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大博弈的最终结局是什么?有大神能预测一下吗?
知乎用户 Mr. 磨叽 发表 有一个国家,人均 GDP 不足非洲,整个社会弥漫着一种顽固而强烈的思想将人群分隔开,特别钟情于一种事物,觉得这种事物包治百病解决世间千万难题。对西方世界有强烈的向往,每年有很大一部分最优秀的群体移居欧美。 …
分享一个科普视频。
http://www.bilibili.com/video/av17932364?share_medium=android&share_source=copy_link&bbid=81824D9B-AA4A-4B88-8F99-62C84A8EF1CF103061infoc&ts=1546653925606http://www.bilibili.com/video/av17991526?share_medium=android&share_source=copy_link&bbid=81824D9B-AA4A-4B88-8F99-62C84A8EF1CF103061infoc&ts=1546654021802
“科技无国界” 就是一个伪命题!
比亚迪自研了刹车系统,德国博世瞬间从 2000 元降到 800;中微半导体刻蚀机突破垄断,保持世界领先水平,美国取消出口限制;京东方全球面板出货第一,三星开始砍掉 LCD 产能;合肥长鑫拿出了 DDR4 光威弈 PRO,三星金士顿等开始降价至 215 元不等。
这些都充分证明了,你没有就只能受制于人,拿着高价钱买,甚至买到他们落后技术,而我们自己有了,他们也就放低姿态。所以,“造不如买”和 “科技无国界” 根本就是伪命题,自强才是硬道理。
李开复在《AI 未来》一书中提到:在 21 世纪建设人工智能超级大国需要具备**四个条件:大数据、执着的企业家、优秀的人工智能科学家和有利的政策环境。**而中国,就是为数不多完全符合以上条件的国家。
2006 年,美国达特茅斯学院举办了一场以 「AI@50」为名的学术讨论会。会后,5 位绩学之士留下一张照片。
从这场讨论会往前倒 50 年,照片里应该还存在另外 5 个学者,就在同一个地方,他们就麦卡锡为当时会议设定的七个明确的讨论范围和希望解决问题,进行了两个多月的讨论。
出自这场讨论最硬核的干货,莫过于只在两周会议的纽厄尔和司马贺公布的一款名叫「逻辑理论家」(Logic Theorist)的程序,这个程序可以证明怀特海和罗素《数学原理》中命题逻辑部分的一个很大子集。
可这不是讨论的主要目标,他们想要讨论的问题牵扯到的知识覆盖面实在太广,打个比方,本来以为解决的哥德巴赫猜想,走进一看才发现自己研究的是整个数学,这场讨论到了最终都没有什么实质性结果。
结果不是重点,里程碑是讨论本身。
麦卡锡基于会议讨论内容,总结了一个名词为那次研讨会命名,尽管这个名词没有得到所有人的共识,但这个名词仍然被默认流传,促使了一门新兴学科得以建立。
正是因为他们的讨论,一个充满了未知的领域得以发觉,并在后世影响人类发展进程。
而这个名词就是如今我们耳熟能详的——人工智能。
一、世界人工智能的三次浪潮
回到现在往身后看,人工智能这个概念从提出至今约一个甲子年。江山变换,风云流转,其发展规模之大,分门别派,各有建树。
在名为人工智能的江湖中,分有三大门派:一是逻辑主义,也叫符号主义,推崇用符号表达的方式来研究智能、研究推理;二是连接主义,推崇用神经元网络与深度学习,仿造人的神经系统,把人的神经系统的模型用计算的方式呈现;三是行为主义,推崇控制、自适应与进化计算。
想知道当下人工智能发展如何?这就需要我们对其发展进程有一个大致的了解。
人工智能真正被认可,是在那场里程碑式讨论的十年后。一众学者关注并共同加入研究,促成 20 世纪 80 年代掀起人工智能发展的第一次浪潮。
在此阶段,基础理论集中诞生,奠定了人工智能发展的基本规则。麦卡锡的前同事兼老友,还在哈佛当研究员的明斯基,也是照片站 C 位的那位学者,提出了一套人工智能的算法语言,能够证明第一代神经网络到底能够干哪些事情,并用其证明了数学原理 52 项中的 38 项。
由这种用机器算法证明书面数学定理的方式,不难看出在第一波浪潮中,逻辑(符号)主义备受推崇。可话说回头,微积分学得好买菜用得上吗?理论没落到实际,终为纸上谈兵。
再者知子莫若父,明斯基为可证明人工智能能力激动落泪的同时,也清楚地认知到算法上的不足,致使人工智能还有更多领域无法触及。无法走得更远便只得停滞不前,第一次浪潮逐步褪去。
1982 年 Hopfield 网络的提出为人工智能提供模拟人类记忆模型,拓展其学习以及联想记忆,神经元不再是孤独的,他们之间有了交流相互连接,促成了 1986 年 BP 算法(反向传播算法)得以应用,连接主义迎来高潮。
综艺节目有个叫传声筒的游戏,告诉第一个人内容,而后再以次接连传递信息。BP 算法可以大致想象成,信息先正向传递到最后一个人,最后一个人再反向传递,以此发现传递过程中何处产生误差,调整误差。以上两者令多层神经网络的学习成为可能,解决了第一代神经网络的缺陷,让人们再次看到了人工智能的希望。
但就像 4G 手机装 5G 的卡,算法受到计算机运算能力的限制,神经元网络解决单一问题可以,解决复杂问题不行。人工智能的发展在 2000 年遭遇了寒冬。
20 世纪 90 年代中期至今,**大数据时代引发人工智能第三次浪潮。**第二次与第三次都是神经网学习,区别在于第三次神经元网络学习更加深度,想要做到神经元系统可以达到像人一样,知道举一反三的推理,对应了最后一个行为主义。
然基于现今数据分析能力和运算力,我们能做到让算法做的事情看起来就像人做的一样,但还不能完全像人一样思考。大家也将目前阶段称为弱人工智能时代。
下一步想要做到的是克服弱人工智能的不足,走向强人工智能阶段。
每一次浪潮都会产生一场局举世瞩目的棋局,1962 年,IBM Arthur Samuel 的跳棋程序战胜人类高手;1997 年,IBM 深蓝打败国际象棋世界冠军卡斯帕罗夫;2016 年,李世石 1:4 不敌 Google AlphaGO。
值得一提的是达特茅斯研讨会十君子中,有两位来自 IBM 的成员,撒缪尔研究跳棋,伯恩斯坦研究象棋。三大棋局的胜果,展示了人工智能强大的学习、逻辑与计算能力在逐渐增强。
二、中国人工智能发展
纵观人工智能这盘世界棋局,中国扮演了什么角色?又经历了哪些发展过程?
第一次人工智能掀起时,中国正在经历改革开放,由于国际关系原因,人工智能与政治牵扯到了一起备受质疑。想想看,十九世纪特斯拉发明出的交流电被视作巫术,只能感慨科学家被误解是常态。
幸而有一批中科院士为了中国科技事业抗住压力,《摘译外国自然科学哲学》月刊 1976 年第 3 期刊文称:「在批判『图像识别』和『人工智能』研究领域各种反动思潮的斗争中,走自己的道路」。尽管这条路略显艰难。
改革开放以后,邓小平一句「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算是为科技事业顶了一片天,中国科技人迎来了思想大解放,但在人工智能研究乃至科技整体研究上,确实显得有心无力。准确点说,是有心无钱。
1978 年,中科院数学所研究员吴文俊提出的几何定理机器证明,获得 1978 年全国科学大会重大科技成果奖。第二年他应杨振宁的邀请前往美国,顺便带上了中科院批下的两万元美金巨款,想着给院里带回来一台计算机。结果到了美国一看,傻眼了,一台真正能有科研价值的计算机少说也要几百万美元。
其实差价原本可能没这么夸张,坏就坏在 1978 年恰恰是伊朗革命爆发,全球石油产量受到影响,直接导致美国通货膨胀爆发经济危机。一边本来就给不了多少,另一边不卖这么高又不行。最后吴文俊还要靠朋友帮助,才带回一台台式计算机。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中科院哪有这么多美金。可想要研究最新的人工智能科技,就必须跟上国外的步伐,机器进不来就只能把人送出去。
20 世纪 80 年代初到 20 世纪 90 年代中期,中国一方面派遣了大批留学生奔赴西方学习先进技术储备人才,另一方面,不断发展自己的技术、工程等,积铢累寸,日就月将,中国跟上了人工智能的第二次浪潮,而且基本奠定了与美国、日本基本上同样的技术基础。
转眼,到了第三次浪潮掀起的二十一世纪。第三次浪潮来临并且真正落地的根本原因是有了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李开复在《AI 未来》一书中提到的,在 21 世纪建设人工智能超级大国需要具备的四个条件:大数据、执着的企业家、优秀的人工智能科学家和有利的政策环境。
放眼世界,中国是为数不多完全符合以上条件的国家。
数据上,人口大国的特殊性创造了世界上最丰富的数据生态环境;市场上,我国拥有众多优秀企业,例如,以人工智能行业应用为主的科大讯飞、商汤、海康,以人工智能搜索和社交应用为代表的腾讯、百度,以人工智能电商应用为代表的阿里巴巴、京东,还有以人工智能芯片研发为产业的华为、寒武纪等科技公司。优质企业把人工智能技术运用在各个商业领域,以达到技术和商业相相互推动发展的目的。
再加上经济发展,领域专家的涌现和中国政府友好的政策环境,中国凭借这些优势,在第三次浪潮中,由追赶到引领,逐渐成为人工智能领域的佼佼者。
纵浪大化中,中国在人工智能领域从追随者到引路者,其现状凝聚了无数的中国力量。而在其中,科大讯飞已是中国人工智能领域不可不提及的重要力量,企业的发展历程也代表了中国人工智能产业发展的缩影。
三、以科大讯飞为代表,回看中国人工智能技术发展成就
当前,在深度学习算法、云计算和大数据等推动下,新一代人工智能技术和产业迅速发展。根据发展特点,我们一般将人工智能分为运算智能、感知智能和认知智能三个阶段。
**计算智能方面,**GPU、TPU 等智能处理芯片和大规模云计算技术快速发展,让机器具备了显著超越人类的运算和存储能力;
**感知智能方面,**以语音识别、语音合成、图像和文字识别等任务为代表的人工智能技术突飞猛进,在移动互联网积累的海量训练数据支撑下,让机器「能听会说、能看会认」的能力达到和人类相媲美的水平,甚至逐步地超越人类;
**认知智能方面,**不同应用场景下机器「能理解、会思考」的认知能力目前具有较大差异,例如在医疗病情诊断、司法辅助判案等信息充分、规则明确的场景,认知智能已经达到较高实用水平,但在深层逻辑推理、灵感创意等方面跟人类还有很大差距。
科大讯飞最早研究的语音产业是人机交互技术的应用产业,而这个产业主要包括以感知智能为主的语音合成和语音识别两项关键技术,简单说就是让机器「能听会说」。
由于美国人工智能发展较早,早已成为这方面的垄断巨头,竖起极高的技术壁垒。源于顶天立地的创新道路,服务国家发展战略的目标,科大讯飞不在别人的院子里建大楼,决意不能把中文语音产业交由他人掌握,通过自主创新实现技术突破。从语音合成到语音识别,科大讯飞始终坚持源头技术的自主创新,始终将重点放在科技研发。对科研的大力投入让公司于 2003 年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005 年获得信息产业自主创新荣誉「信息产业重大技术发明奖」等。
2006 年,顶尖学术刊物《科学》上一篇关于深度学习文章的发表,开启了深度学习在学术界的大范围讨论,总结前两次浪潮经验,以及大数据时代加持,深度学习这个概念掀起了人工智能第三次浪潮。
在天花板再次等待技术捅破的新阶段,科大讯飞蓄力奋起成为了中国乃至是全世界第一批开始探索深度学习的技术拓荒者。
成功使用深度学习框架,美国 Google 做出了一套英文语音识别技术,而在中国,则是科大讯飞第一个做出了中文语音识别技术。同时,科大讯飞也是世界上第一家推出可商用语音输入法的公司。
除了「能听会说」,还「能看会认」,同样是基于深度学习概念识别技术,感知智能部分的发展,科大讯飞的计算机视觉领域如图文识别(OCR)技术也颇有建树。
科大讯飞率先将语音识别技术逻辑和方式,借鉴到同为模式识别分支的字符识别。用识别语音连续波形转化出的分离字符这座「他山之石」,攻克图文识别难关,大幅度提高光学字符识别性能。
诸如此类联会贯通,令科大讯飞不止于语音,更是将深度学习作为最核心的能力支撑,应用到人工智能技术更多方面,触及更宽广的领域。
语音合成和识别板块不在单纯的以自然度为目标,同时也要有情感上的共鸣。针对技术的进步,科大讯飞推出虚拟机器人已累计为全国 94 个地市 150 多家媒体提供了 5 万余次新闻播报。这些虚拟机器人能结合不同的情景和语境,不光把话说得标准又有逻辑,还能带有充沛的感情。既能讲相声能逗你,播报灾情也不会让人感到冷血。
图文识别方面,简单图文向复杂手写公式识别进阶,甚至可以处理文档图像及分析版面任务。
机器翻译方面,从简单翻译向同声传译进发,向多语种方向拓展,将应用于在冬奥会上,拉进世界各地运动员们的距离,拉进世界的距离。
而我们也可喜的看到,人工智能发展史上一项项由科大讯飞推动的里程碑:
在感知智能方面,科大讯飞已经走在了最前端。
人类从弱人工智能走向强人工智能的阶段,在该阶段最难突破的便是认知智能领域。
科大讯飞的创始人刘庆峰指出,「抓住人工智能最关键的技术发展时期,中国就能在未来站在全球价值链的高端」。现在让机器「能听会说」,讯飞已经做到了。在这个人工智能发展的新阶段,科大讯飞要做的,恰恰就是让机器「能理解、会思考」,为此,他们赋予机器一个——「超级大脑」。
2014 年,科大讯飞聚集了来自语音及语言国家工程实验室、清华大学、加拿大约克大学等十多位人工智能领域顶级专家,打造了以语言、语音为入口的认知智能「讯飞超脑」。「讯飞超脑」与百度提出的感知智能「百度大脑」,被认为是中国人工智能的两大风向标。
「讯飞超脑」就是想让机器能理解、会思考,而且它的知识不是人类灌输的,而是自己通过不断学习获得的。
之所以选择这个方向,也是科大讯飞发展道路的必然结果。 「理解语言」这个技术,也就是自然语言处理(NLP),正是实现机器「能理解、会思考」最关键的一个技术,也是接下来「认知智能」技术台阶的基础。
首先,认知智能需做到在行业的突破。而我们也可喜的看到,认知智能在翻译、教育、医疗等行业的落地:
但认知智能任务定义不明确、用户多种表达输入,且隐含常识、知识的约束和推理,相比感知智能,认知智能还需要突破更多更难的关卡。
它不应是一家公司的命题,而是整个人工智能领域探讨的方向。
四、如何让人工智能技术更加落地?
想让机器「能理解,会思考」,除了饱含对未知高科技的探索追求,也是想要让机器更好的为人类生活赋能。当创新科技立足于解决社会刚需问题,才能成为全社会共同进步的福利。
实际上,人工智能技术早已渗透在城市生活之中,你有可能只是没有注意到。
如果你是一个青岛西海岸新区的教师,在国家大力提倡「减负」的情况下,不用再烦恼该如何合理给学生布置作业,就能轻松找到每一个学生的薄弱环节,为他们制定个性化作业。人工智能 + 教育,让教师掌握学生情况,避免了学生重复无效的学习,为师生减负,真正实现「因材施教」。
萧山区所前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全科医生瞿迪医生,借助科大讯飞「智医助理」辅诊系统的诊断,第一时间让邹大伯得到有效处理,脱离了生命危险。人工智能 + 医疗的智慧就医下,有效辅助医生提升诊疗水平,促进优质医疗资源公平分配。
如果你是安徽铜陵的一个市民,在拨打市长热线 12345 的时候,也许会碰上一个嗓音甜美的年轻女生接起你的电话,温柔地倾听你的困惑,细致地回答你的疑问,提供无微不至的服务。她还会告诉你,她叫晓彤。
你也许猜不到,电话那头的晓彤不是一个真人,而是「讯飞超脑」的城市超脑利用语音理解、语义分析、语音合成等应用,创造出来的智能语音客服,由此实现快速高效地处理市民的电话诉求。
小区保安利用城市超脑对楼宇外立面实施全面监控,利用视频图像分析技术,第一时间发现高空抛物情况,锁定肇始住户;疫情时期,科大讯飞开发了「皖事通」APP ,为市民提供「安康码」抗疫、口罩预约、空中课堂、疫情查询等服务,通过搭建大数据底座,用人工智能为城市治理赋能;环卫工人利用城市超脑自动监测路面暴露垃圾,快速预警通知环卫工人及时处理等等,人工智能联动社会治理,让公共服务「耳聪目明」,让城市治理更有温度。
在法庭上,利用科大讯飞的人工智能刑事案件辅助审判系统,先把公检法的证据链贯穿,用人工智能自动判断证据是否自相矛盾,是否有证据链缺失,然后告诉检察官和法官,这个案情所对应的法律法规是哪些,再检索别的优秀法官如何判定类似的案件,最后给出罪名和量刑的建议,可以进一步实现公平公正高效的「阳光司法」。
何以让创新科技普及更多人?何以将以上场景发生的范围最终覆盖全社会?用人工智能建设美好世界,科大讯飞一直在做出自己的努力。
五、关于人工智能的产业梦想
风未起时,身已动;待到风成席卷天地之势,便是乘风狂舞之时。
如今,科大讯飞以人工智能核心技术位底层支撑,形成智慧教育、消费者、智慧城市三大事业群、以及智能汽车、智慧医疗、智能服务、运营商四大事业部,在「平台 + 赛道」战略下展开人工智能的业务布局。
亦如前文描述,人工智能发展不单是科大讯飞一个企业的命题,也是全世界的命题。在人工智能领域,不是一个人跟一个人的战斗,也不是单个企业和单个企业之间的战斗,是一个体系和一个体系的竞争,是一个生态和一个生态的竞争。
人工智能 1.0 时代,科大讯飞注重的是核心技术上的突破;过渡到人工智能 2.0 时代,科大讯飞更强调应用落地,以及思考在智能物联网时代如何去构建新的商业生态。
未来十年,科大讯飞也有更多的期许,要解决人机交互的根本性问题;希望利用 AI 翻译技术实现世界上不同人员、国家之间的无障碍交流;希望在重要社会领域,用人工智能建设美好世界……
相信「未来 5 到 10 年,人工智能会像今天的水、食物、互联网一样,成为人们每天生活中的标配」就会真正发生在我们身上。
在人工智能掀起滔天巨浪的今日世界,中国不能缺席,需要更多的企业站出来,挑起历史赋予的使命。
这是我们大家的期望,也是我们中华民族百年的梦想。今天,我们距离这个期望和梦想空前的接近,真心我们能看到这一天的到来。
我不想谈论我们能否实现,我只想提醒大家:推动和实现这个梦想的人不是别人,就是我们自己。
我是电气工程师,我举一个例子给大家,让大家看看我们该怎么做。
开关电器的新产品研发出来后,若想在市场上推广和销售,必须获得国家重点实验室的测试确认。这种试验,叫做开关电器的型式试验。型式试验是产品走向市场最关键的一步。
某次,我在上海低压电器研究所测试中心参加某款新产品的型式试验,另外一个实验室中正在做某国产断路器的飞弧性能型式试验。所谓飞弧,指的是断路器开断时,电弧不会飞出伤害周围的其它电器和操作人员。据说,这家公司生产的断路器顺利地通过了测试,测试完成后,他们把样品断路器放在室外的架子上,大家都离开实验室吃饭去了。我忍不住就过去看看他们是怎么实现的。当我用他们留下的工具打开断路器后,发现此款断路器零飞弧的秘密,原来他们在飞弧通道中放入了石棉,而不是利用断路器的优秀设计来消除电弧炽热气体,以此蒙混过关!
从此以后,我对这家国内断路器生产厂商的任何产品连看都不看,也不过问此公司的任何技术。也许他们的产品价格便宜,但就算送我也不要。
这个例子说明了什么?
如果我们大家都象这家公司一样,也来弄虚作假,别说科技强国的梦想无法实现,连我们自己都会瞧不起自己。
所以,要实现科技强国的梦想,我们首要的就是要让中国制造具有优秀的品质。就像我们的高铁技术,还有港珠澳大桥,这些过硬技术自然就会得到世界各国的点赞和采用。
要实现科技强国,我们还要走很多路。例如集成电路技术,例如航空技术,以及数控技术等等,我们距离国外顶尖技术的距离还很远。
不久前我到一家 LED 封装材料的公司去办事,这家公司的总工告诉我,这项技术目前还是日本为主。这些封装环氧树脂的成本不过几元钱,但卖给我们就要几十元,甚至上百元。“我们自己就生产不出来吗?” 我问他。他告诉我,国内到现在也没有研发出来。听了真难受。
我们有一种偏见,在研发时总想着掏钱去买技术,以为钱就能解决一切。其实,真正的技术用钱是买不来的,这在任何领域都是如此。
我们还有一种偏见,就是瞧不起技术人员,特别瞧不起技工。而在国外,恰好反过来,例如德国,他们最关心的就是技术人才。他们知道,技术人员才是科技强国的中坚力量。
可见,想让我国走向科技强国,需要我们社会各阶层人员一起努力。大家脚踏实地认真工作,拿出毫无水份的优秀产品和设计。只有这样,才会有希望。也许我们的步伐会较慢,但步履坚实。假以时日,肯定能实现科技强国梦的。
让我们大家都来努力吧。
中国已经是科技强国了,不需要是下一个科技强国。
举例最近 003 号航母的事情,外媒都在狂喊 003 号航母上面的电磁弹射装置。
一些西方人认为电磁弹射装置是抄袭的美国及西方,因为在他们眼中中国人不配发明任何东西。
但是事实上,这个电磁弹射装置美国也基本可以说没做出来。(美国做的不具备太高的实用价值。除了这个电磁弹射装置,我国的东风 17 高超音速导弹可以达到近地保守 10 马赫,射程高达 2000 公里,运用 “打水漂” 技术,无法拦截,号称世界第一。在这个导弹面前打航母一打一个准,感兴趣可以看看相关科普)
那么中国是如何抄袭一个全世界都没有做出来的东西的?
我们的科技整体的确是落后于美国,但恐怕国人眼里我们的科技水平要超过美国成为世界第一的时候,才有资格说自己是科技强国。
自信一点,你现在已经是科技强国了,无论是之前的量子计算机,可控核聚变,还是清洁能源发展,5g 的推出,无人驾驶的实践,高铁的建设,手机支付的存在,智能家居的发展,大数据分析,月壤采集,火星探测,空间站建立,新冠检测的开发,新冠疫苗的开发,ai 智能,港口无人搬运等等,这都是高度现代化科技强国的证明。
很多国家拥有一两项就会非常自傲,或者被人羡慕。
这个世界的其他国家存在了美吹,我们国家就有很多美吹,但其实这个世界还有中吹,比如毛熊会在自己的剧作里中吹,丝毫不掩对兔子的推崇,会使中文的操作界面代表中国的科技发达,拍科幻内容。只是很多人没见过罢了。
当然对外我们应该低调一些,尽可能的少吹牛 x。对内当然应该自信一点,但也要知道科技发展是充满各种莫测的,你今天是科技强国,明天又未必是了。
ps:
国内目前太多人都有思想钢印,西方国家认定了所有的科技出于西方文明西方世界,中国很多人接受了这样的思想钢印,扣在了自己的脑袋上,认为他们的 pua 是正确的。
上面的回答提到了毛熊对中国科技的推崇和看好,其实美国也会开始将我们作为反派,或者未来世界的反派之类的,这也是一种肯定。只是他们避免不了有色眼镜 pua 我们罢了。
更新:
某个评论提 985 教授说法之类的,包括各种知乎回答的说辞,都是不由自主把中美作为竞争对手关系,通过美国的强大来说中国是否科技强国这件事情的。
中美之间的科技水平差距当然存在了巨大的沟壑,这是自然的,但不代表你跟美国存在巨大的沟壑你就不是科技强国。
当然我是站在世界角度上来说中国的科技水平的。
全世界美国独一份最强,其他二百来个国家,中国排在什么位置,大家心里也应该有数。
你也不能非得,哦,你半导体产业不行,你这个产业不行,那个产业不行,把其他国家的长处比你自己的短处,那我也可以拿长处比别人的短处啊,那不是杠精吗?
从世界角度说,德国日本韩国俄罗斯法国英国荷兰瑞典意大利西班牙等哪个不是科技强国,丢出来有多少中国人觉得不是科技强国,咋他们够的上科技强国标准了,你中国就要另一套标准评定科技水平呢?
要是这些国家单拉出来以美国作为标准怎么跟美国拼呢?
要是中国不是科技强国那某些国家也不是啊。
哦你说韩国肯定是科技强国?
韩国算什么科技强国,连个空间站都没有。
别生气,大家杠着玩嘛,
————————
某些融入不了西方圈子的海外高华还有精神高华最好少来我的回答下面发表高见。
我跟你们这样的群体打交道也不是一天两天了,你们什么逻辑思维我还是十分了解的。
选择海外移民的能够融入到身边圈子的也罢了,这种人一般也不会没事儿说些屁话,至于那些连圈子都融入不了,被你洋大人视为下等人遭歧视,被排挤,没事儿跑到国内来张牙舞爪,用你洋大人怼国人发泄无能的混账们,你们应该有自知之明,你们自己选的移民,融入不了你活该,别忘了选择国籍时候的宣誓词,自己有点自知之明,少来国内现。
至于那些还没有移民,已经精神信仰西方一切,西方拉的屎都是香的人,我劝你赶紧移民,整天生活在你不喜欢的土地上,没事抓着你不喜欢的人在那说话,杠有什么意义呢?你喜欢你就去,你心安处是你家,毕竟现在移民也不是那么难的事情,做个咨询多容易,移民不起一些发达国家,还有些国家也不错,门槛也不高,该走走,抓紧走,希望你肉身翻墙后就跟独轮运一起玩,互相舔舐,那里有的是你的前辈,可以同你互诉衷肠。
给大家说下我为什么从化工跨考马哲吧
以前大学毕业包分配,分配前半年或者一年会让你去那里实习,大多是集体或者国营企事业单位。
我实习的时候分到了某国营化工厂,顺便提一句,那时候还可以 “顶岗”: 子女等父母退休后继续做那份工作,约等于世袭,只要不犯罪或者犯大错,绝对不会被辞退。而且以前进厂和现在进厂不同,以前的工人和现在的工人更不同。
在我国,女性工人 50 岁退休,男性工人则是 55 岁,98/99/00 年那会碰到退休潮,大量工人子女顶岗,可能我运气不好,碰到一群二世祖,按时签到签退就走人的那种,要是一般的岗位和部门就算了,但我们这群大学生都分在研发部或者技术部,最要技术,但是有技术的老工人都退休或者半退休状态,顶岗的人大多是初高中学历,基本没有任何水平和技术,但工资照拿,还能对你指手画脚,像不像现在的官二代或者学二代?完全是尸位素餐啊,但你有什么办法呢?告状?找厂长和书记嘛?抱歉,厂长和书记也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毕竟大家都住着家属大院,低头不见抬头见,见面了多不好意思啊。
那厂还有个省重点实验室或者技术部的牌子,我们曾经也是真心想学点东西,提高生产效率与技术水平的,最后就打摆子了。
只能说认清现实晚了一些: 既然学技术没用,那就学思想,最后就考马哲咯。学了以后才知道,那些专家们都是明白人,但是得话中有话或者避重就轻,有些话不能说,也不会被允许说。
参加毕业 20 周年同学聚会的时候,听说当年实习的厂私有化以后经营不善倒闭了。这是后话。
怎么突然出了这么多赞同和评论?难怪今天手机响了一天,看了下评论区,什么评论都有,也挺有意思的,评论很多,有些问题就不一一回复了。
1. 质疑我考不上公考不上研的,过得不好的,请看我以往的回答。
2. 体制内的研究所都是挣政府的钱,靠政府投入研发资金。科研产出或者科研成果转化比较低或者受众面太窄,例如国产系统和芯片(不止是手机电脑芯片),绝大部分用于内网电脑和内部服务器,商用比例很低。
3. 我重新说明一下,考公的人越来越多指的是非专业对口的考公,例如理工科大量考公,如果专业对口能有不错的工作,那么何必还要跨专业考公呢?文史金融法律类考公很正常,毕竟是专业对口的。
4. 顶尖人才进体制内挤不是好事。
不可能的,别想了,70 后看不到的,只能靠后两三代人。
才看到新闻说清北七成毕业生进入体制内。虽然研究所或者研究院也是体制内,但也是极少数。绝大部分是社区,局机关和当地政府等文职单位,中国最顶尖的人才进入了这些机关,并不太好。
更别说每年考公和考研的人越来越多,当人人都想考公的时候,说明社会环境在恶化,这是个很严重问题,具体不能说,说出来肯定会被删除。
再以犬子为例,我家吃穿不愁,家庭领先国家 15 年达到全面小康水平,犬子从小想成为科学家,所以本科他选的海洋科学,想征服大海。理论上来说,海洋专业未来可期,大一大二那会确实如此,那两年他特别有热情,老去实验室,但是后来再也不去了,人也冷了一些。离谱的是他毕设都不用去实验室,做纯理论研究,我头一回听说这种应用型专业不用做实验就能写论文。
而且他考研考历史学。就像我当年一样,本科学化工,硕士读马哲,他估计也明白了什么,学理工科是没有出路的,除非你爸爸也是科学家,现在做科研,最重要的是命,从来不是你的努力。
哇…. 这个问题好多人邀请我…. 谢邀! 我就不一个一个 at 了。。。
中国已经是一个实质上的科技大国,也正走在科技强国的路上,至于是不是下一个,只能说如果不发生黑天鹅事件的话,有很大可能成功。
“大”“小” 在于体量,“强”“弱” 在于能力。科技之路从大到强,是质而非量,在于创造而非模仿。
世界上公认的科技强国有这么几个,美国、日本、英国、德国、法国、以色列、芬兰、瑞典、挪威等等,它们很多都不是大国,却不能阻挡它们在某些科技领域引领世界潮流。
我们从它们的科技强国之路开始聊聊。
独立之后的美国
自从二战以来,不论以诺贝尔奖以及其他奖项得主的数量、科学论文的数量及引文质量衡量,还是以科技投入、实验室规模、对世界的影响力来衡量,美国都牢牢占据世界第一的位置。电子计算机、商用运输机、半导体、固体电子仪器、集成电路、核能、激光、卫星通讯、微波通讯、雷达、抗生素、杀虫剂、新材料、金属制造、精密加工、互联网、人工智能,美国一直在通过连续不断的革命性科技改变世界,奠定自己世界头号科技强国的地位。
这个现实恐怕要大大出乎政治社会学奠基人阿历克西 · 托克维尔的预料。19 世纪 30 年代,法国人托克维尔在考察美国时观察到:美国科学家规模很小,高水平的科学家少。在美国,人们只关于科学的纯应用那部分。他怀疑,欧洲社会那种纯理论的研究创新是否能在美国这样一个新生的国家中生根。[1]
然而,1840 年左右,美国的研究创新就开始展现了出来 – 电报出现了。
1876 年美国第一所研究型大学,约翰 · 霍普金斯大学成立。而后,相当多重量级的私立大学成立,并且大学之间竞争激烈。州有公立大学,还有众多私立大学争抢人才,这样激烈的人才竞争给了高水平研究人员相当大的自主权,让他们可以做自己想做的研究。
与此同时,杜邦、AT&T、通用电气接连成立工业实验室,而到 1930~1940 年,工业研究实验室已经成为美国的创新主体,让创新一出现就能投入生产。[2]
(这三点似乎都可以在中国找到萌芽)
二战其实对美国的科研体系产生了巨大影响,1950 年国家自然基金委员会,1957 年 NASA(国家宇航局),DARPA(国防高级研究计划署) 先后成立,重点资助基础研究和国防技术。**但是需要提醒的是,政府的经费一直都是辅助,科研的主要经费依然来自工业界。**当时整个 R&D 经费投入的部门比例约为:政府 12~19%,工业 63%~70%,大学 9~13%。
从此,美国的现代科技创新体系正式形成,并一直延续至今,展现了强大的生命力,主要在于 [3]:
(以上,我国 1,2,3 已经存在萌芽,4,5 似乎还有进步空间,这或许就是近些年强调 “产学研” 的用意)
90 年代的日本
18 年 18 个诺贝尔奖!日本正在以年均一个诺贝尔奖证明自己的创新实力,或许 “50 年 30 个诺贝尔奖” 并不是做梦。
实际上,90 年代的日本的科学依然还在依靠技术引进支撑 [4],或许能称为 –“抄袭”。这对他们 80 年代初提出的“科学技术立国” 的口号显然是一种嘲讽:与其说是 “科技立国”,不如说是 “引进技术立国”。
据当时的调查显示 [4],同美国比较,日本在基础研究的生命科学、物质、材料科学、信息电子和海洋地球科学均不占优势。尽管统计结果说明,日本的研究投入与欧美发达国家相比并不逊色,但是当时的研究经费主要由民间企业承担,政府投入只占很少的比例。这意味着,没有经济回报的学科投资会相当低下。
然而转折点在 1995 年的《科学技术基本法》和次年的《科学技术基本计划》,
在科学技术领域中 , 所谓追赶型的时代 - 既有先进国家作为自己的目标 , 又在相当广泛的领域中存在着技术引进可能性的时代 - 已经结束 了, 从今以后我们必须作为先头的一员 , 去凭借自己的努力挑战那些尚未开拓的领域, 因此必须最大限 度地发挥创造力去迎接新时代的课题的挑战。”
同时投入大量资金支持科学技术研发,推进大学和企业之间的合作,培育风险事业,从此开始了日本二十多年就完成的从科技大国到科技强国的转变。
(听起来是不是很耳熟?看起来也很眼熟?)
历史上的科技强国之路,似乎都是一个套路下的不同走法。
那么,我们来看看中国的科技现状。
中国实质上已经是一个科技大国,不论从任何需要数量的维度都是。。
2017 年的《国家创新指数报告 2016—2017》给出了如下指标:
《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 年)》颁布实施以来,中国科技创新能力显著增强。创新资源投入不断增加。R&D 经费总额已居世界第 2 位;R&D 人员总量长期居世界第 1 位。
知识创造能力稳步提升。国际科技论文数量居世界第 2 位;国内发明专利申请量保持世界第 1 位;国内发明专利授权量已超越日本,居世界第 1 位。科技对经济发展贡献日益显著。科技进步贡献率稳步提升,已达到 55.3%;R&D 经费投入强度达到 2.06%,与创新型国家的差距进一步缩小;知识密集型产业 保持良好发展态势,产业结构持续优化。
同时 R&D 经费投入增长也领跑全球,
研究人员,支出,专利,论文均占世界前二 (日本既视感),
那么从大到强的创新之路,我们走的怎么样了呢?
据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发布的《2018 年全球创新指数》[5] 显示:
创新指数世界排名第 17,按照组别排序的话,在人均收入中等偏上的组别中排名第一。
同时,中国从 2016 年开始位列前 25 位,并持续上升至今年的第 17 位。唯一一个持续接近前 25 位的中等收入经济体是马来西亚(第 35 位)。
世界知识产权组织认为,中国在不同领域的创新能力愈加凸显。近几年进步最大的指数是全球研发公司、高新技术进口、出版物质量和高等教育入学率。
(虽然我个人依然对现在的部分出版物质量非常不满,但是也不得不承认正在逐渐提升)
详细指标如下图:
可以看到,主要的劣势在监管、高等教育、生态可持续性、信贷、投资、海外投资、创意服务部分。可能有人会想知道世界知识产权组织的评估框架是什么,我这里也贴一下:
这里有份很漂亮的数据,GII(创新指数)得分和人均 GDP 的排序,可以看到中国的排名已经很高了,假如我们以法国为基线 (蓝色基线) 的话,中国实际上已经接近了法国的创新水平,也就是说,一只脚已经“踏入” 了科技强国序列。
但是我个人觉得,这个图里,中国受低人均 GDP 的影响非常大,相比更有意义的还是 GII 排名。
GII 排名如下图:
中国排名第 17,位列英国,德国,法国,日本,韩国,瑞典,瑞士,荷兰,新加坡,爱尔兰,以色列,香港,卢森堡,丹麦,芬兰等之后。
也算比较符合预期。
综上所述,可以看到其实我国的创新水平接近了科技强国水平,但是显然和目前的科技体量排名相比,还有一定差距,需要时间才能到复合体量的位置 (前 5)。
未来会怎么样呢?
现在世界形势和美国当初崛起时不同,经济有很大的下行压力,不过比日本 90 年代经济崩溃的时候要强一些。现在我国国内国外也矛盾重重,如果同时考虑这些因素来分析的话,结果几乎不可预料。
因此,只能根据现有趋势和政策,不考虑未来其他国际因素,综合一些经验做对比 [6]:
据历史,英国依靠科技和产业的协同,把研究转化成产业结果,推动科技发展;
法国依靠戴高乐将军设计的锅里科研机构完成了 “辉煌三十年”;
德国依靠从柏林大学,到帝国物理研究所,到威廉皇帝学会,马普学会, 弗劳思霍夫学会、亥姆霍兹学会和莱布尼兹学会的不断制度创新,维持科技生命力。
美国和日本如上所述。
从成功者的政策来对比国内政策,
目前国家自然基金计划逐渐强大,人才引进计划和高校人才竞争,对产学研的逐渐看重,这些政策方向上都没有出现与多个成功历史经验相悖的大问题;
虽然目前科学创新依然存在从上到下,导向过于严重,企业资金不多,人浮于事,看量不重质等等问题,但是从目前的新政策(加强自然基金,依靠代表性论文做评价指标)来看,似乎政府正在着手解决。
再同时考虑我国其实正接近科技创新强国门槛的现实场景。。
下一个科技强国成为现实的可能性还是蛮大的。
[1] 托克维尔:《论美国的民主》(下册) 商务印书馆 1991
[2]Mees, C. E. K, The Organization of Industrial Scientific Research,McGraw-Hill, New York 1950
[3] 美国是怎样成为世界科技强国的,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科学传播中心
[4] 节艳丽 , 杨舰, 新时期日本科技政策的转型, 科学研究
[5]Global Innovation Index 2018**,**Cornell University, INSEAD, WIPO
[6] 解读世界科技强国发展之路,中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信息网。
作为一个传统工科的理工男,我一度认为中国永远不可能成为一个科技强国。但是随着年龄的增长,我现在的看法有所改变。
首先我引入另外一个问题:成为一个科技强国最重要的影响因素是什么?
主要有三个:
钱。钱。还是他妈的钱。
别他妈跟我扯奉献精神,别他妈跟我扯大国工匠,别他妈跟我扯有多少大学生。
有钱就有奉献精神,有钱就有大国工匠,有钱就有大学生。
没有钱就没有奉献精神,没有钱就没有大国工匠,没有钱就没有大学生。
简单粗暴,清晰明了,不接受质问,不接受反驳。
钱多,就有一流的科技,现在就可以叫板美帝,举例:
基础建设,电网,高铁,通讯技术,阿里云…
钱开始多,科技就开始进步,虽然现在被打出翔,但是以后可不一定,举例:
汽车行业,显示屏,芯片…
没钱,那就闭嘴,虽然现在被打出翔,但是以后会被打出更多的翔,举例:
机械,化工,火箭,制药…
所以题主这个问题完全等价于:中国在以后会有多少钱流进不同的科技领域?
现在就是。
尤其是在军事航天科技上,
我们拥有一项绝对巩固着中国作为世界强国位置的技术——那就是被誉为「世界和平守卫者」的——临空高速飞行器。
斯普特尼克时刻
要说这事,得先定个标准。
首先,这是一项能用的技术,比如中国核聚变进展相当不错,但这玩意儿离应用十万八千里,很难动摇美帝霸主宝座,所以不能算。第二,要做到领先,比如航空发动机,能追平就非常不错了,想吊打美帝稍微有点不现实,所以也不能算。
历史上刚好有这么个例子。
美苏争霸早期,苏联的航天实力其实强于美国,但当时美国的吃瓜群众一直以为自己才是天朝上国。1957 年 10 月 4 日苏联发射了人类第一颗人造卫星「斯普特尼克 1 号」,这一下可把美国人吓坏了,后来,第一个太空人也是苏联的,再后来,第一个月球探测器还是苏联的!于是,美国人纷纷觉醒,各种雄心勃勃的太空项目快马加鞭,最终成了真正的世界霸主。
这颗把美国人从温柔乡叫醒并促使美国人奋发上进的苏联卫星就成了一个标志,史称「斯普特尼克时刻」。大概意思是说,美国人意识到自己不是世界第一,于是加倍努力迎头赶上。不过咱们这儿只取前半句的含义,至于能不能奋起直追就看造化了。
陈年旧事讲完了,说说最近几个月中国航天发生的两件大事:其一,现役世界最大推力整体式固体火箭发动机试车成功,这标题专业词汇较多,漏一个都不行;其二,外媒称,中国高速飞行器环绕地球一圈后落地,我外交部委婉地说,是的。
第一件事可以和 SpaceX 的火箭呼应一下,虽然固体火箭和液体火箭完全不是一类东西,但似乎可以看到一条与 SpaceX 那种用小发动机绑成大发动机完全不同的技术路线。不过细细想来,拿固体火箭和液体火箭比较确实不太妥当,液体燃料没法保存在火箭里,都是发射前才灌装的,导致发射过程非常磨叽,所以比较着急的事情,通常都让固体火箭来办,只要一点火就能立马走人。因此呢,中国折腾这么大的固体火箭,估计是着急送什么重要东西。
第二件事情比较有意思,美国参谋长联席会议主席米利上将说:高速飞行器这事儿「非常令人担忧」,「我不知道这是否称得上斯普特尼克时刻,但我认为它非常接近。」
米利算是美帝军方里比较务实的哥们儿,前朝大统领特靠谱在位时,米利担心上面乱来,提前给中国军方打电话:朋友,不管大统领干了啥,你就暂且忍忍,咱哥俩是不能动手的,就这么说定了。(米利曾两次私下联络中国军方,在第一次通话中,米利向中国军方保证,美国不会攻击中国,如果美国真的采取了攻击性行为,他将提前告知中方。)
看得出来,米利和那些只会向美国国会讹钱的吹牛狂不同,他的话多多少少还有几分正经,既然这哥们儿提到了斯普特尼克时刻,那肯定也值得我们去琢磨琢磨。
战争与和平
在以前,战争是两个国家国力的较量,所以强者或自以为强者就倾向于发动战争。
核武器和洲际导弹的出现,使情况有了些变化,即便国力有点虚,但只要跨过及格线就没人敢动你了,比如你握着 100 枚洲际导弹,对世界和平就很管用。从这个角度说,战争不再是纯粹的国力较量,这使得国力稍弱的国家有充足的迂回空间,从容发展经济并增强国力。
反导的出现,使情况又有了些新变化。
反导话题之前陆陆续续说了很多,归纳起来就一句话:弹道导弹从中段开始,飞行轨迹可以被预测,理论上存在拦截的可能。发射弹道导弹就好比朝 100 米外扔石头,石头一旦脱离了你的手(相当于弹头与火箭分离),飞行轨迹是很难大范围改变的,只要对手瞄得准,就可以扔一块石头把你的石头撞下来。相撞时,两者都处于无动力滑行状态,只有少量调姿发动机可以工作。
从技术上说,反导是巨大的进步,但从策略上说,反导打破了原有的核威慑平衡。这儿提个概念叫「饱和拦截」,假设我的拦截率是 20%,而你有 100 枚核弹,那我就搞 500 枚反导导弹,这样一来,战争又成了国力的角逐。
如果有一天,当我有把握拦截你所有的核武器,战争也就不远了。好在这一天还算遥远,按照现在洲际导弹的拦截率来看,若真有人搞饱和拦截,那多半得倾家荡产,对方也省得发射核弹了。更麻烦的是,拦截导弹要把雷达部署到导弹来袭方向,而战略核潜艇可以从大洋的任何地方发射洲际导弹,本就不高的拦截率还得再打折上折。
正因为对洲际导弹的拦截率很低,所以洲际导弹还能保护人类和平。全世界只有「五大流氓」拥有真正的洲际导弹,而且就目前的形势看,这五位爷是不会允许第六位哥们儿出现的。可见洲际导弹仍是当前最可靠的核威慑手段,即便有了那么一点瑕疵。
既然反导这个变数已经出现,为了世界和平,为了人类文明,咱们还是有必要找一找全新的核威慑方式。
核威慑的本质
核威慑的本质是一种「无法防御」的进攻手段,注意,这里说的「无法防御」指的是理论上无法防御,只有理论上无法防御,各大流氓之间才能形成稳固的威慑平衡。
原先洲际导弹能很好胜任这个工作,现在么,洲际导弹虽然实际上仍无法有效防御,但理论上是可防御的。导弹可以被拦截的根本原因,在于弹头大部分时间是在太空无动力滑行,飞行轨迹理论上可以被预测。
那为啥导弹不带些燃料,到时候可以临时拐弯啊?燃料带少了,变轨距离有限,你变他也变,比如美国标准 3 拦截弹就有一定的末端修正能力;燃料带多了,行头就无比庞大,加速转向都不会利索,副作用一大堆。
防止飞行轨迹被预测的最简单办法是,全程都在大气层内飞行,想什么时候转弯就什么时候转弯,不过这样速度就上不来了。这种叫巡航导弹,本质上就是一架无人机,虐菜可以,但对「大流氓」实施核威慑未免有点儿戏了。
想要飞得快,就去太空加速,想要随时拐弯,就老老实实在大气层内飞,鱼与熊掌不可兼得。但是呢,必须同时满足「飞得快」和「飞行轨迹无法预测」这两个条件,才能真正达到无法防御的境界。个中道理,可以翻看前文。
那么,谁有可能成为洲际导弹之后的世界和平守卫者?不卖关子,这个滥话题已经说好几回了,答案是临空高速飞行器,就是那种可以在大气层边缘飞行的玩意儿,姑且称之为高速飞行器吧。
鱼与熊掌兼得
在大气层边缘飞行,既可以利用太空加速,也可以利用稀薄的空气拐弯,速度超过 5 马赫,几乎就无法拦截,速度达到 10 马赫,妥妥就无法拦截。个中道理,还是翻看前文。
接下来终于该进入正题了。
昨在公号写了一篇文章,正好是这个主题。贴过来大家看看:《两百年来的技术追赶之路》
中国在古代领先于全世界这个问题没啥可说地,但是具体什么时候被西方超过的呢?
我不引用咱们国家自己的说法,引用伊恩莫里斯的,他是斯坦福大学教授,经常被人说成是 “种族主义者” 和“白人至上主义者”,就连他也认为,西方大概在 1750 年左右追上了东方,下边的这张图是他在书里贴的:
那问题来了,西方做了什么导致他们快速赶上呢?
这个关系链现在主流学术界已经捋得很清了。
首先是发现了新大陆。西欧人在新大陆又发现了大量黄金白银等贵金属。
如果单纯发现大量钱并不是好事,有点像央行给大家印发了大量货币一样,蒋委员长干过这事,后来跑去台湾当岛主了。
好在当时东方比西方发达得多,西方可以拿这些美洲黄金去东方搞购物,在这个过程中慢慢提升生产力。
这也就解释了为啥中国没法搞地理大发现。中国就算发现了美洲,也没啥用,因为有了那么多金银,你拿那玩意干啥?西欧穷得要死,又没有一个更大的国家可以交易这玩意;而且西方人搞大航海的目的是找中国,中国出去找啥?你连个目标都没,哪来的动机上路?类似郑和下西洋那种操作,收益率太低,就跟美国去非洲搞基建一样不划算,注定没法持续。
同理,中国可以深耕非洲,西方国家却不行,因为以西方国家的家底,也看不上非洲那点食。再说了,以欧洲国家的人力成本,他们在非洲的绝大部分项目根本没法开展。
西欧人拿到美洲的黄金后,当时在现在菲律宾、马来西亚那一带买香料,在印度买棉布,在中国买瓷器和茶叶,这个过程中西欧越来越富,慢慢也可以投入大生产。
也正是因为贸易原因,中国和西方的沟通和交流非常充分。中西方在火器方面基本没有代沟,戚继光的队伍里就大量装备了火器,明朝边军也有大量的火器,甚至明朝和日本不是在朝鲜打了一仗嘛,双方都大量装备了这玩意。
不过当时冶炼技术不成熟,枪管里有大量的气泡,无论东方还是西方,火器都出现严重的炸膛问题。那时候每次开枪都跟赌俄罗斯轮盘似的,膛一炸,半边脸就没了。明朝工部每年都会生产大量的火器,但是边军并不喜欢用这玩意,经常堆在仓库里没人用。戚继光有本书,大家有兴趣可以去翻翻,里边讲了这些事。
随后中国进入了清朝,境内基本上宁静了,中间平定了三藩,跟一些部落大打出手,当时清军的战力没啥问题,视野范围内的敌人都能打得过,所以大清彻底失去了改良武器的动机,就好像你住在一楼就没动机去装电梯一样。
但是西方不一样。欧洲大陆被几条山脉和大河切割开来,形成统一国家非常困难,碎了一地的几百个国家打来打去;各国为了市场、宗教、殖民地打成一团。有人统计过,自从 1600 年之后三百年,西欧那么大一块地,和中国差不多大,一天和平都没有,几乎是天天打。
新教教徒和天主教徒打;
基督教和穆斯林打;
法国人和英国人打;
英国人和所有人打;
……
为了在战场上取得胜利,各国不断升级武器,改革军制。谁武力强,谁就可以有更多的殖民地,殖民地的人既可以当牲口,又可以向他们倾销工业品,获得更大的财富。
所以西方在扩大工业产能和增加大炮口径方面的比拼越来越激烈。这种竞争让各国绞尽脑汁,不断研发全新技术压制其他国家,并且设计了复杂的选拔机制,选拔最牛逼的人才到国家科学院去研究新技术,国家开出赏金悬赏各种创意来解决各种问题。
而在中国,火枪被发明出来后经历过四次关键改进,但由于清朝对这玩意没啥需求,就一直没继续改进,从此大清的火器也就停留在了明朝水平。多说一句,中国古代发明的是黑火药,可以放烟花,也可以用在枪炮上,一直到拿破仑战争、克里米亚、美国南北战争和英国布尔战争,欧洲陆军都是使用黑火药作为枪炮弹药。随后发明了 “无烟火药”,完全另一种东西,效率高残留物少,现在的枪里都是用这种火药。
一般说的科学精神,也是在这个时段出现。技术人员的地位和收入越来越高,大学也开始大量介入研究科学技术什么的,在那之前,大学主要是研究神学的,科学属于非主流。大学里边都是些神父,直到美国成立哈佛、耶鲁那会儿,这两所学校主要职能还是神学院,培养神父。
而且西方跟中国相比,有个明显的问题,他们人少。
这本来是劣势,但正因为这个原因,西欧倾向于用机械和工具来解决问题。中国这边往往能增加人力就不增加技术,越来越多的人力被投入到土地上,边际产出越来越低,黄宗智发明 “内卷” 这个词正是描述中国当时的状态。
由于没有海外扩张和军备竞赛,中国这边对技术需求一直不高,技术人员的地位也上不去。
这很好理解嘛,一个精通人工智能的高手到了我们老家也一文不值,但是在北上等一线城市,却可以开出上百万年薪来。本质都是需求,一个技术或者人才到底有没有价值,跟需不需要他有决定性关系。
欧洲在地理大发现之前,技术人员也没啥地位,只是随着对技术工人的需求越来越强,这些人的地位也水涨船高。国内有些人动不动就扯什么文化、思想之类的东西,本质都是文科知识分子们理解不了复杂的逻辑关系杜撰出来的歪理邪说。
西欧的这个发展过程非常非常漫长,又持续了上百年,不过这是个 “积跬步以至千里” 的过程,尽管进展缓慢,但它有个 “从量变到质变” 的特点,慢慢地,西方在下边这些领域的进展越来越明显:
在海上定位越来越准确(经纬度测算,不断改进六分仪、星图、象限仪、望远镜等航海工具)。
生产工具也做了大量改进,比如纺织机和蒸汽机,都发生了质的变化。
杀人工具越来越专业,随着不断改进冶金工业,炸膛现象也越来越少,后来又增加了膛线。很快发现了 “雷酸汞”,这玩意对武器的影响是决定性的,从此撞针在子弹屁股上敲一下,子弹就飞出去了。
终于在工业革命之后,机器挖煤,机器运输,机器自己纺织,人的工作变成了驾驶、操作工具就可以输出比自己大几百几千倍的功率,人类也就进入了一个新纪元。
等到下一次东西方相碰撞,已经是鸦片战争,中国已经全面落后了。
随后的事大家也都知道,我这段时间一直在讲,整整折腾了近两百年。
通过上文的描述,大家也看出来了,对利润和战争胜利的需求是技术进步的关键。
就比如对你说上班是为了实现公司的价值,升华自己的情操,估计你也没啥动力,破口大骂给你灌输这玩意的人是傻叉,谁愿意做谁去做。
但如果公司说只要你好好上班,让你三年北京买房,五年财富自由,你是不是愿意搬到公司去住?就算你不愿意去,有的是人愿意去。
科技的进步也是这个逻辑。研发技术本身是很痛苦的,要承受艰苦的研究过程、巨大的不确定性,以及投资打水漂的可能性,如果没有足够的激励,没人会去做那玩意。只有研发科技会让人和组织有收益的时候,大家才会投入巨资搞这玩意。
科技、贸易、战争,他们仨本质是一个正反馈循环,三方纠结进化。
科技可以提升战争和生产效率;
战争可以抢殖民地扩大势力范围;
殖民地和生产增加财富;
财富又可以反哺科技。
航海、冶金、火药和天文等技能点,又为了服务上边的那些业务,所有技能点都是为了解决实际问题而点的,最终的目的无一例外是利润。
所以马克思把大航海称为 “对黄金的神圣化渴望”。
所有人都渴望能通过改进技术提高效率进而分一杯羹,这个过程中,无论是各国科学院,还是民间技工,都发挥出了巨大的作用。
工业革命时代改变世界的三项技术,珍妮纺织机、改进蒸汽机和火车头,都是基层技术工的成果。这些本来出身微寒的人通过创新彻底改变了命运,瓦特爱迪生什么的后来都成了超级巨富。
此外国家和民间,军用和民用,一直都交织在一起。我举个例子大家感受下。
众所周知,对粮食产量影响最大的是农药和化肥。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农药和化肥的出现让人类人口暴涨,改变了世界格局,有了现在的局面。
但是农药有个关键原料,也就是氨,需要大量的氨。这玩意本来是从硝酸钠当中提取,但产量一直上不来,直到德国化学家弗里茨 - 哈伯突发奇想,他反应过来制氨的关键是氮,空气中不都是氮嘛。于是他通过复杂的技术,利用空气中的氮气和氢气直接合成了氨。
不过德国研究这玩意最早的目的并不是种地,主要目的是快速生产硝酸铵,一种烈性炸药,随后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欧洲在战场上打成一团;德国疯狂生产硝酸铵,装炮弹射向英法阵地,法国的一代人就是在这玩意的爆炸声中被撕得粉碎。顺便说一句,前段时间黎巴嫩大爆炸,起因就是 2750 吨硝酸铵发生爆炸。
也正是这个原因,哈伯得了个 “战争化工之父”,估计哈伯也无奈,拜托,老子是想种地来着,怎么就成了战争之父了。战争结束后,这种制氨技术被用在了种地上,果然产量大增,这项技术也就成了改变人类历史的几项关键技术之一。
这人后来因为合成氨得了诺贝尔化学奖,不过全世界都在谴责他在战争中干的缺德事(倒也不是他干的,只是确实有参与)。他媳妇也顶不住压力自杀了,老头一生抑郁寡欢。
不过这玩意客观上改变了世界,从那以后,人类可以少数人种地大部分人脱产去干别的。据说在那之前全世界有一半的人在种地,之后只需要 1/3。
到现在,人类已经彻底摆脱了粮食危机,是的,粮食是够吃的,但是有些地方的老百姓家那只狗都比其他国家一家子人吃得多。
后来的原子能和计算机同理,本来都是军事技术。美国搞原子能计划的目的是研究原子弹,计算机是用来算导弹弹道的。这些技术都是过了很多年才转化成了民用技术。
转来转去,大家也都看清了。
技术的进步本质是源于对利润的渴望,以及战争需要。
利润和战争这两件事的主体自然对技术研究最上心,也就是公司和国家。
外媒和中国一直都在强调中国的 “和平崛起”,因为近五百年中,没有一个强权不是在铁和血中成长起来的,无一例外是通过疯狂扩张殖民地,再以殖民地养科技和经济,最后反哺战争能力。
最明显的是美国,天上掉下三块蛋糕,他们自己也比较给力,全接住了。
建国时候只有东海岸那一条线,在接下来的上百年中,不断向西蚕食掠夺土地,直到领土横跨两个大洋。众所周知,土地是财富之母,美国在这个过程中有了第一桶金。
这部分红利吃尽之际,两次世界大战开打,半个欧洲的财富跑到了美国。
世界大战还给美国带来了巨大的科技红利,超过半个欧洲的科学家跑美国那里去了,美国也就有了第三次科技革命。
而且美国一直以来是非常鼓励竞争的,对私产保护得很好,很多发明家也成了富豪。当然了,并不绝对,比如那个特斯拉就被爱迪生整得很惨,这玩意属于私斗,也没办法。
中国没美国那种好运气,也没法去抢殖民地,咱们只能是一步一个脚印往外走。
好在技术本身有个扩散效应。如果大家和博主一样是做软件系统的,就知道一件事:面对一个难题,很多时候最难的不是研究过程,最难的是确认方向。如果你告诉我哪个方向是对的,那可能已经解决了 30% 的问题。
这也是很多博士们痛苦掉头发的原因之一。对于那些理工科课题,包括博士导师在内,大家其实并不知道你做的那个研究是不是死路一条,研究三四年发现根本走不下去的情况多了去了。
经常一个难题可能中国、日本、欧洲好几个团队都在研究,各自突围,大家谁都不知道谁能出成果,只能是硬着头皮往下走。如果大家不理解,看看新冠疫苗研发就知道了,全世界好几个团队都在研究。从现在来看,我国搞的疫苗还是很不错的。
西方现在的科研水平依旧在中国前边,客观上提供了这样一个路标,很多技术我们没掌握,但是只要让我知道你是从哪个方向上突破的,就已经解决最麻烦的问题。有这个逻辑在,追赶就容易了很多。
再加上摩尔定律基本已经到头,其他国家也发展不动了,相当于他们蹲在终点附近等咱们。这既是好事又是坏事,好是因为我们肯定能搞定,坏是因为全人类层面的屏障就在眼前。
而且美国的研发体系有个特点:
政府主导的研发占据 20% 左右(主要是研究所和大学)。剩下的 80% 是工业界自己研究,各个公司根据各自的需求决定研究方向,尤其是大公司,比如苹果和波音,都有巨大的研发团队。
这种模式曾经发挥过巨大的力量。因为企业自己在市场上摸爬滚打,他们知道市场最需要啥,所以他们要牵头做研发,这样将来产品到了市场上才能卖得出去,回笼资金,开启下一轮研发,完成一个正反馈。而国家在基础科学,或者一些超复杂又不太盈利的课题上发力。
这种从企业到国家主导的科研方式,这就是一般说的 “自下而上”。我还在研究所搞科研那几年,我国政府也提出来了 “产学研”。这玩意直观的意思就是企业、大学和研究所要加强合作,说的跟美国那种模式基本是一回事。
配合下图大家应该看出来了,我国政府在科研上投资已经仅次于美国了:
不过通过这个图,也应该注意到两点:
美国依旧在科研方面的投资超过中日两国总和,这方面的领先地位依旧很明显。用一个美国人的话说,“美国这个国家一直都是一群天才带着一群白痴”,大家千万不要被今年他们的骚操作给迷糊了,接下来道阻且长。
其次我国某些领域已经在向尖端冲刺。《日本经济新闻》在 1 月 3 日连发了 3 篇文章,他们发现在 30 项前端技术主题中,中国在 23 项中占据首位,美国拿下 7 个第一,日本未有斩获。
也就是说,美国依旧强大,但是考虑到我国目前的成绩,也很可观。
此外跟美国相比,我国还有一个巨大的优势,也就是研发成本较低。这玩意说起来都是痛,给人的感觉是我们的人力不如西方值钱,非常让人伤感。
伤感归伤感,我们的人力确实不如西方值钱,这是现实,有点悲催,不过也是优势。
比如我认识一个在思科做管理的小伙伴,几年前他的团队和我这边的大小差不多,员工水平他那边还不如我这边(相同的一个功能我们这边搞定了,他们没搞定)。我俩讨论了下,大概估算美国那边的成本折算下来要比中国高四倍以上,如果把加班也算上,这个差距大得没谱了。
我隐隐约约有种感觉,美国在科技上投入比中国大一倍,可能到最后被人力成本给抵消得差不多了。
现在加班、成本低这类话题不太能提,给人的感觉好像是剥削打工人,血汗工厂。不过事实是后发国家确实没啥别的办法,技术不行只能是体力补,用一代人的努力把技术水平提上来,让后续的人活得轻松一些。
如果技术一直不突破,中国今后几代人就等着过苦日子吧,今后一直过那种几亿双袜子换一飞机芯片的悲惨生活。
大家肯定纳闷,同样端个盘子洗个碗,西方怎么能比中国多赚那么多?我去了一趟一下子就明白了,说白了,就是美国精英搞出来的牛逼技术从全世界赚到了钱,他们花出去的钱多,给他们提供服务的人赚的也多。剩下的大部分国家赚不到啥钱,大家一起受穷。
我在思科的小伙伴也反思了下,他说思科现在市场份额被挤占得非常严重,其他各个领域都面临这个问题,他的恐惧就是所有美国人和欧洲人的恐惧。
所以吧,我一直觉得 996 本身不是问题,各国发展过程中没有轻松的,大家看看日本韩国的崛起历史就知道,跟我们现在相比一点都不含糊。不过现在有不少企业明显是滥用 996,很多工作根本没有必要,也绝对不应该强制执行这玩意。
而且美国现在越来越出现一个趋势,金融资本对 “快钱” 越来越迷恋。这倒也正常,我在上文也说了,技术进步的主要动力就是利润和战争。
资本研发技术的目的也是为了增值,如果有更好更快的赚钱地方,他们才不回去折腾技术,毕竟这玩意周期太长,前景不明,收益也不稳定,哪有搞金融赚快钱过瘾。
这些年金融资本最爱的事其实是变成国际游资,去放高利贷或者去资本互炒,毕竟这些事来钱快。这也是为啥我国一直对金融管制这么严格,防止科技还没上来,资金去放高利贷了。资本不关心社会价值,只在意是否能快速获取收益。
最明显的例子就是波音,波音是美国工业王冠上的明珠,这两年疲得跟个哈士奇似的,究其原因,波音在研发上投入太低,业务大量外包,把钱都花在回购股票拉高股价讨好股东上了。美国很多企业现在都有这个问题,既值得我们深思,又值得我们警惕。
我查了下《2019 年全国科技经费投入统计公报》,发现我国政府和企业的比例差不多也在 2:8 左右,做了个饼图:
这个投资非常关键,我举个例子大家就知道了。这两天的那个心脏血管支架,咱们国家没研发成功的时候,国外企业要多少你得给多少,不想买你自己憋着,心脏别跳了。但是一旦技术研发成功,国产能够替代,那玩意直接从一万多跌到了几百块。同理其他很多产品也一样,人家就是欺负你生产不了,要多少钱你都得接受。
所以说技术突破这事本身不仅仅是技术,更是性命攸关的事,价格越便宜,就能救下更多的人。我看新闻说我国马上要迎来心脏手术井喷,说明很多人需要做手术,但是之前这玩意太贵一直没做。
其他领域也一样,研发出来之前人家要多少你得给多少,还得看脸色,一旦上台疯王那样一个狠角色,干脆芯片不卖你了,要死要活你自己看着办。
毕竟避开内卷唯二的出路,就是提升科技水准,以及向海外拓展。
这两天拜登上台后又产生了一轮新的讨论,因为大概率贸易战会缓和,芯片封锁也会解除,已经有人写文章说在芯片问题上要慎重,言外之意依旧是造不如买。
其实要是十年前,他们这种说法显然没啥问题,而且各国各自搞个山头确实是效率最高的选择。
不过自从疯王折腾这四年后,基本确认接下来还有一波,甚至无数波。这种事只能是依靠国家和企业加大科研投入,“科技无国界” 本来就是一句鬼话,只有你自己拥有了某项技术,或者拥有一个差一些的替代品,才能够板起腰杆说话,不然随时掐你。
而且我当初刚参加工作的时候,听一个做语音识别的技术专家讲座,那时候中国在这方面还是很弱的,他说看到差距心里不爽是正常的,不过也应该庆幸,因为这说明还有可做的事,正好是成就功与名的机会。如今他已经干到某个这方面知名企业的高管了,他们企业也走到了业界领先的水平了,具体哪个企业,估计我不说大家也都猜到了。
我国现在已经有了全产业门类,只要企业和国家专注技术投入和提升,先个别领域领先,再少数领域领先,再多数领域领先,再向尖端冲刺,持续发力,未来可期。
有些话不知道该不该说,说了吧,可能会得罪一部分人的利益,不说吧,憋着实在难受。就慢慢看吧
咋们普通人,想要接触科研,无非就是去考研究生,然后继续攻读博士,进一个科研机构,慢慢探寻我们热爱的方向。这看似很合理的途径,实际上存在着很大的坎坷。
我爷爷,83 岁,小学读过几年书,他别的不知道,只知道本科生是工作的,研究生是搞科研的。前段时间不是教育部公布了我们的研究生招生人数嘛,他就问我说,咋们国家的科研实力是一年比一年雄厚了,你看看,有这么多的孩子想去当科学家,为咋们国家的科技发展做贡献呢。我一时语塞,忽然感觉到我的三观受到了严重的冲击,原来考研究生是为了做科研,而不是找工作啊。。。。我就很尴尬的对爷爷说,现在大部分人考研究生其实并不是为了做研究,而是为了谋求一个更高的学历去找更好的工作,因为现在的本科生太多了,研究生就显得金贵,找工作的时候更受单位青睐。沉默了半宿,爷爷只好尴尬的打哈哈说,没事儿,中国的科技发展还是很快的,我也只好附和着,但是我内心竟然对我之前的想法有了一丝丝排斥,对啊,我们国家研究生招聘不就是为了扩充后备的科研力量吗,不知道在什么时候,考研究生好像变成了考高中考大学这样的按部就班的工作呢
再说说我自己对国内科研体系的了解吧。我们家有两个人是我认为的高材生,一个是我的姑姑,另外一个是我的舅妈
我的姑姑研究的是干细胞,在成都的某个研究所,具体内容我就不说了,怕泄密,我来说说她的教育历程,高考全省前 200,毕业后去美国念了硕士,回国后一心和他的丈夫做研究,今年国庆我问了问她的工资,8k,对,你没听错,就每个月区区八千,就要在研究院里夜以继日的做实验,写报告。她的丈夫实在忍受不了了,转行去做金融了,就这样他们才小心翼翼的养了一个孩子,每个月都在高压的经济坏境下生存。每当她说起自己的工作,她的眼里全是疲惫,她发自肺腑的说,当初德国一家制药公司高薪聘请她,她却满怀热心来到国内。然后她说了一句可能会得罪人的话,国内这个科研坏境,是做不出来东西的,当初他们大学的一个班里,现在坚持做研究没转行的,只有区区 4 个人。听完后我就陷入了无穷的沉默。
我的舅妈,更厉害,舅舅是研究飞行器的,在兰州某单位,她自己是研究化学的,好像是什么高分子之类的,应该和材料沾边,具体我也不敢问,毕竟两人都是手握国家机密的人,我知道的太多也不合适。因为我高中很喜欢化学,高考完之后我就问她,我能不能将来从事化学这个行业,她在电话的另一端沉默不语,过了许久,她才说,你的想法是好的,但是你问问你的爸妈,当你本科毕业之后,他们是否有能力把你送到国外去,因为传统的理工类行业在国内待遇很差,像你这种将来想做研究的,生活待遇恐怕不是那么好。我似乎明白了一些,然后又拉了一会家常,我顺道问她,你的研究项目做的怎么样了,她说,上面不给批钱,下边也没法开始工作,工作坏境很差,他觉得也研究不出什么东西来,只希望这份工作能够不那么累,发的工资能够养活她一个人就行。听到这里,我似乎明白了些什么。
透过这两个人,我似乎发现,我们国家的科研力量并不是那么雄厚,大家对科研的热情得不到回报,甚至连基本的回报都有一丝困难,那么推动国家发展的这些科研项目岂不是熄了火,所以我觉得我们国家是有众多杰出的有志青年的,但是恶劣的工作坏境和微薄的薪资,真的能够支撑这群人心中的梦吗
————————————————————————————————————
有人在评论区或者私信我,对我的这两个例子有所质疑。其实我也能够理解,我第一次听到他们的自述时,也是同样的惊讶和诧异,但是我希望评论能够友善质疑,不要随便说脏字,毕竟能够关注这个问题的人都是一些热爱国家的人,可能在读的理工类研究生更能够理解我说的这些话吧,谢谢 ,再次重申,你可以质疑和提问,但是希望你有一些礼貌,我会不厌其烦的询问我的两位亲戚,给你一个准确的答复!
