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计局为什么不发布民众工资中位数或众数的相关数据,在调查层面都有哪些困难?

使用CN2/CN2GIA顶级线路,支持Shadowsocks/V2ray科学上网,支持支付宝付款,每月仅需 5 美元
## 加入品葱精选 Telegram Channel ##

知乎用户 chenqin​ 发表

谢邀,这是因为统计局在统计工资时有两套口径,但是两套口径都不适合公布中位数工资。

其中一套口径是企业的信息直报,许多答案都已经提到了,每个企业报告自己的在岗职工人数和工资总数给统计局,统计局在此基础上可以计算出平均工资。但是由于企业不会报告精确到每个人的工资情况,统计局自然无法用这套数据计算中位数。不仅如此,这套数字还有着偏高的问题。

来看 2014 年中国统计年鉴的这张表格:http://www.stats.gov.cn/tjsj/ndsj/2014/zk/html/Z0411C.JPG
2013 年城镇单位就业人员的平均工资是 51483 元
再看这张表格:http://www.stats.gov.cn/tjsj/ndsj/2014/zk/html/Z0605C.JPG
2013 年城镇居民的人均工资性收入是 18929.8 元。这个人均工资的分母包括没工作的人,因此再用这个收入除以城镇居民的劳动参与率 52.1%,得到城镇就业人员的人均工资为 36333 元

首先的问题是:同一个统计年鉴算出来的两个几乎意义相同的指标,后者仅为前者的 70%。这是为什么?
第一个原因,是统计局直报工资的企业严重偏少。
比如这张表格显示:
http://www.stats.gov.cn/tjsj/ndsj/2014/zk/html/Z0410C.JPG
2013 年城镇单位就业人员的工资总额为 93064.3 亿元。工资总额 9.3 万多亿除以平均工资 5.1 万元,可以算出城镇单位就业人员总数为 1.808 亿人
再看这张表格 http://www.stats.gov.cn/tjsj/ndsj/2014/zk/html/Z0402C.JPG
**2013 年中国城镇就业人数为 3.824 亿人。**也就是说,算出 5 万多元平均工资的 1.8 亿城镇职工人数,比起同一本年鉴里 3.8 亿城镇就业人员一比,少了整整 2.2 亿人。就算把 3.8 亿里的个体和私营企业全部去掉,仍然补不上缺口。
这是因为,在统计工资总额时,统计局采取了企业直报数据,而在计算从业人员总数时,统计局又采用了每年劳动力调查的数字,这两个数字的覆盖面完全不同,后者是家庭抽样调查,比较准确,而前者却严重偏向于覆盖国有企业、集体企业和规模以上企业,而对其他类型的私营企业、小微企业等覆盖面非常差。

换句话说,算出这 51483 元的平均工资的数据来源,不仅在数据结构上无法得出中位数,更加缺少了一大批私营企业和小微企业,因此会算出一个偏高的数字。

那么,使用那个偏低的数据,也就是在第二个指标下算出的 36333 元的数据,是否可以得到中位数?

答案是可以,但是统计局不会这么做。这里就要说到 36333 元和 51483 元产生大约 30% 差距的第二个原因了。

第二套口径,来自中国的城市调查总队数据。这个数据在各国都有,在题目中提到的香港情况
政府统计人员在每年的某个月约抽样一万家单位,进而得出这个报告。

其实就是一项类似的入户调查,美国的各行业工资情况也是来自类似的调查,例如雇主调查(OES),现有人口调查(CPS)等,他们都属于抽样调查,和前文的企业直报数据有本质不同。

在中国的城镇地区,这个抽样调查产生的数据被称之为城调队数据,使用城调队数据,统计局可以算出每个家庭的人口情况、收入情况、消费情况等重要信息。

那么,既然有每个人的收入情况,构成了计算工资中位数的数据基础,为何统计局仍然不公布中位数呢?

