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城投公司会不会破产?

使用CN2/CN2GIA顶级线路,支持Shadowsocks/V2ray科学上网,支持支付宝付款,每月仅需 5 美元
## 加入品葱精选 Telegram Channel ##

知乎用户 木已成森 发表

不高谈阔论,不说空话大话,只说事实,你感受一下会不会破产。

本人工作在县城投公司下属单位的一级子公司,约等于城投公司的二级子公司,建筑企业,公司成立时间是 2020 年,由城投公司收购了一家上市公司,由这家上市公司收购了一家建筑企业,企业资质为三级总承包(等于新成立)具体啥原因咱说道说道。⊙ω⊙

1. 城投公司一般成立的原因都知道吧,在我看来第一点原因,就是人,城投公司都是政府人员,都有编制的,那没编制的太子,公主往哪去呢?这个时候是不是就需要我们这样一个公司了,总得有地方放这些太子爷吧。

2. 政府的负债这几年你还听到过么,没了吧,那债务不会凭空消失,它哪去了呢?城投公司问一问,你就找到答案了,政府数据好看了,城投公司办事容易了。

3. 由于国家曾经的营改增政策,地方政府税收减少,无力发展项目,那谁来干呢,找城投啊,问题就迎刃而解了,政府背景,项目在手,银行,尤其是当地银行,你说不贷款给他,难道给民营企业么?而且背后是政府,你还怕他还不上么?

那么上面三个观点会造成啥问题呢,就我们公司而言说说。

首先带来的问题就是,外行指挥内行。这个问题体制内的人也应该感同身受,按理说像我们这类型的公司,基本跟城投公司关系也不太大,但是挂着羊皮卖狗肉,员工 98% 都是关系户,真正懂施工的,懂项目的全在一线,但是公司内部领导呢?全是搞管理的,关键压根这些人都没干过现场,却指挥现场,你觉得项目能干盈利么?那不盈利怎么办呢?好解释啊,我们的任务是为当地做实事,解决当地发展问题,真是既当了那啥,牌坊立的还好。多棒。

第二个问题,严重的三个主义,官僚主义,特权主义,唯上主义。官僚主义,跟体制内学的,动不动强调职位对等,绝对服从,那但凡是个有脑子的人都知道的问题,只要领导说不行,那就肯定不行,毕竟人家是领导,说不行就不行。下面还一帮人夸领导英明呢。特权主意就更不用多说了,那考勤打卡,公司制度是要求谁的?你以为是领导么,哪个领导会准时来,外出的时候会写单子?哈哈。唯上主义就更好笑了,领导的事就是天大的事,过年买炮,上班下班如何回家,领导晚上吃什么菜,那摸的叫一个一清二楚。领导的命令就是圣旨,坚决执行,不计后果,最后决策失误,找人背锅。

再说说我们公司项目。那都是笑话他妈给笑话开门,笑话到家了。

公司所有中标在建跟未建项目,全是城投公司给的,那什么围标,串标的,我也就不说了,最搞笑的是,因为公司中层,高层,都是外行,那真是作假都不会做,但你不能点破,还得夸他们聪明,哈哈,想想都搞笑。

中了标得干活啊,项目经理,项目人员,配齐了,结果项目一点权利没有,买个螺丝钉都得往公司报,公司采购,啥都耽误了,然后业主一问,为啥工期这么慢,往项目上一推,锅自然有人背,你看到的工程项目,能赚钱的分项,我们能硬把它干到亏钱,不能赚钱的就照二三倍去亏,反正亏多亏少,领导总是挣钱的嘛,不夸张的说,玩个项目分项,比你中彩票到手的还多呢。刺激不刺激?

快要吃饭了,等会继续。

继续,上文说到中标的事,先说说中城投公司指定的标。

一般我们公司资质,别说中标,就是正常参与投标都难,那咋办呢,挂靠或者联合体啊。而且一般有项目了,城投公司会直接找到我们公司,然后城投公司针对项目招标,那招标文件看了你都能笑死,就差报公司名字了,所有的条件,为我们公司量身打造,你别说其它国企来投标中不了,你就是中字头企业来投标,你也中不了,当然,这是不成文的规定,人家也不来掺和,顺理成章,合理合法,中标!

为啥说中城投公司的标容易,中外面的就难,我们的老总,帝都来的,个人感觉非常看不起当地人,有种皇家看老百姓,不,是看乞丐的感觉,觉得当地是个县城,投标啥的不是轻轻松松的事么,每次投外部项目,当枪匹马,就我们一家公司投,人家看到想做的项目,不说找几十家围标,最起码找个 5、6 家吧,我们坚决不,本身资质就是一地鸡毛,再加上你又不走关系,不围标,你要是能中,那真是祖坟冒青烟,不是冒青烟,是祖坟火山爆发了。

说完中标,再说说公司内部招标,这是最精彩的,啥牛鬼蛇神这个时候都冒出来了,对外招标,首先说说流程,我们总承包以后,发包,公司没有线上或者公开的招标系统,那不管多大的分包,基本都是走邀请招标,什么是邀请招标,基本可理解为,谁跟我关系好,谁的条件好,谁给的那啥多,我就叫谁来,反正都是认识的,到最后谁中了,谁不得表示表示么,当然了,人家只跟领导表示,我们这种底层员工,肉吃不到,汤喝不到,香也闻不到,只剩锅能背到。

那来投标的供应商也是五花八门,有很多供应商,都是在做我们的项目前,啥也没有,上来就做了,然后再成立公司跟我们签合同,没办法,谁让他们关系硬呢,人家干活根本不听项目经理的,项目经理得听他的,您说,项目干的赢么?

公司一年产值大几千万,贷款是产值的 2-3 倍,你觉得干的赢么,哈哈,很多供应商愿意跟我们合作,原因就是我们给的材料价格高啊,混凝土市面下浮 23%,我们下浮十几,这是多少钱了啊,钢筋啥的,我就不多说了,你们自己悟,干的赢么,啥啥都贵,就这样,还有偷工减料的呢。有的人会问,那项目人员不管么?怎么管,分包,材料商,全是关系户,你管,你不是得罪领导,你还想混下去么,再加上,项目上一点权力没有,他管啥,他管好他自己就行了,什么工期,什么质量,什么进度,不重要了,只要汇报,不担责就行。

说到责任,那奇葩操作就更多了,你见过为了把责任均摊,图懒省事,把所有签字流程走线上的么?为了责任均摊,特意花几十万买了个系统,简称一把手系统,系统除了方便领导点击,其它所有工作量翻倍,因为你要把所有纸质版的文件扫描上传,以前三个人签字的事,现在要 30 个人审核,等你审核完,不夸张的说,起步一礼拜,你还不能催,因为审核文件的都是领导。除了奇葩还是奇葩。

再说说各位关心的待遇问题。

待遇自然是没话说,除了没有年终奖,因为公司压根不赚钱,发工资都靠贷款的,所以年终奖只是个噱头,但是是正规双休,节假日都有,五险一金也都是最高标准,正常一个主管,拿到手大概在 6k 以上,再加上这几年大环境,谁跟钱过不去呢?

思想觉悟要跟上,你不干,我不干,那就明天再干,多干多错,少干少错,不干不错。

只要你没有理想,没有目标,没有建议,欢迎您的加入。

这样的城投公司,你觉得会倒闭么?

真是太狠了,没想到随手这么一写,这么多关注跟赞。。。今天太迟了,明天再写一写这奇葩的人际关系。

这一夜过去,知乎的朋友们,你们是想把我顶上热门么。。。。看了很多评论,估计是引起了很多朋友们的共鸣,那我就多写一点。

说说人际关系,之前又说到过太子爷,这些问题,也说到过外行管理内行的事,吐槽没用,各位请想想这各中原因。

首先说说关系户,为什么说北上广,或者说经济发达地区相对公平,因为人多,你想找点关系就困难的多,这相对于我们这种山高皇帝远的地方,那关系就错综复杂,不是朋友就是战友,要么就是同学加亲戚。

我们公司这些关系户,上到市县级领导,下到街道主任,五花八门,基本覆盖了市县主要职能部门,而且你没发去说,因为很简单,从法律意义上说,我们属于私企,我想用谁就可以用谁,哎,你说气不气。

大张伟说过,有的人说赢在起跑线上,可有些人就生在终点线上,你怎么比?

关系户有关系户的好处,最起码你公司有啥事,找政府的时候要容易的多,毕竟熟人好办事,甚至说直接把工作任务布置给领导的孩子,让他搞定这件事,他能怎么办?回家拼爹呗,他亲爹难道不帮他?你说是不是?

当然了,我们公司中层,有一部分是没有关系的,但是这些人那就是更奇葩,溜须拍马数一流,职业技能全没有,让他现场干工程,现场立马全完蛋。我也想过,我说但凡是个人都能想到这人不适合在这个位置,为啥领导想不到呢?后来才恍然大悟,你要知道,在这种企业的可都是人精啊,他能想不到谁合不合适?为啥呢,总结就两点,1. 不懂行。2. 胆子大,啥字都敢签。因为不懂行,所以不了解,因为不了解,所以胆子大,又因为胆子大,啥字都敢签,可能他们自己都没意识到后果。这些人,现在感觉是个小领导,一旦公司换了大领导,跟着跑路的就得是他们,因为他们是仅次于领导知道秘密最多的。

再说说公司八卦,以我们公司为例,公司机关,总共 8 各部门,四个部门领导是女同志,兄弟们,这里我并没有歧视女性的意思,反而我更加佩服我们公司这些女同志,厉害啊!遇到问题,跳过所有领导,直接找到公司一把手,到那一哭,没理也变成有理了,然后一把手怒火中烧,随便处理。以后谁敢和他们打交道?那公司的流言蜚语也是满天飞,什么这个是领导的小三,谁有是领导的小蜜,关于这些八卦呢,我的态度就是,全当没听见,因为多听无益。

要外出办事,回来继续。

现在在公司项目上,正好我们继续聊。

我看评论区有说城投公司回赖账的,你放心,借城投 100 个胆子,他也不会赖账,你看看现在全国有多少城投公司是收购上市公司的,只要你公司上市,不管停不停牌,我都收购,那收购来干嘛呢,很简单,融资啊,资本市场融资,投资者第一点就应该明白的道理是啥,投资需谨慎,股市有风险。那我收购上市公司,撇清关系,割韭菜,韭菜拿来去还债,没问题吧,到时候上市公司玩不下去了,破产清算,城投公司成功减少负债,多好。

还有一种玩法,就是换皮,城投不行,我再成立个县投行不行,县投不行我再成立个区投行不行,反正一笔账,我就转来转去,哎,别搞错,我不是不还,我只是换个公司继续慢慢还,万一哪个公司巧了,逮着了,一把还清不是没有可能。

我看评论区还有说城投有啥项目的,这么说吧,你所能想到的所有项目,城投只要想做,都能做,衣食住行,吃喝拉撒,没有城投涉猎不到的。

如果有问题,大家评论区评论,咱们一起聊聊。

最后说一点,也不是替城投洗地,不可否认的是,城投公司的出现,加速了中国城市化发展的脚步,贡献不可磨灭,但是随着人的思想偏差,城投公司的历史使命我认为已经完成,个人观点,如有雷同,那就是说你。你自己掂量掂量吧,哈哈。

兄弟们,差不多行了啊,都给我干上热榜了。。。不过看到这么多人有同样感受,我只能说,社会就是这样。。。。与君共勉吧。

感谢各位的关注与点赞,这几天我在筹划开个专栏,详细说说个人经历,以个人经历解答大家的困惑,希望能帮助到各位。万分感谢。

知乎用户 李猴 发表

当年刚入行的时候,带我的前辈就说城投药丸。什么债台高筑啦,续发利滚利啦,互保交叉违约啦,搞马甲借钱啦,贪污腐败啦,罪行累累简直罄竹难书啊。

后来亲自混了几年,说实在话,每年,甚至每三个月,我都觉得城投药丸。

比如去落实付息,还没张口对方就先把脸一垮说我们区 gwy 工资都两个月没发了的时候;

比如管理费到期,打电话过去问人家直接说账上没记过这笔的时候;

比如饭局上某县城投一把手喝到舌头都捋不直还准备自己开车回家,并骄傲的说他有合法酒驾证甚至顺手从后备箱拿出一瓶习酒塞给我的时候;

比如刚到某县国资委大楼,就发现会议室门前挤满了同行、投资人、律师、财经媒体、经侦和 zf 工作人员,才知道有私募把 3 年的产品拆成 1 年和 2 年期,现在东窗事发来闹事的时候;

比如原本沟通都没问题了,结果在还本付息前一天晚上 7 点突然又说钱还少 1kw,我同事行李都来不及拿立刻飞到当地去帮他们凑钱,总算赶在第二天下午前凑齐本金的时候;

比如给城投非标做代销的哥们说,他手头上的项目融资方没还过一分钱,仿佛不存在这笔债一样,全靠他们借新还旧苦苦支撑了两年没暴雷的时候。。。

每次都觉得太可怕了,到这个地步,必须药丸。

结果一年又一年,他还是没完,关关难过关关过,太神奇了。

城投相关的行当里,做最野的那些业务的老板(结构化、金交所、伪金交所、过桥垫资、野生代持等等,有一个算一个),除非把自己搞进去了,基本都赚的盆满钵满,证明确实有很多赚钱的路子,前提就是城投自己还活得下去,而且有上峰在不断输血。

理论上,城投不过是一家国有资本参与的普通企业,既然是企业就可以破产。但在实际上,我就不知道了。虽然总觉得马上要破产,但始终没有破产,建议把该问题修改为玄学话题。

补充一下哈。

评论区和私信问的比较多的两个问题,我另外扯几句吧。

一是大家说某些地区城投还本付息困难,资不抵债甚至资不抵息的,这个其实比较普遍。

我们在评价一个地区偿债能力高低的时候,会着重关注利息保障倍数,也就是说当地财政到底能 cover 掉多少倍的应付利息。

利息保障倍数 =(一般公共预算收入 + 卖地收入)/(城投利息 + 地方债利息),倍数越高越好,直接反映出该地城投的安全边际。而所谓负债率百分之几百,或者一个市负债几万亿之类的,其实不算核心要素。

无论是城投融资(多数隐性债务)还是政府显性债务(比如专项债),大部分默认就是要借新还旧续下去的,只要拉久期,慢慢的本金相当于不用还了。那么对融资主体而言,只要把利息搞定就 OK,一年一年滚下去。

要说负债多,云贵哪能跟江浙沪比?江苏随便拉一个地级市出来都是重量级,但江苏的债就是比云贵靠谱。因为江苏的利息保障倍数在 5 倍左右,贵州连 3 倍都达不到,再叠加 N 倍于那点可怜兮兮的财政收入的负债,是不是头皮发麻?

二是为什么很多城投都摇摇欲坠了,自己员工以及 gwy 还会掏钱去买当地城投债权产品的问题。

这个除了必须完成任务的因素外(不讲了啊),跟非标募集资金的传统有一定关系。

其实非标在下沉市场蛮有人气的。比如城投信托和比较野鸡的定向融资,你会在很多十八线城市以及小县城看到代销这些产品的门店,或者当地活跃着相当数量的销售顾问。

尤其定融这个擦边球般的存在。有时候会按照私募的标准去约束,但他又远达不到私募的门槛要求,基本 5 万 10 万就能起投,年化动不动给到 7% 以上,又打着政信的招牌,对下沉市场的投资者来说是非常友好也非常有吸引力的。

所以城投非标产品属地化销售,是常见的行业老传统。不少机构还会到当地一些办事处、行政中心之类的地方做地推,卖的挺不错。

小城市里经济条件最好的一批人,往往是 gwy 和国企事业单位员工,另外就是拆迁户了。倒也不必非得下任务,有钱自然会去投。完全可以理解他们的逻辑,都是本地熟门熟路的东西,跑得了和尚跑不了庙,再不济总不能不相信自己的饭碗吧?

至于其他问题,就不说太细了,怕惹麻烦哈哈哈。

写这个回答主要是为了吐槽,不过上面对城投的问题现在也比较重视,监管环境比起前些年已经收紧很多。我认识的一些城投领导,其实也在努力想办法解决这些历史遗留问题,但积压太多,关系太复杂,不是一家公司一个地区的财政自己能搞定的。

会不会破产,会不会公开债违约这些事,谁也不敢第一个吃螃蟹,至于我们卑微打工人,也只能静观其变啦。

知乎用户 曹不韦在此 发表

在 7 月 12 号,财新报道消息称,遵义市最大城投平台遵义道桥建设(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 “遵义道桥”)债务重组方案已基本完成,其中银行类债务统一展期 20 年,且前 10 年不付息,面临极大短期偿债压力。

不得不说,遵义城投还挺 “良心”,明明不用还钱了,还打出一个展期的幌子。

有房贷的朋友都知道,贷款 30 年,基本上债务就翻番了,展期 20 年,还有 10 年不付息,基本上就是白嫖。

前所未有、展期 20 年

银行不得不同意

在经济实力比较薄弱的地区,城投公司贷款展期确实比较常见,通常都是借新还旧,但是展期这么久的,前所未有。

而且此前遵义遵义道桥已成立由银行牵头的债权人委员会。通过债委会提出这样的条件,银行不得不通过。

而且有遵义道桥城商行债权人士称,最终其所在银行于近期通过了对遵义道桥贷款延期 20 年的方案,利息也从原来的 7.5% 降至 3.5%。

截至 2021 年末,遵义道桥银行贷款余额有 151.79 亿元,其中短期借款 35.88 亿元,长期借款 115.91 亿元。

遵义道桥的盈利却跟不上负债的速度

2021 年,遵义道桥实现营收 80.87 亿元,与上年持平;实现归母净利润 4.86 亿元,同比下滑 24.44%。

这部分的还是公开的债券和贷款。

实际项目中涉及的资金已经千疮百孔发生恶性违约。

根据【票眼点击查看详情】小程序的数据统计,遵义保障性住房投资都发生了项目商票的拒付。拒付商票 87 笔,涉及金额 4505 万元。目前仍然没有兑付信息。

其实遵义道桥最早的债务违约,可追溯至 2020 年 1 月。

媒体报道一笔东海瑞京资产管理公司发行专项资管计划的 3950 万元应收账款债权回购款逾期,5 天后在地方政府协调下完成兑付。

2020 年 9 月,中航信托因借款合同纠纷,对遵义道桥采取保全措施。

2021 年 12 月,华融资产,对遵义道桥法定代表人限制高消费。

2022 年 1 月,国通信托,将遵义道桥告上法庭。

“之前是有心理预期的,也知道 (遵义道桥) 没钱还,但展期 20 年,太夸张了。银行贷款还好,只要趴在账上付利息、不违约,银行的报表不会受影响,但如果这个政策放宽到非标债务,那真的就相当于赖账了。” 一位信托行业人士称。

贵州目前是非标违约最多的省份,在保标债的基调下,非标债务成了最先被舍弃的,不过也还没有创出过这样长的展期记录。

无效投资过多,盈利跟不上,最终导致债务压力剧增,甚至崩盘。

知乎用户 扯个锤子 发表

房地产市场下行以来,土地市场的温度也出现骤降。

2022 年 1-4 月,全国供地收入为 12,806.80 亿元,同比下降 43.58%,仅福建、北京两个省份供地收入同比实现正增长。吉林、上海、青海、江苏和天津为供地收入同比降幅最大的五个省份。

土地出让金是地方政府的重要财力来源之一,而地区政府性基金预算收入的骤降,将直接影响到地区整个系统的正常运转。

民企与国企集体躺平,拿地意愿减弱。要维持地方政府的财政收入不出现大幅度降低,只有依托城投平台拿地。

以广州、武汉、成都为例。2022 年的首轮集中供地中,城投拿地比例相比于 2021 年均出现较大幅度增长,其中广州甚至达到了 67.3%。

今天,要给大家介绍的是。城投大规模拿地,意味着什么,以及后续会对地区会有什么影响。

要明白城投拿地增多意味着什么,首先要明白城投拿地的用途。

**第一,拿地就是用于市场化经营的房地产开发业务。**也就是和一般的开发商一样,通过公开市场拿地、建房、销售。

此类情况下,区域内地产销售情况正常。土地成本主要由城投后续地产经营性销售回笼覆盖。

由于土地出让收入实打实地变成了地产销售,对应政府性基金收入也不存在虚增。

**第二,拿地是用于棚改项目或者保障住房建设项目。**此类项目,通常建成后由政府回购。

虽然城投承担了拿地成本与后续建设,但地方政府通常会通过返还土地款或者打包返还的形式给到城投回款。由于是非市场化定价模式,而出售土地方与回购项目方都是地方政府。是地价 5 元,建房 5 元,回购价 10 元。还是地价 50 元,建房 5 元,回购价 55 元,对于地方政府来说,并没有什么区别。

但是,对于区域政府性基金收入而言,会构成虚增。

第三,就是城投拿地后,地块长期闲置在城投账面上,或用于抵押融资。

此类土地阶段性并没有开发价值。并且与该种情况相伴的,往往可能还有大比例土地出让金返还,属于政府变相给城投公司注入土地资产。而城投公司再以土地资产作为抵押,向银行等金融机构贷款,或者发债。

例如城投花 10 元拍得一块地,政府返还 5 元给城投,而城投通过这块价值 10 元的地,抵押贷款 5 元。整套下来,城投没有付出本金,仅需要支付的是 5 元的利息。而政府性基金收入为 5 元,实现了无中生有。

这种情况下,当地政府性基金就会存在较大比例虚增。

所以说,城投拿地,能够在土地市场下行时期,防范土地大面积流拍,让数据不那么惨淡。另一方面,如果土地出让规模骤降,也会导致后续新房供应断崖式下跌。城投托底,对于稳定一个城市房地产市场,还是有积极作用的。

**但城投本质也是企业,需要盈利。**如果城投拿地多的城市,在后续开发销售过程中,不能平衡现金流,也会增加区域的整体信用风险。

而对于第三种情况,可能就是纯粹的托底土地市场,顺便解决当地财政的政府性基金收入这一问题。

不过这样不仅会有地方政府性基金收入虚增问题。同时如果城投企业已经有较多土地用于质押融资,那么风险则会更大。

当然了,土拍市场上没办法判断城投拿地的实际目的。但从多个维度来分析,还是能够看出一二。

土地财政依赖度

土地财政依赖度,一般可用卖地收入与一般公共预算收入之比来衡量。 根据最新数据显示。2021 年主要大中城市里,13 城土地财政依赖度超过 100%,其中杭州、佛山两地超过 140%。 武汉、南京、广州、西安、贵阳、南宁、常州、珠海、温州、昆明、长春等地超过 100%,这其中不乏弱二线乃至三四线城市。

