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有可能转入「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吗?

使用CN2/CN2GIA顶级线路,支持Shadowsocks/V2ray科学上网,支持支付宝付款,每月仅需 5 美元
## 加入品葱精选 Telegram Channel ##

知乎用户 姬轩亦 发表

上曰可。

为什么?看原文。

集中力量办好自己的事,充分发挥国内超大规模市场优势,逐步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大力推动科技创新,加快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打造未来发展新优势。

这段话是在什么场合说的?对谁说的?

是企业家座谈会上,对老板们说的。

这些老板有谁?

海康威视数字技术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党委书记陈宗年;

中国中化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党组书记宁高宁;

武汉高德红外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黄立;

歌尔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姜滨;

上海品海饭店总经理赵宪珍;

微软全球资深副总裁、微软亚太研发集团主席洪小文;

松下电器(中国)有限公司总裁赵炳弟;

好了,你觉得对这七个人说这些话,是你理解的那个意思吗?

显然不是的。

这段话的对象是市场主体。

这么说的意思是让更多的市场主体留在中国,参与中国市场持续猥琐发育的历史进程。

好,现在既然你懂了这段话的目的了,那你就要问,为什么这么说啊?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怎么就能让市场主体留在中国啊?如果形势严峻,逼得资本都跑到非洲开厂了,市场主体还怎么留在中国啊?是不是。

原文说得很清楚。

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绝不是关起门来封闭运行,而是通过发挥内需潜力,使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更好联通,更好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实现更加强劲可持续的发展。从长远看,经济全球化仍是历史潮流,各国分工合作、互利共赢是长期趋势。我们要站在历史正确的一边,坚持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加强科技领域开放合作,推动建设开放型世界经济,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说来说去,资本是谁的,并不是要关心的问题。资本去哪,才是要关心的问题。

要关心的是,“肉有没有烂在锅里”。解决的是不是中国的就业。发展的是不是中国的科技。

最后的落点其实落到了两个地方。

第一个是科技攻关。

第二个是内需潜力。

科技攻关,说明现有的科技创新体制需要改革,目前的科技创新满足不了产业链供应链的现代化。

内需潜力,说明现在的内需根本不行,满足不了 “建立一个举世无二的国内大市场” 的需求。

这些都是政府需要为市场主体来解决的。

没有橄榄型社会,就没有内需 (当然 x 亿总中流之后也未必有,改革没有完成时)。

没有先进的科技创新体系,就没有微软和苹果。

我最后唠叨两句。关于资本出海。

从国内的历史进程来看,资本出海是个热词,但是很快就变成了一个烫手的词,对于这一点,小目标们应该是深有体会。

从国际的历史进程来看,不仅仅是中国想形成最大的内部市场,欧盟,北美和印度也是这一目标的有力竞争者,其中底子最薄的印度已经明着开始动手了,底子比较薄的欧洲在年初就开始不断地出台 “虽然不说针对你,但是从法律条文来看是且仅仅是针对中国” 的贸易壁垒条款。目前为止,真正的消费大国和世界第一的内部市场仍然是北美。而北美对于中国投资的态度又如何大家心知肚明。

在一个七人会已经达成共识,即全球化只会不断深化的历史节点,要问一问自己,想象中的经济区域化,即大家各占一片的美好世界究竟会不会到来,万一不会到来你又压了这个宝,那下场是什么。

正确的思路是采取一条 “无论这种世界会不会到来,反正我都要当世界第一大市场” 的思路。

而一旦这种世界不会到来,我保证,绝对不会有欧洲,印度,东亚和美国四个大市场。

能有两个就已经阿弥陀佛了。很有可能两个都很难满足。意大利中产阶级的美好生活建立在友善的美国和勤劳的中国的基础上——装逼的美帝人民愿意为意大利的小工厂作品付出高价,勤劳的广东偷渡客愿意接受低工资,那是一个旧日的世界,区别无非是没有茨威格去写一写那种哀伤。当然很有可能是生活在这种旧日世界里的一代人的文化水平总量导致出不了一个茨威格。

而新的世界是讨厌这种轻佻的。

知乎用户 社长有点野 发表

“增强国内大循环”和 “提振内需” 什么区别?

和 “消费升级”、“消费驱动” 什么区别?

和 “出口转内销” 又有什么区别?

买得动的话,早买了,谁不想大 house 大排量?

经济危机的本质是有效需求不足——有消费需求的人,没有消费能力。

解决经济危机永恒的办法是 “再造生产关系” 均衡贫富。

不主动调整,就会发生社会动荡帮它调整,就叫民粹主义。

分配问题不解决好,什么政策都是白扯。

假装看不到问题本质,花式口号换着喊而已。

房地产把人们过去的储蓄和未来的消费能力全拿出来了转化成了现在的泡沫。如何内循环?

铡刀已迫在眉睫,要么收财产税,6 亿月收入 1000 的国民每人发 1000 块。

要么就人 m 币贬成渣渣,赖掉滥发的债务。

知乎用户 天涯明月刀 发表

内循环所主导经济模式目的是必然的道路,实际上消费已经是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了,经济改革自然应该以消费的需求侧为主。从这种角度来说,中国的需求侧改革和经济内循环恰恰是来的太晚了。这一点被中国本身改革需求更大所强化(如供给侧的部门间效率严重失衡),或者说这是生产力落后时期经济改革的不彻底所引起的,过去的改革塑造了高效率的民营企业和大量无法出清的低效企业,这种效率分野本是东亚模式国家进入成熟经济体状态遇到的常见问题。而消费侧的需求问题很大程度是副产物——应对改革能力不足的捷径是引入外部竞争,这样子就会依赖外国市场,国内消费市场出现持续的失衡。

这些结果最终表现为中国外部环境要更加恶化,经济增长较同期东亚国家更低。刘鹤等技术官僚群体很多年前就在改革目标和构想中提过这些问题,早就破案了,只是根本推进不下去而已。尤其是牺牲联系紧密的富人群体的税收体制改革,通过建立自下而上的利益分配渠道等来增议价权,改革农村相关制度使得目前的财政转移有效建立农村消费力,前两者是明确被否决的构想,而后者的改革进展非常缓慢(如土地等要素自由流动的改革)。

合适的改革时机应该像日本一样在 2003-2008 年的高速增长期左右开展,像战后日本一样建立公平的分配制度来实现有利于居民的收入分配,供给侧改革取得成功后,就可以通过强大消费力以帮助实现经济转型,这使得我国目前消费力不足且无法顺利完成经济转型。差一点的时机应该是 2008-2011 年,刺激经济应该以需求为导向,通过政府补贴消费品,由此可以打破消费约束,实行经济可持续增长,当时大力推进的恰恰应该是家电下乡等惠民政策。更差一点应该是在 2015 年之后,已经出现了严重的供给过剩,并且外部的贸易环境已经出现明显对抗情绪,但是需求侧改革依旧仅仅取得了微小的成就(居民收入占 GDP 的比例提升了 4%,私人消费占 GDP 的比例并未增长),供给侧改革也没有太多成效。

要知道中国的居民收入占 GDP 的比例只有 43%,而私人消费占 GDP 的比例只有 39%,这两个比例分别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大概 15% 和 20%,这本来就是中国的一个特殊现象,解铃还须系铃人。

合理水平居民消费本来是一个正常国家都会出现的事情——拥有强力干预能力的政府往往需要收买一个广泛的支持者池并从中挑选支持者 (如军政府收买农村来获取军队支持),而无力的国家机构自然无法管控消费行为以实现投资导向和出口导向的经济。进一步来说,一个出口拥有优势的国家自然会导致收入分配向劳动者倾斜(Stolper-Samuelson 定理)。但是我国在经济快速增长期中,居民收入占 GDP 的比例降低了 15% 以上。即使是考虑到农民群体议价能力较低,没有成功得获取大量的财政转移,城镇居民的收入增长依旧低于经济增长 2% 以上,这种反常现象是中国经济故事所独有的。

生产力落后的国家鼓励投资和出口,而生产力过剩的国家鼓励消费,这是战后经济秩序的根本原则。在 20 世纪以来美国的生产过剩失衡逐渐达到了顶峰,而欧洲等国的生产能力逐渐落后。这种失衡导致的结果就是美国鼓励消费的「信贷凯恩斯主义」,而在生产落后的欧洲则表现为「福利凯恩斯主义」,更落后的日本则表现为「投资凯恩斯主义」。

对于欧洲和日本来说,他们开发了一个经济干涉模式。政府建立间接税为主的财政体制,通过抑制消费以提高储蓄,通过抑制金融和管制信贷流向以促进投资,实现生产率的提升,出口到规模巨大的国际市场(以美国为主),实现快速经济增长。而政府 - 资方 - 劳方三方谈判,成功地压制劳方工资,获取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政府再通过一些分配渠道来反馈给劳方,作为劳方妥协的回报。在欧洲,这个回报表现为种类繁多的福利项目、严格得劳动市场保护和大规模公共项目支出(如教育和医疗),在日本则表现为基础建设相关的财政政策、严格得劳动市场保护和大规模公共项目支出。

然后这个国际分工下的出口竞赛,必然有胜利者有失败者。随着经济规模的增长,需要维持一定经济增长速度的出口规模也就越来越大。而随着每个国家都管制自己的消费市场,那消费不足就更加严重了。所以,随着各国的经济发展,国际市场能容纳的出口胜利者越来越少。只有极少数用于改革的国家才能胜利,例如韩国。

通过政策来促进出口来解决经济困难,这种改革力度远远低于进行重大改革,所以也较为政府所青睐。从供给侧来说,建立一个竞争性的市场机制,必然会导致大量企业受损,而一般国家都存在企业联合起来的议价组织,规模小、利益更加相关的利益更容易游说政府,这就导致建立一个竞争性的市场机制是非常困难的,而参与国际贸易则很容易引入外部竞争,可以在被动的情况下低成本提高企业效率。从需求侧来说,进行大规模再分配涉及到了规模更大的大众和更紧密联系起来的利益集团,大众群体会组织起来获取利益,这样政府的权力就会萎缩;而紧密联系的利益集团更容易游说政府,他们能给政府带来的利益也超过大众。这样子来看,政府如果选择对付无组织的大众集体是更容易的,毕竟每个人少赚几百块钱对大众群体来说还是可以掩饰或者忍受的,但是让紧密联系起来的富人群体拿出来几万亿规模的收入,听起来就不太现实了。

这种经济模式不断自我持续,整个经济体也被改造为适合出口竞争的模式,然而一旦竞争失败,这种经济模式产生的扭曲会严重影响经济。例如韩国经济也和日本一样,出现了不可贸易部门的低效。随着韩国在 1997 年经济改革的巨大成功,服务业效率从和制造业相当,一路降低到只有 45%左右。虽然旨在增强国际市场竞争力的经济改革极大增强了制造业竞争力,使得其效率堪比德国,但是服务业效率仅仅超过希腊。

在中国这一问题表现为依靠政策壁垒来避免竞争的国有企业,所以增强市场竞争是供给侧改革的重点,决定了长期的经济增长。所以根本上的经济改革,必然要建立充满竞争性的市场机制。这明显不是可见的未来可以实现的,所以会抑制经济增长的潜力,为了弥补这一点就必须要使得其他部门维持竞争力。就像日韩依靠制造业的高效率来弥补不可贸易的低效服务业一样,一些部门被迫采取高效率的经济模式是必然的。这一点因为权力集中导致的过高土地等成本所加强,因为承担着高效率任务的部门本身的成本也逐渐增加,必然会导致这些部门的资方压缩成本,转移到劳方。然而也就难以抵消不断增长的成本,表现为目前民营企业的运营困难。

这种意义上,目前中国的经济问题在本质上依旧是生产性的、供给侧的,像战后其他生产力不足的国家一样,中国也存在着政府干预产生的扭曲,表现为人为制造的保护,这一保护产生了大量无法出清的低效企业。由于我国政府的干预能力更强,且在改革之前就已经存在大量管制,使得这种效率分化出现的更早,在日韩这种问题主要是成为发达经济体后显现的。

而为了解决供给侧存在的问题,一定程度上就产生了消费性的、需求侧的问题,因为引入外部竞争来提升企业效率,要比进行艰难的改革要合算得多,但是促进生产的政府干预,需要对消费进行抑制,这样依靠国际市场的经济模式就会导致对于国内市场的抑制。作为政治支持的回报,欧洲和日韩的劳方获得了资方的一些利益转移,如公共医疗和教育、退休金、形形色色的福利、年功序列、终身雇佣等。而在我国则存在着超稳定的社会架构,并且不存在自下而上的利益分配渠道,这导致我国贫富差距在主要经济体中已经和如巴西、智利和南非差不多了。

一方面我国的劳方较这些国家弱,不具备太多收买价值,同时也无法通过劳动组合、罢工和集体谈判等手段对政权造成损害。而农村则是另一个贫富分化的来源,虽然农民往往是等虽然是大多数专制政府的支持者池子,因为专制政府关键时刻所依赖的是来源于底层的军队而非中产化的警察,这样子贫穷的农村就有必要加以收买,往往是通过将农村的劳动力进行组合,通过财政转移来增加他们的收入,而我国的农民则比较温顺,不需要像韩国军政府出台大规模的政策以保证农业劳动力的收入和城市相当。

而我国户籍制度也保证了市政府群体反对人口自由流动,尤其是乡村人口的自由流动,城乡二元化体制有力抑制了基本福利项目的财政负担增长,更不要提更大规模的福利项目;通过将限制人口流动制度化,就要求对农村的土地等要素进行管制,进一步抑制了农业的增长,即使是出现了许多荒地和抛弃的宅基地,也无法做出有效的调整,这使得土地无法集中化,财政转移无法有效提升数量过多的农民群体的收入,并且增加了(城乡)贫富差距。

政府也乐于以低成本增税,例如在流通环节征税,也就是基于消费形式的间接税收,对企业增收的税收大多数也可以转移到劳方。这种间接税为主的税收制度,可以有效地抑制消费和鼓励储蓄,最终有利于促进生产并且实际上将劳方的利益转移到资方,实际上是对贫穷者征税。而我国的广义的税收占 GDP 的比例为 35%,实际上已经和日韩差不多了,这种利益转移已经表现得非常明显。

由于我国不存在对于劳方妥协的有效补偿,所以和战后欧洲和日韩流行的劳资结合的制度有本质区别。这使得我国的贫富差距水平已经达到了世界最高水平,并且较同时期欧洲和日本的消费能力更低,劳动保护更弱且农民更贫穷。反过来也压缩了中国本来就有限的外贸发展空间,因为抑制消费的目的本来就是加倍得从外贸补偿。

知乎用户 zou johnny​ 发表

内循环意味着三点:

1. 进口替代会加速——在各个领域中国将涌现更多自己的巨头来替代垂直领域的外商投资企业(并不是禁止外商企业的发展),这种趋势不可阻挡;

2. 服务贸易逆差将会减少——除了旅游之外,中国也将更少地对外支付管理咨询费用、ip 使用费用 (不是我们不想,而是整个国家都被列入了实体清单);

3. 人民币货币锚发生改变——过去以外汇占款为基础的信贷投放,已经发生根本性变化。中国将更多地以本国实体经济作为锚来稳定货币供应总量。

内循环还将伴随着 regional bloc 区域经贸联盟,来对抗美元超发、美国经贸和投资制裁甚至是军事威胁。

这个里面的核心就是粮食安全、能源安全、金融安全、供应链安全和网络安全。而里面最难的是能源安全,但通过与伊朗、巴基斯坦打通走廊,俄罗斯打通天然气管道,同时在南海维持军事存在来维系。金融安全的本质就是资本项目依然封闭,但是允许长期境外资本在中国有序赚钱、有序退出。其他两项也很复杂,但是也通过各种方式能够实现。

供应链安全是中国目前最头疼的地方,因此需要委曲求全,在维持国格的情况下,尽量和欧洲维持经贸、投资双边关系的稳定。如果这个方面卡住脖子,则中国应该重回 “长征 " 精神,在困难中迂回成长,尽量维持国内核心零部件供给的稳定。

知乎用户 王克丹 发表

更新回答,将整个逻辑补全!

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后,我国的经济步入了超高速的发展时期,用西方国家制定的国际规则逐渐融入到世界大经济体中,向世界输出商品,积累巨大的外汇储备规模,并且促成了了人民币与美元的捆绑,进入了经济外循环的依赖模式,借此维护人民币汇率与维持必要商品的进口,依靠完整的工业化体系、廉价的劳动力成本、较高质量的技能教育、一定的环保让步促成了世界工厂的地位,连续多年蝉联世界贸易出口的第一把交椅,出口商品积累美元外汇储备,部分再以美元购买必要的商品和美国国债,两国经济之间产生了捆绑。但这种依赖美元霸权和经济外循环总是会出问题的,尤其是主动权总是在规则的制定者身上,缺少核心科技的世界工厂容易被动形成各类科技禁运,尤其是在国际经济动荡之时很难依赖经济外循环消耗掉巨大的世界产能,这就有了最近提及的经济内循环。

1. 新老经济理论之争 - 需求与供给

经济的发展过程中出现过一个争论,是生产力相关的商品供给决定了市场的需求能力还是与之相反的市场需求能力决定了商品的供给,在凯恩斯主义被大众接受之前,此前的经济学者持有的观点是科技的发展会增加社会商品的产出水平,这样就会解决供给端的问题,比如汽车,当市场生产能力足够高时,就可以让更多的家庭享受到这种科技进步带来的福利,20 实际初期汽车就已经进入了美国的普通家庭,科技的进步促进劳动者的相同工作时间下产出增加,也就意味着可以消耗的商品增加,人们的生活水平取决于消费产品的数量和质量,消耗上去了经济便不会出问题,直至 19 世纪 30 年代美国出现足以影响世界的经济危机,老一套供给决定需求的理论失效了,人们发现商品产能在爆发式的增长下,市场的消费能力并没有同比例增加,也就是产出由于科技的发展而增加,但消费需要没有,问题出在哪里?- 分配问题

一个经济体的商品和劳务产出和消费的主体往往是中产阶层,这类人群有着良好的劳动技能,稳定的消费能力,参与社会生产获得报酬,但也会出问题,但是当报酬逐渐少于资本积累趋势下,结果就是资本越积累越多,形成所谓的利益集团,历史上大多数的国家兴衰都与利益集团的规模相关,资本逐利的本性希望变得更多,就会持续的扩大产能,由于流入劳动阶层的报酬越来越少,产能上去了但消费能力并没有同比例上升,而且背离逐渐加重便会导致危机。产能过剩在没有政策干预时往往对应市场的自发出清,价格出现崩盘,企业不盈利,一方面削减开支和降低人员需求,中产大规模的失业进一步削减了开支,陷入恶性循环,另一方面与投资相关的股票市场由于企业利润的消失而崩盘。但并非没有坏处,投资性资本因此而湮灭,市场出清对应的是通缩,商品以极低的价格被大部分经济参与者消耗掉,所有人重归起跑线进入下一个复苏周期,直至凯恩斯主义给政策提供了一个避免危机的办法,就是需求决定供给论,刺激支出便成了现在所有经济体应对危机通用的手段,鼓励所有人借贷来消耗产能,维持商品价格不崩盘所借的钱不仅要还,也包括利息,这就危机却以另外一个形式展现出来 - 明斯基债务危机。

2. 经济外循环 - 产能的输出

以上的产能过剩假设的是在封闭体系内,居民消费能力的下降必然伴随着价格的下跌,甚至诱发经济危机。但是经济贸易全球化下,任何国家都不再是封闭的体系,尤其是我国加入 WTO 以后,经济呈现近乎指数的增长,自己的居民消费能力不足并不会引发国内的产能过剩危机,大量的商品输出到世界各地,积累外汇储备,货币是一种信用,尤其是国际贸易公认美元信用体系,以此维护人民币国际汇率稳定的锚。美国设计的美元霸权体系吸取世界经济制造的血液,对其相当于输出了美元信用,仅仅是信用,却换来了世界上其他国家生产的实际商品,比如水果、家电、汽车等等,其他国家外汇储备中一部分又以美国国债的形式重回美国,最具代表性的是日本、中国以及韩国,维持政府的公共建设支出,百利而无一害。

对于我国也是有利的,逐渐成为世界工厂,靠出口商品换来外汇储备以维持基本的芯片、粮食、石油和其他生产原材料的需求,至今全球都在使用着中国制造,也稳坐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宝座,但也存在一些问题,福利和社会保障并能排在偏上的位置,996 都成了福利,青年人的压力也越来越大,值得一提的是,在经济外循环顺利时,内部需要不足对经济影响并不会像封闭体系那样显著,经济增速更多的依赖世界的需求能力。

3. 经济外循环受阻 - 每次我们经济出问题都是国际经济动荡时期

经济外循环虽然不依赖国内的消费能力,必然要受国际经济大环境的影响,我们 GDP 增速下行较为显著的是 08 年全球经济危机前夕,产能的输出能力极大的受限,无出意外一定伴随着产能过剩引发的经济下行问题,其实你仔细研究很多政策的规律,国内很多经济问题都表现的不那么紧迫,最为重要的就是生育率,这代表了未来的劳动力,相反每次遇到出口问题暴露后,总是有大的措施来维护,比如 08 年金融危机时的大基建和货币超发,中美贸易战中的博弈筹码,美国加税我们则就主动贬值,即使不惜用掉积累的外汇储备,想尽一切办法维持出口的规模。但这种调控往往不是万能的,比如人民币汇率可以调控,但国际经济环境和消费能力并不是我们可以左右的,疫情的冲击下全球经济活动受损,当然我们的治理是全球疫情防控的佼佼者,但不可能去照顾到所有产能输出的国家,因此引来的产能出清压力不亚于 08 年的全球金融危机的冲击。

4. 经济内循环 - 扩大内需的更高层探索

什么是最近经常提及的经济内循环呢?也就是商品的生产、交易、消耗都在都在我们经济体内部进行,重点在于我们国家居民部门拿出钱来将本该出口其他国家的产能消耗掉,GDP 是衡量一个经济体内所有商品和劳务的总和,并且是用货币来衡量的,比如产能过剩时商品的价格从 100 跌到 50,那么对 GDP 的贡献将减少一半,同样的企业不盈利就会裁员降薪,进一步缩减居民部门的支出,形成恶性的循环,虽然以前产能不完全依赖国内居民的支出,随着国际局势的不稳定因素提升,我国的产能问题将越来越依赖内部居民的消费能力,与短期内的扩大内需不同,往往是当国际局势稳定后又会减轻对国内居民消费能力的需求,一方面疫情的影响时长期的,很难确定什么时候可以结束,另一方面则是中美(准确来说是整个西方国家)关系将从上文提到的双赢合作关系转向竞争,这时国内的消费能力将在我国经济体的困难时期刺激维持 GDP 中扮演着决定性的作用,所以这里的内循环是指长期依赖内需以消耗产能来保证经济的持续增长,与短期通过扩大内需去产能,等国际局势稳定后又放松是不同的。

5. 经济内循环的困境

建立国内经济循环解决产能问题是没有错的,由外循环的依赖改内循环的依赖总是要面临一些。比如中低端制造业巨大的产能,对外来说,我国虽然是世界工厂,承担了国际上从高端、中端以及低端商品的各类需求,当然都与低的劳动力成本,吃苦耐劳的民族特性,普及的义务教育息息相关,结合更低的原材料成本和积累了多年环保代价,前几年的雾霾并不是与环境代价无关,换来了我国连续多年占据世界贸易总额的第一位,根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2019 年我国的贸易规模排占世界比重预计超 16%,如果考虑到中低端产品在出口中占比和价格问题,真实向世界各国输出的商品数量一定是远远超过西方的发达国家,举一个简单的例子,一架空客或者波音可以换几亿、十几亿件衣服,在出口受阻时,如此之高的产能的消耗原本依赖于全球各个国家,仅仅依赖经济体的内循环来消耗,很可能就是每个家庭的衣柜要扩大几倍,家电不要几年就要换一次,这个问题并不是我国独有的,所有依赖经济外循环的国家都将面临产能出清问题,如果真的这么容易解决,历史上估计也不会有几次大的战争。

对内问题,我国的勤俭品质是世世代代的传承,但勤俭需要有个度,并且应该随生产力的大爆发而相应的做出改变,举一个简单的例子来理解这个问题,参与生产冰箱的工人舍不得自己更换更好的冰箱,而是把钱更多的储存起来,那么凭什么要求别人去花钱买你制造的冰箱来支付你的薪资报酬,这并不是消费主义,而是生产力大爆发下人均产出更高,理应享受到该有的福利和娱乐,举个简单的例子,比如户均一套是刚需,户均两套是改善生活,户均五六套就不知道是什么需求了,如果是投资,这种游戏注定只有少数人能变现,而绝大部分人只是房子的持有者,在满足了基本房子的需求下多去旅游和娱乐将会更好的改善自己的生活以及刺激国民经济的内循环。相反,我们如果都不消费,大量优质的冰箱进入美国的家庭使用,换来的外汇储备又以国债的形式进入到美国的政府,政府用这些钱在疫情下给每个成年人发放 1000 美元的补贴,转一圈下来你会发现美元霸权下的福利是如何从生产国家转移到美国去供养其居民。

另外一个则是无法改变的分配问题,现阶段是一个非常难以短期内改变的事实,廉价劳动力在参与生产过程中,没有足够的报酬流入到消费的主体人群中,当然如果依赖经济外循环中是不需要的,因为这部分产能是可以被国外人群消耗掉的,想要长期实现经济内循环来促进 GDP 时,从数学关系上将得到国内居民是没有钱来消耗掉这些过剩产能的,这种财富分配不均的趋势和佐证是由基尼系数描述的。其次是居民支出占比,我国居民的支出与生产力发达的经济体最大的不同是房地产支出占比过高,发达国家人均工作时间往往低于发展中国家,且每年用于消费的支出则是远远大于发展中国家,我国也不例外,现实生活中也能看出这种经济中钱的流转,父母辈的吃饭买衣服都不舍得,唯独子女的买房时不惜借债也要支持,年轻人购房更是压力巨大,月供吃掉了大量的收入,你看着身价都是很高,其实用于消费的资金占比却非常的少,最近的调研结果也能说明问题,居民财富中接近 70% 都是以房地产衡量的财富,所以很多人总是嘲讽说人家房地产还在涨价并且给 GDP 做贡献,其实潜在的成本已经远远大于其带来的刺激经济效果,仅从消费能力这一项就已经是得不偿失。最后是我国的税收问题,税收是财富再分配过程中的重要一环,比如我国世界最高的企业负债率也与税收有关,这里就不详细的讨论了,详情参考曹德旺关于中美投资办厂的成本计算,其中就包括土地和税收,我们的土地转让金其实也是一种税收。

这里不得不看到的一个事实,一方面土地财政和房地产泡沫吸干了居民手上流动的资金,推高了居民部门的负债率,以及未来收入中月供对消费能力的蚕食,另一方面出口一旦出问题就极力推崇扩大内需,现在要尝试建立长期稳定的经济内循环,其实就是建立长期的扩大内需机制,而不是短期内刺激居民消费,房子是不能用来买东西的,像深圳那样房价涨起来突然用限购限售冰封起来,房子就是房子,纸上财富再高不可能刺激消费,是无法达到去产能的目的,跟随的城市将越来也多,不能用于消费的钱是不能建立经济内循环的。

**总结起来:**经济内循环是当今国际经济不稳定因素导致产能输出受阻,中美经济脱钩日趋加速的必然趋势,但想要建立长期稳定的经济内循环,必要的紧迫要解决的问题是如何让居民参与经济活动后获得更高的分配,降低企业的税收成本、以及少去用一些手段榨干可以用于消费的收入,手上有充裕钱的时候谁不希望多去消费旅游,更换家里的家电设施,多去下馆子改善生活呢?当然也有例外,一部分人即使再有钱也不舍的花掉,甚至借债也要以投资为目的购买房地产,这些人即使分配的再高也不会形成所谓的经济内循环,大家的劳动都以钢筋水泥混凝土存储。当然大部分人在分配的钱多了、少被土地财政施加几十年的债务和利息负担,消费能力还是可以起来的,参与制造的人之间消耗掉各自生产的商品,逐渐减少出口后获得美元信用的依赖,结局也不再是以国债的形式回归到美国内部来维持他国居民的基本福利,而是所有人参与生产的人应该享受到社会进步所带来的福利,比如闲暇福利和更好的商品享受,但事实上不解决分配问题,建立内循环促进经济发展都只能停留在一个美好的愿望。

公众号:《逻辑与现实经济》,周末更一篇

谱蓝保险 的推荐

价值 800 元家庭保险规划方案

免费领取

知乎用户 王子君 发表

谢邀。

不可能,除非自废武功。

我唐僧一样念叨的三大过剩:产能过剩、资本过剩、劳动力过剩。

以前有个小片,《勺子杀人魔》,那哥们举着小勺勺无论天涯海角都跟着你。三大过剩就是工业发展与科技进步的杀人魔,只不过举的是大刀片子,不是小勺勺。

躲是躲不了的,也别指望能达到一个完美的静态平衡。唯一能做的就是跑,不停地寻找新空间,无时无刻不在转移消解压力,见招拆招。

萨缪尔阿明的依附理论,其核心就是 “没有国家愿意独立消化工业化与现代化的代价”。

工业化带来的产能扩张,必然伴随着对市场扩张的需求。而在国际竞争的大背景下,没有国家会主动选择完全依赖本国市场:

你只卖给自己人,但别人卖全世界,你的产业升级速度不就比别人慢了?

国际社会又没有仲裁者,你产业慢了,科技就慢了,军工也慢了,国家就悬了。

资本收益的本能与对危险的恐惧,都会驱使产能过度扩张。

这本不是坏事。过剩是优化的基础,因为优化必然带来损耗。没有过剩提供的数量基础,则无法优化出质量的升级。

所以所有启动工业化与现代化的国家,都必须来寻求转嫁工业化的代价。

日本工业化,我们的手工业经济就要大量破产,形成数目庞大的流民。因为我们的产业等级在当时低于日本,土布拼不过东洋布。

我们想用政治手段加征关税来平衡,就会被别人用武力踹开大门,“自由贸易”。

日本对二战时中国占领区的工业就一个态度:拆。拆了抢,拆了卖,这样产生的市场空白才能消化一点日本的过剩产能。

不消化不行。日本的产能在一战期间爆发,时欧洲各国打烂仗,日本在英法的民用品订单上狠狠地赚了一票。这就留下了隐患:

本来在明治维新期间,日本政府为了工业化,就长年背着相当于 GDP 25% 左右的债务;一战期间,为了抢英法的订单,日本大举扩张产能,政府债务飙升到 70% 的高位,换来了 1916 年 15% 的 GDP 增长。

什么叫大正繁荣啊?

好了,1933 年大萧条全面爆发,1934 年日本债务还在 62.4% 的高位,GDP 增长掉到 0.2%。

这数字背后,是数万家没有订单的工厂,数百万濒临失业的工人,近两千万徘徊在失业与饥饿边缘的普通人。是他们,诞生了北一辉和德田球一。

只要启动了工业化,就不要纠结静态平衡,也不要把希望放在什么 “内循环” 上。即使是发展内需,也是两个轮子的二元结构。缺了外,内也一定做不起来。

你看到的那些 “岁月静好” 的国家,没有一个是真的只靠自己,不过是多绕了几层。

没有中国的工业化,挪威哪有什么能源红利?瑞典的重工业设备能有那么高的增长?芬兰那堆清洁能源项目卖给谁?

世界早已联为一体,只是很多国家不在交易的最后一层,所以看着像是 “跑” 出了某种新模式。这种故事本身就不成立,对于我们这个世界工厂与经济增长火车头来说,这更是一种浅显的幻觉。

我们的努力方向,不应当放在如何消灭自己的产能上,而是应该认真思考怎样和平地输出产能、形成以我们为核心的全球产业链。这不是意识形态的问题,这是工业的天命。

以这个方向努力,我们还能摸到改善分配的边。因为这条路上,国家是经济的主导规划者,掌握着产能输出的方向,还能起到平抑的作用;

一味追求某种纸面数据上的 “内循环”,那最后一定是大企业在指标内的疯狂兼并,并借着垄断地位在事实上抗衡国家体制,最后是一堆阴阳两面人。

坐,一定是待毙;只有向前。

知乎用户 王家 CFA​ 发表

我可能没办法叼着一根烟,打一些字,说课本上的知识,来指点个什么江山。

也许是行业待时间长了吧,我也逐渐在远离挥斥方遒的叙事模式。

过去两年,我走了几十个三线以下城市,看过的品牌就更多,所以只是哔哔叨叨个人的体会。

经济学的课本要学,博弈论的知识也不能忘。都知道开放是好的、比较优势是有用的,也都知道这样大家赚钱。

但是在一个相互切蛋糕的时代,有些结论并不成立。

否则我们无法解释,为什么互联网打车到最后,价格战会要搞得两败俱伤;否则我们无法理解,为什么今天互联网巨头们,都放弃了早年间的 “互联网理想”——开放、共享。

只是要你死。

想明白这个问题,我们才能理性分析,“内循环” 是否具有可行性。

毕竟有动机的行为,更容易成功。

1

正式分析之前先做个基础知识科普。

资金流、信息流、物流顺畅是组成我们绝大多数生意模式的必备要素。当三流都非常顺畅的时候,绝大多数生意都是赚不到钱的。

完全竞争市场——经济学 101。

如果三流中有一流是不顺畅的,就会出现生意机会。

比如说:

物流不畅,这个就太好理解了,做物流和仓储就可以赚钱了;

资金流不畅,这是很多金融机构赚钱的核心来源

信息流不畅,电商、假洋品牌都是这么来的;

如果三流中有两个流不畅,那么就会出现 “暴利” 的机会。

比如说:

只有资金流顺畅,而信息流和物流不顺畅,早年间的跨省倒爷(某地产大鳄靠搞车皮发家)就这么来的;

只有物流顺畅,但是信息流和资金流不畅,过去几年做海外购,小商品出海的人很多也发家了;

只有信息流顺畅,但是资金流和物流不顺畅,电商早期都是这个逻辑。(说明下,早期电商交易资金流很成问题,某金服就是这么出现的)。

如果三流都不畅,恭喜你,你就是商业之神。

知乎最耳熟能详的,买办,最典型。

海关 + 外汇 + 垄断性渠道,利润收割机。

2

作为坚信经济周期的人,长期的经济发展只能靠技术进步,康德拉季耶夫周期。

经济是不是内循环,于长期经济增长,没有太大差别,甚至在理论中内循环并不是高效的。

但是,短期内循环,是解决经济周期困局的一个可行方式。

目前就是技术周期见顶,技术红利越来越低、产能过剩、库存也差不多过剩的周期高点。

周期高点处,资本的回报率持续降低,100 块钱扔进去获得的回报越来越低,做大蛋糕的玩法逐渐失效。

新蛋糕不好做,只能互相切蛋糕,这个时候有没有内循环的潜力就变得比较重要了。

一个地区性市场有充分动机去做 “内循环”,减少分工。

说人话。

从效率角度看,中国的服装行业并不需要全覆盖(低端中端高端奢侈潮流,etc),同样的钱和人扔到国产球鞋产业,消费者并不一定买单。

还不如进口海外品牌,产业链各国合作。

但是于相互切蛋糕,保证就业角度:

还真的有必要完成潮流和球鞋领域的 “内循环”,中国设计,中国原料,中国制造,中国销售。

“内循环” 的潜台词是,把对手耗死了,我们就赢了。

3

洋洋洒洒这么长,才进入到,我们真的能实现内循环么?

可以。

三流顺畅,在中国很多行业都仍然有巨大机会。

那些三流不同时顺畅的行业,涉及到国际合作的行业,都有挖掘价值的潜力。

在一个做蛋糕的时代,在一个注重效率的时代,三流顺畅并不必须。我们就是让海外代购赚钱又怎样呢?

只要算总账的时候,海外代购潮牌比我们自主做一个运动品牌更有效,那就让潮牌和代购挣钱就完事儿了。

**但是我们开始切蛋糕的时候,干掉海外潮牌就很重要了。**哪怕有短期损失,干掉了别人,剩下的市场蛋糕我们就有机会分了。

过去这 2~3 年,至少在消费领域,“进口品类替代”,“传统品类升级” 都已经被验证成功了。

  • 为什么一小盒哈根 xx 要卖到 30 块?于是我们也出现了一根十几块的雪糕;
  • 为什么一瓶进口饮料要 10 块?于是我们也有课无糖汽水可以卖到 6 块;

更不用提国产手机侵占进口高溢价手机,国产的各类 “严选”,“精选”,“心选” 打着原厂制造一点点侵占海外品牌。

实话说,你要认真设计商业模式,那种 100% 中国原料,中国制造,印一个海外 logo 价格就翻倍的模式,真的不合理。

只不过是对于资本来说,如果找市场空白比切别人蛋糕简单,那就不考虑切别人蛋糕。

不是说,这东西根本做不了。

4

好了,我们做 “内循环” 有动力,也有能力。我们就看看机会:

中国还有很多市场,有巨大潜力。

  • 多少外国牌子毛利是国产同类可比的四五倍;
  • 很多藏在 4~5 线城市的好产品,仍然卖不出价格。
  • 再说远点,今天中国的人均公路里程还不如印度呢。(当然,他们标准也低)至少中西部还有很大空间。

“内循环” 不是说,我们生产的袜子太多了,无论如何卖不出去。

也可以是像手机一样,让 5~6000 的 SX 在中国市场活不下去。

从市场角度,要相信中国做企业的不是那种一双袜子赚 1 毛钱,就永远只能卖 1 毛钱的代工傻子;

从宏观政策看,要相信我们既然在高级别讲话中能提出 “双循环”,就不是拍脑门想出来个政策。

5

只看零售行业,日韩都经历过 “国产替代” 这一过程。从迷信欧美牌子,到国产和进口均衡,就已经养活了大法、任天堂、松下等等等等。当然,“借鉴国外”,“国内开花”之后,也进一步走出了日本。

这些还都是没啥资源的国家。

作为多数资源还算可以的国家,至少市场纵深,还是够的。


欢迎关注我 “家哥的小黑屋”

知乎用户 星相大白 发表

最近对于 “经济内循环为主、双循环促进发展的新格局” 成为比较热门的话题。

实际上,经济内循环为主的新发展格局,对于我们国内经济的方方面面都有很大影响。

包括最近房地产市场重新开启严控模式,已经最近股市打压泡沫降温的措施,也都跟经济内循环有一些关联。

而且这也跟我之前跟大家分析过的,世界发展重心将从 “海洋” 回归 “陆地” 的时代趋势相吻合。

本文会用万字篇幅,结合大量数据,来对经济内循环为主的的新发展趋势,做一个详细分析。

这篇文章只是我的个人思考心得分享,希望能起到一个抛砖引玉的结果。

(1)什么是经济内循环?

