鸦片战争期间,为什么 80 万清军无法打败约 4000 英军?

by , at 03 November 2022, tags : 英军 清军 满清 点击纠错 点击删除
使用CN2/CN2GIA顶级线路,支持Shadowsocks/V2ray科学上网,支持支付宝付款,每月仅需 5 美元
## 加入品葱精选 Telegram Channel ##

知乎用户 卡玛 发表

第二次鸦片战争时,英法联军刚登陆,就不停地有京津附近的汉人主动去联系英法军队,表示愿意提供协助。更有天津附近的汉人仕绅邀请联军军官到家里做客,主动免费提供物资,帮助联系清军中的汉人将领,胆大的直接带路。

联军向北京进发,沿途汉人绿营军队都会主动与联军联系,提前让出防线。并有汉人将领给联军带路,绕过满蒙军队的防线。

联军从天津向北京的路上,河北汉人百姓欢欣鼓舞,自愿带着物资跟在联军后面,为联军提供补给。到了八里桥,跟随的汉人百姓数量远超双方军队总和。八里桥满蒙联军与英法联军决战,围观的河北汉人人山人海。满蒙军队进攻,百姓喝倒彩,英法军进攻,百姓欢呼雀跃。

联军攻打北京城,汉人百姓主动带着竹梯帮英法联军爬城墙。联军的伤病员,百姓主动提供照顾。甚至北京城里面的商户,也集资买了一大群羊冒险送出城来犒劳联军。

八旗在北京周边跑马圈地,让多少河北良民人沦为奴隶。八旗在京津横行,吸干河北资源,把河北压榨成人间地狱,造成著名的环京贫困带。八旗地痞在北京城内外横行不法,多少冤魂,多少愤怒?

知乎用户 吴广 发表

你要站在合法中国政权的立场上,满清是八十万被四千人吊打,丧师辱国,脸都不要了。

可是你要是站在满清殖民统治者的视角去看,满清就是一边防备四亿人口的汉人,一边和四亿人口的大英帝国周旋。四舍五入就是四百万满人同时单挑两个四亿人口的国家。

这武德已经爆炸了好吗?

知乎用户 琛像风一样​ 发表

那是因为清军是 80 万人对 4 万万汉人加 4000 英军。

关于这场战争,洋人是这样记载的:当英国舰队突破虎门要塞,沿江北上开向乌涌炮台的时候,珠江两岸数以万计的当地百姓没有丝毫反应,他们平静地观看着朝廷军队与英军的战斗,就好像在观看两个无关紧要的人争斗,而且当官船被击沉清军纷纷跳水逃生时,两岸居民竟然发出了像看马戏时候看到精彩处的喝彩声。类似于看郭德纲相声时候的,吁 ——-!

在镇江保卫战中阵亡的满族将领海龄,他在战斗的时候随意处决了许多他认为会叛变的汉人,当时被海龄误认为是 “锄奸” 杀害的所谓 “叛徒” 甚至有上万人之多。

1900 年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中,八国联军在天津登陆之后,老百姓们发现这些洋鬼子并没有对他们烧杀掠夺。于是就有许多的老百姓接受联军的雇佣,为八国联军运输粮草进城提供战备物资。并且在八国联军攻入北京的时候,竟然还有老百姓扶梯帮助联军翻越北京城墙。英军在北京当地老百姓的引导下,直接抄近道从沙窝门的下水道就进入了城池,没有很大的损失。

满清之恶毒远超常人之所想,我现在就等着清史正式编出来。好好让你们看看他这 200 多年都干了些什么事情!


写这个回答好久了,每天还是有很多朋友关注,最近闲来无事,打算把 1840 年前后的情况简单梳理一下,很多人对这段历史缺乏正确的认识。

琛像风一样:1840 之时代的巨变 – 第一次鸦片战争(一)

知乎用户 荻 生​ 发表

谁是敌人,谁是朋友,我大清统治集团心理那是一清二楚。80 万清军的主要敌人是 4 亿汉人,4 千英军不值一提啊!

你看镇江守将海龄,迎战英军之前先预防性屠了 2 万镇江周边的汉人平民,免得 “汉奸通夷”。海龄这就是拎得清,区区几千英夷远涉重洋而来,就放手让他们占地,他能占几个城?无非要讹点钱而已,大不了给他呗!要是汉人乘机起来闹,那才是朝廷的心腹之患!

知乎用户 万事如噫闻太师 发表

凡事多讲正能量!

大清铁骑为什么要去打英军,都是自己人拼什么命?

就像你正拿着刀在院子里吃烤全羊,突然进来一个也拿着刀的,他的刀还比你大。

这时候你是用手里片羊肉的刀去和他拼命,还是对他说:“大哥,也一起吃呗,反正这羊挺大,我一个人也吃不了。”

知乎用户 Aston​ 发表

4000 英军背后有四万万国民支持,你 800 万都没用

知乎用户 vic 发表

什么?满清八十万大军,怎么被 4000 英军打败的?

你告诉我,满清自三藩之乱后,打败过谁?

三藩之乱,吴三桂已经拿下了大部分南方,结果自己死了,满清军队遭受到了最大的损失,以至于,康熙一朝绿营取代了八旗。

康熙打个准格尔两万人的军队,打了多少年?

雍正时期,准格尔巅峰军队,也才三万人,雍正知道准格尔在和哈萨克打仗,准备去偷袭,准格尔连续打败雍正十万大军,南路军三万,北路军三万,受降城五千,喀尔喀数万军队,还不算延边的各省驻军,和运量人员,满清和其他朝代不同的就是,满清只算兵员,而不算后勤人员,所以满清每次打仗军队数量和以前朝代比,都是很少的。

最终以北路军全军覆没为结束。

乾隆时期,乾隆看历史发现缅甸是明朝的土地,要打下缅甸,当时缅甸在和暹罗决战,满清南下二打 1,结果四战四败,最终缅甸议和,满清退出战场,暹罗继续和缅甸打仗。

乾隆又看了会书,发现越南也是明朝的,决定去欺负欺负越南,当时越南分裂成东西两部分,结果满清打个分裂的越南被吊打。

真是莫名其妙。

打个西南土司,用了几十万军队,几亿白银,差点把自己打灭国了。

乾隆没死,就爆发了历史上最大规模起义,死后四十年,鸦片战争,死后五十年太平天国运动。

还有满遗吹嘘乾隆可以打败英国,逗笑我了。

嘉庆年间,白莲教分支,天理教 72 人,拎着刀片就杀进了紫荆城,也是没谁了。最终白莲教被汉人地主武装消灭。

鸦片战争,满清八十万大军,用的还是祖传的火器,火绳枪,就这还是八旗专用,汉人军队只能用冷兵器,而英国那用的都是最先进的火器,燧发枪。

满清自建国以来,唯一策略,就是防汉,汉人不允许使用火器,乾隆在缅甸战败,怕汉人造反,就全国禁枪,而满清还有个奇葩规定,就是汉人地方不允许私造火器,火器只能北京和几个重要地区可以造,北京火器局居然搬进了紫荆城。

自此被满清当成宝的火器,一直祖传到鸦片战争,不仅没有进步,还退步了,火炮技术射程越来越短。

打不过的重要条件之一,满清防汉防的着魔了。

鸦片战争镇江战役,满清觉得汉人会偷袭他们,可能会造反,或许会捣乱,也许会给英国人带路,要是跑也怎么办,所以把镇江所有人都杀了。

最后镇江陷落。统兵大将得到最高死亡待遇。

就这种朝代,还想打赢谁?

道光中兴,湘军强于淮军,后来的左的西北军也强于淮军。

结果满清分解了湘军,解散了左的军队,让最弱的淮军发展壮大,理由就是不想汉人势力太强,用最弱最好控制的李鸿章来撑面子。

结果甲午战争,一战差不多全军覆没,临时组建的湘军,北上辽东,杀敌人数超过了淮军的杀敌人数,也是日军死伤最惨,被阻挡最久的一支军队,最后全军覆没。

防汉制度下,满清不可能强。

只能越来越弱,列强无不怀念,我大清啊

知乎用户 胡無人 2 发表

英国人反清复明

知乎用户 大熊喵​ 发表

其实 80 万清军打不过 4000 英军并不离谱

一来英军是从海上发起进攻,可以在万里海疆上随意选择进攻地点,而清军无法预测英军的进攻目标,无法在英军进攻时迅速集结重兵反击,只能被动挨打;

二来英军从来没有深入内陆,一直是在沿海沿江的各个地区进行袭扰。在炮舰火力支援范围内行动,进退自如。

老实说虽然英军每战都把清军打的丢盔弃甲,但始终不敢完全脱离海军支援深入内陆,不敢直接进攻大城市。虽然搞的清政府狼狈不堪,但是其实并没有对清朝统治构成真正致命的威胁。这也导致清政府在鸦片战争之后并没有真的吸取多大教训,也没有从此就畏洋人如虎。几年后咸丰照样一怒之下跟英法开战。

相比之下,我觉得鸦片战争 10 年之后,两万广西人揭竿而起,从广西一路捅到南京,沿途击败无数清军,攻克岳阳,武昌,九江,安庆,南京等大量重镇,不到三年就几乎打下半个中国,这比 4000 英军在中国沿海来去自如要离谱多了。

80 万清军拿武器装备远超自己的几千英军的袭扰没办法并不丢人。被几万武器装备没有任何代差的广西老表正面硬碰硬打的丢盔弃甲丧师失地。那才真是丢人。这才是清军战斗力彻底溃烂的表现。

知乎用户 任杰 发表

谢邀 回答只涉及客观因素,不含抖机灵和阴阳怪气(某乎已经被这种风气毁掉了)关于武器装备的问题也不再赘述

1、明确一个问题,80 万清军是全国兵力,是要全国驻防的,并不能全部集中在东南沿海。

2、清国的基础建设水平相当之低,造成的直接后果是调兵速度极慢且效率极低。以《天朝的崩溃》一书中的记述:邻省调兵需一个月,隔二三省则需要两个月。而且受限于道路建设、后勤补给等因素,各省抽调的兵力都需要分成千百人的队伍行进。

相对的,英国的兵舰在海上来去自如,从印度调兵至中国东南沿海用时一个月,从南非调兵则需两个月。璞鼎查接替义律担任驻华商务总监兼英方全权代表,6 月正式任命,8 月璞鼎查就到香港。

3、清军在第一次鸦片战争中动员兵力合计约 10 万,相比英军最多时的 2 万人是有整体优势的。但是,由于上一条所提到的机动性劣势,英军反而在单场局部战役中占有兵力优势的情况居多。鸦片战争中清军有明显兵力优势的仅广州、浙东两战。

广东一省从临近七省所调援军约 1.7 万人,但是由于效率极低,很多时候仅仅是军队调动过来,并没有用于支援战斗。以宁波之战为例,10 月英军进犯宁波,调四川兵丁 2000 人支援宁波,这批四川兵丁赶到宁波时已经是第二年的 2 月了,宁波早在 10 月当月就沦陷了;从广西等地调兵增援浙江,直到战争结束仍未能全员到位,尚有部分援军在路上。

而且需要说明的是,清军的兵制相比英军是极度落后的,八旗分京营与驻防营两部分,这部分兵丁是满清政权的统治基础,关于这部分的抽调都是慎之又慎(满汉之对立)。绿营兵才是抽调援军的主力,绿营兵至上而下分级管制。战略统制单位为镇,基本统制单位为营。然而 “营” 只是管理单位,“营”的编制也有大有小,大者千余人,小者数十人。营下设汛,每汛数人至数十人。

例如从安徽抽调援军,安徽额定兵员 9500 人,抽调 3000 人组成援军。那么这 3000 人的来源是这样的,省级督抚将抽调员额分给下属各标营,各标营长官再把员额分给下面的各汛,各汛选出几个人参加援军组建。

这样的援兵构成首先导致效率低,从调令下发到援军编组完成少则数日多则数十日;其次部队战斗力弱(虽说绿营和八旗的战斗力已经不行了,装备、士气等等因素),再者客军出征,战斗意志和后勤补给都存在问题。

4、民族主义奥利给真是癞蛤蟆趴脚面啊。得,先简单说一下当时的满汉之对立。不过先强调一点,清朝没有满族这个概念,分的是旗籍和民籍,而旗籍里不只有满人,蒙汉皆有旗,朝鲜族也有旗。

在朝廷上,满清皇帝最为倚仗的只能是皇亲或者满族大臣,琦善是正黄旗人、奕山是镶蓝旗人、隆文是正红旗人,将军伊里布是镶黄旗人,最后派出的钦差耆英是正蓝旗人。而汉人大臣林则徐、邓廷桢是可以被当棋子用的,禁烟靠林则徐,英国人枪炮顶到大沽口了,罢免林则徐换取洋人退兵回东南。” 首崇满洲 “是从顺治朝就定下的基调。

在民间,汉民对满族统治的反抗是一贯的,封建王朝特色嘛,皇家 VS 官僚 VS 百姓。在明末尚且各地起义蜂起,到了清末还得再加上民族矛盾。总体而言宗室>满人>汉军旗>汉人(民)。

不可否认的是满人,尤其是满族大臣对汉民的态度是提防的。镇江之战中的守将海龄在吴淞之战失败后认为是有汉人给英军做内应而纵兵杀戮汉民,这就是当时的典型。而后嘛,目前有些记录中写守将海龄实际死于百姓之手。

而当时的汉民们对于满清政权的态度也并不是如今的国家认同,更多的是民族认同和宗族血缘认同。举个简单的例子,三元里抗英。三元里抗英的导火索是什么,不是因为英军进攻清国,也不是因为英军发动战争的目的是为了卖鸦片,老百姓还没有那个国家认同,什么大清,那是爱新觉罗家的大清。三元里抗英的导火索是一队英军士兵跑到三元里烧杀抢掠、调戏妇女,被当地的士绅组织乡亲们打跑了,当地士绅一想英军必然报复,就组织临近乡镇的乡亲们组成民团反击。而最后抗英的民团反而被朝廷的钦差大臣派人遣散了。

简单点说,在鸦片战争时是满清防民甚于防洋的,洋是夷,夷是只能造成边衅的,夷可以攻略一些领土抢掠一些财物,但夷是不会消灭满清政府的,洋夷来的目的不就是为了钱嘛,实在打不过就赔钱嘛,反正税都是加在老百姓头上。而百姓是可能革了满清朝廷的命的,这就直接掐在满清的死穴上了,延续百年的满汉不婚造成的直接后果就是满人人口太少,面对爆发的民族矛盾满人没有什么解决办法(太平天国时期东王杨秀清发布的《奉天讨胡檄布四方谕》《奉天诛妖救世安民谕》就直击满清痛点,直接把矛头指向民族矛盾)

5、其实当时的清廷对于禁烟的关注重心并不在鸦片毒害百姓之上,而是鸦片导致的白银外流。林则徐在道光十九年被委任钦差大臣南下禁烟的源头是道光十六年针对鸦片走私导致白银外流一事在朝廷上掀起的弛禁与严禁之争。

这里就得提一提当时的贸易。在鸦片走私之前,中英之间的贸易是不平等的,这种不平等体现在市场上。中方出口的主要商品是瓷器、茶叶、丝绸等农业或小手工业产品,这些商品在西洋拥有庞大的市场需求,而英方能出口的产品基本都是工业制品,如机器设备等,这些东西在中国的市场需求量相当有限,这就导致中英贸易基本都是中方出口英方进口,而英方为了进口商品就要流出大量的货币也就是白银或黄金(白银为主)给中方,而中方又不需要英方的商品,英方没法把这些白银再赚回去。

随后英国人尝试向中国出口棉花和香料,但很快中国人在本土就能种植棉花和香料,随后竟然凭借体量优势不仅填补了这部分本土市场需求,甚至反向再向英国出口棉花和香料。在这种情况下,英国人发现鸦片的利用之处。清政府明面上是禁止鸦片贩卖和种植的,那么中国的农民就没法像棉花和香料那样实现本土种植。而且吸食鸦片的人对鸦片的需求极大,鸦片的利润也极高,而且由于不能通过正常的贸易贩卖鸦片,也就不需要跟广州十三行等机构进行交易,不会被他们瓜分利润,也不用给清廷缴纳关税,只需要给当地各级官员贿赂,这样算下来走私鸦片的利润是十分可观的。

在道光之前一百年的雍正年间,清廷就颁发了禁止贩卖鸦片及私开烟馆的政令,此时的民间走私量极少,还没有形成社会问题。直到乾隆朝,英国人在印度的统治版图扩张到孟加拉一带并在当地大规模种植鸦片,对华鸦片走私数量逐渐提升。乾隆朝晚期、嘉庆朝等均多次颁布政令严禁鸦片贩卖,但鸦片走私不但无法禁止反而规模逐年扩大,因为各地的官员也因为贿赂或是官场规矩等方式拉进鸦片走私之中。对华鸦片走私数量从雍正朝时期的每年二百箱到道光朝已经变成了每年近两万箱,东南沿海的官府缉私船甚至成为鸦片走私的渠道。

此前不断流入中国的白银因为鸦片贸易开始外流,至道光朝每年流出白银多达 600 万两。面对白银如此流失,朝廷内部分成两派,一派以许球、朱嶟等力主严禁鸦片;另一派则以穆彰阿、琦善、许乃济等人为首主张驰禁鸦片。

弛禁派主张准许本土种植鸦片,以土烟对抗洋烟,既能将洋烟赶出中国市场,又便于管理土烟种植贩卖而得以对其收税,不仅减少白银外流反而有可能增加税收。许乃济在奏折中说吸食鸦片之人都是所谓莠民,是可有可无之人,他们吸食鸦片与否对国家来说无所谓,只要在兵丁、文武大臣和民间士子中禁烟就好。

而严禁派与弛禁派的争论焦点也是在如何阻止白银外流上和鸦片对兵丁、士人的影响上,对于毒害百姓这一条并没能成为禁烟的核心。而最终促使道光下决心禁烟的,是林则徐在湖广总督任上施行的禁烟政策取得了成效,道光意识到禁烟是可以成功的。

6、接上一条,这场战争最终以清政府接受《南京条约》而结束。《南京条约》中赔款 2100 万银元,其中军费 1200 万,政府赔款 600 万元,商人赔款 300 万元。军费折合白银约为 850 万两(此处根据茅海建老师的考证英国下院质询中的数据是 421 万镑,折合白银 1260 万两)。而清廷花了多少钱呢?茅海建《鸦片战争清朝军费考》中引用道光二十三年一道上谕中记录是 “此次各海疆动拨银两报部者,已不下二千万两,尚有陆续补报等项”,也就是说不完全统计以不低于 2000 万两,根据后世统计估算总军费约在 3000 万两白银。仗打成这个样子,军费支出是英国人的两到三倍,可见当时的清廷面对的情况是打不过又打不起,而且当时东南各省均因战事波及而时局动荡,道光的心里怕是也不想继续打下去了。

而且 2100 万银元在道光心中也没那么多,他爹嘉庆剿灭白莲教消耗军费白银两亿两,直接干掉朝廷四年财政收入。

知乎用户 萧夏 发表

大清军队的第一职能不是抵御外敌,而是阻止汉人造反。

乾隆之后满八旗实打实也就八万人,一个旗一万人。

蒙八旗 + 汉八旗,人数稍微多点,但主子爷怕奴才跟自己不是一条心。

绿营汉兵都是炮灰,不提也罢。

这点兵力能打谁?

