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解封之时,或是企业批量死亡之日?

使用CN2/CN2GIA顶级线路,支持Shadowsocks/V2ray科学上网,支持支付宝付款,每月仅需 5 美元
## 加入品葱精选 Telegram Channel ##

截至4月15号,根据“上海发布”公布的阳性人数累计超过30万,但是以无症状和轻症为主。我们可以想象一下,假如也有一张每天在滚动的企业确诊、重症、死亡名单呢?无论是总数,还是重症率、死亡率,恐怕都将远远高于前者。

来源丨晨哨并购

作者 | 晨哨君

4月15日,华为消费者业务CEO、智能汽车BU CEO余承东在朋友圈发文称,如果上海不能复工复产,5月之后所有科技、工业产业涉及上海供应链的,都会全面停产,尤其汽车产业。

他表示,4月中旬开始,部分企业就已经开始因上海等封闭导致供应链断供停产了。如此持续下去,产业经济损失、代价将会很大。

此前一天,小鹏汽车董事长何小鹏也表达了类似的观点,在朋友圈发文称,如果上海和周边的供应链企业还无法找到动态复工复产的方式,五月份可能中国所有的整车厂都要停工停产了。

如果说,他们担心承受不了上海产业供应链断裂的风险外溢。那么,上海本身的企业压力将有多大?

我们在这里放一句话:上海解封之时,就是企业批量死亡之日——如果没有果断而有力的救助措施。

**** 假如也有一张企业现金流确诊、重症、死亡名单****

几乎所有企业的死亡,最后都是同一个原因——没钱了,即现金流断了。

现金流就是企业的血液,失血过多时间过长,企业必然死亡。

那么,企业现金流多久会断呢?

2020年2月,新冠疫情爆发初期,有不少研究机构对各类企业的“抗疫承受力”做过测算和评估。

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北京大学汇丰商学院、北京小微企业综合金融服务有限公司联合对995家中小企业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的情况及诉求进行的调查显示,从现金流来看,34%的中小企业只能维持1个月,33.1%的中小企业可以维持2个月,17.91%的中小企业可以维持3个月,只有9.96%的中小企业能维持6个月以上。

2020年2月17日,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际商学院发布了《新型冠状病毒疫情下的企业生存与发展之道》调研报告显示,参与调研的企业共有761家,以中等规模以上企业为主,仅上市公司就占比30.86%。那么中大型企业的现金流情况如何呢?结论是七成企业现金流能维持三个月以上。换句话说,没有收入,三成大中型企业也撑不过三个月。

综合来看,若疫情封控持续超过一个月,将有1/3的小企业面临破产风险。若疫情封控延续超过三个月,将有2/3以上小企业和1/3中型以上企业面临危机。

那么,上海总共有多少企业呢?

根据澎湃新闻的报道,截至2021年底,上海每千人拥有企业数107户,居全国第一。企业总数超过267万户。

而企查查数据显示,注册上海且在业的企业总数接近330万。其中注册资金在10万以下的161万,注册资金10-100万之间的131万,1000万以上的37万。

那么,上海本轮疫情封控会持续多长时间呢?

上海从3月中旬开始陆续封控各个“出血点”。3月27日,宣布管控升级,浦东浦西分期封控直至今日。

从目前的形势看,乐观的判断是到4月底5月初,上海可能较大规模解封。按照防范区、管控区、封控区依次解封的政策,估计实现全面解封,将在5月中旬。

从全面解封到全面复工还会有一个周期。

以2020年疫情初期的经验参照。当年2月25日,工信部产业政策与法规司二级巡视员舒朝晖在国务院联防联控新闻发布会上表示,企业规模越小,复工率越低。当时全国中小企业复工率只有30%左右。