最早提出 “要以国内大循环为主”,是在今年 6 月 18 日的陆家嘴金融论坛上提出来的。

其实 6 月 18 日陆家嘴金融论坛上,基本是对我们经济和金融动向定了个调,内容和信息量都是非常大的。

在 6 月 18 日提出接下来经济要以国内大循环为主后,关于 “经济内循环” 就成为各方人士讨论的一个重点。

不过实际上,如果大家有看过我在 5 月 29 日开始的连续 3 篇分析 “海洋和大陆” 的文章。

那么对于 6 月 18 日提出的 “经济内循环” 概念,大家就不会感到奇怪。

因为,经济内循环为主,实际上就是 “海洋” 回归 “陆地” 的一个“表象体现”。

所以,我之前文章也一直分析一个观点,世界未来在回归陆地,陆权概念将被放大,亚欧大陆一体化的进程将是未来世界格局的关键。

而在整个亚欧大陆一体化的进程里,一带一路战略毫无疑问就是推动这样一个世界格局新发展的 “火车头”。

所以,我们搞经济内循环并非一个 “临时之举”,而是我们很久以来的一个发展方向,以及整个发展重心的有规划的变迁。

只不过当前的中美局势,加速了我们推动这个发展重心变迁的速度,仅此而已。

所以,到了 7 月 21 日,召开了最高级别的企业家座谈会上,再一次把经济内循环拿出来说,这可以说给我们经济发展方向定了个调。

我们需要注意的是,在这次企业家座谈会上,对于经济内循环的模式是这样的定义的:

“中国拥有超大规模的消费市场,以及完整的生产产业链,具备形成内部大循环的条件。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需要持续扩大内需,推动有效投资,维护、健全国内产业链与供应链。”
“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绝不是关起门来封闭运行。”
“国内循环与国际循环互不矛盾,是互相促进的良性关系。在国际环境不确定性因素增多时,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可以更好地保障中国经济安全,同时持续拓展经济发展空间。”

以上这三段,基本就是关于这个经济内循环,已经双循环同时促进发展的一个动向定调。

比较明确的是,搞经济内循环,不等于封闭运行,不是就不搞出口了。

其实在这次企业家座谈会上也说了,搞经济内循环是 “被加速” 的,是在“国际环境不确定性因素增多时”,需要与之相对应的一个转型和改变。

这个国际环境不确定性因素增多,很明显就是指当前中美之间关系恶化的事情。

这使得长期依赖于外贸出口的经济,必须 “出口转内销”,来解决大量过剩的产能,这就是 “经济内循环”。

所以综合来看,经济内循环并不是一件新鲜的事情,这是我们过去几年的一个发展战略思考的变化结果。

实际上,在过去十年我们基本已经处于一个经济内循环的转变过程,现在只是加速转变而已。

(2)经济内循环的趋势

先来看一组数据。

在宏观经济数据有一个 “外贸依存度” 的概念。

所谓外贸依存度,就是指一个国家的 “进出口总额 / GDP” 的比值,用来看这个国家对于进出口贸易的依赖程度。

我国经济一直有三驾马车:投资、消费、出口。

这里消费实际上就是内需,是经济内循环的核心。

而出口就是外贸依存度。

在 2008 年以前,我国一直是出口主导型经济。

在 2006 年,我国的外贸依存度值达到了巅峰的 65.17%。

这个意思是说,在 2006 年我国的进出口贸易总额,占了 GDP 的 65.17%。

相当于说,当时我国经济主要就是靠进出口贸易驱动的。

假如在当时 2006 年那个时候,美国就对我们发动贸易站,我们可以说基本没有招架之力,经济会瞬间崩溃。

但实际上,2008 年的次贷危机给我们敲了个警钟,让我们意识到,整个国家的经济如此依赖外贸经济是很危险。

所以在 2008 年之后,我国一直在努力降低我们的 “对外贸易依存度”。

如下图所示。

我国外贸依存度的比值,从 2006 年最高的 65%,一直到现在差不多只有 32%。

也就是外贸这个经济三驾马车之一,对于我国经济的拉动作用,也降到了差不多 1/3 的比例。

这使得我国的对外依存度就没有达到那么危险的程度。

这个时候再来说 “以经济内循环为主” 才有实现的可能。

而不至于只是空谈。

所以,我之前文章也提到过一个观点,那就是 2008 年美国次贷危机,实际上是错失了一次收割我们的最好时机。

在 2004 年,美联储一度有过一次加息周期。

也就是美联储的第五轮轮加息周期为 2004 年 6 月至 2006 年 7 月,基准利率从 1% 上调至 5.25%,两年的时间里一共加息 17 次。

但那次加息周期,美联储却失败了。

这个反应在当时的美元指数并没有因为美联储加息,就迅速走强。

不像之前几次,只要美联储一加息,美元指数就直接窜上天。

如下图所示。

而在 80 年代收割南美,以及 1997 年收割亚洲的时候,美元指数都是随着美联储加息,直接飞上天,从而完成对南美洲和亚洲的收割。

但唯独只有 2005 年的加息周期,试图收割中国失败了。

原因就在于,当时的中国经济正处于巨龙腾飞的阶段,任何稍微有眼力劲的投资者都能看到中国巨大的经济发展潜力。

同时 2006 年我们对外资开放了境内人民币投资。

所以当时国际热钱,并不愿意从中国离开,回流回美国。甚至当时国际热钱仍然不断涌入中国。

这使得 2005 年~ 2006 年美联储那次加息周期,试图来收割中国,最终以失败告终。

这实际上也是 2008 年美国次贷危机爆发的其中一个原因。

因为以往几次美国出现债务问题的时候,美联储总能通过加息使得国际热钱回流美国,通过收割海外利润,来解决自身债务问题。

但因为 2005 年的加息收割失败,国际热钱没有回流回美国,这使得当时美国债务问题开始越发严重起来,并且失去承接盘的力量。

最终 2008 年次贷危机,就被引爆了。

所以我之前也提到过这么一个观点,中国是目前为止,美国唯一收割失败的国家。

这实际上,我们回过头来看,当年美国之所以收割失败,是因为太过于依赖或者相信美元的加息环流,而低估了中国的经济发展潜力。

上面提到过,以 2006 年的中国经济外贸依存度高达 65% 来看,如果当年美国就直接对我们发动贸易站,来配合加息,那么我们还真比较危险。

不过,就在当时美国有这个意识准备搞我们的时候,2008 年次贷危机爆发,让美国自己后花园着火,于是在很长一段时间里美国都没有余力来打压我们,给了我们一个最好的时间发展机会。

不过可惜,当年 2008 年次贷危机爆发后,我们有一个最好的经济转型窗口,却被我们浪费在房地产上了。

这也是为什么这一次我们再提 “经济内循环为主” 的时候,会如此态度空前强硬的去严控房地产市场的缘故。

以前走过的弯路,不能再走了。

(3)经济内循环的结果

虽然 2008 年之后在某些领域走了弯路,但在降低外贸依存度的事情上,我们还是做对了。

实际上,当前我国外贸依存度为 32%,已经是在国际上比较正常的一个水平,但还有进一步下降的空间。

我们可以跟日本、美国、欧盟做一个同向对比就知道了。

日本、美国、欧盟的外贸依存度基本都维持在 22% 左右。

这说明一点,我国的外贸依存度虽然已经持续降低很多年,但还有进一步降低的空间。

正是这个外贸依存度还有进一步降低的空间,才使得我们有可能去提出 “经济内循环为主” 这样的一个新发展格局。

换句话说,在当前外贸依存度只有 32% 的情况下,仍然提出 “经济内循环为主,是一个新的发展格局”,这句话的潜台词就是说,外贸依存度还需要进一步大幅度降低才行。

我个人估计,我们 “经济内循环为主” 的最终目标,是把外贸依存度降低到 20%。

这样的话,可以让我们的经济避免依赖于外贸,一旦出现中美完全脱钩的极端情况,我们的经济仍然有足够的韧性依托于自身去继续发展。

同时,经济内循环为主不是封闭运行,不是不搞外贸出口了,所以这个外贸依存度至少应该还是会维持在 20% 的比值。

同时,我们可能会尽可能降低美国在我国进出口贸易的占比,而会增加诸如东盟、欧洲这样的进出口贸易占比。

通过这样的一个形式,来实现最终 “去美国化” 的目标。

这是我认为的,我们之所以搞 “经济内循环” 的实际含义。

(4)经济内循环的难题

上面已经分析完整个经济内循环过去、现在、未来的一个发展脉络。

那么我们再来看看,经济内循环的这样一个发展趋势,会有什么样的难题。

毕竟我们也不能只看到好的部分,对于可能遇到的难题,也要有充分的预计。

首先可以明确的是,经济内循环,是世界经济回归陆权时代所必须经历的一个阶段。

经济全球化是海洋时代称霸的情况下,由海洋系国家主导的一个世界格局。

但在当前逆全球化已经难以避免,必然会出现 “区域化经济” 兴起。

而在 “区域化经济” 里,最终的一个世界中心区域,必然是亚欧大陆,而非美洲大陆。

所以,从世界时代的发展趋势来说,国运是站在我们这一边的,而非站在美国那一边。

同时,这是一个最终的发展格局。

我们当前距离亚欧大陆一体化,还有十万八千里的距离。

甚至在亚欧大陆一体化之前的东亚经济一体化,我们都还没有能够实现。

所以,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我认为,我们在通过一带一路把亚欧大陆经济整合在一起的最终战略实现之前。

我们毫无疑问,只能分步骤分阶段来进行:

1、首先我们要实现经济上的自给自足,也就是经济内循环为主。

2、进而拓展,实现东亚经济一体化。

3、以东亚经济圈为中心,推进一带一路整合亚欧大陆经济一体化。

这样一个分三步走的战略,是比较有可能实现的。

那么,首先实现经济内循环,我们会遇到什么难题呢?

那么就是我们需要先面临的 “内卷化” 难题。

内卷化之前文章也跟大家分析过,这里再普及一下。

内卷化,指一种社会或文化模式在某一发展阶段达到一种确定的形式后,便停滞不前或无法转化为另一种高级模式的现象。

内卷化这个概念最早是用于农业。

不过其实各行各业都存在内卷化的可能。

比如我们经常说,一个产业如果触摸到了天花板,就会从增量发展,到存量博弈的过程。

而这个存量博弈,就是某种内卷化。

我国当前的产能,是供应全球的情况下,所对应的一个产能。

在我国大量出口的情况下,实际上我们已经有产能过剩的问题。

而一旦出口无力的情况下,我们要出口转内销,这个产能过剩的问题会更加严重。

这就好比,你本来可以供应 30 亿人的商品,突然只能供应 20 亿人,那么多出来 10 亿人的商品量,首先就会带来一个很严重的 “产能过剩” 问题。

这是我们必须面临的第一个 “阵痛”,就是会因为产能过剩,而优胜劣汰一大批企业。

我们再结合银保监会最近一个月,前后起码 3 次强调过的 “做好不良贷款率大幅反弹的准备”。

这实际上传达一个什么信息呢?

1、代表我国不搞大水漫灌,未来将只对优秀企业做精准滴灌,对于低效企业、僵尸企业将果断淘汰。

2、不再进行全面的兜底,将开始进行这样优胜劣汰的过程。

3、这是一个刮骨疗毒的阵痛过程,因为在大量低效企业出清的过程,这些低效企业的贷款,很可能就会导致大量不良贷款的出现。

4、这可能对我国银行和金融体系,会带来比较大的冲击。

这实际上也是在经济内循环为主,可能带来的内卷化问题,所带来的一个难题。

但又是我们必须经历的阵痛。

只有经历这样的优胜劣汰的过程,我们才能实现整个经济的转型,才能做大做强一批真正具备世界级竞争力的行业龙头。

只不过,一将功成万骨枯,一个世界级龙头的诞生背后,是大量中小企业被淘汰的结果。

行业资源不断集中优化的寡头化趋势,目前看也是难以避免的。

因为内卷化,本身就是一个极其激烈而残酷的 “存量博弈”,在这样的存量博弈里,行业巨头的优势只会更加明显,从而加速其他中小企业的淘汰过程。

对此,大家需要有心理准备。

在投资方面,比如 A 股市场里,可能会出现这样一个情况,那就是在大量企业上市的过程里,同样将出现大量企业被淘汰退市的情况。

所以我之前也跟大家说过,当前股票市场投资,只能先选好朝阳产业,然后从这个产业里找行业影响力最大的真正行业龙头企业去投资,而不要去押注于一些中小企业。

因为从胜算概率来说,行业龙头活下来的概率,远高于那些中小企业。

在内卷化的存量博弈里,实际上也是 “剩者为王,赢者通吃”。

这也将是我们未来很长一段时间的投资准则。

(5)如何解决内卷化难题

既然经济内循环面临内卷化的难题。

那么如何解决这个难题呢?

在经济内循环为主的情况下,向内开拓市场,扩大内需就成为最重要的一件事情。

内卷化本质就是供应大于需求的产能过剩问题。

优胜劣汰是通过对 “供应端” 做优化淘汰的过程,降低整个供应端的产能,进行“降量提质”。

那么实际上在 “需求端”,向内开拓市场,就是解决内卷化问题,最关键的一个办法。

我国贫富差距当前也是比较严重的问题。

不但有贫富差距,还有内陆和沿海地区发展不平衡,南北发展不平衡,东西部发展不平衡等诸多失衡问题。

之前关于 “6 亿人月收入 1000 元” 的话题,引发很多争议和讨论。

但不管这个 6 亿人月收入 1000 元的统计口径是否存在问题,但可以很明确的一个结论是,我国当前还是存在大量不算太富裕的人群。

但实际上,这些大量不算太富裕的人群,是我们的问题,也是我们的机会。

因为这代表,我们向内开拓内需的潜力仍然还很大。

你比如以美国为例,美国的内需市场,经过几十年的信用透支开发,早就已经到了一个天花板。

美国几乎已经榨干每一个人的消费潜能,让他们的消费能力达到极致。

但我们就不一样。

我们还有大量低收入群体,可以有提升收入的空间,进而提升其消费能力。

要打通这个循环,首先就要着手于提升低收入群体的收入。

而我们需要知道的是,这些动辄数亿的低收入群体,大都集中在内陆地区,而非沿海地区。

换句话说,提升低收入群体的收入,实际上就意味着我们的发展中心,也要从沿海往内陆地区拓展的过程。

这是经济内循环为主要得以实现的关键。

而我们的发展中心,要从沿海往内陆地区拓展的过程可以衍生出好几个战略方向,比如说 “乡村振兴”“西部大开发”“扶贫战略” 等等。

而实际上,这几个发展战略,也是我们当前经济的重点。

所以,经济内循环为主,是完全契合我们已经在进行的这几个发展战略。

因此,国家未来的一个发展重心,首先会着手于提高低收入群体的收入,从而扩大内需入手。

你可能会问,为什么不继续提高沿海人群的收入?

答案很简单,因为那样会造成进一步贫富差距分化,会导致社会矛盾激化,是我们一定要避免的。

而不管是央行大水漫灌,亦或者按照很多股民幻想的搞一波大牛市,或者许多人焦虑的房价上涨问题,都会导致 “贫富差距加剧”。

因为,那可能有 6 亿的月收入只有 1000~2000 元的低收入群体,他们一炒不起股票,二买不起高价房子,所以一旦我们搞大水漫灌,继续推高房价,拉升牛市,就会导致富的人越富,穷的人越穷。

这是一个很严重的问题。

所以搞清楚这个问题,我们才能明白,国家之所以在过去半个月以高压的态势连续给股市和房市降温的良苦用心。

(6)房地产市场问题

关于国家给股市降温,我已经用了大量长篇文章分析过,就不赘述了。

这里说说近期国家给房地产市场降温的一系列措施。

今年以来的整个房地产市场价格有升温迹象。

在大量闲散资金无路可去,虎视眈眈准备炒房,毫无疑问他们会先找一个地方,来竖立房价上涨的强烈信号。

而国内最适合拿来这样做旗杆的,就是深圳。

深圳作为当前我国拥有最大规模外来人口净流入的城市,也是我国最有活力的中心城市。

且深圳还存在商品房整体面积远少于上海北京的客观事实。

这使得炒房资金最先炒作深圳楼市,就是理所当然的。

在最近几个月,深圳炒房迹象有所升温。

如果放任深圳房价涨上去,又一轮全国炒房热潮可能就会被炒房资金炒起来,这对我国当前经济来说是很不利的。

于是,在 7 月 15 日,深圳出台了 “最严住房调控政策”。

事实上,不单单是深圳。

过去一段时间南京、宁波也出台了最严限购政策。

而一些试图给限购松绑的地方,只要出台松绑政策,毫无例外的全部都会在一天之内紧急撤下松绑政策,出现 “朝令夕改”。

再比如,深圳出来最严限购政策之后,炒房资金就试图朝深圳周边去炒房,比如首当其冲的就是东莞。

就在昨天凌晨,东莞也发布了最严限购政策。

这一系列的大背景实际上都要结合 7 月 24 日召开的这场房地产座谈会。

这是一场规格极高的房地产座谈会。

在这场房地产座谈会上,直接明确说了 “要防止资金违规流入房地产市场”。

这跟银保监会在 7 月 11 日强调的 “防止资金违规流入股市、房市” 是遥相呼应的。

这一系列动作都表明,我国在坚决防止一些 “违规资金” 恶意炒作房市、股市,来恶意推高我国资产泡沫化的问题,有着清醒的认知,并有着果断的应对措施。

另外,很多人也问过我,在这样严控的形势下,还能不能买房?

我一直以来对于买房的态度是这样的。

买房首先要看你是不是刚需,如果是刚需,其实任何时候买房都是对的,毕竟你买了房子是拿来住的,不管房价后面是涨是跌,你都不会把房子卖了,那么你即使有损失,或者有盈余的也只是 “账面财富”。

但如果你不是刚需,是用来投资、甚至有侥幸心理想参与炒房投机,那么就万万不要。

房子在当前如此严控态势下,流动性是很差的。

我一直认为,投资最重要的一个因素就是流动性。

流动性不好,不能及时变现的投资标的,并不是太好的投资标的。

很多地方的房子是有价无市,高价挂出去可能大半年也不见能卖掉,除非你愿意大幅度折价。

所以,房子并不适合用来投资和炒作,只适合买来住。

这一点跟国家当前坚持 “房住不炒” 的大战略,是相吻合的。

从国家过去这些年的态度来说,“房住不炒” 的战略,目标就是维持房价不能被疯炒上去,同时又不能让房价出现大幅度下跌。只允许房价在一个合适的范围内小幅上涨,或者小幅下跌。

所以才会通过直接掐断流动性的方式,来强控房价。

所以,炒房是万万不能去炒的,跟时代作对,通常是没有好果子吃的。

至于刚需买房,这看自己的需求有多迫切。

如果需求很迫切,那其实你不想买也得买,就不用多考虑了。

而如果不是那么迫切的刚需,不妨多观望观望。

毕竟当前还是有世界经济危机的风险,房价也是存在 “实际” 下行空间。

那么既然当前房价是不可能短时间内被热炒上去,刚需又不是很迫切的话,不妨观望一下,而不需要太过于焦虑。

(7)贫富差距问题

再来说说贫富差距问题,按照下表的我国家庭人均月收入对应的人口数表格看。

家庭人均月收入在 3000 元以上的,只有 2 亿人。

其中家庭人均月收入在 5000 元以上的 “中产阶层” 人口有 7000 万人左右。

我们平时看待收入问题,很容易有 “幸存者偏差”,那就是很容易被自己生活圈周围的情况,形成一种误导性印象,而对我国还存在大量不富裕人群形成遗忘。

不过实际上我们可以看到,能炒的起股票,买得起高价房子的人口,满打满算可能只有 2 亿人。

如果我们继续发展沿海,继续大水漫灌,继续推高房价,继续制造大牛市,有可能让这 2 亿人的财富和资产水涨船高。

但这毫无疑问会加剧导致这 2 亿人和另外 12 亿人之间的巨大贫富差距。

从而形成富的人越富,穷的人越穷。

同时,这 2 亿人富的越富,实际上对于拉动内需起不到太好的 “边际效应”。

所谓边际效应是指其他投入固定不变时,连续地增加某一种投入,所新增的产出或收益反而会逐渐减少。

简单理解就是,我们每个人的衣食住行,是最基本的固定消费。

一个月收入 5000 元的普通人,跟一个月收入 5 万人的富裕人,在最基本的衣食住行消费上,可能是会有较大差距。

比如月收入 5000 元的人,一个月可能消费 4000 元。

月收入 5 万的人,一个月可能消费 2 万元。

形成五倍的消费差距。

但一个月收入 50 万的人,跟一个月收入 500 万的人,在衣食住行上的消费,可能就没有多大差距。

月收入 50 万的人,他再怎么能消费,在衣食住行的最基本消费上,顶多可能也只是消费个 10 万元。

月收入 500 万,他不可能吃黄金用黄金,所以他的衣食住行消费可能也是十几万元的状态,差距不会太大。

而这些富豪他们在消费富余剩下来的大量钱财就会拿去买房子、投资股票等资产。

这就是边际效应。

对于富豪来说,他可能只是买更贵的豪车、住更豪华的房子、消费更奢侈的奢侈品。

很显然,一个富豪所消费的量,是更 “窄化” 对整个消费市场的拉动作用,远比不上 1 万个普通人。

也就是,一个 1 亿资产的富豪,消费的量,远比不上 1 万个资产 1 万的普通人。

同时,让一个 1 亿资产的富豪,将其财富从 1 亿提高到 2 亿,他的新增消费量可能接近于 0。

但让 1 万个资产只有 1 万的普通人,提高到 2 万的资产,这 1 万个普通人带来的消费增量,可能会数万倍于那 1 个 1 亿资产的富豪。

也就是,当一个人越来越富的情况下,他的新增消费只会越来越少。

所以,我们要拉动内需,绝不能去让富人更富。

而只能让广大占据最大基数的不太富裕人群,努力实现让他们脱贫,让他们富裕的过程,这才是增大内需,实现经济内循环为主,乃至让发展重心回归陆地的真正关键。

理解这一点,我们再看全面脱贫的攻坚战,再看给楼市和股市降温,可能就会有完全不一样的理解和体悟。

那么现在就有一个问题。

当前社会有大量闲散资金,还有银行有大量空转资金。

这些资金,国家一直想把他们挤到应该去的实体经济领域,但当前实体经济不景气,还存在 “优胜劣汰” 的内卷化问题,所以这些资金一直不太愿意流向实体经济。

过去几个月,这些资金试图违规流到股市、房市,去恶意炒作一把。

但在被国家及时掐住了。

这些资金,最终要到哪里去呢?

我个人认为,在整个经济内循环,以及提高低收入群体收入,这样一个逻辑思路打通之后,我们应该就明白,上面的指挥棒,可能会把这规模很大的资金引导到哪里去。

实际上会引导到内陆地区,会引导到中西部地区。

所以接下来几年,可能相比沿海地区,反而一些内陆地区的发展潜力会更大一些。

这一点大家可以注意一下。

(8)内陆的发展方向

我国内陆地区如此广阔,当然不可能直接一次性全部发展,必然还是有一个重心和梯次。

我再来从整个一带一路发展的未来发行,看哪些内陆地区有可能被优先发展。

我们来看看上面这张一带一路的发展方向。

一带一路,我们在朝西开拓,陆地上有一个十分核心的 “菱形经济圈”。

就是以 “西安、成都、重庆、昆明”,这 4 个城市为基准的一个菱形经济圈。

整个菱形经济圈,将通过 “长江经济带”,以武汉作为一个枢纽,来对长江大三角经济区做一个连接,从而打通整个中西部地区跟我国最发达沿海地区的经济循环。

这实际上,就是整个经济内循环为主,双循环格局的关键所在。

所以,西安、成都、重庆、昆明,这四个城市所对应的菱形经济圈,还有武汉这个枢纽,都是有可能得到优先的发展倾斜。

以此为中心,再往外拓展。

我们可以看到,广西南宁还有海南,可作为打通东盟对外渠道,另外还会以乌鲁木齐、喀什为大西部中心打通整个西亚经济走廊,乃至打通整个亚欧大陆,都是至关重要的。

所以这样梳理下来,可以看到其实我们整个的发展脉络,应该还是蛮清晰的。

我国是当前世界上最善于做战略规划的国家,并且当前世界上也只有我们国家有这个潜力去做百年规划。

其他诸如美国,欧洲,都已经陷入到民粹化怪圈里,而民粹化的最大特点就是 “短视”,所以当前的西方世界,已经完全跟战略绝缘,只能着眼于眼前的得失。

因此,我们国家虽然当前也面临许多难题,面临巨大挑战。

但我们仍然是世界上最有发展潜力的国家,也是最有希望推动并整合亚欧大陆经济一体化这样一个宏伟目标的国家。

这是历史赋予我们的民族复兴使命,我们最终必将实现!

关于我更多的文章,大家可以点击下方链接阅读。

中美博弈系列文章​mp.weixin.qq.com

本文来源于 “大白话时事” 公众号,我每天都会写深度分析文章,欢迎大家关注阅读!

知乎用户 Alex Cui​ 发表

最近 “经济内循环” 这个词突然火了,很多大佬都愿意从经济学的角度来解读,实则经济内循环提出的背后却是一个政治问题。

这项发言来自于 2020 年 6 月 18 日的陆家嘴论坛,这个论坛实则是上海市市政府与中国人民银行联合举办的,从 2008 年到现在刚好是第 12 届。

而为什么上海要举办这个论坛呢?实则是上海虽然是中国的经济中心,但是政策却都是北京来的,国家出台的政策,上海迫切需要一个交流机制,更好的把握国家政策的发展导向。当初论坛的设立,也是因为金融危机影响下,陆家嘴的金融人士们都有点慌,就想听听北京这些政策制定者们的一些判断和导向。

而今年的陆家嘴论坛,来自于最 – 高 – 层,甚至可以说是经济政策的最高制定者之一,已经很明确的作出了判断,原话是这样的:

我们仍面临经济下行的较大压力,但形势正逐步向好的方向转变,一个以国内循环为主、国际国内互促的双循环发展的新格局正在形成。

图 1: 陆家嘴论坛有关经济内循环的致辞

这段论述无疑为陆家嘴的金融人士指明了一个方向:国内循环为主,国际国内互促。

**言外之意,**那些想要大举进行国外扩张的企业家们要停一停了,风险太大,小心血本无归;多关注下国内市场,把国内做好,让国内循环起来。那些嚷嚷着要大举海外收购的,也要注意政治不确定性;做外贸的不要想着很快会有转机,目前形势下,真的很难了。

刘是经济学家,更是一位政治家。现在的国际政经形势下,已经不是能不能实现 “经济内循环” 了,是不得不朝着这个方向走了。而陆家嘴论坛,就是这么个吹风会而已。

知乎用户 无觅 发表

看了很多回答,不甚满意。谈一下自己的浅见,希望对大家有所启发。

在今年 5 月份,面临疫情后日益艰难的外部环境,官方放出了消息说,

逐步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

可见,官方对于未来国际局势的发展,不甚乐观。决定将目前经济发展的动力引擎,在未来逐步切换以内需为主,外贸为辅。

其实,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和人均收入水平的提高,中国的内需市场早已经今非昔比。根据世界银行的数据,早在 2018 年,中国就已经是仅次于美国的全球第二大消费市场,占当年 GDP 的 55%。

所以在近几年来,中国内需市场就已经逐渐成为中国经济的主要增长引擎了。

但是坦诚来说,中国目前内需市场面临一些很棘手的问题。比如说大家诟病已久的高房价问题。

高房价不光提高了家庭负债,清空了居民储蓄,同时也压抑了居民的消费需求。

从图可知,家庭债务与这 10 年来的一二线城市的房价增长基本是同步的。

另外一个问题就是贫富分化,相信很多人已经从新闻看到过,中国有 6 亿人月均收入在 1000 元以下,这意味着我国至少有 6 亿人口没有什么消费能力。

另外就是教育医疗等,让很多有小孩有老人的家庭陷入了沉重的负担之中。

所以目前的事实就是,得益于中国人均收入的提高,内需市场已经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主要引擎。但是同时,高房价与贫富分化等社会问题,开始让内需这架引擎不堪重负,随时有熄火的风险。

那么,回到提问的这个问题,既,未来有可能转入内循环吗?

如果能够缓解高房价与贫富分化的问题,那么答案就是,是的,中国经济未来增长的动力将更多的来源于内需市场的扩张。如果不能很好的解决高房价及贫富分化的问题,那么内需市场的停滞将可能让中国的经济增长在未来面临熄火的风险。

另外值得提一句的是,目前面临的经济形势政府高层早已有了预判

总之,国际市场狭小、初级产品价格上升、国内成本高优势变化、资源环境压力加大,这些新的长期趋势说明,传统的粗放增长方式已经难以为继,要求中国在全球经济准确界定未来的动态比较优势,更重视熊彼特增长模式和罗默增长模式的研究,充分发挥知识和人力资本作用,创造条件在国际分工体系中扮演新的合适角色。我的基本看法是,在未来我们要做好两件大事:
(1)中国要加快调整储蓄和消费的关系,逐步成为内生性的需求大国,为全球提供巨大市场。
(2)要促进产业结构升级,加快技术进步和提高投资效率,提升服务业的比重,使产业结构和国内资源禀赋相匹配。
在新的环境下,中国要反思赶超型的工业化路径,努力走出一条依靠国内市场需求拉动、建立新的产业体系和形成创新能力的路径,同时用和平方式与资源供给国家形成互惠互利的战略分工。
——2008 年刘鹤《中国经济 50 人看三十年》

以上这段话是某政府高层在 2008 年对形势的判断。但是我认为还是低估了十年后,也就是 2020 年,我国面临的国际局势的恶劣程度

坦白来说,虽然说发展内需市场 (内循环) 已经成为了我国高层对未来执政方向的共识。但是我感觉到,对于怎么发展内需市场,我国政府仍旧没有一个很清晰的策略。换句话说,对于怎么处理高房价等社会矛盾抑制内需市场的问题,政府的态度仍然模糊两决。从目前看到的政策来说,中央政府寄希望于通过限购政策将房价冷冻,然后在未来十数年内,通过提高人均收入来跑赢房价,从而逐渐缓解高房价的问题。这种策略不能说不好,毕竟房价事关地方政府的财政,而政府的财政又是社会秩序和社会保障的基础。但是也很难谈的上好,毕竟这种策略难免让人怀疑政府对房价的态度是否过于暧昧,从而怀疑政府在未来财政全面恶化的情况下仍旧能有控制房价的决心。

除此之外,通过提高人均收入来跑赢房价的策略还面临着另外的风险,那就是在未来政府如何保证人均收入能够持续不断地获得增长。目前中国已经是中高收入国家,从全球范围来看,中国的制造业劳动力价格都很难谈的上有太高的性价比,而且随着中国人均收入的进一步增长,中国制造的劳动力成本也会跟着水涨船高。同时,高成本的人工成本会损害中国低端产品的竞争力,影响中端产品的利润。所以,如果未来数年中国人均收入继续增长下去,可以预见的是,中国的中低端产业将持续流出。与此同时,如果中国在中高端产业能够顺利转型成功,那么从国际市场赚取的超额利润将催生出庞大的服务市场需求 (中高收入人群的增长),可以顺利容纳从生产线上退下来的劳动力,从而促进人均收入的继续增长。但是如果中国产业未能转型成功,或者未能催生出足够的中高收入人群,那么服务行业的需求则不足以容纳庞大的从低端制造业挤出来的劳动力,那么中国低端制造业的劳动力市场供需价格将形成新的稳态,换句话说,中国的人均收入增长可能将会停滞。那么人均收入跑赢房价的策略可能就面临破产的风险。

如果我们考虑到老龄化对社会所带来的影响,一方面老龄化的到来将减缓劳动力市场的就业压力,同时,另外一方面也能减缓房价上涨的动力。但是同时,老龄化社会对政府财政的压力极大,这意味着政府在社会保障方面的支出将急剧增加,导致政府对增税的冲动将可能无法抑制。鉴于目前地方政府的收入对土地的依赖性,合理怀疑地方政府有足够的动力继续维持高房价从而获得财政保障,来应付老龄化社会带来的社会保障支出。

总而言之,高房价与贫富分化等问题抑制了中国内需市场的增长,通过持续不断的提高人均收入能够有效缓解高房价与贫富分化等问题对内需市场带来的伤害,使内需市场成为中国经济的主要增长引擎。而中国在中高端产业的发展,通过不断在国际市场获取超额利润,扩大中高收入人群的数量,刺激服务业对劳动力市场的需求,从而有效维持人均收入的增长,以及缓解高房价与贫富分化等社会问题。得益于此,使得内需市场能够不断增长从而给中国经济提供足够的动力

这就是官方所说的 -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 - 我所理解的真正含义

在未来十数年,无论国际形势怎么变化,我希望诸君能够在自己的岗位上,站好自己的岗位,大家一起携手,从容面对,外界的惊涛骇浪。


下面继续补充一些中美两国居民在消费方面的数据,以供大家作为参考。

根据美国劳工部的数据,2018 年美国平均每个消费单元 (consumer units) 税前收入 7.8 万美元,消费支出 6.1 万美元。消费单元的定义是家庭,或者独立居住的单身人士,或者与他人合居但财产独立。为了方便阅读,下面则以家庭单位来代指消费单元。

根据统计数据,美国家庭的消费支出项目及对应比例分别为 (按照从高到低顺序排列):

  • 住房 32.8%

  • 交通 15.9%

  • 食物 12.9%

  • 在家做饭 7.3%

  • 外出就餐 5.6%

  • 养老金与个人保险 12%

  • 医疗保险 8.1%

  • 娱乐 5%

  • 服装和服务 3%

  • 捐赠 3%

  • 其他 3.3%

  • 教育 2.3%

  • 个人护理产品和服务 1%

可以看出来,对于普通美国家庭来说,支出的最大头是住房,差不多占据全部收入的 1/3。此外,饮食与交通则合计占据了接近 30%。养老金与保险则合计占据了 20%。

按照中国统计局的数据,2019 年中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3 万元 (城镇 4 万, 农村 1 万 6), 人均消费支出 21559 元 (城镇 2.8 万, 农村 1.3 万)。

根据统计数据,中国居民人均消费支出项目及对应比例分别为 (按照从高到低顺序排列):

  • 食品烟酒 28.2%
  • 居住 23.4%
  • 交通通信 13.3%
  • 教育文化娱乐 11.7%
  • 医疗保健 8.8%
  • 服装 6.2%
  • 生活用品及服务 5.9%
  • 其他用品及服务 2.4%

综合来看,相比美国来说,中国居民在饮食方面消费开支较多,接近 1/3。在居住方面的开支则接近 1/4。

从数据上来看,似乎中国居民在住房方面相对于美国家庭来说,负担较小。但是考虑到现实情况,这数据并不能反映中国城市居民的真实情况(中国居民的数据是城市居民与农村居民平均的结果)。

从目前可查到的数据来看,中国的房价收入比明显高于美国。如果从居民住房贷款来看,美国 3.2 亿人口,城镇人口 82%,2019 年住房贷款 14 万亿美元。中国 14 亿人口,城镇常住人口 60%,2019 年住房贷款 52 万亿人民币。所以计算下来,2019 年美国城市居民住房贷款平均每人负债 5.4 万 (美元),中国城镇居民住房贷款平均每人负债 6.2 万 (人民币)。再考虑到中美两国的利息差,美国居民在住房贷款方面的压力显然小于中国城镇居民。所以理论上来说,如果仅从住房贷款来考虑,中国城市居民在住房方面的消费支出比例,应当大于美国居民在住房方面的消费支出比例

我们有理由相信,对于中国城镇居民来说,住房占消费支出至少应当大于等于 1/3。如果我们此时再合并中国城镇居民的住房与饮食支出,那么将占据中国城镇居民全部消费支出的 2/3。而这个数据,则与我个人身边的情况比较相符合了。

所以通过上述对中美两国的消费数据表明,通过改善中国城市居民在住房方面的支出,将有效的提振中国居民在其他方面的消费能力。但是更重要的是,相比美国,中国居民在饮食方面的消费支出过高,严重挤压了中国居民的消费能力。


评论里有很多童鞋提到了恩格尔系数,认为我国居民在饮食方面的消费支出过高,反映了中国人均收入还比较低。这个观点我大体上是比较同意的,然而考虑到东亚地区人口密度较高和人均土地资源都比较紧张。为了保证国内的粮食安全与维护农民的利益,东亚地区普遍存在不同程度的粮食贸易保护政策。导致中日韩三国在饮食方面相较其他地区,付出了更高的成本。

为了验证我的观点,我分别寻找了日韩两国在饮食方面的消费支出占比。

按照我搜索到的数据,根据日本政府在 2019 年做的调查,日本家庭平均月消费 25 万日元,其中约 27% 左右的消费支出在食物上面。不过在居住方面的消费则不到 10%。

韩国的消费数据把在家就餐与外出就餐分开统计,韩国居民在家就餐的消费支出差不多 14%,如果同时合并在家就餐与外出就餐的数据,则占据全部消费支出的 27%。

从中日韩的数据来看,东亚国家居民在饮食方面的平均消费支出显然至少占据了所有消费支出的 1/4

知乎用户 赤色星灵 · 佐伊 发表

内循环为主的经济不是有没有可能,而是已经持续了好多年,但是效果却越来越差。

我前两天写过一篇文章回答类似问题,现在我针对本问题稍微改一下,让大家更便于理解经济内循环。

首先讲一个基本结论。新世纪以来,我国经济可以分成两个阶段:(1)2002-2008 年是第一个阶段,经济是 “出口 - 投资” 模式,即外循环和内循环互动模式。(2)2009 至今是第二个阶段,经济是 “负债 - 投资” 模式,即以内循环为主的经济模式。

为了方便大家理解,我分三部分来讲。第一部分、2002-2008:外循环和内循环互动阶段。第二部分、2009 至今:内循环为主的阶段。第三部分、当前经济的基本情况。

第一部分、2002-2008:外循环和内循环互动阶段

一方面得益于我国的快速城镇化(特别是 1998 年终止福利分房后形成的大规模房地产市场),一方面得益于我国加入 WTO 后出口快速增长,从 2002 年起我国经济形成了 “外贸 - 投资” 双驱动的经济模式,并且形成了内部和外部两个非常重要的经济循环,这两个循环的有效运转,是当时中国经济持续增长的根本保障。

一、外部循环

外部循环对应着整个外贸出口。

首先,以美国为首的西方消费者购买中国产品,中国形成外贸顺差,获得大量外汇储备。

其次,我国用外汇储备,购买美国国债,资金回流到美国,支撑美国债市、股市等虚拟经济。美国虚拟经济市场不断膨胀,股市上升、房地产市场上升,美国老百姓的股票、房地产和手中的债券就不断增值,形成财富效应。什么是财富效应呢,就是他股票或房地产等账面财富增加之后,他更愿意去买买买,这就是财富效应。

最后财富效应刺激美国人不断地消费,继而购买更多的中国产品。这就是外部循环,外部循环的本质是不断通过出口来带动经济。

外循环示意图

二、内部循环

内部循环有两条线,一是投资,一是消费。

(一)投资

投资方面,当时的内部循环对应着城镇化和整个房地产市场。

首先,老百姓把钱放在银行里面,形成银行体系的巨额存款。

其次,银行通过三个渠道,把这些存款投放到房地产市场。第一个渠道是土地开发市场。每个地方都有各种各样的土地储备公司或者投融资平台,比如某某市城市土地储备公司。银行将钱贷给这些公司,这些公司就用这些钱征收土地,搞土地开发。第二个渠道是土地买卖市场。地方将土地卖给开发商,开发商买地的钱,大部分也是银行贷款。开发商贷款买地之后,就开始造房子。第三个渠道是房地产买卖市场。开发商建好房子后,卖给老百姓。老百姓买房的钱,大部分也是贷款。

老百姓用自己的存款,支撑了整个中国房地产市场,最终,再自己去贷款,消化不断升值的房屋。这就是当时的内部循环,内部循环的本质是不断通过城镇化和房地产投资来带动经济。

内循环:城镇化(房地产)拉动投资示意图

(二)消费

消费方面又有两条线。

首先,外部循环导致出口订单增多,出口轻工业企业必然需要扩大生产,修更多的厂房,买更多的设备,这又导致重工业企业订单增多,重工业企业也会扩大再生产。这两者扩大再生产又会雇佣更多工人,导致对内销型轻工业需求增加(对食品、衣服等需求增加),形成良性互动。

外循环与内循环互动:外贸拉动国内消费示意图

其次,城镇化导致的大兴土木(以房地产为代表),进而导致重工业扩大再生产。重工业扩大再生产,又需要更多劳动力,进一步导致内销项轻工业需求增加(对食品、衣服等需求增加),这两者又形成良性循环。

内循环:城镇化拉动国内消费示意图

从消费项可以看出,我国消费是一个被动项,是由于外贸订单增加或者城镇化加速,导致工人数量增多或者工资提高,进而导致的消费增多。如果外贸和投资熄火,是无法靠所谓的消费来拉动经济的,因为此时的消费就是无源之水。

三、外部循环的破灭

这两个循环一个主要对应着城镇化和房地产投资,一个主要对应着外贸出口,这也是我们当时消耗过剩产能的两个主要途径。但是,这两个循环都是不稳定的。

外部循环,要求美国虚拟经济不断膨胀。只有美国虚拟经济不断膨胀,才能持续产生财富效应,刺激美国人消费需求,进而带动中国出口增长。

内部循环,要求中国城镇化不断推进,房地产价格不断上涨。只有土地和房屋不断涨价,地方和开发商才能以此为抵押借到更多的钱,进而通过投资来带动经济。一旦城镇化停滞,就会出现问题。

说白了,要维持两个循环运转,就要求美国的股市和中国的房市一直高涨。但这是做不到的,2008 年,外部循环出了问题。

第二部分、2009 年至今:内循环为主阶段

2008 年的时候,次贷危机已经爆发两年了,危机重创了欧美日经济,中国出口企业订单也大规模减少,越来越多的企业因资金链断裂而破产,轻工业产能严重过剩。净出口对 GDP 的贡献率从前几年的 10% 左右,迅速下降到 2008 年的 3.5%(修正后的值是 2.7%),随后在 2009 年更是下降为 - 44.8%(修正之后的值是 - 42.9%)。轻工业产能过剩,直接导致其扩大再生产的意愿下降,从而波及到了重工业行业。这导致全国性产能过剩,企业开始大规模裁员。2009 年,中国出现了 20 年来最大规模民工返乡潮。如果再不出手,经济问题就可能演化为社会问题。

万分危机之下,我国以凯恩斯主义为指导思想,启动大规模刺激计划,暂时缓解了危机。那么,什么是凯恩斯主义,它是怎么缓解危机的,它与当前中国经济又有什么关系呢?理解了这些,才能更好地理解所谓的内循环。

一、凯恩斯主义

什么是凯恩斯主义?举个例子。

在某个国家,由于生产过剩,钢铁和水泥大量堆积卖不出去,钢铁厂和水泥厂开始大规模裁员。很多人失业了,经济问题逐步演变成社会问题。国家不希望企业继续裁员,因为大规模裁员会引发更严重的社会问题。为了缓解危机,有人就出了一个主意,建议国家出台一个政策,号召每个城市修一个公园。他说,每个城市修一个公园有两个方面的好处,首先修公园需要钢铁、水泥,这样就可以消耗钢铁水泥的过剩产能,稳住重工业就业;其次修公园还需要雇佣工人,这还能带动一部分失业人口再就业,就业后这些人就有钱买买买了,这会进一步带动轻工业发展。这两者还能形成良性循环,因为重工业发展了会雇佣更多工人,进而消耗更多轻工业产品,轻工业发展了会购买更多设备、修建更多厂房,带动重工业发展。

国家觉得挺有道理,但是还有一个问题,市政府修公园的钱哪里来呢?这个人就说,让银行印钱借给市政府就好了,反正钞票都是可以印出来的嘛。国家一听觉得可行,但是又有一个担忧,市面上的商品数量没变,但是印出来的钱变多了,这会造成全社会通货膨胀,导致老百姓手中货币贬值,这怎么办?这个人说啊,这个没有办法,只能请大家理解国家的难处了。

凯恩斯主义 / 内循环示意图

你以为这只是一个故事?不,这是一段历史。1933 年后,罗斯福政府就曾雇佣大量失业青年去修建众多的国家公园。当然,修建公园只是一种方式,它还可以是修建铁路、修建公路、修建机场、修建形象工程,或者修建各种烂尾和不烂尾的楼。

这就是凯恩斯主义。通过国家印钱,以通货膨胀为代价,政府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消耗过剩产能,延缓危机的爆发。

二、凯恩斯主义和四万亿计划

讲完了什么是凯恩斯主义,我们回过头来看看 2009 年中国的经济情况。这里要讲一个重要的部分,凯恩斯主义和四万亿计划。

在极度危急的形势下,2009 年我国决定加大投资力度,鼓励企业贷款,准备实施一系列基建工程。除了灾后重建外,主要有如下方面:第一,加快保障房建设,第二,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第三,加快铁路公路机场建设。

基建的钱从哪里来呢?从银行来。国家要求加大金融对经济增长的支持力度,取消对商业银行的信贷规模限制,加大对重点工程等项目的贷款支持。

为实施上述工程,国家预计到 2010 年投资合计四万亿,其中铁路公路机场城乡电网共计 1.8 万亿,灾后重建 1 万亿。这就是俗称的四万亿计划。

你对比一下四万亿计划和凯恩斯主义,是不是觉得很像,没错,四万亿计划就是中国版的凯恩斯主义。

在这个中国版凯恩斯主义的主导下,经济从 “外贸 - 投资” 双驱动模式,转变成以城镇化为依托的 “负债 - 投资” 单驱动模式。从 2009 年开始,我国经济一方面持续大搞基建,另一方面一遇经济下滑就放宽房地产贷款和购房政策,努力挖掘房地产市场,通过基建投资和房地产投资,带动重化工业需求,进而全面带动制造业,最终盘活中国经济。

也就是说,从 2009 年开始,我国经济已经走向了以内循环为主的模式。内循环不是什么新东西,只是 2009 年已经开启的凯恩斯主义的新表述而已。只不过在最近外部条件恶化之下,被再次强调,因而受到格外关注而已。