相比而言,北京、上海、深圳土地财政依赖度全国最低,是少有的几个不到 50% 的城市。

也就是有大量的城市,卖地收入已经超过了狭义上的财政收入,成为地方主要的财力来源。 但一般来说,大部分支出又是刚性的。所以说,土地财政依赖度越高的地方,出现土地出让金骤降,财政的赤字可能性就会更大。从而就更需要城投拿地,稳住政府的财政收入。

广义库存

房地产库存里有狭义库存和广义库存的概念。狭义库存指已经建好未售的房子,广义库存不仅包含了已经建好未售部分,还包含了未建成部分,还有获取土地未动工的部分。

这部分合在一起,全国达到了 38.5 亿平方米。

如果按照人均住房面积 40 平米计算,全国 38.5 亿平米的库存,建好可以住 1 亿人。

最新数据显示,广义库存量最高的 20 个城市,基本都属于弱省会与强三线城市。其中贵阳、大连、唐山、沈阳、株洲、石家庄、烟台广义库存量均超过了 1 亿平方米。

以贵阳为例,根据七普数据,贵阳常住人口约 600 万人,其中城镇人口约 480 万人。

然而,根据统计年鉴数据显示,贵阳城镇人口人均住宅面积为 37 平方米。

也就是说,完全消化 1.8 亿的广义库存,贵阳的城镇人口,还需要增加 486 万人。也就是现有城镇人口还要翻一倍,且这些人都还要买房。

这里需要注意的是,这仅仅是需求端。也就是假设在全国人口达到峰值,马上迎来负增长的大背景下,贵阳都还能从周边虹吸到现有城区一倍的人口,且这些人都有能力买房。至于另一面的供给端,还得完全停止供地。

根据以前高周转房企的运作方式,为了最小化资产闲置,拿地即动工基本成了标准操作。这里面严重违背市场规律的天量广义库存,大部分只可能属于城投公司的闲置土地。

城投发债利率

都说利率是风险的最好对价。作为投资者来说,高风险,就得有高回报。 比如昔日的美元债利率排行榜,现在就可以直接改名为房企暴雷榜。

而城投公司,虽然以地方政府背书,债务违约的可能性会比房企小很多。但实际上,每个地区的财政水平,债务规模也有很大的差异。这种差异,最直接的体现,就是各地城投公司的发债利率。

根据研报数据显示,贵州省发行利率最高,为 7.75%,吉林省发行利差最高,为 507.98BP。

其中这里面的利率很好理解,发行利率高,通常说明发行机构认为当地基础差风险大,需要更高利率补偿。而发行利差,是发行利率与国债利率之间的差额,主要反映的是发行时机。前者高与后者低,就放大了发债成本。

利率与发行利差都高的地区,说明当地政府议价能力差,对于资金需求更为迫切。在土地出让金收入骤降的时候,就存在更大的风险。

城投公司报告

当然,最直接的方式,就是探寻这些土地的真正现状。例如城投公司发债时候的信用等级评级报告,里面一般都会有资产构成状况。

以成都市某下辖县的某城投公司,2020 年的一份信用等级评级报告为例。此公司的总资产 184.4 亿元,其中应收款与存货占了 96.35%。

有意思的是,存货部分,均为未开发净地,土地账面价值为 62.03 亿元。其中 86.49% 的土地资产已经用于抵押。

而查阅清单发现,这些土地,为当地政府于 2013 年与 2015 年,以无偿划拨或者出让的形式转让给了该城投公司。土地性质均为商服用地与二类居住用地,可用于商品房开发。

这些土地部分位于县城,部分位于乡镇。根据当地商品房售价情况,这些土地的评估价存在较为严重的虚高情况。也就是说,这些土地抵押贷款额度是高于土地实际价格的。

**我们知道,一宗土地必须要偿还掉抵押欠款,才能开发销售。**所以说,这些土地短期内,也不具备开发条件,可能还会继续闲置。

在去年 11 月的深圳,召开了一个不存在于媒体上的神秘会议。

参会嘉宾包括房产商万科、卓越,佳兆业,其他还有深圳房协以及多家金融机构代表。 这场 “团结紧张、严肃活泼” 的调研会中,领导让大家对地产市场总体形势、当前面临的风险以及对房地产税的看法和意见为主三个问题,畅所欲言。

参会方对于房产税是否落地,不约而同地都提出了审慎的建议。与房企的诉苦卖惨表演不同的是,某信托公司领导表达的核心观点只有一句:

政府债的风险远大于开发商。

作为有政府信用背书,土地作为主要资产的城投公司。面对土地价格大幅降低,金融机构也难以要求他增加抵押,或者提前还款。但不可否认的是,房地产市场下行,作为地方政府,不仅是土地出让金的增量收益减少,与之伴随的还有存量债务的风险暴露。所以就不难理解,作为房地产调控中,“稳地价” 也是重要的一环。

关于城投拿地的动机,还有城投债务的真实数据,可能很难排查清楚。但可以肯定的是,放之全国,肯定是一个庞大的数字。

而这些债务的绝大部分,也包含在市场上销售的各种理财产品之中,最终会关系到每一个人。

要让地方政府摆脱对房地产的依赖,是迟早需要面临的事情。毕竟房子,不可能无休止的无限盖下去。

并且最终还有人埋单。

知乎用户 万事如噫闻太师​ 发表

凡事多讲正能量!

人家的功能就是背锅,厉害吧!你怎么和人家置气?

存在的目的就是承担老爷不愿意承担的风险,真到了关键时刻该破产就破产呗!

公司是个啥,公司就是个概念,啥都不是!只要里面帮老爷办事儿的人没事儿不就行了?

走完全合法的破产流程,把压在手里的地扔给银行,换个地方继续拿高薪,这不挺好吗?

反正卖地的钱上缴了,个人的钱也都满足了,还想怎样?真要打造百年公司不成?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先说结论:持悲观态度

说说我手里的项目,

某省排名第二城市的城投公司约 20E 项目(为避免麻烦,金额有微调,±20%),借了钱之后一笔利息都没给,展期。该市最大城投公司(项目为其全资子公司)提供本息全额无条件不可撤销连带责任保证担保。

孙子不给钱,我们只能找他爹了,他爹的态度有点差,完全不理我,发了个函给我告知不许给他们挂违约,不许起诉。

查了下他们上半年的财政收入,预估还不够覆盖这公司应还款。他爷爷组织了个债委会,针对各个孙子的债务。遵义的那个事发生了之后,觉得各地大概率会照搬照抄。债委会会不会让非银机构进尚不知道,银行都是本地的分行,也懂规矩,账面上看着其实没事的,但是我这默认全坏账了。

问题是类似的项目我公司还有好几个,看了一眼报表,全 tm 计提了。

知乎用户 春风 发表

答案出来了,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加强国有企业资产负债约束的指导意见》**,并发出通知,要求各地区各部门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对严重资不抵债失去清偿能力的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公司,依法实施破产重整或清算,坚决防止 “大而不能倒”,坚决防止风险累积形成系统性风险。同时,要做好与企业破产相关的维护社会稳定工作。” 继国家允许银行破产后,又发文允许城投破产!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我们这边的城投集团就破产了。

之前找银行贷了 N 个亿到处搞基建,修桥修路修医院。钱败光了之后贷款逾期,直接宣布破产,贷款不还了。然后原班人马公司原址又搞了个新公司叫城发集团,又重复以前的操作。

知乎用户 牧雨 发表

我可以肯定能的答复你,会。肯定会。今年融资圈的乱像超出想象。去年三 a 平台如果地方政府执行力不错能拿到,6-9 个点的年息资金。今年 17-21 个点的资金都抢不到,贷款方式已经不走融资平台了。等着吧,马上就要丢掉平台公司了。至于怎么融资,放心上有政策下有对策,手段之低劣已经狗急跳墙。甚至可以说完全违规。

知乎用户 中环菠萝包 发表

近日,遵义市人民政府网站上,发布了《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成立遵义市金融工作领导小组的通知》。

我在这里摘录部分内容:

为切实加强对全市金融工作的领导,全面落实金融服务实体经济、防控金融风险、深化金融改革三大任务,为全市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强有力的金融支撑,经市人民政府同意,决定成立遵义市金融工作领导小组。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正文省略。。。)

然后在名为《遵义市金融工作专班及工作职责》的附件上,有一些规定引起了注意,具体见下文红字部分

(二) 项目融资组

组    长:韦  华 道真县人大常委会副主任

          李  方 市政府金融顾问

副 组 长:王艳艳 人民银行遵义市中心支行副行长

          邹  斌 遵义银保监分局副局长

成    员:韦  波 市工商联副主席

          吴小波 市发展改革委副主任

          李  政 市财政局副局长

          杨劲松 市教体局副局长

          徐传忠 市自然资源局副局长

          徐德声 市工业和能源局副局长

          池  健 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副局长

          尚诗涛 市水务局副局长

          任  杰 市农业农村局副局长

          高思革 市商务局副局长

          王章福 市市场监管局副局长

          黄  琨 市文旅局副局长

          李炳周 市生态环境局副局长

          潘  智 市林业局副局长

          卢  川 市科技与大数据局主任

          江  猛 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副局长

          刘  凯 市生态移民局副局长

          待  定 市交通运输局副局长

          肖大强 市卫生健康局副局长

          冯  斌 市国资委副主任

          李  波 市医保局副局长

          待  定 市综合行政执法局副局长

          张信勇 市政务服务中心主任

          金小明 市投资促进局总经济师

          何中伦 市供销社副主任

          陈辅君 市乡村振兴局督查专员

          张志萍 市金融办金融顾问

          各县 (市、区) 政府 (管委会) 分管负责同志

          驻遵各银行业和保险业金融机构分管负责同志

          市级各行业协会负责人

工作人员:王汝楠 市地方金融监管局服务科副科长

          王  金 市地方金融监管局金融发展中心副主任

          冯婵娟 市地方金融监管局高级经济师

          刘  磊 人民银行货币信贷科科长

          李  路 市资管公司董事长

          万欢欢 市地方金融监管局工作人员

          颜小钧 县 (市、区) 抽调人员

          韩  赵 县 (市、区) 抽调人员

          徐  晗 县 (市、区) 抽调人员

          张光泽 县 (市、区) 抽调人员

工作组成员单位明确相关科室负责人负责联络,视情况分别从成员单位抽调工作人员到专班集中办公。

工作职责:

1. 谋划一批项目。根据中央和省、市相关财、税、金政策,尤其是稳住经济大盘、新国发 2 号文件、以 “四新” 促“四化”、公募 Retis 项目等政策要求,指导各行业市场主体做好相关金融政策承接,做好融资项目谋划编制,建立融资项目库。联动各行业部门、项目主体,优选融资渠道和产品,谋划一批大项目、好项目,积极争取有关政策、项目和资金 (基金、信贷) 支持。

2. 盘活一批资产。针对各主体存量资产和项目,按照市场出售交易一批、以资抵债交易一批、投转固完善手续准备一批、寻求合作盘活一批、调整优化一批、储备资源开发一批金融助力 “六个一批” 指引,促进资产管理、经营、处置、变现等工作高效推进,加快推进国有企业 “投转固” 工作,盘活闲置资产,做实存量资产,壮大资产规模。针对已建成的项目和在建项目,以及存量已审批待投放的收边收尾项目,积极指导各主体围绕“功能改造、业态升级,可运营、有收益” 原则,盘活存量资源资产和项目。

3. 开展一系列活动。常态化组织开展政金企对接活动。围绕 “四化” 加生态环保、新能源基金,联合各行业分管部门,组织各行业领域企业与各金融机构(驻黔、驻遵以及省外机构)、市县两级政府,分行业分领域定期不定期开展政金企对接活动,加强战略合作,确保金融政策和相关融资协议落地落实。

4. 推广一揽子金融服务。督促各部门、各行业、区域,加强推广使用贵州省大数据综合金融服务平台,加大涉企信用信息共享力度,引导企业发送融资需求、引导金融机构发布金融产品、引导政府机构上线服务政策,优化获得信贷便利度,有效推动企业获得信贷水平提升。督促联系驻遵银行机构,围绕全市重点产业、重点行业 (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企业和重大项目,以及各类市场主体需求,强化有效金融供给,加大信贷投放力度,加快项目审批投放进度。持续优化改进金融服务,积极开展信贷、保险、担保、期货等金融产品和融资抵质押方式创新,大力发展绿色金融、普惠金融、科技金融,提升服务支持实体经济的水平。

5. 协调完善一系列融资要素。帮助各类市场主体协调解决在融资过程中存在的抵质押物、项目手续要件、产权登记办理、征信等方面的困难和问题。积极培育满足符合金融活动要求的各类合规市场主体,提高相关市场主体市场化、法制化水平,指导各类市场主体完善法人治理结构、提高经营管理水平。积极推进符合条件的市场主体开展企业上市、发行信用类债券,提高直接占比,积极帮助上市和拟上市企业完善消防、土地、环评等权证手续。

6. 开展一系列宣传。研究梳理中央、国务院和国家相关部委,以及省委、省政府和省级部门出台的经济金融政策,专报金融工作领导小组参阅,做好经济金融政策宣传宣讲解读。结合全市金融环境、市场、资源、产业、行业、区域特点和实际,以及市场主体金融政策需求,研究制定区域性金融支持政策; 建立省级、市级金融专家库,并适时邀请金融专家开展金融政策解读、金融培训和讲座。

7. 注入一系列金融活水。持续推动 “引金入遵” 工作,充分整合部门、行业、企业资源,加强与省内外金融机构的对接联络,不断引进 “三高一低” 即高质金融机构、高端金融人才、高效金融产品、低成本金融资金进入遵义,积极推进“险资入遵”,引入新的金融产品、方式和渠道,引导社会资本,大力发展股权投资基金及产业扶持基金,为遵义经济发展、金融业发展注入源泉活水。

8. 推动一系列展期重组。协调开展各类市场主体银行类、非标类债务展期、重组、降息工作。

9. 完成领导交办的其它工作任务。

这个通知的规格,相当高,基本上工作领导小组成员,涵盖了遵义市各大小政府职能部门的成员,覆盖面也相当广泛,几乎把金融口的各个工作都覆盖了,红色标注的,只是工作班子里项目融资组的一部分职能。

但是展期重组几个字依旧吸引眼球,而且不由让人引发联想。只看文字内容,并没有区分境内外债务。

当然从字面理解是,债务重组展期主要针对的是银行非标类债务,标准化的债券,并不涵盖,而所谓标准化债券,菠萝包理解,并不区分境内外。

所以境外投资人暂时可以松一口气。

要知道,就在近期境外美元债市场上,遵义当地的城投刚刚发了两笔美元债。

首先是 5 月 30 日,遵义道桥建设 (集团) 有限公司了一笔发行 Reg S、规模 1.65 亿美元的三年期美元债,息票率 7.2%,募集资金用途为再融资。到期日 2025 年 5 月 31 日,承销商为中信里昂、宝新金融集团、海通国际证券、浦银国际。

而在 6 月 24 日,遵义道桥建设 (集团) 有限公司又发行了一笔规模为 5860 万美元,三年期的美元债,票息依旧是 7.%2,到期日 2025 年 6 月 29 日。配售代理:信银资本(香港)、东兴证券(香港)、宝新金融、海通国际、脉搏资本。

菠萝包依稀记得上面第一笔开簿的时候,据说场面很热闹,营造出了很抢手的气氛,但又有券商机构私下和菠萝包说,额度其实挺充足。。。。。

当然这是题外话了。

回顾这件事,当地城投才发完美元债,就成立金融工作领导组,防范化解金融风险,看到这操作,作为债券投资人,多少有点五味陈杂,一言难尽了。

知乎用户 土方十四郎 发表

你真的问了一个非常好的问题,城市投资公司的初衷是为了什么?

就是为了以市场化的手段,缓解政府财政压力,具有政府资产管理,产业升级和金融投资的几个大任务,现在是社会发展程度,为了避免腐败和程序合规,财政没办法直接从零余额账户里去向社会输出资本或者出售国有资产,那城市投资公司就是必然的。

原先设想很好很好的,他们出去投资挣了钱分红给财政缓解压力,完善国有资本经营预算,还能把政府处置一下资产,不管是买进还是卖出,当然前些年也真的做的很好,项目随便就能贷下来款,拿到社会上就有人抢着做,随随便便就能中标,毕竟有国有背书,承包人感觉回款有保障,银行感觉贷款能收回,实际上,真的如此,也带富了一帮能承接国有项目的人。

然而现在却两级分化了,强大的城市投资公司直接分红占财政收入接近一半的水准,可以完全带动整个城市的产业升级,规模可以碾压国内很多知名的基金和投资公司,人才储备如烟草一般强大,待遇堪比私募一样分红制,你想把这个干破产,华尔街不来个三四个大鳄还要精密计划才行;但是弱小的城市投资已经靠财政过账活着,内部待遇还不如政府合同工,手上除了几块地和一堆没用的资产啥都没,做出的项目别说银行了,狗看了都摇头。

为什么会两级分化这么严重?因为当地财政,甚至当地政府,一个的确的发展观念直接决定了城市投资公司的发展,像南方偏金融化的投资观念,深圳市地铁集团有限公司甚至是万科的大股东,左右了市场发展,从市场投资回报来资金,让资金钱生钱回报财政发展城市,城市好了市场就好,投资公司又得到更多市场回报的良性巡回,这也是一开始国家的构想。

而一些土地财政的城市,前些年城市投资公司从房地产和土地出售挣了大量的资金,感觉钱真的很好来,内部管理层大多数还是当地财政和政府的老派思想,现在土地财政崩溃,他们只会土地投资无法转型,沦为政府债务的承担方,还有因税收任务自己拿政府很多地,管理层不了解市场,做出的项目狗都摇头,根本无法适应市场,最后被市场淘汰。

所以你问地方城市投资会不会破产,我只能说,不是所有城市投资公司,都配叫城市投资

知乎用户 七公片区开发​ 发表

不会破产的,当你刚刚有个念头开会研究时,会场上你接到了上级的电话,骂了一个多小时,然后就没有然后了。

“把城投破产” 是诸多转型毒药中最奇葩的一剂。

当然,这里所说的破产,特指提问者所说的 “垮掉” 的那种,近几年城投所发生的重组,不在此列,另当别论。原回答链接如下:

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城投公司)破产了会发生什么?

——————

平台转型误用毒药的主要机理,是混淆和忽视了平台公司开发建设职能和实体业务功能之间的相互排斥。

一、长期目标存在不可调和的矛盾

从事社会公益项目的公司,在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的同时,往往有机会实现为政府筹资的功能,但是从长期来看,平台公司与一般公司的运营目标,存在着不可调和的矛盾。这种分歧体现在:

①是对于收益能够覆盖还款的类似于使用者付费类型项目,基本上不需要地方政府的财政支持,也不需要平台公司已有的资源,平台公司所具有的财政、金融、建管等方面人才和对区域环境、办事程序等的了解优势,基本上是一般公司所并不主要需要的;

②是对于完全依赖财政还款的公益性项目,一般公司的自有收入根本不足以覆盖;

③是对于收益能够覆盖还款的土地开发项目,一般公司也不具备操作经验和资源优势。

一旦当地方政府中长期或宏观发展目标与一般公司的短期或微观经营目标发生冲突,一般公司必然趋向于选择保护已有业务利润目标,而放弃地方政府中长期或宏观发展目标;或者说,如果交通公用事业公司出于某种原因选择了让步于地方政府的中长期或宏观发展目标,则可能会牺牲了一定的公司利益、效率或福利,以及其他违背了市场经济应有的经济原则或法律准则。

交通公用事业公司,在一定时期一定项目中,起到了推进地方开发建设的作用,但是,那只是地方政府与社会资本的良好合作,远远不能够期望和判断交通公用事业公司等同于平台公司。

二、实体业务化趋势导致走火入魔

一般公司在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的同时,起到了为政府筹资的作用,这一重合区域误导了平台公司向实体转型的错误方向,将平台公司从筹资功能定位,引入转向实体 + 筹资功能的双定位歧途,而陷入激烈的经营竞争中,给负债累累的平台公司平添了实体经营压力。

以当前的市场环境,具有数十年业务经验的专业企业,尚且面临着巨大的市场压力,而平台公司并不具备除筹资投资及简单建设开发之外的业务能力,介入一种自身并不掌握技术的市场化业务,对于平台公司来说,无异于自寻死路。

对于区县来说,区县平台公司无权无力经营交通公用事业项目;扩张兼并就更不现实。

平台公司向市场化业务的增项转型只是一厢情愿的美好愿望而已,多数平台公司不具备那样的基础和实力,也不利于平台公司发挥其筹资、投资职能,更重要的是,地方政府也不希望平台公司直接从事交通公用事业项目及其他一般公司业务。

19 号文发布至今的十年时间里,平台公司转型失败的主要原因,是陷入了实体业务化转型的误区。

三、转型正道是沧桑:正确理解产业培育

财建 [2017]743 号文,对于国有资本提出了 “发挥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公司资本配置功能,坚持市场化运作,探索有效的运营模式,通过开展投资融资、产业培育、资本整合,推动产业聚集和转型升级,优化国有资本布局结构”。

目前大多数平台公司,较易于在基础配套建设、一级土地整理、商住地产开发领域取得盈利,以支持政府投融资项目,但在其他领域的竞争力则较弱。

所以,对于平台公司来讲,文件所述的 “产业培育” 的意义,就是指将其竞争力较弱、不足以支持投融资的领域,逐渐增强竞争力,培育成为其自身比较容易获得盈利以支持投融资的业务领域。

从路径和产业选择的角度来说,这个 “产业培育”,就是在满足政府筹资需求和隔离政府债务的前提下,第一,按照培育—盈利—筹资这个标准去研判,预期培育什么产业能够尽量短的时期内见效,就培育什么产业。第二,这种产业培育,不是指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也不是指人工智能大数据,这些都不是平台公司转型的菜。

七公片区开发

4 次咨询

5.0

824 次赞同

去咨询

原稿首发于 七公片区开发 公众号

知乎用户 肥托尼 发表

地方城投公司的资金主要来源就是本地的财政收入,当土地财政无法持续的时候,城投公司也过不下去的。即便是借钱买入土地,也只能撑得了一时,过了 2022 年下半年,明天就全部又撑不住了。

最根本的还是土地财政不可持续,而又没有其他的可持续发展的产业来支撑财政收入。

现在的中国处于房价泡沫破灭阶段,而且泡沫还会继续破灭。

至少 24 个城市出台行政限跌令,防止房价跳水和房产抛售,这无非就是告诉全社会:房价在暴跌,而且量价齐跌无人接盘!