谢谢
1.28 更新一次
有一位读者在后台私信我,写了很长的一段内容,我觉得很有深意,便复制粘贴一下
目前人类已知困难其核心是 “金本位币制问题”!人类使用了几千年的币制急需更新! 金本位币制无法反应人们劳动的光辉: 1、劳动时间个人归属标的,这个概念类似于“劳动” 的版权 2、劳动信用的积累,是否合理公平的进行劳动 3、劳动技能 / 难度 / 强度的描述,这一点就可以结合过往的求学、考级、考证、排名等 这些细节都没有,结果可以被恶人轻易的攫取、掠夺、欺诈,占有别人的劳动果实 金本位缺乏这些细节,就像 “小孩子拿着一大锭金子过闹市” 任谁都会有抢夺的可能,资本就是金本位和人性之恶面结出的恶之果 资本本身包含着以往的种种剥削掠夺、积累了数千年,在一代又一代资本家手里,反复的刺激者他们的贪婪,让他们不断的用各种手段进行资本增值,血、吸血、再吸血 就这样导致了一次又一次的战争、战乱、经济危机 不断收割着前人的积累和后代的时间,都被资本攫取留给那人性的恶去消费,再刺激再疯狂吸血,资本不断滚雪球收割挤压人们生存空间,导致一代不如一代,最终爆发危机 假如可以有扭转的新价值体系系统, 能偶描述人类劳动的一切细节,那就会避免剥削、欺诈,从而消除资本 1、劳动时间个人归属标的,这个概念类似于 “劳动” 的版权,假如价值体系可以标记谁在什么岗位劳动,那个产品参与了多少,单位都是劳动时间,可以无限的追述,那么分配公平就有了先决条件 2、劳动信用的积累,只要工作就应该给与报酬,保持温饱是现阶段能做到的,超发的货币、超产的产品足以平付这些报酬,信用还是用来给与认可和承接更大、更难任务的前提 3、劳动技能 / 难度 / 强度的描述,这一点就可以结合过往的求学、考级、考证、排名等,这里的学习 / 评测都可以被记录从而变成信用积累、价值放大的倍数 假如有合理的价值体系比如:基于个人的信用价值体系 那么人类合作才有希望,不内耗、不剥削,手挽手共建明天
除夕更新
如何评价演员何冰再次演绎《前浪》,展示前浪真实面貌,会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什么改变?
构思了很久的一篇文章 希望大家可以看看。
那要看你怎么定义 “科技强国”。
如果是 “大多数领域不落后,部分领域在前列,少数领域有优势”,那现在已经做到了。
如果是 “IT 超过美国,精密电子超过日本,XX 超过 XX,YY 超过 YY”,那…… 离蓝星称霸我们还有挺长的路要走……
中国出现了一项极大重大的颠覆性科技突破,能够历史留名的那种。
中科院的科学家,在实验室内首次人工合成了淀粉,把空气中的二氧化碳直接固定成了淀粉。
把二氧化碳固定成淀粉到底具有什么意义?
意义那可是太大了。
首先,淀粉是人类粮食的主要组成部分,也是人类维持生命所需能量的主要来源,把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固定成有机物,这是植物和极少数微生物才拥有的特殊力量,如今人类却可以通过工业手段做到这一点。
这代表人类的农业在未来有可能被彻底颠覆,粮食有可能可以通过工厂直接大规模生产。
粮食,是生命之源。
现在中国留 18 亿亩耕地谁都不能动,就是为了给中国人留下足够多的粮食。
再过一百年,那可就不一定了,也许几平方公里中国工厂制造出来的粮食,就足够全人类食用,中国将成为全世界最大的粮食出口国。这么说可能还是不足以描述人工合成淀粉的重要意义。
我换种说法吧,在目前市面上所有的硬科幻小说里,对未来人类社会的畅想,都有摆脱太阳来生产粮食的描述。
美国拍摄的《星际穿越》,说的就是一种严重的植物病毒毁掉了人类所有的粮食,只剩下玉米,但玉米也岌岌可危,然后主角一系列努力来拯救人类。
如果人类有了人工合成淀粉的技术,那这部电影就不用拍了,会被人当傻子看。
在《火星救援》这部电影里,描绘的自救镜头,也是人类在火星种土豆。
绝大多数的科幻作品,对未来人类粮食作物的畅想,都建立在突破可控核聚变技术后能源无限,然后点灯泡来照射植物从而获得粮食,建立体农场来提高单亩产量,很少有人敢去想人类直接合成粮食。
在中国最顶级的科幻作品《三体》里,曾经描述过人类科技被三体人封锁的场景,苏醒过来的罗辑,看到人类还没能实现人工合成粮食,就判断人类科技依然处于被三体派出的智子给锁死的状态。
那合成粮食呢,他们不是可以合成粮食吗?罗辑又问。
这我不是太清楚,但现在的粮食也是种子长出来的,只不过是在工厂的什么培养槽里生长的。庄稼都基因改造过,据说那麦子只长穗没有秸秆,而且长得贼快,因为那里面有很强的人造阳光,还有催长的强辐射什么的,麦子稻谷一星期就能收一季,从外面看就像生产线上产出来的一样。
哦…… 罗辑长长地沉吟一声,他眼前许多绚烂的肥皂泡破裂了,现实露出了真面目。
他现在知道,就在这个伟大的新时代,智子仍然无处不在地飘荡着,人类的科学仍被锁死着,现有的技术,都不可能越过智子划定的那条线。
人工合成淀粉这一技术,在《三体》的技术等级归类中,属于能突破三体智子科技封锁的等级。
从以上这些科幻作品的描述中,你可以看出人工合成淀粉这一技术到底有多逆天,已经步入到了科幻作者连想都不敢想的那个领域了。
虽然只是跨入了第一步,但毕竟是跨入了。
你要知道,从 0 到 1 的突破难度,并不亚于 1 到 100。
这看起来只有一丁点的淀粉,代表着无以伦比的重要意义。
中国的科学家是如何人工合成淀粉的?
大概的原理我说一下,首先是利用光伏,把太阳能转化成电能,然后用电能分解水,制成氢气和氧气。
然后,把二氧化碳和氢气放在一起,通过催化剂制造出甲醇。
最后,把甲醇和一系列的酶进行反应,最终合成淀粉。
通过以上流程,科学家实现了从太阳光到淀粉的人工合成。
这个能量转化效率,达到了 7%,也就是 100 份太阳光能量照射到地面,科学家可以合成出 7 份能量的淀粉。
看起来是不是很低?
有个数据或许会吓到你,进化了无数亿年的植物,对太阳光的利用率只有 2%,因为很多阳光农作物无法完全捕捉,从枝叶缝隙中穿过,漏到了地面,秋冬天也无法种植,太阳能闲置几个月。
所以,单纯光合作用,植物对太阳能的利用率能达到约 33%,和目前顶级光伏板差不多的利用率水平。
但如果考虑到植物的浪费和闲置,那植物的整体太阳能利用率就跌到了只有 2%。
而在这 2% 里,最多只有一半分配给了淀粉,其他要合成自身枝叶,以及维持自身生命所需。
也就是说,100 份太阳光照射到地面,植物最多只能合成出 1 份能量的淀粉。
论能量利用率,人工合成淀粉技术完爆植物。
而在以上流程中,实际上最核心的流程都是通过电能实现的,把太阳能通过光伏转化为电能只是为了符合从太阳能到淀粉这一要求,让自己看起来更环保而已。
实际上,我们完全可以做到在无太阳光的环境下,让电能直接转化成淀粉,突破人类只能利用太阳能生产粮食的局限,理论上 1 立方米的生产能力等于 5 亩地。
这个意义就更大了。
能够从电能直接转化成淀粉,而且还能固定二氧化碳,这是人类步入星际时代的必备前置科技,没有这个东西你不可能进行星际航行的。
利用这个技术,星际飞船就能实现内部碳循环,从而极大的减少携带的氧气和食物等物资。
理论上,突破了可控核聚变技术之后,拥有这种技术的星际飞船,只需要在太空中捕捉游离的核燃料气体,就可以无限飞行,无限续航。
拥有这项技术后,在没有植物生存环境的外星地表,人类也可以建造生命循环系统,碳循环和氧循环都可以建立。
所以,我才说这技术是人类步入星际时代的前置性技术之一,意义十分重大。
这项技术对太阳能的利用率相当高,但作为一个刚刚突破出来的技术,那成本自然是高昂的吓人,主要贵在那个酶的上面,成本太高。
目前人工合成出淀粉,你肯定是吃不起的,价格远远贵于天然淀粉,也许几十年成本都不会具备优势。
那这项技术有啥意义?中看不中用啊。
这你就错了,刚出生的婴儿有什么用,你敢说婴儿没用么?
以青霉素作为举例。
1928 年,英国细菌学教授弗莱明发现了青霉素具备强大的杀菌作用。
1929 年,弗莱明发表了青霉素的论文,将这一成果公布。
然后,足足 9 年的时间,没人搭理弗莱明。
因为青霉素极难制造,极难提取,成本高的吓死人,不具备实用价值,所以这一成果被束之高阁。
1935 年,德国生物学家杜马克的小女儿病危,被链球菌感染,得了败血病。
为了救自己的小女儿,杜玛克研制成功人类第一款抗菌药,磺胺类药物百浪多息,救下了自己女儿的命。
红 25 军指挥官程子华和徐海东中弹负伤后被细菌感染,发起高烧,命在旦夕时,军医在战斗缴获品中发现一罐磺胺类药物,最后才救下两位将军的命。
磺胺类药物缺陷很大,能杀死的细菌种类较少,还会杀伤大量的人体正常细胞,副作用相当大。
但这毕竟是人类第一款抗菌药物,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大显神威,救下了很多士兵的性命。
绝大多数士兵,都不是被炮火直接击毙的,而是受伤后死于细菌感染,抗菌药的效果十分显著。
作为德国的敌人,看到抗菌药如此厉害,英国也开始加速抗生素的研发。
1939 年,弗洛里团队重复了弗莱明的实验,成功提取了少量青霉素,为一个严重感染的 15 岁男孩进行了注射,挽救了他的性命。
实验证明青霉素前景无限,价值不可估量。
但青霉素的提取之难,难于上青天,凭英国的能力,就算不考虑价格,都没办法实现大规模生产。
1941 年 7 月,弗洛里带着部分团队成员来到了美国,和美国共享技术,希望借着美国的力量突破规模生产的瓶颈。
这项技术的价值一目了然,于是美国政府投入了巨资,组织了 16 家医药巨头参与联合研发。
到了 1943 年,美国终于生产出了 21 万支每针 10 万单位的青霉素,大概能救几万人。
但那个成本,高的实在是有点吓人,每剂费用为 200 美元。
1 克青霉素,当时的价值等于 3200 克黄金,真的是只有达官贵人才用的起。
1944 年,美国化学家找到了利用化学办法直接合成青霉素的办法,比生物发酵青霉素要快得多,也便宜的多。
青霉素的产量骤然飙升,年产量增长 250 倍。
到了 1945 年,每剂青霉素的价格下降到了 6 美元。
到了 1946 年,每剂青霉素的价格下降到了 0.55 美元。
是不是很便宜?
到了 1949 年,1 瓶 20 万单位的青霉素仅重 0.12 克,却依然相当于黄金 0.9 克的价格。
不过到了如今,一瓶青霉素的价格,只有几毛钱了,单位还是人民币。
抗美援朝的时候,集全中国之力,用金条大量的进口青霉素,居然都不能完全满足前线将士的需求。
在当时突破英美封锁,冒死每天晚上给大陆运青霉素的霍英东,在 2006 年下葬时,葬礼的级别是国葬。
而如今,中国的青霉素已经便宜到厂家都不太乐意生产了,想要多少就有多少。
这就是从实验室到大规模生产的路径。
最初的青霉素,成本比人工淀粉要还高得多,但最终还是走入了千家万户。
只要你这个技术足够有用,数十年如一日的去大力研发,成本一定可以降下来,几万倍的那种下降。
能够把二氧化碳固定成淀粉,这是在碳中和大方向下中国取得的重大科研突破,超越欧美,成为了全球的科技引领者。
而类似的事情,已经在多个新兴领域出现。
这说明了一个问题,在新兴领域,中国的科研能力已经完全不弱于欧美,甚至更强。
这些年,很多人诟病中国的科研能力太弱,说中国人没有创新能力。
有人说是中国应试教育的问题,有人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问题,有人说是中国市场经济不健全的问题。
反正,都解释的头头是道,看起来没啥问题的那种。
但实际上,科研能力不足唯一的原因就是穷。
以前的中国太穷了,那么穷的条件下怎么可能搞的出突破性科研成果,能勉强追上欧美就不错了。
富国的科研能力没有一个弱的,穷国的科研能力没有一个强的。
至今为止,我没有看到地球上有任何一个又穷科研能力又强的国家。
我甚至没有看到任何一个国家是在穷国阶段科研能力爆发,直接一夜翻身当富国的。
纵观历史,欧美列强国家都是通过小规模的技术提升换来对外掠夺能力,利用掠夺的财富反哺科技,形成正循环,通过几百年的积累才慢慢把科技提升到现在这种程度的。
自从中国富起来后,就开始大力推进研发,反哺科技,希望通过科技的力量把中国向前继续拉,实现科技和财富的正循环。
2000 年之后,中国的专利数量突飞猛进,出现爆发式增长。
有人说,这些专利很多都是注水的,质量并不高。
说的没错,这里面绝大多数专利都是注水的。
但全世界所有国家,其绝大多数专利也都是注水的。
苹果造个手机,能围绕这个手机申请几百个看起来莫名其妙的专利,甚至还把苹果手机边角处圆角矩形的造型给申请了专利,在 2012 年的时候还因此起诉过三星和谷歌。
谷歌副总裁 David Lawee 说:
“我们并不相信圆角矩形可以用来申请专利,我们没有意识到苹果会利用这个来保护 iPhone,这也为我们敲响了警钟”
这就是美国最顶级科技巨头的专利,一样算一个专利数量。
90% 的专利都是注水的,还有 9% 勉强具备一点价值,只有 1% 才算精华,全球都这样。
科学家里面也分三六九等,而且分化比普通人更加离谱。
所有的国家,都是指望通过量变引发质变,从来没指望过每个专利都有大用。
当然,这些年中国专利被批评,也有其道理。
我们追随型的专利太多,原创,引领全球的专利太少。
大,而不强。
而评价一国科研实力,重质不重量,只有你科研实力攀升到能够引领全人类的地步,才会被认可为科研大国。
但是随着 20 年发展,中国最终通过量变引发了质变,在老旧领域和欧美的技术鸿沟一时半会确实还追不上,但是在新兴领域,中国已经明显和欧美具备了同一水平的研发实力。
中美的差距有多大?
1890 年,美国成为世界第一大工业生产国。
2010 年,中国成为世界第一大工业生产国。
1920 年,美国成为世界第一大经济体。
2021 年,中国拥有世界第一大经济体 70% 的 GDP。
美国整整超越了中国 100 年以上。
在这个前提下,二战之后美国还把德国的精英科学家掠夺一空,战后的美国其实等于战前的美国 + 德国科研能力之和。
而德国在战前是毫无疑问的科技第一,能以一己之力挑战全世界的恐怖存在。
别说二战前那个引领全球潮流的德国了,就算是现在的德国,如果其顶级科学家能全部弄到我们这边来,你猜中国的科研实力会凭空暴涨多少?
在这么大的差距下,在诸多新兴领域,中国能明显追上欧美,还能在不少领域取得重大科研突破,这说明中国人的科研实力完全不亚于欧美人。
以前没办法搞科研,是因为研究太费钱,而中国人那时候确实很穷。
等大家都一样富的时候,拼科研,中国人根本就不虚。
现在全球都在搞碳排放权,谁排放二氧化碳谁就要付费。
按中国科学家这种搞法,也许 50 年后,人类就要开始搞碳购买权了。
二氧化碳太少了,你们再吸就吸干了,为了保护人类环境,谁付费,谁才有资格从空气中吸收二氧化碳。
这个里程碑式的突破,是由中国人完成的。
在科研领域,很容易一步快步步快,后来者很难追赶。
在将来的宇宙飞船里,搭载的生命循环技术,很有可能就是我们中国人研发出来的。
种菜的终极天赋,被我们点亮了,星辰大海在等着我们,彻底解决人类粮食问题的曙光已经出现。
人工合成淀粉技术的诞生,用实际证据表明,中国人在充足资金的支持下,可以取得令世界震惊的颠覆性科研成果。
我们一点都不笨,我们的科研思维一点都不差,我们的科学家完全可以和美国科学家打擂台。
只要中国富起来,只要中国的科研资金能有美国那么多。
我相信,中国科研实力全面超越美国,指日可待。
作者:远方青木(ID:YFqingmu)
大家对科技定义的范围太窄了。航天器、芯片固然都是科技。但科技的外延还更广。
怎么样建设一个覆盖上百万平方公里国土的可靠供电网络并维护它,这就是强势科技。
中国电网在世界上的地位不用我说吧?
怎么样用可靠的桥梁、涵洞,公路铁路网络连接百万平方公里国土?这也是一系列了不起的科学技术。
怎么样为 10 亿人提供可靠的移动通讯服务。从北京的写字楼到西藏的喇嘛庙都有信号?这是了不起的科技。
怎么样让河北的企业和广东的企业分工合作生产不同的两个零件,再把他们运输到新疆去组装?
怎么把生产、资金、物流理顺?这些都是科技。
并且如此规模的科技应用,如果苛刻复杂的现实条件。仅我国需要并且有动力有能力去研发、解决一个个难题。
从深圳的通讯实验室到昆仑山的一线基站。只有我们能找到这么多果敢聪明的人,来解决这些困难的问题。
所以我说,我们作为一个科技大国是不需要有什么争议的,并且我们一定会成为一流科技强国。这不过是个时间问题。
不为别人。就因为我们坚毅果敢智慧的同胞们。
不管国内还是国外,没有任何人,能阻止他们奔向更美好的生活。
年底了,借知乎感谢所有默默努力工作支撑着这个社会的同胞。谢谢大家。我,也会努力的。
这个问题,以及这一类问题下面的回答,很清晰的表明,东南方向上的某个岛上的岛民,已经疯狂了。
最近一段时间以来,各种奇谈怪论,各种带节奏,各种隐蔽攻击,达到了一个新的高潮。比如攻击华为,攻击张维维,攻击乌合麒麟,攻击中国历史文化,而且还有新手法,就是用阶级观点去强行解读当前的社会问题,表面上高举社会主义的大旗,实际上反对现行的有特色的社会主义制度。
他们有组织,有目的的制造梗,和专用词语。污名化一些原本很有意义的行为。比如战狼,比如小粉红,比如赢麻了,比如爱国贼。
其实他们不懂一个正常的中国人的正常心态是什么。所以演出各种非常搞笑反智的行为和言论。不过也影响了好多对政治不敏感的看瓜群众。但是,这是很表层的。他们不懂中国人很现实的。他们的所作所为看起来声势不小,其实都是泡沫而已。
金政委说,现在中国网络舆论的动乱之源就在那里。什么疆独藏独民运,背后的支持者都是台当局。确实如此。不过他们现在的手法比较隐蔽,已经不是那么赤裸裸了。
话说回来,我现在看他们这种表演,只觉得可笑。因为,真正一个从小在国内长大的人,他的情感认知是有独特中国烙印的。我们一看一听就知道。真正的精英很容易分辨其中的是非曲直,而被带节奏的那些少数无脑客,压根就不足为患。
中国这么多年稳步的发展,正说明这个国家真正的脊梁的可靠。而不是网络上这些向着疾驰的火车狂吼的狗吠。
任何稍微了解点国际国内政治形势的人都很容易看清,收复台湾已经是箭在弦上了。跳梁小丑们的日子已经是屈指可数。所以,哈哈,且看你猖狂,疯狂才是灭亡的前奏,不是吗?
看到这个问题,我的第一反应是,难道中国还不是科技强国吗?
比如,在互联网行业,中国最强的公司阿里巴巴和腾讯至少在市值上已经和美国的一些著名公司(如 Facebook)平起平坐。而且我在中国的这些年头,确实感受到迅速发展的科技完全改变了我们日常生活,让一切变得更加丰富和便利。
为了印证我的想法,我搜集了许多资料,想具体看看中国的科技实力在全球处于什么地位。
其实,目前似乎并没有一个非常权威的、对于全球各领域科技的排行榜。如果想找到一个榜单,现在更多的是对于公司的排名。
因此,我选出了高科技领域具有较强水平的四个国家(美国、中国、日本、德国),用了两个不同方式创建科技的排行榜。
找来 2018 年的 “财富” 世界 500 强公司后,我剔除了传统领域的公司,把剩下的公司按行业分成了几个板块:电信通讯、硬件芯片、航空航天、医疗制药、工业机械、互联网、软件信息服务、汽车 和未来科技。 然后在 **“财富”**500 强中,前 100 名的公司,我给予它 16 分的分值,第 101-200 名给 8 分,第 201-300 名给 4 分,第 301-400 名是 2 分,第 401-500 名是 1 分。最后得出下表:
(中国在硬件、芯片领域的得分涵盖了中国大陆和中国台湾的公司,35 分的得分也主要归功于台湾的公司。)
根据这几个行业四个国家的得分,我绘制了上面的蛛网图。非常明显,代表美国科技综合实力的红色面积最大,中国次之,日本第三,德国第四。传统的科技强国日本和德国在综合实力上落后于中美,他们主要在航空航天、互联网等领域的实力偏弱,而中美科技相对发展均衡。德、日两国在汽车、硬件等方面表现非常突出。中国也有自己的短板,在软件信息服务方面得分为零。
表格的最后一行 “未来” 也是根据《财富》杂志评选出的 2018 未来 50 强公司给的评分。排名前 10 的公司给予 16 分的分值,第 11-20 名给予 8 分的分值,依次类推。
在这个榜单中,中国表现非常显眼,甚至略胜美国一筹。传统的科技强国日本表现比较逊色,只有寥寥几个公司入围榜单,德国甚至无一公司入围。或许将来全球科技会形成中美两个巨头两极发展的格局。
当然,上面的排榜是根据公司的榜单来对各国的科技实力进行排名,其实非常的不准确,因为很多核心科技并不是掌握在大公司多的那个国家。于是,我又去重新找了很多相关的信息,也问询了许多从事相关行业朋友的意见,重新制作了下面这张表格:
在上面这个表格中,5 代表国际顶级水平,4 代表领先水平且发展迅速,3 代表领先水平但发展速度一般,2 代表普通水平,1 代表落后水平。根据这个评分,我重新绘制了蛛网图。
在这个蛛网图中,仍然是美国的面积最大,各方面综合发展,几乎各项都处于相对领先的地位。中、德、日的面积差不多大,说明在一定程度上,中国的科技水平和老牌强国德国、日本的差距正在缩小,甚至开始反超,整体来说已经成为了全球的科技强国。
当然,这些榜单和这些评分肯定有我个人主观的想法在里面,并不能完全客观地反映全球科技发展的格局。如果有不对的地方,欢迎大家批评指正,我们一起交流,一起客观地探讨未来的全球科技格局。
表格的制作参考了包括但不限于以下资料:
http://www.fortunechina.com/rankings/c/2018-10/19/content_317863.htm
http://3g.163.com/dy/article/D51OSO3T0511QLVI.html
http://www.elecfans.com/d/659001.html
http://news.k618.cn/kx/201409/t20140930_5671772_2.html
https://xueqiu.com/6815845163/88194312
https://www.sohu.com/a/224873826_593930
http://news.zol.com.cn/669/6690140.html
http://www.sohu.com/a/115830661_485461
http://www.elecfans.com/qichedianzi/740482.html
相关回答:
腾讯和阿里巴巴,哪个公司更伟大?中国和美国谁能成人工智能领域的领军者?
一个 100% 的工业体系,其最大价值体现在战争中,能够自主生产一切战争产品而不会被外国卡脖子。
1、现代的工业体系中,所有的工业总共可以分为 39 个工业大类,191 个中类,525 个小类。完整的工业体系更注重的是大而全,而非高精尖。
2、按照工业体系完整度来算,中国以拥有 39 个工业大类,191 个中类,525 个小类,成为全世界唯一拥有联合国产业分类中全部工业门类的国家,联合国产业分类中所列举的全部工业门类都能在中国找到。如果一家制造业厂商在中国打半小时电话就能完成的配套工作,到其他国家可能要半个月才能搞定。
接下来是美国,具体数据以前看过,现在找不到了,不过也应该占有 94% 左右,然后是俄罗斯,欧盟,日本勉强算的上一个(主要是民用制造业体系)。
3、完整的工业体系作用主要体现在对外竞争力和国防军事力量。
在对外贸易竞争中,更完善的工业体系能够减少工业配套生产成本,有利于生产质优价廉的产品,加强国内产品在国际贸易中的竞争优势。由于全球化的影响,很多原材料、半成品、产品等从国外进口比国内生产更有优势,所以保持一个完全 100% 的工业显的没有必要,反而会加重产品的成本。这就是除中国外其它国家工业体系并不绝对完整的原因。
一个 100% 的工业体系,其最大价值体现在战争中,能够自主生产一切战争产品而不会被外国卡脖子。在小国和大国的战争中,大国完全可以以少数尖端的产品就消灭小国,但是在大国之间的战争,尖端技术的差距还没大到一方完全无力反抗,所以在这种时候,能否大批量快速的生产中端武器,比慢慢生产少数昂贵的高端武器更有现实意义,例子可参见德国和苏联的坦克大战。
从二战结束以来,世界就是白人占统治地位,垄断全球最大数量的资源和利润,中国在这个国际体系中,就是一个异类。共产党有一句话 “以斗争求和平,则和平存;以退让求和平,则和平亡”。中国不但先后和美苏两个发生过军事冲突乃至战争,甚至遇到苏美两国制定共同瓜分中国的情况,所以亡国的危险时刻勒在中国的脖子上,一个绝对完整,不求外人的工业体系,就成了中国最现实的选择。
当然,到现在,一个完整的工业体系对中国的价值还是很大的,对中国的产业升级有重要意义。就算是各种被人诟病的高精尖产品,中国的技术能力很多也是排在全世界前几名。落后与先进,要看跟谁比,更别说中国技术追赶,并购的速度那么快。
为什么完整工业体系对一个国家如此重要?这是因为,如果工业体系对外依赖,那么这个国家的整个经济体系在冲突中,就有可能受到严重的损害。
我们举个简单的例子,朝鲜并不是一直这么惨,过去朝鲜曾经生活水准比中国和韩国都高。后来苏联垮掉了,经互会垮掉了,朝鲜得不到足够的石油、机械零件、技术,于是石油农业垮掉了,机械化的体系垮掉了,成为了现在的样子。当然,朝鲜是个小国,它本身不足以容纳一个完整的工业体系。这也是中国身为大国的一个优势。
不要看中国很多东西仍然需要进口(比如芯片),如果真的被切断了供给,中国仍然可以生产低端芯片可供使用,尽管良率比较低、功耗高、速度慢,但是支撑工业体系还是够的。
所以,完整工业体系在国家安全方面的意义非常显著。无论哪个国家想要威胁该国,他们都没有能力通过贸易禁运就打垮该国的经济体系。这使得一个国家在国际冲突中占据了有利地位。
从经济发展的角度讲,由于一国产业比较齐全,外国投资时,很容易就能从本地找到生产厂家,大大降低了产品生产的成本(从外国进口零件不但需要支付运费,往往还要支付关税)。这使得中国即便劳动力成本已经明显高于很多发展中国家,大量的产业还是不得不留在中国(当然,完善的基础设施也是一个重要的原因)。
因此,一个完整的工业体系不但对国家安全有好处,还对经济发展有着很大的助益。
而中国最早的完整工业体系,是在苏联援助的 156 个项目上建立起来的。这使得,即便中国和苏联、美国同时交恶,本国经济体系也不会崩溃。
世界上现在具备完整工业体系的,恐怕只有中国、美国、欧盟,俄罗斯比较勉强。日本算半个,受自然资源限制比较严重。其中美国和欧盟最强,基本上各个领域都能达到世界领先水平。中国在基础材料、精密仪器、电子等方面水平虽然堪用,但确实较差。俄罗斯退化较严重。
美国很多东西不生产,并不是它不能生产。只是生产无利可图。具体的技术,它仍然是有的。必要时刻,美国依然能够恢复相关的生产能力。
特别是 “巴统” 的存在。八十年代末开始的武器禁运。北航买不到正版的 adobe,美国前些日子禁止了英特尔向中国出口 XEON 处理器。呵呵,自由市场下居然有禁运。
制造业。据说某五轴出来后,外国的产品价格直接腰斩。而且,国产五轴据说还各种糙。
但这东西差 100 年,那是别人吃肉你喝西北风。差 60 年是别人吃肉你喝剩汤。差 10 年,你还是喝汤,但人家也只能跟着喝汤了。
这东西急不来,就耗着吧。要做好继续亏本几十年的决心。看的不是自己的产品赚多少,而是进口产品价格能不能腰斩再腰斩。
再举通信行业的,来说说交换机吧。15 年前,一块板 20 万。10 年前,10 万。这是正常的技术进步。但请注意,并不是用到的科技多 NB。都是成熟了十几年的技术。但人家技术垄断,就可以 5 年才减少一半的价格。
不过最坑的是导流板,就一个铁板,用来填补空槽位,引导气流,控制设备温度的。35 美金一块。1 斤重。还不是不锈钢。。。。多年不降价。你能说这是技术好么?但人家垄断交换机技术,别的牌子人家不认,你敢自己装,人家整台机器不保修了。
10 年前国产交换机开始有中高端产品了。BUG 超多。但是价格低,所以自一些小城市开始用。用了 3 年,稳定一些了,故障率是欧美产品的 1 半了。这个结果一出来,进口交换机价格就开始了跳水过程了。
10 万的板子,5 年后 1 万,再 5 年。。。很多欧美厂已经倒闭不见了。。。。
至于那块 35 美金的铁板?免费送。后来明确说,其实没有铁板也没事,就别配了……
这就是现实。重要的不是自己的产品是否精致。而是自己的能力能不能让老外老老实实降价。
后进者是很悲哀的,只能隐忍着。所谓的双赢。其实是美丽的谎言。
一开始是落后的没能力,人家说一万就一万。后来落后者有一些能力了。人家说我让利 5000 吧,你的产品别出来抢市场了。。。。嗯,双赢。。。。
以前我们的国家产业水平较低。水泥厂的磨机用减速机,当年国外的减速机卖 1000 万一台,国内减速机还开发不出来稳定的产品。等到国产化之后,国外的大型减速机已经基本退出国内市场。因为国产可能只要三百万。同样的整个体系的各种设备价格都降下来了。然后才有了国内水泥产业的大发展,然后到了今天水泥价格已经快降成了白菜价。再然后水泥行业大发展才有了中材国际这个全球最大的水泥工程总包商的技术积累,造就了今天中材国际的海外总包业务占了自己百分之八十的业务。再反过来造就了非洲,东南亚水泥行业大发展。你能想象五年前非洲没有几个水泥厂,只有水泥进口商的时代么?所以,听别人说中国是发达国家粉碎机,我听了很爽。欧洲人的生活不是凭空出来了,当中国人不能造东西的时候,他们能把五块钱的东西卖成五十块的时候,有没有想过你一辈子工作,其中百分之八十是交给了欧美国家养着他们可以休闲度假。可以让他们长着一张没被欺负的脸。
还是减速机行业的。看看欧美国家如何以君子之腹度小人之心的。2005 年西门子并购了一家公司,对于巨头来说没什么大不了的,12 亿欧元的收购案,说大不大,说小不小。但是却深刻影响了世界减速机行业的格局。被收购的公司叫弗兰德,是减速机行业的第一把交椅。被西门子收购后西门子填补了自己在这块的空白。但是对于与西门子在众多领域有广泛竞争的 GE 来说却是个很可怕的事情。尤其是在风电领域,风电主机的关键部位就是减速机,而之前 GE 主要是跟弗兰德买,而 GE 和西门子在这个领域是最直接的对手。这两家一个是美国巨头,一个是德国巨头,弗兰德也是德国公司。就算不合作无间也不至于影响 GE 和弗兰德的合作吧,故事的结尾应该是大家一起走向幸福的生活才对。只是那是故事。GE 最直接的反应是在中国找了一家企业合作,断掉了与弗兰德的合作因为他们怕西门子在关键时候卡自己的脖子,于是培养了一家中国企业,短短几年让这家企业从产值从十几亿变成百亿级别,风电主机出货量全球第一。国际巨头都知道被人卡脖子要不得,我就在想,中国这么多产业被中国人攻陷后发现原来老外赚了这么多钱,这种例子举不胜举的情况下,很多人还是以一种纯真的眼光看待老外,该说傻呢还是天真呢?
你以为制造业,是你有钱就能买来的?是你想买就能买来的?
我想说的是,一种仪器,如果国产没有,那么国外产品会以翻一番的价格卖给你。唯有真正有竞争力的国产产品生产出来,他们的价格才会不约而同地大幅下降。
无法工业化就意味着需要在国际市场上高价采购,随时面临技术封锁和禁止出口。
无法工业化就意味着国内庞大的采购需求最后仅仅养肥了一批买办,而我国工科学生只有顶尖的一批人能够加入国际高精尖企业拿高薪,其他人只能苦逼兮兮的去加入代工厂。
举大家熟知的行业举例,并进行粗浅的讨论
1、集成电路行业国产化
无论精密机床、数控机床等基础工业,还是导弹、雷达、舰艇、航空航天等尖端产业,都需要集成电路作为核心。在上世纪 80 年代初,8086 的芯片都需要进口,那个时候全国才有多少外汇?靠出口纺织品工艺品出口家具之类换回来的外汇,再花高价从国际市场上购买 8086/8088 这种成本微乎其微的芯片,而且高端芯片动辄遭到巴统的封锁,这种酸爽,简直让人忍无可忍。
中科院微电子所、清华微电子所、复旦微电子所等一批微电子所的主要工作,就是应对很多国家对中国微电子行业主流制造技术实施的技术封锁,那一阶段,微电子所的主要工作是开发集成电路的生产工艺。简而言之,当某微电子所做出了 0.6um 的集成电路生产工艺后,我们就会展示给美帝和巴统一个信息:我国已经掌握这项技术,贵国如果继续封锁 0.6um 工艺的芯片出口我国,或者卖高价给我国,那么鄙国将用五年时间自行开发并生产,不再进口贵国芯片。于是美帝的行业协会就会游说国会批准开放此项产品的对华出口。
现在中国仍然在进口大量的芯片,但是一方面,中端及以下芯片绝对能够国产,只进口高端芯片。
给大家讲个故事,我们做模拟集成电路和射频电路的时候,如果想借鉴国外某些重要芯片的话怎么办呢?我们会先打磨掉封装,然后拆出芯片;用蚀刻的方式一层层的脱掉芯片上层的覆层,然后照相,人工扒版图,分析出电路,用 Spectrum 仿真工具进行仿真,Ohyeah!鄙国的学习、理解、消化能力笑傲全球。
就靠这样的野蛮生长的手段,从 90 年前后开始发展集成电路产业,行业先以掌握先进制造工艺为目标进行尖端研发,获得新型芯片的进口权;然后通过多个渠道寻求世界先进的芯片代工厂落户中国,遂有了台湾人张汝京 2000 年开始在北京亦庄搞了中芯国际(SMIC),04 年开始鼓励集成电路产业发展,各大高校每年至少培养 2000 名以上的工程师输送到 IC 行业。07 年时候西安那边的英飞凌、奇梦达等 IC 企业也发展得红红火火。
不知道 09 年金融危机时候,有没有哪家公司收购了国际上的 IC 行业核心技术,但我知道的是到 2014 年,在集成电路产业发展了 25 年后,北方微电子公司自主研发的 12 英寸 28 纳米等离子硅刻蚀机全面通过中芯国际(SMIC)生产线全流程工艺验证,并获得订单。这 TMD 就是零的突破!
2、轨道交通设备国产化
跟上国际社会发展的脚步非常困难,中国不能长期处于国际产业链的低端,在关键技术和关键设备上更不能长期受制于人。中国无法从国外买来一个现代化。(除非 13 亿人民加班加点种地纺织搞代加工来支撑 5 千万上等人的现代化生活)
轨道交通领域就是一个标准例子。记得到 2010 年,发改委一共批了 25+10 共 35 个城市 50 条地铁线路的建设,每条地铁的成本大约为 200 亿,其中机电设备(机车、轨道、盾构机、接触网、屏蔽门、自动售检票等等)至少 80 亿,50 条线就是 4000 亿。只有形成我国轨道交通装备研发制造体系,才能有效降低地铁造价。
如果购买全进口设备,机电设备成本至少要上浮 50%,而花了这么多钱,有哪些人得到好处呢?国际产品生产商啊!他们的毛利至少在 50% 以上,所以产品生产商的工程师才能每周工作 5 天,每天工作 5 个小时,一年有一个多月假期,到中国都是商务舱 + 五星酒店。产品代理商花了 5% 的商业成本拿走 8% 左右的利润,增值税 17%(地铁建设就是中央和地方政府投资,增值税就是左手倒右手),进口退税,清关报关什么的,代理商做了 4000 亿的生意,只留下 300 亿的利润,仅仅直接创造了 3000 人左右的就业岗位。
如果实现国产化,4000 亿的工业销售额额会养活多少人?反正华为 2013 年有 2390 亿元销售额,有 15 万员工(华为的员工工资还很高),为华为做外包或者下包的配套企业也不计其数;4000 亿的机电设备采购直接创造 40 万人以上的工作岗位,我认为是比较保守的。
40 万高收入人群的消费又能带动多大的餐饮娱乐家电汽车住房市场?
所以,工业界建立完整工业体系,在关键技术和设备上实现国产化,才是真正共同富裕的方法。否则只有一小撮人富裕起来。
随便讲个 AFC(自动售检票系统)国产化的故事。主角是上海华虹。上海轨道交通 1、2 号线的 AFC 全部从美国 CUBIC 公司的产品,于 1998 年 9 月完成 1 号线调试。1999 年 3 月运营。但是全部进口的缺点有造价昂贵、运营费用高、关键技术保密导致系统维护和升级困难、备品备件不足、资深维保人员要从美国飞过来,而且工时费从美国出发时开始计算。于是在 3 号线招标时候,政府就要求国外供应商提供国产化措施,遂由上海华虹和西班牙 INDRA 公司联合体中标,在实施中逐步实现应用软件本地化,维修零部件的国产化。
其实这个时候上海华虹的水平还有限,但是架不住政府扶持——政府认为上海华虹初步具备了独立设计和制造的能力,于是在 2001 年末 1 号线北延线的 AFC 招标中,上海华虹用 6000 万的价格干掉了 CUBIC 公司,并且实打实的在 2004 年把活干完了,而且培养了一票人,被高新现代、上海邮通、上海华腾之类的单位再高薪一挖——到 2008 年时,国内 AFC 行业就基本没外国公司什么事了。
一条线一个亿的合同额,50 条线就被上海华腾、上海华虹、南京熊猫、高新现代、北大方正、浙大网新这些单位给瓜分了大头。
而且这个时候,上海华虹还跟复旦微电子(你看我第一个说的就是微电子嘛!)合作,可以整系统的提供国产化产品,还带动了微电子行业的发展。
这个故事厉害的地方在于,从引进技术到踢开老外,只用了 8 年不到的时间,而且还培养了一大批从业人员。
3、石油化工领域设备国产化
前面两个例子的规模都不算大,真正大头的在这里呢!
请问:一个百万人口地区的基本生产需要哪些工业?
回答:小煤矿、小钢铁厂、小机械厂、小化肥厂、小水泥厂、小发电厂、小纺织厂、小印刷厂、小食品厂。
其实是 1970 年国家制订第四个五年计划的时候所提出来的一个方案,具体内容是由中央财政拨出 80 亿元的专项资金,扶持各省区发展小煤矿、小钢铁厂、小化肥厂、小水泥厂和小机械厂等五类工业项目。
当时进行了第二次大规模成套技术设备的引进,对外实际签订的项目共 26 个,其中投资在 10 亿元人民币以上的有辽阳石油化纤总厂(29 亿人民币)、武钢的一米七轧机(27.6 亿人民币)、大庆化肥厂(日元贷款,汇率调整,投资增加到 26.7 亿人民币)、上海石油化工总厂(20 亿人民币)、天津石油化纤厂(13.5 亿人民币)
注意啊,这是 1970 年的 116.5 亿,那时的官方汇率是人民币兑美元是 2.46 哦!47 亿美元哦!!!1970 年外汇储备花得只剩 2000 万美元,直到 1975 年才有 5 亿美元的外汇储备!!!另外,1979 年中国货币供应量为 26 亿元,GDP 为 272 亿美元(数字均来自网络,请有识之士打脸)
中国那点外汇,拿来引进乙烯化肥装置都不够,还想要买什么电视机?
20 世纪 70 年代引进的 13 套大型化肥装置一览表:
1、齐鲁第二化肥厂 1974 年 4 月开工,1976 年 7 月建成,投资 26303 万元;
2、四川化工厂 1974 年 5 月开工,1976 年 12 月建成,投资 16012 万元;
3、 泸州天然气化工厂 1974 年 4 月开工,1977 年 3 月建成,投资 20642 万元;
4、大庆化肥厂 1974 年 5 月开工,1977 年 6 月建成,投资 267447 万元;
5、沧州化肥厂 1973 年 7 月开工,1977 年 12 月建成,投资 24312 万元;
6、辽河化肥厂 1974 年 6 月开工,1977 年 12 月建成,投资 34342 万元;
7、云南天然气化工厂 1975 年 1 月开工,1977 年 12 月建成,投资 18759 万元。
8、栖霞山化肥厂 1974 年 9 月开工,1978 年 10 月建成,投资 32128 万元;
9、安庆化肥厂 1974 年 3 月开工,1978 年 12 月建成,投资 40526 万元;
10、赤水河天然气化肥厂 1976 年 1 月开工,1978 年 12 月建成,投资 17185 万元;
11、洞庭氮肥厂 1974 年 4 月开工,1979 年 7 月建成,投资 31329 万元;
12、湖北化肥厂 1974 年 10 月开工,1979 年 8 月建成,投资 29875 万元;
13、广州化肥厂 1974 年 12 月开工,1982 年 10 月建成,投资 50739 万元;
以上 13 套装置中,除洞氮、安庆、枝江三套装置以石脑油为原料外,其余均以天然气为原料。
以天然气为原料的 10 套装置主要的技术进口国为美国和荷兰,合成氨装置采用美国凯洛格生产工艺,尿素装置采用荷兰斯塔米卡邦二氧化碳汽提生产工艺。部分企业采用了日本东洋工程公司的合成氨 / 尿素工艺。
一亩地一年要用 10 公斤化肥,引进了 390 万吨化肥生产设备,约能满足 2.6 亿人的化肥需求。
大家就是靠着当年的引进装备加技术,抽调人力进行攻关,如 11 万吨乙烯设备攻关,30 万吨乙烯设备攻关,大化肥攻关等等,靠着当年那帮善于借鉴、学习、研究的前辈的努力,一口一口的啃下来石油化工装置的生产线,直接或间接地解决了吃饭的问题。
别不当回事,没有这些基础工业体系,光一台低精度的精密车床就能要你 300 万,高端的还禁运,更别提搞什么螺旋桨、潜艇、大飞机了。到老百姓这里,就一辈子跟绿皮车打交道吧。
第一个,液晶面板行业。
2004 年,我在某国企当 15inch 面板的产品经理。当时我才是研究生毕业刚工作不到两年的愣头青。整个团队花了 3 个月做设计,一个月做 mask 定材料,2 个月试做,正式投产前我们的预估成本是每片 220 美金。这时候市场价格 260 美金。6 个月后我们大概有了全球 25% 的 15inch 市场份额,这时候市场价是可怕的 160 美元,我们的成本是 180 美元,亏的姥姥家都不认识。
咱可以去看看 BOE 的财报,嗯基本上三年盈利一次呵呵。按市场经济的说法,这种企业应该关门?但是你算一下,大致的关系在 2005 年,中国面板行业每亏损 1 块钱,中国的液晶显示器和电视机企业就会成本下降 20 块钱。这就是国产化的力量。
感谢 BOE、tianma、SVA、TCL 这些年的努力和付出,没有面板业国家的巨大投入,就没有国产电视机行业的成功。中国政府在液晶面板行业的投入大约是 1000 亿,而 2014 年中国液晶电视产量 1.4 亿台,多少年的投入几个月电视机行业就赚回来了。
第二个例子是我现在做的新能源。
2010 年,我们和所有的气体国际巨头,包括 linde,AL,AP,都是世界五百强级别的公司谈一种烷烃类气体的供应。他们的报价很接近,45000 一公斤,即使我们知道他们背后的供应商成本在 25000 以下。然后我们努力培养了福建的一个国内供应商,成本高一些,28000 的水平吧,我们用 31000 的价格买。然后不到一年,这些五百强又来找我们了,说 27000 卖给你们。那按某些自由市场经济信徒的观点,我们应该抛弃国内厂家,和国外大企业合作?鬼才这么干。我们很清楚等国内这家死了,这些国外大鳄会毫不犹豫的涨价到 40000 以上的。顺便提一句,和我们谈判的,都是这些国际大公司中国子公司的中国籍买办。
再举一个例子,2013 年,我们收购了一家美国公司,这家公司债务缠身,假如中国土豪不出手,绝对死的透透的。即使这样,这笔收购受到了美帝议会的反垄断调查,收购拖延了三个月。而所谓的反垄断,过程中美帝议员真正关心的,并不是垄断,而是我们企业和中国政府的关系,以及由此导致的技术军事应用。
这家公司的生产技术需要使用 0.5 毫米厚的卷绕式钢板,当我们国产化之后希望在中国生产时,美国和日本的供应商都表示不能对中国出口,因为根据巴统规定,这是战略物资对中国禁运。而在我们和宝钢达成一致由宝钢开始生产这种钢板样品 6 个月后,美帝果断取消了这种钢板对中国的禁运。
所以为什么要工业化国产化?因为这个世界从来不是自由市场经济,仍然是典型的丛林法则。任何时候,只有你能造的出来,别人才和你谈自由市场。当你造不出来,面对的或者是高价倾销,或者是彻底禁运。
当然,假如我们的目标不是工业化,仅仅是发展发展服务业,目标是人力和原材料输出国外加高级产品倾销地,那国产化什么的确实没什么必要。
——
做一下说明,后面两个例子我们都已经是民营企业了,虽然是巨无霸级别的民营企业,但属性就是民营企业。
国际封锁不仅针对国企,民企也一样,只要你是中国企业。而打破这种垄断,民营企业一样在努力。
发达国家不卖给中国高科技,归根到底是中国太大,潜力太大,没有人愿意培养一个强大对手。什么意识形态都是 “让你丫戴帽子”“让你丫不戴帽子” 的借口。中苏交恶,美国的黑鹰就卖过来了,F15 也差一点,因为这个时候你有用啊,管你什么意识形态呢,配合我遏制苏联就行。法国人造不出氢弹,盟友美国英国也没卖给他啊,最后还是 TG 没节操技术交换了。“先进技术是不能靠引进的”这都是几代中国人血泪教训。
印度人好吧,民主国家,美苏最爱。到现在印度都是全世界最大的冤大头。养活着美、俄、法、英几大军火贩子。价格贵的离谱不说,经常延迟交货,再讹诈一笔。印度这样的朋友,全世界都会喜欢啊。中国如果也这样,就不会 “世界为敌” 了。这是我们要的吗?中国把自己的血汗钱去当冤大头,人民生活怎么提高?
前几年吵得很凶的稀土垄断,也挺有意思。在过去一个大宗商品牛市中,所有资源价格都在涨,稀土这么稀缺的战略资源不涨反跌。然后中国人稍微想提个价。别人不干了,说你搞垄断。铁矿石涨得,稀土涨不得?嗯,人家是民主国家,民主国家的垄断不算垄断,操纵不算操纵。好吧,我们只要继续贱卖就能跟全世界快乐玩耍了!你啥都贱卖靠什么提高人民生活啊?
工业化国产化不能保证所有国产化的产品最低价,但是能保证一揽子产品最低价。挑个别商品中国比国外贵来论证中国物价更高是以偏概全的。请解释为何联合国数据中国购买力(ppp)计 GDP 超美国,而美元计 GDP 排第二。看不懂请自行补课。
-—————————
当年有人提议我们搞个盘尼西林厂吧。宋子文部长讲话,美国能生产,干吗要自己建?这就是当年精英的见识。
当年有一种叫做买办的存在,他们的富可敌国。他们当中很多人的品行甚至非常值得称道。这些人巨富的的基础之一就是垄断贸易的暴利。当你无法生产一样产品的时候,这种暴利是非常惊人的。
胶卷时代,全球有成熟彩胶技术的只有四个国家。美、德、日、中。中国的叫乐凯,没错,非常矬。但是乐凯卖 15 的话,柯达在中国很难卖过 30。而在苏联,这个价格可能卖到 100。那么这个价格下苏联人民的净福利损失就是 70 元。假设俄国的买办阶层都不持有美国绿卡,只赚取 10 的利润。实际的结果就是以损失 60 的整体国民福祉,创造了极少的暴富者。无论这个交易过程如何形式合法如何买卖公平,它带来的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公平。
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做几条价格对比曲线。看看 ABB、施耐德继电保护设备在正泰、德力西市场份额扩大过程中价格变动情况。看看摩托罗拉、爱立信基站设备在华为、中兴份额扩大过程中的变动情况。不要觉得跟我们普通人没关系,所有的基础设施的最终承担者就是一国国民。
做生意要算账,但是怎么算是个大问题。造盘尼西林厂要花钱,没错,甚至花冤枉钱。没错。因噎废食吗?所有的都有失败的可能。但是一流的企业一流的国家一定不吝投入。
“比较优势” 通过公平交易可以使双方获益。这个本身是要约束条件的,在这个现实世界中经常是不具备的。曾经有一阵子科特迪瓦产生了经济奇迹,他们种可可有比较优势。好景不长,过两年就被收割了。初中世界地理有讲过。不在饥荒临界点时农产品的可替代性实际上是远高于工业品的。中国这样的大国这样的人口基数,不完成工业化不实现核心产业的工业化自主化,是没有前途的。
“先进技术是不能靠引进的” 这句话是惨痛教训后的真知灼见。
来看看历史 :
1949 年 11 月,美国和西欧一些国家联合成立了一个多边出口控制协调委员会,总部设在巴黎,又称 “巴黎统筹委员会”,简称 “巴统组织”
银河 I 亿次机宣布成功之后,巴统组织放开了亿次机对中国的销售;银河 II 十亿次机宣布成功之后,巴统组织放开了十亿次机对中国的销售……
我们有 13 亿人,占世界总人口的 1/5。
对英法德这些国家来说,人口 6 千万左右,很多东西是自己生产还是去国际市场买,最多让全球的供需变化波动个百分之一二,对市场的影响不大,花费总额相对也不高,对价格可以不太敏感。
日本 1.2 亿,韩国才 5 千万,美国也就 3 亿。
但中国不一样,13 亿人如果全推到国际市场,是会强烈影响整个市场供需的。自己能生产加出口中低端市场,现在干脆全指望其他国家,一消一涨,几乎是 1/3 的供需变化,这个量级的变化会带动原材料价格、全球加工分配、产业分配等一系列元素的剧烈变化,最终反映到产品价格上,可能数倍于自己生产的价格了,也就是说中国产的时候人均 10 块钱的东西,如果不产从国外买可能就要花 50 块了。
这多出的 40 块、400 块、4000 块乘以 13 亿,就是能生产的国家因为技术优势从中国可以获得的利润,这部分利润让他们只有几千万的人民分去过发达国家的生活了,也就是中国自己做能省下来的钱。
即使是价格已经比较透明的产业,也要自己搞,因为 13 亿人的市场总量太大,而我国的人力和资本精力远不到饱和,利用生产要素和本土优势完全可以自己把市场消化掉,然后坐望国际市场,不至于出现产业分布畸形,而且产业升级的时候也马上跟得上甚至有机会领头。
所以除非是中国不需要的,或者是要也要的不多的,别的东西能拖到国内做,就尽量做,能多做点,就尽量多做点。
近几年,电视的价格急剧下降,
小米电视 2,40 英寸居然只要 1999
因为有两家公司,一家叫做京东方,一家叫做华星光电。
我想对那些顶着亏损继续经营下去的人说声谢谢。
为什么要工业化国产化,就是为了让我们有一张不被欺负的脸。
什么叫被欺负的脸?请看土耳其 2009 年开始的防空导弹采购计划!
土耳其属于北约成员,招标的是欧盟的紫苑导弹,爱国者 3,中国的红旗 9 和俄罗斯的 S300。美国人报了天价,不允许技术转让,不让土耳其组装生产,俄罗斯阳奉阴违,只愿意提供 S300,不愿意提供 S400,价格天价,欧洲紫苑导弹不愿意转让技术。
只有中国价格合适,性能中等偏上,还愿意转让技术。然后呢?然后宣布中国中标,然后呢?迫于北约和老美的压力,土耳其被迫中止了这笔合同!
什么叫被欺负的脸?这就是被欺负的脸!
再说一个运输机的话题,中国曾经向俄罗斯买了好几十架伊尔 76,因为我们自己造不出大运。后来因为成本问题,我们不愿意再增加费用,合同被冻结。最近俄罗斯说,要么升级到伊尔 476 算了,但你得加费用,中国直接给拒了,加费用别想,赶紧把伊尔 476 给我拿过来,别废话,要不劳资不买了,老子的运 20 差不多再有几年就能飞了,怕你个屁!
来源:搜狐网—科技
作者:武连峰(IDC(中国)
助理副总裁)
链接:http://m.sohu.com/a/133241358_505899
……2022.1.25
--------
2022.3.15 更
致敬某些人:请站起来说话,你们这样与我说话,我还不太习惯,有一种我是巨人的感觉。
我写了那么多,你们还在刷工人工资呀、集中力量办大事啦、军工民用之类的话,总让我在智力上有一种优越感。
你们是觉得全世界只有两个国家----中国和外国吗?
芯片?芯片牛逼的国家,对我们是全方面的技术碾压?美国的芯片技术与制造是全球第一?
那么牛逼的国家电网,我不写,不代表没有。
天眼,我不写,不代表落后。
超算,不是第一不代表不是全球顶尖。
饭要一口一口的吃,你妈生不出来成年的你。
如果你觉得我国不是科技强国,那就把世界上两百多个国家和地区全拎出来,把所有的领域全都拎出来,把一二三名排好坐次。别搞得好像两百多个国家和地区是一个国家似的。
前几天
组织了一个中国制造日活动,有位同学出言不逊,质疑我们现在的科技水平并表示不屑,然后一石激起千层浪,各大蓝 V 轮番上阵吊打:
人们很容易对自己不熟悉的东西评头论足,医生聊航天,律师聊制造,艺术家聊量子力学……
不知道从哪看了份不知道怎么统计出来的数据,就以为看到了全部。
有的因为不自信、思维定式、认识偏颇,就抓住一点不放,一昧的贬低、唱衰国家,而没有想过在他看不见的地方,别人做出过怎样的努力。
当然,还有一些人的工作就是造谣,每个月拿着补贴定期发帖,非常准时,简称月经贴。
的确,我们科技发展起步晚,核心技术受封锁,只能摸着石头过河,但是这种不停试错、通过实践检验真理的方式,其实是最容易出创新成果的。
工业革命,……,是基于试错法和一心想改进工厂生产力及利润的熟练工匠,在实验基础上的经验性发展。
越束缚,越自由。
而最典型的例子,就是港珠澳大桥。
由于不具备海底沉管技术,只能从法国引进,可即便技术已经成熟,没有实际经验也无济于事,于是又求助一家荷兰公司,但其却漫天要价,索要 15 亿人民币……
去你的吧,还不如自己搞。
于是通过自我攻坚,不断地尝试、失败、推倒重来,中国科学家和工程师们不光突破了超长外海沉管隧道技术,还额外帮解决了很多难题。
围绕港珠澳大桥的建设,前后实施了 300 多项课题研究,形成了 63 份技术标准,包括 600 多项专利,创新了海上装配化桥梁、超长外海沉管隧道、海上人工岛等方面的设计、施工理论与方法,形成了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建立了跨海通道建设工业化技术体系。
中美贸易摩擦确实暴露了不少问题,比如芯片。
但也帮我们认清、解决了很多棘手的问题,推动了医疗、教育、产业等多领域的改革。打碎了一些人的幻想,不再认为 “能买就不需要自己造”
芯片产业有个摩尔定律:当价格不变时,集成电路上可容纳的元器件的数目,约每隔 18-24 个月便会增加一倍,性能也将提升一倍。换言之,每一美元所能买到的电脑性能,将每隔 18-24 个月翻一倍以上。这一定律揭示了信息技术进步的速度。
这以定律维持了将近半个世纪,然而,“2010 年国际半导体技术发展路线图的更新增长已经放缓在 2013 年年底,之后的时间里晶体管数量密度预计只会每三年翻一番”。
**也就是说,这一定律差不多到极限了。**比如,芯片的制程工艺从 90 纳米,到 28 纳米、14 纳米、7 纳米、3 纳米,已基本没什么发展空间了。
所以,中国舆论界忧虑中国芯片、航空发动机、高端装备等等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就是一个伪命题,他们都走不动了,靠在树下休息了,我们再怎么慢也可以赶上去。
芯片的摩尔定律走到极限深刻揭示了基础理论不突破,应用科技早晚会走到尽头的规律。
人类关于基础科学理论已经停滞了将近 70 年。我们现在所有的科技成果都是应用科技的发展,基础理论还停留在上个世纪爱因斯坦的时代。
而中国的体制作为后发国家去挑战发达国家是有很大的优势的。
中国体制最大的特点就是可以集中力量(税收政策、金融政策、财政补贴、产业政策、教育资源配置),在一个点上突破……
撸起袖子,一套组合拳下去,成为科技强国,只是时间问题。
参考:《反脆弱》,《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中美博弈的终极时间表》
我尽可能以简练的语言给题主一个答案。
答案是: 根本不可能。
因为当一个科技给中国人掌握,它就被开除出核心科技的行列了,当所有的科技都给中国掌握,这世上就没有核心科技了。
综上所述,中国不可能掌握核心科技,中国也就不会成为下一个科技强国(狗头)
毫无疑问,中国肯定会成为一个工业强国。
为什么?
中国从积贫积弱到现在的工业大国靠什么?数亿廉价的劳动力,发展大量劳动密集型产业。
未来,中国从工业大国成为工业强国靠什么?从劳动密集型行业到资金密集型 + 技术密集型行业转型。
需要什么?资金和技术。
资金哪里来?很简单,房地产。大家都懂,不多说。
技术哪里来?发展技术的根子在人才。不好意思,99 年高校大扩招之后,中国接受过高等教育的人已经烂大街了。大量 985 生化环材的研究生,为了一个月薪七八千的工作趋之若鹜。中国已经成功将技术密集型产业变成劳动密集型,了解一下。不得不说,中国政府真的是非常非常深谋远虑,早就留有后手了。高校扩招,弊在当下,利在千秋。
我们要不惜一切代价实现民族伟大复兴。而这个过程中,作为 “代价” 的一部分,我们这代年轻人,被剥削感肯定是非常严重的。所以,摆正姿态,提高觉悟吧。
我觉得,这是个关于中国能否跻身超级大国的问题中的最重要的一个,是个真正的问题。
我见识少,就随便说两句。
我觉得中国能成为科技强国,但目前看离星球科技最强国还有很大距离。
一方面,中国的科技水平的确像某些人所说,日新月异,增量愈发增加,是增量在增加,不仅仅是总量在增加。目前全球最大的科学机构,按照袁岚峰先生所说,应该是中国科学院,质量也很优秀。和美国比,增量还远不够,但和其他国家比要好过许多。我觉得这主要拜许多人所唾弃的应试教育所赐。就像知乎网友常说的,应试教育虽然抑制了一部分创新能力,但却有效的培养了许许多多足够合格的工程师和科研人员。
但另一方面,汉芯事件和韩春雨事件的结果令人心寒,也可能会让科研人员看到学术造假的成本的降低。学术造假的科研人员得不到严惩,就会有人怀疑努力搞科研的意义。要知道,科研这种事是很困难的。一个科研人员付出的努力可能会因为许多原因付之东流,如果让人看到了学术造假没有惩罚的缺口,后果不堪设想。
当然,目前我国还是有着许许多多奋斗在科研一线的人们,他们不辞劳苦没日没夜地努力搞学术,是他们让我们的国家从最基础的地方开始富强起来的。毕竟科技才是第一生产力。在此向他们致敬!
