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计划生育政策在此之前有过哪些价值和意义?这些价值和意义是否有值得商榷之处?

使用CN2/CN2GIA顶级线路,支持Shadowsocks/V2ray科学上网,支持支付宝付款,每月仅需 5 美元
## 加入品葱精选 Telegram Channel ##

知乎用户 Manolo​ 发表

张俊森:The evolution of China’s one-child policy and its effects on family outcomes. 2017 年发表于_Journal of Economic Perspectives_。链接如下。

https://pubs.aeaweb.org/doi/pdfplus/10.1257/jep.31.1.141​pubs.aeaweb.org

王丰、沈可、蔡泳和 Gietel-Basten:Is demography just a numerical exercise? Numbers, politics, and legacies of China’s one-child policy. 2018 年发表于_Demography_。链接如下。

https://link.springer.com/article/10.1007%2Fs13524-018-0658-7​link.springer.com

这两篇文章基本已经能够完整回答题主的问题。对计划生育这个话题有深入的兴趣的知友,或许可以考虑将这两篇文章下载下来,对照着后面的参考文献读一遍。这个问题的来龙去脉,应该也会比较清楚了。从强制一胎前的计生政策,再到独生子女政策出台的思想源流和决策过程从评估政策的预期效果——少生优生,实现了吗到针对预期之外的效果的研究,两篇文章都有提及。两篇总结中列举的许多英文文献,不少也已经以翻译等形式,进入了中文互联网世界。

为了方便嫌麻烦的知友,我也从两篇文章的结论里翻译了可能是核心结论的两句话,放在这里供参考:“一胎化政策的实施,虽然有可能轻微地加速了(may have mildly accelerated)中国的生育转型,但也带来了高额的(substanial)成本…… 回首过去,我们或许要质问:是否有必要在中国引入一胎化政策(张文第 16 页)”;中国的一胎化政策,将会成为历史上在坏科学(bad science)的基础上实施的、失败的社会工程的教科书般的例子(王、沈、蔡等文第 19 页)”。

这个答案接下来的部分,会简述这些学者给出如此判断的理由。实际上,他们对作为整体的、在 1970 年代已经颇为激烈的计划生育政策的态度并非如此负面;以上结论,主要针对之后铺开的独生子女政策。支持这一判断的,主要有以下两点因素:首先,在 “少生” 和“优生”两个维度上,独生子女政策,或许都没有实现当时宣称的、如此宏伟的效果——当然,这不等于说完全没有效果;其次,政策的推进,或许完全没有必要如此激进。后面一点,或许比前面一点更重要。

一 如何评估计划生育政策的影响

这更多是一个方法论上的问题:怎么在政策推行后、人口发生的各项变化之间,与政策间建立起因果?我们知道,能确证因果的,只有随机实验:随机将人口分成两组,一组推行政策,另一组不推行政策,然后做比较。然而,计划生育的实施遍及全国:除了极少数试点的地区,我们没有办法划分出实验组和对照组。在这种情况下,研究者就必须去找一个合适的对照组(这其实就是

@chenqin

提到的 “基准”),来和实施了政策的地方做比较。二者的差别,即是政策的效应。

这个对照组要怎么找呢?首先,汉族和少数民族、城与乡,实施政策的力度都有所不同。如果能在其中各方面特征相对类似的群体,比如东部部分地区的少数民族和汉族,比较就可以做;其次,如果当地政策的实施足够突然,让人来不及有时间反应。政策实施前后的当地人,也可以用来做比较;再次,不同地区的执法力度——比如罚款数额——有差异,这也能够成为比较的契机;最后,在计生实施十分严格的地区(如部分城市),生下一胎和双胞胎的家庭,也可以用来做比较。

之后要提到的研究,几乎都隶属以上几种方法之一。比如张俊森和 Rosenzweig 2009 年的经典研究,就是在计生实施相当严格 [1] 的昆明,比较是否生育双胞胎的家庭,子女教育程度的差异。接近随机实验的研究设计,得到了接近因果性的估计结果:计生政策将教育程度提升了 4%[2]。不过,如果是范围更大的比较——比如国与国的对比,合适的对照组就很难找了。此时,研究者只能尽量控制变量,期待 “实验组” 和“对照组”间尽量接近。在这篇答案的末尾,我会简述国际比较的结果。

本节注 1:在昆明,第一次生育一胎的家庭,超过 95% 只有一个小孩;第一次生育双胞胎的家庭,超过 99% 只有两个小孩。

本节注 2:除受教育年数外,上大学几率、在校成绩、健康程度等方面估计出的影响也不大。

这一节用到的文献:Rosenzweig, M. R., & Zhang, J. (2009). Do population control policies induce more human capital investment? Twins, birth weight and China’s “one-child” policy. The Review of Economic Studies, 76(3), 1149-1174.

二 计划生育,实现了预期之内的目的吗

图 1 1971-2006 年间,流产(点虚线)、节育环(段虚线)和绝育手术(包括男女,实线)的实施频率。原始数据来自《中国卫生统计年鉴》,转引自

这个问题可以进一步简化:1970 年代末之前的计划生育,以及之后的独生子女政策,有没有实现 “少生” 和“优生”的目的?有关独生子女之前的计生,近年来的研究有以下两个发现[1]:1970 年代的计生,并没有之后描述的那么 “温和”许多之前认为是 1970 年代末开始的粗暴措施 [2],1970 年前中期已开始应用;实际上,通过比较不同时间建立 “计划生育领导小组” 的省份生育率趋势的变化,一篇 2018 年的文献估计出:计生政策,可以解释 1969-1978 年间生育率一半的下降 [3]。

那么,独生子女政策,有没有实现 “少生” 的目的呢?这方面,现有的结论大致可以归结为两个方面。首先,严格的一胎化政策,一方面确实降低了各地区(尤其是城市地区和汉族人口)的生育率,另一方面也大幅降低了家庭生育第二胎的概率 [4];其次,尽管政策取得了成效,但效果可能并没有 1970 年代末期之前的政策那么显著。此外,同期社会经济的发展,也能够解释相当一部分——很可能是绝大部分——的生育数量下降 [5]。政策带来的变化,只是同期变化的一小部分。

另一个重要的维度是 “优生”:计划生育有没有提高人口素质?答案可以概括成一句话:在个体层面,提高了一点;在社会层面,可能是降低。包括前面提到的双胞胎研究在内,一系列研究均发现生育数的下降,对孩子的教育程度或身高等指标带来了正面的影响 [6]。然而,对教育的正面影响不能过高估计:近两年的研究,共识大致是 0.3 年 [7]。女孩受的正面影响大些;男孩方面,这一影响未必显著。此外,由于 “城市 - 农村” 人口比例的变化,社会整体的教育水平可能因此降低了 [8]。

本节注 1 详细的论述都可以在开头的两篇文章中找到。

本节注 2 记录月经以 “防‘患’于早孕”、联合家庭施压要求流产、不给“计划外” 生育的孩子办登记等手段,在这个时间段都已经开始应用。“没有强制”的描述,并不全面。详情见用到的文献的第八篇。

本节注 3 这个数字是 1.5(期间总共下降了 3)。具体请见用到的文献第一篇。

本节注 4 这注定是个要引起 “争战” 的问题。知乎之前的讨论,集中于以前流行的 “四个亿” 和

@chenqin

算出的 “数千万” 之间。实际上,如果双方都来答题,前一种说法或许会被 “锤爆”:当时的专家直接假设 1950-1970 年之间的生育率趋势将一直持续,将假定的人口走势与实际比较,然后将之间的差值全部“归功” 于一胎政策。这一算法,恐怕远不如第二种计算精细。王、沈、蔡等 2018 年的文章对这一过程有详尽的论述。实际上,根据目前已有的研究:McElroy 和 Yang 早年的文章(用到的文献第五篇)认为,对政策导致的生育率下降给出了 0.3 的估计;李宏斌等学者的文章(用到的文献第四篇)认为,政策让育龄女性生育二胎的概率下降了 11%。最新的估计(用到的文献第二篇)发现:一胎政策大致能解释 1978-2010 年间 17% 的生育数量下降,绝对数量在 4000 万左右。

本节注 5 详细的论述请见用到的文献的第七篇。

本节注 6 详细的论述可以在张 2017 年的总结中找到。

本节注 7 详细的论述请见用到的文献的第三篇和第六篇。两份研究,得到了一致的估计结果。

本节注 8 详细的论述请见用到的文献的第八篇。

这一节用到的文献:Chen, Y., & Huang, Y. (2018). The power of the government: China’s family planning leading group and the fertility decline since 1970. 链接:https://www.econstor.eu/bitstream/10419/177821/1/GLO-DP-0204.pdf

Garcıa, J. L. (2018). The household-and aggregate-level fertility consequences of China’s one-child policy. 链接:https://bfi.uchicago.edu/sites/default/files/file_uploads/jmp_04022018c_jlg.pdf

Li, B., & Zhang, H. (2017). Does population control lead to better child quality? Evidence from China’s one-child policy enforcement. Journal of Comparative Economics, 45(2), 246-260. 链接:Does population control lead to better child quality? Evidence from China’s one-child policy enforcement

Li, H., Zhang, J., & Zhu, Y. (2005). The effect of the One-Child policy on fertility in China: identification based on the differences-in-differences. 链接:https://core.ac.uk/download/pdf/6271003.pdf

McElroy, M., & Yang, D. T. (2000). Carrots and sticks: fertility effects of China’s population policies.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90(2), 389-392. 链接:http://www.jstor.org/stable/pdf/117256.pdf?refreqid=excelsior%3Aabb2e47a95b79b50a347e13c40020b98

Qin, X., Zhuang, C. C., & Yang, R. (2017). Does the one-child policy improve children’s human capital in urban China? A regression discontinuity design. Journal of Comparative Economics, 45(2), 287-303. 链接:Does the one-child policy improve children’s human capital in urban China? A regression discontinuity design

Wang, F., Zhao, L., & Zhao, Z. (2017). China’s family planning policies and their labor market consequences. Journal of Population Economics, 30(1), 31-68. 链接:China’s family planning policies and their labor market consequences

Wang, X., & Zhang, J. Beyond the Quantity–Quality tradeoff: Population control policy and human capital investment. Forthcoming, Journal of Development Economics. 链接:Beyond the Quantity–Quality tradeoff: Population control policy and human capital investment

Whyte, M. K., Feng, W., & Cai, Y. (2015). Challenging myths about China’s one-child policy. The China Journal, (74), 144-159. 本文有中译版,链接:哈佛教授:独生子女政策四大误识亟待澄清

三 计划生育导致了哪些预期之外的影响

面对覆盖范围如此广泛的社会工程,少有人能提前预知政策实施的所有可能后果。除掉生育率和人口素质的变化,其中许多,大家或许已经耳熟能详:首先,广泛存在的性别选择现象,导致部分区域的性别比出现失衡。比方说,李宏斌等学者的估计结果发现: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大致可以解释 1990 年代性别比变化的接近 60%;大家同样熟悉的结果变化之一,是在诸多只育有一个孩子的家庭中,女孩地位出现的 “前所未有” 的上升 [1]。由性别比的变动,又派生出了诸多影响 [2]。

独生子女的影响不止于此。在张 2017 年的总结中,他指出政策的实施对诸如离婚率、男女劳动参与率、人口迁移等一系列因素均有影响。比方说,政策实施的强度,与当地的离婚率高低之间有非常显著的正相关;政策实施较不充分的地区,“超生” 的比率更高,这一点与当地的男性劳动参与率显著负相关,对女性的劳动参与相关性不显著。此外,“超生” 比率的高低,与当地人迁移的比率也是负相关。不过,张也指出:独生子女政策在这些方面的影响,仍有待进一步的研究。

最后,也是大家可能最关心的问题之一,是计划生育政策究竟有没有促进经济增长。这一问题上,已有研究的结论,可能和前面提到的 “计划生育有没有促进” 教育一样:或许有,但还有许多工作要做。李宏斌和张俊森早年的研究显示:独生子女政策在当地的推进,确实对 GDP 总额的增长**有显著的正面影响。**廖珮如之后的估计显示:计划生育政策在 1980 年之前的影响可能为负;1980 年代之后取得的增长中,独生子女政策可以解释 12%。随着研究的推进,这些结果还有可能发生变化 [3]。

本节注 1 然而,对这两方面的研究,同样不能毫无保留地接受:在 1980 年代前中期的性别比变化中,相比于独生子女政策,包产到户的解释力要更强(用到的文献的第一篇)。实际上,具体到劳动力市场——包括平均工资与就业比率等指标——计划生育带来的影响,政策的影响并不大(比如说,在收入差距方面,政策缩小了 1.5 个百分点。有关这方面的研究,请见用到的文献的第七篇)。有关女性地位上升,早年的研究(用到的文献的第三篇,也是引文的来源)做了许多十分有意义的观察;然而,近年来的研究开始重新关注性别观念的 “顽固”,及其对两性地位消长的影响(用到的文献的第八篇)。李宏斌等学者的原始估计结果,在用到的文献的第四篇。

本节注 2 比较新的综述,可以在用到的文献的第二篇中找:性别比对储蓄率、性别比、犯罪率、不平等程度、经济增长等因素都有影响。

本节注 3 两边的观点,分别请见用到的文献的第五和第六篇。

这一节用到的文献:Almond, D., Li, N. H., & Zhang, S. Land reform and sex selection in China. Forthcoming,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 链接:http://spot.colorado.edu/~shzh6533/SexRatio2017.pdf

Cameron, L., Meng, X., & Zhang, D. (2016). China’s Sex Ratio and Crime: Behavioural Change or Financial Necessity?. The Economic Journal. 链接:https://scholar.google.com.hk/scholar?hl=zh-TW&as_sdt=0%2C5&as_ylo=2014&q=sex+ratio+and+crime&btnG=

Fong, V. L. (2002). China’s One‐Child Policy and the Empowerment of Urban Daughters. American Anthropologist, 104(4), 1098-1109. 链接:China’s One‐Child Policy and the Empowerment of Urban Daughters

Li, H., Yi, J., & Zhang, J. (2011). Estimating the effect of the one-child policy on the sex ratio imbalance in China: identification based on the difference-in-differences. Demography, 48(4), 1535-1557. 链接:http://www.jstor.org/stable/pdf/41408201.pdf?refreqid=excelsior%3A4f4d288f719dc29b2c50fa8181a743a9

Li, H., & Zhang, J. (2007). Do high birth rates hamper economic growth?. The Review of Economics and Statistics, 89(1), 110-117. 链接:MIT Press Journals

Liao, P. J. (2013). The one-child policy: A macroeconomic analysis. Journal of Development Economics, 101, 49-62. 链接:The one-child policy: A macroeconomic analysis

Liu, H. (2011). Economic reforms and gender inequality in urban China.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Cultural Change, 59(4), 839-876. 链接:

Loh, C., & Remick, E. J. (2015). China’s skewed sex ratio and the one-child policy. The China Quarterly, 222, 295-319. 链接:https://www.cambridge.org/core/journals/china-quarterly/article/chinas-skewed-sex-ratio-and-the-onechild-policy/25FC67FB57904AAEB473093984C369A6