殊不见俄罗斯激战乌克兰,俄军出动二十多万人,尚且填不够兵线。

这还是现代战争。

古代战争,需要人员只多不少。

而清朝的动员能力,历史上是倒数。

原因无他,异族统治,名不正言不顺,根本不敢武装民众。

可怜的八十万人,守备一千三百万平方公里国土。

俄罗斯都得直呼内行。

英军虽然只有四千人,但这四千人集中到了一起。

走到哪,都是以多打少。

别说船坚炮利的龙虾兵,就是洪天王的十字军,流动作战,满清一样干瞪眼。

太平军龙出黔桂,一路攻无不克,不是太平军多强,是清廷真没兵力防守。

无奈才扶持了曾国藩李鸿章一帮人。

数量不够,质量更差。

康熙朝,差点让吴三桂干翻。

乾隆朝,被缅甸土司爆锤。

嘉庆朝,和摩尼教火并了九年。

到了道光朝,清军还有没有能野战的部队,都是个问号。

咸丰年彻底一勺烩,八里桥把最后敢拼命的全送光了。

东亚病夫的绰号不是白来的。

真打起来,肯定干不过西亚病夫。

土耳其可不止一次和西方列强掰过手腕。

鸦片战争时,清军如何作战?

见敌而逃者,上勇也。

闻风而逃者,中勇也。

谣言而逃者,下勇也。

很多军队,根本不用枪炮,高喊一声 “洋人来了”,足以令其崩溃。

大清所谓的八十万大军,动动地方就得散架子。

话说回来,老百姓或许盼望这一天很久了。

大清,一个奇葩的朝代。

给人们茶余饭后添点乐子,怕是它最大的历史贡献了。

知乎用户 官军如贼贼为兵 发表

这就是答案

知乎用户 远山微明​ 发表

先纠个错

4000 英军只是懿律在 1840 年 6 月打响鸦片战争时统率的部队包括的兵力,此后英国又多次进行了增援,即使只算正规部队数量也在一万以上。英国方面给出的数据是有 2 万人兵临南京

此外有资料显示 “天地会” 也加入了英国一方,《南京条约》第九款中英国专门要求清政府赦免这些人。加入英军的 “天地会” 数量至少在万人以上。因此英军实际兵力远远超过了战争打响时的 4000 人

那大清有没有 80 万清军呢?

肯定是没有的

八十万这个数字来源于把当时八旗兵和绿营兵的总数简单相加,但清朝显然不可能把所有兵力都投入进鸦片战争

作为一个封建帝国,清朝不可能进行现代范式的总动员,能抽调的清军数量也比我们想象得要少得多。绿营兵实际上类似于作为预备役的特警,绿营兵分散得驻扎在各行省,一部往往只有数十名甚至十数名,只在大的城镇和关要才会驻兵上百人。因此清军兵力非常分散,也不可能把绿营兵都抽走,所以实际能参战的清军数量要少得多

在真实历史线中,清朝从内地抽调的兵力共 5.1 万人,外加原本就驻守在沿海各省的部队,清军实际参战约 10 万人

因此清军在数量上有时不仅没有优势,反而处于劣势

英国取得鸦片战争胜利最大的秘诀在于其机动性。由于英国掌握了制海权,英国可以在中国海岸线的任何一处投送英军兵团,清朝方面却完全无法掌握英军的动态,因此清廷到后来就彻底放弃了抵抗,因为陆上走的军队永远打不赢海上漂的军队

此外,英军对清朝并非毫无了解,因此英国在战略上显得较为明智。英国封锁长江之后运河被拦腰切断,清朝的运输动脉被打断。这样的情况下,除非皇帝离京,否则北方将会因失去南方的资源而崩溃。英军将领和清朝将领相比堪比将才。英军总司令 Hugh Gough 战争经验非常丰富,在英国历史上也算名将了

从财政角度,清朝为鸦片战争投入了 2000 万两白银,但 1840 年只有岁入 3904 万两白银。同时期清朝还在另一线打森巴战争。清朝的财政无法支撑其继续把鸦片战争打下去

因此对于清朝来说,鸦片战争是一场从任何角度去看都必输无疑的战争,没有任何可能取胜

知乎用户 徐晓轶 发表

天朝的崩溃中说的很清楚,两条:

1、器不如人

英军全面装备了火器,当时应该还没有燧发枪,但常年打仗的英军,依靠熟练的排队枪毙战术,加上轻便火炮,还是冷兵器部队的满清军无法匹敌的。

说来也是好笑,当年的明军都已经有半数装备了火器,而满清之所以可以形成对明军的绝对优势,还是接纳了孔有德部这支当时明军最精锐的火器部队。但两百年了吧,结果满清军队还倒回冷兵器了!

2、技不如人

这里说的技,指的是战术战法。作为打遍世界的英军,非常善于发现敌人的弱点、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其战法是:

  • 先在清军沿海城市附近登录,结阵吸住清军主力
  • 然后放船在两军战阵附近放下一支部队攻击清军侧翼
  • 然后用炮轰、排队枪毙,清军就垮了:(

其最大的优势就船运,当时满清能打的兵不多,而沿海其处处可登陆,所以其避开满清主力防守的坚固要点,而选择薄弱处从容登陆布阵,迫使满清驻守兵力从军营跑半天到其选定的登录点来阻击,然后趁其立足未稳,正面攻击 + 侧击。这么简单的战术,满清就是挡不住。

所以呢,先不说满清那提不得刀、上不得马、拉不开弓的八旗废物和久疏战阵的绿营的战斗力能有多少,单就每次英军的登陆战,反都是英军军力占优。也即满清的部队是撒胡椒面的分布在全国的,其在路上的运动速度实在太慢,而英军乘船使得每次登陆作战都是以多打少,再加上装备优势,使得满清每次都是一触即溃,根本无法形成对英军的有效杀伤。

就题主所问,原因很简单:腐朽的满清,既未做好和最先进的军队作战的准备,也由于将主要精力都集中在如何镇压民众上了,而忘了该如何打仗了。

知乎用户 凉小知 发表

这个回答下充分体现了,真的写历史是得不到赞的。有赞的那都是把历史改成人喜欢看的样子的。

清军哪里来的 80 万,英军又何止 4000 人?百度就能辟谣的东西一堆人为了黑清蹭赞就硬着头皮吹牛?

1840 年(道光二十年),英国政府以林则徐虎门销烟等为借口,决定派出远征军侵华。1840 年 6 月,英军舰船 47 艘、陆军 4000 人在海军少将乔治 · 懿律、驻华商务监督义律率领下,陆续抵达广东珠江口外,封锁海口,鸦片战争开始。

看到了吗?陆军 4000 人,陆军的背后还有海军。还有海军驾驶的军舰 47 艘。这还是 1940 到了 1942 打江苏的时候你再看看。

1842 年 7 月 21 日,英军使用 1.2 万余人,76 艘战舰,炮 724 门击败镇江城外绿营守军,越城而入

而清军八十万是全国的兵力,而且大部分在北方。它可能全部挤到广东去吗?

而且退一万步,人数多又怎么样?科技碾压的情况人数有用吗?看的得是炮数。人家 76 艘 724 门炮往那一停。你就算真的有八十万人有什么用?八十万人挤到岸边,英军一顿炮火力清扫你还能剩几个?一顿完还有第二顿第三顿呢?反正人家炮射程远射速快你打不到他,他远随便打你,你除了用脑袋顶炮弹你能做什么?火力清扫是基础军事知识啊,朋友。你们回答军事问题一点军事知识功课都不用做的吗?

有人肯定要说了这是借口,就算英国的船厉害,等他们到了内陆他们怎么打?好问题。你们这些军事知识只限于能背诵三国武将的武器的人都能想到的问题,海上霸主会想不到?

问题是人家压根不走内陆啊,鸦片战争军事路线图你们都不看就来答题的吗?人家就沿着海岸线城市轰你啊!轰到你建制残破,工事全损以后陆军上岸用布伦瑞克步枪收割,你在没有工事的情况下只能拿着大刀片子上去和双膛线的步枪肉搏。哪怕你是关羽,一枪过去也得人死马翻。更何况英军步兵背后还有战舰和陆地炮营。

我就问你,刘备张飞关羽三人绑一起就准你再加上个吕布,是挡得住加农炮、榴弹炮、臼炮、卡龙炮还是康格里夫火箭炮?

你们是完全不考虑对方的战斗力的吗?你们知不知道十六十七世纪的英国皇家海军在海上是多么牛 B?特拉法尔加海战,英国皇家海军将领纳尔逊,凭一己之力单挑拿破仑的两国联合舰队(法国西班牙)。英国一个国家 33 艘船打败了法兰西第一帝国的 56 艘船的两国联合舰队!就问你牛 B 不牛 b。在那一百多年里,英国皇家海军可以说单挑了整个世界,其中也包括大航海时期冲在第一的海盗联强国家,荷兰,法国,西班牙。人打港口练得和吃饭一样熟练。这不是涨他人志气,而是客观事实。要不然你猜为什么全世界那么多文物都放在大英博物馆里?

看看拿破仑的军队都被打成这样,人家有船的都输的那么惨,你大清没船的凭什么赢?

打不过就是一个原因,落后,扯什么积极性骨气都是废话。。落后就要挨打,打不过不是很正常吗?你就算到了抗日战争,国民党几十万人不是一样连上海都守不住。更不要说我党积极性那么高,但小米加步枪碰到日本的飞机,坦克也只能打游击,扒铁路。该撤还得撤,退到农村去,县城该让还得让。平安县城那只是个梦想。

民主军队碰到硬茬都扛不住要放弃城市走向农村放弃东华北战晋西南放弃南京退往重庆,美式装备和亮剑精神都守不住南北两京。更何况的落后整整一个时代的清朝。他们妥协的是骨气吗?不是,是军事实力。就像哪怕日本二战后期已经派上孩子,战争入不敷出了依然抱有坚持一下的幻想,直到两颗原子弹下去成了压垮他们的最后一颗稻草。

落后要挨打是铁的法则,吾辈当自强,以免于国家之落后

知乎用户 头像是我可爱的妹妹 发表

因为八十万清军里真正卖命的是不到十万的八旗,对七十万汉军绿营和四万万汉民而言,带清是你八旗老爷的带清,和我们有啥关系,我们巴不得你早点完蛋

对清朝大酋长而言,真正可怕的不是洋人,是四万万汉人,如果和洋人认真打,那么必定会动员起汉人的力量,如果汉人一旦觉醒,那么势必掀翻大酋长的龙椅,这万万使不得,所以只能用少得可怜的旗人,一边用汉人一边小心翼翼地防止汉人造反,大酋长心里苦啊

国之视民如草芥,则民视国如寇仇。

鸦片战争时,英国海军和清廷水师在镇江江面交战,岸边聚集了大批中国百姓围观,当清军舰船被击沉时,岸上百姓反而发出喝采声,英军登陆后,百姓们还争相将食物和淡水卖给英军。英军指挥官百思不得其解地问其买办,买办答:“国不知有民,民亦不知有国。”

洋人打过来都是八旗在拼命,汉人摸鱼,汉人想法很简单,八旗是老爷,大清是八旗老爷的天下,咱拼命干什么?八旗老爷想法也一样 要是洋人把大清打垮了,咱的铁杆庄稼咋办?

根据英国外交官斯温霍(Robert Swinhoe)的笔记记载:(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他遇到了汉人乡绅,这位乡绅非常高兴地对他说道:“这次贵国狠狠地教训了那些鞑子兵一次,真是太好了!”

缙绅的态度让斯温霍感到十分吃惊,他便反问道:“这么说,你不是满人咯?看到他们战败,你好像很开心的样子。”

“我当然不是了,那些满人是来自北方蛮荒之地的一个野蛮肮脏的部落,他们来到中国所作的一切,就是压迫我们汉人,掠夺我们汉人的财富,过去两百多年里一直是如此。这次贵国的舰队和大军前来登陆,村中也有一些人担心你们会抢劫我们的粮食和女孩,但大多数人都很高兴,因为你们消灭了两千多个鞑子守兵。”

…… 祝你们在接下来的战斗中还能继续取得胜利,就像今天贵国的那位勇敢的将军枪毙八旗兵指挥官一样,到京城去枪毙鞑子的皇帝。” 这位身材肥胖、面容和善的汉人缙绅将斯温霍邀请到了自己家,斯温霍发现,那些如同恶狼一般拼死抵抗的,一定是满蒙八旗的士兵,而汉人军队往往会自己驻守的墩台碉堡主动让出来给联军。到后来八里桥之战的时候,许多十里八乡的汉人百姓都来围观战斗,他们看到联军的大炮击中了蒙古骑兵就会欢呼雀跃,而看到清军的火炮击中联军则会扼腕叹息。

知乎用户 茕茕落落 发表

先问是不是,再问为什么。

英国第一次鸦片战争投入总兵力 1.9 万,4000 只是战争初期投入。

80 万清军是清朝总兵力,不是战争投入兵力。实际投入兵力只有 30 万。

为什么只能投入 30 万,另外 50 万用来防汉?

大明 200 万军队,十几万用来防后金,剩下的通通用来防汉,论防汉还是得看我大明啊!

知乎用户 QAZ 诗酒趁年华 发表

因为防汉甚于防洋一直都是大清的基本国策。

满清以大气运得天下,明末农民起义高潮,李自成,张献忠等起义军与明朝争斗,导致国力空虚,满清趁机入主中原。

而以 20 万满人如何统治超亿的汉人始终是个大问题,毕竟与民生息几年,汉人实力恢复,不免会再出现一个驱除鞑虏,恢复中华的汉人皇帝。

满清便开始了扬州十日,嘉定三屠,用武力征服;实行剃发易服,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企图灭绝汉文化,强迫汉人认同满文化;实行文字狱禁锢汉人的思想,愚昧人民;禁止火炮的研发,因为火炮是汉人强于少数民族骑射的手段,以此削弱汉人的实力。

再比如说康熙五十六年即 1717 年颁发的 “南洋禁航令”。

当初平定台湾之后,清政府曾一度开放海禁,沿海人民纷纷出国谋生,每年造船出海贸易者多至千余,不少人居留南洋。

清政府因担心汉人出洋日多会危及统治,并认为南洋各国历来是 “海贼之渊薮”“数千人聚集海上,不可不加意防范” 。加上地方官员谎报每年造船数千出洋返回者寥寥,木材、粮食都让外国人搞走了,于是,在康熙五十六年(1717 年),规定内地商船不准到南洋吕宋(今菲律宾) 和噶喇吧(今印度尼西亚雅加达)等处贸易,南洋华侨必须回国,澳门船不得载华人出洋。同时加强海路限令,严令沿海炮台拦截前往船只,水师各营巡查,禁止民人私出外境。

福建巡抚的密陈,更称是行商秘密把船卖给外国人,又把国内的大米去接济外域,如此发展下去,势必在将来成为中国最大的隐患,特报请圣祖康熙帝,虑洋船盗劫,请禁艘舶出洋,以省盗案。康熙果然批允,从此沿海百弊丛生。

这号人,坐井观天,偏以为有经国远猷,就这么报上去了。可叹当时九卿议者,没一个身历海疆,没一个熟悉情况的。而当地及士子了解情况的,又没办法直陈天庭,什么话也说不上,南海之禁,就是这么起的。

南洋禁航令明确宣布:“凡商船照旧东洋贸易外,其地,南洋吕宋、噶喇吧等处不准商船前往贸易,于南澳等地方截住。令广东、福建沿海一带水师各营巡查,违禁者严拿治罪。其外国夹板船照旧准来贸易,令地方文武官严加防范。” 并规定,出海贸易人民,三年之内准其回籍,三年不归,不准再回原籍。

南洋禁航令不是像清初那样全面禁海,而是有所区别,中外不同。

中国商船禁航南洋,但东洋照旧;外国商船来华不禁,但要严加防范。其真正的目的,不是断绝中外贸易,而是禁止中国商民往 “红毛”“西洋” 占据的噶喇吧和吕宋,严防汉人在海外聚集,与西洋人相结合倾覆清朝统治。

正如道光皇帝所说:“设禁之意,特恐吾民作奸勾夷,以窥中土。” 即设海禁就是严防汉人与西洋人勾结,以免不利于大清朝的统治。

康熙作为一个满族统治者,始终对汉人存有猜忌。他曾明确说过:“朕临御多年,每以汉人为难治,以其不能一心之故。”——注意,这里的 “心不齐” 和“不能一心”不是指汉人内部不团结,而是指他们跟清政府不是一条心,也就是对满清政权忠诚度比较低的意思。为了大清朝的长治久安,这才有南洋禁航令。

在清朝的统治期间,始终未把实权交予汉人,清初汉人藩王也不过是为统一中国而分封,等到天下大势已定,再秋后算账;直到清末列强的入侵,而满人后代经过两百年的安乐享受,连基本的骑射都不会,无人可用而重用汉人,使清末出现李鸿章,左宗棠,曾国藩,张之洞等实权汉人崛起。

知乎用户 青者 发表

明末时为何明军野战打不过八旗兵?- 墨子连山的回答 - 知乎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307855580/answer/2605757414

  为什么斯巴达的公民兵能长期保持战斗力,而入关后的满洲八旗兵很快就不能打了?- 那你说我该叫什么的回答 - 知乎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531180190/answer/2476330783

  如果王阳明在,明廷能打得过努尔哈赤吗?- 尘归尘土归土的回答 - 知乎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474316677/answer/2026521636

  明亡的教训是什么?- 问何物能令公喜的回答 - 知乎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540705415/answer/2615776572

  明和清谁该对中国近代落后负责?- 很无名少年的回答 - 知乎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38272791/answer/2638536087

打过打不过,不止是军力的强弱对比,一场战争的背后,还站着政治家、外交家、经济学家、工人、农民、老师……

知乎用户 阿姗 发表

80 万清军为啥要打败 4000 英军呢?打败英军会有死伤的,有死伤会连累满人势力的,满人势力受损会被汉人翻身的,汉人一翻身,满人就没法当主子了!