因为偏低到很难让人相信……

用总量来看,根据这张表格(http://www.stats-sh.gov.cn/tjnj/nj13.htm?d1=2013tjnj/C0408.htm),上海市 2012 年 GDP 中劳动者报酬份额有 8389 亿元,除以 944 万的总职工人数,每个劳动者的平均劳动报酬应当有 8.8 万元左右。但若是使用上海市 2012 年的城调队数据,则对那些有工资收入的人口来说,平均收入仅为 57636 元,比起用 GDP 反推的数字低了 36% 左右。

如此大的偏低,首先体现的是一些非工资的福利占据了一定份额,其次则体现出了城调队数据的漏报和低报。根据 2012 年上海城调队数据,如果你在上海工作,且 2012 年时你的年收入超过 4.2 万,那么你已经比一半的人要富裕了;年收入超过 11 万,你可以进入前 10%;年收入超过 27 万,你可以进入前 1%;年收入超过 55 万,你已经比上海市 99.9% 的人工资更高了。

这可能吗?要知道整个美国在 2013 年工资最高的前百分之一门槛可是 50 万美元,前千分之一的门槛更是高达 121 万美元,上海好歹也是一个比较成熟的经济体,好歹人均 GDP 也已经达到 1.5 万美元,达到了美国的 30%,竟然 4 万美元年收入就可进入前 1%,不到 10 万美元的年收入进入前千分之一,实在是偏低到不可能了。

综上所述,统计局的两套工资口径,要么没有覆盖到许多低收入劳动人口,且数据结构无法计算中位数;要么就虽然覆盖了大部分人口能计算中位数,却同时存在严重的低报和漏报。于是两者都不适合公布中位数,他们算出的平均数也都有问题。

我们可以大致猜测一下,考虑到两套口径一个偏高而另一个偏低,因此中国 2013 年的城镇工资平均数应该是之前算出的 36333 和 51483 之间的某个数字,到底某在哪里我也不清楚。

至于工资中位数,用 2014 年统计年鉴可以大致估算出一个 2.8 万元左右的数字(中位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 24518 元乘以工资性收入占比 0.6 再除以劳动参与率 0.52),但我们除了偏低的城调队数据之外没有任何数字可以参考和修正,所以,其真实值也只有天知道了。

知乎用户 zou johnny​ 发表

好问题。具体的操作问题可能要由统计局的朋友来具体说明一下,但我这里先说一下统计局的统计方法,来看这里面存在的问题和值得改进的空间。

首先看频率和样本: 城镇单位在职职工平均工资的调查频率为每季度一次,其统计范围涵盖了包括全部国有单位,城镇集体单位,以及其他经济单位在内的 155 万余个城镇单位,涉及在职职工 1.15 亿名,对统计范围内的单位采用全面调查的方式。所以样本量绝对不是什么一般民间草根调查所能比拟的,看来不是问题所在。

其次,楼主问题的核心在于统计不到除平均数外的数据。那得看统计局首先是怎么得到或者计算这个平均工资的数据的:
在岗职工工资是指各单位在一定时期内直接支付给本单位全部职工的劳动报酬总额。
总额 = 计时工资 + 计件工资 + 奖金 + 津贴和补贴 + 加班费 + 特殊情况下工资
这里有 14 类是不计算在这个总额里面的:
1. 国务院给的奖金 2. 劳动保险和职工福利
3. 有关离退休人员的支出 4. 劳动保护费用
5. 稿费和讲课费等专门工作费用 6. 出差伙食补助、调动工作的旅费和安家费
7. 工具费用补偿(农牧业) 8. 实行租赁单位承租人的风险补偿费用
9. 购买企业股票债券职工所支付的股息 10. 解除劳动合同之后的费用
11. 临时录用工在工资以外的手续费和管理费 12. 支付给家庭工人的加工费
13. 参加企业劳动的在校学生补贴 14. 计划生育独生子女补贴
这些费用可大可小,但不算在工资费用里面也有其合理之处。
得出的工资总额除以平均在岗职工人数,得到平均工资,因此这个计算方法是 top-down 的,而不是 bottom-up 的从各个职工采集的样本。

最后,问题和局限在哪?首先是统计范围仍然不全——虽然总样本数还是不小,但是由于缺乏私营单位及个体经济单位雇工的工资统计,导致不能反映全社会法人单位工资平均水平。其次是没有反映工资的结构比例,包括基本工资多少,奖金比例,等等。最后就是平均数完全不能反映大的工资结构问题。
从马建堂局长任职开始,统计局就开始建立私营单位工资统计抽样调查制度。2010 年季报其劳动工资统计制度逐步推广实施抽样调查。但到目前为止,显然效果并不甚理想。

