决定定居他国且可能不再回国是有什么样的心态?

使用CN2/CN2GIA顶级线路,支持Shadowsocks/V2ray科学上网,支持支付宝付款,每月仅需 5 美元
## 加入品葱精选 Telegram Channel ##

知乎用户 刘若愚 发表于 8/21/2015

面对故乡和异乡这类话题,我通常会说两句话:1. 所有的故乡原本都是异乡,你的故乡不过是你的祖先漂泊的最后一站。2. 此心安处是吾乡。
**
所有的故乡原本都是异乡,你的故乡不过是你的祖先漂泊的最后一站」**
经知友提醒,这句话的原作者是王鼎钧,余秋雨在《文化苦旅》里有引用。
-——————————————————————————————————————————————-
大学同学里有读小学的时候全家从西安搬到珠海的,现在他更愿意说自己是珠海人;有读初中的时候全家从北京搬到深圳的,他说自己是深圳人;还有从小到大在武汉,杭州和广州都生活过的,他也不知道自己是哪里人。你称一个地方为故乡,是因为几十年前或者几百年前,你的家族的某位祖先漂泊至此,或许是累了,或许是爱上这个地方,然后留在了这里。你生于斯长于斯,但并不代表你要在这里度过一生,你可以选择继续漂泊,直到你觉得累了或者爱上另一个地方。
有人也许会说这种迁徙和在国外定居没有可比性,那么你们可以看看那部关于林书豪的纪录片《Linsanity》,里面林书豪称Palo Alto为自己的hometown,并且在得知自己可以为家乡打球的时候那种激动溢于言表。对于林书豪来说,他是美国人,是加州人,然后才是亚裔/华裔,这些身份认同的转变来自于他父母从台湾移民去美国。林书豪的后代们在说起家族史的时候,只会提起很久以前他们的一个祖先从台湾移民到了美国,然而他们对自己美国人的身份毫不怀疑。当然,他的后代或许还会迁徙到另一个地方。

此心安处是吾乡
经评论区知友提醒,应该是这句,我之前写成了「此处安心即吾乡」。原句出自苏轼的《定风波·常羡人间琢玉郎》中「试问岭南应不好,却道,此心安处是吾乡」。
-——————————————————————————————————————————————-
有人喜欢独处,没有那么多人情往来,自己专心做自己的事情;有人喜欢呼朋引伴出来吃饭,聊天,打牌,那样他才会感觉自己在活着。
有人喜欢经济高速发展的社会里那种不确定性带来的无限机遇,有人喜欢经济发展平稳下的那种可预见的人生轨迹。
有人在意食品安全和空气,有人在意社会地位的上升途径中有没有天花板。

这些都是个人偏好,**关键在于你有多了解自己。**以前美国种族问题争论的时候有个黑人小朋友提出了一个问题: Who am I before I am black?在成为黑人之前我是谁?这个我是哲学意义上的"我",是与生俱来的。同样的这个问题下你也可以问自己: 在成为中国人以前我是谁? 中国的林林总总你是否喜欢?国外的蓝天绿地是否能抚平你的野心?
许多年以后你在国外已经步入中产阶级,某个周末开着车载着老婆孩子还有一条狗去郊外游玩,看着狗陪孩子玩,娇妻靠在肩头,夕阳西下,丛林鸟叫,你觉得现世静好,这辈子这样就知足了,这叫安心,这里就是你的家乡。
突然这时候大学同学王尼玛打来电话,说他的国内的公司上市了,邀请你和他一起去打天下,你又心动了,那么这叫不甘心,这里也不是你的家乡。

在这之前,你要了解你自己。

知乎用户 夜城 发表于 7/17/2017

3月10日,爱因斯坦发表著名的“不回德国”声明:“只要我还能有所选择,我只会生活在有公民自由、宽容,以及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国家。”进而指出在当前的德国政权下,这些条件不存在,也不会存在。

这位名科学家挑逗性的声明引来希特勒政府的迅速回击。纳粹党媒《人民观察家报》发表一系列攻击爱因斯坦的文章,众多德国主流媒体亦蜂拥附和。一篇文章题为“关于爱因斯坦的好消息——他再也不会回来了!”,文中指责“这位沽名钓誉之徒竟然胆敢对德国指手画脚。在我们眼里他从来不算德国人,况且他也宣称自己是犹太人。德国大地上发生的事他永远也理解不了。”不久德国境内流传一个名为《尚未处决》的宣传册,将爱因斯坦同众多“国家公敌”并列。

