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第一季度 GDP 同比增长 4.8% ,哪些信息值得关注?
知乎用户 每日经济新闻 发表 别的我不知道,我只知道第一季度的商品房销售量、手机销售量、汽车销售量、邮政快递业务量跟去年同期相比是全面下滑的 知乎用户 梁肖松 发表 社零售…… 奇迹数据…… 大家自己去看吧…… 报告里有 知乎用户 温酒 …
据国家统计局 18 日发布中国经济一季报显示,初步核酸一季度国内生产总值 270178 亿元,按不变价格计算,同比增长 4.8%,比 2021 年四季度环比增长 1.3%。
不得不说,这个数据还是挺让人意外的。
在零星疫情蔓延,上海供应链实质停滞的,部分商业活动受限的当下,经济数据给到的正增长总让人感到多少有些疑惑。
而另一个数据同样很有意思。
2022 年一季度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10345 元,实际增长 5.1%,就算把数据看到中位数,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中位数也有 8504 元,同比名义增长 6.1%。从纸面数据来看,成绩着实亮眼。
但对很多人来讲,他们的切身经历似乎和这些冰冷的数据是对不上的。
那么出现问题的点在哪里呢?
实际是领域差异。
1
对于经济数据统计来讲,在不讨论数据失真的情况下,它实际本身是很冰冷的。
就像教培产业崩塌的状况下我们依然交出了亮眼的经济增长成绩一般,个别产业的波动对于经济的整体增长影响实际是有限的。
当然,我并不想当叼盘侠,也不想去讨论这个数据背后可能存在的失真问题,只是说在给到数据的时候,我们要做的实际是要去观察已有的存在。
因为即使去质疑这些数据,我们也没有更权威的数据了。
就像上海疫情当下很多企业都受到前所未有的重创而部分物流公司从中获利一般,在危机面前比起去考虑危在哪里,更重要的是看到那些增长的机会。
就整体的数据来看
初步核算,一季度国内生产总值 270178 亿元,按不变价格计算,同比增长 4.8%,比 2021 年四季度环比增长 1.3%。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增加值 10954 亿元,同比增长 6.0%;第二产业增加值 106187 亿元,增长 5.8%;第三产业增加值 153037 亿元,增长 4.0%。
单从产业表现来看,似乎差距算不上大。
但关键的点从来只在细分。
落到实际情况来讲,那就是大家要尽量去到存在增量的地方。
2
先从农业说起:
一季度,农业(种植业)增加值同比增长 4.8%,据年种植意向调查显示,全国小麦、稻谷意向播种面积总体稳定,大豆意向播种面积增加较多。
一季度,猪牛羊禽肉产量 2395 万吨,同比增长 8.8%,其中猪肉、牛肉、羊肉产量分别增长 14.0%、3.6%、1.4%;牛奶产量增长 8.3%,禽蛋产量增长 2.5%。一季度末,生猪存栏 42253 万头,同比增长 1.6%;其中能繁殖母猪存栏 4185 万头。
在菜篮子被牢牢抓紧和乡村振兴计划推行的状况下,实际现在农村整体处于一个政策向资本流入的情况,在各地不考虑成本和收益推行乡村振兴计划的时候,不管是种植补贴还是基建的倾向,农业的情况肯定是有保障的。
毕竟即使是在疫情如此严重的当下,春耕也是各地政府工作的重中之重。
从收入状况来讲
一季度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10345 元,同比名义增长 6.3%;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 5.1%。按常住地分,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13832 元,同比名义增长 5.4%,实际增长 4.2%;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5778 元,同比名义增长 7.0%,实际增长 6.3%。
整体来看,农村居民收入增长速度是较快的。
但在互联网市场上,相较于城市居民的网络喜好,农村居民往往是缺乏必要 “话语权” 的,所以他们的态度是难被看到的。
当然,即使农业给到的是增量,但实际对于个人选择来讲意义不大。
在农业给不到超额收益的时候,没人真的愿意去搞农业。
3
然后说工业
一季度,全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 6.5%。
分三大门类看,采矿业增加值同比增长 10.7%,制造业增长 6.2%,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增长 6.1%。高技术制造业、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分别增长 14.2%、8.1%,增速分别比规模以上工业快 7.7、1.6 个百分点。
分经济类型看,国有控股企业增加值同比增长 5.0%;股份制企业增长 7.8%,外商及港澳台商投资企业增长 2.1%;私营企业增长 7.6%。分产品看,新能源汽车、太阳能电池、工业机器人产量分别增长 140.8%、24.3%、10.2%。
3 月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 5.0%,环比增长 0.39%。3 月份,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为 49.5%,企业生产经营活动预期指数为 55.7%。1-2 月份,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总额 11576 亿元,同比增长 5.0%。
很多人看到这儿会觉得有那么些报喜不报忧的感觉。
因为单从数据上看,除开新能源市场的增长,其它所有增长都在强调 “K 型复苏”,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的利润增长确实亮眼,那些高增长的产业往往也都是民间资本所完全涉及不到的领域,多少是有些 “国进民退” 的意思。
但实际这种想法是完全没问题的。
就像上海疫情以及全国零星疫情下的表现来看,大型企业在疫情复苏下的表现就是比中小企业要强势。
在那些上海所有企业被迫停产停工的时候,上海市给到的救市政策是什么呢?
开了白名单,优先复工了 666 个企业,而这些企业要不是外资背景,要不是国资背景,要不就是实力雄厚的民营企业,就是没有中小企业。
当然,这个复工已经是 4 月份的事情了,但这个原理是不差的,在目前这种态势下,大家感受的参差要看在哪里。
如果你是供职于中小企业,那你自己是惨的,因为你在衰退。
但相反如果你供职于大型企业,那你天然占优,因为你在进步。
这就是为什么大家感受会出现差异的情况。
如果你在大型国企和央企,你不会感受到任何困难,甚至还有升职加薪的可能,但如果你在民企,你则会最直接感受到痛苦。
如果你感觉在负重前行,那么一定有人在替你岁月静好。
3
再说服务业
一季度,服务业继续恢复。其中,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金融业增加值同比分别增长 10.8%、5.1%。
一季度,全国服务业生产指数同比增长 2.5%,其中 3 月份同比下降 0.9%。1-2 月份,规模以上服务业企业营业收入同比增长 13.6%。
3 月份,服务业商务活动指数为 46.7%,业务活动预期指数为 53.6%。其中,铁路运输、航空运输、住宿、餐饮等接触性聚集性行业受疫情影响较大,电信广播电视及卫星传输服务、货币金融服务、保险业等行业商务活动指数位于 55.0% 以上较高景气区间。
服务业数据实际是目前最让人感慨的。
老百姓眼里的服务业,从餐饮到旅游,全面拉胯,是肉眼可见的萧条,从业人员离职的离职,失业的失业,留不住人,开不起工资。
但真正的服务业是什么呢?
是电信广播电视的加价,卫星传输服务的增值,是银行保险这种金融机构靠着资金空转无限套利。
增量和存量的问题实际就在这里。
如果你去到老百姓能接触到的服务业,那给到你的就是衰弱,比如互联网的裁员等等,但如果你接触到是有牌照的服务业,那你就活得很舒服。
这就是数据的差异。
4
经济增长的点到底是在那里?
答案是 “固投” 和“外贸”。
外贸数据好讲,一季度,货物进出口总额 94151 亿元,同比增长 10.7%。其中,出口 52260 亿元,增长 13.4%;进口 41891 亿元,增长 7.5%。进出口相抵,贸易顺差 10369 亿元。
外贸数据一直都是现在的风向标,但隐患还是有的。
虽然一季度的数据看上去还是好的,但在零星疫情和物流的阻碍下,生产实际受损,外贸的发展在二季是否还能保持这种势头还有待考虑,实际是不能完全指望的。
而且外贸还有个不可控的点。
在订单开始丧失之后,那就给到的是无尽的损失。
重点实际在固投。
一季度,全国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104872 亿元,同比增长 9.3%。分领域看,基础设施投资同比增长 8.5%,制造业投资增长 15.6%,房地产开发投资增长 0.7%。
全国商品房销售面积 31046 万平方米,下降 13.8%;商品房销售额 29655 亿元,下降 22.7%。
高技术产业投资增长 27.0%,其中高技术制造业和高技术服务业投资分别增长 32.7%、14.5%。高技术制造业中,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医疗仪器设备及仪器仪表制造业投资分别增长 37.5%、35.4%。
高技术服务业中,信息服务业、科技成果转化服务业投资分别增长 21.3%、19.0%。社会领域投资增长 16.2%,其中卫生、教育投资分别增长 23.8%、17.2%。3 月份,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环比增长 0.61%。
对现在经济活动来讲,实际任何活动都是需求导向的。
在居民收入受限、杠杆率居高不下的状况下,居民消费需求处于一个全面退坡的状态,除开教育这类必要支出外,基本需求是创造不动的。
现在的市场,真正的甲方实际只有两个。
一个是政府,另一个是国外。
实际落实到生活也是简单的。
对于那些能接到政府订单的人来说,他们实际不会有任何经济衰退的感觉,在核酸检测以及水利项目的投入上,他们的收入只会上升,不会下降,因为他们是能最直接接到水的那批。
对于那些能接到外贸订单的人来讲,他们相对会差点,但在国外民众旺盛需求的情况下,他们实际活得还是不错的。
对于那些只能靠居民消费过活的从业者来讲,实际他们的生活是相对难些的。
换句话讲
如果你觉得 4.8% 的经济增长以及 6.3% 的收入增长不符合你对经济的感受,那么实际你的选择只能有一个:
打不过就加入,去到那些给到需求的地方。
数据是好的,但是数据背后可分析的东西就太多了……
不过质疑一季度数据大幅注水实在有点哗众取宠了,包括 GDP 在内的增速实际上已经是低于预期了,而且疫情在一季度的影响没有那么大,何况这中间还有冬奥会,而且经济主力的外贸还没有掉头。
其实包括上海真正开始封也都是 320 之后的事了。真正开始大范围影响的肯定是第二季度了,开局一堆问号,直接开始质疑的,麻烦捋一捋时间线。
知道大家都爱看这个,但是哪怕我就在上海封着,数据作用的时间该是哪个时间段就是哪个时间段。
扯了这么多,话再说回收入吧。
单就这个数据,刨除阴谋论,真正可分析的东西其实本身就不少。
收入真的是不是真的能直接来带购买力的提升,值得思考,还需要详细的推敲一下来看看了。
首先我觉得 “人均” 概念本身可能就不如中位数来的直观。
就拿平均工资来来说,大家都知道是什么情况。
而如果用购买力来衡量收入水平,消费其实是最直观的表现形式,刚好今天也公布了一季度社消数据,正好一起分析一下。
社消数据是一季度同比增长,3 月份同比下滑的状态。
显然一二月份社销数据的大幅增长带动了这一结果,但是从描述看,结构上其实也没有明显优化。
一季度,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 108659 亿元,同比增长 3.3%。基本生活类商品销售良好,限额以上单位粮油食品类、日用品类商品零售额分别增长 9.3%、6.6%。升级类商品销售较快增长,限额以上单位文化办公用品类、金银珠宝类商品零售额分别增长 10.6%、7.6%。
三个月前的结论,在现在其实依然适用:
“上游原材料涨价、班又不能不上、饭还是要吃。非刚需消费品凑合吧,又不是不能用,没事少出去浪费钱了。”
