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发多起“抢大户”,河南农村面临巨变?

使用CN2/CN2GIA顶级线路,支持Shadowsocks/V2ray科学上网,支持支付宝付款,每月仅需 5 美元
## 加入品葱精选 Telegram Channel ##

收录于合集 #张丰 11个

张丰(南都观察特约作者)

全文2200余字,阅读约需5分钟

这是中国社会的一个根本转折,也是一个真相:并不是农村在养城市,而是相反,是城市和以城市为基础的经济发展,在养乡村。

今年全国各地农村,发生过多起“抢大户”事件。一群人去别人地里“捡”东西,这可以说是“偷”,被发现后不停止,就是“抢”。媒体报道过的,就有辽宁和四川。当然,河南最多,尤其以我老家周口最多。

大部分媒体的论调,都是“怎么不管一管”,或者农民是不是道德败坏,一些自媒体则为了流量擦边球搞“地域攻击”。实际上,这些事的背后,反映出农村正在面临着巨变,这种“变”未来如何演化,是一个大问题。

▌一

坦白说,今年周口好几起抢大户事件,让我感到很吃惊,都是河南人,为什么前些年很少有人抢呢?

几年前有一次回老家去田野散步,我妈问我一个问题:你还能找到我们的地在哪里吗?我很尴尬,因为完全找不到了。过去的田,都是分块耕种,一家与另一家的田地,中间隔着窄窄的小道,人可以从那里走过去。而现在,这些“田间小道”消失了。很多人的地,都租给了同一个人耕种,很多田都连成了一片。

那个秋天,玉米正在成熟。如果想吃玉米,在路边可以随便摘。但是,没人这么干。河南农民不缺这一点东西了,年轻人都在外打工,村里人很少,谁也不会想拿别人家的东西了。

去年春节回家,见到一个感人的场景。大户(其实是我隔壁邻居家大侄子)大摆宴席,请大家喝酒,因为收小麦的时候,正在晾晒,突然降下大雨,多亏村里邻居(因为疫情有一些年轻人也在家)帮忙,才没有造成损失。

这个场景应该写入中国的农业史,它反映出农村正在出现的新的“生产关系”。乡亲们亲切地称大户为“地主”,但是所有人都知道,“地主”不过是租户。理论上说,农民没有土地的“所有权”,他们只是“承包”,现在则再次承包出去——“失去土地”的农民,更像是地主。

大户不是剥削者,是“打工的”。农民把地租给大户,每一亩可以收入五百元。很多农民都去外地打工,家里几亩地本来就没人种,这时候能够收入两三千,当然划算。“大户”可以租下几百亩地,机械化规模种植,非常辛苦,但是也有不错的收入。

乡亲们帮大户抢救、转移晾晒的小麦,既是基于情谊,也是农民热爱粮食的本分。他们没有要工钱,而年底的酒席就是回报——河南农村正在出现温情的东西,而不再像过去那样残忍。

土地正在被集中在“大户”手里,农业生产效率也得以提升,这是过去几年河南、安徽农村普遍上演的故事。70后农民工,还有一点残存的耕种记忆,80后、90后、00后几乎没有任何农业劳作经验,他们从小就知道将来要到城里去讨生活。掌握资金、机械的“大户”,是真的热爱土地,他们也因此发展出新的耕作技术和田间管理经验。

这就是农村正在发生的巨变——下一步是什么呢?理想来说,进城务工的人能在城里站稳脚跟,不要返回农村,这样农村不但生产率提升,环境也会慢慢改善,进而道德、文化水平也会提升,进城打工的年轻人,过年开着几万块的车回来,他们甚至愿意集资给老家修公共设施。

▌二

这种美好愿景的前提是,农民工在城市能够站稳,他们不但能养活自己,还有余力供养在农村的父母,父母老了不能耕种,把土地租给“大户”就好。

但是,从去年开始,出现了一个转折。去年因为疫情的原因,很多农民工早早返回家乡,他们处于一种“纯消耗”状态。今年春天,尽管很多人阳性,大家还是早早回到城市打工,因为挣钱的脚步不能停止。

一个不太美好的现实是,进城务工变得太艰难了。房地产不景气,很多项目停工,在工地打工的人没有了工作,这当然也影响到上下游产业的体力劳动者;送外卖也开始竞争激烈,很多大学生毕业没工作送外卖,网上曾传出“45岁以上”连外卖的工作都难找。