谁是中国房价泡沫破灭的代价?遍布全国大中小城市的烂尾楼业主,为卖高价而承诺的配套设施不见踪影,为赶进度而偷工减料的房屋质量、房企上下游供应商利益相关者的商票,还有最广大的高位买房接盘的人民群众:他们用远远高于真实价值的房价买房,纸面财富无法兑现,真金白银打水漂,财富幻觉开始觉醒,银行和法院有的是办法对付 30 年的房奴。

中国房地产的本质是收税,收进城税,收 30 年的未来税。

中国房地产的出发点是土地财政,落脚点是普通老百姓和年轻人买房接盘。

所以一切兜售新房和二手房的花样,其目标只有一个:忽悠老百姓和年轻人加杠杆买房接盘,谁敢断供就让银行和法院收拾谁。

房票即绑票,逼着普通老百姓和年轻人用自己的贷款买房接盘。

养老只能靠自己。把房子当存钱就别想了,中国的房地产是用来收税的,无论是 30 年的税还是房地产税,收上去的税都已经用光了,还会返还给你个人吗?你买的房越多,交的税越多,国家越感谢你。

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必定孕育着百年未有之大变革。

这里的产房静悄悄。

这里的房产也静悄悄。

“人口负增长,房价就暴跌。” 这是中国人民基于自己的切身体验所确认的客观真理。

最新的政治经济工作会议,再提房住不炒,通篇未提 “住房消费” 这 4 个字,资本市场说了 90 多个字,以前叫人家小甜甜,现在叫人家牛夫人。

郑州是中国烂尾楼之都,所以郑州的银行不良率最高,比如郑州城商行,而且郑州是第一个撒绝户网的城市。没想到赣州比郑州更狠:让 70 岁的人背负 30 年的房贷;无锡最狠:凭大学在读证购房,挖韭菜根!广西玉林买房送工作!珠海等至少 15 城一人买房全家公积金帮忙!乌鲁木齐逼着老师暑假卖房子!

想千方设百计挖大坑请老百姓和年轻人买房接盘。

中国版本的房地产次贷危机。要在危机全面爆发前把所有的房子都卖掉。

互联网大裁员,深圳杭州的房价因此而继续暴跌。

杭州亚运会延期举行。

杭州房价因为亚运会延期举行而继续暴跌。

2022 年 6 月 27 日中国第 3 家房地产企业中国恒大被申请清盘。深圳:对恒大的处置坚持市场化、法治化的原则。2022 年 7 月底公布恒大破产重组方案。不良资产的处置价格是市场价的 2~3 折。融创就是第二个恒大,碧桂园是第三个恒大,谁是第四个恒大?谁是第五个恒大?

恒大归零,但许家印不会,许家印哪里怕洪水滔天!

希望恒大的国内以及国外的债权人们,纷纷拿起法律武器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维护自己的切身利益:对恒大申请清盘。

宝能城 484 套豪宅将拍卖、变卖,用以清偿平安银行债务!

深圳湾豪宅开发商半岛置业宣布豪宅停工,全员待岗,公司债务爆雷!

2022 年第一季度全国住宅用地流拍和撤牌地块数量达到 836 宗!流拍撤牌率高达 23.5%!

中国房地产的真实成交顶点是 2017 年,从 2018 年开始全国各地请演员请房托表演,从此之后房价阴跌变阳跌,阳跌变暴跌,暴跌变量价齐跌无人接盘,断供与法拍齐飞,爆雷与流拍共舞。

本来要给广东省的订单转移到了越南,中低端制造业向越南转移;十四五期间制造业由东部地区向中西部转移,人口也要随着制造业朝中西部转移,本来全国总人口从 2020 年就实际每年减少,东部地区房价还要暴跌。

2021 年末深圳常住人口数为 1768.16 万人,比 2020 年仅增加 4.78 万人。

2021 年末广州常住人口数为 1881.06 万人,比 2020 年仅增加 7.03 万人。

广东每年的新生人口都是潮汕地区支撑着的,广州和深圳的房价还要继续暴跌。

有的人因为股价暴跌而不得不卖房,有的人因为房价暴跌而不得不卖股票。

人口负增长的时代就是房地产长期下行的年代,日本主动房地产去杠杆,中国被迫房地产去杠杆,房地产去杠杆时代就是通货紧缩的时代:现金不仅是王道,还很霸道。储蓄、保险、理财,学有余力的投资。

那些指望买房抗通胀的,通胀没看到,倒是把自己真金白银搭进去,高位买房接盘了!而且还是 30 年的房奴接盘侠!

世界各国央行推出 20 年来最广泛的加息措施,全球进入加息加息加息时代。

我国的货币政策是以人民为中心的,坚决不搞大水漫灌,坚决不会使用所谓的现代货币理论。中国货币政策的首要目标是维持物价和人民币币值的稳定。

2012 年至今中国广义货币供应量 M2 年均增速 10.8%,与名义 GDP 年均增速基本匹配;2001 年以来中国 CPI 年均涨幅为 2.31%,美国年均涨幅为 2.28% 两者差距仅有 0.03 个百分点:有力地打了金融流氓们用大通胀吓唬老百姓买房接盘的脸。

如果中国不大放水,那么中国房价还要继续暴跌,而且是量价齐跌无人接盘。

现在所有人都看到的房地产不行了,现实其实早就已经不行了,这是客观规律。

推动房地产税实施,地方政府推三阻四的,今年 1~5 月全国除一线城市以外绝大部分城市都已经放松了房地产调控,可是新房卖不掉,土拍是国企央企在捧场,二手房挂牌量激增:现在收你房地产税,没意见了吧?没话说了吧!

房地产税是最猛的一剂催化剂,会加速中国房地产负动产时代的到来。

2022 年 10 月份党的二十大再提房地产税,12 月底全国房地产信息联网,2023 年在深圳杭州厦门首先试点房地产税。

目前为止 14 个省明确加强建立省域副中心,目的就是分省会城市的资源给省内其他城市,有助于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省会城市的房价还会继续暴跌。

指望年轻人买房接盘的还是算了吧,中国的房子是用来收税转移支付给公务员和基础设施建设以及银行自己狂收利息用的,所以读书多而且聪明的年轻人才不买房:白嫖永不为奴。

中国是稳汇率还是稳房价?跟美元 PK,能稳住汇率就不错了:中国房价还要暴跌。

大部分都是一些国企央企在拿地而已。新房卖不掉,二手房又来抢肉吃,土地卖不出去,土地财政不可持续,房地产税势在必行。

对 50 后 60 后等的房子遗产,还要征收 50% 的遗产税,遗产税是直接税,可以直接补充地方财政,是房地产税的重要补充。

2022 年第一季度,国家统计局给人看的数据全国新房均价降到每平米万元以下,同比暴跌 10.3%,新房都量价齐跌,二手房更加惨不忍睹。4 月份全国房屋销售膝盖斩!五一假期重点城市新房成交量价齐跌,同比再降 52.3%!而非重点城市新房销量是脚踝斩!

数字维稳统计局公布的给人看的数据:2022 年前 5 月商品房均价暴跌超 10%!房地产投资同比下降 4.0%!不仅新房卖不出去,二手房更卖不出去,量价齐跌,无人接盘,房企还债的钱都没有,哪里还有钱去拿地或者盖房子!

牛市不言顶,熊市不言底:人口负增长的年代,中国房地产市场还会继续下行,中国房价还会继续暴跌。

仅仅 2022 年第一季度全国 1120 万人返乡回乡创新创业,全国总人口实际从 2020 年就开始每年减少了:全国重点城市房价因为总人口每年减少和乡村振兴人员回流所以还要继续暴跌

普通老百姓和年轻人不消费,投的那么多大消费怎么赚钱?投的那些硬科技企业劲儿往哪儿使?

新冠疫情两三年了,俄乌战争给中美战争打了个样板,2018 年中美贸易战没有觉醒,现在老百姓已经普遍觉醒了,所以在降低自身负债,增加持有的现金。

千万不要被所谓的改善型需求给洗脑了!租房才是消费,买房就是投资。中国房价泡沫还会继续破灭,普通家庭辛苦赚的钱不要给房价泡沫做了陪葬。

跟谁有仇,劝谁买楼。

流动性是金融资产的生命:甭管你什么时候买的房,买的哪里的房,只要卖不出去,没换成现金,那都是纸面财富,啥都算不了。

房子换成现金是最惊险的一跃,这个跳跃如果不成功,摔坏的不是房子,而是房子持有人。

一瞬间,买盘虚空,而卖盘奔涌,大单小单,争先恐后地逃命……

2022 年美元加息 7 次并从 6 月开始每月缩表近 950 亿,还带着欧元英镑港币一起加息,这个时候的人民币降息降准,A 股还得跌,中国房价还要跟着暴跌。

2022 年 1-4 月份房贷直接转负增长,新增的贷款也是在借新还旧。说明居民房贷能力已经到极限了,全国制造的韭菜盒子过剩而韭菜不足,而且韭菜的接盘能力没有了:没人买房接盘,中国房价就是继续暴跌。

美元加息,以人民币计价的中国资产泡沫破灭,中国房价还要暴跌,量价齐跌无人接盘。

少子化降低房地产需求,老龄化加剧房地产抛压,房地产产能过剩供大于求,政策性住房保障性租赁住房加速加量降价供应,美元提前缩表又加息,房地产税加大房子持有成本、缩短限售期到期踩踏式卖房:中国房价断崖式暴跌

老龄化加剧房地产抛售压力:因为老年人最大的需求不是房子而是医疗。房子能不能换成现金,这是一个大问题。

所有的泡沫终将破灭,无论是大众自发炒成的,还是政府政策炒成的。

只要是泡沫,必然破灭。这是不以人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忽悠老百姓房价软着陆是自欺欺人的,泡沫早刺破比晚刺破害的人更少,剩下的人才能以大消费为主的内循环:房地产不死,大消费不兴;打掉房地产,经济内循环!房地产不死,大 A 股不兴。

整天媒体们和砖家们忽悠普通老百姓房价软着陆。地球月球火星上都能软着陆,黑洞上也能软着陆吗?

这次不一样?中国不一样?你的房地产泡沫都已经集齐了所有的金融投机泡沫的共性特征,你能有什么不一样!

说好的房价永远涨,买房抗通胀呢?!房价怎么一直在暴跌?想打折低价卖房平台不让上架?房产中介忽悠的大通胀在哪里?

一方面忽悠别人忽悠自己 “钱放在手里会贬值”,另一方面 “能贷款就别全款”“能贷多少贷多少,能贷多久贷多久”——现在又抱怨房贷利率太高了,贷款利息比本金还多:这是多么前后矛盾的人生啊?自欺欺人!

租房才是刚需,买房就是投资。投资买在了房价泡沫最高点╭╮高位买房接盘,那就是 30 年的接盘侠。

这么好的买房机会,你自己怎么不多买点儿,发动你亲戚朋友代持也行,你干嘛大张旗鼓煞费苦心地说出来,然后忽悠别人买房接盘?

2022 年第一季度 20 多家房地产上市企业宣布延迟发布 2021 年财报,美元 6 月开始每月缩表近 950 亿并加息 7 次,房地产美元债爆雷,人民币内债又集中到期:房企爆雷越多中国房价越暴跌

吃不穷,穿不穷,买房接盘一世穷。

阿 Q 买房接盘后房价跌了卖不出去,首付现在不见了!说是算被儿子拿去了罢:我比没买房的阔多了,你算什么东西!他使尽了平生的力卖房,生怕被人笑话,立志要卖出去,但这可恶的新房二手房不但很多,并且不好卖…… 但是不多时他也释然了:孙子才卖得出去房子呢。

2022 年清明假期重点城市新建商品住宅成交面积同比下降 64.7%,房地产二手房和新房量价齐跌,互相促进,恶性循环。

疫情、战争等加速所有国家的总人口减少,包括中美战争,总人口减少房价就暴跌,因为房住不炒。

租购同权、老龄化少子化 + 房地产税导致的负动产时代,租售比过低导致的现金流黑洞,日元升值(人民币也在国际化升值),日本房价泡沫破灭后,东京核心地段房价暴跌到最高点时候的 1/9。2019 年 12 月的新冠疫情,2020 年的远程办公、在线学习、火遍全球的元宇宙未来,全社会数字化转型,都是对所谓的核心地段价值的削弱——土地被技术平权了。学区房是炒作起来的中国最大的智商税,移动互联网的现在和元宇宙的未来,炒作核心地段是为了自己脱手变现而已。

中国以只有发达国家 18-29% 的收入,在人均住房面积上达到了发达国家 56-111% 的水平,即以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的收入创造了比所有发达国家都要大得的多的房价泡沫。

所有房地产利益相关者必然在这段时间会抱团在各种媒体上极尽表演,操纵市场信息,比如上海的房地产炒作机器的第一财经。

贪婪和恐惧,买房接盘的人全都占了。他们自己还不敢承认 30 年的房贷是真金白银被人割了韭菜,还执迷不悟地对客观事实进行否认。

学区房是炒作起来的中国最大的智商税。北上广深房价暴跌就是从学区房开始的。

谁能够看清楚教育的本质,谁就能够看清楚学区房的本质。

数据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全国 2021 年出生并已进行户籍登记新生儿共 887.3 万。中国总人口实际从 2020 年开始就已经负增长了——国家统计局的数字维稳工作是掩盖不住客观现实和社会历史规律的。

中国经济数据,多年来尤其是中美贸易战以来,注水严重,不可全信。中国的房地产数据更是假中至假,假中之王。

2015 年至今买房接盘的人会高位套牢一辈子,他们不仅买在了房价泡沫最高点╭╮而且永远也找不到接盘侠了,他们因房致贫成为新穷人:房价上涨觉得自己跨入高资产人群成为人上人;房价下跌又把自己归类到底层人民。

全中国所有城市都缺人,都在想方设法大规模抢人,中国总人口实际从 2020 年就已经开始负增长了:在总人口萎缩的时代,没有任何城市能够成为所谓的抢人大战赢家。

为什么全国的房价一直在暴跌?不仅暴跌,还卖不出去?不仅卖不出去,还要收房地产税?

为什么全国断供房法拍房的数量连续每年增加?

新冠疫情这两年多,法拍房数量为什么激增?

为什么房地产企业无论规模大小,都排着队爆雷?

为什么房子严重供大于求,政府还要加速加量供应保障性租赁住房?

为什么深圳这样的城市要搞商改租?

为什么香港在 2019 风波事件之后要建设北部都会区吸引内地人才?

为什么 2016 年 12 月房住不炒之后,新生儿越来越少,连印度都超越中国变成人口世界第一?

为什么房企借了那么多美元债,而且美元要在 2022 年房企还债高峰年强势缩表又加息?

为什么部分地方政府降首付吸引买不起房的人去贷款买房?

为什么年轻人选择躺平,不婚不育保平安?

为什么关于楼市的任何问题,知名经济学家和专家的结论都是要老百姓买房?

为什么房地产行业一定要回暖,其他行业的人就活该给房地产行业做贡献?

为什么不看泡沫化程度就炒作核心区域居然还有人傻乎乎相信?

跟电商刷单一样:房子挂在网上的价格是给国家统计局和老百姓看的,真实的价格都是大幅度打折的,而且即便是打折也很难成交。没有交易量的价格都是虚伪的价格。但是每个月还的房贷确是真真实实千真万确的!

跟房价一样,没有成交量的价格都是虚伪的价格。

房租同理,没有租客的涨租金,都是二房东们的自娱自乐。

离沪潮之下,上海房价还要暴跌,房租也要跟着下跌。

中国比日本更快速度进入老龄化少子化社会,而且是以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的身份。日本的房地产负动产时代,中国进入定了!

2022 年中国房价还要暴跌,并周期性下跌到 2035 年。新时代 2012 年出生的人口 2035 年也才 23 岁。周期之下,玉石俱焚。永言配命,自求多福。

1985-1995 年出生的人对房子的价值观还是受到了 “必须买房,不然不能结婚孩子没学上” 的恶毒影响,土地财政、开发商、炒房利益集团等房地产利益相关者正是利用这种痴念般的社会文化观念,相互配合大规模地 30 年房贷割韭菜的。老韭菜割完了,而 1996 年出生的人大学毕业就是 2018 年中美贸易战,房价开始隐裂,只是绝大部分人还没觉察到而已;1996 年及其以后的人对房子的价值观改变了:不会觉得买房是必须的,婚姻和孩子也不是必需的,所以社会文化观念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

北京、上海、广州、深圳已经连续三年出现幼儿园和小学招不满的情况了,2022 年是第 4 年幼儿园和小学招不满。

国家金融委、央行、银保监会再次强调房住不炒。房住不炒写入 2022 年中国政府工作报告,2018 年来 4 次将房住不炒写入中国政府工作报告。正如郭树清所言 “押注房价永远涨的人要付出沉重代价。” 中国房价还要暴跌

狼吃肉,狗吃屎。狼吃完肉已经离场了,剩下的狗还在吃屎,狗吃屎不说,狗还以为自己吃的是肉,屎没有交易量了而且价格暴跌了,还说吃屎很香,还嘲笑其他狼说你们连屎都没得吃。

“拥有超出其抚养能力的子女数量的个体,大多数是出于愚昧无知才这么做的,而不能称之为恶意滥用,在我看来更应该受到质疑的是那些刻意鼓励这种行径的人。”——《自私的基因》

“新冠一代” 出生的婴儿,普遍在大运动、精细运动和沟通技能测试中平均得分偏低,言语、运动、整体认知能力显著下降。新冠病毒会加重孕妇早产和死胎概率: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旧金山分校生殖内分泌科 Marcelle Cedars 教授分享了相关数据研究,指出妊娠过程增加了女性感染后患严重疾病、机械通气甚至死亡的风险。妊娠早期感染病毒会增加妊娠并发症如早产和胎儿死亡的风险。《美国医学会杂志 · 网络开放》称,与没有接触新冠病毒的婴儿相比,在子宫内接触到新冠病毒的婴儿在分娩后第一年更容易被诊断出神经发育障碍。最新研究再次强调并预示着在新冠疫情期间出生的婴儿长大后可能会出现更多症状。

2022 年政府工作报告 4 次提及保障性租赁住房,保障性租赁住房作为十四五期间国家基础设施建设会加速加量降价供应,跟商改租一起,分流新房和二手房的需求:新房更难卖,二手房不仅比新房更难卖,还租不出去

香港北部都会区,定位在科技生活区,容纳 250 万人口,既可以吸引香港人,也可以吸引深圳人,等于是同时增加了香港和深圳的土地供应,降低了香港和深圳的房价。

北京成为全国第一个减量发展的一线大城市,其他一线城市上海广州深圳也要跟随北京减量发展。

雄安新区是定位在全国范围内吸引 1 千万人口的一线大城市,她首先吸收的就是北京天津的人口,所以北京天津常住人口从 2021 年就开始负增长了,北京天津的房价还要继续暴跌。中国有多个大湾区,多个自由贸易岛,N 个副中心,更可以新建不止一个雄安新城。

印度超越中国成为世界第一人口大国。我国平均年龄 38.8 岁,印度平均年龄 29 岁。中国老龄化少子化的速度和趋势比所有资本主义国家美国欧洲日本都要快!中国总人口从 2020 年就每年减少了:人口负增长房价就暴跌

年轻人要晚婚晚育少生优生,尽量不生,多存钱给自己养老,先把自己活明白,不要害了自己,更不要害了别人。不要被房价泡沫、消费主义和自由主义所愚弄。储蓄、保险、理财,学有余力的投资。

房地产税是直接税,可以直接调节贫富差距,还能转移支付给乡村振兴战略,支持乡村建设行动。国防开支也需要房地产税,房地产税有助于共同富裕。深圳杭州厦门的房地产税已经确定了,北上广深杭房价泡沫正式破灭。

房地产税是在中国城镇化率已经到顶的基础上提出来的,是合情合理也合法的,是变过去的农村反哺城市为现在的将城市资源转移支付给农村:农村户口开始变现。

房地产高排放高污染高能耗还产能过剩,碳达峰碳中和之下中国房价还要暴跌;共同富裕要取得实质性进展中国房价还要暴跌;房地产税加大房子持有成本中国房价还要暴跌;中美战争摩擦美元提前缩表又加息中国房价还要暴跌。

希望中国共产党早日兑现共同富裕的承诺。

中美之间由过去的合作大于竞争变成现在的竞争大于合作:中国的民族危机加深了;低收入群体消费意愿强烈但没钱消费,中等收入群体数量巨大但被收了 30 年的税,高收入群体有钱但消费不足以拉动经济,不仅如此他们有人还想着债务危机留在国内,自己去美国生孩子买房子移民:中国的社会矛盾激化。

大学生找不到合适的工作,是中国中间收入群体坍塌的开始,是中国中产阶级破产的先兆。中国是继续过去的老路然后滑向死气沉沉的日本低欲望社会,还是深化收入分配改革,刺激大消费为主的内循环?

改革也是革命,革命革到自己头上的时候就不革了!

