救下一条生命,需要多少“侥幸”?

使用CN2/CN2GIA顶级线路,支持Shadowsocks/V2ray科学上网,支持支付宝付款,每月仅需 5 美元
## 加入品葱精选 Telegram Channel ##

文/六神磊磊

昨天看到一则新闻,别担心,是一个好新闻,是一个孩子得救了。

和你们一样,真的不想看坏消息了。

事情是这样的:就在前些天,在北京国际关系学院,一名新生在足球场上突然心脏骤停。

熟悉的都懂,这非常危险了,大概几分钟内生死立判。

这样的心脏骤停,有所谓黄金抢救时间,一分钟内抢救,九成概率可以救活;四分钟内抢救,概率就掉到只有五成。再拖延,就难了。

在绝大多数时候,心脏骤停的人都没这么幸运。

然而神奇的是,这个年轻人居然被抢救过来了,恢复了意识,目前恢复得不错。

我忍不住分享了这事,还留了个言:真好,把人当人,把命当命,把时间当时间,把专业当专业。

在近期看到这个“小”新闻,真的像是呼吸到了一口新鲜空气。

又像是心里拔掉了一根小刺的感觉。

对照新闻,仔细复盘这件事,会发现这个年轻人的得救,真的非常“侥幸”。

比如第一时间到位的AED。

AED是救命“神器”,就是自动体外除颤器。

当心脏骤停发生时,有一名正在看球的叫区少彬的学生反应神速,他跑到体育馆的红十字应急救护机处,找到了AED。

在分分钟可及的地方,居然有救命的AED。这是第一个“侥幸”。

这名区少彬同学怎么会如此快速地找到除颤器呢?因为他经常来体育馆锻炼,之前就留意了AED的位置。并且,他还会操作。

这是第二个“侥幸”。

事情还不止于此。当时球场上还有两名学生,叫覃贝尔、牛阵苍,发现情况不对后,两人迅速上前,进行了很专业的施救,一人做人工呼吸,一人做胸外按压。

因为他俩不久前恰好当过冬奥会志愿者,参加过红十字急救培训,取得过证书。

这是第三个“侥幸”。

救人者牛阵苍(左)、区少彬(中)、覃贝尔(右)

假使还要细数的话,还有第三、第四侥幸,比如没有人阻挠施救;比如这几个人恰好敢救、肯救,等等。

归根结底,学校有的无非是两样东西:一、有急需的救援设备,二、有高素质的“围观”人群。

而以上这所有的“侥幸”,加在一起,也就不是侥幸了,而是一个词:文明。

什么叫文明?从某种意义上说,一句话:就是让人有更触手可及的安全感。

注意,是触手可及的。不是靠一两个“偶然”或“奇迹”,而是靠遍布各处的专业设施,以及普罗大众的高素质。

比如为什么国际关系学院的体育馆里会有AED?

毕竟在全国来说,这东西现在还是稀缺玩意。特意查了下,目前国内的数据是每10万人仅有0.2台。怎么学校里就有?

好奇之下,我专门去了解了一下。

原来在去年8月,北京教委便发布了通知,要求加大AED配备力度,确保每校至少配备一台。这样一来,学校的AED的覆盖有了很大提高。

社会捐助也很给力。腾讯公益和腾讯SSV(腾讯应急开放平台)捐赠了一批AED,到今年年初,经他们捐赠配备到北京大中小学校的AED达到了1694套。

这就是进步,哪怕平时并没有吸引那么多关注。

假如换个地方,比如武侠小说里,有这样触手可及的安全感吗,没有。

哪有什么救命的除颤仪。江湖上唯一只有一台人形AED,就是一灯大师,而且在大理,出了事你根本找不到。

何况,一灯大师充电五年只能救一个人,用上一次又要废五年,谁用得起?

事实上,除了配够AED这一类设施之外,还有一项特别重要的——信息连通。

对于伤者来说,身边的“一灯大师”在哪里?出了事怎么向他求助?

反过来,对于一灯来说,哪些人正在求救?先去救谁最科学?先救那个中玄冥掌的,还是先救那个中野球拳的?

有时候,灾难可能是大面积的、一团乱的,不像大学的球场那么一目了然。

只有信息连通了,救助才能高效。否则一灯大师可能跑到桃花岛去找伤者,那边大理却倒下了一片。

现在已经有一些项目在进行了。毕竟在互联网的应用上,我们是领先的。

介绍一些我了解的最新进展。比如上面给捐了AED的腾讯SSV,他们已经搭建了应急开放平台,通过数字化的工具连接人,链接救助者和被救助者。

而且它是开放的,可以带动社会各界一起投入救援,更快捷也更高效。

比如在小程序上看急救地图,包括周围哪里有AED,或者哪里有紧急避难所等。

还比如邀请更多“一灯大师“成为志愿者,有紧急事件发生,人们可以一键呼救,平台迅速响应,呼叫就近志愿者、属地的应急管理值守人员等,包括帮打120也是功能之一。这都是痛点。

说到这,我有不少朋友在大厂工作,平时我老揶揄他们。

他们说自己的工作很重要,我就说在大户人家切葱丝很重要?