但是,通过政府主导、银行放款、企业借钱进而大搞基建的凯恩斯主义,有三个致命的缺点。

三、凯恩斯主义引发的三个问题

(一)这会导致更大规模产能过剩

任何基建项目都是有周期的。比如修公路,修路的时候,需要买大量的重化工业产品,消耗过剩产能,并催生更大规模的产能。基建周期内,为满足市场需求,重工业领域各行业扩建厂房,扩大生产规模。但是,路修完之后怎么办呢?以前卖给修路单位的钢筋水泥现在又卖给谁呢?如果你是决策者,你会怎么办?你会说,那就再修一条路。这可以继续延缓危机,但是路总有修完的时候。一旦城镇化进程慢下来,各个基建项目周期就会陆续完结,更严重的产能过剩就会凸显出来。2011 年底,产能过剩又出现了。这个产能过剩有多严重呢?我们在后面会详细介绍。

内循环:产能过剩循环示意图

(二)这会造成企业高额负债

基建资金多是银行贷款,这些钱是要还的,但是很多钱却还不上。为什么呢?因为很多基建项目根本不能创造收益。我举个例子来说。某个四线城市地方政府借钱修了一个机场,这个机场一年都没几架飞机停靠,根本不赚钱,他拿什么还钱?这种现象在全国非常普遍。2015 年《每日经济新闻》的丁舟洋就写过一篇文章,名叫《小机场建设热背后:超 7 成亏损,靠补贴生存》。

不光是机场,地铁、市政、烂尾楼,都是这样。之前闹得沸沸扬扬的独山县烂尾楼事件,你以为只是独山县的特例吗?大家可以去查查自己家乡都欠了多少钱。不光如此,负债还会从地方政府传导到一般的私营企业。地方政府搞基建,必然会向其他企业购买原材料,比如购买钢铁。基建项目周期内,钢铁企业订单就会增多,钢铁企业就要扩大产能。但是钢铁企业一时间没有钱去修厂房,怎么办?他们就会向银行借钱来扩大再生产。但是,基建项目周期完成后,就会再次出现产能过剩,进而导致钢铁价格下跌,赚的钱根本无法偿还银行本息。这些还不上钱的公司不得不继续贷款借新还旧,利息负担越来越重。

内循环:滚动负债循环示意图

企业债务有多严重呢?人民大学经济研究所对发债企业做过一项统计, 2015 年所有发债企业中, 98% 的企业利润根本不足以偿还债务,而必须靠借钱才能偿还之前的债务。也就是说,中国企业的债务负担,使得企业从 “借债投资”,变为 “借新还旧”。

(三)这会导致经济脱实就虚

由于制造业大规模过剩,制造业本身的利润越来越低。与此同时,得益于城镇化的推进,得益于高杠杆购房的优惠政策,中国房地产的价格持续攀升,房地产成了最赚钱的行业之一。怕制造业还不上钱,银行不愿意贷款给制造业,大量资金变着方儿的流向房地产。不光是银行把钱贷给房地产,实体企业自己也搞房地产,制造业的利润不再用于扩大生产,而是用来拿地开发。稍微大一点的实体企业,只要有可能就到处拿地搞开发。央企更是频频成为地王,石油、化工、兵器、烟草,各大垄断集团,谁不拿块地,都不好意思说自己是央企。在这个背景下,民间资金、银行资金甚至制造业自己的利润,大量流向了房地产。

资金不再支持实体经济,而是炒房炒地,这就构成了中国经济另一个重要现象——脱实就虚。到底有多少资金流向了房地产,光看银行报表根本看不出来,因为大量流向房地产的钱都被包装成了理财产品。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的夏斌曾经做过一个估算,他认为真正和房地产相关的贷款占比约有 70% 左右,甚至更高。

前几天爆出一个新闻,哈尔滨银行 80% 的新增贷款都流向了房地产。很多人看到新闻大吃一惊,怎么会有这么多钱流向房地产。其实这个不是什么新闻,好多年都是这样,而且各个地方都差不多。大量资金流向房地产,导致中国房价在 2008 年后数次暴涨。到目前,高昂的房价已经成了所有年轻人心中的痛。银行借出去的钱,相当部分是以房屋和土地作为抵押品的,一旦房地产泡沫破裂,银行将出现大量呆坏账,最终爆发系统性风险。

产能过剩、负债高企、脱实就虚,就是中国版凯恩斯主义导致的三大问题。

第三、当前经济问题

在产能过剩、负债高企、脱实就虚这三大问题环绕下,我国经济能通过外循环或者内循环来重新启动呢?为了理解这个问题,我们需要详细分析一下当前中国的经济数据。

一、产能过剩情况

首先讲讲产能过剩有多严重。对一个经济循环而言,首先要采掘原料,这个就对应着采掘业;其次将原料制作成中间产品,这个就对应着冶金和化工等行业;不论是冶金行业还是采掘行业,都需要相应的机器设备,这个就对应着专用设备和通用设备。这些行业就是主要的重工业行业。这里插一句,很多人都号称能讲经济,但是却有一个致命缺陷,他们对工业体系完全不懂。这里推荐本书,有兴趣的可以去看,清华出版的《工业系统概论》。

回过头来说。大家看这张表,这里面包括了重工业主要部门。采矿业包含了煤炭、石油、金属、水泥矿等等各种采掘部门。非金属矿物制造业包括了玻璃、水泥、耐火材料等各种产品;黑色金属冶炼和压延指的就是钢铁生产;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这一块非常重要,经济中大量使用的化肥、农药、油墨、燃料、各种合成橡胶,等等,都是这个部门生产的,包括妹子用的化妆品原料,以及捡肥皂捡的那块肥皂(的原料),都是这个部门生产的;通用设备更是包罗万象,小到阀门、水泵,大到机床、起重机,都属于通用设备;专用设备是某个行业专门的设备,比如石油行业需要钻井的机器,这就是专用设备。这些部门涵盖了重化工业几乎所有部门,从原料到设备到厂房,大致就对应这些行业。

大家仔细看一下表格中的数据,绿色部分是产能利用率在 75% 以下的,也就是产能严重过剩的。黄色部分是产能利用率大于 75% 但是小于 80% 以下的都标,也就是产能过剩的。白色部分是产能利用率大于 80% 的,也就是产能不过剩的。

2016 年以来,主要重化工业部门中,几乎所有行业,在几乎所有时间中,全部产能过剩,可谓触目惊心。采掘业在所有时间中产能严重过剩。非金属矿物制品业,在所有时间中产能严重过剩。黑色金属冶炼和压延,也就是钢铁行业,只有在 2019 年第二季度和第四季度,以刚刚压线的成绩达标,没有产能过剩,其余时间全部产能过剩或者严重过剩。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部门,全部时间产能过剩或者严重过剩。通用设备部门,除了 2018 年第一季度压线达标外,其余时间全部产能过剩。专用设备在所有时间全部产能过剩。

整个经济是联动的,重化工业的过剩会传导到轻工业。这里我们看一下轻工业过剩情况。轻工业中与我们生活相关度最高的两个部门是食品和纺织,逛街的时候买买买,主要就是买吃的、买穿的。2016 年以来,和我们日常生活关联度最大的两个轻工业部门,食品部门在所有时间全部产能过剩,且多数时间是产能严重过剩。纺织部门在 9 个季度中产能过剩,在 6 个季度中踩线达标。

也就是说,在开启以投资为主导的内循环之后,数年之间,整个工业部门就都处于产能过剩之中,重化工业尤为严重。而这些过剩产能在当前的经济环境中难以消化。

二、产能过剩能消化掉吗

一个商品如果卖出去了,最终只可能有三种去向:第一、被国内终端消费者买了,这是消费。第二、被国内企业买了,这是投资。第三、被国外的消费者或企业买了,这是出口。

因此,消化过剩产能也只可能有三种渠道,第一,拉动国内消费,第二,促进国内投资,第三,加强外贸出口。

现在的经济是什么情况呢?外需萎靡,内需不振,投资下滑。

下面我们就这三个方面做一个详细梳理。

(一)外贸

金融危机以来,先是欧债爆发债务危机,其后 2015 年新兴市场爆发金融危机,接着美国退群,整个外部经济环境一直恶化,逆全球化趋势越发明显。在这个大背景下,我国出口增长率持续走低。按美元计价的出口总值,在 2009 年、2015 年、2016 年出口增长率都低于零,2019 年的出口增长也仅有 0.51%。外贸形势非常严峻,短期看无法通过外贸消耗过剩产能。再加上川普乱搞,中美关系有太多不确定型,外循环根本无法重建,所以我国只能不断强调内循环。但是,内循环事实上也很难建立。

(二)投资

投资是内循环最大的依托,凡是讲内循环的,无不讲到城镇化、5G、投资,等等。的确,2009 年之后,投资在中国经济中占有绝对主导的地位,中国经济就是靠投资吊着一口仙气持续至今。但是,投资这个引擎离熄火越来越近了。这里我们详细分析一下。制造业投资、基建投资、房地产投资,是投资中最重要的部分,三者合计超过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七成,三者的增长基本决定了投资的增长。

下面我们详细分析一下这三部分的情况。

制造业方面。由于制造业过剩越来越严重,投资增速从 2011 年开始持续下滑。2011 年,制造业投资增速还有 30% 左右,到 2012 年就下滑到不足 20%,之后持续下跌,在 2015 年 6 月份之后,增速再也没超过 10% 左右,到了 2019 年底,增速仅有 3.1%,几乎丧失了拉动经济的能力。

基础设施方面。自从 2009 年四万亿以来,基建就成了固定资产投资增速的基石。在 2018 年前,基本保持 15% 以上的增速。但是,基建投资至少受到三方面的制约。首先,2015 年以来,我国城镇化的速度明显减慢,官方数据从 2015 到 2019 年城镇化率提高百分点分别为 1.33、1.25、1.17、1.06、1.02,呈逐年放缓态势。其次,中国大中型城市的基建已经比较完善,大规模基建的空间在降低。最后,基建的投资主体是地方政府投资平台,这些企业往往债务高企。这一系列原因导致基建投资增速从 2017 年开始快速下降,2018 年 5 月,增速跌破 10%,到 2019 年底,基建投资增速下滑到 3.8%,几乎丧失了拉动经济的能力。

制造业投资和基建投资都几乎丧失了拉动经济的能力,于是,只能靠房地产投资拉动经济了。但是,房地产也有自己的问题。中长期来看,对房地产投资影响最大的是人口的抚养比,也就是非劳动人口(老人和小孩)/ 劳动力人口的比例。在中国,这一比例从 2011 年底开始逆转。这使得潜在买房需求的劳动力人口比例越来越小。再加上价格高涨,有消费能力的人群越来越少,房地产相对过剩趋势明显。这些原因导致房地产投资增速下滑。中国房地产投资增速,从 2003 年以来,除 2008 年底前后的金融危机异常期外,基本保持在 20% 以上。到了 2013 年底,增速都在 20% 以上。但是从 2014 年开始,房地产投资增速迅速下降,到 2019 年底,增速勉力维持在 9.1%。

制造业投资、基建投资和房地产投资,从高达 20%、甚至 30% 的增速,逐步下滑到不到 10% 的增速,制造业投资和基建投资增速更是仅有百分之三点几。它们高速增长时期催生出来的产能,在潮水褪去之后,全都裸露在了沙滩上。

那么,可以靠 5G 等新的投资增长点吗?新的投资增长点,就算有,体量也远远不如上述三项。更何况,就算体量与之相当,也只是在延缓危机,催生出更大的过剩产能。

外贸和投资都不能消化如此庞大的过剩产能,那么就只有靠促进国内消费来消化过剩产能了。但是这也做不到。

(三)消费

现在有人说疫情导致国外消费内移,可以通过消费重启经济。这个其实很难。之前说过,消费是一个被动项。由于外贸订单增加或者城镇化加速,导致企业盈利增加,进而扩大生产,雇佣更多工人并一定程度提高工人工资,这才导致消费增加。但是 2012 年以来,企业再次出现产能过剩,生产出来的产品卖不出去,利润大幅下滑,亏损企业越来越多。

大家看这个表格。四万亿初期,2010-2011 年,企业盈利快速增长,亏损企业亏损总额与盈利企业盈利总额的比值远低于 10%。但是从 2012 年以来,企业亏损快速增长,再次提升到 2009 年的水平,并且在 2015-2016、2018-2019 这两个时间段,亏损额和盈利额的比值都明显高于 10%。

企业盈利下滑,必然导致裁员。离职员工丢失工作,在职员工福利薪酬也势必受到影响。事实上,在这两个时间段,中国人均收入增长率持续放缓。看这个图,蓝色的线是人均实际 GDP 增长率,橘黄色的线是人均实际可支配收入增长率。2105 年底开始,人均实际可支配收入就长时间低于人均实际 GDP 增长率。

工资降低,失业增多,据此可以得出一个基本判断,可供消费的工资总量,其增速势必在加速下滑。

可供消费的工资总量增速在下滑,而房价和房租却居高不下,这又极大程度挤压了消费。

这三个因素综合作用下,我国消费萎靡不振,难以消耗如此庞大的过剩产能。前段时间,官方号召消费升级,民间却调侃消费降级,就是最好的体现。

三、凯恩斯主义的归宿

截至目前,中国大规模实施凯恩斯主义已经 11 年了。从整体来看,外贸、消费和投资领域都不乐观。从目前的经济发动机,即投资领域来看,制造业由于前述原因,出现严重产能过剩和大规模负债,导致制造业投资增速大幅下滑;房地产经过近 20 年发展,已经出现结构性变化,房屋明显过剩,投资增速大幅降低;基建方面,由于前期发展迅速以及城镇化放缓使得投资空间缩减,也由于城投等公司负债严重,基建投资增速也开始降低。

中国的凯恩斯主义,快要走到头了。

之前我们说过,凯恩斯主义的实质是,“通过国家印钱,以通货膨胀为代价,政府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消耗过剩产能,延缓危机的爆发”。也就是说,凯恩斯主义必然会导致通货膨胀。什么是通货膨胀呢?西方经济学有一个通俗的解释,通货膨胀就是更多的钱去追逐数量不变的商品。

凯恩斯主义增发的货币是印出来的,而市场上商品的数量没有变化,因此必然出现 “更多的钱去追逐原有的商品”,这就会导致通货膨胀。但是我国反映通胀的 CPI 指数并不高,这是为什么呢?因为大量资金被房地产领域吸收了。也就是说,我国印出来的钱,没有去追逐一般的商品,而是有相当部分去追逐房地产领域中的房屋和土地这一特殊商品。这就是 CPI 涨幅并不大,但房价却暴涨的原因。

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副会长王德培,甚至把房地产成为 “人民币的稳定之锚”,王德培曾经 “掏心掏肺” 地说,“中国有 200 多万亿的人民币印制和发行,全世界之最了,为什么没出问题”,就是因为房地产,房地产是“中国通货膨胀的主战场”,但是高价房这个问题主要针对“中产阶级以上的人”,所以社会本身不至于出问题。王德培的这段话说得很明白了,我国为什么不敢让房价跌,因为“货币大量沉淀在那里”,一旦房价跌了巨量的货币就会涌现其他商品市场,造成全社会范围内的通货膨胀。

那么,房地产的价格会一直维持高位吗?做不到。城镇化放缓,人口结构逆转,房价虚高,房企背负高额负债,这一切都预示着房地产泡沫终将破灭。房地产泡沫会怎么破灭,我并不知道,但是能够预判,一旦房地产泡沫破灭,中国经济将最终停滞下来,而伴随着经济停滞的,是大量货币涌向市场导致的通货膨胀,停滞和通胀将并存,凯恩斯主义最终将引来自己的归宿——滞胀。

2002 至今:中国经济大循环示意图

从本质上来说,经济从内外双循环转向内部循环为主已经 11 年了。目前,经济面临的外部形势越来越严峻,外部循环熄火,投资主导的内部循环成了唯一可靠的驱动引擎。在这样的局面下,提出的所谓内部循环,一方面是对凯恩斯主义的再次确认,另一方面将加速经济走向滞胀,这就是市场经济体制下必然会迎来的结局。

-—————————————–

我是一个对经济、民生和时事感兴趣的社畜,会定期回答相关问题。如果你对这些问题也感兴趣,请关注我或者关注 B 站同号。

知乎用户 王锐 发表

很多人从微观和政策上面来说这个问题,我换个角度,从宏观的必然性来聊这个话题。

最开始,国企的利润出现了大规模的下滑,而国企在某种意义上是某些人的底线,于是中国开启了 “供给侧” 改革。供给侧改革直接让原材料价格飞涨,而要知道,原材料一直被国企把控。最后的结果是,国企把自己的危机转嫁给了下游的企业。

之后,地方政府出现了财政危机,虽然一二线城市的房价坚挺,但是没几个人会去四五线小城市炒房,楼盘鳞次栉比的堆积在小城市里,让土地财政到了崩溃的边缘。而地方政府的财政问题在某种意义上是某些人的底线,于是中国开启了 “去库存” 改革。一系列直接而裸露的调控政策,让一批嗅觉灵敏的人知道了这是在利用人们追涨杀跌的心态来“涨价去库存”。最后的结果就是小城市的房价直接翻倍,连一些贫困县的房价都触碰到了万的边缘,地方政府又成功地把财政危机转嫁给了小城市的普通人。

如今,国家出现了退群危机,就是因为中美逐渐脱钩,连带着,让世界的其他国家不得不选边站。感性上我们知道中国或成最大赢家,但是理性上我们也同样知道,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为了自身的利益,是会舍弃中国而投靠美国的。于是,我们开启了 “经济内循环”。经济有三架马车,投资、消费、出口。不得不进行的经济内循环,让国外对华投资逐渐降低、中国的外贸出口也会快速下滑,而因为国内贫富差距悬殊,国内的消费力根本不够。这一次改革,则是全民承担起危机。

你们以为过了 2020 年中国就会好起来,然而大概率事件是,2020 的经济环境或许是未来 10 年中最好的一年。

知乎用户 金融四十人论坛​ 发表

关于这个问题,需要肯定的是中国正在塑造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格局。而且构建完整的内需体系、加快形成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新格局应当成为我们谋划中国经济下一程的重点内容。

当前,国际外部环境愈发不稳定、不确定。上周主持召开企业家座谈会时,再次重申要充分发挥国内超大规模市场优势,逐步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

对于这个问题,分享一篇来自于中国金融四十人论坛(CF40)学术顾问、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副理事长黄奇帆的文章,这篇文章深入完整论述了打通 “双循环” 的问题。

一、首先要全面准确理解 “构建完整的内需体系” 的内涵。

黄奇帆认为,所谓 “完整的内需体系”,不是简单地讨论内需是什么,而是要深刻把握时代背景,从形成内需需要什么样的基础、什么样的条件、有什么样的机制等维度,系统理解 “内需体系” 的丰富含义。

二、在国内大循环上:要深化改革加快疏通国内大循环,促进国内经济恢复。

(一)补短板、强弱项、激活力,打通支撑科技强国的全流程创新链条。疫后科技领域的国际竞争更加激烈,特别是在美国频频打压中兴、华为并对我实施 “科技脱钩” 的背景下,加快推进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增强科技竞争力已刻不容缓。这就需要加快打通支撑科技强国的全流程创新链条

而创新活动从无中生有到产业化,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做好创新驱动,关键是针对创新的三个阶段分类施策,分别予以财力资本和金融资本的投入。

**第一阶段是 “0—1”,是原始创新、基础创新、无中生有的科技创新。**这是高层次专业人才在科研院所的实验室、在大专院校的工程中心、在大企业集团的研发中心搞出来的。这方面我们有很大短板:尽管我国全社会研发投入已经占到 GDP 的 2.2%,总量在全世界排第二,但投向较为分散;一些需要长期投入的基础研究领域(如为核高基提供支撑的领域)缺乏足够投入,基础研究投入占比长期徘徊在 5%,与世界主要创新型国家多为 15%~20% 差距较大。建议集中优势资源补短板、加大对基础研究投入,在未来五年内将基础研究投入占研发经费的比重由 5% 提高到 15% 左右的水平,并在以后年份继续逐步提高。
创新的第二阶段是 “1—100”,是技术转化创新,是将基础原理转化为生产技术专利的创新,包括小试、中试,也包括技术成果转化为产品开发形成功能性样机,确立生产工艺等。这是各种科创中心、孵化基地、加速器的主要业务。这方面就要调动各类智商高、情商高、有知识、肯下功夫钻研又接地气、了解市场的人,建立技术转移机构或者担任技术经理人。这个阶段的金融服务重点是各类股权投资机构跟踪投资、企业 IPO 上市或者大型上市公司收购投资以及银行贷款发债融资等等。这就需要发挥资本市场的作用了。
创新的第三阶段是 “100—100 万”,是将转化成果变成大规模生产能力的过程。特别是实行注册制的科创板的推出为广大科技型企业上市融资打开了一个快捷及时的渠道。**要发挥科创板示范作用,为创新注入资本动能。**凡是属于 “卡脖子” 的技术产业化项目,科创板应优先考虑;凡是能够以产顶进,降低关键核心技术对外依存度的,科创板应优先考虑;凡是有利于促进内循环、提升产业竞争力的,科创板应优先考虑。要力争将科创板打造成能与美国纳斯达克相媲美的资本市场,以科创板为龙头激活全流程创新链条,进而掀起全社会开展大规模科技创新活动的高潮。

**(二)以新基建加快数字经济产业化、传统产业数字化,引领第四次工业革命。**新基建作为数字经济、智能经济、生命经济这些人类未来文明的技术支撑,不仅本身将带来几万亿甚至十几万亿元的投资需求,还将通过数字经济产业化、传统产业数字化、研发创新规模化而产生不可估量的叠加效应、乘数效应。

**(三)疏通部分行业的政策性梗阻,以新需求消纳产能,促进供需平衡。**过去几年,持续推进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在化解部分行业的过剩产能方面取得了显著进展,国民经济大循环的水平和质量得到了显著提升。**疫情冲击之下,一些传统行业可能会出现新的产能过剩,对此,我们不能再施以强行去产能的手段,而是要通过适度调整政策、创造新的需求来释放这些产能。**毕竟产能过剩总是相对的,是受制于特定的技术和制度环境。环境变了,供需条件也自然会发生变化。

**(四)多措并举刺激消费、促进就业、提高保障,加快形成纺锤形收入分配格局。**2019 年我国人均 GDP 已经突破 1 万美元大关,意味着中国即将跨越中等收入陷阱,但仍处于 “爬坡过坎” 的关键阶段,4 亿中等收入群体和 6 亿中低收入群体并存。**新冠肺炎疫情冲击之下,如政策不当,掉回中等收入陷阱的可能性仍是存在的。**应采取特别措施刺激消费、促进就业、强化保障,进一步做大中等收入群体、缩小中低收入群体,加快形成纺锤形收入分配格局。

**一是降低个人所得税,刺激个人消费。**目前,我国个人所得税实行七级累进、最高 45% 的税率,在全世界算是较高的。我国每年的个人所得税占全部税收收入的比重为 7%,大大低于发达国家 20%、发展中国家 15% 的比重,甚至比俄罗斯都要低。之所以这么低,一个重要原因是高边际税率下,很多私营企业主在企业不领工资,而是将收入留在企业转成按 25% 的税率交企业所得税;一些高收入人群要么移民,要么将企业迁到香港、新加坡等地以避税。
**二是稳定小微企业所得税优惠政策,助力保民生保就业。**占企业总量 80% 的小微企业吸纳了 70% 的就业。考虑到以国内大循环为主的战略需要,建议将这一政策转变为基础性制度甚至上升为法律,以此来放水养鱼,稳定预期。其中的道理与当年对经济特区、对高新技术企业采取所得税优惠是一样的。一旦小微企业缓过劲来,必将以新的就业带动更多就业,进而推动经济向好的循环方向发展。
**三是盘活农村建设用地,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6 亿中低收入人群主要分布在农村。与城市居民可以拥有产权清晰、逐步升值的住宅等财产不同,农民却因集体土地产权模糊、市场化交易困难而无法享受相应的财产性收入。这也是近年来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扩大的主要原因之一。要缩小城乡收入差距,最为直接的着力点就是通过深化改革,将附着在宅基地、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等上的财富转化为可以交易的财产,以此增加农民收入。
**四是增加社会事业支出,逐步提升社会保障水平。**2019 年全国居民人均消费支出 21559 元。其中,居住、医疗保健、教育文化娱乐三项支出合计占人均消费支出的 43.9%,比 2015 年提高了 3.7 个百分点,制约了居民消费水平的提升。为此,政府应增加住房、教育与医疗等方面的财政支出,以换取居民在这些领域减少支出,将节省的部分用于其他消费。

**(五)培育区域发展新增长极和动力源,形成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形成国内大循环离不开区域协调发展。在新形势下,中东部地区要通过城市群都市圈建设进一步增强中心城市和城市群等经济发展优势区域的经济和人口承载能力;西部地区要跳出现有资源禀赋约束,应用高新科技寻找创新发展的突破口,进而促进形成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

(六)深化关键性基础性体制改革,激活社会投资活力,加快构建高标准市场体系。

**深化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今年 3 月 30 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构建更加完善的要素市场化配置体制机制的意见》发布。这份重磅文件提出了许多生财型、聚财型和资源优化配置型改革,既具有针对性和前瞻性,又具有极强的战略意义。比如,“探索建立全国性的建设用地、补充耕地指标跨区域交易机制”“放开放宽除个别超大城市外的城市落户限制,试行以经常居住地登记户口制度” 等措施,有利于提升要素流动性,有利于引导各类要素协同向先进生产力集聚。
**加快组建国有资本运营公司。**2018 年,我国企业国有资本权益总额 58.7 万亿元,99% 的股权资本是工商产业型资本投资公司的资本。建议加快落实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 “组建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公司” 的有关要求,从现有产业型国有资本投资公司总盘子中划转出价值 10 万亿元左右的股权资产来组建若干个国有资本运营公司,让这些运营公司像新加坡淡马锡公司或美国巴菲特的投资公司或者像私募基金那样专注另类投资、股权投资,根据被投资企业的效益来决定进退,再与资本市场结合起来,国有资本就盘活了。
推进物流运输体制改革。中国全社会各种物流成本占到了 GDP 水平的 15%,而美国只有 GDP 的 7%,欧洲、日本在 6%~7%,甚至连东南亚发展中国家也只有 10% 左右,物流成本偏高已是社会共识。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铁路运量比重低,目前仅占总运量的 9.5%,公路、水路分别占 74.3% 和 16.2%(美国铁路运量的比重是 20%)。一般来说,铁路运输的成本是高速公路成本的 1/3,如果把铁路运量比重提高到 15%~20%,将有效节约物流成本。为此,建议围绕提高铁路运输货运量在各类运输方式中的比重,一是将铁路线尽快延伸到各类开发区、厂矿企业中去,打通铁路运输 “最后一公里”;二是随着高铁线路的逐步延伸,可以将原来的普快调整为货运专线,提升利用率;三是在一些交通枢纽深化改革、提升多式联运效率;四是要推进新一代信息技术在交通运输中的应用,建设人流物流信息流多流集成、高效畅通的智慧交通。
**推进内外贸监管一体化。**跨境电商作为互联网时代发展最为迅猛的贸易方式,未来将成为国际贸易的主流。近年来,我国跨境电商进出口总额虽然年均增速超过 50%,但在进出口贸易总额中比重不到 2%。其中的部分原因就缘于内外贸监管体制的分割。比如跨境电商做零售不能做贸易批发。又比如,零售商又被切分为保税进、保税出、一般进、一般出四种类型,只能择其一种来经营,不能四位一体干零售。而内贸就没有这样的限制。这种跨境电商的监管体制束缚了企业的经营能力。最近海关总署已经允许在跨境电商综试区试点 B2B,建议进一步打破零售与贸易批发的界限,允许所有跨境电商企业都可以做 2B、2C,把零售和进出口贸易一体化,允许企业根据自身的需要自由选择零售或批发等不同业态,为其开展国际供应链整合创造条件。

三、在国际循环上:以高水平开放助推国际经济大循环。

在 “一带一路” 倡议的引领下,近年来中国对外开放格局呈现出五个新的特征:

一是从引进外资为主,转变为引进外资和对外投资并重。
二是从扩大出口为主,转变为鼓励出口和增加进口并重。
三是从沿海地区开放为主,转变为沿海沿边内陆协同开放、整体开放。
四是从《关贸总协定》和 WTO 框架下的货物贸易为主,转变为货物贸易和服务贸易共同发展。
五是从融入和适应全球经济治理体系为主,转变为积极参与甚至引领国际投资和贸易规则的制定修订。

**对外开放格局的这五个转变是中国助推国际经济外循环的基础。**当前,在全球贸易保护主义、单边主义抬头和疫情冲击全球经济大背景下,**形势越困难,就越是要保持开放、扩大开放,在变局中开新局,以高水平开放反制逆全球化、以改善营商环境反制 “撤资论”、以超大市场的吸引力反制 “脱钩论”,**加快形成于我国有利的国际经济大循环。

**(一)加快引资补链扩链强链,为全球提供稳定高效的产业链供应链。**当前,全球流动性泛滥已成定局。从全球来看,中国目前疫情控制得最好,也是投资风险最小的地方之一。只要我们进一步扩大开放,这些资金背后的产业资本必纷至沓来,不仅部分外资转移产业的计划将被打消,还将帮中国迅速完成 “补链”“扩链”“强链”。近日国务院常务会议通过了 2020 年版外商投资准入负面清单,其中全国外商投资准入负面清单由 40 条减至 33 条,自贸试验区外商投资准入负面清单由 37 条减至 30 条。特别是金融领域取消了证券公司、证券投资基金管理公司、期货公司、寿险公司外资股比限制;制造业领域放开商用车制造外资股比限制;
(二)发挥中国超大规模市场优势,加快构建 “一带一路” 合作创新网络。疫情对沿线发达国家经济带来沉重打击,势必对其创新链、产业链带来不利影响,大量新技术新产品需要寻找资本和市场进行转化。应抓住机遇,积极吸引这些技术和项目来华发展,以中国的产业链承接这些国家的创新链,进而促进我们自身创新链的建设。
(三)稳步降低关税水平,适度增加进口,提升我国在世界经济舞台上的话语权。当今世界,出口大国未必是经济强国,因为出口可能大量是劳动密集型产品、来料初加工产品。而
进口大国一定是经济强国
,进口所需的外汇可能来自于技术和服务等贸易顺差,货币纳入 IMF SDR 货币篮子成为世界货币也可与各国直接结算。**建议在未来 3~5 年内,将关税总水平由现在的 7.5% 逐步降到 5% 左右,实现与发达经济体大致持平。**主动降低关税水平可以实现一石多鸟:一是可以直接降低消费者进口成本,有利于产业转型升级,增加群众消费福利;二是有利于增加进口,促进实现进出口平衡,为实现国际收支平衡创造条件;三是有利于在新一轮经贸谈判中占据主动,进口规模大了,我国在世界经济舞台的话语权自然也大了。
**(四)抓住机遇加快 FTA 谈判,积极参与国际经贸规则谈判和制定。**近日,修订后的美加墨协定正式生效,其中的 “毒丸条款” 就是针对中国而来的,是其试图削弱中国在全球贸易和产业供应链中的地位的重要一步。接下来美国大概率会延续在推动协定时的主要操作手法,与欧盟、英国、日本等达成类似的 FTA。这实际上对我形成了新的围追堵截。对此,我们应抓住当前中国正恢复欣欣向荣,而欧美陷于危机的机遇,加快中日韩、RCEP、中欧 BIT、中英 BIT 谈判,适时启动加入 CPTPP 谈判
**(五)以建设自贸区自贸港为依托,拓展开放的高度、深度和广度。**现在我国已形成了以 18 个自贸区和 1 个自由贸易港为高地的对外开放新格局。是自贸区也好,自贸港也好,一个重要使命就是要围绕贸易自由、投资自由、资金流动自由、运输自由、人员停居留和就业自由、数据流动自由等方面进行先行先试,建设开放新高地,拓展中国经济对外开放的高度、深度和广度。

全球化本身是螺旋式发展的,是在遇到问题、解决问题中前进的。凡是能在历史的螺旋式发展中、解决产业更迭问题中担当责任的大国一定是顺应世界潮流的伟大国家。我们坚信,中国正在塑造的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格局必将推动我国开放型经济向更高质量发展,推动全球化朝着更深领域演进。

想了解更多关于文章的内容,可以点击下面文章链接。

[黄奇帆万字长文:打通中国经济 “双循环” 有哪些超常规思路​mp.weixin.qq.com

](https://link.zhihu.com/?target=https%3A//mp.weixin.qq.com/s/LFDRoqA6ovTB9KLwjcOm_A)

想第一时间了解更多专业财经知识,敬请关注。

知乎用户 郑天玑 发表

2000 年的内循环,就是一场 2000 年的治乱轮回

知乎用户 春树 发表

不可能,百姓收入占比太低,这么低的收入占比还贫富分化太严重。。。这种分配格局内循环就是笑话

现在的就业局面大家也看到了,未来收入高速上涨的日子一去不复返了,别说上涨,现在就业都费劲了。

现在百姓债务存量也因为两轮收割很高了。

历史到现在收入占比不行、未来就业收入惨淡,债务存量又高,怎么内循环?用爱消费么

知乎用户 Real Economics 发表

我们可以用一个简单的模型,去系统地学习下如何分析这个问题。

假设存在这么一个小镇,它的全部经济就是一家工厂,只生产一种产品,产品的全部消费者就是工厂的老板和工厂的员工,同时生产销售过程没有对外的成本。

那老板的利润其实就等于产品总销售额减去员工工资

问题来了,如果产品只靠员工购买,明显员工工资不足以买下所有产品,生产会出现过剩,这个模式根本无法持续。要想达到平衡,只有让老板用自己所有的利润去买下剩余的全部产品,显然是滑稽荒唐的。

这个模型经常被用来论证资本主义模式下危机的必然性。

但世界没有那么简单。因为如果只是这样,经济系统的崩溃转瞬就会到来,根本不可能运作得下去。

现实中,这个销售的缺口是会被弥补的,弥补的方式则是投资 (老板剩余利润的支出) 与加杠杆 (提前消费,今天花明天的钱)。这样就能建立起一时的平衡,但也带来了不容忽视的后果。

前者的结果是贫富差距的不断拉大;后者则造成了政府部门、企业部门、居民部门全体债务长期的不断攀升。

作为出口导向的经济体,弥补缺口还有第三个解:赚外国人的钱。当然,归根结底,外国人多花的钱也最终需要靠他们本国的投资和加杠杆来填平。

在国际贸易体系中,美国作为最大逆差国,就扮演了这个最终的加杠杆角色。所以美国各个部门的债务持续走高,是维系世界经济体系正常运作必不可少的一环

到此思路就很明晰了:如果「外循环——赚外国人的钱」受阻,要继续维持平衡,就必然需要增加「内循环——投资与加杠杆」。

这再引申出几个问题,对象、数量与持续性。

1. 从对象而言,谁进行投资,谁主导投资,谁加杠杆,更重要的是,投资哪个方面,是必须厘清的。

投资长期是共和国经济发展的主旋律,可以说,容易见效的部分,早就水漫金山了。剩下的,全是难以啃动的硬骨头,耗资大、回报周期长、成功率低。

杠杆也是共和国的老大难问题,企业和地方政府不必多说,连居民部门也在上一轮房市上涨中被掏空了六个钱包。

2. 数量方面,要权衡比较外循环的减少与内循环的增加。

投资与加杠杆的增量,至少要与净出口的缩量相当,才能使经济至少不倒退。

之后,还要在不同的投资领域与各个部门的杠杆增量中进行合理分配。

3. 在持续性上,投资项目要有持续性,否则类似独山 400 亿的建设就是一锤子买卖,投资消失以后,只有债务增长,没有经济增长。

杠杆增长要有持续性,杀鸡取卵要不得,盲目上杠杆徒增系统风险。

最核心的则是分配,以房产和金融系统为代表的食利阶层分走了大块的经济成果 (流量角度)。而回答开头的模型显示,老板的利润占比越高,所需要用于弥补销售缺口的投资 / 加杠杆的量就越大。

改善分配的差距无疑会为投资 / 加杠杆的负担泄压,增强系统运作的持续性。

自然,当前的分配局面是追求大政府的结果,而大政府的作用在今天的逆风环境里有目共睹,但这不意味没有改进的余地。不过这些就是另一个话题了。

经济到了这个阶段,每一步的发展都是博弈,前进的每个阶梯都在拷问我们:

要付出什么代价?

这些代价能否承受?

谁是代价?

(请注意,不像其他许多答主,我觉得对消费的讨论有点舍本逐末的意思,因为,消费是投资、加杠杆与分配的结果。分析了决定性的因素后,再专门讨论消费必要性就不大了。)

知乎用户 曹多鱼 发表

这是好问题,正好也借着这个机会顺便发表下我的看法吧,当然大家也可以当作是一种其他答案的补充。

这个问题涉及到的核心应该是我们最近所提到的新格局:

面向未来,我们要逐步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

所以其实我们根本就没有放弃国内国际双循环这话的意思,我们自己比谁都清楚以我们目前的发展阶段放弃国际循环是不可能的。

但矫枉必须过正,我们现在必须拿出破釜沉舟的决心去发展国内大循环才可能最终在这上面有所收获。

就跟知道自己某门功课是弱项一样,咱先给自己定个目标,最后能实现多少这个问题那就是另一个话题了。

但这部分也是目前外部压力倒逼改革的结果,而我们所倡导的三架马车拉动经济这个事情大家也都清楚,靠消费拉动经济这套路大家并不陌生,但却只有今年大家才真正当回事了。

不寒碜,有啥说啥子嘛,这事终究还是要想办法解决嘛。

国际形势目前这么混乱,我们要好的是长期应对复杂形势的准备,所以不管咋说咱是必须有 PLAN B 的。

国内外双循环的受阻:

这些问题背后最直观的反应就是地方保护主义的抬头,因为新冠疫情的影响,世界各国的经济受到了毁灭性打击,现在世界各国想的已经绝对不是发展而是维稳了。

其它东西都是虚的,实实在在的失业问题才应该是各国所必须考虑的,看似我们的中国制造享誉世界是占据高效率的,但从另一面这也可以被理解为产品的倾销,是会挤占其他国家相应市场和就业岗位的。

在其他国家大发展的时候,他们或许还不是很在意这些,但随着时间发展,那些国家由于内部自身矛盾问题必然会不得不正视这些问题。

对于所有国家来说内部矛盾优先级都远大于外部矛盾,为了缓解内部矛盾的一切做法都是相对可以接受的。

美国和印度就是代表,美国人不是不知道他们的人工很贵,生产的产品贵,印度官方不是不知道他们生产的东西不靠谱,但在疫情直接把失业率按死的情况下想要复苏首要解决的肯定是就业问题。

但就业问题这玩意就完全不能用效率考量了,毕竟咱到现在也不敢放开大规模农业生产的深层原因大家都懂。

而在效率和维稳这两个方向做选择的时候,任何国家选择的都一定是维稳而不是效率。

我们可以嘲笑他们的效率低下,他们比我们更清楚,但他们要的只是维稳,也就是就业。

而不同于我国国内现在的风平浪静,国际舞台上的世界显得暗流涌动,感染新冠疫情的人数已经逼近两千万,但这一切还似乎只是刚刚开始还远没有结束的迹象。

所以在回过头来的世界各国虽然也清楚合则两利、分则两弊的道理,但是该咋下手肯定还是不含糊的地方保护。

虽然咱出于新冠传播考量减少了一些产品的进口,但在其他国家看来这其实也是保护主义啊…….. 毕竟大家只看利弊不看对错对吧。

当然这点咱心里比谁都清楚,所以外贸这方面最难的时候绝不是现在而是未来。

经济内循环的实质:

然后再跟大家谈谈这个经济内循环的事情啊,其实我看了大家的讨论都是消费。

还是得弱弱提醒一句啊,这个经济内循环我知道大家都明白肯定是拉消费要好很多,但事实上这个投资好像也是内循环的一种啊………

不寒碜,不寒碜,咱上半年的 GDP 增长说穿了不还是投资拉动的嘛,咱得尊重数据对嘛。

这你说要让大家嘴上喊喊消费推动内需这事情大家肯定是愿意的,但要真说不提投资我估摸着大家这个响应度可能也就没那么高了。

而就这俩东西再说点什么吧,就投资来讲我们所诟病的无非就是低效的传统基建和看似高效的新基建赛道转化之争。

但在实际操作中这俩方面所涉及的东西也是完全不同的,新基建考虑的方向是产业结构升级,而传统基建则能立竿见影解决就业,当然短期的解决也是解决。

而投资基建方面想必大家也都看得相对很清楚了,而这些投资由于低效跟其他原因最终必然也是会落到房地产上的,毕竟资本最终是追求收益的。

而消费方面,目前我们能看到的思路还不是给群众们提高收入而增加的消费而是通过拉升负债率而推动的消费。

关于这点我觉得我可以展开来说一下,通过增加人民群众收入而增加的消费是必然要触动到一些方面利益的,也就是涉及到我们的分配问题,这一块的阻力是很大的。

但是通过增加居民负债率而推动的消费就相应显得不那么为难了,说白了就是把一切都给分期了呗,买房分期,买车分期,万物皆可分期,然后资本家们通过这个手段直接锁定消费者们的未来,房奴、车奴、包奴等等,反正消费主义陷阱越陷越深了呗。

至于说透支未来这件事嘛,反正透支的不是资本家们的未来对吧。

然后另一块的做法无非就是削弱人民群众的未来保障嘛,这里就不得不提我们大家都所熟悉的五险一金了,但这一块其实涉及更多的是民众未来的保障,民众们年轻时候通过创造价值而换来的这些年长后的保障应该是理所当然的。

但眼见着当下的目前日益严重,那想必为了保障市场主体就不得不对民众这些未来保障动手了吧,在这里我们要明白的事如果要对民众的当前到手收入动刀阻力其实是很大的,但是如果按照朝三暮四这种方法对民众的未来保障动刀就显得隐晦的多。

而五险一金方面,一金的降低比例和废除明显会触碰到卖地收入这一块所以不好下手,当然各地纷纷上缴住房公积金比例也从另一方面表达了捍卫房产的用心,所以能动的无非也就是五险方面,通过降低民众们未来保障而换取当下企业成本的下降而实现保市场主体的目的。

但其实这样根本就是饮鸠止渴的做法,从长期来看只是一种把矛盾积累下去的做法,而且随着不断地对某些势力的妥协,这些所谓的拉消费和投资最终结果一定是让某些利益方面更加有恃无恐然后继续以 “大而不倒” 为由威胁整个社会。

换句话说吧,人民群众根本不傻,最终选择的道路肯定是用脚投票,在不能实现做大蛋糕的时候,任何想要在不涉及分配制度改革下拉动投资和消费的促成内循环的措施都很难见效。

人人都想过上大口吃肉的日子,但如若不愿给人民群众最基本的保障,那谁也不愿意吞下看似美味但实则后患无穷的美味啊。

请关注:

@曹多鱼

和 微信公号:多鱼说

知乎用户 Ray Kim 发表

看着一群键盘经济学家指点江山,真心下饭。

还有吹欧美消费能力的,简直了。

复习一下,资本主义内生性危机成因是什么?