四 国际比较的视角看计划生育

图 2 50 年来世界各区域的生育率变化

计划生育不是中国特有的政策。1950 年代时,洛克菲勒已经捐资成立了 “人口理事会(The Population Council)”,研究相关理论、提供资金和实物援助;1960 年代时,以瑞典向斯里兰卡等多国援助计划生育项目为标志,成规模的国际合作在大范围内启动。自 1970 年代前中期起,诸多发展中国家(尤其是东亚国家)都启动了各种类型的计生项目。理解中国的计生政策进程,不能脱离国际进程;讨论中国的计划生育政策是否有效时,国际比较是非常有必要的视角 [1]。

借助联合国人口政策数据库这一资源,De Silva 和 Tenreyro 评估了世界范围内、各类计生项目对人口增长的影响。具体来说,在控制人均 GDP、婴儿死亡率、城市化率和人均教育年限之后,以下三个反映计划生育的指标,都与该国的人口增长率显著负相关人均计生项目支出计划生育项目的执行力度,以及计划生育项目覆盖的人口比例。诸如教育、城市化和教育年限等变量,在回归中的符号并不稳定。这一研究说明计生政策很可能有实质影响,但因果性还需要进一步确证。

具体到研究中国,有许多学者尝试寻找各方面特征相似的发展中国家,作为 “基准” 来和中国比较:印度、越南、墨西哥等,都曾经成为备选对象。比方说,在 2012 年发表的研究,王丰和蔡泳选取了 1970 年时人口在 100 万以上,而增长率又和中国相近的 16 个国家,来比较之后 30 年的人口趋势,结论是官方严重夸大了独生子女政策的 “成果”[2]。直到 2017 年,也就是去年,仍有诸多学者就这个题目展开争论。任何这方面的结论,都应该和前面提到的、微观层面的结论结合起来理解。

本节注 1 对这段历史的详细讨论、相关文献,以及之后的数据分析,请见用到的文献的第一篇。

本节注 2 请见用到的文献的第二篇。

这一节用到的文献:De Silva, T., & Tenreyro, S. (2017). Population control policies and fertility convergence. Journal of Economic Perspectives, 31(4), 205-28. 链接:https://pubs.aeaweb.org/doi/pdf/10.1257/jep.31.4.205

Feng, W., & Cai, Y. (2012). Population, policy, and politics: How will history judge China’s one-child policy?. Population and Public Policy, 38, 115-129. 链接:http://dragon-report.com/Dragon_Report/Challenges_files/Wang_pp115-129.pdf

五 总结,其它零碎的结论,以及一些可能有用的读物

总之,我们可以尝试作出以下结论(随着新研究的推进,这一点应不停地修正):计划生育政策,包括其中 1970 年代后期开始的独生子女政策,都对减少生育率有成效。然而,早期的一些结论,在高估政策效果的同时,低估了前期没有那么激进(但也谈不上温和)的政策的效果。至于人口素质、经济增长等其方面,目前看来,政策的效果没有宣传的那么明显。考虑同期东亚其它国家和地区的计生政策,以及本国 1970 年代前的情况,是否有必要如此激进,需要打一个大大的问号

图 3 当时的宣传画。引自 Greenhalgh 的著作

这也牵涉到两个有意思的观念。一是 “科学决策”。查阅对当时决策过程的研究,我们或许会印象深刻于当时的科学家们的自信:他们使用大量数字和计算(尽管其中隐藏了许多非常可疑的假设),并用“震撼人心” 的方式展现计算结果,以尝试说服决策者这些 “科学” 的结论 [1]。从今天回首过去,我们或许会惊讶于其论证之粗疏、逻辑“跳跃” 之迅捷。然而,如果短短二、三十年间,一类思考方式已经显得 “原始”,我们今天思考决策时,是否也该考虑自己之后显得“愚钝” 的可能性呢?

二是 “人是负担”。这一问题与上一段一脉相承:将资源视为固定,将人口视作消耗(或许会加上一些“惯性”“阻尼”“反弹” 之类的奇怪项目),以此作为控制人口的依据,将千万人的命运,简化为 “数值操演(numerical exercise)”。然而,在新材料、新证据的发现的基础上,近年来的研究揭示了这样一种可能:即使是工业革命前的时代,马尔萨斯的理论也未必是定律[2]。实际上,无论是“资源” 的定义和数量,还是未来人口的趋势,这几点和现有人口的关系,都比想象的要复杂得多。

本节注 1 Greenhalgh 著作中,一个引用自当事人言论的小标题非常有趣:“这是真正的科学,不是社会科学”。后面列举文献的第一、二、三、四和第六篇,是这个话题上值得阅读的几本书。

本节注 2 罗马是其中的一个例子。具体请见用到的文献的第五篇和第七篇。

这一节用到的文献:李中清和王丰 人类的四分之一。链接:https://book.douban.com/subject/1048515/

梁中堂 中国计划生育政策史论。链接:https://book.douban.com/subject/26269720/

彭珮云主编 中国计划生育全书。链接:https://book.douban.com/subject/3459923/

田雪原 中国人口政策六十年。链接:https://book.douban.com/subject/4025117/。

Erdkamp, P. (2016). Economic growth in the Roman Mediterranean world: An early good-bye to Malthus?. Explorations in Economic History, 60, 1-20. 链接:Economic growth in the Roman Mediterranean world: An early good-bye to Malthus?

Greenhalgh, S. (2008). Just one child: Science and policy in Deng’s China.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链接:Just One Child

Harper, K. (2017). The fate of Rome: Climate, disease, and the end of an empire.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链接:The Fate of Rome

知乎用户 chenqin​ 发表

80 年代初,中国开始执行强制性的一胎化政策。整个东亚地区,实行了强制性计划生育的只有中国一个国家。下图六条线分别是中国大陆、香港、澳门、台湾地区、韩国和新加坡六个地区的育龄妇女总和生育率。你猜得出哪条线是中国大陆吗?

(最上面蓝色的那条是中国,数据来自 worldbank、“中华民国” 本部戶政司,中国 00 和 10 年数据经过普查调整)
1985 年,山西临汾地区翼城县得到了一个二胎试点的机会。在满足 “晚婚、晚育、生育间隔” 这三个条件的前提下,翼城市民可以生二胎。下表是从 1990 年到 2010 年临汾所有县市区的育龄妇女总和生育率,你猜得出哪个是翼城县吗?

(翼城的行政区划代码是 141022,第一行是临汾总体。数据来自 1990、2000、2010 三次人口普查数据计算)

日本从未实施计划生育,但日本的老龄化程度世界第一。下图是日本从 1950 年以来的总和生育率。
你知道 1992 Projection, 1997 Projection 是什么吗?

(数据来自 Junichiro Takahata(2013))
90 年代时,日本的老龄化程度已经令人咂舌,但低生育率却让他们毫无办法。那些 Projection,是日本人天真的以为自己的生育率已经到底了,马上就要反弹了,可现实却接连抽了他们两个耳光。2006 年时,日本总算做了一次低于真实值预测,可这些由非婚生子女带来的生育率反弹能持续多久呢?谁的心里都没有底。
以上三个图,想说三个简单的事实::
1,有没有计划生育,生育率都会下降。
2,让生二胎还是一胎,生育率一样下降。
3,生育率从来不听从人的意志,他就是在下降。
所以,每次我听到有官员说计划生育让中国少生了 X 个亿,就感到好笑。的确少生了,但那和计划生育真的没什么关系。许多文献研究了计划生育对中国生育率的减少程度,比如用每个地区的罚款力度差异来代表政策执行强度的差异,分析不同执行强度的地区的生育率差异,结论是:完全取消计划生育,生育率上升 0.33。(JSTOR: The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Vol. 90, No. 2 (May, 2000), pp. 389-392);比如研究两群其他性质都相似的人口的生育率差异,其中一群是汉族,另一群是少数民族,结论是:由于计划生育,汉族妇女平均生育第二胎的概率下降了 11%。(cuhk.edu.hk 的页面);比如看政策收紧前后出生的两群人口在育龄的生育率差异,最后发现计划生育仅能解释生育率下降的一小部分(ub.uni-muenchen.de 的页面)。计划生育起到的作用极其有限,生育率的降低来自其他原因。
有人就要问了,那印度呢?印度的生育率为什么没有降低那么多?很简单,印度没有抓到降低生育率的关键因素,而所有东亚国家都抓到了,那就是女性教育。中国为女性提供相对平等的教育,极大的降低了生育水平。从 1990 年到 2010 年的数据看,一个县、市、区的女性受教育年限平均上升 1 年,总和生育率就下降 0.4,平均少生 0.4 个孩子。(根据前面的第一篇文献,1 年的教育水平就相当于整个计划生育的效应)妇女教育水平从小学教育提高到高中,每个妇女就少生 2.4 个子女,东亚地区的妇女教育水平都比较高,于是大家的生育水平都在 1 徘徊,难兄难弟。

这个答案只要说计划生育的价值,他的负面效应我就不多写了,但最严重的一点我想应该是性别比例的失衡(由选择性堕胎导致)。如果说有人支持计划生育是因为他确实减少了人口,那么在我看来,计划生育连这最后一点价值也微乎其微,说他加快了老龄化还真是抬举了它。计划生育就是一个浪费了很多钱,闹出了很多问题,还没达到预期目标的一个东西。
+++++++++++++++++++++++2013 年 4 月 23 日 ++++++++++++++++++++++
讲一点分析问题的方法,类似的问题就不一一回复了。
在你分析问题时,脑子里最重要的不是逻辑和故事,数据也只是辅助,基准(benchmark)才是你要牢牢把握住的东西。
在这个问题里面,基准体现在两个方面。
1,中国的基准是谁?
中国实行了强制一胎化,那没有强制一胎化的基准是哪个国家呢?很多人说应该拿印度来做比较,这不是不可以,但前提是:我们已经找不到比印度更好的基准了。但显然,台湾和韩国比起印度来,无论在人种、气候、文化、发展模式、前期的强政府干预、出口导向、第二产业优先发展、城市化进程… 任何方面,都更加适合作中国的基准。印度除了面积大之外,没有半点因素比韩国、台湾更接进中国。说韩国台湾因为更早进入了发达国家行列,所以不适合跟中国对比,中国只能和印度比较,非常荒谬。
2,一个人受到了计划生育约束,他的基准是谁?
一些人说,如果没有计划生育,他会有好几个兄弟姐妹,他会上不了学云云。或者说,如果我在的农村没有计划生育,生好几个不奇怪等等。然后可能用上很多逻辑推理,讲一大串故事。
这是一种基准,叫做"如果"。但是,当我们使用"如果"作为基准时,整个分析的可信度就接近于无。国内外有许多生育意愿调查,最后发现真实生育率总是比意愿生育低 1 左右。不仅是生育意愿,由于人类掌握信息的局限性,任何主观报告的东西,和真实发生的结果,都有很大的差别。用"如果"来作基准的,也正是在用主观意愿来代替实际情况,这非常不靠谱。
好比我们想要调查清华学生和其他大学学生的职业选择差异,我们将如何收集清华大学学生的职业?难道去问一个差几分考上清华的学生"如果你多考几分上了清华,你现在会做什么"吗?当然是去问考上了清华的学生的真实情况。计划生育也是一样,这也是为什么人们要去研究少数民族、双胞胎、计划生育试点县的人口生育和教育情况,因为这些人的出生,不受计划生育影响,或者最起码受到的约束更少,研究他们,要比"如果没有计划生育我要有好几个兄弟姐妹还会辍学"可靠得多。
数据在这里有两个作用:
1,通过多个维度的比较,帮助你找到合适的基准。
2,找到研究对象和基准的差异。
那什么时候我们不得不用逻辑推理呢?
1,全世界都实行计划生育,没有基准了。
2,中国实在太特殊,没有国家可以做中国的基准。
3,你也许能找到基准,可是你什么数据都没有。
当你发现以上三点必居其一时,你才可以放心地使用逻辑推理,或者说 “不得不” 使用,因为如果别人找到了基准,还有数据,那你的分析就一文不值。但要记住,逻辑推理也是有基准的,你必须有一个公认的分析框架,这个框架已经在其他数据中得到验证了,否则就等于扯皮。以后有好问题了,再说说怎样才能不扯皮。
+++++++++++++++++++++++2014 年 1 月 11 日 ++++++++++++++++++++++
列一篇关于计划生育的作用的最新文献,作者将计划生育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始于 1963 年,主要是宣传,发放避孕工具;第二阶段始于 1971 年,即 “晚、稀、少” 政策,此时的政策会对超政策生育的家庭有经济上的压力,对公务员也有政治上的压力;第三阶段于 1980 年开始,即普及全国的严格一胎化政策。
作者使用了 CHNS 数据与 duration model,估计每一个阶段的计划生育政策对不同时期出生妇女的生育影响,结果如下:

图中可以看出,第一阶段和第二阶段的政策对妇女的影响很小,最多仅能让总和生育率下降 0.2 左右;第三阶段的影响相对较大,对于 60 年初出生的妇女,强制一胎化的政策使其一生的生育水平下降了 0.3 左右,但该效果逐渐减小,对 70 年代出生的妇女,生育水平的下降只有 0.2 左右。
将育龄妇女少生的数量与育龄妇女总数相乘,我们可以算出——强制性一胎政策减少了 7000 万左右的新生儿。如果加上他们的后代,整个计划生育的效应可能会达到 1 亿人。

这个结果,在我的答案里提到了(完全取消计划生育,生育率上升 0.33),在评论里也提到了(1980 年到 2011 年 30 多年来由计划生育而减少的人口差不多是 9000 万左右)。在答案里,我说计划生育的效应 “微乎其微”,那是因为相对于计划生育的投入来说,他的效果却十分有限,还不如育龄妇女的教育年限上升一年;更是也远低于计生委自己的估计(计划生育 40 年 少生 4 亿人)。

这么清楚的结果,有人却非要看完第一个图就来发表观点——只看第一个图,你的观点能和我的答案能有什么关系?评论在我的答案里做什么?

希望后来的评论者把答案看完,别看完第一个图就去评论里放跑,也别再重复已经说过很多次的东西了。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很多人说

@chenqin

的图表里没有印度,不知为何没有人去做一个呢?
Google Public Data Explorer 里面搜索就可以了,举手之劳。本题相关的链接是:
World Development Indicators - Google Public Data Explorer
截图贴在下面:

我是色盲,哪条线对哪国标注在最右边。我比较的是世界,东亚和太平洋,中国,星港澳,印度。
其中只有中国强制计划生育,但是星港台也曾经倡导计划生育。另,大陆计生委成立于 1964 年。
中国先是上升超过印度,然后迅速下降低于世界。东亚及太平洋地区的变化几乎完全受中国影响。
有兴趣的朋友完全可以自己点开我上面提供的链接,去比较其他国家或地区,动动鼠标的事。数据我就不解读了。只是

@chenqin

的图中我确实一眼看出了哪条是中国。
现在去掉韩国的干扰,加上世界,印度和东亚三个比较,是不是感觉更明显了?