综上分析,上海全域静态管理在一个月左右,完全解封两个月左右,全面复工三个月左右——这已经是相对乐观的估算。

由此粗略估计,这一轮上海封控,将对几十万,乃至百万量级的企业带来现金流危机。

截至4月15号,根据“上海发布”公布的阳性人数累计超过30万,但是以无症状和轻症为主。

我们可以想象一下,假如也有一张每天在滚动的企业确诊、重症、死亡名单呢?无论是总数,还是重症率、死亡率,恐怕都将远远高于前者。

服务业“死”于人流  制造业“死”于物流

企业最终都死于现金流,但是不同产业会有不同病因。

如同皮肉、骨骼、血液构成人的生命一样,人流、物流、现金流,构成企业的生命体征。

我们不妨选择服务业、制造业、金融业三大类来进行观察。他们在面对疫情冲击时,其特点各不相同:服务业是皮肉,对应人流;制造业是骨骼,对应物流;金融业是血液,对应资金流。

服务业的载体是人。

特征是一旦遭遇疫情,人流中断则服务中断,进而收入中断。等疫情结束,人流恢复,可以相对迅速地复工,现金流重新产生。

就好比人一旦受了皮外伤,马上流血,但伤口包扎好了,痊愈相对较快。典型的如美容美发、餐饮、零售等,在疫情中都是最早被中断服务的。

服务业的另一个特征是,其收入和成本,大多是当期产生的。疫情期间收入断了。但主要成本来自房租和人力,仍然要每月支付。

假若上海封控两个月,这些企业就拖欠了两个月的租金和工资,同时这两个月可能是颗粒无收。那么一旦解封,他们就面临偿还两个月房租和工资的问题,如果现金储备不足,那就等不到产生新收入的那一天了。

所以,解封后第一批死掉的可能是大量小微服务业企业,包括一批优质的科创企业。他们需要急救!

制造业的载体是货。

特征是短期内之前的库存还可以撑一阵子,但是会因为疫情期间停工无法生产,之后会带来一段时间断货,断货又会带来客户和供应商的迁移,中期影响比较大。这就好比骨骼经络,伤筋动骨一百天,牵连全身,康复耗时较长。

制造业的最大麻烦是物流。一个生产型企业,人流可以封闭管理,物流是必须外部联通的。

3月份以来,长三角陆路运输客观出现了“层层加码”“以邻为壑”问题。尤其上海周边,已经出现无车可调局面,据了解,某上海快递企业拥有自有车辆超千台,3月底4月初车辆开行率不到一半。

运价也随之上涨。比如,原来从盐城到潍坊运价不到5千元,现在成交价已经超过1万元。至于到上海的货运就更艰难了,据说3万一天都叫不到车。

江苏常州一位领导告诉我们,现在货车到当地的管理极其严格。原则上要求卸货后立即离开,全程驾驶舱贴封条不能下车。如果确需停留的,要么企业安排司机单独住宿,要么住进政府设立的健康驿站封闭管理,“开始很多货车司机会选择住在车上,每天警察都要巡逻,一经发现立即带走。”

可以预见,当上海解封后,制造业企业将普遍面临“原料运不进来,产成品出不去”的困境。一方面是进一步影响长三角,乃至全国的上下游企业。另一方面就是自己的现金流将逐步枯竭。

所以解封之时,就是上海制造型企业大量进入确诊名单之日。如果物流问题不下良药解决,很快将转为重症病人。

金融业的载体是钱。

一般来说,银行、证券、投资机构等企业自身的资金充足率较高,不太受物流影响,复工率也较快——2020年疫情时,前程无忧的调查显示,金融业的复工率最高,为89.2%,所以短期冲击较小。

但是金融业最显著的特征是,具有很大的外部效应。金融业影响的不仅是金融从业者,更是整个产业。反过来,金融业也会被整个产业所影响。

假如其他行业的企业大量亏损、死亡,必将产生大量坏账,结果将反噬金融业。

**所以,上海解封之时,金融企业应当尽快投入这场特殊的战斗。**金融高层要积极制定正确的金融政策。一般金融从业者,也堪比抗疫大白——因为钱就是企业的血液,可以输血,可以救命!

下面,我们就来谈谈如何救命的问题。

救经济救企业,钱从哪里来?