有效需求不足

什么叫有效需求不足?

财富边际效应递减导致的边际消费倾向递减,加上规模效应导致的资本的边际效应递增,两者结合导致贫富差距快速分化,最终形成占人口绝大多数的劳动者阶层整体无法消费自己生产出来的商品。

换种说法,就是生产能力相对消费能力过剩,

可是劳动者群体不想吃好的吗?不想穿好的吗?不想住好房子,不想拥有优质医疗和教育吗?

不是不想,只是没钱

有效需求 = 人口 + 真实需求 + 有钱

而已知人口基础存在**,真实需求存在那么有效需求不足有且只有一个原因:没钱**

那怎么办?

发钱

别觉得我在开玩笑,所谓欧美的消费能力,就是发钱发出来的,也别跟我吹什么技术优势,制度优势,人家中产阶级作为一个阶层都已经完球了。

无非发的方式不一样罢了:

欧洲发钱的方式是高福利

美帝发钱的方式是低物价

高福利很好理解,稍微有点难以理解的是低物价。

美帝的低物价来源于国际贸易的定价权,这个定价权的来源是美元的国际结算货币地位和金融霸权。而维护这些霸权的成本需要美国政府以军费为代表的各类政府花费承担。

所以不论高福利也好,低物价也好,本质上都是政府买单,

但问题在于,政府哪来的钱买单?

信用

为什么不说印钱,因为印不是本质。早在金本位完蛋以前,基于主权的债务泡沫就发生过很多次了。

基于信用过度提取未来现金流形成资产泡沫,以及信用破灭带来的的账面价值出清是资本主义周期性危机的典型表现形式。

放到布雷顿森林体系破灭以后,无非就是账面价值的破灭被可以无限供给货币的中央银行给暂时性的掩盖了而已。

这个掩盖手段就是发钱

所以本质上,欧美的消费能力就是政府以主权信用担保获取现金流给民众阶层发钱,从而延后破坏性巨大的泡沫出清而已。

但这个体系本质上是反生产力的。

因为通胀一定会加剧贫富差距,从而降低大部分人群的相对购买力,催生更大的过剩

这是典型的抱薪救火。世界上最大的过剩是什么?看看美帝的金融市场,几十万亿的资产规模对应可以忽略不计的尸体资产,可谓过剩的极端案例。

只不过欧美可以把过剩输出到生产要素价格较低的亚非拉,从而转嫁了过剩社会成本而已。

所以,通过现象看本质,到底什么叫内循环

就是国内自己印钱,自己承担承担自己的过剩成本,不再承担欧美转嫁的过剩成本。

这很合理,欧美可以印钱给民众发钱维持购买力,然后中国被动印钱承担社会成本。反正是要承担通胀成本,为啥不能中国自己印钱给中国民众提供购买力

在中国已经基本完成以技术转移为主要手段的工业化建设以后,所谓海外市场就是个伪命题,因为你赚回来的只是债权,而且是对半年之内扩表一倍有余的美联储的债权,人家敢印,你敢要吗?现在大家捏着鼻子拿美元,为非就是因为眼下国际货币结算体系独此一家别无分号罢了。但是记住一句话,长期来看,任何供给和需求都是富有弹性的。

站在资本的角度上,世界工厂也是手段,不是目的。对外贸易的目的是市场换技术,构建工业体系,而对外投资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卖出风险

唯一的风险在于资源,说的直白一点,主要是能源

海外的资源才是实实在在的核心问题,因为钱可以印,资源不可能凭空变出来。

说到这里,那些没事就在网上眼红援助非洲,哀嚎西部人民在吃土的才是 24K 纯睿智,国家花出去的是一文不值的美元白条,换回来的是扎扎实实的资源,还顺便消化了过剩产能输出了意识形态,赚翻了好吧。

这里的风险在于,国际贸易体系和航运体系还在美帝的几百个全球军事基地的控制下,中国能否以可承受的风险获得必须的能源和资源?过去美帝让你用,是因为人家拿走了跨国贸易利润的大头,还转嫁了过剩成本,现在你不接受成本转嫁,美帝要是不让你用了呢?

所以你以为内循环是只是关起门来练内功?

一样得扩军扩核

最后必须尬吹一下以公有制为主体的特色经济制度。

在自己印钱,自己消化的内循环下,收益最多的必然是垄断性国有企业。

而这部分国有企业的利润和资本收益,是受国家统一调配的,可以用来冲销政府债务。

左手政府债务扩张保障民生促进消费,右手垄断性国有企业拿走这个过程中产生的大部分利润。然后国企的利润上交政府冲销债务。这不就是基本不破坏生产力的泡沫出清吗?这才是欧美央行们苦苦拖延却注定无法获得最后一个闭环

惊不惊喜、意不意外?

所以现在还在盯着国有经济实体,不遗余力鼓吹私有化的那些人,才是真正的公敌

历史车轮浩浩汤汤,顺之者昌,逆之者亡。

靠自由化发财的财富密码,已经躺在历史的垃圾堆里了。

知乎用户 僵王博士是刀客塔 发表

市场经济不可能实现内循环,要实现内循环必须采取计划经济。

要不然你以为为什么英国人大老远跑到西太平洋打印度打中国。

市场经济是动态的,只要稍微有点不平衡的趋势,加上马太效应,时间就会把地区间、行业间的财富差距无限扩大,必须通过对外扩张和新产业来抹平、改变趋势。

只有静态的、利用线性规划计算来优化的计划经济才能实现内循环和不会不断扩大的财富差距。

精 苏 狂 喜

知乎用户 司马懿​ 发表

说两点个人看法。

可能或者不可能,是一个实然的事情,很多时候也不以「应该或者不应该」为转移。但是要说「内循环」能比现在更好,这是几乎不可能的。

国家的边界,可以看做是一种人为划定的价值扩散的障碍。比如说世界上有两个国家 A 和 B。本来两国什么都一样,现在 A 国突然出现了一个惊世骇俗的天才,什么都会,什么都懂,一天可以解决几十个世界级的难题。这个人的时间就变得非常的金贵,那么,围绕着这个人服务的,比如给 ta 做饭的,给 ta 洗衣服的,其实这些人创造的价值就变得很高了——因为节省的是这位天才的时间。那么,这些人获得比通常做饭、洗衣服的服务人员稍微多一点的报酬,是不是也挺合理呢?

继续推而广之,既然这些厨师、洗衣工创造的价值增加了,那么为这些厨师和洗衣工创造价值,让他们更好工作的人,是不是也创造了更多的价值呢?A 国人就会去追逐这些高收入的工作,而很多低附加值的工作,就会外包给 B 国。而剩下的一部分在 A 国继续做不可替代的低附加值工作的人,也能沾上红利,拿到较高的薪水。

久而久之,本来没有收入差距的 A 和 B 两个国家,就因为 A 国这个天才的出现,出现了同样的工作,A 国人比 B 国人富的局面。

把上面这个「惊世骇俗的天才」换成优势产业,优势科研领域,故事没有那么神奇了,但是更贴近现实了。想一想七八十年代的时候,很多人感慨发达国家的体力劳动者的薪水高——都是做的一样的体力活,修个水管收入差五六倍。这多出来的溢价怎么来的呢?国民无法自由迁移,所以发达国家必须的,无法外包的体力劳动者就能享受到其国内高附加值产业的全球优势所带来的溢价。

「世界工厂」是一个阶段而不是目的。英国、德国、美国和日本都曾经是世界工厂,但是都不断的把自己低附加值的产业往外送。因为国界的存在,每个国家的政治家和企业家其实要提高的不是全人类的福利,而是自己国家的福利。如何提高呢?就是通过产业升级的扩散效应。

内循环,意味着低附加值的产业推不出去,产业结构调整就很难。这无论是对长远的产业升级,还是提高普遍的国民收入,都是不利的,甚至于还会让贫富更加的分化——很简单,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这是国与国之间的分法,内循环意味着在国内的发达区域和发展中区域会长期的固定下来。

不过也可以说点乐观的事情。

短期内还是可以循环的。中国过去外向而粗犷经济发展,是有很多可以提高的,但是来不及或者当时觉得没有必要提高的地方的。这是因为利润太丰厚、不需要怎么琢磨就能赚钱。所以很多提高效率,细分国内市场方面的工作就被忽视了。从这个意义上说,市场内还是有很多的潜力可挖。

所以在一个较短的时间内,内部发掘一些潜力和需求,是可以找到一些增长点,不至于出现断崖式下跌的。

但是长期来看,一个 70 亿人口的市场,无论是需求的多样化、总体购买力、还是潜在可用的劳动力,都远远大于 14 亿人口的本土市场。想要「让更多的国民过上好日子」,最终还是要拥抱全球化,把低端的产业逐渐的外包出去,自己来做更加有价值的高端产业,才能惠及到其他在不容易外包的领域,继续在做基础劳动的国民。

知乎用户 邓铂鋆 发表

拥有全球近半工业产能意味着 “内循环” 不等于 “闭关锁国”,世界市场太香了。然而,某个主要经济体闪崩、各主要经济体由于怡情破坏生产和贸易陷入萧条,我们就不得不“内循环” 和立足国内消费市场了。

让中国人民双手创造的产品更多用于满足本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建设美丽国土是一件好事。这是我之前参加央媒征求民意活动时的回答:

[2020 年你对你所在的行业和当下的社会生活有哪些建议?​www.zhihu.com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360184779)

希望我当时的愚见能对社会进步有帮助。

另外,由于主要贸易伙伴和外资来源地出现经济危机,山东省对外贸易依存度自 2008 年以来一路下跌,现在已经从过去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发展为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山东的很多问题都在这个大背景下。如果 “内循环” 搞不好,全国的情况不会比山东好。

我很反感某高赞回答里中产焦虑症患者的集体心理治疗,心想他们能学美国中产吃牛油果为什么不能学美国中产吃抗抑郁药?后来想想中国小资多是精神小资,群租房里的 996 白领民工没那个经济条件。

今后的发展确实可能严重冲击自大学扩招与加入 WTO 以来我国蓬勃向上不断壮大的中产阶层。中产阶层多年来担心的事情可能通过一次经济周期实现了,甚至连买房这种低风险投资都变成了割韭菜。一方面是外向型经济养活的人会大面积失业,另一方面没失业的人还要养活月收入不到一千元的六亿人。那个高赞答案就是蛋糕聚会,分蛋糕的那个蛋糕。其实,我和绝大多数知乎用户群体所处的圈层和文化实际上也是被分的那个蛋糕,这是大环境决定的,焦虑是没用的。

中国人可能会经历第一次市场经济大萧条。

知乎用户 记取小窗风雨夜 发表

肯定是可以的,只要不造成大动乱,任何举措都是可以的,问题不过在于要付出多大的代价,大家又能承受多大的代价。

中国对外的依赖不仅仅在于出口与需求的问题,更在于进口。

需要进口的有:

集成电路、原油天然气、锂矿、铁矿、铜矿、纸浆、大豆、医药、汽车、飞机、生产设备……

知乎用户 Coldstream 发表

吃上饱饭的日子才过几年就开始烧了?

两块多的冰可乐才喝上几年?非得换成玻璃板盖的街边自制凉茶才开心?

国营百货商店里玻璃柜台后打毛衣的柜姐的脸色好看?

“那个多少钱?”

“那个贵。”

知乎用户 诗与星空​ 发表

最近分析了上百家科创板上市公司的招股书,可能样本不足,但从一定程度上能说明问题。

科创板的公司主要是四个大方向:芯片立国、智慧高铁、科技强军、治病救人。

还有环保、智能装备等少部分主题。

入围的最主要的一点,是国产化替代。

所以内循环这件事,从各方面都已经开始了。

很多人觉得,蛋糕就这么大,我要壮大发展,只能切别人的,但我个人感觉,我们的蛋糕还远远不够大。

大西北的少年儿童都穿上李宁安踏了吗?东三省的小姐姐们都用上百雀羚了吗?

中国是世界工厂,但中国也拥有世界上最大的消费市场,这个消费市场还远远没有饱和。

给大家造成内卷假象的,不过是北上广等掌握话语权的一二线城市。

广阔的县域经济还在茁壮成长,中国的消费市场还有的是蓝海。

为什么要扶贫?

为了让最穷的人口有钱,荷包鼓了就可以消费了,消费就可以拉动市场。

大家都知道中国对芯片的依赖,2019 年中国第一大进口商品就是芯片,全年进口芯片超过 3000 亿美元,虽然一部分加工后又出口了,但大半还是留在国内消费了。我们有世界第一大的芯片消费市场,还愁芯片产业发展不起来吗?

真的内循环了,做不了 7nm,14nm 甚至 28nm 又不是不能用。美国的火星车用的 IBM 的 CPU 是 45nm 制程,你用的科技含量比火星车还高吗?

当然制程越先进玩游戏越爽,但对制程的接近极限的需求,不过是消费主义陷阱而已。

大家知道 2019 年第二大进口的产品是什么?

原油。

我们对原油的依赖程度高达 70%!超过 2000 亿美金用来采购原油。

怎么解决原油对外依存度过高的问题?

我们不缺煤啊,难道烧煤?

笨,烧电啊。中国是全球电力能源最充沛的国家,煤电水电风电核电光伏发电几乎都是世界第一。

大力发展新能源车尤其是电动车,解决不了燃油车发动机的技术问题,我们就不解决了,直接换电车,让广大不赚钱的车企,换道超车。

又是一块新蛋糕。

当然,我不是抵制外循环。经济全球一体化这么多年,很多行业都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真正实现硬脱钩,有很多不确定的情况,而且作为学经济出身的,也很难想象真的会发生这种情况。

但是,如果一旦发生,我们依托 14 亿逐渐富裕起来的消费者,依托于庞大的市场,一定是受损害最小的那个。

知乎用户 治水者 FPR 发表

经济发展是门玄学。

有时候,财富可以坐时光机。

啥意思?

鹅城往事,收税收到 N 年后。

只不过,以房之名,以债之名。

如果这里只有百来个豪族,内循环多完美。

可惜,还有三和大神。

还有六个钱包 buff 消失后的婴儿潮一代。

还有土地撂荒茫然进城的农民。

还有外贸锐减后艰难谋生的厂弟。

还有 900 万大学应届毕业生。

还有薛定谔的基尼系数,到底是 0.4 还是 0.6 还是 0.7?

好的,请开始你的表演,启动内循环吧。

知乎用户 neo anderson 发表

这事不是想不想,而是在路上。

现在的情况不是有没有可能,而是转入以后能不能维持。

我最近有空的时候,我会在公众号分析的。

知乎用户 卧牛 发表

并不难,难在有些人不想掏钱。完美的内外循环是苏联式或清朝式的,内部产业和资源完整,只需要对外出口需要的产品弥补内部需求就行。

但全球化的今天是不可能的,所有国家都受制于外循环,内外相互影响。所有国家都要进口资源,同样要出口工业品换汇,中国又把低端产业转移出去,还要搞一带一路,不存在苏联式内循环的可能。

目前所谓的内循环指的是产业完整以及内需为主,资源只能做到部分完整。产业完整更多的是高中端完整,也不可能是低端,甚至还要把部分中端也输送出去。

产业需要投资,投资又需要内需支撑,所以能否内循环核心还在市场规模。这个看零总对比一下就能知道,这里就不计算乱七八糟服务费和政府消费 (懒得查)。


2019 年,中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 41.2 万亿元,人均一年消费 3 万。换算一下是 5.96 万亿美元,人均 0.42 万。

美国是 6.23 万亿美元,人均 1.89 万。考虑到美国特殊性,再看其他发达工业国,基本也在人均 1 万美元以上。那么以人均 1 万美元为节点,基本才算是正常水平的发达国家,也能保持内需支撑。

发达国家都是完成城市化的国家,中国还是一个城乡二元结构的国家。2019 年城镇消费品零售额 351317 亿元,乡村消费品零售额 60332 亿元。

中国常住城镇化率是 60.06%,城镇住户人均是 4.14 万,换算是 0.59 万。农村住户人均是 1.09 万,换算是 0.15 万。

但我是怀疑这个数据的,因为它是按地域计算,对应的也只能是常住人口。众所周知的一个现状是外来务工人员与本地土著的消费能力和收入能力差距是巨大的,把农民工与土著算在一起必然失真。

同理还有这个,我之前写过一个类似问题把这个收入支出按户籍算了,再看发现是按常住地分。这样收入和支出是根本对不上,汇款会导致失真,城乡消费占收入比农村就变得很高。

当然就算如此,农村居民消费支出也是极低,没有城市务工人员补贴根本撑不起来这个规模,反过来又抑制了农民工消费能力。


所以中国还有足够潜力发展,问题在于 40 年发展过程中分配不均,不仅乡村居民得到的少,同样是城镇居民得到的也少。

城镇居民头部一成占有 50% 城镇资产,尾部四成人口只有不到 10%,这还没计算不同阶层人口的房贷对消费的挤出效应。

同样也要考虑到城镇中高端收入人群实际消费能力也趋于极限,再提高靠的是劳动力价格和通胀,并不是真的实际消费能力。把 7.8 亿农村户籍人口和拥有不到 1 成城镇资产的 2.5 亿人收入能力提高,意味着中国有 10 多亿人真正实现富裕。

只要能够有效实现分配再平衡,包括区域协调发展和乡村振兴就可以实现。有些人还是指望把小农经济当垫子去维持自己的富裕,以目前经济状况不是不想做,是根本做不到了。指望剥削月均不足 1000 的 6 亿人,可能吗?

我们常开玩笑印度是 1 亿人 10 亿非人类生物,我国发展 70 年完成全面小康和脱贫也只是刚开始。社会主义共同富裕不是说说的,革命不是请客吃饭。


内循环除了表面的产业链完整和内需振兴,根本上还是要实现区域再平衡。无论是城乡还是东西,贫富问题在中国最具体的表现就是区域差距,甚至还衍生出地域歧视。

实际上又回到三线建设时代,表面看三线建设使政府财政赤字加剧,扩大再生产能力下降,不得不搞上山下乡。长远看确实带来偏远地区的发展和工业化,代价是中央赤字和富裕地区放血转移。

内循环最大的阻力毫无疑问就是以外贸外资为导向的区域,也就是沿海地带。要是真重新闭关,对沿海特别是珠三角等地区是毁灭性重创,长三角反而还能活下来。

所以对于各省来说以省内区域再平衡和国家级区域再平衡战略就纷纷提出,以受到严重冲击的广东省最为积极。刚刚印发的《广东省开发区总体发展规划(2020—2035 年)》要求全省干部学习,实际上就是省内区域再平衡。

再以政府公司化下的所谓府际竞争和大城市化虹吸已经到极限了,深圳这个工业起家的城市都开始香港化谋发展。从 08 年以后中国的高增长更多的是以消费主义和土地金融带动的,以短期金融化刺激制造长远过剩来化解短期过剩,说白了寅吃卯粮快玩不下去了。

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新時代推進西部大開發形成新格局的指導意見 – 新聞報道 - 人民網​cpc.people.com.cn

国家层面 5 月发布西部大开发战略,以及 6 月提出的内外双循环就是一个重要方向。但指望今年开工是不可能了,一方面要脱贫攻坚,一方面要缓解疫情破坏,今年任务是六稳六保,预估顺利的话在 2021 年会有一波真正的大基建。

[算了这 6 笔账_2020 全国两会​www.china.com.cn

](https://link.zhihu.com/?target=http%3A//www.china.com.cn/lianghui/news/2020-05/29/content_76103832.shtml%3Fa%3Dtrue%26f%3Dpad)我们推出的规模性政策叫作纾困和激发市场活力,它注重的是稳就业、保民生,主要不是依赖上基建项目
这次所采取的规模性政策,用了 70% 左右的资金比较直接地去支撑居民收入,因为这样做就可以促进消费、带动市场。
我们强调政策资金要直达地方、直达基层、直达民生
这些钱要全部落到企业特别是中小微企业,落到社保、低保、失业、养老和特困人员身上。


总结就是

第一,今年是保民生,提规划。

第二,来年是投资加速区域再平衡。

第三,国内产业自然完整会带动富裕,同理一带一路会加大进口和全球产业布局。

这是一次也是目前能看到的最后一次内地崛起的机会了

第四,感谢美国。

知乎用户 El Facil 发表

哎,这个话题没法多说,因为涉及相关法律法规。在此只为大家提一个很基本的经济学效应吧:

挤出效应(Crowding Out Effect)

挤出效应是指增加政府投资对私人消费产生的挤占效应,从而导致增加政府投资所增加的国民收入可能因为私人投资减少而被全部或部分地抵消。

在一个充分就业的经济中,由于政府支出增加,商品市场上购买产品和劳务的竞争会加剧,物价就会上涨,在货币供给量不变的情况下,实际货币供给量会因价格上涨而减少,进而使可用于投机目的货币量减少。结果,债券价格就下跌,利率上升,进而导致私人投资减少。投资减少了,人们的消费随之减少。

这就是说,政府 “挤占” 了私人投资和消费。

历史上的实际情况下,一个没有责任心和缺乏战略头脑的政府,其低效无用的财政开支扩大往往给经济社会带来某种程度的挤出效应 ,造成巨大的经济负担。这种情况在欠发达国家 (LDC) 中十分普遍。

回过头来,想想我们的所谓的 “制度自信” 是什么?我们一直在吹嘘 “国家崛起” 是什么?花几千万把基站修到无人区里的意义是什么?独山县的 400 亿换来的是什么?

众所周知我国基建投资极大,甚至有高铁网这些欧洲发达国家都玩不起基建,但与此同时也希望各位记住,**infrastructure 折旧的速度极快,每 10 年维护成本可以达到新建成本的 50%,每年维护费用约为总投资额的 5%。**现在很多技术设备比例很高的基础设施(比如高铁),维护成本比起传统基建更高。

这些和内需本质上自相矛盾。

这部分更具体的解释我已经在之前的回答里详细阐述过了,各位自行阅读即可

[看了睡前消息 140 期「亲眼看看独山县怎么烧掉 400 亿」,大家什么感觉?​www.zhihu.com

](http://www.zhihu.com/question/406543592)

知乎用户 BORN 发表

内循环是需要额外消费能力作为基础的,但现在国内大部分人根本没有消费能力。

目前 6 亿人月收入不到 1000 元,去年全国人均可支配收入中位数 26523 元(每月 2210 元,也就是有 7 亿人小于等于这个数字),在这个牛肉都 100 元 / 公斤的年代,这点钱自保且难,哪有什么消费能力?(没记错的话 75 分位的月收入只有 3000 多元,对应 10.5 亿人)

相比之下,去年全国房价均值 9400 元 / 平方米,根据上面的数据,全国处于后半段的那 7 亿人,平均至少要 35.5 年才能买一套 100 平方米的房子。

而去年全国农村人均可支配收入 16021 元(没有中位数的数据,但由于人类财富的分布是一个幂律分布,所以中位数肯定要低于平均值),而且请注意国家统计局的统计是以户籍为单位,也就是这个数字不仅仅包括了沿海发达地区的农村,也包括了所有在城市工作的农村务工人员的收入。·

如果按 16021 元和平均房价来计算,9400*100/16021=58.7 年,这意味着大部分农民根本没有机会真正进入城市了,既然进入不了城市,对内循环的贡献就会很小(请看后面的解释)。

2015-2016 年之前如果强行压住房价,可能还有机会把内需拉上正规,现在真是骑虎难下了。降房价?先不说在地方政府和开发商层面有多大阻力,也不谈会对整个下游产业链造成多大影响,这些年业主打砸售楼处的新闻还少?再往下逼一步,可能就会出现大量报复社会的案件了。

连衣食住行里的 “住” 都满足不了,还谈什么内循环?


况且,未来若干年逆全球化可能将会盛行,这对欧美发达国家是有好处的,但是对中国则不然。

因为前者(相对)有消费能力,产业的回迁可以增加就业和税收,尤其是对美国来说,这种低端工作白人不愿意干有的是拉美裔非法移民去干。

对中国来说,外需减少,内需不足,产能过剩,这才是让人担心的。


就这个机会回答某位答友的问题,为什么内循环会和提高底层老百姓的消费能力有关系?

国家想要以内循环为主、外循环为辅的原因,在于今后外循环这条路会越来越难走。而外循环的产值若是降低,为避免经济下滑,就只能用内循环的部分补上,补的方式有两种:

  1. 提高普通老百姓,尤其是底层老百姓的收入和消费能力,让农村老百姓有机会进入城市。
  2. 继续像最近 10-15 年那样,拉大贫富差距,增大有钱人的消费能力。

大家选哪一种?没有人会选第 2 种吧,但目前看来想实现第 1 种很难,就是因为我所说的土地财政和房地产问题。(注意,大部分 80 和 90 后组成的城市中产,也包括将来 00 后乃至 10 后的城市中产,由于高房价的关系,都已经或将要背上 20-30 年的房贷,想要在目前的基础上再提高他们的消费能力也很难,因为目前国内形势不可能允许让房价出现大幅下滑,否则很多地方的财政、以及房地产整条相关产业链上上亿人的就业会出问题,这会非常严重的影响社会稳定,这个摊子已经发展到了太大而不能破的地步)

因为经济循环本质上是一个 “生产 - 消费 - 生产 - 再消费” 的问题,生产的东西多了,就必须有足够多的消费能力去购买使用,企业销售的东西多了之后,才能提高员工工资,去购买更多的东西,从而进入一个良性循环。

而一个人若在农村自给自足,虽然他也能满足衣食住行,但由于无法进入上面所说的圈子,所以几乎促进不了内循环。中国这种小农经济的产值太低,哪怕一亩三分地种点东西拿去卖,卖不了多少钱,从而也不可能去购买多少东西。

所以能够促进内循环的那部分人,至少应该是城市人口才行,这就是各国为什么一直在想方设法提高城镇化率的原因。


中国「底层社会」的生活是怎样的? - BORN 的回答 - 知乎

[中国「底层社会」的生活是怎样的?​www.zhihu.com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23538008/answer/1243806945)

应某位答友要求,奉上中国 6 亿月收入不到 1000 元的人的生活,注意我外婆这个房子已经是村子里最好的,而且我家不少亲戚已经超出这个标准了,但在周边县市买房也是不可能的。村子里其他简易房和土坯房没有留下照片,请自行根据下图想象:

图片来源于网络,非实地情况,仅供参考

如果有谁吧这种房子也叫 “住房”,那就当我是空气好了。西南地区雨水充沛,下一场大雨轻则屋里进水,重则墙倒屋塌。

即使这两年由于国家扶贫大家都换成了相对好些的砖房,但稍微大点的病就要往几十甚至上百公里外的县城跑(村 / 乡卫生所形同虚设,有医师资格证的医生根本不愿意去,结果 40-50 岁的退役老护士当医生兼所长),而离这里最近的中学也在县城(小学的状况也不容乐观,有的地方 8、9 几个村子共享 1 所小学),没有公交,这种房子你会住吗?


有部分答友用近些年的扶贫来举例,证明中国农村的日子正在越过越好,我只能说由于思维的关系,他们只看到了表面现象。

大家听说过扶贫扶贫,越扶越贫吗?通过这种物质激励方式来进行的扶贫,长期看在历史上根本就没有成功过的。

因为贫困的本质其实不在于物质层面,而在于思想,而思想的促进需要包括教育在内的大环境的提升。很多人只看到了所谓社会主义新农村扶贫的红砖绿瓦,就以为农村的日子就越来越好了?

其实长期看不是的,中国的教育资源大部分集中在城市,近 10 年来农村的相关配套(尤其是教育)和城市越拉越大

由于高房价导致的价一些因素,农村女孩都往城市跑,农村男孩也只能跟着去城市 “飘”,但由于高房价的因素,这些人中的大部分根本无法在城市生根发芽,有少数即使能在城市落脚,也会晚婚晚育,这也是生育率越来越低的原因之一。

还是数据说话,2008 年中国农村人均可支配收入 4998.8 元,全国平均房价 2280 元(当时上海也只有 7896 元),2019 年农村人均可支配收入 16021 元,房价均价 9400 元。

假设房贷利率 4.9%,2008 年房贷 16 万,30 年月供 849 元,几乎和当年的月人均可支配收入差不多,理论上还贷款没问题。到了 2019 年,同样的房房子贷款 65.8 万,30 年月供 3492 元(每年 41904 元),这个值比夫妻人均可支配收入之和还高了 31%,也就是说整体上看根本负担不起了。

注意,上面的计算已经是一种非常理想的状态——农村人可以住在农村,全部生活用品自给自足,然后把全部可支配收入放到最邻近的城市来买房,也就是说实际的买房压力比上面计算的还要更大,因为一个家庭在其他方面的开销不可能是 0。

现在结果很明了了吧,以前农民多少还有一些机会,现在绝大多数农民连这点机会都没有了

所以换句话说,将来不是农村人生活越来越好、最后跑到城市定居了,而是农村贫困人口到了城市之后慢慢消失了(怎么消失的不用我说了吧),这个事情在历史上发生过无数次。

知乎用户 潇财神 发表

换了个新词。脱离外部资本的经济,就是内循环,历史上发生过。

1958-1976 年,去依附,脱离苏联资本独立发展期间,我们上山下乡,三线建设,农村炼钢大跃进,勒紧裤腰带造出了三弹一星。

2018-?去依附,脱离美国资本控制,同样需要有个艰苦的过程。差不多也得 20 年。

1953 年 vs 2019 年

要学历史哈

知乎用户 李建秋 发表

题目已经改了。

其实这个问题在资本市场早就有研报出来了,国信证券就做过相当长的报告,我之前引用过国信的观点。

第一,大消费时代,是他国走过的,我们正在走

第二,中国经济增长变缓,质量大于数量,波动性减弱

同时股票市场的趋势将会替代周期。消费医疗科技将会持续领先。

从最近统计的数据来看,中国的经济在从投资转化成消费这个趋势中可能比各位想象的快的多的多。

内需将会成为中国经济决定性的力量,投资会退居其次。

当然对外贸易还是继续有,不过未来进口会逐渐跟上来,打破现有进出口不平衡的状况。

至于贸易占 GDP 的份额,世界银行早就有统计,从 2006 年就逐年下降了。

未来是以内循环为主,贸易为辅,消费占据绝对主导地位,个人认为趋近于 4:1。

且有一定可能是中国消费占比比美国还重的情况。

知乎用户 飞翔的老叶 发表

  1. 现代经济竞争核心:规模市场规模市场规模市场

芯片行业除了摩尔定理,还有第一名吃肉,第二名勉强活,第三名饿死法则。

有 intel 老大在,AMD 苦苦支撑多少年赢不了利,要不是反垄断法顾忌,早就被消灭了。甚至因特为避讳反垄断的嫌疑幕后给点支持… 天量的研发经费,才能保障每一代产品达到在量产前提下的性能,市场比你大几倍,你玩啥,研发费回收的了?没有那样大用户数据,迭代反馈跟得上?

互联网故事大家耳熟能详了,都拼命烧钱把对手往死里干,都希望领跑到规模垄断,边界收益飙升边界成本陡降的伊甸园。

你看当年三星为了抢夺 DRAM 的行业主导权,一轮轮国家财阀一体化,砸钱逆市场周期扩张,从日本高薪挖人 ,全职不来周末来,不计眼前亏损,为啥 ?要市场规模呀,日本保守犹豫 ,活生生被韩国控制了市场规模逐步败退,多么经典的案例!这才有了后来即使手机爆炸,也赚的盆满钵满,国产手机销量虽大,内存涨价,利润大部分上交,三星年报依然靓丽的故事。

国内每个产业热点起来,都是一窝而上,烧掉大量资本,死尸里爬出来的行业龙头哪个不是占据绝大市场,真牛的世界产能老大。

说个具体的:

前些年盯上个股票:做太阳能单晶硅的隆基股份 ,14 年那时,股价当时 14,现在配送折现 70 了,何也?就是看上这个企业老板群体技术狂人,目标明确,单晶技术拼命砸钱研发—技术领先情况下大规模扩产—挤占全球市场—竞争对手退出—继续上述循环。

实验室技术是一回事,能严格成本下,大规模量产是大的核心能力。从技术原理 到每一个生产步骤优化都要持之以恒迭代更新砸钱试错。同等效率,谁有规模市场,谁干死别人。

他一家占了全球市场的 38%。,老二也是中国的,但差的远,砸钱上规模是王道,不过砸钱的效率就是企业家精神能力的本质了。理论上,经过激烈竞争,资源朝效率更高的企业逐步集中。

已被封神的通用电气总裁韦尔奇的著名业务法则:数一数二。集团业务只保留第一名,第二名,如果没有希望进入第一第二,直接卖掉。人家可是说全球市场呦。

上面一个结论:现代工业产品,技术产品,互联网产品… 有质量的规模为王是竞争王道,而规模是先决条件,谁市场规模优势明显,则发展空间大,技术升级也是水到渠成。

您说不对呀,现在不是个性消费时代…

我说的是核心工业产品,经济运行的骨干,不是特色苍蝇馆子。

即使汽车,多样化需求,也不是全靠意大利手工制造小众车 ,那个你买不起,富豪的玩具。丰田琢磨一条生产线上柔性生产几十年了,这一小批跑车 下一小批卡车,成本还很低,一条线。数字时代,工业互联网更是为这个模式插上翅膀。但这需要巨大持久的投入改良,基础研发 ,生产线打磨,才能小批量多品种,柔性生产,价格低廉,让大象翩翩起舞。丰田的销售额一年接近两万亿人民币,我们的民企冠军吉利仅仅破千亿,出口仅仅 5 万辆,发展还是路漫漫夜长长。

核心工业科技产品,甚至连锁服务,哪一个不是全球巨头?

好在我们农村包围城市,万里长征一步步走出来了。

中国在中等机电产品,已经逐步走上全球领先的道路,上面提到的隆基股份这种绝对不是孤例,随口说说:大疆无人机,振华港机… 华为小米,ov 种带品牌的科技品,也开始抢滩登陆,扩大阵地。打枪的不要,悄悄的进村。不要以为核心芯片造不了就只是简单组装,手机算高复杂的工业产品了,各种设计制作优化,要酷要薄要可靠要待机… 软件优化,量产良品率,可靠性,而且是上亿部数量级别量产,纯粹市场淘汰竞争,无数供应商高效的配合,升级迭代迅速… 达到这一切还要成本全球最低廉 ,螚都达到,保持绝对竞争力的,只有一个国家绝对优势,谁呢?要是连芯片都一锅端了…

中国已经不是那个生产上亿件衬衫换波音飞机的国家。

工程师红利是啥,一年将近 500 万的理工毕业生,STEM,欧美日总和,何况现在美国学生有几个爱学这个,都学耍嘴哦管人了,那个酷。看过一个美国电子博士的文章说:大多数工业产品都不需要爱因斯坦 ,需要合格的工程师堆数量,谁拥有质优价廉量又足的工程师, 就会在应用市场上横扫,没有悬念。谁有 ?这还用问!不是内卷吗,同一个码农湾区待遇 6 倍 ,全球化时代,哪里都是平的。zoom 华人老板把主要开发写码中心放在苏州,别的老板不会?最精的就是资本。

中国外贸在世界占比第一,从一三年的 18% 仅仅六年就 29%,更可怕的是,份额迅速攀升,结构也迅速提高。英媒美媒近年来也反复报道这点 ,中国在产业链全线攀升。这也是老美如此焦虑,近乎疯狂。 产业链战争就是这么残酷。

谁不想进入数一数二,一个需求不足的世界,市场就是王道。为啥需求不足,回去翻翻政治课本,就这点 ,MAX 还是一针见血。历次世界经济大危机核心不就是科技停滞,产能过剩 ,需求不足,然后引发世界大战,抢地盘呀。

全球化的时代,市场巨大,竞争巨大,规模效应巨大,赢家都是巨无霸,规模效应淋漓尽致。见我写的另一篇:

[https://zhuanlan.zhihu.com/p/76468420​zhuanlan.zhihu.com

](https://zhuanlan.zhihu.com/p/76468420)

中国这种做题家民族 plus 大规模经济体绝对是受益者,在叠加 911 后十年反恐 + 次贷危机争取了 20 年,运气好的不要不要。

什么,供应链转移?早听说这个词了吧,十年前就听说了吧.. 转来转去 ,外贸份额从十几一路飙升 30,技术含量还越来越高。见本人另一篇:

[飞翔的老叶:为什么印度尼西亚难成大器?​www.zhihu.com

](https://www.zhihu.com/answer/1327777789)

这不是说的一个国家的事,举一反三就明白了。如果主逐步过渡到智能生产,工业互联网 + AI,这么复杂的玩法,你认为那些廉价劳动力多的国家有戏?

智能化,工业互联网时代,没有大量生产过程具体积累下的细节经验能行?

具体经验(know how)+ 不断升级自动化设备 + 工业互联网 + 人工智能 = 未来生产系统

王兴大神在互联网下半场一文的核心思想,工业互联网和消费互联网大大不同。消费互联电子商务社交这些比较标准化,大平台是王道。工业应用千厂千面,流程工艺经验积累浩如烟海,需要一点点啃,需要又各种细节经验工业窍门的工程师和数字人才结合。谁有这么大数量的工程师 + 这么多高素质的数字化人才?没有规模依然不行?谁互联网 5G 玩的遛?这种实体为基地的全产业链国,如果还有大的全球市场支撑,不真粉碎机了?何况即使纯科研指数也是世界第二了,这是一般东南亚,非洲啥,南美能比的?

曹德旺说去工业化在西方蔚然成风,毕竟这玩意又脏又累,前些年买个专利人家头摇得像波浪鼓;这几年排成队来卖,二代不愿接班呀这些苦活,中国人苦惯了内卷惯了做题贯了,好事,抢!

因此,我们是最拥抱全球化,对 WTO 啥的最亲,从来不骂,也上赶着签订各种双边多边协议的那个。显然大循环对我们更有利,时间在我们这边。

但有人顿足捶胸骂的凶,他觉得这么玩下去,在这个大场子里,数一数二的企业你越来越多,他不干了,要重新洗牌。

孙子兵法有句:先为不可胜,待敌胜之。换成白话:先稳住自己,让敌无机可乘,等敌人犯错再反攻。

老大气势汹汹要砸差场子,掀翻狗食盆,大家食不成 。

内循环是这个道理,是基本盘是根据地。

敌人气势汹汹要砸场子 ,世界形势风云突变,逆全球化暗流涌动。

这种情况下,向建国同志表态,大不了咱们都收缩死扛,毕竟一个老大带头搅乱的场子风险太大。在这样战云密布的时代,我们必须先稳住基本盘。这种形式不是大举进攻的时机,持久战比拼的是谁后方稳固,是时候好好把家经营的更扎实稳健,后方稳固如山,再图北伐。你家里疫情已烽火燎原,打砸抢枪战此起彼伏,我们无非慢一点,稳一点,修补修补发展过快的漏洞,扎牢篱笆。

朋友来了有美酒,敌人来了有刀枪。

您那个服务业占比 80% 的经济,理发算几十美金的,拔牙几千美金的 GDP 更虚呀。高端的教育, 知识产权,服务(比如四大),这些玩意离开实体支撑,怎么换海量的廉价商品摆到沃尔玛?都分开了我们要四大干嘛 知识产权?嘿嘿。何况国民大包小包从沃尔玛买,多少钱是借来的?

要打破全球化 ,来极限的 ,不是叫的凶吗,那都内循环。

内循环不代表侠义的国内,亚欧大陆自成一体算吧?和近邻互通有无算吧?东南亚非洲离开了质优价廉的中国科技产品,买贵几倍的有钱吗?

尽可能加强内需 ,团结一切可以毛衣的力量,做好和霸主脱钩的打算,看看谁循环的过谁。不是说海水退了,才看得见谁没穿底裤吗…

知乎用户 夜凉秋如水 发表

不是没可能。但是,一旦进入内循环,中国将付出重大经济代价。

人类现阶段经济发展水平,虽然还是高度不平衡的,世界仍有大量贫困人口,但是发达国家和一些后发国家,已经从产业补足阶段进入到需求导向阶段,中国也进入了这个阶段。

产业补足阶段就是完善产业链(不同国家对产业链需求不会完全一样,足,是相对的),解决国内贫穷人口的吃饭和小康问题。提升整个国家的工业化水平,由第一产业为主,转向第二产业为主。西方于上世纪初完成,东亚(除中国)在二十世纪后半期完成,中国晚一些。目前东南亚等国也进入尾声。注意,这是一组判断条件,不能孤立看,必须结合看。

西方花了几百年时间完成,是因为它是开创者,循环积累的速度慢于后发国家。后发国家借助西方的技术和市场,少走很多弯路,所以,发展速度快于西方。这是合理且正常的。东亚模式就是这一规律的体现。

在这个阶段完成之后,发展速度会慢下来,此时,产业分工更加细化,没有一个国家可以掌握全部产业链的全段。有些国家占据某些高端产业链,但某些产业基本放弃,有些国家产业链种类更全些,但无法掌握掌握产业链全段。这就是世界贸易存在的原因,也是人类社会化大分工超出国家边界,蔓延全世界所致。

此时,成熟产业因需求明确和发展时间长,在产业链的重要性降低,而创造需求的新兴产业会吸引资本关注,重要性逐步上升。这也是西方转移国内成熟产业和某些产业链的中低端到后发国家的原因所在。只要维持这样的经贸格局,有些产业转移出去,带来的风险并不大。换言之,充分参与到国际经贸的国家,是不应搞内循环的。尤其是东亚国家,人均资源低,国内市场完全无法支撑现在的产能,所以是高度依赖外贸的。

进入到需求导向阶段,市场需求的重要性超过了产业链本身,上升到国家发展的主要关注层面。简单说,对国家而言,订单比产能重要。产业的先进与否,服务于需求。很多技术更先进的较高价产品反而被技术不那么先进的较低价产品所击败,成为常见现象。因为在充分满足需求后,不那么先进的产品在获得资金后也会进化到先进,这一定是围绕市场需求来进行。即价格与先进性必须并重。对于某些技术高度敏感的行业,比如芯片,也同样符合这个规律。

尽管产业链分布是动态的,不会在国家和地区间固定,但整个产业链的大致格局就是这样。台湾韩国在最近二十年取代日本在 IC 生产中的位置,日本在 IC 生产设备和原料取代美国的位置,这种变动都属正常,不是你死我活的零和博弈。把这些变动看成是老大打压老二,大国预先设计,是完全没有经济常识的阴谋论。

绕了这么大圈子,就是把基本知识和现实背景交待一下,然后才能对中国内循环可能性进行讨论。

中国要搞 “内循环” 为主的“双循环”,实际就是回到自力更生为主的发展路线上。但是,中国参与国际经贸所发展的产业,以及积累的巨大产能,能被国内市场正常消化吗?如果不能,那么中国就将面临严重的衰退以去产能,反过来影响消费。产能降低,消费萎靡,是自适应循环。强行打破这个循环,只能靠借债——透支未来的消费能力。但目前国内居民的债务由于这几年的企业去产能降负债,以及资产泡沫积累而迅速增加,很多地区居民债务进入高风险阶段。详细数据我不列举了,网上有,大家自己搜。

在未来收入预期降低的情况下,企业一定会压缩产能减少人员。政府即便发钱,也会被居民转入到银行,增加金融系统的压力。金融系统在企业预期增长的时候,鼓励资金进入,投资企业获利。在企业预期不好的时候,必须为资金寻找出路,转向消费借贷获利。消费和生产都不好的时候,债务收益也会降低,股债双杀的概率大增。

所以,问题的核心是:国内市场能否消化国内产能。这是转向内循环的最大风险所在。中国目前人均可支配收入占人均 GDP 不足 50%,说明消费一直是被二次分配抑制的。即便政策鼓励消费,但体制惯性却阻碍消费。入世十几年,这种分配体制还没有改变,浪费了大好时机。目前国际风云突变,中美关系恶化已成趋势,临时抱佛脚来不及。

还有一个严重问题就是就业。当失去最大的海外市场,以及降低产能,引起的就业问题,不仅拖累国内消费,更严重影响社会安定。这个风险不是一般大。正常经济条件下,创业成功率都不超过 5%,现在鼓励万众创业,可见压力之大。

所以,用停留在产业补足阶段的思维,看待需求导向阶段的发展,用全产业链的美梦,回避需求导向阶段的主要问题,往往南辕北辙。在这个阶段,有效市场比产业链的齐全更具有国家经济安全的决定性。经济安全出问题,政治安全也无从谈起。

知乎用户 深邃暗黑范特西 发表

不能。

从宏观角度上说,理由经济学原理一百年就告诉我们了,有效需求不足(什么叫有效需求? 简单点讲,你要是没钱,你的消费需求就是无效需求)。当年的凯恩斯主义就是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但带来了滞涨问题。

有效需求不足的原因也简单,基尼系数过大且富人消费率低(中国的基尼系数大家心里都有数吧)。基尼系数还是从收入角度来衡量的,如果从资产角度衡量,结果更令人窒息。

从行业角度上来说,内循环不是不行,而是危险。拿手机来说,是的,没有 arm 的授权,可以用老的指令集或者开源指令集,没有 candence 的 EDA,可用华大九天的凑合(这里先不考虑可靠性),没有台积电流片,可以用中芯凑合(制程水平不如前者,且前提是到时候里面的台干不会跑路)。还是能做出凑合能用的手机。但久而久之会怎么样?那就是加拉帕戈斯岛化:这个岛因为远离大陆,岛上的不少生物进化方向变得非常奇葩,离了岛是没有生存能力的。你可以去看看当年的日本电子行业和苏联人生产的家电,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最终开始和外界恢复竞争时,面对外界冲击,直接 over。那个时候怎么办? 二次改开? 已经高度老龄化的中国还能再来一次吗?