一个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一切从既得利益出发,政策反复,改革停滞,那它就不能前进,它的生机就停止了,就要亡党亡国。

知乎用户 从不毒舌可达鸭​ 发表

能稳房价稳地价就还好,只要抵押物价格稳定,总能想到办法

房价地价稳不住就不知道了

知乎用户 西北偏北​ 发表

理论上都破产了,但是又没破产。

你把城投公司看成坏账公司就行了。。

按照一代宗师里赵本山说的,和 ZF 就是一个做面子,一个做里子。和政府是一枚硬币的 2 面。

所以,城投要破产,那么 ZF 也要 gg。。。

那么在我国的特色国情下,只能是破产了但是不会破产的状态。

知乎用户 政策解读学习交流​ 发表

破产重组,人员调整

职业经理人制度的建设是深化国有企业改革中一项重要改革任务,并在改革进程中逐步清晰、明确 2020 年关于印发《“双百企业” 推行经理层成员任期制和契约化管理操作指引》和《“双百企业” 推行职业经理人制度操作指引》推行国有企业经理层成员任期制和契约化管理、建立职业经理人制度的决策部署, 指导 “双百企业” 率先全面推进相关工作。

证书颁发(双证)

(1)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设立的国家职业资格培训鉴定实验基地颁发《职业经理人》证书。

(2)由全国职业信用评价网(国资委下属事业性单位)颁发《职业经理人》人才入库证书。

职业经理人证书》是对企业经营管理人员知识、能力、经验和业绩的认可,企业内部任用、聘用、考核和职称评定及人才流动的重要依据。证书终身有效,全国通用。报考详询

知乎用户 知乎用户 9uW160 发表

自从我回答问题以后,我就猜到会有一些人说反对意见,其实无所谓,因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观点,但是你总会遇到一些杠精。

以这个叫海月的为例:

我没有邀请他来留言,也不认识他,更没有要和他辩论的意思,他自己过来留言一大堆,还讽刺我是迷之自信,又说我是权威。我真是不太明白,你要是不想说服我,过来留言干嘛呢,你要是不觉得自己是权威干嘛要来反驳我。你有你的观点,你就直接回答这个问题,你过来给我留言干嘛呢。还说没有贴标签,真是无理诡辩啊。说什么无法理解这种自信,你什么时候看到我自信,我只是坚信城投不会破产,这只是我对城投的一个观点,这位仁兄就上升到整个体制种种不好,真是厉害。

真搞不懂总有这种人,总喜欢把自己的观点强加给别人,别人不接受,就指责别人有问题。

分割线。。。。。。。。。。。

仔仔细细的看了所有人的答案。作为一个在城投融资部工作的人说一说自己看法。

第一个回答你会不会破产。答案是不会破产,但是小平台或者评级低的城投会慢慢退出市场或者被并购。类似于村镇或者开发区,产业园等等,这种小平台会慢慢消失。外加一些评级是 AA - 的平台也要慢慢退出市场。

下面回答你一下原因。在回答之前建议楼主去百度一下中国四大资产公司。也就是 98/99 年时候,四大行坏账太多,已经到了快倒闭地步了,so what,总理一句话,成立四大资产公司,对应的剥离四大行的坏账,银行一夜之间生意盎然。现在的情况比当年好得多,所以你不需要担心破产。

说说为什么不会破产,我会从一下几个角度回答你。

首先,城投作用来说,为政府融资,盘活国有资产,什么棚改啊,修桥补路啊等等,他的作用就是执行政府的指令,属于政府预算外的资金运用,相当于第二财政局,而且在各个地方政府来说,城投刺激当地经济发展,带动当地就业,为民营企业代偿和担保,收购破产民营企业,变相的扶植民营和私企。如果你现在让一个城投破产,其实就是相当于你让这个地方政府和地方经济死掉,这个是不可能的。因此,你用经济和市场化来评价城投是否破产是不合理的。

其次,城投结构上,城投高层都是由政府直接认命,属于国家干部。虽然喊着政企分离,但是怎么分离?压根分不开。城投老总都在上一级政府立了军令状,绝对不崩盘。因此你不用烦心负债太高怎么办,我可以回答你,没办法就是一种办法。大家都这样玩,谁都不先破产,那么就不会有破产了!

第三,如果片面的看城投是很艰难。但是中国属于党领导的,城投借的钱大多数也是银行或别的国企,对于党来说,就是左口袋进右口袋的事情,很容易解决,什么债转股啊,什么定向剥离啊,资产注入啊,放心啦,方法多的是,总之不会让你破产。

最后,我要强调,城投不破产,不意味着城投不违约。现在很多债都要到期啦,城投压力很大,因此会出现各种逾期等等,这也是市场化的必然结果!

知乎用户 404 诺特福德 发表

会的

但破产一般都是技术性的,

城投借钱做开发,做起来之后收回的钱把外债还了,

内债(也就是和关联方借的钱,一般也都是地方国资委下属的国企以及关系可以的央企)去和债权人谈,谈拢了之后,走个起诉,或者说连起诉都不走,直接技术性破产,剩下的钱一家还点,有限责任嘛,然后债务清掉。

下一步原班子重新组建个城投公司。

重复以上操作。

我记得国务院好像发过一个指导意见之类的东西,明确了资不抵债的国企要依法破产重整或清算。我看下面有答主贴了。

以上操作一直都有,但并不是明面上的,但是这个指导意见一出,这种手法就可以直接放明面上操作了。甚至地方都可以出红头文件指导工作。

但是这个指导意见出具之后,城投公司融资更难了,之前地下运作的时候还要点脸,外债还是要实打实的还的,这个意见一出,城投公司摆烂有法可依了,没人敢投城投了。

知乎用户 一杯紅咖啡 发表

当然会,前两天信托公司都破产了。

整个社会的财富,挪这来挪那去,韭菜们连说一声的机会都没有

知乎用户 零壹先生 发表

所有答案看下来,18 年就有行业内部老哥说 “今年融资圈的乱像超出想象。手段之低劣已经狗急跳墙。甚至可以说完全违规。” 到现在各城投还好好的。对这个领域不了解,回复让我吃了好多瓜,感谢。就我在庙里看天看地看树看空气的经验来说,一棵朽木也能挺很久,甚至还能发新芽,什么时候倒塌要看寄生物什么时候攫取不到养分跑掉了,这时朽木还能挺段时间,直到风来了雨来了,早上你起床一看,咿,倒了。寄生物靠着朽木繁衍了好几代,你把朽木踢到一边去不管它,就算是当柴火烧这玩意也不经烧,只能让它继续被微生物吞噬。
看下来觉得它不会破产,因为它能停滞,像小黄车那样:我没说我不还钱,但是你得等,等到什么时候鬼都不知道呵呵哒。实践这一操作的近年来有蛋壳,hnyh 等等数不胜数,甚至还能像下周回国一样冒出个挺逗比的新闻:依托旧日资源,乐视员工待遇好着呢,美滋滋。停滞比破产好,破产会带来信仰崩塌,出现连锁反应。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不会破产!

1、没有商业地卖了了没关系,用工业地置换优质企业股权!优质企业股权收益较高!

2、市政府、区政府直接搬家,配套设施直接搬离核心地段~ 重新给城投建一个区的项目就赚大了。

3、没有钱了?政府给批块地,以科技项目立项。弄块工业地抵押给银行,钱就来了。等到地价升值,在卖掉。

4、恒大这样(还有好几个地产公司)的没建的地,超过年限的。没收!~ 十几个亿到手了。好地段的烂尾楼,城投收了盘活。破烂地段的烂就烂了吧。

5、银行实在不好贷款了,财务报表作假。发债。扔到二级市场。他能给比银行利息还低的收益。

6、大的建设项目,城投中标再 “合法” 分包。稳赚不赔。

以上熬过低谷,经济上行期债务就还清了~

倒闭!不可能的!城投发的债,放在无 ZF 背书的企业里。已经形成系统性金融风险了。但是在城投,没事。

知乎用户 王晓东 发表

这两天,爆炸性的消息接二连三。如果说特朗普要对两千亿美金的中国商品征税算是一枚深水炸弹,冲击很大,但不至于让中国这艘潜艇立即沉没;然而,另一枚炸弹即将爆炸,那就是中办国办发文,允许严重资不抵债的城投破产。这可不得了了,这枚炸弹的威力远远大于当年俄罗斯沉没的潜艇库尔斯克号上携带的导弹的威力,因为这是核弹。一旦爆炸,中国这艘庞大的潜艇十有八九要遭遇灭顶之灾。

众所周知,中国地方政府的地方债已经到了几乎无法偿还的地步了,出现问题是早晚的。而政府地方债主要就集中在各地的城投债上,城投就是政府的融资平台,一直代表政府搞建设搞投资,很多民企参与的政府项目其实就是跟城投签合同。换而言之,城投债就等于地方债。读过天佑的小说《规则》的人,一定会记得我写的通衢市政府是怎么玩的?读过天佑的《终极高手》的朋友也一定知道韩山市政府是怎么五马倒六羊,那个二世皇妃招商局长是怎么把一个光彩大市场弄到自己和其他领导手中的?【图片】我很是不理解,这个国家的某些人是怎样做事的?政府不可以做直接生意,于是组建城投公司,作为白手套做生意,主要就是融资、买地、卖地。 但是,这种躺着都赚钱的生意,居然被他们搞砸了?据说现在地方政府欠银行、企业、、信托公司、p2p 平台的债务有几十万亿之多,而这些债务大多数都记在城投的账上。相比较城投债这枚核弹,P2P 只能算是枚手榴弹。

城投债这枚核弹如果爆炸,会有怎样的后果?

首先就是购买银行理财产品的老百姓要倒霉,因为老百姓去银行买的理财品种基本就是地方城投债打包组成的。这玩意儿要是破产,嘿嘿,画面太美我都不敢想象了。跟前些天的 P2P 爆雷相比,P2P 投资者的损失那就是九牛一毛,城投债破产,真不敢想象。虽然两办的通知现在只是指导精神,但是,只要有了指导精神,我估计,第一个螃蟹就很快蒸熟上桌了,就看是哪个城市吧,我估计山东、河南、河北、安徽、湖北这一带的城投最悬,东北也好不到哪儿去。

其次,会上演各种大戏。各地城投未完成建设任务的拆迁安置房恐怕要无限期押后,拆迁户的回迁将遥遥无期;在城投那里承包了政府工程的建筑商、材料商要陷入巨大麻烦,因为结不到工程款工资,别说利润就是工人工资恐怕都发不出;给老百姓的拆迁款安置费征地款未结算部分恐怕要成为马歇尔计划…… 大量的群体麻烦会令警察疲于奔命。

再次,给各地城投公司贷款的银行恐怕要有贷款收不回来的风险。当然,银行也是国企,人家会想办法核销这些不良资产,损失最后还会转嫁到老百姓身上的。

天佑不是金融专家,我不知道允许城投破产是怎样的考量,我可以理解为赖账吗?当然,似乎也不能这么理解,因为即便是城投破产,也不代表现在形成的债务就能一笔勾销,毕竟一类二类债务的背书人还款人是地方政府,城投破产了,政府也是逃不掉的。关键是,政府拿什么还?在不能卖地,税收越来越少的大背景下,他们卖裤子还债?我不同意有些人所说的,以前嫖娼花钱,现在想白干的极端说法。城投破产,政府作为债务责任人是跑不掉的,允许某些城投破产更重要的是让地方政府不能继续搞隐性地方债。【图片】以前,大家觉得政府地方债风险很低,现在看来,风险似乎不小于 P2P 了。两办发文说允许城投破产,从表面上看,那就是中央不再为地方政府的债务兜底,再不会通过加税和印钞把债务转嫁到全体国人头上了,似乎是早应该做的。但问题是,城投破产,很多把钱借出去的人也要跟着一起破产,很多围绕城投做生意的公司也要破产,甚至有大量的工人拿不到工资,这算不算是另类的抢劫?破产引发的社会动荡怎么消弭?

当然,从另一个角度考虑,中央这么做也是没办法的办法吧?不知道大家看过一个美国电影《末日戒备》没有?一个前南联盟的恐怖分子带了一枚核弹进入美国要炸毁联合国总部,最后关头,凯利博士和威尔少尉把核弹的外层撬掉,使得外层的炸药向外爆炸而不是像原设计一样向内爆炸引发核反应。尽管最后炸弹也爆炸了,造成了一定的损失,毕竟不是核爆炸,这是万幸中的万幸。这次两办的这个通知恐怕也是出于这个目的吧?问题是,中国的城投债规模太大了,一旦是引发系统性的金融风险那是无法控制的。怎么避免多米诺骨牌效应?他们有预案吗?评估过一旦是核弹爆炸,潜艇会不会沉没了吗?

有些雷是一定要爆的,所以,我建议各位手里有城投类银行理财或财富管理产品的,赶紧去查查投的是什么地方,如果是负债率太高又没有造血功能的城市,这类产品你还是出清为妙。当然,还有一些其他建议,我就不说了,免得惹出大麻烦,让我吃不上月饼,你懂的。

知乎用户 秋海棠 发表

如果城投公司不会破产,那何必成立城投公司呢?

知乎用户 建投智库 发表

近年来,城投公司忙转型如火如荼。不管是出于融资需要,还是出于效益的考虑,城投转型都多就是这三板斧——贸易、地产和金融。

1、贸易

贸易是短时间内最容易冲量的转型方向,最土的贸易方式,是垄断本区域所属工程的建筑材料进货和销售渠道,所有本地施工企业,均需在平台下属的贸易公司采购建材。比较激进的方式是,贸易量不仅局限发生于本区域,而是开始跨区域,甚至跨省跨国,很难想象一个原本主做城投投融资的平台企业,短端两年贸易规模能够从零直上到百亿以上。而且贸易对象五花八门,细看材料还能发现,同一个客户甚至同时出现在前五大供应商和销售客户名单中,最搞笑的是甚至可能从山西采购煤炭卖给陕西,然后从陕西采购焦炭卖给山西。这中间的业务逻辑,看得人头疼。城投的贸易业务如果只是纯粹的走量,货权和资金其中之一,如果能够控制,倒也不至于会给城投带来太大麻烦。但很多时候风险的发生往往是无声无息,当年钢贸最火爆的时候,很多国企利用自身优势,给贸易商托盘,导致的一系列坏账风险,至今还让很多主业搞贸易的老司机心有余悸。近年来,从中央到地方对于城投公司、国有企业的贸易监管趋严,杜绝走单类融资类贸易,虚增收入。这其中,当属江苏出台的文件最为严厉。照此下去,城投公司在依托贸易转型的路上,会越来越规范,越来越真实。

2、地产

作为地方政府亲儿子、第二财政、小金库,城投公司在获取土地方面具有天然优势。从城市规划、土地拆迁、三通一平开始,城投公司几乎全程参与,至于后续的招拍挂,虽然要求走市场化的程序,但这么多年其中的猫腻大家也心知肚明,很多地方土地出让的条件基本都是量身定做。抛去回迁房、安置房、保障房等可以小体量开发、品质要求不那么高的业态,略微高端的改善型业态的开发,还是需要品牌房企来做。不少城投利用自身便宜的土地,以土地出资参与品牌房企的开发,毕竟只出一块地,其他甚至什么都不用参与,甚至有时候还可以把项目公司纳入合并报表。而品牌房企也乐于同公司公司合作,毕竟在拿地方面压力显著减少,而且还可以增加合并口的径规模和销量。跟品牌房企合作开发项目,是城投利用自身优势,实现土地增值 + 资产变现的重要方式之一。搞地产的唯一不便之处在于,土地资产的变现需要等待比较长的周期。此前,不少城投能够挣的第一桶金,都是通过玩土地。随着地产行情越来越差,地产公司越来越难,地产融资越来越紧等因素,多地土地流拍,城投涉足地产不像以前那么蔚然成风。不过,作为玩土地起家的城投公司,不管是出于地产接盘的需要,还是土地摘牌兜底的需要,依然会视情况在土地开发业务领域有所作为。

3、金融

都说金融是玩钱的,也是能挣大钱的。城投公司自然不会错过这等好事。这些年在各种正规金融机构和伪金融机构的 “教育” 下,城投领导们对于染指金融、资本运作兴趣盎然。从最低级的小贷、担保、典当,到参股银行、融资租赁、保理公司、创设产业基金,再到并购上市公司,参与资本运作,平台领导们的玩法越来越高级。上述类金融业务中,既有传统持牌经营业务,也有比较市场化的、经营风险的业务,个别业务需要独特的资源,个别业务有需要强大的经营能力。这几年,真正把这些类金融业务经营好的城投公司,又有几家呢。绝大部分小大小闹,即使出了问题不足以影响城投大局,过去也发生过多起城投公司担保代偿、小贷坏账等各类问题,尽管评级公司也曾象征性的观察或者负面,但整体还没有成为问题的导火线。再往大的融资租赁、产业基金,以及巨额上市公司运作,其背后隐藏的风险可能就需要额外关注了。融资租赁本身赚的是利差,考验的是风险判断能力和资金经营业务。产业基金有偏债的,也有偏股的,从过去经验看,城投的产业基金大多是明股实债,最终还在自身体系内运转,风险不仅保留在体系内,而且还隐藏了报表,降低了表面上的杠杆。不过一旦爆发,可能就是大问题。所以说,城投公司玩金融,也要慎重。暂且不说国家金融监管的趋势,金融行业本身水很深,充斥着各种蝇营狗苟,稍不留神,就坠入 “万丈深渊”。在脱虚向实的背景下,城投领导们,还是老老实实的依托金融资源,引导引导地方的实体产业发展,实现产融协同,别被金融蒙蔽了眼睛。

知乎用户 啊哈哈 发表

哈哈,别人分析了一堆。。。可惜很多没命中要点啊。

问大家一个问题,全国这些地方城投债有任何一笔是外债吗???有任何一笔是非人民币结算的吗???

没有吧,一笔都没有吧。中国 GF 不欠外国人钱啊。

最最糟糕的情况, 不就是 14 亿同胞自己一起承担么,矛盾都是内部矛盾啊。

人民币不是我们自己印出来的吗。别替上层担心这个了。真出问题了,参考当年那四大资产管理公司,经验丰富。

我们不欠老外钱,这就是我们的优势

-——————- 题主肯定想知道的 ———————————————

留神买的那些信托,这玩意好多绑定这些债。。。。那啥从来不坑穷人,在此处也同样的道理

知乎用户 一碗相思面​ 发表

自己恰好曾经短暂跟地方城投公司有一些交集。

先说我的答案:会!至少绝大部分会破产

原因之一:

是公司的性质和在地方扮演的角色决定。就拿我当地城投公司来讲。挂着公司的名字,其实在管理运作,乃至公司发展使命方向上。就能看出来他们质的区别。

这类公司的最终使命,不过是地方财政融资的一个平台。在办公室里挂的目标任务,和具体业务并没有太大关联,而是某某部门,某某人名下挂着融资金额。

而对外你看见的,搞的什么项目,不过是一个融资标的。这个项目是不是真的搞,是不是会无疾而终,并不是公司关心的事情。

这也是为什么今年上半年,拿地的基本是这类公司。

比如一块地,拿下来 10 个亿。地方会返 50% 给公司。换句话,公司只需要 5 亿拿下来。同时进行融资。一来二去,其实公司是不掏钱的。

所以,你说这是正经公司吗?做什么项目,都不是目的,目的是丰富地方财政收入。

原因之二:

对外是公司,其实也是 “体制内”。里面的各色人等,哪里是行业精英?哪里是业务骨干?大领导是皇帝轮流做,明年也不会到你家的。下面的人也是本地各种盘根错节的关系户。

这是从公司人才结构方面来说。这样的人才结构,再匹配上公司的性质目的。

绝配!

你说会不会破产?

话不说满,至少大部分是要破产的。如果严格按照公司发展、营收等标准考量。其实,很多早就是名存实亡了。

不过,公司的特殊性,你不应该把他理解为一个公司。

他就是衙门的 “分衙”!还没有宣布破产,也是因为这个原因。

知乎用户 Solomon​ 发表

只要还有老百姓的财富可以掠夺……

就不会

知乎用户 春晖说信托 发表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加强国有企业资产负债约束的指导意见》**,并发出通知,要求各地区各部门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对严重资不抵债失去清偿能力的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公司,依法实施破产重整或清算,坚决防止 “大而不能倒”,坚决防止风险累积形成系统性风险。同时,要做好与企业破产相关的维护社会稳定工作。” 继国家允许银行破产后,又发文允许城投破产!
城投的神奇之处在于,无论怎么唱衰,依然屹立不倒。至今为止,依然没有一单公募城投债违约。连内蒙古这么困难的地方,某网红平台在公告银行贷款违约后,在与投资者的沟通中都表示债券会力保兑付,以维护当地的营商环境。

为什么无论城投公司还是地方政府都会力保城投债兑付?老生常谈的原因是:一方面城投就是帮地方政府做事的,且做的都是给当地老百姓带来实惠的且盈利性较低的公益性事务;另一方面,城投债违约会影响整个省的融资,从整个省的融资成本的提高以及融资量的减少等方面计算,公募债券违约带来负面作用远远高于求助成本。关于这点永煤所在的河南省深有体会,莫名中枪的河南各层级城投公司表示一脸懵逼、不知要费多少力气才能换回投资者的心。

在政策层明确不能逃废债的红线下,国企应该不敢顶风作案,因此以下的讨论都是建立在企业不耍流氓的基础上。我们按照普通公司破产清算的角度去评估城投公司的资产,发现城投公司破产、违约的会带来很多操作上的实际困难。

1、很多地方政府的大楼是城投公司的资产

很多地方政府的办公大楼以及市民办事的市民服务中心都是城投公司修建的,大部分地方政府没钱回购这部分资产,所以只能跟城投平台租借,每年只要从一般预算支出中拿个支付租金的钱就行。

如果城投平台违约破产,地方政府大楼讲道理是可以拍卖还钱的,但如果这样,地方政府工作人员在哪里办公?地方政府如何正常运作?从现实上考虑,地方政府大楼被拍卖还是有点不现实。

2、城投公司资产里的土地体量较大,集中拍卖会影响当地土地市场
很多城投公司是当地的地王,很多钱都投在土地开发上。如果城投公司真的违约破产了,这些地一下子都卖出还债,势必对当地房价造成较大打击。房价下降太多,就会像次贷危机一样引发各种资产贬值、老百姓不还房贷等一系列问题,兹事体大。所以将债务维持住,土地慢慢卖、逐步实现资金回笼,对于政府、债务人、城投平台来说都是最好的选择,而不是选择违约。

3、城投平台有很多对政府的应收款,政府很难一下子拿出钱全部偿还对城投的欠款,最终城投的破产转变成地方政府债务危机。

这里很多人想到华夏幸福对政府也有很多应收款,债务危机下似乎这些应收款并没有起到作用。华夏幸福这种打着不逃废债之名逃废债的企业,首先他对政府的应收款是招商引资返还款形成的,跟城投平台债务不同,城投平台部分债务是隐形债务,城投平台的债务是直接登记在财政部隐形债务系统的,因此两者不是一个概念的债务。其次,华夏幸福是民企、城投平台是国企,根据谁家的孩子谁抱走的原则,即使不是平台的河北国企冀中能源都能获得那么大的支持,何况正儿八经对政府有应收款的城投。虽然都是做得平台的事,谁是皇军谁是伪军看一眼便知。伪军的待遇怎好和皇军对比?

