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实战课 | 社会最大的悲剧,不是坏人的喧嚣,而是好人的沉默

使用CN2/CN2GIA顶级线路,支持Shadowsocks/V2ray科学上网,支持支付宝付款,每月仅需 5 美元
## 加入品葱精选 Telegram Channel ##

1

前段时间,一位母亲在微博上控诉老师体罚自己患有哮喘的女儿,并配上了“血衣”的图片,引起网友对老师的漫天声讨。

随后,事情反转,根据警方通报,照片展示的衣服“血迹”实为化妆品和水。该母亲为扩大影响,故意编造了谎言。

那些出于善意,为这位母亲发声的人,成为舆论新一轮的攻击对象。

无独有偶,之前网上曝出某司机用“香水”迷倒“女乘客”,在非法平台直播性侵,一时舆论哗然。有网友从毒理学角度认定视频中的迷药不存在,怀疑其真实性,却被网友扣上了“没有同理心”、“不尊重女性”的帽子……

结果,新闻又一次反转,这不过是一场为了流量和打赏,而自导自演的闹剧。

信息泛滥的舆论场,网友们的你一言我一语,轻松将我们裹挟在了话语的洪流之中:

如果我们站在大多数的一方,一旦新闻反转,就容易被讽刺是在“打脸”、“蹭热度”;

如果我们站在少数人的一方,无由的质疑、道德上的谴责,可能也会随之而来;

如果我们沉默不语,等待我们的或许是一句“你还有没有人性”的诘问。

于是,越来越多的人,为了避免被攻击,要么选择沉默,要么收回自己鲜明的立场,用畏手畏脚的话术,以期在舆论漩涡中,达成滴水不漏的成就

就像某明星在微博上吐槽物业后,都要用上立场暧昧的声明:

以上内容单指我家和我以前家的物业,我相信这世上99.999%的物业都没有这种问题,都是大好人,可能我情况比较特殊,所以请物业爱好者们不要diss我,我说的是我家那个物业。

2

但对于公共社会而言,当绝大多数人对某一个事件保持沉默,或者选择中立不作为时,会出现什么样的景象呢

德国传播学家诺尔·诺依曼曾提出过“沉默的螺旋”理论,在她看来如果大多数人认同自己的观点,人们就愿意积极发声;如果少有人认同,甚至会被他人攻击,人们就会选择沉默。

如此循环往复,一方的声音会越来越大,另一方的声音会越来越弱

大家想象一下,如果在面对性侵时,网络上散布的都是“一个巴掌拍不响”、“穿这么少,活该被性骚扰”、“苍蝇不叮无缝的蛋”之类的声音,被性侵的当事人不敢发声,事情会怎么样? 

所以,我们的每一次沉默和中立,往往可能在助长“恶”的发生,而我们也无法预料,这样的“恶”,是否会发生在自己身边。

如同马丁·尼莫拉牧师曾感慨的一样:

起初他们追杀共产主义者,我没有出声,因为我不是共产主义者;接着他们追杀犹太人,我没有出声,因为我不是犹太人……最后他们奔我而来,已经没有人站出来为我发声了。

所以,哪怕你厌烦于如此嘈杂的舆论场,也请不要失去表达观点的勇气和能力

对待未成年人性侵事件,南方周末评论员陈斌就选择站出来发声。

他从2012年就开始介绍“梅根法”,多年来坚持写相关的评论,呼吁对未成年人的制度保护。

2019年8月,最高人民检察院表示,检察机关将建立全国性侵害未成年人犯罪信息库,推动形成涉及未成年人相关行业入职查询和从业限制制度。

多年呼吁,至今不息,只为共同推动走向一个更美好的社会。

3

或许你觉得,媒体人身在舆论场之中,自然不能沉默,但其实身为普通人,在生活中我们也有太多需要勇敢表达的时刻

家庭中,如果我们明明难以忍受家人“我都是为你好”的情感勒索,却为了避免伤和气,而选择沉默不语,那我们将一直处在被勒索的痛苦当中。

职场上,如果我们明明有自己独特的见解,却为了避开对抗,而选择沉默或妥协,那少有人会看到我们的价值。

写文章时,如果害怕舆论的压力,而发表千篇一律的观点,那没有多少人愿意读下去。

申论、作文考试时,如果写下的都是空洞、中庸的看法,那恐怕难以拿下高分。

……

所以,不要沉默,也不要惮于表达自己鲜明的立场。要知道,一次掷地有声的表达,改变的也许就是社会的不完美,亦或是你的家庭、工作和学业状态。

4

现在,如果我们邀请你发表你的观点:**如何看待直播带货纳入正式职业?如何反驳“杨丽萍不生孩子是人生失败”的看法? **

你可能在表明立场后,却说不出理由、举不出例子;也可能表达了很多却毫无章法;就算你顺利表达完了,发出来却发现类似的观点早已铺天盖地……

不过,不用担心,我们为你邀请了纵横言论场数十年的评论老手,他们将用五步,教你在喧嚣的舆论场中,如何表达一个观点。

第一步,找到一个好选题、好角度。

《南方都市报》评论部主任李海华把17年评论编辑经验融合其中,帮助你打破认知局限,找到独家选题和角度,写出独家评论。

第二步,用高势能论据冲击别人的成见。

你要比受众懂得更多,要比算法更有知识背景,澎湃新闻首席评论员沈彬把法律人抽丝剥茧式的论据收集方式全部倾囊相授,帮你搜集、锤炼、表达好论据。

第三步,练成别人杠不赢的强逻辑。

评论无逻辑不立,有了强逻辑,评论才能“怼”得过喷子,“杠”得赢杠精。《新京报》评论部副主编佘宗明将带你掌握逻辑的深度和厚度。

第四步,搭建一个有灵魂的结构。

结构是评论的灵魂,《南方周末》评论部副主任陈斌将教你用结构化思维在大脑里把评论写出来,再借助让人欲罢不能的文本结构,让你的观点深入人心。

第五步,写出有共鸣感的文章。

评论里的情感力量不容忽视,《杭州日报》首席评论员徐迅雷将带你一起,让评论情理兼备,准确又深刻。

另外,我们还很荣幸地邀请到了两位特别嘉宾,一位是原《南风窗》、《第一财经日报》总编辑秦朔,一位是财经作家、“叶檀财经”创始人叶檀,他们将在加餐课里分享如何做一名合格的评论员,以及如何构建评论员的专业视角。

**人们常说,沉默是金。**而马丁·路德·金却选择发声,用非暴力抵抗,来争取美国黑人的自由之路。

他身体力行地告诉大家:历史将记取的、社会转变的最大悲剧,不是坏人的喧嚣,而是好人的沉默。

我们所处的时代,依然有“沉默的螺旋”,只有当我们打破沉默,历史的车轮才可能滚滚向前。这也是评论员们,一直在坚持的事情。如果你也想用掷地有声的观点,引领潮水的方向,加入我们吧,不再做那个沉默的大多数!

七位活跃在一线的评论员、作家

十数年评论写作经验首次倾囊相授

7月14日起,每周一更新

原价299元

即日起至8月7日

限时优惠价199元

长按图片识别二维码,立即加入学习

额外福利】

推广课程赚10%佣金

推广10单赚回学费

扫描二维码查看详情

课程特点

特别福利

一、22节正课,2节加餐课,600+分钟沉浸式学习!

5位一线评论员,将用22节课的时间(每节时长约20-30分钟),帮你搭建评论写作的知识体系;更有嘉宾秦朔、叶檀加餐分享,干货不断!

本课程为付费音频课程,不设社群服务。2020年7月14日起,每周一课程在小鹅通平台更新,可反复回听,支持手机和电脑微信端学习。

二、一线评论员亲自点评作业,传授实战经验!

课程更新完毕后,我们将上架课后作业。学员按作业要求在8月24日前,将作业提交至邮箱1723488303@qq.com,讲师将挑选有代表性的作品进行点评具体作业要求,敬请关注课程页更新。

三、随课更新预习资料包,高效打捞课程干货

每个模块开课前,将同步上架预习资料包(包括PPT、思维导图、讲师推荐书单等),资料包网盘链接将在课程页持续更新。

四、特别福利!8月7日前购课即可获赠实体图书!

凡是在8月7日前购买【南方周末评论写作实战课】线上课程的学员,均可获赠**《南方周末》年度精选文丛一本!(随机发货,购课前请务必填写准确邮寄信息**,保持通讯畅通确保物流派送。)

关于课程疑惑,可咨询客服小皮(微信:nfzm-shuyuan)了解。

备注:本课程为虚拟内容服务,一经购买成功可反复回听,但无法退订、转让,敬请理解。

长按图片识别二维码,立即加入学习

额外福利】

推广课程赚10%佣金

推广10单赚回学费

扫描二维码查看详情

适合人群

有志于新闻行业的媒体人

从找选题到落地表达,帮你系统搭建写作知识体系

想拥有业务优势的职场人

结构化思维、情理兼备的表达技巧,帮你轻松搞定职场沟通难题

面临升学考、公考的备考人

一套严密的观点表达逻辑,让你轻松备考拿高分

想理性表达的每一个人

学会冷静思考,在后真相时代为你提供生活指南

长按图片识别二维码,立即加入学习

额外福利】

推广课程赚10%佣金

推广10单赚回学费

扫描二维码查看详情

(本文为推广信息,文中照片均为冯飞拍摄)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

最简单好用的 VPS,没有之一,注册立得 100 美金
comments powered by Disqus

See Also

当表达变得廉价,什么样的观点才更有价值?

2020已经过半,回顾上半年,你的脑海中会有什么? 或许是兵荒马乱:澳大利亚山火中哀嚎的考拉,巨星陨落意外去世的科比,打破了春节喜气的“新冠”,压垮种族仇恨最后一根稻草的弗洛伊德…… 或许是满心感动:20届毕业生在视频的小方格中含泪告别母校 …

制造外国网红:“我夸中国绝对不是为了数据”

▲以“爱中国!爱火锅!”为标签的俄罗斯网红伏拉夫在抖音上有八百多万粉丝,他的人生目标是“拿到中国国籍”。(受访者供图/图) 全文共6490字,阅读大约需要14分钟 伏拉夫用标准的中文问手机语音助手:“我的中文好吗?”语音助手却用带着老外腔的 …

这座“国家历史博物馆”,每个孩子都应该拥有

“为什么让孩子从小读历史?读历史真的那么重要吗?” “是的,很重要。” 世界著名教育学家希利尔曾经说过:历史是孩子成长的最重要的一块基石。历史故事里蕴含的智慧,历史人物身上闪光的品格,都会成为孩子成长的坐标。 腹有诗书气自华,最是书香能致 …

安顺七七公交事件的警示

壹 什么是人类文明出现的标志?人们一般会想到石器、陶罐、岩画、文字…… 但人类学家玛格丽特·米德有一个著名的论断:人类文明最初的标志是“一段愈合的股骨”。 她解释道,动物界任何动物股骨折断,就意味着它不能依靠自己得到水和食物,行动的迟缓也会 …