知乎用户 观星老道 发表

遇上这种问题首先要评估政策发起的动机和力度,想想朝廷会围绕这个做什么,其次才是观察实现的可能性有多大。你问可能不可能,那 1% 也叫 “可能”。

可能你会觉得我啥也没说,事实上我说的才是对你最有用的部分。

知乎用户 babyquant 发表

说白了就是促进内需和内供的意思。

很多人会从意识形态的角度硬要区分内需和内供,但本质上并没有太大区别。

比如产品供给给国内可以卖得好,那么企业自然会加大对国内的供给;但现在企业之所以热衷出口,一方面国内市场已经饱和了,比如家电,就这么多家庭,每隔几年换一次空调,需求预测可以非常精准,确实只能卖这么多了,卖给国外可以赚更多,两边兼顾并不难;另一方面之前的出口退税政策利好出口;最后国家也需要创造外汇,别忘了老大哥的命门就是外汇,很多东西自己没有的得靠进口,比如芯片。

一部分经济学家(郎咸平)会说促进内需,或者官员也会这么说;另一部分经济学家(张五常)会说促进内供,其实没必要太抠字眼,他们更多是派别之争,不能说对方派别的话,所以要死抠字眼,否则就是站队错误,路线错误,学术界也有山头,不能帮了对立面。普通人其实没必要这样。

当然,国家也想减轻对外汇的压力,比如自我满足的多了,对国外的依赖就少了。比如汽车方面,国产车也有很多选择,就不要买外资了,甚至合资也不要了。比如广汽的话买传祺就可以了,不要买广本广丰;电动车买广汽新能源就可以了,不要买特斯拉;这样的话国内经济估计就可以很好地维持下去。

一些东西如芯片实在没办法就只能买外国的,好歹其他可以替代的就买国产的吧,为国家节约外汇。

知乎用户 未秋 发表

内循环不内循环不是重点。

目前 4.0 几的基尼系数才是重点。

启动财税体制改革,改变社会分配方式才是重点。

对地方财政实施有效监管才是重点。

但是,目前除却即将落地的数字货币算是比较大的改革,这些年来,其他的经济上有效和长远的改革措施,足以匹敌当年的分税制的改革是一条也没有。

当然,财税改革自古很难成功,即便成功,推动者大多也是身败名裂。需要有觉悟、有牺牲精神的人去做。很遗憾,这样的人没有出现,也不知道以后会不会出现。

没有,也没关系。中国也是时候摆脱依赖强人和明君推动改革的老路了,接下来的路怎么走,记得温老的书中写过:中国的无产阶级是最先实现政治觉醒的阶级。既然睁开了眼睛,必然是希望做些什么的。

知乎用户 时代之 发表

不可能。

我记得我初中毕业那年,时事政治考的是 “扩大内需”。

从此,内需喊了 21 年。

去年,我们更是提出了要以医疗、教育、养老来扩大内需,

结果争议很大,我写了篇文章,也因为敏感被删除了。

经济要靠内循环,就要靠消费,而且只能靠消费。

投资是一次性买卖,而且投资已经捉襟见肘,今年赤字扩大到了 3.8%, 固投还是负增长。

要增加消费,第一是消费能力,第二是分配合理,第三是人口结构。

不幸的是,这三者我们都不在线。

6 亿人月收入不到 1000 元,居民杠杆创历史新高,央行自己的数据:

居民债务每提高一个百分点,消费就降低 0.3 个百分点。

收入分配上,自然不用说,有钱人很多,茅台、高端汽车卖得叫一个飞起。

但是他们边际消费是递减的,只有足够的中产阶级才能拉动消费。

人口结构上,老龄化超 20%,出生人口创 60 年新低。

以上哪一个,都不是能够短期解决的,甚至是在恶化的。

看看日本吧,前者之鉴:

[

低欲望社会:“丧失大志时代” 的新 · 国富论

京东

¥ 37.80

去购买​

](https://union-click.jd.com/jdc?e=jdext-1271403610756935680-0&p=AyIGZRprFQEXAlMZWxYyVlgNRQQlW1dCFFlQCxxKQgFHRE5XDVULR0UVARcCUxlbFh1LQglGa25JDH43WQULZ3tXCB8lFwd6cg1BC3UOHjdVElsXChMGVRxYJQITBlUfXhYBFAZlK1sQMkRpVRpaFAMTAlYbWiUDIgdRE18dAxUEUBhZEwIiB10fa8OshtLdpIKlp8St%2B87WpdebrIGl3SUyIgRlQA5BS1cbVRhdFQcTBVIbWhMGFQ9XH1wcAw4GZRtaFAEXAVQSWhdsE2lWGl4RABUPXBJcJQIiBGVFNRRSQVBQElgUbEhSUU4OQF4XaVcfUhMFFAdUK1kUAxAF)

笔者为_为独立投资人¥心理咨询师,关注金融投资及自我升级,更多干货,欢迎关注公众号。_

知乎用户 后裔 发表

要么把脑袋拴在裤腰带上打出去,要么等着外面阎罗夜叉打进来。

遇到压力就缩脖子,把小农自给自足的裹脚布又抖露出来,实在是没出息。

内卷到一定压力下就是内爆,到时候又是生灵涂炭。

我宁愿拿刀砍异族的脑袋,也不愿为争夺生存资源杀自己的同胞。

越怂,加速的越快。

知乎用户 刘一鸣 发表

看了一圈,都把内循环等同于扩大内需,没有触及根本。理解内循环,首先我们看经济活动。

企业经营活动:货币 => 生产资料 => 商品 => 货币

市场经济里这个链条能够自动运行的必要条件是链条终点的货币多于起点的货币,也就是利润。

这很好理解,如果你投钱忙活半天反而手里的钱少了,那么你还不如持币什么都不干。

经济活动的关键是利润,这就像水坝两侧的水位差,驱动水轮机运转。

然而利润有问题,因为利润不存在。如果参照 MMT 的方法把全社会并表计算,收入和支出抵消,利润和亏损抵消。经济发展的结果是资产负债表扩大,以及经济活动增多,每个人手中的物质财富都增加。

但是,整个社会的视角下不存在利润,因为抵消掉了。

那么经济活动参与者的利润从哪里来。货币上看,一个部分保留的利润必然来自于其他部分在货币上的亏损。

当我们是出口型经济时,利润来自于外部输入,主要是美元。我们对外输出商品对内输入美元,世界其他部分以美国为主,对外输出美元对内输入商品,美元的亏损形成美元债务。

此时国内经济一片繁荣,经济链条飞快转动,也没有人需要亏损,无非是你赚的多一点,我挣得少一点。

需要注意的是,这种经济模式也没有循环起来。在国内体量较小时,外部损失可忽略,但是当体量很大时,这种不平衡就会造就其它国家(主要还是美国)庞大的美元债务。

外循环要建立起来,就需要对外输出美元(或人民币),对内输入国内需要的其他东西。具体就不谈了。

回到内循环上,内循环就困难得多,因为没有外部输入的利润了。维持经济运行所需要的利润,必然来自于社会内部的其他部分,但其他部分的收入又能来自于哪里呢?

(此时 MMT 跳出来表示可以来自于政府部门的亏损,让我们把它扇回去,因为条件不允许,你有世界霸权作为担保么)

因为内循环在社会整体上没有利润,那么要让经济运转起来就必须一方面让经济活动有利润,另一方面不能让利润被长期保留,要有另外的手段把利润销毁掉,回补损失的部分。

就像自然界水循环一样,水有蒸发回到内陆形成降水,大坝才会有持续的水位差。若没有蒸发,或者湖海长期收大于支,那就会变成百川东到海,陆上干旱没有水,最后河也干了。

所以,建立内循环的关键在于,要建立货币(以及等价于货币的财富)蒸发回流的机制,从而回补损失,实现循环。

单纯的扩大内需是做不到这一点的,就像在大坝上多开几道闸,并不能解决大坝两侧没有水位差的问题。扩大内需能解决的是有钱没处花,解决不了没钱花的问题。

单纯靠放水也是有问题的,在一个水坝上游从天外注水是可以的,但是其它地方没有水会枯死,只剩下人造河。最后水越来越多,低地泡在水里,高地长年干旱。

发展高端消费是可以的,但有钱人的消费可不是简单的吃喝玩乐打游戏,这里面体现的贫富差距,能够让大部分人接受么。

再就是财产税,即从百川东到海的大海里蒸发水汽出来(不是把海蒸干,而是维持平衡)。那么现在国内最大的海洋就是房地产。

所以回到问题上,是不是可能转入内循环,当然是可能的,因为必须转。至于具体怎么转,取决于具体的利益博弈。但是核心是把利润消耗掉,要么投资要么消费,要么收财产税让国家代为消费。

如果是收财产税,那么迟早是房产税,因为其它的小湖都没有这个大海的体量。

知乎用户 金先生 发表

“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这个提法,和前些年提的 “提振内需”、“消费升级” 相比,不存在所谓 “可不可能转入” 这种问题。是如果更好的路走不通的话,现在就只能落到这个地步,后续搞不好还会更惨,所以在我看来现阶段这个提法是顺其自然,自然而然的。

进出口的国际循环无论是我们自己闭关不进口,还是别人闭关不接收你出口,结果自然就是前半句 “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而后半句“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 则视上述两个 “闭关” 的实际程度而定,但只要不是双 100%,该提还是要提的。不对,即便就是双 100% 的闭关,这后半句也是必须要提的,不然就是石锤 “闭关锁国” 了。而这个词,但凡学过历史的中国人,都不会接受的。

“提振”、“升级”,过去的提法都是有方向性的,仍然是追求发展,追求进步的,今天这个提法,更中性一些,更像是单纯的描述一种模式,一种既定的状态,这个改变意味着一定程度上放弃了对发展与进步的追求,同时也隐含的接受了与之相反的可能性。循环升级是循环,原地循环,循环降级就不是循环喽?只是话当然不能说这么明显就是了。

比喻的说,以前我们是在半山腰看着前面的山头说,“一定要爬上去”,爬了几年发现好像也没比过去高出多少;而现在又遭遇连日暴雨,恐有山体滑坡的危险,再喊过去的口号谁都知道力不从心了,再三斟酌。喊出了 “留在山上”。“留在山上”,意味着,这山头就先不争了,这山腰,能呆着就带着,实在不行,退一些也是没办法的,就算哪天回到山脚下了,山脚不也是山嘛。这 “山” 是什么,“山”就是人民生活水平。

以上是这句话的一层含义。同样是通过和过去的提法作对比,还可以从另外的角度看到另一层含义。“内需”、“消费”,过去的提法是针对消费端的,也就是说,为了配合、为了达到这个目的,是会对生产环节、流动环节做一定调整的。比如采取的去产能、减税降费等都是能够促进达成此种目的的手段。今天的提法,着重内外两个循环。而无论哪个循环,消费端都只是一部分。也就是说,今后可能不会单纯的像以前那样为了达成在消费端的目的而牺牲生产端流通端的利益了。也许从今往后,为了保证循环得以持续,不得不牺牲三端的利益,甚至为了保证生产端流通端的利益,适当的牺牲一些消费端的利益,也是在所难免了。

毕竟,大家都是在一条船上。

只是有些人在豪华套间罢了。

知乎用户 豆子哥 发表

内循环很难。

要知道我国低端制造业一靠规模,二靠压低人力成本。

内循环的关键在于内需,目前房价严重影响内需消费。虽然各种短视频啥的消费主义盛行,你一看姑娘们恨不得都日消费十万和玩一样实际上这只是少数。

别忘了总理说了我们还有 6 亿人月收入不足 1000 块。所以扩大内需,实现共同富裕迫在眉睫。可是资本真愿意让利吗?这是一个问题。

我们很多产业的产能太大,国内市场根本消费不完必须依靠出口,当然产业升级和侧供给也是关键,去产能化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

至于共同富裕,先从提高人民收入做起吧。共同富裕不敢想但是提高收入还是希望国家能做一下,其次就是基建工程还是有的做,但是管控是关键,不能再沦为少数资本的盛宴。所以基层反腐是在必行。

中国这盘大棋一环扣一环,看起来不容易,做起来更难。

知乎用户 袁牧​ 发表

两年前我结合前些年的学习体会和中央经济会议文件写这篇经济循环文章的时候,没想到这段时间循环这个词会成为整个经济宣传的关键词。

[袁牧:经济循环和个人命运——经济危机的解决之道​zhuanlan.zhihu.com

](https://zhuanlan.zhihu.com/p/53675211)

实际上,消费 - 生产的**循环原本就是经济现象的基本状态,**并不是什么稀奇的事,并早就写在经济学的教科书里。

但多年来经济学界充斥着各种盲人摸象、断章取义、以及战略欺骗造成的各种话题冲突,以至于在日常普通的经济学文章和科普文章中,都很少谈及经济循环的基础性问题,这个现象我也是觉得蛮奇怪的,不过联系其他人文社科的学科和传媒状况,也不奇怪,基本常识不普及、媒体注意力总被操纵,社会大众因而不具备基本学科素养,这也算是社会常态。


国内大循环(其实还有大量的地区内经济循环)本来也是国民经济的重要部分,如果不是改革开放后为了奋起急追,甚至可以认为国内经济循环本就该是国民经济的主体——但我们高速发展的外贸一下子把我们送进了国际循环为主的状态,也是颇为意外惊喜。。。

目前国家正式提出的这个 “国内循环为主,(国际循环为辅),双循环互相促进” 的方针政策,可以认为是对之前过度依赖外贸的改变,原因当然不言而喻是针对中美贸易战和西方资本主义对我们的孤立战术。

如果不事先了解前提语境,也就是:_最初是纯内循环(自给自足)——本该内循环为主(改革开放初期)——发展太快变成外循环为主(加速发展成为世界工厂)——外贸疲软拉动内需(往回加强内需会)——目前的内循环为主(跟美帝进行长期贸易斗争)_这么一个历史过程,确实会觉得有点突兀他。

但这也不是像有的媒体说的,准备打仗,就要准备进入 “最低限度的内循环”,不只是因为我们的国力发展决定了不会到那么惨烈的地步,更是因为我党长期一贯坚持科学的实事求是的方针,始终站在全球命运共同体的高度上,坚持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甚至面对腐朽的蒋政权,都能坚持并不断扩大统一战线和联合政府,这样睿智的党怎么会主动把自己孤立起来,那是美帝国主义 才会干的事情。

内循环本来就是正常情况下的立国之本,而且也符合中国这样大人口规模、中等发展程度的实际情况。

而且确实,**对内部经济循环的优化,尤其是东西部关系、各阶层、各产业关系的优化,是经济健康可持续高速发展的关键,**过去的几个概念如拉动内需、调结构、供给侧都是差不多的内涵,只不过用词诡异,但本质相同,而且都不如内循环这个概念来得本质和直接。

这个文案的遣词造句也是有一点歧义的,但不知道为什么这么写。从我长期看相关文献来理解,练内功、改善内循环的健康度,才是这个 “内循环” 用词的关键,而显然不是自给自足。

而双循环互相促进,一方面代表了立足现实,不断争取更大的统一战线的一贯积极态度,另一方面我们也要知道,全球经济循环高度复杂,分产业分地区有各种具体情况,解释为双循环只是为了大众便于理解,实际操作远比这复杂得多,内循环同样如此。

这个总体方针,主要还是表明态度,便于大家理解,便于全国上下统一思想,共同奋斗,解决近中期的经济发展困难,打破美帝的经济围堵。


至于实际上的国内大循环,其实是分地区、分产业、分人群有着各种各样情况的特别有趣、高度复杂的经济现象,也是国内经济运行的基本面貌,从经济循环的角度,实际上能比过去的一些口号如 “调整经济结构”“供给侧改革 “更形象生动,也跟接近本质。

不知道是经济宣传终于找到了个靠谱的笔杆子,还是突然顿悟了,但总之是这么描述,更加能促进十几亿人们更好的理解宏观经济,紧跟中央政策发展经济,是大好事一件。

从产能过剩、内卷化、阶层固化、土地财政、房地产泡沫、股市泡沫、三驾马车 GDP 增长、制造业和虚拟经济、地方债、教育医疗资源集中与扶贫,等等众多经济和社会问题出发,最终往往总是到达经济循环方式这个根本性的问题和解决方案。

就好像呼吸循环、血液循环解释了人体主要的运作机制一样,经济循环结构也是宏观经济的基本模型,只不过过去很少提及,如今终于被当做大招放出来了。

所以并不是可不可能,而是必然的现实,甚至已经是现实。


但这句话只是开了个头,描述现实和简单的方向指引,并不包含具体的技术细节和难点。

后面还有很多内容要去解读和执行。

所以说重点不在” 内循环 “,不要看见个新词就激动,重点在后面的阐释和举措。

真正具体的大量经济难题,诸如解决产能过剩、有效扶贫、产业升级、抑制各种泡沫风险等,都要在这个基本模型和方向方针的基础上,做大量细致艰难复杂的具体工作,

既要在宏观上大幅度改革循环结构和方式,又要调整和培育大量精细复杂的微循环系统,既要立足市场方式,又要坚持必要的宏观调控和微观操作,真是千难万难。

引用一段大佬的话,体会一下双循环方针的出处:

会议认为,“十四五” 时期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之后,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发展仍然处于战略机遇期,但机遇和挑战都有新的发展变化。**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平与发展仍然是时代主题,**同时国际环境日趋复杂,不稳定性不确定性明显增强。我国已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发展具有多方面优势和条件,**同时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仍然突出。**要深刻认识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展变化带来的新特征新要求,增强机遇意识和风险意识,把握发展规律,发扬斗争精神,善于在危机中育新机、于变局中开新局,抓住机遇,应对挑战,趋利避害,奋勇前进。
会议指出,当前经济形势仍然复杂严峻,不稳定性不确定性较大,我们遇到的很多问题是中长期的,必须从持久战的角度加以认识,加快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建立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中长期协调机制,坚持结构调整的战略方向,更多依靠科技创新,完善宏观调控跨周期设计和调节,实现稳增长和防风险长期均衡。


但前途光明,道路曲折,最终的目标不是**” 实现 “**内循环和双循环,而是 实现 “坚强、健康、可持续、高品质的国内经济大循环,和不断扩大增长的外循环,以及内外双循环的互相促进 “。最终的实质,这是一整套高度复杂但健康稳定的无数循环系统。

知乎用户 SkodaAuto 发表

大众消费起来了,足以支撑下去;

片帆不得出海,是没有双循环的思维误区;

完整的工业体系,肉要烂在锅里,劳动力成本上升,可以靠机器人。

收缩回来,是为了将来打出去。

知乎用户 宛陵公子 发表

第四次科技革命遥遥无期,蛋糕的盘子就那么大,上游利益中国在向美国欧洲争,中下游利益中国和东南亚印度在争。

存量博弈的时代,什么金融战,贸易战,科技战都很正常,就国内而言,地方债规模非常夸张,而且地方财政对土地财政依赖度极高,短期看不到什么好转,中国的城市化率已经不低了,依靠卖地能持续多久可以预见。

支出端越来越多,收入端却越来越少,这是根本的矛盾。

很多人只看到地方投资建设的大手笔,独山县的 400 亿把地方投资建设中的极度浪费赤果果暴露在公众面前,别和我说那些大楼奇观能盘活,变成饭店,谁去那么偏远的地方吃饭?旅游区都干不成,还搞饭店,做过生意没?

有多少蛋糕被这样瓜分掉不得而知,如果蛋糕做不大了,矛盾爆发不可避免,指望既得利益集团自我改革,我觉得很难,谁会没事朝着自己身上割肉?

最后是割中产阶级的肉去补贴兜住底层民生倒是有很大可能。

至于高科技领域的创新,中国在互联网,电子,通信这些行业的创新比较多,因为整个行业给从业者的待遇好,应用前景也很广泛。

但很多基础科技行业,甚至包括航天,在国内想搞创新比较难,一不够自由,凡事领导说了算,人际关系复杂,我认识的好几个学术做的很好的朋友都在海外,觉得人际关系比较简单,可以专心做科研。二没人愿意出头,做创新就得有长期吃苦失败的准备,三待遇差,和别的热门行业差距巨大。四历史原因,别人先搞了几十年,客观上有优势积累。这些领域想超越美帝,比较难。

比如生物医药领域国内一年的全部的研发投入可能还比不上某个巨头一年的投入。

之前看新闻,美国礼来公司,为了阿兹海默症研发的药物 Solanezumab 三期因为效果不佳,整个项目被砍,损失巨大,整体投入数十亿美元,还裁员。国内的原研药少的可怜,基本上都是搞仿制药,过期专利药为主,很多行业的差距其实很大,我不知道为啥那么多人很乐观。

经济体制如果玩不出花,说明政治体制需要改革,至少监督权要有,避免蛋糕被浪费,让蛋糕分配更加均衡,也让改革创新内生动力更强 (不能什么事政工干部说了算,技术官僚也要有强话语权,并有制度保证)

比如这次疫情,技术官僚应该成为防控核心领导,这时候干政工的就得让让,科研领域也一样,做不到这些,难谈最顶级的创新

这些如果没有,当不了世界老大,长期的经济成果也很难保住,总理说中国还有 6 亿人月入 1000,他的数字应该是准确有可信度的。

知乎用户 夏思畅 发表

如果在 15 年选择将房价打回去, 度过一段困难周期, 说不定内需可以拉起来。但是现在…

其实我一直搞不懂 15 年 16 年那一波到底是为什么?

地方债?但是现在地方债更高?

房企?现在几个大房企的负债都几万亿了…

外汇?那段时间外汇跑的最多。

知乎用户 老卡 发表

面向全球市场尚且产能过剩的中国工业,内循环意味着什么应该可以想象。

中国人收入水平,总理也说过,现在大家也都很清楚了。如此低的收入和如此高的基尼系数,消费能力的疲软的一定的。轻工业因为失去市场崩溃以后,重工业也会相继失去支撑,至少丧失发展后劲是一定的。

至于科技就不用说了,再强的科技孤岛也会迅速被世界甩开,日本的例子就在眼前。

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搞内循环,获益的只有鑫家,融入世界的唯一的阻碍也是鑫家,这还不明显吗?

对了,目前,中国中产阶级的负担已经是极高:

房价中:

土地出让金和税费的占比在 70% 以上。(高房价城市更高)

汽车:

消费税 5%-40%, 增值税 17%, 购置税 增值税后 8.55%

综合至少 30% 以上

(什么你还想买进口车?再加 15% 关税和另外奢侈税。)

(什么你还想开车?油价中税费占比 38%,这个其实不算高啦。但是中国石油加工业的生产税负在 50%,实际上税负和生产成本一样高。)

瑞士手表:综合税 50%

什么你还要抽烟喝酒?

烟草税费占比:60%,高档烟你懂的更高,超 100% 覆盖军费不是说笑的。

酒类:除增值税外还要额外 20% 左右消费税。

(什么你还要喝洋酒?进口葡萄酒税总共在 46% 左右)

这些也就是一些看得见的地方而已。中国制造业综合税负在 50% 以上(国税局研究所文章里同概念数据表示 “算少了”。),批发零售,住宿餐饮业也在 50% 以上(2012 年数据)。实际上,即使是现在的中国,中产阶级的税收负担就高到发指。内循环以后,那点美纸必然不会便宜给你进口买车买表。这代中产阶级就老老实实交交税交交养老保险交交房贷,养活统治阶级和婴儿潮一代的老人吧。

知乎用户 茶话股经 发表

最近最热门的经济词汇就是经济内循环,听起来挺高大上,实际上是无奈之举。

经济内循环,意思是说,以后要以国内市场为主,国内生产出来的东西,主要在自己国内消化掉,重新转化为生产力。

也就是走内需拉动经济增长的路子。

我们过去拉动经济的三驾马车是外贸,基建和房地产,内需一向很薄弱,这几年内需份额有所提高,但还不足以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

最主要体现在居民收入不足,杠杆过高,中产被绑在房地产的战车上面等。

从消费总额看,中国在今年已经超过美国,成为全球第一大消费品市场,但从人均消费水平看并不高。

从微观层面看,中国消费结构呈现两边高中间低的 M 字型结构。

也就是说,高端消费,奢侈品消费还在增长,低端消费也在快速增长,例如地摊经济就很红火。

其中的原因,富人并不会受到高房价的影响而降低消费水平,甚至还因此提高了消费能力,他们的消费还在升级。

中产由于购房压力,从中端消费跌落到低端消费,所以会出现两头高中间低的现象。

一个正常的消费者结构,应该是两头低,中间高的状态,中产成为消费的主力,这才是合理的现象。

中国要实现消费拉动经济,实现经济内循环,除非是降房价,提高居民收入,否则很难。

现在提出经济内循环,实际上是由于国际疫情严重,国际冲突加剧,外贸严重受阻,不得不转向国内市场。

其实买房子表面上是投资,实际上也是一种广义上的消费。

房地产才是真正的印钞机,购房者从银行贷款出来,付给开发商,开发商用来缴纳土地出让金和建房子,这个过程就可以拉动许多的就业和消费。

过去中国内需不振,房地产成为了经济发展的一大动力,就是以上这种逻辑,实际上买房的作用基本等同于消费,只不过把多年的一次性消费出去而已。

所以,发展房地产也可以实现经济内循环。

炒股票也可以实现经济内循环,有闲钱的人把钱拿去炒股票,上市公司通过 IPO,可转债,定向增发等方式上市融资,股民的资金就会流动起来,部分流入实体经济,如果股市上涨,股民赚了钱,也会增加消费,这就是资本市场促进经济内循环的逻辑。

综合起来看,实现经济内循环的方式有几种:

1、提高居民购买力。

2、发展房地产。

3、让股市走出慢牛。

提高居民购买力,主要就是降房价和提高居民收入,提高居民收入很难,现在经济太差,没有需求就没有工作岗位,居民收入不下降已经很不错,但房价是有可能缓慢下降的。

发展房地产这条路,过去十几年就是这么干的,但现在房价太高,已经到了伤害经济的底部,已经不能继续走拉抬房价发展经济的老路。

让股市走慢牛这条路,目前看也相对可行,上层也一直在强调要通过资本市场服务实体经济,这也是我一向看好 A 股走牛的重要原因。

但其实还有更重要的一点,那就是发展高科技和人民币国际化。

现在全球化时代已经很深入,虽然出现了暂时性的逆全球化现象,但这只不过是各国在争夺全球市场份额所做出的保护主义而已,如果大家都搞经济内循环,那才是真正的逆全球化。

例如美国自己生产的东西卖给自己,美元地位优势就没有了,美国人也就没了优越舒适的生活,实际上现在的美国人确实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不过美国人的水深火热是由疫情引起,如果没有疫情的帮忙,现在的美国人还是可以继续躺赢下去。

不过有了疫情,一切都变得不一样,疫情给中国提供了一次快速缩小和美国差距的好机会,这就是天意吧!

中国过去是外向型经济,也就是走以外贸为主导,带动国内经济发展的路子,本质上是融入了由美国主导的美元体系,成为了美国经济大循环中的其中一个环节。

美国经济大循环的模式,是以美元为核心,科技金融和军事互相配合在收割全世界的财富。

美国人自己不从事辛苦的生产工作,实际上美国制造业外流,就是美国经济大循环的一个重要环节,如果美国商品都自己生产,自己消费,那就是美国经济内循环,那就没办法收割全世界,这样对美国显然是不利的。

所以,不要以为所谓经济内循环就是好事,经济内循环搞不好就会变成内卷化社会。

美国利用美元世界货币地位,搞经济外循环,把制造业搬到国外生产,自己印美元再买回来实现躺赢,国外劳动人民辛辛苦苦干活,然后把商品拿去美国换成美元,实现全球经济大循环,这就是世界货币地位的好处。

美国之所以能够成为全球经济大循环运转核心,表面上看是美元世界货币地位,和保护美元的美国军事和科技,但最核心的东西还是美国强大的科技力量。

未来中美有可能脱钩,所以中国必须改变这种受制于美国的经济从属地位,所以必须要进行中国经济内循环。

但这也只是权宜之计,没有一个想成为大国的国家会甘愿内卷化。

中国想要彻底改变这种从属地位,就必须从发展科技入手,只有在科技领域全面超越美国,至少也要跟美国并驾齐驱,再从经济总量上超越美国,人民币的世界地位必然就会得到极大的提升。

中国经济总量在十年内全面超越美国是大概率会发生的事情,十年后中国的科技水平也会进一步跟美国拉近,到时候人民币国际化份额就会大幅提升,国际也会有大量资本进入中国做投资,中国的金融市场也会因此得到大发展。

理想很丰满,过程很艰辛,咸鱼翻身也不是说说而已,还需要多年的努力才有可能取得成功,在全面超越美国之前,必然还会受到疯狂打压,过一段时间的苦日子是必须的,经济内循环其实就是要过苦日子的另一个代名词。

也可以简单理解为好好干活,但不要想着能挣很多钱。

不过这也会带来一个好处,就是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里面,物价会相对比较便宜。

只有等到人民币走出去,中国部分制造业走出去,实现以人民币为核心,中国经济为核心的全球经济大循环,到时候印人民币就可以出去购买商品,大家才可以轻松一点,不用再 996 了。

中国跟美国也不一样,中国人口很多,也不可能像美国那样,几乎把所有中低端制造业都转移出去,只能是部分转移,把友好国家纳入中国制造业分工合作体系,主体部分必须保留在国内。

中国永远不可能抛弃制造业大国的地位,因为除了中国, 没有哪个国家能够完全满足中国这么多人的廉价商品需求。

所以中国讲的是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这就和我以上讲的思路相吻合了。

知乎用户 小楼卧听雨 发表

内循环,大白话就是消费。现在这个时点,是必须转,不转麻烦更大。

过去每一次经济遇到重大冲击,一开始都是喊破嗓子刺激消费,最后都老老实实转向了投资。非不愿也,实不能尔。

现在转型,也将面临以前同样的几个问题:

1. 每一次放水,都是财富向上层的快速集聚,这几年无论在房地产领域还是股市的 721 规律,因为机制的不健全,最终导致的都是财富的快速集聚。那么,如何实现财富的更公平分配?财产税(比如房产税、遗产税、更高比例的资本利得税)?没有财税机制的调节,这个问题就很难解决。但是,短期内这样的改革是非常难的事情,甚至不必抱有希望。

2. 如何提高中下层人民的收入,降低白领阶层投入到买房大业的杠杆?如果说 16-18 年 6 月是棚改货币化加速推动的杠杆,那么因为众所周知的原因,18 年底到现在都是去杠杆、房住不炒的总基调。但是,政策惯性、地方财政压力、人们投资买房的思维惯性,共同推动了这两年的持续火爆。涨得幅度最大的几个城市,往往都是受外贸、外资影响 GDP 增长乏力的几个城市,反而是中部几个省会,受益于健康的经济增长,在适度控制房价。

上半年卖了这么多地,你说要摁住房地产这个经济发展的龙头,怎么摁?我敢说,只要某个城市房价上涨预期一消失,这个城市的房地产的买房需求立即会急剧降温,对经济造成冲击。

08-09 年、14-15 年都面临同样的境况。这一次,会怎么解决这两个问题?

知乎用户 嘉慧 Lincoln​ 发表

  • 为什么要提内循环?

房地产债台高筑不敢不管,外贸出口因疫情熄火,就业机会被东南亚抢走,局势动荡外资企业撤资避险,投资出口消费 3 台马车减速,内循环也是没办法的办法了。

  • 内循环真的可以实现么?

内循环的基础是能够自给自足,但是,新闻联播都说了:

中国社会现在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当前某些国货质量还达不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要求(比如某些奶粉厂),毕竟罗马帝国不是一天建成的。

实际上,今年在美国 IPO 的中国企业筹资规模已经达到 29 亿美元,同比去年增长 25% 以上;今年中国企业在纽约证交所和纳斯达克首次公开发行(IPO)的数量达到 29 家,去年同期仅有 9 家。

  • 美国上市时间成本低(A 股时间成本 X3 倍)
  • 上市门槛低(不要求三年持续盈利更看重未来)
  • 资金流动性好(做短期投机交易的少)
  • 股市环境相对稳定(机构以价值投资为主)

所以你可以看到,资本都是用脚投票,哪边对企业发展更有「利」就去哪边。

知乎用户 Yue 心 发表

这个问题不复杂,但是执行很难。

1、中国体制以及结构

国企、央企等处于经济中上游,绝大多数民营私企处于经济的中下游,中下游普遍处在恶性竞争的市场环境,没有什么竞争力,也拿不到什么融资和贷款,对量和需求非常敏感,抵抗资本能力弱,垄断兼并是大趋势,攀附以及站队将是目前中小企业最后的生存方式。

2、中国体制政权的底线红线

CPI!!!即使有国企央企把控一定的生活必需品物资,但是,因为整体体制是社会主义 + 官僚资本主义 + 自生自灭主义的混种体,不容许有大量巨量无效的灌水或者烈度加息发生。了解了这一点,你也就知道了政策的底线在哪里。

3、国际形势

全球化内卷 + 中美对抗 + 联合围堵,要想让别人都少吃,甚至是都啃骨头,得用啥?用高科技?不,先用拳头!再用高科技!先用拳头!再用全产业链高科技!先用拳头!再用带着拳头的全产业链高科技!

4、解决内需的关键什么?需要解决实际的就业问题。

提高收入?提高低收入人群的收入?

直接定向发钱,不就行啦?好像,不行,直接发钱了,这些人还怎么有积极性干活(反正大佬们是这样觉得的),而且不得再考虑一下通货膨胀?

以工代赋?让他们一直干活不就好啦?一边干活,一边有钱拿不就好了?为了能让他们一直干活,最好可以绑上房地产这个硬通货,这样他们可以一直干活,有房住,还能一直干活,还能抗债务。

嗯,听起来,一切似乎很完美。

这背后的本质逻辑,是现代(信贷)经济的运转本质问题(资本主义下的市场经济)——因为处在市场经济体制下的大众们,没有更好的生产资料(农村土地先抛开,且还不说农业反哺工业,以及城镇化过程中的抑农引流问题),所以,只能选择去通过售卖自己的(剩余)劳动力去换取生活必需品。

而且,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为了获得更好的经济发展速度和竞争力,这种经济发展模式的驱动力,主要来源于发债(发行货币),通过不停的发债(发行货币,比短时间提高单位生产效率快多了,因为,基础科学的研究目前还是吃着百年前的红利,没有本质的革新) ,向国内中上游的经济体注入信贷货币,通过基础设施建设、房地产、教育、医疗等全方位灌溉,不断得往中下游渗透,这样广大劳动者手里在短期内就可以产生一定的货币购买力(同时也是债务),用于消费和支出等,同时,为了获得更好的国际竞争力,一方面需要压低国内「过快」的工资增长带来的竞争力下降和就业率负影响,另一方面,为了能够最低风险的偿还债务,不至于因为某个机构或者某个点爆破而引发系统性金融危机(比如,前几年定点去除影子银行、P2P 等大雷),所以,需要最大化的均摊债务也就是现在最广大的居民杠杆——房地产的本质——顶级债务打包。

这套运转机制的完美形态就是前中期的投资回报能够偿还未来的债务!

其实,无非那么两条路:

1、对内持续扩大化均摊,持续加杠杠(期间,还可以破产重组、债务货币化、债转股等综合操作)

2、对外输出,赚外汇,去产能

(为什么没有第三条投资?当前,投资的边际效益已经很低了,资产价格普遍已经飙到很高了,除非进行刺破,新生循环,不然,投资这条路,无非是加强更多的债务罢了,一旦,没有利润支撑(人口红利以及出于中美对抗的担忧、去中国化等),肯定想跑)

(3、继续走老路,把根都刨掉——打农村土地的主意——不得已的下下策)

另外,对外也需要解决外汇储备的资金流向问题,还有就是防止国际资本做空金融等金融风险(比如前些年索罗斯想要做空香港的事件、还有比如防止外资收割资产进行对冲),这里面的平衡术主要是通过增持美债来保证当前外储资金最好的安全性,流动性,还有收益性。当然,这里面也有投资的部分,但是,在 08 年,因为美国的次贷危机,基本亏得十分惨烈(损失数千亿美元,大家简单搜一下房利美、房地美)。

而且,因为,中国的外汇管制,强制结汇,加上国内的完善工业化体系、营商环境、廉价劳动力、以及市场潜力等竞争要素过强,所以,前期积累了大量的外汇储备,这些钱需要换回人民币,才能在国内流通,而回到开头的**第 2 点,**如果,在国内大量增发大量无效能货币,必然会造成恶性通胀,CPI 是红线!!,所以,这部分钱,处于安全性、流动性、收益性等综合考虑,购买美国国债显然是一个更优的选择。

但是!!!

第 3 点,突然汹涌而来了(其实,必然会来),疫情,全球化内卷,全球市场大萎缩,中美【全面】【对抗】【联合围堵】!统统都来了。

所以,要解决当前的就业问题,当前就有的:

1、提高研究生扩招、专升本招聘比例(延缓毕业)

[2020 年硕士研究生扩招 18.9 万人带来哪些机遇和挑战?- 教育 - 客家新闻网​www.gndaily.com

](https://link.zhihu.com/?target=http%3A//www.gndaily.com/edu/system/2020/07/06/030194817.shtml)[2020 专升本扩招幅度有多大,来看看这几个省份!​baijiahao.baidu.com

](https://link.zhihu.com/?target=https%3A//baijiahao.baidu.com/s%3Fid%3D1665026202770017630%26wfr%3Dspider%26for%3Dpc)

2、鼓励毕业生参军(吸纳就业)

[今年毕业生 874 万人,就业压力增大!教育部:更大力度鼓励毕业生参军入伍,硕士研究生扩招 18.9 万……_招聘​www.sohu.com

](https://link.zhihu.com/?target=https%3A//www.sohu.com/a/376732778_811190)

3、开发更多的就业岗位

[2020 年国家人社部公布 16 个新职业中,没想到会有它!​baijiahao.baidu.com

](https://link.zhihu.com/?target=https%3A//baijiahao.baidu.com/s%3Fid%3D1667015659534048627%26wfr%3Dspider%26for%3Dpc)

4、多渠道就业

你们自力更生好自为之吧。

5、返乡就业

城里就业岗位有限,大家回老家挤挤,挤一挤就啥都有了

6、增加企业盘活企业带动就业

减税、政策扶持、资金扶持、。。。

回到开头的第 1 点,当前中小企业核心的生存关键在于什么?从实际商业运转来看,当前,需要攀附以及站队,别和我提创新,在巨头垄断,存量竞争的时代,最划算最稳妥的买卖就是卖公司上市,或者并入巨头的供应链或者战略体系,因为,你要通过自己的单打独斗去拉融资?这个环境,太难太难,难于上青天;而从市场需求来看,需要巨大的量和一定的消费预期,也就是不断利好的就业环境。

而减税、政策扶持、资金扶持等,其实,不是最关键的助推点,只能是辅助助推点。

而,当前的就业情况怎么样呢?

[2020 上半年全国就业情况分析:全国城镇新增就业 564 万人_腾讯新闻​new.qq.com

](https://link.zhihu.com/?target=https%3A//new.qq.com/omn/20200727/20200727A06PJU00.html)[2020 届高校毕业生将达 874 万人 -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政府门户网站​www.moe.gov.cn

](https://link.zhihu.com/?target=http%3A//www.moe.gov.cn/jyb_xwfb/s5147/201911/t20191101_406366.html)

7、外贸外资就业

[逆势前行稳外贸稳外资效果显现​baijiahao.baidu.com

](https://link.zhihu.com/?target=https%3A//baijiahao.baidu.com/s%3Fid%3D1672203659926934076%26wfr%3Dspider%26for%3Dpc)

其实,整篇看下来,非常明显,当前的内需仍然不足以撑起主体,还是,需要靠外需先去同步补充养着,把整体就业慢慢盘活,才能有后续的内需大循环可能性——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

而市场经济主体的运行机制,与内需大循环本身又是矛盾的,同时,既得利益阶级也很难割自己的肉喂给羊群去长羊毛再收割,所以?