知乎用户 李昊 发表

地方政权发展到现在,裙带关系也还只是松散的非直系血亲关系,优秀寒门子弟还有机会进入其中。而且没有以直系血亲结成的利益联盟,基层对上级的改革命令没能力死抗到底。这便是计划生育的作用之一,釜底抽薪地抑制了大门阀的产生,计划生育的受惠者是千千万万的普通老百姓

还有很重要的一条,帮助普通家庭积累财富,大部分普通家庭的财富积累主要靠两条路实现,一是高储蓄,二是举债稳健投资获取财产性收入。说简单点,就是存够钱,然后付首付贷款买房。如果不是独生子女家庭,这对于普通家庭来说就很难。而独生子女家庭下,支出少储蓄多,存够首付难度降低,同时由于一个子女没有遗产分割问题,房产投资变得操作性强。最终的结果就是比非独生子女家庭更容易实现连续的房产投资,从而成功实现家庭财富积累。以平常 5,60 年代出生的父母,独生子女家庭,通过贷款买房可以成功让家庭总资产数倍于实际工资总收入。和非独生子女的家庭财产,差距更大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作为一个极度重男轻女家族中的女孩,我打心里感谢计划生育

我高三那年爷爷去世,我们经常见面,但记忆里他一次也没有叫过我的名字 (空气般的存在) 大部分见面的场景就是我躲在爸妈身后,一起被他痛骂,因为我爸既不肯把我送人,也不肯因此离婚再娶,导致爷爷到死都不肯原谅他,见一次骂一次,骂我妈更是用尽了人间最恶毒的词汇

我爸不肯把我送走和离婚,并不等于他内心就很坚定,实际上,他夹在父亲亲戚和妻子女儿之间摇摆了一辈子,直到爷爷去世和我长大

老家里有一个亲戚家的弟弟,是 “公认” 要来继承我们家财产的人,这件事一度也得到了我爸的认可。于是弟弟和他爸妈到我们家就跟在自家一样随便,看我们家的东西就像太子视察领土一样,把我妈妈当佣人一样使唤,言语公然挑衅,把我当空气一样无视。他们家盖房子,从头到尾由我爸爸一人出钱出力,弟弟的学费生活费入学就业住院生病等等,他爸妈都直接交给我爸,而我爸鞍前马后跑得比我的事还勤,到我妈手上的钱仅够生活,爷爷和叔叔那边会无止境地要。我妈敢抱怨,爸爸就跟她吵架闹离婚。家暴,砸东西,辱骂,哭泣,妥协,无数次重复。

直到弟弟在大学里连续挂科被劝退,我爸才突然醒悟了一点,开始渐渐少管他的事,他觉得毕竟弟弟不是他亲生的,弟弟除了要钱要东西也不会来找他,他的那些包含深情的教育建议人生哲理我弟弟从来只是应付一下… 于是重心开始回到我身上。在我看来,为了这么一个又懒又蠢的坏坯子,花了不知道多少时间钱和精力,忽视亲生女儿和妻子,把家里闹得鸡飞狗跳十几年,我爸也是蠢得够可以。

但是老家的人是很不满意的,不断地有人来劝说甚至训诫,我爸走到哪都被教育,在他们看来我爸必须管弟弟的事,弟弟也一定要继承我们家的所有。随着我和弟弟的差距越来越大(弟弟三本肄业,无业至今,单身至今,成天不务正业,我一本毕业,工作和男友都不错)然后弟弟又惹了一些事,也许还有我爸的良心发现,他心中的天平终于坚定地向我和妈妈倾斜,他二十几年来终于向老家的那些人开了火,我工作几年后,集全家之力在大城市买了房子,然后我们全家都搬离了那里,彻底远离了那些人和事

之后我们的生活终于宁静下来,最开心的是我妈,爸爸的脾气也好了很多,他们终于不闹离婚了,刚开始他们闹过一次,爸又要离婚,而我妈这次很痛快地答应了,爸吓了一跳,从此不再提。这让我意识到即使爸爸二十年来几乎败尽家产去填老家的坑,但他可能从来都没有真的想过离婚,一直是用来吓唬妈妈的,老家的氛围也一直助长他的坏脾气。后来我们家就越过越好。我妈有一次对我说,她过得比以前好多了。逢年过节时我弟弟一家一定会打电话来要来看望我们,爸至今没告诉他们住址,老家的人也不知道我们住哪

回到正题,计划生育有什么意义,我这样的小老百姓无力无心去操心大的层面,但是计划生育确实实实在在改变了我和妈妈两个女人的命运

如果我不是独生女,我不可能有去读高中的机会,为了我读高中还是中专,家里照例大闹一场,毕竟我是独女,所以爸最后还是同意了,但是看看当年我周围认识的同龄女孩,基本没有读高中的,大家都认为女孩早早挣钱或嫁人才是正确的,上大学光耀门楣是儿孙们的事——即使他们考不上。女孩的人生轨迹基本是——初中毕业——中专或技校——早早去打工——早早嫁人生孩子——回到老家或者在大城市里打工。

如果我不读出来,我也不可能有帮助我妈妈的机会。如果我自己没有实力,爸不会从心底瞧得起我们娘儿俩,我妈还是会一直受欺负,流眼泪。如果我没有站起来,我们家既没有动力也没有实力搬离那里,永远也摆脱不了那样的环境。住到我这边之后,少了那种氛围我爸就像没了臂膀,气焰一下就小多了,爸妈终于开始比较平等的交流了。爸说有一次他心烦了想摔东西,结果左右一看没一样东西是他买的,看起来又都很贵,于是想想还是忍着脾气坐下来了

如果我有个弟弟,最大的可能是我会在小时候就受尽他欺负,初中后去中专或者技校,毕业了去打工,挣的钱都交给家里,找一个差不多的小伙子嫁了,现在也许是在卖水果,也许是在端盘子。家里的钱和我半毛不相干,买房子这种事想都别想,只能寄希望于婚姻改变命运,但多半是从一个坑跳到另一个坑。而我妈妈就要永远待在那里,受一辈子窝囊气直到我弟弟娶个媳妇给她欺负,女性的悲剧会一直延续下去

可是我爸妈只有我一个,所以我可以上大学,找到不错的工作,在父母的援助的下顺利在大城市安家,找到优秀的另一半过上还不错的生活,带着父母彻底远离那里,让后代永远不会再重复我小时候那样的噩梦

如果…… 我大概也不会来到知乎吧 ^_^

-———– 以下针对评论区 ———-

-—– 评论里有人觉得别家来继承这种事不可能发生,我来解释一下来龙去脉。我爷爷有三个儿子两个女儿,儿子们下面只有弟弟这一个孙子,所以他打出生就十分宝贝。我爸是他们这一辈中混得最不错的,当然在大城市里根本算不上什么,只能说在兄弟姐妹间相对好些,同时也是最听爷爷话的。爷爷在计划把我送给老家一户生不出孩子的人家失败之后,又提出一个方案,就是把我和弟弟调换,让弟弟来享受比较好的家庭条件。弟弟的爸爸,也就是我叫叔叔的人,脑子不大正常,不养家,经常在外面流浪,回到家正常的时候会酗酒打老婆孩子,我爸爸看到这样的情形,就又拒绝了。爷爷非常生气,就说如果不换,以后爸爸的房子存款什么都要留给弟弟,并且弟弟长大以后的所有事他都必须管,这次我爸算是同意了。但是爷爷还是很不满,他终其一生还是希望把我爸和他的孙子配成一家在一起(这个孙子并不一定非要是我这个弟弟)为达成这个目的,他是很希望我和弟弟交换 / 我妈被离婚 / 我死掉 / 我被送走的,但很遗憾一个方案都没有如愿。而我爸爸因为没有达成爷爷的心愿一直心存内疚,导致后面十几年里他一直无原则地满足爷爷的其他各种要求,以及尽力把最好的都给弟弟一家。

-—– 关于弟弟一家的品性。我这么描述吧,当着我爸面他们会收敛一点,但是爸前脚一出门,他妈妈马上就开始挖苦嘲笑我妈,弟弟则开始满屋转悠,看见什么喜欢就放兜里,叔叔得意地坐那欣赏,而妈妈还得忍气吞声做饭给他们一家吃,做好了他们一家在桌上吃饭,我则窝在厨房吃,当然妈妈会留好菜给我 (^^),然后这一天就算和平度过。如果他们一家哪件事觉得不爽了,就跑到爷爷那去告状,或者在爸爸跟前挑唆,最后倒霉的反正都是我们家,最倒霉的是妈妈无疑。那时我小,他们也不避着我,长大之后,我把他们一家的言语行径叙述给爸爸听,他大发雷霆,认为我满口谎言,当然,现在他完全信了。

——关于如果是亲弟弟这一切就不会发生,我父母也会感情好。我想说别搞笑了。世界很大,有很多很有爱的亲姐弟亲兄妹,但在我们这,和睦的前提只能是女性一味地奉献牺牲,但凡是个三观正的女性那 100% 和睦不起来,所以有很多直接远嫁了不管娘家了,因为压榨根本没有止境,没有底线。第一我肯定上不了高中了,第二我肯定会天天受欺负,第三我小小年纪出去打工还得寄钱回来贴补他。这样搞不好我真的会心理扭曲,变成网络喷子什么的哦 (⊙ o ⊙)

知乎用户 荔枝 发表

我不太同意最高分的答案,虽然数据言之凿凿。
数据是统计结果,统计结果是稍微滞后的,数据没办法解释最最开始的时刻,那个生育率下降的原因是什么。
数据会告诉我们银河系是个螺旋,但是怎样从星云到螺旋,谁让恒星旋转起来,这个最初的动力,数据没办法解释。

妇女的教育程度提高会导致生育率下降,这点是大家都赞同的。
问题是妇女接受义务教育的动力在哪里?
印度的例子告诉大家,只要家里有一个十岁左右的孩子,就可以成为劳动力,照顾下一个孩子,以此类推,就能生四五个孩子。中国漫长的古代也是如此。
但计划生育,既对超生罚款,又补贴独生子女。这令父母开始算一笔经济账:
要么再生一个,交一笔罚款,然后让大孩子照顾小孩子,如果是姐姐照顾弟弟,那么弟弟念书,姐姐嫁人。
要么就把那笔罚款省了,或者罚款都交不起。
有人就愿意把交罚款那笔钱,省出来,让一个女孩子接受义务教育。
女孩受教育并且有了选择生育或者推迟生育的权利,这使得生育率下降。
计划生育,在一定程度上,给了父母一个第一推动力,
从某种意义上讲,计划生育的力量,并不是说强制堕胎,或者强制结扎,而是让父母有了一个 “体面” 的选择,选择将家中的经济和教育资源,向一个女孩倾斜,或者干脆就贯注在这一个女孩身上。这在过去的中国,是极其稀少的。
虽然,我认识的女生中,有的在家里,爸爸会管她叫 “儿子”,
虽然还有一些女生,名字里有个 “楠”,超楠,胜楠,但这已经是个改变。
有一些就是想要儿子的父亲或者家庭,在计划生育面前,不得不做出了选择,承认这这种现实,并给自己一个台阶下,让一个女孩子接受义务教育,高等教育,哪怕爸爸一直觉得还是男孩好,管女儿叫儿子。
但这确实使得女生教育率提高,生育率下降,迫使经济从劳动密集型,到更高层次发展。
计划生育是一个推动力,也是第一推动力,它先推了这个国家一把,然后才有了后来普罗大众的自我选择。
直接去消灭人口,去结扎,去堕胎,制造人间惨剧,这是有悖人伦,这是地方干部的丧心病狂。但是计划生育没有直接杀灭那么多中国人,把它和法西斯和日寇相比就太过分了。
计划生育没让本来不孕不育的人生出孩子,也没能让铁了心要儿子的农民减少生育,
它实际上,令在中间摇摆的人,有了一个选择的机会,去选择将家庭的财力和教育,都贯注在一个孩子身上,尤其这其中有女孩。
这代人成长以后,将会改变此后的无数代中国人,深刻地改变中国的一切。会补偿十年浩劫里,中国人口素质的缺失。
就像广州登革热,防疫部门知道直接杀蚊子根本杀不完,干脆投放了更多的蚊子,但是投放的是改造过,没有生育能力的蚊子。

如果没有,最初被计划生育影响的一代人,可能中国也会在之后进入一个低生育率的阶段,但是太慢了,就会丧失机会。
就会像今天的印度一样,班加罗尔和孟买再强劲,也带不起身后庞大的人口一起腾飞。

也反对有的答案用日本的高人口密度举例子,来证明我们国家再多的人口也能承受。这完全是本末倒置。
十个农村的贫困人口,也不如一个大城市小资的购买力强,过多的人口,会把这个国家的购买力和市场,牢牢禁锢在满足温饱的低级阶段。
大部分人的愿望都是不要饿死,那谁来让小孩接受教育,谁来发展工业,谁来让土地上种出更多粮食。
中国能养活 16 亿人吗?养活 20 亿人和让 10 亿人幸福生活,哪个更正确?
我还是认为中国的人口太多了,但好在没那么多。计划生育让这艘万吨巨轮,在触礁的边缘驶过,有了远航的可能。

工业化是个龙门,跳过去就是龙,跳不过去就是案板上的鱼。
马嘎尔尼看到了中国广袤的人口,以为人口就是市场,幻想着每个清朝人的袖口增加一寸,英格兰的织机便可昼夜不停。然后有了后来夏衍写的包身工,有了十几万劳工去欧洲挖战壕,去北美修铁路。一寸枕木下面都有一个华工的血。
一个人口庞大的非工业国家,容易被资本奴役,不停提供廉价劳动力。
一个人口适中的工业国,在资本家眼里是一个广袤的新兴市场,是需要巴结需要尽力本土化来满足当地消费者的地方。
拿日本的人口密度举例子的人,有没有假设过。如果日本没有赚钱的能力,没有跨国公司,能不能养活那么多人。
如果中国的人口比现在膨胀得多,会不会还是代工工厂的阶段,会不会还没因为劳动力短缺而倒逼重视市场并产业升级,会不会一旦差距拉大,就怎么努力都追不上了?