知乎用户 ze ran​ 发表于 8/22/2015

小时候,家门口有条石板路。

每天踩着它上学放学,有卖早点的,有树下下棋的,有出租武侠小说的,下雨天还要特别小心,有的石板踩下去,会溅起水来。

三年级的时候,搬家了,不远,城市的另一端,只是不用再走石板路了。

有了新邻居,新朋友,玩得很开心,小学毕了业,上了初中,遇到更多人,有了更多的心思。

初二的时候,又搬了回来,还是那条石板路,不过是新盖好的房子。

几年没走,又踏在石板路上,一种莫名的情绪浮上心头。之后的很多年里,这样的情绪不时出现,早已习惯,只是那是第一次,来的有些猝不及防。

下棋的还在,租书的还在,石板还是那个形状,一切如此熟悉,却无比陌生,好像和记忆中的不一样,仿佛脑海里的,是另一个人的生活。我急匆匆的走出巷口,脸上不知是笑容还是惶恐。

回不去了。

回到石板路,但回不到老地方。

回到乌衣巷,但回不到旧时光。

人常有种错觉,以为去过的地方还会再来,见过的人还可以再聚。其实每一次,都是诀别,纵使再相逢,物如是,人已不同。

人生是一场停不下的旅程,守住一个地方,也守不住头上的白发,守不住飞去的时光。

纽约还是上海,回国还是回乡,不过是旅程上的一处风景,喜欢,就留下,倦了,就走走。停下来,也不过是选了个城市,相伴一段日子。

停在哪里,没什么关系,有相伴的人,处处都是风景,处处都是故乡。

知乎用户 青岚 发表于 8/21/2015

在美国混了几年,为了一个工作机会回国了呆了也有小半年了,说实话,当初回来的时候,我还是蛮期待的,每天看着美国的电视,网络把天朝捧的老高,经常能在电视上看到几个老美评论人在跪舔天朝,说着中国崛起,中国如何强大之类,当时就觉得现在祖国这么强大了,不回去在风口飞一下,错失了这个机会过了这村可没这店,也曾想过如果能在国内稳定下来,就不出去折腾了,毕竟父母不适应北美的生活,但这个想法在我回国两个月内被我彻底打消,原因很简单:
1,我这个职业只有国内几个大城市有工作机会,收入其实放在全国范围来说,也不算低,甚至比很多行业薪水都高,但是和物价,房价一比,我如果想在所在城市买套房扎根(车不想买,太堵,保养费用也太高,户口就别提了,但是以后有孩子,没有本地户口,上学也是个大问题,这些都是很大的隐患,也是我很难解决的),我退休前基本每个月除了维持基本的生存标准(吃饭,交通,当然,吃饭还是得自己做),剩下的基本都得拿出来还房贷,这种艰苦的生活,对不起,我是个安于享受的懒人,臣妾做不到。
2,我回国之前,还是以为国内的物价是我出国前的标准,但是回来之后,物价着实吓我一跳,普通的居民消费品,比我走之前涨了三倍,工资虽然也涨了,但是绝对没有涨三倍,顶多也就是两倍,我粗略算了一下,以目前国内的物价,维持我在美国的生活标准,换算成美元,比在美国的花销还要多,但是国内的工资确比美国低了不少,没爹可拼,只能拼自己,并且自己不能生病的前提下,生活质量还是北美高很多。
3,我个人在国内混的比较失败,国内除了一个关系特好的发小,没有别的朋友,亲戚之间除了姥姥,姥爷和几个阿姨,基本不太走动,父母每天也视频聊天,有空也会回国陪父母,所以没有亲情,友情这种羁绊,我目前在北京工作,也是每年只能过年回老家见父母一次,这点跟在国外没啥差别。
4,这点可能是最重要的,我出生于一个东北5线小城,并且属于当地的底层人士,从小到大没过过什么好日子,所以这个地方并没有我太多好的回忆(应该说压根就没有),所以当我到了美国后,一切别人眼里的困难,在我眼里都不算啥,因为我在国内经历的比这个要困难,残酷的多,但是发达国家的优点,我是实实在在的经历了,感觉很不错,努努力奋斗个中产在当地是大概率事件,不需要你很优秀,只要稍微努力一下就行(对比当地的懒汉们),虽说很多国内的上层人士根本看不起发达国家的中产生活,但我自己明白,我在国内混成北美中产的生活水平属于极小概率事件,我这人最大的优点就是有自知之明,所以,so。。。。。。。