世人只知道埋怨地方政府平台债务重、杠杆高,却不知地方政府平台为当地老百姓(水电煤、公交、城市道路、学校、运动场馆)做出的贡献。世人只会感叹现在二三线城市的配套和生活条件也可比肩一线城市了,却不知这背后都是来自城投平台的融资建设。

当然,选择一个好的产品地区很重要。还是优先经济发达地区。也可以参考下面这篇文章

春晖说信托:买政信城投债别只看表面和收益!正确避雷指南!

知乎用户 与鹰为朋 发表

允许城投破产已白纸黑字地写入文件了。

但是就算城投公司真的破产,城投债还是很稳的,毕竟城投公开债直接和政府公信力挂钩,万一出了什么问题,政府恐怕比投资者更着急。

城投公开债不需要催,地方领导比投资者更上心,比如州县联动保兑付、提前落实还款来源。即便是六师国资,违约后也把钱迅速还上,顺便把原董事长也撸了。

其次,也不用担心偿还能力,城投债务都是人民币债务,当债务以一个国家的货币计价时,政府就拥有消除违约风险的权力,毕竟政府是拥有 “作弊器” 的。没有卖地换不了的债。

知乎用户 domination 发表

法律层面已允许城投破产清算,19 年私募城投债 “16 呼和经开 PPN001”、贵州、四川出现了多起城投债没有及时兑付的情况,后面通过协调、部分兑付、展期多种形式得到了有效化解。国家对于城投公司的看法是要看城投公司性质的,针对仅承担融资功能的城投公司是要清除的,承担公益性工程的城投公司,要逐渐转型,脱离政府。ps:19 年城投债发行 4 万亿,规模比 18 年增加了近 4 成,大部分平台公司债务通过展期低利率解决掉了。实际是现在城投公司还不起债务利息(仅利息)的数量不在少数,真要破产清算城投债都卖不出去,银行坏账系统性风险就出来了。现阶段是经济优先战略。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当然会啊,又不是没发生过

有兴趣的可以上网搜 “珠海珠光集团”,不是广东珠光地产,也不是卖车的珠光(买车的其实以前也是珠光的二级子公司,这是另外的故事了)。

传闻中唯一一家被英女王提及的国企,成立之初是政府在澳门的窗口公司,但是在 90 年代慢慢就实际转变为现在所说的 “城投公司”,代政府向外资银行借款做城市工程,其资产规模最大之时,除了格力外全部珠海国企包括水务、九洲港、华发、公交等等,都通过“划拨” 手段变成珠光的二级子公司。

“为了帮助珠光获得贷款,在 1997 年之前,珠海市政府及有关部门至少向有关债权银行出具了 14 封承诺函。1998 年四季度,受亚洲金融危机牵连,珠光集团开始出现偿债困难。但正值珠海市规模宏大的市政基础建设方兴未艾,骑虎难下,市政府通过向珠光集团注入大量地产物业等方式,继续为其在国际资本市场融资提供支持。
  据统计,在财务危机爆发前,通过发债、银团贷款、借贷等方式,珠光在海外借贷累计上百亿元;2003 年被临时清盘时,债务本息余额仍达 73.3 亿港元。这些贷款中,有大约 40 亿港元直接为珠海市政府利用。”———摘自《财经》2006

PS:40 亿只是直接利用的,还有间接的没算,实际上几乎全部债务都是政府用了,而且 90 年代时港币比人民币值钱,没记错应该是 100:108,也就是 100 港币可以换 108 块 rmb。

結果就是珠光破产了啊,30 年前上百亿的负债啊,即使当时珠光拥有大量贸易和澳门填海工程项目的收益,但一个市政府怎么负担得起这样的债务?所以才传闻中被英女王过问嘛,然后打了 9 年官司破产重组,只不过当时是坑了外资银行,现在的城投连稳定业务收益都没有,准备坑谁我就不知道了。

知乎用户 Dout 发表

城投公司会不会破产?可以破产,但是前提是对资本市场不造成任何冲击。

首先你这么问潜意识里面就觉得它好像不太可能破产?为什么城投公司给人这种印象?简单说,城投公司是地方政府为了发展地方经济而成立的主要从事公益性项目的公司,它是分税制的产物,地方政府事权与财权不匹配的产物。城投公司之于地方政府,大概可类比国开行之于中央政府。它的出身就决定了,它借钱是给地方政府用的,它欠投资者钱,地方政府欠它钱,它违约了,你说这个锅谁背?

但是其实出身也并不是它不太能破产的主要原因,主要原因是,城投破产影响太恶劣。贵州城投债务这么重,非标违约银行贷款展期屡见不鲜,为什么城投债券没有一例违约?连违约都没有,何况破产?一怕对资本市场造成冲击,形成系统性风险,二怕自身形象毁了再也无法从资本市场获取资金发展自己,三怕自己的政治生涯或国企国企生涯完蛋。就第一个原因来说,如果我没记错的话,信用债存量规模中大约有 30% 是城投债,大概八九万亿的样子,有兴趣的可以 wind 拉一下,一旦第一例城投债违约,若有的弱区域城投债都会被抛售同时一级再难发行,造成系统性风险一点也不奇怪。就第二个原因来说,大家可以参考下去年永煤违约的情况,永煤在基本面其实还 ok 的情况下选择了躺平违约,整个河南省城投债受到冲击,一级发不出来,二级估值上行,最后永煤若有的债券到期兑付一半,剩下一半半年后足额兑付,现在河南城投发债慢慢缓过来了。再说个反例,东三省,大家可以去拉一下东三省的城投债存量规模,已经低的不行了,为啥,因为华晨恶意逃废债,投资者失去了对政府的信任,政府都不信我还信你城投?第三个原因很简单,一追责,谁都跑不了。那什么样的城投可以破产?第一没有存续债券,第二非标债务不涉及个人投资者,第三,历史使命已经完成,存续项目基本完工。

随便写的,可能文不对题。

知乎用户 水笔小新 发表

已经有城投破产重组给全国城投打样了!!!

突发!贵州遵义政信展期 20 年,10 年内不付息!

知乎用户 骑马上天山 发表

如果大量的地方城投不转型,还是地方政府土地储备、房产开发的工具,那东部地区城投不会,中西部城投大概率会破产。推理如下:

一、传统的地方发展可以实现和谐共生。原因在于:以地方零售(含超市)、批发为主的商业业态,在商户盈利并购房、购商铺后,促进商业地产、居住地产的发展。地方政府在对商户减费让利或免税的情况下,仍然可以通过城投储地、卖地、房产开发一条龙服务,使土地财政可持续,金融机构无论支持商户还是地产,都是正向的。它们之间可实现循环并实现可持续发展共生。

二、电商新业态让许多传统型政府面临严重危机。淘宝、京东、拼多多和抖音等的崛起,让地方线下商户批发零售业务萎缩、薄利乃至倒闭,导致新的郊区商业地产无人问津,并且对中心城区店租持续下调产生深远影响。因传统商户无法可持续生存,无法促进低端人口可持续就业,导致居住房产销售困难。商业地产和居住地产销售持续下降乃至消亡,土地财政不可持续,城投公司面临破产。另一方面,因商业、地产的问题,银行缺乏新的贷款投向,银行之间只能拼存量利率,甚至存量信贷萎缩,金融稳定成为大问题。

如此持续多年,商业、人口的省、市、县、乡四级空间布局将最终打破。电商、物流的持续发达兴起,使东部沿海出现城市头部、资本头部。全国比较均匀的城市空间布局彻底打破,中西部地方城市政府面临向服务型政府转型,城投面临转型,银行重组兼并破产不可避免。

. 许多欠发达地区出路在于:教育及教育地产,生产制造型企业及工业地产,或者可能还有旅游业及旅游地产;传统商户大力向线下体验店转型,如京东家电模式;居民消费降级成为常态。

三. 乡村振兴真的可以挽救地方秃势吗?农业产业化、农村电商形式可以改变并丰富县乡的经济吗?如果可以,则一定程度上可以保持对省市一级传统商户、传统地产的供血。省、市、县城投公司可以适当回血。但目前还没有看到明显迹象。

有道是:电商一鲸起,万物落。

有人提醒说,不要忽略了央爸对中西部的转移支付。既然要央爸的钱,行,一句话撂下:你们不能这样不计财政支出效益拼命扩大城市边界了啊!你们服务型政府转型到位了吗?尽拿老子我的钱充大爷!

知乎用户 bitwa 发表

会! 但会有一个过程。

从近年来政策走向看,自 14 年的预算法到 43 号文再到后来的一系列监管文件,可以看到监管思路的连续性,就是政府和企业分开。其中核心一条就是政府不得替企业还债,所以从法律和制度层面平台不倒的基础不存在了。

从实际情况看,近年来平台借钱的用途已经从建设转为还债,可以简单判断平台快撑不下去了。再从地方财务报表看,地方政府也应该是没啥钱了,估计将来平台出事,地方政府也是有心无力。

知乎用户 霓裳丶舞轻愁 发表

地方平台公司设立的初衷就是为了破产用的。。

知乎用户 黄河明月​ 发表

1、世界货币基金组织出版的中国年度分析报告把城投债列入政府准债务,导致政府的负债率有大幅上升。与中国政府主管部门沟通的时候,政府部门认为按照《预算法》,这些债务必须由企业自行承担,债务所有者自己承担投资损失风险。

2、但世界货币基金组织没有采纳此观点,仍把城投债务计入政府扩展债务范围,也即认为政府将承担债务,避免城投公司破产。

3、中国银行业的市净率和市盈率远低于国际平均水准,除了反映地产行业的债务危机,更大的可能是反映地方政府或者城投债的债务损失(破产)风险。股票市场的投资者还是认为城投公司会破产导致银行资本金损失。银行业 2021 年净资产 19.1 万亿,银行业总市值 9.72 万亿,市场预计银行业损失净 10 万亿。

4、从经营现金流的情况看,其无法覆盖其债务利息,城投公司几乎都可以破产。银行作为城投债务的主要持有者,应该已经有银行减免债务利息,以免债务违约。

知乎用户 债见王小瘦 Show​​ 发表

部分财力较弱的区域,可能会零星出现城投公司违约甚至破产的案例,体现政府化解债务的决心

知乎用户 欧阳鲁 发表

站在现在这个时点来看,西部、东北等地区的弱资质城投的确有较大的债务违约风险,甚至有公开市场债券违约的风险。但有一点是确定的,城投公司大面积违约等价于地方政府财政实力实质性恶化,等价于中国政府公信力明显下滑。以我国的性质,短期来看,这种事情发生的概率不大。

理论上讲,从 2015 年国务院 43 号文以来,地方政府和城投平台就已经剥离清楚了,地方政府也不能明面上说要承担城投平台债务了。但市场上大家都清楚,城投平台的起源就是地方政府的白手套,替地方政府投资融资,搞土地整理搞基建,这些业务都有很强的公益性,都是地方官员政绩的来源。一旦城投平台违约破产,土地整理和基建搞不成,区域经济发展不起来,还背上失信的骂名,影响仕途前途,甚至还会被追究问责,这是地方长官绝不愿意看到的场面。因此,只要地方政府财政上还支撑得下去,城投平台的债务就不会没有人管。相比产业债和地产债,城投债还是目前市场上相对优质的资产。

但是,目前中国房地产市场大概率将进入长周期的下半场,依靠卖地获得大笔收入将成为过去时。在疫情防控和托底经济导致债务负担越来越重、财政收入却失去重要来源的背景下,地方政府自身的偿债能力整体也在走下坡路,未来不容乐观。一旦经济增长持续失速或发生重大外生冲击,部分地区政府财政有很大概率会直接崩溃,继而引发城投平台的大量违约。所以长期来看,城投平台信用资质以及背后的地方政府债务问题,实际上是中国经济内部最大的灰犀牛。

知乎用户 昆明西山区的 发表

城投公司就是大明王朝里面的严嵩,钱你来搞,锅你来背。严嵩的下场也看到了。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地方城投公司会不会破产? - 木已成森的回答 - 知乎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278802536/answer/2562643565

除了城投自己玩,还有地方政府企图通过和一线大厂成立国资比例大于 50% 的国有绝对控股的合资企业(理论上也是国企)、利用大厂的能力建设项目,换句话说,是政府想让合资企业成为自己的白手套从大厂套资源。但是亲身经历表明,地方政府是玩不过一线大厂的,合资企业反过来成为了大厂的白手套。

城投从政府接了购买服务的项目后(其实是合同几乎都是倒签),直接或间接(即通过合资公司)转包给大厂的全资子公司,大厂通过这种方法会直接抽走毛利,而实际的承建方还是这个合资企业,大厂仅出几个所谓的项目经理进行管理。而项目从设计到立项到招投标、实施的过程中因为需求变更或商务关系造成的风险和损失,几乎全都由合资企业承担了。

大厂因为有全资子公司分了一波毛利,合资公司的这点亏损不会伤筋动骨,但是对于政府和城投来说,就是纯赔。最后政府机关得终端业主和直接干活的供应商都气得不行:业主觉得质量不好,供应商觉得价格太低,而合资企业一边挨骂一边赔钱,两头不落好。

以上是对公的影响,对于合资企业的员工个人的影响,应该也不难想象,之后有时间摸鱼的时候再补充。

知乎用户 负重者 发表

破产是不可能破产的,这辈子都不会破产。其他的又不会做,只有继续给政府做平台融资才能勉强维持得了生活这样子,我觉得政府好好的,虽然一直在卖我出来被砍,但是那里的人说话又好听,哦呦个个都是人才。

知乎用户 The whispered 发表

会,也不会

当金蝉脱壳的时候,会

当作日重现的时候,他会死灰复燃

技术上来讲,他会不会破产?当然会

毕竟破产这种好事,当然就是留给成投债的

知乎用户 七喜配红酒 发表

恒大欠了 2 万亿都没破产,城头会破产,制度优势懂吗?就算真的死耗,也是民企全死光了国企拿着大把印的钞票出来捡尸

知乎用户 一川烟雨 999 发表

关于城投债我以前回复过请我解答网友不想赘诉。地方城投也就是金融融资规避金融风险的一种方式。这种方式的后果我也回复过网友,1, 实施方可以使用时间和空间 + 行政手段, 用货币贬值方案应对。设想非洲委什么国发行后面有多少个 0 亿的货币,地方城投债务有多少就可以还多少。债权人孙子的手纸全有了,就怕是电子货币。 大家不要担心了。我们不会出现以上现象,我们有优秀的公职人员,他们有大智慧。就河南银行是偶然,目前尚在处理中大家放心,会有让所有人都能大致接受的处理结果。 对提问者所提出的问题就是一个伪话题,大家散了吧,努力干活,年青人加紧生宝宝。大家散了吧,日子会越来越好。本人在蕃茄网写了一个小说(阳光拆迁)恳请有空进行指导。谢谢

知乎用户 沉默彩虹 发表

这个问题我认为和城商行一样理论上会,实务中应该很难出现。但是违约是难以避免的。

知乎用户 浪里小小黑 发表

其实这种公司跟政府的关联性很大,你担心城投公司会不会倒。不如考虑当地政府的公信力、财政能力如何。你可以去查查,有些偏远地区的城建项目,财政无力支付的情况也是存在的。

知乎用户 小楼卧听雨 发表

中国的银行业只有 3-5 倍的估值,能到 10 倍的,貌似只有宁波银行,比美国银行业估值还低,为何?

因为大家不知道,这份漂亮的财报里,有多少债务(对应银行资产)根本无法回收,会产生多大的坏账。

这就是个各种利益相关方吸血的畸形怪物,没人知道最终结果会怎样。

我猜,最后捂不住的时候,又会来一波 90 年代给四大行剥离资产的操作。毕竟,这十多年城投没暴雷,很大程度上是土地财政的功劳;现在的土地市场这么差,也许很快就会暴露风险。

知乎用户 辉龙 发表

地产已经爆雷,城投公司还会远吗?区别就在于地产多是民营,城投背后站着政府。某种意义上说,城投的历史使命完成了,该退了。怎么退场是个问题,。虽然现在政府不断强调城投是公司制法人,政府不兜底,但我倾向于认为政府还是会兜,至少不会放任不管。

知乎用户 清如许 发表

它是危如累卵的压舱石

赚钱的时候它是白手套

危机的时候它是黑锅

它看似解决了发展的问题

实际上透支了未来,积累了债务,推高了泡沫

它表面是公司,但它又不是公司

它复杂,它又简单

如何形容它,狄更斯双城记可以贴切的描述:

这是一个最好的时代,也是一个最坏的时代;这是一个智慧的年代,这是一个愚蠢的年代;这是一个信任的时期,这是一个怀疑的时期。

这是一个光明的季节,这是一个黑暗的季节;这是希望之春,这是失望之冬;人们面前应有尽有,人们面前一无所有;人们正踏上天堂之路,人们正走向地狱之门

知乎用户 理想三和 发表

今年河南这 400 亿都闹得这么难看了,几乎不用考虑上面会兜底地方城投了

破产是必然的,怎么破产就看地方要不要脸了,要脸还能打折个资产,不要脸那就呵呵哒了,三四线的小县城的自求多福咯

知乎用户 齐本安之怒​ 发表

怎么说呢?

理论上来说,会,公司都有破产风险。无需讳言,公司就是有破产选项。

但是,实际上就目前环境,除非疯了,或者玩儿火把自己烧了,救不活了。基本没人敢这么搞,能展期,一般也不会轻易选择破产。因为,这会儿一旦破产,那我可以说,这个城市以后别想融资了。连贵州非标城投债违约那么严重,wind 上也没查到相关的破产信息。

尤其是发改委明确说过:地方财政不得用于盈利性城市开发项目,不到绝路,一般没人敢胡来。

你要明白一点,城投公司本质是因为地方政府发型地方债难度太大,但是,地方政府财权薄弱的产物。所以,只要不是贵州这种,非标死猪不怕开水烫的局面。大多数地方政府会死撑,尤其是标债,地方政府真的会死撑,说实话。

我们从标债和非标这两个东西,来说,标债的话,对于各个地方政府明着说,不会。因为城投债接近 20 年为止,标债最大危险也是降级。

wind 的数据统计显示,近 5 年我没查到标债的违约。最惨大概也是降级,当然,大多数被降级的都是地市级的,副省级以上城市被降级的只有天津。

90% 以上的风险事件,来源于地市级。

非标的话,你不碰贵州这种西南方向的非标城投债,最好别碰。

但城投债,大多数是机构在买。也有两市发行的城投债,就是不多罢了。

不过这并不意味着城投债就一定就安全,所以呢,你在买的时候吧,你还是要注意,就是城投公司所属他的城市环境和那个风险事件。总的来说呢,那种又菜又爱玩的城市基本就别买了,比如贵州的,还有就是云南的,基本上就别买了。

知乎用户 kikyo 发表

现在肯定不会,未来肯定会

下一个周期只要等 10 年

知乎用户 还国体旧口发 发表

为什么要专门成立城投? 城投破产是不是比 zf 破产听起来好听?

知乎用户 xiucaishazhu 发表

城投公司,是地方政府的白手套。土豆财政玩不会了,地方政府事实上已经破产了。地方债。

知乎用户 僧庐听雨 发表

这么说吧,只要是公营企业,若不能靠垄断地位获利,或者靠政策倾斜获利,那就只会走向亏损,直至资不抵债。

以地方政府的调性,不插手经营的情况下都能弄得自己债台高筑,插手经营的结果不言自明。

知乎用户 十三亿少女的梦 发表

要看地方,江浙沪地方财政充裕的地方不会,像东北鹤岗之类的已经破产了,像河南,山东之类的要看地方转型的成果。

如今地产的机会在哪,在能给新市民提供稳定收入的地方。像杭州,苏州这种江浙沪地区,这些地方服务业比较发达,新市民比较多同时也能给新市民提供较高的收入,所以机会江浙沪的地产开发商,最好是负债率低的民企和国营城投开发企业。

比如像滨江这种,它的核心业务是在杭州,而且它是深耕在江浙沪地区,他的这个销售回款,包括企业的资产负债表都是很优质的,除了像滨江这种区域性的优质房地产企业,现在对于他们来讲是一个机会,因为之前像恒大、碧桂园这种高周转企业一直在挤占滨江这种慢周转企业的市场份额。之前房地产行业中一直是一个快鱼吃慢鱼。始终没有给这种滨江这种慢周转企业机会。现在高周转企业债务的暴雷,才给了慢周转企业发展的一个契机。所以滨江才会在整个房地产大势向下的时候,会一直高歌猛进。像这种企业就是就是存在的结构性的机会。滨江的股价也一直在创新高。

还有对发达地区的国营城投企业来说(就是江浙沪地区的国营房地产企业)也是很好的机会。因为恒大这种企业他们市场份额的退出,肯定要由其他企业来填补,**而民营企业现在忙着修复它们的资产负债表,他们在土拍市场或行业并购上肯定不会去大手笔的拿地,所以说这种机会只能留给区域性的国营房地产企业。**为啥我更倾向于是发达地区,像江浙沪地区的国营城投企业。

因为内陆整体的经济基本面是不太好的。内陆地区像郑州,武汉了这一类的城市,即使是城投介入的话,它的不确定性也很高,不如江浙沪地区的城投。

知乎用户 紫雪光风水​ 发表

会。

知乎用户 ARPK 发表

当然会了,城投公司也是公司,遇到不可抗力也会破产,只是破产前政府会积极去救。

中金被开除的 8w 月薪的债券交易员应该很清楚这些情况,城投债每年都有违约的,只是相比基数比较小。

知乎用户 薄暮之光 发表

组织和个人不一样,债主能把个人逼死,组织一解散就不知道找谁要债去了。

知乎用户 韶华 发表

在中国就是湖搞(特色的市场经济地位)

你说他是公司吧,又不以营利为主要目的,你说他是政府部门吧,貌似中央也不承认!