我只能说,我们中国老百姓,太他妈的能吃苦了,能抗了?

知乎用户 环球同此凉热 发表

筹划很久了。我转发几个老的评论(节选)。

东方节简版:2011 年 8 月 19 日:

如果我们从这个层面去观察问题,那么,最近一段时来所发生的许多事情,也就都有个清晰的主线,那就是:
第一,在中国已经准备面对 “欧亚海上运输线之乱”、甚至“中东最暴力破局” 的局面,从而开始筹划“中国经济最低内循环”之后,“美国利益”企图一方面通过 “利比亚让步” 的“利诱”、另一方面通过警告 “意大利将倒下” 的“威逼”,去换取欧盟的 “叙利亚配合”,从而摆出一副“下决心准备有效击穿” 叙利亚这个 “止损点” 的姿态;

东方节简版:2012 年 2 月 4 日:

因此,一旦叙利亚这个止损点被有效击穿,“中俄”就务必放手伊朗在核武器问题上去做它想做、且基于其自身安全需要也愿意做的事情(宣布准备拥有、已经拥有、或者悍然核暴),从而立刻启动中东向 “全面破局、特别是最暴力破局方向” 转化。
而一旦如此,那就将是 “中国综合实力”“直取” 中国南海之日、并在 “朝核联动” 的配合下,以 “彻底颠覆西太平洋安全框架” 之势、以“启动中国经济最低内循环”之 “名”、以“锦州效应” 之“利”,以政治、特别是军事为支撑、以经济、特别是金融为手段,行 “全面整合东亚经济”、从“东亚方向”“率先挤出美元” 之“实”!

东方节简版:2014 年 1 月 3 日:

最后,我们也想强调的是,由于中国综合实力(特别是工业制造及军工技术的实质性跃升,外加经济总量巨大及人口众多)已经迈过了 “西方政治、特别是军事手段解决中国问题” 的“有效阻碍”、并已可确保 “中国最低内循环” 至少拥有“成功运行的最低战略配置”,因此,即便全球局势向我们评估中的最恶劣的方向发展(主要爆发在东亚经济体内的全球经济、特别是金融危机在 2014 至 2015 年全面爆发),只要切实地走群众路线,坚定地依靠人民,它也最终阻挡不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进程,无非是 “涅磐” 之前最终也没能有效避免 “浴火” 这段而已,仅此而已!

东方时事群讨论纪要:2015 年 7 月 18 日:

提示一个,,,,第一个问题,中国践行群众路线的基础与能力践行群众路线之基础与能力,或通俗的三个自信,在关键时刻,就能直接转化或衍生为人民币最强的一只锚,,第二个问题,,是中国业已打碎西方军事技术绝对优势之神话的军事实力,实际是科技实力,,,,\ 而中国坚定不移执行南海战略的能力,特别是决心,是第二个问题的具体体现
第三个问题,在第一,二个问题的基础上,,世界第一的实物呑吐能力与排名世界前五的几大行体现的金融体系实力,黄金储备,,以及以海军,空军,太空,通信,计算,高铁技术为代表的井喷式技术发展,,,中国,,在东方时事解读之前经常提及的一个层面,,,,军队向前进,生产第长一寸,,,不仅有绝对优势,且,有巨大的冲击惯性
这一巨大冲击惯性,,又可极大地牵动群众路线国际版本的推进
第四个问题,,中国自己就既是一个巨大的实际财富生产者,又是一个巨大的消费市场,在所有经济实体中,是最有玩最低内循环之坚实基础的一个,不仅如此,这又确保中国的战争潜力最为巨大,,显然,这个问题,又反过来极大强化了前面三个问题上的优势

讨论很多,但可以看到,最早在 2011 年就已经提出中国的一个战略准备就是进入最低内循环。

内循环的一个重要原理:东西部的重要差异,以及此后开启的升级进程。

东方节简版:2012 年 10 月 12 日

第二点,在第一点的基础上,我们其实不难感觉到:如果能维持经济、社会的基本稳定,那么,一旦 “完全整合(政治、经济、特别是军事上的深层整合)”,之后的 “欧洲经济”……. 在某种程度上,将非常类似于今天的中国经济:即有足够广阔的地域、也有足够的人口、还有体系完整的经济结构、足够的军事能力,最关键的是、还有类似于中国因 “东西部经济巨大差异”及 “对东亚、中亚、南亚经济带” 所内含的 “市场吞吐能力”,且地理上靠近俄罗斯、中东、中亚、澳大利亚等这几大能源、矿产中心、外加“中国南海” 这一资源、航路 “自留地”,从而“必要时” 可相对有效控制 “东亚输美、欧产品航路开关”、还与“欧洲经济” 循“欧亚大陆交通网”隔着 “有意愿充当欧亚大陆物流与能源运营商的俄罗斯” 彼此相望、并将 “它们” 作为 “内循环之纵深扩展”、等等、所有这些,对中国经济而言,都是“内嵌” 的、在万不得已(全球经济硬着陆从而陷入前所未有的经济萧条)的情况下,足以进行 “最低内循环” 的“循环因子”。

东方群讨论纪要:2016 年 2 月 29 日

一,对内,启动最低限度内循环,维持民生,二,对外,基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各自的民生需要,启动最低内循环的升级进程,,在解放军的支撑下,一边捞落水之人,一边强推一带一路,,让人民币国际化进程这只陀螺,正式起旋

这些战略最早在官方消息中出现,是 “中国经济最大的回旋余地在中西部,特别是西部”,好像 13 年就出现了,但是那时候很不起眼。而以一种比较明显的形势出现,则是 2018 年崔天凯大使的访谈:

崔大使说:

我一直认为, 有两个循环要考虑, 一个是与国际体系接轨, 参加国际产业的循环;另一个是我们国内自身的循环。我们国家人口基数大, 地域宽广, 各地区之间的差别也大, 实际上从国内循环中就能反映出全球化的一些现象。
无论从全球视野还是从国内全局来看, 发展差距是能提供发展空间和后劲的。如果我们能运用好发展差距, 形成从东部到中部再到西部的国内循环, 让发达地区能够不断帮助不太发达的地区发展起来, 这本身就是很大的市场。若能在立足于国内循环的基础上再与国际接轨, 融入国际循环, 我们的经济发展就会有更加长远的后劲。

东方节简版:2018 年 5 月 4 日

在东方评论员看来, 这段文字, 特别是 “另一个是我们国内自身的循环” 及“如果我们能运用好发展差距, 形成从东部到中部再到西部的国内循环, 让发达地区能够不断帮助不太发达的地区发展起来, 这本身就是很大的市场”的描述, 算得上是东方时事解读多年前明确提出的“必要时、中国可以启动最低经济内循环” 的、第一份 “官方侧证”
值得一提的是, 当年, 我们在论证 “中国经济最低内循环” 的“相关条件”时, 首先, 我们强调中国“东、西部存在明显的发展差距”, 也强调中国东北地区与中国东部、甚至中部也有类似的问题, 而这些又恰恰对应着崔天凯大使所说的…..“我们能运用好发展差距, 形成从东部到中部再到西部的国内循环, 让发达地区能够不断帮助不太发达的地区发展起来, 这本身就是很大的市场”….. 这一描述。
也就是说, 它与东方时事解读多年来观察与评估的 “最低经济内循环” 的描述是相吻合的, 由于形势已经深化至今、中国官方在这个时间点突然提及”两个循环“的话题 , 由此可以推论的是这样几个极可能:
第一个极可能 , 中国政府对所谓的 “最低经济内循环” 早就在准备了。

崔大使的言论,关键有两句:“发展差距能提供发展空间和后劲”,这一句刚好对应东方此前提出的 “东西部巨大差距是内循环的基础”,第二句是 “立足于国内循环的基础上再与国际接轨”,这一句刚好对应东方此前提出的进入内循环之后,开启内循环的升级进程。有很多人觉得不能闭关锁国,但要搞清楚辩证关系,内循环不是闭关锁国,而恰恰是通过最低内循环的升级进程,实现人民币国际化,构筑新的国际循环的进程。最低内循环之后,对其他国家落水捞人,也是一个让他们反省、清除其内部亲西势力的过程。

在之后,就是最近反复提到的 “双循环格局”,可以说东方多年前关于中国应对欧美微调后战略的应对战略之必要时,启动最低内循环,已经得到了证实。

目前的状况实际上是东方在新冠之后提到的等效内循环:就是人员往来基本中断,但物资贸易仍然存在。接下来如果西方坚持狗急跳墙,那么随时可能切换到最低内循环。而一个重要的宣誓就是这几天又着重提到了振兴东北的问题。这是最低内循环的一个重要的切换点。不过时间又争取到了这么多年,眼下最高的目标是让西方霸权慢慢变老,这种可能性是存在。而一旦狗急跳墙,最低内循环也等着西方。

知乎用户 勉答的老金 发表

读了一下黄奇帆对经济内循环的文章,可以从中找一些印证的内容。

[黄奇帆:怎么构建 “国内大循环”?_手机网易网​3g.163.com

](https://link.zhihu.com/?target=https%3A//3g.163.com/news/article/FIFJFFC605199O55.html)

===============================================

印度不就是内循环么?有什么 “不可能” 的?

改开前中国不也是内循环么?

问题不在于能不能循环,而在于在什么水平上循环,在于能不能升级,即使不靠内循环,靠外界中国的所谓后发优势进行升级也已经到了瓶颈,所谓的摸着美帝过河一个当然是别人不让摸了,再者很多地方也没得摸了。

所以一个是要产业升级,创新技术进步,另外还是要靠消费升级,否则你升级出来的东西肯定很贵,没人能买没人敢买,是玩鬼的内循环?

中国早就过剩了,之前靠的就是外需,现在想改内循环,需求的问题解决不了,怎么可能?

消费能力的提升就是要让国人富起来,一方面要靠分配,另一方面是要靠把沉淀的财富资产化,比如农民的各种产权。比如让证券市场真的能成为分配财富的地方而不是收割韭菜的地方。

很多人鄙视房地产,但是中国的房地产确实做到了将个人财富资产化,如果没有房产,中国大部分中产将更没有安全感,只不过房产的支出已经对其他消费产生了挤出效应,限制了内需发展,能不能找到房产外的另一条路线也是非常关键的因素。

过去中国的优势归根到底是规模优势,生产优势,伴随着技术升级国产替代,将过去高端的东西白菜化肯定还是致胜法宝,但我认为需求侧的问题更严重,人人消费降级拼多多,估计是拼不出升级的未来。

知乎用户 小道消息君 发表

不是有可能,而是不得不。

以前的中国,是以出口导向型经济为主,如今是以经济内循环为主,这里面的差别非常之大。

中国其实并不想这么做,哪怕是和美国打贸易战打的最凶的时候也没这么想过。

经济内循环,以自给自足为主,这是贸易战时中国准备的终极后手,准备留给最不利情况发生时启动。

中国和美国,打打谈谈,互相纠缠了 2 年之久,双方都没有敢踏出那最终一步。

中美经济捆绑太深了,哪怕美国今天比中国强很多很多,也无法忽视中国的经济体量。

和伊朗、朝鲜等国做全面经济切割都没关系,但和中国切割,对美国产生的伤害就太大了,大到美国无法承受。

所以双方的策略其实都是以和为目标,以打为手段。

但 2020 年,世界突然爆发了新冠疫情,彻底打乱了世界各国的计划和节奏。

由于病毒的威胁,全球各主要经济体在事实上已经大量减少了人员和物资的往来。

贸易战都没做到的事,给病毒做到了。

在可以预见的短期内,不是说中国想不想进行经济外循环,而是根本无法实现外循环。

由于经济被重创,美国的民族情绪也在逐渐升腾,精英们也不希望中国实现反超。

中国的经济都已经发展到了这种程度,还不遏制更待何时?

遏制中国,是美国目前的政治正确,就好像当年遏制日本一样。

中国今天遭到的打压,比起当年日本甚至还要好很多。

至少今天的美国议员,没有公开在白宫门口砸中国版的东芝电器。

从日本的遭遇看,在可以预见的中长期内,中美贸易都不会恢复到从前了。

想重归于好,中国只能选日本那条路,就是自残,经济衰退后美国自然就无视了。

但这条路,中国人不愿意走。

所以中国其实只有一条路可以选,那就是经济内循环。

内循环和楼市互相冲突

以前,中国是出口导向型经济。

简单的说,就是中国只负责生产不负责消费,大量出口初级产品到欧美国家来赚钱。

而赚来的财富,以房地产的手段拿出来投资基建,从而获得更大的生产能力和更多的财富。

这就是过去 20 年中国 GDP 高速增长的秘密。

以前的中国人太穷了,一直到 90 年代大部分中国人都还为填饱肚子而发愁。

几年之后就指望对贫穷和物资匮乏充满了恐惧记忆的中国民众大手大脚,花掉手里的每一分钱当月光族。

这很难,近乎不可能,动乱苦难了一百余年的中国人,天生就爱储蓄。

至今为止,只有房地产才能成功的让中国民众心甘情愿的月光,其他手段均不可行。

买房其实是消费,但民众认为这是投资,是给子孙后代留家产,完美解决了居民储蓄率过高的问题。

而且以前的中国,问题不仅仅是穷,还有落后,需要大量的建设来抹平历史欠账,政府也不希望国民把辛苦赚来的财富全部消费掉。

房地产,再一次完美解决了这个问题。

2000-2020,中国选择房地产作为重要经济手段,这不是历史的偶尔,而是历史的必然。

坐时光机重新玩一次,我们还会这么干。

但 2020 之后,出口导向型经济不行了,我们的国策开始变为以国内循环为主的双循环发展。

外循环我们也要,但不可把希望寄托在国外,要以内循环为主。

内循环简单的说,就是中国的产品中国人自己消费。

这和出口导向型经济有极其根本的偏差,也会导致一系列的变化。

其中影响最大的,就是房地产。

房地产的核心目的,就是把居民部门的消费包装成投资,然后由政府部门拿去做真正的投资。

高房价政策,导致居民部门的储蓄率持续下降,六个钱包让大量的年轻人成了月光族。

月光确实是月光,但这些钱都去还银行贷款了,真正拿出来消费的很少。

目前,能以什么手段来养成中国人的消费习惯暂且不谈,在鼓励民众大手大脚买东西之前,我们需要先解决一个很重要的问题。

那就是居民部门手里没有余粮,难以消费。

高房价,曾经是中国高速积累和建设的重要帮手。

如今,却成了内循环的最大障碍。

房子,是中国目前最大的消费品,没有给那些衣服袜子和手机什么的留空间。

房价越高,涨的越好,居民部门的负债反而就越高,可以拿出来消费的钱就越少。

名义资产确实高的吓人,但全民都在勒紧裤腰带还房贷,省吃俭用的度过每一个月,这没有意义。

以前对外靠出口赚外汇,对内靠房地产大兴基建搞投资的那一套行不通了。

当务之急,是降低居民部门的负债率,提升居民部门的消费能力。

这一切都和启动楼市的目的完全相反。

经济内循环的国策下,全面打压房价是必然结果。

知乎用户 Loscock 发表

内循环的目的是 “苟”,是续命,是求存。长期把生活水平维持在一个比较低的程度,大家都不饿死,社会也能保持相对的稳定。

然后呢?然后等天下大变,别的国家先撑不住开始打仗。只要他们打仗,咱们就卖武器,卖工业品,卖日用品。外部需求旺盛了,咱们的经济不就活泛起来了吗?

等别的国家打仗,互相把工厂炸光,工人炸死,这样咱们就能用自己过剩的工厂和工人,去他们那里倾销。同时,中文,中国文化,中国的产业标准和中国的货币,也能因为中国产品在世界上一家独大,而输出给全世界。世界各国人民为了求生存,就必须巴结中国,必须学中文,必须用人民币。一大票中国的人文学科学生将会找到好工作,一大波单身汉能娶到老婆。

咱们谋求称霸了吗?没有,仗是你们自己要打的,中国货是你们自己要买的,中文是你们自己要学的,中国人是你们自己要嫁的。

咱们和平复兴了吗?相当和平。你们打得昏天黑地,我两边卖东西,还有比这更不和平的吗?等你们打得差不多了,我再天兵下凡,秋风扫叶,出兵终结战争,维护世界和平。和平守护者的帽子给自己带起来。

不谋求称霸而和平取得霸主地位,这就是美国在 20 世纪的成功经验。

我们天天讲罗斯福新政,罗斯福新政究竟干了什么?

说得简单点,就是政府接管经济秩序,一方面印钱维持债务泡沫不破裂,另一方面大兴土木。各地不管有没有体育比赛,都修大型体育馆;各地不管有没有人口聚集,都修路。眼睛里头看得见的河流,全部给我拉上水坝。

政府在 1933 年创造了 4 百万个建筑工作岗位。罗斯福成立联邦过剩缓解公司,用(印出来的钱或者政府发债借来的钱)购买过剩的食物发给穷人。比如因为价低卖不出去而要被倒掉的牛奶,被屠宰的牲畜,政府把它们买下来发给穷人。

不追求资本回报,只追求不饿死人,大家有事干。

1935 年,政府又凭空搓大火球,搓出来 850 万的就业岗位。政府还给农场主发钱,让他们去种能够保持土地肥力的作物(换言之,种出来卖不掉的作物)以维持农业就业和产能。组件社保基金,为低收入家庭提供最低生活保障。

1937 年,美国将最高一级的所得税提高到 79%。退出公平劳动标准法案,规定最低工资,加班工资,禁止童工。

罗斯福新政是有成效的,失业率从 1933 年最高的 24.9% 下降到 1937 年的 14.3%。虽然就业形势仍然很恶劣,但是也取得了长足的改进。

然后呢?然后就玩不下去了。1938 年美国经济再一次回缩,失业率提高到 19%。

1938 年世界上发生了什么事?日军在前一年开启全面侵华,希特勒通过慕尼黑条约兵不血刃获得苏台德地区。

撑不下去的小国家已经开始或者即将开始发动大规模战争了。

1939 年,德国闪击波兰,二战正式爆发。美国开始向英法输出武器。

1940 年法国投降,美国的失业率下滑到 14.6%。

1941 年,德国入侵苏联,日本袭击珍珠港,美国失业率骤降至 9.9%。

这是历年的美国失业率数据

现在让咱们来回答那个问题:美国经济内循环了吗?从短期来看,内循环了,经济数据尤其是失业率有一个全方位的缓解。

但是古尔丹,代价是什么呢?

代价就是政府债务急剧升高,美元购买力断崖式下跌。罗斯福是美国历史上在任期间政府债务上升比率最高的总统。

换言之,把明天的钱拿来今天花,可以救一时之急。

那明天花什么钱呢?凯恩斯有云,“从长远看我们都死了”。

万一没死呢?人还活着呢,钱没了。

那就彻底凉凉。

况且,这个内循环也只维持了 4 年,到 1938 年就玩不下去了。

所以,须知此种所谓 “内循环” 的提法,只是能够让大家续命而已。

根据美国的成功经验,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1,一定一定不要主动挑起战争。让人家先去打,咱们收割。谁憋不住这口气谁输。

2,一定一定不要主动去产能。收割也是要有收割的本钱的。你把产能拆光了,到时候拿什么去国际上拼?

3,社会公平一定要坚实推进。罗斯福新政期间对富人加税,对穷人撒钱,设定最低工资和加班工资,就是为了缓解社会矛盾,让泡沫时期挣得盆满钵满的大户们吐点面包屑出来。二战期间失业率几乎被清零,甚至连黑人和女人都大规模进入工厂,推进了一波美国的种族与性别平权。妄想在不对 996 这种破坏商业生态的行为动手的情况下搞 “经济内循环”,只能是痴人说梦。您再有能耐,再愿意奋斗,也不能拉整个经济的正常运行当陪葬。

这三点做到了,就是静观其变了,持币空仓等行情。

知乎用户 sunRise 发表

内循环的重要条件是内需足够,内需足够就要人均收入够高。

比如日本,老美,人均收入一个 5 万美元,一个 6.5 万美元,收入高,内需就高,因此不仅可以满足国内商业赚钱,还需要进口大量其它国家商品,给其它国家带来收入。

那么,大家觉得转成经济内循环会怎样?以现在的收入水平。

知乎用户 活在梦里 发表

未来多远不知道。十年内的话没戏,老百姓真的没钱了。消费是不可能消费的……

知乎用户 绝不再多说一句话 发表

换个名称罢了,历史上又不是没经历过,相信我你一定会很喜欢的,由不得你不喜欢,你必须喜欢。

知乎用户 Eidosper 发表

很多人的论证还是 “因为内循环无法支撑,所以不可能”,说的好像我们有的选似的…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这事儿但凡还有点正常思维的人都知道不是好事情

也就只有兔吧还能一直赢下去

一说就是杠 再说就杠上开花

感情过去不提内循环的时候每年经济工作就不拉动内需?

内需说拉动就拉动

是不是你哪天下达一个指示文件 说全面拉动内需

就他娘的拉动内需了?

是不是我在国内循环里加个 “大” 字

你就觉得循环一下子就高大威猛起来了?

有毒吧你们

就这还内需?

西南财经大学发布的《中国家庭金融报告》,

中国储蓄最多的 10% 家庭,拥有全部储蓄的 75%;

55% 家庭 0 储蓄

百分之五十五! 家庭! 0 储蓄!

这还是 17 年的数据

你当然可以说数据怎么算的 不严谨如何如何

那你拿个更精确的模型?

这十年房价收割钱包你心里没点 X 数?

多少家庭是 0 存款 欠房贷心里没 X 数?

还搁这儿拉内需呢

张嘴就是我们人口 14 亿!

我们市场强无敌!

搞不清楚主动选择和被动选择的区别

还搁这儿赢呢

伸进病

知乎用户 Xiao 发表

成功了,就像阿里巴巴,抖音等,国内电商生态系统,移动支付,短视频等做的比国外还好,然后下一步可以逐步推广海外。

半成功,就像腾讯,就算我创新不足,但我抄的好啊。

失败了,就像百度。跟 Google 没得比,还借助垄断系统卖假药祸害国民。

知乎用户 秦一鸣 发表

内循环的最大阻力是消费不足

消费不足的最大原因不是大家没有需求而是没有钱

而 20% 人群占有 80% 的社会财富,憋着不花不说还不断积累

所以问题很简单了

只要让这 20% 的人学王多鱼可劲败家,产生 80% 的消费就能带动国内市场,产生足够内循环

当然很多人可能会发愁如何花掉这么多钱

其实不用担心,我相信剩下的 80% 人群很乐意帮忙

知乎用户 李必达 发表

要分两种情况:

情况 1: 彻底的逆全球化,所有国家全部进入内循环状态。

情况 2: 中国自己进入 “内循环”,其它国家继续进行(排除中国的)全球化。

西方国家希望看到的,显然是第 2 种。但实际上只要中国自身保持稳定,第 2 种情况就不可能发生

这是因为中国与当年的苏联不同,中国已经身处全球化体系之中,甚至还成为了自由贸易的最大受益者之一。因此,无论基于资本利益还是基于人民利益,中国都不太可能主动放弃全球化。而美国想把中国赶出全球化体系,需要付出巨大的代价。比如说,美国想让德国禁用华为,德国就可能提出要美国放弃对 “北溪 2 号” 项目的制裁,美国人肯答应吗?

不仅 “北溪 2 号”,美国和它的西欧盟友之间矛盾重重。即便在所谓 “五眼联盟” 国家中,肯牺牲自身利益跟着美国走的可能也就只有澳大利亚一个。美国肯出让多少利益给它的 “盟友” 换取支持呢?

当然,美国也可以选择彻底破环全球化,向全世界发起贸易战,迫使所有主要国家全部竖起贸易壁垒,进入内循环。也就是第 1 种情况。

这种情况会带来一个后果,即欧美国家的所谓 “纺锤形” 社会结构的加速瓦解

这是因为,单一经济体在市场经济前提下,必然会发展成为金字塔形社会。而所谓的 “纺锤形” 社会,不过是在全球化框架下把金字塔的底座部分转移到了其他国家。也就是说发达国家以构建国家间的大金字塔结构为代价实现了本国的 “纺锤形” 社会。如果全球化被彻底破坏,所有国家都进入内循环,发达国家的 “纺锤形” 社会将难以为继。

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发达国家 “纺锤形” 社会的瓦解必然导致社会矛盾的激化。法国的 “黄马甲”,美国的“占领华尔街” 将成为常态:

而中国从未进入过纺锤形社会(实际上中国要变纺锤形社会根本找不到足够大的底座,除非实现人工智能 ),如果大家都是金字塔结构,中国在保持社会稳定上有更丰富的历史经验。等到欧美的社会矛盾累积到一定程度,甚至可能引发革命,造成上层建筑的改变——转向社会主义都并非不可能。

知乎用户 南乔木 发表

知乎用户 pure 日月 发表

不会有人觉得内循环是好事儿吧?不会吧,不会吧……

最近些年新词出现了不少,明明很简单得道理,为什么不用看得懂的文字解释给老百姓听呢?当下,我对观点只有一个:警惕那些 guchui 内循环的人。

中国 300 近代史和建国 70 多年历史充分表明唯有改革开放、融入世界才能取得发展、才能让人民过上好日子。

过去的历史可是正反充分对照过的。

内循环意味着生产力低下,因为不能参与世界竞争,技术创造会逐步落后世界,最终全方面落后世界。

美国为首的西方老牌工业强国巴不得我们搞内循环,不参与世界竞争,不去赚取剩下六十亿人口的钱。

我们倒好,自己关上门窗,自娱自乐,这不是遂了他们的愿吗?

推荐看看我去年写的这篇文章——《【中国房地产的过去、现在及将来 – 第四篇】大国竞争之沙盘推演!》,比较遗憾的是:当前事态的发展居然命中了我的 “极端假设”!

我在极端假设是这么论述的:

我们都说小米是价格屠夫,只要是小米进军的行业,行业的价格(利润)就会砍掉很多,事实上确实如此,手机和电视机等行业小米在打击虚高的价格方面确实做出了自己的贡献。

实际上,中国的企业在国际市场也在扮演 “价格屠夫” 的角色,只要是我国企业进入的行业,可以将价格压制到最低,其他国家根本没有机会,比如钢铁、太阳能光伏等产业,基本上把老牌发达国家干趴下了。再比如通信行业,如果技术无差别(忽略政治因素),我们国家的华为和中兴在投标价格上绝对可以把其他公司干趴下。

这样,发达国家会恐惧,要是中国掌握了发达国家所掌握的核心科技,那么他们国家将无钱可赚,因为中国可以把价格压得更低,他们的企业会被挤压得没有生存空间。

所以,与其等死,还不如现在就围猎中国,把中国给真空化。我们不要这个市场了,不赚 14 亿人口的钱。全心全意扶持其他新兴市场,并且联合其他老牌工业强国和新兴国家都不和中国做生意,将中国给孤立化,这样中国的科技发展因为不能参与全球竞争将会停滞不前。

这样等到中国在高科技领域完全没有竞争威胁的时候,再和中国做生意。没有中国市场,欧美一些跨国公司顶多少赚点钱;如果等到我们中国强大起来了,他们就赚不到钱。

“少赚点钱”与 “赚不到钱” 有什么区别,我觉得智商稍微在线的人都会拧得清楚,既然如此,是选择 “少赚点钱” 还是选择以后 “赚不到钱” 呢?答案显而易见!

以上是一种极端假设,基本上不可能发生,因为在全球化的今天,放弃 14 亿具备极强消费能力的人口几无可能。

目前欧美日韩等都在加紧进行全球产业链重构以削弱对中国世界工厂的依赖,我们难道要自己戳自己脖子,关起门来加速全球产业链重构吗?

虽然当前以中美脱钩为代表的去中国化已经无法避免,我还是要说,中国的富强必将以更开放到姿态融入世界方得实现。

切不可自乱阵脚,自己关上自己的大门,这无异于 gei 敌方送子弹。

过去两百年的历史经验也证明了,只有融入世界、参与世界生产和合作,才能取得成功。

同时,我们不能再犯错了,现在已经没有容错空间了!


虽然新闻有报道内循环,但是绝不是代表我国将关起门来自娱自乐的玩,只是当前局势下,外部环境已经恶化,要借助国内市场撑一下经济,但是国内市场其实被房地产搞得不成样子了。

大伙还记得 19 年末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吗?

我们再来重温一下:

1、地方债

去年还明确写着 “较大幅度增加地方政府专项债券规模”,今年直接去掉了这部分。明年应该会加强地方政府债务的管控,这也符合国家去杠杆的意志。未来地方政府大搞基础设施建设的日子也将渐渐淡去。

因为我们国家面临的最重要的基本点就是人口减少以及老龄化加剧,而且人口会逐步向中心城市集中,继续增加地方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尤其是边缘非核心区域的城市,只会浪费资源。

**人口向中心城市集中的速度主要取决于实体经济发展的情况,能提供多少就业岗位,你就可以吸纳多少流动新居民。**而实体经济在创造就业岗位方面扮演了极其重要的角色。

2、货币政策

2019 年货币政策展望虽然也提到了改善货币传导机制,但是整体上还是没有 2020 年的展望写得具体。2020 年的展望里明确写着 “疏通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增加制造业中长期融资”。

为什么要强调疏通货币传导机制呢?无他,就是为了防范放出的水流到了不该去的地方,比如房地产领域。以前,本来政策的本意很不错,结果在实践过程中给走样了,导致收效甚微。今年的工作会议相较于去年,更加凸显了制造业的重要性,明确了是要给实体制造业输血,而不是给其他行业注水。

同时,2020 年的货币政策展望也强调扶持民营和小微企业,这其实和 “六稳” 中的稳就业密切相关。据统计,我国民企私企对 GDP 的贡献超过 60%,对税收的贡献超过 50%,提供了近 70% 的进出口贸易额,创造了 80% 左右的城镇就业岗位。

3、产业政策

去年还对 5G、人工智能等领域很是宠爱,并且还强调了对基础设施的投资(可能是出于稳增长的需要吧)。但是今年能够明显感到人工智能降温了,不仅仅是中国的人工智能发展在降温,而是全球人工智能的发展都在降温。

今年的产业布局更加接地气,再次强调对传统制造业和先进制造业的支持,同时也强调推动旅游业和体育产业的发展,这应该是为了促进国内消费产业的发展,只不过明年打算从旅游业和体育业切入。

GDP 一般由三部分组成,分别是:投资、消费和出口。**当前,国内大的基础设施建设已经基本成形,而且随着人口的减少和老龄化加速,再加大 “铁公基” 的投资只会增加以后的维护负担,而且以我国现有的经济体量,再想靠投资带动经济发展比较难。中美贸易战的当口,出口这方面可以活动的空间不大。因此,只剩下消费了。**欧美发达国家的消费占 GDP 比重一般不少于 6 成,比如美国的占比为 67%,同为东亚文化圈日本的消费占 GDP 比重为 55% 左右,而我国才 40% 左右。这说明我国的消费潜力巨大,而且还有待释放。(详见旧文:中国与美国 GDP 各细项比重的比较研究

以上内容是报告出来的解读,但是本次疫情彻底打乱了国家的部署,本来地方债是要严控的,但是为了应对疫情保基层运转,放水了万亿输血地方政府(这可以在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查到)。

还有,产业方面,我们本来打算今年大力发展旅游业促进消费市场发展的。也是因为疫情,旅游业彻底玩完了。

今年的原本部署是非常务实的,但是因为疫情,以及接踵而来的中美对抗全面升级,导致一锅乱码。

目前所提出的内循环,我个人认为是权宜之计,中国是绝不可能关起门来自己玩自己的,因为百害无一利,即便前途再艰难,我们都要大开国门,参与世界交流和合作。

因为国内的人口老龄化基本盘在这里,闭关是绝无出路的,必须走出去,走出去才有未来!

PS:期待改开 2.0。

知乎用户 杰辰​ 发表

作为在天猫和速卖通都从事了多年电商和外贸工作的基础上,对这个问题多少有一些体会,和大家做个交流。

看到很多回答都把重点放在了 “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 这前半句,但忽略了 “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 的后半句。今年来受疫情影响,的确很多外贸企业出口受阻,遭遇困境。大企业裁员,中小外贸企业倒闭的也不少。我接触的很多原本要进入外贸行业的年轻人也在考虑转行。外贸是不是不行了?我看并不是这样。

作为阿里速卖通的运营小二,我看过不少传统的内贸企业和淘宝商家转型跨境电商,并取得成功的案例。跨境电商成为这些企业发展的新增长点。这恰恰是国家提倡的 “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

上个月我拜访了一家母婴品牌 Babycare,就是这样的案例。这家企业原本是天猫的商家,长期稳居天猫母婴品牌的前几名。但它的管理者非常有远见,今年开始加大跨境电商的投入。最近 3 个多月,Babycare 通过速卖通开拓了俄罗斯、韩国、乌克兰、波兰等国的新市场,西班牙、法国市场也正在稳健增长中。所以你问外贸是否还有前景?我的答案是,疫情确实冲击了跨境 B2B 市场,但对跨境 B2C 的影响有限。甚至由于海外社交距离的限制,以及线下活动的禁令,线上零售反而是增长的,机遇永远和风险并存。

虽然国际大环境暂时不利于我们,但中国企业或者淘宝、天猫商家要做大,迟早还是要进军国际市场。

海外虽然不是遍地黄金,但留给中国商家的空间依旧很大。在中国,电商用户已超过 7 亿,达到总人口的一半,“网购” 早已成为人们生活中司空见惯的一部分;但在海外,线上零售渗透率还很低,发达国家约为 10%,发展中国家甚至不足 5%。美国媒体的一项调查显示,疫情期间网购的消费者中,有 40% 都是 “新客”。线上购物的习惯一旦养成,就很难逆转,这一点已在中国电商兴起发展的过程中被反复证明。

被疫情培养出线上消费习惯的全球用户,将成为跨境零售市场的巨大增量和全新发展动能。据权威统计机构 Stastista 的数据,五年之内,全球跨境零售(B2C)电商市场规模将超过 3.1 万亿美元,消费者总数将超过 46 亿人,年均增幅超过 21%。

所以并不是外贸不行了,而是传统外贸企业需要换赛道,寻找新的业务模式。通过互联网寻找新的增长点。我过去几年的核心工作就是利用速卖通和阿里的数字基建能力,帮助商家触达全球 200 多个国家的消费者,实现企业数字转型。

所以希望大家能辩证的看待国家的政策。国际市场的大蛋糕我们不能眼睁睁的放弃,优质的中国商品一定能赢得全世界消费者的喜欢。

知乎用户 二马由之 发表

这个要看如何定义内循环,完全的内循环是闭关锁国,这个可能不可能,也不会。

但是由于我们既是制造大国,又是消费大国。我们具备部分内循环的基础。事实上,最近几年消费、内需对于 GDP 的贡献已经超过出口。这就是部分内循环的体系。

这个事也涉及我们如何看待当年的美日贸易战及当前的中美贸易战。日本的问题在于自身市场不够,也没有掌握终端控制权。所以被动。

我们有足够的市场,巨大的内需。同时由于我们是制造大国,我们在相当程度上还可以选择用谁的芯片,不用谁的芯片。这都是我们巨大的战略资源及战略纵深。

知乎用户 Administrator 发表

孤立系统总是趋向于熵增,最终达到熵的最大状态,也就是系统的最混乱无序状态。但是,对开放系统而言,由于它可以将内部能量交换产生的熵增通过向环境释放热量的方式转移,所以开放系统有可能趋向熵减而达到有序状态。

以上是孤立系统的熵增定律的定义

内向型发展、经济内循环说白了就是把自己的体系向孤立系统发展,最终只会趋于混乱无序状态。

不往外走,不做大蛋糕永远只会让蛋糕越吃越少。

知乎用户 lzhgsgzr 发表

这个问题是什么意思?

是问会不会变成内循环?会啊,不是正在大踏步的迈向内循环么。。。

是问内循环有没有可行性?有啊,朝鲜不是内循环了很久吗?

知乎用户 都是小事 发表

难,几乎不可能。

内循环的简单理解就是自给自足的经济模式的另一个版本。

而当下的基本矛盾早已演变成:(1)人民群众日益增加的物质文化需求与匮乏的消费能力的矛盾。(2)大工业时代产品生产能力远远高于社会消费能力的矛盾。

内循环的必要条件是经济的相对均衡性。

我们可以把一个国家的经济比喻成一潭水,内循环就是内部的生态系统,而外循环则是外部的交流系统。

而目前的情况就是存在三个过剩:生产要素过剩、资本过剩、产品过剩。

生产要素过剩:社会严重内卷化,劳动者收入不再已个人创造价值为衡量标准,越来越多的劳动则收入被迫向社会平均收入逼近。

资本过剩:资产泡沫化和资产波动率相对加大。房地产彻底金融化,房子金融属性远高于居住属性。

产品过剩:大量生产出来的产品无法顺利完成从产品到资本的循环,

以上三种过剩都决定了内循环几乎无法实现,甚至,需要更大的外循环来解决上诉问题。

但是,为什么这个时候却提出了要依赖内循环呢?

只能说明:原有的外循环被某种因素打破,现在不得不依靠内循环。

剩下的东西就不方便说了

知乎用户 谭靖东 发表

你就告诉我一个不产石油少产铁矿的国家怎么内循环吧?回归农耕文明吗?

知乎用户 请宝贝转身 发表

谁把题目改了?对于人口数量重多的大国,内循环占主体才是正常好吧?

2019 年美国的外贸总额占 GDP 比重 19.7%

2019 年中国的外贸总额占 GDP 的比重为 31.87%

2019 年印度的外贸总额占 GDP 的比重为 29%(懒得记小数点后了)

2019 年德国的外贸总额占 GDP 的比重为 70.8%


可能性是有的,但是实现起来不可能。

全球贸易包括了成品、原材料,中国对原材料的依赖也蛮大,原油、铁矿石的缺口就足够导致无法闭关锁国。

而外贸、外战都是解决内部矛盾的办法,一个是拿机器开矿、生产,一个是拿飞机、航母去抢。

千万别以为中国只会内斗,所谓内斗内行是因为拔剑四顾心茫然。

外没有了,被迫只能内循环,这也是唯一会出现内循环的前提。解决不了"天下为利"和"损不足"的问题,治乱循环是自然而然的结果。

万一有得选,外圣内王、外王内圣,你选哪个?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你觉得现在和欧美的差距不大了,很自信了,可以单飞了:

别人快 2nm 了,你有 14nm,制程差一点,马马虎虎用了,以后总能追上别人有空客波音,你的大飞机也在进行中;汽车,咱新能源不正在弯道超车么?对了,引以为豪的 5G 咱还领先呢

**殊不知,苏联刚和美国切割时也差不多这样自信:**原子弹,大家都有;坦克,我比你还先进;战斗机,我也有;面包,我也有。

然后呢,过程大家都看到了:

西方上月球,苏联挖地球;波音空客满天飞,伊尔不小心就掉下来;发达国家每户平均几辆车,苏联的不是在修车就是去修车的路上;这边面包牛排吃到吐,那边排队买一块面包;

你比起苏联如何?

苏联的数学,物理,化学,哪怕在今天的教科书上都有建树;
咱们的数理化?还是勾股定理,四大发明?

俄罗斯的武器,在今天在世界上还是畅销货;
咱们?求着俄罗斯卖好货

苏联的纵深,广袤的东欧黑土地,地广人稀的人口;
咱们?一个深山老林的泥石流能活埋几百户人家。

结语:科技快到头了,欧美会的我们差不多都会了,以后我们中国人用不着你们了,关上门也能过上好日子,是不是这样想的?

千万不要这么想,

苏联和美国决裂时,大家都是在机械轮子同一起跑线上,半导体,英特网在哪里?

引力波发现之前,我们压根就想不到这玩意能测出来;

alphago 震惊世界后,我们大干快上人工智能;

黑洞照片,这玩意居然能拍出来?

所以,摩尔定律到头了?谁知道他们又能鼓捣出什么玩意?

反正,我们已经用几千年的时间证明了,我们 “自成一体” 的朝代,差距大抵上是别人微积分,我们用算盘。

知乎用户 烧烤冰激凌 发表

鉴于题主更新了问题,赶紧更新一下答案,原答案在分割线以下。

我这个回答不一定能过审,毕竟忠言逆耳,但总不能到了崖山,才后悔不应该背信弃义勾结蒙元吧;总不能到了煤山,才后悔没及时南迁吧;总不能到了阿里山,才后悔当年轻信了小六子吧。现在,真话越来越没有生存的空间,动辄被指 “是何居心”,“唱衰‘大好局面’,破坏‘安定团结’”。道德绑架遍行于世,舆论导向唯政治是瞻,容不下半点相左的观点。文亮先生言犹在耳,而生者不是健忘,皆明哲保身而而。

废话牢骚了半天,书归正传。

对于这个新的提问方式,我觉得相当于开了一道口子,如那划破乌云的一颗流星,可以是一道光漂亮而短暂,可以是一块陨石稀罕而粗陋。说它是光,是因为大门既然没有关死,新鲜的空气和曼妙的歌声就可以氤氲着弥漫进来,也许总是有那么一点无所谓有也无所谓无的希望还有可能唤醒大铁屋中的睡着的人们,起身来再把那门缝拉大一点,再大一点。我们这个民族,唯独不缺的就是耐心和时间。

说它是一块陨石,是因为它全部的闪光时刻就是那冲入大气层坠落的那几秒钟。燃尽了躯壳之后,剩下的无非是丑陋的内核。它身后的时空,继续陷入更沉的黑暗。除非,是一场流星雨,连绵不断,星光璀璨,前赴后继,拼了燃烧这一身的躯壳,照亮万古的长夜。我们这个民族,最缺的就是足够多的无畏的陨石。

这个问题的问法和我们历来的大多数行文风格非常一致,所谓 “主体” 有多主?99%, 还是 51%?抑或相对主体就可以,比如 20%,其他每一项都不超过这个比例?堆砌大词,罗列概念,创造语汇,能解决实际问题吗?不上大堤,只大叫着“要做好防汛工作,切实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有用吗?政策要落到地上才能被大家感受到,否则就是天空飘来五个字儿。

当今局面,我们不是开放的太多,而是太少。清帝国是从什么时候,什么政策开始全面落后于世界的,大家心里都没点逼数吗?