我想这个里面的原因是多重的:
1. 首先是统计局本身预算紧张——根据统计局 2015 年预算,统计局统计抽样经费预算仅 6510 万元。如果算上专项普查经费的 8728 万元,也仅仅达到 1.5 亿元
如果跟香港作比较,香港光是 “社会统计” 这一个门类的预算(主要就是作住户统计调查),就达到 1.4 亿港币,而即便考虑香港和国内的人工成本差距(就算是 5 倍好了),香港的人口和国内相比,是不是仍然无法解释呢?
2. 搜集资料的方法,香港采用的方法是 “在每一統計周期開始前,本處會發出通知信予獲抽選並有明確郵寄地址的屋宇單位,向居於屋宇單位內的住戶說明統計調查的目的及邀請其合作。至於沒有明確郵寄地址的屋宇單位,本處亦會發信予有關地區的民政事務處,尋求其協助通知有關住戶。” 而国家统计局抽样调查的方法是仍然以工作单位为核心进行统计。这个里面当然有很多可操作性的问题,甚至还有隐私和保密的问题,但是当你以工作单位为核心进行统计的时候,这个口径标准便不是以居民本身为主轴的,单位披露的数据存在谬误且不论,其披露的角度也是以人工成本为核心的,保留了大量计划经济时代的色彩。
3. 由于搜集资料不是以居民作为本位的,从用工单位的角度,是有想法避免披露中数和众数数据的。

我认为解决的方法就是用互联网技术鼓励个人申报个人工资数据,这里面需要资金、技术以及执行力,对目前的统计局未免要求过高。

以上主要干货摘自 - 中国主要统计指标解释 (中国统计局编, 2010)
统计局预算;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统计处

知乎用户 巴鑫 发表

楼上的大师从理论上分析了调查的方法和完成的可能性,我是一个基层小市统计局的小科员,给大家说说实际上的困难~
先说说在基层统计局,哪些部门在做工资收入的统计吧。现在统计上来讲吧,地方统计局主要做的是大企业规上的调查,工资收入物价这种民生需要大宗抽样调查的都在不隶属于地方统计局的国家经济调查队 XX 市调查队的物价科里面。我在地方统计局综合科干过,月度的时候和他们工作打过交道。首先季度统计的时候,据我所知是没工资这个概念的,有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这个指标,这个是季度数据,这其中可能有个小的指标工资收入,这和每年对外提供的在岗职工年平均工资也不能划等号(就是说你会发现 1-12 月的数和在岗职工年平均工资不是一个数,年平均工资是有另一套统计方法的指标)。他们的搜集工作据我所知比较固定的,或者说,工资收入的调查在季度工作关注度并不高。而大家平时看到的打官司用到的在岗职工年平均工资这个数据,则是更高一级系统认定的,有一套我不了解的抽样调查方法的年度指标调查,可以说是一个专业的年度抽样方法调查。

另外借机给大家普及下统计系统的数据概念,大家认为统计数据是先有省数,还是先有市级的?
是先有高一级后有低一级,每一级都是这样的,而且在上一级数据认定前,你自己核算出来的数据叫上报数,这个数据是不能对外提供的,政府内部文件只能提一下还要加括号的,只有省局认定下来,你这数才是确定的数。所以平时对外使用大家看到的在岗职工年平均工资这种年度调查,虽然我不从事那个专业的工作,但是我知道,调查队是使用国家局的一套工作方法,国家局收集各级的资料,认定全国的数,然后认定各省的在岗职工年平均工资。然后省一级再重复这个过程~ 所以同其他统计数据一样,尽管楼上大师提出各种理论上可行的方法,实际上统计系统还是在重复这种下层汇报,上层认定的方法,因为现在系统根本就没有一级一级逐级上报的能力,别说工资这个指标了,GDP 都是这么核算的。我没在我们这边的社会科呆过,不是很了解具体在岗职工年平均工资核算方法,但是我知道我们对外提供最多的这个数据 (因为百姓打官司要)是需要等省局相关处室反馈才可以用的~