我不想为计划生育站台,中国因为计划生育而产生的惨剧真是浩瀚之极,评价计划生育好与不好,都不能否认这个政策带给中国的巨大改变,计划生育是计划经济的异化产物,把生育等同于国家经济运转的一部分来调控。数据只反应了,二十世纪下半叶,亚洲四小龙这样的发达国家和地区,这样的市场经济地区,生育率和中国一样都是下降的。却忽视了中国在那个年代的经济形态。

我个人的结论是,计划生育,这一有悖人伦的 “计划”,实际上是计划经济的最后一班岗。计划生育用计划人口的方式,使中国在走向市场经济的时候,不至于产生过多的劳动力,促使女孩接受教育,增大了社会和家庭在教育上的投资,提高了人口素质。导致了我国在二十一世纪初,因为廉价劳动力短缺,而被迫进行产业升级。并且老龄化没有畸形到不可收拾的地步。
计划生育是计划经济走向市场经济时的一部分,如果没有计划生育,我猜想,中国会因为劳动力充足,在世界工厂这一阶段停留很久,于是富士康的工人依旧是 900 块人民币一个月,耐克运动鞋还是在中国代工而并非印尼,但 iphone 并不会因为中国市场而单独定价,于是苹果手机真真正正成为了奢侈品。
贫富差距会更加悬殊,等那条生育曲线真正因为老百姓生不起小孩而掉下来时,中国已经在世界之后很远很远了。

知乎用户 叶月 发表

我只从切身体会说一点:计划生育解放了广大妇女。
我外婆一共生了四个子女,奶奶五个,两位老人都一辈子没法工作,她们的人生就在不断的生产,繁重的家务劳作,孩子的哭闹和男人的打骂中渡过。
外婆因为没有经济收入,过去困难的时候,家里的饮食顺序是:唯一能赚钱的人,我外公吃的最好,舅舅(家里唯一的男丁)其次,至于姐妹们和外婆自己,有的吃就不错了。三年困难的时候,外婆还要从自己的口粮里省出粮食给外公和舅舅吃。
我外婆 60 岁的时候就瘫痪了,因为生了孩子以后没人照顾,还要继续做家务,冬天很冷的时候还要去河边洗所有人的衣服,每一个孩子的出生对于外婆来说都是灾难,本来已经十分繁重的家务又多了一分。
我奶奶辛苦带大五个孩子,一辈子没上桌吃过饭,对于男人而言,她们的价值就在于生孩子和做家务,你又不赚钱,靠男人养着,凭什么上桌吃饭?
70 年代初我舅舅刚结婚的时候,小镇上还没开始计划生育,但我舅舅生了一个女儿以后坚决不生了,照他的话说,是看见自己的亲妈一辈子活的太辛苦。
我知道有人要喷我说:以前女人不都这么活过来的,怎么现在不信啦?
没错,以前女人都是这么活的,你这么爱以前女人的生活就削了 jj 自己去照着过嘛,如果所有男人都愿意像我外婆和奶奶那么生活,那今天的中国闹个 p 的女权啊?
计划生育,给了妇女一个不要生育的理由,如果没有这个理由,今天仍然会有很多妇女,在丈夫,婆婆,七姑八姨,甚至社会舆论的压力下拚命生育,最后失去自己的人生。
所以,在反对计划生育之前,每个反对者,尤其是汉子们,自己先摸摸良心想想,生了一堆孩子后,你愿意承担比你妻子更多的抚育辛劳吗?你愿意为了家务和孩子放弃你的一部分甚至全部事业吗?你保证孩子生病的时候,丢下工作抱孩子去医院的一定是你而不是你心力交瘁的妻子吗?别以为养孩子就是播个种,按月给生活费就行了。虽然这是中国大多数男人的做法。
以中国现在的家庭模式,抚养孩子的绝大部分辛苦都是女性承担,结果却是一帮甩手党的大老爷们声嘶力竭地反对计划生育,还摆数据讲哲理,但却没有一个老爷们敢拍着胸脯说:让我媳妇生,我就算辞了工作当家庭妇男也要带好孩子,让她坐月子的时候不用担心婆媳吵嘴,让她恢复以后安心工作没有后顾之忧,让她回家就能面对干干净净的家里和孩子们的笑脸。——你 tm 这些都做不到,你怎么好意思让你媳妇跟头母猪一样使劲生?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1993 年的一个冬天,在中国的一个一线城市远郊区的卫生所,一个女孩出生了。
听说是个女孩,孩子的奶奶带着孩子的两个姑姑走了。临走对孩子的父亲说 “早点办出院,住这里一天要十几块呢”
那天夜里,女孩的母亲抱着女孩,走了大概一公里路,回到了家。进家门时,女孩的父亲卧在沙发里看电视。
女孩出生十五天,女孩的姑姑带着她的孩子来了。那是个七岁的小男孩。
小男孩在家里闹啊闹,正在做月子的女孩的母亲心里烦躁,对女孩的父亲说 “赶紧让他们母子回去吧”。女孩的奶奶听了不高兴,女孩的父亲便说 “他们来家里做客,哪有赶出去的道理”
女孩的母亲觉得委屈,说了两句,女孩的父亲生气了,动手打了女孩的母亲,说到 “生孩子怎么没把你们母女俩都生死”
女孩的母亲带着女孩回到了娘家。
女孩满月了,女孩的父亲来找女孩的母亲,道歉,请求原谅。两个人回到了城市,继续打工,生活。
女孩的父亲上过大学,在国企工作。女孩满一岁的时候,女孩的父亲对女孩的母亲说 “我们再生一个吧”
女孩的母亲说,计划生育管得严,若是被发现了,工作就没了。
女孩的父亲想了想,得不偿失,还是算了。
女孩三岁的时候,该送去幼儿园学些东西了。女孩的父亲对女孩的母亲说,送幼儿园还要花钱,你干脆带着她上班去吧。
于是女孩跟着母亲去上班了。女孩的母亲在工地上工作,技术员,每天整理也会材料,算帐。女孩每天和工地上的工人师傅一起玩,看着工人师傅筛沙子,绑钢筋。
女孩六岁的时候,该上小学了。小学入学测试时,女孩只会数数,不会写字,也不像其他孩子那样,会被三字经和百家姓。女孩哭着问母亲,是不是因为自己太笨了。
母亲只是流泪。女孩的母亲知道,是因为没人教她。是因为上幼儿园太贵,女孩的父亲不舍得。
“再生一个吧。咱们女儿不认字,让小学校的老师给写个证明,说她脑子有问题,就能再生一个了” 女孩的父亲说。
女孩的母亲没有同意。
女孩的父亲很生气,他砸坏了家里的暖壶、花瓶、电视机。
女孩的母亲依然不同意。她带着女孩离开了女孩的父亲。
女孩的父亲的领导知道了这件事,告诉女孩的父亲不要动歪脑筋,带着女孩的父亲把女孩找了回来。
事情算是平息过去了。女孩的父亲不再想再要孩子。
女孩的母亲辞掉了工作,专门照顾女孩。
女孩从小学入学开始,就害怕别人觉得她笨。于是女孩很努力地学习。
女孩小学毕业的时候,已经拿了数不清的奖项,成绩也是年级最好的。
女孩上了初中。一天晚上,女孩哭着回家,问母亲 “为什么别人家的孩子从小学舞蹈学画画,我却什么都不会,只有数学好”
母亲问女孩,那你想学什么呢。女孩说,想学书法。于是母亲给女孩找了最好的书法老师。
初二的时候,成绩却不如以前。女孩的母亲不计成本地为女孩请家教,女孩的成绩一点点好了起来。
女孩初中毕业之后,考进了最好的高中。
女孩的高中,与初中不同。同学家里都很有钱,女孩觉得自己很土。
有一天,女孩跟母亲说了这件事。女孩说 “我不想跟他们一样,我知道我们家承担不起。可是我也不想显得太差。我们可不可去批发市场买些便宜的水货?”
女孩的母亲说 “不可以”。女孩很失望。
那个周末,女孩的母亲带着女孩到了市里最大的百货商场,给女孩买了第一套倩碧,第一件 zara 的连衣裙,第一件带着猫耳朵的 a02 的上衣和外套。
女孩的母亲说 “要穿就穿好的,没那么多钱可以少买。你今年可以买个月一件,一年下来你的衣柜里就都是像样的衣服了。以后每个季度买一件你最喜欢的新出的衣服。”
女孩的母亲又说 “我不知道这些牌子,我也记不住。你去跟你那些同学学着点,记住最好的,然后买最好的。”
那天晚上,女孩的父亲怨女孩的母亲乱花钱,女孩的母亲说 “你就这么一个女儿,你挣的钱不给她花难道要带到棺材里?”
后来女孩高考,考到了国内最好的大学。女孩成了父母的骄傲,女孩一家成为了邻里羡慕的对象。
女孩的母亲依旧常常对女孩说,用最好的,别舍不得花钱。
后来有了单独二胎政策,女孩的父亲说,要不再生一个吧。
女孩同意了,女孩也很想要个弟弟妹妹。
女孩的母亲不同意,给女孩讲了女孩刚出生时的故事。
女孩的母亲对女孩说,你的父亲是爱你的,他比世界上任何一个人都爱你。但如果你有个弟弟,你的父亲仍然会是世界上最爱你的人,只是这份爱会减少很多很多。如果你弟弟早点出生,你可能不仅仅只是不能去幼儿园,或许初中时成绩不好就上不了高中,或许高中时因为太土被同学排挤而失去自尊与自信。

再后来,女孩有了喜欢的人,女孩开始和男孩一起规划未来。
男孩对女孩说 “我们以后要有两个孩子,一个男孩一个女孩”
女孩说 “如果是双胞胎或者龙凤胎倒是不错。否则的话,有一个女儿,就够了”
男孩说 “生了一个女儿,再生一个儿子,多好”
女孩说 “不要”
男孩问 “为什么啊”
女孩笑着说 “要生你去生,我怕疼”

-—–
关于男孩的故事。
男孩与女孩同岁,家里还有三个姐姐。
男孩单名一个 “赟” 字。男孩曾跟女孩说,自己的父母都是做小本生意的。女孩一直觉得男孩的父母一定是爱读书的人,才能在那个年代给男孩起出这样的名字。
后来女孩见到了男孩的三个姐姐。三个姐姐的名字分别是 “小花”,“小翠”,“小文”。
女孩不明白,为何只有男孩的名字起得那样好,三个姐姐的名字都那样随便。
女孩不明白,为何只有男孩那样聪明,和女孩同在国内最好的大学,而三个姐姐连大学都没有上。
女孩不明白,为何大姐在家里照顾店面,二姐在家看孩子,三姐在幼儿园做幼教,一家人挣钱并不那么容易,而男孩却可以拿着家里的钱游学欧洲,带着女孩看电影买衣服。

-—–
这并不是一个感人的故事。
只是有着这样生活的女孩,如果早些出生,一定会为计划生育投上一票赞成。如果有人问女孩,怎么看待计划生育,女孩会很温和地回答 “有利有弊吧”。女孩并不认为计划生育能够真正控制人口,甚至女孩觉得计划生育下人口红利会消失,对于国家发展并不好。
但女孩知道,自己和周围许许多多女孩今日的地位,今日可以与许多男孩一起享受教育资源、获得平等就业权力的现状,都是因为当年的计划生育。因为身在其中所以明白,过去十几年间,女孩所在的这所全国顶尖的高校,男女比例从 7:1 变到 2:1,是因为有更多的女孩受到了更好的教育。也正是因为计划生育,这个国家整整一代人,至少有一小半被迫面临下一代只能是个女儿的现实,也被迫改变了立场,承认女性的价值。
但是这只是个开始。如果在此时此刻,计划生育突然不见了的话,女孩可以预见到二十年后这个国家的女性地位将会岌岌可危。女孩会义无反顾,拼尽全力离开这个国家,依靠当年的计划生育为自己带来的高等教育背景,依靠自己不断努力获得的技术能力,到一个可以认同自己性别价值,不会在未来被家庭与生育、偏见与歧视绑架的土地上。

-———–

看到有评论说最后一段败笔,希望各位看客知道,这只是女孩自己的决定。或许你觉得这不理性,你觉得这是讲故事,你觉得不可思议,但是这不是你的人生一样,你没有经历过,没有看到过,甚至没有听说过,也不能为女孩决定她的人生。

知乎用户 秦始皇 发表

减少生育

分为自觉与被动

美帝有个计划就是用粮食来控制世界,当时中国粮食紧缺,人口众多大面积失业没工作,要么被美帝用粮食控制你,让你世代为为其打工,要么自己控制人口忍耐发展。

计划生育这种政策使得中国冲出了美用粮食控制人口计划,另一个失败的印度各位如果觉得控制人口没必要你们去下印度就知道了。任何政府凡是一个合格政府对人口控制是其基本职能,多了要减少,少了要增多,使其能在本国能承受范围之内。

知乎用户 Anomyous 发表

@chenqin

本来想简单保留一下意见就撤的,结果发现排行第一的回答有个大问题,于是把回答由评论改为直接回答,希望能重视些。废话少说, 请出链接:东方早报 - 2011-06-23 星期四 · 社论 · 来信
也就是说,中国不是唯一计划生育的,韩国 60 年代已经实施了,目前已经刹车;中国实施得晚了些,目前还在继续。

然后继续原先的思路
1. 中国的基准问题。
从文化和许多方面来说,韩国和台湾确实比别的国家要好一些,但在这个问题上未必能好太多。韩国总人口 5 千万,首都就聚敛了一千多万。台湾人更少,所以他们只能类比中国的一个省。看下这个链接:台湾:人口限制政策,一路走来不后悔?台湾在 1983 年还在担忧人口膨胀——也就是说,到了它这样的发展程度后,就可以放开计划生育了。大陆什么时候赶上了这个水平呢?(不要忘了,他们食品可以完全依赖外部提供,但中国呢?买啥啥涨价,解决温饱问题都难)

2. 个人的基准在哪里
本人 80 年代江南农村出身。就我父母两方面的亲戚来说,在严格执行计划生育前,多数家庭是 3 个孩子;开始执行罚款后,排行比我家大的和小的各有一例生了二胎。然后即使是我们那边,小学开始就有不乐意交学杂费不让孩子上学的,初中开始每学期都有流失。所以至少对于江苏来说,计划生育一定程度上达到了减少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这个目标。这些都是事实,不是如果。其实我不明白,为什么你会觉得直接研究人的生育意愿,结果会不如研究少数民族以及那些不执行计划生育的试点。
对于那些试点,前面一些回答已经提到了,非严格的计划生育还是计划生育。对于少数民族,他们有汉族这么强的传宗接代的意愿么?强烈的大家族的偏爱么?难道这些文化经济上的差异还不够消弭掉计划生育这个政策的差异么?总之,从自身能接触到的事实和材料来看,完全否定计划生育政策的好处理由并不充分。如果有更直观的东西颠覆我的这个认识,非常欢迎。

总之,计划生育有原罪,目前应该松动,这些观点我都赞成,新形势有新做法吧。但要全面否定,那是不负责任的。网上发言想说服人很难,就说到这各自保留观点吧。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如果不能分清 “计划生育”、“中国的计划生育政策”、“强制一胎化”、“计划生育的实际执行” 这些概念的不同,讨论会变成鸡同鸭讲,然后吵成一团浆糊。
计划生育并不等于强制一胎化,即使在中国也不等于。计划生育在中国是指 “晚婚、晚育、少生、优生”。
在具体执行计划生育政策中政府的强制、官僚、野蛮,和计划生育政策本身也不是一回事。
高收入人口少生,底层多生是一个普遍现象,欧美也都是这样的,而且比中国要严重。中国的计划生育政策应该说在抑制这个趋势上是取得了成绩,而不是相反。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认可教育水平与生育率的关联. 可是投票最多的答案举的例子出了中国以外,无一不是经济较为发达,教育较为先进的国家或地区。人口低增长甚至负增长一直以来都是困扰经济发达国家的问题,再看美国的时候,我们也要看看旁边的墨西哥。看英国的时候,也要记得看其中生活水平较低,受教育程度较低的非白种移民(并非歧视,而是普遍的事实,这与生活环境,家庭经济条件有关)的所占人口的不断增长。

