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 SpaceX 刚起步时我国没有及时跟进?

使用CN2/CN2GIA顶级线路,支持Shadowsocks/V2ray科学上网,支持支付宝付款,每月仅需 5 美元
## 加入品葱精选 Telegram Channel ##

知乎用户 asdf​ 发表

和另外一个问题 “如何看待 SPACE X 在技术上可能已经超越了中国的火箭技术?” 其实是一个问题。

如何看待 SPACE X 在技术上领先中国的火箭技术?

节录如下:

“航天里地位水平不低的很多人长期没有意识到美国的领先优势是什么量级,一些外行人还产生了中国航天部分领先的幻觉。具体到 SpaceX,仅仅几年之前看不起它还颇为流行。”

“之前有两个流行观点,第一是美国在低成本发射上无法竞争才封锁,技术上有差距但远不到不可弥补的地步。第二是美国在以航天飞机为代表的回收复用上走了弯路,复用以目前技术水平不现实。”

“许多人因此长期先入为主地认为声称低成本还要回收的 SpaceX 是宣传,口号,骗局,国家扶持白手套,就是不认为可能是真抓实干说到做到。”

“我国航天一个特点是跟随或者摸着石头过河,NASA 和传统大厂的进展倒是一直很重视,但是先入为主看不起 SpaceX 并且认为它的技术路线不现实的时候,哪有动力去研究跟进呢?”

知乎用户 朱元​ 发表

火箭发射失败导致的结果:乾坤大挪移

雷凡培同志任中国船舶工业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党组书记,免去其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党组书记职务。

火箭发射成功导致的结果:节节高升

张庆伟: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总经理 -> 河北省委副书记、省长,黑龙江省委书记。

只要能上天,谁管点什么科技树~~

知乎用户 知乎用户 3A1YN3 发表

真的很烦这种为怼而怼的思维,为什么 SpaceX 发展什么我国就必须跟进什么?

是不是马斯克在路边摔跤掉进沟里,你也跟着跳进去?你当你是苏联?

需要跟进的并不是对标 SpaceX,而是 SpaceX 实事求是、以实际需求为导向的发展思维,敢试敢错敢创新,别总想着摸别人的头过河。

比如别人的上面级都是比冲更高的氢氧发动机,或者挥发性更低的毒发,但 SpaceX 的猎鹰火箭上面级用的是跟起飞级同款 Merlin 煤油机(真空版),虽然比冲并没有优势,而且液氧也存在挥发性问题,但在满足需求的前提下,不追求性能指标最大化,而是降低开发、人力资源和生产线成本,追求效益最大化。这才是值得跟进的发展思维。

知乎用户 est 发表

SpaceX 要是失败了,就 Musk 一人破产。

而航天院如果贸然技术冒险,那丢的可是我泱泱中华大国的脸。

(斜眼看 LM5

知乎用户 知乎用户 eug4a1 发表

我解释一下 NASA 在十年前给 SPACEX 的订单为什么被称作 “支持”:

在两三年前,关于 SPACEX 的成果评价,有一种 “NASA 白手套”“国有体制的技术在市场变现”的说法。这种说法当然是添油加醋和抹黑式的,意在否定 SPACEX 作为私营企业的基因 — 对利润的最高追求是其技术进步的第一动力。作为 SPACEX 的粉丝,比较反感将功劳归结于 “NASA 的支持” 是非常合理的,当年的登月下降段发动机和现在推重比过 200 的梅林天差地别,“后台”更硬、得到更多支持的其他人也没有超越马斯克的成果。

但是支持的表现分很多种,被先入为主的代换为狭义的 “损己利人” 是思考上的错误。

好比我购买华为的手机,我买到了质量良好、性价比高的产品,华为得到了市场。两者之间的双赢并不影响我的购买行为是对他的 “支持”

同理,NASA 的在 2008 年就给予了 SPACEX 金额可观的订单,当时的 SPACEX 只是商业航天芸芸众生中的一分子,并没有像今天独树一帜。NASA 的订单除了选择低报价省纳税人的钱,也有对 SPACEX 技术进步的信心,SPACEX 能够走到今天,与其收到的订单金额名列前茅无疑关系很大。进步固然主要靠自身努力,也要考虑到历史的进程,与 NASA 代表的美国航天互相成就,是 SPACEX 的幸运。没有必要因为自己的成就去贬低合作伙伴。


另外,张小平离职事件发酵后,影响是很大的。不同于美国长期发展的人才积累,国内几乎所有的民营航天企业都靠直接从体制内挖人。航天体制内目前对人才流失的容忍程度已经超出了大家的一般认识,也许证实了 “留在国内一样是为中国航天做贡献” 的请示传言。但是也说明了体制对民营航天的支持。


这里我要为中国航天机构申个冤,真不是体制问题导致的转身太慢

上边有答主已经发了龙乐豪 2016 年从吐槽到现在真香的记录,我不再赘述

值得注意的是,连美国的许多航天机构、专业人士在之前均对马斯克的设想充满质疑

其中甚至包括登月第一人阿姆斯特朗,马斯克的偶像本人亲自打击他的梦想让他十分难过

换一般人被业界权威和业界权威和业界权威的平方多次打击,早就不做了

所以连美国的航天界都对他不看好的时候,又怎么能怪被法案排斥出世界航天发射市场的中国航天,没有及时的跟进呢?