所以我认为不是一个小指标的问题,现在统计系统基层薄弱到,统计局方法必须使用原来的(因为新方法可能更不科学),认定必须高一级认定,才不会出现乱套的数据。统计系统的工作人员所能做的,就是按照这个专业上级的要求,用这个方法完成这项工作而已。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首先我还从来没有听说过首席统计员一说,但我同意也见过毛估估的做法,同时对目前排名第一的答案表示理解而微微一笑。
首先我从事的不是工资统计,所以我不太懂,真的是隔行如隔山,但我想说的是其实全世界统计都如此,有人会说香港 1 亿多,国内也 1 亿多的经费,所以国内统计不靠谱,得出这样的结论,我也只能表示汗颜 。
统计首先要确定统计对象,我想说国人对统计的严肃性根本不在乎呀,就算生猛如人口普查,人家也不愿意告诉你,我赚多少钱呀,中国人喜欢闷声发大财呀,所以天生统计对象不诚实呀。
统计对象怎么选出来的呢,举个例子,把账簿发到乡镇街道,他们的统计员会根据等距采集法去找统计对象呀。比如先确定第一户,然后中间隔个 9 户,第十户就是你的第二个调查对象。请问这会有什么问题吗,显然我要调查的对象起码一年内他必须不能离开这个地方,他得有固定收入。好吧,一旦确定了这两个条件,我们对收入的调查就会偏高,为什么,因为我们天然回避了流动人口的收入采集,而有固定居住条件的调查对象通常收入也还不错,所以偏高是肯定的。
接下来说说,企业一块,和刚刚说的居民收入一块不同,企业职工收入看似很简单,其实不然。比如临时工一块,可能前面很多人都忽视了一点,现实中船舶修造业、建筑业这种劳动密集型产业,职工流动速度很快,所以企业会计为了保证统计顺利通过会选取相对固定的人。曾有一次我跟着去看劳动工资执法,被上面发下来的系统笑喷了,张三这个月辞职了,李四加进来,但是你不能把张三删掉填李四,张三下面也不能为 0,所以会计被逼疯了,把李四的数据填在张三上。
所以第二我来谈谈系统设计的问题,我是经济学毕业的,统计学在大学时代全系前几位,我记得大概 97 还是 93 的样子,满分 100。但是现实中,没人叫你进行那么复杂的统计计算,这些都在省纪单位编程时完成,而我们基层的只负责录入,我有时候想这种没技术含量的工作,简直浪费我的学费。
但是到了实际操作中,我发现,大学没白学,我开始替省级单位编程,我们基层长期调侃省级单位,那些个不接地气的指标,满满 bug 的运算,我们基层成天替他们擦屁股。就拿我专业来说,曾经省里面打电话下来问 3 公里怎么花了 3 亿多,我说因为这个地区山多,打隧道打的。其实项目备注里都有,但是系统就是怎么也通不过,因为他们对隧道的定义这个项目不符合,所以系统天然不认,所以你懂的。同样在居民收入调查是有大量不被认可的数据,前面有人提了,我就不举例子了。
第三我来说说你们可能最关心的造假问题。我觉得假是相对而论的,从原始统计对象就开始造假,隐瞒实际收入;到因为不靠谱的系统而不得不修改数据;直至相关政治因素;其实里面谁都有责任,统计人人有责,别说国家设计不符合你的口味,因为你撒谎了,导致了滚雪球效应,结果需要你自己承担。
政治因素,我觉得这要看政治人物的政绩观了,前几年确实因为造势需要数据有偏差,而这两年因为环保的重视又转向别的数据了。工资收入就像个魔咒一样,只能高不能低,现任不能否认前任,毕竟是老领导,现任也不能倒退,毕竟刚上来要有成绩,所以你懂的。群里面设计师能曾说过常常印永不再改 3,而我们常常保留原始数据和每次修改数据,所以你会看到 2010 年有满足各个单位需求的指标。
这里说说媒体的解读,我其实和媒体打交道颇多,他们其实就想有个噱头,所以很多数据解读都是歪的,故意扭曲的。比如说平均数,确实有很多老百姓说自己达不到,但超过的人出来说了吗,马化腾出来说我超过那么多可以分配给多少人呀!显然在抱怨不准的都是没有到平均的,很少有见到超过得瑟的,这是普通的大众心理学,到媒体就喜欢煽风点火。
第二,我作为前统计人,更想知道的是贫富差距,而不是平均数,但原始数据不靠谱,我不知道怎么算!贫富差距的统计是当前需要攻克的难题,显然做不到呀!
最后我想和大家说平均数也有好处,起码一个基层统计员不用录入上万条数据了,我们时常说,基层一个人管成千上万的原始数据,县区一级只管基层单位汇总数据,市一级只管辖区汇总数据,省一级只管一个指标。同样管一个体系的数据都是一个人,但是工作量差太多,待遇差太多,出错黑锅下级背,上级负责检查和给下级找事做,不要让他闲着,呵呵。