不要说什么中国经济总量世界排名第几第几,数据是从 60 年代开始的,而且一看人均,根本就不和日本,新加坡比,这个是客观事实。

那现在就来看看各个大洲大家比较熟悉的国家。分析就不用了,前面的各位都说过了,大致相同的看看就好了。

还有,这个数据是增长率。所以不是说现在降下来和中国一样了,所以中国之前的计划生育就没用了,再加上之前中国本身的基数,这不是一个小数字,如果不计划生育,你觉得我们会是哪条线,反正不会是 UK 那一条,而且近些年的增长和印巴二代移民数增加也有一定关系。

最高票答案说了这么三个点
“以上三个图,想说三个简单的事实::
1,有没有计划生育,生育率都会下降。
2,让生二胎还是一胎,生育率一样下降。
3,生育率从来不听从人的意志,他就是在下降。”
我一定程度上认同,因为世界的生育率一直都在下降。但是从我的图中也能看出仍然有国家保持着很高的生育率。而且所谓的女性的受教育程度的提高不仅仅是教育女性这么简单的问题,难道办女子学校?所以这是全社会对女性的尊重不断提高,女性不断追求平等的结果。而这个结果很难单独的分离出来看成女性教育程度提高。

回到之前的,我觉得关注的点不在于世界生育率提高还是降低,如果你选择不去控制它,他最终的确会下降。而是对于你这个国家而言,资源都有个临界值,在生育率下降甚至负增长之前,你的资源,你的经济成果能不能承担起人口增长的压力。如果不能,强制的措施总会采取,只是或早或晚。10 个人赚了 10K,第二年多出 10 个人,就算赚了 19K,平均来算也还是下降了。

总的来说,我更加认同教育程度,人均收入程度,决定增长率。在教育程度,收入程度无法快速增长时,过快的人口增长只会更加拖累人均分摊的教育资源,医疗资源等等。一直下去就是不断的恶性循环直到容纳不下这么多人。

如果把计划生育看成打破这个循环,尽早提高平均教育医疗卫生水平的无奈之举。我觉得计划生育至少还是有那么一些用处的。

知乎用户 pino 曹 发表

忧国忧民的孩子…… 什么事情没有意义呢?
——既然已经站在国家的高度来思考,不妨再站高一点,环顾一下四周,看看什么叫孤岛。
——我们的问题从来不在于计划,而恰恰在于没有计划:想多就多,想少就少;有的地方严,有的地方松,那些被国家遗忘的角落则完全成了计划外。
——尽管整体人口得到控制,但是由于地缘资源分配不均,导致人口密度向大城市极端倾斜。这一点不是计划生育能改善的,恐怕恰恰相反,原因见上一条。
——计划生育减少了碳排放、就业压力和为了争夺资源而爆发战争的风险;但是另一方面人口结构老化趋势已经很明显。当你在开车下坡的时候,踩刹车是对的;但是已经在费力爬坡的时候,就别踩了。

知乎用户 破旗峪少年 发表

我是来反驳数据帝的。

@chenqin

第一,问题是『中国计划生育政策有哪些意义和价值?』,数据帝的答案给是『计划生育对生育率的影响?』

计划生育政策最直接的影响是粗暴地减少了中国总人口,我们这群 85 后看看自己身边,如果没这个政策,多少人会多至少一个兄弟姐妹,也会对中国产生多少影响?

而数据帝的逻辑,因为全世界以及国内试点地区的生育率都在降,所以对全国来说,计划生育对生育率没有影响。

第二,不能单纯地看数据,还要看数据背后的材料。

翼城二胎实验:宽松政策或有利控制人口增长

原文如下:
在梁中堂看来,翼城模式的成功,是一个孤本案例,本身并不具可复制性。
从 1987 年开始,甘肃酒泉、广东南海、辽宁长海、山东长岛、黑龙江黑河等全国 11 个县市和地区也进入二胎政策的试点。

注:梁中堂为试点的发起人。梁中堂博客地址:梁中堂的日志 很多关于计划生育的研究。

弄清这些试点活动,可看此文集。二孩生育政策地区的实践及启示

虽然这些地方有二孩政策,但是也是有条件的二孩政策。
酒泉的条件如下:
1,上年无计划外多孩生育的乡镇;
2,历年计划生育奖政策兑现好、超生子女费征收率达 80% 以上的村;
3,间隔 4 年;

关于翼城,我没能找到具体的政策,但找到了人口包干管理的指标。

二是对我县人口发展进行科学的测算,使大家认识到实行晚婚晚育加间隔的办法符合基本国策,不会突破我县人口包干指标。到 2000 年我县人口包干指标是 30 万,据测算,如果每对夫妇都在 23 周岁生第一胎,30 周岁生第二胎,全县从现在起至 2000 年将生育一胎 44,997 人,生育二胎 29,013 人,共计出生 74,010 人。若死亡率平均按 7% 计算,85 年至 2000 年全县将死去 34,773 人,生死相抵实际净增 39,237 人,届时人口总数将为 294,537 人。实际测算的结果,使大家认识到实行晚婚晚育加间隔的办法突破不了我县的人口包干指标,从而解除了疑虑。来源:翼城县计划生育领导组:关于晚婚晚育加间隔生育试点报告
这不算是「计划生育」吗?

知乎用户 Luo Patrick​ 发表

计划生育是在有毛病的体制下、基于错误的经济政策而制订的一项人口政策。

错误的经济政策,是指对外封闭,中国庞大的人口资源只能关在自己内部,不能对外充分发挥作用,成为沉重的社会负担。这是挨饿的根源。
有毛病的体制,是指以政府计划为核心的社会管理体制。在这种体制下,个人从出生到死亡都归政府管,如果个人遭遇了饥饿、疾病、贫困等等,政府必须承担完全责任。这是政府干涉个人生育的根源。

简单地说,在那个体制下,中国人很可能挨饿,挨饿就是政府的问题。所以政府必然会控制人口、减少贫困与饥饿人数,以减轻自己的政治压力。
这项人口政策对政府很有价值。
至于对社会的价值,我认为和战争差别不大——有一些人死了(或者未能出生),活下来的人能多吃一些饭。

但是三十多年以后,中国的经济已经对外开放,人口从一种负担转变为一项宝贵的资源;而且我们国家的管理体制也有很大变化,普通人原则上应该对自己的生活负责,而不是由政府去负责。
今天绝对饥饿、贫困的人口已经不多,即便有,也不应该由政府控制人口去改善他们的生活处境。
计划生育政策已经没有意义。

知乎用户 郭东 发表

计划生育政策在提高女性社会地位方面功绩是不能抹杀的。如果没有计划生育政策,估计很多女性都会沦为生孩子机器,特别是农村的女孩子。上世纪不有很多家庭将女婴送人、贩卖、丢弃,甚至溺死的吗。非常真实的事,前年我一同事生孩子,男孩,他老公说 ` 还好你生的男孩,要是女孩,我妈第二天就走,不会给你看孩子的 `,呵呵,这可是 2012 年哦。想想换成上世纪八九十年代 ,女性的地位吧。我一大学同学姐弟五个,上面四个都是女孩,因为她妈妈没生出女孩,家里的叔叔婶婶婆婆公公都瞧不起,还欺负她母亲。最终她妈妈生了老五 - 一个男孩。还有我大学好多男同学上大学,是牺牲他们家姐妹的上学权利为代价的。现在城镇化发展迅速了,生活结构变化大了,养孩子压力也大的,似乎忽视了上个世纪的重男轻女及家族观念的国情了。在当时情况下,没有计划生育,女人在家族中永远是卑微的,甚至吃饭女人都没权利和男人同桌共席。其他什么人权啊、老龄化啊这些大道理对我没多大意义,但作为普通的女人,我是计划生育的受益者,因为有计划生育,我才有可能获得更多资源上学、获得父母更多关爱、结婚后有个正当理由拒绝婆婆家人提出的必须生男孩的无理要求。老龄化问题是社会发展的必然,日本、美国没有计划生育政策不也是出现老龄化问题吗,所以计划生育政策不是导致老龄化的原因。另外,孩子多了,养老就有保障了?不见得,网上和现实中不是有很多老人,明明有四五个子女,老了结果没人管没人问,睡草棚吗。不管怎么说,作为女性,我们应该感谢这个政策的,计划生育政策起码让中国女性对生育权利有了自主。当然,任何政策都不是完美的,随着社会发展,计划生育政策肯定是会调整的,但这个调整最好是逐步的,以防重男轻女观念和家族观念死灰复燃。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别的我不知道,我只知道我一个亲戚姐姐辍学打工供弟弟妹妹读书,他们家四个。
知乎何不食肉糜的风气实在是让鄙人感叹啊。

知乎用户 老巫婆 发表

严格的计划生育让孩子变得值钱了,拐卖儿童成为家长的噩梦。

当年我们六零后小时候,计划生育只是广为宣传,没有这么严格,农村家庭三五个孩子的挺多,城市计划生育开展早些,也多数是两三个孩子的家庭。哥哥姐姐带着弟弟妹妹,放学后到处淘气,家长没有担心过丢孩子。

今天跟朋友聊起来我小时候,大概七八岁吧,奶奶帮她的侄子,也就是我的表伯伯,买了几只小鸡,让我放学后给送去,我去过那个村,也觉得自己认识路,接过装小鸡的篮子就上路了。

走啊走,只知道经过两个村庄,第三个村就到了,但我进错了口,在村里绕来绕去,找不到亲戚家。天已经黑透了,收工的社员从地里回来,发现一个小姑娘,在路上慌慌张张,到处转圈,问我找谁家,我说了亲戚的名字,把我送到他家的。天那么晚,自然没有回去,第二天早上,伯伯送我回家,拿上书包去上学的。

那次我坐了自行车!自行车好快耶,昨天走了半下午的路,一会儿就到了!

知乎用户 很多很多 L 发表

一个 13 年的问题吵到 15 年。
计划生育和一胎化要区分开。最高赞其实说的是强制一胎化对减少人口效果只有 7kw,远比 4 亿的宣传要少。这个违背常识的结论当然被人喷。
这个结论对不对先放一下,现在人口振幅最大的地区是印度,其次是非洲。我们可以假设一下,怎么最快而且有效的控制这些经济不发达地区的人口?
1。杀。杀光最简单。所以黑哥哥们天天打仗,没事搞个种族灭绝完全无压力。印度人倒是比较和平,平时也就溺死个女婴,不过高达 5.6% 的 5 岁以下婴儿死亡率和千分之 7 的母婴死亡率也异曲同工的奇葩,因为居然和战火连天的南非州差不多。(13 年数据)

2。自己控制。合理避孕和打胎。对不起,黑哥哥们没钱买避孕套,也导致艾滋病泛滥。三哥们表示用了神油不能带套。数据来源是各国避孕套使用量,爪机就懒的给链接了。打胎就更不用说了。msl 居然敢打胎,真会被烧死的你敢不信!

3。政府强制控制。印度搞过,结果政府差点下台,三哥的民主大法好啊,立刻变成随便。非洲根本就不知道什么叫控制。黑哥哥的 sex 能力怎么控制。

结论就是,这些地方无法自行控制人口,生育率一直保持在 2.4 以上。非洲因为人均寿命低,55 左右,所以高生育率带来的人口爆炸还不是触目惊心,而印度的人均寿命虽然才 65 左右,但是人口已经突破 12 亿,人口压力必然是印度发展的巨大危机。

那么给你两个选择,一个是等人满为患后用饥饿,疾病,战争消灭人口。另外一个就是管住 jb 少生一点。傻子也知道选哪一个了。

至于为什么 gdp 上去了生育率会下降是另外一个问题了。

知乎用户 nonesuccess 发表

回数据帝的一句话吧:

2,中国实在太特殊,没有国家可以做中国的基准。

这句话我严肃的认为是正确的

知乎用户 windfuture 发表

吐槽:回答此题的绝大多数为男性,知乎上坚决反对计划生育的也是男性,生育权到底在谁?是否存在和话语权不匹配的现象?而且此题答案有多少是回答「价值和意义」的?

从小处以自身经历回答此问题。
我生于内蒙古呼和浩特,汉族,90 前,独生女。奶奶家在内蒙东部农村,生 2 男 5 女(不包括夭折的),我爸总排行老三,男的里排老大,那时候的农村不注重教育,也穷,我爸很有志气点灯熬油考上大学,二叔和姑姑们最高学历高中,最低小学肄业。姥姥家在内蒙西部县城,生 3 男 3 女,我妈排行老四,女的里最小,我妈也是认定教育改变命运的,读了大学,其余舅舅和姨姨学历小学至大专不一而足。我一出生,奶奶就跟我妈商量要把我抱走,让她再生一个。我妈坚决不干,再加上我爸妈工作原因,此事就此拉倒。
二叔在农村,生一男一女,我奶奶常夸我哥「四十里地一棵苗」,我妈不大爱听。她认同男女平等,但我奶奶还是传统的重男轻女思想。我爸没有发表过任何意见,但如果没有计划生育政策,作为孝子他一定会坚持再生。我爸上面两个姐姐年岁较大,在农村,生孩子时没有强制的计生政策,都不止一个。三姑比我爸小,也有计划生育,生了两个女孩不满足,又生男孩,如今日子过得非常困苦。我大舅家也是一男一女,但由于非农业户口,后来生我弟时被罚了款。
由于生在民族地区,我们这边和少数民族通婚的不少,可以生两胎。我有蒙族回族嫂子,跟她们聊感觉她们对于生育是无所谓的,一两个都好,此时我哥的态度就很重要,他们都有一女,后来娶蒙族的哥哥又生了一个,还是女孩,我姑父就不高兴。
读书时候比较有意思,小学至高中皆是一半汉族一半少数民族,即便如此,却基本没听说谁有兄弟姐妹(仅有一个回族女同学上面还有个哥哥),我认识的蒙族回族满族维族达斡尔族同学也都是独生子女。在广东读大学才发现不少同学非独生,特别是第一胎为女的,下面往往有个弟弟(是否经过了人工选择?)。最极端的例子是某潮汕地区的女生,传说家里有七个孩子,她排第二,上面有个哥哥,家里很穷。广东人观念传统,地域差异可见一斑。后来出国,遇到的中国同学又恢复到基本都为独生的状况,而他们的上一辈却不是这样。

我个人结论是**普通人,受教育程度越高,所生子女越少。而且不懊悔或反对自己的基因只能传给一个后代。**受教育程度越低,收入越低的人囿于传统,总喜欢要个儿子传宗接代。计划生育的确明显降低了人口数量。

那计划生育是否有效提高了人口素质呢?计划生育政策作为一项政策是综合性的,牵涉面很广。
首先,医学方面普及避孕知识,进行婚前检查从而降低了畸形儿的出生概率。部分省份有免费的避孕套发放,医院实行免费婚检。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人口和计划生育委员会网站
其次,计划生育对家庭和学校教育都有提升作用,促进了男女平等。生越多平摊到每个孩子上的资源越少,后生的未必比早生的得到的多,但男孩往往得到的比女孩多。家族里无论是父辈的还是我这辈的,生两子的都比一子的压力大,教育投入也不一样。特别是男女都有的家庭,明显男孩得到关注更多,学历更高(成绩未必更好),女孩,总是被牺牲的那一个。男权社会下,很多女生在学校里未必有男女不平等的感觉,但工作以后能明显感觉到不平等。如果计划生育不实行,不抓女性教育,没有机会公平,男女只有更不平等。
再次,加速城市化,可以和印度比较。麦肯锡分析如下:
1950 年,印度的城市化水平高于中国(前者为 17%,后者为 13%)。但从 1950 年到 2005 年,中国的城市化速度远远超出了印度——前者的城市化率升至 41%,后者为 29%。麦肯锡全球研究所 (McKinsey Global Institute, MGI) 的新研究显示,该趋势将继续:预计到 2025 年,中国城市人口将新增 4 亿,占到该国总人口的 64%;印度城市人口将新增 2.15 亿,占到该国总人口的 38%。

最后,做个个人表态,我不反对计划生育,但此政策显然有可商议之处。
汶川地震后很多母亲痛失子女,我开始思考一个孩子的弊端。之后出国,明显感觉一个孩子对于父母和孩子来说都有点残酷。计划生育带来中国家庭观的变化,不仅是少了兄弟姐妹,姑舅表堂这些亲戚也可能慢慢消失,扩展家庭变为核心家庭,人口老龄化,以后的社会未必更好。
至于是否应该废除此政策,我回答不了,不过希望废除强制引产。

有一点好奇,为什么知乎讨论户籍并不热烈?这个不是现阶段最该先废除的吗?