马斯克的创造无疑是相当有颠覆性的,挑战的体制是全世界的举国航天体制特别是 NASA。不是克服这么多困难、扭转这么多既定认识,他的成功也不会在今天被如此狂热的膜拜和赞赏。


事实上对 spacex 和商业航天模式的学习、对举国航天体制的反思,中国目前是做的比较好的:

2015 年,军民融合上升到国家战略

2017 年,设立军民融合发展委员会

其后有相当多的政治能量被投入到这一领域,说明高层对于新时代的宇宙大航海潮流、强有力的新经济增长点的认识是非常准确的

2014 年,中国第一家商业航天公司 linkspace 成立

现在的中国商业航天三强:星际荣耀(2016 年 10 月)、零一空间(2015 年 8 月)、蓝箭空间(2015 年 6 月)

成立时间都较晚

而 2015 年 12 月 21 日,SPACEX 的猎鹰 9V1.2 发射了 11 颗卫星并做到一级箭体着陆回收

这个起步差距就像我跟王思聪一样,能直接比吗?

SPACEX 的技术突破实际上是越来越快的:

2008 年首次发射火箭成功

2010 年将飞船送入太空并回收(给国际空间站送补给的货运龙飞船,是现在载人龙飞船的基础)

2012 年与国际空间站对接

2015 年实现火箭回收

2016 年成功发射回收后的二手火箭、实现海上回收

2017 年进行 18 次完美发射,超过中国与俄罗斯

2018 年世界最强火箭重型猎鹰首秀(SPACEX 有史以来关注度最高的一次,引爆商业航天热潮,同年被称为中国商业航天元年),当年占到世界商业航天发射市场 65% 的份额(垄断趋势肉眼可见),日本富豪前沢友作包下未来的第一枚 BFR 进行月球观光

2019 年载人龙飞船搭载假人与国际空间站对接、重型猎鹰两次商业发射成功(第二次发射实现超高难度的二级发动机多次变轨)、首批星链卫星 60 颗发射并测试、BFR“水塔” 测试、BFR 的 “猛禽” 液氧甲烷发动机完成测试

目前 SPACEX 收到的订单已经爆满


前边领跑的像迈克尔舒马赫一样快,跑一圈拉两秒差距,追不上是很正常的

但是只要能谦虚学习、踏实肯干、不畏失败,紧跟时代潮流还是很稳的

官方:

体制内老专家创业民营航天

捆绑助推器并整体回收的长征八号

重型猎鹰的抄作业版 “921 火箭”

民间:

80 吨液氧甲烷发动机 “天鹊” 试车


中国民营航天企业对 SPACEX 的学习,从品味情怀到技术路线都是非常狂热的

相关信息可以在商业航天航天 - 就爱飞行! 了解

由于本国国情,制造能够发射大型卫星、载人飞船、登月登火载具的重型火箭,显然是国家队占据绝对主导。民营航天的发展路线不会像 SPACEX 一样惊艳,观众应该持理性的期待。这也是目前中国民营航天对小型卫星 – 固体火箭有所投入的原因,可能是一个需求持续增长的大市场。把中国航天排斥出世界商业发射市场的法案,无疑也创造了一个独立环境,使得中国民营航天能避开 SPACEX 这个可怕对手,安全的进行发育 — 否则亦庄的企业会被马斯克碾碎,中国是个大市场,商业航天的体量能够孕育出自己的 SPACEX。

但是我还是要说,现在的氛围非常浮躁,虽然大家需要搞点动静出来融资(缺钱什么都办不了,NASA 给予 SPACEX 的订单支持超过中国商业航天目前的总和),需要尽量向 “垂直回收火箭““液体发动机”“液氧甲烷” 这样的 “先进” 标签靠拢。但是这个市场是技术说话的,过分的营销不光让观众反感,让投资人不信任,也使得同行对其充满鄙视。

目前的上百家民营航天企业,最终能活下来的大概只有 2-3 家,竞争是极其激烈的。如果有一个像 SPACEX 一样拉开巨大差距挖出技术护城河的企业出现,它甚至会赢家通吃。前几年互联网、共享经济的泡沫,吸引了许许多多的资本,天量的社会财富被浪费。呼吁并让更多的人 — 尤其是投资人认识到商业航天、对商业航天有信心,是发展中国航天最重要的过程之一。

知乎用户 王璟 发表

虽然我不是学这个专业的,但换个角度来看一下吧,仅提供一种猜测。

SpaceX 刚起步的时候,并不只是我国看走眼了,美国自己的专家也看走眼了。当然,有人说 SpaceX 里原本就有不少 “非主流” 专家加入才搞起来的,但毕竟当时这些专家的意见是占下风的,不然何必另外支个摊子起来呢。