而且按目前的情况来看,第二季度的社消总额可能就会不那么理想了,目前全国范围内大面积受到疫情波及,国内经济发达城市,大都正实施着不同程度的管控政策。
以上海的情况来看,目前绝大多数封控的居民,消费基本集中在吃喝,而其他类型消费几乎全面停摆,而且吃喝类产品的价格都存在一定程度的上升。
就这个情况看,第二季度社销可能刚需消费品上升,非刚需下降的分化可能会更加明显。
数据中提到扣除价格因素的实际增长,这个就很有趣。
一季度,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10345 元,同比名义增长 6.3%;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 5.1%。
刚好我之前也用价格指数处理过 2021 年全年的分类消费数据,同时还进一步用 M2 和折算 M2 也进行了相关处理。
大家可以大致参考对比一下,因为还有分类,会细一些。
因为存在物资供应的上升,而这个上升比例很难确定,所以 M2 的折算精确度不好保证,大概看一下就好。
居民消费价格指数简单说就是 CPI 嘛,用总的 CPI 来进行还原可以表现去处总体通货膨胀因素后的变动。
基于此得出的结果是,只有食品烟酒跑赢了居民人均消费支出,而教育文化娱乐支出甚至直接没有增长,衣着服饰类也增长很小。
其实这已经能体现出消费结构里刚需消费在上升,这种情况下恩格尔系数估计是升高的。
但是 CPI 这个价格指数其实不太能反映出货币宽松之后,市场上具备购买力的流通货币的增加值,这个时候 M2 增速其实就会是一个比较好的指标。
这个**增速的计算是基于 2010 年 - 2015 年,取国内经济发展最好的阶段。**用这五年里 M2 的增速与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的倍数关系,得到了一个系数,姑且把这个系数成为最佳折算系数吧。
经过了这一层折算之后得到结果如下
看起来好多了,感觉也比较具有说服力了,与咱们日常生活中的感受也更接近了。
基于此我们再来看看这个结果
居民人均消费支出 2019 到 2021 仅增长了 2.5%,而且还是主要依靠食品烟酒这类刚性支出撑起来的。
而服装、娱乐都直接是下降的,其中教育文化娱乐支出甚至下降了 5%。其实大家也有感受,电影院、商场里的人是不是少了不少?甚至连电商业务在 2021 年也显现出了疲态,没有像以往一样进一步拉开与线下的差距。
至于其他的分类基本上处在微涨的状态,也就是凑合凑合过得了的样子。
考虑到最近的疫情情况,4 月份已经过半,目前看第二季度经济肯定要遇到很大的困难了。
而且美联储今年估计是铁了心要连续加息,频率、烈度均会非常高。
与之对应的是我们正处在逆周期的宽松,与 14 年情况有不少相似之处。
在美联储加息、疫情、俄乌战争等问题夹击之下,这一波的承压确实是很大的。
虽然近期有 “统一大市场” 这样的利好政策,但是终归属于长期政策而非短期内立竿见影的政策。
因此,在短期内选择房地产确实也是没有办法的事情。
但是效果估计很难有前两次那么好了。毕竟居民收入水平增速在之前两次房地产周期面前根本不够看的。
大家也能发现最近各地不断放开房地产调控,房贷利率也是一降再降,甚至一线城市都开始有动作了。
其实为的就是让房地产这个大 “蓄水池” 至少不会出问题,暴涨的难度实在是太大了。
可能大城市富人区可以出现不小的涨幅,以普通人为目标的房子很难再涨了。
甚至现在来说,居民负债率这些都是其次,主要是对收入的预期已经出现了比较大的变化。
反正于我而言,与担忧房子继续暴涨买不起相比,还是更担忧收入不稳定可能导致断供吧。
毕竟房子涨了我最多就是买不起,换个低线级城市去就行了。但是收入不稳定导致的后果,那就真的翻不了身了。
如果对金融、宏观经济、房地产感兴趣,可以关注公众号:白菜研究所
如果你想从事经济分析类的工作,这里有一个金融财会求职交流群,里面有各路金融圈的大神,来听听有经验的过来人是如何处理各类求职问题的,并且还可以进行招聘信息的共享。
如果你是财会金融类的小伙伴,想要提升一下自己的能力,这里推荐一个免费试听课,名师授课、大神指导、完善的答疑机制一应俱全,可以听听看。
[
训练营
2022 CPA 通关全家桶 - 第三十六期(4.26 开课)
作者 李斯克 等
¥0.00
去查看
](https://api.zhihu.com/poisson-marketing/recommendation/url/ea5c2cc2ee906616d1d7f8a4a8cc0007)
如果对于城市分析有兴趣,可以移步我的知乎文章和回答~
如果对于房地产、宏观有兴趣,可以移步我的知乎文章和回答~
2021 年中国 GDP 突破 110 万亿元,比上年增长 8.1% ,有哪些信息值得关注?
首先,我们应该知道的是,人均 GDP 并不等于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2021 年,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35128 元,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中位数 29975 元,中位数是平均数的 85.3%,这才是真正居民拿到手里的收入。2021 年中国的人均 GDP 大概 81119 元,人均可支配收入约为人均 GDP 的 43.3%。 GDP 是个宏观来的数据,是一开始就从总的生产中拿到的,所以最多只能再算个人均,自然也就不存在什么 “GDP 中位数” 之类的。可支配收入是进户调查数据,所以可人均,可得到分布情况。
居民可支配收入是指居民可用于最终消费支出和储蓄的总和,即居民可用于自由支配的收入,既包括现金收入,也包括实物收入。按照收入的来源,可支配收入包括工资性收入、经营净收入、财产净收入和转移净收入。
人均收入中位数是指将所有调查户按人均收入水平从低到高顺序排列,处于最中间位置的调查户的人均收入。
财产收入里面有一项可能在非经济专业人看来比较奇怪的收入——虚拟房租。居民的自有住房通常以按照建筑成本的 2%(城镇)~3%(农村) 计入你的可支配收入,相当于你自己租了你自己所有的房子。也别觉得这扯淡,反正全世界都是这样的,可比就行。反正对于无房的打工人,你的可支配收入就是工资 + 奖金 - 五险一金 - 所得税之后的到手收入。
注意,可支配收入,不是可支配结余。
人均可支配收入约为人均 GDP 的 43.3%,不算高。不过总体在合理范围内,即使是发达国家,也不至于比这个数值高出许多。
美国劳工统计局 U.S. BUREAU OF LABOR STATISTICS,《Consumer expenditures in 2020》,December 2021 | Report 1096,报告显示,2020 年,美国家庭平均税前收入为 $84,352,全美共有 131,234 个家庭。由 2020 年美国 GDP 总额为 20.89 万亿元,可得美国居民人居税前收入约为人均 GDP 的 53.0%。税后肯定就不到一半了。
英国国家统计局 Office for National Statistics,《Dataset:Families and households》显示,2020 年,英国共有 19,412 千 个家庭。《Average household income, UK: financial year 2020》显示,英国家庭平均可支配收入为 £36,900。2020 年,英国 GDP 约为 2.11 万亿英镑。可得英国的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约为人均 GDP 的 33.9%… ?????你一定是在逗我,怎么会这么低?
哈哈,因为这个数据不是这么用的。这个图里面的等值化收入是用生活水平换算的个人平均收入。比如要达到一个人的单独过时候收入 1 万的时候的生活水平,对于 2 个人工作的家庭,可能只要平均个人收入 9000 就行了。它低估了真正的收入水平。其实原始数据应该来自《Dataset, The effects of taxes and benefits on household income, disposable income estimate, Financial year ending 2020 edition of this dataset》,为 £46,122,算出来英国家庭的可支配收入为 GDP 的 42.4% 左右。
德国联邦统计局 Statistisches Bundesamt , 《Laufende Wirtschaftsrechnungen: Einkommen, Einnahmen und Ausgaben privater Haushalte》报告显示,2020 年,德国共有 37,993 千个家庭,德国家庭的平均可支配收入为 3,681€。2020 年德国 GDP 33290 亿欧元,算出来家庭可支配收入为 GDP 的 42.0%。
额,其实我不会德语,能找到 3,681 纯粹是因为德国联邦统计局网站上就写着总收入,它,和消费支出。我猜这个应该就是可支配收入吧。不知道有没有懂德语的朋友说说。
好了,其他国家的我不找了,主要是看不懂了。经济数据里面,总收入,可支配收入,现金可支配收入,现金 + 实物可支配收入,人均国民收入,全都不一样。
一个奇怪的分析,我想在相关内容内,你会经常看到的一个数据:美国的人均可支配收入为人均 GDP 的 61%。
这个数据源自美国商务部人口普查局 U.S. CENSUS BUREAU 《Income and Poverty in the United States: 2020》,在表 A-2 中,美国家庭平均收入为 $97,026。
然而,如果各位真的去看看这篇报告,就会发现,平均收入这个数字,在这篇报告里一共出现了一次,就这在这个表格里的这一次。该报告通篇都在使用收入中位数,$67,521。实际上,在国内到处出美国商务部发布 “美国家庭平均收入 9.7 万美元”“美国人均收入 3.87 万美元” 的消息之前,我都没注意到原来这里还有个平均数。甚至在这篇报告的 PPT 展示版里面压根就没出现平均数。掐指一算,在这篇报告里,美国的家庭收入平均数比中位数高出 43%。这个数字相当离谱,贫富差距爆炸了。
那么,美国家庭的收入情况到底多少呢?来个佐证,美国驻华大使馆官方微博,美国人一般的收入为 3128 ÷ 12.5%=25024 美元。这与商务部报告中的人均收入中位数很吻合。那么这篇报告内的平均数显然是偏高了,前文中的劳工部的数据才是靠谱的数据。毕竟收入数据是调查数据,我们只能认为商务部的调查可能用了什么不太常规的方案。当然,再次强调,两篇报告都是税前收入,可支配收入是税后的。
国外资料源文档:
[
Average household income, UK financial year 2020.pdf
215.9K
·
百度网盘
](https://pan.baidu.com/link/zhihu/7thkzcuWhfi0T6hHZVSVJ41kWfaywkWQU1gV==)[
Consumer expenditures in 2020.pdf
6.9M
·
百度网盘
](https://pan.baidu.com/link/zhihu/7JhjzUuShwinYk1EZ0U3NqZHekdkVjaQQohU==)[
einnahmen-ausgaben-privater-haushalte-2150100207004.pdf
2.4M
·
百度网盘
](https://pan.baidu.com/link/zhihu/7dhzzUuZhDi2di90VzVo94E1c2bzMFWQQ4FU==)[
hdiireferencetables201920update.xlsx
448.6K
·
百度网盘
](https://pan.baidu.com/link/zhihu/7lhlzduMhKinVlhlF1TZJLxWaiMwgjZQQX1C==)[
Income and Poverty in the United States 2020.pdf
2.2M
·
百度网盘
](https://pan.baidu.com/link/zhihu/7FhGzZuShwilRzAHQGeX9Bhnd1W4g0QwZxtG==)
平均可能代表不了什么。我和马化腾平均起来身价也高,看失业率和法拍房这两项数据是与我们息息相关的。
从 3 大产业来看肝脾肺肾表现良好,但造血的心失业率在提高不利于冲击 5.5%(全国城镇调查失业率平均值为 5.5%。3 月份,全国城镇调查失业率为 5.8%),疫情不控制好会进一步影响整个失业率,会再一次把肝脾肺肾伤害一遍
中国第一产业(农业)增加值 10954 亿元,同比增长 6.0%;
第二产业(工业)增加值 106187 亿元,增长 5.8%;