另外中兴事件也让人们意识到了芯片产业被卡脖子的严重后果。中国人正在努力追赶。这不是一朝一夕能赶上的事,愿中国芯片产业崛起的那一天早些到来。
中国是真的想实现复兴,可不只是说说而已。目前中国正在各行各业努力追赶,科技力量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如果不能成为科技大国,无论做什么都只是为别人打工。但是,如果科技大国真的实现了,那么,我们就会成为唯一的超级大国,注意是真的成为科技大国,世界第一的科技大国。这样,美利坚就会不战自退,新的秩序将由我们建立。(畅想一下)
其实这两年大家可以看到一个非常明显的迹象,就是对制造业的扶持达到了前所未有的力度。
而对互联网的打压也到了前所未有的力度。
这一强一弱背后反映的是我们上层对于整个方向的定位和把握。
从疫情以来,大家可以很明显的看出来,拥有一个完整的工业体系,是一个多么重要的事情。
如果我们没有完备的工业体系,那么在生产制造这一块就会特别的被动。
像西方那样深受疫情危害的国家一样形成路径依赖,不断的向外进口。
但他们现在自身都难保。
那么在这种情况之下,我们的日子也会很难熬的。
但是没有如果,正是因为我们完备的工业体系,在出口这一块我们赚了很多。
但事实上我们很快就发现,光有出口是不够的,还要有高质量的出口。
我们卖一些生活用品,累死累活也赚不到多少钱。
反倒是人家芯片这一块的供应一收紧,我们就无可奈何。
所有人都知道了,必须发展高科技,才能立于不败之地,才能避免被人割韭菜。
所以上海市这两天又出了新政策,对于芯片行业的扶持力度进一步加大,多种项目的扶持都达到了一个亿,流片费用也包含进去了,这在过去是不敢想的。
而我们也怼出了当下可以说是顶流的新能源汽车,宁德时代扛起了市占率全球第一的大旗。
但是对于我们来说,还远远不够。
需要更多的科技公司,需要更多硬核的公司,我们才能真正的脱胎换骨,日子越过越红火。
提几个观点:
1、现代科技强国都在欧美。而科学的发源在欧洲。
2、欧洲之所以能发展起科学,个人最认同的一个观点:他们当时占尽了天时地利人和。
欧洲的政治体系长期是很分离的,有相当长一段时期内教会是一个极为特殊的存在。他们虽然不直接掌权,但却对社会有着巨大的影响力。
而教会又不是一般的政治集团,他们做事情更要讲究一个名正言顺,于是他们不遗余力想办法论证神。可就在这个过程中,他们论证出了科学。
3、其后欧洲出现的各种 “怪象” 是我们过去完全无法想象,也是现在许多人都无法想象的。
比如国家会花大笔的费用去养着一大帮科学家,他们有的在大学,有的在研究院,有的甚至就在教会。他们从事的工作 90% 以上对当今的产业没有任何帮助。
4、科研(科技研究,包括科学和技术)的投入,90% 钱都打了水漂只是客气的说法。照我说直接 99% 都是打了水漂,没有任何逑用的。可就只是这 1% 的成功,就完全有可能产生极为深远的影响。而这种影响,远远不是能用当前我们认知范围内的金钱来衡量的。
比如远一点的微积分,你觉得它值多少钱?而在刚发明的时候除了能算算一些简单的振动问题,小环滑动问题之外,没有任何卵用。可它在后来 200 多年,尤其是电机出现之后起到了极大的作用。
就说个简单的吧,如果没有微积分,怎么会有麦克斯韦方程组,又怎么会有电子电工学?
如果光靠实验和观测,恐怕人类再晚个 1000 年也不见得能造出电机,因为根本无法理解电磁现象,更别说找出它们的变化规律并加以利用。
5、其后的 200 多年,直到美国崛起之前,所有数理化开创性的基础成果几乎都出自欧洲。而在人类找到这些基础成果的应用场景之后,技术和产业就病毒式地发展。这些发展哪一样离了过去 200 多年的基础理论都不可能有这么快,甚至都不可能出现。
6、美国在崛起时完全是 bug 似的存在,他们和欧洲天然的亲缘,再加上时事给他们的机遇,两次世界大战战胜国却又未在本土(珍珠岛哪怕算上以对美国影响也是微乎其微)。这使得美国在后来充分占据了技术上的发展机遇。而技术发展带来产业飞升,产业飞升就有经济腾飞,经济腾飞加上政治上越变越强,美国就自然而然成为全球第一大高科技人才的聚集地。
7、回到第 4 点提到的科研投产比的问题。
欧洲由于是科学发源地,他们天然地保留了完善的科学研究体系。这个体系包括一众几百年的大学,一众不营利的科研机构。但凡去过欧洲的都知道,那里有全世界最佛系的老板。他们不仅不 push,还生怕你工作过度,逼你去旅游。有些教授甚至 10 几年一篇文章不发,还年年跟学校吵着要这要那。
但正是如此,欧洲自上而下,并不会整天拼命追求 kpi。欧洲的老板不会去水论文,但却会尊重每个学生看起来十分 sb 的想法。那么回到投产比的问题, 这样的环境下哪怕 100 个科研人员(包括教授、tenure- track、postdoc 和 phd)都不靠谱,但第 101 个人靠点谱有个牛 B 的想法,他就能耐心慢慢地做出来。所以现在欧洲一个非常普遍的现象是:从指标上来看,欧洲的 phd 普遍都很差劲(指的是指标上的分数,对标国内 phd),但只要有一个顶尖的,其上限巨高无比。
几乎任何产业,但凡对业内深度的格局有所了解的都知道。虽然许多领域知名企业都来自美国,但可能就是某些环节上,欧洲真就不怵美国。比如光刻机,不就是荷兰的。美国不也没有。
8、继续基于投产比说说美国。
美国的风气其实远不如欧洲。我们追求的 kpi 本来也是从美国来的。有些学校和研究院是很看重,有时候水文章也不比我们差。
但问题的关键在于,美国是选择性地继承了欧洲的科学体制。他们虽然追求 kpi,但他们对顶尖人才的扶植从来都不弱。他们虽然也有 tenure- track,但仍然会保护那些弱小的科研工作者(张益唐不就是个例子)。而美国的科技企业早就占据了巨大的消费市场,他们不仅有风气,更有充足的实力来养活一帮浪费 99% 资源的人。
更气人的是,美国经济的飞升致使一些社会资金也会用于科学研究。当然资本家不可能做慈善,但资本家砸进去的钱是真的,他们承担了 99% 的不成功的成本也是真的,最终做出来的成果也是真的。
==
小更一下。这个回答下我希望我尽量保持客观,只阐述事实。
我上面提到的重要观点来自这里:
中国人很聪明,但为什么中国没有出现现代科学? - 竹夏的回答 - 知乎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290523947/answer/2101755883
多说一句,讨论问题是促进科技发展的重要手段,也是很好的方法,但过度推断是无益的。
看大家讨论得火热,发现一位小兄弟分享的经验:
首先说一下结论:会。
2017 年 1 月 26 日,在同一天,有两则十分有趣的科技新闻:
1 是中国造出 “N2 爆弹”,不是核弹胜是核弹。中国第四代核武器技术获突破 N2 爆弹已与美并驾齐驱 (N 是氮,氮爆弹)
2 是美国造出 “金属 H”,不是氢弹胜是氢弹。美国科学家将氢气压缩制成 “金属氢”:室温中的超导体
自从世界各国签属 “停止核试验协议” 以来,主要大国再没有从事核炸逼的实验。核武器的发展物理上处于停滞状态。
然而,大流氓们并没有就此收手,分别沿着不同的路径,在不违反 “停止核试验协议” 的前提下,研究新的威力更强的大炸逼。
于是,巧就巧在同一天,有了美国的金属氢,兔子的 N2 爆弹。(氮爆弹貌似更牛叉一些)
然而,其他的一些流氓,约翰牛、高卢鸡、北极熊,也绞尽了脑汁,却一无所获。
这一点,让我深信,中国,这个大国,在地球上雄据 5 千年,不是没有原因的。
最近(2019 年初),日媒公布 30 项尖端科研排名,中国拿下 23 个第一
我对这张图是十分认同的,因为它验证了我对美国科研的观察。
大家仔细看看这张图,看看美国的科技优势领域,几乎全是 “医疗生物技术”,还有个化工和新材料(所谓生化环材)。
大家如果实地接触一下在美国学习理工科的中国留学生,你会发现,确实多半是 “医疗、生物” 专业,或者是“化工、新材料”。
为什么会是这样?因为美国的医疗支出和投入太大,占到 GDP 的 18%。(然而,美国的医疗产业是为少数有钱人服务的,美国的人均寿命、婴儿死亡率等指标在发达国家中处于垫底水平,并不比中国好多少)所以,很多钱投入到医疗相关的研究中,用于研究新药、新的疗法,为最有钱的人续命。
然而,在真正的工程科学中,如电池啊、光电啊、晶体啊、氧化物啊,美国反而有被中国赶超的趋势。
大家看出了 “医疗生物” 和工程科学二者的不同吗?
医疗生物基本上是一个独立的、孤立的派别,其发展不会牵涉到其他领域,不会帮助其他领域发展,不会影响其他行业的发展。
工程科学就不一样了,工程科学领域是一环扣一环的。比如没有好的钢,你就造不出好的刀具,你就加工不出好的机床,你就生产不出高精度的模具,你就造不出好的轴承,你就造不出好的变速箱。。。
也就是说,工程科学的每一项技术,对其他技术都会产生一定影响。在医疗生物领域有一项短板,只会影响到医疗生物领域的应用,不会影响到芯片啊、发动机啊、5G 这些东西。但工程领域有一项短板,可能在很大范围内影响整个产业的升级。
很幸运(也是全体科研人员的努力),我们在这些新兴的工程科学领域的竞争中跑在前面了。
相关回答:
如何看待颜宁被评为美国科学院外籍院士,而在国内却评不上院士?
1900 年的美国,门罗主义盛行
她引领了电器革命,在基础工业指标上非常强,基本超过了大嘤 + 德国这两个欧洲超强的总和;
她也开始建造和拥有强大的海军,7 年后大白舰队环球巡航震惊世界;
在美墨、美西等多次战争中开疆拓土;
然而,她的科学研究却被老欧洲不屑一顾,彼时的美国出版的相关物理杂志,一年才有欧洲货商搜集成船发往欧洲,而同样的,从欧洲来的物理杂志则每个月都以最快的交通方式运达美国,飞艇和水上飞机在发明的最开始,就承担欧 - 美邮件传递任务,邮件中当然最重要的是学术研究及相关发表物;
1900 年基本是美国超过世界其他国家的一个里程碑时间
到 1907 年她就诞生了第一个诺奖得主
到 1930 年美国已经在物理学和大量应用科学学科上占据世界主导地位;
此时回朔她被老欧洲所鄙视的 1900 年,也不过过去了 30 年而已;
这一切只是说明,科学研究产生的学术声望,基本是落后于一个国家综合国力发展 20-30 年的;
其实学习历史可以懂得很多,从基础工业指标来看,国内发电、钢铁基本都已经是美国的两倍,实体制造业是美国的四倍以上;
军备竞赛我国强大的生产能力可见端倪,一年下水一个大嘤帝国海军总和,服役一个法兰西海军总和,轻易就超过了这些世界强国,美帝不是不强,只是在国力碾压的情况下,再没有让人感觉像 96 年台海争端时那么让人吃惊了;
而回到科研领域,大数据上,中科院影响因子基本已经超过美国几个主要大学中任意两所的总和了,因为涉及到很多保密领域其实并没有 SCI 发表,真正的科研实力如何其实很难界定;
而就我了解的领域口腔医学领域来看,
基础科研基本处于和国际同步的水平,在临床新技术应用上原创力仍然稍显不足,但鉴于这个领域近 30 年没啥特别大的发展(反复嚼冷饭,只有跨学科有些发展)的停滞现状来看,其实也没啥。
如果没有记错的话,2016 年我国基础工业指数全面超过美国,暂定为一个里程碑;
只要不发生严重的内乱或者大规模的战争,
20-30 年也就是 2030-2040 年,所谓的广泛认同的科技超过美帝基本是顺理成章的事情。
是的
已经是了
咱们通过禁止互联网企业融资,上市,盈利,最近又来了一个禁止投资
咱们的科技将会越来越发达,让在 metaverse,nft,vr/ar,spacex 等邪路上一路狂奔的欧美国家难以望咱项背,望而却步!
那要看两个字,利益。
在欧洲这里系统学习了西方的历史,可以这么说,欧洲人今天的领先不是因为什么种族,更不是因为什么工匠精神,科学精神。而是因为利益驱动造成的客观结果。大航海殖民不是因为什么冒险精神,是因为奥斯曼堵住航道,政权为了赚钱和活命才去做的。往美洲,南非和澳大利亚移民更不是向往什么自由,纯粹是政府为了疏导人口大范围增长和资源太少导致的大内卷,避免民变而被迫实行的策略。发展资本主义,是因为世俗君主为了夺回被教会控制的绝对权力,而拉拢资产阶级来壮大自己的势力来方便对抗教会,日本也是相同,只是把教会变成了以幕府将军为首的武士阶层 (洋务运动根本不具备这个客观条件,所以失败是必然的)。工业革命则是因为更高效率的生产能为资本家带来更多的利润,外加世俗君主需要依赖资本家做后盾,所以放任资本家完全自由发展等等等等。一切都是为了利益,为了权力,而导致的客观结果。否则就算你科学家再厉害,再纯粹,你研究出的东西没有用,终究还是会被统治者束之高阁。
来说中国这里,中国是个大国,人口众多,但是能耕种的土地却有限,统治者历朝历代最核心的需求,就是如何让这么多人活下去,有饭吃,避免他们造反了把自己挂树枝。所以儒家及其重农思维就成为了中国古代的指导思想。通过培养家族集体主义观念,外加制造鄙视商业的社会舆论氛围,来把农民绑到土地上,以及一个能确保上述行为能得到贯彻的官僚士人集团,以保证有足够多的人种地,和保证足够多的粮食。所以你发现古代中国人口越多的王朝,儒家思想就越极端,越保守,对商业的抑制也越狠,这并非偶然 (两宋较为重视商业是因为金辽的岁币,战争的开销,外加后期华北平原的失陷,国家为了自保而采取的措施。)。可以说发展工业革命对统治者而言并没有什么益处。中国一直都有资本主义,一直都有商业,一直都有科学,一直都有探索精神,逻辑精神,《天工开物》,《水经注》,《徐霞客游记》,《农政全书》,《九章算术》,墨子的工匠精神和名家的逻辑思想,杨朱的个人主义等等,这还不包括历代统治者烧掉的书籍和禁掉的思想,但是他们除去对农业生产有帮助的,其余的对于统治者而言并没任何利用价值,所以他们永远无法成为社会的主流。本质上跟西方相同,照样是为了权力,为了利益而导致的客观结果。
回到问题,今天中国能否成为科技强国,你要看如果发展科技,研究科学对体制和民间的资本家来说 (尤其是体制),是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 如果是前者,那么中国必定会成为科技强国,只是时间问题,如果是后者,那就根本没戏了。
我觉得目前已经是了,但奈何国家标准太高所以可能要等到 2025 年以后吧,中国现在在所有关键领域的科技投入上是世界最多的也是最全的,中国前三十年的代工厂也不是白干的,积累了很多的制造业科技,如果按照一个科技产品内部有外国零件就不算这个国家的国产货的话那苹果手机 特斯拉电动车全都不是美国货,因为里面有大量的东西是中国制造,特斯拉的电机电池用的全是中国的,苹果手机的传感器 保护玻璃 电池 处理器制造也都是中国的
未来中国会在保留就业的基础上全面发展高端制造业,尤其是在现在以环保为名的科技转型下曾经那些老企业积累的技术优势土崩瓦解,最典型的就是日本的汽车厂商,积累了很多的发动机 变速箱技术但现在都没用了,中国的电动车 中国的电池电机就是吊打你啊,你日本车企百年企业尾大不掉现在反而成了累赘,然后由于环保的关系你现在欧美也不能开大排量汽车了,2035 年全球所有主要国家禁售燃油车,你以前造的再好也没用啊,英国女王也得坐电动的劳斯莱斯啊,电池说不定都是中国进口的,还是由于环保的问题,你越南印度也不要想取代中国,要科技没科技要资本没资本
现在所有你家里用的科技产品里面全是中国制造,就算你魔怔了全用外国品牌里面也有很多中国的零部件,这只是在传统科技领域,先进科技领域目前全世界只有中美在领跑了,6G 卫星 量子计算机 人工智能 先进医疗 六代机 高超声速武器,这些除了中美还有谁在造吗
有可能,请看下面这个分享。袁岚峰老师真情实感的演讲,没有华丽的辞藻和过度包装的演讲技术,真正可以感动和给我力量的演讲,用数据说话,用不加修饰的情感——
和美国有差距,但进步远大于美国。
https://www.bilibili.com/video/av41497174
以上视频里大量的数据以及硬盒的科技对比,比如中国石油勘探软件,中国军用吉普 “猛士”10 个指标优于美国的“悍马” 等……
只要中国人口中,科技至上主义者的人口总数和人口比例,都保持大于美国。一切问题只是时间问题,中国大有希望,大华人大有希望。
在 2018 年至 2028 年之间,会有 8000 万本科生,1000 万硕士,一百多万博士毕业,进入到各行各业中去。这批拥有完整知识体系的人会在 2020 年到 2030 年间创造出无法估量的财富和知识。
只要社会不出乱子,大概率能混一个二等科技强国水平,也就是英、法、德、日的水平。今天德国工业技术好,一线的工人素质都很高。未来咱们这 9000 万人不知道有多少人会卷到一线生产岗位,这些人的素质都不会太差,科研岗位更是只要稍微给开点高工资,立马挤爆。正如我们现在享受的高基建是过去三十年无数农民工用血汗的付出换来的一样,未来我国科技的高速发展会是以数千万知识分子的脑力为代价的。
这是客观规律,历史大潮,不是一个人的意志所能扭转的。所以运气不太差,我国能在很多领域和老美平分秋色甚至略有超过。
至于代替美国在科研界如今的地位,那就不是单纯凭搞科研的人能做得到了。
说了这么多,还是想引用一句古文,只怕
遍身罗绮者,不是养蚕人
会的,一定会而且不远。我看有的回答比较悲观认为三十年甚至永远也超不过美国,我正好相反,现在按体量中国就已经是第二大的科技大国,十年后就会是仅次于美国的科技强国,三十年后中美就会完全颠倒。
悲观者的理由是现在中美很多领域差距甚大,在这些领域按之前中国三十年的速度甚至现在的速度要赶上都遥不可及。他们忽视了两个因素,一是科技本身是随时代更替的也就是技术革命,一旦革命你之前积累那么多旧数据,旧工艺有什么用呢?举个例子汽车发动机技术中国学了三十年估计连百分之十的欧美实力都没有,可我为什么要钻这个牛角尖,我研发电动车啊,我知道未来是电动车时代我做电动机和电池啊,你发动机能再多完善三十年后你觉得是我的科技强还是你的?
再一个我不需要每个领域都要比美国强也不用单个领域的每个环节都要强啊,比如芯片我们只要有一个核心环节比如封装如果强到技术垄断美国还敢卡我们脖子吗?他今天让中兴买不了我明天就能让苹果卖不了,你能说我科技不强吗?
中国会成为科技强国我认为至少有三个国情作为雄厚基础,一是庞大的科研和工程师数量而且还在加速膨胀中这就保证了我们在所有领域中都有足够的研发力量,我们不知道下一次工业革命在哪个领域爆发,但所有可能我都在研究啊,我不敢保证我是第一个抓住的但我敢保证我不会被落下啊,不是第一最次也是第二啊。
再一个就是我们一直提的所谓的社会主义优越性了,这个真不是空话,体现就是国家意志在这方面的前瞻性和长久性,保障基础研究的持续投入,引导科研力量,最典型的就是 2025 计划,这些就保证了成为科技强国所必须的基础研究和前沿研究,而不是完全取决于市场因素。
第三个是巨大的市场和完备的工业体系。你研发出新的科技可不一定有能力转化出成果,led 是美国发明的但美国至今没有液晶产业,柯达发明了数码相机却被日本按在地上摩擦,这里面可能有多种原因但没有及时使之产业化规模化让其进入市场肯定是重要原因。而中国恰恰这方面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本地巨大市场和完备工业使科研转换非常迅速,规模效应又反促产品迭代,最后在技术上标准上成为强势。
我在人工智能这一端,可以告诉大家,如果一切到位的话,尤其是法制,金融环境的早日到位,绝对不用 30 年,中国将是世界第一。
但是今天,不要说科技落后,制造业都快撑不下去了。
首先,决定科技水平的是人才,不是设备,也不是学校。
人才来源于学校,指的是职业水平的员工而已。
科技的落后根源是,文化的歧视,政策的倾斜,金融价值的谬误引起。
什么教育环境,什么研发基础,什么奖金获得者,都是谁决定的?
回过头来,我想问:
有几个真正的研究者在年轻时,获得成果的时候获得过最高奖励?
又有多少很年轻的骗子获得了科技大奖和科技衔头?
黄钟毁弃,瓦釜雷鸣。
中国不是没有能人,而是瓦釜师挤掉了能人的生存空间,
人才有所不为,而骗子无所不用其极。
美国也有很多博士生在开出租车,也有不少大学辍学生在开发最前沿的科技,这才是科技生存和发展的文化。
只有房产和汽车能做抵押,生产设备都不能抵押,这资本的唯一放大途径就是这些。
这是谁的错,是民间资本?是政策?是行长?
金融垄断,民间资本市场交易障碍,鄙视人才,迷信设备,抱住房产,现在回头抱怨获奖科技人才太少?!要搞清楚,推动科技进步和提高生产力的是实实在在的高端人才,而不是论文和奖杯,是有效的环境和机制的运行。
假如在几十年前,
科技公司的股权都能抵押,都能自由定价和交易,
而已经建成的房产(已经不会产生 GDP 的财产)不能作为抵押物的话。
今天中国的科技不是世界第一才怪呢。
科技不是房产,它不会产生泡沫,因为高端人才,一直都是非常紧缺的有限资源,不服气,你去投资癌症治疗。
要让民间资本去推动科技发展,环境的改革就必须到位。
当然,
已经形成的优势无法否认——已经建成的房产,网络,服务器群,发达的物流,产业供应链…
更重要的是:改革正在进行,法制正在完善,金融正在开放,文化正在觉醒。
人工智能的时代已经到来,各行各业,当然包括基础科学、生命科学等领域,都将受益于人工智能的突破。
我在人工智能这一端,可以肯定地告诉大家,如果一切到位的话,绝对不用 30 年,中国将是世界第一。
Benjamin Lee / 人工智能创业团队 AIRobot5 创始人
有兴趣请参阅我最近发表的几篇文章:
1,我当然要替骗子挨骂,因为骗子跑了,你能骂谁呢?
2,老虎是不吃素的
3,不要在风中凌乱!
4,猪,能闻到地下一米的地方有松露!
很多人认为,追赶,缩小差距是理所应当的。
但实际上,科技发展是需要基础积累以及长期环境培育的,一般情况是,落后国家与发达国家的科技差距只会不断拉大。追赶,甚至赶上是逆势而为,需要 “用力”。
国家补贴是不少,但是全国来看,赚钱的公司不怎么搞真科技,大多搞的商业创新。搞科技的公司利润率太低,无法广泛凝聚人才力量,稳定投入研发。走代工的路,赚代工的薄利,自然无法真正发展科技。
另外一个重要的事情就是知识产权,对侵权不处罚,不严惩就是对创造发明积极性的打击。
目前还不具备科技强国的潜质
按时间跨度来说,一个上下五千年的文明古国
这里应该有最大的概率出现科技革命。
可是现实是工业革命都不在这里。
上下五千年都竟然没有哪怕一次。这就很让人值得深思了。
我觉得原因有二
第一,这里的人太勤劳,相信靠自己双手能够让老天看到和眷顾。不懂得偷懒。
第二,说不了,说了就关黑屋了。
奇怪的是,“土地” 这个概念却被每朝每代玩得炉火纯青。
跟普通老百姓有啥关系吗?以前我也像你这样关心时局。但后来发现我只是一个普通的群众。改革开放的胜利果实是一个都没吃到。还被一群人当成韭菜割。资本家割一茬,国家割一茬。国家只是一个概念,其实他做的事和资本家没什么区别。但又有一点区别,说不清。反正我就知道。联想事件看出来了,做蛋糕和分蛋糕的区别。中国就算成了一个科技强国,也不是普通老百姓能从中获益的。所谓的民主自豪也只是一种虚拟的情感,廉价但又看着很重。就像空气做的大饼。。发现用阶级角度看问题,好多东西就迎刃而解了。自己发财才是真的发财,国家都是虚的。这片土地上从来不缺乏劳苦者与享受者,国家也只是一种思想的概念。没了中国也会有其他的王朝出现。没了国家也会有族群部落形式出现。不管哪一种,里边都是有统治者是有阶级属性的。与其关心虚拟的还不如关系自己的阶级属性。
“你们要进窄门。因为引到灭亡,那门是宽的,路是大的,进去的人也多。引到永生,那门是窄的,路是小的,找着的人也少。”
_01_快递骑手李自成 困在系统里
公元 1628 年,快递骑手李自成失业了。皇帝为了省下 50 万两的经费,裁撤了大多数驿站,编制内的邮递员李洪基下岗。
老李只好拉着侄子李过干了段时间民营快递,但天下大旱,外有东北的女真人闹事,内有此起彼伏的农民起义,经济萧条到了极点,老李创业失败。
饭都吃不起,还险些被职业放贷人艾诏整死,李自成只好投奔了陕西老乡 “闯王” 高迎祥的农民起义军。随后的故事我们都知道了,老高战死后,李洪基继承了他 “闯王” 的 title,在 “闯王来了不纳粮” 的口号中,李自成席卷天下,逼死了走投无路的崇祯,建立了大顺。
李自成造反时,压力都在崇祯的身上,但当他主政天下时,马上面临着两个几乎无解的难题:
1,怎么养活天下 1 亿多人口。
2,怎么对付关外入侵的满清。
这两个问题,李自成一个也解决不了,他被困在内忧外患的系统里,只当了 42 天皇帝就匆匆退位,随后战死在九宫山。
困住李自成的系统,其实是历代王朝都要面临的问题,**养活国内的人口,打败游牧民族的入侵。**有谁曾经解决过这个问题吗?一个都没有,从秦始皇到唐太宗,从朱元璋到李自成,外戚、宦官、权臣、状元、女帝都试遍了,二十四史,反反复复,无解。
并且,每一个朝代都几乎死的一模一样,一个雄才大略的创始人开局,一个有心无力的皇帝在农民起义和游牧民族的夹击下灰飞烟灭。
原因呢?他们被困在农业文明的系统里。
农耕文明有一个巨大的 BUG,**人口是按照几何级数增长的,而生存资源是按照算术级数增长的。**粮食是 1、2、3 式的产出,人口却是 1、100、1000 式的增长;多增加的人口总是要以某种方式被消灭掉,要么战乱、要么瘟疫,总之,人口不能超出相应的农业发展水平。
拿中国来说,黄河流域的中原地区,养活 6000 万人口是极限,再加上后开发的长江流域,人口 1 亿是上限。
土地一超载,粮食就不够吃,种地的农民只能起义讨生活,诸如黄巾起义、黄巢之乱,北边的游牧民族也会趁火打劫,天下大乱,王朝更替。
正如外卖小哥不敌算法,唐宗宋祖也不敌历史的系统,主席说他们,稍逊风骚。
中国古代的领先,是因为率先进入进入了农业文明,中国近代的落后,也是因为在农业文明里待的太久。
_02_富饶的非洲 困在系统里
全世界最富饶的土地其实是非洲,旱季有数不尽的成熟坚果,雨季食物多的丧心病狂,动物们各个吃的膘肥体壮,躺在芭蕉树下一辈子都饿不死。所以,非洲诞生了最早的人类,也出现了 1.0 版本的文明模式:采集文明。妇女小孩去摘果子挖蘑菇,男人们去打猎。这个模式,一玩就是上万年,今天的非洲不少地区仍是部落式的采集文明,人们住个圆顶的茅草屋,一到天黑,大家围着篝火载歌载舞。
不是他们没有进取心,而是因为条件太好了,果子一茬一茬的,怎么也采不完,动物们傻不愣登的,怎么也打不光,再加上天气炎热,饱暖思淫欲就行了,干吗要勤劳勇敢?吃撑了唱歌跳舞不好吗?
非洲人好吃懒做,工资日结,上个班过几天就不见人影,更缺乏责任心和危机感,本质上是他们的文明形态决定的,反正冻不死饿不死,还追求什么长期行为呢?
饱食终日、无所事事,今天的非洲即使硬件已经现代化,思维仍然被困在 1.0 的采集文明里。
_03_古代中国 升级文明 1.0
不管是无聊也好,追逐动物也好,人类的祖先从非洲离开了,中国的奇书《山海经》谈到了东非大裂谷和尼罗河,怪兽 “鹿蜀” 就是斑马。
出走的人类,一路靠采集北上,走走停停,但最大问题是对自然灾害没有抵御能力,西方《圣经》有世纪洪水诺亚方舟,中国神话则说有天破了个窟窿洪水灌下来,女娲炼石补天。
洪水过后,满地稀泥,采集模式 over。必须定居下来,搞点长期行为。于是文明模式升级到了 2.0。
**2.0 的钥匙是农耕,**人类搞上了农业和畜牧业,农业文明出现了。
种地必须得气候温和,还得临近水源,最适合的区域是北纬 20-35 度,在中国是长江黄河流域,地图往西拉是中东两河流域的 “新月沃地”,再过去就是古希腊。
大王把他称之为人类文明均线。中国基本是陇海铁路为中线,南北 ±200 公里。历史上的英雄豪杰,西安的嬴政、徐州的刘邦、宿迁的项羽、亳州的曹操,基本都在这个方圆。
中国、中东、罗马当年引领世界、备受尊重,都是因为掌握了文明 2.0 的制高点,种地。
然而,种地最大的威胁是同样处于文明 2.0 的游牧民族,印度早早被雅利安人搞成了奴隶,罗马被蛮族打成了废墟,只有修了长城的中国人,才会一次一次的面临农业社会的终极问题:游牧民族打进来咋办,粮食不够吃咋整。
折腾了小两千年,中国人到了清朝才勉强找到个不是办法的办法,满族本来就是游牧民族,不存在外患的问题,同时普及了高产作物红薯土豆,亩产千斤,硬是在清朝中叶把人口撑到了 4 亿。
康乾盛世,红薯盛世而已,撑着不死人罢了。红薯土豆玉米之类的,全是淀粉缺乏营养,越吃身材越矮小,秦朝的兵马俑平均身高 1 米 85,一个汉人打五个草原兵,到了清末,男性平均身高也就 1 米 62。所以,少吃淀粉和碳水化合物啊。
_04_英格兰 升级文明 2.0
罗马帝国灭亡以后,盎格鲁 - 撒克逊人占领了英国的地盘去种地。但是,地都种出花来的中国人都解决不了吃饭问题,英国人更是穷困潦倒。
弄个中国的大路货瓷盘子,也要当做传家宝挂在客厅的墙壁。
在农业社会,解决粮食不够吃,当时有且只有两种办法。
第一种是变更利益格局,中国各种乱世群雄,王朝更迭,要么人口死一大堆,粮食够吃了,要么重新换个切蛋糕的方式。
第二种是开发新土地,再修个运河把粮食拉回来,或者跑出去找吃的。
中国人两种办法都试了,一次次农民起义就是变更利益格局,而开发土地,中国人几乎扩张到了东亚的极限,东边是大海,西边是荒漠,北边是草原,南边是雨林。
英国人也两种办法都试了,在利益格局上动脑筋,他们把国王查理一世的脑袋都砍了,把国王变成了傀儡,作用也没太大;跑出去找吃的搞殖民地,但经营惨淡,被人吹上天的英国移民船五月花号,移民第一年冬天就死了一半。
这时英国横空出世了一位天才学者马尔萨斯,写了一本《人口论》,说自己找到了人类苦难的根源,指明人口增长是赶不上生活资源增长的,农业为主导会迟早遇到 “马尔萨斯陷阱”,死路一条。
英国人也搞出了第三种不是办法的办法,既然物资不够,我们就去抢别人的,抢别人必须效率高成本低,得大力改进工具,**要改进工具就得发展科学技术。**歪打正着,英国人开启了工业革命,带人类进入了文明 3.0 年代。这个时代的钥匙是科学技术。
科学技术能够大规模的生产和改造自然,物资多的用不完,粮食多得几辈子都吃不了,人们竟然想破了脑袋在解决 “过剩” 的问题。
活该英格兰能当日不落帝国,统治世界二百多年,他开启的文明 3.0 模式让人类摆脱了低层次竞争 – 为了粮食而被迫消灭人口的烂泥坑。**摆脱王朝兴衰,唯一的道路是大力发展科学技术,推动工业革命,几何级的提高生存资源的产量。**可怜的《二十四史》和历代皇帝们,想破了脑袋都没琢磨透这个道理,反而为了农耕文明的稳定,搞出个 “独尊儒家”,把技术视为 “奇技淫巧”,堵死了从技术到科学的惊险一跃。
朱元璋要是知道发展科技能让他朱家子孙千秋万代,早拿着鞭子抽大家去搞蒸汽机了。英国皇室持续 340 年了,寿命超过了中国所有的封建王朝。
但现实是,发明数码相机的柯达会被数码时代淘汰,发明智能手机的诺基亚造不出 Iphone。**越是稳定的系统,越是不容易实现突破。**公司转型都很困难,何况一个文明形态。
_05_文明 3.0 中国大追赶
正如农业社会不能让代表采集模式的酋长说了算,科技社会不能让代表农业文明的地主说了算。非洲用了 10000 多年,都没从采集文明发展到农业文明,中国人花了 100 多年,才明白科学技术≠科技文明。
拿一个农业文明的操作系统,套一个科技文明的 APP,洋务运作是干不成的,炮党更干不成。
大王在《李登辉之死与国民党百年大败局》里讲过,正因炮党是个江湖门派,连个现代政党都算不上,混下去必然是一代不如一代。代表大地主的李鸿章能造重炮军舰,代表小地主的常凯申只能造步枪手榴弹。
百年摸索,我们才明白科技型社会的打造有三个重大要素。
第一个要有大规模的基础设施建设。科技文明的产出不靠土地,生产资料是工厂和基础设施。美国从南北战争到 1900 年,修了一百多年的铁路公路和港口。
第二要有足够的人口和批量的人才。
当年中国的洋务运动失败,而日本的明治维新成功,重要原因是日本面积狭小人口集中度又高,而且有百万级受过教育的武士阶层。面积广阔又文盲满地的满清,难度比日本大多了。
这一追就是 100 多年,直到建国后从苏联弄来了 156 工程,大修铁路交通,大规模的消灭文盲和传染病,(详见《鸭绿江畔,中国究竟得到了什么》),30 年间,中国人均产出增加了 25 倍,生活在贫困线以下的人口比例从 96%下降到不足 1%,预期寿命平均增加了 10 年,平均受教育年限增加了大约 80%。
直到 1978 年前后,中国才完成了大规模的基础设施和人才建设。
第三要有统一而巨大的市场。
欧洲的基建和人才都不缺,互联网产业却极不发达,原因在于欧洲的国家太碎,语言太多,市场其实很小。但中国,14 亿人口讲一个语言,高铁朝发夕至,思维习惯高度趋同,足够的水深,孵化出了阿里和拼多多这种万亿级交易额的企业。
开创了文明 3.0 的英国快速衰落,也正是因为人口不足、市场狭小、基础设施老化。科技文明是谈规模的,既有规模化的生产,也有规模化的伤亡,中国抗战伤亡 5000 万依然是一条好汉,4000 万人口的英国,一场索姆河战役在马克沁机枪下死伤 6 万,一代人的精气神就打没了。
大国的发展靠内因,小国的发展靠外因。
建国后的历史其实很好理解,前三十年搞基建育人才,后四十年城市化养市场,三要素都齐备了,我们正式开始攀科技。
_06_科技 国货 资本大时代
前两天,恒大的恳请函事件闹的沸沸扬扬,在大王看来,这象征着房地产的历史使命完成的差不多了,20 年筹资 60 多万亿,惠及三亿多人,他们是科技社会的助产士。
未来的世界,是科技新贵们的。科创板的大门大开,亏损的企业也能在 A 股上市,中国要批量制造比尔盖茨和马斯克了。
聪明的国际资本早已春江水暖鸭先知,杰克韦尔奇之类的实业家早已风光不在,去年以来,黑石的苏世民在中国十分活跃,高瓴的张磊频频繁现在公众号文章,他们都有共同的特点,搞股权投资的。
500 强在中国的玩法也悄然从开工厂变成了搞投资,大众汽车投资 87 亿元成为国轩高科第一大股东,奔驰高调入股了孚能科技,本田汽车斥资 37 亿买进宁德时代。
西方的资本市场,历史长达 400 多年,判断主升浪,我们要比他们后知后觉多了,桥水基金的瑞 · 达利欧连中国 200 年的走势图都给大家画好了。
而在疫情交织和技术制裁的影响下,突破卡脖子的技术成为全民共识,使 2020 年成为中国科技社会的元年。
对于普通人来说,机会在科技迭代、在高新企业股权,如果说这个太专业有困难,那么机会也在新国货之光,比如海天酱油、农夫山泉。内循环,不就是把中国的市场交给中国人来做么?
1978 年你买不了,2008 年你买不起,那么 2020 年,是不是最后的历史性机遇呢?
至于房住不炒,固然是希望资本流向科技,更是上面不希望全社会天天琢磨赚快钱,科技和国货,哪一个都是快不起来的。
就连茅台酒,生产周期都长达 5 年呢。
厚积薄发,你迟早会像国酒一样抢手!
本文摘自公众号 鉴茶院 (ID:jcytoday) 《买入中国,一百年来的最佳机遇》一文,全文请点击下面的链接
当国内大部分人这辈子的唯一的梦想,就是在自己工作的城市里面买一套房,房子成了大部分人的命根子的时候,想要搞科技,想要搞创新,难度真不是一星半点。
科技树这玩意固然是要靠一些天才才能搞起来,突破起来,但是这些天才也不是凭空出来的,必须要建立在已经有一定的基础上才能搞起来。就像是有 10000 个基础科研人员,才能诞生 1 个天才出来,如果连 10000 个基础科研人员都没有,那这 1 个天才都诞生不出来。
为什么我们国内 14 亿人,都找不出来 11 个踢足球好的人,就是因为国内看着人多,但实际上足球运动员数量并不多,没有庞大的底数,就很难诞生天才。
现在大部分人对房子都有一种魔怔了,不把这种惯性思维给打破,点亮科技树,太难了。
就目前中国意识形态成为 technique 强国没问题,但是 science 强国难。
科学产生于探索精神,自由思想,还有点浪漫主义,对于这些品质在中国教育和科研环境下长大的人是缺失的。
目前中国大环境讲究实用主义,也许千百年来都这样,虽然曾经有过浪漫主义,但都用在了吟诗作乐上了。可以了解下这两年,因为疫情,公务员和教师岗位多么火热,还有 IT IC 待遇高,是不是相关背景的都在往里扎堆儿。但这也不能怪谁,毕竟没票子媳妇都娶不到,只能说现阶段中国国情如此。
希望中国完成初步的工业级累,人们富足起来后,能把精力放在做科学研究这种浪漫的事情上来,而不是盯着想带上乌纱帽和成为国家干部的仕途之路。同样也希望当权者可以尊重科学工作者,尤其基础学科的。还有广大群众,希望别总好奇明星们的家常和裤裆事了。
先说结论:不仅会,而且有可能成为唯一的科技强国。
科学技术发展到今天,科技树上低垂的果实,已经基本上被摘完了。甚至,那些需要掂起脚尖或者跳一跳才能摘到的果实,也所剩无己了。
现在要继续摘果子,只能选择架梯子了。
稍微有过了解的都知道,现在的科研,如远古时代般单打独斗就能搞出一堆成果的科学家,真的是凤毛麟角了。现在的科研,都是集团军作战了。
硕士是辅兵,博士是正规兵,普通级的教授也就是个班长,再往上层层分级,形成庞大的科研集团军。大家一边做实验,一边水论文,为科研大厦添块砖,铺点泥。
这就是如今科研的现实。很依赖天才,但更依赖千千万万的普通科研人员持之不懈的努力。
科研世界已经从古典时期烧天才的时代,变成了现如今烧人烧钱的时代。
没有钱,没有大量的高素质人才,你做啥科研,想屁吃呢?
想想苹果,看看华为,每年一千多亿的研发资金,好几万的研发人员,才取得一点点挤牙膏似的进步。想想核聚变永远的五十年,你就能明白,如今的科研,想取点丁点进步,到底有多难。
在这种情况下,你可以想象,随着科研树上的果子慢慢的一个一个被摘下,那些高处的果实,有资格去摘的国家,会越来越少。
全球 206 个国家和地区,有资格去说做科研的,把各大洲看一看,也就那么不超过二十家。能在所有领域都有一定研究的,现在看来,只有中美。如西欧各国,日韩等国,其实只能在特定领域里打打转了,一些大系统,大工程,只能找其他国家合作,独自承担,完全没戏。
美国为什么是科研强国,美国有钱,吸引全世界人才,烧人烧钱,是头猪也给烧成科技猪了。
中国为什么科技追赶的那么快,高速发展的经济,不断培养的人才,同样的,烧人烧钱。
科研说白了,就是烧人烧钱。
随着世界科技逐渐进入深水区,最有效解决的办法,就是烧更多的钱,更多的人。
欧洲想要全面参与竞争,除了联合,没有其他可能。日韩只能在特定了小领域里继续发展。其他国家,基本上没有参与竞争的可能了。如奥大利亚、巴西、俄罗斯等,会完全成为资源国。
我为什么会觉得中国有可能成为唯一的科技强国?因为中国的体制以及人口,保证了我们可以烧更多的钱,更多的人。这一点,全世界无可比拟。
美国从上世纪七十年代,就已经登陆月球,但直到现在,人类还在地球打转,连个月球基地都没有建立。中国经济高速发展了四十年,但直到现在,还不能生产自己的高端芯片,自己的大飞机,绝大部分钱竟然拿去搞房地产了。
这世界就是这样,终究是自己困住自己。
中国铁定会成为科技强国,但能不能甩开美国,甩开世界,还得看政府、看企业,愿意把钱花在哪里。
对中国人来说,钱到位了,人不是问题。这是我们得天独厚的优势。
遗憾在于,人是一种短视动物,未来,太久远了。
以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咋还有这么多喷我的。
看了一下评论,我觉得很多人都有一个误区,就是用战术眼光来思考战略问题。
科研的基本点是什么,我说的很明白,就是人和钱,再细划点,就是科研人才以及科研经费。解决人和钱,是科研的战略问题。
基于人和钱之上,衍生出的科研环境,科研制度,学术制度以及伴生的骗补、学术腐败等问题,这是战术问题。
从战术角度来说,中国现阶段确实有些不如人意,但是这并不影响中国的科研战略。中国确确实实是有一大批廉价的科研人才以及越来越多的科研经费。
这就是战略向好,但战术有差。
但终归是解决好战略问题,战术问题就轻松多了。
中国的问题不在于此,中国的问题在于,从人口红利到工程师红利最后到科研人才红利,你作为人口,作为工程师,作为科研人员,你付出了努力,但是红利被资本家拿走了,被贪腐人员拿去国外了,被富二代拿去泡妞了。这才是主要问题。
这就是大家愤怒的原因,你爱国,但是……
以上,轻喷。
在全球范围内中国已经是了。
要知道 1949 年的时候中国还是一个半农业国,到了 2021 年,仅仅 72 年时间中国几乎在所有领域都能排进世界前十。这在全球除了美国也就是中国,英法俄都要差一点,比如俄罗斯在芯片领域。
很多人都嘲笑中国全自研的 J20,但是不管怎么说,全世界第三世界国家能全自研(哪怕是外来技术混搭)第五代战斗机的就只有中国。
别看日本在基础材料上有多厉害,还能给美国加工 F-35 发动机,现在让日本从零开始设计研发生产一款五代战斗机,没有 20 年日本搞不定。真是搞不定。
但是,为什么我们还是觉得中国处处被人 “卡脖子” 呢?
因为世界版本升级了。
目前主要发达国家基本上形成了以美国为主轴的 “发达国家共享生态”,主要发达国家开始在科技上互通有无,对发展中国家设置各种门槛。
还是以 J20 为例,日本是没办法段时间研发出五代战斗机,但是它也不需要啊。
理论上它只需要从美国买 F-35 就行了。
同样,美国可以让日本给它代工 F-35 发动机生产,中国行吗?
希望很大,人才不缺。但是,没有支持的。希望能成。可惜,大部分人都不愿意为此努力。
1. 中国科技,代表是院校。院校在中国,除非国家投资项目会认真干活,因为有国家看着。其他项目,有多少水分,有多少资金是浪费的,行内人清楚。
2. 在欧美是企业带动了科技研发。因为企业有资金投资做科研。而中国企业,投资科研的效率,比例都只是维持一个相对进步,无法做出突破和跨越发展。
3. 中国大众或科研行内人,更喜欢逻辑。不喜欢现象观察。黑猫白猫能抓耗子就是好猫。可是到了中国,还要有一个前提;这只猫要有抓老鼠的资格证。要不然,抓耗子就是违规。
4. 大众的接受度跟国外不同。中国老百姓很少有人会支持科研。比如,一个新产品,实用的东西出现,会先看价格,然后看名气。那么,这个产品的研发者就不可能成长起来。
中国是没有科研成长的土壤的。
5. 天使投资,不会选择科技研究。风险大,回报不可期待。
这些因素,让中国只能成为复制大国。消费大国。而不是技术大国。研发大国。
最直观的结果是,机床,精密机械,基础材料,微生物等等无数分类下的科研,很难形成自主产业网。很多都是依赖进口。因为,没人为这些研究奉献和努力。
已经是了
但不看好未来的研发速度
科技对生产力的促进包括了 R 和 D 两部分
R 需要资源投入
D 需要能筛选出合适技术进行产业化的治理体系
精英人才的筛选培养是 R 和 D 的系数
我们过去 10 年依靠大量投入,资源投入来自于人口红利导致的产出增加,而这不可持续,就在 2017 年左右人口红里逐步消失。R 大约需要 5 年左右,所以近几年看到大量成果集中爆发,那么依据这几年的速度预估未来,是看后视镜开车
集权和分权各有利弊,集权可以动员,可以避免治理系统快速熵增。分权可以以生态系统保持竞争的活力。对于生产产生颠覆性的重大创新,分权的治理手段可以有效选拔颠覆性技术,而集权由于漕工等问题,无法筛选出能颠覆自身生产方式的技术
人才培养方面,我们做的也不够好,学阀制度严重阻碍了人的活力释放
举例,人体内的治理是分权还是集权?两者都有的
比如血液细胞,免疫系统,就是倾向于分权
比如神经系统,就是集权
前者保证了人体可以随机应变的应对各种病原,同时避免自身免疫病
后者保证人才遭遇挑战时能动员相关系统协同工作,尽力提高整体的存活率
前者的失控导致癌症,如果比照 zz 体系,那就是川宝之于西方票选制度
后者的失控导致疯狂,比照 zz 制度,那就是元首带领三德子走向不可避免的疯狂扩张和最终崩溃
正确的科技发展所需的治理体系,应该是从基层分权竞争中诞生无数潜力股,然后在顶层集权选中所需的技术调动部门协调,打压漕工集团
我们的问题是,基层不够竞争,方向和评判标准都在集权学阀手中,而中层漕工过于强大,但顶层运行良好
分权和集权,并非个人或者群体意志的选择,而是地理决定的。文明生存在大平原,他必然是集权的,文明生存在众多地理隔绝群落上,他必然是分权的。比如百日维新,失败不是因为慈禧,而是因为中原土地太平整,易攻难守。明治维新成功,不是因为他们意志坚定革命彻底,而是因为日本先天生活在四岛,各籓之间先天独立。欧洲为什么是今天这个样子,因为罗马帝国围绕地中海,解体后残余的采邑制度导致领主之间的相对独立。
所以,乱纪元集权确保存活,恒基元大繁荣时期分权带来利益
题主想问的应该是指蓝星最强吧?如果是十六强,八强,现在已经算是了。
如果是指超越美国,领跑蓝星。只能说,有可能。
预测未来这种事情 ,已有的数据,案例都只能是条件,不一定会导致必然结果。
上个世纪初,美国国力蒸蒸日上。但如果不是两次世界大战,美国就算成为世界第一,大概率不会成为今天这种一骑绝尘的世界第一。
中国目前和美国差距还是很大的。有时候弥补差距不是简单的举国之力,众志成城就一定行的。毕竟谁都不能孤立发展。一场战争,一次突发或不可避免的危机都会带来无法预料的变数。
日不落时的英国,一直认为法国才是对手,那时谁也无法想象美国才是未来的老大。
所以,我们目前盯着美国,美国千方百计压制中国,好像印证了这个星球上只有中美是棋逢对手。但不要总盯着美国的衰落。美国只是成年了,不再飞速发展,但依旧在发展进步。而且因为基础盘巨量 ,每年的增长是很可观的。希望看到他完蛋了,才显出我们,这是比烂,太小家子气。再说两个对手和周边虹吸伙伴的关系是立体多维的。不一定是此消彼长,还有可能是一损俱损,解放了未知变量,让他人渔翁得利。
体量很重要,体量大很容易由量变引起质变。但体量大的不只我们一个。有人说印度种种问题。一百年前,我们的问题更多。我不是印吹,只是举个例子。十几年前我们梦想超过日本都会被群嘲。现在梦想实现了。但下一个,只能努力,无法预测。也许一个黑天鹅事件,美国就没落了。但世界上不是只有中美,非此即彼。美国就算没落,也许最大受益者不是中国,而是不知道的谁。就好像美国千辛万苦整垮苏联时,他眼里的中国搞不好还不如印度呢,这才几年啊。
太长不看版:
1. 目前新冠病毒疫苗研发有 5 条技术路线,中国都有布局。其中有 4 条路线的疫苗已经获批上市,中国的疫苗占了 3 种。欧美只选取了 5 条技术路线中的两种,中国则全覆盖,确保疫苗研发一定成功。
2. 中国在新能源领域的布局实行饱和式攻击策略,光伏、风能、核电、水力等都有布局。新能源汽车赛道也是全方位布局,确保未来的牌桌上,都有中国。日本产业界习惯单边下注,结果屡屡押错未来科技方向。
3. 中国全面、持续押注新能源技术,经过 20 年艰苦攻关,终于在基础技术和应用技术上都实现全球第一。欧洲的新能源技术被环保分子搞烂,日本则点错了科技树,未来新能源技术的竞争,只有中美。
4. 低矮的科技果实已经被摘光,只剩下难啃的骨头,只有大国才有能力去突破。主导未来科技的,只会是像中国和美国这样大国,有足够多的人力物力财力去全面押注。中国体量是美国的三倍,未来,一定站在中国这一边。
01
最近钟南山秀了一把凡尔赛:
“为什么我国的疫苗研发看起来比较慢?
因为在中国由于防控有效,我们没有办法在中国做第三期临床试验,因为没有病人了,所以三期临床试验只能在国外做。”
他在上海科技大学 2021 届本科生和研究生毕业典礼上透露,中国现在有 71 个疫苗正在研发,9 个在临床三期试验中,有 2 个是世界卫生组织批准紧急使用的,已经列入了紧急使用清单。
最值得关注的数字,不是有多少临床三期试验,而是有多少正在研发。
我们再来补充下有关中国疫苗的数据。
截至 2021 年上半年,全球有 13 种主要的新冠疫苗获批上市。
这 13 种疫苗主要分为四个不同的技术路线:
第一种,核酸疫苗,也叫做 mRNA 疫苗,代表厂商是美国辉瑞和美国莫德纳。
第二种,腺病毒载体疫苗,代表厂商是俄罗斯卫星 V、英国阿斯利康、美国强生、中国康希诺。
第三种,灭活疫苗,代表厂商是中国科兴、国药北生所、国药武汉所、中国康泰、中国医科院生物所、印度巴拉特。
第四种是重组蛋白疫苗,代表厂商是中国智飞。
目前,我们国内打的疫苗,基本上都是灭活疫苗,而欧美打的,则是核酸疫苗和腺病毒载体疫苗。
你可能会说,万一灭活疫苗不管用,欧美的疫苗才管用,那中国怎么办?
慌啥,中国在所有疫苗研发的技术路线上,都有布局。
除了前面说的 4 种,还有一种是减毒流感病毒载体疫苗。
在疫情暴发初期,科技部就对 5 条技术路线进行了全面布局。
而英国疫苗和俄罗斯疫苗只选了其中一种;美国疫苗覆盖了其中两种。
简单地说就是,目前,全球共有五条技术路线去研发疫苗,中国都在布局,其中已经有四条技术路线的疫苗已经上市,中国疫苗覆盖了其中三种。
所以,真正要慌的,不是中国,而是欧美,因为他们只押注其中两条技术路线,一旦病毒变异,他们现有疫苗不管用了,他们将毫无对策。
中国疫苗的研发,属于饱和式攻击,“我不要伤亡数字,我只要塔山”,这就是中国应对新冠病毒的策略。
《人民日报》对此做个评价:
“同时布局 5 条技术路线,目标很明确,就是要保成功。
如果把疫苗研发比喻成一场战斗,就需要尖刀连、主力部队、空降部队……
不同疫苗有不同特点,发挥不同的优势,在配合作战中打出不同建制的组合,最终的目标只有一个——攻下‘山头’。
“应急攻关项目支持下的 5 条技术路线,每条技术路线都有 1 到 3 个团队进行研发,每个技术路线都由多个单位形成合力,从企业到高校、科研院所再到高等级生物安全实验室,国家顶尖学术机构以及生命科学领域的高新技术企业夜以继日投入研发。”
中国能这样干,真得庆幸中国是一个大国,有足够的人力物力财力去做饱和式攻击。
这样的技术攻关策略,中国不是第一次干,早就轻车熟路了。
关注股市的朋友,会注意到这两年新能源板块涨得非常凶,宁德时代成为深交所市值第一股,其创始人身家超越马云马化腾,成为中国首富。
这得益于中国在新能源领域的饱和式攻击策略。
倒数十多年前,谁都不知道未来新能源领域的技术会在哪里得到突破。
既然不知道,那就不去猜,都下注就好了。
中国在光伏、风电、核电各个领域全面开花,特别是光伏发电,已经占据全球 70% 的产能。
在新能源车赛道,一开始有纯电动、混合动力、氢能源几种技术路线齐头并进,中国也是在这几条技术线路上同时布局。
现在形势逐渐明朗,纯电动应该是未来的主流,而中国也跑出来了比亚迪、蔚来、小鹏等新能源车企。
和中国的饱和式攻击策略不同,日本产业界则是单面下注,日本车企全面发展氢能源车,投入了大量研发资源,在内部已经形成了利益群体,尾大不掉。
你可能会说,万一新能源汽车真的氢能源车,而不是纯电动呢?
不用慌,中国企业在氢能源也有布局。
这样说吧,如果未来的新能源汽车属于纯电动,那就中美竞争,如果属于氢能源,那就中日竞争。
管你未来属于谁,反正牌桌上,都有中国。
日本在押注未来科技方面,也是倒霉。
用于生产芯片的光刻机领域,在 1990 年代遇到了一个技术难题,就是被卡在了 193 纳米的深紫外光,没法继续突破。
为了能制造出波长更短的光源,当时光刻机领域的龙头老大日本尼康选择了一种新型激光,又叫 “干刻法”,而名不见经传的荷兰小公司阿斯麦与台积电合作,搞了个 “湿刻法”,又叫“浸入式” 光刻机。
结果证明,“湿刻法”比 “干刻法” 投入产出比更高,阿斯麦的浸入式光刻机一下子就抢占了市场。
等尼康反应过来,也开始研发浸入式光刻机时,技术上已经落后了一两年。最后尼康被阿斯麦远远甩开,市场地位一落千丈,从此,日本在芯片制造环节,失去了话语权。
电视机产业也发生过等离子路线和液晶路线之争,当时的电视巨头松下全面押注等离子,没想到后来液晶电视成为市场主流,松下电视全面败北。
自从上个世纪 90 年代,日本房地产泡沫破裂后,日本迟迟没有爬出来,也有一直押错科技方向的原因。
03
要在未来科技上不犯错,那不要去猜未来,而是都下注,饱和式攻击。
这里投一千亿,那里投一千亿。
除了都下注,还要一直下注。
光伏产业是中国押注未来新能源的一个方向之一。
早在 20 年前,中国就是第一光伏生产大国,但很多人一直批评核心技术不掌握,生产过程污染大。
倒看十年,我们会在新闻里看到媒体批评光伏产业——盲目扩张,亏损严重。
作为大国的中国,好就好在,有杂音,可以不听。
不管你说光伏什么坏话,反正中国不放弃,不管亏损多少,继续投入人力物力财力。
从去年开始,A 股新能源板块一骑绝尘,光伏产业也受到市场的青睐。
2020 年,中国提出碳中和,其技术基础就是中国的新能源产业终于跑出来了。
经过中国全面下注,一直下注 20 年,终于迎来了收割期。
目前,中国在新能源产业中,基础技术也好,应用技术也好,都是世界第一。
这个没必要妄自菲薄,中国就是那么强。
欧洲的新能源产业,早就被环保分子搞烂。
日本则点错了科技树,这没办法,小国嘛,只能单边下注,赌错了,就满盘皆输。
在新能源领域,中国的对手只有美国。
只有大国才有能力全面押注未来科技方向
作为大国,不怕浪费人力物力财力,就怕点错科技树。
科技树一旦点错,那就是一个国家衰落的开始。
在《错过玻璃的中国,也错过了新时代》这篇文章里提到,中国在瓷器和玻璃之间,选择了瓷器,结果缺乏近代科学所需要的硬件——玻璃,而导致科技无法得到突破。
在《关起国门搞发展的坏处:点错科技树,让中华民族落后千年》也提到,苏联在押注电子技术的未来时,选了电子管,美国选了晶体管,结果晶体管胜出,美国主导了半导体和互联网。
你可能会惊叹美国人幸运啊,怎么美国每次重大科技的技术路线选择,都押对了,电子技术押晶体管,新能源汽车押纯电动,每次赌什么就开什么。
美国人是幸运,但幸运的不是它押啥开啥,而是有足够的筹码什么都押。
在实力面前,一切牌技都是小家子气。
像中国和美国这样的大国,对于未来科技的发展,根本不需要讨论选哪条技术路线,只需要知道有哪些可能的技术路线,全押就好了。
为什么中国和美国能这样干?