我记得十几年前,当时看到讨论苏联最大的火箭 N1 火箭时(应该是最大的吧?),提到发射失败的原因,就归结于发动机太多,造成的原因很多,比如只要有一个发动机坏了,火箭就可能失去平衡;只要有一个发动机炸了,火箭也就炸了,总之零件越多故障越多。

但是当时我对于这个结论是非常不理解的,因为第一,那个火箭已经是 60 年代的技术了,随着技术发展,很多机械本来就是零件越来越多的,但没听说过这几十年来哪个机械是故障越来越多的,毕竟工艺技术进步几十年了。第二,只要发动机不炸,哪怕是熄火了,正是因为发动机多,少一个影响才小啊,至于说什么不推力不平衡的问题,在现代可以靠控制喷气方向来追击目标,飞机可以设计成静不稳定的时代,你说少了一个发动机,火箭就平衡不了,这个恕我无法理解。而且刚好我是学电子的,在我看来 60 年代解决不了这个问题很正常,但都过了 40 多年了,几十个发动机里,熄火一个发动机真不是啥大问题。

而且当时对于火箭的一些科普,非常矛盾,一方面说 N1 的火箭发动机容易炸,另一方面又在介绍火箭发动机皮实耐操;一方面在介绍火箭发动机寿命坚持到送到轨道就行,另一方面又说火箭发动机寿命太短,无法回收利用。很多人可能觉得科普不够专业,但问题是这类问题上的科普,其实往往代表的就是专家意见,或者说专家里的主流意见。

事后你一琢磨,说白了就是这几十年来,火箭就是瞄着一次性用品来设计的, 因为是一次性用品,所以寿命够一次使用就行了;因为技术已经满足了一次性使用了,所以不必再在上面附加更复杂的控制系统,毕竟刚开始的时候增加的这些电子系统肯定是不可靠的,就跟刚出来的智能手机样。与其逐次迭代完善这种不可靠的东西,还不如干脆一开始就不用。当整个行业都是这种发展思路后,再拿已经定型了的,完全为一次性使用而发展出来的技术来反驳 SpaceX 的发展方向,咋看咋有理,毕竟要是还用以前那种零件,估计 SpaceX 试多少次就炸多少次。

类似的情形还发生在电动车上,就像二战里德国搞出了一堆重型坦克,发动机带不动了就改电动机,搞增程式全电驱动,结果效率烂得惨不忍睹,结果都到现在了,知乎上都还有很多人认为增程式全电驱动很垃圾,理由就是二战德国的电驱坦克动力系统很垃圾。

这个不仅是普通人如此,一些研究机构也是如此。我是零几年毕业的,我们毕业后,有个同学进了一个军方研究所,小白新人第一年,看到所里搞的一个东西,要求一个信号触发一个灯闪烁 5 次后熄灭,为了实现这个功能,所里用 555 芯片搭了个模拟电路来控制。我同学说第一次见到这个东西的时候是懵逼的,然后他直接给领导说换个计数器改数字电路吧,买的多才几分钱一个,设计难度还不如本科的课堂作业,可靠性也高多了。这时候,这种简单的计数器大概都出现十年以上了吧?从来就没贵过,以前也不是啥禁运物资。我给同学说,大概是他们懒得改吧。我同学说,不是懒,是真的不知道,除了他这届以外,其他技术人员都是 40 岁以上的了,啥问题第一反应都是自己搭个模拟电路。

为什么现在鼓励商业航天,可能这个才是问题根源。以前这几十年,航天领域一直是上级提出指标要求,下面负责达到,达到就够了,更多的也是浪费,再往后就发展成了由下面的人来告诉领导现在只能达到什么技术指标,所以你也只能在这个指标范围内提要求,当然,你也能提高指标要求,但大家先做个规划,每年提高多少。这种运作模式下,根本不可能出现颠覆性的思路。

不仅中国如此,美国也一样。对比一下美国的军用飞机,得几个公司竞争,得赚钱,所以卖飞机的都造出了 F16 这种静不稳定的超音速飞机,造火箭的却告诉你他们解决不了几十个火箭发动机里有一个发动机故障的问题。

所以,不仅是我国没及时跟进,美国的正规军也没及时跟进,至于说民间团体,呵呵,不是哪国都可以放火箭玩儿的。

另外,SpaceX 很大程度上得益于现在电脑技术的发达和自动化控制技术的普及,这意味着很多新技术可以在那种射着玩的小火箭上迭代。实际上 SpaceX 采用的很多自动化方面的技术,90 年代就能实现了,但要完善这个技术所需要付出的代价很高,也不可能拿着真正发射卫星的火箭反复失败来完善这些技术。就像我们读书的时候,很多电子设备的功能要实现,需要从头自己设计,甚至要自己搞个实验室,没几十万,没反复修改几十次设计,不要指望能成功;而现在,本科生直接在淘宝上淘一堆模块就能组装出来,几千块以内就搞定。

对绝大多数人来说,自己坐到工程师的位置上,如果一个新技术要炸十几次火箭才能成功,换了你,你也会拒绝采用这种技术,当你这样拒绝了十年、二十年后,拒绝这条技术路线就变成了一个本能了,你的所有从业经验都支持这个本能,那就只有等别人把成功案例砸到你脸上,你才能接受了。

