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振宁身后:赞美与腹诽 | 舆论手札

使用CN2/CN2GIA顶级线路,支持Shadowsocks/V2ray科学上网,支持支付宝付款,每月仅需 5 美元
## 加入品葱精选 Telegram Channel ##

原创 照相的宋师傅 旧闻评论

一个观察是,撰写去世名人的社评,早已经不是机构媒体自觉展开的业务。机构媒体放弃讣闻评论,是它们放弃自身公共性的直观表现。而放弃背后的考虑,一二三四,恐怕更是读懂世情的把关人主动为之。杨振宁去世,一同此例。

机构媒体放弃了对杨振宁一生的阐释与总结,社交媒体像人喝水一样接过了这个任务,但在执行上,显然更加零碎、更加任意。杨振宁的一生被分割成无数的切片传播,定性评价没有增量,却分成赞美与腹诽两类,明暗交织,虽盖棺无定论。

从舆论呈现看,杨振宁有诸多可赞美的方面。他以诺贝尔奖得主身份凯旋母国,以其与毛、周的友谊保护了一众顶尖的科学家,他的历史贡献刻进了后者的功勋中。但此类贡献细节不多,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杨振宁事功的颗粒度。

对常人而言,杨振宁的研究领域过于艰涩高深,他对我国早期物理学人才及学科建设的付出,也难以进入普通人的理解范围。但人们在缅怀时建立了爱因斯坦、奥本海默等坐标,于是才得以将赞美杨振宁的逻辑维持下来,这是不难理解的。

杨振宁备受赞美的另一个方面,则是他对翁帆的选择。木子美老师是众多认同这一智性恋的人之一,但这种赞美有一个BUG,那就是赞美者需要隐去杜夫人的存在才能无碍地赞美。在这种略尴尬的赞美氛围中,杜夫人与翁帆成了互不否定的存在。

赞美杨振宁的物理学成就,肯定其最早一批华裔洋奖获得者身份,分发他睿智的演讲发言,类似切片规模巨大,推动赞美成为他身后评价的主流。但也要看到,在广大赞美的背面,潜伏着相当多的腹诽。这既是社会评判的复杂,也映衬了杨本身的复杂。

腹诽者从两个方面建立对杨振宁的“全面评价”,一是将他与李政道相比,从获奖公案到立言立功,倾向于李而贬抑杨;二是否认智性恋的解释,审视他与翁帆的彼此选择,在道德上加以指摘。一些看似赞美的论调,也潜藏此种腹诽的底色。

虽然表达上有隐现差别,可赞美者对腹诽者的恨意,与腹诽者对赞美者的蔑视,是为同样的强度。腹诽者碍于形势,无法痛快抒发出杨振宁的聪明之选与“私德”之憾。异议的存在,无法左右赞美,却也影响了赞美者的表达方式,赞美渗透着辩护。

但赞美者与腹诽者有个共同点,杨振宁与他们的距离是一样遥远。杨振宁当打之年及其80后的生平,都畅行于世界级科学精英的最高处。赞美不会拉近他与赞美者的距离,腹诽者更无此意。翁帆反而成为他世俗化的牵绊,此间况味,颇有英雄难过美人关之喻。

这就是杨振宁身后舆论的主要状况。因为痛恨用男女之事来评价一位伟大的物理学家,有人在痛恨之余,以智性恋来解释道德存疑的选择,塑造杨振宁的完人形象。而腹诽者是这场盖棺定论中最不讨喜的人,却在无意中强调了杨的人性张力。世道呵人心呵!

【引用图已经艺术家秃头倔人授权】

最简单好用的 VPS,没有之一,注册立得 100 美金
comments powered by Disqus

See Also

杨振宁去世,翁帆怎么生活?

知乎用户 甄选加浓冰美式​ 发表 鲁迅家有个长工叫王鹤照,在鲁迅家做工很多年。后来开办鲁迅纪念馆,王鹤照被请过去做顾问,主要负责对鲁迅历史的口述和整理,一直到 1969 年离开人世,享年 81 岁。 鲁迅的另一个朋友闰土,1936 年就去 …

如何评价翁帆发文「杨先生离开的时候一定很欣慰」?

知乎用户 一根弦​​​ 发表 翁帆的文章看过了,写得有些官方了。不过也能理解,毕竟是篇面向公众的发文。 我认为,杨先生最欣慰的应该是 20 年前娶了这位 “上帝给他的最后一个礼物”。 和翁帆结婚时,杨振宁先生已经 82 岁了, …

何祚庥院士:杨振宁和翁帆是段千载难逢的良缘,可遇不可求

何祚庥院士:杨振宁和翁帆是段千载难逢的良缘,可遇不可求 作者|章剑锋 出品|网易科技《科学大师》栏目 94岁的著名理论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何祚庥与杨振宁先生从上世纪七十年代就有往来,是杨振宁先生(获诺奖后)回国访问时最早与他接触的本土科 …

在网络上杨振宁被高估了还是低估了?

知乎用户 王克阳​ 发表 杨老 50 年代判断不能回国; 70 年代判断能回国,但是不能长住; 00 年代判断可以回国长住,但是必须保留美籍; 最后在 15 年这个全球化黄金时代的最后一年,才选择回国并改国籍。 对时局的判断和精致利己的程度 …

别吹了,放过杨振宁吧

原创 土星公民 公民金建国 杨振宁刚去世不久,本不该在这个时候泼冷水,毕竟死者为大,但眼下对他的吹捧越来越离谱,不仅说他是爱因斯坦之后最伟大的物理学家、学术地位历史前十,甚至说他堪比牛顿、爱因斯坦与麦克斯韦。 杨振宁活着的时候,可没人敢这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