满清从存在那一天起,第一要务就是防汉!只要汉人还在脚底下翻不了身,我们满人就是主子,照样吃香的喝辣的!英国日本、俄毛其实不算什么的,他们只是要地要钱,又不要满人的命,地本来是汉人的地,钱也是汉人的血汗赋税,他们想要就给呗,其实让一下步也没太妨碍我们满人对庞大汉人的优越地位!

八国联军进帝都时都证明了,列强对我们满人的皇帝位也没兴趣,还是让爱新觉罗家当皇帝,这就行了。他们的意思就是想用满人的手来帮他们攫取利益。没关系啊,只要能保证我们满人统治汉人的地位,啥利益都好说,我们满人和列强可以共治、共享在东亚的利益!

知乎用户 天策上将 发表

80 万军队是散布在全国的,英军前期兵力 7000(海军 4000,陆军 3000),后期兵力 20000(海军 8000,陆军 12000),英军武器装备、战术素养、军容士气、行军速度远高于清军,限于兵力投送的问题,在具体战斗中双方兵力差距并不大,在个别战斗譬如沙角之战(英军战舰四艘陆军 1461VS 清军不到 1000)、镇江之战(英军 7000VS 清军 2800)英军兵力还占优势这你怎么打?至于英军船坚炮利更不要说了,在沿海、沿江来去自如、如入无人之境。

知乎用户 大石斑亲鳕鱼 发表

英军不止 4000 人。鸦片战争期间英军动员了上万人,比如镇江一战,英军 12000 人,76 艘军舰打 1500 蒙古八旗兵。

前线清军败退关键原因也不是那 4000 英军,而是英军背后的炮舰。清军沿海地区大量防御工事是被英军军舰轰穿的。

顺便说明一下,在鸦片战争当中,某些汉人保持了高尚的爱国情操,比如扬州士绅花钱请英军,结果导致英军直抵南京,这一表现堪比明朝仇鸾花钱请俺答勿打大同其他随便打或者严嵩的 “贼自去”。

清朝也从来没有过 80 万军队。

这种问题随便翻翻鸦片战争史就知道的还跑来提问?

知乎用户 龟龟 发表

这个问题就好像明朝虽然在与蒙古边界驻军 60 万,为何还老是被几千至几万人的蒙古人突破防线一样的道理

知乎用户 枕雪眠 发表

李鸿章:大清军队的第一要务是什么?

盛宣怀:是保护大清子民的安全。

李鸿章:不!是为了让老百姓知道他们被保护!

盛宣怀:让全世界老百姓?

李鸿章:是让我大清国的老百姓,全世界都知道没有!

知乎用户 乘风破浪会有时 发表

80 万需要镇守各地!主要是镇压老百姓。

因此,真正能够机动的部队,

而且要求尽快到现场,

而且有相当战斗力的,估计也就几万人。

知乎用户 Thermal​ 发表

因为当时的公知恨国党收了英镑,把扬州十日嘉定三屠这种几百年前的陈芝麻烂谷子翻来覆去说,煽动老百姓造反。

知乎用户 餐慁 发表

因为到处都是 50W, 包括清军和旗人自己。

那种勃勃生机,如万物竞发境界犹在眼前。

知乎用户 小因要读书 发表

炮火一猛烈,人即便多,但信心斗志不足,也会几触即溃……

知乎用户 川杨河具装骑手 发表

得了吧表面 80W

实际是全是几百几千的驻军打鬼佬几百几千

大帝国末期就是这幅腔调,表面上兵多将广,实际上全是规模小的驻防部队,而打击中等规模的精锐入侵者要的是精锐机动部队。而所谓的精锐机动部队在腐朽政权打中也精锐不到哪去

至于丢人的八里桥,大量杂兵上午看着少量多次精锐机动部队分批到达打了就跑。。。双方都没怎么损失。下午稍成规模的满清精锐机动部队被鬼佬骑兵打崩了,上午看戏的杂兵看到骑兵冲过来自己也崩了。

知乎用户 有信儿​ 发表

不说兵员素质和指挥官素质了,就说一下调兵速度吧。

鸦片战争爆发时,清朝有八旗兵约 20 万,绿营兵约 60 万。总兵力达 80 万,这是当时世界上最庞大的一支常备军。

而英国远征军的总兵力,以海陆军合并计算,仅仅约 7000 人。与清军相比,大约是 1∶110。后期英国远征军的兵力不断增加,至战争结束时,大约有 2 万人。与清军相比,大约是 1∶40。

由此,很多人以为中英在作战时清军兵力处于绝对优势。

但事实却是,总兵力占优势的清军在各次战斗中并不具有很大的优势,有时反而处于劣势;在本土作战的清军,并不是总能以逸待劳,有时反疲于奔命。

之所以会这样,首先是当时的清朝没有警察。清军的主要任务不是对外作战,而是维护治安。所以清军的驻防非常分散,而战争的爆发并不能让清政府从各地抽调兵力,反而因担心各地趁虚而乱更加强了防备。

如果用今天的眼光来看,清军不是一支纯粹的国防军,而是同时兼有警察、内卫部队、国防军三种职能,其中警察的色彩最重。

其次,英军 “船坚利炮” 是清朝当时的共识。所以放弃了海上交锋,也就是说,清军失去了战争的主动权,只能在陆地被动地等待对方的进攻。

英军的舰船不仅是凶猛的进攻手段,而且是高效的运输手段,英军由此可重复使用其数量有限的军力。一艘战舰使用两次等于两艘,一名士兵参战两次等于两名。

最后,清军的调兵速度远远比不上英军的调兵速度,且不知英军的战略目标和作战指导方针,只得处处设防。也就是说,全国几千里海岸线,都是其防御的范围。

当时英海军舰船从南非的开普敦驶至香港约 60 天,从印度开来约 30 至 40 天,即使从英国本土开来也不过 4 个多月。蒸汽机的出现,轮船的使用,又大大加快了英军的速度。

1841 年英全权代表从孟买到澳门仅用了 25 天。由此推算,英军从印度到浙江舟山的来回时间,几乎等同于清方从四川调兵至广东的时间。

1841 年 4 月 16 日,浙东反攻失败后,道光帝从广西调兵 1000 名增援浙江。速度之慢令人咋舌,一直到战争结束,该部仍有 450 人尚在途中,未参加任何战斗。

这些数据在茅海建教授的《天朝的崩溃》里都有很详尽的描述,你可以看一下。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我带清有什么不好 ᭄

知乎用户 奔波霸波奔 发表

这个问题其实当时的清政府就跟一个身价千万的富豪碰上劫匪只打劫他几万块钱一样,没有必要为了这点钱去根劫匪拼命。但是

知乎用户 朝花夕拾 010 发表

因为打仗费钱!大清不高兴打了!“人家” 只是要借几块地做生意而已!

知乎用户 紫罗兰 1964 发表

80 万清军又不是聚在一起的,是分散在各地的,那时候也没有汽车和飞机,英军在沿海一代是有绝对优势兵力和装备的

知乎用户 万年唯爱饭​ 发表

试论鸦片战争失败的原因

刘 芳 (广东省鸦片战争博物馆 511700)

摘要:鸦片战争中清政府失败的原因在于民族文化的缺陷以及制度的落后,朝廷内部的分裂,清政府实行对内镇压人民起义,对外妥协投降的反动政策以及官吏贪污腐败和将帅官员怯懦溃逃。

关键词:鸦片战争;失败;原因

英国侵略者发动鸦片战争目的就在于强迫输入鸦片,掠夺中国人民的财富,侵占基地据点,扩大海外霸权,对中国进行殖民奴役。因此对于英国侵略者来说,是一场非正义的掠夺战争,而中国人民为了反抗英军侵略进行的自卫战争,则是正义的战争。然而,一个拥有 4 亿人口、80 余万常备军的泱泱大国,竟然败给一个远涉重洋、先后投入兵力不到 2 万的英国。个中原因,令人深思。

一、民族文化的缺陷以及制度的落后

我们的民族文化,从五六千年前开始就已经初步成型。而大约在元前 21 世纪,开始形成王朝国家。公元前 221 年,秦始皇建立了统一的多民族国。以后历经汉、三国、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宋辽西夏金、元明、清等朝代。两千多年以来,国家的统一和各民族间经济文化的紧密联系和相互交流始终是中国历史的主流。中国是世界上少有的历史文化从未间断、一直延续至今的国家。

可是,看似如此优秀的民族文化,却在其发展的过程中出现了种种的缺陷与弊端。经过长时期的发展,那些缺陷与弊端愈演愈烈。晚清时期,资在世界各地已得到充分的发展。而相对于资本主义的飞速发展,当时中国却仍然停留于封建制度当中。而中国当时落后的制度却也让民族文化的缺陷与弊端展露无遗。

中国古代封建制度的弊端主要有:1. 权专制极易形成暴政、腐败现象,是阻碍历史发展的因素。2. 思想上表现为独尊一家,钳制了思想。悟涵 3. 封建社会末期,阻碍了新兴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萌芽的发展。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皇帝依靠其专制权威,加强对人民的压榨,容易形成暴政,造成阶级矛盾迅速激化。如秦王朝在农民起义打击下,二世而亡,成为一个短命王朝。 中央集权往往导致了权利集中在皇帝一人, 形成君主专制。专制因为皇帝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利, 所以往往引发分裂混乱, 造成宦官和外戚专权。明清时候就是极端君主制,什么都皇帝说了算,超乎通常意义上的皇权集中范围,出现了以抹煞臣僚政治个性,严密控制臣僚思想意识和政治活动为显著特征的非理性强化趋势,许多属于臣僚职责范围的事务,改由自己操办,皇权恶性发展,皇帝逐渐成为事必躬亲的专制家长,而且高度强调臣僚要与自己 “一德一心”,反对臣僚独立思考,鼓吹臣僚凡事唯皇帝之令是从,以皇帝之是非取代臣僚之是非;广泛利用奏折制度、特务统治等手段强化对臣僚的严密监督与控制。极端君主专制局面一旦形成,就会深刻地影响社会政治生活的方方面面。君权的极度膨胀,皇帝躬亲庶政,在特定时期(如在雍正朝)确实有利于提高行政效率,有利于政府聚集和运用各种资源,维护和加强国家统一,有利于镇压各种异己势力,清除腐败,保持官僚政治的正常运行。但从长远的角度看,这种带有明显非理性特色和恐怖色彩的个人独裁,并不利于清朝统治的久安长治。相反,它对当时的政治社会产生了十分明显的消极影响。总之,所谓极端君主专制,就是它不但将皇权作为一切政治权力的源泉,而且以片面的极端方式,将皇帝权威推进到无以复加的程度,将臣僚变成了皇帝的私人奴仆。在政治等级上,从主奴的角度,确立了臣僚对皇帝严格的政治人身依附关系。在政治运行中,尽量用专制皇帝的个人人格,取代臣僚的独立人格,用皇帝的是非取代臣僚的是非,用皇帝的利益取代国家的利益,将皇帝的意志作为政策、法律的核心。而人们通常所谓的法治,只能是专制君主实行人治的必要补充,至于以科层制为特点的官僚体制,则是君主独裁政体下一部庞大而又严密的行政机器。

如此多的弊端终究造成了中国在晚清时期的落后。“落后就要挨打”。所以,强大的英国侵略军给了闭关自缚的清政府当头一棒。

英国侵略军与清政府之间的较量,是两种势力之间的较量。是适应当时世界生产力发展的资本主义与落后的、已经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封建主义之间的较量。鸦片战争也绝不仅仅是武力上的战争,更是两种截然不同的思想观念、道德伦理之间的碰撞。结果当然可想而知。当然是新势力战胜了旧势力, 新思想取代旧思想。所以说,在我看来,鸦片战争中清政府的失败,是长期以来民族文化的缺陷以及制度的落后导致的结果。

二、清政府朝廷朝廷内部的分裂

鸦片战争之前,清政府内部分为禁烟派和弛禁派两派,许多大地主、大贵族、大鸦片商勾结在一起,是鸦片的贩卖、吸食和受贿者,他们组成了一个鸦片输入受益集团,在朝廷中以军机大臣穆彰阿、直隶总督崎善、两江总督伊里布和太常寺卿许乃济为代表。他们向皇帝提出弛禁鸦片,主张允许鸦片合法输入,准令外商将鸦片照药材纳税,内地种烟、听民自便;民间吸食、一律勿论。还吹嘘 “重兴贩而轻买食” 符合王者之道,吸食鸦片的地主贵族大多是“忠良后裔,簪缨世胄,其人温恭尔雅;或富而好礼”,他们吸食鸦片“非但有凶暴害人之心,亦无狂妄悖理之事,不过如酒色过度而自戟其命耳”,所以朝廷应当以仁爱之心,从宽处理吸食鸦片者。

而朝廷的有识之士则组成了禁烟派,以湖广总督林则徐、鸿胪寺卿黄爵滋为主要代表,他们痛陈鸦片的害处” 片时之烟,耗费数十日之费,未几,百亩尽消,囊空莫高,富豪之子,转而困厄乞丐者多矣 “。黄爵滋还向朝廷上书,详细阐述了鸦片大量输入、白银外流、银贵钱贱的严重祸害。林则徐更尖锐的指出:鸦片泛滥若犹泄泄视之,是使数十年后中原几无可以御敌之兵,且无可充饷之银。坚决要求狠狠打击烟贩烟民,彻底断绝烟祸。

狼烟未起,祸起萧墙;禁烟派主战,弛烟派主和。看看凡是英军碰壁的地方如广东、福建等都是由主战派任最高长官的地区,而英军所向披靡的地方如浙江、直隶等大都由主和派任最高长官,他们从心里根本就不愿意开战,所以也用不着作战争准备。主和派在英军逼近天津时,非但不整军备武,积极备战,反而大肆攻击主战派,认为正是他们的无识挑起战端,并故意夸大敌人的威胁,怂恿皇帝议和。最后软弱无能的皇帝听信了主和派,将林则徐、邓廷祯撤职,改派崎善为钦差大臣去广东议和。很大程度上说鸦片战争的失败并不是由于英军的强大,而是由于朝廷内部相当大的一部分人根本就不愿打仗,攻击主战派自毁长城。

三、清政府实行对内镇压人民起义,对外妥协投降的

反动政策中国在这场战争中有许多有利的条件。首先,反侵略战争的正义性,能够激发爱国军民的极大义愤。其次,清军在数量上占绝对优势,而且在本土作战,补给容易,地形熟悉,又搬到人民群众的支援,处于以逸待劳的有利态势。大沽清军第二次抗登陆作战获胜表明,只要具有坚定的抗战决心,进行充分的准备,采取符合敌我情况的战法,加上正确的作战指挥,侵略军是完全可以打败的。但是,由于清王朝政治上腐朽反动,不仅不能利用有利条件,而且采取了对内镇压人民、对外妥协投降的反动政策,从而导致了战争的失败。

鸦片战争后,中国人民在清王朝残酷剥削压迫下,掀起了轰轰烈烈的革命运动,爆发了以太平天国为主的农民战争,使清王朝陷入了摇摇欲坠的危境。英法侵略者趁火打劫,乘机发动侵华战争,以达到其既迫使清政府屈服,又保住清王朝统治的殖民主义目的。清政府从维护其封建统治阶级的特权出发,采取了适应英法等外国侵略者需要的卖国政策,在英法军事胁迫、政治讹诈面前,不惜丧权辱国,谋求与侵略者妥协,换得对人民起义的镇压,保液反动腐朽的统治,因此,自始至终坚持对外 “息兵为要” 的方针。

依据对外 “息兵为要” 的方针,清廷在兵力使用上,注重对内镇压,放松对外御侮。据不完全统计,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清政府用于镇压太平军、捻军、天地会和西南各民族起义武装的军队约有四十余万人,而用于顾英法联军的军队则仅二十余万,其中不少是未经战阵的京营禁旅和临时从东北等地抽调来的部队。他们“初经行阵”,经不起洋枪洋炮的打击,以致往往“望尘而靡”。在海防战备方面,除广东虎门地区外,沿海各省的海防均甚薄弱,炮台陈旧,一攻即破。此外,撤沿海各省的督抚大员,有的消极避战,有的临阵脱逃,虽有某些将领和军民英勇抵抗,终究形不成统一的抗战力量,更无法发展成为象恩格斯当时所期望的普遍开展的人民战争,致使侵略军得以使用有限的兵力,长驱直入。

尤有甚者,正当北方战事未艾之际,上海的买办、官僚竟向英法侵略军求援,并在用美国流氓华尔组织 “洋枪队”,联合进攻太平军。这是清政府卖国政策的必然结果,也是导致战争失败的主要原因之一。

四、官吏贪污腐败和将帅官员怯懦溃逃,也给战争造成很坏的影响

鸦片战争时期,非法的贪污,“合法” 的贿赂,充斥于乌烟瘴气的官场。主管全国财政的户部,竟成了贪官污吏的渊薮;管理皇室事务的内务府官员,也上下勾串,贪污舞弊;州县亏空,更是 “层见叠出,甚至盈千累万”,其上司往往为之设法掩盖;官员们还借修缮、兴办工程的机会,贪污冒领;军需报销,又几乎没有不浮报的。官吏贪污使国库收入减少,直接造成道光朝财政困难,财政困难又给战争造成很大的影响。鸦片战争中,道光帝一遇有和谈局面,或英军暂停进攻,即令撤兵,“以节糜费”;另一方面,战事迁延,清朝统治者又恐军费支出无所底止,财政难以支持,因而急于对英妥协,以求尽快结束战争。

那些贪污腐败的官员们多是贪生怕死之辈,战斗的主动性积极性极差,与英军打起仗来,成了畏葸卑鄙的懦夫。“就天下大势而论之,文官爱钱而惜死,武官惜死而又爱钱。”这确乎对鸦片战场上清朝文武官员种种表现的准确概括。在这些 “爱钱” 而不分时间,不论地点,不择手段,“惜死”而不计后果、不顾身份、不知羞耻的文官武将主持下的战役,要想取得胜利,岂非怪事。

通过对中国在鸦片战争失败原因的分析,可以看出,中国失败,最根本的是清政府的腐败与中国社会的落后。由于这种腐败和落后,使中国无论在军力、财力、物力方面,还是在智力、凝聚力方面,都比英国大大逊色,并造成中国在战争中惨败。

知乎用户 知乎用户 4rXIUx 发表

鸦片战争期间,满清 40 万部队,英国 12 万部队(大多是殖民地印度阿三,当时的英军阿三不算人),但是英国是海军,清朝是陆军,而且要长途跋涉从大西北跑到东南沿海,还要防御绵长的海岸线,而英军则可以坐着船,挑选一处最容易打的地方登陆,等你陆军屁颠屁颠集结来的时候,他们早就坐船跑了。

知乎用户 应龙之翼 发表

明朝时期,为什么几十个倭寇就能袭击南京城?