知乎用户 李绍唐​ 发表

对于社会科学,一定要谨言慎行。

顶楼的同学用教育降低生育率和随现代社会发展生育率会降低两个常识而论断计划生育没有意义,因果是不成立的。

临汾的数据为什么好也不错呢,因为他们也实行了生育限制。其他地区的政策相当于四面包围,总会有突围者,临汾则是网三放一,二者殊途同归,当然临汾的手段更高明一些。

什么是科学的手段,就是用理论导出公式,而这个公式又能预测出一些可以验证的现象,我们才接受。而顶楼给出的理论本身是个经验的认识,更何谈数据预测能力。

科学讲究对照实验,单一变量,计划生育的中国只有和没有计划生育的中国相比才靠谱,达不到,那么统计永远成不了科学。

所以这个问题要靠常识来判断,问问自己的父母叔姨,没有计划生育政策,会不会生二胎,人口增长的结论便可以得出来了。依照毛当政期的生育习惯和中国的人口基数,说中国少生的人数在亿的级别没什么不靠谱。

知乎用户 北方之北 发表

一个好的结果是打击了地方门阀政治,减少腐败寻租的可能性,
官员都一胎化了,世家大族势力减弱了,促进公平。
PS: 现在中央两个头头都是独生女家庭哦,有理由对反腐有一定的期待。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1、先说立场:赞同有引导有政策倾斜的计划生育(对独生 / 不生的补贴),反对野蛮计划生育。
2、如果没有计划生育,那我至少兄弟三个,如果严格计划生育,那我不存在。现状是 2 个,80 年代初。计划生育对于降低人口数量是明显的,如果没有计划生育,那条数据线不会下滑这么明显,或者在 70 年代的上升期会上升得更久。其实只需要看为什么有那么多 “计划生育社会事件” 就能了解传统的改变不是那么容易的。持续三十多年的现象揭示了一切。
3、这几年周围要小孩的,有经济实力的都选择要两个,哪怕是交罚款。如果 “养小孩” 的成本没那么高,那选择两个小孩的会是大多数。

知乎用户 王炜 发表

上述所言多从经济、人权等角度分析,自然有一定的道理。但是,你们有没有考虑中国的政治状态或者叫政治文化?你看看你周围的大小官员,有几个是凭自己的能力及公平公正的干部选拔体系脱颖而出的呢?有吗?自然有!多吗?断然极少。那这些大大小小的官员是如何上位的呢?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裙带关系,亲属血缘关系啊!
网上有个段子,很久了,段子言:省部级干部是生出来的;县市级干部是买出来的;乡镇干部是喝出来的;村干部是打出来的!如果没有计划生育,那么中国从上到下将被大大小小的家族所垄断!虽然现在也几乎如此了,但是各个利益集团之间及内部并非铁板一块。
而计划生育这个政策,潜在的消除了直系亲属垄断国家权力的可能性,即使裙带关系有之,那提拔者和被提拔者之间大多非直系亲属。假设个例子来看看,在不实行计划生育的情况下,如果某县的县委书记生有十个儿子,那么这十个儿子之中总可以选一个 “继承” 自己的位子,其余九子绝对会在这个县的实权部门工作或者出去办公司敛财,这种关系,极少破裂,那么中国社会还有什么希望呢?
先说到这吧。

知乎用户 爱新觉罗二逼 发表

和楼主探讨一下。我国自古是一个重男轻女的国家,而计划生育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这个问题,因此我国女性的教育程度大幅度提高。若不实施计划生育,将会有很多的女童失学(经济不发达的家庭总会牺牲女孩儿教育来完成儿子的学业),如此一来,按楼主的观点我国的生育率自然会上升咯。求楼主虐我!

知乎用户 印一 发表

第一代独生子女来回答一下顶楼的同学的说法:
可能顶楼同学习惯了用西方成熟体系下研究出的一些理论来研究中国现有或者历史的问题,比如就用教育降低生育率和随现代社会发展生育率会降低两个常识而论断计划生育没有意义,也许自身觉得可以从很多国家的数据分析中得出此结论,其实我个人觉得这个有点不对路的,毕竟各个国家国家的体制不一样,发展途径不一样,不同国家在不同时期需要承担的责任也是不一样的,如果仅仅是依赖一些学者做出的数据图表就单独的给出某些论断,我觉得这个仅仅是文人自己玩玩的游戏,或者说仅仅是纸上谈兵罢了。脱离了现实谈问题,也许有些东西看起来很美妙或者很炫目、很有说服力,但是实际上那只是所谓学者的游戏罢了。为什么这么说?
1、看看中国历史,看看中国文化根源,看看中国现状,看看中国近期的发展轨迹:一个以几十年的时间来完成西方几百年的转变,完成一个社会体系完全不同的华丽转变,而且其中还经历了一个十年的道德伦理、社会价值体系的断层和颠覆,你要说一个制度完全是正确的、没有问题的、不能头痛医头脚痛医脚,那肯定是不现实的,就像现在西方很多法律条文上也有很多限制现代发展但是又没有进行及时改正的状况一样的,每一个特定的政策在某些特定的时期,它的作用是要用现实来验证的,就如其自身讲的不要用 “如果” 来推断问题的好坏之分,就拿中国的现实发展,我觉得这项政策是成功的,虽然这是建立在一些不合法理的基础上的,但是现实说明你无法抹杀其功绩;
2、看现代中国人对生育后代的看法:中国目前最失败的、或者说问题最大的,我个人觉得是因为荒唐的 10 年颠覆了中国固有的或者说刚刚发展起来新的道德伦理体系,使得新时代的人完全失去了基本准则,而与此同时西方价值体系又恰逢其会的蜂拥而至,而政府在到时又是仅仅选择了发展经济压倒一切的最功利的选择,虽然这也是无奈之举,这不可避免的导致了目前社会整个价值体系的多元化、迷茫化、无奈化,如果有兴趣的同学可以研究一下目前整个国家的道德伦理体系、价值观体系是如何的混乱,面对这些国人的选择必然会多样化,比如受现代精英教育的人士会受西方价值体系影响多些,会更多的认同西方价值体系和观念,同时农村的国人更多的选择了退守原有的道德底线,默默的重拾原有的价值体系,而生儿育女又是国人原有体系中的最重要一环,这也导致了目前即使是在计划生育制度下的,沿海城市人不愿生二胎,甚至不愿生育,而很多农村人口还坚定的抱着多子多福的观念,或者拼死要生个儿子传宗接代的理念,当然现在也在慢慢的改变,不是绝对的,这也许也验证了教育水平的提升对生育观念的改变是显著的观念,其实其根本就是人生价值观的改变和确立;
3、看看现代城市人是什么原因不愿意生:两个最能回答目前主要原因(不是指部分群体而是从全体来看的,当然也没楼上同学那么强的数据支撑的):压力,如果要加个定语,那就是生活的压力,如果大家有兴趣,可以做个简单的统计,你可以选择周边朋友简单的划分一下收入层次,你可以问问是什么原因导致不愿意生二胎的,他们的回答也许更有说服力,更能说明问题,此点不多阐述;
4、最后回到政策上来说,政策好坏?是不是要马上修改?这个不是说任何政策都是这么快速解决问题的,有些被视为国策的比如计划生育就不是说想改马上就能开个人大会议改掉的,更不要说这一政策在中国目前还是有其效能的,这个我就不过多讲中国的现实或者说所谓的情况复杂、问题较多等等,其实如果大家多关注一下就会发现国家已经在慢慢的修改这项政策了,特别是结合各地区发展的实际情况在调整了,虽然还是带有计划性、强制性,但是至少说明政策在为时代服务。
特别补充一点的是:讲权利和义务,其实当大家能够真正认识自己的权利和义务,认识国家法律时也许这些问题就自然而解了,就不要楼上部分精英人士在呼吁、讨论什么的了!!!呵呵,不信,你去有些重男轻女思想很重的地方试试你的言论看看,有人理你吗?!不被打死就不错了,呵呵呵呵呵呵

知乎用户 小泽马大哈 发表

硬要说正面效应的话,那大概是加快了提高人口素质的速度。在青少年中普及教育是需要钱的。控制青少年数量,自然就可以低成本做到高水平普及教育,迅速提升人口素质。举个例子,假如国家的现有资源足够建立每年招生 1000 万人的大学,如果能将每年出生人口控制在 1000 万,那么这一年出生人口就读大学比例可达 100%,而如果不控制人口导致出生 2000 万人,那么这一比例会降到 50%。经过多年积累,一代人的平均素质是会发生极大变化的。

我想,计划生育的逻辑可能是,能够享受到公共资源的人口是生产力,而难以享受公共资源的人口会拖后腿。

这种观点在推行计划生育的年代是否合理我不知道,但在现在一定是不合时宜了。按照上一段的逻辑,当公共资源总量上升时就应该允许更多人出生以让人口红利持续。不过这种刚性的行政方式不容易调整是真的,还容易造成权利寻租和暴力执法。假如当初计划生育采用经济方式调整,比如每年拍卖 1000 万生育券(可以给贫困地区提供专门限额),那么现在发现苗头不对根本不用取消,直接把限额变成 1 亿就好了嘛。

当然,上面只是从国家利益角度说的。如果站在人权的观点上看,任何强制计划生育的行为都是错误甚至不可原谅的。

知乎用户 格厘芬 发表

在我看来,计划生育当然很必要。
人口太多,资源有限,必然导致教育落后、文化水平低、经济水平低。
至于人口老龄化这些伴随而来的问题,就要好好权衡了,综合利弊考虑,弊大于利时候当然就是计划生育放松之时。

很多反对的声音出现,我觉得其实是 道德在作怪,道德总是希望每个人都生存,然而在大多数情况下人口数量显然是和生活质量成反比的。
如果道德的力量没有这么发达,不发达到足以影响社会立法,那么社会应该存有更锋锐的优胜劣汰,那么便是一个数据上更漂亮的社会。例如人均收入、社会保障等。(也就是说,穷人没有志气没有技能就得被淘汰。当然,这个时候,很多人就会站在别人的角度,大起怜悯之心)
其实,如今这个道德尚可的社会何尝不是残酷的优胜劣汰呢?只是冲淡变慢而已。

知乎用户 李明雨 发表

我只谈现象和逻辑,不用数据!

相关逻辑分析方法请见:第一规则:供需逻辑 - 李说经济 - 知乎专栏

先引入一个概念:有效需求 = min(收入,产品消费

需求系数),也就是该个体能够承担的真正的需求。

**有效需求大于供给的时候,个体将会具备发展动力,推动个体进步。**具体表现为个体能力的提升,即供给能力的提升。供给能力的提升必将带动收入、产品消费的提升,从而带动有效需求的提升。

为什么农村家庭需要多生孩子,尤其是男孩子?

**很简单,为了家庭的生存和发展,必须增加有效需求,家庭才能发展。**如果不生,无法提高收入和产品消费,如果生女儿,只提升了产品消费。在收入匮乏的情况下,只有提升收入才能极大带动有效需求的提升。所以,必须多生,还得生男孩。

**传统的农村家庭,个人的有效需求差距不大,也就是能有一口饭吃,求一口饭吃,就够了。**增加有效需求的最有效的方式就是生孩子,生男孩子。因为增加一个人,就是增加一个单位的有效需求。每个人具有的有效需求是等价的。

那计划生育的意义是什么?