第三产业(服务业)增加值 153037 亿元,增长 4.0%。
此外,数据还显示,一季度,中国外贸总额 94151 亿元,同比增长 10.7%。其中,出口 52260 亿元,增长 13.4%;进口 41891 亿元,增长 7.5%;最终,1 季度,中国贸易顺差 10369 亿元。
农业生产形势稳定,畜牧业平稳增长
一季度,农业(种植业)增加值同比增长 4.8%。气象条件总体良好,农业生产服务持续加强,春耕备耕平稳有序推进。据全年种植意向调查显示,全国小麦、稻谷意向播种面积总体稳定,大豆意向播种面积增加较多。一季度,猪牛羊禽肉产量 2395 万吨,同比增长 8.8%,其中猪肉、牛肉、羊肉产量分别增长 14.0%、3.6%、1.4%;牛奶产量增长 8.3%,禽蛋产量增长 2.5%。一季度末,生猪存栏 42253 万头,同比增长 1.6%;其中能繁殖母猪存栏 4185 万头。
工业生产较快增长,中高端制造业发展较好
一季度,全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 6.5%。分三大门类看,采矿业增加值同比增长 10.7%,制造业增长 6.2%,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增长 6.1%。高技术制造业、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分别增长 14.2%、8.1%,增速分别比规模以上工业快 7.7、1.6 个百分点。分经济类型看,国有控股企业增加值同比增长 5.0%;股份制企业增长 7.8%,外商及港澳台商投资企业增长 2.1%;私营企业增长 7.6%。分产品看,新能源汽车、太阳能电池、工业机器人产量分别增长 140.8%、24.3%、10.2%。3 月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 5.0%,环比增长 0.39%。3 月份,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为 49.5%,企业生产经营活动预期指数为 55.7%。1-2 月份,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总额 11576 亿元,同比增长 5.0%。
服务业持续增长,现代服务业增势较好
一季度,服务业继续恢复。其中,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金融业增加值同比分别增长 10.8%、5.1%。一季度,全国服务业生产指数同比增长 2.5%,其中 3 月份同比下降 0.9%。1-2 月份,规模以上服务业企业营业收入同比增长 13.6%。3 月份,服务业商务活动指数为 46.7%,业务活动预期指数为 53.6%。其中,铁路运输、航空运输、住宿、餐饮等接触性聚集性行业受疫情影响较大,电信广播电视及卫星传输服务、货币金融服务、保险业等行业商务活动指数位于 55.0% 以上较高景气区间。
市场销售保持增长,网上零售较为活跃
一季度,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 108659 亿元,同比增长 3.3%。按经营单位所在地分,城镇消费品零售额 94292 亿元,增长 3.2%;乡村消费品零售额 14367 亿元,增长 3.5%。按消费类型分,商品零售 98006 亿元,增长 3.6%;餐饮收入 10653 亿元,增长 0.5%。基本生活类商品销售良好,限额以上单位粮油食品类、日用品类商品零售额分别增长 9.3%、6.6%。升级类商品销售较快增长,限额以上单位文化办公用品类、金银珠宝类商品零售额分别增长 10.6%、7.6%。全国网上零售额 30120 亿元,增长 6.6%。其中,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 25257 亿元,增长 8.8%,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为 23.2%。3 月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 34233 亿元,同比下降 3.5%,环比下降 1.93%。
固定资产投资规模扩大,高技术产业和社会领域投资较快增长
一季度,全国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104872 亿元,同比增长 9.3%。分领域看,基础设施投资同比增长 8.5%,制造业投资增长 15.6%,房地产开发投资增长 0.7%。全国商品房销售面积 31046 万平方米,下降 13.8%;商品房销售额 29655 亿元,下降 22.7%。分产业看,第一产业投资增长 6.8%,第二产业投资增长 16.1%,第三产业投资增长 6.4%。民间投资 59622 亿元,增长 8.4%。高技术产业投资增长 27.0%,其中高技术制造业和高技术服务业投资分别增长 32.7%、14.5%。高技术制造业中,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医疗仪器设备及仪器仪表制造业投资分别增长 37.5%、35.4%;高技术服务业中,信息服务业、科技成果转化服务业投资分别增长 21.3%、19.0%。社会领域投资增长 16.2%,其中卫生、教育投资分别增长 23.8%、17.2%。3 月份,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环比增长 0.61%。
货物进出口较快增长,贸易结构继续优化
一季度,货物进出口总额 94151 亿元,同比增长 10.7%。其中,出口 52260 亿元,增长 13.4%;进口 41891 亿元,增长 7.5%。进出口相抵,贸易顺差 10369 亿元。一般贸易进出口增长 13.9%,占进出口总额的比重为 63.2%,比上年同期提高 1.8 个百分点。民营企业进出口占进出口总额的比重为 48%,比上年同期提高 1.4 个百分点。3 月份,进出口总额 32065 亿元,同比增长 5.8%。其中,出口 17535 亿元,增长 12.9%;进口 14530 亿元,下降 1.7%。
居民消费价格温和上涨,工业生产者价格同比涨幅回落
一季度,全国居民消费价格(CPI)同比上涨 1.1%。其中,城市上涨 1.2%,农村上涨 0.7%。分类别看,食品烟酒价格同比下降 1.3%,衣着价格上涨 0.5%,居住价格上涨 1.4%,生活用品及服务价格上涨 0.6%,交通通信价格上涨 5.5%,教育文化娱乐价格上涨 2.6%,医疗保健价格上涨 0.6%,其他用品及服务价格上涨 0.7%。在食品烟酒价格中,粮食价格上涨 1.7%,鲜果价格上涨 6.9%,鲜菜价格上涨 3.7%,猪肉价格下降 41.8%。扣除食品和能源价格后的核心 CPI 同比上涨 1.2%。3 月份,全国居民消费价格同比上涨 1.5%,涨幅比上月扩大 0.6 个百分点;环比持平。
一季度,全国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同比上涨 8.7%。其中,3 月份同比上涨 8.3%,涨幅比上月回落 0.5 个百分点;环比上涨 1.1%。一季度,工业生产者购进价格上涨 11.3%。其中,3 月份同比上涨 10.7%,涨幅比上月回落 0.5 个百分点;环比上涨 1.3%。
城镇新增就业扩大,调查失业率有所上升
一季度,全国城镇新增就业 285 万人,全国城镇调查失业率平均值为 5.5%。3 月份,全国城镇调查失业率为 5.8%,比上月上升 0.3 个百分点。本地户籍人口调查失业率为 5.6%;外来户籍人口调查失业率为 6.3%,其中外来农业户籍人口调查失业率为 5.9%。16-24 岁、25-59 岁人口调查失业率分别为 16.0%、5.2%。31 个大城市城镇调查失业率为 6.0%。全国企业就业人员周平均工作时间为 47.3 小时。一季度末,外出务工农村劳动力总量 17780 万人。
居民收入稳定增长,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缩小
一季度,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10345 元,同比名义增长 6.3%;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 5.1%。按常住地分,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13832 元,同比名义增长 5.4%,实际增长 4.2%;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5778 元,同比名义增长 7.0%,实际增长 6.3%。从收入来源看,全国居民人均工资性收入、经营净收入、财产净收入、转移净收入分别名义增长 6.6%、5.4%、6.1%、6.3%。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值 2.39,比上年同期缩小 0.04。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中位数 8504 元,同比名义增长 6.1%。
观点仅供参考
一季度 GDP 同比增长 4.8%。
4 月 18 日,国家统计局公布了一季度国民经济运行数据。初步核算,一季度国内生产总值 270178 亿元,按不变价格计算,同比增长 4.8%,比 2021 年四季度环比增长 1.3%。其中,一季度投资、消费及进出口分别同比增长 9.3%、3.3%、10.7%。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宏观经济研究部研究员张立群表示,在去年四季度 GDP 同比增长 4.0% 以及 “三重压力” 下,预期普遍低于刚刚发布的一季度 GDP 增长数据。一季度多项数据也传达出一些重要信息。
如从去年四季度以来,国家层面应对 “三重压力” 特别是在保供稳价方面做的努力——工业产能释放比预期更充分,一季度全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 6.5%,与 2021 年相比也是一个不低的水平,这也对一季度 4.8% 的 GDP 增长起着主要支持作用。
分月来看,受 3 月疫情以及国际局势等因素影响,3 月投资、消费及进出口等数据均相比一二月的增长态势出现放缓。以制造业为例,3 月中国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PMI)为 49.5%,比上月下降 0.7 个百分点,低于临界点,制造业总体景气水平有所回落。
中国银行研究院研究员周景彤表示,与前 2 月相比,3 月主要经济指标包括消费、投资和进出口等增速下滑甚至转正为负(如消费),宏观经济景气度进一步走低,下行态势令人不安。在疫情管控措施升级和蔓延、俄乌冲突延续及其制裁措施持续发酵大环境下,至少在 4、5 月份,个人预计经济景气还将走低。
“旧愁未解又添新愁”,中国经济面临着 2020 年初疫情暴发以来最大的困难和下行压力。
2022 年政府工作报告设定了全年 5.5% 左右的 GDP 增速目标。亚洲开发银行 4 月 6 日发布预测称预计 2022 年中国 GDP 同比增长 5.0%,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于 1 月 25 日发布的《世界经济展望报告》也将中国 2022 年 GDP 增长预期下调至 4.8%。
为促进经济的平稳运行,一季度各部门政策密集出台。为支持实体经济发展,4 月 15 日,中国人民银行决定于 2022 年 4 月 25 日下调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率 0.25 个百分点(不含已执行 5% 存款准备金率的金融机构)。4 月 13 日,国务院常务会议也部署一系列促进消费的政策举措以及决定进一步加大出口退税等政策支持力度。
展望接下来的中国经济增长,如是金融研究院院长管清友表示:“从四月份疫情防控和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增长情况看,即便考虑到接下来疫情防控政策调整,复工复产有序推进,五六月份数据转好,二季度仍很有可能是经济增长的低点。预期二季度 GDP 同比增长在 4%-5% 之间。为完成 5.5% 左右的年度 GDP 增速目标,三、四季度的 GDP 平均增速则必须保持在 6% 以上。因此围绕年度增长目标,二季度的经济增长很关键。”