答案当然是武备松弛啊……

明朝好歹北方长城年年打仗,大清连长城边患都没有。

所谓 80 万清军,那都是分散在全国各地区的驻防军,根本聚集不起来!

知乎用户 Hello 江同学 发表

谈论鸦片战争,从军事角度出发,毕竟战争最基本的实质,是两支军事力量之间的对抗。鸦片战争中的清朝军队和英国远征军军事实力对比参考如下!

1. 武器装备

单从武器装备总结来说,英军已处于初步发展的火器时代,而清军仍处于冷热兵器混用的时代。

至于清军使用的冷兵器,即刀矛弓箭之类,名目繁多,重点放在清军使用的火器。

至鸦片战争时,清军使用的火器,主要不是中国发明研制的,而是仿造明代引进的 “佛郎机”、“鸟铳”、“红夷炮” 等西方火器样式制作的。

毫不夸张地说,清军使用的是自制的老式的 “洋枪洋炮”。就型制样式而言,与英军相比,整整落后了 200 余年。

清军使用的鸟枪,其原型可追溯至 1548 年的葡萄牙火绳枪,几经改良,成为主要单兵火器之一。清军鸟枪的种类达 58 种之多,大同小异。其中装备最多的是兵丁鸟枪

兵丁鸟枪用铁制成,枪长 2.01 米,铅弹丸重 1 钱,装填火药 3 钱。射程约 100 米。射速大概为 1 至 2 发 / 分钟。

英军此时却装备了当时世界上比较先进的两种军用枪:一是伯克式前装滑膛燧发枪。其点火装置为磨擦燧石。射程约 200 米。射速为 2 至 3 发 / 分钟。该枪约 1800 年研制成功,后装备部队。

二是布伦士威克式前装滑膛击发枪。点火装置为击发枪机撞击火帽。射程约 300 米,射速为 3 至 4 发 / 分钟。该枪约在 1838 年起陆续装备部队。

同时,由于清军鸟枪太长无法再装枪刺,由于清军鸟枪射程射速性能差,以至短兵相接难以应敌。由于清军军费的限制,此时清军士兵尚未能全数配备鸟枪,仍有一部分使用刀矛弓箭。

据估计,就全国范围而言,鸟枪手与刀矛弓箭手的比例大约是 5∶5。在鸦片战争中,刀矛弓箭之类的冷兵器在战场上用处不大。

由于鸟枪数量不足,在鸦片战争中,各地又纷纷赶制了一批,配发作战部队。然而,这些赶制的火器,质量尤其低劣。

试想一下,多少名清军士兵方能抵得上一名英军士兵?

清军的火炮尽管名称繁多,但从样式上来看,主要是仿照西方 17 世纪至 18 世纪初的加农炮系列。

由于平常并不使用,许多露天搁置在炮台、城垛等处的火炮,日晒雨淋,炮身锈蚀。至鸦片战争,这些火炮的使用年限大多已经很长,清初铸造的比比皆是,有的甚至是明朝遗物。

其实,对照清、英武器装备,差距最大的便是舰船。

英国海军为当时世界之最,拥有各类舰船 400 余艘。其主要作战军舰仍为木制风帆动力,与清军同类,但相较之下,有下列特点:一、用坚实木料制作,能抗风涛而涉远洋;二、船体下部为双层,抗沉性能好。

清军的海军,时称 “水师”,主要有两支:一为福建水师,一为广东水师

不过,清军水师的任务却非出洋作战,而是近海巡缉,守卫海岸。所以,清朝水师算不上是一支正式的海军,大体相当于现的海岸巡逻警卫队。

清朝的战船样式大体是在乾隆年间固定下来的,并用 “工部军器则例”、“户部军需则例” 等条规确定其样式和修造军费。

这就从根本限制了战船的发展。各地没有更多的钱去制造更大更好的军舰。

2. 清英兵力对比

当时清朝有八旗兵约 20 万,绿营兵约 60 万,总兵力达 80 万。这是当时世界上一支最庞大的常备军。

英国的兵力要小得多,正规军约 14 万,加上担负内卫任务的国民军 6 万,总兵力仅 20 万。

鸦片战争初期,英国远征军的总兵力,以海陆军合并计算,大约是 7000 人。与清军相比,大约是 1∶110。后英国远征军的兵力不断增加,至战争结束时,大约有 2 万人。与清军相比,大约是 1∶40。

但是 为什么人数如此多的清军,战胜不了远道而来的数千英军,编制问题便是重点。

清朝的军队分为八旗和绿营两大系统。其中八旗又可分为京营和驻防两部分。京营共约 10 万人,驻扎于北京及其附近地区。驻防亦约 10 万人,分四类而散布全国。

清军的主体是绿营。除京师巡捕 5 营共 1 万人外,大多部署于各行省。

除总督、巡抚自率的各标外,一省军事体制分提、镇、协、营四级,以营为基本单位。

其实,清军不是一支纯粹的国防军,而是同时兼有警察、内卫部队、国防军三种职能。其中国防军的色彩最淡,警察的色彩最浓。以当时的 4 亿人口,配备 80 万警察,完全也是合情合理,因为地域限制,这 80 万兵马也是没有真正的机动能力。

所以,80 万的兵马,不过是自我陶醉罢了!

鸦片战争的实际交战省份为广东、福建、浙江、江苏这四地。此四地具体对抗地点的清军卫戍部队不过 3 万。

比如,在 1841 年 8 月的厦门防御作战中,清军共计 5680 人,但驻守当地的福建水师提标 4300 余人中参战者却不足 2000 人,还有畏战不前者,多了去了。

不过,就算是各项编制或者地域问题,最终鸦片战争中,清军还是集中了 10 万人,面对 2 万英军,应该也是有优势的,但是英军的坚船利炮打破了平衡。

当时英海军舰船从南非的开普敦驶至香港约 60 天,从印度开来约 30 至 40 天,即使从英国本土开来也不过 4 个多月。

蒸汽机的出现,轮船的使用,又大大加快了英军的速度。1841 年英全权代表从孟买到澳门仅用了 25 天。

同时,英军从浙江的舟山派轮船至印度调集援军或军需品,来回时间几乎相同于清方从四川调兵至广东或从陕甘调兵至浙江。方便快速的舰船缩短了英军漫长的补给线,而落后的交通条件则延长了清军增援的路程。

兵贵神速,自古以来就是这个道理,否则就是一批批炮灰送到英军枪口。

知乎用户 残荷余俞 发表

八十万清军遍布全国各地,清朝从建立到灭亡,各地的农民起义层出不穷,八十万清军敢动吗,道光明白,英国人就是过路的强盗,就想抢点钱就走。而各地别压迫奴役的汉人如果起来了,控制不住,那就要了老命了,后来的洪杨之乱,完全证明了这个判断。

其实某些方面跟朝鲜战争有点类似。美军打不过志愿军吗。哈哈,只要是美国上层觉得没有必要为了朝鲜跟中国玩命,他们的重心在欧洲,只要敌人是大毛。道光也是这样,主要的重心是西面刚占领的土地,只要敌人是汉人以及其他民族。

知乎用户 葱包烩儿 发表

传统农业国被工业国吊打不是很正常吗?这就是降维打击。

比如美国农民三百多万,中国农民 5 亿,但中国 5 亿农民种出来的粮食产量,并不比美国三百多万农民产量高多少,两类农民人均产量差了一百多倍。中国农民种出来的粮食,扣掉自己吃的,还能拿出来销售的并不多,美国农民种出来的粮食不光够自己吃,还能养活另外 3 亿美国人,更能以极低的价格远销中国,对比中国农民拿出来卖的粮食,美国粮扣掉运费都有优势,因为产量实在太大啦。这还不是 1840,而是 21 世纪的今天,目前的情况来说,大多数中国农村还远没有完成农业现代化建设,被已经完成现代化农业建设的外国农民降维打击,搞得中国种地农民都是低收入。

一百多年前的鸦片战争时期,清英两国也存在这样的鸿沟。将来我国真完成农业现代化了,后人也会好奇,为啥当年中国 5 亿农民种地还种不过美国三百多万农民?

知乎用户 牵牛花 发表

哪来的 80 万清军,当地驻防 5 万人,各省动员了 5 万人,而且动员速度差的很,有些兵直到战争结束都没赶到战场。英军总共调度了 2 万人,今天在广州,过几天军舰就开到了浙江,到哪都是优势兵力,武器装备优势,并且清军是古代军队,没有国家主义、民族主义思想武装,为谁而战的问题都没解决,逆风局一触即溃,根本承担不了一点点伤亡率

知乎用户 汉昭烈帝刘备​ 发表

你要是能让这八十万清军随时和 4000 英军对线,那英国人无论如何也不敢再来欺负天朝上邦了。

知乎用户 正义历史继承者 发表

强烈建议将英清战争爆发日作为法定节假日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清军南下时,满汉旗兵刚入关,就不停地有京津附近的汉人主动去联系清朝军队,表示愿意提供协助。更有天津附近的汉人仕绅邀请清朝军官到家里做客,主动免费提供物资,帮助联系闯军中的前明将领,胆大的直接带路。

清军向北京进发,沿途前明军队都会主动与清军联系,提前让出防线。并有汉人将领给清军带路,绕过闯王军队的防线。

清军从天津向河北的路上,河北汉人百姓欢欣鼓舞,自愿带着物资跟在清军后面,为联军提供补给。到了襄阳,九江,跟随的汉人百姓数量远超双方军队总和。闯军与清军决战,围湖南汉人人山人海。闯王军队进攻,百姓喝倒彩,清军进攻,百姓欢呼雀跃。

清军攻打北京城,汉人百姓主动带着竹梯帮清军爬城墙。清军的伤病员,百姓主动提供照顾。

其至北京城里面的商户,也集资买了一大群羊冒险送出城来犒劳清军。

大明藩王在北京周边跑马圈地,让多少河北良民人沦为奴隶。诸位亲王在京津横行,吸干河北资源,把河北压榨成人间地狱,造成著名的环京贫困带。大明藩王在北京城内外横行不法,多少案魂,多少愤怒?

知乎用户 光棱镜​ 发表

凡系中国人,前在英人所据之邑居住者,或与英人有来往者,或有跟随及候候英国官人者,均由大皇帝俯降御旨,誉录天下,恩准全然免罪;且凡系中国人,为英国事被拿监禁受难者,亦加恩释放。

——《南京条约》第九条

特意列入条约,且为独立条款。

题主你猜,这是为何?

知乎用户 SiKi Ha​ 发表

看过军事频道的一期节目分析鸦片战争,请的是国防大学的教授还是专家(记不清了)。

专家给的答案是:

清军输给英军的原因很多,但最主要的原因是:这是两支不同时代的军队。一支是冷兵器时代的军队,另一支是步入热兵器时代的军队。

我们在那个时候就是落后了,落后就要挨打。弱肉强食的丛林法则从来没有改变过,今天也一样,没有老一辈留下的底子,各位在这儿侃侃而谈的机会都没有。如果我们不能继续把底子攒得更厚,早晚还是会再次拨打。

知乎用户 对方正在输入 发表

有本书叫天朝的崩溃,里面有答案

知乎用户 滚滚滚 发表

这得从明朝灭亡说起。

明朝灭亡主要原因是行政机构瘫痪,里边又分成两部分,一是几代不靠谱的皇帝故意瘫痪国家结构。二是朱元璋定的规矩,导致皇亲国戚利益集团过分庞大。整个国家包括人民都变成这些家族的私人财产,国家财富没有用于国家运行。

闯王杀了很大一部分,同时也得罪几乎全部的地方氏族。其中最大最出名的一个,就是吴三桂。

吴三桂领清军入关,本质上是氏族勾结外部势力,绞杀农民起义军。

这样的结果就是,整个清王朝结构很诡异。满清贵族 + 明朝氏族统治农奴。

清朝并不闭塞,清朝皇帝通过传教士学过高数,会求微积分的。天文地理均有涉及,人家王公贵族知道工业革命,和欧洲王室一直有书信往来。只不过这些和下边农奴没啥关系。

清朝是需要背大锅,但是很显然,明朝这些事情雏形就已经出现了。

所以,下边被异族和氏族统治的农奴,给谁当奴隶不是当啊?你指望这样背景下发老百姓支持清朝统治,属实有点行为艺术。由此产生的士兵,不是怕死的贵族老爷就是奴隶,哪有战斗力啊?。

知乎用户 军都山伯爵​ 发表

抛开军队训练水平和武器装备的代差不谈,仅谈题主关心的人数。你以为的 80 万对 4000 英军,是 80 万人一拥而上打 4000 人,好像是一人吐口唾沫就把对方淹死了。但实际上远远不是这样:

一是这 80 万清军分驻全国各地,跟现在各国国防安排差不多,精锐部队在边防、在京畿,大部分的军队属于治安部队,战斗力堪忧,而英国军队是战斗力比较强悍的远征军,战斗力差距太大。

二是添油战术是兵家大忌,由于组织落后,也缺乏交通保障,清军每个可调动的军事单位只有 800-1000 人,虽然每次增援都是几万人,但实际上个部队缺乏协同,很多时候都是往里填差不多 1000 人,使得英军在局部战场上一直处于兵力优势,以多打少,清军在缺乏保障的情况下,要么一触即溃,要么伤亡惨重。

再叠加上军事训练水平和武器装备的代差,清军打不过英军是很正常的。这方面研究的最好的是华师大的茅海建教授,他的著作《天朝的崩溃》里面很详细地从技术和制度等多个角度分析过清军战败的原因,有兴趣的知友可以看一看这本书。

知乎用户 无敌的寂寞​ 发表

英军可以在中国广袤的 3.2 万公里海岸线上随意发动进攻,而清军只能被动防守。80 万人除去治安军,散在广袤的疆土上,局域内堪战之人还真不一定有 4000 人。

武器落后,战争思维落后,数量处于劣势,焉能不败。

举个例子你就明白了。努尔哈赤时期,明军只要守住辽西走廊,大明天子就稳如泰山。到了皇太极时期,女真联合蒙古从明朝北疆发动进攻,大萌就受不了了。而英军,就是皇太极的超级加倍。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钳聋时期英国拿着先进火器见钳聋,清廷不用。腐败,以冷兵器为主和英国打

知乎用户 朝凪​ 发表

英军来得太快,清朝还没来得及忽悠无产阶级

知乎用户 小心超人超人小心 发表

大清军队组织涣散,各个地方几乎都是各自为战,而英军兵力极为集中,在人数上大清反而占不到什么便宜,而且英军是跳岛作战,攻下一城后又弃城前往下一座城,英军的行进集结速度远快于大清,难以应付。对比之下,英国征服马拉塔,祖鲁都是陆上直接作战。加之大清士兵手里的武器,炮台年久失修,跟英国的装备根本比不了。

知乎用户 彼得 发表

清的统治策略是防汉为主,只要满清贵族内部稳定,然后把防汉做好,在当时来看就可以长治久安,至于打仗领土什么的,多一点少一点并不碍事,遇到外敌只要汉人上,庞大的人口耗也能把外敌耗死,想当年自己入关,如果不是明内部乱了,早把清耗死了,清再能打,那么多军队靠长白山养的活吗 遇到卷一点的皇帝还知道御敌国内之外打死准格尔,害怕准格尔统下蒙古就可以从北方复制自己入关之路。最后万万没想到,工业科技发展,竟然有军队从大海而来,还带着枪炮。清统治逻辑和统治艺术不得不说是封建时代的天花板,可惜时代抛弃你的时候不会说再见。

知乎用户 唐僧有肉 发表

首先 80 万清军很分散,能直接来战的并不多。

第二来战的队伍也不愿战,甚至怕洋人不敢战。

第三战胜了也白战,康熙大帝战胜了沙俄,还签了尼布楚条约,到后来慈溪更别提了,战胜了不是要赔偿,还主动签不平等条约,说法也很自洽:乘着打赢了,给它们蛮夷点小利益,它们看也赢不了,还有利益,就走了,开是她不知道这是在鼓楼蛮夷来抢。

愿战的话,冯子材和葛云飞都打赢过。不用 80 万,只要 1 万清军精锐骑兵就够了。那是候英法联军的火枪打一枪装一发,4000 人就算都是神枪手,每一枪都能要人命,一次也就是打死 4000 人,火枪的射程也就 100 米不到,第二枪没有装好,剩下 6000 骑兵带着刀就到了,剩下就是砍瓜切菜了。当然了,英法联军肯定会建工事,比如拒马栅栏,让骑兵保持一定的距离,冲不到跟前,这个不要紧,清军的骑兵讲究骑射,一轮箭雨就报销完英法联军了。

更何况清军本土作战,甚至都不用进攻,用骑兵围起来,保持火枪射程外观察,英法联军保持阵型,安营扎寨,骑兵就按兵不动,只有英法联军行军,骑兵就上去袭扰,射箭。英法联军长期驻扎,就晚上佯攻,不让联军好好休息,没有月亮的晚上,就派弓箭手网英法联军营地射火箭。英法联军没有一点赢面。

但为什么清军还是输了,因为慈溪都说了,量天国之物力,接与国之欢心,这个皇帝都不急,太监急啥呀,何况慈溪还说了,宁于外贼,不于家奴,反正打赢了家奴也没好,打啥呀打

知乎用户 不惑 发表

问题是我不认为他们是错,如果是我大清皇帝,没有接受西式教育,经历了太平天国,恐怕我也会抗英先杀汉,实话实说。

我是不是大清粉我不知道,但是很多时候,单纯喜欢唱反调而已。

你说相比于太平天国,鸦片战争算个什么。

野人女真从奴隶社会入主中原 300 年,就他们那脑子,做出这种事太正常了。

为了保住所谓的江山,面对天天反清复明的汉人和带英,我的选择恐怕也不会那么正确。

真有本事,早点共产主义和民族团结,就没那么多悲剧了。

宁与友邦,不予家奴

有的时候,这种话听多了,反而觉得挺有道理的。

如果没有民族团结。

我是大清满族人,我或许真的或许觉得这是对的。

我是不是满遗真的不重要。

我就知道讨论过去的事情没有意义,我就知道跟着共产党走,就不会错,只有他们可以依赖。

看看台湾就知道了。

同样是中国人,台湾人和大陆人的区别是什么,一样的文明,甚至一样得 “祖宗”。

执政党最重要。

知乎用户 阿飞​ 发表

虽然我也不喜欢满清,但是部分答案过于阴阳怪气,那就客观回答一下。

1. 武器装备上的全面落后。这点应该所有人都认可的。所有清军的火器(兵丁鸟枪)装备率在全国只有一半左右,也就是说有一半的清军用的是冷兵器。而清军的鸟枪对比英军有不少致命缺陷:填装不便;点火落后(风雨天性能极差);射速慢,射程近。鸟枪的射程大概是 100 秒,射速每分钟 1-2 发。英军装备的是当时最先进的伯克式前装滑膛燧发枪(射程 200 米,射速每分钟 2-3 发)和布伦士威克式前装滑膛击发枪(射程 300 米,射速每分钟 3-4 发)。在加上制造工艺这方面的原因,差异会更大。火炮和舰船的对比,更是全方位的落后,总结就是英军船坚炮利,清军水师是摆设,水上的主动权完全掌握在英军手上。

2. 由于没有水上的主动权,英军想打就打,想走就走,清王朝只能被动防守。在很多战役中可以体现出来的是,总兵力占优势的清王朝在局部战场上,兵力有可能处于劣势。还有问题上给出的清军数量是错误的,战争初期英军大概 7000 人,后来陆续增兵,大概有 2 万人。另外清军的编制非常不适应近代战争,80 清军分散在全国各地,而且这些驻军还有维护当地治安的功能(类似于警察),集结起来相当不便。

3. 双方士兵和军官的军事素养差距也十分巨大。简单说就是士兵的职业化程度不足,军官的指挥能力不够。当时清王朝有一个共识,认为英军只是船坚炮利,陆战并不行。结果几次战役打下来,才发现不是那么回事。很多炮楼都是被别人陆军轻松攻下来。英军海军正面攻击,陆军抄袭侧后的战法十分管用。

整个鸦片战争打下来,就是一个近代化的军事强国对农业国家的碾压,但令人遗憾的是,当时的人们并没有引起足够的反思。后续要输的战争还很多。

知乎用户 知吾诺如她 发表

在汉族人眼里,满人还不如洋人

知乎用户 魏阙 发表

因为战争是一个复杂的事情,不是简单的加减乘除。

如果只论人数问题,那世界历史上一大堆战争都无法解释。

知乎用户 改了个名 发表

我写这个,估计会被喷。

被外敌侵略并不是什么光荣,值得炫耀的事情,就犹如被人欺负一样,还说强盗好温柔,好帅一样。

不过,那个时候,所谓的国家,很多老百姓是无感的,在心中,那是某家族的。世世代代都是,是人的命。

是天上的龙下凡。

百姓衣不遮体,识字率是非常低下,信息闭塞。

我也是听以前的老人说,军队在非常偏远的山村,都是称为:长毛军队来了,快跑啊!红毛军队来了,快跑啊!本朝廷的军队来了,也是喊:走兵了,快跑!

