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志毅称「中国足球退步正常,踢球孩子数量不到专业队时代十分之一」,现实情况如何?为何会出现这一现象?
知乎用户 经济观察报 发表 我上学的时候,篮球场是学校标配,连幼儿园都有,但我直到高中才见过足球场长什么样。而且,我每天放学回家路过体育场,看到打篮球的人每次都生面孔,踢足球的永远是那几个熟脸,连他们谁喜欢梅西谁喜欢 C 罗我都一清二楚。 …
国足2:2平了新加坡,这比赛我没看。不过好几位看比赛的朋友都说,平局已经是幸运。
其中有一位是我的铁哥们儿,他不久前移居了新加坡。他看了比赛,感到很荒唐可悲,这有点像我们这代人的命运。
读大学的时候,我是中文系他是数学系。他们班的球队可以赢我们8:0。这位哥们儿是他们班的中场核心。
1997年我们开始读大学的时候,中国国家队随便赢新加坡三个球,那时大概是有点怵韩国,对伊朗沙特有胜有负。
过去二十多年,中国足球就这样不断退步。我们这一代球迷,可以说完整见证了中国足球的衰败。
衰败的原因很多,严肃探讨也没必要。因为最近在思考北体大落马校长曹卫东的问题,我可以提供一点新看法。
曹卫东是哈贝马斯专家,在北师大也是受人欢迎的老师。他后来先是到二外当校长,又到北体大当书记。
因为我写了两篇关于他的文章,有好几个朋友私信给我了一些消息。据说,有几百封举报信给有关部门。
在北体大,甚至有一种普遍的“反曹”情绪:一个完全不懂体育的人,正在搞坏北体大。不管他推出什么新举措,人们都会说“你懂体育吗?”
他和足球有一点关系,搞了一个“北体大系”,探索国字号球员组团参加联赛,这是很荒唐的办法,但是体育局某位领导的意思。
有人为他惋惜,说他搞了一些“改革”。这里不讨论那些具体措施,也不讨论他案情的细节(以相关部门发布为准)。
我感兴趣的是“权力与专业”这个主题。
可能的情况是:大家越是批评他不懂体育,他就越自信。甚至有说法,他连运动鞋都没有(应该是传说)——在这样的时刻,权力就显现出来了。
必须是“外行”,而且这个“外行”必须能够领导内行,这才能体现出权力的纯粹性。足球领域的最大破坏力量,不是别的,就是这种任性的权力,
过去二十多年,中国足球应该有很大进步。不管如何,城市的球场越来越多,能买得起足球的人越来越多(我到读高中才知道足球是什么样的),而中国人的身体素质也有提高。
按照常理,应该有一个更大的市场,但是1997年前后却已经是顶点了。比如,那时的四川全兴队和成都市民的关系,是现在成都蓉城难以企及的——那时成都甚至有杰出的球评家李承鹏。
因为“任性的权力”不断冲击,让“中国足球”脱离了实际。在外部,它成为笑料和戏谑的对象,而在内部,它又成为封闭的体系和少数人的游戏。
它不反映城市化进程,也没有拥有“自己的传统”。比如日本和韩国,二十年来的风格都是一致的,在自己的“传统”中进化。
在许家印之后,甚至连野心家都不再光顾中国足球,它变得更加乏味和贫瘠。被“坡县”教育,其实是一个隐喻:它变成了“县级”,即便从权力的角度,它也萎缩和降级了。
知乎用户 经济观察报 发表 我上学的时候,篮球场是学校标配,连幼儿园都有,但我直到高中才见过足球场长什么样。而且,我每天放学回家路过体育场,看到打篮球的人每次都生面孔,踢足球的永远是那几个熟脸,连他们谁喜欢梅西谁喜欢 C 罗我都一清二楚。 …
中国男足在昨晚(3月24日)的世界杯预选赛亚洲区十二强中战平沙特,连续20年无缘世界杯。尽管在绿茵场失意,但国足依然是舆论场里“一点即燃”的一个另类又独具中国特色的话题。 不可否认的是,20年来,中国足球成了社会情绪的“按摩棒”——得意时, …
知乎用户 Summer 发表 讲个我自己的例子。 我小学三年级的时候被来我们学校拜访的一位前鲁能教练看上了,招去了他的青训队。当时是跨级进的,本来只招五年级的。 当时训练条件比较艰苦,但是小孩子本身也没啥感觉,而且最好的一点就是,我们学校非 …
把这段时间发的朋友圈综合一个: 1,中国足球从来都不是体质问题,而是体制问题,不是技术问题,而是心智问题,不是缺乏为国争光的拼搏精神,而是不尊重自工业革命文艺复兴以降的现代体育精神。 对,这两种精神完全是不同的。你别说我拽大词,因为就是缺这 …
在我听过的蠢话里,“中国十几亿人难道挑不出11个踢球的”绝对排得上出镜率前十。在我年少时就常常听到这句话,如今在网络评论区里,很多人仍将它挂在嘴边。但很可惜,它一点逻辑都没有。打个比方,晚清时有几亿人,能开眼看世界的又有几个? 看过几天足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