国家统计局新闻发言人付凌晖在答记者问时表示,3 月份以来世界局势复杂演变,国内疫情影响持续,有些突发因素超出预期。部分主要指标增速放缓,经济下行压力有所加大。从下阶段走势看,虽然短期经济运行存在一定压力,但是从全年来看,中国经济保持平稳增长仍有不少有利条件。
作为拉动 GDP 增长的 “三架马车” 之一,2022 年投资被寄予厚望。进入 2022 年,发改委、交通运输部等部门多次在会议中提及“基础设施投资要适度超前”。
相比 2021 年同期,2022 年新增专项债发行进度已大幅前置。数据显示,去年 3 月底新增专项债才开始发行,最终 11 月底才完成全年额度的发行。而截至 3 月 30 日,2022 年新增专项债发行规模为 1.25 万亿元,约完成全年额度的 34%(2022 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今年拟安排地方政府专项债券 3.65 万亿元)。
专项债发力下,2022 年投资高增长趋势已开始显现。1–3 月份,全国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104872 亿元,同比增长 9.3%,不过此增速相比 1-2 月下滑了 2.9 个百分点。
值得注意的是,在 1-3 月多项投资数据同比增速相比 1-2 月下滑的基础上,1-3 月基础设施投资同比增长 8.5%,相比 1-2 月的同比增速上升了 0.4 个百分点。
张立群表示,一季度基础设施投资同比增长 8.5% 是一个积极的信号,说明今年以来政府投资的作用明显增强,依靠重大项目撬动和引领民间投资、企业投资,这方面的力度加大,还是令人比较鼓舞。这也表明今年以来把政府投资作为宏观政策逆周期调节的重要手段,在增加有效投资,扩大内需中正在发挥更显著作用。这对未来投资的进一步恢复具有重要意义。
在基础设施投资持续恢复的另一面,一季度房地产开发投资增速仍在下滑。1—3 月份,全国房地产开发投资同比增长 0.7%。总体上,从 2021 年年初开始,全国房地产开发投资增速一路下滑。
3 月份,房地产开发景气指数为 96.66,连续三月处在 100 以下。房地产投资乏力也体现在销售上,一季度,全国商品房销售面积 31046 万平方米,下降 13.8%;商品房销售额 29655 亿元,下降 22.7%。
关于下阶段房地产走势,付凌晖在答记者问时表示,尽管当前房地产销售在下降,但是也要看到,随着多地适度放开限购限售,降低公积金使用门槛,加快购房贷款审批等,部分城市的住房需求有所释放,销售面积降幅有所收窄。下阶段,房地产市场有望逐步趋稳。
对此,张立群分析认为目前房地产市场销售形势还不是很乐观。但是随着今年以来相关政策的调整,买房需求在大城市开始释放。但 3 月散发疫情对商品房销售的影响值得关注。如果保持目前的政策并进一步完善,今年房地产市场销售形势回暖前景比较明朗。房地产投资在今年筑底企稳的前景也可以期待。
展望全年投资走势,张立群预判 2022 年投资回暖前景仍比较明确。周景彤则预计 “短期内房地产投资走高的可能性不大,制造业投资将高位回落,基建投资将保持较快增长。从整个投资来看,未来投资还是面临下行压力,至少在上半年内是如此。”
在国内疫情点多、面广、频发的一季度,消费承受着多方面冲击。
一季度,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 108659 亿元,同比增长 3.3%。其中 3 月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 34233 亿元,同比下降 3.5%。按消费类型分,3 月商品零售 31298 亿元,同比下降 2.1%;餐饮收入 2935 亿元,下降 16.4%。
对于 3 月消费低迷的原因,周景彤表示,主要受就业、收入和预期三大因素影响。经济下行叠加疫情管控影响居民就业,企业经营困难和就业形势严峻影响居民收入,大环境逆转又影响居民预期,这些因素相互叠加导致消费者不仅不敢花钱也没能力花钱,消费低迷也就是自然的事情。另外,3 月点多面广的疫情及其管控升级,对服务消费、接触性消费产生了很大影响。
张立群表示:“一二月份消费回暖苗头已经表现出来,3 月消费掉转向下主要和散发疫情影响有关。展望全年,支持消费的基础性因素还是比较好。包括一季度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际同比增长 5.1%,高于同期 GDP 增速,其次,今年支持消费的政策如支持汽车、家电消费也在进一步完善和加强。”
从居民收入情况来看,一季度同比增速相比 2021 年同期出现较大幅下滑。统计局数据显示,一季度,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10345 元,比上年名义增长 6.3%,增速相比 2021 年同期下滑 7.4 个百分点;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中位数 8504 元,增长 6.1%,增速相比 2021 年同期下滑 6.6 个百分点。
为提振消费,政策仍在综合施策。
4 月 13 日,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一系列促进消费的政策举措,提出抓紧把已出台的餐饮、零售、旅游等特困行业纾困政策落实到位,鼓励地方加大帮扶力度,稳住更多消费服务市场主体;扩大重点领域消费。鼓励汽车、家电等大宗消费,各地不得新增汽车限购措施,已实施限购的逐步增加汽车增量指标。支持新能源汽车消费和充电桩建设等举措。
在支持消费潜力释放上,张立群认为关键在于提高疫情防控精准度、显著减少疫情防控对消费活动的影响。
付凌晖在发布会上表示,消费恢复态势有望持续。
随着疫情影响逐步得到控制,就业优先政策持续发力,将促进居民消费能力和消费意愿提升。同时,积极推动扩大新能源汽车、绿色智能家电等大宗消费,推动线上线下消费深度融合,发展消费新业态新模式,加快农村消费市场提质扩容,也都会有利于消费持续增长。
为支持实体经济发展,在 4 月 25 日降准的基础下,野村中国首席经济学家陆挺表示,预计在 2022 年底之前,存款准备金率还会再下调 25 个基点,最有可能在 2022 年年中之前执行,以提振下半年的增长。我们还预计,中国央行将在 5 月 (1000 亿元人民币) 和 6 月 (2000 亿元人民币) 对到期的中期流动性融资基金进行全面展期。与此同时,未来两个月降息 10 个基点的可能性很大。预计将在 5 月或 6 月下调 10 个基点的一年期 MLF、一年期和五年期 LPR,以及 7 天期逆回购。在那之后,预计在 2022 年底之前不会再有进一步的削减。
在与民众生活息息相关的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上,3 月 CPI 同比上涨 1.5%,相比 2 月上涨 0.6 个百分点,时隔两月 CPI 重回 “1 时代”,若剔除猪肉价格下降的影响,3 月份 CPI 同比涨幅将扩大至 2.3%。
周景彤表示:“考虑到国际粮食、能源价格仍处高位,国内疫情影响还将持续,预计 4 月份 CPI 环比将小幅上涨或持平,同比涨幅将较 3 月进一步扩大,约为 1.7% 左右;考虑到美欧对俄罗斯能源制裁加码可能导致国际油价持续高位运行,预计 4 月份 PPI 环比仍将上涨,但在翘尾因素减弱影响下,同比涨幅可能与 3 月持平。未来需要高度关注输入性通胀压力增大风险。”
2022 进出口能否延续 2021 年的高增长成为市场最为关注的问题之一。
此前,多位宏观经济领域专家表示或 “难以持续”。
数据显示,3 月进口增速出现下滑,同比下降 0.1%,进口增速较前两个月下降 15.6 个百分点,出现 2020 年 9 月以来首次同比负增长。总体上,一季度,货物进出口总额 94151 亿元,同比增长 10.7%。
4 月 13 日,海关总署新闻发言人指出,当前国内外环境有些突发因素超出预期,中国外贸所处的外部环境更趋严峻复杂,发展也面临着诸多风险挑战。叠加去年高基数等因素,从月度情况来看,进出口增速整体有所回落。但从季度数据观察,我国外贸进出口自 2020 年第三季度起已连续七个季度实现了同比正增长。
周景彤表示,今年外贸进出口可能 “前高后低”。一是俄乌冲突导致国际政经格局巨变,全球经济减速、通胀高企,中国外部发展环境趋紧,外贸出口和进口面临更多挑战;二是国内新一轮疫情集中暴发,对企业生产和产业链供应链带来冲击,从生产端影响订单和出口;三是国内经济下行,导致进口增长承压。
在海关总署公布一季度进出口数据同一天,国务院常务会议提出对加工贸易企业在国家实行出口产品征退税率一致政策后应退未退的税额,允许转入进项税额抵扣增值税。将外贸企业取得的出口信保赔款视为收汇,予以办理退税。扩大离境退税政策覆盖范围,推行 “即买即退” 等便利措施等。
看全年进出口形势,张立群预判今年进出口总体将保持平稳增长的态势,但达到去年将近 30% 的增长水平困难非常大。“首先是去年的高基数;其次,从全球经济来看,需求制约因素在增多,包括西方等国在围绕着通胀进行调整,这将对各个方面需求起着约束作用。从生产来看,随着各个国家逐步放开疫情防控的各种措施,国际市场供应链也将逐步稳定,这也将影响中国制造的国际市场空间。”
真心祝贺,在全国一盘棋各处动态清零的局面下,实属不易。引用一下名人名言,亚历山大 · 伊萨耶维奇 · 索尔仁尼琴说过:我们知道他们在说谎, 他们也知道他们在说谎, 他们知道我们知道他们在说谎, 我们也知道他们知道我们知道他们在说谎,但是他们依然在说谎。
全国居民平均工资性收入名义增长 6.6%。
看来大家不能被互联网、教培和房地产等行业的裁员现象所迷惑,它们应该只是极少数。其他大多数行业仍是欣欣向荣的。否则如果真的像网上天天叫的就业难、失业潮,全国居民平均工资怎么还可能增长呢?
难道是 2 亿多灵活就业的人拉高了平均工资?
看起来形势很好,人均收入增长比 GDP 增长更值得表扬。
我想了想应该怎么解读,大概主要原因是大家都不买房了?还有一部分人困在家里,等着领上门的物资?还有一部分因素可能是因为快递物流有些被限制的?
所以啊,真是可以支配的收入提高了。
通过这张图说明这个数据及其可信,毕竟这话能从统计局二把手的嘴里说出来,那肯定没什么毛病罢,好生活来临力!好日子还在后头力!(大喜
一季度经济数据全面出炉。
几年本来开局良好,1-2 月的数据来推算,本来一季度怎么也有 6% 以上的增长。
但是,这一切被疫情打断。然后深圳封控一周,上海到现在依然没有缓解。
一个珠三角,一个长三角,这是我们经济体量最大的两个区域。
最终,一季度增长 4.8%。
好的方面,我们看到投资终于起来了,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在 8% 以上,制造业投资到了 12%,这也成为了对抗经济下滑的主要武器。不过房地产投资只增长了 0.7%,房地产依然没有见底。
不如人意的地方,消费在三月负增长,-3.5%,而调查失业率到了 5.8%,也是最近一年半的最高峰。
这两个数据,对普通人的影响最大。
之前也公布了进出口数据,同比增长了 10% 左右,比起去年的增速已经明显下滑。
我预计,未来投资还是会成为拉动经济的主要手段,但是我们急需来补齐消费这个短板。毕竟可支配收入虽然没有以前快,但是比 GDP 增长快,这是好事。
大家知道当代社会的通货膨胀速度是多少吗?
即你手中资产年复合增长速度至少达到多少,才能赶上货币超发的速度?答案是 9% 左右。
给大家分享一个粗犷但有效的分析框架
1971 年,世界经济基础从与黄金挂钩的被雷顿森林体系切换至牙买加体系 / 后布雷顿森林体系 / 无锚化货币体系。
切换的一瞬间,美联储资产负债表是多少?答案是 900 亿美元
到 2021 年,美联储资产负债表是 8 万亿美元
也就是说 50 年扩张了 80 多倍
可以算一下,这五十年的年复合增长速度是多少,我直接公布答案
是 9%
也就是全世界,不管你用什么货币,因为潜在都要和美元挂钩,全世界的储蓄者 / 储蓄国 / 资产持有者 / 股票国债等等等
如果你的年化复合收益不能超过 9%,对不起,你就是在给整个世界的货币体系倒贴钱。
让我们再回到问题中,居民可支配收入名义增长 6.1%,实际增长 5.1%,是计入了劳动收入和资产收入的。
有哪些信息值得关注?
全世界的央行都在拼命放水,但是放出来的水就是流不到老百姓的口袋里,甚至会慢慢吞噬掉老百姓手里的储蓄和资产,这就是我的看法
我是交易员前进四
关注我,带你走进真实的宏观世界
更多干货,关注公众号:前进四的财富世界
看了几个高赞,大家嘴上虽然感恩,但字里行间似乎带着情绪啊,又是中位数,又是领域不同,这是想干什么?