我去,就这样,还有人拥护?

据老人说,红毛军队来了,还稍微好点,找人雇人会现结现算。当然,这个是传说,我也没有从那个年代活到现在。

若是那两个自己人的军队来了,在百姓家吃完,还会故意把 S 拉在家里。

80 万清军无法打败约为 4000 英军,你说呢。

知乎用户 地狱有点黑 发表

敢问这样的问题?

狼图腾们会反问你,为什么一亿汉人打不过 10 万满洲人?

然后结论出来了,都是汉人害我们武德尽失。

狗头保命

知乎用户 晓. 布 发表

先回答我,14 亿人为啥挑不出 11 个冲击世界杯的勇士

知乎用户 jesoen jesoen 发表

知乎用户 春秋义士 发表

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

知乎用户 spontanous 发表

推荐看一下茅海建老师的天朝的崩溃

如果没时间看,我个人总结一下

八旗战斗力已经崩了,绿营也崩了,武器装备不仅代差很大,而且生产供应问题很大

清王朝的军队不仅仅是军队,也兼职警察等职务,防范汉族人。虽然清的民族政策优于元,但是满汉矛盾无法消除,并不是我调集百万大军围殴几千英军,汉族人造反比英军重要的多

中国是防守方,中国海岸线漫长,英军可以到处登陆。清朝压根没有现代战争意识,也不了解西方,就算对战也属于 xjbd,签条约你也没国际法意识。林则徐算开眼看世界,但是了解也很贫瘠,更不用提大多数清朝官员了。参与战争的人基本都明白,去打基本白给,只不过怎么保住天朝脸面罢了

最后是财政问题,道光一次又一次的添油,下边的腐败搞得花销太大,还不如赔钱划算,道光年间,国库已经被嘉庆年间的白莲教掏空了,折腾不起了,得过且过得了

你玩一局欧陆风云,你的政府只有 800 块存款,对战科技等级比你高 5 级的大英,普通 ai 都能轻松打崩你

知乎用户 谈天口​ 发表

英军好像不是 4000 吧,我看到靠谱的说法是有两万多

中国的海岸线有 18000 公里,还有陆地上的疆界,还有各地的驻军……

这等于 80 斤的铁,打成了一条铁链,这根铁链因为要足够长,因此也足够细

对方 2 斤铁做成的一把锤子,锤子的钢口还比你的铁强!

于是砸到哪里都够受!

知乎用户 花儿 发表

又是一个不看临高启明的人。看第二次战役。

1. 武器装备,不仅先进武器数量,还包括维护保养,校准,和配置。

2. 人员管理,福利,思想建设,奖惩制度。

3. 指挥战术,人员素质,是否进行过演习训练,

4. 后勤保障,伤员救治后送,被装。

知乎用户 小叶子 发表

有 80 万人又不能同时到达战场,从北方出发的军队,还没走到地方,仗就打完了。等你军队赶到了,人家换个地方再打。

知乎用户 知乎用户 OBDWO 发表

二十万清军不也灭了上亿汉人都大明吗

知乎用户 忘了 发表

首先清军总共有八十万,但不是八十万都上战场跟英军打仗,人家还有那么大的地方要管

其次英军也不止四千,鸦片战争不是一两场战斗,而是打了一两年,前后增兵调防人数差异比较大,多的时候陆海军有一两万

最后英军有完全的制海权,清朝只能在漫长的海岸线上被动防御,就算前线有八十万也守不住这漫长海岸线,真到了战场上,清军人数一般会多一些,但肯定没有八十万对四千这么悬殊

知乎用户 施鑫榆​ 发表

太平天国 2 万人都能一路北伐打到天津,输给 4000 英军也就能理解了

知乎用户 马蜂窝​​ 发表

给大家讲个大清名将用尿罐子攻击英军的案例,你就明白为什么打不过了。

鸦片战争中有一场非常特殊的战役,特殊到你恨不得拿刀把清军主将砍了。

我们开启高能。

只见参赞大臣杨芳一声令下,数百个神秘的罐子武器被绑在木筏上,由一名副将驾驶着漂向英国战舰,英国海军被吓出一身冷汗,这是什么玩意儿,难道是大清帝国的新式水雷?

为什么英军怕中国水雷?因为中国是水雷祖宗!

水雷是一种最古老的水中武器。明嘉靖二十八年,也就是 1549 年,中国人用木箱子作为水雷的壳,把黑火药填装在里面,然后用油灰给它密封起来。再用系在岸上的绳索进行牵制沉入水中,木箱的下面坠着铁锚,以便水雷沉入水下时调节它的深度。这种雷的击发是由人为操纵的,当敌船靠近时,岸上的人通过拉拽绳索引爆。 此后不久,聪明的中国人还发明出了定时水雷、触线水雷等等,比西方使用水雷足足早了 200 多年,这些无疑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水中武器。

但是,但是,近 300 年以后的大清名将杨芳却用了女人的尿罐子?

1842 年 6 月,英国 40 多艘战船列阵广州湾,鸦片战争打响,1842 年元月陈连生陈长鹏父子战死沙角炮台,2 月,关天培战死靖远炮台;3 月湖南提督杨芳以参赞大臣的身份赶到广州,带领湘勇抵抗英军。

杨芳,出身于贵州松桃,因在镇压地方起义中,屡立战功,被晋封为一等果勇侯,加太子太保衔。因其骁勇善战,战功卓著,所以在军民中声望很高。

杨芳到达广州之后,广州城里,无论是官兵还是老百姓,无不被战神的气质所折服,感觉打败英军也就是弹指一挥间的事了,就连被解职的**林则徐也赶来亲自为这位老部下祭旗接风。**但万万没想到的是,大将杨芳却盯上了广州城内妇女们的便桶,这是怎么回事呢?

到达广州城的第二天,战神杨芳就马不停蹄地赶到炮台视察,智慧的他立马就发现了问题所在,他看到我国的大炮在陆地上固定不动,而英国的大炮则在飘摇不定的军舰上,按道理讲,我们应该能轻易击中敌舰,为什么反而我们的大炮威力却没有英国舰炮厉害呢?

他思忖了一阵子之后,得出一个令人无法反驳的伟大结论,那就是英国舰炮必定是有妖术护体的。当下最紧迫的事就是要破除敌军的妖术。于是我大中华博大精深的破妖术之法便被载入世界军事史册了。

杨芳下令,在城内广贴告示,征集全城妇女的溺器迎战英军火炮;什么是溺器呢,其实就是便桶。**为什么只要妇女的溺器,男人的不行吗?**当然不行,在中国传统文化里,有一种认知,认为妇女是不洁的,妇女用过的姨妈巾、尿壶之类的东西那就更不洁了。而恰恰是这些污秽的东西,就有了奇特的功效,根据 “以毒攻毒” 的原理,以不洁攻不洁,竟然就破除各种各样的邪术。

鲁迅在他的一篇叙事性散文中写到,小时候他家里有一个女佣阿长,阿长跟他说,太平军攻占了城池之后,把他们妇女全都掳了去,一排一排的站在城墙上,脱掉了裤子。清军攻城的时候,火炮竟然都哑火了。所以小时候的鲁迅认为阿长是奇女子,对她有一种特别的敬意。

妇女的便桶收集完成之后,杨芳下令将便桶绑在木筏之上,然后让一名副将驾驶着木筏,载着蔚为壮观的便桶,浩浩荡荡地漂向了英军战舰。**这里面还有一个操作的窍门,大家要掌握,就是便桶的口必须冲着敌舰,效果会更好。**这阵仗确实给英军吓的不轻,要知道大清帝国可不是吃素的,300 年前中国人就能活用各种水雷了。

只是可能蛮夷英军信的上帝耶和华,而我们供的是玉皇大帝,所以杨芳这种神奇的武器并没有起到预想的效果。

冷静下来的英军,顺着河道直接把舰船开到了广州城下。战神杨芳灵活运用孙子兵法,打不过就跑,立马下令全体将士撤入广州城内,闭门不出,与英军休战。

休战期间,为了养足元气,**杨芳全城寻找长得好看的男童,**让巡捕晚上悄悄地送到自己的府上。满血复活的杨芳在给道光帝的奏章中,完美地描述了自己如何利用妙计,击退英军,如何果勇抗敌,保广州民众一方平安。

读到这段史料,我默默抽出了那 40 米的大砍刀。

你有没有砍他的冲动!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高赞都什么答案,风气都给带歪了。

军事上打不过就是打不过,武器水平战争思维战斗意志全面落后,这是直接原因,别扯其他问题。

就比如那个反面教材杨芳,纵观前半生也是战功赫赫,在西北把那群 xxx 打得满地找牙,中亚那些汗国在他面前也是瑟瑟发抖,属于当时清朝的顶级名将了。可就这样一人,跟英军作战时用了他能想到的所有办法,然而就是打不过。

还有镇海还是定海来着(忘了),清军提前半年精心构筑的防御阵地,被英军一个小时打崩,搁谁心态都炸。

知乎用户 义和团大师兄 发表

首先鸦片战争,不是全面战争,能投入与英军作战的部队有限。第二其实军队人数不是太重要,关键是还是清军的素质已经低到令人发指的地步。道光皇帝的父亲嘉庆皇帝在位期间会发生过一个荒唐的事情,一个厨子居然拿着菜刀去刺杀嘉庆皇帝,这要是拿弓弩那还不成功,厨子刺杀失败之后没几年天理教又来了一次,才 100 多人,居然有 70 多人杀进紫禁城。可见清军之腐败。后来发生了太平天国,火烧屁股了,才允许汉人团练武装,这才使得清军有了一定的战斗力。第三,英军的实力强大,大英帝国武德爆棚,再怎么贬低日不落帝国也不能掩盖当时英军的战斗力。海军更是世界第一。第四,文明的碾压,从科技到制度,英国的都是碾压清朝的存在,当时清军不管是作战方式、装备、战术乃至整个国防体制都是落后的存在,属于古代军队。直到后来左宗棠收复新疆的军队才被列强认可为现代军队。

知乎用户 方德的历史​ 发表

这个题换一个提法。那就是为什么 500 万国民党军队打不过十几万人的日本军队。其实基本上差不多呀,比如国民党在江西干的事情,比日本的三光那可厉害多了,可是石要过刀,草要过火,人要换种。

更不要说在人民自主抗战的时候,国民党军队和日本人一起联合绞杀抗日军民。所以这就导致了抗日战争初期大批的投日风气。

今天这就是各地灾荒的时候,国民党不就日本人发量就更导致了离心离德,比如河南说的,灾荒是,水旱汤蝗不是日本人。

知乎用户 孤寡老汉斯维嘤 发表

从几个角度简单分析一下吧。

军事问题:为什么正面打不过

经济问题:为什么硬耗耗不起

政治问题:为什么没有作战热情


本文主要参考《现代中国的形成》一书,只可惜书我放在老家,没法直接引用,只能凭印象谈谈,想看的可以去淘宝买,是本新书本来想整个推荐但是又是绑这个又是绑那个给我整烦了。


军事问题,显然是最表层的问题,而该问题又可以细分为**清军腐化、火力代差和机动力代差。**其中,我认为,最致命的问题在于机动力代差。

**先说清军腐化问题。**军队腐化问题无非两种可能,一是制度经久不变自然腐化,二是长期不作战疏于训练。

咋一看清军似乎是后者,但事实上应该归结为封建军队自然腐化的问题,因为康、雍、乾、嘉四朝不断爆发过战争,只不过康熙的战争是发生在内地,给人一种 “确实在打仗” 的感觉,而且教科书也反复提及,而对准格尔战争,因为地处边疆且绵延康雍乾三朝,断断续续一直在打,打到乾隆最终解决问题为主,所以说得更少一些(要知道同期的世界史在世界近代史卷里大讲特讲,而清前期被归类到中国古代史里用最后几章草草略过,这很不公平)。

至于嘉庆朝的白莲教大起义更是地方团练武装的萌芽,到了道光时代,清军本身,包括八旗绿营在内的所有正规军编制的训练问题、战斗力几何非常令人怀疑,这是毋庸置疑的,遑论此时弥漫的福寿膏成瘾问题了。


**火力代差问题。1758 年平定准格尔之后,清朝已经真正完成了中国地缘政治上的完整版图,**向西已经是中亚戈壁,向北是尼布楚之后议定的条件,在外敌已经不存在的情况下,由于世界认知的落后,清军已经不存在继续改良升级武器装备的动力了。

沙俄是明确知道西方是什么样子的,而且俄国更像一辆以乌拉尔山为分界线的集装箱卡车,西伯利亚是他拥有丰富自然资源的的集装箱,欧洲才是车头和引擎,在迫不得已的情况下,沙俄可以丢掉车厢,但绝对不可能丢掉引擎和车头。

但大清不一样,大清既不关心欧洲的情况也无需关心欧洲的情况,大清已经达成了封建时代战略意义上的绝对安全,对于清朝版图的地缘政治意义,左宗棠有过非常精妙的分析,详见沙盘上的战争黄成友同志的视频。

止戈三十年之后,爆发白莲教大起义,大起义严重挫伤了清朝的经济状况,对于大清而言,在财政亏空的情况下继续攀军科,显然不如休养生息,这一休养生息,修养了四十年,就到了开门自由贸易的时间了。


但是以上都不是关键,老话说得好,一人一口吐沫都能淹死他们,英军的登陆部队是只有 4000 人,如果这 80 万兵力能瞬间集结到英军的登陆地点,一人一口吐沫,英军也被淹死了,哪怕火力和士气低于对方都行,问题就在于机动性。

从古至今,任何一个优秀军事家,打出漂亮的以少胜多战绩的军事家都明白一个道理:以少胜多的核心,在于在交战时刻接敌兵力保持优势,至少是均势,即 “总数劣势,但相对优势”。

在发起打击的地方,只要人数相等或稍劣但我方训练更好,那以少胜多就不足为奇了。所以说,4000 陆军确实不多,但是 4000 随时随地可以投放到中国广袤海岸线和长江沿线任何一点的 4000 陆军,就是绝对多数。英军利用其机动优势可以随意选择任何登陆地点,在任何地点发起一场以多打少且火力优势的战斗。

而机动性的来源也很简单,虽然英军战舰当时的主力还是风帆战舰,但帆船比陆军人走马跑可快得多。别说是道光对前线一问三不知了,就是现在换网友去坐镇紫禁城,地图全开,指令瞬间下达,也一样打不过英军,大清的八十万大军之会在陆地上到处奔波吃英军的灰,顺便产生大量财政和人力损耗。

同样,这也是为什么现版本维多利亚 3 大清吊着英国打的原因,南中国总部一声令下,半个中国的人力集结到英军的登陆点,这不就打过了吗。


再说经济问题,为什么耗不起的问题。

首先,开战之前,**大清的财政状况并不乐观。**清政府的白银储备在乾隆时期达到 8000 万两的峰值,但一场白莲教大起义直接消耗到一度赤字,要知道上一次出现赤字已经是清入关时期的事了,虽然后来一直在休养生息,但道光时代存银也不超过 2000 万两。

再加上战争前因为福寿膏的问题,白银大量流出,以及中国封建官僚系统廉洁奉公优良传统,账面上的白银数字和实际上的白银数字可能也小有差距。

自康熙停止圈地,滋生人丁永不加赋之后,清朝开始转向传统封建王朝前期经典的轻徭薄赋治理体系,作为一个封建王朝,清前期的财政收入绝大部分来自田赋,而这个田赋数额并不算高,而且由于官吏数量严重不足,征收完整度很成问题,具体细节《现代中国的形成》中有谈及,维多利亚 3 在这里也很还原,开局较低赋税 + 行政力严重不足。而封建王朝征税的核心理念就是 “够用就行”,虽然道光帝打着几百两银子一个的补丁,吃着 5 两一个鸡蛋,但是整体收支还是保持在一个平衡、稳定,但非常脆弱的稳态下的。

而至于战争本身,如果英军不攻入长江,仅仅是在海岸线上袭扰,对于大清的庞大而言,他们不过是 4000 个装备火枪的倭寇,但是英军封锁了长江 一切就出问题了。

封建中国不怕倭寇,因为封建中国靠河运,而自从北宋开始,由于城市发展,中国首都的给养就不能只靠周边耕地解决了,而必须依赖来自南方的转运,明清两代连续定都顺天府已经形成了成熟的转运体系,而现在英国封锁了这个转运体系,等于切断了首都给养和南北中国的水运,无法得到南中国的粮食转运,等于瘫痪了大半个中国,这样的战争当然无法耗下去,只能被迫尽快求和。


最后,

政治问题

或者说社会学科技落后 没有点出民族主义、启蒙主义、等近代关键思想,普通人不认为他们在打一场保卫中国的战争,而是认为这是一场保卫爱新觉罗家的战争,这种战争的积极性可想而知。

所以,百姓对英军的态度完全取决于英军干了什么,给英军带路的和因为英军军纪问题惹恼百姓导致反英的都有,

**但无论是帮英军还是反英军,都是纯粹出于朴素的民间感情,这些人的行动是非常现实主义的,**清政府的官吏盘剥我们,现在来了一伙人要打这些官吏,我们就给他们带路;这些人来了不走了还强奸抢劫,那就拿起锄头把他们赶回去。

本质上,他们既不关心清朝也不关心英国人,他们只在乎自己的小日子。

差不多就这样吧,累了 不想写收尾了。

知乎用户 咖喱你个辣椒 发表

因为没有八十万清军参战

知乎用户 乾小 发表

刘瑜在《可能性的艺术:比较政治学的 30 讲》中写道:理解和判断的前提是参考系的存在。

这个问题提出的唯一对比参考系就是人数,即 80 万和 4000 英军的对比。

我们仔细一想就会发现存在一个问题,这 80 万中有多少人是真正的见过英军,我想绝大部分是望风而逃吧,恐惧会像病毒一样肆虐整个军队,用楚云飞的一句台词,就是几十万的猪让敌人杀也得用一周。

其他的暂且不论,酱紫吧~

知乎用户 和气生财 发表

因为这 80 万清军并没有都上,真正参战的只有部分,加上战斗力不行,所以自己反而打败了。

知乎用户 前进四 加速 发表

因为教科书里八国联军入侵是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

实际上八国联军是帝国主义和汉人同胞与满清殖民者的矛盾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今天知乎就看到这里了,结结实实被两条评论恶心到了。

第一条回答下讲了汉人给英军带路,下面评论两条(我不能挂 ID,否则就是不友善)

一人评论

准备着,时刻准备着!