如果说,抗疫的第一阶段是治病救人,第二阶段则是救经济。

不可否认和回避,上海在本轮疫情防控的第一阶段犯了很多错误。那么第二阶段的工作必须充分吸取教训、集思广益、科学决策、全力以赴。

第二阶段并不会比第一阶段来得简单轻松,甚至是更为长期、艰苦、复杂的战役。在这里,我们仅仅聚焦一个局部,一个最紧迫的问题:

上海解封前后,面对那些可能出现现金流危机的企业,应当采取哪些措施?

就好比“动态清零”还是“与病毒共存”,首先要有一个总方针。

关于救经济的方针,也有一个选择问题:“保结果、保数据”优先,还是“保民生、保稳定”优先?

前者侧重重点行业、重点企业。后者侧重民生产业、小微与成长性企业。

通常而言,日常抓紧经济的话,会倾向前者,上海的重点产业是汽车、房地产、出口型企业等。

但是,我们认为本轮疫情带来了一种特殊的、复杂的局势。救经济时必须具有更加综合的视野和全面的考量。政策制定时至少应当兼顾后者,双管齐下。

否则,如前文所述,疫情将对百万级的小微企业和成长性企业带来非常规的现金流危机。如果任由如此大规模的企业倒闭,将带来严重的失业问题和社会稳定问题。

我想,上海政府有关部门绝不会否认这个原则。但问题是,钱在哪里?

几十万小微和成长性企业的现金流危机,需要庞大的资金支持,政府的钱也是有限的,也要讲究使用效率。

我们分析认为,上海政府可以掌控或协调的资金可以来自三个层面:

第一,金融渠道。

中国人民银行决定于2022年4月25日下调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率0.25个百分点  此次降准共计释放长期资金约5300亿元。央行指出,此次降准的目的之一,就是引导金融机构积极运用降准资金支持受疫情严重影响行业和中小微企业。

虽然金融政策是自上而下的,主导权不在上海地方政府,但是上海可以积极协调,向上争取,充分利用这些金融资源。

第二,地方财政资金。

上海市GDP多年全国第一,2021年是全国为数不多的地方财政收入有数百亿结余的省市。此外,上海的“土地财政”也具有一定优势和灵活性,比如可以加大加快土地的拍卖来增加可支配财力。

第三,国企和政府引导基金。

如果说地方财政的钱是一种“死钱”——有较为严格的收支预算管理机制。那么政府可协调调动的还有“活钱”——国企的钱和政府引导基金的钱。

国企,是上海独特的优势,比重大、质量优。目前国企在上海经济总量中占比超过40%。而且上海主要国企近年的资金实力都有较大增长,一是产业发展,二是前几年的金融政策红利很多进入了国企口袋。

政府引导基金,也是政府手上的一张牌。我们研究,上海国资LP存量在5000亿左右。

**** 政策制定的三个原则和五条建议****

除了钱以外,上海政府手里掌握的最重要救市工具是政策。政策制定需要智慧与担当,我们认为有三个原则需要被重视。

第一,政策的出台要快。

在地震救援上有一个著名的黄金72小时理论,就是必须把主要的救援力量投入在最开始的三天,否则就错失了救人的时间窗口。

事实上,在3月29日,上海就出台了《抗疫情助企业促发展政策措施》,涉及六个方面,共计21条。但是当时对上海疫情的预判与今天的现实肯定是大不相同的。新的配套政策有没有?什么时候出台?建议抓紧出台,否则效用就会大打折扣。