空气差(北京的空气我能接受,雾霾天没碰到几次,并且也准备好了日本进口的防雾霾面具),食安问题对我来说不是大事,毕竟我在国内也是活到20几岁才出国的,身体和肠胃对重金属,可吸入颗粒,地沟油早就习惯了,但是紧张的生存状态,我习惯不了,并且也不想习惯,从我个人来说,只能说我能力太菜,没爹可拼,没有能力在国内留下,而且在国内付出同等的努力下,维持不了北美同等的生活质量,权衡一下利弊,只能选择定居国外了。
人是趋利避害的动物,选择定居国外的国人,多数是我这种比较实际的类型,在哪能活的更舒服,就去哪喽,毕竟,人也就能活几十年,有更好的选择,干嘛刻薄自己?
我在别的答案下看到有的知友评论说即使国外也有国外的难,这个是对的,主要看你能克服什么,你能接受什么,这个每个人的想法,选择都不一样,并不是说只要定居国外,就比国内好,这个得看你适合什么生活,你要是觉得国内的生活你能接受,你自然觉得国内不错,我是属于早就把国外的困难都克服完了,能接受国外的困难那种,这个前提下再去接受国内的困难,有点无法接受,而且,对于普通人来说,能有多少选择呢?
-———————————————————————————————————
对了,假如若干年后,当我知道我的同学,朋友中的某人在国内混的功成名就,成为成功人士,巨富,我会很佩服他们,但不会羡慕嫉妒恨,每个人有每个人对成功的定义,每个人也有每个人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因为我清楚的知道自己的斤两,人家能成功,自然有常人不具备的优势(例如过人的能力,深厚的家庭背景,放心,像几十年前那种只要胆大就能一夜暴富的机会会越来越少,没有人随随便便撞大运成功的,成功之前都需要积蓄能量)我深知自己没那个能力在国内做成大众心中的成功人士,我清楚的知道自己要什么:我只想跟家人过舒服的小日子。

知乎用户 一个Sue 发表于 5/11/2016

有时候不是你抛弃了故乡,是故乡抛弃了你。

国外在环境、食物健康、人际关系和事业发展上的优势,别的答案已经说得很多了。但我认为这未必就能定义成“人往高处走”:就像身在车厢里,看着对面的车子越看越远,可能是你的车开了,也可能是那辆车开了。

对于长期在国外的人来说,这两辆车是一起开的,因此更难赶上了——有个词语叫做“逆向文化冲击”,一定程度上定义了这种现象。

很多短期回国的人,会对国内人和人的距离之近,格外难以接受。是的,在国外呆久了,对安全距离的要求会不知不觉变高:排队的时候,希望能站在一手臂之后的位置;在地铁上即使没有座位,也希望人和人不要紧贴肉;可以跟不认识的店员很自然地说出“Hey how are you”,但却无法忍受父母的朋友问你一个月赚多少钱,有没有女朋友。

这不能简单地说谁对谁错,这就是现实。Take it or leave it。但人都是向往自由的,因此越是享受了独立的好处,越是不想往一滩浑水里跳。

跳浑水还需要技巧呢,国内的networking,需要花的时间精力和心思,比想象中的多得多。要给人家的朋友圈点赞,逢年过节记得群里发红包,开口就是“亲爱的”,“多谢啦么么”——有的人,别说让他开口,他听见都难受。但你在国内,除非已经很NB了,不然这么清冷是没什么好处的。

十三亿人,机会如此有限,竞争如此激烈,留给平庸者的空间如此狭小逼仄。需要多努力,才能刷出一个存在感,进而谋求下一种可能性,甚至是未来的某种保障。

很少有美国人,会想过要认识在驾校工作的人,认识个儿科医生,认识个本地小学的教导主任。但是在国内,多这么一个人,有时候就能让事情方便很多。

即使在职场也一样。在国内,你必须要嗅觉灵敏,后路齐备,才能出人头地,不落平阳。刚刚出台的政策,代表了什么风向?刚刚借调来的小伙子,听说舅舅是某地的一把手?周五有个酒局,必须把菜点好了,酒喝到位了,才能让领导发现自己能来事。