PS:从这个角度来说,NASA 拍板决定扶持一个 SpaceX 的人才是最 NB 的,或者说决定发展商业航天的人才是最 NB 的,因为这个人清楚的意识到了问题出在哪儿。问题不在于缺乏技术,问题出在这几十年发展的技术没有得的很好的利用;问题出在没有足够的利益诱导人去突破行业惯性。虽然 NASA 无法立刻创造出一个很大的商业市场来,但 NASA 可以通过提供人力和技术来降低新技术路线的试错成本。虽然我市场不大, 但我投入小啊。只要产出投入比不要太低,在航天技术带来的巨大影响力和荣耀下,就会有人愿意尝试新路线。毕竟美国以前每年自己烧钱射火箭,就为图个乐呵的人也不少。

这才出现后来 NASA 扶持 SpaceX 的事情,现在事实也证明 NASA 这条路走通了。

知乎用户 九乡河龙牙​ 发表

首先附上两个视频

2018 年 2 月重猎试飞成功

2016 年 4 月海上回收成功

1. 体制内的高层领导想法如下:

2016 年 4 月 12 日猎鹰 9 号火箭海上回收成功

中国龙乐豪院士表示

“火箭回收之前,航天飞船的回收实验也进行过多次,理论上可以降低费用 75%,但最终都以失败告终。” 龙乐豪院士坦言,SpaceX 公司是一家企业,这类实验虽然对火箭事业有一定的贡献,但个人认为有炒作之嫌“对于此次实验的成功我们一定要重视,但不要反应过度。” 龙乐豪说。
国内媒体对美国猎鹰 9 火箭研制试验反应过度,溢美之词太多。美国研究重复使用技术的目的是为了降价,但是否能达到预期目的,目前还很难说。
如果不回收火箭,SpaceX 目前的发射费用为 6000 万美元。然而,20 年前龙乐豪团队制造的火箭发射费用已经达到 5000 万美元SpaceX 所列出的节约开支的数据使中国科学家产生_<怀疑>_。专家表示,这些数据只是 SpaceX 公司单方面公布的数据,是否可以做到,还需拭目以待。

2018 年 2 月 8 日重型猎鹰发射成功,成为现役运力最强的运载火箭且报价最低,助推器回收

中国龙乐豪院士表示

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运载火箭系列总设计师、国家首次月球探测工程副总设计师、中国工程院院士龙乐豪 7 日接受《环球时报》记者专访时表示,“猎鹰重型”的发射难称 “壮举”,“猎鹰重型” 本身甚至算不上“重型”。

并且龙院士表示

超越猎鹰重型的火箭只待立项
重型运载火箭是一个国家综合实力的象征,中国已有较好的运载火箭技术基础,虽不如美国雄厚,但两国的差距在缩小。龙乐豪表示:“长征九号” 的预先研究工作、技术攻关、方案论证都在进行中,也有一些初步进展,只待国家正式立项。以中国现有技术,立项后 10 年之内研制成功是完全可能的”。长征九号未来将实现近地面轨道有效载荷 140 吨,远超 “重型猎鹰”。

2018 年 6 月龙院士在清华大学演讲时表示

我国发展可重复使用运载火箭的三步走设想。当前要做的,则是通过伞降实现采用常规推进剂的火箭子级落点精确控制;与此同时,完善、优化新一代运载火箭。他介绍了长征八号和长征八号 A 的构想:长征八号运载火箭计划于 2021 年首飞,其芯一级和助推器将进行整体垂直回收

龙乐豪是谁?中国航天届的泰山北斗,权威中的权威。

2. 中国官方媒体的舆论报道

把牛皮吹上天的 “钢铁侠”
美国 “猎鹰” 火箭成功飞回 问题依旧多多

3. 中国非官方自媒体的评论

知名自媒体人宁南山

SpaceX 的模式是不归路

4. 中国舆论对民营航天

火箭小子胡振宇是骗子吗?(中国第一家民营航天公司翎客航天创始人)

这里面最关键的还是龙院士等为核心的领导人员对于 spacex 发展的商业炒作批判,媒体和自媒体都是跟着官方态度去恰饭的。

更新回复下大家的评论和疑问

1. 我选取的的是 SpaceX 完成陆地和海上回收双成功的时间点之后的大佬表态,马斯克首次回收火箭是 2015 年 12 月发射了一箭十一星陆地完成芯级回收,海上回收是为了打高轨,所有的参数和性能都是公开的,不存在梅林发动机隐藏研发进度找不到参数的问题。在回收成功之前的表态?你们可以自己找找,可以说更扎眼了。事实上美国航天届对马斯克的质疑在 2015 年 12 月成功回收就基本结束了,剩下的也就是零零星星质疑二手火箭翻新的成本。

2. 中国火箭大量毒发不假,但是回收是一种技术和模式,和燃料有什么必然关系?马斯克的这套推进回收算法到了下一代火箭用不上了吗?因为毒发发动机含金量低价格便宜难道不更是用来研究回收推进技术推演的合适材料吗?难道要用昂贵的氢氧机?