所以领导可以按需变化城头大旗!(破不破产看情况)

知乎用户 一条土木狗 发表

理论上会破产,但是有政府信用背书,不到万不得已哪个银行敢明面和政府较劲?论耍流氓我还真没见过能耍得过政府的。

知乎用户 提桶跑路者 发表

不会,自从税制改革以来,地方没钱了就拿地方平台去变相举债,导致存在大量问题,但城投与政府信誉挂钩在,牵连政府倒闭在我国是不可发生的,所以只会出现变相的技术性违约,最后还是要中央兜底。

知乎用户 行走尘都 发表

城投公司没有破产,你的理财先破产了。
只要我不破产,就不算欠钱不还……

知乎用户 吐了辣凤爪 发表

你猜猜河南那几个银行的钱都去哪了?城商行也不保险了

知乎用户 图南 发表

会破产,会垮掉,但是很难破产,很难垮掉。城投要是破产,最直接的影响是当地政府的公信力。我相信很多领导都不愿意看到这种结果。

现阶段地产行业这么低迷,下一步可能会考虑转型,囊括一些更广的业务。

城投债可以买,短期内没什么风险。

要是入职的话,这要看你们当地具体情况,事业编还是很诱人的。

知乎用户 周未 发表

城投公司当然会倒闭,重庆能投、云南城投、青海国投都发生过破产重组事件,

但目前来看,如果不是入职城投公司,而只是做做投资,那城投债短期不会有太大问题。

虽然城投债是隐性债务,但毕竟是公开发行的债务,有政策兜底,比如今年的 20 号文——我说的是标准化城投债,不是那些乱七八糟的金交所定融非标私募等等的时代弃儿。

知乎用户 卷蜀黍​ 发表

真正的城投公司融资,主要依赖背后对应的政府信用。投资者看城投这个行业大多数也只是靠 “信仰”。短期来看,城投破产≈政府失信,地方城投公司绝大概率不会破产(没有基础设施建设业务的纯产业性平台除外)。

知乎用户 2663180 发表

这个政策你不能纯粹按字面意思理解,城投的诞生是财政问题金融手来解决,现在说可以破产意思是警告你不能再违规举债要良性举债,控制债务规模,借钱投的项目得物有所值,现在金融问题肯定也得有财政手段来解决,简单粗暴暴雷破产那就是系统性风险了。

知乎用户 逍遥蜉蝣 发表

肯定有部分地方城投会先破产,然后上面发现连锁反应影响太大,后面的不让破产了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你们就不要忧心一个掌握铸币权的组织的债务危机了

会不会破产这个就是看上面怎么看的,与经济无关

知乎用户 米叔 发表

泻药,据我所知,应该不会,根据不靠谱的信息来源。

地方政府可以通过稀释资产的方式持续注资城投公司。比如说政府机关所属的土地,图书馆,市政广场和市民活动中心等固定资产进行抵押融资,注资到城投公司。除非银行已经将这个地方列为高危区域,一般会和政府保持一致步调。

知乎用户 海边微风起 发表

城投的成立目的就是给政府融钱的,可以说目前的城投公司它们自身的造血能力是严重缺失的。

目前房地产行业不景气,地方财政困难,那给到城投的支持力度就有限,在 15 号文之后城投融资更难了(抵押物充足、3A 级平台的情况会好些),现在它们就是保证能正常还本付息,现金流能滚动起来,但是雪球越滚越大,终有一天会滚不动的。

全国各地的城投的债务总量加起来是巨大的,我相信上面应该看的到。财政对城投的债务有大致的划分:隐形债务、关注类债务、经营性债务,债务的摸底,我想上面也是很关注的。虽然现在是允许城投破产,但是当地的领导还是会尽量维持运转,不到穷途末路不会走到那一步(如果没有新的政策下来,那也只是时间问题)。我相信肯定会有政策出来的,就看哪些能扛到那时候。

知乎用户 囚笼之虫​ 发表

扫一眼这些回答,想想过去十几年,再看看中国实业现状,

就这样还想产业升级,还想成为发达国家吗?

知乎用户 周载 发表

它就是为此而生的

知乎用户 牧诗​ 发表

房地产市场下行以来,土地市场的温度也出现骤降。在地产行业遭遇危机时,原本也同在寒冬中的城投迎来了新的任务与转机。

近年来,城投公司在房地产领域的参与度越来越高。所以答案一清二楚。

在一些资金状况不佳的民企与国企选择集体 “躺平”,拿地意愿减弱的情况下,城投作为地方政府的代表,开始在土地市场发力,成为了拿地大户。

城投大规模拿地,意味着什么?

知乎用户 陈宇 发表

大家别慌,稳住!

鄙人正在研究怎么把城投债务证券化,然后卖给国外投资者,这样一旦暴雷,死的就是西方投资者,和国内老百姓无关了。

但这个课题缺研究资金,缺口 10 个亿,如果中央政府能供一半,剩下的个人掏钱补上。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严格意义上实质破产 + 走完程序破产是不可能的

但是会有

1. 实质破产 + 名义重组

2. 名义破产 + 股债全认

3. 资不抵债 + 绝不清算

4. 无法付息 + 停息挂帐

简单的说就是,真破产的不会走破产程序,真走破产程序的都是假破产。

知乎用户 千门万户彤彤日 发表

这玩意从成立那天开始就处于薛定谔的破产状态。

知乎用户 寻找火星人 发表

近 2 年应该不会,长期看不好。

1. 债务太大

2. 地方领导换的太快

3. 人口老龄化,直接导致经济红利下降。引发一系列危机,从贫困人口开始。

4. 经济如果不增长,会产生很多危机

5. 房地产太牛,人均负债太高,人不消费。形成恶性循环。烂尾集体违约停贷,表明咋们真穷了。

6. 一个字 “活着”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SQ 城投号称自己 2000 + 亿的资产,从银行里按照这个数目指标贷的款,但凡你看过王健林是怎么卖资产还债的也该知道城投有没有那个能力还钱了

知乎用户 ommp 发表

90 年代各地蜂拥而上办 “国际贸易公司”, 能够活到现在的有几个?

政府官员办企业,僧道两门,很难长久。

知乎用户 Gayo 发表

这段时间竟然开始有人在朋友圈发抢国债的信息了,这是之前从没遇到的事情,现在国债能轮到屁民买了吗,细思极恐。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比较唏嘘的是刚刚翻了下发现这是个 18 年的问题,当时没有疫情没有房地产暴雷没有想到有一天银行会有一天取不出钱…

城投确实是不会破产的,债主也不能破产,那债主的债主呢?

知乎用户 wolike001 发表

我个人认为大规模正常破产走不下去,目前地方已经有领导想让破产,问题是没办法,一个成立之处资产基本上都是民生公益资产,二是运行中资金流向不是政府就是公益项目,怎么清算,清算到最后还是政府结账。

知乎用户 aikuguiw 发表

换个问题吧,省财政会不会倒?国办 20 号文已经出来了,省政府兜底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广义上早就破产了,狭义上永远不会破产。

知乎用户 陈子章 发表

城投的债公务员可以自愿买,

发不出工资可以放假,放假不算失业


知乎用户 求道金林​ 发表

我个人觉得,应该会吧

知乎用户 80KG 大肥羊 发表

城投公司破产很难,但日子的确越来越难过,市场化转型的道路充满荆棘但仍然要坚定不移的走下去!

知乎用户 猫爷的抱负在哪里 发表

破呀 为啥不破

融资租赁从业者表示 反正平台背后老板有的是手段 愿意救的时候 放放水 发发置换债 兜个债务 和金融机构座谈一下 就 OK 了

不想救的时候 平台公司直接抽离资产不要了 来个金蝉脱壳

没钱救的时候 嗯 大家好自为之吧

知乎用户 李帅松​ 发表

不会!

地方城投跟地方政府高度绑定

如此生活三十年直到大厦崩塌。

我怀疑我们这座大厦在我有生之年是不会崩塌的。

网上就是闹的再热火朝天,舆论消息一封锁,啥也没了。

再拖个一年两年,总有新桃换旧符,时间线一拉长。

问题虽然没解决,但提出问题的人都没了。

这不也算解决问题了嘛。

知乎用户 G.K 发表

基本不会,真的,混的差一点的比如我们公司,手上有政府一些安置房项目,穷但是饿不死。好一点基本都已将各种房地产开发,入股银行,还有其他各种投资,城投还是有一些优势。

知乎用户 潇正义 发表

城投不就是为了破产而存在的,你是不是有什么误会。

知乎用户 郭先生 发表

知乎用户 123 发表

兰州的城投好像出问题了

知乎用户 kavyfun777 发表

鹅城的税

知乎用户 吴西 发表

看需要决定破不破产

知乎用户 踟蹰无语静观天地​ 发表

城投公司不能破产,这是与地方政府捆绑在一起的,但是逾期及土地的库存问题不解决,城投的压力很大,还是需要开展新业务,走出困局才是啊。

主要思路为发行房屋债券: 由一线城市政府部门发行一种房屋收益债券 有地方政府的信用做抵押 收益率等同于国债或者稍高 因为本来每年卖国库券的时候老年人几乎要排队 买不上 这个需求是有的 政府就把这个想置换买菏泽房子的十五万首付给支付了 政府把一二线城市原先的旧房收回出租 政府给予原先的旧房子房主以原来城市的房票用以以后拆迁或新建住房时用来折换面积 买的新房房子抵押给银行 谁去还月供呢 因为原来的旧房已被政府收回房管局 房管局可成立一公司专门运营此类房源的出租运营问题

房屋债券与城投债及来自于土地流转方案的房票策略的相关性探讨

踟蹰无语静观天地
​说明:城投的文字引用自川渝政信专栏 专注于政信定融研究与服务,欢迎合作交流 15102871774
不建议无房的普通打工者在一线城市购买住房,一线城市的住房压力不应是从事普通工作的打工者能负担的,中国的一线城市的房价必是个全球化的过程,北京上海广州等必与纽约伦敦巴黎东京等持平,普通打工者不具备抗风险能力,收入不足以对抗风险,建议有做好后路的打算,把自己最终的落脚安家点设为三四五线城市。
现在的三四五线城市去库存的问题可以解决,国家发行房屋债券就可以了,替购房者把这个首付给交了,月供从房管局下属的租赁公司对于购房者者的旧房的出租收益中支付,这样钱就流动起来了,对于一二线城市老旧小区的房屋持有者如果需要置换并保留原来一二线城市的住房面积的权力并不需要花钱,库存的新房很快就可以消化掉。
对于建筑行业 在 2007 年经济下滑时很多人说房子太多了 脱离了收入水平 不看好建筑行业 结果这 10 几年建筑业的发展超出了大家的认知范围 部分人错判了形势 没在当年买房 后悔了 现在盖好的住宅很多价格比前 2016 年降了不少 写字楼空着不少 又有说法说房子过剩了 我现在在这儿发表一下我的意见 大家没听过的 房子不但不是盖多了 而是盖的远远不够 因为虽然人均住宅面积已超发达国家 但农村的住宅不应该统计在内 农民工在城里打工谁不想在城里有套住宅 要是有个底层商铺家里老人卖个菜就更好了 不是不想要而是没有这个闲钱 有钱后这个想法会实现的 城市化远远没有结束 得达到百分之七十才能停下进行修修补补 早着呢 为什么国家不这样宣传 国家是实干 干就是了 说这个干啥 明面上说农民工没钱别来城里买房子买商铺这不是拉仇恨吗 中国的建筑行业还有大发展 已经批下地铁项目的城市围绕地铁环线还有建设高潮 中国的大飞机接着迎来很多国内订单 为什么以前不多买飞机 这个红利应该让中国自己的企业获得 随着大飞机的项目开展 中国的机场还要有大发展 机场建设 周边配套建设都是很大的建筑工程 长期向好 另外阿联酋 埃及 毛里求斯的国外的机场地铁酒店购物中心桥梁基本是中建字头企业中标施工 虽然艰苦 收入的确高 房地产行业还会有大发展
日本当年崩盘了 泡沫巨大 但现在中国的房地产市场崩不了盘,可以有序发展,现在是刚起步而已。
经济只有运转起来,才能在里面产生钱生钱的收益和实现财富的分配。
中国的城市化进程还远远没有结束,农村的住房随着城市化和农村老人的去世不应算入人均住房面积,农村的人口会越来越少,城市的住房建的不是多了,而是远远不够,不是过剩,而是百姓的消费能力还没达到,随着农村孩子受教育程度的提高,向城市靠拢是不可避免的,这是历史的洪流,日本是前车之鉴,随着经济的发展,城市的繁荣和农村的人口减少是放眼可见的结果。
房住不炒是对的,但土地财政暂时还是不能抛弃,政府急缺财政资金,公共支出在现在新冠疫情都不容易挣钱的情况下只依靠税收是很难充足的,国家对房地产松绑有利于房地产相关上下游行业的复苏,土地出让金对财政收入来说也很重要,但不能象现在过于简单的放松,还是应该有相关的措施和引导,中国的城市化还没有结束,大城市的聚集不是以主观的政策限制就能控制住的,如果这样的话,也阻碍经济的活力,一二线城市的老旧小区应通过政策引导疏散到四五线城市中去,有利于一二线城市的拆迁,人员还需加强流动,大学生到大城市去实现集合起来的创造力的爆发,政府也应出台相应的整合旧房待拆迁房屋进行廉租房提供的措施,四五线城市快速去库存,房地产开发正常运转起来,但县城的住房建设要受控制,以租赁后转为主,否则会造成以后的浪费,城市化还没结束,最终县城的住宅需求会大幅下降,日本就是前车之鉴。
我国基础设施同国家发展和安全保障需要相比还不适应,全面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对保障国家安全,畅通国内大循环、促进国内国际双循环,扩大内需,推动高质量发展,都具有重大意义。
土地财政暂时还是不能抛弃,政府急缺财政资金,公共支出在现在新冠疫情都不容易挣钱的情况下只依靠税收是很难充足的,国家对房地产松绑有利于房地产相关上下游行业的复苏,土地出让金对财政收入来说也很重要,但不能象现在过于简单的放松,还是应该有相关的措施和引导,下面给出解决方案的参考性思路。
我说的设想是由一线城市政府部门发行一种房屋收益债券 有地方政府的信用做抵押 收益率等同于国债或者稍高 因为本来每年卖国库券的时候老年人几乎要排队 买不上 这个需求是有的 政府就把这个想置换买三四五线城市新房的首付给支付了 政府把一二线城市原先的旧房收回出租 政府给予原先的旧房子房主以原来城市的房票用以以后拆迁或新建住房时用来折换面积 买的新房房子抵押给银行 谁去还月供呢 因为原来的旧房已被政府收回房管局 房管局可成立一公司专门运营此类房源的出租运营问题

城投债务和地方债的区别
正月十六
创作声明:包含投资理财内容
24 人赞同了该文章
随着民营企业的经营风险和道德风险不断显现,即便有着 “上市公司”、“500 强” 等标签的企业也并非绝对安全。与此同时,有着各级政府信用背书的国债、地方政府债以及城投债的优势逐渐显现。即便已出现流动性风险的内蒙、青海、韩城等地城投平台也在积极筹措资金进行罚息回款。
国开行已经逐渐对接债务较高的地区进行定向化解,镇江成为债务化解的试点城市,将获国开行低息贷款置换债务,缓解地方政府债务压力。
那么,有些投友就有以下 “黑人三问” 了:
1、这些政府债是怎么区分的呢?
2、通过哪里购买呢?
3、收益大概又有多少呢?
绑定政府信用的债权主要分为四类:国债、政策性金融债、地方政府债、城投债。
国债根据存储目的主要分为记账式国债和储蓄式国债;地方政府债根据资金用途又有一般债券和专项债券;地方各级政府控制的融资平台也根据融资渠道的不同主要分为标准债券和非标债权。国债是理论上的无风险债券,而地方政府债和城投债被海通证券首席经济学家姜超解读为实际上的无风险债券。根据近期已经出现风险的城投债情况来看,当地政府都会积极筹措资金进行兑付。
国债
国债的发行主体是财政部,有国家信用作为背书,安全性极高。国债收益一向视为无风险利率。除国债外的任何理财产品,理论上都不存在绝对安全的说法。我国目前发行的国债可以分为储蓄式国债和记账式国债两种,此外早年也发行过凭证式国债及特别国债
相对来说:
储蓄式国债的收益更高,三年期和五年期收益分别达到 4% 和 4.27%,但只在特定时间内才开放购买,且不可流通,可提前赎回,但需要损失一定的收益。
记账式国债的收益相对较低,但可在市场流通,通过网银和证券户在交易日就可以随时购买。
第一,储蓄式国债。
储蓄式国债和银行定期存款类似,可以提前支取,但需要支付给承销商 0.1% 的手续费,同时会损失部分收益。通过工商银行或建设银行的网银或柜台就可以购买。同时国债一般比较紧俏,有购买意向的投友尽量在发行之初就赶紧下手。
第二,记账式国债
记账式国债分为附息国债和贴现国债。不难理解,一个是附息的,也就是票面价值是 100 元,持有期间定期分配收益,一般期限较长;一个是贴现的,也就是票面价值不足 100 元,持有期间没有收益,到期后按 100 元给你兑付,一般期限较短。记账式国债的发行量和发行频率远高于储蓄式国债。记账式国债实际收益率还是有一点点想象空间的。
以上是国债,做一点敲黑板的小结:
第一,没有什么产品会比国债更安全,我们所说的无风险利率和机会成本指的是同期国债的收益;
第二,记账式国债比储蓄式国债灵活,也容易买到,但不如储蓄式国债收益高;
第一, 如果想买,推荐储蓄式国债,以及国开行发行的政策性金融债。
地方政府债
地方政府债就是省、直辖市、计划单列市财政部门向市场发行的债券,根据资金用途和还款安排分为一般债券和专项债券。
一般债券,用于纯公益性事业,项目本身无回报收益,用一般财政预算收入进行偿还;专项债券,用于具有一定收入的公益性事业,用政府性基金收入进行偿还。地方政府债的发行,必须在国务院批准的政府债务限额内发行,有上限。由国务院分给各省财政,省财政部门再分给下辖的市县,兑付也是由省财政统一兑付。
经第人大会议审议批准,2019 年全国地方政府债务限额为 240774.3 亿元。其中,一般债务限额 133089.22 亿元,专项债务限额 107685.08 亿元。此外,今年 3 月地方债开始在柜台试点交易了,宁波、浙江、陕西、北京、山东、四川在柜台发行地方债,票面收益 3.3% 左右。
为什么地方债通过银行柜台开始面向个人销售了?
大概两点原因:
第一,债券的安全性很高,发行方政府主体评级 AAA,违约风险极低,个人基本上无需承受风险;第二,随着地方债规模攀升,承销团的压力也越来越大,承销团基本都是当地银行,银行的揽储成本上升,去买入低息债券,也是欲哭无泪。
小结:
第一,如果想尝试地方债的话,最直接的方法就是通过手机银行购买,最佳买入收益的查询方式参考国债。
第二,原则上不太建议持有地方债,综合考虑、安全性、流动性三者,不如国债和政策性金融债。
第三,地方债的安全性理论上取决于地区财政实力和发展潜力,但肯定是不会有风险的。
城投债
“城投”是对各级政府的地方性融资平台统称,一般承担了地方政府的投融资功能以及基础设施建设。由地方国资委或财政局控股,公司名带有 “城投”、“建投”、“交投”、“水务” 等简称。
据进元财富粗略统计,截至 2018 年末,地方政府债务约为 59 万亿,地方债约为 18 万亿、城投债约为 41 万亿,其中城投信贷 28 万亿,占地方总债务近半。此外,城投债券和城投非标各约为 7 万亿和 6 万亿体量。
先说城投债券。
也就是在银行间和交易所发行和流通的债券,据国金证券统计,2018 年的城投债券中,发行主体以省市级居多,两者占比合计高达 90%。
对于发行主体而言,AAA 和 AA + 评级发行为主,AA 以下评级的很难在交易所发行债券。
目前城投平台发行债券的票面收益在 5~8% 之间,主体评级越高、保障措施也齐全相对票面收益就越低。
购买这种债券,需要认证为合格投资人,也就是需要 300 万的金融资产证明。
城投非标
说到最后一个城投非标了。
首先,什么叫非标?不在 “一行两会” 直接监管下的融资通道叫非标通道,区别于银行间市场、上交所、深交所这些标准通道,信托、资管、私募、地方金交所都属于非标通道。
城投非标产品,也称之为 “政信类” 资产,目前主要以信托以及地方金交所通道发行为主。
既然是私募产品,怎么购买这些债权呢?
第一,信托公司;
第二,券商的资管计划;
第三,专业的财富管理机构或理财师。
总结来看城投非标:
1、行政级别越高、地区财政实力越强的政府债权产品,安全性就越高,国债视为无风险产品。
2、经济形势越差,越需要通过基建投资带动经济活力,城投债务优势越明显。
3、从绝对安全上来说,优先考虑国债和政策性金融债;从性价比而言,同是地方政府隐性债务,城投非标比城投债券的收益更高,门槛也相对可以降低。
城投公司是什么呢?川渝政信之家
融资平台是由当地政府以及部门和机构等经过财政拨款或引入土地,股权等资产设立,担负政府投资项目融资作用,并有着单独法人资格的经济实体。
平台公司是 “由当地政府以及部门和机构等经过财政拨款或引入土地、股权等资产调整” 突显了融资平台的地方国企属性。
政府投资项目:
按照最新的界定,政府投资指的是在我国地区使用预算分配的资金开展固定资产项目投资建设活动,包含新建,扩建,改建、技术改造等,并注重政府投资的资金投向要以非经营项目为主导。
平台公司项目投资目标区域:
平台的作用是为政府投资项目融资,但是项目投资目标的区域一直在变动,现在最新的范围是 “公益性或准公益性項目”。这儿的公益性項目指的是:市政道路、公共交通、保障性住房等。准公益性項目现在沒有文件对其界定,大体上包含:1. 公共服务項目:包含供水、供电(电力)、供气、供热等;2. 公共交通基本建设经营項目:包含高速公路项目投资经营、铁路、港口、码头、机场(民航)基本建设经营、轨道交通基本建设经营、城市交通基本建设经营等。
融资平台有各种分类方法,按业务归类可分成下列几类:
1. 城市基础设施基本建设:主要指的是交通运输、机场、港口、水利工程等设施,是确保城市设施运作的安全保障;
2. 土地整治与开发:土地整治开发指的是按照土地规划,经过经济、法律、技术等手段对土地利用状况开展调研、改造、综合整治来提高土地集约利用率和产出率的工作任务;
3. 公共事业:公共事业指的是具备各企业、机关事业单位和住户共享的基本特征的,服务于城市生产、流通和住户生活的各项事业的统称。从总体上包含卫生环境、安全事业;交通运输事业;日常自来水、电力、煤气、热力;别的公共日常如文化娱乐场所等;
4. 国有资产经营:即国有资产的每个人或代理人为确保国有资产的优化配备、有效运用所开展的筹划、管理决策活动;
5. 棚改:即公益性住房,包含棚户区、保障房、安置房、经济实用房、廉租房等;
政策是对城投企业影响最大、最明显的因素。从城投企业设立起,国家政策一直指引着城投企业的发展方向。
2010 年以前政策以引导城投企业快速发展为基调。2010 年以后,针对城投快速发展时期遗留下的大量问题,国家开始出台一列政策对城投企业进行调控。
为控制迅速膨胀的地方政府债务问题,2010 年,《国务院关于加强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公司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发布,提出要规范融资平台公司的发展。
2014 年,《国务院关于加强地方政府性债务管理的意见》出台,明确提出剥离平台公司的政府融资职能,平台公司的融资渠道只能是 PPP 模式和地方政府发行债券,对城投企业的业务模式进行调整。
近几年在防范金融风险、化解地方隐形债务的顶层要求之下,国家政策愈发严格。
2021 年更是城投企业的生死劫,三大政策文件成为压垮传统城投企业的最后一根稻草。
《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深化预算管理制度改革的意见》(国发 5 号文),明确清理规范地方融资平台公司,剥离其政府融资职能。
交易所和银行间率先推出了红黄绿发债政策,城投发债受限。
《银行保险机构进一步做好地方政府隐性债务风险防范化解工作的指导意见》(银保监发 [2021]15 号文)规范地方政府相关融资业务,明确提出“对承担地方政府隐性债务的客户,银行保险机构应遵守以下要求:一是不得新提供流动资金贷款或流动资金贷款性质的融资。二是不得为其参与地方政府专项债券项目提供配套融资”。“15 号文” 促使城投公司去杠杆、彻底打破以旧借新的融资方式。
在严苛的政策影响下,城投企业将接受严峻的考验,不能摆脱债务问题的城投公司将会消亡。城投企业必须转型,增强自身造血能力,从单纯的融资、建设工具走向运营性的市场主体。
土地财政暂时还是不能抛弃,政府急缺财政资金,公共支出在现在新冠疫情都不容易挣钱的情况下只依靠税收是很难充足的,国家对房地产松绑有利于房地产相关上下游行业的复苏,土地出让金对财政收入来说也很重要,但不能象现在过于简单的放松,还是应该有相关的措施和引导,下面给出解决方案的参考性思路。
中国未来五年内的房地产发展应该朝着什么样的目标去进行呢?
作者:抑郁失眠
链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416944219/answer/2393875098
来源:知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黄奇帆同志的土地流转方案是开创性的 很有价值 启发意义也很大
我是无名之辈 借鉴黄奇帆同志的方法去实现土地财政问题的解决与展望中国生活方式转变及房产税收取问题
我构想了一个既购买三四线城市又保留本地住房面积的流转方案 这是借鉴黄奇帆同志的农村土地流转的地票方案的方法 以新闻中的山东菏泽为例 房价大约是五六千一平方 一百二十平方大约六七十万元 以七十五万元来计算 首付百分之二十就是十五万元 地方政府可以配合一二线城市的房管局出台一政策 由一线城市政府部门发行一种房屋收益债券 有地方政府的信用做抵押 收益率等同于国债或者稍高 因为本来每年卖国库券的时候老年人几乎要排队 买不上 这个需求是有的 政府就把这个想置换买菏泽房子的十五万首付给支付了 政府把一二线城市原先的旧房收回出租 政府给予原先的旧房子房主以原来城市的房票用以以后拆迁或新建住房时用来折换面积 买的新房房子抵押给银行 谁去还月供呢 因为原来的旧房已被政府收回房管局 房管局可成立一公司专门运营此类房源的出租运营问题
财政部表示,今年内不具备扩大房地产税改革试点城市的条件,释放了哪些信号?
依靠税收来完成地方政府的收支平衡现在看起来还不现实 绝大多数地方对土地财政的依赖很大
房地产税的金额太少了 暂时无法完成国家急需的财政资金的需求
大家都很担心地方财政的问题 地方政府不好卖地了 地方财政吃紧 本来地方财政对土地出让金的依赖就是很大的 现在房地产开发商的房子卖不掉 不再继续买地 政府的卖地收入得不到 有个别地方的公务员工资都面临着压力 怎么办呢 下面给出解决方案的参考性思路
说明:这一系列文章由四篇文章组成
一 土地财政问题的解决与中国生活方式转变及房产税问题的展望之一(综述)
二 土地财政问题的解决与中国生活方式转变及房产税问题的展望之二(土地财政的去留问题探讨)
三 土地财政问题的解决与中国生活方式转变及房产税问题的展望之三(中国生活方式转变与老龄化社会下养老住房转移探讨)
四 土地财政问题的解决与中国生活方式转变及房产税问题的展望之四(跨年代的房产税逐步收取时机问题探讨)