可供参照的就是我们鸭绿江对岸的邻居,他们是典型的内循环为主体,同时和中国等几个友邦有少量外循环相互促进的。请问各位,我们要滑向那么不堪的境遇吗?不要说我们是有控制的内循环,以史为鉴,一旦杠杆开始向一个方向滑动,不到尽头坠落玉碎于地是不会停下的。殷鉴不远,二战时的德日即是如此。

各位知友可能看得云里雾里,我亦是临表涕泣,不知所云。总而言之,我的答案是,我不知道我们会不会进入这种内循环为主体的格局,但我坚信没有人最终能从这种格局中获益,更不要提什么发展了。

以上。


回不去了。

曾经的男耕女织,田园牧歌,自给自足,耕读传家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了。那时候,男人一大早下地干活,锄禾日当午,扒拉自家那一亩三分地。女人挑好了水,烙得了饼,挎上小竹篮,摞几张热乎乎的饼,拿净干的手帕盖了,带上一小碗咸菜,两条胡瓜或是大葱,一碗黄酱,赶着日头最高之前送到垄上。看着自家男人蹲在那棵田边的大槐树底下狼吞虎咽的吃完,赶紧递上一碗开水,默默收拾好碗筷,赶回去洗衣服纳鞋底。直到太阳偏西了,男人才好拖着两脚的烂泥,一身的臭汗往来时的路上走去。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里的庄家长起来,又割干净,便是好年景。交了租子还有余,可以赶个庙会的大集,卖了粮食菜蔬换些粗麻棉布,针头线脑,也许还能给大虎和小虎买上两块药糖,一个拨浪鼓。回到家里,看着忙碌的婆娘,绕膝的小子,这一年的辛苦就有了慰藉。年复一年,日复一日,大虎长大了,娶了自己的婆娘,小虎也订了亲,男人也慢慢地下不动地了。在最后的日子里,他还是高高兴兴的看着孩子们重复着自己一生的故事,循环往复,就这样到地老天荒……

去掉上文中的赶集,就是所谓内循环了,所有生产资料和消费品都自己产出。但一个种粮食的,哪里来的衣服布匹,烟酒糖茶?还不是要靠赶集!在当今时代,我们还能离开电子设备,工业产品和高新技术吗?当然不能,特别是你们这些五分钟不刷微信抖音知乎就浑身不自在的。还不用说,几乎所有的能源,矿产,粮食,我们都需要大量进口。内循环?你内循环个 7nm 光刻机我看看。

所有提内循环的人,他其实潜台词是你我都熟悉的一句话 “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抑或 “勒紧裤带,备战备荒”。不知道勇于牺牲,勇于胜利的你能不能做到,我是十分踌躇的。

你回得去吗?

知乎用户 配图高手陈一点点 发表

有两样东西注定单一的内循环不能成立。一个是全球矿产的定价权。这个掌握在老牌殖民帝国的商业贸易体系里,连美国老大都十分眼热。美国仅仅是依靠二战和冷战的盟主便利把握住了大部分时候结算。

比如粮食,别看三家是美国,其实掌握在法系资本手上。

比如说农业,法国的草帽和鳄鱼衫基本就是巴黎意外大部分农业出身人的装扮。

嘉吉公司同时也向越南韩国农民提供类似的培训。

1946 年,胡志与法国总统戴高乐见面,胡志明提出,越南名义上还是法国殖民地,但越南要拥有独立的行政权。这句话很明了,邀请法国再回到越南,但越南胡志明政府要有独立的权力。

邦吉公司是一家具有近 200 年历史的农产品与食品企业, 在 1918 年成立于阿姆斯特丹。纽约最初的称呼就是新阿姆斯特丹。后来才改叫新乡。“没有荷兰,就没有美国 " 可能夸张了一点,但没有汉莎同盟,就不会有纽约在美国现在的地位是可以肯定的。你们可以自己看一下该公司的经营范围。

天主教的领袖 - 吉斯公爵亨利(Henry of Guise);以及胡格诺派领袖 - 波旁的亨利。后来,亨利三世国王下令谋杀吉斯的亨利,没想到吉斯的亨利被杀后,他自己也因为敌方的报复而遇刺身亡。所以,在 1589 年时,唯一生存的波旁亨利便名正言顺的继承王位。不过,因法国大部分的人民仍是天主教徒,尚无法容忍属胡格诺派的国王统治他们,于是波旁亨利于 1593 年宣布自己是天主教徒,然后在 1594 年,风光地进入巴黎,成为亨利四世国王,创建波旁王朝。

参加阿姆斯特丹的汉莎同盟的胡格诺派就是法国的传统。汉莎同盟是德意志基于莱茵河贸易建立西方历史上第一个真正的商业联盟,基于誓盟城市公社。这是一个进步的运动。各城市公社建立后,获得了选举市长、成立市议会、建立法庭等权利。(三权分立本质是政治斗争)城市公社保证市民有人身自由和贸易自由。1168 年圣托尔美城特许状规定,不论任何领主的农奴,如变成市民,不得逮捕。然而他们背后的支持者是国王。

在城市市民同封建领主的斗争中**,国王一般支持城市的公社运动,批准公社特许状。但在国王领地内的城市,却得不到建立公社的权利**。
随着王权的巩固,城市自治权逐渐被剥夺,城市公社也逐渐失去其地位。

城市公社运动、汉莎同盟、新教运动、秘密的共济会、共产主义的幽灵…… 都是这些运动的后续,也就是背后站的领主和老板的关系不同。除了共产主义和东汉末年的五斗米教是一样的。因为都是松散结构,无非最后是斗争了旧领主而保护了新国王的权益。

也就是说**共产主义比资本主义更具备资产阶级主义革命特色,这是属于普通人最后一个波纹。是真正的革命果实。**和雅各宾派文人政府不同。真正的知识分子愿意进入农民和工人之中传播知识,增加组织性和人权,以打破地主和资本垄断知识。他们是要建立一个负责任的政府。

区别无非是在金钱至上的单一狭隘观念上构建了更加完善保护人权民生的理论体系。不是让你们过清教徒的生活,或者无限的扩张。因为过清教徒的生活,显然并不能打成和平和发展的局面。

拿破仑战争为汉萨同盟带来了最后的打击,汉堡、吕贝克和不来梅商船队被封锁欧洲大陆的英国海军消灭,吕贝克从此以后彻底衰落,汉堡和不来梅则借助 19 世纪德意志帝国的兴起而获得了新的商业中心地位。1937 年,作为对吕贝克早年曾禁止其发表竞选演说的报复,希特勒取消了吕贝克的 “汉萨自由市” 称呼,将其并入大汉堡地区。
随着王权的巩固,城市自治权逐渐被剥夺,城市公社也逐渐失去其地位。

很显然,共产主义运动比起翻脸赖账的纳粹假轴心对欧洲王室垄断农业、工业及科技权益更不利。于是和城市公社的资产阶级革命一样,他们必将被战争里出来的独裁无赖所出卖。真正出卖皇室的往往是内奸里想当新皇室。无论是拿破仑、希特勒、袁世凯、日本军部…… 都走出了几乎完全一致的人生路线。背叛革命,并被驱逐清洗,进步是无法阻挡的。

所以共产主义左派、左翼新教…… 被欧洲那些天主教乱伦王室污蔑并驱逐了。也正因为这种经验,掌握正常历史统治阶级都知道。必须阻断左翼运动和进步资本的联系,才能阻断左翼在民众之中的信仰。资本若要取得真正的独立权,也就必须站在左翼的视角上,寻找政治派系伸张权力。

不然你以为恩格斯比你傻啊?

说到底就是达成中国历史上乡贤战嫡长的老戏码。以往左右之争,立足点是新旧互相制约和淘汰,**乡贤依托的是士林和资本,贵族反而依托军事外戚。后来改了和尚、太监,更不人道。**所有的党争无论东西都逃不开这套戏码,就是人吃人。

党争的结果,无论中西也是一样的。要么是政治上妥协并出卖民间政治领袖。要么就是战至最后内卷倒战争。通过战争把一切信用(人权计量单位)打到零,资本烟消云散,皇室家族死伤陨落。然后活着的组织重新分配,且大家都要从苦日子过起来,很多脱产高级人才分配不了,他们随时能找到分配利益的方法,从而卡死生产。战争后贫穷时期,多吃一个苹果,都是罪恶,都能激起群愤,因为他们真的吃不饱饭。何况他们还要讲一些前朝旧事金陵旧梦呢?这是什么影响?

扫大街,回不去故宫,下放作农活已是仁德了。这是战争以后必然有的现象。隔封建时代都是直接杀。这不是为了夺产,而是战争以后人权萎缩到极致,生产跟不上消耗。负担不起,人必须夺权。

所以这里可以得出一个结论:**知识分子鼓吹战争,基本上等同于一种抽象上的自杀。**他们不是想不明白。他们没有这个权利,应该看看在物质生产极大丰富,资本积累极大的情况下,是什么把本来莺莺燕燕的知识分子逼到参与党争政治阴谋乃至支持战争上?这是解决人祸的根本目标。

且随着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发展愈加强大。最近一次在中国就是鸦片战争后两百年半殖民地半封建,军阀不断在外部资本的支持下乱斗。到建国前打到连最大的两只军队也饿殍遍地。金融做得不好的,逃兵众多。农业搞得好,尚能相濡以沫。最后依靠公正、清贫、廉洁、艰苦顽强的作风在进步左派资本支持下,依靠多数取得胜利。平常人多数只能苟且偷生朝不保夕。

在欧洲则陷入巨大的两次世界大战,甚至在日本实战实验了原子弹。冷战之中所有的人文和科学家都认为战争继续下去人类可以毁灭自己。战争规模越打越大,这是可以在历史上看到清晰主线的事实。和平的时间越久,技术发展越高,战争成本就越大。于是不断发展的国际组织和国际体系成为了他们亡羊补牢的方法。

现在我们已经支付不起战争的成本了。不是现在看上去价格高打不起,是工业化生产以后去掉产权,太打得起了。一旦打起来就没完。于是和平解决乡贤斗嫡长,只能以更文明和数据科学方法进行计算,需要工程、法学和政治人才走向数字化。终于人类才能安心地暂时一期期去结束技术发展,社会关系不发展带来的弊端。

这不是农业谁养活了谁可以解决的问题。工业也不是汽锤大凶威猛。全部机器自动化就能解决问题?终究是否能运用好社会人权聚集起来知识信用是否可能持续的自生产信用,还是要看商业的水平,商业这种东西就是信息情报,不向外,就出卖内部,制造不平等的租金。那是不是统包统销只要工业和农业就好了?计算机再进化五十年也不能。所以别问我低能问题了。系统的去看一下世界历史的发展,我们好歹是一个唯物史观的国家,宣传上偶像作为信仰更容易传播知识制造奇观。但决策上没有一个全局观念,依靠迷信个人,无疑是自杀。你必须维护好一个生态和生态里的公平。

比如除了农业,人总得躲进王八铁壳子里进行战斗。工业在战争中也掌握话语权,遏制工业的有两点,一个是基础原材料。一个就是人权信用。

铁矿掌握在谁手里呢?英国皇室。媒体说是说目前部分倾斜向我国,那是为了让你们感觉好过些。实际上世界上最大的铁矿石产地是英国简历的欧洲政治联盟掌握的。也就是伦敦段。国际上最大宗的煤铁产地都是来自欧洲王室或者英国殖民地生产。这是他们较早进入资本主义生产并通过舰船利炮拼命在殖民地打出来的红利。完全是因为东印度公司要自立,当时思想境界又低,只懂赚钱。才被英、欧通过金融战消灭了。

能源美国的石油货币还是和欧洲分享利润的。他们建立在这个基础上。以往中东,谁动石油美元谁完蛋。现在我们只能配合他们演一演,因为我们目前政治军事经济能力没有办法形成霸权。将来就算搞其他能源,也无非是在他们政局变动里换到假名技术的集体 “人权” 调整决定 “物权” 定价。实际上是别人在某一个市场建立一些新的游戏规则,从而把利益往自己这边推,只跟就和欧洲的公社一样,无非早晚被新一点的罗马出卖。自己要有自己的计较和主张。

科学技术,过去谁掌握科学技术信用呢?欧洲王室,犹太人…… 大部分技术在中国大一统的王朝里研发得到。市场的规模和利润是技术发展的基础,技术权就是人权,为什么动物没有人权呢?他们只能被计算为物品。因为他们没有和时代类似的技术和知识,其计量标准就是 “信用”。如果给知识信用之外的分配,他们一定会利用这种无风险收益把市场变坏。制造假的信用和功劳。

这不是他们的错,因为除了掌握分配制度的主体,其他人都是尽可能求生,他们必然永远有竞争者,没有了,就开始被人内外攻打了。由此也要为他们准备公平进退的制度。

这些都是从中国贩去,在传统经典上通过隐藏技巧纪录下来的真实历史。欧美,主要是欧洲,又在国际上建立了学术机构来掌握科技交易话语权的组织。这些人对科学技术真的掌握吗?不是,他们只是利用这些作为人权集中的贸易资本,最终掌握的是贸易市场的准入门槛和行业更迭周期。

谴责新世界的野蛮食人族的同时,依然吞食、喝、或涂抹埃及木乃伊的粉末、人体脂肪、肉、骨、血、脑和皮肤。据达勒姆大学的理查德萨格博士所言,英国王室用死亡士兵头骨上的苔藓治疗流鼻血。萨格医生表示:“人类的身体早已被广泛用于医学治疗,其中最流行的是肉、骨和血。”
詹姆斯一世拒绝尸体药品,查尔斯二世制作了自己的尸体药品;查尔斯一世被做成了尸体药品。紧随查尔斯二世的则是一些杰出的食人推崇者,其中包括弗朗西斯一世、伊丽莎白一世的外科医生约翰 · 班尼斯特、伊丽莎白 · 格雷、肯特伯爵、罗伯特贝尔、托马斯威利斯、威廉三世和玛丽。

到底是谁的历史写满了吃人呢?

查尔斯在 1649 年执行死刑时人们疯狂地用手帕蘸染国王的鲜血。这种评论一般是由幸存的君主所言。过去,在欧洲大陆,被砍头罪犯的血液是许多癫痫患者的首选药物。在丹麦,年轻的安徒生看到许多父母让他们的病儿喝从绞刑架下流淌的鲜血。因此,当罪犯被执刑死刑时,旁边通常会有一些人负责用杯子接住从罪犯脖子处飞溅出来的鲜血。有时,病人可能采取更为快捷的方式。

人血馒头的愚昧,到底是中医还是西医呢?反正我还没有在中医典籍上看到人血馒头。我只看到了古代辩证法引导实践问题及相关科学和数学描述。

在十六世纪的德国,一个流浪汉抓住了已被砍头的罪犯身体,直接从他的砍头处喝了鲜血。德国这种做法的最后记录时间是 1865 年。” 詹姆斯一世拒绝服用人类头骨,但是他的孙子查尔斯二世却十分喜欢这个主意,并且他买了许多相关的食谱。在为此支付了 6000 英镑之后,他经常在他的私人实验室蒸馏人类头骨。萨格博士说:“这种液体被用来治疗癫痫和一些脑部疾病,并且常常作为临终抢救的一种方式。” 在 1685 年 2 月 2 日,即在查尔斯患上绝症的最初阶段,他同意将它作为一种治疗手段,不仅在他临终前得以使用,还在 1698 年女王玛丽的临终前也有所使用

信长信得更多的是汉学还是兰学呢?

就像吃人血治癫痫,用头骨泡酒治头疼。欧洲通过国际学术机构来定义和剥削科学家。比如你一个科学家一生最高成就是什么呢?得诺贝尔奖?大大小小的科学奖项和科学会议都是通过他们资本提供的基金会进行管理的。你一个小镇做题家没有得到认可,最多是个民科。

你一个在国内作出巨大贡献写出了甚至改变人类科技发展理论依据的科学家,在他们的体系里只会被监管控制。他们随时会写出差不多的假知识,再通过学阀推出去。制造虚荣的背后,是为了收买人心以把握本土市场,不听话的可能得到这种荣誉嘛?你必须付出更大的代价。甚至是变态的忠诚,其愚昧程度,不亚于二十四孝。那些大师就为这种忠诚服务。如果公开,又有不少人跳楼。

我们国内没出息的商人和学者学了西方那套又开始对我们普通的学生搞这一套,把欧式吃人的仇恨延续下去。当下最让人愤怒的无非如此。

经济内循环,就是这些人试图坐稳自己位置得出的理论,让你主动放弃商贸权益和随着主权增加应该有的权益。所谓外战无能,只能向内掠夺,掠夺不成就腐蚀分化欺骗。这样的做法并不能建立起负责独立公平生态,也不能照顾好自己的历史。

西方的制度有一些是可以学习效仿的。但不包括民主制度和所为的三权分立。他们没有真的三权分立,本质上是股份合伙,有行于权益之下的回转门和离岸金融(独立的)等一系列的秩序。在这种内藏秩序不存在的时候,内循环就是闭关锁国,三权分立就是乡贤斗嫡长。

现在通过先烈的鲜血和毁掉的人生,一个没读过书的傻逼熊孩子如我,也知道这就叫封建迷信。

从而穷凶极恶,最终走向内战。这无论是欧洲左翼,社会主义的国共左翼,还是中间派都不愿意看到的。心气不对,早晚是要吃一颗枣核钉。死成一滩烂泥,还是活成一团和气。

[飞针穿玻璃教学视频​haokan.baidu.com

](https://link.zhihu.com/?target=https%3A//haokan.baidu.com/v%3Fvid%3D8342857369550313212%26pd%3Dbjh%26fr%3Dbjhauthor%26type%3Dvideo)

路怎么走,反正和我们也没有关系。如果要往分开封建迷信卖国走,还钱吧。

顺路出一道题:绝情谷到底在什么方位。

当然其他前朝旧事,转眼成空。只有活着的人才重要。莫造新恨,辜负前人的努力。

知乎用户 张三 发表

读史让人明智。

有时候看的越多,明白的越多,越让人感觉到绝望。

我时常在想,如果自己没读那么多的书,早早重复着” 生娃——养猪——结婚——生娃——养猪 “的那么个循环,那么今天的自己或许会不一样吧。

也许会变的更加开朗、乐观、积极向上,更热爱祖国、热爱党、热爱所谓的正能量。会憧憬富人们日常生活的奢华和花钱的洒脱、而不是冷眼旁观诅咒他们的不仁;会羡慕权贵们一言而定人终生的威武和天子一怒的霸气、而不是侧目而视嗤笑他们的虚伪。

然而,人生就和历史一样,没有假设。

曾经年少的时候,我以为自己是特殊的,是独一无二的个体和存在,我一直以为只有自己会痛,会伤心、会流泪、会为一首歌曲而疯狂、会为一部电影而痴癫……

我曾经觉得自己会有一个幸福的人生,直到家庭骤变的那一瞬;我曾经认为只要努力就一定能成功,直到拼尽全力还是拿不到第一名那一瞬;我曾经坚信自己会和所爱之人相伴终生一直到老,直到亲眼目睹他们走进宾馆的那一瞬。

有人说,成长就是残酷。就是发现自己不是天之骄子而是芸芸众生的过程;就是揭开一切美好的表象让你直视现实的残忍和无情;就是打破一切你为之坚守的底线和接受曾经所无法接受的不可能。

小孩子总是那么的可爱、而成年之后却显的那么丑陋,你的皮肤会粗糙,你的毛孔会变大,身上隐私的地方会因为荷尔蒙长出许多奇奇怪怪的毛发,五官变的舒展、四肢变的壮硕。有人说,这是自然选择的结果,成年人为了生存的进化成长方向,然而我认为,或许、这就是老天隐晦的告知你什么是成长的代价吧。

成年人的世界,没有对错,只有利弊。所以,我很羡慕那些坚信着某些信念并且敢于为之行动和辩护的人,那些狂热的爱国者;那些疯狂的美分党,那些日常生活可能跟美国没有半毛钱联系却毅然顶着被抓的风险去使馆门前放鞭炮的人;那些即使被美国人民疯狂排斥着还要高呼着自由民主不可战胜、专制集权必将灭亡的人。

因为他们无疑是幸福的,他们是这个时代的幸运儿和佼佼者,他们不需经历某些人所经历的痛苦和艰辛,他们不用经历某些人所经历的理想和信念的反复毁灭和重生。对于他们来说,即使生理上已经是个成年人,但心理上面还依然停留在孩提时代。

所以直到今天,即使一直标榜着自己是共产主义者,假装坚信的世界人民大团结一定会实现,但我依然不敢像那些人一样为了这个所谓的信念与别人对线或者进行实践。

我不敢如他们那般认为自己就是天命之子,是撬动历史的重要棋子,而只会期盼有一个所谓的圣人降世,带领大家走向必然的道路来证明自己信念的东西真实不虚。

朝菌不知晦朔, 蟪蛄不知春秋;其实有时候不单单是与朝菌蟪蛄无法争辩晦朔与春秋,而是晦朔春秋对于人这短短的一生,真的有那么重要么?

我曾经觉得真理很重要,能够淡然的面对真理路上的挫折和折磨,但等到真正拥抱到真理后,我却开始隐隐羡慕那些我曾经为之鄙视的人群。

读到这里,这个问题的答案已经不言而喻了。未来没有假设、只有必然;没有可能、只有一定。

就像如果有的选,我情愿自己是个小粉红或者美分党,但是没的选。

那么内循环了?有的选么?

既然没的选,那么结局自然也已经注定。

未来就是过去,过去也即未来,都是命、都是命。

知乎用户 哈律师 Attorney 发表

食品价格看齐日本。爱消费不消费吧。

知乎用户 现实主义理想者 发表

完全依靠内循环肯定是不现实的,内卷化的弊端大家都懂。

加强经济内循环也不等于放弃外循环,事实上,近期中国对外开放的力度和广度一直在扩大。

即使有某国从中作梗,即使疫情加速逆全球化,但中国对外开放的决心一直没变。

反过来也是同理,外资对中国的兴趣也并未消失。

2020 年 3 月 31 日,观视频的陈平教授在视频中提出,在美国天量印钞大规模放水的情况下:

中国不先开放人民币国债,而是先开放金融及衍生品市场,是犯了一个战略错误。

随后的事实是什么?

2020 年 3 月,外国持有的中国国债规模只有 2.26 万亿

到 2020 年 7 月,外资持有中国国债达到了 4.3 万亿,短短四个月暴增 90%!

外商直接投资(fdi)数据,也验证了中国对外资的吸引力:

今年由于疫情影响,全球跨国投资遭受重创,分析机构预计全球 fdi 总量下滑 15% 甚至更多。

在全球衰退的大背景下,中国利用外资却逆势增长。

2020 年 1~6 月,全国实际使用外资 4721.8 亿元人民币,同比下降 1.3%,降幅较一季度收窄 9.5 个百分点。

2020 年 6 月,中国实际利用外资同比增长 7.1%,连续 3 个月实现正增长。

2020 年二季度,利用外资同比增长 8.4%,较一季度回调明显。

照此趋势,全面直接使用外资同比增长几乎是板上钉钉。

先抑后扬的外商投资走势,说明外资持续看好中国疫情防控和经济发展,外商投资预期和信心稳定趋好。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上半年美国对华实际投入外资金额同比增长 6%。

无论特朗普如何鼓吹防控成绩,渲染中国威胁,资本已经用脚投票。

另一方面,中国经济的内循环的确需要加强。

之前的回答中我曾说过:

2018 年 9 月份,我曾参加过一个讲座,主讲的专家曾参与向中央层面的汇报,名字就不提了。
讲座的主题,是新时代城市转型发展。
讲座涉及很多内容,包含人口老龄化下 “收缩城市” 逐渐出现、区域城镇化模式差异、城镇化层级聚集特征,以及其他答主提到的,经济南北差距增大。
其中给我留下印象最深刻的内容,是大佬的一个论断:
超大城市的过度聚集,是市场和行政干预共同制造的区域性的成本洼地和价值高地。
“两个流动性”(指资本和人才乃至阶层的流动性)仅存在于超大特大城市。
会后,我特意找机会跟主讲专家交流,问了一个问题:
考虑到超大城市的价值高地的出现有市场因素,“两个流动性” 存在于超大城市某种意义上是市场经济的必然。
现在网络上有声音(比如 @宁南山 )认为,应该用马太效应对抗马太效应,扶持一批有潜力的强二线城市与一线城市对抗,对此您怎么看?
当时大佬表示,这可以说已经是共识

所以,未来的趋势是做大做强二线城市,特别是中西部的二线城市。

理想状况下,各省、各区域、各经济带都存在一个产业升级中心城市。

中心城市若能通过吸纳周边的人口、资本、教育资源等发展壮大,形成自身产业集群,就能对冲东部发达地区的虹吸效应。

甚至更进一步辐射周边城市,缩小全国范围内的地域差距。

但是,强二线城市进行产业升级的困难也不少。

目前有发展态势较为良好的强二线城市,有不少还是位于南部和东部地区。

中西部地区在新兴产业落地、高等教育发展、产学研结合等方面的问题还很多。

希望中西部地区的几座核心城市,能够承担起产业升级的重任,也希望国家对于有潜力的二线城市给予进一步扶持。

知乎用户 黑祭司 发表

我也想循环啊,无奈打开钱包一看,发现没什么续航能力。微信试探性的跟老板谈心,希望他能响应一下国家号召,带领我们拉动内需。老板语重心长的劝我:你也老大不小了,怎么还天天做白日梦?

我很气愤,是时候划清阶级界线了。

一次元货币的缺陷就是会导致投资的结构性失调,拉大贫富差距,是时候祭出二次元货币的双轨货币体系了。

通过建立一种新的货币体系:复数人民币,就可以更为灵活的进行经济调控。

国家根据需要,每天每人发放一定数额的虚数货币来刺激经济。生产企业要想获得更多银行贷款,必须积够等值的虚数货币。为了累积虚数货币,生产的产品标价就必须以复数的形式标价,比如一双球鞋

,这双球鞋要是出口的话,就只能卖

,你要是有本事,那就出口,不增加国家的负债率;但是同等生产能力和产品品质的两家企业,走国内市场能拿到贷款,可以更快速扩张规模,走出口市场死路一条——因为外国人没有二次元货币,美元只能换人民币实数部分,换不了虚数部分。这样,内需不就拉起来了吗?

对于部分高新企业,以及从事高新工作的从业人员,国家以奖励的形式提供一定额度的虚数货币,以最小干预的方式,就能使这些企业获得充足的资金支持,同时又剥离了地方保护主义对产业布局的影响。

对于房地产,当房子用复数货币买卖之后,例如房价标价

,这时候想炒房就难了。虚数部分标得高了,居民买不起;居民买不起,房地产企业就没法贷款,房企负债率不就下来了?对于炒家来说,借个身份证买房容易,但是要借钱,哪怕是虚值钱,人民自发监督积极性就起来了,毕竟谈钱伤感情。留着自己贷款不香吗?

限购?还用什么限购政策。一分虚值换一分实值贷款,谁想搞事都没门。你有钱尽管现款买它 100 套囤积,问题是这 100 套房的升值是否跑得赢银行利息,就要好好算一下了。央行通过虚值、实值双轨调控放贷,要紧缩就紧缩,要宽松就宽松,效果杠杠的。

那些身家几亿的,货币改制之后,等于套上了紧箍咒。什么?要逃出中国?逃出去容易,想回来就难了。你出去三年,想回来,别人手持几亿虚值,你拿什么跟人家竞争?

马太效应也不那么灵光了。国家直接发消费券,发钱给居民消费,效果是很有限的,只能解燃眉之急。但是发放信用值(虚值货币)给居民,就巧妙的既利用了市场机制,又起到刺激经济的作用。

我又做白日梦了。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现在不就是内循环吗?放水 - 买房 - 房价上涨 - 买更多的房,完美的內循环

知乎用户 高难饱​ 发表

能!这是对 “脱钩论” 的有力回击;不仅能,而且必要;不仅必要,而且一定要实现。

释义

题主问题提的过于简略,这个问题的完整表述是:

“面向未来,我们要把满足国内需求作为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加快构建完整内需体系,大力推进科技创新及其他方面创新,加快推进数字经济、智能制造、生命健康、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形成更多新的增长点、增长极,着力打通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各个环节,逐步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培育新形势下我国参与国际合作和竞争新优势。”

这是一个以国内循环为主,国际国内互相促进的 “双循环” 格局,是“两个大循环”,强调以国内循环为主,但并非是简单地“转入内循环”。

这个提法,是在全球经济萧条,世界各国争相采取贸易保护主义情况下,中国做出的应对策略。用经济学行话:**是在逆全球化约束下,中国经济发展策略的次优选择。**包括三层含义:

其一,如果世界经济仍旧沿一体化的方向推进,中国也将继续深入参与国际分工,根据自身禀赋资源在相对比较优势项目上取得收益;

其二,全球经济大萧条,各国纷纷采取逆全球化政策。在其他主要国家采取保护主义政策约束下,中国不可能独自敞开大门,让它国白白得益——经济,是讲利益交换的。

其三,中国并非放弃国际大循环,而是立足国内循环为主,积极参与国际大循环。

《孙子兵法 · 形篇》有云:“昔之善战者,先为不可胜,以待敌之可胜。故善战者,能为不可胜,不能使敌之可胜。故曰:胜可知,而不可为。不可胜者,守也;可胜者,攻也。” 先把自己的事情做好(内循环),立于不可胜之地,然后再争取可胜之道(国际大循环);只有把自己的事情先做好(内循环),才有可能争取可胜之道(国家大循环)。

内循环为主,国际循环为辅的案例:1933-1938 年,德国

20 世纪 30 年代,席卷整个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危机同样严重影响了德国,失业率不断攀升,整个德国经济陷入大萧条。德国政府承诺,“要让德国每一户人家的餐桌上都有牛奶和面包”,并于 1933 年 6 月、9 月,分别颁布 “第一项莱因哈特纲领”、“第二项莱因哈特纲领” 减少失业人口、振兴德国经济。大体是这么做的:

1、解决失业问题

1933 年 1 月,XTL 就任帝国总理时候,德国有 600 万失业人员,1936 年基本实现充分就业,1939 年,即德国闪袭波兰前夕,这个数字是 30.2 万。措施如下:

其一,通过扩大财政支出解决就业问题。1938 年,西方主要国家中,国家支出占国民收入比例,德国最高,达到 35%;法国、英国、美国分别为 30%、23.8% 和 10.7%。

其二,限制已婚妇女就业,鼓励妇女回家专营家务。1933 年 6 月,政府规定,向年轻夫妇提供婚姻贷款,只要女方保证婚后不就业,生下 4 个孩子后,贷款无需归还。

第三,政府兴办公共工程和军事工程,大搞基础设施建设。修建道路、高速公路(之前德国没有高速公路)、飞机场、兵营,改良农田土壤,刺激需求,增加就业岗位。

多提几句高速公路。咱们都知道,XTL 是艺术家,原来学画画的。这些高速公路由他亲自设计,四车道、路幅宽 34 米,中间 5 米隔离带,种上花花草草。没有路灯,每隔两百米有一根水泥柱,上面装一个金属反光面,晚上车灯反光,整条高速公路就像一条蜿蜒的 “光带”。路面并非咱们现在熟悉的光滑路面,而是在上面打凿拇指大小的坑,雨天防滑。坡度尽量小、视野足够开阔、转弯半径足够大;其他的,如紧急停车带、高架、立交、加油站、路边连锁餐厅等设施一应俱全。

第四,通过扩军和实行劳动义务制解决失业问题。规定男女青年必须服劳役半年至一年,吸收剩余劳动力;1935 年 3 月实行义务兵役制后,军队又吸收了数十万劳动力。

第五、大力扩充党和国家的官僚机构,大幅扩招公务员。

以 9 月 30 日为统计截止期限,德国 1933 年失业率为 20%;1934 年为 20.5%;1935 年为 9.6%;1936 年为 5.7%;1937 年为 2.5%;1938 年仅为 0.95%。德国失业人数 1933 年为 550 万,1935 年为 200 万,1937 年不到 100 万,1939 年,这个数字为 30 万,基本上 “消灭” 失业现象,甚至出现了劳动力短缺。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德国从萧条到经济繁荣的过渡不是通过通货膨胀实现的,工人工资与商品价格基本稳定。

2、农业自给自足

农业部长达雷提出 “血与土” 意识形态理念:认为农业不仅保证了德国的粮食供应,而且保存了德意志血脉,德意志民族的血缘与土地紧密相连。同时,德国确信,一战中英国封锁引发的食品短缺最终导致了德国的崩溃,所以,将追求农业的自给自足作为重要目标。为解决困扰德国的农业问题,政府采取如下措施以确保粮食安全:

其一,成立 “德国粮食总会”,“总会不仅横跨农林牧渔各个部门,而且将农产品加工和销售也纳入其中,成员占了德国 1/6 人口,实行农业组织一体化,协调、控制德国农业生产和销售。”

其二,将农民固着于土地,制止农业人口外流。出台了《国家世袭农庄法》,规定 7.5 公顷到 125 公顷的农场可以登记为 “世袭农庄”,土地不得出售、抵押、拍卖和分割继承。世袭农庄的所有者称为 “世袭农”,在债务减免方面,世袭农获得更多资金支持,且不会由于债务问题使土地被强行拍卖。

其三,推行农业义务劳动制度,在 “自给自足” 口号下减轻国家在粮食和其它原料上对国外市场的依赖。

通过一系列措施,政府基本遏止了德国农业形势的进一步恶化,使德国的农业生产趋于稳定并得到一定程度的发展。

3、金融政策

德国政府紧缩银根,强化金融创新:

首先,实行新货币政策,健全银行监管。1933 年重新修订颁布《银行法》,帝国银行可以 “创造就业汇票” 进行贴现,以便为创造就业向新政府提供资金;取消帝国银行理事会,帝国银行行长和董事会成员任命权转归政府。

其次,加强外国资本管控,加强外汇管制。拒绝接受国外借款,以生产作为德国货币的基础,放弃黄金本位,并停止所谓 “外汇自由”,用直接易货方式开展进出口贸易。

第三,松财政,紧货币。松财政,即由国家大量投资,兴办公共工程,修筑道路,兴建机场、建造住宅,改良农田等,刺激需求;紧货币,采取以借债为主的筹资方法,严格控制货币流通量。帝国政府发行了总计约 80 亿帝国马克的中长期债务,长期债券是由投资机构(保险公司、储蓄所)安排,即从储户和保险者身上筹措资金,这又增加了国民收入。

信用膨胀,尽管会使德国经济未来面临偿债危机,但却能为当时发展开辟了财源。

4、外贸

面对世界贸易保护主义的兴起,德国别无选择,只能进行贸易保护。进口被限制在粮食和原材料等有限的项目上,凡是国内能生产的尽量由国内生产或替代。《经济紧急纲领》中明确提出:“民族社会主义的贸易政策是通过自己的生产,最大可能满足德国人民的需求,但在购买所必需的原材料时,优先考虑欧洲友好国家,特别是优先考虑那些为了德国购买原材料而准备购进德国工业制成品的国家。”

这就是说,德国的对外贸易遵循三个原则:

其一,尽量减少对世界经济的依赖性;

其二,对外贸易的主要对象是欧洲友好国家;

其三,贸易重点是进口德国必需的原材料,出口工业制成品。

从 1935 年起,德国的外贸连续三年出超。

通过上述措施, 20 年前惨败的德国重新崛起为欧洲的经济和军事强国。

[

乔丹官方旗舰 2020 年新款男装运动裤男夏季新款吸湿排汗

京东

¥ 59.00

去购买​

](https://union-click.jd.com/jdc?e=jdext-1271485881895747584-0&p=AyIGZRhZEAMVA10cUhUyFwdRHFkTBRoAVBtrUV1KWQorAlBHU0VeBUVNR0ZbSkAOClBMW0seWxEFEAFSE1wUAg1eEEcGJV1oRhBHMGwDcHg3Hj5texBkS3MedGIeC2UbUhUAGgZUG1wWMhIGVBtfEAERAVQraxUHIkY7HFwUBxM3VCtbEQoWD1YfUhEEEANcK1sdBiLR%2B4%2BOnb3Lt%2FDN8bvXn7eAkvDBvJQ3ZStYJVlHUxxeRxUBFAdQEl8cCxIOXR9dEAQWDlAHWiUCEwZXG14RARsOOx5aFAMRAVwTXBFsEQVWGVMWBRYPUytbJQEiWTsaCBZRRgMATDVPVxZGVVkHQWwQDlAbXRQGGjdXGloXAA%3D%3D)

内循环为主,外部循环为辅的案例:1940-1945 年,延安边区

1940 年 - 1943 年,日本帝国主义扩大 “三光政策”,国民党对陕甘宁边区实行军事包围、经济封锁,“不准一斤棉花、一粒粮食、一尺布” 进入边区,边区经济遭遇前所未有的困难。面对这样的困难,中国共产党提出 “发展生产、保障供给,集中领导、分散经营,军民兼顾、公私兼顾,生产和节约并重” 工作方针。

(一)自力更生发展生产

要能够实现 “在经济上自足”。以致能够有不怕国民党封锁而维持下去的能力。

毛泽东说道:“今天,我们陕甘宁边区的党政军民在经济上遇到严重困难,吃不饱,穿不暖,生活用品奇缺,大家都有切身的感受,喝小米稀饭,盐水泡野菜,都难以维持;是饿死呢?解散呢?还是自己动手呢?饿死是没有一个人赞成的,解散也是没有一个人赞成的,还是自己动手吧——这就是我们的回答。”

(二)发展经济、保障供给

1942 年 12 月,中国共产党陕甘宁边区高级干部会议召开,毛泽东做了《经济问题与财政问题》的报告,批评了片面看重财政,不懂得整个经济的重要性,单纯在财政收支问题上打圈子,不了解边区实际,教条主义、保守主义、官僚主义的思想错误,确定了发展经济、保障供给这一经济工作和财政工作的总方针,提出实行公私兼顾、军民兼顾的经济政策,并专门成立西北财经办事处,统一领导边区经济。

​(三)通过金融、财政促进生产力发展

1942 年成立的西北财政办事处规定边区银行的主要任务有三项:一是发展公私经济;二是支持财政预算;三是发行并调剂货币。在这种方针政策的指导下,金融机构开始向工业生产领域大量放款,1943 年发放农业贷款 11978 万元;经济建设放款 1029 万元;贸易放款 1272 万元;机关学校生产放款 7161 万元。到 1944 年,边区轻工业品基本实现自给与半自给。

针对金融与物价的波动,从 1944 年 6 月到 1945 年 8 月,边区政府共发行 72450 万元流通券用于贸易领域,对于购置紧缺物资,调剂资金,“保障供给,换回外汇,支持银行,增加财政收入” 等都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四)贸易管制

1943 年 5 月,边区政府颁布《陕甘宁边区战时管理进出口及过境物品暂行办法》,规定 “凡进口货物分为允许、特许、禁止三种”,该办法在防止敌顽的经济封锁、倾销、破坏金融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

通过这些措施综合运用,到 1944 年,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陕甘宁边区成功地走出了困难局面,实现了各方面的发展和繁荣。边区生产建设的成绩,已开始将贫困与落后的历史面貌变为富裕繁荣,在世界上这是一个伟大的奇迹。

“内外两个大循环”理论是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在当前国际形势下的深化与发展

2003 年之后,中国工业企业增长就已经开始变得缓慢。钢铁、煤炭、水泥、玻璃、石油、石化、铁矿石、有色金属等几大行业,利润下降幅度很大,产能严重过剩,亏损面达到 80%。截止 2015 年 12 月初,几大行业的生产价格指数(PPI)已连续 40 多个月负增长,这几个行业对整个工业 PPI 下降的贡献,占了 70—80%。

房地产,99 年确定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主导产业,迅速发展起来,尤其是 08 年之后,地价、房价长期疯涨,一业兴、百业衰,已经成为阻碍中国产业升级的 “大毒瘤”。汽车产业,我指的是燃油车,自 14-15 年开始,销售增速一路滑坡。

中国经济供需关系面临重大结构性失衡。一方面,中低端产品过剩,过剩产能,已成为制约经济转型的大包袱;另一方面,高端产品供应不足。

针对以上情况,2015 年 11 月中央财经领导小组和 12 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字面拆开理解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一是 “供给侧”、一是 “结构性”、一是 “改革”。

“供给侧”。咱们都知道,需求端是 “三驾马车”:消费、投资和净出口;供给端呢?土地、劳动、技术、资金、管理。

“结构性”。产业结构、区域结构、要素投入结构、排放结构、经济增长动力结构和收入分配结构。

“改革”。怎么改?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就是常说的 “三去一降一补”。从生产领域加强优质供给,降低无效供给,扩大有效供给,提高供给结构的适应性和灵活性,提高全要素生产率。

具体要做哪些事?2019 年 3 月 5 日 “政府工作报告” 说的很清楚:

1、实施更大规模减税;

2、明显降低企业社保缴费负担;

3、削减、优化政府开支;

4、缓解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

5、稳定和扩大就业;

6、简化企业各类审批手续,以利投资;

7、以公正监管促进各类企业公平竞争;

8、降低涉企收费,如电费、过路过桥费、各类中介服务费和行政事业性收费;

9、推动传统产业升级改造;

10、促进新兴产业加快发展:深化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研发应用,培育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生物医药、新能源汽车、新材料等新兴产业集群,壮大数字经济。促进平台经济、共享经济发展。加快各行业各领域推进 “互联网 +”,持续推动网络提速降费。

11、提升科技支撑能力:加大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支持力度,强化原始创新,加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

“两个大循环理论”指出:要把满足国内需求作为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加快构建完整内需体系,大力推进科技创新及其他方面创新,加快推进数字经济、智能制造、生命健康、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形成更多新的增长点、增长极,着力打通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各个环节,既与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一脉相承,又有新的发展。

在原来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基础上,针对全球经济大萧条背景下,世界主要国家,尤其是美国,叫嚣“脱钩论”,并联合部分国家对中国实施经济围堵、经济围剿的情况,中国提出,要把满足国内需求作为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切合当前实际。

中国管不了别的国家,只能管好自己。这样做,尽管是不得以而为之,也会面临这样、那样的困难,但只有在战略上先把自己立于不败之地、发展好自己,才有底气、有机会在国际上争取更多朋友,实现良性的国际大循环。自己的事情都搞不好,必须要依赖某个超级大国,低三下四才能活下去,我们还有什么底气说服其他国家与中国交往是合理的呢?