3. 无论是现实还是知乎你都能看到很多航天人员抱怨工资低还累,甚至对后辈劝退。虽说举国体制发射火箭可以不计成本,但是如果能省下成本把这些资金提高人员待遇不好吗?整天键盘批判戏子挣得多,自己给自己省钱提升待遇难道不是一种很好的良性循环吗?假设一次发射火箭 6 亿人民币,回收可以节省 2 亿,一个 2000 人技术大团队可以分配人均 10 个万年终奖。如果一年多次呢?

4. 老爷子黄作义一把年纪了在民营航天企业开始带队搞回收试火箭,拒绝伞降这种模式,全面参考学习猎鹰 9,垂直回收连参数都差不多。

据介绍,“天梦” 火箭低轨道运载能力将达 20 吨,地球同步转移轨道运载能力 6 吨。其特点是两级入轨、动力冗余、并联贮箱、简单可靠,且可回收和重复使用。火箭将在海岸总装,海上运输,海岛发射。发射周期将控制在 7 天以内,甚至可缩短至 5 天。

那么相对正确的姿势是什么样子的呢?同样是中国航天届,有些人做出了表率。

SpaceX、亚马逊、波音等企业提出了互联网卫星网络的概念,SpaceX 弄的叫星链。面对这样一种多卫星的全球网络是否靠谱呢?不轻易下结论!不轻易酸、骂、讥讽。你几乎找不到航天科工集团和航天科技集团对类似星链项目的讥讽和质疑,只有一些民科和野鸡自媒体在蹭热点。在经过了谦虚低调的技术论证之后,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和中国航天科工集团分别建立了虹云工程和鸿雁星座的项目公司的建立。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于 10 月 24 日成立控股公司 “东方红卫星移动通信有限公司”。该公司招聘信息显示,其负责运营全球低轨通信卫星项目 “鸿雁星座”王海涛任公司法人兼董事长。国家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信息显示,该公司注册资本为 20 亿元。其中航天科技集团持股 15%,航天五院持股 12.5%,航天科技集团控股的中国卫通和长城工业各持股 5%。公司注册于重庆市,地址为渝北区龙兴镇两江大道 618 号。在成立不到一周内,公司即于 10 月 30 日于电子科技大学举行招聘活动。招聘研发、产品、市场等 9 个岗位。工作地点均为重庆或北京。
虹云工程中国航天科工五大商业航天工程之一。2018 年 3 月 4 日,全国政协委员、中国航天科工集团二院院长张忠阳表示,预计在 2018 年底前发射并开展低轨宽带通信的演示验证及应用示范。2022 年完成星座部署后,虹云工程将可以提供全球无缝覆盖的宽带移动通信服务,为各类用户构建 “通导遥” 一体化的综合信息平台。

值得注意的是

2018 年 12 月 22 日 7 时 51 分,中国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十一号运载火箭,成功将虹云工程技术验证卫星发射升空,这步伐甚至比 SpaceX 都要快。

换句话说,正确应对科技变化的趋势和展现给国人的态度是谦虚、正视差距、低调做事、细致论证、及时研究。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7.15 更新内容

————————————

你家里是开厂子的,原来生意不错,但最近发现产品性能有点落伍了,准备研发一款新的,水平算得上主流的产品 (90 年代)

你看了隔壁很多同行公布的消息,虽然不能获得什么核心数据,但是参考下思路还是可以的

当时有如下几个选项

A,业内 julao(NASA) 的产品 (STS),性能一流,虽然有点瑕疵,实用后有些问题 (太贵)

B,倒闭 dalao(老毛子) 家的产品 (能源),性能一流,卖出去没几个可靠性不太确定,但是你手上刚好有个好康的玩意儿 (rd120),能作为研发参考

C,第二梯队老欧家的 PPT(A5),性能不错,虽然刚刚出来的时候出了几个大问题,但后续可靠性相当不错

D,隔壁老日 (总感觉名字怪怪的) 家的产品(H2 系列),虽然说硬指标拼不过自家产品,但胜在小巧(运载比好康)

以上四位跟长五一样是芯级氢氧,但芯级推重比无法起飞,需要大推力助推硬顶的套路

现在时间马不停蹄的来到了新世纪的第 10 年,你家的新产品 (长征 567) 虽然在研发中有点小挫折,但总体进度相当喜人

此时的你手里有些闲钱,准备搞点新花样,现在你有如下选项

A,吃透自家新产品,查缺补漏,在挖潜的同时小改下,多弄几个型号 (天国的 57 模块化) 让人看起来不明觉厉

B,搞点前期研究,新产品稳定下来就跟进隔壁 julao 的新产品 (d4,a5),性能相当好康,可靠性完美无比 (a5 我记得就出了一次问题,那次还让载荷成功入轨了)

C,跟进某位行业新秀,虽然他的 PPT 做的不错,也从 julao 那里忽悠来了点人,但早期作品性能惨不忍睹 (猎鹰 1),PPT 里说的还尽是些敏感内容 (指天国的 STS 性价比)

D,把自家就差几步完工的新产品扔了,前期投入全部打水漂,掏干家底跟进那个新人

那么问题来了,正常的脑瓜子选哪个?塞满了眼光跟体质俩词儿的脑瓜子又会选哪个?