人为打破传统模式,将生育刺激效需求的模式转变为**提升****每人有效需求的模式,**从而提升家庭和社会的有效需求,推动家庭和社会的发展。其实,不人为降低生育率,生育率也会自然下降,因为随着经济发展,这种增加有效需求的模式变得愈发低效了

说白了,不再靠增加人口,却靠扩大每个人的有效需求差距,提升社会人均有效需求,同时让每个人的生活质量更高。

这种有效需求增长方式重质不重量,在当时是高效的。可随后却遇到了一系列瓶颈,也就是生育率降低,降低了人口总量的增速。

先休息一下,等有了 50 个赞,我再分析一下为什么没有计划生育也会生育率会降低?为什么说传统的生育刺激经济发展的模式低效?以及,中国如何在老龄化时期发展?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计划生育之父” 田雪原:只生一个孩子是没有办法的办法

被外界称为 “计划生育之父” 的田雪原,已过了古稀之年,在此前的几十年内,他很少出现在公众视野中。

  直至 2009 年,时值计划生育政策实行 30 年,他在人民日报发表了一篇名为《中国人口政策回顾与展望》的文章,提醒决策者这一国策已到转型之际。

  此后,田雪原以最初作为计划生育决策参与者的身份,逐步公开了当初制定计划生育政策的历史过程。且将之看做自己的 “责任”。

  对于自己被限定的身份,他告诉新浪《新闻极客》:“只不过在历史阶段当中,由于种种原因,参与了决策。” 即使被加上种种罪名,也都无所谓,“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对于自己的理论他也是如此。“我是站得住脚的,是问心无愧的,而且我认为我是完整的。问题出在哪儿?出在你没有真正的这样去践行,那不是我一个理论工作者的责任。”

篇幅有限,先附上原文完整版地址 “计划生育之父” 田雪原:只生一个孩子是没有办法的办法

后文为部分节选。

提倡只生一个孩子,我向来不认为是一个最好的办法。
提倡生一个是没有办法的办法。
中国要大力控制人口增长,情况在那儿摆着呢。经济要发展,人口下来一点才能比较平衡,因此我认为当时这样做是应该的。
我赞成不赞成?还是赞成了,解决这个矛盾,是一个比较快的办法。我们要是有其他办法,就不一定选择这个。
但是有其他的办法么?经济上调控可以关停并转,人口(调控)总不能让一部分人先死了。
控制人口只能在出生率上做文章,其他的没法做文章。控制生育率,提倡生育一个,是一个办法,然而我不赞成这就是最好的办法。

不是最好办法的含义是什么?简单的说就是会带来一些负面影响。
中国讲有所得必有所失,这是普遍真理。 这种决策的负面影响是什么,会不会引起智商下降、劳动力短缺、人口老龄化、人口性别比失衡?会不会出现四二一家庭结构?这肯定是会的,而且不容忽视。
如果单纯为了控制人口,越少越好,那这些问题就会严重。
所以关键问题在于提倡生育一个孩子多长时间。如果时间很短,搞三年五载,可以,但效果会被慢慢抹平;搞长了,五十年、八十年,甚至有人提出来中国搞一个 “无婴年”,那是不行的。
最后提倡只生一个孩子既非权宜之计,也非永久之计,而是一定时间。就是控制一代人的生育率,二十五年左右,不超过三十年的时间。
把这一代人控制住以后,下一代再做父母人口数量就下来了,这样一代一代下去就能起到很好的效果了。

控制一代人生育率,可以有效控制人口的代际增长,同时带来的一些问题又不至于过于严重。
比如老龄化,搞一代人,下一代就可以生两个了,甚至还要多一点,老龄化到下边收了一点,到后边又逐渐放开,这样金字塔不会倒立过来。
还有劳动力,这一代可能少一点,中国不是劳动力过剩么,少一点有利于就业。经济发展起来以后,容量可以大一点,劳动力也不至于下降的很多,甚至可能回升,带来的副作用不至于很严重。
两害取其轻,两利取其重。
老龄化,当初就认为这个问题肯定要出现并且做了预测,现在可以说基本在原来的预料当中。不过我认为当时对老龄化问题的阐发还不够深入。
继续生育政策不变,问题就会很严重。劳动力供给成了问题,社会负担成了问题,整个社会节奏、活力出了问题,对经济发展也不利,这应该避免。
我不赞成人口生育率下降是政策的结果。
光政策就行了么?那不行,得有一定基础,社会经济发展进步,观念、教育这些方面才是基础,在这些基础上政策才发挥作用。
但我也不赞成否定,说政策没有作用,生育率下降是完全自然而然的结果,也不是这样的。
经济发展,孩子的成本—效益不一样了。叫你生育三个四个,行么?

孩子的成本—效益决定,经济越发展,培养一个孩子需要的成本越高。
农村过去流传:“一只羊得赶,一群羊也是放;添人不添菜,只是加双筷。” 贫困出人口,这是规律。
但经济发展起来以后,现在在北京市有个孩子,你不让他上学,能么?将来怎么办?要考大学、研究生、出国留学,只有这样将来才能够有出息,有高收入,活的有尊严有质量,(培养)一个孩子成本太高了。
但是孩子带给你的效益怎么样?现在的城市里面,有多少人靠子女养老?效益越来越低。
人们生孩子谁也没计算过我这孩子成本—效益怎样,但并不等于就不管。老做赔本的买卖干什么,所以自动就不干了。
现在还要发展自我。女孩子不能成为生孩子的工具,自然放弃了过去那种多生多育的观念,这是很重要的。

知乎用户 蛋糕 发表

我觉得计划生育还是有意义的,因为它在人的控制之中实现了生育率的下降,第一个得票最多回答用数据否定了计划生育的意义,可是这些数据是在 30 多年后得出来的,站在现代的角度去评论历史,大拿历史的不是说不是,看似很有道理。

如果站在当时的社会背景条件下,试问,在 30 多年前在决定是否该计划生育的时候,那些认为不该计划生育的人能保证不实施计划生育自然地让生育率降下来吗?他们在当时拿什么来保证?即使有国外数据理论又能保证在中国适用吗?没有保证就是不科学不严谨,国家大事,事与愿违谁负责?所以政府采用了计划生育这一现在看来虽有问题但能在掌控之中减低生育率的政策。正所谓计划生育。而不是炒股票一样忐忑地盯着生育率曲线是升了还是降了,计划生育它一定会降。

而且反对计划生育的人很多是站在自己的利益角度说计划生育,没有在其他角度看问题。一线大城市家家户户管的严,生一胎基本得到控制,而在三线城市县区农村,偷生超生是很普遍的现象,我是 90 后,我父母双方都有很多七八个兄弟姐妹,还有些当年没养活的,每个大伯叔叔阿姨婶婶都有 2 到 4 个孩子,我家是最少的 2 胎,十几个家庭 1 胎的没有,都是当年交了钱上的户口。如果不是当年的计划生育,我估计现在会多很多兄弟姐妹。所以我想你应该是在城里长大的,没有考虑其他地方的情况,眼里只有统筹数据,既然你说你是用数据来断论计划生育的弊端,那么当年制定计划生育的专家何尝不是也基于一套数据理论?你是因为没有兄弟姐妹空虚寂寞冷反感计划生育吗?你也可能没有体会到众多兄弟分家争家产的烦恼,我都在怀疑这算不算是伪数据伪科学了。

知乎用户 井田 发表

计划生育的初衷就是生存权和生育权的选择,当时的中国人口对比中国的资源和生产能力而言实在太多了。
30 多年的时间过去了,现在回头看这个政策问题很多,但不能说在政策制定的年代,活着的人为自己争取生存权是错的。

实际上常上知乎的群体中有绝大部分是这个政策的获益者。

知乎用户 华文工厂 发表

我在这里指出

@chenqin

的一个逻辑错误,他在文章里说,计划生育大概减少了 7000 万人口的降生,结合他们的后代,大概有一亿人。

他说这句话的逻辑显然是默认这 7000 万没有出生或者被扼杀的孩子们的生育率只有不到 1 的水平,所以才会衰减一半还多,但实际上如果按照正常人口繁衍的生育率 2.1 来推算,这 7000 万人口会产生至少不低于自身人口数量的新生儿,也就是至少不会少于 7000 万人,当然,前提是计划生育得到了彻底清算之后。也就是说,即使按照他的逻辑来计算,计划生育政策所减少的人不会是 1 亿人,而是至少 1 亿 4000 万人。

这些都是本来可以存在的青年劳动力,有他们在,本来是可以缓解我们已经非常严重的老龄化和劳动力不足的问题的。

中国人口占世界比重在宋代达到了百分之三十,并长期维持在百分之二十多的比重。可是我们未来的新生儿却只有不到百分之十,作为主体民族的汉族首当其冲,在中国的新生儿占比已经不足百分之九十。甚至,将来中国出现劳动力短缺的时候,只能够从亚非拉国家进口劳动力。这些,可能都会发生在不远的将来。

难道这样残酷的现实还需要用数据来诡辩吗?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计划生育的影响并不局限在人口,生育率等方面,它还深刻影响了我国性观念的改变。原本被 “生殖目的” 捆绑在一起的性,借助计划生育的影响,出乎意料地,竟然独立了。

简单来说:中国传统文化中,性生活是不可以用来取乐的,性,只有一个目的,那就是生孩子,传宗接代。而在计划生育政策得到严格执行之后,生孩子的目标很快就可以达成了,那之后几十年,夫妻之间总不能不发生性生活?那么脱离传宗接代的目的之后,这样的 “夫妻生活”,当然只是为了获得愉悦了~

不要小看这一步,承认性生活是可以用来取乐的,并让这个观念深入人心得到大众认可,看起来,只是改变性观念中微不足道的一小步,却是中国性革命中的一大步。

想要理解这个逻辑,需要回顾一下中国社会之前的性风尚。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是没有 “性” 这个概念的。性这个字,只表示性质的意思,而没有现代意义上,性生活,性别的含义。我们只有 “色”。然而“色字头上一把刀”,好色固然是人之常情,但也不是值得宣扬的东西。原始儒家固然不排斥“性”,认为“食色,性也。” 但也从来不认为性是什么上得了大雅之堂的东西。

直到近代在翻译西方相关著作的时候,翻译家们发现了发现了这块空白。便给 “性” 这个词多加了一个含义,性便成了 sex 的中文释义。我们才有性这个概念。

性,既然都不存在,自然也就毫无地位。在中国古代,性的唯一目的就是:生殖。(“为后,非为色也”)为了生殖,为了传宗接代,反正就不是为了愉悦。哪怕道教发明了许许多多 “房中术”,但那也是为了 “采阴补阳,得道飞升”,比方说,西王母传说中就是先辟谷七日,然后经过七七四十九天的啪啪啪,最后得道成仙(如此说来,孙猴子为了吃蟠桃而抛弃七仙女,简直就是本末倒置)和单纯为了嗨皮一下这种肤浅的目的有着天壤之别。

如果说原始儒家对性还保有人之常情的话,那么 “存天理,灭人欲” 的宋明理学诞生后,就彻底抹杀了这点人情味。明朝有一个段子,据说有个教官,中年续弦。他那帮深受他荼毒的学生们很好奇:这一本正经的教书先生在洞房的时候会是什么样子?于是就跑去偷看。

没想到这位教书先生不愧是道德典范,在洞房花烛夜依旧不失君子的仪态。只见他顶带卦袍,冠冕堂皇地走进洞房,轻轻脱去新娘的衣物,点头赞叹一番,然后后退三步,恭恭敬敬对新娘子鞠了一个躬,说:不孝有三,无后为大,为了家族香火,今日不得已只能唐突夫人了。然后办事。当真是发乎于情,止乎于礼,铮铮然君子也~

这个观念一直到近代都没有很大的改变。新文化运动,作为近代中国史上最激进的一次思想运动,在性这件事情上,就没那么张牙舞爪,突飞猛进了。民国大师们可以毫不留情地批孔倒孟,将一切传统的中国思想文化弃之不顾,甚至主张 “全盘西化”,但对“性” 骨子里,他们还是很保守的。

故而,当时的知识分子们,选择了引进较为保守的,英国维多利亚时代的性风尚,并将其 “本土化”,大致内容有:

只承认男女之间有性,不承认同性恋;

只承认一夫一妻,小妾嫖妓情妇都是不对的;

性是很私密的,不能公开宣扬,否则就是不文明;

最重要的是,性,终究还是为了传宗接代,不可用来取乐。

当然,这种性观念比之传统文化还是有进步的,至少他承认了性的存在,也承认了爱情的存在(夫妻之间)。比起传统文化中无性无爱婚姻,好太多了。

只不过,民国大师们这次的 “西化” 并没有找到一个好的老师,英国维多利亚时代不仅保守,而且虚伪。当时,尽管社会普遍不认可用性来愉悦,在一切有关性的问题上也是非常矜持,“绅士”。实际上,当时,英国妓女的数量达到顶峰,私生子数量达到顶峰,梅毒患者的数量也达到顶峰。泛滥的性病甚至影响了大英帝国的最引以为傲的海军的战斗力(那个时代的海军,是娼妓最大的客源)。

中国的男青年们也没有好多少,尽管也有天体运动啊,自由同居,等性自由运动,但社会主流还是很保守的。性学家潘绥铭教授的母亲,去女校上学时候穿了一条裙子,就被当时大部分自以为先进的男女青年团体所反对,认为女生大庭广众穿裙子还是有伤风化的。

其实,在新文化运动差不多同时,欧美发达国家也迎来了他们第一次性革命,佛洛依德,艾利斯等心理学家,性学家们的著作纷纷问世。到 1932 年,光是现存可以查到的,翻译过来的性学著作就有 576 种。可惜,没有引起特别大的社会反响。

之后内战开始,国共双方都把性道德作为作为自身宣扬意识形态,占领思想高地的有力武器。果党攻击 tg 共产共妻,tg 表示贵党官员个个包二奶养小妾你们才是共妻了。

随后,双方都开始执行严格的性纪律,国民党开始扫黄,当然这个政策和果党大多数政策一样,没得到认真得执行,只在部分地区惊扰了一批嫖客妓女,敲了敲竹杠,便烟消云散。

而 tg 则恰恰相反,不仅打击 “沿岸” 的性自由运动,甚至把苏区的 “恋爱社” 定为反 gm 组织。(为什么恋爱就反 gm 了,这个逻辑真是难以理解。。。)

wg 十年中我们迎来了更加彻底的 “无性文化”。具体有多彻底,举几个例子:1972 年版的《新华字典》删去了娼妓嫖等字眼;

各地都出现了,新婚之夜因为新郎 / 娘要对自己动手动脚,就被自己的妻子 / 丈夫斥责为耍流氓的段子,严重的,甚至有报警;

Wg,更使得当时男青年平均首次自慰被推迟到 19.5 岁,对比一下:解放初期的平均首次自慰年龄在 18.5 岁

连打飞机的自由都没了,这无性文化当真令人瞠目结舌。当然个中原因,为了避免小管家又喊我 zzmg,就不分析了。

不过幸好,改革开放之后,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社会风气为之一变。

单位制度的瓦解,人口流动的增加,乃至 1980 版《婚姻法》的修改(首次规定:是要双方感情破裂,不需要任何理由和组织的批准就可以离婚),年轻人口的急剧增加(得益于 wg 时期大家闭口不谈性,专心只造人),中国社会的性解放,也真正开始了。对比一下,男青年首次自慰年轻在 1989 年第一次突破 18 岁,达到了 17.9 岁。

希望当今各位男青年不要忘记,我们在 18 岁之前打的每一次飞机,都是中国社会性解放的宝贵成果。

因此,我们会说,计划生育,尤其是严格执行的一胎政策,对性观念的解放,起到了极大的促进。因为计划生育,大家终于开始承认,性,是可以用来获取愉悦的,而不是单纯为了传宗接代了。这大概就是计划生育带给我们的 “意外之喜” 吧。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意义就是,我们那里的人,只要没被计生委的人抓到就会生,就会生到不想生。我认识的一家人,为了生个男孩,连生 7 个女儿。最后交完罚款照样上户口,所以,你要是说计生无用,我完全不同意。最高票不基于中国现状和国情的数据,没有任何说服力。而且,计生一定意义上可以说是改变了女性的地位。一个家庭,如果不是很有钱,只供得起一个孩子上大学的话,父母会选男孩还是女孩呢?这个不用我说了吧。例子比比皆是。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必要之恶吧。