背景与引子: 这几天有一问题 也是新闻 如何看待山东菏泽首套房首付比例降至 20%?会对市场产生哪些影响?这个问题出来后短短不到两天就有 1268 个回答 大家都很担心地方财政的问题 地方政府不好卖地了 地方财政吃紧 本来地方财政对土地出让金的依赖就是很大的 现在房地产开发商的房子卖不掉 不再继续买地 政府的卖地收入得不到 有个别地方的公务员工资都面临着压力 个别地方居然交警罚款的收入加大了 竟然占据了地方政府收入的相当大的份额 依靠税收来完成地方政府的收支平衡现在看起来还不现实 绝大多数地方对土地财政的依赖很大 即便是依赖性最小的深圳 也有一定的份额 大多数地方是没法和经济高度发展的深圳相比的 另外 地方政府除了正常开支外 还想本地大发展 全国经济发展很不均衡 富的富 穷的穷 很多地方都是靠着转移支付来实现地方政府的运转的 有个别的地方政府提出的发展目标动辄需要投入多少亿 就是想依靠转移支付 自己能提供的配套资金只有几千万 想向中央政府哭穷 富的个别地方就想是否藏着掖着 大家都想本地大发展 这个愿望是好的 但干什么事情不能违背经济规律 中央政府可以有引导 但是个别地方政府不管不顾的追求大发展 逮住中央的钱狠花 这个做法是不是有些自私呢 我想起了原来的南泥湾精神 大家凭借自己的双手实现了南泥湾的大转变 真是令人惊喜赞叹 但现在地方政府伸着手张着嘴向中央政府要饭 怎么就不是那么回事呢 地方上的发展固然很重要 国家要平衡各个地区的发展水平 但有些地方明摆着是人口流出城市 还在大兴土木 搞城市化的高大上的建设 把城市搞成个遍地高楼大厦的混凝土建筑群 这得投入多少资金 什么时候才能在城市化带来的集群和高效效应中把钱挣回本来 管理者算过这笔账吗 能先不看 GDP 和政绩真正地为自己所在的地方做长远打算吗 能为中央政府省点钱吗 能减轻点百姓的负担吗 能把资金投入真正的实体企业中搞活经济吗 这都是要认真思索的问题 有部分网友担心政府少了卖地收入 又在讨论房产税的问题 想把这个房产税的问题提到现在来 实际上好几年前就一直讨论这个问题 但现在时机成熟吗 有的大城市的居民住着以前便宜但现在价值五六百万甚至上千万的房子 挣着每个月几千块钱的工资 和那些每年挣着几十万但背负着巨大房贷压力的年轻人怎么比 按房屋价值的什么比例交 他们交的起吗 能实现社会公平吗 不会诱发社会矛盾吗 这些问题怎么解决我在下面的文章中给出解决方案 仅是我的个人思路 属于学术性探讨 与政府制定政策无关 抛砖引玉 集思广益 我曾经写过文章 从回不去的故乡看中国农村特色产业差异化生存及房地产发展趋势 从历史上看国家通过招拍挂出让土地是对我国的城市化进程起了巨大的作用的 这也是一种创新式发展 这也是我国能够在道路建设 基本城市设施 工业用地等方面快速发展 远远超过其他国家的重要原因 地方政府可以将土地出让金投入城市建设 搞配套 道路 交通 水电气等的施工建设使得商品房自身的价值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这是双赢的结果 当然必须有工业产业形成产业和住宅互相支撑的集群 否则只有住宅 没有产业 也无法做到经济的发展及收入的提高来形成人群的聚集 城市化提供的高效才能真正发挥出来 这是相辅相成的 随着城市便利性的提高 房价的上涨 地价也在上涨 最终形成一个越来越大规模的房地产市场 土地出让金政策使得地方政府投入城市建设的资金问题解决了 那国家税收用于公共服务支出的钱就相对宽裕了 国家的税收用在军事上也是这几年航空母舰航天航空大发展的原因 中国在人口红利消失前实现了大量基础性建设的完成 看看现在的农村年轻人 还会有父辈的去工地忍受艰苦的条件去打工的干劲吗 有的年轻人已经连去工厂上班都不想去了 宁肯做个销售 房屋中介 保安的工作也不想去挣一天三五百的辛苦钱 那这个在城市化的过程中 早期已经买房的人享受到了资产的升值 但那些没有参与其中的低收入阶层和广大的农民 就错失了获得局这个财富增值的机会 这只有后来才能看得明白 城市建设不光是住宅 如果工业用地带来的产业未发展起来 周围人群没有相应的消费能力 还是会造成住宅卖不动的情况 容易形成鬼城 也会造成开发商的烂账和政府土地的难以出让 所以必须有产业 工业 商业或者旅游 反正不是单纯为了住宅而住宅 那会是无根之木 长久不了 我再声明一点 中国的城市化进程远远没有结束 历史的车轮不能阻挡 但可以规划路线 百姓若能看明白大势就根据潮流主动做出自己的选择 有些人想我能不能不参与这些竞争 在农村或乡镇过自己的小日子呢 资本的流动是市场化的行为 只有在城市才能拥有最高的效率和性价比和竞争力 产品并不是最好 但优势最大 若普通百姓不被裹挟着参与到市场竞争的洪流中去 那连挣钱的渠道都很困难了 因为单打独斗的小地方的竞争力与城市的经过充分竞争的竞争力无法相提并论 那就有两种选择方案 一种是**(重点一)加入其中 另一种就是(重点二)搞差异性特色生存** 先说第一种 加入大城市的生存就产生了住房的需求和各种配套写字楼商场学校医院酒店的需求 住房的需求是大头 现在居民的实际收入水平实际上是落后于高企的房价的 群众的收入水平已经比第三世界很多国家高很多了 例如印度和越南 所以有些低端产品加工业也因为印度和越南的低工资转移走了 但是中国的产业链和配套是最全的 工人的操作水平较高 也易于管理 所以中国加工业还是有优势的 另外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因为中国管控的好 印度越南之类因为疫情也造成了生产上的影响 低端服装鞋子还有电子产业向外转移的速度放缓了 那中国在哪里挣到钱呢 在百姓纷纷融入二三四五线城市后 哪个产业能带来持续的经济增长给大家开出工资来买房呢 实际上下一步中国能挣到钱的市场还是外部的大市场 在新冠疫情下我们虽然现在提倡内循环 把自己国内的市场做大 消费内循环 但实际上马无夜草不肥 只有外部的钱进入中国才会有持续的增长的经济发展和税收 指望着单纯内循环 都只是消费的话 创造的财富都消费掉了 怎么做大做强呢 现在这个情况国家是知道的 这次华为事件被芯片卡脖子已经显示出中国的全产业链必须包括半导体集成电路芯片行业的全产业链 光刻机 硬件开发软件和模拟仿真软件这些技术 国内都与世界先进水平存在较大的差距 所以国家已把发展此行业作为重中之重 投入大量的投资进入此行业 幸运的是 国内的市场本来就大 也有此类产品的巨大需求 也有国家意志 也有钱 在投入十倍甚至上百倍的巨额资金到此行业后 进步肯定非常快 在中国突破了技术关键和生产工艺过程后 世界的集成电路产量必将紧紧的抓在中国手里 这个行业的税收肯定超过政府通过卖地获得的收入 原来说的土地财政就一去不返还了 财政收入主要依靠集成电路行业上交税收 政府指望卖地的收入那是过去式了 现在有些年轻人已因为买不起房子而躺平了 这是不稳定因素 故以后国家不会再去依靠卖地拉动房地产来实现税收了 让百姓都有地方居住会成为一个简单可获取的事情 廉租房政策必会扩大化 集成电路行业需要不了太多从业人员的 在国家在此行业获得了大量的税收后 其它的行业也就减轻了负担 本来钱就不好挣 老百姓挣的那几个钱在没有很大购房压力的情况下也就生活富足无忧了 大家都步入小康 从上可以看出行业的发展前景不一样 我只是拿出来集成电路一个行业说了一下 其实还有很多行业中国占据绝对优势 例如工程机械 既可以向非洲等国家出口设备还可承揽建筑桥梁施工 都会有大发展 百姓还是想多挣钱 或者不愿到城市来过和别人一样的人生怎么办 那就是前面说的(重点二搞差异性特色生存 这也是分地域和条件的 举个例子 前面说的陕北 年轻人都出来打工了 家乡全是山 干旱少雨 若种粮食 产出很少 若种果树 照样需要水 那儿就是缺水 那怎么办 这属于回不去的故乡 那就沉住气在城市里发展吧 平原地带的区域 气候适合种粮食 若是成片也适合大片集中机械化种田 有的农民分到的土地还不到一亩 只有几分 平时种地也就是不买口粮了而已 上学等费用还是需打工 把地包出去也不过六百或八百一年的收入 这种情况下土地流转也是好路子 不惦记老家这一点土地了 融合到城市做个新城市人 下面我说差异性特色生存的重头戏 一个是有特色资源的 例如种植中药材或者果树或是搞养殖 或是农家乐旅游民宿 或是特色加工产业等 例如假发专业基地 汉服专业基地 棺材生产基地 举例说明 下面为引用 据日媒数据,曹县垄断了日本近九成的棺材。在日本的丧葬习俗中,棺材会与遗体一同火化,而曹县生长的泡桐木——这种当年焦裕禄在隔壁河南兰考县为防沙而推广种植的树木,由于生长快、木质更轻且易燃,成为了绝佳材料。曹县西北角的庄寨镇,是中国最大的桐木加工生产基地,木制品加工产业可追溯到明代末年,更被业界称为木艺之都,尤其擅木雕。合适的木材、精湛的雕工,让 “made in 曹县” 承包了日本人最后一程的体面。2017 年日本东京电视台一档名为《不可思议的世界》的节目中,在介绍日本文化的同时,提到日本 90% 的棺材,来自于山东曹县。说到这里很多人会觉得日本人为何远渡重洋来中国买棺材,他们不也是火葬么?原来按照日本的丧葬习俗,虽然和中国一样普遍火葬,但死者的遗体还是要放入棺材中的,而在劳动力昂贵的日本,一具实木棺材的售价高达 200 万日元(约合人民币 12 万),而山东曹县所生产的棺材不仅物美价廉(约 200-2000 人民币)还很好烧,于是曹县的棺材就这样逐渐垄断了这块细分市场。这里还是全国最大的演出服和汉服基地。全县共拥有汉服的商家共计 2000 多个,原创汉服销售额占全国同类市场的三分之一,当然宅男喜欢的 JK 什么的也很可能来自这里。以一县之力,占据了全国近四分之一的演出服市场,由此衍生出热门的汉服产业,把这片古老土地上的汉风唐韵,浓缩成一件件长袖飘摇的服饰,发往全国各地。据统计,曹县的大集镇承包了淘宝 70% 的演出服,镇里有 80% 的村民从事演出服饰加工的上下游产业,可以说一个小镇掌握了一整个产业链,全县 2000 多家汉服产业商家,构成了曹县庞大的 “汉服帝国”。而淘宝百强县榜单上,菏泽市的 2 区 7 县全部入选,曹县更是以 151 个淘宝村、17 个淘宝镇的数量,排位仅次于成名已久的浙江义乌。 那梧桐木有生长周期 本地的用完了还没长出新的成才的梧桐树咋办 这就形成了迁移的生产工厂 迁到了兰考 还可迁到南方种植梧桐树较多的地方 有江苏,浙江,安徽,江西,湖南等 所以围绕着特色产品产业链是发展变化的 跟随者效益和产出 资本的流动是市场化的 这在周围就形成了居住和电商等建筑的需求 前面我说了大量的经济活动 牵扯到人员的转移和聚集 那最终是和房地产有啥关系呢 以后城市的房价是受国家调控的 百姓总得有住的地方 所以廉租房建设或者慢慢下降的房价是政府保障民生和稳定的选择方案 这有前提条件 就是实现了税收的巨量源头的突破 也就是我刚才说的把全世界的集成电路的产量紧紧的抓在手中 出口一亿条裤子换一架飞机的时代过去了 转向科技富国正是好时机 老百姓经过这么政府多年的教育投入 文化水平提高了 已经具备脱离土地当一个产业化工人的素质 所以等到老一代的农村老年人去世后 没有差异性特色生存能力的农村和乡镇必然慢慢要走向衰败 我们肯定不会让此事情发生 土地流转就是迫在眉睫的事情 把土地集中起来 总有一部分能人会脱颖而出 搞起来新的发展项目 至于县城的房价 也不会高 为啥呢 我到现在为止谈的都是正常的中国房地产市场价格分析 这是大的趋势 这个趋势无法阻挡 当然这时我一家之言 趋势中还可能有偶发性的巨大政策波动 例如我提出的方案探讨 如果真实施了 也会对房地产市场的价格造成比较大的影响 分析如下 我前面说了一个县多建 3000 套给台胞使用权的房子 这个房子肯定是为了以后进行多用途设计 不会造成浪费 钱县财政出 台胞走后的房租上交县财政一半 有这三千套房子放在那儿 谁敢多乱盖房子危害银行安全 现在县城里的房子是因为农村男人找媳妇女方一般要求在县城买房 孩子上学家长也要住在县城算是陪读 好学校都在县城 不买房就不容易娶上媳妇 但孩子若上了大学 也许就留在了省会城市或地级市 不一定回县城 有一部分父母有可能跟着去了城市 就算留在县城的在年老去世后 已在城市生活多年的孩子也不会重返县城生活了 已经成为彻底的城市人口 所以从长远看县城的房子必然空置率在多年后会大大提升 会出现现在看到的日本的农村和县城人口缺乏的情况 而现在为了眼前的居住需要盖大量的商品房 农民掏出所有的积蓄去购买商品房从长远来看是不合适的 最后会构成浪费 房子会过剩的 重写如下 方案探讨 虚拟设计 大胆假设 小心求证 抛砖引玉 集思广益 和平统一 天下大同 我提出的给台胞盖 3000 套使用权房子除了作为台胞躲避战争风云的安居之所外 还有一部分原因也是考虑到台胞走后政府可以出租给农村有在孩子要在县城上学需要的农民 这样可以周转 不至于造成以后的浪费 租金估计贵的在大城市边上县城的千数块 偏僻的便宜的不超过 300 元 绝大部分都在县城 在市里的少吧 这属于未雨绸缪 不应浪费钱财 钱财应用在服务大众上 如果农民买的商品房以后单纯的变成了空置的无人问津的混硬土建筑 那就太可惜了 所以长远看我的类似的方案如果国家实施的话会对县城的商品房价格造成冲击 心理预期是下降的 这倒是好事 保护了银行的安全 也把资金流入了真正的实体企业中去 土地财政问题的解决与中国生活方式转变及房产税问题的展望之二(土地财政的去留问题探讨) 前面说过政府土地出让金的政策让房地产行业得到了大发展 和土地财政相关的是房地产 “五税”,分别为房产税、城镇土地使用税、契税、耕地占用税、土地增值税。土地财政 = 房地产 “五税”+ 土地出让金 地方政府对于土地财政的依赖是毋庸置疑的 只有将城市建设好了 才能吸引外来的投资和人员购房安家 形成良性循环 可是有些四五线城市是属于人口流出的地方 哪怕建的很好也很难吸引投资方 那对策是什么呢 实际上 GDP 也是考核地方政府官员政绩的重要标准 大家都想发展 这是需要有制度和规定 先说一下人口流出的县城 我以前写过一篇文章 从回不去的故乡看中国农村特色产业差异化生存及房地产发展趋势 从中提到现在县城里的房子是因为农村男人找媳妇女方一般要求在县城买房 孩子上学家长也要住在县城算是陪读 好学校都在县城 不买房就不容易娶上媳妇 但孩子若上了大学 也许就留在了省会城市或地级市 不一定回县城 有一部分父母有可能跟着去了城市 就算留在县城的在年老去世后 已在城市生活多年的孩子也不会重返县城生活了 已经成为彻底的城市人口 所以从长远看县城的房子必然空置率在多年后会大大提升 会出现现在看到的日本的农村和县城人口缺乏的情况 而现在为了眼前的居住需要盖大量的商品房 农民掏出所有的积蓄去购买商品房从长远来看是不合适的 最后会构成浪费 房子会过剩的 如果农民买的商品房以后单纯的变成了空置的无人问津的混硬土建筑 那就太可惜了 所以长远看我的一个县多建 3000 套给台胞使用权的房子及类似的方案如果国家实施的话会对县城的商品房价格造成冲击 心理预期是下降的 这倒是好事 保护了银行的安全 也把资金流入了真正的实体企业中去 土地财政的弊端也很明显 地方政府对土地财政的依赖性很强 这个资金规模也是非常巨大的 到底是能不能继续保留土地财政的政策呢 有些专家学者提出要用房产税来替代土地财政 我先不谈法理 我说实操 这个房产税的金额和土地出让金比起来是怎样的一个规模测算过吗 怎么可能与之相比 老百姓有很多房贷都没还完 突然加上房产税 那是多大的负担 怎么可能承受得了 即便是自己父辈留下的房子 有的城市人口的收入很低 也承受不了房产税 房产税的征收时机现在还不到 具体怎么办我在展望之四(跨年代的房产税逐步收取时机问题探讨)中去详细谈 现在在新的模式没找出来的前提下是不能够放弃土地财政的 但这有条件 就是不能造成浪费 那就是我说的一二三线发展势头良好的城市继续搞土地财政 人口流出没有工业和商业产业的四五线城市必须严加管理 但土地财政可以搞 我有搞的建议 在展望之三(中国生活方式转变与老龄化社会下养老住房转移探讨)中仔细说明 至于县城 参照刚才说过的四五线城市 还需考虑建设我提及的 3000 套给台胞使用权的房子 尽量不构成浪费 重复利用的使用权住房是避免浪费的策略 我提出的和平解决台湾问题的给台胞盖 3000 套使用权房子的方案除了作为台胞躲避战争风云的安居之所外 还有一部分原因也是考虑到台胞走后政府可以出租给农村有在孩子要在县城上学需要的农民 这样可以周转 不至于造成以后的浪费 租金估计贵的在大城市边上县城的千数块 偏僻的便宜的不超过四五百元 大家不买房了 经济压力就小了 可以响应政府号召多生孩子了 以后房子不是大问题 生活压力小经济压力小有利于多生 我在这个县财政出钱盖使用权房子的的地方提到了资产证券化 这也就是我所构想的投机资金的蓄水池 围绕着建这些使用权的房子既投入了资金 也给房地产企业带来了任务和活力 房屋的装修和空调家具的配置也为相关行业提供了需求 这就容易搞活经济 资产证券化以后 容纳了投机资金 不至于给地方政府带来过大的压力 也起到了蓄水池和拉动经济的作用 那地方政府怎么通过卖地来实现财政收入呢 地要变成住宅 住宅就是要有人住 这个需求在哪里呢 一方面有些城市的棚户区改造已进入尾声 有些住老楼的居民盼星星盼月亮的等待拆迁 结果等来的是旧小区的管道改造外墙保温和加固 居民很失望 甚至有的阻拦施工 下面是新闻:北京二环居民等拆迁等了 12 年, 现在却旧房改造, 居民情绪激动大骂_ 居民生活条件得不到改善 有的老年居民想要住养老院 没有钱 又想把房子留给子女 自己无法通过居住的这个房子来实现租金收入或其它的收入 这个问题如何让解决呢 能改善居住条件的同时既不花钱也实现了政府卖地收入的实现吗 这个问题的回答我放在土地财政问题的解决与中国生活方式转变及房产税问题的展望之三(中国生活方式转变与老龄化社会下养老住房转移探讨)中去回答 这里只说明一点 土地财政现在还不能丢 国家需要这个收入来进行经济大发展初期的资金保障 土地财政问题的解决与中国生活方式转变及房产税问题的展望之三(中国生活方式转变与老龄化社会下养老住房转移探讨) 下面就是探讨中国生活方式转变与老龄化社会下养老住房转移探讨了 在一线二线生活的老年人的生活状态 在给孩子看孙辈的时候就和孩子的小家庭一起居住 或者两头跑 等到孩子上了学 也许就不用爷爷奶奶外公外婆接送了 老两口又处于了自己单过的状态 逢周末或者节假日 有可能孩子会带着小孩到家里来吃饭看望 对于老年人来说 有的退休金高有的退休金低 有的没有退休金 比较穷一点的如果想要通过房子来实现点收入是不可能的 若住的小区仍是老旧小区 拆迁遥遥无期 那再换个条件好的居住环境也几乎不可能 因为即使卖掉房子 也拿不出贴补房价差额的钱来 孩子也不一定同意他们卖掉住房 因为可能是学区 或者以后未来的几十年后可能会拆迁 孩子也在考虑拆迁后可能分配的房子 老年人住的房子实际上是赔本买卖 因为按照房价来说 房子的价格的利息比房租是高的 但现在因为上述原因房子住着 不可能卖的 也就实现不了任何收益来改善生活 那怎么解决这个问题呢 我构想了一个既购买三四线城市又保留本地住房面积的流转方案 这是借鉴黄奇帆同志的农村土地流转的地票方案的方法 以新闻中的山东菏泽为例 房价大约是五六千一平方 一百二十平方大约六七十万元 以七十五万元来计算 首付百分之二十就是十五万元 地方政府可以配合一二线城市的房管局出台一政策 由一线城市政府部门发行一种房屋收益债券 有地方政府的信用做抵押 收益率等同于国债或者稍高 因为本来每年卖国库券的时候老年人几乎要排队 买不上 这个需求是有的 政府就把这个想置换买菏泽房子的十五万首付给支付了 政府把一二线城市原先的旧房收回出租 政府给予原先的旧房子房主以原来城市的房票用以以后拆迁或新建住房时用来折换面积 买的新房房子抵押给银行 谁去还月供呢 因为原来的旧房已被政府收回房管局 房管局可成立一公司专门运营此类房源的出租运营问题 出租给谁呢 在北京工作的有社保的年轻人 减轻来北京创业的年轻人的房租负担和时间成本 本来有些年轻人只能住在郊区很远的地方 现在房管局的房子针对年轻人可便宜出租 那也保证了出租收益的稳定性 这个出租收益并不是按照具体哪一套房子来计算的 而是按照全市此类房源全部的收益再平均到每套房源上来实现 当然上面还有地理位置的系数 最后归结为一个按照面积来得出的收益值 这个收益值覆盖月供是没有问题的 但并不是这个钱是都是给买了新房并拿了房票的老房主的 而是经过政府的测算 也许就是房租收益的百分之六十 这只是打个比方 提供一个思路 并不是真实的 大家可以参考看看 假如原房主获得的收益是三千元 那可能他原先的房子经由房管局公司出手出租的价格就是五千左右 三十年的房贷 每个月还两千 还剩一千来改善生活 大房子也住上了 改善了居住条件 还有钱来改善生活 那另外的百分之四十呢 前面说过 新房的首付是由地方政府发行的房屋收益债券卖的钱来投入的 债券的收益要有出的地方 也许百分之十五就可负担债券收益 那还有百分之二十五 百分之十五用来支付运营费用 百分之十上缴国库 相当于多年以后要采取的房产税的热身运动 那这种房管局收来的旧房子的最终结局是什么呢 因为原房主手里持有土地流转的房票 这是可以兑现的 房管局在收够了一定量的房子在进行拆迁时 可公示进行本地区周边五公里范围内的开发 盖大户型房子 持有房票的原房主可将此房票转给孩子折算面积投入其中 不够的差额要么按照按照市场价格 要么孩子把自己的住房卖掉来补这个差额 不允许为此套房子贷款 还需补缴当时老年人购买新方式的首付十五万元 还需把未还完的已买三四线城市的贷款转移到此新盖房屋身上 由子女继续偿还原来的贷款 因为购买房屋收益债券的退出机制需要以把首付十五万转回这种方式把钱退出来放在一专用账户里 这个专用账户的大池子里放着债券到期后需支付的本金 为什么子女卖掉房子来住大房子的可能性较大呢 因为现在一线城市很多房产交易都是置换了 因为实在拿不出买一套房子的钱来 为什么不让为此套房子再进行贷款呢 我是考虑按照共产主义的目标 应该居者有其屋 但不应是一人在一地占多套房屋 不让贷款才能减少一个家庭占有的房屋数量 我构想的房产税的收取方案与同一地的一个家庭拥有的多套房屋有关 与家庭居住的单套房屋无关 这只是属于学术型探讨 与政府制定政策无关 土地财政问题的解决与中国生活方式转变及房产税问题的展望之四(跨年代的房产税逐步收取时机问题探讨) 我构想的房产税的收取方案与同一地的一个家庭拥有的多套房屋有关 与家庭居住的单套房屋无关 这只是属于学术型探讨 与政府制定政策无关 北京上海这种一线城市的房价肯定是和国际化大城市例如纽约巴黎伦敦东京接轨的 这个价格肯定是高昂的 不是一般以能负担得起的价格 在伦敦等地 也有食利阶层 靠着祖先留下的房屋出租收取利益 实际上能支付得起高昂的房租的人是能在所在行业能有一定发展领取高薪的人 最终如果愿意的话 他们能买得起住房 但是那些出租房子的人会在未来的对多套房屋征收房产税的政策中衡量利弊 是否继续持有房屋 这就给房屋的流动性带来了活力 有利于参与高科技行业拿高薪的年轻人留在这个城市 至于普通行业的年轻人也会在房管局公司向外出租的房子里找到落脚之地 但这个租房管局公司福利房子的时间有限制 例如年龄不超过三十五岁 那但随着自己事业的发展 如果自己挣不到高薪 高企的的房价会让他们萌生退意 也就回到了故乡或者下一级生存压力较小的城市去发展 至于生活在一二线城市的老年人 随着年老生命的交替也就慢慢退出了 旧房子迟早要拆迁 一二线城市还是需要新鲜血液 特别是能创造出利润的新兴行业来进行人员的更替 所以对于老年的居住条件差的家庭经济条件不太好的 不如未雨绸缪 采取我说的在三四线城市无成本买房的策略 既有了房租收益的补贴 不用付首付 月供由原先城市的房管局公司的房租收益直接划拨 也用不到钱 至于购买的房屋的位置 各人有各人的看法 有的想回老家所在的城市 有的想去风景好生活便宜的地方 有的不想离孩子距离远 例如老北京的 可能就会选择燕郊之类河北的地方 这些选择与自己的房子出租的市场行情与要购买的新房的首付数额都有很大关系 如果采用这种措施的话 一个是地方政府卖地的收入保证了 因为房子通过这种方式会消化掉很多 另外在一二线城市 拆迁也容易了 有两三辈家庭的子女可以选择大户型 提高了生活质量 家庭拥有的一二线城市的住房数量会下降 国家可以在未来经过一两代的房屋更替后 对家庭持有本地多套房屋的家庭开征房产税 这就是我写这一些列文章的目标思路 房产税不是不征收 还是要看时机和征收对象 是否促进大城市的有能力的人才的合理流动 这是促进经济发展的合理措施 这篇文章用于抛砖引玉吧 属于学术探讨 很多不当之处 还需海涵 集思广益 才能维护全体老百姓的切身利益 也促进房地产行业的健康发展