困难永远有,我们永远也不要怕困难。还是毛主席说得好:“困难不是不可征服的怪物,大家动手征服它,它就低头了。”

[

金霸王 (Duracell)5 号电池 20 粒装碱性干电池五号适用鼠

京东

¥ 44.90

去购买​

](https://union-click.jd.com/jdc?e=jdext-1271486914357874688-0&p=AyIGZRtdFAMVAFAcXhUyEgZUGloQBhoFVhlYJUZNXwtEa0xHV0YXEEULWldTCQQAQB1AWQkFWxQDEwZQH1MXARAESkIeSV8iQAlfPHdpUQ81bTlTcnsBVXoTYARSQVkXaxULEgVdGloVBRE3VRpaFQYXBFYdWiUyEgJlTTUVAxMGVBpcFwMSN1QrWxEKFg9WHFsUABYGVStbHQYi0fuPjp29y7fwzfG715%2B3gJLwwbyUN2UrWCVZR1McXkcVARQHUBJcHQIXBVEdUhMHFQ5cB1olAhMGVxteEQEbDjseWhQDEQFcE1wRbBEFVhlTFgUWD1MrWyUBIlk7GgtGVUFTVUs1T1cWRlMYARVsEABSE1gSAxA3VxpaFwA%3D)

知乎用户 设计菜鸟乙 发表

如果是房地产,那还是可以的,因为外国人买房有限制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内循环经济,外循环资源进口,这不就是下一个苏联,不进行收入分配改革的内循环本质上都是日本昭和。

知乎用户 韦伯 发表

可能呀,我党如果真的决定要做什么事,在国际上不一定,在国内一般都会成。不过这个结果恐怕让你不太开心

知乎用户 郑庄公 发表

经济本来就应该是内循环的。

生产首先应该是满足本国人民的生活需求,多余的东西才拿出去交换,换来本国不能生产的东西,继续满足本国人民的生活需求。

但是私有制市场经济让经济的目的异化了,生产的目的不是满足本国人民的生活需求,而是赚钱,满足资本家对金钱的渴求。这样的结果是,本国人民不能满足生活需求,资本家却要把产品卖到外国去赚钱,或者倒河里去。

知乎用户 huang liu 发表

中国的内循环,晚了五年,如果五年之前就早日内循环,今天贸易战不会这么被动,其实也就是所谓的进口替代。

内循环的意思,不是完全不和外国贸易,而是只出口少量商品,换回我们需要的资源和其他商品,就足够了,其他的都可以自给自足,比如中国吧,出口能换回石油大豆铁矿石足够了,再加点出国旅游,其他的都可以自给自足,包括芯片,顶多也就是倒退到 45nm 或者是 65nm。

中国目前有世界最大市场,如果都保护起来,自己用自己的手机汽车发动机,一开始或许很烂,但是随着技术发展,靠国内市场来慢慢发展,都可以做好,德国日本美国当年都是靠自己国内市场内循环发展,升级到发达国家的。

德国,普鲁士一统德国立马保护国内市场。

日本,明治维新一直都是内循环

美国,南北战争之后就是靠国内市场发展内循环,当时美国的工业品跟欧洲比毫无竞争力

中国现在本来就是内循环时候,出口太多本来就是给美元抬轿子,没有更多的意义了。

知乎用户 山地骑士卡隆 发表

是的,有可能。

毕竟在上台初期我们便已经转向了中亚,但是很可惜,军事基地虽然不能主宰一切,但能主宰许多的事情。

而我们没有军事基地。

而只要对面儿动一动手指,我们在中东中亚的所有布置都会被打断。

然后是非洲。

但是非洲几乎都是老欧洲的地盘。

法国为了保持自身在西北非的存在感,付出了多大的代价,我们大家都知道。

就更不要说英国,还有意大利这些国家对于非洲的影响。

至于东亚三国,其中有两个国家国土上都有着别国的军事基地,都能对他们两个国家的重大国策产生影响,指望这三位联合起来,在经济上政治上是不可能的。

更何况我们强大起来,在经济利益上受到威胁的本身就是这两位他们的忧虑才是最大的。

他们不仅没有任何同情,通感之心。反而会变本加厉的联合起来,一同去反对我们。

就更不要说台湾地区了。无论是意识形态,还是地缘政治上任何一个,在大陆产生的统一的政治实体都不会允许台湾岛上有一个独立的存在。来威胁经贸最为发达,人口最为稠密的东南沿海这个柔软的下腹部。

所以台湾地区同样会成为反对我们的急先锋。因为只有这样他才能维持自己的生存。

那么,请问我们还有什么出路呢?

于是我们把目光转向了拥有 14 亿人口的庞大市场。

我们要转向自身的内循环来保存资本自身的实力。

但是那些内循环的国家或者是主动或者是被动内循环的国家经济上与世界往往会出现很大的差距。

也许这就是代价,但为了生存不得不如此。

我之前说过中国不能没有世界。必要的经贸往来,商业联合,技术的引进中国还是需要的,但不像过去那样成为世界的工厂。也不像最近那样准备成为世界的设计室。

因为事迹,在某些利益集团的带领下已经对我们充满了恶意。

所以未来的我们除了必要的这些经济交流活动以外,大部分的经济活动将着重在于国内。

但是还是那个问题,我们有钱吗?

总理说过,我们有 6 亿人月收入不足 1000 元。

从两年前就开始出现了 6 个钱包的论断。

以及曹德旺,对于中国市场,只有 2 亿人这样的一个论点。

都明显表示出了,中国大陆的市场虽然异常庞大,但只是在理论上,实际上我们离成熟的市场,还差得很远。

关键是什么?

解放底层人民的负担,让人民兜里头有闲钱出去消费,而不是用各种手段逼迫人民进行消费,这只能让人民把自己的钱袋儿扎的更紧。

知乎用户 小伺机 发表

闭关锁国 V2.1

知乎用户 老蒋 发表

先定个调子,要是真转回去了,那就是有言在先。

为啥呢,因为转回去了大家会吃草,吃草会不高兴,不高兴抬头准备骂,四个大字 “有言在先!”

知乎用户 乔磊 发表

逆全球化,区域经济会兴起

知乎用户 宋成军 发表

现在就能看到初步的效果了,不用等到以后。看看这张图,上半年外向型经济省份基本都趴下了,尤其是广东。虽然它们是少数,但别忘了它们是全国财政转移的主体,是支撑全国大搞基建的主要动力,一旦基建搞不动,大部分人都应该明白这意味着什么。

当然,也可以学美国放水,但美元有全球经济垫背,中国靠什么?现在中国房价已经这么高了,还经得起多大的水冲击?

中国经济名义是基建、外贸和内需三驾马车,但稍微有点常识都应该知道,中国的家庭内需从来都不足,一直以来都是基建拉动大宗物资内需。基建的钱哪里来,靠的就是转移支付和发债,而无论是转移支付还是发债,都是靠沿海富裕省份发达的外贸积累的财政和外汇背书。这些年中国一直在屯美元美债是为了什么?还不是以美元美债为锚发出去的债才有人买,超发的货币才收得回来。

所以中国经济一直是以外贸为龙头,带动大基建和小内需,可以说中国数十年来的发展与西方的繁荣密不可分。这也是为什么长期以来外部因素的影响对 A 股的影响远大于内部因素的主要原因。

工业化时代以来,经济发展最基本的特点就是任何内部市场都是有限的,而产能则可以而且必须持续扩张,一旦扩张停止,则内乱必然开始,就算是换档转型也肯定要付出巨大代价(参考 80 年代的美国和 90 年代的日本)。

人人都知道全球化,但其实是工业化推动了全球化,而不是全球化推动了工业化。所谓的内部大循环跟孤立主义有什么区别?

所以,现在的世界,没有任何一个国家可以依靠自身力量达到供需平衡实现所谓的内部循环。一旦孤立主义在全球盛行,世界经济必然陷入长时间衰退,即便像美国这样有强劲内部需求的国家,最多只能延迟衰退能在别人倒下之前再勉力维持一段时间,但绝不可能维持自身的长期繁荣。

知乎用户 乌合 发表

和 08 年的情况一样。国际市场崩溃时,用国内市场先撑着。保住生产能力。当国际市场回暖,别人的生产能力破产了,但还没有重新组织回来。我们就能拥有市场。但当年至少花了 10 万亿来支撑市场。现在是没有的。

我们的生产能力是满足全球需求的。国内市场当然很难撑得住。只求半死不活的活着,只要对手全死光了,那也可以。

这是这几年一直以来的战略,但国内人很痛苦。

知乎用户 CHAO WEIWEI 发表

知乎用户 QUEEN 发表

可以啊,改革开放之前都是这么运行的。

知乎用户 海阔天枫 发表

“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

更新:我也服了。这个题目原来是 “中国经济内循环”。

讲道理,封闭型经济,连朝鲜都不是完全的 “内循环”,所以原题其实挺搞笑的。中文微言大义,差之毫厘 缪以千里。另外,这句话有了挺长一段时间了,知乎在这内循环一通分析,就挺呵呵。

下面点个题吧。

内循环为主,直接关联的是 “超大规模市场优势”,具体可以百度。

国内国际双循环,在全球化的今天,我们依然要站在全球市场配置资源。跨国公司如此,国家也是如此。核心依然在于技术,在于提升附加值,所以出口依然重要,外商投资依然重要。

最后,最近关注的一个就是收入分配问题。消费从哪里来?没有收入哪来消费?社会主义以人为本,劳动、劳动报酬、企业利润与创新、财政税收的再分配作用、社会群体心理是创造事业还是唯利是图,这是一环扣一环的难题,但我相信,我们的国家能解决好。

分享一篇靠谱的文章。

https://mp.weixin.qq.com/s/WD81s1GoAiDdRE3LVMYwxw

知乎用户 连心决 发表

内循环并不是网上某些人说的,自己一个人关在屋里面自产自销,这个东西是与国际经济息息相关的。

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贸易国,中国与世界上大多数国家都有贸易关系。更关键的是,中国的产业链已经延伸到国外,从产业链的角度来讲,中国产业链与东北亚、东南亚关联得很深,可以说整个东亚都是中国产业链基地。也就是说,中国的内循环是包含了整个东亚的。

如果从原料、能源的角度来看的话,中国的产业链还应该更广泛,比如中东、俄罗斯、非洲、甚至拉美国家。

内循环是需要从生产到消费形成一个环,原料 - 生产加工 - 市场这么一个环节,中国现在是市场上很大产品最大的市场,另外生产加工,可以整个东北亚一起来干,而东北亚和东南亚可以作为中国的产业配套,而原料方便,中国本来就是原料提供大国,如果更遥远的话,可以包含澳大利亚、巴西等资源国家。

要想整个东亚经济循环起来,首先得中国自己的经济稳定循环起来,这样才能够形成中国庞大的市场,然后才能带动东亚的经济。

为什么要搞内循环,主要是为了应对未来与西方的经济对决,目前来看因为经济问题恶化,中美关系恶化,因为中美都是核大国,爆发战争的可能性比较小,所以与中国打一场经济战争、金融战争的可能性就很大。而欧洲未来有可能加入美国一起对中国进行经济上的围堵。

因为几十年的发展,东亚经济根本离不开中国经济,所以中国完全有能力带领东亚经济,在未来与西方进行经济对决,尤其是在当前西方疫情非常严重的情况之下。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基本上不可能,因为内循环只会使得熵越变越大 ,大到一定程度,爆炸 ,彭,人家朝鲜还需要外界输入呢,这里谁给输入?

知乎用户 Chillax 发表

不可能

假设极端内循环就是闭关锁国。记住约内循环国家越惨,千万不要看媒体报道,以及民族主义和民粹主义,什么大不了再也不和谁来往了。这种言论。

因为你要承认中国所有的发展主要靠国外的技术资本等投资,而不是单纯我们如何英明神武规划。其实这个简单来讲就是生产要素自由化流动导致的,不过我们生产要素自由化部分开放。

所以作为底层,不要傻乎乎地拥抱民族主义,受苦的是底层。应该拥护改革,其实改革没有什么那么抽象,所谓的改革就是利益分配,就是既得利益者把钱拿给底层而已。

换通俗化讲,你在公司还是要恰饭的,忍一忍是正确的。你的公司和任何合作公司都断交。你想想老板受苦还是你受苦。相反,公司业绩好,合作多,你说员工待遇好还是不好。这很简单事情。

而且合作越深入,文化法律也就越完善。所谓妇女歧视,年龄歧视,失业保险,劳动法规定时长。只有越合作深入,我们才能和人家接轨,才能底层人民生活好。

所以我们应该拥抱改革开放,更大规模。因为受损的不是底层而是某些企业,某些权力机构。所以我们看到屁股决定脑袋。

当然我并没有说不恰当的话,国家也是这么说的,内循环➕扩大开放。可是真的重要是扩大开放才能促进内循环。改革到了深水期,迟迟口号大雨点小。这次某某事,可能倒逼制度改革加速,也是一件好事情。

塞翁失马焉知非福!

知乎用户 嘉兴 发表

内循环只是暂时的政策,长期还是靠与国外贸易,不然剩余价值如何产生,但是短期是可以靠内循环改善老百姓的生活水平的,各位难道就满意现在的生活了,我们的千人汽车拥有量才多少,2 亿辆汽车,再增加个两亿也不多吧,2 亿汽车至少是 20 万亿的市场,每年还要格外带来 2 万亿的汽车使用各项消费,当然这两亿新增要往新能源引导,这样既不增加我们石油消耗,又不增加碳排放,建议国家征收碳排放税,提高燃油税补贴新能源。

能源行业,现在光伏发电设备这么便宜,为什么不大规模扶持城乡间的分布式电站,利用城市建筑屋顶农村住宅屋顶按照光伏设备,可以极大降低碳排放,目前光伏设备 5 年能收回成本,使用寿命 25 年以上,这样说吧,一栋 18 层两梯六户的电梯公寓,日耗电 160 度左右,屋顶改造光伏可以安装 60kw 的发电站,大概 18 万,户均 2000 不到,日均发电 200 度电,这样电梯住宅维护成本可以降到跟多层小区一样,不香吗?民用光伏电站起码也是有上万亿的市场。

城乡建设,农村还有那么多人住瓦房,潮湿缺少公服配套,难道不想住新房子吗?大规模合村并居,改善农村的居住环境不好吗,这一块也是很多钱的。

城市群建设,中国现在几大城市群都还需要大量的基础设施建设,三大经济中心,成渝,中原城市群,地铁,高快速路,公服设施配套每个都是上万亿甚至数十万亿的投入,这些投入会形成吸引人才,招商引资最大优势

房地产市场,推动保障房和房地产市场双轨制,通过合适落户办法把大城市流动人口从城中村转移到保障房,这样城中村改造,旧城更新难度也不会再那么大了

当然内循环本质上是政府负债投资,对本国各种资源进行战略性升级改造,提高老百姓的居住条件,改善城市的营商环境,提高自身在下一轮全球化中的竞争力,当然房价大概率会继续涨

知乎用户 李超 发表

国家开放二胎,出生率连年下降的大背景下,我去药店给我孩子买药,居然还不能刷我自己的医保卡。如果住院不能用我的保险报销我很理解,为啥我自己医保卡里自己的钱不能给我自己的孩子买药呢?

现在可以说【鼓励二胎】的口号,明天当然就可以喊【加速进入内循环】,后天可以喊【形势一片向好,全面进入内循环】。

毕竟统计数据那么多,随便怎么解读不可以?

况且教育,医疗,养老商品化三架马车,是不是?

祝愿,内循环越转越快,加速加速←_←

知乎用户 尉迟骝 发表

1、

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

那么请问,以前旧的发展格局是?

2、

内部循环:面临的主要问题。

1)生产要素的缺乏。

关于生产要素的种类,国内外经济学界有不同的说法,其内容也不尽相同。中国有些经济学家根据马克思对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分析,认为生产要素 (称为生产力因素) 包括劳动者、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其中,劳动者是指正在或能够在生产力系统运行过程中发挥劳动功能的人;劳动资料包括生产工具、能源设施和基础设施;劳动对象可分为天然存在的劳动对象和经过人类加工过的劳动对象,个体包括自然物(如土地)、原料和材料等。另外,随着经济的进步和经济理论的发展,科学技术、管理和信息也逐渐被列入生产要素的内容。

首先是科技的缺乏。这个问题不大。一方面我们科技日新月异,在校本科生研制出光刻机也很快,发挥我们独特优势补足短板是很迅速的事情;另一方面,科技缺乏带来的问题,并不是吃饭的问题,可以通过很多方式化解,我们中国人古代有很多非常宝贵的思想,以柔克刚、四两拨千斤的方法,其实国外很多经济体也在用,比如朝鲜。

其次是自然资源的缺乏。比如我们缺少石油天然气,比如我们缺少铁矿石,植物蛋白不足(比如大豆,作为饲料继而影响动物蛋白)。这个问题不大。能源方面我们一方面有煤炭,另一方面可以发展清洁能源比如太阳能光伏,水电风电等,这方面大家看 A 股,也都有很多非常优质的上市公司,股民也都在这些公司上赚的盆满钵满。

再次,我们在劳动力方面存在显著优势。我们廉价的劳动力是改革开放积累巨大物质财富的基石,这个优势我们不仅保持住了,而且还有潜力去深挖。虽然挖的不太生了,没关系,可以延迟退休。

最后,最关键的是,我们有无可比拟的体制优势。

3、

做强内部循环,重点靠什么?怎么发展?

当务之急是,优先进行产业升级,加强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发展,最大的程度的减少社会分工。

比如,限制外卖小哥接单量,你不是特别能跑每天能接 150 单吗?限制你接单,每人每天最多接 50 单,这样外卖小哥是不是不够了?哎,注意,这时候可以怎么样呢?对啦!

大学生就业也要找准定位,对不对!

这样你看,外卖小哥是不是轻松了?每天不用那么拼命的跑了啊。大学生就业是不是也解决了?对,都解决了。

除此之外还有很多需要重点发展的,比如农业,我们生产过剩,第二产业比重和就业人口太多了,适当的分流一部分回到第一产业,去建设乡村,去反哺乡村,多好。

4、

现在的路线已经很清晰了,努力进行市场化,继续激活市场活力。

市场化是什么意思?有些同学误以为市场化就是甩锅,这种理解是错的。

借钱的时候政府融资,还钱的时候说是市场化融资,这种事能干出来吗?理论上是不会干的。

上市的时候是小甜甜支持民族发展大计,出了事情就变成牛夫人扰乱金融秩序的市场化行为,这种事儿能干出来吗?这个方向必然不是我们要的方向。

自从我们一再激活市场活力,激活各项要素开始,民间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就一年不如一年,哦不对,我重说,自从民间固定资产投资一年不如一年,我们就开始激活市场要素,充分市场化,将风险全部扔给,哦不,让民间资本充分享受收益。

从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量等数据来看,我们已经距离内循环为主经济体的目标已经不远了,很多事情,已经不得不计划着来了。

5、

大方向上我们是不会变的。

仍然会贯彻十几年来坚持的房地产政策,稳健调控。与此同时,进一步激活市场活力,下放权力,让市场充分享受发展红利。利用科创板、精选层等资本市场创新手段,集中利用资本,突破卡脖子科技,同时会采取多重手段并举,减小贫富差距,缓解社会矛盾。

6、好处

做大做强内循环的好处是很多的,科技什么的都是小好处不提了。

随便举个例子,比如说吧,711,这种连锁的说饭店不是饭店,说超市不是超市的玩样,极大的破坏了我们过去大脚超市这种温馨和谐接地气的小卖部特色超市,搞的好好的小卖部乌烟瘴气不堪入目。如果我们不开放的话,现在身边会有多少可爱温馨的小卖铺,供销社,对吧。赶走,都给他赶走。

————————————————

看评论说我疯了。。。明摆着的事情为什么说是疯了?

第一,首先形势是否有所不同?不论是主观还是客观,形势是否变了?

那么以出口部门为例,一是纯粹出卖劳动力的,比如玩具、服装;二是出卖综合便宜要素的,比如来料加工,中间加工组装,既有便宜工程师又有相对便宜的土地等等;三是我们产业升级的,尤其是这两三年快速增长的,高科技的,外国没有的,就比如抖音吧。

算了,来点数据好了。

按照 HS 码分类,二十二个大类,首先我们看净出口金额。
单月(2020 年 6 月)净出口金额 100 亿人民币以上的大类,分别是
第七类:塑料制品、橡胶制品。
173 亿。6 月增速 10%+。今年整体的增速应该在 50% 以上(累计增速为目测。。。)。
第八类:生皮、皮革、毛皮及其制品;鞍具及挽具;旅行用品、手提包及类似容器;动物肠线(蚕胶丝除外)制品。
102 亿。6 月增速 - 38%。今年整体增速应该不到 - 50%(累计增速为目测。。。下同)。
第十一类:纺织原料及纺织制品。
1836.86 亿。6 月增速 28%,今年整体增速 30% 左右。
第十二类:鞋、帽、伞、杖、鞭及其零件;已加工的羽毛及其制品;人造花;人发制品。
268.23 亿。6 月增速 - 25%,今年整体增速 - 30% 左右。
第十三类:石料、石膏、水泥、石棉、云母及类似材料的制品;陶瓷产品;玻璃及其制品。
278.95 亿。6 月增速 7.32%,今年整体应该持平或略有下滑。
第十五类:贱金属及其制品。
288.34 亿。6 月增速 - 45.88%。今年整体 - 20%。
第十六类:机器、机械器具、电气设备及其零件;录音机及放声机、电视图像、声音的录制和重放设备及其零件、附件。
2202.69 亿。6 月增速 - 8.72。这项我专门算了一下,今年累计增速 - 15% 不到 - 20%。
第十七类:车辆、航空器、船舶及有关运输设备。
94.21 亿。这项不到 100 亿,而且虽然 18 年年中到 19 年年中这个时段内,本项净出口基本都不到 100 亿,但是今年上半年,除了 6 月,其他几个月份,均在 100 亿以上。
本项 6 月增速 - 34.77%,但今年同比去年上半年应该在 2 倍 - 3 倍区间。下半年到不了这个增幅,但是应该也能够有 20% 以上的增幅。
第二十类:杂项制品
(家具;寝具、褥垫、弹簧床垫、软坐垫及类似的填充制品;未列名灯具及照明装置;发光标志、发光铭牌及类似品;活动房屋
玩具、游戏品、运动用品及其零件、附件
杂项制品)
1132.27 亿。6 月增速 10.68%。今年上半年同比降幅应该不到 - 10%。

看具体数据,支撑我们净出口的,主要还是纺织、玩具,这两个大类的进口波动很小。而部分类别,比如上面的第十六类,进口和出口在过去一年内波动都很大。再比如没有上榜的第十八类_:光学、照相、电影、计量、检验、医疗或外科用仪器及设备、精密仪器及设备;钟表;乐器;上述物品的零件、附件_,每月进口 500-600 亿,出口 400-500 亿,每个月净出口 - 100 到 - 150 亿。

纺织和玩具代表着我前面说的第一类,廉价劳动力。第十六类的电器代表着第二类 “二是出卖综合便宜要素的,比如来料加工,中间加工组装,既有便宜工程师又有相对便宜的土地等等”。第三类像抖音我上面数据没体现,它对应到了第二十二类特殊交易品及未分类,从去年开始,这项净出口的增速就跑到了 2 倍左右,今年上半年还是维持这个增速,但是体量太小,单月净出口在 50 亿人民币左右。

现在不比 99 年 01 年的环境好多了么。。。如果那时候不忍,现在我们什么情况?目前我们面临的外部环境我就不说了。我们如果主动去呼应这个外部环境,说没办法,我们要以内为主。

那纺织和玩具的出口内部吃得下吗?我们限额以上批发零售中服装鞋帽针织纺织品的零售额累计同比是 - 19.6%,6 月当月同比是 - 0.1%,618?吃不下就放任越南和印度取代?放任取代可以,产业从业人员怎么办呢?不去送外卖,不去反哺农村第一产业,还有出路吗?

华为海外份额已经没了,跟小米互换份额,但是印度又掀起制裁抖音的浪潮,我们内部要消化的东西是不是有点多?好了,这些我们都不想了。那 HS 第五类矿产品每个月 2000 亿的净进口怎么搞呢?不计划着来行吗?

为啥说我疯了。。。

知乎用户 恩恩 发表

100 年前,美帝政治上孤立,只管美洲大院,经济和人口则海纳百川,一战最后入场收割,由此取代了大英帝国。

要挑战带头大哥,急着下场干的一般都是炮灰。。。

八方迎客,打好国际基础才是王道。。弱则连横,强则合纵。。。

倘若还没当上老大就玩合纵,猜结果会怎么着?苏联之车可鉴。

知乎用户 Ako 的红 发表

相较于之前一直强调的供给侧改革,内循环之中,除去不可避免继续进行的供给侧端的产能优化产能改进,我个人认为更关键其实是消费端。

是面对早就已经巨大多产业产能过剩的情况下,要让那一部分产能能够内部消化掉大多数

是在如果外贸要一瞬消失 30% 以上的情况下(现在因为疫情已经是雪上加霜加屋漏了),还能稳定就业消费

是过去好多年基建投入之后面对巨大社会债务情况下,再来一个 more than 四万亿可能只是滚雪球

是产能转移已经正在发生下,如果真的被动陷入内循环,这一进程的进一步加快

从我个人角度,可能最容易解放个人消费的,应该就是利用债务和贷款刺激(我不太相信真可能大规模全面消费券),但是这一部分一方面对债务及信用的未来风险加剧,另一方面这些热钱怎么能让它们真的进入消费市场而不是给房产泡沫继续吹大,这些都是巨大困难的问题

我当然觉得原文中的两条腿走路其实比起强调特殊情况的内循环更有可能,,,

知乎用户 李汉荪 发表

我国是世界工厂。现阶段面临的最大的问题是产能过剩。所以我们会有一带一路,会有涨价去库存,会有供给侧改革,会有产业升级,工业制造 2025。

我们急需海外殖民地,海外市场来消耗国内巨大的产能过剩。这一点和西方当年为了倾销建立殖民地其实没啥区别。只不过一个手段是温和,对当地有利的。另外一个则是无底线的剥削。

我们一向说资本主义政府,为了利润,为了利益要对殖民地进行倾销,为了打开市场,对各个国家发动战争。这一套我们很熟悉。但是仔细想想,东西卖不出去,公司就不赚钱,公司不赚钱就要裁员,裁员就会带来大失业,从而的就是各种社会问题,以及党政的政治地位下滑。甚至遭到弹劾。下台等。

我们现在面临的问题也是一模一样的。疫情带来的经济停滞。大量人员的失业。我想每一个人都有感受到。做外贸的感受应该更加明显。我们需要的是更多的海外订单。需要的是可以让我们倾销的殖民地。否则我们的人民就会失业。从而就是大量的社会问题。再然后就是政治问题。无论是权贵们,资本家,市井小民,还是无产阶级,他们需要的是一个可以让自己过得更好的领导人。这里点到为止。

历史向我们证明,无限的扩大市场,最终是走不通的。计划经济虽然可以解决,但是官僚的腐败,没有活力的市场和公司。反而导致发展变得更缓慢。

人类经过这么多的历史,经过了那么多次尝试。我们发现了一点。经济的问题不是制度的问题。奴隶制也好,封建主义也好,资本主义也好,共产主义也好。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金融性的问题,市场性的问题。只要我们希望生产的更多,赚取更多的利润,生活的更好。那就会有这样的问题。

只有科技不断的提升才是真正的答案。要知道财富再分配是困难的,从富人手里把钱掏出来,可比从穷人手里抢钱要难的多。如何让大家皆大欢喜,那就是科技的提升带来的改变。生产力的提升带来的市场被迫的改变。这种情况下大家都没话说。而资本主义制度,是目前最好的一个可以快速提升科技的一个制度。共产主义抄作业是很快的,但是创新太难了。

中国想要经济内循环,在现在看来就是一个笑话。我们的人民没有办法承接住这么大的产能过剩。我们的人民和政府也没有办法接受那么大量的失业。过上过好日子的人肯定不想再回去的。只会引发大量的矛盾和冲突。

哪怕我们内循环了,我们选择内循环的这种方式。能否让我们的科技快速的提升?如果不能,那么这个内循环也是没有意义的。其他国家会通过侵占我们的国外市场,获取更多的资金。从而比我们更快的提升科技。从而船坚炮利。再次打开国门。

现在看来我们已经从两个方面否认了这个内循环的问题。

第 1 个方面,国内没有办法去承接那么大的产能。

第 2 个方面,内循环的这种方式,并不一定可以让我们更快的发展科技。

知乎用户 豆腐 LZ 发表

现实是在中国很难做到经济内循环。

因为中国有极大量的物资是需要外部输入的,只要需要维持内循环的稳定,就必须保证只能是贸易顺差或者,极少量的逆差。

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要做到这一点,无异于是选择保守主义。

这一点又和中国世界工厂的背景相违背。

中国要是搞内循环的话,可能全世界的其他国家都要尤其欠发达国家要退回到前工业时代。

现在的中国就相当于一个体量好几倍的日本。

日本尚且做不到内循环,中国靠什么?

中国现在这个处境很尴尬,一个十几亿人规模的大工业体,就足够满足全世界的工业需求了。全世界并不需要让所有的人都去当工人。

甚至说中国本身自己的人口都过剩了中国,实际的工业化人口十亿都不到。

现实就是世界上的绝大多数人是必须且不得不从事低端了劳动了,就是农业。

因为一旦选择工业化,中国这么大体量的国家迈不过去也竞争不过。最后就会破产,只能退守农业。

由于中国的战略问题,中国是不会把自身的重工业向外转移的,这就导致第三世界国家失去了。承接中国的机会。

只要中国还保有现在的工业化基础,那么其他国家的工业化就是。水中月,镜中花。

你花比中国更贵的价格,生产出来一个比中国更次的产品,这还不如老老实实种地来的划算,即便政府有这样的宏观策略,请问国民愿意接受这样的不平等待遇?与广大第三世界国家的治理水平而言,不闹革命都够呛。

这个情况很相似,像不像是当年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清朝,现代工业品直接冲垮了清朝的经济。导致白银大量外流。

万幸的是,中国通过第二次世界大战不断的承接其他国家的工业转移,是别人扶持复制下的工业。

或者说的更直接一点,第三世界国家没有中国的扶植与支持的话发展不起来,工业化无从谈起。

可是中国愿意向外转出工业吗?

我们不妨,

反过来问中国可以向外转出吗?暂时不可以。

在中国实现高端制造以前不可以。

所以大家注意到了吗,中国现在选择的模式不是产业转移这条路。

而是选择基建这条路。

我们对外输出建设成果,但我们不对外输出产业。

输出产业是很敏感的问题,输出基建不那么敏感,输出产业是要确保回报率的,是要确保你的产业成为我产业体系中坚固的一环的。我不可能砸巨资,最后因为你的政府动乱政变让让我血本无归。

产业输出是要政治协同的。

产品输出无妨,修桥铺路。都还好,只要你愿意和我资源互换合同就行。

那么结论就很明显了。

经济内循环的大前提:

工业产值恒定,资源供给稳定,不能有过量逆差。

为了工业产值恒定,在高端制造领先全球之前,不能对外转产业。

同时为了不逆差,外界必须稳. 步够买中国产品。

我们当下的局面是广大第三世界国家还是太穷了,没有钱买中国的全部工业产品,导致中国每年进口的资源多,卖出去的产品少。不平衡了。

中国要搞内循环,就等于是放弃了国际市场,这是愚蠢的。

知乎用户 银河系捕鱼者 发表

内循环的起源是苏联,当初苏联钳制了马克思科学经济学的发展和讨论,科学计划经济夭折。

这个时候,必然的经济危机 — 内生结构中的分配不均导致的一系列生产失衡矛盾凸显,为了解决封闭系统下 (没有融入世界资本市场的独立经济体) 经济危机,苏联搞起了内循环 — 杜刚主义。

这种内循环的出发点在于:

既然分配不均,劳动者的内需不足,那么过剩的资本怎么循环起来?

那就是,加强再生产和生产资料产业的再积累。

简单说,就是大基建、大工程、大宇宙探索、大军工布局等。

既然农民只能温饱,工人保证基础的福利待遇,全社会没有强烈的消费需求(没钱),又没有强烈的奢侈品市场(特供官僚经济是分配奢侈品),也不能输出资本(未加入世界资本市场),那么,过剩资本只能自我消化。

显然,1991 年底的钟声,最终证明了内循环是失败的,封闭系统下的资本市场是无法解决结构性危机的。

相反,对家 — 美国,则是继续搞资本输出,转移了周期性的结构危机,因此,持续强大到 2020 年。

今天,我们反思过去,显然,资本主义需要全球市场转移矛盾和发展,那么,资本主义之后的经济,也不可能走独立和内循环。

当然了,新的模式还没出现呢,马克思理论停滞了一个世纪。

知乎用户 柯严 发表

当群体因为政治的大动荡或是信仰的改变,对某些词语引发的形象产生了深刻的厌恶感,倘若事物因为与传统结构紧密联系在一起而无法发生转变,那么一位真正的政治家的首要职责,就是在不伤害事物本身的同时换一种说法。聪明的托克维尔很早之前就说过,执政的政府和帝国的工作内容就是用全新的词语把过去绝大多数的制度重新包装一番——也就是说,用新名称替换能够让群众想起不和谐形象的名称,因为其他词语的新颖程度能够防止这种联想。“地租”变成了 “土地税”, “盐赋” 变成了 “盐税”, “徭役” 变成了间接摊派,商号和行会的税款变成了执照费,如此等等。

可见,政治家最基本的任务之一,就是对那些流行用语,或是至少对那些不再被人关注、民众已经无法忍耐其旧称呼的事物提高警惕。名称的力量非常强大,如果选择合理,它们就能改变最丑陋的事情,并且为群众所接受。泰纳正确地指出,雅各宾党人正是引用了 “自由” 和“博爱”这样当时非常流行的词语,才能够“建立起能够同达荷美相媲美的暴政,建立起和宗教法庭相似的审判台,实现类似古墨西哥人的大屠杀的成就”。统治者的艺术,就如同律师的艺术一样,具有熟练使用科学术语的能力。这门艺术遇到的最大困难之一,就是在同一个社会里,相同的词语对于不同的社会阶层具有不同的含义,他们表面上都在使用同样的词语,实际上,他们说着不同的语言。

——摘自《乌合之众》

知乎用户 小谷围古天樂 发表

能。

经济越冷,改革内生动力越强。

知乎用户 六爷阿旦 发表

我一般不愿意讨论国内经济问题,因为我觉得国内经济学家把该说的都说了,毕竟他们已经代表了国内经济界的普遍看法,他们的看法怎么样呢?一般有两个特点,第一是啥也不懂,第二是还特别喜欢瞎 BB。

这种的就算好的了,赶上一些首席,看到美国就不由自主想往下跪,扶都扶不住,一会说年轻人要洗洗睡,一会要知止不殆,事实上今天看看中美对比是什么状况?

现在国内讲内循环,我没资格说啥,要是真想了解一下未来,我建议大家再去读刘鹤的《两次全球大危机的比较研究》,这篇论文在 2012 年就已经把今天绝大多数世界上会遇到的经济与社会问题做了精准的预测,并在这个研究的基础上,推行了国内在 2015-2020 年的几件大事。

哪几件大事?反腐,供给侧改革,精准扶贫,舆论清洁,还有另一件不便说。这几件事有什么共同点?这几件事最大的共同点就是全面降风险,为今天以及今后更严重的局面做准备。

如果不知道今天的局面之来之不易,您也就别腆着脸在这里大言不惭了,我为什么看不起那些胡咧咧的经济学家?论研究刘鹤早在八年前就有了精准的预测,论务实,这些年来主导这些变革哪一件是这些经济学家能做得到的,别说做得到,能看懂不唱反调不阴阳怪气就算经济学界的良心了。

我不知道未来能不能转入内循环,我也不是不操心,我觉得我真没这实力对国内经济说三道四阴阳怪气,您有这水平,您看看您八年前对这一切有什么预见性吗?

要是对未来困惑,就多读几遍上面说的那篇论文,再结合这几年国家在做的这些调整,相信会清醒一点。

那些说国内经济这不行那不行这不可能那不可能的,与其聊这么宏观的问题,咱不如聊聊配钥匙,配钥匙 5 块一把,十块两把,您配吗?

知乎用户 东越闲散三晋遗民 发表

经济循环,要害无二,物尽其用以贸易,货尽其流作融通,二者皆备,则人尽其才而共安康矣。

今物产非不丰,货殖非不饶,而内外凋敝,四海困顿者,盖货不通物不用也。货不通则淤,积塞于江湖,或债或股,或汇或房,民贵难得,取巧利而好逸,厌生产而恶劳,竭贫苦以肥富贵,损不足以奉有余,悖反天道,人皆以为自然,积弊至此,患之深矣。

此患内外循环皆然,并无二致,淤积所在,外江为股,内海为房。由外而内,若能疏淤通渠,脱虚向实,扶危济困,任用贤达,攻坚克难,通达内息,强筋健骨,彰公道以垂天下,行仁义以怀远人。北联苏俄,西通中亚以保能源,东和日韩以易技术,南抚东盟以获市场,则内外可兼得也。

倘因循守旧,固步自封,不能易弦更张,举外债以续沫,树高墙以避洋祸,立内循环之名,行闭门锁国之实,恐三十年辛劳之功,一夕旦毁也。

知乎用户 Jonnycg​ 发表

不会,经济内循环会导致贫富差距拉大,社会矛盾加剧。

倘若经济变为内循环,循环内的经济会成为近似于零和游戏。因为一切的促进经济发展的外生变量消失,仅剩下唯一的内生变量:劳动生产率,而劳动生产率增长又十分缓慢。

中国现在贫富差距已经十分悬殊,但是并没有产生社会问题。因为现今的发展并不是零和游戏,而是上层阶级增长 100%,普通人增长 30% 的区别,而且上层和下层处于一个共赢的状态。

但是一旦经济变为内循环。经济变为零和游戏,上层和下层则会处于对立面,而且上层长期处于优势状态,最终被长期压迫的贫民阶级会起义。

知乎用户 厉广东 发表

抢答!

不用未来,现在已经开始了,如果你看了 18 大以后的政策措施,你就能找到一些蛛丝马迹。

从 115 开始可以说都是在打基础,如今如果认真研读 145 的话,也会有很多收获。

前些天把家里的猪卖掉(生猪掉价了),现在家里的活不是太多,有时间逛一下 B 站,偶然看到温铁军老先生的视频,可以说果然印证了我的一些读后感。

国内循环大致是说把 6 亿低收入家庭的农村土地(20 多亿亩),作为锚点挂接外汇储备(大致在 1 点几万亿美元),这样 6 亿低收入家庭手上就有钱,从而让这 6 亿人口脱离 1000 元的低收入水平,这样就有了 6 亿消费者。

他只说了好的一面,不好的没说,比如如果这么搞房地产行业估计要黄了,得罪相关的既得利益者,还有就是土地的具体实际操作规程规范。

国外的是在是不知道,知道朋友可以留言。

我记得好像几年前是曹德旺吧,他说中国只有 1 亿消费者,剩下的只能算是人口,如今应该是更多了。

还有我反对那两个高赞答案,虽然他们的回答调理清晰,但是不贴合实际情况,很多的话语都是调侃为主,没有想到居然还能有这么多人赞,真是不解!

知乎用户 我来也 发表

内循环就是坚决不入关的意思。

在国际社会日益保守化的趋势下,逐渐放弃过于保守的外部市场,内部消化过剩产能。伴随而来的是提振国内需求,降低国内产能。

内循环在目前条件下难以成功。

1. 国内并没有内需提振的空间,国内两大杠杆部门,居民负债与地方债,但说到底地方债只是还未被转移的居民债务,在现在地方政府高额减税送地补贴吸引投资的做法下,地方政府通过住宅用地出让获取资金补贴吸引投资,大量减免企业地方税,地方债绝大部分需要靠未来的土地出让金偿还,居民部门目前承担了大量的杠杆,可期的未来还要承担更多杠杆。消费与债务不可能同时增长,否则只能证明还有加杠杆的空间,房价还处于未起飞状态。

2. 消费模式并未合理塑造成内循环模式,随着中国成为世界工厂,中国从全球化获益。中国至今未大量宣扬用国货的习惯,消费者作为最大工业国的生产参与者也缺乏对所在国产品的尊重,中国工厂出货标上洋品牌价格涨十倍,至今仍适用。在制造端产量利润双双大降的内循环中在商品流通环节会有利润不断流出,导致内循环崩溃。看看今日日本,日本不仅国内内循环,还更细分到财阀内循环。日本人买车,还要看车的品牌是不是和自己工作公司属于一个财阀的。日本人排斥外国货写在脸上。韩国人也能提出身土不二的国货哲学观点。相反中国国内国货认可度太低,内循环跑不起来。中国 top level,本身是进口货的消费主力军,引导着国内低收入人群对进口货的追捧,但凡有了高一点消费能力也都会流向进口产品,国内的消费能力对于国货的消费力是较为固定的,一单消费能力提高和消费能力改善都会选择进口产品。王思聪煮饭用的水是印尼进口的矿泉水。首先说明热带活火山活跃地区的水质普遍低于寒带高山雪融水。能买热带火山活跃地区的矿泉水煮饭的人并不具备对产品品质的鉴别能力,只说明对洋品牌的推崇是无脑的。

3. 国内重视对资本的保护,轻视对消费者、劳动者、公民权力、市民福利分配公平的保护,导致消费者不敢大胆消费,劳动者对未来工作前途的担忧,公民权力易被侵犯,市民福利被裙带瓜分抑制了放心大胆的消费,对未来的不确定和利益的不能保证导致了内循环的启动困难。

4.top level 财富的集中,分配模式的偏袒导致内循环失败。top level 用于消费支出与储蓄收入比例悬殊,过量累积的财富会永远退出流通内循环环节。社会陷入通缩,内循环崩溃。

5. 内循环会加速资本外流,toplevel 的财富集中也使得资本流失更容易。一个没有外部能量输入的系统会导致熵增,内部崩溃。一个不能从外界获取利益的团体一定会分崩离析,被外部系统兼并。

知乎用户 齐正方 发表

我想了想,北韩似乎就是现存的内循环郭嘉,实在不让人羡慕。

知乎用户 面窝包豆皮 发表

一史为师,古今中外所有的所谓 “内循环”,进口全替代。全部失败了。。。

最简单好用的 VPS,没有之一,注册立得 100 美金
comments powered by Disqus

See Also

经济内循环?别瞎做梦了!

(下列数据来源于国家统计局、海关总署及官方行业协会) 我直接摆出观点:中国经济从1980年代走入改革开放时代之后,本质特征就是外向性特征。所谓的经济内循环,就是建国前三十年,就是小农经济型的自给自足,就是全面赤贫和全方位物资短缺。建议中国经 …

经济内循环?别瞎做梦了!

(下列数据来源于国家统计局、海关总署及官方行业协会) 我直接摆出观点:中国经济从1980年代走入改革开放时代之后,本质特征就是外向性特征。所谓的经济内循环,就是建国前三十年,就是小农经济型的自给自足,就是全面赤贫和全方位物资短缺。建议中国经 …

中國經濟是否已走到盡頭?

品葱用户 激光熊 提问于 7/27/2020 目前中國的總負債已經將近人民幣300兆 基本上 中國成長只不過走日台韓走過的老路 並且瘋狂舉債加快本來進程(但事實上比日台韓慢得多) 現在的經濟基本靠兩招 一個國企大舉舉債投資 並藉由一帶一路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