然而对于SSV应急开放平台,我是没调侃过,是打心眼里觉得很重要。

这个平台初步成功后,在南京大学先跑起来了,同时还一起捐赠了150 套AED 设备。

我们的大学生也是很给力的,应急平台一上线,南京大学第一个周末就有 139 人报名做志愿者。

然而,有句说句,做一个“救命平台”这件事不是这么简单的。

应急响应系统在一些大学跑通了,在一些楼宇里已经跑通了,接下来还要向更多社区、商圈等更复杂的场景扩展。这是一个挺艰巨的过程。

总之是尽可能整合救援信息,铺开救援圈,降低做好事的成本。这个还要时间。

有一个读者给我留言,挺触动的。

他说:“悲观。法律不保护实施救援的人……甚至连医生在医院外救人都保护不了,更何况普通人……”

这个看法当然是过于悲观了,现在“好人法”已经纷纷出台了。

但他也真的说中了一个问题:做好人的成本。

做一个应急救援平台,最难的是什么?照一般人的想象,可能是技术投入。

它必须像电商、网约车一样扛得住峰值,又必须有金融级别的稳定性。

但事实上,我觉得最难的还是人心问题,那就是:大家不怕救人。

冷漠、担忧、疑虑……仍然是困扰我们的问题。

大半年前,新闻报道过一个女生飞飞的故事。

这个女生住在北京东三环,在自家洗手间里被困30个小时,一直呼救。

不少过往的邻居都听见了,还和她对话了,但出于种种疑虑,都没有救她。直到飞飞各种敲水管“扰民”,反复说服别人,才有一个男生帮忙,使她惊险得救。

一个卫生间里的健康女孩都不敢救,那换成奄奄一息的伤者呢?

在现场,对方可能在流血,心脏停跳,没了呼吸。你就算懂得一些急救知识,但怕不怕担责任?怕不怕做了传说中的“大冤种”?

有一个典型案例,一个年轻人急救老人,按压时按折了肋骨,老人的家属就一直告。当然最后法院驳回了。

面对这些“前车之鉴”,也许不少人都会退缩。

武侠小说里,一灯大师要救黄蓉,四个徒弟都来阻拦:师父,救人没好报。

高手都如此,何况凡人?

所以要介绍一下“好人法”。

这是一个被很多人忽略了的新闻,其实它比许多无聊的热搜都更有热搜价值。

它的核心就是四个字:救人免责。

许多人甚至都不知道“好人法”的存在。

2021年施行的《民法典》规定:因自愿实施紧急救助行为造成受助人损害的,救助人不承担民事责任。

今年8月13日,即将提请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的《医师法草案三审稿》,也明确了医师在公共场所因自愿实施急救造成受助人损害的,不承担民事责任。

此外,不少地方的法规里也陆续有类似的“好人法”出台,比如上海2016年就有了。

你打开腾讯的“企鹅急救助手”小程序,首页就有一行无比醒目的红字——民法典 184 条:救人免责。

而且据我了解,他们也进行了很多设计,比如在保险上提前覆盖,让救人的不必担心等等。

就是为了降低做好事的成本,让大家不要怕做好人。

事实上我觉得,在社会上,对于不少事情,包括一些小事,大家经常都没有共识,甚至是撕裂的。

对线、争执、鸡同鸭讲,分分秒秒都在发生。

但是有一样基本共识,人们是高度一致的,就是希望“好人好报”,拒绝冷漠。

发现没,但凡是涉及“以怨报德”的,哪怕一些原本撕裂的群体都能出现比较一致的认知和判断。

——不管我认不认同张三,但张三救了你,你不能以怨报德。

哪怕别人对张三说三道四,你却不可背刺张三,因为人家于你有恩。

这份朴素的良知,其实是一个厚重的民意基础。

人类的进步,其实就是一个不断孕育良知,然后用法律、制度,把良知固定下来的过程。“好人法”就是一个被固定为法律的良知。

我觉得,不管是叫应急开放平台,还是别的什么名字,如果能秉持初心,搭建好,不断地做普及、培训,最好是再找到一条可持续的法子,还是大有希望的。

三年、五年乃至十年后,应该会看到大的不同。

而现在,我们和家人能做的几件事:

1、搞清楚附近最近的AED在哪里

2、学一些基本急救常识

3、熟悉一些基本的求救电话、软件应用

希望像之前大学球场上那样的“侥幸”,真的可以多一点。

最简单好用的 VPS,没有之一,注册立得 100 美金
comments powered by Disqus

See Also

致命的疏忽:当120调度员失灵时

**文 ****|**李晓芳 **编辑 **| 王珊瑚 「上午有人打过120」 不对劲。当班长发来消息说中午十二点了,怎么彭君君还没来做核酸,也找不到人?室友吴文的第一反应就是“不对劲”。 20岁的君君是班里的活动积极分子。她有一张圆圆的苹 …

上海120“大堵车”:压床、压车、压病人

4月28日,上海市虹口区,在医院门前排队等担架的救护车。由于担架床在急诊室内被病人占用,救护车无法正常运转,他们需要等待一张担架床的到来,才能接下一个急救病人。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李强/摄 作者 | 李强 编辑 | 从玉华 4月28日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