希望大家保持理性,切勿恶意分析数据,当前相关部门,正重点打击 8 类 “金融黑嘴” 违规问题:
一是胡评妄议、歪曲解读我财经方针政策、宏观经济数据,恶意唱空我金融市场、唱衰中国经济等;
二是毫无立场、不加判断地转载搬运境外歪曲解读我财经领域热点的报道评论等;
三是散布 “小道消息”,以所谓“揭秘”“重磅”“独家爆料”“知情人士称” 为名进行渲染炒作,甚至造谣传谣;
四是转载合规稿源财经新闻信息时,恶意篡改、断章取义、片面曲解等 “标题党” 行为;
五是充当金融 “黑嘴”,恶意唱空或哄抬个股价格,炒作区域楼市波动,扰乱正常市场秩序;
六是炒作负面信息对相关利益主体进行威胁恐吓、敲诈勒索,谋取非法利益;
七是炒作社会恶性事件、负面极端事件,煽动悲情、焦虑、恐慌等情绪,借以推销所谓 “财商课”、各类保险产品等;
八是未严格履行身份认证程序,冒用滥用财经主管部门工作人员或专家学者等名义开办财经专栏、账号等。
希望大家不信谣不传谣,相信国家,相信中央。
公众号:特例的猫
因为吐槽小孟买,被封号七天,目前搜不到了,4.23 解封。
备用公众号:南筱读书会
号内精选文章链接:
效忠党国,首先效忠长官,乃官场第一法则上海妓女解放:令人泪下的理想主义者光芒抗日、文革与改开:父母与长辈亲历的几个历史瞬间解读总理记者会:长江黄河,不会倒流
2021 年,人均可支配 35000 元,人口 14.1 亿,GDP=114.3 万亿。3.5 万 * 14.1 亿 / 114.3 万亿 = 43.38%。
第一季度 1.0345*14.1/27=54%。
第一季度的人均可支配收入要比全年高 10%。
统计的时候一定没把我算进去
工资性收入增长 6 个点,个税增长 46 个点。两者的差异,剔除网红补税,专项行动整治。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还是低于个税收入增长的。从超额累进税率设置来看,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贫富拉大。
总结一下
大家看得到的方方面面都没有增长
大家看得到却看不明白的都稳中有升
大家看不到的地方都高歌猛进
所以少看
…………………………………………
你都看清楚了,人家怎么圆那个正 5% 或者 4.5%?
2021 年个税比 2020 年涨了 21%。。。说明啥?说明富人交的税越来越多,贫富差距越来越大。。。
所以明白为啥一季度平收入又涨了吧。。。
至于老百姓。。
大家都活在同一个世界里,收入涨没涨,经济啥德行,物价什么水平。。。每个人心里都有数。。
至于 gdp。。我相信在核酸经济,疫苗经济,隔离酒店经济的带动下,会步步高升的。。。。
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定于 2022 年 4 月 18 日(星期一)上午 10 时举行新闻发布会,国家统计局新闻发言人、国民经济综合统计司司长付凌晖介绍 2022 年一季度国民经济运行情况,并答记者问。
付凌晖表示,总的来看,一季度我国经济延续恢复发展态势,总体运行在合理区间。同时也要看到,国内外环境复杂性不确定性加大,经济发展面临较多困难和挑战。下阶段,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和《政府工作报告》部署,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坚持稳字当头、稳中求进,把稳增长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加大宏观政策实施力度,扎实做好 “六稳”“六保” 工作,着力稳定宏观经济大盘,持续稳就业稳物价,切实保障民生,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
初步核算,一季度国内生产总值 270178 亿元,按不变价格计算,同比增长 4.8%,比 2021 年四季度环比增长 1.3%。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增加值 10954 亿元,同比增长 6.0%;第二产业增加值 106187 亿元,增长 5.8%;第三产业增加值 153037 亿元,增长 4.0%。
付凌晖在会上说,大家对中国经济的关注度比较高,特别是一季度经济运转情况。今年以来,国际形势更趋复杂严峻,国内疫情也呈现点多、面广、频发的特点,对经济运行的冲击影响加大。面对复杂局面,各地区各部门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坚持稳字当头、稳中求进,着力稳定宏观经济大盘,有效应对风险挑战,国民经济继续恢复,开局总体平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主要宏观指标保持在合理区间。**从增长看,经济继续保持扩张态势,一季度国内生产总值同比增长 4.8%,**增速高于上年四季度 0.8 个百分点,环比增长 1.3%。从就业看,尽管受疫情冲击影响,3 月份全国城镇调查失业率有所上升,但总的看,就业总体稳定的格局没有改变。一季度,全国城镇调查失业率平均为 5.5%,与上年同期基本持平。从物价看,市场商品和服务供给总体充足,居民消费价格温和上涨。一季度,居民消费价格同比上涨 1.1%。从国际收支看,货物贸易顺差扩大,服务贸易逆差缩小,外汇储备稳定在 3.2 万亿美元左右,国际收支状况保持稳定。
二是工农业生产总体稳定。春耕备耕有序推进,畜牧业生产平稳增长。农业形势保持稳定,一季度,农林牧渔业增加值同比增长 6.1%,猪牛羊禽肉产量增长 8.8%,工业生产较快增长。一季度,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 6.5%,其中装备制造业增长 8.1%。
三是创新发展态势持续。新产业不断成长。一季度,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 14.2%,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增加值增长 10.8%,均保持较快增长。新模式新业态持续壮大,一季度,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同比增长 8.8%,在高基数的基础上继续保持增长,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达到 23.2%。
四是经济结构调整优化。制造业占比继续提升,一季度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 6.1%,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为 28.9%,比上年同期提高 1.3 个百分点。消费主导作用明显。一季度,最终消费支出增长对经济增长贡献率为 69.4%,比上年同期提高 18.7 个百分点,高于资本形成总额贡献率。城乡居民收入比值下降。一季度,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为 2.39,比上年同期缩小了 0.04。
五是绿色转型稳步推进。绿色低碳产品较快增长。一季度,新能源汽车、太阳能电池产量分别增长了 140.8% 和 24.3%。清洁能源消费占比继续提升。一季度,天然气、水核风光电等清洁能源消费所占比重比上年同期提高 0.8 个百分点。单位 GDP 能耗继续下降。一季度,万元国内生产总值能耗同比下降 2.3%。
六是民生改善继续加强,居民收入持续增长。一季度,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同比实际增长 5.1%,其中,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际增长 6.3%,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际增长 4.2%,农村居民收入增长继续快于城镇居民。居民基本生活消费得到保障。一季度,消费品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 8.1%,保持较快增长;限额以上单位粮油食品类、饮料类商品零售额分别增长 9.3% 和 11.8%。民生领域投资继续增加。一季度,教育、卫生领域投资分别增长 17.2% 和 23.8%。
需要指出的是,3 月份以来世界局势复杂演变,国内疫情影响持续,有些突发因素超出预期。部分主要指标增速放缓,经济下行压力有所加大。但我国经济长期向好基本面没有改变,经济持续恢复态势没有改变,发展潜力大、韧性足、空间广的特点也没有改变,完全有能力、有条件战胜困难挑战,实现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下阶段,要全面贯彻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和政府工作报告部署,科学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坚持稳字当头、稳中求进,把稳增长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加大宏观政策实施力度,狠抓政策落实,力争早落地早见效,有效应对突出矛盾,稳定经济基本盘,保障基本民生,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不断取得新成效。
付凌晖介绍,**一季度,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10345 元,**同比名义增长 6.3%;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 5.1%。按常住地分,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13832 元,同比名义增长 5.4%,实际增长 4.2%;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5778 元,同比名义增长 7.0%,实际增长 6.3%。从收入来源看,全国居民人均工资性收入、经营净收入、财产净收入、转移净收入分别名义增长 6.6%、5.4%、6.1%、6.3%。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值 2.39,比上年同期缩小 0.04。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中位数 8504 元,同比名义增长 6.1%。
一季度,全国城镇新增就业 285 万人,**全国城镇调查失业率平均值为 5.5%。**3 月份,全国城镇调查失业率为 5.8%,比上月上升 0.3 个百分点。本地户籍人口调查失业率为 5.6%;外来户籍人口调查失业率为 6.3%,其中外来农业户籍人口调查失业率为 5.9%。16-24 岁、25-59 岁人口调查失业率分别为 16.0%、5.2%。31 个大城市城镇调查失业率为 6.0%。全国企业就业人员周平均工作时间为 47.3 小时。一季度末,外出务工农村劳动力总量 17780 万人。
付凌晖表示,今年以来,国际形势确实复杂严峻,国内疫情影响持续,对就业造成了一定压力。但是就业优先政策持续发力,助企纾困的力度也在加大,就业形势总体保持基本稳定。一季度,全国城镇调查失业率平均为 5.5%,比上年同期略高 0.1 个百分点。其中,25-59 岁的就业主体人群失业率为 4.9%,与上年同期持平。
从月度走势看,全国城镇调查失业率有所升高,其中 1 月份和 2 月份升高主要是由于季节性因素,因为在春节前后求职人员换工作增加,会带来失业率有所上升。从一般经验来看,3 月份以后随着换工作的人员陆续找到工作,城镇调查失业率会逐步下降。但今年 3 月份以来受国内疫情影响,部分人群就业难度增加,一些求职人员参加招聘也受到一定影响,城镇调查失业率有所上升。3 月份,全国城镇调查失业率为 5.8%,比上月上升 0.3 个百分点。这反映出企业的生产经营困难有所增加,就业压力有所加大。
尽管面临不少困难,但是我国就业保持稳定仍然具备较多有利条件。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会继续显效,疫情的不利影响会逐步得到控制。今年政府进一步加大减税降费,加大对实体经济的支持,有利于企业纾困发展,稳定就业岗位。同时,创业创新发展态势持续,也有利于促进就业岗位增加;加强职业技能培训和就业帮扶,也有利于就业市场供需的衔接。
下阶段,要充分利用好这些有利条件,统筹好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强化就业优先政策,推动减负稳岗扩就业,积极稳市场主体保居民就业,做好大学生和农民工等重点群体就业帮扶,促进就业形势保持稳定。