有的人说生育率效果不够明显,不过重要的是总量。

某人说 “汉族妇女生第二胎的概率下降了 11%。但也就是 11% 而已。”
不管数据可信不可信,基数摆在那里,11% 乘以相应育龄妇女人口也不是小数量。

资源总量一定,人口可以指数增长,计划还是应该计划的,但手段应该更温和。

然而如果计划生育不能实现效果,那么只能加剧优胜劣汰。
战争、瘟疫都是调节方式。

等看印度人口超过中国。

知乎用户 曹沁枫 发表

计划生育的前提,即人口越少越好,就是错误的!阐明这个道理,就没必要去争论什么成效啊,影响啊,等等。
计划生育应该实行的前提是,国家实行计划经济,或者国家尚未工业化。因为在这两个情况之下,生产效率都是极为低效、无法提高的,那么,人口与资源的矛盾就会异常突出。毛时代百姓的普遍饥饿,与当今国人的大鱼大肉,能说明是人口多导致粮食短缺吗?
如果将石油、天然气、铀矿等能源物资送给古代人,你觉得他会怎么想?不就是一堆垃圾嘛!计生支持者以及其它一些悲观人士,总爱吹嘘资源将在 xx 年内被用光,却无视上述情况。还有,如 “石油将在 40 年内被用光”,上世纪中期就已经有人这样喊了。可事实上,全球探明石油储量一直增加。还有什么 “如中国人口暴增,全世界的粮食都无法养活”,同样属于此类。
他们从来都没意识到,可利用的资源总量从来不是固定不变的,因为资源具有替代性。煤炭的大规模使用,遏制了木材的滥砍滥伐;而石油、天然气、铀矿等能源的兴起,使浪费更多的煤炭渐渐退出舞台。现在尚未发生 “能源短缺” 的兆头,然而新的能源已经开始研发。在未来,这些更清廉、高效的能源也会取代现有能源。科技在大发展,过去如此,未来依旧如此。
而在这背后,则是市场经济的激励。工业革命的迅猛推进,正是有自由市场保驾护航。在价格机制的引导下,商家们紧盯成本低而需求量大的能源。每当资源开始短缺时,供求关系的变化使商家利润空间增大,从而激励他们找成本更高的地方开发能源,或者开发成本更低的新能源。
至于什么 “东部城市人口过密产生各种问题” 之类,有没有想过为什么人们要挤在东部而非西部?为何人人想去北上广深?资源配置不平衡,和计生一样是计划经济的遗毒。
至于 “放开生育是否人口突然增长”,参照一下城镇化比较高的国家吧,道理自然明了。
至于教育,我只想说,读不起书不是因为没有计生,而是因为贫穷。之所以贫穷,因为中国的城镇化不够高,中国的市场化还不够完善。向计生这种暴行,只会加重中国人的负担,并逐渐地丧失中国经济发展的优势。

知乎用户 太平洋 发表

你们有些人现在这么抨击计划生育,有过河拆桥之嫌,只是事后诸葛亮。当初 80 年代人口那么紧张(还有根本预料不到现在会人口生育率这么低),如果不计划生育,社会承受能力会有很大影响,具体怎么分析抱歉我不是专业的。另外如果那个时候人口继续过快增长,经济不一定有现在这样发达,人都会占用一定资源,可能房价更贵。因为中国没有经历过经济发展起来的情况,外国经济发展起来后人口也生育率还是在 2 以上,所以参考他们的数据,是有一定道理的。但是中国经济发展太快,影响了人口生育率。现在面对这个情况是要行动起来,放开计划生育,找出可行措施,而不是抨击之前的人。计划生育当初是符合国情的,事后诸葛亮是不受尊敬的

知乎用户 伊利亚布拉金斯基 发表

在下真是罪恶啊!居然是单身主义者并且还要单身至死!

咳咳咳咳咳咳,回到正题。

看了本题答案,大部分都是说执法手段的,还有人去说人口减少对于国家发展会怎么危险。

说执法手段的,都是把执法手段和政策放一起说去了。可是执法和政策是根本不同的啊亲!一个是执行方面的问题,一个是决策方面的问题。顾及到的面都不同,你们究竟是如何才能把这两个混为一谈的啊!

说人口减少会怎么样怎么样的,亲。你们的逻辑无非就是,人口就是财富,人口就是资源。你们最常拿出来炫耀的一个论据就是卢梭《社会契约论》里面的 “一个不靠外来移民的办法,不靠归化,不靠殖民地的政府,而在客观存在的治理下公民人数繁殖和增长得最多的,就确定无疑地是最好的政府。那个在它的治下人民减少而凋零的政府,就是最坏的政府。”
哦对了,上面那段话出自一个引用到基辛格他们的 “阴谋论” 的答主处,手机无法艾特,抱歉。
你们的逻辑就是这些么?

你们说发达国家人口急剧减少,导致其第一产业第二产业举步维艰。可是你们看看啊!有哪个发达国家是纯粹依靠着这两种产业发展起来的?!
发达国家是现代社会的代表,在下想这个论点应该不会有人反对吧?就拿仅仅发展 200 来年的美国来说吧,美国被大家公认是最典型的资本主义发达国家。就假设这个公认是正确的吧。美国发展初期,借着英国的工业革命的风起飞,开始发展第二产业——工业,然后在第二次工业革命之后酝酿,终于使第三次工业革命在本国胜利。美国是世界上第一个发明电脑的国家。然后,美国成了这个世界上信息化程度最高的国家。
苹果手机大家都知道吧?微软、谷歌,这些都是很著名的世界品牌了。美国硅谷也很厉害。还有美国的好莱坞电影,大成本制作,剧本精彩,品质良心。这些都是美国的作品。
然而美国的人口自然增长率为多少?0.9,是 2015 年的数据。

日本的三大支柱产业为汽车、动漫、av。

人口增长率低,问题自然会有。比如城市空心化、岗位无人应聘等。这些问题自然存在。
但放眼所有发达国家,无一例外是有这些问题。你一个中国,凭什么就能够免除?

低工资岗位无人做,可是我又必须要有这些工作?怎么办呢?有了这个需求,越积越多,需求反过来倒逼市场开发新的商品。在信息化的浪潮之下,高科技产品越发吸引人,于是大家去开发高科技产品。机器人就是其中之一。
机器人代替了人类,自然解放了劳动力,大家就可以自由选择自己真正想要干的事情。你看全世界都说要促进高科技发展,就是这个原因。

很多人说印度的。
在这里在下展示一些数据,不说话。
印度人口自然增长率 1.312
印度人口死亡率 8.9%
印度人口出生率 27.2%
印度城市化 30.1%
印度 gdp 2.15 万亿美元

至于说民族问题的,那又是另外一个话题了,在这里不说。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我们是沿海地区的农村,计划生育非常严格,同是重男轻女,我这一辈尤其是 1985 年后出生的家里基本上只有俩姐妹或者两姐弟或者或者独生子甚至独生女,唯一看到的超生是家里生了一个男孩后又生了个女孩,反正再多也就两个孩子,而且两个孩子年龄间隔在五岁以上。单独政策出来前,表哥二胎生个女儿还准备了要交十万罚款,当然最后赶上了政策没有交,给孩子上户口的时候才知道条件不符合生二胎的整个镇也就十来个。

想我刚出生时,我妈说我爷爷都打听好了把我送走,让我爸妈再生个男孩,当然最后我父母不舍得。我不敢说是因为计划生育,如今我们村经济很不错,而且观念先进,虽然还是有养儿防老的观念,但在婚姻观念上已经和城里接轨了。双方都独生的,无所谓嫁过来或者娶进门,双方父母都需要赡养,小夫妻可以另外置房居住。招婿也不像其他地方那样受歧视了,招婿的家庭不管第一个孩子是男是女,都可以生两个,有些人家还会让两个孩子跟父母各一边姓,当然这些入赘的男性基本出生在执行严格计划生育之前,大概 1985 年前,想必之后出生的男孩应该不会入赘别人家了,因为都是独生,或者上面有个姐姐,但总体上对这种事还是包容的。

我很感谢计划生育政策,要不然我应该不会出现在知乎上,我父母肯定会继续生男孩,一旦有男孩,在当年那种条件下,我到时候辍学打工是再正常不过的出路了,而不像现在这样对我无条件的支持。若没有计划生育政策,我父母应该也会更辛苦。现在连我八十岁的奶奶都没法理解,我们村里涌入的外地人,手里拉着一个,背上背着一个,肚子里怀着一个,生存环境如此恶劣的情况下他们到底是怎么想的,好好抚养一两个孩子,让他们接受好的教育不行吗?

可能是计划生育让我们村的人不再于温饱线上徘徊,让他们有更多的心思和空间去考虑致富之道。请不要只看到我们沿海地区条件好,浙江的平原地区就杭嘉湖那么一点点,其他地方都是山地,没什么资源,我们一家现在七口人,两亩地。以前种田养蚕,一年好几轮,农闲时候也都是打零工赚钱,一年到头也就过年那几天打个牌放松下,其余时间都在忙碌,像我奶奶七八十了还没闲着,念佛或者做点小手工赚钱(当然也算打发时间)。现在很多人家做生意,或者帮人打工,老板和雇工每天七点出门,忙到半夜十一二点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没有任何节假日,一有生意就上,码农们也有法定节假日的好么。所以这种富裕的背后是当地人的勤劳勇敢的品质,并且他们乐于接受新思想、善于改变、勇于开拓。

知乎用户 郁尔 发表

让女性充分参与了竞争(学业排名和奥赛、工作后的职位),得到了和男性同等的受教育的机会与权力。

知乎用户 琅琊仙客 (吴梦楼)​ 发表

不邀自来。说个细节,你们感受一下。
-————————————————————————————————————————————-
要和广大人民群众结亲连心,下基层走访,于是乎收上来一大堆表格,还要用三种形式分别录入,即 200 份名单 ×3 种表格 = 600 张电子表格……. 本人幸运的逃脱了顶着毒太阳下乡的摧残,于是乎电子录入的任务理所当然的落到了俺头上。
好吧,且看看这些表格都有什么内容。大儿子,二儿子,大孙子,二孙子….. 一串排下来好壮观啊。可是我就不信这么大的一个家族,没有老婆、儿媳、孙女…… 好吧,上面那种家族男性成员大团圆只是特例啦。
咦,这是什么顺序,三岁的弟弟排在十二岁、十七岁和十五岁的姐姐前面,这个出生日期的排列好凌乱啊…… 知道啦,带把把的最重要,其他随便排啦……
需要政府帮助解决的困难:儿子没有媳妇,请帮忙解决。噗——三个闺女的婚事你咋不着急?
-————————————————————————————————————————————
好吧,我是来吐槽的。只陈述细节,你们自己感受。

知乎用户 第一大宗师 发表

计划生育,古代就有。比如,佛教徒,不准信众邪淫,不准动淫念。这是为什么呢?因为养孩子要花钱,钱给孩子花了,佛就没有花的了。

佛教鼓励奉献,名曰 “布施”。不要孩子,才能全心全意地布施。象西藏这样的,一千年前是一个三千万人口的帝国,攻陷长安奴役百万汉人,信佛之后,全部变为农奴,解放前只有五十万人,不如中国一个八线县城的人口。蒙古信佛,从元代三千万人口,蜕化为解放前五十万人口。这就是真真正正的计划生育。目的就是为了骗钱。

而我国的计划生育,实际上是一种去供给改革。过去免费分房,免费看病,免费上学,当然一个学期是要三块钱的书本费的。如果这样供给下去,国家受不了了。所以计划生育是早期的去供给改革的必然产物。

当去供给完成之后,就可以放开计划生育了。生多少国家皆不供给住房,生两个也无所谓了。

张三,我告诉你一个好消息,你可以生十胎!张三只有苦笑,老婆都娶不起,如何生孩子,一个胎都生不起的。所以呢,只要财富集中于少数人,还是得走向老龄化。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国家出台配套政策,未婚女性也可以生两个孩子。玄机就在于此处:未婚女怎么就能养起两个孩子呐?因为有钱人养,那有钱人可以养几个?随便养,只要不结婚,养多少个都可以。百子千孙可以实现。这个实际上就是古代的一妻多妾制。这个完全可以解决老龄化问题。几千年来,中国就是这个制度才成为人口第一。这才是二胎的实质:明面一对夫妇两个孩。其实,一妇无夫也可以两个孩。那咋能这样呢?那就是这样!这些孩子也分成嫡出、庶出。

然而,阿 Q 就惨喽!他想娶吴妈这个保洁员,吴妈也看不上他地。王胡也差不多,这两个喷子还打架呐!

然而我的确生了二胎,可是我老婆还很年轻,还想再生一个,为了解决中国老龄化的问题,国家却不许。我要再生两个就得养一个小三。可是,对于我这样忠于爱情的人,我不会也不想养个小三。即便有时候也动心,可是老婆一定和我拼命,我又打不过她。如果,国家再给我两个指标,那多好啊。

其实,王胡和阿 Q 即便有了两个指标,他们永远也不可能有胎。他们只能去刑场,十八年后又是一条好汉。既然他们白白浪费指标,不如卖给我,他得了钱没准就能买起房子了,一个指标换一个房子,不行吗?我认为孩子比房子重要,他得了房子我要了指标,公平合理。

他有了房子可以娶九斤老太这样丧失了生育能力的女性当老婆,有了老婆管着就不能去那个刑场,对不对。或者把钱捐给布达拉宫,混一个喇嘛当。我就可以多养孩子,为国家解决老龄化的难题。

知乎用户 伏龙肝爱地浆水 发表

土地。我不懂,但我国的政策,农村有户口似乎是可以分耕地还是宅基地的,富裕的地方还有按人头分红。

要是超生也可以无偿上户口并享受同等福利,那么可能

1 很多农村都会为了不吃亏(别人占了便宜自己不去占叫吃亏)而早婚多生。然后抚养、教育、留守一系列问题,短期迅速以至平衡打破,国溃

或者 2,先取消分地政策,再放开…… 没有再了,国破

再说,大家都为了养孩子离家去打工,耕地抛荒的问题也要解决。

所以……^_^ 我猜了但我不说

最简单好用的 VPS,没有之一,注册立得 100 美金
comments powered by Disqus

See Also

2018 年中国出生人口有多少?

知乎用户 王伟麟 发表 其他类似问题下有些答主说国家对于生育完全没有奖励。这完全是胡扯。国家出台了一系列奖励措施。 国家说了,从 2019 年 1 月 1 日起,每个孩子可以为父母中的一方扣除 1000 元计税额度,或为双方各扣除 500 …

梁建章:李铁的 “中国人口过剩论” 错在哪里?

作者 | 梁建章(携程创始人、网易研究局专栏作家)、黄文政(中国与全球化智库特邀高级研究员、网易研究局专栏作家) 前不久,经济学家李铁在《北京日报》上发表文章认为:“我国的劳动力供给将面临的是长期过剩,而不是供给不足。人口过多,导致发展面临 …

梁建章再批李铁:人是负担,但更是财富!

作者 | 梁建章(携程创始人、网易研究局专栏作家)、黄文政(中国与全球化智库特邀高级研究员、网易研究局专栏作家) 2020 年 6 月 24 日,中国城市和小城镇改革发展中心首席经济学家李铁发表文章《人口越多,市场越大?就能有更多创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