一人回复

This way,sir!

每一条都是几百赞。

下次解放军把你们从地震,洪水这种灾害里救出来的时候,

建议把自己埋回去。

我都不敢不匿名,甚至不敢不开 vpn,上次讽刺了一下,一帮人天天用繁体字骂人。关了私信就评论留言。狗皮膏药一样,根本甩不掉。

知乎用户 冰封夜羽 发表

玩维多利亚 3 大清开局 按史实操作

多输几次鸦片战争你就明白了

这群人有多么令人窒息

正常操作想翻盘都令人头秃

知乎用户 孙大少 发表

如果输了可以把 996 变成 4+3,福利翻番好几倍。你希望赢还是输?

甚至 995 变成 5+2,福利不变,你愿不愿意?

知乎用户 我帅么 发表

如果老百姓一直被压迫,会跟你玩大义?宁死也要保护这个伤害他的政府?搞笑呢?

知乎用户 风中客 发表

如果只说当时的农民帮英军,可能有人说他们目光短浅。那看看身为知识分子和改革先驱的谭嗣同怎么说的。

幸而中国之兵不强也,向使海军如英、法,陆军如俄、德,恃以逞其残贼,岂直君主之祸愈不可思议,而彼白人焉,红人焉,黑人焉,棕色人焉,将为准噶尔,欲尚存噍类焉得乎?故东西各国之压制中国,天实使之。

你就说说勾清是个什么东西,就这民心,别说不一定有 80 万,就算有,能有战斗力?

知乎用户 已下线 发表

提这个问题的是不是跟以前历史教科书上说——“南京十二万明军被几十个倭寇一路肆虐州县” 一个脑回路啊?

就像赵云七进七出、张辽大破孙十万一样,明面兵力上是五千对一人和十万对八百,但一线短兵相接的兵力是远远少于这个数的。这还是陆上交战局部精锐冲阵的作战效果。

具体到一线军队交战阻击登陆,先抛开满汉大防、武器代差因素,在带清海防落后、信息传递迟滞的那个时代,是无法预料海上英军从哪个方向登陆,而全国几十万军队哪怕撤离各自防区全部调度到海边布防(事实上就算能撤防也不能悉数赶赴战场),漫长的中国海岸线,几千英军局部登陆你是防不住的。

更不用说武器还有代差、兵民人心不齐了

知乎用户 小点点 发表

你这个问题和蒋介石围剿长征中的红军一样。也和今天台海问题差不多。总军队人数多不代表你就强,也不代表你正面就有那么大优势。信息,武器,天时地利人和,是影响战场的核心三大因素。清朝对汉人的不信任贯穿了整个朝代,几乎是刻在满人的骨子里的。其实满清的历史非常值得后人去反思。与其把钱花在监管上,不如还钱于民,收卖民心。越是想加强维持自己的统治,最后反而可能会适得其反。社会发展总不可能一帆风顺。甘时自赏,苦时就会自受。

知乎用户 Sherry 发表

不是,其实英军数量不止 4000 人。而 80 万清军并非全部待在沿海地区,而且清军的装备很差。

1841 年时,英军又增加了加略普号在内的 7 艘蒸汽战舰,马德拉斯步兵团与皇家 55 步兵团遂舰队渡海而来,此时的英军数量应当在 5000-6000 人上下。

到战争高潮的 1842 年,英军的军力陡然增高,先后由英军运兵舰调配了五个新的马德拉斯步兵团、皇家陆军 90 团以及部分印度工兵炮兵,此时的英军陆上作战人数已经达到了 12000 人,再加上先后调拨的海军水兵,海陆军合计已达两万人左右。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因为大清的汉人中有太多降临派,他们都把英法联军视作三体人。

知乎用户 取一个友善的昵称 发表

把我们的航母随便开到一个非洲国家港口,看他们投不投降。

知乎用户 Louis 发表

建议大家看看茅海建先生写的《天朝的崩溃》。

知乎用户 TABWoverturn​ 发表

知乎用户 伲可拉 发表

80w 中各地驻军 60~70w,实际可机动兵力 10 多 w。

十几万兵力还要布防整个海岸线。分配到各地平均一万人要防守 1000km 的海岸线。

知乎用户 高焚 发表

一个国家,占比 99% 的民族,被占比 0.1% 的民族统治,那么它一定是虚弱,甚至是不堪一击的。就算凭借前朝的遗泽和时代的进步勉强扫除一些落伍的蛮夷,也不可能跟上世界的改变。

知乎用户 是陨石吗 发表

五十年后,如果知乎还在,那时的青年人,也会问一个问题 “为什么 14 亿人口的 GDP 不如那边 3 亿人”。回答里会有 “人与人的差距,比人与狗的差距还大”。

知乎用户 qixinxin​ 发表

清朝没有那么强的动员能力。军事体制以及硬件也不允许清军能够快速动员。即使有这八十万人也只能被动挨打。英军利用海军的机动。对整个沿海进行骚扰。清军疲于奔命。防不胜防。

知乎用户 北岸初晴冰雪 发表

知乎实名认证账号

祖国怎么爱我,我就问你爱祖国

祖国怎么对我,我就怎么对祖国

知乎用户 薛定饱 发表

其一,武器装备有代差,热兵器打冷兵器,一打一百都没问题。

其二,百万大军分散在全国各地,短时间无法集结,敌人在运动中,等大军赶到,敌人已经走远了。

其三,王朝承平日久,吃空饷问题严重,在册有百万,实际有一半可能也不到,再加上老弱病残,各地实际能打仗的数量要大打折扣。

其四,最重要一点,满人兵少,汉人兵多,真正忠心的是满人兵,他们需要看紧汉人兵防止造反,不能真的送到战场上消耗。就如同倭寇一样,真正来自日本的是少数,大多数的倭寇是活不下去的中国人,英军长驱直入后若放开各地限制让各地征兵对抗洋人,那么各地汉人会假扮成洋人,跟英军一起打进北京,这是朝廷不能接受的。后来太平天国运动就是实例,朝廷失去对于基层的镇压,义军每到一个地方,这个地方的人就会加入义军前去下一个地方进行劫掠。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知乎用户 亲子运动会 发表

4000 英军足够吊打 80 万清军了,给他 800 万也是白搭

知乎用户 龙王波利斯 发表

维多利亚时代的英国是世界第一强国,清朝不过是当时体量很大的一个农业国,放到现代就是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哪个国家挡得住 4000 美军?

知乎用户 此心安 发表

茅海建先生 《天朝的崩溃》

知乎用户 哈哈拉拉 发表

等将来美国人打来的时候。你就知道原因了

知乎用户 再见飞刀​ 发表

敌人的敌人 = 战

知乎用户 权立维李老师 发表

其实兵力没有那么悬殊。第一次鸦片战争,英军一共使用了 1 万多军队,满清则使用了 20 万,兵力差距是 1:10。然而,为什么满清被打的满头包呢?

原因如下:

![](data:image/svg+xml;utf8,)

第一,制海权完全丧失。

大家注意,英军的进攻路线大体是以海军支撑,围绕着水路进行的。

而当时中英的海军相差太远。英国海军经过几百年的磨练,无论各方面都远远强于满清海军。严格说来,满清并没有真正的海军,所谓的水师只是用来近海缉私和对付海盗。他们相对于商船或者大型渔船,只是加装了一些武器而已。

以火炮威力,满清军舰搭载火炮数量少,且性能差,很多军舰什么没有火炮,只有大口径的火绳枪。所以在英军装备数十门火炮的战舰面前,满清水师根本不堪一击。

由于制海权的丧失,英军可以肆意在中国沿海航行,随便占据岛屿和沿海港口,满清根本没有好办法。

![](data:image/svg+xml;utf8,)

第二,军队战斗力的差异。

其实第一次鸦片战争,双方就陆军武器来说差别并不算很大,至少没有代差。

满清的弓箭手相对英国火枪手,没有太大的劣势。火枪虽然射程远,威力较大,但弓箭射速高,还可以不受复杂天气的影响。

就火炮来说,英国陆军火炮和满清火炮机构上是比较接近的,顶多射程和精度较高,但射速都很慢。然而,英军是久经战争磨练的成熟部队,直到怎么将手中武器发挥最大威力,有着完整的战术。

相反,满清的绿营兵、八旗兵训练奇差,甚至非常业余。以八旗兵为例,很多人射箭射固定的靶子,也能 10 发全不中。这种部队,根本没有办法打仗。他们的战斗力甚至不如三元里的中国民众,不能和英军正面对抗。

第三,战斗意志差距巨大。

清军基本没有想拼命的。大家注意,清军总数有 20 万,然而清军死亡 3000 人,受伤 4000 人,总数才 7000 多人,伤亡率还不到百分之四。

然而,清军基本每战必败。这说明什么?清军基本就是一触即溃,死伤的几乎都是开始接触时候的死伤,随后官兵就撒丫子跑了。

当时清军很多部队仍然装备百分之五十的冷兵器,比如长矛之内,原则上如果近距离肉搏相对英军的刺刀有很大优势。

然而,整个第一次鸦片战争,很少有肉搏的战斗。搞笑的是,肉搏刺刀冲锋,竟然成为英军的杀手锏。英军往往挺着刺刀攻击满清炮台,满清总是一哄而散。

其实,清军已经非常腐败。

八旗兵由于国家供养,养尊处优,吃喝玩乐,没有人愿意拼命。绿营兵待遇奇差,平时还需要打临工养家,不训练不听命令,也不愿意莫名送命。

其实,在对太平天国的战斗中,八旗兵数千人曾经被区区几个太平军杀得溃逃的。一群混日子的乌合之众,即便有 800 万也是不堪一击

知乎用户 青衣铁甲 发表

清军:优势是人数多

劣势:一,毫无准备 二,装备落后(大刀长矛对火枪) 三,战力弱,很多将领,士兵临阵脱逃 四,很多上战场的都是新兵,打仗跟去旅游似的。

英军:劣势,人数少

优势:一,准备充足 二,装备精良,都是火枪火炮,除了在下雨时会吃亏,正常情况下清军根本无法近身。

差距如此明显,这仗怎么可能打胜?

知乎用户 泰佛修斯 发表

1 因为八十万清军是全国所有兵力加起来八十万 而不是和 4000 英军打仗的八十万

2 因为英军那时是名副其实的海上霸主 来去自如

知乎用户 长颈鹿​ 发表

八国联军要钱,汉人可是既要钱又要命还要政权。

知乎用户 320177 发表

英军攻占大沽口后,发现了大批的军火,居然比英军的武器还先进,大多数是用后又从新封装的,后审讯俘虏得知,用不习惯,又改回鸟铳了。

知乎用户 罗十一 发表

你说为什么有个词叫汉奸,没有词叫满奸

因为在满清眼里,主要敌人是汉人

知乎用户 复合维生素 发表

中央电视台出过纪录片,讲的是装备,可以很快了解,随着历史变迁,装备的重要性越来越大。

我们当然不能想象,用导弹大炮飞机对战大刀长矛,但是装备差异对战争是有影响的。

了解抗日战争的人,大概也知道,中日军队的战损比,首要原因是武器的差距,第二是军队训练的差距,第三是个体素质的差距也就是文化水平。

不妄自菲薄,也不狂妄自大,不怕战不畏战首先是自己有底气。

知乎用户 Mike 发表

清军八十万是全国的军队。清军分八旗,绿营。八旗是职业兵,待遇最好。但到三藩之乱的时候,八旗兵已经没什么战斗力了。虽然他们有最好的武器。绿营兵是汉人为主,会受到限制。而且是分散驻扎,什么活都干。满清入关之后,对汉人防范很严的。全国各地有很多满城,用来驻扎八旗大兵。绿营兵更是分散。随时剿灭可能的叛乱。虽然总数八十万,但能用来打仗的可能就几万。当年康雍乾的时候,国力还算可以,调集几万人,还是可以的。但时间会比较久。英军虽然才几千人,可是人家是坐船的。可以随时在一个地区突袭,总比你走路快吧。更何况,英军的武器,再怎么着也比绿营兵的先进。所以英军打败清军,占领某些城池,并不难。难得是有效占领。毕竟人少,不能分兵。否则兵力真的太少。而且英军也只是为了贸易,打下城池只是为了逼迫地方官,后来发现不好使,就直接打北京了。

知乎用户 18665018907 发表

因为是清军不是红军。

知乎用户 大豫一闲人​ 发表

在你的想象中,是 80 万人与 4000 人群殴,还被人打的鼻青脸肿。

实际上,具体到每一场战斗,清军在武器和人数上都不占优势。80 万清军分布在全国各省,沿海某地听闻英军来袭,清庭调兵遣将前去支援。援兵尚未出发,英军已取得战斗胜利,劫掠一番后转战它地。

不是英军强的没边,也不是清军菜的跌破极限,这是近代化军队对古代军队的碾压,也是掌握制海权的军队,对没有海权思维军队的碾压。

简而言之,双方就不是同一个维度的军队。

知乎用户 人间应失匕箸 发表

火器 舰船不如人,你把全国清军都算上有什么用,英军依靠先进的舰船可以随意挑选一个点进行打击,清军能瞬间把八十万人集中到一个点上?这么简单的道理也能上升到满汉矛盾上,皇汉明粉是真不懂还是假不懂?

知乎用户 椰子先森 发表

因为实际参战的并不是 80 万人,或者 80 万对 4000 人的决战。

鸦片战争应该是从虎门开始,一直打到福建,最后兵临南京城下,签了南京条约。

从人数上,清朝没有在短时间内集结好优势兵力;

从武器上,落后一个时代;

从战术上,落后一个时代。

从哪里赢呢?

知乎用户 开心开心开心 发表

啊,对对对,所有地方都不驻军了,把所有军队集中于一点,重点突破 4000 英军

知乎用户 光追不上我​ 发表

一边是满鞑, 一边是英夷, 都不是中国人,

中国人一时半会还没想好是扶清灭洋, 还是扶洋灭清.

到义和团的时候是终于想清了, 要扶清灭洋.

毕竟, 英夷胜, 好处不过看仇人挨打, 心里痛快.

坏处是: 英夷胜了, 肯定还是让满鞑当统治中国人的二鬼子, 头上又多一重压迫. 给英夷赔钱, 这钱又得转嫁到中国人头上. 让满鞑灭绝过一回的中国文化, 又得让英夷再灭绝一回.

所以你看, 中国人最后还是选择了帮满鞑.

知乎用户 chenc 发表

以前看过一本书,书名忘记了,不过感觉写的有点靠谱。

它的观点就是清军人数虽然很多,但是实际上当时没有警察,这些清军实际上分布在各地,相当于今天的警察、武警之类的。当时的清政府主要防范的是内部可能的敌人,缺少防范外部敌人的意识,事实上以前也没有这么大规模的外部敌人。

英军当时是坐船的,机动性很好,清军好不容易调动到了某地,英国人跑别处去了,防不胜防。只有千日做贼,哪有千日防贼的?

另外满人和汉人是割裂的,军队战斗意愿不强。镇江保卫战打的比较好,就是因为当地驻军长期驻守镇江,家人、孩子都在身边,所以镇江保卫战不是卫国,是守家。

如果当时是汉人政府,情况可能会好些吧。

知乎用户 歸言 发表

100 人口的飞机,大概能打 4000 人口的飞龙

知乎用户 Adams​ 发表

八十万是清朝当时的总兵力,包括街上巡警加一块 80 万而且全国布防,大清精锐也不在沿海,索伦骑兵应该是最精锐的骑兵了,在大清龙兴之地守着,现在在俄罗斯那一块。西北和四川算是精锐,你看看这些地方从他们的防区赶到战场需要多久。当时可没有高铁飞机,连公路都没有。你算算骑马从海参崴到广州要多久哈哈哈哈。洋人在海上来去自由,随便找地方登陆,你怎么处处重兵布防?直到第一次鸦片战争打完,皇上叫的精锐都还没赶到

知乎用户 SpaceY 发表

八国联军进京路过的村庄都全副武装,目的不是防联军,而是防 “旗兵屠村”。

我刚开始看这以为是历史瞎写,看了镇江守将海龄,迎战英军之前先预防性屠了 2 万镇江周边的汉人平民,免得 “汉奸通夷”。

才知道这个荒谬绝伦的操作原来是真的!!!