知乎用户 今天很丧的小蘑菇 发表

站在不同的高度就会有不同的答案吧。
工作近 5 年,为统计局做的主要工作就 2 个,10 年的人口普查及 14 年的经济普查。

人口普查
人口普查那年我刚上班,还对这社会这世界报以无限的温柔。
为了人口普查我从早上 6 点就出门去挨家敲门调查,并跟计生的数据核实对比。
据我所知,大家都是这么做的。
然并卵。┑( ̄Д  ̄)┍。
统计完的数据统计局说并不真实,少人。
妈了个蛋哪里少人了你告诉我啊,少了好几千人是谁啊啊啊??
无奈,为了统计局的 “真实数据” 只好随意加人。
最极限是一口人变成了六口人,是的,我给他添了爸比妈咪及媳妇,外加儿子儿媳加孙子,然住房面积依然是 50 平。

经济普查
经济普查时候我已然是旁观者,在我旁观之下,一家小店的年利润自己说是 3W,但是按统计局的 “正确数据” 来看,总体额度不够,最后加加加就变成了 10W。

我的答案
站在我的高度,统计局的困难就是无法准确调查,来源就无法肯定是真实的,(个人觉得真实程度 80%。)最后统计局自己的设定额度我也是表示怀疑是从哪来的,猜的???
然并卵。

知乎用户 sage 发表

简要回答:
1. 工资理论上没有出众数的必要。
2. 出中位数没有任何困难,调查的方方面面都没有困难,一体化住户抽样调查就能附带这个功能,但只能是抽样调查数据。
3. 至于想到 “太低不敢公布” 的朋友,对于统计队伍的能力一定是低估了。
4. 中位数很重要,但中位数属于了某个或者某两个具体样本,而平均数只是全体样本的结果。出于安全考虑…… 不多说了。
5. 我想国家在不久将来一定会公布中位数。
6. 讨论中国的统计事业,外行最好搞清楚情况再说。至少得明白,国家统计局不想要假数,地方如果不需要公布的抽样数据,地方也没有动力去造假。中国地方统计数据造假的事儿确实大把大把,但注意,那些数据影响到了地方官员政绩。
7. 统计人很辛苦,凭良心说,数字大点小点,业务人员不会多点工资或者少点,谁吃的空天生喜欢造假呢,所以大家要喷,请针对制度,不要对人。看问题再深一点。

知乎用户 一半如海水 发表

并不是做不到,而是没钱。
这种纯人工调查和录入的工作在技术上没有任何难度。
如果国内一个市甚至一个区,财政预算能达到香港的水平,这些都不是问题。
然而,
即便搞出了中位数,也没有什么卵用,只是多了一个参考数据。参考,仅此而已。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作为一名财务人员,偶尔得跟统计局的人打交道,我只能对那些数据呵呵了。
他们要的销售额不是财务说的那个销售额,必须要乘以 17%,他们回答我是为了让数据更大,说白点就是充胖子。
曾经试过销售额下跌了,数据报上去,那边打电话过来,问我怎么会这样,我回答这个正常吧,完全的市场现象。最后你们猜怎么了,让我改数据,改大点,说这是上面的要求,要有增长。
顺便说说人口普查的事,朋友那时候有参加。南方某工业城市,外来人口很多,朋友说本来单身的男女,不认识的,因为住同一幢出租楼,硬把别人弄成夫妻给报上去,呵呵。
每次看新闻什么增长什么的,我都呵呵了,那有我一份功劳啊

知乎用户 晓东 发表

郭德纲说于谦有套 200 平的大房子,我有套 40 平的小房子,从此我郭德纲住上了平均 120 平的大房子了。不是做不到,不想做而已,平均数好看啊。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为什么不发布分布函数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统计局,呵呵了我,以前做酒店会计,月末统计局都在财务报表没出时就催着要数据,你说没有,他主动说你编一个报给我吧,然后报表下方还要企业承诺数据真实←_←

