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缘何对中国的学术幻灭

使用CN2/CN2GIA顶级线路,支持Shadowsocks/V2ray科学上网,支持支付宝付款,每月仅需 5 美元
## 加入品葱精选 Telegram Channel ##

                        我爱浙大。我说的是浙大,批评的是所有高校。

十二年前,我考取浙江大学硕士研究生。3月底复试通过那一刻,我内心踌躇满志,对即将就读的这所百年名校充满敬仰之心。我想,能和自己一起考入浙大读研究生的人应该都比较优秀。复试结束,被确定录取的8个同学一起出去吃饭。从聊天中,我失望地发现,考进来的大部分是只会背书的人。他们对真正的阅读毫无兴趣,读过的书几乎都局限在教材。那一天,在饭桌上,我就开始产生怀疑:研究生是否都货真价实?2008年9月入学,不到半年,我开始幻灭。2011年,读博士不久,我就完全幻灭了。

最初的幻灭源于“精英”们的教养。

硕士入学不到三天,我就陷入困惑了。同寝室一位室友,每天第一个起床做的第一件事是进寝室卫生间大便。奇葩的是,大便从不关门,不开排气扇。两个动作不过是举手之劳,用正常的思维实在无法理解。由于卫生间没有窗户,臭味大都飘进寝室。几个室友提醒几次,他根本不当一回事。从那时候起,我对名校学术后备人才的教养是否对得起学位产生了怀疑。几年之后,我又碰到一个大便不开排气扇的。是我太倒霉了,还是这样的人不在少数?

每天中午十二点半,在玉泉校区的停车点上,研究生校车一到,所有人都使出吃奶的力气往上挤,简直斯文扫地。如果拍了照片,不告诉你是浙大研究生,你估计很难想到这些人个个都是985高校的“精英”。有些人半夜回寝室,完全不顾其他室友已经关灯睡觉。啪地开灯,照亮全屋,把人弄醒。这还不算,洗漱之后,躺在床上怡然自得地看报纸、看杂志,直到自己迷迷糊糊睡去,睡不着的室友起来关灯。

能指望这些个人修养如此拙劣的“精英”有最起码的文化和社会关怀吗?没有人文情怀的(文科)学术研究,会把社会导向何方呢?当下学术生态是否已经说明问题了?

第二个让我陷入幻灭的是“精英”们的学术兴趣问题。

随着交往范围的扩大,我惊讶地发现,大多数文科博士研究生对自己学科的终极使命普遍缺乏最起码的关怀。西方人读博士、做研究,大都是出于真诚的兴趣,而在我们的高校流行的怪现象却是:读政治学的博士对政治不感兴趣;读教育学的博士对中国教育的真问题普遍缺乏关注。对教育体制提出批判和诊断的,几乎都是非教育学专业人士。不知道大家留意了吗?读法学的博士对中国法治问题普遍缺乏痛感;读社会学的博士根本不关心民生疾苦……他们读博士和做科研的动力来自哪里?最让我吃惊和困惑的是,他们竟然大都能把“研究”做得风生水起,参与的课题一个接着一个,论文一篇又一篇地发表,甚至还能获奖。

西方学者进行持久的学术探索的深层动力来自对所属学科的终极使命的关怀。没有本体层面的关怀,中国这些学术中人的科研动力来自哪里?惟一的解释是来自混学位、找工作、拼论文数量、混职称。没有本体层面的关怀,中国这些学术中人的问题意识究竟如何产生?他们研究的是真问题还是伪问题?或者他们根本就没有问题意识,完全是蹭热度?没有本体层面的关怀,中国这些学术中人的研究质量如何保证吗?中国论文数量全球第一,质量究竟如何?

形势似乎越来越不乐观。早年中国大学培养的本科生包分配或好找工作,所以,读研究生的都是对自己学科抱有真诚的兴趣的人。他们当了大学老师之后,学术水平暂且不论,至少对自己本专业的学科使命还是有最起码的关怀的。现在,本科生就业太难了。读博士的人绝大部分是为了工作。他们以后大多数都会进入高校当老师。让人困惑和担忧的是,他们对自己的学科缺乏内在兴趣,将来当了大学老师,如何让自己的学生对此感兴趣?越追问,我就越幻灭。

最让我痛心的当属精英们的审美问题。

**一个人的阅读质量打造一个人的精神趣味。任何优质阅读都将沉淀并内化为审美。****真正定义一个人内在文化素养的,不是他八小时之内的工作,而是他八小时之外的业余时间是如何度过的。**那几年,《快乐大本营》、《非诚勿扰》、《康熙来了》红遍大江南北。大多数(文科)博士生的休闲时间都用在了收看这些娱乐节目或毫无精华营养的都市爱情剧或打开电脑玩游戏。