无他,就是国家大,有人,有钱。
美国每年的研发经费是 5490 亿美元,中国是 4960 亿美元。中美加到一起,占全球研发经费的一半。
人多方面,就不用说吧,中国 14 亿人,每年高校毕业生都是千万级别,哪怕是万里挑一,中国也能选出足够多的天才来扛起科研大旗。
未来的科技,是大国的较量。
只有大国才能在科技上投入足够多的人力物力财力。
像以前那样靠某个技术创新,就跃居发达国家的案例,以后不会再有了。
低矮的科技果实已经被摘光,剩下的是难啃的骨头,只有大国才有能力去突破。
熟悉我的读者,应该很清楚我一直看好中国的未来,一直说中国人多、国家体量大是优势。
在押注科技树方面,就是如此。
未来的科技竞争,只有中国和美国有能力参与。
而中国体量是美国的三倍,所以,未来,一定站在中国这一边。
更多精彩文章,欢迎点击下方链接:
相关文章:
党史系列:
第四篇:共产党的军队,为什么会越打越多第五篇:得民心者得天下,共产党是如何赢取人心的第六篇:1936 年,美国记者眼中的中国共产党:未来中国的主人
往期精彩文章:
生物医学领域渣渣来答。一孔之见,不喜勿喷。
不否认中国科技取得了长足的进步,正面不表。这里只说我觉得要改进的,从生物医学角度。
最大的感受是,一定程度上国人缺乏科学精神和科学素养(健康方面的)。原因很复杂。
1、几个例子证明公众科学素养不足
权健及其类似物的兴起。我不否认部分保健品的营养价值以及潜在的好处,但是类似权健 “治好白血病和肿瘤”,“火疗治疗烧伤” 等等荒谬的宣传,有众人影从,让我觉得十分悲哀。很难相信这是发生在 21 世纪的事情。原因当然十分复杂,监管的缺失,法规的漏洞,医疗资源配制不均,公众难以获得权威医学知识,健康常识宣达不足,金钱利益的诱惑,人性的复杂等等。但是,我觉得一个具有科学素养的社会是不会有权健这种企业生存空间的。当然不能将权健的兴起归罪于所有人,也只有部分人相信而已。然而其能发展到百亿量级的企业,当然有其社会基础。如果没人信,权健就活不下去。
再举个例子。朋友圈有一个朋友,加入一个组织卖减肥塑性的内衣,微商。发朋友圈说穿上他们的衣服后腹部压力可以增大到 3000 帕,所以能压缩腹部减肥塑性。正常大气压十万怕,我想问,穿上这个衣服肚子是不是得被压扁???很多类似的例子,口服 “酵素” 减肥,在子宫颈贴上某某贴可以消融子宫肌瘤,等等。伪科学的传播堂而皇之。抵制伪科学,就要让其陷入 “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要依靠所有人的参与,这与公众科学素养有关。
我们都知道医患关系很紧张,原因十分复杂,一言难尽。但我觉得其中一点点原因是——大众缺乏医学常识和科学素养。我学临床的,说实话学完之后我只有一个感觉,人体太 [天猫] 复杂了,珍惜每一天,健康生活,别生病,病不好治,啥都不如原装的。我萌生了一种无所谓的感觉,治不治就那样(可能有点消极)。因为你知道了疾病的机理和治疗的原理,那真的是一个很笼统很随机很统计很难预测的概率般的存在,我认为人类离彻底认识自己还很远。而多数人对自身的复杂性认知并没有那么深入。一些疾病如细菌感染(有抗生素,当然也有超级耐药菌的出现)、骨折(一般的骨折恢复十分好)等创伤、良性肿瘤(早期切完就没事儿了)等可以真正治愈,而且这种治愈本质上还是靠机体的自我修复,医院的治疗本质上来说只是为修复营造了一个更好的环境。舍此之外,对于多数疾病而言只能想方设法 “围追堵截”,尽量消除负面影响,提高生活质量,延长带病生存时间,而并不能治愈。尤其是疾病谱前几名:各种恶性肿瘤,各种慢性病如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等。但是普通大众对医学本身的复杂性和医学进展的局限性了解严重不足,认为医院是超市,出钱了就必须买到自己满意的商品,不满意就可以对医生恶言相加甚至做出伤害行为。不是为医生说话,只是觉得大众应该尊重科学,尊重客观。比如生孩子时碰见羊水栓塞,上帝都很难救过来,我们却要求医生救过来。这里就事论事,建立在医生专业、负责的基础之上。一孔之见耳。
2、医学权威知识宣介普及不足
健康知识通识教育不足,我们不够了解自身,说个通俗的比如性教育。当然不是说让我们每个人都成为专家,而是要了解一些必要的常识,知道去哪里找寻权威知识,应该信谁,不应该信谁。尤其是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生活的精致,人肯定更加关注自己的健康。我觉得一些健康常识是我们应该知道的,就相当于现代社会你懂得使用智能手机,知道如何用移动支付,我们其实在不断学习适应新事物,我们要与科技发展同步。医学健康同理。
另一方面,我觉得最重要的,信息不对等,而权威公信的信息渠道不够,公众无法轻易获得准确的医学知识和行业进展(你去随便百度一个疾病就知道了),尤其是医学这种专业门槛较高和讲究发展的学科。这对 Gov 部门和行业组织提出了要求。
这里举一个例子。对比中国临床肿瘤学会官网和美国癌症协会官网(American Cancer Society,ACS),就知道我们将权威知识转换为科普常识的宣传是有多么匮乏。
首先是主页。我们的官网更像一个淘宝店的主页,但 ACS 菜单栏清晰有实质内容,从 “CANCER A-Z” 一下就可以找到我想知道的肿瘤类型。
以肝癌为例。在 “CANCER A-Z” 轻易找到 Liver Cancer 类别,点击后如下。从肝癌概述,到诊断,治疗,甚至治疗后的人文关怀都被概括到一起,十分全面。我相信一个普通人可以从这里得到所有想要的。在中国官网里没有找到类似的内容。
进一步地,我们选择其中的 “Treating Liver Cancer” 条目,因为我想看看肝癌能怎么治,如下。可见已经非常全面了,即使是在专业医生的角度看来。而且不乏最新进展,比如免疫治疗(2018 年诺奖 James Allison 等人)。
进一步打开免疫治疗,让我们看看里面讲了什么。这里是肿瘤治疗的最新进展,基于免疫检查点的治疗——PD-1 抗体治疗。其原理,给药方式,有何副作用等,均一目了然。
而且网站十分人性化,对行业术语有通俗的解释。举一个细节例子。在描述肝癌症状的时候有这样一句话,But some eventually cause symptoms, such as pain or a mass in the abdomen (stomach area) or blood loss. 腹部 abdomen 后面括号里备注 stomach area,以防浏览者不理解。
我相信阅读过这么权威的信息之后,再结合对医生的咨询(对医疗资源分配提出要求),你会很难去相信 “保健品可以治癌症”,除非尝试过所有手段后仍然无效而“死马当活马医” 的。
更要命的是,如果你在 Google 搜索 “Liver Cancer”,首页是如下条目,很多都是研究机构或者行业协会的官网。
而百度一下 “肝癌” 后如下,自行体会。
再举一个正面的例子。一位瑞士多发性骨髓瘤患者由于治疗效果不佳,自行通过国际会议得知中国一家医院 CAR-T 治疗多发性骨髓治疗效果不错,不远万里来到中国治疗取得了不错的疗效。我们不了解这个人的教育背景是什么,但对比国内有人放弃肿瘤正规治疗转向权健,令人深思。患者其实比我们想象中的可以更加主动地参与疾病的治疗。
新闻报道详见网址:瑞士患者慕名前来二附院求医 CAR-T 治疗效果明显 - 西安交大新闻网
这是环境问题,需要有人着手改变,建立公信的渠道,将最前沿的进展及时传递给公众,用之于民。让科学精神与人文温情共存。
这不是吐槽,只是觉得我们还有很多要做。其实我觉得中国人还是比较善于接受新鲜事物的,比如智能手机和移动支付在城市农村广大地方的迅速普及。
小宅来和大家分享一篇华为任正非总的一篇旧文。
从科技的角度来看,未来二、三十年人类社会会演变成一个智能社会,其深度和广度我们还想象不到。就如 IBM 的主席沃森当年说的 “我觉得全世界可能只需要五台计算机吧”。比尔盖茨 1981 年预测 “内存 640K 足够了”。我们也不能构想未来信息社会的结构、规模、形式。随着生物技术的突破,人工智能的使用……,为满足信息流量爆炸的传送与处理,从而促使石墨烯替代硅时代,引发电子工业革命,其汹涌澎湃,巨浪滔天,我们无法想象。我们一片迷茫。越是前途不确定,越需要创造,这也给千百万家企业公司提供了千载难逢的机会。我们公司如何去努力前进,面对困难重重,机会危险也重重,不进则退。如果不能扛起重大的社会责任,坚持创新,迟早会被颠覆。重大创新风险大,周期长,更需要具有造福人类社会的远大理想。
一、大机会时代,千万不要机会主义。一定要有战略耐性。
人类社会的发展,都是走在基础科学进步的大道上的。而且基础科学的发展,是要耐得住寂寞的,板凳不仅仅要坐十年冷,有些伟大的人,一生寂寞。基因技术也是冷了几百年,才重新崛起的。华为有八万多研发人员,每年研发经费中,约 20~30% 用于研究和创新,70% 用于产品开发。我们已将销售收入的 14% 以上用于研发经费。未来几年,每年的研发经费会逐步提升到 100~200 亿美元。
华为这些年逐步将能力中心建立到战略资源的聚集地区去。在世界建立了 26 个能力中心,逐年在增多,聚集了一批世界级的优秀科学家,他们全流程地引导着公司。这些能力中心自身也还在不断地发展中。
华为现在的水平尚停留在工程数学、物理算法…… 等工程科学的创新,尚未真正进入基础理论研究。随着逐步逼近香农定理、摩尔定律的极限,而世界面对大信息流量、低时延的理论还未创造出来,华为已感到前途茫茫,找不到方向。华为已前进在迷航中。重大创新是无人区的生存法则,没有理论突破,没有技术突破,没有大量的技术积累,是不可能产生爆发性创新的。
华为正在本行业逐步攻入无人区。无人区,处在无人领航,无既定规则,无人跟随的困境。华为跟着人跑的 “机会主义” 高速度,会逐步慢下来,创立引导理论的责任已经到来。华为也不能光剪羊毛,谢谢西方公司前三十年对华为的领航。
华为过去是一个封闭的人才金字塔结构,我们已炸开金字塔尖,开放地吸取 “宇宙” 能量,要加强与全世界科学家的对话与合作,支持同方向的科学家的研究,积极地参加各种国际产业与标准组织,各种学术讨论……,多与能人喝喝咖啡,从思想的火花中,感知发展方向。巨大的势能的积累、释放,才有厚积薄发。随着突破越来越复杂,跨界合作越来越重要,组织边界要模糊化,专业边界也要模糊化,培育突破的土壤。
内部对不确定性的研究、验证,正实行多路径、多梯次的进攻,密集弹药,饱和攻击。蓝军也要实体化。并且,不以成败论英雄。从失败中提取成功的因子,总结肯定,表扬,使探索持续不断。对未来的探索本来就没有 “失败” 这个名词。猴子在树上时,世界就没有路;成为人后才走出曲曲弯弯的小路;无数的探险家,才使世界阡陌纵横。没有一个人能走完世界,走一段路的探险家就是英雄。从欧洲到亚洲的路上,沉没了 350 万艘船舶,那些沉在海底的人,是全球化的英雄。不完美的英雄,也是英雄,它鼓舞人们不断地献身科学,不断地探索。使 “失败” 的人才、经验能继续留在我们的队伍里,我们会更成熟。我们要理解歪瓜裂枣,允许黑天鹅在我们的咖啡杯中飞起来。创新本来就有可能成功,也有可能失败。我们也要敢于拥抱 “颠覆”,鸡蛋从外向内打破是煎蛋,从里面打破飞出来的是孔雀。现在的时代,科技进步太快,不确定性越来越多,我们也会从沉浸在产品开发的确定性工作中,加大对不确定性研究的投入,追赶时代的脚步。我们鼓励我们几十个能力中心的科学家,数万专家与工程师加强交流,思想碰撞,一杯咖啡吸收别人的火花与能量,把战略技术研讨会变成一个 “罗马广场”,一个开放的科技讨论平台,让思想的火花燃成熊熊大火。公司要具有理想,就要具有在局部范围内,抛弃利益计算的精神。重大创新是很难规划出来的。固守成规是最容易的选择,但也会失去大的机会。
干部、专家,我们不仅仅是以内生为主,外引也要更强。我们的俄罗斯数学家,他们更乐意做更长期挑战很大的项目,与我们喜欢短期成功的中国人结合起来;日本科学家的精细,法国数学家的浪漫,意大利科学家的忘我工作,英国、比利时科学家领导世界的能力……,会使我们胸有成竹地在 2020 年销售收入超过 1500 亿美元。
二、遵纪守法,努力成为一个全球化的企业。
四中全会的法治化、市场化的决定,是中国百年振兴的纲领,我们坚决拥护。几十年后我们会成为一个强大的国家,对世界做出更大的贡献。华为的市场已覆盖 170 多个国家与地区,法律遵从是我们在全世界生存、服务、贡献最重要的基础。我们不仅要遵守各国法律,联合国决议,而且在敏感地区视美国国内法为国际法。不然,我们就不可能全球化。
当前世界风云变幻,危机重重。我们要严格的遵纪守法,用法律遵从的确定性,来应对国际政治的不确定性。要严格的管制内、外合规,严守商业边界。
在知识产权方面,我们的 “核” 保护伞覆盖了世界所有的地区与我们所有的产品,进入任何市场已无障碍。但我们的干部年轻,从青纱帐里,走向世界舞台,还有诸多的短处。我们建立了一批曾经是地区部总裁,有资历的代表处代表组成的多个国家的子公司董事会,主管内、外合规,履行监督职责,实行个人负责制。即不需要集体讨论(集体讨论是建设性问题),就可以对可能会引起重大危机的问题,发起攻击,这就是他们的忠诚。他们的表彰、提拔、奖励公司不管,对他们的弹劾、批评,必须被最高层批准,从而约束了一群无知青年组成的庞大市场队伍,成为一支有组织、守纪律、英勇奋斗的 “军队”。
我曾经提议过表扬法务队伍是国际一流队伍,应领国际一流薪酬,遭常务董事会否决。他们说,法务部打官司是国际一流的,建设性还不行。因此,法律遵从的队伍建设正在逐步加强。
我们越快速发展,风险越大。我们自身运行风险也极大。我们所处的 170 多个国家与地区中,总会有战争、疾病、货币…… 等风险。我们已在伦敦建立了财务风险控制中心,去年管理了 178 个国家、145 种货币、5 万多亿人民币的结算量的风险,把损失降到最小。即将在东京、纽约同时建立财务风控中心,用这些国际优秀人才,来管理控制公司的资金运行、合同、项目管理风险。已取得不小成效,为全球化奠定了基础。
三、“用最优秀的人去培养更优秀的人”,应成为基本国策。
用什么样的价值观就能塑造什么样的一代青年。蓬生麻中,不扶自直。奋斗,创造价值是一代青年的责任与义务。
我们处在互联网时代,青年的思想比较开放、活跃、自由。我们要引导和教育,形成一支主流团队,为未来的领袖,作好准备。也要允许一部分人快乐地度过平凡一生。现实华为奋斗在一线的骨干,大多是 80 后、90 后,特别是在非洲、中东疫情、战乱地区、阿富汗、也门……。80 后、90 后是有希望的一代。近期我们在美国招聘优秀中国留学生(财务),全部都要求去非洲,去了艰苦地区。
美国是最自由化的国家,普通人比较涣散,而美国军队是最遵守纪律,最自强不息的组织。从而塑造了一代一代的杰出国家领导人和企业家。他们的口号是 “先学会战争,后学会管理国家”。华为的口号也是 “先学会管理世界,再学会管理公司”。
我们国家百年振兴中国梦的基础在教育,教育的基础在老师。教育要瞄准未来。未来社会是一个智能社会,不是以一般劳动力为中心的社会,没有文化不能驾驭。若这个时期同时发生资本大规模雇佣 “智能机器人”(过去的机器人,是机器,不是人。未来的机器人,是 “人”,不是机器,智能机器人有自我学习能力),两极分化会更严重。这时,有可能西方制造业重回低成本,产业将转移回西方,我们将空心化。即使我们实现生产、服务过程智能化,需要的也是高级技师、专家、现代农民……,文化不高的劳动力将失业。因此,我们要争夺这个机会,就要大规模地培养人。
今天的孩子,就是二、三十年后冲锋的博士、硕士、专家、技师、技工、现代农民……,代表社会为人类去做出贡献。因此,发展科技的唯一出路在教育,也只有教育。我们要更多关心农村教师与孩子。让教师成为最光荣的职业,成为优秀青年的向往,“用最优秀的人去培养更优秀的人”,应成为基本国策。
(原文刊登于 2016.7.18 心声社区)
【部分华为员工评论】
耐得住寂寞,肯花精力和气力在基础性的理论研究上,未来才有可能引领产业发展的方向。基础教育是一个国家的未来,花再多的投资都是划算并合理的。
我们的消费产品进入到全球各地,是否能够真正根植于当地市场,持续满足当地消费者,成为消费者真正长期喜爱的品牌?当地消费者买了一部华为手机,华为如何持续的为消费者提供优质服务,使得用户对于华为手机培养出长期的信赖和忠诚度,而这一过程,需要我们要深刻洞察当地的用户需求、法律法规、竞争分析等,制订切实有效的渠道服务体系以及适合本地消费者的业务。
面对不确定要开放,而真正做到开放并不容易,意味着需要花更多的时间去倾听,更多的时间去相互理解,甚至否定自己的管理,否定自己的成绩,大家做好准备了吗?关于遵从,要从所在国家的角度去理解,而不是华为公司的角度去理解。没有遵从的前提,就很难去申请很多政策的倾斜。
不以成败论英雄。对未来的探索本来就没有 “失败” 这个名词。不完美的英雄,也是英雄,它鼓舞人们不断地献身科学,不断地探索。使 “失败” 的人才、经验能继续留在我们的队伍里,我们会更成熟。
更多精彩内容可以关注 华为云技术宅基地
直接抛观点吧,中国要成为科技强国,一定要集中资源发展硬科技,
但从投资角度来看,目前,缺的是长期主义的坚持和价值投资的决心。
硬科技是什么,是指基于科学发现和技术发明之上,经过长期研究积累形成的,具有较高技术门槛和明确的应用场景,能代表世界科技发展最先进水平、引领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对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大支撑作用的关键核心技术。
当前硬科技的代表性领域:**光电芯片、人工智能、**航空航天、生物技术、信息技术、新材料、新能源、智能制造等。
还是拿比较熟悉的半导体产业来说吧。
这个产业可以称得上是世界上最精密、最复杂的产业,也是在美国等西方国家死守的 “最后一个堡垒”,借此保持对全球经济的控制权。
半导体等先进产业在西方至少有 60 年以上的长周期发展历史,中国也需要从很多基础研究开始,包括材料,装备,到先进工艺,以及设计才能逐步赶超。这些领域不是一朝一夕就能追平和赶超的,但是很多投资人和机构对这个行业还是过于乐观,希望走捷径挣快钱。或者像投互联网企业一样投硬科技行业。这对行业有时候不仅不是助力,不慎还会造成行业倒退。
硬科技有时代的周期性,不是狂热的资本涌入就能变大,简单说,这个产业的人才不是生来就能用的,需要培养周期,科研和教育都得跟上,对资本的妄用,只会造成这个行业的高度内卷,不符合规律的工程师红利过后,企业为支付股权和薪酬盈利压力变大,极容易导致劣币驱逐良币,举个例子,不专业的机构妄图投资出一个资金背景雄厚缺少核心技术,又没有商业化落的企业,期待 2-5 年后,行形成寡头,并拿下一部分市场赚取丰厚利润。(很可能是低端的价值较低的市场)。诚然,通过资本,利用降价抢市场,利用高薪挖人才,利用并购加速其他企业退出,最后极容易陷入资本陷阱,不仅给与不了股东回报,还可能造成一地鸡毛。这对一些有核心技术的小企业等,十分不利。
由于二级市场比较敏感,发现危机马上就会止损。所以,凸显了一级市场在企业市值稳定重要作用。一级市场的内在特性,使得它必须注重长期投资和价值投资。目前的市场上初创企业 3-5 年内能上市的是超级明星企业,常规的需要 6 到 10 年才能成为比较优秀的公司。这意味着股权基金在任何时间阶段投资,“都有点像盲盒,你不知道打开是什么东西。” 所以,坚持和稳健非常重要,等企业发展过了特定的周期,收益一定是丰厚的,比起摇摆不定的投机式投资,长期主义和价值投资就显得弥足珍贵了。
好的公司三个标准,一是有硬科技原创和竞争力,二是漫长的生命周期,三是广阔的市场空间。作为借鉴,未来 30 年,中国一定会通过在科技创新上的重大突破,从一个大国步入可以和美国相提并论的 “强国 “。
我说个例子吧!
我之前在的公司是家国企,海水淡化领域的佼佼者!一直做工程为主,后来向国家申请课体拉了一条反渗透膜生产线,海水膜是重点攻克产品,为了通过验收,公司向日本东丽买了膜片卷制成组件,贴上自己的标签蒙混过关! 听说验收通过了,但这条生产线只能生产低端家用膜片,工业膜一直没法正常生产!
你说我们能不能成为科技强国?我的回答是:也许吧!
不会。
当代中国一切的逻辑起点是官员的态度。
而研究科技,首先要尊重的是大自然,以及对大自然的好奇心。
暂时的中国(五百年后不知道),对探索自然毫无兴趣。
也许会,但是还有很长很长的路要走,很艰难的蜕变要完成。
看到有些朋友信誓旦旦的说一定能,一定会,还举出了一些所谓的科研经费数字,专利数,论文数来说话,我只能说他们过分乐观了,这种过分乐观,在于他们对于科研和技术的深层次的规律不了解。
误区 1:科研经费多,就能造就科技大国
首先我要跟大家讲的,不是说大家都知道的,科研经费存在着巨大的贪污和浪费。而是从科研经费获取的根源就出现了一些虚假的问题。
由于学校科研经费能够影响在大学比赛的评分,进而影响到大学校长的政绩,中国大部分学校把科研经费的任务指标层层下压的普通老师。把天量的工作量压给老师,工作量从正常的写论文和教学工作是不可能完成的。例如给老师如果想要评成教授职称,要求的是 2000 课时(折算)。而普通上课授时,就算是每周天天上课,每天都上两个课时。一年也不过就是五六百个课时。然后发表论文最多也可以拿到五六百课时的,剩下的 1000 个课时怎么办呢?就是必须让老师直接到外面拉企业进行校企合作科研。张三老师,将自己的积蓄 100 万元拿出来,然后委托其社会的一位老同学李四(企业小老板),让李四和自己找自己学校声称该企业委托这位张三老师进行科研研究,经费 100 万元。
然后这 100 万元归张三老师进行支配,但是他要各处在社会上买各种发票,虚报劳务,然后再从企业学校里面报销。
可以看到这种虚假的科研经费,转了一圈,张三不好好上课教学,也没有写过几篇正经的论文,但是凭着这种财务技术,评上了教授。让这个大学的科研经费凭空增加了 100 万。然后层层上报,我们所看到的中国的大学,科研总经费的数量也增加了 100 万。
有很多人看到这个数据,觉得这 100 万让中国向科研大国强国又向前了一步呢!
这种虚假的科研经费,在所有非国家自然基金拨款的科研经费当中,尤其是二流以下学校与企业合作的,科研项目,共建实验室,超过一半。
川大老师周鼎在网上公开发表他的自白书,悲愤的说那个好好教书的人死了,被谁逼死的,被学校逼死的,学校,为什么不想要一个好好教书的老师,因为把学生教好,在大学排名和校长政绩上体现不出来,仅此而已。
我借用某位朋友所发的图,给大家看看也能看出这种水分有多大。
中国的科研经费的金额对美国占比是达到 3/4,同时
『我国每百万人均科学工作者数量和发达国家还有一定差距,美国每 100 万人口中雇佣了 4295 名研究人员,而中国只有 1096 名。说明我们还有很大成长空间。』(中国人口是美国人口的四倍)
误区 2,专利多就代表技术强
大家知道,2017 年新闻报出来专利申请最多的企业是谁吗?是中兴,超过高通和华为。
那么中兴的技术实力是否超越了高通和华为,我相信大家心里是有数的。
https://xw.qq.com/tech/20170316029780/TEC2017031602978000
误区 3,论文数量多
论文和论文差距是巨大的。我举个例子来说,去年有一个沸沸扬扬的基因编辑儿童事件。它其中所采取的 crisper 技术,只发表了几篇论文。但是全世界各个地方的技术实验室,在采用这种技术去验证多种编辑手段的时候,每一个有效的应用也都可以发表 1 篇论文,这个论文是前者的衍生,数量要比前者多得多的多了。或我们中国南方科技大学的贺建新副教授,也可以发表一篇
http://m.sohu.com/a/116853797_464081
不同的学科要发表论文的数量的难度是完全不一样的,论文与论文的含金量也是不一样的,譬如生命科学,在发明一种新技术后,然后可以进行成千上万次不同『应用』,举个更通俗的例子吧,19 世纪的时候,本生发明了本生灯——光谱测试技术,将光谱用于化学定性分析。其本身的发明只叙述一篇论文,但是接下来各个大学和研究人员可以用这种技术去测定各种各样常规或者物质,比如氰化钾,二氧化硅…… 把它的光谱发表,这就能产生上百篇论文。我们中国近几年在医学和生物上发表的论文的数量增长极为迅速,这并不是因为中国的生物医药科研水平高,而是因为中国的生命科学博士硕士都很便宜,几千块钱工资就能够让这些博士在实验室里对付小白鼠,记录实验数据,干上一个月,中国有很多国内大学花重金引进实验设备之后,就让博士生以廉价劳动力的形式做大量实验,刷论文。
大家看过《中国合伙人》,邓超在里面所扮演的角色,孟小俊就在美国的实验室里喂小白鼠,现在只是根本不需要中国人大老远到美国去喂小白鼠,中国许多大学花重金从美国购置实验设备,然后在中国做实验,刷出了大量的实验数据,发表论文,以国际主义的精神,供全世界的科研工作者无偿引用。中国人用最优秀学子的青春,国家科研经费,所产生出来的仅仅是大量低价值论文,大学校长的政绩,以及我们自娱自乐的大学排名。
——顺便插句话,由于中国医药及生物技术方面的高学历人才的成本比较低,美国许多大公司都把新药研发放到了中国,药明康德就是一个典型企业。
这里所谓新药研发,其实是国外实验室完成核心部分研发,而由国内企业代为完成非核心的试验部分,用个通俗的说法就是国外研发了一种新型的灭鼠剂成分。
中国把这个耗子药。给从零岁到三岁的小老鼠。按周差异(52*3)剂量分 50 个档,每个实验条件 100 只,进行试验记录性状,然后把报告整理出来 52×3x50×100 份基础数据和初步报告给国外。不准确大概就是这么意思。
一篇能够改变学科面貌的顶级论文,能够得诺贝尔奖的论文,抵得过成千上万篇灌水的论文。
以上三个误区都说明了,外行人容易对科研所产生误解在于没有意识,科研成果的『质量』,『含金量,』而非数量,才决定了科研技术的水平。『绝非数量,绝非数量,绝非数量』重要的事情说三遍,世界一流大学和二流大学的差距,就在一流大学及其学者都有耐心,十年磨一剑,准备想冲击的是『传世之篇』和『诺贝尔奖』级别的科研成果。
https://wk.baidu.com/view/a16d64673968011ca30091b4
对于这点,浙大的校长杨卫有篇文章说得很好,推荐阅读。
我们现在中国在成为科学研究真正大国道路上最大问题,我们经济发展所遭遇的问题是一致的,那就是通过资源投入,卡 KPI,数字化简单粗暴的进行泰勒管理的方法,已经行不通了。而要进行冲击一流大学,需要自上而下的专家治理理念,自由宽松学术氛围,在学术优先而非行政级别优先文化基础奠定的前提下,贯彻教授治校理念,而这又与中国目前采用党伟书记,校长双首脑负责制,行政化管理体系是不兼容的,至于中国学者是否能冲出这个桎梏,还是说能探索出了有中国特色,能够让行政化管理等等大学和一流的科研产出共存的体系,我对此不做结论,把这份问题留给读者。
FAQ:
01,难道美国就没有这样的问题吗?难道其他国家就没有这样的问题吗?
答:学术腐败,学术不端,低质量论文灌水,当然不是只有中国有的问题,全世界都存在。
但是,『大家都有问题』并不能作为『问题轻重与否』的遮羞布,就像,常年排名透明国际,第 1 第 2 位的丹麦,新西兰等国家,也不能说完全禁绝了腐败。
如果说,『其他国家也有』,做为现状的遮羞布,那首先就是狡辩。
其次再谈问题的严重程度。
http://itech.ifeng.com/44900037/news.shtml?srctag=pc2m&back
http://scitech.people.com.cn/GB/12623548.html
考虑施一公身份
——中国科学院院士,美国科学院外籍院士,曾任清华大学副校长,欧洲分子生物学学会外籍会士、美国人文与科学院外籍院士。约翰霍普金斯大学最年轻的讲席教授。说他是世界最顶级的一流学者,同时还对中国和美国的科研制度都有非常深刻的了解和亲身体会这话不为过吧?
同时,他还是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科协)副主席。全国政协委员
考虑他发表言论的所在场合及严肃程度:
1,政治协商会议科技组会议上发表议政意见。也就是对中央政府,所提直接提出来的建言意见。
2,英文版以社论形式发表在美国《science》杂志上。
.
我没有看到过,美国科学院院士,哈佛耶鲁,斯坦福,麻省理工这样,顶级的名校的副校长,在美国国会众议院(注)公开发表意见,或者是联合同样顶级名校的院长级的知名学者,在这个世界上最顶级的两大学术期刊(nature 和 science)之一,公开发表意见,批评美国的科研制度里存在着『体系性』的严重问题。
『…… problems with China’s current research culture: It wastes resources, corrupts the spirit, and stymies innovation』
『…… 中国目前科研文化中的问题。它浪费资源、腐蚀精神、阻碍创新。』
注:美国当然没有政协,就其职能和权限而言,美国国会众议院和中国政协的权限地位有近似之处,姑且做此类比。
没那么乐观。
中国科技,固然有好的一面。但是,更有诸多不好的一面。
中国科技的困局,在于导向机制,中国科技是由政府和一批专家驱动的,而不是由市场企业驱动的。这违背了科技创新的客观规律。
美国工程院院士、普林斯顿大学讲席教授李凯经常被问到这样一个问题:您认为中国计算机领域的高科技创新如何?
李凯的回答略显直白:“不行。”
他以运转了 28 年的 “863 计划” 为例:近年来国家每年投入的经费达到 20 亿美元,但是在高科技创新方面,尤其是在计算机领域,却找不到一个通过承担 863 项目产生核心知识产权并且占领国际市场的成功商业案例。
“如果从培养人的角度来说,863 计划是培养出了一批人才,但是,如果从科研创新的角度而言,我认为它是失败的。” 李凯说。他的评价基于三个标准:第一,是否产生颠覆性技术; 第二,是否在某个领域的国际市场上占据领头羊地位; 第三,是否通过核心知识产权创造出很高的毛利。
有人认为李凯定的标准太高,但李凯不同意:“这是世界工业界公认的标准,不是我的标准。”
事实上,市场对于科技创新有极大的需求。
其实,制约中国科技发展的因素,已经是老话常谈了。但是,这么多年过去了,不但没有解决,甚至变本加厉,比如教育部的双一流学科,可以看看,四大天坑专业占了多少。而在高校,四大天坑专业是怎么做科研的,大家心里都有数。
不能。差距只会越来越大。
首先说理由,原因在于双方对风险的承受能力不同。
中国的科研是以所谓国家队也就是中科院高校体系做支撑的。这套体系的有两个问题,一是惟上,二是科研收益与己关系不大。前者会使得主事者偏保守,回避风险。道理很简单,踏踏实实混日子,到老混个专家退休,是收益最大化的做法,寻求突破?投资打了水漂怎么办?谁负责?搞不好还得主事者承担全部责任,撤职是轻的,入狱不是不可能。这是一。其二,费劲心思搞出来的科研成果,要么束之高阁,要么给点奖金,产生的效益与研发者是没有直接关系的。科研人员当然没有什么动力。
而美日的科研是以企业为基础的。企业的研发机构,谷歌波音特斯拉在支撑美国的科研。企业为了保持竞争优势,它有投入研发的动力,也有容忍风险的能力。研发可能会死,但不投入研发,肯定会死,会被竞争者吞掉,尸骨无存。风险承受能力因而比天朝大的多。如此,科技优势也会越来越大。而研发人员由于是企业所有,研发成果与其收益直接相关,研发人员的积极性也会大的多。
如此,美日科技优势越来越大,是完全可以预料的
不会
第一,中国不会在现有科技基础上再鼓捣出新的科技学科。
第二,中国致力于将科技变为生产力
第三,中国没有闲钱给所谓的 “科技工作者” 挥霍。
中国在未来会成为世界上所有科技人员实现梦想的国家。
只要中国人认可的科技都会获得足够的推广,而成熟的原创知识产权机制,也会给发明者或者组织带来巨大的收益。
而中国不认可的科技。那就继续烧自己钱开发去吧!
这点可能对于小朋友们并不友好。
在未来中国,应该不会有什么,英雄一般的科技工作者。
而只是会有一大群人,来实现各种科技落地。
这既不风光无限,也无法拿出来炫耀。
中国不会抢夺西方科技体系以及他们尖端研发,会有很多中国人去西方研究。
但是中国却又是所有尖端研发的粉碎机,只要中国人看上的科技,你要是敢不给中国,后果很严重。
因为中国人只要拿到这个科技的理论描述,就会在极短时间里面,汇聚到足够的人才有中国人也有外国人,然后借用无穷无尽的资本使得科技落地,依靠世界最先进的生产集团,出产品,再依靠巨大的市场实现盈利。垄断这个科技一切发展。
因为能给中国做科研的人都是那种集体主义者,都是可以牺牲自己成就国家的人。这些人所能做出的行为,是普通人无法理解的。
不就有人问过一个问题,原子弹火药筑型师,为什么不去私有企业挣是现在几十倍工资? 他们不理解,这很正常。毕竟实现共产主义,是信仰,又不是赏金。
————
中国就怎么违和
就好像西安政府的疫情官宣,用了很长时间,却在宣传如何缓解手机玩多了的所产生的肩颈部疲劳问题。
这让世界人民都大跌眼镜,按他们的理解,你不应该在强调如何严厉执行政策,如何解释你们工作中的各种问题。如何让吃不上菜的人吃上菜吗!正经话不说却说什么肩颈部疲劳问题,你们是没话说了吗?
因为中国人重点不是科技的耀眼光环,而是科技能否带来新行业发展,新就业发展,新科技能否带来国家国力的强盛。
所以很多不是很耀眼的技术,却是终结西方高利润的利器。
比如河南一家工厂,他生产的工业钻石,占到世界的 90%,而随便生产的珠宝类钻石,已经逼得钻石行业要崩溃。
但是他们并没有如此,他们依然是以工业钻石为主。
而由此带来的问题,就是钻石这个上世纪最成功的营销案例,如今真不是那么值钱了。
不就是一个高温高压技术嘛!并不高深,也不耀眼。但是这个技术掌握人是中国人,那对于整个行业影响,就完全不是一个量级。但是你不能说中国已经在高温高压技术上成为世界强国。真的,西方国家随便努力一把就能做到。
另一个是沙漠土壤化技术
这科技基本算是一个鸡肋。可是中国人自 16 年研发成功以后,到今年一直做了六年对比实验。成果显著
目的就是改善沙漠环境。
为什么说这是个鸡肋? 世界科技强国都不会和你玩这个,沙漠土壤化对他们来说没有意义。
你能说,你有这个技术就是世界科技强国了?
还有就是二氧化碳淀粉化技术
西方人 19 世纪的理论根本不新鲜,西方科技强国,土地作物里有的是淀粉,需要和你玩这个吗?
你有这个就是世界科技强国了?
农业强国的,土地就能种出来,工业强国的用钱就能买到足够的粮食,金融强国的印钱就好了
没有那个国家会跟你学这个技术。根本不炫耀,大家也不羡慕。
所以中国做不出那些既炫目又好玩的科技,这辈子成不了科技强国
——编辑于 2-10——
坦克只有六个国家能设计制造
卫星观测镜头只有两个国家能制造
多轮独立传动装载车,只有两个国家能制造
千吨级龙门吊,目前只有一个国家能制造
盾构机,也只有五个国家能制造。
而符合所有条目的,只有中美两国,当然中国不是科技强国,只有美国人是。
比如:鹰酱说我们新一代空对空导弹是双冲压发动机。
兔子说,真的,我也试试
结果鹰酱说这是假的,根本不可能做出来,兔子说,我做出来了。
不小心霹雳十五成为目前射程最远的空空导弹
这就是科技强国与发展中国家的区别,科技强国只需要提供目标,这是科技强国基础科研的理论的强大。
而发展中国家负责实现这个目标,毕竟兔子这辈子都算不上科技强国。
中国做不了科技强国。这是事实
知乎净推这种完全不能答的问题恶心大家
中国有可能成为一个苏联式的科技大国,但至少目前看不到任何有成为美国那样科技强国的可能性。
上不着天:没有任何科技成果能够改变或者塑造学科基础理论。
下不着地:绝大部分科技成果都不能落地应用,变成生产力。
-——————–2018/12/30——-
大家很多都是从技术层面来回答,我们从产业升级的角度来看会比较明显。
国内要顺利的实现产业升级的关键,不是说很多东西做不做得出来(一般来讲是做得出来的),而是要做出来的东西卖的出去,并且有一定的高利润率,从而维持高科技的持续投入,这样才能够保证可持续的发展。
而产业升级生产出来的产品,需要有一个巨大的消费市场,这个消费市场就是中产阶级。只要这个巨大的市场在,就会吸引各种资源进行投入,无论是国内国外的公司或者人,都会主动在国内加大投入,比如说现在高通,微软,亚马逊,英特尔,西门子,霍尼韦尔等… 都在国内设立研发中心,招兵买马… 当公司和人员越多,越会形成集聚效应和规模效应,加速正向反馈。
从这个角度上讲,能不能培育出庞大的中产阶级群体,决定了产业升级是否成功,进而决定了科技强国的实现。
除了中产阶级这个消费群体的因素以外,体制和文化的吸引力也是很重要的一个方面。比如说,美国是世界上公认的科技强国在于他能够吸引最优秀的人才,它的文化和价值观还是具有很强的包容性。
自力更生是好事情。但是保持开放的心态,能够吸引全世界的人才会更好。
-——————————————2019/1/2——-
吸引企业和人才最重要的一点是,给资本,企业和人才提供很多机会,中产阶级消费能力的升级就是这些资本,企业和人才最大的机会。。。中产阶级消费能力的培育,其中很重要的一方面就是减税…. 很高兴国家在这个时候能出台个人所得税减税的政策.. 这个时机确实比较合适。
-—————————————–2019/1/3—————————————
再从围棋的角度来说明一下, 围棋里面讲究的是势. 改革开发前 40 年,靠的是后发优势的 “势” 能。未来发展的 “势” 头,在于拥有消费产业升级产品的巨大内需消费能力,也就是中产群体,让中产阶级有能力消费升级,而不是降级。巨大的中产阶级消费能力,就是国内市场的战略纵深,就算在全球化红利衰竭的今天,也能保证好的东西卖的出去。
举几个国内产业崛起的例子:
中国高铁在世纪上的领先,除了高铁技术之外,更多的是中国巨大的铁路出行人口这个巨大的市场可以维持昂贵的高铁建设和维护费用,使得巨大的成本投入,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出行人口的不断增长,边际成本越来越低。
国产手机的发展,也是因为巨大的国内市场带动国内手机越做越好,进一步带动国产芯片行业的崛起。海思的崛起得益于,华为手机的畅销,使得海思芯片能够有足够的利润和动力持续研发,进而达到领先的状态。
国内互联网公司的巨大成功,也是依托国内巨大的网民数量。
-————————————2019/1/10———————-
最近听说 android 下半年要对 OEM 要收费了,瞬间觉得国产手机的崛起实际上是空中楼阁,国产手机的崛起,还是依赖于 Google Android 的开源和开放,免费的时候没人觉得它重要,已收费或者不开放这下就要了命了,就像空气对于人一样。我相信很多领域也一样。中国科技的发展受惠于全球化红利,有它的时候,你不觉得重要,没有的时候,你才能觉得它是致命的
更新
科技需要创新,创新需要思想自由。
不请自来,一家之言,望各位知友抛砖头的姿势优雅一些。
对于这一问题,一般来说分为两派,一派乐观一派悲观。乐观派是谨慎乐观是少数派,悲观派是主流,并且悲观派有理有据,数据翔实,都是一些科研行业的一线工作者,有鉴于三人成虎,我们普通人大多数时候不免为悲观者的悲观情绪所感染,倾向于相信他们的观点。然而事实是不是真的是这样呢?客观事物的发展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对一个事物的正确理解,不应该是由谁人所说来决定,而是要看这个人说的东西是否是符合客观事实。悲观派悲观的理由主要基于以下几点。第一,我国和美国的科技差距很大,我们在进步的同时美国也在不断的进步,由于它们的基数很高,这种会随着时间的推移在逐渐的拉大。那么这种观点是不是正确的呢?是不是符合事实的呢?我想说的是这种观点是符合事实的,但是他们基于这个事实而做出的结论是不正确的。首先美国科技的发展时间长,起点比我们高,基数比我们大,这些所有东西,要素,我们都可以把它资本化,资本化之后我把它称之为科技资本,也就是说美国的科技资本基数比我们大很多,在其他情况相等的条件下,我们是永远也无法追上美国的,把所有的科技要素都化为科技资本的话,人家的资本基数就比我们高,大家都以相同的成长速度,甚至我们的成长速度比别人快一些,也是不可能追上美国的,这就像两个股票交易员,一个股票交易员掌握的资金是十个亿,一个股票交易员掌握的资金是一个亿,如果他们的年化投资收益率都大致相等,那么手握一个亿资金的交易员是永远也追不上手握十个亿资金的交易员的。但是我们要理解科技要素到底是什么,我们才能做出正确的判断,理解科技要素到底是什么?是我们作出判断的基石,如果这个基石就出现了问题,那么我们的结果可能也会有问题。那么科技要素是什么呢?或者说科技资本是什么呢?用马克思的话来说,科技资本就是人类劳动。如果有谁不认同马克思,我这里也不作解释,也不想与你辩论,建议去读资本论。也就是说资本化的科技劳动时间,美国是远大于我们的,但是我们现在谈的是增量,美国的增量主要来自于两个方面,一个是科技资本化的利息增量,一个来自于现在科技人才的创造。同样的,我国的增量也主要来自于这两个方面。在利息增量上,美国是远远大于我们的,至于大多少这个没做过系统的研究,但是肯定是远远大于我们的,这也是悲观者赖以作出结论的基石,对此我没有异议。我想说的是第二个因素,第二个因素,我国应该是远远大于美国的。首先从工作时间上来说,西方的科研工作者,大多数一周工作 35 个小时左右吧,而我国科研工作者一星期的工作时间 50 个小时,应该只是起步价吧,平均水平我估计应该在 55 个小时左右,我们每个星期的差距至少比他们大 20 个小时。再来说人数,美国科技工作者的人数应该是基本保持不变,甚至在未来有逐步下跌的趋势,但是我国的科研工作者的人数增量是远远大于美国的,我国每年的高校毕业生是美国的四倍左右吧,这个数据没有查证过,是估计的,有兴趣的同学可以去查证,但是我估计最少不会低于三倍。工作时间乘以工作人数,这就是科技资本的增量。科技资本化的增量中,第一个因素我们是远小于美国的,第二个因素我们是远大于美国的。两个因素相加,我偏向于总体的科技资本化增量是大于美国的。
悲观派的第二个论点通常是说我国的科研人员收入比较低,我国的研发投入比较低。这个是不是事实呢?我觉得这个是事实,也不是事实,高低只是一个比较结果,这主要取决于你的参照物是什么。先来说一说,为什么它是符合事实的,从收入的绝对数量上看,上市公司公布的人均研发收入,最低的应该在 15-20 万,高的有 100 多万的,中间的五六十万,三十万七八十万的都有。那么我们取中位数,取平均值,上市公司的人均研发投入应该是在 30 万还是有的,假设人均研发投入到 70% 用于研发人员的工资支出,那么也就是说每个研发人员科研工作者的收入大致在 20 万左右。我认为这个数据应该是比较符合事实的。以这个数据为基准的话,我们放到国际上去比较国际上的科研工作者,主要是指西方国家,他们的收入应该在 20 万美元,所以从绝对数上来看,这个是符合事实的,我国科技工作者的收入在绝对数上确实远低于西方国家。那么他为什么又是不符合事实的呢?首先高低源自于比较,比较的对象不同,当然结果也会不同。我国的科研工作者收入与国外的同行相比,这与我国国内的其他工作者相比呢,比如说农民工,比如说快递员小哥,前一两年吧,有人在网上曝出农民工的工资差不多达到七八千一个月余,于是乎有很多人惊呼自己的收入不如农民工,发出这类声音的大多数是受过高等教育的人吧,他们的收入我想也不是不如农民工,其中的大多数人收入肯定还比农民工高,那为什么他们还会发出如此惊人之语呢?我想他们的心态无外乎是这样子的,他们首先无视了劳动的同质化,忽视了农民工在工作中的辛苦,他们在心中有一个根深蒂固的设定,那就是农民工的收入绝对不能比自己高,而且必须远低于自己。农民工是一个远低于他们的物种存在,然而去考察一下美国的情况,美国的农民工,这里农民工特指建筑业工人,收入应该比科研工作者收入还要高一些吧。试想一下,当我国的农民工工资年收入达到 20 万以上时,那么知乎上的那些人又会发出何种惊人之语呢?我说这些不是为了想要批判哪一个,或者说哪一种观点正确,我想说的是,大家要客观的对待事实,而不要情绪化的去对待事实。科研工作者抱怨自己的收入低是对的,每一个群体都有为自己争取利益的权力,每一个群体争取自己的权利权益都是正当的,都是合理的。但是我们不能因为这是合理的就就以为这就是事情的全貌。首先来讲,科技工作者能作为一个群体来发声,说明了这个群体的壮大,科研工作者群体的壮大对于我国的科研工作,难道不是一种好的现象吗?总体来说,在收入分配中,科研工作者绝对不是最低的那一批人,相反他们可能是处于顶峰的那一批人,不要忘了我国还有广大的中西部,还有广大的贫困人民,不知道大家对于科研工作者,我国到底有多少的数量,有没有一个概念?我是没有查过相关的数据,但是根据我国截至 2018 年 9 月的高校毕业生总数在 9500 万左右,假设其中 20% 投入科研工作,那么科研工作者的人数应该在 2000 万左右,但是大家不要忘了,我国的残疾人口也有 8500 万呢。所以用科研工作者的收入低来判断我国科研工作的前途,我认为是不恰当的。
第三科研工作者很多时候喜欢抱怨。自己的工作不受领导重视。科研工作往往外行指导内行。这个话题太长了,我认为有一定合理性,也有一些是不合理的。我完全是一个主观的感受问题,很多时候你不知道自己有几斤几两,但是领导肯定知道你能干什么不能干什么的。
综合以上三点,放一句豪言。在以后的科技资本化增量中,我不知道美国有什么办法能够阻挡我国的崛起。再顺便说一句题外话,为什么特朗普要封杀中国的 5G 技术,而不封杀非洲的 5G 技术呢,也不封杀欧洲的 5G 技术呢?特朗普是傻,但并不弱智。
以上与诸君共勉。
能,但没想的那么容易。
科研岗,营收占比 3.5% 的科研指标,每年差不多两个亿的科研任务。另外还有一些子公司,因为是独立法人,也有一部分的科研任务。
听起来挺像回事的是不是?但是实际上的业务逻辑,是另外一码事。
比如说拿到 3 个亿的项目,按照 3.5% 的标准定一个科研总指标,就是 1050 万。然后呢,项目管理人员剜心绞肺的大概憋出来一个科研项目,还是烂大街的 bim 应用、智慧工地之类的,然后 10 来个人全算成创新组成员,总算凑了 100 多万的人员成本,加上软件、服务费、回扣、物料、设备、能怼的都怼上,也就只完成了 300 多万的科研任务。剩下 700 万的指标没完成呢,完不成全公司所有人薪酬都有影响。没办法,醒着头皮来吧,公司找几个咨询公司,一年几万块、十几万块钱的咨询费,就做一个事情,就是生编资料,硬凑这个 700 多万。到了检查、统计的时候,领导、统计局一看:嗯,很好,各项指标均完成,资料也都是整整齐齐的,制度、资金全部都对得上。然后,高新企业拿了、奖金也都分了、知识产权也都形成了,市场招投标加分也加了。
你要是不识相,敢问科技推广应用情况、专利转化情况、技术创效情况,你是砸场子来了吧!
最近正好翻译了一篇相关的文章,
Quora:是什么让中国在技术上比西方国家更有野心?
这里摘录一段分享一下:
本文译自 Quora,原标题:What makes China so ambitious in technology more than Western countries?
Yuanbin Phillip Tang
studied at Carleton University
曾就读于卡尔顿大学
另一种选择是 “向西方的霸主低头,求饶,然后接受一切可能的剥削手段”。
听起来不太吸引人,对不对?
当然,还有一种可能性,那就是我们的决心只不过是白费力气,但我们过去的经验告诉我们,奋斗通常比屈服要好。
Henry Young
former Bank Manager (1974-2008),Lives in Hong Kong
前银行经理(1974-2008 年),生活在香港
这是人的本性,我的朋友。你的意思是,当西方试图阻碍中国的技术进步,让中国人民贫穷的时候,中国人应该高兴地停止发展或者放慢国家的发展速度吗?你是说中国人在发展致富方面应该不如西方吗?
我很惊讶你有这种想法。如果你是西方人,我想没人能帮你,因为你的思想太荒谬了,你需要 XI 脑并重新学习 ABC。
Paul Denlinger
Have lived in China, Taiwan and Hong Kong; fluent in Mandarin (written, spoken)
曾在中国大陆、台湾和香港居住,普通话流利(书面、口语)
它的意思正是它所说的,因为大多数中国人相信美国有意阻碍中国的发展和进步,因为他们(美国人)会认为这是对他们统治的威胁。
Laszlo Harangozo
former Project Manager at Self-Employment,Studied Business Accounting at Tampa CollegeGraduated 1992
曾任自营职业的项目经理,1992 年毕业于坦帕学院,主修商业会计
中国在尽一切努力发展成为一个成功的国家,履行对中国人民的义务。他们设定了消除贫困的目标,每次他们的总理讲话时,他都会提到 “当前他们有责任使每一个公民摆脱贫困” 这一事实,国际社会都同意中国 ZF 在这一点上是成功的。但是,但是中国 ZF 已经从大规模生产制造转向开发技术,技术支持,未来技术等,这将使下一次增长消除贫困。
这个问题下还有很多其他的回答,有兴趣可以看原文:
Quora:是什么让中国在技术上比西方国家更有野心?_樱落网
会,但是绝对不会像很多人认为的仅此于美国甚至超过美国的强国。
很多答主罗列了数据,对于不了解科研的外行人看起来彷佛很强悍,而实际上却不尽然。
我还是用一些事例具体说明。
在某个领域,17 年 X 国一个组和国内一个组同时发了一个突破性成果,历史最佳,X 国的发在 nature 上,国内的发在次一级的刊物上。两者的成果是一样的,但是仔细看论文。X 国的文献 support information 有 X 百页,国内的组只有几十。在通常的一系列检测数据之后,X 国的工作还包括了计算,并做了一些理论上的工作。就在前几个月,X 国组又突破了之前的成果。而国内组文章倒是继续发,并没有太多突破。
国内该组发的这篇文章绝对属于优秀文章,不是灌水文章。同样的突破性成果,国内组可能是因为反正成果已经够突破不需要多少理论探讨,亦或者是水平不够做理论分析。无论是哪点你都能发现中国和其他世界科技强国的差距。并且这个差距在现在看来没有改变也没有任何驱动力去改变。
我们在看论文的时候对于一些实验过程步骤的问题,总是会倾向去看日本人的文章,其一是日本人名字好辨认,其二是日本人写文章在实验测试数据的部分非常翔实清晰。一篇文章从最开始的工作到最后写成稿至少要经过数月,期间还会穿插各种事务,成功的不成功的还有同时并进的项目。能够清晰地提交一份 support information 需要作者们良好的科研习惯以及逻辑,这点是数据根本体现不出来的优势。
再谈国内外不同的实验室管理制度。
我目前所在的学校很多仪器都是公开使用能进入实验楼的人都可以使用,仪器们都很昂贵。而在国内根本不敢这样,科研人员很多没有接受安全规范使用仪器的训练。我本科时候同组的研究生师姐在本科阶段完全没有接触过任何仪器,所以我校的昂贵复杂仪器都又专门的实验员负责。
而另一方面对于实验室的风险物品比如药品,安全教育等等却没有人管理。科技强国的实验室绝对不会出现镁粉堆放在实验室的情况。国内的实验室出现人员伤亡事件已经不是一次两次,国内有机最强的上海所,死亡案例有好几起了。我本科时一个教授曾经在面试后回来跟我们夸赞参与面试中一人,高中阶段在家里合成冠醚。WTF?
我至少举了一些例子说明国内管理制度的问题,显然问题不止这些。国内的管理制度绝对是拖科研发展的绊脚石,该管的没人管,不该管的又有人管,科研人员缺乏一些基本的知识。
补充一些事例:
屠嗷嗷在关于她的诺奖工作时发表过如下言论:她是通过中国的一本古籍 XXXX 中的一句话(原文记不清了懒得查)得出了该物质需要用冷萃得结论,中国的中医古籍对科研有指导借鉴意义 balabala。
作为一个受过 academic 训练的人我翻译一下她的话:因为当时主持工作的科学人已故,作为实验员的我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所以只能附会一下古籍中的东西了。同样的问题如果问当时主持工作的科学家,他会这么答:因为实验显示出的一些性状 XXXX,让我们觉得有 XXXX 的可能。
屠嗷嗷和主持工作的科学家的差距就是我前面提到的两组论文之间的差距。
颜宁知乎比较熟悉了,她的组文章很多,不是灌水文章,但是质量么。她的组是全球该领域最好的条件,加上最便宜的人力之一。她的组的主要工作可以概括为,找一些高中毕业接受过一两年专门培训的人做实验,出的结果结论找一个受过高等教育的人写文章即可。至于文章很多地方可以套用模板。整个产出流程跟宏的原理差不多。这种文章多意义又何在?对于她的组员来说,又培养了多少能力?
最后在说下灌水文章。灌水文章基本上是有人做了 A,我做个 A’。在科学界有人做了 A,后面的人做了 B,C,D 都不算是灌水。觉得灌水文章可以用量变达到的质变的,醒醒。无论再多个 0 加减乘除它都是 0。
根据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统计,世界主要工业国家的高端制造门类的比较:
日本:没有民航客机,没有互联网,没有通讯设备,没有卫星导航,没有无人机等等;
德国:没有芯片,没有航空发动机,没有液晶面板,没有笔记本电脑,没有智能手机,没有航天工业,没有卫星导航等等;
美国:没有高铁,没有民用船舶,没有液晶面板等等;
中国:14 个高端制造业齐全(高铁产业,民用船舶,锂电池,智能手机,笔记本电脑,互联网,通讯设备,液晶面板,航天工业,卫星导航,无人机,芯片产业,航空发动机,民航客机)。
我们有些高端制造业方面确实还要努力提高质量,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但是我们说的就是未来。乘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时间在我们这一边。
1.25 更新
看了评论,发现有朋友没理解我原回答的意思。也许是我阐述得不够好,下面补充几点说明。
有评论说,
“罗里吧嗦一大堆我给翻译一下,年轻人要学会干活不拿钱”,我想这是曲解了原答案的意思。
我的核心观点是,中国目前缺乏科技创新的土壤,社会缺乏创造的积极性,因为社会的整体价值观并不利于激发当代青年的创造力。当代年轻人有责任去创造潮流并重新塑造社会的整体价值观和意识形态。并不是说这是当代青年的过错或失职,或者说年轻人应该牺牲自己,无偿无怨无脑的奉献自己,大错特错,不是这样的。当然具体是谁的失职这里不便讨论。
有人说每个当代青年个体力量微不足道,房价太高,生活压力太大,娶不起老婆,更有甚者以娶到了老婆来炫耀自己的成功,贬低大龄未娶的男人无能。真是痛心疾首,这是当代男人的悲哀。我们中国几千年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想已经跌落到这样卑微甚至要被耻笑的地步?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有多少人已经把它看成了一个笑话,一个幼稚鬼?
我想说的是,当代青年,个体的力量确实微乎其微。我也见到了当代年轻人的迷惘,无奈,随波逐流,没有理想,甚至没有爱欲。一个个害怕孤独又拒绝靠近的心灵,百无聊赖又不去改变的生活,波澜四起而又平静。我都看在了眼里。
但是我们能够就此躺平?是什么让我们这样丧,是社会的整体价值观,金钱至上。当代每一个青年都是社会整体的一个个体,就是因为我们大多数人不独立思考,被消费主义,商业价值观、各种咪蒙、公知牵着鼻子走,被大数据天天喂养,被短视频刷得空虚而不自知,才导致了社会的价值观的畸形。是我们每个人不够独立思考、随波逐流、盲目跟风,是我们自己导致了这样的现状。
雪崩的时候,没有一片雪花是无辜的。
当代每一个青年都有责任从自己做起,去打破现有的枷锁,去创造新的潮流,新的文化,才能为所有的创造和科技铺路。
一个人的力量当然微不足道,当汇聚成河呢?
还不觉醒,我们这一代青年,不会在历史的长河里,留下半点痕迹,终将被遗忘的一干二净。
======================================= 原文 ==================
先说结论,如果当代青年不觉醒,社会整体价值观不革新,还在一辈子为房子、教育、医疗、名利发愁,读书就是为了升官发财或者一辈子图个安居乐业就躺平,那 100 年之内都不太可能成为科技强国。
科技创新需要良性土壤,而土壤就是社会整体环境和价值观。要说当代的社会价值观处在何种状态我想大部分人都心知肚明。只是苦于现状太难改变,个人力量太过微薄。于是也就胸无大志随波逐流了。看看现在的躺平文化,想想都为当代青年人觉得悲哀。青年人的理想呢,朝气呢?
我们不要宏大叙事,也无需夸大人口红利带来的各种成就,我们的目光需要聚焦到各行各业的个体,了解他们的诉求,倾听他们的声音。解决社会存在的矛盾和荒诞,让理想和创新成为社会潮流,让真正的科技成为青年才俊趋之若鹜的领域。而不是公务员,不是烟草、不是娱乐致死。。。
历史上所有的社会变革,并不容易。这不单单的国家的任务,更需要靠千千万万你我个体的自我觉醒。如果社会还没有潮流,我们创造潮流。
●需要中国跨国公司的发展带来的钱和需求、高质量教育、每个国民都鼓捣点什么的热爱与基础●
【对啊,我也觉得主要靠钱啊!】
欧美,尤其日本,科研经费都很多。有钱了,不仅可以培养自己的人,而且可以招揽别国人才。
然后这个钱又靠本国跨国公司的发展。
当然企业也是技术的一个来源。
所以综合起来看,还是需要中国的跨国公司的发展。
当然东欧一些国家,包括土耳其也偶有顶级人才,偶出成果,人的素质也好像很好,这些主要靠教育质量。
要科技强国的话,就是选拔天才型的人吧,给他身上砸钱,天时地利人和。
另外普通人也不能什么都不做啊。
普通国民真的不能再只是打扑克耍麻将了。
得像欧美日本的国民一样,自己鼓捣点什么啊。
欧美日普通国民会很多但无用武之地,乡野邻居都是教授什么的。既是内卷,但更是国民都充分受到了教育。有什么事情的时候,他们就是后备军。没什么事情的时候,他们就是群众基础,可以給孩子提供高质量家教什么的。
中国不仅是一个科技强国,还是一个人才大国。虽然在某些精工领域还有很大的差距,但生态却越来越全面和完善。
要知道,很多玩意儿,到了精深处,都是互通的。
况且,咱们才发展几十年?中华民族,的确难得。
咱们唯一的缺点,就是精明过了头,导致太虚伪。要知道,我们曾经,都只是个孩子,犯了错,就得改,嘴硬是没用的。
在这之前必须进行收入的再分配。
科技是高收入皇冠上的明珠,科技强国的科学家和一般科研人员,“财务自由” 可能性小,但至少不会为生活琐事发愁,很少很少有穷困交加谋生窘迫的。
科研人员一定要有基本的生活资金支持。欧美很多科学重镇远离中心城市,一来僻静方便调试高精密科研仪器,二来也是为了降低生活成本让科研人员能够静心。
我们的科研中心、国家重点实验室往往设在闹市人稠利益纷杂之处,说实话我很不理解。
再加上现在生活成本太高了。
在这两项情况得到缓解之前,我们不会成为科研强国。
我们必须成为,这是我们立身之本,也是我们的使命。
近代以来,我们中华民族的一切苦难,都能总结出成一句话 “落后就要挨打!”。当然这个落后不单单指科技落后,但是科技在其中占的比重绝对是大头。
这不只是一句口号,而是用血泪总结出来的。所以成为科技上最顶尖的国家,应该是我们这个国家的国民普遍追求的信仰。落后应该是刻在我们基因里的恐惧,只要有一天还有某个领域不领先,就该寝食难安。
所以这不是会不会的问题,这是必须的问题。我们必须时刻牢记,努力团结向这个方向前进。直到全面领先世界。
以上是从政治角度来说明的,可能比较虚。广大知乎群众可能不以为然。那么接下来我从更实际的角度来说明一下,为什么我们一定要成为全面领先世界的技术强国?
很显然,我国已经建立起了世界上最全面、最完整的工业体系。但是我们有 14 亿国民需要安排的妥妥当当、明明白白,一个都不能少,一个都不能丢。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问题是着么建?还是以往那种低端产业链?结果就是大家一起卷。由于门槛很低,甲乙丙丁纷纷建厂。结果就是市场恶性竞争,导致成本压力最终都压在了员工身上。
那么现在的产业链就不够了,需要更多的产业。最终是越滚越厉害,直到把所有技术、所有产业一网打尽,走别人的路让别人无路可走。
后果吗大概就如美国前总统在接受采访时说的那样。有兴趣的可以在网上找找。但是优先保证 14 亿人吃饭问题是最重要的,至于其他的嘛,我们又不是其他国家的总统!
会,但是不会很快,资本都想赚快钱,像华为大疆这种才算高科技,共享单车不是!
现在很多所谓的高科技都是向共享单车那个方向走。
(¬_¬)
首先要弄明白一个根本问题。
美国是科技强国 这一点举世公认,从引领两次科技革命来看,美帝的贡献非常巨大。
但是老美在冷战结束后 随着产业结构调整,已经渐渐失去了制造业大国地位。
有一点必须承认,目前美帝仍然是制造业强国。它放弃的只是制造业大国的地位而已。 恰恰我们大部分人认为 美帝目前只是 “印钞机”。
区分制造业强国和大国的 其实很简单,那就是 一段时间内科技叠加的工业产品的不可替代性,比如芯片的设计,制造能力,比如大型客机和商业性火箭的制造能力等等。
毫无疑问,我们目前只是制造业大国,别说 对比美帝,在高科技工业产品方面能对标日韩 已经是 高估了。
这让我们必须清晰认识到,老牌资本主义工业国家的优势绝对不是一朝一夕能赶超的现实。
我最讨厌 脱离实际,阿谀奉承的人,问问身边的工人和产业制造者待遇和收入对比国外同行业 很容易得出的结论,在他们嘴里成了中国神话,这样真的好吗?
不讲武德而已。
大而不强是整个中国科技和制造业的通病。以规模优势竞争别人百年的经验技术优势 绝对不是长久之计。
毕竟我们规模是建立在前期人口红利的过度透支基础之上,本身就是一场 “豪赌”。
红利终究是要 “还” 的。
制度和环境不做大幅度的深层变革,即使能接近顶尖水平,但也做不了世界的引领者。
这跟有无外国打压,并无实质关系,中国的落后,是自身的原因。
现在看来还不行,因为中国对技术不够尊重。
等什么时候人们开始尊重技术和技术人员,
等什么时候 “搞技术” 跟“有文化”一样是赞美,
等什么时候技术人员获得跟销售人员同等的地位,
等什么时候一个东西的销量取决于它的质量而非销售人员的人脉,
等什么时候不会再有人看类似 “如何把梳子卖给秃子” 这样的文章,
等什么时候所有人都知道 “年薪十万” 是对科研人员的侮辱,
到那个时候,或许,中国才有希望成为科技强国。
我一直悲观滴认为,要实现标题这样的目标,不把咱们现在的教育和科研体系整个推翻重建是没多少希望的。
我朝少数能拿得出手的科研领域几乎全都和国防和国家战略相关,基本就是靠被限制在深山老林里一辈辈默默奉献的科研工作者。至于科研体系的主体,那些大学,研究所,请参考前段时间基因犯罪第一人——一个副教授,出任 6 家公司法人这样的常态。我一直认为从产学商一体化开始,给各个研究人员评级套上了产业化指标之后,我朝就不具备真正的科研环境了,现有的绝大部分研究都是在进口的技术和平台上做发现甚至重复。发 paper,申专利,拿项目圈经费才是现在学术界的主旋律,基本没人会去做基础研究做咱们自己的技术和平台,因为这类吃力不讨好的项目根本申请不到经费,风险也大。可以说现在我朝的科研体系里,想要掌握足够资源,科研工作者必得先把自己变成一个商人,在错综复杂的利益关系网里抢夺一块立足之地。
这种情况一部分原因得算是之前我们社会发展阶段造成的,在前面三十年,社会大量需要的是工程师,工人和技术应用者。奈何现在环境变化了,当我们想要从各个产业中下游往上游升级的时候,才发现大部分行业里根本升不上去。因为无数领域的基础学科,我们根本没人去研究,我们绝大多数的技术成果都是站在别人的肩膀上摘的果子,却有很多人真的误以为咱们自己已经是巨人了。
不管会不会,我都会努力,即使这种努力微不足道,也要为这个目标奋斗下去。
不仅如此,我也看到了很多人在为这个目标努力着。
对此我很乐观。
工业 – 技术 – 科学 – 工业,一个圆形,每走完一个循环,就是一次升级。现代国家的进化就是把资本放到这个循环里,在流动的过程里,钱生钱,螺旋上升。最难的一步就是第一步,有足够的启动资金去实现工业化,一旦第一步实现了,越往后越顺溜。第一步我们不但实现了,而且还是世界第一的工业规模。工业世界第一的国家,逐渐成为世界第一科技强国,并获得全方位的世界霸权,只是一个时间问题。这里面没有什么玄学,人啊氛围啊都是虚的,这就是一个 “物 “的问题,有它的客观规律。工业化国家就是一个怪兽,只要不断给它喂钱,它就会不断成长,进化,只要有钱,技术与科学都会自发地生长出来,这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工业第一的国家,很快就会顺理成章地经济第一,然后技术第一,之后逐步科学第一,军事第一,文化第一。不管你喜欢不喜欢,都会这样发展下去,根本停不下来。拿修仙小说做比方,一个有灵根(工业化)的国家,只要不断嗑药(资本),就会不断进阶。我们十四亿人的工业化国家是一个 bug,还没到筑基期就能越阶秒杀一众结丹期甚至元婴期。就是说,我们还不是发达国家呢,很多高度发达的国家在我们面前已经不堪一击,你说气人不?