知乎用户 你打野 发表

驱除鞑虏

恢复中华主要是鞑虏也是这么防的。

知乎用户 叶七八 发表

当时的老百姓恨不得扒了清的皮

你以为的百姓是 this way sir

其实是 follow me sir

知乎用户 棘 111 发表

说明军心涣散,人心不齐呗。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https://zhuanlan.zhihu.com/p/535831664

知乎用户 独行者 发表

统治阶级脱离底层人民后,清朝其实是两个阶级了

你统治阶级被洋人狂扁

关被统治阶级 p 事啊

知乎用户 碎平关碎碎关碎 H​ 发表

我隶属 QQID 英团队

国内吉他贝斯电吉他正好八十万乐手

吉他贝斯电吉他,我十年前在北京丰台青塔蔚园南门东边一居室六层楼玩的三百首曲子估计他们八十万吉他贝斯电吉他很难理解,十几年前我弹新古典摇滚之王 Yngiwe,十几年前我弹中国风日本风,十几年前我弹布鲁斯,十几年前我弹工业金属大师 buckethead,十几年前我弹哥特金属大师 John5

我十几年前我已经精通重金属布鲁斯中国风日本风

然后我 2014 年开始练爵士

2018 年我爵士吉他爵士贝斯爵士电吉他终身毕业

然后 2019 年我练爵士钢琴,我目前三年零基础自学,完全零基础自学,我三年我钢琴中国第四,很多编曲高手,比我练十个小时钢琴都不如

我杀的就是这八十万吉他贝斯电吉他坏蛋,喝喝,我金聪明

知道我为啥要杀八十万吉他贝斯电吉他嘛,2010 年 - 2013 年,我女友张如雪在北京被上三千多次很多音乐人落井下石,我必须彻底清除这段记忆,这就是我杀八十万吉他贝斯电吉他的根源原因

我现在面临新的挑战,我 1998 年初恋女友北京崇文天桥富二代吴文丽已经在 2022 年 9 月 13 号来我老家湖南常德澧县,吴文丽富二代特别有钱身家几千万,但是我永远不能跟我初恋女友吴文丽结婚,初恋女友吴文丽已经跟我 1998 年学校同宿舍发小朱嘉琪结婚二十多年,吴文丽从北京来湖南并非来拯救我的爱情,吴文丽来我老家湖南常德澧县寻我是朱嘉琪给我的快,只有躲避,只有婉拒,只有躲闪,任何吴文丽想要婚姻的想法,我都必须彻底躲避,这样我能在湖南常德澧县老家苟且偷生至 2060 年,活者是很舒服的,挂壁叻什么都没有叻

知乎用户 巧克力 发表

蒋老总当年有句著名的口头禅叫(也不知道是真是假):攘外必先安内。日本也好,谁也好,打来了不重要,先把内部的反动势力平定了再说!被殖民了我依然是皇帝,是总统,无非是上面多个太上皇罢了!但要是被反动势力推翻了,那结局是什么样,简直不敢想象!

看清楚了这一点,就拎得清了,估计当时满清也是这么想的吧!

知乎用户 天才帅哥杜 发表

其实,清军能直接调动的能和英军打的没多少,毕竟你不能全国各地派兵吧,到了之后黄花菜都凉了,而且当地还叛乱了。

知乎用户 张李 发表

英兵既至,因广东有备,转攻厦门。亦不克。乃北陷定海。投英国巴里满致中国首相的书。(9) 浙江巡抚不受,乃转赴天津。清宣宗是个色厉而内荏的人。遇事好貌为严厉,而对于事情的本身,实在无真知灼见。又没有知人之明。所以其主意很易摇动。当时承平久了,沿海各省都无备,疆臣怕多事,都不悦林则徐所为,乃造蜚语以闻于上。(10) 于是朝意中变。命江督伊里布赴浙江访致寇之由。又谕沿海督抚:洋船投书,许即收受驰奏。时林则徐已署理粤督,旋革其职,遣戍伊犁,而命琦善以钦差大臣赴粤查办。

琦善既至,尽撤林则徐所设守备。时佐治义律有疾,甲必丹义律代当谈判之任。琦善一开口,就许偿烟价二百万。义律见其易与,又要求割让香港。琦善不敢许。义律就进兵,陷沙角、大角两炮台。副将许连陞战死。琦善不得已,许开广州,割香港。英兵乃退出炮台。朝廷闻英人进兵,大怒。命奕山以靖逆将军赴粤剿办。英人遂进陷横当、虎门两炮台。提督关天培又战死,奕山既至,夜袭英军,不克。城外诸炮台尽陷。全城形势,已落敌人手中。不得已,乃令广州知府余葆纯缒城出见英人。许偿军费六百万,尽五天之内交出。

知乎用户 大师兄有点馋 发表

这就跟一个人端了一个蚂蚁窝一样

知乎用户 拉布拉多了一点 发表

因为不是 80 万清军倾巢而出去跟 4000 英军打。

首先是清军,全国军力是 80 万,但是分散在全国各地协防,不可能全部拉过来跟英军打,还有就是当时还是 11 路车的时代,军事调动都是靠走的,调动时间都是按月算的。所以,在当时环境下,能够跟英军对抗的清军也就几万人,而且这几万人还不是在一起的,是分散在几块地方阻击英军,实际上真正跟英军作战的清军,并没有形成明显的数量优势。

然后是英军,除了 4000-5000 的海军陆战队之外,还有 7000 的印度兵。所以英军作战的总人数是在 11000-12000 左右。英军登陆作战凭借的是海军及战舰,机动速度比清军快多了,而且这一万多的军队都是集中作战,不需要分散攻击中国各地,所以英军作战方面就更加灵活了。一个显著的例子就是鸦片战争的时候,英军拿不下虎门,就直接换个地方登陆了,但是虎门集结了很多的清军,英军换个地方登陆,坐船的速度肯定比两条腿跑得快。

知乎用户 任非元庆军永 发表

你在搞笑吗?4000 英军?南非,印度调来了几万英军,还带了野战炮。人家开个船在海岸线游荡,你又不知道人家要打哪里,怎么防?

知乎用户 大功率机组 发表

看看南美那几个封建帝国是怎么被几百洋鬼子灭国的

知乎用户 南风伴余生 发表

屁民只是穷,不是傻…..
this way,sir!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不拿人当人的政权必然会被推到

知乎用户 Viwthres 发表

Sir,this way !

知乎用户 我是一个人 001 发表

莫说 80 万了,180 万也打不过。为什么,因为偏差,人类写历史,一定是看到历史和决定性因果关系了才去总结和反思,我想说的是面对当前,4000 目的明确和 80 万分散全国目的不一的力量又怎么能分出胜负?历史事件不是由实力书写的,而是由偏差和误判造就的,回过头来总结的时候才意识到自己能赢。偏差,误判很简单的造就了人类历史,而不是所谓的实力。

知乎用户 张熙 发表

有于科技发展不平衡 中国科技落后,英国武器先进

知乎用户 削棒子 发表

犯贱,挨揍,犯贱,挨揍,再犯贱,再挨揍

知乎用户 Brook Chou 发表

一句话,就像树上的苹果被甲虫吃,你以为是甲虫吃了苹果,其实是因为苹果的心坏了!

任何情况下,被人打败你也许只是表象,其实是自己打败自己罢了!

知乎用户 abigfly​ 发表

具体每一次战役,英军都有较大的兵力优势,缅甸尼泊尔新疆的事情让英帝意识到和满清打大规模陆战没前途,那就发挥海盗传统吧

知乎用户 南宁仔阿龙 发表

你以为的鸦片战争:官民共同打洋鬼子

实际上的鸦片战争:老爷跪舔洋爸爸,百姓为了活命给洋带人带路打官军

究其原因,清王朝的民族和阶级矛盾空前激化

知乎用户 吃骨头不吐骨头皮 发表

不得民心!

这会其实能感觉到封建王朝的末路,社会没有随着时间进步反而在倒退,民众的生活水平越来越惨,所以民众干的就是看戏,巴不得清军被打完!

知乎用户 巴山老猫 发表

当人看到还有别的世界,会问自己:我为大清拼了还有什么意义?

知乎用户 国际学校预科班​ 发表

造谣贴,包藏祸心。

知乎用户 小猪猪 发表

老爷们觉得我们没有统战价值,那只好让洋人统一我们的统战价值。

知乎用户 小技能收藏家​ 发表

历史课本上,总结了,清政府的腐败无能,装备落后,等等。但没说清楚,感觉还差点什么。

如果你是英军,你怎么打?

换了我先用海军优势消灭海上清军舰艇,然后打掉港口火力点,然后沿海火炮压制,火枪兵登录,清扫战场收集物资再上船。就 4000 人打什么攻城略地?

其实,历史也是差不多的。

1. 第一次鸦片战争是怎么个输法?

2. 战场是怎么打的?

相对于第二次鸦片战争丢盔弃甲弃京而逃,第一次鸦片战争是沿江打到南京,清政府就投降了,后来签了南京条约。

战场上,也不是左边八十万骑步兵,右边 4000 火枪手,兵力对比远没有 200 比 1。

英军开的是舰队,机动性好,舰载大炮射程远,轰完了火枪登录。只开展沿海沿江作战,不深入内地,不坚守城池。

等清军组织起兵力反打,就开船走了。后来凭着中英双方尚未认可的《穿鼻草约》条约,在香港岛站住了脚。

后来沿长江而上,到达南京,签了近代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

清军没有海上优势,海军基本就是白送;没有火力优势,步兵数量不碾压也很难打,更何况英军还能坐船跑。

如果是在临海作战,海军优势是 很难用陆军数量来弥补的。

这也是为什么当年百万解放军会被拦在 200 公里的台湾海峡。

知乎用户 知乎用户 T7XY8H 发表

首先,真的有 80 万清军吗?能组织 5 万就不错了!这 5 万也就 5000 有战斗力。

知乎用户 不可描述 发表

天朝的崩溃说的很明白,清军主要是对内而且要维持社会治安也就是有警察的职责。

然后八十万不是集中在一起而是分散在全国各地,再加上武器装备落后打不过英军很正常啊!

知乎用户 知乎用户 发表

换个比喻

4000 英军如果对战 30000 成吉思汗大军会怎样?

知乎用户 汤神君 发表

大清 vs 带英加 4 万万家奴,我觉得带清能赢那就有点离谱了,不过人家也看得开,输了就 “宁与友邦,不与家奴。”

知乎用户 王朝建军 发表

我也不清楚那段历史。教科书说是因为洋人武器先进。

我就是想起来一句话,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后面的忘记了

知乎用户 Hu Yajie 发表

科技水平的差距 就像现在 俄罗斯的千百门炮 效果还不如西方援乌的几十门发射精确制导弹药的炮

知乎用户 林云 发表

纣王时期,商军的战斗力依然强悍,经常征讨周边国家,获得大量的战俘和奴隶。有段时间,南夷叛乱严重,纣王派主力部队征讨,导致内部空虚。

姬发看准了这个时机,联合其他受到压迫的国家,共同讨伐纣王。兵贵神速,纣王收到紧急军情的时候,姬发联军已经攻打到了商都朝歌附近。

主力部队来不及回援,纣王只好将大量的奴隶和战俘武装,让他们替自己去和姬发联军拼命,消耗敌方的有生力量,而自己的都城卫队则守在都城,以逸待劳,无论两方谁胜了,自己都能收拾残局。

但是他万万没想到,奴隶军并没有和姬发联军拼命,而是一触即溃,向都城方向溃逃。虽然都城卫队战斗力很强,但是奴隶军数量是在太多,很快就把卫队阵型冲乱,借此机会,姬发联军占领了朝歌。

一个被俘的商朝贵族,发出感叹:“我商军战斗力这么强,怎么就败给了那些小国的军队啊?”

知乎用户 荒唐菩萨 发表

英军雇佣当地平民搬东西的时候可是给现钱的!

知乎用户 基督山世界 发表

为什么伏见鸟羽之战时幕府军会溃败?

为什么幕府连长州藩都打不过?

知乎用户 巴拉丁 发表

因为南方汉人军队还在和太平天国打,北方那点旗人部队不堪一击。

知乎用户 Q 李轩辕 发表

  1. 八十万军队并不是集中在一个地方而是在全国各地,也就说真正投入战场的兵力很少
  2. 热武器和冷兵器作战,热武器本身就可以极少的军队碾压大多数军队
  3. 清政府承平已久部队战斗力早已涣散,吃空饷的不在少数,也就说政治的腐败必然导致军队战斗力地下

知乎用户 亚奇洛贝 发表

清朝的军队有国防的作用,但也同时承担着警察的任务,即 “防民变”。而对于清朝统治者“防民变” 重要于抵御外患。而这又导致了清朝的兵力非常分散,需要从其他省份调兵抵御英国远征军。

清朝的调兵速度没有办法跟现代化武装的英国远征军相提并论。临省调兵需要三十到四十天,隔省大概五十天,隔三省大概七十天,隔四省需要九十天。而英国远征军从伦敦开过来也就需要九十天,从印度开过来只需要三十天到四十天。当时道光帝为从陕西四川等地调兵前往舟山支援,等支援到了,仗都打完了。

知乎用户 一个小透明​ 发表

这不是很正常嘛,对了,缅甸军也打不过,这就是代差!

知乎用户 曹操 发表

你打算让 80 万清军用口水淹死 4 千英军,屙尿浸湿对方枪支火药?清政府将华夏文明成功避开工业革命,就注定华夏今后几百年的路步步惊心,失去唐明的高傲风采。

知乎用户 开坦克的贝吉塔 发表

典型的工业社会打败农业社会,科技程度高战胜科技水平低的,清军认为,守住长江就行,因为他们认知里,船在海上有风行驶,在内河逆流且风不足,外国人就攻不进来了,结果人家船不仅有帆,还有蒸汽机

知乎用户 接盘侠 发表

这就跟当年李自成攻下北京城一样,军队分散在全国各地,连个火车都没有,勤王还需要走路过来。

而英军的部队可以一路长驱直入,解决掉半路遇到的临时组织起来的散兵游勇就行,能遇到最大的对手也就京城的禁军了。

知乎用户 Prinz Eugen 发表

你召唤来的 80 万?能迅速集结 80w 部队到一线,那这种动员力估计英国要派 4000 人来主动磕头了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怎么?

你们以为后清好很多咩?

老妖婆事件才过去两天啊!

真的,大老 M 赶紧打过来吧!

知乎用户 桃花依旧笑春风 发表

防汉胜于防川能不败!

就像后面太平天国起义,满八旗一点战斗力都没有

要不是靠着淮军湘军外加洋人支持,清庭早被灭了!

知乎用户 携款跑路射手 发表

时代不同了,那时候没航母

再来一次,埋葬一切来犯之敌(

知乎用户 老魔法师 发表

好笑的是,正是因为鸦片战争期间清军征发了大量兵丁滞留两广,粮草匮乏,为祸乡里。战争结束之后这些散兵游勇落草为寇,一时间盗匪横行,官府又不管,很多百姓只能选择向拜上帝教寻求保护,最终导致太平天国运动的崛起。

知乎用户 王鱼鱼 发表

我记得《天朝的崩溃》中说,清军集结要花几个月,你还没集结完成,英军就已经以多击寡击败你了,随后英军转进下一地,几乎英军全程都占据人数优势

当时读的时候挺震撼的,最后也就不超过三分之一的兵力打过仗,英军看似一两万人实际打出了一二十万人的效果

知乎用户 鸡肉卷 发表

首先动员能力。

满清时候规定汉人军队过千人不能过省。

所以说满清看似有 80 万大军,但是第一时间能调动的也不过就一两万,其他人在大后方集结好了等排队,虽然人数多,暴兵能力几乎为 0。更不用说这些人里真正算战力的精锐有多少了。

然后是装备水平。

带清那时候的火器水平已经是几乎靠考古了,几十年前的东西从仓库里拉出来就用,带英的装备都不知道更新多少次了,四舍五入一下就是拿着烧火棍。

知乎用户 小导管 发表

明末的时候 80 万明军也打不过 4000 清军。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从军事上说,冷兵器时代以少胜多,几千战胜几万的例子不少,到了近代战争,略少一点就算以少胜多,少三分之一还能取胜就是军事奇迹。这里面肯定有原因。

这里有两个原因。

第一,古代军队数量是虚数,不是实指。这里不是说几十万军队不存在,而是说这里面真正能动用的兵力没多少。比如清朝军队是职业化的,八旗、绿营,六七十岁的老兵一抓一大把,不到 16 岁的小兵遍地都是。这些能打仗吗?80 万清军估计能上战场的顶多三分之二。所以打仗的时候还要办团练,把青壮年集中起来。

第二,不要看小说吹牛说几十万大军怎么怎么的,不说多,我集合三千人,让你喊一句话看能让所有人都听见吗?你怎么指挥?古代军队靠旗帜、号角、锣鼓为命令手段,规模不会很大。有一万人算是顶天了,再多就要开辟分战场,不然乱套了。大部分战斗交战兵力也就几百到几千人,在这种战场规模下,你超过的兵力部分只是在战略上起作用,战术上意义不大。80 万打 4000,大部分兵力起不到作用,等于白扯。

何况 80 万清军是总兵力,并不是面对英军的实际力量。

清军打不过英军的最根本原因是英军已经从古代军队向近代军队转型了,战斗力比清军这种农业社会稀稀拉拉的农民兵不知道高多少倍。

知乎用户 垃圾桶 发表

瑟,迪斯为

知乎用户 学而 发表

因为当时英国的工业生产能力,可以轻易地制造出 800 万发子弹。

知乎用户 不服就锤 发表

800 亿蚂蚁 能打败一只麻雀吗?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sir,this way

知乎用户 领侍卫内大臣 发表

第一,80 万清军分散在一千多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实际每一场战斗参战人数不过几千人,还不如英军多。

第二,清军武器落后,战术落后,兵员素质低下,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为什么大明 200 万大军会输给也先 5000 军队

因为防汉啊

知乎用户 收废品 发表

1 英军不止这点,足足两万人呢

2 英军机动能力强,往往依靠机动优势对局部清军形成以多打少,本来就质量低下的清军自然被打的屁滚尿流

3 沿海骚扰还是没动摇满清统治,满清统治者自然不会出全力,虽然出全力也没多强

知乎用户 代香格 发表

因为 80 万清军并未全部投入到那场战役里。

所以,提问是错的。

知乎用户 不懂知乎 发表

原子弹扔在广岛,日本就投降了。

当年,英军也好,联军也罢,其手里的武器,在清兵面前,相当于是核弹的威力了。怎么打?