对于纯艺术的引发深度思考的严肃文学和电影,大多数文科博士都毫无兴趣,生活中几乎没有超越功利层面的审美需求,关心的更多是具体可见的利益。文学是所有文科的基础,既是因为好的文科论文离不开优美的文笔和叙事,更是因为精湛的文科研究所需要的“问题意识”离不开长期的文学阅读所赋予人的敏感和细腻。一个内心粗糙的人是很难开展出色的文科学术研究的。

和几个因发表核心论文多而获得国家奖学金的不同学科的文科博士交往聊天,发现他们普遍知识面非常狭窄,精神世界非常贫瘠,言谈非常乏味。就连几个浙大教授们坐在一起聊天,经常聊的话题不过是“昨晚的《非诚勿扰》谁谁谁被灭灯最多”。偶尔看看娱乐节目,没什么不可以,可怕的是被娱乐节目完全占据了业余生活。

用社会学的理论说,文化这个领域的阶层分化是最明显的,精英文化与大众文化之间有着严格的界限。然而,在当下中国,从市井胡同到高等院校,所有人的业余生活都锁定在几个有限的娱乐节目上,精英与大众的文化界限在中国几近于完全消失。在文化消费层面上,我们的“精英”正在走向“下流”。

他们的脑袋仅仅是装知识的容器,而不是产生思想的机器,情怀离他们非常遥远。然而,正因为有着“专门研究……”的光环,相互之间无法横向比较,他们普遍看不到自己内在精神的贫乏,自我感觉都很好。

最后,说说青椒们。如果说博士生的状态只是让我对当下的学术生态感到失望,那青椒们的状态则让我对中国学术前景感到近乎绝望。这985高校研究人文学科的很多青椒身上看不到半点人文精神。“学术”不过就是饭碗而已。没有人文关怀的人文研究,能研究出啥有价值的东西呢?这丝毫不影响他们论文一篇一篇地发表。在表面一派繁荣的学术世界,真正有价值的内容不多,几乎都是注水。

当读博****士不再是出于精神志趣,当“学术”不再是一种志业,早已蜕变为一个谋生的饭碗的时候,你不幻灭,还保有激情和理想,那你就是别人眼里的笑话,因为规则是那些笑你的人制定的。

老虱

谢谢赞赏。欢迎转发。

长按二维码向我转账

谢谢赞赏。欢迎转发。

受苹果公司新规定影响,微信 iOS 版的赞赏功能被关闭,可通过二维码转账支持公众号。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

最简单好用的 VPS,没有之一,注册立得 100 美金
comments powered by Disqus

See Also

专门研究掩盖真实水平:为何博士教授们的自我感觉都这么好

导读:没有博士学位的人,读完此文,不必嘲笑博士。归根到底是学术生产线出了问题。学术越来越水的背后是全民精神下沉。请问,现在大学教师中,除了“课题”需要,保持主动阅读习惯而且阅读有质量的人,还有几个? 读博士,应该具备的最基本素养是什么?我 …

没有精英思考的一代“精英”:985大学研究生观感

说的是大多数人,非全部人。 每年十月,随着企业宣讲会进入校园,(读研究生期间)的我都会被一种无力和焦灼感包围,铺天盖地的招聘广告不时让我感到窒息。恰如时下很多人所批评的那样,现在的大学已经成了一个名副其实的“职业培训机构”。在这里,思想没有 …

我的孤独在上半身:一个文艺中年的稻田守望

作者介绍:老虱。浙江大学世界史博士。博览群书,独行天下。寻找和记录时代的“病人”。 **网络,**让下半身不再孤独,却让上半身更加孤独。 **一、老杨逃离小镇 ** 陈鼓应来浙大了,老杨错过了那场讲座。在“浙大往事”的茶座上,一杯绿茶不断冒 …

韩国 N 号房间到底是什么事件?

知乎用户 燃然​ 发表 “N 号房事件”是指,胁迫女性(包括未成年少女)拍摄性剥削视频,然后传播到 telegram 聊天室的 “N 号房” 中,会员进行收费观看的案件。 “N 号房” 创始人名为 “갓갓”,这个初期运营团队还没有被抓住。 …

韩国 N 号房记者实录完整翻译

​​ 韩国存在着一个令人毛骨悚然的 n 号房,里面有身上用刀刻着 “奴隶” 字样的女性和姿势怪异的裸体女孩,她们的个人情报是免费提供的,“一起强奸吧” 一词对里面的男性来说就像问候一样。亲眼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