知乎用户 心灵成长 发表

永远不会破产的公司存在吗?

知乎用户 杭州湾跳跳鱼 发表

各地城投是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的一大障碍!

知乎用户 娃娃头 发表

正常来说这种没竞争力的公司必须肯定马上会破产,但是他会拉大家一起下水

知乎用户 666666 发表

我反问一句:人会死吗?

知乎用户 蓝色浪漫​ 发表

你这个话问得,让我哭笑不得。

这就好比你问我,秦桧会不会死。

会有不死的人吗?

不管是好人还是坏人,肯定都是要死的 。

地方城投公司又不是孙悟空,可以长生不老。

我认为,只要是公司,就应该遵守市场

优胜劣汰,城投公司,可能破产。

知乎用户 小白​ 发表

可以百度一下《云南城投》

领导落马后还拍了纪录片,云南城投都被玩空了。破产边缘疯狂试探,现在好像叫什么康旅集团。

知乎用户 小鱼儿 发表

我也在城投,感觉如此雷同

知乎用户 贴地飞行 发表

想起那个江西的周勃。。。这问题的答案,还真不好说

知乎用户 木又 发表

苏联共产党也没以为苏联能亡

知乎用户 皮皮皮皮皮 发表

不可能破产,政府兜底。

知乎用户 斗战神狒 发表

说个牛逼的,现在正在推生态价值评估,以后空气都能拿来抵押了。

破产?太阳能是无限的

知乎用户 伤心桥下春波绿 发表

咱不懂经济,城投明白着是政府的马甲,这样做的意义何在?城投赚钱不可能,无非是政府左手倒右手,自己直接做就好了,为什么还要搞个马甲出来?

知乎用户 西西瘦 发表

这个问题的根子还是在房价,房价的根子在产业,地方强势产业。

2015-2017 年是全国普涨,不管一二线城市,还是三四五六线城市,大家都涨,只是涨的多少而已。

2017 年以后,特别是 2020-2021 年的上涨,基本上也就是北上广深 + 成都 + 杭州 + 南京 + 苏州 + 佛山东莞等,这些城市 1 还有人口流入,另外产业依旧坚挺,普通刚需还有一份看起来稳定不错的收入。但沈阳、郑州、大连、青岛之类的城市基本就没怎么涨了,产业一般,没有想象空间,个别地区产业还在萎缩。

时间来到 2022 年,目前全国可能也就上海还在涨,上海吸引的人全国的有钱人,有钱人都倾向于买大房子、豪宅,所以上海的老破小也基本价格比较稳定。广州珠江新城也涨了一波,大部分地区稳定,黄埔增城开放商在降价走量。深圳除香蜜湖、蛇口、深圳湾豪宅区域,基本也跌了 10%-15%。 至于佛山、东莞、珠海等城市,基本上都跌了 20% 以上了。

在上一轮中,沈阳、青岛、郑州的城投难道没拿地吗?对房价趋势有大的影响吗?目前看是没有。

房价最终还是取决于那个愿意付首付 + 还月供的人群,这个人群的收入水平和预期才决定房价。

知乎用户 aassdd9897 发表

不会,理由如下:

破产的话,会产生严重的政治影响。

会把问题摆到台面,很多地方银行甚至四大银行烂账怎么处理会成大难题。

社会主义制度优势,zy 会托底,会像 99 年那样增发货币来处理债务。

知乎用户 几率重组 发表

人生不就是关关难过关关过。

你问我会不会破产?

在时间面前,任何东西都会破产。何况它不是个东西。

知乎用户 刘 sir 发表

银行会不会破产?

知乎用户 晨塔 发表

癌细胞会破产吗?

癌细胞生命力很顽强,有很强的自我增殖能力,人类还没有找到有效的杀灭癌细胞的方法。

知乎用户 川神 发表

城投主要靠印钞续命。这个大家都懂。前些年经济好的时候,印的钱确实有一部分能进入市场流动起来。近两年不好说。今年实际增长率估计是负的。那么,印的钱大概率流不动了,印出来进入债主那里就完了,流不下去了。

流不下去会发生什么?债主拿着钱投哪儿?原来是投房子,现在呢?股市

知乎用户 清云 发表

如果哪天需要它破产,它不能破产,还设立它干嘛?

知乎用户 私人信息管你皮事 发表

白手套,这么有用的东西,脏了就多洗几遍,扔了干嘛?

知乎用户 小肥侠 发表

这个问题其实很明显,只需要简单了解三个问题

1、城投公司为何成立,它的主要业务是什么?

2、城投公司的资金从哪里来,以什么形式?

3、城投公司的人员是怎么进去的,里面有多少不是靠关系的?

综上,如果你都了解了,你觉得这样的公司,会不会破产?

知乎用户 鲍比琼斯 发表

dx

知乎用户 import 潘多拉 发表

我上一次非常肯定回答这个问题,还是在天涯房观。

现在我拒绝回答。

知乎用户 灰灰的狼 发表

城投破产的话,当地的一二把手都会挨刀子的…

知乎用户 嗷嗷 发表

城投不垮,鲁难未已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地方城投公司会不会破产?

我比这个答主的感觉要好一点。这几年我总觉得第二年就要完蛋,但到今年还没有完蛋。我不知道该说这是奇迹还是好运。又或是只是我个人的心理问题。

至于它到底什么时候完蛋,明年?谁知道呢?也许真的活不久了。

知乎用户 双面人 发表

别把银行整倒闭就行

知乎用户 忽兰忽失温​ 发表

你城投公司破產了,關我地方政府什麼事。

周樹人

知乎用户 飞韭扑火 发表

不然整个公司干嘛?

知乎用户 滏麇 发表

那美国政府都破过产呢,地方城投,很多已经事实上破产,负债率吓死你,不过靠政府和银行打着吊针续命罢了

政府投资修路建桥建公园还有其他各种有用没用的投资,不能直接搞,都要通过这些城投公司,城投公司里有几类人,领导、关系户、干事的牛马,盈利从来不是目标,各种民营企业想不到的骚操作这里多的是

玩到最后,必然是撑不下去的多,剩下少数相对盈利的大城投

知乎用户 贝加尔湖畔​ 发表

没有想象的那么简单,城投公司应该是有美元债的,而且这里面或多或少都有违纪违规违法的问题存在,部分地区已经在查了

知乎用户 只谈恋爱不结婚 发表

城投就是白手套,该破产就把 ZF 债务都弄进去,然后丢掉。

知乎用户 草木一秋 发表

地方政府都有破产的,何况国企。

知乎用户 榴莲 发表

不会。 因为可以共产

知乎用户 文非 发表

破产肯定不会啊,破产是体现在财务报表上的。本身公司的资产就不是自己挣来的,是凭空给的,财务手段操作出来的,出现债务问题的时候当然还可以继续凭空给啊。怎么会破产,除非大股东破产,就是背后的政府破产,没人管了,又经营不善,才可能破产。

知乎用户 古月方方土 发表

不会破产,因为政府需要这么个平台公司,不然城市公共建设谁来实施……

至于负债,都是欠国家的钱,左手转右手的,对固定资产重新做下评估或转让都解决了……

知乎用户 张聪 发表

宰相合肥天下瘦,司农常熟世间荒。

破不破产很重要吗?

知乎用户 麦冬 发表

城投大部分早就资不抵债了

知乎用户 Notch 发表

额,地方城投公司的老总,从来都是没有一点背景的,或者是贪心的。

所以,你觉得地方城投的成色如何呢

知乎用户 郭珂珂 发表

破产的国企还少吗,下岗的工人没听说过吗

知乎用户 AAA AAA 发表

目前是不可能的

知乎用户 夜半卧听风 发表

傻孩子,地方城投公司成立就是为了破产的。

知乎用户 张灰 发表

城投会不会破产不知道,跟城投合作的老板,很大比例已经破产或者接近破产,很多人不管是利润还是本金,都变成了一个数字,前期赚的钱都在后面给贴进去了,要钱,等着,排队… 跟现在的恒大是不是很相似呢

知乎用户 周飒飒 发表

郑州的房地产投资,不管是地方的还是官方的,我看都是烂透了的

知乎用户 jsls 发表

ggg

知乎用户 盐城大帅比 发表

答案是不会,因为他可以压着地不开发。

城投购地说实在就是左右划右手,不划就是了,地留着等以后行情好起来的时候再找地产商合作,就不开发就不用花钱。稳赚不赔的生意怎么可能亏本。

知乎用户 as 蓝月儿 发表

会!

而且破产风险比地方政府财政,地方商业银行都大。

知乎用户 郭靖 发表

没有任何一条法律规定不能。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只要政府不倒台,城投基本不会倒台,财政局是正房嫡子,城投是外室私生子,发展看老爷,但总归都是骨血,不会让你没了

知乎用户 思考和专注 发表

我知道很多人看不起货币战争,看不起宋鸿兵,不过,政府破产的后续结果,难道货币战争没有讲解吗?连事件前后几百年的顺序都说清楚了。

英国,美联储的来历不是对证明了政府破产没啥大不了。

知乎用户 wahaha 发表

政府都会破产,城投更会了,而且很可能作为背锅侠出来挡枪。把赤字废纸化。

知乎用户 山顶有信号 发表

破呗。“城投”“城建投”“城发展”…… 伸手的时候,手套肯定得脏!

知乎用户 被禁言了 发表

肯定不会破产,因为破产了就得还钱了。只有不破产才可以不还钱。

知乎用户 Stelip Comound 发表

城投债,就是自己玩自己,真没见过这么龌龊的行为。最终将由全体纳税人背锅,而官僚,该进去,该升官都各自找到了幸福大道!

知乎用户 羊蝎子大佬 发表

肯定会,地方城投都是依附于地方政府。地方财政废了,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城投现在主要是靠经费支撑。国家但凡拨款基建总是绕不开城投。但该黄终究是要黄的。

我们公司跟本地城投有点业务,老总跟城投老总关系不错。但就算这样,城投来办事我们也得小心接待。按我们公司一位老员工的话说,“城投咱惹不起!”

所以说为啥都考公呢?再不济也得是个事业单位或国企。因为的确出去腰杆硬。你沈一石再牛逼,遇到郑必昌,何茂才他们,不还是得低声下气?

所以说为啥富豪们都往美国跑。美国富人阶层的确活的更有尊严一些。至于穷人阶层,到哪都知道味儿,谁也别说谁高贵。认清楚自己的实质地位,才能更好的生存下去,不是吗?

知乎用户 叶流云 发表

1. 建筑奇观、无效重复、政绩工程,导致本来不用花钱,结果华大钱。

2. 钱不够就举债,利滚利,债务越来越大,城投公司的本质,是一个把资产流水做漂亮好举债的公司。

3. 举债除了市场公开发行的,还有面向私人的,这些私人一般就是各个地方有头有面有影响力的人物。

4. 如果城投一定解决,最终是放水,还是拖欠?还是拿抵押物来兑付?无论哪一种都很难。

有时个人猜想,其实部分城投债的本质,是地方势力(自主举债~绑架上层~变相侵吞国有资产)的过程。

最简单好用的 VPS,没有之一,注册立得 100 美金
comments powered by Disqus

See Also

如何看待大量城投公司拿地?

知乎用户 许哲​ 发表 土地出让金是地方政 F 的收入,而城投的钱是地方政 F 自己的钱,乍一看是左口袋到右口袋。 但从另外一个角度去看这事儿,可以类比自成交做(la)市(pan) 城投公司是一个名义上不是地方 z 府, …

如何评价 2022 年城投债迎兑付高峰期,4 万亿城投债到期?

知乎用户 执伞者孙羽​ 发表 光是借城投债这么简单的玩法早就不能满足地方政府了,前两周有个城投公司找我们做康养项目可行性报告,开碰头会的时候对方老总亲口跟我们说该公司有自己的银行(当地某城商行)而且准备在 23 或者 24 年搞个保险牌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