前年有幸进入了视频监控行业,为避免有打广告的嫌疑,我就不提公司名字了。
以前觉得监控是个比较 low 逼的行业(相对于网络来说),又穷又没啥技术含量。进来后才发现东家的利润率和苹果不相上下。
公司海外卖的最火的产品,都不是国内最高端的,一方面海外注重个人隐私(加拿大好像还不允许实时监控),另一方面海外的网络基础设施不足,维护人员素质太差,产品高端没法维护。(当然也有可能因为国安问题,高端产品进不去。)
国外的监控厂家以高端产品为主,因为中低端都死掉了,相信不久以后,国外产品只能靠贸易壁垒活着了。
视频监控简单讲由视频采集、网络传输、存储、数据分析组成,这个行业占着网络和大数据两个热点,国外一步慢以后会步步慢。
国内部分城市部署的监控系统比好莱坞大片精彩多了,行为预警、肢体分析、“上街” 人流预警,某个平安城市已经监控到所有的下水道盖子,如果没盖好会自动通知人员处理。
上班时间手打了几百字,大家将就着看。我相信中国会成为下一个科技强国,而我读了这多年书,上能一展所长,下能养家糊口,很幸运。毕竟自己练号冲级,和直接玩满级号感觉还是不一样的。(世界安防厂商排名,大家可以百度,记得看看那几家国内厂商的地址。)
如果试卷满分就 100 分,不会随着时间而增加。
那么一个稳步提升的 “后进生”,迟早能赶上头部的尖子生。毕竟最高也就 99、100。
而现实刚好就是这样的,科技创新是有限的,天花板很快就会出现,而中国完全有能力一个个慢慢攻克。
除非是想象中的科技大突破,否则中国就是最合适的 “下一个” 跻身头部强国的那个国家。或许不是引领型的那种意义的强国,但是与尖子生并列或无限趋近的,也是强国啊。
我认为中国一定会成为科技强国。
生命科学领域,以至于基础科学领域,中国都在孕育着大爆发。经过百年落后之后的追赶,中国无形中成了自己传统的继承者和西方文明的被迫学习者,到今天自然成了人类文明的集大成者。
江郎才尽,下面一波科学革命估计跟西方没啥关系了。
人工智能,西方最后不会有啥成就的,文明的差异,在这个领域会透彻展现出来。
这个问题下群魔乱舞,各种带节奏的。
所谓科技不是魔力神力,而是国家主导的科学突破,看懂这点就知道,中国成为世界头号科技强国是必然。
中国已经初步完成了财富的累积,科学领域也人才济济,国家此时有意愿,也有能力进行大规模的投入,所以科研爆发是板上钉钉的事。
中国工业不仅在电子、机械、汽车、高速铁路、航空等传统领域接近技术前沿,而且在新能源、可再生能源、先进核能、新一代电信技术、大数据和超级计算机,即机器人、空间技术和电子商务。这些中国工业的出口量、销售额和投资额等统计数据为技术能力的提高提供了证据。
正如《华尔街日报》(Wall Street Journal)援引 “中国和西方公司的高管” 的话所说,“中国的技术部门正在达到一个关键的专业知识、人才和金融火力,这可能在未来几年重新调整全球技术产业的权力结构。”文章随后引述了普华永道(PricewaterhouseCOO)的一位合伙人的话。如是说,“传统上中国公司是快速追随者,但我们开始看到真正的创新…”
统计数据显示,从 2000 年下半年开始,中国在研究与发展(R&D)方面的支出在国内生产总值(GDP)中所占份额和学术研究论文数量等多项指标均仅次于美国。在后一种情况下,中国在 2016 年超过
然而,在研究研发活动的经济价值的某些衡量标准时,这些数字说明了一个截然不同的故事。根据世界银行的数据,中国在 2015 年为知识产权支付的款项是从世界其他地方收到的款项的 22 倍。世界其他国家支付给中国的知识产权使用费不到支付给美国的 1%。
生产力分析还表明,中国过度研发活动的回报率较低,因为其全要素生产率(TFP)的发展轨迹较印度等其他发展中国家更为薄弱。中国的劳动生产率增长仍然是全球最高的,但近十年来,尽管技术能力不断提高,但增长速度一直在放缓。
这一令人费解的画面可能会提醒观察家,苏联在 20 世纪 70 年代和 80 年代在科学和技术方面是如何取得优异成绩的,但主要集中在军事和空间技术上,而军事和空间技术在生产力和经济效益方面的贡献微乎其微。这种不匹配最终导致了该政权的崩溃;这种模式当然是不可持续的。
然而,尽管担心中国在这方面可能会走上类似的道路,但中国的例子事实上却大相径庭。从中国案例中得出的三个结论表明,技术进步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被工程化,从而加速。
不仅苏联模式的例子,而且曼哈顿项目、阿波罗项目和星球大战项目都证明,只要利益相关者有坚定的决心和充足的资源,在某种程度上,创新或技术进步是可以计划的。
中国目前正在运行许多类似阿波罗计划的项目,如 863 计划、973 计划和 “十三五” 计划。这些项目大多是为了赶上战略性和精选行业,如“中国制造 2025” 战略中确定的行业。
这些政府举措与 2008 年后时期提供的前所未有的财政和财政资源数量相匹配。中国版的量化宽松(QE)产生了大量资金,用于扩大研发;聘请海外华人专家和外国专家(尤其是在先进材料、电子芯片和计算、航空、生物技术和机器人等战略领域),进口高科技资本产品,收购外国技术专利和许可,以及与外国高科技公司合并或收购外国高科技公司,尤其是中国国有企业。
这种驱动力与中国其他两个技术难题相辅相成。
技术创新本质上是通过识别或创造新的组件技术组合来捕捉新的现象。改进现有技术的结构、设计或方法,以提供更好的性能,称为增量创新。
由于中国作为世界工厂的地位,由数千家零部件技术供应商组成的各种行业的供应链现在聚集在中国。因此,基于中国的研发活动可以更有效地识别或创造新的组合,许多全球工业巨头在中国设立研发中心就是证明了这一点。
此外,在寻求最佳供应链能力以实现创新商业化的过程中,高科技产业越来越多地向中国寻求制造解决方案,这是一种互补性的创新。苹果的产品就是典型的例子。
中国的国内市场目前拥有 14 亿消费者,人均名义收入 8000 美元以上,购买力平价收入 15000 美元以上,在许多方面也是创新的福祉。巨大的市场规模保证有足够的回报来支付购买外国技术或进行累积学习过程以赶上前沿外国技术的成本。潜在的回报规模也使中国工业能够负担得起非常昂贵的技术,如 CPU 芯片、核能、航空航天技术。在某些情况下,市场规模也是开启 “学习曲线” 效应的关键,就像在中国太阳能和电动汽车行业一样。
此外,技术本身不承认物理边界。像中国这样大的市场不仅吸引了许多最好的技术,也吸引了许多全球最好的科技人才。目前在中国工作的美国人、日本人、俄罗斯人和乌克兰人不多,他们开发先进的电子芯片、航空航天设备、先进的 ICT 等。
中国重视教育的传统对其技术进步也至关重要。除了政府 20% 的教育预算外,中国家庭的投资也很大,达到相当于政府教育预算 50% 的水平。在全球范围内,中国留学生人数最多,回国留学生比例不断上升。这些措施不仅使中国拥有一支受过教育、纪律严明的劳动力,能够使用新引进的技术,而且具有在现有技术基础上学习和最终创新的研发能力。
一些人认为,中国对居民言论自由的严格控制和对信息流的审查(在防火墙中最为显著)将阻碍思想交流,从而扼杀创新。然而,中国最近在科学技术方面取得的令人瞩目的成就恰恰相反。
对于创新,最大的需要是自由获取和交流明确的科技信息、知识和思想,以激励创新和技术进步。北京从未封锁过这些资源,如 ScienceDirect 和 IEEEXplore。事实上,中国政府实际上为中国研究人员提供了慷慨的资金,以便与全球同行进行互动和合作。
真正重要的是这些活动和交流专业知识的方法。中国研究人员在国际学术期刊上的出版物和专利注册量呈指数增长,这有力地证明了中国的战略迄今为止已经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简言之,中国技术能力的提高正在走一条不仅与苏联模式大不相同,而且与亚洲新兴工业化经济体大不相同的道路。它是由国家的强大意志(以政策的形式)和资源以及经济力量共同推动的。
因此,中国的技术能力得到了惊人的发展。这至少从两个方面重塑了全球经济结构。首先,中国在机械、基础设施建设、现代物流、电子、可再生能源设备等中等水平技术方面已具备成熟的能力。这些技术正是发展中国家迅速改善经济和社会福祉所需要的。
第二,随着中国从中等技术能力向高技术能力的转变,当今许多所谓的高技术产业将加速商品化。在过去的 10 年里,我们见证了中国如何将电脑、智能手机、现代地铁甚至高铁商品化。低收入国家和社会团体受益最多。在未来,一些先进国家现在所享受的技术——如智能和清洁能源系统、自动驾驶汽车、新能源汽车、自动化和机器人技术、先进的医疗设备和药品等——将越来越为发展中国家所接受,这一过程将在很大程度上受到推动。中国。这种发展是 “一带一路” 倡议背后的关键驱动力之一。
然而,这些都不意味着中国一定会成为技术和创新领域的全球领导者,特别是在能够取代当今先进经济体的范围内。中国近十年的成就大多局限于目标领域的 “追赶”。中国工业目前能够实现的大部分创新都是“渐进式” 的,而不是 “破坏性” 的突破。因此,中国要从一个快速学习者转变为一个真正的高科技领域的创新者,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如果人民心灵自由、热爱求知,如果思想和学术交流足够自由,讨论和批评气氛充分平等。
中国成为科技强国是不言而喻的。
评论有认为科学研究和自由、平等没关系的。
我举个例子吧:李森科事件。
所以在自然科学领域也还是这样,如果没有自由、平等的氛围,就会放任李森科这样的人横行数十年。拖累整个体系进入蒙昧黑暗之中。
科学大概比政治领域对自由平等的氛围更加依赖。
还有,不要跟我谈自由、平等之类词汇是否体现出我的政治倾向,这两个词在核心价值观之中,我就用的是核心价值观中的本意。也不要一谈自由就联想到美国什么的,我就不信中国人是不配拥有自由和平等的人类一员。
什么时候科技部比发 改 委、财 政部啥的更重要更强势,啥时候中国就真正成科技强国了。
港珠澳大桥,东接香港,西接珠海、澳门,全长 55 公里,是世界上最长的跨海大桥!
港珠澳,是世界上最长的跨海大桥
兰渝铁路,纵贯中国南北,沿途地质状况之复杂,堪称中国铁路建设之最!
兰渝铁路,堪称中国铁路建设之最
世界上最高的桥,就在中国,它名字叫北盘江大桥。
世界上最高的桥,北盘江大桥
不定期更新……
先把你出生人口基数保住了再说吧。
家里老人比小孩多、三天两天都是操心事、
还谈什么工作尽不尽心
当然会。
中国科学院作为 “中国自然科学最高学术机构”,它于 2016 年将阴阳五行被写入《中国公民科学素质基准》,我们没理由不强。
科技在中国等同于舔技,这个技能我们已经有两千年领先优势,早在春秋战国,就已经创造 GDP,从这个角度看,我们从未曾落后过。
已经是了,不过成为超过美国的科技第一强国还有一段距离,不过也快了,这个十年也许就全面超越了。
中国已经是一个实质上的科技大国,也正走在科技强国的路上,至于是不是下一个,只能说如果不发生黑天鹅事件的话,有很大可能成功。
“大”“小” 在于体量,“强”“弱” 在于能力。科技之路从大到强,是质而非量,在于创造而非模仿。
世界上公认的科技强国有这么几个,美国、日本、英国、德国、法国、以色列、芬兰、瑞典、挪威等等,它们很多都不是大国,却不能阻挡它们在某些科技领域引领世界潮流。 我们从他们的科技强国之路开始聊聊。 以史为镜,可知兴替 独立之后的美国 自从二战以来,不论以诺贝尔奖以及其他奖项得主的数量、科学论文的数量及引文质量衡量,还是以科技投入、实验室规模、对世界的影响力来衡量,美国都牢牢占据世界第一的位置。电子计算机、商用运输机、半导体、固体电子仪器、集成电路、核能、激光、卫星通讯、微波通讯、雷达、抗生素、杀虫剂、新材料、金属制造、精密加工、互联网、人工智能,美国一直在通过连续不断的革命性科技改变世界,奠定自己世界头号科技强国的地位。
这个现实恐怕要大大出乎政治社会学奠基人阿历克西 · 托克维尔的预料。19 世纪 30 年代,法国人托克维尔在考察美国时观察到:美国科学家规模很小,高水平的科学家少。在美国,人们只关于科学的纯应用那部分。他怀疑,欧洲社会那种纯理论的研究创新是否能在美国这样一个新生的国家中生根。 然而,1840 年左右,美国的研究创新就开始展现了出来 – 电报出现了。 1876 年美国第一所研究型大学,约翰 · 霍普金斯大学成立。而后,相当多重量级的私立大学成立,并且大学之间竞争激烈。州有公立大学,还有众多私立大学争抢人才,这样激烈的人才竞争给了高水平研究人员相当大的自主权,让他们可以做自己想做的研究。 与此同时,杜邦、AT&T、通用电气接连成立工业实验室,而到 1930~1940 年,工业研究实验室已经成为美国的创新主体,让创新一出现就能投入生产。[2]
(这三点似乎都可以在中国找到萌芽) 二战其实对美国的科研体系产生了巨大影响,1950 年国家自然基金委员会,1957 年 NASA(国家宇航局),DARPA(国防高级研究计划署) 先后成立,重点资助基础研究和国防技术。但是需要提醒的是,政府的经费一直都是辅助,科研的主要经费依然来自工业界。当时整个 R&D 经费投入的部门比例约为:政府 12~19%,工业 63%~70%,大学 9~13%。 从此,美国的现代科技创新体系正式形成,并一直延续至今,展现了强大的生命力,主要在于 [3]: 工业研究实验室和大学体系相辅相成,满足市场和基础研究 政府在科学技术发展的适当定位和长期而持续的支持 政府、大学与企业三者之间的合作 强调自下而上的创造力和自主性 支撑制度的完善(如风险资本) (以上,我国 1,2,3 已经存在萌芽,4,5 似乎还有进步空间,这或许就是近些年强调 “产学研”的用意) 90 年代的日本 18 年 18 个诺贝尔奖!日本正在以年均一个诺贝尔奖证明自己的创新实力,或许 “50 年 30 个诺贝尔奖” 并不是做梦。
实际上,90 年代的日本的科学依然还在依靠技术引进支撑 [4],或许能称为 –“抄袭”。这对他们 80 年代初提出的“科学技术立国” 的口号显然是一种嘲讽:与其说是“科技立国”,不如说是“引进技术立国”。 据当时的调查显示[4],同美国比较,日本在基础研究的生命科学、物质、材料科学、信息电子和海洋地球科学均不占优势。尽管统计结果说明,日本的研究投入与欧美发达国家相比并不逊色,但是当时的研究经费主要由民间企业承担,政府投入只占很少的比例。这意味着,没有经济回报的学科投资会相当低下。 然而转折点在 1995 年的《科学技术基本法》和次年的《科学技术基本计划》, 在科学技术领域中 , 所谓追赶型的时代 - 既有先进国家作为自己的目标 , 又在相当广泛的领域中存在着技术引进可能性的时代 - 已经结束 了, 从今以后我们必须作为先头的一员 , 去凭借自己的努力挑战那些尚未开拓的领域, 因此必须最大限 度地发挥创造力去迎接新时代的课题的挑战。” 同时投入大量资金支持科学技术研发,推进大学和企业之间的合作,培育风险事业,从此开始了日本二十多年就完成的从科技大国到科技强国的转变。 (听起来是不是很耳熟?看起来也很眼熟?)
历史上的科技强国之路,似乎都是一个套路下的不同走法。 那么,我们来看看中国的科技现状。 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 中国实质上已经是一个科技大国,不论从任何需要数量的维度都是。。 2017 年的《国家创新指数报告 2016—2017》给出了如下指标: 《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 年)》颁布实施以来,中国科技创新能力显著增强。创新资源投入不断增加。R&D 经费总额已居世界第 2 位;R&D 人员总量长期居世界第 1 位。 知识创造能力稳步提升。国际科技论文数量居世界第 2 位;国内发明专利申请量保持世界第 1 位;国内发明专利授权量已超越日本,居世界第 1 位。科技对经济发展贡献日益显著。科技进步贡献率稳步提升,已达到 55.3%;R&D 经费投入强度达到 2.06%,与创新型国家的差距进一步缩小;知识密集型产业 保持良好发展态势,产业结构持续优化。
同时 R&D 经费投入增长也领跑全球,
部分国家 R&D 经费增速(按不变价计算)(《国家创新指数报告 2016—2017》) 研究人员,支出,专利,论文均占世界前二 (日本既视感)
那么从大到强的创新之路,我们走的怎么样了呢?
据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发布的《2018 年全球创新指数》[5] 显示: 创新指数世界排名第 17,按照组别排序的话,在人均收入中等偏上的组别中排名第一。 同时,中国从 2016 年开始位列前 25 位,并持续上升至今年的第 17 位。唯一一个持续接近前 25 位的中等收入经济体是马来西亚(第 35 位)。 世界知识产权组织认为,中国在不同领域的创新能力愈加凸显。近几年进步最大的指数是全球研发公司、高新技术进口、出版物质量和高等教育入学率。 (虽然我个人依然对现在的部分出版物质量非常不满,但是也不得不承认正在逐渐提升) 详细指标如下图:
可以看到,主要的劣势在监管、高等教育、生态可持续性、信贷、投资、海外投资、创意服务部分。可能有人会想知道世界知识产权组织的评估框架是什么,我这里也贴一下:
这里有份很漂亮的数据,GII(创新指数)得分和人均 GDP 的排序,可以看到中国的排名已经很高了,假如我们以法国为基线 (蓝色基线) 的话,中国实际上已经接近了法国的创新水平,也就是说,一只脚已经“踏入” 了科技强国序列。 但是我个人觉得,这个图里,中国受低人均 GDP 的影响非常大,相比更有意义的还是 GII 排名。
GII 排名如下图:
中国排名第 17,位列英国,德国,法国,日本,韩国,瑞典,瑞士,荷兰,新加坡,爱尔兰,以色列,香港,卢森堡,丹麦,芬兰等之后。 也算比较符合预期。 综上所述,可以看到其实我国的创新水平接近了科技强国水平,但是显然和目前的科技体量排名相比,还有一定差距,需要时间才能到复合体量的位置 (前 5)。
未来会怎么样呢? 以己为镜,可以明得失
现在世界形势和美国当初崛起时不同,经济有很大的下行压力,不过比日本 90 年代经济崩溃的时候要强一些。现在我国国内国外也矛盾重重,如果同时考虑这些因素来分析的话,结果几乎不可预料。 因此,只能根据现有趋势和政策,不考虑未来其他国际因素,综合一些经验做对比 [6]: 据历史,英国依靠科技和产业的协同,把研究转化成产业结果,推动科技发展; 法国依靠戴高乐将军设计的锅里科研机构完成了 “辉煌三十年”; 德国依靠从柏林大学,到帝国物理研究所,到威廉皇帝学会,马普学会, 弗劳思霍夫学会、亥姆霍兹学会和莱布尼兹学会的不断制度创新,维持科技生命力。 美国和日本如上所述。 从成功者的政策来对比国内政策, 目前国家自然基金计划逐渐强大,人才引进计划和高校人才竞争,对产学研的逐渐看重,这些政策方向上都没有出现与多个成功历史经验相悖的大问题; 虽然目前科学创新依然存在从上到下,导向过于严重,企业资金不多,人浮于事,看量不重质等等问题,但是从目前的新政策(加强自然基金,依靠代表性论文做评价指标)来看,似乎政府正在着手解决。 再同时考虑我国其实正接近科技创新强国门槛的现实场景。
2019 年初,日媒公布 30 项尖端科研排名,中国拿下 23 个第一
在 30 项前端技术主题中,中国在 23 项中占据首位,美国拿下 7 个第一
我对这张图是十分认同的,因为它验证了我对美国科研的观察。
大家仔细看看这张图,看看美国的科技优势领域,几乎全是 “医疗生物技术”,还有个化工和新材料。
大家如果实地接触一下在美国学习理工科的中国留学生,你会发现,确实多半是 “医疗、生物” 专业,或者是“化工、新材料”。
为什么会是这样?因为美国的医疗支出和投入太大,占到 GDP 的 18%。(然而,美国的医疗产业是为少数有钱人服务的,美国的人均寿命、婴儿死亡率等指标在发达国家中处于垫底水平,并不比中国好多少)所以,很多钱投入到医疗相关的研究中,用于研究新药、新的疗法,为最有钱的人续命。
然而,在真正的工程科学中,如电池啊、光电啊、晶体啊、氧化物啊,美国反而有被中国赶超的趋势。
大家看出了 “医疗生物” 和工程科学二者的不同吗?
医疗生物基本上是一个独立的、孤立的派别,其发展不会牵涉到其他领域,不会帮助其他领域发展,不会影响其他行业的发展。
工程科学就不一样了,工程科学领域是一环扣一环的。比如没有好的钢,你就造不出好的刀具,你就加工不出好的机床,你就生产不出高精度的模具,你就造不出好的轴承,你就造不出好的变速箱。。。
也就是说,工程科学的每一项技术,对其他技术都会产生一定影响。在医疗生物领域有一项短板,只会影响到医疗生物领域的应用,不会影响到芯片啊、发动机啊、5G 这些东西。但工程领域有一项短板,可能在很大范围内影响整个产业的升级。
很幸运(也是全体科研人员的努力),我们在这些新兴的工程科学领域的竞争中跑在前面了。
我的微信公众号:姬雪雅,欢迎关注,一起聊投资。
关注雪雅的五大理由:
(1)看不懂 k 线图,MACD,KDJ 等技术指标
(2)不会选股,无法区分劣质公司
(3)把握不住市场主线,风口行业总是错过
(4)买入总是被套,卖出总是卖飞
(5)炒作没有计划,买卖全凭运气
本文不存在任何推荐,所聊到的股票不构成任何推荐仅供参考学习,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
作者:钱甜圈
来源:今日头条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芯片行业者来答一波,个人感觉很难,很难。很难。科技的应用提现在商业公司上,但是科技的研发的源头在高校。高校的研究 “大师” 是教授,教授们没有几个在从事一线科研上面,都是在拉项目搞经费,研究的事就丢给博士硕士搞,等弟子们发了 paper 之后署上自己的大名。
我不排除我们高校里面有追求真理的学者,但是钱,对于当前的绝大多数中国人都太太太重要了,以至于都是在向钱看,至于真理什么的,who cares
其实有些时候我也搞不懂为什么有些外国的学者会对研究非常痴迷,或许他们也不懂我们对钱或者房子为什么这么痴迷。记得之前看过一个新闻是美国还是加拿大的一个博士,看他儿子在河边打水漂打的不好,就研究了一下如何能打出最好的水漂,用多重的石头,什么形状,多大角度入水,多大力气等等,各种数据图文并茂,发了 paper 。看了之后我在想,这个博士在中国要是申请也这个论文,导师会骂他吃饱了撑的。在我们国家,申请项目发论文一定要很标题党,当下什么最火最容易捞到钱就怎么起标题,“基于人工智能的**”“基于大数据云计算的**”“基于物联网的**”,你研究个打水漂谁鸟你啊。
社会太浮躁。一切向钱看,是科研的最大阻力,而没有研究就没有科技。
我不是看衰,我是悲哀。
再补一个我的体会,以前我上大学那时候,填志愿选学校选专业,都是看学校的实力怎么样,专业水平怎么样,在全国排名多少,城市什么的也重要,但不是优先的。现在的孩子们挑大学看的比较重的是什么, 是寝室有没有空调。现在新闻上报道的越来越多的学校,把寝室建的多么的豪华漂亮当作招生宣传的重中之重。你觉得这种生源,有多少人能吃苦耐劳去做学问呢?
中国,何德何能?
成为科技强,又怎样呢?还不是有人跪舔西方。到时候他们又来啊,科技进步跟小国寡民没关系当唱词了。这帮人恨不得全国都跟他们一样沉沦。
参见
肯定会。
不知道还有谁记得我国在上世纪提出的四个现代化,新闻宣传里似乎已经很久都没听过了。
要想成为科技强国,首先就是得有钱,要能源源不断的投入,中国 GDP 世界第二为此提供了保障;其次就是要有足够多的科技人员,中国每年有几百万的大学毕业生,其中大部分是理工科,充足的数量就可以发生量变到质变的变化,提供足够多的人才;最后就是人的能力了,中国人是非常聪明的,这一点从美国各种高校科技公司科研机构中华人的数量和比例可以得到证明。
有了充足的经费,又有足够多的聪明人在搞,中国没理由成为不了科技强国。
也许此次美国对中国高科技企业的打压就标志着中国成为科技强国的开始。
本文来源于微信公众号 “城市进化论”,原文链接:
“十四五” 开局,科技创新被摆在越来越重要的位置。
“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 正在审议的 “十四五” 规划纲要草案提出。
以建设创新型国家、成为科技强国为目标,如何落子?
3 月 8 日,科技部部长王志刚在 “部长通道” 上接受媒体采访时谈到:“在空间上来讲,区域创新、地方创新必须成为国家创新体系和创新力量的重要组成部分。”
实际上,在各地此前陆续披露的 “十四五” 规划建议中,国际性、国家级、区域性的科技创新中心,以及各类创新平台和载体备受追逐,正拼凑出一张日渐清晰的全国创新体系版图。
不过,面对各地争先恐后的热情,科技创新布局应着眼长远,注重差异化发展。在各类创新平台和基础设施之外,环境培育、统筹规划以及创投、资本市场的壮大,同样至关重要。
作为指引未来五年发展的重要风向标,中央 “十四五” 规划建议提出,“布局建设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和区域性创新高地,支持北京、上海、粤港澳大湾区形成国际科技创新中心。”
此前,已有北京怀柔、上海张江、粤港澳大湾区、安徽合肥 4 个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落地,覆盖范围包括北京、上海、深圳、广州、合肥等 5 个主要城市。而在各地 “十四五” 规划建议中,杭州、南京、成都、重庆、武汉、青岛、沈阳等至少 12 个城市都提出争创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
在区域性创新高地方面,则有郑州、长春、厦门、昆明、广西等至少 8 个省市提出争创区域性科技创新中心。例如,广西希望成为面向东盟的区域性国际创新中心,昆明则提出要成为面向东南亚的区域性科技创新中心。
而在处于 “金字塔塔尖” 的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方面,除中央 “点名” 的北京、上海、粤港澳大湾区外,合肥和无锡两个长三角城市,也在地方 “十四五” 规划建议显露雄心:
合肥提出 “积极争创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 “量子中心”;无锡的目标则是建设太湖湾科技创新带,“成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科技创新中心”。
与此同时,科技部去年 3 月提出,围绕国家创新体系建设总体布局,我国将形成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国家产业创新中心、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等分工明确,与国家实验室、国家重点实验室有机衔接、相互支撑的总体布局。
上述国家级技术创新中心和平台,同样成为地方省市 “十四五” 创新发展的重要目标。
目前,科技部已部署建设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 3 个综合类国家技术创新中心。除上述区域覆盖的北京、上海、南京、苏州、杭州、合肥等城市外,青岛、南昌、长沙等至少 10 个省市也提出要创建国家技术创新中心。武汉、西安、重庆、成都等 4 个城市则提出争创国家科技创新中心。
厦门和昆明同样报负不小。前者表示将推动国家级技术创新中心来厦建设分中心,后者则提出要引进国家技术创新中心落地昆明。
此外,北京、无锡、济南、四川等至少 19 个省市都将目标瞄准国家产业创新中心,深圳、杭州、长沙等至少 7 个城市则提出要争创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
进一步细分来看,不完全统计显示,面对备受关注的 “卡脖子” 技术问题,诸多省市提出要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聚焦领域主要包括集成电路、新材料、人工智能、量子科技、软件等。
而对于一些科技资源禀赋相对较弱的西部省市,更多选择围绕区域特色优势产业,争取建设国家级重点实验室。例如,西藏提出要推进青藏高原地球系统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落户,推进藏医藏药、生态等领域省部、省院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
作为科技创新的主要载体,规划建设科学城成为不少地方瞄准的共同方向。
除 4 个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对应的核心载体——北京怀柔科学城、上海张江科学城、深圳光明科学城、合肥滨湖科学城外,至少 17 个城市近期都提出要规划建设科学(技)城 。
比如,武汉东湖高新区在其 “十四五” 规划建议中明确提出,到 2035 年,推动东湖科学城建设进入全国第一梯队。
重庆社科院城市与区域经济研究所所长彭劲松向城叔谈到,创新是发展的第一驱动力,是提升城市综合竞争力的重要手段,所以推进科技创新中心、科学城建设,是城市发展的必然选择。值得注意的是,科学城建设往往都依托各类 “国字号” 经济发展平台。
无论是科学城、科技城还是创新中心,目的都是为了集聚创新要素,提升科技创新对区域发展的贡献力,而由于国家级经济发展平台对创新要素的集聚能力更强,他们也更容易取得成功。
对于各类创新平台和载体 “遍地开花” 的趋势,浙江大学社会治理研究院首席专家、互联网实验室创始人、中国互联网协会研究中心主任方兴东认为,科技已经变成整个数字社会的基础设施,加之各地发展资源和人才积累越来越多,创新已经不一定要在大的中心城市进行,因此这样的趋势某种程度上是 “利大于弊”。
不过,包括方兴东在内的多位专家都向城叔指出,各地需考虑好长远布局,将科技创新与地方特色结合在一起,寻求差异化发展。
彭劲松以成渝为例分析:“成都和重庆打造科学城,肯定要根据自身城市产业发展的要求,以及科技发展规律来进行布局,两个城市既有重合之处、也会有一些差异,需要根据情况来进行调整。”
更进一步的问题是,面对如此激烈的竞争,各地应该怎样推动创新发展落地?
“要建设创新的软件体系、生态体系,培育全民创新精神,这都需要地方政府‘打开脑洞’,推进创新举措。” 浙江清华长三角研究院新经济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原浙江省发展和改革研究所所长卓勇良直言。
创新工场执行董事任博冰同样关注创新精神的培育。“建议可以在早期教育和 K12 层面增加前沿科技的内容,促进更多中小学生参与对各领域科技发展的认知,提高对科研能力的早期多样化培育。” 任博冰说。
同时,重庆社科院产业经济研究所所长吴安还在谈到产学研企合作时指出,“在关键技术上,要联合多个企业、高校、科研机构等,统筹来进行攻关。”
除此之外,“资本” 一词被多位专家屡屡提及。
一个常常被提到的案例是公认的全球科技创新中心硅谷——如果没有发达的资本市场,没有纳斯达克,美国科技领域显然很难诞生这么多龙头企业,并由此保持全球领先地位。
显然,在创新发展战略驱动下,我国创投和资本市场必将迎来空前的发展机遇。
“科技创新是无形的,跟银行抵押债权融资是不兼容的,只能跟风险资本密切结合起来。” 经济学者、允泰资本创始合伙人付立春解释。
他进一步指出,无论科技中心还是科学城建设,地、厂房、办公区等硬件要素可以由银行贷款支持推动,但资源协调、政策支持及资本对接等软性要素其实更加重要,如果忽视了这些要素的支撑和配套,科技中心、科学城很可能会沦为一个房地产开发项目。
不过,对于不少内陆城市而言,在创投和资本市场方面的短板仍然明显。
在去年于西安举行的全球创投峰会上,国中创投首席合伙人、CEO 施安平分享过两组数据:
2015 年到 2019 年,注册在西安的新募集的创业投资基金总共 59 支,同期深圳是 924 支;
近五年来,注册在西安的企业获得股权融资案例共 1088 起,涉及 391 家企业,涉及金额 500 多亿元;同期深圳发生 10380 起股权融资,涉及企业 3090 家,涉及金额超过 4665 亿元。
实际上,成都、重庆、西安、武汉、长沙等中西部城市,正愈发重视培育壮大本地创投和资本市场。近期就有成都市政协委员公开表示,建议把成都打造成中西部 “创投之都”。
对此,付立春建议:首先,对于资本(主体)的注册和运用,可以进行更大程度政策优惠和扶持;其次,地方政府可以带头成立和发起母基金,重点扶持本地企业发展,一些社会资本也会由此被吸引过来;再次,投资和营商环境的改善更为重要,政府应提供一种市场化的、清晰透明的服务体系,这样对企业以及投资而言,能够形成一种比较一贯的预期。
虽然华夏在春秋战国时期就逐渐进入封建社会了,但思想的确定还是在汉朝,汉朝改良儒家思想为专门为帝王服务的特别版后,无论朝代更替,其实整个社会强调的都是忠君守礼的概念,发展只是为了王权稳定不得不对强大敌人的追赶而已,只要追上敌人,进入战略制衡后,就回重新回去玩那套君君臣臣民脂民膏的游戏了,总之是不具备主观能动性的。
我们尝试从生命科学的角度来看看,中国合成生物学的过去、现在和未来,至少在合成生物学领域,中国已经逐渐在向科技强国的目标迈进。
白人花了几百年的科研成果,你就只是学习模仿再量产,就科技强国了呀?尊重一下别人的劳动成果好不好呀。。
如果一件事情是大家都想做,并愿意多少牺牲一些自己的利益去推动的话,那么,这件事几乎肯定可以做成。
科技强国的定义是什么呢?大部分科技可以在大众社会普及,大部分科技可以在国内自行发展迭代,没有卡住咽喉的关键技术掌握在别国手中?
不不不,我觉得科技强国是一种国民的思考方式,一种国家的发展思路,国民愿意接受科技发展带来的生活方式的改变,愿意学习使用发展推广高科技产品,愿意共享部分智慧,也愿意对集体智慧池做出贡献,来提高社会整体的创造力。
我有一个苹果,你有一个苹果,我们交换,还是一人一个苹果。我有一个想法,你有一个想法,我们交换,一人就有两个想法了。对专利的过度保护,最终一定会阻碍社会的总体创造性,阻碍科技在民众之中的普及。
可见,这种发展思路一定会对一些人可能的收益造成显著影响,也会限制一些人的特权,因而并不是所有人都会天然支持的模式,并不是所有国家都会选择这条发展道路。
那么,怎样的情况不利于建设科技强国呢?
一问人民,人民允不允许科技落后?
科技落后的社会是什么面貌?
科技发达 / 落后是相对概念,没有哪个时代的科技是绝对发达的。相对于谁发达,或者相对于谁落后才是关键,一般而言,B 社会长期广泛使用的科技在 A 社会未普及,大概就可以称之为 A 的科技落后。
科技落后实际暗含大众对进步的抵触,如果大众对生活有希冀,就会想办法改善自己的生产方式,种地的会想用拖拉机,制衣的会想用缝纫机,写字的会想用打字机,搞科研的会想用计算机。
如果大众得过且过,放着高效的设备而不愿意去用,明知道自己也能做出来而不去做,有关键技术没攻克也没有动力去多花下班时间去思考,人们或者对自己的生活现状满足而无所追求,科技落后的社会大众大抵是这样。但其实,让贪婪的人类满足还挺不容易的,你看到小伙伴换了新车你内心会不会有点波动,“哎呀,我也好想搞一个?”
封闭圈子里的人容易满足和落后,跟环境经常交换信息的人或圈子是不那么容易满足的。不满足怎么办?想办法满足啊,要么偷要么抢要么自己努力,别人能做到的事自己没道理做不到。
于国家社会而言,我们已经过了能 “偷” 的时代,投机取巧已经不管用了,满足自己需求的方法就只有一个了(抢是抢不了了,这辈子是抢不了的),那就是自己造,成为科技强国。
**成为科技强国虽然基本上是开放国家的必然方向,**但其实开放并不是自然而然的选择,某些环境下十分容易形成封闭社会,哦对,典型的封闭社会,现在来讲,自然就得提到一部分的美国社会了,是的,不作为的政府加上不自律的人民几乎必然导致分裂和对立,美国普通大众不愿去看世界基本上是常识了吧?有太多数据可以说明。
二问政府,执政者是否只为少数人服务限制科技在大众社会的普及?
人们追求的权力,其实也是责任,权力来自于下级的支持,而权力等级的提升来自于平级的支持。中文有个词叫 “服”,我服你,既表示我敬佩你认可你,也表示我们是一路的而你级别更高。
因而领导人的权力来自于大众的认可。举个不太恰当的例子吧,特朗普,他只得到了部分美国人的认可,另一部分人会在社会各个层面给他使绊子,阻挠他做各种事,他上台以来政府关门了几次了?反对者对领导人权力的伤害比支持者的支持来得猛烈得多,50% 的支持率不足以成事,而 50% 的反对率绝对会坏事。
要做一个圈子的领导人就要与这个圈子的所有人是同路的,并且想得更远更深,要让这个圈子的人服你,愿意跟随你,成为你力量的一部分。反过来,人民有需求,领导人要么想办法满足这个需求,要么教育人民否定掉这个需求。所谓一人一票的 “民主社会” 只会有前者,而人民的需求不总是对文明是有利的,甚至不总是对人民自己是有利的,比如毒品,比如奴隶,比如资本的特权。
少数人掌握科技特权,而大众不享受高科技的社会特别好管理,设立社区自治制度就好了,好的社区一切都好,差的社区有没有路灯也不会怪到政府头上,就这样美国人将一个个社区搞成相对封闭的小圈子,只有相同类型的成员会进入,也只有相同类型的成员会被接受,各个小圈子相对封闭,人员流动率低,人群接触到不同事物观点的概率也低,相互之间的矛盾也会少。封闭的圈子容易满足。
美国之所以如此是因为美国的开国者们受到了过多来自于政府的压迫,所以设立的体系就是要限制 “集体” 对“个人”的干涉,但是,开国者们或许根本没有想到的是,有一个更加集权更加狂妄的力量在一两百年后成为实际统治美国的力量,那就是资本。只要有了一笔不菲的资本,国家机器会帮你完成其他的一切,包括财富的再创造。资本本身是中性的,但是在相关制度和思想体系的加持之下,资本会创造出不公,并且给出 “合理” 而无法辩驳的解释,一方面产生特权阶级,另一方面又给这些特权提供公众可以接受的解释。
操作模式和君权神授几乎同理,他们为何有特权?因为他们有钱啊,你有钱你也有特权。他们为何有钱?因为他们祖上积德啊,为国家殚精竭虑啊。他们为国家做了什么?来得早啊,占的多啊,谁让你祖上不早点来占呢,机会面前人人平等,你祖上没抓住机会怪谁啊。然后美国人就接受了,因为他们根本不去了解资本不想让他们了解的事情,比如同一企业 CEO 的薪资平均是普通雇工的将近六百倍,比如大资本的年均收益率普遍 10% 以上而工人工资好几十年没有涨过了,比如美国梦本来是宣扬劳动致富的后来被好莱坞洗成了华尔街传奇,再比如科学家或发明人的智慧财产被大资本买断再为资本创造出几万倍的利润就好像古董商花几十块钱买小孩家里的古董一样。
没有资本智慧就无法变现,劳动就无法变现,劳动者和创新者必须求着资本去实现自己的循环,但是没有了智慧和劳动,资本却可以通过单纯的资本操作积累更多财富,自我循环。。。资本被制度和设计给予了过高的特权(因为很多制度本身就是资本家制定的),以致于似乎世界离不开资本,而资本无所畏惧。美国梦早已变质,想要创造新的生活吗?来资本公司吧,你创造的财富 1% 归你,10% 归投资人,剩下的归股东。
但,这跟科技强国以及政府有什么关系呢?
首先要当选美国政策制定者需要什么?资本的支持。那么政策制定者能够脱离资本的控制吗?很难。
然后科技能否独立于资本向社会普及?先把不发达社区的路灯全修好再说吧。有些方面美国居民很在意自己的社区,谁家草坪没修剪,谁家喷泉生蚊子都会报警,但为社区服务却是和罚款并列的一种惩罚违法犯罪的手段。就是说自发改善社区环境基本上是不可能发生的事情,即使社区内就有居民有技术有资质有时间为社区提供某项服务,这些人也不大会这么做。为不特定的他人提供的服务很少是无偿的,但捐款却是较常发生较常被记录的,而这最后还是增强了有钱人才能改变周围人生活质量,穷人没能力为社区做出任何贡献的观念。人们的思想被限制住了,于是任何对社区的服务与改善都无法再自发进行,一定要有资本的参与才行,即使普通人才是真正改善社区环境提高社区居民生活质量的劳动者和设计者,他们却没有自发改善生活环境的观念。
最后科技强国能否在大众不使用新兴科技的前提下发展呢?任何产品的迭代都需要靠对前代产品的消耗,在制造中积累新技术,做的越多技术就迭代得越快。科技进步如果不能让大众获益,大众体会不到科技的好处又如何站到发展科技的一边?大众如果不支持科技进步,一个国家又如何成为科技强国?
资本其实是中性的,只是有些文化赋予了其过多的特权,进行了过多的美化和宣传。
美国社会存在的另一个问题——定价,其实也和上文例子一样是精英设计的资本美化和社区自治所导致的后果之一。一件商品成本 1 元,定价 1.1 元每天可以卖掉 500 份,定价 51 元每天可以卖掉 1 份,美国人普遍会选择后者,一来因为利润都是 50 元,每天做 1 个和每天做 500 个劳动强度肯定不一样,为什么要多干活呢,二来因为圈子相对封闭,生活不会有大变化,生活开支也不会大增长,日入 50 如果足够的话,能少干活自然是最棒的,三来因为圈子间流动不能很愉快地融入目的地圈子,因而也没有特别大的来自别的圈子的交流。
同样的情况,大多数的中国商户考虑的是,我卖 1.1 元,每天会有 400 多个人点赞,并告诉周围的小伙伴,即使不扩大生产,这种幸福感和成就感也是绝对值得的。这样其实无形中降低了整个社会的成本,也增加了社会交流的要求。干好工作本身的幸福感和成就感仿佛是崇尚 “个人主义” 和“自由主义” 的美国民众所缺少的,没有钱财支持的劳动对普通人而言是无意义的,普通人的社会责任感似乎只在于强调自己的利益,反对各种对自己利益的侵害而已。
跑题了,说政府,其实社会状态和政府不无关系,政府管理着舆论和教育,塑造着社会氛围,甚至笼统地塑造着民众的思想。中国人民劳动自助的传统也并没有几千年不间断的传承,中国人民要开放要自强也不过是近一百年甚至近五十年的事情,甚至中华民族的一切传统也一度险些丢入废纸篓中。日本的例子更明显,大众文化剧变过多少次了,而基本每一次都是政府有意无意塑造的,虽然美利坚联邦政府的权力貌似比前两者要小,但其实它自有一套运行规则,能够更有效率地将精英阶层的意志传达和贯彻,其真正期望做的事情,没有任何制度可以阻止,它有着绝对不输中国政府的执行力和权力,想想星球大战,想想伊拉克,想想希拉里,再想想有着西方国家罕见之稳定的民众支持率却什么都做不了的特朗普,美国政府并不是不能作为,而是不去作为,其实五角大楼天价马桶的事件就已经告诉全世界,美国有些人的意志没有任何制度可以阻挡。所以说到底,美国文化之所以是如此,也是美国政府所许可的,换句话说,也就是资本重塑着美国的文化,而美国政府支持着这种操作。重塑后的美国文化,普通民众社会责任感低,社区间分化严重,而劣质社区相对封闭而自发改善可能性极低,不利于更进一步建设科技强国。
三问企业,企业的所有人和管理者是否愿意让利使科技更加普及向大众?
真正的科技企业家肯定更愿意在一个思想先进的开放社会推广自己的产品,肯定更愿意把自己产品里面所使用的科技一一介绍给公众,只有这样,用户才能将自己的产品使用到极致,才能发现厂商不太容易发现的功能或缺陷,这样才能在更短的周期里完成对产品的升级。同时,这些高科技产品对用户生产力的提升又反过来为社会创造更多的财富,提高社会的消费能力,使这个社会的物资有进一步丰富的可能。如此形成良性循环,社会和企业共赢。
但这种模式会导致产品溢价总能被控制在合理的范围内,因为公众充分了解产品于是对产品的价值会有相当理性的认知,过度溢价在这种情况下便是不太可能发生的。
而资本控制的企业则十分讲究溢价,最高的溢价才能在最短的时间创造最高的收益,资本控制的企业并不会在意企业的发展,资本总是有充分多的投资选择,因为多数情况下,社会总是要发展,总是大量的新产品被设计出来,创业者总是缺乏资金的。但,创造最高的溢价要求用户和公众对自己的产品尽可能无知,对产品的估价远高于其真正的价值;创造溢价的另一种方式则是垄断,全世界只有个别企业掌控所有该产品生产,企业又控制产品产量,创造不理性需求。这种情况下,虽然资本的收益率得到了保证,但该产品的升级必然受到限制,当市场上出现替代产品之后,生产该产品的企业必然遭到严重冲击,而冲击后收益率下降,该投入资金准备再进行研发的时候,通常却是资本抛弃该企业重新寻找高收益企业的时候,企业的产品得不到升级,竞争力进一步降低,恶性循环,除了资本获得了海量收益以外,社会与企业是双输。
当然,如果是愿意和企业一起成长不追求过高溢价过高收益率的投资者,对企业和社会的发展也是有极其积极的作用的。但,价值投资者通常需要很高的智慧需要对每一次投资都有充分的了解,而投机投资者自有一套比较固定的套利方式,自有其规律存在,就如同股市的程式交易 / 高频交易,所有的交易操作都是标准化的,追求最高收益率的。
总结起来,要成为科技强国,公众要有开放愿意接受改变愿意学习新事物的积极心态;政府要积极行政杜绝凌驾于最广大人民的各种特权的产生,协调沟通各方利益,引导积极开放的社会文化,使资本只是促进社会进步的工具,而非分割社会财富的特权;企业和投资者则需要对社会整体更有责任心,对企业的发展目的,资本的投资目的有较为积极的理解和认知。
中国成为科技强国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教育,文化,制度都要再进一步积累和发展,一定不能成为过度依赖资本的国家,也一定不能满足于某一个静止的状态,并且要确实地让人民能够通过自己的双手改善自己的生活,让人民总是对更好的生活有所期待。
我相信如果我们都更愿意与别人交流,分享自己的劳动果实,共享社会资源,这一天一定会到来,或许是 2049,那谁又会知道呢。
永远成不了科技强国,理由如下
中国独有科技,无用科技
中国和西方共同拥有科技,鸡肋科技,西方施舍给我们的
中国没有的科技,那肯定是科技皇冠上的明珠,比如圆珠笔芯,高铁的自紧螺丝都比两弹一星尊贵的多
中国成为科技大国只有一个可能,统一全球,让跪族无地可跪
中国现在已经是世界科技大国强国,综合水平仅次于美国
世界各国产业格局可以分成几类:
1 美国占据垄断地位
以芯片与操作系统为代表。美国占据垄断地位的行业不多,主要是这两个。
2 多国竞争,中国作为重要跟随者
比如机械石油航运飞机手机等等。多国未必包含美国。实际上,很多行业里,美国是落后的,甚至压根没有的,比如通信,高铁与半导体显示。
3 多国竞争 中国作为领先者的
这还不多,但有一些,比如通信,高铁,港口机械,民用无人机与数字安防等
4 双头竞争 中美两国远远高于其他国家
比如互联网与人工智能。全球前十大互联网企业,6 家来自美国(谷歌,亚马逊,脸书, Altaba, 易贝,Priceline),4 家来自中国(阿里巴巴,腾讯,百度,京东). 因为网络是边际收益递增的。美国在所有发达国家中人口最多,中国在所有国家中人口最多,中国其他产业已经发展到相当高程度,足以为中国网络产业发展提供支持;人工智能论文数与企业数中美两国已经远超其他国家。
不只是人工智能这样新兴领域,在整个自然科学的基础研究之中,中国所占比例都是越来越大的。整个自然科学基础研究都在走向一个中美的双头研究。
5 中国开创
目前有一个例子,量子保密通讯
观视频工作室 - 科技袁人《定位中国——一勺思想圆桌会》
学术界之外的大多数人可能都没有意识到,根据若干种客观指标来评价基础研究的现状,中国都在日本之上。没错,我说的是中国在日本之上。如果你是我的文章的长期读者,你大概不会感到奇怪。而如果你没有看过我的文章,那么你也许会感到吃惊。请平心静气地往下看,我这就来举三种客观指标,它们是:自然指数(Nature index)、研究前沿(research fronts)和高引用研究者(highly cited researchers)。
第一个指标,自然指数。这是世界顶级科学期刊《自然》制订的一个指标,通过统计一年中在 82 家一流科学期刊上发表的论文,来衡量各个国家或各个研究机构的基础研究产出。在 2017 年的自然指数国家排名(https://www.natureindex.com/annual-tables/2018/country/all)中,第一位是美国, 19579.02。第二是中国,9088.65。第三是德国,4363.57。第四到第十位分别是英国、日本、法国、加拿大、瑞士、韩国、西班牙,它们之间的变化就比较平缓了。
2017 年自然指数前十位的国家
因此,自然指数基本的分布是:美国大约是中国的两倍,中国大约是德国的两倍,然后缓慢下降。单独拿出中日来对比的话,中国大约是日本的三倍。此外,2017 年相对 2016 年的变化率,美国和日本是下降 1.4% 和 3.0%,中国是上升 13.3%。实际上,在自然指数前十位的国家中,有九个国家在下降,只有中国在迅速上升。
第二个指标,研究前沿。它的定义是:如果有一组论文频繁地被共同引用,那么就认为这里存在一个研究前沿,这一组论文称为这个研究前沿的核心论文。在中国科学院科技战略咨询研究院、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与科睿唯安公司联合发布的《2017 研究前沿热度指数》报告中,定义一个国家的研究前沿热度指数等于两个分指标之和:国家贡献度和国家影响度。无论看哪一项指标,都是美国第一,中国第二,英国第三。下图是研究前沿热度指数前 20 位的国家,可以看到,美国大约是中国的 2.4 倍,而中国、英国、德国处于同一梯级。
2017 年研究前沿热度指数前 20 位的国家
关于 2017 年的研究前沿热度指数,我有过一次很好笑的经历。我第一次在演讲中介绍这个指标,是 2018 年 1 月在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当时在透明片中显示的是表,而不是图。那个表格包括了 20 个国家,由于透明片高度的限制,我只截取了前 10 个国家。结果现场就有一位观众提问:“请问日本在哪儿?” 我仔细一看也蒙了,对呀,日本在哪儿呢?怎么没看见日本?难道日本连前十位都排不进?于是我跟他说,我下来仔细看看《2017 研究前沿热度指数》报告的原文。回去一看,你猜怎么着?日本排在第 12 位!单独拿出中日来对比的话,中国大约是日本的 3.3 倍。好吧,从此以后,我在演讲中展示的都是这个图,而不是表!
第三个指标,**高引用研究者。**这是科睿唯安制订的一个指标,通过统计在 22 个大类中发表的高引用论文,来确定各个领域的顶尖科学家。2017 年,全世界共有高引用研究者 3348 人。其中主要单位位于美国的最多,高达 1644 人,接近一半。第二是英国,344 人。第三是中国,249 人。第四是德国,193 人。然后是澳大利亚 127 人,加拿大 102 人,法国 89 人,瑞士 87 人,日本 75 人,西班牙 58 人,意大利 46 人,韩国 33 人等等。单独拿出中日来对比的话,中国大约是日本的 3.3 倍。
高引用研究者这项指标最有趣的地方是,中国排在第三位,而不是像自然指数和研究前沿那样排在第二位。这说明高引用研究者度量的是顶级成果,另外两个指标度量的是一流成果,顶级比一流更加狭窄。中国处在快速追赶中,所以肯定是先追上一流中那些次顶级的,而追上顶级的还需要更多的时间。
有些人可能在看了这么多客观指标后,还是觉得难以置信。他们会嘀咕:中国的基础研究真的已经这么强了吗?会不会是造假的?这些指标会不会是专门为了讨好中国造出来的?其实,这种问题用一句话就可以回答:中国基础研究水平暴增的原因很简单,就是因为中国对研发的投入在暴增。
暴增到什么程度呢?许多数据都表明,中国的研发投入仅次于美国,排在世界第二,而且增速惊人。例如最近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的报告《科学与工程指标 2018》(https://www.nsf.gov/statistics/2018/nsb20181/report),统计了各个主要经济体在 2000 年 - 2015 年的研发支出(按购买力平价计算),如下图所示:
各个主要经济体在 2000-2015 年的研发支出
在这个图中,最惊人的是中国的曲线,那条浅紫色的线。在 2000 年,中国的起点还很低,根本看不清绝对值是多少,只是看起来好像和法国、英国差不多,显著地低于德国、日本和美国。在这 15 年中,中国的曲线划出了惊人的斜率,依次超越了法国、德国、日本,**在 2015 年超越了…… 超越了谁呢?不是超越哪个国家,而是超越整个欧盟!**单独拿出中日来对比的话,中国大约是日本的 2.4 倍。
现在,研发支出比中国高的只有一个国家,就是美国。任何人都可以看出来,中国正在迅速接近美国。因此,许多研究机构都在预测中国的研发投入超过美国的时间。无论预测值是 2020 年、2025 年还是 2030 年,具体的年份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这个明确的趋势。
href=“h_tt_ps://zhua_nl_http://an.zhihu.com/p/46628940"> 日本诺贝尔奖现在多于中国很正常,但未来属于中国 | 袁岚峰
以我粗浅的理解。
只要是集中力量的领域,国内应该是干得不错。
但是你既然集中了力量,必然有些地方没力量,这些领域就有待商议了。
科技强国跟普通老百姓有啥关系吗?
以前我也像你这样关心时局,但后来发现我只是一个普通的群众。
改革开放的胜利果实是一个都没吃到。还被一群人当成韭菜割。
资本家割一茬,国家割一茬。国家只是一个概念,其实他做的事和资本家没什么区别。
反正我就知道,联想事件看出来了,做蛋糕和分蛋糕的区别。
中国就算成了一个科技强国,也不是普通老百姓能从中获益的。
所谓的民族自豪也只是一种虚拟的情感,廉价但又看着很重。就像空气做的大饼。
发现用阶级角度看问题,好多东西就迎刃而解了。
自己发财才是真的发财,国家都是虚的。这片土地上从来不缺乏劳苦者与享受者,国家也只是一种思想的概念。
没了中国也会有其他的王朝出现,没了国家也会有族群部落形式出现。
不管哪一种,里边都是有统治者是有阶级属性的,与其关心虚拟的还不如关系自己的阶级属性。
依目前的状况看,不会。
中国从秦始皇到???有两样东西始终没变,一是中央集权,二是没有契约精神。
所以,很多人说,勤劳不能致富,诚实守信吃亏。
现实中的例子很多,我就说一个,先有了三国杀,估计很多人玩过吧。后来又出了一个英雄杀。
这种事情如果是在美国,呵呵。。。。。
非常期待,
别的不说,天上飞着中国空间站,
这事我想起来就觉得很爽,
另外,长兴和长鑫科技,固态硬盘和内存条,
两个做得都很棒,
我玩装机 diy,每次用的都是,
期待我国科技树越来越丰富。
会的,但需要时间。
杨振宁先生曾说过科技爆发的前提条件:大量高智商人口,大量投入。
从各地科学家的华裔比例看,中国人的人种智商是够用的。十四亿的总人口足以产生大量的高智商人群。
科研投入比例还有待提高,但是投入的资金总额已经很惊人了。尤其是要补短板的科研,更加是排山倒海的填银子。
但是科技爆发是需要时间的,尤其是大家比较认的诺奖,一般都至少在成果发表的二十年以后才会降临。
大家稍加耐心的等待就好。
至于大家担心的政体问民族性啊什么的会不会影响科技爆发,这个影响没那么大了,其实世界范围的科技强国,也是各种政体问民族性的。
会!
确定一定以及肯定。
根据世界经济论坛的数据,中国在研发上的投入已经仅次于美国,2015 年全球研发总额近 2 万亿美元,中国占 21%。国家对于技术进步的重要性有深刻的认识,并力图成为创新性国家。
中国古代有 “四大发明”——造纸、火药、印刷和指南针。四项发明对人类文明的进步起到了巨大的推进作用。如今,又将高铁、支付宝、共享单车和网购在推广应用上领先世界。中国在这四种技术的吸收和适应方面已经超过了其他国家。
中国现在拥有全球最大的高速铁路网络,大约 25,000 公里——并且目标到 2030 年将其翻一番。
根据中国工业和信息化部的数据,2017 年前 10 个月,中国的移动支付总额达 12.7 万亿美元,为全球之最。
根据普华永道 2017 年的一项研究,拥有 7 亿多互联网用户的中国,是全球规模最大,同时也是发展最快的电子商务市场。
18 年 2 月,中国交通运输部副部长表示,中国共有 4 亿共享单车注册用户和 2300 万辆共享单车。
科技强国的建设离不开教育事业的发展。而据 1982 年第三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全国 12 岁以上文盲、半文盲 2.3722 亿人,占全国人口总数的 23.5%,其中**农村文盲占 91%,40 岁以上文盲 2.1853 亿人**。随着工作重心转向经济发展和现代化建设,教育重新受到重视。
通过 40 年的建设发展,教育届迎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中国用 40 年的时间走完了很多发达国家百年的路程,将人才的培养体系趋于成熟,越来越多的人才会涌入到国家的建设中。
现下中国的知识密度和知识资本正在崛起,在全世界范围,没有任何一个国家、一个地区,拥有如此大规模受高等教育的人群。这些人群的创新力量一旦被激发,中国的科技、经济将再次迎来巨变。
中国会不会成为科技强国?
你说呢?
看看陆舟会不会出世了。。
芯片霸权是让人绝望的
先发优势是让人窒息的
他们凭借先发优势通过专利保护在上升通道上拉了一道又一道防护网
如果不能另辟蹊径,想打破这些防护网往上爬难如登天
可是,另辟蹊径又谈何容易
这不是问你考题的第二种解法靠抖小聪明就能解决的
你只要研究硅基芯片,英特尔已经走过你能走过的所有的路
你只要研究电池,翻开元素周期表,比锂还合适做负极的材料还有吗?氢?
你能再开辟一张元素周期表吗?
通向真理的路往往只有一条,先到的人已经设置了层层路障
但也不能气馁和妄自菲薄,毕竟,科技强国又不是第一科技强国
陆舟不出,中国依然是科技强国,陆舟出世,那中国就是第一科技强国
锂空气电池,可控核聚变,碳基芯片,元宇宙,人体冷冻,哪个都可以轻松改变世界
中国每年的研发支出(以 2017 计算)为 1.76 万亿元人民币(当然你非要说贪污腐败浪费那么我也没话说)
自然指数得分高达全球第二并为第三的两倍多(当然你认为自然灌水多也可以去提意见)
科技到底强不强是要看标准的 嘴巴里面都把强国帽子给别人戴呢
当然 什么自适应变循环发动机啊 XXX 路激光快点火装置啊 某同步轨道全色分辨率 2.5 米幅宽 100*100 千米的相机啊,某大口径红外焦平面阵列啊,什么 DFH-5 卫星平台啊,某量产高能推进剂什么的肯定不算高科技是不是?当然,某 XXXX*XXXX 的红外焦平面阵列也不算的。你国民企作为数量占据绝对优势研发支出占据绝对劣势的一头戴在那儿看得到研发才见鬼了
最后问一个问题 你 TG 的人对科技强国的理解是不是与世界主流有偏差?
什么时候,藤校本科跑到 985 来读硕读博,并愿意继续留校做助教,那么中国就是下一个科技强国了
目前看起来,还是反过来的
中国不是科技强国?
跪久了?
火箭,空间站,登月,航母,都是假的?
自由之思想,独立之精神。
这是科学的根基,创新的灵魂。
会。只说一点,现在的中国,正在多个领域实现指数级变化。
思考一个问题:20 多年前的 1992 年,如果有人问,中国要成为世界第二强国需要多少年?
悲观的人可能会说 100 年以上吧,一般人会说,怎么也要 80 年吧。再乐观的人说,怎么也得 50 年吧。
然而,只过了 20 多年,中国就成了世界第二强国,而且多数人认为中国在经济上超越美国只是时间问题。
为什么?中国过去会发展的如此快?中国未来会发展更快吗?
中国进入了指数级变化。未来会更快。原因如下:
1. 中国有着严格的战略规划,坚决执行。科技大发展,就是我们战略的核心部分,只是真正的发力时间,不是大多数人知道的。那时,政策一定会倾斜。科研人员的经济和社会地位也一定会大幅度提升。
2. 储备。储备包括经济储备和人才储备。再过十年,中国大学生基本会超过一亿人。经济上现在已经开始倾斜科技。在国际上,我国也开始购买,合作各类核心技术。
3. 中国人的志气。中国之所以能够快速发展,指数级变化。最最重要的不是资源,不是外国对我们的帮助。而是我们哪怕在最弱的时候,也相信我们国家有希望,我们中国人是可以站起来的,我们不比任何外国人差!就是这样的志气,让我们中国人可以搞出两弹一星,可以在最穷的时候不依附于苏联和美国,可以在我们进入国际市场时,咬牙挺住。今天,我们有了巨大的进步,还希望能超越美国,甚至超越这个辉煌了一百多年的伟大国家!仿佛第二已经不足以证明我们的志气了。我倒希望国家慢一点,稳一点。
我们不求第一,我们只为自己的复兴。我们不会称霸,因为我们体会过被霸权的侮辱。我们只是希望,全人类能够一起向上向前!
不会,就拿麒麟系统来说,用的 linux 内核,linux 本身只能命令行操作,我们耗资百亿千人团队就给 linux 加了个 ui 界面,然后大肆宣传跟 tm 多荣耀一样。这个国家就是这种风气,别做梦了,你相信他们说的,只能证明你阅历浅你无知,你自己如果在高新科技领域有一点涉及再去从事军政职业,你会发现到处都是拿别人的东西糊层纸一包装就是自己的了,从上到下的风气都是这样,所以别抱任何希望
抄就完了,花那个冤枉钱干嘛。
在可见的未来有难度
我国会成为贸易中心,制造中心,成为科技中心是迟早的事,只不过会比较晚,最快也得 2070 以后
会,因为现在的科技已经不弱。
有钱,愿意搞,有人才。
我很悲观,希望事实证明我是错的。
我认为不会。这个国家的科研人员和科技管理者从外行、本科、硕士、博士已经走过了诸多学历硬件提升,这是我们逐步科技进步的表现。但我们目前产学严重失衡,技术发展程度不够。对于科研人员的培养模式,让绝大部分科研工作者缺乏构思 idea 和自己开阔业内领域的能力。
从一个到十万博后在行业操持是科技进步,但是很难成为新技术的领头羊。我们目前想提供任何一个领域内的新道路或者一套新体系的可能性都微乎其微。有人说诺奖二三十年后也该一年一个了,目前来看不可能。
可能性最大的一个吧
按商鞅的规划, 秦国人不需要脑子听话即可, 脑子从山东诸国选聘即可.
看之前说很强的航天就行了嘛。
马斯克零几年开始。
现在重型火箭,回收火箭,航天飞船,再到将来第二大的载人航天器(第一是航天飞机)。
搞得现在国内航天很难过了,毕竟数字比大小人人都会。
一个集团,用自身和自己国家的资源,点亮了另一条火箭科技,反超其他国家和打脸本国航天巨头。
谁不羡慕呢?
如果中国多一点这种人,那确实是很有可能的。
然而现实呢?
中国很难成为下一个科技强国,中国学生在高中之前的智育确实远超欧美,问题出在德育。
按理说,社会花费那么多成本教育一个孩子,是希望他以后能把所学的知识拿来更好的建设社会,报效祖国。而社会赋予了 211,985 的优秀学生更多的社会资源,是希望他们能够更好地使用这份社会资源,承担起社会责任,带领全国人民过上更好的生活。
而实际情况是,你告诉一个没有休息,没有娱乐,一心一意死磕名校的学生,你现在所有的学习主要是为了积累知识,方便大学期间投身国家的科研事业继续艰苦奋斗,而名校带给你的高薪不是为了提升你自己的生活质量,而是你能比其他中国人更好的利用这份资源,带领其他中国人走向共同富裕,他大概率就接受不了如此高强度反人性的学习了。
为了让学生接受高强度反人性的学习,老师和家长会给学生灌输,只要你熬过当下,以后都是好日子的价值观,比如「一分耕耘一分收获」,「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
阅读理解:「收获」和「彩虹」象征的是权利还是义务?
显然,这些意象所象征的没有义务,只在片面的谈权利,「收获」和「彩虹」象征的是人上人的优越生活,在高三那种环境只有这个能给人带来希望和动力,越是相信这个的人越能考上 211,985。而实际上高考的本意应该是「刻苦锻炼耕耘技术,以后为中华之崛起耕耘更多」,「虽然你现在经历的都是风雨,但等你毕业了恐怕要经历更多风雨,一切都是为了祖国科技的进步」。
觉得自己好好学习是为了奉献社会的人,一定考不过觉得自己好好学习是为了荣华富贵的人,经历过高三那种环境的人一定都明白靠谱的信念对那时的自己有多重要。最终,高考成为了筛选出一部分对服务人民,奉献社会毫无兴趣的精致利己主义者来社会上享乐,激励更多的人成为精致利己主义者的畸形选拔机制,他们虽然知识比西方学生多一些,但道德和对社会的回馈比西方学生差远了,如此机制之下社会还能运转就不错了,谈何科技强国?
我们来对比下中美两国对发明创造的鼓励程度吧。
最直接的比法,发明创造到底可以为个人带来多大的财富。
上福布斯 2018 富豪榜~
先看美国的:
1. **杰夫 · 贝佐斯 Jeff Bezos,**他创造了亚马逊为代表的 b2c 的电商模式。
2. 比尔 · 盖茨 Bill Gates,他创造了个人电脑软件业的大部分商业模式。
3. 沃伦 · 巴菲特 Warren Buffett。
4. 马克 · 扎克伯格 Mark Zuckerberg,他创造了社交网络。
5. 查尔斯 · 科赫 Charles Koch。
6. 大卫 · 科赫 David Koch。
7. 拉里 · 埃里森 Larry Ellison。
8. 迈克尔 · 布隆伯格 Michael Bloomberg。
9. 拉里 · 佩奇 Larry Page,他和下面那个创造了搜索引擎。
10. 谢尔盖 · 布林 Sergey Brin,他和上面那个创造了搜索引擎。
那些创造性贡献不足的富豪的成就我就不列了。靠着创造发明上榜的正好一半。
再来看中国的:
1. 马云,淘宝和 ebay 什么关系?