7.15 随便胡诌点

1969 年,在美帝登月之后,酒泉发射场一声炮响,革命的 “进取人士” 冲进了一院

他们心中充满了对于未来的希望,在枪毙了所有被认定为 “老顽固” 的人后,放弃了长征一号,将所有的精力集中到了 700 吨级起飞级煤油发动机,100 吨级真空氢氧发动机,以及 10m 箭体的设计上,他们认为,只要路线对了,很快就能让中国成为第二个载人登月的国家

……

十多年后,在 STS 首飞的时候,他们还在煤油机上死磕,12 干质比的二级跟氢氧机更是连影子都没有 (凉凉 ×1)

——————重置世界线——————

在 STS 首飞之后,酒泉发射场上一声炮响,“进取人士” 冲进了一院

他们心中充满了对于未来的希望,在枪毙了所有被认定为 “老顽固” 的人后,放弃了长征三号,将所有精力集中到了 1600 吨级固体助推器,200 吨级起飞级氢氧发动机以及轨道器的设计上,他们认为,只要路线对了,很快就能让中国成为第二个发射航天飞机的国家

……

到了世纪之交,他们手里头还是没有一台能扛过 500s 试车的起飞级氢氧机,玄学干质比的橙罐只停留在模型上 (凉凉 ×2)

——————重置世界线——————

在猎鹰 1 首飞之后,酒泉发射场上一声炮响,“进取人士” 冲进了一院

他们心中充满了对于未来的希望,在枪毙了所有被认定为 “老顽固” 的人后,放弃了长征五号,长征六号,长征七号以及配套的三款发动机,将所有的精力集中到了燃气发生器循环煤油机和软着陆回收需要的飞控上头

虽然没有 300 吨级氢氧机的设计师帮忙设计发动机,也没有铝锂合金储罐来做高干质比箭体,但是他们认为,只要路线对了,很快就能让中国成为第二个弄出来高性价比的可回收火箭的国家

……

到了 2019 年,他们的可回收成功了,然而一次性的 LEO 运载比跟当年设计的长五 GTO 运载比差不多,不过可喜可贺的是火箭的整体价格不错,10 吨重的天宫都打上去十多个了,对接起来之后的总质量破百吨,空间站计划提前完成,这就思路的重要性 (大嘘)

——————重置世界线——————

现在你通过后门复制粘贴了一个空叉到了国内,现在你想搞一下商业发射,你的火箭性能完美无缺,价格穷极人类想象,你认为,没有了国内对于民营航天的阻碍,你一定能够垄断全球所有的发射业务

……

……

……

……

……

……

……

……

……

……

……

……

……

然后你遇到 itar,就算国内在 1949 年开放了商业航天,太平洋的另一边不让你吃肉,你还是只能抢点汤…… 上头飘的油星子

知乎用户 weakleilei 发表

现在回头看当年中国那这个专家,院士对 spacex 的公开言论,就知道当初他们错的有多离谱。

不过,这真不是体制问题。因为美国的一堆航天专家对空 x 的看法,一样错的非常离谱。

航天老恐龙们,适应不了剧烈变化的变革,是普遍性问题。

以下补充自己的相关回答链接: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300448411/answer/520574202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266836541/answer/314138738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313355058/answer/620234722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60676263/answer/619306433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62087434/answer/194537240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315923247/answer/624364735

知乎用户 王政 发表

老人政治实际上不仅仅是通过位置的占有实现的,也是可以通过建议权、历史功绩、资历实现的。

为什么没有及时跟进?

很简单,一些人应该进 301,但是没有进 301。

知乎用户 飞天大海豹 发表

当然是体制不同。这一点《文明 5》里已经展示的很清楚了!

“允许用金钱购买太空飞船组件。” 是只有选择自由政策才能点亮的科技树。

而对于采用秩序政策的我国,就只能选择 “航天先驱”,从而 “可以用大工程师加速建造太空部件”,同时 “首都旁出现一位大工程师和一位大科学家”。

至于第三种奥托克拉西政策,并没有发展航天的科技树呢。

知乎用户 温行江 发表

航天领域这些年一直投资不足,大家可以看看知乎上业内人士对此的吐槽。

为什么没钱?因为不能赚钱,没有需求,军方是有需求,但没有创新的需求,一切求稳。只求发射的卫星顺利上天。

至于为什么没有追赶的想法,有钱才能有想法,不然有想法没钱也没用。当然当时有想法也是将火箭发动机推力变大,根本不会想到将发动机变多,因为苏联 N1 火箭的教训过于深刻,四射四败,项目完蛋。