关于疫情对生产的影响。今年以来,特别是 3 月份,由于部分地区疫情的发展,对一些接触性行业,特别是接触性服务业冲击影响较大。疫情条件下,居民的批零住餐、交通运输、文化旅游等接触性、聚集性消费有所减少,给相关行业生产造成一定影响。同时,一些疫情严重地区的企业出现停产减产,交通物流受到影响,也制约了工业生产。尽管存在这些问题和压力,但是我们要看到,经济继续恢复还是有比较好的条件。
一是经济发展有韧性。我国经济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改变,经济持续恢复的态势也没有改变。我国产业体系齐全,基础设施不断改善,超大规模市场优势明显,创新驱动发展成效不断显现,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具有较好的基础。
二是科学防疫有条件。疫情发生以来,我国科学防控、精准防控,形成了一套有效的、符合实际的防控措施,维护了经济社会大局的稳定。今年以来,新冠疫情传播特点发生新的变化,但只要坚持科学防疫,我们能够逐步阻断疫情传播,降低对经济社会发展的不利影响。
三是政策支持有力度。今年以来,各地区各部门坚持稳字当头,稳中求进,积极推出有利于经济稳定的政策。财政方面继续加大减税降费,全年减税降费将达到 2.5 万亿元。面对复杂的局面,宏观政策实施力度将进一步加大,加大金融支持实体经济。近期人民银行实施全面降准,推进降低企业融资成本,将有利于缓解企业困难,促进经济平稳运行。
下阶段,推动经济持续恢复,要坚持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做好常态化疫情防控,加快推进已出台政策早日落地见效,持续扩大内需,持续助企纾困,保障基本民生。
付凌晖介绍,一季度,全国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104872 亿元,同比增长 9.3%。分领域看,基础设施投资同比增长 8.5%,制造业投资增长 15.6%,房地产开发投资增长 0.7%。全国商品房销售面积 31046 万平方米,下降 13.8%;**商品房销售额 29655 亿元,下降 22.7%。**分产业看,第一产业投资增长 6.8%,第二产业投资增长 16.1%,第三产业投资增长 6.4%。民间投资 59622 亿元,增长 8.4%。高技术产业投资增长 27.0%,其中高技术制造业和高技术服务业投资分别增长 32.7%、14.5%。高技术制造业中,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医疗仪器设备及仪器仪表制造业投资分别增长 37.5%、35.4%;高技术服务业中,信息服务业、科技成果转化服务业投资分别增长 21.3%、19.0%。社会领域投资增长 16.2%,其中卫生、教育投资分别增长 23.8%、17.2%。3 月份,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环比增长 0.61%。
一季度,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 108659 亿元,同比增长 3.3%。按经营单位所在地分,城镇消费品零售额 94292 亿元,增长 3.2%;乡村消费品零售额 14367 亿元,增长 3.5%。按消费类型分,商品零售 98006 亿元,增长 3.6%;餐饮收入 10653 亿元,增长 0.5%。基本生活类商品销售良好,限额以上单位粮油食品类、日用品类商品零售额分别增长 9.3%、6.6%。升级类商品销售较快增长,限额以上单位文化办公用品类、金银珠宝类商品零售额分别增长 10.6%、7.6%。全国网上零售额 30120 亿元,增长 6.6%。其中,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 25257 亿元,增长 8.8%,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为 23.2%。3 月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 34233 亿元,同比下降 3.5%,环比下降 1.93%。
一季度,全国居民消费价格(CPI)同比上涨 1.1%。其中,城市上涨 1.2%,农村上涨 0.7%。分类别看,食品烟酒价格同比下降 1.3%,衣着价格上涨 0.5%,居住价格上涨 1.4%,生活用品及服务价格上涨 0.6%,交通通信价格上涨 5.5%,教育文化娱乐价格上涨 2.6%,医疗保健价格上涨 0.6%,其他用品及服务价格上涨 0.7%。在食品烟酒价格中,粮食价格上涨 1.7%,鲜果价格上涨 6.9%,鲜菜价格上涨 3.7%,猪肉价格下降 41.8%。扣除食品和能源价格后的核心 CPI 同比上涨 1.2%。3 月份,全国居民消费价格同比上涨 1.5%,涨幅比上月扩大 0.6 个百分点;环比持平。
一季度,全国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同比上涨 8.7%。其中,3 月份同比上涨 8.3%,涨幅比上月回落 0.5 个百分点;环比上涨 1.1%。一季度,工业生产者购进价格上涨 11.3%。其中,3 月份同比上涨 10.7%,涨幅比上月回落 0.5 个百分点;环比上涨 1.3%。
付凌晖介绍,一季度,货物进出口总额 94151 亿元,同比增长 10.7%。其中,出口 52260 亿元,增长 13.4%;进口 41891 亿元,增长 7.5%。进出口相抵,贸易顺差 10369 亿元。一般贸易进出口增长 13.9%,占进出口总额的比重为 63.2%,比上年同期提高 1.8 个百分点。民营企业进出口占进出口总额的比重为 48%,比上年同期提高 1.4 个百分点。3 月份,进出口总额 32065 亿元,同比增长 5.8%。其中,出口 17535 亿元,增长 12.9%;进口 14530 亿元,下降 1.7%。
每日经济新闻综合中国网、国务院新闻办公室
很多人说 XX 崩了就完了,事实证明,不管啥崩了,都行!!!
先说个背景知识:
1,国家统计局的工作,甚至被华国前大藏省大臣公开 Diss 为 “严重干扰政策评估”;
2,著名的 “首相经济学” 强调以 “用电量” 等指标来度量华国各都、道、府、县、市的经济情况,这完全是扔开统计局另起一套灶炉。
所以,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有多可信,大家都有个基本判断了吧?
问题是,即使是这次统计局公布的一季度经济运行情况说明,也严重低于众人的预期。可见经济形势到了多么严峻的时刻了。
然鹅,每一次都能看到一大堆人从 shi 里淘金,为经济形势辩护。有说疫情后迎来 “保护性消费的”,有说 “GDP 增速当然不可持续高速的”。总之就是:
在没让洒家大伤元气之前,一切正常。
然后,真的一切正常吗?
我就从昨天发布的文章里,节选一部分,讲几个要点:
① GDP 增速下滑,对就业意味着什么?
② 史无前例的制造业、服务业 PMI 指数双双下滑且跌破枯荣线,又意味着什么?
③ 央妈推出 “史上最低降准”,到底有什么苦衷?
4 月 18 日,国家统计局发布了 2022 年一季度国民经济运行状况。其中,我国 GDP 增速是:
4.8%。
虽然它与上一季度环比增长了 0.8 个百分点,但与今年 5.5% 的预期 GDP 增长目标存在一定差距,对后续三个季度的经济增长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更何况,发布会还提到了物价上涨、就业压力、消费负增长、商品房销售下降等现实问题。
这一切其实早有征兆。
从《财新》公布的 3 月制造业 PMI 指数(48.1)来看,这是 2020 年 3 月以来的最低记录。而 PMI=50 的直线就是经济强弱的分界线(枯荣线),跌破枯荣线即意味着经济规模在收缩。
需要特别注意的是,财新的服务业(非制造业)PMI 指数也从 2 月的 50.2 下降到 3 月的 42.0。
这甚至是国内制造业与非制造业 PMI 指数首次双双下降,意味着以往中国经济 “东方不亮西方亮”,经济动能在制造业与服务业之间来回切换的原有模式被打破,整个国民经济部门都失去了扩张的动力。
所以,4 月 15 日央妈的 “降准” 就显得远远低于市场预期:历史最低的下调幅度(下调 0.25%,而此前降准幅度是以 0.5% 为基数的),还没有披露出任何降息信息。
很多人觉得这样的降准并不能有效刺激经济、提振市场信心。殊不知央妈也很难办:
降准属于货币政策,但现阶段影响经济紧缩的根源却不是货币问题,而是疫情导致的生产、流动环节的困难。例如开不了工、运不出去、销不了货… 在这样的背景之下,即使能正常运行的企业,也不敢去银行贷款扩大产能。
所以,如果实体经济扩张环境不具备,“降准” 的幅度再大,也很难流入生产领域,反而可能在系统内产生 “空转”。
最终,左右为难的央妈只能:
微微一松,表明态度。
![](data:image/svg+xml;utf8,)
如果说宏观经济离大家太远,那么反映到微观经济的就业更能说明问题。发布会原稿是这样描述 “调查失业率有所上升” 的:
经济学中有个奥肯定律:
GDP 每下降 2%,将导致 1% 的失业率。
以中国约 9 亿适龄劳动人口计算,0.7% 的 GDP 增速差(4.8%-5.5%=-0.7%)可能导致 600 万人的失业。而我国存在着不少单人工作的家庭,因而可能实际影响近千万人的生计。
凛冬将至,保就业就是保民生。
以上是现象,至于背景和未来… 如有兴趣,欢迎阅读全文:
更多内容请访问公众号将军箭(jiangjunjian31)。左走天堂,右走金盆,弓开弦断, 一往无前。本号关注财经与民生,虽是自娱自乐,仍求立足干货!欢迎关注,欢迎转发!
贝恩公司最新研究显示,2019 年全球奢侈品销售额增长 4%,高达 1.3 万亿欧元。而中国内地奢侈品市场增长了 26%。
有相关报道显示,2020 年海外奢侈品市场遭到重创,市场已经萎缩了 23%,不过中国奢饰品市场消费却比 2019 年上涨了 48%,销售额近 3500 亿元,中国消费者奢侈品的消费占全球比重达到 1/3。而到 2025 年的时候,中国消费奢饰品全球比重将达到 50%,成为世界之最。
2021 年,中国个人奢侈品市场规模较 2019 年实现翻番,预计 2021 年同比增长 36%,达到近 736 亿美元。(约合人民币 4710 亿元)。
全国平均增加 5.1%,有人连奢侈品消费就增加近 51%。你在负重前行,有人确实岁月静好。
在全球奢侈品市场萎靡不振,消费降级之时,我们又成了奢侈品厂商眼中的,“最美逆行者”。
这场发布会是当下海内外关注的一个焦点话题。
一季度中国经济开局的答案终于揭晓了。
2022 年 GDP 增速目标为 5.5%,今天公布的一季度增速 4.8%,下降幅度稍微有点超预期。
工业产值固定资产投资以及外贸这几个部分数据还是不错的。
消费和失业率这一块是最不好的。
最主要原因就是是全国各地疫情多点爆发,带给各行各业的影响是非常大的。
特别是铁路运输、航空、住宿餐饮、旅游等接触性聚集性行业。
直接体现在各项数据上。
毫无疑问,疫情是当下重点问题,疫情对经济政策的重点方向和节奏都会有所影响。但是我们认为,这种影响是短暂的,国家稳增长的政策将会持续发力。
周末的降准能够释放长期资金 5300 亿,旨在支持实体经济发展。
未来一个月是重点时段,很多超预期因素将逐渐明朗化,如上海疫情风控和复工,4 月底政治局会议对后续经济政策的定调、全球通胀情况等等。
所以悲观是暂时性的,一旦这些超预期因素明朗并改善之后,经济将逐渐进入一个恢复期。
股市是经济的晴雨表,股市已经提前开始下跌,提前消化了对于经济下行的预期。
总的来说,我们认为困难是暂时的,随着这些因素的明朗化,反而无需过分忧虑,因为已经既成事实。疫情目前引起的经济下行反而为将来的疫情复苏迎来巨大的反弹空间。
我们有理由相信,未来疫情复苏产业将迎来报复性消费。
最爱的明星只有一个:吴京
最爱的电影只有两部:《战狼 1》《战狼 2》
最爱用的手机:华为
最爱的品牌:还是华为
最爱的歌曲:《我爱你中国》
最爱喝的饮料:茅台
最爱看的 b 站 up 主:观察者网
最爱的动漫:《那年那兔那些事儿》
最爱的颜色:红色
最爱的服装:鸿星尔克
最爱的科技:5G
最喜欢的战队:RNG
最爱的游戏:原神
最爱的交通方式:复兴号
最爱的食物:白象方便面
最爱的虚拟主播:痂神
最爱的运动员:谷爱凌
最爱的纯真眼神:丁真
说明有钱的更加有钱足以覆盖老百姓失业、亏损、小生意破产等等诸多因素造成的损失。
均可支配么?不可,不均可。
统计局加班没加班我不知道,但遮羞布总有盖不住的一角。
疫情期间放这么漂亮的数据,没准也是真的。上海跑腿小哥都日入一万了,这么一平均,这数据确实可信。
在大部分人的可支配收入都下降时,人均可支配收入却增长了。证明什么?不是证明大家都赚到钱了,只能证明基尼系数变大了。
现在有人告诉你,有个国家能在疫情控制,菜价飞涨,原材料飞涨时,cpi,ppi 可控,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加,基尼系数稳定。或者是大家都从股市赚麻了。
你一定要相信,如果你不信,那你就不是中国人!