2. 马化腾,OICQ 和 ICQ 什么关系?
3. 许家印,地产大佬。
4. 王健林,地产大佬。
5. 何享健家族,家电大佬。
6. 杨惠妍,地产大佬。
7. 王卫,顺丰。
8. 李彦宏,百度和 google 什么关系?
9. 李书福,汽车。
10. 丁磊,网易。
额,怎么没有一个是靠创造发明上榜的啊。说好的发明创造发家致富的呢?说好的诺贝尔,爱迪生都是土豪的呢?
从富豪榜来看,我们整个社会明显不鼓励大家创造发明啊!做房地产,引进国外技术,才是社会鼓励的致富模式啊。。。。。。
科技强国是先发展科技,然后发展的好,运气也好,天时地利人和,成为科技强国。这是基本逻辑。
目前国内,想侧重科技发展的环境,还没有形成。
现在是 2022 年了,2021 年自然指数 (英国《自然》杂志社办的,通过全球 82 个最顶级学术刊物上的论文发表情况统计各个国家和机构的贡献) 美国 19610,中国 16253,德国 4761,英国 3720,日本 3117,法国 2147,加拿大 1583,也就是说中国在国际顶级学术刊物论文贡献水平超过美国的八成、德国三倍、英国 4 倍、日本 5 倍、法国 7 倍、加拿大 10 倍(加拿大无论科技研发投入还是科研成果产出都已经赶不上北京市)。2015 年美国还有 20000 多分,中国只有 7000 多分,七年里中国增长了一倍。
自然指数去年全球机构排名第一名是中科院,一个中科院的贡献值得分超过全日本一半。自然指数的高校排名是,第一哈佛,第二斯坦福,第三麻省理工,第四中科院大学,第五中科大,第六北大,第七清华,第八南京大学,第九牛津,第十东京大学,第十一剑桥,中国有五个大学在东京大学、牛津剑桥前面。京都大学排名第四十,浙大、上交大、复旦、中山大学、南开、四川大学都在京都大学前面。
产业方面,大部分新兴产业比如互联网、人工智能、风电以外的新能源、新能源电池、新能源汽车只有中美两个头号玩家,欧洲日本不敌中国,而且中国在生物医药以外的不如美国的领域发展也比美国快。欧洲日本的对中国优势产业更是大多数吃老本。
过去十年越来越多的欧洲日本甚至美国科研工作者 - 从新科博士到国宝科学家 - 移民中国高校开展工作,从上海北京到云南的大学都有,因为他们所在学科领域中国高校比日本高校经费更充裕水平更高、仪器设备更好更方便使用。同期清华毕业生赴德国留学人数已经减少到一年 30 人,赴日留学人数已经减少到十几人甚至不到十人;每年在东京举报的清华校友忘年会十年前尚有近百人参加,疫情前两年每年只有一二十人出席了,法国的清华校友聚会也是近年只有顶多十几个人参加 (具体情况见这里我整理的清华校友海外分布情况,被清华校友总会转发过算靠谱 https://mp.weixin.qq.com/s/bLjsEfgkKd5sB1qI5zpvFQ)。
另外,鉴于总有中国人拿中国国内获得科学诺贝尔奖迄今只有屠呦呦一人为理由理直气壮揶揄中国科研,这里讲几句公道话。评价迅速发展的国家的科技水平最最没用的指标就是诺贝尔奖。首先,诺贝尔奖主要奖励的是基础科学发现而非应用性知识的发现,和科技产业发展往往并没有直接关系,能促生产业进步的应用往往也是之后被偶然发现的,支撑一国产业进步经济发展的科技绝大部分和当下的基础科研关系不大,这也是为什么基础科学底子好的日本新兴产业连连败退,基础科学现在都不太灵光的韩国(但是韩国对基础研究投入砸钱是不遗余力的,占 GDP 比例高达 0.6%,中国现在这个比例不到 0.15%,这点要承认)新兴产业秒杀英德法日这些基础科学大国。
其次,因为二战后尤其是近三十年的诺奖是用科研经费砸出来的,而诺奖又有二十年以上的延迟性,直到现在本世纪科学诺奖除了极个别情况基本都是颁给了上个世纪做出的科研成果。比如日本过去二十年科学诺奖得主只有山中伸弥一个人是 2000 年代初做出成果,其他所有得主都是上个世纪做出成果,尤其是经济高速发展的 1970 和 1980 年代和世纪末的经济泡沫期。而中国直到二十年前全国一年全部科技研发投入只有一千多亿元,基础科学研究投入一年只有几十亿人民币,几乎完全没有可能做出诺奖级成果。中国基础科研也就过去十年刚刚有了点钱,但是出大成果还需要一些年。基础科研达到世界领先比应用研究和产品试验发展达到世界领先需要的时间更久。
自然指数学霸榜
不应该总让情商地位高于智商。
不应该总让玩关系干过拼实力。
不应该让权位等同专家,而是让专家发挥专长。
解放思想,不能只是口号。
实事求是,须得知行合一。
比全能全面格局,中国文化没有对手;但拼精度深度,还有很长路要走。
全能就是平庸。
你去学校里采访一下学生,
特别是工科的学生,
是愿意踏踏实实做宫酱呢,
还是重开做丁真。
这个问题,并不是问题。中国已经是一个科技强国。
题主想问的其实是,中国在未来会不会成为地球上的科技最强国。
我的回答是,不出意外的话,这也不是问题。
在一百年内,中国会成为地球第一科技大国、军事大国、经济大国、政治影响力大国。
真正的问题是啥呢?
是艺术。
制约中国,决定着中国是不是被人瞧得起的是普通中国人的艺术修养。
“仓廪实而知礼节”,但仓廪实可不会自动获得艺术欣赏水平的提高。必须经过像样的培育、熏陶、学习。
剩下的百年,西方民众唯一能聊以自慰来鄙视中国人的方面就是艺术审美水平的低下。逼格的最后一块遮羞布。请我们共同努力,把西方人的这个裤衩撕掉。
你可以说我偏题,也可以不同意这个观点。无所谓。
基础科学相对在倒退,不知道高票答案哪里来的自信。
基础科学特别是传统学科现在投入在减少,大学教育看论文成果,传统基础难于出成果。
在制造业八年,待的企业国内领先,国际行业领先都有。
冶金行业,国际前三(西马克、达涅利,奥钢联)在传统基础理论领域(对原理理解越深,设计的设备越简单越好,比如废钢炼钢的热效率,金属结晶的力学电磁学原理)持续投入,再结合工业 4.0 发展很快,它们在整体解决方案和局部细节全面领先。国内企业反而是只知道扩大规模,给前三家做供应商,(典型的案例国内总包:整体工艺,关键设备,控制工艺给前三家,简单的按吨位给国内)现在行业萧条死大半。
冶金齿轮箱现在国内南高齿还可以,其他传统的破产居多,二十多年前制造的可以用十几年,现在用两三年。
还有热卷芯轴,能保证寿命要求的国内厂家越来越少(材料,热处理,机加工的综合)
重要轴承(skf 最多)液压(力士乐,帕克)电气(西门子,abb)从来不用国产,寿命可靠度根本没法比。
人造板机械,行业领先德国辛北尔康普,迪芬巴赫,中国厂家一直跟随,连续热压机的钢板国内现在生产的寿命差远啦。
机床,矿机,起重机等等,国内要领先还早。
而国内的一个观点中国设备便宜不耐用,可以过几年扔啦再买,反而促进经济发展,但问题是生产一台好或坏的设备消耗的能源是一样的,十年用更多设备的就是浪费。
丘成桐,哈佛大学终身教授,国际知名数学家。现任香港中文大学博文讲座教授兼数学科学研究所所长、清华大学丘成桐数学科学中心主任。
以目前的本科教育模式,国内不可能培养出一流人才,中国大学生的基础水平,尤其是修养和学风在下降。哈佛毕业生的论文水平比国内有些院士的文章都好,如果不重视学风建设,中国科技至少后退 20 年。
“如果不重视基础教育,以目前的本科教育模式,国内不可能培养出一流人才。”8 月 6 日,数学大师丘成桐在北京接受记者专访时,开门见山道出了他的隐忧。
作为目前华人数学界的领袖人物,丘成桐先生不仅在学术上造诣深厚,而且十分关注国内数学人才的培养。他所在的哈佛大学近年来频繁接触国内大学及大学生,对于两国高等院校的差距,丘先生当然最有发言权。然而,通过和国内学校的直接接触,丘成桐却抛出一个让人意想不到的结论:“这些年,中国大学的基础教育存在很多问题,大学生的基础水平,尤其是修养和学风在下降。”
“有人说中国的基础教育不比美国差。但是在实践中我发现,国内大学的教育水平并非人们想象得那么高,美国的大学教育比中国好得多。研究生教育美国比中国好得更多。”
他举例说明:哈佛大学理学院每年大约招收 20 名念理科的中国留学生。“这些都是中国最好的学生,多数来自北大这些名校。” 但是从学习成绩来看,在和其他国籍学生的比较中,“很难看出这些国内来的学生毕业成绩比来自其他国籍的学生成绩好得多。”
3 年前,丘成桐招收了两个来自北大的留学生。可是这两个学生来到哈佛以后,一个学生连续三次没有通过考试,学校建议这名学生重新再念本科,还是不行,最后只好离开。另一个学生 “考得也不好”,经过努力以后大有改进。
“我每年都会收到很多国内学生的推荐信。后来发现有很多是假的,是学生自己写了推荐信,然后请教授签个名,许多教授很不负责。” 而且,他接触到的很多中国学生十分骄傲,不愿意用功,令他很失望。丘成桐说,10 多年前,来哈佛念书的中国学生至少考试是没有问题的,但是近年来这种情况也发生了变化。“从前中国来的学生至少考试成绩在班级里占到前 1/3 位置,但是这些年顶多排在后 1/3。当然也有好的,但是整体而言,平均水平下降了。一些甚至在国内是奥数比赛第一,但刚进来成绩也不好,经过重新训练才有好转。”
这位经验丰富的数学大师认为:这些现象都表明,是本科出了问题,学生本科没有念好。“做学问的修养等基本问题都没有得到应有的训练,而且还不用功。归根结底是本科教育不扎实。”
丘成桐尖锐地指出:他发现国内高校一些 “怪现象”:一些所谓的“名教授” 不花时间参与本科教学。他以美国哈佛大学为例介绍,哈佛的教授数量比国内大学要少很多,数学系也就是十七八个正式教授。但是数学系每年都要开会一到两次,研究讨论本科生和研究生的学习进度,教授会花很多功夫去培养本科生。比如数学系的本科生,一年级就会根据学生情况划分不同水平,选择最好的学生去重点培养,当本科生毕业的时候,一般就会有 2 到 3 个毕业生的学术论文可以登载在第一流的杂志上。“论文水平比北京大学的教授还好。”丘成桐说。
国内名校的教授又是怎么和本科生打交道的呢?
丘成桐介绍:大概在 1998 年,国内有一个学生申请到哈佛大学念书,申请表上写明自己学问很高,推荐信说他是北京大学最好的学生,丘先生当时看到申请表,想既然学生这么好,来北京时就亲自和他面对面谈。结果在和北京大学 20 多个资深的教授座谈时,这 20 多个教数学的教授没有一个知道这名学生。“我还以为自己搞错了。后来有一名助理教授证实,的确有这个学生。”
“看得出来,最好的学生,20 多个教授居然都没有见过。表示所谓大教授从来不参与本科生教学。” 后来那个学生因为念书思路视野十分狭窄,只是考试成绩好,丘先生并没有接收他。
丘成桐认为,教授不带本科生,并非因为国内师资力量紧张。他介绍,在美国的大学,比如数学系的教授 20 名左右,而北大数学院的教授则大概在 100 多个,是美国的 4 到 5 倍,哈佛学生 6400 多人,北大有学生 1 万多人。如果按照比例,国内应该有条件让教授带本科生,提高教学质量。
为什么那些 “名教授” 没有时间塌实做学问?
丘成桐先生一语道破:“现在名校教授花时间不是在学术上。有些人首先到海外弄好处,捞金钱加荣誉,让外国人来评价自己,一年有 3 个月到 5 个月在国外‘走穴’。不管这个教授有没有能力,评博士点,自然基金会,甚至评某某大学这些活动都有他们的身影,至少 1/3 的时间用在学术交易和拉票。算起来,2/3 是非学术生活。当然不愿意做学问了。”
另一个让丘成桐先生感到困惑的现象是:现在国内有的教授,一个人居然带 30 个研究生。
“这样怎么保证教学质量?即便在哈佛这样的世界名校,一个教授一般带五六个学生已经很多了。国内这种做法是典型的讲量不讲质。质量粗糙,怎么可能搞好研究?
“老师自己的水平都不够,居然带 30 多个学生?真是糟糕!许多学生认为不用念书就可以做博士,博士论文抄抄写写,怎么可以?这样下去很危险。”
前不久在和人大附中学生交流之后,丘成桐还迫切感到中学也存在这样的问题。“目前国内很多城市中学一班有 80 个学生,这么多学生老师怎么能教好?不可想象。” 他说,美国稍微好点的学校一个班一般不过是 20 多个学生。
丘成桐记忆深刻的一件事是:“大概 4 年前,有一个北大博士毕业写信给我,认为自己博士论文很好,希望到哈佛做教授,前后来了 3 次信,后来知道这人是国内某院士的学生,但我发现他的博士论文是至少 70 年前大家就熟悉的结果。他的论文水平也就相当于香港中文大学毕业生的水平。连香港中文大学学士的水平都不够,更不要讲哈佛了。但是对这个学生北大吹得很厉害,说他 21 岁就拿了博士,是个天才。但是我发现他的论文水平很低,所以坚持没有收他。” 让丘成桐意想不到的是,“现在听说北大已经提升这个学生做了教授。这种事让真正做学问的人真的很失望。”
丘成桐认为,不重视本科和研究生教育的直接后果是,形成恶性循环,使整体水平慢慢压下来。“教育是长远的事情,基本的东西没有掌握,就根本没有前途。” 说起这些,他十分着急。
为此,丘成桐在浙江大学成立了数学英才班,就是希望用先进的数学教学方法,比如采用了美国大学一些先进的教学方法,来培养中国学生扎实的基础能力。“选用美国的方法教并不是崇洋媚外。数学教学是没有国界的,我一定用最好的方法教中国学生。”
在近年来和国内学术机构打交道的过程中,更让丘成桐忧心忡忡的是:国内学术风气已经到了必须整治不可的时候。
“学风很糟糕,我呼吁一下,如果不重视这个问题,中国科技的发展至少退后 20 年,如果这些基础教育不重视,问题越积越多,以后会更难。”丘成桐认为,导致教育重量不重质的原因,就是有些高校和主管部门喜欢用 “文革”、“亩产万斤” 的形式作为工作成绩向上汇报,却完全不考虑教育的真正使命。
为了说明整个问题的严重,丘成桐专门讲述了两个他亲身经历的例子。
“在数学界有一个很重要的数学猜想,100 多年没有一个数学家不想解开它,非常重要。一个朋友在我的建议下做了很重要的第一步。1995 年,我感觉时机成熟,可以再沿着已有的方向,做出有史以来第一流的成果,于是拿到中国办了一个讨论班。这个讨论班是开放式的,吸引了很多青年学者。但是后来有些参加的教授自己不想做了,因为他们考虑假如做这个事情,写文章时间就少了,而每一年写论文,创造多少文章才是他们关心的,做这种费力的事情他们觉得划不来。尽管当时有很多年轻的博士后很想念这个东西,这些教授还是不准学生继续做这个研究,怕论文数量不够。最后甚至硬性干预。自己没有学问也没有冲劲,还不允许年轻人做。最后这个本来很有希望的征服猜想的计划不了了之。”
于是,丘成桐又找到广东中山大学数学院朱院长继续做这个研究。朱做出了很好的成绩。“结果又惹恼了当时反对做这个事情的一些人,对朱很不满意。 2002 年在陈省身先生和我倡议召开的世界数学大会上,大会给中国数学机构一些 45 分钟的演讲名额,结果他们自己定的名单全部是北京的,还有一个是上海的。其实就像奥林匹克 100 米比赛,朱的成绩当时是有目共睹的,但就是不容许其他地方有好处。”
还有一件事更让丘成桐耿耿于怀。
“我的一个学生,现在做了院士,刚毕业的时候不错,以后一塌糊涂,错了不愿意改,出错的文章现在还挂在网上,表示他的成绩。
“这个人现在既是国内引进人才,又是院士,基金会什么都管,平时许多人都怕他,他的固定职位在国外,却作为引进人才,一年至少给他 100 万薪水,还不包括经费。但是他在好几个地方任教,有的年轻人学问比他好,但是薪水不到他的 1/20,在海外名校,比如哈佛如果在 9 个月的授课时间里教授兼职是违法的,必须全职,但是这个人却兼了很多职。这个人做学生时还是不错,现在学问只是二流,他在国外拿的奖都是在我的帮助和指导下取得的,国内高校引进人才,给他大笔资金,可他全世界走,来一个月到三个月不等,行踪不定。
“而且严重的是,把我十几年前的文章,基本上改头换面,又据为己有,这种学风无疑误导很多学生,因为看到不用花太多时间就可以做院士。我批评他,这个人还说我荒唐可笑。真是不道德。”
丘成桐介绍,当年他花了很多功夫培养这个学生,“连我的儿子也没有下这么大功夫。太太都说我过分。” 毕业那几年,哈佛一位名教授告诉丘成桐,这个学生抄袭他的论文,出于保护年轻学生的目的,丘成桐并没有深究。结果愈演愈烈。
丘先生说,这个人不光彩的记录还有很多,比如有年轻学者的文章,他看到不错,就要求把自己的名字放在真正作者的前面,如果不从,在国内就恐吓说,以后不给你研究经费,在国外则恐吓说写很差的介绍信,让作者找不到工作,导致很多搞学问的人很怕他。
“听说国内很多人怕他。学风坏到了这个地步,作为这个人的老师,我再不讲话,其他学者就不敢做事了。我有义务来澄清。”
还是这个人,在国际杂志上的一篇论文出了错,当时恰好有国内两个访问学者到丘成桐那里去,丘先生让他们解决这个错误,两个礼拜时间,进展很好,但是当丘先生说这是那个人的文章出现的问题时,“两个访问学者吓了一跳,再也不敢做了,害怕那个人打击他。你看,现在的学风有多糟糕!”
我们应该学习陈省身先生的学风
学风方面,身为数学大师陈省身的高徒,至今丘成桐仍然对恩师的学风赞不绝口,认为那才是做学问者应该遵循的方向。
“陈先生做学问也出过错,海外几个学者提出来错误,也没有办法,错了就承认。”
丘成桐介绍说,上世纪 30 年代,陈省身等人大学毕业到海外求学,学成后毅然全部回国,没有在海外留下,但是拿来了世界最先进的学问,当时国内许多大学互相交流,学风好得不得了。
尽管当时条件很艰苦,陈省身的数学讲义都是手写和油印,就在那种条件下,陈省身几乎看完了大部头的数学巨著。最终作出了划时代的贡献,包括华罗庚先生等人,共同训练出中国第一批数学高等人才。
就是在这些数学开拓者的努力下,当时在 1946、1947 年期间,中国第一批数学家出来了,即便是现在看也是世界第一流的。新中国成立以后,在华罗庚先生回国以后,陆启铿、谷超豪、王元、杨乐、张广厚、陈景润、潘承洞,这些人才相继脱颖而出。丘成桐认为,在 “文革” 以前,基本上中国数学已经接近世界一流。但是后来大跃进、反右,直至 “文革” 等历次政治运动,把这些全部破坏了。
丘先生对恩师至今念念不忘。尤其是前辈大师那种学贯中西的气质,现今已经很难看到。而丘成桐本人就具有深厚的古文功底,身边常常带一本《史记》,早年写就的一篇古文曾被人们至今记得。其中,“无奈华夏虽众长城未修,天地虽宽,瑕疵难容,终究德不如欧美,力不逮乎日苏。根之腐亦,枝叶不荣,叶之枯亦,根基何养?” 更是振聋发聩。
丘成桐认为,现在中国改革开放,生活水平提高了,应该有理由在学术上作出更大的成绩。
英国数学家约翰 · 拉慈称丘成桐是 “华人数学界的领袖”。在陈省身等一代大师离世之后,重任已经落在丘成桐这代人的身上。
“领袖的工作就是确定方向。我生平立志只做好两件事情。第一,作出一等的数学研究,千古留名;第二,为中国数学教育服务,帮助中国成为数学强国。” 丘成桐先生说。
“迫切的问题,是提高质量。学风要彻底改掉。”他认为,目前和国际优秀大学比较,国内仍然存在较大差距,需要迎头赶上。丘成桐饶有意味地说,“首先,中国学生素质完全可以比得上哈佛的学生。假如有好的导师和好的风气,是可以有所作为的。”但是他着重强调了 “假如” 两个字。
会。
芯片之父:C.J
下一代网吧 / 咖架构之父 - 冯诺依曼结构的颠覆者:Z.YX
纳米发电之父、电磁两相 - 时空统一的王者:W.ZL
冷冻电镜的掌控者 - 蛋白质解构之王:S.YG
肿瘤杀手 - 永生领域开拓者:C.XT
当代亚里士多德决定论 - 科学不具有可重复性的捍卫者:P.G
可以从相反方向考虑一下这个问题。
中国的崛起已经不仅仅是一个话题,而是中外都承认的事实。崛起有两方面的因素,一方面当然是中国自己的努力和提高,另一方面则是欧美国家的衰退。
从科技上说,欧美国家的衰退又有两方面的因素。
短期来看,是缺钱。任何帝国的失败首先是财政上的失败,罗马帝国如此,我大明如此,欧美国家当然也不例外。甚至造成财政失败的原因都大同小异。外部因为过度扩张导致支出不合理的增加,比如大明的辽饷,现在美帝遍布世界的军事基地;内部则是各种各样的蛀虫造成严重的失血,比如大明的严重土地兼并和官僚系统腐败,现在美帝的系统性腐败,包括美军的内部腐败(几千块钱的咖啡杯)和政坛严重的官商勾结(各种工程项目拖延和超支)。
政府入不敷出的结果肯定就要开源节流,开源不去说,节流的大刀,往往就会砍在科研项目上,毕竟现在的科研工作可都是销金巨兽,不管是基础科研如巨型对撞机、空间站,还是应用科研比如核聚变,背后都需要帝国级别的海量持续投入,关键是很多时候根本看不到成功和回报的希望!帝国强盛的时候当然有能力、也有必要支撑科研支出,等到财政困难、左支右绌的时候,比如说现在的美帝,哪个总统敢首先削减福利、或者海外驻军?他左看右看,刀子最先可以砍的,除了科研还能是啥?拜登政府现在一方面强调必须增加科研投入跟中国竞争,另一方面扭扭捏捏的在预算中给美国目前发生严重芯片荒的芯片产业投入了 “高达”500 多亿美元的 “巨款”!这是什么概念呢?目前一个最先进的芯片厂,需要的投入是上千亿美元!
话说回来,美军全球霸权的基础,那些耀武扬威的航母,许多都是 3-40 年的 “高龄” 了,在科技发展日新月异的今天,这其实根本就 “配不上” 美帝的霸主地位嘛!为什么美帝不换新船呢?一个重要原因当然也是没钱!历史告诉我们,连辽饷都要克扣的时候,这大明就是药丸啊!
虽然美国的大资本家会因为各种原因投资科研,比如马斯克对于电动汽车和星链的投入,不过,所谓的 “富可敌国” 其实并不靠谱,这些人限于财力、眼光和意愿,在科研上的投入超过卢森堡、挪威之流的小国没有问题,跟中美这样的大国比就是欺负人了。
欧美科研衰退的长期原因是人口。
工业化国家的一个痼疾就是生育率降低,因为女性普遍接受教育、加入劳动力市场,她们首次生育的年龄明显推迟,导致生育率的明显下降,而且跟教育水平的提高成正比!一方面导致整体人口的萎缩,另一方面在本民族内部导致高教育人口的比例进一步降低(美国有一个 “奇葩” 电影[蠢蛋进化论]就是讲这个问题),后者是欧美国家目前社会 “反智化” 的基础,也是拖累科研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
欧美国家对于工业化导致生育率降低的解决方案就是移民,几十年下来,欧洲国家引入了大批黑人和 MSL,美国除了黑穆之外还有很多拉美地区的移民,昵称老墨。这里不谈政治上不正确的智商的问题,关键是这些移民在文化上跟工业化社会的需求是严重不匹配的。其实任何虔诚的信仰都跟工业化不匹配,虔诚的程度越高,跟工业化的抵触就越严重。这些移民的虔诚信仰、从来源国(肯定是非工业国)带来的散漫、组织程度低等 “传统” 都严重妨碍了他们及时接受移入国文化和工业化生产的积极性和进程。
结果就是人口替代,欧洲国家斯坦化、美国拉美化,加上本国人口反智化,对于科研发展都是地动山摇级别的坏消息。
还需要强调指出的是,这些反工业化人口的生育率那是突破天际!
再加上欧美国家目前强烈反华的 “潮流”,大批的华人科研人员被排挤、被迫害那是家常便饭,结果当然就是雪上加霜。
再加上工业化中国可以提供工作机会和研发资金,不仅仅是华人科研人员在回流,事实上国外的科研人员也在持续流入中国。起初是俄罗斯和乌克兰这样的前 “GC 主义国家” 因为前苏联解体开始流入中国,近年来欧美国家的不少科研、工业技术人员也开始流入中国。而且随着欧美国家的衰退,这种情况会“愈演愈烈、变本加厉”。明天的中国会如同昨天的美国那样吸引全世界的科研人员。
科研的根本就是两个字:钱和人。
之所以把 “钱” 放在 “人” 前面,是因为“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科技发展到今天,已经不是文艺复兴时期某些科学天才靠着自己单打独斗就能推动的,必须依赖以国家意志为中心的集中资金和人力物力的持续投入。美国 NASA 的辉煌和衰落,就非常鲜明的说明了政府投入的重要意义。
这就是科研在西方衰落、在中国异军突起的必然。
最后还要吐槽一下,以儒家思想为中心的东方文化强调集体、约束个人,比强调个人自由的西方文化更加符合工业化社会的需求。虽然近代科学的大爆发起源于强调个人自由的西方,但是随着科技水平的提高,政府的投入和支持逐渐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东方文明的再次崛起并非偶然,而是必然。
其实,西方的科技大发展起源于地理大发现,而地理大发现的两个前提条件就是:否定宗教信仰和政府投入。没有前者,就没有向西航行可以到达东方的理论上的可行性;没有后者,麦哲伦哪里有钱出航?
这么说吧,科技立国,技术人才最重要。
中国珍惜人才一定会成为科技强国。
现在和我说科技无国界的,造不如买,买不如租的。在我眼里一律为卖国贼。
你一上来就说中国是科技强国,很多人肯定是不服的。但我们可以用排除法来证明。
目前综合科技公认比较强的国家有这些:
美国,日本,德国,英国,法国,以色列,韩国,北欧三国,苏联遗孤俄罗斯。
挨个对比一下。
中国综合科技水平,目前肯定在俄罗斯之上。
以色列与韩国科技领域相对比较偏科(有人甚至认为韩国科技是伪发达),北欧三国更加单一,毕竟人口少体量小,综合来看,中国更胜一筹。
英国,老牌工业国家,优点是老牌,缺点也是老牌。当下英吉利的科技实力已经远远落后于日本德国。从新兴科技来看,英国只能排在中国的后面。
法国,在韩国以色列之上(存疑),在英国之下。和英国一样,也在吃老本。
最后只有日本,德国,美国,科技水平毫无悬念的处于中国之上,但也只剩下这三个比中国强了。
如果英国韩国以色列算是科技强国的话,那么中国排在第四位,那显然中国已经是科技强国了。
然而,在大多数国人眼里,你只有和美国一样,甚至比美国还强,最次也得是排在第二,才能叫科技强国。
如果以这个为标准的话,中国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不过,问题问的是 “下一个” 科技强国。
**“下一个” 的含义,其实是指 “现在不是科技强国但未来会是”。**也就是得从新兴科技国家里选一个。
新兴科技国家有这些:
中国,印度,马来西亚,印尼,巴西,土耳其。
首先,马来、印尼、巴西、土耳其,虽然发展很快,但与中国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
印度,实力不容小觑。但是各个领域一对一和中国比的话,就相当的捉襟见肘了。
所以,最终也只能是中国了。除了中国,还能选出谁?没得选啊。
什么事情不能只看表面,还好大学是会计专业,还能看懂一点财务数据,还可以分析一下最简单的经济形势。古代大禹治水到底有没有功,还得依靠会计稽查,会计小白懂得什么是什么吗!是以大禹功成封禅一山,名为 “会稽山”,会稽者,会计也。看看数据:
2018 年中国自日本进口了 1806 亿美元的商品,排名前五位的商品分别为:机电设备及零件 852 亿美元,占比 47.2%;精密化工产品(肥料、化妆品等)203 亿美元,占比 11.2%;车辆船舶等运输设备 187 亿美元,占比 10.4%;光学、医疗仪器 165 亿美元,占比 9.1%;贱金属制品(金属机床等)149 亿,占比 8.3%。这五项合计已经占到近 9 成的比例。
2018 年我国自韩国进口 2046 亿美元的产品,其中前五类产品分别为:机电设备及零件 1238 亿美元,占比 60.5%,这个占比就很夸张了,韩国是我国进口芯片内存的重要来源地;精细化工制品 228 亿,占比 11.1%;光学医疗仪器 153 亿美元,占比 7.5%;塑胶制品 126 亿,占比 6.2%;矿制品(原油加工产品)115 亿美元,占比 5.6%。五项合计占比超过了 9 成。
2018 年我大中国自台湾地区的进口规模 1776 亿美元,其中前五类进口商品为:机电设备及零件 1286 亿美元,占比高达 72.4%!台湾乃是我国电子科技类设备及零配件最重要的提供者,没有之一!光学及医疗仪器 151 亿,占比 8.5%;精细化工制品 101 亿,占比 5.7%;塑胶制品 100 亿,占比 5.7%;贱金属制品 56 亿,占比 3.2%。5 项合计超过了 95%。
我们从这三个地方每年进口近六千亿美元的高科技产品,然后组装,然后卖给西方。这占了中国出口的一半,另一半是基础工业用品,啥叫基础工业用品?就是生活日用品,袜子,裤头子,脸盆子这些东西。有没有衣服?有,裤子也有。啥牌子?都是挂外国牌子。
说回来,这科技产品占出口一半,应该是科技大国。可是没有完整的生产链。精密机床有没有?妹有!精细化工材料比如飞机发动机用的高科技合金有没有?妹有!为什么没有?因为妹有配方。那芯片有没有?说有,有为什么还要进口!进口好几千亿美元,并且年年递增?那叫好几万亿人民币知不知道!
假如这三地区不供货,能生产出什么东西?假如西方不用中国加工了,那卖给谁?两头堵不难受吗?。来料组装再卖出去那叫二道贩子,组装电脑其实我也会,组装手机我不太会,看不懂说明书。组装汽车我到是真会,二十年前花二万块钱组装一个夏利,可是不给我落牌照,也就是泡妞显摆显摆吹牛 B,这能算什么高科技,牛 B 吹得时间长了就自己糊弄自己,在梦里还真是能组装航天飞机。
什么时候中国能普及会计知识,什么时候才能开启民智。建议初中加入会计课程,取消作文和阅读理解。看不懂财务数据能理解什么,说的话都不经过大脑还作什么文。只有人人懂会计,才能真实映照事务的本质。至于高科技,还是不能偷,可以学,可以发展,可以抢。美国科技发达不就是二战抢的德国 ,日本科技发达不就是二战德国给的 ,台湾韩国那是美国给的。人家烦咱们,咱们就千金买骨去认认真真学。学不了就是没有那个文治,还可以用武功去抢。比如台湾台积电科技高就统一它,韩国三星科技高那就…… 是不是,人家都放了萨德了都……
我上小学那个同学,不能学,还不敢抢,就知道偷,偷窥。人见人厌,同学们都看不上他,最后到美国偷窥,犯了八级性侵罪,被加拿大抓了,活该!这个不要脸的。
要整高科技,还是得养贤,养门客。一定要富养,战国七雄养了无数门客,出有车食有鱼,这七雄灭国二百,最后才产生了秦汉的辉煌,秦汉科技断代周边一千年,所以才有暴秦,才有强汉。而今不养门客,时兴养小三。吴秀波那六千万给我多好,我肯定不能勒索他。我拿着六千万去韩国三星收买几个博士,再收买几个台积电博士和丰田博士,研究研究高科技多好。他就不,非要拿钱去填那个整容鸡的无底大坑,那整容鸡值十个亿?唉!
婊子无情戏子无义也就罢了,就是取消了高校的事业编,不养知识分子了,其实也是好事,这些人也研究不出什么。那是不是应该拿这个钱养门客呢?当年春申君、信陵君、平原君、孟尝君各养门客三千,鸡鸣狗盗都出有车食有鱼。民众现在不养食客,有钱就打赏网红,把钱给他们干什么,唉,养一个门客就这么难!
从一个普通人的视角。
小时候听我姐姐给我讲,未来有高科技电视,打开只要写个小字条插进去,你就可以看你想看的节目。而且你 6:30 播放的动画片,你只要叫他暂停他就可以暂停,等你写完作业在看。
当时是 01 年的时候吧,作为家里还是长虹方壳子电视,每天看动画还要贴着门听爸妈脚步声的我来说,简直是天方夜谭。
然后我就问了我现在都记忆犹新的一句话,“姐姐,这种东西我希望咱也能有”
哎,早知道贪婪点,许个更大的愿望
我认为现在中国已经是科技强国了,
迟早也是科技第一!
30 年内不会。
中国经过 30 年奋力追赶,与美国仍然相差很远。比如,在复合材料领域,杜邦积累的工艺数据,就是目前中国已经掌握的 25 倍以上,在涡扇发动机领域,中国做完的材料和工艺试验数量,不过 GE 的 5% 而已。
在其他领域,尤其是微电子,精密仪表仪器,感测器,精细化工,复合材料,特种金属材料,精密陶瓷材料等等,差距不可以道里计。
单单是机械制造领域,中国在高档数控系统,数字化工具系统及量仪,高档 DCS、FCS 和 PLC,涡扇发动机智能控制系统与美国有 20 年的巨大差距。在精密和智能仪器仪表与实验设备方面差距更大。
在高精度、高稳定性、智能化压力、流量、物位、成分仪表与高可靠执行器,智能电网先进量测仪器仪表,材料分析精密测试仪器与力学性能测试设备,新型无损检测及环境、安全检测仪器、国防特种测试仪器等各类实验设备,中国基本全部依靠进口。
至于高可靠性力敏、磁铁等感测器,新型复合、光纤、MEMS、生物感测器… 高档 (尤其是军品级别) 电子器件及变频调速装置等等,都只能依靠进口。
美国制造业目前结构的优化程度也是超出大家想像的,石油煤炭这种依赖资源的产业占比很低,消耗能源的汽车产业占比也不高,让人意外的是化工和机械这两个产业,占比非常高,而且这两个产业,美国在技术上有绝对领先优势。
没有美国制造业,中国的数控机床,电子工业,能源工业,精细化工业和部分军工产品全部或部分要歇菜,或性能大打折扣。
不可能的
不成为明朝末年,就谢天谢地了
多的不能说,说了也被删
你们开心就好
关于科技,大家现在谈论的比较多的是人工智能,范围覆盖智能语音识别、计算机视觉、AI 芯片、自动驾驶等等。
中国是否会成为下一个科技强国?这个问题可以从几个方面来看:
大环境:自 2017 年,AI 首次被写进政府工作报告的那时起,这一技术和产业的发展就已经上升至国家战略。自那之后,上至国家,下至各省市政府,一系列 AI 政策相继印发,为国内 AI 的发展提供了一个极好的大环境,在速度上得到了极大的提升。
与此同时,国内多样化的产业也为 AI 的落地提供了许多不错的机遇与应用场景。截至目前,诸如工业制造、交通、安防、影视娱乐等多个领域皆已经成为 AI 的试炼场。
人才:数据显示,在过去的 10 年间,中国的 AI 人才增加了 10 倍。当然,依据前美国财长保尔森(Henry Paulson)名下基金会所属的马可波罗(Marco Polo)智库的分析结论,这部分人才多数都选择留在国外,国内也因此出现 AI 人才短缺的状况。
不过可以看到,随着国家对于 AI 产业的愈加关注,国内教育体系对于 AI 人才的培养也开始重视起来,并逐渐有所规模。截止 2019 年 1 月底,设立人工智能学院或专业的高校已经达到了 38 所,对于国内 AI 人才缺口而言,这些院校将成为人才储备和输送中心。
专利:数据显示,中国仅 2018 年就申请了 3 万多项 AI 公开专利,实现 5 年内 10 被增长,约是美国的 2.5 倍。依据胡润研究院发布的《2019 中国人工智能企业知识产权竞争力百强榜》,中国已经逐渐成为计算机视觉、自然语言处理、机器学习专利申请的主要来源国,至 2018 年的申请数量皆实现了全球第一。
从公司角度来看,AI 专利申请前 50 名的企业中,中国企业除了专利申请总量领先于美国,企业数量相较于上一个统计周期(2013-2015 年)也翻倍,从 8 家增加至 19 家。
……
从诸多方面进行分析,围绕人工智能技术研发与产业发展,国内已经在许多方面走到了国际前列,甚至在某些领域超越欧美国家,成为下一个科技强国是有可能的。但同时需要注意的是,这中间也存在一定的隐患,诸如芯片、架构等基础产业,国内有时候还是会受到掣肘,在成为下一个科技强国之前,基础产业的自主、完善与成熟是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吾辈仍需努力
不是说中国没有技术,中国是有技术的,但从公开的新闻上看缺少最领先的。。。我理解的题主想说的强技术。
中国目前是关系驱动型社会(这是符合目前国情的)。想要转型成技术驱动型社会是不太现实的。很多当前技术也是对外关系交易的结果。
多读读历史呗。。。历史上科技的地位怎么样?虽然世界格局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但整体这么些年基因筛选。。。你懂的。。。
但是我们一直在进步,回头看,一直是每一年都是科技更强国。
这本不是问题,但问题的意思大概是是否能与美国比肩。成为第一强国。
这看中央政府的战略方向了。
如果进一步加强中央集权,则无可能。如果进一步金融化改革,则有希望。
基本问题得明白——高度集权不利于科技发展。后发国家想紧跟先发国家照葫芦画瓢,那么集中全力去模仿照抄,这是效率最高的。
但你也走到了科技前沿,没得可抄了。那么科技怎么发展?这得依靠成熟的金融体系的支持。英美体制的战略优势在此开始显现。
英美为什么一直领先世界?这是体制优势,优势之处就在于其政府与金融的关系是 “服务” 关系。而坐二望一的高度集权国家如德苏等对金融的态度上 “控制” 乃至“消灭”。
凡是令金融资本厌恶乃至逃离的地方,成不了科技的中心。中央集权体系对金融资本而言就是互相排斥的。战略层面上,金融资本看空一切中央集权体制的政府。因为他们注定发展不了先进的科技,最终在科技与体制危机中灰飞烟灭。
中央集权的政治体系不利于科技创新吗?是的。因为它给不了科技人才创新的自由。这个体系追求稳定,而不是乐于冒险。科技创新则充满了冒险。这只有金融体系的风险资本能胜任,投石问路。
中央集权的科技体系也可能想投石问路,模仿之。但官僚把控,官僚并不是实战中摸爬滚打出来的嗅觉灵敏的资本家。他们根本上不可能具备这种素质。因为嗅觉不灵敏的资本家早就破产了,但官僚不可能破产。
所以,可持续的科技创新体系,乃至科技转化率方面,均是金融体系完胜。对中央集权的政府体系来说,这形同降维打击。只要体制竞赛拖得够长,被拖垮的肯定是中央集权的政府体系。如冷战之苏联教训,根本就在于此。
所以中国要想成为一流科技强国。战略大方向就是瓦解地缘中央集权,建立适应金融化的为金融体系服务的联邦政府体制。最起码要往这个方向改革。如果没有的话,科技强国?只是痴人说梦。
中国当然有这个可能,效法英美而超越之。这是金融共产主义思想的内容了。
公众号:当代马克思
100 年以后会不会是科技强国不知道,大概率 50 年之内不太可能变成科技强国。
中国自清朝中叶以来,一直都是现代科技的输入国,
先是一帮子传教士万里迢迢来到中国,把西洋的天文历法等等知识带到中国,当然还有各种奇技淫巧的玩意儿。
清朝末期有公派有私人去欧美留学学习知识
甲午战争以后大量的中国人去日本学习二手科技
然后就是军阀混战,抗日战争,国共内战
建国后苏联向中国输出科技,当时在中国挑大梁的学界泰斗基本上都有欧美留学背景。当时科技输入强度以至于 ZF 觉得中国不需要培养本地的技术人才,把大学都关了。
改革开放以后技术换市场,中国又开始向欧美日引进大量的科技和制造业。
直到现在,中国在科技领域也是跟随者和模仿者。远远没有达到科技创新和技术输出的程度。
100 多年过去了。
再过 50 年,估计也不太有戏。
-————————————- 假装有个分割线 ————————————
这个回答发了以后,我真是被怼的够呛,感觉是上了某个名单,被一群一群的三无小号怼。不过知乎的机制还是挺好的,自己发的帖子可以删除评论。 所以有些小朋友就不要费劲给我留言了。 对于污言秽语,我一向的态度就是删除加拉黑。 所以你的工作没效率,我还麻烦。 咱们都可以省省事。
当然对于言之有物,文明礼貌的留言,不同意我的观点也没关系,我十分欢迎。其实网络帖子这种东西说服不了谁,大家就是说说看法,磨磨牙而已。
虽然我本人也算是在高科技行业从业很多年。但是我不想就某个具体的行业讨论什么技术先进性。 这个没意义,我说某行业技术落后,你说有原子弹,高铁,高压变电传输。。。。 我说某个领域技术落后,你说有原子弹,高铁,高压变电传输。。。。这天就没法聊了,聊来聊去都是车轱辘话。大家都是浪费时间。
我这个回答从清朝中叶开始,很多人觉得很搞笑。这都啥年代了,还扯什么长辫子?但是在我看来,从清朝中叶开始,中国人对于科技的态度,从本质上就没有变过。
这种态度,再往上追溯,也许可以到更早的春秋战国。 在那个时代构建的人与自然的关系,比如周易,就分了体用。简单的讲,体就是人本身,用就是人与外部世界的互动方式和关系。在体用关系里,体就是本源,就是一切用的根本。反过来讲,用简单的理解就是方式,方法,手段,工具,等等。体用合一,就是天人合一,遵循的就是道。
这种体用的方法论延续了两千多年,中间还经历了宋朝的体用一源,到了清朝中叶,世界上工业革命以后的技术不断输入。 大清朝廷定义了一种面对这种技术爆炸的态度: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师夷长技以制夷。 这是什么意思呢?就是我们只拥抱技术,不拥抱科学。 只要我们能把西洋的技术,产品,方法学会了。 我大清为体还是天朝上国。
当然最终的结果是买了很多洋枪洋炮,坚船利舰的大清帝国,被一个彻底西化的蕞尔小国的日本给打崩盘了。 所以当时的洋务派和清王朝一起被扫进了历史的故纸堆。
但是大清亡了,大清的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可没亡。我们已经习惯于把国外的成熟东西拿进来用,不管是欧美的,日本的,苏联的。。只要是先进的,好的东西,拿来就能用。 有啥不好的?只要用就是世界最先进的水平。 这不比自己摸索着好?
但是现在的世界和清中叶的世界已经完全不一样了,因为产品越来越复杂,很多产品集成的技术已经不是一个国家能够完全掌握了,是很多国家的顶尖领域的技术集成。所以通过集成这些其他国家的技术产能组合产品是可以的,但是想通过自己技术研发把这些国家的技术产能都替代掉,重新构建一个小农意识的自给自足的封闭环境,基本上是不现实的。
所以我们要想想什么是科技强国?是我们有越来越多的牛逼的技术培养出各个领域的的行业巨头,然后让其他国家管我们叫爸爸。 还是我们也在世界产业链中不断提升自己的技术水平,让中国的产品从下游到上游慢慢构建自己的能力?
如果是前者,我觉得基本不可能。如果是后者,50 年内估计够呛,100 年以内也许有戏。
当然,生产一亿颗原子弹,把其他人类都灭了,肯定是当之无愧的最牛逼。
上科学史课我交头接耳、不专心听讲。于是老师点到我,让我举一个中国原创的具有重大意义的科学理论或技术。
我举了一堆,老师一一否定。
我又想了半天,实在想不出来了,嗫嚅着说不出话来。
老师这才才语重心长地说:“同学们,我们还任重而道远啊,千万不要被暂时的成绩冲昏了头脑!”
我敢说中国的 GDP 超过美国。我敢说美国衰弱只需要一场战争。
但是中国会不会成为一个比肩美国的科技强国。我真不敢说。
国人对于科学的素养实在一言难尽。我也不知道到底怎么回事。第一科普类节目现在做的不少。有些太过软了。第二很少有介绍前沿技术领域的科学内容。
人面对折衷与现实的考量。理论物理值几个钱?家里没矿谁敢念?计算机不香吗?
如何让人学物理,化学,材料,环保,生物?这需要资本的力量。
华为目前做的就是这个工作。资助了一大批这样的。其他企业呢?阿里办了达摩院,自负盈亏?自负盈亏办什么研究院?
青年学者需要资源,资源却给了老一辈。老一辈没错啊。问题是他们知识结构陈旧。大脑不能和年青一代比啊!
美国不一样。美国人你行你就上。不行你就下。不行你教职拿了。你教课带年青人传授科研经验。他们也很少做大课题了。
年青教授负责主要课题。负责具体事务。最后出成果。最后成为老教授负责传授经验。做好了院士,诺奖各种荣誉。
做为一个 80 后,见到太多变化了,而且变化都很快
我基建狂魔是有雄心壮志的
各种创新层出不穷
高铁是名片中的名片
会的,但是需要时间。
中美的摩擦由贸易上升至科技,倒逼我们提前谋划自主研发的路径,可能会加速这个进程。
目前的现实,是我们的产业依然严重依赖外国技术。
从下图可以看出,我国约 50% 的技术类供应商来自美国。
下面这张图,揭示了我国集成电路进口情况,2019 年,集成电路进口 3055 亿美元,约占 GDP 的 2%,占进口总额约 14%。
假设中国具有完全自主性能可替代的芯片产品,完全实现进口替代的话,抛除必要的成本,预计每年可以节省外汇超过 1000 亿美元。
1000 亿美元什么概念,如果按照澳门的模式,以人民币形式平均分给国民,每人每年可以分到 500 元,可以买 200 多包辣条呢。
但是照目前的形式,还只是意淫。
美国的政策正渐渐收敛形成一个战略,一个与所有动机都一致的战略:减缓中国获取新技术以及将中国自己的技术部署到海外的速度。这一战略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投资限制。通过立法和加强执法使中国企业更难收购美国资产,以及将相关技术带回中国。其它发达国家也采取了类似的措施。
出口管制。禁止向中国某些公司出售硬件和软件的行政命令已经越来越多,禁售的范围可能会继续扩大,涵盖广泛的技术产品。
加征关税。为了降低对美国消费者的影响,中间产品是提高关税的主要目标,美国已经开始对很多技术产品征收关税。
从本质分析,美国想要干翻我们的供应链体系。
我们的政府、产业、经济、科研领域,都意识到了这个问题,并且感受到了危机。
我们可能很难做到居安思危,但是美国的一系列举措,点燃了不少人的斗志。
原本做做实验、发发论文的大学教授,可能变成励精图治、渴望科研报国的科研斗士。
多种因素叠加,点燃了中国科技创新的火把。
中国必须实现技术推动型经济增长
展望未来,中国要顺利实现再平衡,必须扭转生产力增长放缓的势头。如果继续沿用信贷推动投资增长的发展模式,则债务 / GDP 之比将不断攀升,金融危机发生的概率会上升大。劳动力已经停止增长,中国也无法再依靠人口红利。在我们看来,大多数愿意并能够在城市工作的农村居民已经城镇化。那么,经济发展动力只剩下生产力增长了,而这种增长不会来自纺织业、钢铁业,也不会来自房地产市场。如果没有新的商业模式,没有技术的支撑,即使繁荣的服务业也无法为经济增长做多少贡献。
如果中国想在未来 10 年支撑生产力增长,阻止经济增速过快下滑,就必须迅速获得先进技术,并在整个经济中有效地部署先进技术。
我们可以以一种更有限但也更直接的方式来评估技术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生产技术产品的部门所产生的价值增加值。过去 10 年里,这些部门(包括电机、计算机、通信和其它电子设备)产值的增长率比经济总产值的增长率高 2 个百分点。最近,两者之差已超过了 5 个百分点。从 2015 至 2017 年,信息技术服务业新 GDP 指标的年均增长超过 20%。
从来没有一个时刻,我们更需要通过技术驱动来改善经济,取获得更高的国际地位。传统的跑马圈地、向第三世界拉票的方式已不再给力,唯有提升科技硬实力才能享有世界的话语权。
[1] 新的伟大博弈——中国、美国与技术,标准普尔(Standard & Poor’s)
[2] 集成电路进口数据,中国海关
不会。
抱歉不会。
中国已经错过了整个社会转型发展,包括思想、政治、经济、教育的转型发展和跳脱中等收入陷阱的最佳时间,现在看来,那个时候是在涨价去库存之前的。
科技发展是与政治结构、经济状况、文化发展相适应的。同时,科技发展也是与理论发展、人文社科发展相适应的。
本来还能安安心心当个世界工厂,做一个可以稳定但不能成为超级强国的普通国家,但是现在也不是折腾没了?
“改革进入攻坚阶段” 到 “改革进入深水区”。是一次重大的失误,保守的力量还是占据上了上风。
中国是社会主义国家。
但凭富差距却比所有的资本主义国家都大。
你觉得有机会吗?
任何科技研发,不单单是钱的问题,钱能解决一部分问题,那就是实验材料,实验的物资投入。不过在孟位的历史上,在二十世纪下半叶,中华大地上搞科研,是钱的问题。二十一世纪,科技研发不是钱的问题。而是人的问题,确切的说是人才团队。
科学家不是召之即来挥之即去的应召女郎,科学团队也不是有钱就能定一批的饭局。在二十一世纪未进入战争,处于和平,资金充足的神州大地,搞什么科技大项目,钱随时可以到位,只要相关科技团队准备好了就可以。
但是一旦组织了这个科技团队,里面的研究人员就不搞别的了。专心致志,为这个项目做准备,准备相关知识,准备设计相关知识的实验,一个个科学家相互弥合,在分配任务互为同事的时候,能够相互在工作中查错补缺。是的,一旦组织起来这只队伍,这些人是在定在了这个岗位状态。
果突然间取消这个大项目,那么这个大团队里面的科学家待命过程中的准备就白做了,而且会立刻解散,参加别的项目,或者是其他手段谋生。这时候要是又突然想启用这个大项目,对不起,决策者你该干嘛干嘛去。人找不齐了。
是必须要再组织队伍,那么只有在相互弥合,这么一来二去,浪费了这些科学家大量的时间。(中国航天研究团队都是三四十岁壮年的意义就是如此,只要资金不断裂,这些人能够发光发热。但是只要资金断裂了,让大家在在家待两年,那可不是后来资金可以弥补的损失。闲了两年后,工作生疏,团队合作生疏,出错概率就会大增,航天项目项目是最难以容忍错误的。)
以单纯用资金的角度来叙述某些科技项目该搞不该搞,那是外行指挥内行。实际上——谁给你召之即来挥之则去?有些科学团队的时间堪比飞行员的命。国家培养一个科学团,从重重优秀的学子中选出来的,然后用大量的资金实验,让他们实际操作。一个科学团队,有时候堪比一个飞行中队飞行员的身价,甚至更高
如果不是内行,单靠政治思想过硬,是根本没办法领导这一行的劳动者。因为不知道每一步科技工作的具体意义。如果你是什么都不懂的领导。搞这方面的科技工作者给你看复杂的项目,就和对你说天书一样。你不懂行业中的主次,那就不懂得经费人员的分配。
而久之为了争夺经费那么只能做能给外行领导看得懂的东西,让外行领导觉得高大上很好很棒的东西。——也就是面子工程。最后发展成官僚作风横行。
也许大官僚的本意不想下面人高官僚主义,大官僚想做一个好官。但是大官僚实在不愿意学习,而大官僚又掌握人事调动和经济大权。下属为了争取条件,没办法只能搞看的好看的东西。只能做亮点工作。
对科技人员福利待遇好吗?有几天假期?
科研人员有社会地位吗?
科研人员工资高吗?
保护专利,打击仿冒,打击盗版了吗?
听科研人员,真专家,不是砖家的话去发展了吗?搞关系比搞学术强多了。
差得太多了。还要再接再厉。
最多大而全,凭借体量,荣登世界经济第一。
然后凭借世界第一的经济,改善其它。吸引他国人才。留住自己的高级科学家。成为最强科技国。
这个问题的表述非常不准确不全面。
中国,会成为下一个 … 唯一的,强国!
现在就是啊。
根据日本文科省统计,咱们在国际上发的自然科学论文数量已经领先美国了。
当然,论文有水分,但刨除水分确实也是强国。
只是,确实不是什么都是第一。但什么都是第一那叫霸主,不叫强国。
众所周知,什么都能拉,军科不能拉。
反正现在军科大概是 27,28 了,快到 30 了。
难!
一句话,搞科研是要砸钱的,假设有一个项目,每砸 1000 万美元能使进度增加 1%,你猜猜美国会说啥?好家伙,那 10 个亿不就进展到 100% 了?赶紧打钱赶紧开搞!当然美国会研究一下项目的经济价值,不过这个是题外话了。
中国会说啥呢?什么?1000 万?你当老子钱是从天上掉下来的?没有没有!然后就找个所谓自己人实际不知道从哪拉来的门外汉在那搞,最后花了更多的钱和时间或搞成或没搞成,不过中间问题不断,钱也没少花,倒是养了一帮人!
你觉得我说的发生的可能性有多大?何况我还没说任何一个研究项目都没法保证最后能研究成功呢,实际很多项目研究失败,或是本来想要另一个结果,偶然得到了跟自己要的完全不同的结果。
而且还有一个人的因素,这是所有因素里最重要,也是中国最不重视的因素。对人才的重视直接影响到科研的速度,而就我所知美国是对人最为重视的。并不是说其他国家不重视,而是美国有钱扩大了他的重视。不过相对中国重视程度肯定高得多了!
中国一定会成为下一个科技强国的,这是毋庸置疑的,要成为科技强国需要有几个条件。基础教育、人口、经济规模。
1、基础教育
科技强国必须有人才,人才比出于教育,中国已经实施多年的义务教育,文盲率很低,而在 1998 年之后大学又扩招,让接受大学高等教育的人口大大增加。这为我们持续输出高素质人才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目前我们是每年大学毕业生最多的国家,也是工程、理工科专业毕业生最多的国家,我们拥有世界上最多的工程师数量,这些人分布在各个领域,正成为中坚力量。
科技强国、教育强国之路不是虚的。
2、人口规模和结构
人口规模从基数上就决定了最终科技人员的数量规模上限,人口小国即便整个国民教育程度高(欧洲有很多这样的小国)也难以在全行业具有领先优势,只能够选择一个领域或者是有限的几个领域,比如瑞士这样的国家,科技实力也不错,但是偏科太严重,人口太少,只能精研一个领域,越做越专。
能成为科技强国的人口基本都在 5000 万以上(当然以色列是个例外,但这是个例)。
3、经济规模
经济规模小是很难形成产业应用的,没有产业的科技是无法落地,无法变成实际产出,这就意味着无法形成一个正向的循环。
科技只有在不断的产业化才能持续正向发展,美国、日本、德国、英国都是如此,其实目前的俄罗斯科技是挺不错,但是缺少产业,无法形成正向的输出,有点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感觉。
华为在俄罗斯建立的研发中心就挺不错,让当地的人才有了产业化的机会,记得任正非曾经讲过一个事情,在俄罗斯有一个研发人员一直没有什么成果,但是最后却给华为解决了一个大问题。
华为这样的公司在全球建立研发中心,把当地最优秀的人才利用起来。
中国的基础教育、科研投入、人口规模、经济规模都是世界前列的。目前中国的论文产出世界第一、专利授权世界第一,论文引用也仅次于美国。根据自然科技指数的标准来设定的科技水平,目前中国是仅次于美国的存在。
谢邀,这个问题,要看从那个角度去思考。
从尖端技术角度,还有发展。
从科技服务于人角度来说,已经算是一个强国了。
科技发展是一种探索,具有不确定性和偶然性,但有目共睹的是国内对于科技重视程度还是较高的。
已经是了✌️
我们国家目前遇到的问题是生产同类型工业产品的企业过多,导致盈利,技术,人才过于分散。这又导致企业难以有足够的技术资金向上发展,同质化过高,长期处于中等水平相互竞争并且相互压缩盈利。
汽车手机产业只是个缩影。发展时间短,难以形成像日本那样的垄断公司。
欧洲工业化时间足够长,马太效应再加上欧盟推动作用,某领域可能只剩下少数企业,盈利和技术的集中让这些公司占据很大优势。
某种程度上来说,工业化的过程就是弱竞争力企业倒闭的过程。最近很多企业难做甚至倒闭是合理且必然的过程。任何国家的工业发展都是遵循规律的。
对于中国国内市场来说,只要某些领域只有少数几家中国企业掌握,那么这个领域中国的国际竞争力也一定很强。列如通信基站领域的中兴华为,这是因为通信技术发展很快,国内淘汰弱竞争力企业的效率很高。欧美老牌企业又难以通过技术壁垒和固有资金技术优势阻击中国企业。
在国产手机领域,逐渐显示出了一超多强的竞争格局。金立和锤子的倒闭也是必然过程。未来还会有手机品牌继续倒闭。随之而来的是中国智能手机产品技术的进一步提升。在智能手机领域进入这个淘汰阶段的情况下,已经不再适宜继续投资成立新的手机品牌了。
中国的燃油汽车市场现在还没有巨头出现的迹象,基本处在大量品牌同质竞争的发展阶段。但是国内电动汽车市场已经出现寡头迹象了,而新造车势力某种程度上来说也体现出了宁德时代这样的电池寡头的发展。
手机产业也好,汽车产业也好。每一次技术革命意味着老牌技术强国原有技术优势的作废,这是对中国这样奋斗中国家的最大的赏赐,这赏赐是中国人自己争过来的。从根本上来说,我们面对的不仅仅是研发能力强弱的问题,更是资源分配的问题。后者可以对前者产生很大影响。
另外一个就是民族自卑心的问题,这种心理一直阻碍着国货的发展。这种因素对国货的影响在某些领域甚至大于技术研发。加拿大鹅北京旗舰店的人山人海也说明了准中产阶级并没有支持国产的动力。即使产品质量上中国货不弱于洋货且价格只有洋货的四分之一。这也是国货走向高端的较大阻力之一。科技水平在这些方面影响就比较小了。
有相当大的难度。
原因是,高考这个 “指挥棒”,至今仍然相对利于文科思维的学生。三大必考主科,语言类占其二。
这个 “指挥棒” 直接影响了至少 99% 的学生,不为过吧。而将来的科研人员就从这些人中产生。
去年还是啥时候,体育行业有搞过跨项目的体测。铅球运动员考长跑游泳运动员考跳绳之类,细节不究,大意如此。如果真按这个标准,像高考一样选拔运动员,比如游泳运动员要算总分,游泳占据 30% 的分数,跳绳,长跑,英语,瓜分其余分数。
那么能拿一两块金牌就是大成功了。
但是我们的高考一直就是这么执行的。。。
未来可能无限♾,但眼下看不到明确前景!
1. 中国目前缺乏自由意志环境,缺乏对错误,非主流的一种包容心态!
2. 中国的知识产权保护目前还很低.
3. 中国老龄化的到来,显然中国还没完全准备好由人口红利转移至人才红利.
4. 社会整体较为浮躁,贫富差距大,缺乏静下心来的一种气氛.
5. 就事论事,但情绪化骂我的越多,说明越没戏!
为什么不会?
利益驱动都会让中国科技突飞猛进
我们可是吃够了没有技术被垄断,然后高价买进的苦
那么我们为啥不做那个垄断的?
就这一个原因,就能让中国科研咬牙往前冲
造现在的趋势,中国成为科技强国还需要四五十年的时间,2030 年军事强国 军事实力达到美国 2030 年的 80%,2050 年经济强国 成为中等发达国家,2070 年成为科技强国
这个问题应该改成
中国科技会超过美国吗
中国科技会超过外国吗(全世界)
否则,中国现在还不算科技强国?
科学无国界的成分比较大,但是技术肯定是有国界的。科学也不是完全没国界。
请所有答主知道一个很基本的问题。
是否认为木棍打仗的四战更好解决问题。
中国会是科技大国、科技强国
但不会是科技最强国
中国是发展中国家
如果用另外一种解释
中国致力成为一直’发展中’的国家
中国党、国、民一体,目标一致
稳定和发展
稳定则安居,发展则乐业
安居乐业则家和万事兴
日子越来越好,这是普惠
再说科技
科技是发展的助推器
但科技同时是利润或者说剩余价值的源泉
先进的科技可以保障发展
最先进的科技可以保证最高的利益空间
执政阶级的格局不一样
则对科技追逐的动机不一样
中国利用先进科技是为了蛋糕越做越大
互惠共赢
西方利用最先进的科技来强取一块蛋糕中最大的份额
所以中国会是科技强国
但不会是科技最强国
尽管有制度的优势
返回国家层面
中国是社会主义国家
社会主义强于资本主义是国民经济的计划性
所以中国有 2025 规划、2035 远景规划
所以中国有持续 20 年的北斗规划、航空航天规划
以及持续超过 40 余年的改革开放
这种规划保证了国民经济在相当长时段内的稳定持续增长
而资本主义强于社会主义的是资本竞争优势
关键的核心的最尖端的技术
意味着单个领域最大收益的话语权
中国人口基数大
一两个领域的绝对优势保证不了民众所需的体量
所以要众多领域的先进及完备
所以要有计划稳步循序的推进
资金有限,所以
要有计划的取舍,有计划的做大做强
一点突围、一线跟进、全行业展开
拓展市场,全面应用
全市场的技术基底上台阶
市场发展了,中国经济发展了
富以其邻
中国稳定了
中国成为了科技大国
所以在与西方的竞争中
中国会成为科技大国、科技强国
西方以最强的科技掌握话语权
中国以先进科技的体量赢得语权
中西竞争各擅胜场
虽杀机四处,却打而不散
相互促进
致于未来
地中生木,升。君子以顺德,积小以高大
先下结论:中国肯定会成为科技强国。
看了几个回答,动不动就非五十年一百年成不了科技强国,我都笑喷了!仿佛时间在他们口中也只是随口一句话的事而已… 连基本的逻辑和科学精神都没有,还谈何科学发展?
人家发展一两百年,我们就得发展一两百年才能赶上?啥逻辑?一两百年之前的科学条件多落后?世界联通能力何其落后?按照你们的逻辑,公认的 5G 华为怎么就领先世界了、中国目前诸多领先世界的科技怎么就领先世界了?科技发展需要什么条件?大方面是国家政策的支持,其次是科技成果能否快速运用于市场从而获得收益,第三就是研发人才是否充足。国家重视、市场需要、人才充足三个条件都具备时,科技发展的速度就超正常速度的。当下科技发展的速度是一两百年之前的几十上百倍的速度,怎能武断地说中国要成为科技强国起码要五十、一百年?多么可笑逻辑!你以为是你跟你爷爷呢,相差 50 岁,就永远相差 50 年?可笑呀可笑!
在世界多元化的今天,人类协作必然密不可分!等到中国主导世界的时候,世界科技发展也必然多元化,也就是某一个国家或者某几个国家都有各自优势的科研领域,呈现出百花齐放的景象。我们不像美帝,利用霸主霸权地位控制一切先进科技,我们只会反垄断科技,只要能造福人类,我们都会鼓励世界各国科技研发!
要问多少年,我可答不上来,这可是根据国际政治局势来的。反正,肯定用不了 50 年,最多 20 年吧!