至于跟上 spacex 的节奏,除非你是穿越者,不然你怎么会看的这么准?当时在美国可是有一大波人唱衰马斯克,认为他就是美国版的贾跃亭

至于现在跟上 spacex 的节奏,那需要钱,别人知道这是一个赚钱项目,一个投资几百亿起步的项目,人人自然会提高报价。

所以当年马斯克一亿美元的初创投资加上 nasa 几十亿的大胆订单加上大几十亿美元的融资,这种规模的公司成本价大概就有一百亿美元。

所以世界首富贝佐斯也不是马斯克的对手,因为贝佐斯投资不够,虽然计划每年投十亿美元,但也是 17 年才开始的说这个话的,以前可能每年就随便投投,是一种兴趣爱好和情怀而已。

大规模投资比 spacex 晚了十一二年,每年资金的贬值和资产的上涨两者加在一起估计有百分之十以上,那么一百元亿美元是买不到 spacex 这公司的。

估摸着要二百五十亿美元,算上 spacex 未来的成长空间,现在估值三百三十亿美元是不过分的。

那么贝佐斯如何超过 spacex 呢?

先拿一百亿美元将其余的人才和公司收至麾下,再拿一百亿美元进行回收技术投资,再拿五十亿美元充当资金保护垫,上个大保险。

至于现在贝佐斯离婚了,资产严重萎缩,无力大规模投资,保持一年十亿的跟随战术也是可以的。

我们不求跟 spacex 一样疯狂,学习贝佐斯一年十亿美元也是可以的,也就是一年七八百套房子而已。

我想我们又不缺房子,我们有很多很多房子。

知乎用户 Saturn V 发表

某龙姓院士的话还历历在目呢。。。都先固步自封了还指望有谁能跟进?

另外 SpaceX 的起步比很多人想的要早很多,人家 2002 年就成立了最早接的还是 DARPA 的类似于毁了也不心疼的投资型,后来才一步步走到了今天。更不用说 NASA 能这么办的一大原因是早在 1984 年美国国会就通过了商业航天发射法案,为一系列政府和商业的合作打开了门和设定了法律的条款以及联络责任监督规范等等。

举例而言我们都看到重型猎鹰在 LC-39A 的发射,但发射背后涉及的一整套系统支持。比如 NASA 给 SpaceX 承包怎么分配资金,出事了谁负责怎么调查,发射场的维护承包,发射燃料来源,发射时 SpaceX 需要和负责监测天气的卡角空军部队联系等等。航天发射是一个系统工程,和商业接轨需要的一整套系统支持,这恐怕不需要的不止是科学家的眼光。

知乎用户 地下河 发表

当时我国的科学家并不看好(其实不止我国),而且这个看好还是有科学依据的。

开始的时候,梅林发动机推重比不够,猎鹰火箭干质比不够,飞行控制系统很初级。

只要行内人,算一下就能得出结论,这火箭能不爆飞上天都不错了,想回收,不但飞行控制系统没有那么先进,火箭的燃料都不够飞回来用的。

然后就是梅林发动机作弊一般的推重比上升到了超过 200,干质比超过了 20,飞控系统出神入化,而且 27 台捆在一起不爆……

所有制约它成功的限制都消失了。

你让同行说什么好呢?

并不是眼光差或者体制问题,而是这个世界变得太快。

知乎用户 Acumen 发表

看了相关的回答,各位统一一句话,体制问题,老家伙占地方没眼光,怕私营企业占有国有企业的市场。这三点我觉得都是只看新闻说的话,有一些偏见。

首先第一点,航天现在很明显不是国家核心的战略,看空间站计划就能明白,里面有一句话,有所为而有所不为。简单说就是花多少钱办多少事。现在的太空探索计划基本上都是国外已经有过的探索计划,国家从来没想过争个第一或者像几十年前一样举国之力打个争气弹。

目前的航天任务,除了打什么流量明星的粉丝留言,八到九成都是军方的任务。说实话,航天系统脱胎于军方,军方是航天系统的核心客户。你看北斗导航。军方对,北斗导航有急切需求时,作为毒发最贵的火箭,一年能打十几次长三乙,极速把组网部好,可见军方有需求时,航天系统根本不缺钱。而我国缺乏像重型猎鹰,bfr 类似重型火箭研制计划的根本原因是按照军方的需求根本不需要这么大的火箭,长 5 绰绰有余。

而且,航天任务有严重的计划性,而计划是不能按照市场化计算成本的。至于私营航天企业,我后面再讲。所以,对于降低发射成本,航天系统没有急切的需求,除非私营企业能撬动整个系统,但短期内看不到这样的情形。

其次,对于航天内部来说,开始时候确实对马斯克有轻视,这是根据自己的经验和知识而得出的结论。一个拉投资的人在 ppt 上说的话,几千公里之外能有几个人会重视吗?所以被打脸了,这是毋庸置疑的。从宣传口径上就能看出,长 5 首发时候宣传是让中国的火箭运载能力达到了世界领先水平。现在还提吗?确确实实是打了脸。马上私营航天行业开放,可回收火箭立项。现在的系统里,领导做报告,谈到火箭发展必谈空 x,眼睛直愣愣瞄着马斯克,每一次猎鹰发射,都会有通报,什么任务,什么载荷,运载能力是多少,可见其重视程度。只是需求不急迫,没有举国之力上马罢了。但这不是侮辱那些航天大佬的理由。有些回答里的话我都看不下去,就差指鼻子骂了。这样的想法其实是很狭隘的。