统计局辛苦了
厉害了
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10345 元,同比名义增长 6.3%;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 5.1%。按常住地分,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13832 元,同比名义增长 5.4%,实际增长 4.2%;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5778 元,同比名义增长 7.0%,实际增长 6.3%。
从明细数据可以看出一些问题
首先 “扣除价格因素” 大概是扣除了 1.2%,同比这么低无法接受,显然是利用了统计学游戏,选择了最低的数值
其次收入增长主要来自农村,城市的增速其实相当低,而农村由于基数过低,自然增长起来也容易
最后就是整体的基数过低问题,再增长也不过一季度一万块,一个月 3000 多而已,都不够资格交税
要知道哪怕只是韩国,最低薪资标准也是过万人民币的,那还是最低标准而不是平均标准
有差距可以理解,差太多真该意识到问题了
总体稳定 GDP 是正常,但是要看经济三驾马车才行。
就好像你看美女,真正的美女是美在谈吐和品行 光有皮像就是画皮了
投资 消费 出口,今天的数据主要是看投资和消费。
先看消费 -
1-3 月总体数据符合预期,关键是三月份。
3 月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 34233 亿元,同比下降 3.5%。
3 月先是吉林,后加深圳,3 月底还有上海。消费数据必然是受到压制的。
目前疫情对我们的影响从消费段走向生产端,尤其是上海持续大半个月的封控。
汽车行业的大佬们都纷纷出来喊话了。
其实,三月份的 CPI 已经提示一部分趋势了。
3 月,cpi(消费者物价指数)方面,同比是 1.5%,环比增速是 0%。数据环比 2 月份是没有增速的。
消费其实没多大悬念,投资才是观察的重头戏
1—3 月份全国房地产开发投资增长 0.7%。
全国商品房销售面积 31046 万平方米,下降 13.8%;商品房销售额 29655 亿元,下降 22.7%。
一季度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 9.3%。1-2 月还挺高的 - 12%。
今年经济政策的基调就是**稳经济,**全年目标任务 “GDP5.5% 左右”。
今天的这个数据是对稳经政策力度与效果的一个验证
政府今年稳经济的政策主要是两条线
基建(东数西算,水利工程),房地产(从利率到政策都在边际放松)。
房地产在三月初这个定调是非常关键的 -
泡沫势头根本扭转 — 大型炸弹拆除大风险期过去(例如:恒大许老板卖豪宅还债)
不希望调整太剧烈 — 经济形势不乐观,地产撑一下,而且不能把银行系统整跨了。
这种大定调后的效果是立竿见影的 -3 月份全国 100 多城下调房贷利率
中国人民银行今日召开 2022 年一季度金融统计数据新闻发布会,中国人民银行金融市场司司长邹澜表示,近期,房贷利率下调主要是发生在银行层面。
3 月份以来,由于市场需求减弱,全国已经有一百多个城市的银行根据市场变化和自身经营情况,自主下调了房贷利率,平均幅度在 20 个到 60 个基点不等。
最后,25 号马上就要降准了。希望各位搞实体的老板,能够在后期的贷款中拿到钱。
不然,这个三月,注定是很多人人生的转折点
一场宏观数据发布完,任凭你如何精准分析与否,
都只不过是冷冰冰的逻辑与决策的依据
你甚至可以说是 - 熙熙攘攘皆为利来,熙熙攘攘皆为利往
可我更愿意看到的是景象是
近期关于疫情与中国经济的一些回答,会持续更新分析框架中的各种因素变动。
后续更多关于决策的分析,需要多一点时间做出!
尤其是当下【美联储加息与我们宽松】这种汇率差下,宏观政策的观察尤为重要!
是谁撑起了 5.1% 的增长率?
是年薪奖?还是春节红包?
根据数据显示,截止 2021 年末,我国整体债务规模达到了 336 万亿,按照 14 亿人口来计算,平均每个人负债 23 万多。
而其中包含了不创造收入的儿童和老人。
所以人均支配收入是否可以平衡每个普通家庭的开支呢?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13832 元,同比名义增长 5.4%,实际增长 4.2%;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5778 元,同比名义增长 7.0%,实际增长 6.3%。
对不起,我眼瞎。
我看错了,本来想删了,但既然自己看错了就留在这儿吧,被嘲讽活该。
下次长记性。
————————————
全国居民可支配收入 10345?
一家三口俩人挣钱,也就是夫妻双方 10345*3/2=15517.5 元(到手收入),合到税前差不多 20000 元。
我就想知道我们一季度居民人均是多少?
怎么得出来这个 10345 的人均可支配收入?
现在还能维持这个状态就不错了。
现在全国到处都是封闭,很多的工作和生产,生活都不能有序进行和开展,尤其是部分区域虽然是短暂没事,但是很快又是不得不选择全部居家,现在就是这个影响对各行业都是打击,希望就是能快速选择一个方式,能够改变目前的态度,现在按照这个态势,增长虽然有,但是都属于部分的特殊行业,一般的行业这个数据都是下滑的
因为去年这时候也严重,你这个比较没有用,而且现在就是很多行业的虽然增加的产能不少,但是实际上人均的收入是降低,就业压力也都很大,考研都内卷成什么了,而且国内宣传这个新冠是特别恐怖的,很多的人就是想着消费都没有渠道,都在保命,那你告诉我这经济能提升么,海外的很多的这些控制降低和放松管理,又不能被国人接受,这就很难了。
人均数据数据可靠吗?
以**中国首富钟睒睒**为例:**他有 4550 亿元资产,**单他就不知道带动了多少人的平均值!!!
马云马化腾也是为人均贡献了自己的一份力。
附上中国富豪前 20 名名单:
胡润全球富豪榜中国前 20 名名单!马化腾、马云退出中国前三!
再附上近五年 31 省人均可支配收入数据:
近五年全国人均可支配收入排行榜!(附 excel 表格下载)
其实一个公司、一个团队之间收入差距都会很大,又何况全国呢?
**在 2021 年,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 35128 元(比一季度的 10345 元高哈),**与上年相比,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 8.1%。在 31 个省份中,共有 8 个省份超过全国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是上海、北京、浙江、江苏、天津、广东、福建、山东。
**上海、北京超过 75000 元,**遥遥领先于其他省市,同 2020 年相比皆是增长 8.0%。北京在连续 3 年徘徊在 6 万之后终于在 2021 年突破 7 万大关,进入 7 万元俱乐部。
上海、北京、浙江霸榜前三,各省排名变化不大
**上海、北京、浙江三省排名保持不变,继 2020 年后继续占领榜单前三甲。**31 个省份中有江苏、天津、湖北、江西等 11 个省份排名发生变化,其他城市排名保持不变。其中湖北排名变化最大,较 2020 年上升 2 个名次,超过江西和海南。甘肃则继续保持在最后一名,没有发生变化。
且上海、北京作为直辖市,不会像其他省份一样不同市级之间收入差距大,两级分化,拉跨整个城市的人均收入,造成排名靠后。
害,平均值就看看就好
不过我们还是要让自己的可支配收入超过全国平均值!
如果连平均可支配收入都不超过,那就真的是木有多少 Money 了~
附上近五年 31 省人均可支配收入数据:(大家可自查)
近五年全国人均可支配收入排行榜!(附 excel 表格下载)
数据嘛,起码得让人相信,也要禁得住推敲。
结合现在的宏观经济形势,疫情,疫情防控的某些政策对经济发展和民生的干预,包括企事业单位的景气程度,呵呵,这些数据真的难以置信。
勿以赢小而不麻,勿以石小而不砸
横批:胜天半子
中国经济第一季报公布:GDP 增长 4.8%,人均可支配收入 1.03 万元!
美国 650 名亿万富豪在 2020 年 3 月有 18 日到 2020 年 11 月 24 日期间获得了 1.08 万亿美元的财富,目前总资产接近 4 万亿美元,比之前增加了三分之一以上。在这一群体中,29 名亿万富翁的财富翻了一番,此外还新增了 36 名亿万富豪。
根据相关数据,亚马逊老板贝佐斯在短短几个月时间里财富增加了 707 亿美元,而在他手下,已有 2 万名员工感染了新冠病毒。
截止 21 年,中国内地亿万富豪人数达 415 人,总财富达到 1.7 万亿美元,占亚太区亿万富豪总财富的 50%。数据显示,自 2011 年以来,内地亿万富豪人数激增,由 67 人增至 415 人,增幅超过 5 倍。
尽管全球新冠疫情持续,亿万富豪们的财富却呈现逆势增长。
真 “人均可支配收入”
今天发工资,本想截图给大伙乐呵乐呵
结果这个问题居然不能匿名
明天还完花呗,继续用花呗生活
我觉得日子好苦
真的好苦
告诉中新网:我不要人均,我要中位数,我要各收入区间比例;
我要基尼系数;我要最近三到五年的婚育率变化;我要青少年对未来的期望指数!!
我和制药公司老板们平均一下也是亿万富翁
对不起我又扯后腿了。
大家的工资都上涨了吗?收入都增加了吗?我是没有,而且物价上涨实际收入下降了。那么,究竟是哪些人收入上涨了?
一季度居民可支配增速,要比经济增速 4.8%,还要多。
足以说明…
幸福的生活来之不易
对不起,我错了,是我拖后腿了……
紧紧抓住统计这个牛鼻子就好了。
已知我国努力发展双循环,请问现阶段我国是什么循环?
A 外循环 B 内循环 C 钝角 D 双循环
统计是抽样统计,抽样是选取一小部分人。
选哪一部分,就很有说法了。
形势一片大好!
2% 的人撑起了 98% 的平均可支配收入。
我们没赚钱不代表别人没赚钱,除开医药疫苗,还有大基建的在赚钱,并且今年的基建力度明显大很多
平均数受极值影响较大,这边建议中位数。
我与科比一同狂砍 80 分
2021 年 12 月:工资:欠
2022 年 1 月:工资:欠
2022 年 2 月:工资:欠
2022 年 3 月:工资:欠
2022 年初至今日 2022 年 4 月 19 日收入:零
工资都停发了还能增长?
实测:2 个半月工资发了一个月的量,同时微粒贷贷款金额自动上调。
我和马云平均的身价,是轻轻松松买跑车的。
但现在,如果不是我囤了很多粮食,我现在已经在啃绿化带了。
这些数字。他们这么说,我们也这么看。
不值得关注…
加油!使劲!不要停!
法拍房的钱算收入吗?
看来是少数有钱人增长了 200%,穷人负了若干 % 吧,平均了下,增 5%,很棒!
统计的是某些团购的团长吧?收入增长报少了吧?
不好意思,我又拖国家后腿了……
天天增,增哪去了,工资从 20 年持续走低,笑死了。
统计局的真辛苦。
它自己给自己涨待遇呗
说明网传 “失业很多” 是假的
对不起,没达标,唯有以死谢罪,我不配当一个中国人,我努力奋斗,不抽烟,不喝酒,没不良嗜好,有幸 35 岁以前在郑州从事软件工作,月入也算过万,每年正经纳税,抗住了加班,职场暴力,各种煞笔公司老总,35 岁被整体就业优化后,一直在社会上正正经经的凭借自己的双手,智慧,诚信赚钱,奈何不能养家。
唯有以死谢罪,本人不配做一个社会主义公民!
请老爷慈悲赐小人一死,以安后事,不敢劳动白发父母!