前几天看到一个报道,很多“小镇做题家”重点大学毕业,也选择回归故乡了,他们到老家考公务员,想进入体制工作。曾经,他们都是“村里的希望”,现在成批回去,其实只是一个“潮流”的一环。事实上,已经出现了农民工的返乡潮。

人们当然期待他们回老家能创业什么的,但是那都属于不切实际的幻想。如果说“大户”的出现是农村的“新局面”的话,农民工返乡就是“新问题”:他们能够干什么?即便是从“大户”手里要回自己的土地,每人每年不过能挣两千元,这笔钱他们看不上,也真的不够,更重要的是,很多年轻人根本不会种地了。

大多数回乡的农民工都是无所事事,变成乡村的“游手好闲”者。他们在等待新的进城务工机会,等在外地的老乡给自己发来喜讯。这一切,都依赖于经济大环境的改善。

▌三

这并不是说那些“哄抢大户”的就是他们,从视频上看也不像。很大概率,参与“哄抢”的,是这些“返乡者”的上一代,也就是他们的父母。这当然不是基于严谨调查的结论,而是一种基于逻辑的“猜测”。

大量年轻农民工返乡、回归给上一代带来真正的焦虑。农村的养老保障,才刚刚起步,根本谈不上“退休金”,有一点医疗保障,也少得可怜。农民的普遍想法,仍然是指望自己的孩子。如果孩子能在城市打工,只要节约一点,父母在乡村的生活就能维持。

这是中国社会的一个根本转折,也是一个真相:并不是农村在养城市,而是相反,是城市和以城市为基础的经济发展,在养乡村。

农民工返乡潮,影响到乡村老人对未来的预期。他们遥远的“匮乏记忆”复活了。我印象中的八九十年代,老人到地里“拾麦子”相当普遍,名为“拾”,有时候也顺手拿一些;那时候老家村里,几乎没有人敢在地里种菜,因为你没法照看好它们。

这不是“本性”和所谓“劣根性”,而是千百年来中国农民的生存经验。城里的年轻人看那些视频,会惊讶于那些老人“理直气壮”的表情,但是我能够理解他们。我只是希望,他们担心的“恶时辰”不会真的到来。

题图来自纪录片《乡村里的中国》

点击关注南都观察的关联号“南都观察+”↓↓↓

*欢迎给南都观察投稿,投稿邮箱 guancha@nandu.org.cn;本文已加入留言赠书计划”,优秀留言将有机会获得随机赠送书籍一本。

点击图片,阅读推荐文章

最简单好用的 VPS,没有之一,注册立得 100 美金
comments powered by Disqus

See Also

正面连接|如此打工 30 年

个人奋斗有用吗?在发了 2500 份问卷、访谈了 200 人之后,调研最终显示,努力并不能真正改变他们的处境,决定命运的主要是社会因素。 我家小区的保洁老赵,来北京打工了 23 年,60 岁时却没法退休。他未来的养老金每月只有 100 多 …

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有多苦有多可怜呢?

知乎用户 夜雨星风 发表 葛兆光先生曾回忆自己的知青岁月时说:” 当地的农民不喜欢他们,因为粮食本来就匮乏,而他们来了不会干活,却还要分一份口粮。” 葛先生说的比较含蓄。 徐友渔说的就更为直白了。他说:环境的骤然变化使得这些知青的是非观念标 …

亮见|为了忽悠农村大学生回农村,人民网连脸都不要了!

想象一个问题: 如果你出身农村,父母打工种地,砸锅卖铁供你读书,你也很争气,带着全家的希望,考上了大学。 眼见你快毕业了,周围的人都羡慕你的父母,说总算苦尽甘来熬出头了,以后就跟着孩子去城里享福了。 请问,你毕业后,要去做什么工作? 你会去 …

“李村”老人的养老处境需要被看到

仇凤仙是安徽师范大学社会学系副教授,从本科开始就在关注农村老人群体的养老问题。她打小生活在农村,从硕士论文到博士论文,她的研究群体都是自己村里(李村)的老人们。她发现随着社会变迁,老人们的地位和角色都在发生变化。体力上弱势的他们,自身价值 …

不能假装看不到

关于“初代农民工”的问题,今天算是来了一个总爆发。 安徽师范大学的仇凤仙老师,访谈了200多位超龄农民工,做了一个问卷,有70个问题,发放了2500份。 正面链接有一个报道,翔实的数据,也有冷静的文风,被多个公号转发,然后又纷纷消失。 但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