知乎用户 forest song 发表

如果人多就能赢,大清只要邀请各国开展第一次全国人口普查,那就绝无人敢犯我大清,题主现在都还留着辫子呢。

知乎用户 up 主 发表

因为英国人用的是海盗战术,靠船坚炮利攻击沿海沿河的炮台和城市,根本没有深入内陆和清军拉开阵势打陆战,在沿河沿海地区清军拿头和有几百门炮掩护的英军作战,更何况后期英军逐渐增兵到了 20000,局部战场清军连兵力都不占多少优势

知乎用户 斗狼啸天魂 发表

第一,中国海岸线很长,英军的船可以随处登陆,失去了炮台,晚清无法对英军的舰船造成有效的伤害。

第二,英军船只灵活,岸防炮台的炮都是固定的,能移动的不多,防御效果不行。

最后,其实以英军当时的战斗方式是不可能取胜的,毕竟人数太少,只能骚扰,上岸对阵的话,当时的排枪火力再强也架不住中国人多,而且弹药不是无限的。

最终投降的原因是英军的船逆流进入长江,控制住了大运河,断了漕运,紫禁城里的一帮子老爷们怕以后粮食运不过来会饿着自己,所以投降了。

知乎用户 五三 发表

因为角色与角色之间有阻挡,就算群殴鞭尸也不可能几百个人打一个人。

知乎用户 九歌​ 发表

第一次鸦片战争其实不丢人,第二次的话就是有点过份了

知乎用户 蘺虈芷 发表

茅海建先生的《天朝的崩溃》有很详细的鸦片战争中每场战斗的数据对比。

从来没有过 800000vs4000。

清军兵力与英军的差距并不是太过于悬殊。

清军兵力整个鸦片战争动员部队约为 10 万人。

而单场战斗部队高于英军数量有限。

如厦门之战中,清军仅有 5680 名守军,雇勇 9274 名(分散四野,保卫清军无力顾及区域)。

加之武器、组织力、战术、民心的问题,清政府失败不可避免。

知乎用户 好一把杀猪刀 发表

80 万又不全是战兵,弄不好连生产队的驴都得算在内。而且封建社会夸大部队数量都是约定俗成的。4000 鬼佬武器精良,八旗骠骑大多不堪重用,只能凭借绿营兵跟汉族地主武装。

知乎用户 韦青青青 发表

首先,英军是开船来的,清军没有船能追上,船上的炮英军是绝对优势,追上也是被打成筛子,其次清军枪射程和精度照英军差一大截,最后,英军是带钱来的,后勤全靠老乡送,还讲信用,拿钱换物资。

追不上,打不过,饿不死,还能咋办?

知乎用户 guojiguanxi 发表

在局部战场上,清军往往是以少打多。

知乎用户 钱铭轩​ 发表

武器落后。

知乎用户 德尔文大污师​ 发表

80 万清军在陆地上,光筹备物资粮草都十天半月,英军在海上开军舰一日千里,随打随走。

导致一个结果,

英军把一个县都轰完了,80 万清军还在路上。

清军终于赶到某县解围,英军已经把下一个和下下个县都轰完了。

压根没法打。

知乎用户 老约翰中药店店长 发表

三个字:打不过。

别找其他理由。

知乎用户 szd 发表

如果真是 80 万对阵 4000 那倒还真不一定能输,关键是你这 80 万分布在全国各地。跨省二三百人的调兵都得十天半月,等人到了仗也打完了

知乎用户 这不被安排就离谱 发表

妈呀,八十万,先不谈那 4000 人有没有同时对抗这八十万,也不谈这八十万有多少空额,这兵员素质已经奇差无比了,乾隆平白莲教甚至不敢让八旗和绿营一起走,怕汉人看了起不臣之心,问题是绿营很快也烂了,但凡清朝后期有一支军队水平能达到乾隆灭准格尔的那支(也就几万人)那一二次鸦片战争也不至于那么难看啊,之后清政府对此的态度无非也就是 “断无此疏” 假装没这回事

说白了就是 “一切尽在掌握” 呗

直到甲午惨败,那才是真的震动了

知乎用户 月神​ 发表

所以明末清初的时候上亿人口的名为啥打不过清

总体来说,当时的英国,无论是政治制度人口素质科技发展军备武装全面高于带清

当然,这个阶段的列强,实际上是可以靠国力把殖民者耗死的,但是这里的问题是,带清的兵力虽说很多,但是,带清能调动的兵力远远不足,或者换句话说,带清实在是太大了

带清大部分兵力都是各地驻防的驻防绿营和驻防八旗

这部分兵力战斗力堪忧,防守有余而进取不足,而这个阶段的带清,真正有战斗力的边军部队已经没有多少了

而带英 看似兵力不多,但是英国的运动速度远高于清,英国可以不断的试探清的防守薄弱点,清军可没能力跟着四处跑,无论是人力还是畜力,肯定跑不过机器,所以形成了整个战场满清更强,但是某个局部战场满清打不过英,而带英只要攻克了几个交通运输节点,满清根本耗不下去

满清是由于自身庞大的体型,被活活耗死的

知乎用户 一鲸落万物生​ 发表

80 万清军散布在广阔的国土上,具体到每个城,每座炮台兵就很少。比如关天培阵亡时身边就 400 多士兵,葛云飞在定海就 200 多。想集中兵力也做不到,因为坐着船的英军调动速度要更快,永远能牵着清军走,占据战场主动权。加上满清对绿营兵不信任,总是有意无意地让他们以小股部队形式分散分布,这样没有大规模兵变的风险但也意味着丧失了野战能力。

知乎用户 肖源​ 发表

80 万是全国各地八旗绿营的总数,而不是参战兵力,这个提问本身就是个问题 (づ ̄ ³ ̄) づ

知乎用户 此世全部之恶​ 发表

正面战场上清军也没多少人,英国军舰开到南京的时候大部分人还没赶到。

知乎用户 蓝鳍金枪鱼 发表

底下都是些什么贵物回答,全是情绪输出,一点像样的回答都没有。还什么 4 万万汉民支持 4000 英军,真的那么多人支持,曾国藩李鸿章早就坐龙椅了,还有袁世凯什么事?知乎上市之后都请的什么水军刷题目?没有历史知识可以不要答历史问题。

实际上就是清军投送效率极低,根本没办法对英军形成有效的人数优势,浙江打仗要从四川调兵,调过来人家早就跑了。所以有时候战场上甚至清军对英军都没法做到 1:1,更别提还有武器战法士气的差距了。

知乎用户 keiko 发表

因为清军才 80 万人。

清军当时主要任务是维持地方秩序,分散在全国各地。用现在的职务来看,应该说是全国公安干警共计 80 万,人很多么?

就算想要全部集结,民国时候一个淞沪会战集结了多久,当年带清也没有铁路,等集结完了战争早就结束了。

知乎用户 小学身 发表

要解答这个问题必须把清国晚期的国民的知识文化水平和小农经济背景介绍一下,然后再来判断为啥这么多清兵无法打败这么少的英军。

1、知识文化背景:舆论都是掌握在数量极少的文人、乡绅阶层的。且在乾隆下令编撰《四库全书》期间清廷焚毁了许多内容不利于满族或清廷的书籍(四库全书收集 3500 多本,焚毁 2000 本),清廷从文化上奴役汉族百姓。而民间都是人身依附关系,宗族、封建大家长管理底层百姓。用今天我们的世界观去理解那时候的老百姓简直是鸡同鸭讲,现代人穿越回那个时代去底层宣传所谓民主、自由。肯定被人绑起来烧死!朝廷中央是一直不信任汉族官员的(你别拿太平天国运动起来的地方汉族大员说事儿!!咱们说的是第一次鸦片战争的背景)。别说掌兵了,在皇上面前的话语权几乎为零!大家可以去看看史实上比较有名的汉人官员纪晓岚,乾隆就把他当棋子儿一样使用。别信什么铁齿铜牙系列!甚至到了民国初期,不少农民还认为造反需要如三国演义故事!

2、小农经济背景:清廷采用 “饿不死” 的土地政策,虽然从康熙朝开始逐步执行 “轻徭薄赋” 的政策,小农每年都会欠下 1 到 2 两银子,高层害怕太饿农民造反。然后海运贸易,那完全是皇帝个人的小金库。从乾隆朝开始,引入玉米和土豆作物,天朝人口逐年攀升,到后来的四万万。云贵高原也是在清廷开始进行砍伐造田,用来维持越来越多的人口。

科技方面不想多说了,清廷是在晚期不得不重新重用绿营军官和汉族官员,原八旗子弟一直躺在老祖宗的功劳簿上吃老本儿,不思进取。这样的统治阶层不死才是天理难容。为啥我党要 “持续不断深化改革” 因为一套制度和体制运行久了,就会出现不同的人利用其中的 BUG 和漏洞。大洋对岸漂亮国就是很好的例子。他们完全的法制吗?底层百姓的死活这些阶层压根不管,为啥会运作成今天这个样子?(别以为你是白皮就不得了)正是因为既得利益集团的保守派太难撼动了。

最后,如果采用 “已今度古” 的思路来回答这个问题,在座的各位知识越多是思想就越反动!

知乎用户 你的热心网友 发表

你以为 80 万对 0.4 万是面对面?

哪个战壕能放得下 80 万人?

哪场战役面对面 80 万人?

你拿淮海战役看看战场多大多宽?

官僚腐败,兵败如山倒。

一线将士者,又有几人真有种。

知乎用户 文艺暴龙兽 发表

唉,带路党们洋洋得意畅享带路的时候,一定要看准自己的位置:

洋大人打翻清 zf 后,反手索要大笔赔偿金,赔偿金可不会因为你是带路的,就不需要偿还了… 洋大人搞半殖民,就是要扶持代理人便于管理而已。

骂清政府,是尊重历史,但是洋洋得意的畅享做带路党,真的分不清自己的脚在哪个船上,哈哈哈哈

知乎用户 野鸡男中 发表

因为就算对方是来捞钱的匪帮

对手是大清的话

那明显英军就是来解放我们的

正义之师

事实也证明了

还好大清打不过

打的过那可就惨了

知乎用户 空空少爷 发表

第一,英军 4000 是在登陆总人数

第二,80 万清军是分散在全国各地

我觉得题主和部分答主故意混淆了一些东西

知乎用户 qqqppp 发表

前两天 14 亿人还轰不走一个老太太出来去小岛上遛街呢。还有脸质疑 80 万人。

知乎用户 阿懂 发表

无知之辈就不要乱问,首先英国正规军是一万九千人,辅助的水手医生等后勤人员是六七千,还有来自南亚和东南亚的雇佣人员,近两万人。总计侵略者是 4.5 万人,号称英国历史上最庞大的远征军。几乎包括了苏伊士运河以东英国能够动用的所有机动力量。这些人死在中国的差不多有一万七八千,不然英国会撤军?他也是撑不下去了。

知乎用户 sss 发表

谁告诉清军是陆地上输的,清军输的是海战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多数的回答都在往大清内部矛盾上找原因。什么满汉矛盾啦,什么扬州十日,嘉定三图啦。这个那个。

扯什么犊子。落后就是落后,打不过就是打不过。

大清以命相搏的军官和士兵们也不少。

没用。太落后了。19 世纪的工业文明吊着打 16 世纪的农业文明。

跟汉奸没关系,跟民心也没关系。从体制到军队,再到武器,士气,再到战法战略没有一个能行的。全方位的彻底落后。军队虽多,散布全国,对英军能形成人数优势的时候也很少。这仗,你把秦皇汉武唐太宗成吉思汗康熙大帝岳飞文天祥戚继光全甚至还有什么 XX 无疆,什么永远健康凑到一起也打不赢。。。。

那英国人的坚船利炮在海上。全国人民团结一心就能掀翻英国的炮舰了?

耆善没卖国,也没有任证据和理由说他卖国。林则徐倒是不卖国,林则徐打得过英国吗?林则徐自己也知道打不过英国。

知乎用户 嘿嘿嘿 发表

80 万清军的对手仅仅是 8000 英军吗?不!还有三亿人民!

知乎用户 主雍林​ 发表

对上官唯唯诺诺的驯服工具,对外敌那可不就是这表现吗…

知乎用户 虚无之悲伤 发表

因为 80 万这个数字,有大量的空饷,就是挂职的。

更有大量的其实调动不来的。

所以实际兵力,一点不优势……

知乎用户 小个 发表

请问 80w 在哪呢?

不在现场就白搭

还有指挥官说了算

就算给你 8 亿你也是输

你一个封建社会输不是正常吗

赢了才是天道的悲剧

知乎用户 末羽 发表

因为清朝不够封建专制,不够大刀长矛,不够武德充沛,组织不了大规模冲锋。

清朝进口的 900 门洋炮 + 5000 门仿制炮组建的的各个炮台怎么没得?英军完全是意志战胜了钢铁。

另外从道光二十年(1840 年)下半年开始,定海的英军中开始流行严重的瘟疫,一支不超过 4000 人的军队中,住院治病的英军就有 5329 人次,死亡人数达到了 488 人。从道光二十年(1840 年)7 月 13 日至 12 月 31 日,英军在舟山病死的人数是其两年内在战争中死亡人数的 5 倍。而道光二十一年(1841 年)1 月舟山驻军为 1762 人,平均每人住院次数就在 3 次以上。严峻的传染病直接威胁着英军士兵的健康问题,而以当时的医疗水平,英军对此没有多少有效的控制办法。

与此同时,舟山的群众们在英军占领期间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他们在水源中投毒,拒绝给英军提供新鲜食物,甚至组织乡民对英军进行袭击,这些都让驻守在舟山的英国军队胆战心惊,英军也没有什么好的解决办法,十分不利于英军长期占领。

这时只要清朝能组织起 4000 人规模的大刀长矛武士玉碎冲锋,就能把已经被消耗惨的英军砍杀殆尽,可惜岱清连这点武德都凑不出了。

知乎用户 举宝爱好者 发表

现在中国有 160w 警察 和 60w 武警 对 14 亿人

清国有 80w 军队 4 亿人民 没有警察

按照比例计算 4/14*(60+160)=63w

清国这 80w 军队 要先分出去 63w 监视弹压民众

剩下那 17w 才能干别的事

17w 对 4k 那肯定是打不过的

知乎用户 鲁迅门下走狗 发表

如果你看过《天朝的崩溃》,你就不会问这个问题了。

知乎用户 z-bz 发表

因为你就是在造谣,英国是从南亚东南亚出发的,没有那么远,还有锡克人当打手,还能搭船在海岸线上机动,所以事实上,在具体战斗中,英军远比清军多!

知乎用户 taihor 发表

清朝被英军吊打,往往会被总结出来一句话:落后就挨打。看起来似乎就真是这样。但要落后到挨打的程度,显然不是一般的落后。当时清朝的经济体量、人口数量、疆域及士兵的武器等力量,与英国比较都不算落后的,到底是什么落后了呢?现在看来,是政治落后、思想落后、社会组织太落后。归纳起来是思想太落后,往往就会挨打。当别人在干啥时,也跟着去参与,这样是会落后一点,由于实力在那儿,断不会落后到挨打的程度!

知乎用户 MAS 发表

如果那 80 万是丧尸,英军弹药都不够用!

什么叫法不责众?几十万军队退却,你把这几十万人都杀了?

人,都有恐惧心。神风特工队命中率低就是这个原因,其实真视死如归,以美军战舰的防空,真能拦截?问题是你看到机枪机炮在喷火,你自然会恐惧,会下意识避开,然后就坠海了。

知乎用户 知乎用户 发表

为什么中国 14 亿人口打不过美国 3 亿的。

知乎用户 想吃水煎包了 发表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你现在带几个人带上枪炮船舰穿越回古代英国,横扫英国也是有可能的。

科学技术才是第一生产力啊。

知乎用户 未知的阈值​ 发表

如果现在网易要拆腾讯的腾讯大厦你作为腾讯的用户你会替它拼命吗?

知乎用户 成象知著 发表

不是一个时代的军队!清军就算有八百万也不能敌!

知乎用户 HaWeiBing 发表

冷知识:在鸦片战争几乎所有的局部战斗里,英国始终是处于兵力优势,以多打少的状态。英军以舰船快速机动,能够在清军集结前,就集中兵力把清军的先头部的打散,造成清军大溃败,要是清军占优势,英军也能迅速从水上撤退。清军水军战舰远远不如英军,无法在水面拦截他们,只能处于被动挨打的状态。用洋狗们评价自愿军的观点来看,这个叫人海战术。我大日不落是用人海战术打赢的。

热知识:第一次鸦片战争英国出动一万九千多人,20 + 艘炮艇,和 15 艘补给舰 + 运兵船。

知乎用户 许邈腾 发表

压强问题,4000 人火器攻一个点,80 万人撒在 1300 万平方公里上。

最简单好用的 VPS,没有之一,注册立得 100 美金
comments powered by Disqus

See Also

实在搞不懂鸦片战争清军为什么会输的那么惨?

知乎用户 项天鹰 发表 你确定沿海上亿民众被发动起来之后打的是英军? 知乎用户 君山银针 发表 某人说我在造谣,还拿出了《出围城记》来论证海龄没杀害百姓。 看起来,他大概是以为只有他有这个文献,所以裁剪史料也不会被人揭穿? 拿着《中国近代史 …

明末时为何明军野战打不过八旗兵?

知乎用户 刘承哲 发表 说一点个人的想法,抛砖引玉吧。 顾诚先生在《大顺政权赋税政策初探》一文中,提到过一件比较有意思的事情: 崇祯八年八月,卢象升任直隶、河南、山东、四川、湖广等处军务总理。面对兵饷严重不足的问题,卢象升提出了 “因粮输 …

为什么清军打不过西方列强的军队?

知乎用户 jo jo 发表 前面的回答基本… 想象。 其实军事就是碾压,没有这么多道理。 卜卜山会战。法军 3000 人进攻拥有 15000 人,占据着山地堡垒的中国军队。白刃冲锋击溃中国军队,法军伤亡 84 人, …

中国为什么会由先进的汉唐演变为落后的明清?

知乎用户 南雲​ 发表 通古斯包衣满遗最喜欢绑架明朝,明朝诞生的好东西,他们得说源于明清,清朝出现的坏东西,他们还是得说源于明清,明朝可太可怜了。 知乎用户 约克公爵 发表 这个么,来个七字党? 承上启下我矬送。。。 知乎用户 盐选推荐​ …

清朝现在在网上被舆论针对的原因是什么?

知乎用户 tom 发表 清朝现在在网上被普遍唾弃,实在是槽点太多啊。 传统主义者恨他灭了汉人最后一个王朝; 左派恨他疯狂扑灭了农民起义; 民族主义者恨他留发不留头; 国家主义者恨他卖国; 自由主义者恨他搞文字狱钳制思想; 现代主义者恨他搞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