惨呢, 因为内部矛盾太大! 不是因为科技什么的落后!
明朝闭关是防止别人偷了我们的独门绝技,和现在禁止一些我国掌握了关键枝术独有哟产品出口一样,我们现在做的正是光复明朝旧物,但对国外先进的东西也不妨拿来。比如引进红薯,馬玲薯,玉米,花生,红夷大炮等,清朝的闭关锁国是为保护落后,以维持统治,反正救清朝命的红奢是明朝引进的,它不背锅。可是茶叶,瓷器,蚕桑等却没锁住外流。两者云泥之别,好意思拿出来比。
清朝的原罪就是满族人建立的政权。
回答的各位耳熟能详的明史大佬们转身就把锅甩给了元朝,完全忘记了自己指责清朝甩锅的丑陋样子,并拿隆庆开关说事。
实在妙不可言
知乎用户 项天鹰 发表 没有任何国家能完全闭关锁国或者完全不闭关锁国。 现在要出国,也不能随便找段国境线溜达出去吧。闭关锁国只有相对的,没有绝对的。 具体到清朝,“闭关” 主要是指乾隆时期四口通商改成一口通商,“锁国” 主要是指严格限制华人 …
知乎用户 郑天玑 发表 有些事情吧,说你是历史虚无主义就是,说你不是就不是。 一般来说学历史的敏感性还是挺强的,这点别说正儿八经搞学术的,B 站的文史自媒体也是如此,当它们都展现同一声调的时候,怎么评价?不好评价,反正普通人只有两条路,一 …
收录于合集 #历史研究 78个 作者:中国历史研究院课题组 来源:《历史研究》2022年第3期 ** ** 摘 要:“闭关锁国”不是中国古代既有概念,也不是西方对中国的固有认知,而是晚清中日语言嫁接产生的历史名词,不是对明清时期对外政策的 …
知乎用户 八旗无不怀念大清 发表 别让八旗太君再回来才是正经的 知乎用户 王子长 发表 所以你应该明白为什么抗战时期中国人民顶着巨大的伤亡绝不投降了吧?总有人因对现实不满而寄希望于外部势力帮助自己,但清朝的历史告诉我们,外部势力只会打着 …
知乎用户 长歌临风 发表 清朝统治者不是蠢,他们就是单纯的坏。 没错他们就是坏。(本人绝对不歧视现在新中国任何满族同胞,只单纯谈论清朝统治者) 我举个例子,你们知道现在数学里常用的的平方、求根、次方、元,这些专有名词都有哪些人参与翻译吗?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