累啊,脑子要一直转啊。我就没见一个在国内混得风生水起的,配不上“机智过人”这四个字的。不是说国外的就能混吃等死,但你未必要这么用心,就可以拥有一个还不错的生活了——很多人的追求,上限其实也就这么高。

纽约911纪念中心,在我感觉里,似乎花了两三年才建好;我家楼下的餐厅,这个月没有推出一个新菜;最最时髦的博主们,目前最大的转变也就是从instagram到了snapchat而已。

在这段时间里,中国变了多少?我刚出国的时候,在北京打车,等20分钟是常事,好不容易有辆空车,还得诚惶诚恐问一句“师傅,走吗?” 但下一次再回国,滴滴打车已经遍地开花。甚至有一天我钱包被偷了,还能用手机支付,打了个车回酒店。

在国内,我家楼下的超市,甚至路边卖水果的,都知道用微信支付,扫一扫就行了。上次回国要拿快递,被告之要下一个APP,包裹送到的同时,APP还会一同更新,到时候进账户点开二维码,扫一扫就能从柜子里自己拿包裹了。

中国人对新事物的接受速度之快,用户蔓延之广,都是在国外的人很难想象的。你现在问一个在国外呆了N年不回国的人,什么是映客?什么是Papi酱?什么是欢乐颂?他很可能一脸懵逼,这种情况一多,回去就变得更困难了。你回去跟人家聊什么?总该有点生活吧。出国那年去的酒吧,现在早就换了三个老板了,坐着的感觉,也不一样了。

《奇葩说》我最喜欢的一个结辩,是蔡康永说小城房和大城床的那一集。蔡康永说,在大城市,人和人的距离很远,即使失败了,也不会引起太多人的注意,可以自己舔伤口疗伤(大意是这样),

很多人,可以接受自己在异国他乡遭受白眼,流汗流泪,最后成为一个普通人,也觉得满足,但却不想在国内也这样。因为“海归”的身份就是无形的压力:别人觉得你都出国了,在国外都混得不错了,回来总该是人上人吧?自己有时候也会想,当年是有机会在国外定居,落得个轻松自在,而不是如今沦为祖国的异乡人。

所以,不回就不回了。很多人已经努力逃离了一个嘈杂的环境,费劲融入了国外,拥有了相对体面的生活。这时候隔壁又响起歌声来,用的是他熟悉的语言,却不知道在唱什么。

你说,他会被歌声迷惑吗?

知乎用户 Xizhi Zhu 发表于 8/21/2015

七年前,我离开中国,来到芬兰留学。
作为一个旅居海外的码农,我也能够靠着自己的努力,收入在这边还不错,能够买房买车,还有着不错的存款和投资,每年也有一个多月的带薪假期,节假日也从来不加班。再考虑这边不错的自然环境,你说我这么一个大懒汉为什么还要考虑回国呢?
我太太刚来芬兰的时候,也想着要回中国,但随着在这边呆的时间逐渐增加,要回中国的心也就随之越来越少了。

说到亲情,我就算是在国内,也几乎不可能留在故乡,而是前往其他城市。和我在国外居住相比,可能就是回趟老家看父母坐飞机的时间短点而已。周末从芬兰给国内的父母打电话,或是从国内其他城市给父母打电话,到真心没什么差别。

友情也差不多,如果你不呆在老家,也不呆在上大学的城市,身边的老朋友能有多少呢?在国外一样可以交到新的朋友啊。

说实话,芬兰自身面临的问题也不少。现在国家的经济萧条,失业率暴涨,各样的福利也是一砍再砍,然后左派还觉得我们应该拿钱出来养难民,养希腊,养懒汉。。。总之呢,如果你的目标是做一个经济上成功的人士,可能呆在中国的机会要大得多。但我的目标是过一个舒服的生活,不要把自己的全部精力都投入到工作上,所以我会选择留在这边。