第二,政策的力度要大。

这里有两层意思,一是救市资金的总量要充裕,二是要实在,多一些干货。因为我们设定的重要救助对象之一是有现金流危机的企业。如果只是给予很多税收减免政策是无意义的,需要有实质性的输血组合拳,包括贷款、补贴、投资等等。记住,不是免税,是输血。不是返利,是救命。相比起来,市场普遍觉得本轮疫情下,深圳的扶持政策含金量更高。

第三,政策的导向要公平。

这里主要是指,针对国企、外企、民营,要一视同仁,甚至要优先照顾民企。前述经贸大学的调研显示,通常国有企业和外资企业现金流维持运作时间长于3个月的比例分别为81.82%和78.83%;而41.23%的私营企业现金流不足维持三个月。因此,疫情对私营企业的负面效应要远远大于其他性质的企业。但对于保就业,民企同样重要。

最后,我们尝试着代表上海中小企业提出几条具体的政策建议:

1、尽快出台“缓缴或减免社保”的政策

在3月29号出台的21条中没有提到可以申请减免或者缓交社保。据说,最近整个上海的人力资源圈都在讨论这个问题:为什么2020年上海疫情扶持政策中是有的。而比上海早四天发布的深圳《关于应对新冠肺炎疫情进一步帮助市场主体纾困劫难若干措施》中第3条即为“缓缴或减免社会保险费”。

这一条对于现金流紧张的中小企业而言,尤其重要和紧迫。社保在他们解封后即将支付的员工薪酬中占有很大比重。

2、对于非国有企业物业租户,给予适当的扶持

中小企业两大成本,人力和房租。在上海21条中,提到“对承租国有房屋从生产经营活动的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中高风险地区所在的街道行政区域免除6个月租金,其他地区免除3个月租金”。而深圳本轮的政策除了国资物业的免租条款外还提到,鼓励“非国有物业业主与租户共克时艰,协商免租、减租、缓租,市区根据实际予以适当支持”。

3、引导上海大型国企用合理的方式为自己上下游的中小企业输血

大型国企具有大带小的能力,在自己的产业链上位于核心地位。可以采取增加采购量、加快付款周期、给予物流补贴等方式为稳定本土产业链作出积极贡献。

4、鼓励政府引导基金加强对被投企业的扶持

这些年,政府引导基金成为投资市场主力军,主要投向成长期的高科技企业、互联网企业。这类企业普遍存在前期资金需求量大的特征。有时会有业绩对赌协议等约束条款。在疫情下,可以适当放宽有关约束条件,并加大加快对优质企业的投资。

5、可考虑由国企出资,专业机构管理,成立疫情纾困基金

可参考资本市场前两年的纾困基金形式,由国企出资做LP,由市场化的专业机构做GP,成立较大规模的疫情纾困基金。对确有成长前景,但受制疫情短期遭遇困境的潜力企业进行收购或者投资。

最后,套用最近一篇刷屏文章《上海人的忍耐已经到了极限》的标题范式呼吁:

上海企业的承受力即将到达极限!我们期待上海在疫情第二战场有更好的表现!

如果您有对于上海解封之后企业救助和经济发展的锦囊妙计或系统思考,请联系晨哨君,让我们共同为热爱的上海献计献策。

最简单好用的 VPS,没有之一,注册立得 100 美金
comments powered by Disqus

See Also

等待解封的日子

每天在阳台上看到的野桃花 之前的记录: 《我在疫情下的上海》 《上海疫情四日:不自由中的等待》 《封还是不封,这是个问题》 1 3月29日,周二,晴 一早醒来,看到个段子:“只要小区还封着,我就生活在快要解封的希望中。不像解封的人,天天活在 …

上海的这波疫情有望在五一前结束吗?

知乎用户 Julya 发表 不可能,按吉林的数据,至少要一个月才能完全平复,这是在救援力量完全掌握局势的情况下。 上海人要做好坚持到五月中旬的准备,这波疫情跟别的城市不一样,首先市领导摸不清本地实际情况,对基层缺乏救援和管控能力,其次外来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