要看对科技强国的定义是什么。
世界上有两百多个国家和地区,如果前 10% 就算强,那毫无疑问中国是科技强国,我猜没有人能数出二十多个科技比中国发达的国家或地区。
如果前 1% 才叫 “科技强国”,i.e., 前二。那我觉得论总体的话,也应该八九不离十了,但这个第二中国并不能拿稳,日本不行,德国也不行。可以预见的是,在不久的将来,这第二把交椅,我国还是可以坐稳的。
如果第一才叫强…… 那…… 没准有什么黑天鹅事件呢对吧,说不定哪一天小行星把美利坚砸了呢…… 我们还是要有信心的(狗头)
认真的说,短期内(至少本世纪)中国想超过美国,是不大可能的。更久远的事情我们也关心不到了。
不是会,是已经,高精尖也有,看领域。
不说其他,健康码,高效大规模核酸检测,信息和效率都是异常夸张的,背后如果不是科技支持,怎可能做到?
不必纠结什么航母战斗机这些,学习工作生活中实实在在提高了效率,背后完全就是科技的力量,哪怕大部分没有核心技术也没关系。
最后,如果要想做到全球顶尖科技强国,这就是另一个难以描述的问题了。
成为科技强国对于工程师来说,没有任何好处。
兔死狗烹鸟尽弓藏的道理不会为任何人而例外。
会的,而且快了。
得多自卑、多瞎眼的人,才会看不到这一点。
中国一定会成为下一个科技强国的三个原因
问:十年前,很多人对于中国会跻身世界科技大国的说法还嗤之以鼻,但是今天,这个预言正在成为现实。这五年基建狂魔在高铁、通信、电力方面实现了超过 50% 的增长,尤其是私企互联网应用领跑全球。中国在科技领域的发展确实有目共睹,但是放眼全球和更广泛的科技领域(尤其是基础科学、生命科学领域以及那些我们被欧美日控制技术的区域),中国会成为下一个真正意义上的科技巨头吗?
答:中国一定会成为下一个科技强国的,这是毋庸置疑的,要成为科技强国需要有几个条件。基础教育、人口、经济规模。
1、基础教育
科技强国必须有人才,人才比出于教育,中国已经实施多年的义务教育,文盲率很低,而在 1998 年之后大学又扩招,让接受大学高等教育的人口大大增加。这为我们持续输出高素质人才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目前我们是每年大学毕业生最多的国家,也是工程、理工科专业毕业生最多的国家,我们拥有世界上最多的工程师数量,这些人分布在各个领域,正成为中坚力量。
科技强国、教育强国之路不是虚的。
2、人口规模和结构
人口规模从基数上就决定了最终科技人员的数量规模上限,人口小国即便整个国民教育程度高(欧洲有很多这样的小国)也难以在全行业具有领先优势,只能够选择一个领域或者是有限的几个领域,比如瑞士这样的国家,科技实力也不错,但是偏科太严重,人口太少,只能精研一个领域,越做越专。
能成为科技强国的人口基本都在 5000 万以上(当然以色列是个例外,但这是个例)。
3、经济规模
经济规模小是很难形成产业应用的,没有产业的科技是无法落地,无法变成实际产出,这就意味着无法形成一个正向的循环。
科技只有在不断的产业化才能持续正向发展,美国、日本、德国、英国都是如此,其实目前的俄罗斯科技是挺不错,但是缺少产业,无法形成正向的输出,有点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感觉。
华为在俄罗斯建立的研发中心就挺不错,让当地的人才有了产业化的机会,记得任正非曾经讲过一个事情,在俄罗斯有一个研发人员一直没有什么成果,但是最后却给华为解决了一个大问题。
华为这样的公司在全球建立研发中心,把当地最优秀的人才利用起来。
中国的基础教育、科研投入、人口规模、经济规模都是世界前列的。目前中国的论文产出世界第一、专利授权世界第一,论文引用也仅次于美国。根据自然科技指数的标准来设定的科技水平,目前中国是仅次于美国的存在。
会
改革开放也 40 年了,要是有成果也早表现出来了。现在吹的这些不是技术转让来的,就是海外收购来的,要么就是虚的一批的。
制度,教育,思想,这几点相辅相成,如果不能改革,则永远不可能,哪怕中国有 14 亿人。
不会,科技强国只能是美帝,它的制度决定了对顶级精英来说去它那才能利益最大化。
我非常希望有人能说服我,但是我认为基本不可能。
原因很简单,一个国家或区域的发展不是线性的,甚至不是单调的,最好的例子就是曾经令世界颤抖的苏联和今天落入资源陷阱的俄罗斯。
而发展水平之所以有瓶颈,是因为这个世界的规则是资本驱动科技,而需求决定资本:
首先,在世界现有的科技能力下,中国受限于资源瓶颈、不可能把自身提高成为全球最大的高端消费市场,因为世界上的资源没有那么多。中国目前的地位是世界工厂,说白了也就是在发达国家的控制下,为全世界(主要是发达国家)生产消费品、满足他们的需求,这就是发达国家允许中国发展的唯一原因。
其次,即使中国成为最大的消费市场,也是因为中国人口众多,因此大量需求(资本)集中在低端消费品市场以及城市化带来的基建,而这些科技门槛较低的消费市场则很难使资本流入高科技行业,相反只会使资本流入房地产、拼多多这种行业。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即使世界资源暴增,满足了中国成为全球最大消费市场的条件,那新创造的需求也是极大概率由发达国家来主导满足。比如中国的 5G 领跑全球,但核心芯片依然依赖发达国家和地区,再比如中国宣称要通过机器人实现制造业升级,但机器人核心部件依然依赖进口。
这个就叫先发优势,因为全球的资源流向发达国家,所以高端消费就集中在发达国家,所以研发资本就集中在发达国家,所以科技创新就最大概率发生在发达国家,所以后发国家只能打苦工。
资源就那么多,所以消费也只有那么多,你吃得多那别人就一定吃得少,所以如果后发国家想要抢占高端市场会发生什么?最近几个月的国际形势就是答案。
归根结底,就是目前几乎所有发达国家和有实力的发展中国家都迫切希望中国停止发展。而当大家都不允许你发展时,你要是敢强行发展,高调搞什么国家战略之类的,那大家就合伙揍你,直到揍趴下。
所以后发国家只能韬光养晦,等待发达国家自己内部出问题,然后幸运地抓住每一个机遇期,才有可能向上突围。
但可惜的是…… 好了不说了。
有这么一口大锅,锅里没东西,空空如也,主厨刚上任,第一天就率先把自己碗里的粮食放锅里共享,大家跟着效仿,都努力拿出自己碗里的东西放锅里共享。就这样过了 30 天。大锅迎来了新主厨,他一上任就把锅里最大的一块肉盛自己碗里,大家跟着效仿,人人都抢着把锅里的东西放自己碗里。就这样过了 42 天。说真的,这真是一口神奇的大锅,似乎永远都捞不完,吃不尽似的,只是每一天都比上一天捞起来更难了。
回答很多人发了袁老师的视频,我就不发了。
只说一个侧面。现在回答里反驳的人,举得例子已经是 “中国不可能在高科技上全面超越美国”,而不是 “中国科技不可能超过日本”,就已经可以看出中国科技的进步是不是实打实了。
如果是下一个科技强国,那一定是幸福美好的吧。现实生活,年轻人拼了命的不结婚生孩子,不想让后代享受这科技强国的美好时代?
我觉得辩论也好,口号也好都没现实意义。小粉红如果支持其观点,应该带头生三胎,少生一个就是不爱国。
我不知道,也不关心。
如果科技成果没有办法应用到每一位居民的生活中,无法给我们的出行带来便利,而一再只是服务于少数人。这样的科技没有任何意义。
科学技术太重要 是国家 是民族的 一个根本支柱
丧失了根本支柱 就会导致 国家民族的衰败 甚至灭亡
所以 不论和任何国家合作 比如 美国 英国 都是不可能得到 科学技术
首先, 我想问一下, 题主是怎么定义科技强国的? 是指我们的发明发现的数量总和全部超过欧美么。那几天不叫科技强国啦。那叫科技霸权! 但是如果你说的是论文以及专利数量。那么中国已经是啦。先看看中国的论文专利数量再问这样的问题!
如果图片误用没有被公开处理,会有更多不符合科学原理的成果出现,会有更多问题被掩盖起来,成为科技强国建设的绊脚石。
科技强国建设的文化基础就是勇于承认错误的担当和不断挑战权威的勇气。但是现实呢?
技术强国八九不离十,科学强国没可能,至少 50 年以后吧。中国的文化事业潜力还未开发。
大势所趋是毫无疑问的。
但是有一道锁,怎样冲破它,是我所好奇的。
这道锁是什么?
暂且概括为,对祖制的膜拜。
西方文明有没有这道枷锁?有,上帝。所以有中世纪的存在。
大航海时代,无疑使西方人从根本上相信,上帝是可以被超越的,因为竟然有这片未知的世界。
把上帝从不可逾越的高墙,变成可以通过的门,从此西方科技有了前进的信心。
中华文明中,农耕文明的基因不可忽视。
农耕文明,是不鼓励探索未知的。
农耕文明的生产力提高,依靠的是足够稳定的劳动力,在已知的土地上不断耕耘,提高单位面积内的生产力。
当这片土地养活不了这么多人口时,只需要从边缘逐渐扩大领地,而不需要探索完全的未知领域。
探索未知,意味着投入劳动力到不确定有产出的地方,是劳动力的极大损失,是不允许的。不到饥荒灾害,是不会迁徙的。
在这种环境中,推崇遵循祖制来保证劳动力稳定,从来比探索更重要。
这种价值观已经存在千年。
农耕文明中的开拓者,多数需要冒着道德与生命的双重危险,偷偷前行,直到成功了才会被追认为英雄。
失败者只会被作为反面教材,用来向人们宣传 “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
这是一道文化发展的枷锁,体现在我们的生活方方面面:我们的任何一种文化创新,都试图从祖宗那里找到理论支持。而为了达到这个目的,创新必须 “削足适履”,这样的创新,便不能以最佳姿态应用于当下。结果必然是制约了前进。
对待先贤的态度应该是什么?不奉若神明,是否必须是弃若敝履?
先人开凿的石块,我可以摆在神龛上日夜跪拜,也可以铺在前进的路上垫脚。
踩在脚下,并不是不尊重。我尊重为我开凿前路的先贤,所以我才要坚实地站在他们铺设的石块上前进,直到我能到达的尽头,我也会把我开凿的石块铺在接下来的路上,让后人踩着前进。
我对石块和他的作者是尊敬的,我相信后人也会尊敬我。
但是究竟需要多少人这么想,才能把那神龛上的石块拿下来,为未来铺路呢?
中国的科技,四个字:外强中干。
联想是中国科技的缩影,有规模,有进步,有利润,有品牌,但是没有核心技术,无论是软件还是硬件,更不要说基础研究,如果今天被卡脖子,明天就死。
科技强国… 国家自己都给方案了,中国制造 2025,在中国成立 100 周年的时候才能成为科技强国呢
会的,中国会引领第四次工业革命
我们所处的时代背景,讲点泛泛而言不着边际的猜想 我们所处的时代 是中华文明
自秦始皇进入封建社会以来,两千年第一次脱胎换骨的生产力大爆发。这个爆发有赖于
西方开创的工业化大生产加持,也有赖于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勤劳中庸耐心的特质。
经过我的地理决定论的研究,世界上应该只有三个地方可以成为世界工厂以及世界
霸主,成为世界领袖地域,应该是处于大陆温带有内陆有纵深有平原能发展农业
容纳养育足够多的人口,不太冷不太热,有大江大河有宽阔的出海口适合贸易以及力量
投射。符合这些特
质的地域只有,西欧,北美,东亚。而地理环境恶劣的地区,除了本身过冷过热沙漠化
高山之类不适合搞经济外,恶劣的气候地理环境孕育出来的人口和文明能达到的高度也
应该有限。新加坡是个例外,也只有工业化之后能出现,因为空调发明了。
目前中国全面工业化基本已经完成,所以美国无法阻止中国人均收入上升到两万
美元以上,则中国经济体量超过美国是可以肯定的,不会陷入中等收入陷阱。
另外中国的独立性强于日本,在政治上不象日本受制于美国,体量上也远远大于
日本,所以中国的上限及能达到的成就是应该要远远超越日本的。
自然界存在二八法则 中国如果要成为新的世界政治经济领导者,必须要引领第四次
工业革命。因为世界七十亿人口,欧美发达国家占了约20%,东亚要挤进顶端,必定要重建
世界经济次序,既然不能靠打仗,那就得靠科技了啊!这是一个可能需要几十年上百年的
漫长过程。
会,我的看法是科研领域的投入于与产出问题不是科学问题,而是经济政治问题,圈内人往往以自己专业来看的,而忽略了宏观问题,这事得我们这些圈外人说才更有可能得出客观结论,圈内人反而会走消极和乐观两个极端,中国的科研发展并不均衡,滞后一点的会消极,发展快的会乐观。从大的方向上来看,没有投资肯定没有结果,有投资的不一定有成果,但是后面一点仅仅是理论上的,实际上是投资大必然科研结果大,现在的制度问题必然会改善,这是需求导致的,就像 wto 以后政府的治理水平被推动的往上提升一样,举例来说,投资一大社会关注度就会越打越大,媒体报道就会越多,社会讨论越多,反过来就会推动制度改变,现在为什么科学制度大家评价这么负面,这种事情以前不存在吗,并不是,而是以前多到大家认为这是正常的,很多人觉得科研投入不必然转化为科研实力增强是因为科研投入显示出来有相当长的时滞,从基础研究到应用研究到产业化这三个阶段,产业化最快看到,基础研究可能要很后面看到,我们的研究成结果实际非常丰硕,但这是增量的概念,随便问问老科研人员 2000 年是什么样子,如果说现在的中国比 20 年前没有巨大的进步,那是不客观的,这就是成果的体现,悲观的人是以偏概全,过于乐观的人也是以偏概全,客观的结论是我们的投入得到了巨大的回报,匹敌美欧日三国的制造业背后没有强大的科研是不可能的,但同时,我们的补课任务是极其艰巨的,因为我们补的不是 1978 以后落下的课,而是 1800 年以来的
不会。
这里缺乏人才和培养人才的体系。
人家只要对抄袭行为不再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这边马上就歇菜回到九十年代的水平。
难啊,但是曙光初现!
一方面是外国的科技封锁和压榨,另一方面是自己顽强不息。
一方面有大量科研人员在努力,另一方面有大量问题存在,比如虚假项目套现、拖延导致项目研究没有意义等。
一方面有大量普通科研人员想干事,他们拿着低工资,忍受着多方干扰,有些甚至被迫转行。另一方面很多掌握资源的人在混日子,甚至只想用科技的包装利益最大化。
我所接触的项目负责人,包括他们骨干,认真做科研,想出成绩而不是只为了评职称、搞好处的不足三成。
其实以当初立项时论证的情况来看,绝大多数项目做出成绩不算难,可那些企事业单位的人,并没有那么重视这些项目。包括一些高校教授、知名学者,搞出来的成果拿不出手!
好在还有那么些人在坚持,广种薄收,加上政府推动,以及在某些领域重点攻关,才使得我们在一些关键领域能够率先突破。
科研领域的乱象必须整治,学术界的乱象必须整治!
【按】长江商学院创办院长、中国商业与全球化教授项兵:“明道” 中国的崛起需要企业有更多的全球担当
改变世界格局的重大变革
当前世界,多重变革与拐点汇集于一点。突出的变革包括:经济发展模式、颠覆性技术及创新、全球贸易与投资体系重构、国家治理与社会契约关系、地缘政治、民族主义、单边主义、极端主义、气候变化与可持续发展的挑战、中美贸易摩擦及日趋兴盛的贸易保护主义等。N 多的变革聚焦于现在,这可能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面临这么多重大的变革。
在讨论比较多的问题都聚焦在全球化,我认为最根本的问题可能是发展模式的不平衡。第二大变革,颠覆式科技带来的变革。颠覆式科技涉及到 N 多,我关注的问题不仅是科技本身,而是科技颠覆带来的潜在社会影响。N 多专家预测,AI 和机器人时代的到来,中产阶层的生存空间将受到挤压。如果一次分配收入财富不均就能将这个问题变的更为严重,那意味着什么呢?
企业的社会责任必须重新界定。美国是股东利益最大化的大本营,一直把股东利益最大化奉为圣贤。但是美国目前也出现了变革与转变,181 位美国顶级首席执行官开了一个圆桌会议搞了宣言,从现在起连美国企业都要强调企业存在的社会目的是什么?这个是非常好的变革,它是一次分配的阶段,二次分配社会福利,政府通过更为积极的社会福利项目来解决一次分配带来的收入和财富不均问题。
在新的形势之下,企业的社会责任必须重新界定,政府必须通过更多的社会福利项目来解决一次分配带来的更严重收入和财富不均问题。公益、捐赠、社会创新变的越来越重要,这个是全球的两大变革对整个形势的影响。
新时代创新与颠覆的几点思考
回到新时代创新和颠覆的几点思考,我也希望有几个观点进行分享。
第一全球视野与全球担当,第二引领式的 “大风流” 创新,第三心态的调整,第四重视科技创新的同时要高度重视社会创新,第五越来越重视道的制高点和道的影响。我们民族再一次崛起复兴,一定要更多的企业重视道。
我们必须特别重视培养企业家的全球视野,全球价值对接能力、全球资源整合能力和全球担当。中国再次崛起必须有一批中国企业能够为全球重大问题的解决贡献自己的智慧,目前为止在这方面美国是遥遥领先的。管理理念 90% 以上都是美国人贡献的,日本上世纪崛起也贡献了一些新的管理理念,到目前为止我们的企业还没有贡献一个能够风靡全球的管理理念。尽管我们拥有全球第二大 GDP。
另外一个值得关注的是企业群体的体系。我们国家只有家族企业和国有企业,很少有西门子、通用电器这样拥有现代企业制度的企业。如果没有这么一批优秀的现代企业制度的企业,天下英才为我所用的梦想是比较难以实现的。
国有企业体制机制的问题能做到全世界精英为我所用是有一些挑战的,家族企业也有潜在的局限性和天花板,因为再优秀很难优秀过儿子和女儿。一批优秀的印度人能够成为微软、谷歌、百事可乐的 CEO,是因为欧洲和美国有一批优秀的 B 类企业,它的开放性和包容性是我们目前的国企和家族企业无法相提并论的。要做到天下英才为我所用,必须培养出一批优秀的现代企业制度的企业,目前我们国家少有 B 类企业,这个是大的挑战。
第二大变革是心态的调整,要学会憋得住。我这个年代的人当时日子过的比较苦,把面包放在桌子上就是最大的道理。创新并不仅仅是为创富而驱动,我们需要有更多的年轻人是真的为了兴趣爱好,为了好奇心,为了担当去创新。
美国创新的伟大,其他国家难望其背。美国创新的伟大绝对不是简单的产学研一体化,也不是简单的美国 GDP 最大,增量最大,研发投入最大。
第三块强调一下重视科技创新的同时要重视社会创新。其实美国在社会创新的引领上是远远超过科技创新的。管理理念的创新、商业模式的创新、企业组织形式的创新、市场组织的创新,这个是美国能做到天下英才为我所用必要的条件。我们同时要重视社会创新,创新的重要性远远超过科技创新本身,必须全方位的认识创新的重要性。全世界大变局,仅仅靠单方创新会造成极大的社会不和谐,社会动荡也成为重大的挑战之一,对创新的认识要远远超过科技的创新。
“明道” 中国的崛起需要企业有更多的全球担当,更多的利它,必须把其他人的问题解决好,我们才有自己发展的机会。这种全球责任与担当不是宣传也不是推销,而是发自内心的担当。
我记得我是 1994 年—1996 年给当时来到中国的欧洲和美国企业做了大量的培训,参加培训的 90% 是中国人,10% 是外国朋友。当时欧洲企业进入中国带来的不仅仅是资本,还有管理的理念、价值品牌等等。他们为我们培养了大量的人才,给我们整个人才培养的生态体系带来了剧变。我还记得有一段时间里,民营企业挖人才都到跨国公司去挖。这才叫对这些本土社区的担当,在这方面我们中国企业做的是不够的。
我们需要有一批中国企业有更多发自内心对当代社区的担当。没有这一点我们只能做一锤子买卖。我们必须一步步地被接受,被信任到最后受到他人发自内心对我们的尊敬和尊重,没有道就没有永远的成功。
随着民族的再次崛起,我们必须有一批企业拥有真正全球的担当。当然不需要所有的企业都要有全球担当,如果你在楼下开一个理发店不需要有全球担当。要真正为人类发展壮大问题提供新的解决方案,从文艺复兴到现在,500 多年以来,全球的重大问题几乎都是西方人提供的,提出是西方人提出,系统解决方案也是西方人提出为主,东方人贡献不多。
随着民族的再次崛起单项交流的时代应该结束了,我们东方人应该为全球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很多人对于中国成为世界科技第一大国很有信心,我持怀疑态度。没有什么理所当然。你觉得中国超过美国理所当然,那印度超过中国是不是也是理所当然?你凭什么当世界第一?就中国的科研投入,教育投入,和世界一流比差距还是太大。
想成为世界第一,先拿出态度来,再谈可能性。连这些硬性的都没达标就谈世界第一确实想的太多了吧。
连万年稳重向好的中国经济都改成了稳中有变(央行执行报告)警惕大家经济下行风险,我们还不警醒?还做春秋大梦?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你的那份做了么?生育率下降你有没有责任?生二胎了么?现在是不是晚婚晚育?
你的那份都没做,你哪来的自信?梁静茹给你的么?对不起,梁静茹只能给勇气。
至少近 10 年内不会。
想起易中天先生的《我们有科学传统和科学精神吗?》这篇文章。
易先生认为,在一个没有怀疑精神,批判精神,分析精神和实证精神的国度里,难以培养出拥有科学精神的顶尖人才,没有这些顶尖人才,想实现科技强国梦还为时尚早。
要知道,科技发展需要创新。
而创新需要有创新思维的人才,有创新氛围的企业。
而这类企业又需要自由平等的市场环境才能有创新,人亦是如此。
同时,需要足够的资金和政策支持。
现在呢?
银行的钱去了哪里,除了流入房地产,其余的都贷给了谁?
东北三省有着数量众多的国企,国家一直都在喊东北振兴,给了国企这么多政策照顾和补助,有振兴了吗?如今依然是扶不起的阿斗,优秀的年轻人大量外流,流向北上广深。
有许多优秀的私有企业,他们有足够的人才和实力,但是得不到足够的政策支持和资金支持,在困境中挣扎。
但却有不少靠补贴生存、靠垄断壮大、不创造价值的体制内企业单位居然可以继续苟延残喘。
私有企业贡献了 50% 以上的税收,解决了绝大多数人口就业,但却落得如此待遇和地步。
你指望什么年份能成为科技强国?这不是扯淡么?
几个同学的成绩如下:
中国. 语文 80 数学 80 英语 80 物理 80 化学 80 体育 80
以色列. 语文 95 数学 90 英语 40 物理未修 化学未修 体育未修
美国. 语文 100 数学 100 英语 80 物理 80 化学缺实验成绩
日本. 语文 40 数学 40 英语 100 物理未修 化学未修
俄罗斯. 语文 0 数学 100 英语 20 物理未修 化学未修 体育未修
中国无单科第一,是学霸吗
现在难道不是已经是科技强国了吗?
航空航天 5g 通讯 互联网即使 核能技术 超级计算机 手机处理器芯片 飞机设计制造 基建修路搭桥盖楼打洞 稀有金属提炼 火箭导弹 高铁 新材料 人工智能 电气自动化 数控机床 精密加工 雷达 潜艇 人造卫星 宇宙探测 机器人 无人机 量子通讯 深海探测 大数据云计算数不清了都~
西欧日本的长处基本都是二次工业革命领域 比如汽车机械加工内燃机之类的~而中美则瓜分了第三次信息革命的成果~比如信息产业 人工智能 航空航天 通讯 大数据云计算 这些~
别想了,不可能。中国主要靠买专利和剽窃、仿冒,没有自主研发能力,原因不能说
中国 50 年之内绝对不会成为科技强国,100 年之内也大概率不会。这不是因为中国科技人员无能,而是因为假的东西太多,包括假的科技人才、专家教授。本质上是因为中国社会缺乏科学精神,或说缺乏对科学精神的理解。科学精神首先是彻底求真求实的精神。假大空的社会和科学精神是不兼容的。
是的
现在的政策全是围绕这一点
美国是什么时候成为科技强国?
是二战后,推动大科技政策后,才成为科技强国。
无可讳言,在过去四十年。就像是温铁军所言。为了工业化,做了很多牺牲。
不过现在已经抵达一个完全不同的阶段。
不再欠缺「金钱资本」。
而是欠缺「人才资本」!
这时不必再给金钱资本高回报。让金钱资本只保值甚至负利率都可以。
反正全世界,还有哪个地方可以去?
另一方面就是要建立人才资本丰厚的回报。
教培、地产都会是被踢出主流的行业。
什么行业会是主流?
请直接参阅美国在二战后,推动大科技政策时,哪些行业获得大发展。
中国已经成为一个科技强国了!
从我们现在的整体科技进展和成就来看,我们不仅是科技大国,也已经是科技强国了,我们不能妄自尊大,更不能妄自菲薄。从我们的研发费用,专利申请,论文数量,人才基础等方面,毫无疑问我们已经是科技强国了。
1、从研发费用来看
从研发费用投入来看,我们已经是一个绝对的科技强国了。2017 年我们投入了 1.75 万亿的研发经费,折算成美元是 370.6 亿美元,牢牢占据世界第二位。第一位的美国是 476.5 亿美元,第三名的日本是 170.5 亿美元。
自动召开十八大以后,我们研发经费投入强度不断增长。2014 年我们研发费用投入强度为 2.02%,2016 年达到了 2.11%,2017 年达到 2.12%,已经比 2012 年提高了 0.21 个百分点。这样的投入强度的增长,可以预见我们未来的科技成果将呈现出井喷的发展态势。
我们国家的人工费用是低于美国至少一倍以上的,因为,当我们能够达到美国研发费用的 78% 的时候,实际上我们研发费用产生的价值和成果的数量是将会超越美国的,这是毫无疑问的,我们必将在强大的研发经费投入下取得越来越多的专利和论文成果的。
2、中国申请专利数量连续 7 年达到了世界第一
2018 年 12 月 3 日日本共同社报道,世界知识产权组织 (WIPO) 当天公布的 2017 年世界知识产权报告显示,中国的专利申请数达 138 万项,占整体的 4 成多,连续 7 年位列首位。商标权、设计权的申请数中国也居首位。而美国只有 61 万项,日本为 32 万项。中国在海外的专利申请也在增加,2017 年达到了 6 万项。
上面研发费用的分析能够在这里得到数据的支持了,我们用相当于美国的 78% 的研发费用,研究出来了世界上 40% 的专利,相当于美国专利数量的 2.26 倍。虽然有的人说我们的专利数很水,但是有这么大的数量,慢慢的质量也会提升的,从数量到质量的提升是有坚实的基础保障的。
3、我们的高被引论文数量增长迅猛
在科研经费投入强度不断提升的前提下,我们高被引论文科学家总数已经进入了世界前三,有 249 位科学家入选,实现了 41% 的增长。2017 年全球高被引科学家名单及白皮书由全球专业信息与分析服务公司科睿唯安在线发布。在这个名单中,中国高被引论文和作者的增长速度惊人,特别是在物理学领域。在材料科学领域,中国的论文产出是美国的两倍,而且在此学科领域中,中国高被引论文的表现呈现了明显的优势。从这些高被引论文可以看出来,我们的基础科学研究已经呈现出来快速发展的势头。
4、我们的人才队伍非常强大
根据统计,我们从 1977 年恢复高考以来,40 年累计毕业的大学生,总共是 10113 万人,其中三本以上大概占一半,专科生大概占一半,也就是说,本科生有 5000 万人左右,其他有 5000 万人左右。到 2019 年毕业生将达到 834 万人。我们有将近 1 亿人的人才队伍,在这么强大的人才队伍基础之上,我们的科研成果将会更加出色,在用 10 年的时间,我们还能够毕业 8000 万以上的毕业生,如果是到 2030 年前后,我们的本科生数量估计将达到 1 亿人以上,到那时,我们的科研力量有可能上升为世界第一,我们就更加拥有了大批量科研人才的基础,我们的科技将会达到一个令人赞叹的高度的。
当然了,我们虽然已经算是科技强国了,但是还是有很多需要弥补和改善的地方,还是有很多缺陷需要去改进。因此,我们还是需要继续加大科技投入,继续加强研发队伍的建设。还是要努力奋斗,还是要艰苦创业,不忘初心,争取在未来的第四次科技浪潮中抓住机会,促成飞跃,成就我们的科技中国梦。
感谢阅读,多谢!
看与谁比,与美国比明显不是,奈何世界只有一个美国并且是搜刮了全球大量高端人才,与其他国家比整体水平和实力还是高一些的,但局部有很多落后的地方。
有的人的标准就是不超过美国就不是强国,不是第一就是二流。
不考虑 2 战后美苏直接去德国抢人抢图纸这种特殊情况。所谓的科技强国就是两个字,有钱。
泻药。差远了。。
科技强国的定义,对于国家而言,在于你的基础科学有多大的投入?对于科研人才,有多大程度的热爱?对于科技专利,有多大力度的保护?对于科研个人而言,真正具有 “工匠精神” 的,又有多少?社会对于科研技术人才的大环境如何?(我想,现在问大家小时候的一个问题:你长大后想做什么?A. 演员. B. 科学家。我相信大多都会选择“演员”)
中国在科技领域的发展的确是举世瞩目,但这些科研成果,有多少是 “借” 来的?有多少是独立创新出来的?相信在科研领域里的各位,心理都有数的吧。说个不好听的,一个芯片技术,就让老美把中兴压得死死的,想怎么虐就怎么虐。这是一个 “科技强国” 的企业,会发生的事么?
诺贝尔奖,在中国某些人眼里,一会儿是 “政治博弈”,过一会儿又是 “荣耀嘉奖”。但问题是,中国到现在为止,出了多少个诺贝尔奖得主?隔壁家的日本呢?
哪些说 “政策也明显向基础科学倾斜”的人,来看看我们的实际投入,到底和 “科技强国” 们有多大的差距吧。。
看到了没? 对于基础科学的研究经费,我国和老美差了 10 个百分点。哪怕经济实力不如我们的俄罗斯,他们的基础研究经费占比,都比我们来的高。还想成为科技强国?先想想国家到底投入了多少人力物力吧。。
科技也有雾霾天
“中国是否会成为下一个科技强国” 是一个伪命题,因为没有限制条件。例如时间,你可以说” 是”,因为一千年之内肯定是,你可以说” 不是”,因为五十年之内肯定没戏。例如水平,什么是科技强国,定义不明确,世界第一还是世界前十,如果是世界前十,现在就是,如果是世界第一,100 年之内都可能没戏。
当前,阻碍中国科技发展的主要因素是什么,或者说可能阻碍任何一个国家科技发展的重要因素是什么,至少有一个因素是世界通用的,那就是垄断。
一个英国学者曾经到土耳其旅游,发现在地中海地区已经非常盛行的三角帆航运技术,在土耳其没有被采用,其航运船舶上的风帆依然采用落后技术。该学者断言,一定存在一个垄断集团,阻碍了土耳其航运科技的发展。后来正实,这个断言是正确的。
垄断是一种派生物,垄断者们不欢迎甚至会打压科技创新,因为科技创新是无法垄断的,因为科技创新会危害他们的垄断。
垄断,也是当前阻碍中国科技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它就像污染物一样,污染了中国的科技环境。没有良好的科技环境,发展科技只能是一句空话,科技强国更无从谈起。
不会,但不重要
不会
美国依然是科技强国,科技需要财阀推动。
美国政府根本就是财阀提偶而已。
只是财阀强大科技面前,会让很多人自卑。
科技强国改成科技财阀。
精英要富裕要喝汤,必然是跪舔财阀
科技科技,那么必然需要财阀投资,精英用学识财阀工作,精英可以过上好日子。
这也是精英是接受资本,因为接受资本有利于当下,穷反资本,精英未必会反。
顶级的科研布局和成功都不错,包括生命科学方面。但科技强国还需要几个因素去支撑,至今比较缺少。
第一是绝大部分领域的原创级别的研究。不一定最顶级艰巨,但必须有完整一些的研究文化和团队去做,目前太多是跟随式的。
第二是工业落地,特别是 AI 在工业的落地的跨学科领域,至今是大难题。这里缺少的同样是对基础原理到理解掌握,因为 AI 框架是别人的,工业制造也是国外几百年的框架整体引进为了早期创收的。没有真正掌握。
第三就是小中大学全面教育问题了,这里无法持续提供有理解力创造力的人才,人们进入社会时还只会背题,然后进入企业直接参加卷。
会
因为中国市场已经足够大,技术是市场需求催生的,技术又会反过来促进市场需求。
比如 BAT,三家技术实力在全球算不算前列?当然算,这三家就是依赖国内市场不断提高技术水平,从 CTC 到 CFC。
Copy to China
Copy from China
你这个问题就有问题,看你的下面的提问,你想问中国会不会成为下一个全球科技中心。科技强国,现在中国就是了啊,而且很多国家都是,你这问题就有毛病。
然后在回答你真正的问题。我的回答是 no。
自人类进入工业革命以来全球就出现了两个科技中心。
共同特征就是科学人才的集中流入。
说 5000 年历史或 50000 年历史都是卵的。
因为这时候人类根本没有全球旅行的能力更不说全球科技中心。
而且扯历史就是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的。
你说我们历史牛,可现在我们都还不知道古埃及用的什么建造的金字塔,你说古埃及牛,可玛雅文明却知道 8 大行星,我们古代才知道 6 个。你说玛雅文明牛,可他们莫明其妙就灭绝了,只有我们是当时世界上人口最多,单一城市人口最多的国家。这也说说明我们牛。但是你要说我们最牛?这恐怕不能让所有人信服吧?
但是自地理大发现以来,人类有了全球旅行能力,出现的两个科技中心,是全球公认的,他们背后的国家也是全球公认最强科技国家。这点确是毋庸置疑的。
所以你要问中国会不会是下一个科技中心,只看一个点,全球科技人才去哪,哪就是科技中心。
当然会,放在十年前可能会怀疑,但是近些年的表现让我越来越确信我们正在走向科技强国的道路上。
我是个军迷,从初二开始一直关注国防发展。其中一个原因就是军事所作用的科技一般都是领域中的尖端科技水平前沿。
而在军事领域中,个人觉得最具有代表性的就属于海军了。军界中有句谚语作为印证。
那句话说 “十年陆军,五十年空军,一百年海军”,这句话是有一定逻辑的,因为海军作为最为烧钱的军种,所建造的军舰不仅科技含量要求极高,对工业制造业和造船业都是极大的挑战。可不是仅仅有钱就可以的,我想三哥的海军的发展过程就是个例子吧。
这些年关注国家发展的人们可能也有所了解,从海军的主战舰种的发展情况中就可略知一二。
所有军舰中就属航母最具代表性了,航母作为现代工业的技术结晶,我们在吸收了苏联的航母建造技术后,加上国内科技水平的提高,也才有了明年即将成军的双航母编队。
综上所述,我坚信且始终毫不怀疑,我们正在上科技强国迈进,虽然这个国家还有种种问题需要处理解决,但是离心中所期盼繁荣盛世已经不远了。
中国海军 2018 总结
会的。从人类历史来看,科技发展其实才刚刚开始而已。人类在地球上还能活多久呢,再过 100 年不会灭绝,如果乐观考虑或者有一千年以上的发展时。毛主席说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他或许预计人类历史还有一万年。科技发展有先发优势也有后发优势,有先发问题也有后发问题。先发进取但难免漏洞百出,后发可以学一切自觉可靠的东西。
人类科技发展的话像什么样子呢,就像是走迷宫一样,要走很多弯路。走一千年弯路不知道能不能走到终点,那么大家觉得科技发展领先靠什么呢?很难讲。越先进的科技,其实错误就越多,懂的人就越少,学起来就越难,可靠性也越差,验证也越难。所以科学的瓶颈期应该会在某个时间点到来,但什么时候我也不知道,也许很快几十年,也许很久几百上千年,只要没人搞科技革命现在的路线发展下去就一定会到瓶颈的。
好了,为什么放在人类历史里面来考虑呢?主要我觉得大家看的太近,于是想把目光放的长远一些来引起思考。人类这短短百年的科技史有一个规律,就是科研成果和科研人员由人口小国转向人口大国。荷兰西班牙葡萄牙 - 英国 - 德国 - 苏联美国 - 中国 - 全人类。为什么是这样的,因为金玉满堂莫之能守,世界从少数人垄断科技变得大家都能参与,这是一个必然过程。这样看来,只要中国存在,人口多,大家愿意做研究,就会成为科技强国,然后科技的好处会拓展到全世界,中国成为世界之光。这一过程需要多久,用不了太久,如果大家注意保养身体健康,可以一起亲自验证一下。
目前来说不可能 初出茅庐的时候,试图以科技服务业作为创业,摸爬滚打了好几年,发现有几个问题,一个问题还好可以想办法,但是一堆问题,会压断了整个逻辑。
1,科技的氛围。房子买不起,车买不起,一个熟悉的研究人员,快四十岁,买不起房子,东拼西凑付首付。怎么安心科研。
2,未来没法保证。科技的投入,不管是科学还是技术,投入都是十分巨大的,现在早都不是凭感觉的,要靠数字,工具。这些,都很贵,要是科技的相关工具不值钱了,那说明,这个领域已经大众化了,早都不是尖端了。就算如此,这也不是一般普通人能够承担的。没有对未来的保证,便不会有投入。
3,不知道国外如何,国内的科研事业,太业余,主要以不要钱的学生,低工资的科研民工为主。给的钱,很难好好办事啊!何况还是个很枯燥的工作。
4,对于科研的成果要求。评价科研能力,技术高低以文章为主,影响因子为主。文章作为目标,那么搞搞套路多好,又轻松,又有成果。
5,山寨问题。我不是药神这个电影虽然很好看,但是从电影对格列卫原厂的态度,可以看得出,国人对一个投入巨大资金的企业是什么态度。对印度人的你穷,你懒,你有理,不想过多的指责。但是人家这么巨大的投入研发一款新药,很低的成本进行山寨,原厂哪有钱去继续花钱去研发。
6,对科研人员的掣肘。就目前来说,科研的风险是十分巨大的,科研人就像是在黑暗中前行,所以,科研十之八九都是无用功。人都知道,吃十个馒头吃饱的话,前面九个馒头功不可没,但是在这个方面,大家只在乎第十个馒头。
7,科研的实际投入很有限。各种鼓励政策,导致 R&D 统计数据应该有很多的泡沫。
8,掌握资源的人群不热衷于进行高风险高回报的投入。科研的风险之高远超想想,愿意为之投入的很少,求稳的心态很多。比如 p2p6 个点的收益愿意把养老金投进去,但是科研不会有人这么投。
9,思想和意识的问题,可能是闭关锁国太久了吧,也可能是传统封建思想深入人心。按资排辈,论学历,评论分,不是一句空话。
困了 暂时想到这么多
中国已经是科技强国了。
不管从哪方面看(除了各种人均),中国已经是全球数一数二的了!难道必须样样第一才是强国吗?
但不得不说,美国太强大了,想要在综合实力上赶超美国是本世纪的长远目标,GDP 超过美国并没有什么太大的实际意义。
别看那些图表,什么科研实力、论文数量、尖端领域排名什么的,都很容易以偏概全。
我更情愿相信我直观上看到听到的。
我就谈谈我的感受吧。
1. 在前沿物理学领域,我们和美国差距多大?
可能是我们宣传不给力吧,反正我觉得我们在理论物理的前沿研究几乎没有什么拿的出手的成果。
想想也对,理论物理这东西西方已经搞了多少年了?从牛顿开始,人家物理学传承精进了多少代了?从梅西耶、赫歇尔开始,人家天文学发展了多少年了?从爱因斯坦开始,人家相对论物理学有多少大牛了?
这些数百年来沉淀下来的学术资源,是不可能在短期赶上来的。这不是说你有几个天才能看懂那些前沿物理理论就行的,你有成熟的学术交流协会、论坛吗?你有配套的理论物理研究实验设施吗?你有理想的学术研究氛围吗?你有能让理论物理研究生定下心钻研哪怕一辈子可能都没有成果的社会舆论氛围和福利条件吗?没有这些,那注定搞理论物理的都是凤毛麟角,成不了气候,怎么大力发展呢?你在发展,人家也在发展,人家起点比你高那么多,得怎样才能超越呢?
就举一个例子,LIGO 建于哪一年大家知道吗?很多人以为是 2015 年,因为此前新闻说 LIGO 建成后才一年就于 2016 年探测到了引力波。
其实不是,探测到引力波的 LIGO 已经是第三代了,美国的激光干涉引力波天文台项目始于 1979 年!第一代建成于 2002 年;第二代建成于 2009 年,称为增强 LIGO!第三代建成于 2015 年,正是第三代才达到了探测引力波的可观的精度。
你看,科研根本没有一蹴而就的,美国天顶星科技还捣鼓了将近 40 年!
这根本不仅仅是一个理论物理的事情,而是涉及到科学技术的方方面面,材料学、工程学、结构力学、地球物理学、天文学、光学…… 样样都得做到极致。光刻机的精密度在 LIGO 面前就是弟弟。
这玩意,你说,短时间之内能赶得上吗?
必须脚踏实地,奋斗五十载,才有可能!
2. 在 IT 行业,我们和美国的差距有多大?
硬件咱就不说了,差距肉眼可见,要不然华为也不会如此壮士断腕般悲壮。
说软件吧,操作系统被碾压。办公软件 WPS 国内最强,但比起 office 差距还是相当大的,用过的都知道。编程工具国内没有,全是国外的。行业软件比如建模、有限元分析、工业设计软件、甚至作图软件、视频处理软件、数据库、ERP 系统…… 国内和美国差距有多大?
举例,前段时间哈工大被列入美国实体清单,很多科研软件都无法使用。落后就要挨打,这打碎的牙也只能往肚子里咽。
不过说句公平话,这还是吃了起步晚的亏,先发制人嘛。不过我们呢在很多领域正在迅速发展并与美国齐头并进,比如 AI、云计算、自动驾驶、量子计算机等等。未来还是比较光明的。
3. 最近我们发射了嫦娥五号登月器,让人感觉我们的航天科技和美国已经没太大差距了。
其实,差距太大了,虽然我们进步很快,但奈何人家实力太强,我们现在玩的,基本都是美国五十年前甚至更早时期玩剩下的。我当然知道,嫦娥五号仪器比五十年前更精密,集成度也更好,但是这并不是说美国现在做不出来,而是人家没这需求。你就想想,航天领域,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是瓶颈吗?根本不是,而是火箭技术、深空制导技术、工业设计能力等等,以及一些天马行空的想法。
你就别说美国这个国家了,spaceX 的太空探索技术都是比绝大多数国家都强,猎鹰重载是 70 年代土星五号之后最大的运载力。我们对标的长征 9 号估计最起码还得 10 年。
好了,就不接着说了。
我写了上面这些,其实是想说:我们进步神速,但是美国也在进步,中华民族必将重返世界之巅,这个我一点都不怀疑。但是必须脚踏实地,继续发扬我们艰苦奋斗的作风,继续坚持以发展科学为基础,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不断进行深化改革和优化,发扬我们集中力量办大事的特点。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最终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完成数代中国人的最大愿望。
对于上面的一些答案我只想说一句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
有很长的路要有,最基本的把电子元件国产化
中国已经是一个实质上的科技大国,也正走在科技强国的路上,至于是不是下一个,只能说如果不发生黑天鹅事件的话,有很大可能成功。
“大”“小” 在于体量,“强”“弱” 在于能力。科技之路从大到强,是质而非量,在于创造而非模仿。
世界上公认的科技强国有这么几个,美国、日本、英国、德国、法国、以色列、芬兰、瑞典、挪威等等,它们很多都不是大国,却不能阻挡它们在某些科技领域引领世界潮流。
自从二战以来,不论以诺贝尔奖以及其他奖项得主的数量、科学论文的数量及引文质量衡量,还是以科技投入、实验室规模、对世界的影响力来衡量,美国都牢牢占据世界第一的位置。电子计算机、商用运输机、半导体、固体电子仪器、集成电路、核能、激光、卫星通讯、微波通讯、雷达、抗生素、杀虫剂、新材料、金属制造、精密加工、互联网、人工智能,美国一直在通过连续不断的革命性科技改变世界,奠定自己世界头号科技强国的地位。
其实是有可能的。
只是看如何导向了。
问题主要出在中国人传统比较务实。
务实的原因其实也简单,小农经济两千年,基因里怕穷。
创意型艺术型的工作意味着不稳定,所以很难被家长鼓励。
上升到企业社会,也很不愿意鼓励无用功。
科研单位大学机构僚气相对重,派阀森严。年轻人难以出头。
然后跟风,重领导指向,缺乏独立性,和踏实精神。
所以总结一下就是问题在于下面务实,上面务虚。
过去世界一家,盛行拿来主义。现在不一样了,各种脱钩,必然会奖励自力更生。
另一方面,只有中产阶级足够温故,孩子再多生两个。
家长不指望下一代活着只为谋生计。由着兴趣来,说不定就会跑到科研上去。
我始终觉得科研要有一个群众基础,不要随便讥讽民科。
而国家也要鼓励资本研发,这里包括扶持青年创业,科技类型要加权扶持。
当然,大前提是中产阶级够壮大,家长不怕孩子失败。孩子也有足够资源培养兴趣。
美国硅谷那一代出在车库。
而我们,此刻最需要先从放开发展低层住宅开始。
好歹家家有一个车库。
我记得很多年前有一个词叫 “定体问”
其他不说,科研这一块,这个定体问是一直存在的。
我们的体制是党领导一切,所以在研究所研究院里,会有所长 / 院长和书记两个一把手。所长 / 院长一般是业内懂行的大佬,但是书记不一定是,很多是管理口和行政口出来的,负责党务和一些人事职责。理论上书记应该是管所长 / 院长 / 甚至校长的,但是实际上并不是,两者权力几乎等同,有些地方书记强势,有些地方院长所长强势。
两个一把手,各自的出身不一,那么看待问题的方式就不一样。所长 / 院长可能是按照自己所 / 院建设的思路,自己的所和院擅长什么,就往这块钻研下去;书记可能是立足于整个大环境,哪些地方是国家迫切需要的,那么就集中精力去搞这部分,而不是只盯着自己的一亩三分地。
这还都是好的情况,有些地方书记和所长 / 院长 / 校长一类的争权内斗,那都是自己心里有小九九,这类报道已经数不胜数。院所领导对研究所院校的未来发展方向有冲突,那么你说下面的研究人员该怎么搞?
我们院也算不上什么高精尖的科技创新院所,但是也或多或少有一点这个问题:院长的思路一直是要把手上的东西成果转化,要产生经济效益,还定了业务指标;书记的思路是作为一个研究院,你们高精尖,要搞创新的大项目,发好文章,也定了科研指标。做过科研的朋友就知道,越高精尖的东西,越难以成果转换;能成果转换的,都是比较成熟的技术了。
你说能不能把书记和所长一类的职责合并?这样子起码就一个领导一个思路了?说实话很难,越大的院所越是不会把这两者的职责合并,而且这些年有负责党务的朋友就知道,现在党务的职责越来越繁重,人终归很难做到两头都顾得好。。。
回答里面很多牧羊犬呢,大家保持理智就行
从目前的历史经验来看,除了基础科学领域重视科研设施外,新科技中心的形成都不是对原有存在学科存量市场的竞争,在已有学科上,别人是有先发优势的,而这种优势在科研上几乎是无法超越的,迄今为止所有新科研中心的形成都是基于对新出现学科的先发优势,这些先发优势的新学科多了,自然就成为了新的科研中心,而由于科研中心 buff 的加成,对原有学科的竞争也成为了可能,而这些新兴学科无疑与历次工业革命有着莫大的关系,所以 “是否能成为新的科研中心” 其实是一个经济发展与国内市场对变革敏锐度的问题。
这个答案下面的大部分回答都是在扯淡吗。。。。。没莫名其妙的
各个领域都是决赛选手
目前的科技产出世界第二
技术存量不足
需要时间。十年后就没人问这扯淡问题了
搞科技的谁来看知乎啊,身边的人就代表全中国了?
中国还没有现代化,从规则制定,规则遵守,规则博弈的角度看,还没有现代化,科技强国基于现代化。
不好说。
之前都有人质疑我们祖国在基础工业和重工业上的投入和政策扶持,认为应该转头大力发展服务业。
根据蟑螂理论,既然有一个人这么说了,那么肯定有一大窝这样的人存在,有一大窝这样的人存在,肯定是因为有一批站在利益分歧点上的资本家。
政府在一个国家的发展进程中往往只起到一个领头的作用。
如果下面的市场和资本用脚投票去发展服务业,政府也没办法强行扭转,只能做宏观调控。
以上,来自一个市井小民的瞎几把回答。
中国将在十五到二十年内成为世界第一科技强国。
强大,是非线性发展的。
星际旅行口粮问题解决了,人工合成淀粉。
中国会成为下一个科技强国,科学发展正在大转弯。中国弯道超车,运用各种高科技把生物细胞发生自由能量的过程模拟出来,研制出来机器人气功师发放元气给人治病!
西方人把电能发生出来为人类服务,中国人要把自由能量发生出来为人类服务!这是历史赋予中国人的使命!
什么时候扔了传统文化的包袱,什么时候才能成为科技强国。传统文化只负责生产奴才不生产人才。小农意识也不需要科技,窝头都是我的,芯片是啥?不能吃那不要。几千年就这么过来的。
目前基础科学还有很大差距,理工科的人社会地位也不高。还有科技创新需要的巨大成本能不能负担?花费巨大成本最后得出的结论可能就是此路不通。这能不能承担?
科技强国靠科研,科研靠大学,大学靠教授,教授靠全球范围高水平的交流学习和自由创新。
不可能。
基础太薄,金字塔没有地基垒不高。随便怎么搞都没用。也不是,吞了日韩台就行,但就现在这鸟样,日韩台拥有的全部给也就是追上,下一次革命依然会掉队。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的核心思想不变,永远不可能。
会
亚里士多德说:人出于本性的求知是为知而知、为智慧而求智慧的思辨活动,不服从任何物质利益和外在目的,因此是最自由的学问。古希腊那帮人,天天吃饱撑了没事干,掰扯出了逻辑学、天问学、几何、哲学,点燃了西方文明之光。伽利略、牛顿、爱因斯坦这些人最初研究科学从来不是为了房子和车子。兴趣和对真理的追求才是做出突破性和优秀科学成果的前提。而在我们周围,获取知识的目的绝大部分都不是满足求知欲,孩子们从小被教育好好学习是为了出人头地,学习被看成是一件先苦后甜的事,带着吃苦的心态学习,学习这件事本身没有乐趣,能有多少驱动力呢,这个学习目的和心态怎么可能生产出大量的优秀科技人才。有限的科技人才也有一部分跑到美帝去了。
另外,科学研究(尤其是基础研究)、出成果,即需要大量的时间,也需要容错机制。比如研制新药,从研究到上市一般需要 10-15 年时间,还有可能研究了很长时间都是白费,国内没有创新药,几乎全是仿制药。现在的社会气氛比较浮躁,企业要逐利,还要赚快钱,不太愿意做巨额的、长期的科研投资,尤其是不知道什么时候能转化的基础研究。这个环境下,中国离科技强国还远得很。
现在我们这一代就我身边的人,根本不会关心这个,他们只关心游戏出了什么新皮肤和套装……
美国科技靠中产?靠硕士博士?美国大部分行业就是那万分之一的撑起来的,甚至亿分之一,绝大部分人一样是摸鱼,而且可能摸的远比国内严重,马斯克、乔布斯、爱因斯坦、爱迪生、特斯拉这些人是就差点工资么,中国现在把马斯克弄过来,马上就科技强国,你担心的那些环境什么的真不是什么问题,这就像有人老问怎么环境可以培养百米世界冠军,博尔特告诉你,我在哪哪就能培养,真正牛逼的人都是可以突破环境这种局限的,甚至时间和空间,爱因斯坦研究狭义相对论也只是拿个笔在纸上上画而已,你说你现在缺纸还是缺笔?
而且我不知道我们舆论为啥老强调科学家收入少之类的,第一我觉得没有大家夸张的吃不上饭那样,温饱小康都没问题吧。美国科研人员收入比不上商人比不上明星网红也一样,你不平衡这个也没办法。第二很多人觉得物质满足可以让科研人员安心科研,你要知道杰出本身就是痛苦的,像特斯拉 爱迪生 乔布斯 马斯克 牛顿 包括那些哲学家 艺术家 哪个人生不是充满痛苦的,科学家有几个老婆孩子热炕头的,牛爵爷一辈子单身狗是差工资么,没有痛哪里来的超乎常人的意志和力量。第三你真以为以为那些天选之子都是情商如大傻子一样的理科生么,以这些人的智力哪个想搞钱不是有 n 种办法的智力思维水平,只是这些人有没有不屑于去搞钱,有没有需要钱,想做出来成果的人本来就该有更高尚的情操啊,就像钱学森难道是因为国内工资高回来的吗,爱因斯坦当年是被以色列请去要当总统的,这些人的智慧你替他们担心吃不上饭真是想多了。
如果给全球科技排个队,那么美国毫无疑问是第一梯队,第二梯队中的国家有中国,日本,德国、英国、法国、韩国等,第三梯队有俄罗斯、荷兰、瑞典、新加坡等。看到中国排在第二梯队可能有点伤爱国小青年们的心,但事实可能会更加残酷。也许你们会说我们华为的 5G、我们的长征火箭、我们的东风 - 41 导弹等等。但我要告诉你们的是科学研究不是凭空想象,需要长期基础研究的累积,技术创新不是心血来潮,而是在良好科研设施中反复试验后的突破,没有良好的人文环境和创新机制是无法成为下一个科技强国的。
当我们津津乐道我们的科研成果时,每项技术背后都有其它国家技术的影子,不说我们在芯片、设计软件、新材料、生物制药、精密仪器等等方面与先进国家的距离,就拿我们认为最骄傲的科技来说,第一个应该是 5G,华为之所以领先是因为设计专利全球第一,华为的背后是高薪聘请的世界各国高校顶级科学家,以及高薪聘请的各国业内精英,美国在芯片上对华为的打击突显了华为的短板。第二个应该是我们的高铁,我们高铁不仅在关键设计上不能更改法国参数,关键零部件还得依赖进口。第三个应该是大飞机,连发动机都依赖进口就不用再提。第四个应该是航天了,看看马斯克可回收火箭,就知道差距,那可是一个美国企业发射的,更不用说他的星链计划。
为什么我们是第三梯队呢,一是我们基础研究过于落后,世界级的大学国内没有一家挤进去,诺贝尔理科奖项除屠呦呦获得一次外,几乎无人问鼎。原因是我们的教育出了问题,没有人愿意甘愿默默无闻忍受物质诱惑去做基础研究。二是我们的科研投入是由国家主导,企业和高校为了拿到科研经费和? 贴什么假都敢造,什么牛都敢吹。企业不愿也没有能力投入去搞技术创新,这才是最大的问题。三是美国的创新是颠覆性创新,是 0 到 1 的创新,就拿马斯克来说,他的火星计划既是一个常人难以想象的世界,他的特斯拉和火箭的制造其思维也异于常人,是思想自由的火花。而我们的创新是 1 上面的扩展,根是别人的,有的技术还是借鉴的。
没有良好的创新环境和创新机制,没有日积月累的基础研究怎么能够成为下一个科技强国。不过在全球化的今天,中国正在融入世界,只要不断的改变和进化,拥抱现代文明,破除发达国家的技术籓篱,凭中国人的聪明才智和勤劳奋进,科技强国的目标也不会太远。
只要不折腾,中国人同等条件下 ·,很多事都能做到世界一流。
科技领域这么多,不说所有,肯定很多领域中国人能做到一流。
问题来了,历史上看,每隔几十上百年,我们就得折腾。。。。。。。。。。。。
中国会成为技术应用强国,或者现在已经是了。科技强国,从国家对学术不端的态度看,完全没有可能性。
我所接触的老美认为可以。
目前看还有很多障碍,最大的障碍在于很多单位的一把手,鼓励创新、容忍失败是在口头上说的,实际上是自己不能承担任何风险。
不会。
举个例子,为什么有的国家乒乓球强,有的国家篮球强,有的国家足球强。一方面是个人因素,另一方面是大环境因素。
1 个科技强人埋头干自己的事情,是否需要变现?是否需要挂名 CTO?是否需要明确量产时间?是否可以不被动汇报工作?是否可以在没有研究成果出来之前得到理想的精神和物质方面的保障?是否对自己的研究成果持有 100% 的权力?是否在受到不公正的情况下得到高效的答复?是否能遇到同样聪明的队友?
题外话:
热搜里面时不时的,有昂贵的药可能进入医保这种热搜,那么是原材料本身昂贵吗?
其实昂贵的是从 0 到 1 的过程,不停的临床试验,可能不止一代人的研究成果(老带新的传承),是不可替代的创新。
当我们在为有昂贵药被纳入了医保而高兴的时候,你觉得 1 个国家是造东西重要呢?还是买东西重要?可能目前来看大多数人都停留在谁引入了高价药为谁鼓掌的阶段。
说个段子
中国成不了科技大国 。因为中国每一个突破的高新技术 要么是无意义的是面子工程 ;要么是已经是淘汰了的落后的技术;最后所有技术都是抄袭美日德的 毫无创新
观历史发展之过程,知世界强国之兴替
在科技革命早期,懂技术的才是人,不懂技术为牛马。所以别人鼠标点一点,图纸上画一画,就等于你工厂干几个月乃至几年,等于你端几个月乃至几年的盘子,等于你当几个月乃至几年的保姆……
但等到科研发展停滞,技术扩散完成,生产力有了质的变化后,人口就显得尤为重要了,你一个大学教授、科技领军人物指不定有门口理发的托尼老师赚的多。
但这并不是说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大国间的竞争就一定会进入比拼人头的 “无聊” 模式内。其关键还在于——人口的优势能否转化为生产力的优势。
更准确的说,你能不能实行商鞅变法,给每个不管国人或野人分到可以耕种的良田,这些良田几乎达到其生产力、即耕种能力的上限。
换句话说,你能不能最大程度的解放生产力,降低生产资料的垄断对生产力发展的束缚。
对于大多数的秦国人来说,担忧的不是没田种,而是劳动力效率太低,赋税太高,徭役太多,运气不好一整年就全给国家打白工了,只要你有能力,肯种田,商鞅不但白送你田,甚至巴上去给你封爵。
生产资料的垄断,田地所有者和田地耕种者之间的矛盾不再是社会的核心矛盾,社会核心矛盾转化为国家机器扩张对物资的渴求和低下生产力之间的矛盾。
其实西方国家已经隐隐有这种征兆出现。社会已经不存在绝对失业的问题,只要你肯干活,不存在找不到工作的情况,而失业,往往是因为工作能够给予的报酬在扣除国家机器的苛捐杂税后还不如躺平吃补贴划算。
当然西方国家还没完全打破资本家对社会生产资料的垄断收归集体,所以这种征兆仅仅是征兆罢了。
参照战国,其实可以想见,未来谁能够最大程度的打破 “权贵们” 对生产资料的垄断,通过土地私有化来相对平均的把土地这项最关键的生产资料按需分配到每个劳动者身上,解放生产资料垄断对生产力的束缚,谁就能成为当时的霸主,一方强权。
反之做不到这点,即使春秋时间多么显赫,在战国也无非是砧板上较大的一块肉罢了。
如果在此基础之上,还拥有着庞大的人口基数以及充足的生产资料来供政权进行改革实践,那么其就拥有成为现代秦国,一统寰宇的可能。
很显然,西方社会在这个道路探索上是领先一步的,但在不触及资本主义私有化的这个大前提下,所谓的探索注定是失败的下场。
因为不管国家如何放水,如何借着债给底层发钱,如何改善就业环境、创造就业、支持创业,但在资本家垄断生产资料和核心必需品的情况下,这些钱都会飞速的流进资本家的口袋成为利润或者继续推高其持有的资产价格,从而使的资本的力量进一步壮大,其所能支配和占有的财富加速增长。与之相对的是,国家的力量被持续的削弱。
春秋和战国最本质的区别就是对土地的占有,也即所谓的灭国。而这种区别是与各国改革相辅相成的。
只有改革才能富国强兵,从而在争霸当中占据优势地位,弯道超车,成为胜者、笑到最后。但一旦进行改革,打破权贵对生产资料的垄断,把野人变成国人,那么很显然,整个社会对土地的需求会迅速膨胀,逼得各国君主们不得不把以前温情脉脉的 “和平争霸” 变成今天鲜血淋漓“灭国战争”。
所以一旦有人为了争霸而启动改革,向权贵宣战,释放了被垄断的社会生产资料,那么就等于把所有国家逼到必须同一赛道竞跑的境地。
战国的开启历史学家们公认为 “三家分晋”,但其实,在吴越先后成为霸主的时候,战国的开启就已经注定。
只有一个超级强权晋,伴随着次级约束力量齐、楚等所组成的一超多强的国际体系才是维持春秋那种含情脉脉的国际环境。
当吴越先后通过改革崛起称霸,弯道超车,向天下证明了放松旧权贵对土地垄断所带来的力量后,那么即使晋国还没彻底分裂,但对于其它饱受着霸权威胁和诱惑的小国君主来说,他们已经多了另一个极具诱惑性的危险选择了。
对于老牌帝国来说,虽然他们之间存在着竞争,但合作才是主流。一旦发现新兴力量,具备着颠覆周王室所遗留下来社会结构的新兴国家,那么必然会摒弃前嫌,握手言和,共同围剿。
把握到这一点,其实你就不用执着于各类纷杂信息和专家们的危言耸听和虚张声势了。
楚国无力挑战晋国霸权,更无心挑战晋国霸权,因为本质上他们都是旧秩序的既得利益者,合作大于分歧。所有的一切,只不过是随着时代发展,各自矛盾积累,内困外焦下以斗争求取和平,向各自民众展示自己 “努力” 的手段罢了。
相比于欧美的小心探索,因为现实的约束,其实赛尔号在某些方面更为保守和落后。这种落后和保守,注定了赛尔号其实是有些反动的。
但这种反动的沃土恰恰可能会培育出最美丽圣洁的花朵。
当大东亚二十多亿人口汇聚到同一面共产主义的旗帜下时,一切牛鬼蛇神都将被荡除干净。
不会
难 还是先 等 国产 - cpu 国产 - 操作系统 国产 - 浏览器 国产 - ddr5 内存 国产 ssd 国产 - 汽车发动机 国产 - 航空发动机 等等 大规模成果应用 并具有一定的竞争力了 再说吧
上可九天揽月,下可五洋捉鳖怎么不会成为下一个科技强国?
看情况,并非不可能,但是如果不愿意做出改变,继续拒绝给予技术人员政治权利,把技术人员当成客家人、外人、工具人,那科技强国就想都不要想。
不会,只有当市场愿意为创新买单而不是为降级的低劣仿制品买单时,科技才会发达。
何为新常态?
要想理解新常态,首先得知道人类的常态是什么。如果把时间的跨度拉大,回归到采集狩猎时代、农耕畜牧时代,人类文明在过去一万多年中的经济表现基本上就是一条直线,处于微增长或者说停滞的状态。
人们在过去的活动主要就是获取能量和使用能量,直到现在稳定的能源也是一切经济活动的基础。大规模能源的获取从农业文明的太阳能,到近代发现的大规模的自然储能资源 (比如煤炭、石油、天然气等过去地球动植物媒介存储的太阳能),现在又重新回到直接对太阳能采集 (光伏)。
没错,太阳能就是人类一切活动的基础,是真正不变的并可持续发展的能量之源,人类获取太阳能的手段不断更迭,效率在不断提高。需要的自然物质也从液态 (石油) 气态 (天然气) 变成固态(锂钴等是储能电池的原料)。
这也是我们为何一直在大力支持非洲的原因,因为那里的矿物质资源太丰富了,如果中东是石油时代的能源中心,美国一直在把持着,我们没有机会改变的话,那么非洲就是下一代能源——光伏所需要的矿资源中心,有了这些稀有金属,我国就能制造更先进的光伏面板以及大规模的储能设备,总有一天能源不再稀缺,到那时也是美元—石油体系终结的日子。
人类在过去两百多年取得的高速的经济增长属于非常态。这个拐点西方比东方大概早了一百年时间,西方是从 1800 年瓦特改良蒸汽机的时候开始爆发的,而东方最早 “脱亚入欧” 的是 1900 年的日本,他们把西方的技术通通学了一遍,经济发展起来后牛气哄哄的急着征服亚洲。
从这几次的工业革命来看,人类经济获得爆发的动力源于科技创新。新千年之后,我国赶上了互联网的末班车才有了 20 年的突飞猛进。根据 50 年一轮的康波周期,这种技术红利已经接近尾声了,经济增速下来以后,也回归人类的新常态。
下一次技术革命什么时候来谁也不知道,只能不停地瞎搞,胜算也基本在中美之间。那么谁能引领下一代的技术革命呢?