知乎用户 知乎用户 发表于 10/28/2015

我自己就在美国。我是留学生,一开始读书很期盼暑假到可以回国,在美国没有真心朋友觉得很寂寞。不喜欢party,不喜欢白人,不喜欢看美式足球。

后来在这边找到工作了,交了女友,有了自己的圈子,慢慢就没有这么想念国内的圈子了。不过仍然想念我大广州的美食。

再后来,去年圣诞节我回国了。想找以前的朋友出来玩,结果发现要不跑到北京上海深圳,要不结婚了要带小孩,要不年底银行忙要加班。根本约不出来。饭难吃,空气差,马路吵。我在家里宅了一个星期迫不及待地回纽约。

下飞机的一刻,我突然觉得,其实永远留在美国也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

知乎用户 Elaine Wang 发表于 8/20/2015

这个问题简化一下,其实是一个老问题:为什么我们会选择移民呢?选择移民的人都是怎么想的呢?

其实我觉得题主的朋友出国定居是一码事儿,出国以后不回国是另一码事儿。就我所知,大多数正常途径(即documented)出国定居的,只要国内还有家人,基本不会“不再回国”。除非对‘祖国’非常有怨念,或者是回去了就面临出不去的危险,不然为什么会‘几十年不再回国呢’?即便很多人刚出国时有这种想法,只要国内还有家人,出国一段时间还是会定期回国看看的。此乃人之常情,即便我们不愿意承认(向往出国的往往都比较信奉世界公民之类的意识形态),可是我们和本国本文化的联系往往在我们成为了他国他者之后有了进一步的构建。也正因为如此,在外定居的人反而会对自己的身份和文化有更多的反思和探索。所到之处,皆为故乡,那是需要很多勇气的,我觉得我们不应该否认这一点。

而至于我们为什么会“抛弃”生我们养我们几十年的祖国,投奔他国,且往往义无反顾,呈一去不复返之势。简单地来回答,那就是在出国定居之前,我们认为在国外生活总体来说比留在国内生活好,而这个好对不同的人来说有不同的表现形式。这也是为什么世界范围内来说,移民的总体方向是从欠发达地区向发达地区流动,好与不好的标准千千万,但在全球化的话语体系下,我们每天都被提醒或者说在学习:欧美是发达的、进步的、经济更繁荣的、文化更先进的。

对于底层来说,移民到发达国家就是经济上改变命运的机会,而前辈成功的传说则会影响后辈人对故土和未来的看法。我研究生时期上过一门课,教授让我们看了一本书,写的是福建一个小地方移民美国的文化,非常的shocking and revealing。在美国生活过的人都知道,中国城在美国是一个很边缘化、独特、不明不暗的、充满剥削劳工现象的地方。但是福建很多小村里的人一辈子的目标就是来到美国的某个中国城做苦力,为此他们会动用整个家族的力量、不惜欠下巨款、制造各种假文件、实在不行就跟蛇头飘洋过海,最后来到美国。美国对于他们来说,甚至都不再是他乡,而是所有村民都知道的、很多村民有家人居住的、一个明确的人生目的地。对于他们来说,去美国打黑工是一条已经经过很多前人探索、被自己族人认同且享有高度‘荣耀’的人生出路。底层的人甚至不会去想出国了没了祖国的文化怎么自处这样的问题,因为对他们来说,去欧美是如此重要的经济上改变命运的机会,为此他们会不惜冒险,付出巨大代价。

对于上层或者中层来说(我假设此为知乎用户的大多数),尤其是中层,对国外的向往往往和对‘祖国’的不满息息相关。上层其实和下层一样,对‘祖国’这个概念是不需要想那么多的,因为上层人无论在什么时代,都享有很大的自由,国界对他们来说本身就是若有若无的,比如沙特王室里的男人。最纠结的永远是守法听话的中产,因为他们交的税最多,受国家法律和环境影响最大,脱离一个体制相对来说成本也最高。这部分人选择定居海外一般都不是一念之间(虽然有的时候看起来是),往往都是很长时间积累的对本国、对他国的看法和比较到某一时刻变成了具体的执行力。也就是在他们的综合比较而后,他们会觉得定居国外比留在国内更为明智、或者说,定居某国未来会更好。具体的原因随具体个人而异,非常复杂,但总体来说是这样。