最后,上文提到的私营企业,很可惜这些企业还不行,而且短时间内还不行。在国家提供发动机技术甚至直接提供发动机整机的情况下,在政策上一路绿灯的情况下(遥测,发射场等配套全部放开)就连最简单的固体火箭发展技术都没能实现。某型私营火箭一二三级飞行正常,四级点火后失稳,可惜的是一二三级全部是国家提供的,四级是自己做的。某型私营火箭更是可笑,一二级分离延时了两秒,而二级正常点火,火箭直接转了起来。可见私营企业的技术实力和质量控制水平还差得远,短期内根本撼动不了国家队。有个回答说中国航天的未来在蓝箭,我笑出声了。至于说怕私有体制影响国有体制更是外行话。你说国家有什么提供什么,怎么会怕影响体制?张小平的事是一系列挖人的缩影,泥人还有三分脾气,直接摆明价码的挖人有哪个领导能忍?当然这件事确实是那位领导不对,但也不能把锅全甩给领导本身吧。

总结说,中国开始时候没重视,但马斯克成功后立即重视起来。但自身需求决定了不可能举国之力加急上马。我也是航天爱好者,也希望国家的航天事业能够超越美国,但对于国家而言,超越美国航天并不是急切的目标,国家也不能不惜代价全力上马,这就是现实。

知乎用户 zombie 发表

因为技术不够。长 5 说明了几十年前的技术都还在吃透阶段。某些业内专家发表不看好的言论,9 成不是看不出趋势,而是基于心态或政治需要,要掩盖在这上边暂时无法追赶的事实,可能顺带诅咒?1 成是真的死读书那类。

NASA 尽管是国有,但具体运作也会因为文化政治等大环境的不同,与中国航天有很大区别。所以简单讲体制,尤其是某个行业的体制,意义不大

知乎用户 xzszf 发表

这种问题在知乎上问了也是白问

知乎科学家,知乎政治家们无非就是得出科技落后啊,体制死板啊,之类的拍屁股想出来的答案。

个人认为 “小火箭” 邢强博士的文章很有参考价值,题主自行搜索吧

应要求补个连接:

https://mp.weixin.qq.com/s?__biz=MzI1NjAyMTg1NQ==&mid=2649495810&idx=1&sn=59a59c72b7d46b01221e3ca02beb1fbe&chksm=f235bd32c54234242d5593cf8e2f5d09dc7bc3d7a8b534a6cc3c25cf0d867d7cbe963f2183fb&scene=4&subscene=126&ascene=0&devicetype=android-28&version=27000435&nettype=WIFI&abtest_cookie=BgABAAgACgALABIAEwAVAAYAnYYeACOXHgBWmR4AypkeAPOZHgALmh4AAAA%3D&lang=zh_CN&pass_ticket=byTIr5yxhxaei0atdhq%2Bu0hjr7CgruN95A%2FNvd%2FY89FCDXZL7zwotPtWC45W0aRi&wx_header=1

知乎用户 Coldstream 发表

“摸着鹰酱过河”的思路本来没有错,可是无奈人家过了河就直接 “扑棱” 飞了,留下自己湿着下半身泡在水里。

说到底,自己根本就没有用心培养那双翅膀

知乎用户 Batman 发表

跟进?谁拍板?谁给钱?钱怎么分?拿不到钱的会不会记仇?如果失败了(大概率事件),当初拍板的人是不是需要负责任?他的对手会不会用这个事来打击他换来自己往上爬?

官僚体制就是这样,干好本职工作,安心等着往上爬,虽然慢点,但是稳当。你敢标新立异,不仅得罪一票人,而且给自己埋个定时炸弹,傻子才干。

老是有人把国家拟人化,认为国家的意志就是单纯的,但是国家也是一个一个的人组成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小九九,所以在中国目前的体制下,任何风险大的创新都是痴人说梦而已。

知乎用户 BruceChan 发表

猎鹰 1 试射失败:富豪玩票,玩破产了就不折腾了。

猎鹰 1 发射成功:NASA 的破烂货。

猎鹰 9 成功:NASA 为了对抗黑店而扶植的白手套。

重猎成功:龙教授高论。

猎 9 载人成功:50 年前就登月了,现在载人而已有什么好吹的。

可以预见星舰发射成功时相当一部分的评论会是这样:

“土星五号的翻版”

结论:跟航天飞机比完全没有进步甚至是倒退,跟个毛。

最简单好用的 VPS,没有之一,注册立得 100 美金
comments powered by Disqus

See Also

中美太空往事:蜜月、脱钩、突围、堵截

有趣且深度的硬核财经 行业故事 -No.39 中美太空往事:蜜月、脱钩、突围、堵截 作者:刘芮/董指导 支持:邹润芳(天风证券研究所副所长) 1957年10月4日深夜,苏联拜科努尔发射场上的一枚R7火箭在凶猛的烈焰中成功发射。第二天,美国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