知乎用户 YipWingTim 发表

不码太多字,简单说。
第一,不太好操作。社保很多都不联网,工资还有很多不透明。
第二,搞出来也没太大意义。不可能去作为缩小贫富差距的目标。

知乎用户 算数字的娃崽子 发表

作为一名国家统计局 XX 调查队(市级)的基层统计人员,虽然没有从事和楼主问题相关的专业,但我也想谈一谈我对于目前的看法。

目前我国官方统计的力量主要由两支。。地方统计局(人数众多一般一个地级市的市统计局就有百余号人,机构健全,基层网络十分发达,人员编制为地方编制,经费保障主要纳入地方财政,中央财政也有部分拨款)和国家统计局派出的直属调查机构(人员编制为中央编制,相对较少一般一个地级市平均下来 20 来个吧,工作经费由中央财政保障,可以理解为不归地方管理),组织架构可以类似理解为国税和地税。。。但是和国地税的区别又在于业务方面不像国地税区分的那么明显,有部分重叠,或者说有不少的重叠。

地方统计局以全面普查为主,即注重面广。。而垂直调查队以抽样调查为主(全国编制数应该不到 2 万)。。这就造成了一个问题。有的数字从调查队系统出来之后呢,地方统计局不乐意了。说你们样本太少,不具备当地代表性,不客观!!然后地方统计局就要求增加样本量,集体怎么增加就不清楚了。。不过从一般认识来说,地方统计局这样说并没有什么问题(曾经我也是这么认为的,因为我不是统计专业),但当我听过相关的培训之后,严格按照国家给的相关制度的话,国家给出的样本数对于地方已经有充分的代表性了。。这也是需要利益博弈吧。。。

对于数字准确度问题,我们也很想弄准,但是真的很难。(举个例子帮助大家理解下,具体工作不是这样的)我们调查员入户,问您这个月收入多少啊?不少住户说的偏差都很大,明显不符合实际,比如某知名高收入单位家属院,开着奥迪,抽着中华,爱马仕包包,驴牌腰带,说每个月 2000。。打死我也不信。这是数据源头的问题。

其次对于工作经费支持上面来看,有部分地市的调查队,工资待遇 5 年来没有任何变化,有的地区统计局调涨几千元而调查队系统上报之后等国家局的批复要等两三年,有的甚至批复过来还要降低部分标准这也给基层调查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带来了极大的影响。

手机打字很辛苦,也说的很乱。。等用电脑了我再仔细说来。。请各位看官轻拍。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作为一个普通人 我的直观理解就是为了显示人民生活多么小康富足国泰民安

知乎用户 「已注销」 发表

1、统计局是政府的一个机构,因而,统计局是为政府服务的。2、上学的时候学过一点统计,知道统计的关键是 “统计方法” 和“抽样”。3、统计局公布的数据常常干公众的感受跟国外的统计结果差距很大,记得统计局解释过,这是因为统计“口径不同”。例如公众感觉物价飞涨,而统计局的数据却是涨幅很小,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区别呢,因为对于公众来说,衣食住行看病上学费用大涨,自然就感觉物价飞涨,而统计局统计时出于某种目的,不把上学、看病、买房的部分计入,把衣食部分的占比降低,大量增加其它没有上涨或下跌的其他项目的占比,这样统计出来自然就是涨幅很小了。

最简单好用的 VPS,没有之一,注册立得 100 美金
comments powered by Disqus

See Also

中国 GDP 被高估还是低估了?

知乎用户 chenqin​ 发表 谢谢 @南区熊猫 等各位的邀请,这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而且非常复杂。俗话说,管中窥豹,可见一斑,但就这题来说,三、五千字的篇幅,也就只能窥上一斑了。 中国在 80 年代前的 GDP 增长率被低估,而在 80 …

提高最低工资标准是否会损害贫困者的利益?

知乎用户 Manolo​ 发表 已有许多非常精彩的答案,受益甚多。个人角度看,提高最低工资的影响究竟如何,是一个让大家了解经济学家究竟在做什么的特别好的机会——社会科学中的问题常常是看起来简单,做起来困难。优美的理论,并不总能征服繁杂的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