市场不好,钱捏在手里踏实。
喝,退
每次做统计就是人均,人均,贫富差距越拉越大的今天,人均的参考价值已经越来越低了,99 个人手里只有 100,有一个人手里有 1W,人均也就基本翻倍了。
一看到人均我就知道,马云资产又增值了。
值得关注的是 “国家统计局发布”
谢邀。
谢谢!我的收入又增多了!
借宝地想问一下大家感觉物价涨了多少?感觉 10% 是不止啊
勿以麻小而不赢
1. 人均收入增加(✓)
2. 你周围人收入没增加(✓)
3. 富豪收入增加(✓)
…… 贫富差距进一步拉大……
可支配平均增长没错啊,又没说你所有人都增长了,老爷涨 100,你涨 10 快,平均下大家不就是涨 55
你姓福吗?
这是一个竟然不能匿名回答的问题。。。
细思极恐。。。
看了看银行卡余额终究还是脱了国家后腿
与我无关,一分一毫没增加。工作时间还贼长
只能说我在街上看到的都是错觉。
每天中午吃盖饭都不舍得买 15 元以上的人表示,感恩就完了!好日子在后头!
图钉型社会的平均数懂得都懂
跟全国人民谢罪,我太贫穷了,拖后腿了
美国要倒闭了呢
从你认真的那一刻就输了
少看宏观叙事
多看当下自己
扯那么多,关我屁事,我就知道公司 3 月份把我四天加班转换成积假,因此我少了约 900 元的收入,占我月均收入的 25%!约等于一季度我的收入下降了 9%,别跟我扯 GDP!
对了,我每个月要还 2000 元房贷,那可一毛钱都不给少!
上学时宏观经济没学好,但统计学略懂一二。
这数据放出来,狗屁用没有。
全国人民可支配收入人均 10345,绝对平均值代表不了什么。牛逼你再加上中位数,我看看到哪儿了?
我老家很多人因为疫情,工地停工,一大批人天天家里蹲吃老本,别说 5000 了,3000 都够呛。
这时候就别再搞 稳中求进,一切向好 那一套了,说点实际的,怎么在疫情常态化情况下,让经济逆压增长,提升就业率,让泥地里的人活得好一点吧。
村里有个张千万,
九个邻居穷光蛋,
平均起来算一算,
个个都有一百万。
上下班我都在纠结 3 块钱的电动车太贵,还是公交便宜。我对不起祖国。
有钱的大家更加有钱,没钱的大家更加没钱,但是平均一下大家的钱钱,大家看上去还是蛮有钱。虽然钱都不在大家兜里。doge
越来越扭曲了,再这样下去真没救了
感恩
我想知道人均收入的意义是啥,想要说明什么,是人民群众生活好了吗?好像是贫富差距越来愈大!!
对不起,再次拖国家后腿了,花呗借呗白条负债 8k 多,已经想好跳哪条河了。
啊 我的钱呢
没问题,因为人均
赢了赢了,不是小赢,也不是中赢,是大赢啊,所以可以提高征税基准水平了吗,提高到一万以上征税。
偷着乐吧
挺好的,一切都欣欣向荣。
这可是马老爷们的钱,影响你今晚还是只能喝可乐喝不起上海咖啡吗
人均?一个杰克马顶多少个我?
有没有那种收入区间饼状图,5000 以下占多少,5000-10000,10000-15000 这样,更直观一点
又被平均了。
在新闻里都是失业降薪停工裁员的时候,到底钱被谁赚走了
要是一季度全国一起封城 92 天,人均收入起码增长 800%。
也就听个乐
稳中向好,风景这边独好,不要学那美帝,动不动砸自己的脚。
月薪 3200 大家算一下我的可支配收入是多少
我和马斯克人均身价 1000 亿以上…
各行各业明显都更不好做了,为什么还增长了呢?
人类平均有一个蛋蛋
是我没有努力,拖后腿了。
别平均啦,统计一下可支配收入在 1000 元以下有多少人口,2000 元以下有多少人口吧!把马云马化腾和低保户一起平均,有什么意义呢?
不知道,但知道冰墩墩仍然供不应求。
得得得,平常就是抱怨疫情防控政策出国旅游不能去,在家憋得慌,要不然就是年薪 20 万在大城市只能温饱,现在咋连月薪 3500 都够不上了。
辛苦了
毕竟处理数据不轻松
哪些信息值得关注?
这么说吧,一月下旬回来过年,二月份还没出去遇上疫情封了一个月,现在刚刚好转,不过已经 4 月下旬了。
马云这个季度挣了 100 亿,我工资降了 500,人均增加。。哇哦哦,老多了!
天天人均有尼玛的意思、有的人吃不上饭还丢了工作,有的人一天赚 100 万……
老板又要换新车喽,happy
形势一片大好,赢麻了。
祖传艺能
挺好
我想看看统计数据的地区分布情况,
现在大数据这么发达,精准到街道,应该不成问题
有时候,这些当官的真该站在群众的角度去考虑问题。
中国 99% 都是普通老百姓,大家共同面临的问题是高房价、看病贵、子女读书贵、妇女不敢生、工作不稳定、物价上涨…
相信党和政府!
越是在大灾之年,财富就越集中的流向精英阶层,贫富差距就越大。
因为 zf 为了经济复苏,一定会把资源投入到本身就具有一定优势的企业当中,最终的结果当然是我放弃了中下企业和底层群众。
形势一片大好
是不是物价涨了呢?通货膨胀。
有钱人太有钱了
这一万多块是一个月还是一个季度啊。。。。。
赢。
月薪 20k*16,那不算奖金的情况下一个月税后到手大概 1 万 8,刨去供房 / 租房,吃饭和买衣服,可支配收入不到 8000 元,拖后腿了呀兄弟们
你看福布斯富豪榜中国富豪又增了多少呢
让我来蹭波热度跑个题!
经济循环
生产→使用→处理(清除)→生产
make→use→dispose→make
现在的问题是生产过剩,却有人生活拮据→生产与使用不匹配产生 “清除”。
使用价值还有剩余就进入清除处理环节→产生多余垃圾,而人造物垃圾通常对生物存有害。
清除处理以简单的填埋、焚烧和倒进海洋的自然清除为主,大量人造物的自然清除对生物有害→危害生物圈(包括生物多样性、人类生存)
矛盾集中在人造物自然清除对人类、生物危害大这个问题上。
所以乡村振兴、青山绿水金山银山倡导的都是合理的人类需求循环;而资本主义、消费主义、城市化倡导的是大量高欲望高需求被满足,倡导人自由选择想要的和个性。
其实两者都有益处,比如消费主义和个性带来的生活改善,但现在这个时代我们更需要的是合理需求、取之有度用之有节去平衡过度的生产与消费,需要的是如何将危害生物的人造垃圾处理成新的生产原料。
个人拙见,欢迎讨论。
稳中向好!!!
房贷或者房租扣除了嘛?
5.1%??
人均……
那合理了!
灌水严重
最值得关注的是这数据是怎么统计出来的
什么意思,收入降了,平均升了?
跑个题。。。
不知道大家这两三年疫情有没有感觉到,GDP、人均可支配收入的统计数据都在增长,但是跟自己生活中观察到的趋势相背离了。盼着一个好数据,缓解就业形势以及提高一下收入公共福利待遇,但是出炉之后还是很迷茫,编制岗位比去年少了很多,单位普遍降薪,好数据似乎跟自己没什么关系、反常识甚至有点冰冷(平均增长说明更加集中了呗)。可能是考研、考公、就业数据,房价、消费品的数据更贴近普通人的生活吧。慢慢对这些宏观数据失去了兴趣。前阵子人口统计到出生率不及预期,好多人挺乐观的,就好像猜到了那样,比较贴近生活。
基尼系数敢放出来的话,美国资本家看了都流泪
稳中向好!赢
跟咱们有关系吗?
听我说谢谢你 / 因为有你 / 温暖了四季
今年没涨工资
谢不邀自来,深夜刷知乎看到此标题,灵活就业人员表示又是被平均的一年 (WTM$&$&$&)如果这个数据真是 zf 给的,做这个数据的是真的牛,正常年份我家结余过万都难,何况疫情。日子越来越有盼头了
又是被增长的一天,房价还是那么贵,工资还是那么低,现在好了,疫情复燃,无数人待业失业,这数据,我锅楠人均 18cm 一个性质….
人均嘛,懂的都懂
既然不能匿名
我实话实话
我是真的穷
找不到工作
坐标甘肃
挺好,一切稳步推进。
唯一的确定是又给祖国拖后腿了
说明钱都让他们挣了
统计局的嘴
无语。。。。。。睁眼说瞎话,也好意思。
我又被平均了
我说谢谢你 。。。
没跑赢通胀
好奇怪,今天听 NHK 新闻时报的是 4.8%
一片向好!
就是我没觉得有任何好!
看看就好,不要太当真。
虽然整体上我觉得平均数字说实话参考价值不高
很多人肯定是下降了的
但是 b 乎这么多说自己拉了平均的
你们在搞笑?
一个季度 1 万块,不是一个月啊
这里不是知乎吗?
b 乎写答案的都是 3000 月薪的?
又被平均了
嗷,对不起,我又拖了全国人民的后腿了。
认真的么?
瞎说什么呢
其实换句话说,对整个社会而言,劳动力的劳动价值减少了百分之五
稳重向好
人均…..
想要自己直接可用的收入足够,需要有一份稳定的副业支撑
毫无意义,大家看见 “均” 这个字就可以直接跳过问题了
我拖后腿了
人均嘛,你是被均的那个
好吧
中位数呢?
坐着说话腰不酸!
开始飘了没?!
搬一篇以前的回答。
如何看待国家统计局称「 2021 年我国人均 GDP 突破 1.2 万美元,接近世界银行高收入标准」?
没看懂一些阴阳怪气的回答,平均数达到了 3500 元 / 月,不算很离谱的数据吧。。。
城镇居民 4600 元 / 月,农村居民 1900 元 / 月,应该挺符合实际情况的。
要相信国家
知乎用户 每日经济新闻 发表 别的我不知道,我只知道第一季度的商品房销售量、手机销售量、汽车销售量、邮政快递业务量跟去年同期相比是全面下滑的 知乎用户 梁肖松 发表 社零售…… 奇迹数据…… 大家自己去看吧…… 报告里有 知乎用户 温酒 …
知乎用户 陈迪 发表 一个城市的地位由地理位置与资源决定, 中国的这些名城,那一个没有经过磨难, 多难兴邦可不是一句空话。 我了个喵,早上还是超二线,谁把题目改了,居心不良引战啊! 有哪些冷门却好用的东西可以网购?有哪些比较好吃的泡面 / …
知乎用户 喷子 发表 东三省继续衰落(其实辽宁缓过来了,但是吉林黑龙江血崩)把东三省看成整体的话,总量人均已经被川渝超过了。 知乎用户 三晋县域 发表 谢邀。 先从国家层面来看。可以概况为 “两突破四新低”。 2018 年我国(大陆)GDP …
知乎用户 温酒 发表 基层去少了是这样的 知乎用户 有文化的蜣螂君 发表 那是一种错觉。。。。(大幅更新回答,请看后面) 上个世纪 20 年代的纽约 100 年前???兄弟,和现在的上海比如何?100 年前咱们什么样。。。。 1969 年阿 …
在中美贸易战开打的今天,总有些不太认识字的国产经济学家跳出来,骄傲的宣称即便出口没有了,我大中国强大的内需消费也可以将出口方面的缺口给补回来。好吧,今天国家统计局公布了一季度的主要经济数据,那就让我们看看,我大中国国民的消费能力,到底到了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