毫无疑问,我国胜出的概率是非常大的。
第一,独特的地理位置诞生优越的制度。我之前说过,现代经济本质上就是海洋贸易,道理也很简单,海运的成本比内陆运输要便宜得多。在历史上,隋炀帝开凿一条大运河就拖垮了一个朝代的基业,可想而知代价有多昂贵。海洋贸易就不一样了,你只要造条小船再弄个导航就肯定能到达目的地。
我国有着蜿蜒的海岸线,从内陆经济转变成海洋经济是一件容易的事儿,只要转变思想多建些港口,坚定不移地加大对外开放的力度,就能把货卖到全世界去,也能把全世界的资本和人才吸引过来。
其实我们的地理环境以高地山地为主,平原主要就集中在东部地区,跟美国一马平川相比谈不上优渥,每年发生的自然灾害也不少,但就是这样独特的地理环境往往容易诞生强有力的中央,给人民信心带领人民走向富强之路。不像美国偏向于资本家,普通老百姓都是靠边站的。
第二,和平的环境以及良好的治安。四十年的高速发展离不开国内和平的大环境。很多人觉得和平是常态,其实不是,战乱、动荡才是世界的常态,我国的和平环境也是先辈们流血流泪换来的。没有和平就根本甭谈发展,试想一下现在谁会去乌克兰做投资?这不是分分钟打水漂嘛!
美国由于独特的地理位置,一直被资本认为是安全之都,所以世界哪里发生了动荡,以往的人才和资本下意识都会跑去美国避难避险。这也是为何 911 恐怖袭击,美国非得打阿富汗的原因,什么大规模生化武器不过是一袋洗衣服,什么打击恐怖分子也只不过是借口,除了维护石油 - 美元霸权体系外,直接原因还是用武力秀秀肌肉,让资本别慌。
现在不一样了,资本要避险、人才要逃难,美国也不是唯一的选择,他们可以来我国啊。我们这儿不但和平,治安还世界第一。美国社会的枪支 d 品都非常泛滥,生命财产安全难以得到保证,种族歧视还是美国的历史顽疾,一时半会儿好不了。我们这儿就不一样,大晚上出门溜达也安全得很!
第三,中庸之道使国民专注于发展。美国为何会因为种族歧视而分裂?因为它的历史太短了,虽然吸引了全世界的人才做贡献,但人与人之间的磨合哪有这么容易?歧视、谩骂、冲突甚至战争都是不可避免的。
我国的民族也很多,为啥我们能和睦相处,那是因为中华上下有五千年的历史,磕磕碰碰都走过来了,最终产生共同的信仰并形成强大的文化力量。
为何四大文明古国,只有东方不败?因为我们的文化源远流长,一方有难八方支援是我们的道德准则,因信仰凝聚成一个国家并立于不败之地的,或许只有犹太人能令我们刮目相看。
我们秉持中庸之道,成为和平崛起的大国,这一点是沾满血腥才获得资本原始累积的西方政客无法理解的,漂亮国更是掉入 “修昔底德陷阱” 无法自拔。何为中庸之道?不偏不倚、不走极端、虚怀若谷是为中庸。
我们不怕事但也不惹事,不好战、爱和平是国民的底色,达则兼济天下的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东方大国为世界描绘的星辰大海。爱好和平让我们保持冷静,专注于自身的发展。
不像漂亮国一样到处惹是生非,最近乌克兰的紧张局势也是它搞分裂的一出好戏。近者可以搅黄 “北溪 2 号” 这个天然气项目,防止西欧和俄罗斯越走越近,往远的来看美国是要阻止俄罗斯融入欧洲。
欧盟已经是一极了,要是还让俄罗斯加入,那么欧洲将会彻底脱离美国的掌控,和美国平起平坐。待到世界大势三分天下,美国就算再牛也无力回天了。
事实上,也不怪欧盟这么想。从特朗普上台后到处退群勒索,再到拜登上台后阿富汗撤军重现 “西贡时刻”。漂亮国在欧盟小弟心中,曾经高大威猛的形象早已碎了一地,欧盟内部自建国防的声音始终彼伏,还跟俄罗斯眉来眼去。俄熊经济虽然差了点,但同样是条汉子啊,请来当保镖也不是不可以,欧盟小弟又不差这点钱不是?
想换保镖?这不是断人财路嘛,到时候还有什么理由申请军费,美国的军工复合体忍不了了。既然它把精力放在乌克兰,对我们来说也不算坏事,毕竟总有个人在背后搞小动作肯定不舒服啊。
不过毋庸置疑的是,未来很长一段时间美国对华采取遏制的战略不会改变。道理也简单,现在我国 GDP 相当于美国的 77%,马斯克预言中国的经济体量将会达到美国的三到四倍,经济第一的位置将要不保,漂亮国能不慌吗?
哪怕事实无法避免,美国总统及其党派也会用尽一切手段缓解这个过程,因为没有任何一位总统愿意看到,在自己的任期内业绩 (GDP) 被对手超越,这跟古代的亡国之君没啥差别了,会被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的。
当然,美国虽然处于帝国的黄昏,但离彻底的败落还有很长一段时间,我们应该耐得住性子,不骄不躁地向对方学习,当我们把白头鹰的脑袋给摸秃了,便是我国全方位崛起的时候。
天宫在天上飞,蛟龙在海里游,玉兔在月球跑,北斗导航布局天下,还不是科技强国?
先定个小目标不怎么用脑子的,足球亚洲第一好了
在某些人眼里永远不可能,就算成为强国了他也不会承认
牛顿说:“如果我看得更远一点的话,是因为我站在巨人的肩膀上。” 无论从自然科学角度,还是从社会科学角度,或数学角度,或系统科学角度看,这句话都是成立的。然而,怎么才能站到巨人的肩膀上?才是关键中的关键。
开篇:从被骂 “黄鼠狼生老鼠” 说起!
爷爷是 “元勋” 级的,老爸次之,到我这一代已被淹没在茫茫人海之中。对此,奶奶总是不停地唠叨着:真是“黄鼠狼生老鼠,一代不如一代!”
每当这个时候,老妈就会解释道,这符合原子核的衰变规律。虽然衰变是微观世界里原子核的行为,但最终还是要反映在宏观世界事物的变化和发展上。
这样的解释,究竟科学不科学?我真的不知道。因为,我学的是五线谱,对光谱、波谱、磁谱…… 等等,一概不知。
现实:我怎么就成了 “老鼠” 呢?
老爸老妈都是在艰苦中成长的,爷爷奶奶就更不用说了。据他们讲,那个时候的生活环境和学习条件,根本无法与今天比较。
因此,在他们身上都存在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尽可能地少花钱多办事,能不花就不花。为买便宜货,宁肯追公交、挤地铁、排长队辗转几十公里,累得腰酸腿软,心里还乐滋滋的。
去年,奶奶 90 大寿,我在大院附近的酒店订了一桌饭,并邀请两位摄影师侍候。两位老人知道后,竟然拒绝前往,还说太铺张浪费。没办法,只得将饭菜打包回家。
后来,从爷爷奶奶的学生那里得知,老人不愿参加我的活动,主要不是心疼钱,而是怪我丢了他们的专业,天天像老鼠一样窜来窜去。唉……
反思:我为何站不到巨人的肩膀上?
记得小时候,常常被爷爷和老爸扛在肩上。虽然有点怕,但也免不了自豪。
上学后,爷爷、奶奶、爸爸、妈妈经常把我拉进他们的书房和简陋的实验室,不是讲 “卡门涡街” 理论和 “湍流” 原理,就是讲人体结构和产生智力的神经元,有时候提到核性质、核结构、核转变的规律,以及核转变的化学效应、奇特原子化学。
看着摆满书的墙壁,听着他们渐渐放低的声音,我的心早已飞出了大院……
高考报志愿那会儿,我不敢回家征求意见,偷偷地找到田老师说:我想报音乐学!田老师惊讶地问:“老爷子知道吗?” 我摇了揺头。
原来我压根就没有站到巨人肩膀的心。或者说,根本就不是站在巨人肩膀上那块料。哈哈……
感叹:梦中惊醒!
随着时代的变迁,身边的大师越来越少了。跟随着天天为 “名” 和“利”忙碌的人群,自己突然感觉少了点什么。
倪光南被挤出局……
顾雏军被送进监狱……
一个个颠覆性创新项目被扼杀……
就连钱爷爷的 “系统学”“系统科学”“系统工程”“技术科学”“现代科学技术体系” 等等,这些由中国人自己发现的前沿科学理论,也没有几个人真正理解,更少有人持续问津。
面对这样的困境,这位抵得上 5 个师的老人不得不发出质问:“这么多年培养的学生,还没有哪一个的学术成就能够跟民国时期培养的大师相比。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的人才?”
这声音,撕心裂肺,震耳欲聋!好像一击击重锤,打在我的脑袋上。
变了, 一切都变了。与其说世道变了,不如说人心变了!变得越来越浮躁了。
试想,在一个都想着一夜成名、一夜暴富的环境里,有谁还会像大师那样扑下身子刻苦努力呢?
如果社会上所谓的 “专家”“企业家” 心中只有美元,那么,还有谁来呵护我们的科学家和技术创新成果呢?
真是细思极恐啊!
待续……
美国再次传来噩耗,巨型星际飞船成功发射,触地炸成碎片功亏一篑,后脚为什么中国人就在庆祝?
不会,大环境太肮脏,需要很长时间清理
长远看会的,理论看也会
源于科技趋同或主观追求
但要看经济模式和法治模式是否会支撑
否则,尚未能达到政权就崩溃了
戊戌变法就是案例
要是都能轻松达到,世界就不会存在落后的经济体了
还是看社会制度的合理程度
中国已经是科技强国了!
不可能
说实话,光盘行动是一件非常好的行动!制止了食物浪费!(更深入的不讨论啦)
但其实——人才的浪费才是最触目惊心的!
中国现在已经是科技强国,虽然有些地方还不足,但是一直在追赶
中国人会,但中国不会!
如果科技强国是看综合实力的话,
中国已经科技强国了,
毕竟综合实力除了美国,和是其他科技强国也就半斤八两。
世界第二不算强这事也就刻在中国人的基因里。
我们的习惯思维是各项领域全面领先才叫强。
把一大群理想主义者变成现实主义者,科学最不能缺了的是什么?
不看好,在代码这一块拿不出自己原创,就永远没有独立可言。
说句不好听的,信息革命已经扎根美帝了,重新发明一套以汉语文化为体系的技术体系基本是痴人说梦,开源系统搞了十几年,最后还是皮肤 mod,君子善假于物,愣是整成了假货横行,尖端技术下放不了,只能高处不胜寒。
科技创新需要有相应的环境,如果没有相应的环境让广大公民都参与科技创新之中,那就只能靠引进外国人才或者制造特殊群体的特殊环境来替代,当然两者也可能是的结合。但是代价是必然会形成一定程度的 “番将问题” 和“世家问题”。
当然,如果又想要维持科举式选拔制度,又想要搞科技创新的话,比较现实的做法,一个就是让具有科研能力的 985 和 211 大学不仅依靠国家专项资金扶持,而且还需要像美国的军工巨头一样,在市场经济和对外贸易之中,具有垄断地位,以大学体系为核心,形成 “顶尖学校 - 高新技术科研所 - 金融寡头 - 网络巨头 - 生化产业 - 精密仪器制造业 - 重工业” 一条龙的由大学力量为主导的垄断性产业同盟。关键点在于,必须保证金融领域和网络领域收割的金钱大量流入大学体系和科研系统。而且这种集团必须是多个乃至十多个,而不能是一两个。代价是内政领域及政治平衡的失衡。
最后如果两者都不想要的话,那么,必须用数量代替质量,也要做好用中国的独生子女的人头数换取欧美日韩的机械人的人头数的准备。因为科技差距之下,机器人大战的结果必然是极易严重倾斜的,精密芯片也是有限的,最后还得靠最灵活智慧的人来堆。如果想要减弱负面效应,那就必须从亲兄弟达三个及三个以上的低学历人口中大量征兵。结果就只能是大量征收北方汉人野基督家庭、南方汉人宗族家庭及回藏维哈蒙彝苗等民族中的青年人为国献身了。
总所周知只要是中国可以自主研发的科技都会沦落为不入流,答案是永远不会成为科技强国
少年强,则中国强。
中国已经是一个实质上的科技大国,也正走在科技强国的路上,至于是不是下一个,只能说如果不发生黑天鹅事件的话,有很大可能成功。大”“小” 在于体量,“强”“弱” 在于能力。科技之路从大到强,是质而非量,在于创造而非模仿。
中华民族在强势崛起,但如果中华民族的高科技不能强势崛起,中华民族就不可能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世界强国,我们不能掌握高科技话语权,不能做引领世界高科技领域的领头羊,我们就不能成为自信的的,有底气的世界强国。
中华民族正在向全球科技强国夯实迈进,全球高科技话语权的竞争是紧张激烈的,这是看不见硝烟的战场,愈是看不见刀光剑影,战争场面才会俞显惊险刺激,高科技话语权的竞争是比军事军备竞赛还要激烈的竞争。
1776 年,英国的发明家瓦特制造出第一台有实用价值的蒸汽机,开启了人类历史上其意义无论怎样形容都不为过的第一次科技(工业)革命。从此,人类历史开启现代科技狂飙猛进的发展进程。
**在第一次科技革命进程中,我们中国完全是局外人。**但开挂了的人类科技文明的进程并没有因为我们的缺席而稍有停息。
大约在第一次科技革命 100 年后,从 19 世纪 70 年代开始,以电力和内燃机为主要代表的第二次科技革命兴起。这次中国有所进步,可以算是一名旁观者。
又过大约 80 年左右,到了上个世纪 40、50 年代,以计算机、核能、生物技术、航天技术等为代表的第三次科技革命再一次爆发,这次科技革命影响极其深远,深深改变了人类的生存结构和生存状态。在这次科技革命中,中国一步一步,艰难曲折,千回百转,终于有了长足的进步,由旁观者进位为学习者和追赶者。
又过了大约 60 年,在本世纪第一个 10 年,以人工智能、万物互联、量子计算、基因技术、新材料、清洁能源等技术为代表的第四次科技革命,又以令人惊艳的崭新面目,在世界上喷薄而出,并以指数级的增长速度发展。在这次科技革命中,感谢改革开放国策的实施,中国已由学习者追赶者,上位于同场竞技者,在个别领域中我们甚至处于领跑的位置(华为最具代表性)。
尤其是近几年,美国对我国的贸易战科技战,各种科技脱勾和卡脖子,让中国整个社会都认识到了自主发展「硬科技」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让中国全社会的意识高度统一,必须下决心下力气花本钱,在「硬科技」上获得更大的突破。
历史女神向我们展露了她难得的笑颜,我们在现代科技上落后了二百多年,终于拿到了与西方发达国家同场竞技的入场券。在这场竞技中,我们有多大机会取胜?我们要怎样做才能取胜?
当前的世界局势,复杂多变,任何一个国家如果想要在第四次科技革命中,引领科技发展,实现多个科技领域 0 到 1 的突破,需要同时具备以下四个条件。
首先就是人才。
科技创新人才是基础。没有人才,根本谈不上科技创新,更谈不上在科技领域 0 到 1 的突破。还是要感谢改革开放,改革开放的四十年来,大量的中国学子,走出国门,到世界各国主要是美国去留学,到今天,有大量的海外留学人员学成归国,他们有的已成长为国外的院士,有的是国际知名教授学者,知名实验室主任,在某一领域多有建树;更多的博士博士后等年轻学子,他们学有所成,带着满腔热忱回国科研创业。这几十年来,国内的大学和科研院所,也培养了大批科研人才。可以说,我们有着雄厚的令人艳羡的科研人才基础。
第二,需要资金。
科技创新需要大量的资金,通俗地讲,搞科技创新很烧钱。在二百多年的科技落后的历史上,中国从来都没有像今天这样拥有如此雄厚的资金。改革开放四十年,让我们的 GDP 成长为世界第二,有着巨额的贸易顺差和大量的外汇储备。民营企业蓬勃发展,民间资本也有着巨大的积累,再加上世界资本不断涌入中国,国资、民资、外资相叠加,中国现在的资金可以说非常雄厚。
第三,需要一个独立统一的大市场。
在当前世界格局下,科技创新,尤其是从 0 到 1 的革命性科技突破,需要这个国家拥有一个独立统一的大市场。任何一个科技创新产品,都需要一个广大市场的支撑。当前世界以邻为壑、民粹主义、贸易保护主义盛行。尤其是美国对中国的贸易战科技战,使得我们的国产替代产品以及科技创新产品,必须由本国的巨大市场给予援手,让国内的巨大市场,消化科技创新的巨大成本,使得各种科技创新产品,得以拥有时间和空间,去改进品质,降低成本,完成迭代。而中国恰恰拥有这个世界上唯二的巨大的市场。巨大的国内市场对科技创新的需求拉动与价值反哺,作用无与伦比。
第四、需要国家政策的扶持与引导。
第四次科技革命,许多领域已探索到了现有科学理论的边缘,在新的爱因斯坦这样神一般级别的科学巨人出现之前,每一步的科研探索成功,都是极其艰难的,成本巨大的。在这个大背景下,单靠科学家以及市场的力量,是很难完成这种突破的,必须有国家力量进行强有力的扶持与引导。美国、以色列等一些国家也都是这么做的。我国在最近几年中,加大了对原发性科研创新的扶持与引导的力度,尤其是在美国开展对中国的贸易战和科技战以后。科创板的开设,国家集成电路大基金的设立,以及对科技企业和科技人才在税收等多方面的扶持,力度大,执行力强,在世界各国中处于领先位置。
2020 年 12 月 16-18 号,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会议提出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要充分发挥国家作为重大科技创新组织者的作用,坚持战略性需求导向,确定科技创新方向和重点,着力解决制约国家发展和安全的重大难题,为解决 “卡脖子” 项目进行技术攻关,推动科研力量优化配置和资源共享。这再一次明确了大力发展「硬科技」的国家战略,为我国「硬科技」大发展时代的来临给予了明确而坚实的支持和保障。
环顾世界,同时拥有以上四项条件的国家,唯有中美。第四次科技革命,其实质是中美两国之间的同场竞技。这是中国几百年来,最为难得的「硬科技」发展机遇期,也是中华民族,再一次为人类社会发展做出伟大贡献的历史机遇期。
支撑我们当前人类社会生存发展的伟大科学发现和科技发明,基本上都是由西方世界完成的,中国人的贡献少之又少,这也是决定世界格局的一个重要根基。但从今以后,这种局面会逐步改变,由中国人和中国企业创造的科学技术,会越来越多的应用到社会的各个领域以及世界的各个角落,中国对人类社会发展的贡献将会越来越大,实现这一点的关键,是要抓住历史女神给予我们的这个「硬科技」大发展的历史机遇。机不可失,时不待我。
中华民族的发展走向,又一次到了一个关键节点。抓住第四次科技革命同场竞技的入场券,实现多个科技领域 0 到 1 的突破,在同场竞技中并驾齐驱,并最终实现超越,至少是在部分领域的超越,在此一举。这个历史窗口期不会太长,也许只有十年,甚至更短,如果我们在这个短暂的历史窗口中,站稳了脚跟,没有败下阵来,那么,我们就会拥有无限广阔的也许会长达百年的美好未来。
如果能抓住「硬科技」大发展的这一历史机遇,我国在未来的几十年,以至未来一百年里,将有机会保持与世界最先进的科技水平的并驾齐驱,甚至在部分领域引领其发展。我们呼唤中国的瓦特、本茨、爱迪生,以及乔布斯和埃隆. 马斯克的出现,我们呼唤中国的法拉第、巴斯德、麦克斯韦、居里夫人、玻尔、冯 · 诺伊曼的出现,我们也同样呼唤中国的牛顿、爱因斯坦的出现。
**2021 年,有非常大的可能与 1776 年一样,是一个新纪元的开始之年,发轫之年。**所不同的是,1776 年,是西方世界领跑人类科技发展的开始之年,但 2021 年,是我们中国成为世界科技竞技场上的并行领跑者,再一次为人类社会发展做出重大贡献的发轫之年。
所以中国会成为下一个科技强国吗,毫无疑问。
引经据典不如扪心自问
每个眼望手机的个人,你们自己问问自己,是否从事着真正与科技有关系的工作?
如果大多数的回答是 “虽然我没有,但是我觉得会” 的时候,答案呼之欲出。
我觉得问题中的很多概念并不知道是什么意义。“科技强国”、“科技巨头”、“真正意义上的”、“下一个”(vs 上一个)、“基建狂魔”。不知道这些概念具体指什么,为什么能够形容中国,它们之间又有什么关系。从答案里看,大家在回答的时候都按照不同的关于 “何谓科技强国” 的定义来答,或者只是吐槽,例如自己毕业找不到工作就说中国科技没希望了,类似这种。问题的问法也很不深入。会,是什么时候会?是 2050 年还是 2150 年?不会,是指用永不会吗?
其实,有很多答案吐槽的事情,并不妨碍中国成为科技强国。主语作为一个国家,为什么要成为科技强国?一定是为了 “不挨打”,因为 “射程之内无正义”。所以国家只有动力去发展增加射程的科技。有些人吐槽的东西,是人类精神文明建设,不是增加射程。对真善美的追求是不能寄希望于阶级统治暴力机构的。国家们喜欢的科技,怎么会无国界呢?真相只是你喜欢的东西不是国家们喜欢的。你要找对组织。
看趋势。
20 年前在想 J-8II 围攻 F-22
现在吵 J-20 对 F-22 斗兽性能几何
一目了然,不言而喻。
那个,我才疏学浅,据我所知:
①2017 年后中国科技专利年增长和总量都是世界第一。
②2015 年后应用科学学术论文总量世界第一。
③2019 年后现代化军事装备年采购量世界第一。
我们好像也不是科技弱国吧…
中国又不鼓励创新,甚至某种程度还在打压创新。家电等行业都是进口芯片,自己只做流水线利润最微薄的零件组装这一环节。
学术尚不能自主,现代产业知识产权盘踞,以及现代社会分工造成知识贫乏等。
中国离这个学术高度还有点远,还在思考是全盘西方教学、还是费力气合并。
同时综合学术分散在人文和理工等多个领域,去统合这些西方知识需要教师和学者持续努力。
最后再形成内部知识汇集途径,反馈到教育上来。
教育不行、学术不行、科技必不强。
中国只会是技术工程大国,中国不可能成为科学大国。
A 从都江堰,到吴桥杂技,秦始皇陵箭头,铜车马,钓鱼台城防,故宫样式雷,天工开物,四圣心源,港珠澳大桥,证明:中国的人种,能干活,会干活,也能干好活。
B 从芯片造假,电动车骗补,清华北大给米国供应人力资源,(学习使我妈快乐,我妈快乐,全家都快乐)。四大发明造价假地震仪造价,诺贝尔理化讲获得者少
中国没有发展科学的制度设计体系。全球的科学理论已经停滞近 80 年了。中国成为科学大国的可能性是 0.001%。科学的态度理念方法工具等和中国的现实有尖锐的矛盾。
中国会紧随日本,在技术应用,工程建设,市场应用方面取得辉煌成绩。
在农耕➕工商➕信息三大领域的发展整合阶段。
中国有可能在产业和生产力方面,在体量上占有地球的 50%。
中国有了初步的资金技术积累。但是房地产锁死的 4 亿人。被户籍阻挠在村口的城里人,都是发展得阻力。这些人只能生存或者生活。科技成了廉价商品,他们才会体验到。
大中国能行,强中国肯定不行。
建国后苏联援助加帮助培训了一批科技人员,还有归国科学家,总算有了点基础,后面,中国被封锁,中国原地踏步,改开,西方援助,尤其入世后,“摸着石头过河”,不走弯路,能抄就抄能顺就顺,在近三十年里做为普通民众不停的在感叹新的科技所创造的新的国家,感觉着我们的国家每天都是 “新” 的,是充满活力熠熠生辉的,以我国 GDP 世界第二的身份,我们现在就是科技强国啊! 这没有可质疑的。我们现在问题是科技创新强国,好像还差那么点意思,十年肯定不够,同时如果像俄罗斯那样被封锁,那就悬了……,没有广泛多层次的交流哪来的科技进步呀。
有钱了,就有人,有人了,什么搞不出? 不同的体制,发展的路子不一样,科研的方向不一样,效率不一样罢了。但只要有钱,人堆上来了,什么问题都能解决,归根结底这是一个经济问题,不是个政治问题。
我很好奇,为什么总是有人拿普通民用科技产品说事。因为产品这东西和表示科技强国的科技几乎不搭边啊,那个只能说明产品研发和产业能力。
众所周知,产品是拿来赚钱的,因此需要的是充分验证过的稳定科技,而不是最新科技(突破性试验产品除外,比如军工试验品)。此外还有量产,销售量以及渠道,成本压缩,生产线建立等问题。这玩意搞的是产品研发,也就是把不管哪国已经产出的科技根据合理的成本整合起来做成工业产品,考验的是产品研发能力而不是科研实力。
但是这是说已有产业的情况下,在被技术封锁的条件下某产业在该国几乎为零的情况下要独自研发就看该国科技实力了,这种属于突破性产品,完全靠该国自身科技储备和相关科技研究(比如日本独立研究涡扇引擎涡轮盘和核心机,虽然目前来看没有什么成果,在研进度未知)。但这只能看但一方面,整体来看还是要看基础研究(就是论文)和突破门类,比如在研科技进度和技术储备,这些都是压箱底的东西,假如一个正常国家拥有整个世界目前所有技术储备,那么只要给予相应工业和材料完全有能力做出任何类别产品,质量改善则只是时间问题。
不会,计划性科研,积极性低,创新性也低。
会,如果科技有突破。
不会,如果科技被锁死很长一段时间。
美帝这种蓝星第一霸主的科技上限增长停滞几十年了。下一次科技革命在哪里还不知道。中国这么一个追赶的发展中国家做好打基础的活儿再说吧。
科技的核心基础是人,是人的教育水平。国人得感谢老祖宗,一直崇尚教育,只要是家长们、社会继续全力重视教育,学生继续努力学习,国民整体教育水平持续提升,目标就会实现。
下一个?现在就是啊!科技这个词分为科学和工程技术,工程技术这块中国从国别上说是顶尖级的,前三水平,你说前三不是强国,非要把中国每一项工程技术领先世界所有国家才说是强国吗?这有点过了。至于科学也分很多科目,中国也有前列的,也有排后的总体上从国别上说是前十水平,是比较强的。有很多人把中国和整个西方比,这脑子有点过了!
不可能,科技强国靠的是什么?是人,而我们恰巧留不住人,留不住人才,留不住基础科学研究人才,因为基础科学研究短期内产生不了明显的经济效益,就说那个机器狗,你感觉中国进步神速,你知道美国人之前花了多少时间做基础研究么?你觉得哪个中国企业或者部门能给你这么长时间与大量金钱去研究一个十几二十年不会出经济效益的东西?天天诟病清北毕业生跑到美国不回来,人家为什么不回来,都是人往高处走,肯定是那里更好的,一个两个你说他不爱国,没良心,但如果大部分都这样呢?就不想想是这个国家留不住人才么?没有人才你投入多少钱也没用,你就是现在给我一百亿,我能研究出光刻机么?
我坚信,一定会!!!
美国为何频繁对华为出手
美国为何多次发起贸易战
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为何绞尽脑汁遏制中国
一切的一切
都是因为
东方雄狮的崛起让他们感受到了威胁
简单来说
他们怕了 & 怂了
既然敌人已经感到恐惧
那么中国成为下一个科技强国还远吗?
一代代科研工作者 & 大国工匠不懈努力
中国必将恢复盛唐荣耀
威加海内
四方来朝
有点悲观
看看我们的高校,我们的航天航空院所,我们武汉病毒所一把手的履历,我们的房价,我们顶尖高校顶级人才出国不归的数量
我不敢看了
会的。
东亚日本和东亚四小龙都成为了科技强国或地区,知耻而后勇,中国也应该可以。
中国有完整的工业链,有强大的国内市场,假以时日,中国应该会成为数一数二的科技强国。
当然,中国的科技基础很差,而且中国人动手能力稍差点,但是勤能补拙,多与其他国家交流,持开放态度,一定能成为世界超一流科技强国。
我毫不怀疑中国会成为科技强国这件事,这是我们未来的目标,也是我们必须要做到的事。但是,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们首先要明确什么是科技强国。能够研发尖端武器,先进设备的国家算是科技强国吗?在某些领域拥有达到世界先进水平的国家算是科技强国吗?虽然科技强国没有一个明确的概念,但是在我的理解里面,科技强国应该具备以下几点:一、是一个独立自主的国家。二、在大多数领域都具备从低端到尖端的研发技术,可以独立研发最新最前沿的科技。三、有一定的国际影响力(以上仅为个人之见)。
从这三点来说,中国只需要科技方面的提升足矣。但,科技方面的创新是一个长久的攻坚战,不是喊两句口号,不分昼夜精研几十天能够完成的。目前科技主流依旧是被欧美主导的,中国偶有发声但是却微乎其微。中国需要更长时间的积累来提升自己的科技。
比起科技上的尚有不足,我觉得思想上的欧美精英论更加可怕。比如引用论文文献时,相较于国内科研杂志,人们更倾向于国外的科研论文;大部分国内顶尖人才毕业深造时,更倾向于出国留学,几乎默认了国内学校没有国外好;直到现在,提起海归和国外,人们总是带着一丝憧憬。有些海归甚至没有海归,直接出国改籍,为他国工作。
中国不乏优秀的,顶尖的人才,奈何这些人才有的已经流失他国。科技自信,文化自信,相较于科学技术来说,我觉得当下的中国,更需要这些思想。家国情怀,爱国观念,一个愿意为国家发光发热的科学家,或许才是中国成为科技强国的关键。
这十年来,中国互联网科技发展的驱动力和成果都是——跟偷窃地收割劳动人的财产
如果这个能算得上 “科技”,那么……….
上帝啊,请给我地图炮,让我开 “点线魔眼” 肃清那帮杀千刀的
中国想要出头,就必须成为下一个科技强国,而实际上中国目前也已经摸到科技强国的边了。
不可能,很多事情是相通的,特别是体制,你看中国男足,中国男足和我们的科技是一样的,知道问题在哪里但是无解。
中国会是实用型科技的强国,比如特高压输电;这些科技是在遇到现实问题后的解决方案促成的高科技。
对于开创崭新领域的科技方面,暂时还看不到可能性;原因有二,一是国家体制,不允许试错,国有资产流失的责任没人能够承担,二是传统文化抵制从科技中获利,导致个人动力不足。估计这些是三五十年内无法改变的。
在此我宣布
中国绝对不会成为科技强国
因为论文都是灌水的,科研费用都是贪污的,你反驳,引用次数都是中国人互相引用的,反正我不管,这些数据都不行,都是灌水的。
没事看看科技袁人,中国也是有某些领域技术封锁美帝的,不过中国距离美国差距依旧是很明显的,还是需要不断努力的。
人家从宏观角度来衡量,总比你从某一行业来评估的好。
起码现在的这批尸餐素位的 “导师” 还占着坑的话,没啥可能
可以有。条件是:
1、科技不光是第一生产力,还是决定性的生产力。懂科技的占到领导层三分之一以上。位置你懂的。
2、全民再次开展 “赛” 先生教育。当重大决策专家可以一票否决的时候,全民重视科技意识。
3、国家的部分教育(比如说精英教育)重视个性培养,鼓励个性张扬,不再搞标准答案,让教育家治校。
想起来再更。
别闹,我们在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房地产是我们的支柱产业,只要保持房地产业的平稳健康发展就好,主要是稳房价稳预期。科技,不谈那些破事。
四个一线城市的主城区每个小区价值一艘福特级航母,牛吧,今天三月的疫情暴发,没事的,我们商品房多,躲进去就好。
祝愿万年房价永不倒,炎黄子孙水滔滔。
世界分东西方,东方创立思想,西方发展科技,思想为科技指引方向,宗教和法律约束人的行为。
一个发达的国家必须有超前的思想,发达的科技,具有普世价值的宗教信仰和强大而高效的惩恶扬善式的立法。
在下一个普通打工人,学历不高、也不在科研机构工作,按理说不太有资格回答这个问题,但是这两天看到好几个类似这样的问题,以及很多的答案,我还是想表达一下自己的想法。
首先必须承认,我们国家的科技水平确实存在着 “起点低”、“基础弱” 的背景,也存在科研人员收入不高、学术不端情况屡现、学术论文注水、学术权威垄断等不良的现状,我想客观存在的问题不能无视,不能放任不管,不能不着手处理,中国目前面临的竞争压力很大,科技是第一生产力这句话刚提出来时就非常正确,放到今天也毫不过时。
在正视问题、认识不足的同时,抛开成果不谈也是不客观的。
先看一副图。
这是我在网上找到的一点资料,关于 2020 年的 “自然指数”
相关报道是这样说的:
“2020 年 4 月 30 日发布的 2020 自然指数年度榜单(Nature Index 2020 annual tables)展示了不同国家和科研机构在自然科学领域高质量科研产出的情况。美国依然位于首位,中国居第二位,但不断在缩小差距,中国 2015 年以来科研产出有大量增加。其它年度产出居前十位的国家是德国、英国、日本、法国、加拿大、瑞士、韩国和澳大利亚。数据显示,美国经调整后的贡献份额(Share)自 2015 到 2019 年下降了 10%,而中国则增加了 63.5%,是增长最快的国家。”
从右图的色块中看,美国当然是毫无争议的第一,但是在美国之后,中国也称得上是独一档的存在,数值几乎就是身后德英日法四国之和。前十中,中美两国合计占了六成以上(其中,中国约美国的七成),从这份图看,颇有 “天下英雄,唯使君与操耳” 的味道了。
在具体的学科中,美国的生命科学遥遥领先的强,中国的化学在全体选手中获得第一;在物理和地球环境科学方面,中国同美国有差距,但差距不算太大。(需要指出的是,数学和经济学不在自然指数统计的范围内)
在此要说明的是,这里的指数排名表现的是 “增量”,而没有计算 “存量”,作为后发者,中国进步的速度很快,但是那些老牌的科技强国,手里的老本还是不少的,对于这点应该要有清晰的认识,但不论如何,有进步当然是好事,老是吃老本也不算太妙。
有不少人说,中国的科研成果是山寨、是 “拿来主义”、是逆向研究…… 对这种说法我不反对,中国这样的起步和基础背景,如果有现成的可以“拿来、逆向” 而不做的话,那是迂腐和愚蠢,但是有些东西可以拿来,有些东西是拿不来的。
早期的蘑菇蛋,尤其是氢弹,包括之后的导弹、卫星,这就好比天上的明月,亮晃晃地在头顶,看得到,但是却摸不到,非得自己亲手从头鼓捣才行,想 “拿来” 是不可能的。
我 80 年代生人,在我的成长过程中,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对中国科技实力的印象都不算太好,真正让我对中国科技实力重新有了关注和信心,转折点应该是 2003 年,杨利伟首次进入太空。
从时间的维度上来说,中国在进入进入太空这件事上显然是落后太久了,因为 40 多年前,前苏联的加加林就进入到了太空,不多久,美国人也上去了。但是从横向的坐标看,在杨利伟之后时间又将近过了 20 年,这份榜单上,依然只有三个国家的名字。
然后在最近几年,相关的消息就很多了,墨子号、歼 20、“中国天眼”、嫦娥登月、火星探测、可控核聚变、空间站、人工合成淀粉等等。
我们要承认,由于历史的欠账,在科研领域,中国需要追赶的东西还很多,尤其是最近,“卡脖子” 三个字也被频频提及,但应该说,看最近的一系列成果,整个地球上,类似的或者更强力的玩家,屈指可数。
最后回到这个问题本身,“中国会成为下一个科技强国吗?”
我觉得这个问题可以有两个角度,第一个角度是思考 “会” 或者“不会”。
第二个角度,我们可以反问,“德国、英国、日本、法国”,他们是科技强国么?如果这些国家是科技强国,那么中国?
会
但是时间会很久
不过中国人出了名的坚持
不发生大规模战争的情况下大概需要 50-100 年。
发生大规模战争的话,应该不用 30 年。
现在美国的发展速度远远超过欧日列强,可以说是人类发展的奇迹了。自从冷战 70 年代的衰退后,美国的国运正处在又一个上升期。中国要全面超过美国估计是不太行,但全面超过欧洲是肯定的,不管是人均还是总量,人类世界会重回两强争霸的模式。
行空时评,空哥带你看颜色不一样的烟火。
昨天说到,经济增长的驱动力是生产,而非消费,咱们接着往下说。
还记得一开始说的,人均 GDP 不能作为判断是否衰落的标准,原因就在于此,世界上大多数国家的 GDP,是按照消费、投资、净出口统计出来的,而不是生产,这其中利用过去的生产,也就是储蓄来消费,甚至是别国的储蓄,也被计算在内,很明显是不合理的。
有了生产驱动经济增长这个基础,很显然地就能知道,生产是由生产规模和劳动生产率两方面决定的,就好比是一栋两层房屋的上下两层。
生产规模可以分为单品生产规模和品类数量规模两方面,就好比是底层的两个房间;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可以分为科技进步、分工优化和细化、劳动者素质提高三种方式,就好比是上层的三个房间。
也许会有小伙伴问,营商环境是哪个房间,其实营商环境可以看做是房屋的装修,分布在上下两层的所有房间中,起到实用、美化和舒适的作用,是整个房屋的功能性设施,而不是单独的房间。
这样的比喻,有了立体感,会比较形象,看完以后印象比较深刻,就是这个目的,并不是说跟建筑或房地产有什么关系。
前面说到的科技进步,就是这其中的一个房间,由于中美产业密集度的差异,导致科技进步与产业结合这一块,对经济增速的影响,至少相差 2 个百分点,中国占优。
另外,据 2020 年的数据,美国的综合研发强度为 3.1%,企业研发强度为 6.6%,但是制造业占比仅为 10% 多一点;中国综合研发强度为 2.2%,企业研发强度为 3.0%,但是制造业占比高达 26%。
这说明什么呢?
美国现有的产业规模,相对于其科技研发强度,几乎已经到了极限,即便继续加大投入,效果也不会同步提升,产出增速是递减的,除非将科技成果向国外转移。
中国的产业规模很大,特别是制造业,接近美国的 2 倍,但是研发强度比较低,说明还有很大的上升空间,远未达到极限,按照现在的增长速度,还有 20 到 30 年的科技进步红利期。
所谓红利期,就是科技研发投入,相对风险较小,收益较大的时期,其投入产出比(ROI)小于 1,说明总体上来说,投资科技是有利可图的。
2020 年,中国工业研发投入增长 26.7%,美国增长 10.3%,增速高于美国 16 个百分点,相当于将整体研发强度追上了美国 0.23 个百分点,说明中国在科技应用方面,要强于美国。
当然今后不会一直增长这么快,在研发强度这个指标上,超越美国,应该与 GDP 超越美国,差不多同时到来。
中美两国科技界的这种差异,在赶超的这段时期内,注定美国以走前沿路线为主,应用为辅;中国以应用路线为主,前沿为辅。
对于中国企业选择走哪条路线,特别是民营企业,不必过分苛求,像华为这样的,固然可喜,点赞支持也是应得的,像小米这样的,也可以接受,毕竟这是中国的大势所趋。
像房地产行业、娱乐行业这样的,对科技进步无感,更是十分正常的,科技的专业性很强,人家不是这个专业的。
但是对于国有企业来说,特别是国有科技企业,是有一份责任的,这个责任就是代表中国企业,在前沿科技领域,担负冲锋陷阵的任务,要有大无畏的精神,这份责任是毫不含糊的,不能退缩,更不能临阵逃脱。
像联想这种似兽非兽,似鸟非鸟的蝙蝠企业,就要看有没有实质性地得到了国有企业的好处,我们看到联想在国有股份转让以及技术来源、政府招标等方面,都是得了好处的。
既然这样,那就不能卖乖了,就该负起应有的责任,去冲锋陷阵,否则,如果是战场的话,这是要被枪毙的。
既不想把过去得到的好处吐出来,又不想负责任,整天做缩头乌龟,天底下哪有这样的好事!再想跟两年前一样蒙混过关,这次估计是真不行了。
全球科技前沿,仍在进步,但是基础科学已经进入瓶颈期,鲜有突破,重大科技成果越来越少,时间间隔越来越长,从提出到发现引力波,就花了整整 100 年,这是不争的事实。
在基础科学面临吃干榨净的大背景下,对科技追赶者来说,无疑是最有利的,可以想见,未来中国跟美国的科技差距只会越来越小,而非相反。
在科技进步这条战线上,中美各擅胜场,美国胜在前沿高端领域,居高临下,企图降维打击;中国胜在应用领域,人多势众,意图农村包围城市。
如今在这条战线上,美国疲态尽显,多处阵地岌岌可危,正在苦苦支撑;中国士气高昂,不断有所突破,正向着制高点发起一波又一波的冲击。
一攻一守,一进一退,唯勇者胜。
这里奉上一首伟人词《忆秦娥 · 娄山关》,应个景:
西风烈,
长空雁叫霜晨月。
霜晨月,
马蹄声碎,喇叭声咽。
雄关漫道真如铁,
而今迈步从头越。
从头越,
苍山如海,残阳如血。
今天先分享到这里,咱们明天继续往下聊。
现在稍微有点规模的企业如果不说自己做人工智能仿佛,就像一个注定会要淘汰的企业一样。我们陷入了一种全民人工智能狂欢,上市企业沾了点人工智能的边股价就有了抗跌的能力。而与之相对应的是我们的基础工业却陷入举步维艰的窘境。我们可以成为钢铁大国,可以成为制造大国但却一直未成为创新大国。不可否认现在我们国家申请专利的数量成为了世界第一,但看看我们的专利申请中多少是外观专利?多少是实用专利?而我们更需要的是发明专利!在美国康奈尔大学、欧洲工商管理学院和世界知识产权组织最新发布的全球创新指数(GII)排行榜上我们排在第 17 位。
我们更要看到我国现在的高科技产业大而不强,主要的核心技术还是掌握在以美国为首的发达国家手中我们是高铁大国这不假我们每年仍需要采购太多的特种钢铁;我们是制造大国但看看我们每年进口了多少芯片;我们的航天技术发达但是发动机仍然是我们的弱项,我们目前使用的长征 5 号运载火箭近地轨道最大运载力只能达到了 25 吨,火星轨道运载力也只有 5 吨。美国新造出来的这款猎鹰重型运载火箭分别是 63 吨和 16 吨的火星轨道运载力(诚然其它的指标长征有很多要优于猎鹰系列),差距大小一目了然。所急需的高精度起床仍然被发达国家限制进口……
而单以人工智能来讲我们更多的倾向应用开发而非基础研究;把我们觉得我们对于人脸分析取得的成绩沾沾自喜时却忘了最早提出的算法是美国的公司而我们好多公司的算法恰恰借助了开源算法只是因为我们有庞大的人像数据源才显示出我们的算法的高大上来;当我们在为我们的大疆等无人机厂家取得的成就喝彩时,却没有注意到我们只是占据了民用市场而真正利润高的商用市场及军用市场却占比很低;当我们觉得自己的白色家电统治全球时却没有注意到很多核心部件都被别人所控制着。当我们所有的新闻媒体都在盛赞我们有阿里,有腾讯有华为时,却忘了因为一场芯片纠纷,就让中兴差点倒闭到的悲剧。哪怕华为的麒麟芯片,也是基于 arm 的授权,核心的东西都在人家的手里。当我们觉得我们的 AI 发展程度很高时却没有发现日本和美国的机器人公司研发的高科技机器人已经可以自主的行走、自主跳跃过障碍了。
造成差距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毕竟我们国家发展的时间太短,基础太薄弱。虽然我们有一大批优秀的企业如华为、阿里等一直在追赶甚至在某些领域技术领先全球,但是从整体上来看我们的基础与发达国家的差距越来越明显。特别是进入全球一体化的时代,虹吸效应越来越明显,优秀的人才朝着美国、欧洲发达国家聚集的越来越多。而我们恰恰陷入了一个浮躁的时代,一切朝向短期利益。当我们最初从仿制开始,靠着一个庞大的市场养活了一大批的企业,却没有诞生起几个牛逼的公司!
当我们在看到我们的量子通讯成为世界领先的时候,却忘了量子基础研究却没有人沉下心进行研究,当然也有可能有很多的专家也在默默的研究着,只是我们不清楚而已。但是通过在国际上发表的技术论文来讲我们与欧洲和美国的差距还是非常大的。
当然我们也不用妄自菲薄,我们应该看到,我们国家的技术研究正处于井喷时期,在各个领域都在齐头并进地追赶着,部分行业已经达到甚至领先于国际技术水平。而我们的论文数量也在逐年的快速飙升。就如同目前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不断的排挤着华为 5G 通讯市场一样,那是因为在 5G 标准下的技术方面华为可以达到甚至领先世界!更何况我堂堂华夏从古至今从来不缺人才,所欠缺的是一个合理的机制发现人才,能够静下心来靠着技术积累一步一步的走向领先。相信随着我们国家的政策法规的完善及国家的引导,我们也在逐渐的诞生一大批的有实力有影响力的国际大型企业。就如同 19 世纪科学家大部分都在欧洲,而 20 世纪美国居多,下一个领导世界技术发展的很有可能就是我们中国。
不管是中国制造还是中国智造只有当我们的产品质量和技术实力达到甚至超过国际标准的时候,这才是我们真正强大的基础。
建议看科技袁人第二期
问题是 2018 年提的,也就是疫情之前。
2021 年来看一些回答真的狗跳啊
都没有定义什么是 “强”,如果是 top30 就是强,那早都是强国了。
科技分开来说比较好,科学和技术。。。
科学的发展目前不好说,基础科学的发展还需要很大的努力。但是我们基础科学发展存在的问题是基础科学的科普不够。就算是我们的大学和科研机构在基础科学中取得了很多成就。但是如果不把基础科学的知识耐心的科普向公众。还是有点月牙塔的感觉。但是基础科学的科普工作,不仅需要大学和各个研究所,也需要各种媒体和资源的支持。这个任重而道远,相比已经取得的基础科学成就,感觉科普工作是必须的,而且一定要完成的。。只要我们的科学素养上去了,其实下一个科学革命也可以是中国引发的。值得庆幸的是,现在很多人已经意识到了科普工作的必要性。刘敬政老师的《回到 2049》,就是非常不错的科普节目,强烈推荐。
关于基础科学科普的必要之处还在于我们现在对于科学的认知还是太功利了。如果能像古希腊一样纯粹对自然好奇和对知识热爱就好了。我们也需要培养不太功利的科学观。这方面吴国盛教授一直在谈,他认为科学现在不应该完全功利化,这样才能让科学更健康的在中国发展。
前面谈到基础科学在我国的发展,其实真正的科学大国,不仅仅在基础科学自然科学部分。我们的社会科学领域也应该努力。其实中国的社科在世界学术地位比自然科学还尴尬。我们没有太多自成体系的学派出现,一直跟着西方学术走。我倒觉得当我们自然科学排除一定功利化后,社会科学自然而然的开始大发展阶段。让我们拭目以待吧。
至于应用科学方面,这个方面我们有一定优势。
但是如果要成为科技强国,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应用科学都是应该强盛的。我们现在很多技术领域很厉害,但是期待我们理论科学和社科也能大进步吧
已经是了,好多东西成果收着的没敢拿出来。
毕竟还要装一下忽悠一下,像华为显山露水一下就引来疯狂打压,高科技产业链不全需要慢慢来,不能一下暴露了。
等我们一些薄弱环节产业供应搞好,把东西拿出来爆发式报复式生产,你会看到美国、欧洲舔着脸过来叫爸爸。
中国一定会成为科技强国或者创新型国家。本人预测,本世纪中叶,中国每年获得的诺贝尔奖数量的均值与美国不相上下,nature&science 指数甚至高于美国。
为何有这种信心?创新离不开人力资本投资、有效的组织保证和广阔的市场支持。
先看人力资本投资。 所谓人力资本投资是指投资于人的教育培训和健康等。只要看看中国上下多么重视教育就知道,儒家文化圈的人力资本投资没有问题。还有一点需要指出的是,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使得各种信息获取极大便利,大大提高了人力资本的投资效率。我们可以通过互联网获得各种优质的教育资源,开展效率更高的教育模式。各种国内外顶尖大学的公开课也都可以学习了,各种数据库也都可以便利查阅了,慕课等等大大提高了教育质量。
再看有效的组织保证。现代社会,创新基本靠企业和政府来推动,这是我国目前的薄弱之处。政府一般资助基础研究,或者制定追赶型的产业政策,从各种方面资助企业研发。企业一般进行应用创新,成果直接面对市场。目前我们的政府资助的基础科研正处于上升通道,随着经济的增长,资助力度会越来越大,这方面的效果看看 nature&science 指数的增长就知道了。目前我国的企业研发总体与发达国家相比也比较薄弱,这方面我认为一个很关键的问题是要加强知识产权保护,使研发有预期利润回报。相信一些问题会逐渐解决。
最后看广阔的市场支持。全球最庞大的国内市场 + 开放的全球市场,为创新出来的产品销售变现提供保证,有销售利润反过来又投入研发促进创新,形成正反馈机制。美国跨国大企业就是这么干的,华为也是这么干的。在贸易摩擦之际,我们国内庞大的市场是定海神针,这一点在全球来说我们最有利。很多企业做到中国最大就是全球最大。
最后我相信,在未来三十年,中国只要抓住以 AI 为代表的新技术革命,至少在科技领域与美国平起平坐。老美慌了,因为它看到了中国的未来,所以现在动作了。
看了一些答案很搞笑,好像 5 天 8 小时就能换来科技发达一样! 因果都搞不清楚! 是科技发达了才能支撑你的 5 天 8 小时,才能像现在的欧美一样垄断绝大部分利润去支撑他们的 5 天 8 小时,而不是相反!
以中国古代,能盯着个竹子看要搞出点名堂来的精神。
玩科学肯定也会唯精唯诚。
过份的贬低和浮夸,都是 “吹牛 B”,还是走着瞧吧。
一个科技强国要能有层出不穷的科技力量,要能有改变现实的决心,要能有钻研专业的精神。可是当我们的大学生手握一纸文凭,全然不知道自己要做什么,合适什么。中年的人无法体会自己值得奉献一生的乐趣和激情在哪,媒体一片祥和,全民娱乐。我们没法去创造一个科技强国,因为眼前都没做好。没法热爱工作,热爱生活,教育好下一代,这些都是梦而已
这些年来,中国只不过是走在回到世界科技强国的道路上罢了。
30 年内,不会。30 年以后,看改革深度。
会,但要很久很久
目前来说中国的科学素养就很差
会,但是时间还很漫长。等到风投不看好送外卖,不看好自行车的时候。
那怕现在中国是世界第一科技强国,不出几年,也会被其它国家超越!为什么我会这样说?因为我是一个技术人员,曾经在国企、外企、私企、事业单位工作多年,对各种正负部门、商业公司的运作模式都有所了解。
中国做科研是个难题 这个难题不只是在基础资料、资金和科研环境设备上。
政府其实每年再科研上的拨款不少,看似靠谱的科研项目申请经费往往也能通过。
但是科研有一个特性,那就是产出可能为 0,需要不断试错。
这个特性带来两个后果
1 是投机,大批资本以科研的民意创立工作室。公司。实验室。他们研究怎么弄噱头,怎么申请科研经费,怎么拉融资,然后怎么跑路。
2 是真正搞科研的,在申请资金上卷不过那些假科学家,人家是专业的 知道哪些步骤怎么写通过哪些人怎么塞钱可以快速有效的搞定科研经费,真正搞研究的哪懂这些。
投机科研每个阶段可以造假包装花言巧语的描述自己的实验取得阶段性的成功,只要再投钱就有产出。
而真正搞科研的,试错失败就是失败了,从头再来,再去申请资金,那些领导们一看是个无底洞也就不会轻易批准了。
我们不做下一个,我们要做第一个。
会!
凭努力,有许多国家可以成为发达国家,但成为发达国家不是靠努力就可以实现的,有一个国家必须点头。
这个国家就是上帝的选民,美国。
美国有上帝选民的地位,操生死大权。美国设定了个新殖民体系。按价值观亲疏,美国安排了好几个等级。
一等国家,盎格鲁 · 撒克逊。
二等国家,欧洲盟国。
三等国家,日韩等。
四等国家,包括中国在内的一些发展中国家
……。
像德、日这样的技术强国,只能富而不强,这里的强是科学层次的强,比拟美国,所以有美国的限制,德、日只能是技术强国,而不是科技强国。
中国是人口庞大的国家,和印度一样,只能强而不富,以免影响和改变整个产业链秩序。
可是因为中国独立自主,美国无法安排代理人执政,中国变得不讲武德。从最初的鞋帽服装,到家用电器,再到汽车高铁,中国一直不受 “管教” 的突破,制造业门类最全,形成了从低端到高端全都涉足。
连打飞机和高端芯片这样的禁区,中国也要踏入。
这样一来,以中国自身的市场规模,按理成章,必然发展成科技强国。
不过美国不会放任不管,由着中国 “破坏” 规则。
现在全面的较量已经开始,中国能不能发展成科技强国,存在变数。
一些答案很奇怪。
难道未来十年和美国科技竞争的是日本和欧洲?还是中国?
一些人心里没点数?
中国现在就是科技强国,综合来看世界前三的那种。
就是差美国还差一截。
科技大国是肯定的,至于强不强……
中国和美国差距最大的领域从来都不是什么芯片,而是科研仪器。怎么说呢,“中国制造在欧美的商场里;德日制造在中国的工厂里;美国制造在中国的实验室里”……
中国的教育与文化导向也是实用主义。我们往往都要有一个工程目标,但是科研这种事往往需要点 “意外”。
作为普通群众,我们有信心中国也有这个能力成为科技强国,目前以高科技芯片为主的产业被西方垄断,但国内各种企业通过自身的研发和努力,突破了西方的技术封锁取得了一些喜人的成绩,比如去年 CPU 方面已经研发出了和英特尔第七代 i5 处理器相媲美的国产处理器,而某个国产 GPU 甚至打出了高端型号能与 gtx1080 相提并论。在普通玩家看来可能觉得并没有什么,但这实实在在的代表了国产在高端科技领域的创新和进步。有理由相信,经过时间的磨练,国产高端芯片产业也能够出现像英特尔,amd,英伟达那样的行业巨头。
目前国产科技在某些方面已经走在了世界前端,最好的例子就是我们的国产无人机,美国曾因政治问题禁用中国无人机,但因美国自主研发的无人机性能低下,价格也较为昂贵,在与中国同类型的无人机相比毫无优势可言。在我们嘲笑美国方面搬石头砸自己脚的行为的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国产科技在各方各面的进步。
![](data:image/svg+xml;utf8,)
科技影响着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我们有理由相信随着国内各大行业的不断努力,中国会真正迈向科技强国。
这个问题太复杂。
简单说正面因素有,受过高等教育的人多,市场大,信息获得廉价化,生活富足后无所事事琢磨的闲人多,穷极思变挣扎的惯性,后发优势。
反面因素有,体制压制创新,短期行为,后发劣势(例如手机操作系统,即便有技术能力,也需要程序环境支持,例如设计行业,设计的程序都是他人的,差距越来越大,例如光刻机之类核心尖端不易变现和短期行为搞出来的)。
乐观的人认为我们基数小,但是增长率高所以终能超过,悲观的人认为尼玛那增长率可能保持不变吗,靠短期行为到处作假骗傻逼的变现技术?
体制创新,新的组织方式出现,超过美国,时间问题,否则不大可能。
一个关键问题是:我国知识分子对科学思维的认识远远不够。我再次强调、工匠精神不能使中国成为科技强国!科学思维才能引领科技兴国。科学思维的本质是科学思想创新!
这个限制那个限制就差没把希望大家都是没脑子的傻子指哪走哪写进官方指南里了,也许这样管理成本最低!会不会,有没有土壤自己想去吧。
既然这么强了,劳动法什么时候落实一下
总是在需要的时候说一句,这个我们领先西方多少年。几千年国内的政治家,基本都是专心搞斗争,哪里分的出精力抓科学技术发展呢?又不是生死存亡的事情。
好多人回答不能的可能需要中国所有项目都是世界第一才能成为科技强国所以确实中国不会成为科技强国。。。
跟风的应用技术。
同样事件,不同反应。
还想看啥,我可以再找找。
会也不会。
现在在十字路口上,决定将影响未来。
我国目前的取得的科技成就,主要依赖于上上一代对教育的重视,在上一代培养出了一些科学家稳住了局面不至于完全落后,部分领域甚至领先世界。
在新一代的创新上就不怎么样了,学阀化严重,官僚主义渗透到学校,房价高涨,女拳等祸乱社会的势力不仅得不到打击反而得到了官方支持。
有想法有关系的毕竟是少数,无法撑起整个科学体系。
有想法没关系的青年才俊,很快就会被社会击倒,不得不去搞钱,日后还有没有心思和能力再搞科研,就难说了。
有想法没关系的相对后进生,地位和他们的父辈一样,可以说是契约奴隶,有想法也很快丢到一边。很多年后看到自己当年的想法被后生做出来了,倒一杯劣质白酒,点上一支廉价烟,就着一根黄瓜,品味辛酸苦辣是他们的真实写照。
没有想法也没有关系的普通人,从中学就被定义成牛马了,一生只在生存线上挣扎,晚上做个好梦的精力都未必有。
没有想法的二代们,愿他们不用关系瞎搞,就是在给我国的科技发展做贡献。
若想扭转乾坤,时间已经不多了,最后的人口红利、工程师红利、科学家红利——90 一代已经认清了现实,开始接受躺平思潮,准备进行消极对抗了,即将能用的 00 一代里,躺平思潮更是深入人心,更后面的不用说,小孩子已经认识到了社会的艰辛,不玩了的越来越多。
既得利益者们,若是始终不肯让渡一些利益,当前不会是我国的起点,而是顶峰。
若要在更长远来看,只有等新的周期开始了。
当蒙军带着汉军把宋军一路打到崖山,开始后悔以文抑武,开始后悔当初为何不对百姓好一点,开始后悔为何连个岳飞都容不下…… 一切都晚了。
理论上已经是了,但是毕竟是要在各个领域对标世界第一。
但凡有一个东西我们没法到世界顶尖都不能算是科技强国。
中国已经是科技强国,
但要成为第一科技强国,
还有漫漫长路要走。
我特别想在这个问题下问一个困扰我很久的问题,不知道有没有大佬可以解答。
现代汽车在中国几乎差不多已经 60 多岁了,日本早在 1980 年便实现了在美国本土吊打美国汽车的壮举,开始席卷世界的进程,现在日本的五大汽车公司,几乎各有各的绝活,马自达的转子发动机量产,近期推出的汽油压燃发动机,斯巴鲁的水平对置发动机,本田的各种黑科技,丰田的新能源和皮实耐用等等等等,我相信,中国在汽车方面的投入绝对不少,但是为什么 60 年过去了,中国汽车不仅没有做到走向世界,没听说有啥引领世界的技术,而且抄袭模仿比比皆是,这是为什么呢?我甚至没有看到一点点中国汽车会引领世界的苗头?
必须能啊,因为好折腾,不服输,喜欢钱
不会
第一,中国的基建、高铁都是工程技术,而并非科学研究,换言之别的国家都可以玩,只不过是有钱没钱而已……
第二,中国所发展的东西世界排的上号的仍然是其他国家不愿意玩的东西……
第三,基础科学领域差距很大,任何一个科技产品都离不开基础科学领域的研究,例如日本的零式战斗机,不过是工程学的胜利罢了,还有 mig-25……
所以中国可能会成为技术大国,而非强国,那么科学恐怕就差距更大的,除非美国内乱人才跑到中国,不然 “赶英超美” 只是空谈。
不是我说,国内学术上最优秀的那批人都排着队往国外跑,你哪来的自信能做大做强?靠吹牛吗?
不需要是科技强国,只要我们把其他所谓的科技强国,都打趴下,就行了。
几乎没有一个诺贝尔奖的科技强国,日本美国都笑了。
北欧都笑了
肯定会,经过华为等企业被制裁事件之后,中国的高科技公司再也不对外国抱有什么幻想了,以前都想着花钱买就行,现在好了,人家就不卖给你,卡你脖子。你要么完蛋,要么自力更生。有退路吗?没有。
应该选择以科技强国
却不得不选择务虚自嗨
什么时候左邻右里都在自家客厅搞起业务研究了
科技强国才不是一句空话
靠现在这种靠啥吃啥的情形?
都是不成器的独苗
会,中国已经是了。
有好的领导带领下,正在向着第一前进。
会,并且只有中国有这样的机会。
科研近几十年没有大的突破,但是很多领域已经走在了深水区,建设维持研究项目需要天量的资金,只有中美这样体量的 GDP 才撑得起来。
美国的问题是整个社会转向虚拟经济赚快钱去了,理工科的本土人才越来越少,除中美之外国家就更少了,撑不起来完整的科研体系。
随着城市化慢慢完成,低端的人口红利不复存在,高等教育的普及,只能在科研上重复人力内卷的盛况,以后遍大街的不再是码农,而是科农了。
这个不好说,如果体制外搞技术的不用 35 岁被优化,体质内的高技术的不用跟行政大爷卖笑,大学里的博士生能够逃脱导师的压榨的话~ 应该是有戏的。
有难度。科学需要自由的思想。而东亚国家普遍的教育是要求人从小到大要听话,服从,做题要标准答案,考试要背书,这些都是抹杀个性和创造性思维的。如果和别人想法不一样,就会被打压。
中国已经是科技强国,如果科技强国只能是一个,那中国还不是。不过二十年后应该是了。
如果按董明珠的思路,砸钱就能搞出芯片,那么答案将是肯定的
诺贝尔奖的数量都没有日本多
下一个科技强国
开玩笑
这不是必然吗?
工业自蒸汽机开始每一次升级都意味着工业领域细分,而细分的结果就是每次升级需要的工业人口呈指数级增长,蒸汽时代人口在 1kw 左右的工业国家就能成为全方位的工业强国,电器时代人口需求之前增长到 3kw-5kw 不等,到了 70 年代左右,苏联的发展瓶颈很大程度就是人口不足,仅仅 3 亿人口不足以养肥轻工业等各个领域,美国一个国家也不行,需要西欧等一群国家人口总和在 10 亿左右,到了今天,工业领域如果在爆发式升级,人口需求至少在 10 亿级左右,工业人口目测 5 亿起步。
所以成为工业强国需要不断提高工业人口,这是工业领域划分越来越细的必然结果,目前能入场也就欧美结合体,印度,中国三家而已,而且光入场没用还需要造化,个人不看好印度,主要是工业人口数量太低。
工业人口才是决定性因素,这是工业发展的必然结果
大知大乎有标准答案的
《抗美援朝必败》
《gdp 超过日本是意淫》
《欧美一定能战胜疫情》
《中国崩溃就在眼前》
凡是预言性质的问题,建议过些年回看更有味道
知乎用户 Mr. 磨叽 发表 有一个国家,人均 GDP 不足非洲,整个社会弥漫着一种顽固而强烈的思想将人群分隔开,特别钟情于一种事物,觉得这种事物包治百病解决世间千万难题。对西方世界有强烈的向往,每年有很大一部分最优秀的群体移居欧美。 …
知乎用户 5287 发表 更新一下。 原题问的是光刻机的突破,但大家都更关心的是是更大的议题。正好今天看到一个视屏,是 CCTV 财经对话节目,里面有专业人士谈这个问题。希望大家感兴趣,推荐大家去看完整版的,2021327。 专业人士谈芯 …
知乎用户 空一格 发表 “粉碎机” 当然是一个原因,但只是一个方面。 但更重要的其实是在金融方面:削弱美元在世界各地的收割暴利的作用。 以前,美国通过降息和印钱,输出美元,向欠发达国家和新兴经济体贷款。这一操作经常是通过利用这些国家的买办阶 …
知乎用户 那一次仰望 发表 这是我大约一年前写过的一个答案,里面立个 flag: 五年内印度会发生类似当年东南亚金融危机那样的危机! 到现在我仍这么认为,而且我认为危机对印度来说更近了! …
知乎用户 茶多酚 发表 他们不希望印度追上中国,是希望中国听了他们的话追上印度 知乎用户 恒子笔记 发表 首先放结论:2010 年之前,西方年年都在吹印度: 虽然中国发展快,肯定会崩溃,民主的印度发展慢,但一定会像龟兔赛跑里的乌龟一样赢得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