而感情上的取舍、即怎么可以放下国内的亲人朋友和文化氛围,这个问题对很多对决定出国/刚刚出国的人来说是不存在的。不管是从现实的角度,国外有很多明显的优点如薪酬高和空气优,还是从心理的角度,想移民的人心理上会选择关注本国的缺点,都不会强调或放大自己对本国文化的依恋。国内的大环境对移民行为的定位是:人往高处走。高处,高处和地处相比较,智者选谁呢?更不要说我们对欧美文化的浪漫化,在后殖民的全球社会,向往欧美文化在受过教育的中产之间还是很普遍、并受到认可的。

而思乡以及对自己作为Chinese的文化和身份认同或重建,往往发生在定居一段时间以后。文化很多时候是很抽象的,要和别的文化碰撞才会显现出自己的棱角。我们熟知的出了国会更爱国现象很多时候就是不同文化不大和谐地碰撞之后的结果。很多人出国以后会意识到自己有多中国:爱中餐、精英主义、小孩一定要去最好的学校、不爱party、难免有些种族主义、当然还有发财很重要。看着美国的进步派白人因为历史的羞愧感整天强调政治正确、但是自己从来也没见交过黑人朋友,而保守派更加是怎么耸人听闻怎么来,我们作为他者冷眼旁观、不禁莞尔。第一代移民无论是文化上还是政治上,都很难觉得自己是个美国人,这是非常正常的。所以大多数人出了国还是会和本国人玩耍,学术圈称这样的散落在他国的同一源头的群体为Diaspora。

但是,但是故乡是回不去的,故国往往也是回不去的。因为过一段时间之后,等到你对美帝也有了更多深入的认识、知道每个社会和国家都有其局限性的时候,你所处的现实和国内他们的现实已经没有多少交界处了。你回国的时候,听家人和朋友聊着与你无关的话题,参加一次婚礼,挤一趟地铁,遭遇一次雾霾,你又迫不及待想要回到那个你已经选择作为家的地方。只是恰恰那个地方已在另一个国度。而国家,本身也就是我们人类构建出来的概念而已:用想像出来的集体来充大我们微不足道的小我、用似有似无的主义来抵御死亡挥之不去的威胁,sounds familiar?

知乎用户 苏颇曼 发表于 8/21/2015

看到这个问题突然想到的,如果家真的像个家,我想大多数人都不会离开家去远方吧。。。

知乎用户 Alex 发表于 8/19/2015

一个人如果没有长期离乡的经历,那么TA很难读懂韦庄的这一首小令

菩萨蛮

人人尽说江南好,游人只合江南老。

春水碧于天,画船听雨眠。

垆边人似月,皓腕凝霜雪。

未老莫还乡,还乡须断肠。

最简单好用的 VPS,没有之一,注册立得 100 美金
comments powered by Disqus

See Also

你对「一出国,就爱国」的观点有同感吗?

知乎用户 邻座王同学 发表于 2/27/2020 我在韩国的时候想念中国的川粤鲁黑淮扬菜 我在中国的时候想念韩国口味缤纷的炸鸡猪蹄 以小见大 人不是{一出国,就爱国} 只是人常常觉得自己享受到的便利理所当然,对自己体验到的不便斤斤计较。 爱 …

移民加拿大,你们后悔了么?

知乎用户 知乎用户 发表于 4/20/2018 答案原先是我近几年前写的,在这两年里国内外的经济和政治形势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再加上疫情打击,文中各位的生活轨迹都或多或少改变了。在最初的原文中很多人物的家庭背景和职业选择在描述上有失实之处, …

如果有机会移民加拿大,你会去吗?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于 5/9/2018 有赞同的,也有反对我的,都很正常嘛,只要不互相攻击就好,多交流就能开阔眼界。 我觉得大部分留学生,尤其是工科专业的学生,由于有本地学历撑腰,再加上适应英语,找一份5 6万刀的工作难度不大,我就是 …

在海上漂了362天,我只想回家

甲板实习生加贺工作的货船从中国出发,一路经过非洲、欧洲、美洲,在各个港口装货卸货。正常情况下,他本该在今年三月份回国休假。然而,这场新冠疫情却让他的休假申请屡遭推迟和拒绝。和他处境类似的还有他的船友们,他们都被长期滞留在海上。 超负荷工作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